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由繁至简的炒股秘籍股票配资送值得信赖我出资你炒股赚大钱自己操盘配资财源滚滚
查看: 3643|回复: 1

那些中产们——现实理解系列之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3-18 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些中产们——现实理解系列之二

来自:MACD论坛(bbs.macd.cn) 作者:舒颜 浏览:3643 回复:2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一、

前一篇提及了多行业的劳工。服务类,以必胜客提供的时薪来计算,一个女服务业每天工作十小时,每小时10元,每个月工作30天,月薪是3000元。如果正常工作8小时,每个月工作23天或26天,就2000元上下,刚好是克莉丝汀的不同班次营业员的收入级别。京东快递员的劳动强度更大、劳动环境更差,再考虑男性劳力工资要稍高一些,综合起来上浮50%,就到4500元,刚好是京东快递的月工资。所以,必胜客的时薪,对服务业来说,甚至对整体的劳工薪酬,有一定衡量比较参考价值。

家电维修,在我看来算是技术类别了,月薪也高不少,但是如果分解成时薪,则似乎优势不明显,无论是海尔冰箱、华帝还是欧派,时薪仍然在20元以内,在15元左右。如果一个人的薪资,主要来自于超额的体力或时间,那么也同时意味着他将付出其他方面的各种成本:家庭生活、子女教育、身体健康等等。

我这一篇来说说中产们。中国似乎没有中产的标准。徐贲说:中产阶级的职业一般具有“独立、变化,与人或信息打交道”等特征,而劳动者的工作则“被严格监督,机械重复”。但在中国,这样的特征似乎不是太匹配:很多基层公务员,职业实际上“被严格监督,机械重复”(女公务员屡屡曝光被潜规则,说明她们的生存状况其实很差);而很多垄断企业的劳工,待遇方面却很优越;甚至于,“同工”仅仅编制原因,就完全不“同酬”。

不说是“身体自由、财务自由、心灵自由”么?那么我想,被称为中产,应该至少具备有一定程度的这三大要素吧?尤其财务项。所以,我先简单按薪资收入情况做一个粗略的标准,作为中产的参考底线——由于劳工的工资普遍在20元以下,那么中产就按时薪在20元以上衡量吧,考虑现实因素,再稍微严格一点:

1、扣除居住成本后,时薪在20元以上(已含其他现金类福利,如年终奖金);

2、同时拥有市民的公共服务,如医保、养老、子女教育等等权利;

3、这个标准是以宁波的情况测算的,其他地区可以相应上下浮动(包括以下内容)。

这意味着,我本文提及的中产是一个周工作40小时的人,其月收入超过3500元,同时拥有住房和市民待遇。以我的定义,基本上和前一篇的劳工群体拉开了明显的差距,最少也有50%之多,所以应该说是有“完全不同的生活”的。

把这批人按家庭年收入再粗略地区分一下:

1、7~10万。如果女方的工作是百货营业员、公司出纳、医院无编制护士(政府岗位中其他无编制的情况也类似)、办公室文员等等,男方的工作是单位司机、普通技工、一般管理职位或从事各类服务业,那么家庭收入大致是这个数字。

相比与前述劳工,他们最大的优势大致是“本地人”,有着父母的支持,搞定从买房、养小孩到一日三餐。从此意义讲,如果不是本地人,看不出进城或移民去当一个初级中产,有什么特别大的现实意义。换言之,即便是我定义的初级中产,在现实消费条件下,没有了父母的支持,可能会被惨遭“降格”到劳工群体去。

2、10~20万。

如果职业是会计师、工程师、建造师、营销、程序员、培训师等等,只要一定能力,即使没有编制;或者单位是电力石油银行政府医院学校报社电视台,只要有编制,即使没有能力——就可以是这一类中产了。大学毕业数年后,无论在企业还是在“单位”,只要是双职工家庭,都大致在可以呆在这个区间,命好单位就好的或能力稍强的家庭在区间上限,甚至略有突破;否则就会在区间下限,如果家庭中一个境遇稍好些,另一个属于前一个群体,那么合起来也可能在区间下限。一般来说,后者同样也普遍受到父母的照顾,从买房、养小孩到一日三餐,还甚至包括汽车,虽然经济上已经独立很多。前者群体中则有大量的统计上属于高素质的外来移民。

在特色国情下,由于“单位”的存在,这一区间和前一个群体的主要区别,可能是因了教育水平这一先决条件的差异。这个先决条件,早早地从工作就业之初就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影响。这方面,依赖市场的某些职业会稍好一些。

这一区间有一个新的趋势,是开始有更多的主动“失业”:如果父母不在身边,或已经年老,或父母条件过好,当小孩出生以后,女方开始考虑是否以照顾家庭为主。假设她的工资,和请保姆、交通费用(买车)、职场支出费用(服装、美容以及其他)的加总还不如,那么照顾家庭似乎是更好的选择。当小孩长大后,再另谋出路。这样的气象,是一种社会进步么?或许是一种实力或信心的宣示。

3、20~50万。他们是职业精英了,其中必然有一个在管理、技术或营销方面有出色表现者。也有可能双方都身处好单位,比如银行之类。这一类的占比无疑较低,或许有10%。

总体来说,中产们合计贡献了绝大多数的消费,尤其是可选消费。其中,第一类和第二类应该是中产里的绝对主流,尤其是第二群体。如果你住在一个还不错的较大规模的小区(比如30万平方米)里,你去转悠一圈,把汽车看一遍,会发现邻居们的车,虽然偶尔也有高级车,但比例顶多略过20%,一般来说,60%以上会是中挡车,另还有一二成的经济型车。如果这个还不错的小区,建成已经快10年,车位配套比例大致是0.6或略高,那么很可能现在已经拥堵不堪。实际上,你早就发现楼道里几乎每户人家都有汽车,其中还有几户已有第二辆车。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9-1-3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18 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按美国,美国二类“中产”合计总占比是45%~47%,加上劳工阶层接近80%。(数据引徐贲文章:http://www.21ccom.net/articles/q ... _2010070612689.html
后文提到的美国若干中产概念,如“中产上”“中产下”,都参照此文。)美国的劳工阶层其实收入和保障都还可以的,大多数过着幸福稳定的生活,这80%撑起美国社会的橄榄型。

而我国目前的情况是:

13d14bd163e683fee1a6f247.png

出自:http://wenku.baidu.com/view/0b7285150b4e767f5acfce46.html

可以看到,在这个金字塔型的社会结构里,中国并没有统计塔尖阶层,只归出合计为9.3%的前二等级经济地位,我晓得他们肯定属于我所定义的中产。但从第三个等级开始,我就不知道是否应该归入,或是否部分归入我的中产范畴,我姑且列入第五项、第六项加第七项中的2%:11%,应该问题不大。这样,中产以及精英总计的比例可以出来了,大概是20%左右。

稍作估计:假设办事人员群体和个体工商户群体中有20%过得很滋润,那么中上层的比例一共是11%,扣除1%的资本以及权贵群体,再按“二八定律”分,可以得到:第二类大约8%,第三类大约2%。余下则是第一类中产,大约是9%,

再假设44%的农业劳动者中,假设有1/3日子过得还行,生活水平可以归入工商服务员、产业劳动者之列,那么我前一篇所列的劳工群体大致有接近50%的规模,余下的30%可能是真正的是贫困群体。

对比一下可以得知,中国未来的主要问题在于余下的80%人群,如何提升他们的生活水平。我倾向于认为50%的劳工阶层,是属于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相对被边缘化的,而30%的余下部分是绝对被边缘化的。他们构成了中国金字塔的中低部。当然,这也是最大的希望所在。

我眼中的这三类的中国中产,未来,其第二、三类发展下去大致对应美国的“中产上”,第一类发展下去大致对应着美国的“中产下”。我接下来主要聊聊第二类中产(10万~20万家庭收入)。

三、

过去十来年,社会的工资收入变化,大致来说有二个阶段,从元年到07年左右,体制内的大多数人员,包括垄断企业职工在内,在收入上有了翻番以上的增长,而这个阶段里,基础劳工的收入变化很少。接下来的五六年内至今,倒了过来,基层劳工的收入番了二三倍,但体制内的大多数人收入变化不大。

当然也有例外,比如国企里的中上层、金融行业的高管、或因为阳光工资政策有明显提升的清水衙门(比如宣传部的一个处长,近五年收入有了较为明显的增长,从6万升到了12万)。还有,个别行业因为相对经济地位的上升,如文化传媒行业里的记者编辑等,收入在近五年是有明显上涨的。

另外,我说的是一个大的粗线条,每个人所属行业、单位,岗位、区域不一致,情况肯定大有差异。其次,我强调的是边际效用,比如从800元涨到2000元花了好多年,你会感觉生活变化不大;2万涨到6万,却没几年,感觉就很可观,全是肉,生活质量提高很大;接着又从6万到提高8万甚至10万,但花了好多年,而且一部分还要归功于升职,这时你反而就会觉得日子有点拮据了。

浙大医学院的一个本科生,00年到第二医院工作,工资才二万,到07年,有了七万。02年,效实中学的一个老师,年薪是三万,到了07年,已经升到了六万左右。公务员也差不多,一个侨办的科员,02年的工资是三万,到了07年,六万左右。他们现在稍多一些,但不明显。比如那个医生,到了11年,总收入接近12万(不过2012年年终奖,反而下降了二万。个别医院医生因为收入下降,集体闹情绪,导致16台手术延误。这是最新发生的事情。)。

对于一些早年的强势部门而言,比如税务、国土、规划以及开发区,或烟草、石油等等,近些年名义工资上甚至还有些下滑,他们在00年的时候,有些普通员工居然已经六万(可以买25平方米房子),但后期都成为被调整的对象(现在也就能买5平方米多一点)。当然,虽然他们收入大致不变或略有下降,隐形收入肯定是都增加的,如公积金,或节日福利等。还有一个变化是,虽然普通员工的收入被调节了,但是高管的收入还是在增加的(模仿企业,差距拉大)。

专业技术人员、管理阶层和知识精英的收入倒是一直在增长的。我认识的一个信息中心主任(元年的时候快10万)是第一批买赛欧车(中国第一辆家庭用车)的。程序员,在05年收入已经蛮高了,五六万,可能与当时企业普遍开始上马ERP有关,不晓得现在情况如何。这些都是市场定价的,通过此,可以更好理解社会与经济。不过这部分不是我的重点,我的重点在于那些和市场定价无关的。

顺便需要提一下,市场里部分商业精英人士的收入,十年来变化其实不大。我有些朋友,十年前,年收入就百万,现在仍然没有大变化,而且反而变得更辛苦了。他们中,凡是开工厂的,清晨六点钟可能就已经到了厂里(他们都牙疼);凡是搞业务的,那么可能夜里12点还在应酬(肝都不太好)。凡是做项目的,杠杆都很大,很大的业务规模很低的净利率,很大的债务链不大的资本金(他们是最操心的)——他们钱变得难赚了,而且,他们的财富明显是靠长期积累的(也就是说不能停下来),甚至财富上还依靠了房产升值(升值太多的人,就移民了。)。同期相比而言,权贵的钱来的快而容易多了。

四、

表面上看,二个群体在二个时期分别涨了一轮,比较公平,实质却并不然。这其中,有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那就是房地产。由此,演绎出了一个极具戏剧化的场景。

有钱人以及中产,以分享经济发展果实的名义,开始了消费升级,带动了城市化,而且引起了良性循环,城市化开始加速。资产大幅升值,加速了消费大潮,并带动再城市化。这些,又直接催生或大力加速了重工业化的发展,更多的高速、钢铁、汽油以及所有的重资产投资细项。当然,这又是一种正反馈:更多人致富,更多需求,更多消费,更多投资,更多升值,更显得繁荣。

我所说的第二类中产,可能近一半来自于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和垄断企业等。以上的循环,使得政府收入暴涨,从而惠及全体拥有“单位”身份的人群;另外相当大一部分,来自于投资相关行业,和上述循环密切相关。所以到了07年前后,这部分人处于最为“惬意”的时期:坐拥资产升值,现金收入不断增长,而同期高消费刚起始不久,压力还不大。

08年后,消费继续升级,但是他们的收入增长却开始减缓停滞,于是烦恼有点开始。然而“品质生活”刚刚开始,刹车是不可能的。鉴于总资产动辄有了几百万的身价,虽然工资仍然只有那么一点,生活标准却只能大幅度的提高了:交际应酬、美容健身、名牌包包、高级眼镜、单反相机、中级轿车、国外旅游、钢琴、小孩海外夏令营、保姆、娱乐、郊游度假……还有未来的小孩留学、结婚、买房!

现在的情形是:精品百货买二条稍微中意的裙子,需要5000元,还只能是韩国中档偏低;酒店自助餐动辄二三百一位;居家稍微外出娱乐活动一下,至少500元;一套单反二万(只能4.0光圈的佳能镜头,2.8的一套要5万,主机还不是全画幅。);小孩去美国夏令营二周居然要四万。

简单测算下家庭支出情况。家庭日杂(饮食水果物业费水电气网络等)三万;汽车(保险费、邮费、保养维修、停车费、交通罚款等,不含折旧)二万;小孩二万;人情(含孝敬父母)一万;旅游二万(三口之家,一年一次长途,二次短途。)——以上已经十万,没买保险,没请保姆,没叫清洁工,而且万事太平,给双方父母的钱也仅仅是意思一下。

第一项的三万,简直是不能再少了:物业水电等固定杂费接近一万;如果大家都喝牛奶,那么仅牛奶费就得五千;来点七七八八营养品(比如安利蛋白粉之类),又得五千;水果不能没有,对吧?那么即使一律不买高级时令水果或进口水果,苹果最便宜,每人一天只一个苹果,那一年也得好几千。还没酱米油盐菜呢。

早餐再不能给孩子吃泡饭了对吧?自己动手弄三明治,全家其乐融融地“内容”一把,成本其实也很高:一个煎土鸡蛋、一条培根、二片吐司、一杯牛奶、抹点酱汁、一点水果——这样一份就要接近十元。面包还不能是面包新语的,那东西50元对付不了二顿。换点内容也很贵,湾仔的水饺,龙凤的包子……所以,即使已经算中产家庭,大部分情况下,似乎大人和小孩的营养标准还相差很大:并没有早晚牛奶、并没有定量水果,早餐偶尔是泡饭加酱豆腐或榨菜。

稍微搞点生活内容当然是必须的。飞利浦的空气炸锅不错,买一个吧,小孩子很喜欢,没问题。菜博很热,学点烘焙吧,这可不得了,材料和模具没完没了。如果情趣至此,那么家中物品都得升级:一套碗具几千;厨房收纳物件都用特百惠也得几千;锅和刀具是肯定要升级了,买个便宜的双立人套装吧,不含高压锅(以后有钱另买fissler);家里藏点好酒?简直是必须的。

女方的消费:基本上服装鞋帽、包包、眼镜类需要二万;化妆品面膜美容健身按摩需要二万;男方的消费:交际应酬、烟酒棋牌加起来小算二万吧(与女方相比,自动低一半,有利于家庭团结,男方实际超出部分,请自行以外快解决)。——到现在为止,没有考虑购买苹果三星的费用,没有考虑移动互联时代的手机网费,没有考虑洗衣机冰箱电视机家用电脑的更新费用,没有考虑家庭外出看电影溜真冰郊游下馆子……光最后一项,好歹一年要一二万吧?

以宁波这样的区域,一个家庭15万(妻子是东钱湖管委会的老资格,丈夫是技术监督局的骨干,这样的的一个家庭,合计收入勉强才能是这个数字),在上述费用各项都打折的情况下,仍然几乎不会有积蓄,那么又有多少中产家庭可以达到呢?谁又不得不穷其心机呢?

我们且来看看他们是怎么维持的:要么有点投资(炒房、炒股、打新股,以及五花八门的……);要么干点私活捞点有点外快(典型的是老师做家教,麻醉医生去美容院兼职,有点路数的人开个小公司小店啥的);要么拿点灰色收入(比如税务局的办公桌上,在重大节假日,全是购物卡。这样的实权部门很典型,也不少。他们没有大权力,补贴家用就指望小孝敬了。);甚至还有很多搞高利贷的,反正各显神通。

我一次去汽车年检,看到一个检测员忙里偷闲在看股票行情,搭讪了句:“行情如何?”他缓了一会,冒出一句“靠这点工资,还不得饿死啊”。惊愕之余,我由是开始稍作留意。日后发现一个“典型”例子,这里稍作描述:

丈夫是某部的一个干事,妻子是小学老师。他可能是大院里最“活络”的人,基本不通本职业务,头脑中只充满“经营”,晚上要赶数场应酬,认识不少的“老板”、“行长”和“权臣”。他的生财之道包括:介绍贷款、过桥资金拆借、工程中介、项目转包……我必须说明一点,他只是个科员,并无背景,纯粹是“自我奋斗”才开拓出有关“道路”的。现在,那位小学老师开着宝马X1。记得他和我说过一句话:“不给老婆买好一点的车,容易出轨”。

如果说,次贷危机让国人知道了高杠杆,那么,中国中产的杠杆可能是美国人的十倍。我所认识的中产,不论是政府的、企业、银行的,都有银行贷款,贷款收入比大部分都超过十倍。可以统计下银行贷款中的私人贷款部分,不用多想,这部分基本是苦逼中产所贷,有心人可以去测算一下。

五、

上面仅提到早年买房的中产,没买房的就更没治了,这里不提了。本身,整个有“单位”身份的群体,就一直处于分化状态。即使如四个一起毕业的年轻人,当年一起打牌的,十多年后,就差别明显:多房少房是一个因素、是否升职是一种因素、有没有外快又是一种因素。

这一节,想对“表面上看,二个群体在二个时期分别涨了一轮,比较公平,实质却并不然。这其中,有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那就是房地产。由此,演绎出了一个极具戏剧化的场景。”这一段话,再稍作展开。本段与中产话题无关,纯属多余。

与中产以上的阶层相反,底层群体走了另外一条路径。我以为,即使在工业化初期,有大量劳动力可以用的二元经济时代,作为一个后进国家,也总是可以避免原始资本主义当年的血腥的。可惜,中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现在他们终于工资明显上涨了,舆论中,却还是被断定为“人口红利”时代结束,他们的工资增长似乎成了经济发展的一个负面因素:从企业经营压力加大,到耐克的采购转去东南亚。显然,他们的工资增加更像是“被动”的包袱,而不是像另外一个先富群体那样源于“主动”地享受经济果实。问题在于,这个国家,至少在目前的层面上,财富只是来源于初级制造,本质上是由经济要素的损害转换而来,如土地、环境、低人权,低福利等。可在这样的一个进程中,让极小部分先富了起来,获得了好处,大部分人却处于底层毫无所得。因此,我虽然也认可“刘易斯”拐点,但是宁愿认为,他们是因为“四座大山:养老、医药、教育和往房;三条毒蛇:黑蛇(法院),白蛇(医生),眼镜蛇(老师) ”压着,才抗争性的提升了收入。试问,否则还怎么过呢?

很多人,包括我本人,也一度幻想,既然十年前的我们也没大房子和车子,工资也就3万,和现在的基层劳工差不多,那么十年后,他们也可以过上较好的生活,这样需求不是可以接续了吗?新发展周期还可以再开启。可惜这幻想实际上难以实现:不光他们现在的收入上涨更多的属于“被动”,实质上就是一种“下跌”,他们根本没有好起来过,反而被边缘化了,而且现在就连这种名义上的“上涨”也已经结束了。

六、

我需要提醒的是:房价上升这件事,在索罗斯看来是个“反射”,房价不会永远上涨,也会有大幅回落的时候;投资不会经常获利,也可能大幅缩水。

我以为:最终,中产们的收入应该根本性地由效率决定,而不是像现状,多数一边依赖体制分配,一边忙于搞额外收入,这些显然表现了社会的畸形。提升效率和创新是唯一出路,实现这一点却并非顺途。

未来的消费增量,主要将寄望于50%的劳工群体的生活改善,和第一类中产的规模扩大和地位提升。如果政治改革或经济转型做得好,劳工群体将会慢慢的分化,留下一半,变成生活还不错的“劳工阶层”,然后其余一半升成“中产下”,甚至还有一部分变成“中产上”。那么,只要这个趋势能显现,经济仍将充满希望。

但如果这50%相对被边缘化的群体,和30%的绝对被边缘群体,不能有效的改变他们的状态,那么社会总需求大致就见顶了;如果现有的中产阶级,仍然是老样子,那么现有的消费也将可能面临萎缩风险。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9-1-3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声明:1、本站所有广告均与MACD无关;2、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网友发布信息非MACD观点与意思表达,因网友发布的信息造成任何后果,均与MACD无关。
MACD俱乐部(1997-2019)官方域名:macd.cn   MACD网校(2006-2019)官方域名:macdwx.com
值班热线[9:00—17:30]:18292674919   24小时网站应急电话:18292674919
找回密码、投诉QQ:89918815 友情链接QQ:95008905 广告商务联系QQ:17017506 电话:18292674919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陕ICP19026207号—2  陕ICP备20004035号

举报|意见反馈|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MACD俱乐部 ( 陕ICP备20004035号 )

GMT+8, 2024-3-28 20:29 , Processed in 0.072152 second(s), 1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