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2206|回复: 1

国际石油市场:04年回顾与05年展望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89 天

发表于 2005-1-19 00:31 | 显示全部楼层

国际石油市场:04年回顾与05年展望

来自:MACD论坛(bbs.macd.cn) 作者:gswhf 浏览:2206 回复:1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进口国,在国际石油市场的定价方面几乎没有什么话语权,买高不买低的状况时有发生,这与其在世界石油消费市场的地位极不相符。上海燃料油期货上市以来与国际石油价格保持了较好的联动性,如今,燃料油期货的交割已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1月合约能否顺利交割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2005年该品种的市场活跃程度。笔者在此就2004年的原油、燃料油市场进行回顾,并对2005年的市场进行展望。   

  国际原油市场回顾   

  一、2004年走势回顾   

  与多数商品类似,石油商品2004年走出典型的多头行情,11月以前油价呈现单边上扬,全球各地原油及油品价格屡屡创出历史新高。纽约商业交易所WTI原油期货价格由年初的33.78美元/桶涨到55.67美元/桶,涨幅超过60%,全年均价从2003年的31美元/桶提高到41美元/桶;OPEC一篮子原油价格最高达到46美元/桶,全年多数时间在35美元上方运行,几乎完全脱离了22-28美元的价格带。进入11月份以后,由于全球石油市场供应充裕,库存大增,基金大量撤出原油市场,使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大幅下挫,不过仍保持在较高水平。究其原因,主要是:  

  第一,全球需求的强劲增长和局部性及季节性的供应紧张是推动原油价格创历史新高的根本原因。 

  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全球经济在北美和亚太地区的带动下快速增长,对石油的需求大幅提高。据OECD估计,2004年全球原油需求量为8240万桶/天,较2003年增长260万桶/天。其中来自中国的需求增长最为快速,2004年中国原油需求量达到633万桶/天,较2003年增加81万桶/天,增幅占全球的1/3。虽然2004年全球原油供应量达到8440万桶/天,高于全球原油需求量8240万桶/天,但是全球需求的快速增长掩盖其石油供应高于石油供给的事实,以致原油价格一直维持在高位。   

  尽管2004年全球石油供应高于需求,但局部性及季节性的供应紧张也是推高油价的主要原因之一。9月,受飓风气候影响,北美地区石油供应受到极大的影响,成为油价升越50美元的导火线之一;同时,石油季节性供应紧张异常明显,北半球冬季取暖油供应问题主导了第4季度油价的运行;10月份因预期冬季天气变冷,引发了取暖油供应的忧虑,油价被推高到55美元以上;11月底,随着美国库存的增加,美国取暖油供应紧张状况得以解决,油价快速下挫至40美元附近。   

  第二,政治溢价和恐惧升水也是高油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伊拉克战争后,伊拉克国内动荡的格局,尼日利亚石油工人罢工,委内瑞拉政治动乱以及俄罗斯尤科斯公司的税务丑闻等,使国际原油价格含盖大量的政治溢价,而石油市场恐慌预期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油价走高。   

  二、2004年石油价格特点分析   

  价格剧烈波动   

  2004年国际市场原油价格除了表现出单边行情外,与以往相比,石油价格波动更为剧烈。据有关机构统计,2004国际原油价格波动率比2003年整整提高了1倍。此外,日内波动幅度也相当的大,1月至12月初,WTI原油价格波动幅度在1美元以上的为146个交易日,最大的单日波幅高达3.5美元/桶。  

  价格运行区间拉宽   

  从2004年的WTI原油期货价格的233个样本统计中看出,60%的价格分布在35-45美元之间,为类似的正态分布态势,而2003年90%的价格分布在25-35美元之间(下图虚线所示)。与2003年相比,2004年原油价格运行区间整整提高了10美元,同时价格波动的范围也大幅拉宽,油价在30-60美元间宽幅波动。

  不同品质油间差价明显   

  由于对轻质原油的需求强劲,轻质原油供应受到美国飓风的影响而减少,航运费达到30年来的高点抑制了套利需求,从而使各油品间差价一度达到较高水平。WTI对北海原油价差一度达到5美元以上,其往常的均值一般在2-3美元;北海对迪拜原油差价一度达到近14美元的高位。   

  原油、燃料油2005年展望   

  一、全球宏观经济走向分析   

  我们之所以关注全球宏观经济走向,是因为从历史上看石油供需对全球经济异常敏感,全球经济的走向对石油价格产生重大影响。   

  2005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将明显放缓,但仍然维持高水平增长。多数经济指标表明,2002-2004年高速增长的全球经济将在2005年开始放缓。过去的两年里,在美国旺盛的消费和中国快速增长的投资及消费需求拉动下,全球经济呈现快速增长趋势,经济增长水平从2002年的2.4%迅速提高到2004年的5%左右。特别是,2003年第3季度到2004年第1季度间,全球经济增长水平保持在5%-6%的高位运行,这是自1976年5.0%的增长以来最高的水平。全球经济的快速增长直接推动了全球对金属、原油等原材料产品的需求。但从2004年第2季度开始,支撑全球经济高速增长的因素却在逐步减弱。   

  第一,低利率时代结束,全球进入加息周期。低利率是支持投资扩张和消费增长最有利的手段之一,2001年发生“9·11”事件后,为刺激经济增长,美联储连续13次减息至46年来的新低1%,低企的利率有力的刺激了疲弱的消费和投资,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增长。2004年以来由于高企的油价和快速增长的需求使全球主要经济体面临巨大的通货膨胀压力,美国连续5次提高基准利率,至2.25%,但其国内通胀压力仍然明显,核心消费者商品指数继续反弹,预计2005年将可能进一步提高基准利率水平;此间,英国等西欧国家也都先后不同程度的提高市场资金成本;中国在CPI增长持续在5.0%以后9年来第一次加息。   

  第二,能源高价时代即将到来。低能源价格对全球工业生产的推动不言而喻,但进入2004年以后,石油、煤炭等能源、原材料产品大幅涨价,过去经济发展赖以的低价能源将不存在。   

  第三,宽松的经济环境减弱,全球经济面临政策风险。经济持续增长带来的全球性通货膨胀压力使多数国家逐步采用紧缩性的财政货币政策,同时由于美元的大幅贬值使多数国家货币面临重估的风险。全球多数经济指标已经放慢,据OECD领先指标显示,全球经济速度将继续放缓。   

  尽管2005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将明显放慢,但全球经济增长信心仍保持在较高水平,全球经济仍将维持较高增长水平。美国经济受益于2003-2004年强劲的经济增长,将保持惯性增长趋势;尽管中国经济紧缩政策将延续,但中国巨大的消费潜力和市场进一步的开放将使其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预计2005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将在3.5%-4.0%之间。   

  二、供需分析   

  (一)国际原油供需分析   

  第一,全球原油供需仍维持脆弱的均衡。   

  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将抑制石油需求的增长。多数机构都相继调低了对2005年原油需求增长的水平,OPEC预计2004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长3.2%,增加250万桶/天,2005年增幅为150万桶/天,但仍比过去十年的平均水平高;IEA预计2004年全球原油需求增长水平为264万桶/天,2005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长减少到140万桶/天。然而,需求减少最大的不确定性来自中国。据IEA数据,2004年中国原油需求量为630万桶/天,而2003年仅为550万桶/天,增幅为15%,占全球需求增幅的30%。由于中国宏观调控政策的延续和节能计划的深入推广,2005年中国原油需求增长速度可能降低,IEA估计中国2005年的需求量为670万桶/天,增幅下降到7%左右。但笔者认为,中国2005年开始建设的国家石油储备将使中国的需求仍保持在较高水平。   

  全球石油供应增长速度也将下降。2004年第4季度,OPEC产量在2950万桶/天以上,超出限额250万桶/天,闲置产能仅有100万桶/天,这说明2005年OPEC增产的能力是相当有限的。另外,据OPEC的报告,非OPEC国家石油供应2004年为5370万桶/天,2005年将达到5511万桶/天,增幅为140万桶/天左右,供应的不确定性可能来自前苏联地区,当前俄罗斯加征原油出口税及其最大石油生产企业尤克斯的危机可能影响全球石油供应增长能力。   

  综合来看,在OPEC供应能力增长有限,非OPEC供应增长基本满足全球石油需求增长的情况下,全球石油供需处于一种相当脆弱的平衡之中。这也就意味着未来市场搏弈中,石油生产垄断者对价格的控制能力将继续下降。   

  第二,轻质原油的需求保持强劲。   

  2004年11月初,在国际油价大幅下挫过程中,轻质原油对重油的差价仍然维持在14美元/桶的历史高位,这表明全球对轻质油的需求旺盛。据OPEC的数据,2004年轻质油需求增长较2003年增长200万吨,占全球原油需求增长总量的75%,需求增长这么快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受到炼厂技术的限制,全球8540万桶/天的炼油能力只有45%的炼厂装备重油转化器,这使重油的替代作用大大减弱。   

  据悉,美国和欧洲将对成品油采取更为严格的技术标准。美国打算采用90PPM硫汽油,欧洲也将采用90PPM的汽油和柴油。而作为需求增长最快的亚洲地区,中国和印度从2004年开始采用欧洲2级汽油,相当于500PPM油,这些技术标准更高的成品油需要优质的原油提炼,这将进一步提高对轻质原油的需求。种种迹象表明,2005年全球对轻质的需求保持旺盛,供应将较为紧张。   

  第三,炼产剩余能力有限,成品油供应仍旧紧张。   

  2004年由于OPEC的超限额生产使OECD国家原油库存大幅提高,2004年第3季度OECD总库存为4027百万桶,处于1993至2003年10年同期的上限水平处。而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成品油库存却远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2004年馏分油库存水平长期低于过去5年平均水平,造成这种高原油库存、低成品油库存的主要原因是全球炼厂剩余加工能力的不足。而目前全球炼产剩余加工能力是由80年代的1800万桶/天下降到不足300万桶/天。预计2005年,全球成品油需求继续保持较高增长的状态下,全球炼厂的加工能力可能达到极限。   

  (二)燃料油供需分析   

  2005年全球燃料油需求的亮点仍然是中国。2003年开始中国的燃料油进口量大幅增长,达到2378万吨。2004年进口量有望突破3000万吨,两年进口量的大幅增加主要原因是2003年开始出现的全国大面积电荒,而这种电荒进一步延伸使大量企业使用自备柴油发电引起了柴油供应紧张,从而使直硫燃料油的需求大幅增加。由于中国从2003年底开始控制能源密集型行业的政策将会进一步延续,2005年电力供应的紧张程度可能会有所缓解,但由于全国性的电煤供应和运输紧张,同时中国南方出现了多年不见的旱情,这些因素使燃料油发电的需求仍然保持旺盛,预计2005年中国燃料油进口量仍将维持高位,但增长速度可能受宏观经济调控影响而有所减缓。   

  三、石油市场需要关注的其他方面   

  运输   

  2004年全球运费大幅增加是所有商品价格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因素。国际油轮运输费用更是涨到了30年来的新高,这直接提高了油价水平。而全球油轮投资的速度未能跟上石油需求的增长,这也意味着2005年的运费仍将保持在高位。   

  基金持仓   

  基金历来是决定商品价格的最重要参与者之一,2004年国际原油价格的走势中基金的影子异常明显。2004年基金净多头持仓最高接近4万手,把油价推高到55美元以上,在基金净多头寸逐步减持的过程,油价逐步走低。随着美元的不断贬值,基金多头很有可能再度介入市场。   

  美元   

  2004年美国高企的双赤字将使美元长期走弱,布什新政府的减税政策和默认美元贬值的态度将使美元在2005年继续走软。   

  政治   

  石油市场始终和政治紧密相关。全球不断升级的恐怖威胁使石油市场显得脆弱。伊拉克战争后,其国内政局依旧动荡,经常发生针对石油设施的恐怖袭击,2005年伊拉克大选能否顺利进行将对石油市场产生影响;另外伊朗核查问题,朝核问题,以及巴以问题在2005年仍然充满了悬疑。   

  四、2005年展望   

  2005年在全球总体供需略显脆弱,OPEC控制油价能力下降,轻质原油的需求保持强劲,炼产剩余能力有限的状况下,油价将继续保持高位运行,总体运行区间可能较2004年再度提高,预计NYMEX的WTI原油期货将在40-55美元间运行,价格的季节性特征仍旧明显,2005年年初、第3季度、年末可能出现价格高点;上海燃料油期货将随着交割的顺利进行而慢慢活跃起来,价格运行区间将在1900-2200之间
参与人数 1 +3 时间 理由
苏州活梅 + 3 2005-1-24 16:23

查看全部评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2-2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4 16:24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提供 !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9-1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声明:1、本站所有广告均与MACD无关;2、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网友发布信息非MACD观点与意思表达,因网友发布的信息造成任何后果,均与MACD无关。
MACD俱乐部(1997-2019)官方域名:macd.cn   MACD网校(2006-2019)官方域名:macdwx.com
值班热线[9:00—17:30]:18292674919   24小时网站应急电话:18292674919
找回密码、投诉QQ:89918815 友情链接QQ:95008905 广告商务联系QQ:17017506 电话:18292674919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陕ICP19026207号—2  陕ICP备20004035号

举报|意见反馈|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MACD俱乐部 ( 陕ICP备20004035号 )

GMT+8, 2024-4-25 20:10 , Processed in 0.069074 second(s), 1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