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楼主: 明朝

中国平安,中国人寿,这是个问题!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6-27 14:40 | 显示全部楼层
很不错,有点意思。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2-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27 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2007年06月27日 中金在线

       资深市场人士日前预计,作为国内企业年金市场的先行者和领头羊,到今年底,平安养老险公司企业年金受托管理和投资管理的资产规模,以及今年新增的传统商业补充养老保险规模将分别达数十亿元以上

  对此,平安养老保险公司董事长杜永茂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虽未评论具体数字,但表示,中国企业年金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平安正着手建立辐射全国的企业年金业务服务网络,预计最近几年这一业务将取得大幅度增长

  年金蛋糕年增千亿

  记者:目前平安养老险公司的企业年金业务发展情况怎样?

  杜永茂:平安养老保险公司是国内仅有的两家专业养老保险公司之一,也是最早的一家。到目前为止,平安养老险公司签约、管理的企业年金有几十亿元,涉及上千家企业。公司实际所拥有的客户以及相应的资金规模在国内专业公司中位居第一。此外,今年目前公司传统的商业补充养老险业务较上年有可观的增长

  记者:您如何看待企业年金业务的增长前景?

  杜永茂:全国参加年金计划的企业和人数正不断增加。截至2006年底,有24000多家企业建立了企业年金,参加年金计划的企业职工人数达到近1000万人。年金基金规模更是达到了910亿元,较上年增加了200多亿元。根据有关机构预测,我国企业年金每年新增数额将达到1000亿元左右,到2010年估计能达到1万亿元的规模

  未来几年,平安的企业年金业务和传统补充养老险业务都将积极争取以高于市场平均速度,保持良好增长

  引入国际标准管理

  记者:企业年金涉及广大企业职工切身利益,关乎社会稳定,平安如何在安全和收益之间取得平衡?

  杜永茂:企业年金是不同于普通性质的资金,是广大企业职工退休后的“养命钱”。这一基本属性决定了其投资运作的最根本特征是高度安全、充分流动与适度收益。

  保险资金的投资与企业年金的投资在性质上极为相似,而平安一直坚守稳健投资的风格,同时在内部风险管控上也非常严格,严格按照劳动部规定的上限和下限来做投资计划;同时也严格按照投资计划进行实际操作,不违规。这是平安在发展企业年金业务方面的重要优势

  在确保投资安全的基础上,平安也会追求良好的回报。国外的实证研究表明,年金基金业绩的贡献主要来自资产配置。相比其他机构,保险公司在资产配置管理上具备更丰富的经验

  记者:平安管理的企业年金投资收益怎么样?

  杜永茂:一个好的、成熟的投资管理人必须经受住牛市和熊市的考验,才能把握并赢得市场,赢得投资者的信任。平安一贯坚持“长期、稳健、价值”的投资理念,在安全的基础上,取得高于市场平均的收益,确保长期、持续的保值增值。正是这种投资理念和投资风格,保证了长期的、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投资收益

  记者:国内的企业年金业务发展刚刚起步,在这方面平安如何实现尽快与国际水平的接轨?

  杜永茂: 国内企业年金发展刚起步,确实没有很多的企业年金管理经验积累,但我们可以引进国际上先进、成熟的年金管理经验。

  我们引入了国际上有管理经验的顶尖人才,最近我们还打算再到香港聘请一些专家


  三个“一起”全面出击

  记者:平安企业年金业务今后发展的整体战略是怎样的?

  杜永茂:平安养老险公司将以企业年金为主打,围绕“老”字系列产品做文章,建立一个有中国特色的养老保险公司,目标是做中国最专业、客户最信赖的养老保险公司

  在业务发展战略上,首先是地域一起覆盖。除了大城市,小城市和农村也会涉及。对于农民工的养老保险,我们也正在研究。第二是大中小企业一起服务。第三是增量存量一起抓

  记者:平安构建企业年金业务全国平台的考虑和计划是怎样的?

  杜永茂:平安养老险公司目前已在全国35个省市建立了分公司,首批127个地市级支公司也已获准设立,并将于今年下半年开业,明年我们将计划把销售服务网点扩大到所有地市级城市,从而搭建遍及全国的业务服务平台,这也将成为平安养老险的一个重要竞争优势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8-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27 16:0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只票帮助很多朋友度过困难时期。。。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27 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马明哲:从司机到首富的传奇人物

位于深圳的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部大厦,有两个青铜像,左边的是孔夫子,而右边,则是爱因斯坦。这种东西相容的企业文化的创造者就是现年51岁的平安保险公司董事长兼CEO马明哲。

    每天早上8:30分,平安保险公司在全国300个城市的220000名员工都会以合唱公司司歌的方式开始他们一天的工作:“四海之内,心手相牵。衷心祝福,中国平安。”司歌结束以后,仪式开始:公司各机构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成员向带队的老师行45度的鞠躬礼,这种以鞠躬屈身表示尊敬的礼节,一度在文革时期被认为是孔夫子的封建余毒而被禁止。而后,员工们陈述公司的服务宗旨,由领导进行讲评。每天10:30分以后,平安的员工们便开始上街发展业务,通常很晚才能结束自己的工作。

    这种晨会表现出了这个中国企业管理中独特而真实的一面,而平安保险公司的独特更在于它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和基础的企业文化,在此基础上再结合西方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对企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是我们在世界上最成功的投资之一,”克耐尔·亨利,全球著名的金融财团高盛公司的一名高级官员曾经这样评价说。

    我是平安的一名推销员

    平安在1988年成立之初,总收入只有418万元,利润190万元。但是据统计资料截至到2003年年底,平安保险集团的个人客户数量达到3080万名,资产总值达2035亿元人民币。在10多年的时间里,公司取得了长足发展,已经成为全国第二大保险公司,旗下的平安人寿已经是全国第二大人寿保险公司,平安产险也成为了全国第三大财产保险公司。马明哲驾驶着他“中国平安保险”这艘事业旗舰,在中国保险业这片激流险滩十几年的迎风驶进中,一步步壮大,他也逐渐形成了自己一整套独特的领导风格和经营理念。平安保险,一家在产权结构、业务延展、市场操作、集团架构各方面都不断挑战现行政策底线、突破业界旧规形成表率的金融公司,并因此在16年历史中得到了快速的成长。可以说,它也是眼下中国仅有的一家由企业创始人明确而强烈的战略意图推动而逐渐成形的金融控股集团公司。仅此两点,平安已可被记入中国金融企业进化史册并独立成章,其创始人马明哲的思想及操作当有被详细记录的价值。

    马明哲在自己的著作《繁荣危机》一书扉页上写的一句话:“谨以此书献给我愿一生为之奉献的中国保险业。”对此,他解释说:“这才能代表我的心声。我非常热爱保险事业。保险是一份综合理财计划,它为个人和企业提供稳定的保障。1988年,我曾在纽约保险学院学习过一年,那里培养了我对保险事业的感情。经过12年从业,现在,即使不给我工资,我也一样愿意在保险业工作。我一直说,我是平安的一名推销员,我向国家和政府推销平安的商业运作机制;向世界推销中国的民族保险业;向股东推销平安的管理运作和人才资本;还向每一位平安同仁推销平安远景和平安价值观;向社会推销平安的品牌和文化;向客户推销平安的诚信和保障。”马明哲的经营管理的思想和理念在这句话里可以说是得到了最好的概括。

    诚信——最本色的企业文化

    除了我们在本文开头所描述的平安那种中西合璧的企业文化,“诚信”也是马明哲一直强调的、平安人一直恪守的企业理念。马明哲指出,平安立业之本,核心就是“诚信”两个字。诚信是企业的生命,对保险公司来说更是如此。因为保险公司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客户今天交给保险公司的钱,可能要过二三十年后再从保险公司领取收益和回报,这就要求保险公司在经营上不能急功近利。只有从长计议,诚信守约,客户的利益才能得到保证,企业才能持续健康发展。平安进入“500强”和“400优”,只是一个近期的目标,把平安建设成有着诚信金字招牌的“百年老店”,才是平安员工的最终愿望,这需要平安几代人不懈的努力才可能实现。

    平安一直在员工中倡导诚实、信任、进取、成就的价值观。有这样一个保险理念,在平安可谓是深入人心:如果过于追求短期利益,放弃诚信,企业终将一无所有。虽然现在平安家大业大,但对客户永远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怠慢。谈到客户,马明哲的话语中充满深情:“客户给我们的是他们的血汗钱,可能就是他们给子女深造和婚嫁的钱,可能就是他们的养老金,也可能就是他们的救命钱,他们给我们的更是一种信任,托付给我们的是他们终身的幸福。如果我们对他们不诚实、不讲信用,我们将问心有愧,我们的这口饭就会咽不下去,我们拿钱的手就会发抖,我们自己的良心就会不得安宁。”


    河上有桥,何必再去摸着石头过河

    马明哲做大平安的秘诀之一,就是学习模仿世界同行的经验。邓小平同志说:我们在建立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非常小心地摸着石头过河。马明哲却说:“为什么我要像一位盲人一样冒着被冲走的危险过河,如果我可以多付一点钱,比如通行费,为什么不走河上的桥呢?”1993年,马明哲访问台湾得知国际通行的经验是:寿险的蛋糕要远比产险大很多。马明哲对此深有同感,于是对西方管理技术很感兴趣,也很有信心。1995年平安就开始着手与国际接轨的工作,并找到了这个高度专业化行业迅速提升自己的诀窍——请外脑,也有人称之为“强势接轨”。

    1996年12月,以张子欣为代表的麦肯锡成员走进平安起,到1997年,平安从国际知名保险公司引进了30多名培训讲师,总精算师斯蒂芬·迈尔曾经是美国林肯金融集团的高级副总裁,原来的首席财务官和总经理汤美娟则是来自安达信最年轻的高级合伙人……前后共有50多位外籍专业人才进入平安的管理层,这个数量占国内整个保险业外籍专家的90%,总部的财务、精算、IT、培训、投资、营销等主要业务门市部的一把手都由外籍专家担任,而其中有很多曾经仅是平安的高级顾问,现在却全职为平安工作,并享受国际薪酬标准,这对于一家中国内地公司来说,非同寻常。

    马明哲为此也付出了昂贵代价。汤美娟在平安任职期间的收入是年薪900万港币加期权股票,现任总经理张子欣年薪也高达800万港币,这些甚至都高于美国财富500强企业的顶级管理人员的薪酬。但马明哲认为这些付出是值得的,“他们为平安带来的收益足够平安为他们发500年工资。”对于请外脑,马明哲的著名论断是:“河上有桥,何必再去摸着石头过河?”

    最好的防卸就是进攻

    马明哲喜欢讲这样一则有关青蛙的故事:如果把一只青蛙放在煮沸的热水中,它会拼命挣扎地跳出;如果把它放入温水再不断加热水温,青蛙可以通过调节自身的体温,逐渐适应。但是到水温高得无法承受时,它已无力跳出。

    这个故事给人的启示是,青蛙对突如其来的危机能做出迅速反应,但是由于不能识别缓慢、渐进的危机而死亡,这个规则也同样适用于企业。面对突如其来的经营危机,一个企业可以采取措施予以化解,但是那些平时意识不到的潜在危机却往往是致命的。这就是马明哲常常强调的繁荣危机论。他认为,就企业本身来说,在企业的各个时期都存在着各种危机。由于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的保险业也被带动起来,其市场也正逐渐扩大,并被称为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然而中国保险业在技术、经验和人才上与国外企业有一定距离。另外,国内保险业仍缺乏非传统型保险产品。从中国保险业将来的发展来看,在繁荣的背后仍潜在着危机,这种危机就是主要来自保险业竞争的加剧。

    这种竞争中的忧患意识,是马明哲在自己生活中每天、每时、每刻都要反复强调的。平安甫一出世,就处在竞争的环境中,挑战当时中国独一无二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从那时开始,他们就用行动实现两句很直白的话:“在竞争中求生存,在创新中求发展。”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慕华在对平安的批示中说:“平安不要做改革的对象,而要做改革的产物。”在2003年11月3日山西平遥召开的平安高级管理干部培训班上,他给自己的部下做的报告的题目竟然是Tomorrowwillnevercome(不要幻想明天)。

    对于竞争之道,马明哲崇尚的是“最好的防卸就是进攻”的战略。平安是中国第一家聘请国际会计师、第一家聘请麦肯锡进行管理咨询、第一家聘请国际精算师的保险企业。马明哲把平安保险的奋斗目标,定位在达到“国际一流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的水准上。他们曾经豪言,要把平安建成和美国花旗集团一样的中国一流的多元化金融服务集团。但是,他们同时也承认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不会把战线拉得很长,将集中力量于金融尤其是保险业务上。

    保险业圈子里的人都说“马明哲不是人,是神。”一位国内保险公司的董事长称马明哲是其“偶像”,他说:“我最佩服的人是平安的董事长马明哲,我想的事他肯定想到了前面,我没有想到的事他也想到了。他做事总是具有前瞻性。”

    前半句话未免言过其实,后半句则让人看到了马明哲作为一个人——一个不平凡的企业家,区别于平常商人的一面。那么,脱去神话“圣衣”的马明哲到底是个怎样的“庐山面目”呢?


    从司机到首富

    只有初中原始学历的马明哲首先是在广东省湛江市八甲水电厂作工人,然后在当时的广东湛江地委工交政治部担任通讯员。马明哲命运的转机,发生在1983年他的一次平常的工作调动中。

    1983年夏,马明哲被调动到深圳市蛇口工业区工作,就职于该地的劳动人事处。在那个年代,汽车在中国是少有的专供领导们出行的工具。由于会开车,马明哲就被选中担任当时的蛇口工业区总经理袁庚的专职司机,并兼任蛇口工业区劳动人事处车队的队长。

    由于早年丧父,马明哲一直是由守寡的许姓母亲抚养长大的。单亲家庭培养了他忍耐和少言寡语的性格。而作为一个领导的司机而言,这样的性格恰恰是最合适的。不久,马明哲就赢得了袁庚的赏识和信任。在袁庚身边工作了两年之后,由于精明能干他被安排到蛇口工业区社会保险公司工作。那个时候,公司总共也就三五个人,主要负责工业区员工的一些福利性劳保事务,规模很小。转眼到了1988年,袁庚又委派马明哲参与平安保险公司的筹建工作,从而开始了马明哲“发迹”的富豪不归路。

    在金融界,马明哲从一个司机,奋斗到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并且在位时间长达10余年之久,这在改革步伐日益加快和风波诡谲的中国金融界中,是十分罕见的现象。而在政界中,马明哲从一介车夫,迅速串红为一颗政治新星,担任了深圳市人大代表,广东省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委员,甚至一度在坊间被广泛传为深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的热门人选。那么,一个司机是如何造就中国首富的这一系列奇迹的呢?

    初掌平安

    1987年9月,时任蛇口社会保险公司副经理的马明哲授命全面负责筹备平安保险公司,那时他的经验也仅限于在蛇口工业区社会保险公司工作过几年。1988年3月,由中国工商银行和深圳蛇口工业区招商局分别出资51%和49%的平安保险在深圳正式成立。当年的马明哲年仅32岁,风华正茂,作为招商局的股东代表出任平安保险董事总经理,后被任命为副董事长。

    平安创立初期的发展,股东方——工行与招商局对其的支持功不可没。比如从平安开业的第一天起,工行就在全系统内宣布,在为贷款企业提供保险代理业务时一律只选平安一家。招商局对平安早期的业务发展帮助虽不如工行,但整个蛇口与招商局有关的保险业务也几乎全部给了平安,主要体现在后勤人事方面,除了调配所需的人才外,招商局凭借当时自己拥有一定深圳市户口额度的便利,为调入平安的人员解决了户口问题。

    股权高度集中,加之业务来源需要股东的大力支持,马明哲当时对公司的影响力仍相当有限。更何况,作为招商局派出的董事,马明哲的人事关系挂靠在招商局,一举一动自然颇为掣肘。当时为了能顺利开展工作,颇有远见的马明哲开始设计了的对策是“金蝉脱壳”之计。1989年,平安以成立员工风险基金为名让员工持有部分股权,与企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由于国家政策变化的缘故,1992年在以该基金注册职工合股基金公司。顺理成章,马明哲在董事会中的身份有了更合适的名份。他开始作为职工合股基金派出的董事担任平安董事长,从此摆脱了招商局对他本人的人事任免上的控制。

    一意孤行

    1993年的平安保险,是一家成立仅5年的保险公司。事实上,到1994年,平安的保费收入也才2.6个亿。但是这家公司的发展视野、路径选择和气质在中国当时的保险公司中已显得格外突出。1988年成立后,平安势如破竹,相继从地区性保险公司进入全国性业务,从产险进入寿险领域,率先在全国开展了个人寿险营销。

    追随马明哲十多年共同创业、平安保险的执行董事、副首席执行官孙建一承认,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平安曾卷入了当时市场上的一些不规范、不健康的竞争。“不用这些手段就意味着放弃市场,但是它弄得我们非常痛苦,”他说,“我们始终感觉这个只能是一个权宜之计,必须要寻找一个能够更稳固立足于这个市场、求得更大发展的手段。”他回忆,“综合金融集团”的设想就是在那样一个背景下被提出来的。其实,一个更大的背景是,1993年底,两位外资股东高盛、摩根登堂入室,极大开启了平安的国际化视野。

    1993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对银行业、证券业、信托业和保险业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原则,以挽救1992年下半年开始出现的金融秩序混乱、金融市场失控的局面。颇有战略眼光的马明哲就在高层内部提出平安走金融集团化发展的设想,他看到国际金融业的流行趋势是由昔日的分业走向混业,各国的金融保险业都在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压力下,纷纷通过集团控股的组织模式实行分业经营和专业化管理。

    但是当时在“分业经营管理”的监管主调下,平安根本不敢直接将“综合金融服务集团”的设想摆上台面明说,“如果提得这样明确,和主调唱反腔,你根本都不能够存在,更别说达到你的目的。(孙建一语)”于是平安向监管部门报出的方案是集团控股模式,即由一个集团公司(或控股公司)全资拥有(或控股)产、寿子公司和投资子公司,由集团控股公司对业务、财务、投资、人事、计划和风险内控等重大决策进行统一管理的分业模式。

    即使在金融整顿风声最紧的时候,马明哲仍旧非常坚决,除了产寿险两项主营,想要的金融牌照也决不撒手:经过两年的前期工作,平安1996年完成对工行珠江三角洲金融信托的收购并更名为平安信托;平安从1991年8月以证券业务部名义开始经营证券,1996年在信托公司名下正式成立平安证券。

    马明哲对付监管部门的策略就是“拖”。据孙建一说:“如果监管部门不按照我们的想法来批的话,我们就一直拖。”“拖”的成本很高,马明哲“不可为,也要为之”的顽强把自己送入内外交困的两难境地。他求见监管部门的领导,碰到提出“只谈五分钟”都遭拒的尴尬。监管部门明确规定,在平安分业没有完成之前,不审批平安新的分支机构。看着其他竞争者那几年不断发展新的分支机构,而平安却死守那几个山头不能动,公司管理团队和中层干部有人开始动摇。有人选择离开,也有人劝他放弃金融控股,走分业经营的路子。甚至有领导班子成员替他抱冤屈,心气难平:“你成天在外面磕头作揖,为了等一个(监管部门)领导说上几句,几个小时站在街上等人家,等到半夜,值不值?”当着经营班子的面,马明哲的回答和表态是:“为了公司长远的发展,我情愿给人家下跪!”

    在每年年初平安集团的全系统工作会议上,马明哲基本上都会作三四个小时的讲话。每一年他都明确告诫公司上下,平安要做“百年老店”,一定要朝金融控股这条路走下去。“我们别无选择”、“我们没有第二条路走。”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2-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27 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个10年战略

    2000年加入平安、现任集团COO的张子欣是麦肯锡顾问出身的职业背景众所周知,他与马明哲的结识于麦肯锡1996年底开始为平安做的投资管理项目。这个项目做得差不多的时候,马明哲问张子欣:“你对未来平安整体怎么发展有什么想法?未来市场有什么机会?”这个询问启动了麦肯锡为平安做的第二个项目,这就是对平安有着深远影响的10年规划。

    平安集团1998年全国工作会议上,马明哲作了“平安第二个十年远景和战略”的主题讲话,提出了“我们在哪里?我们要去哪里?我们应走哪条路?我们如何到达?”4个问题。“国际一流的综合性金融服务集团”赫然出现在幻灯屏银幕中央。同时,马明哲认为国际化是惟一正确的道路。马明哲说:“现在很多人还在讨论平安走国际化道路对与不对,我觉得没有必要去探讨,先去做嘛。”

    摩根、高盛进入平安对平安的国际化至关重要,带来了国际会计师和国际精算师概念,同时在此后的10年间在公司治理和内控体制等方面向平安施加了重大影响。平安早期聘请了大批的国际化人才进入保险业务的中高层。深圳平安总部的大楼里,担任中、高层管理者的境外员工此后达到了20多人,而在各一线机构的营销管理层中,这个数目后来也达到了350多位,平安的人力成本随之也达到国内业界之最。

    在1999年元月召开的系统会上,马明哲以倒下的三株作比,研究资产、人员迅速庞大起来的平安和三株有哪些危险的相似、怎么避免后者的结局。他引用沃顿商学院一位教授的话再次强调平安的战略方向:“未来的保险业将经历重大的结构重组,金融服务业之间业务的相互侵蚀和竞争,将使得保险业不得不更深入地参与到其他金融服务业中……而保险业内的大规模并购以通过提高市场集中度来降低整个行业的综合成本率,以及保险与银行的战略合并与同盟,如旅行者和花旗银行的合并,正是这一发展趋势的外在体现。”

    这次讲演,当是思考了五六年之后的马明哲对平安金融控股模式的第一次完整阐述。他提出,公司的三个工作重点之一就是探索集团模式。他向大家介绍了麦肯锡方案,在这份方案里,集团模式重建涵盖资本重组、组织架构、职能定位、管理定位、投资管理和内控稽核6个方面。

    麦肯锡方案设计,平安将设立成立集团公司,作为非金融机构的资产管理公司代表股东管理资产,绝对控股寿险、财险、证券和信托公司,投资业务转移至至专门的投资机构,集团总部和专业子公司之间的职能重新划分和定位。

    各专业子公司最终将相互结合,实现产品的交叉销售和市场信息分享。集团总部则加强对子公司的由上而下的指导,具体包括给予战略指导、设定关键绩效评估指标和资源分配等。子公司的部分“权力”也逐步上移,资金上划,集中投资,人力资源也由集团集中管理。此外,稽核、IT等部分职能实施共享,以创造规模经济。专业子公司负责人及其各部门负责人须向集团的高级决策小组有关人员负责,子公司定期向总部提交业务、财务计划以及计划实行成果,并向总部提交人事方面的各项信息。这些曾被公司视为的高度“机密”,如今都成为了平安集团的组织模式了。

    成就首富的准MBO传奇

    当年原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行长王雪冰在多位国有企业老总面前曾向媒体宣称:“我42岁时就当了行长,你们呢?”。马明哲则嘲弄王雪冰道,“我28岁就当上了全国第二大保险公司的总经理,你王雪冰42岁当行长,也真不容易”。

    但令马明哲意想不到的是,王雪冰毕竟只是一家国有商业银行的行长。而马明哲孜孜追求的,则是要稳固自己的地位,把平安公司这家属于国有的金融机构转变为一家私人公司。

    2003年,平安成功实施了准管理层收购(MBO),令资产规模1800亿的平安脱胎换骨,由原来的国有企业逐渐蜕变为股权分散、治理结构良好的公众公司。

    1999年,工行因国家政策要求退出金融业。一位前平安高层人士称,工行将全部股权悉数转让给深圳市投资管理公司。2002年前后,中远集团和招商局亦分别出售了其持有的9.9%和14%的股权。至此,三大发起人全部退出平安保险,而对于中远集团和招商局股权给谁,当事各方闭口不谈。2002年10月,香港汇丰银行斥资6亿美元参股平安10%,成为其第二大股东。而此时,平安保险的第三大股东换成了江南实业。平安方面的解释称,江南实业与新豪时同属员工持股机构,员工持股计划分别持有江南实业和新豪时69.11%和98.15%的股权。

    2003年,平安最大股东、持股16.09%的深圳市投资管理公司出于符合保险业单一股东持股不超过10%的政策法规及深圳市国企战略重组的需要,在深圳市产权交易所挂牌出售8800万股,约合平安总股本的3.6%。当时的买家是深圳市立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从平安上市招股书的披露看,这部分股权已经转让,使深圳市投资管理公司股权在上市前下降至12.49%。同样是出于深圳市国企战略重组的需要,持股6.93%的深圳市财政局也将股权全部转让给了具有国资背景的深圳市深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

    2003年平安按照计划在全球发售的股份数目为13.88亿股,占公司扩大后股本的22.4%。主要售股股东为深圳市政府背景的两家股东。深圳市投资管理公司卖出7300万股,持股权由12.49%降至8.77%,居第二大股东;深业投资管理公司将售出4050万股,持股比例由6.93%减少到4.87%。

    其他前九大股东中,除了汇丰斥资12亿港元增持平安股权至9.9%而继续居第一大股东外,其他股东的股权均因上市而相应摊薄。此时,平安员工持股计划——江南实业和新豪时分居第三、四大股东,总计持有14.02%的股权。但从相对值看,平安员工持股计划占前九大股东的股权比例已经上升至23.7%,影响力大大增强。而此时,马明哲终于真正握住了平安“掌门人”的权柄。

    而之所以称平安的员工持股计划为准MBO,或称次MBO,是因为平安的管理层理论上并没有占绝对控股地位,即便是在江南实业和新豪时内部也没有实现控股地位。但很明显的一点是,管理层在公司内部对员工拥有很大的管理权与威信,即使他们表面上不参与员工持股计划的决策,仍在员工持股计划内部拥有很大的发言权。而这种管理权和威信当然离不开马明哲及其团队的建构和维持,从1988年到2004年,马明哲为这一计划的实现努力了16年,也等待了16年。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2-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27 20:04 | 显示全部楼层
2004年的中国首富

    2003年2月,在马明哲的指挥下平安集团分业重组落幕,正式更名为“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一拖四”框架完全显现。集团控股设立中国平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平安保险海外(控股)公司、平安信托投资公司。平安信托投资公司依法参股平安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使平安形成了以保险为主,容证券、信托、投资和海外业务为一体的紧密、高效、多元的集团控股经营架构。

    2004年6月,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平安保险H股(2318-HK)登陆香港股市,在2004年共融资143亿港元,这显然是该年度亚洲区域里最大的一宗IPO(InitialPublicOffering)个案。

    上市的成功也为马明哲带来了丰厚的个人收益。据平安招股书披露,至2004年4月24日,马明哲本人拥有员工持股计划的约1.10%,相当于公司发行股本的0.16%,为平安公司内部持股额最多的个人。这是诞生于1992年的一个持股计划,催生了平安内部大大小小2万名上市受益者,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将共同分享总计4.2亿元的投资盛宴,而最大的受益者当然是其发起者——马明哲。也正是因为这个持股计划,平安在12年之后的IPO时,马明哲旗下的江南实业和新豪时合计所持14.02%的股权,成为了平安实际上的第一大股东。

    早在2002年年底,据《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香港汇丰银行参股平安保险时,给出的股价是每股20元港币。《新财富》杂志在2003年1月相继披露到,马明哲通过“新豪时”和“江南”实业两家公司,累计控制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左右的股份,总计达5亿股,而其掌控的平安保险的总资产则高达1500亿人民币。如此计算,马明哲当年实际持有的平安公司股份价值达100亿人民币以上。比起《财富》杂志所评的资产为91亿的2003年的首富丁磊,马明哲理所当然地荣膺了中国新一届首富的桂冠,一时间成为了在媒体前频繁曝光最炙手可热的公众人物。

    中国从来都不是一个匮乏“富豪”的国度,尤其是在过去20多年中,诞生了一个又一个层出不穷的致富奇迹。马明哲就是中国金融保险业在改革开放时势下造就的一个披着“神话”色彩的“富豪”。

    围绕“平安神话”的疑团

    据《商务周刊》报道,2004年6月24日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中国香港成功上市,是很多人意料之中的事。不过,这一天还是诞生了许多重磅新闻。比如平安招股价为每股10.33港元,根据这一天同时公开的平安自然人持股情况,如果将尚不能流通的法人股按该招股价计算,12个亿万富翁和2个准亿万富翁一夜之间冒了出来,身价超过10亿港元的也有4人之多,他们的身价合计约为91亿港元。这些自然人中,既有平安的两大“高管”马明哲和孙建一,有刚刚离任的健力宝集团总裁张海这样的“资本大鳄”,也有平安第五大股东源信行“所有者”美女刘方这样的“无名之辈”。

    谁是刘方?

    恐怕没有人能想到刘方会是平安保险公司上市之后最大的自然人持股者——持有按市值计算高达29.44亿港元的平安股权。据媒体报道,刘方的真实身份是:女,1979年6月7日出生,高中学历,家庭住址是北京东城区某街道,1997年毕业后,一直在北京一家著名高档商务中心市场销售部担任市场拓展经理。她从小生活在一个非常狭窄拥挤的小四合院里,父亲刘振江是首汽的出租车司机,母亲在一个机械厂当工人,并且两人都已退休。

    曾几何时,新闻记者这样写到初次进入公众视野的刘方给人的印象:“她身材高挑,穿着深蓝色西服套裙,齐肩直发,淡妆,举止礼貌得体,显得很职业……(下属反应)刘方非常能干,有自己的秘书,有自己独立的办公室。但这位高中毕业后工作仅7年的姑娘,仍然难以让人相信她是一位拥有近30亿港元身价的亿万富豪。”

    那么,刘方和刘振江父女俩是如何得到并控制了37亿港元市值的平安股权?北京市工商局的登记资料显示,平安公司第五大股东源信行投资公司成立于2000年10月27日,但刘方、刘振江父女进入这间公司是此后一年的事。2001年12月10日,父女俩各以50万元人民币的注册资本金,在同一天分别成立了北京恒丰永业经贸有限公司和北京裕昌隆工贸有限公司。两天后,只有3位股东的源信行投资公司就将2000万元人民币的出资以两个1000万元分别转让给了恒丰永业和裕昌隆。刘方、刘振江父女开始正式出场。

    一个月后的2002年1月16日和19日,工商登记资料显示,刘氏父女以投资者身份,将5亿元人民币投到源信行投资公司,恒丰永业和裕昌隆一跃以55%和32%的股权成为源信行的第一和第二大股东。不到10天,父女俩再一次增资。2002年1月28日,恒丰永业和裕昌隆又向源信行投资5亿元,将源信行原来1亿元的资本金提高到了11亿元。刘方接任源信行执行董事和法人代表。增资扩股的故事还没完。工商记录表明,一个月后的2002年2月26日,源信行又增资5亿人民币,资本金达到16亿元,这一次投资者是一家名为武汉益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企业。但3个月后的2002年5月24日,武汉益利将这5亿元人民币全部转让给了刘氏父女控制的恒丰永业和裕昌隆。自此,父女俩以半年15个亿的投资速度,完成了对源信行投资公司的控制。


    郑建源浮出水面

    据媒体报道,源信行投资公司2002年以7.6437亿元人民币的货币资金长期投资中国平安保险股份公司,所占比例为8.56%。根据已经公开的信息,这部分平安股权购自招商局和转让自中国香港新世界集团。至于刘氏父女哪里来的如此巨资投资平安,与此相关的故事中的另一个关键主角——郑建源也粉墨登场。这位神秘人物郑建源与其说是富翁,倒不如说更像一名导演,至少是源信行刘氏父女财富故事的现场导演。

    从郑建源在北京的暂住档案中,可以发现郑建源是在1999年3月26日来京,并于2000年4月27日以500万元注册了宝华投资有限公司的前身——北京新源联动投资管理公司。当年10月27日,他又以300万元人民币注册成立源信行投资公司,并担任两家公司的首任董事长和法人代表,办公地点与次年刘方父女注册成立的恒丰永业和裕昌隆的办公地点相同。

    显然,在平安保险财富故事的背景之下,发生了一系列的资金和股权腾挪。早在1992年,中国香港珠宝大王郑裕彤的中国香港新世界与武汉建设投资公司各出资50%成立了武汉武新实业发展有限公司,郑裕彤之长子郑家纯担任董事长。就在郑建源来京的1999年,武汉武新花费1.5037亿元人民币获得了中国平安保险4.4%股权。1999年年底,新世界方面又将所持有的50%武汉武新股权转让给了武汉宏基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当时这个公司的掌控者是郑裕彤控制的位于广州顺德的周大福珠宝加工厂工作的3位自然人。2001年8月22日,武汉宏基更名为武汉益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同时变更股权,北京新源联动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占52.94%,上海银峰(郑建源于2001年7月在上海成立并控制的公司)占47.06%。虽然不清楚具体操作,但平安股权向郑建源转移的通道由此形成。

    2001年12月,北京新源联动公司更名为宝华投资,2002年12月,在董事长郑建源主持下的股东会,再次将其更名成为今天的宝华集团。工商登记资料显示,一家名为深圳致强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的企业,2001年12月向宝华投资了1.37亿元人民币。一月后的2002年1月23日,这家深圳公司又向宝华增资5.5亿元人民币。两天后,另一家北京汇宝华科贸发展公司也向宝华投资了5亿元人民币。此时的宝华注册资金达到了13.62亿元,和16亿元的源信行一样,没有任何经营活动,只是个“钱袋子”。2002年年底,平安股权发生了两件大事,发起人股东中远集团和招商局将自己持有的9.9%和14.3%的股权进行了转让,退出平安。同时,股东中出现新面孔——宝华投资和源信行投资。很显然,与其说刘氏父女是富翁,倒不如说更可能是在当初外资入股国内保险公司尚存在政策障碍的情况下,郑建源手中所掌控资金在国内“曲线救国”所选择的代理人,他们拥有的可能只是一个名字而已。

    郑建源的背后

    那么,郑建源又是何方神圣呢?在平安,许多人似乎都比较熟悉这个名字,一致的说法是,“郑裕彤的代表”。事实上,郑建源和郑裕彤两人确有关系。工商登记资料显示,郑建源于1994年8月——1997年5月曾在郑裕彤的新世界(中国)公司任经理。另据一位和郑建源在新世界共事多年的陈姓同事透露,郑建源神秘富翁的身份是一个误会。实际上,宝华公司的性质是海外华人富豪以公司型基金的形式管理在内地的个人投资项目,郑建源是投资基金管理人,作为自然人由投资者委托而持有股份。

    甚至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郑裕彤也不是郑建源的最终控制人,郑裕彤顶多是个“抬轿者”。那么,最终的控制人到底是谁呢?根据来自多方渠道的消息,对最终掌控者的描述是:30来岁,常住北京,在美国留学归来后在北京创立了一家公司,一直从事IT方面的工作,曾经帮助平安保险以及一些全国性的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从事IT项目的建设与咨询。

    关于平安,到底还有多少故事?作为平安的老总,马明哲和这几大股东之间是个怎样的利害关系,对此他又知道多少内幕,采取的是何种立场,这种非体制化的操作程序对平安未来的发展有何影响?这些,到现在我们都不得而知。

    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后,金融保险市场对境外资本正在逐步开放,商场上的形势是既卧虎藏龙又风雨满楼,政治因素和政府行为的影响自然要比以往少了很多,企业的规范经营和有效经营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在此基础上取得的个人财富才是长久的财富,“首富”的称号才是光荣和令人羡慕的,这也才体现了我们崇尚财富的初衷。让我们祝福平安好运,马明哲好运。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2-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27 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马明哲:银行具备长期投资价值

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昨天在谈到平安保险投资的问题时表示,银行具备长期的投资价值。他说:“银行这几年来改革是蛮好的,银行的资产质量、盈利能力管理水平都有很大的提升,银行具备特别是长期的投资价值。”

  谈到平安保险在股市的投资问题时,马明哲表示,平安在A股投资方面有一套很完整的策略。他介绍说,平安保险的投资分为两种,一个是战略性投资,一个是财务式投资。目前平安保险的投资包括一些企业的债券,海外投资,此外基础建设也逐渐开始。他说,这几类投资是符合保险资金投资范围规定的。

  他透露说,“战略性投资将是我们的主业,有机会再考虑其他的。但是我们在保险投资里面也要考虑保险的资产与匹配。”

  “保险投资最重要的就是千万不要追求暴利,要追求稳定的现金流,一定要平衡的心态,不要受到外部的干扰。”马明哲说,他表示,对于平安保险的投资收益感到满意。(中证网)

2007-03-05 14:17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2-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27 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平安挺进“全球500强”

2007年05月10日    深圳特区报  


近日,《福布斯》2007年度全球上市公司2000强排名座次揭晓,已连续三年上榜的中国平安,凭借2005年总收入645.9亿元、42.65亿元净利润、3197.06亿元总资产等多项指标,首次昂首挺进全球企业500强,排名第440位,较2005年前进了97席。

这一排名,不但让中国平安站在全球114家上榜保险公司的第36位,位居44家中国上榜企业第11位,也是目前国内非国有企业跻身世界500强第一家。

“这是平安迈向国际领先的综合金融集团目标的新起点。”在马明哲看来,这无疑是平安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截止到2007年4月17日,平安在香港、内地股价市值综合计算突破3600亿。据2006年年度业绩显示,平安年内各业务领域均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尤其是核心保险业务实现了快速增长,超越行业平均水平,全年净利润创出历史新高,达人民币80亿元(按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较去年增长了87.6%。

然而,1988年3月21日,诞生于深圳蛇口工业区的中国平安(集团)股份公司前身—深圳平安保险公司,仅仅是一家13人的小企业。从第一家股份制保险公司到第一家由外资参股的保险公司,再成长为中国首家由企业法人持股的多元化综合金融服务集团,平安在19年内创造了一系列业界之最,缔造了民族金融业白手创业的一大“奇迹”。

“如果说平安取得了成功,这一定源于多方面因素,但核心还是两个字——创新,这使平安形成了与同业之间的差异。”中国平安元老之一、集团常务副总经理、执行董事孙建一如是说。

创新推动“国际化战略”

对平安遍布全国的3800多万个人客户和约200万企业客户而言,青睐平安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19年来不断推出的各种创新型产品和服务。

从推出大陆首张个人寿险保单——“平安长寿”后,平安在少儿教育保险、健康保险、养老保险、投资分红型保险、外汇寿险产品等领域始终走在同业前列,并在财产保险领域率先推出公司董事及高级职员责任保险、律师职业责任保险等新险种。在服务领域,从1996年首创客户服务月活动和附加值服务,到1997年首推“海外急难援助服务”并开通电子商务PA18网站,再到2000年首推具有统一品牌管理系统和服务界面的3A服务体系、国内寿险业首个全国统一客服专线,一系列创新使平安成为行业的领头羊。

2002年,平安斥资逾10亿元于上海浦东张江打造统一的后援中心,目前该后援中心已投入使用,将集纳平安财险、寿险及养老险公司全部的客户资源,实行统一的标准化服务。

2006年末,平安首次提出未来两年创建平安保险“P-STAR五星级服务品牌”,这预示着平安要在服务水准上挑战新高度……

创新促成了平安的发展和扩张,也使其得以在高平台上构想和实施“国际化战略”。

从早期的摩根士丹利、高盛到后来的汇丰,平安较早地尝试了与国外知名企业合作并引入海外军团参与公司管理运作,率先在业内启动公司治理的国际化转型。经外资股东的推动,逐步按国际标准建立全新的决策、内控和信息披露制度,并聘请国际会计师、精算师按国际准则进行审计,创造出中国保险行业史无前例的纪录。

特别是1997年,“企业医生”——世界一流咨询顾问公司麦肯锡的到来,对平安的公司治理走上专业化、精细化、规范化之路,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与国际高手合作,能迅速提高内功,避免少走弯路。”平安的决策者深谙此道。

产品、服务的创新和先进的公司治理结构为平安赢得了逐年递增的市场份额,从成立之初482万元保费收入、199万元利润的规模,到2006年底集团实现净利润59.86亿元、总资产4417.91亿元、保费收入817.13亿元,平安寿险以17.0%的市场份额成为中国第二大寿险公司,平安产险以10.7%的市场份额成为第三大财产险公司。

与此同时,海外机构纷纷给予其大幅高于欧美保险巨头的估值溢价,自2004年6月登陆香港股市后,平安股价从10.33港元扶摇直上,截至今年4月18日,平安H股股价累计升幅达320%。截至2007年3月9日,平安市值超过3000亿港元,在全球金融机构中排名66位。

综合经营成就“大舞台”

“平安优势在于,利润率最高的长期期缴产品市场占据近20%至30%的份额,并在中国最重要区域市场占据了最重要地位。”孙建一介绍说,平安人寿下一步将实施“城镇二元化市场发展战略”,以二、三线城市为目标,努力开发二线城市与乡县区地区业务,并通过缩减网点降低银保业务规模,控制盈利较弱的长期险业务缩减团体险规模,提高期缴业务比例高、盈利能力强的个人寿险业务,以确保盈利能力的攀升。

“但在未来3—10年,银行和资产管理业务将会成为平安新的利润增长点。”平安集团总经理张子欣介绍说,目前平安正在大刀阔斧地推进对深商行的全面整合:组建国际化管理团队、全面集中信贷管理、科技平台优化、零售业务再规划、中小企业产品创新……力求为其带来一场“脱胎换骨”的变革。

“目标非常清晰,要把银行业务的增长空间和成本效益做到国内商业银行前列。”张子欣称。

可以预见,平安业已积累的3800万个人客户和200万团体客户,将会是其银行业务的优质客户来源,而且,领先的IT系统和共享的金融后援平台及品牌认知度,也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银行业务经营成本,推进业务发展和机构扩张。

据悉,目前平安已拥有在全国开设分支机构的资格,大力推进银行业务的全国布局正“引弓待发”。

“以统一品牌向客户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是平安的理想。”张子欣称,目前平安综合金融控股已初具规模,协同效益也开始显现,未来5—15年,消费信贷、年金、健康险、新渠道和第三方资产管理等业务将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

一位在平安保险服务逾10年的老员工这么说,“平安从蛇口走出来,一步步发展为今天国内乃至国际知名的企业集团,令我常想起CCTV一则广告:一个跳舞的红衣女孩,从农家小院跳到了大都市,最后在一座摩天大楼顶端翩翩起舞,广告的主题是‘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中国平安领衔2007

“中国最佳治理公司”

在国际知名财经刊物《财资杂志》(“TheAssetMagazine”)4月末公布的2007年度“公司治理奖”中,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荣获“中国最佳治理公司”第一名。这是中国平安在本月以“中国非国有上市公司第一名”排行荣列《福布斯》全球上市公司500强之后,又一次夺取国际大奖,充分反映了国际金融及企业界对中国平安的普遍认可和良好评价。

《财资杂志》每年举办的“最佳公司治理奖”评选范围涵盖各类亚洲知名企业,在亚洲乃至国际金融市场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权威性。《财资杂志》认为,中国平安因公司治理规范和较高透明度荣登中国区之首,其吸引多方评选者的因素,包括平安任命了三位独立董事,使独董数目达到7位;平安国际化的治理标准、严格的监督和内部平衡机制能够很好地确保企业得到精良专业的治理;而正在全面推行的问责机制也很好地确保了少数股东的利益。

此前,平安曾两度上榜国际著名财经杂志《欧洲货币》(Euromoney)“亚洲最佳管理公司”排名,并在2006年的排名中,名列亚洲公司第五,居中国区之首,同时在亚洲保险行业中拔得头筹,成为亚洲最佳管理保险公司。

中国平安六度获评

“中国最受尊敬企业”

“中国平安是企业典范,它的高速成长是经营典范”,日前在2006年度“中国最受尊敬企业”颁奖礼上,评委会对六度最受尊敬的中国平安如是评价。作为保险行业唯一一家上榜企业,中国平安自2001年“中国最受尊敬企业”首创以来,已连续六年获此殊荣。

中国平安集团常务副总经理孙建一表示,未来中国平安将通过一系列持续、创新的客户服务举措进一步保障客户权益,以不断完善的优质服务实践客户至上的承诺。同时,中国平安将进一步践行对员工负责的承诺,让员工实现快乐工作、安居乐业。中国平安也将一如既往地在慈善教育、红十字公益、传统文化推广等方面承担更加广泛的社会责任,包括:资助200万元用于中华骨髓库的发展和建设;“中国平安公益基金”投入200万左右用于支持贫困大学生安心地完成学业;中国平安精英大学生励志计划,新一年里将推广到经济学领域,使得参与面大幅提高。另外,中国平安还将推出“中国平安希望小学百万维护计划”、“百名优秀教师奖励计划”、“乡村支教计划”、“乡村图书馆计划”等系列希望工程项目。

近两年主要奖项

2007年4月,在亚洲权威金融刊物《财资杂志》(TheAssetMagazine)颁发的年度“最佳治理公司”大奖中,中国平安被评为中国企业最佳治理第一名。

2007年4月,《福布斯》全球上市公司2000强(ForbesGlobal2000)排行榜公布,中国平安猛进97席进入500强。

2007年2月,在新浪网2006网络盛典——“2006年度最具发展潜力保险公司评选”活动结果中,中国平安荣获“2006年度最具发展潜力保险公司”。

2006年12月,中国平安荣获国际著名专业杂志IRmaga?zine“投资者关系最佳进步奖”。

2006年11月,在美国《商业周刊》(BusinessWeek)首次公布的中国20大品牌排名中,中国平安以130亿元人民币的品牌价值及较高的品牌知名度荣列榜单第六。

2006年12月,平安荣获国际著名专业杂志IRmagazine“投资者关系最佳进步奖”。

2006年9月,在国际著名财经杂志《欧洲货币》(Eu?romoney)2006年亚洲最佳管理公司排名中,平安名列亚洲保险公司及中国区公司之首,同时在亚洲公司整体排名中位居第五位。

2005年12月,平安荣获国际著名财经杂志《欧洲货币》“2005亚洲最佳管理公司”中国区第三,亚洲保险企业之首。

2005年8月,平安荣膺由国际著名财经媒体英国《金融时报》评选的中国十大世界级品牌,并名列中国金融企业之首。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2-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27 20:18 | 显示全部楼层

平安掌门马明哲日薪3.6万元

平安昨日公布了2006年年报。年报显示,报告期内中国平安( 76.18,2.99,4.09%)实现净利润59.8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79.3%。公司董事会计划向全体股东以现金的形式派发股息,共计人民币16.16亿元。而以马明哲为首的四位高管的税后薪酬均超过深发展的董事长法兰克·纽曼的995万元,达到目前A股市场最高水平。

  年报显示,平安去年主营业务收入为817.12亿元,实现净利润59.86亿元;公司每股收益为0.97元。公司拟每股派发0.22元。

  平安高管薪酬颇为可观,其董事长马明哲、总经理张子欣和常务副总经理梁家驹的税后总收入分别达到了1338万元、1115万元和1710万元。此外,首席金融业务执行官Richard Jackson税后收入为1228万元。

  平安整个高管层创目前A股市场高管薪酬的最高水平,按全年365天计算,马明哲日薪达到了3.6万元,常务副总经理梁家驹更是达到了4.68万元。此外,张子欣和副总经理顾敏慎还分别持有平安H股24.8万股和17.75万股。 记者董天刚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2-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27 20:50 | 显示全部楼层

马明哲两会解析平安发展关键词

陆媛 俞燕

  在印象中,平安保险(集团)公司(下称“中国平安”,2318.HK,601318.SH)董事长兼CEO马明哲,是个非常不爱和媒体打交道的人。不过以政协委员身份出现在政协会议小组讨论会场的马明哲,对媒体的态度却热情亲和。

  马明哲为《第一财经日报》等媒体勾勒了中国平安的发展蓝图,银行业务支柱化、平安证券增资扩股、综合经营成为其中的一个关键词。

  不排除继续收购的可能性

  《第一财经日报》:目前中国平安正在着手于整合深圳商业银行和平安银行,在国内银行间的整合还较少,能否介绍一下相关情况?平安银行何时北上来京设网点?

  马明哲:把两个银行整合在一起,对平安来说不是太难,首先我们对平安银行比较了解,第二,深商行和平安处在同一个城市,彼此了解。从这几个月来看,整合工作运行平稳。

  整合之后,深商行将更名为深圳平安银行。至于何时来北京设网点,我们暂时还没有考虑,要一步步来。

  《第一财经日报》:中国平安在银行领域的投资分为两部分,既有对深商行的股权投资,还有对民生等银行的财务投资,这是不是说,中国平安的财务投资主要倾向于股份制银行,股权投资主要针对未上市银行的策略?之后是否还有进一步的银行投资计划?

  马明哲:我们对银行的投资主要分成两部分,一类是战略性投资,比如平安银行和深圳商业银行;一类是财务性投资,参与民生银行( 11.70,0.58,5.22%)定向增发就属于这种情况。对于财务性投资属于被动型投资,主要是因为我们持有的三十年期以上的保单收入就多达几千亿元,我们需要为这部分资金寻找出路。目前我们债市还不够发达,10年期以上的长期债还比较少,无法满足保险公司的需求。银行经过这几年的改革,资产质量、盈利能力和管理水平都有很大的提升,具有较好的长期投资价值。对于中国平安来说,对银行进行财务投资,主要是考虑资产匹配的需要,作为投资组合的一部分。

  至于未来是否有继续收购其他银行股权的计划,只要能为股东带来价值增长,我们就不排除继续收购的可能性,但短期内没有新的银行收购计划。

  暂时没考虑把平安证券分拆上市

  《第一财经日报》:现在中国平安正在致力于打造金控公司,中国平安的模式和其他集团有何不同?

  马明哲:现在的金控模式主要分为分业综合经营式、金融混业式和产融一体式,我们是典型的分业综合经营模式,组织架构的基本模式是“集团控股,分业经营,整体上市”,金控集团本身不经营具体业务,只负责将股东资本投向各子公司,并对其进行监督和管理,各子公司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子公司之间设有严格的“防火墙”。

  《第一财经日报》:对平安证券是否考虑分拆上市?现在中国平安的棋盘上还缺基金管理公司,是否考虑收购或设立?

  马明哲:我们暂时没有考虑把平安证券分拆上市的打算,至于增资,中国平安上市后有500亿元左右的资金,如果平安证券有增资扩股的必要,就可以考虑进行注资。是收购还是设立基金管理公司都在研究,一步步来。

  《第一财经日报》:赞成提高股票投资比例吗?不能投过去一年涨幅超过100%的股票这条规定,是否过于严格?

  马明哲:提高股票投资比例,我们暂时没有考虑,看保监会的态度,现在的比例5%,挺好。目前的比例,国际上相比,算比较低的,应该说在保险公司可控的范围内,现在基金加股票都在10%,在保险公司承受的范围,结合我们资本市场的特点。

  对于不能投过去一年涨幅超过100%的股票,我觉得都有道理,对于保险业是很好的保护,我们是新兴市场,需要有一个统一的规定。

  《第一财经日报》:中国平安的第三方资产管理进展如何?

  马明哲:中国平安有四个单位,信托、资产管理(上海、香港)、平安证券,包括平安自身的和第三方资产管理。但资本市场不是很发达,产品单一,我们会做一些基础工作。保险产品中与投资结合,也是一部分资产管理,比如外汇保单,除了保障,还有投资部分。外汇投资也有专门的团队,考虑全球化资产配置,要看国家的政策。在海外第三方托管,正在作研究。

  本报摄影记者/王恺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2-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487 天

菜缘子超短俱乐部股市捉妖记

发表于 2007-6-27 21:42 | 显示全部楼层
:*19*: :*19*: 了解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1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29 14:23 | 显示全部楼层
保险行业:5月份行业数据报告

国金-保险行业:5月份行业数据报告 20070627

  我们的观点:从总保费来看,07年1-5月,寿险公司保费收入增长约14.8%,低于06年同期27%左右的增幅;从保单结构来看,各渠道保单结构均有所改善,个险业务结构改善尤为明显;中国人寿和中国平安的业务发展良好,我们维持对中国人寿和中国平安的“买入”评级。

  保费收入情况:07年1-5月,寿险公司保费收入增长约14.8%,低于06年同期27%左右的增幅,主要原因在于:

  受股市及银保产品结构调整影响,银保产品增速快速下降:1-5月银行保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约10.3%,低于去年同期60%左右的增速;银保占比高的寿险公司受影响显著,如新华人寿、太平人寿保费增长仅为1%、2%。

  各公司保费达成率良好,中国人寿、中国平安、新华人寿、泰康人寿07年1-5月基本完成全年保费计划的50%以上。太平洋保险、太平人寿因主动调整银保业务,改售长期期缴银保产品,保费达成率低于50%。

  保单结构情况:保费结构继续维持优化趋势,主要体现在:个险业务增速超过总保费增速;个险新业务保费增长率、个险新业务长期期交占比呈增长态势;银保业务结构向长期期缴调整。

  07年1-5月,前6大保险公司实现个险保费1881.9亿,同比增长达22.5%,高于总保费14.8%的增长速度;相比较而言,团体保险、银行保险分别实现保费收入298.1亿、638.3亿,同比增长11.2%和10.5%,低于总保费增速。

  个险业务:个险新业务保费同比增长约33.4%,远高于06年同期约3%的增长率;个险新业务保费收入中长期险占比、长期险中的期缴占比分别达到95%、92%,高于去年同期约91%、86%水平。

  团险业务:短期险保费占比约为23%,相比去年同期23%的占比,并没有显著改善,主要原因是团险业务结构并非目前各公司结构调整的重点,除平安团险短期险保费占比达32%外,其他各家均低于20%;..银保业务:07年1-5月,银保保费同比仅增长10.5%,增速明显下降。

  中国人寿:保费增长保持稳定,业务结构逐步改善。

  中国人寿1-5月实现保费收入1023.2亿,同比增长13%,低于去年同期29%的增长;其中个险保费收入占48%,同比增长18%;银保收入占比下降到35%,同比增长10.3%;07年全年管理层计划保费收入为2022亿,07年1-5月达成全年目标的51%。

  保单结构逐渐改善:个险新业务保费收入达169.3亿,同比增长22.2%,其中92%为长期险,长期险中92%为期缴保单。

  平安保险:万能险带动保费增长强劲,业务结构持续改善。

  平安保险1-5月实现保费收入347.2亿,同比增长22.4%,高于去年16%的增长水平;其中个险保费收入占79%,同比增长25%;银保收入占比10%,同比增长15%;07年全年管理层计划保费收入为525亿,07年1-5月达成全年目标的66%。

  个险新业务保费收入达71.85亿,同比增长22.37%,其中98%为长期险,长期险中95%为期缴保单,10年以上期缴占比高达64%;..保费高速增长部分得益于万能险的热销:个险新业务收入中,万能险保费收入达44.19%。银行保险保费收入中,万能险占比高达98.4%。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8-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42 天

发表于 2007-6-29 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找机会在调戏一把1628~感谢老大的资料~很全哦~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2-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29 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的估值都不能相信呀,天知道要等到哪一天呀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6-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7-9 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本扩张和加息提升保险业收益

      7月9日,证券时报在其公司新闻版详细刊登了国泰君安 伍永刚 彭玉龙文章《资本扩张和加息提升保险业收益》。文章指出投资结构优化。保险资产的积累呈加速增长,从1980年恢复国内业务以来,保险业积累第一个1万亿资产用了24年,积累第二个1万亿资产仅用了3年。这种加速增长的态势,在2007年得到了延续,今年前5个月增加的保险资产就达4500个亿,这还没有考虑大量金融资产的增值。目前,仅中国人寿的总资产就已突破1万亿。整个保险业的资本金总量超过2000亿元,是2002年的5.6倍。资本实力的快速提升,为保险业分享我国经济和资本市场的繁荣提供了强大的武器。
  在资产快速扩张的同时,投资结构也在不断的调整。国债和银行存款等固定收益类投资在投资中占的比例逐渐下降,而权益类投资的比例在不断上升。中国人寿和中国平安的投资结构调整方向是一致的,即降低定期存款的比例、提高权益证券投资的比例。中国人寿2006年底的权益投资比例接近15%、中国平安为14%,全行业的这一比例为10.3%。2007年一季度,全行业的权益投资比例已经上升至18.3%,中国人寿和中国平安的这一比例估计也接近了20%的上限。
  尽享增值盛宴。作为主要的机构投资者,在中国资本市场的繁荣增长期,保险公司尽享这场资本增值的饕餮大餐。保险资金不仅能通过抓住市场机遇,享受到短期投资所带来的收益,其优势更体现在长期特性上,通过战略性投资分享中国经济发展和资本市场繁荣的长远利益。
  按照2007年6月22日的复权价计算,中国人寿股权投资的浮盈达338亿,这还不包括广发行的投资,中国人寿获得广发行20%的股权,与花旗等并列成为第一大股东。中国平安的收获同样很不错,共有311亿的浮盈,另外还有24亿没有市价的其他股权投资。由于平安收购了深商行,并且拥有自己的证券和信托公司,这部分虽然不会体现为浮盈,但作为整个集团经营业务的一部分,资本市场的繁荣和发展,直接融入了其长期战略发展中。
  资本优势更加明显。虽然很多保险公司的权益投资比例都已经接近上限,但投资渠道的放开,为保险公司资本优势的发挥扫清了障碍。从2006年起,保险资金可以通过间接基础设施投资进入交通、能源、通信等国家重点基础建设项目;QDII的放行,为保险资金打通了境外投资的通道;改变了保险资金不可以投资过去12个月涨幅超过100%股票的限制,保险资金直接入市比例的提高也在讨论之中。投资渠道的放宽,为提高保险资金的收益提供了条件,但也可能增加了相应的风险,如QDII投资的外汇风险。
  加息增厚固定收益投资回报
  目前,保险公司的大部分投资还是债券和定期存款这些固定收益产品,加息提高了这些产品的利息收入。虽然绝大部分债券和和定期存款的利率都是固定的,但到期的产品可以按新利率进行再投资,增加利息收入。此外,新增加的保费将形成新的投资,新投资也可以按提高后的利率获得收益。今年央行已分别于3月和5月两次加息,并有继续加息的趋势,保险公司今年的利息收入将会提高,随着固定利率产品的陆续到期,以后年度的利息收入还将进一步提高。
  现有固定收益投资可增加的利息收入。今年有部分债券和定期存款到期,并且有部分债券和定期存款的利率本身就是变动的,因而原有的固定收益投资中,有一部分可以按新的利率获得利息收入。根据债券和定期存款的到期情况,我们对中国人寿和中国平安现有固定收益投资(截至2006年12月31日)因加息而可以在今后几年内多获得的利息收入进行了测算。
  由于保险公司1-5年期的定期存款最多,债券投资大多在5年以上。我们分别采用3年期和5年期定期存款的利率变动进行估算。今年3月和5月的两次加息,3年期存款利率分别上升了27和45基点,5年期存款利率分别上升了27和54个基点,因2007年不能享受整年加息的好处,其新增的利息收入按8个月计算。可按新利率计算利息收入的投资金额根据下列公式计算:可按新利率计算利息收入的现有投资=当年到期固定利率投资/2+以前年度到期固定利率投资+全部变动利率投资。中国人寿2007年现有固定收益投资因加息可增加的利息收入约9.65亿,中国平安为4.04亿。
  新增保费投资而增加的利息收入。除了现有投资外,每年新增加的保费,也有很大一部分进入投资资产,这部分新增投资可以比利率上升前的资产获得更高的利息收益。在测算中,假设新增保费的60%形成固定收益资产,并且保持现有的期限配置结构,从而不同期限资产对应的利率上升幅度也不同。2007年中国人寿和中国平安的预计保费根据1-5月的增长速度确定,中国人寿13%、平安寿险15%。考虑到保费在一年内基本上均匀分配,全年新增保费形成的资产按50%折算到年初点。中国人寿2007年保费投资因利率上升而增加的利息收入约4.51亿,中国平安为2.21亿。
  每股收益因加息而增加。现有投资及新增保费投资增加的利息,对每股收益作出增量贡献,并且随着更多固定利率投资到期,这种增量贡献将越来越大。仅考虑今年3月和5月的两次加息,根据中国人寿和中国平安保费的增长速度,我们预计中国人寿每股收益2007年因加息而增加0.05元,5年内接近0.10元,中国平安2007年增加0.10元,5年内达0.22元。由于现有固定收益投资数据截至2006年底,在计算对每股收益的影响时,用的股本数也是2006年12月31日的;新增保费投资增加利息对每股收益的影响,用的是当前的股本数据,因为新增保费是由现有全部股本创造的。这样,我们在计算加息对固定收益投资的影响时,就没有考虑中国平安2007年新募集的A股资金,基于分子分母的一致性,不考虑新股发行对计算结果不造成实质影响。
  利息税减免进一步提高利息收入。利息税有望得到减免,这将是保险公司的又一大利好。保险公司的银行存款利息收入,将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25%。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8-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6 天

发表于 2007-7-9 12:54 | 显示全部楼层
强势整理,可以不理会大盘,专门做这两个,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6-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12 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个月,接近翻番,老大的眼光不一般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7-13 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chenyoung 于 2007-7-12 21:38 发表
三个月,接近翻番,老大的眼光不一般


闲庭信步,有能力的成分,也有运气的成分。
过程只有经历才能体会。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8-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32 天

结构深研究

发表于 2007-7-13 22: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实力,有信心:*22*: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3-11-2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7-16 09:50 | 显示全部楼层
马明哲:开境外投资 平安正研究QDII产品   2007年07月16日

  中国平安董事长马明哲日前在出席公司治理路演时表示,平安期望监管部门能进一步放开境外投资,平安正在研究QDII产品及其投资策略。
  他还指出,未来5-10年,平安将以银行及资产管理业务为新增长点,并逐步构建全国银行网络。
  逐步构建全国银行网络
  合并后的"平安银行"目前主要在上海、福州、深圳三地经营。马明哲指出,平安将要构建保险、银行、资产管理三大支柱,而银行业务是下阶段发展的核心和重点之一。平安要建立一个良好的平台、一支优秀的团队和国际标准的系统,同时会在国家政策允许的情况下,积极拓展机构和网点,逐步构建全国性银行网络。
  对于平安是否将继续收购其他银行,平安新闻发言人、品牌宣传部副总经理盛瑞生表示,平安战略性银行股权投资仅为平安银行和深圳市商业银行,目前阶段没有其他有关银行的战略性投资。不过他指出,公司会根据市场情况,从财务投资的角度,对管理规范、资产质量较好、业绩稳健可期的银行股权,包括上市和非上市银行,在监管部门或有关法规许可的条件下进行财务性投资,以进一步改善保险资金的资产和负债匹配管理。
  对于平安未来发展的另一支柱--资产管理,此前有消息称平安有意收购巨田基金,但最终未能落实。马明哲表示,对有关传言不予评论,而平安一直以开放的眼光看待所有有利于公司价值最大化的市场机会。
  有投资者关心平安基金管理公司何时成立,平安执行董事、常务副总经理孙建一表示,平安确实在关注和研究基金这个业务类别,并会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关注市场可能会出现的机会。
  正研究QDII投资策略
  马明哲表示,平安期望监管部门能进一步放开保险公司境外投资,这将有助于分散整体投资风险,提升保险产品竞争力。平安国际化的投资管理团队会根据业务发展需要作出合理的投资资产配置。平安香港资产管理公司的设立也为境外运作做了准备。至于QDII的具体产品及投资组合策略,则在研究之中。
  平安董事会办公室主任兼投资者关系主管金绍梁表示,公司密切关注监管机构即将出台的《保险公司海外投资管理办法》,以作出相关准备,相信在管理办法正式出台后,集团可进一步拓展投资收益渠道;在港成立平安资产管理公司(香港),将作为集团日后海外投资工作的基础。
  无法预测汇丰是否增持
  平安保险证券事务代表兼董事会办公室副主任周强表示,汇控在中国平安H股上市前的战略投资,以及在中国平安H股上市后接受摩根士丹利、高盛转让所持中国平安的股份,到目前为止都获得很好的投资收益;未来汇丰是否增持中国平安,是汇控的投资决策,平安无法预测。
  至于内地金融业亦已经对外资开放,汇控作为平安第一大股东,未来会与平安在保险、银行等业务方面存在竞争,马明哲表示,平安从汇控学习了技术及经验,随着合作日益加深,双方会保持非常友好关系。
  对于平保与建行设立合资寿险公司的传闻,马明哲表示,公司对此没有应披露而未披露的信息。
  加息利于公司业绩
  就公司今年的业绩表现,马明哲表示,管理层对公司下半年业绩充满信心,一切正按计划进行。他指出,央行加息,对平保的经营发展将会产生有利作用;另据管理层所知,保监会尚未有调高2.5%最高保证利率政策出台。
  今年1-5月份,平保寿险保费增速放缓,管理层认为,这是因去年5月份采用了新的应收保费确认方法导致的变化;剔除有关因素后,平安人寿在5月依然保持一季度的快速增长。
  有投资者问及为何平安前三年的寿险市场占有率下降,平安管理层回应,该集团不以保费收入的市场份额为导向,而以提高盈利能力和内含价值为目标;公司大力发展盈利能力强、期缴比例高的个人寿险产品,而压缩了团险和银行保险业务;平安寿险业务经前期调整后,业务增长已进入正轨,去年其新业务价值增长达13.1%,保持较高增长水平。
  平安将要构建保险、银行、资产管理三大支柱。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8-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声明:1、本站所有广告均与MACD无关;2、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网友发布信息非MACD观点与意思表达,因网友发布的信息造成任何后果,均与MACD无关。
MACD俱乐部(1997-2019)官方域名:macd.cn   MACD网校(2006-2019)官方域名:macdwx.com
值班热线[9:00—17:30]:18292674919   24小时网站应急电话:18292674919
找回密码、投诉QQ:89918815 友情链接QQ:95008905 广告商务联系QQ:17017506 电话:18292674919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陕ICP19026207号—2  陕ICP备20004035号

举报|意见反馈|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MACD俱乐部 ( 陕ICP备20004035号 )

GMT+8, 2024-4-25 23:03 , Processed in 0.082565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