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5191|回复: 2

随便谈谈阿里巴巴,别太当真,瞎写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29 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随便谈谈阿里巴巴,别太当真,瞎写的。

来自:MACD论坛(bbs.macd.cn) 作者:江南愤青 浏览:5191 回复:2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阿里巴巴的成长逻辑是始于B2B的业务,当99年的网络泡沫开始的时候,国内出现了大量的网络公司,但是阿里巴巴的B2B是应该其中最早实现盈利的公司,事实上,我们回头看看,当初的很多知名网络公司都基本不复存在了,名字都不太想得起来了。活下来的,且活的还不错的也就是新浪、搜狐、网易三大门户网(我仅指的是99年左右成立的公司,之后的不算),其中网易也差点纳斯达克退市,后来利用网游,反倒成了首富,当时其实也有一批特别有意思的网站,在当时特定的条件下,受限制于很多条件,并未能实现很好的生存,然而时过境迁,到了现在,这些模式却再度的活了过来。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B2C,在2000年的时候,很多网络公司尝试在线销售,但是发展到最后的制约因素,却是因为物流和仓储跟不上,导致事实上在线销售就无法实现起来。我记得我们读大学的时候,在一个商城上买方便面,大半夜的,人家还真给送来了。但是没能坚持一年,就倒闭了。现在B2C大行其道,那是因为配套跟上了。还有就是微博,事实上2000年的时候,BBS也演变过一种类似微博的概念,但是很快销声匿迹,而现在为什么微博大行其道?某个程度上,是得益于移动互联网的形成,智能机加3G的共同助推下,微博开始繁衍,时也,势也,其实是很对的话,在合适的时机,做合适的事情,不能走的太快。

阿里巴巴的B2B业务,为什么能最早实现盈利,其实也是时势推动的结果,第一个大背景是中国在94年汇率改革之后随之而起来的对外贸易的大幅度增长,第二个大背景,98年之后互联网技术的飞越发展,大大降低了网络成本。这两个因素,是B2B能得到飞速发展的前提,B2B发展到现在,更多还只是停留在信息交换的功能上,技术层面而言,相对简单,在这块业务上,就是将大量的企业信息发布在阿里巴巴的网站上,让国外进行采购,这一领域而言,与其说阿里巴巴是个互联网公司,不如说阿里巴巴是个营销公司,他实现的是劳动密集型的工作,全国范围内大量招聘业务员上门营销外贸客户,让他们来阿里巴巴发布产品,其实可复制性很强,而且随着时间的不断推进,这个模式其实越来越难以为继,原因也很简单,外贸的机会越来越少,大量初期的供应商,发展到后期都形成了稳定的客户群体,新的采购机会越来越少,发布信息所得到的反馈也日益降低,同时跟外贸在难以为继大幅度的增长是必然的趋势。这个大趋势的情况也是为什么阿里巴巴香港上市后一直得不到市场认可的主要原因,上市之后一直下行,最后折价退市。

但是从初期看,B2B在当时的大背景下,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是阿里巴巴得以发展到现在的基础,不管如何诟病B2B中间阿里巴巴采取的许多不管是好还是不好的策略,阿里巴巴的B2B是个起点。至于阿里巴巴B2B在随后开始做国内业务,我自己认为阿里巴巴优势一般,可操作性也很差,B2B萎缩不需要多怀疑。

B2B之后是淘宝网,2003年非典期间,阿里巴巴创设了淘宝网,淘宝网并非首创,在当时的市场上,国内主要是易趣,后来EBAY入驻易趣,淘宝的竞争对手就成为了EBAY,淘宝打败EBAY主要策略是免费,淘宝网采取全部免费的情况下,比较轻松的打败了EBAY,所以阿里巴巴日后指责很多电商不道德竞争,不惜亏损打价格战,但是要反思的话,淘宝才是所有电商价格战的起点。

淘宝之后,是支付宝,事实上,支付宝的模仿对象还是EBAY的贝宝,前期功能几乎一模一样,所以很多人说支付宝是淘宝打败EBAY的根源,我是不认同的,打败EBAY的根源就是免费,如果说还有一样东西的话,那就是淘宝的宽准入性,EBAY其实对货物的准入要求还是比较严格的,但是淘宝却不一样,什么东西都可以进入这个市场,所以,大量的假货充斥于淘宝中间,也发生了很多的诉讼案例。但是不管怎么说,淘宝网成为了阿里巴巴B2B业务之后的接力者,成为了现在阿里巴巴的核心的核心。淘宝网之后,才是天猫商城B2C,所以阿里巴巴的演变来看,其实是B2B,C2C,B2C,现在的趋势来看,B2C,可能会成为阿里巴巴第三个接力棒。但是目前估计还是淘宝网的C2C业务。

阿里巴巴由于名声在外,一方面是由于马云个人能力极为出色,口才卓越,善于描绘美好蓝图,所以,很容易给人很亢奋的号召力,从而让人并不在意真实的阿里巴巴的现状,真实的阿里巴巴的现状,并不是很美好,2011年9月至2012年6月,9个月间阿里巴巴的总营收达到29亿美元,净利润为7.81亿美元,利润率为27%。虽然阿里巴巴在 收入上已成为中国线上第三大,但与腾讯和百度动辄50%以上的利润率相比,则是相形见绌了。

阿里巴巴目前能形成收入的主要在于以下几块,阿里巴巴的B2B业务,淘宝网的广告费业务,还有天猫的服务费收入,聚划算、支付宝,也产生了一定的收入。其他几块业务,包括不在事业线,但是给予阿里极大想象力的阿里金融,我看短期内估计也还是赔钱的,后面会具体论述,这里不多说。

但是就现在这几块业务来看,我自己觉得总体想象力是非常有限的,B2B前面论述过了,阿里巴巴风光上市时候是300亿美金估值,而退市时候大概是80亿美金估值,事实上,我对B2B业务的看法更悲观,确切的说,这块业务以后会成为鸡肋业务,几乎没想象力。而且可能还会是阿里巴巴一块很大的负担,退市时候,如果没记错,大概B2B的业务利润在2亿美金不到,估值80亿美金,利润不到2亿美金,估值明显是偏高了。

另外看天猫,天猫加淘宝最早占据了电商大概90%以上的市场份额吧,但是现在随着京东、苏宁、国美,不断加入,天猫的占比大概下到了60%左右,下降速度还是很明显的,而且这个趋势还是会进一步下来的,当然总体规模还是会上去的,但是份额会下行,另外就是利润率会下来,电商大战中C2C,我一直不太认为有什么意义,因为不赚钱。即使赚钱,也非常有限,主要还是广告费收入,维持的费用也很高。

而B2C的竞争,其实还刚刚开始,利用淘宝网,天猫走到了前面,但是这个优势维持多久不好说。京东其实是效仿当年的阿里巴巴做淘宝的思路,亏损策略,来不断蚕食天猫的份额,而现在随着银行也加入战圈玩电商,相信之后的电商,到最后即使赚钱的天猫店,也会日渐不赚钱,然后最后玩的游戏是谁活到了最后。总的来说,阿里巴巴的B2C和C2C,我看好前者的竞争能力,但是目前胜负未分,不好下论断。
C2C则现在看来成为了阿里受伤最大一块筹码,之前亏损了很多年的C2C,说开始盈利了。C2C盈利其实是很困难的,阿里巴巴把他做成了盈利本身就是非常不容易了,但是后续的盈利能保持高增长么?

从占比来看,其实淘宝C2C应该处于下行阶段,下一步的比拼应该集中B2C领域了,我相信很多人不相信这个推断,但是我自己还是坚持这个看法,C2C的下行,也是有几个大背景的。一方面是天猫等B2C,其实蚕食了C2C的份额,目前淘宝的C2C是天猫最大的流量入口,这个是构成了天猫竞争优势的核心点,但是随着天流量不断的导入天猫,C2C的商户不满日益增加,尤其最近一年多来C2C一直不太平,十月围城事件,其实就是C2C的商户对B2C和淘宝的大的抗议,这种事情,虽然最后以缓慢提高收费幅度得到了解决,但是可以预见的结果就是当年打败EBAY所实现的免费策略,在现在遇到了两难境地,如果不进行收费,那么C2C的运营难度日益增加,而且对于阿里而言,运营压力也会不断增加,而且关键也是造成了对B2C的竞争,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看,C2C的价格以及成本都要低于B2C,但是阿里的B2C化应该是未来一个重中之重,这种情况下,对B2C的倾向是必然的趋势,无论从排名等来看,同一产品几乎C2C都在B2C之后,也就意味着C2C的生存困境在增加。即使不收费的情况下,都是如此,那么收费的C2C呢?收费的C2C,那么意味着淘宝注定要放弃了大量的中小卖家,而这些卖家则是当年帮助阿里完败EBAY的生力军,道义上过不去也就算了,关键是淘宝流失的大量中小卖家的同时,也会流失大量的买家,目前的C2C和B2C的关系很复杂,简单的理解起来就是天猫类似一个大型高端商场,而淘宝就是哪个人流最密集的市区,如果一旦人流不密集了,那么天猫这个高端商场的客流也会相应减少,所以,保证淘宝的整体人流稳定,应该还是阿里巴巴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要做的工作,直到天猫能离开淘宝,否则天猫跟别的商城竞争,应该没有太大的优势。从这个角度来看,淘宝必然还要选择很长一段时间内免费策略,而这个策略对于阿里巴巴而言,利润肯定将一直不能有效提升。

至于C2C和B2C的成长,这个问题,真的很难判断,我自己的判断是无论C2C和B2C,经历了这么多年的发展,要有爆发性的成长空间,应该是可能性不太大了,很多人拿几年双11来做比较,我自己到是觉得不是很看重这个,因为今年的双11有两个背景存在,第一个是去年的双11,知道的人并不多,而今年的双11,声势浩大,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所以需求被人为的刻意提前和压后了,从这个角度上来看,13年的双11,要比12年的双11有爆发性的成长的可能性几乎于0。其次一个大背景是,大量的商家其实都是利用双11去库存,大打价格战,而这种价格战必然不是可持续条件。所以,双11的高速增长,并不能理解为电商还有多大的发展空间。2012年阿里巴巴的电商做到了一万亿,全国零售总额的18分之一,随着我国高速发展的经济形势整体进入平台期,那么我国的零售数字也应该日趋平缓,马云跟王健林打赌十年破十万亿,我觉得马云获胜得有个前提,就是我国的零售业总额得破一百万亿。否则马云是赢不了这个赌局的。

第二个大背景其实电商的发展受到的限制很多,线上是互联网用户的增加和购物体验的增加,线下则是物流的瓶颈取消,这两个前前提缺一不可。电商的发展是大势所趋,但是已经进入了一个平台期,物流跟不上,是现实存在的,不以马云为客观转移的客观条件。物流跟我国的交通设施,用工成本,甚至跟经济形式的发展都是正相关的,绝对不是单一实体努力就可以改变的现状。

这两个背景其实都较大程度的制约了电商业的发展,要在维持阿里之前100%的业绩增长,个人感觉,难度已经很大了。反推过来就是C2C和B2C都不能有效助推阿里的整体利润上行,马云所阐述的高成长可能性不大。

至于阿里的一淘和阿里云。阿里云,我还真不太懂,如果说阿里巴巴有个异数,那就应该是阿里云了,因为我估计大部分人也没弄明白阿里云到底能折腾出什么东西来,或许弄不好折腾出个苹果来,那阿里巴巴就牛逼大了,高增长是必然的,这个论断我不好做,也不懂,放一边。至于一淘,我觉得两个字,垃圾。不用做评价。阿里巴巴的本意可能是希望一淘成为一个比价工具,但是他忘记了一个重要的点,就是比价这种事情,一般都是非利益相关方做的,自己旗下有个最大的电商,在去做比价,基本上就属于没人理的状态了。因为谁也不信你。

马云自己说过战略是,平台、金融、数据。半年前的七剑,按照马云的说法,是做平台,那么平台之后,他想做金融,让讲诚信的网商先富起来。最后做数据,数据就是做经济气象预测台。可以提前预知经济形式变化。

所以,阿里金融,成为了原先马云自己认为心里的第二个杀手锏了,在做大平台基础上,阿里金融就呼之欲出了。为了这个命题,我还去过阿里金融走访过。的确也改变了,我挺多对阿里金融的论述。那么自己谈谈对阿里金融的看法。

很多人说我总是以银行角度看待别的金融模式,有大银行思维在里面,事实上,我自己认为我没有大银行思维,只是因为我认为在当前的情况下,中国金融信贷化趋势严重的现状下,就信贷风险的控制,银行还是相对最为权威和严谨的地方,用银行的眼光来看信贷标准,其实是合理的。当然我并不反对挑战银行风控思维的金融创新,只是到现在为止,没发现太多成功的创新行为。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12-12-2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9 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阿里金融,被大量媒体认为是挑战银行,事实上,阿里内部的人也并不认为阿里金融跟银行会构成竞争,也就谈不上挑战了,大量媒体喜欢一厢情愿的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阿里身上,阿里其实总的策略在马云的演讲里面其实很清楚了,他首先是做大平台,然后做金融,金融是平台里衍生出来的金融,而不是独立出来做金融,做了金融是为了什么呢?为了让讲诚信的网商先富起来,啥意思?意思是金融也是为了网络平台服务的。这个核心点,其实是不能忽略的。回到最后阿里期望金融能更好的为C2C、B2C,甚至是B2B服务。帮助阿里构建更好的生态体系。

阿里的C2C和B2B,存在大量的客户,阿里一直希望能让银行的金融服务惠及到这些客户群体上去,所以有了跟建行和工行的合作,但是在合作的过程中,阿里认为银行的低效率和风险控制的不适当,使得他的很多优秀的好客户,都未能获得应该获得的贷款,从而无法进一步的发展壮大,阿里将该责任归罪为银行的不作为或者缺乏弹性。阿里在跟银行合作无果后,开始萌发自己做金融,服务客户的想法。
换句话说,这些客户群体本身就不是银行的客户,阿里去做这些客户,跟银行的确也构不上正面竞争。这些客户群体的特征一是小,二是分散,三是风险不确定性大,四是普遍无抵押无担保。对银行来说,由于受到严格的外部监管和内部监管,以及风险控制措施的单一,无法进入这个领域其实是注定的,哪怕在做更多的金融创新,其实还是无法进行操作的。从全球范围来看,对小、微小领域的信贷支持其实都是金融业的难题,不然尤努斯也就不会获得了那么高的荣誉和称号了。所以阿里巴巴在这一领域进行金融支持,跟银行的竞争其实是没有太大交集的。在这里反过来说,阿里巴巴如果拿到了银行牌照,反倒可能操作不了这个领域里的贷款了,因为受到外部监管,不允许做很多信用贷款的发放工作。因此阿里巴巴无意拿银行牌照,我是相信的。而且阿里巴巴离开了C2C,基本上属于无水之木,无根无基,基本上就等于武功全废,重新跟银行去抢地盘。难度之大可以想象。

但是在C2C领域呢?由于掌控了极为庞大的淘宝在手,阿里巴巴基本上就属于没有对手的王者,在这里,他是规则的制定者,他在这个领域里做金融就是如鱼得水,我可以下论断说,如果阿里金融在淘宝网都无法做其金融来,那么有一个命题就得到实现了,那就是小微贷款领域不适合信贷支持。

阿里金融在C2C领域具备两个优势,第一个是具备强大的风险保障措施,一般而言,排除恶意欺诈风险之后,形成贸易类企业的不良主要是销售不畅的问题,而淘宝网却具备天然的消化库存的能力,一般的产品只要进入到淘宝的首页,消化一般的库存,其实也就是几分钟的事情。这是淘宝的优势,别人无可取代的优势。第二个优势是淘宝配套的支付宝,可以使得阿里金融第一时间对资金进行监控和扣款。这两个优势,其实是只有在他的规则下,才能实现的两大风控优势。而且是切实的风控措施,至于其他的所谓数据跟踪,分析以及风险预警等等,我只能认为是降低坏账概率的逻辑推理罢了,实践效果和逻辑推理其实是完全两个概念,理论上可以降低违约概率的风险控制措施,其实只要留了一点点可能性,基本就是不成立的。等会在阐述。

我这里一直在阐述的都是C2C领域的阿里金融,为什么不提B2B和B2C,也是有原因的,阿里金融的服务其实很想切入到B2B,面对日益萎缩的B2B业务,如果不能有更好的服务引入,B2B,基本上就是穷途末路,如果能有金融配套支持跟上,或许也会是个扭转趋势的亮点,但是由于B2B,实在只是信息交换,而没有其他交易数据,因此,阿里金融根本创建模型进行风险评估,所能采取的模式,只能是类似银行的上门尽职调查的方式,而这种方式对于大量金额极小的贷款而言,成本昂贵,付出和收入极不成正比,虽然阿里金融也想到了例如外包等方式进行,但是总的来说,效果并不理想,余额一直无法上去。
说实话,在这个业务领域阿里金融没任何优势跟进金融支持。至于B2C,其实阿里巴巴有优势,但是确切的说竞争很激烈,因为B2C领域里入驻的商家,一般都是现金流很好的企业,而且销售额也极为庞大,一般都是被当地的银行紧紧跟踪的企业,银行能提供的金融支持肯定是多余阿里巴巴的,阿里金融在这一领域能给的信贷支持非常有限,无论从金额上,还是从服务上都没有优势。当然阿里可以开发更好的一些金融创新业务,评价灵活多变的系统优势,或许也能走出一些路子来,但是银行也一样可以用各种阿里实现不了的方式和措施给予更多的支持。这个领域构成了竞争,但是由于B2C领域,天猫现在虽然一枝独大,但是京东、苏宁、国美,甚至银行自己的电商都在加入竞争,银行的选择其实更多,而阿里却只能维系于自身。从目前阿里金融的贷款余额来看,绝大部分都集中在C2C里,也是可以看出来的。

从增长来看,目前电商做到了一万亿的情况下,阿里金融的整体余额其实大概规模应该不会过五十亿,阿里金融运行时间不短了,各种模型也相对成熟,从这种情况下,阿里金融还有多大的增长空间?我自己感觉难度很大啊。阿里金融目前人数大概在三百人左右,如果不能有效增加余额,其实还是得不偿失的,三百个人操作五十亿的贷款规模,怎么看都不划算的。只有建立在淘宝不断上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阿里金融的不断衍生,两者想互为助推因素,利用淘宝上行助推阿里金融,反过来让阿里金融也助推淘宝上行,但是我前面论述的问题是淘宝在阿里手里,一直跟B2C在打架,我自己的感觉,淘宝会日益边缘化,这个还真不一定是阿里自己的想法,而是市场推动的结果,如果淘宝不能衍生出能赚钱的行业出来,淘宝存在其实就毫无意义,就如同一座金山在你手里,但是他就是不能赚钱,也毫无意义,但是C2C到目前催生了支付宝,几千亿的交易额不到2亿的利润,还催生了天猫,但是天猫反过来则要推翻C2C,还催生了阿里金融,但是阿里金融也还没赚钱,即使赚钱了,也不太可能有高估值。另外催生了一淘,却基本处于毫无意义的尴尬境地,这个C2C,其实已经是全体阿里人的难点了,总觉得是个宝,该怎么用呢?!是啊,该怎么用呢?现在淘宝开始卖基金,卖理财产品,但是最后会如何呢?也不知道。这其实就是阿里的现状,因为不同的平台之间虽然衍生于淘宝,但是各自之间都有竞争关系,同时还要防备着新衍生出来的平台对淘宝的伤害,这就是我说到的阿里其实已经出现了所谓的的大企业病了。

阿里金融和支付宝的关系其实也就是这些众多关系里面的一个缩影。也就非常难处理,理论上,支付宝是需要不断的获得各家银行的支持的,虽然到处在传闻支付宝的强大,但是事实上,支付宝毕竟还是需要银行卡来充值和提现的,随着银行网银和手机银行的日益强大,银行卡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撇开在淘宝网里进行交易还需要支付宝的情况下,其他的转账,交易功能,其实被银行自身卡的交易功能替换的概率越来越高。试想下,你做出租车的时候,你是希望人家把钱划入到你卡里呢,还是希望人家把钱汇入到支付宝?

而且支付宝面临的竞争其实也日渐激烈,现在支付牌照已经有232张了。淘宝网里支付宝曾经一家独大,现在大概占比也就是在50%左右,份额不断下行。支付宝的压力也日渐增加。当然这个是题外话,阿里金融跟支付宝的关系很有意思。阿里金融其实不跟银行构成正面竞争,但是却总被外界树立成抗拒银行竞争的楷模和典型,很多时候也总是让银行很不爽,反过来说,对于中小微企业而言,一些小的银行,还是跟阿里金融进行了业务交叉竞争,这种情况下,支付宝跟银行的合作就很被动,成了总是为阿里金融擦屁股的角色。要维护好银行关系,支付宝一般跟银行的合作,主要是利用了手里极为庞大的支付宝沉淀存款,在各个银行间纵横捭阖,看在存款的份上,银行一般也能跟支付宝进行很好的合作,但是问题是在支付宝合作银行日趋增加的情况下,存款资源也是相当有限了。支付宝的日均沉淀存款大概在600亿人民币左右,这个数字想进一步上行,其实难度是越来越大了。这个数字,其实说小不小,但是说大肯定也不算大了。其实还有很意思的推断,如果阿里金融真的成立了银行,我估计基本上的银行可能都要断了跟支付宝的合作。六百亿对于银行只能说勉强还行的数字吧。但是绝对构不成少了这600亿活不下的说法。所以,我自己觉得阿里成立银行的可能性也不太大。

阿里金融目前主要的业态其实还是小贷业态,无论是现实考虑还是未来考虑,我都觉得阿里金融没必要成为银行,成为银行,把大量的合作伙伴推到对手层面上去,同时也受到更多的外部监管,使得他无法做很多现在可以做的事情,例如给他的小商户做贷款,很多银行受制于银监局的监管,就是做不了这样的信用贷款。

阿里的C2C领域做金融,具备的前面我说的两个措施外,就是所谓的数据优势了,但是这个数据优势,是否能转为风险控制措施,我是一直打上一个很大的问号,在这个领域我做了很多我自己的设想,但是其实回到实质上,还是要结果说话,我的观点是无限的拉低违约概率并不等于不违约。阿里金融利用各种金融模型进行批量放贷的背后的核心就是交易数据是否能足够支撑金融模型和金融模型是否真能把违约率降低到一定概率的确定性上去,这个可能性的判断,一时半会也真不好下判断,大家可以去看下我之前写的《也谈阿里巴巴做金融》,我在里面阐述过几个判断,认为难度还是很大的。一个成功批量发放贷款模型,是长期沉淀出来的结果,还需要相对稳定的市场环境,而且系统性风险也很难防范,我说不好,不敢下定论。但是我们这里姑且就认定阿里金融成功了,在C2C领域大面积的扶持了大量的客户,但是总的来说,规模能做多大?其实就是个很大的问号了。前面说了,三百多人的金融团队,在破了一万亿的电商世界里做了不到五十个亿规模的余额,这里面剩余的逻辑其实有两个可以谈,第一个是电商不断上行,可以做到2万亿,从而使得余额可以不断上行。第二个其实是客户的贷款系统模型的完善改变,然后让余额上行。第一个论断,我是否定了,认为可能性不大,真的电商上行到2万亿了,也肯定不是阿里一家独大。第二个论断,其实是跟风险正相关的,因为一旦系统模型产生了巨大的业务风险,不但不能给阿里带来高收益,反倒还会拉低阿里的利润。对于阿里的整体上市的估值的难度都很大。不确定性是投资里面最大的风险。

阿里巴巴所谓的七剑下天山的设想也好还是最近的25个事业群也好,其实都是马云天纵奇才背后的擅长描绘宏伟蓝图的构思的关键,他必须不断的告诉投资人,他的想法是多么的伟大,多么的靠谱,然后不断的让投资人跟进,在马云的业内和业外的铁杆粉丝眼里,都坚定的认为马云能够做出不一样的互联网模式来,但是未来会如何,其实取决于当下做什么。我自己梳理了马云的逻辑其实一个比较靠谱的感觉就是马云想尽快的挖掘出一个投资人很想要,而马云却又能给得出的合理的商业模式上来或者估值模式出来。从一个公司的战略到小而美的设想,从平台战略到阿里金融,其实都是他想让投资人看到他未来美好蓝图的设想。而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高估值的IPO。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12-12-2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9 10:15 | 显示全部楼层
马云是个资本高手,而且从资本运作中尝到过甜头。不到两百亿市值的B2B上市后最高到过2000亿港币,然后跌去90%,为什么会走到2000港币,这个命题在阿里巴巴上市的时候,我就问,一个B2B,凭什么能走到2000亿?背后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方面当然是马云自己的造势相关,不断的跟投资人描绘未来阿里巴巴的宏伟蓝图。马云的口才,比起当年的诸葛孔明,铁定有过之而无不及。另外一方面当然还是跟相关利益机构的不断背后助推有关系。资本都是存在短期逐利性的,尤其对于未来不确定的事情,当下的逐利永远是第一位,只有时间,才是最后的检验。潮水退去,阿里巴巴折价退市的背后,其实是一大批投资人的沉重损失。

现在的马云整体上市的计划,无疑就是又要开始一场新的IPO,无论是不到半年的就被夭折的七剑下天山策略,还是到现在25个事业群战略,其实都是马云在思考一个核心命题:投资人喜欢听什么故事?投资人喜欢听什么故事,他就做什么事情给投资人看,马云乃至阿里人都认为手握淘宝的阿里,应该是做什么都可以成的事情。关键是要让他们知道到底要做什么。这个命题其实很有意思,淘宝是个不赚钱的金矿,但是从淘宝身上可以挖到很多金子,现在的命题就是两个,现在的淘宝可以做什么?能赚钱的,而不是概念性的。还有一个命题就是淘宝还能做多大?!如果只解决第一个问题,那么随着淘宝的萎缩,那么也是注定失败,如果只解决第二个,那么永远就是不断的投入,也形不成高估值。阿里巴巴应该就是这么个事情了。

江南愤青写于2013年1月18日下午杭州香格里拉仁智汇会所。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12-12-2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声明:1、本站所有广告均与MACD无关;2、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网友发布信息非MACD观点与意思表达,因网友发布的信息造成任何后果,均与MACD无关。
MACD俱乐部(1997-2019)官方域名:macd.cn   MACD网校(2006-2019)官方域名:macdwx.com
值班热线[9:00—17:30]:18292674919   24小时网站应急电话:18292674919
找回密码、投诉QQ:89918815 友情链接QQ:95008905 广告商务联系QQ:17017506 电话:18292674919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陕ICP19026207号—2  陕ICP备20004035号

举报|意见反馈|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MACD俱乐部 ( 陕ICP备20004035号 )

GMT+8, 2024-4-18 19:58 , Processed in 0.084613 second(s), 10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