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3058|回复: 3

真有固若金汤的模型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2-17 16:27 |

真有固若金汤的模型吗?

来自:MACD论坛(bbs.macd.cn) 作者:ly6873 浏览:3058 回复: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第二十三回:真有固若金汤的模型吗?(上)
  上回讲到我在拿到硕士学位之后的9个月时又坐进了课堂。这还同时实现了我的一个美国梦:进美国名校读书。我刚来美国时就想进名校,但当年像读电脑这种热门儿专业的,拿奖学金太难了。按我那时在餐馆打工的经济能力,就只能在市立大学就读。无法实现读名校这一情结,我一直耿耿于怀。这会儿我有能力了,进名校也算过把瘾吧。
  第一节课,老师首先自我介绍。他名叫David,是瑞士信贷的首席金融分析师。然后让我和班上其他十来个同学也一一自报家门。有的是美林的交易员,有的是高盛的Director,还有一个甚至是Lehman Brothers(雷曼兄弟证券公司)的MD (董事总经理) 。他们个个“有头有脸”的,和这些同学“济济一堂”,我顿时感觉特好。
  自我介绍完之后,David开始上课,没想到他的第一句话居然是:“First thing first, I gonna tell you guys a fact, there is no model could guarantee you make money!”(“首先我要告诉各位,就是没有一个模型能担保你赚钱!”)大伙儿一听这话,一阵哗然。我们花了几千块来学模型,就是为了赚钱的。你告诉我们模型都没准儿,那我们还瞎费什么劲儿呢。David 接着缓缓说道:“别急,听我慢慢儿道来。”
  原来不管哪个模型,设计得再好,总有一个死穴。如Monte Carlo,它的假定是你所用的那些数据必须是真正Random(任意地),可电脑程序产生的那些数据其实并非随意,而是模拟的;无论你将电脑程序编到如何极致,其产生出来的数据和现实总有差异,哪怕相差得微乎其微。但“成功取决于细节”,往往就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还有我们那堂课所要学的Black–Scholes,即使你能满足我在上回讲到的所有条件(事实上也不可能),而在方程式里有一个参数叫σ,就是那个特定股票在特定阶段的上下浮动率。在Black–Scholes的方程式里,这个参数最为重要,它等于预示着这支股票的未来。而我们都知道,“人不可能再次踏入同一条河中”,时过境迁,以过去的数据预示未来最多只是权宜之计。
  以后的十几节课,我们系统地学了最著名的模型设计原理、具体应用、不同的更新版等等。我在期中期末考试中都拿到了A。成绩单给Juan一看,公司立刻将我付的学费还给了我。好些华尔街公司都有规定,在职职工进修,只要成绩在A-以上就可以报销学费。
  看过“F.I.A.S.C.O”(《诚信的背后》)的读者一定还记得,那几年,华尔街最热门的就是我所在的衍生证券部了。由于做期权期货的不稳定性,使我们那时所做的风险控制系统显得特别重要。我们这个小组常有大头儿光临,而那时Juan已开始安排我帮着Sam做模型。在Sam的帮助下我上手挺快的,除了周围的同事,连上面都知道我们组里有个中国人很厉害,每次来都要向我“问寒问暖”,我不禁受宠若惊,觉到自己好像在公司里是个“角儿”似的。其实学完这门课之后,对模型在华尔街重要性有了全面的了解,明白了无论哪个模型设计得再滴水不漏,都不可能无懈可击。投机市场中不存在百战百胜的法宝,任何分析方法与操作系统都有缺陷与误区。后来,所谓华尔街的“四大天王”(LTCM、量子基金、老虎基金和欧米伽基金)一一下马就是明证,其中LTCM的陷落特别令人震惊。
  那时LTCM (Long-Term Capital Management,长期资本管理公司) 正如日中天,它的掌门人John Meriwether(梅里韦瑟),被誉为能"点石成金"的华尔街债务套利之父。他召集了华尔街一批证券交易的精英加盟,组成了华尔街的“梦幻组合”,其中就有我刚上课学过、那时正在做的Black–Scholes模型的三个发明者中的两位:Myron Scholes和Robert C. Merton,这样牛的基金公司还会出问题吗?!(下回接着聊)
   2006年11月22日
第二十四回:真有固若金汤的模型吗?(下)
    上回讲到LTCM的“梦幻组合”,连Black–Scholes模型的三个发明者中的两位Myron Scholes(舒尔茨)和Robert C. Merton(默顿)都在其中(到97年时这个模型获得了诺贝尔奖,那时Black已在95年去世,结果由他俩上台领了奖)。据他们自称:“将金融市场历史交易资料,已有的市场理论、学术研究报告和市场信息有机结合在一起,为公司设计了一个完整的电脑数学自动投资模型”,这个模型在当时号称刀枪不入,固若金汤。他们每天根本不用去公司打理,主要让电脑去Run(运作)就行了,而他们天天打高尔夫球,去海滩度假。刚开始三年,LTCM业绩的确不出所料地辉煌骄人,在1994年的成立之初,资产净值为12.5亿美元,到了1997年末,上升为48亿美元,净增长2.84倍。那几年投资他们的基金可以得到远远超过大市的回报。
  但到了98年,万没料到,真可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俄罗斯金融风暴引发了全球的金融动荡,其结果就是这件所谓小概率事件,使他们那艘巨大的“泰坦尼克号”阴沟翻船。LTCM利用投资者那儿筹来的22亿美元作资本抵押,买入价值3250亿美元的证券,杠杆比率高达60倍。由此造成该公司的巨额亏损。 它从5月俄罗斯金融风暴到9月全面溃败,短短的150天资产净值下降90%,出现43亿美元巨额亏损,仅余5亿美元,已走到破产边缘。
  从LTCM的如日中天,到骤然崩溃不过短短四年,验证了David老师那句话:“没有一个模型能担保你赚钱”。他们拥有诺贝尔经济学家的专业理论,拥有传奇般的经纪人。开始几年,他们好像掌握了战无不胜的秘诀,回报利润高得令人瞠目。但一个看似小小的判断失误,就会令投资者前功尽弃。就像一个拥有盖世武功的武林高手被点中了死穴一般,失败得那么快,快得连弥补的机会和回旋的余地都没有。这才使大家明白了可千万别太信赖某个模型或某个投资理念。后来四大天王中的其他三家---量子基金、老虎基金和欧米伽基金---也一一败下阵来,使那几年衍生证券的疯狂终于告一段落。我所在的Bankers Trust有几个做衍生证券的基金也开始亏了,可以明显的感到头儿来光顾我们的频率越来越稀低。
  96年初,那时我们那个项目的第一个版本做完。早上,我来到公司,发现Tim和Sam的脸色不对。他们办公桌的边上躺着几个纸箱,他们正将他们的书和一些杂物朝里放着。我忙问Sam:“What’s happen? Are you moving? (怎么回事儿?搬家?)”Sam落寞地答道:“Yes,moving to home。(搬回家)”原来,他和Tim被Layoff(临时解雇)了。我们项目的第一期做完了,下面的更新升级换代不用那么多人。Sam的工作我可以顶,搞分析的留一个James就行了。那时用我们的产品已经不那么赚钱,老板便“卸磨杀驴”,而Sam和Tim的薪水又是我们这些人中最高的,自然便首当其冲。Layoff这个过去在报刊杂志新闻里看到词儿,这下活生生地显示在我的眼前。我第一次感到了华尔街的残酷。突然明白为何Juan在一年前要我开始做些模型,还说以后就会知道的。原来Juan早就看到会有这天。我学着做模型,对我来说是提高了职场的竞争力,可几家欢喜几家愁啊!
  后来我自己在华尔街也几经上下,其实工作的不稳定性是华尔街的常态,不景气时你被老板炒,你翅膀硬了之后也可以炒老板。除非你犯了大错,一般在华尔街的裁员都叫Layoff,表面上的意思是说工作量不够了,让你临时回家休息,其实和解雇是一个意思,不过通常在走的时候还给一个Severance Package(安置费或叫补偿费吧),多半儿是每一年工龄给三周的薪水。而要是真被华尔街的公司Fired (裁员) 的话,那就说明这个人犯了大忌,那很可能他就再也回不了华尔街了。

全文到这里看:
http://www.goldbc.cn/code/show.asp?newsid=22579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7 16:43 |
第二十六回:Compound Interest的魅力
http://www.jrj.com  书名:独闯华尔街  来源:  作者:陈思进
  上回讲到美国前80年各种投资工具的回报率。看来要保值增值的话,将钱放在银行的普通账户里是不行的。放在一般银行存款账户上的平均年利息是3%,还抵不上通货膨胀(3.5%)。其次是政府债券,平均回报是每年5.5%,1925年投入1千的话,到2005年成了7万多;再接着是房地产,1925年市值是1千的房产,到了05年值10万左右,平均增值是每年6%。投资房地产和政府债券差不多,可以超过通货膨胀。

  再下面是每个不同阶段选个一百家有代表性的Large Cap(大公司)的股票平均值,1925年投入1千的话,到2005年的市值是200万,平均年回报10%;最高的是投入不同阶段的一千家Small Cap(小公司)的股票,平均年回报是14%,到2005年值3千5百万!刚看到这份报告我对最后两个数据还半信半疑,核对了好些材料,自己又用Excel反复验算了好几遍,真实不虚。注意,这份报告里所用的增长率都是所谓复息(Compound Interest,也有翻译成复利的)。我讲个故事吧。

  我就读的纽约市立大学有一对教授夫妻,他们在35年前出了本书,拿了5万稿酬。他们生活很朴素简单,没有任何奢侈的嗜好。平时的工资过日子已足够有余,对于手中的这笔钱,他们真不知该怎么用呢。华尔街大腕儿Warren Buffett(华伦巴菲特)是他们的朋友,一天向他提及此事。巴菲特对他们说,这样吧,你要是信得过我,就先投入我的公司,我来帮你们管着,好吗?那时巴菲特已小有名气。他们异口同声道:“那当然好啊!”于是他们将这笔钱投入了巴菲特的Berkshire Hathaway公司。他们从不过问,到后来几乎都将这件事给忘了。30年后,教授先生去世了,巴菲特参加了葬礼。在葬礼上巴菲特对那位太太说,你们放在我那儿的钱现在已经涨到6千多万了。教授太太大吃一惊!不会吧?!

  巴菲特向教授太太解释了复利奇特效应。这是现代理财一个重要概念,由此产生的财富增长,称作“复息效应”,对财富可以带来深远的影响。假设投资每年的回报率是20%,本金10万,如果只按照普通利息计算,每年回报只有2万元,10年后连本带息涨到30万元,整体财富增长只是2倍;但按照复息方法计算,亦即指10万元的本金,10年后会变成62万元,比30万多了一倍还多!

  随着年期增长,复息效应引发的倍数增长会越来越显著,若仍以每年20%回报计算,10年复息会令本金增加6.2倍(1.2的10次方),但20年则增长38.34倍(1.2的20次方),30年的累积倍数则达237.38倍(1.2的30次方)。若本金是10万元,30年后就会变成2374万元之多。在人类历史上,能长期达到每年30%回报的投资是很少的。除了巴菲特,以华人首富李嘉诚为例,1945年以7千美元成立长江塑胶厂,在2006年拥有约188亿美元身家计算,撇开其他因素,他的财富在57年增长268.6万倍,其每年的复息回报也“不过”为29.65%。

  教授太太在她先生去世时,决定将钱在她去世后都捐给慈善机构。又过了几年,到她去世时这笔钱涨到了一亿二千多万!为什么会成长如此之快呢?就是因为巴菲特他天才般的独具慧眼的选股,以及几十年来坚持不懈的所谓“Buy and Hold”的投资理念,所产生不断地每年超过25%的成长率所至。

  谈到复利,在华尔街有一个常引用的例子:假设1626年,美国的土著印第安人,愿意以60美金出售今日曼哈顿的土地,并将这60美金放进银行,要是按每年6.5%的复利记息的话,他们2006年将可获得14825多亿美元,比纽约市五条大街的房地产的总市值还要高!这就是所谓复利效应的“魅力”,真可以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相媲美。

行云流水话投资

发表于 2007-12-18 20:34 |
thanks.

签到天数: 21 天

艾略特波浪看盘行云流水话投资飞飞浪王波浪研究家园

发表于 2007-12-20 21:19 |
:*19*: :*19*: :*19*: :*19*:
本站声明:1、本站所有广告均与MACD无关;2、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网友发布信息非MACD观点与意思表达,因网友发布的信息造成任何后果,均与MACD无关。
MACD俱乐部(1997-2019)官方域名:macd.cn   MACD网校(2006-2019)官方域名:macdwx.com
值班热线[9:00—17:30]:18292674919   24小时网站应急电话:18292674919
找回密码、投诉QQ:89918815 友情链接QQ:95008905 广告商务联系QQ:17017506 电话:18292674919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陕ICP19026207号—2  陕ICP备20004035号

举报|意见反馈|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MACD俱乐部 ( 陕ICP备20004035号 )

GMT+8, 2024-5-4 03:47 , Processed in 0.059811 second(s), 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