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由繁至简的炒股秘籍股票配资送值得信赖我出资你炒股赚大钱自己操盘配资财源滚滚
查看: 58922|回复: 201

人性资料汇总研究交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5-31 03:08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性资料汇总研究交流

来自:MACD论坛(bbs.macd.cn) 作者:均线多头 浏览:58922 回复:201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投资心理牵扯的内容比较多,从目前出版的书籍来看,各有侧重.总体而言,目前投资心理学对于投资,是市场上最被低估的部分,而最被高估的是选股能力.我作为一个新手,和大家一起就这个专题进行资料的汇总,研究,交流.由于目前的知识框架,暂时不做细分,先象记流水帐一样,想到哪就码资料码到哪.希望关注这一领域的朋友积极参与,共同提高.
我先从大家最为认可的芒格的文章开始,作为本贴的起点.




<人类的误判>

  
  本文选自芒格1995年在哈佛法学院的演讲,它看似无关于投资,只谈人会在何种情况下做出错误的判断。但这正是一个伟大投资者(或企业家)最需要的,即如何让自己不做太多错误的决策。
  
  如果将商业归结为决策与执行两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那么,在人们不断强调执行力的今天(想一想六西格玛、丰田的现场管理、以及erp和 crm的广泛应用),对于决策本身的重视显然是不够的。的确,相对于可以被规范化的执行,以某种方式优化决策,并不容易。对此,芒格的方法是正相反的。其名言是:“我就想知道我会死在何处,然后我永远不去那里。”——他会小心翼翼避开潜在的错误陷阱,然后寻找出最优解。
  
  在中国a股市场狂飙突进的今日,芒格这一12年前的演讲就显得历久弥新:当所有投资者以“恐惧”与“贪婪”解释资本市场上的一切非理性行为时,找到更开阔也更丰富的行为解释框架,无疑有助于所有人重新审视自己和市场本身。
  
  我对人类误判这个主题很感兴趣——上帝知道,我在误判方面已经小有创造——但我不认为已经把我这辈子的误判都“创造”完了。我想,谈这个的原因之一是,我试图解决一下这个我在哈佛法学院毕业时没有解决的问题。
  我意识到人类的非理性已有既定模式,但这种非理性如此极端,我毫无任何理论可以解释和解决,不过我看到了它如何极端,也看到它具有一定模式。我刚开始创建我自己的心理学体系,小部分靠随性阅读,大部分则来自于个人经历,我运用这个模式帮助自己安度此生。后来,我偶然读到《影响力》一书,作者是一位名叫鲍勃 ·查尔蒂尼的心理学家。这本书现在已经卖出30多万本,确实不同凡响。这是一本针对普通读者的理论书,它填补了我粗糙体系中的很多漏洞。在这些被它填补的漏洞中,我想我已经建立起了一套自己的体系,该系统是一个很好用的工具,我愿与你们分享。
  
  1.低估心理学家称之为“强化”或经济学家称之为“激励”的威力
  你可以说这个东西“众人皆知”,但我也认为在与我同龄的人群中 ,我这一生都位于最能理解“激励”威力的前5%之列。每一年,我都会惊讶地发现,我对此的认知都在不断增加。
  联邦快递的例子是我最欣赏的有关“激励”效果的案例之一。该公司的内部系统有效运作的核心是:每晚,所有的包裹都必须从同一个中央位置快速运送出去,而且,如果整个运送过程不够迅速的话,系统也就出问题了。但是在正常运转之前,联邦快递经历了一段糟糕的时期,他们试图进行道德规劝,尝试了世上一切手段。最后,一些人想出了妙招:他们按小时给夜班工人计酬。如果按照不同的轮班情况支付报酬的话,系统会运行得更加良好。你看,这个办法生效了。
  在哈佛,b·f·斯金纳是一个真正将“强化”视为一个强大工具的人。他的实验很有创造性,实验结果是“反直觉”的,但这些结论都很重要。搞坏斯金纳名声的是一种我称之为“拿锤综合症”的东西:对于一个拿着锤子的人来说,所有的问题都看起来像一个钉子。而斯金纳是学术史上的一个极端。一些聪明人也会患上这种综合症。稍后我们会探讨一下为什么人们会患上这种综合症。
  
  2.简单心理否定
  第一次给我极大触动的事情,是我家一个朋友,她那有着超级健将体格、超好学习成绩的儿子,从北大西洋的一艘航空母舰上驾机起飞后,就再也没有回来过。他的母亲,一位心智健全的女子,从不相信他已经死了。当然,如果你打开电视机,就会发现,那些罪行显而易见的犯罪分子的母亲们,也从来都认为自己的儿子是无辜的。这就是心理否定。有时,真相太残酷了,让人难以承受。所以,你就扭曲它,将之变得可以承受。我们在某种程度上都会这么做。这是一种造成可怕问题的常见心理误判。
  
  3.由激励导致的偏见,既存在于自己和其所信赖的顾问的脑海中,它创造了经济学家所谓的“代理成本”
  “偏见”存在于任何一个专业领域和任何一个人身上,并且会导致非常可怕的行为。我已经70岁了,但还从来没有见过什么东西距客观真理只有一步之遥。要想见识激励的威力、以及理性但却可怕的行为的力量,如下例子可证:在国防部对在成本外再追加合同费用的做法已轻车熟路后,我们的反应就是在联邦法律中认定此种行为就是犯罪,而且是重罪。
  顺便说一句,政府是对的,但这个世界——包括很多法律公司和其他地方——运转的很多方式之一,便是在成本体系之外又增加额外费用。而人的本性,我称之为“激励导致的偏见”,极大地促成了这种做法的泛滥。
  人类的思维就是这种方式,这一事实极大地证明了,发明了收银机的人正是我们这个文明中最有卓有成效的圣徒——正是收银机让人难以实施不道德的行为,每台收银机都是一个伟大的道德工具。ncr的创始人帕特森(john patterson)清楚这点。他有一个小商店,人们从他那儿偷东西,害他总是赚不到钱。后来,有人卖给他两个收银机,小店立刻就赢利了。当然,他关了商店,开始从事收银机的买卖……
  
  4.由错误导致的心理倾向所具备的超级力量:偏见来自于人们对前后一致和坚守承诺的倾向,包括对避免或迅速解决认知不和谐的倾向,以及对所有结论——尤其是对已公开表达或者来之不易的结论——自我确认的倾向。
  人类的思想跟人类的卵子很相像。卵子有一个“关闭”机制。当一个精子进入后,它就“关门”了,其余的精子就进不来了。人类的思想普遍有这类特征。并不是只有普通人才有这种倾向,物理学院的院长也会有这种倾向。根据马克斯·普朗克(max planck,著名物理学家)的说法,真正的创新、重要的新物理学理论从来没有真正被旧理论的捍卫者们所接受。但新的理论,很少会拒绝以往的理论。如果普朗克所描述的人群有这种前后一致和坚守承诺的倾向,使得它们死死抓住固有结论,哪怕是已经出现了证明其不成立的证据,你就能想象你我都是其中一分子的这个人群将会有怎样的行为。
  当然,如果你公开了你的结论,就等于你把该结论重重打入自己的大脑。有很多学生冲我们大声喊叫,但他们不是在说服我们,而是在强化他们自己正在的新思想,因为他们大声喊出的正是他们打入自己脑中的。我认为正是教育机构创造了一种氛围,使得这种情况大行其道……从根本上来说,他们是不负责任的机构。在年轻的时候,不要被你所喊出的东西禁锢住大脑,这一点很重要。
  
  5.我从来没有上过心理学或是经济学的课程,不过我倒是在中学生物课上学过巴甫洛夫。他们怎么教的你也知道,比如狗一听见铃声就开始流唾液。那又如何?没有人(哪怕用最小的努力)把它与广阔的世界联系在一起。
  事实是,在我们所有人的日常生活中,“巴甫洛夫联想”是一个巨大的、强有力的心理力量。我认为四分之三的商业广告都是完全依赖巴甫洛夫理论在起作用。纯粹的联想是如何起作用的?可以想想可口可乐公司,他们想把公司与一切令人愉悦的景象联系起来:奥运会上的体育英雄、优美的音乐,凡此种种。他们不会希望与总统的葬礼相联系。当你看到一个可口可乐广告……联系就真正起效了。
  所有这些心理倾向,绝大部分或者全部是在下意识的状态下完成的,这使其变得非常阴险。现在,你们都患有“花剌子模信使综合症”。中亚古国花剌子模的君王,会把带来坏消息的信使处死。你觉得这种情况已经绝迹了吗?那你应该看看比尔·佩利(cbs的前主席和ceo)人生的最后20年——他不听任何一个他不想听的消息。人们知道,如果报信人带给比尔·佩利的是他不想听到的消息,这个信使就要倒霉了。这意味着领导者们把自己封闭在了非现实里,这是一家了不起的巨型公司,但他确实在过去20年中做出了一些愚不可及的决策。
  现在,“花剌子模信使综合症”仍是生机勃勃。我认为,没有人愿意把坏消息带给执行官们。因此最好的办法是像花剌子模信使那样,离开并躲藏起来,而不是把战败的消息带回家。
  说到经济学,在我长长的一生当中,一次又一次看到人们身上发生的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你有两个产品,假设它们都是很复杂的技术类产品。现在你就会想,根据经济学原理,如果a产品的成本是x元,y产品的成本低于x元,那么,y产品若定价超过x就会销路更差。事实上并非如此。在很多情况下,提高替代产品的价格后,其所获得的市场份额,要大于让价格低于竞争产品时获得的市场份额。但事实上,经济学界直到最近才发现这个再明显不过的道理。
  
  6.从“回报倾向”中产生的偏见。包括一个人会按照其他人对他的期望来行动的倾向
  在这方面,查尔蒂尼做得相当不错。查尔蒂尼称之为“顺从参与者”的那类人,很容易上当受骗。无论如何,“回报倾向”是一个非常、非常强有力的现象。查尔蒂尼通过一个实验向展示它的力量:他跑到一个校园里,请人们带少年犯去动物园,平均每六个人中有一个答应了他的请求。在他积累了一些数据之后。在同一个校园,他又询问其他人:“喂,你愿意在一周里牺牲两个下午陪一个少年犯到什么地方转转?”结果, 100%的受访者都拒绝了他。但在问了这个问题后,他退了一步接着问道:“那你至少能抽出一个下午陪少年犯去动物园吗?”至少有一半人同意了。采用了这种 “先要很多再让步”的策略后,他的成功率是以前的三倍。
  现在,如果人的意志在下意识状态下以这种方式被操纵后自己却毫无察觉,我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你就像是只有一只腿而去参加踢屁股比赛的人。”我的意思是,你真是把大把的时间花在了你负担不起的外部世界里。在这个所谓的“角色理论”中,别人对你的期待是怎样的,你就趋向于以怎样的方式行动,如果再想想社会是如何被组织起来的,就会明白,这就是回报。
  一个叫琴巴多(zimbardo)的心理学家曾在斯坦福做了一个试验,他把参与实验者分为两组,一组扮演警察,一组扮演囚犯。两组人都以人们期待的方式把自己的角色付诸行动。五天后,琴巴多不得不停止实验,因为看守们成了虐待狂,而囚犯们变得非常压抑。而在刚开始,实验者都是普通而友好的大学生。这项试验变成了所谓的情境恶魔的经典教程,即使一个好人被放入到糟糕的环境,也可能变成野兽。我的意思是……这实验太绝了。但琴巴多被严重曲解了。导致这个实验结果的,不仅仅是回报倾向和角色理论,还有前后一致和坚守承诺的倾向也起了作用。每一个人,不论他扮演的是警察还是囚犯,都将表演打入了大脑。
  无论你在哪里,这种前后一致和坚守承诺的倾向都在影响你。换言之,你的想法可能会改变你的做法,但更为重要的可能是,你的做法将会改变你的想法。你可以说,每个人都知道这个。我想要告诉你的是,我本人没有尽可能早、尽可能多地了解这个道理。
  
  7.由社会证明(即他人的结论,尤其是在天生的不确定性和重压条件之下产生的结论)的过度影响所产生的偏见
  关于这一点,心理学家们常用的一个案例是基蒂·珍诺维丝小姐的例子。1964年,她被歹徒当街刺杀身亡。当时有50个或者60、70个人在场,我也不知道究竟有多少人亲眼看到她被歹徒追逐长达半个小时的过程,但是没有一位目击者出手相助,甚至也没有人打电话报警。一种解释是,每个人都看到其他人毫无行动,所以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这样的社会证明:什么都不做才是正确的做法。依我的判断,用这个理由解释珍诺维丝的例子还不够,它仅是部分原因。微观经济思想和收益 /损失比也在其中扮演了角色。我反复想过,在现实中,心理观念和经济观念互相影响。对这两者都不了解的人简直就是个该死的笨蛋。
  一些大商人们也被卷入了这些社会证明的大浪中。还记得几年前吗?有一个石油公司收购了一个化肥公司,随后,每一家大石油公司都跑去买了一个化肥公司。实际上,这些石油公司根本没有更多的理由去买化肥公司,但是他们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办。如果埃克森石油公司这么做了,美孚石油公司就有足够的理由这么做,反之亦然。这完全是一场灾难。
  先前我讲了强化的力量——你做了某事,后来市场上扬了,你得到了报酬、奖励和喝彩等等,那么你的这种做事方法就会得到极大强化。但同时这里也有社会证明在起作用,股市涨跌就是社会证明最终极的表现形式,它完全是其他人想法的折射。这两种效应合并在一起会产生极大的力量,你怎么会以为股市水平总体而言是有效的?哪怕是在1973-74市场整体陷入低谷,亦或在1972年50家大公司的全盛期?如果这些心理学观念是正确的,你就应该想到,是一波波的非理性浪潮引领着股市走势的变化。
  
  8.经济学家爱上有效市场理论,是因为数学太美观了
  毕竟,数学是他们学习并掌握的东西。对于一个拿锤头的人来说,每个一问题都非常像是一个钉子。除此之外的真理会有一点让他们不知所措,他们已经忘记了伟大的经济学家凯恩斯曾说过:“粗糙的正确胜于精确的错误。”
  
  9.反差致使感觉、感受和感知被扭曲后导致的偏见
  查尔蒂尼做了一个伟大的实验:他拿了三桶水,一桶热水,一桶冷水,一桶常温水。他让一个学生把左手放入热水中,右手放入冷水中,然后再把两只手同时放入常温的水中。当然,一只手感觉很热,另一只感觉很冷。这是因为人的感觉器官在强烈的反差之下被过度影响了。没有绝对温标,只有相对温度,而且还有量子效应在其中。
  查尔蒂尼举了房地产经纪人的例子。如果一个乡下人到城里来找你买房,你首先要做的就是带他去两套你见过的最贵的房子,然后,再带他去看一些中等昂贵的房子,最后你就能搞定他了。这套办法非常有效,这也是销售员这么做的原因,它总能起作用。
  我有一个朋友,靠继承的财产为生。他有一次对我说的话很让我受用。他说:“查利,如果你把一只青蛙放进滚烫的开水中,它会立刻跳出来。但是如果你把它放在温水中,然后给水慢慢加热,最终,它将会被开水煮死。”我不知道青蛙会不会真的如他所说的那般。但是我知道的很多商人的确是如此的。这还是反差现象(contrast phenomenon)。但他们都是些位高权重的大人物。我的意思是,他们不是蠢蛋。当变化一点点靠近你时,你很可能无法查觉。所以,如果你要成为一个具有良好判断力的人,你必须对于这些因为对比在你脑中所产生的扭曲有所反应。
  
  10.权威人物的过度影响所造成的偏见
  关于米尔格伦实验的心理学论文大概有1600篇。在这个实验中,有一个扮演权威的人,他告诉被实验对象,他们必须对完全无辜的人持续施予电击。令人惊讶的是,即使被实验者开始变得紧张与动摇,当他们被命令施予最大电击的时候,有超过三分之二的人还是会照做。米尔格伦想通过这个实验展示希特勒是如何成功的,这个实验的确是抓住了这个世界的想象力。从米尔格伦实验的观点来看,纳粹的犯罪活动和希特勒的成功便不难理解。部分原因是政治正确和权威的过度影响力。人类天生具有服从权威的倾向,即使这服从是错误的。
  你也许会喜欢下面这个例子:有两个飞机驾驶员,一正一副,正驾驶员是一个权威人物。他们没有在飞机里,而是在模拟状态下完成了这个实验。副驾驶员在模拟状态下被训练了很长一段时间,他知道他的职责就是防止坠机。实验过程中,那个正驾驶员做了一些连傻瓜都能看出来足以导致坠机的操作。但副驾驶员只是安静地坐在那儿,因为正驾驶是权威角色。25%的情况下,飞机都会坠毁。
  
  11.“剥夺超级反应综合症”(deprival super-reaction syndrome)导致的偏见。包括由当下的或潜在的匮乏造成的偏见,包括可能发生的对几乎已经拥有或从未曾拥有的东西被剥夺
  我有一个邻居,这位老前辈的房子周围有一片小岛,他的隔壁邻居在那小岛上种了一株小小的松树,大约有三英尺高。以前,那位老前辈能以180度的视角看到他房前的港口,有了这株小树,他的视角变成了179又3/4度。从此,两人便结下世仇,这种仇怨仍在继续。
  我的意思是,人们真正疯狂执着于那些微不足道的“减少”。如果你对此有所动作,你就又陷入了互换倾向。因为你们不仅互换友爱,你们还会互换仇恨,并且所有的事情都会升级。如此巨大的疯狂都源于人们下意识地把自己失去的东西、或者几乎得到又没得到的东西看得太重。
  在这方面,新可乐(new coke)是一个极端的商业案例。可口可乐是世界上价值最高的品牌。可口可乐有很多聪明的工程师、律师、心理学家和广告主管等等。在过去的100年中,他们花了很多时间让人们相信商标有着巨大的无形价值。人们会把这个商标与某种口味联系在一起。
  但当他们对外界表示“口味改良了”,这是消费者难以接受的。口味事关体验。我的意思是你可以改良一种去污剂或是什么东西,但我认为你不能把某种口味做什么大的改变。所以,他们得了这种巨大的“剥夺超级反应综合症”。结果惨败!
  顺便说一下,郭思达(goizuetta,可乐当时的ceo)和基奥(keough,可乐时任总裁)都是聪明而有趣的人,但正是聪明人做出了这些可怕的、愚蠢的错误。现在你明白“剥夺超级反应综合症”的力量了吧?但是人们对得和失总不能做出均衡的反应。
  
  12.羡慕/嫉妒导致的偏见
  有过抚养兄弟姐妹,或是经营法律公司、投资银行甚至开办工厂的经验的人,会对羡慕一词有所了解。我曾听巴菲特不止一次说过:“不是贪婪,而是嫉妒推动着世界前进。”
  你又去一次去浏览心理学调查课程,在索引中找关于“羡慕/嫉妒”的大部头,但你找不到。关于这方面,学术界有一些盲点,但它真的是一个拥有强大力量的东西。羡慕和嫉妒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在潜意识中运作。每一个不理解它的人都呈现出一些他们不应该有的缺点。
  
  13.药物依赖导致的偏见
  我们不用非得讨论这个话题。我们都见过太多了。不过有趣的是,药物依赖总是会引致道德崩溃,因此人们总是不承认其影响。在先前我们谈到的那个失踪的飞行员儿子的例子中,正是人将现实加以扭曲以让自己容易接受。
  
  14.本条贴不上去,感兴趣的人在网上自己收.
  
  
  15.喜好扭曲所导致的偏见,包括特别喜欢自己、自己这类人、自己的知识架构,还以及极度容易被自己喜欢的人误导的倾向,以及不会从你不喜欢的人那里正确学习的倾向
  现在让我们再回顾一下“拿锤综合症”。为什么“拿锤综合症”一直存在?如果你停止考虑此事,这就是激励导致的偏见。他的职业声誉完全和他的知识理论捆绑在了一起。他喜欢他自己,他喜欢他自己的想法,他把这些想法向其他人表达,这是一致性和坚守承诺倾向。我的意思是,四个或五个基本的心理倾向组合在一起,创造了这个“拿锤综合症”。
  一旦你意识到你不能真正接受某些思想——你能接受一小部分,但世界上的很大一部分你是难以接受的——那你就学到了生活中非常有用的一课。萧伯纳的小说《医生的窘境》中有一个角色说:“说到底,每一种专业都是针对外行的共谋。”不过它说得并不非常正确,与其说是共谋,倒不说它是一种下意识的心理倾向更为贴切。
  书中的那个医生告诉你对他来说什么是好的,他认为他自己的办法能治疗癌症。他认为他正在对抗的恶魔是最大、最为重要的恶魔,但事实上,他要抗衡的恶魔与你自己所面对的相比,可能非常微不足道。因此,你在这世上从付费顾问那里得到的建议充满了可怕的偏见。对你来说真是悲哀!
  有两种解决方式:你可以雇佣你的顾问,但对其加以纠偏,就和你射击瞄准时要考虑到风向的影响是一个道理。或者你可以学习你顾问这个行业的基本原理,而且你不用学太多,因为你只要学一点,你就能让他解释为什么他是对的。
  在我漫长的生活中,我从没见过哪一个管理顾问的报告不是以这样的话结尾的:“目前的情况真正需要的,是更多的管理咨询。”每一次都是这样结尾。我总是喜欢直接翻到最后一页。当然,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没有雇佣这些顾问。不过我有时候会参与一些非营利机构的管理,那里有一些傻瓜会聘请顾问。
  
  16.来自于人类头脑中非数学性质的偏见
  可口可乐把可获得性(availability)提升为一个世俗宗教。如果可获得性能改变行为,你将会喝非常多的可乐——如果可乐总是可以得到的话。我的意思是,可获得性确实能改变行为和认知。在某种意义上,先前所说的各种心理倾向,会降低事物的可获得性。因为如果你迅速扑向一个事物,接下来一致性和坚守承诺的倾向则会把你锁在这个事物上。
  我认为我们应该讨论一下所罗门兄弟证券的前ceo约翰·古特弗洛恩特(john gutfreund,
  译注:在他治下,所罗门兄弟曾是华尔街风头最劲的金融机构。但1991年,所罗门公司当时的ceo古特弗洛恩特得知手下政府债券事业部的负责人保罗·摩西非法竞购了国债,但却没有将其处理,后此事被揭穿后,古特弗罗恩特被禁终身不能担任证券公司要职),他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人类实例。至少在整整一代人的时间里,每一个正统的专业学校都会讲授这个实例。
  古特弗洛恩特有一个他很信任的职员,但有一次这个职员被意外地发现(不是坦白)向政府说谎,并且做假账,这相当于伪造罪。这个人立即说:“我以前没来没这么干过。我今后再也不这么做了。这是绝无仅有的一次。”
  有很多心理学力量在起做作用。你认识这个家伙的老婆,而他正站在你面前,你就会产生同情心。他向你寻求帮助,这就激发了互换效应。众多心理倾向发生了作用,再加上这个事实:他是帮你赚了大钱的团队中的一份子。
  无论如何,古特弗洛恩特没有把他撤职,当然,那个家伙此前这么干过,他今后肯定还会这么做。现在古特弗罗恩特看起来就想是让他再干一次。那个简单的决定毁了古特弗洛恩特,而做出那样的决定非常容易。
  社会证明、激励导致的偏见,等等心理倾向导致了可怕行为蔓延……你的公司会腐烂,文明会败坏。我因为某人利用国外出差的机会带情妇去旅行而将其解雇,我认识他的妻子和孩子,因此我付给了他遣散费。我介意的不是通奸,而是私用公款。
  
  17.被额外鲜活的证据过度影响所导致的偏见
  我的财富本来应该比今天多3000万美元。因为我曾经买了300股某只股票,那个家伙把我叫回来说:“我还有1500股。”我说:“你帮我保留15分钟,我再想想。”在我的一生中我见过许多真实鲜活的特例,但是这个人(他是那公司的ceo)算是创了世界纪录。但我误判了情况。事实上当时情况十分安全——他马上就要死了,而我拒绝买下额外的1500股。结果,它现在花费了我3000万美元。因此,很容易误判那些鲜活的证据。古特弗罗恩特便是如此,他直视着那个家伙的眼睛,然后就原谅了这位同事。
  
  18.由于知识和理论架构无法处理当前信息而引发的思维混乱。
  我们都认识一些考试不及格的人,他们把试题背下来,重新考一次,但接着再次失败……就是没有用,大脑不是按那种方式工作的。你必须把事实纳入自己的理论架构,你要问自己“为什么”。如果不这样,你就没法应对这世界。
  现在我们来谈谈福耶斯坦(feuerstein),他是所罗门公司的前任法务官,当古特弗洛恩特犯下大错时,福耶斯坦比他更清楚这一点。他对古特弗洛恩特说:“你必须对这事进行道德判断和谨慎的商业判断,然后向上汇报。”他还说:“这可能不违法,可能没有法律义务去这么做,不过你必须提醒大客户,这种做法是否谨慎和适当。”他至少在二到三个不同的场合跟古特弗洛恩特说过上面的话。最后,他不再说了。当然,劝说失败了。当古特弗洛恩特下台时,福耶斯坦也跟他一起下台了。这把福耶斯坦的人生基本给毁了。
  福耶斯坦是《哈佛法律评论》的编委之一,但他犯下了一个基本的心理错误。你想劝服某人,你就必须真正地告诉他们为什么。我们在第一课中学到了什么?激励真的那么重要吗?鲜活的证据真的起作用吗?他应该告诉古特弗洛恩特:“你可能会毁了你的生活,让你的家族蒙羞,并失去大笔金钱。”他应该问他:摩西值得你冒这样的风险吗?那样说会起到作用。因此福耶斯坦这个聪明、久经世故的律师,在初级心理学上是不及格的。其实这么做并不很难,只要记住告诉人“为什么”。
  
  19.感觉、记忆、感知和知识的限制,所导致的偏见
  
  20.由压力导致的精神变化(有大有小,有暂时性的有永久性的)
  我最喜欢的例子是伟大的巴甫洛夫。他把一些狗养在笼子里,这些狗在经过训练后行为都发生了变化。有一次列宁格勒发了大水,水一直上涨,而这些狗仍在笼,它们遭受到了非常巨大的压力。洪水退去后,巴甫洛夫注意到这些狗曾经被训练出的个性发生了完全的逆转。作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巴甫洛夫的余生都用于让狗精神失常,他学到了很多我认为非常有趣的东西。
  我从没见过一个弗洛伊德学派的精神分析师对巴甫洛夫的晚期工作有所了解的,我也没见过哪一位律师能够理解巴甫洛夫从这些狗身上发现到的灌输(programming)、反灌输(deprogramming)、崇拜仪式等等有何关联。我的意思是,在级别很高的人当中,对基本心理学的无知是相当显著的。
  
  21.其他常见的暂时性或永久性精神疾病
  
  22.“表态综合症”(say-something syndrome)的发展和组织混乱
  关于这方面,我最喜欢的东西是蜜蜂。一只蜜蜂飞出去,找到花蜜后再飞回来。它用跳舞的方式告诉其他蜜蜂花蜜的地点,然后集体出发去采蜜。一些聪明的科学家,比如斯金纳决定做一个实验。他把花蜜远远地垂直放在蜂巢上面。在自然的状态下,没有花蜜是像那样垂直在上的。现在,可怜的蜜蜂没有足够的遗传程序让它来向其他蜜蜂传递这样一种信息。你也许会想,这只蜜蜂会飞回蜂巢,然后悄悄藏在一个角落里。但是它没有。它飞进蜂巢,“语无伦次”地跳起舞来。我的一生都在跟像这只蜜蜂一样的人打交道。这是人类组织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对人类组织来说,很重要的一点是,不要让这种患上“表态综合症”的人参与决策。


=====================================================


芒格的投资原则

《芒格的生活方式,学习和制定决策的方法》译自《穷查理年鉴》的第二章,其中包括芒格的投资原则清单。大原则如下:

第一、风险——所有的投资评估必须先从评估风险开始,尤其是声誉风险;

第二、独立——只有在童话故事中,国王才会被告知自己其实是赤身裸体的;

第三、准备——获胜的唯一途径就是工作工作再工作并希望能获得一些洞察力;

第四、明智的谦逊——承认自己的无知能让人更有智慧;

第五、严格分析——使用科学的方法和有效的清单能将错误和遗漏降到最低;

第六、配置——合理地配置资本是投资者的首要任务;

第七、耐心——克制人类对行动的偏好;

第八、果断——当适当的情形出现时,果断且深信;

第九、改变——与改变共存并接受不可消除的复杂性;

第十、专注——让事情保持简单并记住你要做些什么


[ 本帖最后由 均线多头 于 2009-11-14 20:25 编辑 ]
参与人数 1奖励 +1 时间 理由
钟意玩电脑 + 1 2009-12-12 20:47 楼主就是我○像!!!

查看全部评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6-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4177 天

大盘不是我家开的飞飞浪王波浪研究家园追波逐浪行云流水话投资股市捉妖记

发表于 2009-5-31 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b:b b:b :*19*: :*19*: 学习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9-1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31 12:36 | 显示全部楼层

查理.芒格——巴菲特的灵魂伙伴

 每年的5月,当Berkshire召开股东大会,成千上万的投资者都会涌到美国中部的小镇——奥马哈,来聆听,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两位价值投资者的传经布道。台上通常只有两位主角:巴菲特和芒格。两人经常操着诙谐幽默的语言,或解释公司的状况,或解答投资者提出的问题。巴菲特常常是滔滔不绝,而芒格则是言简意赅。犹如一对相声老搭档,一个逗哏,另一个捧哏。这一幕竟上演了几十年,而且愈演愈热。

  巴菲特第一次见到查理.芒格是1959年的夏天,至今正好50年。在50年的交往中,他们两个人不仅成为生意上的伙伴(business partner),更成为灵魂的伙伴(soul partner)。

  查理.芒格比巴菲特大6岁,土生土长于奥马哈,早年毕业于哈佛法学院,是一名物业律师。自认识了巴菲特之后,在巴菲特“价值投资理念”的感召下,开始了价值投资的实践。不久,芒格放弃了律师职业,选择做了职业投资家。

   在他们认识的最初的十几年里,他们只是各自经营自己的公司,偶有投资合作。最早的合作投资项目之一,既1972年合作投资See's Candies。与巴菲特一样,芒格也有自己的合伙人公司,管理着一个规模并不很大的投资组合。但是,他的投资绩效并不逊于巴菲特。

   1984年,巴菲特在哥伦比亚商学院一篇著名的演讲(The Superinvestors of Graham and Doddsville)中列举了9位超级的价值投资者,其中芒格管理的投资组合在1962-1975年的13年中,获得了平均年复式回报率(Average Annual Compounded Rate)为19.8%,而同期道指的回报率只有5%。

   在认识巴菲特的19年后,芒格于1978年正式加入Berkshire,出任副董事长。从此,年长的芒格一直在身后默默地支持巴菲特。芒格和巴菲特有许多共同点,比如:他们都坚信,价值投资的理念;都坚持一些简单的原则,拒绝复杂的模型和公式;都诚实守信;都喜欢大量地阅读,有着极强的学习欲望;都过着简单、简朴的生活;都是慈善家。但是,更多的,或更重要的是他们之间的差异,差异形成了强烈的互补。恰恰是这些共同点和差异构成了他们之间长期合作的基础。

   在投资风格上,巴菲特稳重,略显保守;芒格则积极进取。巴菲特喜欢一些“烟蒂”型的、具有极大财务安全边际的企业;而芒格则喜欢一些增长性好的、较有特点的明日之星。如:2006年,花40亿美元并购的金属刀具生产商Iscar,和2008年年底用2.3亿美元买入比亚迪10%的股份。这两单交易都是在芒格的大力推崇下促成的。

   在投资的技术层面,巴菲特善于财务分析,既从数字上解读公司;芒格则擅长于商业模式和竞争力的分析,既从商业运作层面解读公司。巴菲特认为:芒格在面对一个新的行业或公司时,往往能一下抓住其生意的关键与核心。有时他对一些行业的理解,往往让该行业的专业人士吃惊。

   在思维上,巴菲特长于数理逻辑;芒格则像一个哲学家。巴菲特花大量的时间阅读公司财务报表,依据数字做逻辑判断。芒格,涉猎广泛,喜欢阅读各种各样的书籍,从达尔文的进化论到心理学,则像一个杂家。他们两人都经常应邀到大学讲课,巴菲特通常会讲价值分析和投资;而芒格则可能讲心理学或行为学。比如:芒格1995年在哈佛法学院有一篇著名的演讲,题目:人类错误判断的心理(THE PSYCHOLOGY OF HUMAN MISJUDGMENT)。该篇演讲洋洋洒洒列举了导致人类误判的24个心理因素,十分专业。

   如果论智商,芒格或许高于巴菲特,但他甘愿在巴菲特的背影中默默地前行。巴菲特的大儿子曾说过:我爸爸是我所知道的‘第二个最聪明的人’,那谁是No.1?查理.芒格。大家都知道:当巴菲特讲话时,全世界都会注意倾听。但很多人不知道:当芒格讲话时,巴菲特会十分注意倾听。今年5月4日,巴菲特、芒格和盖茨三人鲜有地一起亮相于FOX的一档财经采访节目,这是一个全球最富有的三人组合(无论从财富或智慧)。虽然是一档财经采访节目,但整个节目充满了轻松幽默、智慧、友善默契的气氛。特别是很少在媒体亮相的芒格,在其中的角色令人印象深刻。

   对于芒格,巴菲特不乏溢美之词。巴菲特坦言:他(芒格)思想的力量,拓展了我的视野,让我以非同寻常的速度从猩猩进化到人类,否则我会比现在穷得多。正是由于巴菲特和芒格这对绝佳搭档,才使得Berkshire公司从当初的几千万美元资产,变为今天价值约1400亿美元的巨型公司。而这一切都仅仅始于一个简单的理念:价值投资。巴菲特和芒格是这一理念的伟大实践者。
参与人数 1奖励 +1 时间 理由
钟意玩电脑 + 1 2009-12-12 20:47 感谢楼主分享,收藏并加分支持!

查看全部评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6-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31 12:42 | 显示全部楼层

投资心理应用研究

证券投资心理学应用研究
     观察世界经济发展和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乃至分析金融市场和证券市场的运行,我们需要的研究的不仅仅是经济数据,更重要的是研究人的信心。

  在金融市场中,期货交易和外汇现汇交易最能反映国际市场和政治动态。国外有这样奇怪的现象,在期货和外汇现汇交易中,MBA学历的交易员甚至不如心理学学士毕业的交易员业绩好。曾经有人做过统计,在期货和外汇现汇交易员中,成绩最好的前十名均是学心理学专业的人。由此也可以看出,研究金融市场,大众心理因素远比经济指标更为可靠。这同时也证明了一个观点:经济学不仅仅是统计学,更是大众心理学.

  有关心理学在金融市场中的应用,国外已经出现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其中不乏成功之处。本月9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把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学者丹尼尔·卡尼曼(与弗农·史密斯分享),以表彰其在心理经济学研究方面所做的开创性工作。
  丹尼尔·卡尼曼成功地把心理学分析法与经济学研究结合在了一起,为创立一个新的经济学研究领域奠定了基础。卡尼曼的主要贡献是发现了人类的决策不确定性,即发现人类的决策常常与根据标准的经济理论做出的预测大相径庭。他与已故的阿莫斯·特维尔斯基合作,提出了一种可以更好地说明人类行为的预期理论。卡尼曼将源于心理学的综合洞察力应用于经济学的研究,从而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奠定了基础。
        
  卡尼曼的获奖从另一个侧面表明了将心理学应用于金融市场研究的广阔前景。目前,国内时常可以看到有关的译著和论著,网络上偶尔也可以看到有关的研究成果。但是,总体来说,在将心理学和行为
科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证券投资理论和实践这个方面,国内做得还远远不够。
  一般来说,心理学在证券投资领域的应用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个体心理分析,旨在解决投资者在投资决策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障碍问题,帮助投资者认识自我,挑战自我,战胜自我;其二是群体心理分析(即大众心理分析),旨在解决投资者对市场中其他投资者的心理活动特征的把握,解决投资者在研究市场过程中如何保证正确的观察角度的问题,帮助投资者认识市场和把握市场的动向。

    证券投资心理学应用研究(二)
   

   大众心理学概述----勒庞的群体心理理论本文以勒庞的群体心理理论为主介绍大众心理学的主要内容。有关勒庞的群体心理理论,波涛先生所著《证券投资理论与证券投资战略适用性分析》一书中有系统简明的绍,本文该部分内容主要参考波涛先生的阐述。

   一、群体与群体心理学
 从通常的含义上说,“群体”一词是指聚集在一起的个人,无论他们属于什么民族、职业或性别,也不管是什么事情让他们走到了一起。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群体”一词却有着完全不同的重要含义。
  勒庞认为,“在某些既定的条件下,并且只有在这些条件下,一群人会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它非常不同于组成这一群体的个人所具有的点。聚集成群的人,他们的感情和思想全都转到同一个方向,他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形成了一种集体心理……姑且把它称为一个组织化的群体,或换个也许更为可取的说法,一个心理群体。”
  
  群体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并不是人类的“客观群体”,而是人类的“心理群体”。人类的客观群体是指人群在某一时间和空间上的集合体,而人类的心理群体则是指具有相同心理活动特征的人群的集合体。对于人类的心理群体而言,他们具有心理活动特征上的一致性,但是不一定具有空间活动的一致性。

   (一)勒庞理论观点之一:心理群体的精神统一性定律。
  群体中的个人会表现出明显的从众心理,勒庞称之为“群体精神统一性的心理学规律”。这种精神统一性的倾向,造成了一些重要的后果,如教条主义、偏执、人多势众不可战胜的感觉,以及责任意识的放弃。
  
  勒庞认为,从心理学的意义上说,任何人都同时具有两种不同的个性成分,即理性的个性(Conscious Personality)与非理性的个性(Unconscious Personality)。人的理性的个性成分是不可能被统一的,这是人的创造性的源泉。只有人的非理性的个性才可能达到相互统一。当人的非理性的个性被统一之后,心理群体所形成的合力将远远大于理性个人的力量之和。而且,这种合力主要带有破坏性的本质,而不是建设性的
   (二)勒庞理论观点之二:心理群体的整体智能低下定律。
  
   勒庞的群体的整体智能低下定律认为,当人群组成一个心理群体时,该群体总体在决策或行为时所表现出的智能水准,将远远低于该群体成员在作为个体决策或行为时所能表现出的智能水准。换句话说,心理群体的智能要远远低于组成心理群体成员的个体智能。
  
  勒庞认为,心理群体永远也无法完成需要高智能的任务。当人群构成心理群体时,由于理性个体的丧失,群体成员无法把由理性个性所支配的智能相叠加或组合;同时,由于非理性个性的加强,群体成员只能把由非理性个性所支配的愚笨相叠加或组合。勒庞这一定律对股票投资者也有着特别重要的警示作用。
  
  首先投资者应当特别警觉由心理群体所形成的决策方向和行为方向。

  如果我们承认心理群体的群体智能要远远低于个体所能达到的智能水准,那么我们就应当预见到由心理群体所形成的决策或行为应当指向错误的方向。在股票市场的情绪极度兴奋或情绪极度压抑阶段,往往就是市场的重大转折阶段。这时的投资者往往被情绪所控制而形成了心理群体。这时该心理群体所达成的共识不可能是建立在理性判断基础之上,因此不可能是正确的决策。
  
  其次,投资者应该特别警觉“集体决策机制”。

  “集体决策”中的“集体”不一定就是心理群体,但是集体比个人更容易转变成心理群体。美国心理学家所做的多项心理实验表明,由于心理因素的作用,集体决断非常容易导致更高的差错率。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渴望他人的交流和认同是人类的天性。我们需要不断提醒自己的是,切莫将自己迷失在人群中。
  
 (三)勒庞理论观点之三:心理群体的形成机理。
  人群中的个体在形成心理群体的过程中,通常需要三个主要外因的刺激。这三个外部因素通常构成
心理群体形成过程的三个阶段。
  这三个外因是:

1、情绪激发----人群中的个体由某一情绪所激发并最终被该情绪所控制。
2、情绪传递----人群中的情绪由激发进而相互传递(相互感染)并最终控制了整个群体。
3、建议接受----当人群被某一情绪控制后,人群便极易受到外部建议的控制并受其指挥参与某一激烈的行动。
  
 在股票市场中,人群比在其他社会生活中更加容易形成心理群体。这是因为股票价格的信息传输网络非常容易地把广大投资者联系在一起。而股票价格的变动以及市场相关事件信息的迅速传播功能可以轻易地起到“情绪激发”和“情绪传递”的作用。

  从勒庞的心理群体的形成机制,我们可以发现,投资者的自我情绪(即心态)控制显得尤为重要。为了避免成为任何一个投资心理群体中的一员,我们需要从控制这三个外因着手。其中,最关键的环节就是避免自己的情绪波动,也就是对“情绪激发”环节的控制。只有很好地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才能进一步避免人群的情绪对自己的感染,也才能进一步避免被动接受外来建议的暗示或控制。反过来,投资者注意对“情绪传递”环节和“建议接受”环节的控制,也有助于加强对自己情绪波动程度的控制。
  当然,良好的情绪控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这需要不断地自我磨练,更重要的是不断提高对市场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树立信心、建立严明的操作纪律。“6-24”行情前后是研究心理群体形成机制,反省自我情绪控制的绝佳时间,有兴趣者不妨自己回味一下。
  
 (四)勒庞理论观点之四:心理群体的整体心理特征。
  
  当心理群体形成之后,心理群体的整体心理状态将具有以下三项基本特征:1、冲动性;2、服从性;3、极端性。
  冲动性,是指心理群体的整体行动可以在某一外界强刺激因素的激发下迅速发动,并且这种行动的方向可以在外界强刺激因素的作用下迅速向相反方向逆转。因此,心理群体由其情绪的高度不稳定性必然导致其行动方向的极度不确定性。

   服从性,是指心理群体具有自愿服从外来指挥的心理特征。由于在心理群体的形成过程中,群体中的个体已经丧失了个性,因此他们具有自愿伺服别人意愿的强烈愿望。

  极端化,是指心理群体的实际行动往往常常明显超过必要的程度,因此常常会导致过激的后果。
  勒庞对心理群体整体心理特征的概括,具有极高的准确性,对证券投资者而言也有重要的警示作用。

  首先,由心理群体的“冲动性”特征,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理解并警惕证券市场中价格急速变动的情况(超出常态),从而更加有效地防范投资风险。投资者必须对“小概率事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1998年美国由著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领导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在投资中遭受重创以至几乎破产的事例,就是由于这些专家学者习惯于经典数学研究中的常态思维模式,而对市场心理的冲动性所带来的巨大破坏力完全估计不足所致。

  其次,心理群体的“服从性”特征在证券市场上主要表现为投资者对“权威”的崇拜,以及由此带来的投资者在投资行为上的一致性。投资者对心理群体“服从性”特征的警觉,应该特别表现为对所谓市场“权威”及其观点的警觉。

   第三,心理群体的“极端化”特征,导致证券市场上很难看到固定波长的周期现象,而最常见的是不规则周期。在投资历史上,这种由心理群体“极端化”特征导致的不规则周期现象,往往会给不警觉的投资者造成极为严重的损失。比如,日本股市于1989年开始走熊,十几年过去了,投资者期盼的牛市始终没有到来,而且今年日经指数又屡创新低。市场中常见的一个词是“最后的疯狂”,这便是心理群体“极端化”特征的一个重要表现。
 (五)勒庞理论观点之五:心理群体的思维模式定律。
  按照勒庞的观点,心理群体的思维模式的最基本特征是:

1、表象化:心理群体几乎不具备逻辑推理能力,也不接受任何逻辑思维方式的影响。这一特征表现为“肤浅”和表面化;
2、形象化:心理群体具有极高的形象想象力,也极易接受形象思维方式的影响。心理群体善于理解“图象化”的建议,并以此作为自己的行动目标。
    关于大众心理学,或群体心理理论,还有很多观点,不过主要的还是勒庞在一个多世纪前归纳出的上述五点。此外,也正是从勒庞的群体心理理论出发,尼尔发展出他的相反意见理论。

  研究群体心理,可以更好地认识市场,趋利避害,也可以更好地认识自我,克服人性的弱点。我们需要经常反省的一个问题是:何时该与群众保持一致,何时又该与群众分道扬镳,做到独善其身。相信,我们对群体心理知之越多,我们对市场的认识就会越深刻。

(专题二)相反意见理论

  相反意见理论和逆向思考方法是投资者最熟悉,也最常用到的一种心理学理论。其创始人是美国的投资专家汉弗莱.B.尼尔,源于勒庞等人的群体心理理论。

  在证券市场中,从最初的数人头、数自行车,到近年来刚刚出现于一些报刊的证券专版和证券网站的多空情绪指标,投资者在自觉不自觉地应用着相反意见理论和逆向思考方法。

  也许有人要就上述逆向思考的现象进行“逆向思考”:如果大家都掌握了“数人头”的方法,这种方法还会有效吗?
 
  不错,这是个尖锐的问题。我们知道,在一个博弈的市场中,一种分析方法一旦被众人掌握就会失效。但是,对于相反意见理论和逆向思考方法,如果我们深入了解其起源和内涵,我们就不会怀疑其应用于证券市场,乃至应用于经济和社会领域的有效性。 此外,尽管有不少人在应用相反意见理论,但是又有多少人深入研究过其内涵及其适用性?还是让我们从尼尔的理论开始,一起来研究这种理论和方法。
 
  一、尼尔的相反意见理论理论与逆向思考方法

  逆向思考方法来自于相反意见理论。所谓逆向思考方法,“是一种深刻的反思方法,应用范围广泛,包括政治、经济和社会各方面。逆向思考方法的目的就是要挑战当前流行的政治、社会、经济趋势中为人们普遍接受的观念。总之,目的就是和大众观念竞争。”

  关于相反意见理论和逆向思考方法,尼尔的主要观点是:

  (一)逆向思考的经验告诉我们,下面这些说法值得我们注意:

  当所有人都想得一样时,每个人都可能是错的;
  太多的人发出同样的预言,预言反而不会应验;
  在同一种预言上层层加码,预言就会不攻自破。(原因在于,太多的人预料同样的事,必定会导致相应的预防措施,结果就抵消或绕开了当初的预言。)
  
  (二)相反意见理论只是一种思维方法。它主要是对大众普遍预期的一种矫正方法,而不是一种预
   (三)人类的本性决定了相反意见理论是成立的,这些人类的本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习惯、情绪、急躁、习俗、贪婪、刚愎自用、模仿他人、一厢情愿、如意算盘、相互感染、轻信、冲动、恐惧、过敏、造作。
  (四)相反意见理论建立在社会学和心理学的法则之上,在这些法则之间存在着下列逻辑关系:
  1、群体往往受制于人类的本性,而个体往往会抑制此类人性的弱点;
  2、人是合群的,人类具有本能的“从众”冲动;
  3、人们具有接受少数成员的感染,模仿少数成员的言行举止的本性,这使得人们容易受到各种暗示、命令、习俗、煽动的影响;
  4、群体丧失了理性思维的能力,而只接受情绪的控制。群体用“心”(情绪)思考,而个体则用大脑思考。  总之,尼尔认为,“所谓逆向思考的艺术,一方面是要训练您的头脑习惯于深思熟虑,选择
同普罗大众相反的意见;另一方面,您还需要根据当前事件的具体情况,以及人类行为模式的当前表现
来推敲自己的结论。”
  
  此外,尼尔一再强调应用相反意见理论进行逆向思考的目的是为了理解社会经济与政治运动的宏观趋势,而不是为了把握证券市场的细微波动。这是我们在应用相反意见理论时首先应该注意的一点。  
  二、对逆向思考方法的再思考
  
  (一)逆向思考方法的基石:资源的稀缺性
  
  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是稀缺的、有限的,资源的稀缺性是一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公理”,对此我们已有深刻的认识。在资源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之间存在着以下的逻辑关系: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的稀缺性导致经济增长、社会发展速度的有限性,而这种增长速度的有限性又反过来强化了资源的稀缺性。

  在人类经济史上曾经爆发过许多次经济危机和社会动乱,并且,这种危机呈现周期性地重复。历史的不断重演,说明了人性中有不可克服的缺陷。而正是人性的弱点,又导致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呈现出周期性。
  因此,只要资源是稀缺和有限的,则竞争就是不可避免的;只要竞争不可避免,则人生就是一场博弈。人类社会的博弈本质,决定了满足多数人的利益和需求是不现实的。由此,在这场博弈中,做一个特立独行的人,采用大众的相反意见就是一种胜率较大的思维方法。
  
  (二)逆向思考方法并非是一种预测体系 .
  
 逆向思考方法,或相反意见理论,并非是一种预测体系。这是尼尔一再强调的另外一个问题。尼尔认为,“相反意见理论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帮助我们在预测中避免犯错误,而不是运用它作为预测的主要手段,这才是正确的态度。”
  关于预测,有个著名的“墨菲定律”:一项预测越是被广泛接受,它就越可能变得不准确。由此可以推论,权威的预测者的预言永远不可能应验,因为大众接受了他们的预测,而每个相信他们的预言的人都会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自己,从而导致了预言的落空。这个原理在投资实践中已得到多次验证。
  承认相反意见理论不是一种预测体系,并不否认相反意见理论和逆向思考方法的实用性。相反意见理论不是预测体系,但应用它可以对他人的预测进行核查和过滤。而且,在把握大众行为和市场趋势方面,相反意见理论和逆向思考方法更有其独到之处。
  
  尼尔认为,“当所有人都想的一样时,每个人都可能是错的。”对于这个断言需要注意两点:

   其一,“所有人的想法一致”指的是一种极端的情况;
   其二,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都“可能”是错的,并不是说大众一定就是错的,或者说大众总是错的。 

  根据相反意见理论,大众通常在主要趋势上是正确的。趋势是由大众推动的,正因为大多数人看好市场,市场才会因为这些看好情绪不断转变为实质性的购买力而上升,而且此上升过程有可能持续很久,直到市场中所有人的看好情绪趋于一致时,市场就会发生逆转----原因在于供求的失衡。
  所以,在应用相反意见理论判断市场趋势时,请记住:“在趋势发展过程中大众通常是正确的,但
是在趋势的转折处大众却总是错误的。”
  
 由于人性的弱点,本该小心翼翼和深思熟虑的时候,大众总显得热情而乐观;本该大胆进取的时候,大众却显得胆怯。趋势的转折总是出现在大众明显发现这种转折之前,使用逆向思考方法可以使我们洞烛先机,先人一步采取行动。
  
 (三)对主流观点的认识是应用逆向思考方法的关键 .
  
 先来看几个问题:

   1、什么是目前流行的大众观点?
   2、如何了解目前流行的大众观点?
   3、如何评估其流行的程度和意见的强度?
  这三个问题归结为一点,就是如何发现社会政治经济生活或证券市场的主流观点。这是应用相反意见理论的关键,也是最困难的工作。
  尼尔认为,主流观点往往具有以下特点:
  1、媒体的观点往往代表主流观点;
   2、证券分析师一致同意的观点往往代表主流观点;
  3、一般投资者常常议论的观点往往代表主流观点。
  在证券市场上,当某一观点同时兼有以上特点时,投资者往往可以比较有把握确认该观点就代表着当前市场上的主流观点。如1999年6月,当时的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刚刚发表,行情正在“恢复”之中,投资者一致看好后市,场外资金源源不断地进场。然而,到了6月30日,市场却嘎然而止,给投资者当头一棒。当时的主流观点是看好后市,与之相对的就是对后市看淡的观点。其后的市场走势,证明了逆向思考方法的正确性。
  
  在市场中,有不少人骂股评。实际上,“存在即合理”。整体上看,股评往往代表了主流观点。也就是说,了解股评家(包括证券论坛的“业余”股评家)的普遍看法,大大有助于我们把握当前的主流观点。

 另外,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众所周知,中国股市是政策市,在政策市下,宣传手段已经成为一种有力的调控工具。那么,政策的取向是否代表了主流观点?
  
  三、相反理论与数量化测市
  
 “何时采取相反的立场?如何评估大众意见?我们应当寻找何种强烈程度的普遍意见?”这些问题涉及到将相反意见理论数量化的问题。

  在运用相反意见理论时,理论上,我们可以构造一个指标,比如“多空情绪指标”。数据来源可以是各大券商、基金、专业咨询机构、专业报刊等主要媒体,以及主要证券论坛等,在采样的基础上计算出看多和看空的比例。
  以多空情绪指标为例。该指数从0开始(代表所有人都绝对看空),到100%为止(表示所有人都看多)。如果多空指数在50%左右,则表示看多看空情绪参半。多空指数一般在20-80之间震荡。如果市场一边倒地看多或看空,表示牛市或熊市已经走到尽头,市场即将转势。当然,这种极端情况很少出现。
  
  多空指数的数值范围为0-100,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含义,详见下面的说明:
  多空指标(%) 指标含义及操作提示
  
  0-5% 一个主要的上升趋势近在眼前。物极必反,大势跌无可跌之际,即是转势之时。此时应把握时机,大胆做多。
  
  5-20% 在该区域大多数人看空,只有少部分人看多。空头居于压倒性优势,大势随时可能见底。对于大势是否已经见底,需要以其他技术指标和成交量等辅助判断。

  20-40% 看空比例仍高于看多比例。一般来说,投资者顺应趋势,继续看空为上。如果在该区域大势不再向下,则大势会变得十分不明朗,此时以观望为上。如果在该区域大势反转向上,一般来说升势会十分凌厉。因为市场选择了明确的方向。一般,当大家看空时出现上涨,会出现急速的上涨行情。

  40-60% 市场趋势不明。在该区域,因为市势不明,投资者保持观望,保证资金安全为上策.  
   60-80% 看多者占多数,但又并非绝大多数。市场的发展有很大的上升余地。但是,如果此时大势不涨反跌,则几乎会是急跌行情,且会造成投资者心理恐慌。通常,在大家看好时出现下跌行情,一般会出现近期的低点。
  
  多头处于明显优势。很多时候,市场都会在这个区域转势向下,但是有时也会在大众普遍看好的情绪下,继续上涨行情,直至所有人看好为止。此时,应利用技术分析手段作为辅助工具进行判断。
   大众全面看多,该投入的资金已经悉数入市,已经是弹尽粮绝,强弩之末。转势就在眼前,此时不可恋战,迅速清仓出局!
  

 4、对于缺少做空机制的中国股市,惟有做多才能赢利。因此,多头思维始终占据上风,即使在空头市场多方也只是暂时蛰伏而已。
  个人认为,对于心理层面的东西,还须“用心”去体会和感悟,此类指标只能是用于辅助判断。毕竟冰冷冷的数据无法确切地反映活生生的人的心理。
  
:在证券市场中应用逆向思考方法,应该考虑不同的市场情况,而不能生搬硬套。遇到迷惑之处,不妨在高一级的市场趋势中进行判断。总之,这只是一种思维方式,如此而已。
  
  让我们用一段大家耳熟能详的话结束关于相反意见理论的研究:股市----在绝望中新生,在犹豫中上涨,在欢乐中死亡,在大众满怀希望中暴跌。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6-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31 12:46 | 显示全部楼层
投资心理学丛书收集中:
    (法)勒庞: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瑞典)卡尔.基林兰: 《股市大众心理解析》
  (英)托尼.普卢默:   《大众心理与走势预测》
  (美)汉弗莱.B.尼尔: 《逆向思考的艺术》
    (美)埃德加.E.彼德斯 《资本市场的混沌与秩序》
    (美)德里克.尼德曼: 《投资的心理游戏----股票投资心理探微》

      ------------------------------------------------------------------------
      ------------------------------------------------------------------------

欢迎朋友们添加,上传电子版.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6-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31 12:54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6-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31 16:50 | 显示全部楼层

跟投资密切相关的细分:

第一类: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个体社会心理现象指受他人和群体制约的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如人际知觉、人际吸引、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顺从等。群体社会心理现象指群体本身特有的心理特征,如群体凝聚力、社会心理气氛、群体决策等。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受到来自两个学科的影响。在社会心理学内部一开始就存在着两种理论观点不同的研究方向,即所谓社会学方向的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学方向的社会心理学。在解释社会心理现象上的不同理论观点,并不妨碍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应具备的基本特点。


普通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的区别  一般来说,普通心理学研究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般关系 ,客体包括自然客体与社会客体。社会心理学则主要研究主体与社会客体之间的特殊关系,即人与人、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普通心理学的规律可以应用于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研究主体与社会客体之间的关系所获的规律 ,也可以丰富普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传统上着重于研究个体、个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社会心理学则着重于研究群体中的个体、群体、人与人、人与群体的关系。


  社会心理学与个性心理学的关系更加亲切、更加复杂。美国心理学会迄今仍把个性与社会心理学放在一个分支里。一般说来个性心理学是研究个性特质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涉及自然和教化的关系、涉及较稳定的心理特质,而社会心理学则主要研究直接社会情境对个人的影响以及个人对这个情境的解释的作用。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发现表明,直接社会情境的作用往往被低估了

社会心理学的发展简史  社会心理学的专题研究,开始于19世纪下半期。1860年出现了拉察鲁斯和斯坦塔尔关于民族心理学的系列论文 ;此后,塔尔德的《模仿律》西格尔的《犯罪的群众》、勒邦的《群众心理学》等著作陆续出版,为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和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分别出版了社会心理学专著 ,这标志着社会心理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和德国心理学家默德开创了实验社会心理学方向。虽然用实验方法研究社会心理学问题,可以上溯到1898年特里普利特关于社会促进的实验研究,但真正开创、推广这个方向的是奥尔波特和默德。在他们之后,实验社会心理学才开始在西方特别是在美国成了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流。


  奥尔波特的著作《社会心理学》问世以后,社会心理学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1928年 ,瑟斯顿提出了态度测量法,把由托马斯和兹纳涅茨基开始,并成为当时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的态度研究,提高了一步;1934年,莫雷诺提出了社会测量法,用以测量群体内人际吸引和排斥问题 ;1938年,勒温把场论引进社会心理学,提出了个人生活空间或场的概念,认为行为是个人特点和情境因素相互作用的函数。20世纪40~50年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勒温的影响下,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群体影响和态度问题。


  50年代,阿施等人开展顺从的研究。以霍夫兰为首的耶鲁学派发表了一系列有关说服的研究。费斯廷格提出了认知失调理论,这个理论成为60年代的研究中心。到了70年代,由海德的《人际关系心理学》一书奠定了基础的归因理论成了研究重点。80年代以来,认知社会心理学和应用社会心理学日益受到重视。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随着时代的演变而有所不同。早期的社会心理学侧重于研究大型群体和群众的心理现象,如拉察鲁斯、斯坦塔尔、冯特关于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塔尔德、西格尔和勒邦关于群众心理的研究。这些研究者所提出的某些思想直至今天还有影响,如塔尔德的模仿律、勒邦的群体极端化和个性消失的思想等。


  美国是研究社会心理学最多且最有影响的国家,它的研究课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往往影响到其他国家。


  随着社会心理学的日益发展,研究课题也日益丰富和扩大。从早期的社会促进研究 ,发展到社会惰化的研究;从顺从的研究,发展到反顺从和独立性的研究;从侵犯的研究,发展到利他精神的研究;从吸引的研究,发展到爱情的研究;从人际知觉的研究 ,发展到归因的研究等等。显示了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视野正日益广阔和深入。


  自二十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社会心理学家的观点有所改变。主要表现在:认识到实验方法的局限性,重视现场研究,重视应用研究,重视以现场应用研究去检验实验室研究所得的理论,加以修正、补充和发展。


  今天的社会心理学家强调从现场研究到实验室研究,或从实验室研究到现场研究,往复循环、相互论证。同时,计算机的广泛使用,也为处理从现场获得的大量材料提供了方便,推动了社会心理学的进步。


  早期的社会心理学侧重于研究群体和群众的心理现象;二十世纪初,态度的研究成为中心;实验社会心理学出现以后,社会促进的研究成为中心;以后,群体过程、说服、顺从、认知失调、归因等分别成为某一时期的研究中心。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6-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31 16:5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类:金融心理学(行为金融)

2002年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行为金融学家———丹尼尔#zhPoint#卡恩曼和美国乔治#zhPoint#梅森大学的维农#zhPoint#史密斯,以表彰他们在结合经济学和心理学理论来研究人们的决策行为方面所做出的贡献。行为金融学(behavior finance)正式登堂入室,近年来发展较为迅猛,并大有与现代金融理论并驾齐驱之势,行为金融理论也成为当代金融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认识行为金融学,并利用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成果指导我们的投资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对现代金融理论的检验与批判———行为金融学的产生

1965年,法玛提出了经典的有效市场假说(EMH),夏普、林特纳和莫辛将EMH和马科维茨的资产组合理论结合起来,建立了一个以一般均衡框架中的理性预期为基础的投资者行为模型--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CAPM和EMH成为现代金融学的两大基石。

CAPM和EMH等现代金融理论产生后产生了大量的实证检验。实证研究表明,根据一组投资顾问或互助基金买卖股票的建议而选出的股票与整个市场进行比较,这种投资效果与“投掷飞镖”选择证券的效果相同。对互助基金的业绩跟踪也显示,如果将一个时期表现最好的基金与随后的任一个时期相比较,则业绩好的互助基金在后一时期并未超越整个市场。以S&P500指数为例,很难有基金的业绩能够持续长期超越S&P500指数,市场是如此的有效,以至于我们只要采取钉住指数的长期持股策略就可以获得市场的平均收益。近年来,美国的指数基金发展速度很快,我国目前也推出有华安180(资讯 行情 论坛)、天同180(资讯 行情 论坛)、博时裕富(资讯 行情 论坛)等指数基金。数据统计显示,2000年~2002年,剔除新股配售收益后,现有市场上流通的基金中有60%以上没有超过大盘。市场的发展也出现一系列无法用传统金融理论解释的现象,如羊群效应、小公司和规模效应、股权溢价之谜等一系列“异象”的出现给现代金融理论构成强有力的挑战,行为金融学也随之产生。

对CAPM、EMH理论的批评首先来自于假设。CAPM、EMH理论的假设前提之一是人都是“理性人”,投资者可以对作出理性的判断,并依据效用最大化原则进行决策。但经济学家西蒙(1976)基于经济行为人自身信息的非完全性和计算能力的有限性,提出了“有限理性”假定:个体决策者只有有限理性,只能追求较满意的目标。近几十年来,大量证据显示人的情绪、性格和感觉等主观心理因素会对行为人的决策构成重要的影响,而预期效用理论、贝叶斯学习和理性预期无法对个体行为人的决策过程进行有效描述。

现代金融理论和EMH是建立在有效市场竞争的基础上,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幸存下来的只有理性投资者。而相关研究表明,某些情况下,非理性投资者实际上可以获得比理性交易者更高的收益,非理性投资者仍然可以影响资产价格。

行为金融研究表明,每一个现实的投资者都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理性人,其决策行为不仅制约于外部环境,更会受到自身固有的各种认知偏差的影响。行为金融学的研究表明人并非完全是“理性人”,一些以前成功或者失败的经历将影响当前或者以后的决策。如证券市场的“处置效应”。1985年,Shefrin和Statman发现在股票市场上投资者往往对亏损股票存在较强的惜售心理,即继续持有亏损股票,不愿意实现损失,而愿意较早卖出股票以锁定利润,这种现象称为“处置效应”。2001年,我国学者赵学军和王永宏对中国股市的“处置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他们得出了我国的投资者更加倾向于卖出盈利股票,继续持有亏损股票,而且这种“处置效应”的倾向比国外投资者更为严重。“处置效应”的存在表明投资者并非完全理性。

此外,金融市场并非是完全有效的市场。实证表明,现实的市场并非完全是有效的市场,国外对于市场效率做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在一些发达国家的证券市场中能够达到“弱型有效”,但要达到“强型效率”市场几乎不可能。虽然目前尚无有力证据判断我国证券市场已经进入“弱式有效”,但实证研究均表明我国证券市场并未进入“半强型效率”的,而达到“强型效率”更是一种理想中的状态。信息在市场中的传播有一个过程,信息不会迅速而无差异的迅速在价格上得到充分体现,信息的传递是有摩擦的,我国的证券市场也远非完全有效率的。

行为金融学研究成果的借鉴意义

金融市场上各种异常现象的累积,模型和实际的背离使得现代金融理论的理性分析范式陷入了尴尬境地。在此基础上,20世纪80年代行为金融理论悄然兴起并开始动摇了CAPM和EMH的权威地位。期望理论是行为金融学的重要理论基础。1994年,Shefrin和Statman挑战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提出了行为资产定价模型。1999年,他们提出了行为组合理论行为金融学。一些学者也提出了许多行为资产定价模型,如BAPM 模型,指出市场上有两种交易者,一种是信息交易者,信息充分,严格按照传统的CAPM 模型进行资产组合,不会犯认知错误,并具有均值偏好,而另一种交易者是噪声交易者,他们不会按照CAPM 模型来构造自己的资产组合,会犯认知错误,没有均值和方差方面的偏好。行为金融学在应用心理学研究的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自身的理论体系。

2000年,行为金融学家美国耶鲁大学的罗伯特#zhPoint#希勒教授出版了《非理性繁荣》一书,该书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对美国股市的泡沫进行了研究。希勒教授经过实证研究后,得出了一路上扬的美国股市是“一场非理性的、自我驱动的、自我膨胀的泡沫”,指出美国股市存在巨大泡沫。该书出版一个月后,纳斯达克指数由5000多点跌至3000多点,随后股市泡沫开始逐步释放,行为金融学在挑战传统金融理论的过程中取得了辉煌胜利。

市场上的许多行为从传统的金融学理论上往往无法解释,传统金融学严格的假设条件影响了其在实践中的运用,而行为金融学更加接近市场,一些研究结论对证券市场投资也有较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从我国的实践角度来看,行为金融依然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并对对证券投资有较大帮助。

1、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是指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观察并模仿他人的交易行为,从而导致一段时间内买卖相似的股票。在信息高度不对称的市场环境下,投资者无法直接获得别人的私有信息,但却可以通过观察机构投资者的买卖行为来推断其私有信息,此时容易产生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的羊群行为,出现“群体压力”等情绪下贯彻的非理性行为。

长期以来,我国证券市场上存在较为典型的“羊群效应”。庄家行为、股评效应等极为显著,寻找庄家建仓等待拉升一度成为市场追捧的投资策略。随着庄股的破灭以及价值投资理念的崛起,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行为也成为信息弱势群体研究的重点。近年来QFII的行为引起市场的积极响应,尤其是瑞银等QFII参与个股的良好表现更是吸引了市场无数目光。机构投资者的行为也往往带来市场的跟风,不过我们也开始发现QFII介入的个股也出现较大程度的亏损,盲目追求时尚并非较好的投资策略。因此,在借鉴他人优势的同时,我们也应防止陷入新的“羊群效应”,在追随潮流的同时,也应保持独立的判断能力。

2、小公司效应。

小公司效应是指小盘股比大盘股的收益率高。1981年,Banz发现股票市值随着公司规模的增大而减少的趋势。随后,Reimganum也发现了公司规模最小的普通股票的平均收益率要比根据CAPM模型预测的理论收益率高,且小公司效应大部分集中在1月份。由于公司的规模和1月份的到来都是市场已知信息,这一现象明显地违反了有效市场假设。

我国证券市场上也一度存在小公司效应。如小盘股、小市值的公司往往成为炒做的重点。一些庄家借助于送股、转赠等题材不断炒作,一些公司的股价出现了非理性上扬。而2001年是小公司股票噩梦的开始,小盘股由于定价明显偏高出现大幅下挫,小公司的跌幅甚至比整个市场跌幅更大。

前期由于股权分置试点消息影响,中小企业板表现较为出色,小公司效应似乎有卷土从来的味道。小公司效应产生的根源在于其投资价值,处于成长期的小公司往往比成熟的大公司有更高成长性。随着价值中枢的持续下移,一旦市场转暖,小公司效应仍有继续出现可能。

3、反应过度与反应不足。

反应过度和反应不足是投资者对信息反应的两种情况。人们进行投资决策时存在两种错误范式:其一是选择性偏差,即投资者过分重视近期数据的变化模式,而对产生这些数据的总体特征重视不够,这种偏差导致股价对收益变化的反应不足。另一种是保守性偏差,投资者不能及时根据变化了的情况修正自己的预测模型,导致股价过度反应。在证券市场上的表现就是“涨过头”、“跌过头”。在我国证券市场上,反应过度与反应不足现象较为突出,如2000年网络股泡沫出现的反应过度,投资者热情的膨胀将股价不断推高。而在市场的下跌趋势中也会对利好表现麻木,市场弥漫悲观氛围时也会对具有投资价值的公司视而不见,市场既有出现非理性上涨的冲动,也会造成非理性的恐慌性抛售。

4、动量交易策略和反向投资策略。

所谓的动量交易策略是指早期收益率较高的股票仍会在接下来的表现超过早期收益率低的股票,而反向投资策略就是买进过去表现差的股票而卖出过去表现好的股票来进行套利的投资方法。1993年,美国学者Je-gadeeshkg与Titman在对资产股票组合的中间收益进行研究时发现,以3至12个月为间隔所构造的股票组合的中间收益呈连续性,即中间价格具有向某一方向连续的动量效应。一些研究显示,如选择低市盈率(P/E)的股票;选择股票市值与帐面价值比值低、历史收益率低的股票,往往可以得到比预期收益率高很多的收益,而且这种收益是一种“长期异常收益”。而在我国市场上,热点的切换以及投资者偏好会经常发生转变,网络股的一网打尽以及历史上重组概念的破产等显示长期异常收益难以持久,实证研究也表明动量交易策略和反向投资策略在市场中并不可行。其中蕴涵的指导意义是趋势性投资、买进超跌股票依然有较大风险,及时调整投资品种,顺应市场变化或许会有更大的投资收益。
行为金融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的核心是:根据市场现象,分析市场主体行为,揭示行为背后的秘密,并提出相应的分析或预测结论,以指导市场的实战。
由此可见,行为金融学的研究对象是“市场现象”,但要揭示的却是“市场秘密”,目的是指导实际投资。但由于市场现象千变万化,不可穷尽,因此,研究的难度是比较大的。如果不注意研究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则很容易落入“形而上学”的窠臼。
比如,我们最常见的一种所谓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方法是对“股票集中度”的研究。它的现象是:一些股东人数持续减少的股票表现不错。于是,有人研究主体行为,认为:主力建仓或加仓的时候,每个帐户买进的股票数量比散户要多。所以,当主力建仓的时候,股东人数将减少。根据一个隐含的前提“有主力建仓的股票会上涨”,所以可以得出结论:股东人数减少,说明股票要涨。所以,有人就专门研究股东人数的变化,并根据变化情况不断推出黑马,希望能获得很大利润——但是,在笔者看来,这就是“伪行为金融学”,是一种“伪科学”。
道理很简单,它的所谓“假设”是根本无法成立的。第一,有主力建仓的股票未必一定会上涨。因为主力的判断可能是错误的:他看错了大势,或者看错了个股。第二,主力未必一定赚钱,他也会亏损。既然如此,股东人数减少的股票,即使真的意味着主力建仓,又有什么必然一定会上涨呢?
经过神光的仔细研究,我们认为市场上最少有如下十种伪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方式在流行,如果接受这些研究的结论,难免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所以,今天我们把这些错误的思想列举出来,供神光会员参考。
1、研究股东人数增加与减少,并根据这个结果研究有没有庄家。这种研究没有实质意义——且不说主力可以制造虚假的股东人数,关键是有的庄家会亏得很惨。比如最近的兰州民百(600738),也是庄股,一旦真的跳水了,根本没有救生圈。
2、研究大股东背景,并根据该结果判断股票表现。比如,最近长和系控股的一家企业即将发行上市,有的人就开始炒作什么李嘉诚概念。这种炒做毫无意义,因为大股东好,股票未必一定好。比如在香港上市的庆丰金(0501),李嘉诚控股的企业就是第一大股东,但他们去年以0.2元买的庆丰金股票,只过了一年多,就跌到了0.005元,跌幅超过97%。李嘉诚为什么就不搞点资产包装一下,也炒作一把呢?企业的业绩摆在那里,业绩上不去,大家都不买帐。乱炒作什么大股东,害人也害己。
3、研究“某某系”,是一种研究大股东的变形。比如中科系、德隆系、明天系、张海系、银河系,等等。它的潜台词是,这些资本市场的大鳄会有相似的行为、相似的炒作风格。因此,如果跟进会有相似的利润。这种研究的荒谬一如前言。作新闻可以,作市场分析,不成。
4、研究QFII,选择一些股票,等着外国的大鳄做好事。它的潜台词是:外资进来就会涨,外资以前怎么做的,现在还会怎么做。这可能吗?几十年前台湾有过的QFII模式,今日的中国大陆凭什么就一定会有呢?
5、炒作外资概念股——比如外资收购啊,等等。象前期的深圳发展银行被新桥投资参股,有人就当成利好,这是崇洋媚外者的伪行为金融理论——国内的大股东搞不好,难道换了国外的大股东来,就能搞好了?一份研究显示,新桥投资1999年年底入主“韩国第一银行”,最近2年收入和利润都出现大幅度下降。2001年1-9月,该银行利润还有2723亿韩元,但今年1-9月则只有904亿韩元。人家老外过来也是为了赚钱啊,只要能赚钱,他们什么事情干不出来呢?国内的一些著名中外合资企业连续若干年不盈利,目的就是为了回避国内税收,把中国企业看成是自己全球事业的组成部分,为什么不可以呢?
6、搞证券分析师预测调查。现在,各个电视台都在搞什么“名家看市”,有的人将其做为正向指标,有的则作为反向指标。其实,任何指标都不是——很多所谓的名家缺乏自己独特的研究而只凭感觉或简单的技术指标来判断市场——如果没有自己的独门暗器,他们与散户有什么区别?
7、搞散户持仓比例研究。谁说散户一定是反向指标?如果是,为什么全国那么多券商还会严重亏损?他们完全与自己公司的数万散户对着干,不就可以了吗?其实,如果调查的样本很少,显然没有意义,但如果调查的样本太多——比如全中国的散户一起参加——不就更没有意义了吗?散户买什么、卖什么,并不决定市场如何。作为一个整体,全体散户的集体决策一定是有人买有人卖,做这种调查,只不过是浪费时间和金钱而已。
8、研究基金持仓变化。道理同上,基金作为一个整体,也不过是个大散户而已。
9、研究大券商增仓什么股票,减仓什么股票。同样没有意义!
10、研究管理层的想法,推断好消息和坏消息。其理论假设是:管理层可以左右股市。问题是,美国政府9.11后控制住股市了吗?台湾当局的数千亿元基金托住股市了吗?治标不治本的政策能改变股市的运行趋势吗?今年6月24日,让所有股票涨停板的制度不是又让股市创下新低了吗?
上述十种研究,都是貌似行为金融的研究而实质是“伪科学”,这些研究得出的结论害人不浅,如果一任谬误流传,难免损害了行为金融学的名声,也降低了金融研究的科学性,更容易造成投资者的不应有的重大损失,故特别提


[ 本帖最后由 均线多头 于 2009-5-31 17:11 编辑 ]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6-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31 17:02 | 显示全部楼层
 摘 要:行为金融学理论着重分析金融市场中由于心理因素引起的投资者的失误偏差和市场的反常,它是现代金融理论的有益补充。行为金融学不仅在学术研究中得到了重视,在实践中也得到了运用。对行为金融学与现代金融学的关系、行为金融学的基本理论作概述,并探讨如何在证券市场投资中实际应用行为金融学
的研究成果。
   
  行为金融学是从微观个体行为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更深层次的心理、社会等因素来解释、研究和预测资本市场的现象和问题。在美国和欧洲,行为金融学不仅在学术研究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它在实践中也已经得到了应用。个人投资者在应用行为金融学的知识来避免心理偏差和认知错误,机构投资者也正在以行为金融学的精髓来
发展以行为为中心的交易策略。
  
  一、行为金融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迄今为止,行为金融学还没有形成一套系统、完整的理论。目前绝大部分的研究成果都集中于确认那些会对资本市场产生系统性影响的投资者决策心理特点以及行为特征。
  第一,投资者的心理特点。处理信息的启发法。现代社会信息量越来越大,传播速度也越来越快,金融市场决策者面临的情况日益复杂。决策者将不得不更多的使用启发法。启发法是使用经验或常识来回答问题或进行判断,它意味着对信息进行快速的、有选择性的解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直觉。由于决策的速度很快以及不完整性,使用启发式方法可能得不出正确的结论,从而造成认知错误和判断错误。启发式方法一般包括:一是典型性。这种启发性方法是一个谚语的起源:“如果它看起来像只鸭 子并且呷呷的叫声像只鸭子,它可能是只鸭子。”在形成预期时,人们通过评估未来不确定事件的概率与其最近所观察到事件的相似程度。典型性使得投资者对新信息反应过度,也就是投资者在形成预期时给予新信息太多的权重。二是显著性。对于发生不频繁的事件,如果人们最近观察到这种事件,那么人们倾向于过分估计这种事件在未来发生的概率。例如,如果最近一架飞机坠毁的消息频繁地被媒体传播,人们将过高估计飞机未来发生坠毁的概率。显著性可能使得投资者对新信息反应过度。三是自负。人们对自己的能力和知识非常自负。例如,当人们说这件事有90%可能性将发生或这声明是真实时,那么这种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小于70%。自负可能使投资者对新信息反应迟钝。四是锚定。心
理学家已经证明,当人们进行数量化估计时,他们的估计判断可能被该项目先 前的价值所严重影响。例如,二手车的销售商通常是在开始谈判时出高价,然后再降价,这销售商尽力将消费者滞留在高价格上。锚定使得投资者对新信息反应迟钝。
  第二,后悔。人类犯错误后的倾向是后悔,而不是从更远的背景中去看这种错误,并会严厉自责。后悔理论有助于解释投资者延迟卖出价值已减少的股票,加速卖出价值已增加的股票。Shefrin和Statman指出,后悔理论表明投资者避免卖出价值已减少的股票是不想使已犯的错误成为现实,从而避免后悔,投资者卖出价值已增加的股票是为了避免价格随后可能降低而造成后悔。
  第三,认知不协调。认知不协调是人们被告知有证据表明其信念或假设是错误时,人们所体验的心理和智力上的冲突。认知不协调理论认为,人们存在采取行动减轻未被充分理性思索的认知不协调的倾向:人们可以回避新信息或开发出扭曲的论据以保持自己的信念或假设正确。如新车买主有选择地避免阅读他们其他车型的广告,而去看他们所选择车型的广告。
  第四,回避损失。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主要动机之一,而对“趋利”与“避害”的选择在
经济活动中是首先考虑如何避免损失,其次才是获取收益。研究表明,人们在从事金融交易中赋予“避害”因素的考虑权重是“趋利”因素的两倍。
  第五,羊群效应。人们的相互影响对人的偏好改变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追求时尚与盲从心理便是其中最突出的特点。这对经济决策的形成与改变具有特殊的影响力。在金融投资领域,人们往往是显著的、非理性的从众心理特征与行为。
  
  (二)决策行为的一般特征
  1994年,Shefrin和Statman开始研究可能对金融市场行为产生系统影响的决策行为特征。,一些决策行为特征已经得到行为金融学家们的公认,并作为对决策者的基本假设:
  第一,决策者的偏好是多样的、可变的,他们的偏好经常在决策过程中才形成;
  第二,决策者是应变性的,他们根据决策的性质和决策环境的不同选择决策程序或技术;
  第三,决策者追求满意方案而不一定是最优方案。尽管这些决策特征之间相互作用的特点和对市场的影响尚不十分明确,但实证研究表明,投资者决策行为特征与市场资特性是相关的,如股票价格的过度波动性和价格中的泡沫;投资者中存在追随领导者和从众行为;过早的售出盈利投资和过晚售出失败投资;资产价格对新的市场信息反应过度或不足等。


 二、行为金融学在证券市场的实际应用
  
  在证券市场投资中具体运用行为金融学可分为防御型策略和进攻型策略。防御型策略是指利用行为金融学对人的投资心理以及决策特征的分析来控制心理偏差和认知错误,也就是在投资中避免犯错;进攻型投资策略则在了解投资者的心理偏差和决策失误对市场产生的影响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投资策略以从中获利。
  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更现实的是采取防御型投资策略。个人投资者在资金实力、分析手段与信息获得与把握上都处于劣势,因而经常靠打听小道消息等作为决策依据,行为经常是非理性的。此外个人投资者对自己的资金负责,缺乏来自第三方的监督控制体系,导致个人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容易犯心理偏差和认识错误,因而有必要采用防御型行为金融投资策略来指导投资。进攻型投资策略一般为机构投资者采用,因为在错综复杂的金融市场中,要对证券的定价进行判断非常困难,个人投资者很难在实际中判断出当前的市场定价是正确的还是发生了偏差,只有掌握着大量信息和良好分析技术的专业投资者才有可能进行判断。此外,各种定价错误或偏差的幅度和持续的时间都是有限的,个人投资者精力有限、交易成本高,无法利用这些偏差和错误来获利。
  防御型行为金融投资策略是应用一系列行为金融的知识对自身的投资行为进行内省式的审察和研判,具体可包括:首先要核对信息的来源,核实信息的可信度、实效性等,要密切关注最近有无更新的消息或数字披露,要避免只关注支持自己看法的信息。第二,判断自身是否过分自信,特别在最近投资行为取得了一系列成功时就更应关注这点。第三,要善于比较正面和负面观点,查明对市场持最乐观以及最悲观态度的分别是什么人以及为什么会持有这样的观点。第四,要避免锚定效应导致不理性的期望值。
  对于机构投资者而言,更重要的是可以采用进攻型投资策略。各类投资机构由投资经理们具体负责运作的,投资经理们和个人投资者一样,在投资决策中也会犯各种心理偏差和认识错误,因而也需要采用防御型投资策略来加以避免。但投资经理们有着良好的金融投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际经验,他们能更好的对自身的行为进行控制。在各类机构中一般都有着良好的管理监督制度和风险管理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帮助投资经理们避免犯心理偏差和认知错误。因而,机构投资者更重要的是利用进攻型投资策略来获得盈利。目前可采用的进攻型行为金融投资策略主要有:
  曾 琪:行为金融学理论探讨及其实际应用第一,反向投资策略。反向投资策略,就是买进过去表现差的股票而卖出过去表现好的股票来进行套利.这种策略的提出最初是基于De Bondt 和Thaler(1985,1987)对股市过度反应的实证研究。行为金融理论认为,由于投资者在实际投资决策中,往往过分注重上市公司的近期表现,根据公司的近期表现对其未来进行预测,从而导致对近期业绩情况做出持续过度反应,形成对绩差公司股价的过分低估和对绩优公司股价的过分高估,最终为反向投资策略提供了套利的机会。
  第二,动量交易策略。动量交易策略,即预先对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设定过滤准则,当股票收益或交易量满足过滤准则就买卖出股票的投资策略。行为金融意义上的动量交易策略的提出,源于对股市中股票价格中间收益延续性的研究。Jegadeesh与Titman(1993)在对资产股票组合的中间收益进行研究时发现,以3到12个月为间隔所构造的股票组合的中间收益呈现出延续性,即中间价格具有向某一方向连续变动的动量效应。Rouvenhorst(1998)在其他十二个国家发现了类似的中间价格动量效应,表明这种效应并非来自于数据采样偏差。
  第三,成本平均策略和时间分散化策略。成本平均策略是指投资者在购买证券时按照预定的计划根据不同的价格分批地进行,以备证券价格下跌时摊低成本,从而规避一次性投入可能带来的较大风险。时间分散化策略是指根据投资股票的风险将随着投资期限的延长而降低的信念,建议投资者在年轻时股票投资比例可较大,并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减少。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6-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31 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东西需要慢慢消化。。。。。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8-6-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 天

发表于 2009-5-31 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19*: 太强了!均线斑竹能否单独把《影响力》发一下.把帖子粗看了,但是在我脑子里产生撞击的东西就只剩这22点了,很有启发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8-4-2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401 天

发表于 2009-5-31 21:5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东西,多谢分享
值得一读的好东西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4-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31 22:5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canada80 于 2009-5-31 21:44 发表
:*19*: 太强了!均线斑竹能否单独把《影响力》发一下.把帖子粗看了,但是在我脑子里产生撞击的东西就只剩这22点了,很有启发




【影响力】
下载的地址:http://www.55188.com/thread-1551177-1-1.html这是一本被误认为是营销方面的书,其实是一本很好的心理学书,看看我们是如何被别人影响并操纵

内容提要
在这本书中,著名的心理学家罗伯特•B•西奥迪尼博士为我们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极具说服力,而我们总是容易上当受骗。隐藏在冲动地顺从他人行为背后的6大心理秘笈,正是这一切的根源。那些劝说高手们,总是熟练地运用它们,让我们就范。
  在这本书中,罗伯特•B•西奥迪尼博士为我们一一拆解他们的招术,学会保护自己以及让这6大秘笈为我们所用。
  读过此书之后,定能使你做到以下两件事:一是当你真正的意图是要说“不”时,你不会再说“是”,二是可以令你自己变得比以前更具影响力。
作者简介
罗伯特•B•西奥迪尼是(Robert B. Cialdini)全球知名的说服术与影响力研究权威。他分别于北卡罗来纳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取得博士与博士后学位,投入说服与顺从行为研究逾3年。目前是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心理学系教授。
编辑推荐
人类史上最诡谲、最强大的武器总析解;全球销量已超过350000册;论述被引用率,高居当今社会心理学家之冠;有史以来最重要的关于说服力的书籍。
从合格到优秀,再到卓越的营销人,5本必读图书,第一本就是《影响力》。
《财富》杂志评选的75本必读的最睿智的图书之一。
著名营销专家孙路弘解读。
人大版《影响力》五大特点:
1.语言结构通俗化,适合大众阅读。
2.清华大学经管理学院教师亲自翻译,译文流畅。
3.国内资深营销专家点评、解读、了解内容真谛。
4.加入大量中国案例,适应国情。
5.内含一套影响力测试题,了解影响力水平。
如果你是从事营销、销售工作的,不用说,《影响力》是第一本你应该读的书,并且从第1章到最后一章都要仔细阅读。
如果你是新闻媒体工作者,请你先读第4章,了解社会大众受媒体报道的影响而做出的模仿举动,为你在以后再次报道此类事件时提供三思而后行的参考。
如果你是普通人,请你一定要仔细阅读并牢记第4章第165页开始的内容,当你在紧急情况下学会如何呼救,不要因为不确定性而成为牺牲品。
如果你想了解自己影响他人的水平到底如何,你可以先翻到第23页,做影响力水平测试。
目录
编辑手记
关于《影响力》
序言
第1章 影响力的武器
案例呈现
为什么无人问津的东西,价格乘以2以后,反而被一抢而空?
为什么房地产商在售楼时,会先带顾客去看没人会买的破房子?
为什么汽车经销商在顾客掏钱买车之后才会建议顾客买各种配件?
……
第2章 互惠
案例呈现
为什么精明的政客会让连普通人都能看出来的愚蠢的“水门事件”发生?
为什么我们明明不喜欢某个人,却对他提出的要求无法拒绝?
为什么超市总喜欢提供“免费试用”?
……
第3章 承诺和一致
案例呈现
为什么像宝洁和通用食品这样的大公司,经常发起有奖征文比赛?参赛者无需购买该公司任何产品,却有机会获得大奖。
为什么一些二手车经销商在收购旧车时,会故意高估旧车的价格?
第4章 社会认同
……
第5章 喜好
第6章 权威
第7章 短缺
尾声 瞬间的影响 原文链接:http://www.55188.com/viewthread.php?tid=1551177

[ 本帖最后由 均线多头 于 2009-5-31 23:38 编辑 ]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6-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31 23:11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股市这个大社会参与者真正的心态

台湾股市大泡沫
这不是一本股市心理书籍,可以归纳到史书类.此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现代经济学就是心理学"的真正含义.到底什么是股市,它即不是经济学家眼中的经济晴雨表,也不是数学家眼中的估值游戏.而是人类疯狂的社会活动.




编辑推荐



中国中信集团副董事长、总经理常振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公室经济部副部长巴曙松,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中国银河证券研究所所长、董事总经理、首席经济师滕泰,经济学家向松祚联袂推荐。
一部中国人主演的“华尔街故事”,一段帮我们理解沪深股市疯涨与暴跌的遥远回忆,散户的迷茫与迷信,机构的非理性亢奋,地下钱庄的贪婪与欺诈,监管者的错位与缺位……台湾股市20年前的陈年旧事,几乎成为沪深股市疯涨与暴遗失的一场彩排。
谁都知道大厦将倾,但谁也不愿提前逃生……

内容简介在台湾股票市场崩溃的时刻,疯狂和迷茫顿时笼罩全岛。谁都不敢相信,一片喝彩与亢奋中轰然倒地的台湾股票市场,竟然如此脆弱。
尽管估值一度高居全球第一,甚至超越了泡沫高峰时的日本股市,清醒的人们也隐约感到崩溃即将来临,但沉浸在牛市中的台湾的投资者,似乎并没有意识到泡沫已经到了危如累卵的境地。这让人不能不困惑于台湾独特的社会心态,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在大多数投资者并不了解股票的市场上,欲望的膨胀会导致多么惨烈的结局。

作者简介江平,作为一名在台湾工作多年的基金管理者,他完整地经历了上个世纪台湾股市从膨胀到崩溃的全过程。作为一位了解中国的美国人,他在书中描述了情景大多源于其亲身经历。在对中国投资者心态的理解方面,他既有一位业内资深人士客观的视角,又能从一个局外人的立场出发,这使得这本书获得了更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目录序者序
中文版序
前言
第一章 巅峰时刻
第二章 牛市的两难
第三章 市场泡沫的前奏
第四章 崩溃的拉斯普京市场
第五章 台湾股市的特色
第六章 操纵股市:任何人都行!
第七章 鸿源:地下之王
第八章 法律:条款模糊、执行随意
第九章 会计师:出租印章
第十章 估值:何处是高点?
第十一章 语文与混淆因素
第十二章 勇敢投资者入门
附录一 台湾股市巅峰时期的知名证券经纪公司
附录二 参考文献
致谢
书摘插图
第一章 巅峰时刻
  1990年初,当台湾欢庆农历马年到来之际,一切正常的经济与金融学法则似乎都不起作用了。台湾人似乎发现了一种方法,让他们可以超越光速,摆脱一切物质束缚,行至一个奇特的全新时空。在那里,时光凝固,平行线也可以任意交汇。
  这个改变了所有游戏规则的因素就是钱,既快速又容易赚到的钱,而台湾那时正值货币泛滥之际。得益于多年以来工业的稳定发展,以及一大批受过良好教育、吃苦耐劳的当地民众多年的辛勤劳动,台湾的国际贸易顺差史无前例的大幅增加。由于台币稳定明确的升值预期,套利的国际“热钱”大量涌人,贸易顺差由此更加倍增。
  这些新财富的流入对于一个不久前仍是十分落后的经济体而言,不啻于一剂猛烈的大补药。这个地区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国民党政府从中国大陆溃退时,还是一片荒芜;即使到60年代前期,台湾的人均GDP在全世界的排名也只是介于扎伊尔和刚果之间。
  现在,经过连续40年年均接近9%的经济增长之后,台湾似乎在一夜之间变得富有起来。台湾的外汇储备总额超过了700亿美元,仅次于日本,位于世界第二位,而人均外汇储备则远远超过日本。工资螺旋式上升,年终奖金之巨更是史无前例。公务员的年终奖金一般相对较低,只相当于其一个半月的工资,汽车等低利润行业员工的年终奖金就相当于其三个月的工资,而水泥卡特尔等利润更高的行业,则相当于其八个月的工资。对于新近繁荣的证券行业员工来说,他们的奖金则达到了相当于其70个月、90个月,甚至100个月的工资。更极端的例子是,台湾证券交易所总经理赵孝风的奖金则达到了新台币1000万元,大约相当于普通工人500个月的工资,赵因此受到了台湾“立法院”的愤怒谴责。但在绝大多数民众眼中,这种情绪只是那些不懂游戏规则的人小肚鸡肠的妒忌心罢了。
  一旦你拥有了一点这样的“新财富”,积累更多的财富变得前所未有的容易,所需时间也从未如此之短。当时,台湾的投资回报期限一般用月来衡量,对于国外投资者用年来衡量的投资回报,台湾投资者迷惑不解。即使是那些在复杂多变的市场中,赚不到快钱的、懒惰而愚钝的当地投资者们,只要把钱借给那些虽然非法但公开经营,而且不受当局烦琐监管规定约束的地下钱庄,每个月也能赚到4%的收益,甚至更多,而这些是只需与那些年纪轻轻、彬彬有礼的钱庄客户经理打打交道就可以办到的事情。这些违规的地下钱庄由一些自称是金融天才的后台老板来经营,监管当局对这些非法机构似乎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这些后台老板都跟当局有密切的关系。
  如果4%的月度收益不能让人满意的话,任何人都可以加人一种名叫“标会”的共同储蓄计划,获得6%或者更高的月度收益。对于那些更加激进的投资者来说,他们可以投资于地下的商品期货和期权市场。这个市场几乎是在一夜之间繁荣起来的,投资者可以通过投资于这些波动性巨大的高杠杆衍生工具一夜暴富。很多350期货或新商品期货的经纪人衣冠楚楚,看起来似乎十分可靠,有着广为人知的国际关系,却又有点含混不清。为了适应芝加哥和纽约的交易时间,这些经纪人整夜工作,每间工作室放置300台路透终端,规模之大令人吃惊。但只有少量交易是在海外交易所进行实际交割的,多数交易只不过是在赌电脑屏幕上闪过的数据,下一步会向哪个方向走。
  “乐透”或者“**”彩票更具有赌博的性质,这些彩票每两周开奖一次,每次开奖的时候,整个台湾的电话系统都会占线,使正常工作陷于停顿。还有一种叫做“哈打”的打赌指数是上涨还是下跌的游戏更加刺激,遍布全岛的专业地下经纪人每天能从中抽走7.5亿美元。非法的股份“凭空交易”涉及的资金一天达到37亿美元,这种永远不会在交易所交割的品种极大地刺激了民众的赌博本性。
  稍微保守一点的投资者,也可以把钱投资于那些在近几年已经翻了几番的地产行业中。成千上万的、不受美国式商业规则约束的地产中介进入地产行业,他们炒高了房价,相应也就增加了从中赚取的手续费。
  在更高的层面上,一些老练的炒家开始在国际艺术品市场上投机,并且成为香港、伦敦和纽约拍卖市场上的主要竞标人。这些激进的台湾竞标人,使世界市场上的中国国画以及瓷器的价格大幅上涨;一些交易最频繁的买家,甚至直接在索斯比及克里斯蒂拍卖行拥有专门的电话线,用以方便购买优秀的法国印象派油画作品。一个在岛内最受尊重的商人曾以660万美元的价格成功购得了莫奈的油画《阿尔让特依的河岸》,并且和日本的收藏家以及艾伦·邦德一起高价购买了大量世界顶级艺术品,看起来是即使不够老练的投资者也不会在这种投资中赔钱。
  所有这些金钱游戏,只不过是台湾有史以来一场最快、最大的财富创造游戏的插曲。这个游戏就是台湾当地的股票市场,一时间人人趋之若鹜。三年前刚刚跨过1000点大关的股票指数,在经历了一个世界范围都是如此跌宕起伏、宛如抛物线般上涨的超级大牛市之后,达到了12000点-1000点的整整12倍。
  历经25年,台湾证券交易所(TSE)指数终于在1986年突破了1000点。在此之后,它就以一个全新的速度开始上涨。在9个月的时间内,指数超过了2000点,随后两个月又接连突破了3000点和4000点。不过,台湾没能幸免1987年的全球股灾。牛市暂时停了下来,令人目眩地下跌了51%,在12月底最低跌到了2300点。
  尽管这个几乎使人心脏停止跳动的巨大跌幅使市场信心受到了打击,但是游戏还远远没有结束。到了第二年的6月,市场突破前期的高点,并且首次达到了5000点,在7月超过了6000点,在8月接连越过了7000点和8000点。
  在1988年9月底,市场迎来又一个牛市高点,收于8790点,在星期六两个小时交易收盘之后,“财政部长”郭婉容宣布征收资本利得税。市场在星期一开始自由落体式地下跌,最终在年底跌破了5000点,下跌43%。
  就好像是预先安排好了的,市场在1989年再次快速上涨,这次只用了4个月多一点的时间就达到了前期的高点。当市场再次突破6000点、7000点、8000点的时候,股票经纪人们开始在交易大厅里疯狂庆祝,开免费的香槟、放鞭炮、打破气球、参加自助餐会和音乐会。每个人都将目光盯在近乎神奇的10000点的位置,一些较为清醒的市场评论者嘲笑,市场永远也不可能达到这个不可理喻的估值水平;而几乎所有真正的市场炒家却毫不怀疑,认为一定能实现。
  这些市场炒家们是对的。仅仅在一个月前指数刚刚涨到前期的高点,在6月很快又突破了9000点;在随后的几天,指数很快就超过了10000点,人们又一次开始在交易大厅里畅饮香槟,大肆庆祝起来。但是在接下来的半年中,市场看起来似乎交易清淡,全社会的目光都聚集到“立法委员”的选举当中,最终在1990年1月中旬,农历蛇年收尾之时,指数突破了11000点;并在这个月的最后一天,以突破12000点的成绩来迎接农历新年的到来。
  在某些交易日里,似乎只有“政府”出台的涨停板制度才能够限制牛市的力量。在11月的某一天,市场上涨了590点,也就是6.5%。185只上市交易的股票价格全部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涨,其中达到7%涨停限制的就有175只。
  处在这样的市场中,你买什么股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参与到其中。这样的话,即使是一个普通的船夫,也可以在过去三年中的大多数时间获得8.5%的月收益,市场大多数时间都在上涨,只有少数时间经历令人恐慌的大幅下跌。这样的收益甚至不需要融资放大杠杆就可以做到。许多券商都提供手续简易,但通常是非法的保证金交易,这样即使是采用随机选股策略也可以轻易获得15%-20%的月度收益。
  当然,与你在当地新闻报纸的股票列表中用掷飞镖的方式随机选股相比,你还可以做得更好。你把钱押在那些由当地友善的券商推荐并支持的“大牌”股票上,显然更有意义。更有甚者,假如你既有钱又有足够的社会关系,你就可以参加“波波女士”的豪华夜总会的狂欢派对,诸如蔡“草头”、于“法师”、温“小老板”、程“牛魔王”、常“古董”、迟“黑胡椒”、蔡“小恶魔”、陈“美国佬”、闯“海霸王”等,台湾著名的资本大鳄偶尔也会在那里喝上一两杯。如果你刚好逮着一只被这些“大户”操纵的热门股票,你就可能会在几天内暴富。
  或者,如果你没有办法得到这些内幕消息,你可以购买那些被地下的股票“追星俱乐部”每天所护盘拉升的股票,虽然是非法组织,但是他们每天都会在报纸的财经版上打广告,告诉客户被频繁更换的新电话号码,立即打人这些电话的客户会获得俱乐部当天推荐的股票。
  购买了那些真正的“大牌”股票,短期会获利丰厚。例如在1989年初,一只叫做新奇毛纺的股票粉墨登场,它是在台湾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不寻常的“全额交割”的股票之一。“全额交割股”是理想的股价操纵对象,人们买卖这种股票实际上就是在玩“博傻”的游戏。这些“全额交割”的股票没有任何的基本面支撑,在大多数其他国家的股市,许多这样的公司只能宣告破产。它们没有收益,没有资产,没有员工,没有经营活动,当然也不会有分红。但它们却在交易所的那些不可思议,又有悖于常理的规则下继续交易着。
  新奇毛纺的股价在1月份还低于每股新台币7元,它没有什么内在价值。这只仅具有壳资源的股票,唯一的希望就是有别的公司将其收购。但是在3月1日,这只股票成为市场操纵者锁定的目标,在公司基本面没有任何变化的情况下,股价上涨却势不可当。在接下来的25个交易日中,公司股价22次达到了涨停限制。在其中13个交易日,全天只有涨停价的成交,也就是说,基本上没有投资者卖出股票。
  假如一个小投资者刚好赶上新奇毛纺的爆炒阶段,即使不使用杠杆,他也可以在一个月内,从这只没有任何基本面价值的股票上获得175%的回报。如果在第一季度一直持有该股票的话,累计回报会达到209%,或者折合成月均复合46%的回报。
  看到这些完全没有内在投资价值的股票,可以获得如此高的回报,就不难明白为什么大多数台湾投资者,都将注意力放在如何通过市场谣言和街头小报得到关于庄家市场意图的内幕消息上,而不是实实在在地研究一家公司的基本面,去了解这家公司未来产生现金流的能力了。
  热门的股票并非局限在那些只能作为像扑克牌游戏筹码的壳公司,那些公司的股价随着市场炒家的情绪变化而变化。一家真正能够赢利的企业股价可能也会被炒高,只要它的市值足够小,可流通股数量足够少。如果可能的话,最好有一个关于公司前景的好故事或者一个幸运的名字。
  六福发展在1988年底上市交易,它比新奇毛纺更早一些进入我们的视野。从一般的投资角度来判断,这家公司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投资标的;但是从操作股价的角度来说,这却是一个非常好的对象。这家公司的主要资产之一,是位于台北的有238间阴沉客房的名叫六福的旅馆;另一块资产是台北市中心的野生动物园,这里偶尔会发生一两起被台北亚热带潮湿天气搞得发疯的狮子将游客撕成碎片的事故。
  六福发展在1989年1月的前两周股价上升了51%,达到每股新台币57.50元,到了1月25日又跌回新台币51元。在接下来的25个交易日中,六福发展几乎没有停顿,在3月3日一口气涨到了新台币148.50元。在股价急速拉升的过程中,有19次达到涨停板,12次只有在涨停价才有成交。如果小的投资者事先获悉了市场操纵者的计划,他就可以在1个月之内,不通过使用保证金交易而获得191%的收益率。哪怕是投资者在股价上涨趋势明显之后,才跳上快速的股价快车,也可以获取既快速又容易的巨额收益。持有六福发展的股票在整个季度可以获取243%的收益,或者说51%的月均复合收益。
  当然,台湾也有很多蓝筹股票,这些股票具有很好的增长潜力,强劲的资产负债表以及富有远见的管理层。其中,在台湾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亿万富商王永庆所拥有的台塑集团,就是一家广受赞誉的世界级企业。
  但是,我们看到了一幅完全不一样的景象。台塑集团在1月初到2月中只上涨了21.7%,并且只有两次涨停,在整个季度只较为温和地上涨了18.8%,持有台塑集团整个季度的收益远远低于持有指数44.4%的收益。

[ 本帖最后由 均线多头 于 2009-5-31 23:23 编辑 ]
20456647-1_b.jpg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6-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31 23:34 | 显示全部楼层

诺贝尔经济学奖超越常规地在1978年和2002年两次授予研究人类决策与判断的心理学家们,他们是赫伯特·西蒙教授和丹尼尔·卡尼曼教授。本书系统地介绍了他们的发现,同时也阐述了决策与判断心理学中很多还没有被经济学家和其他社会及人文科学家所认识到的现象和研究结果。可以说,本书80%以上的内容超出了西蒙和卡尼曼工作的领域,因此可想像,心理学家对经济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影响还有很多值得发挥的空间。难怪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曾经开玩笑地说“所谓的‘新经济’实际上就是心理学”


内容简介本书的对象是希望了解决策与判断心理学的基础知识的非专业人士。它着重是实验结果而不是心理学理论,是出人意料的结论而不是猜想,是对研究的描述而不是数学公式。一句话,这本书是想要大家高兴而且思考,同时也是为了传播和普及心理学的知识。
本书共分6部分,前两个部分主要介绍决策与判断的基本要素,包括知觉、记忆、情境和提问方式。第三和第四部分主要介绍决策的经典模式,并与最近有关判断偏差的新模式做对比。第五部分探讨由团体做出的判断和关于团体的判断。第六部分讨论决策与判断的一些常见的陷阱。第一章都设计成能够单独成立的专题,所以读者可以自由地跳跃不同的章节或随意地安排阅读顺序。
本书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第1章之前的读者调查,这个调查的问题是根据以后章节中涉及的研究问题改编和复制而成的。

作者简介斯科特·普劳斯(Scott Plous)是韦斯利安的大学心理学教授,他以“最高荣誉”从明尼苏达大学毕业,并在斯坦福大学获博士学位。他还在斯坦福做了两年的政治心理学博士后研究,并有伊利诺伊大学做了两年的访问学者。
斯科特·普劳斯现在的研究兴趣集中在有关动物和环境的道德问题上,1991年,他发表了针对动物权利保护者的在样本调查结果,现在,他正在编辑一个有关人类社会中动物所扮演角色的专题,除了这些学术工作外,普劳斯还是大量政治和商业项目的顾问。
施俊琦,浙江桐乡人,北京大学心理学系讲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消费行为学、行为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


目录读者调查
第一部分 知觉、记忆和情境
第一章 选择性知觉
第二章 认识不协调
第三章 记忆和事后聪明式仿差
第四章 情境依赖性
第二部分 问题如何影响答案
第五章 可塑性
第六章 问题的措辞和框架的影响
第三部分 决策模型
第七章 期望效用理论
第八章 理性决策的勃论
第九章 描述性决策模型
第四部分 直觉与偏差
第十章 代表性直觉
第十一章 易得性直觉
第十二章 概率和风险
第十三章 锚定与调查
第十四章 对随机性的知觉
第十五章 相关、因果关系与控制
第十六章 归因理论
第五部分 决策与判断中的社会性一面
第十七章 社会影响
第十八章 群体决策与判断
第六部分 常见陷阱
第十九章 过度自信
第二十章 自我实现的预言
第二十一章 行为陷阱
编后记:回顾
参考文献
推荐读物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6-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1 02:2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均线多头 于 2009-5-31 12:46 发表
投资心理学丛书收集中:
    (法)勒庞: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瑞典)卡尔.基林兰: 《股市大众心理解析》
  (英)托尼.普卢默:   《大众心理与走势预测》
  (美)汉弗莱.B.尼尔: 《逆向思考的艺术》
    (美)埃德加.E.彼德斯 《资本市场的混沌与秩序》
    (美)德里克.尼德曼: 《投资的心理游戏----股票投资心理探微》

      ------------------------------------------------------------------------
      ------------------------------------------------------------------------

欢迎朋友们添加,上传电子版.

电子版:
http://iask.sina.com.cn/user/my_ishare.php?uid=1487607652
参与人数 1奖励 +26 时间 理由
均线多头 + 26 2009-6-1 08:38 帖子很棒,加分鼓励,期待您更多优秀帖 ...

查看全部评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1-12-1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1 02:39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投机家的证券心理学(Kostolanys Borsenpsychologie) 作者:安德烈·科斯托拉尼   译者:林琼娟   






内容简介《大投机家的证券心理学》揭露了股票市场中的机密,能培养读者独立思考与操作股票的能力,是股市操盘手及投资人必读书籍。在投资领域,有欧洲沃伦·巴菲特之称,且被奉为绝对权威的安德烈·科斯托拉尼说:“我是投机人士,始终如一!”科斯托拉尼通透掌握“以钱赚钱”的精髓,对金融商品和证券市场的一切了如指掌,以幽默、隽永且极富魅力的笔调,写下精彩绝伦的心理告白,其作品是20世纪的缩影,也是20世纪的智慧结晶。
科斯托拉尼能将抽象的策略、思想、观念用通俗有趣的故事来表达,其归纳的原则、公式和技巧,可令大众欣然接受,当然,大众也乐于了解他所描述的投资世界。
《大投机家的证券心理学》正是他钻研、思考、解读政冶、经济、新闻、社会、资讯与心理学的精华,是他翻滚于股市洪流时,所见的投机客、股票玩家、狡猾老狐狸的真实缩影,也是他看穿股市心理,得以在无数次战役中,最终获胜的亲身体验。
作者简介安德烈?科斯托拉尼,1906年生于匈牙利,13岁随家人移居维也纳后,开始着迷于欧洲各种货币的不同变化,从而展开其绚丽多彩的投机人生。科斯托拉尼35岁就赚得足以养老的财富,但过人的精力使他不甘就此退休,转而发展第二事业,成为财经杂志的专栏作家,为德国经济评论杂志《资本》撰稿长达25年。同时,他还写书出版。他一生共出版了13本国际畅销著作。

20世纪70年代开始,科斯托拉尼多了一个新头衔——“股市教授”,他开始在德国和世界各大都市的咖啡馆中教授股市知识。他不断教导青年朋友:在股票市场上成功,不是靠计算,而是靠思想,用脑子思想。上至王孙贵族,下至贩夫走卒,都是科斯托拉尼咖啡馆讲座中的学生。

他最著名的建议,就是要投资者到药店买安眠药吃,然后买下各种绩优股,睡上几年,再从睡梦中醒来,最后必将惊喜连连。
编辑推荐一位伟大睿智和优雅的金钱老师传授给你的股票赚钱秘籍;德国大学经济系学生必读书籍。

历经80年投资生涯,一生富裕、优雅、从容,安德烈?科斯托拉尼说:“我是投机人士,始终如一!”科斯托拉尼有欧洲的沃伦?巴菲特之称,通透掌握了“以钱赚钱”的精髓,娴熟于金融商品和证券市场的一切,以幽默、隽永和风采,写下精彩绝伦的心理告白,是20世纪的缩影,也是 20世纪的智慧。他的理论被视为权威,德国的投资人、专家、媒体记者,经常询问他对股市的意见。

科斯托拉尼能将抽象的策略、思想、观念化成故事,归纳成原则、公式和技巧,写给一般大众阅读,并且令大众欣然接受,而且也乐于了解他所描述的投资世界。
《大投机家的证券心理学》是成功的股市操盘手及投资人必备的参考书,内容不断揭露股票市场中的机密,更培养读者独立思考与独立操作股票的能力!

有很多钱的人能够投机,有很少钱的人不可以投机,根本没有钱的人必须投机。

心理学造就90%的行情:当最后一个悲观者也变成了乐观者时,市场也就走到“牛市”的尽头了。

当最后一个悲观者也变成了乐观者时,市场也就走到“熊市”的尽头了。

思考之必要:只有损失才是真实的,获利不是一种感觉。号子里的交易员充其量只是个懂得用电脑完成交易、不需花脑筋的办事员,但是身为投资人就必须是个用脑思考的人。

投机的世界:股市往往像个酒鬼,听到好消息哭,听到坏消费笑。

做一个投机商就仿佛在玩扑克牌,你必须在拿到坏牌时尽量少输,拿到好牌时尽量多赢。

傻瓜的价值:谁只在意小钱就挣不到大钱。

我给所有念经济学并有意投入股市的年轻人一个建议:马上忘记大学中所学的,否则这对于未来的工作将是一种负担。
目录
编辑的话 浪漫的投机家
前言 物质与精神的满足
第1章 我的三个职业
 35岁就可以退休了
 股市教授
 我的犾太遗产
 不一定要富有,但一定要独立
第2章 日不落帝国:股市
 从布达佩斯往西行
 从黄金之街到拾荒者之街
 三人成市
 现代日不落帝国
第3章 心理学造就90%的行情
 股市术语
 快乐,但不幸福
 思考、逻辑、精准
第4章 股市和迷信
 我是迷信的
 数字魔术
 着了魔的人
 狂热分子的下场
 股市上瘾症
 赌徒不死
第5章 全民公敌
 金钱的魅力
 开门钥匙
 我是全民公敌?
 一再延迟驱逐令
 钱一点也不臭
 与债务共枕
第6章 群众是无知的
 数学逻辑不适用股市
 股市气象
第7章 思考之必要
第8章 股市大师
第9章 投机的世界
第10章 股市及政治
第11章 傻瓜的价值
第12章 我的客户们
第13章 德国人的心理学
作者简介
读者感言一
读者感言二
读者感言三
……

------------------------------------------------------------------
推荐目的:研究心理,不谈投机。
参与人数 1奖励 +26 时间 理由
均线多头 + 26 2009-6-1 08:37 帖子很棒,加分鼓励,期待您更多优秀帖 ...

查看全部评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1-12-1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1 02:46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投机家4:最佳金钱故事 作者:(匈)安德烈·科斯托拉尼   译者:丁红   






内容简介

《大投机家:最佳金钱故事》(4)作者安德烈·科斯托拉尼充满智慧又风趣幽默地把金钱的诱惑力加以描绘,又一次让他的“股市动物园”在人们脑海里回放一遍,以此,他对投机家们的本质秘密和技巧,对于股市波动最为重要的因素,以及股票市场上的心理学做出了最好的诠释。同时,他还与投资者们尽情畅想未来股市的起起落落,机会与风险。

作者简介安德烈·科斯托拉尼不吝和他人分享他的智慧结晶,一生共写了13本投资、证券、货币、财富、证券心理学的书。1999年,安德烈·科斯托拉尼在巴黎与世长辞,留下财富给继承者,但留下典范给他所有的读者。他的书不仅在德国畅销,还被翻译成丹麦、希腊、中国、韩国等文字出版,全球已卖出300万册。  

美国和香港地区年度中文新书销售排行榜第1名,刺激国家神经的人,证券教父,安德烈·科斯托尼:的我投机人生观与金钱观/关于金钱与股市的思考。  

安德烈·科斯托拉尼是谁?  
安德烈·科斯托拉尼是德国著名的投资大师,洞察金融商品和证券市场的一切,被誉为“20世纪股市见证人”、“20世纪金融史上最成功的投资者之一”。他在德国投资界的地位,有如美国股神沃伦·巴菲特。??

安德烈·科斯托拉尼是1906年在匈牙利出生的犹太人,年轻时为了逃避纳粹而逃往国外,在德国经济界发挥巨大的影响力。他的理论被视为权威,德国的投资人、专家、媒体记者经常询问他对股市的意见。??

安德烈·科斯托拉尼是广受读者喜爱的畅销书作家。他的《这就是股市》一书被翻译成7国语言,还被拍成了电影,使他跻身畅销书作家之列;《证券心理学》一书,更是成了德国大学经济系学生的必读书籍。

编辑推荐

“人不一定要富有,但一定要独立。”?

这是《大投机家:最佳金钱故事》(4)的作者安德烈·科斯托拉尼的一句著名的座右铭。要想取得股市胜利,关键是对金钱有一个正确的态度,以及人格与投资战略的一致性。投机者的基本品质包括想象力、耐力、远见以及经验——剩下的就是运气了。 没有人像安德烈·科斯托拉尼那样拥有如此完美的“赚钱经历”。对于金钱,他的许多经历富有传奇色彩,他的见解,成了金融界流传甚广的口头禅。深刻的分析、充满智慧的见地、形形色色的逸事趣闻,还有幽默和讽刺,所有这一切正是他的书籍和专栏取得成功的秘密所在。?


目录

前言
世界上最好的职业:投机者
我也是从小开始
交易所幼儿园的故事
内部交易的经验
天鹅绒赌台上的游戏
“保险”的空间、时间的套汇生意
我的关于原材料、黄金、白银的经验
没有哪种货币永远保值
期权的教训
开动脑筋:科斯托拉尼的股市测试题
借贷投机
投机的力量
处理债务
关于金钱和股市的哲理思维(一)
大众心理学:解开股市之谜的钥匙
科斯托尼的圈
穷人中的富翁和克洛格的悲剧
我的股市大观园
我事业中的三份档案
神经脆弱的钢铁商
关于金钱和股市的哲理思维(二)
怎样获得重要的情报
股市、爱和激情
混合鸡尾酒还是国饮?
我对美国和美元的痴迷
股票经纪人——昨天、今天
华尔街上的庆典
我的结束语


-----------------------------------------------------------------
推荐目的:只研究心理,不谈投机。

[ 本帖最后由 shanmin 于 2009-6-1 02:49 编辑 ]
参与人数 1奖励 +26 时间 理由
均线多头 + 26 2009-6-1 08:37 论坛有你更精彩!

查看全部评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1-12-1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1 08:4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shanmin 于 2009-6-1 02:46 发表
大投机家4:最佳金钱故事 作者:(匈)安德烈·科斯托拉尼   译者:丁红   

http://ec4.images-amazon.com/images/I/510J71PgK3L._AA200_.jpg




内容简介

《大投机家:最佳金钱故事》(4)作者安德烈 ...

大投机系列中,这两本最好.
<最佳金钱故事>单版的比这个合集截选的更好.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6-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1 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shanmin 于 2009-6-1 02:39 发表
大投机家的证券心理学(Kostolanys Borsenpsychologie) 作者:安德烈·科斯托拉尼   译者:林琼娟   

http://ec4.images-amazon.com/images/I/51A5LWdJTSL._AA200_.jpg




内容简介《大投机家的证券心 ...

让我们等待“侯宁,谢国忠。。。变成多头之日”看 看会不 会发生。。。

有一种情况,死空头永远不会翻成多头。

那些人会随着市场由空变多?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6-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声明:1、本站所有广告均与MACD无关;2、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网友发布信息非MACD观点与意思表达,因网友发布的信息造成任何后果,均与MACD无关。
MACD俱乐部(1997-2019)官方域名:macd.cn   MACD网校(2006-2019)官方域名:macdwx.com
值班热线[9:00—17:30]:18292674919   24小时网站应急电话:18292674919
找回密码、投诉QQ:89918815 友情链接QQ:95008905 广告商务联系QQ:17017506 电话:18292674919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陕ICP19026207号—2  陕ICP备20004035号

举报|意见反馈|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MACD俱乐部 ( 陕ICP备20004035号 )

GMT+8, 2024-3-28 23:47 , Processed in 0.091945 second(s), 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