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楼主: meng-h

万科企业0002、2002相关资料 长期跟踪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07-6-13 01:18 | 显示全部楼层
公募与私募对话分论坛——私募基金和中国黄金10年(上)


blogbuffett 转载


转载自:经济观察网


由经济观察报、经济观察网、《YOUR MONEY》理财月刊主办的私募基金论坛——私募基金和中国黄金10年于6月9日举行,以下为平行分论坛---公募与私募对话实录:


发展私募基金事业 完善资本市场建设


  杜书明(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主任)


  各位朋友下午好!非常荣幸能够主持今天下午的分论坛,也就是公募与私募的对话,也很高兴和我们在座的同志来一起做一个交流。下边我先介绍一下参加今天下午讨论的嘉宾,深圳市顶诺投资公司陈诺宏先生;深圳同威资产管理公司董事副总经理廖梓君女士;林园投资总裁林园先生;华夏基金管理公司副总经理张后奇先生;泰信基金管理公司总经理高清海先生;中信基金管理公司总经理助理任通海先生。我们先做两个简短的演讲,随后转入嘉宾对话这样一个话题。


  下面由我来做一个简短的演讲,我谈一下对私募基金发展的一些看法。从上午和下午的探讨大家可以看到有两派说法截然想法,一种就是私募基金想做就做,没有阳光化的问题,没有身份的问题,另外一个观点就是希望我们有一个加强这一方面的只读建设的问题。下面我就针对这个问题谈一点看法,我演讲题目是发展私募基金事业,完善资本市场建设这样一个题目。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两类基金,在座都是对私募基金应该是有很长久的关注,对这两个工具我们大家应该说越来越清晰,其实这两类基金作为投资工具事实上处于理财市场的两极,所以我把它认为是一种互补的市场定位。从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出来这两个定位是非常清晰的。但是在我们的现有法制框架下,其实我们是对私募这一块采取了一个视而不见的态度,包括我们的《基金法》,我们《证券法》也缺乏私募证券只读的安排,所以这一点来看我们的确私募基金这样一个发展,的确提出了一个挑战,这种挑战不但是对我们监管的挑战,甚至对我们证券制度的一个建设提出了挑战。


  我们可以看出来互补的定位可以在这几个方面得到明显的体现,一个就是不同目标的客户,我们私募基金主要定位在特定的富有的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这样一个方面,它的投资门槛比较高,但是我们也注意到现在私募基金它在香港,在德国已经可以针对个人投资者进行募集,这是它的新的发展。但是传统来看,我们私募基金主要是由美国市场来看;第二就是募集方式的不同,今天有很多概念方面的争议,我们先看私募,私募里面分为股权投资,还有证券投资这两大块,今天下午我们在这里面把我们的范围缩小到一个证券投资的这样一个范围。不同的投资目标,一个是追求绝对回报,一个是追求相对回报,你要灵活性就要丧失别的方面一些东西,所以我们说这个业务有它的不同。另外一方面我们说民间有高手,私募基金不喜欢曝光,所以我们的阳光化事实上给他一个合法的身份,但是这些人是不喜欢曝光的,包括我们的募集,我们说募集就是我们很乐观的来看,也不可能像我们现在的公募基金这样向社会大规模的募集,又有不同的约束极力机制,我们说它的报酬有不同的安排,不同的投资管理模式。我们知道现在的公募基金小的规模都有几十个人在里面,但是我们私募基金可能一、两个人就可以做了,所以它非常灵活,非常清晰化的一种结构。不同的资产流动性,就是有可能像索罗斯一投资就是5年以上,你受不了这个约束就不应该到我这里来,所以这些都是它的不同定位,造成他们成为管理的两极。


  现在我们说又引入一个问题,就是私募和公募能不能一起做。原来我们公募基金现在已经发展到成为一个行业,因为它的规模现在已经达到上万亿,如果没有公募基金快速的发展,我们今天讨论私募基金可能还为时尚早,但是现在公募基金已经相对在迈向成熟的过程中,我们又有一个私募和公募能不能同时做的问题。在这里面,我们说最大的一个就是利益冲突,这个冲突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交易部位的冲突。如果我做一个私募基金,能不能做得非常好?可以做得非常好,一个做空,一个做多,我永远可以跟客户说在任何市场上面我都可以做得非常好,这就是一个交易部位的矛盾。如果私募和公募一体来做,我们说这一方面冲突是非常大的。还有一个就是机会平等的冲突,我们看到了一个好的投资机会,是给私募还是公募,其实这里面也存在一个冲突。


  私募基金究竟能给市场带来什么?我们过去其实一谈私募都是负面的一些东西,包括做庄,包括它的诚信,包括这些东西等等的一些怀疑。其实私募基金我们说这是我们一个非常大的物体,就是不同的安排,针对不同西方市场做的一个安排。这个安排我们从积极的方面来看,它是提供了一个舞台,这个舞台给有识之士提供了一个非常大的表现自我的平台,它提高市场的效率,可以促进我们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当然这都是大话、套话,其实我们细想一下这些功能他都是有的。我们说私募这样一个舞台是造就英雄的这么一个舞台,但是我们不要忘记了这样一个舞台又是一个非常残酷的一个舞台。因为每一个在座的可能都想成为私募基金的管理人,因为管理别人的钱总是充满了诱惑,总是充满了这样一个挑战,所以我们说这样一个市场倒下的是成千上万的人,但是活下来的人都是从战争中成长起来真正的英雄。


  又引出一个问题就是私募基金的发展会不会对公募基金的发展带来一个什么不利的影响,在这里面我们说就是著名的肖华总经理,他到了私募,引起了市场很强烈的反响,就是我们现在一些做私募的人是从公募做出来的,他们认为在这一个平台上可能更能实现他们的价值。但是在这一个方面,我们说这都是个人的选择,我认为这样在同台竞技的过程当中,现在还不到一个挤出的效益,而且在将来我们说由于它是在不同的分割市场上在做,所以也不存在一个相互排斥这样一个后果。私募基金我们说现在有不同的估计,有的说有6000亿、7000亿,又有人更乐观的估计说到1万亿,当然这些数据都没有很强的可靠的来源。我们说这个私募制度,从现在来看还是有很多的问题存在,最大的一些问题限制,我觉得就是在我们证券制度安排里面我们没有私募的安排。现在私募证券管理公司其实是分为两块,一个是募集如何募集,一个是如何管理的问题。当然你可以说我注册一个公司,就可以来做,现在没有人管你,你可以注册一个投资管理公司就可以去做,但是你有没有信誉能吸引到资金这就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特别是我们的衍生工具现在应该说也是相对滞后的。我们私募基金自身的管理能力,诚信水平现在仍然不能取信社会,特别是我们没有令人信服的业绩的记录。


  这一块如何解决,其实这里面我个人认为,我们是缺乏一个市场的中介的状态,也就是由它来替我们的投资者,你是富有的投资者,你可能对投资还是一窃不通,那么怎么办?我们可能会借助于包括在国外它的投资银行,包括你的私人理财的顾问,你会信他,然后由他作为专业人士再去评估,再去选择投资管理人,这样我们整个市场它才会有一个完整的生物链,否则地话在中间的环节还是有很大的距离。也就是有可能有很多优秀的私募基金做得很好,但是没有人把他们甄别出来。我们投资者想去投资,我们又投资无门,因为我们缺乏中介的一个机构来做这样的事情。


  私募基金应该不应该纳入监管,这也是争议非常多。因为我们知道使私募基金名声大造是索罗斯,是巴菲特,但是让名声扫地,也有包括长期资本的公司,包括索罗斯劳苦基金等等也出现了很大的问题,也给金融市场带来很大的振动,这也引起了监管部门的注意。但是尽管私募基金,也就是对冲基金在美国可以获得注册的,是一个成本的考虑,但是并不意味着私募基金不受监管,而且它采取的是低线的管理制度,包括你要做衍生工具,你必须到美国专门管理这样一个市场部门登记成合格的基金管理人,你才可以做,特别是我们证券市场的一些基础性的制度保证了私募基金,可以在美国向成熟市场快速的发展。


  我个人认为私募基金最积极的一个方面就是可以极大的推进我们资本市场的建设,我们的建设就是由于我们缺乏私募基金的募集制度以及私募基金管理的制度,我们通过这些制度的完善,我们说现在已经不能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因为美国的《证券法》、《证券投资法》、《基金投资法》里面都提到,我们没有法律提到这一点,但是有公募必然有私募,你不能不提,所以还是涉及到一个基本制度的问题。最后祝愿我们私募基金的事业一路走好,谢谢大家!





  信任基石--坚守契约精神


  廖梓君(深圳同威公司董事副总经理)


  下午好,经过一整天会议,大家都很累了,所以我在很短的5、6分钟之内把我想说的话跟大家做一个交流。我今天讲题目的主题是契约精神,是信任的基石。以往的私募基金不叫基金,而是变相的融资或者是接单,市场好,一切看似繁荣,问题都被掩盖了,市场差,多数出资人受损,管理人出局,合约沦为一纸空文,等于没有契约。市场从92年到现在已经经过两轮牛熊市,大浪淘沙,剩下来都是有实力,信誉好的。在私募基金队伍里面不仅有优秀的有类似像晓扬、赤子之心、明达,但是也有浑水摸鱼的,尤其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私募完全不等于优秀,我作为私募基金里面的一员,我觉得信用建设特别重要,尤其是谨防新一代的庄家批着价值投资的外衣来做庄家之事。交易中这种道德风险是全球都不能够承受的,在我们新兴市场里面,市场参与者形形色色,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风险意识都比较淡漠,可以在最近一、两个月市场极度高涨的情况下,大家都有体会。


  我们还有另外一个共同的特色,就是几十年习惯性的思维造成了资产管理者的血液里面都有一个内在的基因冲动,那就是不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是追求资产管理规模最大化。大家可以看到无形之中在各行各业都有追求资产管理规模最大化的冲动,国有企业如此,民营企业如此,公募基金也是如此,私募基金也是如此,这种冲动是没有办法抑制住的,只有善于引导它,才能够让它变成一种建设性的良好的市场力量,所以我们也寄希望于监管部门能够听到市场的呼声。法规的建设我个人感觉,这是留待监管部门考虑,但是引导制度德建设这确实是有必要的。私募基金行业要得到长期稳定的发展,确实是需要制度建设和一个良好的制度约束,所以我在深圳看到非常良好的私募基金这样一个空间,因为制度约束和均衡利益平衡的体制胜过了财富管理者个人的担当,所以对于我们个人来说加强行业自律,倡导契约精神是我们这些财富管理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市场起伏本身有其自身的规律,牛熊市一定是交替的,不可能牛市一直延续下去,熊市才是信用和生存的试金石,衡量一个管理人是否真的具有专业操守和专业素养,不仅是看他在牛市里面能够赚多少钱,还要在看他如何保存资产,看的是长期多年积累的盈利记录。


  讲到长期,如果做好长期保持盈利记录,我这里就想介绍一下我们多年来形成投资哲学,那就是以一种家庭妇女或者是老太太拿钱到菜市场买菜那样的心态去买,那就是买又便宜又好的东西。但是大多数人都贪婪了,涨了高了还要再追涨,跌了心里面就恐惧,赶快割肉,所以追涨杀跌就成了股票市场的现象.掌握资产增长的内在逻辑,具体说来我们的投资哲学就是投资好的公司股票,这些公司一定要有好的发展轨迹,可以找到增长的发展轨迹;第二就是远离自己不懂的股票,重组,大股东在这里编故事的我们一般都不介入,我们要做的就是只赚取我们懂的这一部分,属于我们自己的阳光利润;第三树立真正价值投资理念,掌握赚钱的基本原理。其实赚钱的基本原理,我个人认为很简单,在一个合适的价位上买好公司的股票,然后跟着它让你的财富以复利的形式年复一年增长。我想起我们董事长说的“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我们愿意做轻轻松松而快乐的财富管理者。


  我借助今天主办方会议的标题私募基金与中国黄金10年,我希望募集基金在未来10年,用自己非常规范的行为和非常优异的成绩,以客户的口碑来赢得行业的发展。很多人问我怎么看待市场,怎么看待今后,我突然想起一个词,对于未来我们行业的发展,对市场的态度,我想用一个词来形容就叫“虎牛流行”,我同意杨骏先生分析中国未来无可限量发展的前景和资本市场无可限量的发展前景,同时也同意赵丹阳先生所说的,我想在现实要像牛一样小心翼翼,一步一步迈出来,最后也愿在夹缝中生存,见证并亲历了17年证券市场,能够共同努力,树立私募基金的品牌,做规范化基金业的守望者,一起迎接财富管理业的春天,谢谢大家!


                     嘉宾讨论及观众互动


  杜书明:谢谢廖女士精彩的发言。下面我们转入精彩的对话内容,有请嘉宾上台。今天我们非常高兴请到在私募基金行业里面的佼佼者,还有一些从公募基金转到私募基金的人士,还有一些现在在做公募基金的三种特别关注的行业主体,下面我先问几个问题,然后把话语权给在场的观众。首先我想在座的对于我们私募基金这几家做得非常好的,可能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今天机会难得,我们还是希望他们现身说法,他们现在究竟在做一些什么,我们先有请陈先生介绍一下你们公司现在的所思所想。


陈诺宏:其实我也算是私募基金的一家,但是我们公司没有什么知名度,虽然我从事股票投资有挺长的历史,今年有14、15个年头了,但是做私募是后来一段的事情,是因为自然而然发展起来的。作为个人投资者做得比较成功,慢慢就有了小圈子范围朋友序列、亲友序列的客户产生委托关系,慢慢就有了最本源意义上小范围投资的形式。之所以10多年投资发展到今天,有比较过得去的成绩,归功于长期的价值投资,归功于长期坚持在中国证券市场,中国股票市场里面踏踏实实找好公司来投资。


  林园:我就是个人投资者,到今年年初他们深国投找到我搞一个信托计划,就成立了林园投资,现在也是刚刚开始,3月份才开始做。也没有什么别的想法,今天说私募、私募到底合法不合法我也不知道,咱们不要去说这个事,说这个事领导也不爱听,等到它合法了领导也爱听,也顺耳朵,所以我现在不爱说这个东西。我的意思就是既然这么做了,就做一个业绩记录,买我信托的人也都是熟人,生人都很少,基本上没有,总共200个人,生人我估计没有超过10个人,都是熟人,这些人你打他也不走,就是跟着我,目前就是做一个业绩记录,别的也没有什么想法。


  廖梓君:我们大概是在2002年的时候,公司主要的投资组合就转战到香港,那个时候香港H股平均市盈率是单位数字,我们那个时候是在全世界最便宜的板块中,平均市盈率不到10倍,那个时候H股指数大概也就是1700多点,所以我们2002、2003、2004年是在香港。2005年看到股权分置改革已经走上了正轨,看到了A股市场非常好的投资机会,于是2005年底我们回来。回来以后,当时举起了价值投资的大旗,我们2005年重仓的股票现在仍然持有,也为我们的客户创造了6、7倍的收益,我们的投资轨迹非常简单,就这样子。


  杜书明:刚才我有意把话语权先给了私募,因为私募和公募的确不在一个起跑线上,特别是我们公募基金现在有政府护航,而且有市场支持,现在已经基金当股票炒了,我们从来没有这么牛过,发基金还要限售,还买不到,所以下面我们就想听一听公募基金,其实他们也有他们的酸甜苦辣,先让高总介绍一下你们的情况。


  高清海:私募基金开会,公募基金捧场。看到这么多私募基金的朋友,都是证券市场上的战友,已经这么壮大,我作为公募基金的从业者我感觉到非常高兴。其实从我本人的经历来讲,我以前长期在信托工作,可能比各位的私募基金历史信托意义上来讲,从业经验比较长一点,但是做公募基金以来,差不多泰信基金管理公司由我负责筹建4年左右,资产规模100亿左右,股票一个是是两个,泰信策略和泰信优质生活,泰信策略被评为优质的股票,泰信生活目前回报80%,去年4月份成立,还没有翻番,比私募基金提前翻几番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我最近研究一个课题,我自己做社科院的博士后,就研究私募基金和公募基金的比较。私募基金和公募基金本质上没有太大的差别,归属同一类的组织叫什么?就是受人之托代理财,这一点是殊途同归的,只不过募集方式有一点差别。我最近研究私募基金和公募基金融合之道,如果能够融合就要探讨道路在哪。廖梓君是我的同学,她说信任契约是我们积极发展的基石,我想恰恰是受托的责任,包括机构投资者,因为你比较大还承担社会责任,如果做不好有可能带来一些社会问题,所以还有一个社会责任的问题,所以就这一点而言,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如果规模达到一定的规模,就没有本质的差别。作为受托人的责任,第一是收益性,第二你如何取得收益,坚持一定理念的情况下,按照一定可复制的模式区市县收益。有一个哲理就是潮水退去以后看是不是有人穿着裤衩,但是我自己观察很多人穿着裤衩并不意味着他没有裸游,有可能他游的时候没有穿,但是潮水退去以后穿上了。我最近研究了巴菲特2007年报告,他在试图向投资人说什么,他不仅仅告诉你我的回报,还告诉你怎么取得这个回报,把他的投资一一讲清楚,不但要有业绩,可能还要有一个可追溯的过程,也就是证明自己在水下也是说得过去的。


  我们可以统一有的基础,也就是你的诚信,对价值投资理念始终的坚持,另外你在策略上有没有足够的适应这种复杂局面的政策,也可能未来10年都会体现。所谓价值投资就一定是长期投资吗,长期的投资就一定投资不动吗,这都是一些困惑。前些天我去开了证监会的那个会,他们强调两点就是控制风险,第二就是坚持理念,但是我就感觉到这些要求有时候互相矛盾,从控制风险的角度来讲,当一个股票价值被高估的时候必须卖掉,否则就下跌了,从坚持长期投资理念的角度来讲你又不应该卖,也就是作为监管提出目标让你无所适从,你卖多了市场交易频繁他不主张,可是高估了都不卖这不是越涨越高吗,所以我觉得这些理念不但挑战我们整个公募基金行业,也在挑战我们私募基金行业。我不太清楚在座同仁都是怎么操作的,是不是也是长期投资、灵活操作还是始终不动,从一季度公报来看,所谓价值投资理念,不管是名义上还是实践上,给我们现在基金经理提出很大的考研。很多基金经理就说业绩为什么没有战胜指数?第一就是股票涨上取得东西都不是价值投资的东西;第二条就是资金持有人大规模资金收回,导致他没有办法做,这就是两个原因。我们不得不反思下半年我们公募行业是不是长期落后于指数,以便所谓价值投资理念做一个注释。因为我在这个行业从业时间比较短,也没有想透,如果将来有机会可以再深入交流一下。


  我最后谈一点就是在坚持责任和理念方面,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应该团结一致,共同发展,互相支持。我不知道最近6月4日大跌的时候,我们在座各位都是怎么操作的,我讲一讲我们公司怎么操作的,我个人持有什么观点。我前面写过一篇文章,也就是硬币两面都是非理性的,但是不意味着我们只有沿着硬币才能出头。也就是前面的上涨都是非理性的,我在6月1日的时候住院是因为肾结石,住院的时候他们看我的医保卡,就到处向我咨询,他一边给我碎石,一边看着股票图,我非常害怕,非理性到这个程度股市肯定不行了,我说我拒绝这个市场做出判断,我觉得现在市场兵不兵,工不工,医不医,这是非理性的。陆续调整以后我又写了一篇文章,就是现在仍然是非理性的,我给几十万客户发短信让他们看,坚持这个时候不能再去乱杀,我把基金经理叫到办公室,我看他们一直买股票,我说力度不够,我说我建议你们买,作为一个机构投资者责任的角度来讲,非理性的我们有义务要抗争,6月5日一直涨到96%,而且我中午给四个机构打电话,广发机的老总我说怎么样顶都顶不住,还有没有钱,干,还有北京一家最大的保险公司基金投资老总打电话,也是我的师兄弟,我说能不能买一点,结果他也下单买了一些基金,还有北京一家大的基金,还有很多私募打电话说能不能杀,我说不能再杀了,再杀我们也成了猪了,我们杀别人是猪,自己也成为猪被他们杀,这又何必呢。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团结起来的目的是什么?是因为我们一起,大家在阳光下走向灿烂,不要在月光里面走向黑暗,谢谢大家!


  杜书明:今天我们时间关系,不能让高总继续讲下去了,下面可以请高总继续谈。下面我有一个问题问张总,因为张总我们知道华夏在我们业界应该是做得非常靠前的公司,他们产品线也是最全的,各方面他们都走在市场的前列,他们也管社保,还有一些企业年金,像这些我们说随着发展,可能下一步大家更关注的可能是委托理财这一块,专户理财这一块,我想问张总,就是你们在公司整个业务构架下,我们说以前大家就有怀疑封闭和开放之间有利益冲突,现在我们好像也不明显,现在又有企业年金,下一步又有专户理财,这些业务方面如何做到协调。


  张后奇:非常感谢经济观察报提供这样一个机会,我先不正面回答主持人的问题,我感觉今天的会确实是私募基金机构誓师大会,好像没有公募基金太多的事,我看名单上挺多的人,我也经常参加基金行业的会,是比较孤独的会,高总作为总经理出席很难。听下来以后,像但斌总经理,王丹枫女士,还有刚才三位老总的介绍,我觉得受启发挺大,也就是投资做专业的方法,做专业的事情,公司专业形式这一点上是相通的,这是第一点的体会。所以我想要说的这句话,就是今天我进来之前,有一个朋友给我发短信,说这个会议一票难求,600、700人,700、800人,我说挺奇怪的,刚刚大跌之后在北京竟然这么多人聚会,感谢上帝对我们的祝福,咱们的主题是黄金10年,这样才会有这么多的人在一起讨论我们的未来,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客户,我们自己发展的问题,这是一个好的繁荣的增长。作为公募基金为主的,在中国基金业第10个年头走过来的时候,我们觉得市场已经证明了市场交易对手多元化,对于市场健康发展是有利的,不能说一统天下对市场更好。所以我想有专业的私募基金管理机构参与这个市场,对于市场的活跃和繁荣是健康的,这也是我个人的一点体会。所以我想再这样一个会议上,就是作为主要来管理业务基金公司的管理人员,我自己想澄清两个观点。


  第一就是大家讲的私募基金,我觉得私募基金管理机构和私募基金业务不是一回事,所以今天来的可能除了我们这两、三位,下面大部分都是来自私募基金机构的。像我们基金公司也有私募业务,比如说全国社保委托我们的业务这是典型的私募业务,华夏银行还管理亚洲债券基金组合也是私募业务,我们还管着近30家企业年金组合也是私募业务,所以我说私募业务不仅仅是私募基金管理机构管理的,我们作为专业的证券投资基金也在管理着业务。


  在做这个澄清以后,我来回答杜书明博士刚才问的比较挑战性的问题,也就是利益冲突。刚才他在说,我就跟任总说,如果他让我跟私募机构PK,我说没有PK,我们都是做共同的事情。包括他刚才讲的理念和原理,只有规模和大小,公募基金业务和私募基金业务如果说有什么区别?我想它的党的阳光雨露比较冲突,是证监会立法,尤其是最早的5家、10家公司是自上而下发展起来的,而私募基金管理机构是由民间市场自下而上发展起来的,今天在会上我们也听到了大家呼吁立法,呼吁这个行业共同的认知的一些理念和规则,这是健康发展的好的现象,所以共性上应该是殊途同归的。关于利益冲突,我个人觉得目前完全是不存在的。大家想一想我们现在的公募基金是天天排名,每周排名,杜博士他们就在干这个事情,每一个基金公司都要面临巨大的压力,用活期存款的方式来应对投资,所以每一个基金经理把他的生命都看得很重,公募和私募最近也有人员的互动,哪一天做大了也可以收购公募基金公司变成公募,同样公募基金经理离开公司,选择机制可能好一点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中国这两天是高考,小平同志恢复高考以后,我们人才就像印刷人民币一样印刷,所以不担心选不出优秀的人才,所以利益冲突的问题,就目前来说肯定不存在的。华夏基金管理公司,我面临一般的投资人的时候,大家到我们基金室,每一个基金组合你想输送都没门,在这个平台上你能保证5年后还能在这个平台上,而且公募基金管理公司这种高流动性和这样一个比如说他是很难下指令,这一点肯定是不可能的。我想将来规范的私募基金管理机构在不同的投资人之间你能利益输送吗,如果你做得不好,你就违反了你的投资理念,你没有诚信最后可能就做不下去。我就回答这一点,谢谢!


  杜书明:谢谢华夏基金管理公司的张总。我这的最后一个问题要问中信基金管理公司的任总,我们知道现在大家都强调价值投资,这是我们市场非常大的进步,但是我们知道现在如果市场上涨了,只有相对的价值投资,好像没有绝对的价值投资,在这个方面你个人有什么看法?


  任通海:谢谢杜博士的提问,也非常高兴参与经济观察报组织的私募基金的会,我非常同意高总和张总提的概念,因为我们都是在基金公司,今天谈的是私募基金与中国黄金10年,其实刚才跟经济观察报刘总编在一起也探讨,也就是这个概念在国外,实际上国外和国内分别有不同的所指,有的说是私募股权投资,有的说是对冲基金,实际上我感觉就像刚才张总也提过,其实我们跟国外金融机构投资的时候,我们发现没有基金公司这个概念,更多的是资产管理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实际上是混在一个公司范畴里面,机构和业务确实是两个不同的范畴,这是一个概念。


  第二我觉得在回答杜博士问题之前,我想大概在10年前这个时候,我们开始讨论中国基金暂行办法,大概是在1997年,1997年底的时候我们一直在探讨这个初稿,当时的时候我印象很深,就是证券公司做自营的人员是强势,公募基金的概念是不被社会所结束的,公募基金本身也不是市场交易规则的制定者,很多证券公司自营部门的人员是不愿意到基金公司来,他觉得这个市场不由我做主,而且很长时间,在中国这样一个信用文化的土地上,公募基金能不能发展起来。这种讨论其实也折射出了公募基金在当时也是一种夹缝中求生存,也是在尝试当中求发展的过程。今天私募基金,廖总也提到了夹缝中求生存,我觉得市场环境的变化,自然就给大家提供一个尝试的空间,自然就会给多元化的投资主体提供发展的余地。刚才提到公募和私募的利益冲突,就我的感觉从整个私募基金的发展来讲,形式上,募集方式上的不同,或者有一些操作技术上的不同,并不代表两者有着对立,或者有着明显的分歧。从整个基金经营机构发展来看,基金公司最开始的人员基本上都来自于证券公司,现在也有一部分作为私募机构当中的操作人员,或者是自己发展起来的,或者是相当一部分从公募基金转移过去,或者是借鉴了公募基金的控制机制和管理模式。我觉得大家实际上在本质很多方面是一脉相承的。第二点说到价值投资理念,作为中信基金它刚一成立的时候,以第一批百亿基金受到市场的关注,其后又经历了熊市阶段和最近一段牛市,我们是走的一个完整周期,作为一个公司走了一个完整的周期。我们深切的感觉到,就是坚持一种投资理念,是需要一个公司整体文化和机制的成熟。单独依靠个人来去做一件事情,我觉得在很多方面是对人性的一种挑战,所以在这个意义上,一个公募基金逐渐成长的过程,它机制不断完善的过程,我觉得是给私募基金提供了很多借鉴。


  另外我觉得从发展路径上来讲,国外现在所谓公募基金,其实当时也是在波士顿地区很多家族资产委托个别机构操作逐渐发展到现在,我们国内走了另外一个趋向,可能公募基金现在比较大,但是其实私募基金也同时开展。价值投资也好,或者是内部管理模式也好,我觉得公募基金现在所形成很多经验,是对整个市场的操作都是一个非常宝贵的贡献,我觉得贡献率、机制以及人才的积累,这是目前我们如果说私募和公募是对立的,这是公募的优势,但是这并不是公募机构才单有的,私募基金在通过信托也在分享这样的机制,所以未来的发展不是公募和私募PK,而是大家共同繁荣市场,共同为不同的目标市场提供服务的一种合作。我先简单谈这些,谢谢!


公募与私募对话分论坛——私募基金和中国黄金10年(下)


blogbuffett 转载


转载自:经济观察网


杜书明:谢谢。我先开了一个头,下面我们利用这样一个宝贵的机会,看看大家有没有什么问题,和我们在座几位业界的人士交流。


  提问:我想问一下有的基金经理提出合理的市盈率可能是在一年的定损利率反过来大概是40倍的市盈率比较合理,不知道各位认为这样计算方式合不合理。另外想请各位经理人能不能谈一下这几天大跌大家怎么操作的,对于未来市场走向怎么看?


  陈诺宏:谢谢你的这个提问,借这个机会我非常荣幸能够坐在这个讲台上代表深圳私募界的人士回答你的提问。刚才几老总讲得都非常好,在我看来整个投资生态圈共同组成部分,除了公募大海里就没有鲨鱼,也没有鲸鱼这样的鱼,缺了私募市场就只有小虾米,中等的虾就没有了。所以我们双方都是共同为中国股票市场,中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发展壮大,进一步走向繁荣,共同分享实体经济成长和繁荣的成果,共同在一块做这个事情。刚才这先生提问,也关心投资标的标准的问题,这个标准我想基本上国际通用惯例是按照无风险收益它的倒数,相比倒数就应该是合理的市盈率的范围。实际发生的价格波动,指数的波动是完全可以偏离市盈率很大的区间,可以有很大的偏差。比如像目前最新一年期定律已经到3,我记得是3点几,它的倒数应该是33倍市盈率。比如说中国黄金10年长期经济增长看好的这种前景,咱们的市盈率和美国不能简单比,美国比如说它的国债利率是5左右,它的合理市盈率是20倍,但是它的成长是20%都达不到的,绝大多数公司,像道琼斯30多家成份股,2007年的成长是预测8%左右,2006年成长也是7、8%,所以它的倒数20倍反倒高了,咱们33倍、32倍平均市盈率反倒低了,因为我们GDP的增速都超过10,按照上午其中一位演讲者的估测,预计实际GDP每年低2个点,过去十年每年低2个点,这都不得了。所以实际上市公司很多行业,很多公司业绩增长是远远高过20、30这样的比例,所以我认为我们市场比较长时间合理波动的区间应该是30、40倍市盈率会存在若干年,直到周期呈现明显出现下降的态势才会转变。


  高清海:前期怎么操作华夏可以,后期操作我们就是涨多了就要买,跌多了总要买,有合理的股指空间,有情绪化的判断,我判断后市,就是不正常上班的人还必须得放弃这个行业,把这个钱要么交给你们,要么交给我们,他们创造现实的财富,我们创造虚拟的财富,缺一不可,但是收益的过程很痛苦,因为不可能有绝对的理性,有一部分人把钱交给我们的过程会带来振荡,这和技术面和政策面没有关系,只是一个国家从民族发展角度来看就是这样子,唯一的办法就是高抛低吸,谢谢!


  张后奇:这个问题本来基金公司很少说投资,但是这一次大调整,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今天晚上有让我回答这个问题的片断。因为我是公司的新闻发言人,但是投资的事情通常我也是挺为难的事情,大跌的那一天经济半小时记者到我那来,看我们基金经理人该午睡就午睡,不这么恐慌,我说不光是我们这样,大部分基金公司都是这样的。公募的基金管理公司它不外乎就是所谓科学的管理流程,有一个大的团队在做,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第二就是有一个严格信息披露的渠道,你做什么进浴缸表演必须说清楚,还有公司内控的风险机制,基金经理是不能下单的,说基金经理是操盘手这是错误的,基金经理和独立交易不是一回事。基金经理和风险在基金这个行当里面,经济半小时记者问我,我说我们是分行业的研究员,一个优秀的研究员一直盯着几家公司,他绝不能预测明天是涨还是跌,没有人预测涨和跌在经济公司,策略分析师也许会关注一下。所以回到这个问题,就是一个好的基金经理一直盯着他认为好的公司,结果突然这个公司和行业发展没有任何发展,股价跌了40%,你说他应该跟什么,所以我回答你们在4号、5号,主要是这两天,我们买了100多亿,因为我们现在管理的资产规模是1400亿,这既不是组织上的要求,也不是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因为基金经理还是要给投资人赚钱,不要想那么高尚解放天下,所以还是本着他一贯投资哲学和投资理念,他觉得这个公司没有理由连续三天、四天暴跌,这个公司我一直都在看,某一个行业平均或者是一个公司平均的都是不一样的,对高科技企业,煤炭行业、钢铁行业市盈率要求都是不一样的,不会根据记者报道现在市盈率平均40倍高了就卖,没有一个基金经理是这样操作的。所以我说如果有差别的话,这些东西我们私募基金管理机构,刚刚任总也讲到,如果你形成了一套规范技术流程,你也会这么干的。但是我们有很多的老百姓是听消息的,听说重组故事,而且我不认为所谓价值投资就不能够投资重组的股票。因为重组是有一个信息不对称的,比如说像互动重机本来是不好的股票,但是成为国有以后呢,所以简单帖标签是没有意义的,但是恶性的炒作肯定要付出代价,所以经过市场磨炼的基金经理,有一句话就是对市场呈敬畏之心,这对于所有的基金经理,不管是公募还是私募都是一样的。


  提问:私募基金现在规模也就是1、2个亿,当它到10、20个亿之后会不会有老鼠仓,我私下问到林园他说肯定会有。另外你们基金经理个人的钱会不会跟私募基金绑在一起,请廖女士回答。


  廖梓君:我们公司股东的钱也是和客户的钱平行管理,刚才你问了一个到了10亿的时候会不会有老鼠仓,作为庄家做募集基金,一个亿、两个亿也会想办法为自己开老鼠仓,但是当你把自己个人财富增长和整个公司财富增长和管理整个客户的资产品牌挂起钩的时候,我觉得这些问题对于我个人来说已经不是问题了。能够到私募基金来做的人,都不是为了钱财的增值,而是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像我们公司,我刚才听了大家的介绍,这几天大跌的时候是什么策略,我们公司没有任何的买和卖,因为拿着的好股票没有怎么跌,我们仍然相信今后每年仍然会有30、40%的业绩增长,足够我们再持有2、3年,只到整个行业出现业绩滑坡以后我们才回做调整。我们公司持有的股票,平均一年都没有一次的周转率,相当低,这是我的回答,谢谢!


  林园:当时他提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就想这个人为什么老提怪异的问题,他的思维方式就有问题,他老是把别人都想成贼了,所以我当时就跟他开玩笑,我说以后肯定要做。


  陈诺宏:这里面讲到一个数据1个亿、2个亿,我觉得现在很多私募都远超过这个规模,这是第一点;但是第二点私募管的总的规模我不认为是1万亿。我说齐主任有一个数据有误,引用了很多年,其实最早是夏斌所长,98年前后说私募基金有4000亿,现在把全国包括林园这样知名的和我们不知名的全部加上去,再乘上一个系数,比如说1.5或者是2.0的系数,才达到夏斌老师测算的规模,我不认为有1万多亿,不可能的。


  张后奇:实际上我刚刚看到一个报道,我就插一句,实际上还有私募基金怎么定义的问题,因为大家都知道现在市值是多少,流通市值比如说6万亿,公募基金总资产不到1.4万亿,散户如果有2万亿,其他肯定都是在机构手里,包括私募,各种专业投资公司,如果说这些都是私募2万亿也不只,但是如果只发信托计划的1万亿肯定不到。


  陈诺宏:委托合同关系,所有权不转移的,管理权受托管理的算。比如说我和林总之间我信任你,我有100万委托你管理,这就是一种私募行为,这种行为都算进去,我测算是3000、4000亿,也不可能达到1万亿,业界影响也没有那么大。


  张后奇:其实私募大家盯住都是这些明星老总,但是证券公司的结合理财计划,银行的人民币理财产品,包括有一些信托公司自己做的,他的募集方式都是私募的,严格广义上来说,只要买卖股票,它都是广义上的私募组织形式。像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包括信托公司都在用,因为公募和私募有法律定义,你们注意只有我们证券投资基金,较公募基金它是可以在所有媒体上做广告,《公司法》规定你有信息公开披露的程序,信托计划是以投资标的物,投资的对象都是以股票市场,我认为它都是广义私募的概念。所以如果只是盯着这几位老总,那肯定不是这个概念,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觉得公募在中国也有很广阔的发展前景,也就是毕竟那些大爷大妈不能像林总经理那样,他只能相信党的阳光雨露,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所以组织体系和管理流程目前还是比较规范得多。我们现在社会总存款是35万亿,城乡居民存款是17万亿,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有理财的需要,所以我说感谢上帝对中国的照顾,但是大家不要太疯狂,钱要慢慢的赚,公募也好,私募也好,钱要慢慢的赚,理性的赚。


  杜书明:我们时间有限,最后两个问题。


  提问:我想问两个问题,这一次大跌,我想问一下在场的各个机构,你们在大跌之前的仓位是多少?另外一个就是你们在这一次大跌之后损益的情况怎么样?包括在最近半年时间里面,你们的收益情况怎么样,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在未来一段时间,哪些宏观政策,包括一些甚至于金融产品的推出会对你们的投资情况作出相应的一些影响,谢谢!


  杜书明:因为我们不关心过去了,他们现在该实现的都实现了。


  林园:我的情况是这样的,因为我的投资习惯是永远满仓,我帐上有1万元全都是满仓,你跌下来我也没有钱,我的市值现在应该还是最高位的。


  提问:今天的会开的圆满成功,我想问一下廖女士、林园总经理和陈总经理,短短时间内你们的著术有哪些?


  廖梓君:我一直在业务第一线,很少写东西,今天我听到高总高抛低吸我对这个保留,我是长线持有者,基本上很简单挑选股票的原则,找国民经济几大行业里面增长最快的行业,这个行业里面前三名公司,比如说银行股我只会看招商银行和浦发银行,地产股在我眼里只有万科和类似华侨城这样的,也就是这有第一名、第二名的企业才会进入我们眼里面,如果我看价位很合理,买了以后就不动。因为我既不能预测什么时候国家出政策,也不能预测什么时候是高点还是低点,做波段操作的是很自信的人,我不是那样的人,我不清楚高点和低点在哪里,我就老老实实拿股票两、三年。虽然价值投资看似慢,但是收益率并不低。大家可以看一下在深圳成长起来的招行、平安、万科,这些已经给投资者带来10倍、20倍,甚至上百倍的回报。我借用今天但斌和赵丹阳先生两位的话,就是发现了好公司你就一直持有它,因为你持有的时间够长,如果这个时间你再来来回回做交易,实际上是增加了自己成本,把自己的钱交给一家好公司,你就能够分享他的经营和成长的成果,道理就很简单。谢谢!


  提问:我问一下廖女士,就是坐在你边上那一位华夏基金的张总说公募基金、私募基金不分家,公募基金也可以夺私募的业务,之后如果公募基金解决了合规性的问题,也开展了专户理财,很多私募业务,甚至和信托公司进行合作,公募基金像华夏管了1400多亿,每年管理费很多,养了一大批研究人员,投研能力特别强,不能说中国光有万科和招商银行,他们视野更宽可能有更好的选择。这个时候你作为私募基金是2、8分成,你也就买那个股票我凭什么分20%给你,公募基金又有口碑又有实力,他们也能做私募业务了,那个时候你们营销怎么做?


廖梓君:这里面我觉得公募和私募,实际上这个市场既要有牡丹,也要有玫瑰,大家只有差异,而不会存在什么竞争。你刚才谈到为什么私募基金这一块有20%的业绩报酬,可能说低了。我们收得更高。私募基金基金经理品牌效应能够成为一些有品牌的私募基金,都是因为他过去非常良好的投资业绩,客户对他有一个信任,这个信任最后我估计形成了明星私募基金经理人的溢价,大家愿意支付20%的业绩报酬给他。


还有一个我觉得私募基金提取20%业绩报酬一个基础就是私募基金的灵活。比如说随着股指期货的推出,今后私募基金在它的产品设计里面把股指期货套利在里面,能够非常灵活的设计出来满足市场和客户需要的品种,这就是一些附加值,会因为这些附加值做一些提取20%的业绩报酬。就以我们公司去年来说,一个非常大的信托产品其实就是当时投资了未上市的金融类公司,随着它上市了以后,因为大家知道未上市的股票估值就是10倍PE,一上市现在都是30、40倍PE,我们可以做未上市之前的股权投资,让客户分享这一块的收益,但是公募是做不了的,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可以提取20%业绩报酬的一个现实情况。


提问:我想再问廖总一个问题,你们作为私募,你们做股票就是傻瓜投资法,而不看图形,就是一味着买着捂着,但是碰到中国宏观经济开始减速,或者是下滑的时候,你们会不会减仓,你们作为一个私募机构又要讲究诚信,你们又不做交易额,哪个券商能跟你们有更多的优惠的合作呢?


  廖梓君:券商想要从我们管理的基金资产里面赚取手续费,我觉得他们会失望的,这一点我已经感觉到了。但是并不是说我们不对这些市场关注,我们几乎关注每次美国联储公布什么政策,因为美国是一个风向标,如果它的经济出现了调整或者说停顿,那我想大概4个月后,半年后喷嚏就已经打到了我们中国来,所以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关注宏观数据跟踪和分析判断,只是说当我们投资的股票它没有出现根本性的行业衰退和公司经营基本面发生重大的调整的时候,我们一般不做大的调整。


  就像今天但斌先生给了大家一幅图,是道琼斯指数在过去20年,大家看到每一次历史事件发生的时候,它都会有一个短暂的下跌,但是从历史长河来看,指数长期来说是不断往上走的,原因是两个。第一个就是这个指数编制方法大家应该明白,永远都是把坏公司剔除出去,好公司不断加进来,所以它长期是向上的。另外一个就是全世界物价长期而言都是上涨的,10年前的100万和现在的1000万购买力是差不多的,所以短期的波动对于我们来说不重要,看重的还是一个企业长期发展,短期的波动我觉得就像海里面一朵浪花,很快就会被时间平滑掉。


  提问:最后一个问题我想问一下林园老师,因为我也是做私募基金的,我觉得私募基金和公募基金最大的一个区别,公募基金主要是提取管理费,在一、两个跌停板可以安心睡觉,私募基金讲究客户利益最大化,这里面私募基金它的品牌效应我觉得是个人的品牌效应,包括林园老师他是以个人的名义,很多私募基金管理者他也是以个人的信誉来作出私募基金的品牌。这里面也谈到了现在一个人性化弱点的问题,因为私募基金和公募基金不一样,主要的操盘手总要有一个人性化的弱点,这里面我也谈一下我们私募基金它分为四种人在管理,一种人是研发,第二种人是操盘,第三种人是基金控制,第四种人是止损,非常有系统的管理模式。但是这一次五个跌停板的时候我发现一个人性化的弱点在我们当中产生了。据我了解两个上海的伙伴在这里面也损失很惨重,我就谈一下我心里的过程,我想让林园老师回答一下,他不可能一帆风顺从8000元涨到4亿,中间肯定会有一个复杂的过程,在他最痛苦的时候他是怎么想的,他是怎么样克服人性化的弱点。


  林园:你说的这个经历我没有,我确实是感觉一帆风顺,因为我没有投资失败过。你说4个亿那是2005年。我有时候也碰到跌,那你就不看它,根本就不管,跌了股市也没有变少,我从来不想在股市上捞一把就走,跌就跌,我很低点买进来了,如果跌到超过50%我就会斩仓。另外我们公司每月的指标都是要跟踪的,公司指标肯定没有问题。比如说我今天持有这个公司,我算三年的帐肯定是算清楚,三年一定要赚钱,12个月不赔钱。我简单地说,我持有的股票不卖它不会跌,跌了就怪了。


  杜书明:我想问在座嘉宾都想问的问题,但是都没有问出来的问题,是什么问题?现在都说要坚持长期投资,我们请在座的专家每人一个能够持有10年,并且能够赚钱的股票?


  陈诺宏:如果10年,我首推招商银行。


  林园:我跟他一样招商银行,茅台酒也肯定不会亏钱,黄山旅游也不会亏。


  高清海:我们的股票在组合里面都有,回去看看前十大的股票我们都持有,我相信这些股票也不会输给刚才这两位说的这些。我记得有中粮地产、雅戈尔、万科可能也有,但是我记得季报里面有披露,我也不能说现在没有变化,只是供你们参考。


  廖梓君:招商银行确实是我们共了第一重仓股,而且当时我们持有是2005年下半年发售认股权证的时候,我们测算有16%无风险套利,大家知道无风险套利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买它也是买它未来三年、五年,我可以这么说,当市场上2005年一片哀号的时候,我们在深圳报纸上就推荐招商银行和万科,我也是首推招商银行,因为象招商银行、交通银行,由于他们的法人治理越来越完善,有望成为类似像汇丰银行这样的股票,可以给大家带来长期的收益。另外我还可以选中国平安,H股的价值比A股便宜了将近30%,我以H股的价格来说持有平安,这里面不是以A股,而是香港H股的价值来看。


  张后奇:我跟大家说是有风险的,因为我既不是投资总监,也不是基金经理,所以我说是有风险的。其实这种大股票说的是国家核心竞争力,所以我说三个股票,第一是大秦铁路,第二是长江电力。


  任通海:杜总问的这个问题,让我想起大概两年前美国大学基金会到公司来访问,他们投资总监在临走之前我们交流,他非常认同我们的管理模式,包括我们的理念,他问了同样的一个问题,说如果我现在有一笔钱给你,如果投资中国投资10年,你建议我投资什么,他当时让我推荐10支股票,那是两年前,当时还是在熊市的时候。其实这个问题我觉得提出来之后,是对国内投资行业是一个满有挑战性的问题,一方面就是说国内现在是不是有向国外成熟市场当中发展起来的成熟的投资者和有风险收益定义非常明确的资金,足够多的资金。我于是说时间,可能还要跟资金风险收益定位来匹配,是学校捐款的投资运作,它可能有它低风险的运作,实际上我们以前在做国外基金运作的时候,比较偏重于公共事业,比如说道路交通、电厂,这种新兴市场正在做基础发展的时候,基础设施投资是很长期的,包括港口,但是中国本身的经济发展也是处在转型的时候,包括二级市场证券流动性投资很强的市场也是新兴加转轨的时候,上市公司本身的内涵也在不断地转变,如果在这个阶段我们笼统地说,就是某支股票去投资,我觉得也是有一定的绝对性。所以当时我们非常诚恳的告诉国外这家机构,我们看好一些行业,但是如果要推荐10年的一家公司,我们现在还需要进一步的观察。谢谢!


  杜书明: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感谢六位嘉宾精彩的对话,也感谢在座的积极参与,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让我们公募和私募基金共同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谢谢大家!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13 02:30 | 显示全部楼层

......

:)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3-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07-6-13 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诺奖得主建议尽快合并AB股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3日 04:00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本报记者 但有为

  著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和金融计量学家罗伯特·恩格尔昨日表示,虽然目前中国对外资进入存在担心,但一个更加开放的股市对中国经济非常有用,为此,中国应进一步向外资开放市场。他同时建议,中国应尽快合并AB股。

  他认为,市场开放程度的提高和AB股合并将更多的投资者进入中国,市场也将因此更加稳定。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13 11:2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meng-h 于 2007-6-13 01:15 发表
节目预告——2007年6月13日晚8点05分香港明珠台播放《巴菲特与盖茨》
作者: 但斌
时间: [ 2007-06-12 14:11 ]

2007年6月13日(明天)晚8点05分开始,香港明珠台播放《巴菲特与盖茨》,记录他们与巴菲特 ...

晚上准时收看《巴菲特与盖茨》谢谢楼主,辛苦了,支持支持!
http://www.xhhnet.com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4-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13 11:36 | 显示全部楼层

...........

谢谢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3-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13 11:37 | 显示全部楼层

.....

谢谢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3-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07-6-13 13:24 | 显示全部楼层
瑞典人的环保生活

关鸣

  



美丽的小镇
      结束哥本哈根的参观和与当地设计师的交流后,我们坐火车到瑞典的第二大城市马尔默。Jenny和她的瑞典丈夫Sten已经在火车站等我们了。Jenny是我的干妈,已经在瑞典定居8年,马尔默距离Simrishamn有140公里,开车要一个多小时。傍晚6点多的马尔默还是阳光灿烂,沿途我们不断地发出赞叹,这里太美了。Jenny说:等到了我家,你们会更惊叹那里的美丽。
      等我们到Simrishamn的时候,已经是晚上9点了。在夕阳下,我们甚至不敢相信人间有这么美丽的地方:稀疏的房子散落在大片大片的草地和野花中,一些大树如同保护伞一样撑在房子的旁边,但并不是茂密的树林,顺着公路远望,天空清澈,可以望见远处的大海。
      置身在这样的环境中,真会给人时空错乱的感觉。惟一能让人确定这是一个高度现代化社会的,是几个竖立在田野之中的、纯白色的、高高的风车。风车不但是将风力转化为电力供给小镇的人们,也是很好的景观艺术作品。怪不得丹麦的设计师夫妇知道我们要去这个小镇的时候,都不停地赞叹Simrishamn太美丽了,很多旅游者并不知道那里,但却是世外桃源。听Jenny说每年的这个季节,就有一些成人的绘画班来这里住几天,在户外写生画画,然后去苹果园采苹果,品尝当地的美酒。

环保生活
      环保意识已经深入每个瑞典人的日常生活中。在超市购物,他们都是自己带篮子或者是布袋子,很少有人花钱买商场提供的塑料袋。在瑞典的超市中,很难找到来自中国或者其他亚洲国家的食品、水果、饮品,因为他们只相信自己国家出产的农作物。我看见瑞典人在超市买水果,不用洗就直接放入嘴里吃。我问Sten,他说他也这样的,因为这些水果根本就不会喷洒任何化学东西。
      Sten还特别带我们去他们小镇的垃圾收集场参观。垃圾在瑞典是严格分类的,即使在很偏远的小镇也是如此。每家每户都有一个大的垃圾桶,清洁公司定时开大垃圾车来收集,但是废旧电器、家具、纸箱及花园里剪下的杂草、树枝要自己送到垃圾场。
      小镇的垃圾场建在一个低缓的小丘上,在外围就已经看见很多废旧的大件电器排列着,等待被运走。沿车道进入垃圾场,这里像个立体的分类场,有好几个“池子”,旁边竖着带有文字和图像的指示牌,清晰地告诉你这个“池子”是放什么垃圾:废旧电器类、金属类、废纸旧书类、塑料类、涂色上漆类的木制品、未涂色上漆类的木制品、花园杂草树枝类、玻璃制品类、灯泡类等,还特别注明不要将塑料袋混进去。
      有好几个家庭开车来送垃圾,有的还要租一个拖车,才能将大件的垃圾运过来。现场没有管理人员,但每个人都在认真地分类,然后扔进不同的分类池。有一对年轻的夫妇,一定是刚做完家里的清洁和花园修理,送来很多旧家具,还有一些树干、树枝等垃圾。几个上了年纪的老人,也在一丝不苟、不厌其烦,按要求分门别类丢垃圾。这种自觉从不经意中自然流露,不能不让你感叹。
      我来到一个类似集装箱的废旧电脑垃圾收集箱前,里面有很多看上去还是很新的电脑显示器、键盘、鼠标、主机箱,我心里咯噔一下,这些电子垃圾不会被国际垃圾二道贩子偷偷地运到亚洲或者非洲吧?应该不会,因为太远了。国内很多电子垃圾是来自日本。
      垃圾的分类,最主要是有利于回收和再利用。不同的垃圾有不同的特性,经过不同的处理程序,生产出可以再利用的资源。我不清楚国内的垃圾处理是怎样的,有这么多人口,每天要产生多少垃圾?以前多数生活垃圾都是掩埋处理,但现在很多垃圾都是不能降解的,再过多二十年、五十年,我们是否只能站在垃圾上生活了?

北欧的感叹
      北欧在环保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上的确走在世界前列。给我影响最深的,还是1999年在北京参加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当时我参加了建筑环保分组的讨论。主讲的建筑师是来自芬兰的生态建筑师Pirjo Pekkarinen-Kanerva。他当时提到芬兰正在建设一个生态社区,在距离赫尔辛基7公里的地方,叫Viikki Eco-Community Project,在科学公园和大学的旁边。
      1999年,国内也开始提出生态建筑的概念,但听芬兰建筑师的介绍时,感觉完全是两个不同层面的对话,根本没有办法交流。他们已经不是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而是有一套比较完整的生态规划、生态设计、生态建造、生态管理、运行和维护的系统了。
      Viikki生态试点社区的面积并不大,但是五脏俱全。接下来发言的几个建筑师,也以北欧的建筑师为主,给我非常大的震动。他们脚踏实地地研究城市和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跟国内一窝蜂借“生态建筑”之名炒作商业建筑和住宅建筑的风气,形成了强烈对比。没有可持续发展眼光,必然造成目前的大发展、大破坏、大污染。也许等到垃圾已经无处掩埋,政府和民众才会意识到垃圾回收和处理有多重要。(摄影/关鸣)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14 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顶一下,好贴,感谢,跟踪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1-2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07-6-14 14:16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布鲁克林到华尔街之巅 桑迪·韦尔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jj/20070613/dc/200706120048.asp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07-6-14 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不是一场泡沫而是一场闹剧"
  [bashusong] 于 2007-6-13 23:08:33 加贴在 笑谈股筋 ↑ 按此察看该网友的资料 按此编辑本帖 进入bashusong的博客

高华证券*销售点评*(推荐)听了昨天高盛的中台比较的电话会议,特别推荐一篇文章“这不是一场泡沫而是一场闹剧"


台股泡沫重温
这不只是一场泡沫,更是一场闹剧
如果说金融市场非理性繁荣的进程只能靠新兴的行为金融理论来诠释和预判,那么,通过回顾具有相同文化属性和经济发展轨迹的台湾市场,尤其是那段在上世纪80 年代末台股泡沫的演绎,或许可以深刻理解当前A股市场出现的一些非理性现象。整个A股市场生态圈的参与者,从政策制定者、中介机构,到投资者,或多或少都能找到当时台湾的影子,这并不是一种好的迹象。当你了解那段历史后,你会希望,这种事情千万别在国内发生。
一个美丽的开始
台湾提早大陆约30年开始工业化进程,到上世纪80年代末,岛内经济实现连续40年平均9%的高增长,劳动密集型出口导向模式为台湾赚取了大量外汇,外汇储备达到700亿美元,仅次于日本,是当时人均外汇储备最高的经济体。
似乎突然之间,台湾从贫困小岛蜕变成为一个富裕的地方,不仅表现在官方的财富储备,民间收入也大幅提升。80年代,岛内居民工资收入快速增长,更让人感觉 “暴富”的是年底奖金花红迅速膨胀。比如公务员年底可以领到1-2个月的额外薪金,一些普通行业的工人年底一般可以多领3个月的工资,一些热门垄断行业,如台湾的几大水泥巨头的工人奖金额为7-8个月的月工资,那些高速扩张的行业如证券公司的奖金规模更高达70个月,甚至100个月的工资。
由于新台币的升值预期,海外热钱也大量涌入岛内,在外汇盈余和居民财富增长共同作用下,造成当时台湾流动性过剩难以消除的局面,其结果就是各种资产价格的彪升,土地和房地产价格在短时间内翻了两番,地下钱庄和投资公司月利息率达到4%,甚至6%以上。一时间,台湾岛内资金泛滥,而且很容易在短时间内实现诱人的投资回报,来钱容易赚钱也容易,巨大的资金流贪婪地寻找各种投资机会,而股票市场就成为最大的蓄水池。
股市泡沫膨胀
在所有的财富制造机器中,股票买卖成为那个时候参与面最广,回报最高的造富运动。台湾自有股票市场后用了25年时间,到1986年台湾加权指数才越过1000点,但从此开始,股指便出现了全球罕见的加速屡创新高牛市行情。在不到9个月里,指数跃上2000点,随后的2个月内,指数接连突破3000点和4000点。虽然 1987年全球股灾也同样重创台股,指数重挫51%,到1987年12月跌至2298点,但这场牛市盛宴还远没有结束。
在1988年6月,台指就反弹突破5000点大关,7月突破6000点,8月涨至8000点。随后股市开始了第二次调整,9月份台湾“财政部”为抑制股市泡沫出台征收资本利得税政策重创市场,指数至年底累计下跌43%,跌倒5000点以下。但是市场热情并没有减弱,人们都在预期股指上10000点大关。在随后政府做出让步之后,1989年上半年指数快速收复失地,到六月创9000点新高,并在随后的几天内如期突破万点。1989年下半年的台“立法委”选举暂时转移了民众对股市的注意力,至1990年1月,股市开始了最后的疯狂,创出了12495点的历史新高,当时市场乐观情绪的弥漫已经无法控制,人们认为股指将很快突破 15000点。
当时参与台湾股市的一位美国基金经理Steven R. Champion在他记录台股大牛市的传记“The Great Taiwan Bubble”(台股大泡沫)中写到“…那个时候中国人似乎找到了如何超越光速和摆脱其它物理限制的方法,他们到达了一个时钟停摆,平行线交织的奇怪空间,正常的金融和商业法则在这里都不再适用…”
这种前所未有的泡沫式疯涨使得股票市场已经变味,成为一个不产生实际价值和合理资源配置功能的赌场。在那3年牛市过程中,任何一个人采取扔飞镖的随机选股策略都可以获得平均8.5%的月回报率,那些更大胆的“投资者”如果使用当时还非法的融资融券工具,月回报可以很容易达15-20%。
赚钱效益快速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股市,到1990年3月泡沫顶峰时,活跃交易账户从牛市开始的 1988年6月不到60万激增至460万,每个家庭都在参与股市狂欢,这是真正的全民炒股。台湾股市的日平均交易量也从牛市开始时的不足1000万美元彪升至最高56亿美元,单日最高成交量记录为76亿美元,是当时纽交所和东京交易所交易量的总和。由于当时台湾上市公司数量不到200家,巨大交易量不仅是靠膨胀的市值,还有高换手率推动,3年间年换手率从开始的不到2倍到最后达到6倍,显示出极度短线投机气氛,而且90%的交易量都是由散户创造。
图1,台股活跃账户,1988-1990
资料来源:The Great Taiwan Bubble,投资百科网统计
图2,台股日交易量,1990
资料来源:The Great Taiwan Bubble,投资百科网统计 图3,台股年度换手率vs 公司家数,1985-1989 资料来源:The Great Taiwan Bubble,投资百科网统计在投机气氛浓烈的市场格局下,最有效的盈利模式就是操纵股价,一些在其它市场本应摘牌退市的公司被大玩家相中后反而成为市场热门。这些公司往往没有实际的资产,没有收入,甚至连员工都没有,但只要是小盘,筹码易于控制,股价就会被炒上天。比如“新奇毛纺”这只股票,市场对这家公司业务无任何好转可能的股票产生兴趣后,股价出现了连续22个无量涨停。另一家在台北经营一间破旧酒店和一座野生动物园的公司“六福发展”的股票在被庄家操纵后一个月的时间上涨近2 倍,连续19个涨停,使得这家公司市值达到8.3亿美元,超过当时纽约的广场酒店、香港的文华东方和曼谷东方这三家世界一流酒店的市值总和。更离谱的是,一家台湾本土的银行 -中国国际商业银行(英文简称也是ICBC)在泡沫最高峰总市值竟是包括摩根大通、美洲银行、富国银行等5大美国银行市值的总和,而其净利润只有这五大银行的5%。与垃圾股炒上天的情况相反,当时台湾少数几家基本面优良,在国际上竞争力都领先的大公司股票却得不到市场的青睐。比如王永庆掌柜的台塑集团在股市最好的一个季度里股价只上涨了12.2%,同期台湾加权指数涨幅为44.4%。在1989年第一个季度,台湾蓝筹股指数上涨幅度为39.5%,远远落后于投机股 74.8%的涨幅。绩优股落后,垃圾股暴涨的格局把台湾股市推倒了全球最贵股市的位置,到股市崩盘前的1989年最后一个季度,台股平均市盈率达到100 倍,而同期全球包括新兴市场在内的其它市场市盈率都在20倍以下。这种盛况让岛内居民癫狂,却令世人暗笑,局外人都清楚,股市大屠杀马上就要上演。图4,台股市盈率与其它市场对比,1989第四季度 资料来源:The Great Taiwan Bubble,投资百科网统计 社会弊端突如其来的财富效应让岛内各阶层人士都感到手足无措,上到政策制定者,下到平民百姓在疯狂牛市中都失去了自我。在牛市开始的最初期,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将其称为“伟大的繁荣”,刚刚合法化的“民进党”也加入鼓吹牛市理论的行列。高层的举动被市场理解为政府会力挺股市,大街小巷盛传“牛市永不落幕”。但当股市开始失控之后,政策制订者由于缺乏经验,于1988年9月推出了开征股票投资利得税这一并不聪明的做法,激怒了已被惯坏了的“投资者”,股民开始上街抗议,围攻“财政部”和“财政部部长”郭婉容官邸,要求政府为股市下跌负责。收到恐吓的政府为避免失去选民,保住官位,开始错上加错,又转到了力挺股市的立场,让股市疯狂进一步演化。但这时的政策制定者信心已明显不足,他们知道这样发展下去最后会产生什么严重的后果,但也不敢再度激怒股民。那个时候台湾高官也像股民一样,是被吓住的小孩,一举一动都畏手畏脚,生怕惹下麻烦。当时被围攻的目标“财政部部长”郭婉容在股市突破万点之后的一起活动上被记者追问对后市的看法,这位雍容高贵的女部长本能的脱口而出“一万点已经不低了”,但可能很快意识到这句话会被市场视为利空,赶紧补充到“也不高”。这一骑墙表态成为第二天台湾大报小报的头条。当时台湾政府力挺甚至操纵股市的另一大原因是许多政客与股票市场有公开或私下的利益纠葛,全民炒股自然也落不下政客。在1989年“选举”后,台湾至少有 20位“立法委员”担任不同证券公司的主席职位,力挺股市派在台“立法院”拥有强大势力,包括“财政部”和证监会等“内阁”机构的政策制定者无力对抗,不利于牛市延续,维护股民“利益”的政策都会在“立法院”开会期间遭到猛烈的,甚至是武力攻击。我们现在习惯看到的台“立法院”开会时话不投机大打出手的场景就是在那是养成的传统。上梁不正下梁歪,台湾民间在股市狂热中也出现了许多社会弊端。原本有不同社会职能的人群纷纷被股市吸引,学生旷课炒股,计程车司机为赶去看行情拒载乘客,寺院僧人炒股,公务员炒股。当时的一些政府部门,比如“劳动保险署”、“公共住房署”等在股市下午收盘后才开始恢复办公,整个社会都陷入炒股狂潮中。从股市上容易获得的大笔钱财让5年前还勤俭持家的台湾百姓开始变得物质享乐,服务业和色情行业空前发展,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甚至超过发达国家。与此同时,绑架、勒索、敲诈、暗杀等刑事案件也快速上升。证券公司和大庄家成为黑社会盯上的目标,报端经常可见黑社会恐吓施压让证券公司支持某只股票价格,或直接绑架暗杀相关市场人士。在1989年的台北时装周上,防弹背心竟然成了最热门商品(台《中国邮报》,1989年11月18日报道)。 疯狂的逻辑支持当年台股泡沫不断发酵的原因是人们总能找到支持牛市的理由。The Great Taiwan Bubble这本书的作者总结了以下当时盛行的5大牛市逻辑,其中有些是客观存在,有些则是自我陶醉。 第一,台湾是一个流动性驱动的市场,由于持续多年的高储蓄率、贸易顺差和热钱涌入,使得这个市场资金供给膨胀,而可以投资的渠道有限,只能涌入股市,而且市场相信流动性过剩短时间内都不会消除; 第二,台湾的上市公司资产负债表上有大量的被低估的资产,比如土地和持有其它上市公司的股票,公司价值有重估需要; 第三,市场上的大庄家是会一直支持市场的,因为如果崩盘,他们也会受到损失; 第四,台湾和日本一样,外国投资者已连续多年预言东京股市会崩盘都没有成真,东京股市还在涨,台湾有什么担心的; 第五,最后,政府是不会让股市泡沫破裂的,他们已经害怕投资者的批评和失去选民的支持。 这些牛市逻辑是不是听上去很熟悉呢? 泡沫破裂欲使其死亡,必先使其疯狂。台湾股市在创造了全球股市前所未有的3年涨12倍的奇迹后,不论有多少所谓的牛市逻辑,最终还是对抗不了自然规律,通行的经济和商业准则开始恢复法力。在政府连续加息、拓宽投资渠道、打击非法金融等一系列组合拳之后,台股牛市的根基,既流动性过剩开始动摇,加上1990年突然到来的海湾战争这一催化剂,最终彻底击垮了台湾股市。在1990年农历新年过后至10月间,台湾加权指数由12495点狂泻至2485点,这是一场彻底的崩盘,而那些海外热钱早已在此之前获利出逃,所有损失都由台湾本土投资者,尤其是个人投资者承担。就本土参与者而言,这场游戏没有赢家。在随后的90年代,好在台湾经济结构成功转型,成为全球最重要的高科技产业基地,经济继续保持9%的高增长,才使这场股市灾难没有让国民经济伤筋动骨。台湾股市继续是全球最活跃的市场,个人投资者在用血汗钱学到经验教训后也逐步成熟起来,开始用国际通行的投资理念和方法参与股市投资,他们现在依旧是台湾股市的重要玩家,只是,台指至今也未能收复失地,伤口留到现在。 A股投资者启示每一个新兴市场和经济体在发展过程中都避免不了犯错误,尤其是中国大陆这一更为复杂的经济体和刚刚打开大门的股票市场,需要面对和解决各种有“中国特色” 的问题。但是,我们也有明显的后发优势。台湾股灾可以让国内政策制定者和投资者清醒的认识到股票市场出现泡沫的严重性,该采取什么合理的措施避免或应对,情理上,我们应该做得更好,伤害更少。对于国内投资者,尤其是普通大众,通过近期A股市场的跌荡起伏,再看看台湾市场的遭遇,可以慢慢了解什么才是股票市场上可持续的盈利模式,最终带来真正财务自由的投资方式又是什么。不关心基本面,不做自主分析,靠听内幕消息炒股的模式最终会被淘汰,垃圾股炒上天的结果只能是最后的原形毕露。对于绝大多数无时间和能力研究公司,挑选个股的个人投资者,如果想分享国内经济和股市增长创造的财富,理性的办法是选择基金或其它专家理财,虽然这些机构大多数也战胜不了市场,但比自己贸然入市风险要小的多。对于那些时间精力充沛,又迷恋股票市场的个人投资者,不论你采取什么样的玩法,都要在最本质的地方,既经济和公司业绩表现上多下功夫。 我们的财富积累不可能靠个别牛市来实现,只有常年保持稳定的回报率,才是最靠谱的股市致富之道。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07-6-14 14:57 | 显示全部楼层
财富的福音--安德鲁·卡耐基(转载自《科学与财富》价值杂志2007年5月号)
作者: 但斌
时间: [ 2007-06-13 07:07 ]

财富的福音

投资理财--安德鲁·卡耐基

编者按
  自从巴菲特将巨款捐献给盖茨基金会后,《Value》已发表了几篇有关的文章。这里我们又选择了一篇文章,是100多年前美国最大的工业巨头安德鲁·卡耐基(1835-1919年)所发表的《财富的福音》。卡耐基也是著名的慈善家,其最有名的创举是在美国各地和英语国家建立了2,000座图书馆,而卡耐基基金会也是美国最早最成功的基金会之一。《财富的福音》发表于1889年,现已被认为是美国公益事业经典之作,奠定了20世纪美国现代基金会发展的思想基础,甚至成为捐赠领域的运作指南。像比尔·盖茨就对《财富的福音》佩服得五体投地,尤其奉“拥巨富而死者以耻辱终”为座右铭。本文选自资中筠所著的《财富的归宿:美国现代公益基金会述评》(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另一篇《危及到了什么》也出自同一本书中,是盖茨基金会的会长、比尔·盖茨的父亲威廉·盖茨于2001年发表在《华盛顿邮报》上的一篇反对布什政府取消遗产税的文章,并得到了索罗斯和洛克菲勒家族等120位美国富豪的支持,他们都是布什政策的最大受惠者,却站出来坚决反对。正如巴菲特所言,取消遗产税的最严重危害在于破坏了美国赖以建国的社会基础,那就是凭个人贡献而不是凭家世致富,这就像挑选冠军的儿子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一样错误而谎谬,《危及到了什么》可谓《财富的福音》的世纪回响。


财富的福音

财富集中造成贫富扩大 是文明进步不可避免的代价
  最近几百年来,人类生活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也就是贫富差距大大扩大,这种变化是进步的表现,值得欢迎。由于这种不平衡,使有些人的住房体现人类文明最精致的艺术成就,而有些人居于陋室,但是这总比所有的人一律居于陋室要好。因此,“过去的好时光”其实并非“好时光”,不值得留恋,而且,变革的到来也不以我们的好恶为转移,是不可避免的必然。批评是徒劳的,只有更好地适应和利用它。促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显然是由于生产技术和组织方式的进步,同时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一是在巨大的厂矿中集中了大批生产者,雇主与他们完全隔离、互不了解,造成互不信任。激烈的竞争使雇主努力降低成本,首先就是采用低工资,从而造成劳资摩擦、贫富矛盾、社会失和。竞争的法则造成不可避免的结果就是社会不平等和工商业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大规模企业不是赚取高额利润就是破产,没有中间道路可走。这就需要有特殊才能的组织者和管理人员,人才比资本更重要,有这种特殊才能的人所获得的报酬必然远远高于其他人。这一连串的法则对全人类归根结底是利大于弊,值得欢迎。这一法则是人类文明的基础。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所提出的推翻现有秩序的方案实际上是对文明的基础本身进行攻击。因为把能干而勤劳的人与无能而懒惰的人区分开来,这是人类从原始共产社会进入文明的开始。因此,任何人的私有财产不论多少,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个人主义是人的天性,也是文明进步到今天的基础。改变现有的法则就要让人变成专为他人工作的天使,即彻底改变人的本性,即使这是可取的,至少现在还没有找到能做到这一点的仙丹妙药。所以,一切解决当前社会问题的考虑是从承认以上基础的大前提出发的,不是要改变现在的造成财富集中的制度——因为这是才能加勤奋的结果——而是要最好地使用这笔巨大的剩余的财富。


富人对社会不可推卸的责任
  富人的责任是:树立一种简朴、不事张扬的生活方式的榜样,避免炫耀奢华;满足他的家属恰如其分的合理的需求。完成这一任务后,应该把其余所有的财富都视为别人委托自己管理的信托基金,并且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把这笔钱用于他经过深思熟虑的、断定能够对全社会产生最佳效果的事业。这样一来,富人就成为他的穷苦兄弟的经纪人,以自己高超的智慧、经验和经营才能为他们服务。至于怎样才算是恰如其分的简朴生活,很难定出具体的标准,但是一般说来公众舆论是有一个公平的看法的,可以由公众的常识去判断。人类已发展到了这样一个阶段,最优秀的头脑意识到,最好的处理剩余财富的方式就是常年用于公众的福利事业。

剩余财富的最佳使用途径
  迄今为止,有三种使用剩余财富的方式——传给家族和子孙,死后捐给公用事业,由财富的主人在生前妥善处理。第一种最不可取,对子孙和国家都不利。富家子弟没有被惯坏而仍然恪尽社会职责的固然有,但不是常规,不肖子孙是多数。所以,与其留给子孙以财富,不如留给他们家族的荣誉。第二种方式太遥远,而且往往留下的财富并不能按捐赠者的意图使用,只不过成为他心血来潮的一个纪念碑。因为花钱得当与赚钱一样需要高超的才能。最近美英政府都大幅增加遗产税率,特别是英国开始实行累进税制,这是明智的,是国家对那些自私的百万富翁毫无价值的一生的谴责,今后还应向这一方向发展。一个人死后留下巨额遗产,不论用于怎样的公益用途,都不如生前就处理好。总有一天,公众会给带着巨额财产死去的人刻上这样的墓志铭:“拥巨富而死者以耻辱终”。
  最后只剩下一种选择,就是把富人的巨额剩余财产在他们生前通过适当的运作用于造福公众的事业。这种方式有几个特点:一是建立在现有的个人主义社会基础上,是现有制度的延续,而不是像共产主义所主张的那样彻底推翻现有制度,重新分配财富;二是这笔巨额财富仍然通过少数人按照最佳方案分配,而不是在全民中平均散发。其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库珀研究所的例子可以为证,他先把他的钱以工资形式分配出去,创造出更多的财富,然后又建立这样的公益组织使更多的人获得创造财富的才能。假如他把这笔钱平均分配给穷苦大众,除了惯坏更多人之外,能有什么效果呢?长期实行的一般慈善布施有害无益,足以鼓励游手好闲和各种恶习,真正有尊严、有出息的人非到万不得已是不会请求施舍的。因此只有遵循库珀等人的道路。这样,财富的积累和分配仍然可以自由进行,个人主义仍然继续。
  最重要的原则是,财富的捐赠绝不能使接受者堕落、进一步陷入贫困,而是要激励最优秀和有上进心的那部分穷人进一步努力改善自己的境遇。那些穷极潦倒、毫无出息的懒汉已经有救济院来管他们的食宿,而且应该把他们隔离起来,免得带坏了那些勤劳上进的穷人。一个能够靠乞讨而活得很舒服的人对人类进步造成的障碍,胜过几十名滔滔不绝的社会主义宣传家。方今百万富翁的罪恶不在于缺乏捐赠,而在于滥行布施。从这个意义上说,在神圣的慈善外衣下漫不经心地胡乱挥霍的百万富翁比一毛不拔的守财奴对社会的危害更大,实际上是他们制造了乞丐。

公益捐助的最佳领域
  基于以上的认识,剩余财富应该投向的最佳领域如下:
  (1)建大学。以下列举了一大串名字作为杰出榜样,其中有斯坦福、约翰·霍普金斯、康乃尔、范德比尔特等等,都在美国南北战争后捐巨资建立大学,这些大学也多以他们本人的姓氏命名。其中有些只是立遗嘱把自己带不走的遗产捐出,有些人生前就为他捐赠的学校花了很多心血,后者更值得敬仰。还有人捐赠最先进的望远镜成立天文台,对推动天文学的发展意义重大。但是建立新大学的余地有限,所以应该鼓励向现有的大学进行各种附加性的捐助。
  (2)建免费公共图书馆。这对社区最有用,根据本人少年时的切身体验,没有比满足贫苦的青少年读书的饥渴对他们的帮助更大了。这方面英国走在前面,议会已经通过立法,每一个城镇只要居民投票通过,地方政府就有权向有关社区征收1便士的税用于建立公共图书馆。许多建筑实际上是富人捐赠的,大量的书也是私人所捐,地方政府负责管理并保证其存续和发展。这是一个很好的制度,现在英国大部分城镇已经有公共图书馆,美国也已有一些免费图书馆,其中最值得推崇的是巴尔的摩的普拉特(Pratt)图书馆的做法:普拉特总共出资100万美元,同时要求市政府每年向董事会交付相当于5%的款额,即5万美元,作为维持、发展和建分馆的费用。1888年借出图书430,217册,登记借书的居民有37,196人。可以说,这3万多要求上进的人对当地以及全美国要比全国所有懒散、无望的穷人要有用得多,因此普拉特对人民的真正进步所作出的贡献远远大于所有百万富翁对那些不能自立的人的布施。他是“财富的福音”最理想的使徒。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应建立与图书馆相连的艺术陈列室或画廊、博物馆,再有一间报告厅,就更完美了。这种免费图书馆可以经常接受图书和陈列品的捐赠,假以时日,每一个城市的居民将受惠无穷。
  (3)建立或扩大医院、医学院、实验室以及其他与减轻人的病痛相关的机构,特别应以预防为重点。对于缺少医院的社区,建一所医院是最佳礼物。而且,暂时向无助的病人提供医疗帮助,也不会有使社区贫困化之虞,当然,社区必须负责保证医院的管理。为提高防病水平,需要加强对病因的研究,因此医学院的实验室非常重要,范德比尔特向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捐了一所化学实验室,是最明智的花钱方式之一。还可以向已有的研究机构捐赠器材设备,发展对护士的培养,多建护士学校特别重要。这方面也有富翁作出了榜样。发展护士学校还能带来一个“副产品”,那就是增加了妇女的就业机会。
  (4)建立公园,美化环境。已经有人这样做了——给自己出生的城市捐建一座以自己的姓氏命名的公园。还有人为已有的公园捐建一座音乐厅,并规定每星期日免费开放。还可以为公园捐花卉、植物等等,这些都是造福社区的举措。重要的是一旦捐出,就成为公共财产,管理权和责任都在当地行政部门,受选民的监督。如果只是私人花园向公众开放,公众对它就不会如此关心。在这方面,欧洲国家有许多值得学习的范例,那里的小城镇常有私人捐赠的别具特色的公园和游乐场。德累斯顿市堪称典范,那里的一家大报的老板把他的全部遗产永久捐给了该市,用于美化市容。为此,这座城市成立了艺术委员会,经常开会决定以美化为目的的举措,随着这笔钱的收益增加,德累斯顿很快成为世界上最富艺术品位的居住地之一。这一做法值得美国富翁们学习。
  (5)建公共游泳池。普及游泳好处无穷,不但可以提高全民健康,而且可以在船只意外事故中减少伤亡。这方面美国落后于英国。
  (6)捐赠教会。把这一捐赠对象放在最后是因为教会是分许多教派的,富翁们各有所属,自有其捐款对象。不过在这里要提倡的是建教堂。假如一个社区没有一座像样的教堂,居民只能经常在一座破旧简陋的房屋中做礼拜,那么有钱人就应该捐赠一座教堂,而且在条件允许时,不应多考虑节约。只有教堂壮丽、庄严,是当地最瞩目的建筑时,才能唤起人的神圣感,起到净化心灵的作用。一个地方有一座令人仰慕的教堂,无形中对当地的青少年都能起到耳濡目染、陶冶身心的作用。
  当然,余财可以用于造福公众的途径决不止这些,以上只是略举几个方面。另外,有余财者个人财力也相差甚远,多捐和少捐同样值得尊敬。这里强调的是捐赠应在生前进行,随着财富的增加可以陆续捐赠。如果这样做了,富人就能够以“拥巨富而死者以耻辱终”的格言来对应圣经上“富人进天堂比骆驼穿过针眼还难”之说,他临终时就不再是空守着百万价值的财富,而是意识到自己对改善这大千世界作出过微薄的贡献,虽然在金钱上穷了,而受到他人的尊敬和爱戴使他比任何百万富翁都富有许多倍。这样,他就可以毫无负担地进天堂。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07-6-14 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快讯:万科A5月份销售收入大幅增长至47.1亿元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4日 17:46 新浪财经

快讯:万科A5月份销售收入大幅增长至47.1亿元

  新浪财经讯 万科A发布公告称,公司5月份实现销售面积61.7万平方米,销售金额47.1亿元。公司5月销售面积及收入均较上月大幅增长,数据显示,4月实现销售面积34.6万平方米,销售金额24.9亿元。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07-6-14 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规避政策风险 万科深入中低收入人群住宅研究

——《21世纪经济报道》
 
 

 

深圳报道 本报记者 苏丝

  6月12日,深圳,王石再一次让业界感受到万科的变化: 万科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第二届“海螺行动”,即“中英‘解决城市低收入人群住房问题’比较研究”活动正式启动。

  可以说,王石抑或万科迈出这一步,既体现其一贯的企业公民社会责任感,实际上也是企业壮大、规避政策风险的关键一步。

  预算终获董事会99.7%通过

  王石公开宣称2005年是他个人和企业的一个转折点。而就在这一年,国家展开房地产宏观调控,与此同时,全国一线城市房价一路飙升,近期深圳房价涨幅备受业界关注,有一个买家透露,他在今年3月份购买福田区一套150万元的房子,现在已经有买家开价200万。

  事实上,5月份,深圳市商品房成交均价达14223元/平方米,同比增长51.57%。而6月第一周,市区新开盘售价均超过3万元/平方米。业内人士认为,商务部和外管局联合出台限外令之后,先期进入的外资加上,导致了深圳市区楼价涨幅加快。

  深圳某开发商表示,除了加息之外,目前并没有收到更多的房地产调控信息。他坦言,有些开发商手头均握有10万-20万平方米的土地,他们对市场的敏感度更高,因此,短期内深圳不大可能出现楼市大震荡。

  如此高位运行的房价,大开发商更倾向于旧城改造等利润相对稳定的项目。资料显示,金地已经掌握岗厦片区改造主导权、华润地产圈下大冲村、白石村地块。相比这几家开发商与政府合作,万科目前还是用自己拍卖所得地块来开发中低收入人群住宅。这次海螺行动调研内容包括广州14个经济适用房建设研究,能否与地方政府展开一定合作,还不得而知。

  2006年开始,万科不断增加对中低收入人群住宅调研和建设的预算。据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联盟何志毅教授透露,2006年4月至今,万科已经进入一套完整的企业公民公益体系,并且将拨出一笔预算来做企业社会责任和社会公益的事情,这笔预算不仅得到了董事会的批准,而且在股东大会上得到了99.7% 的赞同率。坊间一度传言,当初王石的这一决策与董事会有冲突。因此在海螺行动初期,媒体关注的是,万科何时能够启动第一个中低收入人群住宅项目,而今天,业界聚焦于:迈出这一步,会给万科带来什么样的转变。

  从去年首个廉租房项目启动至今,万科并没有公布更多关于中低收入人群住宅的项目,而去年10月动工的广佛交界项目“明年5月投入使用,在此之前不会有更多的动作”。王石重申,项目面临最大的问题还是管理和经营。社区建设方面目前已有一个新方案,包括加建小型招待所。

  “两年后做世界级的开发商”

  有业内人士分析,万科开展海螺行动,加快其自身成长速度将是最大受益者。王石正以其企业资源整合,上升到社会资源整合的层面。

  以广州地区为例,目前万科在广州地区共有项目15个,除了在售(包括已售罄)的5个之外,下半年还将有5个项目入市。而广佛交界的廉租房项目的投入,除引起社会关注外,也起到良好的营销效应。

  国家建设部住宅与房地产业司副司长姜万荣,透露了国家在中低收入人群住宅方面的投入情况:截止到2006年底,全国累计用于廉租住房的资金达到了70.8亿,改善了约54.7万户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条件。

  “中英‘解决城市低收入人群住房问题’比较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是去年开始的为期3年的中英社会创新项目的一个重要环节。根据英国驻华大使馆文化参赞沙利文的介绍,针对中低收入人群住房问题研究,除了和万科合作,还将与广东省建设厅开展有关中英城市住房实践的比较研究。

  广东省建设厅住宅与房地产处处长杜挺在启动仪式上透露了广州解决中低收入人群住房的趋势:目前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以及所辖66个县均建立了廉租住房制度,部分城市还在逐步扩大住房保障覆盖面,在“十项民心工程”的基础上广东省将进一步加大力度解决低收入人群住房问题。

  在国家政策支持的背景之下,王石始终认为,中国拥有最大的房地产市场,“但现在的变化太大”,“我们两年之后要做世界最大的开发商”。他指出,中国必经日本泡沫经济时代,而且时间或许更持久。

  而在经济泡沫时期,王石的思路很清晰:万科要做行业领跑者,但这不等同于房价领跑者,具体的应对方法是:小户型高档化,引进酒店商务层的功能,同时在住宅质量上增加成本,把看得见的成本预算展示给消费者。在调控期间,万科做得更多的是,产品质量研发和客户服务两部分的资源整合。

  目前万科企业内部流程正在逐步细分。据了解,万科在2002年逐渐将非核心业务外包,例如楼盘销售,并于当年成立客户关系中心。目前万科正在上海、广州等项目尝试建设工厂化流程,将其中的技术环节外包,可缩短交楼时间。

  王石的目标是,5年后,万科90%以上业务实现外包、代理制。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07-6-14 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股市必须慢走
作者: 钮文新
时间: [ 2007-06-14 06:24 ]

我们不能不密切关注这样一组数据的变化:银行人民币贷款增速不减(5月份增长16.52%,与4月份持平),而人民币存款增长却在持续放缓(2006年全年16.8%,今年1月16.7%,2月16.0%,3月15.9%,4月15.8%,5月14.6%);更值得关注的是,银行中最为稳定的负债――居民储蓄存款已经连续两个月出现负增长(2006年全年增长20536亿元,今年1月增长228亿元,2月增长9058亿元,3月增长1530亿元,4月增长-1674亿元,5月增长-2784亿元),而且越发严重。
就短期情况看,尽管上述情况对改善银行流动性过剩(或存贷比)有利,但这种态势如果长时间持续下去(比如一年),那会出现怎样结果?我们的答案是,银行可能会出现流动性不足风险,而非流动性过剩的风险。

鉴于货币政策的超前性特征,眼下央行必须会密切关注上述事态的发展,寻找流动性的平衡点――即要解决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又要避免居民储蓄的过度外逃。因此权衡之下,适时适度再次上调存款利率(包括取消利息税)和贷款利率当属必然。

另外,我们还必须看到,储蓄大量外流的去向大都是基金市场或股票市场。如果股市依然延续去年以来的火爆走势,那加息将无济于事。

对居民而言,如果股市火爆,几个百分点的银行利息上涨,根本不足以抵消股市收益的诱惑。

对企业而言,加息虽可使其间接融资成本提高,但股市火爆,会使其直接融资成本更低,而且自有资本越多,需要银行匹配的贷款量也就越大,这是中国企业的特点。根据央行和证监会的统计数据,今年以来,企业通过股市直接融资规模空前,而另一方面,企业通过银行贷款的间接融资同样创出新高。在融资大幅增长的前提下,谁会相信未来的投资增长会放缓?

由此可见,无论是出于平衡流动性的考虑,还是出于对企业投资冲动的观察,矛盾的焦点都集中到了股票市场的火爆行情上。管理层之所以在5月份同时动用了三项货币手段,而且在当月最后一天,动用上调印花税的手段直接干预股市,恐怕他们已经看到了5月份的粗略统计数据,意识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以及它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

那么眼下又当如何哪?一定会加息,仅仅是时间问题,这已基本成为市场共识。但是,在讨论中,人们似乎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再次加息,幅度多大为宜?

另外,如果加息手段不足以延缓股市的上涨速度,那会不会还将附加对市场的直接干预措施?至少,如果有这样的措施出台,我们不会感到奇怪。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07-6-15 13:33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型期的双重人格 万科行善不忘扩张
http://bj.house.sina.com.cn 2007年06月15日07:56  第一财经日报

  吴晓波 黄晨

  目前约有25%的英国人居住于由政府建造的福利性住宅内

  因此,英国将成为中国住房保障体系的下一个学习目标

  英国将成为中国住房保障体系的下一个学习目标。

  6月12日,旨在研究低收入人群居住解决方案的“海螺行动”二期计划正式启动。该计划由万科集团与英国驻广州总领事馆(下称“总领馆”)共同发起。双方将展开为期两个月的“体验式”互动研究。

  英国总领馆的相关人士介绍说,目前约有25%的英国人居住于由政府建造的福利性住宅内。英国驻华大使馆文化参赞沙利文则进一步解释到,居住于福利性住宅内的1/4英国人口并不都是穷人。他们中有不少都拥有相当不错的职业。

  来自英国的实践

  与国内曾经经历的“公房出售”改革类似,上世纪80年代,英国在当时的首相撒切尔夫人的强力推动下,也曾经把政府持有的福利性住宅以不低于市价三折的价格出售予当时的租户,或是移交给非营利性机构进行管理。

  迄今为止,仍有约25%的英国人口居住于上述住宅内。沙利文表示,这些福利性住宅有不少都位于伦敦房产最昂贵的区域。居住其中的人有不少都是教师以及在
豪宅区配套设施内就业的工作人员。考虑到混合居住的必要性,英国政府采取了这样的规划方案。

  因此,混合居住、新住区模式以及利益相关者相关关系的作用将被列为此轮研究的三个课题。

  万科集团董事长王石(王石博客|王石新闻)表示,如果不能将低收入群体的居住问题有效解决,那么作为利益相关者,高收入群体同样无法获得安宁的居住。

  而作为一家上市房地产企业,万科将类似非营利性的投资行为归因于行使企业的“公民责任”。截至目前,万科在广州尝试的首个廉租房项目已接近完工。王石表示,未来公司还将在上海、北京以及深圳等地进行类似的项目开发。“希望把整体的东西上报到建设部住宅与房地产业司”,为今后相关的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但是王石强调说,“海螺行动”将不会纳入万科产品线。因为廉租房只是万科的公益行为,不是万科的产品。产品必须要有盈利模式,没有盈利模式就很难做产品线。目前万科也为廉租房的未来管理设想了许多降低成本的方式。目前在议的模式包括邀请义工以及参照日本模式,由社区居民自行承担保安、清洁等责任。

  万科将怎样扩张

  就在大力尝试低收入人群住房问题解决方案的同时,万科在运营层面则发起了更大的攻势。2007年第一季度业绩报告显示,今年一季度,万科实现净利润61234.9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9.27%。最新公告显示,万科今年5月实现销售面积61.7万平方米,实现销售金额47.1亿元。

  去年万科的土地储备猛增了1000万平方米,目前其土地储备超过1500万平方米,而万科还预计在今年继续增加1000万平方米的土地储备。同时其增发A股融资42亿元以上的计划也正在加紧进行。

  与此同时,万科在各个中心城市也开始从2004年以前的微利项目占大部分比例过渡到高端项目比重逐步增大的状态。在北京、上海、广州,万科的新项目大都位居市中心。

  以广州为例,虽然万科的廉租房建设因力求完美而进展缓慢,但是万科位于老城区中心东风东项目的金色家园却只耗时一年多的建设就将推出市场。目前该楼盘售价虽未正式确定,但据市场人士估计,单价将可能达到2万元/平方米以上,如无意外将创造老城区板块的新高。

  此外,今年一季度,万科以仅7000余元/平方米的楼面地价拿下广州滨江东一地块,其楼面地价仅比当时在售的新盘均价低数十元/平方米。根据业界同行估计,万科这一项目单价必须达到2万元/平方米左右,才有合理利润空间。

  当然作为一个行业领跑者,王石在发布会现场再一次强调说:“万科绝不做价格的领跑者。”

  万科以微利项目为主,从充满理想人文色彩的企业,走向一个心怀世界的“千亿企业”,它的转型已经表现得相当明显。2004年,万科集团总经理郁亮推出“千亿计划”,万科发展史上又一轮关键的转折点也因此降临。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07-6-15 15:06 | 显示全部楼层
点以下链接,注册“第二人生”,我就能挣2000林币了。哈哈哈哈。。。。

http://www.secondlife.com/join/? ... 99282b57a5f7e14f72f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07-6-16 15:2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不为所有制而困惑

21世纪经济报道  2007-06-14 16:48:36


 宁高宁  本报资料


  “最长寿的红筹公司老总”宁高宁:
  我不为所有制而困惑
  
  第一访谈
  回归十周年香港十大企业家系列之六
    
  特约记者 罗绮萍 本报记者 段晓燕 见习记者 邢莉云 香港、北京报道
  
  从历史来说,五年前很多在港中资是多元化的企业,现在大部分的主业都清楚了,这是不简单的。在美国,企业要用20年才能做到同样的转变。我最大的感触是在我们转变的过程中,大家批评得较多,但对我们的成果认识比较少。
    
  红筹股是香港股票市场一个颇具特色的群体,这些中资企业往往在境外注册、在香港上市,而主要的业务却又在内地。在这类企业的掌舵人中,宁高宁可说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位。
  宁高宁1987年由美国学成回国,是较早的一批“海归”,他长期工作在香港。在2004年底调职中粮之前,宁高宁在华润集团工作10多年,是华润在香港干得最久的老总。所以,宁高宁对香港的经济发展、香港与内地及国际的经贸交往有第一手的体会。
  他不但见证了香港回归的十年,经历了金融风暴,更重要的,他操刀把一家业务庞杂多元的央企逐步转向专业和清晰。所以,有人说,如果要研究中国的当代企业,便不能错过宁高宁这个重要案例。
  
  红筹公司由多元化转向专业化
  《21世纪》:你是最“长寿”的红筹老总,从1987年来香港,一干便是20年。然而,央企老总的去留不由自己决定,2004年12月突然宣布你任中粮集团董事长时,我们都很愕然。如果国家对你又有新的任命,你怎么办?中粮怎么办?
  宁高宁:我会按照国家的安排,把企业做好。这不单是我一个人的事,国企在发展过程中,经常会有不同的人事调动,我们只能顺其自然。这方面我不想多谈,我现在是全心全意在中粮工作,希望把中粮做到最好。
  《21世纪》:现在国企面对的一大挑战是其高层待遇问题,你本人或者你的下属,现在扮演的是职业经理人的角色,大家对你们的要求愈来愈高了,但你们的待遇却与国际同行不可同日而语,你是否担心人才被对手用市场价钱挖走?
  宁高宁:国企在不断改革当中,我希望可以达至与市场一样的待遇,但我看这两年的流动性也比较少,国企本身也有很强吸引力,很多有志者希望加入。即使真的出现人才被挖走,也可以是好事,因为在好公司有好人被挖走,一方面可以体现他们的市场价值,我们也有机会招揽新的人才。
  《21世纪》:华润和中粮都是红筹企业,你认为香港在这两家企业的成长中,扮演了什么角色?近年香港的资本市场对综合企业的兴趣减弱,你怎么看?
  宁高宁:香港市场对于红筹公司的作用很大,在香港的红筹公司转型很快,进入内地的步伐较香港其它公司更快。正是基于香港资本市场的不断催逼我们改革,在港的红筹公司也不断转型中,现时已逐步由多元化朝专业化的方向发展,这是一个大趋势。
  香港市场以至国际市场对红筹公司有一些误区,有时候以为红筹公司都是好的,便一窝蜂地买进;到出了问题时,又以为红筹公司都是坏的,不问是非黑白的全沽售了。这些年来国际投资者进步了,会视个别公司的发展前景及风险管理区别对待。
  从历史来说,五年前很多在港中资都是很多元化的企业,现在大部分的主业都清楚了,这是不简单的。在美国,企业要用20年才能做到同样的转变。我最大的感触是在我们转变的过程中,大家批评得较多,但对我们的成果认识比较少。
  今天的国企对自身的了解已经很清楚,改变自身的意念也很坚决了,在改变当中要同时维持公司的成长与稳定,还要在转型当中保持盈利,这是同样规模的外国企业不能比拟的。
  
  持续成长的要诀是跟上潮流
  《21世纪》:你在过去20年经历了那么多风浪,与你同期的很多老总都成了过去时,你个人及你所属企业仍能持续成长的要诀是什么?
  宁高宁:中国整体经济环境在改变,这也带动了国企的改变。其实国企的问题并没有像媒体报道那么严重,只是你们总爱报道负面的,我希望大家能很公平地认识国企的发展。
  国企管理层能否透过不断学习而跟上潮流,是个关键问题,就像香港以往有一批窗口公司,原来是为各省市做贸易的,现在差不多都没有了,便是因为他们没有跟上大趋势的发展。现在国企的走向是以产业为基础。
  例如,华润以往大部分业务及盈利都是来自香港,中粮也是,但我们下了决心,逐步把重心转移至内地业务,只花了几年的时间。我认为媒体更应该把我们作为案例来详细研究,而不要老挑我们的毛病。
  《21世纪》:你觉得回归十年,香港商业环境有什么改变?
  宁高宁:最重要的改变是对内地的重视,1997年前后香港投资者也钟情红筹股,但有炒卖的成分,坦白说,当时大部分红筹公司都只是做些小生意,然后炒卖母公司注资或其它概念,大部分都难以经历时间的考验,只有少数能成功转型的才能坚持到现在。
  现在占据香港股票市场的十大最高成交额的公司,绝大部分都是国企,而且是专注某一行业的,都是与中国经济息息相关的大企业,可以说在港上市的国企素质大大提高了。
  《21世纪》:过去十年令你印象最深刻的事件是什么?
  宁高宁:在华润时期最深刻的事件,便是华润非常安全地度过金融危机,特别1998年末至1999年初中资公司信贷危机那一段时间,银行都很小心,都不肯再贷款,或者要求很高的利息,又把中资机构的银团贷款在市场贱价出售,我们看到很多同业坚持不下去,或者因为这一打击要困难很多年。
  我们运气很好,在那段时间的信贷控制得宜,不但没有垮,还从中找到并购发展的机会。
  《21世纪》:华润创业(0291.HK)当要从多元化变为专业化企业,是否是另一项挑战。
  宁高宁:金融风暴之后,资本市场不大接受一些多元化公司,华润创业受到机构投资者的压力,要不断调整主业,把华人银行卖了,把华润万众电话也卖了,把华润水泥分拆上市,华润石化也卖掉了一大块,逐步调整以消费品为主体的专业化公司,才能得到投资者的认可。
  最难的部分是要同时保持每年约20%的增长,五年内再造一个华润(事实上只用了四年)。现在中粮也是要每年20%的速度成长,这个比例在内地或香港看起来好像不算什么一回事,但与美国企业比是一个很高的比例。
  只有做到3000亿市值以上,才可以谈多元化,只有600亿市值,做不了多元化。所以说,整体上市也好,学GE模式也要,都要算账,看合不合算。
  
  中粮不急于在A股市场上市
  《21世纪》:中粮整体上市之前,是否都要作同样考虑?
  宁高宁:不管走到哪一步,基础是现在要专业化,而且要不断的调整,做得不好的要调整。这样的话,希望过三五年以后,每个业务单元都很强,母公司本身也很强了。
  GE和我们的差异在于他们下面每一个行业都很强。我在和GE集团董事长伊梅尔特谈的时候,他告诉我GE的发动机占全球70%的市场份额,是其最强的一个产业。GE多个不同行业能够整合协调得很好,有其文化和财务上的高度协同性在起作用。
  而中粮现在的目标还比较多,所以说,什么时候中粮可以整体上市,我觉得看两个因素:一是中粮自身业务单元进步的情况;二是资本市场对这个方法的接受性。
  《21世纪》:你的意思是中粮不急于在A股市场上市?
  宁高宁:是的,大小股东是要看回报率的,国资委是我们大股东的代表,他们也会着急,不能集了资放着几十亿不投资。每次集资,首要就是不摊薄每股盈利,不摊薄每股净资产,这是我们基本原则,这两条最少遵守一条。
  《21世纪》:你在中粮进行了一系列的管理变革和战略转型,你如何评价这两年多来的转型,如何应对转型中面临的风险?
  宁高宁:对于风险,我们自己内部也讨论过,转型有风险,不转型风险更大,这是大家比较一致的观点。真正的风险有几个方面:
  第一大风险就是财务风险。投资失误可能会带来业绩大的波动,会带来负债,中粮自身控制了几个关键财务指标,首先是整体资产负债比例不超过60%;其次是严格控制自有现金流和融资之间比例关系。
  现在有很多新融资途径,比如上市,中粮控股(0606.HK)在香港的上市,一下又集资了30亿,我们还可以选择发行债券。
  从一开始,我们把握的尺度是,整个投资额不应该高过我们经营性现金流两倍左右,而应该逐步的过渡到经营性现金流的1-1.5倍,这样的话,就保持我们的负债比例维持在60%的水平上。当然,最近国资委要进行资本金预算的制度,我们要分红,或者是交利润给国资委,这可能要变成另外一个算法。
  再一个风险就是人的风险。人的风险是两个方面,一个是管理层思想和观念上的风险,再一个就是人的专业水平的风险。这两个目前来讲,我觉得第一种风险小一点,专业水平风险开始变得大一点。为什么?因为要求更高了,企业范围规模更大了,我们的人员真正开始短缺了。我们要加强中粮集团团队的建设,这是避免风险最好的办法。
  《21世纪》:中粮的商业模式如何进行创新的?
  宁高宁:我们所谓商业模式的创新,目前很多动力是来自于危机,是来自于老的商业模式搞不下去了,才逼迫我们转变这个模式。刚才说分层次这个文章,实际上我也是想说这个事,我希望我们的经理能够在企业正常发展中创新,而不要等到快不行了,活不下去了,重组了,再创新。我觉得如果说商业模式的创新,它的推动力,应该是来自于集团的高层。我觉得现在说大家都创新,不实际,因为那么忙,可能不在其位,不会考虑那么多,他的角度和站的高度不一样。从这个来说,刚才讲到中粮总部的功能,这里面讲了总部的战略功能,推动创新的功能,实际上这个不是很容易的。商业模式的不断调整,这个已经不简单了,是大创新。从头来,因为是传统产业,可能也没有必要,都是小麦磨面粉,中国人磨了好几千年了,只是质量更好一点,成本更低一点,服务更好一点。
  
  我认同新国企这个概念
  《21世纪》:你对国际资本市场较熟悉,你觉得他们如何看国企的优势?还是会有疑问?他们最关心的是什么?
  宁高宁:他们关心的是你的产业定位,看你的发展能力,看你的关键指标、回报能力,最终他看的东西是一样的。为什么说国企会加分呢?国企是在行业当中已经奠定了它的地位,拿中粮来讲,在中国粮油市场,中粮是最大的,而且中粮的生物质能源,是全球最新的一个东西,中粮又是唯一的一家。所以,这种概念,既有传统的加工业,又有新型的生化能源,就是人类发展美好环境的产业。所以,我觉得你看国企,每一个国企都是一样的,拿出来一块都是行业当中,不是第一,一定是前三位,前五位的东西。
  我自己是认同新国企这个概念的,因为我在国企这么多年,我自己也充分感受到国企真正的进步:第一个进步是,不管是否处于垄断地位,都感受到了市场竞争的压力和国企需要在进步中生存这么一个思维方式的改变,这个是非常明显的。当然这是很基本的,光这个也不行,说大锅饭的国企,干和不干的国企,现在已经很少。
  我感觉国企的人员现时都很紧张,每个人都很超前的做了很多事情,可以说大锅饭这个东西都没有了。过去说国企,因为我有很多所谓的国外的同学,他们一回来以后,我觉得他们对国企的概念理解已经完全不对了。现在,我觉得这个基本理念完全转变了,市场化程度更强了。再一个就是内部管理方法,从国资委的管理方法,国资委每年给我们下预算,每年给我们评价,我们分好多级,分得很细了,从整个的国资委自身的管理来讲,他也是有一个框架性的目标,框架性的管理方法,这个过去是没有的。当然,在企业里面,企业自身的动力也增强,企业自身动力里面就是企业自身的新一代经理人,新一代管理者,他们在管理国企的时候,很希望国企能够像市场经济的企业一样去发展,去生存。
  《21世纪》:你经常谈新一代职业经理人的概念,内含意义是什么?
  宁高宁:所谓新一代经理人,不但是年龄问题,实际上是在某个时段上去负某个责任的经理人,他的思维方法已经不是“反正国家的,干不干都一样”;相反他开始针对市场。比如中粮自身来讲,我们每一个业务单元都找一个标杆,中粮集团找标杆,每个业务单元找标杆,我们找行业里面最好的企业。没有人让我们这么做,我们每年要和标杆比,把标杆分析一下,我们怎么做的,人家怎么做的。为什么?
  第三个层面,我觉得真正的国企是在老业务里面创造新业务,不创新的,这个国企可能会死掉,或者可以没有的,他完全创造出来,如果五年前不这样做,这个东西没有,有人创新了,把模式改变了,管理方法改变了。我觉得新国企真正是创新,如果只是换个名,还是老样,就变成新国企了,我觉得这个可能还不足以全面表达新国企的含义。
  新国企的含义是什么?就是把不好的做好,没有的做出来,而且新国企可以去和外资合作,包括和外资竞争也不差,包括和民营企业竞争也不差,也可以并购民营企业,也可以并购外企。
     
  ·相关·
  将军赶路不追小兔
  
  宁高宁是个怎么样的红筹老总?何以做到最“长寿”的红筹老总?黄铁鹰是最有资格的评论者之一,因为他“屈居”其下13年。
  现时在北京大学教授MBA的黄铁鹰,离职时是华润集团副总经理、华润创业(0293.HK)总经理。从他说的两个故事,可以窥见宁高宁的管理文化。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1989年,宁和黄两人出差到意大利。那是黄铁鹰第一次出国,宁高宁则曾在美国生活过三年,在香港又待了两年。黄铁鹰忘了带衬衣,因为天性节省加上囊中羞涩,对西方服饰文化也一无所知,便很有创意地在T恤衫上打了个领带,外边再穿上正式的西装,连续几天和宁高宁走在意大利的街头,拜会家具、服装、皮鞋、丝绸等一系列穿着入时的意大利商人。
  很多年后,黄铁鹰每每想到此事都忍俊不禁,同时对宁高宁这种大智若愚的“视而不见”,也明白了“将军赶路不追小兔”的道理。
  “那次是去谈丝绸业务,他负责谈,我不想烦他。”宁高宁现在被本报问及此事时淡淡然,记者追问他不怕意大利的客户见笑?甚至对华润失去信心?宁高宁想了想后说:“我看了也觉得不难看。”这种宽容历18年不衰。
  另一故事是1995年两人到沈阳收购一家啤酒厂时,谈判颇为不顺,火药味很浓。沈阳市的一位官员向宁高宁提出要撤掉黄铁鹰才能继续谈判。一向礼让谦和的宁高宁竟拍着桌子说:“我们合作的原则是平等!你没有权利让我撤掉黄铁鹰,就像我也没有权利让你们的市长撤掉你一样。”
  结果谈判破裂,宁高宁把自己关在酒店里一整天,大家还以为出了事,原来他在给沈阳市委书记写一份厚厚的上诉材料。结果黄铁鹰没有被撤掉,官员也没有被撤掉,双方重开谈判,华润在沈阳的投资当年就追加到1.5亿美元。
  “刚强与鲁莽、怯懦与大度之间就那么一条细细的线。给这样的上级做事,自然豪气。”这是黄铁鹰给予这位比他年轻三岁,早一年进入华润,当了他13年上司的山东硬汉的评价。
  今天宁高宁重提此事也是淡淡然。“政府官员对你们商业的合理决定有干预时,你要换位来思考,他们也在逐步适应商业环境,我并不觉得很难,道理大家说得很清楚的,最重要的是,我们不是在做坏事。”
  现年48岁的宁高宁被称为“红色摩根”或“并购大王”,他自己也承认在买卖双方都没有经验的情况下,有些时候并购国有资产的作价并不准确。例如他与黄铁鹰在1993年向沈阳政府收购雪花啤酒厂55%股权,当时大家都不知道应如何出价,只能硬着头皮找来华润集团财务部的会计师、投资银行的专家和教科书,用了整整两个星期拟定出雪花啤酒厂的报价,最后成功收购了雪花啤酒。
  一年后,他们才发现这个被接受的报价计算原则居然是错的,然而这个误打误撞的报价却创造了中国一大啤酒公司———华润啤酒集团!
  如何才可以避免贱买贱卖国有资产?“凭着良心吧,最后的目标必须是提高股东利益,华润也好中粮也好,国家股东也好小股东也好,也不能太多顾虑,否则什么都不能做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07-6-16 15:34 | 显示全部楼层
摩根大通:欧美基金关注A股只为H股

21世纪经济报道  2007-06-14 16:55:17


  
  本报记者 于晓娜 香港报道
  
  他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欧美的机构投资者交流,并“摸”出了准确的信息:欧美基金之所以如此关注A股,是因为他们在寻找H股的进入机会。
  
  “从5月30日A股大跌的那天起,我就到了美国,与美国的机构投资者会面,7天中跑了9个城市,平均每天9个投资者见面会,基本跑了美国一圈。因为我要告诉他们,A股发生了什么。”作为摩根大通亚洲市场战略研究部中国研究部主管、首席经济师,龚方雄6月12日刚从美国飞回香港,又开始了与记者的见面。
  用他自己的话说,这些天不是在会上,就是在飞,没有倒时差的时间,每天工作将近24小时。“没有时间吃饭,没有时间睡觉,有时候,甚至连喘气的时间都没有。”龚方雄如此形容作为一个华尔街分析师的生活,而其中,最大的遗憾是,常常会觉得,没有时间思考。
  但是,抱着“危难时刻要与客户在一起”的想法,在全球瞩目的A股动荡的一周,他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欧美的机构投资者交流,并“摸”出了准确的信息:欧美基金之所以如此关注A股,是因为他们在寻找H股的进入机会。
  
  欧美基金伺机满仓H股
  “事实上,在过去两年,欧美的基金一直是保持清仓H股的状态,而现在,他们一直在寻找进入的机会。”龚方雄透露。
  这似乎与此前盛传的外资蜂拥至内地的情形有出入。龚方雄解释,过去两年来,只有那些设在亚太的欧美基金是重仓H股的,而那些在欧美的基金,却一直是清仓。
  “他们离中国太远了”,龚方雄说,在他与这些欧美机构投资者的接触中发现,他们之所以清仓H股,主要的顾虑还是对中国的银行股拿不准,“欧美投资者的普遍反应是,他们不了解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和市场化情况,因此对投资中国一直有顾虑”。
  “再加上过去两年H股随A股水涨船高,他们就更加不敢进入。但是,眼看A股涨了2年,他们也在反思,是不是自己当初的判断失误,另外,他们本身也是基金,也有收益率指标,不参与中国市场使他们跑赢市场的难度很大,因此他们一直希望A股大调,拖低H股,给他们H股一个买点。”龚方雄透露。
  在从旧金山到洛杉矶、纽约、波士顿、堪萨斯、休斯敦、奥斯丁等城市的飞行之旅中,龚方雄会见了上百个机构投资者,对于A股的大跌,这些欧美机构显得比他预料中的更加乐观。
  他们没有像当时媒体盛传的论调那样,认为A股到了泡沫破裂的时候,而只是认为,A股调整属于健康,而A股的问题也不过是一些技术问题以及局部的无理性。
  比如,对垃圾股的疯狂炒作。龚方雄指出,那些毫无基本面支撑而仅靠“消息”就炒到鸡犬升天的垃圾股,在这次大调整之后,就回归了它们应有的处境,“这次调整之后的复苏,主要是由大盘蓝筹以及绩优股带动”。
  而据他的观察,在A股回调完毕的这几天,H股也开始起来了,“这表明,实际上那些我上周见过的欧美基金,有一部分已经进去了”。
  
  股市应该机构化
  在龚方雄看来,内地股市一个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市场结构不合理,散户太多,机构失去主导力。
  他指出,目前内地很尴尬的情况是,超过90%的基金是跑输市场的。这在成熟市场中是根本不合理的现象,“至少应该有超过50%的基金可以跑赢市场,否则基金没有发言权”。
  更加极端的观点是,龚方雄认为,散户根本不应该去炒股。
  “尤其是不能把股市当成取款机,散户对估值能有多了解,对公司能有多了解,他们很少有机会跟管理层交流,对这些管理层又有多少信心,这都是很重要的,而机构是做了很多研究之后才投资的,散户根本没有这样的能力,那不如就做好自己的工作算了。”龚方雄说。
  尤其是股指期货的推出,对散户来说,要在金融衍生品上“玩”,首先就要对风险控制有非常严格的把握和计算,买空还是卖空,什么时间什么价位,都非常专业,散户做到这一点很难。
  基于这一点,他认为此前内地暂停基金发行很有问题,原因在于,内地流动性泛滥,暂停基金根本无法阻止资金流入股市,而只会使更多的散户入市,从而导致市场更加非理性。
  龚认为,要解决内地股市的问题,最有效的出路有两个,一是人民币升值,二是QDII扩容,而不是很多人高喊的加息。
  “事实上,这两方面都在改善。”龚表示,以6月12日的人民币报价来看,当日对美元升值0.3%,已经是很大的幅度,而QDII扩容也已经进行得如火如荼。
  “事实证明,中国的政策制定者比华尔街的分析师们水平高多了,比如说,他们没有选择加息,而选择了印花税,这是很高明的,是对股市投机的针对性措施,而加息则不仅无法阻止资金流入股市,还对经济有严重的伤害。”龚方雄称。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07-6-17 14:05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元房贷禁令何时开闸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6日 03:01 全景网络-证券时报

  证券时报记者 张若斌

  6.20%———这是某国有银行最新调整的人民币最低房贷利率。

  5.75%———这是某外资银行给出的美元最优惠房贷利率。

  小小半个百分点,却足以使竞争激烈的房贷市场掀起巨大波澜。渣打银行客户经理李小姐告诉记者,自从央行加息以来,不断有内地客户来电申请美元房贷,约占总数10%左右。主要理由有:以贷款100万元人民币,三十年期等额还款为例,前后两个利率下的每月还款额分别是6157元和5836元,即使算上汇兑手续费,美元房贷也比较合算。这还仅仅是静态比较。动态地看,选择美元房贷的优势还有两条:首先,中国正处于加息进程之中。其次,人民币处于升值进程之中,以不断贬值的美元投资以人民币计价的中国房地产,最大的好处在于还款压力逐渐减小。

  境内居民无缘美元房贷

  但是,根据有关规定,境内居民一般只能申请人民币按揭贷款,银监局也禁止各商业银行以种种其他名义向境内居民发放外币贷款。因此,上述5.75%的美元最优惠房贷利率,只能由外籍或境外人士申请。

  美元房贷由来已久,甚至已经有了固定利率的创新产品。早在2006年3月,汇丰银行率先推出过一款外币固定利率房贷,包括港币一年期和二年期,利率分别为5.7%和5.88%,美元则为6.25%和6.30%,当时由于汇丰尚未获得对内地居民的零售牌照,该贷款的申请对象仅仅限制于外籍人士。

  但直到2007年5月,汇丰银行获准向内地居民提供人民币
零售业务之后,该行的贷款政策至今仍未变化,而且始终强调“内地居民无法申请美元贷款”的观点。而在上月,德意志银行北京分行推出的首款日元房贷产品———“db德银得意置业”,年利率最低据称竟然仅达2.5%,同样,日元房贷将服务于中国境内的外籍人士及港、澳、台居民。

  事实上,从外资银行获准向内地居民提供外币金融服务起,三年来,各银行主推的都是优惠利率存款、外币
理财、QDII等存款类产品,真正面对内地居民的贷款类产品几乎没有。也就是说,针对持有美元的内地个人客户,中外资银行采取的是“只存不贷”的策略,丝毫没有考虑到央行“藏汇于民”政策实施后,每人每年购汇额度已经提高到5万美元的这一事实。

  相关政策应及时跟上

  有外资银行人士向记者表示,银行之所以“只存不贷”,既有外管局方面的规定,也是银行本身的经营政策所致。一般来说,内地居民被中外资银行视为 “不具有美元还款能力”的人群,而内地房产也被视为“不产生美元收益”的资产,相比之下,即使是从事进出口业务的中小企业,只要有海外订单,其申请美元贷款就会容易很多。而事实上,从商业银行的角度出发,很愿意进行这笔业务。外资银行早有先例,就连很多中资银行,在海外上市之后积累了大笔的美元现金,每年造成巨大的汇兑损失。

  那么,可以把这些美元直接搬进国内来放贷吗?有银行业人士表示,中资银行海外上市得到过管理层认可,银行美元资本直接进入国内应该不存在障碍。问题在于:首先,内地居民直接申请美元贷款购房,与人民币的法定货币地位相冲突。其次,中资银行现存的人民币房贷是其重要的利润来源,没有理由推出美元贷款这项存贷差更小、利润相对薄弱的业务来“自相竞争”,相比之下,房贷业务本来就薄弱的外资银行会对此更加积极一些。

  有专家表示,无论是外资机构,还是境外个人投资者,之所以能在中国
房地产市场上大肆“扫楼”,主要凭借的就是低廉的美元成本。在人民币长期缓慢升值的预期下,外资能从容不迫地利用这一优势,逐步收购不可再生的地块资源。这也是自宏观调控以来,各主要城市中心城区升幅较大的原因之一。事实上,央行“藏汇于民”政策实施后,相关政策应该及时跟上,允许内地居民申请美元按揭,上能削减国家美元储备,中能减少商业银行汇兑损失,下能创造为中外购房者一个平等的竞价市场。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17 16:4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长啊,我怎么能看完啊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2-2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声明:1、本站所有广告均与MACD无关;2、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网友发布信息非MACD观点与意思表达,因网友发布的信息造成任何后果,均与MACD无关。
MACD俱乐部(1997-2019)官方域名:macd.cn   MACD网校(2006-2019)官方域名:macdwx.com
值班热线[9:00—17:30]:18292674919   24小时网站应急电话:18292674919
找回密码、投诉QQ:89918815 友情链接QQ:95008905 广告商务联系QQ:17017506 电话:18292674919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陕ICP19026207号—2  陕ICP备20004035号

举报|意见反馈|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MACD俱乐部 ( 陕ICP备20004035号 )

GMT+8, 2024-4-27 05:12 , Processed in 0.073184 second(s), 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