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楼主: govyvy

口水贴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4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8-6-7 13:38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小琳退休感言:35年尽心竭力但求不辱使命
  李小琳不再担任中国大唐集团党组成员、副总经理职务
  媒体称李小琳不再担任大唐集团副总经理职务(图)
 
  李小琳退休感言:35年尽心竭力但求不辱使命
  5月23日消息,近日中组部同意了大唐集团副总经理李小琳的退休申请,并对她35年来在行业内的工作表示充分的肯定。

  今天上午大唐集团全体班子成员召开会议,欢送李小琳同志告别大唐。李小琳在会上发表感言称,深深地感谢电力这个行业。让她能够始终追随初心、勇往直前;不断历练成长、实现价值。35年,遇到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携手、风雨同舟!35年,最美好的青春年华,赤诚坦荡、无怨无悔!35年,情深意重、一言难尽,唯有感谢!

  以下为李小琳退休感想:
  时间过得真快,今年,已是我工作的第35个年头。35年(10年公务员生涯、25年国有企业生涯),见证并亲历了我国电力工业的建设与发展,以毕生之所学所长、毕生之心血情感,都投入、都奉献给了自己深爱的国家,深爱的光明事业,深感欣慰。

  今天,即将离开之际,百味杂陈。种种情感中,最想表达的,还是自己一路走来的感之情。

  首先,感谢组织的培养和信任,感谢时代让我能够有这样的机会和舞台学以致用、有所作为、回报国家,35年尽心竭力,但求不辱使命,没有辜负党和国家的期望和嘱托。

  特别感谢我的父母。感谢他们对我的言传身教。我出身在一个红色的革命家庭,我的父亲母亲都有着十分坚定的理想信念,对我们兄弟姐妹要求也很严格。耳濡目染,从小立志为公。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做贡献,是我的本能选择。良好的家风家教,让我养成了自律自省的生活习惯。这些,都是我一生最宝贵的财富。

  十分感谢,电力行业光明事业,这是我毕生为之奋斗的事业,饱含了我将近半生的时光与情感。这份电力情缘,要追溯到我童年时,到边远山区,看到山区的孩子们点着煤油灯读书,内心非常震动。从那时候,自己就发心要做一名光明的使者,要做光明的事业。后来,读大学我选择了电力系统自动化专业。

  毕业以后,先后在北京供电局、华北电管局、能源部、电力部做了10年公务员。尽管这10年间,我国的电力工业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到90年代初期,全国仍然有28个无电县,大约1.2亿人口用不上电。改革开放、电力先行,国家需要引进外资加大电力建设,当时的电力部决定成立一家电力企业,进行境外投融资。1993年,我受命创业,在内地香港两地奔波筹建中电国际。2003年之后接掌企业,领导中电国际、中国电力、中电新能源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将自己的所学所思、所感所悟,运用于企业管理实践。到我15年离开的时候,企业资产1千7百多亿,盈利良好、财务稳健、资产优良、势头迅猛,经过种种严格的审计,企业、个人清白干净,许多领导和同志们都知道,这个企业,在业界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美誉度。

  来到大唐,与同志们一起共同努力,完成了大唐环境的成功上市,组织了大唐国际的资本重组,策划完成了国际化发展战略与重大项目发展。

  2008年起担任两届全国政协委员。10年政协生涯也让我受益匪浅。经过实践反思,积极建言献策,率先提出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上大压小、节能减排、分布式电网、现代能源服务体系建立等一系列提案,这些与行业紧密相关的提案,对部分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深深地感谢这个行业。让我始终能够追随初心、勇往直前;不断历练成长、实现价值;35年,遇到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携手、风雨同舟!35年,最美好的青春年华,赤诚坦荡、无怨无悔!35年,情深意重、一言难尽,唯有感谢!

  更感谢生命的成长。

  人生的道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曾经的经营困难、曾经的金融危机、曾经的创业艰难、曾经的无奈无助,曾经的默默承受,一切的一切,都教会我成长。

  面对曾经的、人生一次猝不及防的急转弯,纵使对付出青春年华20年,创业治业每一天的企业,情感上有所不舍,因为心中坦荡,我学会了面对与接受,学会了调整和改变。

  最后,感谢大唐。这是我在行业工作的最后一站。感谢大唐这个集体,像宽阔的大海接纳包容了我,给了我安全,给了我温暖,给了我继续的动能,给了我转换的港湾。

  站在新的人生节点处,我心依旧,从容坚定。记得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荣格说过:“你的前半辈子或许属于别人,活在别人的认为里,那把后半辈子还给你自己,追逐自己内心的声音”。

  我曾经写过一首小诗,描述我的发心:
  静修慈海承大爱,
  水深无形念素心,
  深德智泉不觉处,
  流云潺潺看古今。

  今天与大家告别,希望更有能力的青年人,能为大唐的发展、为光明事业继续努力。

  一首《鹧鸪天·心路》,以自勉:
  静水深流大道行,当年香江一袭红。碧水蓝天对心月,知行光明号长空。

  从兹后,心转境,觉慈妙航爱与共,美丽健康春不老,丝路心语华莲中。

  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愿活出自己生命的精彩。愿今生能为我们的美丽中国,为社会大众健康,为优秀的中华文化传承,付出自己的心力,做出自己的贡献!

  祝好人一生平安!

  谢谢!

  李小琳
  2018年5月23日(.新.浪.)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2-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4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8-6-7 14:59 | 显示全部楼层
【深度】这才是印度对中国的真正威胁,让人倒吸一口凉气!2017-09-27 17:07MBA/沟通/美国


来源:纯科学(ID:chunkexue)
作者:汪涛
中国人是靠拼命埋头苦干、追赶世界科技巨头而崛起。但当中国人以为快要追上国际先进水平,并沾沾自喜地看着身后被甩到越来越远的印度人时,却突然匪夷所思地发现:
被中国追赶的世界科技巨头一个个地被印度人直接“接管”了——印度人成了这些国际科技巨头的CEO(首席执行官)和其他高管。
(一)
“印度管理”会成为超越中国的秘密武器吗?
我在网上写了很多关于印度的文章,文中结论都依据我在印度长达15年的亲身商业经历,和近3 年长驻印度搜集到的第一手资料而得出。仅从不可思议的“印度价格”和“印度时间”来看,印度几乎不可能与中国相竞争。对此,我个人也确实是越来越释怀。
但是,另外一个因素却使我越来越忧虑,这就是更加不可思议的“印度管理”。
如果说,在制造业和工作效率上,中国已经甩出印度十万八千里,那么在管理能力上,印度人则已经甩出中国人二十一万六千里。
如果印度有机会超越中国,机会点就在管理能力上。之所以会如此,不仅因为此事本身重大,更因为中国人至今还完全意识不到会输在哪里。
真正的危险并不是来自任何现实的危机,而是来自根本就意识不到的挑战。
(二)
印裔国际CEO的数量已多到不可思议

谷歌公司CEO桑达尔·皮查伊(Sundar Pichai)

微软公司CEO萨蒂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


美国500强的印度裔面孔
美国的全球500强企业中,外籍CEO有75位,其中10位是印度裔。英国裔(籍)9位。另有来自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土耳其等在内的其他国家的人士担任CEO。
中国香港裔(籍)和中国台湾裔(籍)分别有1位,但中国大陆人却榜上无名。
关键问题是:除了谷歌与微软,摩托罗拉、百事可乐、诺基亚、软银、Adobe、SanDisk、联合利华、万事达卡、标准普尔......这些在中国人心目中轰雷贯耳的国际巨头,其CEO级别的高管位置居然都被印度人拿下!全球最大的电信运营商沃达丰集团前首席执行官阿伦·萨林(Arun Sarin)也是印度人。
我曾拜访过美国最大的有线电视运营商Comcast的首席采购官,他也是印度人。我在硅谷见过很多投资的标的公司,见面后发现印度人是创始人的比例多到让我快要发疯的程度。
如果仅仅某些知名公司的CEO是印度人,可能还不足以让人感受到不可思议和震惊已经达到什么程度。谷歌董事会的13位高层领导中,居然有4位是印度裔。
早在2005年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就显示,硅谷三分之一的工程师是印度裔,高科技公司里7%的CEO也都来自印度,中高层管理者中印度人的比例更高。今天的比例更是比10年前高得多。
除了企业高管,越来越多的印度人也开始担任欧美知名商学院的院长。在中国人心目中,美国的哈佛大学商学院是一个只要子女能进去学习就算光宗耀祖的常青藤学校,2010年7月上任至今的该学院第10任院长尼廷·罗利亚(Nitin Nohria)是印度裔,他也是哈佛大学102年历史上的首位外裔院长。
这让中国人情何以堪?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院长苏尼尔·库马尔(Sunil Kumar),印度人。前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院长、2011年5月至2013年3月出任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院长的迪帕克·詹恩(Dipak C. Jain)也是印度人。
相比之下,中国人在美国高科技企业中的能获得管理岗位的不仅凤毛麟角,而且还在全线溃退。能去美国的很多都是从中国顶尖学府(清华、北大、中科大等等211、985名校)毕业的高才生,最终在美国却只能当纯打工角色的工程师、架构师。原来硅谷被称为IC的天下,I指Indian,C指Chinese。
但现在,硅谷的别名已经叫“印度谷”了。
让我快要发疯的并不是中国与印度之间在管理发展上如此巨大的差距,而是直到现在,整个华人群体根本就不知道自己输在哪里。
华人社会对此问题做出的总结更是荒唐到不可思议的地步,如同我们感觉印度人时间观念差到不可思议的程度一样:
印度人语言能力强——可印度人语言能力再强,能强得过美国白人吗?况且在美国,华裔二代连中文都没几个人会说了,语言的能力还会比印度人差吗?
印度人抱团,甚至排挤中国人——这纯粹在拿自己的心思去度量。

......
道理其实再简单不过了:如果你跑步跑不过对手,就是跑步的能力不如对手;打球打不过对手,就是打球的能力不如对手;踢足球踢不过对手,就是足球能力不如对手......扯那么多根本没直接关系的东西干嘛?
做管理做不过印度人,原因就是中国人自己管理能力差,用得着绕那么多弯子去找借口吗?
(三)
印度的管理能力是怎么来的?
我担任中兴印度公司CEO期间,招聘过大量印度本地员工。最初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印度本地员工的简历中,在教育经历方面,他们无论技术专业是什么,都同时还有一个MBA学历。
刚开始我以为,是人力资源部门初选完了以后,把双学位的优秀人才留了下来,所以不一样。但当我发现一个又一个简历全都有MBA学历时,感觉这里面一定有文章。于是我让人力资源部门把所有只要收到的简历全都拿给我看一下。前后检查了有上千份简历之后,我惊呆了:几乎找不到一份没有MBA学历的简历!
怎么会是这样?于是我问本地资深员工:为什么每个高校的印度学生全都学习MBA呢?他们只告诉我,所有印度学生都是这样。大多数人根本说不清原因是什么——已经完全习惯成自然了。
如果哪个学生不学MBA,在印度才会让人感觉难以理解,如同在中国上学居然不学中文一样不可思议。MBA已经是印度所有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只有一个比较老的本地员工告诉了我印度独立后如何发展管理学院,尤其是印度管理学院的历史。
印度1947年独立后,马上就把发展管理能力作为印度振兴的一项重要内容。
印度是一个太多民族、宗教和语言混杂的国家,管理问题的难度也的确远远比其他国家大得多。1959年,印度计划委员会聘请加州大学教授乔治·罗宾斯(George Robbins),协助成立全印管理研究机构。
根据罗宾斯教授的提议,1961年,印度政府先后建立了两所精英教育学院,分别位于加尔各答和艾哈迈德巴德,统一名称为印度管理学院(IIM),以不同地名的后缀来区别。此后在各个不同城市新设的印度管理学院分院越来越多,到现在已经发展到20个分院。
印度不仅专业的管理学院长期持续发展,而且将MBA课程普及到了所有高校的所有专业学生中去了。在印度所有高校毕业生中,学习MBA也成了一个默认的必须选项。
当听到萨蒂亚·纳德拉任微软CEO时,我马上认定他一定也是学过MBA的。到网上查他的经历,果不其然,他在印度的班加罗尔大学获得电子和通信专业的工程学士学位,随后前往美国,在威斯康辛大学密尔沃基分校(UW-Milwaukee)攻读计算机硕士,再后来在芝加哥大学MBA毕业。只要你发现任何印度人担任了美国知名公司的CEO或CTO(首席技术官)等,你去查他的学历,基本上可以肯定100%是有MBA学历的。
几乎所有中国孩子在学校都打乒乓球,所以你就知道,为什么世界乒乓球比赛最后的决赛基本就没其他国家什么事儿了。在国际赛事上拿了世界乒乓球冠军的中国选手,如果马上回国来参加一个全国性的乒乓球大赛,被打到10名甚至20名以外,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中国也有MBA教育,但主要是两类:
一类是“成功人士”花几十万元才能参加的MBA或EMBA班。在这种MBA班里,真能学到什么知识技能不知道,但能知道的是可以认识到什么人,形成什么圈子,幸运的话还能泡个明星什么的;
另一类是高考后直接进入工商管理类专业学习的本科学生。由此就该清楚,为什么中国人在管理能力上被印度人打到这么惨痛的地步了。
(四)
为什么印度人的管理能力独步全球?
美国、欧洲以及其他国家包括中国都有MBA教育,为什么印度的MBA会这么厉害?重大的区别在于:在其他国家包括中国,管理或商科的专业学生从一进高校就学商科,更高学历也是商科。这会导致一个严重问题:就是不太懂各个行业的专业技术。
但是,印度的MBA却是所有学科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这使印度的MBA具有其他所有国家难以比拟的巨大优势:专业和管理全都懂。道理非常简单,当一个学生即懂专业又懂MBA时,即使做一个普通研发者,也有巨大的优势,做管理者更是如此。仅以沟通能力为例来说明一下。
印度人管理上强于他人的肯定不只是英语的语言能力,更是强大的沟通能力。切不可简单认为印度人只是“能说会道”,“沟通能力”与“语言能力”看似很接近,事实上却有巨大的区别。中国企业在进行管理培训时也会讲沟通。他们是怎么讲的呢?
从技巧上说,沟通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要善于倾听。那如何倾听呢?管理培训老师会给你写一个繁体字的“聽”。看看,我们老祖宗是多么聪明,左边一个耳下面一个王字。就是说要以听为王。右边十个目一个心,就是讲倾听时眼睛要看着对方,一心一意地听讲。而现在简体字的“听”怎么写得呢?左边是“口”,右边是“斤”,就是先让你开口说话,看看你有多少“斤两”,然后再想用什么办法收拾你。中国企业里的员工听完后都觉得:啊,讲得真好。
可是,道理很简单:在现代社会,如果你不懂技术和专业,再会听,就算二十个目一个心,你能听得懂吗?这类用繁体字去攻击简体字,是典型的来自台湾地区管理体系培训的变种。很可惜,现在内地大量流行的企业管理培训,台湾是一个最重要的来源地之一。
这种算命式的拆字、附会式的解说,怎么能让我们理解现代管理真正的奥义?本来只用一个人两只眼睛,一定要找来五个人十只眼才能沟通吗?这种沟通的成本和效率会最优吗?知道人家犹太人一个人过来,为什么中国企业需要五个人才能应对?因为别人一个人可以把所有问题全解决了,而中国企业五个不同专业的人过来,也未必能把所有相关问题都覆盖。
犹太人同样是专业和管理能力都超强的民族。因为缺乏真正科学专业的管理培训,大量以佛、道、中华传统文化甚至易经、算命、成功学为装点门面的所谓企业培训充斥于中国内地市场。
我第一次出国是去南美。在秘鲁首都利马与国际电信巨头西班牙电信公司(Telefónica)的人开会,讨论我当时负责的传输产品测试问题。我当时刚开始做国际业务不久,英语能力基本全还给老师了。交流中只能偶而听懂几个单词,但有一个最关键的词我听懂了:“not official”,非正式的。
结合与当地销售人员的交流,我明白了国际电信企业短名单招标制度与中国项目招标制度的巨大差异,由此写下十多万字的考察报告,成为奠定中兴国际市场走向正规的历史性文献。
当时我们搞不清楚,短名单制度只在一个新技术出现时才会进行,一旦短名单确定,以后就没有招标机会了,只是向进入短名单的企业发PO(订单确认文件),大门就算彻底关上了。
在这种招标制度下,不是你靠模仿改进降低成本就能打进这样的市场的。即使你付出艰难努力,让对方把你的产品拿来测试一下,那也只是玩一下而已,是“非正式”的,没有任何实际的商业价值。
做国际市场那么多年,为什么要等我亲自过去,才能理解相应问题,并得到清楚的解释呢?原来那些国际市场开拓人员语言能力都很好,但因专业能力不足,而严重缺乏沟通能力。
中兴在开拓国际市场初期,因为不懂英文,从外国语学院招聘了几千名纯粹学语言的学生。但几年之后,这些人基本都离开中兴了,只有极少数努力学习技术知识的人留下。
最荒唐的案例之一是,中兴花费了很大代价联系到与一个国家通讯部长见面的机会,见面后部长问:你们公司是做什么的,我们可以有什么合作的机会?但中兴这些纯粹学语言的人什么都答不上来。
我在中兴参加过一次国际市场人员的招聘。有一位国内著名外国语学院毕业的学生,专业是英国文学,而且过了英文专业八级。他的英语能力流利到可以顺畅地讨论巴尔扎克文学作品的程度。但是,他不仅对通信专业一窍不通,而且没有任何工科知识背景,中学学过的物理化学也全还给老师了。
精通英国文学这绝对不是坏事,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有可能成为市场突破的利器。但很难相信,这样的人进来后,主要靠与客户讨论巴尔扎克作品,就能拿下卖出通信设备的合同吗?这名学生让人感觉非常鸡肋。
中国人在管理上输给印度人,是因为语言能力差吗?如果你听过中国外语学院毕业学生的语言交流就知道,这种说法纯属瞎扯。只要中国学生清楚该学什么,他们会把任何知识包括语言,都学到最极致的程度,但关键问题在于,他们不知道该学什么才能与印度的管理能力相抗衡。对“现代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才”的呼吁,在中国学术界和教育界早就存在了,但问题在于如何复合?直到今天,包括呼吁的专家自己也没真正明白。
中国搞外交的人外语都很好,但似乎也欠缺专业知识背景,这同样造成一些问题。
印度人的管理能力并不是在长期历史中自然形成的,而就是印度独立后人为培养的结果。
对沟通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倾听,而是倾听以后能“理解”。并且听和理解只是沟通能力的一个方面,更难的方面是表达。这更不是只要具备语言能力就足够的。
中国人都懂中文,但有几个人善于用中文表达的?你都不理解自己的产品和技术,怎么能把产品的优点表达出来呢?要想表达清楚这些,不仅要理解具体的专业技术,而且要善于比较技术的概念原理,另外还要对市场、客户需求、行业发展等都具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印度人管理能力的强大并没有在印度国内充分体现出来,因为太多需要管理的印度人仍是没有经过现代科学和管理培训的底层劳工。但是,当具备超凡脱俗才干的印度管理人才到了国外,这种能力有了其他国家高素质员工的支持,他们就会一飞冲天。
美国人提出的概念“中美国”(Chimerica)并未被中国所接受,可是,通过印度人的管理在未来自然形成的“美印度”AI(America India),加上人工智能(AI),会使制造业彻底摆脱对普通劳动力的依赖,却可能带来完全不同的格局。仅仅一个印度不会成为中国的威胁,但如果中国未来面对的是AI+AI(美印度+人工智能),那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本文作者:汪涛,独立学者,天使投资人,多家孵化器创业导师。曾为中兴通讯国际市场管理体系的奠基者,现为北京数码视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际投资总裁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2-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4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8-6-7 15:01 | 显示全部楼层
巴菲特投资之道很简单,为什么我们却很难做到?
价值投资之道 璞醴投资 昨天
想要改变自己从短线投资到长期投资的失败,这通常是大象的责任,因为我们所希望获得的改变往往是牺牲短期的股价涨跌,以获得长期的价值增长。牛市过于高估卖 出,可能短期少赚,却避免了长期大亏的风险。熊市过于低估买入,可能短期套牢,但是长期却会大赚。
巴菲特多次说过,投资其实很简单:
“投资其实很简单——买进一只好股票,不要轻易抛出,你只要等着股价上涨就好啦!行情下跌时不要过于恐慌,股市大涨时过于贪婪,就已赚到相当高的回报。”
“投资股票很简单。你所需要做的,就是以低于其内在价值的价格买入一家大企业的股票,同时确信这家企业拥有最正直和最能干的管理层。然后,你永远持有这些股票就可以了。”
我研究了十四年巴菲特,在央视讲过10期《学习巴菲特》节目,写了8本关于巴菲特的书,在全国各地多次演讲传播巴菲特,可是我却发现:尽管巴菲特投资业绩极为成功,投资策略很简单,易懂易学又易做,可是只有很少的人真正学巴菲特、真正做巴菲特。
实话实说,我本人学了这么多年巴菲特,很多方面也做不到,如同一个天天读“圣经”讲“圣经”的牧师一样长叹:我做不到上帝所说的万分之一!如同一个天天读圣贤书讲圣贤书的儒生一样长叹:我做到圣人所说的万分之一。
为什么我们明明知道,却就是做不到呢?就像我们下了决心要减肥,再也不吃肉,可是手已经伸出筷子把肉放到嘴里了。
这个问题困惑了我很久很久,最近看了一些心理学书籍,才稍有所悟:原来我们行动的真正驱动力量不是理性,而是感性。要想深度改变,情绪力量是关键,情绪上真正接受,才能逐步改变,习惯成自然。
一、人的大脑分为感性与理性两个系统,如同象与骑象人。
过去几十年来,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我们人的大脑并不是完全统一的一个系统,而是分成两个彼此之间相互独立的系统:一个是我们称为情绪的一面,是人类 本能中的一部分,能够感知痛苦与压力;另一个是理性的一面,也称为反思性系统或者自觉性系统,用来考虑、分析并且展望未来的组成部分。
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在《象与骑象人》(The Happiness Hypothesis)书中的比喻最为形象:情绪系统如同一只“大象”,理性系统则是这只大象的“骑象人”。这位骑象人坐在大象的背上,享有支配权,看上 去像是大象的主宰者。但是事实上,这位骑象人的控制权却是一点也不稳固的。陆地上最重的动物大象体重6000公斤,相当于75个体重80公斤的骑象人。每当这只6吨重的大象不愿意按照他所指出的方向前进时,这位骑象人就会完全失去控制权,被大象彻底打败。
对我们绝大部分人来说,大象打败骑象人,在生活中早已习以为常。我们明知快要考试了,却还是看电视、上网、打游戏。我们明知需要减肥了,还是会大吃大喝暴饮暴食。不多说了,你懂的。
二、短线投机符合人类追求快速满足的本性,大象最终说了算。
可能你没有认真想过,我们在投资上也是如此。牛市疯狂到严重高估,但我们还是冲进去——快速赚一把再跑不迟。熊市暴跌严重低估,遍地都是便宜货,可 是我们还是不愿买入——万一再跌一把呢?这正体现了我们身上情绪化并且本能的一面,也就是那只大象的弱点:它懒惰而且不沉稳,常常只看到眼前的得失(短期上涨或者下跌的可能性大)而忽略了长远的利害(过于高估的长期风险或过于低估的长期利益)。
想要改变自己从短线投资到长期投资的失败,这通常是大象的责任,因为我们所希望获得的改变往往是牺牲短期的股价涨跌,以获得长期的价值增长。牛市过 于高估卖出,可能短期少赚,却避免了长期大亏的风险。熊市过于低估买入,可能短期套牢,但是长期却会大赚。骑象人虽然看到长期投资的好处,却没有真正说服 大象放弃短期的得失,真正愿意追求长期的回报,并在投资路上坚持走下去,走得足够长远一直到达目的地。大象的力量是追求立刻获得满足,正如巴菲特所说:
巴菲特的导师“证券分析之父”格雷厄姆直言投资心理最重要:“我们将十分注重投资者的心理层面。事实上,投资者的主要问题——或其最大的敌人——很可能就是自己(亲爱的投资者,问题不在于我们的命运——也不在于我们的股票——而在于我们自己)。”
巴菲特也告诉我们投资时智商不重要情商更重要:“如果你的智商超过125,那么投资成功与否与你的智商水平没有多大关系,如果你的智商一般,那么你需要对自己的欲望有相当强的自控能力,强烈的投资欲望可能使你血本无归。”
三、不但要理性上认可还要感性上接受长期投资——有爱才能长期坚持习惯成自然。
骑象人的力量相反,能够超越眼前一时涨跌,思考长远的利益,为了长期的回报进行规划。可是骑象人却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只会说不会做,能够看得长远却一步也走不了。大象才拥有巨大的行动力量。
不管任何情况,大象才是让事情最终得以实现的力量。朝着一个目标前进,不管这个目标是短期投机还是长期投资,都需要来自这只大象的行动力。而这正是 骑象人最大的缺点:他只会在原地踏步。骑象人趋向于进行过度分析,想得太多却没有任何行动。有的人想了一个女生好几年,却一句话也不敢说;有的人逛街或者 上网找了几个小时,却一个东西也没有下单买。
而且大象并非永远都是“坏孩子”。大象的力量也就是有些情绪和本能极为重要,比如我们对亲人和孩子充满爱、怜悯、同情心以及忠诚,我们总是能够超过短期得失,为家人的长远利益作出短期的牺牲。
如果我们不是把股票看作彩票,也不只是一张交易凭证,而愿意入股做一家优秀公司的长期合伙人,追求长期回报最大化,这时我们才会像巴菲特一样进行价值投资,在熊市或者公司遇到暂时性挫折而过于低估时,勇敢地逆势买入并长期持有——这完全是那只大象的力量。
长期投资并不需要成为超人,没有感情的冷血动物,相反需要你是一个充满感情的凡人。你深爱你的妻子孩子,才不会因为一时的冲突而分手。你深爱你的房子,才不会因为一时的价格涨跌而出手。巴菲特重仓买入的前提是他深爱这家公司的产品。
我们要从短线投机彻底转为长期价值投资,不能只强调理性投资的思考,而必须下很大功夫培养自己在感性方面接纳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
基于理性的投资知识可以很快学会,但基于感性的投资习惯只能慢慢培养。正如巴菲特所说:“成功的投资生涯不需要天才般的智商、非比寻常的经济眼光, 或是内幕消息,需要的只是在做出投资决策时的正确思考框架,以及避免情绪失控保持理性思考的定力。格雷厄姆在《聪明的投资者》一书中清晰而明确地告诉我们 正确的投资决策思考框架,但投资成功的另一个要素——情绪定力则需要你自己来培养。”
不但要知道,还要做到,而且长期做到。真正实践巴菲特的价值投资人,就像真正长期坚持合理饮食适度锻炼的人一样,难的不是如何学习,而是如何习惯成自然。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2-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4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8-6-7 15:02 | 显示全部楼层
周贵银

巴菲特对于公司治理的看法
对于巴菲特而言,公司高管是股东资本的管家,最好的CEO在进行公司决策时要像所有者那样思考,他们必须牢记股东的利益。一再强调正直与坦诚在管理者与股东交流中的重要意义。

巴菲特自身的这种优良品质将有兴趣的股东吸引到了伯克希尔,他们逐年递增地蜂拥至伯克希尔的股东年会中,与巴菲特和芒格关于公司问题的持续的、卓有成效的对话。



巴菲特希望股东们不要认为自己仅仅拥有一纸价格每天都在变动的凭证,而且一旦发生某种经济或者政治事件就会使你紧张不安,它就是出售的候选对象。

而是希望股东们把自己想象成一家企业的所有者之一,对这家企业你愿意无限期的投资,就像你与家庭成员合伙拥有一个农场或者一套公寓那样。

事实证明,大多数伯克希尔的股东确实信奉长期合伙的理念,伯克希尔股票的年成交量也仅是其他美国大公司的一个零头。

实际上,股东对伯克希尔股票的投资行为与其本身对所投资的公司行为极为相像。比如对可口可乐和吉列的投资,也当成是两家非凡企业的非经营性合伙人,对于这两家公司的衡量标准不是股票每个月的涨幅,而是企业长期的成功。

与伯克希尔面向所有者方针相一致,大多数董事的大部分净资产都投到了伯克希尔。巴菲特说:“我们吃自己烧的饭”。



芒格一家的净资产有90%是伯克希尔的股票,巴菲特则超过了99%。无论股东们选择伯克希尔多长时间,其财产都将与巴菲特同步变化。此外,如果巴菲特做了什么错误的选择,股东们能从他也遭受了相同比例的损失上得到些安慰。

对于债务的态度,巴菲特是非常谨慎的,如果的确需要借钱时,会尽量使用长期稳定利率的贷款。就像世界悠久的印第安纳波利斯500英里汽车赛的一位胜者曾说过的:“要想争得第一,先得跑完全程。”

此外伯克希尔拥有一种低成本、无风险的财务杠杆来源---保险企业的浮存金,只要做到承保业务上的收支相抵,这种浮存金的使用成本就是零,这也是伯克希尔不断低价收购优质企业的大杀器。

还可以从不断下跌的股市中受益,这很像一个经常采购食品的人 从不断下跌的食品价格中受益一样。



2巴菲特对董事会与CEO的见解
由于伯克希尔收购了大量的公司,巴菲特可以近距离接触到更多的CEO。有时这些CEO明显不能胜任他们的工作,但他们的位置常常很安全,这种公司管理上的极大讽刺是因为一位不称职的CEO比一位不称职的下属更容易保住工作。

一名碌碌无为的 CEO常常能够过关,原因之一是衡量他们工作业绩的标准几乎不存在。在工作时,甚至是败绩重大或反复出现的时候,他们通常含含糊糊,否则他们就可能被解雇,或者难以自圆其说。在美国众多公司里,老板先是射出管理业绩之箭,然后在箭落下的地方匆匆画上靶心。



由于巴菲特区别出的公司CEO与其他雇员间的三大差异,所以在选择CEO时应特别谨慎。

第一,衡量CEO表现的标准在操作时不是匮乏就是过于简单,因而CEO 的表现要比其他大多数员工的表现更难以衡量。

第二,没有人比CEO 的职位更高,因此也就不可能去衡量更高职位人员的表现。

第三,董事会不可能担当这一高级职务,因为CEO和董事会之间的关系按惯例十分融洽。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2-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4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8-6-7 15:02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岩石

2018年5月14日摘自《理财周刊》
一年一度的巴菲特股东大会再次召开,这已经是第53次了,每一次参会者的人数都超过上一次,堪称全球投资人的朝圣之旅。尽管伯克希尔公司的财务报表显示今年第一季度亏损11.38亿美元,为9年来首次亏损,但是巴菲特不在意,投资人也不在意,账面亏损似乎只是过去9年持续盈利的技术性回调。
每一个行业都有其特定的市场定位,甚至可以称之为“信仰”。投资成为产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新趋势。回首以往,正是这个趋势引爆了全球财富的爆发性增长,引领着全球性的科技创新。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107年底,全球财富存量中的一半左右是在1995年之后形成的。再往前看,全球财富的另一半中的一半则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其余所剩无几。人们可以说,这是因为两次世界大战几乎“打光了”战争之前的全球财富,而在我看来事实并非如此,新增财富的大部分是新财富——金融化的财富。20世纪70年代是一个转折点,以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解体为标志全球经济进入“动荡年代”,恰恰是“动荡”激活了财富货币化和资产证券化,开启了“无金融不富”的新常态。
两次世界大战之前的全球化是战争导向的,以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的建立为标志,人类选择了市场导向的全球化。时至今日,全球总人口的51%以上集聚在城市,而城市与城市的链接形成了一个超国家的全球化市场,集聚了全球近90%的财富。从这个角度看巴菲特,他就不仅是一个半退休的老人,而是新常态经济的标识。这是一个产业创新的时代,而驱动产业创新的力量不仅有企业家,还有投资人,是企业家和投资人相互激励,让人类走进了思想创造财富的时代。
为什么在“动荡年代”反而出现了财富总量的爆发性增长呢?至少有三个原因是不容忽视的:第一,在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的同时,美元与黄金脱钩,再与石油挂钩,全球化市场选择了信用货币,货币量的增长,货币流通速度提升,再加货币杠杆率的提升与叠加,金融化的财富逐渐取代工农业上升为主流财富;第二,直接的和隐形的通货膨胀波及全球,而能够对抗通货膨胀的唯一方法是提高投资回报率,所以巴菲特说“财富取决于投资理财”;第三,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科技革命以摧枯拉朽之势淘汰落后产能,驱动产业升级,股权投资的产业化改变了金融与实体之间的关系,创造了实体金融化的新趋势。货币-金融-科技三位一体,互为条件,难分伯仲,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上世纪70年代以来的财富增长主要来自于虚拟财富的增长,来自于“钱生钱”的产业,来自于多层次的金融交易市场。
人们可以在道德上谴责“镀金时代”的种种弊端,却不得不面对“价值投资”的选择,顺势者昌,逆势者亡。价值投资有三个维度:其一是职业“信仰”,其二是股权投资,其三是股票投资。在股权投资产业化的背景下,投资人以“价值发现者”的身份,发现和培育新生代企业家。上世纪70年代以来的统计数据说明:2/3以上的新增企业家是白手起家的穷人,而在他们身后,2/3以上都有“贵人相助”。这才有了一年一度的巴菲特股东大会,越来越多的“朝圣者”千里迢迢汇聚在奥马哈小镇,有人“朝圣”,有人感恩,有人去寻找机会。巴菲特股东大会就像一个区块链的平台一样,以价值投资的共识机制,吸引着全世界的眼球,激励着创业者和投资人的正能量。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2-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4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8-6-7 16:15 | 显示全部楼层
杨德龙:巴菲特成功投资的秘密武器

时间:2018年05月07日 16:07:21 中财网

  美国中部时间5月5日上午,一年一度的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东大会在巴菲特的故乡奥马哈市举行。今年约有4万多名投资者从全球各地来到奥马哈,聆听股神巴菲特和芒格长达5-6小时的精彩问答。我第三次来到奥马哈参加巴菲特股东大会,再次感受到价值投资的巨大魅力。过去半个世纪,巴菲特和芒格联手缔造了全世界最大的投资公司,总资产超过5000亿美元,回报率高达18261倍,创造了投资上的奇迹,他们到底有哪些取得投资成功的秘密武器呢?

  巴菲特投资的公司有几个特点:第一,他投资的公司一般都是有悠久历史的公司,初创期的公司他一般不会投资,因为初创企业的投资风险是很大的。虽然历史悠久的公司市值已经有一定规模,但风险也随之降低。巴菲特主要是赚一个公司从“优秀”到“卓越”的钱,而不是试图去赚一个公司“逆袭”、或是从初创到成熟的钱,这点我认为非常值得大家学习。

  这种投资方法当然也会错失一些快速成长类公司。在本次会议上,对于错过了投资亚马逊和Alphabet,巴菲特和芒格进行了反思。巴菲特说:“事实上,我从一开始就关注了亚马逊。我认为Jeff Bezos做到了一件接近奇迹的事情,而问题是,如果我认为一件事是奇迹,我往往不会下注。”对于Alphabet,巴菲特表示他一开始就看关注了股票,但不能确定在其目前价格的基础上,前景能好很多。

  第二,他投资的主要是“大众情人”型的、可以“躺着赚钱”的公司——也就是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能接触到、耳熟能详的公司,比如可口可乐、喜诗糖果、Brooks跑鞋、亨氏等,其实这些日常生活中我们能接触到的产品才是真正畅销的产品。巴菲特比较少投资一些特别高科技的公司,因为一个公司一旦要靠高科技来赚钱,它可能很快就会被技术进步所替代,比如柯达公司以前非常厉害,但数码相机的出现使它不得不倒闭了。

  过去几年我一直在A股倡导价值投资理念,可喜的是A股市场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转向价值投资了。去年涨的比较好的股票都是大家可以日常接触到的,比如茅台、格力、伊利等公司。去年有人感慨,其实牛股就在我们身边,为什么我们没有抓住,而偏要去挖掘一些黑马。

  巴菲特投资的股票一般都会长期持有,他不会去在意短线的波动。比如一季度,很多投资者都在质疑Iphone 10的销量会不会不好,苹果的股价也出现了一定的波动。但巴菲特在一季度不但没有减持,反而又买入了7500万股的苹果股票。因为他认为看一个公司的某个产品的销量来判断它的投资价值是错误的。因为苹果公司的投资价值不在于它这款产品的销量,而是它的研发能力、管理团队等。

  有人问过巴菲特:你每年投资的公司都会披露,为什么只有你成了首富?其他人却没有赚到大钱。巴菲特幽默地回答:因为没有人愿意慢慢地变成首富。很多时候,大家都希望能够一夜暴富,但其实投资公司需要耐心持有,这才能实现“价值投资”。

  巴菲特投资的资金也有几个特点,第一是资金的长期性,巴菲特投资的资金一般都是长线资金,而不是短线资金。即使他买的股票短期内跌了50%,客户也不会赎回,而是把资金长期放在账上。

  第二是资金的低成本。巴菲特除了投资一些消费品公司,他也会投资一些保险公司。实际上,伯克希尔·哈撒韦本身就是一个再保险的公司。保险给巴菲特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现金流,他可以以比较低的成本获得这些资金去进行投资。这和国内的一些机构不同,很多机构的资金一般都是客户短期的资金,一旦一个季度表现不好,就被客户赎回了,这样会逼着你在低点把优质股票卖掉。另外,国内一些投资者的融资成本过高,比如“两融”的成本达到9%左右。过高的成本吃掉了大部分的收益,没有真正让投资体现复利的效果,反而体现了反效果。

  第三,巴菲特的账上始终会有大量的现金,而不会满仓。巴菲特说:不要频频出手,要有耐心,要保持充足弹药,直到出现合适投资机会。 根据数据统计,现金在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投资配比中占18%以上,而大多数基金公司只有4%的现金。但是,对于大多数投资者来讲,永远满仓似乎是常态,空仓等待是特别艰难的事情。

  举个例子。伯灵顿北方圣达菲铁路公司(BNSF)是巴菲特近年来大笔投资的一家公司,这家公司的成长性并不好,属于典型的重资产公司,不符合巴菲特一直以来遵守的轻资产、高效率原则。在本次股东大会上,来自纽约的八岁女孩Daphne称,从历史上看,伯克希尔最好的投资是在资本非常高效的业务中,比如可口可乐、喜诗糖果和Geico。但近期,伯克希尔开始投资需要大量资本和低回报的公司,比如BNSF。她提问,能不能解释下伯克希尔近期的大投资为何背离了原先资本效率的理念?

  巴菲特说:“你难倒我了,Daphne。我很高兴她还没到9岁。”现场观众大笑。巴菲特指出,伯克希尔一直青睐能带来亮眼资本回报的公司,买入BNSF意味着,伯克希尔目前无法以对其合理的价格投资轻资产的公司。

  事实上,BNSF每年有大量的利润,给巴菲特贡献了大量的现金流,大概贡献了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40%利润,这样的公司在财务教科书上叫“现金牛”公司。“现金牛”公司可以提供大量的现金,一方面让你可以有资金在股票便宜的时候抄底,另一方面可以抵御市场的波动。虽然美股在过去九年都是大牛市,但巴菲特并没有满仓买股票。他现在账上的现金达到了1000亿美元,这些资金是用来等着他心仪的股票在下一轮大跌中买入的。

  第四,巴菲特对于看好的股票会重仓持有。巴菲特持股不会特别分散,他的前十大重仓股占了总持仓的约90%。这也给我们一些启示:对于你有把握的一些股票,应该重仓投资,不要去投资一些你所不了解的公司,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可以集中优势资金去买好的股票。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2-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4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8-6-7 16:16 | 显示全部楼层
闲来一坐s话投资
  有人说,茅台是一个傻瓜也能经营的公司。这话,分明是受到了巴菲特那句“要买傻瓜也能够经营的公司”的影响,其实在我个人理解,巴菲特这句话的本意是更强调投资于一家公司首先要考察其商业模式是否优秀的极端重要性,并不是否定对管理层的考察(特别是到中后期,巴菲特对管理层,特别是“一把手”的品行与能力更为看重的)。近来,我阅读了有关茅台的一些发展史料和有关书籍,更是强化了这个方面的认识。
    诚然,今天我们看到的茅台,因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也因为其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特殊的酿酒工艺而更具有稀缺性,不可复制性。然而,如果我们对茅台的发展史略作一点考察的话,其实今天的这种“稀缺性”、“不可复制性”,也是有着其渊远的历史发展脉络的。说到这一点,当然首先是离不开被称为茅台教父级的人物季克良。季克良先生与夫人徐英是1964年被分配到茅台酒厂的,当时的茅台酒虽然也声名远播,但总体讲不仅产量低(当时实际产量220吨,亏损84万元),而且质量也不稳定,从某种程度上还更多的是依靠“师带徒”的那种传承,而现代科技的技术含量更是谈不上多少。进厂报到后,季克良就被分配到了车间,与工人师傅一同劳动,在感受到茅台酒酿造技艺的博大精深后,他对夫人说,先学十年,十年后我们才可能有发言权。他花了三年的时间与工人师傅一起劳动,从投料、背洒糟、上甑开始,一步一步学习茅台酒酿造基本工艺。用他的话说是“背酒糟时因重心不稳常常摔下窖池,烤酒时常累得晕过去”,直到把茅台的每一个科学的、传统的工艺细节都融入自己的血液。经过漫长的学习、研究,到了上世纪80年代,他才总结出了被世人广泛认知的茅台酒酿造工艺“十大特点”;上世纪90年代中期,茅台酒厂以季克良的科研成果为基础制定了一系列生产技术指导,使茅台酒的酿造工艺更加科学、合理、规范,此时,茅台酒在酿造工艺上,才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即过去那种“传徒不传子”的技术传承方式,被以理论的形式固定下来,从此,茅台酒酿造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进而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正是因为此,季克良先生被称为是第一个用科学理论解读茅台的人,进而成为茅台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
    当然,茅台酒发展辉煌的历史功劳也并不是仅仅是季克良先生“独享”,在茅台酒发展历史上,还有着一些值得大书特书的具有宗师式的人物,如季克良的师傅李兴发洒师(其对茅台酒酱香体、窖底体、醇甜体三种典型体的发现,让其成为继郑义兴之后的又一位宗师)、李兴发的师傅郑义兴酒师等。但是这些人物之所以成为一代宗师,很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不仅具有亲身的实践技能,更具有某种理论上的升华与创造。工匠与大师之间的差别,或许就体现在这里。
    由此,我联想到我们的股市投资(其实人生事业的很多领域也是如此)。今天的投资人,应该说是十分幸运的,因为我们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格雷厄姆、费雪、巴菲特、芒格等,因为其投资思想的开创性而被我们今天尊称为大师级的人物。有人说,投资的大道均已经写在书上了,此话不假,但是仅仅熟读熟背这些投资的大道(当然这一点很重要),我们就能够做好投资吗?显然还不能够(无论是投资中,还是现实生活中,赵括、马谡式的人物并不少见)。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以这些投资大师的思想为指导,投身到具体的操作实践之中去。而这个实践过程,可能又是长期的,曲折的,反复的,甚至是痛苦的“蜕变”过程。我想,这一点不用说,凡是投身于二级市场的投资者均是有着自己的深刻体会的。然而,仅仅依靠这种具体的操作实践,我们就能够达到成功的坦途吗?我想,同样还不能够保证,其间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还要善于将自己的这种具体的实践而上升到一种理论化的高度,进而让我们的投资系统以一种“理论化”的形式固定下来,如是,我们的成功才有可能更具有可持续性、可复制性、可累积性(而不仅仅是依靠一时的运气抓住几支牛股),唯有此时,我们的投资才可能由必然王国进入到自由王国。如果说,投资的成功还有什么秘诀的话,这当是其中之一。
    其实,我们观察国内外的投资成功人士(在网络上我们考察一些大V也当如此着眼),几乎毫无例外地,他们均具有这种特点,即善于将自己的投资实践个性化、理论化,即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如此循环反复,以至无穷,并与时俱进,进而使自己的投资不断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新的境界。
    这里还需要指出的是,今天我之所以谈这个有点“虚”的话题,还有一个原因,即是近日我受雪球之邀(5月25日雪球访谈),作了一个访谈,即谈谈如何寻找未来牛股,其间不少球友踊跃提问,有的提问的水平也很高,然而也有很多朋友更为关心的是个股的诊断。固然,投资的选择离不开个股的正确选择,然而,真正可持续的成功其实还是来源于自己一个较为完善的投资理论系统(当然,这种理论系统未必非要写下来,但至少心里当是十分清晰的)。有些投资者之所以多年来感觉摸不进门,或者有时赚钱有时亏钱,赚钱缺少可持续性,一个突出的软肋可能就是只顾操作实践,反而是在个人投资系统的“理论化”上做得还不够,甚至有的可能压根儿就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
    自然,作为一个小小的投资人,我们可能命中注定是无法与那些投资大师们比肩的了,然而,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至少为了使自己的投资水平不断提升,进而达到“解决问题”的地步,我们也当不断追求这种投资的境界与目标。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2-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4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8-6-7 16:16 | 显示全部楼层
冰冻三尺一



【我们只赚定性分析和深度研究的钱】作为个人投资者,如何避免与机构之间的竞争,我们总结的一句话,就是我们只赚定性分析和深度研究的钱,把短期定量留给别人,
这是啥意思呢?说起来也挺简单的,就是把个人投资者与机构之间做个对比,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在机构面前,个人投资者的唯一优势,就是资金优势,钱是自己的,自己的钱自己做主,但机构本质上都是借的钱,比如茅台13年从200元一路跌倒120元,绝大多数机构都是一路抛出,任何一个基金经理买入或持有的后果,都是面临下课或清盘的风险,股价便一路下跌,但个人投资者完全可以反其道而行之,一路买进,当然前提要是好公司,到17年回头一看,业绩可以秒杀同期的任何机构,
当然机构也有个人投资者不可比拟的研究优势,机构有钱撒,可以买最牛逼的分析师的分析报告,还有一个特殊的优势就是机构投资者有大量行业研究员,当然都是名校毕业,研究水平甩个人投资者几条街,不然那些人书不是白读了嘛,他们会深入企业调研,把行业和企业的情况了解的非常深入,至少比个人投资者深入的多。在美国这就有内幕交易嫌疑,在中国这是合法的。
这就造成了国内市场每次出年报、季报时候的一种独特现象,就是股价走势提前反应公司业绩,看哈最近有些公司业绩变动较大的股价走势,内行心里都门清,这种就是标准的内幕交易,但因为在A股出现的过于频繁,从监管层到普通投资者都已经麻木,或者说习以为常。
而美股港股都是财报公布后,市场才反应股价,在美股无论多大的公司,业绩在公布前被泄露的情况非常罕见,超预期就是跳空大涨,低于预期就是跳空大跌,所以美股K线上经常会有超过10%,甚至20-30%的缺口,大都是财务披露当日出现的。
所以,一对比,就知道“钱”,对个人投资者来说是多么宝贵,多么重要的事,投资者准备投资首先就要解决“钱”这个问题,其次才能谈点别的,
但作为个人投资者完全可以找一两个自己熟悉或/并感兴趣的行业深度研究,在信息如此公开的互联网时代,几乎没有获取不到的数据和信息,比如研究环保企业,所有的招投标信息都能公开的查到;比如发现自己跟踪的企业在大量招聘销售,大概能(提前市场2-3个月)猜到产品已经研发成功了;比如研究汽车,泡汽车之家就能成为半个内行。
反而是很多基金经理,似乎无所不能的样子,几乎所有行业都研究、所有行业股票的钱都想赚。可以算下嘛,平均到某一个行业,个人投资者的研究深度不一定比基金经理浅,赚深度研究的钱还是可能的。
什么叫“己所欲,勿施于人”?自己持有或者看好一只股票,非要让别人也看好,就是“己所欲,施于人”。
有时候,别人的看法可能不太一样,但在更多数时候,别人根本就没有看法。市场上几千上万只股票,绝大多数投资者对绝大多数股票都一无所知。只有一种人是什么都知道的,就是骗子。
研究好公司是最大的风控。能力圈,护城河,安全边际,组合投资,这些其实都是价值投资的风控机制。
想清楚了这些问题,我们只赚公司定性分析和深度研究的钱,把那些能算清楚短期收益,短期定量的钱,还是留给他们折腾去吧,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2018.5.6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2-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4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8-6-7 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孤独的长跑者
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被称为证券分析之父,他有个关于市场先生的著名寓言,说的是:

你可以想象,市场报价来自于一位特别乐于助人的名叫‘市场先生’的家伙,他和你都是私人企业的合伙人。‘市场先生’每天都会出现,报出一个他既会买入你的股份,也会卖给你他的股份的价格。尽管你们拥有的企业可能有非常稳定的经济特性,但是‘市场先生’的报价却非常不稳定。很遗憾,这个可怜的家伙有狂躁症。有些时候他心情愉快,这时候他只能看到影响企业的有利因素,于是就会报出非常高的价格,想买下你手里的股份,在另一些时候,他情绪低落,此时他只看到前途荆棘密布,于是就会报出非常低的价格,不顾一切地想把股份甩卖给你。所以如果某一天‘市场先生’表现得愚蠢至极,那么你就可以利用他,当然也可以忽略他。但如果你自己受到了他的情绪影响,那就大难临头了。

  遵循格雷厄姆的教诲,巴菲特让自己的伯克希尔公司通过所拥有权益的运作结果——而不是市场先生给出的神经质的报价——来告诉他投资是否成功。只要公司的内在价值以合理的速率增长,那么企业被认可的速度就不那么重要。实际上,滞后的认可可能更是一种有利因素:它可以使聪明的投资者以更便宜的价格买到更多的好东西。

  巴菲特曾经给他的股东们出过一个小测试:“如果你打算一辈子吃汉堡包,那么你希望牛肉价格是越来越高还是越来越低呢?”

    同样,如果你预计在今后一段时间会不断有节余的钱供投资,那么你应该希望股票市场涨还是跌呢?许多投资者都搞错了这件事。尽管他们在即将到来的几年中会成为股票的买家,他们却在股价上扬的时候兴高采烈,而在股价下跌的时候愁眉苦脸。也就是说,他们因为将要购买的“汉堡包”价格上涨了而喜悦。这种反应是不是非常愚蠢呢。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2-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4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8-6-7 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1999年

巴菲特说他们 1993 年失手了。当年医药公司受到美国医疗改革的威胁,他们错过了机会,在医药公司的价格很便宜的时候,没有出手买入那么好的生意。巴菲特认为医药行业是个好行业,医药公司做的是好生意,但是按现在的价格,伯克希尔绝对不会买。

2001年

一位股东说在去年的股东大会上,巴菲特表示 1990 年代医药股大跌时没买入很后悔。今天的科技股是否存在同样的机会?

芒格说:“医药行业的未来更容易预测。在医药行业,所有公司的日子都很好过,有些过的特别滋润。”



巴菲特说:“我们看不到明显的证据,无法肯定今天的科技股整体低估。医药股有过靓丽的业绩记录,创造过优秀的投资收益率,科技行业没有这样的记录。”

2002年

“医疗行业的长期表现非常出色。1993 年,我们没投医药股,是我们做错了。想挑出最大的赢家很难,做一个组合肯定行的。”

2005年

医药行业的前景最近很不明朗。医药公司曾经创造过丰厚的投资回报。过去如此,将来未必也如此。我没办法给出你确切的回答。

芒格:有些东西我们直接扔到“太难”那一类,然后接着看别的。



巴菲特:我们的赚钱方式是遇到 3 米高的跨栏就躲开,专挑 30 厘米的跨栏,腿轻轻一抬,就迈过去了。

2007年

芒格:作为年轻的投资者,当然要在市场中无效的地方找机会。别花费大把精力研究哪家大型医药公司处于开发阶段的药品更有潜力。

2008年

巴菲特:我们不知道怎么看医药公司正在研发的药品,即使现在看懂了,再过五年,又有一批新药处于研发阶段。我们不知道辉瑞和默克哪家更有潜力,不知道哪家能研发出重磅新药。我们确切知道的是,我们作为一个组合买入的公司价格合理,它们将来的整体表现应该不错。医药公司的研发工作非常有意义,但是我不知道怎么判断处于研发阶段的药品的价值。组合买入比较合理。这和我们投资银行业的方法不一样。按合理的市盈率买入医药行业,5 到 10 年后,收益率应该还不错。



芒格:沃伦,你把我们俩对医药行业的共有知识垄断了。




作者:非完全进化体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2-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4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8-6-7 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课程】巴菲特:通货膨胀如何欺诈股票投资者

2018-04-12 价值投资之道 中国企业家思想-梅绍华


本文原载于1977年5月的《财富》杂志,发表文章时,巴菲特46岁。在文中,巴菲特阐述了通货膨胀对股票投资的影响。这篇文章对我们今天的投资仍然有借鉴意义。本文由Barrons翻译。

通货膨胀如何欺诈股票投资者
核心问题在于:股票市场的资本回报率没有随着通货膨胀而上升,而似乎是停滞在了12%。
   
股票在通货膨胀环境下像债券一样表现不佳,这已经不是个秘密。在过去10年里,我们一直处于这种通胀环境里。确实,这是一个股票遇到麻烦的时期。但是,在这段时间里造成股票市场难题的原因仍然没有被人们完全理解。
  
在通胀时期债券持有者所遇到的问题一点也不神秘。当美元月复一月地贬值,一种本金和收入都用美元支付的证券不会是个大赢家。你根本不需要一个博士学位就能搞懂这个问题。

一直以来,人们认为股票是不同的。多年来,传统智慧坚持认为股票是对通货膨胀的对冲。这个说法来源于一个事实,那就是股票不像债券一样是对美元的所有权,而是对有着生产设施的公司的所有权。因此,股票投资者们相信,无论政客们如何印钞票,股票投资者仍然能保持他们投资的实际价值。
      
但是为什么实际上不是这么回事?主要原因在于:我认为股票在经济实质上非常类似于债券。
      
我知道我的主张对很多投资者来说显得古怪。他们马上就观察到债券的回报(利息)是固定的,而股票投资的回报(盈利)会每年变化极大。这确实是事实。但是,任何研究战后公司总体回报的人都会发现一个现象:资本回报率实际上并没有变化那么多。

停滞的息票
战后10年,一直到1955年,道琼斯工业指数里的公司的资本回报率是12.8%。战后的第二个10年,这个数字是10.1%。在第三个10年,是10.9%。财富500强(历史数据最早到50年代中期),这一个更大范围的数据显示了相似的结果:1955-1965年资本回报率11.2%,1965-1975资本回报率11.8%。这个数字在几个特殊年份里非常高(财富500强的最高值是1974年的14.1%)或者非常低(1958年和1970年是9.5%)。但是,过去这些年,总体上,净资产的回报率持续回到12%的水平。在通胀时期,这个数字没有显著超越这一水平。在价格稳定的时期净资产的回报率也没有超越这一水平。
      
让我们先不把这些公司看成上市的股票,而是生产的企业。让我们假定企业的所有人按净资产价值购买了这些企业。如果是这样,这些企业的所有人自己的回报也是12%左右。由于回报如此固定,我们有理由把回报看成“股票的息票”。
      
当然,在现实世界里,股票投资者并不只是购买并持有。相反,很多人在股票市场上反复买卖,试图战胜其它投资者,以获得公司盈利里面自己那部分的最大化。这种争斗,从总体上来说是无效的,对股票及股票自身的盈利无影响,却减少投资者的收益。因为这些活动会造成很高的摩擦成本,比如咨询费和交易费等。一个活跃的期权市场的引入根本无法增加美国企业的生产率,只不过是产生了给这个赌场配置数以千计的人手的需求。而摩擦成本则进一步升高。

股票是永久的
实际上,在现实世界,股票投资者通常并不用净资产价格购买股票。有时他们能在净资产价格之下购买。但是大多数的情况下他们的购买价格要比净资产价格高。这种情况下,就进一步增加了12%的资本回报的压力。在后面的文章里我会进一步谈二者的关系。现在,让我们关注主要的一点:通货膨胀已经增加,但资本回报不变。本质上,买股票的人得到的是内在的固定收益,和买债券的人一样。
      
当然,股票和债券有一些重要的不同。首先,债券最终会到期。债券可能需要等很长时间才到期,但是最终债券投资者能够重新谈判合同的条款。如果目前和未来的通货膨胀率上涨使债券投资人旧的息票率显得不够,他可以拒绝再买。除非目前的息票率提高,重新引起他的兴趣。这种情况在近些年一直在持续上演。
      
股票,与之相反,是永久的。股票具有无限的到期日。股票投资者只能接受美国企业的盈利,无论好坏。如果美国企业注定获得12%的资本回报,这就是股票投资人必须接受的水平。作为一个群体,股票投资者无法退出,也无法重新谈判。从总体上说,他们的投入是增加的。单个的公司可以被买卖或破产清算。公司可以回购股票。但是从总体来说,增发新股和未分配利润肯定会使锁定在公司系统里的资本增加。
      
所以,债券在这点上占了上风。债券最终会被重新谈判,股票的“息票”不会。确实,在很长时间里,12%的息票率看起来并不需要很多调整。
债券投资者拿的是现金
这是另外一个债券与12%回报的“股权债券”的重要的区别。股票就好像是穿着股票证书华丽外衣参加华尔街化妆舞会的一种新的债券 - “股权债券”。
      
通常情况下,债券投资者拿到现金息票。他可以自己决定这笔现金最好的投资方式。我们的股票投资者的“息票” - 盈利,则与之相反,一部分被公司留用并重新投资,而且投资回报率完全取决于公司。换句话说,公司的12%的年资本回报率一部分以现金方式发股息,剩下的重新投入盈取12%的回报。

美好的旧日时光
股票盈利的一部分重新再投入的特性,是好消息也是坏消息,这取决于那12%的回报到底有多诱人。在1950年代和60年代早期,这的确是好消息。当债券收益率只有百分之三或四的时候,能够有权自动把股票盈利的一部分再投入,取得12%的回报,具有极大的价值。注意,投资人无法把自己的资金投资其他的东西而取得那12%的回报。在这个时期,股票价格远超过净资产价格。由于价格高涨,无论公司内在的回报率是多少,投资者都无法直接从公司的收益中获得回报。这就好比年息12%的债券,如果你以远远超过票面价值的价格购买,是无法获得12%的回报的。
      
但是,投资者的存留收益可以获得12%的回报。实际上,在当时的经济环境下,存留收益让投资者以净资产价格购买价值远超出净资产价格的企业。
      
这种情况让现金股利与收益存留相比没有任何吸引力。确实,能有更多的盈利再投入赚取12%回报,投资者就更认为他们的投资有价值。他们就更愿意付更高的价格。在60年代早期,投资者对增长区域的电力公司股票付出了高价。因为他们知道这些成长型公司有能力再投入大量的盈利赚取更多回报。而由于运营环境的原因付出更多现金股利的电力公司则股价很低。
      
如果在这一时期,一个高等级,无法回购的年息12%的长期债券存在的话,也会卖的远远超过票面价值的。如果这样一个债券再有另外一个不寻常的特性 - 能够把利息收入的大部分再以票面价值投入到类似的债券中去,那它还会卖得更高。实际上成长型股票把大部分盈利存留下来再投入,就好像前面提到的债券。当资本再投入的回报是12%而银行利息只有4%左右时,投资者非常高兴。当然,他们也付出了高的价格。

逃离
回首过去,股票投资者可以认为他们在1946到1956年间享受了丰盛的三重盛宴。第一,他们享受了远超过银行利息的公司回报。第二,这些回报的很大部分又重新被投入,获得了其他投资方式无法获得的高回报。第三,当前面两点好处被广泛认知时,他们从股票资产价格的不断上升中又进一步获得了好处。这第三重好处意味着在12%的公司资本回报率之上,他们获得了额外的奖金。道琼斯工业指数股票价格从1946年的相当于138%的净资产增长到1966年的相当于220%的净资产。在这一增长过程中,投资者短暂地获得了超越其所投资企业内在盈利能力的回报。
      
这一人间天堂式的情形在60年代中期被许多主要投资机构“发现”。但正当这些金融界的大象争先恐后进入股票市场时,我们进入了一个加速通货膨胀和高利率的时期。非常合乎逻辑的是,股票的上涨开始改头向下。升高的利息无情的减少了现存的固定收益投资的价值。当长期公司债券利息开始上升(最终达到了10%的附近),股票投资的12%的回报和再投入的优势都变得不一样了。
      
股票被认为比债券更加具有风险。在一定时期内,股票的收益率虽然多多少少是固定的,但却每年上下浮动。投资者对未来的态度,很大程度上被每年的这种收益率浮动所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错误的。股票有更大的风险还因为股票是无限期的。(即使你的友好的股票经纪人有“安全”的100年的债券,他也不敢兜售给你。)由于这些额外的风险,投资者自然预期股票要有令人满意的高于债券的回报。而同样是公司发行的股票和债券,股票回报12%,债券回报10%,这两者的差异还够不上令人满意。当两者的差异缩小时,股票投资者开始寻找逃离的方式。
      
但是,作为一个群体,他们无法逃离。他们所能取得的只有很多的股票价格变动,显著的摩擦成本和新的、更低的估值水平。这一估值水平反映了在通货膨胀条件下,12%的股票收益率毫无吸引力。在过去10年,债券投资者受到了一系列的打击。他们在这一遭受打击的过程中发现,在任何债券利息水平,无论是6%,或8%,还是10%,都没有任何神奇的力量阻止债券价格的崩溃。股票投资者虽然总的来说没有意识到他们也有“息票”,但是他们还正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

提高盈利的五个方法
我们必须把12%的资本回报率看成是不变的吗?有没有一条法律规定:公司资本回报率不能自我调节,来应对长期的更高的平均通货膨胀率?
      
当然,并没有这样一条法律。恰恰相反,美国企业无法通过意愿或者命令增加盈利。为了提高资本回报率,企业需要至少下面的其中一项:
      
1)提高周转率,也就是销售额与总资产的比。
      
2)廉价的债务杠杆
      
3)更高的债务杠杆
      
4)更低的所得税
      
5)更高的运营利润率
      
这就是所有的方式。根本没有提高普通股资本回报率的其他方式。让我们看看我们如何利用这些方式。

我们先从周转率开始。为了分析周转率,我们必须考虑三个主要类型的资产:应收帐款、库存和固定资产,如厂房和机器。
      
应收帐款随销售额增加成比例增加。而以美元计的销售额增加是由销量增加或通货膨胀引起。在这里没有改善的空间。
      
库存的情况非常不简单。从长期看,计件的实体库存数量趋势跟随销量趋势。但是从短期看,实体库存的周转率会上下波动,原因可能是空间影响、成本预期、或者生产瓶颈。
      
在通胀时期,使用后进先出库存估值方法会提高报告的周转率。当由于通货膨胀引起销售额上升,使用后进先出方式的公司库存值要么会保持不变(如果销量不增加),要么会跟随销售额上升(如果销量上升)。无论哪种情况,以美元计的周转率都会提高。
      
在70年代早期,公司的一个显著趋势就是转向“后进先出”会计方式(这样做有降低公司报告的盈利和降低税的效果)。这一趋势目前似乎有所减缓。但是,很多“后进先出”公司的存在,加上很多其他公司也可能加入“后进先出”这一行列,会使未来报告的库存周转率提高。

中等程度的改善
在固定资产方面,假定对所有产品的影响是相同的的情况下,任何通胀,在一开始会有改善周转率的效果。这是因为销售额会立即反映新的价格水平。但固定资产会逐渐反映价格的变化。当前的资产逐渐消耗掉,新的资产反映新的价格水平。很明显,一个公司的固定资产替换过程越慢,固定资产周转率上升的越多。但是当替换过程完成后,这一上升就停止了。假定通货膨胀率是固定的,那么销售额和固定资产将随通货膨胀率一起上升。
      
总结一下。通胀将引起周转率在一定程度的上升。由于“后进先出”会计方式,也会带来一些周转率的改善。如果通胀加速,由于销售额增速超过固定资产增速,也会改善周转率。但是,所有这些改善都是中等程度的,没有达到明显改善资本回报率的程度。从1965到1975这10年间,虽然通胀总体加速,企业广泛应用“后进先出”会计方式,财富500强企业的周转率只从1.18比1提高到了1.29比1。
      
便宜的债务杠杆呢?不太可能。高通胀通常导致借贷成本昂贵而不是便宜。快速增长的通胀创造了快速增长的资本需求。但是发放贷款的一方越来越不相信长期合同,变得更苛求。即使通货膨胀率不进一步上升,债务杠杆也会变得更加昂贵。因为目前公司帐面的借贷成本低于替换成新的贷款后的成本。而替换新的贷款需要等目前的贷款到期。总的来看,未来的债务杠杆成本的变化会轻度压缩资本回报率。
      
更多的杠杆呢?美国企业已经用了够多的债务杠杆了。财富500强的数据就是证明。在1975年之前的20年里,财富500强的股东权益占总资产的比例从63%降到了50%以下。换句话说,每一美金的资本已经比过去利用了更高的债务杠杆。

贷款发放者学到了什么
通胀引发了一个具有讽刺意味的财务要求:高度盈利的公司,一般有最好的信用,但只需要相对很少的债务。但是在盈利方面不佳的公司对债务的需求从来就没够。相对10年前,贷款发放者对此了解的更加透彻。所以,他们不愿意贷款给资本匮乏,盈利不佳的公司,让他们把债务杠杆抬高到天上去。
      
即便如此,在通胀条件下,将来很多企业看起来肯定会利用更高的债务杠杆来提高资本回报率。很多公司通常即使维持同等规模的实体商业运营,也需要巨额的资本。而减少股息或者增发新股在通胀条件下都不具备吸引力,这些公司的管理层因此会选择更高的债务杠杆。无论债务成本如何,这些公司都会债务堆积如山。他们的行为会像那些电力公司。那些公司在60年代曾经为八分之一个点的利息而与发放贷款者争执。而1974年,他们对能拿到12%的债务融资已经很感激了。
      
和60年代早期4%利息的债务相比,以现在的利息水平增加的债务对资本回报的促进有限。但另外的问题是高债务比率会降低信用评级,进而提高利息成本。
      
所以,除了我们讨论的其它因素,债务比率增加会提高利息成本,也会导致债务杠杆成本增加。更高的债务杠杆成本会抵消更高债务杠杆的各种好处。
      
除了这些之外,美国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上,与传统相比已经有了太多的债务。很多企业担负了大量的养老金义务。这些义务把养老金设置成当现在的工人退休时的实际支付水平。在低通胀的1955至1965年,由这些养老金义务引发的负债相当好预测。而今天,没人能够真正搞清楚公司的最终义务是多少。但是,如果未来通货膨胀率平均7%的话。一个今天25岁挣一万两千美金一年的雇员,未来的工资涨幅仅仅和通胀持平,在他65岁退休的时候也要挣十八万美金。(译者注:通用汽车就是这么死的。)
      
当然,每年有很多年报里有非常精确的缺少资金的养老金义务数字。如果那些数字可信,一个公司可以把这个养老金义务的数字加上当前的养老基金资产,把整个养老金交给一个保险公司。让保险公司承担养老金义务。实际上,找到一个愿意听一听这样一个交易的保险公司都不可能。
      
实际上,每个美国企业的司库都不敢有发行“生活成本”债券的想法。“生活成本”债券也就是一种无法召回而且息票和价格指数相联系的债务。但是,通过私人的养老金系统,美国企业实际上承担了大量相当于“生活成本”债券的债务。
      
对更多的债务杠杆,无论是传统的债务还是没有记录的与价格指数相关的养老金债务,股东都应该持怀疑态度。一个无债一身轻的企业的12%回报要远胜于一个负债累累的企业的同样的回报。这也意味着今天的12%的回报的价值要比20年前的12%回报低得多。

纽约更有趣
        
更低的企业所得税不太可能。美国的投资者已经只拥有D级的股票。A、B、C级股票的拥有者是对企业征所得税的联邦、州、市级政府。确实,那些“投资者”并不拥有企业的资产。但是,他们却获得企业盈利的主要一块。D级股票拥有者把盈利再投入来积累资本。增加的资本所创造的盈利却被政府收走。
      
A、B、C级股票的另一个诱人之处就在于股票持有者可以不经任何一方投票,就立刻,突然地提高对企业的盈利分成。比如A级股票(联邦一级)只要国会采取行动就行了。更有趣的是,这3个等级的其中一级有时投票决定增加企业过去盈利的分成。1975年在纽约运营的企业就发现自己处于这种可怕的境地。无论何时,只要A、B、C级股票拥有者自己投票决定增加盈利份额,剩下的部分 - 也就是留给D级普通股票投资者的部分,肯定减少。
      
展望未来,长期看A、B、C级股票拥有者投票决定减少自己份额的可能性不大。D级股票能保住自己那一份就不错了。
来自于联邦贸易委员会的坏消息

提高资本回报只有5个可能的来源,其中最后一个就是销售额之上更高的运营利润率。一些乐观主义者希望在这里能有重要的改善。没有证据表明他们的乐观是错误的。但是,一个美元的销售里面只有100个美分。在我们得到剩余的部分也就是税前利润之前还有很多东西要花钱。主要的东西有人力成本、原材料、能源和各种各样的非所得税。这些成本的比重在通胀时期不太可能降低。
      
最近的统计数据并不支持通胀时期利润率提高的想法。1965年之前的10年是一个通胀相对较低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制造厂商每季度向联邦贸易委员会报告的年平均税前利润率为8.6%。1965到1975年的10年是一个通胀相对较高的时期。而这一时期年平均税前利润率为8%。虽然通胀显著提高,利润率却降低了。
      
如果一个行业能够根据重置成本定价,那么在通胀时期利润率会提高。但是,一个简单的事实:大多数大型企业虽然有巨大的实力,却无法提高利润率。重置成本会计几乎总是显示企业盈利在过去10年显著下降。如果这些大型企业如石油、钢铁、铝业等确实有寡头垄断的实力却无法提价,我们只能得出结论:他们的定价权受到了明显的限制。
      
至此我们已经总结了所有因素:在我的分析之中,所有5个能够提高普通股票回报的因素都不可能在通胀时期带我们走的太远。你也许能得出比我更乐观的结论。但是,记住12%左右的回报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

投资者的公式
      
即使你同意12%的回报是不可改变的,你仍然希望在未来能取得好的业绩。这可以理解。毕竟有很多投资者长期业绩很好。但是,你未来的业绩取决于三个变量:股票净资产与股票市场价格的关系、税率和通货膨胀率。
      
让我们算算净资产和市场价格。当股票一直在净资产价格销售时,非常简单。100美元的净资产,平均市场价格100美元,12%的公司盈利就给投资者产生12%的回报。(还要减去摩擦成本,在此我们先忽略不计。)如果股息发放率为50%,我们的投资者将拿到6美元的股息,并获得另外6美元的净资产增加。这一净资产的增加会体现在投资者所持有的股票市场价格上。
      
如果股票价格是净资产的150%,情况就不一样了。投资者会受到同样的6美元股息。但是这只相当于他150美金成本的4%而已。公司的净资产也会增加6%(达到106美元)。而投资者的股票市场价值在净资产150%的基础上也会增加6%(达到159美元)。但是,投资者的总回报,也就是净资产增值加上股息,才只有10%而不是公司内在的12%盈利。
      
当投资者低于净资产买入,这个过程正好相反。比如,如果股票价格是净资产的80%,同样的盈利和股息发放率将产生7.5%的股息回报(6美元除以80美元)和6%的净资产增值回报。总回报为13.5%。换句话说,你最好买打折的而不是高价的,这和常识告诉我们的一样。
      
战后,道琼斯工业指数股票的市场价格最低达到净资产的84%(1974年),最高达到过净资产的232%(1965年)。大多数时候,股票市场价格远超过100%的净资产。(今年春天早些时候,股票价格大约是110%的净资产)让我们假定未来这一比率在100%左右。这意味着股票投资者会获得12%的回报。至少,他们在税和通胀之前可以获得那么多。
      
税后回报
由于中美税制不同,在此不再翻译。但是可以用中国的20%股息税和0%的资本利得税算算。假设盈利50%分红,则100美元净资产发6美金股息。按中国20%税率,剩下4.8美元。总回报为10.8%,比巴菲特时代的7%左右税后回报要好。

通货膨胀率 - 一个没人知道的数字

通货膨胀率到底会是多少?这是个重要的问题,但是没有人知道。政客不知道,经济学家不知道,权威评论家也不知道。这些人在几年前还觉得,只要这里那里轻微调节一下,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就会像训练过的海豹一样做出反应。
      
但是,很多迹象并不支持稳定的价格:事实上,通货膨胀现在是世界性的。我们社会的主要集团倾向于利用他们对竞选的影响,转移,而不是解决经济问题。如果可以推迟,即使是最关键的问题(比如能源和核扩散)他们也不愿解决。我们的政治系统鼓励短期行为。为了重新当选,立法者做出有利于短期,但却最终会带来长期痛苦的决定。
      
绝大多数政客都强烈反对通胀,但他们都坚定支持制造通胀的政策。(但是这种精神分裂还没有让他们远离现实。众议院已经确保他们的养老金与退休后生活成本变化挂钩。这与私人部门的一般做法可不一样。)
      
讨论未来通货膨胀率往往会触及货币和财政政策的敏感性。这两者是决定任何精确的通胀公式结果的重要变量。但是问题的根源在于:和平时期的通货膨胀是个政治问题而不是个经济问题。人的行为才是最关键的。货币不是关键。政客也是人,肯定会顾及自己的利益。选择短期利益确保下界继续当选,还是选择长远利益为下一代着想而失去竞选?他们通常会做出确保自己利益的选择。
      
这种泛泛而论无法得出精确的数字。但是,对我来说,将来通货膨胀率很有可能会在7%的平均水平。我希望我的预测是错的。这个预测确实可能是错的。对未来的预测通常告诉我们更多有关预测者的信息而不是未来。你可以自己选择把你自己的通货膨胀率代入投资者的公式。但是,如果你预测未来2%-3%的通货膨胀率,那你的视角肯定和我不同。
      
所以,我们的结论出来了:在扣除通胀及税之前股票有12%的回报;扣税但不扣除通胀,股票还有7%的回报;扣除税和通胀后股票可能为零回报。这可不像是一个令人激动人心的公式。
      
作为一个普通股票投资者,你将有更多钱。但是,你将不会有更多的购买力。这可不像富兰克林(“存的一分就是挣的一分”)和弗雷德里曼(“一个人可以消费,也可以投入他的资本。”)所说的。
寡妇们没有注意到的事情
算数可以很清楚的证明一个事实:通货膨胀是一种税。而且这种税比我们的立法者所制定的任何税种都更具毁灭性。通货膨胀税具有可怕的消耗资本的能力。对于一个依靠存折上5%利息收入的寡妇来说,零通胀时期100%的所得税和通胀时期5%的通货膨胀率是一样的。两种情况都让她没有任何实际收入。任何她所花的钱都直接来自于资本。她会对120%的所得税感到气愤。但她却不会注意到6%的通货膨胀率在经济上就相当于120%的所得税。
      
如果我对通胀的假设接近正确,不仅市场下跌时业绩会令人失望,市场上升时业绩也会令人失望。上个月早些时候,道琼斯指数是920点,比10年前上涨55点。但是,经过通货膨胀调整后,道指实际下降345点 - 从865到520。道琼斯指数里的公司还必须把属于股东的盈利的一半截流,然后再投资,才能取得这样的结果。
      
在下一个10年,只要股票有12%的资本回报率,40%的股息分红率和110%的市场价与净资产的比率,道琼斯指数会翻倍。但如果有7%的通货膨胀,10年后在1800点卖出的投资者付出资本利得税后的实际结果还远不如今天的水平。
      
我几乎都可以听到一些投资者对我悲观想法的反应。他们会认为无论新的投资时代带来何种困难,他们都能巧妙应对,为自己获得出色的结果。他们的成功未必有把握。而在总体上说肯定是不可能的。如果你感觉你可以在股票市场来回买卖来击败通货膨胀税。我愿意做你的股票经纪人,而不是合伙人。
      
即使那些所谓的免税的投资者,如养老基金和大学捐款基金,也不能逃避通货膨胀税。假设我的7%的通胀率是正确的,一个大学的司库应该把每年的前7%回报看作只是补充购买力。大学捐款基金在超越通胀前没有挣得任何东西。在7%的通胀水平,总体回报8%时,这些机构相信他们是免税的。但是,实际上他们付87.5%的“所得税”。

社会的公式
      
不幸的是,高通胀造成的问题不仅困扰投资者,而且影响整个社会。投资收入只占国民收入的一小部分。如果只是实际投资回报为零,而人均实际收入能以健康的速度增长,整个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也许会进一步发展。
      
市场经济给参与者不成比例的回报。嗓音、解剖结构、身体力量或者智力等天赋可以让人从未来国民产出中得到巨额的财富(股票、债券和其他资本)。投对了胎也能在一出生就拥有一生无尽的财富。如果通胀造成的投资零回报能劫富济贫。从这些有着巨额财富的幸运儿手中,把国民产出的更大一部分转给一样努力工作,但却没那么幸运的公民。那么,这对一个公平的世界不会有什么损害,上天也不会干预的。
      
但是,这种劫富济贫的效果并不明显。员工报酬已经是分红的28倍。而很多这些分红会流向养老基金、非盈利组织,比如大学和并不富裕的个人投资者。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把所有富裕的股东的分红都转移到员工报酬里。这种事情我们只能做一次。因为这是杀鸡取卵。这样的转移对实际工资的提高还比不上我们过去从一年的经济增长中获得的多。
俄国人也理解这一点
所以,通过通货膨胀对投资的影响来减少富人,这对穷人来说连短期的实际帮助都没有。穷人的经济状况随通胀对经济的总体影响而起伏。而通胀对经济的影响不可能是好的。
      
民众经济状况的大幅度改善需要资本的大幅实际增长,并将资本投入现代的生产设施中。如果不通过产业发展来持续创造并使用昂贵的,新的资本资产,即使有广泛的人力资源,巨大的消费需求和政府的许诺,也只能导致失败。这个公式俄国人和洛克菲勒都理解。这一公式在日本和西德已经被应用,并且产生了惊人的成功。高资本积累率让这些国家的生活水平快速提高。即便我们相对于他们有着能源的优势,但他们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远超过我们。
      
为了理解通胀对真实资本积累的影响,需要一点数学计算。让我们回到12%的资本回报率。这样的回报是除去了折旧之后的。也就是说假定可以补充现有的生产能力之后的回报。但前提是厂房和设备可以在未来通过与当初相似的价格购买来。
      
过去的方式
让我们假设盈利的一半用来分红,剩下的6%的资本投入未来的增长。假如通胀很低,为2%,那么增长的大部分将会是实际产出的真实增长。在这一条件下,必须额外投入2%在应收帐款、库存和固定资产上,明年的实际产出才会与今年持平。剩下的4%对资产的投资将带来更多的实际产出。这2%的虚幻增长反映的是通货膨胀,而剩下的4%则支持实际增长。如果人口增长1%,这4%的实际增长会转化为3%的人均收入真实增长。这虽然是非常粗略的估算,但这就是我们经济过去增长的方式。
      
现在,让我们算一下7%的通胀率下,在满足了必须的通胀部分后,还有多少能剩下给真实增长。答案是,如果分红政策不变,债务杠杆也不变,没有任何东西能剩下支持真实增长。12%回报的一半分红,剩下的6%都要用来投入才能保持明年的实际产出与今年持平。
      
很多公司面临正常分红后,无真正的存留盈利来支持业务扩张的困境。他们只能临时想办法。怎么办呢?他们会问自己:我们怎么才能偷走,或者减少分红,但又不触怒股东呢?我有一个好消息给他们:有这样做法的现成的一组蓝图。
      
近些年,电力工业只有很少,或者没有能力分红。或者说,如果投资者同意买他们的股票,他们就有能力分红。1975年,电力公司分红33亿美金,却要投资者交回34亿美金。当然,他们把这些都混在一起,施展了拆东墙补西墙的办法,以免得到Con Ed那样的坏名声。Con Ed电力公司,如果你记得,在1974年非常不明智的对股东实话实说:公司没钱分红。这种坦诚带来的是市场的灾难。
      
更老于世故的公用事业公司保持,甚至是增加季度分红,然后要求股东(老股东或者新股东)把钱寄回去。换句话说,公司增发新股,让股东把钱送回去。这一过程把大量资本转给了税务局和投行。但是,所有人都很兴致勃勃(尤其是投行)。
AT&T有更多快乐
受到成功的鼓舞,一些公用事业公司设计出了进一步的捷径。公司宣布分红,股东交税,然后马上增发新股。虽然没有现金交易,但对股东的损害一如既往。
      
比如AT&T在1973年推出了一个分红再投资计划。这个公司一定被描述成非常为股东利益着想。采用这种计划,按照通常的财务做法,也一定被认为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计划的内容却好似来自于艾利斯漫游仙境中一样神奇。
      
1976年,AT&T给约290万普通股东支付了23亿美金的现金分红。在年底,64万8千股东(上一年是60万1千)再投资了4亿3千2百万美金(上一年是3亿2千7百万美金)购买公司直接增发的股份。
      
让我们假定所有的AT&T股东都最终加入这个计划。在这种情况下,不会有现金寄给股东。这就像Con Ed一样不付现金分红。但是,290万股东中的每个人都应该注意到,他应该为这种被改称做“分红”的存留盈利交所得税。假定“分红”总额为23亿美金,1976年股东平均交30%的税。由于这个伟大的计划,股东最后要交7亿3千万美金给税务局。如果公司董事们决定把分红增加一倍,想象一下在这种情况下,股东该有多欢乐。
      
政府将试着投资
随着公司在真实资本积累问题上的挣扎,我们将会看到更多伪装起来的减少分红的做法。但是从股东那里截流不会完全解决问题。7%的通胀率和12%的回报率加在一起,会减少公司赖以支持真实增长的资本。
      
所以,当传统的私人资本积累方式在通胀条件下失效,我们的政府将会更多的尝试影响资本向工业的流动。这样做可能像英格兰一样失败,也可能像日本一样成功。但是美国缺少日本式积极的政、商、劳工结合所必须的文化和历史基础。如果我们幸运,我们会避免重蹈英格兰的覆辙。在英格兰,所有的各方争夺自己的份额,而不是合力把蛋糕做大。
      
总的来讲,在未来一些年,我们会听到更多有关投资不足、滞胀和私人部门无法满足需求的失败的事情。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2-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4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8-6-7 16:19 | 显示全部楼层
冰冻三尺一

【中国制造2025的缩影——读天齐与赣锋2017年年报有感】
一、关键数据
1,天齐锂业,营收54.7亿,增速40%,净利21亿,增速40%,毛利70%,净利约50%,
研发,237人,增加32%,研发费用2800万,增加300%,正在补短板,
2,赣锋锂业,营收43亿,增速50%,净利15亿,增速200%(没什么参考价值,主要是为了股权激励,以前压利润),毛利40%, 净利30%(实际由于全产业链,去掉压利润因素,大概在20%左右),
研发,192人,具体没说,估计几百万或千把万,不好意思说,含在管理费用里了,
二、定性分析
1,成长
公司处在高速成长行业中,也就是锂电需求的爆发增长期,先是手机,然后是视频监控,去年是电动车和共享单车爆发红利,直接拉升锂电需求,使得两企业从以前根本不赚钱,到赚钱赚到手抽筋,现在仍然处在人工智能,与储能需求,和电动车增速保持50%增速期,想不赚钱都难啊?!
2,可逆转
需求是可逆转的吗?众所周知,其实这两个锂业龙头股,是15年股灾后,最牛逼的两个股票,哪怕是股灾最高点买入,也秒杀茅台收益,有5——10倍,涨幅,更不用比某人持有的不入流的什么易购之类的玩意了,很重要的一个逻辑就是需求推升价格,价格提高带来高毛利,高毛利去掉前期高投入带来高利润,这就是为什么前面5年都不赚钱,一直是当概念炒,但形成规模效应后,碰到真实需求拉动,一年赚的钱是过去十年之和还要多的内在原因,
那么问题就来了,会像周期股一样产能过剩,供大于求,价格下跌双杀吗?17年上半年其实就预演过,当时补贴整顿,骗补的自杀跳楼不少,但最后还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拉动持续增长,所以在未来电动车占有率到10%之前应该不会有本质的逆转,
三、内在价值
1,天齐锂业,市值630亿/20亿,约30倍市盈率,林奇参数=(长期复合增长率+股息率)/PE 这个参数大于1.5就是好标的,40/30,约1.3,
稳打稳扎,聚焦上游,高毛利,比肩茅台的净利,典型印钞机,
2,赣锋锂业,市值520亿/15亿,约35倍市盈率,林奇参数=(长期复合增长率+股息率)/PE 这个参数大于1.5就是好标的,50/35,约1.4,
雄心勃勃,有种全球霸主的气魄我在,发行H股,全产业链布局,牺牲一定的净利换取更大的话语权,各有千秋,
四、洞察未来
在制造业许多领域,中国比较擅长利用后发优势。通过大量投资,对方协同,快速形成生产能力,在慢慢贯穿价值链。
电动车,人工智能,光伏储能,都是未来的服务对象,有句话说得好啊,谁拥有未来,谁就拥有财富!
——于2018年4月6日
中国制造2025的缩影——读天齐与赣锋2017年年报有感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2-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4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8-6-7 16:19 | 显示全部楼层
数据说话!巴菲特关于100年间美国股市波动的实证研究

2018-04-10 价值投资者

来源:价值投资之道

21世纪初,美国《财富》发表了《巴菲特谈股市》这篇文章,文中巴菲特重申了股市整体表现长期来说与美国经济整体增长性相关,长期来说,过度高估(Overpricing)或过度低估(Underpricing)的股价肯定会回归于其内在价值。

在该文中,股神以翔实的历史数据解释说明了1899年—1998年的100年间美国股市整体走势与GNP走势完全相背离的现象。股神的实证研究证明,美国股市长期平均年复合回报率约为7%,但短期投资回报率会因为利率、投资者预期收益率和心理因素的综合作用而不断波动。这也就是格老所说的:“从短期来看,市场是一台投票机;但从长期看,它是一台是称重机”。

      一、1964年—1998年间美国股市整体走势与GNP走势完全相背离的现象

   美国道.琼斯指数在1964年—1998年间的前17年和后17年的走势完全不同。

第一个17年:1964年年底道.琼斯指数为874.12点,1981年年底为875.00点,17年间增长0.1个百分点,几乎原地踏步。

第二个17年:1981年年底道.琼斯指数为875.00点,1998年年底为9181.43点,17年间上涨超过10倍,为典型的令人难以置信的大牛市行情。

  美国股市在两个17年间有完全不同的表现,原因何在呢?

  专业人士想到的原因是GNP的波动导致股市的相应波动,也就是经济学和金融学教科书上通常所说的“股市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

        但事实并非如此。这一现象无法单纯以美国宏观经济的波动来解释:1964年—1998年间美国股市整体走势与GNP走势完全相背离。在股市低迷的第一个17年间,美国GNP增长率为373%,而在第二个17年的大牛市期间,美国GNP增长率只有177%,二者相差近一倍。

        是偶然的巧合亦或其他?后视镜看法一目了然。实际上,不仅仅是过去34年间美国股市整体走势与GNP走势完全相背离,在整个20世纪也是经常如此。

       20世纪可以说是美国人的世纪,先后发明了汽车、飞机、收音机、电视与电脑。扣除通货膨胀因素,美国GNP破记录地净增长了702%。尽管其中也包括 1929年—1933年的大衰退和两次世界大战,但以10年为一个阶段来比较,人们发现每个10年的人均实际GNP都在持续增长。或许人们认为稳定的经济增长反映在股市上也应该会有股票指数的稳定增长才对。但事实远非如此。

       1900年—1920年美国人均实际GNP(以1996年美元价值计算)从4073美元增长到5444美元,增长了33.7%。而同期股票市场却一点动静也没有,1900年初道.琼斯指数为66.08点,1920年年底道.琼斯指数为71.95点,20年间只有0.4%的年增长率,这种反差与1964年—1981年的情况相似。

    接下来的1920年—1930年的10年间,股市则一飞冲天,到1929年9月道.琼斯指数一度大涨到381点,上升了430%。

    随后的1930年—1948年的19年间,道.琼斯指数几乎下跌了一半。1948年道.琼斯指数只有177点。但同期的GNP却增长了50%。

      结果,接下来的1948年—1964年的17年间,道.琼斯指数大涨5倍之多。之后就是上面提到的1964年—1998年的两个截然不同的17年,先冷后热,令世人惊异的大牛市结束了辉煌的20世纪。

      如果用一种不同的时间分段法,在过去的100年间,经历了3个时期的大牛市,包括44个年份,期间道.琼斯指数总计上涨11000点。同时经历了3次熊市,包括56个年份,尽管在这56年间美国经济大幅增长,期间道.琼斯指数却总计下跌了292点。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股市的表现与宏观经济如此反常呢?请看下面股神巴菲特的解释。

     二、影响股市波动的三个关键因素

     股神将股市如此反常的现象归诸于利率、预期投资收益率两个关键的经济因素,以及一个与心理有关的因素。

     影响股市的第一个关键经济因素是利率。在经济学中,利率就好比物理学中的地心引力一样,不论何时何地,利率任何的微小波动都会影响全世界所有资产的价值。假设今天市场利率是7%,那么,未来你1美元的投资收益的价值就与市场利率为4%时的价值有很大的差别。

     分析过去34年长期债券利率的变化,人们可以发现第一个17年间利率从1964年底的4.20%大幅上升到1981年的13.65%,这对股票投资人来说实在不是什么好事。但在第2个17年期间利率又从1981年的13.65%大幅下挫到1998年的5.09%,为股票投资人带来了福音。

      影响股市的第2个关键经济因素是人们对未来投资收益率的预期。在第一个17年间,由于公司获利前景不佳,投资者预期显著下调。但在1980年代初期里根政府大力刺激经济增长,使得企业获利水平达到1930年以来前所未有的高峰。
   
    在1964年—1981年的第一个17年间,两个不利因素是使投资人对美国经济失去信心的原因,一方面在于过去企业获利成绩不佳,另一方面在于利率过高使投资者对企业未来盈利预期大大折扣。两项因素综合,导致1964年—1981年间尽管同期GNP大幅增长但美国股市却停滞不前。

        不过这些因素在1981年—1998年的第2个17年间完全反转,一方面企业收益率大幅提高,另一方面利率又不断下降使得投资者对企业未来盈利预期进一步提高。这两个因素为一个大牛市提供了产生巨大上升的燃料,形成GNP下降的同时股市却猛涨的奇异现象。

       第三个因素是心理因素,人们看到股市大涨,投机性交易疯狂爆发,终于导致危险的悲剧一幕一再重演。

        三、衡量股市是否过热或过冷的定量分析指标

巴菲特认为,回顾过去近100年的股市表现,可以看到股市整体走势经常与宏观经济发展相背离,这种极端的非理性行为是周期性爆发的。人们认识这种现象对于投资人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要想在股票市场上取得良好的收益,就应该学会如何应对股市非理性行为的爆发。

       巴菲特认为要想在股市非理性波动中保持理性,其中最重要的是学会定量分析,从而能够准确判断股市是否过热或过冷。如果投资人能够进行定量分析,尽管不会因此就能把分析能力提高到超人的水平,却能够使自己因此而避免随波逐流陷入股市的群体性疯狂,做出非理性的错误决策。如果投资人根据定量分析发现股市过热,就可以理性地决策不再追涨,乘机高价离场。如果投资人根据定量分析发现股市过冷,就可以理性地决策选择合适的股票低价买入。

巴菲特向美国投资者推荐了一个非常简单但却非常实用的股市整体定量分析指标“所有上市公司总市值占GNP的比率”(可惜的是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对我国股市却不能直接使用)。

虽然所有上市公司总市值占GNP的比率这项指标只能告诉投资人有限的信息,但它却可能是任何时候评判公司价值是否合理的最理想的单一指标。分析80年来所有上市公司总市值占GNP的比率可以发现,这项指标在1999年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这本应该是一个很重要的警告信号。如果投资人财富增加的速度比美国宏观经济增长的速度更高,那么所有上市公司总市值占GNP的比率必须不断提高,直到无穷大,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

  巴菲特认为所有上市公司总市值占GNP的比率在70%——80%之间可以买入股票,长期而言可能会让投资者有相当不错的收益,但如果这个比率达到200%,象1999年和2000年中的一段时间那样,那么购买股票简直无疑于玩火自焚。

      四、股市短期波动不可预测,长期波动容易预测

       巴菲特认为预测股市的短期波动是不可能的,相反,巴菲特认为股市长期波动具有非常稳定的趋势,非常容易预测。

      1999年,巴菲特大胆预测未来10年甚至20年内,美国投资人股票投资预期收益率(包含股利以及预期2%的通货膨胀率)大概在7%左右,这正好与沃顿奇才杰里米.席格尔教授经过统计分析得出的美国股市200年来长期平均实际收益率为7%左右的结论非常吻合。哈哈,果真是英雄所见略同!

      五、启示

       在过去的200年间,美国股市的年复合实际收益率为7%,并显示出惊人的稳定性。世界其他主要国家的股票实际收益率也与美国的情况相吻合。股票投资收益率的长期稳定性的原因目前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释。

      杰里米.席格尔教授认为,股票投资收益率取决于经济增长、生产力和风险的收益。但是,创造价值的能力也同样来自于卓有成效的管理、对财产权利尊重的稳定的政治体系以及在竞争的环境中象消费者提供价值的意愿。政治或经济危机可以导致股票偏离其长期发展的方向,但是市场体系的活力能让它重新返回长期的趋势。或许这就是股票收益为什么能够超越在过去两个世纪中影响全世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异常变化,保持稳定性的原因。

       其实没有人能够完全解释股市长期内向价值回归的根本原因。格雷厄姆曾说:这正是我们行业的一个神秘之处。对我和对其他任何人而言,它一样神奇。但我们从经验上知道最终市场会使股价达到它的价值。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2-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4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8-6-7 16:20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基本面投资者,在自我晋升的路途中,必将经历如下四个阶段,只是大部分人会止步于前两个阶段,只有像巴菲特这种堪称投资大师的极少数人,才能到达最高境界。

第一重境界 招式至上的简单套路

处在这个阶段的人,重视用财务指标和护城河理论选股,喜欢像茅台这种“完美”的企业。特别重视净资产收益率这个指标,喜欢看类似《巴菲特选股十招》这样的书。

在你眼里,企业显示出的是静止状态,最好的投资标的应该是类似于山水画里的绝世美女,看上去非常漂亮,完美无瑕。对于成长股抱有各种怀疑,快速成长的企业总是有各种缺点。对于类似亚马逊这样的企业,你是绝对看不上的,你会说,这厮常年亏损,能有什么价值?

你会非常喜欢茅台,将它的优点无限制放大,对各种潜在的利空视而不见。每当股价下跌时,你就会把人民大会堂里服务员手拿茅台酒瓶的照片翻出来安慰自己。你可能不肯相信,茅台也有跌到10倍市盈率以下的时候。即便是掉进价值陷阱里,你还会振振有词地跟别人辩论,用的都是各种和企业价值相关性很低的小概率事实。对于好企业,“随时买,永不卖”是你挂在嘴边的话。

一旦企业出现困难,比如2012年茅台遭遇塑化剂困扰,2008年伊利股份受三聚氰胺事件影响大幅下跌等,你一定会保持足够的警惕,这挑战了你心中的“招式”,让你惴惴不安,因为你不清楚接下来意味着什么?

言必称价值投资的鼓吹者,大多数处在这个层次。他们仿佛发现了投资的秘籍,随时准备捍卫自己的理念,自己看上的股票哪怕是跌得一塌糊涂,依然自以为是地坚持到底。

第二重境界 重视“工具”的线性思维

在投资理念的支撑下,你会更重视各种信息对公司价值判断的作用。比如许多人写深度报告时,会把大部分财务指标罗列出来,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有些甚至会自创许多财务指标,恨不得穷尽各种财务分析技巧。

在信息搜集上,你重视全面性和及时性,唯恐漏掉任何与公司相关的信息。当你看好公司时,利好信息尤其让你兴奋。当你不看好公司时,利空信息会让你突然找到爆炸般的自信。

在做盈利预测和估值模型时,你希望尝试各种方法,从相对估值法到绝对估值法,市盈率、市净率、市销率、市研率、NAV估值法、PEG、DCF等,全部派上用场。你试图将公司变成一个没有数据空缺的庞大集合,最终结果一定是信息超载,甚至许多信息之间相互矛盾。整体上看,你的思维是线性的,容易受到市场短期波动和公司业绩季度波动的影响,悲观时认为未来同样悲观,乐观时认为未来同样乐观。殊不知,悲观和乐观有天壤之别且变化多端。

尽管你有全方位的信息和数据,但依然不能让你感到安心,这个时候的你最累,因为要搜集各种信息和做各种数据分析模型,这个时候的你也最烦,因为你看不到核心要点,当股价走势和你的判断大相径庭时,你常常会怀疑自己,一不小心就白了少年头。

有人说,卖方分析师和公募基金经理绝大部分处在这个阶段。主要表现有两点,一是繁杂和故弄玄虚的报告比比皆是,二是追涨杀跌,自信不足,变化无常。由于占有信息优势,你可能也能跑赢指数,但想获得稳定的超额收益是极其困难的。

第三重境界 鞭辟入里的商业思维

能够到这个阶段的投资者,已经比较少了,预计比例不超过5%。达到这个层次,不仅需要悟性,而且需要勤奋。

你已经对商业的运行系统足够了解,对商业模式的认知足够深刻。你不再片面地追求全面和及时的信息,相反,你已经有了选择关键信息和抓住核心要点的能力,并根据这些信息和要点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在你的眼里,企业不再是一堆冰冷的数字,而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体。从产业链系统到管理层,从财务数据到企业文化,你都能够一目了然。你能够从各种细节处体会到,企业是强还是弱,有没有核心竞争力,资产配置能力如何,管理层是否德才兼备,员工幸福指数几何等。

巴菲特曾经说过,因为我是合格的企业家,所以我是优秀的投资者。因为我是合格的投资者,所以我也是优秀的企业家。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已经非常深刻,从商业和企业角度去看投资,你开始重视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对价值创造的作用,这是你脱颖而出的第一步。

你不再尝试用各种模型去为企业估值,更无须详细计算企业现金流,因为你知道,世界没人能算得准,模糊的正确远比精确的错误更重要。对一家企业的价值,你凭借自己对商业的理解,已经能够做出相对准确和前瞻性较强的预判,开始综合考量各种概率条件下的投资性价比,只有在市场定价错误时才肯出手。

你不再天天盯着股价,市场在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对的,你对此深信不疑。超级耐心已成为你核心的品质,等待市场犯错,别人恐惧时你贪婪,别人贪婪时你恐惧,唯有如此,你才可能长期跑赢市场。你看待业绩的周期不再是按月、按年,而是看5年或10年。

你不在轻易地肯定或否定某个行业和公司,在你看来,性价比是你追求的重要目标。哪怕很烂的公司,如果足够便宜,也不是不可以配置。哪怕再优秀的公司,如果价格失去吸引力,也应坚决卖出。你不再过度重视短期的情况,而是从中长期看待各种投资机会,你不再愿意在一些玄妙的逻辑上浪费时间,确定性对你而言非常重要。

第四重境界 融会贯通的系统思维

这个阶段只属于世界顶级投资大师,像查理芒格、巴菲特、索罗斯等。由于能力圈远超出众人,使得他们能够从全局和系统性的视角看待投资。假如单个企业是一棵树,那么投资大师们看到的是整片森林。

从经济层次上看,他们将宏观和微观融为一体,从微观透视宏观,从宏观洞察微观。也就是说,他们兼具策略分析师、宏观分析师和企业分析师三重身份,而且每个身份都非常出色。

从行业结构上看,他们对各产业及企业的发展轮动规律,有深刻的洞察。无论是对周期性、景气度和利润传导节奏,他们的把握能力无与伦比。以巴菲特为例,当众多粉丝根据股神过去的投资案例做各种教条式的总结时,股神总是不断突破其原来的投资行业,从轻资产到重资产、从弱周期到强周期、从传统行业到科技行业,股神不断突破自我,挑战投资的高度和边界,背后正是这种融会贯通的系统思维在支撑。

从资产配置上看,他们对各种资产类别都游刃有余,包括股票、债券、商品、金融衍生品、货币等。从本质上看,所有资产类别的定价原则都是相通的,最终都是对风险进行定价,一旦市场出现错误定价,他们就会果断出手。

从全球视野看,他们关注各个主要经济体的投资机会,从欧美主流发达国家到亚洲新兴市场,从资源国到制造国。他们像一群极其聪明且超级耐心的猎手,从不会轻易放过重大的猎物。

从时间周期上看,他们的业绩短期内可能逊色于市场平均水平,但拉长来看,他们都是长跑冠军,一定大幅跑赢指数。

投资的最高境界,或许大多数人一辈子都不可能达到,但这并妨碍我们向这个方向努力。好比司马迁评价孔子所说,“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向投资的最高境界迈进,首先应该有系统性的思维,就像芒格说的那样,建立系统性的知识结构,尽量避免各种思维误区,这些内容在《穷查理宝典》一书中有详细的阐释,建议大家阅读。其次从周期上看,应该多看长少看短。在乎一个点两个点的收益,最终必然导致频繁的交易和过度的投机,多问问从5年甚至10年来看,企业会怎么样,行业会怎么样,股价会怎么样。三是要理解人性自身的各种缺陷,投资在很大程度是与市场博弈,而市场背后代表的是人性变化,洞察人性,理解人性,极其重要。四是要深刻理解商业运行的内在规律,这可能是许多缺乏实业经验的投资者所不具备的,多从企业运营的规律出发去看待投资,而不是整天忙碌在各种技术指标和财务指标中。

当然,上述一切的方法,都离不开专注、思考、自律和勤奋,成功者都是相似的,对于投资者也是一样。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2-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4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8-6-7 16:20 | 显示全部楼层
被动投资之父:从未见过目前的股市波动
腾讯证券2018-04-07

腾讯证券讯 据美国财经网站报道,先锋投资集团创始人杰克-博格尔(Jack Bogle)是一位88岁的投资巨人,被称为被动投资之父。他说,股票市场现在的这种新的波动性是不可思议的。
如何不可思议?在他66年的职业生涯中,他从未见过这样的事情。以下是他在周四接受CNBC采访时的表述: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从未见过如此动荡的市场。虽然我的职业生涯只有66年,我不应该说太多,但我经历过两次50%的市场下跌和一次在一天之内下跌25%,然而我以前从未见过现在这样的情况。
博格尔指的是道琼斯指数周三抹去早盘下挫的510点,收涨1%,或240点。与此同时标准普尔500指数和纳斯达克综合指数周三也惊人地出现反转,原因是美国和中国之间的贸易冲突正以戏剧性的方式消退。
最近,市场因为著名的芝加哥期权交易所波动率指数(CBOE VIX)在其历史均值20的一半附近徘徊而感到紧张。在去年整整一年中,该指数几乎没有任何波动。今年2月它突然暴涨了118%,并创下了历史最高的单日涨幅,让华尔街的许多股市押注损失惨重。
MarketWatch的瑞安-弗拉斯泰利察(Ryan Vlastelica)写道,标准普尔500指数的今年的波动性已经是去年全年1%的三倍。
仅在第一季度,标准普尔500指数就有23天的波动性超过1%。根据DataTrek研究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尼古拉斯-克拉斯(Nicholas Colas)的说法,在这段时间里出现1%波动性的历史平均水平(追述到1958年)是13次。(尔夫)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2-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4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8-6-7 16: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2-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4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8-6-7 18:43 | 显示全部楼层
尽管楼市仍被调控笼罩,热点城市前五月土地出让金同比涨幅却很明显。

中原地产数据统计显示,5月单月,50大热点城市卖地金额创年内最高纪录,合计卖地金额单月高达3130亿,同比上涨幅度高达111.5%;从1-5月来看,50大热点城市合计土地出让金高达1.5万亿,与2017年同期的9503亿相比,上涨幅度高达57.6%,多卖了4520亿。

不过,调控高压对土地市场也产生了影响。从热点城市看,土地溢价率基本平稳,大部分城市溢价率均保持低位。热点城市溢价率基本在10%左右,明显低于2015-2017年平均30%的数字。

另外,因各城市调控方式及力度不同,土地市场发生了明显分化。易居研究院研究员詹毅凡表示,目前一线城市及部分热点二线城市均出台了较为严厉的调控措施,导致土地市场较为冷清,土地成交均价随之不断下行。在这种情况下,房企逐渐将拿地重点转移至三线城市,导致5月三线城市的土地市场较为火热,土地成交均价创下新高。相关部门应做好防范准备工作,防止地价过高推动房价上涨。在金融环境逐渐趋紧的背景下,房企的资金压力将逐渐加剧,预计全国土地市场仍会逐渐降温。

两个维度
当前土地市场表现需从两个维度观察:从同比情况看,不少城市在前5月卖地仍然积极,热点城市土地出让金创历史新高;从环比及溢价率情况看,整体土地市场走低。这说明,当前土地市场整体处于历史高位,部分调控宽松城市异军突起,但从周期内曲线看,土地市场出现降温趋势。

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5月单月,部分城市卖地金额依然达到年内最高纪录,50大热点城市合计卖地金额单月高达3130亿,同比上涨111.5%。其中卖地最多的城市分别是杭州、重庆、嘉兴、南京、湖州、宁波、合肥,这些城市的土地出让金成交金额均超过百亿。

从更长周期看,今年1-5月土地市场仍处高位,合计土地出让金1.5万亿,与2017年同期的9503亿相比,上涨57.6%,多卖了4520亿。杭州、重庆、苏州、北京、郑州、济南6个城市前五月卖地超过500亿,25个城市卖地超过200亿。

最高的杭州,卖地1391亿,同比上涨246%;其次是苏州,卖地681.8亿元,同比上涨77%。尤以杭州为甚,5月出让的百井坊地块以107亿的总价成为近期全国地王,该地块楼面价为5.5万元/平方米,亦刷新了杭州的历史新高。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统计了40个热点城市土地出让金。据其观察,从40城年初累计土地出让金收入同比增幅走势来看,基本与40城年初累计土地成交面积一致,目前在0-50%的区间盘整。与2017年、2016年、2015年及2014年同期相比,分别上升21.9%、154.3%、159.7%及71.8%,土地出让金规模依然超出历史同期水平。

从2018年以来土地市场整体表现看,三四线城市异军突起是一大亮点。据中原地产统计,包括佛山、南通、常州、嘉兴、湖州、台州、徐州、扬州、菏泽、上饶、阜阳、盐城、金华、泉州、赣州、许昌、岳阳、淄博、镇江、绍兴等20个三四线城市,卖地金额在2018年出现了明显上涨,累计成交金额超过100亿。

可以预计的是,防范三四线城市土地市场过热,将成为接下来的调控重点。詹毅凡注意到,与一二线城市较为冷清的土地市场相反,三线城市显得相当火热。5月份,虽然三线城市的土地成交面积出现萎缩,但土地成交均价却有较大反弹,达到2011年以来新高。土地成交价格受房价影响较大,房价上行,则开发企业有更大的动力以更高价格拿地,5月份三线城市的地价创下新高,也是三线城市楼市火爆的缩影,相关政府部门应有所准备,防止市场过热。

数据是最好的例证。5月,三线城市土地成交建筑面积为793.1万平方米,环比下降36.5%,同比下降7.9%;但成交均价为2187.3元/平方米,环比增长12.8%,同比上涨26.2%。

降温趋势
尽管土地出让金仍处历史高位,但从环比情况看,土地市场已经出现降温趋势。

上海易居研究院注意到,5月,40个典型城市土地出让金收入为1274.6亿元,环比下降14.2%,同比增长35.3%,土地出让金已经连续5个月环比下跌。他们认为,这和近期的土地市场限价等因素有关,也从侧面说明,随着金融环境的收紧,房企的资金压力逐渐加剧,购地会更加理性。预计随着土地市场的降温,土地出让金收入的同比增幅,将逐渐步入下行通道。

从溢价率情况看,5月,40个典型城市土地成交溢价率19.9%,与4月相比增长1.5个百分点,有所企稳。从历史数据看,土地成交溢价率可以反映市场的冷热程度。从最早的2011年1月开始,土地市场急速降温,土地成交溢价率进入下行通道并跌至历史低点,这是一个长期的调控升级进程。此后,国家连续两次降息,刺激经济发展,土地成交溢价率才得以反弹,涨势一直持续到2014年年初。

不过詹毅凡也提示,过去一年土地溢价率快速下滑,与热点城市限地价有关。预计2018年全年40城土地成交溢价率仍将稳定在较低的区间。分城市来看,5月份,40城中土地成交溢价率排名前5的城市分别荆州、南昌、东莞、惠州和合肥,土地成交溢价率分别为123%、89%、83%、72%和68%,这几个城市基本上都是弱二线城市和三线城市,反映了本轮周期运行至今三线城市较为火热的特点。5月份,北京、深圳、西安、武汉等8个城市的溢价率为0,主要是由于多地政府出台了土地限价令,规定溢价率过高可终止买卖,这些城市基本都为此前的热点城市,调控较为严厉。

安居客首席分析师张波认为,从数据表现来看今年土地出让金的确在持续走高,但就此不能判断开发商拿地热情高涨。首先分城市来看,土地明显呈现冷热不均,房企对于三四线土地以及部分强二线城市的投资热度相对较高,而在一二线城市则降温比较明显;其次,土地市场的确出现了不少降温苗头,从土地流拍现象的不断产生可见一斑,4月杭州出现流拍,5月份成都出现流拍,北京截至5月底已有多块土地流拍。

张波表示,从溢价率走低来看,市场上呈现出“带着镣铐跳舞”局面。一方面房企尤其是龙头房企的补库存内趋力依然在上升,从而导致部分城市土地交易仍处于旺盛状态;但另一方面,受楼市政策影响,房企在拿地时往往更为谨慎,思想上带着“镣铐”,因此土地的溢价率走低亦属正常,这也预示着整体土地交易会进一步趋于平稳,有利于楼市的健康发展。

中原地产分析师张大伟也注意到,从2016年9月30日开始,全国一二线城市严格调控。这种情况下,房企资金压力越来越大,虽然整体销售依然处于高位,但再拿地的资金压力逐渐增加,对非优质地块拿地积极性降低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2-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4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8-6-7 18:44 | 显示全部楼层
台媒称,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开踢在即,大批涌进当地观赛的各国球迷,将可“吃小龙虾,喝啤酒,看足球赛”。搭载10万只湖北产小龙虾的中欧班列,近日从武汉启程,预计本月中旬抵达莫斯科,这批赶在世界杯期间为众球迷献上的助兴美食小龙虾,包括麻辣、蒜香、十三香等不同口味。

据台湾中时电子报6月5日报道,虽然中国足球队无缘本届世界杯,但大陆却以另类方式参与此次体育盛事。大陆派出由中国大陆农发集团鲜天下、阿里巴巴农村淘宝联合打造,10万只“世界杯版”的小龙虾出征俄罗斯。这批来自湖北荆州的小龙虾,离水后第一时间即进行严格的人工分拣、超音波清洗、液氮冷冻、封装等全套标准化加工流程,才自武汉搭上中欧班列。

加热5分钟就能享用
报道称,之前俄罗斯并非大陆小龙虾的主要出口国,此次世界杯成为大陆业者“试水温”的机会。为保证抵达当地后的质量,这批出口的10万只小龙虾采取全程冷链(冷冻冷藏供应链),抵达莫斯科后进口商再通过物流,运送至当地餐馆与酒吧。届时各国球迷将可尝鲜,模仿中国人过一过“吃小龙虾,喝啤酒,看足球赛”的瘾。

“这些小龙虾已被加工成熟制品,抵达后消费者只要加热5分钟,就可以吃了。”中国大陆农发集团鲜天下负责人表示,与大陆消费者偏爱麻辣口味有所不同,欧美消费族更喜爱用奶油、芝士烹饪的小龙虾。这批出口俄罗斯的小龙虾,除一部分为传统的麻辣口味外,并有蒜香、十三香等不同口味。

世界杯带动货运高峰
报道称,除小龙虾自武汉搭上中欧班列,远征俄罗斯为国争“鲜”外,随着世界杯开幕日期临近,中欧班列(厦门-莫斯科)也逐渐攀上货运高峰。5月23日中午,班列集货中心涌现百余个货柜,创下中欧班列(厦门-莫斯科)开通以来集中进场的最高数量。

据大陆业者表示,厦门及周边地区的服装、鞋帽、小家电等产品,一向都在俄罗斯市场深受欢迎,也成为中欧班列(厦门-莫斯科)运往俄罗斯的主流产品。随着世界杯即将登场,周边衍生性商品的爆量需求应运而生,近日来运往莫斯科的货柜当中,即充满着大批的世界杯服装、鞋帽等相关产品。

“最近询问班列开通时间的电话接个不停,货运量也较平时增加了2倍到3倍。”厦门建发保税物流有限责任公司运营负责人指出,专列具有班期固定、速度快、费用低等优势,尤其受到服装、鞋帽等进出口企业的青睐。他并透露,近来由于需要运输的货物太多,公司计划近期除正常班次之外,另增一趟临时班列。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2-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4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8-6-7 18:44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6月7日),沪市将迎来本周两市唯一一只新股申购——中信建投(申购代码:780066),其发行价为5.42元/股,顶格申购需要沪市市值120万元。

上市之后,中信建投将成为年内登陆A股的第3只券商股,国内前十大券商至此全部登陆A股,同时中信建投也将成为第11家 A+H 股上市券商。中信建投本次募资金额为21.68亿元,网上发行数量为1.2亿股,均位列今年已发新股的第10位;其发行价为5.42元/股,是今年已发新股中的第六低价股。

考虑到中信建投的发行价较低,且发行市盈率“折价”及A/H溢价率程度较高,预计其发行价存在较高的安全边际。乐观估计,如果中信建投上市后能达到春节后可打新股的平均水平,也就是10个涨停板,则每签获利约为1.3万元。

中信建投:国内领先的大型综合性券商

中信建投是一家立足北京、覆盖全国的大型综合证券公司,是中国证券业内仅有的三家自2010年至2017年连续八年获得中国证监会“A类AA级”评级的证券公司之一。公司在投资银行、财富管理、交易及机构客户服务、投资管理四大业务板块均有良好业绩表现。其近三年净利润增长率分别为-23.64%、-39.11%、153.55%。



年内登陆A股的前两只券商股,分别是华西证券和南京证券。华西证券上市后收获了3个涨停板,南京证券处于待上市状态。中信建投的发行市盈率为11.21倍,行业PE/发行PE值为1.9。如果中信建投达到行业市盈率水平,相当于4个涨停板,每签获利约为5000元。

从A/H溢价率来看,目前10只A+H 股上市券商的A/H平均溢价率为1.64,中信建投的港股最新价为5.19元(人民币),如果达到平均溢价率水平,相当于2个涨停,每签获利约为3200元。

从以上数据来看,中信建投的打新收益似乎并不乐观,但从发行价格来看,尚可有所期待。

中信建投发行价为5.42元/股,是今年已发新股中的第六低价股。根据历史经验,低价新股往往能获得更多的连续涨停板。在今年已发新股中,发行价低于10元的共有15只新股,其中已开板的10只新股平均收获了9个涨停板。最新的两只低价新股——汉嘉设计与福达合金,目前均未开板,其涨停板数量分别已经达到了9个和15个。

随着新股发行数量和规模步入慢车道,可打新股的上市后表现逐渐增强。在春节之后申购的18只已开板新股中,平均一字涨停板数量达到了10.33个,其中沪市新股的平均一字涨停板数量达到了9.27个。如果中信建投上市后能达到春节后可打新股的平均水平,也就是10个涨停板,则每签获利约为1.3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在券业江湖中,中信建投证券曾一度被称作“99司”。所谓“99司”,就是薪酬超越了99%的券商同行。顶着“99司”的头衔,不知道中信建投上市后的表现会不会有惊喜。但别指望像“独角兽”药明康德那样,中一签赚10万元的“馅饼”一年可能只有一两个。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2-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4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8-6-7 18: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将于6月9-10日在山东省青岛市举行。6月3日,上合组织秘书长阿利莫夫在北京的新闻发布会上强调, 这是上合组织扩员后的首次峰会,一定会成为上合组织发展进程中的新里程碑。

“今天的上合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跨区域组织,在欧亚地区乃至全世界都发挥重要作用。”阿利莫夫表示,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加入,为上合“友谊之树”注入了新的能量,期待青岛峰会翻开上合组织发展的新篇章。

安全与经济合作是上合组织的两个“轮子”。在安全合作方面,阿利莫夫透露,此次青岛峰会将通过《上合组织成员国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2019年至2021年合作纲要》,纲要细化了未来三年反恐行动的具体举措,旨在加强各国反恐机构的协同配合。

阿利莫夫说,得益于上合国家各反恐机构的良好合作及高度互信,上合地区反恐机构被视为世界上最高效的反恐机构之一。随着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加入,上合的反恐力量将进一步增强。

经济合作是上合组织的另一个“轮子”。阿利莫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印度和巴基斯坦经济实力强大,属于全球经济的一部分,影响着欧亚许多地区的合作。毫无疑问,把印巴的经济潜能纳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多边经贸合作纲要》具有重要意义,将进一步扩大上合组织的经济合作潜力。

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经济发展势头迅猛。据统计,2017年两国GDP分别增长了7.2%和5.3%。两国的加入将让上合组织的区域贸易规模进一步扩大。2017年,上合6个创始成员国的贸易总额4.9万亿美元,加上印、巴之后将达到5.72万亿美元。

跨境交通运输便利化成果显著

对上合组织在经济领域的合作内容,阿利莫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该组织已在跨境交通运输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间国际道路运输便利化协定》(以下简称《道路便利化协定》)的推动下,上合组织已打造了长达1.5万公里的陆运通道。由于可实现点对点的货物直达运输,因此这条通道被称为“绿色通道”。

“其中,中国连云港—俄罗斯圣彼得堡的线路全长约9000公里,这条不经停的直接货运线路对我们具有重要意义。”阿利莫夫说。这条高速公路的全称是“西欧—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中国西部”国际公路运输走廊,简称“双西公路”,由中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共建。

中国社科院近日发布的《上海合作组织黄皮书》称,近三年,一系列互联互通项目在俄、哈、乌、塔等国“开花结果”,中欧班列、双西公路、安格连—帕普铁路卡姆奇克隧道、达特卡-克明项目、艾尼—彭基肯特高速公路和瓦亚铁路项目等一批示范性基础设施领域项目顺利完成。

《道路便利化协定》2014年9月在上合组织杜尚别峰会上由六国签订。根据协定,各方商定了六条连接中、哈、俄、塔、乌、吉六国的运输线路,所有线路将在不晚于2020年前开通,可初步形成上合组织成员国道路运输网络。

阿利莫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上合组织正在筹备成员国交通部长会议,会议将研究如何充分挖掘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潜力,为进一步开展过境道路运输创造条件,为内陆成员国利用出海口创造更多条件。

对上述协定,阿利莫夫强调,它也对周边国家开放,不仅限于成员国,“公路运输沿线的国家也可加入到该协定中”。他透露,土库曼斯坦、伊朗、东盟成员国、白俄罗斯、蒙古都表示出加入这一协定的浓厚兴趣,这将为跨境运输开辟更大的空间。

阿利莫夫还指出,上合组织计划讨论国际铁路运输的便利化协议,类似于现有的国际道路运输走廊协议,而且“可能会延伸到海上运输”。“这将为成员国的经贸合作开辟新的篇章,因为可以大幅简化贸易的手续和流程。”

除了互联互通,阿利莫夫还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扩员后的上合组织在电子商务领域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据中国商务部数据,2017年中国与上合组织成员国贸易总额达2176亿美元,同比增长19%。今年一季度成员国贸易额继续保持良好增长势头,增幅达20.7%。

“一带一路”倡议是上合组织重大发展机遇

阿利莫夫表示,上合组织成员国和观察员国都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不仅拥有丝路文明结下的友好情谊,也建立了当代世界格局中互利合作、守望相助的伙伴关系。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阿斯塔纳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为上合组织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

阿利莫夫称,上合成员国在参与“一带一路”国际建设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近年来,各成员国都制定了自己的国家发展战略,这些战略可以与“一带一路”倡议进行对接,寻找共同的经济增长点。他表示,相信上合成员国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合作将不断深化。

“就像中国领导人形象比喻的,‘一带一路’倡议不是一家的独唱,而是交响乐。各种发展战略与倡议的对接,也给我们带来了非常强有力的协同发展效果。” 阿利莫夫表示,今年恰逢“一带一路”倡议提出5周年,青岛峰会将进一步推动该倡议的落实。

“上合组织不仅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要平台,而且连接海上丝绸之路,联动亚欧两大市场。”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在5月30日的发布会上说。截至今年3月底,中国对上合组织成员国各类投资存量约为840亿美元。互联互通取得积极进展,上合组织区域内初步形成涵盖公路、铁路、油气和通信的复合型基础设施网络。

《上海合作组织黄皮书》指出,上合组织及其成员国与“一带一路”在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方面的真正融合是实现有效对接的关键。

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5月28日在媒体吹风会上表示,青岛峰会将推动各方加强发展战略对接,打造共同发展引擎,特别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提升区域经济合作整体水平。

赞赏中国全方位推动上合发展

17年前,上海合作组织诞生于中国。青岛峰会将是继2012年北京峰会之后,上合组织再次回到诞生地中国召开峰会。

阿利莫夫表示,自去年6月“接棒”上合组织轮值主席国以来,中方积极推动并成功举办了涵盖安全、经贸、人文、科技等各领域的重要机制性会议及大型多边活动,有力促进了各成员国间合作,推动上合组织发展进入新阶段。

阿利莫夫透露,在即将举行的青岛峰会上,上合组织将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签署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合作协定,这也将是中国作为轮值主席国期间的一项重要成果。

当前国际局势错综复杂,首次扩员后的上合组织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阿利莫夫说,中国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不仅有助于解决当前的国际问题,更彰显了对未来的责任担当”。

阿利莫夫指出,上合组织秉承“上海精神”,在亚欧大陆形成了一种开放、互信和相互尊重的关系模式,成为成员国深化睦邻友好、加强多层次互利合作、打造更加紧密命运共同体的典范,“这将再次在青岛峰会上得到体现”。

对中国在上合组织发展历程中做出的贡献,阿利莫夫表示,伴随上合组织17年的发展,中国不仅在合作理念、发展思路、目标设定上引领多边合作,也为组织的发展提供具体方案,承担更多责任。在各成员国的共同努力下,上合组织发展成为以“上海精神”为指引的新型区域组织。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2-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声明:1、本站所有广告均与MACD无关;2、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网友发布信息非MACD观点与意思表达,因网友发布的信息造成任何后果,均与MACD无关。
MACD俱乐部(1997-2019)官方域名:macd.cn   MACD网校(2006-2019)官方域名:macdwx.com
值班热线[9:00—17:30]:18292674919   24小时网站应急电话:18292674919
找回密码、投诉QQ:89918815 友情链接QQ:95008905 广告商务联系QQ:17017506 电话:18292674919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陕ICP19026207号—2  陕ICP备20004035号

举报|意见反馈|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MACD俱乐部 ( 陕ICP备20004035号 )

GMT+8, 2024-4-25 02:37 , Processed in 0.135630 second(s), 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