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由繁至简的炒股秘籍股票配资送值得信赖我出资你炒股赚大钱自己操盘配资财源滚滚
楼主: 邱大林

[大盘交流] 《交易者之路》-时区交易法(简介)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3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7-6-13 14:48 | 显示全部楼层
18.jpg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17-3-1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3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7-6-13 15:02 | 显示全部楼层
道”与《易经》
“道”,一直是华夏民族思想文化的根基,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系统的一个核心概念。“道”指万物之始,万法之源,万事万物的运行规律或轨道,自然也,自然即是道。道之本,先天道,自然也,无一切其它之外的心意神和接触的变化。在佛学中即无相、无为、无体、无有、无往之说,见如不见、闻如不闻、知如不知、觉如不觉、有而当其无,我无为而道无所不为;道之中,后天道,自然也,源自先天之道,以柔克刚,以德报怨,天下归;道之末,左右之道,人和物互相左右影响改变之道。
道的中国字初义指的是道路,世间本没有路,走过的人多了,便有了道路。哲学意义上的“道”在华夏思想文化历史的演变经历了六千多年的岁月,以春秋时期的老子和东周战国时期的庄子为代表。
“道”的概念首先由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也是老子把“道”由一般的名词,客观唯心主义的“鬼神论”,提高到唯物主义本体论的范畴。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17-3-1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3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7-6-13 17:17 | 显示全部楼层
1.什么是老子之“道”?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17-3-1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3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7-6-13 17:19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之“道”为无为之道,“有”了便利,“无”才发挥作用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①
      车轮有三十根辐条,都汇集到一个轮毂的孔洞上,有了中空的地方,才有了车可以用。水和粘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和四壁内的中空部分,才有了房屋可以用。所以“有”了便利,“无”才发挥了作用。
      老子之“道”为周而复始运动变化的“自然”之道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②
      有一物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前就已经存在。既没有声音也没有形体,不依靠任何外物存在且不会改变,循环往复运行而不衰竭,可以作为天地万物之母。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用“道”这个字来形容,再强把它称作 “大”。它广大无边,可以伸展到遥远的地方,又返回本源。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间有四大,而人是其中之一。人的行为法则取法于大地,地取法于天,天取法于“道”,道取法于自然,自然法则便是“道”。
      老子之“道”为玄德之道,妄加干涉只会背离了“道”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
      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①
      “道”生天下万物,德养育天下万物,有了“道”和“德”,万事万物才有了形状,才有了以后的发展变化,所以,万事万物都遵循着“道”在运行,而最可贵的是德。“道”受尊崇,“德”被珍贵,因为没有人为干涉万事万物能够自然生长。所以,“道”能生万物,“德”能养万物,万物得以成长、成熟;受到养护和保护。万物生长而不据为己有,抚育万物而不自恃功劳,引万物生长而不去支配,这才是深奥潜蓄而不著于外的玄妙品德。
      混沌是“道”的一种属性
      在老子的道家哲学中,无所不在、无时不有的紊乱和无序的状态是世界普遍的现象,因此在定义和描述“道”时,老子引入了一系列与混沌近义的词语,比如混成、混一、恍惚等。与西方“混沌”概念不同的是,西方认为“混沌”是世界的开始,而道家认为混沌现象是从属于“道”的一种属性。
“道”,是个内涵深广的哲学范畴,混沌只是事物的一种状态,是“道”的一种属性。” ②
      庄子的哲学思想不仅继承了老子对“道”的认识,认为“道”是客观真实存在的,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甚至上帝、鬼神都要遵循着“道”。他还对“道”的作用和什么是“德”做了进一步的阐述:
      “道之真以治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苴以治天下。”①
      道的真髓用以修身,它的余绪用以治理国家,它的糟粕用以治理天下。
      “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②
      不要人为毁灭天然,不要有心造作而丧失天性,不为贪图虚名而身殉名利,谨慎恪守自身的善良禀性而不丧失,这便是返璞归真。
    《庄子》是庄子的主要代表作品。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唐玄宗追封庄子为南华真人,故《庄子》一书也称《南华真经》。其中《齐物论》和《逍遥游》是《庄子》的两篇比较有影响的文章。
      庄子的《齐物论》以辩证法从“道”的角度认为,世间一切矛盾对立的事物,诸如生与死、贵与贱、荣与辱、成与毁、大与小、寿与夭、可与不可等,都可以“道通为一”,达于“齐物”。出于“成心”的彼此之争,只是各自发挥偏见的争辩。庄子明确肯定人们对天下万物的认识存在对立性和偏差,要消除这种对立性和偏差,前提是要对矛盾和偏差进行充分了解和承认,在此前提下才能实现主观意识上的对等。庄子认为,争辩可以使矛盾和偏差充分展开,进而达到对事物愈加全面的了解。
      “有待”和“无待”是庄子《逍遥游》篇的两个重要概念,“有待”,指有所依赖和凭借,要达成某种目的和愿望需要借助一些客观的条件;“无待”,即无所依赖和凭借,思想和行为不受任何客观条件的限制,一种自由的状态。庄子认为,“有待”是不能自由的根本原因,达不到“无待”,不是外在的客观条件原因,是人们的思想束缚了自己,以固有的成见看待事物,从而陷入“大小”和“有用无用”的束缚。如果能从主观上意识到事物的价值会因环境和认识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也就无所不适、无所待了。最高境界的“无待”即“无己无功无名”,忘却物我,不求功和名于世。
参与人数 1奖励 +8 热心 +3 时间 理由
zyj1013 + 8 + 3 2017-6-14 01:52 看完楼主的帖子,我的心情竟是久久不能平复!太棒了!

查看全部评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17-3-1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3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7-6-16 16: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邱大林 于 2017-6-16 16:56 编辑

2.《易经》之道

《易经》指夏代的《连山易》 、商代的《归藏易》及周代的《周易》 ,传世的只有《周易》一本。相传,《易经》的先天八卦图由伏羲所创,之后经周文王姬昌编著成《周易》 ,而《周易》是周代的一本把记号叙述变成文字叙述的书籍。①
据历史文献史料记载,华夏上古新石器时期的首位君王伏羲,每天都要观察天地间的运行变化,用八卦符号代表组成天地间的八种物质和自然现象,以卦象的变化机理预测天地间的变化,以利生产。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木德风姓,八卦创焉;龙瑞名官,法地象天。庖厨祭祀,网罟鱼畋;瑟以象时,神德通玄。”②
自伏羲用符号画八卦,开创观象法、象数思维、阴阳哲理,创立制度,结网罟③、服牛乘马、制嫁娶、刻书契、创乐器、兴礼乐、定姓氏、制历法、兴庖厨④等等,这才开始有了华夏文字、天文、数学等方方面面文化发展的雏形。
华夏的一切思想文化,始于上古伏羲时期,“道”之思想从周文王著作《周易》开始以文字方式传承。春秋、战国、秦汉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和“道”之说,也都渊源于《周易》这本书,与之脉脉相通。作为“大道之源”、“群经之首”的《周易》,也不仅只是被中华历史上的诸多思想家和政治家所推崇。
“不读《易》不可为将相。” ——虞世南⑤
“《易经》代表了中国人的智慧。就人类心灵所创造的图形和形象来找出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这是一种崇高的业。”——黑格尔
“创造中国帝国的伏羲氏在其推演的八卦中曾用二元算术(即二进制)。”——莱布尼茨①
“近代科学的起点确实是在17世纪,即伽利略、牛顿和莱布尼茨的时代,但这同时也是欧洲面对中国文明与之相争的时代,中国文明具有了不起的技术实践,中国文明对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有着深刻的理解……中国的思想对于那些想扩大西方科学的范围和意义的哲学家和科学家来说,始终是个启迪的源泉。”——普里高津②
“我始终怀疑《易经》的文化是上一个冰河时期留下来的,不是这一个冰河时期的产物,因为它的科学、哲学的道理太高明了。”——南怀瑾(台湾政治大学教授)
“谈到世界人类唯一的智慧宝典,首推中国的《易经》。在科学方面我们所得的定律,常常是短命的,或被后来的事实所推翻,唯独中国的《易经》,亘古常新,相延六千年之久,依然具有价值,而与最新的原子物理学有颇多相同的地方”。二进制、相对论、量子力学等现代科技的诞生,其思想与《易经》不谋而合。《易经》和生物遗传密码有着惊人的一致性,直接再现了生命的本质。《易经》犹如一个大而深厚的宝藏,有待后人更多地发掘、开采吸取其中精华。《易经》的辩证思维(“言、象、意”的象数思维体系)其深刻之丰富不亚于黑格尔,费尔巴哈,马克思的辩证法。最能表达《易经》哲理的太极图,它借助“言、象、意”所构造的概念性和综合性的系统模型,最能表述事物的运动状态和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状况,促使人们掌握系统的、辩证的思维,从而解决辩证法长期留下的问题。即西方哲学大师黑格尔所说:“从来造成困难的总是思维,因为思维把一个对象实际上联系在一起的各个环节彼此隔开来考察”。同时,也解决辩证法理论本身的完整性与叙述辩证法理论方式的矛盾。”——荣格①
近代学者受易理启示获得诺贝尔奖的有:德国物理学家汉森堡的《测不准定律》;丹麦玻尔教授的《相生相克原理》,中国杨振宁、李政道的《不对等定律》。
不容置疑,《易经》的价值和实用性已被当今世界各行业领域所认可。那么,伏羲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究竟发现了世界的什么奥秘?《易经》又有什么作用?它的神奇智慧之处在哪里?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17-3-1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3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7-6-18 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阴一阳之谓“道”


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
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
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①

宇宙万事万物皆以一阴一阳的形式存在,天与地、白天与黑夜、晴天与阴天、海洋与陆地,前胸与后背、掌心与手背、勤劳与懒惰,私利与公利,这就是一阴一阳之“道”。
承继天道之阴阳,效法地养育万物的柔顺之德,可称之为善;能阴阳调合,便生成了稳定的本性(后天之性)。仁德的人见此道,认为是仁,智慧的人体察此道,认为是智。百姓日常遵循此道而不知晓,所以君子之道知者就更少。
发自内心的仁义之道,不彰显,滋养万物,不再担心自己的行为是否与圣人一致,盛明仁德的事业也就可以成就了!
万事万物生机盎然,使之日新月异的是盛明的德行。生生不息才是“易”道,滋生万物靠“乾”这种天道,效法而行是“坤”的德行,用“占”极尽数术的推演知晓未来,处事能够“变”和“通”,这正是阴阳变化不可见的神奇之处。

子曰:“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①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②

孔子说:“学《易经》可以做什么?《易经》可以滋生宇宙万物,成就追求,天下一切的道理都出自《易经》,如此而已的一门学问。
所以圣人以《易经》通达天下的心志,以《易经》安定天下之业,以之决断天下的疑问。
《易经》是天地运行的法则,所以能包容天地间一切的道理。与其说《易经》是神奇智慧的,不如说是《易经》传承了万物存在和运行变化的神奇之处,对大自然的领悟开启了华夏古人的智慧。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17-3-1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3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7-6-19 13: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行”制衡的哲理

生克制衡的“中行”哲理是《易经》的核心,包含了相对的概念和辩证的思维。

天下万物都有阴阳两个面组成,它们的运动变化是阴阳的运动变化。阴长阳消,阳长阴消,阴极必阳,阳极必阴;阴阳合抱为一太极出。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①


“道”生出一个混沌之气,然后一分为二生阴阳(天地)二气,阴阳二气相交互抵形成事物的本体,有了本体万物可生。万物皆背阴而向阳,阴阳二气互相抵冲便能形成一个和谐体。


一生二的两分法启发了华夏祖先生成相对的概念和辩证的思维,一种换位思考的方式,审视事物要站在一正一反的两个不同的角度或是假设2种互相对立的条件和立场来观察。


何谓“中行”哲理,即“中行无咎”,② 为人处事不偏不倚,过犹不及。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合于中道才会没有坏处,否则必生相反之物。


处于两个相反的角度和立场观察事物,才能不偏不倚,使事物朝和谐稳定的方向发展。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17-3-1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3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7-6-19 13:43 | 显示全部楼层
理、象、数

理指事物本身的纹路、层次、变化的次序,即事物的规律,是非得失的标准。

象指现象,《易经》的象包含外象和內象,外象显于外,内向隐于内。形是显于外的象,形在象中,大部分的象是隐于内的。


《易经》的数,有多重含义,包含时空、数量、数理及变化的概念。数居于象和形之间,象中寓数,数中有象,时隐时现。数和形是一种平行的关系,也隐喻时间和空间。


观象和运“数”取义是《易经》发现万事万物运行规律的重要方法,由外及内,由象及理,由抽象到具体。《易经》的根本在“象”,“每个现象到了一定的数,一定会变,为什么会变,有它的原因道理,完全明白了这些,就万事通达了。” ①
“是故《易》者,像也;象也者,像也。” ②


所以《易经》的象是比拟万事万物的性相,象就是现象和形状。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17-3-1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3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7-6-19 13: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邱大林 于 2017-6-19 13:48 编辑

变易、简易、不易

华夏祖先对世界是“变化”(变易)的,“变”能产生新事物的认识,从盘古一画开天辟地的传说便能窥出。
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在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极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①

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混沌成一团,有个叫盘古的巨人生在其中,一直睡了一万八千年。有一天,盘古醒了,见周围一片漆黑,便抡起大斧朝眼前的黑暗劈去,世界被一分为二,轻而清的东西在上,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在下,变成了地。天和地分开后,盘古担心它们还会合在一起,于是就头顶着天,脚使劲蹬着地。天每日升高一丈,地每日增厚一丈,盘古也越长越高。这样又过了一万八千年。天越来越高,地越来越下,盘古也越长越高。之后世间便有了的天、地、人。数开始于一,序于三,成于五,盛于七,止于九,因此天距离地有九万里。

“三生万物”、“立于三”的观念又使华夏祖先认为世界并非只存在一种状态,“变”的对面是相对的“不变”(不易),而“变”与“不变”的融合又是什么呢?

“第二简易,是宇宙间万事万物,有许多是我们的智慧知识没有办法了解的。在这里产生了一个问题,我常常跟朋友们讲,也可以说是哲学上的一个对比,天地间“有其理无其事”的现象,那是我们的经验还不够,科学的实验还没有出现,“有其事不知其理”的,那是我们的智慧不够。换句话说,宇宙间的任何事物,有其事必有其理,有这样一件事,就一定有它的原理,只是我们的智慧不够、经验不足,找不出它的原理而已。而《易经》的简易也是最高的原则,宇宙间无论如何奥妙的事物,当我们的智慧够了,了解它以后,就变成为平凡,最平凡而且非常简单。我们看京剧里的诸葛亮,伸出几个手指,那么轮流一掐,就知道过去、未来。有没有这个道理?有,有这个方法。古人懂了《易经》的法则以后,懂了宇宙事物以后,把八卦的图案,排在指节上面,再加上时间的关系,空间的关系,把数学的公式排上去,就可以推算出事情来。这就是把那么复杂的道理,变得非常简化,所以叫作简易。那么,《易经》首先告诉我们宇宙间的事物随时都在变,尽管变的法则很复杂,宇宙万事万物再错综复杂的现象,在我们懂了原理、原则以后,就非常简单了。” ①

“动”是绝对的,“静”是相对的。本体的阴阳一直在变化,但保持相对的稳定,此为永动;如果呈阴至极或阳至极的变化,此为恒动。这也是《易经》动态观的核心。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17-3-1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3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7-6-19 13: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邱大林 于 2017-6-19 14:15 编辑

阴阳生克显隐的智慧

《易经》的阴阳生克出自五行之说,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代表组成万事万物的五种不同元素,这五种元素形成一个外生和内克的循环;“阴”主隐,主内循环; “阳”主显,主外循环。

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不仅遵循一阴一阳之道,阴阳显隐生克的变化在为人事上也是一种智慧。如果“阴”“阳”两分各居其位,呈相反的对立状态,各自也就会有了生克之物。比如,柔克刚、浊克清、虚克实、钝克锐,至于它们各自的可生之物那就多的多了,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么来着。

阴阳显隐生克的变化运用在为人处事上便是谋略,谋略即计谋策略。如无物无我,修行之人也就化个缘得以维持肉身的存在,这就谈不上需要什么谋略。既然如此,那么谋略便和他人及他物有关,是支配和被支配,还是代人支配的关系,利己还是利人。谋略亦分阳谋和阴谋,阳谋的上上策以德服人,下策不战而屈人之兵;阴谋的上上策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下策则如何使对手无法明断虚实与是非,陷入被动的境地。著名的《孙子兵法》 ,其三十六计便由《易经》的卦象变化推演而来。

如何阳中含阴,阴中抱阳,将天道、地法与人之道合为一体,形成本体和外部的外生内克循环,这便是《易经》在人事上的最高智慧。

阴阳各居其位,生克只有其一,皆不能通达最高智慧的境地,达不到最高智慧的境界,也就摆脱不了阴阳变换的循环,生成不了一个和谐体。所以,“道”之层次,道之末为左右之道,人和物互相左右影响改变之道;而“道”之糟粕用以谋取和治理天下。

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利益为基础,道德和法规则可以通过利益的纽带调节和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道德和法规的两个面是人与我,即是“利己”还是“利人”。“利己”不“利人”和“利人”不“利己”,皆是不妥的,也是矛盾不统一的表现。如果人们不愿自觉遵守规章制度,一定是因为遵守规章是“利人”不“利己”的事,何况不遵守也不一定会遭受什么惩罚。反对“利己”,是将“利己”与“自私”等同,实际“利己”与“自私”是不同的,“利己”是在与“利人”互相统一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的;而“自私”是一种割裂人我关系,只“利己”不“利人”的关系。如何才能“利人”实为“利己”,实现“利人”与“利己”的统一,实为利益分配的问题,也是生了什么和克了什么的问题。利益的“阳”之极与“阴”之极互为循环转换,始终达不到稳定的 “利人”,这是千百年来人类社会始终处于和平与动乱交替循环的主要原因。

之所以老子会把“道”经和人之德经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地球上也就人类是唯一具有自主意识的生物,而其它万物皆遵循一阴一阳之道运行变化。

《易经》如同一把手术刀,掌握在仁德的医生手里,是治病救人的利器;在无德之人的手里,便是只图“利己”未必“利人”的工具。

仁德之所以珍贵,因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为难的是自己;而无德,己所不欲施与人,与其为难自己,不如施教别人效法。为难自己还是施教与人,是个难易选择和如何彰显能力的问题。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17-3-1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3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7-6-21 18: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邱大林 于 2017-6-21 18:38 编辑

经济的游戏


如果你所关心的是自身如何能够从金融市场的价格涨跌变化中获益,那么,本书前几个章节推荐的交易方法已经可以助你达成这种早期的愿望。
不过,十多年的投机交易阅历又让我们不得不提醒你,随着你能投入的交易资金规模不断增长,市场的“反身性”也将会对你的交易产生越来越明显的作用,因而,对你来说转型成为一个价值投资者只是个阶段性的问题了。
如果和我们一样,你觉得了解和掌握世界真正的运作方式已经是件必须要去做的事,用经济学的知识来进一步验证从技术上获得的长期走势的观点,此时,你我其实已经是一个价值投资者了。但是,由于你仍然是原来那个拥有博弈特长的交易者,所以,我们还是情愿把你称为是一个投机者,只不过我们都已不似从前那么简单了。
提到“经济学”三个字,在很多人的脑海里立刻会涌现这样一个场景——一个看上去并不年长的学者,头发已经花白,不是成天和一摞很厚的书本打交道,便会埋头在一堆数字里,除了枯燥无味还是枯燥无味。
其实,你大可不必担心。因为,《易经》已经为我们揭示了万事万物运行变化的规则,以及如何发现和应用这一规则的方法。
在探索经济是如何运行变化时,如果由“数”及“理”的过程比较复杂,那么,我们可以由“象”及“理”,撇开那些复杂的“数”的变化过程,毕竟“象”是有形和可观察的。
另外,如果有人让你玩一个非常复杂的拼图游戏,拼板的碎片可以放在几个不同的位置上,而你却认为这是一种设计巧妙且十分有趣的游戏,从而忽视游戏本身的实际意义,那么我们只能对你参与游戏的热情表示赞赏。
任何一种已经被大众接受和认可的游戏,如果不能用“简易”的原理来阐述和解释它们的变化机理和实际的意义,那么,这种游戏多数是在消磨你的智商和时间。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17-3-1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3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7-6-27 12:42 | 显示全部楼层
1.价格变化的基本因素
商场货架上的每件商品都有其销售的价格,消费者想要获得这些商品需要支付相应数量的货币。每件商品能够生产出来,是各种分工不同的单位和个人一同协作的结果。这个协作生产的过程包括原材料生产、制造设备的生产、商品设计、物流运输、营销推广、零售的环节。因此,每件商品的销售价格也就自然包含了每个环节的原料成本、劳动工资和资本利润,加上单位的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通常,一个单位或个人的劳动产品只能满足自身生活需求的很小一部分,于是,我们每个人会把自足商品之外的剩余劳动报酬用来购买消费他人生产的劳动产品的剩余部分。
表面看,这个协作生产的过程很容易理清,原料成本、劳动工资、资本利润、所得税四项加在一起便构成了商品的真实价格。
“虽然劳动是所有商品的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商品的价值却通常并不是用劳动去衡量的。确定两种不同劳动量之间的比例常常非常困难。两种不同工作所费去的时间往往并不能成为决定这一比例的唯一因素,工作时所忍受的不同程度的艰苦和所运用的不同程度的智力也必须加以考虑。”①
“商品更频繁地同其他商品而不是同劳动相交换,从而与其他商品而非劳动比较,因此,人们自然就以一种商品所能购得的另一种商品数量而非劳动量来衡量其交换价值,因为大多数人更加容易理解用一种具体商品的数量,而不是用劳动数量来表示的东西。”②
实际上,消费者支付购买的是商品的名义价格。社会可供消费的
有价商品,除了实物还包括其它类别的服务,比如文化、娱乐、住宿、旅游、设计等。服务类的商品,价格通常由其文化艺术鉴赏性、工艺难度、投入的人力所决定。我们可以经常见到这样的价格现象,几千年前的人用的器物和出自名人之手的字画,以及稀有的邮票和其它贵重的工艺品,它们的价格都不菲,而这些物品的实际用途和同类的物品并没有多大的区别,有些只是为了人们心理上的需要。虽然我们可以用物以稀为贵这句话来解释这种现象,但究竟用多少数量的货币来体现这种“物以稀为贵”?恐怕没有人可以给出一个可以套用的数量公式,只能由消费者口袋的剩余货币数量以及对该物品的价值认同度和实际的获取意愿来决定了。
虽然各国政府会对一些公共的商品进行定价或出具政府指导价,好给其它商品提供价格参考,比如,水、电、煤、油、大米、基准利率等等。即便如此,商品的价格还是很容易受到其它各种来自市场或消费因素的影响。
有价证券也是一种可用来交换的商品,与其它实物类商品不同的是人们可以用它在将来交换更多的预期货币。
通常,商品的价格主要受以下2个因素的影响:
1.与之对应的货币数量
2.商品的实际需求
上述的2个因素是最基本的,只选取它们而没有把其它因素列入其中,比如,特殊的政策和国家规定、垄断、自然因素、附加价值溢出范围的大小、市场的营销策略、比较效应等等,因为这些因素对价格的影响相对比较直观,不是起到助涨即是助跌的作用。而这2个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长期的、隐性的,短时间里是不易察觉的。
商品与其价值本为一体,人们为了便于交换,才用货币这种等价品来代替,由一生了二,货币理论则是有了一生二,这才有了三。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17-3-1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3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7-6-30 12:56 | 显示全部楼层
与之对应的货币数量

商品的价格在于与之对应的货币数量,这点并不难理解。假设某个经济体只生产铅笔,每月产量1000支,基础货币数额为1000元,每只铅笔对应的货币数额为1块钱。3个月后,市场还未开始出现消费性损耗,此时已经生产出来了3000支铅笔。如果对应的货币数量没有发生变化,还是1000块,每支铅笔的价格为3毛3分,单位货币对应的实物数量增加,货币的购买力上升(增值);如果对应的货币数量增加到了6000块,每只铅笔的价格为2块,货币的购买力下降(贬值)。
中央银行是调节货币供给的职能部门,其主要通过货币工具和相关的货币政策直接或间接对市场的货币供应量产生影响。货币工具主要包括:存款准备金率、基础利率(联邦基金利率)、贴现率及中央银行公开操作债券买卖等,货币政策通常起到加强和规范市场的作用。对经济形势的认识,大众并不总能保持理智,因此不乏会出现两个极端方向的行为。也是这种缺乏理智的行为经常会使货币的管理者左右为难,尤其是对外贸易发达的国家,来自国际间的收支同样会对货币市场和货币政策的决策产生影响。
比如,A国是个缺少可用耕种土地的国家,每年需要进口大量谷物,B国的谷物产量不仅可以自足,还能满足A国的需求。于是B国出口谷物给A国,由此每年可带来100万的外币收入。由于B国只有少量进口A国商品的需求,于是盈余的80万便成了B国存放在A国的收益类资产。长期的贸易逆差使A国既要承担B国的资本利润,还要对国内市场的货币供应量做适当的补充。随着贸易逆差额的累积增长,A国的货币相对B国逐步贬值,B国则得益于每年的外贸收入而增值。如果B国把外币的收入印成本国的货币用于消费和投资,既可以促进经济的活力还能拉动经济的增长,货币增值的同时也为B国带来更多流动性的资本。对于B国来说,顺差所产生的货币效应就远不止这80万了。而A国的情况则刚好相反。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第十三任主席艾伦·格林斯潘在1999年8月27日怀俄明举行的货币政策会议上指出:
“在评价货币政策起作用的宏观经济环境时,我们不能再仅仅对商品和服务的流量做粗浅的分析。关于资产价格的行为走势及其对家庭和企业决策的影响,还有许多重要的而且是难度极人的问题。要更好地理解资产负债表的变化对经济以及间接地对货币政策的影响,除了迎接这些问题提出的挑战,我们别无选择。”①
单从与之对应的货币数量这个角度分析商品价格的变化,情况似乎并不十分复杂。如果我们换成消费的角度观察,由一生二,二生三,情况会是怎样。
货币消费的主体分为2块,政府消费和个人消费。实际消费的项目可分为日用消费、储蓄和投资,二者的可消费数量都来自收入。用《易经》生克辩证的思维,也不难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
8-02.jpg
货币数量对商品价格的影响通常是缓慢的,投资与储蓄的资本利润对日常消费的影响最为直接和明显,是否消费和消费什么的决定权掌握在货币持有者的手里。如果人们持有的货币偏向于日用、投资和储蓄中的任何一项,那么便会对其它项目的消费产生影响。
货币数量发生变化首先会对哪一类的商品产生影响,从通货膨胀的类型便能得知。通货膨胀即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超出了经济的实际需要,从而引起货币贬值和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通胀分4种类型:成本推动型、需求拉动型、惯性通胀、混合型。
成本推动型:在高失业率和资源利用不足时,由于基础商品的价格和工资的不断上升导致的通货膨胀,也称供给冲击通胀。
需求拉动型:当需求的增长速度超过供给,导致物价上升以平衡供需。或是当需求严重不足,由于价格上涨导致需求方竞相追逐购买,从而减缓供应过剩的压力。
惯性通胀:长期保持的稳定低通胀率的通胀,也称核心通胀率、基础通胀率或是可预期的通胀率。
混合型:即同时存在上述的2种通胀。螺旋式通胀通常是由2种不同的通胀交替出现所引起,属于混合型通胀。
螺旋式通胀:即通货膨胀推动通货膨胀,形成物价水平持续上升,通常是由于价格过渡投机和经济的结构存在问题所引起。
在上述4种通胀的类型里,惯性通胀是一种长期存在可预见的经济现象。这种通胀之所以长期存在,一方面源自货币资源的沉淀和浪费;另一方面,市场可供消费的商品在阶段时间里总会趋于相对的平衡,惯性通胀是为了维持物价相对稳定的一种市场举措,保证生产者能够获得基本的利润,维持基本的商品供给总量。当通胀率超出惯性通胀的范围,市场便可能转变成其它类型的通胀。
通货紧缩是相对于通胀的一种经济现象,通常由于经济过热或消费总量无法增长所引起。有时未必是因为流通货币数量的减少所引起,相对于实物商品可供消费的货币总量减少,也可以造成通货紧缩现象的发生。
通胀和紧缩通常会对2类商品的价格产生比较大的影响。金融资产类的商品:股票、大宗商品期货、债券、衍生品,带有金融属性的实物商品,比如,土地、房产。
超出预期的通胀会对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不良的影响,泡沫破灭所造成的通货紧缩往往也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严重时甚至会引起社会动荡。严重的通胀和紧缩时期通常会出现以下这些不良经济现象:
通胀的不良影响:
1.实际的消费水平下降;
2.价格上涨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导致社会福利减少;
3.低收入者福利容易受损,高收入者往往可以获益;以工资和租金、利息为收入的,通常会遭受损害;以利润为收入的,却能获利。
紧缩的不良影响:
1.加速经济衰退;
2.货币形式的社会财富总量下降;
3.产业结构、社会和分配制度不合理会显现;
4.容易引发金融危机。

如何预防超出预期的通胀和紧缩,实际是社会主流意识和个人意愿如何趋于认同的过程。如果无法达成共识,其结果不是顾此失彼,即会使整个货币体系陷入一个并非良性的循环里,给经济造成难创伤的同时增加今后货币管理的难度。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17-3-1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7-1 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8-2-2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3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7-7-3 14: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邱大林 于 2017-7-3 16:32 编辑

商品的实际需求
“常识和细致的科学观察表明,人们购买一种商品的数量取决于它的价格。在相同的条件下,一种物品的价格越高,人们愿意购买的数量就越少;而市场价格越低,人们购买的数量就越多。”①
供需理论阐述的是一种市场自身力量所决定的商品的供求关系与价格变动之间相互制约的必然性,也是经济学里的一个最基本的理论。价格波动的背后几乎都摆脱不了这一机理,它也可以为我们解释各种经济现象的成因。
供给与需求分别是决定价格和交换是否达成的两个因素,供给与价格是一种反向的关系,需求和价格是一种正向的关系。(如图8-01)
如果以供给作为经济增长的动力(供给侧驱动),依靠价格效应带动消费,原本供给与价格的反向关系便会转变为一种正向的关系,而需求和价格自然会呈一种反向的关系。当交换达到一个新的均衡点时,市场自身的供需力量便会开始起作用。(如图8-02)市场会出现两种变化的可能,一是消费沿着需求曲线继续增长达到实际需求的均衡点E1,价格依旧上涨;另一种是,市场的实际需求回到S1的曲线上,需求快速下滑到E2的位置。
商品的价格同时会受到来自与之对应的货币数量和实际需求的影响,两者互相交织互为影响。
———————
①《经济学》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华夏出版社,1999年,第十六版,p34页
经济模式与人们的经济行为也是一种互相影响的关系。供给侧和需求侧驱动的经济模式各有利弊,对人们经济行为的影响也是不同
的。这种影响一旦被大多数人所认可和接受,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通常
8-03.jpg
(图8-01)
8-05.jpg
(图8-02)
是不容易改变的。
以供给和价格效应促进消费的增长(供给侧驱动),割裂需求的影响,一方面,会使人们忽视市场的实际需求盲目生产;另一方面,只关心价格而不是如何生产,容易滋生投机行为,使企业的行为转向完全的“自利”。过度的泡沫不仅造成货币及实物资源的浪费,也容易引发经济危机。
供给侧驱动的经济模型其最大的难度在于货币总量的调节,既要控制泡沫的总量,又要避免货币购买力的下降速度过快而引发严重的通胀,还要避免资本坐享通货膨胀带来的货币收入。因而,货币调控的方式也往往会具有一定的隐秘性。
以实际需求作为经济的驱动力(需求侧驱动),虽然经济增长的速度来得缓慢些,但对经济的负面效应相对较少,有利于促进企业偏向如何适应市场的需求,通过技术、创新来提升自身的盈利能力,也会给社会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福利。
当前,各经济发达国家主张信用消费,这是一种基于实际需求端来扩张供应端的经济增长方式。其优点在:
1.可以促使人们的消费行为趋于理智;
2.有实际需求依据的货币扩张,相对是可控的;
3.可以减轻中央银行的货币利息负担,促进存贷资金的流转速度;
4.对经济和个人行为的影响偏向积极的一面。
与其说信用消费提前获得的是将来的可预支货币,不如说信用消费的是他人的时间。时间,对于一些人来说,会比金钱更为珍贵。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17-3-1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3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7-7-4 12:24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17-3-1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3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7-7-5 15: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邱大林 于 2017-7-5 15:08 编辑

3.个人与社会发展的基本经济模型

只要我们全面考察一下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我们就可马上看到,几乎我们全部的行动和愿望都同别人的存在密切联系在一起。我们看到我们的全部自然生活很像群居的动物。我们吃别人种的粮食,穿别人缝的衣服,住别人造的房子。我们的大部分知识和信仰都是通过别人所创造的语言由别人传授给我们的。要是没有语言,我们的智力就会真的贫乏得同高等动物的智力不相上下;因此,我们应当承认,我们胜过野兽的主要优点就在于我们是生活在人类社会之中。一个人如果生下来就离群独居,那么他的思想和感情中所保留的原始性和兽性就会达到我们难以想象的程度,个人之所以成为个人,以及他的生存之所以有意义,与其说是靠着他个人的力量,不如说是由于他是伟大人类社会的一个成员,从生到死,社会都支配着他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①
经济关乎社会群体中的每个人是否能够得到别人的“帮助”,那么经济学这门学问也就不会只是出于好奇才研究人们的经济行为。“经济学是研究人类为了达成目标而运用的工具、方法与行为。该定义是经济分析与市场预测的第一原则,只有了解它之后才可以将其他原则综合为一贯的系统,并加以运用。②
人类进行物物交换的本质是“节约劳动”,用自己擅长的劳动交换不擅长的,即使交换要花费额外的“成本”,但是总的代价仍然远低于自己去生产。
无奈人身上尚留存有无知的野蛮和感性这两种基因,于是,政府的职责便是建立经济游戏的规则,使整个社会能够高效而有序的运行,更好地分配资源,实现社会劳动福利的最大化。
人与人之间的经济行为存在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有时未必是由于口袋有100块还是1000块造成的。通常我们很难把某个人分为是哪一类的,今天,过去,或是将来也都可能办不到。储蓄利率提高,对一个偏向消费的人可能产生不了什么影响,而对于一个始终有忧患意识的,会把更多的钱存进银行。他们的这种行为也不会一成不变,银行账面数字显示的只是变化后的结果。富有之人在意生活的品质,贫瘠之人想的是如何缓解生活的压力。有时,我们以一个人或是一群人的行为去对照另外一个人或是另外群人,结果经常会令人失望,甚至可能在两者间找不到更多的共同点。
好在社会科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一难题,给出一个得失判断的标准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能够使我们摆脱这种无休止的变化。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17-3-1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3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7-7-5 15:22 | 显示全部楼层
鲁滨逊的经济学
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个人,以何种经济行为作为社会的共同标准,一定是会有所选择的。相信现代不会有人愿意返回原始森林,重新过回属于野蛮人的生活。在《鲁滨逊漂流记》里,主人公鲁滨逊·克罗索便是这么一个被许多经济学家看作是完美“经济人”典范的人物。
《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受一个真实的故事启发而创作的一部冒险小说,该书于1719年4月25日出版,至今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该书曾被被译成多种文字,多次被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鲁滨逊漂流记》的现实意义,并不全在文学上,而在这个真实的故事带给人们的启迪。人物“鲁宾逊”在当时也成了中小资产阶级心目中的英雄,是西方文学中第一个理想化的新兴资产者。
鲁滨逊·克鲁索出生在英国一个富有的家庭里,家里最小,父母曾希望他将来学法律当律师,而鲁滨逊却渴望航海,喜欢冒险刺激的生活。鲁滨逊的第一次航海冒险是瞒着父亲的,他出海到了伦敦,又去了非洲的几内亚。在船长的指导下,鲁滨逊学会了航海做水手的基本常识,也成了一名商人。
之后他发现与非洲的易货贸易有利可图,于是便数次前往非洲。有一次不幸遇到了海盗,成了奴隶。不过最终鲁滨逊瞅准了机会,顺利脱逃,被一艘开往巴西的船救起。到了巴西,他买了一个种植园,开始过起了经营种植园的生活。由于巴西的黑奴劳动力价格昂贵,生性喜爱冒险的鲁滨逊又想到了去非洲贩卖一些黑人回来。而这次没想到在南美洲附近的岛礁遇到了风暴,船也沉没了,唯有鲁滨逊侥幸逃生。之后,鲁滨逊不得不在这个荒无人烟的孤岛上生活了28年2个月19天。
为了生存,鲁滨逊开始在孤岛上“建设家园”。他首先想到的是要建造一个坚固的住所,假设岛上有野人或野兽。修建住所是掘洞还是搭帐篷,最后他决定两样都要。他还拟定了选择住所的另外3个条件:第一,必须要有卫生的淡水;第二,要能遮荫;第三,要能看到大海,万一上帝让什么船经过,不至于失去脱险的机会。选好地点后,鲁滨逊用削尖的木桩在帐篷周围围上结实的栅栏,在帐篷后面挖了个可居住的山洞,把船上的食物、衣服、枪支弹药都搬运到了住所。
一开始,鲁滨逊以猎野味为食,饮溪里的淡水,用简单的工具制作桌、椅家具,用麻絮羊油做成了灯芯,用毛皮做帽子、背心和短裤,还捕捉驯服了一只小鹦鹉。一次,他把一个小布袋里的尘土和谷壳抖在了岩石下的围墙边,之后竟然长出了12颗麦子和6颗稻子。于是,他又开始在岛上种植大麦和稻子,自制木臼、木杵、筛子,加工面粉,烘出了粗糙的面包。除此之外,他还修建了养殖场,捕捉驯养野山羊,让其繁殖。劳作之余,看到自己的这些劳动成果,用自己烧制的陶器煮着一锅可口的肉汤,鲁滨逊感到了从未有过的欣慰和富有。即使生活已经无忧了,鲁滨逊并没有放弃寻找离开孤岛的办法。他砍倒大树,花了五六个月的时间做成了一只独木舟。
就这样鲁滨逊在岛上独自生活着。一天,他坐独木舟环岛航行,发现岛边海岸上有一个人类的脚印,又发现了人骨和生过火的痕迹,原来边上岛屿的一群野人曾在这里举行过人肉宴。鲁滨逊惊愕万分,开始保持警惕。直到有一次,岛上又来了一群野人,带着准备杀死并吃掉的俘虏。鲁滨逊发现后,救出了其中的一个。因为是星期五,所以鲁滨逊把野人俘虏取名为“星期五”。此后,“星期五”便成了鲁滨逊忠实的仆人和朋友,鲁滨逊也开始教授“星期五”各种人类生活的技能。再之后,鲁滨逊和“星期五”又解救了一个被野人抓获的西班牙人。
终于有一天,来了一条英国的商船。不过,船上的水手发生了叛乱,把船长、大副等三人抛弃在了岛上。鲁滨逊与“星期五”、西班牙人一同帮助船长制服了叛乱的水手,夺回了船只。在和船长一同离开孤岛时,鲁滨逊把他在岛上的住所和器物都留给了留在岛上的叛乱水手。
回到英国后,鲁滨逊结了婚,生了三个孩子。妻子死后的1694年,鲁滨逊又以私家客商的身份,搭乘侄子的船出海东印度群岛,开始了新的航海冒险。在路过这个曾经住了2 8年2个月19天的孤岛时,鲁滨逊再次回到了岛上。这时岛上的水手和西班牙人都过着相安无事安居乐业的生活。故事的结尾,鲁滨逊到巴西买了一艘帆船,邀请了一批新移民在岛上定居,小岛也逐渐兴旺发达起来,成了一块幸福的宝地。
鲁滨逊在孤岛上能够从无变得富有,除了因为他学习掌握了很多人类社会才有的生活技能。“在提高生活水准的过程中,关键在于:评估(evaluation)、生产(production)、储蓄(saving)、投资(Investment)与创新发明(invention)。他评估当时可以常握的目标与方法,根据他的需要做最适当的选择。对于他追求的每一项事物,其价值(value)是根据许多因素判断的:对于需要之迫切性的感觉、追求它需要具备的方法以及需要花费的机会成本。他生产生存所需的必需品,并加以储蓄,所以他可以投入精力生产需要或想要的产品。每一事物的价格,是他评估自身的需求而愿花费的精力与时间、他的活动是一种交易(exchange)的行为,从事某项活动而放弃另一项活动,机会成本间的差异便是他的利润(profit)。如果判断错误,他将遭受损失(loss)。他安排与管理每一步骤的时间,并根据短期、中期与长期的考虑选择。通过技术的创新发明,生活必需品的成本(以所需支付的时间与精力表示)将降低,他能够投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追求“奢侈品”。
                              
“在解释鲁宾逊的活动时,我所特别强调的概念,即是它们与市场经济之间在行为与结果上存在的对应关系。事实上,市场经济仅不过是这项相同的概念表现在社会的层次上而已。在理性人类的个人基础上,评估、生产、储蓄、投资与创新发明,都是人类生存与成长的必要条件。”
在适当的考虑下,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维持生存可运用的方法,但因为人类是群居的动物,所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经济学的重要领域。然而,经济学的根本重心仍在于个人,因为社会仅不过是个人的集合。①
8-07.jpg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17-3-1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3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7-7-7 15:49 | 显示全部楼层
产业发展的三个阶段

如果我们以现代人的生活阅历,延续鲁滨逊的孤岛生活,接下来势必会出现这样的景象。随着岛上的居民、生产器械和来往游客的增加,种植和畜牧业产量的提高,拥有足够生活必需品的人们便可以开展其它服务的劳动交换了。
劳动分工和物物交换能够成为人类发展的一种倾向和必然的结果,亚当·斯密归结为:“在动物世界,每一个体当到了成年时都是全然独立的,不需要其它动物的帮助。但是人总是需要其他同胞的帮助,而单凭别人的善意他是无法得到帮助的。如果激发别人的自利之心,向他们表明他要求他们所做的事情对他们自己是有好处的,它才更有可能如愿以偿。任何想与他人做买卖的人都是这样行事的。给我所需,你也得到所需,这就是每项交易的意义;我们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得到自己所需的绝大部分帮助的。”①
“所以,我们所需要的帮助大部分是通过契约、交换和买卖而互相取得的,而最初造成劳动分工的也正是这一互相交换的倾向。”②
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和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在研究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后发现,社会化生产结构的演变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生产活动以单一的农业为主,农业劳动力在就业总数中占绝对比例;第二个阶段是工业化阶段,其标志是工业的大规模发展,
工业实现的收入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劳动力逐步从农业生产向工业生产转移;第三个阶段是后工业化阶段,其标志是制造业和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由快速上升转为逐步下降,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向第三大产业的服务业大幅转移。当前,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已经占据GDP比重的70%以上。
小结: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政府与个人、科技与就业、储蓄和投资始终是处于矛盾对立位置上的三个主要问题。如果我们以《易经》的思想和方法观察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不难发现这三个问题都可以归结
为经济发展的规模与资产负债表之间的关系。
均衡是事物的一种相对“静止”的“永动”,这种状态对社会的新生生产力起不到任何促进的作用,而社会的发展基于“变易”产生的更多的有价新事物。因此,只有以此为目的货币政策才会起到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
如果我们进一步回归本源,人是经济活动的本体,因此人是社会之根本,经济之根本。而经济之根本在于教育和社会的组织管理架构,如何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有了这两个前提,人之“变”所带来的创新与发明之变化,才能成为社会生生不息的发展动力。
“任何以削减错误经济与财政政策之后果为目标的建议,如果其范围仅以改造货币与银行制度为限,基本上都是错误的。货币不过是交易的媒介,如能使商品劳务之进行较物物交易(barter)更为顺利,即可谓完成其使命。若企图从货币方面展开经济改造,除了通过信用之扩充而予经济活动以人为刺激之外,不会有任何重大成就。”我们必须重复强调着,此项刺激势必导致危机与恐慌。经济危机之循环发生,乃是政府不顾过去经验之教训及经济学家之警告而企图以增加信用方法来刺激经济活动的后果。①
——Ludwig von Mises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17-3-1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3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7-7-12 19:09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17-3-1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声明:1、本站所有广告均与MACD无关;2、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网友发布信息非MACD观点与意思表达,因网友发布的信息造成任何后果,均与MACD无关。
MACD俱乐部(1997-2019)官方域名:macd.cn   MACD网校(2006-2019)官方域名:macdwx.com
值班热线[9:00—17:30]:18292674919   24小时网站应急电话:18292674919
找回密码、投诉QQ:89918815 友情链接QQ:95008905 广告商务联系QQ:17017506 电话:18292674919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陕ICP19026207号—2  陕ICP备20004035号

举报|意见反馈|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MACD俱乐部 ( 陕ICP备20004035号 )

GMT+8, 2024-3-28 19:31 , Processed in 0.079265 second(s), 10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