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楼主: 苏北人

梁老师好,听明朝老师说,你来MACD教我技术来了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1118 天

股市捉妖记结构深研究飞飞浪王波浪研究家园无影无棕学术交流家园大盘不是我家开的

发表于 2009-12-14 12:49 |
***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4 15:27 |

***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什么意思,是不是有人要下黑手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4 19:33 |
中国军工科研所发生泄密 潜艇资料被窃   
新华网 (2009-12-14 16:23:41)
  木马程序死盯涉密电脑 情报机关大搞网上策反对华网络间谍攻击无处不在

    网络谍影窥探中国机密

    中原古都,邙山之阳,一个参与中国海军潜艇科研项目的军工科研所发生了重大泄密事件。多份重要保密资料和文件,甚至一些关键材料的绝密技术资料,都落入境外情报机关之手。谍影憧憧,黑手何在?安全、保密等部门迅速查清了案情:原来又是境外间谍机构无孔不入的网络窃密攻击。隐藏在伪装外衣下的网络间谍工具寻隙钻入一台违规上网的工作电脑,将其中存储的大量涉及军工项目的文件资料搜出、下载、传回。难以估量的军事情报损失就在看似平常的“小疏忽”中酿成了。

    “像这样的对华网络间谍攻击可谓无时不在、无处不有”,一位长期从事网络安全保密工作的官员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就连很多党政机关的领导部门,还有参与重大国防、科研项目的要害机构和保密单位的电脑,都留下了境外间谍机构网络窃密的痕迹。大量涉密资料在互联网上外泄,某些单位的工作电脑已经被网络间谍工具长期控制,个别重要机构的工作电脑中甚至被植入了十几种境外特种机构的间谍木马。这位安全官员说,利用互联网攻击、策反和传输来获取中国情报,已是境外情报机构对中国开展间谍活动的一种常规手段。

    间谍网攻无孔不入

    据那位安全部门官员介绍,从掌握的情况来看,中国已经处在众多境外情报机构的网络围攻之中,而网络间谍围攻是全方位、全天候的,攻击面极其广泛。他说,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中国内部的所有情报,无论涉及政治、战略、军事、外交、经济、金融,还是民族、科技、教育、卫生……境外情报部门没有不感兴趣的,网络间谍工具因此也就无不搜寻、无不窃取。当然,网络间谍攻击的重中之重还是军队、首脑机关、军工科研和制造单位,因为什么时候都炙手可热的还是中国的战略、国防和军工情报,像军事部署、武器装备、国防高新技术等等。

    一位参与案件调查的官员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中原古都发生的那起军工科研所网络泄密案的当事人姓彭,是一名科研人员。去年中秋前,他用工作电脑上网查阅自己的邮箱时,收到了一封“国防科工委办公厅的中秋贺卡”,他没有多想,信手点开,结果一下子就中了网络间谍攻击的招。那封邮件完全是伪造的,捆绑着某境外情报机构特制的间谍程序,一经点击就控制了彭某的工作电脑,偏偏彭某的电脑中还违规存储了大量军工科研项目的资料,结果,连潜艇隐身材料这样的军工技术机密都被间谍程序从网上窃走了。

    这位负责具体调查的官员向记者介绍了不少类似案件。他说,只要和党、政、军或者重要行业、重大项目沾上一点边的人和单位,其电脑就可能处在境外特种部门的网攻窃密威胁之中,稍有机会间谍程序就会悄然侵入。中国南方一个椰风海韵的地方,某民营公司经常承接军方一些武器装备的维修生意。既然是维修,就需要以所修武器的具体技术资料为蓝本,虽然公司和军方签有保密合同,但是为了方便,这家企业的相关人员把维修对象的资料都放在了工作场所的电脑里,而这台电脑又经常上网,网络上四处窥探的间谍工具很轻易地就从这台电脑里取走了部分我军舰载武器的图纸、数据等技术情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4 19:58 |
李扬:依靠科技创新走出金融危机(12月14日)
文章作者: 作者单位:
  《上海证券报》消息,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副院长李扬在12日举行的第七届中国企业竞争力年会上称,走出危机的根本之途,在于大规模的科技创新。

  李扬分析,此次危机表现在金融领域,其实质则是经济危机,而如此之大规模的经济危机,它的基础一定在科技上。“所以我们的判断是,此次危机的实质是科技基础丧失的经济危机。”李扬说,全球确实都已经注意到这一点,目前都在找新的科技基础。

  李扬认为,在中国应对危机的一揽子方案中,四万亿投资、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都备受重视,而十六个科技专项却并没引起足够的关注。今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复苏主要依靠传统产业,强大的国家投资并没能有效地促使产业结构升级、转化。李扬认为,这种状况在2010年必须有所转变。他强调,真正对中国长期发展有基础性作用的是十六项科技专项,这是在为未来的复兴寻找新的科技基础。

  事实上,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大力发战低碳经济、绿色经济以及智慧地球等。全世界都已经开始寻找新的科技基础,并且把这样的科技产业化,在社会上造成大规模的企业创新热潮是走出危机的根本之路。但迄今为止,我国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等还处在探索过程中。

  日前结束的中央经济会议提出,明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之一就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这意味着建设创新型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有利支撑,将成为中国面向未来的国家战略。”李扬说。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4 20:05 |
刘煜辉:全球经济将长期泡在流动性的“汪洋”中(12月12日)
文章作者:刘煜辉 全球救市所营造的流动性盛宴还能持续多久?很多人问这个问题。

美国数据复苏信息(如失业率回落),会加强联储提前加息的预期,这是导致美元产生阶段性反弹的逻辑。但这个过程只是技术性的,不会很强,也不会持续很长时间。所引发的市场情绪波动很正常,毕竟自3月份以来,市场已经涨9个月了。

美国经济企稳是存疑的。因为10月末美国9家银行单日内倒闭创下金融危机以来新记录,暴露了宽松的货币环境未能抵消美国银行业的流动性压力,不良贷款问题仍在削弱银行业放贷能力。虽然联储大量投放了流动性,但是截至11月底,美国M1货币乘数再次下滑,M3也未有拐头转增的迹象。

基本面的隐忧将制约私人需求的恢复。家庭、金融部门去杠杆并不顺利,虽然美国的家庭储蓄率在上升,但负债率并没有降。现在看来,所谓“消费者去杠杆”是一个再平衡的死胡同,根本无法带领美国经济走向平衡。“消费者去杠杆”产生被动储蓄→消费↓→企业利润↓→失业↑→收入↓,负债率  (负债/可支配收入)分子分母都在做减法。从这个意义上讲,未来的再平衡应该不会是一种颠覆,而是一种修复,换句话讲,全球化不可逆。过去十几年全球分工体系中的贸易分工和金融分工,推动了世界经济和财富的增长,再平衡是通过对失衡的修正,使全球化模式能长久持续。因此,未来再平衡的方向必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全球需求结构得到改善而更加均衡:必须回到能增加可支配收入的轨道;二是要突破资源和能源瓶颈,这样货币和资产可以通胀,但油价可以不涨。

需求的结构要重新走向均衡、可支配收入要重归增长,必须重新呼唤“企业家精神”,需要出现“熊彼特式”的创业活动的集群式迸发。故此,“再工业化”是美国再平衡的唯一选择。

“再工业化”是再造一个新实体。结合要突破资源和能源的瓶颈,再工业化的方向事实上已经呼之欲出——以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低碳经济形态。而弱美元是完成再工业化的必要制度保障,是实现再平衡的战略安排。靠政府加杠杆(政府债务激增)来减轻家庭和企业部门去杠杆的痛苦,这样美元长期弱势成为必然。但弱美元增加美国制造的竞争力,缩减经常项目赤字。美国庞大的对外投资随着美元贬值而获得巨大的资本盈余,能最快速地降低净债务率。

更关键的是,弱美元将整体抬高传统工业领域的运行成本。换句话讲,只有传统的资源和能源泡在“水中”,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大量的投资源源不断地进入低碳经济,并充分保证这些投资的安全。

只有“再工业化”才能实现可支配收入增长之路,新的财富出现才能减少家庭和国家的负债率。这是战略。所以在美国完成新的战略布局之前,全球经济将长时间泡在流动性的“汪洋”之中。当然,以上的逻辑必须有个前提:弱美元和通胀必须可控。这要看美国人的能力以及市场理性预期是否真的会出现了。现在看来是存在这个可能的。

这或是个长期过程。现在的确不太敢相信2010年泡沫会破,2011年也未必,以后不好说。在新经济因素确立之前,全球商品和新兴市场资产泡沫都不会真正的破,当然会出现波动,甚至阶段性很剧烈,但总体上看,资产和商品价格都会很贵。

股票的波动会很大,因为它不是一般意义的资产,在某种程度上是对资产价格波动的情绪反应。它取决于投资者敢不敢将短期业绩的改善无限外推而资本化,这是新的估值上移的关键。如果市场认同这种改善是阶段性的,未来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种增长就会变得毫无经济学意义。或许市场都是短视和非理性的,愿意将不确定性侥幸处理为确定,那也没有办法,但这种赚钱的模式属于零和,就看谁是最后的接棒者。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4 20:10 |
尹中立:上市公司退市机制为何名存实亡(12月12日)
文章作者:尹中立 除了对上市没有兴趣而不再提出恢复上市申请的*ST本实B以外,深交所在近两年内已经没有强制一家上市公司退市了。

与此同时,一大批长期停牌的暂停上市公司纷纷咸鱼翻身。2004年就被暂停上市的ST中辽,在雪藏5年后于2009年6月5日奇迹般恢复上市,当日最大涨幅高达742.29%;2009年9月11日,暂停上市近3年的ST美雅和ST成功恢复上市,当日涨幅分别达到836.78%和515%;2009年6月5日,ST兰宝恢复上市,复牌后涨幅更是达到惊人的1857.89%,创下历史最高记录。受到这一系列成功案例的鼓舞,早在2006年就被暂停上市的ST圣方、ST嘉瑞均于近期高调推出了自己的借壳上市方案。

对于ST公司为何能长期“腐而不朽”,绝大部分投资者都会十分困惑,因为按照上海、深圳两交易所公布的《上市规则》有关规定,公司在暂停上市当年的年报披露后必须提出恢复上市的申请,同时交易所应当在收到申请的1个月内作出恢复上市或退市的最终决定。

其实,“魔鬼”就藏在细节中。我们来看看ST嘉瑞在2009年11月3日的《重大资产重组报告书》中揭示的细节:“2006年4月13日,因2003年、2004年和2005年连续三年亏损,公司股票被暂停上市交易。公司董事会于2007年2月27日向深交所提出恢复上市申请,2007年3月5日,深交所正式受理了本公司的申请。截止到目前,公司仍按照深交所的要求补充提交申请恢复上市资料”。也就是说,ST嘉瑞就是通过“补充资料”赢得了3年的“缓刑期”,最终等来了挽救自己的“白马王子”。

交易所给予暂停上市公司  “缓刑期”的法律依据,就是现行《上市规则》第14.2.18条最后一句很不起眼的话:“本所要求公司提供补充材料的,公司应当在本所规定期限内提供有关材料。公司补充材料期间不计入本所作出有关决定的期限内”。是否每家暂停上市公司都有权获得补充材料的时间、补充材料的时间长短等一系列问题均无明文规定,只能由交易所和当事人“协商”确定了。

上市公司在中国属于非常特殊的群体,退市与否牵涉到无数人的敏感神经。不仅上市公司数量是地方政府政绩的重要指标之一,而且很多地方政府都将当地GDP的发展寄希望于上市公司的持续再融资。对于上市公司原股东来说,保住上市地位就意味着保住了一棵“摇钱树”,一家没有任何资产和业务的空壳公司就可以卖到2亿元以上。对于打算借壳上市的重组方来说,打着“灯笼”才能找到一家如意的壳公司,一旦相中后绝不轻易撒手,因为直接上市需要两三年的苦苦等待,还不知最终结果如何。更有甚者,某些上市公司如果因退市而被迫破产将会牵涉一大批有权有势的人,但只要这家公司被重组了,一切问题都被掩盖……

交易所对暂停上市公司的网开一面,受益的是地方政府以及上市公司关联人,但损失的是“价值投资理念”和“价格发现功能”这两块证券市场存在与发展的基石,让中国的证券市场长期无法摆脱“赌场论”的指责。曾经被寄予厚望的创业板更是变本加厉,其制度根源就在于此。

虽然证监会主要领导曾多次强调创业板将加大退市力度,不允许再玩借壳上市的游戏,但市场投资者又有几个人会相信呢?2007年初,深交所为了完善优胜劣汰机制,提高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质量,特别制定了《中小企业板股票暂停上市、终止上市特别规定》,但当前的现实是一大批中小板上市公司纷纷卖壳重组。中小板公司很容易通过卖壳重组方式逃避退市,主要原因就在于股本小、重组成本低。而创业板股本更小,个个都是优质壳资源,更不用担心找不到重组方了。因此,创业板当前的疯狂是完全有理由的。

为了让市场尽快恢复理性,让“十年怀胎”的创业板拥有正常的外部生存环境,交易所应当立即强化主板和中小板的退市机制,而不是纸上谈兵式的风险教育。

《上市规则》吸取了世界各国证券市场近百年的监管精华,不可谓不是一部好制度,但第14.2.18条一句丝毫不起眼的话,就让整个上市规则的执行效果大打折扣,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政府职能没有及时转变,监管者自身的权力没有得到有效制约。在监管失效的情况下,任何金融创新都有可能走向人们预期的反面,目前市场呼声很高的股指期货恐怕也不会例外!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4 20:11 |
贾康表示资源税改革明年将有所突破(12月14日)
文章作者: 作者单位:
  《上海证券报》消息,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12日在“我的钢铁”年会上表示,资源税改革应该在明年会有所突破,这也是财税改革的首要选项,他还表示,反对社会上所谓“资源税不应向老百姓转嫁”的观点。

  贾康认为,正是由于缺乏完善的资源税制度,导致企业回采率很低,只吃“白菜心”,丢“菜帮子”,造成资源极大浪费。而资源税应该是资源产品价格的组成部分,使用市场化的手段实现优胜劣汰的方式之一。

  他明确表示反对“资源税不应向老百姓转嫁”的观点,他认为,消费者在面对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波动时,自然也会调整消费习惯,实现节能降耗。对于低收入人群,应该适当提高低保标准,而中等收入人群则可以通过调整消费模式来适应价格波动。

  在他看来,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无论是生产领域,还是消费领域,资源要素的相对价格都应上调,从而使各方面更加珍惜资源、节约使用初级产品,刺激各种主体千方百计地开发节能减耗的工艺、产品和技术。贾康日前还表示,2008年下半年,经济形势急转直下,初期也不可能启动资源税改革。当前,在经济向好大局已定的情况下,应抓紧做好相关配套改革,尽早推出资源税改革方案,否则再过一段时间,如果物价重新上扬,就难以出台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4 20:35 |
192个缔约国认同官方草案 大段空白等部长填空2009年12月14日 07:02   来源:中国青年报      

    12月7日到18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哥本哈根举行。开幕式上,来自斐济的女孩泣不成声。她的家乡和马尔代夫等岛国因为海平面上升,未来可能消失在海底。

    一直在哥本哈根会场近距离观察的北京大学教授吕植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不要以为气候变化只对南极的冰、北极的熊有影响。其实,气候变化可能影响你家的老人,你自己,甚至你的下一代。”

    12日,中国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罗勇在哥本哈根说,目前全球各种极端天气事件大多已在中国出现过,21世纪中国极端高温事件可能更为频繁。他说,近百年中国平均气温升高了1.1℃,比全球平均升温(0.74℃)要高;近50年,我国区域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发生了明显变化。

    “修身,齐家,治国,救气候”

    “万人会程进行一半,数万人X行持续半天。修成的结果是,两份官方草案出台,等待各国部长级官员先完成“填空”作业,最后在17~18日由各国总统总理完成“答卷”。

    ——这是在迄今最重要的全球气候大会的速写。在这次大会上最热闹的是丹麦历史上最大的X行。

    “修身,齐家,治国,救气候”,12月12日,这样的中文标语出现在哥本哈根的街头X行队伍中。这天被称为“全球行动日”,数万人走上哥本哈根的街头,向“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施压,希望各国政治家在这里早日达成协议。

    来自中国的青年代表和民间环保人士也走在X行队伍中。民间的“中国青年代表团”成员王悦悦说:“我们的口号包括‘中国青年加入世界’,‘生存不容谈判’,‘没有其他路,现在就行动’,‘救救京都协议书’等。”

    这些X行队伍聚集在会场外面,点燃蜡烛。联合国负责气候变化的最高官员和X行代表进行了对话。

    中国代表团副团长苏伟答中国青年报记者问时说:“每个人都有自由表达的权利,所有人都应该尊重其他人的权利。但是希望在会场内抗议的声音不要太大,别让声音干扰了谈判。大家共同的目标,就是让人类有更好的生活。”

    在哥本哈根会场现场,中国官方展台散发的资料里说,中国政府希望“中国公民社会在气候变化这个议题上发挥监督作用”。

    丹麦警方说,参与周六在哥本哈根X行的人数超过10万人,其中近千名有街头X力的人遭到警方逮捕。

    官方“草案文本”已得到192个缔约国家认同

    12月11日上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产生了官方草案文本:《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称《公约》)长期合作行动计划的“主席草案文本”,以及《京都议定书》修正案的“主席草案文本”。《公约》长期合作行动计划的主席草案只有7页,《京都议定书》修正案的主席草案为27页。

    国际民间扶贫与发展机构“乐施会”专家苏培建现场评价说:“从过去的200多页文件,到现在的10页左右,说明共识集中浓缩,这是两年来多轮官方讨论的成果,也是一周谈判的成绩。”

    接近中国代表团的人士分析,这两份官方的文本草案,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有两个亮点:第一,他们坚持的“双轨制”得到了确认。“双轨制”,是指气候变化谈判同时在两个“轨道”进行,由两个特设工作组负责具体谈判。第一个轨道,《京都议定书》不涉及美国,但过去的协议要继续保持;第二个轨道,包括美国在内的192个《公约》的缔约国。

    这种谈判方法,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有两个好处,一方面可以使《京都议定书》的成果继续保持;另一方面,通过《公约》长期合作行动计划,把美国拉上了应对气候变化这个“牌局”。

    对中国而言,草案的另一个亮点是,发达国家的减排目标都较预期的积极。

    不过,对于发达国家应该提供的资金支持,文本草案目前没有写上具体数字。而且,修改后的公约是否具有法律约束力,公约也没有明确。

    乐施会气候变化项目官员李宁说:“大规模、固定地支付给发展中国家资金是协议成功的关键。气候资金支持对于能否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协议至关重要。这样才能保证在穷国付诸真正的行动,它要求发达国家现在必须采取措施。我们需要一个新的法律协议,而不是一再拖延。”

    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希望能够有一个有法律效力、能执行的文件。中国气候谈判大使于庆泰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专访时说:“不管它叫什么名字,实质内容比名字更重要。”他说中国代表团坚持三点:1.这个文本要坚持公约框架;2.必须保障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3.发达国家承诺的技术资金要到位。

    主持此次气候变化大会谈判的会议主席、丹麦气候和能源部部长康妮·赫泽高(Connie Hedegaard)说,各方目前已经有了在哥本哈根达成协定的政治意愿,但这是不够的,还需要有解决问题的方案。

    联合国最高气候官员德波尔表示,发达国家需要确立较高的减排指标,并在给予发展中国家强有力资金支持的同时,也让后者广泛参与到减排行动之中。他指出,考虑到时间等因素的限制,恐怕难以指望此次在哥本哈根就形成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详尽文本。而各国部长也认为,要完成这些工作,“可能还需要6到12个月的时间”。

    气候变化谈判会场多是公开的”阳谋”,难有什么秘密。这两份文件最初仅向各缔约方的政府代表提供,但是“主席草案”迅速出现在许多环保组织和媒体人士手上。

    记者拿到的“主席草案”中有大段空白有待填充;案文中多处给出选择项,好比选择题。选择题中多个选项并存,说明各方有严重分歧。例如,关于2050年的长期愿景,包括中国在内的多数国家,最多认可到全球增温不超过2℃的说法,小岛国联盟和一些最不发达国家则希望不超过1.5℃。再如,对于发达国家2020年与1990年相比的碳减排目标,就有25%至40%、30%、40%和45%四个选项。

    从本周一开始,会议进入部长级谈判。吕植教授说:“填空的事情,交给部长们辩论了。”

    “丹麦版本”和给图瓦卢的掌声

    官方的“主席草案”文本出台,让此前的各种版本变成了过去时。

    此前亮相的,有备受争议的“丹麦版本”草案协议,中国和印度等“基础四国”制定的“北京版本”,以及小岛国联盟提出的图瓦卢议案版本等。

    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国际项目专家希特(Heather en)说,“丹麦提案”被媒体炒过火了。事实是,这个文本当然有,但“泄露”出来的早已不是最新版本了。

    “并且,丹麦作为大会主办国预先草拟一份协议文本,这是联合国会议的常见做法,不是什么丑闻。发展中国家对其内容的强烈不满是引发戏剧冲突的原因。”希特说。

    中国代表团团长解振华在会议开幕第一天,针对中国记者的吹风会上就公开承认:“与其被动地等着让别人提出文本,我们为什么不能提出一个相应的东西?”他说,发展中国家集团和中国一直主张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之下谈判,不希望在这个谈判过程中有干扰。

    解振华提到的“北京文本”在丹麦当地时间12月10日,被国《世界报》披露了全文。

    这个“北京文本”由中国、印度、南非和巴西,即“基础四国”(这四个国家的英文首字母可组合为英文单词“基础”,BASIC)于今年11月下旬在北京进行磋商时制定,又名“基础四国文本”。

    在“北京文本”草案中,全球温度增加不应超过2℃的科学观点得到了认可,但并未将其明确规定为上限;继续强调《京都议定书》的作用;对没有加入《京都议定书》的美国,则规定其减排承诺应与其他发达国家具有可比性。

    代表39个小岛国联盟的图瓦卢在会场提出了“图瓦卢文本”。图瓦卢文本主张,全球的温度增加上限为1.5℃,而不是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建议的2℃。倘若该案文被接受,各国需要采取超乎寻常的减排措施。这被称为“发展中国家不是铁板一块,开始分裂”,中国和发达国家一起成为“图瓦卢文本”开火的对象。为此全会停了很久。

    经过多天的会后斡旋,全体会议重新开始进行,图瓦卢首席谈判代表、澳大利亚律师弗莱刚发言就几度哽咽。他说:“我们提出法律文本,不是玩法律游戏,而是为了生存。我早上醒来后忍不住哭泣,是为图瓦卢人民的命运担心。”他的发言引发会场长久的掌声。

    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国际项目专家希特说,上周谈判最大的争议是围绕“图瓦卢提议文本”展开。

    图瓦卢为首的小岛国联盟要求建立工作组起草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条约(类似于京都议定书的法律效力),并希望在哥本哈根会议结束前完成。美、中、印、欧佩克(石油输出国)不同意达成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各有其原因。最后这个难题交由主席国丹麦和少数成员组成的高层会议解决。

    周六,大会主席赫泽高说,图瓦卢提出的一份案文并没有被各方接受,接下来几天中将不再对其进行讨论。

    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何亚非周五在代表团新闻发布会上强调,不管最终形成什么样的文本,都要考虑到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脆弱国家的需要。

    从本周开始,哥本哈根大会进入艰难的一周。世界各国的部长和政府首脑的到来,让主办国丹麦加强了安全保障。丹麦老太太Bodil担心的是,我们丹麦从不警车开道,外国首脑来了怎么办? (责任编辑:方芳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4 20:44 |
11与10日上调后的成品油价格对应的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仅为67美元左右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4 20:45 |
哈哈,71就该上调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4 20:48 |
海外基金从中国房产类股撤出转投太阳能类股票2009年12月14日 11:27   

京12月14日(张睿) 海外基金已经完成对中国房地产类股票的投资,开始转向太阳能、风能和环保等行业的股票。新加坡投资公司——亨茂投资集团(Hamon Investment Group Pte)大中华投资基金(Dreyfus Greater China Fund)总裁Hugh Simon透露,该公司已经开始从中国大陆房地产类公司股票上撤离,转而将资金投向太阳能和环保类股票。

    Hugh Simon表示,对中国房地产类股票的投资周期已经结束,过去一年来该公司在中国房地产类股票上获得投资收益高达118%,远远超过大盘同期涨幅。他说,随着中国政府对节能减排问题的关注,新能源、太阳能和风力发电等环保行业上市公司将因此受益,这类股票将成为明年的投资重点。

    今年54岁Hugh Simon上周五在香港接受布隆博格采访时说:“在中国房地产行业上赚钱非常容易,但是我们已经开始从房地产类股票上撤出资金,一部分资金将流向太阳能类股票。”他补充说:“节能减排、低碳环保将成为明年的投资主题,将会得到政策的特别关照。”

    Dreyfus Greater China Fund目前管理着11亿美元的资金,主要投资于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据布隆博格监测的数据,Dreyfus Greater China Fund基金2009年在所有基金类投资者中回报率最高。该基金重点投资的两只股票——首创地产(Beijing Capital Land Ltd.)和中海地产(Sino-Ocean Land Holdings Ltd)在过去12个月都有不俗表现。其中首创地产股票价格今年更是实现了高达300%的涨幅,中海地产股价涨幅也超过了两倍。

    Hugh Simon表示,在中国大陆投资,公司收益和估值并不是最主要的,他说:“在中国投资获得成功必须准确把握政策风向。”

    布隆博格监测到的数据显示,在过去12个月内,中国房地产类上市公司股票价格整体上涨了120%,远超大盘同期涨幅。目前,房地产类上市公司的平均市盈率为32.75倍,大约相当于2008年11月底时的三倍。与年初时开盘点位相比,中国上证综合指数上涨了78%,香港恒生指数上涨了69%。
参与人数 1奖励 +10 时间 理由
fbl125-2008 + 10 2009-12-14 21:03 楼主辛苦!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4 20:54 |
林伯强:走中国特色的低碳发展之路   Post By:2009-12-14 8:57:51

  中国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要在2010年实现单位GDP能耗(能源强度)在2005年的基础上下降20%的目标,现在又提出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碳强度)要在2005年的基础上下降40%-45%的目标。笔者认为,为了同时应对能源和环境的双重约束,中国应当同时设定能源强度和碳强度目标。

  应同时设定能源强度和碳强度目标

  我们先来看中国政府能源强度和碳强度两个目标之间的联系和区别。GDP能源强度是计算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能源消耗量,是衡量能源利用效率的指标,可指降低一定GDP产生的能源使用量的减少(节能),或者一定量的能源生产出更多的GDP。当然,节能意味着减排,客观上有降低能源对环境影响的作用,但该政策主旨还在于为满足经济发展提供稳定和可持续的能源供给量,基本上是一个能源使用量的问题。
  GDP碳强度计算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二氧化碳排放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即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对于能源强度而言,碳强度也受能源效率影响,但主要受能源结构的影响,因此,是一个能源质量(清洁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问题。

  一方面,由于一次能源中的化石能源是有限的,人类发展依赖化石能源是不可持续的,因此,我们要降低单位GDP的能耗。另一方面,中国目前一次能源结构中约93%是化石能源,二氧化碳主要是化石能源燃烧造成的,降低单位GDP的能耗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因此,这两个目标基本是一致的。

  一般来说,降低单位GDP的能耗可以降低单位GDP的碳排放。但是,由于化石能源中,各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不相同,因此,这两个目标又不完全一致。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制定了单位GDP碳强度下降的目标,那么,在“十二五”规划当中,单位GDP能耗下降的目标还要不要继续存在呢?人类经济的发展受到两方面的约束,一方面是能源需求无限和能源资源有限的约束,另一方面是环境容量的约束。当这两个约束同时起作用的情况下,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要求通过节能来减排,同时需要通过改变能源消费结构减排,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发展清洁的可再生能源。为了同时应对能源和环境的双重约束,“十二五”规划应当同时设定能源强度和碳强度目标。

  在讨论了两种指标的联系和区别后,我们对2020年是否可以完成单位GDP碳排放要在2005年的基础上下降40%-45%的目标,可以有如下几种预测。

  第一,如果我们完成或基本完成了“十一五”规划中提出要在2010年实现单位GDP能耗在2005年的基础上下降20%的目标;在今后十年规划中,单位GDP能耗下降的目标至少20%,而且能在2020年按时完成,那么,即使现有的能源结构不变,单位GDP碳强度在2005年基础上下降40%的目标基本可以完成。第二,如果能源结构进一步清洁了(煤炭少一些,清洁能源多一些),那么,碳强度在2005年的基础上下降40%-45%的目标就可以实现。而且,降低碳强度还可以有其他方面的努力,比如降低农业碳排放和增加森林面积等。第三,如果我们不能完成“十一五”规划的能源强度目标,而且,今后十年规划的能源强度目标完成低于20%,那么,要完成2020年单位GDP碳强度目标就需要加大能源结构的低碳化(清洁化)力度。反之,如果我们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但不注重节能,那么,即使可能完成2020年单位GDP碳强度目标,也不能完成节能的目标。这也说明了“十二五”规划应当同时设定能源强度和碳强度目标的重要性。

  碳强度目标与GDP直接相关

  就减少碳排放来说,中国的碳强度目标与发达国家减少碳排放的承诺目标是一致的。但是,二者之间还是有区别的。发达国家是减少碳排放的绝对量,与GDP增长没有直接关系。而中国碳强度目标与GDP直接相关,达到某个碳强度目标,可以通过做小碳排放,或做大GDP,或两者都做,GDP是一个直接变量。因此,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是有前提的,是以保证现阶段经济GDP增长为前提。所以,碳强度目标是一个碳排放相对量的减少,实际上是减少碳排放的增量。

  相比之下,对于发达国家来说,由于他们目前的能源结构相对“清洁”,处于更高的经济发展阶段,技术水平更先进;高收入水平下公众的环境支付意愿及支付能力都更高,使得他们更倾向于选择支持政府的清洁能源政策。而且,对于发达国家政府来说,其经济发展压力较缓和,而具有更大的选择和减少碳排放的空间。

  现阶段,中国还无法做到碳排放绝对量的减少。基于中国目前所处的城市化与工业化共同推进的经济发展阶段,其能源需求具有明显的刚性特征,即与经济快速发展同步增长的高能源电力需求。对于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降低单位GDP碳强度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增加清洁能源,减少单位GDP煤炭消费量,这就需要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中国选择直面碳强度,随之而来的就是需要直面清洁能源的成本问题。在能源结构上,发展中国家的选择极为有限。提高经济竞争力和促进经济增长需要廉价能源为支撑,减轻社会负担也需要廉价能源。煤炭最便宜,同时它的二氧化碳排放也最多,而中国保证GDP增长的前提使清洁能源成本问题更为棘手。

  中国的低碳发展不可能回避成本问题。低碳发展的成本微观说是增加消费者的能源成本,宏观说则是对GDP增长的负面影响。要使全球减排有意义,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必须参与,发展中国家尽量控制增量,而发达国家减少排放总量,这就是中国的碳强度目标与发达国家减少碳排放的承诺目标的一致性和区别。这其实也反映了共同减排、不同责任的基本原则。温室气体是一个超越国界的问题,但解决问题却必须考虑不同国家的实际情况。除非世界各国共同合作致力于该问题的研究与解决,在一个合理公平、合乎实际的国际气候框架下统筹减排,兼顾发展中国家的能源成本问题,才能有望使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节能需要投入,清洁能源需要投入,碳减排需要投入,而且是宏大的投入。发达国家除了提供经济和技术支持,从历史和公平的角度还应当承担更多减排责任。发达国家必须改变态度,应当理解和处理发展中国家的能源需求增长、二氧化碳排放增量和人均排放问题。除了自己减排,也应当从资金和技术上帮助发展中国家减排,这也符合“谁污染,谁治理”的环境原则。共同拥有一个地球,发达国家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环境挑战,事实上也在帮助他们自己。

  最后,就降低中国GDP的碳强度而言,既是能源结构的问题,也是能源总量的问题,还是经济增长的问题。□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林伯强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4 21:02 |
中国经济谋划新一轮发展:启动新引擎 拓展新空间   Post By:2009-12-14 9:37:53

日前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明年经济工作的重点,要求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从“保增长”到“促转变”,通过启动增长新引擎,拓展发展新空间,中国经济正在谋划新一轮发展。

  扩大居民消费需求 打牢长远发展根基

  新华社报道,消费不振是长期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深层矛盾和结构问题。经济快速发展,消费占经济总量的份额却逐年下降。2008年,中国居民消费率为35.3%,远低于美国的70.1%,也低于印度的54.7%。

  “中国的内需特别是居民的消费需求偏低。如果要弥补外需不足,必须提高内需。靠投资,持续性不足,只有靠居民消费,才具有持续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指出。

  在国家鼓励消费政策的引导下,今年以来中国消费平稳增长。但前三季度,经济增长90%以上靠投资拉动,消费的贡献率依旧偏低,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

  专家指出,扩大消费亟待解决一些深层次问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置于结构调整的首要位置,凸显出国家解决这一问题的决心。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介绍说,明年国家将抓紧研究调整和优化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思路,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和社会优抚对象待遇水平,提高中低收入水平,在义务教育学校、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落实绩效工资政策。

  经济界人士指出,当前国内经济处于回升向好阶段,切实提振消费、扩大内需,将为经济平稳快速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也将为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提高城镇化水平 增强增长后劲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居民户籍限制。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城镇化”摆到了显著的地位,成为一大“亮点”。

  目前,我国城镇化率不足46%,而发达国家大多在90%以上。专家指出,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将带动1000万以上的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居住、生活、就学和就业,带来的将是规模庞大的建设工程。

  “加速城镇化,提高城镇化率,可以带动持续的经济增长。与之相适应的是,农村人口减少了,农业产量却会因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而继续增长,这同样可以支撑全国较高的经济增长率。”经济学家厉以宁一直是城镇化的积极呼吁者。

  推进城镇化,不仅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推动作用,而且是解决城乡消费失衡、提高居民消费率的重要之举,在结构调整中扮演着拓展发展空间的重要角色。

  据了解,明年起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推动有条件的城市允许有稳定职业和收入的农民工及其子女转为城镇户口,并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推进重点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要想真正扩大消费必须扩大农村居民消费。加快城镇化进程,让更多进城打工的农民变成城市人,不仅有利于解决城乡差距问题,还能增加农民收入,刺激消费增长,增强经济增长后劲。”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祝宝良说。

  发展新兴产业 启动增长新引擎

  经历了本轮金融危机的考验,世界上许多国家均意识到谁在科技创新和培育新经济增长点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掌握发展的主动权,因此都在努力寻找推动下一轮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方面作出了部署,强调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对中国的经济增长提供新动力,考虑到了金融危机之后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问题。”冯飞认为,目前中国在重化工产品方面已经告别了短缺,需要新产业来支撑“后危机时代”的持续增长。

  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中国已着手推进信息通信、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生物产业和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初步估算,到2020年,以上六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有可能达到20%左右。

  对于中国经济而言,目前面临着两个转型升级——传统产业的调整改造和新兴产业的发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下一步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同时,需要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抑制过剩产能,开展低碳经济试点。

  “金融危机的切肤之痛要转化为调整结构、淘汰落后、兼并重组的动力,推动工业整体水平和竞争力跃上一个新台阶。”工信部部长李毅中说。

  促进协调均衡发展 拓展增长新空间

  结构失衡,是横亘在中国经济复苏道路上的一块“心病”。除了需求结构、产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失衡外,地区结构、城乡结构的失衡也制约着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以前发展的重点是东部和城市,现在要追求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这次会议提出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引导产业有序转移,这个点抓得比较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张军扩说。

  会议提出,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积极扶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要夯实“三农”发展基础,稳步扩大农村需求;把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作为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

  “明年我国将加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张平介绍说,国家将进一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发展,积极改善农村和贫困地区办学条件,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基层公共文化和群众体育设施建设等。

  厉以宁指出,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逐渐提高社会事业发展投资比重,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也将从消费和投资两个方面保证经济持续增长,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4 21:05 |
迟福林:中国须走消费大国之路   Post By:2009-12-14 9:13:30

刘春菊 顾颖  |





迟福林认为:“农村市场也将是未来世界消费版图上最大的潜在亮点。”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昨日下午在昆明进行了以“‘我国十二五’发展方式的转型与改革”为题的演讲。

  

迟福林认为:“农村市场也将是未来世界消费版图上最大的潜在亮点。”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昨日下午在昆明进行了以“‘我国十二五’发展方式的转型与改革”为题的演讲。

“中国经济必须进行第二次转型与改革,而第二次改革的关键词是消费和创新,本质是公平和持续发展。”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表示,当前中国的改革发展正处于十分关键的十字路口,未来的发展走向关键要看能否把握“十二五”,进行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为主线的经济体制改革、以社会公共需求转型为主线的社会体制改革和以政府转型为主线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昨天下午,在滇池高尔夫会所综合厅,迟福林作为“云岭经济暨企业领袖高峰论坛”第十七讲的主讲嘉宾,结合颇受关注的“十二五”、后危机时代、哥本哈根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共产品改革等热点话题,对中国未来一二十年能否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进行了鞭辟入里的演说。

本次论坛由云南省企业联合会、云南省企业家协会、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云南省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主办,红塔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独家冠名,云南信息报社、云南省企业家协会职业经理人联谊会承办。此前,已有王石、王中军、俞敏洪等企业家和茅于轼、周其仁、巴曙松、丁学良、党国英等著名经济学家登上了论坛讲台。

【改革之机】

十字路口  改革机遇不容错过

“我国现在所处的国内外环境和形势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当前中国的改革发展正处于十分关键的十字路口。”迟福林开场就将我国未来二十年要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定位于“改革”二字。迟福林解释,后危机时代外部市场需求急剧萎缩,我国从生存型进入发展型新阶段面临着需求结构的战略升级,“十一五”转变发展方式的主要目标难以实现,三大因素均使得“十二五”发展方式转型到了“决定性”关头。正是在这个特定背景下,中国开始走向消费大国的转型与改革是不可避免的大趋势。这也构成中国改革开放后30年第二次转型与改革的历史起点。

迟福林坦言,我国“大进大出”的出口导向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中长期来看危机重重,必须终结。迟福林解释,外需萎缩是一个中长期趋势,全球将进入一个需求不足时代。即便外需能够尽快恢复,也不是原有水平的简单恢复,必然伴随着外需结构的重大调整。即使外需在水平和结构上都重新恢复,作为一个大国,我国也不能长期把经济增长的基础建立在外部市场上。

因此,中国必须走向消费大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投资、出口主导向消费主导的战略性转变。随着我国由生存型阶段向发展型阶段的转变,需求结构开始发生明显变化。例如,居民消费需求由生活必需品向耐用消费品升级、由私人产品向公共产品需求的升级、由物质追求到个人自身发展追求的升级。扩大公共产品消费需求已成为适应中国发展阶段变化的内在要求。

未来三十年走向  看十二五改革

“我们必须反思和总结过去以扩充经济总量为目标的增长方式,否则我国有增长无发展的事实会越来越突出。”迟福林毫不避讳,“十一五”提出了以扩大内需为重点的推进发展方式转型的目标。但是现在看,大部分目标的实现程度都非常有限,“十一五”提出的目标可以说相当一部分要落空。从今天的情况看,这种部分落空所造成的影响,从表面上看还是有限的。可是,“十二五”如果再继续这种态势,发展方式转型滞后带来的严重影响就不可能是有限的了。“十二五”很多问题已经不能绕过去了,如果还像“十一五”这样提出好的目标,但在实践中不能落实,就会对我国后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重大的负面影响。

“十二五”正处于内外环境变化这样一个历史性的转折阶段。“十二五”如果在发展方式转变与改革上有某些大突破,就会形成后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历史起点,我国就会再有三十年的持续较快的发展。

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也已经明确:“综合国际国内形势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

迟福林强调,对于未来以发展方式转型为主线的“十二五”改革,不仅仅是进行过去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而要实现一个国家整体的发展方式的变革,走向结构性改革。而这种改革则包括三条主线:以经济发展转型为主线的经济体制改革、以社会公共需求转型为主线的社会体制改革和以政府转型为主线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改革之眼】

放开农村户籍  居民消费力可提升15%

“以走向消费大国为目标的改革是今天改革的任务。我国第二次改革是以消费和创新为重点的。”迟福林表示,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要看我国能否从生产大国向消费大国转型,能否从生产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转变。迈出了这一步,中国就找到了未来20-30年的改革道路。

迟福林拿出了一组非常有说服力的数据:中国进入发展型新阶段,应当伴随着一个消费需求大幅上升的时期。但是,由于多种因素,这些年中国消费率不仅没有提高,反而降到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历史最低点,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国家的消费率比,相差10-20个百分点。从今年的情况看,前三个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1%,但在7.7%的GDP增长中,投资贡献(7.3个百分点)仍然大大高于消费贡献(4个百分点),以消费为基础的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明显不足。

随着中国内部需求结构的变化和外部需求的萎缩,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和消费增长是必然选择,并有可能在未来五年左右将居民消费率提高5-10个百分点。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在加快调整消费和投资关系的同时,需要加快推进相关领域的改革:第一,改革收入分配体制,大幅提高居民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第二,加快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尽快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由此引导居民消费倾向;第三,加快财税和金融体制转型,推进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和消费型金融体制的建立;第四,推进投资体制改革,实现投资结构重点由生产性投资向消费性投资的转变。

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一大亮点就是讨论放开农民户籍。迟福林分析,中国7亿农村人口是潜在的消费大市场,而结构调整能够带来消费空间的拓展。而农村市场也将是未来世界消费版图上最大的潜在亮点。

城市化“补课”  拉升投资和消费

城市是消费的主要载体,加快城市化进程是构建消费大国的战略性选择。从国际经验看,当一个国家处在人均GDP3000美元的时候,城市化率大概在55%-60%左右。2008年中国人均GDP达到3266.8美元,但城市化水平只有45.68%,远低于工业化中后期60%的均值,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国内消费需求的释放与升级。

有研究表明,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平均10%的增长率中,城市化贡献了3个百分点。但是,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等制度因素的制约,城市化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潜力还远未释放出来。未来5-10年,中国的城市化将呈现加快发展的大趋势,城市化率会提高10-15个百分点,由现在的45.68%提高到60%左右。考虑到乘数效应,估计城市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能够增加大约1.2万亿消费和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可以达到4个百分点左右。由城市化带来的国内投资消费需求的增长,至少可以支持未来10-20年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而对于城市化的走势,迟福林表示,将出现东部和中西部城市化全面推进,并且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中西部城市群将成为我国城市化时代的突出亮点;在大中城市加快发展的同时将呈现大城市群、城镇化、区域一体化等齐头并进的新格局。

【改革之策】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

当前,中国城市化进程存在着严重的制度障碍,尤其是城乡二元结构和行政管理体制的障碍,这是中国城市化潜力尚未完全释放的重要因素。如果能够进一步打破城乡二元制度结构,实质性地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今后5-1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提高10到15个百分点是完全有可能的,这将加快中国走向消费大国的进程。

“现在的城市化是行政主导型,而未来城市化的发展方式也应当转型。应该从工业化主导向城市化主导转型,由行政主导向经济主导转型,从投资主导向消费主导转型。”迟福林表示,现在的城市化是行政主导型,而未来必须向城市化主导型和经济主导型二者相融合的道路上走,如果仍坚持行政主导型的城市化进程,将成为下一步城市化发展的阻力。

最明显的一个例子是,义乌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常住人口的规模早已经超越了一个县级城市的水平,但因为受到行政主导型城市化思路的影响,义乌的城市化水平显然受到了行政区划制度的限制。如果能打破这种行政区划的束缚,或许义乌早已发展成为一个中等城市。

公共产品短缺时代的转型与改革

从总体看,未来中国社会的突出矛盾将由私人产品短缺变为公共产品短缺。这一变化对形成消费主导型发展方式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社会公共需求的重大变化表现在基本公共服务、利益协调与利益博弈、就业与就业服务上。公共产品供给有助于调节居民消费倾向,改革开放30年,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而反映居民消费意愿的重要指标——平均消费倾向却在总体上持续下降。1990~2007年,中国农村居民消费倾向与农村居民医疗教育消费支出比重的相关系数为-0.66,城市居民消费倾向与城市居民医疗教育消费支出比重的相关系数为-0.73。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名义增长13.9%,但居民社会保障等支出年均增长36%,远远高于居民各项收入的增速,对可支配收入的负面贡献率也从0.4%上升到8.1%。这说明基本公共服务投入不够,是城乡居民消费倾向持续走低的重要因素。

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加大公共产品供给有助于调整政府投资结构和消费结构。初步测算,未来10年,实现**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的目标,公共服务支出年均增长率至少要达到5%左右,投资总额达到15~20万亿元。

低碳经济时代的转型与改革

世界正在进入低碳经济时代,中国的大国作用和大国责任不断凸显。中国主动应对减排挑战、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加快推进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能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和环境产权制度改革。

低碳经济是一种新型发展模式。它不仅是本世纪人类最大规模的环境革命,而且也是一场深刻的经济社会革命。后危机时代,低碳经济将成为全球结构调整的重要驱动力。

发展低碳经济,重要的是结构调整和改革的选择问题:第一,推进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第二,推进能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第三,推进环境产权制度改革;第四,推进碳交易体制机制建设。加快推进这些改革,将大大加快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进程。

政府转型时代的改革

中国发展方式转型的主要挑战不是经济社会本身,而是政府转型。为此,加快发展方式转型的关键在于实现经济运行机制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确立政府在公共服务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通过政府转型形成规范的公共权力行使的制度框架。尤其要尽快转变“以追求GDP为主要目标、以扩大投资规模为主要任务、以上重化工业项目和热衷批租土地为主要途径、以行政推动和行政干预为主要手段”为特征的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方式。

中国实现由生产大国向消费大国的转型,既涉及到经济领域,又涉及到社会领域,还涉及到行政领域。就是说,它是一个发展方式转型的问题。为此,一方面要使短期的经济刺激政策与中长期的结构调整相结合;另一方面要确立以发展方式转型为主线的改革总体思路。

“走向政府转型时代的改革应该是具有公共职责的分工体系、公共权力结构、公共治理结构、公共服务体系,以及公共利益实现的改革。”只有做到中央和地方公共服务分工明确,与之相应的公共服务产品,如义务教育、医疗保障、就业问题等才能很好地解决,与此相联系的财税改革也才能顺利进行。积极推进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进一步规范和调整县与乡之间的财政关系。对经济欠发达、财政收入规模小的乡镇,试行由县财政统一管理乡镇财政收支的办法,对一般乡镇实行“乡财县管乡用”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福利支付制度和风险分担机制的改变,虽然科教文卫的投入保持了增长趋势,但在共同支付中,个人支付的比例逐年上升,使社会成员负担加重并导致部分社会成员难以享受相应的基本公共服务。例如,1980年,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不过23%;到2000~2002年间,这个比重已高达60%。从这个比重的变化可以看出,治疗疾病的责任已由政府或社会保险承担转向病人自己承担。

因此作为政府转型的一项重要任务,应尽快把某些公益性、服务性、社会性的公共服务职能转给具备一定条件的非营利性民间组织,要理顺政府、市场、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形成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多元参与和互补机制,并在政府和民间组织之间建立起一种取长补短的平衡关系和合作关系。

但现在看来,政府转型仍将是一场深刻的改革,2005年到现在,虽然改革也推了多年,但动作不大,效果不明显,原因是相应的财税制度、人员制度、体制改革没有跟上,因此政府的转型还需下功夫、花力气来进行。

现场互动

问题一:从珠三角到长株潭、成渝经济带,培育城市群或城市带成为一种增长模式。云南也花大力气发展滇中城市群,请问迟院长认为城市群发展的核心基础是什么?

迟福林:与其他地区城市群是多个大城市集约发展不同,昆明市一城独大。昆明应该考虑在城市群发展的内生增长动力和区域中,昆明扮演什么角色?云南的发展赋予昆明这个省内唯一的中心城市以更多的发展空间,“大昆明”概念和昆明城市群是未来昆明战略地位发展与提升的关键。

问题二:您主张在制度安排上应该全国一致,但各地探索或突破,也具非常重要的意义。昆明市也在进行一些改革的探索,在全国有何借鉴意义?

迟福林:首先应当明确的是,在基本制度层面全国应该统一,而具体的改革措施和环节安排可以各有不同,并由前沿探索为全国提供一定的经验。不久前我曾与仇和书记会面,并且在认真考虑设立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昆明分院,并且在昆明召开泛亚论坛。昆明作为一个定位区域国际化的城市,新昆明发展的很多理念在全国范围内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问题三:迟院长的演讲认为,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还可以为我国城市化提升10到15个百分点。房价必定因城市化快速推进而持续上涨,政府土地批租可能固化,这是否会延缓城市化?

迟福林:土地统一规划与利用应该是改革中的重大课题,应防止土地利用分割化、权力资本相结合。土地应该作为公共资源,而地方财政由另外的渠道获得,必须警惕地方财政困难与土地问题相融合。而这取决于领导的理念和改革的走向,必须做好制度安排。

问题四:近年来中国的发展依托工业化和城市化共同推进,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是否会使城市化和工业化分道扬镳?

迟福林:中国的工业化已经进入了中后期,可以说现在城市化严重滞后于重工业化,而消费主导、走城市化是一种趋势。城市化主导下的工业化发展才是符合低碳经济发展的,盲目地发展大城市带来的环境问题是突出的,但有秩序的城市化发展是低碳经济发展的一条路子。首先要改变理念,发展理念不解决,低碳经济就难发展,一个大国,其发展理念是很重要的。

问题五:现在正在热议国进民退。您认为是暂时性的,还是长期性的?

迟福林:统计局发布的数据表明国进民退是个伪问题,我相信这些数字是有根据的。因此国进民退不仅要看到现象,还要看到改革的方向,改革是激活社会活力,老百姓的活力,如果行政的力量太大,那是不行的,所以在改革中有国进民退的担忧。

问题六:国有企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越来越大,国企还需要改革吗?怎么改?

迟福林:国有企业不仅需要改革,而且需要非常彻底的改革。这是今后改革的重大课题。现在看来,这篇大文章并没有做好。这首先是因为政府的转型并没有完全实现,如果政府利益与垄断企业结合在一起,民营经济的发展空间就十分有限,国有企业效率也难以提高。其次,我国已经进入公共产品短缺时代,更多的国有资源应该投入到解决公共需求上来,国有资源应该进行更加合理的配置。

精彩语录  

■“我国现在所处的国内外环境和形势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当前中国的改革发展正处于十分关键的十字路口。”

■“以走向消费大国为目标的改革是今天改革的任务。我国第二次改革是以消费和创新为重点的。”

■“后危机时代,低碳经济将成为全球结构调整的重要驱动力。”

■“我们必须反思和终结过去以扩充经济总量为目标的增长方式,否则我国有增长无发展的事实会越来越突出。”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4 21:12 |

三条腿走路

1高科技新型战略产业

2消费

3城市化

不能左,也不能右,要找准平衡点.....

迟福林的消费论会把中国带入歧途,简直是美国的翻版,简直是大忽悠..........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4 21:13 |
照迟福林的理论下去,世界大战50年内就会爆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4 21:16 |
金币都不舍得呀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4 21:18 |
迟福林大方向不错,就是别太偏激........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4 21:27 |
中国经济“质变”时刻





**中央政策研究室秘书长  赵涛



  危机形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倒逼机制,结构调整已成全局重心,最终目的是造福人民、改善民生

  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综合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指出,当前中国经济转变发展方式刻不容缓。做好明年经济工作,重点要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上下功夫,真正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机统一起来,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为此,提出了2010年的中央经济工作的指导方向:要从制度安排入手,以优化经济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以完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为抓手,增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断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外部倒逼机制形成

  这次历史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陷入衰退,国际贸易增长放缓,外部环境剧变,使我国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冲击,进出口出现双下降,大批外贸加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因出口订单下降处于停产半停产状况,导致工业增长速度明显下降,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从长期保持的两位数增长在2008年11月下降至5.4%,创1990年以来新低。

  自去年第四季度以来,中央出台、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政策措施,把握了经济工作的主动权,取得了明显成效,较快扭转了经济增速下滑态势,我国经济在全球率先复苏。目前全球经济最坏时期已经过去,开始复苏,这使我国经济外部环境有所改善,但世界经济复苏基础仍然较脆弱,复苏过程将缓慢曲折。

  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转变发展方式问题更加凸显出来。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使人们普遍感受到外部经济波动对国民经济的冲击。感受到我们面临出口难度增大、资源环境约束加大等多重压力。

  目前我们面临的不少困难和问题根源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缓慢和滞后。显然,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形成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倒逼机制,在出口需求下降的压力下,必须扩大内需,从依靠国际市场转向开拓国际市场和扩大国内市场并举。这场国际金融危机警示我们: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增加,波动加大,过分依赖外需势必削弱我国经济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加大我国经济发展的风险。

  我国虽地大物博,但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偏低,出口总量持续快速增长受到资源环境的约束,即我国的资源环境不足以承载规模越来越大的对外商品输出。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有限,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也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主要依靠物质投入、外延扩张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再也继续不下去了。仅靠投资和外需拉动的经济增长无法长期维系下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


  转型考验宏调水平

  改革开放三十年,长期积累的结构性、深层次矛盾尚未解决,粗放型经济增长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产业层次偏低、产业布局分散和技术支撑力弱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解决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在新一轮发展中赢得新的优势,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我国经济增长动力置于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增长的基础上,依靠国内市场繁荣带动经济增长,对我国长远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不过,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前提条件是保持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因此,要进一步提高宏观调控水平,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坚持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必须坚持长期发展目标和短期增长目标有机结合,注意把握好宏观经济政策实施的力度和节奏,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其一,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重点。财政政策要继续发挥支持和刺激经济增长的作用,财政政策要突出实施重点,加大对民生领域和社会事业支持保障力度,增加对“三农”、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节能环保等方面和中小企业、居民消费、欠发达地区支持力度,支持重点领域改革。

  货币政策要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通过密切跟踪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把握好货币信贷增长速度,加大信贷政策对经济社会薄弱环节、就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转移等方面的支持,有效缓解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保证重点建设项目贷款需要,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着力提高信贷质量和效益。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

  其二,在保持投资适度增长的同时,要严格禁止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积极扩大直接融资,引导和规范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其三,继续推动重点领域改革,通过推进改革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核心是均衡“三驾马车”

  今年前三个季度我国GDP增长率达到7.7%,但经济增长的80%~90%是靠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如果长期通过扩大投资带动经济增长,势必在某些行业积聚越来越大的产能,造成产能过剩,产品在市场上滞销,难以转化成资金投入再生产,最终使经济大循环受阻,经济发展无以为继。

  要增加经济增长内生活力和保持经济大循环的通畅,必须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把增加居民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通过提高居民消费,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从需求增长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消费需求年均增长8.8%,低于GDP增长率9.8%,更低于约15%和20%以上的投资增长率和净出口增长率。居民消费增长相对缓慢,居民消费在经济总量中比重较低。2008年我国居民消费仅占GDP的36%,仅高于沙特,处于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最低的国家行列。

  消费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大大低于国际平均水平,与我国经济发展的长远要求不相适应。我国人口众多、经济规模巨大,不可能完全依赖于国际市场,必须依赖内需增长带动经济的发展。而内需主导型经济承受国际经济波动、冲击的能力较强,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比较好。

  只有依靠内需带动经济增长,才能有效减少国际经济波动对国内经济的冲击程度。这既是学习实践 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促进我国经济结构和比例关系更加协调、健康,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长久后劲的重要条件。我国经济一直以来,通过内需、外需双轮驱动,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创造了有力的推动力。

  从长远考虑,我国经济增长有必要转至以内需增长为主的道路上来,注重国内市场的繁荣,主要使人民富裕起来,提高消费能力,通过国内市场的繁荣带动经济增长。因此,我国亟待提升和巩固内需在经济增长中的主导作用,推动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大小利益结构须同时调整

  经济结构调整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对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和结构失衡的调整,比如投资与消费的关系、内需与外需的关系、国民收入分配中资本与劳动的分配关系、城镇与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关系等;其次是工业内部的产业结构调整,涉及如何扶持新兴战略性产业、抑制产能过剩产业扩张、淘汰落后产业等方面。因此,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必须大小结构同时进行调整。

  其一,加大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力度,逐步改变国民收入分配大格局,提高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消费能力。逐步改变劳动与资本相比处于弱势地位造成的分配不公问题,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有效缩小贫富差距,增加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提升工农大众的消费水平。

  其二,产业结构调整要适应居民的消费需求,以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要适应群众生活的多样需求,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引导消费结构升级。保持政策连续性,进一步做好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工作,继续实施家电和汽车以旧换新政策,增加农机购置补贴。要把保障性住房建设放在房地产业发展的重要位置,在财政、金融和土地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让城市广大中低收入者安居乐业。同时,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给,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购房需求,控制投资性购房,抑制投机性购房,加大农村危房改造支持力度。

  其三,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当前重点要放在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上。要把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户籍限制,使进城的农民工逐渐融入城市。

  其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能够引领经济长期增长的新兴战略性产业,资金、政策要向新兴战略性产业如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倾斜。落实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加快服务业发展。

  其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积极扶持老少边穷地区加快发展,让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其六,抓好节能减排工作,为实现约束性目标而努力。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的重要任务。最近我国承诺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累计降低40%~45%,并已确定各种节能减排指标要纳入“十二五”规划考核执行。

  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成为世界潮流,也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环节。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不仅要落实“十一五”我国单位GDP能耗累计降低20%的约束性目标,还要努力实现到2020年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累计降低40%~45%的约束性目标。要充分认识到实现这些约束性目标的艰巨性,抓好节能减排工作。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4 21:43 |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明年经济工作6大主要任务
 一、提高宏观调控水平,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二、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升城镇发展质量和水平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推进节能减排,抑制过剩产能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引导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三、夯实“三农”发展基础,扩大内需增长空间
 四、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和活力
 五、推动出口稳定增长,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六、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本站声明:1、本站所有广告均与MACD无关;2、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网友发布信息非MACD观点与意思表达,因网友发布的信息造成任何后果,均与MACD无关。
MACD俱乐部(1997-2019)官方域名:macd.cn   MACD网校(2006-2019)官方域名:macdwx.com
值班热线[9:00—17:30]:18292674919   24小时网站应急电话:18292674919
找回密码、投诉QQ:89918815 友情链接QQ:95008905 广告商务联系QQ:17017506 电话:18292674919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陕ICP19026207号—2  陕ICP备20004035号

举报|意见反馈|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MACD俱乐部 ( 陕ICP备20004035号 )

GMT+8, 2024-5-7 14:58 , Processed in 0.070846 second(s), 10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