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楼主: goodluck333888

中集的研究报告和分析文章(希望大家多多补充)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5-30 20:48 | 显示全部楼层

..............

成为卓越企业的六大过程
从优秀到卓越的蜕变过程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卓越的公司不是靠一次决定性的行动、一个伟大的计划、一个杀手级创意构想、一个好运气,或灵光一闪而造就。相反的,转变的过程好像无休无止地推着巨轮朝一个方向前进,轮子不停转动,累积的动能愈来愈大,终于在转折点有所突破,一跃而过。
  这里的A是指优秀,A+是指卓越。
  去年,一本名为《Good to Great》的管理著作广受赞誉,名列《商业周刊》、《哈佛商业评论》、《纽约时报》、亚马逊的畅销书榜前列。该书通过对一组卓越公司和一般企业的对照,总结出企业向上提升的规律。
  研究“从优秀到卓越”的公司和对照公司走过的路程,在比较时,我们不断质疑:“到底有什么分别?”例如:
  ●空降的企业明星不能领导公司从优秀变成卓越。11家“从优秀到卓越”的公司中,有10家公司的CEO都是经由内部升迁而坐上这个位子的。但是,对照公司选用空降部队担任CEO的比率则有6倍之多。
  ●我们发现主管酬劳多寡和优秀公司能否变得卓越没有必然的关联。也就是说,我们的数据并不支持业界流行的看法——高阶主管的薪酬结构是促使公司提升绩效的主要驱动力。
  ●“从优秀到卓越”的公司和对照公司在策略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异。两组公司都有清楚的策略,没有证据显示“从优秀到卓越”的公司比对照公司花更多时间在长远的策略规划上。
  ●“从优秀到卓越”的公司并没有把焦点全放在如何成为一家卓越的公司,他们也花时间思考应该做什么事,以及应该停止做哪些事。
  ●科技带动的变迁无法引爆从优秀到卓越的转变过程。科技能带动改变,但是单凭科技本身,却无法引发改变。
  ●购并无法带动“从优秀到卓越”的转变,两家平庸的大企业联姻之后,仍然无法变成一家卓越的公司。
  ●“从优秀到卓越”的公司不怎么在意管理变动、激励员工,或营造团结的气氛。因为他们认为,当具备了充分条件时,忠诚、团结、激励和改变的问题都不再是问题。
  ●“从优秀到卓越”的公司不会特别取个名字、或举办活动来象征转变的过程,的确,有的公司在当时甚至完全没有意识到转变的幅度,直到事后回顾时,才看清楚转变有多大。他们透过非革命性的过程,促成了革命性的改变。
  ●“从优秀到卓越”的公司大半并非从事卓越的行业,有些产业甚至状况很糟。没有一家公司是搭顺风车,在火箭一飞冲天的时候,恰好坐在上面的。卓越不是靠环境造成的,卓越多半都是有意识选择的结果。
  如果把企业蜕变的过程看成先累积实力、然后突飞猛进的过程,那么包围着整个观念架构的则是我们称之为“飞轮”(flywheel)的观念,这个观念抓住了企业“从优秀到卓越”整个过程的形态。其阶段包括:
  第五级领导:当我们发现了推动改变所需的领导风格时,我们感到十分讶异,说得更贴切一点,我们觉得非常震惊。和锋芒毕露、身兼媒体宠儿、社会名流的企业领导人比起来,这几位CEO简直像是外星人。他们通常沉默内敛、不爱出风头,甚至有点害羞,谦逊为怀的个人特质和不屈不挠的专业精神齐集于一身。
  先找对人,再决定要做什么:我们原本以为“从优秀到卓越”的领导人新官上任之初,一定先提出新愿景,拟定新策略,结果却发现他们忙着找到适合的人上车,请不适任的人下车,并且把对的人放在对的位子上——然后才理清该把车子开往哪个方向。企业界有句老生常谈:“员工是你最重要的资产。”这句话其实说得不对,员工不是你最重要的资产,适合的人才,才是你最重要的资产。
  面对残酷的现实,绝不丧失信心:关于如何追求卓越,我们从当过战俘的人身上学到的教训,可能远胜于讨论公司策略的商业书籍所提供的内容。每个“从优秀到卓越”的公司都抱持着一种精神——一方面有严格的纪律,勇于面对眼前最残酷的现实;但同时抱着绝不动摇的坚强信念,不管遭遇多大的横逆,都相信自己一定能坚持到最后。
  刺猬原则:要从优秀公司蜕变成卓越公司,必须先克服“能力的诅咒”。这是你们的核心事业——只不过因为多年来,甚至数十年来,你们一直在做这门生意——但不见得表示你们一定能做得比别人优秀。如果你们的核心事业无法成为世界顶尖,公司就绝对不可能跃升为卓越的企业。
  强调纪律的文化:每一家公司都有自己的文化,有一些公司则订下纪律,但是在文化中强调纪律的公司却寥寥无几。当员工有纪律的时候,就不再需要层层管辖;当思考有纪律的时候,就不再需要官僚制度的约束;当行动有纪律的时候,就不再需要过多的掌控。结合了强调纪律的文化和创业精神,你就得到了激发卓越绩效的神奇力量。
  以科技为加速器:对于科技所扮演的角色,“从优秀到卓越”的公司有与众不同的想法。他们从来不把科技当成驱动改变的主要力量,但他们能开风气之先,率先应用精选的科技。我们发现,单单科技本身,永远都不是企业卓越或衰败的主要原因或根源。
  发动戏剧性变革和组织重整的人,几乎都无法成功地推动优秀公司跃升为卓越公司。无论改革的成果多么令人刮目相看,从优秀到卓越的蜕变过程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卓越的公司不是靠一次决定性的行动、一个伟大的计划、一个杀手级创意构想、一个好运气,或灵光一闪而造就。相反的,转变的过程好像无休无止地推着巨轮朝一个方向前进,轮子不停转动,累积的动能愈来愈大,终于在转折点有所突破,一跃而过。
  从优秀到卓越是一个过程,企业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基业长青。能够基业长青的企业必须拥有核心价值观,不是一心只想赚钱,并且一方面保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又能不断刺激进步。换句话说:必须“从优秀到卓越的观念”,到“保持卓越的绩效”,到“基业长青的观念”,到“永续卓越的企业典范”的树立。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5-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5-30 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

如何步入炒股的最高境界
朋友,请您首先回答这些问题:为什么有的股民在股市上由小散户起步,身经百战,屡有斩获,利润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终身家亿万,成为叱咤风云的人物,而大多数股民却成为庄家的盘中餐、口中食甚至连仅有的血汗钱都全部亏掉呢?个中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是不是他们的自有资金太少了?广州的石开从4万多元起步,如今已经是赫赫有名的大户了,上海的老陶从1400元开始,如今谁不敬佩他?他们在开始炒股的时候资金也不是太多,但是他们却取得了惊人的成绩。显然资金并不是主要的因素!
是不是他们的智商不够高?有一个笑话说,一个人死后进入天堂,天堂的管家问他的智商有多高,此人大惑不解。管家解释说,在天堂上是按照智商来分配住宅的。如果你的智商是160,就可以和爱因斯坦住在一起,这样你们就可以讨论相对论了;如果你的智商是120,你就可以和丘吉尔住在一起,这样你们就有时间讨论政治问题了;如果你的智商只有80,那就和股民住在一起,你们一起讨论股票正好合适。
那人更是大惑不解,问管家,炒股不需要很高的智商吗?管家说,请问华尔街的金融家们,有那个的智商可以和爱因斯坦相比的,可是,他们不是一样比爱因斯坦更有钱吗?
这个笑话虽然有点损人,却是一语中的,炒股并不需要太高的智商。很显然,智商的高低也不是炒股成败的因素之一。
是不是他们所学的技术不够多?更不是!上海有一位股民,从仅有的10000元起步,只用了5年时间,就赚到100多万,记者采访他时,问他精通了什么炒股技术,他说,自己只会一种技术而已,那就是5日均线。只要股价站稳在5日均线上,他就买入,股价远离5日均线,就坚决卖出,仅仅会运用这一简单的技术而已。从这一例子来看,炒股赚钱并不需要掌握太多的技术。
那么,究竟是因为什么呢?
是他们缺少了某种东西。这种东西就是将某种简单的炒股技术通过经验的积累而升华为某种境界的素养。这种素养首先来源于对炒股具有一种正确的认知。
在目前中国的股市上,大多数股民还是以短线投机为主。实际上,短线投机虽然具有短期内获取巨额利润的可能,然而却是一件十分艰苦的事情。一般散户要想在短线投机中赢利,更是十分不容易做到的。这是因为,大多数散户股民常常在认知方面走入了误区。
平心而论,中国股市目前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全成熟的操作理论,许多来自国外者港台的操作理论,并不一定切合中国的实际,或者根本不适合中国的国情。仅仅具有参考作用而已。
但是,许多人却不明白这一点,竟将这些操作理论奉若神明,甚至到了亦步亦趋、教条式的照章炒作的地步。这样做显然是很不理智的,哪有不亏钱的道理?
实际上,股市上真正的高手,他们赖以制胜的并不仅仅是书本的知识,而是靠将各种所学与人生经历、感悟等等凝结而成的经验。经验来自于时间的累加、来自于各种知识的融通和升华,即来自于比舶来理论更高层面的东西。这些东西,如果从肤浅的层面上来理解的话,也许仅仅是一些十分平常的套路和招式,即某些股评人士所说的“有招”,如果从更深的层面去理解和把握,它们却是融会贯通的、出神入化的、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无招”的东西。
所谓无招,其实并不是指没有套路和招式,而是指将某种简单的技术的所有套路和招式融会贯通之后,升华为一种发自于心灵的素养,已经再也看不出原来套路和招式的痕迹了,给人们的感觉似乎就是无招一样。无招胜有招,指的就是将经验升华之后的某种境界。这种境界的获得,需要用心去体会、琢磨,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东西,需要有较高的的悟性和丰富的人生阅历,才能把握和领悟其中的精髓。
当然,人的悟性并不完全是由天分高低来决定的,后天的学习和实践比天分更为重要。
因此,要想在股市上赢利,要想达到无招胜有招的最高境界,除了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不断地积累经验之外,别无它途。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5-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5-30 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

 富爸爸曾说过,“只有具备了下面这三个条件,你才有可能成为智谋型投资者。”即3个E.
1?教育(Education)
2?经验(Experience)
3?充足的现金(Excessive cash)
富爸爸曾说:“正如对富人、穷人和中产阶级提供的房子不一样那样,对每一种人提供的投资种类也是不同的。如果你希望像富人一样投资,你不仅仅要变得富有,还需要成为一个智谋型的投资者,而不是仅仅作一个投资的富人。” 要成为智谋型投资者的必需经过的五个阶段:
  1?你已做好成为投资者的思想准备了吗?
  2?你想成为哪种类型的投资者?
  3?如何创立强大的企业?
  4?谁是智谋型的投资者?
  5?财富的社会回馈。
世界上最富有的商人和投资者们所必须经历的阶段。微软的创立者比尔•盖茨、美国最富的投资者沃伦•巴菲特、通用电气创始人托马斯•爱迪生都经历了这五个阶段。
 富爸爸说:“要成为智谋型投资者需要做的思想准备其程度类似于为攀登珠穆朗玛峰所做的思想准备或是为做僧侣所要进行的思想准备。”当然,他是在开玩笑,但同时也是在提醒我:在思想上不要轻视这个阶段。他对我说:“你的起步和我相同,我们都是白手起家,我们拥有的只有希望和得到财富的梦想。虽然有很多人梦想着致富,却只有极少数人能够梦想成真。你务必要仔细考虑,做好思想准备,因为你要学的是只有少数人才有资格投资的投资方式。你将从内部而不是从外部洞悉这个投资世界,在这里,你将学到使生活和投资更为容易的方法。所以,当你已决定走上这条投资之路时,一定要慎重考虑,做好准备。”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5-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5-30 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39

除了自我控制,我还能做什么
封面故事--夜行人
  政策不是我们制定的,市场不是我们可以预测的,个股不是我们可以控制的,那么除了自我约束、自我控制之外,我们还能做什么
  我经常和朋友们探讨一个话题:谁是真正的投资艺术大师?成功的投资艺术大师应该具备哪些品质?是什么铸就了他们的辉煌?仅仅是正确的方法和成功的市场策略么?
  我没有更多的资料借以了解这些艺术大师的投资品质,只能从自己身边最熟悉的成功人士谈起。
  我的父母都是农民。父亲初小毕业,关心国家大事,他是一个忠厚老实人,属于“人不忍欺”的那一种。母亲初中没有毕业,但精于处世,洞悉人情。她曾做过一段时间的赤脚医生,接生技术一流,在长达10年的时间里,在她的手中没有夭折过一个婴孩。母亲为人接生,无论亲疏远近,没有喝过人家一口水,没有吃过人家一个鸡蛋,没有收过人家一分钱。因此,她获得了广泛的尊重和声望。
  我的父母做人做事都很成功,他们是一本厚厚的书,值得我学习一辈子。在投资方面更是我的老师,做投资他们从来没输过。
父母的投资历史
  1984年:开一家小饭店。
  父母为此作了精心的可行性研究。当时他们有多种行业可以选择:
(1)经商,与朋友合伙贩卖农产品到外地;(2)办实业,与朋友合伙做牛肉罐头(属于伪劣产品那一种),或与朋友合伙办织巾厂;(3)开一家小饭店。
  父母慎重考虑了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之后,选择了风险最小、自己最熟悉的行业——开饭店。父亲懂一些厨艺,因为在家基本上都是他做饭。母亲赤脚医生“下岗”之后被政府返聘,做过一段时间编外的计划生育检查员,因而经常有机会随政府领导对饭店行业作“实地考察”,了解当地饭店行业的利润空间和经营模式。由于没有从业经验,父母只是试探性地开了一家小饭店——两间房子,四张桌子。
  1986年:规模扩张。
  父母准确地预测到“消费升级概念”的到来,决定扩大饭店规模,两间房子变成十间,四张桌子变成二十张。1986年至1989年是农村的黄金时代,因此他们的饭店可以用食客如云来形容。
  1997年:转型,不做饭店做旅店。
  父母分析了形式:餐饮业竞争趋于白热化,对面不远处开了一家高档
饭店,包间、雅座、有空调、带小姐。如果父母决心参与竞争的话,他们有足够的实力,只需要追加10万,而对方则是利用银行贷款。但当时农村“白吃风”开始趋于严重,由于政府部门赊欠,贷款回收出现困难。全面衡量风险之后,两位投资艺术家决定退出竞争,主动把规模缩小,主动把档次降低,不做饭店做旅店,这就非常艺术地从根本上杜绝了政府部门的白吃白喝。
  2004年:退出市场。
  父母数次收到假币,两位老人感觉到自己精力不济了,为了不犯更为严重的错误,他们决定退出市场,果断停止自己的操作,把房子租出去,成为食利阶层的一员。
  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不犯大错误,关键时刻都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每年基本保持30%的利润水平,作为一个本分的农民能够做到老有所养、颇有储蓄,不是成功人士是什么?
  
父母的投资经验
  无论做什么,成功的方式可以有千千万万,但成功的原则必定是相通的。因此,我觉得父母的经验应该有借鉴的价值。
坚守底线不动摇
  能在10年的时间里坚持不喝人家一口水,不吃人家一个鸡蛋,不收人家一分钱,普通人能做到么?那可是70年代。这样的品质保证了父母能在20年时间里不受外界的诱惑从而坚持自己的底线。其实,父母受到的诱惑还是蛮大的,比如放高利贷,最高的年利息有30%,父母最后还是没有参与。
  
做自己熟悉的行业,
做自己能够承受的事

  要求和父亲经商的那位朋友不久就亏蚀了本钱;作罐头的那位在一次送货的途中不幸出了车祸,他虽然捡回了一条命,但只能终身躺在床上;办织巾厂的那几位每人背上不同的债务后不知所终。他们虽然精神可嘉,虽然具备了小
  平同志所说的“闯”的精神、“冒”的精神,但终于没有“冲出一条血路来”,并不算成功。有了对比,才知道父母当初的决策是多么的英明和伟大,做自己熟悉的行业、做自己能承受的事情是多么难能可贵的经验。
  在和朋友探讨的时候,我经常提到这样的观点:做你熟悉的股票。一只股票没有连续20个交易日以上的耐心观察一股也不要买。
  这是一条简单的法则,做起来并不难。但是,有几个人能做得到呢?话说回来,如果你连20天的耐心都没有,做哪一行会成功呢?股票市场本来就容易使人浮躁和冲动,在股价的涨涨落落中很容易迷失自己的本性,这时候更需要耐心和冷静。但是,大多数投资人为了抓住所谓的“热点”或者某些股评人士所谓的转瞬即逝的 “机会”,就轻易地放弃了自己的底线,好像错过了某只股票就再也没有发财的机会了。
  如果你做了,你80%做错了。
  我的父母如果多一点点冲动的话,他们绝对会毫不犹豫地参与“餐饮行业”的竞争大战。谁能忍受自己门前的挑衅呢?他们对面饭店的结局是这样的:由于政府的“白吃”与赊欠,那家店主在屡讨不果的情况下,加上信用社的催讨和法院的传票,一怒之下,在政府大院服毒自尽了。
  你要战胜敌人,首先得保存自己。为什么这句话总是在证券市场失效呢?为什么即使专业的分析人士也的
  持续萧条,我们镇上已经没有一家像样的饭店了。我非常敬佩我的父母,他们竟然在1997年果断转型,从而避过了长达6年至今仍在持续的大衰退、大萧条!这是怎样的大智慧、大哲学?而在2001-2003年的股市大萧条中,谁被吞没?谁能避过?为什么被吞没?为什么能避过?这些东西似乎成为遥远的历史,没有人愿意想了。
  最近一段时间和一些朋友反复探讨行情,很多朋友认为,现在的市场基本上已经消化了紧缩政策的利空,我不以为然。真正的利空你消化得了么?国有股减持这个利空不是也没有消化,它现在不还是照样在起着作用?这一波行情的基础理念是价值投资,然而国家现在认为经济有很大的问题要紧缩采取严厉的手段,原来被排斥在外的假设条件出现了,它发生了,你怎么办?  
你认为你不能的时候,退出是规避灾难性错误发生的最好选择

  在2003年的时候,我的父母明显感到自己不能了,为了避免更大、更严重错误的发生,两位老人选择了彻底退出。
  索罗斯的《反射理论》是适应于非常态的理论体系,但保证索罗斯先生成功的关键是承认错误,这个错误不仅仅是别人的错误也包括自己的错误。只有承认自己的错误,才能在形成错误时有正确的规避手段。在 1987年的股灾中,索罗斯很早就预言了这一点,但他同样遭受了损失;在 1998年的俄罗斯金融危机中,索罗斯同样在年初就给出了预言,但量子基金在1998年的大部分亏损主要来源于此;2000年3月,索罗斯虽然一直看空网络股的狂潮,但却在崩溃中亏损明显。一系列的错误使索罗斯先生认识到,他不能了,这个时代不应该属于他了。因此这位伟大的先生勇敢地停止了量子基金的操作,从而成为一名历史人物。退出,难道不是停止自己错误的最好、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么?
  当你没有能力控制事情发生的时候,你是怎么做的呢?大多数投资人首先想到的肯定是——自我放纵:“不就是下跌么?长线投资,我做股东还不行么”,“肯定是要反弹的,哪有只跌不涨的股市”,“到底部我再回补”等等想法不一而足,事实是,在1311点的时候,我看到很多人在割肉,而你身边的朋友同事有几个抄到底部?是谁告诉你“1311点不是底,大盘有可能在1280点止跌”的呢?就是那些从市场下跌伊始一再告诉你“反弹在即”的人。
  我经常和朋友们交流一个问题:政策不是我们制定的,市场不是我们可以预测的,个股不是我们可以控制的,那么除了自我约束、自我控制之外,我们还能做什么?“守多大的碗吃多少饭”,“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应该是一个“浅薄”的真理。
  自我控制是一个自我学习、自我磨砺、自我认识的过程,在股市中,它可能是以金钱为代价的。如果你能做到,做什么都会成功,如果你做不到,请尽快离开股市吧。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2-1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5-30 21:59 | 显示全部楼层

39

论分析
----文 止 水(大鹏证券)

止水想起两个小故事:
     一则是华尔街有两位“炒手”不断交易一罐沙丁鱼罐头,每一次一方都用更高的价钱从另外一方手里买进,这样双方都赚了不少钱。一天,甲决定打开罐头看看:一罐沙丁鱼为什么要卖这么高价钱?结果令他大吃一惊:鱼是臭的!他为此指责对方。乙的回答是:罐头是用来交易的,不是用来吃的啊!
另外一则是曾有一个记者靠抛硬币在十字坐标上画线,正面就升一格,反面就降一格,抛了几十遍后画出一条曲线。他称这是一只股票的走势图,请一位著名的技术分析专家研究。该专家非常兴奋:此股极具上升潜力!他再三询问股票名称,记者如实相告;专家盛怒之下,拂袖而去。后来,这个回味无穷的故事上了《华尔街日报》。

     类似的故事很多,有不同的版本,在现实中也有类似的事情不断发生。这使得我们不由得有一个反思,证券分析到底是不是一门科学?从长期的趋势上看基本面的确可以左右股价的运行,我们可以通过对公司的财务分析发掘其内在的价值,通过对价格和成交量的统计分析,我们也可以发现些许的逻辑关系。于是也有很多的学校开设这一类的学科,并颁发相应的学位。但是如果拿出物理,化学等学科的较真的劲来衡量,恐怕那一条理论也不能站稳脚跟。止水不由得想起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临到末尾,老先生竟然在称经济严格而言应当是艺术而不是科学。

     艺术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需要作者和欣赏者的共同创造,同一个作品因为参与观赏者的不同而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所以一千个读者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当然一千个投资者的心目当中也会有一千种未来的具体走势(虽然未来的趋势可能只有涨跌平三种方向)。而这一千个个人将自己的想法作用在股市上的时候,就有了更加复杂的实际走势,这也许是股市具有艺术特征的最明显表现。正因为有了人的创造,所以在这个市场的行情就不会出现什么东西发生了之后就一定会发生另外的一种情况。

     技术分析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前提就是“历史会重现”,但是重现的历史将以趋势的形式重现,但是在小到日、周、月甚至一年的走势当中具体的走势很可能是将若干段历史“揉合”在一起,而在更加具体的走势当中,将以千变万化的形式出现。技术分析实际上分为两派,一个是概率统计,这个需要很高的数学方面的知识,对于他们而言只存在概率高低的问题而没有是否正确的说法,这一派有着各种各样的分析指标,当然这些分析指标用得最好的还是指标发明人;另一派是试图通过对图表的研究来发现股价运行背后的市场规律,也就是说“市场意图”的。这个需要很高的洞察力,但是也存在一个准确率的问题,毕竟不是在猜自己在想什么。当然还有一些根本不懂技术分析的人而又声称技术分析无用的人,因为不知道他们如何分析,我们就不考察他们了。

     对于基本面研究而言,基本面指导市场的运作就如同用橡皮筋来控制车子,你不能让它如期启动,更难以让它如期停止,你只能在振荡当中让它按照你的意思向大体的方向上前进。做基本面分析的人全世界做的最好的莫过于柏克夏·哈萨威的沃伦·巴菲特老哥,老巴维持着年均将近30%的增长率,操纵着最成功的私募基金,稳居财富前几名,并数次上摸头把交椅。老巴的价值投资理念被全世界奉为圣经,但是大家都记得老巴的价值投资的理念,却很少有人(至少我接触到的人)记得老巴的一句话,入市要有50%亏损的准备。回头看看老巴的操作,常常被套,而且50%的单项账面亏损也不乏出现,老巴的这番话好像是给炒股的人说的,其实是给做基本面分析的人的金玉良言。你做基本面分析吗?好!先看看你能不能受得了50%的亏损。老巴要是这样在中国国内推荐个股,还不得叫唾沫给淹死?所以老巴也明白,自己的分析方法适合于自己这样有着“传统而守旧”的生活方式,并且喜欢老环境的人操作,自己的分析就自己看,自己操作吧。

     各种分析的方法都有自己的长处和弱点,就像是不同的工具,干不同的活要有不同的工具,你不能拿着螺丝刀缝衣服吧?可是在股市上就有这样的人,拿着基本面的分析结果打短线,看着各种技术指标做长线,碰巧对了,还好说,碰得头破血流了,就说中国的股市不规范,就说技术分析无用论。还有更多的人拿着一个指标到处套,就像一个惯于使用螺丝刀的人,不能干什么都用螺丝刀吧?头破血流是应该的。股市分析是一门艺术,艺术就有千变万化的特点,不可能在行情分析上出现什么原因必然会带来什么结果,否则知道几个金叉,死叉不就全发了?对市场的分析,我们要明白,不管是什么样的因素作用于市场,都是通过影响参与这个市场的人来进行的。如果能提高市场参与者的主流情绪,使之产生乐观的看法,后市就要上涨,反之亦反之,当然,呵呵,这个主流情绪不是“大多数人”的情绪,而是指能够影响整个市场行情的“主流情绪”。所以在不同的情形下,同样的因素就有不同的结果,甚至有时都会有什么“利空出尽是利好”,“利好出尽是利空”的说法,就拿近期国有股上市的问题吧,以前一提这个,必然带来大幅的下调,现在的影响已经远远不如当时了。
所以对应于不同的操作,要有不同的分析方法,你的操作要和分析配套使用。“每股收益1块钱”和“昨天怎么会有一根大阴线”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我认为分析市场最终是要分析到直接作用股价运行的“人气”上来,尤其是对应于短线的操作,学会分析市场情绪是相当重要的。分析市场的情绪,我觉得恐怕没有什么指标能准确地衡量了吧,如果你以这个目的出发分析市场,你的分析就会逐渐走向全面,而不是简简单单的就事论事的阶段。与天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股市的分析就是与人斗、天斗。所谓的“股票”就像是前面故事当中的“沙丁鱼罐头”,很多的时候,它仅仅是一个“交易”的工具,你不是通过它来挣钱,而是通过和“它”背后的人的竞争来“抢钱”。分析人,才是证券分析的本质,证券分析是不同智慧之间的较量,无论你用什么方法,你一定切记,你的分析方法必须和你的操作结合,用你擅长的工具做你擅长的事情。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2-1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5-31 11:46 | 显示全部楼层

集装箱50年制造史(连载之一)

  □胡锦平/编译
  
  本文转引自《集装箱管理》(Container Management)2004年9月号。为庆祝《集装箱管理》创刊20周年,《集装箱管理》杂志社特别邀请两位资深集装箱工程师回顾集装箱的制造史。David Tingle和John Holmes-Walker本文中讲述了集装箱制造是如何成为全球性工业,以及中国如何成为集装箱制造中心。
  
  作者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加入集装箱工业,直至今日,作者已经积累了65年的直接和间接的世界范围内的制箱经验。在此期间,集装箱的设计、材料使用、制造方法、全球的制造中心和单个工厂的生产能力已经发生了许多变化。
  
  本文主要涉及集装箱的设计、生产和发展,平台箱、冷箱和罐箱等特箱不在讨论范围内。
  
  (早期的集装箱在使用中。)
  
  集装箱是如何产生的
  
  大多数人认为,集装箱是在50年代后期首先在美国发明的。1956年4月,Malcolm Mclean 改造了一个旧油轮——“Idea X”,并通过加强其甲板来装载58个集装箱。“Idea X”号油轮从Newark港口出发,沿着美国东海岸,经由佛罗里达后到达目的地休斯顿。与此同时,在西海岸Matson船运公司装载着由自己设计的集装箱,运输货物前往夏威夷。这种集装箱在设计上有些特殊之处,如长度为27英尺。
  
  Mclean建立了“Sea-Land”公司,同时他也发明了最初的集装箱角件。开始他将设计方案申请了专利,但是后来他又慷慨地将专利免费提供给了全世界。毫无疑问,角件的出现是这个全新的工业的一项关键因素。因为随之出现了通用的运输和装卸方式。Sea-Land也生产特殊尺寸集装箱,主要是长度为35′箱。那时Sea-Land和Matson的产品尺寸都是按照道路法规所允许的最大长度开发的。
  
  然而,一些人争论集装箱这种运输方式并不是在美国发明的,而是由30年代的一个爱尔兰小船运公司在爱尔兰和英国之间的海上贸易中最早采用的。这个船运公司认为没有道理将拖头连同拖车和货物一起运输,所以将它们留在各自的国家,而只运输拖头之外的货车部分。另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英国铁路公司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一种基于大木箱的铁路运输系统。这种大木箱由钢材来加强结构,并且装配有便于起吊的部件,由安装在铁路旁边的五吨级的吊机进行吊举。这些大木箱由铁路货车转移到一种由三轮拖头和半挂车用铰接连接的小型道路运输车辆上,主要用于本地运输。
  
  无论如何,今天意义上的集装箱在60年代中期已经真正诞生了。
  
  集装箱生产
  
  集装箱生产真正开始于美国;但由于经济和物流的原因,不久其生产中心转移到欧洲,后来到亚洲,近期转移至中国。
  
  早期的集装箱设计经常包括多种形式的外购零件。集装箱板材也多种多样,主要有铝材、玻璃钢和钢材。由不同板材制作出来的集装箱都曾得到不同客户的欢迎。由于人们觉得目前占主要地位的钢制集装箱的生产会带来丰厚的利润,所以许多公司纷纷投入钢制集装箱制造业。对于钢制集装箱为何能够成为主流产品的原因将会在后面描述。然而,在这一追求竞争优势的热潮中,他们犯了许多代价昂贵的错误。(请参阅后面的“经验教训”部分)
  
  在60和70年代,由于集装箱设计方案和所选择材料的范围很宽,集装箱的生产方式多种多样。即使这样,集装箱的设计和构造通常是由六个主要部件组成,分别是:底架、门端、封闭的前端、两端的侧板和顶板。
  
  不同的集装箱生产方式中,主要的差异之一是钢板的处理方式不同。目前,对钢板的通用预处理方式是打砂。但是,早期人们认为用于汽车和家具工业的化学处理方式也同样适用于集装箱的钢板处理。他们没有意识到集装箱在使用中会发生碰撞和磨损,而且无法得到立即修理,另外还有常见的严重的腐蚀。
  
  目前集装箱生产进入第5个十年了。但是集装箱生产却没有象人们所期待的那样尽可能采用自动化的生产技术。也许主要原因是因为在早期的欧洲,没有一个工厂的客户需求量超过20,000 TEU/年,那时生产节拍能够达到20-30分钟/TEU就认为不错了。然而现在的单个工厂,即使是在70年代的日本,其生产能力都可以超过100,000 TEU/年和6分钟/TEU的生产节拍。
  
  制造定位
  
  美国60年代早期,Fruehauf、Trailmobile等公司就已经建立起和生产铝制箱式半挂车相类似的集装箱生产线。这种铝制集装箱是钢制框架,平板铝材由挤压成形的铝块进行加强。平板与铝块之间由铆钉和封闭扣件进行连接。
  
  而与此同时,美国另一家公司“STICK”研制出一种新的全钢集装箱。这种全钢集装箱与铝制集装箱相比具有价格便宜和强度高的优点。“STICK”公司开始在一些国家,特别是在欧洲和日本,转让他们的设计使用许可权,钢制集装箱开始迅速流行起来。一些没有获得“STICK”公司设计使用许可证的集装箱制造公司设计和开发自己的钢制集装箱。因此发生了许多法律诉讼,尽管(至少在当时)许多集装箱制造公司产品销售得很不错。
  
  钢制集装箱相对铝制集装箱在市场上越来越走俏的主要原因,一个是制造成本相对较低,另一个是因为铝制集装箱的维修者不得不事先库存特殊的铝制零件,而且铝板的修补处常常是看不见的铆接补丁。另外,铝板的焊接也是不可行的。请记住,即使是在70年代末,集装箱处理并不像如今的港口那样安排和控制得井井有条,所以在路轨端头、堆场以及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损坏在当时是一个严重且损耗颇大的问题。钢制集装箱抗损伤能力通常要比铝制集装箱强,而且维修方便,没有必要大量库存特殊的零件,由此钢制集装箱敲响了铝制集装箱的丧钟。即使作为集装箱先驱者的“Sea-Land”公司,尽管几十年来一直提倡使用铝制集装箱,最后也不得不开始转向钢制集装箱。■(待续)(编译者供职于集装箱营运事业部)
  
  (《中集》2005.3)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2-9-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5-31 20:25 | 显示全部楼层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5-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6-1 11:46 | 显示全部楼层

集装箱出口价格大幅提升以应对原材料价格上涨,我国集装箱出口地区格局发生明显变化

作 者 深圳海关综合统计处
编辑时间 2005-5-23 17:57:03
点 击 数 25

我国是集装箱生产和出口第一大国,广东又是我国集装箱生产和出口的主要基地。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广东集装箱出口连年高速增长,但今年以来,由于受主要生产原料价格大幅上涨等因素影响,广东口岸集装箱出口出现下降,而同期由于长三角地区及环渤海地区集装箱出口旺盛,使全国仍保持高速增长势头,广东口岸出口在全国中地位快速下降。据海关统计,今年1-4月广东口岸出口集装箱10.6万个,比去年同期(下同)下降20.4%, 价值3.37亿美元,增长12%,而同期全国出口67.8万个,价值18.72亿美元,分别增长52.5%和75.6%,广东口岸出口在全国出口总量值中的比重分别为15.6%和18%,比去年同期的29.9%和28.2%分别下降14.3个和10.2个百分点。广东口岸出口主要特点如下:

一、出口品种以40尺集装箱为主

40尺集装箱出口8.6万个,占同期全部产品出口总量的81.1%,其次是20尺集装箱出口1.5万个,占14.2%,其他规格的集装箱(包括运输液体的集装箱)出口量较少。

二、各个品种价格大幅上涨

1-4月广东口岸出口平均价格从去年同期的2260美元/个急剧涨至3179美元/个,涨幅达40.7%,其中40尺集装箱平均价格达3240美元/个,涨幅为39.1%,其次,20尺集装箱平均价格为2133美元/个,涨幅则达50.6%, 此外,其他规格的产品出口平均价格涨幅也在40%以上。

三、美国、香港、瑞士是出口主要市场,除对美国出口大幅增加外,对其他主要地区出口快速下降。

美国、瑞士、香港仍是广东口岸集装箱出口的主要国家和地区,其中对美国出口4.2万个,增长69.6%,是广东口岸集装箱出口唯一增长的主要市场,所占比重从去年同期的18.5%迅速提升至今年的39.6%; 对香港出口量居其次,为3.9万个,大幅减少30.5%,对瑞士出口1.4万个,下滑20.2%。此外,对欧盟出口量从去年同期的2.5万个减至6041个,降幅达75.5%。

1-4月广东口岸集装箱出口量跌价涨的原因有:

一、原材料涨价是造成集装箱价格上扬的主要原因。南方中集是我国集装箱制造和出口的重要企业,据其反映,去年底以来,集装箱制造成本随钢材、木地板、石油价格的大幅飙升而快速上涨,部分主要原材料价格较去年同期增幅超过100%。其中钢板由去年同期的300美元左右/吨上涨至今年的600-700美元/吨;木地板和油漆的价格涨幅也均超过30%。由于广东及周边地区缺乏大型钢厂,生产集装箱用的钢材需要大量从其他地区调进,在全国运力依然紧张、运费较高的情况下,钢材进价被进一步推高。为应对生产成本的急升,企业只好大幅调高售价,使广东地区产品的销售相应受到影响。

二、近年珠三角地区外贸进出口增速低于国内其他地区,国内集装箱出口有向长三角地区和环渤海地区集聚的发展趋势。由于近年来长三角地区和环渤海地区进出口增速快,又有背靠大型钢厂、生产用钢材供应快捷等优势,集装箱生产能力不断扩大,如中集集团就相继在上海设立了两家新的生产厂,集装箱出口增长较快,在全国集装箱出口中的地位亦在上升。按经营单位所在地统计,1-4月环渤海地区出口量为全国最大,达30.8万个,增幅高达79.7%,价值6.11亿美元,增长64.9%;长三角地区出口值增长最快从而成为出口值最大的地区,数量为17.4万个,价值6.55亿美元,分别增长58.2%和94.7%;而珠三角地区出口仅8.4万个,下降18.2%,价值2.57亿美元,增长18.2%。

三、旧集装箱使用增多亦影响广东集装箱出口。据船运公司反映,鉴于今年箱价走高,特别是去年底今年初广东地区出口价格的大幅上调,使运输企业趋向选择从国外调运空箱加以维修后使用,加上目前在华南各港口航行大型船舶较多,而今年进口不旺使舱位相对充裕,及时调配旧箱较为容易。另外,由于广东地区外贸出口存在一定的月度波动,今年年初出口货运运输量处于较低水平,亦是影响集装箱出口量的一个因素。

随着全球贸易融合度不断增强、我国物流业的长足发展及港口吞吐能力的不断增强,货运集装箱化程度将不断提高,国内集装箱制造和出口规模将不断壮大,我国集装箱制造及出口将继续增长。但目前钢材等原材料价格的大幅波动对我国集装箱生产和出口的影响亦不容忽视,今年1-4月份我国集装箱出口平均价格已达2759美元/个,上涨15.2%,原材料持续大幅的价格上涨将对我国特别是广东地区的集装箱出口竞争力带来更大影响。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2-9-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6-1 11:49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加快道路运输发展的若干政策(征求意见稿)

-- 交通部 2005-05-31 11:01:22

【文章正文】
道路运输是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道路运输取到了长足发展,运输总量增长较快,运输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对国民經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和保障作用。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必须加快道路运输的发展,调整运输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效益与质量,加快道路运输现代化进程,全面提升道路运输行业整体素质和保障能力。
道路运输的发展目标是建设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道路运输市场,建立一个反应灵敏、保障有力的运输系统,为社会提供安全、可靠、经济、高效的道路运输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道路运输的要求,实现道路运输现代化。发展道路运输,要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打破地区封锁,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道路运输持续健康发展。为此,提出以下意见:
一、进一步开放道路运输市场
(一)大力推进道路运输市场对内对外开放,修订和废止设置行政壁垒、排斥外地运输经营者等妨碍公平竞争的各种制度和规定,打破地区封锁和地方保护。依法在我国设立的道路运输企业,不分国有、集体、私有,不论外商独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都应一视同仁,享受同等待遇。
允许道路运输企业依法在全国设立运输分支机构。取消客运班线招投标的地域限制和客运班线的“对等对开”规定,鼓励客运企业异地参加客运班线投标。
(二)在推进建立全国统一道路运输市场的过程中,按照互惠互利、共同发展、效率优先的原则,积极推进“长三角”、“泛珠三角”、“环渤海湾”等区域道路运输一体化,整合交通资源,优化区域发展环境,降低运输成本,提升整体竞争力。鼓励区域内各省(市)建立协调机制,制定统一的运输发展规划、政策、规则和制度;鼓励各经济区域之间联合与交流。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2-9-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6-1 13:58 | 显示全部楼层

...

[转帖]一个成功投资者所必须具有的共性
一个成功投资者所必须具有的共性

     要有成为投资专家的欲望

    无论做什么,没有欲望是不可能成功的。缺少欲望,你会在碰到些小困难时就打退堂鼓。股友们或许会说:“我欲望很强烈,我很想在股市发财。”真是这么回事吗?美国在今天有超过3000万的股民,华尔街曾经对一般的股民做过调查,其结果是惊人的:80%的股民入市并非以赚钱为主要目的!炒股是金钱游戏,一个绅士们玩的游戏,股民们入市的主要目的是参加这一游戏。你所有富有的朋友都在炒股,你必须成为他们中的一员,这样在大家的闲谈中你也成为“成功人士”的一分子。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赌性,股市提供了满足赌性的场所,它给你日常烦闷的生活提供的调济。问问你自己,是否也是因这些原因进入股市的?再问一个问题:为了买家里2000元的那台电视机,你跑了几家商场比价?找了多少材料?问过多少人?做了多少研究?昨天你花20000元买了那只股票,你又做了多少研究,找了多少资料?你买股票下的功夫是买电视机的百分之几?必须指出:欲望必须由努力做基础,否则只是白日梦,白日梦不是欲望是梦。

    必须具备锲而不舍的精神

    锲而不舍是句很容易说,但很难做到的话。记得美国前总统柯立芝有句名言:“这个世界充满聪明而失意的人,受过良好教育但成日感叹怀才不遇的人,……他们有个共性,缺少锲而不舍的精神。“

    什么是锲而不舍的精神?它是在忍无可忍的时候,再忍下去的毅力!如果谁认为他能在股市一炮打响,一飞冲天,他准是在做白日梦。就算他运气好,一进场就捞了一笔,这笔钱来得容易,但它只是股市暂时借给他的,他如果不即刻上岸,股市迟早会向他讨回去。想从股市不断赚到钱,你必须有知识,有经验,你必须成为专家。

    在我炒股的这么多年中,经过许许多多的不眠之夜。我的最高记录是一天亏掉5万美元。5万美元对有钱人来说是小数目,但那时这是我全部资产的一半,相当于当时我妻子两年的工资,而且其中很多是我在餐馆端盘子洗碟子赚来的血汗钱!我今天还能感到当时痛苦到麻木的感觉,随后两星期连饭都吃不下。最痛苦的不是亏钱的数目,钱亏掉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有无本事再赚回来!我不断问自己:这个行业适合我吗?我知道大学熬四年能毕业,其它行业也有学徒出师的时候,但股票大学的毕业期何在?像这样每天工作十小时,不仅今天没有工资,也不知道以后会不会有报酬的日子到底要熬多久?我有没有毕业的可能?我是穷人家的孩子,过的是现挣现吃、手停口停的生活,多年省吃俭用的储蓄一天天地减少,这日子有熬出头的一天吗?放弃的念头始终围绕着我。就算到餐馆做跑堂,一天也总能挣上几十块钱。读者可以想象我当时的绝望。当然,我如果当时真放弃了,读者也看不到这本书。

    五年过去了,回首往事,有时自己都为自己的韧性感到骄傲。我要读者们分享希尔行政管理在他的不朽名著《思考致富》中的一句话:“当财富来到的时候,它将来得如此急,如此快,使人奇怪在那艰难的岁月,这些财富都躲到哪里去了?”我的生活经验证明这句话确实无误。这句话和孟夫子的名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饿其体肤,劳其筋骨……”有异曲同工之处。

    成功来得太容易,它通常不会持久。这个世界有太多的地方能让头脑发热的人摔跤,而且你永远猜不到在什么地方摔跤。因为成功若来得太容易,人往往不知福,不惜福,忘了自己是谁!黎明之前总是最黑暗的,你能熬过这段时间,你才能看到光明。请记住:成功的秘诀不外乎是“在忍无可忍的时候,再忍一忍”。

    要有“与股市斗,其乐无穷”的气派

    所有成功的投资者对市场及其运作都有极大的兴趣,他们喜欢市场所提供的挑战,有强烈的欲望要战胜这一市场。

    吸引他们在这一市场搏斗的不是金钱,不是名誉,不是快速致富。金钱只是他们玩股票游戏成功后的奖品。对一般人而言,他们进市场的目的是为了赚钱,这一期望使他们在这行成功的概率变得很低。因为这一期望使他们难以维持冷静的观察力,他们没有耐性等待必然的结果。中国的老话叫“猪油蒙了心”。利物莫曾指出:一位成功的炒手必须如一位成功的商人,正确地预见未来的需求,适时进货,耐心地等待盈利的时刻。

    要甘于做孤独者

    几乎所有成功的投资者都是孤独者。他们必须是孤独者!因为他们常要做和大众不同的事。

    无论是低买高卖还是高买更高卖,他们都必须维持独立的思维,为了与众不同所以作和大众相反的事是极其危险的。他们必须有合理的解释为何大众可能不对,同时预见采用相反思维所将引致的后果。这给他们与众不同时所需的信心。从孩提时代,我们就深知合群从众的重要性。胡思乱想,奇怪的主意,使你失去朋友,受到嘲弄。长期以来我们已习惯于“集体思维”。但炒股需要不同的思维方式。如果股市大多数人都看好某股票,他们都已按自己的能力入场,还有谁来买股使股市继续升得更高?反之如果大多数股民不看好股市,他们都已经脱手出场,那么股市的继续下跌区间也已不大。你如果随大流,则你将常常在高点入市,低点出市,你将成为失败者。

    当然,何为大多数股民看好大市或大多数股民不看好大市是很难计量的,你主要通过研究“股市”来得到答案。这里强调的是思维的方式。你从小学习的那些讨人喜欢的性格,如听话、合群、不标新立异等等都成为炒股成功的障碍。

    必须具有耐心和自制力

    耐心和自制力都是听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很困难的事情。炒股是极期枯燥无味的工作。读者会嘲笑我的说法,说:“我炒过股,我觉得极其刺激好玩。”这是因为你把炒股当成消遣,没有将它当成严肃的工作。我是围棋爱好者,我觉得围棋很好玩。但问问那些下棋为生的人,他们一定会告诉你成日盯谱是多么的枯燥单调。其中的道理是一样的。每天收集资料,判断行情,将其和自己的经验参照定好炒股计划,偶尔做做或许是兴奋有趣的事,但经年累月地重复同样的工作就是“苦工”。你不把“苦工”当成习惯,你在这行成功的机会就不大。

    因为炒股是如此的单调乏味,新手们就喜欢不顾外在条件地在股市跳进跳出寻刺激。在算帐的时候,你自然明白寻找这一刺激的代价是多么高昂。你必须培养自己的耐心和自制力,否则想在这行成功是很难的。

    看过狮子是怎样捕猎的吗?它耐心地等待猎物,只有在时机及取胜机会都适合的时候,它才从草丛中跳出来。成功的炒手具有同样的特点,他决不为炒股而炒股,他等待合适的时机,然后采取行动。

    等待时机也如种植花草。大家都知道春天是播种的时候,无论你多么喜欢花,在冬天把种子播入土的结果将是什么是很清楚的。你不能太早,也不能太迟,在正确的时间和环境做正确的事才有可能得到预想的效果。不幸的是,对业余炒手而言,往往不是没有耐心,也不是不知道危险,他们也知道春天是播种的时机,但问题是他们没有足够的知识和经验判定何时是春天!

    这需要漫长且艰难的学习过程,除了熬之外,没有其它的办法。当你经历了足够的升和跌,你的资金随升跌起伏,你的希望和恐惧随升跌而摆动,逐渐地,你的灵感就培养起来了

    必须有一套适合自己的炒股模式

    炒股高手只有在股票的外在条件(包括基础分析、技术分析及股票大势)符合自己的作战计划时才采取行动。俗话说条条道路通罗马,这里的“罗马”就是累积财富,成为股票游戏的胜利者,而“道路”就是你自己的方法。什么道路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条道路必须符合你的个性,你走起来轻松愉快,你有信心能走远路。在这基础上你才会对自己的方法有信心,最终不断完善自己的方法以取得最高效率。

    必须具有超前的想像力及对未来的判断

    这并不是说优秀的投资者具有一般人所不具备的第六感,而是他们有能力自繁杂的信息中理出头绪。大多数人注重于今天发生的一切并假设今天发生的一切会不断延续,但优秀的投资者会看得更远一步,预想在什么情况下今天的情形会停滞甚或产生逆转。他们并不较一般人聪明,但他们独立思考,不拘泥于成见。当他们看到改变的苗头,立即采取行动,绝不拖泥带水。

    成功的投资者绝不幻想

    一旦你把资金投入某只股票,按原来的预想,这只股票的运动不对,你会怎么办?一般人常常想像出各种理由把这一不正常的运动“合理化”。这种为避免割肉痛苦的合理化假设是极其致命的,这也是许多有一定经验的炒手最终不得不举手投降的主要原因。一位成功的投资者决不让情感左右自己,有的话程度也很小。无论割肉认错是多么痛苦,他们决不迟疑。他们明白,让这样的情况延续只会带来更大的痛苦和损失。业余炒手很少问自己一个问题:“假如我今天手边有钱,还会买这只股票吗?”就是问了,也会找成堆的理由来安慰自己:“隔壁老王说这只股票的下跌只是暂时的”,“卖出股票要手续费”等等。一句话,业余炒手想方设法不去止损。

    要有应用知识的毅力

    怎样才能减肥?答案其实只有四个字:少吃多动。减肥的知识是如此简单,减肥应是轻而易举的事吗?事实正好相反。美国有个统计,一百人参加减肥训练,只有十二人降低了体重,其中只有两人将体重降低持续一年以上,即2%的成功率。减肥失败的原因不是因为学习减肥多少困难,而是因为大多数人缺少每天应用这些知识的毅力。你很想吃一块蛋糕,但你知道这一块蛋糕下肚子,锻炼一天的效果就泡汤了,你忍得住吗?你定好计划,每天吃什么,锻炼多久,你坚持了多久?

    炒股也是一样,任何对炒股有一定认识的人,都明白炒股所需的具体知识少的可怜。股票只有两条路可走,不是上就是下,影响股票升落的因素就是这么多,真正重要的因素列出来占不满你的手指,甚至不识字的也可以在股市露一手。股票的引诱力也人所共知,你如果做的好,前景大大的光明。这样的行业,成功率甚至低过减肥!为什么?因为人们常常做不到自己知道该做的事情!

    人们都知道诚实是取信于人的不二法门,有多少人做到了?我欣赏王安先生的话:“我可能没有把我知道的全部告诉你,但告诉你的,全部是真的。”我们都知道“贪”是受骗的根源,有多少人做到了“不贪”?报纸上天天讲的骗人和被骗的故事都是怎么发生的?我们都知道努力是成功的基石,大家都想成功,有多少人做到了“努力”?或许有人认为每天工作八小时就已很“努力”了,未免太简单了些。我们都知道应该“当天的事情当天做完”,有多少人做到了?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这些都是不难做到的事,需要的不过在行动上应用,但大多数人都失败了。

    一位成功的投资者,他应十分留意怎样将他的知识应用在炒股中,他不会为应用这些知识的枯燥而忽略细节。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知识通常并不困难,困难在于用毅力应用这些知识。在炒股问题上,我是坚信“知易行难”之说的。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5-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6-1 14:02 | 显示全部楼层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5-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6-1 14:3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5-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6-2 08:57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可以看出了中集的下跌已经与基本面没有太大关系了。
熊市大C浪的下跌是不分好股票坏股票的,一视同仁,统统都得跌

所以铁杆们也不要再讨论中集跌不跌的问题了,把钱准备好,能跌倒8元甚至更低最好,买就是了,熊市过后中集的价值终于会让股价回到它应有的价位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2-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6-2 14:15 | 显示全部楼层

8.28,中集也该见底了吧。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3-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6-2 14:31 | 显示全部楼层
刚买了点.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11-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6-2 15:07 |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才买这么少?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3-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6-2 18:29 | 显示全部楼层

慢慢等待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2-1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6-2 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不在沉默中灭亡,就在沉默中爆发

——破晓时分,你站在哪里?自2004年4月7日以来,上证指数已经由其时的高点1783点一路跌落到而今的1020点附近,而将时间放的更长点,股指则已从2001年6月14日的历史最高点2245点拦腰折半。4年的风雨如磐,4年的冷暖交替,在中国经济呼啸前行的当口,中国股市却也没能逃离漫长熊市的结局。这究竟是一个时代的悲哀,还是一种历史的注定?
对于中国证券市场来说最透彻、最有魄力的一次改革——股权分置试点,市场依然选择了沉默的出逃。上证指数由改革试点方案出台前的1159点(2005年4月29日)持续滑落到了如今的1016点,跌幅12%。有人认为罪魁祸首是因为股权分置改革的出台导致了当前市场估值体系的紊乱,佐证则是前期因业绩高速成长而被投资人士所推崇的二线蓝筹出现了群体性的快速下跌局面;有人则认为股权分置改革试点的推出意味着股票市场很快将成为国家推行私有化改革的主站场,这又似同出笼猛虎一般,投资者能不仓皇出逃吗?也有人认为,面对世纪大底,资本市场战略性建仓时机已经来临。个人认为这些观点都值得投资人士去思考,因为至少他们没有沉默。市场上从来就不乏智者,也许投资人士需要的是一种直击未来的眼光。

失衡的股市:从价值的失落到失落的价值

中国股市到今天已经初具规模,股权分置这个制度性因素长期困绕着大部分投资者,但个人以为,困绕和制约中国投资者更本质的要素则是在这种制度性安排下,数量不少的上市公司自身信用价值和投资价值的失落。因此,以回避非系统性风险的“价值投资”成为了众多机构的选择,一批业绩增长明显的上市公司成为了市场的宠儿,贵州茅台中集集团、张裕、烟台万华等等被发现的“具有持续增长能力的价值”成为了赋予其高价格的最佳支撑元素。
在2003年中国经济进入扩张阶段初期的端口,以上海汽车海螺水泥宝钢股份为代表的周期型股票则成为了市场最亮丽的风景,但是在过快的投资增速引发新一轮宏观经济调整的时候,这些股票则开始了遥遥无期的下跌之路。对于中国绝大多数投资者(包括机构投资者)来说,经济、行业的周期性循环对股市带来的冲击对于投资者估值体系的考验都是前所未有的第一次,不少投资人士对于短期的周期性、长期的成长性以及它们对于股票实际的市场影响判断上出现了偏差。
以“二八现象”、“一九现象” 为典型特征的“局部牛市”成为了2年来中国大多数投资者的一种精神寄托,但伴随着大批过去一年来表现强势的股票开始回落,“局部牛市”似乎也开始渐行渐远,市场的紊乱不仅显示出了投资文化的缺失和投资评估体系的流离不定,也显示出了投资情绪的低迷茫然,放眼整个市场,满目疮痍、一片哀鸿,似乎中国股市已经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似乎这里再也没有了任何值得投资的公司。
股市结构性调整是市场平衡的一种内在动力,但是,当一个新兴市场开始走向规范的时候,我们发现不仅仅是“价值失落”型公司被无情的抛弃,而且因为投资信心的缺失,市场也同时抛弃了曾经被看好的“价值”。当前因经济调整和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所带来的系统性风险不仅打击了投资者愈发飘摇的信心,也冲击着还处于萌芽期的理性投资文化。用一个比喻来形容,这就象是在逃难路途上,我们因精疲力竭而甩掉包袱的同时,也连包袱里的孩子一块扔掉了。本质上这是一种希望的失落和价值的失落。
根据我们的统计,04年全年涨幅居前的50只股票绝大部分都是典型的业绩高速增长的二线蓝筹股,跌幅居前的50只股票则以庄股和ST类股票占绝对多数;05年初到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出台前的4月29日,涨幅居前的50只股票依然以业绩具有稳定成长性的股票为主,而跌幅居前的50只股票依然以盈利能力差的ST类股票为主;但我们发现,在5.1假期后迄今,涨幅居前的50只股票则明显出现了混乱的迹象,绩优股几乎无一在列,反而频频现身于跌幅居前的股票之列
长期的财富效应是资本市场得以生存与发展的信心基础之一。但是,在中国这个正在失去平衡的市场,市场的不规范导致了财富效应的受益群体是那么的稀少。如果没有了财富的回馈,资本市场“蓄水池”的功能又谈何说起,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将只是一种自我的标榜,市场也会就此陷入难以复位的“流动性真空”。我们并不希望这种流动性真空会出现,但是,作为一个真正理性的战略性投资家,当这种“流动性真空”现象来临时,绝佳的投资机会也就来临了。你唯一需要确认的是:市场会消亡吗?

股权分置改革试点:“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股票市场最本质的功能要素之一就是增进资本的流动性。也正因为有了流动性,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才能有效发挥。我们知道经济学上有叫做“沉没成本以及机会成本”的概念,个人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对国家市场经济体系影响面的扩大,制度性失衡问题所带来的机会成本与沉没成本都将越来越大。
面对一个功用失衡的市场、一个摸着石头过河但多年后才意识到资本与经济的暗流比海还深的市场,卧薪尝胆后改革的唯一出路就是浮出水面,恢复市场的本原,因此,壮士断腕式的股权分置改革成了唯一的出路。从长期来看,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是一个市场走向成熟走向规范的必然选择,毕竟这种长期干扰市场价值投资取向的制度性失衡问题终究是要解决的,早解决比迟解决好。
从已经推出的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方案来看,确实是给了流通股东一定程度的补偿,有补偿总比没补偿好。我们知道这种补偿本质上是对于股权在二级市场正常流通的一种成本,是对当初发行流通股份时高溢价的一种历史性补偿,是对不作为(指不解决制度失衡问题)未来所产生的经济价值损失的一种现值补偿。从本质上来说,股权分置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提升上市公司的长期投资价值,是增加中国股票市场长期投资价值的治标之策。但是,作为一个理性的投资人士,首先不能忘记的是经济学最基本的原则“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资源稀缺性价值的快速流失将是股权分置改革给投资者带来的最大冲击,这实际上就是投资者为这份“午餐”所付出的潜在代价。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定义为“价值的失落”方式一种。
问题的另一个层面则是,作为投资者,作为资本的投入者,我们需要从投资价值的角度来分析问题,股权分置改革的推出在本质上并没有改变上市公司的市场价值,公司的合理市值并不会因为补偿方案的推出而得到改变。变化的只是投资者持有的相对股权数量。我们认为,投资者对于投资对象的选择依然要着眼于上市公司投资价值本身,更多的是以假设全流通情况下的合理价格水平作为投资取舍的参考标准。
以这样一种思路似乎就可以理解当前的一些市场行为,在流通补偿预期下,不少投资人士开始认为那些先前被抛弃的股票突然间又开始变得具有一定的投资价值了,而那些优秀的上市公司因为可能的补偿不高或者稀缺性价值流失而开始缺乏相对投资价值,也因此,先期被看好并被炒高的股票就成为了近期被遗弃的对象。
但是,作为一个以长期投资眼光来选择投资对象的人士要知道,上市公司是否具有投资价值仍然需要审查其是在进行价值创造还是在进行价值毁损,如果是在进行价值的毁损,那么这些一次性的补偿依然将会很快的被消耗掉。从这种角度来看,股权分置改革试点目前给市场带来了一种被误导的投机游戏,在这个争相博弈的游戏中,只是看谁会是这个投机骗局的最后接棒者,谁是最后一个倒霉蛋。
但精明的投资者眼中则呈现的是另外一派景象,不少伴随中国经济成长起来的公司当前的投资价值在这场以投机作风占上风的游戏中将被明显低估,这种价值的失落则不仅仅是因为稀缺性价值的流失或者是宏观经济调整带来的短期结构调整,而是在这些外在环境压力下演化成对“投资价值”的遗弃,演化成一种“失落的价值”,本质上则是理性投资文化的失落。我们认为,这些“失落的价值”对于战略性投资家来说绝对是一种历史性的机遇,是在一个市场规范发展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可遇而不可求的投资机会。当这一切都呈现在眼前时,市场还会沉默吗?

蛮荒的尽头:寻找失落的价值

在股权分置这种制度性问题没有解决之前,中国股市改变不了蛮荒时代的烙印,股权分置改革将是中国资本市场向市场化路径演进的一个里程碑。对于投资者来说,是一个长期的利好,因为只有制度性障碍消弭了,才谈得上公平和效率的提升,才谈得上财富效应在投资大众中扩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伴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逐步推进以及市场环境的逐步完善,中国股市正在告别蛮荒时代,告别市场估值体系紊乱的年代。股票市场流动性功能的持续演绎,必将在多种市场力量的促进下最大化优秀公司投资价值。
股权分置的解决对于管理优秀的公司来说,是一个长期的利好。在这种背景下,仔细去分析优秀公司的内在投资价值,也许比去研究政策更有意义。回避市场再平衡举动过程中风险释放的最好方式是寻找再平衡过程中投资价值被错估的公司,寻找假设已经全流通情况下的价值被低估的公司,寻找将在未来几年内能回避中国经济调整发展负面因素并不断成长的公司,寻找那些能在未来的商业领域领跑中国经济的公司。
笔者以为,当前的市场正在逐步低估这样一些公司的投资价值,对于优秀公司来说,现在是一个“失落的价值”年代。对于理性的投资者来说,对于坚定看好中国经济未来发展远景,坚定看好中国优秀企业长期竞争实力的投资者来说,这将是一个“寻找失落的价值”的年代,也将是一个“失落的价值”随处可寻的年代。

在沉默中灭亡还是在沉默中爆发?

环顾全球市场,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熊市的结束总是不知不觉的。当越来越多的人在抱怨熊市挥之不去的时候,当越来越少的人还有资本热切等待牛市来临的时候,当市场的恐慌击打着每一个投资者心房的时候,当对于牛市熊市的争论声音渐渐远去的时候,也许牛熊的转换就完成了。市场就是市场,从来没有对和错,只有输和赢。
对于投资者来说,重要的不是你曾经失落了什么,重要的不是去猜测股权分置改革试点会降临到哪些公司的头上,重要的是在大牛市即将破晓的时分,你站在哪里,是沉陷于“价值逐步失落”之路上,还是在“寻找失落的价值”的征途上。

中国股市——离天亮还有多久

回看当前的中国股市,当市场总市值与GDP的比重严重失衡的时候,当国内经济依然在波动中稳步前行的时候,当证券市场的市场化改革处于阵痛期的时候,当市场的阴跌灼伤大部分投资者的时候,过于悲观或过于乐观似乎都不可取。
在牛熊交界的阶段,在牛市即将破晓的时候,总会有一段难熬的黑暗时间,一段黎明前的黑暗。笔者无意去推算现在离天亮到底还有多久,在当前市场逐渐走向规范的当口,在市场处于一种无序混沌的时刻,也许就是股市最令人着迷的时刻。因为这是一个孕育新生命新气象的时刻,我们期待着理性投资文化的崛起,我们期待着那些失落的价值被一双双雪亮的眼睛所拾获,我们期待着一轮史无前例的大牛市在这里起步!
(写这个文章并不表示笔者认为当前的市场已经跌无可跌,市场是难以预测的,但市场的错误却是值得去探究的,这也是本文的写作目的之一。)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5-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11 天

发表于 2005-6-3 08:49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流通补偿预期下,不少投资人士开始认为那些先前被抛弃的股票突然间又开始变得具有一定的投资价值了,而那些优秀的上市公司因为可能的补偿不高或者稀缺性价值流失而开始缺乏相对投资价值,也因此,先期被看好并被炒高的股票就成为了近期被遗弃的对象。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6-3 08:57 | 显示全部楼层

.......

当前的市场正在逐步低估这样一些公司的投资价值,对于优秀公司来说,现在是一个“失落的价值”年代。对于理性的投资者来说,对于坚定看好中国经济未来发展远景,坚定看好中国优秀企业长期竞争实力的投资者来说,这将是一个“寻找失落的价值”的年代,也将是一个“失落的价值”随处可寻的年代。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5-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声明:1、本站所有广告均与MACD无关;2、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网友发布信息非MACD观点与意思表达,因网友发布的信息造成任何后果,均与MACD无关。
MACD俱乐部(1997-2019)官方域名:macd.cn   MACD网校(2006-2019)官方域名:macdwx.com
值班热线[9:00—17:30]:18292674919   24小时网站应急电话:18292674919
找回密码、投诉QQ:89918815 友情链接QQ:95008905 广告商务联系QQ:17017506 电话:18292674919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陕ICP19026207号—2  陕ICP备20004035号

举报|意见反馈|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MACD俱乐部 ( 陕ICP备20004035号 )

GMT+8, 2024-4-24 08:05 , Processed in 0.072683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