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楼主: 均线多头

人性资料汇总研究交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8-31 22:3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均线多头 于 2009-8-22 21:31 发表



投资者进行左侧交易是对的.问题是在什么样的成本状态下才能进行左侧交易.360天下以下,120天以下,60天以下....
如果不能进行成本的规划,盲目的左侧交易就变成了补仓侧略,结果问题很大.


谢谢了,看来做什么事情之前首先把自己做个假想敌,自己做了事情的同时,得想想另一个自己这样做的话有什么好处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9-6-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3 04:19 | 显示全部楼层

3400-2600的心理研究


几种心理现象的解释

自我防御态度
自我防御态度是金融市场最重要的 心理现象之一。任何一个活跃的短线客都知道,人门总是想在错误卖出的价位买回来,或在错误买进的价格卖出去,一弥补错误的交易损失。其良苦用心是想免除交易损失,而忘记了评估基本面价值和市场趋势(市场运行规律)这种做法在于我们产生了自我防御态度,不愿承认自己的失败,或者是躲避失败,我们成为无意识的牺牲品。
这种防御心理对以下现象应负主要责任,散户们通常赚点钱就跑,亏了就长期持有不动,这有些不理性,但看到资金从基金流向自己的帐户感到非常自豪,而对于当前的交易损失视而不见,不承认自己的失败,只要亏损不变成现实,它就感受不到它的存在,因此他就一直不买,直到万不得以,而这时往往是熊市的最后阶段,这解释了为什么熊市的交易量小于牛市。

社会比较
当我们难以理解一些一些事情时,我们使用别人的行为作为我们的信息来源,这可以很专业的做到,可以参照最聪明的人是怎么做的,或者听听大多数人的意见。而在金融市场这常常是错误的。

框架效应
市场下降时的事实形成一个框架,经济信息通过这个框架得到解释,当在熊市中评述这种经济形势时,当然会产生这种效应。

参照点
金融群体思维的一个重要因数就是金融资产的价格,我们有一种倾向,最近的价格运行趋势会进行下去,我们也可以认为是“方向性参照”这种精神外推力也叫“代表性效应”它意味着我们会倾向最近的趋势会延续下去,
在群体市场上,框架,参照点和群体性思维另人困扰的一面自然而然形成的一种群体性思维系统,人们做一些事情是因为其它人也这么做,即使意味着极高或极低的价格进行着金融资产的交易。如在加上参照点和代表性,问题就会更严重。

事后聪明偏见
我们过高的估计了从过去事件预计未来的可能性,我们认为我们可以预计未来的可能性,我们认为我们可以预计到蹦盘,这使得我们急于修正我们的错误。


3400-2600                        蹦盘时(直落)                                 心理现象                                           解释

市场现象                           个体行为                                            身体理论                                   强烈的心理反应,恐惧
市场价格突然陷落         大幅下落,导致恐慌流行                    社会比较                                   寻求聪明人观点,安慰
加速下行                                                                                     参照点                                       认为会到2400-2000
                                                         事后偏见                                    我知道3000点高了

其实要弄清的问题是3400-2600是新牛市的回档还是创比1600新低的开始?
认错是成功的原因---索罗斯
不要等到市场证明你错了,你才行动,,永远不要等着市场提醒你已经出错,持有正确的仓位。不要光想着你正确了获利,而是要时刻记住,你错了怎么办,双向思维是成功的关键。

成交量为什么萎缩
害怕损失,厌恶风险,不愿意割肉,进入心理防御,不承认失败,导致成交量变少

[ 本帖最后由 均线多头 于 2009-9-3 04:25 编辑 ]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6-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3 05:54 | 显示全部楼层

2700-3400                                                                                心理现象                              解释
市场现象                                          个体行为           认知失调    价格已经反映基本面反转预期,还期望更高
加速运动和成交量                            趋势的突然加               同化错误    被叶容天,等人忽悠
                           速表明新的投资者          选择性暴露   只看见楼房在卖,没看见楼房的泡沫
                          如指数般增加,异常大    选择性理解   只看见中信在涨,没看到估值高,相当于80元
                                                           5000--6000点的高度
                        的成交量表明有人派发,      自负行为    过度交易,水落时,热门股都落
                          这表明一代新人正在
                       买进股票,其意义在于只要
                      价格一跌,所有人都遭受损
趋势背离             趋势的阶梯形态受到严重破化     后悔理论     后悔没在2000-2500买进
价格突然                一段时间内出现与趋势相反的               事后偏见     我1600就想抄底来着,执行难着呢
发生变化                                 大幅度变化                            认知失调     光看见价格变化,没有整体考虑问题

形成典型的               趋势由于可持续的原因被打破          知识态度      流动性收紧打破了继续上升的预期,   
反转图形                  预期将出现基本趋势的反转,           自我防御      不愿意止损或止赢
                                         派发正在进行

认知失调
当事实证明我们假设错误的时候,就出现认知失调,我们试图避免那些信息或曲解它,我们还努力避免那些使我们的错误更加突出的举动。
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的思想如何控制人的行为


后悔理论
我们试图避免那些证明我们错了的那些举动


择性暴露
我们只是试图暴露对我们的行为和态度有利的信息。


选择性理解
曲解信息,使它看起来可以验证我们的行为和态度。


奇幻思维
我们认为我们的某种行为可以达到我们所渴望的效果,虽然我们知道这样做没有理由,而事实上也根本不存在这样的理由。


自负理论
我们高估了自己作出正确决策的能力。


知识态度
我们把数据分成了很多块,把每一块都当成一个简单的态度来处理


同化错误
我们错误的解释收到的信息,好象这些信息证明我们我们前面的做法是错误的

[ 本帖最后由 均线多头 于 2009-9-3 06:01 编辑 ]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6-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4 05:45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人性的角度理解股市场涨跌---     证券市场是由大众参与形成的,而金融资产价格形成背后是由人的心理组成的,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投资者很难对一个公司按照教科书去进行现金流贴现,往往只能从主观心理上去进行衡量,而在衡量的过程中,受到媒体.专家.和自身形成的一些后悔,认知偏见,在牛市中就会被放大,形成正反馈,从而形成价格泡沫.反之价格下跌,在利空消息的放大下,进一步推动价格下跌,形成负泡沫.放大机制刚好相反.正是因为这种放大机制,股市不是涨过头就是跌过头.我们分析人的行为就是用"人"观点来研究判断大盘和个股,这样才能把股市场看活.
     我们来看6000跌到3000的过程,首先是泡沫破灭.机构,大户出货,趋势客止赢.价格快速回落到3000点一线,而3000点一线,中央二台天天报道直击华尔街风暴,又碰上四川大地震,在价格下跌引发的恐惧中,继续互相传染,私募基金经理开始跳楼.没人关心公司值多少钱,而是不停的逃,直接恐慌性的杀跌使大盘形成负泡沫到1600点一线.大脑在钱损失的压力下,失去判断,受雪灾严重影响的郴州国际(600969)竟然跌到2.7元.作为一家电力公司.竟然只剩5亿的市值.在正常年份,该公司每年近7000多万的利润,这个价位买入,只有5-7倍的PE,但恐慌的人们还是将其卖出,因为这时候人的大脑中人性的弱点不停的暴露,恐慌引发的无法作出理性分析,价格形成倾向型参照点,以为价格还会进一步下跌,熟不知,长线投资者正开始进场买进带血的筹码.
    同理,大盘在从3000冲上6000的过程中,人们被高善文所愚弄,被金岩石所愚弄,高调喊出"黄金十年"目标8000点,没有人指出这时候的矛台已经是透支10年后的预期,更为荒唐的是中金黄金,山东黄金,中信证券等几个百元股,中金黄金的市值已经把地下所有的黄金不用加工,按现价卖,都已经透支,在价格形成买气,买气进一步推升价格的反馈中,那些进场稍晚的投资者被趋势所迷惑,为了最后的20%,不愿意错过赢利而形成后悔心理,进一步推升了价格,结果把一个亏损的云南铜业(主营业务是加工靠收加工费的,严格意义不能算是铜业股),抬升到了100元.分析师于海华在中信公告增发价75元时,把目标价定到了150元,完全忘记了中信的最高赢利能力,不过百亿元,而市场价值高达3000多亿元.意味着这样的大牛市至少要有30年,才能支撑中信的市场价值.为什么会形成这种现象,就是价格不断强化预期,人们最后形成预期高度趋同,连多年从事证券研究分析的知名分析师也无法摆脱市场狂热形成的价格欺骗,而价格就会在认识趋同,买盘耗尽,突然间反转.就已今天中信今天27元的收盘价看,高达1700亿的市场价值和其未来赢利能力比,也不是个很好的买进价格.我们以未来中信赢利能力比上次高峰增加70&,按170亿的利润计算,也需要10年.
   1600点快速回升到3200点,也是一个人性正反馈的过程,1600-2000点首先是长线投资者买进,将息给了政策的进场信号,不理会恐慌,只认价值买进,抬高底步,趋势者2100-2200开始加入.因为这时图形形成买入信号,大盘站上60日线,2400-2500早期投资者开使挣钱,有了挣钱效应,劝说其他投资者加入,市场流动性开始增加,市场开始活跃,赵丹阳的底部论,政府不断的刺激经济计划和放贷.加大加快了投资者入场的速度,开户数激增,信托产品激增,指数基金激增,耐心熬过最后一跌的人,市值也开始恢复,整个市场信心大增,指数快速从2500--3400点,有色,银行保险,地产,证券股票的估值直接超越大盘,彪升到了4000点的水平.这时随着新股开闸发行,流动性收紧的信号.投资者开始减仓,趋势无法上行,破了3174后,趋势客认为趋势结束,退出观望,引发价格进一步下跌,3000--2800点,结构性信托开始暴仓,止损,引发机构多头止损,形成恐慌性下跌,直奔2720去,国泰君安的报告2500点直接进一步推进恐慌.2700点形成小双底出货区间,本周一,大盘直接跳空低开,打到2600多点,人们受参照点的影响,认为趋势会进一步下跌到2400甚至是2000点,忽视大象已经开始回补多头,资金已经开始流入,周四直接将大盘收复到2800多点.其实回到2500已经不在可怕,长线者已经可以找到投资标的了.我们从更大的一个区间看,这次回档不可能是创新低的C浪,而是一个新牛市的次级折反,所以还是多注意标的是否被低估,或高估,这才是获利的正道.

我们贴上一幅图,来看正反馈形成的正泡沫和负泡沫的过程.
趋势的形成过程.gif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6-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4 05:53 | 显示全部楼层
人们总是被自己虚幻出来的预期所愚弄,最后成了市场先生盘中的美餐。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5-1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4 06:11 | 显示全部楼层

张志雄:地球人都成了超级唯心主义者

这两天与一位朋友聊天,我最大的感受是地球人(经济学家、政客、投资人和不投资人等等)大多认为最迟到明年,通胀一定会来,包括“空头司令”谢国忠先生也认为明年通胀肯定会来,政府因此会加息或调控,打压资本市场。通胀还有一种特例是滞胀,即经济停滞,通胀不止(世界20世纪70年代的情形),但从股市到石油到金属原料等大宗商品的全球走势看,大家已基本排除了滞胀的可能性,而是冲着经济起飞型的通胀去了。哈哈,这不是前两年的全球经济状况吗?

朋友提醒我:“你见到哪一次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都预测成功的案例吗?”

1998年,《上海证券报》做过一个“股评家指数”——邀请全国最著名的股评家匿名发表对下周市场的看法,然后作出统计。不幸的是,这是一个反向指标,也就是说,股市走势与大多数股评家的看法每每相反。经济学家当然比股评家高级,但同样不幸的是,作为群体,他们也是宏观经济的反向指标。区别在于,由于经济大势不会像股市那么敏感和波动,经济学家一般照着趋势说,准确性还可以。一旦出现近18个月来的经济大起大落,经济学家和股评家就没有什么两样了,而且他们自己也成为股市波动的原因之一,君不见,一会儿一个指标低于预期,股指大跌;一会儿另一个指标高于预期,股指大涨。所谓预期,不就是调查这批经济学家和商业人士的看法嘛。2009年5月29日的《华尔街日报》报道,印度经济第一季度增长5.8%,好于预期。这个预期是从哪来的?是道琼斯通讯社对11位经济学家预测调查的中值(5.0%)。抽样太少了吧,我那时股评家指数的“成分”至少是30人啊。

顺便一提,我许多年前挺佩服海外分析师对某某公司的业绩预期,因为一般很准啊。后来读的东西多了,才知道他们往往是受到公司领导“指引”的。想想,一家大公司的经营与市场状况多么复杂,分析师就靠计算机与一些表格,就能得出八九不离十的业绩数据?再想想,一个国家,又是由多少家公司组成的?你说人们的预期会有谱吗?有人会说,预期也就意味着人们的想法已反映到目前的市场上。可你真认为11位经济学家就能代表投资印度市场乃至亚洲市场的人士?

问题就在这儿,几乎所有的人都在预期经济会全面复苏,不是在今年年底就是在明年年初,所以信心十分膨胀,他们忽视了几乎所有不利的数据,用放大镜采集有利的信息。以2009年5月26日那天的美国股市为例吧,开始的时候明明是代表美国房地产价格的席勒指数很难看,股指微跌,然后突然暴涨,原来是新出炉的消费者信心指数大大超出预期。这个指数如此管用?朋友有心地查了它的历史预测动能,发现2008年8月它也在高位。哈哈,那是什么时候?美国的雷曼公司快要破产啦,股市将崩盘了。没有人指出这一点。

我还观察到一个现象,几乎所有代表客观(物质)数量的数据都不好,最多只能说超出预期(预期是什么?我们已经介绍过代表反向指标的股评家指数),而几乎所有代表未来信心的数据都不错,它们之间呈现出极为紧张的关系,或者说,像一道鸿沟将人的主观意识与客观环境隔离开来。

我看所谓的信心指数与股市等投机市场的关系只是狗咬自己的尾巴而已。先是预期未来6个月或9个月经济好转,股市大涨,人们觉得股市好了,也就表明大家有信心了,于是更有信心了。这个结果一公布,股市马上作出反应,这不是说明我们的预测是对的吗?于是,再大涨。大涨后,人们的信心指数更好,直至有一天……

我活了40多年,这种现象在全球范围内出现真是少见(在中国的大跃进时代及其后的三年“自然灾害”中倒是屡见不鲜)。何以地球人都成了超级唯心主义者,我的朋友认为,这是因为各国政府、商人和人民都不愿意承认刚过去的荣景已离我们远去,至少在几年之内不可能出现了。他们不愿意接受这种黑暗的可能性,只得大家一起高喊信心,希望用信心来驱魔,用对未来的乐观情绪来改变基本现实(注意,不是改变一小部分现实)。他们期待着。今年第一季度的经济数据确实出现了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所说的“绿芽”,于是展开了全球的大反弹。但4月和5月的经济数据并不好看,这没关系,下面会更好,指数继续折腾向上。他们不相信大摩亚洲主席斯蒂芬·罗奇的预见——“绿芽”将被夏季的热浪薰黄,他们相信夏季(6月、7月和8月)的数据会变好,所以股指和其他投资领域还会继续折腾。但到了今年9月和10月,如果数据仍不见好转,预示来年未必乐观,这时也许是价值投资者等待的拐点来临了。

总之,像通货膨胀和经济复苏之类的复杂的宏观经济现象,几乎所有的人都预见到了,这是少见的事。人们总认为票子发多了,会出现通胀,但如果票子的周转速度下降,票子(货币)周转总量未必会猛烈上升,即便通胀一定会来,是一年、两年还是三年?谁也无法预见。日本已经等了十几年,但就是不来。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5-1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4 06:1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股市轮回 于 2009-9-4 05:53 发表
人们总是被自己虚幻出来的预期所愚弄,最后成了市场先生盘中的美餐。


对,在上升的过程中,人会形成一种奇幻的思想状态.我在中船体会过,给我印象很深的一件事,中央电视台采访比巴非特早就买了香港中石油的一个大投资者,成本可能比老巴还低,当时记者问它,说老巴卖了,你怎么看,他给记者描述了他眼中的中石油,价值还是被低估,依据是中石油在世界各地收购油田,有储备,得出和老巴相反的意见,买进时意见一致,都认为低估.卖的时候,高估看不见了.真是怪事.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6-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4 06:3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股市轮回 于 2009-9-4 06:11 发表
这两天与一位朋友聊天,我最大的感受是地球人(经济学家、政客、投资人和不投资人等等)大多认为最迟到明年,通胀一定会来,包括“空头司令”谢国忠先生也认为明年通胀肯定会来,政府因此会加息或调控,打压资本市 ...


我现在越来越理解股市是个开放的复杂的巨系统,用宏观经济分析,微观经济分析,企业基本面分析,价值分析,趋势分析,量价分析.市场心理分析.周期形态分析.等等,都不能用一个简单的分析工具去研究和判断.

人在投资市场里,本来就是非理性的动物,非理性表现的就是非常主观,.看不见客观.这是符合人性本质的.如果客观了,股市就不可能在低和
高之间钟摆,而就是体现合理价值,不会暴张暴跌了.

所以张的观点,太用价值说话了,有点问题.角度太单一,分析的结果误差就大.

老巴说的好,机会是靠定性发现的.,利润多少是靠定量把握的.

我们要考虑我们分析时,定性占了多大角度.我们有幸和老巴生活在同一时代.所以不用听有些人胡说八道,老巴现在是持有,我们就持有.看老巴什么时候卖出比亚迪.卖出时,他一定是把握市场氛围最好的时候.那时在去谈不适合投资,更有意义.

[ 本帖最后由 均线多头 于 2009-9-4 06:36 编辑 ]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6-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4 10:1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08 均线多头 的帖子

"人在投资市场里,本来就是非理性的动物,非理性表现的就是非常主观,.看不见客观."

客观本身也是动态的,变化的。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3-1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6 13:43 | 显示全部楼层
投机性投资 ——投资大家菲利普·凯睿
本文来自:理想论坛 www.55188.com 作者:神出鬼没02 点击255次
--------------------------------------------------------------------------------
原文:http://www.55188.com/viewthread.php?tid=2124654
2005年年初,我在摩根士丹利网站上见到建议阅读的经典读物,其中有菲利普·凯睿(Philip L. carret)的《投机的艺术》(The Art of Speculation)。我早听说过这本书,写于1933年,是不是早被淘汰了?既然一本老书在70年后还被善变的市场奉为经典,应该有一定的价值吧。
我在网上搜索了菲利普·凯睿的简介,内容不多。菲利普·凯睿活到101岁,出生于推出道琼斯指数的同一年(1884年),一生经历了31次牛市、30次熊市、20次经济衰退以及大萧条时期。在凯睿资产管理公司(Carret Asset Management Group LLC)的网站上,有一段介绍这位投资界传奇人物的文字:

他1917年毕业于哈佛大学,并加入了哈佛商学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驾驶着英国战机穿梭在法国上空,他的才智、亲切的微笑以及长期投资业绩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对于凯睿先生的投资纪录,伯克夏·哈撒韦公司受人尊敬的CEO沃伦·巴菲特称赞他“创下了美国最好的长线投资纪录”。凯睿先生1927年率先倡导“价值投资”理念,第二年他就成立了全球第一只共同基金——先锋基金,在半个多世纪内,他所管理的这只基金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凯睿先生主要投资那些利润持续增长、管理层乐于奉献的企业,他的这个投资方法仍被无数的专业投资人士所采用。
菲利普·凯睿总是让事情保持简单,他成立了一家卓越的公司,他所取得的投资成就依然受到当今世界的羡慕。

凯睿公司是他在1963年创立的,近来在中国也设立了合资子公司,主要从事风险投资与私募投资业务。
我们选编了《投机的艺术》(台北寰宇出版公司,2002年7月第1版)的部分章节,让大家对凯睿的投资观有所了解。
《投机的艺术》举的事例虽然离我们较远(从19世纪至道琼斯指数暴跌到40点以下的1931年),但其中的智慧朴素中庸,我这儿稍作介绍。
看到书名,也许不少人会不以为然,或联想到坊间的许多技术分析的书。殊不知,当年的投资概念十分严格(参见格雷厄姆的《证券分析》),书中论述的大多数内容现在都应归为投资经典。其实,作者也指出:
一位对投资与投机活动都有深切领悟的人,看过本书大部分内容后表示:“你的文章是探讨投机性的投资,不是探讨投机。”面对这种指责,作者不得不认错。毕竟要划分投资与投机,或是划分投机与赌博之间的界限并不容易,如果有人要探讨投机的问题且可能促使原本无意投机的若干读者尝试投机,或许应该探讨投资领域边缘的投机,而不是赌博领域边缘的投机,前者对一般读者的帮助较大,万一引起误会,所造成的危害也小得多。
“投资领域边缘的投机,而不是赌博领域边缘的投机”,概括得很好,仍适用于今天。
凯睿总结了投机的“十二守则”:
一、持有的证券不要少于十种,涵盖的行业至少为五种。
二、至少每半年重新评估所持有的每一种证券。
三、至少把一半以上的资金放在能产生固定收益的证券上。
四、分析任何股票时,把股息收益率列为最不重要的考虑因素。
五、迅速认赔,不要急于获利了结。
六、某些证券的资料不容易获得或公布的时间不确定,这部分证券的投入资金绝不能超过25%。
七、对于“内线消息”,要像逃避瘟疫一样避之唯恐不及。
八、勤于寻找事实,绝不寻求建议。
九、不必理会评估证券的呆板公式。
十、当股价处在高位、利率攀升、景气繁荣时,至少应该把一半的资金放在短期债券上。
十一、尽量不要借钱,除非是股价处在低位、利率下降或走低、景气衰退。
十二、拨出适当比例的资金,购买前景良好公司的股票和长期认股权。
  
第一条是分散投资,“即使最精明的投机者根据手头资料作判断时,得到错误结论的概率都可能有20%到25%。”“任何时候,影响单一证券价值的最重要因素通常属于未知之数,即便是一家公司的总裁,也不完全了解影响公司证券真正价值的所有事实。”不高估自己的能力。
第二条涉及心理问题。“不仅是检讨自己的持股和计算账面盈亏而已,投机者应该尽可能地以超然的观点重新分析每一种持股。从心理学的观点来说,对于已经投入资金的标的,保持客观的态度恐怕很困难,然而,投机者应尝试让自己做到这点。假设某位投机者目前拥有某股票100股,股价是90美元。他不应该执着于过去的买进成本,因为过去的事情已经发生而不能改变,当下应该处理的问题是:如果我今天有9,000美元可以买一些证券,我会放弃其他可供选择的几千只股票,仍然选择这只股票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就应该卖掉这只股票。不管当初的买进成本是50美元还是130美元,一点关系都没有,不过一般人恐怕很难释怀。
在这点上,其实我们早就明白,但确如凯睿所言,很难。比如,我们经常会发现某只股票的价值高估得厉害,如果让我们买,绝不干。但如果自己已持有的呢?就会推三阻四,顺着惯性继续持有。
第四条与一般投资知识有差异。作者认为:“没有分配股利组合的股票,表现优于分配股利组合的股票,低股利率组合股票绩效胜过高股利率的股票,其中的原因可以由股票本身来解释。公司经营处于获利状态的股票,股东由复利累积的收益不会低于储蓄银行的存户。”但有些号称高增长公司会滥用这个道理,而高股息至少是财务健全的象征之一。凯睿补充道:“低股利个股通常是保留大量盈余公积金的公司,不分配股利的成长公司从复利原则得到的好处更大。1929年时,市场普遍流传一个信念,认为付多高的价钱购买迅速成长公司的股票都是值得的。这种信念的基础就是复利原则,复利原则虽然健全,但可能会发挥到荒谬的程度。不分配股利的股票虽然很好,选择却比挑选分配股利的股票难多了,投资这种股票以致危害所有的资本甚至危害一大部分资本,都是鲁莽之致。”
在大牛市中,复利确实会在各方面发挥到荒谬的程度。中国平安在2008年3月通过巨额融资方案,就有人认为拿钱给公司使用,哪怕价格再高,通过公司的增长,也会获得回报。殊不知,公司不断融资未必一定会让这些资本增值,尤其是钱来得太多太快时,无效率地使用倒是常态。
第六条规则,“进一步强调未知数在证券分析中的重要性。就未知数的成分来说,投机者的处境相当于赌博,他必须尽可能地把赌博的成分降到最低。要达到这个目的,他必须把大部分的证券交易局限在能花最少精神却能相当频繁地获得充分资讯的证券上。有很多好股票不容易获得足够的资讯,但经常可以从中赚到钱。要是有什么股票即将公布利多消息,或是只要花点工夫就能获得足够的资讯,或许应该买这种股票,但健全的做法是,不要把太高比例的资金放在这类个股上。”
这段话是充满实战经验的投机(资)者才能说得出口的,颇堪玩味,尤其是“就未知数的成分来说,投机者的处境相当于赌博,他必须尽可能把赌博的成分降到最低”,头脑很清醒啊。从“冷门股”中赚钱,这也是投机者爱干的,但凯睿还是提醒大家:“小赌怡情。”
关于第八条,凯睿的解释值得大段引用:
从来没有人因听信别人的建议而致富,这是第八条规则的基础。高明的专家可能会在技术方面提供一些改进之道,但仅止于此,不可能再深入了。企业的成败最后必须靠一个人的精力、性格、能力和决断力,福特家族、洛克菲勒家族、摩根家族能主宰他们选定的领域,不是因为寻求专家的建议,而是遵循自己的判断,即使这意味着有时候必须大胆违背前例。
名律师强西·戴普(Chauncey M.Depew)有一次接受记者专访,记者想知道他一生犯了哪些最大的错误,戴普详细回答了三个错误。在理财方面,他最大的错误是没有用1万美元购买后来变成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一家新创公司六分之一的股权,他虽然受到这家新创公司强烈的吸引,却决定先咨询专家的意见后才采取行动,于是他去问西联电报公司(Western Union Telegraph Co.)总裁,这个人无疑是当时所能找到最有资格的专家。这位总裁真心诚意地告诉他,电话行不通,而且无论如何,西联电报拥有专利权,更有理由表明电话是西联电报发明的。结果戴普先生在其有生之年,居然看到西联电报变成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一家子公司。
这个事件的教训很清楚,想在投机方面成功的人,应该勉力探寻所有的事实,因为如果掌握的资讯不完全或错误,连最明智的投机者都可能得到错误的结论;但应该记住,最后必须自己决定买卖的标的和时机。
不过,我觉得人们只能听进他们能听得进的建议,比如,五个朋友投资能力都不错,三个看多,两个看空,你为什么偏向一方多半是因为你自己早已有主意,希望别人强化或印证相似的主张而已。
我最喜欢的是凯睿投资观的折衷性或中庸吧。他说:“第十条规则是承认股市波动的循环性质,也是长期投机两派思潮的妥协。有些人认为长期投机者应该根据股市的长波段交易,设法在空头市场接近底部时购买股票,然后在多头市场接近最高点时卖掉全部持股,并把得到的钱放在短期证券中,等待另一次空头市场的买点。另一派人认为,应该购买健全的普通股长期持有,只有在一只股票的前景变差后才卖掉,转买其他更有希望的股票。理想的计划似乎应该在两个极端之间寻找折中点,虽然投机性投资人主要是想买到可能增值的股票,而不是对股市趋势本身有兴趣,但不能理所当然地忽视多头和空头市场的长期走势。多头市场经过相当程度的发展之后,一旦银根宽松的基础开始毁坏,投机者最好检视自己的持股,考虑处分其中大部分持股,这时绝对不可执着于证券当初的买进成本。”
我一直持有这样的看法,投资也是一门生意,不会仅按某些教条就能获得持续的成功。刻舟求剑是做生意做企业的大忌,也是投资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有些人认为他们是价值投资者,只要研究公司的基本面,其他什么宏观经济和市场状态都不必考虑,谁讨论这方面的情况,谁就是伪价值投资者。为了证明自己是正确的,他们从巴菲特等人的言谈中摘出类似的论述,振振有词。其实,任何人的言论都是针对某个问题某种情境尤其是建立在某种假设之上的,巴菲特也不例外,巴菲特经常表示不预测股价和市场走势,因为谁都没本事保证其准确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巴菲特不进行预期,当市场投机性太强太热时,他就会卖出证券,尽管他说自己也不知道市场什么时候崩溃。预期与精确预测是两回事,我们不能因为不赞同后者而否定前者,那简直是埋在沙子里的驼鸟。
至少从我的经验看,牛市与熊市对企业的“业绩”是有影响的。从逻辑上说,是企业的业绩导致牛熊的持续与转换。可是,在牛市中,大部分企业融资顺畅,可以用估值高的股票收购其他企业,且因此充分挖掘潜力,业绩“做”得总是不甘人后。而到了熊市,这些激励不再,企业业绩就会“快速下滑”。换句话说,大部分公司都会在牛熊市场中调节利润,牛市的业绩没那么好,熊市的业绩也没那么坏。尤其是像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暴涨暴跌是常态,一两年就可以高估得过份,然后又低估得离谱。在此期间,如果你仍以价值投资者自居,长期持有泡沫成分极大(公司本身确实没问题)的股票,我们很难判断是因贪婪而赌博,还是坚持真理做正确的事。
关于股市的信用扩张,凯睿的观点是在股价低落的时候加大融资的杠杆,然后在高涨的时候慢慢缩小,最后拒绝杠杆。
“过度扩张信用”是一般交易者最常犯的重大错误,第十一条规则的目的就是抑制这种错误倾向。证券分析师很容易察觉一种现象,管理得最好的公司通常拥有充裕的现金,金额远超过日常营运必要的程度,且很少借钱,更不会让自己的信用额度绷紧到极限。投机性投资人可以把这种良好的管理原则应用在投机冒险上,银行可能很乐意收取交易活跃而健全的股票作为抵押担保品,根据市值的75%到80%放款给投机者。可是投机者如果因此而尽最大的限度借钱,那就非常愚蠢。如果真的这么做,股价只要小幅下跌,投机者的资本就会岌岌可危,以致严重干扰他对价值的判断。精明的投机者不会犯这种常见的错误,融资金额会远低于可容许的额度,而且只偶尔借钱。很显然,借钱的最好时机是股价普遍低落时,随后的股价上涨会提高贷款户的净值,强化他的地位。在多头市场的发展过程中,或许应该藉由某次定期出脱持股来清偿贷款,处理股票所取得的资金部分转进短期债券。
遗憾的是,我们的资金杠杆使用者往往将过程反过来,在股市低迷时,小心翼翼地使用杠杆,随着市场好转,市值越大,越敢使用杠杆,毕竟底子厚,不怕“断头”了嘛。一般来说,这个过程会让我们非常舒服,而且可以在一段时间甚至相当长的时间内“良性循环”,让我们的胆子越来越大,但最终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事实上,即使我们不使用杠杆,在多头市场上,买入持有的策略也会让你的市值不断膨胀,信心越来越足,早忘了“见好就收”的智慧。
问题是,在市场或个股股价顶部使用高杠杆极容易让你的财富“归零”,而非杠杆使用者若悬崖勒马,最多也不过是损失严重而已。
这条反向信用交易规则非常实用,爱好此道者应反复体会,内化为一种投资习惯。
在《投机的艺术》时代,不要说还没有有效市场、投资组合理论和资本定价模型之类的“新式武器”,连“价值投资”也是新发现,所以凯睿的论述极朴素和经验性。这未必不好,投资这门生意不是科学,它并不随着时代进步,就像古代大富豪的生意经不比盖茨和巴菲特逊色。
收入本报告的第二位大“投资家”是上世纪最后二十年与索罗斯齐名的对冲基金经理史坦哈特(Michael Steinhardt)自传的部分章节,我节选的是台北寰宇出版公司的中译本《华尔街财神》(2003年2月第1版),英文书名为《No Bull:My Life in and out of Markets》,也在2008年1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译成《我不是多头》。两本中译本翻译的质量都可以。
关于史坦哈特,老资格的活到100多岁的投资家罗伊·R·纽伯格(Roy R·Neuberger)有段评论:
乔治·索罗斯创立了最大的对冲基金公司,迈克尔·史坦哈特(Michael Steinhardt)是不久后出现的另一位对冲基金专家,史坦哈特很聪明,很有魅力(比我年轻得多),他的办公室与纽伯格-伯曼公司在同一栋大楼里,他有一幢房产与我在威斯特郡的房子很近,他是一位非常成功的经理,管理着一只大型对冲基金,据我所知,他也是一位严厉的老板。
1995年,史坦哈特对股市厌倦了,他卖掉了手中所有的股票,百分之百地退出股市。他声称自己已赚到了足够的钱,想追寻其他的兴趣。但像我一样,他照样去办公室,拿相当一部分钱为自己炒股。
他在北威斯特郡买了我的房产合伙人的房子,还买了许多贝德福特市附近的巴豆水库边的房产。我们的房子有很漂亮的湖边景色,能俯瞰整个水库,他的房子就在水库边上。他其中的一处房产有一个巨大的游泳池,曾经属于20世纪早期小说家、写了《美国悲剧》(An American Tragedy)的西奥多·德莱塞(Theodore Dreiser)。
史坦哈特进口了许多动物,在他的房产中建立了一个动物园,他为动物提供所有的东西,营造了一个类似非洲的保护区。
  
史坦哈特描述的交易生涯精彩纷呈,浅显易懂,让人好生羡慕。如在2008年年初仍然高估的中国股市,可以听听史坦哈特是如何在40年前做空“漂亮50”的(我用的是中国青年出版社的译本):
  
这一时期公司内部出现了很大的压力。我们在做空美国“最好”的公司——想想都觉得可怕,柯达、通用电气、强生、可口可乐、麦当劳——都是我们做空的对象,这些公司成长性很好,有竞争优势,有优秀的管理团队,而且很有知名度——它们有着长期投资者想要的一切。我们只有一条最重要的做空理由——价格。我承认经典的卖空不会把价格作为决定性因素,讲卖空的教材上会说要寻找基本面变差、竞争力很弱、红利甚少、资不抵债的公司(这些与机构喜欢的股票形成强烈的对比)。我们有能力预测价值高估的现象何时结束吗?多高才算高?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所做的事情是与投资常理相悖的。
到了1973年,“漂亮50”终于开始下跌,开始时还没有像1929年那样恐慌性暴跌,但仍是漫长而无情的。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市场持续下跌。经纪人会给我们打电话,因为他们在交易大量的股票,他们知道我们在做空,希望我们买回股票。我们拒绝了,继续持有空头头寸,耐心等待更低的价格出现再平仓。这期间,就连那些从我们手里拿走大笔佣金的经纪人也开始憎恨我们,因为在别人都在亏钱的时候,我们在挣钱。人们开始怀疑卖空是非美国的,是纯粹的人为炒作。公司的管理层抱怨空头卖家把他们的股票搞得一团糟。
1973年,道琼斯指数持平,我们盈利15%。1974年,市场下跌了38%,我们盈利34%。当“漂亮50”倒下的时候,绝大多数前期的当红机构基金经理损失了50%左右,但这也比那些“明星”对冲基金经理强,他们中有人亏损了80%到90%。人们说我们贪婪、傲慢,对于基金经理来讲,这是高度的职业满足感。
这里最值得汲取的教训是什么?只要是股票价格过分高估,不管企业的基本面恶化不恶化,都有可能做空成功。不少A股投资者过分迷信教科书上的“常识”,将为此付出代价。
史坦哈特说了句可能让当时大多数市场中人吐血的话:“在灾难降临的时候能保全自己的资产,这是最能给人带来精神愉快的事情了。”
1974年12月道指跌到577点,比1973年1月的1,000多点高峰低约50%,史坦哈特的基金在短短一个月内,净部位从负55%变为正35%,也就是从空头大逆转为多头。他们买股票的方式有些不分“青红皂白”:
我们以略显随机的方式买进一大堆价格个位数的股票(交易价格低于每股10美元),这些股票的价格在空头市场期间大跌。由于时机的掌握十分重要,而我们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入分析,或者轻而易举地转换心理,我们只知道应该赶快把钱投入市场获利,因此,有点不分青红皂白地买进很多股票,其中不少股票的交易价格只及账面价值的75%到80%,市盈率则在7倍左右。我们持有霍华德强生(Howard Johnson)、沙巴达(Zapata)、巴斯实业(Bath Industries)、市郊丙烷(Suburban Propane)、特洛皮卡纳(Tropicana)等公司的股票。我们买进的时点正确,但一如以往,很早就卖出。那一年,我们赚了约66%。
注意,这种快速买入的方法,也须很早就卖出,其实利润也不少,一年赚了约66%啊。
史坦哈特总结了那段时间的操作心得:
这段时间,我开始有意识地强调用不同的观点进行分析的重要性,我把不同的观点定义为持有以事实为依据的明显不同于市场普通观点的看法,我常说唯一有效的分析工具就是高水平的另类观点,这要求掌握更多的信息,比别人更了解局势,还需深刻了解市场的真正预期是什么。这样,正确的另类观点变成共识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巨额利润。理解市场预期跟了解基本面知识一样重要,作为一家公司,我们发现自己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20世纪70年代早期我们就是这样严格地使用这个方法的,我们的成功大多来自我们形成的明显区别于市场共识的不同观点。我们在市场快要到顶的时候面对多头势力的狂热做空,在市场底部的极度悲观中做多。
持有不同的观点可以被善意地看成是简单的反向交易,严格而深入的分析和“底部钓鱼(bottom fishing)”的本质区别在于你对自己的观点的确信程度,如果能达到在满街的人们改变观点之前就能事先预知的理解程度,甚至能预测小幅的股价变动,你就有能力不时做出惊人的投资,这些投资一旦被证明是正确的,将导致人们观点的改变和股票价值的重估。这是一种终极的境界。
这里的“底部钓鱼”其实是逢低买进或“抄底”。
类似的例子还有,读者自己可以去读书。我所关心的一个问题是,史坦哈特为什么最终金盆洗手?
其实,1978年38岁史坦哈特就脱离过一次“职业队伍”,理由是:
从我还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时开始,就几乎把全部的心思都用在股市上,我怀疑自己能否用同样的能力去做其他事情,没有榜样可以参考。我所认识的华尔街上的所有的成功人士都在继续为他们已经不再需要的财富工作,问及为什么还在工作,他们会说一些很空洞的话,如“我喜欢这种游戏”,或者“这是我唯一能做的事情”,或者“这是保持得分的方法”。大多数成功的生意人会在晚年继续工作,很多人成为被动的慈善家。我不知道自己要追求什么,但知道自己要做些不一样的事情。
除了不满足以外,我的身体状况也是一个原因。我接连不断地抽烟,特别是在交易日感到有明显的压力的时候。我体重超重,最重是220磅,没有什么方法能帮我减肥,包括节食、吃药、秘方、神经医师、营养师或者温泉疗养,美国的和国外的,我几乎都尝试过了。我用过催眠术,扎过针灸,有一次还把一个气球放在肚子上。我认为自己工作太努力,没有时间锻炼,几乎每一天我都是在交易台上吃午饭的,这当然不是小憩的好地方。为什么要浪费一个小时的时间去健身房或外出吃饭呢?这样可能会踏不准这一天的交易节奏,我把每一天都看成是赚钱的机会,无休止的交易紧张感以及不可避免的成功与失败经常会耗尽我的体能,这些对我的健康来讲都不是好事。
但在一年后(1979年年底),史坦哈特还是重操旧业,市场还是很有魅力的。十几年后,他还在股市中留下了所谓的“史坦哈特风格”的操作手法。
这种风格有别于“买入持有”(买进一只股票,不去理会股价浮沉,经过长时间持有,投资赚了几倍之多),史坦哈特自嘲是卖得太早,是“温酒斩华雄式的”。他觉得“买入持有”不必经历操作时承受的大部分压力,而自己的钱却是“辛辛苦苦挣来的”。
关于卖得太早,他举了一个6个月投资IBM获得30%收益,但IBM以后几年内仍在一路上涨的例子:
有时我想,我卖出过早的原因是,智力上的挑战和成就感要比回报最大化更让我感到愉快,一旦我的判断被证明是正确的,我就会对(挣钱的)底线失去大部分兴趣,开始为下一个想法做准备。作为一家长期受压抑的公司,IBM兴奋了——跟华尔街的错误观点作对感觉确实很好,等到股价开始反转的时候,我已经准备转战别处了,这个挑战宣告结束。跟已经形成的趋势相比,我更喜欢寻找转折点,当大家都认识到IBM是一个好的投资机会的时候,我早就离开了。
沃伦·巴菲特说过,“如果一只股票你不肯持有10年,那么就别考虑持有10分钟。”我的情况是,我从来没有持有过任何一只股票达10年之久,但我有过持有一些非常好的公司10分钟的特殊经历,且获利不错。
最后一句话挺逗的,史坦哈特真称得上是“短线大师”。
1994年年初,史坦哈特遭遇了投资生涯中最惨烈的一次损失,因大量使用杠杆,遇上美联储五年来第一次提高短期利率,史坦哈特不得不清仓债券多头,亏损了30%,损失了10亿美元。在此之前,即1967年至1993年,史坦哈特基金的年均回报率达到33.5%,仅有的亏损年是1969年和1972年,都是亏损约1.5%。
1995年,史坦哈特基金最终盈利26%,公司关闭了(这一年他54岁)。1967年人们投给史坦哈特1美元,到1995年已变成了481美元,而同期投资标普指数基金只获得19美元。
史坦哈特是有自知之明的:
我越来越感觉到,事业的高峰已经不如以前高了,低谷却比以前更低,当然,1994年是低谷中的低谷,1987年已经很糟糕了,但我至少还能东山再起,又经历了连续6年的成功。而在1994年,我们输了,输得很惨。1987年让我动摇,而1994年把我击溃,我失去了一些再也找不回来的东西。
还记得史坦哈特提及1973年自己的表现吗?他用的是“极致境界”或“极乐世界”,甚至形容自己公司的基金经理如有神助,“有跟上帝联系的直线电话。”
史坦哈特毕竟是高手,他的投资业绩基本上是稳定和出色的。但绝大多数职业投资者就没有这种水平,据我的有限经验,他们往往沉沉浮浮,让人难以判断究竟是运气还是能力。2006年至2007年的大牛市,我们身边出了不少“股神”和小私募基金经理,但随着潮水退去,露出了赤裸裸的没穿短裤的身子。我有一位老邻居,跟随她的亲戚去投资一只私募。亲戚这两年身家从100万元涨到1,000万元,特感谢那私募,便号召周围的亲朋好友一起加入。没想到2008年股市大跌,业绩揩去一半(主要是重仓中国平安),那亲戚的资金从1,000万元跌至500万元,虽说她还是赚了400万,但不能承受在短短的三个月内“损失”一半的财富,愤怒之至,号召大家不要给那私募管理费提成。由于众投资者的账户是分开管理的,私募经理也拿他们没办法。我那邻居在跌去三成时,听我的劝告抛掉了股票。我却觉得桥归桥路归路,人家毕竟为你赚了钱,管理费还是要给的嘛。
这是私下的“私募”,数据不多,这两年信托公司发行了不少私募产品,让业绩阳光化了,我们可以查一下中国平安与深圳国投两家公司的数据,除极少数之外,大多业绩平平,基本上属于散户水平,说明十几年来我们所谓的职业投资者没什么进步。比如这两年,股市中崛起了一位“股神”林园,以往的业绩似真似假,不可捉摸,但有了信托产品后,大家可以验证了。林园发了三期产品,第一期从2007年2月28日至2008年2月20日,一年的成绩是44.69%,其间上证指数从3,048点上涨至4,567点,上涨了49.84%,跑输了市场。后面两期是在2007年9月17日至20日发行的,到2008年2月15日业绩都是-10.39%,2007年9月19日上证指数是5,395点,到2008年2月15日是4,497点,下跌了-16.6%,只比市场少跌了6%左右,总体而言,只能说水平一般,谈不上出色。
为了让我们对被神话的职业投资人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我选取了台北金钱文化1998年的中译本《交易冠军》(PIT Bull),作者是马丁·舒华兹(Martin Schwartz)。《股市巫师》的作者杰克·史瓦格称这本书是《股票作手回忆录》的现代版,广告做得颇有水平,我满腹狐疑地拿来一阅,结果与我预期的一样,作者谈不上什么成功经验,失败的教训也没什么值得认真思考的。
倒是有一点还可以观察一下,那就是书中描述了投资丛林的一幕。
所谓的“交易冠军”是舒华兹参加了某金融期刊的全美冠军操盘手竞赛,获得了第一名。早在20世纪90年代,《上海证券报》就举办过类似的竞赛,主要是为了吸引眼球,追求轰动效应。我当时就不以为然,现在还是如此。我没有看到过哪位真正成功的投资者的简历中提到过自己是某某操盘大赛的获奖者,这就像一个奥运会的射击手与一位出色的狙击手没什么关系。投资是真枪实弹的生意,而且是持续不断的。一次虚拟比赛有何用。
舒华兹得了冠军后,还真以为自己的能力挺行呢,便成立了自己的基金公司,代客投资了(收取4%的固定基金管理费,再加上总获利的20%)。第一年(1990年)舒华兹的两只基金的业绩是18%,高出大盘许多,但他的业绩很快就不行了,遭到了客户的赎回。舒华兹感叹道:“利用他人的资金是你想要赚大钱的不二法门,但这其中也有一些难以避免的坏处。每个人都在身后监视着你的一举一动,永远没有一个人会对你的绩效感到满意。他们总是不断打电话来问东问西的,‘我的资金操作得怎么样啦?’不管你对他们说什么都没有用。他们总是贪得无厌。”
舒华兹累得由感冒发展成肺炎,住进了医院。他身体刚有所恢复,便出院继续研究投资,却在第二天凌晨再度被送入医院,“我得了心包炎,我的心包中开始大量积水,在心脏四周包围着膜状囊组织,而这些积水压迫心脏,引起我强烈的疼痛。”
舒华兹终于再次回到家中,等待他的是客户的大量赎回:
整个周末,我都在整理上周不在时所堆积下来的邮件。一封苏黎世来的信中写道:“请贵公司照本人先前指示,将本人所持有之沙伯林纳海外基金全数赎回……”拉柯许·巴格瓦、奇德,及琵巴帝公司的来信中表示:“本人在此请贵公司赎回本人持有之沙伯林纳海外基金……”开曼群岛来的信中提到:“请照本人于11月13日去电中之指示,确实赎回本人之持份……”来自巴哈马的邮件也写道:“谨以此信通知您,本人将要求赎回所有持份……”,“我们要求‘立即’赎回所有持份,最晚期限为1990年12月31日……”,“本人将于今年年底取回所有投资于贵处之资金,本人对贵基金操作风险之高深感……”,有一封芝加哥来的信中说:“请将本信视为豪斯曼国际公司之正式通知,本公司已决定将于贵处之账户完全结清,并终止原先之协议……”另外7名投资人,包括豪斯曼和另外总额达500万美元的资金从我的基金中抽走。你想象不到其中有一封信竟然写道:“附注:希望你早日康复”。他们真正在意的只是他们自己的钱罢了。
我希望他们是最后一批要赎回沙伯纳海外基金的投资人,可是我又错了。11月26日(星期一)的早晨,又有一堆传真、信件和快递送到雷克辛顿街头750号,里面全是坏消息。巴基斯坦的客户要求赎回,巴拿马的投资人用西班牙文告诉我:“再见!”来自世界各地的投资人都用他们的母语告诉我同一句话:“再见!”我的基金在一个月之内从7,000万美元的规模一下子缩水到4,500万美元,而我还得继续撑过12月。我必须好好赚一票才行。
结果舒华兹三度住院,他再次出院的第一天(1990年12月14日),又给客户们写了一封信:
  
亲爱的伙伴们:
我对于11月份的操作绩效延到今日才送交给您,感到万分抱歉,但正如部分投资人所知,我上个月感染了一种神秘的病毒,起先像是肺炎,但后却漫延到我的心包囊中。为了挽救我的生命,我在11月16日的清晨进行了一次必要的外科手术……
我预期1991年将是——个远比今年更有活力的年度,我们基金的规模将在1991年下降为4,500万至5,000万美元左右,如此一来,应该可以使诸位投资人的回报率更为提高。将资金继续留在本基金的伙伴们现在就像是我的家人,我将在1991年加倍用心为您服务,特别是我由死神手里走过一遭之后。
  
但舒华兹带病硬撑到1991年7月31日,终于认输:
  
亲爱的合伙人:
我写这封信是想要通知诸位,我决定在1991年7月底终止我们之间的合伙关系,我将把诸位在1991年度的起始资本退还给诸位,其他款项则将于会计师稽核之后退还诸位。
我的医生建议,如果想要完全复原,摆脱从去年11月起一直威胁我生命的疾病,最好的方法就是让自己处于一个压力较小的环境中。而且我也需要时间放松心情并享受人生。全职操作一笔庞大的资金所带来的压力,对于目前刚从病中康复且亟需平静生活的我来说是非常沉重的负担。我的复原状况远比原先预期的缓慢得多,我不想因缺乏调养而再度发病。我上个月刚刚结束服用普利尼森的疗程,在可以避免的状况下,我不想再次被迫服用此种药物。
过去的八个月是我人生中最艰苦的一段日子,为了对自己和家人有更好的交待,我决定停止交易,暂时休息一下,享受一些人生中较轻松简单的事物,这是我过去为了追求名声和财富长期以来没有办法做到的事。深深地感谢诸位在过去对我的信任与支持,对此铭感于心。
6月份我们亏损了136%,使得本年度收益降低为9.39%,7月份也是小幅亏损。我们将尽快完成会计师的稽核报告,将剩余的金额归还诸位。
诚心感谢。
马丁·舒华兹
  
舒华兹的命运值得同情,但也提醒我们,自不量力,害人害己。
《Value》杂志有一位读者,热衷于投资内地私募基金,谈到一段颇有意思的观察:“做一个成功的投资者并不容易,而且真是个苦差事。我见过一些私募基金经理,要不秃顶,要不白头,个个都活得很累,而且也没有很大的成就感。他们的年纪比我小,可看起来比我老得多,满腹心事,压力重重,脾气极坏,家里人生活得战战兢兢,生怕一不小心惹他生气,这样的钱赚得再多又有什么意义呢?可是一旦走上了这条不归路,就很难回头。”
但这位读者见到一位私募经理,做信托才几个月,面临压力,体重一下瘦了15斤,便认为是敬业的表现,颇为欣赏。
可我看后一惊,他会不会是舒华兹呢?  原文链接:http://www.55188.com/viewthread.php?tid=2124654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6-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6 15:1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最惨重的亏损总是发生在大赚一票之后,这是因为过度的自信总是让我做出自以为是、漫不经心的操作行为。--------马丁·舒华兹,多少好手都有过类似的经典总结.

为什么会产生过度自信?
-----首先这是人的本性,人有天生高估自己的习惯.
-----其次是趋势市的放大机制,放大的叫你认为自己是股神.这就是为什么大赚之后总是大亏,不愿意休息等待池塘水位跌下来就匆忙再次买进,胜也水位,败也水位,背后其实是人性的引起的决策偏差.

过度自信在投资中会产生那些危险的行为?
1"过度交易
2;忘记交易规则或买卖规则,动作变形
3;人性舒服了,帐户的钱少了
4:持有过头
5:杠杆操作
6:买卖新股(对长线者而言)
7:玩赢来的钱
8:-----------

[ 本帖最后由 均线多头 于 2009-9-6 20:56 编辑 ]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6-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6 15:3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hansonli 于 2009-9-4 10:13 发表
"人在投资市场里,本来就是非理性的动物,非理性表现的就是非常主观,.看不见客观."

客观本身也是动态的,变化的。


怎么解释这个市场的大部分人最终命运是"跟随着大众去自杀"的旅鼠.理性和非理性没有转换,最后体现的还是非理性.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6-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6 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趋势不总是正确---经常是错的   

大部分投资人喜欢用趋势或者是走势来验正自己的投资.其实这里面反映的问题本质是对市场的认识问题,认为市场经常是无效的,那么会反趋势买卖,形成左侧交易,不用趋势验证.认为市场是有效的人会用趋势,形成右策交易.用趋势来验证自己的投资是否正确.
   为什么趋势在大部分时间是无效的呢?我们来看本质原因,趋势的背后是资金,资金的背后是参与的人,人在这个市场里表现的大部分时间是"群盲'是"旅鼠"这就形成了为什么在市场的转折点上,大部分人是错的.如果没有群盲,没有旅鼠,就不会形成正负泡沫.而作为投资者的个人,由于没有经验,很容易跟随群体的行动而行动,在进行群体行动时,很容易形成三种现象,一是"同质化"2009年表现最为同质化的就是买进所谓的"烂愁股"10几元买进2000多亿的招商银行,20几元买进1700多亿元的中信证券,结果因为估值并不具备优势,动量交易模式使趋势变成错误.从那里涨起来又跌回到那里去.50%-60%这样的窄幅波动,使大部分投资人颗粒无收.在这么个区域内进行趋势投资,结果是无法跑赢大盘.二是智商表现低下,丧失推理能力.而同期大盘从1600-2000过程中,有个别的煤炭,稀有色金属只有5倍的PE,只因为同期下跌的过程中,趋势恶劣,腰斩在腰斩.从高点又回到了起点,而基本面没有这么恶劣的表现,金价没有跌回起点,镍,稀土,锡,包括铜都没有跌回起点,而股价却跌回到了起点.股价的趋势没有有效的反映基本面,只是反映了人的恐慌心理.同理,个股在高位时,也没有正确的反映基本面,更多反映的是贪婪.三是"陷入集体决策"6000点下到3000点,跟随政府救市的集体决策,很多个股当时PE还在中轴线25倍左右,没有打到下线,当"价格"为决策中的唯一领导时.人们就会在3000点买进卖出.卖出买进.
   证明趋势无效的最好的说明就是价值投资者喜欢使用的"利空寻宝,利好出货"利空时,趋势暂时会变的比较恶劣,但如果企业有未来潜力力时.市场就会纠偏,把人们的暂时偏见扭转过来,形成很好的趋势后,如果偏离企业基本面太多,利好在火上交油,价值投资者变利用趋势的无效,进行做空.
   大众总是错误的,那么大众形成的趋势有时肯定是错误的.不要为趋势所累,也不要为趋势所骗.

[ 本帖最后由 均线多头 于 2009-9-7 07:18 编辑 ]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6-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6 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尊心-愿意认错



    我们见到了敌人,才发觉原来敌人就是自己。

    ——普高(Pogo)



    我在前面已经说过,现在再跟各位强调一次,因为这件事实在是操盘手最重要的认知。那就是:我在这些年的交易生涯中,最重要的改变是在学会把自尊心和操作隔离之后发生的。交易是一种心理游戏。大部份的人认为他们是在和市场抗衡,但是市场才不在乎他们呢!你真正对抗的是自己。你一定要停止期待事情照你所想的样子发生,以便证明你的想法是正确的这种思考模式。你只应该倾听市场现在告诉你什么。忘掉五分钟前的想法,面对现在的市场状况吧!毕竟金融操作的惟一目的不是为了要证明你的想法是正确的,而是为了要多听听收银机的铃声才对啊!我的一天.


接受亏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因为停损不啻承认自己已经犯了错误。但是在金融市场里,犯错是不可避免,必然会发生的事。在进行每一笔交易的同时,一定要预先设立“认输点”,只要这个价位一到,你就停损出场,而你必须要有这种心理上的修养在这个点到达时切实执行停损。---心理现象是厌恶风险,作出错误决策.要认识到这是人类的本性

    有一天,我和我的老哥儿出门打高尔夫球,在打球的时候他不停地为他在海湾网路这支股票赔了大钱而唉声叹气,一直表示他不知道哪里做错。他在那支股票的市价还在三十几美元的时候就已经听到风声,但是在他忙着找各种报告研究这档股票时股价已经涨到四十几美元,而他在股价拉回到四十三美元时进场承接,在股价随后续跌至三十五美元的时候,他犯下了操作大忌,加倍加码买进。然后就坐在那儿无助地看着他心爱的股票跌到十几美元一股的价位。“更让我气昏的是,”他说:“这档股票在跌势当中曾经强劲反弹过几次,而我却没有砍掉部位,只是坐在那儿看着我的钱缩水。”

   “你原来的计划是什么?”我问他。
   “我的计划?我要抱着这支股票直到它回到五十块为止啊。不然要怎么样?”
    这就是门外汉们的问题所在了。他们只有一半的计划——简单的那一半。他们知道他们预计要赚多少钱,但是对于准备输多少钱可是一点概念都没有。他们就像上了马路的鹿,眼睁睁看着迅速接近的车灯发楞,不知所措,只是呆呆地站在原处等着被车辗过去。他们对处于亏损部位的惟一计划就是:“老天爷!求求你!让我能够逃过这一劫,我再也不会犯同样的错了……”。但这完全是狗屎!因为如果好死不死他的部位又回到原价,他们马上就会把老天爷忘到九霄云外,开始觉得自己真是天纵英明,交易奇才,然后总是再度犯下同样的错误。这表示他们一定又会再度套牢,而且被套得更惨

    大部份人没有办法了解的一点就是,当你正在输钱的时候,你也正开始丧失客观性。就好像在拉斯维加斯的骰子赌桌上,当你正在输钱时,一个穿着亮片装的胖女人摇着骰子准备出手,而你下定决心不让她赢你的钱一样。你忘了她才不管你是输是赢,只是在玩她自己的骰子赌戏罢了。不管任何时候你开始感到嫉妒、情绪化、贪婪或是愤怒时,你的判断力就会大打折扣。市场就像那个摇着骰子的胖女人,它才不在乎你在干什么呢!这就是为什么当你到达停损点时就该放下自尊,轧平赔钱部位的主要原因。如果你和大多数的人一样,在这方面有无法克服的困难,就该学学希腊神话里的奥地修斯:把你自己绑在船的桅杆上——利用自动执行的停损指令来帮助你把情绪阻隔在这场游戏之外。(译注:奥地修斯把自己绑在桅杆上,以防被海妖迷失心智而跳海。)

[ 本帖最后由 均线多头 于 2009-9-6 21:48 编辑 ]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6-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7 07:17 | 显示全部楼层
交易规则与投资规则
我们先看"幽灵的礼物"中大家公认的三条交易规则
1:只持有"正确"的仓位
不要等到出现损失后,才清除不正确的仓位---永远不要等着市场提醒你已经出错.在一个象交易这样失败者的游戏中.我们在与大众为敌的立场开始游戏,直到被证明正确以前,我们假定我们是错的.在市场证明正确以前,已建立的仓位必须不断的减少和清除.交易计划是双向思维,必须有我错了怎么办?这是成功的关键思维.
2:正确加码才能获利
毫无例外的并且正确的对你的赢利仓位进行加码,你的加码计划可以是一个简单的买入信号或者是一个卖出信号,比如45度回调或支撑线,不同的时间结构有不同的加码方式.
3:巨量既是套现良机
放巨量后三日内全部清仓,在第三波加三次筹码,然后套现.在市场极度活跃,三天内成交量级高的状态下,出现级高交易量的次日.清除我们一半的仓位,之后两天内在清除掉另外一半.
我们再来看一些投资大师的投资规则
1:买进未来5-10年内有潜力的公司
2:要有安全边际的保护,给予风险足够的补偿.
3:只要赚钱能力和企业股价匹配就长期持有
4:集资
5:高估了卖出
这就引发了我们的问题思考:交易规则和投资规则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
是不是前者反映的是投资之术,后者反映的是投资之道.有道无术,术尚可求, 有术无道,止于术。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6-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7 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獨家專訪新股神Bill Miller 牛市啓步升3年

環球經濟從穀底中緩步走向複蘇,美國近月數據令人振奮,標準普爾500指數重上1030點水平。
股市轉趨樂觀之際,本刊有幸獨家訪問有「新巴菲特」之稱的傳奇投資人比爾米勒(Bill Miller)對後市的看法,米勒是過去40年來唯一一位連續15年(由1991年至2005年底)打敗標普指數的基金經理,成就驚人,連指數基金之父John Bogle也稱讚他技術高超。

雖然2006年米勒所管理的基金——美盛價值基金(Legg Mason Value Trust, LMVT)首次跑輸標普指數,但兩年後的今天,他終於強勢回歸,旗下基金大幅跑贏大市。他樂觀地指環球經濟正在復原,未來數年美國以至全球股市均是牛市,中港股市更是前途無限:「這是購買股票的絕佳時機!」
這位被《商業周刊》(BusinessWeek)稱為價值投資英雄的基金經理,其管理的美盛價值基金(LMVT)曾創下15年連續擊敗標普指數的紀錄,成績令投資界震驚,有人更稱他是新股神。然而米勒這長勝紀錄于2006年劃上句號,去年更因為低估金融海嘯的嚴重性,而令LMVT錄得-55.05%的歷來最大跌幅,遠遜標普指數的-37%。
基金回勇新股神欣慰
不過兩年後的今天,正當大家以為他的傳奇就此告終,米勒已經強勢回歸,截至周四(27日),LMVT年初至今回報為33.37%,而同期標普指數只升14.14%,一掃去年的烏氣,米勒再次成為各大傳媒的焦點。
米勒心情顯然甚佳,他向記者笑說:「今年投資者能獲得好回報,使我十分欣慰,正如你所說,我們今年表現特別出色,大多數基金有30%至50%的回報,表現大幅領先同期的美股。」
他指出,若今年能保持領先指數,那麼在過往28年的投資生涯中,便會有21年優于指數,只有7年落後。「今年我們遙遙領先,除非下半年市況突然轉得很差,否則將會是相當好的一年。」他更跟記者分享了對後市的看法,本刊將之綜合為3方面。
美國近月數據令人欣喜,米勒估計股市已見底並處牛市初期,他說:「各國經濟數據不俗、上市公司業績健康、預計盈利將有增長……雖則不是每個數據向好,但普遍不俗,支持後市向上發展。」
美股篇
標普見1400點不出奇
米勒稱自己對指數從沒有正式的目標價,只不過去年秋天標普指數是1200點,比現時仍有20%的溢價。「去年情況比現時好嗎?那時候雷曼剛倒閉、AIG又 被國有化,整體情況正在惡化,但股市都比現時高,所以未來18個月標普指數上達1200點甚至1400點絕不出奇。」屈指一算,以現時標普指數1030點 計,美股距1400點還有35%升幅。
幾個月前,藝高人膽大的米勒便看好金融股。「我認為金融股于未來數年仍是市場先鋒,以往績來看,金融股往往是經濟的領先指數,對各項好與壞的市場訊息都很敏感。」
維持長線看好金融股
「當1990年經濟危機過後,金融股連續上漲了3年至4年,我認為今次都會是這樣,當美國及環球經濟形勢開始逆轉,金融股便發揮指領導作用。」
不過有報告指他在第二季放掉了好些金融股,其中包括廣為人熟悉的摩根士丹利、道富(State Street)及富國銀行(Wells Fargo)等。聽罷他耐心地解釋:「那些報道的數據只是反映了我們合成戶口(Compositive Account)的情況,因為在第二季,我們關掉了一些戶口,但總括來說,我們在第二季是增持金融股的,唯一減持的只有大摩。大摩的複蘇比其他金融股更 快,今年以來成績大幅領先。」看來米勒減持大摩只是獲利離場。
趁這個難得的機會,記者向他請教如何揀選金融股。他認為有兩低──低市帳率(PB)及低市盈率(PE)的龍頭股買得過。「我喜歡在行業里擁有領導地位的金 融股,最重要的是估值便宜。若在擁有正常盈利(Normalized Earnings,即並未計算一次性收益的盈利)下,股價貼近甚至低於帳面值(Book Value)便算便宜。」米勒透露自己持有的金融股多數只約4倍PE。
估值吸引重買科技股
米勒的另一最愛是科技股。「我們正大幅持重科技股,科技股今年表現一直很好,價值仍然吸引,她們除擁有良好的資產負債表外,資金亦非常充足。」
他認為科技股擁有環球平台,能參與美國以外的經濟增長。他計算科技股估值的方法,與金融股截然不同。「若以自由現金流(Free Cash Flow,見96頁財經詞匯)計算,科技股的估值吸引,這方法與未來的股價往往有頗高的相關性(Correlation),IBM便是例子之一,我亦喜歡 今年捲土重來的雅虎(Yahoo)。」IBM及雅虎年初至今股價升近41.91%及22.38%,替米勒賺了不少錢。米勒說起科技股時滔滔不絕,令記者憶 起他是投資科技股的先驅:「你好像一向都是科技股的粉絲。」
「實際上,我們早在1993年便首次買入IBM。1996年當科網熱潮還未到臨,我們已重貨在手,到了2000年科網股到達高潮,我們便開始減持,由高峰 的38%一度低至2%,現在我們已重新買進科技股了。」對於股市前景樂觀的他,會否擔心股市連升數月而出現調整?「坦白說,要預測市場的短線方向是沒可能 的。不過若我們回看2003年的歷史,當年股市調整了約5%至6%,這次或許也差不多。別小看這幅度,美股今年以來也只是升了10%左右,5%調整已不 少。當然,中國股票的調整幅度應會更多,很可能達15%。」
----------------------------------
中港股市篇
期待中國股市大調整
米勒原來一直關心中國股市走勢,更認為在未來三數年,新興市場的股市跟美國一樣向好,甚至更亮麗。
「中國、巴西、俄羅斯……新興市場將會成為環球經濟的增長動力。在4、5年前,美國仍是主導全球經濟增長的國家,不過情況已轉變。新興國家有更年輕的人口、強大的外滙儲備,以及穩固的財力。」
他細細道出中美經濟關係的轉變:「過去5年來,中國致力提升生產力以應付美國消費者的需求,令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快于消費增長速度。不過危機過後,美國消費者的儲蓄率正在上升,對貨品的需求及不上從前,同時間中國的儲蓄率在減少,令中國生產力更加集中應付內需市場。」
強調「這個複蘇是真的」
他認為,這轉變將令世界經濟更為平衡,例如油價難以再沖上去年145至150美元高位,各類商品價格亦不會大升,未來3、4年的股市表現向好。
既然米勒看好中港股票,記者順勢問他有否投資中資股,他笑說:「我們的產品多數針對美國市場,始終美國仍是全球最大的經濟體系,我認為每個人都應該有一點資產放在美國市場!」不過他亦表示:「我們當然對亞洲及中國市場感興趣,現正期待中國股市會有更大幅度調整。」
米勒認為在複蘇主題下,環球市況應會繼續上揚,直至各國央行大幅加息為止。「投資者非常擔心,他們根本不相信這個複蘇是真的,但這是投資股票的絕佳時機! 我們已離開穀底約3個月了,現時市況還在牛市初期,任何調整都會是吸納並長線持有的好機會。」投資大師如此唱好,投資者可有心動?
----------------------------------
經濟篇
退出政策言之過早
米勒提到,要待各國央行大幅加息,股市才會下行,不過現時人人都在談論退出政策(Exit Strategy),他如何看待政策方向?
「每個人現在都談論它,但我認為太早了,我們剛從衰退中走出來,經濟仍然疲弱,失業率亦高達9.4%,可能要到2011年聯儲局才會重新加息,因為政府不想重蹈1930年代加稅而打擊經濟的覆轍。」
他看准政府不想通脹出現,但希望資產再脹(Asset Reflation),股市及樓市繼續上揚才可支持銀行體系重整根基,以及刺激消費。
美國失業率有望見頂
退出政策未成氣候,不過米勒深信美國經濟已重新起步,失業率更有望見頂。他預言:「我們將會看到失業率急速下降,如果你仔細看失業率的分佈,便會發現不少公司在這次危機裁減了許多職位,過去就有600萬至700萬個職位流失,但是根本上需求下跌的速度遠遠慢于生產下跌的速度,庫存量急跌,某些汽車企業已開始叫工人回去開工。」
他認為,職位流失率將會下降,今年底及明年初職位更有望出現輕微增長,令失業率逆轉。言猶在耳,美國周四剛公佈的最新一周初次失業申請人數由57.6萬下降至57萬,持續申請人數亦較一周前少11.9萬人,數據似乎反映了米勒的預期。
----------------------------------
價值投資捲土重來
米勒多年來投資成績優異,LMVT由1991年至2006年的年度化回報為15.8%,拋離標普指數的11.9%,是名副其實的長勝基金,LMVT管理的資產更由7.5億美元(約58.5億港元)一度暴漲至2006年的210億美元(約1,638億港元)。
經濟穩股票重現價值
不過LMVT過去3年表現卻差強人意,去年更因為押重次按資產及銀行股而大跌55%,2008年是否他人生中最黑暗的一年?
他回應:「我經歷過很多衰退期,當中包括了1987年股災,但這次的確是人生中所遇到最差的一年,幸好,最差時刻似乎已過去。」他揚言未來幾年價值投資(Value)將會回歸,更指今年市況頗似2003年,當年股市亦是見底反彈,全年升28%,其LMVT則升43%。
「一般來說,在70%至80%的時間內,價值投資的表現較為出色,其餘的20%至30%才輪到趨勢投資(Momentum)優勝。我們剛經過趨勢表現優異 的時候,價值投資在隨後數年都會有不俗表現,這是因為經濟已見底回升並漸漸復原,你那邊的地區(中國和香港)尤其出色!」他對記者說,人們現時重新思考甚 麼產品能取得更高回報,股票的價值再次浮現。
過去幾年被動管理(Passive)基金做得比主動管理(Active)基金好,米勒自己都跑輸指數便是一大證明,他會否認為主動管理的黃金歲月已過?
他認為在之前的市況下,主動管理的基金未能發揮威力。「這幾年來被動管理基金能跑贏,是因為2006年及2007年股市被趨勢投資及能源價格所控制,直到去年發生金融海嘯,人們的恐懼大於一切。」
主動管理基金勢跑出
然而當經濟穩定下來,米勒有信心未來幾年主動管理基金的成績應該會不錯,他更打趣說:「我們看到投資者往往于錯誤的時候做決定,當前幾年指數表現優勝時,他們持有大量主動管理的互惠基金;只是于未來幾年,當主動管理再次雄霸市場了,他們又會悔恨自己將資產分配在指數基金里。」
另外,哲學對米勒的投資策略有很大影響。1974年他攻讀約翰霍普斯金大學的哲學博士課程,後來更把哲學理論融入投資策略中。
道家思想定投資方針
最有趣的,莫過於他引用道家思想定立投資方針。米勒于2006年曾撰文道︰「中國道家說『為無為』,即是故意甚麼都不做(doing not doing)。很多基金每年的基金周轉率(Turnover Rate,見96頁財經詞匯)超過100%,因為基金經理不斷對周遭發生的事作出反應,或者企圖從市價的短期波動獲利。」
「我們通常對上述兩種情況都不作反應,因為成功的投資策略應該是預測變化,而非因變化而改動。」
價值投資各自演繹
股神巴菲特是價值投資的表表者,而被譽為「新股神」的米勒,亦形容自己為價值投資者,不過新舊股神對於「價值投資」一詞則有不同的演繹,投資風格顯著有別。
價值完全取決于未來
其中最大的分別,是巴菲特從來只投資于自己瞭解的企業,其持股如可口可樂、吉列、箭牌等,都是歷史悠久、業務清晰且易于明白,而又廣為大衆熟悉的企業,因此巴菲特在九十年代拒絕投資科技股,因為當時他看不到哪家公司有足夠的護城河(Economic Moat)。
反觀米勒的思想方式,與傳統的價值投資者不盡相同,他不一定根據過往的數據或以經濟、數學理論歸納出來的預測作評估,而較多運用當前情況來預測未來動向。 正因如此,米勒早于九十年代中已預視科技股的威力,當時有人批評他是「假價值投資者」,因為價值投資者往往是不明白的東西便不投資,而科技股卻毫無往績支 持。不過事實上,直至1999年,單是一隻戴爾電腦(Dell)便為他帶來3500%的回報。
----------------------------------
桃李滿門 各露鋒芒
米勒在投資界打滾28年,除了為投資者帶來亮麗回報,多年間更培育了不少投資名人。Mary Chris Gay便是他其中一名愛將,1988年她加入美盛研究部,2006年成為米勒旗艦基金LMVT的助理組合經理,在米勒悉心栽培下,Mary Chris Gay于同年獲得《環球投資者》提名為新一代資產管理核心人物的20強。
說到愛將,不得不提另一位高徒︰美盛另一位基金經理Robert Hagstrom。早年Hagstrom撰寫的《The Warren Buffett Way》,便由米勒親自寫序,該書描述了股神的投資哲學,全球銷售上百萬冊。
另外,美盛的首席投資策略師Michael Mauboussin亦是投資達人,一再進入《華爾街日報》食品行業明星分析師之列。在米勒看來,投資類書籍中不朽之作並不多,卻認為 Mauboussin所著的《魔鬼投資學》(More Than You Know)可與巴菲特(Warren Buffett)恩師、價值投資之父格拉鹹(Benjamin Graham)的《The Intelligent Investor》媲美,更表示如果想知道世界上最優秀的投資者是如何思考的,就必要讀一讀《魔鬼投資學》。
米勒的徒弟皆是寫書能手,但他沒有任何著作,若讀者希望學習米勒的投資心法,可參考知名作家Janet Lowe寫的《The Man Who Beats the S&P》。
《魔鬼投資學》(More than You Know: Finding Financial Wisdom in Unconventional Places)
Mauboussin集各家之長,利用不同範疇與科學,例如股神巴菲特的投資法則及賭博、賽馬、撲克等專家的策略講述投資,他更以孔雀魚的擇偶條件、螞蟻的族群生活甚至高球好手活士(Tiger Woods)的揮杆紀錄等找出許多既實用又有趣的投資法則。
出版社:哥倫比亞大學出版
售價:289.9元
《The Warren Buffett Way》
Hagstrom解構巴菲特如何利用價值投資成為最偉大的投資人之一。此書于1994年初版,曾雄據《紐約時報》書榜21周之久,10年後Hagstrom添上新資料而推出第二版,內客曾獲巴菲特親自審閱,是學習股神致勝之道的好書。
出版社:Wiley
售價:149.2元
《The Man Who Beats the S&P: Investing with Bill Milller》
作者Janet Lowe是一名投資書暢銷作家,在此書她引用米勒多年來的文章及言論,揭示這位傳奇投資人的價值投資法則,是坊間最能代表米勒投資法的書籍。
出版社:Wiley
售價:299.5元
----------------------------------
本刊測試:米勒揀股法則
揀選金融股時,米勒以估值為依歸,認為股價貼近甚或低於帳面值(即是PB等如或低於1)才是好股,又指其金融持股的PE只約4倍。本刊嘗試以相同法則套用在本港上市的6只內銀股中(見表),發現內銀股受金融海嘯的打擊相對歐美銀行輕微,估值難以低至4倍PE及1倍PB,當中最接近米勒心水的應是信行(00988)。至於揀選科技股,米勒首重自由現金流(FCF),FCF反映公司可自由支配的現金,FCF愈多,代表公司有更大空間償還債務及開發新產品。例如米勒持重的IBM,其每股FCF高達10.7,而中資科技股方面,最高每股FCF的則是騰訊(00700)。
﹏﹏﹏﹏﹏﹏﹏﹏﹏﹏﹏﹏﹏﹏﹏﹏﹏﹏
Bill Miller Vs Warren Buffett新舊股神價值投資觀點不同
米勒
˙只要其現價相對內在價值有折讓,任何股票都可以成為價值股
˙PE低不代表股票一定抵買,因此找會同時擁有高PE、PB及低PE、PB的股票
˙股票的資料只反映過往表現,而股票的價值完全取決于未來
巴菲特
˙從不投資自己不了解的企業,只會投資在競爭優勢圈(Circle of Competence),即是自己專精的產業
˙投資有「護城河」(Economic Moat)的企業,關注一家企業長期的競爭優勢
˙根據企業過往的穩定度、競爭優勢及預計的未來價值而買入
﹏﹏﹏﹏﹏﹏﹏﹏﹏﹏﹏﹏﹏﹏﹏﹏﹏﹏
比爾米勒(Bill Miller)威水史
˙連續15年擊敗標普指數唯一一人
˙旗艦基金LMVT年初至今升33.3%,領先標普500指數20個百分點
˙1999年投資戴爾電腦(Dell)大賺3500%
˙2004年招股價買入Google,至今股價升近450%
簡歷
現任
˙美盛集團首席投資總監
˙美盛價值基金(LMVT)及Opportunity Fund基金經理
˙聖菲研究所理事會主席
2006年︰被SmartMoney選為最具投資影響力人士之一
2006年︰LMVT回報首次跑輸標準普爾500指數
1999年︰當選晨星「10年最佳基金經理」、《商業周刊》稱他為價值投資英雄、獲《巴隆氏》選為世紀最佳投資團隊
1998年︰當選晨星「年度最佳股票經紀」
1991年至2005年︰LMVT基金連續15年跑贏標準普爾500指數
1982年︰與厄尼奇勒(Ernie Kiehne)共同創立LMVT
1981年︰加入美盛資產管理
1981年︰任大型鋼鐵水泥公司J.E. Baker Company司庫
1974年︰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哲學博士
1972年至1974年︰美軍海外情報官
1972年︰Washington and Lee University經濟學畢業


[ 本帖最后由 均线多头 于 2009-10-25 04:34 编辑 ]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6-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7 22:33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

从学前班到博士,我眼中的投资进阶路径标签:  进阶  学前班  路径  博士  投资  2009-09-06 13:42
第一关:学前班
从什么都不懂开始进场交易,逐步了解交易规则,
经历高吸低抛、套牢、踏空、亏损的种种折磨,对股市开始有了初步的感知。

第二关:小学
小学阶段过的主要是分析关,开始学习分析市场的方法。
分析的方法多种多样,由于每个人的个性、喜好和机缘不同,踏入的分析之门也不同。
分析从大的方面可以分为基本分析和技术分析,
技术分析里面又包括了多种手段:趋势、指标、形态、波浪、成交量、筹码堆积等多种手段。
我认为分析的手段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我见过很多高手都是用自己熟悉的某类方法,达到长期战胜市场的效果。
同时我认为分析的目的并不是仅仅为了预测市场,他们更多的是提供了观察市场的一种视角。

第三关:初中
即使学会了再高深的分析方法,也只是小学毕业,因为看对了行情却赚不到钱甚至亏钱的事情经常发生,所以下一步面对的是交易关。
我认为的几个重要的交易原则:
1、顺势而为
2、关注大的趋势
小趋势时间短、幅度小,除非精确把握小趋势的高低点,否则下跌时搏反弹亏钱概率高,上涨时博差价踏空概率高。
3、趋势的转变需要时间,因此需要有耐心
4、右侧交易
右侧交易胜算更高,亏损的概率低,利润的空间大。跌势中选择左侧进场,容易被套割肉,涨势中选择左侧出场,容易踏空追高。
5、建仓
根据止损点和止损额度来决定初始持仓量。
6、止损
每笔交易最大亏损控制在2%,每月交易最大亏损控制在6%。
止损时要严格执行纪律,快刀斩乱麻,不能抱有任何幻想,不能轻易放弃之前确定的止损点。
7、换仓
如果发现更好的标的,及时坚决的换仓,关注主流板块的龙头股。
8、加仓
毫无例外的并且只在正确的仓位上加仓,亏损时只斩仓不加仓,盈利时递减式加仓。
9、出场
主动式:达到预期的目标价位主动出场。
被动式:通过不断提高的止损位出场。
10、错误出场后重新进场
不追高,寻找调整充分、平台突破、启动落后的几类个股进场。
12、淡化预测的交易类型
在不容易判断行情、或已有分析方法不再奏效的市场中,分析将是次要的,
此时重要的是交易的策略的执行,以及严格执行交易策略的强大心理支持。

第四关:高中
学会了分析和交易,下一步要面临的就是心理关。

1、面对恐惧
不要为了害怕失败而不去交易,而要在失败的交易中总结教训,提升自己。
2、面对挫折
面对重大挫折的时候静下心来好好总结反思,不放弃不绝望,
改变自己固有的行为模式,一般都会找到新的突破口。
失败的交易是做生意的成本,必须习惯损失。
3、面对贪婪
贪婪的时候想赚钱,但往往随之而来的是亏钱。
实操中的表现有如盲目加大仓位、追涨强势股等。
4、克服情绪干扰
每个人都有多个自我,寻找最适合交易的自我,分析时(理智)和交易时(情绪)就有2个自我在支配。
激活内省并注意自我对话,就可以准确告知是哪个自我在决定并控制交易行为。
在情绪较高的环境中,交易者更容易失败,因此要远离这些环境。
5、利用情感的反馈信息
面对各种市况时的情感提供了有用的信息,利用这些情绪,经常可以用来做反向
指标。
不断建立面对市场时自己各种情绪的反馈机制,充分利用这些情绪反馈的信息。

第五关:本科
既然到了大学阶段,需要具备的就是一定的大局观了,想要大学毕业,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这个阶段,需要学习的是:
理解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基本面的发展趋势,
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
理解大资金运作背后的思路和逻辑,
大资金发动大行情或制造大头部,后面一定都有宏观因素的支持作为背景。


第六关:硕士
硕士和本科的差别,主要在于动手能力和实际项目的参与能力上,光说不练还是假把式。
这个阶段,在具有大局观的基础上,可以指挥操作大资金在市场获利,
不仅仅能分析并参与市场,而在很多时候,能引导市场主力资金形成合力,并主导市场的演化趋势。
有自己独到的方法和对经济对市场深刻的理解,是市场超级主力资金的典型代表。


第七关:博士
有自己独创的投资理论和理念,市场的顶尖人物,拥有巨额的资产和极大的威望。
代表人物:巴菲特、索罗斯等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6-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8 09:54 | 显示全部楼层
交易规则和投资规则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命题。
       从大概念上,投资是一个我们进行钱生钱的思考,计划,学习过程,交易规则是钱生钱实施过程中的买与卖方法。它们应该是从属关系。但交易规则的科学性可以有效保护投资者主观的错误则非常有价值。
     均线多头兄的内容拿来比较如下:   
     交易规则与投资规则
我们先看"幽灵的礼物"中大家公认的三条交易规则
1:只持有"正确"的仓位
不要等到出现损失后,才清除不正确的仓位---永远不要等着市场提醒你已经出错.在一个象交易这样失败者的游戏中.我们在与大众为敌的立场开始游戏,直到被证明正确以前,我们假定我们是错的.在市场证明正确以前,已建立的仓位必须不断的减少和清除.交易计划是双向思维,必须有我错了怎么办?这是成功的关键思维.
(这点大家看出矛盾来了吗,投资者认为自己的选股非常棒下跌了这怎么可能呢,越跌越买,价值投资不就是这样的吗?最后遭受巨额的损失。(比尔米乐更是这样失败的)价值投资确实是越跌越买的,但别忘了交易规则中让利润奔跑和截断亏损的意义。并且时刻反思自己可能犯下的高预期错误,在股价下跌时,要不断找出公司可能的问题并且理性判断,而不是找出公司看好的据证不断加强自己的持股信心,这种做法本身并不是价值投资稳健的哲学思想。这条交易规则与价值投资非常相符。巴菲特集中持股的同时,为什么有许多人成功的价值投资者持股相当分散也是成功的呢,总是想着自己可能是错误的,用事实证明自己是正确的这种思考方式是一种理性而明智的思考方式。

2:正确加码才能获利
毫无例外的并且正确的对你的赢利仓位进行加码,你的加码计划可以是一个简单的买入信号或者是一个卖出信号,比如45度回调或支撑线,不同的时间结构有不同的加码方式.

      优秀的股票是那么的稀少,人们特别愿意寻找新的刺激而忽略了那些历久弥新的好东西。茅台能涨20倍,几十块钱时也是没什么人买啊。快200到是买的人挺多的。并且无限看好。这种情况下,更体现人性的不理性。价值投资者不能忽视这点,在正确加码时,不要选刺激的,而是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那个肯定应该也是仍然被低估并且获利的股票

3:巨量既是套现良机
放巨量后三日内全部清仓,在第三波加三次筹码,然后套现.在市场极度活跃,三天内成交量级高的状态下,出现级高交易量的次日.清除我们一半的仓位,之后两天内在清除掉另外一半.
   
      均线多头大哥说的太好了,我们是做填平低谷和削平山峰的人。市场先生是有狂躁症的,有时高涨疯狂看多,表现为大幅迅速拉高甚至连续涨停,恐惧时,则是连续跌停,但企业价值的迅速变化则没有这么快。正是我们出货和买进的机会。

投资的规则
我们再来看一些投资大师的投资规则
1:买进未来5-10年内有潜力的公司
2:要有安全边际的保护,给予风险足够的补偿.
3:只要赚钱能力和企业股价匹配就长期持有
4:集资
5:高估了卖出

     交易规则的理解可以深刻体现投资哲学和理念是投资哲学的具体化,是知行合一的关键部分之一。

[ 本帖最后由 richwood 于 2009-9-8 10:05 编辑 ]
参与人数 1奖励 +26 热心 +5 时间 理由
均线多头 + 26 + 5 2009-9-10 01:33 论坛有你更精彩!

查看全部评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5-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9 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不倒翁光临此贴陶冶陶冶情操,望多头大哥再接再厉,出更多好贴养眼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9-9-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10 01:2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17章 趋势与心理 [挪威] 拉斯•特维德
作者: 书名:逃不开的经济周期
心理因素

在早期的学者中,穆勒也并不是唯一强调心理因素的。例如,庇古在这方面走得更远,下面是他的有关陈述:
商人们的预期变化……此外再没有别的东西,构成了产业波动的直接原因或者前导。
他认为,存在一种倾向,即人们喜欢用近期的趋势去推测将来,因此造成了羊群行为的自我增强。其中的一个原因在于人们难以获得信息与洞察力,所以,许多人或者绝大多数人会加入可能获利的那一边,并仿效那些专家的行为——就像所罗门•阿希试验中受到误导的33%的人一样。

马歇尔在建议提高价格可能吸引买家的时候,也谈到了心理因素。当然,凯恩斯所说的“动物精神”经常被人引用。然而,凯恩斯最好的,也是当今流行的说法,还是他有关选美比赛的比喻,他把股票市场与美国的一些报纸选美竞争做比较,竞争者应该通过100位女性的肖像选择他们认为大多数人更中意的那一位。

专业投资很像那些报纸选美竞争,在比赛者中,竞争者需要从上百张相片中挑选出六位美女的相片,谁的选择最接近于所有竞争者的平均偏好,谁就能够获奖,因此,每个竞争者不得不挑选那些最有可能吸引其他竞争者喜爱的面孔,而不是挑选自己认为最漂亮的面孔,所有人都会从相同的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这并不是选择那些符合个人标准的真正最漂亮的女性,甚至也不是选择那些平均意见实际所认可的最漂亮的女性。当我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来预测平均意见所期望的是什么的时候,我们已经进入了第三个层次。我相信,有些人实际上进入了第四层、第五层乃至更高的层次。

查尔斯•金德尔伯格和海曼•明斯基也对心理因素赋予了重要意义。例如,金德尔伯格在其著作《狂热、恐慌与崩溃》中这样写道:
我认为,狂热与崩溃曾经是和普遍的非理性或者暴民心理结合在一起的。
其他许多经济学家在他们的经济周期理论中也提到了心理因素,但通常采用非常模糊的措辞。

通往非理性的16条大道

当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和经济学家通过特殊的实验室试验来揭示有多少人会处于非理性状态的时候,变革的时机便来临了。这个领域中的一些领军人物有阿莫斯•特沃斯基、丹尼尔•卡尼曼、罗伯特•席勒、理查德•塞勒和迈尔•斯塔特曼。这些人和其他科学家一道,经过多年的研究,探索出一些有助于解释经济与金融不稳定性的常见偏误,因为这些偏误造成了羊群式的从众心理。下面列出了最引人注目的16种现象:
  • 代表性效应:我们往往认为我们所观察到的趋势会继续下去。
  • 错误共识效应:我们往往高估与我们所见略同者的人数。
  • 后悔理论:我们试图避免可证实我们已经犯错的行为。
  • 定锚/框架:我们的决策受到似乎暗示正确答案的信息的影响。
  • 同化误差: 我们会误解接收到的信息,以为该信息认同我们所做的事。
  • 选择性暴露:我们只让自己暴露在似乎认同我们行为与态度的信息之下。
  • 心理区隔:我们把现象区分为不同的隔间,并试着把每个隔间而非整体最适化。
  • 选择性认知:我们曲解信息,好让其认同我们的行为与态度。
  • 过度自信行为:我们高估自己做出正确决策的能力。
  • 后见之明偏误:我们高估自己原先预测过去一连串事件后果的可能性。
  • 确认偏误:我们的结论不当地偏向我们想要相信的事。
  • 适应性态度:我们培养出与我们熟识的人相同的态度。
  • 社会比较:面对一个我们觉得难以理解的主题,我们以他人的行为作为信息的来源。
  • 认知不协调:我们试图回避或扭曲表明我们的假设错误的证据,我们也会避免强调这类不协调的行为。
  • 自我防卫功能:我们调适自己的态度,好让其似乎认同我们所做的决策。
  • 展望理论:我们有一种不理性的倾向,比较愿意赌亏损而不是赌获利,这意味着我们持有亏损头寸的时间长于持有获利头寸的时间。
关于心理学作用的另一个重要的变化是在金融市场中得到广泛应用的所谓“技术分析”。这相当于以心理学现象为基础进行市场预测的计算机模型。这些模型可能在较早的时点上发现主要的转折点,但也可能引导使用者去跟随趋势。

我们把诸如此类的现象加总起来,可以解释投资趋势为什么会一意孤行,并且最终会超出任何根本的合理水平。这些投资可能存在于新兴产业、上市公司股权、债券、财产、商品或者甚至艺术品上。下面我们不妨以股票市场的牛市为例来说明这个过程是如何发生的。

趋势心理

我们考虑这样一种情境:股票市场已经持续上涨了一段时间,而且已到了人们因此而情绪激动的时点。查尔斯•金德尔伯格经常在评论中引用这样的话:“看到朋友投机致富的时候,没有什么比这更能扰乱人的安宁与心智了。”用科学术语来讲,这种情况就是后见之明偏误与后悔理论。随着市场的上涨,我们(错误地)相信在上涨发生之前自己实际上知道市场会上涨。于是我们会产生强烈的后悔感,并且会试图纠正我们察觉到的错误,从而在市场价格稍有一点回调的时候就买进股票(见图17-1)
上涨的价格很快就会吸引技术分析师,他们以图形为基础的分析将会给出买进的建议(见图17-2)
图17-3以后见之明效应与后悔
图17-4以技术分析者依据图形给出的买进建议为基础的正向反馈环
随着股价的进一步上涨,代表性效应开始发挥作用(见图17-5)。按照这种效应,我们会理所当然地认为新近的趋势代表了我们所看到的未来情形。于是我们倾向于买进更多的股票。

在牛市继续上涨之后,获得高额收益的投资者会越来越多。有些人常常把通过股市投资获得的利润全部再投资到这个牛市中来。社会心理学家根据赌场的一种普遍现象,把这种情形称为“用庄家的钱玩”。那些整晚赌博赢了很多钱的人会继续玩下去,直到把赢的钱又输掉为止,因为他们并没有觉得那些是实际的钱——只不过是“庄家的钱”。他们在心理上把近期的收益与其余的财富区分开来,把这些收益放在一个心理区隔中继续用来赌博(见图17-6)。

当然,所有这一切都不能逃脱媒体的关注,媒体在报道时大都预先受情绪所支配,从而似乎把牛市合理化了(见图17-7)。来自金融分析师的报告支持了媒体的这种行为,然而这些分析师(在利益团体的重压之下)提供的买进建议要比卖出建议多得多。在此情况下,适应性态度、认知不协调、同化误差、选择性暴露、选择性认知、确认偏误以及社会比较等效应可能全部都在起作用。

等到牛市发展成为金融泡沫的时候,可能会出现越来越多的警告信号。然而,错误共识效应将会给许多人留下错误的印象,即认为与实际情况相比,有更多的人同意其有关牛市的估计(见图17-8)。

图17-7以代表性效应为基础的正向反馈环

图17-8以人们倾向于感觉是在“用庄家的钱玩”这种效应为基础的正向反馈环

图17-9以媒体理性为基础的正向反馈环

图17-10以错误共识效应为基础的正向反馈环

在金融泡沫的最后一个阶段,许多技术老练的投资者将会在市场上做空。但选择确切的转折时点非常困难,而且做空的一方可能会被迫购回其原来的头寸,因为市场经常会继续上涨,以至于超出预期的水平(见图17-11)。于是在价格上涨过程中,这种情况会创造最后一次戏剧性的加速——仅仅是在市场达到最终的高点之前。

图17-11以早期做空者的止损买进指令为基础的正向反馈环
累加:情绪加速器

所有这些现象都已经在实验室中经过了科学检验,它们非常真实,而且造成了普遍的麻烦,要把这些因素纳入特定的宏观经济模型并非易事。技术分析师所做的不过是把总体的结果模型化——这也不能说完全没有成果。但是,为了下一节的研究目的,或许把所有这些现象捆绑在一起并起一个简单的名字是很合理的做法。我们可以把导致非理性交易的所有心理现象的总和称为“情绪加速器”(见图17-12)。

图17-12总体情绪加速器示意图
这里用“加速器”这个术语似乎颇为中肯,因为它曾经被(克拉克和其他人)用来描述(克拉克例子中资本投资方面的)一种现象,即产出的增长也为产出自身触发了新的需求。克拉克的资本投资加速器是由产出(结构)而不是产出水平的改变触发的。上述各种心理现象也具有类似的效应,金融资产价格的变化也同样在引导人们买进或者卖出资产,这种行为又会使当前的趋势得以增强。在此,我们应该牢记有关情绪加速器的一些关键方面:
  • 它主要是由金融资产价格变动触发的。主要是公开价格与个人情绪之间的反馈把个体对群体反馈过程的态度联系起来。然而,其他因素,例如媒体的作用,也有所涉及。
  • 早期的投资者进场是因为他们理解价值。后来的投资者则是受到价格显著变化的吸引而进场。于是,情绪加速器就像一个涡轮增压发动机一样驱动市场,但这必须是在趋势已经启动了一段时间的情况下才有效。
  • 它是双向作用的。
  • 它包括了串联反应,有若干因素发挥作用来增强趋势。
  • 它容易出现偶然的、突然的膨胀。
最后两点需要做一些详细说明。我们的情绪加速器能够双向作用,但在价格向上和向下的过程中并不是完全相同的。资产价格的熊市交易量通常要比牛市情况下低得多,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用自我防卫功能、展望理论、心理区隔以及认知不协调来解释。(然而,这还可以用纯粹理性的因素来解释,因为出售杠杆性资产,例如房屋,可能会暴露清偿力不足的问题。)此外,位于波谷的转折点往往比顶点来得更加突然。

注意力、不安与焦虑

下面来说明存在突然膨胀的情形。这主要发生在市场下跌并且继续恶化,乃至从可控下跌演变到完全恐慌的情况下。但是为什么会变成恐慌呢?

我们在这种现象中能够找到的解释就是所谓的“态度”。这是合乎本质的创造,以便我们能够把事情简单化。比如说,我们可能听说过许多有关股票上涨以及下跌的原因。我们的态度就是我们做出了什么样的结论,而且在情绪上它和我们的思考、行为与感觉相联系。这很有用,可以作为心理崩溃的保护伞使我们平静、好好调整并适应社会,同时把我们从常常让人累断腰的各种不同的投机活动中解脱出来。

现在,假设金融市场出现了一个不利于我们的出人意料的大变化。比如说,我们股票市场的牛市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然后突然像岩石滚落一样急剧下挫。或许我们能够从容应对这种变化,而且不会更多地改变我们的态度(因为态度的性质是稳定的),但它的确会改变我们的注意力。注意力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经验。许多研究表明,我们的注意力大部分取决于我们周围的人所注意的事情。如果股票市场下挫了,那么这至少告诉我们其他人正在关注的是风险因素,而不是牛市的证据。因此,当看到市场下挫时,我们会开始更多地注意自身的这类风险因素,这就造成了认知不协调的现象出现。不知什么缘故,我们开始觉得在这个市场上抛售股票实际上可能有很好的理由,所以我们不再有以前那种良好的感觉,而且随着市场的进一步下挫,不安的情绪开始发展到了焦虑的程度。

这种情况是很自然的,而且往往是处于危险情境时必要的反应。例如,大多数动物能够感觉到焦虑,这有助于它们继续生存下去。焦虑的情形包括烦躁不安、难以集中注意力、疲乏、肌肉紧张、睡眠不实,甚至头脑变得一片空白。处于焦虑状态时,我们的心智(和身体)非常容易受到恐慌的影响。恐慌会表现出一些症状,像心悸、盗汗、打哆嗦等,但最为重要的是其独特的精神状态,人们此时会极其突然地态度急转,这一点可以解释市场行情为什么会突然出现间断的情况。

存在泡沫的投机标的物可以是老式的法拉利或者印象派的画作,而这些并不会给世界经济造成一丁点恐慌。然而,如果碰上的是房地产或者股票市场,那完全是另外一回事。这些资产的市场规模是如此庞大,以至于其泡沫的破裂能对经济产生重要的影响,例如,2000年发生的著名的网络泡沫就是这样。

[ 本帖最后由 均线多头 于 2009-9-10 01:31 编辑 ]
17-1.gif
17-2.gif
17-3.gif
17-4.gif
17-5.gif
17-6.gif
17-7.gif
17-8.gif
17-9.gif
17-10.gif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6-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声明:1、本站所有广告均与MACD无关;2、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网友发布信息非MACD观点与意思表达,因网友发布的信息造成任何后果,均与MACD无关。
MACD俱乐部(1997-2019)官方域名:macd.cn   MACD网校(2006-2019)官方域名:macdwx.com
值班热线[9:00—17:30]:18292674919   24小时网站应急电话:18292674919
找回密码、投诉QQ:89918815 友情链接QQ:95008905 广告商务联系QQ:17017506 电话:18292674919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陕ICP19026207号—2  陕ICP备20004035号

举报|意见反馈|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MACD俱乐部 ( 陕ICP备20004035号 )

GMT+8, 2024-4-23 15:09 , Processed in 0.088698 second(s), 1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