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govyvy

[讨论] 胡扯贴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14 天

发表于 2018-10-19 14:37 | 显示全部楼层
传统企业增长率趋于稳定,主要看分红.大消费和新业态重点关注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18-10-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4 天

发表于 2018-10-19 14: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过去主要复制美国,美国1%的精英阶层了解美国消费时代各行各业的情况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18-10-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4 天

发表于 2018-10-19 14: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未来中国也会有比尔盖茨巴菲特贝索斯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18-10-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4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9 14:43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盘又硬了,

不知道想要日谁家的媳妇

各位喜欢什么姿势,,

还是这样的


800.jpg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2-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4 天

发表于 2018-10-19 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头下脚上的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18-10-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4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9 14:47 | 显示全部楼层
嗯嗯~~需要克制一下自己,,

低调低调~~~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2-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4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9 14: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点跑题,

不好意思哈

又在胡鸡巴乱侃,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2-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4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9 14: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ovyvy 于 2018-10-19 14:59 编辑

从60分钟图来看,还没有走出下降通道,

就算走出来了,还需要横盘最少一周,

以上是保守估计

如果来点激情,后果就不好说了


k.jpg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2-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4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9 15:03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就聊到这,

以后心情好,也许会继续扯淡,

哈哈哈哈哈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2-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4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1 13:40 | 显示全部楼层
巴菲特:读书和不读书过的是不一样的人生

柴犬叔叔  共富汇  今天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 “柴犬叔叔” (ID: chaiquanshushu)
原文标题:《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和终生学习?》
如果你想获得想要的东西,那就得让自己配得上它。信任,成功和钦佩都是靠努力获得的。
                                 —— 查理·芒格

最近看了一部感触颇深的记录片——《Becoming Warrent Buffett》(成为沃伦·巴菲特)。
这是HBO今年拍摄的关于巴菲特最新的纪录片,是目前为止我觉得拍的最好,也是最接近他真实生活的纪录片。
这部纪录片里,巴菲特坦然褪去自己身上众多的光环,展露了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影片里的大部分镜头,都献给了巴菲特的家人,回忆他的过去,以及记录平常的生活。
比如说巴菲特每天早上上班时,会开车路过麦当劳买一份早餐,带到办公室后享用。他的桌子上也一定摆放着一杯他钟爱一生的可口可乐。
他在上班路上打趣地说道:
“ 如果今天公司股票价格涨了,我就买4块2的套餐;如果股价不好,哈,那我就买3块8的。”

巴菲特的早餐

看着纪录片你会发现,即使是巴菲特这样遥不可及的投资大师和世界首富,生活中不过也是一个平凡的老人,非常的平易近人,甚至还会有很多和我们一样的小毛病。
但是这部纪录片也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事实——
一个人一生如果想要获得过人的成就,注定与读书和终生学习形影不离。

这个品质在巴菲特身上体现到了极致。
巴菲特一生致力于学习和研究股票投资,在专注学习这一件事情上他极为专注。
他从小就开始阅读和学习所有与股票投资相关的书籍。在他读遍了父亲所有的收藏后,他来到了哥伦比亚大学的图书馆,在书本的海洋里求知若渴的阅读。

1."Song of Solomon" by Toni Morrison
托妮•莫里森《所罗门之歌》
《所罗门之歌》出现在很多阅读清单上,因为它的作者获得了199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并且该书本身也在1977年获得了久负盛名的美国国家书评奖。
这本书有点像詹姆斯·乔伊斯的经典之作《尤利西斯》,融合了历史元素、自由联想以及无法回答的问题,展现了主角的生活。莫里森以自杀和在密歇根大学医院出生的黑人小孩开始,探讨了黑人家庭生活的复杂角色、遗产以及可能的未来。
2."Self-Reliance" by Ralph Waldo Emerson
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自立》
尽管散文不像19世纪中叶爱默生活着时那么流行,但是这部散文是作者最辉煌的成就之一。如《自立》中表达的那样,爱默生的哲学将不一致融入到了社会趋势中。他也是‘灵性之光’的虔诚信徒,尽管面临压力,他仍坚信神圣天意,信仰人性本善,认为人必须坚定自己的信念。
3."For Whom the Bell Tolls" by Ernest Hemingway
厄内斯特海明威《丧钟为谁鸣》
《丧钟为谁鸣》是海明威最著名的小说之一,讲述的是一个带有神话色彩的冒险故事。主人公是一个叫罗伯特·乔丹的老师,在西班牙内战中经历斗争找到了真爱。皮拉尔是其中最有影响力和充满激情的人物(虽然不是爱慕对象),他展示了“普通人”强烈的农民精神,皮拉尔是作者的渔船名字。
4."The Federalist" by Alexander Hamilton, James Madison, and John Jay
亚历山大·汉密尔顿,詹姆斯·麦迪逊和约翰·杰伊《联邦党人文集》
这本书由一系列关于美国宪法的有效性和重要性的文章构成,尽管它通常被称为《联邦党人文集》。本书共有85篇文章,里面记述了很多现在普遍使用的政治短语的来历,例如“相互制衡”和“人权法案等。
5."The Power and the Glory" by Graham Greene
格雷厄姆·格林《权利与荣耀》
虽然格雷厄姆·格林的小说《权利与荣耀》中的主要角色不像耶稣那般纯粹的生活,但是他在墨西哥逃亡的经历展示了他与上帝极其相似的苦难。
这位无名的牧师带着一个和过去情人所生、有酗酒问题的女儿,尽展人性的弱点,然而,他和《悲惨的世界》中的敌对中尉(无神论者)是全然相反的。根据约翰·厄普代克1990年的《纽约时报》书评,格林亲自去墨西哥研究了两个月。
6."FDR" by Jean Edward Smith
简·爱德华·史密斯《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传》
虽然有很多写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的书,但是关注点都是同小儿麻痹症作斗争和外交政策。同日本拘留营以及新政的动荡一样,罗斯福总统同女人之间的关系,从他坚强而又自信的妈妈到他的秘书(他的挚爱,露西)都被隐藏了。史密斯曾因出色写作另一位前任总统(格兰特)而出现普利策奖的提名名单上。
7."The Quiet American" by Graham Greene
格雷厄姆.格林《文静的美国人》
即是推理小说,也是社会评论。格林的书属于推理小说、历史、社会评论。表面上,它是关于一个美国男人、一个英国男人以及一个亚裔女子的三角恋故事。在人类悲剧的背后是法越战争的悲剧,它是越南战争的前兆。
8."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 by Maurice Sendak
莫里斯·桑达克《野兽家园》
这部有插图的冒险小说几乎自从出版后就一直雄踞各种图书榜单了。桑达克的经典系列获得了1964年的年度著名儿童图画书奖——凯迪克奖。
马克思是一个非常可靠的孩子,他想要支配他的环境,尤其是他的妈妈。在一个有着可怕野兽的神奇岛屿上,这些他在家里永远不能做的事,他却可以控制和征服,在一场意志较量后,他最终成了受尊敬的国王。
马克·扎克伯格最爱的2本书

1."The Aeneid" by Virgil
《埃涅阿斯纪》维吉尔
马克在高中学习拉丁语的时候第一次读了《埃涅阿斯纪》,他清楚地记得特洛伊勇士埃涅阿斯对于建立自己城市的欲望和追寻,甚至能背诵其中的一些句子:“时间无所边界,伟大没有尽头。”在一次会议上,扎克伯格还引用了其中的句子——引用自《纽约客》采访。
上学的孩子都熟知特洛伊木马的故事,但是维吉尔对这个神话故事的复杂细节做了描述。虽然在众多书单的推荐中维吉尔的书已不再被常常提及,但是这部史诗巨作还是十分值得一读的。
2."Ender's Game" by Orson Scott Card
《安德的游戏》奥森·斯科特·卡德
这也是扎克伯格在他的脸书资料中列出的唯一一本书。
比较敏感的父母可能会觉得卡德的书对孩子来说并不是最好的或说最令人兴奋的选择。但是,《卫报》等报刊媒体在给出的推荐阅读书单中指出,安德·威金斯在战斗学校的经历包含了在遭受同学排挤时表现出的勇气。小说曾获雨果奖和星云奖,这样的名气让父母们自己在读这本书时都得考虑再三,给孩子看时也会考虑其主题是否适合。
比尔·盖茨推荐的3本书

1.Hyperbole and a Half, by Allie Brosh.
《夸张和一半》,作者:阿莉·布洛什
这本书的写作基础来源于布洛什十分受欢迎的网站,上面有大量简短的插画和滑稽的漫画,描述的是她早年的生活。她所叙述的故事大多都是刻在她脑海里的,从中我们能听到并明白她的内心想法。而这一点,我们大多数人往往过于羞涩而不敢将自己的内心想法向外界宣泄。
这本书,最多三个小时你就能读完。但你会希望它再多讲一些,因为这本书写得既幽默风趣又富有智慧。每当读到令我大笑不已的部分,我总要打断梅琳达读给她听。
2.The Magic of Reality, by Richard Dawkins.
《现实的魔法:真相》,作者:克林顿·道金斯
道金森是牛津大学的教授,著名的演化生物学家。在他的笔下,科学变得生动有趣。这本书就同科学纪录片《宇宙时空之旅》那样好理解,老少皆宜。这是一本十分引人入胜、配图精彩的科学手册,对一些深奥的问题给出了十分有力的回答,比如,“宇宙是如何形成的?”、“什么引发的地震?”。
同时,这本书还极力使各个年龄段的读者在靠近神秘的事物时,既带着好奇心同时又不失严谨。道金森反宗教的态度受到了许多人愤怒的抨击,但我认为他是从始至今最棒的科学作家之一。
3.What If?, by Randall Munroe.
《如果的事》,作者:兰达尔·门罗
这本书的副标题是“对荒谬的假设性问题作出的十分科学性的解答”,的确如此。人们给门罗提出的问题涵盖了科学的各个范围: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提到的问题比如说,“烹饪牛排的时候需要抛多高才合适?”(这里给出的答案是“高到在牛排落回锅里摔成碎肉之前的高度。”)
门罗的解答很风趣,但其中所蕴含的科学很准确。这本书能给你带来愉悦,同时你还能学到些东西,比如说,弹道学,DNA,海洋,以及大气层等。
乔布斯最爱的9本书

1."Atlas Shrugged" by Ayn Rand
《阿特拉斯耸耸肩》,作者:安·德兰
安·德兰的这本小说讲的是个人在集体的暴政下获得的胜利,点燃了数十年来激烈的谈论和值得深思的对话。一些知名人士在《琼斯母亲》杂志中提及这本小说时,赞扬了它取得的成绩以及书中引人注目的人物角色(例如:罗伯·劳、比利·简·金)。
2."Moby Dick" by Herman Melville
《白鲸》,作者:赫尔曼·梅尔维尔
梅尔维尔是一个极具天赋的作家,他的这本杰作讲的是一条令人捉摸不透的白鲸以及它的疯狂追捕者亚哈船长的故事。
故事的叙述者并不仅仅是有着来自圣经的外来名字(以赛玛利)的人物角色,还有许多关于海中的鱼的主题。主人公白鲸“异于常鲸”、极具破坏性,以摧毁捕鲸船为乐。
亚哈船长对于自己失去的腿和船有着强烈的复仇欲望,这全是拜他所赐。他的外形古怪,摇摇晃晃地用他那取材自鲸鱼颚骨的腿驾驶着船只,根据一位鱼叉船员预言般的喃喃自语搜寻着白鲸的下落。字里行间的鲸脂油和预言仿佛把读者带到了一个令人神魂颠倒的神话中,探寻着善与恶甚至是疯狂的本质。
3."1984" by George Orwell
《1984》,作者:乔治·奥威尔
温斯顿和茱莉亚是一对年轻的夫妇,他们的生活面临着窘境——他是真理部的一位编辑而她是一名机器操作员。他们一起逃跑的习性以及在思想上对于远在大洋洲的党派的反对引起了思想警察的注意。纵观全文,历史除了领导者赋予的意义外别无他意。这是关于极权政体本质最好的小说之一,不是因为这是一部虚构的作品,而是因为它是真理之环。
4."The Innovator's Dilemma" by Clayton M. Christensen
《创新者的窘境》,作者:克莱顿·克里斯坦森
由于哈佛商学院出版社已经成为了商业图书清单的必备,克里斯坦森关于为何科技变革能够使得知名公司运行脱离轨道的阐释也成了必读之物。
5."Be here now" by Ram Dass
《活在当下》,作者:拉姆·达斯
20世纪70年代,配有插图的瑜伽书籍变得流行起来,这也无愧于它的名字。从迷幻的实验过程到内心的自我管理,拉姆·达斯阐述了为何活在当下是一个全能的精神概念。乔布斯认为这是一本深刻的书籍。
6."Zen Mind, Beginner's Mind" by Shunryu Suzuki
《禅者的初心》,作者:铃木俊隆
马的狂热爱好者也许会对禅心是起源于不同类型的马(极好的、好的、一般的、差的)以及它们是如何回应骑者而感到惊讶。悖论如增长与欣赏、斗争与启蒙、情况相对等,在20世纪70年代的经典中举目皆是。史蒂芬·乔布斯把此书和《活在当下》一起列入他最爱的书单并不令人感到惊讶。
7."The Autobiography of Yogi" by Paramahansa Yogananda
《一个瑜伽行者的自传》,作者:尤迦南达
根据埃维斯·普里斯利的前精神导师拉里·盖勒所说,这本书甚至对摇滚之王的意识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作者表达了对于西方思想追求可证的细节欣赏,同时也提出了印度瑜伽几世纪以来对于精神力量的修炼。其中最有影响力的章节之一主要讲述了作者与他的兄弟关于上帝旨意的竞争——一场没有实物供给并且不能依靠乞讨的漫长旅行的故事。
8."Cutting Through Spiritual Materialism" by Chogyam Trungpa
《突破精神唯物主义》,作者:巴仁波切
巴仁波切在精神唯物主义中的具有开创性的作品最初起源于科罗拉多,在20世纪70年代这只是一系列简短的交谈。数年后,因为这些材料足够具有震撼力而被史蒂芬·乔布斯加入了他的泛读书单里。召唤精神过程是一个“微妙的过程”,巴仁波切概述了佛教哲学,揭示了精神成长是如何与超越自我的残暴的磨难、困惑以及发现启示相互关联的。
希望扩大自己书单的读者也许会想要看看巴仁波切的其他作品,如《自由的迷思》和《勇士神圣之道》。
9."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 by Andrew S. Grove
《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作者:安迪·格鲁夫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这本书是教练吉姆·哈伯给足球队——旧金山49人队最爱的手册之一。作为首席执行官,格鲁夫带领英特尔取得了在控制数码世界中电脑芯片领域的领先创造者的地位,这给予了他讲述关于及时适应企业改变必要性的资格。变革的里程碑包含一种具有指导性的模式,格鲁夫通过英特尔的一些挑战(比如奔腾处理器的瑕疵)展示了是什么在保持略高于互联网膨胀中起了作用:辩论、对于变化的预测以及超出职位寻求答案。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2-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4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1 13:40 | 显示全部楼层
【投资的另一面】这次国庆节,在混乱中度过,

1,关于借钱。金融行业的本质是经营信用,把大家的闲钱、散钱低价收集起来,再高价借给需要钱的人,但现在创新的一些平台贷,校园贷瞄准的确是完全缺乏金融常识,风险教育的年轻人,利用人的攀比心理,引诱你去借钱,从而获得高额利息,信用卡也是如此,对于毫无自制力的人来说,大额透支对个人,对家庭,对亲友是一场灾难!
贷款和用margin,赚的时候快,赔的时候更快。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湿一回鞋就湿一辈子,为什么要冒这个险呢?(有些机会总是要错过的,只要保证抓住的是对的,就足够了。)

2, 关于投资。现在的体会是价投几乎是天生的,以前还搞什么大讲堂,折腾到现在才明白,其实价投的价值观就决定了注定是少数,比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价投是融到骨子里,落实在行动中的,但现实生活是残酷的,如果你真是这样去做,人家就会觉得你特傻,甚至是处处碰壁,对于不懂的事大多数人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多看看就明白了,否则巴菲特也不至于和他老婆离婚!
投资应遵循老巴的逻辑:先看商业模式,理解企业怎么挣钱。95%的人投资都是focus在市场上的,这就是不懂投资。一定要focus在生意上。公司是要挣钱的。好的企业,危机来的时候,反而是机会。对于不贷款, 有充裕现金流的好企业,每一次危机来的时候都是机会。

3,关于财富。 现实很残酷,中国毕竟还只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起码有一半以上的中国人,这辈子都挣不到100万,所以不要有什么不切实际的期待。
钱多不是好事,因为挣钱是一个很大的乐趣,钱多你就失去了一个很重要的乐趣。钱差不多就可以了,做自己喜欢的事更重要。

……

靠房地产挣100万,房价我觉得已经没什么机会了,我之所以有这个判断,逻辑上从2000年开始中国人一直就觉得房价很贵,但是以前很贵的房价拿到世界上去比还是很便宜的,而如今让老百姓觉得很贵的房价,即便横向对比那些世界大都市,也还是贵。
所以我判断外贸红利正在消退,中国的财富结构趋于成熟,而作为最重要的财富锚的房地产,也将趋于稳定,也许还能再涨一点,但不可能再现过去20年这样的增速。
所以以后想要靠房地产挣100万,你很可能得先有100万以上的首付,说了等于白说。

……

股市我觉得是机会最大的,原因很简单,A股离成熟还差的远,不成熟的市场才有机会挣大钱。

这一波熊市让很多行业的估值都已经跌到了10年来的低点,堪比2008,如果能全仓压到目前市值在100亿以下,未来新兴行业的大牛成长股,还是挺有机会在下一波牛市到来的时候涨个5-8倍的,15万左右的本金就有机会斩获人生第一个百万。

这里要解释一下,所谓的白马是一个熊市偏重于防守的策略,就算有牛市3.0,比如茅台、美的、复星也绝对不可能涨5-8倍,能涨100%就谢谢了(但我们换个思路,慢慢变富,这些白马很可能10年涨10倍行不行!)。

盈亏同源,暴利的背后肯定是放大的风险敞口,这个世界不可能有低风险的暴利机会,若有,一定也是被强权垄断。

所以想在股市以小博大,还是要在行情起来以后迅速转换持仓风格,至于5-8倍的大牛股,我选不准行业,但我有预感大概率会出现在次新股板块。原因是这几年的新股审核是历史上最严的,企业质量有保障,而次新股的估值杀跌又是最狠的,起点低才有可能向上爆发的空间。

但我现在不会买次新,时机未到,还需要等拐点。

即便时机到了,挑对个股也挺难的,未来不会有中小创的普涨,要在上千只股票里挑中下一个恒瑞医药、海天味业,讲真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但哪怕只有2-3%,起码希望也是存在的。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2-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4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1 13:41 | 显示全部楼层
张明(下):为什么“利息‘吞噬’投资”机制可以完美阐释“明斯基时刻”?

原创: |张明 著|  重构经济学  5天前

张明(上):为什么“利息‘吞噬’投资”机制可以完美阐释“明斯基时刻”?

六、明斯基怎样描述明斯基时刻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笔者是《重构经济学》成稿之后、定稿之前,才认真通读美国经济学家海曼•明斯基(Hyman P.Minsky,1919—1996)的《稳定不稳定的经济——一种金融不稳定视角》(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在理解他提出的“投资融资周期”理论和“金融不稳定论”的思路和结论后,目瞪口呆,瞬间“石化”——确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如雷贯耳享名宇内的“明斯基时刻”,并非由明斯基教授自己命名,而是美国次贷危机导致大衰退后,经济学界在对经济理论进行深刻反思和广泛探索过程中,竟发现至少在20多年前,一位并不太知名的经济学家明斯基,已经发现了金融不稳定会引发经济衰退。于是使用明斯基时刻(Minsky Moment)用于指定经济运行过程中“撞及”的一种十分特殊时刻,即总体资产价值崩溃的时刻。

明斯基教授的主要观点是,经济在长时期稳定运行过程中,会导致债务增加(从数量上衡量)、杠杆比率上升(从质量上衡量),最终再也无法继续下去,经由内部滋生的支付困难导致在“明斯基时刻”爆发金融危机,整体经济进而陷入漫长去杠杆化的衰退过程。

那么他如何论证以上过程和最终结论?

首先,他说明人们为将来的消费,必须于现在进行投资。投资除了动用自有资金外,还可以向社会融资。向外融资一般是通过商业银行进行。为投资项目而融资的结果就是负有债务,要求债务人按照双方约定的方式支付货币来偿还债务。当然,融资双方应该信守在确定日期支付货币(全部、部分或现金流)的承诺。

其次,处于融资的那个时刻,是人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决定着融资的数量和利率。而正是预期的正确程度,决定能否偿还债务。明斯基把人们的融资债务,按返本付息的性质分成三类。

第一类称对冲性融资(Hedge finance)。债务人本意稳健保守,他们获得的现金流,除足够应付现时和将来支付利息的承诺外,还有剩余。当时日够久,可以归还全部本金。这是最安全的融资行为。

第二类称投机性融资(Speculative finance)。债务人心中对是否能够返回本金不是太有把握,不确定性增加,即有一定的投机心理。他们获得的现金流足够应付现时和将来支付利息的承诺,但却没有剩余,这面临无法归还本金的窘境。可行的处理方式是借新债还旧债,让债务的本金“一茬接一茬”地滚动延续。

第三类称庞氏融资(Ponzi finance)。债务人预期得到的现金流,不足应付现时和将来支付利息的承诺,其差额需要动用本金来支付,这导致本金日益枯竭。有三种应对办法:一是因科技进步或机制创新等,本金的投资产生了更大的收益,从而转成投机性融资,甚至会是对冲性融资。二是,处于通货膨胀阶段,原来合同承诺的支付,由于通货膨胀而变成易于支付。三是,再借新债来弥补旧债,但数额比旧债更大。不过这是不可持续的,势必呈现出很高的财务风险。一旦资金链断裂,不仅债务无法偿还,而且融资所形成的资产价格也会暴跌。

再者,明斯基又认为,经济运行会在稳健和脆弱的融资结构之间来回变化,而金融危机爆发的前提,正是危机前变动形成的那种融资结构导致的不稳定性。为说明融资结构变动产生的固有矛盾,他将商业循环(经济周期)分为经济复苏、迈向繁荣、繁荣时期、衰退或危机四个阶段。于各个不同阶段,主导的融资债务类型有所不同。

第一是经济复苏阶段,以对冲性融资占主导。

由于刚刚过去的危机或衰退,借贷双方对投机性融资和庞式融资都避犹不及。借贷双方都认为正是由于以前安全“墙”太低,导致了危机或衰退的到来,所以融资必须稳健,因此融资主要为对冲性融资。在这种“氛围”下,利率很低而且平稳,货币供应精确而且有限。借贷双方根据自身利益和借款协议规划好未来收益,以确保有足够的本息偿还能力。如果一切都按照计划进行,就会有足够的现金流确保金融协议完美无缺完成,这就是避险金融情境。

第二是经济迈向繁荣阶段,出现投机性融资。

随着经济的稳步发展,市场渐渐迈向繁荣。人们的风险态度开始略有转变,并且愿意承担更多的债务。而金融中介开发了更多支付手段,增加了货币流动性,所以商业银行也不会产生惜贷行为。负债增加但利率保持不变,这种情况下投机氛围开始显现:现金流的收益可以满足债务的利息要求,但是并不能足够满足每一个阶段到期合同的本金偿付。而正是在这一阶段,经济不断发展,并持续产生较高利润,实际获得现金流往往高于偿付现金流。厂商及其银行都认为投资主体还有多余的还债能力,后续的融资条件可以比先前的放宽一些、优惠一些,于是投机性融资者的比例将会上升。尽管明明知道,短期融资现金流只能偿付该期的利息,而无法完全支付该期的应付本金。但从长期来看,总体预期现金收益将高于总体投资成本,融资者依然愿意进行投资,并较为容易地将本金展期,利用短期融资为长期头寸融资。(记得那个利息流量与本金存量的公式么?正是这个等式,使得人们认为投机性融资是合理的。)

第三是经济处于繁荣时期,庞式型融资者不断增加。

在这一阶段,利率持续处于低位水平,经济开始出现过热的迹象,出现通货膨胀,原先债务购买的资产,其估值不断攀升(大家可从房改后房价一直飙升得到印证),市场中开始滋生盲目的乐观情绪,人们陷入经济形势一片大好的欣快感中。这样至少在某些阶段,利用债务再融资就变成了一种趋利必需。但如果资产不能升值,那么只能再借新钱才能维持到期利息的支付,这势必呈现很高的财务风险。此时,银行行为开始转变。它们为获得更多的风险准备金,防止可能的庞式型融资损失,采取加息对策,结果引起利率上升。利率上升,导致原来投机性融资者的利息及其他成本开始大幅度上升,本意是投机性的融资者开始向庞式融资者转变,从而庞式融资的比例大幅度上升。

第四是衰退或者危机时期,主要取决于融资的结构特征。

经过此前大肆的信用扩张,金融行业的的杠杆率大幅提高,并且由于庞式融资大量增加,更要注意解决自身已经累积的风险问题,于是银行业开始收紧信用发放,提高贷款利率,甚至出现惜贷的局面。市场上信用开始紧缩,融资成本上升。这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那些签订债务协议的人,都会共同面临到期利息支付超过现金收益的窘境(其资产所产生的现金不再足以偿付他们获得资产所举的债务)。此时,利率只要小幅上涨,或者持有的资产(股票,债券,不动产等)少许呈现下跌,或者收入出现暂时停滞的话,融资者瞬间将陷入债务无法履行的破产状态。

金融市场的脆弱性将越来越严重,其困境又被传递到经济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最终导致经济发生某种形式的危机。

那么,它会导致危害性极大的金融危机、债务通缩和经济大萧条呢,还是导致没有造成很大混乱的不景气衰退?这取决于经济的总体中货币的流动性、政府部门的应对能力和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的干预程度。明斯基认为,经济危机阶段是一个漫长的金融去杠杆化的痛苦阶段,通过这个阶段,整个经济的融资方式又将回归到比较稳妥的对冲性融资。

简单地说,投资融资过程被划分为四阶段(见图7)。第一阶段,投资者们负担少量负债,偿还其资本与利息支出均无问题。第二阶段,他们扩展其金融规模,以致只能负担利息支出。第三阶段,即庞氏融资,他们的债务水平要求不断上涨的价格水平才能安然度日。第四阶段,金融不稳定,导致金融危机发生。


图7  三类融资方式与投资融资周期(混子曰:《混专题之经济危机》——明斯基时刻,https://mp.weixin.qq.com/s/BNgctlqekcxkud8jUR1N2g


七、经济周期运行理论VS投资融资周期理论

我们已了解明斯基教授首创的“投资融资周期理论”,以及由它必然导致触及“明斯基时刻”这一金融崩溃的推理过程。

而从开篇以来叙述的“经济周期运行理论”,也有必然导致“明斯基时刻”这一经济崩溃的内在机制。

两个理论都能够圆满地解释经济周期运行,却又殊途同归地肯定同一个事实:经济体系的运行会内生地、自然地、肯定地、似乎目的性明确且不可阻挡地走到经济崩溃的“明斯基时刻”!

观察到这样的类同,激起的巨大兴趣会让人们情不自禁地将两个理论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对同一客观事实可以圆满解释的两个理论,一般而言它们之间应该对应如下三种关系:

1.奠基两个理论的逻辑前提或者逻辑结构不同。一般人们对之取舍当用“奥卡姆剃刀”——标准为简明快捷——要么逻辑推导的基石更少,要么逻辑推导的链条更短。

2.一个理论实质是另一个理论的等价形式。人们只要对一个理论进行一些变化,即可得到另一个理论的表达形式。

3.一个理论实质是另一个理论的派生形式。人们只要对一个理论增加或者减少一些限制,即可得到另一个理论的表达形式。

那么“经济周期运行理论”与“投资融资周期理论”之间的关系,是上述的那一种?

答案是第三种,“经济周期运行理论”蕴涵了“投资融资周期理论”,反之可说,“投资融资周期理论”是“经济周期运行理论”的派生。

明显地这种提法是一种挑战,笔者将在以下的叙述中予以详细说明。

在经济周期运行理论中,我们娴熟地运用投资(既包含实物投资也包含折旧投资)这一概念。现实中一个企业的投资来源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自己本身对自己企业的投资,另一类就是“邀请”社会资金对自己企业的投资。而后一种,在明斯基的语境中,就是“融资”——措筹借入资金并合同约定之后如何偿付本息。所以,融资基本上就是投资的同义词!

不过,在明斯基的视野中,融入与偿付的运行环境充满着像空气一样的货币,而又由作为金融中介的商业银行等机构,“撮合”融资的供求双方。明斯基是位具有广泛实践的理论经济学家——曾担任圣路易斯(St. Louis)银行董事,同华尔街联系紧密,并有着丰富的银行业工作经验。他从观察和实践中提练出对冲性、投机性、庞氏性三种融资方式,并将它们与经济运行各阶段的特征联系起来,从中发现了金融不稳定这一事实,并提出投资融资周期理论。

同时,明显地受到金融工作实践的影响,明斯基的分析领域集中在“排他性”的金融市场中,并没有很好地解释经济和金融之间的明确因果关系。比如,他认为在经济复苏阶段,以对冲性融资占主导;在经济迈向繁荣阶段,出现投机性融资;在经济处于繁荣时期,庞式型融资者不断增加。在这三个阶段,似乎都强调是外力(经济处于的时期)决定着三类融资性质。但当转折的“明斯基时刻”,却是由金融脆弱的不稳定性导致金融危机,进而将经济拖入危机中。这时难免得出这样的结论:此时刻是三类融资性质的结构比例决定了经济进入危机阶段。

但是在我们的经济周期运行理论中,早已视所有货币为“无物”,经济运行环境仅是直接的实物产品形式——融入的是实物,偿付的也是实物。这样一来,任何金融中介,像银行什么的,视野中都没有必要存在,从而在分析的整个过程中,不会存在“排他性的金融市场”场景。

那么在视货币为透明的环境中,明斯基提出的三种融资方式,从实物角度又会呈现怎样形式,它们与经济运行各阶段能有什么关连?换一种说法就是,当我们从明斯基理论的视野中“剥去“货币后,经济又将呈现怎样的周期运行!

八、激励扩大再生产的对冲性融资

以下就是我们的分析。

“山崩海啸”后的经济是“满目疮痍”,但“累卵之危”的资产杠杆得到了彻底释放,企业记载在账面上的投资资产就是真实中的实物资产。此时经济航船起锚待行。

大家看图8,与上面描述情形相对应的就是,折旧投资曲线仍然“如山巍立”在上方,而实物利息曲线却已“石沉海底”于下方。为了更戏剧性刻画整个过程,我们假定经济航船的出发点位于图中的B点,也即折旧曲线与实物利息曲线在左下方的那个交点。此时,国民经济萎缩到极致,区区的总收入位于B位,产出的分配刚够第一轮再生产的折旧、必要的利息和雇佣工人的工资。

由于某种随机性的扰动,经济“航船”驶出B点。(补充一下,B点的性质是渐近不稳定,与充分就业处E点的渐近稳定性质恰好相反。)


图8


从B点启航,起始航道比较狭窄,说明此时生产力还较为低下,社会资金剩余不多,从而能作为融资的资金也就不多。更在于刚刚过去的经济危机让人心有余悸,对筹措资金这种“冒险行为”都还小心翼翼。此时此刻,企业会试探性地向社会融资。

那么,此时企业获得融资的性质属于三种类型的哪一类?让我们看下面的图9。


图9


图中,该时的经济体系状态位于G点。G点横坐标表示此时的总收入,纵坐标表示一分为五地分门别类分配,即:“折旧投资”、“净投资或偿付本金”、“新增消费”、“利息”、“工资”。这样分配的经济涵义为:已为下一轮简单再生产留足了“折旧投资”,也已为投资者(不管是实物投资还是折旧投资)付给了应得的“利息”,同时还为工人分发了应给的“工资”报酬,所剩下的“净投资或偿付本金”、“新增消费”两部分,由折旧曲线至利息曲线之间的那条垂直线段表示。

再看这线段上的G点,可上可下,说明对“净投资或偿付本金”与“新增消费”这两部分的分配,因它们之间为此增彼减关系,人们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

在此我们感兴趣的是“净投资或偿付本金”这一项。如果以前未有融资,则这一项可以作为净投资,以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如果以前曾经有过融资,融资成果所形成的生产力,就体现在当前G点的总产出上,所以目前应处于返本付息阶段。于是这一项即可用做偿付本金。(着眼于一国内部视野可能难以理解,但是当有外资投资的情况下就易于理解了。)

对冲性融资的定义是:获得的现金流,除足够应付现时和将来的利息支付承诺外,还有剩余。只要时日够久,可以归还全部本金。所以可以下结论说,G点处的融资就是对冲性融资。

当然,这时的G点是整个经济体系中的一个状态点,它代表的是所有企业的总和。换句话说,任何一个企业只要足够谨慎,都可以是对冲性融资者;也可以改口说,不管谨慎还是冲动,大多数企业的融资都可归于对冲性融资。

还需意识到,如果G点往下移动的话,压缩“新增消费”的同时,增加了“净投资或偿付本金”数额。正是这种变动提高了融资偿付的“安全系数”,使得冲动型融资者受到惩罚的可能性降低。

更由于经济总体环境的变化,扩大了他们“闪展腾挪”的余地,这更有利于融资者的冲动。其原因陈述如下。

让我们再一次回观图8,从B点“扬帆”后,夹于利息和折旧两条“大堤”的“水域”渐行渐阔,如果融资者激进地多多融资,由于“腾挪”余地变得更大,就能更快地获得更多收益(更多的“新增消费”和“净投资或偿付本金”),且受惩罚的机率也很低(“新增消费”和“净投资或偿付本金”之间此增彼减的主动权更大)。这种正向激励会引起更多的仿效,使得净投资的增长率增加得更快,伴之则是生产力发展得更快,就业水平增加得更多。在国民统计表上,可以看到GDP的增长率在加速。

就是在这一段行程中,要素投入者——资本家、工人、企业家收入均稳步增加——投资者获利最厚,工人家庭收入增加得最快,而企业家的利润也相应增多。这段时期经济“航船”一直加速航行在“黄金水道”中,是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社会收入类型从危机时形成最劣质的“平板”型,向“橄榄”型的转变过程。

只有当横穿越过图8中E”点(对应将来“明斯基时刻”位置)“航道”最宽处后,由于利息和折旧两条“大堤”的“水域”越来越窄,对本意想得到对冲性融资者的惩罚越来越频繁、越来越严厉,融资者才会变得越来越谨慎。

总之一句话,图8中,由折旧曲线和利息曲线囊括的整个“芒果”型区域,都是对冲性融资者“闪展腾挪”的天下。而真实经济运行留下的“航迹”里,散布着对冲性融资的“浪花”。

九、停滞在充分就业状态上的投机性融资

那么,什么时机和什么条件下投机性融资才是主流融资形式呢?回答为,就在图8的充分就业处E点上!

从《重构经济学》“十六、E平衡点附近的决策和后果”的叙述中,已经知道这个充分就业的E平衡点是一个渐近稳定平衡点,这句话相当于说,它像是一个“黑洞”,周围的任何状态,都会受它吸引,最终聚集于此处。

把它应用到融资这回事上来,则就是说,在图10中,当一个任意四边形把E点包围起来后,如图所示,四边形上的点必定向E点靠近并最终汇聚。


图10


1至2这条边上所有点代表的融资形式,对照上节的叙述,它们都应该是对冲性融资,所以它们总是向着扩大生产规模的四边形内部移动。

而3至4边上各点代表的融资形式,却是庞氏融资。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些点上的融资,即无法支付利息(在利息曲线之下),也无法留足折旧(在折旧曲线之上),双亏损导致下一步合理的行动是违约清算了事。这样一来,边上的点也就向着缩小生产规模的四边形内部移动。

2至3边上各点的融资,因为无法支付利息(在利息曲线以下),所以也是庞氏融资,结果必然是清算。暂时看起来,那些四边形内部而又靠近该边的融资还能够存在,这也可称该边上的点都向四边形内部前进。

1至4边上各点的融资,倒是可以支付利息(在利息曲线以上),但无法留存足够的折旧(在折旧曲线以上),下一循环的再生产无法保持原来规模,是缩小再生产,原融资形成的资产缩水,所以也是庞氏融资。

以上所取的四边形可大可小,但不管大小,上述位于四条边上各点代表的融资,造成的后果全都指向其内部。现在,只要把四边形缩小到仅“含”E点时,就说明所有可以“存活”的融资都聚集在E处了。

紧接着的询问:“E点处的融资会是三种中的哪一种?”

答案是:“它们都是投机性融资。”

在图10上,E点恰为利息与折旧两条曲线交汇相交点。经济学的含义就是,由该点表示的国民总收入,留足了折旧,支付工资,剩下全部用于归还融资的利息。不过这样一来,融资到期必须偿付的本金却是一星点儿都无法归还了。

当然,由于留足了折旧,后一轮的再生产就是简单再生产,产出的国民总收入仍停留在E处,上一轮的分配方式照抄可用。但当融资约定的还本期限一到,迫于无奈,只能采取借新债还旧债的方式来继续融资。

按投机性融资定义:获得的现金流足够应付现时和将来的支付承诺,但没有剩余。于是位于E点处的所有融资者面临无法归还本金的窘境,但可借新还旧。

这种生生世世永久循环的投机性融资方式,却也是合理的。因为数学上早就有公式证明:永久利息的流量收入,可以转换成一次性资本的存量收入。所以,融资双方应该都有兴趣也都有耐心,把借新还旧这种投机性融资方式不断延续下去。

不过,有条绳索正悄无声息、不动声色地渐渐绞紧!

十、利息不断“吞噬”本金造成庞氏融资

理想的“岁月静好”在现实中总是“随风而逝”。

注视图11,图中的E点是折旧曲线与市场利息曲线的交汇处,根据上节的结论,所有的投机性融资都汇集于此处,更精确地且不出错地说,三种性质的融资,其平均值聚集在此处。


图11


而还有前叙那种“利息‘吞噬’投资”机制,却正在使得图中那条由最小利息决定的曲线(虚线),会由于折旧投资的不断循环投入而连续上升,结果是不断逼近市场利息曲线(实线),直至贴合,以至于越过。

其机理在于,一个确定值的最小利息流量的永久收入,必然对应一个确定值资本存量的一次性最大收入。而再生产过程中的折旧投资也是投资,当折旧投资也需要融资以支持时,融资的规模会越来越大,相应支付最小利息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反之也成立。“神龟虽寿,犹有尽时”,于是,当那条最小利息决定的曲线(虚线)不断上升,最终与市场利息曲线贴合时,就是投机性融资规模的极限。

此时就是整个国民经济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当进入下一轮再生产,人们还以融资方式充当折旧投资的投入时,这批融资的回报支付就会出问题,它质变为庞氏融资。

因为对这批融资的利息支付,已无法在成为“刚性体”的最小利息和最低工资中打主意,只能挤压下一轮的折旧投资,或者是变卖实物资产。而这两种支付方法的结果都导致国民生产总值下降。

当然,以上是对最后一份折旧投资而言,其余融资还都属于投机性融资,还是“岁月静好”。

人们啊,不要以为风暴尚在天边,离自己非常遥远。假以时日,它也将横扫到你们身上。

让我们看图12。当国民生产平衡点从E处移到E’点上时,一部分庞氏融资已经被清除,或者(合同期尚未到)待清除,所以E’点上集聚的仍为投机性融资。

不过,当再一次的折旧投资需要融资呢,再再一次呢?面临这样的前景,图中的E’点就如同“套”在折旧投资曲线中,被实物利息曲线“牵引”,“一步三回头地”向着决定性的E”点——明斯基时刻——“蹒跚”退行!


图12


十一、明斯基时刻——全部融资质变成庞氏并“爆雷”

国民经济状态,沿着折旧投资曲线向明斯基时刻退行期间,一路留下已经爆雷的或等待爆雷的庞氏融资。

当到达明斯基时刻,即图12中的E”点,为最后一份折旧投资的融资,将使得全体投机性融资瞬间都质变成庞氏融资。因为,此时此刻,图中的实物利息曲线再被抬高一丁点儿,竟使它脱离了折旧投资曲线。

这意味着,一方面,全部国民收入,已无法支付所有融资此时索要的所有利息,另一方面,人们即使变卖自己的全部“家当”——实物资产,也远远无法支付合同到期时必须偿付的本金。其原因在于,融资出借者的贷出本金,不光是形成实物资产的那部分,还包括历年来投入折旧投资的那部分。

这时,债务“天平”不是微微地倾转,而是像天平一端秤盘突然被取走重量级砝码时的瞬间倾倒。

从这个意义上说,只要清算,整个国民经济的所有资产都已资不抵债,全然破产。

如果此时企业再行融资,那么这样的融资就是心怀叵测的“庞氏骗局”!因为他们预先已经知道无法还债!

而在此前之所以被称为“庞氏融资”而不是“庞氏骗局”,是因为融资者本意是对冲性融资或投机性融资,这本意也为贷出资金者认同。这些融资此时变质为庞氏融资,却是形格势禁,非本意所为!

真实运行的经济环境中,银行作为金融中介,获得信息最为完整最为及时,所以也能最早“嗅觉”危机的到来。它们根据现实经济运行中,投机性融资者对本利偿付越来越力不从心,而且越来越多地转变成庞氏融资的事实,不得不为放贷可能违约的后果预作准备。一般而言,银行会提高风险准备金的比率,其中的三种方法,一是提高利息率,二是拍卖资不低债的资产,三是为控制风险而减少贷款,即惜贷。

提高利息率,相当于图12中,原来已抬高到临界点E”上的那条利息曲线,突然又向上提高了一段距离,这相当于,更多的投机性融资,瞬间质变成债务负担更重的庞氏融资。而又由于利息提高,对应资产价格下降,拍卖得到的现金将更少,结果更加重了债务偿付危机的严重性。还由于对融资者再也无法完整履行付息还本行为的疑虑,采取惜贷行为。这些都使得明斯基时刻“爆雷”时间提早,烈度加强。

我们可以判断的是,明斯基时刻,由于全体投机性融资全部转变成庞氏融资,并由对庞氏融资的清偿,由支付困难必然会导致一场经济危机。

十二、为什么说“经济周期运行”理论蕴涵“融资投资周期”理论?

以上,我们已经用“经济周期运行”理论,完整清晰地解说了明斯基创建的“融资投资周期”理论。

除此之外,我们还有如以下一些原因可以说明,是“经济周期运行”理论蕴涵“融资投资周期”理论,而不是“融资投资周期”理论蕴涵“经济周期运行”理论,也不是“经济周期运行”理论等价于“融资投资周期”理论。让我们来看看它们都是些什么?

一是,人们认定明斯基的分析仅仅集中在“排他性的金融市场”,并没有很好地解释经济和金融之间的关系。而“经济周期运行”理论的根基就是揭开货币面纱的实物型经济运行模型,而在此模型中可以清晰透视“融资投资周期”理论。

二是,明斯基分析中的资金杠杆比,是指自有资金与融资资金之比,即金融杠杆比,这也是目前流行的认识。但按照这种说法,经济危机爆发不至于如此猛烈。

因为,在明斯基时刻前那一瞬间,及时对全部融资进行彻底清算,因均为投机性融资,会发现此时债务仍旧平衡,理论上可以实现全面清算。在明斯基时刻前后那一瞬间,及时对全部融资进行彻底清算,虽然都转换为庞氏融资,但即使债务出现了不平衡,也仅是庞氏融资中一丁点儿的利息尚未支付,或者本金有那么一点点的缩水,这使得债务“天平”只会微微倾转,不至于爆发严重的经济危机。(“融资投资周期”理论的这个“漏洞”,似乎经济学家都没有意识到。有可能大家均无意识地认为在“明斯基时刻”,就应该要出现经济危机。)而明斯基在对金融不稳定过程的解释中,他含含糊糊地说结果取决于融资的结构特征、政府政策作用和中央银行作为。

但在我们的经济周期运行理论中,资金杠杆比,是指明斯基时刻实物资本加历年来积累的折旧投资,与全部实物资本之比,两者相差十分悬殊。如果清算,就如同“红巨星末期向心式大爆炸”,威力无比,而清算结果剩下的仅是“白矮星”一样的实物资产。这就是为什么经济危机爆发会如此猛烈,后果会如此严重的内在深层原因!

三是,“经济周期运行”理论不但提出“利息‘吞噬’本金”经济运行机制,用以描绘刻画“融资投资周期”理论。它还提出“利息‘蚕食’工资”机制,用于解释贫富为什么会分化、“橄榄型”社会如何向“沙漏型”社会转变等,而这些都是“融资投资周期”鞭长莫及的部分。

正因为以上还添加的三方面成果,所以我们可以大胆地断定,是“经济周期运行”理论蕴涵“融资投资周期”理论!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2-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4 天

发表于 2018-10-21 13:46 | 显示全部楼层
经济周期运行”理论蕴涵“融资投资周期”理论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18-10-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4 天

发表于 2018-10-21 13:47 | 显示全部楼层
写书呢?现代的人有几位还看书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18-10-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4 天

发表于 2018-10-21 13:48 | 显示全部楼层
说一圈归集到超额货币增长率上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18-10-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4 天

发表于 2018-10-21 13:56 | 显示全部楼层
外来的,本国的,要找个供需平衡。对本国的,供需平衡多点少点无所谓;外来的是多余的,世界找个均衡,问题就来乐,你不是控制者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18-10-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4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4 19:15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陈达)

    如果您对金融投资里的某些问题有着天然的好奇与兴趣,那么请花十到十五分钟时间来听达某扯个淡,感谢您的时间。

    最近看到个段子,说如何识别正规投资公司和骗子皮包公司:

    “长相猥琐,说话模棱两可,表情形同便秘,一说起投资总是谈起风险,表情淡漠、精神萎靡不振,一看就被生活的工作压力压得喘不过气,不敢跟你保证收益率的投资经理一般是行业翘楚。

    西装笔挺、成功架势十足、夸夸奇谈、口若悬河,动不动就给你说宏观趋势、自信得一塌糊涂,世界格局和行业趋势都按照他的嘴巴走,拍着胸脯保证收益率的基本是骗子皮包公司。”

    虽然因为工作的关系每天不得不装个西装革履、人模狗样的孙子,但我仍然要给这个段子点个赞,尤其是第一段中“一说起投资总是谈起风险”,以谈不谈风险来判断基金经理靠不靠谱,我感到了内心轰隆隆的共鸣。一般关于客户的两件事我一定会报以最深情款款的凝视:一是投资目标,二是风险偏好(risk tolerance)。无论美股如何连续十几天创新高——风险,始终应该是我们谈投资的头抬。

1、到底风险是啥?

    让我们做一个词源考据,无论是中文的风险还是英文的risk,都是一个舶来词,以下是其漫长的心路历程:古希腊语ριζα —>拉丁语 resicum —> 意大利语 risco —>法语risque —>英语 risk。古希腊词源指”根“或”石头“,拉丁语词源指”悬崖”,最后引申为“大海之上的难以避免”这个隐喻——恶海行舟,风来了,险就生。而现代语言对风险的定义,多半是“出现损失或伤害的可能性”。

    金融上对风险的理解,大约就有了“传统”与“现代”两派,彼此泾渭分明。在学校里的莘莘学子们,如果你同时修了《巴菲特投资理论》(很多大学都开类似的价值投资选修课)和《投资组合风险管理》这两门课,那你多半就要精神分裂。

    传统观点——或者咱就直接叫做巴菲特观点——认为风险就是“损失或伤害的可能性”,就按字典来理解。但是现代金融学就要追问,哥们我是要建模的好不好,你这跟 la la land一样如太虚幻境一般的“可能性”,我要如何量化之?我要怎么比较踢球和跳伞之间风险的大小:踢球很可能出幺蛾子,但一般最多就是断个腿;跳伞跳出黑天鹅的可能性极小,但一旦出事,就要沦为一摊肉泥。这两者,谁风险更高?

    不量化我怎么建模,不建模我怎么得诺奖?

    所以现代观点——或者我们可以叫做学术界观点——从经验主义入手,从大量的历史数据中发现一个大致规律:风险高(这里仍然理解为受损失的可能性高)的资产,一般其价格走势的波动就会比较大。

    于是他们给风险找了一个代理,叫波动,波大的风险就高,波小的风险就低;而波动本身又有个代理,叫标准差。接着他们又把风险分为系统性风险(systematic risk)和非系统性风险 (non-systematic risk),而按照现代组合管理的说法,非系统性风险(又叫公司特定风险,比如卖猪毛的怕猪瘟带来的股价波动)是完全可以被充分的多样化(diversification)给消弭掉的,所以在他们的眼里风险就只有系统性风险,而非系统性风险——除非你懒——不然是可以被做掉的。

    所以从现代组合管理的角度出发,风险就变成了无法被多样化掉的系统性风险,他们取名叫做 β(beta),读成开坦克的贝塔。贝塔衡量某个资产的预期收益之于整个市场预期收益的敏感程度......话说得严谨就很累,咱用大白话来说(没有学术般的严谨啊不要挑刺):贝塔就是资产的价格之于大盘价格的敏感度。贝塔小于1,则资产价格波动小于大盘波动;贝塔大于1,则资产价格波动大于大盘波动。

    巴菲特们自然要否定学术界的风险观。首先说说标准差,这个肯定不靠谱。比如有A、B两个股票,A 的股价过去六年最后一个交易日的价格分别为 1、2、3、4、5、6,而B股价为2、1、2、1、2、1。结果一分析,A的标准差远大于B,于是得出结论,A比B的风险要大......

    A股票六年以来稳稳地上涨500%,而B股票六年稳稳地被腰斩,结果A比B风险要大?听到这种话格雷厄姆的棺材板也要压不住了。

2、β

    再说说贝塔。

    贝塔那敌人就太多了,尤其是姓“价”的,对其喊杀之声锣鼓喧天。首先就是我们的巴菲特老爷子:

    “我们这种格雷厄姆-多德死忠粉,是从来不谈贝塔的,也不谈资产定价模型(CAPM)或者证券间的协方差,我们对此毫无兴趣。我们只关心俩事:价格与价值……(我们来举个例子),如果一个股票从市值8000万美元跌到了4000万美元,那么它的贝塔会更高。如果你认为贝塔可以衡量风险,那么虽然股票价格更便宜,但反倒看起来更危险。(这想法)是爱丽丝漫游仙境。” (出自《格雷厄姆-多德村的超级投资者们》演讲)

    巴老还有一句话:风险来源于无知。意思是你全知就没风险了,证券价格在那里波来波去跟你险不险有半毛钱关系。

    卡拉曼(Seth Klarman)说:“贝塔纯粹从市场价格来衡量风险,而基本上不看投资标的之基本面。并且令人发指的是连价格水平(price level)也被彻底忽视了(指贝塔只看价格波动)。照这种认知,在50美元价位投资IBM股票与在100美元价位投资IBM,风险相当。”(出自《安全边际》)

    “学术界与许多专业投资者想出了一个馊主意,用一个希腊字母贝塔来定义风险。他们认为历史上价格波动程度比较高的股票风险就更大。但是真●价投们肯定会认为这是在扯淡。一个高波动的股票也可能被极度低估,从而成为一个事实上风险很低的投资标的。”(出自《证券分析》序言)

    “贝塔同时也默认某一桩投资向上的潜力与向下的风险大概相等,此与我们知道的世界现实相违。历史的波动无法预测某种投资的未来表现(甚至未来的波动),所以用贝塔来测风险,很渣。”(出自《安全边际》)

    诺奖得主Eugene Fama教授和他的小跟班Ken French教授(对,就是搞 Fama-French模型的那俩哥们)在1992年就发表过研究,说明个股的历史贝塔无法预测未来贝塔。另外还有研究显示贝塔有回归均值(mean reversion)的倾向,意思就是只要时间一拉到天荒地老,所有股票的贝塔都会回归到均值——也就是“1”。所以很多人玩贝塔的时候就还要用个“调整后的贝塔”——将其往“1”上再调一调——总之玩法很多很乱。

    所以我们苦心孤诣用历史数据回归出一个贝塔,如获至宝,但在实践中却常感觉怪怪的。比如某个公司可能测出来贝塔等于1.4,但是市场突然闪个崩——像1987年10月黑色星期一那次暴跌20%一样,结果此公司或许就跟跌个12%。而这个时候你就很分裂了,尼玛这股票的贝塔到底是1.4还是0.6?

    从贝塔的角度来看,你的预测永远最多最多也就跟你的历史数据一样好。牛逼哄哄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就是这么翘辫子的。

    不得不说贝塔是我心中的痛。为啥,因为金融科班出身,当年象牙塔里教的都是贝塔、阿尔法、CAPM、APT 这些理论上很刚强但实践上却很坑爹的东东;而后来CFA的课程,也基本上是围绕着搞Beta搞组合管理这个核心。所以贝塔我是不得不学。

    但由于童年时代被价投理念洗脑,我早早就不幸得知贝塔在真实世界里的面目。所以可以说我是含着热泪将这些学院派的知识学完,同时心里却又不得不满腹狐疑。那种认知失调的纠结与痛苦,没人能懂。

3、风险越大,回报越大;风险越小,回报越小?

    学术界的那一套在实务上很多时候其实玩不转,所以在真实的金融世界里,我们还是要搞出点实用主义。比较常见的就是J.P.Morgan搞出的 VaR 模型,可翻译为“价值at风险”模型(貌似是某雪球大V的大名?),来衡量某一金融产品或组合的最大可能的损失。

    VaR可以测量某一时间内的潜在损失,以及产生该损失的可能性。比如10% monthly VaR=5%,读成在这段时间内,10%的情况下该资产(组合)市值会下跌至少5%。我这里也无意于展开深入介绍这个模型,总之是其思想核心,还是能追溯到风险的本意:产生最大损失的可能。

    当然还有人认为光理解为“损失的可能性”还不够,比如达摩达兰教授(Aswath Damodaran)就说,谁对风险的定义最高明?中国人啊。中文里的“危机”一词,你看,有危之处必有机。其他人只看到了风险的损害,或者只看到不受欢迎的波动,但却不像中国人一样看到了风险所带来的机会。关于这个说法.......中文造指好的哥们怕是忍不住要来喷一下,听说最先是肯尼迪造的谣。

    所以就牵引出一句古老的谚语:风险越大,回报越大。但这句谚语到底靠谱吗?

    这句话反正与学院派的观点不谋而合,所以其实也是很多金融理论的一个前设。风险=波动,他们认为波动越大,预期收益也应该越大,不然此组合就不在有效前沿(efficient frontier)上,而不在有效前沿上的奇葩我们是不考虑的。

    这个思想影响很深远。比如我们考察基金经理的业绩表现,2016年王经理基金回报10%,徐经理基金回报20%,两人谁更牛逼?买菜大妈们脱口而出那肯定是徐经理了徐经理我爱你。但直接比收益率是最拿衣服的做法,因为王经理可能是只玩蓝筹的,而徐经理可能是只玩创业板的,俩平台的风险本来就不一样,那怎么能直接比收益捏?所以我们最好能看一下该组合“单位风险能带来的收益”。

    于是这里要做个除法。根据现代组合理论 风险=波动,咱就可以把分子定为“组合收益-无风险收益”,分母就是“组合的平均标准差”,上下一咔嚓,就是大名鼎鼎的夏普比率(Sharpe Ratio),衡量风险调整后的收益水平。现代组合理论认为这样你才能决定王经理和徐经理你更爱谁。

    这就是“风险越大、回报越大”这大白话经过理论抽象后的版本。Sharpe Ratio还有一个近亲叫 Information Ratio,来衡量基金经理获取主动型收益的能力。不管怎样,风险(波动)与预期收益成正比是大师教授们搞出这些个 ratio 的前提。
巴菲特对此表示:呵呵。

    他说 (大神的话我这里还是老实摘录、直接引用吧,出自《格雷厄姆-多德村的超级投资者们》演讲):“不否认我们的生活中风险与回报是呈正相关的。比如你给我一把左轮手枪,上一颗子弹,转一下,对我说:朝你的大脑袋开一枪,我给你一百万。我会礼貌地拒绝,大概是因为觉得一百万不够。然后你可能会说:那我给你五百万,但是要开两枪。此时风险与回报正相关。

    但是价值投资正好相反。如果你花一块钱去买六毛钱的资产,这比你花六毛钱去买一块钱的资产风险高多了;但是后者的预期回报却更高。在一个价值投资者的组合里,预期回报的潜力越大,风险其实就越低。”

    另外巴老对为何要量化风险也困惑不已。为啥非要量化风险啊?对于价值投资而言,风险不是 0 就是 1。有风险的地方,我们不去不就完了嘛。(还记得芒格那句脍炙人口的名言?)

4、风险厌恶

    现代组合理论的很多观点一般都有一个假设前提:人都是风险厌恶(risk-averse)的。当然这里的“风险厌恶”并不是指与风险不共戴天,还是跟前文说的一样,乃是“如果要让我吃一份风险,那你必须同时喂我一份相称的预期收益”,白吃的风险我可不愿意去吃。但是这种假设其实不是我们的真实世界。

    人一定厌恶风险吗?其实不一定,比如让你做个陈词滥调的二选一:

    第一,现在就给你十万刀。

    第二,现在先不给你钱,一年后咱扔个硬币,国徽就给你二十万刀,数字你就给我十刀。

我不认为所有人都会去选第1个选项,虽然选择2的人其实不太理性:1. 两个选择的期望值不相等,直接拿十万刀的期望值是100000;扔硬币拿两万刀的期望值是(200000 X 50% (-10) X 50%=99995,理性的人不该选99995而放弃100000;2. 钱有时间价值,即便期望值相当,你也应该选择拿眼下的钱,而不应该去考虑一年后。

    那为啥有些人会在此时不理性地选择2呢?

    因为风险有效用嘛,这一场华丽的冒险会让你接下来的一整年充满了娇羞、兴奋与期待(对某些人而言可能二十万刀毫无内心影响,那就加到两千万刀罢)。那么效用是啥?一个最庸俗的说法,效用(utility)可以理解为某个事或物给你带来的爽度,所以啪啪啪会有效用、吸烟对某些人而言也很有效用,而“风险与刺激”本身就会对某些人带来极大的效用,不然就没法解释赌场这个东东。

    在美国各地有许多赌场,我也偶尔会去光顾。但我自己有个原则,就是只花一百,输光离场,绝不流连忘返。 我一般只玩 Craps(一种掷骰子的游戏,其实我很喜欢玩德扑但是一百块根本上不了桌),因为此赌局从概率上来说赌场优势(house advantage)比较小,只要策略别太激进,一百块其实可以玩很久。

    但是无论如何我都能理性地认识到,除非我当日运气逆天,不然只要时间一玩久,我是肯定要亏钱的。那某些金融理论这里就要奇怪了,我知道自己稳输为啥我还非要去做送财童子呢?

    因为“追求风险”这事本身就会让人很爽嘛。所以我花一百块,其实跟花一百块门票钱去迪士尼一样,就是买个爽度与效用。 如果你理论假设所有的人只要没有明面上的回报(预期收益)就不会去承担风险,那就没法解释在高速上飙车这件事,除非飙车的都不能算人。

    我们的造物主的手艺巧夺天工,所以大千世界什么样的奇葩都有。你非要说如果不厌恶风险你就不是个理性的人,那我只能说你实在是太以己度人、太自以为是了。

5、了解自己的风险偏好

    那既然上苍把我们造得如此不同,我们在做投资时的第一课,就应该是对自己的风险偏好有清晰的认识。但其实“清晰地认识自己”谈何容易。

    风险偏好简单点说可以切成两半,一是承受风险的意愿,二是承受风险的能力。意愿和能力只要和谐一致一般就没啥大问题:比如你有万贯家财,那你当然可以时不时地梭点期货期权来陶冶情操;或者你虽然家徒四壁,但是却不作不浪不放荡,那最多就是个节衣缩食,不大会遭啥灭顶之灾。

    王小波说过人类一切痛苦都来源于欲望与能力的落差(大意),所以具体到投资的风险偏好里,比较难办的是意愿和能力不和谐。比如一哥们是个啥县级市首富,结果丫钱全投资了美国国债,这就有点太怂了。或者另一个哥们有青云之志与钢铁般的意志,但是却拿出闺女下半年要交的大学学费直接杀入港股找个涡轮suoha,这就有点禽兽不如了。

    这样的人就需要一些正确的风险教育,前者是要让他man一点,而后者是要让他像个man一点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2-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3-11 21:04 | 显示全部楼层
发帖的时候 刚好是最低点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8-5-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声明:1、本站所有广告均与MACD无关;2、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网友发布信息非MACD观点与意思表达,因网友发布的信息造成任何后果,均与MACD无关。
MACD俱乐部(1997-2019)官方域名:macd.cn   MACD网校(2006-2019)官方域名:macdwx.com
值班热线[9:00—17:30]:18292674919   24小时网站应急电话:18292674919
找回密码、投诉QQ:89918815 友情链接QQ:95008905 广告商务联系QQ:17017506 电话:18292674919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陕ICP19026207号—2  陕ICP备20004035号

举报|意见反馈|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MACD俱乐部 ( 陕ICP备20004035号 )

GMT+8, 2024-4-26 23:48 , Processed in 0.067383 second(s), 10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