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12
返回列表
楼主: 送人听闻

银监会:信贷高增长使贷款集中度风险凸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7-9 09:07 |

一年央票恢复发行 传递回笼资金信号

  停发7个月之久的一年期央行票据将于今日在公开市场重新发行。
  这是继日前连续三次提升资金价格,预示资金成本上升趋势后,又向市场传递出将于下半年加大资金回笼力度、抑制信贷过快增长的信号。
  据央票发行公告显示,今天央行将在公开市场发行两期央行票据,其中包括于去年12月初暂停发行的一年央行票据,发行量为500亿元。
  尽管500亿的发行规模并不大,但此次重启无疑标志着今年下半年公开市场操作的基调出现转变。上半年,央行始终用短期回笼工具平滑移动资金,即尽管当月资金回笼量大,但是由于回笼工具时限短,不必担心会对资金面造成实际紧缩。上半年,虽然公开市场操作量累计达到4万亿,但实际上却是向市场净投放约3400亿元资金。
  而一年央票出现,则将改变这一局面:由于锁定期长达一年,资金无法在短期内滚动到期,势必对资金面构成紧缩效应。
  但是,一年央票出现并不意味着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变调,因为其本身是公开市场的常规操作工具,自2003年面市以来,在长达5年时间里,基本未缺席过公开市场操作,只是在去年全球经济危机的特殊背景下暂时退出。因此,有专家认为,一年央票的重启意在"纠偏",即将货币供给状况,由过度宽松回复到正常。上半年,由于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度宽松,银行信贷总额攀升逾7万亿元,是去年全年的1.5倍。同时,以房地产和股市为代表的资产价格水平快速回升,资产价格泡沫重现。此外,在三季度,到期释放资金量高达2万亿元,如果仍延续上半年操作策略,不但加剧流动性的宽松度,还会给四季度构成巨大回笼压力。
  除了控制货币供给量过大因素外,一年央票的出现将在价格上修正过低的市场收益率水平。去年一年央票的退出后,由于缺乏这一发行量最大的投资品种,大量资金只是追逐短期品种,加速货币市场收益率下行,低于银行资金成本的收益刺激了银行加大放贷动力。而一年央票恢复发行后将加快引导市场收益率回升的进度,使市场收益率对银行具有足够的吸引力,从而替代信贷投放。因此,如果说上半年适度宽松货币政策重在"宽",那么随着一年央票的重现,下半年货币政策将重在"适"。(上证)
发表于 2009-7-9 09:29 |

监管层:宽松货币政策不会动摇 "微调"仅是建议

  通胀预期尽管存在,但现在并未形成现实的通胀压力;进行货币政策的调整,势必会影响整个宏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金融监管部门有关人士昨天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未听说货币政策可能微调的任何信息。尽管市场对下半年通胀预期有所加大,但经济回暖的根基尚不牢固;如果在这个时候进行货币政策的调整,势必会影响整个宏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昨日有媒体报道说,有部分专家学者向高层建议"应在保持货币政策总体宽松的同时,适时适度进行微调",并将此解读为货币政策微调的前兆。而中国银监会纪委书记王庆华7月7日有关"信贷资产的集中度风险日益凸显"的表述,也被有的媒体解读为"监管层开始着重警示信贷风险"。与此同时,部分外国投行人士建议中国人民银行着手调整货币政策。
  近期,监管层的一些动向引起了部分人士对货币政策可能微调的猜测。一是央行于7月7日回笼资金1700亿元,包括900亿元28天正回购操作和800亿元91天正回购操作,这是央行连续两周加大资金回笼力度。二是银行对二套房信贷上从放松到收紧的转变。部分市场研究人士由此认为,央行可能担心流动性过于充裕,导致远期通胀压力比较大,因而在宽松货币政策下进行微调、预调。
  不过,昨日接受记者采访的多位分析人士都认为,从目前的经济形势和央行的相关政策操作来看,存款准备金率不大可能上调。央行虽连续两周在公开市场上回笼资金,但不能据以判断这是央行欲调整货币政策的信号,因为这只是技术性、暂时性、阶段性的操作而已。
  "现在的货币政策主要处于一个外松内紧的状态。我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主基调仍是不变的,而对银行内部监管则有必要有所警觉。"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通胀预期尽管存在,但我们现在并未形成现实的通胀压力。
  不过,值得警惕的是,银行方面货币供应量高速增长,未来通胀压力的预期同时越来越强,银行信贷扩张加快将导致银行风险的加大。眼下,房地产市场可能正在重新积聚泡沫,积压的银行房贷始终是银行最重要的风险点。所以,从内部有必要给予商业银行足够的风险提示。
  需要强调的是,6月1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表示,我国经济运行正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要坚定不移地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再一次证明了最高决策层仍然坚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动摇的政策取向。
  西南证券金融业研究员付立春认为,央行的货币政策至少在今年年内不会改变。他表示,目前在经济没有明显恢复之前,货币政策肯定是不会变的。这无论是从国际经验还是从国内历史经验都能得到强有力的论证。
  付立春解释说,美国经济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美国在1929年经济大萧条时期,实行了一段时间的宽松货币政策以后有所收紧,直接导致此后美国失业率的上升以及经济的衰退。这一实例证明,在经济衰退之前收紧银根会导致经济恢复前的倒退。
  经济学家的研究还表明,导致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萧条的起因虽是美国股市的大跌,但导致其持续数年且带来多国经济大衰退的根本原因,却是各国在期间执行紧缩性货币政策。而期间最先恢复经济增长的国家,正是因为其率先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比如德国。自次贷危机爆发以来,为防止出现经济衰退,各国均实行了宽松的货币政策。
  在当前经济增长形势并不明朗的情况之下,央行应当不会冒险调整货币政策。
  另外,付立春表示,对中国来说,保持货币政策的连续性是十分必要的。中国在经历了1998年金融危机之后的几年内,基本保持着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复苏需要经济政策的连贯性,这次所遇到的金融危机相较1998年来说更为严重,所以货币政策的实施力度和连贯程度应该更高。
  "包括上述央行连续两周回笼资金以及对房地产二套房贷的收紧,可以看出监管层确实对信贷规模有所收紧,但是这并不能说监管层有调整货币政策的倾向。" 付立春说。
  上海证券分析师李剑峰也表示,去年央行以多次降息和调整准备金率作为实施货币政策的具体实施手段,而今年信贷的结构调整成为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现在来说,保增长是政策的主线,并且目前经济出现了趋稳向好的势头。但是,经济复苏的基础还不牢固的情况下,进行货币政策的调整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傅苏颖 证券日报)
发表于 2009-7-9 09:30 |

传闻蔓延 打压政策难有大动作

  关注市场风格转换
  海通证券研究所:指标股的休息终于给予了其他股票活跃的信心,市场风格有所转换。我们认为,这种"二八"向"八二"的转换能否持续,还要看接下来几个交易日的情况。
  关注的要点有几个:一是小市值板块的轮动格局能否形成。近日活跃的酒类、纸业等板块的活跃,虽然不一定具备较好的持续性,但是其背后的思路较为清晰地反映出小市值中报业绩突出个股和板块的预期。在这种思路下,可以"抓小放大",半年报业绩预期不错的个股和板块能否持续活跃,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要点。二是成交量的表现情况,股指在指标股压力下回荡幅度不一定会很大,但是成交量萎缩的程度反映出市场人气的活跃程度,如果成交量没有很明显萎缩,则有望维持"八二"的活跃格局。

  把握蓝筹股波动机会
  兴业证券研发中心:近日二套房贷政策收紧传闻从杭州蔓延至北京。 但是,从大趋势看,下半年货币环境依然宽松,经济维持强劲复苏态势是大概率事件。我们认为,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打压房市政策难有大动作。因此,可逢低买入金融等大盘蓝筹股。
  同时,可以把握行业轮动和半年报业绩超预期的机会。首先,风格上依然倾向大盘股。基金申购回升、相对估值低都决定了目前的行情下大盘股的优势;第二,行业上关注前期涨幅落后及基本面开始好转的一些周期性行业,包括水泥、机械、钢铁、白酒、保险等;第三,关注半年报业绩可能超预期的个股。

  资金充裕格局仍将维持
  联合证券研究所:近两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工具招投标利率连续攀升,维持了半年的利率水平被打破。尽管抬高资金成本有对冲6、7月份央票的大量到期之嫌,但在今年3月份,到期票据同样很多,央行却没有使用价格工具,而是用数量方法进行对冲。
  因此市场有倾向认为是央行有意引导资金成本上升,也有认为回购利率上升是央行在迎合因IPO重启而推高的货币市场利率。我们认为,政府的行为往往滞后于现实经济,且在国内经济刚刚企稳情况下,政府并不会很快收紧流动性。我们预期未来资金充裕仍将维持较长时间。
(证券时报)

签到天数: 84 天

 楼主| 发表于 2009-7-9 09:41 |

人民日报:天量信贷怎么看

  信贷井喷,是银行业上半年最壮观的一道风景线。
  非常时期,非常手段。在国际金融危机肆虐之时,7.37万亿元贷款有利于提振经济复苏信心,为扩内需、保增长添柴加薪。
  伴随着信贷高速增长,社会上已产生通货膨胀预期。但专家认为信贷激增不一定会形成现实中的通胀。
  6月份信贷飙升,主要是中小银行信贷扩张及银行"冲时点"的结果
  1.53万亿元!
  尽管市场普遍预期6月份新增信贷将超过5月份的6645亿元,但当央行公布"1.53万亿元"这一巨额数字时,市场还是大吃一惊!
  这是今年以来仅次于3月份和1月份的第三大信贷高峰月,由此,上半年新增信贷高达7.37万亿元,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任何一年的信贷投放总量。
  "6月份信贷飙升,与我国经济企稳回升、微观主体融资需求增加有关",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说,"特别是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回暖,个人住房贷款和房地产开发贷款都快速增长。"
  郭田勇表示,一段时间以来,银行信贷的大量投放,缓解了房地产商的资金紧张,同时使公众的通货膨胀预期有所抬头,加上一些银行放松对二套房贷的限制性措施,放大了购房需求,从而推动房价上涨。"然而,这样的上涨并非建立在自住性购房需求之上,容易形成'空中楼阁',未来房价一旦下跌,银行贷款就可能面临风险。"
  有业内人士认为,6月份信贷飙升,除了贷款需求增加因素之外,更主要的"推手"是银行自身。
  "6月份,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不到5000亿元,1.53万亿元新增贷款主要来自中小银行",一位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部门的人士说。在上半年的第一轮信贷"冲锋" 中,国有银行是主力。现在,四家国有银行的信贷投放已远远超出去年全年的信贷总量,开始把握节奏、主动控制投放了。大银行腾出市场空间后,在第一轮"冲锋"中落后的中小银行就开始奋力扩张。"银行业内把这种现象比作'大银行稍息,小银行冲刺'。"
  另一方面,6月份信贷飙升与银行"冲时点"密切相关。"6月是上半年的收官之月,银行习惯于在这个月'冲时点'",这位人士说。
  半年指标是银行特别看重的指标--
  从经营业绩的角度看,年内能产生利息收入的贷款一般投放于前三季度,因此,可以说上半年贷款增速决定了银行全年的利息收入水平。
  从内部考核的角度看,半年信贷投放多少直接关系到银行的效益。
  从市场形象的角度看,许多银行是上市公司,中报是否亮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上半年的信贷增速。
  再从地方压力的角度看,"现在的地方政府很聪明,他们不直接干预金融,但半年一过就会开会、通报,看你的信贷投放了多少。我们的分支机构在人家地盘上,况且政府手里又掌握着大量的信贷资源,银行的压力很大。"一位基层银行的人士坦言。
  信贷激增不一定形成现实中的通胀。7.37万亿元贷款,让人喜中有忧
  信贷井喷,是银行业上半年最壮观的一道风景线。
  非常时期,非常手段。在国际金融危机肆虐之时,7.37万亿元贷款有利于拉动投资需求,为扩内需、保增长添柴加薪;同时,现代经济以金融为核心,信贷一定程度上就是"信心"的代名词,7.37万亿元贷款有利于打掉通货紧缩预期,提振经济复苏信心。
  "事实上,伴随着信贷高速增长,现在社会上已产生了通货膨胀预期",郭田勇说,"但信贷激增不一定会形成现实中的通胀"。
  他分析说,从理论上讲,信贷激增会诱发通货膨胀。但从现实中看,未来一段时间,国内下游企业仍将处于产能过剩状态,会有力地抑制通胀形成;国际市场上,在世界经济出现全面复苏之前,仅仅依靠美元贬值推动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将难以持续,从而也不会以输入型通胀的方式传导到我国。
  实际上,受经济前景不明朗及最新欧美就业数据不佳的影响,7月份国际油价已连续五个交易日下跌,累计跌幅达10%。
  7.37万亿元贷款,也让人喜中有忧。在结构上,这些贷款主要流向铁路、公路、机场等政府项目,给中小企业的贷款仍不多。
  在质量上,银行对政府项目青睐有加,为了分羹,一些银行不惜放松贷款审查,甚至降低贷款门槛。这么做,短期内似乎没有风险,但从长远看,一些地方政府的投资项目收益不高,回收期较长,难以保证未来能还本付息;另一方面,政府项目贷款大多以"政府信用"为依托,而银行对地方政府未来的可支配财力、隐性负债等往往难以获得及时、全面、准确的信息,一旦地方财政出现困难,无疑将影响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
  在流向上,不排除一部分信贷资金以各种方式进入股市、楼市等资产市场。
  专家认为,下半年信贷投放将稳中趋降,某些月份甚至可能出现负增长
  下半年,信贷井喷能否持续?
  "下半年信贷投放将稳中趋降,预计全年新增信贷最有可能在9万亿元至10万亿元之间。"郭田勇说,"去年11月、12月信贷投放快速飙升,因此不排除今年同一时期信贷出现同比负增长的可能性。"
  最近,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二季度例会提出,下一阶段要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引导货币信贷合理增长。要加大对"三农"、中小企业等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企业的贷款。
  中国建设银行公司业务部总经理靳彦民认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出现积极变化,但内生增长动力尚待加强,因此,下半年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应改变。与此同时,应针对信贷激增中出现的问题,不断优化结构,防范潜在风险。
  郭田勇则建议,下半年监管部门可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窗口指导",对一些领域贷款增长过快做出风险警示;同时可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进行微调。
(田俊荣 人民日报)

签到天数: 84 天

 楼主| 发表于 2009-7-9 09:43 |

央行提前公布6月信贷数据 央行暗示政策基调不变

  本报讯 央行于昨天公布6月份新增贷款达1.53万亿元,这是央行自按月公布数据以来首次提前对外公布当月信贷情况。专家分析认为,央行此举意在向市场表明其宽松货币政策的基调不变。
  上半年已超7万亿
  据央行调查统计司初步报告,6月份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较上月新增15304亿元,各项存款较上月新增20022亿元。央行表示,详细数据将近日公布。
  这是今年以来新增贷款第三高点,也是今年第四次超过万亿。今年前3个月,新增贷款均突破万亿元,其中3月份达到1.89万亿元的历史天量。4、5月份则下滑至5918亿元和6645亿元。以此计算,6月份的新增贷款量已经超过了4、5两个月的总和,是5月份的2.3倍。
  今年上半年我国新增贷款已累计7.36万亿元。
  居民中长期贷款增多
  中国社科院货币理论与政策研究室主任彭兴韵表示,6月份的贷款出现较明显增长主要在于居民中长期贷款增多,并且在前几个月政府4万亿元刺激计划下,民间投资被渐渐带动,企业资金需求旺盛,导致信贷猛增。
  国务院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巴曙松昨天在深圳发展银行"天玑财富论坛"上表示:"像今年这样的放贷速度我从未见过。"不过,巴曙松认为,目前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还处在一个较高水平,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也比较高,货币政策方面有足够的空间支持商业银行保持充裕的流动性,全年信贷投放将在8万亿元至10万亿元之间。
  值得注意的是,针对当前信贷的高速扩张,中国银监会纪委书记王华庆近日指出,信贷资产的集中度风险日益凸显,银行新增贷款可能出现行业集中和期限中长期化的趋势。
  观点
  央行"暗示"货币政策不变
  本报讯 6月份超万亿的新增贷款在市场预期之中,但央行于昨天下午提前公布6月份贷款数据耐人寻味。
  由于本周二央行单日回笼资金创今年纪录,且央票利率再度走高,市场对央行收紧货币政策的预期加强。而目前A股的投资者普遍认为流动性是推动股市上行的主要因素,受此影响,昨日沪深股市大幅低开,沪指盘中一度跌逾2%。
  而受信贷政策影响最为直接的银行股,昨日更是全线下跌,其中工商银行(601398)、建设银行(601939)、交通银行(601328)等最终跌幅都超过2%,工商银行等盘中一度跌逾5%。
  中国社科院货币理论与政策研究室主任彭兴韵表示,最近国际市场股市和商品市场走势不稳,市场猜测也很多,央行提前发布信贷数据意在提振信心,表明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基调不变。
  中信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学家诸建芳表示,目前经济回升的趋势已经基本确定,但中央认为回稳的基础尚不牢固,因此下一阶段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主基调不会变。
  虽然货币政策主基调不变,但是微调已有"迹象"。央行昨天宣布将于今日发行500亿元1年期央票,此前该品种央票已经暂停发行7个月。
  考虑到贷款的超常规增长将带来潜在的通胀压力,多数专家表示货币政策将局部微调。彭兴韵认为,最早在今年第四季度发生明显转向,而巴曙松认为货币政策转向将发生在明年第一季度。(新京报)
发表于 2009-7-9 11:30 |

宽松货币政策不会动摇 “微调”仅是建议

通胀预期尽管存在,但现在并未形成现实的通胀压力;进行货币政策的调整,势必会影响整个宏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金融监管部门有关人士昨天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未听说货币政策可能微调的任何信息。尽管市场对下半年通胀预期有所加大,但经济回暖的根基尚不牢固;如果在这个时候进行货币政策的调整,势必会影响整个宏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昨日有媒体报道说,有部分专家学者向高层建议“应在保持货币政策总体宽松的同时,适时适度进行微调”,并将此解读为货币政策微调的前兆。而中国银监会纪委书记王庆华7月7日有关“信贷资产的集中度风险日益凸显”的表述,也被有的媒体解读为“监管层开始着重警示信贷风险”。与此同时,部分外国投行人士建议中国人民银行着手调整货币政策。

  近期,监管层的一些动向引起了部分人士对货币政策可能微调的猜测。一是央行于7月7日回笼资金1700亿元,包括900亿元28天正回购操作和800亿元91天正回购操作,这是央行连续两周加大资金回笼力度。二是银行对二套房信贷上从放松到收紧的转变。部分市场研究人士由此认为,央行可能担心流动性过于充裕,导致远期通胀压力比较大,因而在宽松货币政策下进行微调、预调。

  不过,昨日接受记者采访的多位分析人士都认为,从目前的经济形势和央行的相关政策操作来看,存款准备金率不大可能上调。央行虽连续两周在公开市场上回笼资金,但不能据以判断这是央行欲调整货币政策的信号,因为这只是技术性、暂时性、阶段性的操作而已。

  “现在的货币政策主要处于一个外松内紧的状态。我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主基调仍是不变的,而对银行内部监管则有必要有所警觉。”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通胀预期尽管存在,但我们现在并未形成现实的通胀压力。

  不过,值得警惕的是,银行方面货币供应量高速增长,未来通胀压力的预期同时越来越强,银行信贷扩张加快将导致银行风险的加大。眼下,房地产市场可能正在重新积聚泡沫,积压的银行房贷始终是银行最重要的风险点。所以,从内部有必要给予商业银行足够的风险提示。

  需要强调的是,6月1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表示,我国经济运行正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要坚定不移地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再一次证明了最高决策层仍然坚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动摇的政策取向。

  西南证券金融业研究员付立春认为,央行的货币政策至少在今年年内不会改变。他表示,目前在经济没有明显恢复之前,货币政策肯定是不会变的。这无论是从国际经验还是从国内历史经验都能得到强有力的论证。

  付立春解释说,美国经济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美国在1929年经济大萧条时期,实行了一段时间的宽松货币政策以后有所收紧,直接导致此后美国失业率的上升以及经济的衰退。这一实例证明,在经济衰退之前收紧银根会导致经济恢复前的倒退。

  经济学家的研究还表明,导致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萧条的起因虽是美国股市的大跌,但导致其持续数年且带来多国经济大衰退的根本原因,却是各国在期间执行紧缩性货币政策。而期间最先恢复经济增长的国家,正是因为其率先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比如德国。自次贷危机爆发以来,为防止出现经济衰退,各国均实行了宽松的货币政策。

  在当前经济增长形势并不明朗的情况之下,央行应当不会冒险调整货币政策。

  另外,付立春表示,对中国来说,保持货币政策的连续性是十分必要的。中国在经历了1998年金融危机之后的几年内,基本保持着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复苏需要经济政策的连贯性,这次所遇到的金融危机相较1998年来说更为严重,所以货币政策的实施力度和连贯程度应该更高。

  “包括上述央行连续两周回笼资金以及对房地产二套房贷的收紧,可以看出监管层确实对信贷规模有所收紧,但是这并不能说监管层有调整货币政策的倾向。” 付立春说。

  上海证券分析师李剑峰也表示,去年央行以多次降息和调整准备金率作为实施货币政策的具体实施手段,而今年信贷的结构调整成为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现在来说,保增长是政策的主线,并且目前经济出现了趋稳向好的势头。但是,经济复苏的基础还不牢固的情况下,进行货币政策的调整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发表于 2009-8-8 12:37 |
还没有机会尝试一下 帮顶
发表于 2011-2-26 15:02 |
监管层的一些动向引起了部分人士对货币政策可能微调的猜测。一是央行于7月7日回笼资金1700亿元,包括900亿元28天正回购操作和800亿元91天正回购操作,这是央行连续两周加大资金回笼力度。二是银行对二套房信贷上从放松到收紧的转变。部分个人贷款市场研究人士由此认为,央行可能担心流动性过于充裕,导致远期通胀压力比较大,因而在宽松货币政策下进行微调、预调。
  不过,昨日接受记者采访的多位分析人士都认为,从目前的经济形势和央行的相关政策操作来看,存款准备金率不大可能上调。央行虽连续两周在公开市场上回笼资金,但不能据以判断这是央行欲调整货币政策的信号,因为这只是技术性、暂时性、阶段性的操作而已。
  "现在的货币政策主要处于一个外松内紧的状态。我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主基调仍是不变的,而对银行内部监管则有必要有所警觉。"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通胀预期尽管存在,但我们现在并未形成现实的通胀压力。
  不过,值得警惕的是,银行方面货币供应量高速增长,未来通胀压力的预期同时越来越强,银行信贷扩张加快将导致银行风险的加大。眼下,房地产市场可能正在重新积聚泡沫,积压的银行房贷始终是银行最重要的风险点。所以,从内部有必要给予商业银行足够的风险提示。
  需要强调的是,6月1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表示,我国经济运行正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要坚定不移地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再一次证明了最高决策层仍然坚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动摇的政策取向。
  西南证券金融业研究员付立春认为,央行的货币政策至少在今年年内不会改变。他表示,目前在经济没有明显恢复之前,货币政策肯定是不会变的。这无论是从国际经验还是从国内历史经验都能得到强有力的论证。
  付立春解释说,美国经济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本站声明:1、本站所有广告均与MACD无关;2、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网友发布信息非MACD观点与意思表达,因网友发布的信息造成任何后果,均与MACD无关。
MACD俱乐部(1997-2019)官方域名:macd.cn   MACD网校(2006-2019)官方域名:macdwx.com
值班热线[9:00—17:30]:18292674919   24小时网站应急电话:18292674919
找回密码、投诉QQ:89918815 友情链接QQ:95008905 广告商务联系QQ:17017506 电话:18292674919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陕ICP19026207号—2  陕ICP备20004035号

举报|意见反馈|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MACD俱乐部 ( 陕ICP备20004035号 )

GMT+8, 2024-4-26 17:24 , Processed in 0.061917 second(s), 9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