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汀兰

禅的故事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5-4-29 11:06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堂智藏
  作者 : 明空
  
  西堂智藏,马祖道一禅师的著名弟子。
  
  智藏住持西堂后,有一俗士问智藏和尚道:“有天堂和地狱吗?”
  
  智藏和尚答道:“有。”
  
  俗士又问道:“有佛法和僧宝吗?”
  
  智藏和尚还答道:“有。”
  
  那人的许多问题,智藏和尚一律回答说有。
  
  那人不以为然,不屑地说道:“和尚,这么说恐怕不对吧?”
  
  “难道你有不同的看法吗?” 智藏和尚很感兴趣的样子。
  
  “怎么说,我也曾在径山和尚那里学过禅的呀!”俗士颇为自得地说道。
  
  智藏和尚问道“径山和尚怎么回答你的这些问题呢?”
  
  俗士答道:“径山和尚回答都说无。”
  
  智藏和尚突然话题一转,问道:“你有妻子吗?”
  
  俗士非常不解,说道:“有啊。”
  
  智藏和尚又问道:“径山和尚有妻子吗?”
  
  俗士答道:“没有。”
  
  智藏和尚趁机开示:“我说有与径山和尚说无是一样的!”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12-3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4-29 11:0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珠慧海
  作者 : 明空
  
  唐代大珠慧海禅师,今福建建瓯人,俗姓朱。依越州大云寺道智和尚受业。
  
  大珠慧海最初参见马祖道一禅师时,马祖道一禅师问道:“你从何处来?”
  
  大珠慧海答道:“我从越州大云寺来。”
  
  马祖道一禅师又问道:“你来我这里有何事?”
  
  大珠慧诲答道:“我来贵处求佛法。”
  
  马祖道一禅师再问道:“我这里一无所有,求什么佛法?自家宝藏都不顾惜,却跑出家来乱求什么!”
  
  大珠慧诲感到很疑惑,反问道:“不知哪个是自家宝藏?”
  
  马祖道一禅师答道:“就是现在站在我面前问我的人,这便是你的宝藏。一切都具备和充足,没有什么欠缺的,使用起来自由自在,你何必还要向外求呢?”
  
  大珠慧海顿悟,认识到自己的本源心性。于是情不自禁地连连拜谢马祖道一禅师。
  
  后来,大珠慧海跟随马祖道一禅师学习禅法六年。这时,他的受业师父道智和尚已年迈体弱,他才回到越州大云寺奉养师父。每日隐迹自证自悟,表面上痴呆和说话迟钝,实际上他在闭门潜心著述《顿悟入道要门论》(一卷)。
  
  一次,他的法侄玄晏趁大珠慧海不在房时,将《顿悟入道要门论》手稿偷出。不久,玄晏将书稿送到马祖道一禅师处,马祖道一禅师读后,十分称赞,并对他的弟子们说道:“越州有大珠,圆明光秀自在无碍,真是没有遮蔽障碍。”
  
  禅门所谓“自家宝藏”,即是自己的本心,也就是本源心性。大珠慧海在马祖道一禅师的启发下,懂得了自家宝藏应自证自悟,方能真正领会禅法要旨。大珠慧海通过实践,写出了《顿悟入道要门论》,受到了马祖道一禅师的高度赞赏。
  
  ★ ★ ★ ★ ★ ★
  
  有一僧人问大珠慧海禅师道:“大师说何法使人离俗出家?”
  
  大珠慧海答道:“我未曾有一法使人离俗出家。”
  
  那僧人说道:“禅师都是如此。”
  
  大珠慧海反问道:“不知你说何法使人离俗出家?”
  
  那僧人答道:“我讲《金刚经》。”
  
  大珠慧海又问道:“你讲了几次?”
  
  那僧人答道:“我讲了二十多次。”
  
  大珠慧海接着问道:“这部经是谁人论述的?”
  
  那僧人生气地说道:“大师竟然捉弄人,岂有不知是佛所论述的?”
  
  大珠慧海说道:“如果说释迦牟尼有所说法,就是毁谤佛。是人不理解我所说的含义。如果说此经不是佛所论述的,就是毁谤经典。你以为如何?”
  
  那僧人无话可说。
  
  过了一会儿,大珠慧海又问那僧人到:“经上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你说哪个是如来?”
  
  那僧人答道;“我到这时反倒迷惑了。”
  
  大珠慧海问道:“你从来就没有开悟,说什么到我这里反倒迷惑了呢?”
  
  那僧人仍不明白,说道:“请大师指点。”
  
  大珠慧海说道:“你讲经二十多次,却不识如来。”
  
  那僧人急忙以礼相拜,并恳求地说道:“恭请大师为我开示。”
  
  大珠慧海说道:“所谓如来,即诸法如义,怎能忘记呢?”
  
  那僧人说道:“是诸法如义。”
  
  大珠慧海问道:“你说是还是不是?”
  
  那僧人答道:“经文上说得很清楚,怎能不是?”
  
  大珠慧海又问道:“你如否?”
  
  那僧人答道:“如。”
  
  大珠慧海再问道:“木石如否?”
  
  那僧人回答说:“如。”
  
  大珠慧海紧接着又问道:“你同木石如否?”
  
  那僧答道:“没有两样。”
  
  大珠慧海继续问道:“你与木石有什么区别?”
  
  那憎无言以对。
  
  ★ ★ ★ ★ ★ ★
  
  有一次,源律禅师问大珠慧海道:“和尚修道,还用功吗?”
  
  大珠慧海答道:“当然用功啦。”
  
  源律师又问道:“如何用功?”
  
  大珠慧海答道:“饥来吃饭,困来即眠。”
  
  源律师说道:“一切人都是如此,不是与大师一样用功吗?”
  
  大珠慧海答道:“不同。”
  
  源律师又问道:“为什么又不同呢?”
  
  大珠慧海答道:“他们吃饭时不肯好好吃饭,却百般挑拣;睡觉时又不肯好好睡觉,千般计较。因此,他们与我的功不同。”
  
  源律师无话可说。
  
  大珠慧海的“饥来吃饭,困来即眠”,后来成为禅门传诵的佳话。表现出他的“大用现前”的禅法,自然任运,不执著于一物,不迷妄于文字言语,在日常生活中即可体悟禅道。
  
  大梅法常
  作者 : 明空
  
  法常(752~839),马祖道一禅师的弟子。因初参马祖道一时问:“什么是佛?”,听到马祖大师说:“即心即佛”,当即大悟,于是他便到余姚南70里的大梅山去作住持,后称大梅法常禅师。
  
  马祖道一禅师听说法常住山后,想了解法常领悟到什么程度,便派一名弟子去问法常道:“你住此山,究竟于马祖大师处悟得什么?”
  
  法常答道:“马祖大师教我即心即佛。”
  
  那弟子说道:“马祖大师近日来佛法有变,又说‘非心非佛’。”
  
  法常说道:“这老汉经常迷惑人,没完没了,不知要到何日。任他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
  
  那弟子回到寺院后,告诉马祖道一禅师,马祖道一禅师赞许地对众弟子道:“大众,梅子熟也!”。
  
  这则公案说明法常对“即心即佛”和“非心非佛”不二之理了悟,故马祖道一禅师说“梅子熟了。”
  
  盐官齐安
  作者 : 明空
  
  唐代盐官齐安国师(?~842),俗姓李,年长出家,依本郡云琮禅师落发受具足戒,后参马祖道一禅师得法,并成其为法嗣。开悟后,住持杭州盐官海昌院。
  
  有一天,盐官齐安国师对侍者说道:“把犀牛扇子拿来!”
  
  侍者答道:“已经破了。”
  
  盐官齐安国师说道:“扇子既然破了,还我犀牛儿来!”
  
  侍者无言以对。
  
  宋代圆悟克勤禅师对此公案评道:这则公案,虽然不在言句上,但要勘验人的平生意气,又必须借言句而显示。
  
  ★ ★ ★ ★ ★ ★
  
  齐安国师门下有个和尚,到山里去采木头做拄杖,走迷了路,来到大梅的茅庵,问道:“和尚在这里住了多久了?”
  
  大梅说道:“只见四周的山青了又黄,黄了又青。”
  
  那和尚又问道:“出山的路往哪儿走?”
  
  大梅说道:“随流去。”
  
  和尚回去后告诉齐安,齐安国师说道:“我在江西马祖那里见过一个僧人,后来没有下落,是不是他呢?”就派和尚去找大梅。
  
  大梅法常写了首偈作为回答:
  
  摧残枯木倚寒林,几度逢春不变心,
  
  樵客遇之犹不顾,郢人那得苦追寻。
  
  一池荷叶衣无尽,数树松花食有余。
  
  刚被世人知住处,又移茅舍个深居。
  
  于是,他迁到山的更深处去修习。
  
  有一天,他对门徒说:“来莫可抑,往莫可追。”说完就示灭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12-3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4-29 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邓隐峰
  作者 : 明空
  
  邓隐峰,俗姓邓,福建人,马祖道一禅师门下居士。
  
  有一天,邓隐峰辞别马祖道一禅师,马祖道一禅师问道:“你准备到什么地方去?”
  
  邓隐峰答道:“我打算到石头希迁禅师那里去。”
  
  马祖道一禅师告诫他道:“当心石头路滑!”
  
  邓隐峰说道:“没关系,我随身带有竹竿,逢场作戏,还怕石头路滑么?”
  
  说完,邓隐峰便离去。刚到石头希迁禅师处,他即绕禅床一周,并用拄杖往地上戳了一下,然后问石头希迁禅师道:“是何宗旨?”
  
  石头希迁禅师答道:“苍天!苍天!”
  
  邓隐峰这时不知所以,不能应对。只好回来告诉马祖道一禅师。
  
  马祖道一禅师说道:“你只管再去问他,如果他有什么回答,你就嘘他两声。”
  
  邓隐峰按照马祖道一禅师的吩咐,再度前往石头希迁禅师处,又问道:“这是什么宗旨?”石头希迁禅师并未回答,却抢先嘘了两声,弄得邓隐峰瞠目结舌,非常沮丧,只好又回
  
  来向师父讨主意。
  
  马祖禅师好像意料之中似的,笑着安慰道:“不是已经跟你说了嘛,石头路滑!”
  
  邓隐峰两次前往石头希迁禅师处,问“是何宗旨?”然而两次都被石头希迁禅师抢先识破用意,难怪马祖道一禅师说:“石头路滑。”邓隐峰自以为随身带有竹竿能防“滑”,到头来弄得一场羞愧!只因邓隐峰太执著于理性上的禅宗意旨,纵使问苍天,苍天也无言可答。何处问?自问本心。
  
  ★ ★ ★ ★ ★ ★
  
  一天,邓隐峰推土车时,恰逢马祖伸脚坐在路上。邓隐峰就对马祖说道:“请把脚收起来。”
  
  马祖说道:“已展不收。”
  
  邓隐峰也不让,就说道:“已进不退。”
  
  说完就推着车子从马祖脚上碾了过去。被碾伤了脚的马祖回法堂后,提着板斧对众僧说道:“刚才碾伤老僧脚的人,给我出来。”
  
  于是,邓隐峰就走到大师跟前,伸长脖子,马大师却放下了斧头。
  
  ★ ★ ★ ★ ★ ★
  
  邓隐峰示灭之前,他对众僧说道:“各方禅师迁化圆寂时,有坐着的,有躺着的,这我都见过,有没有站着去世的呢?”
  
  其中一人答道:“也有。”
  
  邓隐峰说道:“有没有倒立着去世的呢?”
  
  众僧都异口同声地答道:“没见过。”
  
  于是,邓隐峰就倒立而亡。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12-3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4-29 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百丈怀海
  作者 : 明空
  
  唐代百丈怀海禅师(720—814),福建人,俗姓王,童年出家,与西堂智藏、南泉普愿同时入室,跟随马祖道一禅师学禅,时称“三大士”。开悟后,住持百丈山,故世称“百丈怀海”。四方禅僧,纷至沓来,席下人才济济,如沩山、希运等后来都成为了一代宗师。他的法嗣先后有沩山灵祜、黄檗希运、长庆大安等15人。他创设禅院,制定清规,后称《百丈清规》,对禅门规式作出了重大贡献。
  
  怀海参见马祖后,成了马祖侍者。每次施主送斋饭来,怀海一揭开饭盒盖的时候,马祖就拈起一块烧饼,问大众:“是什么?”每回都如此。就这样,怀海在马祖身边呆了三年。
  
  有一次,百丈怀海陪马祖散步,听到野鸭的叫声,马祖问道:“是什么声音?”
  
  怀海答道:“野鸭的叫声。”
  
  过了好久,马祖又问道:“刚才的声音那里去了?”
  
  怀海答道:“飞过去了。”
  
  马祖道一禅师于是扭百丈怀海的鼻子,百丈怀海负痛失声。
  
  接着马祖道一禅师说道:“何曾飞去?”
  
  怀海一听,立即省悟,却回到侍者宿舍里哀声大哭。当时有僧人问道:“你想念父母了吗?”
  
  百丈怀海答道:“没有。”
  
  那僧人又问道:“是被人骂了吗?”
  
  百丈怀海答道:“也不是。”
  
  那僧人更是不解,继续问道:“那你哭什么?”
  
  百丈怀海答道:“我的鼻子被马祖大师扭得疼痛难忍。”
  
  那僧人又问道:“什么原因呢?”
  
  百丈怀海答道:“你去问马祖大师好了。”
  
  于是,那僧人问马祖道一禅师道:“大师,怀海师兄为什么在房里痛哭?”
  
  马祖道一禅师答道:“这是他悟道了,你去问他吧。”
  
  那僧人回到僧房,告诉百丈怀海:“马祖大师说你开悟了,叫我来问你。”
  
  百丈怀海听后哈哈大笑,那僧人感到很惊讶,便问道:“先前哭,现在笑,是何道理?”百丈怀海自言自语:“先前哭,现在笑。”
  
  那僧人更是莫名奇妙。
  
  在禅宗看来,浩瀚世界本来就没有空间和时间的分别,野鸭子飞过仅是一种虚妄的象征而已,怎可说什么飞过来、飞过去? 百丈怀海由于执著于虚妄之相和差别意识,故难以开悟;马祖的这一捏,乃是大机大用,把时空的分界当下粉碎,破除其迷执,使百丈怀海顿悟其禅旨。
  
  百丈回答禅友道“以前哭,现在笑”,这是说,时空观念一变,永恒的本体显现,我与世界都不一样了,这便是当下认识自我。
  
  ★ ★ ★ ★ ★ ★
  
  当百丈怀海再度参见马祖道一禅师,师徒俩的问答刚结束时,师父马祖道一禅师振威大喝一声,震得百丈怀海两耳发聩,耳聋了三天。自此以后,百丈怀海深感师父的雷音将随时激励他。
  
  后来,百丈怀海辞别了马祖道一禅师,前往江西奉新大雄山居住,因山峦峻峭,故取名“百丈山”。没多久,四方来参拜百丈怀海的人日渐增多。最先来参拜的要推黄檗希运。
  
  有一天,百丈怀海对众门人说道:“佛法非同小可,老僧过去曾被马祖大师一喝,接连三天耳聋。”
  
  黄檗希运听到此话,不禁连连吐舌,惊异不已。
  
  百丈怀海问黄檗希运道:“你以后是否要继承马祖大师的机法?”
  
  黄檗希运答道:“不一定。今天因为师父举了这一公案,才知道马祖大师的大机大用,但我还不了解他。如果以后我继承马祖大师的机法,恐怕很难接引到学人。”
  
  百丈怀海说道:“是的,是的!你的看法与我相同,只是德性比师父减少了一半。只有见解超过了师父,才能承担起禅教大法的传授。你在很多地方都超过了师父的见解。”
  
  黄檗希运听后,恭敬地行了个大礼。
  
  ★ ★ ★ ★ ★ ★
  
  唐朝百丈怀海禅师,继承开创丛林的马祖道一禅师以后,创立一套系统的丛林规矩——百丈清规。所谓“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就是此意。这是怀海禅师对禅宗的又一个巨大贡献。 百丈禅师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生活。
  
  他每日除了领众修行外,必亲执劳役,勤苦工作,对生活中的自食其力,极其认真;对于平常的琐碎事务,更不肯假手他人。
  
  百丈怀海禅师九十四岁时,还与弟子们一起劳动。他每日仍随众上山担柴、下田种地。因为农禅生活,就是自耕自食的生活。
  
  弟子们不忍心让年迈的师父做这种粗重的工作,因此,大众恳请他不要随众出坡,但百丈禅师仍以坚决的口吻说道:“我无德劳人,人生在世,如不亲自劳动,岂不成废人?”
  
  弟子们阻止不了禅师服务的决心,只好将禅师所用的扁担、锄头等工具藏起来,不让他做工。
  
  百丈禅师无奈,只好用不吃饭的绝食行为抗议,弟子们焦急的问道为何不饮不食?
  
  百丈禅师说道:“既然没有工作,怎能吃饭?”
  
  弟子们无奈,只好将工具又还给他,让他随众生活。
  
  百丈禅师的这种“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精神,也成为丛林千古的楷模!
  
  ★ ★ ★ ★ ★ ★
  
  百丈怀海禅师每天上法堂,总有一个老人夹杂在百丈怀海禅师的众门人中听法。众人离开,老人亦离开。忽然有一天,百丈怀海禅师说法结束后,众门人都退出了法堂,只有老人未走。
  
  于是,百丈怀海禅师就问道:“面前站立的又是什么人?”
  
  老人答道:“我不是人,而是在过去迦叶佛时,曾住在此山,因有一学人问:‘出家修行的人还落入因果吗?’我答道:‘不落因果。’然后,500年来我一直是野狐身,今天请大师为我开示,让我脱离野狐身。”
  
  百丈怀海禅师说道:“你问吧。”
  
  老人问道:“出家修行人还落因果吗?”
  
  百丈怀海禅师答道:“不昧因果。”
  
  老人听后大悟,急忙施礼道:“我已脱离野狐身,住在山后。请求依亡僧还身。”
  
  百丈怀海禅师立即召集众僧,饭后送亡憎。众门人纷纷议论,大家都是好好的,又没有死人,为什么饭后要送亡僧?到底谁死了,众皆茫然。饭后,百丈怀海掸师带领众门人来到山后大盘石下,以拄杖挑出一只已死的黑毛大狐狸,斋后即按送亡僧之礼火化。
  
  这则公案是借托一老人500年前,由于错答因果问题,遭致堕野狐身,后经百丈怀海启发,明白了不隐藏因果的道理,方得还人身的故事,宣扬佛教的因果轮回教义。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12-3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4-29 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香严智闲
  作者 : 明空
  
  唐代香严智闲禅师,青州人。年轻时便厌恶世俗,辞别父母,出家投佛。
  
  最初,香严在百丈怀海禅师处,秉性聪敏,博通经典,但始终没有契悟禅道。百丈死后,他便到百丈的大弟子沩山灵佑处。
  
  沩山问香严道:“你在先师百丈处,听说是问一答十,问十答百,这是因为你聪明伶俐。不过你用这种方法学禅,还是依赖理智与概念的把握。你能不能把生死大事的根本,也就是父母没有生你之前的根本说给我听听?”
  
  这话问得香严茫然不知所措,便把平时看过的书翻遍,也还是找不到答案,深感画饼毕竟不能充饥,于是恳求师父为其说破。
  
  沩山开示道:“如果我现在替你解说,将来你一定会骂我。就算我说了,我所说的还是我的,绝对不会变成你的。”
  
  香严一气之下,发誓:“这辈子我再也不学佛法了,还不如做个到处化缘乞食的和尚。”
  
  于是,他到处云游。
  
  一次,他暂住到慧忠国师的遗址古寺里……他正在除草时,偶然抛一块瓦砾,击中了竹子,清脆的一声响,撞击着香严的心,终使得香严顿然大悟。
  
  于是,他回到住处,沐浴焚香,朝着师父的方向跪拜:“师父,大慈大悲,你对我的恩情胜过父母,如果你当时为我说破,哪有今天的顿悟呢!”乃作偈曰:
  
  “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
  
  动容扬古道,不堕悄然机。
  
  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
  
  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
  
  ★ ★ ★ ★ ★ ★
  
  有一次香严智闲禅师在法堂上,开示众僧道:“有人想要彻悟自己的本来面目,便口衔树枝,脚下踏空,手不攀枝。”
  
  这时,忽然听到树下有人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如果不回答他,就违反了出家人慈悲开示的本分;如果回答他,一开口使会从树上坠下而失去生命!这时该怎么做才对呢?”
  
  当时在座的大众,都不知如何回答。突然,叫虎头招的上庄站起来说道:“树上即不问,未上树时请禅师说说看!”
  
  智闲禅师听了,哈哈大笑,连连点头。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12-3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4-29 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泉普愿
  作者 : 明空
  
  一次, 几个和尚正在争论猫有无佛性,恰好被南泉普愿禅师碰上,于是他抓起猫对众
  
  僧说道:“有谁能说出猫儿有无佛性的道理,这只猫就可得救,如果不能说出道理,我就把这只猫杀了。”
  
  众僧你看我,我看你,无言对答,南泉普愿禅师见无人能答,随即将猫杀了。这时赵州从谂禅师从外面回来,南泉普愿禅师将前面的话重述了一遍,赵州从谂禅师立即将脚上穿的鞋子脱下,放在头上顶着而出。
  
  见此,南泉普愿禅师感叹道:“你先前如果在场的话,就能救得这只猫了。”
  
  在这则公案中,南泉普愿禅师见东西两堂僧人执著于猫有无佛性。为了截断学人的妄想分别,即将猫一刀两段。那么赵州从谂禅师又为何要将鞋脱下放在自己头上顶着而出呢?而且南泉普愿禅师还赞许他,说他这样做即能救得猫,是何道理?按常识鞋本应穿在脚上以利于行走,而赵州从谂却反其道而行之,放在头上顶着而出,实在荒唐滑稽。但赵州从谂不落言诠,采取果断行动为机法,意谓猫有佛性也罢,无佛性也罢,不有不无也罢,就好比头岂能穿鞋而行走?这则公案很著名,历来被禅家称为祖师难关之一。
  
  ★ ★ ★ ★ ★ ★
  
  南泉普愿参见马祖道一后,才顿然得鱼忘筌,了然开悟。一天,南泉给众僧舀粥。马祖过来问道:“桶里是什么?”
  
  南泉答道:“这老头子怎么张口就说这种话?”
  
  马祖没有再吭声,从此别的和尚也不敢再考他。
  
  南泉普愿离开马祖后,栖止于池阳南泉山,一住三十年。有一天,南泉上堂来说道:“我自小就养了一头水牯牛,想向河东放牧,可它要吃别人的水草;想向西边放牧,也要吃别人的水草。所以不如将就着,在这儿吃点草吧,可是却又总找不到。”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12-3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4-29 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麻谷宝彻
  作者 : 明空
  
  唐代麻谷宝彻禅师,马祖道一禅师的法嗣,后住持蒲州麻谷山。
  
  一次,麻谷宝彻禅师持锡杖到章敬怀晖禅师处,绕禅床三周,然后将锡杖振地一下,合掌而立。章敬怀晖禅师说道:“是!是!”
  
  麻谷宝彻禅师又到南泉普愿禅师处,同样绕禅床三周,然后将锡仗振地一下,双手合掌而立。南泉普愿禅师说道:“不是!不是!这是风力所转,终成败坏。”
  
  麻谷宝彻禅师说道:“章敬怀晖禅师即是,是你不是。”
  
  古人一言相契合即住,一言不相契而去。章敬怀晖禅师说“是!”这是杀人刀,活人剑;南泉普愿禅师说“不是!”,也是杀人刀,活人剑,均是禅宗至极处的大机大用。为什么说“风力所转,终成败坏。”《圆觉经》说:“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抓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宝彻禅师持杖绕禅床,即是“风力所转,终成败坏。”
  
  赵州从谂
  作者 : 明空
  
  唐代赵州从谂禅师(778—897),山东曹州人,俗姓郝,从小在本州的扈通院出家,未受戒便抵池阳,参南泉,拜南泉普愿为师,后于言下悟理,乃往嵩岳琉璃坛受具足戒后,仍近南泉。八十岁左右,众僧请往赵州观音院作住持,所以,世称赵州从谂禅师,道行高洁,有“古佛”之称。
  
  他以深湛的智慧,诙谐幽默的语言,引导了一代学人,走向真正的自我。
  
  他是历代禅师中的高寿者,昭宗乾宁四年寂,寿一百二十,敕谥“真际大师”。曾有人问他:“师父高寿多少?”他很诙谐地说:“一串念珠数不尽。”他的法嗣有严阳善信、光孝慧觉、国清院奉等7人。
  
  ★ ★ ★ ★ ★ ★
  
  赵州从谂自幼出家,他去见南泉时,南泉正躺着睡觉。南泉问道:“你从哪里来?”
  
  赵州答道:“我从瑞像禅院来。”
  
  南泉问道:“你可曾看见瑞像吗?”
  
  赵州答道:“没有看见瑞像,只看见了躺着的如来。”
  
  泉便坐起身子,问道:“你是有主沙弥,还是无主沙弥?”
  
  赵州答道:“有主沙弥。”
  
  南泉问道:“哪个是你的主人?”
  
  赵州就往前进了两步,躬身施礼道:“隆冬严寒,愿和尚您安享万福。”
  
  从此,南泉就十分器重他。
  
  ★ ★ ★ ★ ★ ★
  
  赵州从谂问南泉道:“什么是道?”
  
  南泉答道:“平常心是道。”
  
  赵州问道:“是否有目标可循?”
  
  南泉说道:“有目标就错了。”
  
  赵州又问道:“没有目标可循,又怎么知道是道呢?”
  
  南泉说道:“道不属知的范畴。知是一种妄觉,不知则是没有智慧。得道之人虚怀若谷,无滞无碍?”
  
  赵州当下大道。
  
  ★ ★ ★ ★ ★ ★
  
  赵州从谂曾经担任伙房的烧火僧,有一次,他关上伙房门,烧得满屋是烟,在里面大声喊道:“救火啊!救火啊!”
  
  不一会,许多僧人都跑了过来,从谂对他们说道:“你们说得出,我就开门”
  
  众人都无以应对。
  
  这时,南泉掸师把钥匙从窗户递了进去,赵州这才打开门。
  
  ★ ★ ★ ★ ★ ★
  
  有一天,赵州从谂在佛堂前扫地,有僧人问赵州道:“你是得道高僧了,怎么还扫地?”赵州答道:“尘埃是从外面飞来的。”
  
  那僧人又问道:“这里是清净圣地,怎么会有尘埃?”
  
  赵州说道:“瞧,又飞进来了一个尘埃。”
  
  ★ ★ ★ ★ ★ ★
  
  赵州悟道后,就到各处云游,拜访了当代的许多禅师。有一次,拜访到茱萸和尚。茱萸见到他,便对他说道:“你也该定居下来弘法了。”
  
  赵州问道:“我该定居在什么地方啊?”
  
  茱萸笑道:“哈!哈!哈!你居然连你自己的住处也不知道?”
  
  赵州说道:“我三十年来在马背上驰骋,想不到今天被驴踢了一脚。”
  
  ★ ★ ★ ★ ★ ★
  
  众僧们请赵州住持观音院后的一天。赵州上堂说法:“比如明珠握在手里,黑来显黑,白来显白。我老僧把一根草当做佛的丈六金身来使,把佛的丈六金身,当做一根草来用。菩提就是烦恼,烦恼就是菩提。”
  
  有僧人问道:“不知菩提是哪一家的烦恼?”
  
  赵州答道:“菩提和一切人的烦恼分不开。”
  
  那僧人又问道:“怎样才能避免?”
  
  从谂说道:“避免它干什么?”
  
  ★ ★ ★ ★ ★ ★
  
  有僧人问赵州道:“如果能做到内心里一丝都不挂,是否就契悟了禅理?”
  
  赵州反问道:“不挂什么?”
  
  这僧人说道:“不挂一丝。”
  
  赵州说道:“这不,又挂上了吗?”
  
  ★ ★ ★ ★ ★ ★
  
  一个女尼问赵州道:“佛门最秘密的意旨是什么?”
  
  赵州就用手掐了她一下,说道:“就是这个。”
  
  女尼说道:“没想到你心中还有这个。”
  
  赵州忙说道:“不!是你心中还有这个!”
  
  ★ ★ ★ ★ ★ ★
  
  有个新来的和尚对赵州说道:“我从长安来,横扛着一条拄杖,却不曾碰着一个人。”赵州答道:“不是因为没人,是因为你的禅杖太短。”
  
  和尚顿时就傻了眼。
  
  (图-坛经2-30)
  
  ★ ★ ★ ★ ★ ★
  
  有一天赵州禅师到桐城县去,途中与安徽舒州投子山大同禅师相遇,赵州便问道:“你是投子山主吗?”
  
  大同将手摊开道:“盐、茶、油,请随意买一些。”
  
  赵州不理睬他,自己快步走到寺庵,大同禅师随后也提着一个油瓶到了庵中。赵州看着大同禅师手中的油瓶,挑衅地道:“久闻投子山大同禅师之名,但是我看到的,却只是一个卖油翁。”
  
  大同不甘示弱,回敬道:“我也久闻赵州是禅师,却原来是个俗人!”
  
  赵州禅师问问:“我何以是一个俗人?”
  
  大同禅师说道:“你只认识卖油翁,却不认识投子?”
  
  赵州便问道:“如何是投子?”
  
  大同禅师提起油瓶,喊道:“油!油!”
  
  ★ ★ ★ ★ ★ ★
  
  一个官吏问赵州道:“和尚会进地狱吗?”
  
  赵州答道:“老僧第一个进!”
  
  官人不解地问道:“你是得道高僧,修行这么好,怎么还会进地狱呢?”
  
  赵州答道:“我不下地狱,谁来教化你?”
  
  ★ ★ ★ ★ ★ ★
  
  有一次,赵州禅师提起一句禅话:“佛是烦恼,烦恼是佛。”
  
  学僧不解,因而纷纷要求赵州解释,学僧们问道:“不知佛在为谁烦恼?”
  
  赵州答道:“为一切众生烦恼!”
  
  学僧进一步问道:“如何可以免除这些烦恼呢?”
  
  赵州严肃地责问学僧道:“免除烦恼做什么?”
  
  ★ ★ ★ ★ ★ ★
  
  赵州禅师看到弟子文偃在佛殿拜佛,便用柱杖打了一下,问道:“你在做什么?”
  
  文偃答道:“我在拜佛!”
  
  赵州斥责道:“拜佛干什么?”
  
  文偃说道:“拜佛也是好事呀!。”
  
  赵州淡淡地说道:“好事不如无事!”
  
  拜佛虽是好事,但却不要执著于“好事”——无事才是真正的好事。
  
  ★ ★ ★ ★ ★ ★
  
  一天, 有僧人问赵州禅师道:“狗有无佛性?”
  
  赵州禅师答道:“无。”
  
  那僧人又问道:“上自诸佛,下至蝼蚁小虫,均有佛性,怎么狗子却没有佛性呢?”
  
  赵州禅师答道:“因为他有语言、行动和意识。”
  
  又有僧人问道:“狗有无佛性?”
  
  赵州禅师答道:“有。”
  
  这僧人又问道:“既然有佛性,为什么撞入这个皮囊(指狗的躯壳)里?”
  
  赵州禅师说道:“因为他明知而故犯!”
  
  在这则公案中,赵州掸师借狗的佛性以打破学人对有无的执著。这里所说的无是指超越存在的佛性实态,并非指物的有无。从赵州从谂禅师以来,“狗有无佛性”一直是禅僧们为了破除执著有无的一桩公案,也是难以参破的问答。
  
  ★ ★ ★ ★ ★ ★
  
  一天, 有僧人问赵州禅师道:“达摩祖师从印度来到中国的用意是什么?”
  
  赵州禅师答道:“庭前柏树子。”
  
  那僧人又问道:“大师莫不是以境示人?”
  
  赵州禅师答道:“我不是以境示人?”
  
  那僧人又问道:“到底达摩祖师从印度来中国干什么?”
  
  赵州从谂禅师仍然答道:“庭前柏树子。”
  
  宋代无门慧开禅师对这则公案评道:如果能从赵州从谂禅师的答话处领悟得分明透彻,即是前无释迦牟尼佛,后无弥勒佛!
  
  ★ ★ ★ ★ ★ ★
  
  有僧人游五台山,见一老太婆便问道:“五台山的路向什么地方去?”
  
  老太婆答道:“一直朝前走。”
  
  那僧人便照老太婆说的方向去了。
  
  老太婆说道:“好个师父就这么去了。”
  
  后来,有僧人把这件事告诉了赵州禅师。赵州禅师说道:“待我去勘验一下。”
  
  第二天,赵州禅师便去问那老太婆:“五台山的路向什么地方去?”
  
  老太婆仍然答道:“一直朝前走。”
  
  赵州禅师便照老太婆说的方向去了。
  
  老太婆依旧说道:“好个师父就这么去了。”
  
  赵州禅师回到寺院后,对那僧人说道:“五台山那老太婆,已被我勘破了。”
  
  “台山婆子”这一公案,后来成为被历代禅家所参的一个主要“话头”之一。宋代宏智正觉禅师颂道:
  
  年老成精不谬传,赵州古佛嗣南泉。
  
  枯龟丧命因图像,良驷追风累缠牵。
  
  勘破了老太婆禅, 说向人前不值钱。
  
  ★ ★ ★ ★ ★ ★
  
  有一个学僧问赵州禅师道:“听说您是南泉普愿禅师的真传弟子,他传了什么禅法给您吗?”
  
  赵州禅师答道:“镇州盛产大萝卜头。”
  
  赵州从谂禅师是南泉普愿掸师的法嗣,曾随南泉普愿禅师学禅达四十年之久,这是广为人知的事,因此,赵州禅师也以众所周知的“镇州出大萝卜头”来回答。既然是广为人知的事,那僧又岂不知道,而知道还要问,这当然是有其用意的。所以,这则公案的意思是听说乃是一种传言,传言毕竟是传言,如果自己没有亲自看到,则不可信。然而相信与不相信,又于风声传言无关,重要的是自己如何去把握。
  
  ★ ★ ★ ★ ★ ★
  
  学僧请示赵州禅师道:“老师!修行的人像什么样子呢?”
  
  赵州禅师说道:“我正在认真地修行。”
  
  学僧问道:“怎么?连老师也要修行吗?”
  
  赵州禅师说道:“当然。我要穿衣也要吃饭呀!”
  
  学僧不解,问道:“穿衣吃饭,这是日常琐碎事情,我要知道的是什么叫修行?”
  
  赵州不答而问道:“那你以为我每天都在做什么呢?”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12-3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4-29 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鸟窠道林
  作者 : 明空
  
  唐代鸟窠道林禅师(741~824),浙江富阳人,俗姓潘。九岁出家,初随长安西明寺复礼法师学《华严经》和《大乘起信论》,后学禅,参谒径山国一禅师得法,并成其为法嗣。南归后,因见杭州秦望山有长松,枝繁叶茂,盘曲如盖,便居于此,时人称他为“鸟窠禅师”。又因鹊巢筑于居侧,人们又叫他“鹊巢和尚”。
  
  唐元和十五年,文豪白居易拜访鸟窠道林禅师,他看见禅师端坐在鹊巢边,于是说道:“禅师住在树上,太危险了!”
  
  禅师答道:“太守!你的处境才非常危险!”
  
  白居易听了大惑不解:“我乃朝中重臣,权倾朝野。我有什么危险呢?真是无稽之谈!”
  
  道林禅师反问道:“身居官场,如薪火相交,可是人在其中又往往意识不到,这难道还不够危险吗?”
  
  白居易听后连连点头称是。
  
  两人喝了一会儿茶,自居易才想起自己此行的目的,便问道:“禅师,如何是佛法大意?”
  
  道林禅师答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白居易不满意这个回答,接着说道:“三岁小孩都知道这么说。”
  
  道林禅师说道:“虽然三岁小孩也知道这么说,但八十岁老人也不见得能做到啊。”
  
54.jpg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12-3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4-29 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黄檗希运
  作者 : 明空
  
  唐代黄檗希运禅师,福建人,幼年在洪州黄檗山出家。他曾游天台山和长安,经南阳慧忠指点,回到江西参拜百丈怀海禅师,开悟后,住持江西黄檗山,故称黄檗希运,其禅风盛行于江南一带。当时,相国裴休对他十分尊崇,并亲自集《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传世。
  
  有六位学僧来到黄檗禅师处参学,初见面时,其中五人皆虔诚恳切地作礼,只有一人为了表明自己是禅者,提着坐具,不言语地站在一旁。黄檗禅师见此情形,对这位学僧说道:“我听说有一只猎犬非常凶恶!”
  
  学僧以禅语答道:“一定是寻着羚羊声而来的。”
  
  黄檗追问道:“你听到有羚羊声吗?”
  
  学僧赶紧话锋一转:“那一定是寻着羚羊的足迹来的。”
  
  黄檗再问道:“你看到有羚羊的足迹吗?”
  
  学僧一愣,说道:“那就是跟踪在羚羊后面来的。”
  
  黄檗步步紧逼道:“你看到有羚羊的踪影吗?”
  
  学僧毫不示弱,说道:“那一定是只死羚羊。”
  
  黄檗禅师听后,没在说什么。
  
  第二天在法堂里,黄檗禅师再问道:“昨天找羚羊的那位学僧出来!”
  
  那学僧闻言快步走出。
  
  黄檗禅师问道:“昨日公案未了,你怎么解说呢?”
  
  学僧一时无语,不知所对。
  
  黄檗禅师喝道:“本想说你是个到家的禅僧,原来只是个一知半解的家伙。”
  
  听黄檗禅师这么说,大家将这个学僧驱出了山门
  
  ★ ★ ★ ★ ★ ★
  
  黄檗希运游天台山时,路上遇到一僧人,那僧人和他一见如故,谈笑风生。黄檗希运感到很奇怪,仔细观察,只见那僧目光射人,非同凡响,便一道同行。行至不远,来到一山涧边。当时涧水暴涨,二人放下斗笠、拄杖,黄檗希运犹豫不决,止步不前,那僧即刻拉着黄檗希运准备共同涧,黄檗希运胆怯地说道:“师兄要渡请自渡。”
  
  说时迟,那时快,那僧人提起衲衣,走在波浪上,如同走在平地一般,并回头招呼黄檗希运道:“过来,快过来!”
  
  黄檗希运感慨道:“咄!你这个自了汉,我早知道的话,就该吹断你的腿。”
  
  那僧赞叹道:“真是救度众生的大乘法器,我不如你。”
  
  说罢,那僧就不见了。
  
  大乘佛教宣传大慈大悲,普度众生,把成佛度世,建立佛国净土作为最高目标。而小乘佛教以追求个人自我解脱,把“灰身灭智”,证得阿罗汉为最高目标。所以,那位神僧称赞黄檗希运是“大乘法器”,而他却是只知自渡的“自了汉”,当然不如黄檗希运。这则公案是假托路遇神僧,而标榜黄檗希运悟得大乘精神。
  
  ★ ★ ★ ★ ★ ★
  
  唐宣宗在位时,推崇佛教,拥护三宝,修复旧寺,广兴佛法,是一位有名的好佛皇帝。宣宗未做皇帝之前,曾在香严禅师门下做过小沙弥。
  
  有一天,师徒二人游庐山瀑布。香严禅师吟道:“穿云透石不辞劳,地远方知出处高。”小沙弥随口续上两句:“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禅师笑道:“你这个小沙弥将来是要作皇帝的呀。”
  
  小沙弥后来到齐安禅师那里参禅,当时黄檗希运禅师在那里作首座。沙弥看到黄檗禅师拜佛,便问道:“不向佛求、不向法求、不向僧求,长老礼拜,有何所求?”
  
  禅师说道:“不向佛求、不向法求、不向僧求,只是这样礼拜而已。”
  
  沙弥又问道:“为什么礼拜?”
  
  希运禅师见沙弥如此执着,便打了他一掌。这一掌仍没让沙弥开悟,嗔心一起,怨道:“太粗暴了!”
  
  “这里是什么所在?你在这里说粗说细!”希运禅师说完,又打了他两掌。
  
  沙弥作了皇帝后,没有忘记被挨三掌。黄檗禅师圆寂后,宣宗竟谥他“粗行禅师”。裴休知道这三掌的典故,便上奏皇帝:“禅师三掌为陛下断了三际呀!”
  
  于是,宣宗将黄檗禅师改谥为“断际禅师”。
  
  ★ ★ ★ ★ ★ ★
  
  有一天,黄檗希运禅师登上法堂,这时从四面八方来了许多听讲禅教大法的人,云集法堂。黄檗希运禅师见如此众多的学人,便问道:“你们到此来寻求什么?”并站起来以拄杖赶之,众人仍不散去。
  
  黄檗希运禅师坐回原处,对众人说道:“你们全都是瞳酒糟汉,怎么能称得上离乡远行,寻师访友,求法证悟呢?真让人取笑。不要见人多的地方就去,只图热闹。老衲远行参禅时,即便是遇草根下有一个人,便从顶门上一锥,看他知不知道痛痒,如果知道,我可以把布袋里的米拿来供养他。但不像你们这样容易,哪有今天这样的事呢?你们既自称远行参禅的云游僧,也须要有自己的精神。你们可知大唐国里无禅师吗?”
  
  这时有一僧人问道:“现在各方的禅门高僧都聚众讲说禅教大法,为什么你却说无禅师呢?”
  
  黄檗希运答道:“我的意思不是说无禅,只是说无师。你可知马祖道一大师门下有八十四位弟子,真正得马大师正法的也不过两三人。
  
  中国禅宗发展到黄檗希运禅师所处的中晚唐时代,正是很兴盛的时候,因为马祖道一、百丈怀海、青原行思、石头希迁等大师们的继承人遍布中华。但为什么黄檗希运却说:“无师”呢?这关键就在于他所说的“宗派乃是人为的,各有各的体会”,禅却到处都有,佛在每一人心中,主要靠自己去领悟、参透,光靠“师”是没有用的。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12-3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4-29 11:20 | 显示全部楼层
法眼文益
  作者 : 明空
  
  五代清凉文益禅师(885—958),浙江余杭人,俗姓鲁。7岁出家,20岁于越州开元寺受具足戒。但他很长时间都没能开悟,直到参拜罗汉桂琛禅师,方豁然开悟,后成为罗汉桂琛禅师的法嗣。晚年住持金陵清凉院,故称“清凉文益”。当时,四方学人云集,不下千人,禅风大振。
  
  他去世后,南唐中主李壕谥为“大法眼禅师”,因此后人称他为“法眼文益”,又称他所开创的禅法为“法眼宗”。
  
  文益到福州参谒长庆慧棱禅师,未能彻底明了。后来和绍修、法进三人打算走出岭外,路过地藏院,被大雪阻住去路,只得稍作停歇。围炉烤火时,罗汉桂琛禅师问道:“你们打算到哪里去?”
  
  文益说道:“行脚去。”
  
  桂琛再问道:“为什么事行脚?”
  
  文益答道:“不知道。”
  
  桂琛感叹道:“不知最亲切。”
  
  ★ ★ ★ ★ ★ ★
  
  僧人问道:“什么是僧人应该着重注意的地方?”
  
  文益答道:“如果有丝毫着重,就不叫僧人。”
  
  ★ ★ ★ ★ ★ ★
  
  僧人问道:“一天十二个时辰里,怎样作为,才能和道相应?”
  
  文益答道:“取舍之心成巧伪。”
  
  僧人问道:“怎样表露,就能和道相应?”
  
  文益反问道:“你几时表露,就和道不相应。”
  
  有人问道:“什么是诸佛的奥理玄旨?”
  
  文益答道:“这你也有。”
  
  学人问道:“十方圣贤都进入此宗,什么是此宗?”
  
  文益答道:“十方圣贤都进入。”
  
  僧人问道:“手指就不问了,什么是月亮?”
  
  文益反问道:“哪个是你不问的手指?”
  
  那僧人又问道:“月亮就不问了,只问什么是手指?”
  
  法眼文益说道说:“月亮。”
  
  僧人不解地道问:“学生问手指,和尚为什么回答月亮?”
  
  禅师解释道:“因为你问手指。”
  
  有人问道:“什么是第一义?”
  
  文益说道:“我如果告诉你,就是第二义。”
  
  ★ ★ ★ ★ ★ ★
  
  文益禅师问修山主道:“毫厘有差,天地悬隔。老兄你怎么理解?”
  
  修山主答道:“毫厘有差,天地悬隔。”
  
  文益禅师又问道:“这样领会,又怎么能行呢?”
  
  修山主不答而问道:“那么,和尚你又是怎么领会的呢?”
  
  文益禅师说道:“毫厘有差,天地悬隔。”
  
  修山主便礼拜。
  
  (图-坛经2-62)
  
  ★ ★ ★ ★ ★ ★
  
  一次,法眼文益上堂说道:“出家人要依随时令而行,冷即冷,热即热。欲知佛性之义,当观时节因缘。”
  
  ★ ★ ★ ★ ★ ★
  
  有一个老禅僧住在寺内,在门上写心字,在窗上也写心字,在墙上还是写上心字。文益禅师对此事评论道:“门上应该写门字,窗上应该写窗字,墙上应该写墙字。”
  
  ★ ★ ★ ★ ★ ★
  
  沙塞住泉眼,文益禅师见机问道:“泉眼不通被沙堵,道眼不通被什么堵?”
  
  众僧无话可答,禅师自答道:“被眼堵。”
  
  ★ ★ ★ ★ ★ ★
  
  僧人前来参见,文益用手指指帘子,马上有两个僧人一齐去卷帘子。禅师说道:“一个正确,一个错误。”
  
  ★ ★ ★ ★ ★ ★
  
  一次,法眼文益与一位王公谈佛论道,还一边观赏牡丹花。王公让文益禅师当场作偈,文益立刻口占一偈:
  
  拥绒对芳丛,由来趣不同。
  
  发从今日白,花是去年红。
  
  艳冶随朝露,馨香逐晚风。
  
  何须待零落,然后始知空。
  
  这一首饱蕴禅理,又兼得诗趣的禅诗,使王公顿悟玄旨。
  
  ★ ★ ★ ★ ★ ★
  
  清凉文益早年南游参访时,一次他与绍修、法进结伴同行,路过漳州地藏院,正遇下雪,无法赶路,于是便在地藏院住了下来。他们三人正围着火炉烤火时,地藏院的住持罗汉桂琛禅师前来问道:“你们此行打算到什么地方去?”
  
  清凉文益答道:“云游四方遍参禅师大德。”
  
  罗汉栳睬禅师又问道:“什么是行脚事?”
  
  清凉文益答道:“不知道。”
  
  罗汉桂琛说道:“不知道便是最接近的了。”
  
  随即又与他们三人谈论僧肇的《肇论》,当说到“天地与我同根”时,罗汉桂琛问清凉文益道:“山河大地和你自己,是同是别?”
  
  清凉文益答道:“是别。”
  
  罗汉桂琛便竖起两根手指,清凉文益答道:“是同。”
  
  罗汉桂琛又竖起两根手指,便站起来离开了。
  
  雪停了,天渐放晴。这时,他们三人向罗汉桂琛禅师辞行,罗汉桂琛将他们三人送到大门口,向清凉文益问道:“听说你平时爱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随即又指着庭下的一块石头问道:“你说这块石头是在你心中?还是在你心外?”
  
  清凉文益答道:“在我心中。”
  
  罗汉桂琛又问:“作为一个行脚的人,为什么要放一块石头在心中?”清凉文益被此一问弄得很窘迫,无语以对,于是放下行李,决心跟随罗汉桂琛禅师学禅。
  
  清凉文益在罗汉桂琛禅师处开始学禅的一个多月中,每天都在罗汉桂琛禅师面前表述自己的观点,解释义理,罗汉桂琛对清凉文益说道:“禅教大法不是这样。”
  
  清凉文益说道:“师父,弟子已词穷理绝,该说的已经说完了。”
  
  罗汉桂琛说道:“如果谈论禅教大法,一切都是现成的,无所不在。”
  
  清凉文益当即于言下大悟。从此再不谈义理,于平常事中去体悟本心。
  
  清凉文益住持南京清凉院后,各地前来学禅的人很多,而他在引导学人时,主要采取以下四种禅法:一、箭锋相拄;二、泯绝有无;三、就身拈出;四、随流得妙。以下仅就这四种禅法,各举一公案加以说明。
  
  (图-坛经2-6)
  
  ★ ★ ★ ★ ★ ★
  
  一天,清凉文益禅师与悟空禅师围着火炉烤火,清凉文益禅师拿起香匙问道:“不得叫做香匙,老兄把它叫做什么?”
  
  悟空禅师答道:“我依然叫它作香匙。”
  
  清凉文益禅师不认可。悟空禅师过了二十多天后,才明白清凉文益禅师的那句话的真意。
  
  悟空禅师于二十多天后,方才明白清凉文益禅师所说的“不得叫做香匙,老兄把它叫做什么?”这句话的真意,这真意便是相对与绝对,“香匙”是这一物的假名,叫做“香匙”是假有,不叫做“香匙”是无,意在不执著于一物,相对总是处在绝对之中,相对只是绝对的派生。这就是清凉文益禅师的“泯绝有无”的禅法。
  
  ★ ★ ★ ★ ★ ★
  
  一次, 有一僧问清凉文益禅师道:“声与色这两个字,什么人能参透?”
  
  清凉文益却对众门人说道:“大家说说,这僧参透没有?如果你们领会这僧的问处,参透
  
  声色是不困难的。”
  
  “声”、“色”是六镜(或称六尘)中的两境,指耳和眼所感觉认识的两种境界。这是人人都能参透的,故答在问处。这是清凉文益禅师的所谓“就身拈出”禅法,也就是答在问处。
  
  ★ ★ ★ ★ ★ ★
  
  有一次,一僧问清凉文益禅师道:“六处不知音,怎么样?”
  
  清凉文益答道:“你家的眷属一大群。”接着又说道:“怎么领会,不要说这么来问,便是没有悟得。你说六处不知音,是眼处不知音,还是耳处不知音?如果根本是有的,又怎么能了解无得的意义?古人说:‘离声色,执著声色;离名字,执著名字。’因此执著于形相修禅的人,到达了无想天(即第四禅天之广果天,无想有情者的居处),虽经历了八万大劫那么漫长久远的时间,但有一天掉下来,世界万有事相俨然存在,这便是因为不知道绝对本体的真实,只会一个挨着一个地修行,三生六十劫,四生一百劫,这样一直修到三祗功德圆满。如古人所说:‘不如一念之间了悟无生法忍,超越三乘,权学等见解。’又说:‘弹指一挥间,圆满成就八万法门,一刹那间灭除三祗劫。’应须好好体会参究,如果照此去做便不会费很大气力!”
  
  对于世界的万有事相,不应执著于有无,必须了悟本体心性,才能随着事物的变化迁流而得其本体的真实。这便是清凉文益禅师的“随流得妙”的禅法。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12-3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4-29 11:20 | 显示全部楼层
禅机妙趣
  四个老婆
  作者 : 明空
  
  释迦牟尼佛祖在一次法会上说过,有个商人娶了四个老婆:第一个老婆伶俐可爱,像影子一样陪在他身边;第二个老婆是他抢来的,美丽而让人羡慕;第三个老婆,为他打理日常琐事,不让他为生活操心;第四个老婆,整天都最忙,但他不知道她忙什么。
  
  商人要出远门,因旅途辛苦,他问哪一个老婆愿意陪伴自己。
  
  第一个老婆说:“我不陪你,你自己去吧!”
  
  第二个老婆说:“是你把我抢来的,我也不去!”
  
  第三个老婆说:“我无法忍受风餐露宿之苦,我最多送你到城郊!”
  
  第四个老婆说:“无论你到了哪里我都会跟着你,因为你是我的主人。”
  
  商人听了四个老婆的话颇有感叹:“关键时刻还是第四个老婆好!”于是他就带着第四个老婆开始了他的长途跋涉。
  
  释迦牟尼说道:“你们明白吗?这四个老婆就是你们自己!”
  
  第一个老婆指的是肉体,人死后肉体要与自己分开的;
  
  第二个老婆是指金钱,许多人为了金钱辛劳一辈子,死后却分文不带,无非是水中捞月;
  
  第三个老婆是指自己的妻子,生前相依为命,死后还是要分开;
  
  第四个老婆是指个人的天性,你可以不在乎它,但它会永远在乎你,无论你是贫还是富,它永远不会背叛你。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12-3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4-29 11:21 | 显示全部楼层
摩尼珠
  作者 : 明空
  
  在灵山会上, 佛陀手拿一颗摩尼珠问四方天王道:“你们看一看,这颗摩尼珠是什么颜色?”
  
  四方天王看后,各说是青、黄、赤、白等不同的色泽。佛陀将珠子收回,舒开手掌再次问道:“现在,我手中的这颗摩尼珠是何颜色?”
  
  天王不解,不约而同地答道:“佛陀!哪有什么摩尼宝珠呢?”
  
  于是,佛陀告诉四方天王:“我把世俗珠子给你们看,你们都能分辨它的颜色,但真正的宝珠,你们却视而不见。这是多么颠倒呀!”
  
  四方天王听后,若有所悟。
  
  解铃还须系铃人
  作者 : 明空
  
  有个人感到非常苦恼,他背上行囊去找佛陀,为他灭除苦难。佛陀听完他的诉说后,说道:“真正能够解脱你的,只能是你自己。”
  
  那人不解地问道:“可是,我心中充满了苦恼和困惑啊!”
  
  佛陀慈悲地解释道:“是谁给你心里放进了苦恼和困惑呢?”
  
  这个人沉思良久,没有说话。
  
  佛陀继续开示:“是谁放进去的,就让谁拿出来吧。”
  
  这个苦恼的人终于明白:自己的苦恼不过是自己的一种执着,能够解脱自己的只能是自己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12-3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4-29 12:01 | 显示全部楼层
Originally posted by 汀兰 at 2005-4-29 11:20
禅机妙趣
  四个老婆
  作者 : 明空
  
  释迦牟尼佛祖在一次法会上说过,有个商人娶了四个老婆:第一个老婆伶俐可爱,像影子一样陪在他身边;第二个老婆是他抢来的,美丽而让人羡慕;第三个老婆, ...

很好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4-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4-29 12:47 | 显示全部楼层
Originally posted by 汀兰 at 2005-4-29 11:21
沙塞住泉眼,文益禅师见机问道:“泉眼不通被沙堵,道眼不通被什么堵?”
众僧无话可答,禅师自答道:“被眼堵。”

这个故事来比喻数浪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2-7-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4-29 12:47 | 显示全部楼层
Originally posted by 汀兰 at 2005-4-29 11:21
沙塞住泉眼,文益禅师见机问道:“泉眼不通被沙堵,道眼不通被什么堵?”
众僧无话可答,禅师自答道:“被眼堵。”

用这个故事来比喻数浪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2-7-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4-29 13:47 | 显示全部楼层
就这么定了,5.1期间闭门修炼!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11-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8 20:2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8 21:04 | 显示全部楼层
.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3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声明:1、本站所有广告均与MACD无关;2、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网友发布信息非MACD观点与意思表达,因网友发布的信息造成任何后果,均与MACD无关。
MACD俱乐部(1997-2019)官方域名:macd.cn   MACD网校(2006-2019)官方域名:macdwx.com
值班热线[9:00—17:30]:18292674919   24小时网站应急电话:18292674919
找回密码、投诉QQ:89918815 友情链接QQ:95008905 广告商务联系QQ:17017506 电话:18292674919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陕ICP19026207号—2  陕ICP备20004035号

举报|意见反馈|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MACD俱乐部 ( 陕ICP备20004035号 )

GMT+8, 2024-4-24 17:59 , Processed in 0.072037 second(s), 9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