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楼主: chl666

他山之石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11 天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3 17:39 | 显示全部楼层
投机真谛——博大弃小      
投机正途——顺应主势      
投机境界——确乎超然


股票投机之真谛
“不应该赌随后几档小小起伏,而是要博预期即将出现的大波动。”

    投机与赌博的本质区别:
    投机——提前预测、耐心等待、不可避免的大波动,安坐不动。
    赌博——满心希望、冲动押宝、也许可能的小起伏,忙进忙出。
   ——《股票作手回忆录》 Mr. Jesse Livermore 第43、44、67页

投机——投中恰当时机,乃智慧、耐心、勇气之结晶。

投机之道 在于 抢占先机    所有事情都为时机控制。

投机,看得就是几月后的事、几年后的事。
已经大涨的牛股,人人都会点评,毫无实战意义。
谁有先见之明,发现牛股雏形,事前锁定才是真功夫

秘诀在于 “比” ——个股与大盘的上下同步对比关键在于 “先” ——先于大盘止跌、企稳、启动
  
   投机,就是参照大盘背景时机,抢占个股先机。大道至简、知音世稀。

投 机 是 一 门 崇 高 艺 术
   投机极似书法与国画,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必须以软件为笔、名师为帖、勤练不辍。

投 机 是 一 场 生 存 博 弈  
    股市是政府开设的资金博弈场所,
    就像电影《金刚》中的原始丛林 ---- 弱肉强食、险象环生。
  生存是丛林的第一法则,而自然法则又注定了输者众、赢者少。
    为了生存,您必须有独门暗器:
    换个角度去发现,换种心态去感悟。
    同一只股票、同一个时刻, 不同的画面角度,不同的感受!

投 机 是 一 项 禅 宗 修 炼  
    成功至少需要 15 年的磨练: 5 年技术、 10 年心境。
    最难的事情:迅速止损、不赢小利。
    最高的心境:身如磐石、安坐不动。
    最大的利器是自己,最大的敌人也是自己。
    磨练心境,战胜自己 。
    当大众终日紧盯盘面,追涨杀跌、忽悲忽喜。
    您必须淡泊从容、冷眼远观、纵览群山。
                ——众人皆醉您独醒;众人皆狂您独忧。

投 机 是 基 本 规 律 重 复  
   
     《孙子兵法》曰:“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也”。
    自然界的有序是建立在无休止的无序之上,华尔街没有新鲜事,历史不断地重复。因为这个游戏没有变,恐惧和贪婪的人性也永远不会变。
    三百年历史的股市表明:
    每一轮重大行情,都仅仅是类似形态的重演

    股市成功法则:在纷繁复杂的不确定中找到一丝确定性规律。

投机是一项人生的马拉松长跑事业,而非百米冲刺。想要长期生存取决于战略与心境,技术永远是一种战术层面,只能有助于局部胜利,不能保障全局的生存。

  东汉哲学家王充先生说:“性成命定”!
   德国投机教父-----安德烈.科斯托兰尼先生说:“成功常常不是取决于智慧,而是取决于一个人的性格”。
    美国共同基金之父-----罗伊.纽伯格先生也说过:“若达到成功的境界,您必定已经磨练造就为一个非常谦虚、有悟性、有主见、有修养、有定力的人。”

  投机,从本质上讲,毫无技术秘密可言,难就难在心境的磨练和控制。成功者至少需要15年时间的培养,5年技术,10年心境。有一则老故事:两个和尚在争论是旗子动,还是风动,小和尚一语惊人:“是你们的心在动”!做股票,功夫在“市”外,宁波高手牧羊先生说:“成为高手,不是你战胜了市场,而是自己把自己给修理了”。这是一个理念嬗变、脱胎换骨、磨炼心境的过程。

    要将作股票的目的——赚钱,转化为“磨练自己”。“专家关心把事情做正确,而不是关心赚钱”,因为他知道只要事情做正确了,钱自然就会到来。训练自己的判断力,使之与市场运动大体合拍;建立有约束力、非情绪化的交易系统;培养自己严格执行规则的意志力。若达到这个境界,您必定已经造就成为非常谦卑、有智慧、有悟性、有主见、有修养、有定力,很富有的人。

磨练心境最重要的内容是磨练耐心。

    一是等待大时机的耐心;要像鳄鱼学习:它既没有猎豹的速度,又无鹰的翅膀,纯粹依靠耐心守株待兔,为了等到一条鱼,可以蛰伏一整天,为了伏击迁徙过河的羚羊,可以半年不进食。任何人,能够做到忍耐半年以上才出手建仓,基本可以做到“一击必杀”。(注:一击必杀标志着您的交易系统已经达到一定境界。古笃现在已经有了这个自信。)

    二是买入后持仓的耐心与坚毅——鳄鱼的嘴巴可以产生几吨的咬力,可以咬碎任何猎物的骨头。郑板桥的竹子也有坚毅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 任尔东西南北风”。

    请看三位大师的论述:身如磐石 安坐不动

     宫本武藏先生:

   “高明的兵法大师所具有不可动摇的坚定意志。任何力量也无法让他改变这种意志,更无法动摇他坚定的信念。在充满玄机和变化的兵法界,做到这一点,可以说是已经达到最高的修为。“不可动摇,是一切中的最伟大者”,是流传在兵法界的口耳相传的一句秘诀。”

     Mr. Jesse Livermore李弗摩尔先生:
    “在华尔街经历了这么多年,赚了几百万美元,又亏了几百万美元之后,我想告诉你这一点:我的想法从来都没有替我赚过大钱,总是我坚持不动替我赚大钱!对市场判断正确丝毫不足为奇,他们并不能从中赚到真正的钱。原因在于一个人可能看得清楚而明确,却在市场从容不迫,准备照他认为一定会走的方向走时,他变得不耐烦或怀疑起来。市场并没有打败他们。他们打败了自己,因为他们虽然有头脑,却无法坚持不动。
    能够同时判断正确又坚持不动的人很罕见,我发现这时最难学习的一件事。但是只有确实了解这一点之后,才能够赚大钱。”

    斯坦利.克罗先生:
   “能够持续不断赚大钱的投资者,是那些长期持仓的人...钱是坐着赚回来的,不是靠操作赚回来的。”

....
磨练心境的方法,见仁见智,万法归一,请朋友们选择自己喜欢、适合的。 最后,讲述一个小故事:

    日本近代有两位一流的剑客,一位是宫本武藏,另一位是柳生又寿郎。当年,柳生拜师宫本。学艺时,向宫本说:“师傅,根据我的资质,要练多久才能成为一流的剑客?”宫本答道:“最少也要十年吧!”柳生说:“哇,十年太久了,假如我加倍苦练,多久可以成为一流的剑客呢?”宫本答道:“那就要二十年了。”柳生一脸狐疑,又问:“假如我晚上不睡觉,日以继夜地苦练呢?”宫本答道:“那你必死无疑,根本不可能成为一流的剑客。”
  柳生非常吃惊:“为什么?”宫本答道:“要当一流剑客的先决条件,就是必须永远保留一只眼睛注视自己,不断反省自己。现在,你两只眼睛都只盯着剑客的招牌,哪里还有眼睛注视自己呢?”柳生听了,满头大汗,当场开悟,终成一代名剑客。
  
    股道如剑道,当您将所有精力关注几毛几分钱的价格、自己帐户上精确的浮盈浮亏时,情绪会随着市场的刺激、诱惑和恐慌而跌宕起伏,心态逐渐丧失宁静平和。偶尔赚一点钱,还不够心脏病的医药费,最终事与愿违。
    心境磨练需要磨练一生。为何很多像Mr.Jesse Livermore这样伟大的作手,均以惨败告终?投机市场的基本规律没有改变,是我们的心境变了, 随着年龄段的变化,随着成功次数的增加,随着周围的赞美声...,我们的心境不由自主地产生了微妙变化:自信——自负;自尊——自狂...  人们在老年多么容易犯致命的大错,例如毛泽东的晚年......
    成功的投机都以独特的方式保持宁静:巴菲特先生和彼得.林奇先生隐居幽静的小镇或者是海边,处世极其低调。
    成功是一种境界:成功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心境,真正的高手内心充满了安详、宁静、满足
                         古   笃                       2006年3月30日

[ 本帖最后由 chl666 于 2006-11-25 15:22 编辑 ]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8-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1 天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3 17:40 | 显示全部楼层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8-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1 天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3 17: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切成败得失最终归结于你对世界,对万物,对人的看法,

如果你拥有了一颗善良.平和.包容的心,你就拥有了这个世界.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8-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24 12:06 | 显示全部楼层
静心、静气、静神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12 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热心肠,DDD!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10-2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18 00:40 | 显示全部楼层
:*9*: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1 天

 楼主| 发表于 2007-1-28 11:06 | 显示全部楼层
《操盘手记-赵兵》(老肖2007整理)

节选:
      同意价格合理 不同意A股低估    2006年02月24日

   据跟QFII沟通过的同学说,中国A股市场打开大门之后,最先进来的,是一批对冲基金,随后进来的,是一些养老基金。对冲基金风格剽悍,运用杠杆放大操作,多个市场纵横驰骋,或商品或外汇或股票,跟随趋势推波助澜,波动性越大越喜欢。前期的科技股、有色金属股的行情,估计多少与它们有关。养老基金风格稳健,注重长远,比较在乎公司的内在价值和分红收益。近期的煤炭股、钢铁股的波动,可能也有它们的影响因素。从媒体报道看,第三批基金也要进来了,这批基金以收购基金为主。在华平、凯雷领先探路之后,尾随者渐渐增多。一家与美国收购基金有密切联系的律师事务所亚洲区主管说:“一家全球最大的收购基金已经在香港设立了办公室,另外一家总部在波士顿的投资基金也于近期在香港设立了办公室。根据惯例,在香港设立办公室,是收购基金到中国投资项目的先兆。未来几年,我们将在中国内地看到越来越多来自美国的收购基金投资的项目。”至于收购基金的口味偏好,一般会选择稳定成熟的行业,最好是其中的领导企业,他们不喜欢没有历史的企业。“稳定成熟”、“领导”、“有历史”,那就在龙头股里找吧。

  股市开放的过程,就是逐步用西方的理念刻画A股的过程。走了不少弯路,才发觉唐德刚所谓的“历史三峡”是必须穿越的,没有捷径,也只有一个方向。当最具中国特色的“股权分置”在今年被解决掉之后,单就资本市场而言,最大的险滩算是穿过了。“转折”完成,一场游戏,对我们来说是新的,而对QFII来说是旧的,就开始了。期望股市就此顺风顺水、盈利滚滚,未免幼稚。由江入海,水更深,浪更大,当然鱼也更肥。多年来一直做港股的哥们,今年开始转战A股。他的理由是——制度环境走向良性,敢玩了。不怕公司业绩不好,就怕没有规矩。

 跟这个转战A股的哥们激辩了半顿饭的时间,得出结论:没有牛市,只有牛股。几年的下跌,使A股严重膨胀的泡沫得到挤压,从PE看,股改再降一点、国家风险折扣一点,对冲一下,整体上,价格大致回到合理水平。说“A股整体低估”,不能同意,说“某些股票低估”,能够认同。经济放缓使公司业绩降一点、升值加低息使股票需求增一点,对冲一下,整个市场的趋势就是上有顶下有底反复波动。大小股东利益一致和股权激励不能构成牛市的充要条件。但是,某些股票却能在波动中持续走牛。

  有两类股票具有成为牛股的理由:一是处于临界点的股票,前几年业绩持续上涨,填补了股价虚增部分,业绩还价格的债已还完,未来业绩的继续增长,将实实在在反映到股价上,如已被挖掘的招商银行);一是公司依靠内涵式增长而非外延式扩张的股票,已进入内在良性循环,现金流充足,看得见的年头里,外在环境无法阻挡它的发展势头,如已被挖掘的贵州茅台。这也是为什么机构对这些股票死捂不放的原因。

  每一轮普涨过后,都是更严酷的两极分化。直到一分钱的股票和一百元的股票同处一市,分化的惨烈程度才会略略和缓。从这个角度来说,有些钱赚了,是好事,有些钱赚了,则是坏事。如果自己依照理念行事,不断调整自己的理念以符合市场规律,如此赚的钱,会强化你坚持正确理念的勇气,以后赚钱会更加合情合理合预期,这种钱,多多益善。盲目地乱炒一气,在价值不断缩水的股票上赚了钱,会让自己的侥幸心理更强,漠视分化中所蕴涵的风险,以至在下一轮调整中再次受伤。这种钱还是不赚为好。在上涨下跌的波动中,如果站错了地方,凶险无比。可惜大部分人对这种凶险麻木懵然无知,只是在追波逐浪中嬉戏攀比,受伤了又能怪谁?


     跌得都笑了     2006年03月08日
   一个今年做得很认真、在投资上狠下了一番功夫、业绩也很好的基金经理有个观点:2006年的中国经济,可能会超过大部分人的预期;投资要投那些有高杠杆的公司,扯满帆的船在顺风时就跑得比别人快;金融、地产、百货可以多买一些。

     阿Q遍地  2006年03月09日
  一跌就瞎找理由,是一种很不好的习惯。媒体很体贴,市场需要什么就给什么,瞌睡了就递枕头。那些睁着痛苦的眼睛竖着敏锐的耳朵,到处打探所谓利空消息的人,看到什么“四大因素导致大盘下跌”的文章,显出恍然大悟的神情,终于知道下跌的秘密了!于是也“轻松”起来,不再焦灼,塌塌实实地把脑袋放到案板上,认真地画圆圈。股市里,阿Q遍地。

  有行情就操作,没行情就学习。涨的时候买卖价格,跌的时候研究价值。做的时候要狠,学的时候要深。动静结合,一张一弛。没有交易的时间,把一个对价值投资颇有心得的徐哥的文章看了一遍。看得眼睛酸涩,却很有收获,不少地方心有戚戚。

  常为“动还是不动”的问题困扰。领导若看到你一段时间没交易,会认为你在偷懒,没用心。有的人好点子不断,不断发现“好”股票,辛勤交易,这样做的人,即使亏钱,领导也会觉得他努力做了,不过市场时机不配合而已。许多人于是“被迫交易”。徐哥说:“研究结果表明,市场80%的时间是有效的,20%的时间是无效的,分析师的作用,就是把握那20%的无效时间,发现背离,指出机会,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分析师如此,投资经理更要如此。

  短期和长期、选股与择时的问题,也是投资中时刻需要面对的。自己的理解是:市场短期是投票器长期是称重器肯定没错,不过实际中可以调整为“长期以称重器眼光选股,短期以投票器眼光择时,根据票数判断趋势、增减仓位”。徐哥不认同“市场不可研究,只有公司可研究”,认为市场波动有序,表面的随机是更高阶的有序性体现,趋势与价值统一,趋势的动力在于价格与价值的背离而非宏观行业的景气,不预测宏观行业变化,只把握公司品质,与其说研判趋势是制订投资策略的依据,不如说只是公司价值研究的结果。某时的超额收益催生短期热点,长期的超额收益催生牛股。徐哥对“趋势”的理解,发人深省。
  徐哥眼里的牛股,是这种品相的:有超额收益率;超额收益率不依赖外在环境,可持续;超额收益率可复制到新资产,能扩张;多是大行业里有特色的小公司。牛股一般常圈钱不分红,理由是:股票收益高于其他投资品,是因为溢价的股权融资能扩大现有股东的“本金”,不断扩大的本金产生复利;有坚强优势能持续获得超额收益的公司,就应该不分红多融资,只有那些稳定的成长乏力的“蓝筹”公司才适合分红;美国股市200年数据显示派息率持续下降,牛市期间更是大幅下降。所以徐哥对我们把分红作为融资条件很不以为然。

  还有一些观点,也很有同感。证券业的困境,不是股市下跌造成的,而是由于证券行业在基础理论、合格人才方面的长期欠账造成的,“超常规”发展只会使危机加深。当一个行业缺乏理论基础,当它的收入远超其创造的价值,就不要怀疑市场惩罚的必然性。中国股市这几年的调整,原因是市场化、国际化背景下封闭的价值标准的崩溃与重建。

  最喜欢的,还是这一句:不喜欢熊市的人,不配享有高收益。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8-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1 天

 楼主| 发表于 2007-1-28 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强势股策略  2006-3-10

   跟胖子聊市场。胖子是一个有着清晰思路、稳健风格、坚定原则的基金经理。向他卖弄近期看书看出来的观点:泡沫有三种,技术泡沫、资产泡沫和危机泡沫,互联网、地产和石油分别是代表。三种泡沫中,只有技术泡沫能提高生产效率、改变生活方式,创造价值。泡沫正式破裂之前,有两次膨胀。技术泡沫的膨胀过程与渗透率有关。中国目前互联网处于第二次泡沫中,汽车可能还处于第一次泡沫中。汽车股还有的搞。但不是买现有的龙头公司,最有价值的,是那些后来居上、份额提升快、学习能力和执行力强的跟跑者。马拉松比赛,领跑者未必能得冠军,能一直尾随,并在后半段某一处突然发力成功超越的人,最厉害。汽车股中,g江汽似乎有这种气质。胖子上周去看了中科三环,听他介绍了一下,觉得公司确实不错,符合“新技术消费股”概念,挺让人动心的,复牌后若价格合适就追捧一把。胖子提一个问题:如果你是公募基金经理,你的前十大重仓股名单是什么?想了一下,列出一个单子,顺序如下:招商银行、中石化、中国联通、中兴通讯、万科、深圳机场、中科三环、同仁堂、伊利股份、中信证券。名单得到胖子的基本认可,与他的实际组合只有三四个不同。

 “做强势股”是两人一致推崇的策略。由基本面支撑的业绩持续增长,使强势股们在大盘历时几年的下跌震荡中,价格不断创出新高。走强的动力,必须是基本面刺激的。也只有基本面提供的动力,才是持久性的。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撒切尔夫人发动的英国私有化浪潮,开启了“投资平民化”时代,技术分析盛行,股价脱离基本面。2000年科网股破裂,技术分析向基本面分析回归。中国的情形也差不多,从2001年开始,随着股市泡沫的破裂和超常规发展机构投资者,投资由“平民化”向“机构化”加速转型。前些年大行其道的技术分析慢慢失效,基本面分析渐居主流。那些业绩出众的机构,如易方达,就是死死捂着基本面优秀的好股票,捂出一堆强势股,捂出净值的连续增长。佩服的不是他们发现强势股的能力,而是坚持的毅力。好股票其实大家都看得到,满市场就那么几只,能守的住却并不容易。好股票都不便宜,坚持买好的,不买便宜的,需要勇气;短线热点纷呈,别的股票涨得热闹,手头股票虽好却迟迟不动,能熬得住不出不换,需要定力。做到了这些,成绩不好天理难容。

   与其猜大盘,不如找公司   2006-03-21

   每天报纸上、电视上有很多分析预测大盘的观点,其实,都是在“猜”。我自己有时候也忍不住要瞎猜一番。猜对了,是运气;猜错了,很正常。若自己买卖的基础建立在这个自己猜出来或别人猜出来的结果之上,就有点过于虚幻了。那个前辈以前辈对后进的殷切讨教,会对大盘发表一下看法,说者与听者都不会当真,不过是前辈对后进的观点演示,重点在于呈现即时战况下的分析过程。现在前辈连演示都不演示了,说明两点:一是对猜大盘没乐趣了,以前好歹还能猜对几次,偶尔一乐,而现在影响因素复杂多变,大转折时节气温乍暖还寒,估计屡猜屡错,意兴阑珊;一是猜大盘没意义了,以前看大盘做个股还有点用,现在谁脑子里想大盘想得越多,业绩可能会做得越差。实际经验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高抛低吸做波段对收益往往是负贡献

   由此想到投资的三个基本问题。一个就是上面所说的个股与大盘。今后选股的重要性只会更强,不会变弱。一个是选股的方法,是选主题轮动,还是策略反转,或者持续成长?从目前来看,主题轮动在某一年可能会大放异彩风光无限,但常常第二年就归于平淡甚至远远落后,如前两年做汽车股的机构,对制造热点引导潮流的能力要求较高,波动性太大。国内至今还没有看到依靠主题轮动稳居领先地位的人。策略反转需要逆向思维,在行业或公司最不景气时介入,复苏趋势被市场认同后卖出,如去年的钢铁、今年的航空,对心理抗压的素质要求较高,虽千万人吾往矣。持续成长需要对公司有深入的研究和把握,对公司未来多年的业绩趋势了然于胸。目前在前面领跑的机构,基本是采取“持续成长”的选股方法。也就是说,现阶段市场的主流选股方法,是持续成长。还有一个问题,是利润来自交易,还是来自持有?散户和小机构喜欢交易,几天不买卖就难受,好像做股票就是要不断操作才行。观察别人和总结自己的经验,得到的感觉是:大块利润来自持有,蝇头小利来自交易。当自己又按捺不住想动一动的时候,就要提醒一下:费这个劲,就是为了一点蝇头小利吗?

      现金的罪过     2006-3-28

   和胖子聊起“好公司的股份价值”。。。这些业务人士的经历和感受,说明了好公司的股权,其价值是多么的珍贵。与之相比,拿着现金简直就是罪过。当然,就像巴菲特一直所强调的:公司首先要好,价格首先要低。落实到股市上,一般投资者不可能做买办,不可能做投行,让财富快速增长的方法,就是把现金换成好公司的股权,收获公司成长和复利效应迭加之后的超越式发展。买入价虽比那些有条件的人高,但自己也没费什么事儿,只需敲敲键盘,而别人则要依靠多年的业务关系积累和承担上市前的艰苦繁杂工作,那些低价是应得的,不必眼红。

  拥有了好公司的股权之后,“长期的观念”也很重要。基金中业绩一直做得比较好的,成功因素之一就是长期持股。前几年业绩极好、这两年业绩较差,但拥趸不少、品牌犹存的某开放式基金经理,所管基金规模仍能保持在几十亿的原因,就是他真正做到了长期投资,虽然买的股票波动性很大,但他一拿就是几年不动。虽然他落实价值投资理念的具体品种,有时会有偏差,但他坚持的基本原则是清晰的。客户认可的,就是他坚定的姿态。不像其他的那些人,口头上说长期投资、价值投资,操作上却频繁进出,是言行不一的伪价值投资,不可信任。

      批评与反思              2006年03月29日 中财网
   
   胖子批评我,说我“对投资不认真”。乍一听,有点不服气,就问他为什么会有如此判断。于是他就说了他的看法。挺长的一段评述,难以一字不拉地记下来,但自己听得比较用心,主要精神还是把握住了。听了之后,深以为然,决心加以改正。在他看来,我在投资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两点,一是只顾自己埋头做股票,不注重与同行的交流。二是过于倚赖自己所喜欢的某一种方法,不积极从多种角度尝试新的投资手段,进步缓慢。

   他认为,在机构中做投资,其实也简单,经常听听其他人的意见,看他们这段时间在想什么、在做什么。尤其是在一个趋势结束之后、另一个趋势开始之前,老的主流板块进攻力量在衰减、新的主流板块还在酝酿之中,这个时候,一定要睁大眼睛、张开耳朵,像个探测器一样,扩大视听范围,与各大机构多沟通。把他们的意见归纳起来,自己再筛选分析一下,基本上就能掌握住市场下一阶段的发展方向。不能闭门造车,不能自己坐在屋子里瞎想,更不能瞎想之后乱赌。
   
   想要投资水平尽快提高,就得多尝试,不能固守一隅。适当的坚持是对的,但不理会周遭世界的变化,固执己见,也不行。人都有惰性,没有新的压力,就安于现状。一种东西用习惯了,就不愿意更换。长此以往,只能在原地打转转。在确保业绩稳定的前提下,要积极地试验,把投资的各种工具和手段都练习一下,挑战自我,寻求突破,在更高的境界上找到新的平衡。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8-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8 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在忙些什么啊....?好久不见......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3-2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1 天

 楼主| 发表于 2007-1-28 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股票将翻几倍” 规矩的盈利时代才刚刚开始   (2006-3-31)

    机构是喜欢震荡的,并不喜欢大盘单边上涨。大盘若单边上涨,所有股票都会涨,牛股乱窜,自己的仓位又不能打满到百分之百,净值增长肯定追不上指数,会有失败的感觉,很不爽。若指数反复震荡,胶着不明方向,而自己的股票能逆市上涨,显示出“专家理财”的模样,那感觉才叫好!目前的市况,正是机构们所期待的。指数不涨个股涨,涨的个股还都是圈定在大家的重仓股范围之内,对机构们来说,现在可真是个鸢飞鱼跃的好季节。

  老外炒股票的思路,其实也蛮简单。好股票就一个劲地买,一直买到体力透支业绩透支为止。股票涨起来后,就不回头地反复涨。所以有人觉得港股比A股好做多了,买了股票就拿着,轻轻松松就能赚个好几倍。对于消息的理解,老外也不像国内投资者那样复杂,什么利好出尽是利空、利空出尽是利好,玩着辩证法玩来玩去把自己玩到晕头转向。老外看消息,好就是好,坏就是坏,好消息就往上炒,坏消息就往下砸,没那么多弯弯肠子。他们就认一个死理儿——基本面。你看罗杰斯,写了好几本书,到处做演讲,说来说去,就是一个“供求”。但他们这一套,长期来看,还就是管用,因为人家抓的是本质,是万变不离其宗的那个“宗”。长期管用了,慢慢的,短期也管用了,因为短期的累计就是长期,就是要向长期过渡和发展。老外做投资,就是头脑简单,加上财大气粗,再加上长期观念,心正、腰硬、眼光长,这三条,决定了胜利早晚都属于人家。胖子说,我们做投资,思路封闭,而且目光短视,跟老外一比,高下立现。自己的感觉是,这个市场确实在变化,渐渐有点规范市场的味道了,正在向老外的玩法演进,虽然远未演进到位,但已有些轮廓和模样了。几年前看老外写的投资书,看后一点感觉都没有,因为书里的观念在当时的市场毫无用武之地,纯粹是纸上谈兵。现在看老外的书,看完就能用得上,还越用越顺手。从这个角度讲,A股市场正在向“好股票翻几倍”的状态迈进,规规矩矩的盈利时代才刚刚开始。赶紧放弃散户打听消息、机构做庄操纵的做法吧,还来得及。


    人在股市  别学“猴子掰包谷”  2006年04月1 日
   
    有一个老掉牙而且似乎是很弱智的寓言故事:“猴子掰包谷”
猴子在地里掰包谷,刚掰下一个,觉得“前面的更好”,就扔下手里的去掰另一个。等到另一个到手,觉得还有“更好的”,于是把到手的又扔掉,去掰那个“更好的”。不知不觉走到了地的尽头,天色已晚,只得慌慌张张随便掰一个,回去一看,随便掰的恰恰是个烂包谷。

   对于“猴子掰包谷”,人们认为那是猴子的一大错误。我认为,其实那不是猴子的错误,而是一种“猴性”——这就是说,只要它是猴子,它多半会“掰包谷”,除非哪只猴子主动去掉“猴性”。
  人呢?股市里的很多人何尝不是这样呢?我觉得,这是人性。

   他(她)们在股市里炒股票,刚买下一个,觉得自己买的没有涨,那“前面的更好”,于是就扔下手里的去买另一个。等另一个买到手,觉得还有“更好的”,于是把到手的又扔掉,去买那个“更好的”。买来卖去,不知不觉耗了若干时光,只见时不待我,只得慌慌张张随便买一个,不久一看,随便买的恰恰是个烂熊股。
我觉得,与“猴子掰包谷”是“猴性”一样,“股民掰股票”是人性。也就是说,只要是人,多半会象“猴子掰包谷”一样去“掰股票”,除非一个人想办法让这一人性消失。

   从智力看,这样的人是不是差不多与猴子一样弱智呢?
   其实,人往往比猴子还惨——对于猴子而言,“前面的更好”的那一个永远不会因为第三者的渲染而诞生出“更好”的种种幻想,而在股市中,第三者-咨询机构、基金、券商甚至包括政府——的渲染比比皆是,因而,种种幻想将会更好,更更好。也就是说,在股市中,将会有不断更多的人像“猴子掰包谷”一样去“掰股票”,而且可能在速度、数量上远远超过“猴子掰包谷”。


                不要裸泳   2006年4月05日  

   地产和金融作为主力,以投资的名义稳定大盘;有色充当先锋,以投机的名义发起冲击;港股提供外援,以国际估值的名义增强A股机构信心。主次分明,内外结合,热潮涌起,千三泥沼渐行渐远。涨潮时一起欢腾,退潮时观看裸泳。避免未来尴尬的方法,是时不时检查一下自己的装备,看看裤衩是否还在身上。在不停更换泳衣比拼漂亮的过程中,不要因为过于兴奋,衣服被浪冲走了也没发觉。不是不可以换衣服,只是要在每次换装时,认真检查其质量,确保在潮起潮落的冲刷下,不会脱落。市场无法把人弄晕,是人把自己弄晕的。进出之间,有理有据,一招一式,像模像样,赚取自己可把握的,不眼红别人获得的,头就不会晕,裸泳的风险就比较小。

   单从长期的股价走势来划分,股票可简单分三类:一类是股价保持中等以下幅度的波动,在波动中向上,一类是股价保持中等以下幅度的波动,在波动中向下,一类是股价围绕某一中轴位置进行大幅度的上下波动。波动向上的股票,必是公司基本面良性循环,业绩持续增长;波动向下的股票,必是公司基本面恶性循环,业绩持续下降;上下波动的股票,则是基本面中性,业绩随外在因素冲击而时好时坏。第一类股票无疑是长期投资的好品种,股价上涨的动力是内生性的企业成长,适合自下而上的方法,需要的是敢于高价买入的勇气和无视波动长期持有的耐心。第二类股票几年前还可以搞一搞投机,赌重组赌并购赌它的咸鱼翻身,现在是没法再玩了,没有第一手的确定信息,不要沾手。第三类股票是策略性品种,股价上涨的动力是行业景气,适合自上而下的方法,需要的是敢于在下跌时买入上涨时卖出的逆向思维和熟练的波段操作技巧。考虑清楚自己的优势所在,选择顺手的方法和品种,然后自信而专心地玩下去,赢面就会高一些。

   关于地产、银行和操作,看到三个说法。一个外行的哥们吃饭时说,“想来想去、选来选去,还是地产股有吸引力。从国际经验看,地产行业长期发展方向是从开发转向出租,招商地产开发和出租并举,值得留意”。另一家外行负责人在媒体上说,“中国的银行估值比世界最大银行的还要高,这样的机会稍纵即逝。股份制银行正在排成一条长龙,守候在香港和沪深交易所的门口”。一家基金公司主管投研的副总说,“去年以来,保险机构踩波段的点很少有踩对的。过去两年喜欢做波段的基金经理已经基本被消灭了,经过这波行情之后,保险机构只怕也不敢轻易做波段了”。


      眺望紧缩冲击波    2006-4-7
  
  行情升温,股票乱窜,一不留神自己手里的股票就拉出大阳线。看看四周,随便敲敲代码翻翻股票,似乎都还不错,买了好像都能涨。有些不做研究的人,这段时间赚的钱有可能比做研究的人还要多。昨天一个朋友打电话来,说自己买了深发展,头一天买,第二天就涨了。问她既然买银行股,为什么不买招行。她说不管那么多,只要赚钱就好。听着朋友兴奋的声音,无语凝噎。两只股票,都涨了百分之十,幅度虽同,意义却不同。不同之处,就在于“风险含量”。假设有一份工作,报酬是100块,你受伤的概率是百分之十,另一份工作,报酬也是100块,但受伤的概率是百分之二十。毫无疑问,你会选前一份工作。好公司的股票上涨百分之十,坏公司的股票也上涨百分之十,毫无疑问,你应该买前面那家公司的股票,因为前者相同涨幅的风险含量比后者低。坏公司的股票,必须涨幅比好公司的大,才合算。买了就不再看、心里塌塌实实地轻松地赚百分之十,与时刻盯着电脑、提心吊胆地赚百分之十,哪个更好,不言自明。道理很简单,但许多人沉浸于操作的快感,无暇去想风险的问题,认为表面的相似代表内容的相似。其实,涨的时候,是看不出差距的,上涨之后的下跌,才是鉴定赚的钱是真实财富还是虚幻感觉的时候。那个时候,公司就会从股票代码后面走出来,告诉你鉴定结果。何况,现实的情形是,到目前为止好公司的股票涨幅要比坏公司的股票大得多,而以后的行情里,好公司的股票仍有充足的理由上涨,坏公司的股票上涨的理由只是“别人都在涨,我也涨”。由基本面驱动的上涨,后劲绵绵不绝,由大市带动或超跌反弹驱动的上涨,很脆弱,来得快去得也快。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8-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1 天

 楼主| 发表于 2007-1-28 11:17 | 显示全部楼层
篮子和笼头   2006年04月22日

    和胖子聊天,总结操作经验,不少大牛股被做丢了的主要原因,就是总想做波段,而大衰股一直拿着不卖,理由常常是"它还没涨"。中国的股民亏钱亏怕了,小富即安的心理不是一下子能扭转过来的。虽然懂得"价值投资、长期持有",但要形成这种新的投资习惯,还必须要假以时日。就像中国人过苦日子过惯了,中国崛起了,要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挺进,真挺进去了,估计一下子还适应不了。在股市国际化的过程中,在两极分化的趋势里,对于好股票,要有"敢赚钱"的信心,对于差股票,碰都不要碰,侥幸赚钱了,最好是看做运气好。道理好讲,但真的一只股票头天买第二天就涨停,还是会想卖。胖子说,好股票一路涨,一路换手,先涨一波,然后机构从散户手里接过来,再涨一波,然后高水平的机构从低水平的机构手里接过来,再涨一波,然后QFII从国内优秀机构手里接过来,再涨一波,国内优秀机构选来选去,没得买,只好再从QFII手里买过来,再来一轮反向循环。

   人性的弱点根深蒂固,很难克服,做股票的人总想预测市场、总想高抛低吸做波段。怎么办?胖子的意见是不要寄希望于人自身的逐步改善,要用制度和纪律来约束自己。自己的执行力比较差,折衷一下,设定一条纪律:精选不超过十只股票,编个篮子装起来,即使控制不住自己,很想做波段、换股票,也只在这个篮子里搅和,换来换去,只要不出篮子就行。既满足了操作的欲望,又不会错得太离谱。

        知己知彼       2006-5-10

    偶像巴菲特在周末的时候说,以前用远期合约回避美元下跌,成本太高,以后会采用投资其他国家企业的方式。偶像还说,美国房价必出现大幅度调整,以豪宅市场尤甚;金属及原油市场已经呈现泡沫。偶像于是总结:大部分市场趋势均是如此--起初由基本因素推动,最终则由炒卖活动主宰。巴偶像总是说一些简单明白的大实话,可惜我们大多数人总想使自己复杂深刻,最终在复杂深刻里迷失。如今A股市场万马奔腾,各种炒作理由都能得到追捧,此时更应该坚持最基本的投资原则:行业趋势和公司基本面。在跟两个基金的朋友聊天时,大家都觉得现在要撇除市场火热带来的价格泡沫,选择那些价格虽已涨了不少,但实实在在的基本面能支撑股价继续向上走一程的品种。
  总结这两年的投资经验,胖子认为对"知己知彼"体会加深是投资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先前,只盯着自己熟悉并看好的几个股票埋头做,不理会其他人和市场是如何看待它们的,仅仅是"知己",并不"知彼";后来,渐渐地能感受到市场对自己的股票是怎么评价的、其他机构的态度怎么样,有点"知彼"的模样了。去年业绩表现一般,是因为做了自己不该做的事--在关注行业和公司基本面的同时,很在意"估值",常常因为"我觉得这个股票估值低/高了"而买卖。岂不知"估值"的事,是由市场里千千万万个参与者负责的,每天都在变化,不是自己所能操心的,操心也操不来。现在,懂得回归角色,把估值工作还给市场,自己只需做好研究行业和公司的分内之事即可,投资效果明显改善。听了之后,深有同感,补充道:"整体估值水平的升降,影响的是自己的平均收益,行业和公司研究,影响的是超额收益。我们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获取超额收益之上,平均收益就坐在那里让市场随意给吧。"
  老曹说自己年轻时每日一股,三十岁每周一股,四十岁每月一股,五十岁以后每年一股,愈来愈发觉赚钱不靠勤,在乎方向与耐性。记下前辈的教导,时时提醒自己少安毋躁。

     华老师的新指示   2006年5月11日
 
   这一期《经济研究》上有文章分析股市中的"过度自信"。人们经常高估自己的能力,大部分人都是"过度自信"者,尤以散户为甚。通过复杂的公式推导和统计验证,论文得出一些有趣的研究结论:投资者的过度自信,是股票价格泡沫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让更多的人自信起来吧!);过度自信者倾向于非理性地频繁交易(散户同志们的通病),他们的换股收益根本弥补不了换股成本(散户同志们一般不在意换股成本);平均而言,他们卖掉的股票后来的涨幅,比新买入股票的涨幅更高(不少人都有此种不堪回首的经历);也就是说,频繁换股是一种失败的投资策略;相对女人而言,男人更加过度自信,美国的统计数据表明,男性投资者的交易量,比女性投资者高45%;由于过量交易,男性投资者的年平均收益因此减少2.65%,而女性投资者减少1.72%(看来,一个家庭的股票投资,最好由老婆来管);即使过度自信者炒股没赚钱,只要市场有新的投资者不断进入,他们也能够生存下来。很多从来不炒股、不知道股票为何物的人,最近纷纷开户入市。这些新人的加入,增强了过度自信者的自信,股市泡沫因而加大。

                         黄灯亮起 2006-5-16
  
     A股的超强走势超出预期,眼镜摔碎了好几副。虽然一直捂股不动,没有做错,但却看错了,低估了市场之强。这种感觉也不好受。低估市场的原因,在于对商品市场和海外市场的认识不足。除了股改、升值这两个中国自身的因素,商品市场和海外市场的强势是A股上涨最主要的两个外在因素。有色股是A股中最具冲击力的板块,是A股上涨的先锋,其理由在于实物商品期货价格的暴涨。海外股市受两个因素影响,一个是资源价格,一个是利率。

   A股的上涨已经由业绩推动演变到资金推动,行情的主要推动者已经由正规机构为主演变为非正规机构和散户为主。泡沫已经出现,但是没人能预料到泡沫会吹多大、何时会破灭。而且,泡沫由膨胀到破裂的过程,往往是一波行情涨幅最猛、收益最大的阶段,也是风险最大的阶段。
  
   长电、华能、宝钢,这些大块头也动起来了。股价上涨,对做研究的人构成压力,研究员必须变着法子来为看多找理由。拿电力股来说,电力增速下降的趋势在延续,但可以从居民用电增长优化消费结构、煤价跌、电价将涨来论述行业景气度的提升。而现在的气氛之下,只要有说法提出来,也不管有没有道理,市场总会做出反应。市场要的只是“理由”,并不在意理由的内容
 
   除了资源,就是能源;除了矿热,还有硅热。有热心者列出20家硅概念股名单,供人挑选。对于新入市的投资者来说,概念的魅力,远比业绩、经营等枯燥的理由有趣得多,一说就懂、一吹就热。无须鄙视概念炒作,虽然很多概念根本经不起推敲和考验,但概念股的升幅一般都很可观,能有效动员广大群众的炒股热情。自己可以坚持刻板的纪律,不参与,但不能因为自己的股票涨不过概念股就嗤之以鼻,那是酸葡萄心理。别人玩别人的,自己玩自己的。


     心系伦敦铜2006-5-17

     行情的启动阶段,是以基金为代表的正规投资机构搞起来的。基金的主打品种,是银行、地产、商业、消费、机械。行情的升温阶段,是以私募机构和散户为代表的非正规投机力量搞起来的。资源股和能源股,是投机力量的主打品种。基金还看业绩和估值,私募和散户就只看概念了。行情启动阶段,泡沫不大,算是回归。行情升温阶段,泡沫就慢慢增大。泡沫的大小,视行情有多大程度是由业绩推动、有多大程度是由资金推动。资金推动的方向,看资源股和能源股。资源股看江西铜业,能源股看天威保变。若这两只股票下跌后,还能重振雄风,则泡沫还可以继续吹大。否则,泡沫就有破裂之虞。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8-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1 天

 楼主| 发表于 2007-1-28 11:2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我酷我酷 于 2007-1-28 11:12 发表
最近在忙些什么啊....?好久不见......




您好呀!  还在这个市场瞎忙乎~

您那,一直再等您PK谁谁谁~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8-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8 11:27 | 显示全部楼层
想要投资水平尽快提高,就得多尝试,不能固守一隅。适当的坚持是对的,但不理会周遭世界的变化,固执己见,也不行。人都有惰性,没有新的压力,就安于现状。一种东西用习惯了,就不愿意更换。长此以往,只能在原地打转转。在确保业绩稳定的前提下,要积极地试验,把投资的各种工具和手段都练习一下,挑战自我,寻求突破,在更高的境界上找到新的平衡。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3-2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8 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chl666 于 2007-1-28 11:22 发表




您好呀!  还在这个市场瞎忙乎~

您那,一直再等您PK谁谁谁~

嘿嘿,那是我激大家的,就想把中心的学习气氛搞浓了.没其它想法.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3-2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1 天

 楼主| 发表于 2007-1-28 11:43 | 显示全部楼层
对赌之局2006-05-18

    频繁换股是投资的一大忌。自己和别人的实际经验、学术性的理论研究,都证明了这一点。一个简单的问题:人为什么要频繁换股?解释有很多种。自己觉得主要原因还在于"懒"的心理和"起点决定后果"的逻辑循环。因为懒,所以不做研究,不对投资对象进行跟踪。不研究,还要投资股票,就会去寻找一些"捷径"。比如听一听免费的股评、看看电视里报纸上所谓的专家是怎么看的、问一问周围的人都买些啥。稍稍"好"一点的,还咬咬牙花钱买一两份某某投资咨询公司卖的传真,每天收市了还坐在电脑前对着K线图又画又数的,以为看几份咨询公司的传真、画几条线数几个浪,就算是做研究了。可是,咨询报告里的观点,常常三两天一变,K线图也像故意捣蛋,根本不听话,忽上忽下变动不已。投资建立在这些"轻浮常变"的理由之上,投资行为于是也变得"轻浮常变"了。

  因为对行业、公司不了解,股票在眼里不过是一些代码,没什么区别,买卖就很随意。换一只股票,仅仅是敲两下键盘而已。买第一只股票很随意,错了,就赶快换股,对了,就更加觉得随意买卖没什么不对。后面的一系列买卖,于是就"随意"起来。起点的随意,决定了后面的无论改正还是坚持都是随意的。

  其实,行业和公司的基本面,在一段时间内是变化比较小的,趋势的形成和扭转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如果能把买卖股票的理由,建立在一定时间内变化不大的行业公司基本面之上,就能克服频繁换股的坏习惯。当然,这需要具有一个根本性的理念前提,就是自己确实认为股价能够反映公司基本面。买卖决定于行业和公司的基本面好转或变坏,在基本面的趋势没有转折之前,在股价没有透支基本面之前,就握股不动,基本面趋势变了,或股价透支了就卖。若自己不觉得股价与基本面有啥关系,非要认为股票就是一个"炒",那就只能继续随意下去了。股价是有人炒才涨起来的,但那些起主导作用的大机构为什么要炒这个股票?只看到"炒"的表面行为,看不到支持"炒"的背后理由,就会容易受伤。

  视炒股为赌博娱乐者,没必要按基本面操作,那样太枯燥乏味。视炒股为长期增值途径者,应该把目光从电脑屏幕上移开,走到股价曲线的背后,看报告做分析,安步当车,跟随基本面趋势,缓缓行走。

              波段之累               2006年05月20日

    克服了"频繁换股"的恶习,下一个要面对的敌人就是"做波段"。晚上跟胖子聊天,谈到做波段的问题,都对自己的操作进行了一番反省。自己这边,好股票是抓了不少,组合里进进出出,这两年几乎所有的牛股都搞过,但很少有从头吃到尾的。但不少牛股却在做波段中越做越少,有的甚至完全做丢。早期的有金融街、天地科技、五粮液等,近期的有生益、综超、中信等,都是如此,教训惨痛。胖子总结自己的操作,发现"所有的波段操作,都导致了负收益,无一例外全是失败",庆幸自己"后来咬牙把所有做丢的股票都追回来了,虽然再次买入的价格比卖出价高出不少",而且"做丢之后又追回来的股票,都让自己赚了大钱"、"股票追回之后所带来的收益,远远大于做波段所增加的成本"。做波段是投资人一个根深蒂固的毛病。要控制做波段的欲望,如果实在控制不住非要做波段,必须坚持一个根本原则:股票千万不能做丢!哪怕做错了,一定要追回来。做波段时,越跌越卖,直卖到一根大阳线拉起,就转身买入。如果卖了就涨,就不要再等回落,马上买回。做波段很累,还经常是白辛苦。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8-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8 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给投机正明了.这么好的贴.不加精太可惜.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5-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1 天

 楼主| 发表于 2007-1-28 11:46 | 显示全部楼层
《操盘手记-赵兵》(老肖2007整理)
http://bbs.macd.cn/viewthread.ph ... age%3D1&page=30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8-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1 天

 楼主| 发表于 2007-1-28 11:54 | 显示全部楼层
暖心窝的话2006年05月26日

     经合组织的一篇报告认为,最近市场的动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更为正常的风险定价再现市场",是好事,由此造成的经济后果将是有限的。"我们刚刚经历一段天堂一般的时期,各个金融市场表现都非常好。这个时期已经过去,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将从天堂直接坠入地狱"。瞧这话说的,多到位,暖人心扉!受惊吓的市场得到安抚,股市和期货立定喘息。经合组织这番暖心窝的话,似乎也可以照搬过来说给A股市场的投资者听。

  最近听说某基金将守了N年的汽车股卖了。最有价值投资模样的机构,在大涨后大跌、大跌后的反弹中,放弃了价值投资的旗号,看来,在中国谈价值投资还早着呢。放眼所及,都在以价值投资之名行价值投机之实。

     执着的研究员们   2006-5-27

   短期来看,绝大部分股票都会受到大盘走势的影响,无论公司素质好坏。长远来看,有少部分股票可以摆脱大盘的影响,走出独立行情。若选择做短线,就必须紧盯大盘;若选择长线,就可以不用理会指数。眼下这个阶段,正是检验自己的时候,究竟是长线投资还是短线投机,究竟是先卖掉股票回避大盘下跌带来的短期损失,还是耐心持有直到股价反映公司价值,需要认真思考、慎重处理。



       像植物一样     2006年05月30日   

     早上爬山,常于一开阔处小憩。放眼望去,峰峦如聚,山势迤逦,令人心旷神怡。老农走到哪里都会想着种庄稼,歌唱家走到哪里嘴里都在哼小曲,股民走到哪里都会想着股票。心旷神怡之余,站在山岗,眼望青山,心想股市,情绪比较平和,念头也就更加朴实。唯其朴实,方有充当"理念基石"之用。今天早上,又拣了一块石头。天下小雨,周围草木葱郁。有高大的乔木,有低矮的灌木,有速生的茅草。侧耳静听,仿佛能听见它们吱吱吮吸雨露的声音。树叶和草叶好象也在不同寻常地膨胀,恍惚中,眼前的一棵小树一眨眼间长高了一厘米。乔木是大机构,灌木是小机构,茅草是个人投资者。不同种类有着不同的生命节奏。乔木长得慢,灌木快一点,茅草最快。乔木长得虽慢,但很扎实,高且久,能当栋梁,茅草长得快,却柔弱速朽,一岁一枯荣,不过量大,更新快,春风吹又生,生生不息。枯死的茅草还肥沃着土地,为整片树林提供营养。错落的灌木,丰富着生态层次,填补空隙。乔木、灌木、茅草,大机构、小机构、个人,依着各自的生命节奏,在同一片土地上,努力生长。生为茅草,不必羡慕乔木的稳健挺拔,身为乔木,不必羡慕茅草的飘逸灵动。干旱时,各类植物都沉默忍耐,雨水充足时,大家都抓住机会喝饱肚子,为下一轮干旱的到来积极储备。熊市和牛市里的各类投资者,也是如此。人长了一个脑袋,就爱胡思乱想,一胡思乱想,就不安分,总要妄动,投资就会亏损。若我们的投资,能像这山上的植物一样,各安其分,顺时而动,境界自然不同。

  和胖子聊天,像小学生一样,讨论一些关于股市的简单问题。比如,股市是否有规律可循、是什么规律、如何使用这些规律?一顿饭的功夫下来,结论只有寥寥几句:股市是有规律可循的;规律就是"好公司的股票能涨";使用规律的方法就是先考虑经济处于什么状态,能否保持快速增长;其次考虑哪些部门和行业,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和约束瓶颈,最能分享经济的成长;最后考虑这些行业里哪些公司能获得超越行业平均水平的成长,这些公司就是好公司,买股票只买这些公司的股票。个人所能做的,就只是选公司。估值的工作,交给市场。市场里每天有无数的人在估值,综合的结果就是实际的价格,这个价格就是最有效的。

  一个基金公司抓的三个主题是资源、消费、自主创新。另一个基金公司抓的四个主题是升值、股改、资产重估、固定资产投资。二者一比,境界高下立现。胖子认为,国内股市今年上半年是搞资源,下半年可能搞自主创新,而消费将是贯穿全年的主题。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8-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1 天

 楼主| 发表于 2007-1-28 16:23 | 显示全部楼层
滑头防御    2006-5-31

    关于商品市场,现在大腕们分歧甚大。巴菲特和索罗斯说有泡沫,罗杰斯说还能继续牛很多年。现在,又有一个腕级人物加入了这场大争论。大摩的首席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认为,2002年开始的这波经济回暖,世界经济的年均增速为4.2%,低于前面四次回暖期4.4%的平均增速,而这一次商品价格涨幅远大于前四次。罗奇说"在全球经济增长势头出现轻微好转的情况下,一个低通胀的世界经历了现代历史上最迅猛的商品价格上涨,如果这不算泡沫,我不知道什么才算得上"。在罗奇看来,全球化时代的中国需求,和新经济时代的美国经济永远加速增长一样,都是一个不可持续的、似是而非的故事。于是他做出断言:现在商品市场已经进入"价格上涨本身成为推动进一步上涨的动力"阶段,泡沫持续的时间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长--投机性泡沫通常如此,但历史会告诉我们它将如何终结。都是令人仰视的大腕,说的都很有道理,这可苦了我们这些小投资者,究竟该听谁的?跟随多数派还是少数派?罗杰斯看好商品已很久,04年来中国演讲就大力鼓吹,02年建的仓位早赚得盆满钵满了,老巴和老索虽不擅长商品,但对宏观的把握还是很厉害的,罗奇是圈外的理论家,或许更清醒些,但也有可能预言过早。掂量了一下,自己胆小,还是压多数派这一边塌实些。

  在咖啡时间,与同事讨论不同行业给什么样的市盈率算合适、什么样的公司算好公司。在咖啡变凉之前,得出的结论是:行业的市盈率合适与否,主要看静态市盈率与预期增长率的比较,也就是PEG。举例来说,以05年业绩测算行业的静态PE是10倍,若预期06年行业增长率低于10%,10倍就不算便宜,如钢铁如汽车;若静态PE是100倍,预期今年增长率是100%,那100倍就不算贵,如券商股,如部分复苏的科技股。什么样的公司是好公司呢?简单一句话,就是在市场竞争中建立起可持续的垄断优势公司。跟踪经营数据和行业动态,属于战术层面的日常性技术工作,这样干活儿,往往滞后于市场,只是在股价反映公司基本面好转时,能够明白它为什么上涨而已,很难提前挖掘出真正的好公司。好公司的核心,在于它的管理团队和竞争战略。能看明白一个公司优势及这种优势的可持续性,才算是对这个公司有了一点了解。以此来衡量我们的投资组合,发现有些品种是没有弄明白的,需要过滤。

               抗震工程 2006年06月01日

   现在的市场,业绩好的股票,并不一定能涨得好,涨得好的股票,大都是有想象空间的。业绩越确定,越涨不动,业绩越模糊,越能涨。银行地产属于业绩好却表现一般的那一类,券商军工新能源属于有想象空间的那一类。市场的量停在合计500多亿的水平,下跌时量还不小。招行万科中石化,都走不动了。最具投机冲劲的有色股,随期货高位大幅波动。一些平时毫不起眼的小股票,随便弄个概念,或者干脆就不找理由,拉起来就炒。新股发行已开始,新一轮宏调正紧锣密鼓布置。从1000点炒到1600点,情绪发泄得也差不多了。以后的关注焦点,就是大块头上市。大块头以中行为代表。中行上市后,才会塌实。或许会像2003年11月长电上市前后的情形那样。范老师主持的研究课题表明:经济没有过热,经济扩张期将明显延长,经济运行的风险不是实体经济过热或物价上涨,而是资产价格上涨的压力进一步增加。他们建议政策重心应是防范资产价格过快上涨。范老师所说的资产,不仅指地产,还包括股票。

   国际市场又爆小地震。印度跌3.56%,日本跌2.47%,而巴西前一日跌幅接近5%。支持强势美元的斯诺离任、高盛的保尔森接任,使市场认为美元会加速下跌,向美国出口赚回美元的企业盈利会受损。外资大量流出印度,几天之内呼啦啦跑了几十亿美元,印度货币面临压力。想起十年前,再看这情形,浓浓的阴影笼罩在国际基金经理的头上挥之不去,都在猜测:莫非由边缘向中心的大迁移已开始?老印,要挺住!好不容易与国际接轨的中国股市,却赶上了多事之秋。A股摸着脑袋,困惑地说"俺又来晚了",咋总赶不上趟儿呢!


           认错和预测           2006年06月03日

   对于战斗在第一线的实际操作人员来说,认错的勇气很重要,甚至是性命攸关的。人都是爱面子的,认错却是在挑战这个习惯,自然让人感到不舒服,于是许多人都选择了回避,让错误蔓延。好一点的,暗地里偷偷地改了,不做声。不能坦率地承认错误,就不能彻底地改正,心里的那点死灰,随时会复燃。我们的操作,也有这种毛病,大大地影响了收益率和净值的持续增长。账面的数字、实际的盈亏,几百万几千万的进出,只是一种结果,而盈亏涨跌的根源,却在于一些头脑中或对或错的观念。观念看着虚,却影响着大把的真金白银。无论怎样在观念上下功夫,都不为过。

   在缺乏认错勇气这方面,有一种行为最有代表性,就是--以价格为借口,拒不改正。看好一只股票,也买了,赚了20%,预测要跌,出了,这个股票继续涨,看好的理由并没改变、股价也没有透支未来,但因为现在的价格比自己卖出的价格贵了一两块钱,就不愿意再买,只好看着它反复涨,又涨60%。实际的例子是深圳机场。招行是另外一个例子,看好,但做波段卖掉了,卖掉后不跌,但也没涨多少,后来有了新的理由--潜在的券商概念,就又买回来了,没有做丢。如果没有这个新的其实并不确定的理由,可能又失去了一个长线品种。看好一只股票,买了,没赚到钱,忍不住出了,出了之后,该股票又沉默一段时间,并且下跌,于是觉得自己卖对了,不久该股票开始上涨,涨到自己的卖出价格,不买,因为没有赚到差价,再涨,还不买,只好看着它反复涨。实际例子是中科三环。看好一只股票,买了,却跌了,被套,然后使劲找理由来支撑,反弹解套了,觉得自己的理由很有道理,不出,又跌了,套得更多,觉得价格便宜,咬牙扛着。实际例子是江西铜业。

   人长了一个脑袋,闲着没事,思考过度,都爱瞎预测,这很正常,预测对错其实并不重要,只是智力过剩的消遣,重要的是,必须清醒地知道,自己只是在胡乱预测,千万不能让自己的预测影响到实际操作。对了,是运气,错了,哈哈一笑,都不必在意。如果觉得预测对错关系到面子,而面子是丢不得的,预测的话说出去了,就要百般维护,被自己的面子观所束缚,那就根本不适合做股票,非要做股票就不要乱预测。做股票,需要的不是预测能力,而是正确的反应模式。不把面子当回事,具备认错的勇气,就是一种健康的反应模式。投资水平高低,不在于预测多准,而在于面对不利情况时怎么做。决定能否持续盈利的关键,也不在于你的预测是否得到了市场验证,而在于市场验证了你的预测时你怎么做、市场不验证你的预测时你又怎么做。我们的操作,主要的盈利,来自于市场验证我们的预测时所持有的仓位,主要的亏损,也来自于市场不验证我们的预测时所持有的仓位。也就是说,我们的盈亏基础,建立在很脆弱的"我们的预测"之上。由依赖"预测"向依赖"反应模式"过渡,从而增强组合盈利的稳定性,是我们这个团队下一阶段的中心任务。


                      关于泡沫   2006-6-7 

   “泡沫”一词,最近常常被人提起。讲宏观经济,人们说产能过剩、货币过剩必然引起资产泡沫,日本的前车之鉴不可不防。讲房地产,人们说炒房资金推高房价,部分地区出现泡沫。讲股市,人们说市场已由基本面支撑转为资金驱动,泡沫正在产生。关于泡沫,大家说的很多,但一直没看到谁给出一个明晰的界定。究竟什么样的上涨算是泡沫、什么样的上涨不算泡沫,没人探究,大多是在人云亦云,随手拿着泡沫说事儿。

  今天看到对金融危机有深入研究的徐滇庆教授一篇文章,对于泡沫,才算有了点正经概念。徐教授从区分经济泡沫和泡沫经济这两个概念入手,把泡沫这个东西讲明白的。经济泡沫指的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不均衡现象,而泡沫经济则专指那些由于投机活动而导致市场价格大起大落的现象。二者的区别在于:市场机制会对经济泡沫起到制衡作用,无论经济泡沫增长速度快慢,最终在市场机制作用下总会出现一个均衡点,但是市场机制对泡沫经济完全无能为力,因为在泡沫经济中根本不存在这样的均衡点。泡沫经济发作时,人们买涨不买落,价格越涨,需求越旺,需求越旺,价格越涨。如果没有外部政策约束,泡沫经济将如脱缰野马一样,最终出现突然崩溃。看来,市场失灵、投机左右、大涨大跌,是泡沫的标志。若发现身处一个泡沫之中,就要保持警惕,在丝丝膨胀声中捕捉破裂前夕的信号。

  老曹说,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所有货币同美元挂钩的国家,都逃不脱繁荣和萧条的命运。本国货币同别国货币挂钩后,必然引发外资大量流入,信贷膨胀,产生繁荣。之后的问题,就是金融危机何时出现及程度如何。自己动手刺破泡沫,破坏最小,外力引爆危害最强。货币政策委员会的专家委员余教授分析中国经济,认为货币政策面临着控制投资和稳定汇率的矛盾,他建议把控制投资放在第一位。这就属于“自己动手”了。而深受余教授欣赏的陶冬预测,要想抑制过度投资,一年期存款利率至少要上调2%,一年期贷款利率至少要上调3%,4月底的加息不过是“从溢出来的水池里舀出两瓢水”。现在,大家仍把宏调看做“空调”,而过一段时间,估计就会有基金经理再一次检讨“为对宏观调控预料不足”。

  林毅夫教授说,本科生学习如何建立一个“观察问题的视角”,研究生学习用这个视角来观察现象,归纳抽象,然后用严谨的逻辑,把背后的因果关系表述出来。胖子在投资上很喜欢总结,一套一套的,不管对错,总能把人说得一愣一愣的。


        行动或承受    2006年06月08日
  
   因出身而垄断,因垄断而有实力,因实力而有影响力,中金的观点不得不看。

   提醒自己:大盘跌,好股票也是会跌的,短线长线要想清楚,想清楚了,就行动或承受,没啥好说的

                虚实同异    2006-6-9
   
   一般来说,在行业转折点的时候,由于之前上升期形成的惯性思维,研究员大都不会承认转折点已经到来,会找各种理由来解释,就像大盘到转折点时,分析师也大都不会说市场已转向,而是说正常调整、高位震荡之类的话。等到行业趋势持续下降、大盘持续下跌一段时间,说转折点已经到来的人才会逐步增加。而此时,调整幅度已经很大了。别指望研究员和分析师能在行业和市场的转折点能给你正确而清晰的建议。转折点必须自己判断,听别人是会误事的。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8-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1 天

 楼主| 发表于 2007-1-28 17:08 | 显示全部楼层
等待绝望     2006年06月10日

   美国有一个私募基金经理,叫Jim Cramer,他在电视台主持的一档股市节目很红火。节目名字是"Mad Money"--疯狂的金钱。每次他的开场白都是大叫"Let's try to make some money"。他在节目中的表演夸张随意、疯疯癫癫,却又独具创意、观点老到。因为功力深厚,所以深入浅出;因为有实战经历,所以才言之有物。他的目的,是"通过娱乐性表演达到指导观众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这位老兄,带劲地干着我梦寐以求的事,真是令人绝望地羡慕。

  市场刚开始跌的时候,所有股票都一起跌,不管好坏,无论优劣。因为跌势初期,左右市场的主要力量,是恐惧心理带来的
获利回吐行为。这时,股市短期作为"投票器"的功能上升,大家都投抛售票,鼓励下跌。猛跌几天后,就开始分化了。好股票止跌,坏股票继续跌。恐慌情绪稳定之后,人马杂踏的混乱局面结束,市场回归正常。股市没有关闭,继续开张,仍要按照其自身的规律来运行。这时,股市长期作为"称重器"的功能上升,大家以"称重器"的标准来重新衡量、划分。过一段时间,回头去看,会发现好股票只不过是一个长期上升通道中的小调整,属于"虚惊一场",而坏股票则是一个长期下降通道中的反弹结束,则属于"心中永远的痛"。现在,正是烈火炼真金的时候。不仅股票,还包括做股票的人。


                  两种毛病   2006年06月21日  

   总结我们这一两年来的投资,有两种观念上的毛病需要克服。一种毛病是把偏门利润当作正当利润,视正当利润为没有创意。如果是买了大家都看好的品种如招行、万科赚了钱,并不觉得有多大的成就感,属于"做大路货,技术平淡无奇";如果是买了别人的机构贴了标签的品种如茅台、三环赚了钱,也不觉得有什么成就感,属于"跟着别人做,没劲";如果是买了毫不为人注意的冷门品种赚了钱,就觉得很有成就感,属于"有自己的特色",有一种"要做自己的股票"的强迫意识,好像不搞点特色就不算投资,不独辟蹊径就没啥意思,只有做"自己的"股票才算本事。另一种毛病是把交易当作获利的主要手段,把持有看做笨办法。孰不知持有才是真正在考验毅力、考验自己对公司的判断,没有对公司的深入理解,就不敢长期持有。分析公司永远是第一位的,交易的重要性可能连前三名都排不上。对交易的偏好,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懒,不愿意花时间花功夫去做分析公司的枯燥工作;一个是幼稚,喜欢简单刺激的活动,敲敲键盘就完成一切,且兴奋点不能持久。这两种毛病,反映的都是一种心理上的问题:自己的才是好的、因为沉迷于交易的刺激性而忽略了投资的根本目的。虽然自己这两种毛病并不是特别严重,但团队却有这样的倾向,已严重影响到盈利的稳定性和持久性,要有针对性地加以纠正。

             防微杜渐    2006年06月23日

   对于"自己的股票"的说法,没提"把偏门利润当正当利润",因为那太具攻击性,自己以此反思尚可,在会上说出来就不妥了。只从"选美标准"的角度来阐述,"美"是市场投票选出来的,所以要符合大众的标准,不能自己独自创设一个"选美标准",然后以自己的这个标准选出股票,如果市场不认同,就说市场错了,那是不行的。设定选美标准,就像国际上各行各业设定自己的行业标准一样,不是随便一个人能决定的,那是靠实力、靠水平的,只能由行业的领头羊们根据行业状况定下来。威望实力不足,却非要充老大,决定标准,就只能像中国钢铁业一样,贻笑大方,既丢面子又丢里子。对于"坚持",也不赞同乱用。不同阶段,起主导性的因素是不同的。如果前一阶段因误判主导因素而买了股票,随着认识的加深,逐步认识到了先前的错误,此时的改正就是对的,而一味坚持就是错的。即使修正之后价格不跌反涨,也无损"改正"的正确。若抱着"坚持"的念头不放,明知错误而不修正,即使价格反弹、亏损得到弥补,也不能证明这种坚持是对的。对与错,不在于坚持本身,而在于所坚持的对象。最根本的,还是在一股股不断变动的主导力量冲击之下,你是否把握了现阶段影响股价的主导因素。

                老罗一席话   2006年06月27日

    美国人罗杰斯不远万里地来到中国,没有别的目的,就想帮助中国人增强对股市的信心,透漏一点关于资本市场的真理。他告诉我们,A股牛市已从2005年开始,期货行情远未走完,不要卖黄金,看好农产品,地产将调整,债券要下跌,有追求的年轻人,要投身衍生品。大师还不经意地说,他看好旅游、农业、能源、航空。不知道有多少国内的基金经理,在听了罗大师的演讲之后,周末激动得睡不着觉,暗恨自己没出息,信心不坚定,决定周一一开盘就加满仓,生怕错过了这个大牛市。老罗一席话,指数上了三十日线。

       老巴和小盖  2006年06月28日 

   盖茨计划2008年从微软退休,和老婆一起去搞慈善事业。偶像巴菲特打算捐出85%的家当370亿美元,其中大部分交给盖茨夫妇的慈善基金打理。一个社会的主流意识,是由这个社会中的精英引导的。精英们热爱家庭、富有同情心,这个社会大体就是积极向上的。精英们道德沦丧、为富不仁、为了钱出卖一切,这个社会大体就是病态的。看看我们那些所谓精英的嘴脸,再看看人家老巴和小盖这对忘年交,真让人感慨得稀里哗啦。都是人,咋就差别那么大呢?

  "中行马上要上市,需要大盘稳定"、"我们会调整发审速度,对发审对象有一定选择,考虑暂时放缓速度",这话一听之下,让人眉头一皱。新股价格涨得多了,说"非理性";有大盘股上市了,"调整发审速度";"需要大盘稳定"时,中石化这个国家级调控工具又被动员起来,保险业"国十条"适时出台。其实,无论二级市场的零售,还是一级市场的批发,都是市场的事儿,该由市场中自负盈亏的机构自己分析风险收益,决定参与与否、如何参与。股票价格贵了还是便宜了,大盘上涨或下跌,应交给市场来判断,不需要一位家长站在那里指点甚至动手。要避免陷入一个不良怪圈:在管制之下机构不长进--政府撒不了手--稍稍放开竞争加剧,机构就出问题--政府擦完屁股,加强管制。当然也有可能是家长根本不愿意孩子长大成人,好满足自己的占有欲,还有可能是管制带来的灰色收益让管制者不愿放弃管制的权利。监管者该用心的地方,是游戏规则的制定与执行,维护一个公平透明的环境。做好分内之事,把市场的还给市场,不因某种特殊目的而权宜性地损害原则,这市场才能步入健康发展的良性循环。报纸说,"新证券发行监管体系呼之欲出,将还权于市场",但愿那一天早点到来。

  钢铁出口上升、价格反弹,美国人威胁要对中国"还以颜色",中国赶紧调整出口退税缩小价差。铁矿石一役灰头土脸,还没缓过劲儿,出口退税再来一刀,钢铁企业的好日子真的是过去了。房地产研究员说北京将是第二个公布调控细则的城市,对房地产的看法进一步转变为"建议中短期保持一份警惕"。

               泡沫和唾沫    2006-6-29 8:14:05 

   早上刚到办公室,还没把被雨淋湿的衣服换掉,狼狈不堪地坐下,头儿就拿着一张报纸过来了,说有篇文章要看一看。定睛一瞧,文章的标题是“主题投资的隐忧”,作者是某基金投资部老总。文章由一个印第安土著人冬天准备柴火的故事说起,对近期以滨海新区为代表、“甚嚣尘上”的主题投资,狠狠地进行了一场冷嘲热讽。看完文章,不禁哑然失笑,知道该文意有所指,一句话浮上了脑海:价值泡沫正在大战主题泡沫!  

 今年年初,某基金投资总监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市场上一些所谓的“防御性”股票市盈率高达20-30倍,理由是这些个股未来一两年业绩有20%-30%的成长,但是成熟市场给出同样高的市盈率,则需要未来五年每年的平均成长率都要有20%-30%,因此把这种防御,称为“不理解实质、只学了表象”,并断言“防御性泡沫”必将破灭。这样的说法,可能会让不少重仓持有消费股、商业股等“抗周期”品种的基金很不舒服,其中自然也包括写“主题投资的隐忧”的这家基金。而最近对“滨海新区”给予最热烈的鼓与呼的,正是年初抨击“防御性泡沫”的那家基金。写“主题投资的隐忧”的这家基金,由于新发的一只基金首发规模创出历史新高,公司一跃而进入国内基金公司前列,而抨击“防御性泡沫”的那家基金,则一直稳居国内基金公司老大位置,这次的理念之战,隐隐有一种基金界新秀挑战老龙头的味道,殊为有趣。你说我“防御性泡沫”必然破灭,我说你“主题投资”就像印第安酋长一样可笑。大家你来我往、口水乱飞,都认为自己所坚持的才是“投资正道”,你的那一套是“旁门左道”。拳打脚踢一番混战,到最后,泡沫已经消散,场子里只剩下一堆唾沫。

          加一点     2006年06月30日

   在投资中,很多人都有"加一点"的毛病。专业人士给了意见,提供三只心水股(编者注:"心水"是粤语,是很喜欢很中意的意思)组合,听者非要"加一点",再去听听其他人对这几只股票的意见,然后综合一下,"精选"出一只买入。结果,三只股票里,走得最差的就是"加一点"综合意见后"精选"的那只股票。专业人士给了意见,提供三只心水股组合,建议长期持有,听者非要"加一点",根据自己"经验"感觉,臆测大盘可能会调整或个股走不动了,进行"优化"操作,想要高点卖出、低点买入,增加波段收益,结果做丢,一头牛只吃到几根牛毛,或者,"觉得"价格贵了,想等"跌下来"再买,结果永远没有等到"好的"买入时机,看着股票绝尘而去。
   "加一点"的心理根源,是想在股票操作中,自以为是地带上一点个人色彩,以显得自己还有点用。殊不知,带上一点个人色彩的代价,就是破坏了原有的"系统",使之不纯不正、鱼龙混杂,功力大减。在"短板理论"效应下,"综合"的结果,往往是最差的部分决定整体的表现,自己那一点自作聪明的馊主意,成为影响投资收益的死穴。加了一点,损失百点,实在是愚不可及。产生这样的感慨,非为其他,只是在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在我们的投资业务中,很多本能赚大钱的机会,都是因为那自作聪明的"加一点"而失之交臂。但因为"加一点"牵扯到对自己智力和投资水平的肯定,与"自尊"、"自信"、"自主性"等虚幻却根本的东西有关,否定"加一点",对有些人来说,就好像否定了整个人的价值。所以要根除这个毛病,也是非常之难。好在意识到毛病的存在,即使前进了一步,只要持续不断地与自己斗争,前景也不至于太悲观。

             关于定性    2006-7-1

   有三个公司,今年每股收益都是四毛,明年都是六毛。这50%的增长,属于什么性质,在投资之前,要弄清楚:是项目投产带来的产能销量的扩张,还是行业景气带来的产品价格上涨,或者是公司不可动摇的竞争优势和行业地位带来的持续性毛利提高?同样的50%增长,第一种情况是短线机会,第二种情况是中线机会,第三种情况是长线机会。

  很多研究员只是埋头算业绩数字,看不到大趋势,因此无法对公司进行“定性”。而且,因为对行业大趋势的理解不到位,算出来的数字会有非常大的偏差,一错就是大错。而在对行业透彻理解的基础上,把握了大趋势,对公司有了一个正确的“定性”,即使业绩预测与实际数字有些许差异,但变动方向是一致的,不会大错。

  市场上有很多故事,军工故事、新能源故事、滨海新区故事、内需增长故事、产业转移故事,琳琅满目。哪些只是故事,讲完拉倒,一两年后大家都会忘记,股价也回到起点;哪些故事能逐步成真,一两年后有关公司的业绩实实在在报出来,支撑着高高在上的股价,也与“定性”有关。计算未来几年业绩时,有太多的假设,眼下你的定性是否正确,决定你的假设在未来能否得到验证。索罗斯出道之初买银行股、罗杰斯2002年买商品、巴菲特2003年买中石油,都是“定性”威力的体现。

 吵闹半天,得出的结论仍是一个老生常谈:由“定性”决定大的投资方向,由“定量”决定具体的战术操作。

                      所谓经典   2006年07月06日

   所谓经典,就是常读常新、百读不厌。这几天又拿起《怎样选择成长股》(菲利普费舍著)这本书在看。海南出版社总是能挑一些好书翻译出版,而且总是能把那好书翻译得一塌糊涂。挑书的编辑有眼光,安排翻译的编辑乱应付,结果就是糟蹋好书、暴殄天物。没办法,谁让自己没有阅读英文原版书的能力呢,只能一遍又一遍地忍着恶心读那些被糟蹋了的经典。这次读费老师的书,感觉费老师好像看到了自己的理念在动摇,这书就是为自己而写,为消解自己目前正面临的若干困惑而写。

   自己最近为某些股票价格创历史新高而欢呼,费老师在书里说"四年前某只股票的价格,可能和目前的价格根本没有实质关系,过去几年已经上涨或没有上涨,根本无关紧要,真正要紧的是这些年来各项作业改善是否足够,或者将来会有足够的改善,使得价格高于目前的水准高得有道理"。自己常说"如果某股跌到某价就买入",费老师则说"不在特定的价格买进股票,而在特定的日子买进"。看到费老师说他的备选目标有五分之一来自业内朋友提供的线索,五分之四来自少数能力较强的投资专家,不禁笑了,看来在"依赖圈内人士"方面,大家都差不多嘛。


           最怕选错行    2006年07月08日
   
    与胖子等三个基金经理聊天,总结今年以来操作的得失。做投资的人,无论吃饭散步,念叨的都是股票,一刻不得闲。胖子提出一个问题:今年上半年,在投资收益中,行业配置贡献了大部分的利润,那么,下一步会是什么起主导?同志们都说可能是"个股选择"吧。从03年起,每次都说行业配置的作用要降低了,个股选择的重要性要提高了,可每次总结时,都发现行业配置仍然是第一位的。每半年或一年写策略报告时,都会提出由"自上而下"转为"自下而上",可最后发现"自上而下"一直都做不完。行业趋势不好时,即使选的公司是行业老大、有着很好的管理、很好的成本控制,它的表现还是会远远落后于其他行业的龙头公司甚至二线公司。如果今年的组合里,没有有色、消费、零售、机械、券商等行业,而是把资金压到电力、钢铁、地产上,无论你怎么努力,依然难逃被甩下的命运。在现阶段的中国股市,行业不好,公司再好,也顶多是个事倍功半的效果。最怕就是选错行。

  还有一个问题,牵扯到基本的投资理念:投资盈利,究竟是由"市场估值"决定,还是由"投资标的"决定?换种说法,来自于"市场错了、自己对了"的盈利,和来自于"公司业绩增长创造价值带来股价上涨"的盈利,两者之间,你选哪个?选前者,就要把自己的精力放在与市场的对赌之上,关注市场大过关注公司,选后者,就要把自己的精力放在研究公司之上,关心的是公司的发展趋势和决定发展趋势的因素变化,对股价关心就比较少。从实际经验看,将盈利建立在"估值错误"上,操作刺激,风格多变,但持续性和稳定性较低;将盈利建立在"公司创造价值"上,操作枯燥,风格单调,但持续性和稳定性较高。成绩一直保持领先的机构,以后者居多。

  反思和总结很必要,但若想总结得有效果、能进步,在最初制定计划时就要注意,一是要慎重,深思熟虑而后定,不能草率,不能多变,投资计划要管一个较长的时间段,二是要清晰明确,有逻辑有步骤,三是一定要严格执行。如果计划一天三变、步骤不明、执行不严,事后想总结也无从下手,赚钱了也不知道为啥赚的、亏钱也不知道为啥亏的。这种状态最要不得。但很多人很多机构,却都是如此。

  探讨小券商投资业务的开展模式。首选是与公司投行项目结合,少而精,集中投资,能挖掘出一两个宝钛、烟台万华那样的好股票,就够了,广发证券是这种投资模式的好榜样;其次是向基金学习,进行组合投资,看看基本面,与圈里人交流交流信息,大家一起赛马,一起选美,能买对行业就可以了,东方证券是这种模式的好榜样。

      两个视角和两个结论 2006年07月11日

    胖子周末参加了一个会,收获两个新视角,拿来分享:一个是利润和价值是不同的,股改前坏企业根本不关注利润,好企业关注利润,股改后坏企业开始关注利润,好企业开始关注价值;一个是产业资本比资本市场更敏锐,新增产业资本的流向昭示着资本市场大的投资机会。自己对此的补充是:前一个视角的正确性,建立在市场的有效性之上,资本市场所给的价格是否就等于公司的价值,还需讨论,不过股改后的上市公司,必然会迎合资本市场的口味,以获得更高的价格,提升"价值",市场的口味,不仅左右着存量的改造,还决定着增量的引入;产业资本也是跟风的、多变的。胖子举了个例子--上个世纪早期美国一家大汽车公司老总坚信公司价值低估,用自己的钱买公司股票,最后钱花光了,股价仍下跌不止,被迫卖给别人后,股价就反转大涨。这事儿说明:市场终归是有效的,虽然产业资本有时过于前瞻。

     开卷有益2006-07-12
闲时在网上看一个叫《匹马戍凉州》的玄幻小说,里面有些话好像是在谈股票投资,读来让人心头一震,若有所悟。譬如:“只要大战略大方向掌握住了,一切就在掌握中了”、“行军打仗,来不得半点侥幸,古板些虽然有时难受,但小心无大错”、“打仗,有牺牲是必须的,但牺牲要值得”。开卷有益啊,哪怕看的只是瞎编出来的玄幻小说。

               学徒的作业2006年07月13日

   对于一些人来说,做股票是一种娱乐。他们或者是退休老人,用炒股票打发时间,或者是有一大摊事业有很多钱,在主业之外找点乐子,仿佛赌马买彩票,不用大老远跑去香港澳门。把炒股当娱乐的人,不必严格要求自己遵守枯燥刻板的投资纪律,兴之所至,想买就买想卖就卖,买卖的理由无论是道听途说的消息,还是自己随意琢磨的"规律",都没关系,只要自己玩得开心就好。当然,在开心之外,还能再赚点钱,那就是意外的收获。不能用投资收益率来衡量这一类人的行为,也不能看到他们追涨杀跌到处跟风就瞧不起他们。没错,他们是市场中最缺乏保护措施最容易受伤的人,翻开他们的账户,从入市之初到现在,经常是绿肥红瘦亏多赚少,大盘缩水所缩掉的市值基本上都是他们贡献的。他们是最不适合炒股的,但他们却是市场中最顽强的坚持者,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曾经,自己看到这类人炒股多年了仍然问一些幼稚的问题、做一些难以理解的操作,总会产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绪。直到有一天,一个做投资的朋友给我讲了他哥哥的故事,才扭转了看法,不再替他们着急上火了。他哥哥经常打电话问朋友买什么股票,问了之后,加上自己的"经验判断",来回地进出买卖。几年下来,做丢了一大批大牛股,没赚到什么钱,浪费了朋友不少电话费和研究心血。后来朋友怒了,就很严肃地对他哥哥说,"你买了中信证券之后,就放着,20元之前不要再打电话来问,也不许操作"。他哥哥这次真的按他的要求做了,果然赚了不少钱。但是,朋友说,"我觉得他现在没以前快乐了。以前他自己胡乱操作,虽没赚钱,但自得其乐,现在赚钱了,却无所事事、没精打采的"。其实,很多人只是在享受"做股票"的那种感觉,就像打麻将时洗牌摸牌打牌七嘴八舌指动如飞,过程的意义远大于输赢结果。不过,他们大都不愿意承认。

  对于专业投资人来说,做股票是一种手艺,需要有职业的精神,必须遵守一定的章法,由浅入深,通过持续的磨练,不断提高功力,练成一身武艺。终极梦想是达到这样的境界:即使像李费佛一样被关在箱子里,即使像巴菲特一样呆在信息闭塞的奥马哈小镇上,即使像罗杰斯一样整天骑着摩托全世界乱晃荡,即使像索罗斯一样反复修改哲学论文捣鼓着把封闭社会改造成开放社会,也能靠炒股稳定地赚钱。从入门到进入某种高层次的境界,中间有很长的路要走。练功的过程,单调又艰苦。不是看你知道多少种拳谱剑法武林秘籍,而是看你是否找到适合你的那一种、你在这种武艺上练到了第几层。秉持"以我为主,开放式思维"的态度,心无旁骛,一招一式刻苦练习,每一次的对错盈亏除了增加经验之外没有别的含义,寸积铢累滴水穿石,方有望某一日达到"稳定赢利"的状态。那时,才算一个合格的专业投资人。之前,都只是一个卑微的学徒。

  介于"娱乐型投资人"和"专业投资人"之间者,是最难受最没指望的一群。他们买股票只是为了赚钱,体会不到娱乐,又不愿意刻苦练功,学不到手艺,结果是钱没赚心情还变得很糟糕,终日惶惶而一无所获。
  这里记下的,是一个学徒的日常作业和心路历程。


               百分之三十           2006年07月20日  

      看行业报告的时候,注意到一个数据挺有意思--30%。当一个公司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达到30%以上份额后,它的股价常常会出现一波非常厉害的上涨。举两个例子:中集在集装箱领域的占有率由36%提升到57%的这段时间,股价涨了三倍多;振华港机在港口机械领域的占有率由30%提升到68%这段时间,股价涨了四倍多。也就是说,当一个公司在行业里的地位,达到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格局,股票市场就会对它进行一个重新定位,给予一个很大的溢价。这个溢价,不仅包括它已经被验证的"成长性"溢价,还包括对它经过打拼所获得的行业领导地位所给予"垄断性"溢价。市场打拼所取得的垄断性,不同于行政性垄断政策性垄断,是最受市场欢迎的"市场性垄断"。份额扩大伴随着收入的大幅提高,垄断地位保证了毛利的更加稳定,由此带来的净利增长就更加持续更加有质量。公司的内在价值在跨越三分之一这个门槛之后,量变转为质变,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价值评估体系,"合理"市盈率就可以比以前提高一个档次。在资本市场眼里,这样的公司就成为了所谓的"稀缺的战略性筹码"。从这个现象得到的启发是:寻找那些即将跨过30%份额门槛,或虽然离30%门槛仍有一定差距,但历史数据显示有潜力在不远的将来冲击30%份额门槛的公司,在这些公司里面打捞挖掘出大牛股的概率,应该会比较高。还可以放宽一点限制,国际市场30%选大牛股,国内市场30%选小牛股,其中若干小牛总有一天也会变成大牛,大小牛一把抓,抓个不亦乐乎。



             一个新的市场诞生了              2006-12-28

    年终盘点,不胜唏嘘。一年的时间,也仅仅只是一年,市场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心也由冰冻到游移再到热烈。站在12月的末端,回望年初时的情形,简直恍若隔世。公司还是那些公司,不过加了几个大块头。人还是那些人,不过熊眼都变成了牛眼。看着账面上那一大堆远远超出预期的盈利,同志们都很高兴,盘算着可以发多少花红。对于矢志于投资的人来说,一年的盈利与亏损根本不算什么,关键是自己的投资能力是否有长进。如果投资能力没长进,今年赚的,明年或后年很可能就要送回去。一位前辈说,瞬时粪土变黄金,几年旱涝一年丰收,没啥稀奇,这样的经验多了去,丰收之后,是继续干下去期待另一个丰收,还是把粮食收回家,蛰伏起来,才是个问题。

  后视镜总是看得很清楚。在写公司的2007年投资策略时,自己也说得头头是道。一口气参加了无数个证券公司组织的年度投资报告会,大家把2006年为啥涨得这么凶,分析得有理有据,什么业绩增长,什么资产重估,什么制度变革使利润隐藏变为利润释放,图表列了一张张,理念讲了一大筐,其实都是事后诸葛亮。信心是一步一步增强的,股票是一波又一波涨上来的。在一波上涨结束,另一波上涨还没开始的间隙,信心是动摇的,卖出冲动是强烈的,每一次坚守都是一场煎熬。在一次次的煎熬中,我们逐步走向成熟。

  外资大亨们说我们看好A股不是因为什么升值,而是中国企业盈利能力的提升。多疑的国内机构不信,觉得老外在蒙人,买A股就是博升值,企业盈利能力只是幌子。三季度报告出来后,都傻眼了,原来老外说的是大实话。自己也经历了从不信到信的过程,深刻地体会到国内机构的短视和自以为是,羞愧不已。

  很想多总结过去一年的得失经验,却发现只有干瘪的两条:努力寻找好公司,好公司别做波段。很想对明年的市场做个展望,却发现只敢对两个领域有信心:满足国人需求的消费服务,满足国外需求的龙头制造业。 

 一个很佩服的高人说,别老看过去,一个新的交易所诞生了。这句简单的话,给了我们这些正在投资道路上蜕变的人以无限的安慰。                      (完)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8-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声明:1、本站所有广告均与MACD无关;2、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网友发布信息非MACD观点与意思表达,因网友发布的信息造成任何后果,均与MACD无关。
MACD俱乐部(1997-2019)官方域名:macd.cn   MACD网校(2006-2019)官方域名:macdwx.com
值班热线[9:00—17:30]:18292674919   24小时网站应急电话:18292674919
找回密码、投诉QQ:89918815 友情链接QQ:95008905 广告商务联系QQ:17017506 电话:18292674919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陕ICP19026207号—2  陕ICP备20004035号

举报|意见反馈|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MACD俱乐部 ( 陕ICP备20004035号 )

GMT+8, 2024-4-25 14:57 , Processed in 0.083440 second(s), 10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