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下半年翻五倍的标的查询只要觉得你的资源有价值,找我超长线翻倍股6个,299元想知识变现,点这里
广东线下聚会即将开始帮你配置仓位领五倍以上大牛不做制度的牺牲品
查看: 2770|回复: 4

[大盘交流] 次级债投资中资银行估亏49亿元(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8-11 14:54 | 显示全部楼层

次级债投资中资银行估亏49亿元(转)

来自:MACD论坛(bbs.macd.cn) 作者:天使angel 浏览:2770 回复:4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据测算,在美国次级债危机中,中行亏损额最大,约为38.5亿元。建行、工行、交行、招行及中信银行( 10.94,0.14,1.30%)依次亏损5.76亿元、1.20亿元、2.52亿元、1.03亿元、0.19亿元。
  “本次次级债危机,是美国自1998年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危机以来,爆发在美国本土的最大的信用和流动性危机。”巴克莱大中华区研究主管黄海洲说。
  危机摧毁的不仅是美国的一些金融机构,大洋彼岸的中国商业银行也遭受了直接冲击。一家深涉次级债危机的美国金融机构香港公司人士对《证券市场周刊》预计,中国银行( 5.81,-0.01,-0.17%)(601988,3988.HK)等6家银行在次级债券危机中约产生49亿元(除特殊标明,文中货币均为人民币)的损失。其中,到2007年底,中国银行的投资亏损将达到38.5亿元,这一亏损将占其2007年全年税前利润的4.5%。
  
中行亏损额最大
  
       就在3月份新世纪金融公司爆出“次级债风波”之时,中资金融机构对美国次级债市场潜藏的危机仍未察觉。
  3月22日,中国银行在发布的2006年年报中称,该行积极利用上市筹集的资金,投资于流动性好且收益较高的资产类别,如按揭抵押债券、评级相对较高的公司债券,以及灵活度较高、利于增强投资总体回报的长期投资组合。
  不过,中国银行并未披露持有的按揭抵押债券头寸规模,外界也很难得知其持有美国次级债券的具体规模和亏损情况。
  根据美国财政部的研究,中国内地金融机构止于2006年6月的一个年度内,投资美国次级债高达1075亿美元,较2005年同期增长了接近1倍,意味着中国投资者将在次级债市场损失惨重。
  不过,中国银行副行长朱民日前却称,该行投资次级资产只有数十亿美元,预计损失约为数百万美元。中国银行新闻发言人王兆文对《证券市场周刊》表示,预计将在8月20日左右发布2007年中报时,披露美国次级债危机对该行影响的具体数据。
  上述美资金融机构人士称,鉴于目前中国各家商业银行没有披露持有美国次级债券的规模,只能通过2006年财务数据进行估算。
  根据中国银行2006年财务数据,该行外币投资的美元资产为5908亿元。“银行金融机构投资按揭抵押债券市场相对保守,大约有三分之一投资于按揭抵押债券。”这位人士称,“我们估计,中国银行投资按揭抵押债券的规模约有2200多亿元。”
  根据美国权威机构的数据,次级债券在按揭抵押债券市场中的占比为13.4%。由此估算,中国银行投资次级债券的规模约为296亿元,2007年末次级债券亏损额约为38.5亿元,占其2007年预计税前利润的5%。
  中国银行的估计亏损额为中资金融机构投资次级债的最大亏损额。通过这一方法,该金融机构还估算出,在香港上市的其他五家内地银行投资美国次级债的具体规模以及遭受的损失额度。其中,建设银行(0939.HK)投资次级债规模约为44亿元,估计到2007年年底次级债亏损额将达到5.7至5.8亿元,列于中资银行次级债投资亏损第二位。
  此前,花旗亦发布报告对各家中资银行在次级债危机中的损失进行测算,花旗估计,内地银行去年投资于美元债务工具的比重约占总资产的6%,假设银行有关债券按市值入账,亏损约在5%至10%,其中对中国银行的影响约为4.8%。
  目前,中资金融机构对在美国次级债投资亏损的具体情况仍三缄其口。王兆文亦称,有关次级债对业绩的影响目前尚无任何可披露的具体信息。
  
下半年将更严重
  
       美国次级债市场危机的影响正在不断加深,风险也在不断扩大。上述金融机构人士说,“我们现在还看不到美国次级债危机平息的迹象。相反,这一危机在未来的9月到12月之间还将更为严重,中资机构全年的亏损将在上半年基础上大幅增加。”
  次级债的危机来源于购房者不能支付按揭贷款,违约率的增大则缘于美国连续提高利率,增加了购房者的成本。而次级抵押贷款是金融机构贷给那些信用等级较差或偿付能力较弱的购房者,贷款利率较一般抵押贷款至少高出2至3个百分点,在美联储将利率提高了4个百分点(从1.25%连续17次上调到5.25%),次级贷款者在逆向选择的情况下,违约率自然上升。
  在美国购房者的按揭贷款中,虽然有一部分为固定利息贷款,但固定利息贷款通常设有一定的时间期限(往往为2年),此后转化为浮动利息贷款。美国本轮加息周期从2004年6月30日开始,这意味着2007年下半年的次级债危机还将更严重。
  黄海洲表示,美国次级债市场的动荡扩散到了普通公司债市场,导致公司债券价格暴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也称,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问题及其引发的融资环境紧缩可能会危及美国2008年经济复苏前景。
  中国银行内部人士对本刊说,由于次级债市场与按揭抵押债券等债券市场的关联性较高,中国银行投资的按揭抵押债券、评级相对较高的公司债券以及其他长期组合,都由于次级债市场的动荡,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总体而言,美国次级债危机给中国银行等中资金融机构带来的影响还是比较有限。
  “中国银行在美国次级债上的投资亏损将占其2007年全年税前利润的4.5%左右,其他五家银行则在1%左右。”上述金融机构人士表示,由于公司债等其他债券市场更为复杂,因此未对该部分对六家中资银行造成的投资损失进行估算。

        周末鱼块: 周末海皮:

[ 本帖最后由 天使angel 于 2007-8-11 15:04 编辑 ]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1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8-11 14: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新网8月11日电 据香港《文汇报》报道,投资银行花旗发表报告称,次优抵押贷款对中国经济影响甚微,看好中资股前景。  花旗指出,美国次优抵押贷款问题对中国经济影响有限,因其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国内因素。
  花旗表示,续看好中资股将受惠企业盈利前景改善,料个别房地产股、金融股、航空及航运股份等将有不俗的潜在升幅。而移动电信营运商及权重股亦值得吸纳。
  另外,信用评级机构标准普尔首席经济师戴维.维斯表示,市场担心美国次按交易中出现的问题、以及与之相联系的股市投资和其它金融衍生物,这种担心引发外国投资者抛售与次级房贷交易相关的股票,并且考虑目前买进美元资产支持的股票是否明智。这种市场情绪也必然影响到货币市场,导致美元持续走低。他预计,未来全球金融和资本市场将进入一个剧烈动荡的时期。
  目前全球股市的暴挫以及各地央行的高调反应,使一些市场人士担心,这次美国次按问题是否会扩大成一场全球性金融危机。不过维斯认为,尽管次级房贷会对国际资本和金融市场造成一定的冲击,但是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不大。
  不过,他预计,次级房贷危机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在短期内不会消失。维斯表示,能够将这一问题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对于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可能已经接近尾声,今后几个月就能触底。但是,对于股市的影响可能在明年才能达到顶峰,甚至可能延长到2009年。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1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11 18:2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3-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16 13:1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次主震改来啦~~~~~:*18*: :*18*: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5-2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17 08:5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牙混混 于 2007-9-16 13:19 发表
第二次主震改来啦~~~~~:*18*: :*18*:

:*10*: :*10*: 主震是啥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1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声明:1、本站所有广告均与MACD无关;2、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网友发布信息非MACD观点与意思表达,因网友发布的信息造成任何后果,均与MACD无关。
MACD俱乐部(1997-2019)官方域名:macd.cn   MACD网校(2006-2019)官方域名:macdwx.com
值班热线[9:00—17:30]:18292674919   24小时网站应急电话:18292674919
找回密码、投诉QQ:89918815 友情链接QQ:95008905 广告商务联系QQ:17017506 电话:18292674919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陕ICP19026207号—2  陕ICP备20004035号

举报|意见反馈|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MACD俱乐部 ( 陕ICP备20004035号 )

GMT+8, 2024-5-23 20:52 , Processed in 0.348915 second(s), 10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