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由繁至简的炒股秘籍股票配资送值得信赖我出资你炒股赚大钱自己操盘配资财源滚滚
查看: 7208|回复: 25

当你我同回上世纪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1-1 07:39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你我同回上世纪时

来自:MACD论坛(bbs.macd.cn) 作者:girlkiller 浏览:7208 回复:25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今天收市各路神仙尾市拉高的努力还是没有改变这样一个事实,今天的收盘是本年乃至本世纪迄今为止的最低收盘,按收盘论,今天我们都回到了上个世纪。还好有小日本给我们垫底,年终时股市一不留神居然回到了20年低点,不定哪天某高官要引此为依据说我们社会主义股市就是好。
明年的股市如何做?股市还有没有机会?谁可能都不能明确的说出个子午卯酉,我想大家将自己的看法说出来,总比闭门造车要好些,至少别人的看法对你可能是个提示或参考。论坛几年来给大家学习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场所,大家不妨在新的一年来临之际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用此方式来彼此祝福。
在续帖前先祝各位新年愉快!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1-2-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1-1 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你我同回上世纪时

    尾市有的拉高,有的砸盘,看来机构有分歧。从K线型态来看:下跌动能不减,稍加用力股指便会坠入汪洋大海。从个股资料来看:大多数股票筹码趋于分散,只有少数股票筹码较稳定。从投资理念来看:目前投资理念将会与国外接轨,将市赢率作为横量股票的投资尺度。当前贷款利率为5%存款利率为2%,而众多公司打破头排队上市,不知是无力还贷还是得不到贷款。而目前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为饱和市场,获利能力以大不如前。从管理层来看:不知是有意作空股市,还是心不在焉。从宏观经济面来看:政府似乎到了江朗才尽的地步,GDP能长期维持在6%以上就算不易。
    总的来说破位似乎以成定局,但大盘还有一线生机,只要来个特大利好,上涨还是有希望的。
    2003年的第一天交易恐怕绝定了全年的走式。
               
                          嗨!驻手哥们,别扔鸡蛋。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1-10-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1-1 19:10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你我同回上世纪时

祝各位新年好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1-2-2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1-1 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你我同回上世纪时

我未记错的话,2002基金经理预言2002年年线收阳。而2003年预计,好像要悲观一些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2-12-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1-2 18:18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你我同回上世纪时

机会总是有的吧
政策不明朗之前
机会总是跌出来的喽
凌波、HOB、老皮兄说1160点,砖兄说1265点,水斑竹的意思现在就是底部
我的水平比不过他们
就不预测了
省得被槌扁那
什么时候有机会了
就什么时候交易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1-7-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1-2 23:56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你我同回上世纪时

1978年倡导的检验真理标准大讨论恐怕得来又一次。理论上的突破决定股市的前途命运!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2-11-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3-1-3 07:44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你我同回上世纪时

检了一篇帖子供‘想’;
(转帖)北京高层爆发争论戴相龙离任(路透)
     
     
     原中国大陆证监会主席周小川28日突获任命为人民银行行长,是北京高层意识到建立金融监管体制不能再拖下去,需加快进行。报导并指出,原行长戴相龙离职与大陆金改争论有关,他转任天津市副市长、代市长,必须在三天内到任。
     
     世界日报消息,报导中说,近期大陆在金融体制改革领域出现三大争论,一是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争论;二是发展民营银行的争论;三是外资银行的进入和监督管理的争论。
     
     报导引述消息人士的谈话说,这三个争论,分别牵涉到不同利益团体的利益,「在某种意义上,这是坚持己见的戴相龙离任人行行长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共十六大後,「中央金融安全领导小组」是新领导层成立的第一批机构。报导认为,北京中央因而加快主要金融机构负责人的到位节奏,包括由周小川接任人行行长、原农业银行行长尚福林接替担任证监会主席。
     
     报导中说,北京将加强金融监管,全面调整金融体制,包括成立银行监督管理局,并且首度计划在省市成立政府金融办公室,透过地方金融办来协助中央加强对地方金融机构的监管。
     
     香港经济日报消息:
     
     但是,这个报道,并不完全,还有另外一些问题,
     
     消息人士指出,将于明年3月出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在作为中央金融工委书记主管5年金融事务后,对金融改革也有自己的一套想法。据了解,银监局职能被扩大,从原来受人民银行领导,改为由接受最近成立的中央金融安全领导小组和人民银行“双重领导”。
     
       在银监局成立运作后,央行将逐步淡出对金融领域的监管,只专注于货币政策,成为类似于美国联邦储备局的角色。银监局在过渡期后,最终可能与证监会和保监会一样,脱离央行独立。
     
       消息人士认为,北京高层将银监局职能逐步从央行剥离出去,一方面可以让央行专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另一方面也可将银监局逐步发展成与证监会及保监会一样,形成对银行、证券、保险“对口监管”的格局,形成较严谨的金融监管框架,防范金融风险。银监局成立后,1998年成立的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可能会被撤销。
     
     戴相龙3日内天津履新
     
       熟悉情况人士透露,今年2月上旬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中央银行改革成为讨论重点,“央行分拆”是当时提出的其中一种改革方案。不过,在央行强烈反对下,设立“银监会”的方案被否决,当时,会议选择了折衷方案:设立与国家外汇管理局平级的银监局,并接受中国人民银行的领导,至于未来会否设立“银监委”,则留待下届政府决定。据悉,这次原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被调离央行,是与中央领导人“不咬弦”有关,因为他除坚持央行对制定货币政策有较高的独立性外,不赞成银监脱离央行管辖。
     
       消息人士称,戴相龙这次突然被调往天津市,令人感到诧异,因为他一直被视为会在明年3月的人大会议后升任国务委员。据悉有关调职来得很急,要戴相龙三日内要到天津市任职。
     
     中央金融安全领导小组将统领全国金融业
     
      据悉,北京高层在年底前进行人事调整,是认为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不能再拖下去,需要加快进行,包括成立银行监督管理局(下称银监局)等机构。
     
       中国金融体制的改革,是当今经济界最热门的话题,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也是未来新一届国务院的艰难任务。事实上,近期在金融体制改革的领域,有三个主要的争论∶一是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争论、二是发展民营银行的争论、三是外资银行的进入和监管的争论。
     
       消息人士指出,这三方面的争论,都牵涉到不同的利益机制和利益集团,争论明里暗中都表现得相当激烈。在某种意义上,这是坚持己见的戴相龙离任央行行长的原因之一。
     
       负责中国金融事务、将接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有自己的打算。在中共十六大之后,“中央金融安全领导小组”是新一代领导层安排成立的第一批办事机构。接下来,中央加快主要金融机构负责人到位的节奏,这次人行、证监会的人事变动,便属于这范畴。第三步,将全面调整金融体制,包括上面成立银监局,下面各省市成立政府金融办公室。
     
       对于银监局的设置,据悉,中央领导层已大致同意设立方案,但最终出台的方案可能是人民银行、国务院体改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三方面意见的综合体。
     
       成立地方政府的金融办
     
     熟悉情况人士表示,在地方设立政府金融办,则是新鲜事。总理朱鎔基1998年改革银行体制,实施大区制度之后,已暴露出金融机构就地方监管乏力、中央监管鞭长莫及的问题。现在新的补救方式,是成立地方政府的金融办,以协助中央加强地方金融机构的监管。
     
       新的地方政府金融办,除向地方政府提出金融发展方面政策建议、协助中资、外资及外地金融机构发展外,要求其具有一项重要职能,将是“主动协调中央监管部门,完善相应监管制度,建立金融风险预警系统,提高金融风险意识和防范能力。”像早前因应中央金融工委(书记为温家宝)成立一样,主要的省级地方政府都将成立金融办,目前北京、上海均已成立市政府金融办,模式是与金融工委一套人马,两块牌子。
     
       目前中央力促强化金融监管,主要是看到“两大不良”,即号称近三万亿元人民币的银行不良资产,每年要处置近五、六千亿元的不良贷款。这位人士称,以目前状况看,监管机构当然重要,但人的因素更重要,因为“两大不良”都与人有关。
     
     【财经动态】
     
     周小川改银行的第一步:裁员
     
     新上任的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的主要任务是改革中国国有银行制度又不造成金融行业更广泛的破坏。他的成败将对整个中国经济产生重要作用,甚至影响整个地区金融稳定。尽管陷入债务沼泽,中国国有银行仍然占全国贷款的将近百分之八十,持有中国个人存款接近一万二千亿美元。
     
     中国新领导人继承了增长幅度高达百分之八的经济,但他们也面临前任留下的棘手问题。而最严重的是周小川掌舵的中央银行,许多分析家担心中国处于金融危机的边缘。
     
     中国过去曾经试图纠正金融问题。但那些做法大都是头痛医头,脚疼医脚,中国的金融行业继续在坏债波浪中漫游。中国四大国有银行问题最严重,专家估计它们的呆账总额超过五千亿美元。一些小的政府银行、某些证券和保险公司坏债问题也在恶化。
     
     具有工程博士学位的周小川多次推行不受欢迎的改革。在他作为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的短短任职期间,严厉打击股市投机造成股票价格在两年内下跌百分之四十。他还通过从加强对承销、合并和收购的监管到改善公司管理,为股市注入专业精神。周小川的另一重要举措就是上个月宣布对外国机构投资者开放股市。
     
     作为中央银行行长,周小川将进一步推动国有银行的坏债处理。有些中国银行家认为,开放利率和汇率是优先项目。其它变革可能包括:周小川要求国有银行裁员,引入激励性工资制。目前四大国有银行雇佣一百五十万人。
     
     以坦率而受外国金融家赞赏的周小川经验丰富。除了担任最高证券监管官员之外,他曾经担任外汇管理局局长、中央银行副行长、中国建设银行行长。此外,周小川的父亲和江泽民关系密切。
     
     18个月的熊市政策是主要原因
     
       这次18个月的熊市,主因是政策问题的影响,应是最长的政策熊市,股民信心消沉。但市场仍然带着高企的风险来到2003年,因为目前的市盈率仍属高企于30多倍,但眼见大盘国企新股上市定价愈来愈低至十余倍的大压力下,谁敢再冒低处未算低的跌跌不休的风险入市?谁能看到明年股市有必升的实质大利好一定来?连力量最大的基金均出现罕见的全行业亏损,发展机构投资者维系股市的稳定亦落空。
     
       社保基金入市被套,令社保基金宣布入市未有时间表,明年股市能不低迷吗?再者就是不流通股的低价渗出,是对高成本的二级市场的持股信心的无形破坏。投资者看到,近年市场发生质变,必须调整投资方式,否则,就可能犯错而持续亏损。对管理层来说,必须根据市场已经全面转熊的客观实际来制定相应的股市对策,在新股发行与市场扩容等方面,宜作出相应的调整。
     
     A股市场在建立外向型发展平台
     
     我们现在的股市已经今非昔比了,前10年主力操纵股价的时代已经过去,也就是说“庄股时代”已经过去,随之而来的是“组合投资时代”。在这一时期,机构博弈格局形成,交叉持股,互相紧盯,坐等别人抬轿,谁往上做谁吃亏,机构之间的这种博弈困境,使得市场不得不面临一个痛苦的结构调整过程。
     
     股价结构的调整使得市场价值中枢正在不断下移。而沪深股市未来的发展方向是要与国际接轨,尤其在将来引入QDII和引进CDR之后,我们不可避免地要与国际证券市场的股票价格相比较。
     
     次新股尤其能够反映当下的市场价值中枢。近期次新股,特别是小盘次新股定位普遍偏低。如此一些老股自然也就没有办法停留在更高的价值或更高的市值,如果不是总体做空,那还不如抛老股买新股,正是在市场价值中枢逐步下移之后,市场才选择了向下破位。这就是近期为什么一批看上去市值不是很大的个股要下跌的原因。
     
     【新闻视点】
     
     分析员日前分析了证监会高层大换班可能带来的影响,尤其是对尚福林新任证监会主席给以了一定的希望。新任证监会主席在战术上到底会如何变动?日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副所长发表文章指出,中国证券市场应实行“软着陆”。由于证监会隶属于国务院,这样的身份作出这样的报告,或代表了国务院对于证券市场这种战术性变动的要求。不能不引起分析员高度重视。而且,朱总理曾经能过“软着陆”有效的避免了亚洲金融危机对于中国的冲击,现在证券市场正面临国际化强大冲击的时刻,国家重提软着陆,也不会是无的放矢
     
     通过“软着陆”避免证券市场受国际化冲击
     
     证券市场应该是强监管市场,这也是为国际经验所证明,国际上也有相对成熟的监管框架,我们大体无法跳出这个框架。在中国证券市场近两三年的历程中,试图在这样一个框架之内来规范市场运行,但却引起了市场的剧烈反应。
     
       所以说,证券市场需要“着陆”,只不过不需要“硬着陆”,而是需要“软着陆”。只有“软着陆”,才能避免证券市场遭受重大冲击,才能避免国民经济和整个社会受到重大影响。只要认真分析中国证券市场的特点,就能够发现中国证券市场的出路,找到“软着陆”的途径,而且也有可能实现。
     
       非流动股的存在并非中国证券市场的唯一特点。大量非流通股的存在使中国证券市场被强烈扭曲。但这并不是惟一的特点,也不应该被绝对化。除此之外,其他特点也不应被忽视。
     
     国有资金仍是市场主体
     
       第一,中国证券市场参与者的主体,在所有者性质上属于国有或者准国有。先说上市公司。中国证券市场一千多家上市公司,百分之八十以上是由原来的国有企业改造而来,在这些上市公司中,国有股(包括国有性质的法人股)基本上还处于绝对控股地位,它们的经营机制并没有真正转换,行为方式还深深地打着国有企业的烙印。
     
       再说证券公司。中国数以百计的证券公司,尽管它们是股份制企业,但基本上都是由国有单位或准国有单位发起、国有单位或准国有单位入股的公司,也一样是产权虚置,缺乏产权约束。
     
       证券投资者是什么样的所有制性质呢?当然数千万的个人投资者不是什么国有制或准国有制的,但证券市场占主导地位的所谓“大资金”却是国有的或准国有的。目前中国约有五十多只基金,基金资产在一千亿元上下,基金发起人和管理人基本上是国有或准国有企业。许多国有或准国有的法人单位也在证券市场买卖股票。
     
     市场价格缺乏基准
     
       第二,中国证券市场品种和层次结构过于单一。这并不是说证券市场的品种应该应有尽有、层次齐全,但中国证券市场品种太单一了,基本上是企业股票独占天下,政府债券、企业债券太少,也没有股指期货等品种、作空等机制,在层次上也只有主板市场。不要小看这个特点,因为品种和层次过于单一,不但投资者缺乏金融产品的选择、搭配和风险管理手段,市场也缺乏价格基准。
     
       第三,证券市场参与者缺乏透明、合理的资金通道。证券市场参与者需要头寸管理,这是基本常识,所以它们需要资金通道,以从银行等机构获得借款或从货币市场获得短期资金。只不过在中国,由于银行和国有企业缺乏清晰的产权约束和良好的公司治理,常常与证券市场参与者相勾结,拿巨额资金在证券市场进行冒险,甚至“坐庄”,因而一谈“资金渠道”而变色。
     
     证券监管缺乏法律
     
       第四,处于转轨经济中,快速证券化与法律和监管脱节。在经济转轨过程中,大量的国有企业实行公司化和股份的证券化,证券市场得以快速发展。但是,证券法律和监管往往滞后,证券市场甚至被片面地当成企业重建时利用的工具,再加上企业治理结构的不完善,中小证券持有者的利益很容易被少数人所侵害。
     
       并且,转轨国家的监管部门如果不能保持一定的独立性、政府如果不能遏止腐败和“钱权交易”,情况会更严重,最终会导致证券市场失败。俄罗斯和东欧地区不少国家都经历了这样的惨痛教训。
     
     
     
     另外,今天,相当多的网上消息,也置疑了股市,《南方都市报》发表文章,认为中国股市有八大困惑,?
     
       困惑之一:为什么上市公司花钱总那么潇洒
     
       很多上市公司好像是天生的“大款”。比如南京中达,收购两条账面价值为3·23亿元的生产线,评估后价格增值到4·59亿元,而这家上市公司居然准备用不超过6·80亿元去收购。目前动辄高达数亿元的评估增值已经屡见不鲜,然而潇洒的是上市公司,买单的却始终是中小股民。
     
       困惑之二:为什么上市公司总“丢人”
     
       珠峰摩托存在银行的2·5亿募集资金居然不翼而飞,这恐怕是今年证券市场中最大的怪事,这样的奇闻也许只有在证券市场中才可能发生。此前,公司的三名高管曾神秘“丢失”,后来查证原来是被海关走私犯罪侦查局“请”去了。如今“丢人”的公司还真不少,目前已有多家上市公司的高管人员被“丢”在了法院、检查院、监狱等地方。丢钱又“丢人”的公司有这么多,不知道是中小股民的悲哀还是监管体制的悲哀!
     
       困惑之三:为什么再融资总不得人心
     
       融资多的增发居然比融资少的配股门槛要低,幸亏这一问题在中小投资者声嘶力竭的呼吁之后终于得到了纠正,不然这样的笑话还不知道要闹到什么时候。然而,此前一些已获准增发但还未实施的公司依然照老规则办事,日前鲁抗医药增发被忽然叫停的事件已经充分暴露出了其中的问题。
     
       困惑之四:为什么木乃伊总能卷土重来
     
       一家家的PT公司又回到了主板市场,银广夏回来了,蓝田、郑百文也要回来。即使寥寥无几的几家暂时还回不来的公司也找到了三板这样一个栖身之所。退市制度几乎成为一句空话,垃圾股一个个借尸还魂,绩优股总是给中小投资者讲述着再圈钱的故事,难怪垃圾股总能够鸡犬升天,而崇尚业绩只是一句空谈。都说中小投资者不成熟、不理智,这又能怪谁呢?
     
       困惑之五:为什么高管那么富有
     
       MBO是今年证券市场最流行的话题,部分上市公司高管对此趋之若鹜。然而,面对数亿、数十亿甚至数百亿的国有资产被贱卖,敢于大声疾呼的人少之又少,相反却总有别有用心的人对这种已经变了味的MBO大加赞赏。
     
       困惑之六:为什么大股东总是拿破烂资产抵债
     
       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的资金是司空见惯的事,而到了还款的时候,往往一个商标评估几个亿,一块长满野草的土地评估几个亿抵债了事,有的甚至还要上市公司再掏一部分现金作为评估的差价。而这样的大股东还算好的,有的大股东连破烂资产都不会偿还,一句暂时无还款计划就了事。哎,谁让这年头欠钱的是大爷呢。
     
       困惑之七:为什么泡沫总挤不干净
     
       表面上看中信证券的发行市盈率只有十几倍,然而按目前最新的业绩来衡量,中信证券的发行市盈率接近100倍。二级市场靠打压股价来减少泡沫,无奈的是泡沫同时又从一级市场源源不断地流入。建议那些整天高呼挤掉二级市场泡沫的专家学者们也能高喊一声——堵住源头的泡沫吧!毕竟证券市场不是扶贫机构。
     
       困惑之八:为什么月亮总是外国的圆
     
       国外有很多的先进经验值得我们学习,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大可不必凡事都要和国外逐一对比。在学习国外先进的经验之前我们必须要先重新温习一遍我们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南橘北枳”的典故,祖先早就告诉我们凡事不能生搬硬套。吃多了洋墨水,别忘了咱是中国人啊。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1-2-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1-3 08:01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你我同回上世纪时

好的!该消息要严重观注,起风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2-11-2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1-3 09:11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你我同回上世纪时

熊市,非强烈超跌不出手也。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2-7-3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1-3 16:31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你我同回上世纪时

我推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1-2-2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3-1-3 20:29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你我同回上世纪时

昨天附近的一家营业部一个老太在开盘后一直看到大盘持续下跌,最后跌到老太太的心跳都停止了,这可能是今年第一个牺牲在第一线的股民。尽管报刊说‘可能是心脏病也可能是高血压...'但有一个事实不能改变就是;她是看着大盘跌时到下的。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1-2-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1-3 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你我同回上世纪时

无话可说……
我每次到营业部,看到老头老太端个小马扎,都觉得有点凄凉。中国股民是货真价实的弱势群体,生活在希望和欺骗之中。
但是,资本市场是个丛林,是弱肉强食的地方,奉劝大家,不要轻易进来。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1-10-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1-3 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你我同回上世纪时

意犹未尽。
站在老太太的角度看,她是很可怜的,股市洗去了她的帐户,也洗去了她的生命。但如果昨天暴涨,老太太也可能出现同样的结果,那是不是也很可怜呢?
资本市场的游戏规则是将本逐利、弱肉强食。如果你只想赚点钱补贴一下家用,或是中午买点菜改善一下生活,千万不要进来!这里是食肉动物互相撕咬的地方。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1-10-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3-1-4 21:02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你我同回上世纪时

目前困饶市场的主要是扩容,去年上市的新股明显底于以往三年,发新股的融资额度也下降较多,而市场管理者如果仍‘按计划’发行,(胡六祖好象预测到2010中国股票市值达到2万亿美圆(目前A股流通市值约0.15万亿美圆,A股总市值约0.5万亿美圆),市场肯定无法承受.建议不要高估了市场管理的能力,目前中国股市不可能摆脱计划模式,香港去年股票市场融资额度为1200亿港币,而中国A股市场才刚过600亿,按照以往的发行速率应该为1000亿以上才能完成‘任务’,国有银行急需解决的呆坏帐问题和资本充足率不达标的情况都迫使国家要利用这个市场来解决。凡是利用银行资金作高的股票一旦出现问题,那这个股票就‘死’不了,这点我们可以从当年的穷民怨和今天的兰田股份的事实中感觉到,而所以不能‘死’的原因可能就是为了挽救困在其中的银行资金。当年中关村上市时就和朋友提到过此看法,并且认为将来中关村会在银行资金撤退后走的很难看。如果说要说老百姓的存款超过了8.5万亿来暗示股市后续资金的潜力,你可别轻易听信,目前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备,老百姓就靠这存款来自我保障,国外平均个人金融资产可以是80%,而中国在20%就很高了,因为年轻的你要考虑失业的危机和住房,婚娶,中年的你要考虑子女的学习和自身失业的危机,老年的你更多的是医疗保障问题,以大量失业人员为代价的企业效益增加带来的后患将可能危及社会的安定.相比较国外市场,由于其社会保障系统比较完善,老百姓的后顾之忧减轻,个人资产中的金融资产的比例增加是容易理解的.
某高官举例数条佐证'中国股市不能反映中国经济',他却回避了股市不断括容给市场压力的事实,将来有一天国民经济出现问题时希望不要把股市低迷作为一条佐证.
话说回来,今年如果下1200我个人还是认为此时就要注意机会的来临,在这个位置下发新股比较困难,管理层的'计划'将受阻,大家可以从发行速率上来揣摩管理层对股市的看法,519以来平均每2.44个交易日上一只新股,去年平均3.5天一只,上市新股的步骤一旦有一天间隔为8-10天表示管理层担心了,一旦频度小于2则提示你谨慎为好.在股市破1600时,市场连续在7天内六只新股(包括联通,吉电和上海航空)就是这种情况.既然在次位置可以大力发,今年指数到这个位置以上就要保持警惕了.
在春节前估计反弹只有从下周后半周开始的一个为期几天高度不超过1360的反弹,而春节后,市场普遍预期三月的行情在技术上也同时得到支持,各股的活跃程度应该不错.
国有股减持问题虽然停止了,但给市场的感觉是这只'鞋'还举着,前面那只'鞋'摔到楼板上时的惊吓余悸未消,这只'鞋'的存在是我们敢于在适当高点主动出局的心理支撑.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1-2-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3-1-4 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你我同回上世纪时

【上海财经】对证监会高层的人事变动详尽分析:证监会高层大换班,除现任证监会副主席屠光绍外,有很深海归派背景的原主席周小川、副主席高西庆、主席助理汪建熙等高层均已经调动、负责监管工作的史美伦也将在近期合同到期后离职。而证监会则由尚福林掌舵。据最新消息称,高西庆将调任司法部。高西庆有华尔街从业经验,谙熟西方法律,10年前回国,曾任证监会首席律师,一直致力于推进证券市场法制化、市场化进程,一般被外界认为是“海归派”代表。批评者往往指责“海归派”过于激进,没有将西方模式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至于接掌证监会的尚福林,现年51岁,时任中国农业银行行长,历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副行长等职。近20年均在银行系统工作。与现任中国银行行长刘明康相比,外界评论一般认为其相对保守,而刘明康则一向锐意改革,中银近年的表现广受肯定。
     
     从现在的形势看,证监会与海归有关的人事变动已经不可避免。但是,如果证监会仅仅是周小川一人调动,特别是任央行行长,则无疑是最高层对其过往证券市场改革方略的一种肯定;但徜若是大换班,则是否暗示着最高层对证监会,尤其是“海归派”推行的激进政策持否定态度呢?相关人士认为,这值得关注,在证监会迎来本土派的全新领导后相信股市将迎来一波恢复信行情。
     
     新主席尚福林将有重要的首次公开讲话,坚定信心,中国证券市场前景美好,股市将迎来新的涨升格局中!证监会的二位主要领导已调离,史美伦也将在春节后离职!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1-2-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1-5 03:05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你我同回上世纪时

看了大哥的贴就是舒畅,呵呵
有如黑夜中的一盏明灯啊
起鸡皮疙瘩了吧@_@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1-7-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3-1-5 04:02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你我同回上世纪时

特别视野:“崩盘”到“转折”股市历史就这样重来?
  
    自从半年前股市调整以来,股指至今已接近“腰斩”的水平。有人惊慌失措,有人悲愤不已,有人冷眼旁观。股市的调整是否过于激烈?
  
    迄今为止,中国股市达到“崩盘”标准的下跌行情,已经不止一次出现。
  
    通过对历次下跌行情的考察,我们或许可以发现其中有许多类似的东西。温故而知新,从中我们能否对目前的行情有更清醒的认识呢?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里特说过“人不会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历史总是在变化,不可能以完全一致的方式重演。但是在证券技术分析领域,三大前提假设之一就是“历史会重演”。这互相矛盾的说法在现实生活中却是统一的,证券市场确实存在一段时期内重复起作用的规律,否则所有的分析者也就无从下手了。历史会重演,但不会简单地重复,研究者只能将目光集中在历史究竟会怎样重演。
  
    总的说来,历史上中国股市较大规模的惨淡行情,总共出现过4次。
  
    第一次,1992年5月至1992年11月。沪市股指从1429点最高点跌落到386点的最低点,历时半年,跌幅达到72%,这是中国股市第一次泡沫崩盘,也是迄今为止我所见到的股市行情中下跌速率最快的一次。
  
    第二次,1993年2月至1996年2月。这是中国股市周期最长、下降幅度最大的一次熊市,从1993年2月的最高点1558点,到1994年7月的最低点333点,最大跌幅深达78.6%,简直是一场灾难。
  
    第三次,1997年5月至1999年5月,股指从最高点1510点到1997年9月的最低点1025点,最大跌幅达到32%。如果从常规技术角度和宏观背景分析,这也是中国股市第一次合乎“标准”的熊市。
  
    第四次,也就是现在,从2001年6月的最高点2245点至目前的低点1346点,跌幅已达40%,而且目前这个调整行情尚未真正探明底部。从幅度来看,这也许不是调整最深的一次熊市,从周期来看,这也许不是调整时间最长的一次熊市。但是从经济的角度、社会的角度,以及对市场造成深层次影响的角度,这次无疑是冲击最大的一次调整。
  
  
    □崩盘原因惊人地相似
  
    考察历次股市大跌,忽略短线技术因素的干扰,我们可以发现股市在大范围行情周期见顶转折的过程中,往往都同时具备了以下三个方面因素:一、见顶前夕利好不断,市场的狂热气氛以及投机泡沫达到高潮。二、在高位时政策面转向不再支持。三、资金链放大到一定程度,资金面无力为继。
  
    明显可以看出,中国股市的上涨周期受政策面的影响较大,然而政策一旦到了难以控制局面的程度,市场往往会惊慌失措,从1992年股市第一次暴跌开始,至今这个问题仍然存在。
  
    1992年以前的股市投资者,真正理解证券市场的并不多,大多数人认为炒股就是赚钱,并无任何风险意识,没有多少理性可言。1992年5月18日到5月22日短短一周时间,上证股指上涨805点,是迄今为止最大的井喷行情,原因是什么?是在这一周传出了上海全面开放股价的消息。果然,从5月21日开始,上海市场不设涨跌幅限制,股民蜂拥而至。25日豫园商城股价超过万元,空前绝后!什么叫泡沫,这就是最好的注解。
  
    面对这一意想不到的暴涨,上交所显然也慌了手脚,态度急转直下,开始泼冷水,不仅公布了4大措施,而且新股突然地呈几何级数发行,第一批7只,第二批34只,第三批第四批……而且是刚发行就上市。随着大批新股集中上市,大部分股民希望收益落袋为安,市场抛压短时间内空前加大,引发了中国股市的第一次崩盘。
  
    中国股市的第二次崩盘也有政策面背景。1993年中开始金融整顿,实现经济软着陆战略,银根开始收紧,整个证券市场资金面大面积退潮,1558点高点从此压制证券市场达7年之久。
  
    1997年上半年的牛市末期行情也有类似之处。央行从1996年开始不断降息,被证券市场视为连续利好,这期间还穿插了一个12.16事件,但股市先遭打压后遭安抚,老百姓的胆子更大。我记得“什么时候买长虹都是对的”这句口号就是这段时间提出的。长虹、发展作为龙头炒到了不可思议的高价,是这轮行情中泡沫高潮的标志。
  
    面对无法控制的股市热涨,管理层也开始转变态度。1997年5月1日证监会公布50亿新股额度,5月12日印花税从千分之三提高到千分之五。在这前后,大批市场主力开始分批撤退,股指见顶转折。
  
    时间到了2001年上半年这个著名的牛市末期,历史似乎又在重演。两年的牛市始终受到政策面的支持,从1999年人民日报社论《坚定信心,规范发展》,到2000年允许三类企业入市,直至2001年股市大辩论最激烈时,一篇《风物长宜放眼量》的托市文章出现,管理层的态度是明显的。
  
    中国股市在2001年上半年狂炒垃圾股和定位明显偏高的新股,用友软件上市百元定位和ST个股鸡犬升天,是泡沫气氛达到顶点的又一标志。此时管理层态度又经历了转变,对违规资金的查处已经不断给市场开始敲警钟,可是在狂热气氛下似乎无人理会,到了6月间,国有股减持政策终于出台,高处不胜寒的大盘急转直下,同时市场资金面也急剧收缩,随着股指的下跌,不断有资金链条断裂,两方面夹攻之下,大盘似乎失去了抵抗的能力。
  
    纵观历次见顶行情也就是熊市的开始,其背景都是一个政策所造就的大牛市。政策带来牛市的同时,也吹起了市场中的泡沫,当股指到达一定高度,资金面无法推动时,政策面往往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此时采取的打压措施无疑会使股指的跌落幅度更深。
  
    
    □政策可以托市 但不能救市
  
    如果说行情的见顶,是政策面和资金面同时发生的转折,那么历次行情见底或者说行情重新启动,是否也同样包含3个反向的因素呢?通过对历次调整的结束周期判断,我们发现政策在结束熊市和结束牛市这两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是大不相同的。历次熊市行情的结束起最重要作用的并不是政策面,似乎也不是资金面,而是市场本身的技术面因素,这是一个令不少人困惑的现象。
  
    历次熊市行情中,往往利好政策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减缓下跌速率,却不能扭转下跌趋势,市场筑底的过程往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最典型的例子是,在中国股市第二次大熊市中,管理层曾经采取了一系列救市措施。1994年3月12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了4大救市政策,股指也只是短暂反弹而后继续下跌,1994年7月30日,各大传媒均刊登了新华社通稿,发布了有名的三大政策:年内暂停新股的发行与上市;严格控制上市公司配股规模;采取措施扩大入市资金范围。这一系列重大利好公布使股指探明了底部,反弹出现了,但是反弹并没有使市场摆脱熊市,而是使筑底的周期呈现出延伸结构,其间虽然穿插了5.18井喷行情,但真正的调整行情直到1996年才宣告结束。
  
    时间到了今天也一样,暂停国有股减持政策形成的1514点反弹点位,并不是市场真正的底部;调低印花税这样的利好,也只是引发了短暂的二次反弹,市场仍然继续创出新低。也许后市推出的利好,会使股指最终确认一个低点,但根据历史经验,最低点即使出现也不意味着底部的完成和熊市的结束。就像1997年到1999年的熊市最低点1025点出现在1997年9月,而1993到1996年的熊市最低点333点出现在1994年7月,但真正的调整周期,却远比最低点所出现的周期要长。
  
    为什么会出现政策只能托市但不能救市的局面呢?原因很简单,这是证券市场的内在规律。中国股市不能做空,只有行情实在失去上涨动力之后调整才会出现,所以一旦崩盘,调整幅度往往是很深的,而泡沫和风险的释放,需要一个惨痛的过程,不可能在某个时间和空间点位上由政策去完成,只有市场自己去消化。
  
    
    □宏观环境因素不可忽视
  
    很多技术分析者认为,中国股市与宏观环境关联度不大,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通过对近年来熊市行情的考察,中国股市较大行情周期的走势与整个宏观经济的联系,呈现出越来越紧密的趋势。
  
    1993年到1996年的大熊市,与国家金融秩序整顿工作直接相关,也与中国经济高速膨胀发展和实现软着陆的过程相吻合,当时股市反映的是整个国内经济宏观形势。1997年到1999年的熊市,其起点就是东南亚经济危机的全面爆发,其终点是危机影响消退与新经济产业泡沫的兴起,此时股市的调整,不仅反映了中国经济的通缩时期,也反映了整个周边地区的宏观环境。
  
    而从2001年中开始的熊市调整,与整个世界经济进入萧条周期相吻合。
  
    中国股市不仅与宏观环境相关,而且相关联的程度也是越来越密切、越来越广泛。
  
    考察历次熊市结束和牛市开始,这一时间点位并不是有某一条利好政策造就的,而是整个宏观背景发生了转机,政策只有在这种时机才能发挥扭转乾坤的作用。所以我们忽略短线行情不谈,谈股指的大趋势,见顶往往由于政策和资金造就的泡沫,而见底反转却在于需要有一个适当的宏观面契机。
  
    □转折是如何形成的
  
    回忆过去是为了了解将来,在这个时间点位上分析中国股市历次的跳水行情,我们更想知道的还是目前的调整会以何种方式结束。和股市见顶回落存在着三条贯穿始终的规律一样,股市见底回升也同样存在着历史的经验。
  
    首先,底部的形成最重要的还是考察市场技术面的因素,我这里谈的是底部的形态而不是绝对的最低点位。技术面并不是不发挥作用,而是反映了市场运行的格局和真正的均衡价值中枢。政策有可能在调整行情中起到确认阶段性低点的作用,但是不能在一个时间点位上构筑市场底部。泡沫和风险的消化,需要股指有一个展开的震荡,这种震荡脱离不了市场正常的技术规律。
  
    其次,对调整行情的周期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大盘见底不等于筑底,企稳反弹与新行情的出现往往是两回事。股指有可能在一个深幅下跌之后不再继续创出新低,但是真正的转折性行情的出现,往往需要等待较长一段时间。
  
    最重要的一点,未来的牛市行情发动,需要整个宏观面背景发生转折,这种因素在盘面之外,而且最终反转的点位有可能由某个突发事件成为契机,这往往是不可以明确预测到的。
  
    所以我们在看待迄今为止的调整行情时,也要记住3个方面的因素:绝对低点的形成,往往是由于政策面的变化;但是整个筑底区域和底部的结构,是由市场技术面自发形成的;从较大范围的行情周期来看,行情的最终反转需要整个宏观背景的支持。在目前的这个时间点位上,市场的低点在近期有可能会形成,但筑底的技术形态才刚刚展开,至于下一个牛市行情,目前远远未到时机。
    (文/大摩投资 徐胜治)
  
  
    ■1992年5月至11月的第一次大跌,沪市股指从1429点跌至386点,跌幅达72%
  
    ■1993年2月至1994年7月,股市再次大跌,沪市股指从1558点跌至333点,最大跌幅达78%
  
    ■1997年5月至9月的第三次大跌,沪市股指从1510点跌至1025点,跌幅达32%
  
    ■2001年6月至今的调整行情,使股指从2245点跌至目前的1350点左右,跌幅已达40%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1-2-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1-5 04:31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你我同回上世纪时

大局观很好,哈哈
闽发有个农民书生的大局观也很好
一个字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1-7-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1-5 04:36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你我同回上世纪时

1200----1250一线有机会,
  客观才现实
  现实也才客观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2-2-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3-1-5 04:45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你我同回上世纪时

股民是银行改革的“救星”吗?  
http://stock.dayoo.com  2003-01-03,09:55:05   中国经济时报    
点击:173  
  本报记者 张炜
  浦发银行定于1月3日进行增发新股的网上、网下申购,申购价格区间为每股8.45元至9.94元间。就1月2日股权登记日的收盘价而言,该公司招股意向书中所称的约50亿元人民币的预计募集资金量,将肯定无法实现。
提高资本充足率的捷径
  浦发银行增发新股的实际效果与其预计相差一大截,再次体现出二级市场疲软背景下实施再融资的艰难。尤其对像浦发银行这类大盘股来说,其融资举动往往还会成为大盘下跌的“导火线”。值得注意的是,华夏银行也已在2002年底通过中国证监会发行审核委员会的审核,其上市方案是发行10亿股A股,价格定在每股4至5元之间。华夏银行获准上市,将成为国内证券市场上第5只银行股。可现在对华夏银行来说,面临如何选择发行时机的煎熬。若二级市场继续没有明显回暖的迹象,势必不利于华夏银行确定一个较好的发行价格。

  其实,对其他急盼从证券市场获得融资的商业银行来说,都面临着相似的两难选择。一方面,市场现状使得大盘银行股融资步履维艰;另一方面,若等待市场回暖后再作考虑,可能自身条件很难继续符合上市发行的标准。有市场人士就为华夏银行的上市而担心,认为未能赶在2002年底前上市是银行方面所不愿看到的。据称,由于2002年金融业整体业绩有所下滑,华夏银行的业绩很可能也不如上年。如果是这样的话,华夏银行只有被迫再“牺牲”发行价格。然而,面对股市不景气的状况,还是有一大批商业银行钟情于上市。在他们看来,上市是加快推进银行改革的捷径。交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光大银行、广东发展银行、福建兴业银行等均为实现上市愿望而“摩拳擦掌”。

  股民“输血”给商业银行带来两大突出好处:一是提高资本充足率,二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从银行的角度来说,提高资本充足率对其极具吸引力。有数据显示,浦发银行和民生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由上市前的8.88%和10.48%,上市后分别提高到19%和21.3%。但随着经营规模高速扩张,上市后的银行又重新出现资本充足率回落。2002年6月30日,浦发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为9.05%。而根据巴塞尔协议,凡参加国际清算银行体系的商业银行,其资本金对加权风险资产的比例(即资本充足率)应达到8%。浦发银行等已上市的商业银行对充实资本金如此渴求,其他未上市的商业银行存在需要更加可想而知。可以猜想到,不少银行对上市融资早已是迫不及待。有的资产质量较差的银行,甚至提出了分拆上市的设想,试图先“打包”部分优质资产上市融资。

上市不等于“强身健体”

  股份制商业银行掀起上市热,有一个背景不得不提,即入世带来的中外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入市已过了一年,留给中资银行“缓冲”的时间已越来越少。在不少人看来,上市等于使中资银行“强身健体”。可事实上,上市只是商业银行改革和发展的一条途径,成为上市公司距实现“强身健体”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民生银行和招商银行上市后的业绩提高迅速,浦发银行也保持了平稳增长,但并不能因此把上市融资与赢利能力的提高划上等号。民生银行利润增长迅速,主要是该公司规模较小,原有的发展基数比较低。民生银行等股份制商业银行普遍寄希望上市做大经营“蛋糕”,由区域性银行或国内中小银行,发展成为国内外都较具影响的大银行。不过,规模的扩张不是无限的,扩张越快也就意味着同业竞争越激烈。在国内不少地区,已经出现银行网点过量的问题,四大国有银行正在进行网点“收缩”。因而,银行上市若不能解决好历史遗留的不良资产问题,及实现机制和赢利模式双重转变,其发展前景依然不乐观。更没有人敢于断言:中资银行只要实现上市,并拥有较畅通的直接融资渠道,就能够在入世五年后经得起与外资银行的竞争。

  再看国内中资银行的现状,与国外大银行还存在较大差距。在业务收入构成中,中资银行仍主要依赖于存贷利差,而中间业务收入的比重偏小。利息收入和利息净收入是中资银行收入的主要来源,再加上来自金融机构往来的利息收入和利息净收入,这部分比重超过70%。在利率一降再降,及存贷利差缩小的背景下,中资银行难免因自己的业务收入构成缺陷而吃亏。即便是贷款业务,中资银行也存在结构不合理。个人信贷的资产质量较高,但该部分在中资银行的各项贷款中所占比例不高。据央行公布的2001年数据,建设银行个人贷款占各项贷款比例已升至14.22%,而其他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普遍未超过10%。其中,上市兴趣极浓的交通银行和福建兴业银行只有3.29%和1.95%。

  银行上市后必然面对如何向投资者回报,若业绩增长步伐跟不上股本扩张步伐,投资者就会因为每股收益下降和市盈率升高而吃亏。解决回报问题只有靠提高赢利能力,从而获得更多的净利润。而现在中资银行在破解赢利难题时,同样有点找不到北的感觉。这一点,从中资银行存放央行的准备金比例高居不下的现象中可见一斑。

  至于历史遗留问题得不到彻底解决,只是通过所谓的包装来达到上市目的,肯定会把风险转移到股市。对中小投资者来说,谁也不愿意看到商业银行只是把上市作为风险转移的工具,同样不希望银行融资后的业绩增长步伐跟不上股本扩张步伐。国内证券市场正在转轨,投资者日趋理性。中资银行应该意识到,“圈钱”行为有悖游戏规则,会遭到投资者“用脚投票”。股民或许真的是银行改革的“救星”,但还需要中资银行以提高赢利能力来打底。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1-2-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声明:1、本站所有广告均与MACD无关;2、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网友发布信息非MACD观点与意思表达,因网友发布的信息造成任何后果,均与MACD无关。
MACD俱乐部(1997-2019)官方域名:macd.cn   MACD网校(2006-2019)官方域名:macdwx.com
值班热线[9:00—17:30]:18292674919   24小时网站应急电话:18292674919
找回密码、投诉QQ:89918815 友情链接QQ:95008905 广告商务联系QQ:17017506 电话:18292674919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陕ICP19026207号—2  陕ICP备20004035号

举报|意见反馈|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MACD俱乐部 ( 陕ICP备20004035号 )

GMT+8, 2024-3-28 18:08 , Processed in 0.076509 second(s), 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