AfterSecond 发表于 2014-6-23 13:06

巴菲特的健康之道

不要拿工作自虐

    我还想提一提,我从家里学到的另外一个价值观。那就是建立属于自己的一套工作态度。什么是巴菲特家族的工作态度呢?

    有些人认为,良好的工作态度就是每天加班加点地拼命工作,即使他对这份工作毫无激情,甚至心生厌恶。按照上述思路,单纯的努力、压制自己的喜好和时间上的付出,都算得上是基本的美德。

    但是对不起,这不是美德,这根本是在自虐!换句话说,这反而是惰性和缺乏想像力的表现。如果你是这样一个工作狂,为什么不腾出一些时间和精力,干一些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呢?

    在我父亲看来(现在我也这样认为),良好的工作态度,首先就在于勇于发掘自我。当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时,即使异常艰辛、劳苦,你仍然可以在工作中享受乐趣,甚至是产生一种神圣感。

    在我童年时,父亲大多时候都是在家里工作。他会长时间待在书房里研究大量深奥的书籍。我后来才知道,他读的是《价值线》和《穆迪投资》——数以千计的公司及其股票的统计分析等内容。即使我父亲研究的都是看起来很枯燥的课题,但他依旧全神贯注、心无旁骛。虽然他的“手稿”中写的可能是市盈率和管理绩效分类等内容,但他却可以轻松达到类似犹太祭司研究卡巴拉圣典或佛教僧人沉思禅经那样的境界。当父亲工作时,他就像进入了另一个世界,简直是如痴如醉。他常常穿着卡其布裤子和一件破旧的毛衣从书房里走出来,身上带着一种几近圣洁的平静,这种平静能够使一个人的自我意识与当前的工作合而为一。

    众所周知,极度的体力消耗可以促进内啡肽的分泌,内啡肽是一种可以消除疼痛感的自然药物,它可以让我们感到时间放缓,并产生一种充满幸福感的喜悦状态。我父亲埋头工作时的状态说明:极度的脑力消耗也会释放内啡肽。通过观察父亲的工作状态,我明白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道理:工作有时艰难且耗费精力,但却能让人乐在其中。

    是什么秘诀让我的父亲面对长时间乏味的工作,还能够保持源源不断的激情?首先,他并不是为钱而工作。虽然最后他也获得了金钱,这是对他商业智慧的充分肯定。金钱是副产品,而不是最初努力的目标。真正重要的是工作的“实质”:激发他无限的好奇心,验证他对实际业绩的预测能力,体验发掘价值和新机遇的可能性。

    如果我的父亲以金钱为奋斗目标,那么他的努力将会很快变成乏味的例行公事,工作也仅仅是一份差事而已。多年来,是源源不绝的挑战,使他保持了思想的敏锐和投身事业的激情,这些挑战不断循环,让他每天都有新鲜感。

    有些人在谈论对待财富的态度的时候,会认为他们是在谈论工作态度。他们声称自己非常看重勤勉、自律和毅力,但他们并非真正推崇这些素质。他们真正推崇的是这些素质带来的财富。他们崇尚的是收益,而非过程。

    不管是从道德上还是逻辑上,都很容易驳斥这种本末倒置的价值观。不过,我想提出一个很实在的观点:崇尚工作报酬而非工作本身所带来的一个问题就是,报酬有可能随时被夺走。凡是经历过经济危机的人,对此都深有体会。假如有人在自身无错的情况下公司倒闭了,那是否就能由此推断:他前一天很成功、后一天很失败呢?假如有杰出的企业家,因为国际大环境的动荡失手,是否就因此认定他已经一无是处了呢?

    为什么人们要在自己完全无法控制的因素上压上自己的全部自尊呢?一个健全而持久的工作态度所强调的不是变化无常的利益报酬,而是工作本身:实现工作目标的热情、专注和用心。这些都是别人无法从我们身上夺走的东西。

    人生靠自己打造

    很多享有特权的人往往外表精致、举止优雅,但这背后似乎缺失了什么。他们表面的自信其实非常脆弱和易碎,因为那根本不是“真正”的自信,而仅仅是一种高高在上的习惯。他们对名车、游船和避暑山庄的疯狂迷恋其实是在补偿某些更加珍贵、微妙的内心缺失:使命感、对于真正自我的认同和接受,无法将拥有的和内心渴望的东西做有意义的联结。

    最主要的是,这种玩世不恭往往是为了掩盖他们自尊心的缺乏,但这样的精致面具最终都会失去效力。自尊心只能靠拼搏赢得。这一点极其重要。许多养尊处优但内心空虚的人已经在无意间被剥夺了有价值的冒险机会。他们的家庭给予他们的是奢华但已缩水的人生。正如我父亲说的,他们出生时含着的金汤匙,有可能会变成背上扎着的金匕首。

    没有哪个父亲会剥夺子女活出饱满人生的最佳机会。没有哪个母亲会阻止自己的孩子去找寻自尊并实现个人价值。那么,为什么那么多家长却总是好心办错事呢?

    原因之一就是富裕家庭所面临的特殊困难和危险没有被足够重视。人们都清楚金钱买不到幸福,但也心照不宣地承认幸福换不来金钱!的确,有了钱,就可以更容易地解决一些生活压力,但这并不证明金钱无所不能,更不能消除个人的痛苦。说实话,当太多家庭挣扎在贫困边缘时,我们很难对富人的后代产生好感。

    不过,所谓的富家子女,确实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和诱惑。这些问题真实存在,虽然它们可能与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无关,但也不容小觑。

    许多临床研究都证明了这一点。前不久我偶然看到《特权的代价》一书的作者——心理学博士马德琳·莱文的研究报告。莱文博士基于2007年的一项研究得出结论,有30%-40%的富家子弟患有抑郁症。在这项统计数据中,年轻女性占到了22%,是国家平均水平的3倍。这些抑郁症患者中有10%-15%,最终选择了自杀。

    显然,这些问题都非常严重。即使有些没有出现临床症状或者恶劣后果,情况也令人担忧。家长们到底犯了什么错,导致他们的孩子在无意中受到了伤害?

    这些错误基本可以分为两大类。首先就是用金钱代替爱。

    富有的家长往往太关注自己的事业而忽略了对孩子的关心,他们给了子女大量的金钱,却没有给孩子应有的爱。手中的信用卡可以让你很轻松地就能给孩子买个玩具,这会使孩子兴奋几分钟,也许某些家长这么做的主要目的只是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这样他们就能全心投入到自己的事情当中了。可他们却不知道,对孩子而言,更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是父母能够花时间陪在他们身边,和他们一起做游戏,观察他们是如何思考的,并尝试激发他们的想像力。但是,这需要真正的投入,而不是一张信用卡就能敷衍了事。

    同样,拥有金钱和人脉关系的家庭,可以将子女送到最好的学校读书,但这和切实关心他们的教育完全是两码事。约翰在那所贵族学校里学到了什么?他在功课上是否需要帮助?学费真的是给孩子的礼物?还是父母在培养子女、答疑解惑和激发好奇心方面,为了逃避责任而支付的费用?

    小孩子是不容易被这类事情愚弄的。我认为他们具有一种长大后就淡忘的智慧。孩子们懂得时间比金钱更重要。而成年人,尤其是当他们处于职业生涯的上升期、尽情享受公司分红的时候,往往认为金钱比时间更重要。之后,当金钱失去吸引力而时间变得紧迫时,他们才蓦然回首。但那时孩子已经长大成人,他们的家庭已经支离破碎,未曾共度的时光也一去不复返了。

    富有的家长常犯的第二类错误,与我们探讨的主题关系更密切。如果说人生由我们打造,那么关键是我们必须自己打造人生。

    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接受帮助,或者不准利用我们的优势,只不过这当中会有很多界限和灰色区域。当善意的父母给子女铺就的道路太过平坦时,就会剥夺他们赢取自尊的机会,使他们在塑造性格的过程中丧失战胜挫折的机会。而只有战胜这些挫折,才能使一个人拥有真正、持久的自信。

    我父亲常说:有能力的父母给子女的财产应该够做任何事,却远远不够无所事事。有个良好的开端是件好事,但让子女习惯于衣来伸手,却往往会害了他们。某些时候,子女应该尽早脱离家庭这个温室!

    富有的家长为子女铺路时,最常采用的方式就是让他们加入家族企业,或引导他们进入先辈的成功领域。这种做法表面看来似乎是一种善意:为什么不给孩子一个金饭碗,并为他们的发展扫清障碍呢?当母亲是法律或医学界的资深专家时,为什么不让女儿也轻松进入这一领域呢?

    不过,当我们对这些情况进行深思时,隐藏的问题就会浮出台面。这些表面上的善意到底真正扮演着什么角色?进入家族企业真是儿子的最佳选择,还是为了满足父亲的虚荣心?这是儿子的梦想,还是父亲的权威和对继承问题的考虑呢?求助于业界的人脉关系,让女儿轻松跟随母亲的职业足迹,这种做法又怎么样呢?难道真正的动机只是想帮助女儿吗,还是为了跟权威同事进行利益交换,从而重申自己的重要性呢?

    换句话说,帮助孩子和为了彰显自己的地位和意志而操纵孩子,它们的界限在哪里呢?这问题的答案,只有每个父母的内心最清楚。

    我父母的目标非常明确,他们希望我们兄弟姐妹都能找到自己热爱的事业,并用尽所有心思和力量去追求,这样我们才可以拥有自己的生活,在所做的每件事中,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迹。

    这是父母对我们的“祝愿”,而不是期望。他们知道寻找激情是一个艰难而神秘的过程,需要很大的自由空间,家人若给大多压力只会适得其反。因此,父母鼓励我们作出自己的选择。另外,我们也从父母的教导中懂得职业地位或财富潜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能够诚心诚意、全心全意地对待自己的选择。假使我宣布自己的乐趣是捡垃圾,我的父母看到我整天待在垃圾车上,也会感到欣慰。只要我喜欢自己的工作,对他们来说这就足够了。

    巴菲特的“吝啬”和慷慨

    盖茨和巴菲特两人是富豪榜上的冠亚军,也是慈善事业上的搭档。作为美国首富。比尔·盖茨已经承诺把自己大约530亿美元的财富,用于他和妻子梅琳达联手创办的慈善基金会。而手握大约460亿美元的巴菲特,也承诺向这个基金会捐出99%的个人财富。

    了解巴菲特的都知道,他是个“吝啬”的人。当其他亿万富豪乘着私人飞机、住着超级豪宅、享用着世界上最棒的餐厅、在LouisVuitton(路易威登)等奢侈品店购物时,他依然穿着皱巴巴的衣服和磨损的鞋子吃着便宜的工作餐。

    他在1958年花31500美元买下奥马哈的房子,如今他的身家比当初高出几百亿美元,却仍未搬迁,而那个区已被定义为当地的贫民区;家人给他买件新衣服他会要求她们拿去退掉,理由是他的衣服虽然穿了好几年,但没坏还能继续穿;他的饮食非常简单,爆米花、洋芋片加可乐就能解决一餐,他在香港出差时,还曾被当地新闻爆出用宾馆的优惠券买打折面包。

    他的挚友《华盛顿邮报》掌门人凯瑟琳·格雷厄姆在自传写过一个小故事,有次在机场,她向巴菲特借10美分打公用电话,巴菲特从口袋中掏出一枚25美分的硬币,转身准备去换钱,凯瑟琳叫住他,说她用那枚25美分硬币就可以打电话了,巴菲特才不好意思地将那枚硬币交给凯瑟琳。

    巴菲特对自己的节俭颇为自得,当取代好朋友比尔·盖茨成为新一轮的世界首富时,有媒体朋友向其打电话道贺,巴菲特却幽默地表示:“如果你想知道我为什么能超过比尔·盖茨的话,我可以告诉你,是因为我花得少,这是对我节俭的一种奖赏。”

    事实上,巴菲特并非守财奴,他的节俭只是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和方式,他认为节俭即是一种传统美德,也是一种创造财富的手段。他并不醉心于财富的积累,他对财富的态度是:取之于社会,回馈于社会。巴菲特赞同安德鲁·卡内基的观点:“从社会获取的巨大财富必将有一天重归社会所有。当我们的财富已扩张到惊人的规模时,我们觉得唯一处理这笔财富的方式就是让它回归社会。”

    2006年6月25日,巴菲特宣布将个人财产的85%逐年捐给盖茨&梅琳达慈善基金会,市值高达370美元,这笔捐款创造了世界纪录,也震动了美国和全世界。其实早在上世纪90年代,巴菲特就在报刊上表达过自己的观点,他不会将巨额的财富留给后代,因为这有损于公平的竞争原则。他曾说“我只会卖掉我1%的股份作为遗产和税金使用,其余99%会用于捐赠”。

    巴菲特认为当财富累积到一种程度,财富本身就只剩下一个数字,与其守着这个数字,不如让这个数字发挥更大的作用。他认同卡内基的名言“在财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

    在接受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芮成钢采访中,巴菲特还表达了捐赠的深层含义:“我成长在一个几乎没有人会捐款的时代,而我们现在的行为当然不一样了,他人的行动会影响你,你所尊敬的人对你的影响尤其大。如果我们成长过程中,看到人们都会慷慨捐款,这会影响到我们。另外,一旦开始了,捐款和善举都会随时日增多。”当慈善成为一种传统,就能得到更多的效仿,当更多的富豪向慈善事业慷慨解囊时,才能更好地解决社会问题。

    用财富来分享爱和关怀,这不仅是巴菲特的行为表现,更凸显出他独有的人生境界:聚财是一个人聪明智慧的体现,而散财则是人生中一种境界更加高远的大智慧。

    我为什么捐掉99%的财富

    2006年,我承诺逐步把所持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票全部捐献给慈善基金会。对此决定,我开心之至。

    现在,比尔·盖茨、梅琳达·盖茨和我倡议数百位美国富豪承诺将自己至少一半的财富捐给慈善事业。因此,我认为这是一个恰当的时机,重申我的承诺,并解释我作此决定时的所思所想。

    首先,我承诺:在我有生之年或去世时将向慈善机构捐出99%以上的个人财富。这是个数额很大的承诺。但相对而言,每天都有很多人向他人捐献了更多。

    数以百万计的人经常捐助教堂、学校和其他机构,并因此放弃了自己使用这些钱,他们原本可以以此惠泽家人。他们把钱投入募捐箱或捐给联合公益基金会(UnitedWay),就等于舍弃了看电影、外出就餐或其他个人享受。相反,兑现捐献99%财富的承诺并不需要我和我的家人舍弃任何所需、所欲。

    此外,这一承诺并没有要我奉献最宝贵的财产——时间。很多人,我很骄傲地说,包括我的三个孩子,花费大量时间用自己的才华去帮助别人。这类奉献往往远比金钱更有价值。对于一个身处困境的孩子而言,看护员的友谊和培养远远胜过支票所能买到的东西。我的姐姐多丽丝每天都向别人提供很多一对一的帮助。我在这方面则几乎无所作为。

    我所能做的是拿出大量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票——这些“索取凭证”兑换成现金之后可以购买到很多资源——用以惠及那些由于命运不济在生活中遭遇不幸的人。迄今为止我已经捐出了20%的股票(包括我的亡妻苏珊·巴菲特捐献的股票)。我将继续每年捐赠4%左右的持股。我全部伯克希尔持股的钱款,最迟将在我的遗产清点完成后10年内用于各种慈善事业。我不打算把任何钱投入捐赠基金(endowment,指不动用本金而仅以本金产生的收益用于设立目的的基金——译注);我希望这些钱用于现实的需要。

    这项承诺并不会对我的生活带来任何不利影响,我的孩子们也是如此。他们已经得到了大笔可供使用的财产,将来还会获得更多。他们过着舒适而有意义的生活。而且我也将继续过一种能满足一切可能需要的生活。

    有些东西能让我生活得更惬意,但另有许多却不能。我喜欢有一架昂贵的私人飞机,但拥有多套住房却是一种负担。占有过多东西的人,往往会反过来被这些东西占有。除了健康,我最为珍视的财产是有趣、性格各异和友谊持久的朋友。

    我的财富来源于多项因素的巧合:生活在美国,某些幸运的基因,以及福利。我和我的孩子们都曾中过我所谓的“卵巢彩票”。(首先,20世纪30年代我出生在美国的几率最多为30:1。我是男性白种人,这也为我剔除了多半美国人不得不面对的障碍。)

    我的到的另一个重大运气是生活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它总体而言惠泽美国人民,但有时会造成扭曲后果。我工作于这样的一个经济环境:国家以奖章奖励在战地拯救战友生命的人,学生父母以酬金感谢伟大的教师,并且以数以亿计美元奖励发现证券市场定价失真的人。简言之,命运对于好运的分配实在不可捉摸。

    爱、尊重、自由巴菲特的情感世界

    “金钱多少对于你我没有什么大的区别。我们不会改变什么,只不过是我们的妻子会生活得更好一些。”

    2006年8月30日,76岁高龄的巴菲特迎娶了60岁的新娘门克斯,她与巴菲特已同居28年。而苏珊,巴菲特深爱的前妻,已逝世两年。

    巴菲特被世人诩为股神,声誉也颇佳,可谓是成功人士。但被问起成功的标志是,他给的答案却是:幸福家庭、身体健康以及拥有友情,唯独没有提到的,倒是那些人们通常公认的成功标准“拥有巨资和事业有成”。

    巴菲特拥有幸福的家庭,而这幸福却牵扯到两个背后的女人。

    “讨好”老丈人,“曲线”抱得美人归

    巴菲特非常聪明,学业上也出类拔萃,但是却不擅长与女孩子打交道。在年少不多的感情经历中,他总是扮演着“成人之美”的角色,主动退出爱情角逐,直到他遇见苏珊。

    1951年夏天,巴菲特前往西北大学探望读书的妹妹罗贝塔,在舞会中巧遇苏珊·汤姆森,苏珊体态玲珑、笑脸盈盈,年轻的巴菲特不禁一见倾心,随即展开爱情攻势。但不会谈情说爱的巴菲特会面时只会邀请苏珊玩猜谜类等伤脑筋的游戏,以至于几次见面后,受不了的苏珊看见巴菲特进前门来看望她时,会赶紧从后门溜出去。

    当时苏珊还“疯狂地爱着另一个男孩”,但巴菲特从一开始就执着地认为苏珊将会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所以即便遭遇挫折也不退缩。他注意到苏珊极为尊重和崇拜其父亲汤姆森教授,于是开始了他的“曲线娶美”战略,汤姆森教授爱好音乐,恰巧巴菲特对此也有一定造诣,于是巴菲特改为拜访汤姆森教授,弹奏尤可利琴,汤姆森教授则弹奏曼陀林,一老一少时常和谐合奏。两人合奏建立起深厚情谊,对巴菲特深为赞赏的汤姆森教授不时为其“美言”,而苏珊对巴菲特也有了新的认识。

    随着深入交往,巴菲特风趣幽默的个性逐渐展露出来,而巴菲特也发现苏珊并不是虚有其表的女孩。苏珊幼时体弱多病,还因风湿热长期卧病不起,父母亲对她给予更多的呵护和照顾。这个善解人意的姑娘很早就认识到自己生活在爱的包围中,因此她喜爱帮助人,给予别人无微不至的关怀。两个人交往逐渐演变为热恋,苏珊的姑妈回忆说“他们两人坠入爱河,疯狂迷恋着对方,他们会坐在对方的大腿上接吻,这真是太可怕了”。

    1952年4月19日,蒙着透明面纱,穿着一袭缀有蕾丝花边的长裙,19岁的苏珊嫁给了21岁的巴菲特。

    巴菲特背后的女人

    苏珊是巴菲特依赖的一方港湾,她帮沉浸在事业里的巴菲特打理家里一切琐碎的事务:支付各种账单、照顾子女、操持家务……凡是超出巴菲特能力范围的事情,全由苏珊来打理。

    巴菲特对苏珊的依赖是发自内心的。一次,他们在华盛顿看望巴菲特的姐姐多丽丝时,早上6点苏珊在一阵钻心的支囊炎疼痛中醒来。在去医院的路上,尽管苏珊是病人,可她还在安慰巴菲特。因为巴菲特一直很怕踏进医院的大门,看上去好像他显得更痛苦。即便在平日里,只要苏珊走进房间,巴菲特的眼睛就会为之一亮,这是他真实情感的流露,她会用手温柔地梳理他的头发,帮他系好领带,坐在他腿上抱着他,给予他力量和支持。

    从某种程度上说,巴菲特才是这个家里的孩子。他对工作全身心投入,简直到了近乎痴狂的程度,他害怕改变,总是依赖苏珊,不管刮风下雨她都会精力旺盛而且幽默风趣。大儿子霍华德称赞自己的母亲:“如果说‘每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好女人’的话,我父亲的成功中,肯定有我母亲很多的功劳在里面,她是我所认识的人中最善解人意、最善良的一个。她始终如一地支持爸爸的事业,这一点对他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独特的“三人行”

    巴菲特的事业蒸蒸日上,但是由于其太沉迷于工作,经常出差在外,两人数日不能见面,苏珊倍感冷落。年轻时的苏珊梦想成为一名歌手,但嫁给巴菲特后放弃了自己的梦想,如今,她决定重拾理想。

    1975年,苏珊加入当地的一个乐队,开始尝试在私人聚会的时候担任主唱,并参加许多公益性演出,演出时她穿着亮闪闪的衣服,看上去曲线玲珑、性感迷人,大获成功。巴菲特没有意识到潜在的危险,而是热心地鼓励“亲爱的,尽量去做让你高兴的事情吧”。但他没有料到,这是他婚姻危机的开端。1977年9月,结婚25年后,45岁的苏珊决定自己搬到旧金山单住。

    这对巴菲特不啻晴天霹雳,他感到惊愕、绝望和无助。他对姐姐多丽丝说“25年来,苏珊一直是我心中的太阳和雨露,现在我心目中的太阳和雨露在人间蒸发了,我以后怎么生活下去呢?”为了安慰巴菲特,苏珊承诺她将继续照顾他,这并不是法律意义上的分居,他们依旧是夫妻。

    仍注视、关心着巴菲特的苏珊,为了不让自己的丈夫每天以花生和爆米花为食,与巴菲特分居一年后,她作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决定,她把在法国咖啡厅唱歌时认识的同事门克丝,一位金发女招待介绍给了巴菲特。

    起初,门克丝只是为巴菲特做饭,但时间一长,她就不由自主地照顾起巴菲特的起居和生活,由于工作需要,巴菲特会经常出差,门克丝会精心为其准备好出差所需物品,而巴菲特回家时,她会把家收拾得非常干净,下厨准备好菜肴,并会去机场或车站迎接巴菲特归来。而事实上,门克丝和巴菲特性情相投、相处融洽。他们俩热衷购买廉价的东西——巴菲特不停地搜寻廉价股票,门克丝则去旧货店或超市购买廉价的生活用品;在巴菲特的感染下,门克丝对股票和投资也产生了兴趣,在巴菲特的鼓励和支持下,她购买了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票。

    门克丝虽然爱慕巴菲特,但在婚姻上并未给他戴上枷锁,因为她知道他在精神上还眷恋着苏珊,她在巴菲特的生命中,永远都是第二位。门克丝和苏珊也保持着良好的私交,这个令人难以捉摸的三人却散发出独特和谐的美感,巴菲特的朋友慢慢习惯了这样的情景:巴菲特在晚会的主席台上发表讲话,台下并肩坐着他的妻子和他的同居女友。巴菲特家送出的圣诞卡,也总是共同签署着他们三个人的名字。

    2004年7月29日,苏珊因病去世,享年72岁。

    2006年8月30日,巴菲特选择在自己76岁的生日宴上举行了秘密婚礼,与一直在背后默默支持自己的阿斯特里德·门克丝结为连理,“无论贫贱还是富贵,只有死亡能让我们分开”,婚礼上的誓词虽然说得略晚,但却早已是门克丝心中不变的承诺。

    价值观分裂的人不可能成功。喜欢消费的人,反而赚不到大钱,有趣的宇宙法则。

peterchenc 发表于 2014-8-15 16:55

;TOUXIAO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巴菲特的健康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