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vyvy 发表于 2018-7-11 15:44

今年5月,德国总理默克尔刚刚结束对中国的第十一次访问,7月份,双方又迎来第五轮中德政府磋商。

7月9日,在中德双方磋商之后,两国总理共同见证了双方农业、教育、青年、卫生、化工、通信、汽车、自动驾驶等领域20多项双边合作文件签署,总金额近300亿美元。

在默克尔2018年5月访华时,中德双方已达成要“以数字化和创新合作为引领,加强在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车联网、自动驾驶等新兴产业领域合作,挖掘在智能制造等领域的研发与合作潜力,打造中德合作的‘新引擎’”。

而本次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访德过程中,双方促成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政府间及企业合作项目,涉及自动驾驶、新能源汽车、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电子商务、节能环保等面向未来的合作领域。

其中,作为双方经贸合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中德双方在汽车领域的经贸合作也引起行业内外的广泛关注。截至目前,双方已促成包括戴姆勒和清华大学、蔚来汽车和博世、宁德时代与德国图林根州政府、华晨集团与宝马集团、长城汽车与宝马集团,大众中国、江淮汽车集团和西雅特等多个企业达成了合作协议或谅解备忘录并签约。同时,双方还签署了关于自动驾驶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来越大。中国自动驾驶广阔的市场,将为德国企业创造巨大机遇。”李克强在磋商后会见记者时表示。

“汽车领域一系列经贸合作项目的签署,从共同开展新技术研发到成立合资企业,着实令人眼花缭乱。从全局而言,在当前复杂的经济贸易体系下,中国正在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并加速与欧洲的合作。另外,在新能源和自动驾驶等技术研发领域,一直是我国提质增效的着力点。”7月10日,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荣誉理事长付于武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称。

汽车领域签约项目史无前例
德国是世界汽车强国,而中国是当下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

“中国的汽车工业,事实上受益于德国汽车工业,德国的汽车工业也享受到了中国高速增长的汽车消费市场的推动。双方有很强的互补性。”蔚来资本合伙人张君毅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称。

据了解,中德贸易额占中国与欧盟贸易总额约三分之一,中国连续两年成为德国在全球最大贸易伙伴,是德国第三大出口贸易国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国,是德国机械设备、汽车等支柱产业的核心出口市场。40年来,德中双边贸易额增长了整整100倍。大批德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获得快速发展。2017年,德国三家车企大众、奔驰和宝马34.9%的汽车销量来自中国。

李克强表示,磋商的成果在多个领域开创了“第一”。其中,巴斯夫集团即将在广东湛江建设的精细化工一体化基地,是中国重化工行业外商独资企业“第一例”;其二,是宝马公司在中国合资企业持股超过50%。

7月9日,华晨汽车集团与宝马集团就双方合资企业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的长期发展,签署了一份长期框架性协议,根据协议,华晨宝马将继续扩大投资和生产并描绘未来发展前景:即 2019年,华晨宝马的整车产能将达到52万辆;到2020年,BMW品牌核心产品系列的首款纯电动汽车BMW iX3将在沈阳投产,这款产品将不仅在中国销售,还将出口到全球市场。

时间回溯到今年4月10日的博鳌亚洲论坛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当天发表主旨演讲,称尽快放宽外资股比限制特别是汽车行业外资股比限制,并相当幅度降低汽车进口关税。而宝马和华晨签约,则是今年中国宣布推出进一步开放市场举措后的首个具体实践。

“宝马与华晨今天签署的合资建厂项目,德方在其中将持有超过50%的股份,且双方还在谈,德方有可能超过75%的持股比例。”李克强在记者会上表示。

除了华晨和宝马的再次加强合作外,7月10日,中国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城汽车”)与宝马汽车在德国正式签署了合资经营合同,将在中国成立一家新合资企业,生产MINI电动汽车。

根据合同规定,长城宝马建立合资公司,双方各持股50%。新公司命名为光束汽车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7亿人民币,注册地址为江苏省张家港市,投资总额达51亿元人民币。

同时记者了解到,由于顾及宝马另一合作方华晨汽车的利益,长城宝马的合资企业将不再新建销售渠道。

“一直以来,长城汽车坚持独立自主的发展方式,一直没有成立合资公司,如今与宝马共同生产MINI电动车,可以说,这是长城汽车在合资领域迈出一大步,有助于长城汽车走向国际。”付于武说。

此外,江淮汽车、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西雅特品牌三方将共同成立一座研发中心,开发符合中国市场需求的电动汽车车型、车联网及自动驾驶技术,以及配套的零部件和核心技术。新的研发中心计划将在2021年正式建成。西雅特将参股江淮大众汽车有限公司,通过江淮大众增资或者由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向西雅特进行股权转让实现。西雅特品牌将自2020年至2021年被引进中国市场。

强化自动驾驶
多领域共同发展
就在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造访德国期间,中德两国总理共同出席了在柏林举行的中德汽车自动驾驶展示活动。

与此同时,我国工信部与德国联邦经济和能源部、联邦交通和数字基础设施部代表共同签署了《关于自动网联驾驶领域合作的联合意向声明》。

根据《联合意向声明》,中德两国将建立高级别对话机制,加强政府部门、行业组织、企业等在自动网联驾驶、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多层次交流与合作。具体包括:推动国际统一标准的制定及应用、促进相关技术要求统一、促进两国企业在智能网联汽车及基础设施数据共享、健全智能网联汽车法律法规、推动制定国际统一的无线电频率解决方案、就通信技术统一及互操作解决方案交换信息等,共同推动两国智能网联汽车发展。

德国自动驾驶创新能力强,基础雄厚。以宝马为例,目前宝马正在开发自动驾驶平台能够实现3级到4级甚至5级的自动驾驶技术(即高度自动驾驶到全自动驾驶),同时还能为处于2级的高级驾驶辅助系统提供技术解决方案。

今年5月,宝马成为首家在中国获得自动驾驶路试牌照的国际整车制造商。截至6月,宝马已在中国完成了20万公里的模拟道路测试和近3万公里的实际道路测试。

新势力造车企业蔚来汽车与全球最大的零部件供应商博世集团也加强了在自动驾驶技术等领域的合作。

更值得关注的是,在两国总理的见证下,图灵根州经济与科学部与我国本土动力电池企业宁德时代签署协议。

宁德时代所具备的技术,广泛运用于全球电动汽车产品之上。作为全球出货量最大的动力电池企业,宁德时代将在图灵根州投资2.4亿欧元设立海外电池生产基地及智能建造技术研发中心。同时,宝马还将采购宁德时代价值47亿美元(约合310.7亿元人民币)的电池。

默克尔对此项合作作出了很高的评价:“在电动汽车电池领域我们不具备这样的生产能力,中国企业愿意带来我们所没有的新技术,我很高兴看到中国帮我们填补这个空缺。

govyvy 发表于 2018-7-11 15:45

随着A股下跌的中止和上证开启的三连阳,更多新进场的资金正在被市场所关注。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当前A股的新增入市资金一方面来自于不少上市公司大股东及高管的增持;另一方面,部分ETF份额的扩大也预示着更多配置资金正在进入A股寻找机会。

业内人士认为,无论是股东增持、ETF份额的扩大抑或是对海外投资者的进一步开放,都预示着当前进入A股的长期配置盘资金正在不断增加,而配置盘资金的流入也与日前A股震荡下跌出现的低估值机会有关。

多渠道资金入场
A股的三连阳并非偶然。

种种迹象显示,多路资金中来自控股股东、公司高管的增持是近期入市资金的力量之一。

7月10日晚,文峰集团(601010.SH)发布公告称控股股东江苏文峰集团有限公司拟在7月11日起6个月内累计增持公司股份1%-2%;同日,安控科技(300370.SZ)亦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兼总经理张磊、监事会主席刘晓良等人计划增持公司股份合计不超过人民币75万元。

以上两家公司的增持并非孤例。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自7月9日至7月10日下午18:00,已有13家上市公司发布有关控股股东、公司高管增持公司股票计划。

“很多时候市场会猜测这种增持是为了维护股价,实际上股东和高管考虑更多的还是投资利益,有些时候他们认为自身公司股价被低估后,往往会采取增持措施,”北京一家TMT类上市公司董秘表示,“特别是前两年上市公司控制权频发的情况下,市场的估值洼地也给了一些大股东低成本增加控股筹码的机会。”

同时,A股近三个交易日来另有超过百亿的增量资金来自境外部分。沪港通数据显示,7月6日、9日、10日三个交易日的北上资金分别达19.43亿元、35.75亿元和26.92亿元;深港通则为15.70亿元、19.14亿元和17.20亿元,两渠道在三交易日合计买入规模达134.14亿元。

同样出现增量资金信号的还有ETF规模。

记者统计Wind数据发现,仅在7月初到7月10日的7个交易日内,华安创业板50ETF(159949.SZ)、易方达创业板ETF(159915.OF)、华夏沪深300ETF(510330.SH)等不少于10只场内ETF基金规模出现了超过1亿份的增长,若按最新的单位净值估算,上述新增规模涉及资金合计达62.12亿元。

“ETF更多是配置盘在投,这说明A股的资产配置属性正在得到进一步提高,”深圳一家基金公司ETF基金经理表示,“随着A股市场投资风格的成熟和波动率的下降,未来预计进入ETF的配置资金会进一步增加。”

而在制度层面上,监管层也在预期上创造引导更多增量资金入市的可能性。

7月8日晚,证监会公告称允许外国投资者开立证券账户,直接投资A股;同时包括全球最大对冲基金——桥水以及富达、瑞银、富敦、英仕曼等在内的13家外资机构也已完成国内的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而发行产品的亦有8家。

长期配置为主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A股指数不断回暖,来自两融的增量资金却并不明显。

据Wind数据显示,在7月6日、9日两个上证指数处于阳线的交易日中,两融余额未升反降,其规模从7月5日的9088.72亿元逐日降低至9053.53亿元、9038.20亿元,这意味着两融资金对近期市场的参与度并不高。

“两融资金都有偿还期限,通常以中短期投资为主,而长期投资则往往不会通过两融来进行交易,这也说明近期市场的买盘与上涨和炒作短线反弹的杠杆资金无关,相反更多可能来自长期资金。”

分析人士指出,多重迹象表明当前A股的增量资金以长期配置盘资金为主,而并非依靠短线波动获利。

“从资金类型看来,绝大多数都是长期资金;比如控股股东有反向交易禁令,至少持有要6个月以上;而ETF的投资者通常也是配置盘在做主导,”北京一家大型券商高级策略分析师表示,“这些增量资金的目的是资产配置,而不是做短期。”

事实上,A股当前的配置价值也被越来越多的买方机构所认同。

“PE低于30倍的上市公司的比例已经超过40%,以历史统计数据来看,当下投资低估值的优质品种获胜的概率超过80%,而且未来一年的预期收益率有望达到25%左右。所以站在当下,我们认为越来越多的公司已经出现了配置价值。”清和泉资本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投资人士指出,这一配置价值正与日前A股指数震荡走低所供给的低估值机会有关。

“6月19日大跌后,A股市场整体估值已低于2016年熔断后低点,不少行业估值甚至已创造或接近历史最低记录,”朱雀投资表示,“从历史上看,在经济社会总体稳定的背景下,类似的市场带有情绪性的大跌往往会为长期投资者提供买入优质标的的良机,我们内部的自下而上择股指标也显示出目前指数已跌入较确定的绝对收益区域。”

而伴随着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这种趋势也被多部分外资机构所捕捉。

“虽然A股近期表现不佳,但是投资中国市场不是短期的套利行为,更是一个长期的故事,”7月5日,野村资产管理株式会社高级经济学家藤田亜矢子在基金业协会分享时也指出,“相信今后会有更多的长期资金投入中国A股市场。”

govyvy 发表于 2018-7-11 15:46

如果你想炒股赚钱,却对自己选股的眼光没信心,该怎么办?想必许多人的第一反应是:

跟着主力资金买呗,他买啥我买啥,他赚钱我也赚,反正“中奖率”肯定比我高。

然而问题来了——怎么才能及时获知他们的真实操作呢?看季报、年报上公开的持仓变动,无疑已经滞后;而各色“荐股”“内部消息”群,显然也不靠谱……

“直接查他们股票账户的交易记录,然后跟着操作不就完事了!”



别笑,这不是异想天开,真有人这么做了(然后就栽了)。

昨日(7月10日),中国裁判文书网披露了《涂欣、涂健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二审刑事裁定书》,让一起21亿“老鼠仓”大案浮出水面。



记者注意到,这起“老鼠仓”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发生在为证券账户开户与结算的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即中登公司,而非通常的证券、基金公司。

案件的主角是两兄弟,身为中登公司员工的哥哥利用职务之便查询私募基金、券商资管计划账户的交易记录,跟踪王亚伟、孙建冬、陈锋等明星私募动向,告知其弟后跟随买入。最终涉案金额超过21亿元,二人非法获利347万余元,被罚没数百万元并入刑。

利用职务之便查看交易记录
兄弟俩趋同交易逾21亿元
据了解,原审被告人涂健,男,1965年7月4日出生,汉族,原系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员工。涂欣,男,1976年8月28日出生,系涂健的弟弟。

徐健于1993年3月进入原深圳证券登记公司工作,2007年5月,轮岗至账户管理及客户服务部的代理机构(实时开户)稽核岗工作,2011年7月,调整至证券账户管理岗,2014年4月16日,因个人原因离职,与公司正式解除劳动合同。

涂健在业务部门的代理机构(实时开户)稽核岗和证券账户管理岗工作期间,因业务需要,都拥有账户资料及变更(敏感账户除外)、账户拥股及变更的查询权限。



▲普通用户在中登公司网站上只能查询自己的交易记录

记者了解到,账户查询权限划分为两种,一种是普通账户查询;另一种是敏感账户查询。“我们部门账户查询管理组那几个人包括涂健在内都有普通账户查询权,敏感账户查询权只有柜台业务所在部门才有,并且公司只有一个人有查询权,而且查询人员需要定期轮换”,中登公司深圳分公司某总监的证言说道。

上述总监还继续补充道:“我们部门之前一直没有敏感账户查询权,直到2014年3月账户管理部调整为投资者业务部的部门管理的柜台业务划分给我们部门之后,我们部门才有敏感账户查询权,敏感账户查询业务是在柜台业务组里面,其他组都接触不到这个业务的”。

虽然涂健平时工作都接触不到敏感账户,也没有敏感账户查询权限,但是上述总监指出,敏感账户查询主要是查询公募基金、证券公司的持股情况,普通账户查询是除了敏感账户之外的其他账户查询。

而涂健正是利用拥有证券账户查询权限,知悉了相关信托产品、金融机构资管产品的股票拥有及变动情况等未公开信息,为逃避监管、不被发现,他通过在报刊亭、小卖部等地方购买的不记名手机卡,以电话短信等方式告知弟弟涂欣。



按照涂健的指令,涂欣以实际由涂健控制的“白某英”等证券账户进行操作,趋同买入金额人民币19.72亿元,盈利157.79万元。同时,涂欣也利用其控制的“宋某欣”等证券账户跟随交易。

上述九个账户与相关私募基金、券商资管计划趋同交易股票237只,累计趋同买入金额人民币21.37亿元,趋同交易盈利347.54万元。

王亚伟等明星私募被“偷窥”
记者注意到,在判决书上,由证监会上海监管局移送的涉案证券账户资料显示,自2011年6月3日以来,涂健开始有查询私募基金、券商资管计划账户的记录,共计查询上述两类账户400多个;自2011年6月至2014年3月,“白某英”等9个账户与59个私募基金及券商资管计划存在吻合情况,且主要集中在2013年及2014年1月至3月。其中查询:

“某润深国投信托有限公司-展博1期证券投资集合资金信托”227次,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信托有限公司-某沣证券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185次,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信托有限公司-某道3期”116次,

“山东省国际信托有限公司-某道1期集合资金信托”108次,

“山东省国际信托有限公司-某道2期集合资金信托”99次……

判决书还特别提到:“其中‘某沣’、‘某道’分别为华夏基金离职基金经理管理的私募基金。”

若你对明星私募略有了解,应该知道,2010年,从华夏基金离职后的孙建冬创立了鸿道投资;2012年,曾经的“公募一哥”王亚伟正式告别工作14年的华夏基金。

因此不难判断,上述账户对应的分别是华润深国投-展博1期,管理人展博投资陈锋;外贸信托-昀沣资管,管理人千合资本王亚伟;外贸信托-鸿道3期、山东信托-鸿道1期和山东信托-鸿道2号,管理人均为鸿道投资孙建冬。



▲涂健查过的主要私募、资管账户情况一览

如此看来,这些赫赫有名的私募基金便是涂健的主要跟踪目标,尤其是展博1期, 查询次数竟多达两百余次,而私募排排网发布的榜单显示,该只私募基金成立于2009年6月,截至2013年底,四年期股票策略对冲基金收益冠军正是该只私募基金。

弟弟上诉被驳回
二审维持原判
其实,广东省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广东省深圳市人民检察院指控原审被告人涂健、涂欣犯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罪一案,已于2018年1月2日作出(2017)粤03刑初920号刑事判决。宣判后,原审被告人涂欣不服,提出上诉。

1. 几个证券账户都是借给涂健使用,他们都没有自己操作过,而我只是接受涂健的指令帮他下单操作而已;

3. 他让我代其操作,他让我买卖什么股票,我也不会去关心具体的新信息来源,反正我从中也没有赚取什么好处,盈亏也跟我没关系

2.涂健没有告诉我买卖股票的信息来源情况,我也没问他。我原来以为他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工作,后来才知道他在中登公司工作。

上诉人涂欣上诉提出,其主动到深圳市公安局投案接受调查,到案后又如实供述了本案的主要犯罪事实,且积极接受处罚,应当认定其有自首情节并从宽处罚。原审法院对其量刑过重,存在罪责刑失衡的情况,要求二审法院改判减轻处罚并适用缓刑。

不过,这些申辩并未被二审法院采纳。法院认为,涂欣犯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罪的犯罪情节特别严重,依法应在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判处刑罚,一审法院已认定涂欣为从犯,并根据其犯罪事实、性质、社会危害程度、悔罪表现等,依法对其在法定刑以下进行减轻处罚,判处其有期徒刑二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一百五十万元,该判罚并无不当。

2018年5月,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决定驳回涂欣上诉,对该案维持原判,即:

一、被告人涂健犯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二百万元;

二、被告人涂欣犯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罪,判处有期徒刑二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一百五十万元;

三、违法所得人民币3475387.60元依法没收,上缴国库。

有网友评论称,买了21亿元股票的“老鼠仓”获利347万,“利润率”才万分之一点几,为啥跟着明星私募最真实的“荐股”都不太赚钱呢?

对于这个问题,你怎么看?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govyvy 发表于 2018-7-11 15:46

2018年世界杯赛程已接近尾声,近40亿球迷为之狂欢,带动出的经济效应不可小觑,提振全球足球产业链。

一笔经济账就能看出“商机”,根据国泰君安证券不完全统计,本届俄罗斯世界杯期间,国际足联的收入将超过80亿美元。其中电视转播权收入27亿美元,厂商赞助收入约20亿美元,授权品牌产品销售约40亿美元。

在中国资本层面来看,多名“金主”早在2016年集中出海收购欧洲足球俱乐部,在监管约束下,记者了解到目前已经迅速降温;但围绕体育产业链上下游,中资上半年揽下“大单”——10.16亿收购西班牙传媒巨头Imagina。

俱乐部并购过去时
万众瞩目的世界杯赛事正创造巨额经济收益,媒体版权、商业赞助、门票与周边商品、授权品牌产品等板块赚得“盆满钵满”。“足球经济”成为市场津津乐道的话题。

但对中国资本而言,出海收购足球俱乐部基本成为“过去时”。

今年3月发改委研究制定的《境外投资敏感行业目录(2018年版)》正式施行,其中“体育俱乐部”被列为限制中国企业境外投资的行业。

华北一家股权投资机构合伙人7月10日表示,“收购足球俱乐部前几年很火,经常听到有人讨论;今年也有朋友有这方面意愿,去银行了解政策以后,发现出海投资的渠道基本卡死,难以通过审批。”

另有华东一家券商直投子公司人士7月10日谈道,其了解到目前仍有知名俱乐部球队计划转让股权,“比如我知道有一家西班牙足球甲级联赛俱乐部计划转让控股权,但是今年收购俱乐部会很难,监管从严以后,没人敢做。”

据了解,2016年是中资出海收购足球俱乐部的高峰期。

根据晨哨网的统计,2016年正式宣布或完成交割(不含传闻)的海外足球俱乐部投资/收购案就达11宗,其中7宗交易对外披露了投资金额,合计投资额高达12.8亿欧元。这意味着2016年全年中资收购海外俱乐部的金额将超13亿欧元。

随后监管层急踩刹车。2016年12月发改委、商务部、人民银行、**四部门负责人,表示密切关注房地产、酒店、影城、娱乐业、体育俱乐部等领域出现的一些非理性对外投资的倾向。央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在2017年3月公开批评国内企业借钱收购海外足球俱乐部的行为,其中有的实为转移资产。

前述华东券商直投子公司人士谈道,预计海外收购足球俱乐部将长期处于低迷状态,“一方面是资金出境困难,受到严格控制;另一方面监管审核要求很高,资本出海要更为谨慎,要符合国家战略方向。”

足球上的“商机”
与2016年大举收购海外足球俱乐部不同的是,另有中资盯上足球产业链其他环节的“商机”,比如足球转播权、体育经纪等。

就在今年6月27日,东方证券的孙公司东方弘泰完成一笔“大单”收购。公司以10.16亿欧元收购了Mediapro和Globomedia合计持有西班牙影音转播制作公司Imagina Media Audiovisual的53.5%的股权,经过监管部门核准以后,东方弘泰成为大股东。

公开资料显示,Imagina在2016年营收达到15.36亿欧元,目前价值估计为19亿欧元。其子公司Mediapro主要负责体育板块,拥有西班牙足球甲级联赛、欧洲冠军联赛及国际篮球联合会在西班牙的电视转播权。

前述华北股权投资机构私募合伙人谈道,东方弘泰收购Imagina的成功案例的意义较大,“体育产业发展很快,中资如果能掌握全球大型赛事IP,将对中国体育行业的媒体、转播等产生深远影响;同时收购这样龙头传媒集团,可以学习体育媒体产业的技术和经验。”

此外,“体育经纪”亦成为中资企业的掘金之地。

比如当代明诚(600136.SH)、贵人鸟(603555.SH)、复娱文化、万达、苏宁等均有投资球员经纪公司。比如贵人鸟2015年通过子公司投资西班牙足球经纪公司BOY;当代明诚2016年以8.2亿元收购双刃剑体育。

“国内经纪专业水准与国外有很大差距,通过收购海外经纪公司能补上国内经纪专业短板;另一方面,经纪公司有大量运动员资源,比如在品牌运作上就有很多想象空间。”前述私募人士表示。

govyvy 发表于 2018-7-11 15:46

调控重压之下,标杆房企销售业绩依然爆发。

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目前,公布前6月销售业绩的房企合计31家,这31家销售金额达到了25031亿,同比上涨幅度高达36.2%。其中,部分房企销售额涨幅惊人。中国金茂前6月销售额为717.62亿元,同比上涨197.7%;奥园地产前6月销售额为402.9亿元,同比上涨143%;花样年前6月销售额为113.07亿元,同比上涨123%。

在房地产市场总量面临天花板的同时,中小房企的生存空间越发艰难。新城控股副总裁欧阳捷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布销售业绩的房企都是上市公司,也是规模较大的房企,这完全符合我们说的“大象比兔子跑得快”的逻辑,因为所有的资源包括(金融、供应商)都在向大房企集中。但市场整体基本稳定、增长有限,大房企的市场份额不断提高,中小房企的业绩不断下降,日子更加难过。



标杆房企销售业绩爆发
在规模即生产力的行业共识之下,标杆房企普遍启动了高周转模式。也正因此,在调控越发严厉之下,标杆房企在前6月业绩反而再创新高。

具体而言,碧桂园、万科、恒大这三家企业前6月销售额已经突破3000亿;作为高周转典型代表企业,碧桂园前6月销售额已经达到4125亿,同比上涨42.8%,这是半年业绩报告中首次出现销售额超4000亿元的房企。在公布销售业绩房企中,销售业绩超千亿的房企目前为五家,分别为:碧桂园、万科、恒大、融创、中海。中海地产前6月销售额为1508.46亿,同比涨幅为18.5%。

此外,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还有部分企业业绩增长抢眼。中国金茂公告显示,1-6月销售金额为717.62亿元,同比上涨197.7%;合同销售金额为241.08亿元;同比上涨16.44%;奥园地产公告显示,1-6月销售金额为402.9亿元,同比上涨143%;花样年公告显示,1-6月销售金额为113.07亿元 ,同比上涨123.77%;合约销售均价为9704元;2017年同期,花样年1-6合约销售均价为7878元;合同销售金额为50.53亿元;同比上涨5.03%。

市场并非一片飘红,也有业绩下跌的品牌房企。金地集团公告显示,1-6月销售金额为630.7亿元 ,同比下降10.34%;合同销售金额为703.4亿元;同比上涨60.03%;金地商置公告显示,1-6月销售金额为159.67亿元 ,同比下降10.34%;合同销售金额为226.08亿元;同比上涨305.09%。

欧阳捷曾在年初预判,今年是“大稳小乱”的一年,房地产宏观形势相对稳定,调控确保了市场不会大起大落、房价不会暴涨大跌,全年销售面积将趋于“零增长”,销售额将略有增长。因城施策、一城多策将出现更多的市场乱象,但不会改变市场大格局。

那么,严厉调控之下,大型房企缘何 “丰收”?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杨红旭认为,大型房企的集中度和市场占有率在提升,所以大企业的销售总金额的增幅会明显超过全行业的平均水平。虽然调控背景趋严,但是全国市场的冷热不均。全国大部分的弱二线三四线市场成交依然比较活跃,现在只有一线和少数的强二线都市圈成交量有所下滑。

“做大依然的当下房企的主流选择。整体看,房企拼规模趋势加剧。”中原地产分析师张大伟认为。

下半年出现拐点?
当前,房地产市场形势非常复杂。一方面,调控并未有放松之势。限购、限价等政策依旧压顶;另一方面,在严厉去杠杆背景之下,房企面临严峻的资金压力。未来半年行业走势也备受关注。

从宏观层面来看,杨红旭认为,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政策,政策调控还在加码,下半年的政策还会进一步收紧,所以需求面应该会出现萎缩。全国的销售总面积会出现由正增长转为负增长。估计未来两三个月就会出现拐点,全国的销售总金额年内可能保持一个基本平稳的状态,就是说可能是在零增长左右。

同策咨询研究中心总监张宏伟也认为,房企整体面临的市场形势并不乐观。“下半年可能品牌房企的销售总规模和市场集中度还会提高,但是企业的利润也会降低。一方面,一线城市和强二线城市中,开发商的资金回笼速度要求比较高,房企在拿到预售许可的时候必然会被“砍”,会出现亏损或者不赚钱的情况。另一方面,三四季度是整个民营开发企业资金压力最大的时候,这时企业为了回款,迫不得已会降价销售。另外,下半年个别企业可能会出现严重的资金断裂的情况,除非是被其他的房企或者金融机构收购,注入资金。据我了解,排名前20的房企当中,资金面紧张的有差不多一半。”

严峻市场之下往往也是市场洗牌的最佳时期。张宏伟认为,未来一到两年,市场集中度会迅速增加。市场格局即将定局的时候,每个企业都会尽可能地去争取市场份额。另一方面,下半年还有目标,对于排名靠前的房企来说,目标的实现和职业经理的考核挂钩,跟调控和资金链紧张没有关系,目标驱动之下,都会想方设法去完成规模增长。

张大伟注意到,从企业之间的销售数据看,有10家企业销售业绩涨幅超过50%,8家企业涨幅在40%-50%之间。整体市场分化趋势在2018年下半年有望更加明显。他还注意到,虽然一二线城市调控持续,但大部分标杆房企都开始积极拿地。从全国数据看,一二线城市调控压力较大,但三四线城市依然在刷新同期成交纪录。在这种大趋势下,大量中型标杆房企积极抢地,特别是销售额从500亿冲刺1000亿,1000亿冲刺2000亿的第二梯队房企,都是过去一段时间内抢地的主流企业。(编辑:黄锴)

govyvy 发表于 2018-7-11 15:47

“最近资金面想象不到的宽松!”有市场人士感慨。

有数据为证:近期银行间隔夜回购利率曾一度达到1.95%的低点,3个月期Shibor为低至3.68%,均为近3年来最低点。不仅如此,无论是短期隔夜拆借资金价格,还是中长期流动性资金价格,几乎都达到了近年来的最低点。

Wind数据显示,7月9日,隔夜Shibor利率为1.991%,银行间与交易所隔夜品种利率为2.00%和2.05%,银行间与交易所7天品种利率为2.62%和2.41%。

“目前资金面确实比较宽松,交易所和银行间质押式回购利率已经突破了前期的低位,向2015-2016年的位置靠近。”7月10日,北京某大型券商固收部交易员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今年下半年资金面将好于去年同期,“去年央行有意让资金面偏紧,来促使金融机构降杠杆;今年来看,可能杠杆率已经到了相对合意的位置,所以从决策层的角度,或许没有必要把资金面压得太紧。”

数位接受记者采访的市场人士均表示,2018年6月末算得上近年来最为宽松的季末,资金面几乎未出现较大波动即已平稳度过,但下半年或难现如此宽松的资金面。

资金面平稳度过“季末考”
季末通常是各类金融机构的大考,但刚刚过去的6月,机构并未感受到太大的波动。

6月中旬,隔夜Shibor在2.6%的位置上下浮动,银行间隔夜、7天质押式回购利率分别在2.6%和3%上下浮动。至6月25日,跨季的7天品种开始率先上行,银行间和交易所7天期回购利率分别升至4.02%和6.55%;银行间隔夜回购利率则在6月29日达到3.16%的高点,而波动更大的交易所隔夜回购利率在6月28日达到9.50%的高点。

“之前到了季末,波动幅度都比这次大。银行间7天回购能达到5%以上,交易所隔夜、7天大多都会升破10%。”7月10日,某股份行资金交易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此次季末未引起太大资金面扰动,“主要跟降准有关,6月下旬发布降准通知后,加上央行工作会议改变表述,进一步加强市场信号,使得尽管资金还没到位,但资金面宽松的预期已经开始对市场产生影响。”

6月25日,央行发布降准公告,预计约释放资金7000亿元。6月28日,央行在官网发布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18年第二季度(总第81次)例会的内容,提到“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中性,要松紧适度,管好货币供给总闸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此前“合理稳定”的表述被“合理充裕”替代,且稳健中性货币政策表述后,加入了“松紧适度”这一新表述。

今年4月25日,央行曾开展过一次“置换式降准”,对冲到期MLF后释放资金4000亿元。而此次降准带来的资金面宽松效果,与4月份时不尽相同。

“4月份降准后,对银行而言相对比较松,但非银机构就比较紧。”前述北京券商固收部交易员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非银机构在4月份降准后资金仍然紧张,主要原因是彼时“很多非银机构选择了加杠杆策略,对短端的资金面相对来说没有预估好,所以出现了降准但资金利率反而上升的情形。”

“这一次机构相对来说比较理性,而且前期杠杆已经快要加满,使得这次加杠杆的需求没那么大,所以降准对资金面的影响就显现出来了。”上述交易员说。

7月财政缴税因素来袭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的数位市场人士均认为,今年下半年资金面将好于去年同期,主要是金融机构去杠杆已取得初步成效,决策层在货币政策选择上将与去年的“偏紧”不同,资管新规的指挥棒也将引导机构控制杠杆水平。

“资管新规落地后有了明确的规则,大家对杠杆也会有敬畏,不会加得太满。所以,下半年在资金需求和供给都有改进的情况下,资金面情况会比去年同期好。”前述交易员表示,目前来看,“资金利率并不是那么合意,未来要么债券利率往下走,要么政策利率往上升。”

“举例来说,2年期AAA信用债收益率与银行间7天回购利率的利差,目前处于170-180bp的水平,而正常情况下是100bp左右。 如果AAA债券利率不往下走,后期政策利率可能会往上靠。”该交易员解释称。

将时间放短来看,7月份资金面将有望保持平稳,但可能受到缴税因素扰动。

华创证券固收团队指出,7月是传统的缴税大月,去年7月仅缴税因素就回笼基础货币超过万亿,这也是导致最近两年资金面“季末不紧季初紧”的重要原因。考虑到今年企业利润继续维持高增长,7月缴税对流动性的抽水效应不容忽视。

“可能缴税的时候会紧张几天,但7月份的降准,可以对冲掉缴税的扰动。下一次需要重点关注资金面,得到9月末了。”前述交易员说。

govyvy 发表于 2018-7-11 15:47

文/21世纪资本研究院研究员李维

经历了2017年的发审常态化,刚刚过去的2018年上半年,IPO市场的生态则呈现出新的变化。

21世纪资本研究院发现,规模缩减、发审从严以及独角兽政策或成为2018年上半年IPO市场的关键词。

一方面,2018年上半年较2017年出现了数量、规模上的双重下降,而这与新股堰塞湖治理初见成效、IPO发审程序持续从严等因素有关。

另一方面,无论从IPO审核过会率,还是对部分欺诈发行项目的从重处理,再到部分已过会项目中途再度出现的“暂缓发行”,都佐证着IPO在2018年上半年的监管环境正在进一步趋严。

此外,今年制度层面快速推进的支持新经济企业上市的“独角兽”及CDR(中国存托凭证)政策,也在对IPO市场形成潜在影响,当下虽然多只CDR项目发行或申报时间表出现了后移,但随着A股市场的逐渐企稳,这一事项被持续推进仍是大概率事件。

我们同时认为,IPO市场对该政策所怀抱的预期,导致部分独角兽项目将成为部分一级市场资本和龙头券商争夺的高地;同时监管层对IPO发行规模的调控“惯性”,会引发市场有关IPO规模压缩的猜想,进而引导部分拟IPO企业选择其他方式或其他地区市场上市。

年度同比降速
和2017年发审大提速下的新股井喷有所不同,2018年的新股市场同比活跃度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

21世纪资本研究院根据Wind数据统计发现,2018年上半年共有62只新股合计募集资金达922亿元,较2017年同期的1166亿元同比下降20.93%,但同期新股只数却较去年同期下降达73.84%。

事实上,若刨除工业富联(601138.SH)、宁德时代(300750.SZ)等新股巨无霸,2018年新股的实际募资规模则仅为596.18亿元。

21世纪资本研究院认为,2018年上半年IPO新股数量、发行规模的双减少,并不意味着IPO发行规模重新出现了“管控”迹象,其原因一方面在于2017年新股的快速发行,已经对IPO审核堰塞湖形成了一定的纾解效应,减轻了2018年的发行压力;另一方面和IPO审核持续从严,进而逼退不少拟IPO企业所致。

今年上半年的IPO市场的另一趋势是单家新股平均发行规模出现明显增长。

2017年上半年,单家新股平均募资规模仅为4.92亿元;而在2018年上半年,单价新股平均募资规模已达14.87亿元;虽然今年“独角兽”企业的巨额发行对当年平均新股募资额的数据也造成了相当程度的扰动,但刨除工业富联、宁德时代独角兽后,这一平均发行规模仍达9.17亿元。

从微观上也能看出平均单股募资金额的增高,例如2018年以来最“袖珍”的新股福达合金(603045.SH)其募资额为2.37亿元,而2017年内发行金额小于该股的公司数量就多达81家,其中最小一只立昂技术(300603.SZ)仅完成了1.17亿元的募资。

我们认为,由于2017年的发审目标之一是促使IPO发审常态化,纾解发审堰塞湖,因此通过压低单家规模来保证发行新股只数或成为一种折衷的选择;而2018年新股排队压力趋降后,单家融资规模也实现了提高。

与去年同期相比,新股的行业分布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变化。2017年上半年,新股行业分布集中度排名前三的行业分别是汽车制造、化学制造及专用设备制造业;而今年上半年新股分布最多的行业则是计算机及相关设备制造业,其次则分别是汽车制造和机械、设备仪表制造。

监管持续趋严
IPO生态的另一变化则是监管的持续趋严。

首先迎来变化的就是过会率的整体下降。据Wind数据统计,2017年上半年发审委的IPO过会率高达83.27%,在269只上会项目中有224家完成过了过会。

而在2018年上半年,不但上会的拟IPO公司数降至112家,且仅有58家公司获得了通过,过会率仅为51.79%,这意味着两家上会企业中几乎就有一家遭到了发审委的否决。

在今年的不同月份,IPO过会率也不尽相同。早在今年1月,IPO过会率一度低至33.33%;而2月-3月则回升至58.33%。

从时间来看,否决率的提升与2017年10月大发审委的履新有关,而此后发审委对IPO项目的审慎性也进一步提高。21世纪资本研究院认为,低过会率现象已经持续近一年时间,而伴随着越来越多的发行人和保荐机构对新发审口径逐渐熟悉,下半年过会率有望有所回升。

“新一届发审委审核下,一些很可能不满足要求的发行人抱着‘赌一赌’上会的心态,继而拉高了年初的否决率,还有一个原因是监管层去年底整顿了‘超期不报’的现象,这压缩了发行人的自我整理时间。”7月10日,上海一位接近监管层的保代亦表示,“不过这些因素消散后,预期下半年的否决率能有所下降。”

在IPO申报环节,监管层也追加了相应的新门槛。

例如今年3月,监管层在拟IPO企业的发行审核上提出“三年总利润超过一个亿,主板上市最近一年利润不低于8000万,创业板上市最近一年利润不低于5000万”这一窗口性要求,亦对多家不达标的IPO企业带来冲击。

而除了过会率降低、准入门槛提高外,亦有部分拟IPO公司在监管层对欺诈发行活动的从严打击下,提高了对财务合规性的重视。

2017年至2018年,证监会将欣泰电气、金亚科技两起IPO欺诈发行案移送公安机关处理,两家公司也均被交易所做退市处理,而这一系列时间亦被业内人士视为打击IPO财务造假的重拳。

“在监管的严厉打击下,欣泰电气和金亚科技的相关责任人都为财务造假付出了代价。”7月10日,一位接近证监稽查的投行人士表示,“由于监管在从重调查、处理,有些在财务上不规范的公司也出现了考虑主动撤材料,或延长辅导期的情况。”

该人士坦言,投行在2018年上半年承揽项目时,其审慎性也在进一步提高。

“我们接项目的时候,既要着重看其盈利能力的可持续性,也要深入项目做尽职调查,防止风险出现。”上述投行人士坦言。

CDR的潜在压力
对2018年IPO市场构成重要影响的因素,还包括监管层对“独角兽”企业的支持政策。

传统IPO渠道方面,今年已有工业富联、宁德时代、药明康德(603259.SH)等独角兽企业通过绿色通道快速实现发行上市。

该类独角兽的特点是单笔募资金额较大,例如工业富联、宁德时代、药明康德募资额分别达271.20亿元、54.62亿元和22.51亿元,分别位列2018年上半年募资额排名的第一、二、九位。

21世纪资本研究院认为,“独角兽”单家较大的募资金额,有可能对IPO发行窗口形成了一定的“拥堵效应”,而伴随未来更多独角兽企业的上市,原有的IPO募资势能也将向该类企业倾斜。

同时,市场对CDR项目发行的整体预期,也有可能会影响部分潜在发行人的IPO意愿。

今年6月6日,证监会发布《存托凭证发行与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及相关配套规则,对CDR机制予以明确,随后小米、阿里巴巴、百度等CDR首批试点企业也在绸缪发行事宜。

不过在日前A股市场的下行压力及部分项目发行定价的博弈下,CDR的发行和申报也出现了延期。6月19日,原本定于当日上会的小米公司发布公告称,其已申请取消CDR审核,且重启时间表并未被明确;7月2日,有关阿里巴巴CDR项目延后申报的消息也在市场中不胫而走。

我们认为,考虑到市场状况及CDR试点的无先例性,不排除后续更多CDR项目较预期出现延期的可能性;但该机制作为一项长期举措,其大概率仍将体现在项目落地上,证监会对此也曾表态“按照规定依法推进”。

我们同时认为,独角兽及CDR项目的上市预期,会一定程度上影响传统IPO渠道潜在发行人的上市意愿。

原因在于,市场对IPO规模的监管调节具有“惯性猜测”,即市场习惯于认为监管层会根据市场情况和发行情况来调整发行节奏,但独角兽及CDR项目的单家发行规模往往偏大,加之二级市场压力尚未完全散去,这有可能导致部分潜在发行人选择借壳、并购重组以及前往海外市场等其他方式进行上市。

govyvy 发表于 2018-7-11 15:48

7月9日深夜,证监会发布了一则重要新闻,周日(7月8日)和周一(7月9日)证监会连续召开了两天上市公司座谈会。

近期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升温,A 股连连下挫引发包括股权质押平仓等多重风险。这一大背景下,市场认为证监会召集上市公司负责人进行这样一场座谈会其背后的含义远不止交流本身,在召开座谈的同时也释放了稳定市场的积极信号。

召开座谈会也是今年以来证监会特别重视的同市场交流的一种形式,记者根据证监会公布的信息粗略统计,仅六月至今证监会已经召开了各类座谈会不少于5次,内容从资本市场稳定到上市公司治理,从金融形势到投资者保护,包罗万象。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 7月8日、9日的两场上市公司座谈会分别由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副主席阎庆民主持召开。

座谈会听取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听取对当前经济金融形势的看法;其次是听取对维护资本市场稳定、促进资本市场与上市公司健康发展的建议;最后是听取对证监会工作的意见。

“这次会议是在上周五时由证监会的有关工作人员直接通知企业的,对于开会的具体内容也没有具体的说明,只是表示想就目前资本市场的一些情况听听上市公司的意见。”一位参会人士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

记者了解到,证监会层面十分重视此次会议,在第一天会议上,共有15家上市公司的代表出席,其中有10家来自于沪市,5家来自于深市。证监会办公厅、发行部、上市部、机构部、债券部、国际部和市场部等七个部门以及沪深交易所的负责人士也都一同参加了该次会议。

“周日的会是刘士余主席亲自主持的,从早上九点开始到下午一点左右结束,会议中间几乎无休,第一天参会的15家企业都是董事长、总经理或是副总经理等公司负责人来参会的。”上述参会人员的相关人士告诉记者。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参加第一天座谈的企业中,既有中国人寿(601628.SH)、中国建筑(601668.SH)、中国石油(601857.SH)等央企,也有海螺水泥(600585.SH)、三一重工(600031.SH)等老牌行业龙头,更有科大讯飞(002230.SZ)、科陆电子(002121.SZ)等新型产业的代表。

“这次会议的15家代表,用刘主席的话说,都是身家比较好的企业。”上述相关人士表示,所谓“身家好”的意思就是企业的基本面良好、负债较少、股权质押率非常之低的企业。

“整个会议期间,证监会方面都以听取意见为主,除了刘士余主席偶尔插话与发言人交流外。”上述与会人员表示,15家企业的负责人轮番发言,但由于各个企业所处的行业、性质和规模都各不相同,在发言中,各个企业的整体诉求也各不相同。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有一些央企或是行业龙头集团企业在发言时,表示自己企业一切平稳,并不存在市场所担忧的行业、资金和股权质押问题。然而有少数民营企业则在发言时直诉痛点,表示在新一轮的市场环境之下,企业已经需要直面生存问题。

前海开源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7月10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证监会召开上市公司负责人座谈会主要是为了提升市场信心。通过邀请上市公司座谈会,了解上市公司的想法、实际情况,同时也是在提振市场信心,是有利于市场走强。”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证监会此次收集的上市公司反馈的意见和建议,不排除后续汇报给上层以推动相关政策落地。

对此,7月10日,一家北京地区中型券商不愿具名的首席经济学家认为:“来自于企业家的建议是对市场实际情况的有效反馈,如果证监会能够收集整理这些建议并且最终上报推动相关监管的变化,这样的交流有巨大的价值。”

govyvy 发表于 2018-7-11 15:48

当地时间7月1日举行的墨西哥总统大选中,国家复兴运动党领导人安德烈斯·曼努埃尔·洛佩斯·奥夫拉多尔(Andres Manuel Lopez Obrador)取得压倒性胜利。这位被称为“墨西哥版特朗普”的当选总统,与北邻的正版特朗普一样,被贴上了民粹、强硬、反建制、性格火爆的标签。

有分析认为,洛佩斯的当选,可能让墨西哥和美国双边关系进一步恶化,并给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下称“NAFTA”)更新谈判带来新的不确定性。

然而,大选结果出来后,特朗普出人意料地在推特上发出“贺信”,洛佩斯也不失礼貌地适时回应,感谢美国总统的“诚意”。随后,双方进行了一次被美方形容为“积极且富有建设性”的通话,涉及贸易和移民问题。

加拿大总理特鲁多也迅速致电这位当选总统,祝贺其赢得墨西哥大选,并与其讨论了NAFTA等问题。加拿大总理办公室发布消息称,双方领导人就优先更新NAFTA问题达成一致。

美国国务院也发布消息称,国务卿蓬佩奥将于7月13日访问墨西哥,与现任总统培尼亚、当选总统洛佩斯等举行会晤。

但是,三国政界表面上的热络气氛,并不能掩盖已经剑拔弩张的北美贸易关系。除了三国之间互相加征关税的报复措施持续升级,真正的战场——NAFTA——还将迎来新的博弈。

NAFTA太重要,

“墨版特朗普”无法绕过

墨西哥当选总统洛佩斯承诺,会把针对年轻人的奖学金、养老金、新机场建设项目修订等多项事务摆在优先位置,因为诸多左翼主张,被一些观察人士贴上了“民粹”标签。

洛佩斯还许诺任期结束时将让经济增长率达到6%,打破过去40年里平均增长只有2.5%的“惯例”。

这些愿景显然对选民构成了直接吸引力,反映出本次墨西哥大选背后的经济逻辑。

中国社会科学院拉美研究所国际关系研究室主任谌园庭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指出,尽管墨西哥加入NAFTA后经济开放程度提高,但对美国市场依赖严重。墨西哥当年的目标是实现对外贸易和经济多元化,但事实上,只有进口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实现,比如从中国的进口从11%增长至17%,但出口多元化的目标并没有实现,依然高度依赖美国。

谌园庭表示,尽管目前的墨西哥执政党在能源和教育等领域推进了一些结构性改革,但民众并没有感受到个中好处,整个国家的贫困率依然很高,收入不平等状况也没有改善。

“2000年墨西哥真正实现政党轮替以后,民众至今仍未看到希望,这种情况下,只能靠手中的选票了。”谌园庭指出,墨西哥经济开放的红利未能惠及普通民众,是左翼洛佩斯上台背后的重要经济原因。

有趣的是,洛佩斯上台的经济逻辑,与打着保护主义旗号上台的特朗普如出一辙。美国智库布鲁金斯学会资深研究员Vanda Felbab-Brown表示,洛佩斯的政治和管理风格和特朗普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他憎恨在政治斗争中失败,言论往往很激烈,经常抨击他认为轻视自己的人。他抨击墨西哥媒体,蔑视墨西哥非政府组织和公民社会,谴责墨西哥最高法院。

这样两位有着浓重民粹色彩的总统,不可避免地会因为各自的国家利益出现冲突。特朗普对墨西哥的不友善举世皆知,而现年64岁的洛佩斯也曾多次抨击特朗普“修建边境墙”、“退出NAFTA”等言论,甚至专门写过一本名为《听着!特朗普》的书,数落其对墨西哥移民的种种不是。

“受特朗普持续攻击墨西哥的影响,两个邻国之间的关系正处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低谷”,前墨西哥驻美国大使Arturo Sarukhan表示,在接下来的六年里,美墨关系将取决于特朗普。特朗普在未来几个月选择如何回应墨西哥,将为两国未来的关系定下基调。

Arturo Sarukhan指出,因为特朗普持续发表反墨西哥和反移民的论调,墨西哥大选期间,各总统候选人均采取了不同程度的反特朗普立场。虽然特朗普未直接对选民投票产生影响,但肯定会对墨西哥政府和内阁成员产生影响。

不过,尽管墨西哥大选充斥着反特朗普色彩,但具体到两国关系上,理性声音并未被淹没。洛佩斯在竞选过程中就多次强调,其目标是与美国建立富有成效、相互尊重的关系,并支持NAFTA的重新谈判。

Vanda Felbab-Brown表示,虽然因其煽动性的反墨言论及政策,特朗普在墨西哥极不受欢迎,成为理所当然的攻击目标,但洛佩斯却在竞选过程中避免攻击他。相反,洛佩斯承诺要努力与特朗普合作,试图保护NAFTA。

不难发现,无论特朗普如何发难,墨西哥政界始终强调保护NAFTA。目前,将于12月正式就职的洛佩斯已向现任总统提议,让其手下的专家团队加入谈判,体现了他对NAFTA的重视。

美国康奈尔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Gustavo A. Flores-Macias称,NAFTA产生的双边商业关系对墨西哥来说如此重要,任何不利于NAFTA的举动都将是痛苦的。

国际评级机构标准普尔上周五发出警告,如果墨西哥从NAFTA更新谈判中退出,可能会将其主权信用评级下调至BBB+。该机构的高级分析师Joydeep Mukherji表示,退出不一定意味着NAFTA的彻底废除,但意味着墨西哥利益将受损。

“NAFTA的退出,将导致墨西哥GDP增长率长期下降,从而降低政府的财政收入,令财政赤字上升和政府债务负担加剧。”Mukherji表示,标普的预期是,三国政府最终将以不损害NAFTA角色作用,或不损害国家间贸易和资本流动的方式来解决分歧。

谌园庭则向记者指出,无论对美国还是墨西哥而言,退出NAFTA的代价都是很大的,都是不能承受的。尤其是美国南部与墨西哥接壤的地区,两边不仅经济融合度很高,社会和人员方面的融合度也很高。

借关税战施压,

搅动NAFTA谈判

尽管墨西哥政界高度重视NAFTA,但NAFTA却被特朗普斥为“美国有史以来最糟糕的协定”,扬言不达到想要的结果就退出。

从去年8月以来,美加墨三国就NAFTA更新进行过多轮谈判,但因各方分歧太大,迟迟未能达成一致。美国觉得“吃亏”多年,要墨西哥和加拿大做出让步,后两者却坚决“捍卫国家利益”。特朗普后来表示,今年11月美国中期选举前,不会签署任何协议。

而在NAFTA谈判陷入僵局的同时,特朗普又向全世界举起了贸易制裁大棒,墨西哥和加拿大也未能幸免。

今年6月初,美国对墨西哥、加拿大、欧盟的钢铝产品加征关税。作为报复,墨西哥宣布对部分美国产品加征关税。产品清单显示,墨西哥对美国苹果、土豆和猪腿肉等加征20%关税,对多种乳酪和波本威士忌加征20%至25%关税,对钢铝产品加征15%至25%关税。

加拿大同样迅速反击,从7月1日起,对价值166亿加元(约合129亿美元)的美国商品征收报复性关税,清单中除钢铝产品以外,还包括枫糖浆、威士忌、橙汁等商品。加拿大外交部长弗里兰表示:“加拿大别无选择,只能以一种慎重的对等的回应方式进行报复。”

盘古智库学术委员、美国政治法律学者张军律师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仔细分析墨西哥和加拿大的清单可以发现,大多产品来自倾向支持特朗普的地方,比如农业州爱荷华州、橙汁主要产地佛罗里达州。在美国历次选举中,摇摆州佛罗里达都是两党必争之地。这个清单看似审慎,却又十分精准,刀刀“砍”在可能影响特朗普选情的关键州上。

针锋相对的贸易争端,让美加墨三国领导人关系陷入紧张。根据CNN早前的一则报道,特朗普在某次有关关税的谈话中,跟特鲁多开起了“玩笑”,质问特鲁多“烧白宫的不是你们吗?”(1814年,第二次美英战争期间,白宫被放火烧毁,加拿大当时为英国殖民地。)而在G7峰会后的新闻发布会上,特鲁多明确表示,加拿大不会在贸易问题上受美国摆布。

面对特鲁多的强硬态度,特朗普发推特批评,特鲁多在峰会上谦逊温和,却在他离开后表现得“非常不诚实、软弱”。白宫国家贸易委员会主席纳瓦罗接受福克斯新闻采访时甚至表示,对任何一位与特朗普总统进行不诚实外交,并试图在背后捅刀子的外国领导人来说,地狱会给他留个特别的地方。这一说法引得全球舆论哗然。

事情还没有结束。特朗普进一步威胁,要对所有进口汽车及零部件加征25%的关税。7月晚些时候,美国商务部将就进口汽车是否威胁美国国家安全的问题举行听证会。由于汽车产业链高度全球化,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国之一,加征高关税将对整个产业带来巨大影响。对于汽车产业是重要支柱产业的加拿大、墨西哥两国来说,无疑将构成更大压力。

美国政府部门相关数据显示,美国国内销售的汽车近四分之一是进口的。目前,美国对进口小汽车征收关税仅为2.5%。美国进口汽车第一大来源是墨西哥,其次是加拿大,日本、韩国、德国也是主要的来源国。

有分析认为,在NAFTA更新谈判陷入僵局之际 ,特朗普政府对加拿大和墨西哥祭出关税武器,是为了向两国施加压力,迫使它们在谈判中做出让步。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潘晓明对记者指出,现在这种加征关税是美国基于国内法232条款,向所有贸易伙伴进行征收的。双边需要谈判,美国才有可能给予豁免。她认为,钢铁加征关税并不只针对墨西哥,不构成直接施压,但特朗普的贸易保护主义确实会使墨西哥受到影响,所以会加强墨西哥与美国达成NAFTA协定的意愿。

“为了缓解美国贸易保护带给墨西哥的冲击,墨西哥有意愿进行谈判。”但潘晓明也强调,新当选的总统已经表示,与其有个“坏”NAFTA协议,还不如不签。

不过,特朗普是一位“非传统政客”,尽管有观点认为加征关税只是其为获取贸易利益的“交易的艺术”,但各界对其真实目的仍疑虑重重。

张军就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发起贸易战只是手段,还是其追求的目标,恐怕连特朗普团队自己都还搞不清楚,这也是他为何反复多变、难以预测的原因,但起码人们希望这只是一种谈判手段,“毕竟贸易战中没有赢家。”

冲突表象之下,

自贸协定进退两难

目前总的看来,关税大战只是北美贸易冲突的表象,美加墨三国真正看重的,还是艰难的NAFTA更新谈判。

1991年NAFTA谈判之初,北美地区三个国家的愿景是让墨西哥融入两个高度发达、高工资水平的经济体,希望自由贸易能为墨西哥带来更强大和稳定的经济增长,为不断增长的劳动力提供新的工作机会,从而减少从墨西哥“北上”的非法移民数目。而对美国和加拿大而言,墨西哥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新出口市场,也是一个成本很低的投资目的地,“带上”墨西哥一起玩,有助于提高本国企业竞争力。

“自贸协定通过削减关税,推进货物贸易便利化,扩大市场准入和加强投资和知识产权保护等制度化安排,可以推进区域国家间贸易,加强投资往来和技术转移,进而实现区域内国家优势互补,形成区域生产网络,成为全球价值链的组成部分。”潘晓明向记者表示。

记者从美国知名智库对外关系委员会(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简称CFR) 获得的数据显示,自NAFTA生效以来,美国与两个邻国之间的贸易增长超过两倍,远高于与其它国家的贸易增长速度。加拿大和墨西哥是美国两个最大的出口目的地,占其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一以上。

墨西哥方面,NAFTA对其农产品出口起到重大促进作用,协议生效以来,其出口增长了两倍,同时在汽车制造业创造了数十万个工作岗位。无论是墨西哥整体生产率还是消费者价格,都受到积极影响。

加拿大方面,从1993年以来,来自美国和墨西哥的直接投资增加了两倍,美国投资更是占其外国直接投资存量的一半以上。

经济学家们普遍认同NAFTA为北美地区经济发展带来积极作用。从1993年至2016年间,地区贸易总额从2900亿美元急剧增长至1.1万亿美元,跨境投资大幅增加,墨西哥的外国直接投资(FDI)存量从150亿美元飙升至1000多亿美元。

尽管难以精确量化NAFTA这个单一的自贸协定为北美三国的经济增长带来了多大的贡献,但学界此前普遍认为,这是一项旨在推动地区经济融合、减少贸易壁垒、打造共同市场的协定,有利于美加墨三国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

“NAFTA是有用的。NAFTA谈判之初带有实验性,但只要想想自1994年以来全球经济走得多远和多快,就能理解这个协议有更新和改进的必要。”在威尔逊中心举行的一场关于NAFTA的论坛上,美国美洲委员会暨美洲协会副主席Eric Farnsworth表示,NAFTA已完成它最初的使命,增进了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的贸易和投资,如今它应该进行更新,以契合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

目前的进展是,自2017年8月以来,美加墨三国就重新签署NAFTA进行了多轮谈判,却因为三方分歧太大始终未能达成一致。特朗普已表示,谈判延期至11月美国中期选举后,以便能达成“更好”的协议。

按美国贸易代表罗伯特·莱特希泽的说法,美国政府的目标是削减贸易逆差,扭转美国工厂倒闭、工人失业的现状,要求墨西哥提高劳工待遇和工作环境标准,并取消现有的争端解决机制。

潘晓明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NAFTA目前面临一些比较棘手的议题,比如汽车原产地规则、落日复审等,三方无法就这些议题达成一致。另外,美国贸易保护主义使得美加和美墨的双边经贸关系陷入紧张。G7加拿大峰会的美国和加拿大之间的争议,墨西哥对美国的报复措施,都表明新的NAFTA协定要在短期内推出,还面临许多文本协商之外的困难。

尽管困难重重,但放弃NAFTA更新,简单撕毁这样一份自贸协定绝不符合各方利益。

从墨西哥总统大选后三国领导人的互动来看,在推动NAFTA更新谈判这个问题上,三方存在共同需求。美国政治媒体The Hill刊文称,NAFTA更新谈判达成一致,对三国领导人来说,也许是个“三赢”的局面。

文章认为,对于特朗普来说,向全世界挥舞贸易战大棒的负面效应正在逐步显现,其有必要向支持者证明,这种手段是行之有效的,而这就需要赢得其中一场贸易战;对墨西哥而言,新当选的左翼总统洛佩斯要兑现改善经济、提高工资福利等竞选承诺,离不开持续稳定增长的经济环境;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当然不愿作为旁观者,面对即将到来的2018年大选,他需要向国民证明其捍卫国家利益的坚定立场。

谌园庭对记者分析称,特朗普不会退出NAFTA,至少不会退出双边协议。她认为,无论对美国还是墨西哥而言,退出NAFTA的代价都是很大的,都是不能承受的。

谌园庭指出,重谈NAFTA是特朗普总统选举时的竞选承诺之一,这种情况下,中期选举前NAFTA也是他继续获得支持者支持的筹码,他需要让选民看出来,自己一直在为重谈NAFTA努力。

企业不满,贸易混战无赢家

只是,在口头上特朗普表现得十分强硬,甚至威胁要撕毁NAFTA。但这对美国而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特朗普政府的贸易保护主义做法,真能实现保护国内产业和工人就业的目的吗?其实并不尽然。

位于威斯康辛州的Huth Ben Pearson,是世界领先的管材和弯管机制造商之一。这是一家规模不到25人,拥有超过50年历史的美国小企业。“像NAFTA这样的自贸协定,帮助我们这家小公司的产品成功销往加拿大、英国、墨西哥等10多个国家。”该企业的负责人Ken Murray说。

难以想象,没有自贸协定的各种安排,这样一家小企业如何能进入全球市场。这也是特朗普的贸易保护主义做法,在美国国内引起巨大争议的原因之一。

除了NAFTA的激烈博弈,特朗普政府对国外产品加征关税的措施,也让部分美国企业感到利益受损的可能,不约而同“奋起反抗”。不仅是哈雷摩托车、通用汽车等标志性企业,代表美国制造业、农业、零售商、进出口商等相关群体的多个行业协会纷纷表态,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立场。

Ken Murray就在美国商会网站上表达了自己的态度。Ken Murray表示,由于公司终端用户大多是小企业,“我们的市场对价格非常敏感。一旦关税增加,小型汽车维修店就不会再向我们采购,转向我们的竞争对手”。

潘晓明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美国对钢铁和铝等加征关税,尽管短期会对钢铁和铝等产业进行保护,但会增加美国经济整体的成本,从而对经济造成损害。

“分析表明,对钢铁和铝加征关税会在相关行业产生36000个左右的就业岗位,但美国经济各部门将会失去146000个就业岗位。美国已有前车之鉴:美国小布什政府期间对钢铁采取保障措施,但对美国经济整体产生负面影响。”潘晓明说。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刁大明认为,美国若一意孤行继续向全球挥舞大棒,一方面将令国内钢铝制品、以钢铝为原材料的相关产业成本上涨,不利于这些产业,损害美国普通消费者利益;另一方面,随着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关税反击,涉及的美国产业也会受损,最终伤害的也是美国消费者。

这种贸易保护主义的做法,“短期内会让他锁定的蓝领中下层群体产生一种幻象,觉得美国相关经济指标在向好,似乎贸易战有用,但长期肯定不是的”。刁大明向记者表示。

govyvy 发表于 2018-7-11 15:49

今年美股第二财报季本周将揭开序幕,超过200多家标普500企业将在未来两周内陆续公布业绩。

市场分析显示,二季度美股企业运营大概率向好,但贸易摩擦却给财报季带来了很多不确定性,其中上市企业对业绩的预期,成为关注的焦点。

摩根大通、富国银行和花旗集团等几家最大的银行都将于本周五率先发布财报。未来两周内发布财报的企业中,有更多公司会受到贸易摩擦的直接冲击,包括霍尼韦尔(Honeywell International)、波音(Boeing )、 西屋电子(WDC)以及卡特彼勒(Caterpillar)等大型跨国企业。

目前来看,关税将不会对即将发布的盈利数据造成影响,但可能影响的是未来预期, 从而打击市场的信心。

“目前市场关注的焦点在于标普500企业对未来的预期,而非当期的表现,” 费城资产管理公司Janney Montgomery Scott的首席投资策略师Mark Luschini表示,“关税具体影响程度要看管理层怎么说。”

分析师称,第二季获利增长可能齐平于或超过第一季的按年增幅26.6%。据汤森数据,第一季26.6%的增幅为2010年第四季以来最大增幅。

投资者关注贸易摩擦影响
据汤森数据,自4月以来,对标普500企业第二季获利增幅预估实际出现了小幅上升,最新预估增幅为20.7%左右。鉴于大多数企业的业绩通常会高于分析师预估,增幅数字还有可能更高。

尽管美国掀起的关税潮不一定会影响二季度的公司业绩,但在对于三季度的业绩指引以及财报电话会中,投资者仍然能一窥贸易摩擦可能带来的经济影响。美国摩托车生产企业哈雷戴维森上月就因贸易摩擦受波及而发布了盈利预警。

尽管非必需性消费类股是今年表现最好的类股之一,瑞银分析师预期,进口关税可能会成为零售业未来增长的不确定性因素。

企业获利面临的其他风险也在加剧,包括利率走高和美元升值,分析师认为,如果情况照着当前路径发展下去,这些风险在下半年可能构成更大的问题。

大宗商品价格和劳工成本上涨也成为影响盈利预期的不良因素。

美联储已经在6月的会议纪要中,表现出了对贸易摩擦拖累美国经济的担忧。

自5月跌至低位以来,美股出现了明显的分化。以罗素2000指数为代表的小盘股稳定上涨,而金融股却在持续下跌。

不过,一些投资者认为,有关贸易摩擦的负面消息都已经被市场消化,随着财报的发布,股市有可能继续上涨。

美国资产管理公司BB&T的资深副总裁Bucky Hellwig认为,财报季有可能吸引更多资金进入股市。

看好金融、能源板块
与Bucky Hellwig一样,对财报季充满期待的市场人士不在少数。

当地时间7月9日,美银美林分析师发布报告,上调了对于企业盈利的预测,认为银行及能源板块将推动企业盈利继续走高。

从金融板块来看, 市场期待本周财报季能对此前超跌的市场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一季度公布高于预期的盈利后,摩根大通创下了114.11美元的股价高位,然而自那时以来,摩根大通股价已经下跌了将近9%。

摩根大通、花旗、富国银行和PNC将率先在本周五盘前公布业绩,接下来是下周一的美国银行和贝莱德,其后是周二的高盛和周三的摩根士丹利。

从能源板块来看,不停走高的油价被认为是板块提升的重要原因。美银美林美股策略分析师Jill Carey Hall在7月9日的报告中称,考虑到标普500指数的构成公司包含大量的大宗商品生产商或相关供应商,高油价将提振标普500 公司EPS 指标。

分析师预计今年的每股盈利为159美元(较年初预测高6美元),2019年为190美元(较年初预测高9美元)。

今年和明年相关盈利提振有40%来自能源行业。而受惠于油价的攀升,能源行业将继续享受相关的红利。受惠主要产油国的限产措施,今年以来WTI原油价格上涨了22%。

美银美林上调标普500公司盈利预测的另一大因素在于科技业,Jill Carey Hall声称如果公司税改及利用海外资金进行回购比预期进展得更加有力,公司盈利将更加强劲。

govyvy 发表于 2018-7-11 15:49

华夏幸福(600340)7月10日午间发布公告称,控股股东华夏幸福基业控股股份公司(以下简称“华夏控股”)拟向平安资管转让公司总股本的19.7%,转让价款共计137.7亿元。

同日市场还有传言称,中国平安(601318)正在考虑向泰邦生物(CBPO)发出收购要约,平安已与其他投资者就联合竞购进行磋商。

中国平安为何花费逾百亿元巨资投资华夏幸福?因为价格便宜。

7月10日午间,中国平安相关人士回应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华夏幸福目前估值相对具有吸引力,同时公司股息分派保持在稳定水平,投资者能够获得相对稳定的现金流。平安称,平安主张价值投资,而华夏幸福是中国领先的产业新城运营商,具有环核心城市圈的业务布局,平安看好其长期发展潜力。

而对于收购泰邦生物,平安则表示不予置评。泰邦生物官方网站显示,该公司是山东省唯一一家以血液制品为主的生物科技企业。公司于2009年在美国纳斯达克转板上市,是国内唯一在美国上市的血液制品企业。

此前曾有报道称,中资投资企业中信资本控股旗下公司CCRE欲收购泰邦生物,对其估值为36.5亿美元。

对赌协议曝光

公告显示,在平安入股也签订了利润的对赌协议,华夏幸福股东承诺今年净利润达114亿元,否则将给予平安资管现金补偿。

华夏幸福公告称, 于 7 月 10 日收到华夏控股的通知,华夏控股与平安资管于 7 月 10 日签订《股份转让协议》。

《股份转让协议》约定华夏控股通过协议转让方式,向平安资管转让5.82亿股华夏幸福股份,占后者总股本的19.70%。经协商后的标的转让价格确认为23.655元/股,转让价款共计 137.70亿元。

完成后,华夏控股所持的股权占比由61.67%降至41.97%,而平安资管及其关联方的持股比例则由0.18%增至19.88%,成为第二大股东。

华夏幸福称,上述《转让协议》的签订,旨在增强双方在相关业务领域的潜在合作,完善公司治理水平,持续提升公司竞争能力与盈利水平,促进公司的快速健康发展。

不过,值得关注的是,大股东华夏控股关于利润补偿的约定亦曝光。

华夏控股作出如下承诺:以上市公司 2017 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基数,上市公司 2018年度、2019 年度、2020 年度(以下简称“利润补偿期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增长率分别不低于 30%、65%、105%,即 2018 年度、2019 年度、2020 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不低于 114.1亿元、144.8亿元以及180亿元。

根据补偿约定,利润补偿期间,如出现上市公司任一会计年度的实际净利润小于该协议所述上市公司在同一年度预测利润的 95%,则华夏控股承诺对平安资管进行现金补偿。

平安的地产版图

事实上,中国平安是最早抄底海外房地产的国内险企,在投资房地产方面动作频繁。平安的地产版图相当庞大,已经是碧桂园、旭辉、华夏幸福第二大股东,而这三家公司都是地产行业第一梯队TOP10的一线房企。

2015年,平安斥资62.95亿港元持股9.9%,成为碧桂园第二大股东。碧桂园称,将为中国平安提供社区业务的切入点。中国平安集团旗下平安人寿以每股2.816港元的价格认购碧桂园22.362亿股新股,持股约为9.9%,投资额约为62.95亿港元。认购完成后,中国平安将成为碧桂园第二大股东。

2017年8月10日,平安资管以19.1亿港元出资,收购香港上市的旭辉控股(集团)有限公司9.9%股份,成为第二大股东。在出资协议中约定,平安不动产“在满足相关条件情况下”拟向旭辉投资100亿元共同从事房地产项目开发经营。

而对这些房地产企业,中国平安作为综合性金融服务提供商背后的庞大资源也是他们所看重的。

比如说平安银行背靠平安集团,对公业务将探索一条“投行+商行”的发展新路径,可以与房地产企业开展产业基金、股权质押、资产证券化等方面的金融合作。

而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引入险资总体是利好举措。

易居地产研究院总监严跃进7月10日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地产企业引入险资股东主要有三大利好,第一是资金方面的压力会减少,此次引入资本金额规模大,利好资金实力增强和企业基本面的稳健,也使得各类外部猜忌减少。第二是也使得股权结构更稳健,股价比较低的时候,若不积极增持或引入外部投资者,那么会出现万宝之争等问题。第三险资或者说机构投资资金进入,其实对于管理层是有很大的约束。当前险资进入利好企业管理的稳健,即此类资金愿意做企业长期发展的基石。

严跃进表示,对于险资来说,此前因为万科宝能股权之争,很多险资在持股方面是比较谨慎的。但是从机构投资者角度看,寻找优质的地产股并进行投资,同时作为一个稳健的投资者,是很多险资会考虑的内容。预计当前部分地产股股价较低且房企资金压力相对大的时候,入股的节奏会加快

govyvy 发表于 2018-7-11 15:50

相比前两年监管层发布多项政策修正并购重组市场,2018年上半年的并购重组市场略显平淡。

而就在上周五7月6日新闻发布会上,证监会公布已经完成对《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审核委员会工作规程》(以下简称《并购重组委工作规程》)的修改,并且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多市场人士认为证监会修改《并购重组委工作规程》或在一定程度上是并购重组市场变化的前置条件。

“2017年证监会同样是在发审委换届前修改了相关规程,发审委合二而一后,IPO市场发审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因此,这一次并购重组委规则修改加上换届值得重点关注。”一位海通证券投行部的人士7月10日对记者表示。

与此同时,记者了解到修改后的《并购重组委工作规程》发布实施后,证监会将很快开始遴选新一届并购重组委委员,第六届并购重组委工作到新一届并购重组委成立为止。

八项变化选拔新委员

证监会此次修订《并购重组委工作规程》涉及八个方面,核心内容则主要聚焦两方面,其一是重新规定了新一届并购重组委委员的选拔、构成、换届,其二则是进一步约束并购重组委的权利。

证监会相关负责人也表示:“随着形势的变化,并购重组委制度也需要进一步予以完善。为此,证监会针对近年来并购重组委审核工作情况及面临的问题,对《并购重组委工作规程》进一步修改,完善了选聘机制,适度扩大委员会规模,优化委员结构,加强委员履职监督,切实防范廉政风险、促进廉洁审核。”

根据记者梳理,《并购重组委工作规程》此前较大的一次修订是在 2014年初完成,发审环境有着不小的变化,因此在新一届委员换届前修改恰逢其时。

首先是委员的遴选工作的变化,证监会也借鉴了此前对发审委工作规程修改的思路,设立了并购重组委遴选委员会,按照一定的原则选聘并购重组委委员。另外,证监会还将设立发行与并购重组审核监察委员会,建立专项监察机制,对并购重组委审核工作进行独立监察。

“设立发审委遴选委员会,要有一个社会性、公开的选聘过程,这意味着将使得发审工作更加市场化、公开透明化。” 前发审委委员、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李曙光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另外一项委员会组成的重要变化是扩容,根据记者了解,新一届的并购重组委将适度扩大委员会规模,委员总人数由35名增加至40名,内部委员不超过11名。

新时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并购重组审核一方面向专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委员总人数增加,降低了内部委员数量,增加了外部委员人数,内部委员占比不超过27.5%,有助于推动并购重组市场化程度,推动我国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向国际市场接轨。”

与此同时,新一届并购重组委的任期规则也将发生变化,新规中将委员每届任期2年改为每届任期1年,连续任期最长不超过2届。

此次修改《并购重组委工作规程》的另一项核心诉求则是进一步约束委员的权力,促进廉洁审核。

其中,证监会明确了为防范利益冲突,除执行现行回避规定外,委员所在工作单位如持有与并购重组申请事项相关的公司证券或股份,委员本人均严格回避。而将委员的亲属范围扩大为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配偶的父母、子女的配偶、兄弟姐妹的配偶。

“实际上,一些做法是之前不成文的惯例,这次将这些通用的惯例以规则的形式呈现,是希望将此前行之有效的做法在规则层面加以固化。”前述相关负责人表示。

审核趋势或趋严

综上所述,此次监管层针对《并购重组委工作规程》的修改力度不小,一些人士普遍认为这将是下半年新并购重组委组建后发审趋严的前兆。

根据申万宏源审理的数据显示,第六届并购重组委履职期间,并购重组审核通过率整体稳中有降,尤其是 2018年上半年,并购重组上会项目57个,审核通过51个,通过率约89%,而 2017年全年并购重组审核通过率 93.06%。

与此同时,与新一届发审委上任以来IPO审核50%左右的通过率相比,并购重组审核显然仍更有优势。另外申万宏源的数据指出,2018年2 月-6月,并购过会数和IPO通过数已非常接近,分别为36个和40个。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解析以及《并购重组委工作规程》的修订,申万宏源分析师林瑾认为:“此次并购重组委工作规程的完善,预期并购重组审核或也将经历类似新发审委就职后 IPO 审核全面从严的过程,并购重组审核通过率以及并购重组项目发行或在一定时间内均有所下滑和放缓,IPO 与并购重组审核效率的相对优势面临再平衡。”

一些市场人士也持有类似的观点。前述海通证券人士对记者表示:“近期并购重组的通过率已经有一些下滑了,虽然整体下滑的幅度不大,这和当时发审委换届前的信号很像,我们预计新一届并购重组委组建后,对并购重组项目的要求会更加严格,但不会出现发审委换届后那么高的否决率,比较两个市场还是有些区别的。”

另外,记者了解到此次证监会修改规程在一定程度上也被解读对并购重组市场的重视。

国内一家大型私募机构并购基金的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此次修订是顺应市场和监管形势的变化而持续加强完善并购重组委制度建设,进一步贯彻依法全面从严监管理念,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监管层在目前经济结构转型调整期对并购重组鼓励和规范并存的立场。也就说并购重组审核节奏将稳定持续同时也会进一步趋严。”

govyvy 发表于 2018-7-11 15:50

近日,国家相关部门发布了一批虚假广告、电信诈骗案例,其中大量涉及食品保健品及医药医疗广告。如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2018年第一批20个典型虚假违法广告中,有高达一半是食品保健品医疗等方面的案例。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些案例的发布是提醒消费者在买药、就医过程中小心各种骗局与“套路”。7月10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归纳总结发现,这些案例都涉嫌虚假宣传、夸大(治疗)效果等因素,并都是以疾病为“靶点”进行欺骗。一位专业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现在大家普遍关注健康,在得病尤其是重病后,对于健康渴望更甚,一些商人或医疗机构就利用患者的这种心理牟利。

7月6日,段和段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刘春泉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布这一系列案例,旨在加强质量诚信建设,在医疗、食品保健品领域,广告法、食品安全法应该严格按照法律、法规执行,而且未来需要进一步明确电视台、互联网平台、广告发布方、企业等各方责任,把好内容传播关口。

疾病成欺诈“靶点”
2018年第一批共20个典型虚假违法广告案件中,有5起涉及食品、保健品,6起涉及医药、医疗方面。从国家工商总局2017年公布的15个违法广告典型案例、湖北曝光的8起虚假违法广告看,涉及食品医疗的也超过半数。

在食品、保健品方面,很多企业都宣传具有医疗功效,包治百病。

如秦皇岛蕾迪商贸有限公司(下称蕾迪商贸)向公众发放宣传折页,发布宣传普通食品广告,含有对肺气肿、糖尿病、气管炎有较好疗效等涉及疾病治疗功能内容,违反了《广告法》第十七条规定。

另有保健品企业在吉林四平综合广播电台发布违法广告宣称他们的产品,“所有病痛都可以治疗,不是药,胜似药,没有副作用,婴儿、妇女都可以使用,治疗飞蚊症、老花眼、脚气、脚干、痔疮等疾病”等。

而一些医疗机构为了经济利益,故意发布虚假违法广告,夸大宣传吸引患者。如安徽合肥正大中西医结合医院(下称合肥正大)通过其官网发布医疗广告,含有“3分消炎、10分灭菌、不复发”“治疗不孕不育成功率达98%”等保证功效的内容。

并且,合肥正大在未取得合肥市经开区妇女联合会等单位授权的情况下,利用妇联及合肥论坛等多家媒体的名义,假借公益活动宣传,误导患者就医。

从上述各案例梳理中,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很多食品保健品都将自身描述成无所不能的“神药”,一些医疗机构称自身有先进的技术可以治疗各种疑难杂症。上述专业人士称,这些违规发布广告的主体抓住的是人们求健康治病心切的心理进行“欺诈”。

在现实中这种案例也不少,家住湖北某县级市农村的陈慧(化名)对家人被骗的遭遇仍记忆犹新。

“保健酒仿佛成了神酒,喝完不仅满足味觉上的体验,还能治疗高血压、脑血栓等疾病。”谈到食品保健品虚假宣传问题时,陈慧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回忆说:“这完全就是仗着家里老人对疾病的害怕,骗老人家的钱,并且还不知道喝完有没有什么危害。”

陈慧介绍,2017年下半年,有经销商在其家乡举办了一场保健酒销售宣讲会,宣称该酒具有治疗高血压、风湿病等疗效,并以赠送洗衣粉、晾衣架等活动诱骗消费者。“最后,我奶奶花了2000多元买了一箱半,一箱大概有20-24瓶,村里其他很多老人也同样购买了。但实际就是保健品,不存在任何治疗疾病的功效,并且他们留下的电话也是空号,根本打不通。”

欺诈、虚假宣传待整治
对于长期存在食品药品等虚假广告,上述业内分析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解释,之所以存在大量与疾病相关的虚假宣传,在于疾病与消费者切身利益相关,有助于虚假产品的销售,从而成为很多不法分子的选择。“而不论是谎称治疗疾病,还是无证经营,说到底都是企业等相关利益主体为追逐利益,扩大销售规模等。”

“此外,部分消费者辨别意识不强,也让虚假宣传有了生存空间。”刘春泉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国内很多广告就经常拿“第一”、“最好”等做文章。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消费者个人辨别意识不强着实让虚假宣传有了可能,但市场教育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核心还是要从源头抓起,打击非法宣传行为。”

对此,刘春泉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解释称,针对虚假宣传问题,广告法、食品安全法都有相应法律规定,并且法律责任也很重。“但关键在于工商行政部门执法落实不到位,且还存在不敢管的问题。”

北京观韬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杨帆律师亦指出,监管机关监管缺乏长效联动机制,一罚了之,而且处罚金额并不高,使得相关主体违法成本低。

上述20个案例也都公布了处罚结果包括罚款等,从处罚金额看,大多数超过了50万,其中最高达到314万元。相对于工商总局公布2017年15个虚假违法广告典型案例大多数在20万元以下的处罚金额明显力度加大。不过,杨帆指出,这些金额相比违规主体盈利及给患者带来的影响来说,还显得太轻,未来可加大处罚金额。

与此同时,杨帆指出,目前广告发布平台的责任界定仍不清楚,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的发布平台,国家监管力度不足。未来,相关条款条例需要进一步完善,在治理互联网虚假广告方面,技术和管理理念也还需要跟上。

“要真正打击虚假宣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罚款就一了百了,监管执法需要有力度和连续性,并且企业、广告审核方、广告刊播方的责任需要明确。”对于未来如何监管虚假宣传问题,上述业内人士指出。

govyvy 发表于 2018-7-11 15:51

随着美元指数从6月底的年内高点95.52滑落至94.4,外汇套利交易再度活跃起来。

此前由于二季度美元强势反弹、大量资本撤离新兴市场国家,外汇套利交易遭遇重创。但近期美元下跌、新兴市场金融资产跌幅过大,又为外汇套利交易创造了新机会。

本周,花旗集团明确表示正削减美元兑南非兰特、波兰兹罗提和匈牙利福林的多头头寸。法国农业信贷银行(Credit Agricole CIB)则建议买入人民币套取新的利差汇差收益。

花旗分析师David Lubin在最新报告里直言,全球投资组合正试图补充一些新兴市场多头仓位,美元可能进一步回调。

在布朗兄弟哈里曼(BBH)全球外汇策略主管Marc Chandler看来,外汇套利交易再度活跃,一方面是近期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基本面企稳,此前大跌的货币汇率变得低估;另一方面阿根廷、印尼、土耳其等国家先后加息遏制本国货币贬值,其与美元利差优势得到进一步扩大,形成新的套利机会。

“当前,资本市场正押注欧洲、日本等央行将加快收紧货币政策,大幅削减美元的利差优势,促使美元回落。” 对冲基金MKS PAMP分析师Sam Laughlin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目前全球金融市场对美元走势存在较大分歧,若美元指数重回年内高点,这轮外汇套利交易风潮很可能戛然而止。

新兴市场资产低估

在Marc Chandler看来,这轮外汇套利交易风潮在7月初兴起,当时不少对冲基金、投资银行已开始借入美元头寸,兑换成印尼盾、阿根廷比索、人民币等货币,投资当地高收益国债资产。

“不少对冲基金认为,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固然存在很多风险,但长远看经济基本面并不差,加之此前抛售潮导致价值低估,反而造就抄底良机。” 美国德尔泰克资产管理公司投资经理Greg Lesko直言。此外,不少对冲基金与投行担心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导致美国经济受波及,因而押注美元下跌与新兴市场货币反弹。

不过,多数对冲基金对外汇套利交易操作颇为谨慎。比如他们将大部分资金投向高信用评级的新兴市场高收益国债,降低投资风险。

中债登最新数据显示,6月份境外机构在中债托管的人民币债券余额为12958.57亿元,单月环比增持量高达870.85亿元。

“尽管当前中美10年期国债收益率之差缩窄至69个基点,但鉴于6月人民币汇率较大幅度滑落带来了汇率低估效应,因此海外投资机构认为即便投资人民币债券的利差未必超过阿根廷、土耳其等国家,但其投资安全性与收益稳健性远超这些国家。” Marc Chandler分析。甚至不少机构鉴于中美利差可能持续收窄,因此提前加大外汇套利交易规模,锁定利差收益。

Greg Lesko透露,部分美国对冲基金专门挑选市盈率跌至11倍左右的新兴市场股市进行抄底投资。此外,南非兰吉特1个月期隐含利差回报从0.28涨至0.35,创下过去一年以来最大涨幅,也让不少对冲基金看到无风险套利回报增加的机会。

“不过这股风潮能延续多久,还得看美元走势。”Greg Lesko直言,一旦美元大幅回升,可能迅速偃旗息鼓。

套利交易能走多远?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在中美经贸摩擦升级当周,外汇市场美元投机性多头头寸再度大幅增加。

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最新数据显示,截至7月3日当周,美元净多仓规模为131.6亿美元,较前一周增加21.3亿美元,令美元投机性净多头头寸增加至去年5月中旬以来的最高值。

“主要是近期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引发避险投资情绪有所升温。” Sam Laughlin认为,若美元多头头寸增加引发美元持续上涨,飙涨的美元融资与汇率兑换成本将迫使外汇套利交易操作成本骤增,对冲基金或因无利可图而离场。

美国对冲基金MKS外汇交易员Tim Brown看来,这轮外汇套利交易风潮能持续多久,除了受美元走势左右,真正的幕后推手是非美国家央行的货币政策走向。

以史为鉴,去年美联储鹰派加息之所以没能有效提振美元指数,最大原因是非美国家央行释放收紧货币政策步伐的信号,大幅抵消了美元的利差优势,导致美元持续回落,以及大量资金转投新兴市场货币,放大外汇套利交易规模。

如今的情况与之类似。若非美国家央行延续收紧货币政策的步伐,美联储鹰派加息对美元升值的拉动效应将再度被削减。

“市场认为对欧洲央行明年12月底才加息(鸽派加息步伐)感到不满;日本央行则逐步缩减QE购债规模;中国央行则强调定向宽松并非全面放宽,货币政策依然保持中性稳健。都给外汇套利交易再度兴起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Tim Brown直言。

govyvy 发表于 2018-7-11 15:51

7月10日,中国保险保障基金公司发布的《中国保险业风险评估报告2018》(下称“行业风险评估报告”) 的报告认为,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虽然保险业风险总体可控,但保险业正处于防范化解风险攻坚期、多年积累深层次矛盾释放期和保险发展模式转型阵痛期的“三期叠加”阶段,一些重点领域和重点公司的风险逐步暴露。

其中,保险公司流动性风险、现金流压力贯穿始终;财险公司成本高企、承保亏损等问题持续存在;保险资金运用面临的信用风险日趋加大。

现金流面临严峻考验

行业风险评估报告指出, 虽然保险业2017年现金流整体较为充裕,但个体分化明显,局部流动性风险隐患显现,部分保险公司出现较大的流动性压力。

其中,部分人身险公司在业务结构调整期保费流入下降,同时退保金大幅增长,满期给付总量仍处于高位,现金流出压力持续上升。部分人身险公司过去高度依赖中短存续期业务,资产负债错配严重,现金流面临严峻考验。

7月5日,银保监会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1—5月,83家人身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14142亿元,同比减少11.54%;未计入保险合同核算的保户投资款和独立账户本年新增交费4213亿元,同比增长31.42%。其中,安邦人寿、和谐健康与弘康人寿原保费占比仍然低于监管规定的30%红线。

此外,共有32家人身险公司规模保费出现负增长。其中,华汇人寿、瑞泰人寿、和谐健康、幸福人寿和吉祥人寿规模保费负增长率大于60%。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教授朱俊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随着监管政策、市场环境的变化,一些保险公司隐形的现金流风险被显性化。一方面,中短存续期产品面临退保和满期给付双重压力;另一方面,业务收入急速收缩,这使得之前依赖新单现金流入补足给付缺口的模式难以持续,造成一些公司面临较为严重的现金流风险压力。在此过程中,保险公司要注意资产负债的匹配,避免高负债成本有可能造成利差损以及激进投资。

行业风险评估报告认为,部分过去经营非寿险投资型产品的财险公司业务存量余额较大,考虑到这几家公司将面临较为集中的满期给付压力,需要警惕流动性风险。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目前,原保监会已决议停止非寿险投资型产品试点。以经营非寿险投资型产品的“大户”——西水股份(600291)控股子公司天安财险为例,其2017年年报显示,西水股份报告期内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909.14亿元,同比减少186.48%。究其大幅下滑的原因是,保户储金及投资款净减少额886.75亿元。

此前,西水股份曾对外表示,2017年、2018年两年,天安财险需要偿付的到期保户储金及投资款(对应非寿险投资业务,未来需要支付的现金流,含保户收益)分别为906亿元和1237亿元。

产险公司经营压力

行业风险评估报告指出,2017年,近八成财险公司处于承保亏损状态。车险方面,市场竞争依旧激烈,高费用率持续,近九成财险公司车险综合费用率超过40%。高费用问题带来中小财险公司亏损局面难以扭转,差异化经营策略屡屡受挫。

1—5月,人保财险、平安财险、太保产险的原保险保费收入分别同比增长15.03%、15.78%、17.26%;人保财险、平安财险、太保产险的市场份额分别同比减少0.07%、增长0.09%、增长0.17%。

非车险方面,保费收入快速增长,2017年增速达24.21%,自2013年至今首次超过车险增速;但非车险承保亏损加剧,经营问题较多。传统非车险种费率走低,保证保险业务风险需持续关注,部分意外险产品背离保险本源。

值得注意的是,在投资上,信用风险需持续关注,此前一些保险公司踩雷“营口港”事件已经敲响了警钟。行业风险评估报告显示,一是债券市场主体评级下调与违约事件增加,风险企业性质、违约券种范围扩大,保险资金投资债券面临的信用风险增加;二是随着保险资金投资非标资产占比提升,信用风险敞口有所扩大。

某保险资管人士指出,保险资金投资债券和非标产品面临的信用风险整体趋于上升,以外部评级为基础的保险资金信用风险管理存在一定的滞后,应该加强内部信用评级体系。

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数据显示,2018年1-6月,19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注册债权投资计划共70项,合计注册规模1390.00亿元。其中,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33项,注册规模784.90亿元;不动产债权投资计划37项,注册规模605.10亿元。

govyvy 发表于 2018-7-11 15:52

本周2018年世界杯就要落下帷幕,长达一个月的世界杯狂欢让足球的热度空前。

由于国家队战绩不佳,国内球迷在这个世界杯狂欢月里没有机会为本国的球队加油,但是国家队的缺席并不意味着中国元素在世界足球市场的缺席。

2014年以来,中资频繁出海,无数财团和公司一口气揽下数家俱乐部,中资股东也开始为主流足球圈所熟悉。

但中资集体出海进军欧洲主流足球市场的背后却处处体现着盲目、水土不服,以及足球经营理念的缺失。

如今,在监管层严控中资出海购买体育资产,以及数年时间在海外交过失败的学费后,中资收购海外俱乐部开始冷静下来,此前已经收购过俱乐部的中资股东也开始走上运营的正轨。

盲目收购的学费
纵观中资收购海外俱乐部的短短数年时间,2017年是一道重要的分水岭,在2017年之前,中资在海外收购俱乐部可谓是挥斥方遒。

杨家诚在2007年通过泓锋国际收购伯明翰,拉开序幕,直到2009年完全收购完成,这一单收购是为探路,而真正的高潮始于2015年万达集团4500万欧元收购马德里竞技20%股份。此后,国内资本似乎找到了海外收购的模板,逐渐爆发,直到苏宁集团2.7亿欧元收购国际米兰,收购海外俱乐部达到高潮。

在这一过程中,标的俱乐部既包括五大联赛的豪门球队,也有胡米利亚和AC 帕维尔等不知名球会。

中资股东开始在欧洲主流足球圈崭露头角。“当时的情况是,我们去一些标的俱乐部谈收购的事情,对方把中国投资者当作是慷慨的接盘方,而中资在这一阶段收购海外俱乐部时也是一掷千金。”一位中金公司从事过海外俱乐部收购的投行人士对记者表示。

事实上,这一阶段收购海外俱乐部的难点就是挑选标的,从事后来看,由于对足球市场的不熟悉,以及收购过于盲目,中资大多数收购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失败的。

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便是2014年7月,一家名为上海品怡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中心(有限合伙)的公司收购了意大利百年历史的帕维亚足球俱乐部100%的股份,这是意大利足球史上第一家被中国背景公司收购的俱乐部。而这家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朱晓东,也成为了首个意大利足球俱乐部的中国老板。

最终由于球队战绩不佳,管理失控,不熟悉运作规则等因素,这家俱乐部以破产告终,其实际控制人朱晓东后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诚表示没有意识到运营俱乐部是一件根本不赚钱的事情。

疯狂的收购也引来了监管层的关注,据市场机构粗略统计,2017年以前中资出海收购俱乐部金额总规模高达150亿,在没有管制的情况下,资金出海容易。

2017年中资出海收购的分水岭来到,2017年8月中,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人民银行、外交部《关于进一步引导和规范境外投资方向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部署加强对境外投资的宏观指导,限制开展房地产、酒店、影城、娱乐业、体育俱乐部等境外投资,以及在境外设立无具体实业项目的股权投资基金或投资平台。

在政策出台前后,中国商人李勇鸿艰难完成AC米兰收购便是受到了政策的影响,其中很大一笔收购资金甚至来自于海外对冲基金的借款。

2017年以后,中资出海收购俱乐部面临的最大障碍便是政策管制,在该政策的影响之下,无数潜在的收购搁置。

事实上,中资在出海收购俱乐部的时候还面临的一个问题是所在地区是否接受收购,即拿着钱对方也不一定卖。

德甲正是这样的代表,迄今为止中资尚未成功收购任何一家德国俱乐部,这背后是德国俱乐部股权“50+1”的规定。

“50+1”指在德国联赛中,球队的股份分成两个部分,较多的一部分在俱乐部手里,另一小部分则在俱乐部会员的手里(一般是指支付了年费的球迷),私人投资者和集团不能够持有俱乐部超过51%的股份。

正是这样的规则,保证了德国职业俱乐部一直真正属于球迷,而要自负盈亏的股份制球队,则不能超越自身实力进行无节制的投资。

“这样的规定显然和中资股东的诉求不符,因此在挑选标的时德甲就被跳过了。”前述中金公司人士告诉记者。

告别水土不服
分水岭过后,中资收购海外俱乐部进入新时代,除了收购方式有变化外,俱乐部标的的质量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

莱茵体育(000558)老板高继胜成功收购南安普顿正是这样的案例,高继胜对南安普顿的收购因为正好遇上中国监管层严控海外非理性投资,中间经历了多次方案变更,可谓一波三折。

最开始,高继胜希望以上市公司的主体完成收购,随后在新政的影响下,只能改道并且以其个人的名义收购。收购方案也调整为高继胜直接收购境外标的公司后,再将境外标的公司全部股权注入上市公司。

虽然高继胜方面调整了收购方案,英超方面也批准了这笔交易,但随着中国监管层进一步收紧对海外投资的监管,严控非理性海外投资,自上而下切断海外项目的融资渠道,通过中国官方渠道已经不可能完成项目交割。

一位英超经济公司中国区代表向记者透露:“高继胜最终使用其家族在香港拥有的财富来出资(其女儿高丽玲,完成收购后,高丽玲会进入俱乐部董事局),借助香港自由换汇的优势,绕开了限制。”

然而通过这样渠道是否能注入上市公司在现在看来还是一项未知数,但相比此前诸多的标的,南安普顿从收购价格和资产质量来看都是较为不错的收购标的。

具体来看,南安普顿是不多的能够持续盈利的俱乐部。2015/16赛季,南安普顿俱乐部总收入1.24亿英镑,净利润490万英镑。

近几个赛季,转播合约的提升推动了俱乐部收入的大幅增长,也推高了球员的工资和转会身价。南安普顿依靠着自身的顶级青训和球探体系以及优秀的管理层,通过转会市场的高额收益,在过去3个赛季(13/14-15/16)累计净利润近5000万英镑。

因此,未来依靠着英超的高商业价值平台,版权收入将推动南安普顿俱乐部在16/17赛季出现40%的营收增长,在保持俱乐部经营稳定并逐步拓展中国市场的背景下,俱乐部未来的收入和盈利情况基本有所保证。

对于南安普顿这笔收购,川财证券分析师欧阳宇剑也指出:“考虑到俱乐部未来的中资背景和当前欧洲足球市场基本稳定的商业环境,俱乐部未来必将依靠中资股东进军中国市场,以期大幅提升俱乐部的未来收入并推动俱乐部的成绩。而中资股东通过对俱乐部的商业开发,也将带动自身相关体育业务的布局和发展。因此,南安普顿俱乐部未来的主要运营方向就是在保证英超席位的基础上,通过中资股东大力开拓中国市场。”

除了南安普顿外,此前在中资收购一些标的在磨合期后,也开始呈现出较为不错的运营势头,就在刚刚结束的赛季中,苏宁控股的国际米兰俱乐部时隔多年后终于再次进入欧洲冠军杯联赛。

盲目收购,水土不服正在成为历史,如今中资收购海外俱乐部正在进入2.0的时代。(编辑:杨颖桦)

govyvy 发表于 2018-7-11 16:38

;TOUXIAO



govyvy 发表于 2018-7-12 18:39

导读:在债务累累与股权质押爆仓的双重危机下,承债式并购有可能成为新趋势。

  7月9日晚,*ST藏旅(600749.SH)发布控股权转让方案,以“承债式收购”方式变更实控人。

  在债务累累与股权质押爆仓的双重危机下,上市公司资金流告急,成为引发上市公司控制权变更的主要原因之一。据21世纪经纪报道记者不完全统计,6月约有83%的实控权“协议转让”案例均有大股东股票质押出现危机的特点。而“承债式收购”,就成为解决大股东股权质押危机以及债务缠身问题的利器。

  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承债式收购以承担债务的方式实现了股权低价转让,一方面解决上市公司股东债务压力,另一方面收购方以低成本获控股权,同时税务负担减少,属双赢局面。若收购方辅以支持流动性,有利于快速解开债务人资金流断裂局面。

  “承债式收购”抬头
  *ST藏旅公告称,新奥控股受让两名转让方国风集团及考拉科技分别持有的国风文化与西藏纳铭100%的股权,以此间接控股上市公司,持股比例为20.34%。股权转让交易作价为4.12亿元。

  若股权转让顺利完成,新奥控股将成为公司间接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变更则为河北首富“燃气大王”王玉锁。

  由于上市公司采用承债式收购方式,除了转让股权以外,还要进行债务清偿。公告显示,国风文化及西藏纳铭应付各自原股东的债务合计6.78亿元由新奥控股负责清偿。

  事实上,*ST藏旅除了债务问题以外,此前还面临高比例股票质押。在一周前(6月29日),大股东国风集团解除2972.37万股的股票质押,该笔质押在其自有账户中占比达到99.34%。

  深圳一名券商投行人士7月10日分析表示,壳公司一般会面临财务状况恶化、债务高企的情况,进行承债式收购就是借壳手段之一。“通过一次性清偿债务,将公司成为无债务的‘净壳’,方便未来进行资本运作。”

  对于后续计划,新奥控股表示,目前没有资产重组计划,但会推荐董事、监事包括总经理、 财务总监等在内的高级管理人员候选人,同时在1年内择机增持。

  另一家同样因资金流紧张而转让控股权的还有金一文化(002721.SZ)。

  其大股东碧空龙翔累计股票质押比例达到94.05%,实际控制人钟葱为93.24%。早在5月28日,钟葱已有54.52%的股份触及平仓线,7月9日复牌后股价仍旧持续下跌,至10日收盘跌幅已超8%。

  追债者“蜂拥而来”。7月9日晚间公告显示,金一文化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的股份被司法冻结,上市公司持有控股子公司的股份也被冻结。冻结原因涉及多家银行贷款逾期未还、合同纠纷等。资金流断裂已一目了然。

  金一文化8日公告称,实际控制人象征性以1元变更控制权。具体而言,钟葱兄弟向北京海科金集团合计转让碧空龙翔合计73.32%股权,标的股权交易价款合计1元。若能顺利完成,海科金集团将通过碧空龙翔间接控制上市公司,持股17.90%,实际控制人变更为北京市海淀区国资委。

  据了解,海淀国资还为公司提供30亿元流动性支持,比如为公司提供融资、提供增信、引入新的资金方、搭建新的融资渠道等。

  尽管公告并未透露大股东债务问题由谁清偿,但一名并购领域人士7月10日向记者分析,此次也极有可能采取的是类似“承债式收购”的方式。“大股东债务高筑,同时股票已经出现爆仓,大股东偿债能力不足;若受让方没有清偿转让方原有债务,一旦券商平仓股票,受让方难以获得控股权。”

  解决资金流的组合拳
  有业内人士表示,当下上市公司股东资金面趋紧,“承债式”收购有可能会成为常见并购手段。

  华东一名资本市场领域的律师10日向记者表示,“承债式收购”多适用于破产重整的情形,通过承担标的公司全部或部分债务的方式,以此获得控股权。

  “对于收购方来说,可以以较低的价格转让债务人的全部或部分股权,毕竟对价已经在承债环节中体现了;同时还可以降低税务负担。对于债务人来说,这种方式能很快减轻债务压力。”该名律师表示。

  在他看来,受政策环境与二级市场环境影响,上市公司股东资金流较为紧张,若资金链继续恶化,A股用“承债式收购”进行控制权转让的情形有可能增加。

  有市场人士分析认为,若在“承债式收购”的基础上为债务人提供流动性支持,有利于迅速解决资金流问题。

  从事上市公司并购研究的“并购兄弟”认为,当前去杠杆形势下,多家上市公司大股东资金紧张,股票质押面临极大的爆仓风险,大股东、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之间在资金、担保等方面处于封闭式恶性循环状态,靠部分股权转让很难解套,但采用“承债式收购+资金支持”方式可以巧妙解决这个问题。

  以上述提及的金一文化为例,控股股东碧空龙翔借款方众多并且还存在质押平仓的情况,同时碧空龙翔股票质押所获借款中,有一部分出借给上市公司。

  并购兄弟认为,如果让碧空龙翔解除股票质押采用直接协议转让的方式,不仅所需时间长,而且还要和各家资金机构协商解除股票质押问题;如今采用“1元转让+30亿元资金支持”则可以避免这种问题。更为重要的是,海淀国资拿到控股权,再逐步为上市公司提供资金支持,安全性和可操作性非常高;金一文化获得资金后,可偿还碧空龙翔的质押借款,资金套逐步解除,各方回归健康良性发展。( 21.世.纪.经.济.报.道.谭.楚.丹 )

govyvy 发表于 2018-7-12 18:39

刘姝威:A股需培育一大批伟大公司 否则只能一遍遍割韭菜
  2018年7月9日我发表文章《中国致富之路》后,我收到朋友来信:根据我司的研究,A股中类似于格力电器这样的成长性好的公司(上市后)占3754家上市公司的3-5%,伟大的高成长股市需要一大批伟大的公司来支撑!而A股的普通股民谈起靠股票致富是“一把辛酸泪”!

  我同意朋友的分析,中国怎样才能出现一大批伟大的公司呢?我认为,市场风气和市场导向是培育一大批伟大公司所需要的土壤和环境。具体说,就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及其员工的收入高于金融机构及其员工的收入,例如,美国硅谷企业及其员工的收入高于华尔街金融机构及其员工的收入。

  来自外界的打击或刺激能够让我们更清晰地辨别出来哪些上市公司可能成长为像格力电器那样伟大的公司。目前我们正处于非常时期,我亲眼看到不只是一家上市公司,而是一群上市公司正在研发适合国内市场高频使用的产品,这些产品可能成为刚需产品,提高中国人民的生活质量,并且这些产品全部使用国产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包括操作系统和芯片。

  良好的市场风气和正确的市场导向是中国股市走向健康牛市的保障,是培育一大批伟大公司的土壤和环境,否则,再多的资金涌入股市,也不会形成健康的牛市,只会是一遍又一遍地“割韭菜”。

  中国股市形成良好的市场风气和正确的市场导向,一定是我们每个市场参与者共同努力的结果。股市绝不会杜绝投机,但是要想“获得长期持续稳定的股票投资收益”,投资者必须了解上市公司正在做什么?是否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不受制于人?是否正在踏踏实实地做实业,而不是夸夸其谈?

  我们一方面要辨别出哪些上市公司可能成长为伟大的公司,另一方面,我们还要防止“踩雷”,远离问题股、垃圾股和欺诈造假股。
  .凤.凰.网

govyvy 发表于 2018-7-12 18:40

险资与信托合谋的“猫鼠游戏”浮出水面监管层已关注
  上半年部分信托公司集合信托产品增量规模陡升,让险资与信托“合谋”的“猫鼠游戏”浮出水面——在“去通道、严监管”的背景下,一些保险资金“假借”集合信托产品,以规避监管指标或资金投向限制。

据记者调查采访发现,在这一业务模式下,险资通过多种方式组合资金方,以达到形式上的合规。资金最终投向以省级类平台企业、大型国企为主,也有部分资金流向住宅类房地产。

  记者获悉,监管层已经关注到这一现象,近期银保监会进行的全国范围内的现场检查,已将信保合作列为检查重点。

  险资信托“假集合”
  时至年中,信托公司的集合信托产品数据新鲜出炉。中国证券报(公众号:xhszzb)记者发现,有些公司的集合信托产品规模增长很快,且大幅高出行业平均水平,与其获客能力很难构成正比。

  这些集合信托的资金到底是从何而来?

  记者了解到,这些集合产品并非都是信托公司主动管理的“真集合”,而是包含了一些保险资金的“假集合”。

  有业内人士透露,这种集合产品的“假”,体现在资金方和资产方都由保险公司或保险资管公司去找,信托公司不承担主动管理责任,只负责搭一个集合的结构,信托实际上只是个通道,收取2‰-3‰的管理费。

  该业内人士介绍,保险募集的多是长期性低成本资金,自然能符合一些信用较好主体的融资要求。险资有资金有项目,但限于监管的要求无法直投。利益驱使之下,有的信托公司会为险资特别定制一款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然后在“主动管理”上做文章,一款险资信托“假集合”便诞生了。

  根据《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必须有两个以上(含两个)的委托人。保险资管行业人士介绍,在操作过程中,为了满足两个以上委托人的要求,保险公司一般有几种办法:一是再找一家或几家保险公司共同投资;二是该保险公司旗下的寿险子公司与财险子公司分别作为委托人进行投资,或者拉上一家子公司,再找到一个外部投资人共同投资;三是由保险公司的关联公司进行投资。此外,保险公司发行不同保险产品,比如万能险、寿险、财险等,每种产品实行专户管理,由两个以上专户作为委托人。但专户是否可以被认定为委托人,行业还没有一致结论。

  险资投信托以融资类为主,交易结构简单。业内人士指出,险资以信用融资为主,主体信用是第一位的,对于每个项目都有评级要求,通常为3A以上,对于信用高的企业很少需要抵押。因此,险资的融资主体以工商企业居多,多是一些较大的省级类平台性质的企业或大型国有企业,如交通投资公司、高速公路公司等。根据监管要求,险资不能投资住宅类的房地产项目,但有部分险资借道信托投资住宅类房地产项目。此外,还有部分资金投向类金融企业,如金融租赁公司等,只有很少一部分投向股市。

  “险资假集合的‘假’,关键假在管理职责上。”资深信托研究人士指出,“保监会要求险资投资的信托必须是信托公司主动管理。有些机构就在主动管理上做文章。”

  通常情况下,保险公司会找第三方来做财务顾问。“财务顾问一般不会找外部的,多是保险公司的资管子公司或关联公司来做。”业内人士介绍,“一来财务顾问可以收取中间服务费,费用一般是信托公司的两倍;二来信托公司可以把部分职责转移给财务顾问。有了财务顾问,信托不用干活,也不用承担责任。”

  业内人士介绍,险资产品结构相对简单,融资方选定、尽职调查、产品设计,都由财务顾问来完成;项目过程管理中,监测融资方经营指标、评级、资金用途、财务状况也都交给财务顾问,或者对这些事项不做管理,或这些事项不在合同里写明。最重要的是,如果发生风险,信托公司不会主动处置,对于展期、提高利率、增加担保措施等重大事项,一律采取受益人大会决策机制,信托公司根据大会决定来进行处置。

  当然,险资投资集合信托并非都是假集合。

  旨在规避监管
  保险资金可以直接进行投资,为什么要“借道”信托呢?

  业内人士指出,主要是为了规避或突破指标和资金投向方面的监管“红线”。保险公司没有放贷资格,当险资自己有合适的项目需要融资时,通常会借道信托。但根据监管规定,险资无法投资单一信托,因此需要“包装”成集合信托。

  早在2010年,保监会发布的《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暂行办法》就规定了保险资金不得投资开发和销售商业住宅。部分险资为了投向住宅类的房地产,会“包装”成集合信托,实际是向房地产企业发放贷款。险资资金量大、周期长,房地产业务资金需求量很难与之相匹配,一般房地产项目融资也有个性化的要求,因此,大量的险资投向一些类平台性质的企业。

  还有部分险资“借道”信托,是为了突破一些监管指标,比如监管对保险资金投资比例的限制或是对保险资金投资的集中度要求。

  保监会2014年发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保险资金运用比例监管的通知》对险资投资比例作出要求:投资权益类资产的账面余额不超过上季度末总资产的30%,不动产类账面余额不超过上季度末总资产的30%,其他金融资产不超过上季度末总资产的25%。《通知》还对险资投资集中度设置了上限:投资单一资产的账面余额,不得高于公司上季末总资产的5%;投资单一法人主体的账面余额,不得高于公司上季末总资产的20%。

  此外,保监会要求保险公司与关联公司的交易要进行逐笔报批,有些公司为了规避关联交易报批,也会借道“信托”来进行资金投放。

  增量规模料减少
  不过,业内人士指出,在“去通道”、“去多层嵌套”的严监管背景下,机构的内生业务需求已经降低,今后此类业务会越来越少。

  一方面,随着资管新规的出台,行业准入被拉平,一些保险资管计划也可以接受保险公司委托进行投资,无需再借道信托。另一方面,目前很多信托公司的贷款额度已经用完,无法承接新的业务。信托公司向他人提供贷款有不得超过其管理所有信托计划实收余额30%的规定,而险资投信托多以融资类为主,体量较大。

  信保业务是银保监会现场检查的重点之一。“以前信托由银监会管理,保险由保监会管理,银监会对信保业务的管理相对宽松。银保监会合并后,监管就要穿透来看。”上述资深信托公司研究人士表示。

  2018年3月28日,财政部发布《关于规范金融企业对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投融资行为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国有金融企业不得直接或通过地方国有企事业单位等间接渠道为地方政府及其部门提供任何形式的融资,不得违规新增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贷款。新规之下,保险资金通过集合信托计划投向省级类平台公司,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

  上述资深信托研究人士表示,险资信托假集合是交叉金融的一种,在产品的管理上,机构职责边界不清,一旦违约,容易发生机构之间的推诿、扯皮。与此同时,险资假集合规避了监管规定,拉长了融资链条,增加了实体企业的融资成本,在监管趋严的背景下,这种业务应该会越来越少。(中.国.证.券.报.)
页: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查看完整版本: 口水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