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下半年翻五倍的标的查询只要觉得你的资源有价值,找我超长线翻倍股6个,299元想知识变现,点这里
广东线下聚会即将开始帮你配置仓位领五倍以上大牛不做制度的牺牲品
查看: 14274|回复: 55

医药行业战略研究(健康是所有人的必需,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拥有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5-2 14:18 | 显示全部楼层

医药行业战略研究(健康是所有人的必需,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拥有的)

来自:MACD论坛(bbs.macd.cn) 作者:richwood 浏览:14274 回复:55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此贴的目的是为研究医药行业发展动向以及医药行业产业链中各细分市场的投资机会.相信这个行业将在漫长的时间内保持永远的活力,同时,它在激烈竞争变化中,却有些永远不变的东西.
  生,老,病,死自然法则,但人们试图战胜自然必是徒劳,但有些人这种追求永远不变....
  我选择尊重自然,如果炒股只是为了赚钱,那真是一件太没意思的活动了,让我们享受投资,享受投资的过程.

   医药行业估值(PE)稳定增长型行业(数据由国泰君安提供)
   02-07年,医药行业相对全部A股溢价57.7%,
           6年平均PE38.9.
           A股25.5倍
           6年中医药行业PE的极限值.60-23倍PE
  股改全流通背景下,将如何演变呢.我相信医药行业还将长期享受溢价,但A股的平均市盈率可能出现下降,同时影响相对溢价幅度.未来仍然充满不确定性.

[ 本帖最后由 richwood 于 2008-5-3 14:30 编辑 ]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5-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2 14:21 | 显示全部楼层
2007年我国医药行业之十大立场

--------------------------------------------------------------------------------

www.PharmNet.com.cn 2008-01-02 医药经济报 字号:放大 正常  









  


医药网www.PharmNet.com.cn整理
   · 2007年医药热点回顾——药品监管风起云涌
医药网www.PharmNet.com.cn整理
    壹:“24号令”目光长远

    观点重述: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发布的《药品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下称“24号令”),作为一项波及数千家药企和数万个药品品种的政策,它的实施,给不少企业在换装成本和品牌打造方面带来了压力。

    但是,从长远来看,“24号令”对于原创药品等有一定技术含量的新药是允许企业注册商品名的,这无疑与国际上品牌药与通用名药的管理惯例相契合,目的是引导企业和产业向更富有技术创新能力的方向发展。

    所以,对企业而言,应从公众利益和产业大局出发去考虑自身发展,而不应过于强调包装成本。监管法规的不断完善,虽然会让一些企业在既得盈利模式上有所损失,但无疑能够规范不断成长的医药产业整体,企业自身也将从中获益。

     (参见医药经济报2007年7月2日评论版文章《应正视“24号令”长线收益》)

    事由回放:

    2007年6月1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的《药品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24号令”)正式施行。

     “24号令”强制要求药品通用名称明显标注,限制商品名和商标的使用。将商品名的字体大小由“通用名称与商品名称用字的比例不得小于1∶2”修订为“其字体以单字面积计不得大于通用名称使用字体的1/2”。此外,还增加了相关要求,如通用名称的位置:对于横版标签,必须在上1/3范围内显著位置标出;对于竖版标签,必须在右1/3范围内显著位置标出。

    贰:“二票制”赚了个名声?

    观点重述:

     “二票制”的本意是减少流通环节,以清除倒票、哄抬价格的商业公司。可是,“二票制”背后是一个处方药市场多年来形成的顽疾。这个顽疾不祛除,“二票制”即使实施了也是徒劳。

     “二票制”的实施直接打乱了原有的销售模式。从代理商业公司的角度看,“二票制”对他们没有任何好处。按招标办的意思:最好留下有配送职能的公司,不承担配送职能的公司都去掉。现在的问题在于“二票制”的规则只能把这些公司全部清除掉,而不能实现“去伪存真”。

     “二票制”如果真的强制实施,可能会导致一个更不好的局面:一些打擦边球、违规操作的小企业直接将自然人的费用通过企业的财务运作“洗”出来,从而吸引众多自然人投奔过来,也给它带来市场;而此时,那些遵纪守法的大企业就又要吃亏了。

     (参见医药经济报2007年9月17日评论版文章《“二票制”掐了谁的命门》)

    事由回放:

    2007年8月,广东省卫生厅明确表示,2008年的药品阳光采购将严格实行“二票制”。消息一出,再次将业界从2006年下半年就开始的关于“二票制”的争论推向高潮。

    所谓“二票制”,即生产企业给一级配送商供货,开具供货发票,一级配送商再供货给医院,开具供货发票,根据发票流向监督药品价格流通加价。有不少业内人士表示,“二票制”虽为广东首创,但实施难度较大,因为它动摇了相当一部分商业企业的利益;同时,也不符合社会总成本下降的原则。

    叁:环保,不只关中国药企的事

    观点重述:

    一个国家要改变过去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并从各个方面重视和解决制药工业的环保问题,肯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尽管我们一再强调企业是第一责任人,但相对于“巨无霸”式的跨国企业,积弱的国内制药企业目前还难以投入巨资研发和采购世界一流的环保技术和设备。

    如果说中国原料药企业的问题缘于国际制药工业产业的梯度转移。发达国家提高环保要求后,转而向发展中国家寻求原料供应,那么同时,发达国家也应该有能力和责任为原料生产产生的污水提供环保处理的技术和支持。

     (参见医药经济报2007年9月24日评论版文章《“巨无霸”们的环保义务》)

    事由回放:

    环保的话题在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热,中国的原料药产业在2007年感受到了空前的压力。2007年8月23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公告称,《制药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将在年内制定出台,并将在2008年开始实施。该标准将成为医药企业新的准入门槛,随着环保门槛提高,相当一批污染严重、治理不力的企业将面临停产、关闭。

    而在此前,已有数家国内知名的原料药生产企业被要求停产整顿。面临环保问题带来的停产、限产,不少企业开始选择转产;还有相当一部分原料药企业选择将工厂外迁。

    业内人士表示,发达国家在对待原料药生产的治污问题上,有一系列完备的设施,但是这些设施价格非常昂贵,国内企业不可能承担得起。

    肆:CRO不是救命稻草

    观点重述:

    CRO在当下显然受到了广泛的追捧,甚至被视为中国药业的救命稻草,但眼前的火爆并不意味着长期繁荣,而且实质上,这种热度对于长久的药物创新之途并无多大帮助。

    国内真正从事新药开发的企业事实上并不多,而在这个本来就不庞大的群体中,相当一部分已投入了CRO的怀抱。但事实上,国内医药企业很难依靠这种简单的外包模式实现向研发创新的转变。对跨国企业而言,被外包出去的多是非核心业务,很难涉及真正的研发技术。

    现在,更加严峻的问题已经出现:国内的CRO市场由于竞争者的增多,业务低端且同质化,价格战已经一触即发。如果国内CRO企业仅仅将目标定位于跨国巨头在研发领域的“加工车间”,无疑是自掘坟墓。

     (参见医药经济报2007年12月17日评论版文章《CRO能解决什么问题》)

    事由回放:

    2007年8月9日,药明康德成功登陆纽约交易所,受到投资者追捧,一举成为今年在美表现最佳的前十个IPO之一。

    药明康德的融资喜讯对目前国内的CRO市场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据了解,现在上海张江药谷聚集着大大小小30多家CRO,并初步形成了涵盖新药研发各阶段的外包服务链。上海起步后,北京紧随其后,并成为中国拥有CRO最多的城市——仅仅中关村就有至少40家CRO。同时,业内估计,目前全球整个CRO市场约有200亿美元,而到2010年,这个市场将达到300亿美元。这些预测和正在发生着的事实,都使得CRO成为当下以及将来一段时间内中国医药产业的一大看点。

    伍:央企整合不可挡

    观点重述:

    目前医药行业的央企资源正逐步向大而具有实力的医药集团集中,中生集团、远大集团、华润集团、诚通集团、国药集团等大型医药集团正承担着整合其他央企的重任,通过这个整合的过程,各种优质资产不断融合的结果将是有望成就一批世界级的医药企业集团。

    医药行业央企所拥有的大量未上市资源,决定了相关上市公司未来资产注入的空间十分巨大,同样也注定了对上市公司基本面可能有翻天覆地的改善。

    可以预计,在经历了3年多整合的摸索后,在一系列政策的配合下,未来医药行业央企整合的进度更将突飞猛进。显然,医药行业的企业集团整体上市已是大势所趋。

     (参见医药经济报2007年3月26日评论版文章《医药航母跑步上市》)

    事由回放:

    在2007年1月举行的央企负责人会议上,国资委主任李荣融不仅把央企整合作为2007年的重点推进工作之一,同时也将2007年10月划定为央企整合的3年大限截止期,届时,没有做到行业前三名的央企将被国资委从大名单中抹去。

    就2006年以来医药行业的整合动向可以看出,医药央企资源逐步向大医药集团集中。通过对华源系与三九的整合,华润将与国药集团、中生集团牢牢站稳医药细分行业排头兵的位置。

    陆:青蒿素需大盘整

    观点重述:

    自2004年青蒿素市场启动以来,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产业呈现急剧发展和扩张。在原料价格暴涨的同时,盲目扩大种植规模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不理性的扩张滋生了市场泡沫。缺乏合理的规范和规划引导,行业缺乏自律基础,致使产业发展效率低下,造成大量资源浪费,农民利益受损,这是经历了2年市场大起大落的青蒿素产业的教训之一。

    而从产业链的上、中、下游综合考量,我国的青蒿产业存在着原料种植盲目扩张、青蒿素提取企业低水平重复建设、制剂企业难以进入国际主流采购渠道等多层面的问题;由此,整个青蒿产业的全盘调整与统筹已变得十分必要。

     (参见医药经济报2007年3月26日评论版文章《青蒿产业亟需全盘统筹》、2007年11月12日评论版文章《青蒿素破局亟需良性沟通》)

    事由回放:

    今年的青蒿素产业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压力。一方面是WHO发布了对青蒿素单方药物的采购“禁令”,另一方面是2年来国内盲目扩产带来的产能积压。

    而这一矛盾在诺华宣布2007年在中国的青蒿素采购量——55.5吨后全面激化。业内人士透露:“今年国内的青蒿素原料药产量在150吨到200吨之间,诺华基本上是国内企业的唯一买家,其收购量不足国内供应量的1/3。”

    其后,18家四川和重庆的企业联合向诺华发出公开信,认为在其“鼓励”下,企业投产青蒿素原料生产,而如今因为没有定单而陷入生产困境。但诺华方面表示,没有和这18家公司签订协议。

    眼下,四川地区大部分从事青蒿素提取的民营企业都陷入了困境,要么倒闭,要么选择转产。

    柒:商业外资进驻获突破

    观点重述:

    医药商业外资的进入开始有了实质性的步伐。从物流方面的技术支持到资本的进入,外资的滲透正在逐步加快。一方面,在政策的推动下,商业走向集中的趋势很明显,医药商业的价值正在被重估;另一方面,外资对国内渠道的需求以及国内商业本身寻求资本的愿望也越来越迫切。那些既有规模又有专业化水准的国内医药商业企业,必将成为外商争夺的重点。

    毫无疑问,外资进入中国的医药商业,无非是为了借助国内企业的网络渠道,而对国内商业企业而言,则可能由此带来不同的经营理念及管理方法。

     (参见医药经济报2007年5月21日评论版文章《商业外资加速“觅食”》)

    事由回放:

    2007年1月27日,广药与联合美华有限公司签署协议组建合资公司,成为我国医药商业领域最大的合资案。联合美华将通过受让股权及增资方式取得广药50%的股权。

    此后数月内,上海医药宣布,将与日本铃谦株式会社合资设立药品分销企业,该合资企业将在对上海医药旗下的上海沪中医药有限公司重组的基础上组建,双方各占50%股份。

    从2004年12月11日起,我国医药商业就对外资开放,国内大型医药商业企业也纷纷开始与外资商业企业进行合作谈判。但直到2007年,才有了上述突破。

    捌:主业不该被冷落

    观点重述:

    投资收益的丰厚回报使得部分医药企业创下佳绩,却并不是值得提倡和效仿的崛起模式,其甚至是为药企的不专注做了负面的示范,对资源、资金的占用也会拖累研发创新、产业升级。

    当投资回报在特定时期内被放大,资本的趋利性会暴露无遗,那么还有谁会愿意继续踏踏实实地做医药项目?继续做工艺改进、市场开拓、新药研发?一个最简洁的结论是:投资回报已经成为医药企业很重要的盈利补充,但中国医药的产业升级不能仅依赖若干个副业的支持。

     (参见医药经济报2007年7月16日评论版文章《产业升级让主业说话》)

    事由回放:

    2007年,医药企业在投资方面获利颇丰,与医药行业持续走低的利润率形成鲜明对照。

    据不完全统计,在医药类上市公司2007年前三季度的整体业绩中,投资收益占到了20%~30%。特别是中小型公司,投资收益的比重甚至超过了一半。例如2007年上半年,中西药业和吉林敖东净利润增长率分别为1518.77%和869.62%,前者受益于出售所持有的部分已有上市条件的流通股,后者则受惠于参股广发证券。

    类似的案例不胜枚举,成为2007年医药类企业盈利模式的一大特征。

    玫:白蛋白告急,只提价不行

    观点重述:

    不可否认,价格倒挂的确是造成人血白蛋白紧缺的主要原因之一,但要想真正解决这一问题,还得考虑另外几个因素。这些因素可能不会受价格浮动的影响,不将它们考虑在内,提价可能也难解短缺之困。

    首先,是原料紧缺问题。目前的原料不足是“刚性”的,不会因为价格提高而有多大改观,要想解决问题,还得从怎样理顺目前对单采血浆站的管理和监控入手。

    第二个因素缘自于临床使用过程中存在的白蛋白的浪费现象。“滥用药”也是造成血液制品紧缺的重要原因。

     (参见医药经济报2007年10月1日评论版文章《提价难堵白蛋白缺口》)

    事由回放:

    2007年1月26日,国家发改委下调了354种药品价格,其中人血白蛋白的最高零售价格被定为10g50ml/瓶259元。随后几天内,河南、浙江、湖北、甘肃、四川、宁夏、广西、海南、福建、黑龙江等各地医疗机构的人血白蛋白纷纷告罄,多家医院遭遇无药可用的尴尬境地。

    2007年2月2日,国家发改委于再次紧急电报各省,要求各省发改委可以依据各地情况制定本省的白蛋白暂时零售价格。此后,各省开始调整各自的人血白蛋白最高零售价。

    到2007年9月28日,全国范围内开始执行国家发改委出台的新的白蛋白最高临时零售价——10g50ml/瓶360元。

    但是,这一年中,人血白蛋白的紧缺状况仍未得到很好的缓解。

    拾:疫苗流通顽疾不可不除

    观点重述:

    无论现行的统购统销、分购统销或者分散购销模式,其弊端要么是疫苗质量难以监督和保障,要么便是某些部门的权力过于集中,权力和资源过度垄断,不但无法有效发挥市场优胜劣汰的机制效用,还给权力拥有者造成了巨大的寻租空间。

    对于疫苗流通这个关系到公共卫生和公众健康的重要环节,无论是制度设计还是监管都应做重新检视和认真考量,尤其应特别重视其中的利益问题。否则,腐败苗头如不尽快遏制,最终很有可能重蹈药品回扣之覆辙,且其危害更甚。

     (参见医药经济报2007年12月17日评论版文章《疫苗流通体制须自省》)

    事由回放: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从2006年起,山西省疾控中心将疫苗配送权力“出租”给注册资本仅50万元的北京华卫公司,公司靠垄断攫取巨额利润;所有二类疫苗必须经过该公司才能被接种,造成疫苗供应紧张。同时还造成近3000万元国有资产流失。

    2007年10月9日,山西省亨通医药连锁有限公司致函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建议山西省人大按照国务院《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认真查处省疾控中心生物制品配送被北京华卫公司‘托管’问题,尽快督促省卫生厅撤销《山西省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强化免疫、查漏补种工作实施方案》”。此事目前还在进一步调查中。

    一年又已过去,综观2007年的中国医药产业,告别低迷与徘徊,重又精神抖擞起来。从重要法规的实施,到药品采购模式的不断探索出新;从青蒿素的落寞,到CRO的火热;从药企融资的热度,到大型医药央企整合上市的大势所趋……这是不缺乏话题的一年。可事实上,真正重要的并不是已经发生过的那些事,而是我们看待它们时所抱持的立场,这些立场将影响着未来一年或更长时间里可能显现的产业新方向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5-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2 14:25 | 显示全部楼层
2007年我国医药行业六大特点  
资料来源: 信息部         发布日期: 2007-9-27  







今年我国医药行业出现六大特点:



一是:医药行业的政策环境逐步明朗,优秀企业的经营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二是 :医药行业增速加快,行业总体利润水平回升;



三是: 环保压力迫使大量化学原料药生产企业面临限产、转产,新一轮的医药行业结构调整已经显露端倪。



四是 :合同研发(CRO)发展迅猛,加强了跨国制药企业与国内研发机构的合作,促进了国内新药研发水平的提高;



五是: 国内医药企业的制剂国际化认证获得重大进展,几十家企业的药品制剂获得了FDA、欧盟、澳洲的认证,从而获得了直接向发达国家出口药品制剂的资格,改变了过去主要出口化学原料药的局面;



六是 :国际资本一致看好我国医药产业,不断加大对国内医药企业的投资力度,一些医药企业纷纷在境外上市;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5-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2 14:44 | 显示全部楼层
2007年6月1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的《药品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24号令”)正式施行。

     “24号令”强制要求药品通用名称明显标注,限制商品名和商标的使用。将商品名的字体大小由“通用名称与商品名称用字的比例不得小于1∶2”修订为“其字体以单字面积计不得大于通用名称使用字体的1/2”。此外,还增加了相关要求,如通用名称的位置:对于横版标签,必须在上1/3范围内显著位置标出;对于竖版标签,必须在右1/3范围内显著位置标出。

思考:药品通用品的使用可以造成一个什么结果呢.著名企业和普通企业其实生产的是同一种药,品牌优势弱化.价格和品牌将出现博亦,反正是国家准许的.药效肯定也不是假药,但价格如果差的多,品牌忠诚度会下降的很历害.
同仁堂的六位地黄丸是最好的,但有些人还是会选择其他牌子的,更何况没有太大差异的西药.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5-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2 16:47 | 显示全部楼层
开了新帖,学习研讨!!!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1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2 18:16 | 显示全部楼层
陈国东:二票制到底掐了谁的命门?
中国食品商务网    2007-09-18 11:51:00  



   
    近日,“二票制”再次引起行业内的轩然大波,2008年的征求意见稿刚出台就引发了产业链上下的不满,这种不满来自“台面上”和“台面下”两个方面,“台面上”的不满缘自诸多因素,比如对某集团内部商业公司的致命影响,对目前行业内流行的总代理形式的威胁等。

    目前,广东招标办对于这些不满是表示理解的,他们也承认这是一种不公平,他们认为“二票制”的本意是减少流通环节,清除那些倒票、哄抬价格的商业公司。所以正在找专家商讨解决的办法,使这些模式和“二票制”共存,但目前仍未找到合适的办法。用一个比喻来形容就是,陷入了“除草”难题,实在想不出该如何在去掉“杂草”的同时留下混杂于其中的“良草”。

    不过笔者认为,“二票制”引发争议的根源远远不止上面这些,其背后是一个处方药市场多年来形成的顽疾。可以预见,这个顽疾不祛除,“二票制”即使实施了也是徒劳。

    长久以来,中国医院用药市场就形成了两股并存的势力——

    一股是依靠专利品种横行大医院的外资企业。他们大多拥有自己的销售队伍,药品的经营模式高度雷同,基本都是“学术推广+物流配送”,早早就实现了“二票制”。

    比较复杂的是这第二股势力,他们中的绝大部分是与当地医院有着密切关系的营销自然人。他们基本控制了各医院中所谓新药的销售,在这种局面下,企业自建的销售队伍根本没有机会靠自己将药品卖进医院,大部分都得求助于当地的这些“实力派”;甚至一些小企业连自己销售的念头都没有,于是,大部分国内企业砍掉了自己的销售队伍,转而依赖各地的自然人进行销售。此后,由于每个地区都有成千上万个这样的营销自然人,任何一家企业都不可能将这些人网络至门下,于是各地又冒出一些已经网罗了这些销售人才的商业公司,这些公司凭借自己的这一优势,可以从上游企业拿到品种,并负责某个范围内的销售。很快,这些公司之间相互利用各自的营销资源展开合作,编织出一张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一个品种从企业出来后要经过数次倒腾才能进入医院。也正是靠着这种关系,企业的产品才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各地医院。近年来,企业间为了取悦这些“操盘手”不断“研制”出一些奇异规格的产品抬高价格,以适应他们的胃口,同时通过争抢这些资源来争夺市场份额。

    现在,“二票制”的实施将直接打乱这种销售模式。掌控各个医院市场的自然人原先至少都要经过三票才能完成销售。第一票就要将药品的出厂价经过一个开票公司抬高为中标价,再经过配送公司进医院。如今只有两票,那么抬高价格这个环节必然无法完成,而仅此一环,就将威胁到三个利益方,企业可能会因此而丢掉市场,开票公司可能会因此而没有业务,自然人则会因此而无法“洗”出销售费用和利润。

    所以这样来分析,企业的心态是相当矛盾的,“二票制”的坚决实施将给他们带来两种命运,一种是按照招标办提倡的那样,自建销售队伍,按照外企的模式通过配送公司进入医院,其实就是一步到终端。这当然是很多企业的梦想,但令企业感到苦恼的是:自己的队伍有没有和各地把持医院市场的利益集团相较量的本事,能不能打开医院。现在看来,这一点很悬。

    另一种是“二票制”的实施会将那些帮企业运作市场的自然人和代理公司清洗掉,企业也就因此丢失了市场,进而造成销售下滑。从目前来看,企业更担心后者的发生,所以“二票制”的出台会招致企业激烈的反对也就不难理解了。

    从代理商业公司的角度看,“二票制”对他们没有任何好处,他们会强烈抵制是肯定的。按照招标办的意思是,最好留下那些有配送职能的公司,不承担配送职能的公司都去掉。但这些商业公司中其实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依靠信息不对称做正常的代理调拨生意的,另一种是帮助自然人开票和洗钱的公司。现在的问题就在于“二票制”的规则只能把这些公司全部清除掉,而不能实现“去伪存真”。

    这样来看,“二票制”如果真的强制实施了可能会导致一个更不好的局面:一些打擦边球、违规操作的小企业直接将自然人的费用通过企业的财务运作“洗”出来,从而吸引众多的自然人投奔过来,也给它带来市场;而此时,那些遵纪守法的大企业就又要吃亏了。

    任何问题的根基都在医院这一环,不从这个根子上解决问题,“二票制”对于药品采购体制改革来说恐怕只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二票制”引发争议的根源在于处方药市场多年来形成的顽疾。可以预见,这个顽疾不祛除,“二票制”即使实施了也是徒劳。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5-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2 18:18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正午:制药业“巨无霸”们的环保义务  


          来源: 医药经济报   更新:2007-09-27   点击:1001次  www.pharmtec.org   






    “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两周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的一场龙卷风。”这就是近年在各界常被提及的“蝴蝶效应”。

    想起这个美丽的理论,其实缘于近来中国政府一再强化的环保意识。在中央的推动下,地方政府开始重新考量经济发展的思路,纷纷加大环保治理力度,结果导致了我国原料药企业所正面临的危机。一些本来在当地为地方经济和整个医药经济做出重大贡献的原料药企业,收到了“地方长官”的“逐客令”,且不知道自己几年后能在哪里落脚。环保这个世界性话题,其“蝴蝶效应”的另一端已经到达中国制药业。

    其实,环保的目标是健康,制药业发展的目标也是健康,两者对人类都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都应该大力发展。而以环保的名义,简单地盯上原料药环节,并以行政干预简单地让其“转移”,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

    在如今全球环保意识大大加强的背景下,很多药学和环境方面的专家都提出,制药工业的环保意识决不应仅仅停留在原料药生产环节,而是要贯穿于整个产业链。

    也就是说,要从药物研发的源头开始,从药品化学结构的改造环节,有意去选择更加容易降解的化学结构;加强对药物生产工艺的深入研究和环保评估,缩短工艺流程,减少“三废”排放,尽量采用“绿色”工艺;加强在药物制剂研究中进行剂量与药品代谢物、残留物的研究,尽可能在有效的前提下较少药物剂量和辅料的使用量,并选用可降解辅料;包装材料尽可能精简,同时强化使用环保材料;还要强化对人们用药习惯的培训,避免不良用药习惯带来的环境危害。

    总之,制药工业的环保是一个从药物研发到成品包装、使用的全过程概念,涉及整个产业链的上下游,我们不能过分强调易产生“三废”的原料药环节,就忽视了其他领域。

    而且,还有一个观念必须树立,药物本身也是一个环保热点。19世纪以前,人们使用的药物还大多取自自然,19世纪以后,化学家可以合成自然界所没有的有机物后,药学的发展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而关于非自然化合物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目前仍缺乏研究。过去,人们对药物的设计更多的只是关注其疗效,以及技术和使用上的便利性,极少涉及环境。今后,人们应该给药物增加一个评价指标:是否环保。

    一个国家要改变过去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并从各个方面重视和解决制药工业的环保问题,肯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尽管我们一再强调企业是第一责任人,但相对于“巨无霸”式的跨国企业,积弱的国内制药企业目前还难以投入巨资研发和采购世界一流的环保技术和设备。而生物医药产业的战略发展和百姓健康的保障又需要政府有所作为,需要政府来建立相应的产业发展与环保的协调机制、鼓励措施、技术开发、寻求国际支持等等。

    如果说今天中国原料药企业的问题缘于国际制药工业产业的梯度转移,那么从国际化的产业链越来越紧凑的现实来看,发达国家提高环保要求后,转而向发展中国家寻求原料供应,但同时,发达国家也应该有能力和责任为原料生产产生的污水提供环保处理的技术和支持。毕竟污染的最终结点--海洋是人类共有的,人类都生活在地球这个村子里。

    社会学家对“蝴蝶效应”的理解或许有助于我们来面对人类共同的问题,即:一个坏的微小的机制,如果不加以及时引导、调节,会给社会带来非常大的危害,戏称为“龙卷风”或“风暴”;一个好的微小的机制,只要正确指引,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将会产生轰动效应,或称为“革命”。

    但愿我们对制药环保的态度和采取的措施,带来的是一场有益于全人类健康的革命。

    从国际化的产业链越来越紧凑的现实来看,发达国家提高环保要求后,转而向发展中国家寻求原料供应,但同时,发达国家也应该有能力和责任为原料的污水提供环保处理的技术和支持。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5-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3 00:29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一直有关注医药板块。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9-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3 09:53 | 显示全部楼层
CRO能解决什么问题
中国食品商务网    2007-12-18 08:56:00  



CRO能解决什么问题

    如果国内CRO企业仅仅将目标定位于跨国巨头在研发领域的“加工车间”,这无疑是自掘坟墓。

    CRO在当下显然受到了广泛的追捧,甚至被视为中国药业的救命稻草,但眼前的火爆并不意味着长期繁荣,而且实质上,这种热度对于长久的药物创新之途并无多大帮助。

    对于CRO过热的状态,有由于医药研发外包的“领军人物”无锡药明康德今年在美国成功上市与融资所产生的推波助澜的效应;也缘自种种“令人欣喜”的数据:“目前全球CRO的市场总值约200亿美元,并以每年16%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10年将达到360亿美元的规模”;“现在美国有90%以上的医药公司在中国寻找外包公司”……它们都在继续鼓吹中国CRO的蛋糕是多么诱人。与此同时,跨国药企用他们的实际行动——纷纷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加强同国内的研发合作等——来证明中国CRO春天的到来。

    国内真正从事新药开发的企业事实上并不多,而在这个本来就不庞大的群体中,相当一部分已投入了CRO的怀抱。原因很简单,对国内企业而言,建立完整的药品研发价值链在投入上将难以为继,而与国际知名药企进行CRO,却能在短期内实现“短、平、快”的经济增长。

    除此之外,也有一部分业内人抱着“曲线救国”的美好愿望,希望凭借CRO之力提高国内药物研发水平,实现“师夷长技以制夷”,最终走向国际市场。然而事实上,国内医药企业很难依靠这种简单的外包模式实现向研发创新的转变。对跨国企业而言,被外包出去的多是非核心业务,很难涉及到真正的研发技术。国内吸引他们的无非还是廉价的成本以及丰富的疾病谱等。因此,我国医药企业企图依靠CRO实现长期发展是不现实的。

    现在,暂且不去评价在这个承担外包业务的过程中中国企业到底获得了什么,更加严峻的问题已经出现了:国内的CRO市场由于竞争者的增多,业务低端且同质化,价格战已经一触即发。如果国内CRO企业仅仅将目标定位于跨国巨头在研发领域的“加工车间”,这无疑是自掘坟墓。到最后,可能是连CRO都难以为继,更谈不上能解决任何问题,拥有更多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药物只会是一个梦想。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5-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3 09:54 | 显示全部楼层
实力医药集团吸收合并 医药航母跑步上市
2007/3/27/8:39  来源:医药经济报  作者:王海洋
现有网友评论 0 条    进入论坛  

    通过央企之间的整合,一些有实力的医药集团吸收合并,进而成为世界级的大型医药企业集团,这已经成为未来的一。
                                  
    在2007年1月举行的央企负责人会议上,国资委主任李荣融不仅把央企整合作为2007年的重点推进工作之一,同时也将2007年10月划定为央企整合的3年大限截止期,届时,那些没有做到行业前三名的央企将会被国资委从大名单中抹去。而由于距离截止日期的时间所剩无几,可以预计2007年医药行业的央企整合行动将更为激烈。  

    在国资委此前颁布的《关于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的指导意见》中,对国企和央企改革的方向和措施有了明确的指导。从主要措施来看,鼓励整体上市,向上市公司注入资产,明确主业,主辅分离,培育特大型企业集团,建立淘汰机制、促进央企和地方企业重组,促进应用技术研究院所与相关生产企业的重组等成为指导重点。  

    从2006年医药行业的整合动向即可看出,目前医药行业的央企资源正逐步向大而具有实力的医药集团集中,中生集团、远大集团、华润集团、诚通集团、国药集团等大型医药集团正承担着整合其他央企的重任,通过这个整合的过程,各种优质资产不断融合的结果将是有望成就一批世界级的医药企业集团。  

    面临大限即将到来的关键时刻,速度显然决定了一切。仅仅就吞并华源集团和即将入主三九集团的华润集团来看,其作为整合医药类央企的主导者,已经快人一步,通过重组华源集团获得了大量的医药类上市公司,不仅其未来整合旗下医药公司和注入优异医药资产的预期十分强烈,其医药体系亦将进一步得到扩张,并彰显强劲的整合力度。  

    未来,华润集团显然将与国药集团、中生集团牢牢站稳医药细分行业排头兵的位置,三者有望在医药行业中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而医药行业央企整合的意义还不仅仅局限于上述层面。

于被业界喻为“壳”资源的医药类上市公司来说,凭借即将入主的大股东的强大背景,他们亦将有望获得各种资源优势。因为在央企医药集团相互整合进而达成整体上市目标的过程中,上市公司资源的获得已经成为首要的关键步骤,怎么走才能够快速而高效,成为考验这些医药行业巨头们资本运作本领的关键点。  

    更鼓舞人心的是,医药行业央企所拥有的大量未上市的资源,决定了相关上市公司未来资产注入的空间十分巨大,同样也注定了对上市公司基本面可能有翻天覆地的改善。因为,医药行业央企整体上市还将极大地提高医药行业在A股市场及经济发展和宏观决策中的地位,使得一直被誉为小板块的医药板块将由此拥有数家大市值的代言人,有机会跻身领跑大盘的“超级阶层”。
                                  
    可以预计,在经历了3年多整合的摸索后,在一系列政策的配合下,未来医药行业央企整合的进度更将突飞猛进。国资委副主任李伟日前表示,国资委今年将更积极地推动中央企业整体上市,而未来中央企业的整体上市,将主要集中在A股市场。按照国资委整合的基本指导意见,扶优助强将是基本指导方针,而主要手段应该是依托资本市场,把好的资源通过整体上市、资产注入等方式来提高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和持续经营能力。  

    显然,医药行业的企业集团整体上市已是大势所趋。
                                  
    医药行业的央企资源正逐步向大而具有实力的医药集团集中,中生集团、远大集团等大型医药集团正承担着整合其他央企的重任,通过这个整合的过程,各种优质资产不断融合的结果将是有望成就一批世界级的医药企业集团。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5-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3 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慢慢看着
好好学学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8-1-1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3 10: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青蒿产业 亟需尽快启动全盘统筹
2007/3/27/07:59  来源:医药经济报  作者:赖强
现有网友评论 0 条    进入论坛  

    3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了《WHO关于青蒿种植和采集正确方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南》向各国政府提出两条建议:第一,应让农民与制药厂商合作,以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种植生产,因为过量种植不仅浪费时间和资金,而且对作物的未来产量会产生负面影响;第二,政府应该提供从干叶中提炼青蒿素所需的技术和知识。
                                  
    这表明,青蒿素作为目前全球最有效的抗疟药物,保证其持久的原料供应事关重大,而先前在中国出现的青蒿种植过剩现象以及或将由此引发的原料持续供应危机业已引起了WHO的警觉。对于中国的青蒿素产业而言,合理的全盘调控和统筹必须尽快启动。
                                  
    显而易见,相较于其他产业,青蒿产业不算一个大产业,但其性质却尤为特殊。从2001年青蒿素药品被WHO确定为全球抗疟的一线用药后,整个产业就与世界公共卫生紧密联系在一起,由此也成为企业、农民甚至是国家的利益所系。总结几年来整个产业发展的成败得失,有助于我们理解对这个特殊行业进行调控和统筹的意义。
                                  
    先从产业链的前端说起。我国拥有提取青蒿素最丰富和最优质的原料资源,但自2004年青蒿素市场启动以来,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产业呈现急剧发展和扩张。在原料价格暴涨的同时,盲目扩大种植规模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各地政府纷纷扩大种植计划,青蒿种植面积曾达到上百万亩。不理性的扩张滋生了市场泡沫,时至去年,当市场需求锐减时,青蒿原料价格一路跳水,不但蒿贱农伤,亦对以后的原料供应增加了不确定性风险。缺乏合理的规范和规划引导,行业缺乏自律基础,致使产业发展效率低下,造成大量资源浪费,农民利益受损,这是经历了2年市场大起大落的青蒿素产业的教训之一。

中国青蒿产业 亟需尽快启动全盘统筹
2007/3/27/07:59  来源:医药经济报  作者:赖强
现有网友评论 0 条    进入论坛  

    目前看来,那些盲目上马的青蒿素提取企业也是最终的输家。由于青蒿素提取的传统工艺没有很高的技术门槛,企业都可以轻易上马,加之我国对植物提取物企业没有强制性的管理,使得现在国内近百家青蒿素生产企业中只有5家具有SFDA认证的GMP资格证书,其余的大多只是小化工厂。作为产业链的中间环节,这些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工厂由于缺乏引导,不但不具备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反而由于投机暴富心理扰乱了国内外市场的竞争秩序,甚至危害到我国整个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事实上,产业链下游的青蒿素制剂生产企业也面临着不正当竞争的难题。去年,就曾有国外媒体报道中国青蒿素药品存在假药问题;国家有关部门也曾针对此种情况专门发文叫停青蒿素药品的委托加工。此一方面不利于本土正规青蒿素企业的发展,亦损害了中国企业在相关国家的形象;另外,目前WHO采购的青蒿素药品几乎全部为跨国药企的产品,本土药企虽然具备实力但因诸多主客观原因无法进入WHO等世界主流采购渠道,尽管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但在产品创新、产业协调、国际对话等方面仍显得势单力薄。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目前无论是青蒿种植还是相关科研,中国都很难得到世界公益组织的援助。而以越南、印度等地都在大面积种植青蒿为例,采取的种植方法正是我国已经试验成功的标准种植方法;而在他们的国际援助资金中,美国的援助占了70%以上。这样的问题,更是一个或几个企业难以公关解决的。
                                  
    因此,加强对我国青蒿产业的统筹和监管委实必要。实际上,业内也早有此类呼声。针对目前我国青蒿产业面临的内忧外患,政府应该适时对这一产业进行合理规划和规范,制订统一标准,严格按照药品标准来规范管理青蒿产业,并给将青蒿类药品打入国际市场的企业提供政策支持。促进国内企业共同发展,形成品牌效应,避免恶性竞争,维护中国青蒿产业在世界市场的声誉和地位。
                                  
    从产业链的上、中、下游综合考量,我国的青蒿产业存在着原料种植盲目扩张、青蒿素提取企业低水平重复建设、制剂企业难以进入国际主流采购渠道等多层面的问题;由此,整个青蒿产业的全盘调整与统筹已变得十分必要。


青蒿素破局亟需良性沟通
中国食品商务网    2007-11-12 15:42:00  




  近日,有关青蒿素产业的话题因为在北京召开的第十一届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论坛青蒿素产业分论坛而再次成为媒体焦点。个中原因或有两层:其一,因为国内青蒿素行业目前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艰难局面,困境亟待突破,无论产业未来走向抑或企业战略都为整个行业甚至公众所关注;其二,则可能是因为本次论坛虽讨论的是公共话题,但其鲜见的“谢绝媒体参加”一举,让本已扑朔迷离的产业前途愈加神秘莫测。

  对于此次论坛谢绝媒体参加的意图,笔者至今未详。不过近一年来,自青蒿素遭遇“冲动的惩罚”后,国内青蒿素行业出现颓势与当初媒体误导炒作有关这一说法便见诸报端,甚至已有部分企业对媒体完全失去信任,对采访一概回避。

  客观而论,3年前青蒿素产业的一哄而上,媒体报道的责任的确有需反思之处,但也应该看到,所谓对媒体“误导”的指责恰恰是整个产业信息沟通不畅,缺失“正导”的折射。如今回避媒体从道理上似无可厚非,但此种态度之于产业上下游协调发展的共同期待,就显得并不明智。

  业内众所周知,青蒿素自2004年市场启动,时至去年当市场需求锐减时,青蒿原料价格一路跳水,不但价贱伤企、伤农,亦对今后原料供应增加了不确定性因素。需要反思的是:由于缺乏合理的规范和引导,行业缺乏自律基础,产业发展效率低下,进而造成资源大量浪费,农民利益受损。这是经历了3年市场大起大落后青蒿素产业的一大教训。

  而产业应汲取的更重要的教训是: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产业各方利益的失衡。需方无法给供方准确信息,下游无法给上游准确信息,政府无法给农民准确信息——正是当初对市场需求不正确的判断才引发了沿产业链而上的急剧发展和扩张;另一方面,缺乏准确信息,亦没有渠道和能力去验证信息的真伪,加之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更加剧了把握市场风险的复杂性。于是信息渠道更加不通畅,导致产业扩张最终演变为市场泡沫。

  按照市场经济理论,市场经济中,产业主体间的信息不对称是广泛存在的,但产业主体之间的交易又必须基于其掌握的信息来做出决策。因此,对于当下的青蒿素产业,建立沟通机制,避免信息不对称当属降低产业发展成本、提高产业发展水平的良策之一。

  应当看到,青蒿素产业发展至今,各利益相关方共渡难关、谋求健康理性发展已成行业内的普遍期待。媒体之过自当反省,但整个行业更需要良性的沟通机制和透明的信息流动,从这个角度而言,媒体应算最为直接的平台之一了。

  产业应汲取的更重要的教训是: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产业各方利益的失衡。对于当下的青蒿素产业,建立沟通机制,避免信息不对称当属降低产业发展成本、提高产业发展水平的良策之一。

[ 本帖最后由 richwood 于 2008-5-3 10:04 编辑 ]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5-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3 10:07 | 显示全部楼层
商业外资加速“觅食”来源:寻医问药网 寻医问药网推荐阅读
      外资进军中国市场的步伐加快,而那些既有规模又有专业化水准的国内医药商业企业,必将成为外商争夺的重点。

    继广州药业旗下的广州医药和外方合资之后,第二起中国医药商业重大合资项目日前正式浮出水面,一直盛传与外资有“纠葛”的上海医药终于尘埃落定。上海医药近日宣布,将与日本铃谦株式会社合资设立药品分销企业,该合资企业将在对上海医药旗下的上海沪中医药有限公司重组的基础上组建,双方各占50%股份。

    种种迹象表明,医药商业外资的进入开始有了实质性的步伐。从物流方面的技术支持到资本的进入,外资的滲透正在逐步加快。一方面,在政策的推动下,商业走向集中的趋势很明显,医药商业的价值正在被重估;另一方面,外资对国内渠道的需求以及国内商业本身寻求资本的愿望也越来越迫切。

    多个因素的影响下,外资进军中国市场的步伐加快,而那些既有规模又有专业化水准的国内医药商业企业,必将成为外商争夺的重点。所以,此次上海医药与外资的合作显然并不令外界惊诧,更像是意料中的一步棋。在广州医药与国外医药分销巨头合资,开国内大型医药商业与外资合作的先河之后,业界早有预测,作为国内医药商业龙头的上海医药,也势必会走同样的道路,剩下的只是对象和时间的问题。从此次合作来看,合作方日本铃谦株式会社来头不小,药品分销是其核心业务,在业务构成中占92.46%,作为日本第二大药品流通企业,其医疗机构销售市场份额为日本第一。

    毫无疑问,外资进入中国的医药商业,无非就是为了借助国内企业的网络渠道,而对国内商业企业而言,则可能由此带来不同的经营理念及管理方法。无须再过多描述合作可能带来的种种好处,外界更关心的是:合资后究竟要做什么?上海医药此次明确提出了“走出去”的概念。其公告显示:“把握中国医药分销对外全面开放的契机,推进上海医药国际化战略,加快医药分销国际化步伐,构筑引进、消化并创新国际医药分销先进理念与模式的平台;扩大国际合作,借船出海,逐步开拓海外分销渠道,实现国内外联动。”借船出海,将触角延伸到国外,成为上药此次合作的重要内容。作为区域性龙头,渠道的延伸成为一大赌注。

    这段联姻是否能给上海医药带来预期的回报,显然还是未知数。但作为外资合作的另外一个范本,其已经具备了相当的意义。但不能忽视的是,在“达能强购娃哈哈”事件后,关于合资的“中国式婚姻”如何维持与经营已变成一个艰难的命题。对于国内企业而言,在与外资的合作中如何防范风险,掌控主动,都应该从长计议,防患于未然。

    几个月前,广州医药与外资合作达成时,其合资方认为“这次我们的举动对那些外资商业巨头一定是个很大的刺激。”而相信在此次上海医药的合作开始后,带给业界将不再只是刺激,而是真正竞争的到来。

    未来外资并购的兴起,只是时间的问题,而下一个主角又将是谁?(文章出处:医药经济报 2007.05.21)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5-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3 10:12 | 显示全部楼层
医药产业升级:让主业说话
2007/7/17/10:05  来源:医药经济报  作者:郭望
现有网友评论 0 条    进入论坛  

    投资收益的丰厚回报使得部分医药企业创下佳绩,却并不是值得提倡和效仿的崛起模式,甚至是为药企的不专注做了负面的示范,对资源、资金的占用也会拖累研发创新、产业升级。
                                  
    现在是医药企业在投资市场上获利最好的时期。没有人能否认,众多的医药企业为降低主业经营风险,拓展其他投资业务,从中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回报;但另一方面,当投资的斩获已然成为2007年上半年医药企业最为亮丽的短期收益时,业内人士开始提醒:投资收益的巨大风险性会使中期回报存在很大的不确定因素。
                                  
    笔者感到的隐忧是:当投资回报在特定时期内被放大,资本的趋利性会暴露无遗,那么还有谁会愿意继续踏踏实实地做医药项目?继续做工艺改进、市场开拓、新药研发呢?一个最简洁的结论是:投资回报已经成为医药企业很重要的盈利补充,但中国医药的产业升级不能仅依赖若干个副业的支持。
                                  
    近日,健康元在召开的公司治理投资者交流会上透露:健康元预计2007年上半年实现的净利润比去年同期增长约250%左右。但相较于朱保国对于其三项医药主营业务的前景畅谈,笔者认为:健康元在投资收益上的增长显然更具有说服力。健康元并非孤例,包括吉林敖东、复星医药、金陵药业等在内,进入2007年,与中国医药行业内整体持续走低的利润率相对照,这些企业在投资收益上交出的成绩单耀眼得多。
                                  
    首先,主营收入与投资收益往往不因投入而形成正比,使得医药企业的财技变得比主营能力更受关注。吉林敖东2006年实现净利润3.88亿元,同比增长250.99%;但其中营业利润仅增长13.20%,而投资收益大幅增长890.65%,达到3.33亿元,投资收益几乎完全来自持有广发证券27.14%的股权。

    接着,医药项目往往面临多重困境,而投资收益却快速丰厚,成为医药企业面临的取舍。朱保国此次在投资者见面会上将健康元在焦作的7-ACA项目视为未来的主要增长点之一,但是业内人士对此普遍并不乐观。原因在于,即使这一项目可以解决环保、成本等问题,但1000吨的产能一旦投产,国内的7-ACA即将面临供大于求的局面,且已经出现价格下跌的情况。因此,7-ACA给健康元带来的利润贡献率不会很大。同样,健康元持有丽珠集团14058万股,丽珠的收益仅第一季度便接近2006年全年的业绩,业绩大幅增长几乎是必然,此外,健康元还持有山东海化737万股,近期同样暴涨了4倍,由此得到巨大的投资收益。
                                  
    最后,如果说医药企业投身于投资领域的短期收益是可观的,显然中期已经开始充满了不确定性,那么药企长期的目标如何达到呢?笔者认为,投资收益的丰厚回报使得部分医药企业创下佳绩,却并不是值得提倡和效仿的崛起模式,甚至是为药企的不专注做了负面的示范,对资源、资金的占用也会拖累研发创新、产业升级。
                                  
    以投资收益的类型而言,这些医药企业大致分为三种:
                                  
    第一种,投资券商的医药企业,典型案例是吉林敖东投资广发证券。尽管2007年吉林敖东因广发证券的上市弊案受到波及,但由于对中国资本交易市场的长期看好,公众对于吉林敖东投资收益的继续增长仍充满信心。而在券商概念高温不减的此刻,健康元因“债转股”,以14491万元代价获得的2898万股银河证券股权,立即显得身价百倍。
第二种,股价增值的医药企业,典型案例是复星医药。2007年4月20日,中环股份正式挂牌上市,开盘价即至16.80元,午市收于17.25元,上涨197%。复星医药因间接持有中环股份股权,从而分享了3.76亿元的增值收益,这是近半年来复星医药第二次公开显示其超过10倍增值的投资案例。2006年12月底,海翔药业上市,复星医药投资股权的增值就突破10倍。
                                  
    第三种,直接投资股票基金市场的医药企业,如金陵药业。金陵药业用于股票基金投资的金额为1个亿,2006年实现投资收益高达8800万元,而投资收益占全年净利润的比例为48%。金陵所配置的股票数额近40只,主要涉及电信、银行、电力、航空、商业地产类等,如果中国股市能够一路高歌猛进,其投资收益自然能有较大增幅,但就目前来看,不确定性很大。
                                  
    就医药整体上市公司来说,2007年医药板块第一季度净利润大增52.45%的影响因素可分为证券投资收益约贡献22%,计提和摊销会计政策变动影响约贡献15%,其它因素约贡献10.6%。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5-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3 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提价难堵白蛋白缺口
中国食品商务网    2007-10-07 14:14:00  



   
    不可否认价格倒挂的确是造成人血白蛋白紧缺的主要原因之一,但要想真正解决这一问题,还得考虑另外几个因素。否则,提价也难解短缺之困。

    从正常使用到紧缺只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但解决问题的时间却远不止这么短。自从今年初人血白蛋白爆出紧缺难题后,至今仍未得以缓解。经过多方人士的呼吁,现在,保证这个救命药的供应已成为有关部门的工作重点。

    日前,发改委再次出手,重新调整人血白蛋白的零售价,10g50ml/瓶360元的基准价于9月28日开始正式执行。

    从年初的257元到现在的360元,人血白蛋白涨价幅度不小,发改委也希望通过此次调价解决人血白蛋白的价格倒挂问题,从而改变其紧缺状况。

    之前,业内普遍认为人血白蛋白的紧缺与价格倒挂有很大关系。据测算,目前人血白蛋白的生产成本在300元/克左右,接近之前310元/克的最高限价,企业几乎无利可图,医院也没有了加价利润。我国现有30余家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其中有10余家处于半停产状态,正常生产的只有20家左右。

    不可否认价格倒挂的确是造成人血白蛋白紧缺的主要原因之一,但要想真正解决这一问题,还得考虑另外几个因素。这些因素可能不会受价格浮动的影响,不将它们考虑在内,提价可能也难解短缺之困。

    首先,是原料紧缺问题。从2006年开始,国家对单采血浆站进行转制改造,一些管理不完善的血站被关闭,此后全国采浆量一路下滑。血浆价格由原来的25万元/吨涨到目前的35万元/吨左右,有的价格甚至高达40万元/吨。一些生物制品研究所因为血浆源短缺已经停产。2006年,白蛋白产量还有12万公斤以上,而2007年初到现在只有4万多公斤。其中有价格过低的因素所导致的产量下降,但这种原料不足是“刚性”的,不会因为价格提高而有多大改观,要想解决问题,还得从怎样理顺目前对单采血浆站的管理和监控入手。

    第二个因素缘自于临床使用过程中存在的白蛋白的浪费现象。这使得原本有限的资源不能用到最需要的地方,“滥用药”也是造成血液制品紧缺的重要原因。比如,不少病人及家属认为人血白蛋白是一种可以补充营养的“补药”和“营养药”,主动找医生开此药的处方。今年高考前,甚至出现家长为给孩子“增加营养”四处托人寻购白蛋白的情况;还有一些出血病人,医生已诊断其不需要输血浆,但病人自己或家属要求输血治疗。由于人血白蛋白目前已经成为一种急救用的特殊药品,因此有必要出台临床用药规范,使其用在真正需要的病人身上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5-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3 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疫苗流通体制须自省
中国食品商务网    2007-12-18 09:00:00  



疫苗流通体制须自省
  
  无论现行的统购统销、分购统销或者分散购销模式,其弊端要么是疫苗质量难以监督和保障,要么便是某些部门的权力过于集中,权力和资源过度垄断。

  疫苗通过合理渠道流通本是保障公共卫生体系正常运行、确保民众健康的重要一环,然而,近两年,暴露于此环节的一些不和谐声音却让人不免为之担心。前不久,《中国青年报》报道了某省疾控中心将疫苗配送权力“出租”给北京某公司的事件。该公司涉嫌靠垄断攫取巨额利润,并致所有二类疫苗必须经过该公司才能被接种,造成当地疫苗供应紧张;甚至还涉嫌造成巨额国有资产流失。尽管有关部门对此事尚未给出调查结论,但事件中再次涉及到疫苗流通中的一些敏感部位,自然吸引了诸多业内外人士的视线。

  疫苗是特殊商品,国家向来对于疫苗流通和销售有严格的要求。特别是2005年施行的《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进一步规范了疫苗流通管理。但是根据上述报道,在疫苗流通环节,一些职能部门仍然在将权力和资源进行交换,致使形成垄断,甚或导致腐败孳生,着实令人忧虑。无独有偶,去年震惊业界的广东省疾控中心罗耀星窝案仿佛与之有颇多类似之处。这其中固然有当事人职业操守沦丧的因素,但值得进一步反思的则是体制的缺陷,特别是如若漏洞不堵,极有可能最终威胁到公众的利益和健康。

  长久以来,疫苗领域都保持着具有计划经济色彩的流通体制,至近年来国家放开对二类疫苗的流通限制,这一体制虽有所松动,但在很多地方,垄断采购模式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这与整个医疗体制有关,也与疫苗本身的商品属性相关。一方面,疫苗涉及公共卫生领域,是市场调节机制容易失灵的地方,政府需要在其中起到主导作用;另一方面,疫苗本身的药品特性决定了其在储存、运输、管理方面的要求严格,比较单纯的渠道是保证疫苗质量安全的有效之举。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旧有的体制也的确发挥了维护公共卫生健康的作用。

  但上述媒体报道的事件和去年的罗耀星窝案所暴露出的问题却让人不得不认真反思体制的弊病:无论现行的统购统销、分购统销或者分散购销模式,其弊端要么是疫苗质量难以监督和保障,要么便是某些部门的权力过于集中,权力和资源过度垄断,不但无法有效发挥市场优胜劣汰的机制效用,还给权力拥有者造成了巨大的寻租空间。以罗耀星为例,正是由于其在疫苗采购过程中具有“一锤定音”的权力,因而成为疫苗供应厂家、商家的重点“公关”对象,为其堕入腐败打下了注脚。

  更重要的是,分析近年来类似事件在疾控领域的高密度爆发,其实质症结还是对于权力拥有者或权力部门缺乏必要的监督。一直以来,作为重要的财政补充,疫苗流通环节中有很大一部分利润被各级疾控机构“瓜分”,政府部门一直默认。这种态度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其对个中利益行为的审视和监督,加之疫苗采购行为大多缺乏公开和透明,也为利益的交换提供了施展的空间。

  想必对于媒体所揭发的事件,相关部门最终会给出一个合理的调查结果。同时,笔者也相信诸如罗耀星式的案例只是个别。但从长远来看,疾控领域不断发生类似事件却是给政府和有关部门敲响了警钟。对于疫苗流通这个关系到公共卫生和公众健康的重要环节,无论是制度设计还是监管都应做重新检视和认真考量,尤其应特别重视其中的利益问题。否则,腐败苗头如不尽快遏制,最终很有可能重蹈药品回扣之覆辙,且其危害更甚。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5-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3 10:28 | 显示全部楼层
2008年医改深化 医药类上市公司谁是受益者?

www.eastmoney.com   2008-04-19 02:06   刘姝威   上海证券报
【字体: 大 中 小】 【收藏】 【复制网址】 【打印】
新版行情 新版自选股 ★新版港股 新版港股行情 进入股吧 最新基金净值  


    2008年3月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政府工作报告》还透露:“国务院组织力量研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问题,已经制定一个初步方案,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将对医药业上市公司产生什么影响?面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医药业上市公司怎样才能抓住机遇?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企业研究中心 刘姝威

  改革的主要影响因素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尚未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但是,根据“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的改革目标,可以预见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将明显增加我国药品需求量,尤其是基本药品需求量的增加幅度可能比较大,基本药品的价格将趋于下降。

  “医药分家”是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能回避的问题。不论是发展“医保”药房,还是医院门诊部药房与医院分置,总之,“医院的主要收入来自药品”的现象可能逐步消失,患者将拥有越来越大的品牌药品选择权,在同类药品中,患者可以到药房选择自己信赖的品牌药品。这意味着制药企业的品牌和药品质量对销售量的影响力将越来越大。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将保证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农村人口和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将逐渐享有公平的医疗卫生服务。这意味着我国基本药品需求的增长空间更多地集中于农村或低收入阶层。

  医疗改革主要改善老百姓的基本医疗服务,所以,改革对高端药品的影响可能比基本药品低。这意味着生产高端药品的制药企业可能较少受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影响,或者更多地受惠于改革。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将提高广大低收入阶层的药品需求,同时,我国城镇居民的个人可支配收入逐年增长,高端药品的需求也将随之增长。但是,目前外国品牌药品占据了我国高端药品市场可观的份额,某些高端药品甚至几乎被外国品牌垄断。高端药品的利润率远远高于基本药品的利润率。如何抓住医疗改革创造的机遇,扩大高端药品的国内市场份额?这是我国医药业上市公司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表1、2007年医药业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货币单位:元人民币

股票代码 股票名称 营业收入      投资收益 营业利润 净利润

600276 恒瑞医药 1,959,660,121.95 38,847,054.73 507,642,770.60 418,531,039.39

600332 广州药业 12,320,776,880.31 38,244,325.72 460,959,246.51 344,655,718.63

600085 同仁堂 2,702,850,939.13 2,798,950.61 366,889,296.74 312,600,536.65

000999 ST三九 3,397,843,587.89 9,056,378.52 325,568,593.96 284,093,397.53

000963 华东医药 4,853,413,420.74 600,667.56 303,201,405.62 226,207,550.85

000952 广济药业 794,903,350.92 -182,614.41 282,137,375.77 195,556,185.82

600535 天士力 2,794,905,779.38 1,876,128.16 213,597,255.69 162,974,112.27

600518 康美药业 1,294,056,733.07         208,492,007.24 146,109,126.89

600267 海正药业 2,838,770,741.54 1,383,754.31 202,104,540.49 142,828,619.88

600521 华海药业 706,981,032.91         184,787,397.50 132,046,222.12




  数据来源:医药业上市公司2007年度报告

  表2、2007年医药业上市公司营业收入结构分析

股票代码 股票名称 分行业      分产品      分地区      


         医药工业 医药商业 西药 中药 国内 国外


600276 恒瑞医药 99.21%   99.21%   99.21%  

600332 广州药业 22.99% 76.52%     22.85% 0.14%

600085 同仁堂 99.45%     99.45% 92.40% 7.60%

000999 ST三九 58.60% 26.53% 85.14%   98.30% 1.70%

000963 华东医药 17.32% 78.98% 17.32%   98.28% 0.86%

000952 广济药业 100.00%   96.62%   43.97% 56.03%

600535 天士力 44.16% 55.45%     99.61%  

600518 康美药业 100.00%     100.00% 100.00%  

600267 海正药业 53.92% 44.14% 53.92%   99.20% 11.12%

600521 华海药业 97.85%   97.85%   11.33% 88.32%




  表3、2007年医药业上市公司经营业绩比例分析

股票代码 股票名称 营业收入             营业利润             净利润             营业利润率 净利润率 投资收益占

                        年度增长率
          年度增长率         年度增长率                                 营业利润比例

600276 恒瑞医药 36.41%           75.20%           103.94%       25.90% 21.36% 7.65%

600332 广州药业 19.66%           19.86%           38.28%       3.74% 2.80% 8.30%

600085 同仁堂 12.20%           31.02%           33.86%       13.57% 11.57% 0.76%

000999 ST三九 15.87%           28.21%           32.85%       9.58% 8.36% 2.78%

000963 华东医药 22.31%           71.21%           77.45%       6.25% 4.66% 0.20%

000952 广济药业 101.16%          955.85%          1073.52%       35.49% 24.60% -0.06%

600535 天士力 15.29%           -18.90%          -25.17%       7.64% 5.83% 0.88%

600518 康美药业 56.74%           40.04%           46.10%       16.11% 11.29% 0.00%

600267 海正药业 22.81%           83.75%           70.92%       7.12% 5.03% 0.68%

600521 华海药业 26.22%           28.98%           19.19%       26.14% 18.68% 0.00%




  表4、2007年医药业上市公司的修正营业利润分析货币单位:元人民币

股票代码 股票名称 营业收入      修正营业利润 修正净利润 修正营业利润率 修正净利润率

600332 广州药业 12,320,776,880.31 430,349,333.92 314,045,806.04 3.49%      2.55%

600085 同仁堂 2,702,850,939.13 366,889,296.74 312,600,536.65 13.57% 11.57%

600276 恒瑞医药 1,959,660,121.95 367,000,892.53 277,889,161.32 18.73% 14.18%

000999 ST三九 3,397,843,587.89 317,333,541.61 275,858,345.18 9.34%      8.12%

000963 华东医药 4,853,413,420.74 305,499,323.44 228,505,468.67 6.29%      4.71%

000952 广济药业 794,903,350.92 281,931,235.55 195,350,045.60 35.47% 24.58%

600535 天士力 2,794,905,779.38 212,753,876.82 162,130,733.40 7.61%      5.80%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5-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3 10:29 | 显示全部楼层
股票代码 股票简称 公司名称 行业类别 所属地区
000004 *ST国农 深圳中国农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生物制品业 广东省-深圳市
000028 一致药业 深圳一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医药制造业 广东省-深圳市
000078 海王生物 深圳市海王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医药制造业 广东省-深圳市
000153 丰原药业 安徽丰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医药制造业
000416 健特生物 青岛健特生物投资股份有限公司 医药、生物制品 山东省-青岛市
000423 S阿胶 山东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 医药制造业
000513 丽珠集团 丽珠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医药制造业 广东省-广州市
000522 白云山A 广州白云山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医药制造业 广东省-广州市
000538 云南白药 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医药制造业 云南省-昆明市
000545 *ST吉药 吉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医药制造业 吉林省-吉林市
000566 海南海药 海南海药股份有限公司 医药制造业 海南省-海口市
000590 紫光古汉 清华紫光古汉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医药制造业 湖南省-衡阳市
000591 桐君阁 重庆桐君阁股份有限公司 中药材及中成药加工业 重庆市-重庆市
000597 东北制药 东北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医药制造业 辽宁省-沈阳市
000605 *ST四环 四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生物药品制造业 北京市-北京市
000606 青海明胶 青海明胶股份有限公司 医药制造业 青海省-西宁市
000607 华立药业 重庆华立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医药制造业 四川省-重庆市
000623 吉林敖东 吉林敖东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医药制造业 吉林省-敦化市
000650 ST仁和 仁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中药材及中成药加工业 江西省-九江市
000661 长春高新 长春高新技术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医药制造业 吉林省-长春市
000739 普洛康裕 普洛康裕股份有限公司 化学药品原药制造业 山东省-青岛市
000750 S*ST集琦 桂林集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医药制造业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
000756 新华制药 山东新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医药制造业 山东省-淄博市
000766 通化金马 通化金马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医药制造业 吉林省-通化市
000788 西南合成 西南合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医药制造业 重庆市-重庆市
000790 华神集团 成都华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医药制造业 四川省-成都市
000809 中汇医药 四川中汇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中药材及中成药加工业 四川省-成都市
000919 金陵药业 金陵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医药制造业 江苏省-南京市
000930 丰原生化 安徽丰原生物化学股份有限公司 其他生物制品业 安徽省-蚌埠市
000952 广济药业 湖北广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医药制造业 湖北省-武穴市
000963 华东医药 华东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医药制造业 浙江省-杭州市
000989 九芝堂 九芝堂股份有限公司 医药制造业 湖南省-长沙市
000990 诚志股份 诚志股份有限公司 生物药品制造业 江西省-南昌市
000999 S三九 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医药制造业 广东省-深圳市
002004 华邦制药 重庆华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医药制造业 重庆市-重庆市
002007 华兰生物 华兰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生物制品业 河南省-新乡市
002020 京新药业 浙江京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医药制造业 浙江省-新昌县
002022 科华生物 上海科华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生物制品业 上海市-上海市
002030 达安基因 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 其他生物制品业 广东省-广州市
002038 双鹭药业 北京双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生物药品制造业 北京市-北京市
002099 海翔药业 浙江海翔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医药制造业 浙江省-台州市
002107 沃华医药 山东沃华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中药材及中成药加工业 山东省-潍坊市
002118 紫鑫药业 吉林紫鑫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医药制造业 吉林省-
200028 一致B 深圳一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医药制造业 广东省-深圳市
200041 *ST本实B 深圳本鲁克斯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生物制品业 广东省-深圳市
200513 丽珠B 丽珠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医药制造业 广东省-广州市
400044 哈慈1 哈慈股份有限公司 医药制造业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430005 原子高科 原子高科股份有限公司 医药、生物制品 北京市-北京市
600062 双鹤药业 北京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医药制造业 北京市-北京市
600080 *ST金花 金花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医药制造业 陕西省-西安市
600085 同仁堂 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 医药制造业 北京市-北京市
600129 太极集团 重庆太极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医药制造业 重庆市-重庆市
600161 天坛生物 北京天坛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 生物药品制造业 北京市-北京市
600196 复星医药 上海复星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医药制造业 上海市-上海市
600201 金宇集团 内蒙古金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生物药品制造业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
600211 S藏药业 西藏诺迪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医药制造业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
600216 浙江医药 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医药制造业 浙江省-杭州市
600222 太龙药业 河南太龙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医药制造业 河南省-郑州市
600253 天方药业 河南天方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医药制造业 河南省-驻马店市
600267 海正药业 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医药制造业 浙江省-台州市
600276 恒瑞医药 江苏省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医药制造业 江苏省-连云港市
600277 亿利科技 内蒙古亿利科技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医药制造业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
600285 羚锐股份 河南羚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医药制造业
600286 S*ST国瓷 湖南国光瓷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生物制品业 湖南省-株洲市
600297 美罗药业 大连美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医药制造业 辽宁省-大连市
600329 中新药业 天津中新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医药制造业 天津市-天津市
600332 广州药业 广州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医药制造业 广东省-广州市
600351 亚宝药业 山西亚宝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医药制造业 山西省-运城市
600380 健康元 健康元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医药制造业 广东省-深圳市
600385 *ST金泰 山东金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医药制造业 山东省-济南市
600420 现代制药 上海现代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医药制造业 上海市-上海市
600421 国药科技 武汉国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生物制品业 湖北省-武汉市
600422 昆明制药 昆明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医药制造业 云南省-昆明市
600436 片仔癀 漳州片仔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医药制造业 福建省-漳州市
600466 *ST迪康 四川省迪康科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医药制造业 四川省-成都市
600479 千金药业 株洲千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医药制造业 湖南省-株洲市
600488 天药股份 天津天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医药制造业 天津市-天津市
600513 联环药业 江苏省联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医药制造业 江苏省-扬州市
600518 康美药业 广东康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医药制造业 广东省-普宁市
600521 华海药业 浙江华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医药制造业 浙江省-临海市
600530 交大昂立 上海交大昂立股份有限公司 其他生物制品业 上海市-上海市
600535 天士力 天津天士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医药制造业 天津市-天津市
600538 北海国发 北海国发海洋生物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生物制品业 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
600556 ST北生 广西北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生物药品制造业 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
600557 康缘药业 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医药制造业 江苏省-连云港市
600568 *ST潜药 湖北潜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医药制造业 湖北省-潜江市
600572 康恩贝 浙江康恩贝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医药制造业 浙江省-兰溪市
600594 益佰制药 贵州益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中药材及中成药加工业 贵州省-贵阳市
600613 永生数据 上海永生数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医药制造业 上海市-上海市
600614 *ST鼎立 上海鼎立科技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医药制造业 上海市-上海市
600645 *ST春花 上海望春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生物制品业 上海市-上海市
600656 S*ST源药 上海华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医药制造业 上海市-上海市
600664 S哈药 哈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医药制造业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600666 西南药业 西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医药制造业 重庆市-重庆市
600671 ST天目 杭州天目山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医药制造业 浙江省-临安市
600713 南京医药 南京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医药制造业 江苏省-南京市
600750 江中药业 江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医药制造业 江西省-南昌市
600752 *ST哈慈 哈慈股份有限公司 医药制造业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600771 东盛科技 东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医药制造业 陕西省-西安市
600773 *ST雅砻 西藏雅砻藏药股份有限公司 医药制造业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
600781 上海辅仁 上海辅仁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医药制造业 上海市-上海市
600789 鲁抗医药 山东鲁抗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医药制造业 山东省-济宁市
600796 钱江生化 浙江钱江生物化学股份有限公司 生物制品业 浙江省-海宁市
600812 华北制药 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医药制造业 河北省-石家庄市
600829 三精制药 哈药集团三精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医药制造业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600842 中西药业 上海中西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医药制造业 上海市-上海市
600849 上海医药 上海市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医药制造业 上海市-上海市
600866 星湖科技 广东肇庆星湖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生物药品制造业 广东省-肇庆市
600867 通化东宝 通化东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医药制造业
600869 三普药业 三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医药制造业 青海省-西宁市
600976 武汉健民 武汉健民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医药制造业 湖北省-武汉市
600993 马应龙 武汉马应龙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医药制造业 湖北省-武汉市
900904 永生B股 上海永生数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医药制造业 上海市-上海市
002100 天康生物 新疆天康畜牧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兽药
600195 中牧股份 中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兽药
900907 *ST鼎立B 上海鼎立科技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医药制造业 上海市-上海市


[ 本帖最后由 richwood 于 2008-5-3 14:52 编辑 ]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5-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3 10:29 | 显示全部楼层
1

[ 本帖最后由 richwood 于 2008-5-3 11:04 编辑 ]

486496_申银万国-医药小组与投资者就医药行业进行了各类热点问题的沟通和交流071211.pdf

179.96 KB, 下载次数: 156

国信证券-071200-医药行业2008年投资策略:全民医保趋势下的蛋糕诱惑.pdf

1.05 MB, 下载次数: 85

医药行业2008年投资策略(澳门)V_1.pdf

424.12 KB, 下载次数: 67

中金公司-0128-时间是投资的朋友-医药行业2008年投资策略.pdf

856.63 KB, 下载次数: 95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5-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3 10:29 | 显示全部楼层
医药行业投资报告收集。

[ 本帖最后由 richwood 于 2008-5-3 10:44 编辑 ]

080330医药行业2008年二季度投资策略.pdf

1.41 MB, 下载次数: 25

zmf0102医药行业2008年度投资策略-行业巨变和医改迎来医药行业黄金投资时期.pdf

612.31 KB, 下载次数: 100

国泰君安-08年二季度医药行业投资策略-080424.pdf

340.27 KB, 下载次数: 197

医药行业4月月报:降低板块估值预期,精选个股.pdf

145.5 KB, 下载次数: 52

中信证券--医药行业4月投资策略:坚定持有增长明确的医药公司.pdf

447.15 KB, 下载次数: 65

中投医药一季度策略.pdf

217.52 KB, 下载次数: 19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5-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声明:1、本站所有广告均与MACD无关;2、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网友发布信息非MACD观点与意思表达,因网友发布的信息造成任何后果,均与MACD无关。
MACD俱乐部(1997-2019)官方域名:macd.cn   MACD网校(2006-2019)官方域名:macdwx.com
值班热线[9:00—17:30]:18292674919   24小时网站应急电话:18292674919
找回密码、投诉QQ:89918815 友情链接QQ:95008905 广告商务联系QQ:17017506 电话:18292674919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陕ICP19026207号—2  陕ICP备20004035号

举报|意见反馈|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MACD俱乐部 ( 陕ICP备20004035号 )

GMT+8, 2024-5-19 06:07 , Processed in 0.080610 second(s), 9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