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楼主: hwjlxy

宏观面集锦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6-7-3 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FED再度升息 美元应声而落
2006年07月03日
  上周五晚,FOMC一致同意将指标联邦基金利率调高25个基点至5.25%,为2001年3月以来最高水平。虽说FED已经连续第17次调高利率,却淡化了其未来可能需要进一步升息的必要性,这着实让金融市场为之震动。在会后声明中,FED表示经济成长放缓应该有助于减轻物价压力,当然,央行仍保留了长达两年的紧缩银根周期仍将持续的可能。声明还指出,未来应对通膨风险所需的进一步升息幅度和时间,将根据数据反映出的通膨和经济成长前景的发展而定。
  FED利率前景迷雾重重就目前而言,我们仍无法对FED未来利率前景做出明确判断。市场此前预期,在一系列强劲核心通膨数据公布后FED会继续升息,但在升息幅度上看法不一。现在看来,在本次升息后市场已然出现更大分歧。预计,FED此前对信贷成本的调升足以令经济成长放缓、并消除通膨压力,就连FED自身也承认之前升息行动带来的抑制作用,故FED升息前景确实不容乐观。其实,除了利率前景的不明朗可能对美元指数造成打压之外,房屋市场表现的恶化也将使得美元中长线走势趋于黯淡。
  目前,美国房屋市场正明显下滑,随着利率直线上升对房市的向下拉力将加重。房价下滑意味着美国消费者近年累积的家庭财富与消费能力双双缩水,因此也升高了明年初经济陷入衰退的可能性。
  通常情况下,美国经济成长的半数均直接或间接受惠于房屋销售、营建和透过房屋增值套现来点燃消费者支出。如果这种刺激因素消失,经济成长将面临突出威胁。利率越高,房屋市场更快降温、房价大幅下挫的可能性就越高,那经济衰退就越严重。
  市场上目前有种较为普遍的观点,如果联邦基金利率超过5.5%,2007年经济出现衰退的机率将升至35%。如果指标利率达到6%,2007年经济衰退的机率可能为50%。原因是FED在经济成长已然放缓之际升息,而过去几次升息也还未完全发挥紧缩的功能。如果真是这样,美元前景确实不容乐观。
  ECB循序渐进自去年12月以来,ECB已每三个月升息25个基点,本月欧元区指标附买回利率已升至2.75%。但持强硬立场的委员的讲话已经令下次加大升息幅度或提前升息的可能性上升。这至少将在7月6日管委会会议上引发激烈争论,即下次行动是否应升息50个基点或于8月3日提前升息。预计,在通膨风险和经济增长前景方面,ECB总裁特里谢在上周二发布的专访中没有提供新的暗示,预计这将会使得预期提前升息或加大升息力度的理由还不够充足。
  而在通膨风险方面,目前也无明显迹象表明油价持续高涨是否提升了欧元区内薪酬以及基本通膨。这预示着政策调整或将温和有序地进行,而央行也青睐循序渐进地采取行动。我们看到FED是这样做的,英国央行也是这样做的,所以没有理由ECB不会这么做。
  若情况果真如此,在尚不明了FED下一步动向之前,预计欧元(或各主要非美币种)中线都将获得上扬的动力。
□ 邵杰  证券日报 农行上海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11-1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3 19:02 | 显示全部楼层
紧缩政策暂时可能奏效
  Rob Subbaraman 雷曼兄弟首席亚洲经济学家
  中国5月份的数据明显表现强劲。即使假设6月份会有所回落,我们估计二季度的官方GDP增长率可能会同比上升至11.0%左右,这将成为自1995年以来最快的增长速度。不过,按照中国的官方GDP数据得到的增长率可能还较为保守。我们追踪的是我们对中国经济活动的衡量指标,该指标为工业产出、实际国内信贷以及由实际零售、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组成的综合需求变量的平均值。这一衡量指标能更多地反映出商业周期,而不像官方GDP那样过于平稳。我们的经济活动衡量指标2003年三季度同比增长了16%,但在一系列紧缩政策之后于2004年减速;今年,该指标正在再次加速,二季度达到14%。
  中国经济正面临着过度流动性和过度投资问题所带来的压力。令人鼓舞的是,4月份,政策制定者通过提高利率27个基点开始解决这些问题。然而,自那以来,政府当局很明显地继续严重依赖于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下采用的措施。大量措施的目的在于使房地产部门降温。银行和当地政府官员正采取措施控制贷款以及限制土地开发。
  我们对于中国的政策措施有两大担忧。其一是采用行政手段调控中国经济正变得越来越力不从心,这是因为中国经济正变得越来越市场化并融入了全球开放经济体系。确实,2003-2004年采取了一系列类似的非市场措施来调控经济,但这些措施似乎并没有成功地削弱投资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
  但我们主要担忧的是紧缩政策正在解决的是表面问题而不是引起中国过度流动性的根源。为了降低流动性,中国人民银行今年到目前为止已经(净)发行了高达1050亿美元的央行票据,存款类金融机构的法定准备金率将从7.5%提高至8.0%,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估计,这将进一步消除188亿美元的流动性。
  然而,中国产生过度流动性的根本原因是巨大的国际收支顺差。
  在一个越来越市场化的经济中,为了控制过度流动性,中国需要大幅提高利率。但中国的资本账户实际上正变得越来越开放,因此,提高利率的同时实际上又维持汇率钉住政策将会有吸引热钱流入的风险:这在一开始就注定了提高利率的目标将无法实现。
  可能是因为担心利率和汇率作为调控宏观总量的工具,因此过于急剧地采取紧缩的利率和汇率政策在减少过度流动性和过度投资的同时,会对脆弱的农业造成过度的负面影响,从而扩大贫富差距并增加社会的不安定性。这些担忧可以理解,但我们认为中国如果采取旨在提高农村生活水平、改善社会福利体系以及促进环保的扩张性财政政策的话,这些风险都可以达到最小化。鉴于中国的公共债务仅为GDP的22%,并且中国有着世界上最大的外汇储备,因此中国有很大的空间来采取这些措施。
  每日经济新闻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11-1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5 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央行昨日大举回笼1000亿元
  央行今日正式上调存款准备金率50个基点,但是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由于央行早在6月16日就宣布了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决定,因此对金融市场造成的即期影响非常有限。
  不过,市场目前担心央行未来可能推出更多的紧缩措施以抑制经济过热的危险。国家发改委近日也表示,可以考虑开征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以避免经济过热;并建议如果投资继续高烧难退,央行还可择机提高存贷款利率。
  分析人士表示,央行在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同时,并未减轻通过公开市场回笼货币的力度。周二,央行发行了250亿元的一年期央票,同时进行了750亿元的正回购,单日资金回笼规模达到1000亿之多。(报记者 清溪)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11-1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7 08:43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加息周期近尾声 国际游资再度布局中国加速
2006年07月07日
  分析师表示,美国一旦停止加息,人民币升值因素对货币市场利率的抑制作用将再度显现
  目前加息以及继续提高货币市场利率不是理性的选择,因为利率上升加上升值预期只会刺激更多游资进入,加剧流动性过剩问题
  在中国外汇储备增速变快的同时,游资的流入速度也在加快。根据《第一财经日报》此前获得的数据,5月份外汇储备增加了300亿美元,为2005年以来之最,而其中当月游资规模也达到了125亿美元,达到今年以来第二高。
  游资的概念一直没有特别准确的定义,一般用外汇储备的增加量减去FDI(外商直接投资)和贸易顺差来描述。
  照此计算,5月份外汇储备余额为9250亿美元,单月增长300亿美元,而5月份中国贸易顺差130 亿美元,FDI 为45.09亿美元,这样,5月份进入中国的游资规模为125亿美元,创下今年2月以来的最高值。
  今年2月至4月份游资规模分别为,10.2亿美元、44.5亿美元、53.1亿美元。2月份以来游资规模呈不断增加趋势,且在4、5月份增速明显加快。
  申银万国分析师陆文磊认为,游资的不断增加和美国加息周期的结束有一定的关系。6月29日美联储宣布加息25个基点,联邦基金利率上调至5.25%,这是美联储2004年以来连续第17次加息,市场普遍预计美联储的加息将告一段落。在美国加息即将结束、美元可能面临贬值的情况下,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会加强,因此吸引了游资更大规模的进入。
  他表示,根据以往的经验,游资的流入在下半年会比上半年规模更大,这对于中国的企业出口和货币市场的流动性均会造成不少的影响,进而使得央行的货币政策独立性受到影响。
  分析师表示,虽然游资进入的渠道无法清楚描述,但是无疑将使得央行因对冲外汇占款而投放的基础货币增多,从而增加货币市场的流动性。
  今年2月份以来,公开市场操作上央行票据利率稳步上升,高利率有助于吸引大行资金投向央行票据,而不是流入信贷市场,但是分析师表示,利率上升会刺激更多的游资进入。
  申银万国在一份最新的研究报告中指出,美国加息周期一旦停止,人民币升值因素对货币市场利率的抑制作用将再度显现。
  申银万国这份报告认为,目前人民币升值预期下的储备增长和货币对冲压力仍然非常大,而央行目前在国内宏观调控方面的核心目标是通过收紧流动性来控制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反弹。因此,目前加息以及继续提高货币市场利率不是理性的选择,因为利率上升加上升值预期只会刺激更多游资进入,加剧流动性过剩问题,这明显与宏观调控目标相冲突。(记者 胡进之)
  第一财经日报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11-1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8 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通胀迹象显现 加息预期提升
2006年07月08日
  7月5日开始的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并未对市场产生太大影响
  由于距离政策实施有一定的时间消化,7月5日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并未对债市产生太多的负面影响,相反市场的资金仍然充裕。而随着上半年经济和金融数据即将陆续公布,市场对紧缩政策的预期又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加强。尤其是CPI和PPI的持续反弹以及全球化的加息浪潮,令市场对利率的提升进一步得到加强。
  资金面依然宽松
  研究人士指出,目前商业银行在人民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余额约2.3万亿元,并持有7万多亿元流动性较高的国债、金融债券和央行票据等资产。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大约将一次性冻结流动性资金1500亿元。不仅如此,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还通过"乘数"效应,产生相当于基础货币数倍的紧缩效应。以目前4-5倍的乘数计算,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将影响到6000-7500亿元的货币供应量。
  有市场人士认为,由于我国商业银行能够利用其存于央行的、远超其正常运营所需要的超额准备金来补充法定准备金,减缓法定准备金率提高对市场的冲击。而且,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公布多日,其效果已经几乎为市场所完全消化。
  虽然资金面依然宽松,但部分机构的谨慎心态给债市蒙上了"阴影"。在7月5日准备金率上调正式实施当天,从债券成交品种的期限上看,一年以下品种的交易量最大,并且相当一部分集中在一个月附近的超短期债券品种。与此相对比,5年以上的中长期债券,尤其是10年期以上的企业债券却乏人问津。
  交易人员分析指出,现券市场交易活跃的主要原因在于,政策对市场的影响已经水落石出,导致之前机构因担心流动性而预留的一部分资金被动进场建仓。而目前一个月短期央票和融资券收益率分别达到了2.2%和2.65%,符合货币基金等机构流动性管理的要求。因此,现券市场的活跃很可能是一个短期的现象。
  业内人士认为,短期债券的走俏进一步表明机构投资者对债市的未来缺乏信心。这种忧虑则恰恰在于,本次准备金率上调后并没有起到紧缩市场资金面的作用。债券收益率、货币市场利率和央行票据利率一直稳步上升,表明了市场对央行可能继续出台紧缩政策的提示性反应。
  进入政策敏感期
  随着5月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反弹至2.4%,PPI结束了下降趋势,4月份的PPI有望成为阶段性低点;而5月份的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达到了1.4%,连续两个月反弹。CPI和PPI的全面反弹,被业界分析人士认为今年年内上下游物价的月度低点已经过去,CPI和PPI温和走高将是下半年的主要趋势,因此市场对通胀的预期将会逐渐抬头。而今年上半年的CPI和PPI将延续反弹走势。
  7月份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刚刚实施,其效果只有在8月份公布的金融数据中才能够看到究竟会起多大的作用。专家认为,可以预见,在投资和信贷数据出现回落之前,货币政策紧缩的"警报"不会消除。考虑到6月份一般都是信贷投放较快的月份,因此6月份的投资和信贷数据继续偏高的可能性依然较大,央行继续出台紧缩政策的可能性不能排除,所以7月份仍是政策敏感期。
  市场普遍认为,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并非紧缩政策的终止,除了持续大幅度公开市场操作之外,未来利用利率调控工具达到货币政策紧缩目的的可能进一步上升。有市场人士认为,美联储联邦基准利率目前已经达到5.25%的利率水平,已经使得中美利差进一步扩大,这也意味着如果坚持人民币与美元保持一定利差的政策方针,目前提高人民币贷款利率的空间已经不小。针对投资和信贷持续高位运行的状况,不少专家人士也认为,现在已经到了恢复利率作为常规货币政策工具的时候,应该通过利率这一价格杠杆,进行宏观经济的调控。
  继外资投行预测下半年中国加息0.25甚至0.54个百分点之后,中国官方研究机构--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发布研究报告,建议未来择机加息。报告认为,央行4月底上调贷款准备金率扩大了银行的存贷利息差,实际是鼓励银行多发放贷款,而统计数据显示,银行确实是这么做的。
  报告认为,加息须配合其他政策。央行应继续向贷款过多的银行发行定向央行票据,国家还可以考虑临时开征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进一步压缩过剩产业投资的利润空间,将资金逼出过剩产业。
  但也有专业人士不认同加息的做法。该人士表示,从紧缩的具体政策来看,加息不是央行的最优选择。如果央行出台进一步紧缩措施,仍将以优先考虑发行定向票据和加大行政调控力度为主。短期内加息的可能性相对较小。因为一方面,继续上调贷款利率对政府驱动型的投资反弹抑制作用有限;另一方面,由于今年以来CPI涨幅不大,居民储蓄增速较为平稳,同时人民币升值对存款利率水平的中期抑制作用依然存在,因而上调存款利率的理由也并不充分。(记者 闫立良)
  
  证券日报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11-1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12 10:59 | 显示全部楼层
加息利剑高悬A股!
2006年07月12日
  6月经济数据仍像猛冲乱撞、不肯就范的野马,逼着央行将套马绳拼力紧挽。既然人民币短期大幅升值不可能,那么--
  加息:调控的现实选择
  数十年来,蒙代尔永恒三角理论如"魔咒"般笼罩所有本币升值的国家:资本自由流动、固定汇率和独立货币政策,三者不可兼顾,只能牺牲其一而保证另外二者。
  上半年,中国经济数据全面飙升也暗示,央行寻求"完美的三角"的目标已经落空。升值还是加息,央行必须作出抉择。
  警惕经济体发出的危险信号
  本月10日,我国6月份贸易数据公布,顺差达到145亿美元,再创年内新高,上半年顺差同比增长54.9%。机构人士的第一反应是,外汇占款增长压力继续加大,流动性过剩将延续。
  流动性过剩必将传递到实体经济,带来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的风险。知情人士透露,6月份,M2、M1分别增长18.4%、13.9%,新增信贷3600亿元,虽比上月略有好转,但仍处高位,尤其是信贷增速依然发出危险信号。
  申银万国分析师指出,新增贷款虽同比少增1027亿元,但仍远远高出2000年以来6月平均2700亿的水平。而且,上半年已完成全年信贷目标的85.7%。在高速增长的信贷推动下,投资数据也肯定不能令人乐观。
  通货膨胀风险上升趋势也很明显。根据国泰君安和光大证券的统计评估,下半年粮价稳中趋升、国际油价上升输入通胀压力,还有OECD国家经济增长动力延续,将加重国内CPI和PPI上行的动能。
  汇率是源 利率是根
  这不禁令人疑惑,就在去年这个时候,甚至直到去年底,市场还在为银行"惜贷"担忧、学者还在为"通缩风险"争论,怎么不到一年时间,这些担心都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说到底,还是在不平衡的经济结构中、在相对固定的汇率制度下,贸易顺差扩大无法化解,由此滋生流动性过剩所致。
  从上世纪20年代的美国、70年代的日本,到80年代的我国台湾地区、90年代的波兰,所有经历本币升值的经济体都走过和我们相似的路---经济高速发展、出口激增,带来升值压力,随后是低利率政策抵御资本入侵,然后带来资产价格膨胀,最终则大多以紧缩政策刺破泡沫收场。从这些经济体的前车之鉴中,似乎可以得出结论,流动性过剩几乎是与升值如影相随。
  克鲁格曼曾经指出,发展中国家的"三选二",应该是选择"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这里指独立于全球经济体系)和"汇率稳定",而应该放弃"资本完全自由流动"。他还高度赞扬了中国在亚洲危机前后"超凡的独立性",连续降低利率。
  可是,中国不可能、也不甘永远做发展中国家。那么,在树立了逐渐实现资本项目开放的目标下,固定汇率和独立货币政策不能同保,甚至在最坏的情况下,一个也保不住;换句话说,升值与加息,央行至少二选一。
  调控:变被动为主动
  6月份经济数据尤其令人警惕之处在于,有些数据些微的好转建立在微调贷款利率、上调准备金率、两次定向央票、信贷窗口指导、行业调控等一长串的调控政策之上。如果没有这些政策,6月份的数据会交出怎样的答卷呢?
  那么,换个角度看,是不是这一系列的调控并没击中要害,因而成效微弱?周小川行长较早曾表示,要先等等看经济数据,再调整货币政策,现在数据已经摆在眼前了。央行要延续紧缩政策,力度必须升级,方向必须调整。
  面对汇率,中国一贯保持"不卑不亢"的态度,而从贸易保护、抵御热钱、国内金融体系脆弱等因素考虑,不少学者也认为大幅升值不可行。吴晓灵副行长更是在9日坚决表示,所谓人民币汇改很快有"新动作"纯属谣传。总而言之,期望人民币汇率短期大幅升值不太现实。
  那么,不管是同步上调存贷款利率、或许像美国那样有规律、小幅逐渐加息,还是放开存贷款利率浮动限制,加快利率市场化,总之,加息是央行接下来唯一的选择。(王栋琳)
  经济指标继续高位运行 加息或将成为无奈之举
  下一步的宏观政策调整何去何从,学者及分析人士都认为,近日公布的一些宏观数据显示了进一步进行调控的必要,但对调控手段则各持己见。
  近日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6月份我国贸易顺差达145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据海关初步统计?2006年1-6月全国进出口顺差614.5亿美元?增长54.9%.。
  据悉?央行近期将会公布6月份货币增长和贷款增长数据。预计6月份货币信贷增速虽然较5月份有所下降,但仍在高位运行。前6个月人民币新增贷款占央行全年新增贷款目标的比例将超过80%。
  "进一步的宏观调控已经十分必要,央行需要回收过剩的流动性资金",申银万国的宏观分析师李慧勇表示。他认为,虽然央行之前单边提高贷款利率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宏观调控已经取得了部分效果,但效果有限。虽然6月份的新增加贷款与去年同期相比有所下降,但仍然高于去年平均值。之前李慧勇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就表示,如果6月份的数据仍然偏高的话,加息的可能性会加大,现在,他依旧坚持央行可能会采取加息的做法。
  "货币政策的效果有限,根本上应通过政府行为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著名金融学家、原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所所长秦池江对记者说。他表示,目前是否加息尚不明朗,如果提高存款利息,银行存款则会有上升的趋势,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就会随之增加,出于利益的考虑,资金的增多会使银行增加放贷的冲动,这样循环就会与宏观调控有所冲突;如果提高贷款利息,小比例的调整对一些需要贷款的企业来讲影响不大,起不到太大的调节作用。
  秦池江认为,由于货币总量的指标非常大,除非是大比例的收缩,小比例的调整所起的作用有限。而李慧勇认为,虽然加息所起的作用未必能达到预想效果,但央行出于"政策组合"的考虑来调整,仍旧会倾向于加息。
  东方证券的宏观分析师张扬认为,"窗口指导"是商业银行经营与宏观调控之间最有效的平衡手段。他认为,今年6月份的贷款数据与去年同期相比意义不大,因为去年6月的4800亿元贷款中包括坏帐计提在内,在一个非集中放贷的季节,贷款增速依旧高位运行,下一步仍未见有放缓的趋势。
  除了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过快,贸易顺差逐月增大,这些都是影响宏观调控的重要因素。
  张扬认为,贸易顺差的高增长,加大了央行在公开市场操作上对冲人民币的压力。央行上周向货币市场净投放资金人民币150亿元。昨日,中国人民银行在公开市场操作中发售了金额为人民币500亿元的1年期票据。
  导致我国外贸顺差如此巨大的主要原因是我国贸易的结构性不平衡。"结构性不平衡不只是中国的问题,这是一个全球性贸易格局问题",秦池江表示,无论是扩大内需,加快人民币升值,还是取消出口退税,都不能从根本解决我国的贸易结构失衡问题。
  内需可以扩大,但外需我们决定不了。秦池江认为,解决贸易失衡进口问题也很关键,在我们进口国外产品时,一些霸王条款的存在使得我国进口困难也是造成贸易顺差加大的原因。单纯地通过呼吁人民币升值或取消出口退税来解决我国贸易失衡问题是不利于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证券日报)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11-1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13 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发改委报告建议加息0.25厘★
香港明报??2006-7-13 15:45:13
    倘上半年经济热过首季 将出招降温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报告指,预期内地上半年经济增长约10.4%,并重申借贷及投资增长过快等问题,建议当局轻微调高息率0.25厘。发改委官员指,如上半年的经济数据大幅高于首季水平,将会马上采取措施,以遏止经济过热。

    关注借贷投资增长过快

    新华社引述发改委的报告指,过去6个月,借贷增长过快以及投资过剩等问题仍然存在,如果国家长期出现投资过剩,将对长远发展有影响。

    报告建议中央政府,需要采取严厉的货币政策,以防止地方政府过度投资、货币供应和借贷增长过快、部分行业如钢铁、水泥、铝的过度投资,以及楼价增长过快。

    发改委表示,内地于4月增加贷款利率,以及6月调高银行存款准备金比率并不足够,报告建议当局调高存款及贷款息率0.25厘。这样可以压抑货币增长过快以及投资过剩等问题。该报告续指,经过这些措施之后,中国可以保持高增长和低通胀,相信全年经济增长为10.2%。

    12个行业投资扩张加速

    另外,发改委发展规划司司长杨伟民指,上半年经济运行资料将呈交至国务院,如高于首季水平,预计会马上采取措施出台以遏止经济过热;但如与首季相若,则估计措施力度不会太大,至少不会像2004年般马上推出行政性调控。

    而发改委经济运行局副局长贾银松引述近期的调研结果表示,多达12个行业投资扩张速度加快,新开工项目数量增加,发改委已将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预期目标提高至18%,比此前增加2个百分点。

    他指发改委高层近期到湖南、湖北、安徽等省市进行调查,发现汽车、钢铁、铜冶炼、铅锌及水泥等12个行业投资扩张速度加快,新开工项目数量增加,投资额约占城镇投资规模达19.9%,占制造业更达到48.3%。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11-1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13 16: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会再次加息吗?
英国《金融时报》??2006-7-13 15:50:46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日本和美国的央行官员身上,但中国却一如既往地保留了出人意料的权利。中国政府今年已采取多项紧缩举措,包括18个月来的首次加息和一系列行政措施,旨在抑制某些特定行业的过热。迄今的数据显示,这些举措收效甚微。今年上半年,银行新增贷款2.14万亿元人民币(合2680亿美元),以此推算,到7月底,银行就将完成全年贷款目标。中国当地报纸报道称,今年6月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速有所放缓,但年增长率仍超过18%。

    传统上,中国政府将利率当作“最后一招”来使用,认为货币政策是一种比较笨拙的工具,不适于中国这样一个部分地区经济过热、广大内陆地区贫穷困苦的经济体。此外,中国也不愿鼓励资本流入。然而,当前的外部环境比较有利于中国采取行动。全球处于紧缩周期,使得中国人民银行(PBoC)可以跟着实行紧缩政策,而不会提高国内外利差。

    类似的主张也适用于另一条紧缩途径,即人民币升值。中国今年上半年的贸易顺差达615亿美元。而且,在新兴市场抛售潮过后,亚洲货币兑美元汇率正在回升,赋予北京更大的空间,允许人民币进一步升值。然而,只有顽固的乐观派才会指望,中国政府会在去年7月人民币升值一周年之际,再次对人民币进行一次性升值。

    行政措施是中国政府偏爱的紧缩手段,但它只是偶尔奏效,而且不能解决流动性过剩的根本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提高利率,并结束外汇干预——这种干预在压低人民币汇率的同时,增加了国内市场的流动性。政治因素和国内因素阻碍着中国政府采取上述两种行动。不过,不能排除中国再次小幅加息的可能性。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11-1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13 16:20 | 显示全部楼层
据传,重大利空 央行拟定7月15日加息
中金在线??2006-7-13 8:55:22
    据传,国家统计局最新月度统计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已开始进入新一轮扩张期。7月份数据显示,实行宏观调控后,各项经济指标持续过热,形势仍不容乐观。为此,央行已紧急请示国务院,拟定7月15日加息,并根据中国国情,在采取经济手段的同时,采用行之有效的行政手段,扼制过热的增长势头。

    据悉,除本月加息外,央行仍会在年底再加一次息。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11-1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13 16:21 | 显示全部楼层
加息传言再起 债市非常敏感
上海证券报??2006-7-13 7:43:57
    前天刚说到债券市场行将进入一个非常敏感的时期,昨天就有利空传言开始在银行间四处散播,而且都是有板有眼,证据充分。

    先是有传言称,央行昨日对股份制商业银行定向发行了惩罚性利率的央行票据。根据事先透露出来的二季度新增贷款数据,在新增的3600亿元左右的规模中,有将近3000亿元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及城市商业银行所为。相比之下,四大国有银行的新增贷款速度已经明显放缓,甚至有大行已经出现了新增贷款负增长。根据吴晓灵行长先前“谁的贷款多,就给谁多发定向票据”的讲话精神,央行的确有可能对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发行定向票据。

    下午又有周五央行将要宣布加息的传言,称周五收盘之后,央行将会宣布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同时上调27个基点,这条传言引发了不少投资者的警觉。

    首先是因为近期不仅是经济学家在呼吁尽快加息,管理层也表达出很强的加息意愿。国家发改委在其报告中直接建议央行适时加息。这样直接明确的意见陈述,在投资者看来无疑说明加息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而已。

    其次是本周二的央行票据发行收益率在连续上涨十五周之后突然止住了上扬的步伐,而且还是在货币回笼力度大大增强的背景之下戛然止步的,大大出乎市场的预料。对于某些投资者而言,央票收益率的企稳好比是“定海神针”般的一个利好消息,但是在银行间市场的资深人士看来,历史经验反复证明,紧缩政策背景下的短期收益率突然企稳或者是下跌,往往预示着下一步将有大的紧缩性政策出台。正当央票利率突然企稳时,传出加息的传言,不得不让人提高警惕。

    发行定向票据的传言事后被证实是空穴来风,并无此事。而加息的传言估计也不太可能成真,毕竟国内的政策可预见性还远远无法和发达国家相比。但随着半年数据陆续出炉,管理层的各项政策必定也是在积极准备之中。彷徨观望之中的市场,必然会伴随着层出不穷的各类传言,引发债券市场短期的震荡和波动。其中的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反映的实际是投资者惴惴不安的心态。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11-1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13 16:25 | 显示全部楼层
陶冬料1个月内人行势将加息27点子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7月13日 15:49 财华社

  瑞信亚洲区域首席经济师陶冬表示,今后1个月内,人民银行很大机会将加息,加幅料达27点子;他谓,有关息率调升仅有警示作用,对经济影响有限,事实上,中国需时数年将利率正常化,借贷利率上调300点子、存款上调200点子,才到达正常水平,目前内地银行存款的回报,扣除通胀及利息税,乃近乎零,人民币汇率缺乏正常升值,加上流动资金泛滥,将进一步造成资产泡沫。

  陶冬又谓,中国政府重汇率、轻利率的态度有必要改变,他恐怕中国资产泡沫的代价,远高於政府保持汇率稳定的代价。

  因此,陶冬相信,中国政府会再推出房地产宏调措施,尤其是限制外资买卖房产的措施出台机会很大,因为热钱流入已干扰了政府於资本控制的实效。

  该行维持今年中国经济增长达10.1%的预测,下半年的GDP增长料达9.8-10%;虽然美国消费转弱及将令中国出口增长回软,但内需及基建投资仍支撑经济增长。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11-1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26 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年后,将出现因就业问题带来的失业高峰。

:):):):)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4-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27 14: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年后,将出现因就业问题而带来的失业高峰.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光是政策上的扶持,最主要的是解决这些人后顾之忧..........没劲懒得说.无聊.:):):):):):):)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4-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12 22:42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下跌势中,一定要看好自己的手,不要总$1310$想着进场买股票,我告诉你接下来你看中的所谓机会,极可能是一个锋利的鱼钩!如果$1310$实在是想买点东西,那我就劝你去买一付手铐,然后把自己的手铐起来!$1310$ $1310$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11-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12 23:1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8-12 23: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下半年资金面比较乐观
2006年08月12日
  尽管中行、中石化两大指标股双双下跌,沪深大盘却波澜不惊,分别以微幅的下跌和上涨结束了11日的交易。市场人士认为,大盘走稳与新股发行脚步放缓有很大关系。
  随着市场控制扩容节奏的呼声日渐高涨,证监会发审会暂停两周,预示着持续加速的新股发行脚步终于有所放缓。市场人士分析认为,管理层这一举动意在保证经历了市场震荡的国航能顺利完成上市过程。从总体上看,新股发行的步调不会改变。
  央行公布的二季度货币政策报告显示,当前面临的流动性宽裕状态仍很明显。市场人士分析认为,在货币和信贷继续面临紧缩压力,而房地产市场投资受阻、债券市场变数过大的情况下,大量资金极有可能选择股票市场作为"出口"。
  与此同时,保险资金有望加大对股市的投资力度,陆续获批的QFII也将携大笔资金进场,下半年股市资金面形势比较乐观。
  
  新华社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11-1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8-12 23:38 | 显示全部楼层
投资者不相信牛市结束 8月新资金涌入基金业
2006年08月12日
  尽管股市并不火爆,但新基金、尤其是股票型基金的发行却似乎并未受到任何影响。
  8月10日,易方达策略成长2号基金第一天发售,规模就接近17亿份。11日,公司随即刊登结束发售公告,将发售期缩到最短2天,刷新了基金销售的最短纪录。
  "没想到大盘这样跌,每天还是有上亿资金申购新基金,真是出乎意料。"另一家近期发行新基金的公司人士如此感叹。
  在近一个月上证指数急剧下跌200点的同时,6只新发的股票型基金依然募集264亿元。联合证券基金分析人士指出,"这说明以往基金发行靠天吃饭的局面有了很大改变。"
  基金丰收季
  在市场调整的时候,新基金的发行却异常火爆。
  据汇添富基金销售人员介绍,汇添富均衡增长基金7月21日募集首日认购额约为9亿,截至7月26日,发行仅4个交易日就获得大约26亿份的认购额。"最终在短短的8个交易日募集规模49.36亿份,有效认购户数116903户。甚至在上海的部分网点还出现了排长队的现象。"
  "建信优选成长基金8月8日首发当日就超过了2亿"、"华夏回报2号截至8月8日总额超过了50亿"、"发行时我们每天平均接到1600个客户热线"。这就是市场调整中新基金的销售情况。
  "指数下跌对基金发行似乎完全没有产生负面影响,投资者都表现得非常理性。"多家公司人士均这样不约而同地表达出惊喜之情,以往股指下跌往往直接造成基金滞销而被基金公司无奈看作发行要"靠天吃饭"。
  由于发行行情火爆,汇添富、易方达等公司都事先采取了规模控制的办法。汇添富均衡增长基金最终的发行规模控制在事前承诺的50亿份以内,易方达基金也将此次策略2号首发的募集规模设定在40亿左右。在汇添富公司被传为佳话的是一位上海的老客户为认购新基金,因为手头缺乏流动资金而卖掉了一套房子,但该客户最终因汇添富出于规模考虑提前结束发行而失之交臂。
  不光是新基金风光无限,老基金同样受益匪浅。来自广发、上投摩根等公司的信息都显示,最近一个多月来基金都是净申购比较多,其中上投摩根公司在股指低迷的8月也有一两个亿的基金净申购。
  锦上添花的是,监管层也加快了批复股票型基金的节奏。证监会基金监管部一位人士透露,"好多公司都上报了股票型基金,我们忙着批产品,但应该说今年一直速度还可以。"
  股民转身
  "我有个客户原本有20万到30万元的资金在股市里,5万到10万元买的基金,经过细致比较之后,她现在把80%-90%的资金投向了基金。"广州市建行荔湾支行理财规划师罗伟涛介绍说。
  这类案例今年并不少见。"由股民转为基民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因为一般水平的投资者都会发现买基金合算。"
  证券登记结算公司的数据显示,6月份的时候,每日新增的基金开户数还徘徊在日均2000左右,等到7月下旬的时候新增基金开户数已经飙到了1.5万左右,而进入8月份已经突破了2万人,这个数据远远高于同期A股的开户数。
  平安证券核心客户部一位人士介绍,"我有个在证券行业从业十几年的朋友前几天给我打来电话,说自己把股票全换基金了。要知道客户都是让他帮着买股票的。"
  "很多客户是有比较的,自己买股票多数损失惨重,而买基金的很少套牢,这种赚钱效应口耳相传,大家都相信几年熊市之后,会出现一波牛市。而基金公司的专业投资能力得到了普遍认可。"罗伟涛说。
  该平安证券人士根据自己六七年来销售基金的经验判断,基民的成熟度的确有了提高。"现在基金公司不靠天吃饭也能把基金卖出去,而往年如果遇到调整或者下行市道基金就会很难卖。"
  由于目前大盘调整,不少股民望而却步,A股日均开户数锐减,从最猛的5万多变为8月份的8000左右。不过基金市场依旧风景独好。
  "未来3至5年内,中国有望出现管理资产规模在1000亿元以上的基金。"广发基金副总经理朱平乐观认为,未来的一段时间,将是我国资本市场"比较有利于投资者的时间,而且这个时间并不是经常出现,因为人均GDP达到和超过1000美元的黄金发展期只有一次"。
  基金投资者的理性
  事实上基金公司对于最近的发行成绩显然有些始料不及,由于担心投资者畏惧大盘调整的风险,他们只要一有机会就大谈看好后市,称当前入市时机绝佳。
  "股市涨跌都是很正常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大盘跌也是好事,它给个人及机构投资者都提供了买入良机。部分被套的投资者也不必过分担心,只需要时间等待。"长城基金投资总监韩浩认为。
  易方达策略2号基金经理肖坚也指出。"调整市中正是新基金逢低入场的良好时机,其对于下半年乃至明年的行情把握,相对于目前已经接近满仓的老基金而言有着更大的后发优势。因此,目前新基金的投资价值值得投资者关注。"
  正如华尔街所流传的那句话:"要在市场中准确地踩点入市,比在空中接住一把正在落下的飞刀更难。"基金投资者并没有在股指下跌时候抛弃基金,保持了股指上涨时候的热烈情绪。
  本报获悉,近期调整中基金重仓股的大幅下跌并未引起一轮基金赎回潮。
  据相关统计,在7月26日-8月2日的6个交易日内,134只偏股型开放式基金净值平均下跌幅度达到5.73%,超过同期上证综指5.02%的跌幅。
  "汹涌入市的基金投资者也普遍看淡股指回调带来的基金净值缩水,从他们依然主动认购新基金的同时并未赎回老基金可以看出来。"罗伟涛说一个客户的话让他吃惊,"千金难买牛回头,所以即使跌了的老基民也应该镇定,还没有买的新基民现在正是介入良机。"
  一位基金经理私下表示,"基民普遍看好后市说明牛市格局没有改变,投资者的心态也比较成熟,信心都还在。"他认为,对后市的判断应该是投资者买卖基金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
  广发小盘基金经理陈仕德指出,"我们预计短期内大盘难有好转,调整可能会持续1-2个月。但目前而言,下跌的幅度已经比较有限。在四季度宏观调控明朗之际,大盘有望恢复上涨的动能。"而蜂拥而来的基民多多少少怀揣了这样的信念,态度比基金公司想象的还要坚决。 (记者 申兴)
  经济观察报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11-1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8-12 23:39 | 显示全部楼层
证监会酝酿扩大机构入市 年底有望兑现
2006年08月12日
  四年一度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将在今年下半年召开,消息人士透露,为了迎接将在11月份左右召开的这次高规格的金融会议,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证监会)正在全力以赴,推进前期的调研工作。
  本报记者获悉,证监会相关部门就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报告,成立了证券监管、发行等8个课题组,其中3个课题将形成报告直接报送国务院。这些课题将成为下半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中的证券报告内容的"底稿",直接决定未来四年的证券发展大计。
  证券市场酝酿调控
  据了解,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的规格高于每年一度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属于最高级别的金融会议,中共中央常委均要出席。上一次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在2002年2月5日至7日召开,会议提出了加强金融监管、推进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等重点任务。
  其中证券市场的主基调是要贯彻"法治、监管、自律、规范"的方针,强化监管,逐步使证券市场规范化,不断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2002年监管和规范的主基调,掀起了违规资金退市,券商整治和上市公司违规行为清查风暴。随之而来的是,上证指数从2002年2月5日后的三年时间内步入漫漫熊途,最低跌至2005年6月6日的998点。
  四年后,随着中国股市股权分置改革的推进、中国海外大型公司的不断海归,在中国证券市场发生较大变化的四年后,投资界更为关注本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将确定的新发展基调。
  消息人士说,直到现在为止,证监会处于前期调研阶段,并未明确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中证券市场报告的主基调。但这位消息人士预测,经过股权分置改革后的证券市场已今非昔比,相较于上次监管主基调而言,本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可能更强调"发展"的意味。
  据了解,证监会已经成立了"会议起草报告小组",8月上旬第一次听取了相关课题组的汇报。8大课题已经形成初稿,其中,有3个重要课题报告,经过修改完善后,将直接上报国务院。
  尽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主基调未定,不过,前述消息人士透露,证监会希望市场平稳发展,不愿意看到市场大起大落,投机氛围浓厚。为了迎接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管理层会在下半年进行调控,创造一个平稳发展的市场环境。
  扩大机构入市年底有望兑现
  除了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主基调引人关注外,即将在会上提出的若干政策建议颇令市场期待。
  近日有媒体报道,管理层正在加紧起草一份"关于进一步扩大机构投资者入市规模"的报告,不久将上报国务院。其中,提高现有保险资金、社保基金、企业年金等机构资金的入市比例,将成为扩大机构投资者入市规模的重要措施。
  "扩大机构投资者入市规模,也不排除会放宽入市机构投资者的范围,包括国有、国有控股、国有参股在内的'三类企业'的资金获准投资股市。"与管理层有着紧密联系的上海睿信投资董事长李振宁向媒体表示。
  本报记者获悉,"关于进一步扩大机构投资者入市规模"正是证监会纳入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报告的8大课题之一,此课题将成为未来政策利好发布的集中区域。
  接近证监会的专家说,未来四年和过去四年比较,证券市场一个最大的不同就是证券市场的供给结构和质量由于大型蓝筹公司的海归,而得以改善;然而,令管理层担忧的是,目前证券市场的需求结构中,散户和中小投资者仍然居多,机构投资者力量不够,这将造成新的市场风险。
  目前新股发行风险正在引起管理层的高度关注,新上市的股票均在开盘之日炒出暴利,随后在二级市场持续下跌;而国航A股在8月10日的路演推荐会上,更是削减了近50%的发行规模。
  专家分析,机构投资者的缺少是引发上述新股发行风险的重要原因,随着新股发行不断增多,市场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将会激化,壮大机构投资者迫在眉睫。
  前述消息人士说,扩大保险资金、社保基金入市规模是壮大机构投资者关键的一步,这些政策建议可能写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报告中去,年底将会推出实施。(记者 刘晓午)  
  中国经营报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11-1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8-12 23:40 | 显示全部楼层
QDII遭冷遇 银行只为赚吆喝
2006年08月12日 经济观察报
  QDII(合格的境内机构投资者)产品是一个掘金工具吗?

  事实上,在金融机构迅速推出QDII产品之时,困惑也随之显现。“产品推出的效果与我们预想的不一样,市场反应比较平淡。”8月10日,国家外汇管理局一位官员告诉本报。


  “虽然QDII让投资者可选择余地更多了,但也可能会失望,并不如想像的那样有更多的投资渠道,此产品相对股票类产品收益较低但相对稳健。何况现在还有汇率风险,换成外汇投出去后,到期再汇回来,其间假如人民币升值便有风险。”一位业界资深人士称,“目前情况下,我若是个人投资者会去投股市而不是QDII产品。”

  似乎,这个期盼已久才推出的产品,已经开始面临尴尬选择。

  初级产品

  “QDII的审批仍在加速,我们正在加紧审批有条件的银行。”上述外管局官员说。

  而自7月中下旬以来,不过两周时间,已有5家商业银行共获83亿美元的额度。此外,光大银行、中信银行等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已提出QDII资格申请,正在等待批复。7月28日开始,中行、工行和交行陆续推出了QDII产品。

  “其实,获批的中行与工行都可以做机构投资者或个人投构者QDII产品。但显然,他们的方向不太一样:中行产品侧重于机构投资者,工行产品偏个人投资者。”上述外管局官员说。

  他认为,如今政策已没有什么太多问题,“关键是批过之后,产品要推出来。但也许成熟的产品设计还需要一段时间,包括与国外市场的技术性对接。”

  另一方面,“已经出来的QDII产品和即将出来的QDII产品会有一些区别,就算是同一家银行发的也不一样,”一位业界资深人士说,“有三类QDII产品。”

  一类是直接投资境外的固定收益产品,即集合境内机构和个人的人民币资金,在一定额度内购汇后投资,“这类产品与目前商业银行推出来的结构性存款、个人理财区别不大。”这位人士认为。一类是像封闭式基金公司的做法,客户把钱存到银行,在一定范围内做一个投资组合配置,“这类产品技术要求高、专业性很强。其实以前银行涉足过此项业务,只不过不是针对零售客户。”还有一类是投资境外固定收益产品与货币市场工具。

  “银行目前做的QDII产品只是第一类最简单、风险相对较小的境外固定收益产品,如债券。但从长远趋势来看,应该发展第二类QDII产品,这样有利于银行业务构架,否则业务最终会‘空心化’。”上述人士称。

  “QDII的正式全面推出除涉及各部委之间如何协调工作外,还有托管行、清算行的审核、相关税收细则等大量的技术细节需要准备。”上述外管局官员称,“待市场稳健、投资者更为理性之时,即时机成熟之后,基金、证券公司才可能逐步开始实施QDII。”

  收益率争议

  尽管产品还不是很成熟,关于QDII收益也已引起争议。

  “可能市场上存在一些扩大收益、淡化风险的情况,”华安基金副总经理、首席投资官姚毓林说,“如果宣传收益是15%,最终结果会或高一些,或低一些,但是绝对不会差得太多,出现负收益(-5%)的情况。”

  但姚并不认为这是问题,他的理由是基金自有一整套严格投资、信息披露规范流程。

  基金公司以后推出的QDII产品可以投资境外股市,但前提一定是在国内股市不好的时候,否则,投资者没有理由去投一个不熟悉的市场。

  另外的原因是,海外以美元计价的固定收益类产品收益率在5%左右,购汇后仅投资美国国债,与目前境内保本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年收益率2.5%相比,只有3个百分点的利差,而市场普遍预计今年人民币可能升值3%,这样,投资者几乎没有利润空间。眼下银行号QDII产品都是固定收益类产品,其收益率相比国内人民币理财稍高。而且,目前国内银行推出的外汇理财产品的年收益率也能达到4%~5%,投资者自然有理由不去“追捧”。

  “一般而言,获利5%-6%是投资者的基本收益要求;而工行提出3%-7%的收益预期,存在不确定性,也会影响销售。其实,类似工行QDII产品还是比较适合大的机构去做资产配置,同时也可提高其收益率。就个人投资者而言,收益不确定的话,他们的兴趣不会很大,除非能达到7%-8%的收益。”美联通投资顾问公司证券投资总监顾灿奇认为。

  商业银行风险

  尽管银行拔得QDII头筹,但是也面临相当大的风险。

  以交行推出的“得利宝”两款产品为例,投资于信用评级为AA级美元结构式债券,票据收益率与欧元/美元即期汇率挂钩。一款是由投资者承担汇率风险的,收益率为12%;另一款是由商业银行承担汇率风险的,收益率大约为6%。“得利宝”的票据发行人是荷兰银行。

  “AA级美元结构式债券是一种相当复杂的组合,其中可能会有存款、国债、普通票据,而它的收益率计算也十分复杂。与欧元/美元即期汇率挂钩,只是这种结构性票据里面绝大部分的组合收益,并不完全代表真实的收益。”汇丰环球资本市场财富管理销售区中国区总经理王维绛告诉本报。

  “其实这种结构性票据,一般都十分复杂。这些产品一般都是由外资银行设计好,向中资银行兜售,销售的时候都把风险说到最低。外资行自己则有可能掌握了一定的数据模型,这些结构性产品中的某种可能我们根本不熟悉的货币或者债券价格发生变动,对整个票据的收益都会产生重大影响。”一位业内资深人士透露。

  另外,由于购买这些产品的客户大多有规避汇率风险的需要,而不完全为了投资,所以商业银行通常都会选择将汇率风险“揽在自己身上”。

  交行国际业务部副总经理李榕称:“人民币汇率避险方面,交行主要是通过即期和远期的人民币结售汇交易来对冲。”这将损耗商业银行相当多的利润,而一旦对冲失败,将面临重大损失。

  另外,由于推广产品的需要,这些QDII产品本身都无须或少量支付销售管理费和托管费,这本身也给商业银行造成了成本压力。“目前,商业银行都把更多利润让给投资者,这是一种开拓个人银行客户的营销手段,而不是为了赚钱,本身还有可能是亏钱的。”一位业内人士评论说。

  本报记者 欧阳晓红 刘兆琼 孙健芳 北京、上海报道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11-1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8-12 23:41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对经济过热 发改委建议小步多次加息
2006年08月12日  中国经济时报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8月8日发布报告,再次建议央行果断加息,抑制四处蔓延的投资过热。宏观经济研究院此次直接指出了具体的利率手段——小步多次升息。

  宏观经济研究院最新报告引用的数据显示,6月份50万元以上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首次突破1万
亿元,达10924.88亿元。而33.9%的同比增幅已经达到了两年多来的最高。

  报告认为,要抑制目前居高不下的投资,就要更大地发挥货币金融政策的作用,如采取“小步多次”的升息策略,每次将基准存贷款利率提高0.25个百分点,以抑制货币需求。

  但研究报告同时承认,加息不是万能的,宏观调控必须配合其他政策。宏观经济研究院给出的建议包括:央行可根据情况继续定向对商业银行发行票据,有针对性地收缩流动性;根据产业政策导向和市场形势变化,加强和完善对商业银行的“窗口指导”;同时,严格土地管理及提高市场准入门槛等来坚决抑制新开工项目增长。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11-1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声明:1、本站所有广告均与MACD无关;2、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网友发布信息非MACD观点与意思表达,因网友发布的信息造成任何后果,均与MACD无关。
MACD俱乐部(1997-2019)官方域名:macd.cn   MACD网校(2006-2019)官方域名:macdwx.com
值班热线[9:00—17:30]:18292674919   24小时网站应急电话:18292674919
找回密码、投诉QQ:89918815 友情链接QQ:95008905 广告商务联系QQ:17017506 电话:18292674919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陕ICP19026207号—2  陕ICP备20004035号

举报|意见反馈|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MACD俱乐部 ( 陕ICP备20004035号 )

GMT+8, 2024-4-19 07:25 , Processed in 0.060753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