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下半年翻五倍的标的查询只要觉得你的资源有价值,找我超长线翻倍股6个,299元想知识变现,点这里
广东线下聚会即将开始帮你配置仓位领五倍以上大牛不做制度的牺牲品
查看: 4981|回复: 15

《股市博弈论》(作者:杨新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6-5 17:56 | 显示全部楼层

《股市博弈论》(作者:杨新宇)

来自:MACD论坛(bbs.macd.cn) 作者:缩水基金 浏览:4981 回复:15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前言
以道氏理论、波浪理论、形态分析理论等为代表的传统技术分析理论,从道琼斯和艾略特以来基本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虽然内容也在不断丰富,但基本上是在同一层次上变换形式,并没有什么质的突破。作者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传统的技术分析理论都隐含了一个有问题的理论前提,它们的研究思路本质上都是在把股市看做是一个不受参与者自身行为影响的客观系统,而没有考虑到人的操作对股市的影响。作为一种近似,这样处理可以给初级研究带来方便,也可以产生一批有价值的成果,但这种不准确的近似不利于对市场进行深入研究。市场由千千万万投资人构成,他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一个密切关联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整体,每个人的操作都必然的影响着股市的运动,特别是当资金量比较大的时候对市场的影响更大。
在理论上,由于传统理论的近似比较粗略,不适合对股市运动规律进行深入研究,所以,有很多股市现象在传统理论中只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无法给出合理的解释。如为什么波浪理论的时间之窗往往形成重要的关键点?为什么一定的K线组合可以作为买卖信号?这造成传统技术分析理论至今仍停留在原始的归纳总结阶段,不能上升到理论高度。这反过来又限制了对股市深层次规律的进一步概括总结,造成了技术分析研究的停滞不前。
在实践方面,如果只是做个股评家说说话不进行操作,那这种简化的研究是可以的;如果自己的资金比较少,对市场影响不大,这种近似也还问题不大;但如果是资金量比较大,或者使用与自己类似的操作方法的人比较多,那么用这种理论来指导操作就有比较大的问题。传统理论没有给出在资金量比较大时操作方法的理论指导。
本书彻底扬弃了传统技术分析的理论体系,而在博弈论的基础上重构了技术分析的理论。博弈论把股市看成一个竞局,投资人处于博弈对抗中,投资决策是一个博弈计算过程。博弈计算与人们习惯的按照科学规律思考问题不同,它面对的系统不是僵死按一种规律变化,而是有多种变化发展的可能的活的系统。所以博弈计算必须要有对手意识,考虑对手的存在,考虑到对手存在多种可能的选择,同时还要考虑到对手在计算时也会考虑到我的存在和我的多种选择的可能等等。博弈计算更符合股市决策的实际情况,所以,本书对股市规律的论述较传统的技术分析理论更清晰,且对操作更有指导意义。
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理解股市》,主要是从博弈的角度把股市放到一个大背景下,通过与其它竞局的横向比较来揭示股市博弈的特性,使人对股市有一个完整的宏观把握。
中篇《研究股市》,深入到股市内部,研究在股市的具体条件下衍生的博弈特点和规律。中篇又分为上下两部分,《理论篇》和《实战篇》。两篇的区别在于:《理论篇》主要研究股市博弈规律,而《实战篇》则主要从操作的角度考虑问题,把博弈规律变成实际的操作方法。《理论篇》中讨论了股市竞局局面、博弈规律;《实战篇》讨论了监测股市的指标工具、各种操作思路操作方法以及仓位管理方法等。中篇是股市研究的主要内容,本书只是开了一个头,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在实践中研究总结。
下篇《战胜股市》讨论怎样在实战中运用这些规律和方法获取利润。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中上篇所讨论的都是股市,属于知彼,下篇《战胜股市》所讨论的主要是操作主体的问题,属于知己。下篇主要涉及到人的自我约束和潜能的发挥,这些内容看似与股市较远,其实正是在股市实际操作中取得成功的关键,比中篇的股市实用知识更为重要。事实上,可以有解决了知己问题却没有完全解决知彼的投资家,但决不可能有参透了市场但却没有解决自我约束问题的成功者。
打个比喻,上篇相当于应用引力理论和广义相对论等天体物理学理论讨论各种可能存在的星系结构及其性质,可以推导出如当星系中恒星数量和质量变化时星系的结构和性质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等知识,将太阳系的基本数据带入方程,可以得到类似太阳系这样的星系的结构和基本性质。
中篇相当于太阳系的理论,它所讨论的不是抽象的恒星、行星和卫星,而是具体的太阳、地球和月亮,以及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等等。这些特定的星球都是在太阳系演化过程中的特定条件下形成的,任何天体力学理论都推不出这些具体的星系结构,只有实际观测才能知道。而这些具体的星系结构和性质又是与人类生活关系最密切的,一年365天,一月29.53天,太阳黑子有11年的活动周期等,都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至于遥远的星系中还存在别的什么结构奇特的星系固然对理论研究者来说是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但对普通人来说则并不重要。
《理论篇》相当于取太阳中心坐标的理论,研究者把自己置身于太阳系之外观察太阳系的运动。这在研究太阳系的结构和运动规律时是方便的,在向别人描述时也更容易理解,但如果要进行实际的天文观测,则仅有这样的描述就不够了。仰望天空,它的运动与太阳中心模型完全不一样,因为人不是站在太阳系之外,而是站在地球上的一个点上观察太阳系,太阳中心模型和实际观测不能直接对应,倒是托勒密的天体模型更接近直接观察的结果,因为它是以地球为中心的。要想在观测中应用太阳中心模型,还需要一次坐标转换,以地球为中心坐标描述星体的运动轨道。这相当于《实战篇》。
天文学家和非专业人员的最大不同在于,常人理解的天文学中只有宇宙和星空,最多再加上望远镜,而天文学加理解的天文学则要丰富的多具体的多,它不仅包括天文学知识,还包括观测方法、观测设备以及气象知识,甚至还需要有心理学知识。比如一个天象的起始时间只是一瞬间,不同人在确定这一时刻时由于反应速度和行为习惯的不同,会有零点几秒的差异。这属于工程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与天文学没有直接关系,对非专业人员来说无关紧要,但对天文学家来说则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否则会影响到所有观测资料的价值。事实上,宇宙中的一切是遥远而抽象的,它只存在于人的思想中,而现实中看似与天文学毫无关系的观测方法、观测设备以及气象、心理学知识才是具体的,正是这一切支撑起了天文学的大厦,为人们的思想畅游宇宙提供了现实的基础。所以,对天文学家来说,这类和天文学没有直接关系的知识对实际观测的作用比天文知识本身更重要。同理,对一个不是站在市场之外,而是在实际操作中的投资人来讲,本书下篇所讨论的内容也比股市知识本身更为重要。
类似的,也可以把这几部分内容比做:上篇——生理学,研究各种生物的生理活动;中篇·理论篇——基础医学,研究正常人生理活动的医学生理学和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的病理学;中篇·实战篇——医疗方法,包括药剂、手术、各种现代化的医疗方法以及按摩、针灸、气功、祝由等传统医疗方法;下篇——临床经验和知识,如病者心理的知识等。从实用角度讲,只要有后两部分就可以治病了,民间医学和传统医学基本上就处于这种状态;但要想让这些医疗方法和经验知识可以有效的传授和学习并不断发展,则必须系统的建立前两部分。本书的重点也在这两篇上。
作为一种全新的股市技术分析理论,本书只是开了一个头,还有大量研究工作等待去做。相信“股市博弈论”将伴随着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而逐步发展,并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完善做出贡献。

上篇  理解股市

第一章.        股市是什么  

第一节.        股市是一场竞局

1.股市是一场竞局
什么是竞局?竞局起源于利益的争夺,有利益的争夺是形成竞局的基础,参与竞局的各方形成相互竞争相互对抗的关系,以争得利益的多少决定胜负,一定的外部条件又决定了竞争和对抗的具体形式,这就形成了竞局。如围棋对局的双方是在竞争棋盘上的空,战争的目的经常是为了争夺领土,古罗马竞技场中角斗士在争夺两人中仅有的一个生存权,武林中人的决斗常常是为了争夺名誉,而股市中人们所争的很实在,就是金钱。有一种资源为人们所需要,而资源的总量有限,这时就会发生竞争,竞争需要有一个具体形式把大家拉在一起,一旦找到了这种形式就形成了竞局,竞争各方之间就会走到一起开始一场竞局。所以形成竞局有三个要素:1)竞局的参与者,2)所争的资源,3)竞争的具体形式。股市同时提供了形成竞局所必须的两方面条件,所竞争的资源和竞争的具体形式,于是几千万股民聚集到了一起,形成一场空前规模的永无休止的大竞局。
竞局起源于利益的争夺,人们之所以会参与竞局是受到利益的吸引,所争利益的性质直接影响到竞局的吸引力和参与者的关注程度。一般来说,所竞争的东西越重要则吸引的人越多,参与的人越投入,于是竞争也越激烈。比如,小孩子游戏,赢者奖一块糖,或者根本没有奖励,只是赢了个胜利而已,这对一般人是没有多大吸引力的,只是个游戏不会认真参与,但也有些对胜利看得很重的人会执着的参与进来。很多人是不愿意为了金钱而参与竞局的,对这种人,股市并没有吸引力,但也有的人虽不看重金钱,但却看重成功,金钱对他们来说只是股市成功的一个标志,这些人参与股市竞局会比为金钱而来的人更认真,更富有敬业精神。再如职业棋手的比赛,胜者可以获得高额奖励,但奖金的动力对真正的棋手来说并非是最大的,胜利在棋手心中的分量比奖金更重。在各种争夺中,生存权对大多数人来说是最重的,生存权受到威胁时,大部分人都会起而参与,如角斗士间的决斗;比个人的生存权更重的是多数人的生存权,如缺水地区对水资源的争夺,国家之间对领土的争夺,背后都关系到国民生存权的问题,即便是能对个人生死不看重的人,至此也是不得不争了。所以,竞局所竞争的利益越重要竞局就会越激烈,参与者对所争看得越重,则竞局越激烈。涉及到多数人生存权的利益争夺引发战争,这种竞争最为激烈参与的人也最多。股市涉及到每个人的金钱利益,其重要性是仅次于生存权的,所以竞局的规模和激烈程度也是仅次于战争的。

2.股市是零和竞局

2.1.股市是零和竞局
各种竞局都是各竞局方在竞争某种资源,并以得到多少来判断胜负,竞局的性质和所竞争的资源的性质密切相关,根据所竞争的资源性质可以把竞局分为几类。
第一种极端情况是所竞争的资源是无限的,这时,任何人都可以各取所需,根本不会发生竞争。如知识,任何人只要愿意都可以学习,不会为知识发生竞争,但是可以为竞争成绩排名而发生竞争,因为名次是有限资源。
第二种情况是零和竞局,各竞局方所得的总和是零,所以,一个人所赢的就是另一个人所输的,这时最容易引发激烈的竞争。
第三种情况是正和常量竞局,各方所得是恒定的正值,随着这个值的增大,竞争的激烈程度将逐渐减少,当资源丰富到足以满足竞争各方的需求时,则接近无限资源,不会引发竞争,当资源总量远远少于各方的总需求量的时候则接近零和竞局,会引发激烈竞争,土地资源和水资源都是恒定资源,在水资源缺乏的地区人们会为了争夺水源发生战争,而在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则不会发生。
第四种情况是负和常量竞局,即竞争的结果,各方所有的总和将比竞争开始时少,如角斗士的决斗,开始时有两个活人,结束时只剩下一个活人了,负值越大,则竞局越不容易发生除非是被强迫(如角斗士)或者为了争夺某种有特别意义的东西(如骑士为争夺荣誉),因为各方都明白,参与这种竞局总体上已经先受损了。人能想象出的最残酷的竞局是几个竞局方争夺一个生存权。传说古代有毒蛊之术,将多种毒虫放在一个罐子里互相斗,一直斗到只留下一只的时候,这一只就是最毒的。以符咒法术祭炼这只毒虫,百日之后即能飞能隐,去来无形,蛊人于不觉之中。且不说毒虫是否真的能以符咒炼成能飞能隐的神物,单就把多个毒虫放在一起斗出最后的一只的这种竞局设计和实施已经是用心太毒了,所以炼成毒蛊之术的关键不在于斗出的毒虫是否真是最毒的,而在于能实施这种事的人肯定是已经具备了一颗刻毒的心,是这种刻毒之心感招来了邪恶的蛊神,这才是炼成毒蛊之术所真正需要的条件。
第五种情况是变和竞局,这时竞局的总体效果将决定于各参与方所采取的行动,这种竞局中可以产生合作行为,即各竞局方为了争取获得更大的总利益而采取合作行为,必要时可牺牲暂时的利益以获得长远上的更大利益。
对股市竞局的获益情况可以有两种计算办法,第一种算法把股票看成是没有内在价值的筹码,仅以钱来计算收益,按这种算法,股市等同于赌局,而且由于筹码不能兑换,所以是一个永不停息的赌局;第二种算法是考虑股票的内在价值,在计算收益时是钱的和股票内在价值之和,按这种观点,股市是一个分配社会资源的场所,可以通过合理的配置社会资源,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经济发展,造福国家和社会。按第一种算法,人倾向于一持币为主,因为筹码本身是没有价值的,拿着它实在不保险。按第二种算法,人倾向于以持股为主,因为股票可以升值,而货币经常是在缓慢贬值。
两种计算方法中第二种方法是科学的,因为股票毕竟是有价证券不是无价的筹码。但在现实中,抱这两种思路的人都是存在的,一个市场表现得更象什么,决定于市场参与者抱什么态度。事实上,垃圾股的表现更接近第一种算法,而绩优股的表现更接近第二种算法。由于按照第一种算法市场更为残酷,所以抱有这种观点的人其操作也更富于攻击性,如果市场参与者以这种观点为主,则市场更为动荡。
不管是按哪种方法计算,股市竞局都是一个变和竞局,其中交易税和佣金是一个负的因素,对第一种算法,正的因素是上市公司以派息的方式向市场注入的资金,总的结果是注入资金减去税金,目前中国股市的情况是税收和佣金远远大于派息,所以是负和竞局;对第二种算法,正的因素上市公司的赢利,最后结果公司利润减去税金,按这种方式计算,中国股市不一定是负和竞局,至少负的程度是要大大减小的。
不论按以上哪一种方法计算股市收益,股市基本上都是一个负和竞局或总和很小的正和竞局,近似的都可以看作是是零和竞局。

2.2.零和竞局的参与思路——攻击意识
在零和竞局中,一个人的胜利必然建立在其他人的失败之上,自己的赢就等价于别人的输,自己想赢就等价于想让别人输,以自己赚钱为目的而研究行情就等价于以让别人输钱为目的研究行情,以自己赚钱为目的进行操作就等价于以让别人输钱为目的进行操作。所以,股市计算的基本思路不能是简单想办法怎么赚钱,而是在设计这套办法的同时就先想明白,这么做的结果将是赚到谁的钱,为什么他会让我赚到这个钱,赚这个钱凭的是什么,我有什么从他手里赚到这笔钱的硬道理,他有什么把钱输给我的硬道理,这些都想明白再设计操作办法,这才是股市中正确的计算思路。简言之,得先找到输家,想明白他输的道理,再设计一套使之就范的操作,这样才能赢得明明白白。如果落实不到这个程度,那么这个操作计划就只是一个美好的幻想而已。
自己对对手要有攻击意识,对手对自己也具有攻击意识。对手必然也在时时的寻找我的漏洞,以便通过打击我而获利,稍有漏洞就可能被人所乘,所以,稳健是零和竞局的要务。赢的前提是不要输,不要输的办法就是自己不要有弱点被人抓住;想赢别人就要抓住别人的弱点,所谓制人而不制于人。出手攻击别人的时候往往也是最容易暴露自己弱点的时候,所以,一定要先把攻击的每一个环节都考虑周到,不能有任何的疏忽,否则,没有必胜的把握就仓促出手,别人就可能趁机抓住自己的弱点,自己可能反倒要被别人赢掉了。一个天衣无缝的攻击计划是寓守于攻的。
世界首富沃伦·巴菲特曾经打过一个比喻,他说“好比打扑克牌,如果你在玩了一阵子后还看不出这场牌局里的觊子是谁,那么,这个觊子肯定就是你”。也就是说,如果在入市时你算不清谁将成为自己的输家,那么你将肯定成为股市中的输家。
善良的人们往往只是抱着想赚钱的美好愿望就贸然进入股市,而意识不到或者不愿意意识到要想自己赢先得让别人输的道理,这些人最终成为输家也就是必然的了。股市中的高手则必然早已对此了然于胸的。

2.3.股市中的攻击方法
所谓攻击就是采取行动给别人造成损失,就是设法让人赔钱,股市是零和竞局,必须有人赔钱才能有人获利。怎么让人赔钱呢?具体方法决定于竞局的规则和具体条件。在期货市场上,攻击的含义比股市明确。期市上多仓和空仓总是对开的,有一个多仓就有一个空仓,每时每刻,有人赢就有人输,是直接的你死我活的对抗。无论是做多还是做空,一轮单边的涨跌就构成一轮攻击。攻击的过程由建仓开始,先是建好多仓或空仓,然后推动价格,一直打到对手被迫平仓为止,平仓时失败者的损失就是胜利者的获利。不论是做多或是做空都可以发动攻击,从开仓到平仓就是一个回合。
而股市上由于竞局规则不同,情况也不同,攻击别人和自己赚钱是两个过程,不象期市里是一个过程。上涨过程中没有人赔钱,到下跌过程中才有人赔钱,所以一个完整的回合包括了上涨和下跌两个过程,攻击性只表现在下跌过程中。股市中,别人的损失并不直接就是胜利者的赢利,不象期市那么直截了当干脆利落,别人的割肉并不是直接的获利,只是给未来的获利创造了条件,还必须经过一轮上涨才能把潜在的获利实现。
同样,上涨过程中没有人赔钱,最多是不赚钱,但是为未来的下跌积累了能量,等到下跌兑现这些能量才有人真正受损。所以,上涨与下跌两个过程交替出现,互为因果,赚钱与赔钱分裂为两个阶段,攻击别人和自己赚钱分裂为两个阶段,就象动物捕猎,杀猎物和吃肉不能同时进行。
在股市上,让人赔钱的办法是先让人在高位买入股票,然后把股价杀下来,将他们套牢,再采取种种办法逼他割肉,割肉就是承认了损失,标志着攻击取得了最后成功。只要有人肯割肉,股市就有钱可赚。所以,下跌过程集中体现了股市的攻击性,故放空就是攻击行为,攻击意识强就表现在放空意识强。
股市中有没有办法自己赚钱而又不让别人赔钱呢?有,这就是做股票价值发现。股价上涨后,可以在高位重新定位,没有人受损,自己的获利来自股票的价值发现。

2.4.竞争意识、对抗意识、攻击意识和超越自我意识
参与任何竞局都需要发掘自身内在的潜力。在正和竞局中,由于有无主的资源可供争夺,所以竞争主要围绕着对资源的争夺,而攻击性较弱,资源越丰富攻击性越弱,极端情况是资源无限,不会和任何人发生争夺,只看你自身的占有能力。比如掌握知识的竞争,这时每个人都在调动自己的全部潜力去占有更多的知识,而不用管别人怎么样,这种竞争仅仅指向自身内在潜力的开发而不指向别人,可名之为竞争意识。
在资源不太丰富的正和竞局中,既存在对无主资源的抢占,也存在对别人所占有资源的攻击和面对别人的攻击采取的防守,只有在别人的攻击下不会被夺走的占有才是稳定的。如围棋盘上占目,只有做活了才是占住了,没活以前都有失去的危险,这把自身的潜力向这种带有占有、防守和攻击意识的方向发挥可名之为对抗意识。在零和竞局中则更进一步,没有无主的资源可争,占有的唯一方法是剥夺他人的所有,发掘自身的潜力主要向攻击他人的方向发挥,这时可名之为攻击意识。
还有一些进取心很强的人,即使是在没有竞争的情况下也会自觉的不断发掘自身潜力,一次次超越自我的极限,其意识完全指向自身的发展,连与人相比的意识都没有,只有自己和自己的竞争,是最纯洁的,这种意识称为超越自我意识。社会所提倡的竞争意识其实是指超越自我意识,由于它完全是挖掘自身潜力,而没有指向别人的攻击性,不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只会推动社会发展而不会造成对抗和伤害,自然受到社会的推崇。
攻击意识和对抗意识都是有限的,而超越自我是无限的,所以在各种竞局中达到高境界的人最后往往有一个共同的趋向,就是逐渐淡化了攻击意识和竞争意识,而走向自我超越。即便是在对抗性最强的武术对抗中,真正的武林高手最后也往往不再把研究怎样打打杀杀作为主要方向,而侧重于自身的修养。并不是说他们放弃了对抗意识,而是因为对抗意识是有限的,武林高手最终将它们完全技术化在自己的一招一式中,已经成了自然和本能,此时超越自我的无限性则展现出来,成了他们进一步发展的主要课题。

3.股市竞局的结果

3.1.1:2:7法则
股市竞局的结果,输赢比例永远是1:2:7,即一个赢两个平七个人输。之所以如此,关键问题在于对什么叫赢,什么叫平,什么叫输没有绝对的定义,因为不能死板的把平定义为绝对的不赔不赚,赚了一块钱叫不叫赚,赔了百分之一叫不叫赔呢?所以,小输小赢都应该算做是平。同时,市场上的基本局面永远是赢的少输的多,成金字塔形分布,所以,可以把成绩排在前十分之一的取出来定义为赢,把排在中间十分之二的取出来定义为平,把后十分之七定义为输,一般而言刚好不赔不赚的人会排在中间十分之二,至少不会差的太远,所以,输赢比例永远是1:2:7。
1:2:7是一个形象的说法,其实只是表示出市场上的一个基本事实,股市中永远是输的人多赢的人少,并没有更多的意义。事实上,凡是成金字塔形分布的事物都可以套用这个办法,比如什么叫富人,这是没有绝对标准的,可以把社会上最富有的十分之一定义为富人,十分之二定义为中等水平,十分之七定义为穷人,于是任何社会的贫富比例都是1:2:7,这个定义是符合人们心理感觉的,因为贫富是相对的概念,整体富裕的社会里仍然有大部分人是穷人。

3.2.股市是输的人多赢的人少的竞局
为什么会出现输的人多赢的人少的局面呢?
首先,零和竞局的局面决定了股市上只有一部分人能赢。这是很显然的,因为零和竞局中有人赢的前提就是有人输,赢的人所赢的就是输的人所输的,所以永远只能有一部分人赢。就好比下棋,有人赢就有人输,不可能都赢。
但从零和竞局只能推论股市中将有一部分人输一部分人赢,不能确定输赢比例。如果假定输赢是平均分布的,那么理论上应该是一半人输一半人赢。但根据经验,股市中实际情况是只有少数人能赢,这又是为什么呢?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二:第一,股市的竞局态势比零和竞局还要严酷。考虑到手续费因素,股市实际上是负和竞局,其平均线不是不赔不赚而是输。成绩处于平均线附近的人,从竞局的角度看,他们是不输不赢,但如果以钱的输赢作为判断标准,则他们是输的。所以,即使从竞局角度看输赢是平均分布的,即处在平均成绩之上的人和处在平均成绩之下的人数相等,但从钱的输赢来看,还是输的人多赢的人少。
第二,股市中实际输赢分布是不平均的。股市中的主力机构拥有信息优势、资金优势和人才优势,他们一般都可以成为赢家。而主力机构资金庞大,他们每一家的获利都要以很多散户的亏损为代价。所以,从资金上看输的资金总量和赢的资金总量或许是平均的,但从人上看,则亏损的投资人要比赚钱的投资人多。即使在竞局开始时人们的资金是相等的,随着竞局的发展,资金也会逐渐向少数人集中,经过一段时间,仍然会演化成少数占有大量资金的人赢多数人的局面。

4.股市是自然竞局

竞局中最本质的东西就是利益的争夺,其它东西都是围绕这一中心展开的。在竞局中最根本的计算胜负的方式是看各竞局方所争到的利益多少,各种竞局中具体的计算胜负的方式都是利益计算的延伸。
所以竞局又分为两种,第一种是自然竞局,是直接的利益争夺,以争得利益多少直接决定胜负,不存在计算胜负的特别规则,如生物界的生存竞争,战争等等;第二类是人工竞局,人为的设定一套竞局规则和计算胜负的办法,有时是只分胜负而和利益无关,如果和利益有关则先分出胜负再根据结果决定利益分配,如各种体育比赛和棋牌比赛。
人工竞局的规则如果设计的好,可以把竞局的胜负和参与者的利益分配很好的统一起来,竞争可以激烈而有秩序的进行。如果设计不好,则竞局本身的胜负可能和参与者利益的得失不一致,这时在竞局中就可能出现异常情况,人们站在利益最大的立场上,不再竞争竞局本身所要求的东西。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球场上打假球,当全面权衡的结果认为输掉一场球比赢这场球更有利时,人们就会选则输球。
人工竞局由于有严格的规则限制参与者的行为,使得参与者可选择的行为方式是封闭的,所以竞局可以比较有秩序。当竞局向高水平发展时也只能在规则范围内向纵深发展,一般是挑战人的单一方面的能力,如某一类体能或智能。自然竞局由于没有规则限制,竞局采用的手段是开放的,而发现新手段往往比发展旧手段更有效,所以在竞局发展中自然首先向竞争手段的多样化发展,挑战的可能是人的任何方面的能力,只有在广度的扩展受到限制时才会向深度发展。
人工竞局比如拳击,有比赛规则和记分办法,并有裁判监督比赛;自然竞局如武林决斗,没有规则没有监督,只以打败或消灭对手为目的,什么阴毒的招数、兵器、暗器都可能使出来,令人防不胜防。概括的说,人工竞局的出招范围是受到限制的封闭的,而自然竞局的出招范围是没有限制的开放的。
在参与自然竞局时,首先要意识到对手的行为是不受规则制约的,什么事都可以做,什么事都可能做的出来,所以要思路开阔。只有先在广度方向上考虑到对手可能采取的各种招数,然后才可以向深度方向上计算未来多步的变化;否则,在横向上没有考虑周全的深度计算可能是完全没有意义的,这与棋桥等专门比赛计算深度的竞局很不一样。所谓见多识广,要想思路开阔必须见的多,记的清,反应快,挑战的是首先是人研究、学习和掌握更多知识等能力。自然竞局由于首先要向广度方向发展,所以在深度上往往发展的并不深,这往往让习惯于深度计算而思路不开阔的人感到不适应,一方面觉得它并不难,但真参与时又感到暗算无常无法取胜。
自然竞局中,由于对手出招的范围是开放的,所以,不管经过多么周密的计算,漏算总是难免的。指望不出现错误是不可能的,甚至不能指望少出错误,因为有时为了少出错误必须增加太多的计算,使人难以接受。所以,参与这种竞局还要确立错误意识,即意识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所以犯错误并不可怕,关键是要及时改正错误。有错误意识的人认为自己随时可能犯错误,时刻准备着接受和改正错误;而习惯于稳定环境的人一般缺乏这种意识,以为凡事只要经过周密的计划就可以避免错误,以至在错误出现时不能接受和改正。
股市是一个自然竞局,竞局的胜负直接以金钱的得失计算。同时又有一些规则限制了人的操作范围,使人只能按规则操作不能为所欲为,所以,它比生存竞争、战争、决斗等竞局要有秩序得多。但它仍然具有自然竞局的一般特性,为达到目的,能用的手段都被用上了,使人有一种变化无常的感觉。参与者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还要保持敏锐,勤奋的搜集和分析大量的信息,但在深度计算上比起棋牌的计算难度还要低一些。股市的这种特征往往使得有较强的深度计算能力而缺乏广泛适应能力的人感到不知所措,这也是很多智商很高的知识分子反倒不能在股市中取得很好成绩的原因之一。

第二节.        股市是多方竞局

1.        多方竞局的特点

根据竞局中参与者的数量,竞局可分为双方竞局和多方竞局。多方竞局是一种最为复杂,难以处理的竞局情况,随着参与方的增多会演化出许多在双方竞局中没有的特征和规律。当前的学术界对这一类竞局还缺乏深入的研究。

1.1.多方竞局降低竞局的对抗程度
考虑一个双方零和竞局,此时,一方的获利就是另一方的损失,所以是一种直接的你死我活的对抗关系,不存在缓和的余地,竞局的对抗性最强。但如果是由甲乙丙三方构成的竞局,则每一方都以另外两方为对手,甲的获利是乙丙两方损失的总和,但具体到乙或丙个人来说,平均每个人只承担了损失的1/2,当甲想在竞局中获得10分的时候,他相当于想平均从乙丙身上各获得5分,对乙丙每个人的攻击意识只是总攻击意识的1/2。同理,对乙丙两方对甲的攻击意识也只有各自的总攻击意识的1/2,而甲所承担的他人的攻击意识的总和也还是1。
当竞局方进一步增多时,各方之间的对抗性会被进一步稀释,极端情况下,面对股市这种由巨量竞局方构成的竞局,人们甚至已经不容易感觉到它的攻击性了。假设中国股市有两千万股民,一位股民朋友入市的目标是每年从市场上赚到20万,那么,他的这个目标分摊到每个其他股民身上意味着他打算每年从每个其他股民身上赚1分钱,这个想法看来对每个其它股民的攻击性并不强。
所以多方竞局具有分散攻击意识,降低各方之间对抗程度的性质,这个特点使得人们在参与其中时常常搞不清自己和其它竞局方之间的关系,不知道该以何种思路去参与其中,不自觉的放松了攻击意识和防攻击意识,在迷惑中解除了武装。
多方竞局中个人之间的攻击意识虽然因分散而减弱,但总体上看每个人所承担的攻击意识并没有减少,因为虽然每个个人对他的攻击意识减少了,但他要受到来自多方的攻击意识,其中每一个人对他的攻击意识都不强,但加到一起就很强了。比如,股民中一种典型的利润预期是一年翻倍,假设一个有10万元资金的人,他的攻击意识为要在一年内从别人那里赚到10万元,这个攻击意识分散在整个市场,每个人只承担了一点点。假设每个股民的利润预期都是一年翻倍,那么市场上弥漫的攻击意识总和就等于每个人资金量的和,刚好等于市场总资金量。如果攻击意识是根据资金量的多少平均分配在每个人身上的,即钱多的人,别人想从他那里赚到的钱也多,承担的攻击意识也多,钱少的人,别人指望从他那里赚到的钱也少,承担的攻击意识也少,每个人分担的攻击意识和自己的资金量成正比,那么每个人承担的攻击意识刚好等自己的资金量。对那个有10 万元资金的人来说,市场上所有人对他的攻击意识加起来刚好等于10 万,即要在一年内把他的钱赢光。
所以每个股民应该意识到,市场上的其他人在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计算,总的目标是一个,要把我的钱赢光。这可真是一个危机四伏的市场,可不慎乎?人在股市,就如同在进行一场以一敌多的决斗,敌人在从四面八方观察着我破绽,稍不留神就不知道会被谁所算。所以,要想在股市中取胜先要学不输,人之所以会输是因为存在弱点被人所乘,要想不输就要消灭自身的弱点,只要自己还存在弱点,就必然会被人所利用,因为有那么多人在从各个角度计算该怎样赢我,这么多人共同操作的结果,就成了一个象水一样无孔不入的对手,对付他的唯一办法就是把自己变得没有弱点。
道家修行,欲夺天地之造化,以求长生不死,于是形成了一种和天地对抗竞争的关系。《阴符经》谓:“天地者万物之盗,万物者人之盗,人天地之盗也”。人与天地万物相互为盗,而人在天地万物的包围中,其竞局态势与股市中股民在整个市场的包围中颇为类似。道家想“积精累气”以求长生不死的目标,与股民想在股市中积累起财富的目标也颇为类似,道家在修道中采取的一些策略也值得我们借鉴。为了在和天地万物的这样一种不利的竞局中取胜,道家效法灵龟,采取了一种严密防守的策略。其修炼的基本思路是炼成金刚不坏之身,也就是“内气不出,外气不入,寒暑不侵,水火不伤”的没有弱点的身体,以此对抗衰老的自然进程。且不说这个目标能否真的达到,其思路倒是非常明确的。股民想在股市中长久的生存下去,并且越来越壮大,成为股市中的不死金刚,也要修炼自己达到没有弱点的境界。

1.2.多方竞局中各方之间的对抗性会发生分化
前面讨论的是各竞局方完全平等时的情况,事实上,任何竞局中各方都不可能是完全平等的,这种不平等造成各方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复杂化。每个人都不可能将自己的攻击意识平均的指向其它每个人,而必然会对不同人有所区别,对有的人的攻击意识大于平均值而对另一些人的攻击意识小于平均值。这是因为,对每一个人来说,从其他各方那里受到攻击的强度和攻击不同各方获得利益的难度是不同的,每个竞局方从自身利益最大的原则出发,很自然的会把攻击重点指向更容易被攻击的竞局方,而把防御的重点指向对自己攻击意识最强的竞局方。所以,每个人都是对那些对自己的生存构成严重威胁的竞局方敌意最强,其次是对那些所处地位恰好容易从他那里获利的竞局方攻击意识最强,而对和自己没有直接对抗关系的竞局方则攻击意识较少,甚至为0,即根本没有使他们受损害的打算。
这种不平衡会导致两个结果,形成密切合作的集团和在分化出不同阵营。

1.3.多方竞局分化出不同阵营
根据这种攻击意识的不平均可以把竞局划分成不同阵营。两个相互之间攻击意识不强而又有着共同的敌方的竞局方可以划在同一阵营,两个互相攻击意识都很强的竞局方划在敌对阵营,这样就可以把复杂的竞局局面化为相对简单的几个不同阵营之间的竞局,阵营之间的攻击意识是阵营内部各个个体之间攻击意识的总和。当然,一般而言,多方竞局不可能恰好可以划分为几大阵营,这种划分必然带有某种程度的近似。根据不同阵营之间矛盾的差异,又可以进一步简化为两大敌对阵营——敌对双方,或三大阵营——敌对的两方加上中间派。这种态势是最容易理解的,但这种划分可能人为性更强,因为它是在把一种客观的竞局划分成一种符合人的思惟模式的结构。
阵营的出现不仅是分析竞局的主观观点的问题,而且会在竞局中实际产生出来。因为多方竞局的混乱状态使每个人都感到不安,每个参与者都有加盟某个阵营的内在需求,而加盟进来的人越多则阵营越巩固。所以,多方竞局中存在形成阵营的机制。多方竞局经过混乱阶段的逐步酝酿,会逐渐产生阵营的雏形,而这种雏形一旦产生就会形成正反馈,使这种格局得到强化形成最终的阵营。
比如,战国时代,战国七雄中以秦国的野心最大,军事实力最强,对相对弱小的六国构成威胁。六国之间虽然也有矛盾,但在秦国的压力下也逐渐联合,形成了秦国和六国两大阵营。战国后期的历史主要是这两大阵营之间的斗争和六国阵营内部的分分合合。
在阵营的形成过程中,有一些竞局方会采取行动积极促成对自己有利的阵营态势形成,应用这一策略的成功范例是中国共产党采取的“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的政策。

1.4.多方竞局中可形成合作关系
在双方零和竞局中是不可能出现合作现象的,因为双方的利益直接对立。但在多方零和竞局中,则可能出现合作现象。比如一个三人博弈,如果单独考虑其中的两个人,则这两个人之间的博弈关系不是零和而是变和博弈,两个人总和多少决定于第三方损失的多少,两个人可以通过合作使双方的总得益增加,这样就出现了合作关系。竞局方进一步增多时,出现合作的可能性更大,当然这种合作都是以其它方将受到更大的损失为前提的。
这种合作关系会在竞局中自然产生,竞局中的各方之间在竞局外的私人交往和私下谈判可以促成这种合作,但合作的根本动力还是来自竞局本身;当合作符合竞局各方的自身利益最大原则的时候,即使没有任何竞局以外的协议仅仅通过竞局中的“手谈”也可以逐渐形成合作关系;而且通过竞局以外的协议达成的合作,还要在竞局进行过程中实际考验。所以,多方竞局中有时会出现带有信号性质的动作,目的是寻求合作伙伴。
比如自然界的生存竞争是一种多方竞局,这种竞局中也自然会形成合作关系,最常见的是种群内部的合作关系,如狼群总是群体出动围猎的,而人类社会更是以高度合作的方式共同适应环境。除此之外还存在种群之间的合作关系,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人和狗之间的关系,在与其它动物的对抗中狗是人类的帮手,而人又可以为狗提供更为理想的生存和繁育条件,二者合作的结果是两个种群在生存竞争中都更为成功。原始人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肯定曾大大得益于狗,至今北极的爱斯基摩人仍是如此,人类对狗的感情实源于此。而狗通过和人的合作如今也成了当今世界上数量最多的犬科动物,成为生存竞争中相当成功的一个物种。

1.5.多方竞局越严酷合作越稳定
即便是在零和甚至负和的情况下,多方竞局的各方之间也可能形成合作,因为从总体上计算竞局虽然是零和的,但如果对其中一部分参与者计算,则其总和是可变的,每一个参与者都会想,如果自己和某些其它竞局方合作,共同去对付其它参与者,就可能使包括自己在内的这一合作团体的总利益变大,因而自己的总利益也相应的增大,这比选择对所有竞局方都对抗的策略要有利。
不仅如此,当竞局由温和变得严酷时,即利益总和变小时,这种合作关系还会变得更牢固。因为严酷的竞局可以使各方都意识到唯有在合作团体中才能使自己在这个严酷的竞局中取胜,靠一个人单独的力量是不可能取胜的,所以,竞争压力越大越会把合作团体结合的更紧密。当然,这种更紧密的合作是以对其它竞局方更为强烈的对抗为代价的,这种竞局会同时培养人的对抗意识与合作精神。
比如,日本民族是一个对抗意识和效忠意识都很强的民族,这是由于其特殊的地理历史条件决定的。日本是一个岛国,国土面积小,周围为大海所环抱,多地震多台风,物产不丰富,自然环境条件较差,根据前面的分析,总资源较少的常和竞局必然引发激烈的对抗,形成激烈的对抗竞局。封闭的地理环境又象蛊术中的罐子,把竞局各方关起来,加剧对抗的激烈程度,所以激烈的对抗必然是其历史特征。事实上,日本在历史上曾有漫长的时期处于战国时代,各武士集团之间发生激烈的争斗,其残酷程度比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斗争更甚。例如,历史上曾经统治日本数百年的平氏家族,在被德川家打败之后,族中的男人上至八十岁的老人下至还在母腹中的胎儿,一个不留全被杀光了,当时虽有个别逃走的,但很快也被捉回来杀掉了,因为日本的国土狭小,这种彻底的斩尽杀绝是容易进行到底的。所以,日本武士没有退路,一旦失败只有死路一条,不象中国幅员辽阔,豪杰们中原逐鹿失手还可以远遁塞外、退守巴蜀或逃到岭南,逃不走时潜藏于深山也可保全性命。这种没有退路的竞局态势养成了日本武士的武士道精神,日本武士没有偷生的习惯,因为客观上也没有偷生的可能,面对失败日本武士的传统选择是切腹自杀。
这种强烈对抗的多方竞局的又一个结果就是培养了日本人强烈的归属感和效忠团体的意识,因为在严酷的竞局下,靠个人的力量是难以生存的,只有依靠团体力量,共同求得生存。所以强烈的对抗意识是日本民族性格的根本特征,而对团体的效忠精神则是一个次生的特征。时至现代,这种内部团体之间的对抗意识转化为对它国的对抗意识,而对团体的效忠精神转化为民族主义,使得日本在国际政治中的作为带有明显的民族特点。
不仅在社会生活中,而且在文化方面也渗透着这种高度对抗造成的张力。日本人不管是研究围棋还是研究水母(日本天皇裕仁是世界上研究水母的几个著名专家之一)都有一种缜密、精研、注重细节、一丝不苟的精神,这其实是其内在的对抗意识在思想方法上的反映。

2.多方竞局的策略

2.1.分而制之,各个击破
多方竞局中最容易犯的一种错误就是在混乱中迷失方向,分不清谁是敌谁是友,不知道应该把攻击方向选择在哪里,而无法有效的发挥自己的力量。处理这种局面的一种最简单的策略就是“分而制之,各个击破”。在一个阶段只集中对付一个对手,击破之后再攻击下一个,不要同时多线作战自乱阵脚。当竞局各方都是独立作战时,这种分而制之比较容易实施,当各方的利益纠缠在一起非常混乱时,就要采取措施使之分化,把对手从中分离出来。
秦灭六国采取的“远交近攻”的战略就是这一策略的具体应用。秦国在战国七雄中最为强大,久有吞并六国的野心,而六国也一直视秦国为大患,形成了共同抵抗秦国的联盟。秦国如果同时和六国开战是无法取胜的,必须集中力量各个击破,一旦形成一对一的作战局面,秦国是有绝对优势的。那么选则攻击谁不攻击谁呢?这就是“远交近攻”的战略。首先攻击邻国,从作战上最为便利,而要想形成一对一的作战局面必须让别国坐视不理,于是要采取外交手段安抚之,最终达到各个击破的目的。

2.2.划分阵营建立统一战线
分而制之,各个击破,常常是多方竞局中实力最强,主动攻击一方的最佳策略,而相对弱小的一方则决不愿意出现单独和强者对抗的局面,于是必然需求联合,共同对抗强敌。所以,多方竞局的又一种策略是积极促成对自己有利的对阵形式,中国共产党在国内革命战争中采取的“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的政策是这一策略的具体应用。
阵营的形成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竞局中的每一方都按自身利益最大原则行动,加入或不加入某一阵营完全是自由的,决定于各自的利益。所以在组织于己有利的对阵形势时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而必须从竞局的实际情况入手,分析竞局各方的相互关系,利用竞局各方固有的矛盾和联系设计合理的阵营构想,因势利导,造成于己有利的态势。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当然是对自己最为有利的对阵态势,但这种态势能否形成要根据具体条件而定,毛泽东制定统一战线的策略是以他对当时中国国情的了解为基础的。青年毛泽东曾深入到农村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写下了《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湘西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论文,对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思想和要求有着深刻的理解,这成为以后指导他从事革命活动的认识基础。后来斯诺在延安采访他时他还特别提到这一段经历,回忆当时访问过的人,可见这段经历对他以后的影响。
在了解竞局现状的基础上还要经过创造性的工作才能形成合理有利的对阵形式。第一是要站对位置,如果自己的站位本身与大部分竞局者对立,那么无论如何是不可能形成统一战线的。公敌的存在也是形成统一战线的条件,要建立统一战线一定要站在大部分人一边,站到少数公敌的对立面,这样才有建立统一战线的基础。在站对位置的基础上,还要积极采取措施,吸引各方加入到自己的阵营来,最重要的办法就是提出自己的竞局目标和路线,一般称为主意,在政治斗争中特称为主义。一个合理的主义能够使大多数人在它的大目标下找到自己的位置,达到他个人满意的小目标,这样的主义代表了大部分人的意志,故能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再下面就是具体的宣传主义,说服教育各方接受主义的工作,当这个主义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时,统一战线就建成了。
适合使用这种策略的是多方竞局的两大主要矛盾方中实力处于劣势的一方,他是最需要也最有资格采取这种策略的。

2.3.中立策略和跟随策略
在两营对垒的大格局已经形成时,多方竞局中更为弱小的一方可以采取两种策略,保持中立或加入某一阵营。
要想保持中立是需要有一些条件的,第一,保持中立必须满足于较少的收益。因为在竞局中只有通过攻击对手从对手的损失中获取收益才能获得更大的利益。保持中立不与人争,则只能得到竞局的平均收益,在零和竞局时,这个平均收益是0。如果不能满足于这个收益,则不能保持中立了。
第二,即便你不与别人争别人也可能会与你争,特别是在竞局较为激烈的时候,保持中立就更难。所以,保持中立的第二个条件是所争的资源较丰富,争夺不太激烈,对抗性不强,这种竞局态势下中立派有较大的生存空间。比如,南亚次大陆上的印度,气候温暖,四季如春,物产丰富,优越的环境使得其国土上难以发生旷日持久的激烈竞争,养成了其人民温和柔软的性格,形成了宗教得以发达的良好土壤。这种温和的竞争环境给中立路线留下了广大的空间,竞局中的各方容易通过中立策略求得生存,使得大的对抗阵营难以形成,造成其境内邦国林立的局面,这种分散的局面至今仍然是印度政治的一个特征。
第三,在两大阵营形成后想继续保持中立必须以一定的实力做后盾,使对阵的双方都不敢主动对他发动攻击,打破对阵态势。所以,保持中立的一方其实力必须大到一旦加盟某一阵营就会打破两大阵营力量对比的平衡,这样才能在双方对阵的局势中作为第三方存在。
第四,中立地位是以双方对阵处于基本平衡的态势为条件的,一旦对阵双方决出胜负,对阵格局发生重大改变,原来中立的一方就可能成为下一个目标。所以中立位置不是一个稳定状态,只能作为过渡,随着局势的改变最终必然要调整。
更为弱小的没有实力保持中立的竞局者,或不满意于保持中立所得收益的竞局者,或曾经保持中立但已不能继续保持下去的竞局者,都要面临一次选择,加入某一个阵营。在选择时有一些基本的原则。第一,阵营中的合作者尤其是阵营的主要组织者必须能够容人,如果有虎狼之心,意在最终消灭所有其它竞局方则不能与之合作。第二,要选择有希望的阵营。怎样挑选有希望的阵营呢?有两条基本思路,选择强者和选择主义。
选择强者容易理解,因为强者更有希望在竞局中取胜。
选择主义也就是选择有正确的策略的一方。行动纲领是抽象的,但从长远看,现在的一切力量不管多么强大都会随着时间推移而衰退,而真理不变,所以真理最终将是最强大的。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道就是竞局中正确的策略,在政治斗争中就是正确的政治纲领,有了符合民心的政治纲领自然会团结起各方的力量,因而选择具有正确策略的一方是最明智的选择。
这两种选择阵营的思路对股市操作是有指导意义的,股市中的散户遇到的就是一个要参加某个阵营的问题,两种基本的选择思路对应了股市技术分析和基本面分析两大类方法。按照选择强大一方思路,依据判断强大一方的标准不同演化为各种类型的技术分析操作方法。如根据趋势判断多空双方谁更强大就成为趋势操作,如根据庄家一般是强大的这一基本定理,研判庄家的动向,与庄家保持一至,就是跟庄操作。选择主义对应了基本面分析方法,基本面信息对股市炒做来说是一种号召力,有基本面基础的炒做可以更为成功。

第三节.股市是博弈竞局

1.股市是博弈竞局

竞局中各方为了得到最大利益而争夺,争夺过程中可以采用各种对抗手段。一般的说,每种竞局都不是单一一种能力的较量,而是多方面综合实力的对抗,比如,军事对抗是一种武器装备、士兵素质、指挥水平和后勤保障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较量;再如武术技击是一种力量、速度、抗击打能力、耐力、身体灵活性、神经系统反应速度、招法巧妙性、招式熟练程度的综合对抗。有时,甚至一种经过人工设计的专门进行某一方面对抗的竞局都可以转变成综合对抗,比如中长跑比赛本来是一种相当单纯的竞局,比赛规则的设计就是为了让运动员单纯比赛奔跑速度,但在马俊仁的导演下,中长跑也被加入了策略对抗的因素,何时领跑何时冲刺都是经过精心计划的,本来被人为限定的单纯对抗也成了综合对抗;再比如历史上著名的田忌赛马的故事,本来是简单的比赛速度,但经孙膑出谋划策一番就可以使弱者反败为胜,实力对抗之外被加入了策略对抗,并且对胜负起了关键作用。
田忌赛马是一个典型的博弈,当竞局中的各方存在多种可选择的策略时,选择什么策略往往成了对竞局胜负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博弈就是指竞局方之间在策略选择方面的对抗,它是竞局综合对抗的一个组成部分。博弈是竞局综合对抗的一个方面,不可能脱离竞局而独立存在,在某些竞局中它显得并不重要甚至不存在,但在竞局的形式使得体力等其他方面的差距变得不太重要时(如棋牌),或其它方面的因素已经固定时(如田忌赛马),博弈就会上升为主要因素,对胜负起决定作用。这类以博弈对抗为主要特点,其他方面的对抗处于次要地位的竞局可称为博弈竞局。
股市是一个综合竞局,既比谁的资金实力强,也比谁的信息快信息准,还比谁的心理承受能力强耐力好,比谁的分析决策能力强。其中,资金实力和信息渠道是固定因素,人们没有主观努力的余地;心理承受能力对胜负起重要作用,但只有在正确决策的基础上辅以心理承受能力才有意义,否则光有很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而不能正确决策,只能屡败屡战,顽强精神固然可嘉,但毕竟不能成为胜者。博弈对抗是决定股市竞局胜负的关键,所以说股市竞局是博弈竞局。

2.博弈计算的一般思路

下棋是一种典型的博弈,参与者只有两人,是一种最简单的博弈局面。与下棋类比,则股市中的博弈思路相当于算棋的思路,而各种固定的技术分析方法相当于下棋中的定式。下棋的高手决不是靠背定式培养出来的,必须首先掌握计算的基本思路,本着这种思路去计算则各种定式是自然的结果。如果不会算棋只会背定式则必然不能灵活运用,碰到无定式可套的局面不知道如何处理,这样不可能成为高手。定式对棋手的意义在于拓展思路和提高计算速度,最本质的内容不在于定式,而在于计算思路。一个知道该怎样算棋的人,虽然一个定式都不会背,但是也算入门,可以开始深造了,反之,只会背很多定式不会算棋的人则还在门外。

2.1.博弈计算的出发点——胜负的标准
竞局中所竞争的利益,有些是属于竞局本身的,有些和竞局没有直接关系,是人为加上去的,如棋赛中的奖金,战争背后的利益争夺等。对任何一种竞局,剥去这种附加上去的利益,都有其最直接的竞争目标,也就是作为竞局的胜负判别标准的那个东西。如战争以进行到最后哪方还具有保留作战能力决定胜负,一切策略都围绕这一目的。可以通过政治攻势瓦解敌军的士气,消弱其战斗力,所谓“攻心为上”;可以袭击敌人的指挥部,造成敌军失去指挥,丧失战斗力,所谓“擒贼擒王”;也可以切断敌人的运输补给线,使部队失去战斗力;通过正面战斗消灭敌人是最根本的办法,也是比拼实力的办法;在比拼实力的战斗中为了在战斗进行到最后阶段时仍然有战斗力,保留预备队是关键,预备队不能过早投入,因为战争的胜负决定于最终谁还有战斗力。
只有这个胜负判别标准才是博弈计算的关键,也只有这个才能落实到操作上,其它东西都是后加上去的,和博弈本身没有直接关系,不必考虑。其它东西对胜负没有意义,考虑太多只能使人患得患失,影响情绪,或者干扰人的注意力,使人不能集中注意力于竞局本身的胜负,影响正确计算。参与竞局的最佳心态是忘记竞局以外的一切,心中只有这个最基本的胜负标准,这就是竞局中的“平常心”,这种心态最有利于水平的发挥。
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种情况,两个围棋高手,在皇帝的命令下对弈决生死,刽子手已经准备好,输棋的一个立刻拉出去砍头,这时侯,这盘棋会下得更精彩呢还是更糟糕?一般而言肯定会下的更糟,因为人在这种紧张状态下思维必然会受到影响。其实,一盘没有任何奖惩的棋和一盘决定生死的棋在计算胜负时都是一样的,胜负所代表的意义是竞局以外的事,和竞局本身无关,对胜负是没有影响的,应该彻底剥离出去,在计算时不以考虑。再比如在运动场上,优秀的运动员自然能认真参加比赛,用不着以个人或祖国的荣誉来激励,也用不着以经济利益来激励,那种没有激励就不能兴奋起来的人注定不可能成为真正的高手,那种被激励出来的斗志也是有时起好作用有时起坏作用。在股市中,输赢直接影响到股民的经济利益,但股市输赢将对人产生何种影响和操作没有任何关系,考虑这些只能使人在股市中患得患失,不能正确计算。正确的态度是身在股市又超越股市,关注金钱又超越金钱,以平常心从容而认真的研究行情进行操作,才能有最好的成绩。所谓超越金钱意味着金钱仅仅是金钱,与生活水平、社会地位、人生成就等等一切全没有关系。
与不能正确看待金钱带来情绪的起伏相反,有时又会有另一种声音要人把注意力从钱上移开,这更可怕。当人们在股市里受挫的时候,有时会听到或读到一种安慰,说:“人们在股市中可以得到的不仅是金钱,还能得到很多别的东西”。这种言论颇象传销商们所炮制出的一种说法,所谓传销不仅是为了赚钱,传销可以给人以热情、活力、社交才能,使人结交很多朋友,帮助人走上成功的人生之路云云。其实这类说法都是美丽精致的谎言。说它美丽,因为它给人以希望,能够安慰受伤者,把人从情绪低落中拯救出来,股民实在是太需要这种安慰了;说它精致,因为它确有道理,站在人生的高度来衡量,人们从股市中得到的其它东西确实可能是比金钱更有价值的;说它是谎言,因为说到底这是一种自觉或不自觉的恶意欺骗,它掩盖矛盾,转移目标,把人的注意力从股市博弈的根本问题上转移开,结果是使人脱离现实,麻痹斗志,搞不懂该以何种心态参与竞局,被解除了武装。股民真正需要的不是无益的安慰,而是擦亮其眼睛,清醒其头脑,坚定其意志。人在股市,就应该把别的都忘掉,自觉的按股市的逻辑来思考和行动,既然股市是以金钱作为衡量胜负的唯一标准的,那么股民也应该以金钱盈亏作为操作的唯一依据。到股市中寻找别的东西是可笑的。
在股市中可能得到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只能说明对人来说金钱并不是最重要的,而不能说明在股市中金钱不是最重要的。股市中的最高目标只是金钱,在股市中金钱就是最重要的,想追求超越金钱的东西,尽可以以别的方式去追求,千万不要影响股市操作。股市里边只认金钱,不喜欢它的人可以不入市,但千万不要既入市又抱有别的幻想,这样只会成为牺牲者。
前面两种错误的最终结果都一样,都是使人不能集中注意力于股市中最重要的东西——金钱本身的输赢。股市中的胜负是以金钱论的,所以,股市里的平常心就是专心赚钱,既不要把注意力从钱上移开,也不要过多的想钱能给人带来的物质享受、经济地位的提高或精神满足,钱就是钱,钱是博弈中用以计算胜负的一个量,博弈中根据这个量的增减计算输赢,就象学生根据考分比学习成绩一样。钱数就是一些数字,是与学生的考分一样的数字,也是和考分一样重要的数字,不要把它看的太重以至在操作时太过胆小,也不能太过轻视,不肯认真分析对待。
股市中的钱和棋盘上的棋子没有区别,虽然棋子是假兵马,钱是真货币,但从博弈的观点来看,二者都只是博弈中的一个符号,没有区别。股民对钱既要关注又要超脱,超脱表现在把钱仅仅看作博弈中用以计算胜负的一种符号,关注表现在不受干扰的认真对待这些符号。这种超然的关注就是平常心,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有定力,所谓定力就是在竞局中能排除一切和竞局没有关系的因素,把注意力集中在竞局本身,同时又能保持敏锐而不疏忽大意,即,既不散乱也不昏沉。要做到专注需要有一种敬业精神,股市中的成功者必然是一些富有敬业精神的热爱工作的人,而且应该是热爱工作本身的人,而不是热爱工作所带来的结果的人。把成功看得比竞局所带来的利益更重要,这样既有利于提起注意力,又有利于超越物质利益的得失带来的干扰。

2.2.博弈计算的特点——对手意识
下棋的基本思路是要意识到对手的存在,意识到自己和对手都有很多种可能的选择,最终的结果既决定于自己的选择,也决定于其它竞局方的选择。所以必须要考虑其它竞局方在想什么,考虑到对手对自己的每一步对手都会做出相应的反应,我怎么做,他会怎么做,我再怎么做,他又会怎么做。不能只知道自己的利益所在,还要看到对方的利益所在,理解对方的决策思路,把双方各种可能的选择都考虑到,再找出最佳的一招。一句话,博弈的一般思路就是要抓住对手的思路。
任何博弈都是如此,不论是小孩子玩刀子剪子布还是江湖豪客的性命相搏,不论是经济战争还是军事战争,不论是运动场上的竞技还是亿万年来在生物圈内演义的生存竞争,大到一国,小到一人,重到一决生死,轻到为博一笑,各种博弈都遵循共同的思路。
各种博弈的基本思路是相同的,但随着博弈的具体情况不同,计算的具体思路亦有所不同。不同的对手、不同的竞局、不同的规则使得博弈有不同的特点,决定了具体分析思路的不同。股市博弈可以说是在多种博弈局面中最复杂的一种,比之运动比赛、决斗、战争或者商战都要复杂,可以比较的只有自然界的生存竞争。

2.3.复杂博弈的胜负评价
当博弈变得复杂时,直接根据最终获得利益的多少进行计算就变得比较困难,比如,围棋的第一个子有361个点可落,第二步有360个点,如果要计算5步以后的局面就有361×360×359×358×357种可能性,一盘棋一般要进行100个回合200步左右,每一个步平均可选择的点都在150个以上,要想根据最终的胜负标准决定现在的每一步怎么走,那么巨大的计算量是无法承受的。解决的办法是不算到最后胜负,而是对竞局中间胜负未分的局面进行评价,估计这样一个局面演化下去会有什么结果,据以判断每个阶段博弈的胜负。有了这种判断阶段性胜负的标准,就可以根据它来计算当前一步的下法,而不必一直计算到最后终局。
比如,打败国际象棋世界冠军的深蓝计算机,它取胜的原因除了因为它有巨大的计算能力以外,很重要的一点还在于它的开发小组中有一个国际象棋特级大师加盟,他设计了一套优秀的局面评价函数,使得深蓝可以评价各种局面下自己的得失。
对局面的评价是带有经验性的,而且对一个具体局面评价还与自己的棋风以及对手的棋风有关,有的人重视实地,有的人重视外势,对一个重外势的棋手来说,外势在评价时占的比重较大,而对一个重实地的棋手来说,实地在评价时占的比重较大。反之,如果和一个擅长取势的对手下棋,让他得了大量的外势是不利的,但如果是和重视实地的对手下棋,就不防多送他一点外势。所以,对同一局面,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评价,同一个人同一个局面,当对手不同时评价也会有所不同。根据不同的评价又会产生不同的行棋策略。比如,深蓝在与卡斯帕罗夫交手时,由于卡斯帕罗夫已是世界公认的高手,局面已成只要战胜他一人就等于打败了世界上最优秀的棋手,一时这场比赛成了全世界关注的世纪之战。但前几次交手深蓝都失败了,后来深蓝小组专门针对卡斯帕罗夫的棋风进行了攻关而最终取胜。这一次深蓝在速度上并没有提高,但它的评价函数被设计的专门适合对付卡斯帕罗夫的棋风。这种办法多少有些赖皮,但又不能说不对,因为棋手在比赛时实际上也经常采取这种有针对性的策略,只不过棋手采取什么策略是棋手自己选择的,所以赢了还是棋手自己赢的,而深蓝针对卡斯帕罗夫采取什么策略是别人帮它选择的,不是它自己找到的,所以多少有些问题。
博弈过程变长会带来计算的复杂性,博弈方增多也可以带来复杂性。多方博弈中,局面决定于每一个参与者的操作,这时要想根据最终胜负标准进行计算就要考虑所有对手将要采取的各种策略组合,决定自己的对策。比如,当三方竞局时,如果每个对手都有两种可能的策略,假设他们总是同时操作的,则共有22=4种策略组合;如果是四方竞局则有23=8种组合。依此类推,当竞局人数进一步增加时,对手的策略组合数会呈几何级数增加,极端情况是每一步计算的局面数量已经多的不可容忍,这时就要对博弈的局面进行化简。化简思路可以对应于前面讨论的多方竞局的几种策略。
有些竞局虽然是多方竞局但可以分解为若干个相互独立或虽然不独立但相互影响较少的子竞局,每个子竞局有一部分参与者,那么参与整体竞局就可以简化为参与这个子竞局。如果能找到人数较少的子竞局,则对这个子竞局就可以用处理简单竞局的方法硬算了,即便子竞局的人数仍然很多,至少也可以把竞局的规模大大缩小。有的时候竞局本身是不存在这种天然的独立子竞局的,这时候可以在竞局中采取措施,人为的把一部分竞局者独立出来,而把其他排除在外,造成独立竞局的局面,使局面化简。这对应了分而治之的策略。
更复杂的化简方法是把博弈局面化简为少数几个群体或阵营,博弈化简为这几个阵营之间的博弈,自己则处于其中的某一个阵营或处于这几个阵营之间,根据几个阵营的对抗形势和自身位置决定自己的行动,这样就可以分析计算了。这对应了建立统一战线、跟随策略和中间策略等。由于每个阵营都不是一个独立的决策者,所以,其行为必然包含统计性,不可能象独立决策者那样表现出单纯行为,所以虽然化简为少数几方,但是和简单竞局中的计算还是有所不同,是一种带有统计评价特点的计算。

3.股市是现实博弈

3.1.理想博弈和现实博弈
在象棋残局和五子棋中都存在很多定式,如单兵难破士象全等等,一但走出这种定式则胜负已判,因为只要应对不出错,则胜负是必然的,也就是说在理想情况下,胜负是必然的。高水平的比赛中,此时比赛往往会自动停止,因为落后的一方认为对方不可能应对出错,再走下去也还是输,因而会自动认输,如果是和棋的局面,双方都会认为对方已不可能再犯致命错误被自己抓住,再下下去已无意义,因而都同意和棋。
但低水平的比赛中则往往并非如此,常常是一个胜负已分的定式已经走出来了,但双方都没有能力看出来,而继续走下去,最后的胜负如何还不一定。即使是高水平的比赛有时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比如在围棋中虽然没有残局定式,但当一方局面明显领先时,最后的结果也是基本确定的。但韩国棋手的作风非常“顽强”,他们往往在落后很大的情况下仍然寻求翻盘的机会,他们的对手必须小心翼翼,一不留神就可能被他们翻盘成功,反胜为败。在这里,主动的认输是把比赛看成理想博弈,坚持到最后等待对手犯错误则是现实博弈的思路。
一个更典型的例子是小孩玩的虎羊棋,开始时一只虎在中心,很多只羊在盘的四边,虎跳过一只羊就吃掉此子,羊则要把虎挤进陷阱。这种棋,只要羊不犯错误是可以一步一步把虎逼进陷阱的,所以,作为理想博弈在开局时胜负已分,根本没有必要玩。但是由于把虎逼进陷阱需要很多步,人在这中间总是难免要犯错误,如果出错过多而被虎吃掉的羊太多,最后就不能把虎逼进陷阱了。所以,作为现实博弈,小孩玩起这种棋来还很有兴致。
由此可以看出理想博弈和现实博弈的差别,理想博弈的参与者都是理想人,所谓理想人是以自身利益最大为原则,有足够智力做出正确计算,并且假设对手也是理想人的人。反之,竞局的参与者不满足这些条件时就是现实博弈。当竞局的参与者都是理想人时,竞局发展的可预测性强,所以,当竞局演化到一个双方都可以按理想博弈假设算出最后结果的局面时,接受理想博弈假设的参与者就可以叫停了。
理想人的行为是可以预期的,理想博弈排除了人的行为不确定性的影响,其演化方向仅仅决定于竞局规则,带有必然性。所以,理想博弈研究的是竞局本身,不涉及竞局中人的因素。
理想博弈是现实博弈的理想模型,如同理想气体是真实气体的理想模型。通过研究理想博弈可以得到很多对现实博弈很有启发性的结论,现代博弈论所研究的都是理想博弈。现实博弈因为人的行为的不确定性而难以把握,因而至今仍然被排除在学术界的视野之外。但现实博弈亦有其规律,有很多理想博弈所没有的特性,因为参加现实博弈的人是有共性的。掌握这种规律往往是在现实博弈中取得胜利的关键,学术界的博弈论研究忽视了这一层,故对现实博弈的指导作用受到限制,他们的研究成果自然也受到实战中人们的忽视。不论是体育比赛还是经济竞争,人们都不太注意博弈论专家的意见,博弈论专家对这些现实中的博弈也提不出太多有价值的建议。

3.2.理想博弈必然转化为现实博弈
现实中不存在理想博弈,这一方面是由于人总是受制于自身的智能,会计算不周,会犯错误,但即便是非常简单的竞局也存在转化为现实博弈的机制,所以,理想博弈转化为现实博弈是带有必然性的。
我们看一个猜硬币博弈的例子。规则非常简单,两个人猜硬币的正反面赌输赢,其中一人用手盖住一枚硬币,另一人猜是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猜对赢一元,猜错输一元。

3.2.1.一般博弈理论的分析结果
在这个博弈中,要想赢对方就要设法猜出对方将要出什么而不被对方猜出自己将要出什么,所谓“制人而不制于人”。猜币方如果预先知道盖币方将出什么,那么他就可以猜对,反之,如果盖币方预先猜出猜币方将猜什么,他可以出相反的面赢对方,所以谁能猜中对方谁就可以赢。反过来,如果不想让对方赢,就要想办法不要让对方猜中自己将出什么。所以在这个博弈中有攻守两套思路,猜对方要出什么是攻,防止被对方猜出来是守。
进一步分析可知,在博弈反复多次进行时,竞局方要想猜出对方将要出什么就要尽量捕捉到对手选择的规律性,如果存在这种规律,就可以利用它猜出对方;从不让对方猜中的角度考虑,则一定要避免自己的选择带有规律性,因为一旦自己的选择带有某种规律被对方察觉,对手就可以根据这种规律性判断出你的选择,从而对症下药。
从防守的角度看,本博弈是可以有简单的办法让对方猜不出自己的选择的,就是随机的选择出正面和反面,同时正反两面出现的概率应该相同。如果出币方虽然是随机的选择出正面和反面,但是总体上出正面多于出反面,则猜的一方还是有机可乘,只要猜的一方也以正面多于反面的概率出,则长时间下来,一定是赢多输少。反之,猜币方也是一样。
从博弈理论看,竞局可分为三类:第一,存在某种策略使一方肯定赢;第二,存在某种策略使得某一方可以肯定不输;第三,即不存在一方肯定胜的办法,也不存在一方肯定不输的办法。本博弈属于第二类,存在不输的方法。由此也可以推论,本博弈中不存在任何保证能赢的方法,因为这与存在不输的方法是矛盾的。
博弈的双方如果有任何一方采取了这种策略,则其防守完全严密,对方将讨不到任何便宜。不管对方采取什么办法,多次重复博弈的结果只能是接近于平局。对于一个零和竞局,平局本来就是两分的结果。但是,采取随机策略的代价是在不输的同时也完全放弃了赢的机会,即使对方以非常明显的规律出,结果仍然是平局,自己固然没有留下任何漏洞给对方利用,但也失去了从对方的漏洞中得到好处的机会。
所以,本博弈有个有趣的性质,即博弈双方都可以单方面的采取行动把竞局结果固定在平局,对方再怎么努力也是惘然,这种性质是博弈规则所决定的。本博弈存在一个平衡点,即当双方都以相等的概率随机出正反面的时候,得到一个平局的结果。一般博弈理论认为这就是本博弈的结果。

3.2.2.理论上的平衡解在现实博弈中必然被破坏
但是,仔细分析可知,博弈其实不可能稳定在这种状态。一种博弈状态要成为稳定态,要求当任意的一方离开这一稳定点时都会受损,使得他不愿意改变策略,但本博弈的这个平衡点不满足这个条件。比如如果有一方单方面改变了原则,以某种规律出,由于对方仍然在随机出,所以结果不会改变,也就是说单方面的离开这个平衡点并不会受到惩罚。
理论上讲,如果一方离开了平衡策略,以一定规律或不相等的概率出币,则另一方就会发现这种规律,而利用它获胜。但实际上,对方觉察到一方的规律性是需要时间的,而且,即使在觉察到之后,他仍然不能利用这个规律。比如在前10次中已经观察到对方出币的正反比例是7:3,但并不能保证下面他仍然会以同样的比例继续出下去,因为不能排除对手其实是在以相同的概率随机出正反面,7:3只是一段时间内的统计偏差。同样也不能排除对手是在故意露出破绽诱人上当,当发现这个规律调整自己的出币比例时,对方已经反其道而行之了,自己刚好受克。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能否从以前的出币中发现规律,而在于即使发现了规律也无法利用,因为没有任何硬道理约束对方必须怎么做。所以在理论上对方的行为完全是不可预测的,就算已经有1000次检验证实对方确实有喜欢出正面的倾向,但仍然没有理由说对方会永远这样出下去,不会从第1001次起调整策略。
所以,谁一旦离开平衡点都会受到威胁,不管是先离开的一方还是后离开的一方,后离开平衡点的一方并没有任何优势。
所以,如果一方不按等概率随机出正反面,而另一方仍然坚持这样做,那么,结果仍然是平局,离开平衡点的一方并没有损失什么。如果一方离开平衡点后另一方也离开平衡点,那么,后离开的一方也并没有什么优势,博弈的结果虽然不再是平局,但谁输谁赢还不一定,受损的不一定是先离开平衡的一方。不管是哪种情况,离开平衡点并不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损失,最多不过是有了输的可能,但同时也有了赢的可能,二者相比,仍然是平的。所以并不存在使人坚持这个策略的利益约束。相反,倒是存在使人不采用这个策略的理由。如果按随机方式出币,虽然对手不可能从自己的习惯中占到任何便宜,但自己也将不可能从对手的习惯中占到任何便宜,期望得益不会少于0但也不可能大于0,虽然不会输但同时也注定了不会赢。一个注定了不会赢的方法有谁愿意采用呢?与其如此,不如干脆不参与好了。所以,如果大家一开始就只想接受一个平局的结果,那么博弈根本不会发生,反之,如果博弈已经发生了,那么,双方肯定不会都仅仅满足于一个平局的结果,所以双方肯定不会都老老实实的按平衡策略操作。双方都按等概率随机出正反面的结果在现实博弈中是不会出现的,现实博弈如果发生了,那么双方一定会想尽办法去猜测对方将要出什么。

3.2.3.离开平衡解后的博弈形式
于是博弈会演化为另一种态势,博弈的双方都不满足于一个平局的结果,所以,都尽量去猜对手将要出什么,可以采取一种策略:先随机出正反面,维持一个平局的局面,同时尽量从对方的出币中寻找规律,当捕捉到这种规律时就利用它。这有些象守在堡垒后面,观察敌人动态,敌人一旦出现破绽就伺机进攻,所谓“以静致动”,“先求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但是如果双方都采取这种保守策略,博弈将永远维持在平衡状态,必需有一方首先走出堡垒,按某种规律出币,诱使对方也走出堡垒,这时才能开始一场真正的斗智。前面分析,其实先走出堡垒的一方只是打破了平衡,其实并没有什么损失。这时的局面是一方攻一方守,攻的一方其实是表面上的防守方,因为是他在努力发现对手出币的规律性,而设规律的一方则在诱使对方走出堡垒来捕捉自己的规律,在捕捉自己规律的同时他的出币就也带有规律了。
如果双方都是理想的人,而且也知道对方也是理想人,则诱敌一方知道,自己一旦走出某种规律就立刻被进攻方发现,进攻方也知道自己一旦走出堡垒也会被对方发现。结果诱敌方的规律一旦走成就不再成立,因为如果继续下去则进攻的一方就会利用这一规律;反之,攻的一方发现对方走出了规律也不能总是去利用,因为如果有了发现规律立刻利用的规律,则对方也可利用你了。最终结果还是随机出币,虽然这时双方在主观上已经不是把自己当成抽签机器了,但记录其结果和随机出币应该是没有什么差别的,最多不是纯随机,而是几种模式随机切换,这种有结构的随机已经足以形成平衡局面了。
但是,如果博弈双方不是理想人,比如是一个聪明人和一个弱智人,弱智人的出币中可能存在规律或偏好,可以利用这一点赢他。即便他的出币中开始没有规律,也可以故意按规律出币诱他上当,开始由于他反应比较慢,可需要多出几次才能让他发现,这一过程叫训练,若是对理想人,这么干已经很危险了。由于弱智人反应迟钝,所以一旦发现规律就可能习惯性的按这个规律去出,而意识不到自己已经陷于危险了,这时,聪明就可以赢他了。
所以,现实博弈与理想博弈的区别在于现实博弈的出币中有更多的规律性,不论是固有的偏好,或者在训练阶段和利用阶段,都会形成规律性的出币,至于规律的简单程度和持续的时间则决定于竞局参与者中弱智一方的智力,他的智力越高,则规律越复杂,持续时间越短,极限情况就是竞局双方都是理想人,竞局中的规律少到根本无法利用。
但是,如果所谓的弱智人是个看似愚痴实则很聪明的人,就可以将计就计,等骗人者相信对方已经被训练成功要利用他时,反过来利用骗人者的规律性,自以为聪明的人反倒成了傻子。这里的关键在于聪明人为了赢对方而自愿的增加自己出币中的规律性,相当于在自愿的降低自己的智力来迁就弱智人,所以,仅从出币的规律性来看,他表现得象弱智人一样愚蠢,因而可能被人愚弄。这就是聪明人和理想人之间的差别,理想人相信对方也是理想人,所以他的表现也是理想人,聪明人相信对方是弱智人,所以他自己的表现也是弱智的。
这个局面已经比较接近股市中的实际情况了,股市中的价格起伏就有这种特点,它不是纯随机的起伏,而是有一定规律,如周期的起伏或持续的趋势。规律多到足以从中获利,但又都不是绝对的,形成后不知什么时候会被破坏,所以,让人有难以把捉的感觉。由于股市中的人并不是理想人,所以,股市中的规律不会少到无法利用,但也不会硬到可以稳定使用。股市中的规律是一场愚弄与反愚弄的游戏中故意设置的规律,规律越明显赚钱机会越多,规律性的多少和明显程度决定于股市中愚蠢的一群人有多愚蠢,聪明人利用别人的行为规律赚钱,愚蠢人按规律行为被人利用。股市中人总是希望别人再笨一些,留给自己更多的机会,但要利用别人的错误必然意味着自己同时也要犯错误,利用别人错误的人也许正是表现得更笨。
一旦开始利用对手的愚蠢,即利用对手的行为规律来赢对手,竞局就不再是理想博弈而是现实博弈了。

3.3.理想博弈和现实博弈的计算思路
在理想博弈中,竞局中的各方都是理想人,即能够理智的以竞局的胜负原则作为唯一的计算依据并有能力进行正确计算做出最佳决策的人。在现实博弈中,竞局参与者往往意识不到竞局是怎样计算胜负的(如不懂事的小孩可能还搞不懂怎么算输赢),或者不知道该以怎样的思路计算(如弱智人不懂得自己出币时应该避免有偏好),或虽知道计算思路但因智力限制没有能力计算,或过于复杂没有能力计算(如棋类的计算量经常是任何计算机都无法承受的),或不满足于理想博弈的结果而不愿意采用理想博弈的办法。总之,现实博弈中的人总不是理想人,现实博弈的规律也总是与理想博弈不同。
博弈论所研究的都是理想博弈,其研究结果对现实博弈是可以有一定的启发作用的,但由于忽略了竞局方的个性,其结论与现实博弈还有相当距离。这就是博弈论为什么至今仍然只是限于学术研究,不被现实博弈中的广大参与者所接受的原因。理想博弈中参与者是不会犯错误的,而现实博弈中参与者会犯错误,在现实中参与者的一个错误就可完全改变竞局态势。所以,很多博弈按理想博弈来看是胜负已分,根本没有必要再玩,但在现实中这些竞局仍将继续玩下去,而且胜负还不一定。
理想博弈的参与者都是理想人,理想人是根据明确的利益原则行为的,其行为可以根据利益原则来预测。利益仅与博弈规则有关,所以理想博弈只需研究竞局的规律而无需研究具体的人。现实博弈的参与者都是现实人,现实人常常因为种种原因不能按照利益原则去行为,按理想博弈的研究此时就不知道该如何处理了,因为竞局的演化将是不确定的。
那么,现实博弈该按怎样的思路来计算呢?在理想博弈中,决定自己的每一招要分两步计算,第一步,根据利益最大原则确定对手对我这一招将采取什么对策,而形成彼我双方的策略组合,在这种策略组合下我的得分是我这一招的得分;第二步,根据我每一招的得分选出得分最高的一个作为我的决定。现实博弈与此差异在第一步,在确定对手会选哪一招时,不假定对手按利益最大原则来计算,而是认为对手会按某种规律来选择对策,并按照这样的选择来确定最后的策略组合,据此计算自己每一招的得分。一般而言,心理规律是概率性的,在计算自己每招的得分时,要综合考虑对手几种可能对策下的综合成绩,即用对手出某一招的概率对相应的策略组合得分进行加权,来确定自己每一招的得分。
正确确定对手将采取什么对策是现实博弈计算的关键,如果估计对了,那么一般总可以得到比理想博弈更高的得分;反之,如果估计错了,则成绩会比按理想博弈出招差。要分析对手将出什么招就要研究对手的心理。人的心理活动是有共性的,这种共性可以被研究和利用。按规律出招不符合利益最大原则,是在犯错误,从这个角度讲,现实博弈的思路是在研究对手犯错误的规律性和怎样利用对手的错误。
形象的说,这和人类在对动物界的竞局采取的策略一样。生存竞争也是一个现实博弈的例子,可以想象几十万年前人类的远祖刚刚出现在地球上的时候,人、狗、马、猪和其他动物都是动物界的成员,大家是平等的,但是经过几十万年的演化,人成了地球的统治者,而其他动物或则成为家畜或则数量稀少。何以如此呢?并不是因为人的体力比其他动物强,关键问题在于人有发达的智力,所谓“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人能掌握动物的习性而利用之,而动物做不到。所谓动物的习性就是动物行为的规律性,所谓人性就是人的习性,人能抓住动物行为的规律性而利用之,而动物没有能力认识人的规律性,因为动物的智力远比人低下。人类在生存竞争中就是靠了其它动物的弱智而取胜的,也就是说人类在一场现实博弈中取胜了,而作为理想博弈,人类本来是没有机会成功的。如果设想动物也象人一样聪明,那么人类在体力上的劣势将使人类在生存竞争中失败,更不可能成为地球的统治者了。
所以,现实博弈的计算思路是在理想博弈的基础上进而研究对手的行为规律,这样就有了更多可研究的规律,有了更大的研究空间。比如,猜币博弈,从理想博弈的角度已经没有什么可玩的了,但从现实博弈的角度仍然可以玩下去,而且可以分出水平高低。有的人善于抓住对手出币的规律性,水平较高,有的人反应迟钝,水平低。股市也是如此,随机漫步理论已经从理论上论证股市中没有必赢的方法,人们能够指望的只是一个平局,作为理想博弈结论已经出来了,大家可以不必再玩下去了。只要人们继续参与股市竞局,那么就必然是在进行一场现实博弈,必须按照现实博弈的思路考虑问题。博弈论必须从理想博弈的研究进展到对现实博弈的研究,才能对股市操作有更大的指导意义。
现实博弈的理论基础是心理学,而且是一种和理论心理学研究有很大区别的应用心理学,可名之为博弈心理学。在兵法中和各类江湖人物(包括传统的看相、算命、魔术、赌博人物和现代的传销商)的经验中包含了大量这种心理学的经验知识。兵法的总结从春秋战国时代就已开始,其代表作是《孙子兵法》;江湖术的总结在同一时代也出现了,其代表作是《鬼谷子》,苏秦、张仪等纵横家是应用此术的代表。江湖术专门研究怎样发现和利用人的特点达到自己的目的,本质上是带有恶意的,为正直人士所不耻,故登不得大雅之堂,如《鬼谷子》在古代就被斥为“蛇鼠小人之谋”。但现实博弈的需求是这类文化存在的社会基础,由于有这个基础所以它能一直绵延不绝。
参与现实博弈的人都是现实人,一旦按照现实博弈的思路思考问题就不再是理想博弈者了,即使是其中聪明的一方其行为在理想人看来也是愚蠢的。但只有现实人能在现实博弈中赚到钱,理想人只能平局。

3.4.股市是现实博弈
股市是个现实博弈,从理想博弈的立场看,股市应该是基本上不可预测的,除非能找到别人没有的信息源,这就是经济学中随机漫步理论的观点。但事实上,股市博弈不会因为它在理论上应该是一个平局的结果就不再有人参与,也不会在现实中真的形成平局的局面,而永远是少数人胜多数人赔。股市不是理想博弈,股市竞局的研究不是研究在理想状态下根据竞局规则该怎样玩这场竞局,而是研究人的规律;股市操作水平的高低也不是决定于对竞局规则认识理解的深度,而是决定于对人的理解,对人的规律性的理解。现实博弈就要按现实博弈的规则去玩,现实博弈的规则就是要最大限度的发现和利用人的规律去取胜。
现实中没有理想人,人只能少犯错误而不能不犯错误。人经过训练,水平可以提高,逐渐接近理想人,但很难真的成为理想人,让上千万人都达到理想人的程度更是不可能的。同时股市的倾向是让聪明人表现得更傻,而不是让笨人表现得更聪明,它有诱使人变愚蠢的作用。所以,股市博弈永远要按现实博弈的思路进行,股市博弈永远不会形成理想博弈的结果,而且连接近理想博弈都不可能。

4.股市是信息不完美博弈

4.1.股市是信息不完美博弈
根据参与者对博弈局面的了解程度可以把博弈分为信息完美博弈和信息不完美博弈。如果在博弈进行过程中,每个参与方都可以得知其他各方都进行了哪些操作,目前处于什么状态,则称为信息完美博弈。如下棋,双方对盘面上的局势一目了然,竞局过程的信息是完全透明的,这是典型的信息完美博弈。但也有一些竞局在进行过程中各方并不完全了解其它各方的选择,其它各方的状态对他是不透明的,如各种牌类,从桥牌到麻将,各方都不知道别人手里是什么牌,这就是信息不完美博弈。社会生活中存在大量信息不完美博弈的例子,最典型的如军事对抗,敌对双方都尽量隐蔽自己的意图,秘密的调动部队,以期给对手以突如其来的一击。指挥员必须在对手情况不明了的情况下制定作战计划,这一决策过程是一种典型的信息不完美博弈。
股市也是一个典型的信息不完美博弈,这使得在分析计算时具有很多特点。股市有两个方面的不确定性。第一,股市外部环境状态的不确定性,包括国家的经济政策、市场监管部门的监管政策、商品市场的状况和上市公司经营管理状况等,这些因素是一种竞局外部的力量,硬性影响着竞局的发展,好比一个动力系统受到的外力。面对这些因素的影响,不论是庄家还是散户,都只能消化和利用之,而没有能力改变。这些因素都是具有不确定性的,股民对下一步国家将出台什么政策,公司的经营状况将会如何转化等几乎是很难了解的。另外,每个股民的个人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也在影响着他们的操作,进而影响着走势。最常见的如有人因家中有事而急需钱用,只好卖股票,这种情况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计算出来的;再如,国外股市上曾有情场失意者为图报复,收购情敌的公司,造成股价暴涨的例子;国内股市上据说还出现过某操盘手为庆祝自己女儿的生日,把股票打成涨停板的趣事。
第二,股市内部的不确定性,这又分为两个层次。第一股民对其它股民操作状态缺乏了解,即对博弈状态缺乏了解。通过行情报价人们只能看到股价的涨涨跌跌,而不能知道这股价涨跌的背后是谁在推动,上千万人的行为都隐在背后,博弈过程信息极不完备。股市由如此众多的投资人构成,没有任何办法知道每一个人都在干什么。而且即使获取了这些微观信息也不能直接指导操作,因为没有办法直接计算这么多人各自采取行动对股市的影响,而只能用统计的方法分析,但统计方法本身必然带来随机误差。所以,这种不确定性是不可避免的。

4.2.信息不完美博弈的计算特点
博弈计算的基本思路是分析自己和对手的各种可能的策略组合,从中挑选对自己最有利的一招。如果将这一过程程序化,则第一步是计算自己每一招的可能得分,方法是:计算自己的每一招对手都有哪些应招,并计算对手将采取哪一招。按照理想博弈假定,他将采取对他自己最有利的一招,于是就找到了每一招下将出现的竞局组合,相应可以知道在这种情况下自己的得分,这样自己所采取的每一招就有了一个得分;第二步在自己可采取的各招中,选择得分最多的一个,作为自己的决定。
信息不完美博弈的分析基本思路也是如此,但在这种竞局中,由于一般无法精确的知道对手的状态,所以,计算中带有不确定性。一般而言,此类竞局中只能知道对手的状态处于几种可能性之一,在计算时必须考虑到对手可能处于其中任何一个状态,所以,计算程序要比前面的复杂一些。在计算时,第一步先要计算对手处于每一种状态下,我的每一招可能招至的对手的应对,根据利益最大原则选择对手在这种状态下可能的应对,计算出在这种情况下自己的得分。第二步,根据第一步求出的得分,对自己的每一招,找出对自己最不利的可能结果,做为自己出这招的最坏得分。第三步,根据每一招的最坏得分,找出其中得分最高的一个,做为自己的应招。
这样,计算量要比状态明确时大很多。不仅如此,而且这样找的一招一般都不是实际上最好的一招,因为,对手实际上只是处于多种可能的状态之一,而我由于不能确定他到底处于哪个状态,不得不从所有可能中挑选最坏的一种可能,这当然很吃亏。如果能确定对手当前所处的状态,则不仅计算量可以大大减少,而且,可以更有针对性,找到实际上最有利的一招。所以,在信息不完美博弈中,除了常规的分析计算外,前面还要加上一个环节,就是了解博弈进行的状态,而且这一步对胜负的影响常常比后面的分析计算过程还重要。
在分析博弈状态时,由于没有直接清晰的信息源,所以,常常要根据很多蛛丝马迹的线索一点一点的缩小可能的范围,而且常常是无法完全明确的。比如,在打牌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对手的出牌分析他们各自手中可能有的牌,比如有人打出一张7,则可以判断他有另一张7的可能不大,因为人一般不会拆开双张。这种分析只能得到一些线索,知道对手可能有什么牌的可能性大,而一般不能明确的侦知对手整把牌的情况。能够根据信息明确的判断当前对手所处的状态当然最好,但更一般的情况是,侦察到的信息不够明确,只能帮我们确定,几种可能情况出现的概率不同,某些情况的可能性大而另一些情况的可能性小。这种情况又该如何处理呢?
当不能确定对方到底处于什么状态时,则在确定自己的每一种策略的得分时,只有做最坏的考虑,设想对手可能处于对自己最不利的位置。如果知道对手处于某一种状态的可能性大,处于另一种状态的可能性小,则可以根据概率计算出每一招的综合成绩,据此决定选择哪一招。应该注意的是,对对手的状态完全不能确定和对手处于几种状态的概率相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决策时思路是不同的。如果完全不能确定对手处于什么状态,连概率信息也没有,则只能象前面所讨论的那样做最坏打算,把最坏的成绩作为每一招的成绩;如果知道对手处于几种状态的概率相等,那么应该按照等概率计算出每一招的综合成绩。这里的计算是一概率计算,这是信息不完美博弈的又一个特点。
在信息不完美博弈中,如果各方在信息占有上是不对称的,则占有较多信息的一方在竞局中是占优的,因为他在分析计算时可以更明确。这就好比有人用魔术扑克和人打牌,他可以有办法看出对方手中有什么牌,自然是稳操胜券了。
在信息不完美博弈中最重要的是掌握信息,如果在掌握信息方面处于不利的地位,那么从总体上已经落败了,在分析水平相同的条件下,必输无疑;即便是分析水平较高,也不一定能赢。所以,占有信息是信息不完美博弈第一大事,谁在信息方面落后了,则谁先输了一招。

4.3.信息不完美博弈要有收集处理信息的意识
信息完美博弈,由于博弈方能正确的了解博弈进行的当前状态,所以剩下的问题只是怎样通过计算找出最佳对策的问题;博弈状态信息不完美博弈在分析计算时多了一个层次,第一步参与者必须首先对博弈的当前状态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计算自己和对手的各种对策组合,寻找自己的最佳对策。这就好比下棋时必须先看清棋盘才能开始分析计算,而信息不完美博弈中,看清棋盘本身就是一件复杂的工作,有专门的技巧,要花时间精力。
所以,信息不完美博弈的第一个问题是怎样对博弈的态势进行正确的判断,这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怎样获取更多的信息,第二怎样利用这些信息判断博弈态势。
信息的搜集与分析是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搜集信息是基础,如果没有必要的信息就不能进行正确的判断;但有了信息并不等于能做出正确判断,因为信息对不会分析处理的它的人来说除了带来干扰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从获取信息到正确理解信息的意义还有相当遥远的距离,要想从纷繁的信息中提取出正确的信息,对局面做出正确的判断,需要有正确的分析处理方法,没有一定的分析能力而一味的追求搜集更多的隐秘信息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掌握正确的分析判断方法是首先应该做到的,分析判断方法相当于工具,没有工具原料再多也不会形成产品,只能造成积压和浪费。
另外,即使对有能力做出正确分析的信息,人们也不一定有精力一一进行分析,股市的复杂性超出了每个人分析处理能力的极限,面对汹涌而来的市场信息,每个人都难免感到分析能力的不足。信息对没有精力处理它的人来说也是没有意义的,所以,用必要的工具分担人的一部分工作帮助人进行信息处理,也是大量搜集信息的前提条件。人工分析信息相当于原始的手工作业,而采用计算机辅助分析相当于自动化生产,面对大量有待分析的信息,靠手工作业是处理不过来的,分析工具的使用对投资人来说是处理大量信息,把握股市脉搏的前提。

4.4.分析信息的思路
只有看清棋盘才能开始计算各种策略组合的利弊,决定对自己有利的一招。所以,分析信息了解情况和决策计算是两个不同的过程。了解情况又是决策计算的基础,如果对博弈进程缺乏足够的了解,则深入的决策计算将无法进行,只能做非常粗略的估计,算的很深很远没有意义。所以,在信息不完美博弈中,首要矛盾往往不是决策计算问题,而是怎样了解当前各方状态的问题。了解了各方的状态才谈得上进一步分析各种可能的策略组合,决定最佳的一招。
怎样了解各博弈方的状态呢?除了直接偷看刺探等手段外,根据正常渠道的信息分析其他各方状态的基本思路有三:1,直接计算;2,根据各方操作分析推断;3,试探和信号。

根据过去博弈进行的情况直接计算,可以得到一些现在各方状态的信息。比如,在打扑克牌时,如果记得过去都出过什么牌,就可以知道现在每门花色每个牌点还各有哪几张牌,由此可以知道自己手中的牌力,决定该如何做;再如知道某人已经上一轮已经没有某一门牌了,则也可帮助决定现在该打哪张牌。这种计算是在利用游戏规则所提供的计算依据,结论是必然性的。在股市分析中也存在这类数据。比如,移动平均线可以显示计算时间内买家的平均成本,但是不够准确;指南针证券分析决策系统所开发的CYA指标则能给出计算时间内准确的平均成本;由此衍生的CYS指标可以揭示短线投资人现在的盈亏状况;CYQ指标更能显示每门股票的成本分布情况。CYA、CYS、CYQ指标所揭示的市场事实更为准确精细,对操作的参考价值更大。这类指标有明确的市场含义,揭示某一方面的市场事实,明确可信,是研判行情的基础和出发点。

根据某人的操作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推断他的状态。比如在打麻将时,某人打出一张六万,则可以据此推断,他手中没有另一张六万,也不会有四万和五万,或五万和七万,或七万和八万,因为那样他就得破牌了。麻将高手都是很善于从牌面上推断这类信息的,麻将牌艺的高低也主要体现在这种分析水平上。这类分析所得的结论虽不是必然的,但也很有价值。类似的思路应用于股市,就是根据一只股票的走势往往可以判断庄家的状态。比如在最近一两波中,一只股票的走势总是上升较缓慢,延续时间长,涨到一定高度又很快的跌下来,形成所谓牛长熊短的走势,表明庄家在吸货。由于吸货造成股价上涨,但庄家不愿意被人发现,所以要慢慢的一口一口吃,股价上涨缓慢。积累一段时间,股价涨到一定程度,庄家不愿意到更高的价位上吸货,所以,会把股价打下来,造成比较快速的下跌。一涨一跌,涨的时间长,跌的时间短,庄家在涨的过程中买的多,而在打压时卖的少,所以总的看仓位在增加。由此判断庄家在吸货。同理,可以根据熊长牛短判断庄家在出货。CYS有较大正乖离成交量不放大且股价稳住不跌,表明庄家仓位较重,未来上涨潜力大。因为,CYS正乖离应该造成短线抛盘,成交放大,如果没有足够的接盘就会下跌,现在成交量不放大,股价也不下跌,表明筹码锁定性好,庄家肯定有大量的仓位。类似的,研读走势可以得到一批这类规律,后面将介绍一些。

最能体现信息不完美博弈特点的是博弈中的试探和发信号现象。这在信息完美博弈中是不存在的。在信息不完美的情况下,博弈方常常处于一种无从决策的状态,因为对方可能处于任何状态,使得自己无法计算出哪一招是最好的。此时,从得益计算的观点看,找不到决策的依据,只好不操作或随机操作。能否利用这没有得益依据的操作达到某种有意义的目的呢?于是出现了新的操作思路——通过操作达到侦察对手所处状态的目的,即博弈中的试探和发信号现象。所以在此类博弈中,操作有了两种不同的意义,直接的博弈意义和用于侦察的意义。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得益,但有时为了得到信息,博弈方愿意暂时牺牲一些得益,为获得信息付出成本。在分析理解这类博弈进程时,有时仅仅从得益计算的角度分析是理不出头绪来的。
比如,在军事上,有时在正式进攻之前,常常要做试探性的进攻,借以侦察敌方阵地的对手情况,为正式进攻做准备。在牌类游戏中,有时也有为了试探别家牌力而打牌的情况。
更高级的是博弈中的发信号现象。在多方博弈中,为了沟通信息,博弈方间可能形成一些信号,这类操作从直接的得益计算角度是不能理解的,只有了解了信号的规则才能看懂。比如,在桥牌中的叫牌,本来这是决定打牌的目标位和由谁来打的一步,但实际上叫牌更重要的作用在于沟通信息,桥牌中的叫牌体系就是利用叫牌交流信息的方法。试探和对话信号在股市上都是存在的,尤其是盘中的涨跌包含这类信息更多。

5.股市是概率性博弈

5.1.股市是概率性博弈
股市的概率性来自三个方面,第一,由于股市信息是不完美的,对股民来说,市场当前处于什么状态是一种概率,对未来的计算自然也带有概率性。第二,即使有一位股民,掌握了最丰富最快捷的信息渠道,并且有正确的分析方法和足够强大的计算机帮助他完成对巨量信息的处理,使他能非常准确的把握市场的状态,但他仍然不可能准确的预测未来的走势。因为股市是多方竞局,竞局中有巨量的参与者,精确的计算各方的策略组合和自己的相应对策是不可能的,只能从总体上对博弈局面进行统计性的把握,根据市场的统计状态进行决策,这又是引入概率性的一个因素。第三,博弈中的统计计算也是不稳定的。因为股市是现实博弈,股民的行为既不象物理系统那样遵循固定的规律,也不象理想博弈那样遵循个体利益最大原则,而且每个人的操作还会受到生活中各种事情的干扰,因而每个人的行为都有不确定性。个体行为的不可预测,造成统计上准确预测群体的行为特征也是不可能的。考察统计力学就可以知道,由大量微观粒子组成的宏观系统之所以有稳定的统计性质,其基础还是在于组成它的各个微观例子具有稳定的物理性质。根据每个粒子的力学性质,应用随机过程理论等数学工具,就可以推导出大量粒子构成的宏观系统会有怎样的宏观性质。所以,宏观上稳定的物理性质本质上是微观上稳定的物理性质的统计表现。股市中,由于每个人的操作都具有比较大的不确定性,所以,市场总体上也不存在稳定的规律。
信息不完美博弈、多方竞局和现实博弈都是带有概率性的,在股市中同时存在这三个因素,它们相互影响,信息的不完美和多方竞局的复杂性加剧了人们行为的盲目性和非理性,使得现实博弈的特点更明显;而人们操作的非理性反过来又使股市信息更为混乱,计算更为困难。多种因素交互作用造成了股市博弈的概率性。
所以,千万不要以为自己可以了解股市,因为根本没有人能完全了解股市,股市对任何人来说都永远是一只变幻莫测的黑箱,搜集信息分析信息的一切努力只是在增加黑箱的透明度,让它变得不那么莫测,但永远不可能把它变成彻底透明的白箱。对散户如此,对庄家主力也是如此,只不过庄家主力有更丰富更准确的信息,他们看股市透明度比散户高一些,但他们也不可能完全把握股市运行的脉搏。股市对庄家来说仍然是个变幻莫测的东西,庄家的操作同样会被突如其来的市场变化打断。

5.2.概率性博弈的特点
对概率性博弈在计算选择对策时要有概率意识,在操作时也要有概率意识。计算时要有概率意识是指在计算该选择哪一种策略时,要考虑到多种可能的变化,每一种情况都有一定出现概率,计算每一招的得分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可能,引入概率加权。由于引入了概率因素,所以在计算时比明确的竞局更复杂,当各种可能出现的概率也不明确时,计算变得更加困难。
操作时的概率意识,即意识到自己不可能达到对系统的完全明确的认识,因此自己的一切操作必须在并没有绝对把握时进行,能追求的只是概率意义上的较优,也就是要赌。所以,形象的说概率意识就是赌博意识,敢赌会赌的人才能在股市中取胜。
股市操作必须要有概率意识,这也是很多聪明人不能在股市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很多人,尤其是学历较高的知识分子,总希望把事物研究透彻了再做事,也就是不肯去赌,不肯冒险。这种策略在面对自然的时候总是成功的,科学正是靠了这种认真的态度才取得了成功,但在股市上这种策略则完全不适用;因为股市不同于大自然,自然界有稳定的规律,而股市永远是变幻莫测的。所以,不愿意赌的人在股市上将永远找不到行动的机会,除非最终忍不住潜意识的冲动而进行操作,但这种操作肯定是最愚蠢的,因为潜意识完全是人性的体现,即人的规律性的体现,而股市中庄家主力所以能赢就是因为散户群体行为的规律性。

6.股市是信息不对称博弈

6.1.股市是信息不对称博弈
股市不仅是信息不完美的,而且是信息不对称的。股市中的信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关于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国民经济状况、政府经济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可统称为基本面信息;第二类是关于其他投资人操作情况的信息,每日的行情数据信息属于这一类,行情信息虽然很有限,但毕竟可以反映市场上最原始的操作信息,这些属于技术面的信息。可以说,基本面信息是市场外部环境信息,而技术面信息是反映股市博弈状态信息。从博弈角度应该更重视技术面的信息,因为前一类信息对市场的涨跌起到题材和号召的作用,而市场上投资人的操作才是实现涨跌的直接动力。
市场上投资人对这两类信息的占有都是不对称的。 1,有些人能通过特殊的信息渠道获取其他人所不具有的信息。如市场上关于某大机构的持仓情况信息、市场上各类人的持仓状况的统计信息和市场上存量资金的统计信息等,这些信息不是公开发布的,但有些人可以特殊的方法获取。2,有些人掌握了比较快捷的信息传递通道,可以更快的获得市场公开信息。3,即使是获取信息方面都是平等的,不同人掌握的信息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不同,掌握了较优分析工具的人可以从同样的信息源中提取更丰富更有价值的信息。4,在了解市场上竞局态势方面,庄家至少了解自己的仓位情况,而他的仓位较多,一个人就占了市场筹码的相当大的比例,所以,庄家天生的就比散户对市场竞局态势了解的多一些。5,市场上的广大散户在信息占有方面处于最底层,大多数人不仅不能得到优于他人的信息,甚至连公开信息都无法有效利用,甚至对许多公开信息都不知道。所以,股市不仅是信息不完美博弈而且是信息不对称博弈。

6.2.信息不对称博弈的特点
6.2.1.信息占有多的人进攻策略,信息占有少的人防守策略
信息占有不同的博弈方所采取的策略应该是不同的。信息占有多的一方可以采取更为冒险的行动,即使操作错了也没有太大风险。因为对手的信息少,可能经常都发现不了他的错误;即使发现了一般也会比自己慢一拍,还有抢先弥补错误的机会;即便没有来得及弥补,被对手抓住了漏洞,也还可以在以后的过程中化解,只要对手在以后的应招中由于信息劣势应对错了一次,就会丧失优势,信息占有多的一方就可能反败为胜。
反之,信息占有少的一方则必须采取保守的策略,最好呆在一个安全的位置不动,没有十分的把握不可轻易出手,出手后一旦对未来的变化看不清楚,就要立刻撤回到安全位置。因为对他来说,对方在干什么自己不清楚,而自己在干什么对方可一清二楚,自己的任何错误都可能被对手利用带来致命损失。所以不能有任何侥幸心理,只有采取最保守的策略,争取不犯错误,才是安全的。
这种策略上的差异,反映在行动上,就是信息占优的一方更为积极主动,信息劣势的一方谨慎保守。比如,两个人在黑暗的房间中格斗,其中,一个人戴了夜视镜,能看清对手;另一个人干瞪着眼,漆黑一片,什么也看不见。现在想象你站在旁边,也戴着夜视镜看他们两个人打,夜视镜很小,是戴在眼睛里的,从外表根本看不清谁戴谁没戴,问你能不能仅仅根据两个人的动作判断出谁戴了夜视镜谁没戴夜视镜?显然是可以的。戴了夜视镜的人必然动作利落,没戴的人必然有些摸摸索索,动作迟疑,就算有时也会有极快的动作但也只是乱打一气,没什么目标。当然,如果这个没戴夜视镜的人是个有听风识暗器功力的武林高手,则另当别论。此时,两个人的动作都会相当利落,不过仔细看还会看出差别来:这个靠听风出招的高手,必然大部分时间静止不动,但时时保持警觉,等待对方先动,判断出其方位,才迅速出手;而戴夜视镜的人则会悄悄的向对手潜进,选择适当的位置和角度再突然出手。即戴夜视镜的人进攻,而没戴夜视镜的人防守。
股市中散户处于信息劣势,所以,散户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采取防守的策略。股市中存在一个既安全又可以随时出击的位置,就是持币不动。此时没有人能赚走你的钱而你则可以随时出击。所以,散户的正确策略应该是以持币为主,看准机会再出手,一旦局势不明确了就立刻撤出,等待下一次机会。但要做到这一点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这样一来,可操作的机会将非常少,而且即使出手也常常只能吃到一小段,大段的空间被扎空。所以,要坚持这种正确策略的前提是必须战胜自己的贪心。
股市中的实际情况恰好与正确策略相反。股市中,散户在巨大获利机会的驱使下,更喜欢冒险操作;而机构操盘手是代人理财,安全第一,一般比较谨慎,获利预期也比较低。

6.2.2.信息占有多的人机会多,信息占有少的人机会少
首先得区分一下市场总机会和每个人可把握的机会。我们看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一只股票的每一次上涨都被抓住,每次下跌都被逃掉,也就是说抓住了这只股上的所有机会,回避了所有风险。问,在这种理想情况下,如果有一笔资金滚动操作,那一年下来,收益是多少。指南针证券分析软件中的模拟操盘做了这个计算,它还没有考虑一日内的涨跌,假设每天按开盘价操作,统计结果,就算是跌的再厉害的股票一年下来也有5倍以上的获利。这个计算反映了每只股票的总机会,可见市场总机会是非常巨大的。如果以市场总机会为100分,那么模拟训练时,好的情况下可以得十几分,也就是说可以抓住总机会的十分之一。这是可以抓住的机会。
这就引出了一个概念,实际可以抓住的机会比起总机会来是非常少的,而对操作有意义的只是这部分可以抓住的机会,总机会再多如果都是无法抓住的那也没有意义。最明显的例子,比如在赌场上,每几分钟就开一次宝,压对了每一次都是翻倍的机会,应该说是机会最多的。但由于概率是随机的甚至是不利的,所以,实际上根本不存在可以抓住的机会,不应该参与。股市上的市场总机会是巨大的,但实际可以抓住的则只有很小的一部分,不到十分之一,甚至不到百分之一。人们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分不清可以抓住的机会和市场总机会的差别,被巨大的市场总机会迷惑,把目标定到不切实际的高度,而冒巨大的风险。对处于信息劣势的散户来说,冒险就意味着被人抓住漏洞,就意味着失败。
有了可把握机会的概念,则可以以平常心看待被扎空了。被扎空其实是很正常的,因为对散户来说,由于缺乏足够的信息做判断,大量的涨跌是根本没有办法判断出来的,也就是说根本不是可把握机会。既然不是可把握机会,那么本来就没有什么被扎空,只是没有挣到本来就不该挣到的钱而已,并没有什么可惋惜的。
所谓可以抓住的机会就是每个人根据自己所掌握的信息能够判断出来的机会。每个人由于占有的信息不同,能够判断出来的机会也不同。很多局面在信息占有量大的一方看来,发展的方向是很明确的,是可以利用的机会,但对信息占有量较少的一方看来,则未来将如何发展完全是一个未知数,不是机会。所以,信息占有多的人机会多,信息占有少的人机会少。如果每个人都充分利用了可把握的机会,且都不出现操作失误,则信息占有多的一方可以获得更大收益。
这就产生了一个结论:如果假定市场上存在着一群散户高手,可以正确操作,抓住属于自己的机会且不犯错误,稳定的从股市中获取利润。那么,可以肯定,在任何一只股上,这些散户高手所能把握的机会都比这只股的庄家所能把握的机会少。所以,一般来说,散户高手们在任何一只股票上的获利总和都会低于这只股的庄家的获利总和。除非庄家操作出现严重失误,才会抓不住机会,让散户高手赚的比自己还多。

由于市场给散户提供的机会少,所以,如果市场上的散户都按正确的操作策略操作,也就是说市场上的散户都成了高手,那么,市场上将只有少数能看明白的股票有散户长期持有,其它股票在大部分时间是看不明白的,只有少数能看明白的时候有散户参与。大部分股票的大部分时间由主力去持有,散户不介入。如果是这样,那么,市场上散户的总资金规模也应该比主力机构少很多,即散户以较少的资金去捕捉留给他们的较少的机会。
反之,如果散户的总资金规模大于机构,那么必然结果是:
1.        由于市场留给散户的可抓住的机会并不多,抓住这些机会并不需要那么多钱,所以,大部分资金一定是放在了错误的操作上,这些错误操作的资金将是注定要输的。
2.        有大量资金在进行错误操作,说明这一投资群体是不够成熟的。
3.        当存在大量错误操作的资金时,必然会吸引机构进行坐庄炒做。由于主力机构把注意力放在怎样从这批错误操作的资金上获利,而不是放在通过监督和干预上市公司促进其发展并从中受益,所以,这个市场作为国民经济心脏推动经济的作用必然是很弱的。

第四节.股市竞局各种特点的相互作用
以上分别讨论了股市竞局的各种特点。这些特点不是相互独立的,它们同时并存于股市中,必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衍生出很多新的特点。

1.股市的攻击性掩藏在概率背后
所谓攻击性,就是攻击人的弱点的特性,也就是说,在攻击性强的博弈中,不管你选择什么对策,对手总会选择对你最不利的一招。当人满仓买入股票时,市场对他最不利的一招就是跌,当人空仓时,对他最不利的一招就是上涨,走势专跟人的操作作对。市场由如此众多的投资人构成,价格走势当然不可能对每一个人的操作一一做出反应,那么股市零和竞局的攻击性怎样体现呢?它体现在股价未来涨跌概率的微小变化上,也就是说,股市的攻击性和概率性相结合,攻击性掩藏在了股市概率性的背后。
每个人进行操作后,粗看起来,似乎对市场没有什么影响,股价仍然象原来一样涨涨跌跌,其实,涨涨跌跌的概率在操作前后已经发生了变化,每个人的操作都立刻对未来的涨跌概率造成影响。简言之,“你一买,股票就不爱涨爱跌了;你一卖,股票又爱涨了。”
从博弈的角度分析,庄家只有收集到足够的筹码才会开始拉抬。你一买,市场上少了你的这几股,使庄家收集变得更困难了一些,这样就会推迟他的拉抬。这个影响的大小视你持有的仓位多少不同而定,仓位越大,对市场的影响越大,买入以后上涨的概率就越小。当然,散户个人对市场的影响力是很小的,由自己那一点点仓位造成的股票上涨概率变小一般是微不足道的,但不管有多小,市场一定会把它体现出来。所以,市场就是在跟每个人做对,只不过这种作对不是直接和明显的,而是隐藏在概率背后,体现在涨跌概率的微小变化上,使人不易觉察。但站到统计的观点上看,则总体还是在直接的和投资人作对。


第二章        股市操作方法的理论分析

1.        股市没有必赢或必输的方法

股市中不可能存在能人人使用的必赢的方法。因为,如果存在这样的方法,那么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这个方法去做。又因为它是必赢的,所以结果将是每个人都赢,而股市是零和竞局,不可能每个人都赢,所以,不可能存在这种方法。
可见,人人都能使用和必赢是互相矛盾的,如果一种方法是必赢的,那它一定不是人人都能使用的;反过来说,如果一种方法是人人都可以使用的,那它肯定不是必赢的。
所谓人人都能使用,并不需要真的人人都来使用,只要存在着人人都来使用的可能性就足够了。只要一种方法潜在的是人人都可以使用的,那它就肯定不是必赢的了。事实上,除了象使用内幕消息之类的方法,股市上其它操作方法原则上都是人人可以使用的,所以股市上原则上不存在必赢的方法。比如技术分析方法,虽然实际上永远不可能所有人都使用同一种方法,但是由于没有理由阻止人们使用任何一种技术分析方法,所以,理论上是存在所有人都使用同一种技术分析方法的可能性的,故可肯定,没有哪种技术分析方法是必赢的。
股市中也没有必输的方法,因为对任何方法都可以举出它不输的情况。比如,如果所有的人都按照这种方法操作,那么应该得到相同的结果,最多是大家都赔掉手续费,但不会有谁输。所以,每种方法都有不输的可能,即不存在必输的方法。
所以,从必赢必输的意义上说,股市中一切操作方法都是平等的:没有谁是必赢的,都只是在一定条件下能赢;也没有谁是必输的,每一种方法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不输。

2.        股市中存在赚钱方法

绝对必赢的方法是不存在的,但股市中可以存在相对必赢的方法,即在一定条件下必赢的方法。如果这些条件出现,那么就有办法必赢的,但这些条件不会必然出现,所以,这些方法不是绝对的必赢。所谓股市中的赚钱方法就是这些相对必赢的方法。相对必赢的方法依赖于市场提供机会,如果市场提供了机会,按照它去做,就会获利,但市场是否提供机会和什么时候提供机会则是没有保证的。所以,仅有方法还不够,要想用这些方法获利,人还必须专心观察市场的每一变化,及时发现这些可以必赢的机会并果断出手捕捉。所以用这些方法赚钱是一种高度紧张的活动。
绝对必赢的方法和相对必赢的方法的差别好比小孩玩的虎羊棋和象棋。虎羊棋开始时一只虎在中心,很多只羊在盘的四边,虎跳过一只羊就吃掉此子,羊则要把虎挤进陷阱。这种棋,只要羊不犯错误是可以一步一步把虎逼进陷阱的,也就是说,羊的一方是存在必赢的方法的。这种必赢方法是行棋的规则所决定的,是绝对的。象棋中,双方开始时的对局形式是完全平等的,唯一的一点差别是一方先走一方后走,历史上曾经有人想象也许存在一种走法可以保证的先走一方必赢,但象棋的复杂性使得至少到目前为止还不可能找到这种方法。虽然还没有严格的证明,但人们一般都相信,国际象棋和中国象棋中的先手优势还不足以构成必赢的条件,所以是没有必赢方法的。但是,当象棋的行棋达到某一个特定的局面时,则可以存在一步步必然的将对手将死的走法,象棋中的各种残局定式就属于这一类。发现这种必杀路线的能力越强,则水平越高。这种必赢的条件在开局时是不存在的,要在以后的行棋过程中发现;当这种条件没有出现时就要用计谋来制造机会。所以,棋类对抗是艰苦的计算能力的对抗,双方比的就是发现必杀之招和制造必杀局面的能力。
股市中可以存在相对必赢的方法。比如,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条件:在大盘见底的时候,选择极度超跌的股票(底部和超跌的条件见本书第二部分研究股市),分散买入几只,反弹到一定高度出货。这就是一种必赢的操作方法,虽然仍然不是100%成功,但至少在经过多次操作后将是赢多输少,在统计上是成功的。类似的技术分析必赢方法还有很多,此外,从基本面分析出发也可以有一些必赢的方法。比如,沃伦·巴菲特所使用的投资方法是选择经营产品具有垄断性,经营人员素质高,管理好,财务状况好,业绩稳定的公司,预测其未来几年的获利能力,并按国债利率折算其股票价值。确定了股票的价值后,再耐心的等待市场制造低价买入的机会,一旦机会出现就大笔买入,长期持有,直到股票达到合理的价格,然后卖掉。虽然巴菲特的方法也有失败的记录,但多次统计肯定是赢多输少,巴菲特的成功证明了这一点。
股市中有很多这种相对必赢的方法,正如在象棋中有很多可以必赢的局面一样,本书第二部分中将讨论这些方法。但所有这些必赢的局面也正如象棋中的必杀局面一样,都没有必然出现的道理,所以不能机械的使用,必须时刻保持警觉去发现这种机会。在象棋中人可以通过努力促成这种必杀局面,但在股市中,除了有资金实力的庄家可以通过影响价格为自己制造机会外,一般投资人只能被动的等待机会的到来。所以,股市竞局是一种发现机会和捕捉机会的比赛,象棋比赛一样,这也是一种艰苦的智力较量。

3.        赚钱方法有效性与有效市场理论

赚钱的方法不同于必赢的方法,必赢与人人都可以使用是矛盾的,但赚钱方法与人人都可以使用不矛盾。因为,赚钱的方法都是有条件的,如果人人都使用,结果不会是人人都赚钱而是满足这些条件的机会将不再出现,不会出现矛盾。比如,当中期底部出现时抄底是一种赚钱的操作方法(具体方法在第二部分研究股市中讨论),如果人人都按照这种方法做,那么,当中期底部真的出现时将是所有人都来抄底而没有人卖股票,结果中期底部仍然确立,但谁也不能抄到底。操作方法还是对的,每个人也都在使用这种方法,但市场没有给人机会,没有人能真的赚到钱,不会造成矛盾。
所以,当人人都使用时赚钱方法依然是赚钱的方法,只是市场将不给这种方法机会。可以把有机会的赚钱方法称为有效的方法,而没有机会的赚钱方法称为无效的方法。
赚钱方法有很多,一种方法无效可以用另一种方法,只要一种有效就可以赚钱。所以,要想赢一个人必须掌握和使用没有失效的赚钱方法,而没有失效有两个原因,或者人们还不知道这种方法,或者人们没有都使用这种方法。掌握的方法越多,监视的范围越广,则越有可能发现还没有失效的机会。所以,股市中要想成功必须尽量掌握和使用更多的方法。
考虑一种极端情况,如果所有人都掌握了所有赚钱方法而且都足够勤奋,警惕的关注着市场,捕捉着每一次机会,结果将如何呢?结果,市场将不给所有这些方法以机会,令所有这些方法失效。这就是有效市场理论所描述的情况。这种理论认为,市场上的一切信息都已反映在当前的股价上了,因此,没有任何办法确定下一刻股价的涨跌方向。股价下一点将走到哪完全是随机的,没有任何规律,就象每天掷一次硬币决定股价涨跌一样,这种随机涨跌的运动叫随机漫步。企图从随机漫步中发现赚钱的方法是不可能的,参与交易的人完全是在碰运气。
市场的实际情况比这要复杂一些,因为即使真的出现每个人都掌握了所有赚钱方法的局面也不可能所有人在实战中都同时使用这些方法,因为有些方法是互相矛盾的,不能同时使用。比如长期持股策略的赚钱方法就不可能和高抛低吸法同时使用,更不能兼炒短线。所以,每个人或每笔资金实际上只能用于某一种或几种赚钱方法,而不能同时用在所有赚钱方法上。这就象利爪只能长在鹰身上,如果长在兽类身上则奔跑时很容易受损;长角只能长在食草动物身上做防御用,食肉动物长上长角则不利于追捕和扑击。每种锋利的武器都有其使用条件,想同时兼有多种武器或在一种武器中兼有多种武器的优点是不可能的。
所以,即使是理想的股市,也不会真的不给任何方法以机会,而是一段时间一种方法显得更好一些,另一段时间另一种方法又更有效,各种方法时灵时不灵,总体上看,没有哪种方法能持续的赚钱。人们追逐有效方法的努力则是推动市场变化的根本动力。这就好比寓言中追逐自己尾巴的蛇,永远转个不停;又好比太极图中的阴阳鱼,相生相克,消长变化,互为因果,永无止息。根据现代数学理论,如果这种具有自我推动作用的系统是线性的,那么,最终可以稳定在一个固定点上或一个周期性的固定循环上,如果这个系统是非线性的则会出现混沌,系统将永无止境的变化下去,未来的发展将永远不会重复过去。所以,股市上下一阶段将是哪种方法变灵是不可预测的,如果已经有一种方法变灵再去使用,那么这方法能不能继续有效一段时间也是没有保证的。这样就形成一种操作策略的大循环,各种赚钱方法时灵时不灵,而整体上各种赚钱方法是无效的。这才是市场所能实际达到的有效状态。
这一结论原则上适用于所有零和竞局,即所有零和竞局都会出现这种策略大循环,而下一步将流行什么策略或哪种策略更有效则难以预测。比如,围棋中重实地和重外势、稳健和轻灵等各种不同棋风就永远处于这种此消彼涨的循环中。
不管具体细节如何,有效市场理论的基本结论是一定的——人们追求利润的努力将使市场有效。而赚钱方法的有效性和市场的有效性是矛盾的,如果市场是绝对有效的,则一切赚钱方法都将是无效的;反之,如果市场还在为人提供赚钱机会,则表明市场是无效的。至少到目前为止,全世界的各个股市都还没有达到绝对有效,还在为少数人提供着赚钱机会。

4.        赚钱方法有效的原因

赚钱方法的有效性和市场的有效是矛盾的,学者们根据理论想象认为,由于每个人来到股市都是为了赚钱,所以必然会去发现和使用那些赚钱方法,如果他们都使用这些方法,结果将使这种方法失效。所有人赚钱努力的最终结果不是赚到钱而是使市场变得有效。但这只是理论想象,现实中的市场却远不是有效的,它还在不断的为一些参透股市真谛的高手提供着赚钱的机会,很多人的持续成功证明了这一点。为什么这些赚钱方法不会失效呢?
从赚钱方法失效的论证中我们可以看出,赚钱方法失效的关键是这种方法被所有人使用。反过来说,如果一种能赚钱的方法不是所有人都能使用的,那么就不会失效。所以,一种有效的赚钱方法必须是一种不可能所有人都使用的方法,这种方法背后必然有某种原因使得人们不能或不愿意使用它,这个原因越有力,那么这种赚钱方法的有效性越有保证。

4.1.赚钱方法的有效性缺乏必然保障
在阻碍人们使用一种赚钱方法的各种原因中,最深刻的一个也是所有方法共同具有的一个就是其有效性缺乏必然的保证。由于担心市场不给这种方法机会,所以人们对任何方法都不可能放心使用,因而任何一种方法都不可能出现所有人都来使用的局面。比如,由于意识到任何技术分析方法都没有必然保证,所以人们对任何一种技术分析方法都会抱有一定程度的怀疑态度,故永远不可能所有人都使用同一种方法。
这一点是造成人们不会去使用同一种方法的根本保证。因为其它障碍都是可以克服的,如果没有这个缺点存在,那么最终仍会出现所有人都使用同一方法的局面。
在这里出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循环:如果所有人都使用同一种方法,那么这种方法必然无效,所以,赚钱方法有效的必要条件是不能人人都使用它。由于没有任何理由绝对的阻止人们去使用一种方法,所以,股市上没有哪种方法能绝对的满足这一必要条件。但不满足必要条件这一事实本身反过来又是阻碍人们使用一种方法的最深刻的原因,它使得人们在事实上不可能都使用同一种方法。所以,在相对的意义上,任何一种赚钱方法天然的都具备了这一必要条件。

4.2.人性障碍
造成人们不去使用赚钱方法的另一个原因是人的心理障碍,人们在选择方法时实际上并没有完全遵照胜负原则,而是表现出偏爱。有些方法在实际操作中总是有效但没有多少人使用,而另一些方法在实际操作中屡屡失利而仍为人们所偏爱。
心理的偏爱有两种作用,一方面,它象一个无形的禁网把人们阻在一些赚钱方法之外,把这些方法保护起来;另一方面,它又象一个引力场,吸引着人们对那些赔钱的方法趋之若骛,形成赔钱陷阱。产生这种心理偏好的原因越有力,则这种禁网或引力场的保护和吸引作用也越强,相应的赚钱方法的有效性和赔钱陷阱的有效性也越有保证。
造成使用一种方法的心理障碍的原因一般有以下几种。第一,获利太少,达不到人们的心理预期,如一种一年能稳赚百分之五但也只能赚百分之五的方法,将会很少有人愿意使用的;第二,获利不少,但机会太少,人们无法忍受长期的等待,如一种一年只操作一次的方法,就很难让人接受;第三,获利不少,机会也不太少,但成功率太低,必须经常止损,比如,如果一种方法虽然持续使用成绩相当不错,但如果成功率只有20%,每止损4次才能有一次成功,那么人们肯定也是很难使用的;第四,没有以上缺点,但太没道理,让人难以相信,比如,市场上有根据神秘数字或周易八卦操作的一派,他们的方法就很难让大多数人相信。
与以上缺点相对的就是人们所偏爱的,如果一种方法看起来获利多、机会多、成功率高、很有道理,那么,即使实际使用时屡用屡败,人们也会偏爱它。这些心理障碍与偏爱是人们所共有的,反映了人的深层心理中的规律性,即人性。

4.3.智力障碍
一般人都宁愿接受对自身智力的挑战而不愿正视自身的心理障碍,所以,难度高而收益大的方法正是人们追求的目标,而对难度低但收益小的方法则不屑一顾。人们都喜欢挤在那些看起来最合适最不需要克服自身心理障碍的方向上,结果是这些看起来最理想的方向成了竞争最激烈的方向,竞争的结果产生了另一种障碍把人限制在赚钱方法之外,这就是难度的障碍。
人的智力是呈钟形分布的,智商特别高或特别低的人都不多。如果一种方法难到只有少数高智商的人能够掌握,那么,即使人人都想用这种方法,也注定了只有一少部分人能够成为成功者。这就象下棋,在下棋时人们很容易排除各种心理障碍专心进行分析计算,但由于棋类的计算很复杂,所以,人们的水平自然会形成金字塔形分布,一小部分人水平较高,而大部分人只能达到中下等的水平。并不是他们不想提高水平,而是自身智力条件限制了他们不可能达到高水平。
前面几种心理障碍是人们愿不愿意用这些方法的问题,而难度的障碍则是能不能用这些方法的问题。比如,用博弈的观点综合分析各种股市信息,综合决策就是一种难度很高的方法,需要有一定的智商做基础,还要有丰富的经验才能用好,但如果掌握好有获得高收益的可能性。博弈分析之难在于,与其说它是一种分析方法不如说是一种研究方法,因为每一支股票每一次的情况都是不同的,不存在简单套用的方法,必须根据博弈的思路综合分析。这已经不是所有人都能掌握好的了。

4.4.客观条件障碍
在股市中,人们的客观条件是不同的,因此有些方法只有少数人能用。比如,拥有巨额资金的人可以坐庄炒做,而普通人则做不到,所以,坐庄就是一种只有少数人能用的方法。再比如,少数人可以以各种渠道合法或非法的得到别人没有的内幕消息,他们根据这种消息进行操作,别人是无法效仿的。所以,使用内幕消息的方法也是永远只能为少数人使用。
人的心理障碍原则上是人人都可以克服的;智力的障碍虽然已经不是人人都能克服的,但毕竟人们都可以向这个方向努力,在这个意义上人们是平等的;但客观条件障碍则是不可逾越的障碍,不具备条件的人注定了不能使用这些方法。这类障碍反映了股市的不平等性,以此为基础的方法对其他人是不公平的。前两种障碍会不断的有人突破,但这种客观条件障碍一般人无法突破。

4.5.逆性而为
在以上几种障碍中,方法有效性缺乏保障的因素对所有操作方法都是相同的,客观条件障碍对一般人来说是没有能力超越的,所以,人们能够通过主观努力来超越的主要是智力障碍和心理障碍。这两种障碍的性质又是不同的,克服智力障碍的努力是指向外部的,要战胜的是市场。克服心理障碍的努力是指向内部的,要战胜的是自我。战胜自我是战胜市场的基础,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在这个基础上再加上一定的方法才能把成功变成现实。
比如,道家修行的理想是逆转生命衰老的进程达到长生不老,其方法是用功夫再造一个与常人完全相反的生命过程,常人的生命过程是一步步走向衰老的,而按照他们理想中的生命过程运行,生命应该会越来越强壮,不会衰老。所用的方法就是要逆普通人的习惯,不去追求那些常人所追求的东西,并按其研究的一套路线修行。所谓“顺成人,逆成仙”,仙与人的根本区别在于常人顺生命之流而下,仙人逆生命之流而上。
由于手续费等负的因素,股市中的总体趋势是亏损的,要想成为股市中的成功者也是要逆一条下落之流而上。人的本性是追求获利多、机会多、成功率高,顺人的本性去做所走的就是追随大多数人的顺流而下的路线,要成为股市中的仙必须逆流而上做少数人。逆流而上就是要自觉的逆着常人的本性而为。
所以,股市中的成功者其性格中必然有某种异于常人的东西,这是使他们超越众人成为少数成功者的内在保证。这些性格中的特质一般都是天生的,只有少数人具有,一个普通人要想具备这些特点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训练,学会逆自己的有害的本性而为。

5.        彩票定理

在人性的障碍中最有力的一种是贪心。很多人都知道一些肯定能在股市中赚到钱的方法,但却宁愿放着这类方法不用而去用那些其实注定是要赔钱的方法,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这类方法赚的太慢太少。比如,分散买入市盈率低的股票长期持有,肯定能赚到钱;再如在市场上交易清淡的时候分散买入一些绩优股,到交易热起来后卖掉,一般也总能够获利。但这样操作获利的上限是被封住的,人们一般不愿意用。人们带着发财的梦想来到股市,而这些方法只提供给人不多的赚钱机会,人们实在不愿接受。另一些其实注定要输的方法,由于上不封顶,看起来似乎有更高的获利机会,所以人们还是愿意去用。
这就象买彩票,每个人都知道输多赢少,但还是愿意去买,原因就在于有暴发的机会。我们可以考虑两种最极端的情况:一种情况是对买者最有利,把彩票返还率定为100%,返还方式为买多少还多少。从道理上讲这种规则对参与者是最有利的,谁也不会赔钱。但这种彩票肯定卖不出去,谁会花时间去干不赔不赚等于没干的事呢?另一个极端是对卖者最有利,把返还率设的很低,卖者赚的多而买者损失大,这种情况下怎么卖出去呢?就要把奖金设的很高而中奖面很窄,用巨额奖金刺激人的贪心,在贪心的驱使下,人就会接受对自己不利的规则而去捕捉获得暴利的可能性。
可见,彩票的关键是要调动人的贪欲,调动起人的贪欲越高,则人的行为越不理性越错误,组织者也就有了更大的获利机会。所以,彩票业是一种最典型的利用人的贪欲赚钱的活动。由此可以引出一个彩票定理:组织者提高奖金的最终目的是降低返还率赚更多的钱,因为奖金越高对人的刺激越强烈,人们越能接受低返还率。所以,奖金高的彩票往往也就是返还率低的彩票。
彩票定理也可用于股市:人在股市中放弃能赚钱的方法而去使用看来有更大机会的方法与买彩票一样,都是为了捕捉获得暴利的机会。获得暴利的可能越大,则人被调动起的贪心也越大,别人就越有条件从他们身上赚更多的钱,所以实际使用这种方法的亏损也会更大。所以,不要求人抑制自己的贪心,甚至用高获利助涨人的贪心的操作方法一般都会带来巨大亏损。
如果把有效市场理论的论证应用于彩票业,则可以推出如下结论:由于买彩票是吃亏的,所以,理论上应该所有人都不会去买彩票,彩票业应该根本不存在。但现实中的彩票业却并不会因为理论上的不合理性而消失,反倒在世界各国持续的存在着。既然人类的理性尚不足以使这么简单的系统符合有效市场理论,象股市如此复杂的系统就更不会符合有效市场理论了。所以,只要彩票业还继续存在,股市就不可能是有效的,赚钱方法就会继续持续的有效下去;即使人类理性提升到彩票业已经无法存在,股市依然可能是无效的,赚钱方法可能继续有效。

6.        赚钱难度平均化原理

股市上成功的路线不止一条,每个成功者的经验都是不同的,但有一点是共同的:他们肯定都有过人之处。比如,当今世界两个最著名的投资人——巴菲特和索罗斯,其操作风格是完全不同的,但他们沿着各自的路线取得了成功。
股市上的每一种赚钱方法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使得不可能所有人都使用。每种方法的障碍是不同的:有的要求人对贪心有超人的克制能力,有的要求人特别的果断,有的要求人特别的善于计算,还有的要求人反应特别的快。每种特定的障碍都要求使用者必须具备某种特长才能成功的使用这种方法。
各种方法需要克服的障碍不同,互相之间没有直接的可比性,那么是否可以对不同性质的难度进行比较呢?各种方法之间唯一的可以定量比较的地方是其获利能力,获利能力实际上可以成为衡量各种方法使用难度的标准。从感觉上,要成功使用任何一种方法都是有难度的,而且两种获利能力差不多的方法使用难度也是差不多的,由此可以提出赚钱难度平均化原理:对某一个投资群体来讲,两种获利能力差不多的方法,需要克服的障碍的难度也是差不多的,它们可能属于不同性质的难度,但克服它们的难度差不多。
这一难度是综合难度,人们一般容易理解方法复杂的难度或需要反应快的难度,但对需要自我克制的难度则不太理解,不认为这也是一种难度。但事实上就是很少有人做到,很少有人做到本身不就意味着难度吗?
由赚钱难度平均化原理可以有一个推论:各种赚钱方法的综合难度是差不多的,如果一种方法在贪心方面对人没有任何难度,那么,这种方法在其它方面的难度必然要增加,否则就不可能是赚钱方法。前述彩票定理则是更为极端的情况:如果一种方法不仅在克制贪心方面没有任何难度,而且还在刺激人的贪心,则必须有其它方面特别高的难度与之平衡才可能赚钱。对贪心的刺激越大则赚钱越困难,极端情况,如果贪心无任何节制的膨胀,则任何其它难度都无法与之平衡,则注定要赔了。所以,适当的自我克制能力是成功的必要基础,如果完全没有这个基础,则任何一种操作方法不管在其它方面多么巧妙,最终都无法取得成功。

7.        赚钱方法的硬度和锋利程度

7.1.硬度和锋利程度
硬度是指方法稳定性,一种方法越不容易被市场破坏,越能长期有效的使用,则硬度越大。锋利程度是一种方法的获利能力,一种方法获利越快则这一方法越锋利。
根据赚钱方法有效性理论,每一种赚钱方法背后都存在一些原因阻碍着人们使用它。从这个角度考虑,阻止人们使用它的障碍越坚固,则方法越硬;障碍越特殊,排除在外的人越多,则方法越锋利。
一种方法的锋利程度与到底有多少人被排除在这一方法之外有关,越锋利的方法则排除在外的人必然越多。比如,如果有一种方法一年能赚1倍,那么,就不允许市场上有一半的资金都使用它,否则一年以后,别的资金就全没了。象这种一年一倍的方法,能有10%的资金用也嫌太多,因为,一年之后,其它资金将总体亏损11%。累乘下来,用不了多久也会让别的资金消失。如果假设十年之后其它资金累计总亏损50%是可以接受的,那么,这种每年翻倍方法最多允许有6.3%的资金使用。如果假设市场允许20年后其它资金累计总亏损50%,那么,这种翻倍的方法最多可以有3.3%的人使用。以上计算还没有考虑手续费的损失,如果考虑手续费,那么比例将更少。
锋利方法的背后必须有一种原因将大部分人障碍在这一方法之外,否则它将不可能有效。反过来说,如果不存在这种障碍或障碍不够有力,则这种方法可能获得的收益越少,这种方法就越不锋利。比如,如果使用普通的信息源和分析方法将不可能获得暴利,因为使用这种方法的人可以很多,如果这些方法能获得暴利,这些人都应该能够获得暴利,但让这么多人都获得暴利是不可能的。所以,使用普通信息源和分析方法,只能获得较低的收益,要想获得高收益,必须在信息源或操作方法上改进,达到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的水平。
维持硬度的内在原因是造成别人不能使用这种方法障碍的坚固程度,别人越难以逾越这个障碍则这种方法就越硬。这种坚固程度可以以有多少人有能力逾越它来衡量,能逾越的人越少则越坚固。比如,一种最多可以有10%的人使用的方法就比可能有30%以上的人掌握的方法要坚硬。
方法的硬度决定了它的可能获利。如果假设20年后其它资金累计亏损50%是市场可接受的,同时一种方法有30%的人可以掌握,那么,这种方法可能达到的获利约等于8%。如果按10年之后其它资金累计亏损50%计算,允许获利也只有15.6%。

7.2.硬度和锋利程度的关系
锋利的方法必须有硬度作为保证。人们的普遍思路是追求更锋利的方法,而不注意硬度,这是错误的。硬度是锋利的基础,应该排在第一位,只有有硬度保证的锋利方法才可能是有效的,如果没有硬度保证锋利是没有意义的。比如,我们可以把纸做的很薄很“锋利”,但它什么也切不断。锋利是人们追求的最终目标,但在寻找更锋利的方法之前应该先看一看硬度,如果没有硬度保证就不要指望能找到太锋利的方法。比如,一种方法有30%的人可以克服障碍来使用它,那么,如前面计算,能有15%的年收益就已经不错了,更多的收益市场不支持,想在这个硬度基础上找到一年翻倍的方法是不可能的。要提高成绩怎么办?必须去寻找障碍更大别人更难以使用的方法。如果找不到,或者方法存在但自己也无法使用,那么就意味着您没有办法获得更高的收益,应该接受这个不高的收益。

7.3.锋利的辨证法
锋利的方法必须只有少数人能用,所以,追求锋利的努力是一场争当少数人的艰苦竞赛,象在任何一种竞赛中争夺冠军一样难。在任何一种竞赛中,人们由于先天素质和后天努力程度的不同,都会造成水平的差异。一般而言,水平的分布是呈金字塔形的,只有极少数人能够达到顶级水平,一部分人能够达到中上的水平,而大部分人处于中等之下。要想成为顶尖上的少数人,不仅要靠艰苦的努力还要有天赋,而且即使暂时站到了金字塔顶,要想持续的维持也是非常艰苦的,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必须不断的努力才能保持在金字塔顶,稍一放松就会被别人超过。如果换一个角度不要追求绝对锋利则容易得多。
太锋利则容易折断,或者说容易失效。因为锋利的方法允许使用的人太少,只要有少数人突破了障碍使用这种方法就会把它毁掉,而钝一些的方法则可以容纳更多的人,不会轻易的被毁掉。同时,锋利的方法是所有人梦寐以求的目标,每个人都在努力追寻它,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在努力毁掉它。在巨大获利的诱惑下,人们会去努力克服任何障碍。所以,锋利的方法在市场上很难存在,必须有一个极特殊的原因导致别人不能使用它,一旦这个原因被打破,则这个方法就不再是锋利的了。在一定硬度前提下,降低方法的锋利程度可以增加其有效性,因为,降低锋利程度,则一方面别人使用和破坏它的压力会变小,另一方面,这种方法自身也将允许有更多的人使用,更容易有效。
降低锋利程度与追求锋利的努力是完全不同的。追求锋利是在放纵自己的贪心,而降低锋利程度则要克服贪心;追求锋利是要战胜市场,而降低锋利程度则必须战胜自己,这对很多人来说是更难的。根据难度平均化原理,一种赚钱方法的综合难度是差不多的,在克制自己贪心方面没有难度反而任由其膨胀,必然给其它方面增加难度,不管有多大信息优势或智力优势,最终也难免因去做超出实际可能的努力而失败。所以,如果不能战胜自己,最终其它方面再强也不可能战胜市场。

第三章.股市模型

这一章中我们要由简单到复杂建立一系列股市的简化模型,由于模型中可以剥离次要因素纯化主要因素,所以,讨论模型可以揭示一些股市操作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原则。

第一节.概率模型
1.        翻牌模型

我们先考虑一个小游戏。
一副扑克牌,反复洗过之后一张一张翻,你可以压下一张是红或者是黑,压错了全输,压对了一赔一,问有没有办法从这个游戏中获利?读者可以自己试验一下。
下面是实际统计一副牌的结果,数字代表第几张,R代表红,B代表黑。
1R、2R、3B、4B、5B、6R、7R、8R、9R、10B、
11R、12B、13R、14R、15B、16R、17R、18B、19B、20B、
21B、22B、23B、24B、25R、26B、27R、28B、29B、30B、
31B、32B、33R、34R、35R、36B、37R、38R、39R、40B、
41B、42B、43R、44B、45R、46R、47R、48R、49R、50R、
51B、52R、53B、54B

这个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类比于股市,一张张牌红红黑黑的随机出来,可以类比于股价的涨涨跌跌。将每次已经出过的红黑数量累计,并计算红黑差值形成下表,冒号前的数字代表第几张牌,冒号后第一个数字是已出红牌总张数,第二个数是黑牌总张数,第三个数是红减黑的差值。
1:1,0,1、2:2,0,2、3:2,1,1、4:2,2,0、5:2,3,-1、
6:3,3,0、7:4,3,1、8:5,3,2、9:6,3,3、10:6,4,2、
11:7,4,3、12:7,5,2、13:8,5,3、14:9,5,4、15:9,6,3、
16:10,6,4、17:11,6,5、18:11,7,4、19:11,8,3、20:11,9,2、
21:11,10,1、22:11,11,0、23:11,12,-1、24:11,13,-2、25:12,13,-1、
26:12,14,-2、27:13,14,-1、28:13,15,-2、29:13,16,-3、30:13,17,-4、
31:13,18,-5、32:13,19,-6、33:14,19,-5、34:15,19,-4、35:16,19,-3、
36:16,20,-4、37:17,20,-3、38:18,20,-2、39:19,20,-1、40:19,21,-2、
41:19,22,-3、42:19,23,-4、43:20,23,-3、44:20,24,-4、45:21,24,-3、
46:22,24,-2、47:23,24,-1、48:24,24,0、49:25,24,1、50:26,24,2、
51:26,25,1、52:27,25,2、53:27,26,1、54:27,27,0

如果把出红看做涨,出黑看做跌,则上述结果颇似一个股价走势图,只是每天涨跌幅都相等。其间,虽然总体上是围绕零附近波动,但波动的区间相当大,最大曾达到+5,最低曾达到-6,震荡达到11,这种巨幅震荡,与股价的走势也颇有几分相似。当然,这个系统与股市有很大的不同,这里的涨跌完全是随机的,想象技术分析那样通过形态分析判断走势是不可能的。但这模型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找到必然的获利办法。
我们看统计结果,到第52张时是,27红25黑,这时我们显然可以有把握的说最后两张都是黑。那么,统计到第51张时呢?这时是26红25黑,这时虽然不能肯定下一张将是红还是黑,但可以知道,下一张是红的概率为1/3,是黑的概率是2/3,所以很自然的下一张应该压黑,虽然在这个具体例子中是压错了,但正确的方法应该是这么做。以此类推,从翻开第一张牌的时候,剩余牌中的红黑比例就已经不等了,本例中第一张牌是红,那么第二张牌是红的概率为26/53,是黑的概率为27/53,这一点小小的差异已经足以指导下注了,所以第二张牌应该压黑。
按照这个原则,上表中凡是红累计数大于黑时应该压黑,黑累计数大于红时应该压红,结果如下,R代表压红,B代表压黑,O代表不压,r代表压对了,w代表压错了,o代表不对不错。

1Oo、2Bw、3Br、4Br、5Oo、6Rr、7Oo、8Bw、9Bw、10Br、
11Bw、12Br、13Bw、14Bw、15Br、16Bw、17Bw、18Br、19Br、20Br、
21Br、22Br、23Oo、24Rw、25Rr、26Rw、27Rr、28Rw、29Rw、30Rw、
31Rw、32Rw、33Rr、34Rr、35Rr、36Rw、37Rr、38Rr、39Rr、40Rw、
41Rw、42Rw、43Rr、44Rw、45Rr、46Rr、47Rr、48Rr、49Oo、50Bw、
51Br、52Bw、53Br、54Br

统计结果,27对,22错,5次不对不错。可见,正确次数正好是一半,错误次数加不错不对次数是一半。这是必然的,因为从不压开始,当红黑累计相差1时开始压反面,直到最后一次纠正过来,中间过程正好是压对比压错多一次,加不压的一次正好相等,如本例前4次是一个回合,1次不压,2次对,1次错。
前面的讨论解决了应该压红还是压黑的问题,但该怎样下注还要进一步讨论。比如有100块钱,该怎样压才能从中获得最大的收益呢?比如,如果每次全压上,第一次压就会全输光了,以后也根本不可能从中获利。如果每次只压1元,到是肯定能获利,但只有5元的获利,显得太少了。可见,光研究系统本身的规律还不够,要想从中获得最大收益还必须根据系统的规律设计下注方法,才能获得最大收益。这个下注方法跟系统的规律有关,还与自身的实际情况有关,比如有1块钱的人和有100块钱的人下注方法自然应该不同。所以,在有概率的情况下,仅研究客观系统的规律是不够的,还必须研究怎样利用规律进行操作。对股市来说,前者是分析研判行情,而后者是设计操作的问题,也就是资金管理的问题。两者相互联系又有所不同,在证券分析书中对前者讲得多而对后者讲得少。

2.        模型的变化

2.1.抽取方法变化
其实,在一张张翻牌的时候,下一张是什么已经确定,并不是以一定概率是红是黑,如果有人能先看一眼,则是什么就是完全明确的,只是对猜的人来说,他不可能得到这个信息,所以,下一张牌是什么是一个概率。如果猜牌的人不满足于仅以如此小的概率优势压钱,可能采用作弊的办法,偷看下一张牌是什么, 或者观察牌背面的微细特征,只要能帮助确定下一张牌是什么,就可以增加成功的概率。所以,由信息不足造成的概率状态和实际的概率状态是不同的,在本模型中实际上并不存在概率,但猜牌的人由于信息不足,所以只能有一个概率的判断。这种不确定性是可以通过增加新信息而消除掉的。
真正随机的办法是,把牌放在一个箱子里,由猜牌的人先猜,然后把剩下的牌摇一遍再抽;或者把牌叠成一叠,由猜牌的人先猜之后,先把牌重新洗一遍再翻下一张。这样每一张牌都是从剩余的所有牌中随机选出的,在客观上并不存在比猜牌人更多的关于下一张牌的信息,不存在采用其他办法侦知下一张牌是什么的可能。
还有一种出牌的办法介于前面两种之间,下一张牌不是随机从剩余牌中选出,而是由人从剩余牌中挑出。由于这时出牌的次序中加入了人的思考,不完全是随机的,它一般要比随机抽牌有规律一些。所以,这时又有了一种可能提高成绩的办法,就是设法抓住出牌人出牌的习惯,如果能做到,则可能把这张牌是什么的确定性大大提高,胜算更大。这就象在翻牌时企图通过别的方法侦知下一张牌是什么一样,不同的是这里没有采取物理性的方法获取更多信息,而是从另一个角度利用已知信息,通过分析对手的心理活动,找到下一步可能出什么,它的依据是出牌人的习惯。
根据概率猜牌的办法和分析出牌人心理猜牌的办法都是对前面的出牌记录进行分析而预测以后的出牌,但两种方法依据的原理完全不同。一个是物理性的原理,一个是心理规律,一个是必然性的,一个没有必然性。可以说是一正一奇,因而对记录分析利用的方法和思路也完全不同,可以说是一经一纬。
根据概率猜牌的办法依据的是出牌人的能力所改变不了的因素,不管出牌人怎样费尽心机的制订出牌次序,都必然能够赢他。这种方法依据的道理是硬道理,是正,如此分析贯穿记录数据的思路是经。而根据出牌人的习惯猜测的办法则有不稳定性,因为它依据的因素是出牌人可以改变的,如果猜的好,可能赢很多,如果猜不好,可能反倒输多赢少,把本来该赢的也给输掉了。这种方法根据的道理是软道理,是奇,这种分析贯穿数据的思路是纬。
硬道理相当于棋理中的正招,而软道理相当于棋中的骗招、偏招、奇招。使用奇招往往可以取胜于一时,但奇招一旦被人警觉就不再有效,所以学棋时,老师只教正招不教奇招。而打仗则不同,打仗时同样的局面只会出现一次,不会重复,只要能在这一次取胜就足够了,以后灵不灵没有关系。所以,兵法中奇招有较大的应用空间,各种以少胜到的战例都是奇招一类。故兵法云:“以正合以奇胜”,又曰“兵者诡道也”。股市中也有同样情况不可重复的性质,所以,奇招也是有实用价值的。
这样就产生了两种研究思路,发掘硬道理的研究思路和发现软道理的研究思路。可以说这基本上代表了学院派经济学家和股市炒家的不同研究思路。

2.2.边界条件变化
前面的模型有一个很强的限制因素,即红黑牌各27张,这是存在可从中获利的硬道理的关键,可以通过改变规则,把这个限制因素减弱,我们看这时该怎样做。
先从一副牌中抽出一张,不知道是红是黑,然后一张一张翻,来猜下一张是什么。此时可以在累计红比黑多两张以上时压黑,在黑比红多两以上时压黑。比如,已经出了已经出了1黑3红,此时,如果先抽出的一张是红,则剩下26黑23红,如果是黑则剩下25黑24红,不管哪种情况都是黑多红少,可以压黑。
类似,如果先抽出两张,可以在黑比红多3张时压红,或者在红比黑多3张时压黑。抽出张数更多时可以以此类推。
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知道抽出了几张牌,此时,如果知道最多抽出几张,还可以按前面的办法做。如果连这个已知条件也没有,则剩下的条件只有红牌最多27张黑牌最多27张,利用这个条件可以在红牌已经累计出了27张后压黑或者在黑出了27张之后压红。
最后,如果连牌的总数也不能确定,则完全没有必赢的办法了,此时相当于猜硬币正反面的游戏,出币人不受任何制约,不存在任何必赢的办法。可见,寻找必赢办法的关键是找到参与方无法改变的条件,找到了这种硬性条件则可以据此建立相应的必赢的办法,如果不存在这样的条件则不存在必赢的办法。

3.        概率模型对股市操作的启发

如果能在股市中发现类似前面翻牌游戏中必赢规律一样的硬道理,即由某种市场规则本身所决定的市场内部竞局的参与者所无法改变的规律,那么,不管这个规律所能带来的获利是多么的少,都将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因为它将使我们有办法象从自然界索取资源一样安全而稳定的从市场中索取利润。这就象造出了一台印钞机,可以不断的印出钞票来,或者造出了永动机,能量可以源源不断的从中产生出来。
永动机是永远造不出来的,发现此类股市硬道理的梦想也被随机漫步理论的有力论证所粉碎了。但相对硬的道理还是可以存在的,概率模型的启发之一就是强调方法硬度而不是锋利程度,这与一般人思路刚好相反,普通人总是在寻找具有更高收益,即更锋利的方法。而这个模型启发我们,如果能有一种虽然获利不高,但是比较稳定实际上比一种高收益但不稳定的方法更好。

第二节.猜币游戏

1.双人猜币游戏

前述概率模型中,如果连牌的总数也不能确定,则完全没有必赢的办法了,此时相当于猜硬币正反面的游戏,出币人不受任何客观制约,不存在任何必赢的办法。
前面在讨论现实博弈时使用过双人猜币游戏模型。如果在猜币的游戏中,出币人完全随机出币,则这种游戏根本不存在赢的机会,不能参与。但出币的是人而不是抽签机器,这样就有了按另一条思路把游戏玩下去的办法。按照现实博弈的思路,人脑是一台高级计算机,思维活动虽然非常复杂,但背后仍然是有规律的。人脑本身没有产生随机序列的功能,出币的结果虽然表面看起来象是随机的,但背后其实是一套复杂的分析计算过程,如果能捕捉到这种分析计算的规律,就可以预言它下一步将出什么。所以,现实博弈的基本思路是研究对手的思维规律,如果能了解其思维规律就能在现实博弈中致胜。现实博弈是一场研究与反研究的斗智。
当人研究一个系统时有两种思路。第一种是打开它,研究它背后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由此预测它的运动。这样得到的结论是带有必然性的。前面对纸牌游戏的研究属于这一类。当系统不能被打开研究时一种简单方法是对它的输出进行统计分析,这样也可以发现一些规律。但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只能发现规律而不能了解规律背后的机制,所以对这样得到的规律难以产生信心。
具体到研究人的行为规律时,除上面两种方法外还有另一种办法。人脑的结构是大体相同的,人的思维活动互相之间也有很多共同之处。所以,可以用角色互换的办法把自己想象成对方,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出什么,由此理解对方在出币背后的思维逻辑。这虽然不同于直接打开系统研究,但比单凭统计方法得到的结论更可靠,因为其中增加了关于人的思维规律的信息,只不过思维规律不是打开系统研究出来的,而是利用另一个和它相象的系统模拟的。人的思维非常复杂,要想把思维规律研究透是不可能的,采用这种角色互换的方法可以同时综合利用人的各种思维规律,比把人心理规律研究出来再用更有效。在现实博弈中应该是统计研究和角色互换同时运用。

2.三人猜币游戏

2.1.跟随策略
当猜币游戏的人数变多时情况更为复杂。比如三人猜币游戏,三个人同时出,如果有两个人同时出正面,则出反面的一个人输1分,出正面的两个人各赢0.5分。反之,如果两个人出反面,则出正面的一个输1分,两个出反面的人得0.5分。如果三个人出的相同不得分。这个游戏和股市的情况有某些相似的地方,股价的涨跌是多空双方对抗的结果,多方力量强则上涨,空方力量强则下跌,相当于出哪面的人多哪边赢。
这个游戏的规则决定了它的基本思路是尽量站到多数一面,这一原则引申到股市就是跟随多数策略,不过股市是资金大的一方赢而不是人多的一方赢。如果预期多数资金将做多,则自己也应该做多,如果预言多数资金将做空,则自己也应该跟着做空。每个人的资金是不同的,资金多的人对市场影响大,资金少的人影响小,由于这个原因跟随多数资金又有顺势而为和跟庄思路等不同变化。顺势而为是根据大势判断多数资金的动向,而跟庄是抓住对市场影响最大的一群人,认为他们的动向就是市场多数资金的动向。

2.2.坐庄策略
怎样站到多数一面呢?规则本身没有提供任何可以利用的客观约束,要取胜只能按现实博弈的思路分析别人的出币规律。考虑甲、乙、丙三人玩猜币游戏,站在甲的立场上研究乙丙的出币规律。乙丙出币共有四种组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乙丙两人出币将一正一反,则甲自己出什么什么胜,他任意出什么都能赢。另一类是乙丙都要出正或反,那甲必须和他们出的相同,这样能不输不赢,如果出反了就会输。
可见,针对不同的情况甲应该有不同的策略。当两人一正一反时,甲比较主动,当两人出币统一时则需要跟着他们出。这类似于庄家所面临的情况,庄家有较大的资金实力,在一只股票上可以占到相当的份额。如果一个庄还没有大到可以绝对控制走势,则他的操作逻辑将与甲类似。当市场上其他散户的意见不统一,多空处于平衡态势,或虽不完全平衡但在庄家的可控制的范围内时,则庄家怎么做股价就会向哪个方向发展。如果市场散户形成了统一意见,则庄家不能在这个时候逆着大势做,只能顺着大势做。

2.3.吸引策略
现在把条件变一下,如果甲没能发现丙的出币规律,只发现了乙的出币有规律。这时甲该怎样操作呢?显然,甲应该跟着乙出。因为这样一来,甲乙两人相同,如果这时丙出的不同,则甲乙各赢0.5分;即便丙碰巧出的相同,三个人出的相同,谁都不输不赢,甲也不会受什么损失。
这与双人猜币游戏的情况完全不同。双人猜币中,人必须尽量避免出现规律,一旦自己的规律被人抓住就会受损失,所以双人猜币最终可能形成没有规律的纯随机出币。而在三人博弈中在一个规律下同步的人在博弈中占有优势,一方规律出币会把本来不按这个规律出的人吸收进来,形成共振。可见,这两个游戏的性质是不一样的,双人猜币游戏破坏规律,如果在博弈的过程中有一方有规律的出币也只能理解成是偶然或者在故意诱对方上当。而三人猜币则加强规律,经过一段时间必然会形成规律出币。
由于先走出规律的人可以吸收别人参与进来,所以,在三人猜币游戏中有了另一种策略。乙可以故意的让自己出币过程中带有规律性,等着甲或丙来发现,而甲或丙一旦发现这个规律就会按这个规律出。谁先发现先按照乙的规律出谁就可以获利,这类似于在博弈中寻求合作和建立统一战线的策略,合作和统一战线的前提就是有统一的步调,有前后一贯的行动纲领,主动在自己的行为中建立规律是建立合作关系的基础。形成合作和统一战线的第二个条件就是要让别人发现自己的行为规则,在这里只能等着别人猜,而在股市或其它场合,则可以主动的宣传自己的目标和规则。
甲的决策完全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考虑的,但客观上却对乙有利。换言之甲为了自己的最大利益要让乙受益,甲和乙的利益一致。甲和乙同步出币相当于有一种合作关系,乙在自己的出币中含有规律相当于向潜在的合作者发信号,谁发现了这个信号予以响应就可以在博弈中处于有利地位。所以,在这种博弈中会自发形成合作。

2.4.规律的破坏
如果乙的出币规律只有甲一个人发现,则甲乙都按规律出,形成一种合作关系,丙是输家。如果甲和丙都发现了乙的规律会怎样呢?三个人都按同一个规律出币,谁也不能赢。所以,只有在规律的形成过程中才会有获利机会,如果所有人都发现了这一规律就不再有机会了。这时就会有破坏规律的需求。但在这个游戏规则下,谁也不敢单方面的破坏规律,因为如果另外两个人继续按规律出则自己就会输。
所以这个规则会强化博弈过程中产生的规律,直到规律被所有人接受,达到一种平衡状态,没有人获利或亏损。要破坏这个规律的人必须承担一定的损失,所以会稳定在这个状态上。股市中的横盘类似这种情况,当市场最终接受一个平衡价位时,就会稳定在这个价位上,除非有外部消息刺激或庄家主动操作突破这个价位,否则会一直稳定下去。突破这种规律要有实力做基础,散户只能被动的跟随规律。如果没有消息或庄家制造突破,市场会稳定下来,交易清淡没有震荡。

3.多人猜币游戏

当游戏的参与者变多时,会出现以下一些变化。
当博弈方变多时,每个人的影响力变小,自己能决定结果的机会变少。博弈方为偶数时自己没有机会完全决定结果,博弈方是奇数时决定博弈结果的机会也会变少。比如,三人博弈时有一半的机会自己能决定结果,五人博弈时就只有3/8的机会,7人博弈只有20/64的机会,一般的当有2n+1个博弈方时,只有Cn2n/2n的机会能决定博弈结果。随着人数增多,每个人影响力变小,主动影响结果的机会少了,应该按照跟随策略操作。
由此引出了股市坐庄的条件,坐庄至少要具备在短期内独立影响行情的能力。股市上每天出来操作的人只是一部分,庄家实力应该能和这部分人抗衡,如果他们的分布不是特别倾斜时庄家能扭转过来,让股价按自己的意愿走。假设一只1亿股的股票,价格10元,平均每天换手5%,即交易金额5千万。庄家必须保持能对这5千万交易量的控制,当多空不平衡时庄家能扭转它。这样庄家就应该有1/5到1/3的资金,如果再少则对行情的影响能力太小,就不能控制了。如果庄家要保持连续5天的控盘能力,则控盘资金和仓位应该达到5千万左右。

多方猜币游戏的另一个特点是随着人数变多,预测将带有统计性。双人游戏中只要预测一个人的行为,三人游戏中只要能预测一个人的行为也就可以保证不输了。但当人数变多时,仅预测少数几个人的行为虽然在理论上也可增加胜算,但毕竟影响太小,必须预测更多人的行为。另外,如果能得到的只是出正面和反面的总人数信息,没有每个人的出币情况信息,则更是只能预测群体的规律,不能预测个人的规律了。此时针对个人分析其心理的办法都用不上了,必须从另外的角度分析总体的规律。
这时可以作为预测基础的只有规律的加强原理。如果在过去的游戏过程中可以发现某种规律,那么不管它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都可以认为别人也发现了这些规律。为了提高成功率,人们会按照这个规律操作,由于人们按这个规律操作,所以按它操作取胜的机会会增多,自己也应该按照这个规律操作。
所以,一个没有任何理由的纯偶然原因走出来的规律可以在博弈中被被固定下来。人们按照它操作的理由不是这个规律本身值得信任,而仅仅是因为大家都看到了这个规律,游戏的规则决定了人们会按这个规律操作,所以它能稳定存在。

多方猜币游戏中也可以有建立合作的努力。有些人可以持续的按照一种规律操作,希望被市场发现形成统一战线,另一些人可能按照另一种规律操作,想建立另一种规律。任何一个规律都会集结起一群追随者,最终将按哪个规律走就要看选择哪个规律的人多。怎样判断哪个规律的人多呢?越简单的规律发现的人越多,追随的人也会比较多,过于隐秘的规律由于难以被人发现而影响力小。所以最终形成的规律应该是简单的,什么是简单的呢?这个标准存在于人的心里。

多人猜币游戏和期货交易比较接近。期货交易由于有最后期限的限制,所以多空交战分出结果后就会按这个结果平仓,不能无限期拖延,这与多方猜币一次定输赢比较相似。但期货从开始交易到最后交易日之间还是有一段时间的,中间增加了很多变化过程,这使得它与猜币游戏不同,多了很多可供利用的中间机会。股票交易由于没有最后限期,所以与多人猜币的差别更大。
股市中的图表分析家由于使用的工具比较原始,难以挖掘股市中更深层次的信息,他们的分析方法与多方猜币的思路比较象。图表家所做的就是在走势中发现规律,并据此预言走势。抱怀疑态度的人对这些规律的有效性表示怀疑,认为它象墨迹测试一样只是分析人自己心理的投射。心理学上有一种墨迹测试,把一滴墨水滴在纸上,并把纸来回折,形成一个形状复杂的墨迹。让受试人观察这个墨迹,辨认是什么。其实纸上的墨迹什么都不是,但通过受试者的描述却可以看出他的心理。人们从墨迹中看到的不是自己最怕见到的东西就是自己最想见到的东西。
图表分析方法确实与此有些相象,比如,图表分析出现了那么多年,但存在的图表仍然只有头肩顶底、W底、M头、三角形整理那么几种。究其原因并非不存在更复杂的形态,而是典型的形态模式只有这几种,只有这些形态可以被容易的描述并在市场上起作用。其实典型的形态在市场上很少出现,这些标准形态并不是来自市场而是来自人的内心。
图表分析虽然有些捕风捉影,但不能说没有道理。图表分析在市场上一直是一个分析流派,其中有不少相当成功的投资人,其效果是不能完全否定的。多方猜币游戏的分析也说明,这类游戏的分析思路是发现并强化那些偶然出现的规律,也就是“捕风捉影”。
更高级的分析方法要利用具体交易规则信息,对不同的市场使用工具和分析方法要有差异,比如股市技术分析和期货技术分析就应该是不同的。但图表分析不受具体规则限制,在各种市场上都能使用。由此还可知图表分析的适用范围,在人为操作较少的市场上,在一个具体交易规则造成的规律不再起作用的时间级次上,图表分析将发挥的最好。

庄家在操盘时有时也要建立规律,目的是邀人帮他锁定筹码或承接抛压。只有庄家有能力建立规律,因为影响力小的人是不能建立规律的,他们即使按规律操作在行情上也反映不出来。这样建立的规律都属于短期规律,是在庄家能控制的范围内故意建立规律。还有一些深层次的规律庄家是没有能力破坏的,能够长期稳定存在。本书比较重视的是这一类有硬道理的规律。
这样人为建立的软规律是不稳定的,建立之后很快又会破坏。出来破坏规律的也是庄家,因为当规律已经被所有人发现时,再顺着规律做就无钱可赚了。散户在这个时候还是得顺着规律走,没有勇气和条件出来打破规律,因为他们不能影响规律的,出来反做只能被大势吞没。只有庄家才有条件打破规律,然后再建立新的规律。从运行规律的角度观察,股市就是这样一个不断建立规律,又不断破坏规律的过程。

[ Last edited by 缩水基金 on 2004-6-5 at 20:11 ]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2-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6-5 17: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篇 研究股市 理论篇

第四章.股市博弈局面的化简
要想站在更高层次上理解股市,必须对股市的博弈局面进行分析化简。

1.        市场先生

股市由几千万股民构成,在这场竞局中,自己帐户之外的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对手,面对着如此众多的对手,实在难免觉得茫然无措。故必须对股市竞局的局面进行化简,把多方竞局化简为少数的几方,我们先看一种最简单的化简思路。
世界首富沃伦·巴菲特曾经举过一个市场先生的例子。设想你在与一个叫市场先生的人进行股票交易,每天市场先生一定会提出一个他乐意购买你的股票或将他的股票卖给你的价格,市场先生的情绪很不稳定,因此,在有些日子市场先生很快活,只看到眼前美好的日子,这时市场先生就会报出很高的价格,其他日子,市场先生却相当懊丧只看到眼前的困难,报出的价格很低。另外市场先生还有一个可爱的特点,他不介意被人冷落,如果市场先生所说的话被人忽略了,他明天还会回来同时提出他的新报价。市场先生对我们有用的是他口袋中的报价,而不是他的智慧,如果市场先生看起来不太正常你就可以忽视他或者利用他这个弱点。但是如果你完全被他控制后果就不堪设想。
虽然沃伦·巴菲特是以投资著称于世的,但他实际上是一个深谙股市博弈之道的人,他很清晰的阐述了按博弈观点考虑问题的思路。他的模型把股市竞局简化到了最简单的程度——一场他和市场先生两个人之间的博弈。局面非常简单,巴菲特先生要想赢就要想办法让市场先生输。那么巴菲特先生是怎样令市场先生输掉的呢?他先摸透了市场先生的脾气,他知道市场先生的情绪不稳定,他会在情绪的左右下做出很多错误的事,这种错误是可以预期的,它必然会发生,因为这是由市场先生的性格所决定的。巴菲特先生在一边冷静的看着市场先生的表演,等着他犯错误,由于他知道市场先生一定会犯错误,所以他很有耐心的等待着,就象我们知道天气变好后飞机就会起飞,于是我们可以一边看书一边喝着咖啡在机场耐心等待一样。所以,巴菲特战胜市场先生靠的是洞悉市场先生的性格弱点。所谓市场先生,就是除自己之外,所有股民的总和,巴菲特洞悉了市场先生的弱点,其实也就是洞悉了股民群体的弱点。
在巴菲特面前,市场先生象个蹩脚的滑稽演员,徒劳的使出一个又一个噱头,却引不起观众的笑声,帽子举在空中不仅没有收到钱,反倒被他连帽子一块抢走了。但市场先生决非蹩脚的演员,他的这些表演并非无的放矢,其实这正是他战胜对手的手段。市场先生战胜对手的办法是感染。巴菲特先生过于冷静,市场先生的表演在他面前无效,反倒在表演过程中把弱点暴露给了他。但对别的股民来说,市场先生的这一手是非常厉害的,多数人都会不自觉的受到它的感染而变得比市场先生更情绪化。这样一来,主动权就跑到了市场先生手里,输家就不再是市场先生了。这就是市场先生的策略。
市场先生的策略是有一定冒险性的,因为要想感染别人自己必须首先被感染,要想让别人疯狂起来自己首先必须疯狂起来,这是一切感染力的作用规律,所以市场先生的表现必然是情绪化的。那些受到感染而情绪化操作的人就被市场先生战胜了。反之,如果不被他感染,则市场先生为了感染你而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一些愚蠢行为,正可以被你利用。打一个比喻:市场先生之于投资人正如魔之考验修行人,被它所动则败,任它千般变化不为所动则它能奈我何。
市场先生的弱点是很明显的,每个人都可以很容易的利用这一点来战胜他。但另一方面,市场先生正是市场中所有股民行为的平均值,市场先生性格的不稳定是因为市场中很多股民的行为更为情绪化,更为不稳定。市场先生会不厌其烦的使出各种手段,直至找到足够多的牺牲者,所以大多数人都将成为市场先生的牺牲者,能战胜市场先生的永远只有少数人。只有那些极为冷静,在市场先生的反复诱骗下不为所动的人才能利用市场先生的弱点战胜他,那些不幸受到市场先生的感染而情绪更不稳定的人就会反过来被市场先生战胜了。所以,战胜市场先生的本钱是理智和冷静,市场先生战胜股民的本钱是人们内心深处的愚痴和非理性。市场先生的策略是设法诱导出这种非理性,诱导的办法就是用自己的情绪感染别人的情绪,用自己的非理性行为诱导出别人更大的非理性行为,如不成功就反复诱导,直到有足够多的人着道。
以上讨论对指导操作是很有启发意义的。首先,市场先生要想让你发疯自己必须先发疯,由于市场先生想战胜你,所以市场先生必然会先发疯,否则他就无法战胜你。所以市场先生的发疯是可以预期的,耐心等待,必然可以等到。到时侯只要能保持冷静,不跟着它发疯,就必然可以战胜他。
其次,和市场先生交易重要的不是看他所出的价格而是要注意他的情绪,看着市场先生的情绪进行买卖。当市场先生的情绪不好时就买入,当市场先生的情绪好时就卖给他。而不用管市场先生的报价到底是多少。考虑市场先生报价的意义也仅仅是为了通过价钱从另一个角度来观察市场先生的情绪,当他报价过低时说明市场先生的情绪不好,当他报价过高时说明他处于乐观状态。如果能有一把客观的尺度来判断市场先生的报价是否过低或过高,则这种方法可以使用,否则如果没有这种客观尺度,那么看市场先生的报价是没有意义的,不能从中引申出对市场先生情绪的判断。巴菲特的方法是掌握了一套判断股票价值的方法,从而有了一个客观的尺度来判断市场先生的报价是否过高或过低。股票技术分析方法则是直接通过交易情况来判断市场先生的情绪,如指南针推出的CYF等。不管用基本面分析还是技术分析,正确的判断市场先生情绪的前提都是自己必须保持冷静。
按这种思路,巴菲特赢的是市场先生,赢的依据在于市场先生的情绪不稳定,而巴菲特掌握了判断市场先生情绪的方法,赢的明明白白。

2.庄家和散户

沃伦·巴菲特先生的博弈观还是比较简化的,欲在股市中达到更高的境界,必须对竞局的局面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我们再看看另一种博弈观,市场上的庄家分成许多类型,有些是抱着做价值发现的目的而来的,而有些则纯粹是把市场中的广大股民作为赚钱的对象来的。这部分庄家的操作思路体现为养、套、杀三字诀。按照养、套、杀三字诀,庄家把自己看成在草原上放牧的牧羊人,而广大散户则被看成是被放牧的羊群。牧羊人每日也是辛勤工作的,他的目标就是要从羊群身上获取利润。沃伦·巴菲特先生按照他自己的博弈观采取了远离市场的策略,而庄家按照他们对市场的认识则采取了最大限度的接近市场的策略。在这里博弈的局面是庄家对散户的博弈,而在这场博弈中庄家所采取的策略类似于放牧。
所谓养、套、杀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释。第一种解释,养是养散户手中的钱,也就是说市场不可能每一天都让庄家获得利润,有的时候需要休整,休养生息,让那些被榨干了的散户们再重新弄来一些钱以便庄家的下一轮的套杀,这就是养的过程。套可以看作是拉抬过程,散户被扎空,反过来说就是资金被套。杀就是庄家的出货过程,散户的钱变成庄家的。
第二种解释,养是出货过程,散户在庄家出货后被养肥了,个个都处于满仓状态,就像是一群肥羊。套就是第一轮的下跌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散户犹犹豫豫而没能出逃,庄家把他们套在里面,但是散户并没有割肉,虽然被套但还未被杀。杀就是在波浪理论中被称为杀伤力最大的C三浪下跌,经过长期的缓慢的下跌,散户已经被深深的套住,但是他们的信念并没有完全崩溃,因而不肯轻易的割肉,庄家不能完成收回筹码的过程,只有经过最后一轮凌厉而迅速的下跌把散户的信心彻底击溃这时才能够逼他们割肉,完成了最终杀的过程。
第三种解释,养套杀的是市场的人气,或者说是市场情绪或者是信心。在最初的时候市场的信心不足,这个时候庄家需要养,也就是慢慢的启动行情,培养大家的信心。市场逐渐转暖乃至于情绪达到非常热的程度这都是养的过程。套是行情的反转过程,在反转过程中市场仍然很热,但是庄家已经出货了。庄家的下一步就是杀,也就是把市场人气重新打回到低点的过程。庄家出货之后,成交量随着行情下跌,市场逐渐变的冷淡,散户逐渐失去信心,市场低靡,这就是杀的过程。
第三种对养、套、杀解释对市场行情概括的最为完整。在这里庄家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是因为他们掌握了股民群体的情绪变化规律,能够以适当的操作来调动和利用市场群体的情绪波动;散户之所以会失败是因为他们的情绪操纵在庄家手里,被庄家调动着剧烈起伏波动。庄家的坐庄技巧就是这样一套调动和利用散户情绪的操作技巧,其中包括盘面技巧和与消息配合等等多种技巧。所以按照养、套、杀的思路,庄家的对手是明确的,对付对手的办法也是明确的,这类庄家赢的明明白白。
在市场上,庄家是主动的,调动和抑制散户的情绪,就象驱赶羊群的牧人;散户是被动的,情绪操纵在庄家手中,就象被放牧的羊群。只要不出现特殊情况,牧人总是可以通过放牧来获利的,所以,一般而言庄家总是赢家。
与巴菲特和市场先生的博弈一样,这仍然是一个双方博弈。庄家在一定程度上就相当于巴菲特眼中的市场先生,因为价格的涨跌主要是在庄家的操控下的,而市场先生感染人使人情绪激动的办法也正是庄家对付散户的办法。而巴菲特基本上是站在散户的立场上参与股市的。
散户和庄家正面对局的原理在于,股价虽然是在庄家的操控下运动,但庄家不可能让股价做随机运动,因为庄家还要利用散户的行为规律,因而庄家的操作也必然是带有规律的,就象要利用出币人喜欢出正面的偏好,则猜币人也必须多猜正面一样。虽然不太可能形成长期规律,但总会形成短期规律。如果能在这些规律刚刚形成的时候就及时发现和利用,在这些规律刚刚作废时也能立刻发现和停止使用,则可以从这些规律中获取利润。一般人都是按照这种思路在做股票,一般的技术分析方法也只是从这个角度来研究股价运动的规律。
为了对付按这种思路研究股票的散户,庄家可以采用先训练后利用的办法,先故意形成某种规律,让人看懂,再利用这种规律反做,达到目的。那些只知在行情起伏中捕捉规律而对宏观的博弈局面没有清晰意识的人必然会着这个套。按这种方式做股票不叫跟庄策略,而是在正面的和庄家玩猜币游戏,从整体上,这群人最终是必然会输给庄家的。
散户正面和庄家竞局是一场研究和反研究、利用和反利用、愚弄和反愚弄的竞局。


3.跟庄者

站在庄家的立场上,股市由自己和等待自己放牧的散户组成,是一个双方竞局。站在散户的立场上,如果正面的和庄家博弈,则还是一个双方竞局,虽然加进了庄家概念,但和个人与市场间的竞局没有太大差别。如果把自己放到散户群体之外,又考虑到市场上存在庄家,则是一个由自己、庄家和其它散户共同构成的三方竞局,在三方竞局中该采取怎样的策略呢?
回到对零和竞局的分析,在零和竞局中要想自己赢就等于想让别人输,所以要想自己赢先得找到谁将要输,如果找不到,则自己赢不了。当面临多个对手时,应该把目标定在谁身上呢?当然是最弱的一个,就象吃柿子要拣软的捏,打球要专攻对方防线上的漏洞,要在零和竞局中取胜,当然要把目标放在最容易赢的人身上。
在庄家和其它散户二者中,一般而言庄家是强者,散户是弱者,所以操作的一般思路是帮庄和跟庄,帮助庄家、跟着庄家赚其他散户的钱。当然,这不是绝对的,遇到弱庄和笨庄时就应躲开,打不赢散户的庄家跟他何用。但庄家又是很难被散户打败的,所以,也不能指望跟着散户赢庄家。市场中少数散户中的高手就是这样做的。
本着这个思路,站位是很明确了,又应该按照怎样的思路分析,赢的硬道理何在呢?
我们先看庄家为什么能赢。庄家不仅有足够的资金可以控制价格,而且庄家操盘手都是一些智力水平很高的人,他们把全部精力用于观察市场,研究散户习性,把散户的习性摸的了如指掌,就象牧羊人把羊的习性摸的了如指掌一样。他们根据散户的习性设计操盘计划,让股价在他的控制下有计划的涨跌,引起散户情绪起伏,最终利用散户在情绪驱动下的错误操作赚钱。庄家赢的硬道理在散户一面是因为散户有弱点,其行为中含有非理性因素;在庄家一面是因为庄家花精力掌握了散户的习性,而且时刻密切观察散户的动向,能在第一时间发现散户情绪的变化,及时制订对策而利用之。
跟庄的散户又怎么赢呢?要想赢需要具备哪些硬道理呢?象庄家一样,跟庄者的目标也是散户群体。散户群体有其行为的规律性,可以为人所利用,故最终成为牺牲者是有必然性的。庄家的策略是主动的利用这种规律性,人为控制价格操纵市场。跟庄者的策略是根据庄家要利用散户规律的性质,判断市场走向。跟庄者之所以能判断市场走向,是因为庄家在利用散户的规律性的同时,其自身的行为必然也会带有规律性,就象猜币游戏中,一方若想利用另一方的行为偏好,则他自己的行为也必然表现出偏好一样。
庄家把握散户的行为,一方面在于掌握了散户行为的一般规律,另一方面,他们在操盘过程中可以随时观察散户的动向,及时调整认识,制定相应的计划。跟庄者要把握庄家的动向,一方面要把握坐庄的一般思路,另一方面还要在股市运行过程中随时分析调整。庄家研究散户有一点有利之处,就是他在盘中能直接看到对手,而跟庄者根据行情研究庄家,所看到的只是庄家和散户混在一起的结果,不能直接看到庄家在干什么。但是庄家的仓位较大,庄家要进或出都是一个大的市场事件,所以跟庄者没有必要了解全部市场细节,只要能看出庄家的大动作就可以了。看出庄家的大动作恰好不必对细节了解的那么多,可以从宏观上把握,这就是指南针的CYQ指标能捕捉到庄家动向的原因。散户的资金量较少,可以在庄家没有完成进出之前或者在庄家进出的过程中轻易的完成自己的进出,所以只要能看出庄家进出的动作,跟庄者是必赢的。
从庄家一面看,跟庄散户的存在使得散户群体的行为变得不容易把握,散户群体在变聪明,不容易上当。庄家观察到这种变化,就会制定更为复杂的操作计划,使自己的行为更为隐蔽,更为不可捉摸。由于跟庄者毕竟不能了解全部市场过程,只能根据行情宏观把握,所看到的是隐藏在行情中的庄家的影子。庄家可以通过大规模的对敲、长时间的等待和不获利的拉抬打压把自己的影子变淡,把自己隐藏的更好,从跟庄者来看,就是使跟庄变得更困难。面对庄家的隐蔽和伪装,跟庄者把握住一点是制胜的关键,就是庄家实现高抛低吸的最终目的不会变,建仓庄家最终要拉抬,出货庄家最终要打压,利用散户的行为规律调动散户的基本思路不会变。
庄家不怕研究行情走势的人,因为他门是在跟庄家直接对局,庄家可以采用先训练后利用的办法,先故意形成某种规律,让人看懂,再利用这种规律反做,达到目的。
庄家真正怕的是跟庄者,因为跟庄者把握住了庄家操作的硬道理,把握住了庄家的根本路线,庄家无法采用假动作对付跟庄者。庄家对付跟庄者的办法唯有隐蔽,使跟庄者不能判断庄家的位置。隐蔽的办法第一是通过对敲制造虚假成交量,把自己的行动隐蔽在大成交量背后,使跟庄者不能正确判断庄家的状态。第二是等待,建仓后不急于拉抬,用漫长的等待使信心不足的人发生动摇而下车,使急噪的人坚持不住而出局,使贪心的人为捕捉更快的机会而放弃。
对敲和等待都是有成本的,这个成本决定了跟庄者的生存空间。跟庄者的存在是要降低庄家获利的,但是如果跟庄者较少,少到跟庄者所造成的庄家获利减少比对敲和等待所付出的成本还少,则庄家就会容忍这些跟庄者的存在,否则庄家就会采取措施对付这些跟庄者。所以,跟庄者在跟进时也要采取一些策略,第一,如果是资金较多的跟庄者,在建仓时一定要分散,把自己隐藏起来,不让庄家发现以避免招致打击。第二,要独立研究,看准一门股票后要保持沉默,自己跟上就可以了,如果到处宣扬引起很多人跟进,则会招致庄家打击。这也就是为什么指南针重视向网员传授看庄技巧但不主张推荐股票的原因。
庄家打击跟庄者的成本既决定于手续费和庄家资金的时间成本,也决定于跟庄者的决心。如果跟庄者决心不大,可以轻易放弃,则庄家的打击成本低。如果跟庄人就是不走,则无限的对敲和等待会使庄家成本大大增加。所以,当庄家发现跟庄人极具信心的时候,就要面临抉择,因为这时打击成本较大,则可能选择不打击,容忍跟庄者存在;如果跟庄者太大,将严重影响庄家的未来收益,又不可能被挤走,则庄家可能要被迫放弃这一次做庄,选择平手出局,等待机会再来或去寻找别的机会。所以,资金较大的跟庄者一定要有耐力,耐力可以为自己的开辟出一块更大的生存空间。同时要注意不要太过分,如果把庄家逼急了撤庄对大家都没好处。

4.庄家之间的关系,跟庄和抢庄

如果市场真的只有一个庄家和一群散户进行交易的话,那么庄家必然是永远的胜利者。但实际情况比这要复杂,市场上并不只有一个庄家,而是有很多庄家同时存在,大大小小的机构不下千个;市场上还存在多种股票,每种股票就相当于一片草场,羊跑到哪片草场上就归哪个草场的庄家,庄家占住了一片草场则这个草场上的羊群都归他了。所以,虽然总体上可以把散户看作一群,但也可以看作是被各门股票分开的很多群。市场上的股票只有一千种,而大大小小的机构则不下数千,于是出现庄家多股票少的局面。资源有限就会发生竞争形成竞局,于是庄家之间又形成了另一种博弈关系,争夺对股票的坐庄权,实质上是争夺散户资源,就象几个牧人在竞争对同一个羊群的饲养和屠宰权,或几个猎人争夺同一片猎场的狩猎权一样。虽然站在羊的立场上由谁来放牧和屠宰结果都是一样的,但是站在牧人的立场上说,则有先来后到、以强凌弱、偷袭暗算等种种情况,甚至可以分出正义和非正义。庄家之间不是零和竞局,最终双方都可以获利,所争的是一个利益多少的问题,这种竞局不象零和局面那样残酷,经常可以找到双方满意的平衡点。庄家之间的竞争最后可能形成的结果主要有跟庄、混庄和抢庄几种情况,最后的结果如何还决定于双方的实力。
有一门潜在炒做价值极高的股票,一个庄家进去坐庄了,别的庄家看了眼红,不愿意让他独占,也想在这门股票上赚到一些利润,于是就要策划一场庄家与庄家之间的争斗。第一种办法是跟庄,这与前面分析的散户跟庄方法完全类似,大机构以小散户的身份和规模介入一只股票,跟着庄家走,由庄家去抬轿子,到了目标位,跟庄人仓位轻,可以抢先跑掉,把庄家留在上面,能不能出得去就不管了。对一个有过做庄经验的人来说,完全可以看懂别人的坐庄手法,跟庄进退不用花拉抬成本,自己仓位小,成本低,进退灵活,比做庄还安全,而利润率更高。很多资金实力较小,做过庄但感到有些力不从心的机构愿意选择跟庄的策略。
但前面已经分析过,跟庄的生存空间是有限的,庄家愿意分给跟庄者的多少利润决定于打击跟庄者的成本有多少。跟庄者高位抢先出货可能造成价格的严重震荡,跟庄者的一点利润可能意味者坐庄者很多损失,所以,庄家对跟庄的容忍是非常有限的,特别是对大的跟庄资金。如果跟庄者逼人太甚,搞得坐庄者承担大量风险坐庄却无利可图,则坐庄者可能干脆选择撤庄,把庄让给后来者,自己保留一部分仓位当跟庄者;或者坐庄者把手中的股票抵押出去,换得资金再去做别的股票,长期冷冻这只股,让跟庄者讨不到便宜。跟庄者了解自己的这种处境,所以,最明智的策略是缩小自己的仓位,直到庄家满意为止,庄家不满意,股票就不会涨,自己也无法获利。不管双方是否直接见面或通话,这场谈判都会发生,可以是完全通过盘面对话进行。一个跟庄者进来了,庄家发现他进的太多,于是震荡洗盘,告诉来人,你已被发现,你得走,否则不会涨;洗盘之后来人还不走,就会下跌等待,直到把来人耗走;如果发现来人还挺有决心,庄家可能不得已再拉一次,给来人一个获小利出去的机会,让他自觉走掉;来人还不走就只好跌下来把来人捂住,让来人讨不到便宜。来人如果不是明白人,必然经不住这一番折腾,早就给洗出去了,如果来人是个明白人,他应该明白自己的处境,自己不减仓庄家是不会拉抬的,于是就要开始减仓,庄家发现来人减仓,到了可以容忍的程度,才会开始拉抬。
如果跟庄者坚决不走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极端情况下会演化为一次抢庄。跟庄者拿了一个庄家不能容忍的仓位,庄家命令他减仓他不减,逼的庄家拉又不能拉,赶又赶不跑,不得已只好选择自己获小利出局,把庄留给后来者做,自己来跟庄,这就形成了一次抢庄。老庄家撤出时可以拉一把撤出,让新庄家在高位接棒,老庄家拿了新庄发的工资走开,这对老庄家是最有利的结果。但是,如果老庄痛恨新庄坏了自己的事,也可以选择砸盘撤庄,为新庄以后的炒做制造障碍,这样一来,老庄的获利可能减少,但新庄如果实力不足则以后可能做不了这个庄,而一无所获,所以,新庄要想抢人家的庄必须做好接下这一砸的准备。砸盘撤庄虽然老庄可能获利减少,但这样做的结果可以使以后想抢庄的人心有顾忌,不敢欺人太甚,为自己和他人以后坐庄创造好的环境。所以,老庄家即使减少获利也应该砸盘撤庄,这相当于在维护一种行业规范,此类行为在圈内扩散,对自己今后坐庄是有利的,从长远看得大于失。
所以,局面演化为何种结果决定于双方的实力和决心,如果后来者不比先来者实力更强,一般是不敢去抢别人的庄的,因为老庄有先手优势;如果老庄实力很强,锁定筹码多,控盘能力强也不至于让后来者有机会收集到足够多的筹码,以至威胁到自己坐庄,令自己前功尽弃。抢庄总是发生在较高的位置上,因为,在低位后来者不会有机会收集到足够多的筹码,在低位即使老庄实力不足也还能保持足够的控盘能力,只有到了高位,盘子相对变大,才会显出控盘能力不足,令后来者有机可趁。所以,要想坐庄必须有实力做保证,否则难免被人抢去,反之,要想抢庄更要有实力做保证,否则高位接棒又做不上去,结果自取其辱。
后来者是来跟庄还是来抢庄,在老庄发现之后要给老庄一个信号,如果是跟庄,就要适当减仓,如果是抢庄则不仅不撤,还要拉高价位加速收集,摆出让老庄拿了工资走人的架势,再将老庄一军。抢庄者出手越晚对老庄越有利,极端情况,如果老庄已做到目标位,则新庄想进正好把货出给他,这是高位接棒换庄,不是抢庄。双方发生争斗的抢庄是在老庄没到目标位,新庄介入将严重影响老庄的利润的时候,这时新庄要往里进,老庄不愿意走,才会发生争斗。老庄介入不深的时候新庄往里进也不至引起太大争夺,因为,双方都可能见利就走,不一定非要在这只股上争。
只要实力允许,哪个庄家都愿意做的越高越好,拉的越高获利越大,这是显然的道理。但股价能做到多高决定于庄家的实力,实力不足就做不上去,所以会出现有的股票前一个庄家跑后,后一个庄家接棒又做的情况。既然能做,就说明还有空间,那前一个庄家又为什么要走呢?说到底,还是因为实力,在高价位上,老庄的控盘能力已显不足,所以不做了。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说跟庄要跟有实力的庄家的道理,有实力的庄家才可能把股价拉得很高。

5.庄家之间的关系,混庄和帮庄

所谓混庄现象一般发生在大盘股上,由于盘子太大,单独一个庄家没有实力控制,谁也没有能力独占这个庄,只能由几个庄家联手坐庄,这种联手可以是事先有协议的,也可以是事先没有协议的。其实不管事先有没有协议,双方的利害关系都是不变的,在相同的利害关系下,协议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事态基本上会向着其自然方向发展,协议只能顺应这个自然方向,否则就会遭到破坏。
当出现混庄时,几个庄家都在一只股票上建仓,共同锁定了一部分筹码,接下来的问题就是由谁来拉抬。这时,每个人都不愿意为别人抬轿,所以,混庄局面最可能发生的结果就是进了庄没人拉抬,大家一直耗下去,不会涨但也不会怎么跌。因为既然大家在这个位置建仓,就是已经承认这个价位了,这时如果有人非要继续打压,别人乐得可以收到一些成本更低的筹码,打压者为别人打压,自己捞不到什么好处反到可能把自己筹码丢掉,成了高吸低抛。这样不上不下的耗到什么时候为止呢?一直要耗到整个市场行情好转,大盘起动,人气转活的时候,这时可以不太费力气的启动拉抬,盘子一推就走,一推就有人跟进抬轿,拉抬者只要花一些启动资金就可以了,不必花太多的拉抬成本,而启动资金也不算损失,因为还可以借机增加筹码,这部分仓位虽然成本略高一些,但一进货就涨,也划算。所以这时不仅不会没人拉,还可能有人抢着拉。所以在行情启动时,可能是有些人先试探性的拉一下,如果有人应,引出了别人也拉抬,则信心增加,于是有更多的资金拉抬,这样在试探中前进,行情就被启动了,在图线上就会走出一个弧形的启动形态。
启动拉抬,激起跟风盘,调动起人气,行情启动。走了一段之后,就遇到一个出货问题。先出肯定是有利一些,因为如果别人出货之后自己还在里面,此时如果行情走坏,下方散户的承接力不足,就可能出不去,被搁在上面。但先走一步,先到什么火候呢?走早些虽然安全,但又不甘心,因为如果行情还有一段可涨,走早了太可惜了。走晚了危险,走早了可惜,于是合理的办法就是逐步减磅,虽然每个人具体的减磅计划可能不同,但是基本思路是一至的。自己减磅后,如果发现别人也来效仿,说明现在减磅得到起其他庄家的认可,于是就会加速减磅,就会有更多的人加速出货,一轮行情到头。如果有人减磅太早,未引起别人的认同,则他自己会降低减磅速度,再等一等。行情在这种相互试探中逐渐走到头,形成一个弧形的出货图形。所以大盘股容易走出弧形的形态,就象火车必然是逐渐启动加速和减速停止一样,而摩托车则可以灵活的突然启动和停止。
庄家习惯于站在市场之外驱赶羊群,一切在自己的控制之下,看着芸芸众生在盲目的推来挤去,而自己的一个操作就决定了他们命运。但在混庄状态下,庄家自己也成了羊群中的一员,作他人命运主宰的感觉完全没有了,自己也被人推推挤挤的不能自主,一不小心也可能被吞没。所以,庄家最希望的当然还是形成自己独立控盘的坐庄局面,如果不是实力所限,庄家是不愿意去混庄的。
混庄的结果是一种群体心理动力学现象,符合群众运动的一般规律,此时庄家也都有一种身不由己的感觉,要看着别人的脸色行事,就象群众运动的领袖,到后来也往往感到无法驾驭,甚至自身也在群众运动中被吞没。当混庄很分散时就等于没有庄,每个人都是群众运动洪流中的搏击者,机构此时也并不比散户强多少,谁输谁赢还不一定。航空母舰虽大,若遇海啸袭击也未必能保无事。这种混乱状态是庄家们所不愿意接受的,所以,竞局态势会自然的向较为有序的状态演化。
混庄是一种群体行为,启动拉抬和出货在相互试探中进行,每个庄家都要看着其他庄家的脸色。当混庄数目较少时,庄家之间还比较容易看出其他人在干什么,当混庄数目较多较分散时,则很难再从盘面上看出某一个庄家的动向,而且少数庄家的动向也决定不了整个股价的走势,看出某个庄家的动向也没有太大意义,有意义的是整个庄家群体的动向。这时,对某一个庄家来说,市场成为散户群体、其他庄家群体和自己构成的三方竞局。这又成为另一种形式的跟庄局面,这里要跟的庄是庄家群体。
可见,在混庄状态下,一个庄家所遇到的局面和散户所面临的局面是差不多的,都是一种由散户群体、庄家群体和自己三方组成的竞局,所不同的是,庄家的行为对市场有影响力,庄家在操作时可以利用这一点。
庄家对市场的影响力从不利的一面说使得庄家的进退不够灵活,从有利的一面说使得庄家可以对市场进行影响。在混庄情况下,这种影响与坐庄时是完全不同的,混庄时每个庄家没有能力控制行情,只能暂时的影响价格。怎么利用这种有限的影响价格的能力呢?
每个庄家的操作都必须看着其他庄家的动向,了解其他庄家在做什么和想怎么做是混庄状态下庄家的最大需求;庄家群体协调一致共同对付散户也是符合庄家的最大利益的,也是各个庄家的共同愿望,至少在炒做的一定阶段是如此。所以庄家之间有形成合作关系的需求。由于存在这种需求,所以,庄家中会自然的出现一些站出来主持局面协调行动的人,这种人不能控制局面,但可以起到联络、协调、胁迫、挟制等作用,一般要由庄家群体中最有实力的一个担任,有些象土匪中的总瓢把子之类的角色。有了瓢把子竞局就容易玩下去了,其他庄家主要看着这个大庄家,而大庄家也要时刻关注着小庄们的意图,互相迁就着点,商量着来,协调一致,共同对付散户。
庄家之间的这种协调和联络可以通过场外进行,但场内盘面上的对话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庄家对价格的影响力不足以用于控盘,但可以用于相互之间的对话和联络。大庄家通过控制价格告诉小庄们什么时候进退,小庄们也可通过影响价格试探大庄家的意图。所以,混庄状态下,必然频繁的出现庄家之间的这这种带有信号性质的操作,通过这种操作,庄家们才得以摆脱混庄所带来的盲目状态,成为明眼人。庄家通过密切监视盘中的每一笔成交可以及时发现这种信号,寻找这种盘中信号是混庄状态下庄家最重要的操作依据。
所以,过于分散以至失去控制的混庄是庄家所不愿意接受的局面。当实力所限不得不混庄时一般也会有一个大庄家出来主持局面,而形成以一个大庄家主持其他人跟随的情况时,就不是前面所说的跟庄态势而是帮庄态势了。这种局面就象一群土匪,而以总瓢把子掌舵,虽然是一群乌合之众,但也有相互呼应,并非完全的散沙,但为首的大庄也禁制不了谁,大家在共同利益的驱使下会自然的听从大庄的号令,大庄也可利用这种主动权维护自己的利益。
这样就形成了一种金字塔形的竞局局面,最下面是散户群体,中间是各路小庄,最上面是主持局面的大庄家。从掌握信息看,上层对下层可谓知己知彼,看的明明白白;从下层看上层,如雾隐之峰,难睹真容。从操作特征上看,上层如明眼人,动作明确主动,下层如盲人,摸摸索索的行动。从竞局结果看,总体形势总是上层的赢下层的,和股市上1:2:7的胜负金字塔局面是相同的。上层占据优势,但要维持这种优势需要资金实力和操盘水平。不论是大大小小的庄家还是散户,每个人要想成功都要在金字塔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并采取适应于这个位置的策略。
帮庄的局面在小盘股上也会出现,不过小盘股上的庄家是不愿意请别的庄家来帮庄的,为的是怕引狼入室,把抢庄的招来。这时他们最愿意请的是大户,既有充足的资金可以帮庄,又没有实力和自己抢庄,这就形成了大户和庄家之间相互利用的关系。这就如同一个没有什么实力的牧人,占着一小片地,放着一小群羊,不敢请别人帮忙,就养几只牧羊犬帮自己看着羊群。
如果可能,哪个庄家不愿意自己完全控盘,谁愿意又把利润分给别人又把控制权也分给别人,使自己不光减少了获利还处于风险之中呢?关键还是实力,实力不足,只好让利分权。此时,小庄和大庄的关系就不是前面所讨论的跟庄关系了,而是帮庄,此时小庄的存在不仅不是在分掉大庄的利润,而且是没有小庄的参与大庄也做不成庄,主动权易位了。这里的关键还是实力。
综上所述,庄家之间可以形成三种关系,一、一个坐庄一个跟庄;二、一个坐庄一个帮庄;三、共同坐庄,即混庄。到底形成哪种局面决定于庄家实力。不管是哪种情况,庄家之间的关系都是既有对抗又有合作,为什么会有合作呢?因为市场上存在一群最终的输家,所以庄家之间的竞局不是零和竞局,互相之间不是你死我活的关系,只是一个利益瓜分问题。经过实力的较量,大家可以根据各自实力得到相应的分额,所以这种竞局是有稳定点的,对抗只发生在大家对稳定点在哪发生分歧的时候。一旦找到稳定点,就会形成一种平衡,这时庄家间的对抗就降为次要矛盾,而要合作对付散户了。


6.庄家和大盘的关系

前面讨论了庄家对散户和庄家对庄家的关系,讨论中,似乎庄家只要能实现控盘就可以任意控制股价。如果市场上只有一门股票和少数庄家,那么基本上就是这种情况,但市场上有一千多支股票,数千个机构,每门股票上都有来历不同的庄家在驻守,这使得庄家即便已经实现了完全控盘但仍不能为所欲为,股价运动还要受到来自其他股票上其他庄家的影响。对不同股票上的庄家之间的这种间接的相互作用该怎样分析呢?
虽然单独两个股票上的庄家之间并不直接发生什么关系,互相对对方的影响是很微弱的,但对每个庄家来说,整个庄家群体对他的影响则是巨大的。比如,当各路庄家都在做多的时候,拉抬一门股票就比较容易,当整个大势是在下跌的时候逆势拉抬一门股票就比较难。原因在于,各路庄家所面对的是同一个市场群体,市场的群体心理受到所有股票共同作用,就算庄家自己已经完全不受市场情绪的左右,但他在操盘时却必须考虑市场情绪。所以,就算庄家实现了完全控盘也并不是不受制约的,他还要受到庄家群体行为和市场情绪的制约,这种作用表现为大势对个股的影响。
比如,在一轮行情中总有一些庄家是作为行情的发动者而率先启动的,有些庄家则没有把握住方向,大盘已经启动了仍然没有完成建仓,不得不拉高一级以实现在高位快速建仓,这与散户被扎空后跟进是一样的;有的庄家拉抬迟缓,当他们完成拉抬或者还没有完成拉抬的时候其他庄家就已经开始实施出货了,大盘下跌,市场承接力不足,庄家无法出货。虽然庄家可以维护股价,维持帐面赢利,但这没有多大意义,因为当下一轮行情到来的时候,前一轮撤出的庄家可以重新选股入庄再炒一轮,而对套住的庄家来说则只能等待人气转暖拔高出货,这与散户的解套跑掉没什么区别,都是等了两轮行情只落得个平手出局或者获小利出局,所以庄家没能赶在大势变坏之前完成出货就等于套住了。散户被套住要么割肉、要么死等,庄家不能割肉,因为他一割就失去控制了,庄家只能扛着,相当于散户的死不割肉,只不过散户不割肉会被深深的套住,庄家不割肉股价就不会跌的太多,可以控制帐面损失。所以,庄家的优势只不过是可以通过维持股价保持一种形式上的不被套住,但实际上庄家是可以被套住的,与散户在一门股票上被套住没什么两样。所以,庄家面对大势的那种诚惶诚恐的心情和散户面对庄家时的感觉没有什么两样。
指南针的0号指标可以最科学的描述股市的总体运动。0号指标的物理含义非常明确,就是沪深两市股票的总市值,把沪深两市所有股票的股价乘以流通盘再累加即得。0号指标的设计比综合指数或成分指数更科学,可以更准确的反应市场的总体运行情况,因为它找到了把各种不同质的股票放到一起累计的科学的计量单位。用市场总市值反应市场的总体运行情况是最原始的数据,新股上市,老股除权,等等一切市场事件在这个最基本的也是最本质的市场计量单位基础上都可以最真实的反映出来。市场上上千门门股票此起彼伏让人们觉得眼花缭乱,综合指数和成分指数不合理的设计使得它常常可以被人所利用,不能反映大盘的真实情况,让人不敢信任,现在有了0号指数,使我们可以看到市场总体运动的真实过程了。
不考虑市场上的数百门股票,我们想象市场上只有一门股票——0号股票,其总流通盘大约在1000亿股左右,股价目前在10元附近,其总市值正好等于0号指数的总市值。市场上数百门股票炒做的总体效果就相当于对这一门股票的炒做。分析这个模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庄家之间是怎样相互作用的。
我们考虑对0号股票的炒做。0号股票是一只巨大盘子的股票,10000亿市值的盘子,数千个机构在参与其中,根据前面分析,这是一种高度分散的混庄状态,将成为一种金字塔形的竞局局面。市场上的超级主力高据金字塔顶端,各路庄家一面看着超级主力的动向,一面进行操作。同时,由于盘子太大,庄家太多,所以,超级主力所占份额比在一门股上的大庄家少,故影响力也更小。金字塔有随着盘子变大变矮变平的趋势,总体上更接近于纯混庄的状态,虽然还存在超级主力,但他们也得注意各路小庄们的意见,不敢自行其事。股价将按照混庄股的规律运行,这与在庄家控制下的个股运行规律完全不同。
前面讨论过,在混庄状态下,每个庄家的思路都是要尽量与其他庄家保持同步,具体办法就是试探着操作。试探着出一些货,看别人是不是也在出,如果是就加快速度,如果不是就放慢速度,直到发现大家都在出了,则坚决卖出,股价被快速砸低;然后就会有人开始试探进货,观察别人的反应,如果没人跟就停止,如果有人跟就再进点,在反复中直到形成大家都跟的局面,于是开始一轮快速的上涨。所以,股价的运行将呈现明显的群体心理动力学特征,市场群体不断的磨合,逐渐求得共识,则原有矛盾解决,旧的平衡打破,股价迅速发生一次调整,然后又是一轮新的试探磨合,股价运动呈一种起承转合的节奏,象波浪一样运动,永不停息。虽然0号指标不同于0号股票,但它确实也总是走成圆弧顶和圆弧底。0号股票模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近似大盘的运动规律。
真实的市场情况当然不同于0号股票,因为庄家可以就一只股票控盘,不象在0号股票上面那样被动。但是庄家的能力只在于控制股价,但是如果没有人气配合股价是没有意义的。人气转淡,而庄家没完成出货,则也是一种套牢,庄家的境况并不比在0号指标上好多少。
由于股票数量较多,所以,与0号股票的情况不同,庄家不仅可以观察到大盘的总体动向,而且可以看到各个股票上其他庄家的动向。同时,虽然没有哪个庄家能控制大盘走势,但是,由于庄家可以控制个股,所以,庄家通过盘面向其他庄家发送信号变得比较方便,所以,市场上总有一些大庄家通过操纵一些大盘股向整个市场发送信号,左右大势的发展,观察这些股票的动向是判断行情走势的重要依据。总体上看,大盘和0号股票的差别主要是由于股票数量较多使得庄家可以得到更多的其他庄家的操作信息,减少了操作的盲目性,庄家在本门股票上实现控盘也使庄家占据一定的主动,但大盘在总体上仍然表现得很象0号股票。
庄家完全控盘而不受任何市场因素制约是一种极端情况,实际市场上根本不存在;象0号股票那样完全没有人能控盘,股价完全按群体运动规律运行是另一种极端,市场上也不存在。真实的市场状态是处于这两个极端之间,庄家虽然能控盘,但同时不得不考虑大势,并主动的在操盘中适应大势使得股价随着大势走。在个股上,庄家站在芸芸众生之外控制着盘面,但在大势面前,庄家的状态并不比散户好多少。

7.市场的生态结构

对大盘的分析使我们看到,把股市简化为庄家和散户的竞局是过于简化了,市场在总体上可以看成金字塔形结构,散户在底层,中间是小庄,大庄在上层。这种结构有些象生物界的食物链或能量金字塔。最下层是植物,其次是食草动物,中间是小型食肉动物,上层是大型食肉动物;人则高踞于金字塔之顶,自命为万物之灵,俯视着生物圈,万物尽在掌握之中。
在大盘上,这种结构的作用可以最明显的表现出来,在大盘股上也可以表现的较为明显;在小盘股上庄家可以控盘,故庄家的作用表现的更明显,类似一种由单一大型食肉动物和一群食草动物形成的简单生物群落。竞局局面的总趋势是盘子越大越分散,由单一庄家控盘过渡到帮庄,再过渡到金字塔局面,金字塔变矮变宽,顶部由单一大庄家的尖顶变为多个大庄家混庄形成平顶,以至于过渡到没有人控盘,成纯群众运动。所以,单一庄家控盘和纯群众运动是两个极端,在现实中,在小盘股上有时可以有完全控盘;但大盘则并不是纯粹的群众运动,其中仍然可以看到庄家有计划的人为操作的痕迹。
完全控制大盘是不可能的,即使是相对的调控也非单一庄家所能为。市场上,处于生态金字塔顶峰的那一群庄家形成了一个圈子,人为调控着大盘走势的就是这个庄家圈子。这个圈子是无形的,它并不需要定期的聚会,也不需要其他形式的联盟,只是经常互通消息。这个圈子也没有明确的界限,没有人知道这个圈子到底都有谁,信息成网状传递,每个人通过自己的渠道获取信息,谁也说不清每个人处于什么位置,并没有一个封闭的界面,把圈内圈外明确的分开,只是圈内人士的信息相对更快更及时而已。圈内的信息也不全是真的,有幸分享圈中信息的人并不等于就进了这个圈子,还需要有水平鉴别其中信息的真伪,能正确的把握圈子的意向,才能利用圈内的信息获利。
进入圈内的如同入伙的土匪,而圈外庄家如同独行的盗贼。从操作上看,由于圈内庄家能够及时知道大盘下一步的动向,所以总能够做好准备,顺势而为;圈外庄家则难免看错风向,该进的时候不进该退的时候不退,不管他的资金实力有多强也难免经常陷于被动。所以,跟庄不仅要看庄家的实力,还要看庄家的背景和操作水平。如以生态能量金字塔做类比,则这个圈子有如人在生物界中的地位,而其它庄家则只相当于大大小小的食肉动物而已。
股市的生态金字塔并不是单纯根据资金实力划分的,更主要的因素是信息。掌握市场信息更丰富更及时更准确的人,就在金字塔上处于了较高的位置。但信息资源和资金实力也是有关的,资金实力达到一定程度的人才有资格和圈内人士平等的交换信息,其信息才能更真实更可靠,才能真正成为圈中的一员。
圈内的庄家是处于市场顶峰的一群,他们日常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建立和维护自己的信息渠道,保住自己在圈子中的位置,再加上其资金优势,取胜就有了保障。
在生存竞争中,靠自己的实力竞争是一种初级的办法,如猎豹,独来独往,靠奔跑速度取胜。但猎豹虽有世界第一的奔跑速度,其种群却并没有发展起来,倒是豺狗之类的成群狩猎的肉食动物数量更多。靠着建立和加入联盟参与竞争是一种更高级的办法,人类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人在体力不利的情况下,靠了合作在竞争中战胜了其它动物。
在草原上,两种动物是与众不同的,一种是人,一种是秃鹫。相对于其他动物来说,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是站在万物之上,俯视着其他动物的行为。他们超越于其它动物之上的办法是不同的。人虽然身在地上,但是靠着互相之间的联系,可以不受自身视野的限制,了解更大范围内正在发生的事情,靠的是相互合作和一套其它动物所不能掌握的信息交流方法,也就是语言。而秃鹫靠的是单个的力量和直接的观察力,它们高高的盘旋在空中,靠着飞得高,看得远,视野广阔,视力敏锐,监视着广阔草原上发生的事情。它虽然没有能力自己捕捉猎物,但却是食肉动物。靠着它能及时发现其它动物的狩猎活动;靠着它有翅膀可以迅速的飞到狩猎现场,从猎豹或狮子口中抢到一些肉;还靠着身体轻,食量小,不至于因它们的抢夺把猎豹饿死。
在股市生态系统中,散户中技术分析高手的位置大至相当于自然界生态系统中的秃鹫。庄家圈中的人是要广泛联络的,这类似人的办法;而散户高手只能独来独往,分析大量的行情信息,凭着自己的功力看出市场上正在发生什么,这类似于秃鹫。秃鹫在千万年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生存策略对搞技术分析的人来说应该是很有启发的。
秃鹫总是单独行动,互相之间没有什么信号联系,相当于散户高手必须独立的研判行情,对自己的结果要保持沉默。秃鹫高高的盘旋在空中,可以俯视广大的草原,相当于散户高手必须勤奋的分析大量的行情信息。秃鹫有敏锐的视力,在千米高空能看清地上的一只小虫的活动;这相当于散户高手必须有精湛的技术分析功力,可以从别人看不懂的走势中看出真实的市场过程。秃鹫盘旋在空中,远远飞在下面动物之上,观察着下面的动静,一般不参与地上的事情,只在地上猎豹或狮子已经得手后才疾掠而下,分一块肉吃;相当于散户高手平时总是处于空仓观望的状态,处于一个安全的位置,不参与股市的搏击,但时刻保持着警觉,当看准庄家的动向后利用自己仓小进退快的优势迅速跟进,分一部分利润。秃鹫有一对强有力的翅膀,长时间飞在高空也不疲劳,相当于散户高手必须学会空仓,长时间保持空仓状态也不会急噪。秃鹫从狮子口中抢食,狮子发起怒来,也会扑向秃鹫,但秃鹫动作快,一看狮子扑过来就远远的飞到狮子扑不到的地方,等狮子又开始埋头吃的时候,就又会飞回来;相当于散户高手在进入一只股票后必须保持警觉,情况不好就先退出来,等警报解除后再进去,不怕来回多进出几次,重要的是始终保持安全。秃鹫能把头伸进动物体内吃到狮子吃不到的部分,相当于散户高手能在庄家无法获利的地方获利,如急跌后的反弹或高位震荡中,并且这可能是相当大的一部分利润来源。秃鹫的作用不是启动捕猎而是捕猎完成后打扫战场,相当于散户高手必须慢一步出手,庄家把振仓洗盘都完成后才是最好的机会,相当于狮子已把猎物制服,开始饱餐时秃鹫才过来抢食。学习秃鹫的策略,对怎样赚钱和赚什么钱很有启发。

8.无庄的群众运动模型

现实中的股市可以看作以群众运动模型为出发点,在小盘的条件下自然演化出逐渐加强的控盘局面,控盘力量的产生也是一切群众运动的规律。所以,有必要对最原始的群众运动模型进行一些讨论,虽然这种模型距现实股市较远,对操作的直接指导意义不大。
假设市场上没有庄家,全部由资金不多的中小散户组成,这种情况在中国股市发展的早期曾出现过。那时机构投资人还没有出现,杨百万之类的大户也还没有形成,足以操纵市场的力量还没有产生,因而还不存在坐庄炒做行为,前面讨论的复杂的市场结构都还不存在,市场处于最原始的状态。这种原始状态是以后形成复杂市场结构的出发点,一切复杂的结构都是由此分化形成的,所以,对这种最原始的市场状态进行分析可以获得对市场运行最基本的规律的认识。
在这种由单一的散户群体构成的市场上,由于每个个体的资金量都不大,都没有能力左右市场,所以投资者的个人意志对市场的走向是没有影响的,每个人都是市场潮流的追随者,而每个人追随市场潮流的努力又形成着市场潮流。
此时,市场走势仅仅决定于市场的群体行为。每个人的思想千差万别,但群体的行为是每个人思想的平均效果,当群体足够大时,每个人的个性相互相抵消,而凸显那些属于人类心理的共性特征。这些特征在个体上是作为性格背景存在的,是人类心理的基本特征,但平时表现微弱被更明显的个性特征所掩盖,但在群体场合则明显的表现出来。市场将按照群体心理动力学的规律运行,群体心理动力学是一切群众运动的共同规律。

第五章.市场情绪

1.什么叫人气?

人气这个词在各种股评文章中经常看到,耳濡目染,人们渐渐亦能理解它所指的含义,但一直未见有人直接解释之。作者理解,人气的意思是指市场气氛、市场氛围,也就是市场大众的情绪。人气旺是说市场大众情绪高涨,人气弱是说人们情绪低落。
股市中人们情绪的高低决定于股价的涨跌,当股价上涨时,底部买入的人开始获利,被套住的人亏损减少解套有望,人们情绪变高,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反之,当股价下跌时,人们或则被套或者眼看着浮动赢利在减少,变得情绪低落,市场人气转淡。所以,人气循环本质上是市场情绪的循环,是市场情绪在随着股价的涨跌而起伏波动。有一句话形象的概括了市场情绪的循环过程,“行情在绝望中诞生,在半信半疑中成长,在无限憧憬中成熟,在充满希望中毁灭。”
市场情绪的起伏变化,反应在操作上,主要是影响买盘的积极性。人们在情绪乐观时会认为未来非常美好,于是积极买入,而造成成交放大,股价上涨,成为多头市场;在情绪低落时买盘缩手,股价失去支撑,股价下跌成交减少,成为空头市场。从这个意义上说,股价的波动和成交量的消长都是市场情绪变化的表象,透过现象看本质,应该看到它背后市场情绪的起伏变化。
市场情绪的起伏变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可以概括为两类:天和人。

2.天时

2.1.季节因素
万物“春生、夏长、秋杀、冬藏”。生物的生理活动随着季节周期性的变化,在植物表现得最明显,一年四季,草木荣枯。在动物也比较明显,如候鸟一年一度的迁徙,冷血动物和熊、刺猬等的冬眠和很多动物都有固定的繁殖季节等。人的生理活动也随着一年四季而变化,只是由于生活环境较稳定,不象动物表现得那么明显而已。
情绪受生理影响也随着四季交替而变化,一般规律是从春到夏,人的情绪随着气温升高而渐渐升高,从秋到冬,人的情绪也随着气温变冷而逐渐变冷。中国股市几年来都有一个规律,5月到10月,天热的时候行情热;11月到4月,天冷的时候行情冷。这背后也与人的生理和情绪随季节变化起伏有关。

2.2.月球周期
除一年四季外,对人的生理影响最明显的是月球周期。月球环绕地球旋转,每月一个周期,地球上海水的潮汐运动就是由月球引力引起的。当月球运动到地球和太阳之间时,月球引力和太阳引力相叠加,引起每月一次的大潮。
地球上一切事物都处于月球的引力场中,受到月球周期性运动的影响,潮汐只不过表现的比较明显罢了。人体的气血循环也受到月球运动的影响,造成生理上以月为周期的变化。早在战国时代,《黄帝内经》上就已经记载了人的生理随月亮盈亏变化的规律。根据中医理论,每逢农历十五月圆时,人的生理状态相对较好;而农历初一月亏之时,人的生理状态处于相对低潮。在每个人身上,这表现得还不太明显,一般人体会不到,但有人进行统计研究发现疾病发病率和交通事故率都有以月为周期的高峰,表明月球周期确实在影响着每一个人。
作者也发现了一个和月球周期有关的规律:每逢农历初一、十五,月圆和月亏之日,股市经常容易出现长阴线的走势。当然,有时不在初一、十五当天,而在前一天或后一天,道理是一样的。这可以理解为在月球的影响下,此时人达到一个特殊的生理状态,情绪比较敏感,容易对事物做出比较夸张的反应,股市中的涨跌这时会被放大。奇怪的是这种情绪敏感日的作用是单向的,因为只在这时观察到过长阴线而没有观察到过长阳线。看来月球周期造成的情绪敏感点容易诱发恐慌性的杀跌情绪而不容易引起追涨情绪,或者是杀跌行为更容易为情绪左右,而追涨行为相对来说更理智一点,不容易被情绪因素影响。

2.3.太阳黑子活动
国外有人对证券市场和期货市场的长期走势进行研究,发现很多商品都存在11年和50年的周期循环。他们推断说,很多商品都表现出这个周期表明有一种外力在周期性的对经济产生影响。11年活动周期可能与太阳黑子活动有关,至于更长周期的循环,可能也对应了宇宙深处的某些过程,但不知道是什么。
我们知道,太阳黑子每11年出现一次爆发,这在太阳系中是一件大事,对太阳系中的一切物质过程都会产生影响。反映在经济中至少农业收成会受到一定影响,并进而波及其他产业。人的生理和心理受到相应的影响产生周期性活动也是可以理解的。

2.4.周易数术
中国古代有占卜人的命运或事物吉凶的方法,称为数术学。虽然其统计有效性一直没有得到确切的证明,但仅以书中所举的典型案例来看,有时可以有着惊人的准确。今人有把周易理论应用于股市的,据说也有人相当成功。
数术学延续数千年,若无一定准确性恐怕不会有这么强的生命力。问题在于背后的机理是什么?数术学一向满足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有怎样推算的方法但没有深入探讨过其产生作用的原因。研究四柱、纳甲等算法,似乎暗示有某种力量在影响着事物的发展和人的命运。这种力量是无形的,不可以时间空间来描述,其作用也不受时间空间的局限,故不可以有形的物质现象说明之,只可以抽象的数术学符号来表达。借用抽象符号和一套数术学的推算方法,可以研判这种力量的性质和动向,故能预测未来。这种力量对人的影响也不是必然的,多种力量同时出现时还要“生克制化”互相影响,故综合判断很难。即使能把这种“ 数术学力量”全算准,还有人的主观能动性也在起作用,靠着善行和法术有时也可以改变人的命运,故数术学预测又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的准确性。
从理论上讲,引起股市涨跌的巨大无形力量是很难被人的主观努力改变的。所以,如果真的有一种“数术学力量”在冥冥中左右着事物的发展,也影响着股市中人们的行为,那么,把握它的运行规律可能会对股市做出相当精确的预测。

3.人和

     3. 1.情绪的自然节奏
人的情绪是可以互相传染的,比如文艺演出的成功重要的技巧就在于演员要以自己的表演调动起观众的情绪,达到情感的共鸣。在市场上,人们的乐观或恐慌情绪也会相互传染。行情启动时总是一小部分人先看到了曙光,开始买进,随着行情上扬,人们的乐观情绪逐渐蔓延升温,直到达到饱和。行情下跌时也有一个类似的悲观情绪的扩散过程。
情绪在人群中传播是一个动力学过程。乐观情绪和悲观情绪此消彼涨,在人群中传播震荡,形成一个自然的情绪节奏。虽然不能准确的说清这种情绪起伏的周期,也不能说清市场极度乐观或极度悲观能达到什么程度,但这种情绪震荡还是有一个大致的时间尺度和规模,每个股市的参与者都可以感受到这种情绪节奏。反映在股价上,为期2-3个月的中线震荡主要受这种群体情绪的推动。

2.费波南兹级数
前面属于天时一类的外力胁迫产生的情绪变化按照自然时间起作用,而股市上属于人和一类的群体情绪的动力学变化则按照市场时间起作用,因为只有在市场交易过程中人们的情绪才容易相互影响。艾略特的波浪理论所揭示的是市场群体情绪变化动力学的细微规律。
如果我们把股价看成参与者群体情绪起伏波动的标志,那么,波浪理论对群体情绪起伏波动的过程、幅度、周期,从定性到定量都有相当精确的说明。波浪理论专著很多,这里不再讲述波浪理论的细节,概括的说它对群体心理波动规律的定量主要运用了黄金分割比例和费波南兹级。对波动的幅度的定量,波浪理论中的重要的参考点是黄金分割比例0.618以及由此组合形成的各种比例,艾略特认为市场的波动幅度一般总是在某一个黄金分割比例点上。在时间方面,波浪理论中最重视费波南兹级数:
1,2,3,5,8,13,21,34,55,89,……
这个数列有一个有趣的性质:连续两个数字相加等于下面一个数字,连续两个数字相除等于黄金分割率,而构成整个数列的起始点是最简单的1和2。所以,这个数列显示了一种从简单的基点出发,经由自我重复无限发展又保持和谐比例的事物。以某个关键日为基准,在后来的费波南兹级数日上,股市往往要发生重要的变化,即使不形成顶、底或重要的突破,这一天的走势也往往对未来一段时间的走势有预示作用,重视时间分析的人对这一天的走势总要特别关注。这种费波南兹级数日又称为时间之窗。
除费波南兹级数外,作者发现另外一套级数也在中国股市中起作用,它是:
1,3,4,7,11,18,29,47,76,123,199,……
其中包含了重要的短线周期7、11,和长线投资的重要时间参考199天,历史上也有几次重要的顶底之间间距恰巧在这个级数中。与费波南兹级数相似,这个级数也是相邻两数相加等于下一个数,相邻两数相除比例接近0.618,只不过数列展开的起始点是1和3而不是1和2。它象是一种“变调费波南兹级数”,其和谐性虽不如费波南兹级数好,但在市场上也有作用,就象音乐中的变调式,虽不中正但可以给人一种新鲜的音乐感受,能创作出很好的作品。

3.螺旋历法
螺旋历法是一种新的技术分析方法,创始者是美国的嘉路兰,他于1992年10月将其理论公诸于世。这种方法主要用来预测市场转向和市场重大事件的发生时间,有相当的准确性。
启发嘉路兰发现螺旋历法的是1987年的股灾。他发现这次股灾的发生过程和1929年的股灾发生过程很相似,于是努力探究二者间的关系。他发现两次股灾的发生时间正好相差717个月球周期,而这个717又有什么特别之处吗?他发现,这竟然是第29个费波南兹级数514229的平方根。这个巧合给他印象极深,以此为线索,他建立了螺旋历法。
螺旋历法使用自然时间,以某一个重要的顶或底作为基准日,以后每隔1个月,1.41个月,1.73个月,2.24个月,2.83个月…… 的这一天是一个关键日,市场情绪可能在这一天发生反转。一个月球周期是29.5天,上面的每个数字是费波南兹级数1,2,3,5,8,的开方。
螺旋历法在使用上并不复杂,其特色在于计算时间时综合运用了月球周期和费波南兹级数,而且所用的不是费波南兹级数本身,而是它的开方。这是一个相当奇怪的想法,从理论上很难构想出来,只有用实际数据研究才可能发现。
月球周期对人的情绪有着微妙但持续有力的影响,它不被注意但稳定作用,无法被干扰,可能构成了人的情绪变化的最基本的节奏。在月球周期基础上应用费波南兹级数似乎比在日周期基础上应用更有道理。但为什么要利用费波南兹级数的平方根则很难理解了。

3.消息面的影响

股市预测一向分为三个方面:基本面、技术面和消息面。基本面主要关注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其分析的结论是比较稳定的,主要在长线上对股票走势产生影响。技术分析的核心是对庄家吸拉派落的炒做过程进行分析,这种市场力量影响的主要是中短线走势。市场上的消息则经常是短线涨跌的直接原因。但消息是利多或利空一般都只是定性的,无法定量的说一条消息到底能带来多少实质性的利润,甚至有的时候一条消息到底是利多还是利空一时都不能确定。那么这种性质难以判断更难以量化的消息是怎样影响到股市的呢?
基本面信息最初也是作为消息被市场得到的,并且市场对这些信息也总是先作为消息做出一次反应,等到消息公布的瞬时影响过去之后,这一基本面因素本身才开始微弱但持久的起作用,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表现出它的力量。所以,消息起作用的方式似乎并不是消息本身的利多或利空,而是消息的公布过程对市场是一种刺激,市场需要这种刺激来作为活跃因素,激发短线波动,至于消息本身有没有实质性内容并不重要。所以,分析消息最重要的指标不是消息的利多或利空,而是消息对市场的刺激性强弱。判断一条消息的效果要根据它的刺激性强弱和市场当前的状态来综合分析。消息是市场效果决不是单纯由消息本身决定,更多的往往是由当时的市场状态决定,消息只是起到一个刺激作用而已。
消息的实质性内容经常在长期上产生作用,消息引发的直接的市场反应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市场而不是决定于消息,消息仅起到一种刺激作用。瞬间的反应过后,消息也会在人的心里留下些影子,对人的情绪等深层次心理产生影响,对市场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这种作用的市场效果往往比消息本身的实质内容通过人的理性判断造成的市场影响更大。如果在一段时期有多个利多消息相继出台,则会形成一种利好的氛围,把人的情绪调动起来,如果持续出现利空也可会打击人的情绪。所以,消息也是影响群体情绪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是主力坐庄炒做可以利用的一个工具,哪怕一个公司并没有多少实质性利好,只要把真利好、假利好多凑一些,再反复组合成很多消息,在一段时间里通过媒体相继投放市场,就可以给市场造成这只股利好多多的印象,为出货创造人气条件。

第六章.坐庄分析

第一节.坐庄概论

1.坐庄的原理

在大街上,有时可以看到一种玩38的临时赌局。一个人拿着一个小酒杯,酒杯里有一个白色的小片,小片的一面写着3,另一面写着8,他一面快速地在地上转着酒杯,一面口中念念有词,解说规则招呼围观者下注。随着酒杯旋转,杯中的小片也跟着翻滚,转上一阵后,他突然用一块硬纸板把杯口盖上,周围的人开始压钱。由于小片一直在晃动,看清上面的字多少有些困难,所以有人压3有人压8。压完之后一开盖,压对的一赔一,压错的压多少全输掉。
这个游戏看似对压钱的人有利,因为只要眼力好,仔细看,就算不是每一次都能看准,至少能对多错少,只要看的仔细些,应该是只赢不输。但一玩就知道了,有时候看的清清楚楚是3,可一开盖却是8。玩的人只以为是自己没看清,于是更仔细的看,看清楚了再压,结果还是有时对有时错,等玩一段时间再看,肯定是输钱多赢钱少。
道理何在呢?原来在小片中夹有一小片磁铁,聚赌者手中拿着另一块磁铁。他悄悄的把磁铁N极S极往上一凑,要它是8就是8,要它是3就是3,和他玩的人有输没赢。
从这个例子包括了坐庄的基本原理。坐庄有两个要点,第一,庄家要下场直接参与竞局,也就是这样才能赢;第二,庄家还得有办法控制局面的发展,让自己稳操胜券。
股市坐庄也是如此,庄家手里也有一个“磁铁”用来几乎无成本的控制局面,这就是消息。庄家可以通过在媒体上散布利多和利空消息而影响股市大众的心判断,大众的情绪就象被一块看不见的磁铁控制着,而忽起忽落,一会儿看涨一会儿看跌。庄家一边这样无成本的控制市场局面,同时又把自己的资金放在股市中操作,就象聚赌者一边下注和人赌一边偷偷的用磁铁控制小片的方向一样。不过千万人之心毕竟不象一个小小的磁片那样容易操纵,而且人心的转变只是有了涨跌的潜力,要想实际让股价涨跌还要在实际操作影响股价,这样可以起到示范效应,和媒体宣传相互配合,控制盘面。
庄家把仓位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用于建仓,这部分资金的作用相当于下注;另一部分和媒体上的宣传配合来控制股价。与38游戏不同,38游戏中靠作弊控制局面,而在股市中庄家必须通过实际买卖来控制股价;38游戏中用一块磁铁就可以控制局面了,完全没有成本,而用资金控盘是有成本的,而且控盘这部分资金风险较大,一圈庄做下来,这部分资金获利很低甚至可能会赔,庄家赚钱主要还是要靠建仓资金。
股市控盘是有成本的,所以,要做庄必须进行成本核算,看控盘所投入的成本和建仓资金的获利相比如何,如果控盘成本超出了获利,则这个庄就不能再做下去了。一般来说,坐庄是必赢的,控盘成本肯定比获利少。因为股市存在一些规律可以为庄家所利用,可以保证控盘成本比建仓获利要低。
资金控盘的依据是股价的运行具有非线形,快速集中大量的买卖可以使股价迅速涨跌,而缓慢的买卖即使量已经很大,对股价的影响仍然很小。这种性质使得庄家可以通过控制买卖节奏来有计划的影响股价,在想用低成本快速拉抬打压的时候可以集中买卖,在想大量建仓或出货而不让股价大幅变化时可以慢慢进出。这样利用股价运动的非线形控制股价实现高抛低吸。只要市场的这种性质继续存在下去,庄家就可以利用这一点来获利。
股价之所以会有这种运动规律,是因为市场上存在大量对行情缺乏分析判断能力的盲目操作的股民,他们是坐庄成功的基础。随着股民总体素质的提高,坐庄的难度会越来越大,但做庄仍然是必赢的,原因在于做庄掌握着主动权,市场大众在信息上永远处于劣势,所以在对行情的分析判断上总是处于被动地位,这是导致其群体表现被动的客观原因。这个因素永远存在,所以,市场永远会有这种被动性可以被庄家利用。

2.庄家的坐庄路线

坐庄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市场运动的某些规律性,人为控制股价使自己获利。怎样控制股价达到获利的目的呢?不同的庄家有不同的路线。
最简单最原始也最容易理解的一种路线是低吸高抛,具体的说就是在低位吸到货然后拉到高位出掉。坐庄过程分为建仓、拉抬、出货三个阶段:庄家发现一支有上涨潜力的股票,就设法在低价位开始吸货,待吸到足够多的货后看准时机开始拉抬,拉抬到一定位置把货出掉,中间的一段空间就是庄家的获利。
这种坐庄路线的主要缺点是做多不做空,只在行情的上升段控盘,在行情的下跌过程不控盘,没有把行情的全过程控制在手里,所以随着出货完成做庄即告结束,每次坐庄都只是一次性操作。这一次做完了下一次要做什么还得去重新发现市场机会,找到机会还要和其他庄家竞争,避免被别人抢先坐上去。这么大的坐庄资金,总是处于这种状态,有一种不稳定感。究其原因在于只管被动的等待市场提供机会,而没有主动的创造机会。
所以,更积极的坐庄思路是不仅要做多,而且要做空,主动的创造市场机会。按照这种思路,一轮完整的坐庄过程实际上是从打压开始的。第一阶段,庄家利用大盘下跌和个股利空打压股价,为未来的上涨制造空间;第二阶段是吸货,吸的都是别人的割肉盘,又叫扎空;然后是拉抬和出货。出货以后寻找时机开始打压,进行新一轮做庄。如此循环往复,不断的从股市上榨取利润。这是做长庄的思路,如果把前面一种庄比做打猎,这类长庄则好比养鸡,每一轮炒做都可以赚到一笔钱,就象养着鸡下蛋一样。打猎运气好时可以打到一只大狗熊,足够吃上一冬,但运气不好时也可能跑了很多路费了很多力气但什么也没打到;养鸡每次只能捡一个蛋,但相对来说比较稳定。

3.坐庄的思路

以上的坐庄路线设计得很理想,但还是主观想象,不一定能成功。因为做多时有出不去的风险,做空时有打下价格但接不回来的风险,要想坐庄成功还要考虑一些更本质的问题。
两种坐庄路线有没有什么共同的本质性的东西呢?比较两种思路,做长庄既做多又做空,是一种更老道的手法。分析一下长庄的思路,发现做长庄的特点是不怕涨也不怕跌,就怕看不明白,因为涨的时候庄家可以做多赚钱,跌的时候庄家可以借机打压,为以后做多创造条件,只要看明白了,不管是利多还是利空都可以利用。所以,这种坐庄思路成功的关键是看准市场方向。庄家看准市场方向不同于散户的预测行情走势,庄家可以主动地推动股价,他要考虑的是怎样推对方向,推对了方向就可以引起市场大众的追随,做为启动者就可以获利。所以,这种庄家的基本思路是把握市场上的做多和做空潜力,做市场的先导,推动股价运动,释放市场能量。
再回过头来看,低吸高抛路线其实也是释放市场能量。寻找做庄股票的过程就是在寻找谁有上涨潜力,拉抬和成功出货是释放这一市场能量。不过这种思路只想着怎样释放市场的多头能量,而不考虑怎样释放空头能量和怎样蓄积新的多头能量,所以不够完整。可见,不管是长庄还是一次性庄,做庄成功的关键都是正确的释放市场能量,前面的两种不同操作路线可以看成是利用不同类型的市场能量的方法。
低吸高抛思路适用于定价过低的绩优股,做价值发现。这种股有一个长期利好作为背景,市场情绪波动和其它各种小的利空因素可以忽略,庄家可以大量收集,锁定大量筹码,使得股价不太受市场因素干扰,庄家可以按自己的主观意图拉抬和出货。要想这样做庄需要有资金实力,因为要想做大幅度的拉抬必须锁定相当多的筹码,没有钱是做不了的,而且这样的股票别的庄家也在打主意,没有一定的实力是抢不过人家的。
做长庄的思路适合于股价在合理价值区域内的股票,这种股票可涨可跌,庄家不能持仓太重,筹码锁定少,所以股价受大盘影响比较大,庄家必须顺势而为,利用人气震荡股价获利。所以,长庄股震荡行情,最主要利用的市场能量是人气,也就是市场大众情绪的起伏波动。市场情绪的起伏是有一定节奏的,而行情的一般规律是,人气旺时、市场情绪高涨时买盘强、股价高、市场承接力大;人气弱、市场情绪低落时买盘弱,股价低。庄家利用这种规律反复的调动和打击市场情绪,在市场情绪的起伏波动中实现高抛低吸。这是做长庄的最基本的手法。长庄庄家的市场作用是通过摸顶和探底探索股价的合理价值区间,这也是一种价值发现。
前面讨论的是一般原则,具体到每一只股上,其业绩和人气特点都不一样,相应的在炒做上各个不同。如同样的业绩,但行业不同、经营者的经营作风不同、与庄家配合的程度不同,都会使其炒做有不同特点。整个市场人气循环一般来说是差不多的,但不同股票也会有微小的差别,这是由于很多投资人都习惯于做自己熟悉的几只股票,如西藏人偏爱西藏明珠,内蒙人对伊利股份会多看一眼;还有的人在一只股上赚过钱,以后总喜欢多看一眼这只股,对其走势越来越熟悉,一有机会就做一把;还有的大户和一些庄家有联系,庄家在一只股上长驻,则他们也在这些股上长驻。所以,每只股票上的投资群体都不等同于市场散户总体,每只股上的参与者在行为上都有一些与散户总体不同之处。这种差异是比较细微的,但操盘的庄家可以感觉到,这会对走势有细微的影响。
低价绩优和人气循环是市场上两种最常见最一般的市场能量,除此之外,还有其它形式的市场能量,如题材消息等,题材和消息也可以看成是一种类似绩优的市场能量,但不象真正的低价绩优那么稳定,故从炒做手法上虽然类似于低吸高抛的一次性炒做,但只能短炒。

第二节.坐庄前的准备

1.怎么炒垃圾股

股票的炒做特点决定于股票的性质。垃圾股和绩优股相比,垃圾股进货容易出货难,炒做垃圾股的主要矛盾是出货;而绩优股出货较易进货难,炒做的主要矛盾是进货。第二,绩优股在高位能站稳,而垃圾股在低位才是其合理位置,在高位不容易站稳,只能凭一时的冲力暂时冲上高位。这些性质决定了垃圾股的炒做必须是快进、快炒、急拉猛抬、快速派发。
垃圾股平时没有长庄驻守,因为垃圾股没有长期投资价值,随时可以跌一轮,庄家不宜老拿着垃圾股不放;而且庄家在炒做垃圾股时一般是要尽量少收集,只要能炒的起来,能少收集一些尽量少收集一些,所以也不需要预先建仓;另外,垃圾股有容易收集的特点,随时开始收集都不晚,庄家也没有必要早早的抢着收集。
行情一旦展开,庄家觉得有机可乘,随时可以调入资金开始快速收集。而且必须快速收集,因为,炒垃圾股必须借势,大势一旦变坏,就要马上撤出来,给他的炒做时间是较短的,必须快速收集。
由于垃圾股在高位站不稳,炒高全凭一鼓作气冲上去;也由于庄家不能收集太多的筹码,控盘能力不够,所以,要靠急拉猛抬,造成上升的冲力,带动起跟风者,借这种冲力,把股价炒上去。
炒上去后不能象绩优股那样在高位站稳从容出货,所以,一定要快速出货。垃圾股出货就是一个比到底庄家的手快还是散户的反应快的比赛,庄家要抢在散户看出自己出货动作之前把大部分货出掉。第一种办法是少建仓,快速拉起来一点就立刻跑掉,仓位少,出的快,涨幅不大。如果投入资金较多,建仓较多,出货变得复杂,就要做复杂的计划。在上升途中,就要开始出货,在顶部能出多少就出多少,出不了就向下砸盘出货,这样把追涨盘和抄底盘全部杀掉。由于要做好砸盘出货的准备,所以,在拉升时一定要拉出较高的空间,但庄家自己从一开始就没有打算要这么多获利,在拉抬过程中要增加持股成本,在顶部逃不掉时就要杀跌出货,杀跌要损失空间,里外里一算,庄家在中间能拼出总幅度的五分之一的获利来就满意了。
垃圾股炒做大量消耗空间资源,但庄家自己的获利则不太高。为什么有的庄家喜欢炒垃圾股呢?炒垃圾股的好处就是快,由于减少了收集和收集后等待机会的时间,炒做过程紧凑,收集、拉抬、派发一气喝成。如果以收集10天,拉抬10天,派发10天计算,庄家可以在六周内完成完整的一轮炒做,如果庄家手快,时间还可以更短。所以,如果以单位时间资金产生的利润率来计算,炒垃圾股是较高的。所以,炒垃圾股是一种短炒行为,就算投入资金较多,开的空间较大也还是要短炒。短炒的特点是愿意牺牲利润换取时间,以追求最大利润率。
垃圾股的炒做最适合于利用短期贷款炒做的人。贷款利息按时间计,所以,要速战速决,不能拖时间;一轮炒做的利润率一定要高于贷款的利率,坐庄才有钱可挣,所以,要追求高利润率;由于贷款炒做是借鸡生蛋,只要能获利出来,还上贷款利息剩多少钱都是赚的,所以,并不在乎利润低。

2.怎样炒绩优股

典型的绩优股炒做与典型的垃圾股炒做正好相反。绩优股的特点是庄家建仓难,但拉抬容易,拉高后只要不主动砸盘,大势也没有出现暴跌,则可以在高位长时间站稳,可以从容出货。所以,绩优股炒做的主要矛盾是建仓。
绩优股炒做是做价值发现,市场给出一个不合理的低价位是犯了错误,庄家只要抓住这个错误,把它兑现成自己的获利就可以了。建仓过程就是抓住市场错误,这是炒做成功的关键,所以是炒做的主要矛盾。与此对比的是垃圾股的炒做,要想炒做成功要指望炒上去以后有人会犯错误,肯在高位接自己的棒,所以其炒做的主要矛盾在出货。从博弈的角度看,股市竞局要想取胜依赖于对手的错误,对手犯不犯错误和能不能抓住其错误是取胜的关键,是主要矛盾所在。炒绩优股是抓住市场已犯的错误,炒垃圾股是期待市场在未来会犯错误,炒绩优股比较稳健。
垃圾股炒做的基本思路是诱使市场犯错误,绩优股炒做的基本思路是抓住市场的错误充分利用。所以,在炒做思路上绩优股炒做要充分发掘股票的潜力,充分利用上涨空间转化成获利,而垃圾股则要浪费空间,换取散户犯错误。这些特点决定了绩优股的炒做特点是,大资金、做长庄、大量收集、稳步拉抬、平稳出货。
对一只有巨大上升潜力的股票来说,如果可能,庄家不妨把股票全都收过来,然后拉到合理价位再慢慢出货。实际上虽然不可能把全部股票收到自己手中,但也应尽量多收一些,所以要有大资金。在收集过程中,庄家为了充分利用空间,要低价位收集,所以庄家最怕惊动市场,在自己完成收集前把价格炒上去,牺牲了庄家宝贵的空间资源。一般的做法是隐蔽、长时间吸筹,而比较积极的做法是利用市场下跌逆势吸筹,或主动打压制造恐慌性抛盘,借机吸筹等等。反正庄家要利用一切可能的办法,在低位完成吸筹,完成了这一步,则绩优股的炒做已经完成了一半了。
只要在低位吸到了足够的筹码,则绩优股以后的炒做是很简单的。因为庄家锁定筹码后卖压减少,盘子变轻,较容易拉抬。庄家在拉抬初期买入的股票也成了仓位的一部分被锁定,所以越涨越轻。在达到通吃的股上,庄家不必刻意拉抬,锁定仓位不动,股价会自己向上走,盘面上会出现很短的小阴小阳,行情没有震荡的向上飘,一直到庄家出货才会引发震荡。
绩优股的出货动作只要不太快,是不会引起暴跌的,庄家一般没必要牺牲空间砸盘出货,所以,典型的出货手法是缓慢平稳出货。
大部分股票处于典型的绩优股和典型的垃圾股之间,而或者偏向于绩优股或者更接近垃圾股。理解了两极,可以帮助理解一般股票的炒做。

3.怎么炒小盘股和大盘股

3.1.流通市值的作用
度量一门股票盘子的大小有两个标准,第一是股票流通盘的大小,第二是股票流通市值的多少。从炒做规模上考虑,一门股票盘子大小不仅决定于流通盘的多少,也决定于股价,比较合理的度量一门股票盘子大小的指标应该是该股的流通市值,也就是股价乘以流通盘。比如,一支流通盘2亿的股票,股价3元,另一支流通盘4千万的股票,股价20元,哪一个盘子更大?哪一个炒起来占用的资金多?当然是后者,前者流通市值为6亿,而后者流通市值为8亿。如果以庄家炒做需要备下总流通市值70%的资金计算,则做前一只股的庄需要4.2亿元,后一只股票需要5.6亿元。所以做盘子大的股票要求庄家更有实力。
以总流通市值计算盘子大小,则股票盘子大小是变化的。比如,前面那只股票,如果价格由3元涨到了6元,则6亿元的盘子变成了12亿,盘子变大。如果有一个庄家有4.2亿元,他先以3亿元在3元附近收集了1亿股,占总盘子的50%,还剩下1.2亿元,按当时股价相当于流通盘的20%,占外面未锁定流通盘的40%。庄家把这部分资金用于控盘,也就是用1.2亿元控3亿元的未锁定盘子。如果以控盘资金和未锁定盘子的比例作为度量控盘能力的指标,则此时的控盘能力为40%。以后庄家一路把股价拉上去,假设在拉抬过程中他进进出出,一路不赔不赚,到股价6元时他还有1.2亿元的控盘资金。此时外面未锁定的流通市值已上升到6亿元,庄家的控盘资金占未锁定市值比例下降到20%,庄家控盘能力下降。
可见,在拉抬过程中庄家的控盘能力是逐渐下降的,这也是限制了庄家炒做目标位的一个因素。如果有钱,哪个庄家不知道炒的越高越好呢?就算炒上去呆不住,出货时再回吐很大一段空间也还是拉高一些开出更大的空间更划算。但拉多高是要受庄家实力限制的,如果庄家实力不足,控盘资金少,则随着上涨,当控盘能力下降到一定程度后就不敢再往上炒了。所以,要炒多高的上限决定于庄家有多少控盘资金,控盘资金充裕炒的高,控盘资金不足炒的低。
随着拉抬庄家的控盘能力下降,这时庄家可以利用临时贷款补充控盘能力,或者卖掉一部分建仓股票补充控盘能力。此时,留下的未锁定筹码越多则为了补充控盘能力需要借的钱或卖的股票就越多。极端情况是绝对绩优股的通吃炒做和垃圾股的短炒。前者锁定筹码极多,外面留下的市值很少,即使股价翻上几倍,也不用补充太多资金就可以维持控盘能力,稍微卖掉几张股票就可以了,这就成了边上涨边出货,边出货边增加控盘能力打开上涨空间。所以,边上涨边出货不仅是一种出货手法,有时还是炒做所必须的。垃圾股短炒把大量的市值留在外面,随着上涨,庄家无法通过卖股票维持控盘能力,只有通过贷款,但大量短期贷款风险很大,所以,这种庄家炒做时上涨空间的上限是一开始就决定了的,缺乏进一步向上打开上涨空间的能力。所以,通吃手法炒做往往可以把股价炒的很高,经常以翻几倍计;而垃圾股的上涨空间则有限,涨个百分之几十就差不多了。

3.2.流通盘的作用
股票流通盘的大小对股票走势的特性有影响。比如,在股票同样市值下,高价小盘股和低价大盘股的股性还是有区别的。
3.2.1.流通盘和股票定价的关系
在业绩相同的情况下,流通盘小的股票会比盘子大的股票定价高。这是因为,股价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股票的供应量就是股票的数量,股票的需求量就是市场上想买这只股的资金量。针对一只股票,每个投资人都有一个自己愿意接受的价位,也就是说愿意在这个位置上持有该股票。设想把每个价位上愿意持有的人数和资金量进行统计,则可以形成一个柱状图,愿意在高价持有的一般只是少数人,大部分人对一个适中的价位可以接受,还有人只愿意接受极低的价格。市场价格的决定机制是这样的,从出价最高的人开始向下数,一直到需要等于供应量,这个价格就是市场价。市场的交易过程就是在找到这个价格。所以,在需求量分布相同的情况下,小盘股的价格会高于大盘股的价格。在同一个市场上,同样一群投资人,对于业绩相同的股票,需求量分布应该是相似的,但大盘股的供应量比小盘股大,可以有更多的人持有,所以价格自然比小盘股偏低。股票的价格是不断变化的,反映出需求量分布也在不断变化,人们心中对一支股的价格定位也在变化。但供应量的差异是稳定持久起作用的因素,所以,从长期看大盘股的总体价格定位要比小盘股低。
统计学中的大数定理告诉我们,大群体的统计特性经常会呈正态分布,人们的一般经验也是如此。如果假设人们对一支股票的心理价位呈正态分布,那么可以有一个推论:大中型盘子的股票价格定位上的差异不太明显,盘子对价格定位影响最显著的是盘子很小的股票。比如,5千万流通盘和1亿流通盘的股票,在价格定位上的差异不太大,而1千万流通股和5千万流通股的股票,则会有显著差距,并且盘子越小随着流通盘变化价格落差越大。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正态分布条件下,大部分人的心理定价集中在中间区域,中型盘子的股票,定价已经接近这个中间区域了,此时每下降一个价位就会增加很多潜在买盘,所以,以后盘子就算再大上很多,价格也不会下降太多;相反,小盘股只有少部分人能持有,股价定位在正态分布的尖端,这个区域,愿意持有的人分布稀疏,价格下降好大一段才能引出足够的持有者。所以,小盘股到中盘股一段,盘子增长的绝对值虽然不大,但股价定位的落差则相当大。换一个说法,从心理定位最高的人数起,按正太分布假定,数到前一万人可能价格已经下来了十几元钱,再数到5万人,价格可能只下来2、3元,原因在于向上分布稀疏,下面分布集中。
正态分布假定的另一个推论是,小盘股容易震荡,而大盘股不容易震荡。价格的变化是买卖力量变化推动的结果,小盘股在高位定价,参与者分布稀疏,价格上下波动的阻力小,涨跌速度快;买卖力量的一点点变化在价格上都必须有较大的调整才能重新达到平衡,造成波动幅度大。总的说就是容易形成剧烈震荡。
盘子越小,上述现象越明显,如邮票盘子比股票小,所以涨跌更剧烈,价格脱离普通人心理定位更远。极端情况是艺术品拍卖市场,名家作品只有一件,无法复制,盘子小到了极限,价格决定于出价最高的一个愿意出多少钱,其价格自然也远远脱离一般人的心理定位,而且容易剧烈涨跌。
正态分布假定的又一个推论是,超级大盘股的定价会明显的偏低。这也是由于正态分布尖端人数较少所致。如果盘子大到供应量超过市场心理定价人数最多的峰位,则进一步增加需求量必须在价格上出让较大的空间。不过,随着价格降低,会有大量原来对这只股不关心的人参与进来,使参与者的本底变大,所以定价偏离的情况不会象小盘股那么明显。

3.2.2.小盘股和大盘股的标准
什么叫小盘股什么叫大盘股呢?可以这样估算。中国有2千万股民,近1千只股票,如果平均每人关心10只股票,那么,平均每只股票有20万人关心。统计学中,如果统计样本成正态分布,那么大约70%的样本处于分布峰值加减方差的区间内,高于方差的样本数量约16%,近似的可取15%。可以以此为界,股票少到只有顶端不到15%的人参与的为小盘股。则20万的15%为3万,以中国股市大多数股民一般平均每人每只股票持股不到1000股计算,为3千万股。所以,标准的中型盘子为3千万股左右,可以粗略的估计为2-5千万,2千万以下为小盘股,5千万以上为大盘股。类似的,超级大盘股的标准应为可以供应85%以上的人,20万的85%为17万,估算为1.7亿股,放宽一些为2亿股以上,即中国股市上2亿以上的盘子为超级大盘股,定价会明显偏低。当然,以后随着中国股市的发展,以上估算用到的参数会发生变化,小盘股大盘股和超级大盘股的概念也会发生变化。

3.2.3.流通盘对走势的影响
同样业绩下,流通盘小限制了参与交易者的范围。对两只业绩相同的股票,大盘股定价低,使心理定价偏低的人也能买到,小盘股定价高,只有愿意接受较高价位的人才能买到。这使得参与者的群体的性质会略有不同,影响股票走势特性。
同样市值下,盘小价高的股票,参与者范围受限制。股市交易是以“手”为基本单位的,股价越高,每手的价钱也越贵,这会限制参与者的范围。极端情况,如美国股市上巴菲特控制的柏克夏公司,股价高到上万美圆,只有富人才买得起。中国股市上,也有很多散户不喜欢买20元以上较贵的股票,而喜欢10元以下的股票,因为资金少,买贵的股票买的太少。
盘子大小还影响股票的流动性,同样市值的股票,盘子大,“手”多,每单位的价钱低,相当于在流通时颗粒细,流动性就更好;单位价钱高而盘子小,则分成的颗粒大而少,流动性下降。一般而言,流动性大,参与者多,会增加坐庄控盘的难度,减少走势中的人为痕迹,走势越自然越稳定;流动性小则人为影响大,越容易出现忽涨忽跌和跳跃性走势。所以,大盘股容易走成弧形反转,而小盘股容易走成V形反转;大盘股在分析其走势时应该多考虑群体心理动力学的影响,而小盘股应该多考虑人为因素的影响。

3.2.4.小盘股控盘容易,大盘股控盘难
所谓控盘是说庄家持有一笔资金以短炒的方式进进出出,其买卖保持平衡,只通过把握买卖节奏影响和控制股价。控盘难度大小决定于未锁定筹码的绝对规模,未锁定筹码多,则参与者人数多,人多则想法多,控盘困难,这和任何活动都是人越多越不好组织是一个道理。通过锁定筹码减少外面筹码的规模可以使盘子变得容易控制一些,但大盘股上即使这样做了之后留在外面的股票仍会很多,不好控制。比如,对一只1亿股的盘子,庄家已经锁定了70%的筹码,但外面仍有3千万股未锁定。另一只天生只有1千万的盘子,即使不锁定筹码,外面的筹码规模也比前者少,控盘难度比前者锁定70%后还低。如果这只股也锁定70%,则外面只剩下3百万股,如果按平均每个人10手计算,则只有3000人参与,如果每天有10%的人参与交易,则只有300人,相当好控制了。而前一只股票要达到同样的程度需要锁定97%的筹码,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大盘股由于盘子不好控制,只能炒;小盘股可以实现绝对控盘,适合做。炒就是短炒,不锁定太多筹码,也不炒到太高,随着人气,拉起来就放手,一波一波有节奏的炒,类似于垃圾股的炒法,操盘手管这叫竹筒倒豆子的炒法。做就是做价值发现,低位收集大量筹码锁定,实现绝对控盘,拉到较高位置出货。小盘绩优股可以用通吃的手法炒做,而大盘绩优股,即使业绩再好,也只能是一波一波炒,就算最终可以走成长期上升通道,从走势中也可以明显看出庄家进出的节奏,感觉到盘子震荡的力量,而不可能没有力度的往上飘。所以,盘小和绩优是连在一起的,在同样业绩的情况下,盘小的因素会使走势偏向于更典型的绩优股,而盘大因素会使走势偏向于垃圾股。
庄家锁定大量筹码,市场上流通筹码变少,中大盘股可以暂时变成小盘股。如果有一个资金较少的机构或资金较多的大户,这时可以短期的做一把庄。不过这种“小盘股”只是市场瞬间形成的,情况稍微一变就不成了。而且这种股背后如果有一个大庄家锁定了大量筹码,好比“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大庄家随时可能出手管你。所以,只有在庄家无法出手的时候才能这样做,只有在超跌的时候才有这种机会。当超跌到CYS低于-20,即短线客已经亏损20%的时候,此时筹码都被锁定在上面,不怕庄家继续打压,他打压也不会有人跟着杀跌,他打出去的筹码反倒可能收不回来。此时,临时小庄突然出手帮他控盘,从他口里抢几只小虾,他也没有办法。

4.怎样利用人气

孙诚先生提醒我注意到一个市场现象,他说:“庄家实现高位派发很容易,关键是造成市场关注。造成关注很简单,就是成为市场明星,拉涨停板可以引起市场关注,大跌停板也可以造成市场关注,放巨量还可以造成市场关注,就是慢慢走不会被关注。只要被关注,参与的人就多,就会有几个头脑发热的人不嫌贵,于是派发就成功了。不怕头脑发热的人比例低,只要关注的人足够多就行。所以,庄家进货一定是怕引起市场关注,而出货则一定要尽量引起市场关注。”
这个思想可以用正态分布模型很好的说明,我们假设社会群体对一只股票的价值估计是有一个基本稳定的评价的,表现为分布区间和形态基本不变。但是,仅仅由于参与者多少的不同,股价就会上下波动,因为股价的数量是一定的,参与者较多时,同等分布形态下,从上向下数到足够买入者时股价必然比参与者少时高。所以,股价会随市场的冷热变化而周期性的涨跌变化,不需要其内在价值有任何变化。这也就是股市热时股价高股市冷时股价低的原因所在。所以,股价的运动可以分为三种基本运动,1,股票内在价值的变化引起市场群体的股票价值心理感觉分布变化,造成股票价格的系统变化。2,股票内在价值不变的条件下市场冷热变化引起的股价周期性涨跌。3,消息刺激下股价的短期波动。

5.怎样分配坐庄资金

庄家的坐庄资金可以分为两部分,一块用来建仓,在底部打进货,拉高后出去,中间一段空间是其净获利,庄家赚钱主要靠这部分资金;另一块用来拉抬和应付各种突发性事件,可称做控盘资金。
这两块资金的作用不同,使用方法也不同。建仓资金一般需要提前进,建仓后还要等待时机,从建仓到完成拉抬中间时间长短不确定,要看市场状况而定,所以,这部分资金要以自有资金为主,建了仓不管捂多长时间都没关系。庄家拉抬要等到天时、地利、人和配合才行,要等待寻找时机,机会出现,果断动手。一旦启动,一般在十几天之内就可以完成拉抬,以后就开始出货了,一个月内拉抬资金就可以出来了。拉抬资金只是短期使用,可以在拉抬时临时借来,拉抬完成就可以还了。控盘资金的另一部分是用来应付突发性危机的,就象打仗要保留预备队一样,这笔钱平时是不能轻易动的,只有在出现危机时才能动用;庄家手里如果没有这笔资金就会很不安全,一旦出现意外无法应付,可能使整个炒做失败,带来重大损失,所以,这笔资金一定是庄家自有的,可称为预备资金。
拉抬资金和预备资金统称控盘资金,控盘资金以持币为主,建仓资金以持股为主;控盘资金以短线操作为主,建仓资金以中长线操作为主。两笔资金如庄家的两个拳头,相互配合,有章法地打击市场。
庄家在坐庄时要根据情况决定如何分配这两笔资金。一般而言,越有长期投资价值的公司,庄家建仓越多,投资价值变小,庄家建仓也相应变小。庄家建仓多,锁定筹码多,外面流通筹码少,则盘子好控制,分配在控盘上的资金可以少一些;庄家建仓少则盘子不好控制,相应的控盘资金必须多一些。两个极端情况是绝对绩优股的通吃炒做和垃圾股不打底仓的快进快出。前者庄家把几乎全部资金都用来建仓,外面的筹码很少,已不需要控盘,只留很少的控盘资金就够了;后者则几乎全部资金用做控盘,不打底仓,靠一拉一砸中间拼一个缝获利。
影响庄家资金分配的另一个因素是庄家的资金背景,庄家是否有方便的融资渠道做后盾。如果有条件融资,庄家就可以多一些拉抬资金,拉抬可以猛一些,但持续时间短;如果没有条件融资,则庄家只能靠自有资金炒做,庄家可能会多分一些资金用做建仓,而拉抬资金就会不宽裕。这种股上涨时显得力不从心,要使用技巧,借助大势,一点一点往上拉。但由于是自有资金,可以长期持续的拉抬,形成慢牛走势。
还有一类超级庄家,资金多到必须同时做几支股票,这时,他们可以“分散建仓,集中拉抬,轮番炒做”。先分别在几支股票上建好仓,然后以一笔拉抬资金,一个一个拉上去再撤出来,形成轮番炒做。这笔拉抬资金和总的建仓量比起来是比较少的,所以资金利用率比较高。如果是小庄留这么少比例的拉抬资金就会感觉力不从心,但对超级庄家来说,这笔资金的绝对值并不少,他可以集中使用,对其中任何一门股来说,拉抬资金都足够充裕,炒做起来如同大力士身大力猛,三下五除二就把盘子拎到了高空,然后把拉抬资金一撤,换手又去炒别的了。拉抬资金撤出时难免会引起一些震荡,但庄家不在乎这一点空间损失,因为拉抬时已经打出富裕来了。拉抬资金撤出后建仓资金再慢慢出。这样在一轮行情中,一笔拉抬资金可以拉起几支股票。这种庄家做起来就颇有些组织战役的味道了,先做谁,后做谁,由谁来启动拉抬,由谁来跟进,由谁来掩护撤退等等。这种拉抬必然比较快,因为拉起来以后还要撤出来去拉下一支。跟上这种有实力的庄家是最好的。

6.庄家资金分配和股价走势的关系

庄家如何分配资金决定了股价的走势。筹码锁定多的股票,庄家不利用短期波动挣钱,所以没有短线的暴涨暴跌,盘面上没有力度的小阴小阳没有震荡的走,盘子显的发飘。庄家不打底仓的股票,由于把全部资金用做短线炒做,故拉抬资金充裕,涨得迅猛有声势;但“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来得快去的也快,经过一段长时间再看,则涨涨跌跌在原地没动。到是前一类短线涨跌并不迅猛的股票,一段时间下来,可以累积相当大的涨幅。
大部分股票处于中间。庄家的最终目的还是要把价格炒上去,但由于控盘能力受限,所以不能直接拉抬,而要采取一些技巧调动市场力量,借力使力,才能以少量的资金把盘子拉上去。所以有时盘面上会出现相当标准的技术形态,这是在号召大家跟着抬轿。
庄家建仓量不同也决定了股票最终的目标位,前面曾经讨论过,随着股价上涨,未锁定流通市值变大,控盘困难增大,限制了庄家炒做的最高目标位。如果锁定筹码多,庄家可以向上打开较大空间,目标位可以高一些;如果建仓少,则目标必须低一些。那种建仓较少目标位也较低的庄家,靠建仓仓位获利受限,而控盘上分配了大量资金不能白白操作不获利。这种股票就会成震荡向上的走势,庄家不仅要挣大钱还要利用每一次震荡挣钱。
总的看,庄家仓位情况和走势关系是这样的,庄家锁定的筹码多,则短线波动少,上涨平稳,以中长线趋势为主,上涨空间大;庄家建仓减少,则上涨过程中短线震荡成分增加,中长线上升趋势趋缓,边震荡边上升;庄家仓位更少,则以短线震荡为主,长期看来根本不上涨。对不同性质的庄家要采取不同的策略对付。

第三节.坐庄手法解盘

1.怎样打压

1.1.为什么在下跌之前经常出现拔高
观察大盘和个股走势常常发现在见顶之前出现一次快速拔高的动作,然后开始一路下跌。在指南针证券技术分析体系中把这种走势称为疯牛行情,疯牛出现往往预示一轮行情的结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疯牛走势之后一般很快出现下跌,价格在顶部呆的时间很短,对散户来说,这是一个不错的获利机会,但对大资金来说,是不能指望在这个价位上出太多的货的。所以庄家指望把货全出在这个位置是不现实的,把仓位都留到这个时候是危险的。涨的过程中拉抬是需要花钱的,如果在顶部没有充分出货,就只好在下跌过程中出货,而一下跌买盘会变少,还可能出现其他人跟庄家抢着出货,出货变得更困难,这样对庄家来说是很不利的。
再进一步观察,很多庄家股票在拔高前会先出现一段横盘或上涨趋缓的走势,细致观察可以看出庄家在这一过程中已经有出货迹象。所以,庄家在最后拔高之前已经出了相当多的仓位,到拔高时仓位所剩不多,拔高不拔高其实庄家都已经收回了大部分利润。所以,拔高在获利方面的作用不是重要的。
其实,此时拔高更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打压,所谓“千拉万抬只为出”,出货是坐庄的中心问题,只要有钱谁都能买股票,谁都能把价格拉上去,但会进不会出是挣不到钱的,所以,出货才是坐庄最见水平的地方。比较稳妥的做法是在涨到头之前,还留有相当大的上涨空间时就出去,这就是为什么在拔高之前庄家已经开始出货的原因。庄家理想的出货是在出去以后,价格仍然跌不下来,这样庄家可以走的比较从容。留下一定的上涨空间就可以有这个效果,因为买股票是认为未来还能涨,既然还有获利空间,大家拿了股票认为未来一定能涨,就不会急于抛出,这样就不会下跌,使庄家可以从容出货。但当庄家的货出的差不多时就不是这样了,股价跌不下来,则庄家不能重新建仓炒做,而且留下的空间多了,对庄家来说是资源没有充分利用,庄家也不甘心。所以,庄家的这一次拔高有两个目的,第一是为了利用这个空间在高位上把一部分货出个好价钱;第二是为以后的打压做准备。这时,由于庄家前期已经出了一部分货,控盘能力下降,而且处于高位,价格是不稳定的,不可能稳扎稳打的一步一步推进。庄家此时以出货为目的,拔高时也要尽量节省资金,所以此时的上涨常常是快速的拔高。快速的上涨可以引发冲动的跟风盘,拉起来比较省力。而且,由于持续的时间短,就算当时的成交量比较大,但总的看花的钱仍然比较少。由于高位难稳,所以,要快拉快出,在高位不知道什么地方停下来突然开始下跌。拔高也是打压的准备工作,因为在留有余地的价位出货之后,价格跌不下来,这时就算价格已经偏高,但只有下跌的势能,没有动能,有下跌的潜力,但不一定能转化成实际的下跌,而且价格可能长时间维持在高价位下不来。怎样打压行情呢?关键是制造下跌动能。就是先让价格涨到头,达到其极限,达到一个明显的高位,让市场上人人都认为这个价格不合理,然后物极必反,下跌的动能就可以出现,价格就可以很容易的被打压下去了。
拔高走势,既是为了做价格赚钱,也是为了启动打压。所谓“意在剑先”,动作上还是在向上拉,但意识上已经开始向下动作了。所以,做庄高手不仅要“进的来出的去”,还要“拉的起来打的下去”。真的把价格玩弄于股掌之上,把股市变成一台压钱的机器,一圈一圈,周而复始,永无休止的从中压出钱来。

启动下跌的另一种方法是用圆弧顶缓慢启动,利用在顶部的时间的延长,逐渐让人失去信心,卖盘逐渐的越来越多,在图形长形成圆弧顶走势。逐渐形成正反馈效应,最终在某一个时刻超过临界点,开始快速下跌。
用哪种方法启动下跌要根据市场情况而定,同时也看庄家的爱好。只要自己心里有数,到行情走到时就容易及时反应过来,不至于吃大亏。

1.2.为什么鸡犬升天行情到头
每轮行情的开始往往是由绩优股起动的,因为这时候市场人气不旺,大众尚在犹疑观望中。此时,垃圾股庄家除非有特别的利好,否则一搬是不敢出来炒做的,需要一批真正有号召力的股票出来把行情带动起来。堪当此任的是绩优股或有题材的股票。
行情展开后,各路庄家都开始活跃起来,纷纷出来拉抬自己手中的股票,市场一片繁荣,此时垃圾股也借大势开始拉抬,共同形成了大盘的上涨。
绩优股炒起来可以在高位站住,即使已经炒的价格较高,庄家已经完成了出货,但持股人一般总是抱着希望,只要行情还没有开始暴跌,绩优股一般是不会出现杀跌现象的。也就是说,虽然具备了下跌的势能,但还不具备下跌动能,不能转化为一轮真正的下跌。如果没有启动力量,它会长时间维持在高位。
要把下跌势能转化为动能需要有人来启动下跌,适合担当起此任务的是垃圾股。因为垃圾股在高位站不稳,把垃圾股炒上去相当于把大石头高高举起来,这时侯行情就走到尾声了。高高炒起的垃圾股是“牛市杀手”,这一刀杀下来,牛就给宰了。垃圾股庄家凌厉的杀跌出货如同大石头砸下来,带动大盘下跌,殃及绩优股,把下跌势能充分释放出来,展开一轮熊市。
所以,熊市要由垃圾股起动,而牛市要由好股票启动。

2.怎样拉抬

2.1.为什么很多股票在拉抬之前要先打压一下
可以观察到很多股票在启动拉抬之前有先打压一次的现象。如图。


在股价横盘过程中,庄家已经充分建仓,而且CYQ形成密集峰,表明筹码整理的很好,具备了快速拉抬的条件。然后,在启动拉抬之前,庄家进行了一次打压,然后开始拉抬。这种拉抬前的打压就象出手打人之前要先把拳头尽量收回来再打出去可以更有力,或者在把箭射出前要先把弓向后拉一样,可以帮助启动拉抬。
由于快速打压只是打下了价格,下跌过程并没有多少成交量,筹码都被套在上面,所以,在下跌一段空间后,抛压减少。这时很容易造成反弹,只要有较少的量一拉,就可以把股价快速拉起来。当股价又回到打压前的位置时,虽然价格和原来一样,但却有了一个上涨的惯性,引起了市场的关注,人气已被激活,这时继续向上拉抬就比平地启动要轻松的多了。

3.怎样派发

3.1.盘中出货的手法
第一种手法是上涨出货。在人气最旺的时候,庄家预先在上档埋好单,然后借助大势向好人气旺盛,一路带着散户向上吃。追涨热情不足时,庄家就亲自出马,大笔吃掉几个卖单,向上打通一段,等散户的热情被激发起来了,庄家就停手,让散户去吃。这样始终维持股价上涨,但实际上庄家买的少卖的多,在悄悄出货。这是在上涨中出货。
第二个手法是冲高回落出货。在开市后快速拉起来,这时由于盘中埋单少、阻力小、花的成本低,以后一个上午都维持在高位,中间可以制造几次向上突破的假象,做出蓄势待涨的姿态,这样在拉高和高位盘整阶段,都会有追涨盘。到下午的后半盘,开始打埋下的单子,一路向下吃,把盘中一天埋下的买单都给打掉,来不及撤单的散户都被派发了。
第三个手法是下压出货。在人气更弱的情况下,靠上涨激发追涨盘成本又高效果又不好,庄家不再做冲高盘整诱人追涨,而是开盘后小幅上拉,乃至不拉,仅通过控制开盘造成一个上涨,留出出货空间,然后就一路出货。盘中下档出现了一些买单,庄家就给货,下方买单打没了就停手,做出要反弹的样子,等下方积累了一些买单后再打下去。如此,一个价位一个价位的下压,充分利用每一段空间出货;而且控制下跌速度,稳定散户,不诱发恐慌性杀跌盘,这样散户的卖单仍以埋单卖出为主,庄家就有条件抢先出货。庄家在盘中基本上不做反弹,让犹豫不决填的较高的卖单都无法成交,而一路下压把所有的买单都打掉。
第四种方法是打压出货。当人气更稀薄时,庄家不再被动的等下方出现买单,而要在盘中制造快速下跌,然后制造反弹,诱使抄底盘介入;然后股价掉头向下,把抄底盘吃掉。只有打的足够深足够快才能引发抄底,但这样一来牺牲的价格比较多,而且会诱发恐慌性抛盘,使人气受到较大损失,以后承接力更弱,很难再出货了。所以,这是一种杀鸡取卵式的办法,庄家一般是不愿采用的。
庄家盘中采用什么方法出货,要观察市场人气状况,根据人气强弱不同和自己出货的决心,而采取不同的手法。从日K线上看,第一种方法形成阳线;第二种方法形成带上影线的阳线或阴线;第三第四种方法都形成阴线,但长度不同。

3.2.派发的战略思路
3.2.1.高位次高位横盘派法
这是一种最简单的派发方法,不需要什么操盘技巧,适用于有业绩支撑可以在高位站稳的股票。完成拉抬后,股价站稳在高位,庄家从容出货。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会慢慢承认这个股价,庄家不必刻意制造买盘,反正每天总会有几个人进行交易,庄家来一个给一个耐心派发,日积月累,慢慢把货出完。
股价在高位站不住时,拉高后下跌一段,在次高位上站稳,由于有过一个高点,次高位比较容易被人们接受,价格容易稳住。然后长期横盘,在这个位置慢慢把货出掉。
高位和次高位横盘出货,都是股价在高位从新定位,带有价值发现的色彩,所以出货手法上也最简单最温和。当股价上涨的炒做成分比较多时,股价在高位难以站稳,必然在短时间内完成出货,于是有了各种出货手法。

3.2.2.凌厉出货
这是出货手法的另一个极端,也是一种技巧性不太强,基本思路简单明了的方法。与长期横盘出货正好相反,其基本思路就是快,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让市场大众反应不过来,在人们还在犹豫措愕中快速完成出货,打市场一个措手不及。
怎样达到这一目的呢?第一庄家仓位要比较轻;第二拉抬要有声势,用持续猛烈的拉抬激起追涨盘,同时把卖盘给吓住,让人一卖就错,谁也不敢再卖;第三是需要有消息配合,用消息配合拉抬把追涨盘激出来把卖盘吓住。然后,经常在消息兑现的那一天,上涨突然停止,庄家义无返顾地全线出货,抛盘汹涌而出,把一日内的追涨盘抄底盘全部打掉,在日K线上往往形成一根光头光脚的大阴线。由于市场大众还在惯性追涨,买盘很多,庄家一律通给。所以,这一天的成交量往往很大,而且由于散户通过技术分析决定操作,反应终究要慢一步,大部分来不及跟着杀出,所以这一天庄家的出货效率极高。此种出货手法关键就在这一天。庄家在这一天内可以完成大部分仓位的出货,以后是继续掼压出货还是制造反弹庄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相机决定了。
这种派发手法极为凶悍、野蛮,是一种很原始的方法,因为它不凭借高级的技巧,只是凭借庄家控盘的优势,和散户通过看盘分析庄家动态天生会慢一拍的劣势。碰上这种庄家,就是精于技术分析的散户高手也没有办法,因为跟庄操作是庄出才出,而判断庄出是要时间的,这种手法抢的就是这一点点时间。所以,谁也不可能抢到第一出货点,被派发的人往往刚一买完就明白错了,但T+1规则卖不出去了。就差那么几分钟,庄家赢的就是这几分钟,散户水平再高也没办法。
好在实行涨跌停板制度后每日跌幅受限,庄家掼压出货最多也只有20%的出货空间,限制了这种方法的使用。

3.2.3.震荡出货
这是一种很自然的出货手法,庄家持仓比较高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凌厉杀出时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这种方法需要有大盘人气配合。庄家拉抬到一定位置,看人气旺盛,就借机开始出货。庄家出货,盘中卖压增高,必然会造成下跌。股价下跌到某一支撑位时,庄家就会出来护盘,因为再往下跌破支撑位人气就会受到较大影响。为了保住出货价格,也为了保住已经出现衰势的人气,庄家必须制造快速有力的拉抬,才能恢复散户的信心。同时快速有力的拉抬可以节省成本。出货和护盘动作交替就形成了震荡走势。
此时,股价虽然总体上不再上涨,但由于震荡剧烈,所以短线机会相当多。没有经验的股民看到股价暴跌之后又很快止住,而且出现有力的上涨,迅速回到前期高位乃至突破,会感到危险不大,希望还能再创新高。前期被扎空的股民这时还包有希望,希望能给自己一个机会在这轮行情中赚到钱,看到如此快速的拉抬以为机会又来了,于是疯狂杀入。因此,庄家得以暂时维持住人气、稳住卖盘、实现出货。
震荡出货的震荡周期如果达到几天或十几天,就会在日K线上形成经典的顶部形态,如头肩顶和M头等;如果震荡周期在三天以内,则会形成高位快速震荡的行情。高位快速震荡反应出市场心态躁动,行情在顶部维持的时间更短。如果股价以十几天的周期震荡两次,第二次是一个大的护盘动作把股价打到前期高点,就会形成M头;如果人气较旺,在顶部维持时间长,可以出现三次震荡,分别把股价打到前期高点,这样就会形成头肩顶或三重头。
判断庄家是否在震荡中出货的一个有用的线索是熊长牛短形态。庄家在一定区间内反复出货和护盘,由于出的多进的少,所以在走势上很容易形成熊长牛短的走势。下跌的时候速度较慢时间较长,这是庄家谨慎出货造成的,为的是利用有限的空间尽量多出一些货;上涨的时候迅猛时间短,这样拉抬可以节约成本。
另一个线索是看成交量和K线振幅。庄家大规模出货必然造成大成交量和股价的大幅度下跌,庄家护盘只能控制股价不跌破某个价位,但盘中的大幅震荡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如果持续出现带量震荡幅度较大的K线,则表明庄家在出货了。
震荡出货比较容易识别,很多掌握技术分析的人都可以逃掉。

3.2.4.整理形态出货
这是高位震荡出货的变形。庄家把高位的震荡出货形态做的象整理形态,让人以为他还要继续向上拉抬,持股者不急于出货耐心等待,自以为看明白的人继续建仓,等待突破。而实际上,这个形态是庄家凭借盘中的控盘技巧精心做出来的,每一天庄家其实都是出多进少,但利用市场人气和自己的控盘技巧,维持住股价不跌,且控制着盘子走出整理形态,这种假整理形态与真的整理形态很难区别。庄家仓位减少到一定程度,有时还真的做一次向上突破,再利用追涨盘把最后一批货出掉。这种出货手法技巧性强,是一种较温和的出货手法。由于在顶部停留的时间相对较长,技术分析高手有机会从容判断离场。
长期横盘出货法派给的是市场上最迟钝的一群人,人数有限,故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完成出货。凌厉出货法是谁也逃不掉,通通派发,出货速度快,杀伤面最大。顶部形态和整理形态出货是最常见的出货手法,技术分析高手有可能逃掉,杀伤面小一些。

第七章.看盘中的为什么

第一节.        走势图

1.怎样分析盘中走势图

股价走势的一般规律是盘子越大越长期的走势越符合群体心理的自然规律,适合从人类心理共同规律的角度去分析理解;盘子越小越短期的走势庄家的作用越明显,越应该从庄家的角度来分析。
以庄家的实力来说,一日内的走势,从开盘到收盘,是可以完全控制在手中的,要它涨就涨,要它跌就跌。所以,分时图的人为色彩是最强的,用波浪理论或趋势理论等偏向于群体心理规律的方法去理解分时图是不合适的。分时图完全控制在庄家手里,但庄家控盘不是为了好玩,而是要达到某种目的,从分时图中可以看出庄家的操作意图。
所以分析分时图的意义更重要的不是根据分时走势决定进出,而是根据一天的分时走势观察庄家在做什么,由此辅助对日K线的研判。至于利用分时图把握买卖点,是利用分时走势规律扩大获利的一种小技巧,只能在对各种盘中走势模式都有了相当了解的基础上使用,而且不应该成为研究分时图的主要目标。盘中的忽涨忽跌对大部分散户来说都是一种干扰,使人情绪冲动,盲目操作,如果没有能力做盘中判断宁可不看分时图。

2.怎样根据大盘盘头判断一天走势

作者发现大盘指数走势有一种规律。开盘40分钟左右,观察第一波的上涨和下跌,不管是先涨后跌还是先跌后涨,一涨一跌都代表双方交战了一个回合。从开盘到这一个回合结束,如果是涨,那么这一天大盘一般会收阳线;如果是跌了,那么一般会收阴线。准确率在80%-90%。
这种方法的一个不确定因素在于这一个回合的时间不固定,短的时候可以在20分钟之内完成,长的时候可能需要40多分钟,所以不能简单的以某一个时刻的价格计算。判断的方法要根据走势图看到形成完整光滑的一波,不能简单的看时间。
由于中国股市实行T+1交易,所以,这种方法一般不足以带来多少获利,但可以增加一点对股市走势的认识,在有些时候可以辅助人进行决策。
与此类似的是美国期货投机高手,四度空间理论的创始人,史泰米亚发现的芝加哥期货市场的一个规律:在每天开盘的前半个小时,经常已经创出了一日的最高价和最低价,在大部分情况下,以后一天的走势都不超出这个价格或不会超出很多,他就经常利用这个空间获利。观察中国股市的大盘走势,可以发现,也经常有在开盘后的一波冲高或探底中创出一日最高价或最低价的情况,这一规律在中国股市中同样也在起作用。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呢?原来,股市中一天的走势,从开盘到收盘是一个完整的回合,其间的每一段时间都有不同的特点,不可孤立的看待每一段走势。
刚开盘是盘子最轻最好控制的时候,因为刚刚开盘,很多人还想看一看没下单,盘中埋的单子比较少,向上拉用不了多少量就可以拉高一大段,向下打也用不了多少量就可以打掉一大段埋单。所以,这时候的盘子象是在无阻力的震荡,此时形成的最高价和最低价很容易成为一天的最高价或最低价。开盘后随着交易时间延长,盘中陆续沉积的埋单变多,以后如果想冲破开盘时的最高最低点必须有更大的力量参与进来才行,除非有人肯花力气打压或拉抬,如果仅按一天内的盘中走势规律,则应该是很难创出新高或新低,就算创出了也会被沉淀的埋单阻住,不会涨跌太多。
盘头盘子很轻,此时被动盘大多还在观望,盘中打压和拉抬都很容易,可以相对较少的成本对价格造成较大影响,所以,此时正是庄家发布盘中信号和进行盘中对话的最好时机,尤其是那些有能力影响大盘的庄家们,更要在这个时候说说话,表示一下对今天走势的意见。
一涨是多方在说话,显示一下他们做高的决心如何;一跌是空方庄家在说话,也显示一下他们做空的决心如何。一涨一跌,多空双方各攻了一轮,交战一个回合,双方都表了一次态,显示了一下决心和实力,以后一天的混战开始展开。以后多方主力和空方主力在操盘时都会参考盘头这次试探性接触的结果,所以,一天走势往往与盘头这一回合的结果一至。这就象在古代两军对阵,在士兵们开始混战撕杀之前,双方战将先出来打上一阵,这一阵的输赢对以后士兵的士气和最后战斗的胜利是有影响的。

3.怎样理解开盘和收盘

庄家控制一日内的盘中走势,最重要的是控制开盘价和收盘价。因为股民一般都习惯于看K线,在日K线上,K线的实体很明显而上下影线不太明显,所以,控制住一天的开盘和收盘就控制住了日K线的大轮廓,就可以让日K线走成庄家要的形态。
一天走势中控盘效果最好的是控制开盘价,因为开盘时参与交易的人少,用较少的钱就可以把开盘价给控制住。而开盘又是一日行情的出发点,如果庄家想出货,可以控制开盘高开,这样只用很少的资金就可以给一天的出货开出空间;反之,如果想进货也可以先低开,给一天的进货开出空间。所以,高开低走和低开高走是经常出现的走势。
开盘价的影响主要是在盘中,收盘价则可以影响到以后的走势。庄家常常通过控制收盘价给第二天的走势埋下一个伏笔。一般,如果前一天的尾盘是上涨的,则第二天顺势高开上摸的概率大;如果尾盘是下跌的,则第二天常常顺势低开下探。
控制收盘还可以起到掩盖一天走势的作用。比如整个一天都在逐级下跌,庄家一个价位一个价位的出货,到尾盘时可能用几个大单子把股价迅速拉起来,在日K线上会形成一个实体不长但带有长长下影线的阴线。这样可以给每天看日线的人造成一个下跌并不太多的印象,为明天继续出货创造条件。类似手法用在吃货时则形成一个带长长的上影线的阳线。
如果在日K线上出现这种长长上影线的走势则给了人一个很好的短线获利机会。因为上影线所摸到的一段空间中的筹码其实已经被吃光了,以后不出两三天这段空间就会被收复。第二天一般还会有低价买入的机会,虽然上涨空间不大,但时间短,成功率也比较高。不过一旦这段上影线空间已经给了,这个上影线也就利用完了,以后有没有更高的价格就不一定了。
收盘价控制起来一般比开盘价难,因为盘中沉积了大量单子,要把价格打到某个价位就要真的把这些单子都打掉,这是要花成本的。所以,庄家在控制收盘时要先看看盘中埋单的情况,把预先的操作计划和盘中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灵活决定。
控制收盘价的操作一般在收盘前二十到四十分钟开始,特别是最后的十到二十分钟,人为控制价格的痕迹常常非常明显,而且是越到后来争夺越激烈,和一天的走势比起来,这段时间的波动往往比较大比较剧烈,常常发生突然的逆转。收盘前四十分钟,此时开始控制收盘价时间还嫌早了点,因为后面还有时间走两波,现在打出的价格最后多半不算数;但有时在走势上已开始出现人为的痕迹。收盘前二十分钟,时间差不多了,但此时开始,最后十分钟还有时间被人再扭转一次。收盘前十分钟控盘操作不能再晚了,要做此时就要开始做。最后两分钟,是争夺收盘价最激烈的时候,因为此时把价格打到哪里,下面对方将没有时间还手,最后一笔,打到哪就是哪,这是控制收盘价最关键的时刻,常常有很戏剧性的走势。

第二节.成交量

1.成交量的意义

成交量代表了一天的交易量,一笔成交,一般都是一方先挂了单子等着,另一方把它吃掉,正赶上双方同时下单成交的机会很少。先挂单等着的是被动盘,后打单吃掉的是主动盘。如果没人挂单,庄家在盘中再怎么上下振荡也没有成交量,所以被动盘决定了成交量的上限;如果没有人主动的去吃掉被动盘,人们都挂单等着,那么是无法达成成交的,成交量的实际大小主要决定于主动盘的多少。所以成交量大意味着主动盘比较多,被动盘也比较多;成交量少则主动盘较少,但被动盘不一定少,可能有大量挂单不能成交。
主动盘和被动盘是在同一个市场上,二者是正相关的。所以,主动盘多被动盘一般也多。但二者并没有固定的比例关系。主动盘中庄家操作占的比例比较多,而被动盘中散户占的比例比较多,这是两个不同市场群体的不同操作习惯造成的。所以,可能出现被动盘大量挂单但实际成交并不多,和挂单的虽然不多但都能成交的情况。
股价在主动盘的推动下运动,就好象战斗双方在争夺阵地,主动盘多好比战斗激烈,必然推动股价剧烈震荡。所以成交量与日K线的振幅是有相关性的,成交量大必然推动价格剧烈震动,使日K线振幅加大;反之,如果 K线上没有一定的振幅基础是不可能形成大成交量的。
主动盘分多方主动盘和空方主动盘。如果主动盘以多方主动盘为主,则一日行情的走势以上涨为主,日K线一般为阳线;如果以空方主动盘为主,日K线一般为阴线。
每一次交易意味着有两个投资人在交换立场,卖出的一方由多方阵营加入到空方阵营;买入的一方由空方阵营加入多方阵营。成交量大表明投资人的阵营变换频繁,也就是说市场总体的心态不稳,看多看空的矛盾分歧较大。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一个人的思想是市场整体思想的缩影,在市场上有人在买有人在卖,反映在每个人的思想上则表现为看多看空的理由相互交织、相互矛盾的复杂心理。市场上实际进行买卖的人实际上相当于客观存在于市场上的看多和看空理由的代表。所以,市场剧烈震动,成交量大的时候也就是每个人心中最矛盾、躁动、不稳定的时候。

2.为什么底部成交量少顶部成交量大?

股市上买盘和卖盘是不对称的,简单的说买盘随时间变化,卖盘随价格变化。人们之所以愿意买股票是预计其未来会上涨,所以当人们情绪乐观时会积极买入,看淡后市时则不会买入。所以,买盘的消长主要决定于消息面和人们情绪的周期性变化。而卖盘的变化则受价格的影响比较明显,一般规律是价格高则卖盘多,价格低则卖盘少,另外还和持股人的建仓成本分布有关。买盘有时也会受到价格的影响,如暴跌之后的探底反弹就是由于低价刺激了买盘,造成股价上涨,但这样形成的买盘很有限。由于,高位卖盘多,低位卖盘少,造成了顶部成交量大底部成交量小。
所以,股价的运动可以从纵横两个方面来分析。纵向是股价,对卖盘影响大,到哪个价位就会有相应的卖盘涌出来,指南针软件的CYQ指标可以清晰的显示出各个价位上潜在卖盘的分布情况。横向是时间,对买盘的影响大,市场情绪随着时间而起伏波动,使得买盘消长变化。买盘和卖盘相互对抗,平衡点就是股价。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股价运动这样分析。潜在卖盘一层层堆在那里如同岸边的沙丘;买盘忽来忽去吃这些卖盘就象一波一波的海浪涌上沙滩在侵蚀和重塑着沙丘;股价就是每个时刻海浪的前沿,它既决定于海浪的力量也决定于沙丘的形状。

3.为什么说“有量就有庄”

股市中有句话,“有量就有庄”。意思是说,凡是有量的股票必然有庄家在里面活动,因为,没有庄家在里面活动就做不出那么大的量来。事实上,完全没有庄家的市场交投必然非常清淡,这种情况在底部庄家开始建仓之前有时会出现。因为从建仓到拉抬出货,庄家显然都在控制着盘子,下跌过程中庄家又在砸盘,所以,一路上都有人在管着盘子,真正完全没有庄家活动的市场一年到头没有几天。只有在庄家停止砸盘,股价自然下跌触底,庄家还没有开始新一轮建仓的一段时间,盘子才有机会处于完全没人操纵的真空状态。这也就是市场上人气最散淡,成交量最小的状态。观察此时的分时图就可以理解什么叫散户行情。此时的成交量很小,股价上下起伏很小,而且没有任何惯性和力度,呈完全随机的小幅波动,就象水面上飘着的一根绳子,软软的浮在那里。这种行情在日K线上就是成交量很小的小阴小阳线。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散户从总体上看属于被动操作,在买卖时喜欢埋单或在现价位附近报单,即使偶尔有几个人填的高一些低一些,由于量小,而且是一笔,不可能持续的造成价格涨跌,所以股价不会剧烈波动。有庄家开始操作后,成交量就会放大,因为庄家以主动操作为主,尤其有的时候为了号召散户,会故意的制造迅速的涨跌,带动散户的跟风。价格涨跌的过程中沉积的埋单都可以成交了,而散户跟风的操作更会进一步造成成交量放大。所以,成交量就是庄家在盘中活动搅和出来的,如果没有庄就不会有那么大的成交量。
所以,通过成交量的变化可以看出庄家操作的节奏。成交量从小变大,表明庄家的活动在逐渐变得活跃起来,庄家开始每天呆在盘中频频交易,称做庄家“进场”。成交量从大变小,表明庄家的交易量开始变小,庄家在“离场”。成交量比前一天突然放大,表明这一天有庄家突然进场操作。
成交量只揭示了庄家在场内的活跃程度,并没有直接说明庄家的进出动向。但从炒做的角度看,庄家进场表明庄家在炒一门股票,必然伴随着人气渐旺,价格上升,也就是拉抬过程;庄家离场人气转淡,价格下跌。所以,根据成交量的变化把握庄家操作节奏,可以进行中短线随波逐流高抛低吸的操作。

4.为什么说“庄家以主动操作为主,散户以被动操作为主”

什么是主动操作和被动操作呢?比如一只股票,盘中买入价9.8元,卖出价9.82元,主动性买入就是填一个9.82元以上的买单,主动的吃9.82元价位上的卖盘,成交价还是9.82元;主动性卖出就是填一个9.8元以下的卖单,打掉9.8元上的买单,成交价还是9.8元;被动性买盘和卖盘就是填比9.82元更高卖单或比9.8元更低的买单,提前排队等着,如果以后价格打到了这个位置则能够成交,如果打不到这个位置就白填一张单子,不能成交。显然,必须有主动性操作存在股价才可能出现波动,如果只有被动盘,则买卖价两边挂起很多单子,但谁也成交不了,只有打在买卖价之间的单子之间能够成交,但不影响价格,价格还是横在那里不动。
散户并不全是以被动操作为主,有时一些认定行情将上涨或下跌的散户也会主动的买卖;庄家也不全是主动性操作,有时,庄家会在一定价位上横上一个大卖单,人为的压住价格,或在底部横上一个大买单护盘。但总体上看,仍然是庄家以主动操作为主,散户以被动操作为主。
为什么这么说呢?打一个比喻。比如两个人在黑暗的房间中格斗,其中,一个人戴了夜视镜,能看清对手;另一个人干瞪着眼,漆黑一片,什么也看不见。现在想象你站在旁边,也戴着夜视镜看他们两个人打,夜视镜很小,是戴在眼睛里的,从外表根本看不清谁戴谁没戴,问你能不能仅仅根据两个人的动作判断出谁戴了夜视镜谁没戴夜视镜?显然是可以的。戴了夜视镜的人必然动作利落,没戴的人必然有些摸摸索索,动作迟疑,就算有时也会有极快的动作但也只是乱打一气,没什么目标。当然,如果这个没戴夜视镜的人是个有听风识暗器功力的武林高手,则另当别论。此时,两个人的动作都会相当利落,不过仔细看还会看出差别来,这个靠听风出招的高手,必然时时保持警觉,但并不动,要等待对方先动,判断出其方位,才会出手;而戴夜视镜的人则会悄悄的向对手潜进,选择适当的位置和角度再突然出手。显然,没有夜视镜的人终究是有些吃亏,他要想赢只能靠反应快,出手准,还得看对手的功力是不是比他差了一大截,动作没他快,出手没他准。
散户和庄家相比,庄家有信息优势,相当于戴着夜视镜,散户相当于那个没夜视镜的人。从动作上看,必然是庄家动作利落,散户不是摸摸索索就是乱打一气,埋单操作就是一种摸摸索索畏首畏尾的表现,盲目的杀进杀出则是乱打一气。乱打一气要耗费体力,频繁的杀进杀出要赔手续费,都不可能成为持久的办法,所以,总的看,必然还是散户以被动操作为主,庄家以主动操作为主。
散户被动操作并不仅仅是一个操作习惯的问题,而是散户信息劣势的处境所决定的,要根本改变这种操作习惯只有提高他们对行情的研判能力,只要对行情的判断能力提高了,人们会自然的变得操作主动。那种精于技术分析,能从盘面走势看出庄家动向的散户高手,相当于有听风辨暗器功力的武林高手,他们也是动作利落,以主动性操作为主的。散户天生的有仓位小动作快的优势,庄家虽然看得清楚,但仓位大动作慢,相当于功力比散户差了一截,所以,散户高手是有条件打败他的。


第八章  操作策略

1.猎豹出击

股市博弈一定要先找到弱者,先找到输家,根据他的特点制定赢他的计划进行操作。那么,怎么去寻找输家呢?市场由几千万股民组成,茫茫人海让人不知所措。这种局面有点象猎豹在狩猎羚羊时遇到的情况。猎豹狩猎羚羊时,羚羊的尾巴的腹面是白色的,当有食肉动物捕猎的时候,羚羊习惯于翘起尾巴把鲜明的白色亮出来一晃一晃的跑,一群羚羊一块开始奔跑。这时候狩猎羚羊的食肉动物很容易被眼前这一大片白花花的尾巴搞乱。如果斜刺里突然有一只羚羊奔过,它的距离比猎豹一开始盯住的羚羊更近,但它的方向可能和猎豹正在奔跑的方向不一至。这时候,如果猎豹放弃了原来的目标而去盯住这个看似更近一些的目标去追,由于中间动作的迟疑和重新调整方向的时间,实际效果必然还不如追逐原来的那一只,这样三换两换猎豹可能就什么也捉不着了。所以有经验的食肉动物都明白,在捕猎的时候一定要预先看准一个目标然后穷追不舍,不受中间的其他目标所干扰,这样才更容易取得成功。也就是说,要想捕猎成功,先要把猎物盯准,这和我们说的先要找到输家是同一道理。猎豹面对一大群羚羊他的办法是挑出最弱的一只作为猎物猛追。也就是说在猎豹和羚羊这场竞局中猎豹只选取一只羚羊作为目标进行博弈。多方竞局被简化成了猎豹和一只羚羊间的追逐和逃跑关系。
这种方式对股市操作也是有一定指导意义的。在股市中有的人只做少数几支自己熟悉的股票,对自己不熟悉的股票根本不碰。这就相当于猎豹的办法只跟股市中的少数庄家玩而不被众多庄家所扰乱。  
股市博弈的复杂性主要是由于参与者众多所造成的。只和少数庄家玩的好处是可以深入细致的研究这些庄家的特点。而把握其操作规律比较容易获得成功,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用有限的精力研究有限的几支股票可以研究的比较透,如果精力过于分散,研究的股票过多,就可能研究不透。培养炒股水平也应该是先从一只股票作起。深入研究一只股票把他分析透分析精再逐渐增多,事实上股市中的成功者往往是很懂得这个道理的。比如沃伦·巴菲特就永远只做少数他看懂的股票,而对那些虽有高回报高涨幅但是他无法预期和把握的股票他永远不碰。再如庄家在进行操作的时候,显然也应对自己坐庄的这只股票非常熟悉,对和自己玩的这一个散户群体非常熟悉,而庄家的地位客观上限制了他只能玩少数股票,这也是使得他取得成功的因素之一。散户的地位使得他可以随时进出市场上任何一门股票,但结果就是被市场上东一只、西一只的股票的涨跌搞乱,反倒不如踏踏实实只做一门股票的好。
猎豹思路的另一种运用方法是只吃几种形。就是认准几种自己最了解、最有把握、最会做的情况,可以是形态也可以是别的,专吃这一口。在所有股票中寻找这几种情况,不出现就不做,别人涨的再好与我无关,我不认识它,这笔钱不该我挣。这种方法筛选的工作量很大,比单做几只股票要辛苦多了,而获利也可望比单做几只股票大。
凡事“欲有所为先要有所不为”,不管是只做几只股还是只做几种形态,都是自觉的有所不为。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只有限制了自己的欲望,把能力收束在一定范围内,才可能在这些方向上有较好的发展。


2.股市隐者

庄家在一只股上建仓之后,可以长期不拉抬,用漫长的等待折磨跟进者,直到他们放弃才开始拉抬。如果有一个耐心和意志超人的人,在发现一只股上有庄之后既不急于跟进去坐在轿上等着抬,也不放任不管,而是不急不燥亦不放松的每天坚持观察它的动向。直到早坐进去轿子里的人坚持不住已经下轿走了,他仍然不动声色的坚持观察着,只要被他发现,庄家的任何努力都无法使他放弃,不管多长时间也一直等着,直到庄家开始拉抬的一瞬间,他才突然抢入。这样一个人就象武侠小说中的冷血剑客一样,将是庄家最可怕的敌人。急急忙忙坐上轿的人庄家并不害怕,因为他们在明处,庄家有的是办法折磨他们。这个既不上轿又在一边牢牢盯住不放的人才是最可怕的,因为他们平时并不操作,在市场上是无形的,庄家既无法对付他又无法发觉他的存在;而他又是无所不在的,随时可以在关键的一刻在任何一支股票上现身,显示他的力量、智慧和存在。如果市场上有这样一批无形而又无处不在资金出没,那机构老总们夜半梦醒的时候一定会觉得脊背发麻的。
这就又遇到了什么是股市的参与者的问题。那些把钱买了股票的人当然是股市的参与者,而那些拿着钱不动但时刻观察着股市的人也是股市的参与者,是股市上的真实存在,但是一种无形的存在。所以参与股市有两方面的含义,投入资金参与和持币观望的参与。那些拿着资金冷静的寻找机会的股市高手就象是“藏于九地之下”的隐者,一旦抓住机会就会突然现身“动于九天之上”。一击之后,又迅速脱离,重新回到持币状态等待下一次出击,不给人以攻击自己的机会。

3.游击战、运动战、阵地战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高瞻远瞩的论述了抗日战争的形式和正确的战略方针。其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是提出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中国军队的作战形式将由游击战转化为运动战,并在决战阶段转化为正规战。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战场上没有经历明显的三大阶段战争就结束了。如果没有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军队独立抗击日军,要想打赢抗日战争就会出现明显的三大阶段了。
三大阶段在抗日战争中没有机会充分实现,但把抗日战争与后来的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联系起来看,则完整的展现了这三大阶段。抗日战争中,共产党军队的主要作战形式是游击战;解放战争中最主要的作战形式是运动战,后期出现了阵地战;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最主要的作战形式是阵地战。
事实上,三大阶段的划分的指导意义不局限于任何一场具体的战争,它描绘的是一只弱小力量在与强敌的对抗中逐渐发展张大最终打败强敌的过程,这正是中国共产党当时所面临的形式和任务。虽然在整个过程中对手发生过变化,但由弱到强发展的基本路线是不变的,三个阶段的划分对战争的指导意义一直有效。
三种作战形式和三大阶段的划分,可以适用于任何形式的对抗竞局中弱小一方的成长壮大过程。在股市中,游击战对应了散户的跟庄策略,在各种市场力量对抗的夹缝中求得生存并发展壮大。当散户由小资金发展到大户规模时,他的操作对市场就有了明显的影响,这时,游击战的策略就不能继续采用了,而要进入运动战阶段。运动战中,要利用自己对市场的影响力调动市场,制造于己有利的态势,争取胜利。坐庄就属于这种策略,小庄在大庄之间帮庄和混庄也属于这种策略。更大规模的资金要坐庄炒做会感到市场容纳不下,利润太薄,这时就要进入正规战阶段。股市上的正规战就是投资策略,选择公司参与经营,把它经营好,通过公司的发展获利。不管具体的获利路线是通过分红还是通过市场,都属于投资策略。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2-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6-5 18: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书上篇理解股市,主要从股市外部探讨,通过与其它竞局的横向比较来理解股市,使人对股市有一个完整的宏观把握。中篇研究股市,深入到股市内部,具体研究股市竞局本身,讨论了股市竞局局面、博弈规律和监测股市的指标工具及操作方法。这部分是股市研究的主要内容,本书只是开了一个头,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在实践中研究总结。
前两部分都是客观地研究市场,研究者站在市场之外而不是作为竞局中的一方。如果是做股评家只需要说说话而已,那么研究到这一步已经够了。但对参与实战的股民来说,不能只站在竞局之外研究,而且要实际参与到其中。站在市场之外观察研究和实际参与的感受有很大差异,所以,从认识股市到战胜股市之间还有相当一段距离。在实际操作中股民的操作会直接影响到市场走势,而市场又反过来在不断影响股民的判断,股市和操作者之间形成了一个关联密切相互影响的交互系统,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每个人最终的成绩不仅决定于对股市的认识程度,还决定于操作者怎样把对股市的认识转化成操作。这就是本篇讨论的主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这是战胜股市的关键。
站在竞局之内考虑问题,则竞局都可以分为自己和其他参与方两部分,其他方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很多人,其整体上是自己的对手,所以竞局都可以划分为自己和对手两个方面。了解对手是“知彼”,了解自己是“知己”。要想取胜必须全面的了解这两个方面,只了解一个方面是不够的,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故不论具体形式如何,一切竞局都有两个基本问题:知己和知彼。第一章中曾经讨论过,各种竞局中有两种基本的意识,超越自我的意识和争夺资源或攻击对手的意识。这两个意识分别对应了研究自己和研究对手两个方面。下面举例说明。
武术是技击之术,它以战胜对手来决胜负,是一种对抗性很强的活动。在武术中同样存在上面的两种基本意识,攻击意识和超越自我的意识。这两种意识在很多场合并不是统一的,对其取舍的不同是武术中的两大基本流派内家拳和外家拳的根本差别。
武术拳法的设计以最大限度地打击对手为目的,这是武术的性质所决定的,一切拳法无一例外。但在怎样最大限度打击对手的问题上,还是存在两种不同的思路。一个思路是:要想最有效的打击对手,就要攻击对手的薄弱环节。另一条思路是,要想有效地打击对手,就要把自身的攻击力发挥到最大。两条思路分别从对方和自身两个方面寻求提高攻击力。当然,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去攻击对手的弱点是最理想的。但在具体情况下不容易实现,这就不得不在两个方面之间做出取舍,于是有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组织拳法的思路。
第一种思路是围绕着怎样攻击对手的弱点来展开其拳法的。先从解剖角度研究人的弱点,主要有穴位、关节等几类,对此要一一准确记忆和快速寻找。进而研究用怎样的手法对这些薄弱环节进行攻击,于是产生了一套点穴手法和错骨分筋的手法等,要练习指力和爪力。这些招法很厉害,一旦被用上不死即伤,但实战中对手是不会老老实实的站在那里等着挨打的,他会一边闪躲一边抓住机会攻击你。所以,第三步是研究怎样在动态的对抗中捕捉和创造施展杀手的机会。以这条思路创立的拳法,其思维的重点放在怎样打人,其意识是向外的,以攻击意识为主。当打人与自己的发力顺畅相矛盾时,则以打人为主,不管自己的劲多别扭也要打人的弱点,因为只要打到了,则自己发力再不顺对方也受不了。与此相适应的拳法特点是刚劲,动作走直线,硬起硬落,练功方面偏重于硬功和力量,属于外家拳。
第二种思路是从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的攻击力为线索展开拳法的,当自己的力量、硬度、速度足够大时,则对手无处不是弱点,不必刻意地寻找三十六大穴作为攻击点。所以,其拳法重点在于开发自身的潜力,初级是研究怎样发拳力量最顺,进一步则研究怎样通过练功开发自身潜力。其拳法设计不仅要求适应其发力特点,还要求具有通过打拳增长功力的作用。故其动作刚柔相济,运力走弧线,拳势连绵不绝,太极拳为其代表,属于内家拳。
第一种思路属于武术中的技巧派,后一思路属于功力派。技巧派只能达到拳术的初中级水平,再向上发展必然还要研究怎样增长功力的问题,武术的发展总体趋势是由外家拳向内家拳发展。但内家拳由于思维的重点放在自己增长功力一面,攻击意识容易放松,结果是容易向功夫方面演化。强身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也越来越占主导地位,而实战价值减弱。拳法的高境界是不固守于外家内家的,外家在把各种攻击方法研究透彻的基础上必须增加自身功力而神化之,内家在自身功力提高之后,自然稍经点拨就可以掌握各种攻击技巧。所以,在最高境界上是相通的,所异者,是在中间上进的过程中有主次先后的区别。
以上讨论还说明,武术的最佳状态是攻击意识和发挥自我潜能的意识相平衡的状态,过分强调某一边都是不完备的。一切竞局都是这样,只研究对手不重视研究自己和只重视自己一面不重视研究对手都是不行的,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也是这个意思。对敌情有充分了解,但自己部队的战斗力不强,不能打胜仗;自己的部队训练有素,但不了解敌情,盲目交战,也不能打胜仗。要想胜利必须对自己和敌人两个方面的情况都了解。
这一部分将从主观操作的角度讨论问题,这是把股市操作由“外家拳法”发展到“内家功夫”的基础。

第十二章
知行合一

第一节 知行合一的意义

美国期货市场上的一位著名交易商,“四度空间”理论的创始人史泰米亚认为,战胜市场必须具备三大条件:第一,要有丰富的市场经验;第二,要具备对自己信心十足的分析;第三,必须训练自己做出自己应做的决定。这第三项条件,换一种表达方式就是要令自己在适当的时间,作出第一时间的直觉性决策,入市买卖。他举例说,一个网球好手,面对可以出击的机会,自然而然的会做出本能反应,绝不会手软。他认为,自己在操作时只有70%的效率,“我希望每次向上突破的时候都追扎,而70%的效率表示,我虽然不会在每次突破的时候都入市扎货,但十次之中最低限度有七次会言行一致。”
这里提出的三个条件都是从实战中总结出的真知灼见。“丰富的市场经验”是对市场运行规律的了解,这是分析研判的基础。但仅仅了解这些知识还不够,必须在实战中运用这些知识分析研判行情,这就是第二个条件。作出了正确的分析仍然不能保证获利,必须把分析转化成市场操作,这就是第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把投资成功主观上应该解决的问题都概括了。
本书前面的内容主要和第一个条件有关,可以帮助读者对股市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为深入研究总结市场规律提供基础。在此基础上,每位股民必须靠自己总结出股市运行的微细规律,这些内容很多很琐碎,而且不同市场不同时期都不相同,不存在一般的理论,只能靠每个人自己不断研究总结。
第二个条件落实到操作上就是要每天做足功课。不管有多高的水平,都必须有足够的时间对当前的行情深思熟虑才能有“信心十足的分析”。所以,必须坚持长年如一日,每天拿出足够多的时间研究行情,如果时间不充裕,仓促决策,则难免会有疏漏。即使有充裕的时间研究,有时仍然不能对行情有信心十足的分析,这是由于自己水平不够或行情本身走的不明确,这时只有离场观望。
前面两个条件一般人容易理解,第三个条件可能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第三条件的中心是怎样保持“言行一致”的问题,换言之就是“知行合一”的问题。实战操作与理论研究最大的差距在于,操作中仅仅想明白是不够的,还必须把对市场的分析研判立刻转化为行动。所以,正确的关系应该是先能够做到果断操作再在这个基础上辅以正确的判断,而不是先有正确的判断然后再进行操作。如果把先后次序搞反,那终究难以取得好的成绩。所以第三个条件比前两个条件更重要。
这个条件也是更难解决的,史泰米亚说,在他进行交易的时候,只是把15%的精力用来分析市势,而要把85%的时间令自己进入作战状态。细读史泰米亚的四度空间理论,他的方法在形式上与指南针的CYQ筹码分布有些类似,但比CYQ要粗得多。可以说他的成功其实不在于他的理论更出色,而在于他在实战操作方面有过人之处。
市场上能比较好地解决知行合一问题的投资人,大部分是靠了种种机缘,在偶然的情况下不自觉地得到解决。通过主动的自我训练解决这些问题的人很少,大部分人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还有的人即使有些意识但也没有主动训练。要想使成功成为必然就不能指望靠偶然因素解决知行合一的问题,必须通过主动的训练达到这一境界。

第二节 知行之间的心理过程

从观察行情到进行操作,中间的主观心理过程大致可以分为感知、分析、计划、操作几步。前两步是认识市场情况属于知,后两步付诸行动属于行。从知到行,中间的连接环节就是计划。分析情况和制订计划是不同的,前者要求客观而后者则必然带有主观色彩。军事上说,“不打无准备之仗”,就是指作战前要对战斗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有周密的应对计划并演习熟练,这样在战斗中就可以保持主动,即使战局临时出现计划外的情况也容易做到随机应变。如果战前没有作战计划,临战时就难免不知所措,这样必然招至失败。
客观的市场运动是复杂的,但主观的操作计划不能也跟着复杂,必须在主观方面建立起秩序,这样才能不被市场搞乱。史泰米亚在这方面的经验就是“心中有图”,他操作的年代没有计算机工具帮他随时把图画出来,他只能自己手工画图或在头脑中画图。这种手工或头脑中画出的图并不准确,对客观分析行情的意义是有限的,但也带来一个好处,可以使得他对关键点位特别敏感,使他在主观上把纷乱的行情简化为围绕他心中图形的几种运动,给操作带来秩序。普通人面对行情不知道该怎样看,看什么,他们的精神时刻处于紧张观察的状态。史泰米亚“心中有图”,他的心情用不着跟着行情变化而起伏,只要把走势和心中的图比较就可以了,思想处于一种从容的状态。仅仅这一点就足以帮助他在操作中保持主动和果断,避免很多错误,提高实战成绩。
与史泰米亚的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江恩的画线方法。江恩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走势进行画线分析,他发展了50%回调带、江恩线等画线方法。他的方法本身不严密,同一幅走势图可以同时有多种画线方法,到底选择哪条并没有什么客观依据,主要依靠经验。另外实际走势也常常会把按江恩理论画的线突破,所以有人认为画线方法没有用。但如果不把画线看成是走势分析,而看做是制订操作计划则另当别论了。画过线的人面对走势变化可以做到“心中有线”,不会被股价的涨跌带着心情忽上忽下,只要把股价和心中的线一比较就可以决定进出了,可以保持操作的主动和从容。画线的作用与其说是客观的分析市场走势,不如说是在主观方面建立起操作的秩序。
制订计划之后就要在实战中执行计划进行操作,这个环节所要注意的主要问题是要养成按计划操作的习惯,不可因临时的冲动打乱预先制订的计划。因为预先的计划都是经过长时间准备而制订的,临时闪现的一个念头没有经过这么多的思考,多半不如按计划操作好。但严格地执行计划常常是普通人难以做到的,这里面包含着深层次的心理原因,必须把它解决好成功才有保障。这就引出了下面的问题。

第三节 开发深层意识

一.开发深层意识的理由
知行合一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制订计划和培养纪律性。基本路线如此而已,但实际做起来却仍然相当困难,主要的障碍在于股价走势的复杂性使人在把分析研判贯彻的行动中时无法产生足够的自信。一位在美国证券市场上从事交易达35年的交易商比尔·威廉姆斯说:“没有人对市场进行交易,每个人交易的是他们自己的信仰系统。”事实上不仅是证券交易,在一切事情上都是一样。我的一位搞哲学的朋友编译了一本书,叫《从自然之镜到信念之网》,其中的中心思想是:人们所相信的一切规律,包括自然科学规律,其实都是无法绝对证明的。科学理论其实只是一张精心编制的信念之网,它可以坚定人的信心,使人更有理由相信,明天的太阳会像今天一样升起,但在证明这一点时,科学所做的一切其实与一个人的经验归纳没有质的差别。
在一切事情上推动人行动的都是对行为结果的信心。当人们对自己的行为结果可以做出很有信心的预测时,就会行动果断,反之,就会犹豫不决。自然科学的发展增加了人们对自然界的了解,使得人们在面对自然时可以有强大的自信。但在股市上未来的不确定因素很多,人们难以通过增加对它的了解建立起足够的信心。在处理面向自然的问题时,人们可以把它研究清楚,靠这样产生的自信推动自己行动,但面对股市则做不到。股市永远不会有研究透了的时候,而且股市变化也不给人时间把它研究透,必须比较快速地做出决定。所以,在股市操作中,人不仅要有丰富的经验和对行情的深入研判,还必须有一种来自内心的强大推动力,否则难以做到行动果断。
强健的体魄可以给人带来内在的自信。从生活中我们可以观察到,身体健康的人在行为上更容易表现得积极主动,敢于承担风险果断行动,而体弱多病则会给人精神上带来阴影,遇事时勇气不足。这种影响也是深入到潜意识的,主观意识很难扭转,只有通过锻炼培养出强健的体魄,才能在不知不觉中逐渐转变。健康的身体也是股市投资所需要的,体育锻炼对股民来说不光是健身也是一种投资。
另外,根据心理学理论,直接来自深层意识的想法总是给人更大的自信,在推动行为方面比表层意识的分析更有力量。这并不是意味着它一定更正确,仅仅是因为它直接产生于心理深处。比如有人对炒股理论研究得很透,但一到实战则这些理论都用不上,还是按照本能冲动跟着市场情绪的变化操作,与普通没有经验的股民没有什么区别。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人在股市中的操作根本上是受自己的深层意识推动的。如果仅仅是表层意识掌握了知识而深层意识没有掌握,在面临行动时,这些知识就不会发生作用。真正推动人采取行动的仍然是源于心底深处的本能冲动。这种原始的冲动是没有智慧的,跟随它操作必然会失败。由于本能冲动直接源于人的心理深处,克服它也只有通过开发深层意识的智慧才行。
股市操作是受人的深层意识推动的。要提高操作成绩仅仅学习知识是不够的,必须让深层意识掌握这些知识。这就涉及了股市操作的另一层次的问题,开发自己的深层意识。深层意识的学习使人获得强大的功力,而意识的学习只是使人获得知识。

二.开发深层意识的方法

(一)基本方法
开发深层意识就是要把自己从道理上已经理解的那些知识逐渐转化到深层意识中,让深层意识学会分析研判。深层意识的学习特点是在学习时比较慢,需要反复重复才能掌握一个技巧,但一经掌握就不会再忘掉,即使经过多年不用也不会遗忘,重新使用时稍一适应就可以恢复到原来的熟练程度。所以,培养深层意识必须有耐心,开始它必然是比较迟钝的,但不要放弃,要继续重复,当重复的量足够多时深层意识就会逐渐开窍。
深层意识在学习时比意识迟钝,但它拥有巨大的潜力,是看似聪明伶俐的表层意识无法比拟的。深层意识的容量大,可以记下大量的知识,而且可以同时综合大量的知识进行分析研判。另外,深层意识可以同时关注多方面的东西,比表层意识能照顾的范围广。所以,它虽然学得慢但潜力大,经过努力,深层意识的潜力得到发挥,可以越来越胜任复杂的市场分析工作,并逐渐超越表层意识的分析能力。此时,深层意识的每一次正确决策将使人体验到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愉快。
在开发人的深层意识方面,中国传统的教育方法有很多长处。现代教育常批评过去的传统教育教人死记硬背,是对儿童智力的破坏。但在开发人的深层意识方面,死记硬背式的教育方法其实比解释清楚更好。经过不加讲解、反复重复地记忆,知识被深深地印入了儿童的深层意识,随着以后生活阅历丰富,这些知识会自然而然涌出来,人就会理解它们,并学会运用。如果不经过死记硬背这一步,就无法达到最后的融会贯通。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只有经过背诵把文字化入深层意识,再不断用功,以至“埋笔成琢,研铁成泥”,时节一到,才能即景生情,好诗天成。现代教育违背了这种规律,令今人的文字修养普遍下降,现代作家再也难以写出那种细腻优美的文字了。
台湾著名人士南怀谨先生也认为,传统的背诵教育方法可以开发人的“根本智”,并把这一思想在自己开办的学校中付诸实践。不过作者认为,在学习语言方面最有效的办法是背诵,在培养人的数学感觉方面,最有效的办法还是做题。要培养数学感觉,题目不一定要难,但要有数量和速度,等到熟能生巧再增加难度就水到渠成了。如果找不到数学感觉,那么人终究不能把数学学通。现代教育在文字方面是失败的,但在数理方面还是相当成功的。
开发深层意识的基本方法就是重视基本功训练,反复重复,耐心等待深层意识自己开悟。这种教育思路贯穿于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比如,中国武术在训练人的技击技巧方面有一个非常独特的方法—站桩。深通拳理的大武术家训练弟子,常常摆一个简单的姿势让弟子去站桩,时间不是几小时或几天,而是一站几年,直到弟子站成“功夫”,再授以拳术招法。大部分弟子都过不了站桩这一关,但能这样练出来的都是真正的武林高手。
很多股市高手也认为,要想成为高手,最重要的一点是经常进行模拟训练,要像面临实际操作那样认真的逐日研判行情,这样做多了,可以培养出对走势的感觉,这是在炒股方面训练深层意识的方法。仅利用过去行情训练仍然与实际操作有一定差距,还要在实战中学习,这就引出了炒股专业化的问题。

中国股市中有大量的业余股民,他们在市场上处于不利的地位。业余股民有别的工作要做,白天的主要精力要花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上,只有在晚上下班后才能分出一定精力研究行情。当别人在以百分之百的精力投入到股市竞局中的时候,他们只能以三分之一或更少的精力用于炒股,这样自然难以有好的成绩。
业余股民另一不利之处在于他们有退路,即使炒输了还有一份工资可以维持生活,缺乏职业股民的压力。这种状态使他们在研究行情时内在动力不会像职业股民那样足,在细微处容易放过去,而职业股民则必须处处细心。比如,围棋业余棋手的水平一般要比职业棋手差一大截,缺乏生存压力是一个重要原因。职业棋手就算天分不高,他至少可以背下上千个棋谱,至少可以做到在比赛中决不犯低级错误,这些细微处的精心磨炼和积累就会形成一种坚实的棋力,使职业棋手在比赛中可以发挥稳定。业余棋手有时虽然也能下出妙手,但综合水平终究难以和职业棋手的强大实力抗拒。
业余股民还有一个弱点是不容易提高水平。学任何一门技能在学习期间都需要人在一段时间内相对专业化,把整个身心沉浸在这门技艺中,直到完全掌握并熟练,逐渐变成自己的本能,达到稳定,才可以逐渐减少训练量。如果没有这样一个排除外界干扰的训练期,则技术的细微之处没有时间和精力用功修治,需要融会贯通的地方没有时间从容地汇入自己的潜意识而默化之,这样技术的掌握很难精湛。
在炒股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再把注意力转向别的方向,以别的工作为主,业余时间分出一点精力采取安全的策略炒一炒股还是可以的。如果始终处于这样一种状态,没有一段相对专业化的时间提高水平,将永远不会有好的成绩。要么好好花时间把炒股水平练出来,要么干脆退出市场,否则就像没有驾驶执照的人非要开车一样,对自己对他人都是不负责任的。当然,就股市来说,这样直接伤害的主要是自己,但同时也在伤害这个市场,因为多一个低水平的股民市场就会多一分投机性,投机性太强将不利于发挥市场应有的作用。
职业股民应该保持经常的操作,这样可以培养市场感觉,尤其是在学习阶段,更应该多操作一些。这种用于学习培养感觉的操作应该是以很少的资金投入,可以避免出现大的损失。只要认真对待,一笔小资金的操作和一笔满仓操作对深层意识的影响程度是差不多的,从训练深层意识的角度没必要总是满仓操作。另外真正可以满仓操作的机会是不多的,平时肯用功的人,到时自然能够敏锐地感觉到这种机会。

深层意识的最佳工作状态不是在压力下工作,而是在一种比较放松的状态下自觉地发挥。史泰米亚说“出色的炒家自己与自己竞赛,尽我所能,争取好表现。一个与世无争的人,快活逍遥地工作,才可以在没有压力的情形下,做好本分的工作。”自己与自己竞争,人的注意力是指向内部的,这种情况下深层意识没有什么压力,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深层意识的主观能动性。人应该学会把市场压力转化成动力,既然必须努力奋斗,那么与其在环境压力下被动地努力,不如改变一下心态,变为自己主动地进取,积极乐观地工作。一个被动一个主动,在深层意识潜能的发挥方面,效果将完全不同。这样就由战胜市场进入了超越自我的境界。
开发深层意识的功课是一项比较枯燥的工作,不管是背诗、做数学题、站桩还是看图线都是如此。若没有一种追求成功的强烈愿望和极大的耐心,是很难涉过这段艰苦的路程达到自由的境界的。不管从事什么工作,成功的愿望和耐心都是达到顶尖级高手所必须具备的内在条件,在股市中的成功者身上也总是可以看到这些特征。

(二)开发深层意识的技巧
美国交易商维克多·尼德霍夫在其所著的《投机生涯》一书中描写了他利用音乐预测市场的方法:“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方法将市场图表转化成乐谱。首先选取上一个交易日的所有变化(或者昨日收盘50点左右的变化),将其分为8个音程或8个音符,将上一交易日收盘定为钢琴键盘中央的C,选好每半小时的股价,对比计算其音符。当你哼唱时,有点像儿时的催眠曲‘三只瞎眼老鼠’。我习惯一周或每天把市场价格变动转变为五线谱。我时常辨识由市场图表改编来的乐谱,然后判断是否可以根据开头的主题去推测其后的发展状况。”
这种方法的理由在于,市场涨落是群体行为的反映,而群体心理的起伏反映出人类心理深层的一些规律。把握这种人类深层心理的最好办法不是用理性分析,而是用自己的深层心理去体悟。音乐正是契合了人类心灵深处的某些东西才给人带来美感的,欣赏音乐也需要人以心灵去沟通。所以,音乐可以成为体悟群体心理的一种工具,可以使这种难以言说的体悟具备一定有形的线索,并可以把人们在音乐方面的经验转移到股票分析中。
这种方法把深层意识中固有的音乐感和股市分析直接联系起来,既符合深层心理的固有规律,又符合股市的运行规律,是一种把深层意识直接用于股票分析的巧妙办法。但本书前面的分析表明,群体心理只是影响股价走势的一个方面的因素,另外还有市场成本和庄家操作等多种因素都在影响着股价走势。借用乐感只适合于把握一部分群体心理运动规律,其它规律是不能以音乐的形式把握的。音乐毕竟是一种有形的工具,借助它可以方便地发挥深层意识的某些能力,但同时也限制了任务的范围。虽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法,但不应该成为惟一的和主要的方法。在通向高手的修行之路上,必须超越这个层次,直接培养深层意识对市场各方面的分析感知能力。
深层意识也是越学习越聪明的,因为已掌握的知识可以在学习新知识时经过转移利用。所以,学习各种需要发挥深层意识的技能,虽然与炒股没有直接关系,但可以增加人的悟性,也可以间接地提高人的炒股水平。
孙诚先生有一个思想:“会开车就会炒股,一切事物的道理都是相通的。”炒股的分析研判要比开车复杂得多,但又有一些共同之处。开车所面对的是动态的环境,自己和路上的行人都处于运动中,这和人在日常生活中熟悉的静态生活环境是不同的。动态环境下人不仅要对周围情况做出正确反应,而且还要有时间性,必须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操作,过早或过晚都不行。股市也是这样,市场处于变化中,它不会停下来等你慢慢做决定,必须学会迅速做出决定,才能赶上市场的变化。所以,开车与炒股在操作的层面上有一些相通之处。
根据心理学理论,人的意识容量平均为5,即人同时关注的事物不能多于5个,否则就会处理不过来。人在路上开车,同时需要照顾到路上的车和行人、自己的车速和方向以及车的方向盘、离合器、油门、刹车和换档,这么多的内容超过了人短期工作记忆的容量。意识要处理这么多的内容是根本忙不过来的,必须把很多动作转化成反射,交给下意识处理才行。学习的过程就是逐渐建立和优化这些下意识反射的过程。同样,股市也非常复杂,完全凭意识分析很容易考虑不周而有疏漏。充分利用下意识除了可以更好地操作外,还可以避免因照顾不周而犯一些低级错误,保持操作成绩稳定。
学开车的过程中必须把很多动作转化为习惯,最终意识不再控制每一个动作,而把细节控制交给深层意识自动完成,意识从细节控制中超越出来,从容把握全局。此时,人对意识到的一切能自动做出反应,意识和行动间没有分离,这就是知行合一。这些下意识的自动反应同样涉及了深层意识,但在形式上与音乐完全不同。所以,人的深层意识通过训练是可以适应各种形式的任务。学开车的过程可以对训练深层意识有所启发,学开车本身也可以增加深层意识的悟性。
各种体育运动和开车一样,其中所包含的运动技巧和训练经验对股市操作都有启发作用。另外运动中培养的竞争意识对股市投资也有影响。很多股市中成功的投资人有体育运动的爱好,如维克多·尼德霍夫就曾经获得三届全美壁球比赛的冠军。运动中所培养的竞争意识和行动意识对他的投资成功肯定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股民适当发展运动方面的爱好对成功的投资操作是有利的。体育运动的另一个作用是给人带来强健的身体,这对一个人果断决策是有帮助的。
心理学家提出过一种帮助开启自己深层意识的小技巧,本来是用于帮助那些创造力受阻的艺术家的,但一些交易商认为,它对自己的交易同样有效,“在早晨做任何其他事之前,在你吃早饭或除了冲澡以外做任何其他事之前,你首先应坐下来写上三页纸。你写什么都没有关系,那只是纯粹的意识流。如果你在思考:‘我的上帝,我不知道我要写什么?’你就写:‘上帝,我不知道我要写什么。’每早你都这么做,一周7天没有例外。做这些事解除了我们头脑中所有的杂念。你将对随之而来的洞察力感到吃惊。直觉开始出现。把这当作早晨做的第一件事,这样你就为自己的交易或无论什么事准备好了一副清新的头脑。”

(三)开发深层意识的境界
《直觉交易商》一书中,交易商比尔·威廉姆斯认为,学习交易像学习任何东西一样,要经过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初学阶段,你基本上只是在学习事情怎样进行。你正在学习词汇,目的是呆在市场里直到你取得经验,这对将来十分重要,因为交易既是科学也是艺术。艺术只有在积累了大量经验的基础上才能发展。在初学阶段,你的工作明白简单,就是取得经验,并且别赔钱。”
“在第二阶段,你有了不同观点。如果我们是在讨论弹钢琴,第一阶段你要学习什么是音符,第二阶段你才学习把他们放在一起。在交易中也是一样,你开始把交易活动各环节放在一起,以了解怎样在一笔交易中连续赚取利润。”
“第三阶段我称它为胜任阶段。第一阶段你试着下水;第二阶段你试着在一笔交易的基础上赚钱;到第三个阶段,你的目标是不断扩大你的资本回报率。”
“真正的转折发生在你通过了胜任阶段之后,即胜任阶段和熟练阶段之间。这两个阶段之间差异如此之大的原因在于,当你达到熟练阶段时,你已经在以一种非常个性化的方式从事好的交易活动了。你成了市场的一部分,就好比一个冲浪者,你冲出去,只是凭直觉知道下一个大浪会从哪来,以及怎样冲在浪尖上,用一种毫不费力的方式随波作之字形滑行。在这个阶段,你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交易,但不清楚自己是怎样知道的。没有什么刺激你参与,而是你看到,然后自动地加入。一切都是自然发生的,没有犹豫。”
“第五个阶段,我称之为专业阶段,交易完全是凭直觉,全凭感觉。你关注的不是赚钱而是发现你自己是谁。你在市场上经历了什么以使自己达到协调。”
威廉姆斯在这里描述了一幅由外行开始,经由点滴经验的积累汇集,终至发生飞跃,交易从技术层次进入艺术层次,以至发现自我的过程。
普通人的深层意识像一个只会蹒跚而行的幼儿,需要意识时时在旁边扶助;经过一定训练的深层意识像一个少年,虽然可以自由活动但仍然需要意识在旁边时时进行调控;深层意识发展到登峰造极的程度时则像一个成年人,已经完全可以自主地活动,不需要意识再在旁边引导了。这时意识可以从对交易本身的关注中脱离出来,而关注于自我在交易中的感受和行动,以至通过交易发现自我。这就是知行合一的最高境界,知与行完全融为一体,中间没有任何过程和间隔。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达到这种最高境界,但有志者应以此为努力方向。

第十三章

直觉和运气

第一节.直觉

一. 直觉的实例

有的作者把直觉分为两种,即感觉直觉和超感觉直觉。感觉直觉是一种基于内部信息处理过程的感觉,是人的潜意识自动进行感知、分析、决策等思维的过程,它的结果投射到表层意识就是一种来自内部的感觉。感觉直觉就是开发深层意识达到知行合一时的境界。感觉直觉可以升级至超感觉直觉,超感觉直觉也是一种来自内部的感觉。但它的信息源并不是普通感觉信息,而是常人感觉不到的由心灵直接接受的信息。这里所说的直觉是指后一种。在知行合一的基础上要更进一步,就要发展这种超感觉直觉。
日本禅学家铃木大拙在书中讲过一个故事。一次,日本著名的剑术家柳生正在花园中给花木剪枝,忽然,他感到一股杀气从背后袭来。他转身一看,没有发现敌人,只有每日跟着自己的书童在旁边捧着工具。他对刚才的杀气感到不安,不知隐藏的敌人在何处,于是停止剪枝,回到书房。这时有一个朋友来拜访他,发现他心情不好,向他询问原因。柳生就把刚才花园中的事讲给他听。后来家人们也知道了这事,书童跑来说:“当您在花园中的时候,我在您身后侍侯。这时我想,您虽然在剑术方面已经达到高超的境界,但是如果这时我从背后突然袭击,您恐怕还是躲闪不开的。这可能就是您所感觉到的杀气的起因。”
在这个故事中,柳生有一种超越常人的感知能力,可以感觉到他人心中的攻击意识。这类感觉又称为第六感。第六感是一种存在于人的心灵深处的固有能力,它不需要借助眼、耳、鼻、舌、触觉等感觉信息,而是通过心灵直接觉察到感官所不能感知的难以言说的微细信息。
证券市场上也有类似的情况。《直觉交易商》一书中介绍的林达·列文瑟是芝加哥市场上一个成功的女交易商,在她18年的交易生涯中,她保持了没有一个星期是赔钱的记录。她说:“如果我在交易中不得不依靠什么的话,那惟一的答案是我的直觉。例如有些天,我打算在市场上买进,突然,我有一种感觉,我对自己说,这市场令人担忧,确切地说它感到沉重。我认为市场正在上攀,但如果依靠我的直觉,直觉则告诉我它令人担忧。我想说那是一种超感觉,它是生命攸关的信息。如果我的头脑说买,而我试图去买的话,它会停止工作。突然我的肚子告诉我它感到沉重,我会依靠我的直觉。我将听从我的肚子。很多时候,我甚至无法用文字描述它。它是自动发生的,而经验告诉我应该相信它。这种直觉一天也许仅有一次,也许多一点,我真正做的是当我感觉到了这种直觉时,能够毫不迟疑地依赖它。我认为最好的交易商都更多地听从他们的直觉而非别人的建议。”
这是一个少有的实例,林达不仅把直觉应用于交易而且每天如此,她的直觉已经达到了可以稳定出现的程度,而她的成绩也是令人吃惊的。在市场上如此频繁和直接地运用直觉的人很少,耐人寻味的是她是一位女性。

二. 培养直觉的理论和方法

直觉看似神奇,其实它是人内心深处固有的一种能力。常人之所以不能发现是因为深层意识的能力不够强,同时又被意识所束缚,当通过训练增强了深层意识的能力并摆脱意识的束缚时,就会开发出超人的直觉能力。
产生直觉的方法非常简单,就是集中注意力等待直觉自己出现。把注意力引向自己希望了解的事情,但不要循常人的习惯开始分析和猜测,仅仅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上面,但什么都不想,等待从内心深处升起的感觉。这种等待可能要持续很久,一般人不能保持那么长久的集中注意力不产生杂念,故直觉无法升起。常人为了给直觉的升起创造条件,还需要进行一些训练。
为了能达到合格的直觉准备状态,必须对面临的任务达到相当熟练的程度。前面把开发深层意识的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在前三个阶段是经验积累阶段,这时是无法直接产生直觉的,因为深层意识还在忙于应付新知识,还没有机会脱离意识的管束发挥自身的潜力。只有达到知行合一之后,深层意识才开始脱离意识的看护独立地工作。这时人对自己的任务很熟悉,可以自然地把注意力集中在上面,同时又不进行分析推测,而且人的意识已经熟悉了从向外分析行情转而向内捕捉来自内部的感觉,对内部感觉的敏感度也逐渐提高,这就为直觉做好了准备。具备某些先天条件的人,这时就会出现直觉。直觉的经验是可以转移的,在一个方面产生直觉之后,人可以把这种经验转移到其他方面,比较容易在那些方面也产生直觉。
开发直觉的关键是高度的专注而不在乎是在什么事情上专注。在任何事情上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都可以由此开启人的直觉潜能。武术家没有进行专门的直觉训练,但功力深厚的人却可以获得直觉能力,原因就在于此。所以,古人认为任何事情都可以成为达到更高人生境界的手段。
当外部条件具备时,只有一部分深层意识先天能力比较强的人可以出现直觉,普通人可能经过长时间等待直觉仍然不能出现,这是深层意识自身的潜能不够强的缘故。因而开发直觉能力的另一个方面是充实深层意识的能力,这方面最有效的方法是禅修。禅修的核心是训练自己排除杂念,注意力高度集中。在静室中可以修,面对市场变化,训练自己注意力集中也可以说是一种禅修。差别在于,静室中禅修可以采取适当的坐姿,调整呼吸,精神专注于前人精心设计的观想目标,这样注意力可以达到更深程度的专注,充实深层意识的效果更好。面对市场或其他处于变化中的事物,要达到同样的专注程度则很困难。所以,在禅修之外以其他方法开发出超能力的例子较少,而禅修的方法成功率相对高一些,当然绝对比例仍然是比较低的。
用禅修方法充实深层意识的能力对知行合一的训练也是有价值的。但由于知行合一还没有超越常人深层意识的能力范围,故禅修的意义还不太明显。当人企图开启直觉之门时,禅修方法则几乎是必须的了。

@第二节.运气

人们在股市实战中经常可以感到运气的作用,这一点几乎每个股民都有体会,那么运气到底是什么呢?从现象上看,股市博弈具有概率性质,这就决定了不管人计算的多么深,总会有一些计算不到的变化。这些已经超越了人凭借智力所能把握的范围,只能靠运气了。如果由于纯偶然的原因,恰好赶在不可预见的市场下跌之前卖出了股票,或者在不可预见的上涨出现之前买进了股票,那就是运气好,反之就是运气坏。除了市场方面的不可预见因素外,人的主观方面也存在一些不可控制因素。比如,博弈理论可以把研究方法教给您,但不能保证每个人都能学通它;学通之后还要看能不能实际使用;实际使用了还要保证在关键时刻不受到意外的干扰使人出错;深层意识的训练可以减少出错的概率,但深层意识的发展过程中不确定因素更多。纯理论的考察,这些问题都是通过主观努力可以克服的,但参与股市实战则会发现,人的决策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象理论设想的那么坚固,人可能在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而且不可能靠主观努力完全避免,要避免这些问题只能靠运气了。
在一般人看来,对这些不可预测不可控制的因素人已经没有办法可想,人能做的是把可计算可把握的方面尽量做好,而对这些不可把握的方面则只能听天由命了。所谓“尽人事,听天命”就是这样一种思路。但也有些人抱有更为刚健的人生态度,即使面对那些不可控制的力量他们也不愿低头,他们不愿意听任命运的摆布,希望成为命运的主人。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深入探求命运的本质,以便找到驾御它的方法。在这方面,易学和佛学提供了一些有实用价值的理论。
根据易学和佛学理论,任何事在发生之前都有一个无形的存在,世界在普通人看来是有形的事物在发展变化,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则是这些无形的存在依次成熟转化成现实,就象电影胶片依次投射到银幕上,形成银幕上的故事的发展变化一样。人们通常认为是偶然发生的事情,在这幅图景下其实全都是被这些无形存在预先决定了的,只是由于人们只能看到有形的物质,觉察不到这些无形的存在,所以才认为它们是偶然的。这种无形的存在在佛学中称为“种子”,在易学中称为“机”。在一般人看来,在股市上赚钱是精密计算加果断操作的结果,但从种子理论来看,这一切努力只是给种子兑现创造条件,种子才是最根本的。如果没有赚钱的种子,则博弈计算再深也赚不到钱,市场可以有很多方式使操作出错。
如果细分,则佛学中所讨论的“种子”更为基本,是最微细的无形存在,易学中所说的机则要粗一些,是无形之“种子”到有形之事物转化过程中的某些中间环节,是“无形中的有形”。
易学所见是“无形中的有形”,所以,它提出的改变命运的方法和普通人改变有形物质的方法差不多,想通过研究无形力量的运行规律而趋吉避凶,进而希望利用一些神秘方法直接影响和干预这种无形力量的运行而改变自身命运。佛学所见是“无形中的无形”,它认为趋吉避凶和神秘法术都是在枝末上用力,只能对结果做局部调整,但好坏“种子”的总量改变不了,所以不能从根本是上改变命运。要从根本上改变命运只有从改变好坏种子的数量入手。
怎样改变种子呢?因种子是“无形中的无形“,有形的方法用不上力,唯一办法是从根本处下手。佛学认为,“种子”归根到底是由每个人过去的行为产生,善行生好种感招福报,恶行生坏种感招灾祸。据此原理产生了一套可操作的改造命运的方法,并为有些人实践所证实。比如,明代的袁了凡一生实践改变自己命运的方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袁了凡在年青时曾遇到一个孔先生给他算命,把他某年当考第几名、某年当任何官职,都推算得非常精确。以后凡遇考试,名次先后都不出孔先生的预料。自此他相信人的功名浮沉都是命中注定,交运迟早亦有一定时间,对世间的一切得失看得都很淡泊。27岁那年,他在南京栖霞山遇到云谷禅师,禅师说,只有凡夫才会被命数困住,大善之人命数拘他不住,大恶之人命数也拘他不住。云谷禅师教他造命之法,叫他“扩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积阴德”,并授以准提咒及持诵要诀,以期必验。
袁了凡得此法门,以后的命运就全在自己的掌握中了。孔先生算他无功名子嗣,他要改变命运,发愿求登科,誓行善事三千条,第二年即中举人,十年后三千善行方才修满。然后他又发愿许三千善行求子,第二年生一子,数年后三千善行修满。然后,他又发求进士愿,这次所求事大,许一万善行,第二年得中,授宝坻知县。袁了凡忧一万善行难满,常为此不安,夜梦神人告曰,因他在任上为全县百姓减税,“只此一项一万善行已满”。孔先生算他只有53岁寿命,他没有发愿祈寿就平安度过了53岁,74岁去世。他以自己一生实践证明命运是可以转变的。
总结袁了凡改变命运的方法,先是依仗愿力与神咒的力量使所愿得成,然后修善行以还愿。中间由于地位转变,修善行的能力也在增长,原来感到难以完成的广大善行,到时候就变得很容易完成了。这套方法深合投资的理念,投资人用此法经营自己的命运,其益处将不止于股市获利而已。

前一章知行合一的讨论中,人相当于一台机器,并且是一台性能并不理想的机器,知行合一所要解决的就是怎样提高他的性能使之成为一台好一些的机器。人的表层意识思考灵活但信息容量太小,又不能直接推动人的行为;深层意识能推动行为,容量大,但学习慢不灵活,难以适应复杂计算。这些是人类心理的现实,但并非人的优点,知行合一所探讨的就是怎样克服这些限制,达到更优的博弈状态。但这些努力说到底只是使人成为更优秀的机器,而且不管怎样努力,人终究要受先天条件的限制,最终还是比不过更先进的机器。所以,知行合一的努力并不能使人有超越机器的价值。
能够使人超越机器的是本章所讨论的直觉和善行。超感觉直觉使用了来自内心的信息,这是任何机器都不具备的。改变命运更是要对只受偶然性支配的事物进行控制,这更是机器所代替不了的。虽然它们的效果是难以觉察的,在现实的中它们的效果似乎不如博弈计算之类有形的方法显著,但博弈计算之类是计算机也可以掌握的,终有一天超级计算机将使人的这类能力变得没有多大价值,就象机器使得体力变得不太重要一样。而现在看起来微不足道的直觉和善行则使人仍然不同于机器而成为人。有人拒绝承认直觉的存在和善行的力量,那么他们就不得不同时承认自己终究只有一个高级机器的价值,他们对自己人生的安排和管理一台机器也就没有什么两样。而不愿自认高级机器的人,则应努力培养和使用这两种能力以实现自己作为人的价值,即便在现实中这样做不能带来明显的实际利益。






余论   
关于公平博弈的讨论
   ——公有制资本市场的构想


前面从操作的角度探讨了股市博弈层次的问题。下面我们从另一个角度讨论一下博弈中的公平性问题。规则的公平性是决定人们对一个竞局参与的积极性的根本原因,也是这个竞局自身能够长期稳定发展的保证。如果孤立地考虑股市博弈,那么尽管存在主力机构利用信息优势和资金优势干预市场等现象,但总的来看这个博弈仍然是公平的。因为其中不存在规则上的不平等,主力的优势是以其资金实力为基础的,而且大资金在带来这些优势的同时也带来进出困难等劣势,主力在操作中也有输的可能。由于股市博弈这种相对公平的特点,使得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吸引着众多投资人参与其中,并使得它能够长期稳定发展。
但股市博弈的背后却掩盖着财富分配过程中深层次的不公平博弈,只有对证券市场的运行规则进行适当修改才能消除这种不公平,使证券市场能够更好地发展,并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公有制资本市场的基本思想

(一)公平分配原则

1. 商品交换是一个博弈过程
马克思在劳动价值理论中指出:商品的价格一般不等于商品的价值,商品价格的运动规律是价格围绕价值波动,它是由市场决定的。但马克思对市场确定商品价格的具体机制没有深入探讨,留下了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象股市这类高度发达的市场的发展,今天我们可以有条件对价格机制有更深刻的理解。
根据劳动价值理论,商品交换的实质是商品生产者之间劳动的交换,商品的价值是蕴含在商品中的劳动。这个定义反映的是商品最本质的价值,但在实际商品交易中很难找到一种可操作的方法来确定这个价值。首先,生产不同商品所需的劳动是不同质的劳动,劳动的强度、难度、知识密集程度都不相同,同等时间的劳动产生的价值也必然不相同。其次,计算劳动的价值还应该考虑劳动的有效性。如果从事的是一种没有用的甚至是负作用的劳动,那么劳动强度再大,需要的知识再多也不创造价值甚至创造负价值。一种劳动的效果如何,有时比劳动的强度和难度更难判断。有时一种有价值的劳动会被长期埋没,没有人能理解它的价值。最后,就算能设计一些计算劳动价值的方法,但每个人对每种劳动的价值也都会有不同计算方法,根本找不到一种能被所有人接受的统一算法。所以,用劳动定义的价值,虽然在概念上可以反映价值的本质,但在操作中是无法定量的。
一般认为商品的价格是围绕价值波动的,但由于价值难以确定而价格是容易知道的,实际上不可能预先知道商品的价值再依此确定价格的波动空间。相反根据价格是围绕价值波动的论断可以反过来根据价格的波动空间确定商品的价值,这是具有可操作性的。我们可以把某种商品一段时间的价格收集起来,求出移动均线,以此反映该商品这段时间的价值。熟悉股票移动均线的人都知道,这样处理相当于制作移中平均线,只能得到一段时间之前该商品的价值,而无法确定现在和未来该商品的价值。
所以,商品的价值是在商品交易过程中发现的,是交易的结果而不是交易中用以确定价格的出发点。只有在知道了商品的价格之后,才能根据价格围绕价值波动的原理利用价格的移中均线确定价值,而不可能先知道价值再据此确定价格。在经济学中把市场产生价格并由此确定商品价值的功能称做价值发现。
市场的功能是通过确定价格发现价值而不是根据价值确定价格。在研究价格产生的机制时,不能从价值出发,而要从其他可定量的概念出发。研究市场交易过程可以发现,成本价值和使用价值在确定商品价格时是起到重要作用的。比起价值概念,成本价值和使用价值要表面得多,但正因为是表面,所以它们才容易定量,才能成为确定价格的出发点。
一种商品的成本就是形成商品的过程中所有支出的总和。在商品交换中,成本价值对价格的确定是一个重要的参考。作为商品的出售者,卖方所能接受的价格底线一般是商品的成本价值,低于成本交易意味着赔本,这是没有人愿意做的。商品的成本价值经常决定了商品的最低价格,在商品交易中主要通过卖方起作用。
在一次交易中,卖方卖出商品,收回成本,同时获利,实现自己劳动的价值;而买方付出金钱,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同样成本的商品,使用价值越大,对买方越有用,则买方越愿意出高价购买。买方价格的底线是和商品的使用价值相联系的,买方可以出一个比商品的成本价高得多的价格购买一种商品,所以,使用价值与商品的最高价相关,在交易中主要通过买方起作用。
有了这两个参照点,我们可以对商品价格的形成过程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了。卖方在交易中能够接受的最低价格是商品的成本价,在这个基础上他希望越高越好;买方在交易中能够接受的最高价是与商品的使用价值大小相联系的,在这个基础上他希望以更少的钱购买。交易之所以能够发生,是因为存在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价格,实现交易。当然实际情况还要更复杂一些。第一,商品的使用价值一般是难以用货币量化的,而且,同一种商品不同的人买去有不同的用法,其使用价值自然也不相同,所以并不存在单一的使用价值,使用价值的参照点是模糊的;第二,同一种商品不同的卖方成本也不一样,也不存在单一的成本价值;第三,货币也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对卖方来说,他除了需要考虑成本以外,有时也需要考虑货币的使用价值。如果在某种情况下货币的使用价值对卖方特别重要,则他也有可能接受低于成本的价格,股市中人们会割肉离场就是这个原因。所以,成本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参考点都是模糊的,这给实际的价格确定过程增加了一重复杂性。
即使忽略以上复杂性,假设成本价值和使用价值都是可以明确确定的,我们仍然不能直接确定价格。因为一般来说,从卖方的最低价到买方的最高价之间不会仅有一个价格而是一段价格区间,在这一段价格区间中的任意位置实现交易都是合理的,要在这段合理区间中更精确地确定价格,只能靠双方讨价还价最后确定。卖家给出一个价格,顾客决定买与不买,不买再还价,卖家决定接受不接受,这一系列过程就是一个博弈过程。在这里没有什么客观标准,最终以什么价格成交主要决定于双方讲价的技巧。所以这段合理价格空间是留给博弈的,合理的价格空间越大,则博弈在交易中起的作用也越大。
商品的成本价值和使用价值等定量因素只能把价格确定在一定范围内,而要把商品的价格最终确定在一个点上,就只能靠博弈了。由一段价格区间到一个价格点是一次“惊人的跳跃”,循着定量计算的思路是不能理解的。在自然界也存在类似的过程。在微观世界中,量子力学的波函数只能把粒子的运动限制在一定范围内,而不确定它将具体落在哪一个点,但在物理世界中真实的电子又必须落在一点上,于是出现了物理学家们称之为“神秘的波包坍缩”的飞跃过程。这一过程是任何物理规律所不能解释的,电子完全随机地确定了它的具体落点。
上述价格理论也可以应用于股票,因为股票也是一种商品,只是由于它具有数量大、交易方便和同质性(同种股票互相间没有差别,类似于等面额货币互相之间同质)等性质,使得股票市场较其他商品市场更为发达,博弈规律在股市中表现得更为明显而已。事实上,成本价值是确定价格的参考点的思想正是产生指南针成本分析指标和理论的思想源头。指南针证券分析软件中的成本均线和筹码分布等指标可以确定持股者的建仓成本,对确定股票未来价格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由于有这样一组科学的技术分析指标,所以指南针软件在预测行情时才能有惊人的表现。
一般经济学教材中的股票价格计算公式则给出了确定股票使用价值的方法。一般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很难用货币量化的,但股票这种商品比较特殊,它的使用价值是产生利润,所以能直接用货币量化。由此得到公式:
股票理论价格=未来一段时间每股利润÷同期银行存款利率
公式含义为:以此价格买入股票与把钱存入银行使用价值相同。这个价格应该是股票的最高价格。这是经典的股票价值计算方法,巴菲特投资时使用的就是这种方法。这种方法的使用难度在于怎样确定公司未来一段时间的获利能力,巴菲特的办法是只选择一部分经营项目容易理解、经营稳定的公司进行投资。先深入地分析财务报表,再直接和所投资公司的主管层交往,当对公司的未来业绩可以较有把握的预测而市场价格又较低时才进行投资。
股票的价格以它的成本价值和使用价值为参照,并最终通过市场博弈确定,所以要全面分析股价走势需要在技术分析和基本面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博弈计算。

2.劳动力市场的不平等博弈产生剥削
理想的分配原则是“按劳分配”原则,这一原则既照顾了社会公平又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但要想在现实世界中贯彻这一原则,却存在着技术上的困难。主要问题在于,劳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劳动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体能等等都不相同,在两种不同形式的劳动之间,很难说哪一个劳动更多哪一个劳动更少,所以,不可能存在一种纯客观的方法用来确定劳动量的多少。这种情况下,一种很自然的解决方案是引入市场机制,让市场来综合评价各种因素在劳动中的作用,发现劳动的价值。这就是劳动力市场。
在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价格是在综合考虑知识、技能、劳动强度等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博弈机制来最终确定的。这一过程虽然并不能保证完全实现按劳分配,但确实是一种在现实中可操作的而且分配结果比较符合按劳分配原则的分配方案。掌握特殊技能的、技术好的或付出劳动较多的劳动者有条件得到相对较高的工资;而技术差、知识少、工作少的劳动者只能得到相对较低的工资。但劳动力市场的“按劳分配”是有局限的。劳动力市场在基本可以实现劳动者之间的“按劳分配”的同时,在买卖双方之间却存在系统性的不公平交易。为了说明这一问题,让我们先看看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力市场的情况。
市场决定劳动力商品价格的机制与一般商品市场是相同的,劳动力的成本就是生产这一劳动力所需的生活费用和教育费用。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很特殊,是产生价值,所以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也是可以用货币来量化的。劳动力市场上的卖方是劳动者,劳动者能够接受的最低报酬是劳动力的成本价值。如果仅得到这个价值,劳动者的生活将非常艰苦,仅够维持劳动力的再生产。劳动力市场上的买方是资本家,资本家能够接受的最高价格是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如果按照劳动力使用价值成交,资本家将没有利润。交易之所以能够发生是因为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和成本价值之间存在差距,因而存在高于劳动力的成本价值而低于劳动力的使用价值的价格区间。最终,劳动力的实际价格将处于这个区间,具体为多少则由博弈机制决定。资本家所赚取的就是劳动力价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差价。
劳动力市场上买卖双方的不公平交易就产生于博弈环节中。在博弈中,作为卖方的劳动者自然要争取尽量高的工资,而作为买方的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也要尽量压低工资,这是可以理解的。问题在于,从博弈的观点看,劳动力市场上买卖双方在博弈中的地位是不平等的。资本家先占有了商品交易过程中实现的全部价值,再由他决定分配,而劳动者则只能被动的选择接受或不接受这份工作。资本家在博弈中处于较有利的地位,而劳动者处于不利地位。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家可以出这样一个价格:与劳动者的贡献相比明显偏低,但是比他在别处可能得到的工资略微多一点点。此时,劳动者将面临这样一个处境:自己得到的报酬低于自己的贡献,但如果不接受这个价格,则得到的将更少,甚至什么都得不到。从博弈角度讲,虽然这个价格并不公平,但此时最明智的选择还是接受这个价格。
所以,即使不考虑在现实博弈中资本家还经常可以利用劳动者的其他弱点扩大胜利,就像在零和竞局的股市中庄家照样可以利用散户的弱点获利一样,仅仅博弈地位的不平等已经足以让资本家得到一个有利的价格了。取得这个价格用不着特殊的博弈技巧,因为这是博弈地位本身提供的。这种不公平的报酬体现了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剥削。
3.公有制分配方案
劳动力市场有对劳动进行综合评价功能,可以对每个劳动者给出一个相对于其他劳动者比较合理的报酬。从这个意义上说,劳动力市场是一种公平的分配形式。但这种公平只存在于劳动者之间,在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由于博弈地位的不平等又存在着系统的分配不公,劳动者总体上得到的报酬偏低。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怎样才能既保留劳动力市场综合评价劳动力价值的功能,又不造成系统的社会分配不公呢?劳动力市场上买卖双方博弈地位的不平等是由商品流通过程所决定的,想改变这一点是不可能的。要想消除系统的分配不公,惟一的选择是变生产资料归资本家所有为生产资料公有。公有制的劳动力市场上买方不是资本家而是全体人民自己,这样即使仍然存在买卖双方博弈地位的不平等,也不会带来分配不公。因为交易的不公不是倾向于资本家个人而是倾向于全体人民,由此产生的利润不是被资本家个人占有而是被全体人民占有,国家可以把这些收入用于教育、科研、医疗、环保和其他公用事业建设,全面提高整个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品质。
在这种分配形式下,每个人在劳动力市场上以工资形式得到的劳动报酬与他的综合贡献正相关,而且,个人所得的报酬一般总是小于他的实际贡献,多余部分被社会整体所占有。所以,个人得到的报酬越多说明他所付出的劳动越多,除自己的报酬外对社会的贡献也越大。个人致富与对社会的贡献是相统一的,劳动致富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而且应该得到社会的尊重。相反,个人收入少的人反倒是对社会贡献少。这样一种分配方式应该是最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的。

(二)资产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

1.资本家的劳动
公有制是一个理想的分配方案,但前苏联的公有制模式经几十年的社会实践却并不成功。原因之一是在这种体制下劳动力不能自由流动,因而不存在一个真正的劳动力市场,无法有效实现按劳分配。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忽略了经营管理活动也是一种劳动,忽视了对这种劳动的合理报酬问题。
传统理论认为资本家是单纯的剥削者。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今天我们已经可以越来越清楚地看到,资本家在占有剩余价值的同时还是一个企业管理者,而且他所从事的管理活动较一般劳动者的工作更为重要,对企业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前苏联模式在取消私有制所带来的社会分配不公的同时,对从事经营管理劳动的人没有找到适当的报酬形式,没能调动起他们的劳动积极性,限制了经济的发展。
人们最早理解的劳动是体力劳动,劳动的概念最初也是从体力劳动发展起来的。以后又由此延伸出脑力劳动的概念,但一般也仅仅是指面向自然的脑力劳动,如工程设计和科学研究等,面向人的管理工作是否是一种劳动在早期是不明确的。在几十年前,总经理一般同时就是资本家,两个身份经常是重合的,资本家剥削劳动者也就是总经理在剥削工人,总经理的经营管理活动仅仅被视为剥削而不是被作为劳动看待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大,今天,企业中总经理没有公司股票的现象已经很常见了,这清晰地显示出总经理和资本家是有着本质区别的。这些不持股的总经理应该说是地道的高级雇员而不是资本家,不管他的工资有多高,都是他从事管理工作的劳动报酬,而不是在榨取剩余价值。社会实践已经重新给管理工作定位,管理工作已经被作为一种高级劳动看待了。
比起普通的经营管理,现代企业中带有战略性的高级经营决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更为重大。在管理作为一种劳动已经被社会普遍接受之后,企业经营决策活动现在也正在被作为一种劳动逐渐分离出来。最近一段时间开始流行起来的一个新名词“首席执行官”代表了这种将决策作为一种劳动分离出来的趋势。总经理还是一个偏重于执行的职务,而首席执行官则是以进行重大决策为主的职务。现代社会已经开始把企业的经营决策也作为一种高级劳动而职务化了。
企业经营决策之上还有一种劳动,它决定把钱投在哪个企业之上,也就是投资决策劳动。在好的投资方向上,雇员同样的劳动可以产生更多的价值。一个优秀的资本家无需增加雇员的劳动强度和延长劳动时间,仅仅通过选择正确的投资方向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劳动者的价值。所以,资本家的投资决策也是一种劳动,而且这种劳动对劳动力使用价值的大小有直接的影响,因而也在产生价值。这种劳动也可以从资本家身上分离出来,并形成相应的职业,证券业中的基金经理就是这样一种专门从事投资决策的职业。投资人自己没有足够的分析运作能力而把资金交给基金经理代为管理运作,而基金经理根据投资成绩取得报酬。投资决策作为一种劳动也已经被现代社会所承认。
可见,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大,很多早期由资本家直接承担的劳动已经被逐渐分离出来,由专职人员承担。这种分离,一方面把原来资本家作为管理者所从事的劳动清晰地显示出来,同时也最终剥离出了真正的不从事任何劳动的单纯的剥削者,这就是不参与经营管理,也不参与投资决策,把资金交给别人运作,自己坐收红利的单纯的出资者。这种分离使我们对作为劳动者和剥削者的资本家都有了更为明晰的认识。
在现实生活中,出资人尤其是大股东完全不管企业运作的情况并不多,大股东一般总要在企业中担任某种职务。如果出资者同时也兼有总经理或首席执行官之类的职务,那么,他的收益中部分是劳动所得,部分是剥削收入。
以上这些新分离出来的劳动形式对经济的发展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种经济体制要想最大限度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就必须考虑到这样一群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调动劳动积极性的核心是报酬问题。当这些劳动集中在资本家身上的时候,是不存在报酬问题的。资本家占有了全部剩余价值,已远远超过了他所付出的劳动。为了获得更多利润,资本家不需要任何督促自然会努力工作。所以,资本主义制度在分配上固然存在不公平的成分,但在调动资本家的劳动积极性方面却是相当成功的,这是现代资本主义取得成功的重要的原因。
资本主义制度对资本家经营决策劳动积极性的调动是建立在不公平的分配方式基础上的,公有制要打破这种不公平的分配制度,自然也不可能再利用这种方法调动高级经营决策人员的劳动积极性。那么是否还有其他方法同样可以调动经营决策人员的劳动积极性呢?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企业的经营决策劳动已经逐渐从资本家身上分离出来,靠占有剩余价值调动管理劳动者积极性的机制实际上也已经渐渐失效,代替它的是另一种机制。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当经营决策等高级劳动逐渐从资本家那里分离出来之后,很自然地就进入了劳动力市场,相应职位的报酬改由市场机制决定。劳动力市场会对各种劳动的报酬进行合理调整,以追求最大利润。对以上高级经营决策劳动也摸索出了一套能最大限度调动劳动者积极性的报酬机制。具体地说,比起传统的劳动形式来,市场给这些劳动所定的报酬有两个特点:第一,这些劳动的报酬一般要比同等级别的传统劳动高;第二,报酬的形式与传统劳动有所不同。
管理劳动是一种比体力劳动和传统意义上的脑力劳动都要复杂的工作。传统意义上的脑力劳动面对的对象是自然,不管是多么复杂的问题其对象总是死的,有规律可循;而管理劳动面对的是人,人是灵活的,管理活动也是灵活的。管理者必须有创造性,有在规律不完全清晰的局面下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传统意义上的脑力劳动更难。另外,管理劳动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也远比一般体力脑力劳动大。所以,管理劳动的报酬较高是合理的。经营决策劳动和投资决策劳动无论是重要性还是难度都比管理劳动更大。劳动力市场给这些职位出更高的价格也是合理的,符合“按劳分配”的原则。
一般的体力劳动比较容易定量,以计时或计件工资的形式支付就可以了。脑力劳动要复杂一些,但还是可以以适当的工资形式支付。管理劳动和经营决策活动就复杂多了,尤其是决策活动。一项决策可以是正的结果也可以是负的结果,正的结果创造财富,负的结果在损耗财富,对一项错误决策,支付再少的工资也是太多。所以,管理和决策劳动更适合以绩效工资的形式,按照一定规则从企业的赢利中提取一定比例支付。基金经理的职业,差不多从产生之日起就一直是以某种形式的利润提成的形式获得报酬的,这也是由它的性质所决定的。
由于高级经营管理劳动的分离,和相应的报酬形式的发展,今天的资本家已经可以不再亲自操劳榨取剩余价值了。只要出资把企业组织起来,这一系统会自动地产生剩余价值。工人和经营管理人员都是雇员,没有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当然,支付普通工资的工人和支付绩效工资的管理者在经济利益上有一定矛盾,这是使得系统能够自动产生剩余价值的关键。但也不能因此说管理者在替资本家剥削工人,因为工资形式是工作性质决定的,要想企业发展就需要这种工资形式,而企业的发展最终对企业内部和全社会的每个人都是有利的。所以不能把这种工资形式简单理解成是资本家为榨取剩余价值而设计的,它也是社会的需要。
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终于出现了可以完全不参加任何形式劳动,完全以食息为生的单纯的剥削者,这标志着资本主义的最终成熟。物极必反,资本主义的高度成熟同时也为公有制的完善铺平了道路。
如果说在当初社会还需要资本家来推动经济发展,因而资本主义制度还具有一定合理性的话,今天,社会已经完全不需要一群单纯的剥削者了。当初的公有制还缺少一个关键环节,不能解决抽象的资产所有者主体怎样运作具体资产的问题,今天,无需从事管理劳动的单纯剥削者的出现已经为此准备好了答案。

2.资产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
公有制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资产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的问题。因为在公有制条件下,资本的所有者主体不是个人而是抽象的社会总体,抽象的社会总体是不能直接进行资产管理的。必须有一套机制将资产的管理权交给具体的个人行使,这样,资产的管理权必然要同所有权分离。
在前苏联模式下,资产管理借用了行政管理体系,由各级行政人员行使资产管理权。其依据在于,在充分民主的机制下,行政人员理论上是由人民选举产生,或由选举产生的首脑任命的,是民主机制的产物。由民主机制产生资产的管理者,符合公平的原则。但问题在于,政治上的民主和经济上的合理是不同的,经济规律要求资产管理者自身的经济利益必须和企业的经营业绩相关,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资产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产生经营业绩。从这个意义上说,即便实现了充分的民主机制,前苏联的公有制资产管理模式仍然是不符合经济规律的。
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把经营决策劳动从资本家身上分离出去的过程其实也是资产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符合经济规律,可以把管理者的个人收入和经营业绩联系起来的运行机制,在实践中有较好的效果。这种管理权分离的最高表现形式就是基金经理的出现。基金经理的劳动是最顶级的劳动,基金经理的出现才把资本家最终从一切劳动中剥离出来。所以,解决好资本家和基金经理的经济利益是资本主义制度下解决资产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问题的关键。只要把基金经理的报酬问题解决好,以下可以由他具体决定投资方向,并组织各级经营管理人员,让企业运转起来。至于各级管理人员的报酬可以由基金经理具体决定。而资本家和基金经理的关系非常简单,利润分成而已。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产生的这套解决资产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问题的机制,对解决公有制的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问题有很好的启发。借用这套机制,可以在保持资产所有权归公有的前提下,把公有制资产的管理权交给个人,并以业绩提成的形式支付劳动报酬,把资产管理的好坏和个人经济利益联系起来。这种机制在公有制条件下的运行效果至少可以像资本家使用它们的时候一样好。

二.公有制资本市场的构想

(一)基本构想
公有制资产的所有权归全体人民所有。这个所有权主体是抽象的,不能直接行使管理权,必须以适当的形式把公有制资产的管理权落实到个人。这一步管理权由抽象主体到具体人的转换是一次跳跃,处理不好最容易产生社会不公。怎样才能公平地将管理权落实到个人呢?
公有制资产的所有权主体是全体人民,作为构成全体人民的具体分子,其中每个人的地位都是平等的,每个人对公有制资产都具有平等的所有权。所以,在落实管理权的过程中最简单也最合理的办法就是将资产的管理权平均地分给每一个公民。除此之外其他任何方法都可能在这个关键环节中引进社会不公。
在平均分配管理权时,有一个问题容易被人忽略:全体人民作为一个整体概念是延续的,但它的具体组成成员却永远处于新陈代谢之中。今天的全体人民是从一百年前的全体人民延续下来的,但组成今天全体人民的每个人与组成一百年前全体人民的每个人已经完全不同。所以,全体人民是对一个处于不断变化中的群体的抽象概括,要考虑全体人民的具体组成成员必先明确是哪个时代的全体人民。每个时代的全体人民仅包括那些生活于那个时代的人,不包括已经死去的人和尚未出生的人。这是一个明显的事实,明显到人们在使用这个概念根本不会注意到它,但在这里却决定了管理权的具体分配方式。
比如,把管理权直接平均分给每个人就是不合理的。这个过程等于把所有权主体由一个变化的群体换成了某个时刻的该群体,这种平均分配对当时的人虽然是公平的,但对后人则不公平。未来的人本来可以自动得到一份公有制资产的管理权,但一次性的平均分配却剥夺了他们的这一权利。
合理的方法是在每个人的有生之年给他有限时间的管理权,而不是永久管理权。具体实施办法可以是管理权每年或每几年发放一次,在登记日之前还健在人都可以得到一份公有制资产管理权。这样,每个人在有生之年都可以得到一份管理权,在死后他的一份管理权到期自动作废,可以保证管理权的发放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另外,考虑到只有成年人才有管理决策能力,可以把管理权发放的范围缩小到18岁以上的公民。
经过以上分配,公有制资产的管理权被公平地分给了每个人。但这次分配的只是抽象的管理权,还不是具体企业的管理权,因为抽象的管理权可以平均分配而具体企业的管理权是无法均匀分割的。下一步每个公民还必须自己决定要取得哪个企业的管理权,这次选择对每个人的经济利益影响最大。由于每个企业的具体情况都不相同,其具体管理权对抽象管理权的兑换比例是没有简单方法确定的,此时,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市场来解决。
建立一个公有制资本市场,公民在市场上用抽象资产管理权交换到具体企业的管理权,而兑换的比例则由市场决定。这一过程类似以货币在股市上购买企业的股票。由于选择哪个企业是每个人自己决定的,这就保证了具体企业管理权分配的公平。
经过以上两步,各个具体企业的管理权被公平地分到了每个公民手上,每个人可以对自己管理的企业行使管理权了。企业经营管理的机制和股份制企业完全类似。公民取得企业的管理权相当于公有制资产的所有权主体委托他代为行使对企业的管理权。所以,他可以像股份制企业的股东一样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和管理,并有权决定利润的分配。企业的最高权力机构是类似股东大会的管理权所有者大会,在企业重大决策问题上,管理权所有者根据每份企业管理权一票的原则进行投票表决。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工作可以由董事会担任,董事会由管理权所有者大会选举产生。管理权所有者和股东的惟一差别在于,分红之后管理权所有者得到的不是全部股息而是按国家统一规定从股息中提取的一定比例作为经营管理的报酬。
管理报酬占分红的比例是一个关键数值,一经确定就应该长期稳定,因为它的任何变动都会带来整个市场的连带变动。所以,应该有一个专门的程序来确定这一比例,比如进行一次全民投票表决。
管理报酬比例的最大值为1,最小值为0。比例为1意味着资产的所有权主体不从中提取任何收益,将全部股息作为管理劳动的报酬发给管理权所有者;比例为0意味着全部收益归资产所有者主体,参与管理者没有任何经济利益。可见,比例越高则越能调动人的管理劳动积极性,比例越低则人们参与管理的积极性越低。
由于前面的管理权分配方案已经可以保证公平地将企业管理权分配到每个公民,所以,这一比例定得高或低理论上并不会影响到分配的公平性,只是决定了利润在个人和国家之间的分配比例,影响国家的公用事业开支。但理论上虽然是公平的,实际上每个人由于选择的企业不同,最终得到的收益还是不同,管理报酬比例可以调节这个实际分配差距。由于股息中收归国家的部分是以公用事业等形式平均地返还给整个社会的,所以,个人管理报酬比例越高收入差距越大,有利于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比例越低收入差距越小,倾向于平均分配。
在操作形式上,公有制资本市场和股票市场是完全类似的,都是买入证券,然后从公司的利润中获得收益,两种证券的价格都是由市场规律决定的。选对了企业管理权的人像选对了股票的人一样,可以从企业的利润中获取更大的利益。因而个人的经济利益与管理社会资源的劳动成果大小是相统一的。不同仅仅在于:在公有制资本市场上得到的是资产管理权证明,在股市上得到的是资产所有权证明。前者用抽象管理权交换,后者用货币购买。前者只能得到部分红利,后者占有全部红利。所以,公有制资本市场可以像股票市场一样有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二)技术补充

以上机制还存在两点漏洞:第一,公平原则要求每一个公民都能得到一份抽象公有制资产管理权,但管理工作的性质又要求把管理权集中到少数人手里。因为资产的管理是一种相当复杂的劳动,大部分人没有能力做这个工作,同时对有能力做社会资源管理的人,只让他行使自己所有的那一份资产管理权又太少了,是一种人才浪费。要解决这个矛盾必须设法把资产管理权再集中到少数有管理才能的人手里。
这又是一个关键环节,采取任何人为措施实现这个管理权集中过程都会带来社会分配不公,并最终影响生产力的发展。必须让每个人都自己做出决定影响这个过程,最终管理权在所有人的共同推动下自然地集中到少数人手里。
合理的办法仍然是利用市场机制。可以开办抽象管理权市场,人们可以在这个市场上自由买卖自己分配到的管理权,价格由市场决定。没有能力选择企业的人可以在管理权市场上出售自己的管理权,而一些想专门从事企业管理的人则可以花钱在管理权市场上收集较多的管理权,进而在企业管理权市场上换到较多的企业管理权。这样就可以把企业管理权公平地集中到少数人手里。
出售自己管理权的人和收集管理权的人其收益都不是人为决定的,而是所有人通过市场共同决定的,不能说对哪一方有利或不利,所以,这企业管理权的重新分配过程是完全公平的。普通公民在管理权市场上直接出售自己分到的管理权其实也是在管理自己的一份公有制资产,只不过不是自己直接参与企业管理,而是通过把自己手中的管理权交给别人运作间接地参与。这样所付出的决策劳动较少,平均起来收益自然也应该比直接买入企业管理权少。少数想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在管理权市场上收集到管理权,并参与企业运作,希望自己从企业利润中获得的收益高于自己买入管理权时的付出,中间的差价就是他的实际收益。要实现这个收益他必须在企业管理中付出努力,如果不成功还要亏损。所以这些得到较多管理权的人既要付出更多的决策劳动还要承担风险,总体上理应有一个合理的回报。
第二个缺点是公有制资产的管理权有时效,几年后需重新发放。从管理权发放的角度看,当然只有活着的公民才能进行管理,因而,管理权必须是有时效的。但用有时效的抽象管理权当然也只能换到有时效的企业管理权,当管理权失效时用它换来的企业管理权自然也应该同时失效。因而,要想继续拥有企业的管理权就要用新管理权重新交换。这样不仅会使企业家的经营管理工作被重新收集管理权的任务所打断,而且企业管理权相对于管理权的“价格”是处于不断变化中的,在重新交换管理权时将无法确定原企业管理权持有者到底该按什么价格继续持有企业管理权。所以,必须有一种机制,能把有时效的管理权变成没有时效的永久管理权,再用它换到企业的永久管理权,这样才能保持经营管理的连续性。
通过把有时效的管理权接起来,可以形成没有时间限制的永久管理权。比如一家银行,如果每天24小时,每个小时都有一个人存入100万元,且只存放1个小时,同时有另一个人取出100万元,一天有24个人轮流存取。这样虽然每个人只把钱在银行中放了1小时,但从银行的角度来说,则相当于有一笔100万的资金一直存在银行中。所以,把一段一段有时间性的资金接起来就可以成为一笔完整的资金。同样,把一段一段有时效性的管理权接起来也可以得到一个完整的管理权。
怎样把管理权接起来呢?可以设计一种百分之百保证金的永久管理权期货来解决。永久管理权期货也是多空对开仓位。持有空头期货合约的人必须在每次管理权发放时从管理权现货市场收购合约数量的管理权现货,登记补进自己的空头仓位。多头用多头合约在企业管理权市场上买入企业的永久管理权。卖方得到的是多头合约,凭这个合约,他可以在未来每次发放管理权时得到一份合约数量的管理权现货。这样买方就等于一次付清了未来所有时段的管理权。
这种永久管理权期货是一种把有时效性的管理权连接起来的工具,空头购买现货补进空头仓位的操作把有时效的管理权接了起来。如果以前面的银行存款做类比,有时效的公有制管理权相当于临时存款,空头一次次按时买入管理权现货相当于按时存款,多头凭合约可以按时得到管理权,相当于有人保证按时向银行存入存款。银行方面,只要这种定量的按时存款是有保证的,就等于有了一笔钱,可以把它用于投资。同样,多头定期的管理权现货是有保证的,所以他相当于有了一定数量的永久管理权,可以用它购买企业的永久管理权。
那么空头凭什么要负责按时买入管理权现货呢?原因在于永久管理权期货对空头来说是一种融资手段,在交易时多头用现金买到期货而空头则得到这笔现金,这相当于一笔贷款。每次管理权发放时空头要买入同等数量的管理权现货补进空头仓位,这笔支出相当于利息。空头平仓时需要按当时的价格买入同等数量期货,相当于还贷。为回避风险,市场方面当然也需要空头以一定的资产作为抵押。当永久期货价格波动接近抵押资产的价值时,可以强制平仓然后拍卖抵押资产偿付,这也类似于贷款中的资产抵押。与普通贷款的不同之处在于:普通贷款是向银行贷款而这里是向多头贷款;普通贷款利息是还给银行的,而这里的利息是在管理权现货市场上支付的;普通贷款的利息和本金都是固定的,而这里利息和未来还款时需要的本金都由市场决定,处于不断的波动中。所以,最适合做永久管理权期货空头的其实是金融机构,它们可以把这作为一种融资渠道。较之普通存款,卖空永久管理权期货的好处是只要每年付利息就可以了,本金什么时候还都可以,也可以永远不还,相当于一笔永久存款;缺点是利息和本金都是浮动的,有市场风险。
有了永久管理权期货就可以解决企业管理的连续性问题了。把前面的公有制资本市场的交易形式略做修改,把用管理权现货交换企业管理权改为用永久管理权期货交换企业的永久管理权。企业家要做的是在永久管理权期货市场上收集永久管理权期货多头合约,再用多头合约在企业管理权市场上买到企业的永久管理权。经营管理的连续性问题就得到了解决。

(三)公有制资本市场构想总结

下面把以上内容重新总结一下。在公有制资本市场中有三类证券,构成三个相对独立的市场:(1)公有制资产管理权现货市场;(2)永久公有制资产管理权期货市场;(3)公有制企业资产管理权市场。三个市场在形式上不必分开,可以在同时交易,只是交易不同证券品种罢了。
先看现货市场。在这个市场上进行的是用货币买卖抽象公有制资产管理权的交易。市场运行的起点是国家将抽象公有制资产管理权发放给每个公民。为了留出市场交易的时间,管理权的发放应该比管理权生效日期提前一段时间。从管理权发放到管理权正式生效的这一段时间,人们可以在管理权现货市场上买入或卖出管理权,形成一个有时间性的市场。例如2020年到2021年的管理权现货可以在2019年1月1日发放,每位在2019年1月1日之前还健在的公民,交易帐户上都自动拨入一份管理权。从2019年1月1日到2019年12月31日的一年时间可以进行交易,到2019年12月31日收盘,停止交易。从2020年1月1日起,管理权开始生效。公有制资产管理权现货的最终出口,是被永久管理权期货的空头买进并登记补进自己的空头仓位,此时这份管理权现货就退出了市场。空头的补进操作必须在管理权生效日之前完成。从公民得到自己的管理权可以在市场上出售,到空头把管理权补进自己空头仓位的最后截止日,中间有一年时间管理权可以在市场上交易,其间价格一直处于波动中,也存在利用买卖差价获利的机会。所以,市场上除了卖出自己管理权的普通公民和收集管理权的永久管理权期货空头,还会存在第三种人—在市场上进行买卖操作赚取差价的人。
再看永久资产管理权期货市场。这是一种百分之百保证金期货。想获得公有制企业管理权的人,拿资金到这个市场上买入永久管理权期货,再用永久管理权期货到企业管理权市场购买企业管理权。需要贷款的人先办理资产抵押,根据抵押资产的多少来决定它最多可以卖空多少期货。空头在市场上卖出期货得到多头的现金,以后在每次管理权现货发放后,空头需要在规定时间内从现货市场上买到合约数量的现货,补进自己的仓位。
由于管理权现货的数量是有限的,所以,永久管理权期货的开仓数量也应该是有最高限额的。当市场上总开仓量达到这一限额时,就要停止开新仓位,新多头和新空头只能和平仓盘交易。最高限额的具体数值可以略高于管理权总数,但不能太多。
永久管理权期货的价格也处于波动中,存在利用差价获利的机会,因而会有一些并不打算去购买企业管理权的多头或并不打算贷款的空头进行交易赚取差价,但交易手续是完全相同的。如果他们想做空也同样需要办理资产抵押。
第三个是公有制企业管理权市场。这个市场上进行的是用永久管理权期货买卖企业管理权的交易,类似股票市场。企业管理权相当于股票,永久管理权期货相当于货币。想管理公有制企业的人拿了资金到永久管理权期货市场上买入永久管理权,然后用永久管理权期货到这个市场上买进企业资产管理权。
类似于股市,企业管理权也分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在一级市场上国家以竞价的方式出售企业管理权,收回永久管理权期货。然后,企业管理权进入二级市场。二级市场上,企业的管理权的“价格”(对永久管理权期货多头合约的兑换率)也像股票价格一样处于涨涨跌跌之中,存在利用买卖差价获利的机会。
每个公民卖出管理权现货的决策影响着管理权现货的价格,而管理权现货的价格又影响着永久管理权期货的价格。企业家用永久管理权期货购买企业管理权,所以永久管理权期货价格影响到企业家获取企业管理权的成本,影响着他的经营活动。这样,三个市场就像三个轮子,一级一级把每个人的决策汇集起来,最终施加到对每个具体企业的管理中。每个公民在有生之年都平等地行使着自己对公有制资产的管理权,每个人的决策都最终对企业的经营产生影响力。

(四)一些运作细节的讨论

1.手续费问题
公有制企业管理权市场的交易是不应该收取手续费的。因为,虽然形式上它类似于商品交易,但本质上是在用抽象管理权交换具体企业的管理权,是公民行使自己管理权的过程,而不是普通交易。而且,交换的两方面没有货币,也无法收取手续费。如果收取永久管理权期货作为手续费,由于永久管理权期货的数量是有限的,经过一段时间将把永久管理权期货收完,市场将无法运行。所以,企业管理权市场应该是一个没有手续费损耗的市场,交易完全平滑地进行。为防止因没有手续费造成交易量过大和行情震荡,可以实行“T+n”进行限制。
管理权现货市场和永久管理权期货市场相当于一种商品交易,是可以收取手续费的。交易中使用了货币,也为收取手续费提供了条件。

2.如果想管理分给自己管理的一份公有制资产怎么办?
个人如果想自己管理分给自己管理的那一份公有制资产,可以在永久管理权期货市场上同时开一个多仓和空仓。以后他无须在管理权现货市场购买管理权现货,只要把自己的管理权直接登记到自己的空仓下即可。由于同时对开多仓和空仓,所以他不需要以现金出现。但空仓还是需要有抵押的,因为当他退出企业管理权市场时,如果获利,他将有更多的多头合约,那么把多空合约对冲平仓即可。但是如果亏损,那他必须补足多头合约才能平仓。如果此时他没有足够的现金补足多头合约,就需要用抵押资产来平仓。
类似的,想在企业管理权市场买入企业管理权但没有足够现金的人,也可以在期货市场上同时对开多空仓位。这样只要有资产抵押,不需要现金就可以得到永久管理权期货多头合约,进入企业管理权市场。

3.公有制企业的配股怎样认购?
公有制企业的配股还是应该由公有制资金来认购。比如一个企业决定按1:1比例配股,配股价10元。一个持有1万股管理权的人必须找来对10万元公有制资金的管理权,用它买入配股,才能得到这部分配股的管理权。怎样得到公有制资金的管理权呢?在企业管理权市场中还必须有一个公有制资金管理权市场。国家把可供投资资金的管理权投放到这个市场,由市场决定它相对于永久管理权期货的价格。上面那个需要10万元公有制资金管理权的人,可在这个市场上用永久管理权期货买入资金管理权,再进行配股。
类似的机制也可用于初始投资。有投资计划的个人可以先在市场上买到公有制资金的管理权,再用自己管理的公有制资金进行投资。由于资金管理权价格一般要比资金本身低,所以,资金不足的人可以以这种方式筹措到较多资金。当然,这样建立的企业属于公有制资产,个人只有它的管理权。比较困难的是怎样对这种创业性的小型公有制企业进行管理以降低公有制资金的风险。所以,还必须有一套相关的法律制度。

4.管理权所有者利用自己的管理权在制定企业分配方案时决定不分红怎么办?
这对国家或管理权所有者的利益都没有什么实质影响。不分红的结果是企业的资产增加,有机会创造更多利润,以后的分红可以更多。而不管什么时候分红都要按一定比例支付管理权报酬,所以对国家来说只是推迟了收益,而不会减少收入。不分红对管理权所有者的利益也没有影响,因为企业的资产增加,未来分红的潜力增大,管理权就会升值。管理权所有者通过市场同样可以实现自己的收益。

5.企业监督机构
为了防止个人在掌握企业管理权后利用职权故意造成公有制资产流失,可以建立一套监督机构。在股份制企业中,监事会是由股东选举产生的,用以监督董事会的经营运作,维护广大股东的权益。在公有制资本市场机制下,企业管理权落实到个人,但监督管理的权利仍属于全体人民,故可以由国家通过行政渠道任命监事。监事既不属于企业职员也不属于管理权所有。他由国家任命,代表全体人民行使权利,是全体人民对企业的所有权的体现。他的职责是监督管理权所有者的活动,维护公有制资产的安全。平时他不能干预企业的正常经营管理,但当管理者做出故意损害公有制资产的决定时,他有否决权。监事工作的报酬不是由企业支付,而是由国家支付。监事和企业之间没有直接的经济利益,更有利于他履行职责。监事工作虽然创造性不强,但责任重大,也应该有较高的报酬。

6.建立公有制资本市场的条件
公有制资本市场与股市不同,它要求全社会的每个人都参与进去,因为每个人至少要决定在市场上以什么价位卖出自己的管理权现货。所以,这个市场能够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全体公民都有一定的证券投资知识,懂得怎样在市场上回避风险、保护自己的利益。据统计,中国现有股民人数已达4000多万,占到全国人口的3%以上,证券投资的参与者实际上已经遍及全社会的每个角落。但与建立公有制资本市场所需的条件比起来,目前证券知识在公众中普及的广度和深度都远远不够,还有必要继续研究、宣传、普及正确的投资理念和投资方法,这方面还有大量的准备工作需要做。公有制资本市场像任何社会现象一样,只有在整个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才能出现,脱离社会条件是不会取得理想效果的。

三.关于公有制资本市场的讨论

(一)公有制资本市场的特性

1.生产资料公有、生活资料私有
公有制和按劳分配都是公平分配的要求,但按劳分配的前提是存在私有财产。如果完全没有私有财产,那按劳分配到的财物又属于谁呢?所以,公平分配既要求存在公有资产又要求存在私有资产。这个问题在以上公有制资本市场的构想中已经得到合理解决,解决的结果就是生产资料公有、生活资料私有,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分开。
生产资料的表现形式是企业财产。在公有制资本市场的运行机制下生产资料公有,任何人都不可能得到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只能通过企业管理权市场得到其管理权。人们得到企业管理权的基本过程是国家将抽象管理权平均发给每个公民,公民再用自己的一份管理权在企业管理权市场上换取具体企业的管理权。企业管理权市场上的交换在形式上类似商品交易,但市场上的“货币”是发放的,所以这种交换本质上是公民自由行使对资产的管理权的过程,并不是真正的商品交易。相对于以货币交易的普通商品,市场企业管理权市场上既无商品又无货币,构成了一个独立于商品交易的封闭系统。公有制资产在这样一个系统里既保持了公有制的属性,又可以通过市场管理运作。
各种生活资料都可以用货币交换,所以个人所有的货币代表了一般的生活资料。生活资料不是共同占有平均分配的,而是私人所有按劳分配。具体分配过程是先通过劳动力市场以货币的形式把生活资料分配到个人,每个人再在商品市场上购买具体用品。
抽象管理权和永久管理权期货市场是对企业管理权市场的补充。它们介于生产资料系统和生活资料系统之间,进行的是货币和管理权的交易。个人所有的货币代表的是生活资料,管理权是生产资料的管理权,它属于生产资料系统。在市场交易中管理权已经商品化了,这两个市场可以看成是特殊的商品市场,这两个市场的作用是进行管理权和生活资料的重新分配。
把本质上属于社会的生产资料和属于个人的生活资料隔离开,可以使经济活动更为有秩序。经济发展的平衡需要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两大部类生产和消费的平衡。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财富是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不分的。资本家各自决定把多少收入用于投资、多少收入用于消费,没有一种宏观手段调控两大部类的平衡。而在以上机制下,人们以货币形式表现的个人财富都属于生活资料,公有制的财富都属于生产资料。两大部类天然分开,国家可以方便地对生产资料进行宏观调控,同时对生活资料则可以完全放开自由交易。

2.公有制资本市场能抑制投机
公有制经济由于生产资料公有,整个经济是一个整体,自然应该比私有制经济运作更为协调,无效的震荡较少。在以上公有制资本市场的条件下,这是通过怎样的具体机制实现的呢?分析可知,以上公有制资本市场有抑制投机的作用。想通过企业管理权市场的炒作赚取差价的人必须进行两步操作:首先他必须在企业管理权市场上通过炒作赚到永久管理权期货;然后他还要在永久管理权期货市场上兑换成货币。这样他必须同时面对两个市场的风险,增大了炒作的难度,起到抑制投机的作用。
以上还不是主要原因,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公有制资本市场上管理权的供应量是封闭的。按照以上公有制资本市场的运行机制,企业管理权市场上交易的两方面都是封闭的。企业管理权相当于股票,是固定数量的;永久管理权期货的数量等于永久管理权期货市场上的开仓数量,也有固定上限,即使没有达到上限,其数量也是可知的。所以,企业管理权市场相当于一个货币供应量有上限并且数量已知、股票供应量固定的市场。

市场平均股价=交易资金/交易股票=(总资金*资金周转率)/(总股票*股票周转率)
=(资金换手率/股票换手率)*(总资金/总股数)
=(平均持股时间/平均持币时间)*(总资金/总股数)

由于总“资金”和总“股数”都是一定的,所以,市场的平均股价主要决定“资金”交易率和“股票”交易率之比,或平均持股时间与平均持币时间之比。这个比值显示了人们是更愿意保持持币状态还是更愿意保持持股状态,人们处于哪一个状态时更稳定。处于某一个状态更稳定,表示人们对对它更有信心。由于货币的价值比较稳定,如果以它为信心的标准,则以上比值显示了人们持股的信心。换言之,市场的平均股价决定于人们对“股票”总体的信心。这个数值可能会随着市场情绪而有周期性的波动,另外,由于它是对所有“股票”的总体信心,个别“股票”发生变化对它影响不大,除非”股票”发生总体性的变化,否则会比较稳定。
个别股价的调整只能在这个总体稳定的大背景下进行。一只“股票”的上涨必然要以其它一些“股票”的下跌为代价,具体机制是由于股票价格上涨从其它“股票”那里吸引“资金”,造成其它“股票”价格的下跌。所以,任何价格变化都牵连到整个市场,是整个价格系统的调整。换一个角度,可以把市场交易过程看做是各“股票”在竞争有限的“资金”,股价是竞争达到平衡的一种状态。所以,“股票”价格体系是一个整体,具有较强的张力。庄家要想在这个市场上通过控制价格获利,势必造成整个价格系统的调整。如果没有业绩基础,仅凭炒作要造成这种系统调整的是困难的。反之,如果是有业绩基础的价格调整,那正是社会所希望的合理现象,就算有人以炒作的方法帮它实现也是合理的。

另外,从技术分析的角度看,“货币”供应量封闭使得我们有办法更精确地了解市场交易状态,提高市场的透明度。在指南针CY系列证券技术分析指标体系中,很多指标是和股票的成本计算有关的,而成本计算中必然用到的一个参数是股票的流通盘。我们知道,在股票的涨涨跌跌中股价和成交量每天都是变化的,在这个系统中,不变的是什么呢?只有流通盘。懂得物理学的人都知道,任何物理规律都对应于某种不变量,找到物理过程中的不变量就可以发现规律。当我们最初认识到流通盘的稳定性可以成为编制科学的技术分析指标的入手点时,曾相当兴奋了一阵子。但同时也意识到另一个问题,在股票流通盘具有封闭性的同时,交易的另一面—货币的供应量是开放的,所以,从技术上是无法全面把握这个市场的。现在,企业管理权市场上两个方面都是封闭的,可以从技术上把炒作行为更为清晰地暴露在整个市场面前。这也是它可以抑制炒作的一个原因。
由于“货币”供应量有限,企业管理权市场不存在总体大幅度涨跌的可能,其平均价应处于水平波动中,而总体的涨跌运动表现为永久管理权期货的涨跌。这样,市场的涨跌被分成了两部分—市场总体的涨跌和各证券品种之间相对的价格调整。各企业管理权的相对价格调整发生在企业管理权市场,而市场的总体涨跌被封闭在永久管理权期货这一种证券品种上。永久管理权期货的总量有上限,但资金供应量是开放的,所以永久管理权期货的价格象股票价格一样是可以任意波动的。但这个市场只有一个证券品种,而盘子极大,比股市上任何一只大盘股都大上千倍,所以没有人做得了这个庄,实际上也无法炒作。所以这个市场也会比较稳定。可见,把两种不同的涨跌隔离在两个市场之外,两个市场都不适合炒作,可以抑制投机现象。
抑制投机的同时,市场的投资功能并不会受到影响。想通过市场获得企业管理权的企业家,或看中了某个企业想从它的长期发展中获利的长线投资人仍然可以正常交易,市场仍然可以起到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

3.永久管理权期货是最佳的保值工具
在本书第一章中曾经讨论过,随着经济发展,货币总数量具有单边增长趋势,如果货币增长速度超过商品增长速度,则货币会贬值。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一种商品数量不会增加,也不会被毁坏,且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则可以作为保值工具。由于它不会被毁坏,使用价值不会随时间而减小,所以人们会象当初一样需要这种商品,愿意分配在这种商品上的资金占总资金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而随着货币总量增多,每个人手中的货币都有所增加,每个人愿意为这种商品出的钱数也有所增加,但商品数量不增加,所以价格必然上涨。可见,相对于数量开放的货币,一种数量封闭的商品将具有保值功能。
有形物品,如艺术品,虽然数量有限,但会随着时间而损坏,保值效果差。无形商品,比如股票,随时间推移不会有任何变化,保值效果好。股票的另一个优点是,相对于艺术品等其它保值品,它的使用价值容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参与者广,流通性好。但股票由于种类太多,每种股票的数量比之整个社会寻求保值的货币数量都太小,容易成为投机工具,造成价格不稳定。虽然从长期来看,其保值功能也在发挥作用,成为股价长期上升趋势形成的原因之一,但价格波动的巨大风险影响了其保值功能的发挥。
相比之下,永久管理权期货是一种最好的保值工具。它象股票一样具有使用价值明显的优点,且安全性比股票还好,股票还有公司破产的风险,而永久管理权期货没有这种风险,是真正的永不变质的商品。每只股票的数量虽然不会增加,但发行新股也是在增加同类保值品的总数量。而永久管理权期货的人均数量是固定不变的,而且也不再可能有另一种同等规模的同类保值工具来变相增加其数量,所以,它的数量封闭性也比股票好。同时,由于数量巨大,无法作为投机工具,永久管理权期货的价格会相对稳定,主要由全社会寻求保值的货币总量决定,保值功能可以从投机功能中分离出来,使保值效果可以得到更好的发挥。这些特点使之成为最佳的保值工具。除了希望投资于公有制企业的人之外,寻求资产保值的人也可能成为永久管理权期货的多头。

4.公有制资本市场和普通股票市场的不对等性
公有制资本市场和普通股票市场在市场运作上是不对等的。在两种市场共存的情况下,若某个人或某个私营企业购买了公有制资产的管理权,那么,他得到的仅仅是管理权,公有制企业所创造的利润仍然归全民所有,形象的说他是在为全社会打工。反过来,如果一个公有制企业在市场上收购了一家私有制企业,则情况完全不同。这家企业的所有权性质同时发生了变化,由私有变成了公有。所以,在两种市场共存的情况下,通过市场收购可以把私有制企业变成公有制企业,但永远不可能把公有制企业变成私有制企业。另外,这种不对等性是不受国界限制的,它国私有制企业同样可以转化成本国公有制企业,而相反的过程是不可能的。
这种不对等只能有一个结果:在两种市场并存的情况下,随着时间推移,在整个经济圈中,公有制成分将越来越壮大,而私有制成分逐渐减少。只有一个过程能使私有制免于最终完全消失,就是不断有新的私有制企业创立作为补充。私有制分配方式的优点是有利于调动资本家的劳动积极性。在企业发展的初期,特别需要发挥资本家的主观能动性的时候,私有制对企业的发展是有促进作用的;但到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私有制分配不公平的弊端会逐渐暴露出来,影响企业未来的持续发展,此时,公有制的分配方案显得更合理。所以,保留私有制企业的创业机会,可以充分利用两种经济形式的优点,对社会总体的发展是有利的。

(二)公有制资本市场合理性的讨论

1.公有制资本市场条件下人们的劳动和收入情况
在以上公有制资本市场体制下,公民会定期得到一份公有制资产管理权,这是每个公民对公有制资产所有权的体现。即使不直接到企业管理权市场买入企业管理权,公民在管理权现货市场上直接卖出自己管理权的行为本身也是一种管理决策。因为,他们的行为决定着管理权现货的价格,进而决定着永久管理权期货和公有制企业管理权的价格,并最终影响着直接买入企业管理权者的经营决策。所以,公民卖出这份管理权的收入是他管理这部分公有制资产的决策劳动的报酬。这样,每个公民在有生之年都相当于有了一份特殊的工作—管理归自己管理的一份公有制资产。
公民的管理权虽然是由永久管理权期货空头直接买去的,但最终买主其实是用多头合约买入企业管理权的企业家。公民出售管理权的收益是他从自己的管理报酬中出的,并以永久管理权期货空头为中间环节传递到每个公民手中。公民出售管理权的报酬最终是由企业管理报酬中出的,但是要经过多个中间环节才能得到,就像他们的操作也要经过多个中间环节才影响到企业经营一样。一般来说,企业管理权的价格要低于同期公有制企业的平均管理报酬,这中间差价就是收购永久管理权期货而实际运作企业的企业家的收入。
出售自己的一份管理权所得到的收入一般来说并不多,人们还必须从事别的工作才能维持生活。其他工作分为两类:一类是普通劳动,通过劳动力市场获得报酬。根据前面的讨论,劳动力市场的分配方式比较接近按劳分配。还有一部分人,他们花钱在永久管理权期货市场上买入永久管理权期货,然后换得企业管理权,经营管理企业,并得到企业管理报酬。这些人类似于一种自由职业者,是专职从事公有制资产运作的人,他们的工作是在代替别人具体行使资产管理权。这些人不同于资本家,因为他们没有资产的所有权,他们得到的只是红利的一部分,是管理的报酬。可以把他们称为企业家。
企业家从企业红利中得到的管理报酬在性质上相当于工资,但与普通工资不同。它按固定比例从股息中支付,市场化程度不高,还要再经过一次市场的调节。当企业家的收入偏高时,选择这个职业的人会增多,管理权的价格上涨,每个公民都可以从管理权的上涨中增加收益,相应地稀释了企业家的收益。反之,如果企业家的收入低到不能调动人的积极性,管理权的价格就会下降,减少每个人出让管理权的收入,相应提高企业家的收入。
所以,公有制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是相对的。劳动力市场上企业家对普通劳动者的劳动进行评价;而公有制资本市场上,全体人民对企业家的劳动进行评价。这种市场化可以对企业家的劳动进行价值发现,给他们的劳动一个公平的价格,实现资本管理劳动的按劳分配。
可见在这种机制下可以实现全社会的按劳分配,社会上只有劳动者没有剥削者。按劳分配不是平均分配,人与人之间还会保持相当的收入差距,人们根据劳动性质的不同会得到不同的收益。比如,企业家会形成一个高收入阶层,其实际收入可能会比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很多资本家还要高,但其中不含有剥削收入,性质完全不同。
剩余价值仍然是存在的,但它不是被个人占有,而是以股息的形式被整个公有制资产所有权主体所占有,并以多种形式返还给整个社会。

2.为什么不把资产的所有权直接平均分给每个人而是定期分配管理权?
公有制的所有权主体是抽象主体,组成它的群体是处于变动中的,每个时刻群体中的每个人是平等的。把公有制资产平均分给每个人实际上把所有权主体由一个延续变化的群体换成了某个时刻的该群体。前者是变化的群体,后者是固定的群体,二者是不能等价的。这种平均分配对当时的人虽然是公平的,但对后人则不公平。未来的人本来可以从前人手中自动继承一份公有制资产,但一次性的平均分配却剥夺了他们的这一权利,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公有制资产应该完整地从上一代人传到下一代人,全体人民的概念保持延续、公有制资产保持延续、全体人民对公有制资产的所有权也保持延续,平均分配破坏了这一过程。
不仅直接分配公有制资产的所有权是不合理的,而且直接平均分配公有制资产的管理权也会犯同样的错误,也是不合理的。

3.为什么不分配有限期所有权而是分配有限期管理权?
如果一定要把公有制资产的所有权落实到个人的话,那最合理的做法是在每个人的有生之年给他有限时间的所有权。构成全体人民的每一份子都平等的享有对公有制资产的所有权,可以平均分给每个人一份公有制资产,每个人一出生或年满18岁就可以自动得到这份资产,死后则自动收归公有,再平均分给别人。但这种有时限的所有权也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所有权了,它可以看成资产的使用权。使用权与管理权已经很接近了。
从社会公平的角度看,这样做是合理的。通过类似的公有制资本市场,公有制资产产生的剩余价值可以比较公平的分到每个人手中,不会造成社会分配不公。从形式上看,管理权市场和有限时间所有权市场的主要差别在于红利的分配比例。作为管理报酬,管理者得到的只是部分红利。作为所有权的收益,得到的将是全部红利。
分配有限时间所有权也是可以的,但分配管理权更好一些。如果部分红利由社会占有,可以统筹安排用于公有制资产的扩大再生产和公用事业建设;如果分到个人手中社会还需要以税收等形式筹集这些资金才能再投资。
以上讨论还说明,管理权报酬比例的高低不会影响到社会分配的公平性,因而不存在硬性的约束。决定这个比例的主要依据是对投资决策价值的评价,和国家用于公用事业的投资比例,这是主观性很强的,最好由全体公民共同决定。

4.为什么不直接出售管理权?
以上三个市场的构想显得有些复杂,是否可以取消抽象公有制资产管理权,相应地也取消管理权现货市场和永久管理权期货市场呢?国家以竞价的方式直接在市场上出售管理权,投资人在买入管理权后可以在市场上交易,价格由市场决定。这样也可以在维持公有制资产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将公有制资产的管理权落实到个人,企业家的经济利益同样和运作企业的业绩相联系。
但这种做法有些不合理。首先,将公有制资产管理权平均分给每个公民,体现了公民对公有制资产平等的所有权。而直接出售管理权后,不管是国家还是任何公民都不能再影响这个公司的管理,体现不出每个公民对资产的所有,有变相私有化的嫌疑。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如果把管理报酬定为股息的100%,则国家出售管理权就已经和直接出售国有资产没有什么区别了。但是按照公有制资本市场方案,即使把管理的报酬定为100%股息,也不会动摇财富归全体人民所有的本质。
其次,企业的未来有无限的潜力,很难说什么定价合理,国家不管以什么价格一次卖断企业管理权都可能是一种不公平的交易,人民的利益可能在这个过程中受到侵害。按公有制资本市场方案,国家始终没有出售过企业管理权,不存在一次性卖断和资产流失的问题。在企业管理权一级市场上,国家收回的是永久管理权期货。它所代表的价值是随永久管理权期货的涨跌而不断变化的,全体人民的利益没有受到损害。
另外,原构想还有一些技术上的优点。按公有制资本市场方案,各种证券的价格完全由市场决定,不存在国家直接影响的环节,更充分地利用了市场机制,系统会更为稳定。而且,由于管理权期货的数量封闭,所以有抑制市场投机的功能,而直接出售管理权后市场会像股票市场一样波动。
综合以上几点,简化方案是不可取的。公有制资本市场运作起来只比简化方案多了管理权现货市场和永久管理权期货市场两级,在操作上增加的复杂性并不太大。另外,随着近些年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全体公民参与市场的技术条件已经成熟,公有制资本市场已经不存在技术上的障碍了。综上所述,接受公有制资本市场带来的一点复杂性,换来分配公平和市场稳定是值得的。


四、公有制资本市场的现实意义

国有股上市一直是中国股市的一个敏感问题。从市场经济的规律考虑,存在大量的不可流通的国有股使得中国股市永远不能成为一个成熟的资本市场。因为投资者即使收购了二级市场上的全部股票也不能在企业的经营决策中起很大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国有股应该上市,只有国有股上市才能根本上改善企业的经营,促进经济发展。但另一方面,国有股上市意味着公有制资产私有化,从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原则出发,是不应该的。
以上公有制资本市场方案既可以使人直接参与到企业管理,又不存在私有化的问题,是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按照这种方案,国有资产将在不改变所有制的情况下实现市场化,发挥市场优化配置和管理资产的作用,促进国有经济的发展。
现在很多企业同时有国有股和A股两种股票,同一企业的管理权和股票不妨同时在两类市场上市,两种证券在市场上分别定价。在股东大会上,管理权持有者相当于替国有股股东投票表决,每份管理权和每股股票具有同等表决权。分红后,A股股东得到全部红利,管理权所有者得到部分红利。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2-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6-5 18:03 | 显示全部楼层
《股市博弈论续篇》


股市是信息不完美竞局

根据参与者对博弈局面的了解程度可以把博弈分为信息完美博弈和信息不完美博弈。如果在博弈进行过程中,每个参与方都可以得知其他各方都进行了哪些操作,目前处于什么状态,则称为信息完美博弈。如下棋,双方对盘面上的局势一目了然,竞局过程的信息是完全透明的,这是典型的信息完美竞局。但也有一些竞局在进行过程中各方并不完全了解其它各方的选择,其它各方的状态对他是不透明的,如各种牌类,从桥牌到麻将,各方都不知道别人手里是什么牌,这就是信息不完美博弈。社会生活中存在大量信息不完美博弈的例子,最典型的如军事对抗,敌对双方都尽量隐蔽自己的意图,秘密的调动部队,以期给对手以突入其来的一击。指挥员必须在对手情况不明了的情况下制定做战计划,这一决策过程是一种典型的信息不完美博弈。股市也是一个典型的信息不完美竞局,这使得在分析计算时具有很多特点。
股市不仅是信息不完美的,而且是信息不对称的。股市中的信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关于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国民经济状况、政府经济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可统称为基本面信息;第二类是关于其他投资人操作情况的信息,每日的行情数据信息属于这一类,行情信息虽然很有限,但毕竟可以反映市场上最原始的操作信息,这些属于技术面的信息,可以说,基本面信息是市场外部环境信息,而技术面信息是反映股市博弈状态信息,可以说,从博弈角度应该更重视技术面的信息,因为前一类信息对市场的涨跌起到题材和号召的作用,而市场上投资人的操作才是实现涨跌的直接动力。
可以说,市场上投资人对这两类信息的占有都是不对称的,所以,股市不仅是信息不完美竞局而且是信息不对称竞局。就基本面信息来说,1,有些人能通过特殊的信息渠道获取其他人所不具有的信息;2,有些人掌握了比较快捷的信息传递通道,可以更快的获得市场公开信息;3,即使是获取信息方面都是平等的,不同人掌握的信息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不同,掌握了较优分析工具的人可以从同样的信息源中提取更丰富更有价值的信息;4,在了解市场上竞局态势方面,庄家至少了解自己的仓位情况,而他的仓位较多,一个人就占了市场筹码的相当大的比例,所以,庄家天生的就比散户对市场竞局态势了解的多一些;5,市场上的广大散户在信息占有方面处于最底层,大多数人不仅不能得到优于他人的信息,甚至连公开信息都无法有效利用,甚至对许多公开信息都不知道。
技术面信息也是不平等的,每日行情信息是公开和平等的,只要愿意都可以通过上网获取,但还有很多技术面信息是不平等的,比如,市场上关于某大机构的持仓情况信息、市场上各类人的持仓状况的统计信息和市场上存量资金的统计信息等,这些信息不是公开发布的,有些人可以特殊的方法获取。

不完美竞局的计算特点

博弈计算的基本思路是分析自己和对手的各种可能的策略组合,从中挑选对自己最有利的一招。如果将这一过程程序化,则第一步是计算自己每一招的可能得分,方法是:计算自己的每一招对手都有哪些应招,并对手将采取哪一招。按照理想竞局假定,他将采取对他最有利的一招,于是就找到了每一招下将出现的竞局组合,相应可以知道在这种情况下自己的得分,这样自己所采取的每一招就有了一个得分;第二步在自己可采取的各招中,选择得分最多的一个,作为自己的决定。
信息不完美竞局的分析基本思路也是如此,但在这种竞局中,由于一般无法精确的知道对手的状态,所以,计算中带有不确定性。一般而言,此类竞局中只能知道对手的状态处于几种可能性之一,所以,在计算时必须考虑到对手可能处于其中任何一个状态。所以,在计算时,程序要比前面的复杂一些。在计算时,第一步先要计算对手处于每一种状态下,我的每一招可能招至的对手的应对,根据利益最大原则从所有可能的对策中选择对手在这种状态下可能的应对,可以计算出自己和对手在这种情况下各自的得分。第二步,根据第一步求出的得分,对自己的每一招,找出对自己最不利的可能结果,做为自己出这招的最坏得分。第三步,根据每一招的最坏得分,找出其中得分最高的一个,做为自己的应招。
这样,计算量要比状态明确时大很多。不仅如此,而且这样找的一招一般都不是实际上最好的一招,因为,对手实际上只是处于多种可能的状态之一,而我由于不能确定他到底处于哪各状态,所以,不得不从所有可能中挑选最坏的一种可能,这当然很吃亏。如果能确定对手当前所处的状态,则不仅计算量可以大大减少,而且,可以更有针对性,找到实际上最有利的一招。所以,在信息不完美博弈中,除了常规的分析计算外,前面还要加上一个环节,就是了解博弈进行的状态,而且这一步常常是比后面的分析计算过程还重要。
在分析博弈状态时,由于没有直接清晰的信息源,所以,常常要根据很多蛛丝马迹的线索一点一点的缩小可能的范围,而且常常是无法完全明确的。比如,在打牌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对手的出牌分析他们各自手中可能有的牌,这种分析只能得到一些线索,知道对手可能有什么牌的可能性大,而一般不能明确的侦知对手整把牌的情况。能够根据信息明确的判断当前对手所处的状态当然最好,但更一般的情况是,侦察到的信息不够明确,只能帮我们确定,几种可能情况出现的概率不同,是某些情况的可能性大而另一些情况的可能性小。这种情况又该如何处理呢?
当不能确定对方到底处于什么状态时,则在确定自己的每一种策略的得分时,只有做最坏的考虑,设想对手可能处于对自己最不利的位置。如果知道对手处于某一种状态的可能性大,处于另一种状态的可能性小,则可以根据概率计算出每一招的综合成绩,据此决定选择哪一招。值得一提的是,对对手的状态完全不能确定和对手处于几种状态的概率相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决策时思路是不同的。如果完全不能确定对手处于什么状态,连概率信息也没有,则,只能向前面所讨论的那样做最坏的打算,把最坏的成绩作为每一招的成绩;如果知道对手处于几种状态的概率相等,那么应该按照等概率计算出每一招的综合成绩。这里的计算是一概率计算,这是信息不完美博弈的又一个特点。
在信息不完美竞局中,如果各方在信息占有上是不对称的,则占有较多信息的一方在竞局中是占优的,因为他在分析计算时可以更明确。这就好比有人用魔术扑克和人打牌,他可以用特殊的工具看出对方手中有什么牌,自然是稳操胜券了。
所以,在信息不完美竞局中最重要的是掌握信息,如果在掌握信息方面处于不利的地位,那么从总体上已经落败了,在分析水平相同的条件下,必输无疑;即便是分析水平较高,也不一定能赢。所以,占有信息是信息不完美竞局第一大事,谁在信息方面落后了,则谁先输了一招。

信息不完美竞局要有收集处理信息的意识

信息完美博弈,由于博弈方能正确的了解博弈进行的当前状态,所以剩下的问题只是怎样通过计算找出最佳的一招的问题;博弈状态信息不完美博弈在分析计算时多了一个层次,第一步参与者必须首先对博弈的当前状态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计算自己和对手的各种对策组合,寻找自己的最佳对策。这就好比下棋时必须先看清棋盘才能开始分析计算,而信息不完美博弈中,看清棋盘本身就是一件复杂的工作,有专门的技巧,要花时间精力。
所以,信息不完美博弈的第一个问题是怎样对博弈的态势进行正确的判断,这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怎样获取更多的信息,第二怎样利用这些信息进行判断。
对信息的搜集与分析是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如果没有必要的信息就不能进行正确的判断,所以,搜集获取信息对股民来说是很重要的,但另一方面,有了信息并不等于能对市场做出正确判断,从获取信息到正确理解信息的意义还有相当遥远的距离。要想从纷繁的信息中提取出正确的信息,对局面做出正确的判断,需要有正确的分析处理能力,如果没有掌握一定的分析能力就一味的追求搜集更多更隐秘的信息,是走上了歧途,因为信息对不会分析处理的它的人来说除了带来干扰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能使人眼花缭乱,不能专注于最重要的事情。所以,掌握正确的分析判断能力比收集信息更重要,分析判断能力相当于工具,没有工具原料再多也不会形成产品,只能造成积压和浪费。
另外,即使对有能力做出正确分析的信息,人们也不一定有精力一一进行分析,股市的复杂性超出了每个人分析处理能力的极限,面对汹涌而来的市场信息,每个人都难免感到分析能力的不足。信息对没有精力处理它的人来说也是没有意义的,所以,用必要的工具帮助人进行信息处理,分担人的一部分工作比大量搜集信息更重要,人工分析信息相当于原始的手工作业,而采用计算机辅助分析相当于自动化生产,面对大量有待分析的信息,靠手工作业是处理不过来的,分析工具的使用对投资人来说是处理大量信息,把握股市脉搏的前提。

分析信息的思路

只有看清棋盘才能开始计算各种策略组合的利弊,决定对自己有利的一招,所以,分析信息了解情况和决策计算是两个不同的过程。了解情况又是决策计算的基础,如果对博弈进程缺乏足够的了解,则深入的决策计算将无法进行,只能做非常粗略的估计,算的很深很远没有意义。所以,在信息不完美竞局中,首要矛盾往往不是决策计算问题,而是怎样了解当前各方状态的问题。了解了各方的状态才谈得上进一步分析各种可能的策略组合,决定最佳的一招。
怎样了解各博弈方的状态呢?除了直接偷看刺探等手段外,根据正常渠道的信息分析其他各方状态的基本思路有三:1,直接计算;2,根据各方操作分析推断;3,试探和信号。
根据过去博弈进行的情况直接计算,可以得到一些现在各方状态的信息。比如,在打扑克牌时,如果记得过去都出过什么牌,就可以知道现在每门花色每个牌点还各有哪几张牌,由此可以知道自己手中的牌力,决定该如何做;再如知道某人已经上一轮已经没有某一门牌了,则也可帮助决定现在该打哪张牌。这种计算是在利用游戏规则所提供的计算依据,结论是必然性的。在股市分析中,对行情数据进行计算可以得到一些数据。比如,移动平均线可以显示计算时间内买家的平均成本,但是不够准确;指南针证券分析决策系统所开发的CYA指标则能给出计算时间内准确的平均成本;由此衍生的CYS指标可以揭示短线投资人现在的盈亏状况;CYQ指标更能显示每门股票的成本分布情况。CYA、CYS、CYQ指标所揭示的市场事实更为准确精细,对操作的参考价值更大。这类指标有明确的市场含义,揭示某一方面的市场事实,明确可信,是研判行情的基础和出发点。
根据某人的操作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推断他的状态。比如在打麻将时,某人打出一张六万,则可以据此推断,他手中没有另一张六万,也不会有四万和五万,或五万和七万,或七万和八万,因为那样他就得破牌了。麻将高手都是很善于从牌面上推断这类信息的,麻将牌艺的高低也主要体现在这种分析水平上。这类分析所得的结论虽不是必然的,但也很有价值。类似的思路应用于股市,就是根据一只股票的走势往往可以判断庄家的状态。比如在最近一两波中,一只股票的走势总是上升较缓慢,延续时间长,涨到一定高度又很快的跌下来,形成所谓牛长熊短的走势,表明庄家在吸货。由于吸货造成股价上涨,但庄家不愿意被人发现,所以要慢慢的一口一口吃,股价上涨缓慢。积累一段时间,股价涨到一定程度,庄家不愿意到更高的价位上吸货,所以,会把股价打下来,造成比较快速的下跌。一涨一跌,涨的时间长,跌的时间短,庄家在涨的过程中买的多,而在打压时卖的少,所以总的看仓位在增加。由此判断庄家在吸货。同理,可以根据熊长牛短判断庄家在出货。CYS有较大正乖离成交量不放大且股价稳住不跌,表明庄家仓位较重,未来上涨潜力大,因为,CYS正乖离应该造成短线抛盘,造成成交放大,如果没有足够的接盘就会下跌,现在成交量不放大,股价也不下跌,表明筹码锁定性好,庄家肯定有大量的仓位。类似的,研读走势可以得到一批这类规律,后面将介绍一些。
最能体现信息不完美博弈的特点的是博弈中的试探和发信号现象。这在信息完美竞局中是不存在的。在信息不完美的情况下,博弈方常常处于一种无从决策的状态,因为对方可能处于任何状态,使得自己无法计算出哪一招是最好的。此时,从得益计算的观点看,找不到决策的依据,只好不操作或随机操作。能否利用这没有得益依据的操作达到某种别的有意义的目的呢?于是出现了新的操作思路,即利用它达到侦察对手所处状态的作用,即博弈中的试探和发信号现象。所以在此类博弈中,操作有了两种不同的意义,直接的博弈意义和用于侦察的意义。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得益,但有时为了得到信息,博弈方愿意暂时牺牲一些得益,为获得信息付出成本。所以,在分析理解这类博弈进程时,不能仅仅从得益计算的角度分析,有时这样是理不出头绪来的。
比如,在军事上,有时在正式进攻之前,常常要做试探性的进攻,借以侦察敌方阵地的放手情况,为正式进攻做准备。在牌类游戏中,有时也有为了试探别家牌力而打牌的情况。
更高级的是博弈中的发信号现象,在多方博弈中,为了沟通信息,博弈方间可能形成一些信号,这类操作从直接的得益计算角度更是不能理解的,只有了解了信号的规则才能看懂。比如,在桥牌中的叫牌,本来这是决定打牌的目标位,决定由谁来打,胜负如何评判的一步,但实际上更重要的作用在于在叫牌过程中和本家根据约定的叫牌体系沟通情况,形成了一整套的利用叫牌交流信息的对话技巧。试探和对话信号在股市上都是存在的,尤其是盘中的涨跌,有时侯是有这种意义的。

股市是概率性竞局

前面的讨论中已经在多处涉及到股市的概率性质,这里在集中讨论一下。从中可以看出,概率性是股市竞局的一个基本特性。
股市有两个方面的不确定性。第一,股市外部环境状态的不确定性,包括国家的经济政策、市场监管部门的监管政策、商品市场的状况和上市公司经营管理状况等,这些因素是一种竞局外部的力量,硬性影响着竞局的发展,好比一个动力系统受到的外力。面对这些因素的影响,不论是庄家还是散户,都只能消化和利用之,而没有能力改变。这些因素都是具有不确定性的,股民对下一步国家将出台什么政策,公司的经营状况将会如何转化等几乎是很难了解的。另外,每个股民的个人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也在影响着他们的操作,进而影响着走势。最常见的如有人因家中有事而急需钱用,只好卖股票,这种情况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计算出来的;再如,国外股市上曾有情场失意者为图报复,收购情敌的公司,造成股价暴涨的例子;国内股市上据说还出现过某操盘手为庆祝自己女儿的生日,把股票打成涨停板的趣事。
第二,股市内部的不确定性,这又分为两个层次。第一股民对其它股民操作状态缺乏了解,即对博弈状态缺乏了解。通过行情报价人们只能看到股价的涨涨跌跌,而不能知道这股价涨跌的背后是谁在推动,上千万人的行为都隐在背后,竞局过程信息极不完备。股市由如此众多的投资人构成,没有任何办法知道每一个人都在干什么。而且即使获取了这些微观信息也不能直接指导操作,因为没有办法直接计算这么多人各自采取行动对股市的影响,而只能用统计的方法分析,但统计方法本身必然带来随机误差。所以,这种不确定性是不可避免的。第二,即使有一位股民,掌握了最丰富最快捷的信息渠道,并且有正确的分析方法分析处理这些信息,而且有足够强大的计算机帮助他完成对巨量信息的处理,使他能非常准确的把握市场的状态,但他仍然不可能准确的预测未来的走势。因为股市是现实竞局,股民的行为既不象物理系统那样遵循固定的规律,也不象理想博弈那样遵循个体利益最大原则,而且每个人的操作还会受到生活中各种事情的干扰,因而每个人的行为都有不确定性。个体的行为的不可预测,早成统计上准确预测群体的行为特征也是不可能的。考察统计力学就可以知道,由大量微观粒子组成的宏观系统之所以有稳定的统计性质,其基础还是在于组成它的各个微观例子具有稳定的物理性质。根据每个粒子的力学性质,应用随机过程理论等数学工具,就可以推导出大量这种粒子构成的宏观系统会有怎样的宏观性质。所以,宏观上稳定的物理性质本质上是微观上稳定的物理性质的统计表现。股市中,由于每个人的操作都具有比较大的不确定性,所以,市场总体上也不存在稳定的规律。
所以,千万不要以为自己可以理解股市,因为根本没有人能完全理解股市,股市对任何人来说都永远是一只变幻莫测的黑箱,搜集信息分析信息的一切努力只是在增加黑箱的透明度,让它变得不那么莫测,但永远不可能变成彻底透明的白箱。对散户如此,对庄家主力也是如此,只不过庄家主力有更丰富更准确的信息,他们看股市透明度比散户高一些,但他们也不可能完全把握股市运行的脉搏,股市对庄家来说仍然是个变幻莫测的东西,庄家的操作同样会被突如其来的市场变化打断。

信息不完美竞局的要有概率意识

由于对当前状态判断具有不确定性,所以,信息不完美竞局中的计算也不同于博弈状态明确时的计算,其中带有概率的成分。这体现在在计算选择对策时要有概率意识还表现在操作时要有概率意识。
在计算时要有概率意识是说在计算自己该选择哪一种策略时,要考虑到多种可能的变化,对每一种情况都有一定出现概率,计算每一招的得分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可能,在计算时引入概率加权。由于引入了概率因素,所以,在计算时比明确的竞局更复杂,而且,当概率不明确时,计算变得更加困难。
操作时的概率意识,即意识到自己不可能达到对系统的完全明确的认识,因此自己的一切操作必须在并没有绝对把握时进行,能追求的只是概率意义上的较优,也就是要赌。所以,形象的说概率意识就是赌博意识,敢赌会赌的人才能在股市中取胜。
股市操作必须要有概率意识,这也是很多聪明人不能在股市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很多人,尤其是学历较高的知识分子,总希望把事物研究透彻了再做事,也就是不肯去赌,不肯冒险。这种策略在面对自然的时候总是成功的,科学正是靠了这种认真的态度才取得了成功,但在股市上这种策略则完全不适用;因为股市不同于大自然,自然界有稳定的规律,而股市永远是变幻莫测的。所以,不愿意赌的人在股市上将永远找不到行动的机会,除非最终忍不住潜意识的冲动而进行操作,而这种操作肯定是最愚蠢的,因为潜意识完全是人性的体现,即人的规律性的体现,而股市中庄家主力赢的资本就是散户群体行为的规律性。

股市竞局各种特点的相互作用

以上分别讨论了股市竞局的各种特点。这些特点不是相互独立的,它们同时并存于股市中,必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交织成复杂的股市竞局。

股市的攻击性掩藏在概率背后

所谓攻击性,就是攻击人的弱点的特性,也就是说,在攻击性强的博弈中,不管你选择什么对策,对手总会选择对你最不利的一招。当人满仓买入股票时,市场对他最不利的一招就是跌,当人空仓时,对他最不利的一招就是上涨,走势专跟人的操作作对。市场由如此众多的投资人构成,价格走势当然不可能对每一个人的操作一一做出反应,那么前面对股市零和竞局的攻击性是怎样体现的呢?原来,它体现在股价未来涨跌概率的微小变化上,也就是说,股市的攻击性和和概率特性相结合,攻击性掩藏在了股市概率特性的背后。
每个人进行操作后,粗看起来,似乎对市场没有什么影响,股价仍然象原来一样涨涨跌跌,其实,涨涨跌跌的概率在操作前后已经发生了变化,每个人的操作都立刻对未来的涨跌概率造成影响。简言之,“你一买,股票就不爱涨爱跌了;你一卖,股票又爱涨了。”
从博弈的角度分析,庄家只有收集到足够的筹码才会开始拉抬。你一买,市场上少了你的这几股,使庄家收集变得更困难了一些,这样就会推迟他的拉抬。这个影响的大小视你持有的仓位多少不同而定,仓位越大,对市场的影响越大,买入以后上涨的概率就越小。当然,散户个人对市场的影响力是很小的,由自己那一点点仓位造成的股票上涨概率变小一般是微不足道的,但不管有多小,市场一定会把它体现出来的。所以,市场就是在跟每个人做对,只不过这种作对不是直接的明显的,而是隐藏在概率背后,体现在涨跌概率的微小变化上,使人不易觉察。但站到统计的观点上看,则总体还是在直接的和投资人作对。

坐庄分析

一.        坐庄的原理
在大街上,有时可以看到一种玩38的临时赌局。一个人拿着一个小酒杯,酒杯里有一个白色的小片,小片的一面写着3,另一面写着8,他一面快速地在地上转着酒杯,一面口中念念有词,不外是解说规则招呼围观者下注。随着酒杯旋转,杯中的小片也跟着翻滚,转上一阵后,他突然用一块硬纸板把杯口盖上,周围的人开始压钱。由于小片一直在晃动,看清上面的字多少是有些困难的,所以有人压3有人压8。压完之后一开盖,压对的一赔一,压错的压多少全输掉。
这个游戏看似对压钱的人有利,因为只要眼力好,仔细看,就算不是每一次都能看准,至少能对多错少,只要看的仔细些,应该是只赢不输。但一玩就知道了,有时候看的清清楚楚是3,可一开盖却是8。玩的人只以为是自己没看清,于是更仔细的看,看清楚了再压,结果还是有时对有时错,等玩一段时间再看,肯定是输钱多赢钱少。
道理何在呢?原来在小片中夹有一小片磁铁,聚赌者手中拿着另一块磁铁。他悄悄的把磁铁N极S极往上一凑,要它是8就是8,要它是3就是3,和他玩的人有输没赢。
从这个例子包括了坐庄的基本原理。坐庄有两个要点,第一,庄家要下场直接参与竞局,也就是这样才能赢;第二,庄家还得有办法控制局面的发展,让自己稳操胜券。
股市做庄也是如此,股市做庄庄家要把仓位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用于建仓,部分资金的作用是直接参与竞局;另一部分用于控制股价。与38游戏不同,38游戏中靠作弊控制局面,而在股市中庄家必须通过实际买卖来控制股价;38游戏中用一块磁铁就可以控制局面了,完全没有成本,而股市中必须用一部分资金控盘,而且控盘这部分资金风险较大,一圈庄做下来,这部分资金获利很低甚至可能会赔,庄家赚钱主要还是要靠建仓资金。
股市控盘是有成本的,所以,要做庄必须进行成本核算,看控盘所投入的成本和建仓资金的获利相比如何,如果控盘成本超出了获利,则这个庄就不能再做下去了。一般来说,坐庄是必赢的,控盘成本肯定比获利少。因为做庄控盘虽然没有超越于市场之外的手段无成本的控制局面,但股市存在一些规律可以为庄家所利用,可以保证控盘成本比建仓获利要低。
控盘的依据是股价的运行具有非线形,快速集中大量的买卖可以使股价迅速涨跌,而缓慢的买卖即使量已经很大,对股价的影响仍然很小。只要市场的这种性质继续存在下去,庄家就可以利用这一点来获利。股价之所以会有这种运动规律,是因为市场上存在大量对行情缺乏分析判断能力的盲目操作的股民,他们是坐庄成功的基础。随着股民总体素质的提高,坐庄的难度会越来越大,但做庄仍然是必赢的,原因在于做庄掌握着主动权,市场大众在信息上永远处于劣势,所以在对行情的分析判断上总是处于被动地位,这是导致其群体表现被动的客观原因。这个因素永远存在,所以,市场永远会有这种被动性可以被庄家利用。

二.        坐庄前的决策
1.        庄家的坐庄路线
    坐庄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市场运动的某些规律性,人为控制股价使自己获利。怎样控制股价达到获利的目的呢?不同的庄家有不同的路线。
    最简单最原始也最容易理解的一种路线是低吸高抛,具体的说就是在低位吸到货然后拉到高位出掉。坐庄过程分为建仓、拉抬、出货三个阶段,庄家发现一只有上涨潜力的股票,就设法在低价位开始吸货,待吸到足够多的货后,开始拉抬,拉抬到一定位置把货出掉,中间的一段空间就是庄家的获利。
这种坐庄路线的主要缺点是做多不做空,只在行情的上升段控盘,在行情的下跌过程不控盘,没有把行情的全过程控制在手里,所以随着出货完成做庄即告结束,每次坐庄都只是一次性操作。这一次做完了下一次要做什么还得去重新发现市场机会,找到机会还要和其他庄家竞争,避免被别人抢先做上去。这么大的坐庄资金,总是处于这种状态,有一种不稳定感。究其原因在于只管被动的等待市场提供机会,而没有主动的创造机会。
    所以,更积极的坐庄思路是不仅要做多,而且要做空,主动的创造市场机会。按照这种思路,一轮完整的坐庄过程实际上是从打压开始的。第一阶段,庄家利用大盘下跌和个股利空打压股价,为未来的上涨制造空间;第二阶段是吸货,吸的都是别人的割肉盘,又叫扎空;然后是拉抬和出货。出货以后寻找时机开始打压,进行新一轮做庄;如此循环往复,不断的从股市上榨取利润。这是做长庄的思路,如果把前面一种庄比做打猎,这类长庄则好比养鸡,每一轮炒做都可以赚到一笔钱,就象养着鸡下蛋一样。打猎运气好时可以打到一只大狗熊,足够吃上一冬,但运气不好时也可能跑了很多路费了很多力气但什么也没打到;养鸡每次只捡一个蛋,但相对来说比较稳定。

2.坐庄的思路
    以上的坐庄路线设计得很理想,但还太主观,不一定能成功。因为做多时有出不去的风险,做空时有打下价格但接不回来的风险,要想坐庄成功还要考虑一些更本质的问题。
两种坐庄路线有没有什么共同的本质性的东西呢?比较两种思路,做长庄既做多又做空,是一种更老道的手法。分析一下长庄的思路,发现做长庄的特点是不怕涨也不怕跌,就怕看不明白,因为涨的时候庄家可以做多赚钱,跌的时候庄家可以借机打压,为以后做多创造条件,只要看明白了,不管是利多还是利空都可以利用。所以,这种坐庄思路成功的关键是看准市场方向。庄家看准市场方向不同于散户的预测行情走势,庄家可以主动地推动股价,他要考虑的是怎样推对方向,推对了方向就可以引起市场大众的追随,做为启动者就可以获利。所以,这种庄家的基本思路是把握市场上的做多和做空潜力,做市场的先导,推动股价运动,释放市场能量。
再会过头来看低吸高抛路线,其实也是释放市场能量,寻找做庄股票的过程就是在寻找谁有上涨潜力,拉抬和成功出货是释放这一市场能量。不过这种思路只想着怎样释放市场的多头能量,而不考虑怎样释放空头能量和怎样蓄积新的多头能量,所以不够完整。可见,不管是长庄还是一次性庄,做庄成功的关键都是正确的释放市场能量,前面的两种不同操作路线可以看成是利用不同类型的市场能量的方法。
低吸高抛思路适用于定价过低的绩优股,做价值发现。这种股有一个长期利好作为背景,市场情绪波动和其它各种小的利空因素可以忽略,庄家可以大量收集,锁定大量筹码,使得股价不太受市场因素干扰,庄家可以按自己的主观意图拉抬和出货。要想这样做庄需要有资金实力,因为要想做大幅度的拉抬必须锁定相当多的筹码,没有钱是做不了的,而且这样的股票别的庄家也在打主意,没有一定的实力是抢不过人家的。
    做长庄的思路适合于股价在合理价值区域内的股票,这种股票可涨可跌,庄家不能持仓太重,筹码锁定少,所以股价受大盘影响比较大,庄家必须顺势而为,利用人气震荡股价获利。所以,长庄股震荡行情,最主要利用的市场能量是人气,也就是市场大众情绪的起伏波动。市场情绪的起伏是有一定节奏的,而行情的一般规律是,人气旺时、市场情绪高涨时买盘强、股价高、市场承接力大;人气弱、市场情绪低落时买盘弱,股价低。庄家利用这种规律反复的调动和打击市场情绪,在市场情绪的起伏波动中实现高抛低吸。这是做长庄的最基本的手法。长庄庄家的市场作用是通过摸顶和探底探索股价的合理价值区间,这也是一种价值发现。
    前面讨论的是一般原则,具体到每一只股上,其业绩和人气特点都不一样,相应的在炒做上各个不同。如同样的业绩,但行业不同、经营者的经营作风不同、与庄家配合的程度不同,都会使其炒做有不同特点。整个市场人气循环一般来说是差不多的,但不同股票也会有微小的差别,这是由于很多投资人都习惯于做自己熟悉的几只股票,如西藏人偏爱西藏明珠,内蒙人对伊利股份会多看一眼;还有的人在一只股上赚过钱,以后总喜欢多看一眼这只股,对其走势越来越熟悉,一有机会就做一把;还有的大户和一些庄家有联系,庄家在一只股上长驻,则他们也在这些股上长驻。所以,每只股票上的投资群体都不等同于市场散户总体,每只股上的参与者在行为上都有一些与散户总体不同之处。这种差异是比较细微的,但操盘的庄家可以感觉到,这会对走势有细微的影响。
    低价绩优和人气循环是市场上两种最常见最一般的市场能量,除此之外,还有其它形式的市场能量,如题材消息等,题材和消息也可以看成是一种类似绩优的市场能量,但不象真正的低价绩优那么稳定,故从炒做手法上虽然类似于低吸高抛的一次性炒做,但只能短炒。

怎么炒垃圾股

股票的炒做特点决定于股票的性质。垃圾股和绩优股相比,垃圾股进货容易出货难,炒做垃圾股的主要矛盾是出货;而绩优股出货较易进货难,炒做的主要矛盾是进货。第二,绩优股在高位能站稳,而垃圾股在低位才是其合理位置,在高位不容易站稳,只能凭一时的冲力暂时冲上高位。这些性质决定了垃圾股的炒做必须是快进、快炒、急拉猛抬、快速派发。
垃圾股平时没有长庄驻守,因为垃圾股没有长期投资价值,随时可以跌一轮,庄家不宜老拿着垃圾股不放;而且庄家在炒做垃圾股时一般是要尽量少收集,只要能炒的起来,能少收集一些尽量少收集一些,所以也不需要预先建仓;另外,垃圾股有容易收集的特点,随时开始收集都不晚,庄家也没有必要早早的抢着收集。
行情一旦展开,庄家觉得有机可乘,随时可以调入资金开始快速收集。而且必须快速收集,因为,炒垃圾股必须借势,大势一旦变坏,就要马上撤出来,给他的炒做时间是较短的,必须快速收集。
由于垃圾股在高位站不稳,炒高全凭一鼓作气冲上去;也由于庄家不能收集太多的筹码,控盘能力不够,所以,要靠急拉猛抬,造成上升的冲力,带动起跟风者,借这种冲力,把股价炒上去。
炒上去后不能向绩优股那样在高位站稳从容出货,所以,一定要快速出货。垃圾股出货就是一个比到底庄家的手快还是散户的反应快的比赛,庄家要抢在散户看出自己出货动作之前把大部分货出掉。第一种办法是少建仓,快速拉起来一点就立刻跑掉,仓位少,出的快,涨幅不大。如果投入资金较多,建仓较多,出货变得复杂,就要做复杂的计划。在上升途中,就要开始出货,在顶部能出多少就出多少,出不了就向下砸盘出货,这样把追涨盘和抄底盘全部杀掉。由于要做好砸盘出货的准备,所以,在拉升时一定要拉出较高的空间,但庄家自己从一开始就没有打算要这么多获利,在拉抬过程中要增加持股成本,在顶部逃不掉时就要杀跌出货,杀跌要损失空间,里外里一算,庄家在中间能拼出总幅度的三分之一的获利来就满意了。
垃圾股炒做大量消耗空间资源,但庄家自己的获利则不太高。为什么有的庄家喜欢炒垃圾股呢?炒垃圾股的好处就是快,由于减少了收集和收集后等待机会的时间,炒做过程紧凑,收集、拉抬、派发一气喝成。如果以收集10天,拉抬10天,派发10天计算,庄家可以在六周内完成完整的一轮炒做,如果庄家手快,时间还可以更短。所以,如果以单位时间资金产生的利润率来计算,炒垃圾股是较高的。所以,炒垃圾股是一种短炒行为,就算投入资金较多,开的空间较大也还是要短炒。短炒的特点是愿意牺牲利润换取时间,以追求最大利润率。
垃圾股的炒做最适合于利用短期贷款炒做的人。贷款利息按时间计,所以,要速战速决,不能拖时间;一轮炒做的利润率一定要高于贷款的利率,坐庄才有钱可挣,所以,要追求高利润率;由于贷款炒做是借鸡生蛋,只要能获利出来,还上贷款利息剩多少钱都是赚的,所以,并不在乎利润低。

怎样炒绩优股

典型的绩优股炒做与典型的垃圾股炒做正好相反。绩优股的特点是庄家建仓难,但拉抬容易,拉高后只要不主动砸盘,大势也没有出现暴跌,则可以在高位长时间站稳,可以从容出货。所以,绩优股炒做的主要矛盾是建仓。
绩优股炒做是做价值发现,市场给出一个不合理的低价位是犯了错误,庄家只要抓住这个错误,把它兑现成自己的获利就可以了。建仓过程就是抓住市场错误,这是炒做成功的关键,所以是炒做的主要矛盾。与此对比的是垃圾股的炒做,要想炒做成功要指望炒上去以后有人会犯错误,肯在高位接自己的棒,所以其炒做的主要矛盾在出货。从博弈的较度看,股市竞局要想取胜依赖于对手的错误,对手犯不犯错误和能不能抓住其错误是取胜的关键,是主要矛盾所在。炒绩优股是抓住市场已犯的错误,炒垃圾股是期待市场在未来会犯错误,炒绩优股比较稳健。
垃圾股炒做的基本思路是诱使市场犯错误,绩优股炒做的基本思路是抓住市场的错误充分利用。所以,在炒做思路上绩优股炒做要充分发掘股票的潜力,充分利用上涨空间转化成获利,而垃圾股则要浪费空间,换取散户犯错误。
这些特点决定了绩优股的炒做特点,大资金、做长庄、大量收集、稳步拉抬、平稳出货。
对一只有巨大上升潜力的股票来说,如果可能,庄家不妨把股票全都收过来,然后拉到合理价位再慢慢出货。实际上虽然不可能把全部股票收到自己手中,但也应尽量多收一些,所以要有大资金。在收集过程中,庄家为了充分利用空间,要低价位收集,所以庄家最怕惊动市场,在自己完成收集前把价格炒上去,牺牲了庄家宝贵的空间资源。一般的做法是隐蔽、长时间吸筹,而比较积极的做法是利用市场下跌逆势吸筹,或主动打压制造恐慌性抛盘,借机吸筹等等。反正庄家要利用一切可能的办法,在低位完成吸筹,完成了这一步,则绩优股的炒做已经完成了一半了。
只要在低位吸到了足够的筹码,则绩优股以后的炒做是很简单的。因为庄家锁定筹码后卖压减少,盘子变轻,较容易拉抬。庄家在拉抬初期买入的股票也成了仓位的一部分被锁定,所以越涨越轻。在达到通吃的股上,庄家不必刻意拉抬,锁定仓位不动,股价会自己向上走,盘面上会出现很短的小阴小阳,行情没有震荡的向上飘,一直到庄家的出货位,庄家出货才会引发震荡。
绩优股的出货动作只要不太快,是不会引起暴跌的,庄家一般没必要牺牲空间砸盘出货,所以,典型的出货手法是缓慢平稳出货。
大部分股票处于典型的绩优股和典型的垃圾股之间,而或者偏向于绩优股或者更接近垃圾股。理解了两极,可以帮助理解一般股票的炒做。

怎么炒小盘股和大盘股

    度量一门股票盘子的大小有两个标准,第一是股票流通盘的大小,第二是股票流通市值的多少。从炒做规模上考虑,一门股票盘子大小不仅决定于流通盘的多少,也决定于股价,比较合理的度量一门股票盘子大小的指标应该是该股的流通市值,也就是股价乘以流通盘。比如,一只流通盘2亿的股票,股价3元,令一只流通盘4千万的股票,股价20元,哪一个盘子更大?哪一个炒起来占用的资金多?当然是后者,前者流通市值为6亿,而后者流通市值为8亿。如果以庄家炒做需要备下总流通市值70%的资金计算,则做前一只股的庄需要4.2亿元,后一只股票需要5.6亿元。所以做盘子大的股票要求庄家更有实力。
    以总流通市值计算盘子大小,则股票盘子大小是变化的。比如,前面那只股票,如果价格有3元涨到了6元,则6亿元的盘子变成了12亿,盘子变大。如果有一个庄家有4.2亿元,他先以3亿元在3元附近收集了1亿股,占总盘子的50%,还剩下1.2亿元,按当时股价相当于流通盘的20%,占外面未锁定流通盘的40%。庄家把这部分资金用于控盘,也就是用1.2亿元控3亿元的未锁定盘子。如果以控盘资金和未锁定盘子的比例作为度量控盘能力的指标,则此时的控盘能力为40%。以后庄家一路把股价拉上去,假设在拉抬过程中他进进出出,一路不赔不赚,到股价6元时他还有1.2亿元的控盘资金。此时外面未锁定的流通市值已上升到6亿元,庄家的控盘资金占未锁定市值比例下降到20%,庄家控盘能力下降。
    可见,在拉抬过程中庄家的控盘能力是逐渐下降的,这也是限制了庄家炒做目标位的一个因素。如果有钱,哪个庄家不知道炒的越高越好呢?就算炒上去呆不住,出货时再回吐很大一段空间也还是拉高一些开出更大的空间更划算。但拉多高是要受庄家实力限制的,如果庄家实力不足,控盘资金少,则随着上涨,当控盘能力下降到一定程度后就不敢再往上炒了。所以,要炒多高的上限决定于庄家有多少控盘资金,控盘资金充裕炒的高,控盘资金不足炒的低。
    随着拉抬庄家的控盘能力下降,这时庄家可以利用临时贷款补充控盘能力,或者卖掉一部分建仓股票补充控盘能力。此时,留下的未锁定筹码越多则为了补充控盘能力需要借的钱或卖的股票就越多。极端情况是绝对绩优股的通吃炒做和垃圾股的短炒。前者锁定筹码极多,外面留下的市值很少,即使股价翻上几倍,也不用补充太多资金就可以维持控盘能力,稍微卖掉几张股票就可以保持控盘能力了,这就成了边上涨边出货,边出货边增加控盘能力打开上涨空间。所以,边上涨边出货不仅是一种出货手法,有时还是炒做所必须的。垃圾股短炒把大量的市值留在外面,随着上涨,庄家无法通过卖股票维持控盘能力,只有通过贷款,但大量短期代款风险很大,所以,这种庄家炒做时上涨空间的上限是一开始就决定了的,缺乏进一步向上打开上涨空间的能力。所以,通吃手法炒做往往可以把股价炒的很高,经常以翻几倍计;而垃圾股的上涨空间则有限,涨个百分之几十就差不多了。
    下面讨论流通盘的作用,股票流通盘的大小对股票走势的特性有影响。比如,在股票同样市值下,高价小盘股和低价大盘股的股性还是有区别的。
    在业绩相同的情况下,流通盘小的股票会比盘子大的股票定价高。这是因为,股价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股票的供应量就是股票的数量,股票的需求量就是市场上想买这只股的资金量。针对一只股票,每个投资人都有一个自己愿意接受的价位,也就是说愿意在这个位置上持有该股票。设想把每个价位上愿意持有的人数和资金量进行统计,则可以形成一个柱状图,愿意在高价持有的一般只是少数人,大部分人对一个适中的价位可以接受,还有人只愿意接受极低的价格。市场价格的决定机制是这样的,从出价最高的人开始向下数,一直到需要等于供应量,这个价格就是市场价。市场的交易过程就是在找到这个价格。所以,在需求量分布相同的情况下,小盘股的价格会高于大盘股的价格。在同一个市场上,同样一群投资人,对于业绩相同的股票,需求量分布应该是相似的,但大盘股的供应量比小盘股大,可以有更多的人持有,所以价格自然比小盘股偏低。股票的价格是不断变化的,反映出需求量分布也在不断变化,人们心中对一只股的价格定位也在变化。但供应量的差异是稳定持久起作用的因素,所以,从长期看大盘股的总体价格定位要比小盘股低。
    统计学中的大数定理告诉我们,大群体的统计特性经常会呈正态分布,人们的一般经验也是如此。如果假设人们对一只股票的心理价位呈正态分布,那么可以有一个推论:大中型盘子的的股票价格定位上的差异不太明显,盘子对价格定位影响最显著的是盘子很小的股票。比如,5千万流通盘和1亿流通盘的股票,在价格定位上的差异不太大,而1千万流通股和5千万流通股的股票,则会有显著差距,并且盘子越小随着流通盘变化价格落差越大。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正态分布条件下,大部分人的心理定价集中在中间区域,中型盘子的股票,定价已经接近这个中间区域了,此时每下降一个价位就会增加很多潜在买盘,所以,以后盘子就算再大上很多,也不会也价格也不会下降太多;相反,小盘股只有少部分人能持有,股价定位在正态分布的尖端,这个区域,愿意持有的人分布稀疏,价格下降好大一段才能引出足够的持有者,所以,小盘股到中盘股一段,盘子增长的绝对值虽然不大,但股价定位的落差则相当大。换一个说法,从心理定位最高的人数起,按正太分布假定,数到前一万人可能价格已经下来了十几元钱,再数到5万人,价格可能只下来2、3元,原因在于向上分布稀疏,下面分布集中。
    正态分布假定的另一个推论是,小盘股容易震荡,而大盘股不容易震荡。价格的变化是买卖力量变化推动的结果,小盘股在高位定价,参与者分布稀疏,价格上下波动的阻力小,涨跌速度快;买卖力量的一点点变化在价格上都必须有较大的调整才能重新达到平衡,造成波动幅度大。总的说就是容易形成剧烈震荡。
    盘子越小,上述现象越明显,如邮票盘子比股票小,所以涨跌更剧烈,价格脱离普通人心理定位更远。极端情况是艺术品拍卖市场,名家作品只有一件,无法复制,盘子小到了极限,价格决定于出价最高的一个愿意出多少钱,其价格自然也远远脱离一般人的心理定位,而且容易剧烈涨跌。
    正态分布假定的又一个推论是,超级大盘股的定价会明显的偏低。这也是由于正态分布尖端人数较少所致。如果盘子大到供应量超过市场心理定价人数最多的峰位,则进一步增加需求量必须在价格上出让较大的空间,与小盘股的道理一样。不过,随着价格降低,会有大量原来对这只股不关心的人参与进来,使参与者的本底变大,所以定价偏离的情况不会象小盘股那么明显。
    什么叫小盘股什么叫大盘股呢?可以这样估算。中国有2千万股民,近1千只股票,如果平均每人关心10只股票,那么,平均每只股票有20万人关心。统计学中,如果统计样本成正态分布,那么大约70%的样本处于分布峰值加减方差的区间内,高于方差的样本数量约16%,近似的可取15%。可以以此为界,股票少到只有顶端不到15%的人参与的为小盘股。则20万的15%为3万,以中国股市大多数股民一般平均每人每只股票持股不到1000股计算,为3千万股。所以,标准的中型盘子为3千万股左右,可以粗略的估计为2-5千万,2千万以下为小盘股,5千万以上为大盘股。类似的,超级大盘股的标准应为可以供应85%以上的人,20万的85%为17万,估算为1.7亿股,放宽一些为2亿股以上,即中国股市上2亿以上的盘子为超级大盘股,定价会明显偏低。当然,以后随着中国股市的发展,以上估算用到的参数会发生变化,小盘股大盘股和超级大盘股的概念也会发生变化。
    同样业绩下,流通盘小限制了参与交易者的范围。对两只业绩相同的股票,大盘股定价低,使需求分布中心理定价偏低的人也能买到,小盘股定价高,只有愿意接受较高价位的人才能买到。这使得参与者的群体会略有不同,影响股票走势特性。
    同样市值下,盘小价高的股票,参与者范围受限制。股市交易是以“手”为基本单位的,股价越高,每手的价钱也越贵,这会限制参与者的范围。极端情况,如美国股市上巴菲特控制的柏克夏公司,股价高到上万美圆,只有富人才买得起。中国股市上,也有很多散户不喜欢买20元以上较贵的股票,而喜欢10元以下的股票,因为资金少,买贵的股票买的太少。
    盘子大小还影响股票的流动性,同样市值的股票,盘子大,“手”多,每单位的价钱低,相当于在流通时颗粒细,流动性就更好;单位价钱高而盘子小,则分成的颗粒大而少,流动性下降。一般而言,流动性大,参与者多,会增加坐庄控盘的难度,减少走势中的人为痕迹,走势越自然越稳定;流动性小则人为影响大,越容易出现忽涨忽跌和跳跃性走势。所以,大盘股容易走成弧形反转,而小盘股容易走成V形反转;大盘股在分析其走势时应该多考虑群体心理动力学的影响,而小盘股应该多考虑人为因素的影响。
    小盘股控盘容易,大盘股控盘难。所谓控盘是说庄家持有一笔资金以短炒的方式进进出出,其买卖保持平衡,只通过把握买卖节奏影响和控制股价。所以,控盘难度大小决定于留在外面的未锁定筹码的绝对规模,未锁定筹码多,则参与者人数多,人多则想法多,控盘困难,这和任何活动都是人越多越不好组织是一个道理。通过锁定筹码减少外面筹码的规模可以使盘子变得容易控制一些,但大盘股上即使这样做了之后留在外面的股票仍会很多,不好控制。比如,对一只1亿股的盘子,庄家已经锁定了70%的筹码,但外面仍有3千万股未锁定。另一只天生只有1千万的盘子,即使不锁定筹码,外面的筹码规模也比前者少,控盘难度比前者锁定70%后还低。如果这只股也锁定70%,则外面只剩下3百万股,如果按平均每个人10手计算,则只有3000人参与,如果每天有10%的人参与交易,则只有300人,相当好控制了。而前一只股票要达到同样的程度需要锁定97%的筹码,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大盘股由于盘子不好控制,所以,只能炒;小盘股可以实现绝对控盘,适合做。炒就是短炒,不锁定太多筹码,也不炒到太高,随着人气,拉起来就放手,一波一波有节奏的炒,类似于垃圾股的炒法。做就是做价值发现,低位收集大量筹码锁定,实现绝对控盘,拉到较高位置出货。所以,小盘绩优股可以用通吃的手法炒做,而大盘绩优股,即使业绩再好,即使最终可以走成长期上升通道,也只能是一波一波炒上去的,分析其走势可以明显看出庄家进出的节奏,感觉到盘子震荡的力量,而不可能没有力度的往上飘。所以,盘小和绩优是连在一起的,在同样业绩的情况下,盘小的因素会使走势偏向于更典型的绩优股,而盘大因素会使走势偏向于垃圾股。
    庄家锁定大量筹码,市场上流通筹码变少,中大盘股可以暂时变成小盘股。如果有一个资金较少的机构或资金较多的大户,这时可以短期的做一把庄。不过这种“小盘股”只是市场瞬间形成的,情况稍微一变就不成了。而且这种股背后如果有一个大庄家锁定了大量筹码,则好比“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大庄家随时可能出手管你。所以,只有在庄家无法出手的时候才能这样做,只有在超跌的时候才有这种机会。当超跌到CYS低于-20,即短线客已经亏损20%的时候,此时筹码都被锁定在上面,不怕庄家继续打压,他打压也不会有人跟着杀跌,他打出去的筹码反倒可能收不回来。此时,临时小庄突然出手帮他控盘,从他口里抢几只小虾,他也没有办法。

怎样分配坐庄资金

    庄家的坐庄资金可以分为两部分,一块用来建仓,在底部打进货,拉高后出去,中间一段空间是其净获利,庄家赚钱主要靠这部分资金;另一块用来拉抬和应付各种突发性事件,可称做控盘资金。
    这两块资金的作用不同,使用方法也不同。建仓资金一般需要提前进,建仓后还要等待时机,由于从建仓到完成拉抬中间时间长短不确定,要看市场状况而定,所以,这部分资金要以自有资金为主,建了仓不管捂多长时间都没关系。庄家拉抬要等到天时、地利、人和配合才行,要等待寻找时机,机会出现,果断动手。一旦启动,一般在十几天之内就可以完成拉抬,以后就开始出货了,一个月内拉抬资金就可以出来了。拉抬资金只是短期使用,可以在拉抬时临时借来,拉抬完成就可以还了。控盘资金的另一部分是用来应付突发性危机的,就象打仗要保留预备队一样,这笔钱平时是不能轻易动的,只有在出现危机时才能动用;庄家手里如果没有这笔资金就会很不安全,一旦出现意外无法应付,可能使整个炒做失败,带来重大损失,所以,这笔资金一定是庄家自有的,可称为预备资金。
    拉抬资金和预备资金统称控盘资金,控盘资金以持币为主,建仓资金以持股为主;控盘资金以短线操作为主,建仓资金以中长线操作为主;控盘资金长空短多,建仓资金做长多。两笔资金如庄家的两个拳头,相互配合,有章法地打击市场大众。
    庄家在坐庄时要根据情况决定如何分配这两笔资金。一般而言,越有长期投资价值的公司,庄家建仓越多,投资价值变小,庄家建仓也相应变小。庄家建仓多,锁定筹码多,外面流通筹码少,则盘子好控制,分配在控盘上的资金可以少一些;庄家建仓少则盘子不好控制,相应的控盘资金必须多一些。两个极端情况是绝对绩优股的通吃炒做和垃圾股不打底仓的快进快出。前者庄家把几乎全部资金都用来建仓,只留很少的资金控盘就够了,因为反正外面的筹码已经很少,已不需要控盘了;后者则几乎全部资金用做控盘,不打底仓,靠一拉一砸中间拼一个缝获利。
    影响庄家资金分配的另一个因素是庄家的资金背景,庄家是否有方便的融资渠道做后盾。如果有条件融资,庄家就可以多一些拉抬资金,拉抬可以猛一些,但持续时间短;如果没有条件融资,则庄家只能靠自有资金炒做,庄家可能会多分一些资金用做建仓,而拉抬资金就会不宽裕。这种股上涨时显得力不从心,要使用技巧,借助大势,一点一点往上拉。但由于是自有资金,可以长期持续的拉抬,形成慢牛走势。
    还有一类超级庄家,资金多到必须同时做几只股票,这时,他们可以“分散建仓,集中拉抬,轮番炒做”。先分别在几只股票上建好仓,然后以一笔拉抬资金,一个一个拉上去再撤出来,形成轮番炒做。这笔拉抬资金和总的建仓量比起来是比较少的,所以资金利用率比较高。如果是小庄留这么少比例的拉抬资金就会感觉力不从心,但对超级庄家来说,这笔资金的绝对值并不少,他可以集中使用,对其中任何一门股来说,拉抬资金都足够充裕,炒做起来如同大力士,身大力猛,三下五除二就把盘子拎到了高空,然后把拉抬资金一撤,换手又去炒别的了。拉抬资金撤出时难免会引起一些震荡,但庄家不在乎这一点空间损失,因为拉抬时已经打出富裕来了。拉抬资金撤出后建仓资金再慢慢出。这样在一轮行情中,一笔拉抬资金可以拉起几只股票。这种庄家做起来就颇有些组织战役的味道了,先做谁,后做谁,由谁来启动拉抬,由谁来跟进,由谁来掩护撤退等等。这种拉抬必然比较快,因为拉起来以后还要撤出来去拉下一只。跟上这种有实力的庄家是最好的。


庄家资金分配和股价走势有什么关系

    庄家如何分配资金决定了股价的走势。筹码锁定多的股票,庄家不利用短期波动挣钱,所以没有短线的暴涨暴跌,盘面上没有力度的小阴小阳没有震荡的走,盘子显的发飘。庄家不打底仓的股票,由于把全部资金用做短线炒做,故拉抬资金充裕,涨得迅猛有声势;但“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来得快去的也快,经过一段长时间再看,则涨涨跌跌在原地没动。到是前一类短线涨跌并不迅猛的股票,一段时间下来,可以累积相当大的涨幅。
    大部分股票处于中间。庄家的最终目的还是要把价格炒上去,但由于控盘能力受限,所以不能直接拉抬,而要采取一些技巧调动市场力量,借力使力,才能以少量的资金把盘子拉上去。所以有时盘面上会出现相当标准的技术形态,这是在号召大家跟着抬轿。
    庄家建仓量不同也决定了股票最终的目标位,前面曾经讨论过,随着股价上涨,未锁定流通市值变大,控盘困难增大,限制了庄家炒做的最高目标位。如果锁定筹码多,庄家可以向上打开较大空间,目标位可以高一些;如果建仓少,则目标必须低一些。那种建仓较少目标位也较低的庄家,靠建仓仓位获利受限,而控盘上分配了大量资金不能白白操作不获利。这种股票就会成震荡向上的走势,庄家不仅要挣大钱还要利用每一次震荡挣钱。
    总的看,庄家仓位情况和走势关系是这样的,庄家锁定的筹码多,则短线波动少,上涨平稳,以中长线趋势为主,上涨空间大;庄家建仓减少,则上涨过程中短线震荡成分增加,中长线上升趋势趋缓,边震荡边上升;庄家仓位更少,则以短线震荡为主,长期看来根本不上涨。对不同性质的庄家要采取不同的策略对付。

坐庄过程

一、怎样打压
1、为什么在下跌之前经常出现拔高
    观察大盘和个股走势常常发现在见顶之前出现一次快速拔高的动作,然后开始一路下跌。在指南针证券技术分析体系中把这种走势称为疯牛行情,疯牛出现往往预示一轮行情的结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疯牛走势之后一般很快出现下跌,价格在顶部呆的时间很短,对散户来说,这是一个不错的获利机会,但对大资金来说,是不能指望在这个价位上出太多的货的。所以庄家指望把货全出在这个位置是不现实的,把仓位都留到这个时候是危险的,因为,涨的过程中拉抬是需要花钱的,如果在顶部没有充分出货,就只好在下跌过程中出货,而一下跌买盘会变少,还可能出现其他人跟庄家抢着出货,出货变得更困难,这样对庄家来说是很不利的。
再进一步观察,很多庄家股票在拔高前会先出现一段横盘或上涨趋缓的走势,细致观察可以看出庄家在这一过程中已经有出货迹象。所以,庄家在最后拔高之前已经出了相当多的仓位,到拔高时仓位所剩不多,拔高不拔高其实庄家都已经收回了大部分利润。所以,拔高在获利方面的作用不是重要的。
其实,此时拔高更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打压,所谓“千拉万抬只为出”,出货是坐庄的中心问题,只要有钱谁都能买股票,谁都能把价格拉上去,但会进不会出是挣不到钱的,所以,出货才是坐庄最见水平的地方。比较稳妥的做法是在涨到头之前,还留有相当大的上涨空间时就出去,这就是为什么在拔高之前庄家已经开始出货的原因。庄家理想的出货是在出去以后,价格仍然跌不下来,这样庄家可以走的比较从容。留下一定的上涨空间就可以有这个效果,因为买股票是认为未来还能涨,既然还有获利空间,大家拿了股票认为未来一定能涨,就不会急于抛出,这样就不会下跌,使庄家可以从容出货。但当庄家的货出的差不多时就不是这样了,股价跌不下来,则庄家不能重新建仓炒做,而且留下的空间多了,对庄家来说是资源没有充分利用,庄家也不甘心。所以,庄家的这一次拔高有两个目的,第一是为了利用这个空间在高位上把一部分货出个好价钱;第二是为以后的打压做准备。这时,由于庄家前期已经出了一部分货,控盘能力下降,而且处于高位,价格是不稳定的,不可能稳扎稳打的一步一步推进。庄家此时以出货为目的,拔高时也要尽量节省资金,所以此时的上涨常常是快速的拔高。快速的上涨可以引发冲动的跟风盘,拉起来比较省力。而且,由于持续的时间短,就算当时的成交量比较大,但总的看花的前仍然比较少。由于高位难稳,所以,要快拉快出,在高位不知道什么地方停下来突然开始下跌。拔高也是打压的准备工作,因为在留有余地的价位出货之后,价格跌不下来,这时就算价格已经偏高,但只有下跌的势能,没有动能,有下跌的潜力,但不一定能转化成实际的下跌,而且价格可能长时间维持在高价位下不来。怎样打压行情呢?关键是制造下跌动能。就是先让价格涨到头,达到其极限,达到一个明显的高位,让市场上人人都认为这个价格不合理,然后物极必反,下跌的动能就可以出现,价格就可以很容易的被打压下去了。
    所以,做庄高手不仅要“进的来出的去”,还要“拉的起来打的下去”。真的把价格玩弄于股掌之上,把股市变成一台压钱的机器,一圈一圈,周而复始,永无休止的从中压出钱来。
所以,拔高走势,既是为了做价格赚钱,也是为了启动打压。所谓“意在剑先”,动作上还是在向上拉,但意识上已经开始向下动作了。进而可以理解在什么情况下需要拔高。
启动下跌的另一种方法是用圆弧顶缓慢启动,利用在顶部的时间的延长,逐渐让人失去信心,卖盘逐渐的越来越多,在图形长形成圆弧顶走势。逐渐形成正反馈效应,最终在某一个时刻超过临界点,开始快速下跌。
用哪种方法启动下跌要根据市场情况而定,另一方面也看庄家的爱好。反正只要自己心里有数,到行情走到时就容易及时反应过来,不至于吃大亏。

2、为什么鸡犬升天行情到头
    每轮行情的开始往往是由绩优股起动的,因为这时候市场人气不旺,大众尚在犹疑观望中,此时,垃圾股庄家除非有特别的利好,否则一般是不敢出来炒做的,需要一批真正有号召力的股票出来把行情带动起来。堪当此任的是绩优股或有题材的股票。
    行情展开后,各路庄家都开始活跃起来,纷纷出来拉抬自己手中的股票,市场一片繁荣,此时垃圾股也借大势开始拉抬,共同形成了大盘的上涨。
    绩优股炒起来可以在高位站住,即使已经炒的价格较高,庄家已经完成了出货,但持股人一般总是抱着希望,只要行情还没有开始暴跌,绩优股一般是不会出现杀跌现象的。也就是说,虽然具备了下跌的势能,但还不具备下跌动能,不能转化为一轮真正的下跌。如果没有启动力量,它会长时间维持在高位。
    要把下跌势能转化为动能需要有人来启动下跌,适合担当起此任务的是垃圾股。因为垃圾股在高位站不稳,把垃圾股炒上去相当于把大石头高高举起来,这时侯行情就走到尾声了。高高炒起的垃圾股是“牛市杀手”,这一刀杀下来,牛就给宰了。垃圾股庄家凌厉的杀跌出货如同大石头砸下来,带动大盘下跌,殃及绩优股,把下跌势能充分释放出来,展开一轮熊市。
    所以,熊市要由垃圾股起动,而牛市要由好股票启动。


怎样派发

一、盘中出货的手法
    第一种手法是上涨出货。在人气最旺的时候,庄家预先在上档埋好单,然后借助大势向好人气旺盛,一路带着散户向上吃。追涨热情不足时,庄家就亲自出马,大笔吃掉几个卖单,向上打通一段,等散户的热情被激发起来了,庄家就停手,让散户去吃。这样始终维持股价上涨,但实际上庄家买的少卖的多,在悄悄出货。这是在上涨中出货。
    第二个手法是冲高回落出货。在开市后快速拉起来,这时由于盘中埋单少、阻力小、花的成本低,以后一个上午都维持在高位,中间可以制造几次向上突破的假象,做出蓄势待涨的姿态,这样在拉高和高位盘整阶段,都会有追涨盘。到下午的后半盘,开始打埋下的单子,一路向下吃,把盘中一天埋下的买单都给打掉,来不及撤单的散户都被派发了。
    第三个手法是下压出货。在人气更弱的情况下,靠上涨激发追涨盘成本又高效果又不好,庄家不再做冲高盘整诱人追涨,而是开盘后小幅上拉,乃至不拉,仅通过控制开盘造成一个上涨,留出出货空间,然后就一路出货。盘中下档出现了一些买单,庄家就给货,下方买单打没了就停停手,做出要反弹的样子,等下方积累了一些买单后再打下去。如此,一个价位一个价位的下压,充分利用每一段空间出货;而且控制下跌速度,稳定散户,不诱发恐慌性杀跌盘,这样散户的卖单仍以埋单卖出为主,庄家就有条件抢先出货。庄家在盘中基本上不做反弹,让犹豫不决填的较高的卖单都无法成交,而一路下压把所有的买单都打掉。
    第四种方法是打压出货。当人气更稀薄时,庄家不再被动的等下方出现买单,而要在盘中制造快速下跌,然后制造反弹,诱使抄底盘介入;然后股价掉头向下,把抄底盘吃掉。只有打的足够深足够快才能引发抄底,但这样一来牺牲的价格比较多,而且会诱发恐慌性抛盘,使人气受到较大损失,以后承接力更弱,很难再出货了。所以,这是一种杀鸡取卵式的办法,庄家一般是不愿采用的。
    庄家盘中采用什么方法出货,要观察市场人气状况,根据人气强弱不同和自己出货的决心,而采取不同的手法。从日K线上看,第一种方法形成阳线;第二种方法形成带上影线的阳线或阴线;第三第四种方法都形成阴线,但长度不同。

二、派发的战略思路
1)        高位次高位横盘派法
    这是一种最简单的派发方法,不需要什么操盘技巧,适用于有业绩支撑可以在高位站稳的股票。完成拉抬后,股价站稳在高位,庄家从容出货。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会慢慢承认这个股价,庄家不必刻意制造买盘,反正每天总会有几个人进行交易,庄家来一个给一个耐心派发,日积月累,慢慢把货出完。
    股价在高位站不住时,拉高后下跌一段,在次高位上站稳,由于有过一个高点,次高位比较容易被人们接受,价格容易稳住。然后长期横盘,在这个位置慢慢把货出掉。
高位和次高位横盘出货,都是股价在高位从新定位,带有价值发现的色彩,所以出货手法上也最简单最温和。当股价上涨的炒做成分比较多时,股价在高位难以站稳,必然在短时间内完成出货,于是有了各种出货手法。

2)        凌厉出货
    这是出货手法的另一个极端,也是一种技巧性不太强,基本思路简单明了的方法。与长期横盘出货正好相反,其基本思路就是快,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让市场大众反应不过来,在人们还在犹豫措愕中快速完成出货,打市场一个措手不及。
    怎样达到这一目的呢?第一庄家仓位要比较轻;第二拉抬要有声势,用持续猛烈的拉抬激起追涨盘,同时把卖盘给吓住,让人一卖就错,谁也不敢再卖;第三是需要有消息配合,用消息配合拉抬把追涨盘激出来把卖盘吓住。然后,经常在消息兑现的那一天,上涨突然停止,庄家义无返顾地全线出货,抛盘汹涌而出,把一日内的追涨盘抄底盘全部打掉,在日K线上往往形成一根光头光脚的大阴线。由于市场大众还在惯性追涨,买盘很多,庄家一律通给,所以,这一天的成交量往往很大,而且由于散户通过技术分析决定操作,反应终究要慢一步,大部分来不及跟着杀出,所以这一天庄家的出货效率极高。此种出货手法关键就在这一天。庄家在这一天内可以完成大部分仓位的出货,以后是继续掼压出货还是制造反弹庄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相机决定了。
    这种派发手法极为凶悍、野蛮,是一种很原始的方法,因为它不凭借高级的技巧,只是凭借庄家控盘的优势,和散户通过看盘分析庄家动态天生会慢一拍的劣势。碰上这种庄家,就是精于技术分析的散户高手也没有办法,因为跟庄操作是庄出才出,而判断庄出是要时间的,这种手法抢的就是这一点点时间。所以,谁也不可能抢到第一出货点,被派发的人往往刚一买完就明白错了,但T+1规则卖不出去了。就差那么几分钟,庄家赢的就是这几分钟,散户水平再高也没办法。
    好在实行涨跌停板制度后每日跌幅受限,庄家掼压出货最多也只有20%的出货空间,限制了这种方法的使用。

3)震荡出货
    这是一种很自然的出货手法,庄家持仓比较高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凌厉杀出时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这种方法需要有大盘人气配合。庄家拉抬到一定位置,看人气旺盛,就借机开始出货。庄家出货,盘中卖压增高,必然会造成下跌。股价下跌到某一支撑位时,庄家就会出来护盘,因为再往下跌破支撑位人气就会受到较大影响。为了保住出货价格,也为了保住已经出现衰势的人气,庄家必须制造快速有力的拉抬,才能恢复散户的信心。同时快速有力的拉抬可以节省成本。出货和护盘动作交替就形成了震荡走势。
    此时,股价虽然总体上不再上涨,但由于震荡剧烈,所以短线机会相当多。没有经验的股民看到股价暴跌之后又很快止住,而且出现有力的上涨,迅速回到前期高位乃至突破,会感到危险不大,希望还能再创新高。前期被扎空的股民这时还包有希望,希望能给自己一个机会在这轮行情中赚到钱,看到如此快速的拉抬以为机会又来了,于是疯狂杀入。因此,庄家得以暂时维持住人气、稳住卖盘、实现出货。
    震荡出货的震荡周期如果达到几天或十几天,就会在日K线上形成经典的顶部形态,如头肩顶和M头等;如果震荡周期在三天以内,则会形成高位快速震荡的行情。高位快速震荡反应出市场心态躁动,行情在顶部维持的时间更短。如果股价以十几天的周期震荡两次,第二次是一个大的护盘动作把股价打到前期高点,就会形成M头;如果人气较旺,在顶部维持时间长,可以出现三次震荡,分别把股价打到前期高点,这样就会形成头肩顶或三重头。
    判断庄家是否在震荡中出货的一个有用的线索是熊长牛短形态。庄家在一定区间内反复出货和护盘,由于出的多进的少,所以在走势上很容易形成熊长牛短的走势。下跌的时候速度较慢时间较长,这是庄家谨慎出货造成的,为的是利用有限的空间尽量多出一些货;上涨的时候迅猛时间短,这样拉抬可以节约成本。
    另一个线索是看成交量和K线振幅。庄家大规模出货必然造成大成交量和股价的大幅度下跌,庄家护盘只能控制股价不跌破某个价位,但盘中的大幅震荡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如果持续出现带量震荡幅度较大的K线,则表明庄家在出货了。震荡出货比较容易识别,很多掌握技术分析的人都可以逃掉。

4)        整理形态出货
    这是高位震荡出货的变形。庄家把高位的震荡出货形态做的象整理形态,让人以为他还要继续向上拉抬,持股者不急于出货耐心等待,自以为看明白的人继续建仓,等待突破。而实际上,这个形态是庄家凭借盘中的控盘技巧精心做出来的,每一天庄家其实都是出多进少,但利用市场人气和自己的控盘技巧,维持住股价不跌,且控制着盘子走出整理形态,这种假整理形态与真的整理形态很难区别。庄家仓位减少到一定程度,有时还真的做一次向上突破,再利用追涨盘把最后一批货出掉。这种出货手法技巧性强,是一种较温和的出货手法。由于在顶部停留的时间相对较长,技术分析高手有机会从容判断离场。
    长期横盘出货法派给的是市场上最迟钝的一群人,人数有限,故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完成出货。凌厉出货法是谁也逃不掉,通通派发,出货速度快,杀伤面最大。顶部形态和整理形态出货是最常见的出货手法,技术分析高手有可能逃掉,杀伤面小一些。

怎样分析盘中走势图

    股价走势的一般规律是盘子越大越长期的走势越符合群体心理的自然规律,适合从人类心理共同规律的角度去分析理解;盘子越小越短期的走势庄家的作用越明显,越应该从庄家的角度来分析。
    以庄家的实力来说,一日内的走势,从开盘到收盘,是可以完全控制在手中的,要它涨就涨,要它跌就跌。所以,分时图的人为色彩是最强的,用波浪理论或趋势理论等偏向于群体心理规律的方法去理解分时图是不合适的。分时图完全控制在庄家手里,但庄家控盘不是为了好玩,而是要达到某种目的,从分时图中可以看出庄家的操作意图。
所以分析分时图的意义更重要的不是根据分时走势决定进出,而是根据一天的分时走势观察庄家在做什么,由此辅助对日K线的研判。至于利用分时图把握买卖点,是利用分时走势规律扩大获利的一种小技巧,只能在对各种盘中走势模式都有了相当了解的基础上使用,而且不应该成为研究分时图的主要目标。盘中的忽涨忽跌对大部分散户来说都是一种干扰,使人情绪冲动,盲目操作,如果没有能力做盘中判断宁可不看分时图。


怎样根据大盘盘头判断一天走势

    作者发现大盘指数走势有一种规律。开盘40分钟左右,观察第一波的上涨和下跌,不管是先涨后跌还是先跌后涨,一涨一跌都代表双方交战了一个回合。从开盘到这一个回合结束,如果是涨,那么这一天大盘一般会收阳线;如果是跌了,那么一般会收阴线。准确率在80%-90%。
    这种方法的一个不确定因素在于这一个回合的时间不固定,短的时候可以在20分钟之内完成,长的时候可能需要40多分钟,所以不能简单的以某一个时刻的价格计算。判断的方法要根据走势图看到形成完整光滑的一波,不能简单的看时间。
    由于中国股市实行T+1交易,所以,这种方法一般不足以带来多少获利,但可以增加一点对股市走势的认识,在有些时候可以辅助人进行决策。
    与此类似的是美国期货投机高手,四度空间理论的创始人,史泰米亚发现的芝加哥期货市场的一个规律:在每天开盘的前半个小时,经常已经创出了一日的最高价和最低价,在大部分情况下,以后一天的走势都不超出这个价格或不会超出很多,他就经常利用这个空间获利。
    观察中国股市的大盘走势,可以发现,也经常有在开盘后的一波冲高或探底中创出一日最高价或最低价的情况,这一规律在中国股市中同样也在起作用。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呢?原来,股市中一天的走势,从开盘到收盘是一个完整的回合,其间的每一段时间都有不同的特点,不可孤立的看待每一段走势。
刚开盘是盘子最轻最好控制的时候,因为刚刚开盘,很多人还想看一看没下单,盘中埋的单子比较少,向上拉用不了多少量就可以拉高一大段,向下打也用不了多少量就可以打掉一大段埋单。所以,这时候的盘子象是在无阻力的震荡,此时形成的最高价和最低价很容易成为一天的最高价或最低价。因为,开盘后交易时间越长,盘中陆续沉积的埋单也越多,以后如果想冲破开盘时的最高最低点必须有更大的力量参与进来才行,除非有人肯花力气打压或拉抬,如果仅按一天内的盘中走势规律,则应该是很难创出新高或新低,就算创出了也会被沉淀的埋单阻住,不会涨跌太多。
盘头盘子很轻,此时被动盘大多还在观望,盘中打压和拉抬都很容易,可以相对较少的成本对价格造成较大影响,所以,此时正是庄家发布盘中信号和进行盘中对话的最好时机,尤其是那些有能力影响大盘的庄家们,更要在这个时候说说话,表示一下对今天走势的意见。
一涨是多方在说话,显示一下他们做高的决心如何;一跌是空方庄家在说话,也显示一下他们做空的决心如何。一涨一跌,多空双方各攻了一轮,交战一个回合,双方都表了一次态,显示了一下决心和实力,以后一天的混战开始展开。以后多方主力和空方主力在操盘时都会参考盘头这次试探性接触的结果,所以,一天走势往往与盘头这一回合的结果一至。这就象在古代两军对阵,在士兵们开始混战撕杀之前,双方战将先出来打上一阵,这一阵的输赢对以后士兵的士气和最后战斗的胜利是有影响的。


怎样理解开盘和收盘

    庄家控制一日内的盘中走势,最重要的是控制开盘价和收盘价。因为股民一般都习惯于看K线,在日K线上,K线的实体很明显而上下影线不太明显,所以,控制住一天的开盘和收盘就控制住了日K线的大轮廓,就可以让日K线走成庄家要的形态。
    一天走势中控盘效果最好的是控制开盘价,因为开盘时参与交易的人少,用较少的钱就可以把开盘价给控制住。而开盘又是一日行情的出发点,如果庄家想出货,可以控制开盘高开,这样只用很少的资金就可以给一天的出货开出空间;反之,如果想进货也可以先低开,给一天的进货开出空间。所以,高开低走和低开低走是经常出现的走势。
    开盘价的影响主要是在盘中,收盘价则可以影响到以后的走势。庄家常常通过控制收盘价给第二天的走势埋下一个伏笔。一般,如果前一天的尾盘是上涨的,则第二天顺势高开上摸的概率大;如果尾盘是下跌的,则第二天常常顺势低开下探。
    控制收盘还可以起到掩盖一天走势的作用。比如整个一天都在逐级下跌,庄家一个价位一个价位的出货,到尾盘时可能用几个大单子把股价迅速拉起来,在日K线上会形成一个实体不长但带有长长下影线的阴线。这样可以给每天看日线的人造成一个下跌并不太多的印象,为明天继续出货创造条件。类似手法用在吃货时则形成一个带长长的上影线的阳线。
    收盘价控制起来一般比开盘价难,因为盘中沉积了大量单子,要把价格打到某个价位就要真的把这些单子都打掉,这是要花成本的。所以,庄家在控制收盘时要先看看盘中埋单的情况,把预先的操作计划和盘中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灵活决定。
    控制收盘价的操作一般在收盘前二十到四十分钟开始,特别是最后的十到二十分钟,人为控制价格的痕迹常常非常明显,而且是越到后来争夺越激烈,和一天的走势比起来,这段时间的波动往往比较大比较剧烈,常常发生突然的逆转。收盘前四十分钟,此时开始控制收盘价时间还嫌早了点,因为后面还有时间走两波,现在打出的价格最后多半不算数;但有时在走势上已开始出现人为的痕迹。收盘前二十分钟,时间差不多了,但此时开始,最后十分钟还有时间被人再扭转一次。收盘前十分钟控盘操作不能再晚了,要做此时就要开始做。最后两分钟,是争夺收盘价最激烈的时候,因为此时把价格打到哪里,下面对方将没有时间还手,最后一笔,打到哪就是哪,这是控制收盘价最关键的时刻,常常有很戏剧性的走势。

成交量的意义

成交量代表了一天的交易量,一笔成交,一般都是一方先挂了单子等着,另一方把它吃掉,正赶上双方同时下单成交的机会很少。先挂单等着的是被动盘,后打单吃掉的是主动盘。如果没人挂单,庄家在盘中再怎么上下振荡也没有成交量,所以被动盘决定了成交量的上限;如果没有人主动的去吃掉被动盘,人们都挂单等着,那么是无法达成成交的,成交量的实际大小主要决定于主动盘的多少。所以成交量大意味着主动盘比较多,被动盘也比较多;成交量少则主动盘较少,但被动盘不一定少,可能有大量挂单不能成交。
主动盘和被动盘是在同一个市场上,二者是正相关的。所以,主动盘多被动盘一般也多。但二者并没有固定的比例关系。主动盘中庄家操作占的比例比较多,而被动盘中散户占的比例比较多,这是两个不同的市场群体,具有不同的操作习惯。所以,可能出现被动盘大量挂单但实际成交的并不多和挂单的虽然不多但都能成交的情况。
股价在主动盘的推动下运动,就好象战斗双方在争夺阵地,主动盘多好比战斗激烈,必然推动股价剧烈震荡。所以成交量与日K线的振幅是有相关性的,成交量大必然推动价格剧烈震动,使日K线振幅加大;反之,如果 K线上没有一定的振幅基础是不可能形成大成交量的。
    主动盘分多方主动盘和空方主动盘。如果主动盘以多方主动盘为主,则一日行情的走势以上涨为主,日K线一般为阳线;如果以空方主动盘为主,日K线一般为阴线。
    每一次交易意味着有两个投资人在交换立场,卖出的一方由多方阵营加入到空方阵营;买入的一方由空方阵营加入多方阵营。成交量大表明投资人的阵营变换频繁,也就是说市场总体的心态不稳,看多看空的矛盾分歧较大。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一个人的思想是市场整体思想的缩影,在市场上有人在买有人在卖,反映在每个人的思想上则表现为看多看空的理由相互交织、相互矛盾的复杂心理,市场上实际进行买卖的人实际上相当于客观存在于市场上的看多和看空理由的代表。所以,市场剧烈震动,成交量大的时候也就是每个人心中最矛盾、躁动、不稳定的时候。

为什么底部成交量少顶部成交量大?

    股市上买盘和卖盘是不对称的,简单的说买盘随时间变化,卖盘随价格变化。人们之所以愿意买股票是预计其未来会上涨,所以当人们情绪乐观时会积极买入,看淡后市时则不会买入。所以,买盘的消长主要决定于消息面和人们情绪的周期性变化。而卖盘的变化则受价格的影响比较明显,一般规律是价格高则卖盘多,价格低则卖盘少,另外还和持股人的建仓成本分布有关。买盘有时也会受到价格的影响,如暴跌之后的探底反弹就是由于低价刺激了买盘,造成股价上涨,但这样形成的买盘很有限。由于,高位卖盘多,低为卖盘少,造成了顶部成交量大底部成交量小。
    所以,股价的运动可以从纵横两个方面来分析。纵向是股价,对卖盘影响大,到哪个价位就会有相应的卖盘涌出来,指南针软件的CYQ指标可以清晰的显示出各个价位上潜在卖盘的分布情况。横向是时间,对买盘的影响大,市场情绪随着时间而起伏波动,使得买盘消长变化。买盘和卖盘相互对抗,平衡点就是股价。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股价运动这样分析。潜在卖盘一层层堆在那里如同岸边的沙丘;买盘忽来忽去去吃这些卖盘就象一波一波的海浪涌上沙滩在侵蚀和重塑着沙丘;股价就是每个时刻海浪的前沿,它既决定于海浪的力量也决定于沙丘的形状。


为什么说“有量就有庄”

    股市中有句话,“有量就有庄”。意思是说,凡是有量的股票必然有庄家在里面活动,因为,没有庄家在里面活动就做不出那么大的量来。事实上,完全没有庄家的市场交投必然非常清淡,这种情况在底部庄家开始建仓之前有时会出现。因为从建仓到拉抬出货,庄家显然都在控制着盘子,下跌过程中庄家又在砸盘,所以,一路上都有人在管着盘子,真正完全没有庄家活动的市场一年到头没有几天。只有在庄家停止砸盘,股价自然下跌触底,庄家还没有开始新一轮建仓的一段时间,盘子才有机会处于完全没人操纵的真空状态。这也就是市场上人气最散淡,成交量最小的状态。观察此时的分时图就可以理解什么叫散户行情。此时的成交量很小,股价上下起伏很小,而且没有任何惯性和力度,呈完全随机的小幅波动,就向水面上飘着的一根绳子,软软的浮在那里。这种行情在日K线上就是成交量很小的小阴小阳线。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散户从总体上看属于被动操作,在买卖时喜欢埋单或在现价为附近报单,即使偶尔有几个人填的高一些低一些,由于量小,而且是一笔,不可能持续的造成价格涨跌,所以股价不会剧烈波动。有庄家开始操作后,成交量就会放大,因为庄家以主动操作为主,尤其有的时候为了号召散户,会故意的制造迅速的涨跌,带动散户的跟风。价格涨跌的过程中沉积的埋单都可以成交了,而散户跟风的操作更会进一步造成成交量放大。所以,成交量就是庄家在盘中活动搅和出来的,如果没有庄就不会有那么大的成交量。
    所以,通过成交量的变化可以看出庄家操作的节奏。成交量从小变大,表明庄家的活动在逐渐变得活跃起来,庄家开始每天呆在盘中频频交易,称做庄家“进场”。成交量从大变小,表明庄家的交易量开始变小,庄家在“离场”。成交量比前一天突然放大,表明这一天有庄家突然进场操作。
    成交量只揭示了庄家在场内的活跃程度,并没有直接说明庄家的进出动向。但从炒做的角度看,庄家进场表明庄家在炒一门股票,必然伴随着人气渐旺,价格上升,也就是拉抬过程;庄家离场人气转淡,价格下跌。所以,根据成交量的变化把握庄家操作节奏,可以进行中短线随波逐流高抛低吸的操作。

为什么说“庄家以主动操作为主,散户以被动操作为主”

    什么是主动操作和被动操作呢?比如一只股票,盘中买入价9.8元,卖出价9.82元,主动性买入就是填一个9.82元以上的买单,主动的吃9.82元价位上的卖盘,成交价还是9.82元;主动性卖出就是填一个9.8元以下的卖单,打掉9.8元上的买单,成交价还是9.8元;被动性买盘和卖盘就是填比9.82元更高卖单或比9.8元更低的买单,提前排队等着,如果以后价格打到了这个位置则能够成交,如果打不到这个位置就白填一张单子,不能成交。显然,必须有主动性操作存在股价才可能出现波动,如果只有被动盘,则买卖价两边挂起很多单子,但谁也成交不了,只有打在买卖价之间的单子之间能够成交,但不影响价格,价格还是横在那里不动。
    散户并不全是以被动操作为主,有时一些认定行情将上涨或下跌的散户也会主动的买卖;庄家也不全是主动性操作,有时,庄家会在一定价位上横上一个大买单等着人来吃,以人为的压住价格,或在底部横上一个大单子护盘。但总体上看,仍然是庄家以主动操作为主,散户以被动操作为主。
    为什么这么说呢?打一个比喻。比如两个人在黑暗的房间中格斗,其中,一个人戴了夜视镜,能看清对手;另一个人干瞪着眼,漆黑一片,什么也看不见。现在想象你站在旁边,也戴着夜视镜看他们两个人打,夜视镜很小,是戴在眼睛里的,从外表根本看不清谁戴谁没戴,问你能不能仅仅根据两个人的动作判断出谁戴了夜视镜谁没戴夜视镜?显然是可以的。戴了夜视镜的人必然动作利落,没戴的人必然有些摸摸索索,动作迟疑,就算有时也会有极快的动作但也只是乱打一气,没什么目标。当然,如果这个没戴夜视镜的人是个有听风识暗器功力的武林高手,则另当别论。此时,两个人的动作都会相当利落,不过仔细看还会看出差别来,这个靠听风出招的高手,必然时时保持警觉,但并不动,要等待对方先动,判断出其方位,才会出手;而戴夜视镜的人则会悄悄的向对手潜进,选择适当的位置和角度再突然出手。显然,没有夜视镜的人终究是有些吃亏,他要想赢只能靠反应快,出手准,还得看对手的功力是不是比他差了一大截,动作没他快,出手没他准。
    散户和庄家相比,庄家有信息优势,相当于戴着夜视镜,散户相当于那个没夜视镜的人。从动作上看,比然是庄家动作利落,散户不是摸摸索索就是乱打一气,埋单操作就是一种摸摸索索畏首畏尾的表现,盲目的杀进杀出则是乱打一气。乱打一气要耗费体力,频繁的杀进杀出要赔手续费,都不可能成为持久的办法,所以,总的看,必然还是散户以被动操作为主,庄家以主动操作为主。
    散户被动操作并不仅仅是一个操作习惯的问题,而是散户信息劣势的处境所决定的,要根本改变这种操作习惯只有提高他们对行情的研判能力,只要对行情的判断能力提高了,人们会自然的变得操作主动。那种精于技术分析,能从盘面走势看出庄家动向的散户高手,相当于有听风辨暗器功力的武林高手,他们也是动作利落,以主动性操作为主的。散户天生的有仓位小动作快的优势,庄家虽然看得清楚,但仓位大动作慢,相当于功力比散户差了一截,所以,散户高手是有条件打败他的。

战胜股市

参与实战和研究竞局不同,研究竞局是站在竞局之外,把竞局当做一个客观对象进行研究,研究竞局中对规律和方法,这样的研究是静态的,所揭示的东西与实战还有一定差异;实战中自己是竞局中的一方,要站在竞局内部考虑问题,不能超然于竞局之外。一切竞局都由自己和其它参与方共同构成,其他方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很多人,所以竞局的基本组成是由自己和对手组成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所以,当参与实战时,不论具体形式如何,一切竞局都有两个基本问题,知己和知彼。
前面从抽象到具体的围绕着怎样分析市场进行了讨论,这些基本上是站在一个客观的立场上研究市场,所讨论的问题偏重于知彼。但仅仅研究市场还是不够的,要想最终在股市中取得成功,还必须研究自己。下篇中将就此进行讨论。
要想取胜必须全面的了解这两个方面,只了解一个方面是不够的。
在一切竞局中,都有两个基本的意识,超越自我的意识和争夺资源或攻击对手的意识。这两个意识分别对应了研究自己和研究对手两个方面。下面举例说明。
武术是技击之术,它以战胜对手来决胜负,是一种对抗性很强的活动。在武术中同样存在上面的两种基本意识,攻击意识和超越自我的意识。这两种意识在很多场合并不是统一的,对其取舍的不同是武术中的两大基本流派内家拳和外家拳的根本差别。
武术拳法的设计以最大限度的打击对手为目的,这是武术的性质所决定的,一切拳法无一例外。但在怎样最大限度的打击对手的问题上,还是存在两种不同的思路。一个思路是:要想最有效的打击对手,就要攻击对手的薄弱环节。另一条思路是,要想有效的打击对手,就要把自身的攻击力发挥到最大。两条思路分别从对方和自身两个方面寻求提高攻击力,当然,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潜力去攻击对手的弱点是最理想的,但具体情况下不容易实现,这就不得不在两个方面之间做出取舍,于是有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组织拳法的思路。
第一种思路是围绕着怎样攻击对手的弱点来展开其拳法的。先从解剖角度研究人的弱点,主要有穴位、关节等几类,对此要一一准确记忆和快速寻找;进而研究用怎样的手法对这些薄弱环节进行攻击,于是有一套的点穴手法和错骨分筋的手法等,要练习指力和爪力;这些招法很厉害,一旦被用上不死即伤,但实战中对手是不会老老实实的站在那里等着挨打的,他会一边闪躲一边抓住机会攻击你,所以,第三步是研究怎样在动态的对抗中捕捉和创造施展杀手的机会。这条思路创立拳法,其思维的重点放在怎样打人,其意识是向外的,以攻击意识为主。当打人与自己的发力顺畅相矛盾时,则以打人为主,不管自己的劲多别扭也要打人的弱点,因为只要打到了,则自己在不顺对方也受不了。与此向适应的是拳法刚劲,动作走直线,硬起硬落,练功方面偏重于硬功和力量,属于外家拳。
第二种思路是从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的攻击力为线索展开起拳法的,当自己的力量、硬度、速度足够大时,则对手无处不是弱点,不必刻意的寻找三十六大穴作为攻击点。所以,其拳法重点在于开发自身的潜力,初级是研究怎样发拳量最顺,进一步则研究怎样通过练功开发自身潜力,其拳法设计不仅要求适应其发力特点,还要求具有通过打拳增长功力的作用。故其动作刚柔相济,运力走弧线,拳势滔滔不绝,太极拳为其代表。属于内家拳。
第一种思路属于武术中的技巧派,后一思路属于功力派。技巧派只能达到拳术的初中级水平,再向上发展必然还要研究怎样增长功力的问题,所以,武术的发展总体趋向是由外家拳向内家拳发展。但内家拳由于思维的重点放在自己增长功力一面,攻击意识容易放松,结果是容易向功夫方面演化,强身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也越来越占主导地位,而实战价值减弱。所以,拳法的高境界是不固守于外家内家的,外家在把各种攻击方法研究透彻的基础上必须增加自身功力而神化之,内家在自身功力提高之后,自然稍经点拨就可以掌握各种攻击技巧。所以,在最高境界上相通的,所异者,是在中间上进的过程中有主次先后的区别。
以上讨论还说明,武术的最佳状态是攻击意识和发挥自我潜能的意识相平衡的状态,过分强调某一边都是不完备的。一切竞局都是这样,只研究对手不重视研究自己和只重视自己一面不重视研究对手都是不行的,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也是这个意思。对敌情有充分了解,但自己部队的战斗力不强,不能打胜仗;自己的部队训练有素,但不了解敌情,盲目交战,也不能打胜仗。要想胜利必须自己和敌人两个方面的情况都了解。这一部分中将从操作的角度讨论问题,不是讨论怎样预测市场,而是讨论怎样研究预测市场和怎样操作的问题。

研究少数股票

股市博弈的基本思路是一定要先找到弱者,先找到输家,根据他的特点制定赢他的计划进行操作。那么,怎么去寻找输家呢?市场由几千万股民组成,茫茫人海让人不知所措。这种局面有点象猎豹在狩猎羚羊时遇到的情况。猎豹狩猎羚羊时,羚羊的尾巴的腹面是白色的,当有食肉动物捕猎的时候,羚羊习惯于翘起尾巴把鲜明的白色亮出来一晃一晃的跑,一群羚羊一块开始奔跑。这时候狩猎羚羊的食肉动物很容易被眼前这一大片白花花的尾巴搞乱。如果斜刺里突然有一只羚羊奔过,它的距离比猎豹一开始盯住的羚羊更近,但它的方向可能和猎豹正在奔跑的方向不一至。这时候,如果猎豹放弃了原来的目标而去盯住这个看似更近一些的目标去追,由于中间动作的迟疑和重新调整方向的时间,实际效果必然还不如追逐原来的那一只,这样三换两换猎豹可能就什么也捉不着了。所以有经验的食肉动物都明白,在捕猎的时候一定要预先看准一个目标然后穷追不舍,不受中间的其他目标所干扰,这样才更容易取得成功。也就是说,要想捕猎成功,先要把猎物盯准这和我们说的先要找到输家是同一道理。猎豹面对一大群羚羊他的办法是挑出最弱的一只作为猎物猛追。猎豹猎取羚羊的办法是在一大堆羚羊中选取一只去穷追不舍,也就是说在猎豹和羚羊这场竞局中猎豹只选取一只羚羊作为目标进行博弈。多方竞局被简化成了猎豹和一只羚羊间的追逐和逃跑关系。
这种方式对股市操作也是有一定指导意义的。在股市中有的人只做少数几只自己熟悉的股票,对自己不熟悉的股票根本不碰。这就相当于猎豹的办法只跟股市中的少数庄家玩而不被众多庄家所扰乱。  
股市博弈的复杂性主要是由于参与者众多所造成的。只和少数庄家玩的好处是可以深入细致的研究这些庄家的特点。而把握其操作规律比较容易获得成功,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用有限的精力研究有限的几只股票可以研究的比较透,如果精力过于分散,研究的股票过多,就可能研究不透。培养炒股水平也应该是先从一只股票作起。深入研究一只股票把他分析透分析精再逐渐增多,事实上股市中的成功者往往是很懂得这个道理的。比如沃伦.巴菲特就永远只做少数他看懂的股票,而对那些随有高回报高涨幅但是他无法预期和把握的股票他永远不碰。再如庄家在进行操作的时候,显然也应对自己坐庄的这只股票非常熟悉,对相应的和自己玩的这一个散户群体非常熟悉而庄家的地位客观上限制了他只能玩少数股票而这也是使得他取得成功的因素之一,散户的地位使得他可以随时进出市场上任何一门股票但结果就是被市场上东一只、西一只的股票的涨跌搞乱,反倒不如踏踏实实只做一门股票的好。
猎豹思路的另一种运用方法是只吃几种形。就是认准几种自己最了解、最有把握、最会做的情况,可以是形态也可以是别的,专吃这一口,在所有股票中寻找这几种情况,不出现就不做,别人涨的再好与我无关,我不认识它,这笔钱不该我挣。这种方法筛选的工作量很大,比单做几只股票要辛苦多了,而获利也可望比单做几只股票大。
凡事“欲有所为先要有所不为”,不管是只做几只股还是只做几种形态,都是自觉的有所不为。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只有限制了自己的欲望,把能力收束在一定范围内,才可能在这些方向上有较好的发展。

买入条件与运算卖出条件或运算

当存在多种买卖条件时,怎样综合分析呢?当然最好的办法是把它们之间的关系都一一吃透,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各种买卖条件,决定进出。但这样做比较复杂,研究和操作上都比较难。一种比较简单的处理办法是“所有买入条件取与运算,所有卖出条件取或运算”,也就是说,在买入时,只有各种指标都指示可以买入的时候才买入;在卖出时,只要有一个指标提示应该卖出了就卖出。
比如买入条件有a,b,c,d……,卖出条件有A,B,C,D……,则综合买入条件为abcd……,综合卖出条件为A+B+C+D。按照这种原则,任何有问题的股票都不会持有,或者不会进去,或者一出问题已经先出去了,持有的股票一定都是各方面都好的,可以最大限度的回避风险。
这种买卖原则与交易的实际情况也是相适应的。买股票时,人们面临两个问题,选股和选时,由于需要选择的空间大,所以需要有严格的条件,在多种条件中取与运算,可以严格筛选,避免看这只股也好看那只股也好,弄得自己无所适从。卖出时,只有一只股票,主要矛盾是卖出要果断敏捷,如果要等所有条件都变坏了再卖恐怕会经常错过卖出机会,以至一轮一轮坐车。所以,卖出时不能取与运算,而应该取或运算,保持警觉,一有某个条件变坏就立刻卖出。所以,这种操作原则是与股市的操作特性相适应的,是一种科学合理的设计。
对此进行优化就要在买卖条件中进行取舍,有些买入条件可以删掉不用,思路相同的条件可以取与运算,思路相异的买入条件互相不放在一起,可以成不同组,形成以下形式的买入条件:(abc)+(def)+……。每个括号内是代表了一种操作思路的买入条件,只要满足了一个括号的全部条件就可以买入。类似的对卖出条件进行分类优化可以形成以下形式的卖出条件:(A+B+C)(D+E+F)……。这个卖出条件比出一点问题就立刻跑稳一些,每个括号内代表一类迹象,其中只要有一个条件满足则这个迹象出现,如果几类迹象都出现了,则卖出。
再进一步优化是对买卖条件进行组合,一个思路的买入条件对应一定的卖出条件。每一组买卖条件都对应了一个操作思路,形成一个完整封闭的操作方法。在实战中首先要确定自己打算使用什么操作思路,其次才是具体的该不该买的问题,同一个时刻,按一种思路该买,按另一种思路可能恰好是该抢进,只有在明确了操作思路的条件下才能说对错,一般不能绝对的说现在买或卖是错的。
在买入时未来将在什么条件下卖出就已经定好了,怎么买就怎么卖,短线理由买就短线理由卖,长线理由买就长线理由卖,到时候按计划执行,不要临时再找理由改变。做短线和做长线都是对的,但操作混乱则肯定是错的。这是股民们都遇到过的问题,很少有人有幸刚好一买就跌再也没有机会,一般买入后总会给他一个获利的机会,也就是说,按照某种操作思路,这一点是正确的买入点,只要能再按照正确的方法卖掉就可以获利了。但问题往往就出在这里,股民们往往在卖出时一而再再而三的更改自己的操作思路,短线改中线,中线改长线,最终把自己套牢改“死不割肉”,一路套下去把可能赔掉的钱都赔光。如果在每一次买入时就明确的意识到自己在按什么思路操作,该怎样卖,到时严格按计划执行,则不至于此。
所以,一定要明确,买入方法和卖出方法加在一起才构成一套完整的操作方法。而且在卖出条件中必须含有在亏损时怎样卖出的条件,一种只考虑赢的时候怎么卖出没考虑亏损时候怎样跑的方法肯定是不完备的。
不能单就一次操作判定它对是不对,在买入时必须联系打算以后怎么卖,才可以判断这个完整的操作计划是不是对;在卖出时也必须联系它当初是按什么理由买的,才能判断现在卖出的对不对。如果买入时没有卖出计划,则这个操作肯定不对;如果卖出时不是根据买入是就制订好了的计划,则这个卖出也肯定是错的。
所以,一个完整的体系构成基本上是这样的。
建立操作体系的出发点是基本的是操作思路,由一定的操作思路产生具体的操作方法,一个完整的操作方法由买入条件和卖出条件两部分组成,买卖条件又由多项指标、形态等条件组成。
基本的操作思路如高抛低吸、追涨杀跌、与庄共舞、长期投资、价值发现等等。每一种操作思路都代表了一种投资策略,以某种投资理念作为基础。投资人选择哪种操作思路是带有较大随意性的,可以根据个人的投资理念或性格爱好决定。一旦选中了某种操作思路,则可以围绕着这个思路建立操作方法。一般对应于每一种操作思路都可以有多种操作方法,但经过筛选后能保留下来的效果比较好的方法并不多,如指南针软件自动操盘中的“猎豹出击”、“猎鹰出击”和“猎犬出击”等都是经过反复优化筛选而确定的方法。每个完整的操作方法都由买入条件卖出条件两部分组成。买入条件和卖出条件分别要用到多种技术指标、形态或基本面条件。
操作体系是由操作思路出发自上而下建立的;各种技术指标是由行情走势出发,自下而上抽提出来的。一般在介绍技术指标时都有买卖方法,其实,技术指标的正当用途并不是指示何时买卖,而是作为揭示市场运行状况的工具,至于怎样利用指标进行买卖已经是另一个层次的问题了。设计优秀的技术指标可以反映市场某些方面的运行状况,是用于监测市场的工具和仪表,也是建立各种操作体系的基础。
每个人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和自己对市场的研究认识建立自己的一套操作体系。其中基本的操作思路是把各种零零碎碎支支节节的小技巧小招法整理成系统的操作体系的核心和纲领。每个人的条件和研究程度不同,各自的操作体系必然也不相同,其中可以只包含一种操作思路,也可以包含多种操作思路,而根据市场状况适合使用什么操作思路而灵活选用。经过系统化整理过的操作体系不再是各种小窍门小技巧的集合,而可以提纲契领的把握。这样在面对市场需要选择操作方法时,就不容易混乱,不必一下子陷入到各种细节,而可以根据市场的总体状况确定操作的基本方针和策略,然后具体的操作方法就可以自然的确定了。

仓位分散的原理

很多人都有过这种经验,自己看好了两只股票,犹豫再三不能抉择,不知该选哪一只更好,最后,好不容易选了一只,结果自己选中的这只不涨而没买的那只却一路上涨,让人后悔不迭。所谓“买什么什么不涨,抛什么什么涨”。
从博弈的角度分析,庄家只有收集到足够的筹码才会开始拉抬。所以,在其他条件完全相同的两只股票中,凡是自己手中持有的那一只股票上涨概率一定会小于自己抛掉的那一只股票,因为,市场上少了自己的这几股使庄家收集变得更困难了一些。这个影响的大小视他持有的仓位多少不同而定,仓位越大,对市场的影响越大,他选的这只股票上涨的概率就越小。当然,散户个人对市场的影响力是很小的,由自己那一点点仓位造成的股票上涨概率变小一般是微不足道的,但不管有多小,市场一定会把它体现出来的。所以,市场就是在跟每个人做对,只不过这种作对不是直接的明显的,而是隐藏在概率背后,体现在涨跌概率的微小变化上,使人不易觉察。但站到统计的观点上看,则总体还是在直接的和投资人作对,市场的特性就是“买什么什么不涨,抛什么什么涨”。
股民面对两种股票犹豫不决,表明他没有有力的理由从中分辨出哪只更好哪只较坏。此时,如果还要做出选择,则有效的理性分析开始隐没,而非理性的直觉开始起作用,最终让人决定选择哪只股票的必然是没有什么充分道理的感觉;而人们的感觉是有共同规律的,因为这往往是人性的体现,即人的规律性的体现。庄家的操作就是要利用股市大众行为的规律性而逆行之。所以,对一般股民来说,当最终根据感觉选择一只股票时,常常是和大众站到了一起。他个人对未来走势的影响微不足道,但共同的影响则明显了,必然会使这只股票上涨的概率大幅降低。所以,不仅市场在和股民作对,“买什么什么不涨,抛什么什么涨”,而且股民自己还常常“什么不涨买什么,什么要涨抛什么”,专门喜欢和自己过不去。这也是造成“买什么什么不涨”的一个原因。而且,由于散户对市场的影响力很小,前面的第一个原因是可以忽略不记的,而这第二个原因显得更为重要。
怎样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呢?关键是在不存在明显的理由决定哪一只股票更好时不要勉强决定。股市中有句名言,叫:“保持简单”。意思是说简单的分析方法分析工具往往更有效,而复杂的分析工具不一定更好。原因也在于此。简单的工具揭示的往往是股市中简单明显的道理,而复杂工具则常常是企图捕捉股市中较为微妙的道理。很多人以为简单的工具太简单,不屑于使用,其实,正是这种工具才有较好的效果。所以,要“保持简单,不要勉强”,能明明白白看懂的才能信,不能看懂的不要勉强去猜。
面对两只股票,不能勉强决定选择哪一只,这时有两种处理办法。第一,从中随机的选择一只做;第二,平均分配仓位,各用50%资金。两种方法都能避免前述第二种因素造成的不利,而第一种方法还兼能避免第一种原因的不利。粗看起来,这两种方法是差不多的,因为随机买入一只,既可能买到涨得好的一只股票,也可能买到涨得不好的一只股票,综合起来和平均分配仓位好象差不多。下面的定量分析表明,平均分配仓位优于随机选一只股票做。
假设有AB两只股票,经过研判认为都可以上涨,但无法判断谁会涨得更好。设想这时有甲、乙、丙三个人按不同的方法操作。甲按平均分仓的原则把仓位平均分成两份,各买入一只股票;乙喜欢满仓进出,从中随机的选出一只股票买入;丙按1:4的比例不平均分仓随机买入两只股票。
假设经过一段时间,这两只股票都上涨了,A涨了10%,而B涨了50%,我们来比较一下他们三人的成绩。甲的收益为(0.1×0.5+0.5×0.5)×100%=30%;乙的收益为10%或50%,由于是随机选择,所以概率各为50%,收益的期望值为(0.1×0.5+0.5×0.5)×100%=30%;丙的收益为(0.1×0.8+0.5×0.2)×100%=18% 或(0.1×0.2+0.5×0.8)×100%=42%,由于是随机选择,两种结果的概率相等,所以期望为(0.18×0.5+0.42×0.5)×100%=30%。可见,乙丙虽然有了更大收益的可能,但是也有了更小收益的可能甲乙丙三人的操作从概率的意义上说是相等的。
那么是不是说三个人的操作是完全等同的呢?不是。上面的讨论是仅就一次操作而言,如果上述情况多次重复,结果就不一样了。假设同样的情况重复n次,三个人每一次都把前面的获利再投入,则甲每次都稳定的获得30%的收益,总成绩为1.3n,平均每次收益30%;乙有时获得10%的收益有时获得50%收益,假设重复次数足够多,则得到两种获利的次数各接近n/2,总收益为1.1n/2×1.5n/2,平均每次收益为(1.1×1.5)1/2-1=28.5%;丙的总收益为1.18n/2×1.42n/2,平均每次收益为(1.18×1.42)1/2-1=29.4%;可见,甲比乙平均每次多1.5%的收益,比丙平均每次多0.6%的收益。所以,分散持股,仓位越平均成绩最好。
所以,在对行情的研判完全相同的情况下,仅仅由于仓位分配的正确与否的差异就可以对操作的成绩产生影响,尽管不可能是大幅度的改变,但长期滚动累积下来就不小了。比如如果以上操作重复了10次,则甲的成绩为获利1279%,乙为1123%,丙为1221%。
另外,如果两只股票的成绩差的越多,则分仓的效果越明显。比如上例中如果AB两只股票各涨了100%和10%,则经多次重复,甲每次的平均收益为55%,乙每次的平均收益为48.3%,丙为52.6%,差距进一步增大。
以上例子中,10%、50%、100%都是假设的成绩,其实不管这个值为多少结果都是一样的,平均分仓于几只股票优于单独做一只股票或以不平均的方式分仓;因为,平均分仓的成绩比较稳定,以稳定的成绩多次累乘优于以不稳定的成绩多次累乘。这一结论源于数学上的一个最基本的不等式(a×b)1/2<(a+b)/2(a不等于b)。
另外,如果对行情判断失误,则亏损是不可避免的,但不同的仓位分配下亏损是不同的,平均分仓操作也是损失最小的仓位分配方式。因为,股票亏损,卖出价低于买入价,则公式中的a和b小于1;而上述不等式当ab小于1时也成立。
以上的论证中有一个假设,即多次重复操作时每一次的情况完全相同,而实际操作中不可能如此。但这一点不会影响上述结论的正确性,因为论证过程其实可以不利用这个假设。不管每次操作的情况如何变化,平均分仓的成绩都是各种仓位分配方案中成绩最稳定的一个,其它方法与平均分仓比,都还是有成绩时好时坏的问题。假设一次操作中平均分仓的成绩为x,则全进全出的成绩为ax或bx(a>b),并有(a+b)/2=1。经过多次重复,每次平均分仓的成绩为x1,x2,……,xn,总成绩为(1+x1)×(1+x2)×……×(1+xn)-1。如果全进全出,每次成绩为a1x1 或b1x1,a2x2或b2x2,……,并有ai>bi,(ai+bi)/2=1;总成绩为,(1+a1x1或b1x1)×(1+ a2x2或b2x2)×……×(1+ anxn或bnxn)-1。由于是随机选择,每次选中较优股票的概率和选中较差股票的概率仍然相同,即公式中是选择a或b的概率相同。从统计期望的意义上看,仍然是前式大于后式。
类似的,可以证明,当选出多只股票不能进一步确定谁更好时,同样以平均分散仓位的成绩最好,这时的数学基础是(x1×x2…×xn)1/n<( x1+x2…+xn)/n。所以,从理论上讲,当多只股票中不能进一步确定谁会更好时,应该分散仓位,每一只都做一点。
但实际操作中仓位分散并不是分散的越多越好呢?原因如下。
第一,分仓操作是在没有办法区分哪只股票将涨得更好时才不得以而采取的办法,是一种消极的办法。如果必须分成多个仓位,说明对行情的研判还不够细,需要进一步研究,直到挑选的范围缩小到几只股为止。在进一步研究的过程中,如前面讨论的,还是要注意不要勉强,只使用明显的、有把握的道理,如果找不到这样的道理,则只好承认自己已经没有能力进一步缩小范围了。如果能通过分析行情把选股范围最终缩小到一只股是最理想的,那样就完全不需要分仓了,但是,由于股市上信息的不完全,想做出这种判断是不可能的,即使主观上对一只股票非常有把握,也应该意识到这只股票一般不可能恰好是涨的最好的一只,所以分仓操作总是必须的。
第二,分仓操作还有一个缺点就是会给管理带来困难,分仓太多,连记都记不过来,怎样深入研判每一只股票,很容易带来操作失误,这个因素限制了分仓的数量,即分仓的数量应以人能管理和掌握的数量为限。根据心理学研究,人的短时工作记忆的容量约等于5(这个数据在不同人不同情况下会有差异,但最大不会超过9,最少不会少于3),即人在考虑问题时,大脑能同时照顾的过来而不至产生混乱的事物数量是5,所以,分仓操作以分成3到5个仓位为宜,分的更多,则管理上的混乱变得明显,股票照顾不过来反不如不分的好。正如很多成功的投资人,如沃伦·巴菲特和彼得·林奇等人都指出的那样:“与其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照顾不过来,还不如放在一个蓝子里精心看管的好。”
所以,分仓的正确态度是,第一要在“保持简单,不可勉强”的前提下,通过分析研究行情尽量缩小选股范围;第二,股市的特点使得把选股范围缩小到唯一一只是很难的,所以客观上需要分仓的方法,不宜满仓做一只股票;第三,分仓数量以3-5个唯为宜,更少就等于不分了,更多可能照顾不过来了;第四,应平均分配仓位。
分仓原则上应该是资金在各仓位平均分配,初始状态全部是资金,这很容易做到;但随着操作,有的仓位获利有的仓位亏损,而且每只股票进出的时间都不一样,这时该怎样分配资金呢?显然不能为了资金管理的方便而改变操作节奏,什么时候进出只能决定于行情走势。比较合理的办法是,根据市场行情决定进出,只要出现两个仓位恰好同时空仓的情况,就在这两个仓位之间进行资金调配,使之平均。这样可以既不影响操作,又保证了各仓位资金尽可能平均。

分散进出的原理

我们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假设有人和你玩猜硬币的游戏,你可以压正面或反面,但只能压一面,不可以两面同时都压。如果压对了则压一块赔两块,如果压错了则压一块输一块。这样一个规则显然是对压钱的一方有利的,应该能够从中获利,那么该怎样做呢?
假设有一笔资金,如果每一次都把所有的钱全压上,那么,尽管这个规则对你有利最终也必然是输光,即便是连赢10次把资金翻了1024倍,但只要有一次输了则前功尽弃,而且以后再也没有机会翻本了,所以满仓压上是不行的。
可以采用每次压一部分的办法,即便输了还可以保持战斗力。可以有两种办法,定量压或定比例压。定量压是每次压固定的钱,如总资金开始是100元,每次可以压10元,这样就可以压10次,这是定量压;定比例压是每次压现有资金的固定比例,如现有资金是100元,下注比例是10%,则压10元,这一次输了,只剩90元,下一次的10%就是9元。定量压不管怎么压,都只能压有限次,如果连续出现压错的情况还是可能把钱输光,弄的没法翻本。所以,定量压也是不可取的,它只是比满仓压减小了输光的可能,但并不能避免这种可能的存在。连续输很多次是小概率事件,但如果多次重复下来,什么样的小概率事件都是有可能发生的,所以,这样压的最终结果和满仓压一样,也是到输光为止,只是时间被推后了。
合理的办法是按资金量的某一固定比例来压,这样永远不会输光,永远可以保持战斗力(当然,事实上由于每次下注有最小单位限制,是不可能真的永远有机会的)。比如每次压10%,这样即使连着输10次也还会剩下0.910的钱。于是有了下面一个问题,对某一种规则来说,到底以什么比例下注最有利呢?下注比例太低,赚的太少,没有充分利用规则的有利条件;比例太高,风险加大,极端情况是按100%的比例下注,等于满仓压上,最后的结果反倒会输。下期从数学上讨论下注比例的问题。
假设初始总资金量为c,下注的固定比例为x,经过n次,由于硬币出正反面的机会相等,所以压对的次数约等于n/2,压错的次数约等于n/2,还应有资金
c×(1+2x)n/2×(1-x)n/2
平均每次收益率为
     (1+2x)1/2×(1-x)1/2
最有利的下注办法就是使每次的平均收益率最大的办法,将上式求导可以求出最大值
     f ’=(1-x)1/2 ×(1+2x)-1/2 - 0.5×(1-x)-1/2(1+2x)1/2=0
解得:x=0.25
    所以,对这里所举的例子来说,每次压仓位的25%是最佳的下注方法。可以实例验证,假设有三个人,甲以每次25%的比例下注,乙以每次10%的比例下注,丙每次以50%的比例下注,假设同时压了10次,输赢情况为
对;2,错;3,错;4,错;5,对6,错,7,对8,对9,错10对
则三个人的成绩分别为
甲:1.5,1.13,0.84,0.63,0.95,0.72,1.07,1.60,1.20,1.80
乙:1.2,1.08,0.97,0.87,1.05,0.94,1.13,1.36,1.22,1.47
    丙:2  ,1  ,0.5 ,0.25, 0.5,0.25, 0.5,  1,  0.5,  1  
仔细分析一下输赢的过程可以发现,乙由于下注太少,所以收益较少;而丙由于下注太多,所以中间几次压错造成的损失很大,以至难以翻本,到最后成绩落得个平手;甲的下注比例无过无不及,成绩最好。
所以,在一个概率性的博弈中,仅仅知道局面对我有利还不一定能从中获利,还要找到这种情况下的最佳下注比例,才能有最大获利。这个下注比例决定于博弈的性质,只要规则对我有利,总是能找到最佳的下注办法,最大限度的利用规则的有利性。
上例是赔率不同造成的对我有利的机会,如果赔率相同但两方面概率不同也可以早造成获利机会,比如,下注掷色子,掷出1、2、3、4一赔一,掷出5,6则所下筹码输掉,也就是2/3的机会赢,1/3的机会输,输赢比例都是1比1,这时应该以什么比例下注呢?
仿照前面的计算方法
f=(1-x)1/3×(1+x)2/3
f ’=2/3(1-x)1/3(1+x)-1/3 – 1/3(1-x)-2/3(1+x)2/3=0
    解得 x=1/3
    即每次应该压全布资金的1/3。
现在考虑更一般的问题,如果输赢的概率分别为p和q,p+q=1;赢了获利比例为压1赢a,输了则压1赔b,问该如何下注。比如,在一个袋子里装上4个红球,6个绿球,摸出红球赢,摸出绿球输。输赢比例可以人为设定,如赢了压1赚0.25,输了,压1赔0.1。则在此例中,p=4/(4+6)=0.4,  q=0.6,  a=0.25,  b=0.1。
类似前面的计算方法,
f=(1+ax)p(1-bx)q
f’=ap(1+ax)p-1(1-bx)q-bq(1+ax)p(1-bx)q-1=0
x=(ap-bq)/ab
就上例,代如公式,得
x=(0.25×0.4-0.1×0.6)/(0.1×0.25)=1.6
即每次可以压上全部资金的1.6倍。这是由于输赢的比例都比较小,输了也不会造成全部赔光,所以可以超过自有资金融资下注,只拿自有资金做就太保守了。如果不能融资,也要尽量多压,也就是应该每次都把资金全压上。
股市涨跌的预测也是带有概率性的,永远只能说涨的可能性大或跌的可能性大,很难说一定涨或一定跌,所以,在决定买卖的时候,本质上都是在根据对未来涨跌的概率预测而下注的,所以,都有一个合理的下注比例问题。合理的下注比例原则上可以按上述方法,根据对行情走势的预测计算出来。随随着行情的发展,未来涨跌的概率在不断的变化,相应的下注比例也应该不断调整,也就是需要随时调整仓位。当未来上涨的可能性增大时,就要增加持股仓位,当上涨的可能性变小时,就要减少仓位,仓位应该随着对行情预测的变化而处于动态调整之中。
一般在行情的前期刚刚盯上一只股票的时候,虽然认为它上涨的可能性大,但还没有足够的把握,此时,合理的持仓比例是比较低的值,即应该勇敢的少量买入;以后,如果发觉行情在变坏,则果断出局,一出一进,由于仓位比例较低,所以,损失不会很大;如果行情在逐渐变好,则应该逐渐加码买入,直到满仓;中间如果发现行情变坏就要减仓或倾仓。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逐渐加码买入的分散建仓过程。类似的在出货时,也应该随着对未来走势的逐渐看坏而逐渐减少持仓,中间还可能有几次波动,直到最后全部倾仓。这样就自然形成了分散建仓和分散出货的情况。
如果对行情判断的较准,判断未来涨跌的把握性大,则分散进出是没有必要的。因为这时计算出的合理仓位不是部分仓位,因而合理的操作就是满仓进出,而且,由于判断准确,成绩会更好。所以,提高判断水平,争取达到基于准确判断基础上的满仓进出,应该是分析研判行情所追求的目标。但在达不到这么高的准确度时也“不可勉强”,应根据对行情的研判情况决定适当的仓位,此时,分仓进出还是需要的。
股市与前面所举的例子有一点不同,前面的例子都有办法确定输赢的概率,而股市是个变幻不定的系统,不仅无法确定未来将要涨或跌,而且也无法确定涨跌的准确概率,因为,这个概率既不能通过系统本身的性质而确定也不能简单的根据过去的统计来确定,所以只能相当粗略的估计涨的可能性大或跌的可能性大。由于只能对涨跌做粗略的判断,所以,也不可能精确的计算出最佳持仓比例,前面的精确求最佳下注比例的公式在这里是不能使用的。但上述公式仍然有原则性的指导意义。比如,半个世纪前,美国和加拿大股市上的一个风云人物赫希洪曾有一句名言:“别告诉我可以赚多少钱,但要让我知道,我可能赔多少钱。”对前面的公式,做一下变换:
x=p/b-q/a
可见,输时亏损多少对决定合理仓位最多有多大比例有重要影响。比如,亏损比例达到1,则公式中第一项等于p,而p的最大值等于1,所以,不管赢的把握p有多大,不管赢时的获利率a有多高,持仓比例都不可能达到1,都不允许满仓杀入。所以,在a,b,p,q四个数中,以b对仓位的上线影响最大,所以,在决定下注时当然最值得关注。赫希洪虽然没有理论认识,但他在实战中摸到了这个经验。
在存在很多不定因素时,精确的确定涨跌概率是不可能的,所以,也不能精确计算最佳持仓比例。但随着行情的发展调整持仓比例的原则还是有指导作用的。虽然不能确定准确比例,但可以粗略的形成满仓、大半仓、半仓、小仓位、空仓等几个等级。在具体操作上,考虑人的心理特点和短时工作记忆容量,一般不必把持仓比例划分的过细,可以平均的分为3-5份,随着行情变化一份一份的进出调整,更细的调整一般就不需要了。另一方面,人在对市场做出反应时,往往也没有时间做精确的计算,同时人的思维方式并不太适应这种精确的计算,把持仓比例粗略的划分为几个等级也便于模糊估计进行决策。
综合前面的仓位分散原理和这里的分散进出原理,可以有资金管理的三三制原理。即把自己的资金分成3-5个仓位,选做3-5只股票;每个仓位分成3-5份,对所做的股票根据情况决定投入几份资金。资金管理对每一个进入股市的人来说都是很有用的工具,但总的来看属于权宜之计,更准确的把握行情更为重要。
(全文完)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2-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6-6 02:17 | 显示全部楼层
建议打包上传会更好。还是要谢谢。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2-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6-6 07:36 | 显示全部楼层
打包有几个问题:
1、可能下了就直接扔到某个旮旯里,不能发挥其作用。
2、如果可能的话,大家可以讨论讨论。
3、防止丢失。
4、当然,原意弄得好看一点,可以自己编辑:)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2-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6-6 07:44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缩水兄,奖励一些分,表示谢意。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3-9-1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6-7 13:04 | 显示全部楼层
博弈论可以担当交易哲学的逻辑学地位。
应该是交易者首选的入门课程。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化系统化,而其中存在着讨论问题的方式,就是方法论。其主线便是逻辑学。
而如果交易是一门哲学,那么博弈论可以充当起逻辑学的作用。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2-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6-8 10:12 | 显示全部楼层
你们对杨百万很有兴趣,我说一点反面消息共你参考:
1,我听说2000年有人传出杨已亏得差不多了。
2,杨这几年在软件公司搞推销,也在到处讲讲座。在吃老本。
3,杨的儿子在搞“及时雨”软件,有网友透露,此软件有假,测试的正确率几乎100%,它的买入信号是事后加上去的。
请不要外传,信不信自己判断。当然,这不影响他的理论。
我补充一点,由于他的坎坷经历,他非常注重在股市中攒小钱,有利就跑,他的保本意识很强。

[ Last edited by dxzcjkcq on 2004-6-8 at 10:16 ]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3-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6-8 12:42 | 显示全部楼层
杨的原始积累应该是利用政策空子。
至于洋理论来了上海人这种玩艺应该是退居二线(包括谢百三的理论俺认为也是有其地域的局限性的)。
至于说杨百万如何如何恐怕可信度比较低。
其这个名号就不值百万。
杨还是代表了那个历史时期的成功案例吧。
本人觉得中国还是比较小的,或者说能人都跑外国去了。呵呵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2-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4 天

发表于 2006-2-4 00:59 | 显示全部楼层
thanks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1-1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 天

发表于 2006-2-4 14:3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有电子版,这的根本不全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5-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49 天

发表于 2006-2-5 16:51 | 显示全部楼层
建议打包上传。谢谢。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3-3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7 天

大盘不是我家开的

发表于 2007-4-2 19:3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12-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 天

发表于 2007-4-4 11:5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书是听过很过介绍,今天有兴一睹,还得谢谢楼主~~感谢,不过个人觉得有关股票的道理名言都是对的,都有他的道理,可对我们来说就要看学了后对我门的操作起到什么作用了,本人一点愚见,哈//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5-1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2 天

发表于 2010-6-8 18:07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楼主!!!
谢谢分享!!!#bb# #*d1*#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1-2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声明:1、本站所有广告均与MACD无关;2、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网友发布信息非MACD观点与意思表达,因网友发布的信息造成任何后果,均与MACD无关。
MACD俱乐部(1997-2019)官方域名:macd.cn   MACD网校(2006-2019)官方域名:macdwx.com
值班热线[9:00—17:30]:18292674919   24小时网站应急电话:18292674919
找回密码、投诉QQ:89918815 友情链接QQ:95008905 广告商务联系QQ:17017506 电话:18292674919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陕ICP19026207号—2  陕ICP备20004035号

举报|意见反馈|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MACD俱乐部 ( 陕ICP备20004035号 )

GMT+8, 2024-6-19 21:02 , Processed in 0.122132 second(s), 1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