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81354|回复: 23

我认为苏宁模式不能持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8-16 23:46 | 显示全部楼层 Array

我认为苏宁模式不能持久

来自:MACD论坛(bbs.macd.cn) 作者:新客人 浏览:81354 回复:2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原因有几个:

1、从2002-2007年间,苏宁的每股收益增长率按复利计算约为81.46%。这种高于50%的每股收益增长率格雷厄姆和巴菲特都不会选择,因为他们认为这种高增长不可持久。

2、之所以在低净利率下还有每股收益的高增长,是由于苏宁开新店的速度很快,或者说苏宁的规模在不停扩大。苏宁的主营业务100%为零售,因此保持净利率基本不变的时候,规模扩展速度就反映在净利润的增长速度上,也就是每股收益的增长率了。按照81.4%的增长率,假如现在苏宁在广州有100家店,到明年这个时候,便大约会有181家店(假定各家点的营业额都相同)。

但这种扩展速度能维持多久?

3、来一个量化的计算。2007.6.30日止苏宁的营业收入为18983092300.00元,我国2006年的全国GDP约为20万亿元(20000000000000.00 ),假定净利率和每股收益增长率不变。则大约14.81年后,苏宁的营业收入将达到20万亿元,即等于我国去年的全年GDP总量。

这可能吗,又说明了什么?

4、这说明苏宁的增长无法持久。到苏宁的新店扩展速度降低的时候,就是其股价下跌的时候。如果又恰逢熊市,按照本帖前面多次讨来的戴维斯双杀,其股价跌幅将惨不忍睹。

但到哪一年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不知道,但至少在14年内。说不定苏宁那时的主要已经不是零售,而是房地产了呢:)


以上是我的观点。请大家讨论。
参与人数 1奖励 +2 时间 理由
博搏 + 2 2007-8-17 09:33 帖子很棒,加分鼓励,期待您更多优秀帖 ...

查看全部评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3-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17 06:27 | 显示全部楼层
巴菲特不会买苏宁类股票所以巴菲特错过了沃尔玛,而且后悔不已.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 天

发表于 2007-8-17 09:33 | 显示全部楼层
分析有新意。希望朋友多发主帖!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5-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17 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好找沃尔玛来分析对比。老巴也没买沃尔玛,不妨碍他成为大牛股。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3-2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17 14:46 | 显示全部楼层

说的好!

增长率的陷阱:与人们的直觉正好相反,投资高成长的新兴产业、公司或者国家并不能带来投资的高回报,反而要为创新和美好前景付出过高价格。 —— 杰里米·西格尔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3-7-2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17 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苏宁业绩为何出现高增长?

稍有一点生活常识,卖一台空调、电视机能赚多少钱?苏宁业绩的高增长肯定是骗人的,制造高增长的神话目的有二个:一是,公司大规模的圈钱。如2006年6月增发募集11.95亿元,2007年5月再度公告定向增发;二是公司的原始股东出货:如原股东陈金凤至2006年6月底持有2674.51万股,占总股本7.42%,至2007年3月底,该股东4649.02万,占6.45%。(注:期间公司转增送股)。在此期间卖出了4648万股(按送股后股票算)。至中报出来时,该股东还可能大规模出货。8月11日30820.6万股限售股可上市。公司董事长张近东可能会减持。公司原股东疯狂出货,让二级市场的股民抬轿子吧。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8-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18 09:45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 关注一下其他业务收入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18 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新客人 的帖子

1、对第1点,我想说,我们只能猜测,无法断言

按格雷厄姆的风格,买入后涨幅超过15%,就可以说是达到目标了,苏宁这类股票自然不在他考虑的范围了,至于巴菲特,他是结合了费雪的成长性投资理论的实践者,他买过高成长的股票,也的确对错过沃尔马以及微软感到后悔,因此,我想您的第一点不成立

2、对第2点,您说对了一半,另一半则是明显的错误

苏宁的高成长的确主要来自于扩张,但是高速的扩张其实是很正常的

中国家电零售的产业集中度是比较低,尤其是在二三线城市、县级城市,未来的市场空间还非常大,即便在一线城市,我想未来还是有成长空间的,因为家电零售的低毛利特征,必然使得很多百货商场和小规模的家电零售商退出,我不知道是不是苏宁明年业绩还能翻番,但是我知道,明年苏宁的业绩还是会高速增长

3、对于第3点,显然你的计算没错,但是却是在偷换概念

销售收入的增长并不代表净利润的增长,我想你不至于忽略这一点常识把

我完全赞同你的计算,苏宁15年之后不会达到20万亿的销售规模,但是这又说明了什么?

利润的增长可以来自很多方面,比如管理效率的改善、业务模式的改变、新业务的开展,你只是算计着销售收入就得出苏宁没有成长空间的说法,我感觉欠妥

4、对于第4点,我的看法呢,你自己其实是在假设出现一种最坏情形的出现,而且这种情形出现的概率是很低的,尽管你刻意把时间拉长到15年,呵呵,这一点你自己也很清楚,我想你也不可能拿苏宁15年吧?那么,能看到的未来是两三年就不错了,两三年的时间,我看不出苏宁有什么成长性的瓶颈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9-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18 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逻辑有漏洞,分析不严谨

1、第一点:“这种高于50%的每股收益增长率格雷厄姆和巴菲特都不会选择,因为他们认为这种高增长不可持久。”
     这个说法我是第一次听说,他们有这样的原则吗?高于50%的每股收益增长率?这个描述很不清晰!首先是怎么按照每股收益增长率计算?不考虑拆股、派息除权吗?还有就是持续多年,还是一年高于50%都不考虑???

2、第二点:“2、之所以在低净利率下还有每股收益的高增长,是由于苏宁开新店的速度很快,或者说苏宁的规模在不停扩大。苏宁的主营业务100%为零售,因此保持净利率基本不变的时候,规模扩展速度就反映在净利润的增长速度上,也就是每股收益的增长率了。按照81.4%的增长率,假如现在苏宁在广州有100家店,到明年这个时候,便大约会有181家店(假定各家点的营业额都相同)。”
     事实是:苏宁的净利润率自2003年至2006年依次为:1.64 1.99 2.2 2.89。可以看出,净利率是逐年提高的。也就是为什么苏宁收入每年增长在50%左右,净利润却能每年翻番。因此,苏宁的净利润增长率来自两个方面:第一是收入的高速增长,第二是成本和费用的良好控制。我们看看苏宁的毛利率自2003年至2006年:8.35 9.57 9.54 10.24。算上其他业务收入的综合毛利率:11 13.54 15.26 15.33 。也是每年逐步提升的。再来看看三费率:7.93 10.18 11.61 10.82。可以看出,三费率自2004年以来,是良好控制的。
     我不知道这样说清楚了没有:苏宁的净利润率高速增长源自收入的稳定增长和成本费用的降低!楼主表达的意思却是:净利润的增长只能依靠收入的增长来实现!这个观点根本站不住脚。

3、第三点:“3、来一个量化的计算。2007.6.30日止苏宁的营业收入为18983092300.00元,我国2006年的全国GDP约为20万亿元(20000000000000.00 ),假定净利率和每股收益增长率不变。则大约14.81年后,苏宁的营业收入将达到20万亿元,即等于我国去年的全年GDP总量。”
     这个推断逻辑根本不对路!
     首先,GDP未来14.81年不会0增长!
     其次,苏宁根本不可能保持14.81年的纯利每年翻番!!!美国历史上最好的公司菲利普.莫尔斯近50年每年纯利平均复合增长率在19%左右,这已经是“奇迹”!难道苏宁不能保持14.81年每年纯利翻番,就说明苏宁在作假,或者说苏宁是个烂公司?从企业周期性来说,苏宁必然会有一天从高增长企业(青年期)步入稳健增长企业(中年期)。但并不意味苏宁稳健增长了,就完蛋了。因为主要因素是基数变大,增长率必然放缓。这个道理根本不需要讨论!

4、第四点“4、这说明苏宁的增长无法持久。到苏宁的新店扩展速度降低的时候,就是其股价下跌的时候。如果又恰逢熊市,按照本帖前面多次讨来的戴维斯双杀,其股价跌幅将惨不忍睹。”
     楼主又是“想当然”的推论!
     苏宁的增长源自新店面扩张的外延收入和老店面的内涵收入增长。楼主有什么数据来判断,苏宁内涵增长为0???至于“双杀”,不双杀,都是主观判断,没有任何意义!

————————————————————————————————————————

又是一篇“主观”和不严谨的质疑贴!

还是让我来质疑下吧!

1、家电行业属于耐用消费品行业,耐用消费品行业是存在周期性的。我们可以考察bestbuy(美国最大家电连锁零售商)85-2006年的数据,1997年,美国计算机市场面临一次全面的萧条。而以计算机软硬件销售为主打的bestbuy,出现了周期性的低谷,净利润率下滑至接近0,公司面临10年以来的首次亏损。公司股价从94年11月的最高点大幅下跌至97年最低1美元(复权前),跌幅高达79%!这次原因主要是美国耐用消费品市场周期性大幅下滑和公司前期快速扩张导致成本费用上升导致的。
      中国的家电行业也必将面临周期性的低谷,那个时候,苏宁将面临前期扩张导致的摊子过大,耐用家电不景气的双重压力,净利润率必将出现较大幅度下滑。我们分析家电行业周期性问题,可以发现:家电行业与房地产行业是紧密相关的。主观上理解,结婚买房的人越多,对于购置家电的消费能力就越强。另外,家电行业周期性与家电的更新换代紧密相关。目前白色家电和黑色家电中,只有彩电(2005年开始,液晶平板电视大规模换代)是大规模换代。一旦电视换代结束,新的产品换代跟不上,或者房地产行业陷入不景气,家电行业必将面临销售低谷。

2、苏宁国美目前已经布局完一二线城市。激烈的竞争必然导致公司向三四线城市扩张。而中国广袤的三四线城市,将会拉大公司的产品销售运输半径。同时,不同区域的销售能力局限将对苏宁的管理能力提出严峻考验。一旦苏宁盲目乐观,在三四线消费能力有限的市场投入过大过快,周期性低谷到来时,必将严重影响其净利率。

3、众所周知,一二线城市目前房地产炙热,苏宁前期签约的店面租金必将逐步大幅上扬。苏宁采取的模式,房东是有权利每年提出一定幅度涨价的,并且5-10年签约期满后,必将大幅提高租金。这对于苏宁的费用控制非常不利,有可能导致公司费用率大幅提高,从而降低其本来就微薄的利润率。

4、苏宁意识到耐用消费品的周期性问题,所以一直在试图进入手机、消费电子领域。但是,手机和消费类电子商品的变化非常快速,其对于采购、库存、物流的要求非常高。这可能导致公司存货周转出现问题。

5、苏宁2007年开始大规模购入商业地产,但是目前炙热的房地产,只能导致公司投入资本性开支较大,影响公司的现金流。如果依靠融资来支付资本性开支,那么公司ROE或者ROIC必将逐步下滑,这对于股东而言,价值并没有能提升。

哈哈,说了很多质疑,不过我现在仍然持有苏宁电器。说白了:
房地产行业没有陷入不景气、06年开始的结婚热潮没有结束,我就不会抛售苏宁电器,尽管我认为目前苏宁的股价已经高估。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11-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18 17:3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mting 于 2007-8-18 11:52 发表
楼主逻辑有漏洞,分析不严谨

1、第一点:“这种高于50%的每股收益增长率格雷厄姆和巴菲特都不会选择,因为他们认为这种高增长不可持久。”
     这个说法我是第一次听说,他们有这样的原则吗?高于50%的每股 ...


不需要用沃尔沃来对比的。只需要拿国美来对比就可以了。

国美的增长率为什么没有苏宁这么高呢?有那位朋友能解释一下呢?一个在香港上市,一个在内地上市,这就是不同。

苏宁上市这么久,圈钱有多少,大家有没有算过。我倒是比较希望得到国美在香港上市是否有苏宁这样,只懂拆股,只懂增发的做法,希望有那位朋友能提供一下这方面的信息。好作比较。

老实说,苏宁这种圈钱抢地盘模式,能否持久,关键就是这位朋友说的,它有没有实质的内函增长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4-2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18 19:16 | 显示全部楼层
::首页 > 多彩博客 > 博观约取 ::: 多彩日历 ::: 多彩百宝箱 博客喜好设置 设为喜爱博客 不设喜爱博客 选择显示模式 列表(回复时序) 列表(主贴时序) 文章(主贴时序)

|  刷新 |  发表跟贴 |  搜索 |  首页 |  上页 |  下页 |  末页 |  
·苏宁电器 股价具备再翻10倍的潜力
【 原创:truemting  2006-10-26 17:59  博观约取   浏览/回复:3355/55】  
  近期研究后有一个大胆的预测:
  国美因扩张过速,多元化加速风险以及自身管理和文化缺陷在未来几年内将放慢成长的脚步,而苏宁虽然在规模上不一定能超过国美,但是在核心竞争力和核心指标,包括毛利/净利率;单位面积销售额;存货周转率等方面超过它,成为家电连锁业态的绝对龙头,真正成为中国的bestbuy。
  
  前期分析了苏宁和国美近1年的报告,还没有详细看完,但是从几个核心指标来比较,国美目前依然保持领先优势,但是并不太明显。从近1年扩张来看,国美随着扩张核心指标下降的趋势明显。而苏宁相对保持一定稳定。详细的分析对比还需要一段时间分析。
  
  这几天把两位领头人的资料翻来看了下,随而发出:几年后苏宁必超国美的感叹!
  黄给我的感觉就是:典型的商人,潮汕做生意出了名,在于其能吃苦,敢于创新,兼之一些广东人的精明。他说他的偶像是李嘉诚,但是我觉得两人之间有很大不同。这种人毫无疑问是发财的料子,敢拼敢打,心狠手辣,毫不犹豫。
  但是,他和李嘉诚的差别在于,李虽然从小同样家境平淡,但是他父亲是个典型的知识份子,从小诗书礼仪,颇受熏陶。之后创业,既有潮汕人敢做敢为的闯劲,又兼有读书人心思稠密,包容阔达的优点,方能创业走向守业。
  而黄则没有这方面经历,从小艰苦的环境虽然造就了他能吃苦,敢拼的性格,但是同时也具有些“暴发户”的特点:自我野心膨胀,疑心过重,武断专行,任人唯亲,反复无常,缺乏社会责任感等特点。
  这样的报道颇多:黄在国美亲戚都齐全了,从妹、母亲、父亲、亲戚、妹夫,几乎都担任过国美的大小领导。黄持有的股份从来没有离开过自己的腰包(除了减持用来投资地产外),鲜明对比的是苏宁的张,将自己持有的股份减少到近40%,其他划分了不少给中高层管理人员。
  黄手下中高层管理人员也发生了太多变动,也许是因为黄的思想实在太快。看到黄的宏伟计划(几年后销售额上千亿,4年销售额翻5倍等),笑了,每当我看到某某领导计划几年后成为世界500强的时候,我都会笑,因为每次的结果都是不久就听到该公司倒闭破产的消息。
  
  黄的思路还停留在创业的时代,拼、抢、做大、吞掉作对的对手。霸气固然是好,
  但也是把双刃剑。曹操固然霸气,但他却能容下一干优秀的谋臣武将,他是枭雄,却非霸王。历来霸王无好命,西楚霸王抹了脖子,江东小霸王死于三个末名小贼,连近代做学习机的“小霸王”都繁华成灰。
  
  近几年来,黄的精力集中在了资本运作上,一连串的并购,一连串的进军战略(进入地产、医药流通等)。特别是7月吞掉家电连锁排名老三的永乐,永乐也有200多家连锁店,销售额上百亿,并不是一个小公司。如果说吞掉部分区域内的小公司还可以“囫囵吞枣”的话,吞并永乐,则不能不让人担心,会不会“消化不良”,继而引发更加严重的“胃病”?
  
  多元化和扩张不是不可以,但是必须建立在两个基础上:管理健全优秀(法治而非人治)、自身企业文化根深蒂固且提倡包容有度。而国美目前具备条件吗?从这几年国美内部管理思路变动来看,颇不稳定,一会儿采购销售分家,一会儿两大战区,一会儿八大军区。而并购的对象永乐电器本身就是个过度扩张恶果最好的例子
  。以一个易变的管理方式去管理一个本身也易变的公司,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冒险!企业文化就不说,但是从黄个人风格来看,陈晓决非长久共事的伙伴。
  
  反过来看,张近东的风格让我更倾向些,照我肤浅的看法,他具备一个国际性的优秀企业家的潜力。张主动放弃自己的较大部分股份,就说明了这个人对于权力(放弃绝对控股的机会)、金钱的欲望能自我控制,属于较为理性的人。在国美大肆扩张的时候,能冷静提出加强物流和信息化建设,能冷静提出员工计划,能冷静提出没有大规模并购计划,能祝福国美和永乐的老总是可怕的。平静不代表懦弱,平静下面代表智慧和力量。
  
  我发现越是去研究张这个人,就越发觉得黄并不是一个成熟的企业家。可能是个人喜好不同,但是,中国企业历来高调的企业家多薄命,黄不能不让我感到警惕。
  
  客观来说,苏宁在2006年于国美的差距还在缩小,但是差距还是多方面存在。同质化的竞争只能有两个办法解决:规模成本优势、差异化优势。国美显然追求前者,而苏宁更关注后者。谁能胜出?我显然看好练内功的苏宁!
  
  从股价来看,bestbuy,自1989-1999,10年翻了100倍。苏宁呢?
  至少应该作为未来5年最值得投资的品种去分析。
工具箱  

【 · 原创:truemting  2006-10-27 17:49 】    
  中信证券对于002024的看法有偏颇
  存货周转:苏宁在中报的表现比国美差。
  
  真的是,自己算了下,国美中报存货周转率4.03次(44.6天),苏宁存货周转率4.16次(43.2天),两者从06年中报看差不多,但是要考虑两家公司在进货销售方面的不同造成上下半年的区别。还需要看历史的数据对比。
  怎么能这么武断的下结论?
  
  关注几个核心指标:
  
  销售收入 净利润 总店数/总面积 单位面积销售额 存货周转率 其它业务利润占销售收入比 期间费用率 综合毛利率/毛利率/边际净利率 ROE。
  
  最核心的:单位面积销售额 存货周转率 期间费用率 综合毛利率
  
  其它,再想想看。
工具箱  

【 · 原创:truemting  2006-10-28 11:28 】    
  期间(8月11日解禁期到-9月30日)小非共减持2463万股。
  其中:
  按10送10计算股本(千股)
  
  06中期 06三季度 增减
  陈金凤 53490 33537 -19953
  赵蓓 31202 31202 0
  丁遥 4456 0 -4456
  
  陈金凤是江苏女首富,张近东手下最重要的干将之一,连锁管理中心总监、西南大区总经理等职。
  丁遥是连锁发展中心总监,职位稍微较低。
  张近东的股票要2007年7月11日才能解售。
  其它高管基本没有减持(其他人减持了2.28股)。
  
  应该说情理之中(国美当年借壳上市后黄也减持了不少股份)。但是还是让人觉得减持的幅度太大了。几乎占了可减持的1/3左右。特别是丁遥,全部减持,让人怀疑是否有离开之意。陈也减持了很多。
  
  这真是让人疑惑的动作,预计下周股价会有一段调整期了。
工具箱  

【 · 原创:truemting  2006-10-30 09:18 】    
  昨日到华强北商业区(深圳最核心的商业街)看了下苏宁的新3c+旗舰店和对面国美、永乐,前面茂业家电超市。
  苏宁的旗舰店让我略有些失望,尽管它的装修陈设都是里面最好的,但是可能由于在2f,入口不通畅,要大拐角上楼,上楼面对没有标示,直接就是通讯手机区,给人的感觉是很小,手机区难以与华强北其他诸如协亨、易天等专业手机连锁店相比。进入正规区域后发现苏宁的营业员有些靠墙扎堆,面对过来的顾客没有人主动上前,让人颇有些觉得这些人多余的想法。店内还是按类别+品牌的划分。但是奇怪的是品牌前几乎没有人,我在sony的彩电店面前看了一段时间,也没有人过来招呼。我有些不太明白,这是不是学习bestbuy的仓储式卖场方式,就是减少店内员工,让客户自由选购?但是如果有客户有疑问怎么处理呢?旁边又没有任何店员?毕竟家电技术含量更高,需要导购引导。
  另外,正好碰到一个客户向一个店内的领班(主任?)抱怨什么问题,苏宁的这个主任,态度相当不好,声音尖刻,脸上也冷冰冰的。让我感觉很不好。
  整个苏宁店内客流量相当少(中午,客户相对少些),相对于国美、永乐都要少很多,这可能与位置和客户的熟悉程度有关。
  
  国美店内部装修已经很陈旧,灯管摆设都存在问题,但是因为是老店,客流量明显比苏宁店更高。店员显得更专业,品牌区都有人,但是好像和以前有点不同,不会马上有人上前搭话。
  
  永乐店看起来没有太大变化,因为地势较好,客流量也比苏宁稍大。还没有任何国美的标示。
  
  整个华强北目前最占据优势的应该还是国美(一条街布置了两家店,对面分布)再加上收购的永乐,就占有了3家店,气势非凡。苏宁布置在街头的位置,流量少些,且布置在2f,上2f还需要大拐角,很不方便。
  但是苏宁的内部装修摆设看起来更豪华正规,如果是节假日,则国美店狭窄的店面会让客户感到窒息,相对如果去苏宁店,则会感到更加舒适。可以说苏宁店更适合客流量巨大的节假日。而平日的话,面积更大的多的苏宁店看起来就显得更加冷清些。
  
  看完一天的感觉就是:苏宁本身的内功还没有显现出来,与国美的同质化还是很严重。内部员工的管理培训似乎没有看到成效。国美毫无疑问的保持对苏宁的领跑优势。目前平板液晶电视已经处在全面换代的时刻,苏宁国美都把握了这一趋势。
  指望苏宁马上成为bestbuy是不现实的,之所以看好苏宁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不看好国美收购永乐成功。这种白热化的竞争,一旦落后,就很难翻身。
工具箱  

【 · 原创:truemting  2006-10-30 17:04 】    
  更正下,陈金凤没有减持手上的3354万股,是其他小非减持了约2000万股。
工具箱  

【 · 原创:truemting  2006-10-31 21:01 】    
  黄光裕大哥出事,0493今天公告停盘,多少有点风声鹤唳的样子。
  国人近来仇富心态渐强,黄盘踞福布斯榜前列位置,为人又张扬,不免会得罪人。
  
  黄近来需要面临太多问题挑战,中关村的资本运作,鹏润的高端家电经营,永乐的并购,和大中的纠葛,政府的调查。他能腾出手处理好和永乐的企业文化融合,管理并轨,人才激励留用,店铺合并重建这些棘手问题吗?
  
  虽然他的确是个精力充沛的商人,我还是感觉不看好。继续关注后续发展
工具箱  

【 · 原创:truemting  2006-11-03 20:25 】    
  苏宁3季度季报透露出这么一个信息:
  苏美之争已经越加激烈。两者都认识到:随着11月5日新的零售商与供应商关系条例(尽管这是个垃圾条例)推行,原有的靠占用供应商资金实现自我循环发展的老路子将越走越窄。而相对的,苏宁的做法更激进些。这才有3季度现金流量负得很大的问题。
  主要原因就是:为了与国美抗衡,必须对供应商给点甜头,于是苏宁提供了比之前更多的预付和现金支付,减少了应付款所致。而所谓攻击苏宁存货周转率下降,本季度末存货同比增长一倍的说法都是可笑的。05年3季度存货更是同比04年增长了3倍!存货周转率因为要考虑季节,不能那么简单的计算,年末的数据更准确!
  这个数据可以从应付账款/票据与存货增长比例来分析,如果同步增长,则策略不变,如果增长加快,则说明“类金融”循环加快,扩张加快,而流动风险也更加大。如果增长减慢,则说明企业试图改变靠“类金融”模式扩张的策略。
  苏宁的数据恰好说明这一点。
  
  应该确切地说,现在还不看不出苏宁比国美究竟强在什么地方。但是国美扩张(特别是资本市场的扩张)比苏宁大,而国美的金融链更加复杂,也更加危险。在激烈的竞争下,两者的效率都会暂时下降,关键是看谁能熬得过去。
  例如苏宁3季度的近40多个亿的应付票据/账款,如果拖占1个季度(90天),则有着40多个亿(事实上应该不止吧?)的体外资金占用。这个资金会随着销售收入的增加而增加,随着应付账款周转率的下降而增加。随之而来的现金流风险就更大,一旦出现信任危机,则这些应付款(应付账款最为明显)马上就会成为需即可支付的负债,而手上的现金就是救命的钱,如果没有,那么不能指望去卖存货(很多是样品)除非不准备开店了。那个时候,估计他们都要苦笑,扩张越大,占用资金越多,那个时候的负担就越重。
  
  所以,3季报不说明问题,而苏宁的改变需要付出现金流的代价。国美的3季报没有出,没法比较,现金流估计也会同比去年差很多。存活周转率上,估计年报的数据才有说服力。但是两者都会出现下滑。国美在应付账款周转率上已经达到了惊人的120天,再延的可能性很小,但是由于销售收入增加,体外资金占用也会更大得多。
  
  呵呵,两者是不是在比赛谁能熬过去呢?
工具箱  

【 · 原创:truemting  2006-11-06 15:44 】    
  0493HK继续下跌,11月15日的政策出台,对连锁零售业利空。
  002024今年已经没有太大变化:下跌空间有限,上行空间也同样有限。
  但是继续坚决看好苏宁未来5年的成长。现在的问题不是苏宁怎么发展,而是国美怎么死亡。
工具箱  

【 · 原创:truemting  2006-11-07 16:08 】    
  今日苏宁股价出现异动的主要原因是有报道称华北大区总监说07年北京将继续开20家店,并号称07年北京收入达到100亿。
  这的确是个重磅炸弹,因为06年苏宁全年收入不过200多个亿。且江浙占了较大份额。而北京是国美的老巢,如果真是如此,则苏宁07年还将继续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
  当然,这只是一面之词。口号不是事实。
  如何充分利用好sap的信息优势,如何加快南北两个物流中心的整合管理,如何处理好二线城市扩张和对应物流管理缺陷的矛盾,如何学习好bb的卖场优势,换化为苏宁自身特色的卖场定位,如何加强销售服务管理,如何处理好日趋紧张的资金链。都摆在张的面前,踏踏实实的业绩比大跃进更能让投资者安心。
工具箱  

【 · 原创:truemting  2006-11-08 16:45 】    
  苏宁大量使用银行承兑汇票的问题分析:
  ————————————————————————————
  
  注意到中金公司多次提及苏宁近期应付票据中大量使用了银行承兑汇票,言下之意有不好的意思。
  而银行承兑汇票是由企业签发的,委托银行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持票人的票据。银行承兑汇票的付款期限最长为六个月。也就是说,如果企业拿着一张银行承兑汇票去进行购销活动,它可以不用支付现金,只要它在汇票到期前能筹集到这笔货款就行。而企业所要付出的代价,只是付给银行万分之五的手续费而已。
  需要注意的有两点:
  1、银行承兑汇票最长期限是6个月,也就是180天左右。这也是应付款占用的最长期限。由于银行承兑汇票具有以上优点,供应商也愿意使用。他们可以拿着汇票转让支付他们需要支付的款项。是皆大欢喜的做法。
  2、银行承兑汇票需要担保人和一定的保证金。保证金一般挂在“其他应收款”下。从中可以看出些保证金的比例。
  
  苏宁05年1-9应付票据(全部是汇票)9.9亿,到06年6月30日猛增到19.7亿,到9月30日已经到27.5亿,比应付帐款还要大。而其他应收款,从05年1-9月的6500万,增加到06年同期的1.39亿。比例分别为:15.2、19.2。06年比例只有5.2%,可见苏宁主要使用的是担保人担保方式。这都比较合理。
  
  
工具箱  

【 · 原创:truemting  2006-11-10 17:08 】    
  苏宁3季度现金流量问题
  ——————————————————————
  
  公司第三季度现金流量为-5.5亿,这同比去年大幅下降,也是有些机构质疑的地方。
  就其原因,主要还是3季度存货增加了21亿,而3季度末应付帐款总额51.6亿,中报应付帐款总额40.6亿,只增加了11亿左右。
  
  05年,公司3季度存货增加了1.68亿,中报应付帐款总额27.66亿,3季度末总额27.97亿,增加0.31亿左右。
  
  所以还很难说,三季度现金流量大幅下滑,是因为应付帐款增速减缓公司增加现金和预付款所至。
  关键还是由于3季度存货增加太多。苏宁是傻瓜吗?一下进如此多的货,而又没有信心销售出去?他们为什么要一下子进这么多货呢?05年第四季度苏宁销售了46亿,而3季度也销售了42亿。十一黄金季节的作用不明显,那么难道今年苏宁的把握更大了吗?招商证券的人认为今年十一,苏宁销售收入翻番。如果真的如此,那就好说了,因为如果苏宁不再进货,这总计40多个亿的存货也不够第四季度销售的。
  
  所以存货周转率3季度已经是90多天,但如果第四季度销售收入大增,则有可能使周转率下降到70多天的常规区间。
  
  我认为,苏宁这种单季反常规主动大增存货,降低存货周转率(只是单季而言,真正的要看年报),不能与被动的存货周转率下降相比。他们这么大胆的作,不会一点道理都没有,至少对第四季度的销售是充满信心的。
  
  相反,如果这是真的,那苏宁的第四季度收入将大增(同比增长100%是没有问题的),机构的预测都太保守,即使同比增长100%算,苏宁06年eps是0.93元(净利润率按全年2.5%计算。今天收盘价计算,pe27.9倍,按06年计算,并不算高估。
  
工具箱  

【 · 原创:truemting  2006-11-11 10:44 】    
  11月11日 公司公告,股东赵锫女士继续减持手中苏宁股票,总计约1500万股,还剩余1500万股左右。
  
  从苏宁这段时间市场来看,有资金在逢低吸纳(在一定价格区间就放量收阳,过后就缩量下跌),小非减持的行为目前只限于一人,并不会影响苏宁长期投资价值。
工具箱  

【 · 原创:truemting  2006-11-14 13:38 】    
  关于第三季度苏宁存货大幅增加的看法
  
  先看看相关媒体的报道:
  此次国庆黄金周,苏宁未雨绸缪,按照全国各地的需求进行了提前备货,总的采购备货金额达80亿,其中包括彩电25亿、通讯18亿、小家电12亿等。由于现金预付比例达50%左右,采购货源中的新品比例达40%,而特价机比率也同样高达40%,其中北京的备货量接近8亿元,范志军预计,十一期间,苏宁的价格降幅将达10-30%。笔记本电脑全面跌破台式机价格,最高降幅超过30%;平板电视逼近CRT价格,最高降50%;小家电最高降60%;冰箱、洗衣机最高降40%;千万像素数码相机跌破2800元,引领数码相机全面降价,最高降幅超过30%
  
  号称80亿肯定是夸大的。但是和我的判断基本差不多:第三季度多出的20亿基本上都是现金预付的,目的是换的厂家的毛利,还有增加“特价”机型。增加最多的应该还是平板彩电!
  苏宁不会傻到进了20亿的货而没有把握销售出去。所以,这种主动式备货导致区间存货增加,不能简单算入到季度的存货周转率中。
  
  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苏宁更多的还是集中在促销手段上,而这些手段都是很容易被对手模仿的。真正的较量还是集中在物流配送、数据挖掘、卖场定位上。
  
  总之,从种种迹象来看,苏宁第四季度形势依然良好,机构的预测甚至有较大低估,特别是对于3季度现金流以及存货的质疑导致机构的预测保守。目前依然是增持苏宁的良好时期!
  
  
工具箱  

【 · 原创:truemting  2006-11-15 10:34 】    
  最新报道:结盟中移动 苏宁谋求进军 3C 零售领域
  
  昨日,家电零售连锁巨头苏宁电器宣布与中国移动共同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展开一系列具有排他性的深度合作。分析人士指出,由于竞争激烈,传统家电零售的利润率已经日趋降低,苏宁此举意在将其产品向 3C类转型,由此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
  据中国移动高层介绍,此次合作方向主要集中在终端建设、产品联合定制、市场共同推广、数据共享分析、服务项目开发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苏宁电器手机事业部总经理顾伟透露,双方将共同加大手机产品的整合力度。中移动和苏宁将根据产品联合向工厂采购,各自利用双方的渠道捆绑移动业务包进行销售,类似的合作先期已经展开。
  与此同时,双方还将共同进行销售终端的设计建设。顾伟表示,中移动将在苏宁共同推进建设 100家全业务营业厅,以及 40 家移动新业务体验店,届时移动的很多新业务都会率先出现在苏宁电器。双方还将共同开发手机用户的增值服务和一站式服务。此外,双方还将共享彼此的数据库,有针对性地推出产品和服务。
  
  ——————————————————————————————
  这是苏宁3c战略的重要一步。
  因为3c及数码产品是高流通周转性产品,目前苏宁或者国美销售淡季的成本费用颇高,相当多的销售收入表现在几个节假日。如何提高平日销售淡季的客户流量和销售收入是个相当重要的问题。
  由于苏宁主营业产品的彩电、冰洗、空调,都属于耐用消费品,一般客户都喜欢节假日统一购买。因此日常的客户流量都很少。而3c和数码产品的比重加大,能弥补这一缺陷。
  和中移动强强联手,对于与上游手机生产商的话语权加大,对于苏宁绝对利好。
工具箱  

【 · 原创:truemting  2006-11-15 15:36 】    
  再次计算下:
  苏宁06年中期 存货周转天数(按年计算):43.3天
  应付款(应付帐款+应付票据)周转天数:60.8天
  国美06年中期 存货周转天数:44.66天
  应付款周转天数:124天
  
  按此计算,苏宁一年能占用的资金大概是:主营业成本202.40(中报数据*2)除以360/(60.8-43.3)=9.83亿
  国美一年占用的资金大概是:48.53亿
  
  原理是:每年存货周转一次,本来对应的应付款也应该周转一次,但是实际上应付款周转更慢,这就导致多余的占款。
  从以上数据来看(年报更准确,因为下半年周转更慢些),苏宁能占用的资金只有10亿不到。而国美大大超过了苏宁。而2004-2005年国美的扩张速度远远落后与苏宁,可见,这个时期占用的资金都投入到其他领域去了。而苏宁的资金更紧张,但是相对更安全。国美资金充裕,但是由于应付款周转太慢,比苏宁慢一倍,因此现金流更加充沛。但是,风险也更大的多。
  
  从流动资产周转率来看,苏宁按照06中期计算全年周转天数是:85.71天,一年周转4.2次。每销售1元钱,需要0.47元流动资产支持。
  国美按06中期计算,流动资产周转天数是:129.9天,一年周转2.77次。每销售1元钱,需要0.72元流动资产支持。
  从这点来看,国美自豪的高现金流量也没有什么可以称道的,流动资产的利用效率比起苏宁相当低。在存货周转情况差不多的条件下,为什么流动资产差那么多呢?只能说国美的流动资产并没有完全用在家电连锁上。
  
工具箱  

【 · 原创:truemting  2006-11-15 16:30 】    
  今日5部委联合发布《零售商供应商公平交易管理办法》
  
  客观说,这个办法对于目前终端零售商强势的地位提出了挑战,至少说明国家正在试图梳理这方面存在的混乱情况。
  
  主要看法有几点:
  1、办法只是一个开始,目前的实际作用对于大型企业影响根本不大,对于零散的小零售商则影响较大。例如促销费应征的供应商同意,不得要求供应商派遣厂促等等。这些规范很笼统,而强大的零售商根本就不会“强迫”或者“不征的供应商同意”。
  2、办法可以看到一个趋势,第一是靠吃上游企业的做法日后必定越走越窄;第二是
  努力降低自身期间费用,通过与上游供应商合作,扩大整个制造+零售的整体利润区间才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3、办法对于苏宁的影响并不太大,苏宁本身就在减少厂促人员,应付款周转率也在60.8天(按中报计算),其他业务收入也不可能少收。而对国美的影响更大,最大的问题就是国美应付款周转率高达124天(按中期计算),如何与规定的60天符合,估计要从应付票据上找办法的漏洞。
  4、其实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三个:第一,上游厂商本身实力不济,相互压价,缺乏品牌知名度。第二,中国目前消费者还是价格敏感型,缺乏对品牌的忠诚。第三,国内外经验表明,家电渠道最终还是会形成垄断,而垄断的行业必然出现不公平状况发生。
工具箱  

【 · 原创:truemting  2006-11-17 11:19 】    
  永乐崩溃的原因和教训分析?
  
  永乐(HK0503)中报显示,公司净利润从去年同期1.41亿猛然下滑到仅仅1500万。降幅高达89%。让人不仅惊叹,04年携外资风光无限,四处并购的中国第三大家电零售商竟然不到半年时间沦落到被并购对象。
  
  从06年中报来看,公司销售收入77.2亿,同比增长35.5%,销售利润5.57亿,同比增长45.3亿。收取供应商款的其他业务收入9.38亿,同比增加50%。毛利率增加到7.5%,而去年同期为7.0%。公司门店数从去年末的193家,增加到225家。
  从这些数据来看,似乎没有太大问题,证明公司在渠道供应关系等问题上变化不大。
  
  但是,公司的问题在于:
  1、公司销售额和门店过于集中在江苏上海等地。华东(含安徽)占了销售额的74%。这说明,公司还缺乏全国扩张的经验;公司过于集中在某些区域,容易被竞争对手集中打击(只需要集中在某地开店,即可马上让公司的毛利迅速下降);对于公司采购拿到足够的销售毛利不利。
  2、公司除了通讯产品(主要是手机)毛利稍微占优外,其他各类产品毛利远远低于国美和苏宁。在06年中期,在激烈竞争下,通讯产品毛利也出现了接近4个点的下滑,由于占比较大,因此对整体毛利的影响显而易见。
  3、公司06年中期新开49家店,但却关闭了17家店,如此高的关店率,说明公司05年的扩张是很不踏实的。同时也提醒,关店有一个时间延迟,因此容易造成假象。我想这不仅仅是永乐一家的问题。
  4、公司对于06年上半年期间费用的控制可以用“崩溃”来形容:期间费用率13%,上升了44%。而公司毛利仅仅只有5.57亿的情况下,期间费用率一两个百分比的增加都将是灾难。而永乐上半年銷售及分銷成本9个亿,同比激增91%。其中,门店租金同比增加142%,员工成本激增156%。如果说租金随着开店增加还有所解释的话,员工成本激增156%就让人想不通了。
  
  总结下永乐崩溃的教训在于:
  1、盲目扩张(特别是收购加盟方式扩张)对于缺乏全国布点经验的区域连锁企业是非常危险的。
  2、必须不断加强自身优势产品的销售额和毛利(例如国美的彩电,苏宁的空调)。
  3、不能把自身业务集中在某类产品或者某些区域。因为在激烈的竞争下,过于集中,会吸引竞争对手的加入从而快速稀释毛利。
  4、内部精细化管理比扩张更重要!永乐在扩张风光的背后,却是费用的“失控”。而对于销售企业这种净利率很低的行业来说,控制期间费用比增加销售收入或许更加重要。
  5、租金的控制非常关键,加入商圈——商圈人气提升——竞争对手加入——租金相应增加——毛利下滑。这个问题最容易在1线城市发生。因此,如果在1线城市比例过重,则非常容易被后来的竞争者攻击而费用“失控”。
工具箱  

【 · 原创:truemting  2006-11-17 14:12 】    
  苏宁2006年3季度产品毛利及与竞争对手对比情况统计
  
  2005-2006Q3苏宁产品毛利率变化
  
   2005n 200601Q 2006Z  200603Q
空调器 9.30% 8.92% 9.20% 11.64%
彩电、音像、碟机 7.55% 7.59% 7.07% 9.37%
冰洗 9.65% 11.62% 10.04% 10.07%
通讯 15.06% 13.24% 8.25% 10.70%
小家电、厨卫电器 6.17% 5.27% 14.25% 21.40%
数码、IT 5.31% 5.40% 6.51% 4.99%
安装维修业务 67.73% 61.43% 66.10% 59.36%
合计 9.68% 8.61% 9.45% 11.56%
  
  
  苏宁2006年与其他主要竞争对手产品毛利对比
  
   苏宁 国美 永乐
空调器 9.20% 8.23% 5.30%
彩电、音像、碟机 7.07% 9.89% 4.80%
通讯 8.25% 7.35% 10.60%
冰洗 10.04% 9.62% 7.20%
小家电、厨卫电器 14.25% 12.70% 数据不详
数码、IT 6.51% 数据不详 1.80%
安装维修业务 66.10% 无 无
  
  
  分析:
  从06年中期来看,苏宁分产品毛利除了彩电及视听设备毛利低于国美外,全部都领先国美。而永乐除了在通讯设备方面保持强项外,其余毛利均大幅低于国美苏宁。(永乐已经解除与联通的合作协议,通讯方面不再拥有优势)
  
  从06年第三季度来看,苏宁分产品毛利走势非常令人欣喜,最拿手的空调毛利继续稳步上升。最可喜的是彩电毛利首季度出现较大增幅,由于这是与国美差距最大的分产品,而且销售额巨大,这样的毛利上升趋势令人鼓舞。另外,小家电毛利上升到了21.4%,升幅巨大。3C产品依然是苏宁的短项,但是3季度通讯设备毛利有一定升幅。
  从前日与中移动结盟(排他性)来看,3C有望得到进一步加强。要知道当初永乐正是因为与联通结盟从而通讯产品毛利远高与竞争对手。而中移动显然实力更加强悍,两者结盟,能从上游拿到更高毛利或者定制的特殊机型。另外,两者在手机销售和后续入网服务方面能互相共济,这是个双赢的事情。
  
  总之,苏宁在销售额低于国美情况下能在分产品毛利方面领先国美,显示公司良好的销售及谈判策略技巧。在目前国美陷入各类经营外事务的时候,苏宁抢先3C市场,显然占据了战略主动,值得期待!
工具箱  

【 · 原创:truemting  2006-11-18 17:03 】    
  今日苏宁再次公告,赵培再次减持2400多万股,剩下7百万股未售。
  
  减持的股份已经被市场吃掉,看来,赵培退已确定。
  
  另外,有消息称苏宁股权激励方案即将出台。个人认为符合市场预期,基本锁定了市场的预测。如果方案出台,股价受刺激还将继续上行。
工具箱  

【 · 原创:truemting  2006-11-18 17:26 】    
  据苏宁电器介绍,公司高管股权激励方案已经制定,内部基本通过;本月将召开董事会予以通过,预计12月份正式实施。公司表示,年底前一定要把股权激励工作做完,便于年度业绩考核。公司将采用期权方式来实施高管激励,具体要点如下:
  1、行权价:30元
  2、增发股票数量:总股本的2-3%
  3、行权期限:5年有效,4个年度内分批行权
  4、条件:年度净利润增长比例,今年增长80%以上,2007年增长50%以上,2008年-2010年间每年增长30%以上
  5、范围:总部副总裁以上、总部中心总监、各大区及子公司总经理,人数不超过100人
  我们认为该方案基本确定了公司股价底线,同时净利润增长的保证将提升市场对行业和公司的信心,建议投资者积极买入。
  短期风险在于:赵蓓将继续减持剩余的2339万股,对股价上升有一定压力。主要原因是对于公司创业元老的股权,公司规定:
  1、离开公司的员工,必须全部退出,不能继续持有公司股权;
  2、不在公司重要岗位的员工,不能持有太多公司股权。
  赵蓓虽然是公司的创业元老之一,但由于年岁已大(50岁)有退出之意,张近东要求其全部卖出,不再持有公司股权。因此,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赵蓓将继续减持剩余的2339万股。
  
  这个消息看来很真实!
  
  赵培的退出就是在为股权激励打下伏笔。
  
  按照激励条件,未来苏宁eps如下:(股本不变)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0.52 0.936 1.404 1.825 2.37 3.08
  
  按照30xpe计算未来苏宁价格如下: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8.08 42.12 54.75 71.1 92.4
  相对现价: -1.92 +12.12 +24.75 +41.1 +62.4
  
  个人观点:
  这个激励方案很符合真实情况,值得期待。赵培最近不断减持,股价却不断推高,很可能与方案直接有关。按照方案承诺条件,业绩条件显然超出市场预期,06年市场低估10%,07年低估17%。消息如果一旦公布,则机构将纷纷调高业绩预期,并刺激股价继续上行。
  由于第四季度和第一季度向来消费类股票走强,估计苏宁将在07年1季度末股价达到新高,如果年报表现抢眼(事实上可能性越来越大),市场或将给予07年>30x的估值。
工具箱  

【 · 原创:truemting  2006-11-21 11:28 】    
  国美今日公布3季度业绩 费用控制不力导致净利润率继续下滑
  
  统计分析如下:
  单位:百万(人民币)
  
  2006前3季报告 国美 2005同期 同比增长 苏宁 2005同期 同比增长
主营业收入 17786 12551 41.71% 17546 11345 54.66%
主营业成本 16120 11435 40.97% 15753 10245 53.76%
主营业利润 1667 1116 49.37% 1764 1065 65.63%
毛利率 9.37% 8.89% 5.41% 10.05% 9.39% 7.10%
其它业务利润 818 570 43.51% 890 568 56.69%
综合毛利率 13.97% 13.43% 4.01% 15.13% 14.39% 5.09%
期间费用 1716 1020 68.24% 1971 1282 53.74%
期间费用率 9.65% 8.13% 18.72% 11.23% 11.30% -0.59%
税前利润 768 667 15.14% 684 346 97.69%
净利润 683 593 15.18% 433 214 102.34%
净利润率 3.84% 4.72% -18.72% 2.47% 1.89% 30.83%
  
  
  分析如下:
  1、国美3季度销售收入已经与苏宁基本持平
  2、毛利率上看,苏宁继续领先国美
  3、其他业务利润算法有不同(统计口径)
  4、即使算法不同,从期间费用来看,国美前3季度期间费用率出现较高增长(+18%)。而相对的,苏宁前三季度期间费用率则下降了-0.59%。显示国美费用控制能力下降比较厉害。
  5、最明了的是,国美净利润率下滑了-18.72%,苏宁则大幅增长了30.83%。尽管目前国美的净利润率依旧领先,但是此消彼长的速度也相应加快。
工具箱  

【 · 原创:truemting  2006-11-22 10:09 】    
  苏宁获得了史无前例的采购大单
  
  苏宁电器(002024)与国内外上百家主流家电厂商为期一个月的采购谈判行将结束,苏宁获得了史无前例的采购大单-2000万台/件的巨额全球采购,包括500万台手机、320万台彩电和400万台/件数码产品,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为预付款产品,并有40%以上的产品属于定制机型。
  ——————————————————————————
  看法如下:
  惊人的采购量表明:苏宁对自身的销售能力充满自信,产品毛利还将继续提升;警惕盲目的自信,由于定制或买断包销机型的增加,同时也将考验苏宁自身的销售数据挖掘分析能力;预付款还将增加会加大公司现金紧张问题。
  谨慎看好,但还需年报数据支持这一判断!
工具箱  

【 · 原创:truemting  2006-11-23 09:23 】    
  昨日,国美并购永乐后的新集团——国美电器集团在北京宣布正式成立。国美电器集团董事局主席黄光裕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时表示,通过集团总部的职能架构,今后将会推动“多品牌”的差异化经营,充分发挥国美和永乐销售网络的互补性,将国美、永乐、鹏润电器三大品牌纳入集团统一管理,成为集团所辖并独立运营的家电零售品牌。国美方面还表示,在2010年争取销售规模达到2000亿元,届时占中国国内家电零售市场的市场份额将达到20%,并稳定地成为全球家电零售行业的前三名。昨日,国美、永乐合并后全新的组织架构同时公布,4位国美人士进入永乐总部,分别执掌了总部副总经理、采销总监、财务总监、综合管理中心总监这四个重要岗位。与此同时,7位永乐人士调进国美总部并进入了七大管理中心。
  
  据介绍,2007年,新国美集团将完成全国渠道网络布局,争取实现销售额突破1000亿元,力争达到利润23亿元以上;2008年,形成多层次的渠道网络和多品牌差异化的经营模式,销售规模超过1200亿元;2009年,形成国美、永乐、鹏润电器三大差异化品牌的强大优势,争取销售规模超过1500亿,在国内的市场份额全面超过15%,进一步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2010年,力争逐步走向国际化市场,重点在东南亚进行网络开发,争取销售规模达到2000亿元,中国国内的市场份额达到20%.
  
  ————————————————————————————
  看法:
  1、国内家电连锁已经形成2强争霸格局,国美表现强势,而苏宁表现低调。
  2、国美3大品牌运作难符其实,之间差异化并不明显,反而会削弱国美品牌。
  3、永乐基本上被国美接管,而永乐仅仅只有陈晓当了国美的“ceo”,其余皆进入“管理中心”一级的中高层。陈晓在国美高层会有点独力难撑的意思。
  4、提出的五年规划目标太过于“遥远”。06年国美销售收入预计250亿,永乐假设最良好的情况下,销售收入200亿左右。两者合计450亿。而陈晓提出如果明年国美总体收入不足1000亿的话,将辞职。按这个计划,07年销售收入必须激增122%。而从三季度来看,国美和永乐收入增速都<50%。所以,这个计划是非常“激进”的!
  
  总之,两者合并首先不应该在规模和速度上着力,而应该多在人员稳定、后台融合统一、文化融合、门店重构方面下手。国美这么做恰恰是苏宁所愿意看到的,从近期采购来看,两者采购对于上游的影响看不出新国美有“相对的优势”,毛利接近的情况下,比的就是费用率和物流服务等内功。
  继续坚持看好苏宁,继续坚持不看好国美+永乐,这个超越的进程或许到2010年就看到分晓了,拭目以待!
  
工具箱  

【 · 原创:truemting  2006-11-29 12:27 】    
  bestbuy 与 circuit city 二十年竞争过程的启发
  
  过程分析:
  1、在行业高速增长阶段,bb和cc均高速发展,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bb在这一阶段依靠快速扩张,领先的大卖场,高质量的服务,以及高毛利占据了竞争的有力位置。bb则相对保守,但是两家公司都非常优秀,各自击败了主要领域内的竞争对手。
  2、随着行业集中度提高,bb和cc在1994年开始真正的交锋对决。当时这两家公司基本上占据了行业的前列的大多数市场份额。
  3、两者的竞争异常激烈,在2001年前,并没有完全分出胜负。但是这个过程异常艰辛,一方面是家电行业在97年出现行业低谷,周期波动明显。一方面是bb的主要对手cc公司也非常优秀,长期在市场份额,毛利方面领先bb。1997年,bb陷入前所未有的低谷,净利润几乎为0,公司面临极大的压力。但是,这次危机并非公司本身经营问题,而是97年计算机为代表的新家电极度不景气造成的。事实上,在2003年bb又再次经历了行业低谷,收益极差。
  4、但是恰恰是97年行业的不景气宣告bb正式超越cc。97年后,bb的毛利率逐步上升,cc的毛利率逐步下滑。在2003年行业再一次不景气中,bb毛利首次超越cc。而cc在2003年不景气中遭受严重打击,从此只能看着bb成为行业的新霸主。
  5、客观来说,cc公司的经营是非常优秀的,也没有犯下太多的错误。事实上,cc的股票在2003年前表现都是相当不错的。之所以最终被bb超越,还是因为bb的经营管理更加优秀而已。
  
  对目前美苏争霸的国内家电市场有几点启发:
  1、家电销售行业也是具备一定“周期性”的。原因是产品的更新换代存在周期性。
  2、目前中国,一二线城市已经处于行业整合期,三四线城市还处于行业扩张期。比较复杂。这也注定了,苏宁和国美还有行业扩张空间。同时在某些区域竞争加剧。
  3、从bb和cc的经验来看,对于连锁零售这样的终端企业,低成本,高运转,低费用才是贯穿竞争始终的关键因素。规模不是关键(cc长期销售额远高于bb),毛利也不是关键。
  4、因此,存货的高周转非常关键。从市场选择来说,幸存者一定是让利给消费者,薄利多销的公司。因为高毛利的现象对于零售企业来说,是不长久的。
  5、cc失败的策略因素,主要是:由于是先行者,很多店铺设计定位就不好;很多次家电的更新换代cc都错过良机(主要是原有产品销售毛利高);后来的并购扩张证明了,几乎所有重要的并购都以失败告终(并购对象规模都并不大)。而bb同期坚持自有开店,稳步扩张的方式。直到很后来,bb才开始在国外并购。从这点来说,国美显然在步cc的老路。
  6、有意思的是,不论是美国,还是日本,不论是家电连锁,还是超市连锁,最终都是第二位的竞争者后来居上。不知道里面是否暗含了一定的规律?
工具箱  

【 · 原创:truemting  2006-12-01 09:28 】    
  苏宁2008大3C联盟浮出水面
  
  继索尼、三星、松下之后,近日,全球第二大数码相机生产商——佳能与苏宁结成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11月29日,佳能(亚洲)有限公司总裁小泽秀树率团首次拜访苏宁电器南京总部,与苏宁电器董事长张近东等高管就未来几年的数码市场的高速发展前景达成共识,并将就佳能数码相机在中国市场的推广结成战略同盟。
  
  小泽秀树总裁透露,自己是从最基础的销售人员做起,先后在美国、新加坡、香港、泰国等地方工作了30多年,多年来的海外工作经验和与大批经销商的合作,使他判断一个企业能否成功,走进其店面略加参观就可以看出。在参观了苏宁电器新街口店后,小泽秀树对苏宁电器的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他认为,苏宁电器目前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而通过研究他更大胆的预言:苏宁电器的未来将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完全能够超越诸如日本的Big camara、Yodobashi等家电连锁企业,踏入世界顶级企业行列。而这也正是吸引佳能和苏宁展开全方位战略合作的主要原因。
  
  专家分析,随着全球最主要的4家数码品牌与苏宁相继结成战略同盟,一个由苏宁牵头,全球主流3C数码品牌参与,围绕2008奥运市场展开的信息共享、产品推广、市场营销和供应链整合的2008大3C联盟浮出水面,中国消费者有望享受到与全球同步的、具有更高性价比的数码产品和服务。
  
  观点:
  1、近期苏宁战略调整十分明显。就是向所谓的“3C”(其实主要是电脑/数码通信)为主进行倾斜。两个月来,连续与中国移动、三星、松下等全球巨头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虽然只有中国移动是排他性的,但已经走在国美前面。
  2、国美近期显然忙于应付内部整合事务,几乎没有太多战略动作。而前面国美公告,说明陈晓提及的国美五年计划并非公司实际计划,陈晓目前还并非国美高管。颇让陈晓尴尬不已。让人感觉公司高层,特别是陈晓与黄之间还缺乏信任和沟通。
  3、国美虽然也提及公司战略是向3C倾斜。但目前相关举措并不明显。既没有改造店面计划,近期也没有任何战略合作计划。合并庆典,也只是延续传统的价格战促销活动。
  4、苏宁向3C大力倾斜,个人认为是符合大趋势的。但目前SAP和5315物流服务计划、店面经营方式向“家电顾问”转变等策略效果还看不出来。而公司资金链是否存在危险,没有看到年报前还言之尚早。但从公司进货情况来看,(10月1日前进货同比约增加20亿,11月马上又宣布进货超过200亿)一旦年报中存货周转保持较低水平(低于50天),那么苏宁的现金流就将得到较大的改善。(3季度经营性现金流为-8亿多)
  5、当前苏宁价位(对于06年保守业绩估计来说,已经偏高),除非股权激励出台刺激,否则继续大涨的可能性较小。长线而言,应坚决持有。
工具箱  

【 · 原创:truemting  2006-12-05 21:27 】    
  今天大商股份跌停,主要还是公司关联交易公告导致。
  
  但认真分析,并非公司花费5亿收购大连商厦地产3万多平米就很不划算(单价16000元/m2),而是公司公告中肆意提到:集团可以利用该地产(正好是大商股份最老的经营的商厦)从事同业竞争,但是为了上市公司的利益,还是决定把它卖了。最让人恶心的是,公告称:大连商厦地处繁华地区,盈利能力很强,对上市公司业绩帮助很大等等。
  其实收购这些地产,对大商股份的业绩一点帮助都没有(因为都是目前正在运营的商厦),只不过集团左手卖给右手,赚了5个亿,然后赶上新会计准则出台,到时候对商厦进行“公允价值”评估,到时候大商股份净资产又可以猛增一把。作为大股东的大商集团又可以从上市公司市场上赚一把,这算盘打得可真精!
  
  大商跌停直接带动消费百货类股普跌,特别是华联综超,跌幅也较大。
  中金公司这回脸丢的大,郭海燕作为中金公司商业行业的分析师,难咎此责。近期中金公司的分析水准下降得很厉害,不知道原因。
工具箱  

【 · 原创:truemting  2006-12-05 21:40 】    
  回头来说 中国目前上市公司的老总,能力有很强的,例如大商股份的牛岗,蒙牛集团的牛根生,国美集团的黄光裕等等。都是各自领域的老大。
  但是,中国上市公司老总敦行志远且能力很强的,却少之又少!
  想来想去,万科老总王石是一个,还真的难找第二个。
  看好苏宁老总张近东,但他和王石相比,差距还很大。
  
  国美今日公告,永乐集团原有7名执行董事全部辞职,而黄光裕及其夫人和原国美副总裁等3人入主永乐集团董事会(因为还要维持双品牌运作)。
  
  和最初预想的一样,陈晓独自一人处在国美新体系下:主席(黄光裕)——决策委员会——陈晓(ceo)——常务副总裁(执行者)的“悬空”位置。
  可以想象,陈晓作为一个被打败(如果永乐还有机会的话,大摩就不会“出卖”永乐了)的竞争者。又处于一个“无用”的位置:决策有黄以及决策委员会,执行有常务副总裁,陈晓还能做什么呢?他能指挥的动下面一帮打败他的国美大将?
  黄还有中关村公司要重组,还有他的地产项目要资金运作。这些他又能和陈晓分享沟通吗?
  
工具箱  

【 · 原创:truemting  2006-12-05 21:59 】    
  今日国美非公开宣布进军电子办公设备以及数码领域的计划:
  计划07年开办100家电子办公设备“广场”,以及几百家数码“广场”。
  
  ——————————————————————
  客观来说,耐用消费品在06年已经显示出:冰箱、空调等大宗耐用消费品,在一线城市已经非常饱和,今年以及以后能有较大潜力的产品有:平板彩电更新换代;成套家电的兴起;小家电的意外高增长。但不管怎样,家电市场在一线城市,决不能总是抱着耐用消费品不放。而且这些年,促销总是集中在几个时段内,消费者也都养成了促销期集中采购耐用家电设备的习惯。
  因此,平时家电卖场空耗着人力物力,客流量远远不及3c为主的电脑城、数码城等。这是一个长期的问题。利用的关键就是平时改造为3c为主的产品卖场,促销期则重点放在耐用商品上。
  但是,这里有个条件,就是卖场能支撑这种方式。因为平时耐用家电设备已经占用了绝大多数店面。挤出3c销售区域,对于很多“老店”实在是勉为其难。
  因此,就出现了国美这个3c的计划:增设“广场”形式的子店。
  
  而苏宁的对策是围绕原有店面,或建设所谓“3c+”旗舰店的方式。效果方面,从苏宁华强北第四代3c+旗舰店来看,还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空间足够支持3c的销售空间。
  
  比较两种方式可以看出:国美是迫不得已的做法,因为当年美国电器城就是因为进入电脑时代后,原有店面建设时间都很长,老店面居多,因此根本腾不出空间来摆放电脑等数码产品。而当时后进入的bestbuy却建设了很多面积较大的卖场,轻松的改造成新模式。这一点也是电器城当年竞争上落后bestbuy的重要原因。
  实际上,国美在深圳华强北最核心的店中,明显非常拥挤,第二层中柜台都挤满了。而相对面的苏宁电器,内部却显得很“空旷”。这就是后进者的优势:较少的老店面,更多更新的新店面。
  
  国美04-05年数码店全线关闭的事情还会发生吗?只能拭目以待。苏宁的所谓“3c+”旗舰店究竟能否真正改变卖场的定位,吸引旁边电脑城、手机数码店的高人流量,目前还看不出来,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
工具箱  

【 · 原创:truemting  2006-12-07 16:23 】    
  12月7日 苏宁股价连续4日下跌
  
  ——————————————————————————
  起因还是大商股份公告惹起风波,导致整个消费品板块以及高价股获利回吐。
  
  苏宁目前股价33.10元,保守预期06年PE38倍,07年26倍左右。在年报未出来前,估值很合理。
  前期涨幅较大,很大原因是由于对于公司股权激励预期。但是目前市场很微妙,一方面大盘有调整迹象,一方面公司股价一个月最高涨幅达到50%以上,公司股权激励行权价已经很难按照原先传闻说的30元制定。
  苏宁也一定在担心,目前公司股价被快速抬高,一旦股权激励计划不如人意,或者行权价较低,将引发前期获利资金的回吐,造成短期股价震荡。大商自以为高明的公告就是最好的反例。
  
  因此,短期内股权激励计划出台的可能性较小,但是如果苏宁股价继续下跌,那么计划出台的可能性就会很大。
  长期而言,持有苏宁的仓位不应该因为市场的短期波动而调整。
  如果说抛出的时机只能是:1、整体市场被严重高估,泡沫严重;2、苏宁股价被严重高估;3、公司出现基本面的严重问题,以至于将影响长期的趋势。
  002024每一次大幅调整,都将是长线加仓或买入的良机。
工具箱  

【 · 原创:truemting  2006-12-13 10:12 】    
  黄光裕38亿进军时尚产业 拟复制连锁经营
  
  昨日下午2点,国美集团总裁黄光裕耗资38亿投资兴建的商业项目“鹏润国际时尚交易中心”在京正式揭幕。这也是全国首富继2006年在高端电器销售业、医药流通业和房地产业内大举扩张之后,首次进军服装时尚产业。
  
  ——————————————————————————
  1、前期报道,鹏润家电已经将部分店面与国美合作经营,而也与部分供应商也重新签订了供货合同。
  2、在永乐实力比较强的河南,永乐方面负责人强调:目前永乐仍然将和国美竞争,力争做到河南行业第一。
  3、永乐方面发生员工纠纷,引起国美方面高度重视。
  4、国美目前唯一在3c方面的战略,是和微软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不过因为目前家电连锁都没有涉及软件销售,所以这个合作更多的是促进新版操作系统vista的宣传,间接促进电脑产品的销售。
  
  还是老观点:黄总的手越伸越长了。多元化的脚步越来越快。
  多元化并非不可以,但是有前提条件。首先是主业已经占据行业竞争优势,行业趋于饱和,进入成熟甚至衰退期;其次是公司企业文化以及经营管理稳定且有效,做好了多元化的管理团队准备;多元化也首先应该从与主业关联的产业入手,例如上下游延伸,关联产业等;多元化必须围绕一个战略目的,确定集团主业,副业围绕主业进行。
  从国美情况来看,显然这方面考虑不多。黄的目的是:利用家电连锁占款投入毛利较高的房地产行业,将获利再投入家电连锁扩张。此次扩张的时尚中心,就是一个卖服装为主的商铺(不售,只租)。目的就是为了未来获得稳定的现金流。
  想法很好,但是,房地产行业同样是一个“吃钱”的行业,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而目前竞争激烈的家电连锁行业扩张同样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如果两厢比较,也许黄总作为一个商人,会选择房地产行业,因为毛利高的多!普遍30%以上,而零售业,最好也就15%以上。从地产到医药,到服装,急速的多元化始终是一把悬在国美头上的达尔摩斯之剑。
工具箱  

【 · 原创:truemting  2006-12-13 11:16 】    
  今日苏宁一举突破40元大关。按照07年保守预期,PE接近30倍了。
  
  讨厌这种投机性的拉升,最终只会伤害投资者和投机者本身。
  
  虽然当前估值还不算高估,但对于长线投资者而言,这种急拉的走势根本没有任何意义,只会加剧短期股价的震荡。
工具箱  

【 · 原创:truemting  2006-12-21 09:02 】    
  沃尔玛王朝——山姆.沃尔顿的故事
  
  —————————————————————————————
  
  尚未读完这本书,但感慨已经颇多
  山姆.沃尔顿就是一个典型的美国式的偏执狂!
  
  表现在:
  1、对事业的专著程度达到疯狂的地步。
  2、对金钱的淡泊,虽然他85年曾是美国首富。
  3、对控制成本的极度偏执。
  4、简单而平常的心态。
  
  映像太深刻的地方:
  沃尔顿常常给总部大楼的一些“管理人员”打电话,质问他们“你们究竟为公司做了什么事情?”。
  
  开会时,常责问下属管理部门,例如会计部门:“你们部门对公司有什么贡献?为什么公司需要弄你们这样一个部门?”,常常让部下“瞠目结舌”。
  
  山姆每次路过对手凯马特的任何门店,总是要跑进去仔细看,但最后因为已经成名,每次进去都会被对手公司员工认出来,就不敢再常去,所以对出名被人认识而感到“无奈”。
  
  山姆总是想把自己和沃尔玛装扮成一个乡下来的乡巴佬,尽量不引起对手的注意。但事实上沃尔玛由于业务的飞速发展而受到世人的瞩目,很多记者去试图采访沃尔顿,但发现,这个巨富,却开着一辆小货车,住着乡镇上的普通房子。
  
  山姆常常花很多时间跑到下面店子中去,他认为待在总部大楼里面会什么都不知道,他会疯掉。
  
  山姆不喜欢广告开支,他常反问部下:我们天天都是平价,还需要打什么广告?
  
  ————————————————————————
  
  看着沃尔顿和沃尔玛的成长故事,感觉真是有趣。如同当年那个时代杰出的美国创业者一样,都具有“偏执狂”的特征。
  
  沃尔玛能从一家乡镇小店,逐步成长成全球最能赚钱的企业,这种“偏执狂”式的经营管理是其成功的关键。
  沃尔玛成功的关键在于:
  1、执著于主业:以最低的价格销售他们的商品,并为客户提供最良好的服务。
  这一点不管是沃尔顿,还是后来的格拉斯都异乎寻常的“偏执”。而相对的,领先的连锁商凯马特却大手笔,接二连三的并购、进入新的领域,看起来眼花缭乱,最终还是摆脱不了2002年破产的命运。
  2、对成本的近乎“苛刻”的控制:这在很多优秀企业都能看到的“共同之处”。沃尔顿曾说过:沃尔玛出售的商品并不赚钱,因此赚的钱都只能是从成本中省下来的。巴菲特更是“偏执”到了极点,公司规模上几百亿,整个公司人员不过12个半。对于增加那“半个人”也要解释一番,还说:这简直是疯狂的做法。
  3、创业遇到沃尔顿这样的狂人,守业又碰上格拉斯这样优秀的企业领袖。假设沃尔顿在92年没有去世,而是继续领导沃尔玛,不敢想象现在会是怎样的情景。格拉斯在企业改造,科技应用等诸多方面都有不凡的见解。
  4、紧紧围绕着一点:薄利多销,优质服务。山姆极力反对公司养太多“非一线员工”,甚至对建设总部大楼都颇多抱怨,认为会惹上“官僚主义”作风。他始终没有忘记沃尔玛存在的根基:以最低的价格把商品推销给客户。
工具箱  

【 · 原创:truemting  2006-12-26 18:32 】    
  中金郭海燕的“偏执”!
  
  ——————————————————————————————
  刚看到中金郭海燕的零售业月报,本来只是份月报,但里面郭花费了较大篇幅批判家电连锁行业,特别针对苏宁进一步提出质疑。
  
  对任何公司都不应该屁股决定脑袋,正反问题都应该看到。因此,也并不以此觉得郭做法有问题。但她对于家电行业,以及苏宁的质疑却显得为了“质疑”而质疑。
  
  郭的看法主要是:
  1、2003-2006年4年间,前 3大家电零售商的门店数量均翻倍,销售收入增长只有 50%-60%。单店销售出现了下滑,这一现象在其它行业难得一见。
  2、门店同比增长显著超出销售增长,而且持续了 4 年的时间,这表明:新门店开出后即便在很长一段时期也难以达到老门店以往的销售业绩,而老门店受到新门店的影响,销售收入有所下滑。
  3、公司层面来看,随着门店数量的翻倍,租金、人工等期间费用也会相应翻倍,费用的提升速度快于销售收入,必然会压低净利润率水平。
  4、这种不经济的扩张还体现在现金流的流失。
  5、如果说其盈利好的原因是管理更加有效,那么也应当在其存货管理之中体现出来,而不是体现出存货周转率随规模的扩大而下降。
  
  其他还有荒唐的说法,比如:
  事实上,在这样一个市场上,如果要想论证一家公司的经营业绩很合理地比其它公司强,那么我们应当看到的情况是:
  ● 在各个市场上这家公司的门店都门庭若市,而其它公司的门店则无人光临。而我们的调研结果和消费经验均难以论证这一点,事实上各门店的同质性很强。
  
  1、首先郭统计的是前三大家电商,于是乎,把国美,以及06年倒霉的永乐都捆绑在苏宁身上。
  事实上,按前三季度同比如下:
  前三季度 店面数量 店数增加 销售收入增加
2006 316 69 54.65
2005 187 175 71.81
2004 68 65 51.45
2003 41   
  
  
  可以看出,苏宁除了2005年外,04和06年增长情况是比较“匹配”的。绝不是郭所说的,每年销售店面翻番(面积事实上也没有翻番),而收入只增长50%左右。
  如果这么来讲的话,只能说明另外两个巨头存在这样的问题!
  
  2、比较奇怪她所指的:老门店受到新门店的影响,销售收入有所下滑。是什么意思?如何能判断老门店受新门店影响?而且老门店为什么会受到新门店的影响?事实上,如果苏宁的老门店没有“内生性”增长的话,05年新开120家店情况下(新店一般来说,第一年都是不赚钱的),06年净利润就不会翻番了!
  郭居然能判断华联综超“内生性”增长率是7%,不知道这么精确的数据从哪儿来的?
  
  3、郭说:费用的提升速度快于销售收入,必然会压低净利润率水平。也不知道这个如何得出判断的?如果说的永乐,还比较好理解。
  事实上,苏宁06年费用提升没有收入大,因此净利润率得到提升。
  
  4、这一点是值得商榷的地方。苏宁今年三季度主动进行了大量备货,且增加了预付的款项换取供应商的更多返点。因此导致三季度现金流出现一定负数。
  客观来说,这么做是“被迫”的。一方面国美合并后采购能力大增,必然会试图在售价上压制苏宁。而苏宁为了收入的稳定,以及保证足够的采购毛利。必然只能加大采购数量,在预付款方面给与供应商更多优惠。
  因此,这么做显然存在一定的风险:需要更快速的销售来消化存货,否则存货需要占用更多的营运资金,只能降低公司的财务安全性。
  这一点,不容否认,现在一切都需要在年报中看到结果。从目前各种报道来看,今年10月之后,家电销售情况良好。但具体好到什么程度,还很难说。
  但从另一方面看,苏宁的应付帐款周转天数很少,而国美和永乐都达到了120天的极限。苏宁周转天数在50天左右,能挪动的“空间”是比较大的。而且,7月,国家开发银行给与了苏宁预计总额高达百亿的商业贷款支持。资金的压力有,但也许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所以,预计06年年报中,苏宁的现金流情况恐怕很难得到改善,一方面是公司11月又采购了大量存货。一方面是开店所需资金的匮乏。但公司的盈利能力还是能继续保持良好。
  现金流的概念应用在一个急速扩张的企业中是不恰当的,按照现金流的概念,根本不能投资类似苏宁这样成长期的企业。我们不能一方面要求公司高速增长,一方面不依靠财务杠杆的前提下靠自有盈利滚动发展。这个太难了。
  
  5、这点没有错,存货周转率是零售业的“生命”!家电连锁现在更多包销的情况下,存货周转就是生命线。这一点,也是对苏宁最担心的地方。但年报没出前,判断周转是否会升到70天以上,甚至更高,都是有点猜测的成分。
  
  ——————————————————————————
  
  郭越来越“偏执”了,这无助于提高自己。分析师绝对不能屁股决定脑袋,时刻都要客观的看待公司,不管是否有利益关系。
  苏宁长期而言,具备成长为巨人的各种条件。但近期还没有显示出超越对手的绝对优势。路是慢慢走的。
工具箱  

【 · 原创:truemting  2006-12-27 09:45 】    
  12月27日 两则重要消息
  
  1、在“北京之夜”现场,张近东第一次公布,在接下来的股份制改造和股权激励方案中,将自己所持有苏宁的股权比例进一步缩减到30%以内,剩下的70%给苏宁的产业合作伙伴、投资者以及为苏宁做出贡献的中高级管理者,随着苏宁业绩和市值的提升,3~5年之内,张近东有信心再在苏宁的员工团队中创造出800~1000个千万富翁。
  2、对中国市场垂涎了3年的全球家电连锁老大百思买,昨天终于在上海揭开了中国首店面纱。“百思买首家中国旗舰店将于12月28日起试营业,而正式开业时间将在明年1月。”昨天,面对全国数十家媒体记者的参观,百思买亚太区总裁吕维民的开场白显得极为简短。
  
  ——————————————————————
  1、苏宁第一次证实股权激励计划存在。而且在激励计划所需股份上面,不一定采用在二级市场购买的方式,而是采用张近东缩股方式进行。张总这一举动令投资者感到欣慰,也相信会让苏宁的中高层管理人员感到欣慰。这让我想起了万科的王石,将万科变成一个社会持股的公众企业。还是原来的判断:张具备成为一个国际优秀企业家的条件。
  
  2、Bestbuy 终于进来了。中国任何领域,都应该以光明的心态欢迎竞争。保护和人为的壁垒只会回到以前闭关自守的老路。事实上,bestbuy除了北美地区外,在世界其他地区也的确没有获得成功。在韩国、日本等国更是完全失败。在中国是否能够成功还需要时间考验。对此,不应该恐惧慌乱,也不应该狂妄自大,忽视bestbuy这个美国市场的佼佼者。
工具箱  

【 · 原创:truemting  2006-12-27 22:00 】    
  谢谢“投资股市”老兄提醒,修正下
  张最大可能是送股方式,当然也可能是期权或者股票增值权等方案进行激励计划等,而不可能采用缩股方式。
  不管哪种方案,张的持股还是会从目前的约36%,减少到30%以下。这将减少张约18-20亿以上的个人资产。虽然从长期来说,也许蛋糕做大了,他赚的钱不止这20亿。但至少目前对苏宁中高层(特别是后来提拔或者空降的)是种鼓舞。对投资者而言,也是件好事。
  至于收购大中,还没有任何消息。事实上,大中只是一个区域连锁商。又不像五星,在江浙二三线城市都牢牢扎根。今年北京是苏宁国美强攻的重点地区,大中其实日子不好过,他不放下架子,谁收购都要多花费代价。
  我个人倒反对这个时候收购大中。从北京苏宁07年规划来看,应该没有考虑收购的事宜。大中也并不是一个好家伙,当年接管永乐的一些门店,曾弄出很多问题和麻烦。
工具箱  

【 · 原创:truemting  2006-12-29 09:52 】    
  家电零售:从上游获取扩张资本非长久之计 上海证券报/索佩敏
  
  昨日,北美最大的消费类电子产品零售商百思买中国首家旗舰店正式开始试营业。面对国美、苏宁本土同行的低价策略,百思买表示自己的价格与前者持平。百思买高级副总裁、中国区总裁吕维民表示,利用上游厂商来获取自己扩张的资本并不是长久之计,因竞争惨烈而导致利润率低下的中国家电连锁行业,更需要做的是提高运营效率。
  
  —————————————————————————————
  现在是人都可以出来指责下,所谓的“低价竞争”以及“对上游厂商的压榨”,是国内家电零售业的诟病,仿佛采用bestbuy的策略就能大大提高企业毛利,且还能维持和供应商的“良好关系”。
  
  真是扯淡!
  上游厂商虽然嘴巴上都骂,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的很,为什么有些厂商可以不受“压榨”呢?比如海尔,苏宁和国美都表示过,对于海尔,都是先打预付款,而且还要打够数。但是苏宁和国美都愿意,为什么?因为海尔的品牌好,东西好卖!
  说到压榨,bestbuy当年压榨到sony和几家全球巨头集体退出bestbuy零售店。最后的结果却是sony最终还是回到bestbuy的阵营。
  都什么年代了,商场里面还谈什么“压榨”、“迫害”!厂家有本事就应该把产品做好,做出品牌,做出口碑,sony一台42寸液晶卖1万,你长虹有本事卖到2万,因为你的技术先进,对不起,就值这个价!
  sony的42寸bravo液晶电视,一年前买是1万4千,半年前日本人卖1万。那他们凭什么又多赚4千的利润?很简单,因为当时国内没有37寸以上的高价值液晶电视。所以人家敢卖这个价!
  
  零售业生存的第一原则是代替客户向上游商家要价!
  发展的第一原则是提高整个供应商+零售商的利润空间,这个首先要靠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其次要靠供应商和零售商共同提高生产和物流的效率和技术来实现。
  因此在还处在发展初期阶段的中国,人均gdp不足2000美元,这是美国50年代末的水平!去看看那个时候的沃尔玛在干啥?在严酷“压榨”供应商,在以别人更低的价格推销产品。bestbuy事实上发展初期,利润率也曾一度低到极致,为什么?因为它的毛利一直在领先的cc之下。薄利多销在零售业发展初期,是必须经历的过程。现在人家美国人均gdp3万-4万多美元,一台bravo液晶电视,也许只需要一个美国人一周的工资就可以买下。我们呢?即使深圳的白领,也需要干一个多月!更不要说内地的一般居民,那可能要干一年。
  当你面对可能一周就可以买下的电器,还会那么注意什么“促销”,什么“打折”,什么“增品”???
  记得bestbuy当初买下五星,公司北美区的管理人员到五星考察,看到简直是疯狂的各类眼花缭乱的“促销”,觉得不可思议,因为在美国,从来就没有这么复杂的“促销活动”。
  为什么bestbuy03年就在考察中国市场,3年后才开第一家店?那是因为发现中国市场的情况是比较特殊的。
  
  国美、苏宁并非傻瓜,中国目前某些一线城市,例如北京上海的确拉开了与国内平均水平差距,因此,具备了某些bestbuy的经营条件。但是绝大多数中国城市的消费能力和消费习惯,都注定了“价格战”始终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很多不负责任的编辑,不做调查,就张口闭口“价格战”会导致恶性竞争!真的是扯淡,事实上,不少咨询机构对国美、苏宁、大中、永乐的产品售价进行了对比,你会惊奇的发现,他们的产品价格“惊人”的类似,误差在几个百分点!除了特价机可能存在差异外,其他产品其实完全一样的价格!
  
  为什么?
  恶性竞争最容易发生的时候,其实是市场竞争者众多、各自混战的时候。而形成寡头垄断的时候,其实竞争反而会更加理性!
  
  要说家电行业的恶性竞争时代,那是在2003-2005年!
  看看坤灿,看看永乐,都是那个时候毙命的。
  进入寡头阶段后,价格已经不是最主要的因素。成本费用和长期竞争力的培养,才是竞争的关键!
工具箱  

【 · 原创:truemting  2006-12-30 11:13 】    
  苏宁的缺货率究竟有多高?
  
  ————————————————————————————
  
  常常看到有抱怨苏宁缺货的情况,尽管可能有些竞争对手恶意中伤,但最近一个朋友结婚,在苏宁购买了一整套厨房小家电。和服务人员确认的交货期到了,却没有看到人上门联系。朋友又联系,结果苏宁的服务电话老占线,最终打通电话,结果被告之此货已经没有,要再等几天。气得我这朋友要去投诉。
  
  这让我很担忧!
  要知道,衡量一个零售企业的运营效率,存货周转、销售效率、三费占比、缺货率都是很重要的因素。
  苏宁10月采购同比增加了20亿,11月又抛出据说200亿的采购大单,居然还存在缺货的情况,令人感到困扰。而且,当时服务人员确认有货,苏宁现在旗舰店中都摆放着非常多的电脑终端,上面就是SAP的查询界面。非常不理解,为什么这样还存在信息不对的情况!事实上,只要点击查询就应该可以查到即时的库存量啊?除非深圳的仓库根本是个小库,而大库的库存调配可能存在一些混乱。
  缺货率无法从报告中了解,从事实情况来看,深圳最好的苏宁旗舰店居然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其他店恐怕也不会少。
  这让我非常担心,沃尔玛当初对于缺货率的控制是花费了很大心血的,但最终依靠点对点补货系统以及连续补货系统实现了缺货率的极大降低。
  缺货率的高居不下,只能说明公司对于产品销售信息的统计分析,以及补货的流程存在致命问题。后面掩藏的是公司整个物流采购销售管理的低水平。
  但苏宁的缺货率无法看出,不过缺货率最终会反映在收入的下滑,以及存货的周转减慢。只是,那个时候,恐怕已经颓势难当了。
  
  另外,去315投诉网查询了一下,苏宁与国美的投诉率均相当高。而家电企业的投诉率相对较低。当然,这与很多帐都算在苏宁与国美头上有关。但是不容忽视的是,苏宁的服务并没有体现对于对手的优势,但成本费用却高于对手。
  
  苏宁成长的道路还有很多艰难,但国美的问题更大!
  黄的欲望已经难以遏制,前期进入服装批发领域(其实是商业地产),近期又正式进入中关村,准备置换资产后包装成地产公司,又宣布进入办公设备销售领域,和美国一家医药公司宣布合作开设国美医药连锁企业,在2004-2005年进入数码销售领域,成立所谓“数码店”全面失败后,又重新宣布进入。而高端家电品牌:鹏润家电在沈阳和北京又遭受滑铁卢后,还高调宣布继续扩大鹏润家电的店面数。
  昨天看创智科技老总的反思录,其反思最大的问题就是:多元化。黄很喜欢:商者无域的说法,这个是李嘉诚的话。但李嘉诚观其回忆录,其实在90年代之前,也是全力发展地产业的,且非常执著的开展商业地产。自霍英东开创卖楼花之后,这种依靠预付款快速回笼的地产方式就得到大多数地产商的认可,唯独李嘉诚坚守稳妥地路子,全部靠自有资金运作,且基本上都是租赁地产。靠这个李嘉诚躲过了60年代末香港地产的崩盘,这次崩盘,连带其入门地产的号称西环地王的“师傅”都最后脑淤血猝死。
  李嘉诚这辈子,很多时候靠长远的眼光和几乎顽固的坚持,躲过了很多商业的大风大浪。反观黄,则很易变,主业家电连锁面临苏宁和bestbuy咄咄逼人的压力下,居然还有那么多精力去投入地产、时尚中心、医药等等。简直不可思议!
  
工具箱  

【 · 原创:truemting  2007-01-05 19:46 】    
  2007年1月5日
  
  回头来看,苏宁今日股价已经接近50元。
  有两点在支撑股价:
  1、从元旦各地报道来看,今年又是一个结婚生育的高峰期,所以,从各路消息来看,今年开头,苏宁的销售量在06年基础上继续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甚至可能比06年收入增长还要快),这显然与市场认为苏宁06年达到业绩增长高峰期的看法有所不同。
  2、两税合并问题对苏宁,甚至苏美争霸格局产生一定影响。苏宁目前实际税率在33%左右,有少数地区,例如深圳享受15%左右的营业税。合并后,估计净利润提高约11%左右。而国美长期享受15%的名义税率,两者将出现一个此消彼长。
  
  但问题也来了:
  如果股票出现高估,如何处理?
  
  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应该高抛低吸,做波段。
  
  但事实上,这个世界上能将基本分析和技术分析结合的比较好的人,几乎没有。当年o'neil提出了结合基本面和技术面选股的策略,颇受世人欢迎。但事实上,o'neil最终也并非靠他这个策略在股市上赚到大钱,他最赚钱的是卖书,和卖数据库。这一点和江恩、艾略特类似,书则流芳百世,人则不知是否在股市上有所较大收获。
  
  从自身经验来看,做波段很难取得较大成功。因为市场心理的反复使得自己容易陷入市场情绪之中,在狂热中狂热,在悲观中悲观。也许是自己做技术分析实在没有太多信心。特别是资金量达到一定程度后,将资金交给市场左右,是要冒很大风险的。
  
  巴老认为,如果属于值得“长期投资”的股票,则不应该做任何波段。例如他1988年买入可口可乐,1990年才确定值得“长期投资”。包括手上的盖可保险公司等股票,在1987年市场严重高估时,也没有抛出。
  
  回头来看,如果说我能确定苏宁未来5-10年时间超越国美,甚至打败国美。那么今天的股价又有什么意义呢?我有点倾向于把苏宁化入值得“长期投资”的股票之一。所以,原来暂定的07年1季度开始减持的策略恐怕还需要调整。
  
  越来越觉得,远离股价,更接近企业,才是做股票最核心的奥秘。就如一句名言:股票短期而言是投票计,长期而言是称重机!
工具箱  

【 · 原创:truemting  2007-01-11 13:54 】    
  2007年1月11日
  
  ——————————————————
  近日得到消息,江苏苏宁电器公司准备在1月份开第二家百货公司:苏宁银河新街口店。这是苏宁银河开出的第二家百货公司。
  
  此消息已经得到苏宁电器公司的承认。
  
  尽管这是苏宁电器(上市公司)第二大股东:江苏苏宁电器公司的计划,但是最终还是张近东等人的公司负责落实。
  
  应该说,看到这样的消息是比较沮丧的。在苏宁电器还没有强大到傲视家电销售领域的时候,不断加大力度进入百货业,不是件“精明”的生意。
  
  我们需要的是一个不断深入、不断专业化精细化的苏宁电器,而不是苏宁地产、苏宁百货.....
  
  继续关注事态的发展!
工具箱  

【 · 原创:truemting  2007-01-14 21:18 】    
  2007年 1月14日
  
  再次在深圳华强北苏宁旗舰店以及苏宁梅林社区店进行采购后感:
  
  1、周六中午1点30分左右,到华强北苏宁3c+旗舰店。
  首先是发现华强北中的永乐店已经更换了国美标示,该店其实位置较佳,改造后看起来人流量比较理想。但时间关系,没有进去看。到苏宁店,首先发现入口处增设了几个区域提示标示牌,比以前显得更容易让客户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商品。
  最大的改观在于原来的手机区,已经扩大成了手机+电脑数码产品等区域。特别是第一次看到苏宁销售的笔记本电脑、台式机电脑等。仔细浏览了电脑数码产品区,发现客流量明显比以前增加了很多。看起来整个大厅显得比较有生气。但电脑数码区域的细节还是做得很毛躁。比如笔记本电脑的配置细节没有很明白的标示,缺少类似pop等宣传的彩页等。旁边的销售人员显然对电脑,特别是笔记本电脑缺乏足够专业的知识。例如销售人员不清楚ati的1300显卡和7300显卡的性能差异。sony的数码专区竟然只有区区几件数码相机和dv,这与电脑城中精品荟萃的sony专区相差太大。
  走进其它区域,发现人流量比上次去看明显增加了不少。一方面是客户对苏宁的逐步熟悉,一方面是年末年初的旺季。另一方面,也许是电脑数码等快速流通的产品销售带动了人气。
  但,注意到还是很多细节问题没有处理好。例如耐用家电区域销售人员有扎堆现象;有条通道是封死的,但却没有标示出来,客户往往容易走进去才发现需要调头。
  晚上重新去苏宁店买了台冰箱,处理速度显然比国美要快,主要原因是发票直接就随小票一起打印出来了,在前台拿了就可以走。而国美还需要在服务台开票,往往是销售人员去拿小票,然后要你去交钱,然后再去服务台打印发票。苏宁则直接在收银台交钱,就给小票、发票。
  约好第二天交货,时间是晚上。结果周日晚上7:00左右冰箱就送来了。过程中没有发生任何麻烦,感觉还是比较好的。
  
  2、周日去苏宁梅林社区店购物。时间是下午5:30左右。
  该社区店是和新世界百货(不是上市公司那家)合租的一层。苏宁只占了约半层左右。
  注意到,该店首层有一部分协亨手机连锁店的店面。这很容易给人误解,以为是苏宁的手机店。
  整个社区店基本上没有太多耐用家电(主要是空调、冰箱,和很少部分洗衣机)。主要是由手机区和小家电区组成。这一点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一般客户不会到小店买大件的耐用家电)。
  在小家电区买了部榨汁机。销售人员显然是比较有经验的,对于榨汁机的功能、构造、使用等都比较熟悉。因此很简单就选定了产品。
  注意到有个男人,拿着一本上面写着:苏宁的促销人员”的本子,在旁边观察销售人员。特别是促销人员在解释苏伯尔和美的的产品,以及提供建议的时候,这个男人在旁边倾听。估计是上面下来的检查促销人员的管理人员。
  从店里拿到货后,另一个服务人员开箱进行了带电测试,然后重新包装,问了很多琐碎的关于产品的问题,该服务人员均能给予较准确地回答,显得比较有耐心。
  重新在服务区开了张苏宁阳光卡。但负责开卡的人员显得没有太多耐心,对于客户的多次询问,有点不耐烦地感觉,而且态度生硬。
  注意到同层的百货区带动了一些客流量,不少在旁边百货服装区逛的人,会到苏宁这边看看手机等。
  
  ————————————————————————————
  小结:
  苏宁华强北旗舰店在逐步的进行改进,效果从目前来看,是比较令人满意的。但电脑数码等产品的销售还比较缺乏经验。
  梅林社区店的总体布局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手机和小家电的销售情况看起来并不是原来想的:一定亏损。和百货店的相容,使得社区店的客流量明显得到一定提高。
  
  因此,倒需要重新审视下:苏宁银河百货和苏宁电器的可容性问题了。当然,目前苏宁银河还只是局限在南京地区。并不是苏宁全国发展的模式。
工具箱  

【 · 原创:truemting  2007-01-19 10:50 】    
  1月19日 苏宁股价最高股价65.88元。
  
  毫无疑问,在此价位减仓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因此,减仓1/3的002024!
工具箱  

【 · 原创:truemting  2007-01-22 11:26 】    
  2007年1月22日 苏宁股价最高71.81元。
  
  很难想象在71元的价位上还有如此多人疯狂的买入。
  
  今日苏宁市值:511亿。苏宁保守预测2006年销售收入260亿,乐观估计290-300亿。
  按照07年收入增长50%的保守预计,目前07年PS为:1.31(保守),1.14(乐观)。
  按06年保守预测PE:76倍,07年PE:51倍,08年PE:37倍。
  
  这是个很不便宜的股价了,必须预计苏宁未来3-5年净利润复合年均增长率超过40-50倍,目前价位才算得上“便宜”。
  
  继续持有手上的002024作为长期持有的标地
工具箱  

【 · 原创:truemting  2007-01-24 17:37 】    
  机构疯狂的预测!
  
  ————————————————————
  中信证券预测002024,07年EPS1.53元 08年2.55元。
  因此,维持002024增持评级。
  
  这可是至今为止看到苏宁最乐观的预测。
  
  实际上呢?
  
  00202406年q1-3收入:175亿。净利润4.33亿,净利润率2.47%。eps:0.60元。
  而05年q4收入46亿,而根据现有线索可以看出,06年q4单季度因为包含10月1日和12月份的黄金期,而06年后段,全国零售商品总额增速加快,各方面反映来看,002024销售情况都比05年同期好不少。因此,即使假设06年q4销售收入最乐观的预测:同比翻番,06年全年收入也不过:267亿,按照2.5%的净利润率计算,eps:0.93元(最乐观的预测)
  而2006年q3,苏宁总店面:316家,2005年187家,按照原开店每年150家店的计划,2006年苏宁店面数应在337家左右,但是考虑到3季度已经有316家,而根据现有情况来看,今年年末开店数比较大。因此,按照最乐观的预计,2006年新增200家店。总计387家店。
  按照3季度苏宁单店产出来看,每店平均收入5530万左右。
  而苏宁原计划是到2010年,总计开出1000家店,也就是平均每年开150家店。因此,有理由认为苏宁每年平均150家店是“合理”的水平。(事实上一二线城市饱和后,三四线城市开店数量会下降)
  按此最乐观的预测,2007年:537家、2008年:687家。
  实际上,随着最优商业圈的饱和,旗舰店会逐步减少,社区店会越来越多,因此,不应该认为苏宁的单店产出会逐年大幅增长。假设按照乐观的预计,2006年单店产出能达到6900万。以后也将保持此水平(事实上难达到)
  那么可以初步预测出苏宁2007、2008的业绩:
  2007:370亿、2008:474亿。
  按照乐观估计,苏宁净利润率能达到2.6-2.7%水平。
  eps预计如下:
  2007:1.39元 2008:1.78元。
  对应目前pe是: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75倍 50 39
  
  净利润,2007年同比增长50%,2008年净利润同比增长约30%。这也符合苏宁原先在激励计划中的预测。有理由认为这个预测是可能符合事实的(事实上也相当乐观)
  
  因此,中信预测最大的问题是:2008年的预期太高,在2007年高基数的基础上再高速增长的可能性几乎为0。(中信认为2008年净利润同比增长67%)。
  
  不管怎样,苏宁目前70元的股价显得很不便宜,基本面远落后于股价的增长。
  如果说以前分析师对于苏宁预测太过保守,现在的分析师显然又太过于高估苏宁的业绩。
  
  但是长期而言,002024仍然是个优秀的企业,如果股价回落到合理区间,仍然可以值得买入。
工具箱  

【 · 原创:truemting  2007-01-30 08:47 】    
  2007-1-30
  
  苏宁股权激励计划正式出台
  
  期权行权价66.6元的天价,承诺业绩:06年不低于0.9元,07年不低于1.35元,08年不低于1.75元。
  总计2200万份期权。
  
  这与前面的业绩分析是符合的,只是期权行权价定的66.6元,太高了点。
  
  还没有仔细看,总之在苏宁目前股价较高的时候,任何信息都是比较敏感的。
工具箱  

【 · 原创:truemting  2007-01-30 09:09 】    
  对激励计划的看法:
  
  ——————————————————————————
  1、苏宁显示出诚意,行权价以66.6元的天价,显示管理层对于苏宁未来的乐观。公司方面也基本锁定了66.6元的“底价”,这一点非常出乎意外!因为按公司承诺业绩,08年pe也达到38倍,而09年以后,苏宁的年均符合增长率将下降到30%上下,再享受超过30倍的PE,是较难的。公司管理层愿意在08年38倍PE上获得股票,这很让人意外。
  2、总计2200万股,数额不算太大,占总股本的3.05%。
  3、股票来源,公司称是定向发行,但具体是定向增发,还是由张近东降低持股比例来发行,还不太清楚。前者将少量摊薄每股收益,后者总股本不变,因此不会摊薄业绩。按照张近东以前的说法,应该是采用后者。
  
  总体评价:这是一个苏宁管理层充满信心的激励计划,是一个符合股东利益,符合公司发展的好计划。公司承诺业绩符合预期,超过了很多机构的预测。相信此计划是一个利好。但是,目前公司股价的确不便宜,因此,计划出台给股价带来的影响还很难界定。
  看来,我在65-70元之间减持苏宁,也许减持的幅度大了点。唉,试图老做波段的投资者,终究会发现这是一个看似最优,实则最傻的策略。但是.....又能有什么好的选择呢?
工具箱  

【 · 原创:truemting  2007-02-28 10:10 】    
  2月28日 苏宁公布年报快报
  ————————————————————
  1、主营业收入249亿,同比增长56.42%。低于乐观的预期。
  2、净利润7.2亿,同比增长105%。略超出预期。显示公司内部费用控制非常好,效率在不断提高。
  3、全年共有连锁店:351家,连锁面积142.2万m2。店面总数略超出预期。单店销售额:7094万。较大幅度超出预期,显示苏宁的产出效率在明显上升。单位面积产出:1.75亿/万m2。
  4、净利润率:2.89%,提高0.42%。这也较大幅度超出市场预期。
  
  综上信息,苏宁费用控制较好,生产效率继续稳步提高。第四季度收入效益继续提升。
  但是还没有重要的:现金流情况、库存周转情况等数据。
  
  目前苏宁股价:57元,06年pe:57倍,Ps:1.64倍。还是显得“贵”了。
  另外需要重点关注的是:今年是所谓的“无春”年,去年赶婚和生育的高峰期已经过去,对于消费的影响也许是客观存在的。当然,平板电视和3c的继续景气也是苏宁未来乐观预期的基础。
  
  总之,苏宁的马达越来越运转流畅,未来仍然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工具箱  

【 · 原创:truemting  2007-03-07 11:23 】    
  黄光裕联手新加坡太平星集团共建62亿地产基金
  www.hexun.com 【2007.03.06 08:20】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陈华
  
  黄光裕终于为自己的地产业务找到融资渠道,奏响海外上市序曲。记者昨日获悉,国美电器(0493.HK)董事局主席黄光裕联手专注房地产证券化业务的新加坡太平星集团,即将设立一支8亿美元(约62亿元)的基金,用来投资内地房地产项目。以新加坡太平星集团通常操作手法来看,这支基金未来应会实现海外上市。黄光裕旗下目前有国美置业与鹏润地产两家地产公司。一种说法表示与新加坡太平星集团设立合资基金的是国美置业,但也有知情人士表示,国美置业的大部分业务已经转给鹏润地产,因此合资基金的合作方其实是鹏润地产。由于国美置业与鹏润地产都属于黄光裕私人所有,因此总体而言,黄光裕事实上是为自己的内地地产业务寻找到了巨大的融资来源。上周六在沪参加中国零售高峰论坛期间,黄光裕曾向记者表示,他的地产业务目前并无一分钱银行贷款。
  
  黄光裕打算让地产业务上市的想法早已被外界所知。2006年初,黄光裕为大股东的“国美置业”成立,并聘用禹晋永出任国美置业的总经理。当时,国美置业在国美集团中的地位,与旗下的另一已经浮出水面的房地产公司“鹏润地产”并列。禹晋永出任国美置业总经理仅3个月后就向媒体透露,公司的投行部正在积极运作上市事宜,与中国内地、中国香港及新加坡、美国纳斯达克方面接触,商谈明年上市的事情,最大的可能是选择三地同时上市。此后,禹晋永还透露,公司在香港方面正筹建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计划用资本市场来融资。之后,禹晋永就因私自泄漏公司发展计划被黄光裕解雇。知情人士表示,此后国美置业的大部分业务就转给了鹏润地产。
  
  据了解,新加坡太平星集团是一家专注于亚洲的房地产投资和资产管理集团,自2001年成立以来,已经在亚洲完成了超过30亿美元的资产交易,并将佳盛房地产投资信托PRIMEREIT在新加坡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该基金已在中国的上海、重庆、杭州、武汉投资了352公顷的住宅、酒店等地产业态;2005年底,太平星集团已发起设立了一支50亿规模的定位于投资中国区域的房地产基金。
  
  新加坡太平星基金副总裁翁嘉鸿曾介绍,新加坡太平星集团比较专注的是做房地产的证券化,在新加坡已经有七个上市的房地产信托基金。由此看来,黄光裕联合新加坡太平星集团设立的这支地产基金,迟早将实现海外上市。
  
  ————————————————————————————
  预期的事情,密切关注国美的06年年报,特别是合并永乐后的第四季度情况。还是老观点:长期而言,苏宁必将成为业界龙头。
工具箱  

【 · 原创:truemting  2007-03-10 11:27 】    
  2007年3月10日 2006年年报分析:
  ——————————————————————————
  销售利润情况:
  主营业收入:249亿 同比增长56.42%。
  主营业利润:11.2亿 同比增长103.99%。
  净利润:7.2亿 同比增长105.43%。
  零售业毛利率:10.42%,同比上升0.74个百分点。
  零售业综合毛利率:15.51%,同比上升0.11个百分点。
  
  分析:略为超出乐观的预期,毛利率呈不断上升趋势。注意到综合毛利率上升幅度小于毛利,说明对于供应商的其他业务利润率同比略为增速下降,这也许表明公司在改善供应商关系做出一定让步。
  
  分产品毛利情况:
  2005-2006Q3苏宁产品毛利率变化      
2005n 2006n 200601Q 2006Z  200603Q
空调器 9.30% 10.68% 8.92% 9.20% 11.64%
彩电、音像、碟机 7.55% 8.59% 7.59% 7.07% 9.37%
冰洗 9.65% 10.35% 11.62% 10.04% 10.07%
通讯 6.17% 9.63% 13.24% 8.25% 10.70%
小家电、厨卫电器 9.65% 14.55% 5.27% 14.25% 21.40%
数码、IT 5.31% 5.87% 5.40% 6.51% 4.99%
安装维修业务 67.73% 62.36% 61.43% 66.10% 59.36%
合计 9.68% 10.42% 8.61% 9.45% 11.56%
  
  
  分析:分产品收入与毛利来看,平板彩电收入大增70%,各产品毛利继续提升。彩电、通信、电脑等3c产品比重已经上升至50%。通信手机类毛利继续大幅提升,这与中移动强强联手不无关系。公司的3c战略已经初步显示出威力。
  
  费用控制方面:
  营业费用:22.5亿 同比增长46.59%。
  管理费用:3.95亿 同比增长25.78%。
  财务费用:0.5亿 同比增长89%。
  
  分析:令人非常惊讶的管理费用增长!仅仅只有25.78%的增长。对于一个收入249亿的大公司,管理费用支出仅有4个亿,是令人感到敬佩的。
  营业费用增长幅度低于收入增长,显示公司在租金等开支高速增长的同时,通过良好的单店产出率化解了成本的激增。
  估计与公司升级大区为利润中心(各区领导对于本区内成本要做考量)有关,当然,也许SAP系统的集成作业,也会降低公司的费用开销和提升工作效率。
  
  店铺店面情况:
  2006年新开店面136家 置换9家,目前在90个地级以上城市开设共计351家店面。店面数同比增长56.7%,同收入增长情况吻合。连锁店面面积142.2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8.66%,显示公司单店面积略有下滑。但单位面积主营业收入增长了5.22%。这说明了公司目前开店并非盲目凑规模,而是较为良性的扩张。
  
  经营效率方面:
  1、净资产收益率:23.35%,同比下降6.64%。但是主要是由于中期增发扩张了股东权益所致。2004年-2006年,公司净资产收益率不断上升,且保持20%以上。显示公司不依靠负债的资产收益情况非常良好。当然,这与公司主要依靠占用供应商货款扩张的模式有关。
  2、存货周转率:8.10次/年 (45天),2004年的11.85次-2005年的7.8次-2006年的8.10次。周转率加快,这也就封住了例如中信证券等分析师的嘴。
  3、应付帐款(含应付票据)周转率:5.69次/年(64天)。苏宁应付票据大幅度增长,主要是使用承兑汇票。2004年的13.63次-2005年的9.0次-2006年的5.69次。反映了公司对于上游企业的控制力度越来越大,另外,手上截流的资金也会越来越多。
  4、流动资产周转率方面:4.14次,同中期持平。
  
  ————————————————————————————
  待续!
  
  
工具箱  

【 · 原创:truemting  2007-04-18 14:59 】    
  首次全面的超越! 对于2006年国美电器(hk0493)与苏宁电器(002024)的对比分析报告:
  
  需要说明的是,国美确认2006年11月30日为收购永乐98%股权日,按照收购法,收购成本和资产公允价值差额计入商誉。而成本法核算将在2007年合并。届时才能完整对比国美+永乐的经营数据,2006年永乐数据仅仅影响资产权益。
  
  一、盈运效率篇
  1、盈利规模对比
  盈利规模分析 单位:亿   
盈利规模 2003 2004 2005 2006
销售收入     
苏宁 60.34 91.07 159.36 249.27
国美 93.57 126.47 179.59 247.29
苏对美差异 -33.23  -35.40  -20.23  1.98  
税前利润     
苏宁 1.69 2.87 5.5 11.22
国美  6.25 8.69 10.68
苏对美差异  -3.38 -3.19 0.54
净利润     
苏宁 0.99 1.81 3.51 7.2
国美  7.38 7.77 8.19
苏对美差异  -5.57 -4.26 -0.99
  
  
  分析:首先,苏宁电器首次在2006年度销售收入超越国美。而3年前的2003年,国美电器收入是苏宁的1.55倍。其次,苏宁在2006年度首次实现税前净利润超越国美,而2003年,国美税前净利润是苏宁的2.18倍。
  尽管目前国美税后净利润依然超过苏宁,但是考虑到国美享受的外资优惠税率,而苏宁税收负担较重,这种比较会随着所得税调整而改变。
  
  2、坪效指标对比
  
  坪效分析 2003 2004 2005 2006
总店数(个)     
苏宁 41 84 224 351
国美 79 144 263 395
苏对美差异 -38  -60  -39  -44  
总面积(万m2)     
苏宁 19.14 37.53 95.67 142.22
国美 27.1 41 105 222
苏对美差异 -7.96 -3.47 -9.33 -79.78
单店产出(亿/个)     
苏宁 1.86 1.46 1.03 0.71
国美 1.4 1.07 0.88 0.63
苏对美差异 0.46 0.39 0.15 0.08
  
  
  分析:首先由于两公司对于营业面积的统计标准存在差异,2006年前统计面积包括了店内管理使用面积和走廊等非经营性面积。所以暂时不对比该项数据。
  从单店产出来看,由于两公司的社区店规模扩大,导致两公司单店产出均出现较大幅度下滑。但是,国美电器的单店产出始终处于苏宁之下,近期差距有所回升。从经营面积来看,国美的统计数据似乎存在问题,2006年经营面积几乎翻倍,但是销售收入没有同步增长。
  
  3、盈利效益对比
  
  盈利效率分析 单位:亿   
盈利效率 2003 2004 2005 2006
毛利率     
苏宁 8.35 9.57 9.54 10.24
国美 7.32 9.63 9.2 9.54
苏对美差异 1.03  -0.06  0.34  0.70  
综合毛利率     
苏宁 11 13.54 15.26 15.33
国美 9.99 13.06 13.32 14.6
苏对美差异 1.01 0.48 1.94 0.73
费用率     
苏宁 7.93 10.18 11.61 10.82
国美 6.39 6.84 8.88 10.91
苏对美差异 1.54 3.34 2.73 -0.09
税前利润率     
苏宁 2.8 3.15 3.45 4.5
国美 3.73 6.44 4.84 4.32
苏对美差异 -0.93 -3.29 -1.39 0.18
净利润率     
苏宁 1.64 1.99 2.2 2.89
国美 1.88 3.84 2.78 3.31
苏对美差异 -0.24 -1.85 -0.58 -0.42
  
  
  分析:毛利率自2004年起,苏宁电器就始终高出国美,说明苏宁对于上游供应商的策略较为成功,销售结构更合理。综合毛利率来看,显示两公司在其他业务收入(主要是收取供应商收入)方面,差别并不大。
  最关注的是:费用率问题,首先就是营业费用率,关系到公司开店的效率。从费用率来看,2006年度,苏宁电器首次低于国美,由于苏宁的维修服务没有外包以及布点的策略问题,因此费用方面一直高于国美。这个变化意义是深远的。
  另外,2006年度苏宁税前利润率(同样,对比净利润率意义不大,还是两公司税率差别太大),也是首次超越国美。
  
  4、运营效率比较:
  
  运营效率 2003 2004 2005 2006
存货周转率(天)     
苏宁 28.8 23.9 34.8 45
国美 45.1 32.8 42.3 53
苏对美差异 -16  -9  -8  -8  
应付款周转率(天)     
苏宁   40.5 64
国美 缺 缺 112 135
苏对美差异 缺 缺 -71.5 -71
总资产周转率(次)     
苏宁   4.99 3.78
国美 缺 缺 2.48 1.62
苏对美差异 缺 缺 2.51 2.16
ROE(全面摊薄)     
苏宁 缺 21.81% 29.99% 23.35%
国美 缺 53.83% 41.53% 15.63%
苏对美差异  -32.02% -11.54% 7.72%
  
  
  分析:对于零售连锁企业而言,存货周转率是衡量企业运营质量的最重要指标。虽然,此指标并不能完全衡量存货周转实际情况(取决于期末期初的存货存量),但从长期而言,此指标是可信的。
  从存货周转率来看,苏宁自2003年以来,均始终超越国美。且两者差距近期没有缩小的趋势。这一点可以看出,苏宁的运营质量更高,更流畅。
  从当初bestbuy与circuit city竞争经历来看,bestbuy始终在存货周转上压制circuit city。尽管后者长期在规模上压倒bestbuy,最终,bestbuy还是凭借优秀的运营机制和良好的运营效率超越了circuit city,最后在收入规模等全面超越cc,成为全美第一大家电零售商。
  从应付帐款周转率来看,国美2006年周转天数达到了惊人的135天,这意味着,国美占用供应商应付款的时间已经越来越长,长达4.5个月。这个时间再拖的空间已经很小,因此国美对于资金的渠道可能会想更多的办法。同期苏宁的应付款(均含应付票据)周转天数只有64天,反映了苏宁少占用资金,换取良好供销关系,和合适毛利的策略。
  长期的供应商占款也是国美现金流比苏宁远高的重要原因,因此,比较两者的现金流意义不大。
  从资产周转方面来看,苏宁资产周转一直比国美要快,反映了苏宁可以用更少的资产(包括负债)来支撑销售。按照国美的计划,比如要达到1000亿的销售收入,依照2006年的资产周转率,需要617.3亿总资产才能支撑。而苏宁则只需要265亿资产就能支撑。
  从ROE来看,国美要优于苏宁,但是2006年度国美大幅落后于苏宁,当然,这与国美收购永乐,大幅增加商誉所致。对于高增长阶段的成长股,ROE实际意义并不大。
  
  ——————————————————————
  综上,苏宁2006年首次在规模、效率各方面全面超越国美。而仅仅在3年前,国美还在各项指标上远超苏宁。
  有不少人在讨论:为什么国美+永乐的市值均大幅落后苏宁(近期国美hk股价涨幅惊人,已经缩小了这个差距),因此,认为苏宁被严重高估、国美被严重低估。这是非常荒唐的逻辑!
  这种论断是经不起推敲的,如同当年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沃尔玛的市值远高于第一大零售商凯马特一样。现在,沃尔玛是世界五百强第二企业(2006年),而凯马特呢?2001年已经申请破产!如果你非要认为凯马特作为最大的零售商,市值被低估,那么持有其股票至今,你已经血本无归,更谈不上和美国历史上大牛股沃尔玛相比了。
  
  当然,国美虽然被超越,但是黄光裕不会这么甘心让出老大的位置,并购永乐,在规模上虽然能超越苏宁,但是永乐本身存在很多的问题,2007年才能观察到两者合并后的真正效果如何。两者的竞争还将继续,但这种垄断性竞争,其恶性程度已经大为缩小,两公司都将在内部挖潜做更多的工作,外部的竞争则是一种“平衡”。
工具箱  

【 · 原创:truemting  2007-04-25 14:06 】    
  2007年4月25日 苏宁近期系列重大事件分析:
  
  1、并购大中的传闻:
  
  传闻苏宁请第三方财务公司对大中进行评价,以30亿代价并购大中,并有传言山西等地店面已经由苏宁部分接手。但苏宁随即否认了该传言,孙为民表示30亿代价太高,但也不愿意否认一定不并购大中。
  
  对此,我们必须回顾下大中电器的情况:
  大中电器成立于1982年,但是前面很多年都没有真正摸到家电销售的门道,2000年开始,大中电器才开始真正意义上的连锁经营。截至到2006年,没有大中的真实数据,按照大中电器的说法,全国门店达到100余家,北京市占了约70家(苏宁称是65家,大中电器公布的门店具体数是63家,我相信苏宁的判断是准确的)。
  大中2006年按照国家统计数据是120亿,但实际上,按照北京65家店来说,经过几年的激烈竞争,即使按照超出行业最高水平来计算,每店产出1个亿,也只有65亿左右(大中北京单店产出的确比苏宁国美的全国平均水平高不少)。
  大中电器在北京市场,占据约1/3市场份额,而且有一些例如电视台店这样单店产出超过10亿的明星店。在北京市具备较高的知名度。
  
  可以看出,光从扩张来说,苏宁如果并购大中,那么将在北京拥有近100家店,市场份额达到国美的两倍。但是,并购决不是简单的1+1=2。
  
  好处:1、可以以最快速度拿下比较合适的店面位置(这一点很难,尽管孙为民说只需要5-6个月就能开完60多家店,但是合适的店面位置,只会越来越稀缺,店租会提升很多),节省较多租金费用。2、可以在市场份额上快速压倒国美,通过规模,拿到更高的毛利返点。3、拿掉多年竞争对手,避免进一步的近身血战。4、可以更充分利用北京地区的配送中心,降低区域管理营销费用。5、可以快速得到一批熟悉北京市场的管理人员。6、北京地区的单店产出可能会得到提升(前提是并购成功)。
  坏处:1、张大中毕竟从业好多年,对于大中割舍不下,因此,并购后有可能空降苏宁,这会打破苏宁长期自有的管理团队模式,大中的高层管理人员可能在融入苏宁的管理体系存在障碍。2、最关键还是并购中发生企业管理体系、企业文化等等不融合的情况,反而造成北京区域运作的效益下滑。3、收购开销较大,不利于股东权益。4、重叠部分的店面将会缩水或者关闭。
  
  总的说来,大中的现状远比永乐去年的窘况更佳,尽管从区域角度来说,永乐在上海的情况和大中类似,但是永乐在外边扩张的门店,其实效益非常差。而大中主要都集中在北京市,门店从目前的各种情况来看,06年以前效益是非常好的。因此,我认为苏宁可以在二级市场目前融资较通畅且容易的条件下,以合适的价位拿下大中。总体上看,利大于弊。但是,还需要去研究大中的经营现状,有没有出现问题。
  
  从并购的可能性上看,可能性较大!
  首先,大中非卖不可。
  家电连锁,之所以扩张非常迅速,且效益没有特别恶化,就其原因就是因为它充分利用了“连锁”的所有优势。而实际上,就如同以前分析的那样,百货、超市、餐饮、甚至诸如经济型酒店,都不能充分利用“连锁”的优势。连锁的核心,是通过可复制的管理模式,实现规模的迅速扩张,而反过来,规模的扩张可以使得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的优势发挥更加彻底,从而随着规模扩大,采购成本、物流费用反而逐步降低,从而大幅增加企业的利润。很多所谓的“连锁”,都只是统一品牌营销,可复制的管理模式。但是没有后面的优势。因此,说实在话,不看好例如如家等经济型连锁酒店。
  回头来说,如果不能实现异地的扩张,而只能偏居一偶,那么就不能充分的享受连锁扩张带来的种种好处。而且,最最致命的是,当竞争对手占据全国优势后,回头重点进攻自己的大本营,那么就将是致命的。大中目前如果要进攻,则面对苏宁国美近两百多个城市的布点,根本无从下口。反过来,06年苏宁国美对于北京市场的进攻,则会迅速降低大中的整体市场份额以及效益产出等等。对于薄利多销的零售企业,毛利的一点点下滑都意味着巨大的危险。
  因此,张大中,也很清楚,除非能够在细分领域或者特殊的经营模式上与苏宁国美错开,否则死亡是迟早的事情(苏宁国美规模越大,效率不出错的话,毛利会越来越高,对于产品价格的空间就越有底气,竞争就越有利)。但,大中根本没有能力做到。所以,张大中已经是迫不得已,不是卖给苏宁,就是国美,而bestbuy,我估计可能性不大,因为本身比较谨慎,而且五星电器和bestbuy,目前还都是双线操作,bestbuy看来更倾向于自身的门店建设。其次两者的企业文化等等相差太大,国家也可能会有一定的壁垒保护。
  
  其次,苏宁比国美更适合大中
  国美06年底刚吃下永乐,不足几个月,不可能有精力再次并购一个大家伙。再次,国美目前二级市场的影响力不如苏宁,融资渠道上,也可能不允许再次大手笔(还要考虑收购集团剩下的门店)。
  从另一个角度说,张大中是北京发家的,和国美的竞争远远超出和苏宁的。大中和永乐的交恶,也是注定了张大中不会考虑卖给国美。
  另外,在北京市场,竞争格局是:国美对阵大中,厮杀多年,而05年苏宁才逐步加入战团,并慢慢变成三分天下,且上升势头较猛。所以,国美与大中的门店重叠程度更高于苏宁。
  苏宁目前顺风顺水,股市火爆,带来融资的便利,增发7000多万股,就能集资30多亿,资金不成问题。虽然孙为民表示开100家店,只需要10多个亿。但实际上,不只这个数目,原来统计过,一家店(主力店),至少需要2000多万。开65家店至少需要13个亿,且目前的店租等已经大大上浮,对于北京这样寸土寸金的地方,开店费用只会越来越高。
  
  再次,苏宁有意入主
  从目前的信息来看,都是在做戏,在互相较劲。大中显然希望在没有竞争恶化前卖个好价钱。而苏宁也很清楚,张大中别无他途,处于劣势,因此不能急着出价。因此,苏宁一方面在透露收购大中的“企图”,一方面又不屑的表示大中不值30亿,并举出种种“证据”,表明30亿太高。另一方面,宣布增发集资约30多亿,要扩建250家店,明白的“威胁”大中:如果不接受,那苏宁就将在北京继续贴身竞争,直到彻底击垮大中。而且,也表明态度:并购大中,可有可无,因此大中不能满天要价。
  实际上呢?30亿只是苏宁的第一出价,但也是一个苏宁自认为其实蛮合理的出价。按照市销率,也只有0.5左右,要知道当初好又多出售,市销率都超过了1,当时好又多已经是接近崩溃的边缘。30亿,买下65家店,平均单店:4600多万,的确超过了国美并购永乐的平均单店:3000万港币,但是考虑到大中的店面素质超过永乐,不能说这个价格太高,毕竟永乐是被打得不行了,才考虑出售的。
  如果苏宁决定开店,那么30亿,在北京是难以在合理的商圈开出近65家店的,最关键的是:开店速度,和缺乏对应的人才!一家店需要接近200人(中心店,含后勤支撑人员),65家店需要接近13000多人,这些培养训练费用是巨大的。
  因此,从多个角度出发,苏宁都确实有意并购大中。
  
  最后,时间不利于大中,大中一定会在苏宁增发前后时间内考虑。
  如果不接受,那么接下来就是北京市场的火并,对于苏宁国美而言,可以承受部分区域的毛利下滑代价,但是大中承受不起,几乎可以预计,大中必然在家电行业转淡时被击败。因此,张大中,必须在苏宁增发完成后即考虑清楚,接受,或者反对,独抗到底。
  
  对于苏宁的股东而言,此次收购是利好:
  1、总体经营上,对苏宁利大于弊。
  2、即使30亿收购,PS0.5左右,PE约18.5倍,相比国美收购永乐来说,划算。相比目前苏宁估值,也很划算。
  3、收购完成后,苏宁在规模、区域优势上更加占据主动。
  4、苏宁目前优异的管理体系和企业文化,使得并购一个区域内、经营良好的企业,会更加轻松些(当然,总是有阵痛)
工具箱  

【 · 原创:truemting  2007-04-30 09:34 】    
  2007年4月30日 第一季度季报分析:
  ————————————————————————————
  营业收入:89.49亿 同比增69.69%
  净利润:1.26亿 同比增201.69%
  每股收益(摊薄):0.09元
  ROE:3.85%
  
  分析:
  1、公司净利润大幅增长超过200%,主要是厂家结算期的安排,业绩有一定“偶然”性。
  2、一季度销售费用6.59亿,同比增33.09%。属于合理的范畴,费用继续低于收入增长幅度,显示公司费用控制的良好能力。
  3、财务费用同比增58.81%,主要是公司银行手续费增加(很关注公司采取的银行分期付款所带来的银行手续费费用增长问题,这个问题当初cc也曾遇到,还遭遇比较大的问题)
  4、其他应收应付有较大波动,但数额较小,特别是其他支出包含公司的社会福利支出,对于股东而言,保持较合理的社会福利开支能增强企业的良好声誉。
  5、营业税金及附加增长了70.28%,觉得幅度较大,还不太清楚具体细节。
  6、经营性现金流大幅增长281.36%,估计和存货大幅下降有关,单季而言,并没有太大意义。
  
  公司预计1-6月净利润同比增长70%-100%,这已经超出我的预期,也超出市场预期。但超出区间并不大。
  公司1季度新开29家连锁店,置换5家,即新增24家。总数达到375家,进入96个地级市,1季度简单加权单店收入2465.37万,同比增10.56%,考虑到1季度结算期的“偶然”因素,还不能对其进行更多的评价。
  
  综上,苏宁一季度及半年业绩略超越市场预期,在07年“无春年”特殊的环境下能取得如此业绩,已经非常难得,08年公司业绩还将迎来更快的增长!
  
  
工具箱  

【 · 原创:truemting  2007-05-10 17:23 】    
  苏宁签约潘玮柏和孙俪是走向“品牌”竞争的开始,但仅仅只是开始!
  
  ————————————————————————————
  首先苏宁能认识到这一点,已经领先了对手国美。
  但仅仅还只是开始:
  1、苏宁的品牌定位在哪里?
  这个问题似乎苏宁自己也没有搞清楚。从签约明星代言来看,潘是属于年轻新人,主攻音乐方面(感觉也没有太大实力),孙属于国内新生代演员,感觉比较平和亲近,不太娇柔做作。主攻影视方面。那么,苏宁的传统家电和新开张的“数字苏宁”数码产品,定位在哪儿?
  还不如将其分开,孙属于能代表传统女性的居家型,能代表传统家电的特性。潘属于音乐人,应该和数码产品关联起来。
  两者合在一起,让人根本搞不明白有什么太大含义。
  其实明星代言只是表象,关键还是:苏宁和国美的品牌定位,差异在哪儿??
  2、如何表达?
  明星代言只是一小步,还有更多的品牌文化输出的设计、策划。
  3、如何应对国美的品牌文化“反击”?
  还不清楚。
  
  其实,苏宁与国美,在家电卖场各种形式上,的确“同质”化很严重。但轻易在卖场上动手脚并不是件明智的做法。管理和品牌文化是区分的重要工具。
  品牌文化的区分,可以从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百年之争来看:
  
  百事可乐在1886年可口可乐成立12年后成立,最初依靠仿制可乐起家。由于可口可乐在之前12年内已经占据大部分碳酸型饮料市场份额,且树立了可乐第一品牌的地位。百事起初的竞争策略很简单:低成本。
  低成本策略的确让百事生存了下来,但是也在消费者心目中留下了:低质、廉价的不良影像。
  而低成本带来的竞争对手反击,也造成百事一度两次面临破产边缘。
  直到60年代初,百事可乐都在生死线上挣扎,经营毫无起色。
  60年代后期,随着可口可乐的全球扩张,百事也在行业增长中获益,但相对于可口可乐,依然没有任何反击的机会。
  
  1983年罗杰·恩里克上任,担任百事总裁后,开始在品牌文化差异上着手。
  因为,可乐在本身产品上已经没有太大差异了,“同质化”很严重。一般消费者根本区分不出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的口味差异。
  罗杰认为,既然产品已经无法区分差异,公司继续走低成本差异的路线也是死路。因此,唯一能战胜可口可乐的方法就是在品牌塑造上寻找机会。
  罗杰找到了BBDO广告策划公司,在通过广告塑造百事可乐品牌上花费了很大力气。
  
  最关键的是:罗杰和BBDO发现,可口可乐最大的“垄断优势”来自其最悠久的可乐历史,以及大量长期忠实于可口可乐品牌的消费者。
  任何“壁垒”都不是完美的,一定有缺陷。他们发现,可口可乐的最大优势,恰恰可能是最大的缺陷。即:可口可乐代表了“历史”。
  当时60年代美国战后新一代,在80年代已经成长起来,他们没有经历过战争,对旧有事务非常叛逆,喜欢新鲜的、酷的、运动和挑战。
  BBDO认为,抓住这一点还不够,还需要继续“聚焦”。
  他们认真分析后认为,新生代的特点应该集中到两个地方:音乐和足球等运动。
  音乐和足球又反过来推广这样的文化:酷、运动、挑战、自我实现。
  
  这样,百事将新一代的选择作为品牌差异的关键点,以音乐和足球等运动为实际载体,开始一系列精心的准备。后来从第一次在音乐上与迈克尔.杰克逊合作推出系列广告和形象代言。之后就是不断地和当今最红,最酷的音乐偶像合作。在足球方面,不断与世界杯等大型赛事挂钩,与当今最红最优秀的足球运动员合作。
  
  而可口可乐则反应非常尴尬,一方面,非常担心公司产品在追求新生代的时候,丢失老一辈消费者的信任,一方面又非常担忧对手的目标聚集战略。
  
  为了反击,可口可乐也开始在品牌上强调青年人的作用,甚至在87年准备修改老配方。但市场反应却并不理想,87年公司修改老配方,甚至遭到全美国的大量投诉,差点引起风波。
  这一点和poter教授所阐述的类似,当一个公司面临较大固有竞争优势时,对于竞争对手的反应反而有时会很尴尬和迟缓。
  百事可乐的策略非常成功,事实上,百事可乐尽管在销售规模上仍然落后可口可乐,但在2005年12月底,百事可乐在市值上首次超越了可口可乐,为百年之争画下了精彩的一幕。
  每次看到可口可乐定位模糊的广告,和百事可乐咄咄逼人,妙趣横生的广告,就会感叹,可口可乐就像一个迟钝的巨人,而百事可乐却像一个活力十足的小伙,不断地创造灵感。
  
  从百事和可口可乐之争来看,如果产品同质化比较严重,那么品牌差异将是一个竞争的更高级别战场。苏宁与国美在品牌运作上基本上还处于空白,谁能在这方面有所突破,谁将占据市场的先机。目前阶段,苏宁已经开始尝试在消费者心目中塑造苏宁的品牌文化,国美还没有详细举措。
  但是,起步早并不意味着优势,更不意味着优势牢固。另一方面,必须警惕在品牌文化上玩“虚”的,松懈售后安装服务等看得见的“品牌”影响的话,可能会得不偿失。
  
  PS:为什么请潘伟柏这种半搭子愣头青啊?这个家伙一点都没意思,唱歌又不好听,人又不是很帅!倒是孙俪MM感觉不错,有点邻家小妹的感觉。张总这个眼光.......
工具箱  

【 · 原创:truemting  2007-05-17 16:16 】    
  


  
  按照今日bustbuy(NYSE)报价,自1985年上市以来,22年累计涨幅达到了293倍。
  而circuit city 尽管表现也不是特别差,但在90年代后,与bestbuy差距越来越大。
  
  我们来看看“长期持股”在疯狂牛市中的巨大“困局”:
  
  在2000年左右,bestbuy由于也是沾了网络科技(包括数码等)的光,股价飙升。在2000年网络狂潮中,股价自97年2月的1美元(复权前)飙升到2000年3月的37.04美元,涨了37倍。随着纳斯达克疯狂牛市的退去,bestbuy股价从37.04美元最高价(月末价格)暴跌至2000年11月的11.09美元最低位(月末价格),跌幅高达70%!而这一次暴跌,只花了约9个月。
  
  如果作为一个bestbuy的长期投资者,至少面临几次“重大考验”。
  一次是97年,bestbuy扩张导致过速和家电销售周期性影响,公司盈利大幅下滑,净利润率几乎为0。而公司股价也从94年11月的最高价(月末)4.77美元,跌至97年2月份的1美元最低价。跌幅达:79%!持续了2年多的下跌。
  
  另一次是2002年公司业绩波动,导致公司股价在2002年3月的34.12美元跌至2002年10月的13.32美元,跌幅达:61%。持续下跌了7个月。
  
  
工具箱  

【 · 原创:truemting  2007-05-17 17:07 】    
  苏宁电器 2004E 2005E 2006E 2007A
股价 2.52 5 22.7 39.13
EPS 0.13  0.24  0.50  0.90  
PE 20  21  45  43  
PS 0.40  0.45  1.31  1.51  
销售额(百万) 9107  15936  24927  37391  
市值(百万) 3629  7200  32688  56347  
净利润(百万) 181.2 350.63 720.3 1296.54
  
  
  苏宁电器目前的估值的确“不菲”,但是具体是否是非常严重高估呢?
  从ps来说,1.51的确高了,同bestbuy的0.64,相差都很大。但从pe来说,peg依然只有0.6左右。
  
  说实在话,600亿的市值,和1.51的ps,接近50倍07年PE。已经比较高了,但也许是苏宁自诞生开始,实在太顺了,每一次抛出都成了笑话,包括我在65元复权前抛出,竟然也成为了短期内的笑话。现在我都无法再有信心抛出了。
  
  不过我知道,08年之前,苏宁还会继续很顺,而随着液晶电视为代表的换代产品销售平缓,房地产的景气回落,扩张的加速,必然会遇到诸如bestbuy97年那样的困境。而当众多“坚定”的“长期投资者”面临分裂,分歧加大的时候,也许仍然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历史性机会。
  
  在此之前,能做的,也就剩下“持有”了。
工具箱  

【 · 原创:truemting  2007-05-18 11:24 】    
  中信证券零售行业分析师陈宸blog
  http://keny-chen.spaces.live.com/
  
  有不少惊讶!
  1、一直以为是个男的,结果是个MM。
  2、一直以为miss陈是个为数不多“反”苏宁的分析师,没想到却并不是。
  3、陈mm对苏宁电器的分析远比其写的分析报告更深入,甚至很震撼。
  
  难道是机构压抑了分析师的分析研究能力?
  难得能看到这么一个能让人兴奋的博克,让人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思考苏宁电器。而不是跟人天天唱着“苏宁永垂不朽”的口号。
  
  我准备花一些时间去仔细研究下陈mm的分析结果,这将是这几天最大的乐趣了,哈哈!
工具箱  

【 · 原创:truemting  2007-05-18 14:47 】    
  陈宸MM关于苏宁与国美的分析以及后期分析苏宁的关键?
  ——————————————————————————————
  陈宸MM的很多观点都非常认同,提出的:经营性现金流周转率判断现金流状况的观点对我而言很新颖,也许这跟MM会计学出身有关。这与我的用存货周转时间与应付款周转时间差额判断占款时间差不多,不同的是没有考虑预付预收(这部分很少)。还有很多诸如收入保障倍数(只听过利息保障倍数,这是MM独创的吗?),通过销售商品或劳务收入现金与收入差额判断企业财务真实性,是个非常实用的方法。这倒真的从来没有想过,也许是对苏宁公司的诚信非常认同,以至于根本没有太多考虑“苏宁作假”的可能性。这也许并不是一个理性投资者应有的态度。
  MM很多观点都是非常认同的,也看得出对零售及家电销售行业非常深入,应该说比我目前的认识,要深刻很多。这是值得学习的地方,特别是MM对很多细节研究比较深入,对论断讲究“逻辑性”和“数据支持”,也是应该去学习的地方。
  
  总结下,我们对于苏宁关注的问题集中在:
  1、我们都发现,家电零售行业存在一定的“周期性”,但不同于一般的“周期性”,这是种发展过程中的几次“倒春寒”。家电零售企业对于家电行业的依赖比较强,因此,中国家电零售的低谷是否回到来?什么时候到来?这是个对于长期持有苏宁电器最复杂的问题。但至少,在2006年中后期对行业的判断上,MM的判断是太悲观,且没有意识到结婚潮在06-08年的到来,房地产景气,特别是液晶电视为代表的部分重要家电产品升级期。
  2、必须研究分析,垄断竞争格局下,会不会产生激烈的价格战?与MM不同的是,我的观点是除非竞争一方主动挑起进攻(认为挑战成功概率高),否则,价格战反而会趋于缓和,从来带来双方的“双赢”格局。但,和MM疑惑的一样:为什么BESTBUY和CIRCUIT CITY在97年会打得“头破血流”?
  3、和MM一样,都异常关心存货周转情况,但MM没有分析苏宁的存货周转的“背后”,当然,从博克看不到这些分析,也许有。我非常关心几点:缺货率;苏宁的物流配送体系以及效率和存在问题,改进方向;苏宁对于存货的管理等等。但是这方面公布的信息太少了,除非深入其内部,否则很难了解。我们也许能做的,就是关注其存货周转情况。我在想,应该对目前“存货周转率”进行改进,尝试不同的计算方式来综合评价存货周转情况。还是那个观点:对于零售企业,存货的周转反映了一切内部管理能力的综合表现。
  4、公司竞争战略的问题。包括:布点和进入市场战略、营销策略、品牌策略、企业文化策略等等。这都非常关键,可惜很难在事先做出明确的判断。例如wallmart在初期的竞争战略与凯马特相比,恐怕没有人能在80年代前判断认为wallmart的策略更加成功。甚至连沃尔顿都一度感叹,认为wallmart不可能超越凯马特。尽管所处环境不同,但是沃尔玛与凯马特、bestbuy与cirtcuit的竞争历史,绝对是研究苏宁与国美竞争的重要例子。特别是后者,资料非常有限。这一点非常佩服陈宸MM,能认真去研究bby和cc多年的年报。要想比别人更强,只有比别人更细,更认真。
  5、现金流情况的问题。非常喜欢MM的经营性现金流周转的指标,以及收入保障倍数的指标。由于零售企业的存货政策,导致传统的经营性现金流判断方法并不是很实用。而收入保障倍数能从一个方面判断企业财务的可靠性。另外,非常赞同MM的判断:国美对于外界资金的占用欲望更高,但我不同意这代表能力的差异。苏宁并非不具备这样的能力。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国美为什么“需要”占用更多的资金呢?从2006年年报分析,国美占用的时间已经接近“极限”。这迫使国美必须更大幅度的融资。
  6、业绩预测问题。非常非常欣赏MM对于苏宁门店收入预测上,按照门店拆分的方式进行预计。即按照0-1年、1-2年、3年以上进行拆分。这样的预测将会更加准确。但是,仍然做不到精确,因为包括费用和门店收入增长还是很难判断。我一向把“准确”预测业绩放在投资的第二环节。不过,也许当第一环节确认后,“安全边际”就变得最重要了。
  7、MM作为一个女人,分析的风格非常突出:细节完美,大道仍显模糊。
  
  嗯,另外一个重要的发现:陈宸MM不是很漂亮,不知道娶个分析师做老婆,感觉如何?特别是你喜欢苏宁,MM喜欢国美,哈哈。
工具箱  

|  刷新 |  发表跟贴 |  搜索 |  首页 |  上页 |  下页 |  末页 |  

多彩财经 版权所有| 服务直通车| 新手上路| 广告合作| Email| 网管留言板| Tel:0591-87080888-9|(594ms)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4-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18 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虽然观点不赞同,但是LZ分析有新意。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4-1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19 00:0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谢谢提供:*22*: :*22*: :*22*: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1-2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19 02:54 | 显示全部楼层
苏宁如果有意入主大中,为什么就不是一个错误的并购?
国美并购永乐,为什么就错误了?

老实说,我同意可能苏宁的老总真的比国美的强。问题是,苏宁目前的收入,大部分是靠开新店推上去的,还没有能见到多少内涵的增长。无疑,开新店扩张,也是增长的一种方式,所以在他“圈钱——开新店”这样的步伐停下来之前,它还是有上升的。
只是我同意楼主的一句,就是如果苏宁的店面扩张速度停下来呢?那时不会跌的很惨至少也会下跌很多,因为高增长的预期肯定打破,肯定支撑不了这么高的市盈率了。

不过目前还没有这样的迹象,还是可以玩一玩!反正机构也在玩,哈哈。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4-2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19 08:47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的观点也很有说服力,谢谢这样的好帖子。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2-2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20 17:02 | 显示全部楼层
做一个历史见证人。:*19*: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3-1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20 17:37 | 显示全部楼层
:*27*:

都是水贴!鉴定完毕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11-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3 天

发表于 2007-8-20 18:12 | 显示全部楼层
跑了很多苏宁的店铺,包括旗舰店,感觉生意不怎么样,觉得客户不如员工多。对苏宁的高增长一直表示怀疑,所以没有买过苏宁,对苏宁股价的涨幅也不羡慕。当然,要恭喜持有苏宁的股民了,不管怎么样,持有者是赚钱了。不过,我的原则是:赚我看得懂的钱。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4-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1970-1-1 08:00
post_deleted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回复 使用道具

发表于 2007-8-20 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有时间可以去很多苏宁的店铺看看更好,像你这样判断苏宁可不可能持久没用。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4-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声明:1、本站所有广告均与MACD无关;2、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网友发布信息非MACD观点与意思表达,因网友发布的信息造成任何后果,均与MACD无关。
MACD俱乐部(1997-2019)官方域名:macd.cn   MACD网校(2006-2019)官方域名:macdwx.com
值班热线[9:00—17:30]:18292674919   24小时网站应急电话:18292674919
找回密码、投诉QQ:89918815 友情链接QQ:95008905 广告商务联系QQ:17017506 电话:18292674919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陕ICP19026207号—2  陕ICP备20004035号

举报|意见反馈|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MACD俱乐部 ( 陕ICP备20004035号 )

GMT+8, 2024-4-27 04:55 , Processed in 0.081119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