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由繁至简的炒股秘籍股票配资送值得信赖我出资你炒股赚大钱自己操盘配资财源滚滚
查看: 9247|回复: 37

禅的故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4-23 11:37 | 显示全部楼层

禅的故事

来自:MACD论坛(bbs.macd.cn) 作者:汀兰 浏览:9247 回复:37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 原创:大时代  2005-04-20 23:09  智慧   浏览/回复:241/12】  
  作者:明空
  ISBN:7-80187-414-5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9-01
  书价:25.0
  图书简介:
  禅是探究人生命意义的极高智慧,是悟道的精髓。如果说,异化的心灵如同荒漠,禅就如同清风甘泉,如当头棒喝,让我们保持着觉醒,导引着我们的心灵进入自由超脱的境界,禅,十分值得我们去探求和寻索。书中每一则故事都充盈着佛教智慧,隐含着人生真谛,实为一本觉悟人生的最佳图书。
  
  上篇 禅宗的轨迹
  
  佛教有大乘小乘之分。在公元1世纪左右,出现了一种关于佛教的新诠释,它强调慈悲精神,其理想不是离群索居,而是行菩萨道,把自己的全部生命投入到帮助他人的事业中去。这种新诠释就是大乘佛教。而以前的部派佛教被称为小乘佛教。
  
  拈花微笑
  作者 : 明空
  
  禅的宗旨是从佛教传下来的,距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
  
  据《大梵王问佛决疑经》里记载,有次大梵天王把一枝金色波罗花献给释迦牟尼佛祖,请佛祖为众生说法。释迦佛祖对着台下众生,默然不说一句话,只轻轻地手拈波罗花,向大众环示一圈,大家都不了解他的寓意,只有大弟子摩诃迦叶,会心地展颜一笑,于是释迦便当众宣布:“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这便是禅宗的开始。
  
  所谓“正法”,指佛在世及其入灭后的一段时间的纯正的教法;所谓“眼藏”,指心法深广,能含藏万德。
  
  佛祖传授给迦叶尊者,乃至后来禅宗一脉所传的,就是这个“正法眼藏”。
  
  摩诃迦叶是古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人,属婆罗门种姓。他原来并不信佛,在释迦牟尼成道的第三年,迦叶受佛陀的感召皈依佛门。据说他八天就得道成为阿罗汉。迦叶是佛陀生前最得意的门生之一,被列为佛祖十大弟子之首。迦叶入佛门后,曾率领五百弟子在韦提河山修习头陀苦行,被称为“头陀第一”,佛祖称赞他“大行渊广”。
  
  禅宗认为,佛在灵山会上的“拈花示众”,是要弟子们领会佛教的根本精神,迦叶的“破颜微笑”则是暗示了他已得到了佛陀思想的真髓。这就是“以心传心”的无言之道,被禅宗看作为“教外别传”。如此,摩诃迦叶成为了禅宗的开山祖师。
  
  二十八祖
  作者 : 明空
  
  佛祖灭度后,摩诃迦叶取得了佛界领袖的地位。他完成了一项伟大的工程,就是主持了第一次结集三藏(经、律、论)经典的会议。
  
  在这次会上,佛陀的另一位大弟子阿难作主诵人,背诵了释迦牟尼生前所讲的佛法。阿难背完,迦叶请众比丘当场审定,大家一致认为:与佛祖所说一模一样。这些经按经、律、论分类加以整理后,就是现在我们所见的佛经的最初形式。
  
  三藏结集后不久,迦叶对阿难说:“我今年不久留,今将正法付嘱于汝,汝善守护。”
  
  说完,他对阿难念了一首偈语,然后就来到摩揭陀国的鸡足山,入灭逝世。于是,“正法眼藏”又传到了阿难这里。阿难也就成了西天禅宗二祖。
  
  阿难是“阿难陀”的简称。他是释迦牟尼的叔父斛饭王的儿子,也就是佛陀的堂弟。释迦牟尼觉悟得道后曾返回家乡,为亲人说法,25岁的阿难就跟从出了家。他在佛陀身边忠心耿耿地待了25个年头,深得释迦真传。他博闻强记,才学渊富,被称为“多闻第一”,是佛祖十大弟子之一。迦叶召集第一次结集,指定阿难升狮子座,复述经藏,背诵佛法。当时阿难就宣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某处说某经教,乃至人天等作礼奉行。
  
  于是这就成了现存佛经的卷首语。“如是我闻”即指这是由阿难亲耳听佛说后记忆背诵出来的。
  
  阿难从迦叶处得佛祖衣钵,为二祖后,尽心尽力,使佛教僧团得到了发展。
  
  (图-释迦-14)
  
  阿难因为学识渊博,名气很大。他入灭前离开摩揭陀国前往吠舍离国,来到两国的界河——恒河时,双方国王都派兵来抢,想让他留在各自的国家里。阿难为了避免两国兵戎相见,“平等度诸有情”,就乘船来到河中央,准备自焚。当时山河大地,一齐震动齐鸣。雪山的五百仙人从空中飞来,礼拜阿难,希望能得到超度,从而解脱。阿难接受了他们的请求,把恒河变成了金地,为众仙人演说“正法”。这时又有以前跟随释迦佛祖听法的五百弟子——五百罗汉从天而降,为五百仙人出家剃度。众仙人有二位立即成了罗汉,一个叫商那和修,一个叫末田底迦。阿难知商那和修堪任“正法”,就对他说:“以前佛祖把正法眼藏付嘱迦叶尊者,迦叶入灭又传给我。现在我也将入灭,我把它传给你吧。”
  
  说完,阿难也对商那和修念了四句偈语,然后腾身而逝,不见踪迹。
  
  于是,商那和修成了西天禅宗的第三位祖师。
  
  就这样,在灵山会上,世尊拈花,迦叶微笑,授受“正法眼藏”。“教外别传”的禅宗,据说在佛教的“家乡”——古印度,辗转相传了二十八代,这就是禅宗史上著名的“西天二十八祖”之说。
  
  达摩东渡
  作者 : 明空
  
  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是东印度人。他得法后,游方行化到了南印度。南印度国王香至崇奉佛教,他的三位王子也信奉佛法。
  
  般若多罗有心考察了一番,知道三太子菩提多罗是法器,只因时机未到,所以他暂没吭声。等到香至王驾崩,举众悲痛欲绝,只有菩提多罗在灵柩前坐禅入定。七天以后,三太子起身要求出家。般若多罗为他授了具足戒,并对他说:“佛祖把正法眼藏传授给迦叶尊者,辗转到了我,我现在要传给你。”
  
  般若多罗传法完毕后,说了四句偈语,然后站起,伸开左右手,各放二十七道五彩斑烂的光芒。又腾身跃到虚空,化火自焚。当时空中的舍利于如雨般落下,菩提多罗收后建塔供养。
  
  就这样,“以心传心”的禅宗宗旨从迦叶起传了二十七代,最后传到了南天竺国香至王的三太子菩提多罗(后改菩提达摩)。
  
  菩提多罗是禅宗划时代的人物。从他起,西天禅宗把发展方向转到了中国。菩提达摩作为西天禅宗的二十八祖,担起了这历史的重任。
  
  达摩渡海东来,先从广州上岸,与南朝的梁武帝见面。梁武帝是当时笃信宗教的皇帝,不但虔信佛教,同时也崇尚道教,所以一见达摩大师,便问:“我修造了这样多寺庙,做了许多的佛事,你看有什么功德?”
  
  达摩大师肩负宣扬正信佛教的心法使命,便老老实实答道:“并无功德,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
  
  因为梁武帝“有眼不识真佛”,他于是就走了。后来梁武帝后悔,派人前去追赶,眼看前面已经没有路了,达摩“一苇渡江”来到北魏,在那里他不吃不喝,面壁静坐了9年。相传在他面壁的最后一刻,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道:“天上地下,惟我独尊!”
  
  他成佛了。
  
  传法僧璨
  作者 : 明空
  
  达摩寂灭后,寻找一位堪任大法的“法器”的使命,又历史地落到了慧可的肩上。
  
  有一天,有一位看上去已四十多岁的居士来见慧可,说:“弟子之身被重病所缠,请大师为弟子礼忏说罪,以得宽恕。”
  
  慧可就像当年达摩一样答道:“把你的罪过拿来,我替你礼忏。”
  
  这位居士想了半天,茫然道:“我找不到我的罪。”
  
  慧可道:“我已经替你礼忏完毕!你应该按照佛法出家为僧。”
  
  居士道:“今日我见到大师,已知就是僧人了。但还不知道什么叫佛法?”
  
  慧可道:“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无二,僧宝无二。”
  
  这位居士听了慧可的这几句话,深有所悟:“直到今天我才知道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就像心一样,佛法无二啊!”
  
  这才是达到了悟心成佛的宗旨。故慧可听后,特别高兴,非常器重他,随即剃度出家。并夸奖说:“是吾宝也,宜名僧璨。”
  
  慧可看中了僧璨,于是将所承达摩的法印及法衣传授给他,并念偈语道:“本来缘有地,因地种花生;本来无有种,花亦不曾生。”
  
  慧可传法后,叮嘱僧璨隐居深山,说不久将有法难,他自己必须遇害以酬宿债。
  
  慧可之后去北齐邺都大弘禅法,随时为众人开示心要,皈依者甚多,道誉甚广。
  
  三四十年后,他在匡救寺讲道的时候,寺里有个辩和法师对他极为不满。因为他的听众有不少都去跟慧可参禅了。辩和法师到知县翟仲侃处大肆诽谤。翟知县听了谗言,对慧可施以非法,而慧可坦然接受。慧可遇难时,正值一百零七岁的高龄。
  
  一心不生
  作者 : 明空
  
  三祖僧璨大师得法后,听从二祖的嘱咐,一直隐居于皖公山。又逢后周武帝灭佛毁法,僧璨只好出入于太湖县司空山,住在偏僻之所,十多年,竟不为时人所知。
  
  隋开皇十二年,有个才十四岁的小沙弥叫道信,来向他求解脱法门。他问道信:“谁绑你了?”
  
  道信随口就答:“无人绑。”
  
  僧璨提醒似地问:“既无人绑,那为什么还要求解脱呢?”
  
  道信一听此话,当下大悟。于是就跟随三祖,成了他的近侍。服了九年劳役后,才得衣法。僧璨的传法偈为:
  
  花种虽因地,从地种花生;
  
  若无人下种,花地尽无生。
  
  僧璨把衣法传给道信后,自己就到罗浮山隐居了。过了二年,又返回皖公山。一个月后,许多人纷纷前来求法问道,僧璨为四众广宣心法要诀,然后就在法会上,在一颗大树下双手合掌,安然而逝。
  
  僧璨留下的重要文献,有《信心铭》。它的主要内容就是歌颂“一心不生,万法无咎”。所谓“一心不生”,就是不生的佛心。所以,《信心铭》‘开头就说:“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欲得现前,莫有顺逆!……六尘不恶,还同正觉”。最后是:“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语道断,非去来今。”
  
  虽然学者们考证,认为《信心铭》是公元9世纪初叶,假托僧璨所写的伪作。但它充分表达了“悟心”的禅意,也可以说明当时禅宗的基本特色。
  
  “借宿”转生
  作者 : 明空
  
  四祖道信从僧璨处得衣法后,一心精进,不敢有一丝懈怠,相传他六十年中,胁不着席。
  
  唐武德年间,道信到蕲州黄梅,住在破头山,说法示众,听从者很多。当时山里有一个种树的老人,也一定要跟他出家,他对老人说:“你现在老了,出家无用。若一定想出家的话,可待来生。”
  
  多年后的一天,道信到黄梅县去,路上碰见一个小孩儿,相貌奇秀,不同于一般的儿童。他就问这孩子姓什么。
  
  小儿答道:“即使有性,也不是常性。”
  
  道信又问了他一次姓什么。
  
  小儿答:“是佛性。”
  
  道信继续问:“你没有姓吗?”
  
  小儿紧接着答:“因为性空,所以无姓。”
  
  如此,道信才知道这小孩儿就是前面那个提出要跟他出家的老人转世。
  
  原来,那位种松树的老人受了道信的激发后,便准备丧命转生。他来到河边,向一位洗衣服的姑娘“借宿”。这姑娘不明白他的意思,说要回去问问父母。老人说:“你只要答应一下就行。”
  
  这姑娘糊糊涂涂地应了声,于是老人便投到这姑娘的胎中了。
  
  姑娘怀孕后,被他的父母发现,大怒,认为未婚先孕,是辱败门庭的行径。于是将她赶出家门。姑娘无处可去,只好白天为人家纺纱织布,晚上在人家屋檐下过夜,甚至有时行化乞讨。最后生下一子。姑娘认为这是不祥之物,所以把他扔到一个脏水浊港中。
  
  第二天跑去一看,孩子不但没死,反而气色极好,正逆流而上。姑娘大惊,知道不是一般人子,把他捞起,带回去抚养。稍稍大一点后,就跟着母亲一起讨饭,邻里巷人都喊他“无姓儿”。有次碰到一位相面先生,他仔细端详后道:“这孩子面相极好,只是还缺七种
  
  相,赶不上如来。”
  
  这孩子因为没有父亲,所以,他自然也就说不清自己到底姓什么。
  
  道信知道了这孩子的来历,就带他到他母亲的住所,恳求允许这孩子出家。孩子的母亲因为带着孩子行乞不方便,再加之知道此子的“宿缘”,所以非常痛快地就答应了。
  
  这个没有姓的孩子就这样成了四祖道信的徒弟。待他长大成人,道信就把衣法传授给了他,并念了一首法偈云:
  
  花种有生性,因地花生生,
  
  大缘与性合,当生生不生。
  
  唐贞观年间,唐太宗因为仰慕道信祖师的德风,多次召他入京。他都以身体有病而推辞了。最后一次,唐太宗对使者说:“如果道信再不肯来,那就把他的头拿来见我。”
  
  使者把这个意思告诉了道信。谁知他毫无惧色,引颈就刃。这么一来,反把使者给吓退了。太宗听后,更加钦慕了,自然不再强迫他进京,还赐给他许多珍宝,以遂其志。
  
  唐高宗永徽年间,道信就终于破头山。徒众们在山上建塔供养。一年后的四月八日,塔门忽然无故自开。道信的面貌俨然如生时一般。自此,门人再不敢关闭塔门。
  
  东山法门
  作者 : 明空
  
  四祖的直传弟子是五祖弘忍,也就是那个无姓的小孩。他被道信收留时,才七岁。十三岁时,正式剃度为僧。
  
  他在四祖门下,白天从事劳动,夜间静坐习禅。道信常以禅宗顿渐宗旨考验他,他触事解悟,尽得道信的禅法。道信圆寂前,付法传衣给他。道信圆寂后,由他继承法席,后世称他为禅宗第五祖。
  
  由于当时僧俗道众仰慕弘忍是达摩的正统,所以四方跟从弘忍学禅的人很多,于是弘忍又在离破头山(双峰山)不远的凭茂山另建道场,名东山寺。弘忍在此继承和发扬道信禅学,所以,当时称弘忍的禅学为“东山法门”。
  
  东山法门实际包括了道信、弘忍两代禅师的禅学,因为弘忍曾三十年不离道信左右,尽得道信禅学思想精华。他以后宣传的禅学思想,也与道信一致。
  
  弘忍门下的弟子很多,见于各种记载的就有25人,而被认为能传其禅法的有11人,这些人分散在全国,各为一方师,聚徒传法,声震朝廷。因此,自达摩传来的禅宗,其真正的发展壮大,可以说始自弘忍门下。弘忍的两位大弟子——慧能、神秀,一南一北,一宗《般若》,一宗《楞伽》,一倡“顿教”,一创“渐教”,开创了中国禅宗最辉煌的历史。
  
  旁支“牛头”
  作者 : 明空
  
  四祖道信门下除了有五祖弘忍直承其衣钵,还有一位杰出的弟子,他就是禅宗史上牛头禅的创始人——法融。
  
  贞观十年(636),法融到南京牛头山幽栖寺北岩下构筑了一所禅室,日夕参究,数年之间,同住的法侣就有一百多人。
  
  牛头山有佛窟寺,其中藏有佛经、道书、佛经史和医方图符等七藏,是刘宋初年刘同空造寺时到处访写藏在寺里的著名经藏。法融得到佛窟寺管理藏经的显法师的允许,在佛窟寺潜心阅读,达八年之久,摘抄各书的精要,然后回到幽栖寺,闭门从事研究,为他创立牛头禅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贞观年间,四祖道信过江,望牛头山,顿锡言道:“此山有道气,宜有得之者。”到牛头山,与法融相遇,性合神解。法融的禅学思想得到道信的印证。道信告诉法融说,传自达摩祖师的衣法,只能付嘱一人,他已将此付与弘忍了。所以法融可以自立一支。
  
  法融后来果然在牛头山创宗,世称“牛头禅”。道信的这一傍出的支派,辗转传了六代。初祖法融,后传智岩,智岩传慧方,慧方传法持,法持传智威,智威传慧忠。合称“牛头祖”。后慧忠下有惟则,惟则下有云居智。智威之下有玄素,玄素下有道钦。道钦在径山立寺传法,所相承传受的都是牛头禅的宗旨。
  
  贞观二十一年(647),法融在幽栖寺开讲《法华经》。永徽三年(652)邑宰请他出至建业讲《大品般若》。江宁县令李修本又请他讲《大集经》。显庆元年(656),因司功萧元善的再三邀请,法融住建初寺,次年圆寂于该寺。
  
  牛头禅的宗意主要是以般若思想为背景,达到世界万物以及社会人生如梦如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丧己忘情”,超脱苦难,获得解脱。
  
  牛头禅相传六代后,至唐末渐衰。日本僧人最澄入唐求法,曾从天台山禅林寺僧俺然受牛头禅法。
  
  法融因当年在佛窟寺精读“七藏经书”,是一位精研般若而又博涉“道书”的学者,受道学的影响,他所创立的牛头禅也体现了“老庄化”、“玄学化”的特色。
  
  所以,牛头禅的形成与发展,对佛教的中国化进程,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衣”止六祖
  作者 : 明空
  
  五祖弘忍对中国禅宗,乃至对中国佛教的一个不可抹灭的功绩,是他“伯乐识马”,选定慧能为六祖。中国禅宗因为有了六祖而焕发了新的活力;渊自印度的佛教又因为禅宗的革命而真正成为中国化的佛教。
  
  慧能的原籍本是范阳人(今河北省涿县),父亲就在那里做官,后来因贬谪流放而到了新州(今广东省新兴县)。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兴许是生活所迫,他与母亲一道又移居到了南海——广州去住,长大后以打柴为生,维持母子的生活。后来他在一次卖柴的时候,听人朗读《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际,他豁然有所省悟,问起来,知道弘忍大师在黄梅(今湖北省黄梅县)冯墓山以《金刚经》教人,使人“即得见性,直了成佛”。慧能于是辞别了母亲,到黄梅去参礼弘忍。
  
  不管经籍中记载他与弘忍的见面的情形究竟是怎样的,总之这是一个颇富戏剧性的场面:
  
  弘忍和尚问慧能曰:“汝何方人,来此山礼拜吾,汝今向吾边复求何物?”慧能答曰:“弟子是岭南人,新州百姓,今故远来礼拜和尚。不求馀物,惟求作佛法。”大师遂责慧能曰:“汝是岭南人,又是猫獠,若为堪作佛!”慧能答曰:“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猫撩身与和尚身不同,佛性有何差别?”大师欲更共议,见左右在傍边,大师更不言,遂发遣慧能,令随众作务。
  
  慧能的话,无疑使弘忍大吃了一惊!但是他被派到了碓房踏碓,一共八个多月,昼夜不息。
  
  一天,弘忍召集门人,要大家各作一首偈,察看每个人修行的境地,以便传付象征着获得了禅宗正统的僧衣与禅法。当时弘忍门下共有七百余门徒,而其中最著名的一位,就是后来成为北宗禅宗师的神秀,学通内、外典,为众人所景仰。大家都推神秀为代表,以示修行的境地。神秀便写了以下的偈语: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常拂拭,莫使惹尘埃。
  
  弘忍知是他写的之后,仅致一番赞叹之辞,令众僧人念诵。而弘忍对此的评语却是: “汝作此偈,见即未到,只到门前,尚未得人……作此见解,若觅无上菩提,即未可得。须入得门,见自本性。”也就是说,
  
  神秀此作,还没有进入禅悟之门,因此并未见得“自性”。
  
  当这偈语传到了慧能耳中时,慧能的反应是这样的:“美则美矣,了则未了”,即神秀的偈,虽然表现了他对佛法的认识,然而他并未“见性”,并未彻底了悟。因为对于慧能来说,如果不识自己的本心,就是学了再多的佛法,也毫无益处。而一个人如果识心见性,就可以了悟佛法大意——佛法所启示人们的,不正是唤醒潜存在于每个人心中纯真的本性吗?禅即是佛心,然而如果只拘执于知识和思想的范围之内,则容易遮蔽了本来自由的心,这便是般若智慧。然而这种智慧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说意义上的智慧,而是能认识到万物皆空,然后超越一切的智慧。于是他请人在神秀偈语的边上写下了自己的体悟: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首偈语显然使那些僧人们再次地沸腾了!当弘忍见到此偈之后,不管他心内是如何的感动,然而对众人所说的话却仍然是“此亦未得了”。
  
  可是,五祖却在夜间悄悄来到碓房,问他米白了没有,他便答道:“白了,只是没有筛。”五祖便以杖三击其碓而去。慧能就在三更来到五祖屋中,五祖再一次为他说《金刚经》,说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句,慧能彻悟自性本不生灭,本无动摇,本来清净能生万法。于是,五祖就为慧能付衣法,并念偈: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
  
  无情复无种;无性亦无生。
  
  传法结束后,五祖劝他最好深藏不露,等到了适当时机再公开出来宣扬佛法,并教他:从此以后,“衣”止不传,因为那个时候,禅宗已经完全为外界普遍承认,不必再靠衣钵相传来表示信脉。如此,慧能成为中国禅宗道统继承人的第六代祖师。
  
  慧能于是得法而去,携带着象征禅宗正统传人的衣钵。
  
  慧能离去的第三天,整个寺庙里的人都知道了这件事,并为之愤愤不平!以原来为武将的陈惠顺为首,立即动身追赶带走衣钵的慧能。他最先追上了慧能,慧能把衣钵放在一块大石头上对他说:这衣钵表示信仰,不可力争,如果你想要它,那你就把它拿走吧。惠顺想拿衣钵,但是他没有拿动,于是不再拿了,敬畏之感充满了他的全身,他说:我只是远来求法,而不是为了衣钵。慧能于是便传法给他:如果你是为求法而来,就请首先摒除一切外缘,断绝一切思念。不要想到善,也不要想到恶,只看看你这个时候的本来面目,这本来面目甚至在你出生以前就有了;如果你能反求诸己而认识你的本来面目,秘密就在你自己的心中。惠顺言下大悟,于是拜六祖为师,更名惠明。
  
  慧能的基本思想是,如果不知道心,纵使学了佛法,也是没有用的。能看清楚本心,即可说是稳健的佛心。这种意旨对当时的佛教界来说,无疑是惊天动地的一种宣言,即他在印度传统的佛教之外,做出了一个多么新的发展!在慧能未出世以前,禅宗虽也讲求顿悟成佛,然而在大体上仍然是“依教禅”,因为那是依戒、定、慧而修行的。
  
  到了慧能这里,禅宗才真正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禅,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所以在他的身上,我们没有看到他用任何语言来阐释佛教教义,而是以自己最为原始的和创造性的体验来表现一个人的悟境。这个悟境,就是他在佛教方面所达到的造诣——所以铃木大拙指出,在慧能之前,人们说“你就是佛”或者“你与佛是一体的”等等,同慧能的方法比起来,都太陈旧了、太平淡了、太无法引起人们的注意了,这是因为它们太概念化和太抽象化了,不够具体,当然也就不生动、不深刻。
  

[ Last edited by pass on 2005-4-29 at 11:39 ]
参与人数 1 +5 时间 理由
pass + 5 2005-4-29 11:40

查看全部评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12-3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4-23 11:38 | 显示全部楼层
【 · 原创:大时代  2005-04-20 23:11 】    
  仁者心动
  作者 : 明空
  
  六祖到了广东,弘忍门下还有人在找寻他,因此许多年来,慧能只能是东躲西藏,混迹于农商渔猎。
  
  他与猎人在一起的时候,猎人让他看网,他便偷偷地将猎物放走;吃饭的时候,就将野菜放在猎人的锅边煮食,而不吃里面的肉。后来他到了广州的法性寺,在那里听印法师讲《涅檠经》。当时因风吹幡动,引起了僧人的争论。有的说是幡在动,而有的说是风在动,慧能却一语破的地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
  
  慧能的回答不仅使众僧惊异,同时也惊动了印法师,而且,印法师也猜出了他一定就是五祖弘忍的传人,经过一番对答,慧能被印法师视为“化身菩萨”,在那里,慧能才正式削发归依于佛门之中,并在那里接受门徒的礼拜,开始传法。这时已距他从五祖那里接受法统足有十七年之久了!
  
  仪风元年(676)正月十七日,由印宗出面,会集当地高僧,为慧能剃度。二月八日,又由智光法师主持,为慧能授了具足戒。这样,慧能才算正式出家,成为一个真正的和尚。这时慧能三十九岁。
  
  印宗法师为慧能剃发后,又拜在慧能门下,做了慧能的弟子。
  
  慧能的影响很快就传开了,不仅当地的人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即使是远方的人,也不畏山高路远,来一睹他的风姿并以为荣耀。他的名声终于也传到京师了,武则天和中宗都下诏让他赴京,可是他都推辞掉了。
  
  在禅宗史里面,慧能是一个谜一样的人物,如果对照各种文献,就会发现前后的龃龉之处,显然,现在人们眼中的慧能,是一位已经被理想化和典型化了的人物。而这种理想化与典型化,却最为精确地涵盖了南宗禅学的基本精神与性质,而这一切都包括在出身、成分、文化、民族、地理以至于政治倾向里面了。
  
  正因为慧能意义十分重大,有人谓之为“禅宗的革命”,有人则说在慧能之前,中国只有“禅学”而无“禅宗”,因此他是中国禅宗的实际开创者,等等,都表明慧能在中国文化史、宗教史乃至思想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弘法宝林
  作者 : 明空
  
  印宗成了慧能的弟子以后,慕名而来投师的络绎不绝,慧能很快就有了几百名弟子,他就在法性寺中的菩提树下,为众人说法。他自称是“东山法门”,名义上是阐发弘忍一系主要依据《金刚经》而发挥的佛法思想,实际上大都是在宣扬自己根据《金刚经》思想又进—步独创的东西。法性寺(今称“光孝寺”)中仍保存着与慧能大师有关的瘗发塔、风幡堂、菩提树、六祖殿等著名遗迹。
  
  因为前来依随慧能的人越来越多,法性寺容纳不下,第二年春,慧能即率弟子数百名,辞别印宗归曹溪宝林寺。
  
  宝林寺位于山水回合、峰峦奇秀的曲江曹溪村,梁武帝天监三年,慧能率众回此寺时,正是寺院最不景气的时候,寺院荒废,守寺僧众也散伙离去,寺院的前后左右被陈亚仙所霸占。慧能见此景,为恢复寺院,收回失地,他巧设妙计,对陈亚仙说:“现在堂宇湫隘,不足容众,贫僧欲求一袈裟之地,个知是否可以?”
  
  陈亚仙问袈裟有多大,慧能就把袈裟拿出来给他看,他不知其中的奥妙,就答应了。岂料袈裟一展,尽罩曹溪四境,四天王也现身坐镇四隅。吓得陈亚仙目瞪口呆,慑于六祖法力之大,不敢与之争执。就这样,宝林寺才有了发展的余地。从能就在这幽静秀丽的曹溪之畔,扩建寺院,广收门徒,登坛传法,宣扬他所创的顿悟学说,约三十多年,禅宗由此大兴。
  
  慧能到曹溪没多久,韶州刺史韦璩仰其道风,亲自到宝林寺请慧能到韶州城中大梵寺为僧众说法。
  
  慧能乃于大梵寺公开登坛传法,听者除韦璩及韶州诸官吏三十余人外,尚有儒士三百余人,僧尼道俗一千余人。韦璩令慧能的弟子法海作了记录,又加入后来的法语,这就是后世禅宗的宗经《六祖坛经》。
  
  慧能在宝林寺说法之际,唐中宗曾请慧安、神秀这两位很有名气的禅师到宫中供养,询问禅法。二位禅师都说:“南方有能禅师,密受五祖弘忍大师衣法,可以请他来。”
  
  唐中宗神龙元年(705),中宗就遣派内侍薛简迎六祖到京城,慧能不肯。推辞说久处山林,年迈风疾。薛简恳请说法,问道:“京城中有名的禅师都说要想得道,必须坐禅,大师意思如何?”
  
  慧能说:“道在心悟,怎么能靠硬坐出来?您若是想得心法,只要一切善恶都不想,这样自然就能得清净心体,湛然常寂,妙处数都数不尽。”
  
  薛简将此法要记录带回报命。中宗因此赠磨纳袈裟一领及绢五百匹以为供养。并命改称宝林寺为中兴寺,由韶州刺史重修,又给予法泉寺额,并赐慧能新州的故宅为国恩寺。
  
  叶落归根
  作者 : 明空
  
  有一天,慧能忽然对众人说:“达摩禅宗,自此周遍沙界。”又当众说了一首法偈:
  
  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萌,
  
  顿悟花情已,菩提果自成。
  
  念完法偈后,慧能又当众宣布:法衣不再往下传.留供曹溪。
  
  唐睿宗延和元年(712),慧能回到新州小住,命门人建报恩塔。当时有个四川的和尚,说会雕塑。六祖就叫他试试看。这和尚领会不了,就按慧能的模样,塑了一尊像,大约有七尺高,惟妙惟肖。六祖仔细看过后说:“你懂雕塑,却不懂佛性。”慧能付给他一些衣物表示感谢,这位四川和尚于是拜谢而去。
  
  唐玄宗先天二年(713)七月一日,慧能对门人说:“我想回新州老家,你们快替我准备船只。”
  
  弟子们都极力挽留。他对弟子们说:“诸佛出现,犹示涅檠。有来必去,理亦常然。吾此形骸,归必有所。”
  
  弟子们见他去意坚决,就问他:“师父今日这一去,何时能回来?”
  
  慧能道:“叶落归根,来时无口。”
  
  成语“叶落归根”就源自六祖。
  
  慧能回到新州国恩寺,沐浴后,,跏趺奄然迁化,时年七十六岁。据说六祖灭度之时,地动山摇,烟云暴起,泉池枯涸,沟涧绝流,白虹贯日,又有众鸟数千,集于树顶悲鸣。宝林寺西,白气如练,天色晴朗中,白气孤然直上,长一里余,过五日才散。慧能的遗体未坏,又由那位四川和尚方辩做了裹纩处理,涂漆其上,至今保存完好,形象生动逼真,现在仍在广东州关南四十里的南华禅寺(即古宝林寺)中享受信徒们的香火供养。
  
  —代大师就这样走完了他光辉的历程。
  
  两京法主
  作者 : 明空
  
  慧能在南方弘法的同时,同门师兄神秀创立了北宗。在中国禅宗史上,神秀是被誉为“两京法主,三帝门师”的著名禅僧。
  
  弘忍把衣法付与慧能后。神秀辞别弘忍,退回荆州当阳玉泉山隐居。弘忍圆寂后,神秀在玉泉寺大开禅法,宣传渐修法门。二十多年中,四面八方从他就学的徒众很多,武后则天听到他的盛名,令他入京行道,当时神秀已年过九十。
  
  据说神秀入京时,受到朝廷的隆重接待。武则天不计君臣之别,屈万乘之尊,亲加跪礼迎接。武后经常向他问道,还特敕神秀可乘肩舆上殿,直达殿前,见了皇帝,也不必行礼,以跏趺坐见君即可。武后又命于当阳置度门寺,于尉氏置报恩寺,以表彰他的道德。
  
  每逢神秀出行,各地的刺史,以及各级官吏、仕女,皆闻风前来,擎绣幡、举香花,夹道相迎,有时甚至因为人多而堵塞道路。国内许多王公贵戚,士庶黑白,都不远万里,前来礼谒,望尘拜伏,日以万计。
  
  唐中宗即位,对神秀更为礼敬。此后的唐睿宗对神秀也极为崇仰。神秀被推为“两京法主,三帝门师”。“两京”指“西京”长安(唐朝的首都)和“东京”洛阳(当时洛阳是另—政治、文化的中心);“三帝”指武则天、中宗和睿宗。这一称号,足见神秀在佛教界的权势和地位。当时流行着一句话,叫做“北宗门下,势力连天”。
  
  神秀在东都洛阳住了六年,于神龙二年(?06)在天宫寺示寂,这时他已一百多岁。唐中宗为之送葬至洛阳午桥,并下诏嵩阳之辅山顶为之造十三级浮图,谥“大通禅师”。
  
  北宗法脉
  作者 : 明空
  
  以神秀为代表的北宗禅学,忠实地继承了道信和弘忍的“东山法门”。弘忍曾感叹地说:“东山法门,尽在秀矣。”武则天曾问神秀:“你所传的禅法,出自谁家的宗旨?”
  
  神秀明确地答道:“我所禀受的是蕲州的‘东山法门’。”
  
  北宗禅学,经神秀的弘传、发扬,在安史之乱前达到鼎盛之际,有“嵩岳渐门盛行于秦洛”、“两京之间皆宗神秀”的说法。当时,神秀的影响比慧能大;北宗的势力也比南宗强。
  
  神秀圆寂后,他的嗣法弟子有19人,其中嵩山普寂、西京义福的成就最大,名声最响,继续阐扬神秀的宗风,使神秀的北宗禅,盛极一时。
  
  普寂,神秀的大弟子,俗姓冯,蒲州河东人。他师事神秀,深得神秀宗旨。所以中宗闻神秀年高,特下制令普寂代神秀统领法众,成为著名的“大照禅师”。
  
  据说普寂的门徒有一万多人,仅“升堂者”就有63人。神秀去世后,北方地区信仰佛教的人都师事普寂。
  
  普寂后来又受到玄宗的礼敬,敕于都城居住。他在京城里传法二十多年,王公贵族,士夫庶人,都竞相前来拜谒。当时人们说他:“名字盖国,天下知闻,众口共传,不可思议。”
  
  普寂去世,被谥“大照禅师”。唐代大手笔李邕曾为其作塔铭,谓:“四海大君者,我开元圣文神武争帝之谓也;入佛之智,赫为万法宗主者,我禅门七叶大照和尚之谓也。”可见普寂当时的声势。
  
  普寂传法给弟子广德、法玩、同光、一行、道璇。广德又传昙真;道璇又把北宗禅传到日本。昙真传“十哲”,密宗大师惠呆幼年时也曾从昙真学习。昙真经历厂唐玄宗、肃宗、代宗三朝,被礼为“国师”,因而有“三朝国师”之称。
  
  义福也是神秀的大弟子。他在神秀病危之际被邀入京,开元年间又受到唐玄宗的恩宠,所以他受宫廷与信徒们的崇敬,不在他的老师神秀之下。相传他尝随驾往来于两京。开元年间从驾往东都,途经蒲、虢二州,各地刺史及官吏仕女,都手擎宝幡香花欢迎,把路都堵塞了。
  
  义福逝世,被谥为“大智禅师”。
  
  神秀与他的两个得力弟子为禅宗北宗的兴盛、弘传贡献出了他们毕生的精力,他们的禅法在半个多世纪内影响极为广泛。他们身前身后都享有了很高的荣誉,显耀一时。
  
  但是,由于能适应当时佛徒舍繁趋简的慧能革新的禅法在南方兴起,并日见其盛,再加之慧能的弟子神会在慧能灭寂后,挺身而出,与北宗僧人进行辩论,指出达摩祖师的正法法嗣不是神秀而是慧能,北宗日渐衰落,神秀的门庭也日见寂寞,传厂几代,神秀的北宗法脉就断绝了。
  
  实际上,由慧能创立的南宗,因为简化了禅观的内容,减少了禅定的程序,缩小了在家与出家的距离,适应了中国禅宗发展的趋势。所以,神秀所创的北宗最后被革新的南宗所取代,是历史的必然。
  
  弘南灭北
  作者 : 明空
  
  神会,是六祖慧能的晚期弟子,荷泽宗的创始人,是南宗建立、兴盛的重要人物,有功之臣。
  
  神会,俗姓高,湖北襄阳人。少年时曾研习过儒道各家著作,后来读了《后汉书》,知道有佛教,由此倾心于佛法,于是就到国昌寺从颢元法师出家。他对于经论的理解,远在一般僧人之上。后来,他又到荆州玉泉寺跟从神秀学习禅法。武则天久视元年(700),神秀被召入京说法,便劝弟子们到岭南从慧能学习。
  
  神会在四十岁左右,南下到了曹溪,礼敬慧能。据说他初见六祖时,六祖与他问答对话,因为他口头滑利,曾被六祖痛打过一顿。受六祖点化,于是神会改师慧能,成为慧能晚年最得意的门徒。六祖示寂前,有天在住地对众人说:“我有样东西,没头没尾,无名无字,既没有正面,也没有反面,大家都能知道是什么吗?”
  
  当时神会在众人中答道:“这是诸佛的本源,众生的佛性。”
  
  六祖道:“跟你说无名无字,你就说本源佛性。”
  
  后来,六祖对别人说,神会将会是个“知解宗徒”(即“荷泽”)。
  
  这实际是慧能知道他的禅学已经纯熟,在示寂时授与印记。
  
  慧能寂灭后,神会又在曹溪住了几年。开元八年(720),敕配住南阳龙兴寺。这时,他已名声远扬,南阳太守王弼和著名诗人、画家王维等都曾来向他问法。
  
  公元730年左右,神会北上到了东都洛阳,对慧能的南宗大肆宣扬。当时,北宗在北方已相当盛行。神秀被称为禅宗六祖,神秀的大弟子普寂,也被推为禅宗七祖,以正统自居,无人敢反对。面对这种局面,神会除了宣传南宗禅以外,还毅然起而抗争,提出了南宗顿教优于北宗渐教的说法,并且指出达摩禅的精髓存于南宗的“顿悟”。他认为北宗“传承是傍,法门是渐”,并非正宗,慧能的南宗才是达摩以来的禅宗正统。
  
  开元二十二年正月十五日,神会在滑台(今河南滑县)大云寺,召开无遮大会,在会上宣告天下:“我今日设无遮大会,庄严道场,不为功德,只为天下学道之人,定宗旨、辩是非!”
  
  接着,神会与当时北方最著名的学者崇远法师等,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宣传南宗宗旨,抨击北宗禅法,双方争得你死我活,几欲白刃相见。神会壮怀激烈,慷慨陈词,充分表现出一种大无畏的献身精神。
  
  在无遮大会上,神会还批评了当时最有声望的神秀门下普寂。普寂以神秀为达摩的正统,他自己则是维哐神秀的人。当时神秀门下的声势很大,他们所立的法统无人敢加以怀疑。但神会却认为这个法统是伪造的,说弘忍不曾传法给神秀。他提出一个修正的传法系统:“(达摩)传一领袈裟以为法信授与慧可,慧可传僧璨,僧璨传道信,道信传弘忍,弘忍传慧能,六代相承,连绵不绝。”
  
  神会又接着指出:“神秀禅师在世之日,曾说第六代传法袈裟在曹溪,并未自称是禅宗六祖。现在普寂禅师自称是禅宗七祖,妄称神秀是第六代,于法不容!”
  
  这时,崇远质问他说:“普寂禅师是全国的知名人物,你这样非难他,不怕生命危险吗?”
  
  神会却从容地说:“我现在是为了弘扬大乘,建立正法,是为了天下众生,哪里能顾惜生命?”
  
  由于神会在滑台大会上的慷慨陈词,使慧能的宗旨在北方地区逐渐传播,但离南宗正统地位获得承认为时尚远,南北禅宗之争愈趋激烈。
  
  天宝四年(?45),神会以七十八岁的高龄,受兵部侍郎宋鼎之请入洛阳,住荷泽寺。这时普颍等北宗的代表人物都先后去世,由于神会的弘传,使曹溪的顿悟法门大播于洛阳而流行于天下。但也因而遭受到北宗信徒更强烈的报复。他几次遭人暗算,都因侥幸,方才脱逃。最后在天宝十二年,被唐玄宗召到北京,因据理直言,被贬往江西弋阳郡,又移武当郡。天宝十三年,又移襄州,后又移荆州开元寺。这些实际上都是北宗的人对神会的报复。
  
  神会虽过着贬逐的生活,两年之间转徙四方,但他的声望却并不减当年。正当此时,安史之乱暴发,天下震荡。谁知,这一事件,却成为神会命运转变的契机。当时,朝廷由于缺乏军费,取右仆射裴冕之计,于各府置戒坛度们。出卖度牒(僧人身份证),收取香火钱,以充国库。由于神会年愈七旬,德高望重,所以被公推出来主持这件事。他尽心竭力,到处奔波,辛苦经营,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为朝廷筹措了一笔可观的军饷,对收复东西两京起了很大的作用。
  
  如此,安史之乱平定之后,神会自然成了产臣,被唐肃宗诏入宫内供养。肃宗还派一名大将,专门负责为神会在荷泽寺中建造一栋禅宇。神会也借此机会,为南宗做了两件至关重要的事:一是请名将郭子仪出面,申请为菩提达摩初祖立谥号;二是请广州市节度使韦利出面,奏请朝廷,为慧能六祖供养传法袈裟。
  
  这样,慧能南宗自然就取得了正统地位,而神秀北宗从此湮没。
  
  可以这样说,慧能是南宗的创立者,而神会作为慧能的忠实信徒,是南宗的弘扬者。
  
  唐德宗贞元十二年(796),朝廷正式以神会为禅宗七祖,于是以慧能为代表的禅宗南宗正式成为禅宗正统。
  
  南岳青原
  作者 : 明空
  
  六祖慧能门下人才济济,其中最著名的有三人,即神会、怀让、行思。
  
  神会为宣传慧能禅法,评定南北是非,力争南宗正统,立下了汗马功劳。就在禅宗南北争论激烈的时候,怀让在湖南、行思在江西已经悄悄形成新的禅宗派别,而且势力日见壮大。真正能弘扬禅宗(慧能所创南宗)法门,使之源远流长的正是慧能传承的这两系:南岳怀让、青原行思。
  
  南岳怀让
  
  怀让是金州安康(今陕西安康)人,俗姓杜。据说他出生时有祥瑞之象。他是兄弟三人中最小的一个,却生性知恩谦让,所以他的父亲给他取名叫怀让。
  
  怀让十岁时,就喜欢读佛经。当时有位三藏法师玄静从他家走过,对他的父母说:“这孩子将来要是出家,一定能获上乘果,普度众生。”
  
  怀让十五岁就在荆州玉泉寺出家了。有一天他自叹:“出家的人行无为法,天上人间,没有能胜的。”
  
  怀让有个同学叫坦然,见他志气高迈,劝他投礼嵩岳的老安和尚。经安和尚的指点,又奔曹溪礼拜六祖慧能。慧能问他:“你从哪里来?”
  
  怀让答:“从嵩山来。”
  
  慧能又问:“你带了什么东西,怎么来的?”
  
  怀让回答不了,只有不吭声。过了八年,他突然省悟,无限感慨地说:“说似一物即不中。”也就是如果说是什么东西,那就远离禅的真理了。
  
  怀让侍奉慧能十五年,后到湖南衡山修禅。后用“磨砖不能成镜”的比喻启示道一,并说法偈:“心地含诸种,遇泽悉皆萌,三昧花无相,何坏复何成。”
  
  道一蒙开悟心地,于言下顿悟,事师十多年,后离开南岳到江西说法。
  
  怀让在衡山修禅,并没有什么名气。他之所以能扬名于后代,是他的徒孙辈在京师弘扬本宗法门。
  
  特别是道一(法号马祖)自怀让处深得奥旨后,往江西、福建一带建立丛林,聚徒说法,弟子众多,禅宗开始兴盛。马祖又传百丈怀海,因为“禅门规式”的制定,此宗更是大盛。马祖的又一弟子灵枯及徒孙慧寂在潭州沩山(今湖南省宁乡县境内)和袁州(今江西省宜春)仰山弘道、接化,师资相承,别开一派,世称沩仰宗。怀海的弟子希运住高安(今江西省高安县)
  
  黄檗山,其弟子义玄后在镇州(今河北省正定县)滹沱河畔建临济院,别成一大宗派,称临济宗。这是中唐以后最为盛行的禅宗宗派。正因为如此,慧能禅宗法门,南岳怀让的传承之功是不可磨灭的。
  
  青原行思
  
  行思是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县)人,俗姓刘。
  
  他自小性格沉静,默然寡言。很小就出家,后听说慧能在曹溪弘法,法席兴盛,于是前往参礼。
  
  行思初见六祖时问道:“要做什么,才不落级别?”
  
  六祖说:“你曾做了什么?”
  
  行思答:“圣谛也不曾为。”
  
  六祖道:“那落什么级别?”
  
  答:“圣谛也不为,又有什么级别?”
  
  六祖非常器重他,命其为首座。后回到江西青原山,在静居寺隐居。
  
  慧能在临终前曾指点行思的同学希迁投行思为师,后为行思的传人。
  
  行思是经过对希迁的一番考测后,才决定授法的。有一天,行思拿了一把拂子,示付法意。问希迁:“曹溪还有这个么?”
  
  希迁答:“非但曹溪没有,西天也没有。”
  
  行思又问:“你没有到过西天吗?”
  
  希迁答:“如果到了就有了。”
  
  又有一天,行思命令希迁送封信到南岳怀让禅师那里去,说:“你把信送到了就赶紧回来,我有个斧子给你住山。”
  
  希迁到了南岳,并不拿出信来呈递,只是说:“如不慕诸圣,不重己灵时会如何?”
  
  怀让禅师答道:“你问得太高了,为什么不向问?”
  
  希迁说:“宁可永远受沉沦,也不跟从诸圣求解脱。”
  
  怀让也就没有再问。希迁的信也没有交,便回见
  
  行思,行思问:“你去了没多久,书信送到了没有?”
  
  希迁答:“书也不通,信也没送到。”并说:“走时师父答应给个铀斧子,现在我就要了。”
  
  行思禅师垂下一只脚来,希迁于是作礼告辞,然后往南岳去了。
  
  和南岳怀让相似,青原行思自己也于世不闻,但其弟子们却大弘其禅法,法席大盛。希迁门下的惟严,传法于昙晟,昙晟传良价。良价于大中末年开始,在新丰山接诱学徒,后移豫章高安之洞山弘化;他的弟子来寂,居抚州(江西抚州)之曹山传扬师说,后移宜黄,师徒共创“曹洞宗”。而青原行思的另一支道悟,传崇信、宣鉴而至义存,在福州象骨山雪峰创建禅院,得到福建地方州帅扶植,经常徒众不下千人,唐懿宗赐号和紫袈裟。他的弟子文偃去韶州云门山(广东乳源县北),受到广州地方官支持,形成“云门宗”。义存的另一弟子师备经桂琛而至文益,先居临川(江西抚州)开堂,南唐李 迎往金陵清凉寺。死后李 追谥为“大法眼禅师”,遂成“法眼宗”。也正因为如此,慧能禅宗法门,青原行思的传承之功也是不可磨灭的。
  
  一花五叶
  作者 : 明空
  
  禅宗始祖达摩大师传法给二祖慧可时,曾有一偈语:
  
  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
  
  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从字面的意思来看,说的是一朵花长出了五片花瓣,并长成了丰硕的果实——有人曾把“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当做是“五种智慧的花瓣”盛开之后,显示出的自然的觉悟成就;而另一种看法则是——而且这种看法也被人们普遍地接受——“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比喻禅宗在中国扎根以后,至六祖慧能及其门下,形成了南禅五家,以后的禅
  
  学发展,大抵是不出这五家的范围的。他们是:
  
  一、沩山灵枯和仰山慧寂开创了“沩仰宗”;
  
  二、黄檗希运和临济义玄开创了“临济宗”;
  
  三、云门文偃开创了“云门宗”;
  
  四、洞山良价和曹山本寂开创了“曹洞宗”;
  
  五、清凉文益开创了“法眼宗”;
  
  以上,就是“一花开五叶”的意思。“南禅五家”都自称是慧能的传人,祖师禅之正宗。
  
  慧能时期的禅学,可以称之为“祖师禅”;在慧能之后的禅学,则可以称之为“越祖分灯禅”,因为“超佛”不已的新追求,必然导致“越祖”。而且,禅宗的注重于当下之间的体验,也以当下为最尊贵,另外“智齐于师,减师半德;智过于师,方堪传授”的主张也使学禅者的个性得到了无限的开发。因此在马祖道一之后,喝佛骂祖的德山,佛、祖俱不礼的临济,便一齐出现了。
  
  所以将他们分为五宗,是因为他们对禅的本质做了不同侧重的把握与体验。南宗的天日山高峰禅师认为:“临济痛快,沩山谨严,曹洞细密,云门高古,法眼详明”;法演禅师则有一个比喻:临济如“五逆闻雷”,显其惊绝;云门如“红旗闪烁”,显其微露;沩仰如“断碑横古路”,显其深奥;曹洞如“驰书不到家”,显其回互;法眼如“巡人犯夜”,显其隐微。
  
  五宗各有特点。下面以以沩仰宗和临济宗为例,说说他们各自的特点。
  
  在禅宗五家里面,沩仰宗是最早的一家,在武宗灭佛之前就存在了。他的开创者是沩山灵柘和仰山慧寂。
  
  仰山慧寂(814~890),俗姓叶,韶州(今广东省怀集县)人,很小的时候就出家了。仰山和尚一开始是在石霜性空和尚堂下参禅,有一次他听到一个参学的和尚问性空说:“达摩大师从印度到中国来,是想要传达什么样的精神呢?”性空的回答是:“如果有人掉进井里,你能不用一丝一绳把他救出来,我就回答你。”这显然引起了仰山的兴趣,他也知道其中肯定隐含着玄机,然而他却无法知晓这里面确切的含义。
  
  后来他参耽源时,便把这个问题向耽源问了一遍:“怎样才能将这个人从井中救出来呢?”耽源的回答是:“谁在井中?”仰山立刻顿有所悟。
  
  一日,耽源将忠国师所传的九十六圆相给仰山,仰山一看便取火烧掉了。过了几天,耽源对他说:“九十六圆相,乃是忠国师从祖上传来,你须善为保存。”仰山却说:“我已焚之。”耽源问:“何故焚之?”仰曰:“用得便可,不可拘执。若必要者,可重绘之。”遂重绘以呈耽源。后来他又将这个问题问沩山,沩山叫他:“慧寂!”仰山立即应道:“我在!”沩山然后告诉他说:“那人已经出井了。”仰山晚年常提此事,并说他是从耽源那里得到了佛法的“本体”,而在沩山那里则得到了佛法的“证用”。
  
  一日,仰山问:“如何是佛住处?”沩山说:“以思无思之妙智,返思灵焰之无穷,思尽还源,性相常住,事理不二 ,真佛如如。”仰山于言下大悟。从此他在沩山门下执侍有十五年之久。他离开老师后住在袁州(今江西宜春一带)的仰山,法席隆盛,接机利物,被许为禅宗的楷模。他的这一派和他的老师一起,被后人称为“沩仰宗”。
  
  临济宗的开创者是临济义玄(7877—867),俗姓邢,曹州(今山东省曹县一带)南华人,少年出家,壮年远游,参黄檗希运而得法,后住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临济院,因以得号。他的势力主要集中在河北一带,法席兴盛,名震海内,是中国五大禅宗流派当中最著名的一派。
  
  他初在黄檗禅师会中,在禅的实践方面精纯专一,首座对他极为欣赏地说:“虽然年轻,然而与众僧不同。”遂问:“上座在这里有多少时间了?”义玄回答:“三年了。”首座问:“曾经参问过吗?”义玄答:“没有,也不知道该问些什么。”首座教他:“你去问他:什么是佛法的确实意旨。”义玄就去了如此间,话还没有说完,黄檗就打。
  
  义玄回来后,首座问:“你去问话怎样?”义玄答:“我话还没说完,他便打我,我不知道什么意思。”首座说:“你再去问。”于是义玄又去问,如此三次,三度被打。义玄灰心极了,于是对首座说:“我自恨机缘隔障,不能明白深义何在,今将告辞离开这里了。”首座说:“即使你要离开,也要向黄檗告辞才对。”义玄行了个礼便退下了。
  
  那位首座便到了黄檗那里说:“问话的后生,是很不错的,如果他来向你告辞,你应适当地给予指引,将他雕琢月树,将来天下的人都要享阴凉呢。”所以当义玄来告辞时,黄檗对他说:“你离开这里,不要到别处去,你去高安滩头大愚禅师那里,他会告诉你的。”义玄于是来到大愚处,大愚便问他:“你从哪里来呀?”义玄答:“从黄檗那里来。”问:“黄檗有什么话说?”义玄答:“我三度去他那里问佛法的确切含义是什么,却三度被他打了回来,不知道我错在哪里。”
  
  大愚说:“黄檗也真是太婆婆妈妈了,他为了你的开悟要累死了,结果你还到我这里来问错在哪里!”义玄一听,立刻便大悟了:“原来黄檗所说的佛法,实在是没有什么啊!”大愚抓住他说:“刚才你还什么都不懂,这会儿又说黄檗没有什么,你看出了什么道理?”义玄对着他的肋下击了三拳,大愚将他一把推开说:“你的老师是黄檗,与我没有什么相干!”
  
  他悟到了什么呢?后来他在讲法的时候说过:各位学道者,佛法实际上是没有什么可用功之处的,它不过是平平常常的心境而已,屙屎拉尿,穿衣吃饭,困了就睡,愚人可能会讥笑于我,然而智者是能够理解的。
  
  古人说:“向外作工夫,总是痴顽汉!”于是所谓的“机”、所谓的“用”,便成为日常生活中体验禅理,并充分地运用在日常生活之中。“随处作主,立处皆真”,深刻地挖掘了人的主体意识与主体性。在禅宗里面,没有人能像他那样地呼唤自由、自主、自立的了,“要行即行,要坐即坐,无一念希求佛果厂另外他常用的“孤明历历地”一语,便表示了这个绝对的主体个性的意义。
  
  百丈清规
  作者 : 明空
  
  怀海对禅宗的重要贡献,是他制订了“禅门清规”,即后世所称的“百丈清规”。
  
  禅宗在六祖以前,徒众并不是太多,接受祖位,也都是一脉单传。传到六代祖师慧能,由于六祖的大弘,四方学者辐凑,从六祖得法的弟子很多,他们又各有徒众,所以,百余年间禅僧剧增。但是这些禅僧们以道相授受,有的岩居穴处,多半寄住在律宗的寺院。有些寺院常住千余人乃至二千多人。随着禅宗的兴盛,参学的僧俗更是日益增多。有远识的禅宗大匠已意识到禅僧住在律寺内尊卑不分,对于说法住持和集体修行生活都不合规则。于是,从马祖道一起便开辟荒山另建禅寺,但当时尚未有丛林规章制度。
  
  是百丈怀海禅师根据中国国情和禅宗特点,折衷大小乘戒律,大刀阔斧,改革了佛教东来的制度,正式制定了“丛林清规”。据《释门正统》载:“元和九年,百丈怀海禅师,始立天下丛林规式,谓之清规。”
  
  因怀海有“百丈禅师”之称,所以他制订的清规也称《百丈清规》。《百丈清规》的“清规”有清净规约的意思,是禅宗的丛林制度。所谓“丛林”,是比喻的说法,通常有二个意思:丛多的比丘一处和合,如同大树丛聚,故称僧众聚集树地方为“丛林”,通常指禅宗寺院;丛林也借喻草木生长有序,用以表示僧众有严格的规矩和法度。怀海所订的“丛林制度”,也就是禅宗寺院组织的程序和寺众(清众)日常行事的章程准则。
  
  《百丈清规》对于住持、法堂、僧堂和寮舍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其大体的规定是:“不立佛殿,唯树法堂”。这是因为佛祖亲自嘱咐,以现前的人法为重,以表示佛法的超乎言象。
  
  立德高望重、深具禅学见解者为丛林住持,是禅众之主,地位最高,尊为长老,居于方丈。
  
  参学僧众不论高下、多少,一律入僧堂居住;在僧堂内设“长连床”;供坐禅偃息。
  
  长老说法,主事、徒众雁立侧聆,宾主问答,激扬宗要,其用意在表示“依法而住”。
  
  除了听禅师开堂说法,听任学者勤怠,或上或下不拘常准。
  
  “行普请法”,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生活。其内容与意义我们将另作介绍。
  
  此外,对禅院的具体事务也作了种种规定,如置十个寮舍,每舍任用首领一人,管理各种事务等。
  
  怀海的“百丈清规”使禅宗的体制更加中国化,对禅宗自身的发展起过重大推动作用,受到广大禅僧们的普遍欢迎。自怀海制订清规以后,禅宗才完全建立起自己的生活方式,为此,宋代《高僧传》的作者赞宁说:“禅门独行由海之始”。
  
  北宋崇宁二年(1103),曾对《百丈清规》作了增订,称《崇宁清规》。以后又相继·有南宋咸淳十年。(1274)的《咸淳清规》,元代至大四年(1311)的《至大清规》等。为了有一统一定本,元顺帝元统三年(1335),朝廷命江西百丈山住持德辉禅师重辑定本,并由金陵大龙翔集庆寺住持大诉等校正,定名为《敕修百丈清规》,颁布全国,共同遵守。这就是今日丛林所传的《百丈清规》,共八卷。实际上,此本清规的内容精神离怀海的古清规已相去甚远,是一部全新的清规。但它毕竟是以怀海的古清规为蓝本的。
  
  《百丈清规》因为朝廷的推崇,以致风行全国,影响极为广远。它的许多有关禅僧生活的规定,一千多年来始终是禅宗和尚们所必遵的基本戒规。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12-3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4-23 11:39 | 显示全部楼层
【 · 原创:大时代  2005-04-20 23:17 】    
  立雪断臂
  
  相传达摩大师就曾在嵩山少林寺面壁静观。他整日整夜地面对石壁坐着,一言不发,连小鸟在肩上筑巢做窝都浑然不觉。故人们称他“壁观婆罗门”。
  至今,在少林寺的西北面,还有“达摩洞”,相传就曾是这位长着满脸卷曲络腮胡须的南天竺高僧入定的地方。达摩就这样默坐瞑想,长达九年。成语“面壁九年”(或作“九年面壁”)就出自此典。
  一天,一个和尚来参访他,这个人就是慧可,禅宗后来的二祖。慧可俗名姬光,洛阳人,少年时博览经籍,尤其善谈老庄。可是他每自遗憾地感叹说:孔子、老子的教化,只是建立人文礼教与世风学术的规范,《庄子》、《易经》的书,虽然高推玄奥,但仍然未能极尽宇宙人生的妙理。
  他于是放弃世间的学问,出家为僧,更名神光。从此遍学大小乘的佛学教义,到了三十三岁时,回转香山,终日宴坐(相同于静坐)了八年。后来他听说达摩大师佛法精湛,遂到少林寺求见,可是大师时常面壁端坐,并不加以教诲。神光于是便在寒冬大雪之际,彻夜立正侍候在达摩大师身旁。直到天明,地下积雪已经过膝,神光侍立愈加恭敬。
  达摩大师这时乃回头问他:你彻夜立在雪中,为求什么?
  神光痛哭流涕地说:惟愿大师慈悲,开示像甘露一样的法门,藉以广度众生。但达摩大师却以训斥的口吻说:请佛无上的妙道,要经历无数劫的精勤修持,经过许多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德行的锻炼,那里就凭你这样的小德行、小智慧,以轻忽骄慢的心情,便欲求得真正的道果,恐怕你白用了心思啦!
  神光听了这番训斥,就当下取出利刀,自己砍断了左臂,送到大师的前面,表示自己求道的恳切和决心。于是达摩大师认为他可以为担当大任的法器,又为他更改法名叫慧可。
  神光便问:请佛心印的法门,可以说给我听吗?大师说:诸佛心法,并不是从别人那里得到的!(注意,这句话是禅宗最重要的关键。)他听了又问道:我心不得安宁,请大师为我说安心法门。大师便说:你把心找出来,我便为你安心。
  神光听了这话,当时便怔住了,良久,方说:我找我的心在哪里,了不可得啊!大师又说:对啊!这便是你安心的法门啊!并且又教他修持的方法,要摒弃一切的外缘,做到内心没有喘息波动的程度。歇下此心犹如墙壁一样,截止内外出入往来的妄动,那么,便可由此而入道了,后来又吩咐他要以《楞伽经》来印证自己修悟的工夫与见地。
  此后,达摩开始传扬禅宗。他驻足于嵩山少林寺,据说,他在那里创建了少林武术。
  慧可成为禅宗二祖后,达摩就启程回了印度。那时,他已经很老了,据说已有150岁了。但禅宗传至慧能时,才开始有很大影响,他的风格充分体现了禅的精神,从他开始,禅宗进入黄金时代。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12-3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4-23 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下篇 禅门公案
  
  双林傅翕
  作者 : 明空
  
  梁朝傅翕(497~569),又名弘,浙江义乌县人。他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也是一位非常有修为的禅者。他居住在云黄山,在山上栽了两棵树,因此命名为“双林”(借用释迦牟尼灭度于娑罗双树间的典故),自称“当来善慧大士”。后来,世人皆称呼他为傅大士、“善意大士”。
  
  傅翕24岁时与同乡稽亭浦打鱼,打到鱼后,他又把鱼笼沉于水中,稽亭浦见此便劝他道:“这样鱼会跑掉的。”
  
  他却说道:“去留自便。”
  
  世人都说他很愚蠢。
  
  后来,梁武帝请宝志禅师讲《金刚经》,宝志禅师便推荐傅大士去讲。谁知傅大士刚坐上讲台,用尺挥动一下,便走下讲台。梁武帝惊愕。
  
  这时,宝志禅师忙问梁武帝道:“陛下理解吗?”
  
  梁武帝答道:“不理解。”
  
  宝志禅师说道:“傅大士已经讲经完毕。”
  
  傅大士挥尺一下,便下座,未说一字,这是释迦牟尼拈花不说的禅法,梁武帝迷执于讲经,哪能知道这不说即说呢?
  
  ★ ★ ★ ★ ★ ★
  
  有一次,傅大士对弟子说偈:
  
  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
  
  起坐镇相随,语默同居止。
  
  纤毫不相离,如身影相似。
  
  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是。
  
  意思是说,每天行、住、坐、卧,都与佛形影相随,同眠共起,如要知佛去处,自性当清净。
  
  傅大士还留下了一首非常有名的偈语: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
  
  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空手把锄头”,是说拿东西的手(即肉体),就等于锄头,是主人公在指使我们运作。“步行骑水牛”,是说我们能够走路、奔 跑,也是主人公驱使肉体的结果,就等于人骑在水牛上赶牛走路一样。“人从桥上过”,肉身就好比是桥,人就是主人公,人在世上不过住一段时期,等于在桥上走过去了。“桥流水不流”,是说我们这肉身壳于是不长久的,是随时变迁的。人由少而壮,由壮而老,这“桥”不就是在流转、在变化吗?水是代表我们的佛性,它是不流动的,不动摇的,也无所谓来和去。
  
  这偈语吸引了历代禅门人苦参。这首偈语看起来有些玄虚,叫人莫名其妙,其实是说,我们的肉身躯壳好比是房子,而佛性就是住在里面的真人。偈语赞颂这个主人公,提醒我们认识主人公,不要错认假相。


牛头法融
  作者 : 明空
  
  法融,中国禅宗牛头宗的创始人。唐永徽三年(652),法融在建初寺讲《大般若经》,听众云集。其禅法特别强调心无所寄,方免颠倒,始名解脱,凡圣诸法,皆如梦幻。世称这种禅法为“牛头禅”。
  
  牛头山的法融禅师一心修行,见人不理不睬,人称他为懒融。一天,禅宗四祖道信禅师途经此处,便入山探访懒融。费了好大的工夫,四祖才找到懒融。懒融把四祖当作一般游客,和往常一样,不理不睬,仍旧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四祖也不觉得奇怪,便问道:“你在这里干什么呢?”
  
  法融答道:“观心!”
  
  四祖又问道:“什么人能观心?所观的心又是什么东西?”
  
  法融好久无言以对。此时,才意识到面前的不是普通的游客,便诚心顶礼,请四祖开示。
  
  “要修成一颗铜墙铁壁一般的佛心,只需随心自在就好。”四祖传法完毕以后,又叮嘱法融,“不用特意去观它,也不要去压抑它,”
  
  法融问道:“如果内心起了情境,那该怎么办呢?”
  
  “这‘境’不分好与坏、美与丑,如果心存美丑、好坏,就是内心不净。只靠天天打坐是成不了佛的。面对不同情境,你心无挂碍,根本不去管它,那么你将修成晶莹剔透的佛心。” 四祖开示道。
  
  这时,一只老虎来到懒融身边趴下,四祖见了这只老虎,心中一惊。
  
  懒融就笑话他,说道:“你还有这个啊!”
  
  四祖没作声,在懒融禅师打坐的蒲团上写了一个“佛”字,然后请懒融坐,懒融有些犹豫,不敢坐。
  
  四祖便说道:“你也还有这个。”
  
  于是两人相视一笑。
  
  两人谈禅话道,十分投机,直到很晚。可是,茅棚里只有一个卧具,睡觉时,懒融把这个卧具让给四祖,自己在蒲团上打坐。


韶州法海
  作者 : 明空
  
  韶州法海,唐代著名禅师,六祖慧能弟子。
  
  韶州法海禅师,最初参见六祖慧能的时候,礼拜后问道:“请大师为我讲解即心即佛?”慧能答道:“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我若照此
  
  说下去,那永远都说不完。听我说一偈:
  
  即心名慧,即佛乃定。
  
  定慧等持,意中清净。
  
  悟此法门,由汝习性。
  
  用本无生,双修是正。
  
  法海听完此偈,明白了什么是“即心即佛”。并领会慧能所指出的定、慧双修的入门途径。
  
  于是拜在慧能门下做徒弟,参禅悟道。后来他也作了一偈赞许道:
  
  即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
  
  我知定慧因,双修离诸物。
  
  慧能在此所言“即心即佛”,意思是让学人自己认识自己的本心,通过体证达诸佛理。定、慧双修,则是慧能主张的定、慧一体观,认为定是慧体,慧是定用,这便是慧能的禅法。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12-3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4-23 11:41 | 显示全部楼层
法达禅师
  作者 : 明空
  
  法达禅师,七岁出家, 遍览佛经,尤其爱读《法华经》。
  
  法达禅师最初参见六祖慧能时,自认所读佛经很多,颇自负,见了慧能也不施五体投地的大礼。慧能告诉他即使读了万部经,得其经意,也没有什么可以骄傲的。慧能接着问法达道:“你念《法华经》,以什么为宗?”
  
  法达答道:“学人只知照经上的文字诵读,根性暗钝,哪知什么宗趣?”
  
  慧能说道:“我不识字,你可把经念一遍,我便为你解说。”
  
  于是,法达高声诵经。
  
  当读到“譬喻品”时,慧能急忙打断法达的诵读,说道:“停!这部经原来是以因缘出世为宗,不管它说多种譬喻,都没有超出于此。什么样的因缘呢?经上说:‘诸佛世尊,惟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一大事者,佛之知见也。世人外迷著相,内迷著空。若能于相离相,于空高空,即是内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开,是为开佛知见。’”
  
  后来,法达经过慧能多方开示,终于大悟。
  
  法达迷执于文字,饱读佛教经典,却不明其意。这就是禅家经常所说的,纵然阅得一大藏教经意,而未能悟涅架妙心,也是枉然。后来经慧能启示,法达终于自省自悟,才能打开佛的知见,一念心开。



唐代禅师荷泽神会(公元670年—758年),湖北襄阳人,俗姓高。童年时就从师学经史,尤好老、庄之学,后来读《后汉书》知有佛教,后于国昌寺从颢元出家。他对禅宗的通俗化的贡献很大。
  
  荷泽神会十三岁时,从荆州玉泉寺前往广东韶州曹溪处参拜六祖慧能。
  
  慧能问道:“你千里迢迢来到这里,是否带来你最根本的东西?如果你带来了,那么你应该知道它的主体是什么?你说说看。”
  
  神会答道:“这东西就是无主,见就是主。”
  
  慧能说道:“你这小和尚,词锋倒也敏利。”
  
  神会问道:“师父坐禅时,是见还是不见?”
  
  慧能打了他三杖,问道:“我打你是痛,还是不痛?”
  
  神会答道:“我感觉也痛,也不痛。”
  
  慧能也说道:“那我是也见,也不见。”
  
  神会又问道:“什么是也见,也不见?”
  
  慧能说道:“我见,是因常见己之过错;不见,是因我未见他人之是非善恶。至于你不痛,那么你便像木石一样无知觉;如果是痛,那么就像俗人一样会有怨愤之心。见和不见,都是两边的执著,痛和不痛都是生灭的现象啊!你还没有见到自性。”
  
  神会一听,大为惭愧,立刻向慧能行礼。
  
  慧能谆谆地教导他:“你如果心迷不见,就请教大德高僧。你如果心悟见性,就依法修行。你执迷不悟,却来问我见与不见,我悟不能代替你悟;你悟也不能代替我悟。为什么不自证自见,反问我见与不见。”
  
  神会再次行礼,礼拜了上百次,求师父饶恕。从而成为慧能最虔诚的信徒。
  
  ★ ★ ★ ★ ★ ★
  
  神会在广东韶州曹溪六祖慧能处住了几年,颇受慧能的器重。为了增广见闻,不久他又北上参学。先到江西青原山参拜行思禅师,然后又到河南洛阳受戒。唐景龙年中,神会又到了曹溪。他认真阅读佛教经典,但有六处感到困惑不解,于是他便去请教六祖慧能。神会的六问和六祖的六答是:
  
  第—问:“在戒(戒律)、定(禅定)、慧(智慧)三学中,所谓戒,应戒何物?所谓定,应从何处修习?所谓慧,应从何处获得?”
  
  六祖答道:“定就是定其心,戒则是戒其行,慧即在自性中观照,自见自知深。”
  
  第二问:“本无今有有何物?本有今无无何物?诵经不见有无义,真似骑驴更觅驴。”
  
  六祖答道:“生前的恶行记忆本无,生后的善行今有。念念不忘行善,后代人天不久。你现正在听我的话,我就是本无今有。”
  
  第三问:“将生灭却灭,将灭灭却生。不明了生灭的意义,所见就如同聋耳瞎眼。”
  
  六祖答道:“将生灭却灭,令人不执性,将灭灭却生,令人心离境,未脱离这两种见解,自然除去生灭的错误观点。”
  
  第四问:“先顿悟而后渐悟,先渐悟而后顿悟,不了悟顿、渐的人,心里常常迷闷。”六祖答道:“听法顿中渐,悟法渐中顿。修行顿中渐,证果渐中顿。顿、渐是不变的条
  
  件,悟中不迷闷。”
  
  第五问:“先定后慧,先慧后定。定、慧后初,怎样才是正确的呢?”
  
  六祖答道:“本性常生清净心,定中而有慧。于境上无心,慧中而有定。定、慧平等没有先后,定、慧双修,自心就是正。”
  
  第六问:“先佛而后法,先法而后佛?佛法本根源,最初从何处出?”
  
  六祖答道:“说就是先佛而后法,听则是先法而后佛。如果说佛法本根源,一切众生都从自己心里出。”
  
  神会在六祖慧能去世后,曾到洛阳弘扬六祖的顿教,确立了六祖在中国禅宗史上的地位,并著有《显宗记》盛行于世。
  
  后来,神会在山东菏泽建寺,开创菏泽宗,他因此又叫菏泽神会。神会的禅法称为“无念禅”,即他说的:“不作意即是无念”(《神会语录》第一残卷《与拓跋开府书》),又说:“法无去来,前后际断,故知无念为最上乘。”(《神会语录》,见《景德传灯录》卷28)不过,神会最重视的是知见解脱,主张定、慧同等。神会的菏泽宗持续了150年,到唐末便衰竭了。
  

南岳怀让
  作者 : 明空
  
  唐代南岳怀让禅师(677—744),陕西金州人,俗姓杜。15岁出家先学律宗,后到嵩山拜慧安为师,慧安国师介绍他到韶州曹溪去参谒六祖慧能大师。
  
  南岳怀让最初参见六祖慧能时,慧能问道:“你从哪里来?”
  
  怀让答道:“我从嵩山来。”
  
  慧能又问道:“来的是什么东西?怎么来的?”
  
  怀让答道:“说他是东西就不对了。”
  
  南岳怀让随侍六祖慧能八年后,一天他对六祖慧能说道:“我已经明白初来时,大师接引我的话。”
  
  慧能问道:“那你是怎么领会的?”
  
  南岳怀让答道:“执著于一物就不可能了悟。”
  
  慧能又问道:“是否还须要修证呢?”
  
  南岳怀让答道:““我不敢说不可以修证,但不可污染。”
  
  慧能赞许道:“你的看法正合我意,这个不会污染的,乃是佛祖要我们留心维护的。只要不污染诸佛,就能获得正确的见解。你如此,我也如此。从生死迷界的此岸到捏ban解脱的彼岸,智慧就如你脚下生出一马驹,踏杀天下人,觉悟在你心中,因此不必迷执于言说。”
  
  这则公案提示出诸佛本原即是超越概念的限定,慧能问南岳怀让从何处来,并非询问他的来处,而是要他了悟本体心性。由于他执著于一物,故惘然而不知所对,八年后才豁然开悟,消除了迷执,懂得了“说似一物即不中”的道理。
  
  怀让在慧能门下,跟随了15年。后来便到南岳,弘扬禅学。他的弟子中,最有名的就是马祖道一。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12-3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4-23 12:28 | 显示全部楼层
领悟学习中.............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11-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4-23 12: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末法时代,行太难了,对禅宗就更难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11-2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4-23 12:55 | 显示全部楼层
Originally posted by xjjyx at 2005-4-23 12:44
末法时代,行太难了,对禅宗就更难了。



领悟着JJ这个时候发这个帖子的涵义的:)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11-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4-23 13:41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还是像法时代哦!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2-9-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4-23 14:04 | 显示全部楼层
Originally posted by 梦之子 at 2005-4-23 13:41
现在还是像法时代哦!

如果没记错的话,末法时代只有双手合十礼的名号,我写的时候想到了,所以我没说是现在,但现在好像是说的多,行的少,好多高人好像都提倡净土,藏密等宗,越来越向末法发展了。禅宗要求的根器太高,有人说如果根器不到,容易虚度一生。千斤之弩,也是没有几个人能承受的。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11-2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4-23 14:2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2-8-2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4-23 16:10 | 显示全部楼层
黑黑,,偶就一俗人,,。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12-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4-23 18:33 | 显示全部楼层
永嘉玄觉
  作者 : 明空
  
  唐代永嘉玄觉禅师(665—713),字明道,俗姓戴,永嘉人。他少年时出家,先学天台止观法,在行、住、坐、卧中,常冥想静观。后受左溪朗禅师指点,前往韶州曹溪参拜六祖慧能。
  
  玄觉初见慧能时,绕着慧能走了三圈,振振锡杖,然后双手合掌而立。
  
  六祖慧能说道:“凡佛教的僧侣,应具有三千威仪,八万种戒行。大德(即有大德的行者)从何方而来,竟如此傲慢无礼。”
  
  玄觉说道:“生命只在呼吸之间,万物变化迅速。我顾不了这么多。”
  
  六祖问道:“既然担心生死时速,为什么不证取不生不死的大道呢?那是否完全没有迅速?”
  
  玄觉答道:“道本来就是无生无灭的,当然就没有迅速可言。”
  
  六祖赞叹道:“此言极是!”
  
  当时众门人听了无不愕然。玄觉于是恭敬地参拜六祖,迅速告辞。
  
  六祖却说道:“回去太快了!”
  
  玄觉反问道:“我自己还没有动,怎么说太快呢?”
  
  六祖又问道:“谁知你自己没有动?”
  
  玄觉答道:“大师自己心生分别。”
  
  六祖说道:“你深得无生之意。”
  
  玄觉问道:“既然是无生,哪里还有什么意呢?”
  
  六祖不答而问道:“如果无生没有意,谁又能分别它呢?”
  
  玄觉答道:“分别本身也无意。”
  
  六祖赞叹道:“妙哉!妙哉!少留一宿,明日再走吧。”
  
  玄觉就住了一晚上。从此,世人称玄觉禅师为“一宿觉”者。
  
  这里所谓的“无生”即是“有生”,也就是佛家所说的超越生死,无生无死。玄觉禅师了悟顿教思想,直截本源自性,当然就没有什么快慢和动静之分,有分别意识则不可能了悟妙意,达到绝对正定,智慧观照。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12-3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4-25 10:38 | 显示全部楼层
花了一个多小时才读完全部帖子。不顶上来让大家看看,实在太可惜。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2-7-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 天

发表于 2005-4-25 14:58 | 显示全部楼层
竟->警->惊->径->精->敬->静->境->净->镜:P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3-2-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4-25 15:55 | 显示全部楼层
花花世界,诱惑多多,

鹅如何超脱?

鹅真的迷茫。


想过出家,

可心依旧,

如何超脱?

如何超脱?

鹅真有些讨厌自己的年轻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11-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 天

发表于 2005-4-25 16:14 | 显示全部楼层
Originally posted by jnc at 2005-4-25 15:55
花花世界,诱惑多多,

鹅如何超脱?

鹅真的迷茫。


想过出家,

可心依旧,

如何超脱?

如何超脱?

鹅真有些讨厌自己的年轻了!

你要超脱什么?拿来我找人给你超脱!呵呵:P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3-2-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 天

发表于 2005-4-25 16:54 | 显示全部楼层

d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3-9-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4-25 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Originally posted by seamon at 2005-4-25 16:14

你要超脱什么?拿来我找人给你超脱!呵呵:P



别唬鹅了。

看破了就啥也不在乎了,

一无所有了就不怕失去什么了,

鹅,

都是,都不是:(((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11-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4-29 11:06 | 显示全部楼层
永嘉玄觉
  作者 : 明空
  
  唐代永嘉玄觉禅师(665—713),字明道,俗姓戴,永嘉人。他少年时出家,先学天台止观法,在行、住、坐、卧中,常冥想静观。后受左溪朗禅师指点,前往韶州曹溪参拜六祖慧能。
  
  玄觉初见慧能时,绕着慧能走了三圈,振振锡杖,然后双手合掌而立。
  
  六祖慧能说道:“凡佛教的僧侣,应具有三千威仪,八万种戒行。大德(即有大德的行者)从何方而来,竟如此傲慢无礼。”
  
  玄觉说道:“生命只在呼吸之间,万物变化迅速。我顾不了这么多。”
  
  六祖问道:“既然担心生死时速,为什么不证取不生不死的大道呢?那是否完全没有迅速?”
  
  玄觉答道:“道本来就是无生无灭的,当然就没有迅速可言。”
  
  六祖赞叹道:“此言极是!”
  
  当时众门人听了无不愕然。玄觉于是恭敬地参拜六祖,迅速告辞。
  
  六祖却说道:“回去太快了!”
  
  玄觉反问道:“我自己还没有动,怎么说太快呢?”
  
  六祖又问道:“谁知你自己没有动?”
  
  玄觉答道:“大师自己心生分别。”
  
  六祖说道:“你深得无生之意。”
  
  玄觉问道:“既然是无生,哪里还有什么意呢?”
  
  六祖不答而问道:“如果无生没有意,谁又能分别它呢?”
  
  玄觉答道:“分别本身也无意。”
  
  六祖赞叹道:“妙哉!妙哉!少留一宿,明日再走吧。”
  
  玄觉就住了一晚上。从此,世人称玄觉禅师为“一宿觉”者。
  
  这里所谓的“无生”即是“有生”,也就是佛家所说的超越生死,无生无死。玄觉禅师了悟顿教思想,直截本源自性,当然就没有什么快慢和动静之分,有分别意识则不可能了悟妙意,达到绝对正定,智慧观照。


马祖道一
  作者 : 明空
  
  唐代禅师马祖道一(709—788),俗姓马,四川省成都什邡人。在佛教僧侣中,以俗姓称祖的,可能就是他了。
  
  马祖道一十二岁出家当了和尚,二十六岁时在衡山传法院结庵而住,常习坐禅。当时南岳怀让禅师住持般若寺,得知马祖道一每天坐禅,是一个有造就的人,准备前往传法院问马祖道一。
  
  一天,怀让看马祖道一整天呆呆地坐在那里坐禅,于是便见机施教,问道:“你整天在这里坐禅,图个什么?”
  
  马祖道一答道:“我想成佛。”
  
  于是,怀让就拿起一块砖,在马祖道一附近的石头上磨了起来。
  
  马祖道一见此十分惊异,立刻上前问南岳怀让禅师道:“师父,您磨砖做什么呀?”
  
  怀让答道:“我磨砖做镜子啊。”
  
  马祖道一困惑不解地问道:“磨砖怎么能做镜子呢?”
  
  怀让说道:“既然磨砖不能做镜子,那么坐禅又怎么能成佛呢?”
  
  马祖道一向南岳怀让禅师请教道:“师父,依你之见,那怎样才是正确的呢?”
  
  怀让说道:“这道理就好比有人驾车,如果车子不走了,你是打车还是打牛呢?”
  
  马祖道一无法回答,沉默不言。
  
  怀让接着说道:“你是学坐禅,还是学坐佛?如果学坐禅,禅并不在于坐卧的形式。如果是学坐佛,由于佛性无所不在,佛并没有固定的形相。在绝对的禅宗大法上,对于变化不定的事物不应该有执著的取舍,你如果学坐佛,就是扼杀了佛,如果你执著于坐相,就是背道而行。所以,坐禅不可能悟道成佛。”
  
  马祖道一闻听,真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悟。
  
  马祖道一恭敬地向南岳怀让禅师行了一个大礼,然后问道:“如何用心,才能达到绝对的最高境界?”
  
  南岳怀让禅师答道:“你学明心见性的禅法,如同播撒种子,而我教你的禅法要旨,好比天降甘露,只要条件关系两者契合,就可以了悟绝对本体。”
  
  马祖道一又问道:“绝对本体既不是物质,又不是形相,那怎么才能悟道呢?”
  
  南岳怀让禅师答道:“明心见性同不执著于物相都一样可以悟道。心性包含一切种子,遇甘露即可萌发,既无固定的形相,也没有成功与败坏的分别。”
  
  马祖道一跟随南岳怀让禅师参学有十年之久,后来去江西去作方丈。怀让禅师去世后,马祖道一继承了他的衣钵。在怀让的六位入室弟子当中,只有他得到了心传。
  
  ★ ★ ★ ★ ★ ★
  
  马祖道一得了重病,有一次院主来探望他,问道:“大师近来身体可好?”
  马祖道一答道:“日面佛(寿命为1800岁),月面佛(寿命只有一昼夜)。”
  2月1日,马祖道一洗头沐浴,结跏趺坐,而逝。只要活得明心见性,随缘任运,不管是长寿,还是短寿,都不虚度此生。
  
  ★ ★ ★ ★ ★ ★
  僧人问马祖道一禅师道:“大乘佛法离绝四句百非,请大师直截了当地为我们讲一讲,达摩祖师西来中国的用意?”
  马祖道一禅师答道:“我今天很疲倦,不能为你们讲。去问西堂智藏吧!”
  这僧人便去问西堂智藏,西堂智藏说道:“为何不问师父?”
  这僧人答道:“师父叫我来问你。”
  西堂智藏说道:“我今天头痛,不能回答你,请去问百丈怀海师兄。”
  这僧又去问百丈怀海,百丈怀海答道:“我到这里却不会。”
  这僧只好折回去,把问西堂智藏和百丈怀海的情况告诉了马祖道一禅师,马祖道一禅师说道:“藏头白,海头黑。”
  达摩祖师西来中国的用意,这是禅门学人经常参究的话头之一,历来的禅师大德均不正面回答,而是让学人自证自悟,达到直截本源心性。因此,马祖道一推西堂智藏,西堂智藏又推百丈怀海,结果都未作正面回答。马祖道一禅师最后得出“藏头白,海头黑”的结论,后被禅门传为佳话。如果从字面上去理解:西堂智藏因为年老而头白,百丈怀海因为年轻而头黑,那就是落入了一知半解的窠臼。
  
  ★ ★ ★ ★ ★ ★
  一天晚上,明月当空,马祖道一禅师的三个得意弟子西堂智藏、百丈怀海和南泉普愿,兴致勃勃地跟随师父一同赏月。
  马祖道一禅师问三位弟子道:“你们看此境如何?”
  西堂智藏答道:“依我看,此时正好焚香以讲经说法供佛。”
  百丈怀海答道:“照我说呀,此时正是参禅打坐的好时机。”
  南泉普愿默而不答,拂袖便走。
  于是,马祖道一禅师赞叹道:“经入藏,禅归海,唯有南泉普愿独超物外。”
  马祖道一禅师借赏月时的心境,让三位弟子领悟禅法要旨,西堂智藏迷于对经典的讲解,百丈怀海执着于对禅的修行,只有南泉普愿不迷执一切法相,独超物外,达到了精神的绝对无碍。后,三位弟子相继开悟,成为著名禅师而各自分化一方,弘扬马祖道一禅师的禅法。
  
  ★ ★ ★ ★ ★ ★
  有一次,一僧人正在参禅时,马祖道一禅师在地上画了一个圆圈,然后对那僧人说道:“你入圈内我便打,不入圈内我也要打。”
  那僧犹豫不决,正想走入圈内,马祖道一禅师举起拄杖便打。
  那僧人说道:“大师打我不得!”
  于是马祖道一禅师放下拄杖离去。
  
  ★ ★ ★ ★ ★ ★
  有一位法师问马祖道一禅师道:“不知道禅宗传什么法?”
  马祖反问道:“你懂什么法?”
  法师:“敝人讲过经论二十余部。”
  马祖:“莫非你是骑狮子的文殊菩萨?”
  法师:“不敢。”
  这时,马祖口中嘘嘘两声。法师很肯定地说道:“这就是法。”
  马祖:“是什么法?”
  法师:“狮子出窟法。”
  马祖默然,法师说道:“不说话也是法。”
  马祖:“是什么法?”
  法师:“狮子在窟法。”
  马祖突然反问道:“不出不入是什么法?”
  法师终于回答不出,就想辞别而去。
  马祖喊道:“你来!”
  法师回头。
  马祖便又问:“这是什么法?”
  法师还是答不出来。
  马祖一笑,调侃道:“这是愚人说法呀!”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12-3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声明:1、本站所有广告均与MACD无关;2、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网友发布信息非MACD观点与意思表达,因网友发布的信息造成任何后果,均与MACD无关。
MACD俱乐部(1997-2019)官方域名:macd.cn   MACD网校(2006-2019)官方域名:macdwx.com
值班热线[9:00—17:30]:18292674919   24小时网站应急电话:18292674919
找回密码、投诉QQ:89918815 友情链接QQ:95008905 广告商务联系QQ:17017506 电话:18292674919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陕ICP19026207号—2  陕ICP备20004035号

举报|意见反馈|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MACD俱乐部 ( 陕ICP备20004035号 )

GMT+8, 2024-3-29 03:58 , Processed in 0.067961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