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下半年翻五倍的标的查询只要觉得你的资源有价值,找我超长线翻倍股6个,299元想知识变现,点这里
广东线下聚会即将开始帮你配置仓位领五倍以上大牛不做制度的牺牲品
楼主: 小麦~

新闻所感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2-27 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农药:需求平稳增长,市场总量达到900亿元

  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药使用仍处于较低水平,我国单位耕地面积农药消费仅8.6美元/公顷,只有美国的1/4,法国的1/15,未来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摇钱树下教你摇钱术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原药生产国:2007年我国化学农药产量(原药)达到173.1万吨,比2006年的139.2万吨增加了24.3%。原药产能整体上供过于求,过剩的原药产能主要依靠出口消化。

  自2000年以来,我国的农药销售额保持着平均19%的增长速度。2007年1-8月化学农药行业的销售收入达到606.12亿元,预计全年销售收入将超过900亿元。2007年行业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950亿元,同比增长23.6%;销售总产值919亿元,同比增长25.1%;产销率达到96.8%,比2006年的95.7%上升了1.1个百分点。而且我国农药的出口增长一直较快,2006年之所以出现下滑主要是由于海关在2006年采取了新的进出口代码,统计口径不一所致。

  行业整体盈利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跟国外原药、制剂企业一体化生产不同的是,我国现有的农业生产企业中600余家从事原药生产,1800余家制剂企业,但制剂企业的规模一般较小。根据石化行业协会的统计,2006年现价销售收入排名前20位企业没有一家是制剂企业。不同的统计口径数据略有出入,就算是根据《中国农药》的统计诺普信进入前20位,也仅列于第18位,只是第一位的以原药为主的红太阳集团的1/7强。

  与中国医药企业类似的是,中国大部分农药品种为仿制品中,主要依靠生产国外专利保护过期产品,自己创制的品种数量不足10%。中国原药企业的生产规模虽然相对于制剂企业更大,但在农药新品种的原创性上并没有核心竞争力,本质上依然属于化学品制造业。

  制剂方面,美国原药与制剂数量比达到1:30,日本为1:10,而作为农药大国,我国尚只有1:7。而且我国的制剂品种不合理:2006年我国消费的200万吨制剂中,乳油的消费量就占了一半以上;2005-2006年度全国新登记的5901个制剂品种中,乳油和可湿性粉剂品种比例高达69%,代表未来制剂发展方向的水基环保型农药制剂只占总登记数量的14.7%。国内的制剂企业相对国际平均水平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从国外农药产业的发展规律来看,行业利润逐步由原药制造向制剂和销售渠道转移:同样一吨草甘膦除草剂,国内企业以原药形式出口仅能获得3-8万元(由于07年以来价格波动较大)的销售收入,毛利率仅30%左右,而国际上一些公司通过销售各种不同浓度的制剂、稀释助剂和施药器材能够获得几倍甚至十倍的销售收入和毛利。整个行业的盈利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农药行业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受农作物种植季节性的影响,农药的需求具有典型的季节性。而且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农药的需求时间分布也不均匀。全国除海南、广东之外,对农药尤其是杀虫剂的需求主要集中在每年的3-9月。从产量、产值的月度变化也可以看出农药行业典型的季节性特征。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12-1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2-27 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国际上看,除草剂的需求旺季也一般集中在3~9月,因为二季度是北半球的旺季,而三季度是南半球的旺季。

  农药行业:正在发生的五大变化

  环保要求趋严提高行业壁垒

  政策性壁垒提高

  近年来国家加强了对农药企业政策性控制,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十一五”产业规划均指明农药的发展要制止重复建设,压减过多的生产厂点,要逐步走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从2006年7月1日起提高申请农药企业核准的注册资金最低要求:原药企业提高至3000万元,制剂(加工、复配)企业提高到1000万元,鼠药制剂、分装、卫生用药企业提高到500万元;同时不再受理申请乳油农药的核准,同时,将大幅提高农药制剂产品的登记费用。这些措施明显提高了农药行业的进入门槛。

  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将保证市场向优势企业集中

  我们认为,目前农药行业面临的环保处境与造纸行业、焦炭行业、染料行业等高污染行业的状况类似:环保压力有助于高污染行业的产能向优势企业集中,因为只有优势企业才有足够的技术和规模优势扩大产能,同时会抑制全行业的扩产冲动,有助于延长行业景气周期,并且提高行业的进入壁垒。

  以染料行业为例:随着环保要求的提高,大量的中小企业被迫关闭,2006年染料行业前3位的市场占有率(CR3)达到54.67%,CR10则达到76.67%。07年染料主产区江苏、浙江节能减排力度的加强,使得污染严重的分散染料的增长速度急剧下降,我国最大的染料生产基地浙江省07年分散染料的产量基本与06年持平。

  去年太湖蓝藻事件之后,江苏省加大了中小型污染严重化工企业的整治力度,推出了太湖流域《重点工业行业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采用COD控制与氮磷控制并重的原则,其标准与发达国家较为严格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相当。

  在巢湖流域也出台了类似的措施。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两年我国环保标准将会逐步提高,化工行业特别是农药行业的门槛将会越来越高。

  以草甘膦的环保成本为例:新安在两年之前在新安江的草甘膦环保装置投资5000万元左右,每年的运行费用也一直维持2000万左右。这一成本,对于国内大量1000-5000吨/年产能的草甘膦小厂而言,无疑是难以承受的。

  虽然未来两年草甘膦计划新建产能较多,但目前环保的呼声越来越高,比如太湖流域环保标准推出后,就关闭了1000多家小化工企业,其中就有几家小草甘膦生产企业。我们认为新建产能中,真正能够达产的有效产能有限,特别是在08年,草甘膦整体仍将维持供需较为紧张的局面,优势公司将能最大限度享受行业景气带来的好处。

  国际产能向国内转移

  发达国家由于农药工业的起步早,已经过了高速增长期。中国、印度、亚太地区和拉美的部分国家成为世界农药市场增长的主要来源,发展中国家农业的发展成为全球农药行业增长的驱动力,加之环保压力的加剧,是的世界农药产能也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逐步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农业行业也不例外。中国农药出口逐年增长,外资农药企业也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全球农药向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的转移,给中国企业带来了宝贵的技术输入和全球化市场机会,加快了国内农药行业的发展。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12-1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2-27 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优势企业研发能力逐步增强

  农药的开发具有高风险、高投入和周期长的特点,实力较弱的公司无法承担。

  一个新品种从化合物的合成到商品化需要筛选10~13万种化合物,花费10年时间,耗资2亿美元以上,因此研发投入对农药企业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近年来,国内农药企业对于研发的投入逐年增长。2003年扬农化工科研开发费用仅为69万元,到2006年增加到563万元。诺普信的研发投入也长期保持在销售收入的3%以上。

  虽然,对比国际先进农药企业动10%的研发投入,中国企业由于资金实力以及认识层次的问题,还有较大差距。但是我们也看到了企业取得的进步:比如扬农化工在农药上游的一些中间体领域拥有重要的技术和生产能力;红太阳集团打破国际优势企业的垄断,研发出重要的农药和医药中间体吡啶;诺普信在下游应用技术领域的开发卓有成效。

  农药产品结构趋于合理

  长期来看,农药中除草剂和杀菌剂的发展潜力大于杀虫剂。

  我国农药产品长期以来,一直是以杀虫剂为主,产品结构不合理。随着国内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农村集约化种地的发展,农业耕作技术的推广,带动了除草剂消费的增长,除草剂在三大类农药中增长最快,尤其是非选择性除草剂如草甘膦的需求量增长更为明显。杀虫剂的产量在农药中的占比由2002年的63.8%下降到2007年的46.2%,但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仍然偏高:全球2003年杀虫剂的比例也不过24.9%。杀菌剂相对比较稳定,2007年占10.5%,尚不及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除草剂增长较快,已经由2002年的26.1%上升到43.3%,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产业逐渐向优势企业集中

  我国农药企业的规模普遍偏小,目前我国农药原药生产企业600多家,农药制剂企业则更为庞大,超过1800家。在全国农药加工企业中一半以上的企业注册资本不足1000万元。年销售量2000吨以下的占85%。不过经过一番行业整合,优势企业的发展明显加速,现价工业总产值前20位企业占全行业的比重已经达到31.5%。根据相关部门的规划,未来国内前50大农药生产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将达到60%。

  草甘膦进入景气上升周期

  草甘膦需求与农产品牛市直接相关

  06年全球草甘膦的消费量达到50万吨左右。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快速扩大,刺激和拉动了草甘膦的生产与消费,预计全球草甘膦的需求量将以18%左右的速度增长,而全球农产品牛市将加速对草甘膦的需求,2010年全球需求量将接近100万吨:草甘膦每年全球新增需求量8-10万吨,而且有加速的趋势。

  自1996年大规模商业化种植以来,转基因作物得到了迅猛发展。06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已经突破1亿公顷,而1996年仅有170万公顷,年复合增长率达到50%,21世纪以来的增长率也一直保持在13%以上。

  转基因作物主要分为:抗虫作物、耐除草剂(主要指草甘膦)作物以及抗虫/耐除草剂作物,其中耐除草剂作物所占的比重最大,增长速度也最快。生物乙醇的拉动了对转基因大豆、玉米等的需求:美国2004-2005年度用于生产乙醇的玉米总量是13.23亿蒲式耳,2005-2006达到21.5亿蒲式耳,2007年更是达到了32亿蒲式耳。耐除草剂作物面积的扩大,使得草甘膦等非选择性除草剂得以快速发展,同时限制了其他选择性除草剂的市场需求。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12-1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2-27 20:55 | 显示全部楼层
全球草甘膦产能向中国转移

  国际上草甘膦产能扩张基本停滞

  全球最大的草甘膦生产企业孟山都年产能约20万吨,占2006年世界总产能的40%。公司目前的主要发展方向是毛利率高达60%的转基因种子业务。07年在草甘膦价格大幅上涨的前提下,其除草剂产品“农达”(草甘膦的商品名)

  及其他农药产品占公司总销售收入的比例近30%,但只占主营业务利润的20%不到。由于孟山都主要销售的是农药制剂,其20万吨的原药产能就实现了20多亿美元的销售收入(即每吨原药实现销售收入1万美元以上)。

  近年来,由于环保的制约,以及除草剂利润率低于其转基因种子,孟山都的草甘膦原药产能扩张停滞不前,公司的策略是通过购买原药生产制剂或者租赁设备生产的方法来满足市场需求。

  印度的草甘膦扩产速度还不及需求增速。根据印度化学生产协会的估计,2001年农药市场规模只有7.6亿美元,产能为11万吨/年,其中杀虫剂占74%的份额,杀菌剂占12%,除草剂只占14%。毒死蜱、甲基对硫磷、久效磷和磷胺4个杀虫剂的产能严重过剩。但是增长很快,年增长率达到10%-20%。除草剂产能严重不足,而且近年来,印度转基因种植面积扩大很快,2006年其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达到3.8百万英亩,超过中国,仅次于美国、阿根廷、巴西和加拿大,位居世界第五。因此我们认为除草剂在印度的发展前景很广阔。中国目前出口到印度的农药不多,07年1-10月份的出口量为1.92万吨,约合0.804亿美元,即使印度草甘膦扩产,难以对中国造成很大冲击。

  中国将成为全球主要的草甘膦生产国

  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草甘膦生产国和出口国,根据中国石化行业协会的数据,2006年国内草甘膦产能达到23万吨,产品80%以上出口。不过由于产能分散,准确的数据难以统计,目前的实际产能预计已经达到34万吨/年左右,07年的实际产量在32万吨左右,随着国内企业的大量扩产,2010年国内产能将达到50万吨/年左右,占全球总产能的一半。

  中国具有发展草甘膦行业的原料优势

  目前草甘膦的市场主要集中在美国、阿根廷、欧洲等国家和地区,而中国则占据了草甘膦生产的原料优势:目前草甘膦的工业生产大致有两大类工艺路线:

  一是甘氨酸路线,一是亚氨基二乙酸(IDA)路线,其中IDA法根据原料的不同,又分为氢氰酸法和二乙醇胺法两条路线。这几种路线在中国均有企业采用。

  甘氨酸价格:上涨空间不大

  甘氨酸路线是目前国内最主要的草甘膦生产路线,约占总产能的70%,此方法工艺相对简单,但污染较为严重。

  甘氨酸作为一种重要的氨基酸,在农药、医药、化工、食品等领域有重要应用。随着草甘膦的推广,甘氨酸在农药领域的应用快速发展,目前国内80%的甘氨酸用于生产草甘膦,以吨草甘膦耗0.6吨甘氨酸计算,07年国内草甘膦行业消耗甘氨酸13.5万吨左右,以08年40万吨草甘膦产量计算,则消耗的甘氨酸将达到16.8万吨。07年,国内甘氨酸的实际供给量在12万吨左右。不过随着08年国内几家新产能的投产,08年全国实际产能将达到20万吨以上,这种供应缺口将很快被满足,因为搭草甘膦涨价“顺风车”而价格暴涨的甘氨酸价格也有望回落。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12-1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2-27 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货币政策"逆全球"而动 通胀"陷阱"考验A股市场
  
信息来源:中国证券报    作  者:王栋琳     时间:2008-02-27 00:02     
  
  
通胀“陷阱”考验A股市场 中国货币政策“逆全球”而动
     当全球经济告别“高增长、低通胀”时,资本市场的五年黄金上涨期或许也将告一段落。全球通胀、中国输入型通胀与货币政策的抉择,将是未来A股市场挥之不去的隐患。
     全球通胀
     2007年上半年,中国迅速从通货紧缩坠入通货膨胀的担忧之中。经过近一年时间的宏观调控,通胀风险并没有消退,CPI涨幅在2008年1月达到7.1%,再次创出11年新高。
     不过,通胀问题并不是中国央行独自面对的考验。2007年全球农产品价格全面上涨。在中国猪肉价格创出历史新高的时候,墨西哥的玉米饼价格也翻了一番,意大利面涨价三成,越南大豆价格涨了一倍。食品价格的上涨使得全球各国政府“如临大敌”。新加坡刚刚公布的1月CPI涨幅创25年新高,欧盟也调高了2008年的通胀预期。
     美元贬值推高国际油价成为全球通胀的另一大“助推器”。去年7、8月份开始,美国次贷危机加剧美元贬值,推高全球油价,上周纽约3月轻质原油期货收盘价首次站上100美元关口。
     其他资源品、大宗商品价格也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铁矿石消费国,却不得不面对全球2008年铁矿石将涨价65%的结果。而在过去的三年,全球铁矿石的价格已分别上涨71.5%、19%、9.5%。
     除了国内需求上升的因素外,在全球一体化的产业链条中,中国同样难以逃脱输入型通胀的影响。而且,中国本身也在酝酿更多的通胀因素,经过了长达5年的快速增长,劳动力、土地、资源、资金成本都在上升。目前,中国出现输入型通胀与成本推动型通胀交织而行的局面。
     货币政策“逆全球”而动
     面对10年不遇的通胀形势,中国央行去年连续6次加息,收紧信贷,全力抑制通胀上升的风险。尽管央行也认识到目前的通胀难以仅靠货币政策化解,但为抑制通胀预期,加息政策仍随时可能出台。目前的弱势格局下,利率如果继续上升、信贷如果更加收紧,对A股市场来说是“不可承受之重”。
     央行也越来越重视汇率升值对抑制通胀的作用。上周发布的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首次强调,“进一步发挥汇率在调节国际收支、引导结构调整和抑制价格上涨中的作用”。
     然而,中国目前从紧的货币政策毕竟与全球货币政策“相悖”而行。美联储从去年9月开始已经连续5次调整利率,共降息2.25个百分点,基准利率降至3%。中国的基准利率(一年期存款利率)却已经上升至4.14%。以美元1年Libor利率和中国1年期央行票据利率衡量的中美利差早已倒挂。
     中国央行如果继续加息,一方面可能吸引热钱进入,对股市形成利好;但另一方面会提高融资成本,利率上升对股市的负面影响已经开始显现。
     而加快升值同样会带来双重影响,一方面吸引逐利资金流入A股;另一方面,出口受到影响可能带来经济“发动机”减速。这样的正负面影响难以直接抵消。A股市场面对极为复杂的宏观政策面。
     全球通胀“陷阱”考验A股市场
     来自国际市场的影响,使得A股市场的前途更加扑朔迷离。
     股票市场与经济周期密切相关。目前在次贷危机影响下美国频频加息,但如果救市政策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经济还是会陷入衰退,美股下跌引发的全球股市震荡不可避免。届时,A股不太可能独善其身。
     即使救市政策见效,最乐观的预期是美国经济在下半年或明年重新复苏。但经济衰退担忧一旦消失,全球央行对抑制通胀的注意力就将立即上升。降息的刺激政策将停止,加息仍是全球抑制通胀的不二选择。加息引发的全球股市震荡,同样会传递到A股。
     因此无论次贷危机如何演变,长期看,全球资本市场和A股并未摆脱经济增速放缓和加息周期的阴影。
     等到全球货币政策重新回到反通胀为主的加息轨道上后,中国加息和升值等货币政策对热钱的吸引力也将下降。从资金面上带来的A股市场利好因素也可能消退。
     总的来看,前五年全球经历了最有利于资本市场发展的“高增长,低通胀”时期。中国A股也分享到了两年的资本市场盛宴。但这样的黄金时期不可复制。A股市场必须直面全球通胀可能带来的挑战,从各方面作好准备。
   
    财政货币政策 双管齐下应对高通胀
     □东海证券
     为了应对通胀的压力,我们认为政府有必要合理搭配财政和货币政策,有必要在适当的时候以合适的节奏出台政策措施,减轻通胀预期,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型。
     财政政策如何稳健
     2005年以来的三年时间内,历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基调都是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但客观上执行的财政政策仍然具有较强的扩张性。
     从财政收支平衡的状况来看,2005年和2006年的财政赤字分别为2281亿元和2162.5亿元;根据2007年的财政预算安排,2007年初步安排中央财政赤字2450亿元。这样规模的财政赤字,大约分别占上年GDP的1.43%、1.18%和1.17%。由于此阶段我国处于经济周期中的繁荣阶段,不需要实行赤字财政来刺激社会总需求,如此规模的财政赤字相对偏多。
     2008年的财政政策,我们建议采取真正稳健的操作,财政赤字大大压缩,甚至完全消除。在财政支出结构上,将加大支持农业的投入,从供给方面影响农副产品的供求平衡状况,抑制农产品价格的过快上涨。
     货币政策组合拳
     货币政策在2007年中期以前比较倚重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等数量型手段,利率、汇率等价格型手段力度不足。
     从出台时机和力度来看,提高利率的时机有些偏晚,并且调整力度偏小,调整幅度跟不上价格上涨幅度的变化,不足以及时减轻和改变实际利率为负的局面。由于实际利率严重偏低,导致货币流通速度相对加快,抵消了控制货币供应量增长的效果,未能通过有效调节资金的使用成本来抑制投资过热,客观上助长了经济趋热和资产价格过快上涨。
     中国人民银行从2008年1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使得准备金率已经达到15%,进一步提高的余地不大。2008年我国外贸顺差增速将明显放慢,这样一来,通过外汇占款投放的基础货币的增量就相对缩小,进一步提高准备金率的必要性可能也会降低。
     由于中美利率已经倒挂,因此,中国进一步加强提高利率的空间有限。不过,我们认为,中国是否提高利率,应该主要根据国内经济运行和价格水平变化情况来决定。2008上半年价格上涨幅度可能较高,在这种情况下,预计央行还需适当提高利率。
     总体来看,我们认为,央行将继续保持人民币较快升值步伐,化解升值压力,为增强货币政策独立性创造条件;数量型工具的调整保持灵活性;适当时机将小幅度提高利率。
   
    存款准备金率仍有调整空间
     央行在近几期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对未来价格走势的表述
   报告期 对未来价格走势的表述
   2006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未来我国价格走势虽然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但上行风险大于下行风险。
   2006年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未来我国价格走势虽然存在不确定因素,但上行风险大于下行风险,通货膨胀压力有所加大。
   2006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未来我国价格走势的上行风险仍不容忽视,通货膨胀压力依然存在。
   2006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未来价格上行风险有所加大,价格稳定面临潜在压力。
   2007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未来价格上行风险依然存在,价格走势值得关注。
   2007年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价格上行压力加大,通胀风险值得关注。
   2007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价格整体上行压力依然较大,通胀风险仍须关注。
   2007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通货膨胀压力依然较大。
     □华泰证券研究所 崔红霞
     2月22日,央行公布了去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报告对今年我国经济运行态势进行了分析和展望,报告认为,今年我国国民经济仍可望保持较快增长,但随着国内外经济运行不确定性增大,经济增长可能高位趋稳并适度放慢。从三大需求增长情况看,投资增长过快势头有望缓解,但仍将保持较快增长。消费需求稳中趋升。贸易顺差仍将维持较高水平,但增速可望逐步放缓。通货膨胀压力依然较大。
     我们注意到,报告中以专栏的形式对此次价格上涨的机理进行了分析。报告指出,在全球化和经济转型背景下,我国通胀形成机理更加复杂,既有需求因素,也有供给因素,既有国内因素,也有国际因素。但总体来看,未来一段时间,通货膨胀仍有可能维持较高水平。报告指出,当前既要合理发挥货币政策作用,抑制总需求膨胀,也有必要继续加强供给管理,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价格偏高有国际价格传导和国内资源要素价格调整等因素的影响,以便准确把握价格水平的中长期趋势,合理引导预期。
     在未来的货币政策取向上,央行的主要思路是,认真落实从紧货币政策,增强调控的预见性和有效性,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控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注重引导预期,并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科学把握调控节奏和力度,适时适度微调。
     与上期报告相比,我们注意到,在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逐步深化、美联储连续降息、全球经济增长不确定性风险增大背景下,央行更加注重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最新变化,来科学把握调控力度和节奏。虽然1月份的物价涨幅达到7.1%,信贷投放也大幅增加到8000多亿元,贸易顺差持续了快速增长态势,但央行并没有出台相应的紧缩调控措施。我们认为,公布1-2月份主要经济数据的3月份以及公布一季度经济增速的4月份是政策出台的敏感期。央行会结合前2个月的数据以及综合考虑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最新变化,灵活做出相应的政策调控。加息的可能性在一季度尚不能排除,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还有空间,针对信贷的窗口指导仍会加强。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12-1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2-27 21:06 | 显示全部楼层

紧缩激发另类融资 铜牛市"中国因素"遭拷问

紧缩激发另类融资 铜牛市 “中国因素”遭拷问
     ●融资性进口铜作为一种金融工具出现在市场上;其用途不是用于国内消费,更多的是用来融资和套利。不少业内人士坦言,正因为这些铜的存在,才使得不少国际投资者“误读”了目前的中国需求。
     近期,数以万吨计的铜从伦敦金属交易所(LME)各地的仓库流出。一艘艘满载着铜材的货轮驶出荷兰鹿特丹、韩国釜山等地港口,悄然启航,目的地——中国。
     “市场焦点似乎集中到中国铜需求上来了!”
     “中国需求给期铜市场带来非常稳固的需求支撑。”
     …………
     国际投行们正在集体唱多期铜市场的“中国需求”,在全球最大的铜消费国之一——美国陷入次贷泥潭之际,世界把期铜牛市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系在了中国身上。事实似乎也的确如此,伦敦金属交易市场的期铜价格再度突破了8000美元,同时中国1月铜进口数量再增6%。
     奇怪的是,伴随着伦期铜的强劲走势,以及大量进口铜的到港。今年以来,中国期铜价格却一直在现货价格的拖累下出现滞涨。
     是什么样的因素拖住了中国铜价的后腿?各大投行口中一再重复的“中国故事”到底是真是假?
     记者在和国内铜现货企业以及消费商的交流中,了解到目前国内市场上有一种业内所谓的“融资性铜”存在。而这,或许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解释上面的疑问。
     业内人士介绍,在紧缩性政策、银行贷款收紧以及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该类“非消费性铜”作为一种金融工具出现在了市场上;其用途不是用于国内消费,更多的是用来融资和套利。不少业内人士坦言,正因为这些铜的存在,才使得不少国际投资者“误读”了目前的中国需求。
     融资性铜大行其道
     “在每次银行收紧银根时,就会有很多企业去进口所谓的‘融资性铜’,然后在市场上抛出,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套出部分资金。”一位现货企业人士介绍,“很多企业都用此方法作为银行贷款的一种替代。”
     “进口铜有融资功能,这是业内众所周知的。过去除了一些房地产企业利用其融资外,其他人很少会将其视为一种融资工具。”另一位进出口企业人士向记者介绍道,“但自从去年底银根收紧之后,很多需要资金又难从银行处获得贷款的企业,主动来向我们进出口企业询问此事,希望我们能帮他们进口铜,以此来达到融资目的。我当时就意识到,接下来市场可能会出现带有融资目的的进口铜,这并不代表真实的中国铜消费需求!”
     上述企业人士还认为,虽然目前很难统计出这些融资性铜的数量,但是从1月份铜进口量的巨大增幅来看,融资性铜在其中的贡献并不小。“因为融资需要,企业一般委托我们进口铜的数量都是在千吨以上的。一家企业一次进口低于1000吨的情况几乎不可能出现。”上述人士表示。
     按照目前现货铜每吨6.6万元计算,一次进口1000吨铜,该企业预计可以融得6000多万元资金。
     据这些市场人士介绍,融资性铜的进口主要是在去年12月,因为当时伦敦和上海两地铜比价在8.3以上,即进口铜不会亏钱。一般情况下,从LME亚洲仓库点价进口的铜需要1个月的运输时间;从其它地方则需要2个多月的运输时间。因此,预计今年一季度铜进口数量增幅会较大。
     从最新公布的1月海关数据看,今年1月铜及铜材的进口数达到了23.9万吨,比去年12月增加了6%。去年12月未锻造铜和铜材进口量为22.45万吨,较11月的22.37万吨只增加了0.36%。其中,1月中国进口未锻造铜为15.81万吨,同比增长7.1%,比去年12月增长了19%。通常情况下,铜进口都被国际投资者视作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一个标杆,今年1月份的进口增长幅度已远远超过了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
     与此同时,参与国内现货铜交易的企业也都赞同这种“库存转移”的说法。他们认为,国内的铜现货供给的确非常充裕,“转移”的主要原因是为了满足某些企业的融资需求以及套利需求。
     紧缩性政策引发另类融资
     “融资性铜”,顾名思义,进口时并不是完全用于国内消费,更多的是用于融资和套利。在紧缩政策下,进口铜通常可以作为银行贷款的替代融资工具。
     市场人士介绍,由于铜的单价金额较为巨大,国内外都有期货市场可以锁定进口风险和利润,因此铜较其它商品更具有融资优势。用铜来融资的通常的做法,是利用“信用证进口”融资。信用证的承兑日需要90天甚至180天,也就是说企业在获得货物后在3个月或者半年后将资金还给银行。因此一些试图获得资金的企业,如果在取得铜后将货立刻在市场上抛出,便可套现出资金。按照信用证的承兑日计算,这部分资金可以自由使用90天或180天。这相当于先拿货后付款,在付款日之间的这段时间内,只要将货套现,这些套现资金就等于是融资。
     “如果企业还需要继续使用这笔资金的话,只要继续进口,继续开立信用证,套出的新货款支付掉旧的进口款项,前后衔接好就可以了。”进出口企业人士说道。“除此之外,由于信用证开立的是美元资金,而进口企业获得的货款是人民币,这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套利和套汇的空间。”
     据介绍,一吨铜通过上述做法,其无风险套利和套汇空间大约在500至1000元左右。“也就是说,如果伦敦价格高于国内价格500至1000元的话,很多企业都可以通过进口铜的方式来融资。”
     据了解,数年前,这种利用进口铜融资的方法曾经被房地产企业大量采用。一国内现货企业向记者介绍“哪怕伦敦价格高于国内价格,即进口亏损时,这些房地产企业也愿意做。因为他们用这笔资金去投资获得的高额利润,能够填补此种亏损。这就是为何在2004年之前,当两地比价不利于进口时,国内每个月都还存在着铜进口。”
     金属分析师陆承红表示:“在过去,进行‘融资性铜’操作的企业,首先都会有需要资金投入的高收益的项目(比如房地产投资等),而又难以从银行处获得贷款,于是便通过进口铜的方式替代银行贷款融资。”
     中国价格屡屡“跑输”国际
     由于“融资性铜”最终还要在国内市场消化,因此必将给国内市场带来巨大压力。这从最近这段时间国内铜市场价格的疲软也可初见端倪。
     今年以来,一直存在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每当隔夜伦敦铜价激动人心地大幅飙涨之后,第二天中国铜价的走势却总是高开低走,似乎总有一只无形的巨手按住了国内铜价,让国际投资者“很失望”。
     中国的春节长假期间,国际铜价在库存大幅减少的配合下,走出了近乎完美的突破行情。伦敦期铜价2月5日的收盘价7110美元/吨,到2月12日(国内开盘的前一个交易日),其收盘时价格已达到了7830美元/吨,短短六个交易日里面,国际铜价上涨了720美元,涨幅超过了10%。
     就在国内投资者以为春节长假结束后,国内铜价也必将以畅快淋漓的大涨行情迎合国际走势的时候,国内铜价却给做多者当头泼了一盆“凉水”。
     春节长假后的第一个交易日,上海期货交易所期铜主力合约0804先受外盘影响,以64590元/吨开盘,顺势涨停(4%)。但涨停仅仅维持了约4分钟左右,沪铜价格随后开始大幅滑落,最终以接近全日最低价收盘,涨幅收窄至2.48%。而从持仓看,该合约持仓大幅下降了8904手,多头主力在高位减仓迹象明显。期待中的大涨行情并未出现。
     2月19日,伦铜再次发力,以2.76%(220美元)的涨幅成功突破了8000美元/吨这一重要关口(在历史上铜价只有4次冲破8000美元,最高为8800美元),收于8190美元/吨。可第二日的沪期铜再次以“高开低走”给予了回应。主力0805合约以67000元/吨开盘,但没多久价格便大幅下滑,最终收于66210元,涨幅收窄至0.06%,较前一交易日上涨了40元。
     记者截稿时的统计显示,从今年初至昨日,伦期铜从6695美元/吨上涨至8160美元/吨,涨幅约为22%;同期沪期铜从57800元/吨上涨至66700元/吨,涨幅约为15%;国内铜现货价格从58950元/吨上涨至66600元/吨,涨幅约为12%。
     在结束采访时,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期货分析师意味深长地向记者表示,“其实,我相信国外投行心里很明白这些融资性铜的存在,因为相当部分是它们进口给我们的。”“所以我才说,它们‘误解’了部分的中国需求!”
     尽管融资性铜对国内铜市场的影响到底如何,还难最终确定;但可以确定的是:资本的本质是逐利的。只要存在套利的空间,类似铜市场上发生的故事,必将在其他市场重演。
     ■小贴士
     为什么是铜?
     据业内人士介绍,铜具备两大特点:
     一、每吨单价高,可以降低通过进口的融资成本;尤其在近几年的商品牛市,铜价从之前的2000多美元/吨已涨至8000多美元/吨,翻了近4倍。这样每吨可以融资的金额也就更多,不像一些农产品,进口相同的数量,从中融资的金额却远不如铜。
     二、该品种在国内外都拥有流动性良好的期货市场,可以将进口过程中的风险锁定。这也是为何其他的(例如钢铁等)大宗商品不能用作融资工具的重要原因。据介绍,在整个融资过程中,从进口到国内卖出套现过程中价格波动是最大的一个风险所在。而两地拥有了期货市场,只要在两地各建一个反向头寸,进行套保,这一风险基本上能够被锁定。
   
    解秘铜融资操作路径
     一参与进口铜融资的进出口企业人士,向记者具体解析了融资过程。
     首先,当伦敦以及上海两地铜比价合适时,先在伦敦金属市场上做一个买入交易,业内人通常将其称为“点价”。所谓两地比价合适,对于不同的企业尺度不同。通常情况下,上海铜价格与伦敦铜价格的比值在8.3以上,就是合理比价,有利于进口。不过由于存在无风险套汇和套利,一些企业融资后去投资的项目收益率很高,这一比价可以向下调整,进口的比价可以根据企业的目标收益做出一定的调整。
     在伦敦点价的同时,企业需要在沪期铜市场上做一个相应的空头头寸,也可以称做“保值头寸”。这样就可以锁定进口、卖货整个融资过程中的价格波动风险和收益。比如,一批在去年12月点价买入的1000吨货,运输需要1个多月,在今年1月底被卖出。整个过程中,国内期铜价格从12月的54000元/吨涨至1月时的60000元/吨附近,在期货市场的空头头寸大约亏了600万;不过在现货市场上,进口铜的成本大约为54000元/吨,1个多月后在现货市场上约以61500元/吨的价格抛出,在这当中,企业赚了约750万元,风险和收益基本都被两地的期货市场锁定。
     其次,企业在同外方签订了进口合同之后,就可以向银行开立信用证。所谓信用证,企业可以先不交付给外方货款,由银行先垫付,直到信用证承兑日到期后,企业才将货款支付给银行。根据不同企业的要求,信用证承兑日可以分两种:90天和180天。银行根据企业不同的信用,会在开立信用证时,让企业缴纳一定比例的信用证保证金。一般信誉好的企业,保证金比例大约在15%至30%之间。
     再次,企业将这些进口铜在国内市场上按照市场价抛出,将资金套现。这部分资金由于可以在90天或者180天后才偿还,在此期间,企业的这部分货款就相当于一个短期的贷款。如果企业投资的项目收益很高的话,可以将以上的流程在接近90天或180天时,再操作一次,这样新获得信用证的资金可以偿还之前的信用证资金,前后衔接,就相当于一个更长时间的融资贷款。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除了进口融资以外,由于人民币升值和内外货币利差的存在,有不少企业还可以从中进行套利交易。开立进口信用证后,银行是以外币(大部分情况都为美元)交付给国外卖方,而买方可以在承兑期后以外币支付给银行,同样也可以通过购汇以人民币支付。在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之下,90天后或者180天后的汇率肯定是有利于购汇方的,因此企业都选择后者,即以购汇方式还款。过去一年中,人民币兑美元已经升值7%,按照这样预期,90天后,这些融资者从汇率兑换套利中也能获得1.75%的收益,180天这种收益则为3.5%。
     信用证承兑日之前买方需承担的利息为:Libor+100点,1月份美元的Libor利率大约在4%左右,那么这笔资金半年使用的成本大约在年利率5%左右,而我国目前人民币贷款年利率在6.57%,这之间又存在着1.57%的利差收益。随着美元的继续降息,这一利差套利空间将会更大。
   
    中外机构大打“口水战”
     中国铜价屡屡跑输国际价格,令国内外两个市场中分析师们对于“现货充裕”还是“中国需求”的问题打起了“口水战”。
     在这波行情中,国外市场上仍旧将原因归结为“中国因素”。BNP Paribas的金属日评称:“有很多交易商的观点认为中国的需求保持强劲,尽管越来越多的信号显示西方经济减缓。但中国1月的消费者价格指数显示,通货膨胀为7%左右为11年来的最高位。”
     “除了美国之外的其他地区的宏观经济,还是给了我们一些乐观的预计。因为发展中国家的增长正在为商品的需求提供强大支持,并且抵消了对工业化国家经济的出口下降。”UBS的John Reade说道。
     但国内的机构却对此做出了另一番解读。江南期货认为:中国春季消费成为市场看涨的理由,节后不断有货源进入国内市场。全球铜供需处于平衡状况,中国进口铜的增加将直接导致国际市场出现阶段性需求短缺,但国内市场却受到了进口铜到港以及现货充裕的压力。每次春节后几周,上期所库存都会出现大幅增加,这是备库行为所致,并不能反映中国真实的消费情况。
     长城伟业分析师景川在周报中也提出了相同的观点。近期市场的上升主要是由于伦敦方面库存的不断下降带来的支撑,但同时中国方面库存增加却开始对现货构成压力,前期两地差价关系导致的进口铜已陆续到港。而且伦敦铜库存减少主要来自亚洲仓库,这预示着中国进口铜的继续增加,这使得上半年中国市场的现货更为充裕,对期货市场构成了一定的压力。
   
    流动性过剩是商品走牛主因
     整个商品市场近期都“牛”气冲天。在上周,原油价格刚创出了101.32美元的历史新高,农产品价格在过去的一周中也达到了历史高点。期铜的再度走牛只是整个商品牛市中的一个“浪花”而已。与其将期铜的走“牛”归结为“中国因素”,还不如把它纳入整个商品牛市视野来分析更为确切。
     如果要分析整个商品市场走牛的共同原因,可能只有一个:在通胀困扰时,手拿过多资金的投资者别无选择,介入商品市场可能是最佳方案。
     另外,欧美大国正处于次贷造成的经济衰退影响中:股市大幅震荡、房价受挫,并把投资基金从债券等投资领域中赶出。当大部分投资领域的大门都向手中拿着大把钱的基金关闭时,商品市场已成为释放全球流动性的主要出路。
     以期铜市场为例。从基本面上分析,不少投行都认为中国市场需求的上升正在填补美国需求的减弱。证据之一是伦敦铜库存的大幅下滑:从1月初时的20万吨,下降至目前的15万吨左右,大幅减少了约5万吨;中国1月的海关数据则显示,铜进口大增6%。
     但透过这一基本面分析,其背后依稀可见国际基金们的行为,据了解,前期期铜市场的主力多头——对冲基金红风筝,又有卷土重来之势。铜基本面上所谓的“中国需求”,或许只是一种“来自国际市场的物流活动”!
     如果仔细研究伦敦库存的变化,可以发现这种“物流活动”早有布局。伦敦市场上的不少专业人士都表示,有基金正在从其他投行处收购仓单。国内的不少贸易商也表示,进口铜中的大部分都是从一些国际基金手中买入。
     在这种注销仓单和“物流活动”之后,伦期铜市场的持仓量在近期创出27万手的历史天量,价格也一高再高。整个链条中始终贯穿了基金资金大举介入的身影。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12-1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2-27 21:11 | 显示全部楼层
Fed贴现率会议纪要:经济面临风险大于通胀风险
  
信息来源:财华社    作  者:      时间:2008-02-27 00:02     
  
  
根据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 1月会议的会议纪要,投票支持下调贴现率的地区联邦储备银行认为,经济面临的风险大于通货膨胀面临的风险。
    Fed周二公布了1月21日至1月30日期间贴现率会议的会议纪要。
    在此期间Fed曾两次减息。在1月29-30日利率会议上Fed宣布减息50个基点,至3.5%。在此之前的一周,Fed曾宣布减息75个基点,至4%。
    会议纪要显示,赞成将贴现率下调50个基点的Fed理事们普遍认为金融市场状况持续恶化,住房和就业市场的经济形势疲软已经大大拖累了经济前景。
    会议纪要显示,他们认为这些状况加剧了经济增长面临的下行风险﹔理事们的结论是,近期采取更具适应性的货币政策立场将提供额外保障,以缓解经济活动放缓历时过久的不利影响。
    但会议纪要显示,一些理事指出,考虑到通货膨胀面临持续的上行风险,应该慎重考虑这种适应性立场到底要坚持多久的问题。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12-1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2-27 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GWY机构调整临近定案 可能分步试点

月25日-27日,中国GCD第十七届ZY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这一次会议除了讨论国家机构领导人和全国政协领导人人选建议外,<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和<GWY机构改革方案(草案)>将在会上讨论。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在大部门制改革上,是重要的智囊机构。该学会副秘书长沈荣华2月26日向本报记者表示:"从可操作性的角度讲,以大部门制为重点的这一轮机构改革,最好分步进行,循序渐进。既抓准时机,又考虑现实可行性。"
    早在2006年1月,沈荣华就和学会秘书长高小平(2月22日政治局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学习会上,两位主讲人之一)一起,率先提出了"宽职能、少机构"的政府机构改革新模式和"大部门制"的概念。当时他们举出的一些重点改革部门包括大交通、大文化、大农业、大环保、大能源等等。
    那么2008年谁先试点呢?有专业人士推荐了四个部门,它们是:能源、运输、环保和就业。
    群众意见最集中部门优先
    尽管各个专家方案对于新一轮机构改革有不同的设想,但是分步骤试点进行,已经成为共识。
    一位地方编制办公室负责人向本报记者透露,去年12月,尽管行政机构改革的方案尚在讨论,但在全国编办主任会议上传出消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应该先抓群众最关心、意见最集中的关键重点领域,以及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
    2007年,由行政管理学会牵头,组织了多位专家研究政府职能和机构改革问题,并且将相关研究报告上交GWY参考,得到了GWY相关领导的重视。
    沈荣华表示,他的看法是,能源、运输、环保等部门意见比较集中统一,有条件列入第一轮大部门改革的试点。
    据专业人士分析,能源部很有可能成为本轮机构调整第一个亮相的"大部委"。其"三定"和领导班子已经基本确定,有望在全国两会之后公布。
    而对于此前外界关注的农业、文化、卫生、金融等领域,沈荣华则表示,这几个领域整合的难度更大,目前即使在学界,是否有必要整合各部门职能、如何整合,意见也尚不统一,是否列入第一轮改革试点现在还有争议。
    "目前GWY组成部委有29个,如果能通过几轮改革,每次调整两三个部门,就能压缩到21-22个,机构调整基本就可以到位了。机构数量不在多少,关键在于保证政府全面履行职责。"沈荣华说,尽管目前发达国家内阁部门普遍少于20个,日本甚至只有11个省,但是考虑到中国的现实国情,部委和其他机构总数也不宜过少。
    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对于专家和政府来说,本次机构调整,最重要的是政府职能转变,而非一味在部委数量上做减法。
    在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的工作规划中,"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和实践"被列为重点选题,"政府大部制改革推进策略"被列为一般选题,也可见出端倪。
    "大部门制改革主要针对的是政府设置不合理,职责交叉、权责脱离、效率不高等问题,并非要削减政府规模和公务员数量,相反,一些部门还应该得到重点加强。"沈荣华说。
    前述地方编办负责人透露,目前ZY倾向于重点加强的领域主要集中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认为这些方面"应该管而没有管好"。沈荣华说,这些领域涉及环保、社会保障、民政、公共安全、卫生、教育、就业和城乡建设等多个部门。这些领域不一定实行大部门制,但是其职能应该在新一轮机构调整中得到加强。
    同时,沈荣华也认为,这一轮机构调整不会像前次一样,引起大规模的公务员裁员。2007年,学会曾经受有关部门委托,做过中国现阶段官民比的调查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目前公务员结构问题急需改善:ZY政府的公务员数量相对偏少,而县乡一级公务员数量偏多。
    根据行政管理学会统计,经过此前5轮机构改革,从1980年到2005年,GWY工作部门从100个精简到52个,在编ZY公务员减少了67.3%。很多部委司局处的设置却没有减少,出现了一个涉及全国性工作的处室,只有两三名工作人员的情况,不少部委不得不通过大量从地方借调工作人员来解决这一问题。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12-1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2-28 21:11 | 显示全部楼层

钢铁行业:第一轮铁矿石谈判符合预期

宝钢刚刚正式宣布了与巴西淡水河谷达成的2008年铁矿石合同价,其中粉矿提价65%(其优质卡拉加斯粉矿提价71%),与此前巴西淡水河谷与日韩钢铁公司达成的提价幅度一致。宝钢代表所有中国钢铁厂商参加了今年的谈判。

  分析

  1.这只是宝钢与巴西淡水河谷之间的谈判结果,而与澳大利亚铁矿石厂商的合同价(占中国进口的38%,巴西占25%)尚未确定。

  2. 65%的提价幅度处于市场预期的40%-80%区间的中间水平,略高于我们60%的预测。

  3.在计入铁矿石FOB合同价上涨65%(我们的模型假设为60%)之后,我们估计中国钢铁企业盈利的潜在敏感性分别为:鞍钢(0347.HK,买入)为1%、马钢(0323.HK,中性)为10%、宝钢(600019.SS,买入)为3%、武钢(600005.SS,中性)为3%。

  4.我们认为,中国钢铁行业基本面的收紧已经显著提高了成本转嫁的可能性。

  --我们估计,铁矿石价格上升65%将需要08年基准热轧钢价格同比上涨13%(约为人民币600元/吨,含增值税)才能消化铁矿石成本增加的影响。

  --春节过后的国内价格(今天刚刚公布)高于预期,上涨6%-7%。目前热轧钢现货价较2007年均价高出20%,今年以来平均钢铁价格较2007年均价高出了15%。

  潜在影响

  我们认为,此次提价65%消除了钢铁类股面临的很大一部分风险。在我们看来,市场目前更关注于钢铁价格能否持久。由于小型钢铁厂遭受原材料成本压力、政府冻结新建项目并开展行业整治、资本开支/产量上升期可能触顶,我们认为中国的钢铁供应是钢铁类股走强的一个主要推动因素,粗钢产量的同比增幅连续三个月(07年11月至08年1月)仅仅维持在5%-8%的个位数水平。我们认为,在从最近高点回落48%,平均较重置成本低11%(鞍钢和马钢)之后,目前钢铁类股的估值已经基本上消化了铁矿石成本增长的因素。我们的首选股为鞍钢(可能与本钢合并)。风险:宏观经济意外放缓。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12-1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2-28 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权威人士透露创业板可能四月初推出

如果没有意外,创业板可能将于4月初推出。有权威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做出如上表述。此前,中国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刚刚表示,包括《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办法》在内的创业板主要规则和制度设计已经基本完成。这也表明,创业板推出已屈指可待。

  据证券日报报道,经过多次修改的《创业板上市发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再次降低了门槛。原来的征求意见稿规定了企业上市只要符合以下两个标准中的一个即可:企业连续两年盈利且累计不低于1000万元或最近一年盈利且净利润不低于300万元,营业收入不低于3000万元。但在最新的征求意见稿中,又增加了一个标准,即企业只要最近一年盈利即可,没有具体的数量考核。但要求企业必须是具有成长性的企业,考核指标是企业每年的销售收入增长。

  可以看出,新增加的第三个标准再次降低了创业板企业的上市门槛,以便能让更多的创新型企业到创业板上市。

  据悉,为了保证创业板企业的发行质量,在《创业板上市发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中还明确将设立创业板发行审核委员会和创业板咨询委员会。

  据了解,创业板发审委委员将由证监会聘任,委员应当不少于35人,由专职委员和兼职委员组成。

  此外,证监会要求交易所设立创业板咨询委员会,该委员会由证券交易所聘任,委员将从国家部委、行业协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等单位聘请。但创业板咨询委员会委员没有表决权,其专业咨询意见对审核工作不具有约束性。(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12-1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2-28 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决不能成为美元泄洪的重灾区

今天的中国是一个开放的国家,在开放的过程中我们获得了发展的机遇,同时我们也面临着新的风险。在资本市场,我们面临的风险尤为突出。在一些领域,海外资本正逐步主导或者已经主导了中国的诸多产业部门,相对应的,中国国内生产和消费结构出现严重失衡,环境恶化,民生问题突出。而这一切的核心问题就是中美之间的汇率之战。

  中美的汇率之战本质上是一场国与国之间的货币战争,是美国货币政策、双方的汇率政策、中国货币政策之间的较量。实行弱势美元政策、持续降息、推动人民币升值是美国在这场战争中的主要行为方式。这场金融攻势的目的是以温和的方式,逐步削弱中国经济,从而瓦解中国成为美国竞争对手的能力。

  在这场货币政策的较量中,我国是选择被动地迎合美国开出来的政策清单,还是选择主动出击、保卫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经济成果,这是关系到中国经济未来命运的问题,也是关系到中国的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的问题。中国的宏观经济决策机构必须从开放的、系统的角度重新评估目前的国际和国内经济形势,牢牢把握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导权和主动权。

  目前,中国位居世界第一的1.53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已经成为美国的猎物。中国巨额的美元储备如同中国交易员在国际外汇市场上做了一笔大额的不当交易,让国际猎手们感到极度的兴奋,但是,我们还没有闻到捕杀的血腥。从人民币升值的那一天起,中国财富就开始了国际化的转移:从中国本土转移到海外,主要是美国。人民币加速升值的政策只是加速这种财富的国际转移,并没有解决中国面临的其它问题。

  从美国利益的立场看,美联储降息、美元贬值、甚至宣称无限量地提供流动性是对美国民众和美国金融机构的最好保护,是完全正确的,体现出美国人高明而自私的金融智慧。但是,美联储的做法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这需要中国中央银行制定并执行与美联储完全相反的货币政策给予充分的配合。事实上,中国央行对应的货币政策就是升息、人民币升值、紧缩货币。中国的货币政策在美元的攻势之下疲于奔命,完全丧失了货币主导权,但是,中国并没有在讨好美元的博弈中达到自身的目的。中美央行之间不同选择的结果是:美国通过持续降息、美元贬值甚至宣称无限量地提供垃圾美元,逐步摆脱了次级贷款危机,却维持了物价稳定,避免了通货膨胀;中国正好相反,中国央行采取持续加息、不断提高准备金率、加大人民币升值幅度、甚至采取窗口指导等行政手段来紧缩银根,逼得基层企业难以生存和发展,却仍然抑制不了物价上涨的趋势。面对通胀压力和严重的经济结构失衡,社会舆论和政府政策几乎一边倒地倾向于进一步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进一步加快人民币的升值,而根本不顾这一系列政策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也不论证这一系列政策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

  今天,中国经济所处的国内外环境与二十年前大不相同,但是,经济理论界和经济管理部门对中国经济格局的判断、宏观调控的思路和手段还是停留在二十年前的水平上。如果沿用传统的思路和手段调控经济,不仅会事与愿违,而且代价惨重。采取加速人民币升值、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简单机械地加息等调控政策将会导致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

  第一、 加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当今的中国经济是一个过度开放的经济体,对外经济依存度很高,外汇储备超过1.53万亿美元,并且主要投资于美国国债市场。美元资本可以通过各种投资的方式不断流入中国。地方政府和国家部委出于本位主义,阻止美元资本流入的防线已经形同虚设,这是中国经济政策制定者必须面对的现实。这是二十年前不存在的情况。面对这样的国内经济现实,美联储一旦采用泛滥的美元政策,那么,中国的紧缩货币政策必然成为美元泄洪的重灾区。中国紧缩的货币政策意味着提高准备金率和加息,意味着减少人民币的投放数量,意味着人民币吸引力的提高,结果只能是美元更加汹涌地涌向境内,人民币被迫升值。

  目前,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在呼吁政府加大人民币升值的幅度,希望2008年度人民币升值10%,同时进一步加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以便抑制国内的通货膨胀。这种政策组合事实上很可能制造经济灾难。

  中国一年期活期存款利率已从3.87%上调到4.14%,如果人民币升值10%,海外热钱进入中国的无风险收益率高达14.14%,而美国减息之后的基准利率是3%,这是境外热钱的基本成本,海外资金的套利空间达到11.14%,对冲基金可以利用资金杠杆放大10倍以上进行投机,资金的年化收益率可以高达111.40%以上。巨大的利益诱惑导致海外热钱涌入中国。2007年度是人民币大幅升值的一年,却同时又是外汇储备同比大幅增加43%的一年。个别专家指出通过人民币升值来抑制热钱流入的政策,犯了抱薪救火的错误,已经得到验证。

  第二、 人民币升值的过程是酝酿潜在金融危机的过程

  人民币升值幅度与人民币存款利息之和一旦大于美元资金成本,就意味着人民币升值的过度和存款加息的过度。人民币升值的直接损失不是出口商品减少、没有换到美元,而是中国的1.53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像冰雪一样每天在融化、是国民财富在被弱势美元所蚕食。人民币升值意味着大量海外在华资产在完成增值之后可以换取更多的美元,可以在不久的将来轻易地兑换走国家的外汇储备,从而把中国依靠消耗资源和劳动力挣得的财富瞬间消失在人民币与美元的这场较量之中。这就是人民币升值的代价。

  主张人民币快速升值的观点遗忘了中国有1.5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也忽略了海外资本已经掌握了巨额的人民币资产,这些已经增值数倍的人民币资产需要在人民币升值之后更快地、更多地消耗掉中国外汇储备。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已经达到70%,这是一个极其危险的比例,它意味着在出现大规模兑换美元的紧急情况下,中国增加出口的能力十分有限。人民币的大幅度升值将把中国经济逼进没有回旋余地的死角,届时,金融危机的爆发、各类企业股权、债券贱卖给外资机构就成为必然的结局。其实,中国正在重复着发生过金融危机的国家和地区的初期道路。

  与美国财长保尔森的观点相反,“欧元之父”罗伯特·蒙代尔认为人民币快速升值是“很糟糕的事情”,他说:“现在有人提出人民币应该快速升值,我认为不能这样做,中国可能面临人民币被高估的情况。如果人民币快速升值,那对中国来说是很糟糕的事情,人民币兑美元应稳定在7.5左右。”(详见《 蒙代尔:快速升值很糟糕 人民币汇率应稳定在7.5》,《证券时报》2007年09月17日)

  第三、 人民币升值不仅不能抑制中国的通货膨胀,而且会使通货膨胀进一步恶化

  根据西方经济学的教条,货币升值可以抑制出口、增加进口,从而可以抑制通货膨胀。但是,这个教条在今天的中国已经不适用,相反,人民币升值不仅不会抑制通货膨胀,反而成为推动通货膨胀的元凶。这是因为中国已经不是一个封闭的经济体,而是一个过度开放的经济体。中国当前的通货膨胀是发生在人民币持续升值之后,而不是发生在人民币升值之前。事实胜于雄辩。中国经济的现实可以推翻所有的经济学教条。西方经济学的教条只有在中国经济没有过度开放、或者美国没有制造美元泛滥的前提下才能成立。

  本次中国通货膨胀的形成过程是:

  第1阶段,海外资本大量进入中国并主导了对外出口,外商企业的出口额占中国总出口额的60%,同时,海外资本以低廉的价格购买了大量的国内企业股权,此时,逼迫人民币升值既有借口,又十分有利。

  第2阶段,在美国的压力之下,人民币开始升值,并形成持续升值的预期,大量投机性热钱通过各种途径涌向中国房地产市场、企业股权市场和股票二级市场。

  第3阶段,中央银行通过发行票据对冲美元,希望维持人民币升值的节奏。这种公开市场的对冲操作,本质上是把国内企业手中的人民币收上来交给了持有美元的海外机构,中国本土企业减少了这部分人民币所对应的发展机会,而以美元换取这部分人民币的海外机构取得了相应的投资机会。中国类似东盛集团这样的民营企业为什么不得不把“盖天力”“白加黑”这样的优质资产卖给外资?原因就在这里。换个角度看,这种对冲操作相当于中国人民银行把自己掌控的一部分权利转移给了美联储。这是一种货币发行权的转移。廉价美元初战告捷,尝到甜头,于是,美联储开足印钞机的马力,不辞昼夜,而中国央行收紧内资企业的银根、紧缩了内资企业的发展空间,而把收上来的人民币资金通过对冲的方式交给了美元持有者,让这些美元持有者在中国收购金融股权和产业股权、收购土地、金矿、煤矿、高速公路、自来水设施等等。

  从2007年初到12月12日,央行全年共发行央票3.93万亿;扣除央行所作的回购交易,2003年至2007年,发行央行票据净对冲流动性约4万亿;截至2007年10月份,外汇占款已达到12.72万亿人民币,这意味着人民币升值10%,我方的汇兑损失就达到1.272万亿人民币。在这场对冲交易中,美联储通过发行美元扩大了自己的经济版图,把美元符号变成了实物资产和资源,同时坐拥人民币升值的收益,而人民币丢失了自己的经济版图,并把美元变成了美国国债,接受着持续的贬值。

  第4阶段,美联储推行的减息、贬值、宣称提供无限流动性的美元政策没有导致美国出现通货膨胀,却制造了中国的通货膨胀。央行发行票据对冲美元的公开市场操作,本质上是把国内生产经营机构的资金搬运给了海外机构。由此,一方面造成国内生产经营单位营运资金紧张,民间拆借利率高达30%,另一方面海外机构持有充裕的人民币热钱,可以进行大举投资和收购,抬高了资源和产品的价格。中国金融体系中人民币资源配置的失衡既制造了有效供给不足的通货膨胀,又制造了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当前,中国的通货膨胀是这二种通货膨胀交叉作用的产物。美元泛滥、人民币升值、公开市场操作误配人民币资源是本次通货膨胀的根源。

  人民币升值和紧缩货币政策将对中国经济产生巨大的伤害,却可以完美地配合美联储的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继续维持弱势美元、维持低利率和低通胀、承诺提高无限流动性以便顺利度过次贷危机,同时,为未来实行强势美元政策、吸干中国的外汇储备而作准备。

  截至2007年12月27日,央行总计回笼资金量达到6.94万亿元,其中,通过发行央票和正回购回笼资金5.14万亿元;十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回笼资金约1.8万亿元。对冲到期释放的资金量后,央行净回笼资金高达2.63万亿元,比去年增加了约1.38万亿元,相当于每天从市场回笼资金190亿元。在央行加强资金回笼力度的同时,外汇占款却迅猛增加,仅以三季度末的外汇储备量估算,今年新增外汇占款量将比去年多出一倍(《央行今年净回笼2.63万亿元》,详见《上海证券报》2007年12月28日)。

  第四、人民币升值趋势和升值预期导致国内货币调控手段陷于极度被动的局面

  在人民币升值趋势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如果降低利率、增加货币供给量,那么,会导致负利率的情况加剧,国内企业和居民的存款会受到更大的损失,通货膨胀将进一步恶化;相反,如果提高利率、减少货币供给量,那么,会导致海外热钱套利空间加大、内资企业的发展机会受到进一步挤压、给外资收购中国企业和国内资源提供更大的机会,中国经济拉美化趋势更加严重。采取后者的政策尽管可能暂时减轻通货膨胀压力,但是,通货膨胀会在未来伴随着金融危机以更加强烈的方式爆发出来。各国经济危机爆发的历史事实已经使上述结论成为常识。

  第五、汇率和利率是主要的收入再分配工具,人民币加速升值将导致国内外收入分配格局的进一步失衡

  在加速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国内加息的空间是有限的,居民和企业的存款可能长期维持在负利率的水平上,使得存款者利益受到损失,从而促使部分存款离开银行形成现实购买力,增大通货膨胀压力。2007年度CPI达到4.8%,银行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是4.14%,活期存款利率是0.72%,居民和企业存款利率是-0.66%以上,以10月份38万亿存款余额计算,负利率使得存款者的损失在2500亿元以上。人民币兑美元是从2005年7月开始升值,此前,人民币汇率基本维持在8.27左右,之后开始一路升值,并显现加速之势,截止到1月底的中间价达到7.20,升值幅度为12.94%,中国的汇兑损失超过1500亿美元,相当于损失1.2万亿人民币,超过2006年全年中央财政收入2万亿人民币的一半以上。

  如果2008年度人民币继续升值10%,中国近1.5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相应地贬值1500亿美元,相当于国民财富再次损失1万多亿人民币。企业和居民的存款损失与外汇储备的汇兑损失之和在1.3-1.5亿人民币之间,相当于2006年度中央财政收入2万亿人民币的65-75%,也大幅超过了2007年度中央企业创造的利润的总和。上述二项损失的区别在于:负利率造成的存款损失属于国内财富的再分配,美元储备的贬值属于国民财富的国际再分配,属于国民财富流失。这将是我们推行以人民币升值为主的宏观紧缩政策的代价,同时,也将构成了美元输出国的重大利益来源。

  面对泛滥的美元,英国央行选择了抵抗,而不是迎合。英国11月份生产者指数产出价格较上年同期上升4.5%,为过去16年以来的最大升幅,PPI投入价格较上年同期上涨10.2%。英国银行没有采取紧缩政策、没有加息、没有为泛滥的美元提供纵深推进的货币空间和利益诱导,相反,英国央行选择了对抗,采取了与美联储相同的放松货币的政策,在12月6日下调基准利率25个基点,至5.50%,这是该行自2005年8月以来的首次降息(见《市场静待美国利率决定》上海建行冯威威,《新闻晨报》12月12日)。全球性通货膨胀的根源在于美国、在于美联储的垃圾美元政策,而不在于中国央行货币政策本身,因此,英国央行的操作思路值得我们借鉴和反思。(作者余云辉 德邦证券总裁、经济学博士、厦门大学金融系客座教授)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12-1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2-28 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钢集团20亿美元印度建厂 整体上市提上日程

首涉下游钢铁实体 中钢集团20亿美元印度建厂

  将首先建造年产能为200万吨的生产线,产品主要为建筑用长材;下一步将寻找合适的矿山进行投资开采

  国内钢铁企业的配套、贸易服务商中钢集团开始向钢厂、矿产投资领域延伸,而且首个投资就将在海外。昨天,《第一财经日报》获悉,中钢集团将斥资逾20亿美元,在印度建立一家产能500万吨的钢厂。中钢印度公司董事总经理王洪森昨天告诉记者,为了保证钢厂的原料供应,中钢集团还在印度寻找合适的矿山进行投资开采。

  王洪森表示,公司将在加尔克汉德邦(Jharkhand)建造一座年产能500万吨的钢铁生产厂,但在建设工程的第一阶段,公司将首先建造年产能为200万吨的生产线,产品主要是建筑用长材。

  这将是中钢集团在印度的首个钢厂,也是中钢集团首次进军下游钢铁实体投资。

  王洪森透露,建设钢厂的计划已经得到了印度外交部、钢铁部、财政部等政府部门的批准,目前正在等待土地勘测报告的批准,“预计3月底就可以与加尔克汉德邦政府签约,然后就可以征地开建了,一般要经过18个月的建设期就可以投产,然后在三年内扩充到500万吨的年产能。”

  王洪森指出,由于建设钢厂的计划符合钢铁产业政策,因此预计国内相关政府部门的批准也不会有太大的障碍。而这家印度钢厂生产的钢材也基本是满足印度当地市场。

  相关专家表示,目前,印度的钢铁市场还处于高速发展的初级阶段,而印度全年的钢铁产能仅上千万吨,中钢集团所建设的500万吨级的钢厂,在印度属于大型钢厂,是能够影响印度钢铁格局的重量级企业。

  “目前印度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落后,这也给了我们一个机会,未来建筑用钢材的市场需求将很大。” 王洪森告诉记者,目前,由于印度的投资环境还需要大力改善,很多钢厂对来到印度投资还持观望态度,不过,早就与印度方面进行过多年矿石、设备贸易的中钢集团,已经决定在印度进行一系列投资。

  据记者了解,一年前,中钢集团总裁黄天文就曾布置过中钢集团在印度的投资计划。新的投资涉及四个领域:一是矿业,中钢集团有意投资印度的矿山,独资或合资均可;二是基础设施,主要是为进口矿砂提供服务的基础设施,如铁路或港口;三是基建、工程等承包合作,包括零配件、装备等;四是合资或独资建立钢厂,利用印度的原材料优势直接在印度加工,包括焦化厂、球团厂等。

  王洪森昨天还对记者透露,在钢厂投资获批后,中钢还会马上提出在印度投资矿山的申请,初步希望寻找储量在3亿吨左右的矿山,从而与中钢集团在印度的钢厂进行原料配套。

  由于印度自身的铁矿石产量远远大于其自身需求,印度政府开始出台一系列保护本国资源的措施,对出口铁矿石收取关税,“中钢在印度建厂,利用当地的铁矿石资源,既能规避铁矿石关税,也能减少运输成本。” 王洪森指出。

  王洪森进一步透露,中钢集团还计划投资2000万美元,在印度建立一家生产锻轧管设备的制造厂,目前已开始走程序。

  据记者了解,中钢集团其他海外投资也进展顺利,除了取得澳大利亚两大铁矿的股权外,还与南非最大铬矿公司签约以2亿多美元收购矿产及冶炼厂50%的股权。

  由于中国对钢铁、铁矿石等原料的需求量猛增,原材料供应不足导致全球价格上涨,中国各大钢铁公司开始纷纷放眼海外,到国外投资矿山资源或建厂。

  中国冶金矿山企业协会会长邹健指出,对于赴海外投资矿产钢厂的国内企业,也要注意相关的风险,一个是当地政治、投资环境、政策限制、运输设施是否配套的风险,另一个是市场风险,比如铁矿石,现在已经开始从供不应求向供过于求转变,价格已经到了高点,如果要大规模投资需要谨慎,因为单单一个勘探活动,就要投入上百万元人民币,而从勘探到开采,需要花费5~10年的时间。

  中钢集团整体上市提上日程

  在海外拓展的同时,中钢集团的整体上市步伐也在加速。近日,中钢集团总裁黄天文告诉记者,中钢集团的整体上市工作希望今年上半年可以完成。

  黄天文告诉记者,中钢集团的整体上市计划已经获国务院批准。目前,详细材料已经报送国资委,尚需相关部门审核。

  据了解,中钢集团为上市建立的平台中钢集团股份公司拟于3月成立,计划先完成A股上市工作,整体上市将包括集团95%的资产(后勤服务类产业除外)。中钢集团希望在A股市场筹资规模在100亿至200亿元之间。上市募集资金将投向矿产资源开发、之前所购企业的技术改造和再生产、补充公司流动资金,涉及集团五大主业板块。

  目前,中钢集团旗下已经有两家上市公司,中钢天源(002057.SZ) ),主营业务为磁性材料、磁器件、磁分离以及相关配备设备的生产与销售;ST吉炭(000928.SZ),主营业务为碳素以及石墨等生产与研发。

  去年,中钢集团的销售规模达610亿元,是2003年的3倍左右,利润超过9亿元。中钢集团计划2008年销售规模达800亿元,2010年达1000亿元。

  中钢集团于1993年2月由中国冶金进出口总公司、中国钢铁炉料总公司、中国国际钢铁投资公司和中国冶金钢材加工公司组建而成,从2005年起,中钢集团开始转型实业,收购了多家公司,目前已成为一家为钢铁工业和钢铁生产企业提供综合配套、系统集成服务的集资源开发、贸易物流、工程科技、设备制造、专业服务为一体的大型跨国企业集团,构建了矿业、碳素、耐火材料、铁合金、冶金装备制造五大支柱产业。(陈姗姗)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12-1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28 23:04 | 显示全部楼层
你真是个好人!多谢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5-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4 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深交所理事长:创业板将倾向“五新三高”企业

全国政协委员、深圳证券交易所理事长陈东征昨日表示,创业板上市标准将不仅在财务方面显著低于中小板,且充分考虑到企业的行业特点,对"五新三高"企业有所倾斜。

  在昨日召开的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开幕会后,陈东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创业板发行审核委员会"应该有一个新的发审委",即在现在主要审核主板企业的发审委外,单独成立一个发审机构。但对该发审机构是否下放交易所的问题,他说,"至于放在哪,现在还没有定"。

  关于创业板发审委的组织和工作规程,陈东征说,"也会有一个相关的办法"。

  陈东征说,创业板首批上市企业数量"肯定会多,起步既要求有量,但也不能太多"。

  当被问到具体的发行上市标准是否为两套(最近两会计年度净利润均为正数且累计不低于人民币1000万元;或最近一会计年度净利润为正且营业收入不低于3000万元)时,陈东征说,"你说的意思差不多"。但他强调,具体规定要以最终出台的创业板公司发行上市有关办法征求意见稿为准。"我希望(有关办法)能够尽快出。"谈到创业板的信息披露及监管问题,他表示,创业板相关要求肯定与主板不同,"要加大风险监控"。陈东征表示,关于创业板的潜在上市资源,由于上市标准还没有最终确定,所以不可能得出准确数字。

  "现在不要担心创业板资源不够,因为我国中小科技企业数量相当大,符合条件的企业非常多。现在的主要问题是,市场发展远远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不能适应高科技企业发展的需要。"

  与创业板发展相应,全国统一监管的场外交易市场与创业板的衔接问题已经逐步进入视野。陈东征说,未来三板企业一定要符合创业板标准,才能实现转板。在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中,"全国统一监管下的场外交易市场是一套标准,创业板是一套标准",因此,企业由三板向创业板的转板,不管是否有"绿色通道"的安排,"只要符合标准就可以进"。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12-1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4 20:42 | 显示全部楼层

印度取消加增对我国铁矿石出口关税

经过不同利益部门的较量,印度财政部最终决定,2008年不加征印度铁矿石出口关税。中钢印度公司董事总经理王洪森昨天告诉《第一财经日报》,不管印度铁矿石出口税增加与否,目前印度铁矿石出口价格已超出了印度铁矿石本身的价值,也不是供求关系的反映。

  今年不加税

  2月29日,印度财务部召开2008新年度国家预算会议,印度钢铁部官员曾希望对铁矿石出口的关税调整可以被纳入国家预算会议,建议对出口矿石征收10%的关税而取代之前一直不变的关税水平。不过,印度财政部长P. Chidambaranm透露,印度财政部已经取消加征印度铁矿石出口关税。

  此前,印度政府对印度的铁矿石出口没有任何税收限制措施。去年5月3日,印度财政部宣布,对于品位低于62%的粉矿加征50卢比(约1.2美元)/吨, 对大于62%品位的粉矿和所有块矿加征300卢比(约合7美元)/吨的关税。在财政部今年的国家预算会议召开后,也意味着这一关税政策今年不会改变。

  印度每年80%左右的铁矿石出口到中国,任何降低铁矿石出口的行为都可能破坏与中国的贸易平衡。

  昨天,王洪森对记者分析,印度财务部最终决定不对印度铁矿石出口税收作出调整,可能也是为了平衡印度不同利益集团的声音,因为他们同样还要面对来自矿山企业的重大压力。

  去年2月,印度财政部曾在年度预算案中提出,从2007年3月1日起对印度出口的所有品位的铁矿石和精炼矿征收300卢比/吨的出口关税,但遭到供应厂家和出口厂家的抗议。于是,品位低于62%的粉矿出口税随后下调到50卢比/吨。

  不过,王洪森透露,这次年度预算会议将铬矿的出口关税上调了25美元/吨,而铬矿也是中钢进口到中国的原料之一,但进口量相对铁矿石来说并不大。联合金属网分析师胡凯昨天也告诉记者,中国钢厂使用铬矿的数量并不多。

  炒作促印矿价攀升

  昨天,受印度取消铁矿石加税的影响,进口矿期货市场报价混乱并小幅下挫,品位在63.5%的印度粉矿报价190~195美元/吨,品位在61%的印度粉矿报价175~178美元/吨。

  由于印度铁矿石与国产铁矿石相比,天然品位较高,目前印度是我国进口铁矿石的第三大来源国,位居澳大利亚和巴西之后,并主要以补充澳大利亚、巴西等长期合同矿的现货贸易形式进口,目前印度出口的铁矿石80%都流入中国。

  王洪森告诉记者,不管印度铁矿石的税收是不是提高,目前印度铁矿石的出口价格已经大大超出了长期合同价格。与澳大利亚、巴西的矿山企业不同,印度出口中国的铁矿石主要是现货合同,价格随行就市。由于中国需求的不断增多,现货价格不断攀升,也成为澳大利亚、巴西等地矿山企业要求长期合同价格涨价的一个重要砝码。

  “只要中国对铁矿石的需求保持往年的采购状况,今年的价格还是不会降下来。” 王洪森指出,由于中国采购商众多,炒作行为也促使印度贸易商不断提价,目前印度铁矿石的价格既不是其本身价值的体现,也不是供求关系的反映。

  为了整顿国内铁矿石进口,国内相关协会曾从2005年开始制定铁矿石进口资质名单,三次减少铁矿石进口商的数量,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罗冰生也曾指出,中国铁矿石进口企业数量过多且分散,缺乏必要的统一协调和自律,正是导致铁矿石盲目进口和国外铁矿石提供商竞相抬价的主要原因。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12-1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4 20:43 | 显示全部楼层

证监会官员:印花税下调还需谨慎研究

自证监会的欧阳泽华今年成为全国人大北京团代表,由于最近股市的走势以及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成为热点,这位证监会场监管部副主任刚一露面就被记者团团围住。“印花税会不会下调?”“监管层对再融资有什么规范措施?”“创业板究竟什么时候推出?”记者们把问题连珠炮地抛向了这位新代表。

  印花税下调还需研究论证

  两会还未召开,到底调不调印花税也成了各方关注的焦点,全国政协委员贺强已经准备提议单边收取印花税,市场也疯传印花税将会下调,而广大股民对这一问题最为关注。对此,欧阳泽华代表说关于印花税的调整在当前是个比较敏感的问题,目前他还未接到有关这方面任何的消息。欧阳代表说,现在还需要谨慎研究印花税下调的时机,从国际形势来看,中国的印花税相对其他国家有些高,但是到底降不降还是需要大量的专家来研究论证。

  再融资不等于“恶意圈钱”

  欧阳泽华代表从事了16年的证券工作,对资本市场的各项热点也颇有研究。对于前段时间市场闹得沸沸扬扬的平安保险、浦发银行再融资事件,欧阳代表表示再融资并不等同于“恶意圈钱”,上市公司再融资是资本市场的重要功能,是市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方式之一,但不应把恶意“圈钱”和再融资画上等号,中国资本市场还不成熟需要保护。欧阳代表说,中国平安的融资议案仍处于履行公司内部法定程序阶段,目前还没有上报给监管部门,目前市场一些关于中国平安的传闻如其遭到调查以及融资计划延迟到7月以后,欧阳代表均表示未听说。

  创业板征求意见后推出

  对于市场备受关注的创业板,欧阳代表说国务院也比较重视创业板的推出,并成立了专门的工作小组,各部门集思广益,一方面借鉴国外的管理经验,一方面结合中国自己的特色。据欧阳代表透露,现在已经形成了一个基本的创业板的制度设计,也制定了创业板IPO的基本办法,将会选择一个适当的时机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之后再进行修改并最终颁布实施。(北京晚报)




    我国证券交易印花税调整历程  

    我国证券交易印花税1990年首先在深圳开征,当时主要是为了稳定初创的股市及适度调节炒股收益,由卖出股票者按成交金额的6‰缴纳。同年11月,深圳对股票买方也开征6‰的印花税,我国双边征收印花税的历史开始。

    1991年10月,深圳将印花税率调整到3‰,上海也开始对股票买卖实行双向征收,税
率为3‰。

    1992年6月,国家税务总局和国家体改委联合发文,明确规定股票交易双方按3‰缴纳印花税。

    1997年5月,证券交易印花税率从3‰提高到5‰。

    1998年6月,证券交易印花税率从5‰下调至4‰。

    1999年6月,B股交易印花税降低为3‰。

    2001年11月,财政部决定将A、B股交易印花税率统一降至2‰。

    2005年1月,财政部又将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由2‰下调整为1‰。

    2007年5月29日晚,财政部宣布自5月30日起,调整证券(股票)交易印花税税率,由1‰调整为3‰。(上海证券报)

+++++++++++++++++++++++++++++++++++++++++++++++

调整一次就意味着一个新的里程开始~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12-1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4 20:47 | 显示全部楼层

2020年我国将实现更加充分的就业

充分就业是什么样?到2020年我国能否实现更加充分的就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日前发布了关于充分就业的课题报告,并提出我国到2020年完全有信心有实力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

  我国拥有实现充分就业的现实基础

  在国际上,“充分就业”并不是指一切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全部都就业了,而是指在一定市场工资水平下,愿意就业的劳动者都能够就业的状况。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报告认为,我国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是有现实基础的。近年来,我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口每年平均为1000万人,近2500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稳中有降。今后一段时期,国民经济保持稳定增长,经济结构进一步改善,将为就业持续增长提供基本条件。党和政府把就业作为宏观调控指标,纳入各级政府考核内容,贯彻实施《就业促进法》,将为促进就业建立起长效工作机制。

  2020年就业更加充分会是怎样

  2020年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究竟会是什么样?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有关负责人认为,具体会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劳动力资源得到更加充分的开发和利用,绝大部分劳动者可以顺利实现就业。届时,我国的新增就业人口每年保持在1500万左右,就业总量将由现在的7.6亿人提高到8.5亿人左右。

  二是就业渠道通畅。人力资源市场机制发挥主导作用,城乡就业的体制分割基本消除,劳动力价格在劳动力配置中发挥基础作用,在法律保障下劳动者的自由流动成为现实。

  三是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劳动者都能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到2020年,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6%以下,失业半年以上者得到有效的就业援助。

  四是劳动者的就业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就业更加充分需要机制保障

  我国已经提出了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就是将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实现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在这样一个发展战略下,还需要实施促进就业的社会经济综合政策,并为实现充分就业提供机制保障。

  课题报告提出,在社会经济综合政策方面,要实行更加有利于促进就业的财政保障政策、税收优惠政策、金融支持政策以及更加有利于促进就业和减少失业的对外贸易政策。在机制保障方面,则要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市场在配置劳动力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

  《人民日报》 ( 2008-03-04 第12版 )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12-1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4 20: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神华百亿元煤制油项目计划9月出油

煤制油9月出油 神华赶考国际高油价

  “中国神华的煤制油项目正在按照国家的要求发展,进展顺利,计划今年9月出油。”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神华能源公司副总裁薛继连昨天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时表示。

  薛继连称,该项目总投入达到100亿元以上,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点项目,具有国家战略高度。据悉,神华鄂尔多斯的煤制油项目首期年产能达100万吨,建成后的年产能为300万吨。

  神华“发力”

  按照神华的既定目标,预计2009年煤制油产能将达500万吨,并逐步形成3000万吨油品的产能。

  “目前,国际在维持高油价的同时,煤变油项目具有一定的优势,尽管在这个项目上马之前有很多反对意见,那时候大家都担心石油价格一旦大跌,煤变油将会损失惨重,但现在看来,这种情况很难出现。”长江证券一位分析师指出。

  煤制油在煤液化过程中的高耗能和高耗水一直为人诟病。资料显示,100万吨/年的煤制油项目需投资100亿元,每年需消耗500万吨煤、1000万吨水。

  不过,“发展以煤气化为基础的煤制油化工产业,是我国现实的选择。”神华煤制油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玉卓此前在接受记者时称,到2020年,我国石油消费量将超过45亿吨,对外依存度将大幅上升。

  薛继连表示:“国家的煤炭出口已经从前几年的7000万~8000万吨减少为4000多万吨,几乎减少了一半,并从去年开始成为纯进口国家(即进口抵消出口之后,出口多于进口),神华的出口量在2000多万吨左右。“这证明神华有足够的煤炭资源来完成该项目。”上述证券分析师表示。

  薛继连介绍说,中国神华去年的煤炭产量达到了2.8亿吨,占全国煤炭总产量的12%左右,如果国家有三个这样的企业,那么这三个企业的总产量就占据国家总量的近40%,这对于缓和煤电之间的矛盾甚至平抑石油价格都有很大的帮助。

  煤制油趋势

  “现在看起来,国家对于煤变油项目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松动。”中国煤炭工业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位专家表示。

  发改委曾于2006年7月发布了《关于加强煤化工项目建设管理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提高了煤制油项目的限制审批规模——“年产规模在300万吨以下的煤制油项目不予批准。”

  但在今年1月份,《兖矿榆林100万吨/年煤间接液化制油工业示范项目申请报告》通过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办等领导以及专家学者的评估。“神华、兖矿和潞安三家企业的煤制油项目获得批准且目前油价之高让政府对于煤制油项目由观望转为了‘默认’。”上述专家表示。

  按此发展速度,到2020年,中国在煤制油项目上将完成4000亿元至5000亿元的投资,形成年产5000万吨煤制油生产能力。资料统计,“十一五”期间,有意投资煤制油的资金高达5000亿元。

  “约四吨煤就可出一吨油,按照国际煤炭和石油的价格比,只要国际油价不低于23美元一桶,煤炼油就有十分美好的前景。”兖矿集团副总经理、煤化公司总经理张鸣林此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美国时间2月29日纽约市场原油指标期货价格一度升逾每桶103美元。这是国际油价一个最新高点。“这被认为是煤制油项目的最大推动力。”长江证券的一位分析师称。(马晓芳 高永钰)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12-1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4 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等待政策发令 煤化工站上“起跑线”

现在,全国几乎所有的煤化工项目都在等待发改委《煤化工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下称《发展规划》)的公布,因为一旦该规划公布,意味着在2006年被叫停的国内煤化工产业可以继续上马。

  目前,发改委已经对发布该规划作出了十分积极的表态,被看作是煤化工产业重生的积极信号。

  政策契机

  去年11月,《发展规划》征求意见工作就基本结束。当年12月份,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在听取《发展规划》工作汇报时就表示,在当前国际油价高企、我国原油资源短缺、煤炭资源相对丰富的情况下,适度发展煤化工是十分必要的。

  他要求国家发改委工业司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发展规划》,尽快提交发改委办公会审议。

  煤炭行业权威专家对记者表示,考虑到两会的召开和能源部可能成立等政策面因素,乐观估计的话,该规划可能最快将在今年上半年公布。

  他同时透露说,由于国内的煤化工产业还在探索中,在最后确定的规划中,将避免对煤化工产业设置过于细致的产品和数量发展目标。

  中国的煤气化工业曾经历了几起几落。在2006年7月之前,由于国际市场油价高企,激发了富煤地区发展煤化工产业的积极性,各地的煤化工项目曾纷纷上马,但旋即被叫停。

  据国家发改委的统计,当时在建煤化工项目30项,总投资800多亿元,新增生产能力为甲醇850万吨,二甲醚90万吨,烯烃100万吨,煤制油124万吨。已备案的甲醇项目产能3400万吨,烯烃300万吨,煤制油300万吨。

  发改委当时就表示,有些地区不顾技术、市场、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条件盲目规划,局部地区存在“规划过热”的情况。但煤化工项目投资大,技术复杂,对资源、环境等要求较高,建设周期长,实际开工建设的大型煤化工项目并不多,大部分项目尚在规划研究阶段。

  在2006年7月,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加强煤化工项目建设管理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通知》,基本暂停了煤化工项目的核准或备案。

  煤化工的双引擎

  我国的煤炭、石油与天然气人均储量很低,而且在储采比上, 能源的可持续性也不乐观。只有煤炭资源情况与世界平均水平最为接近, 具有相对比较优势,从战略意义上来说,必须在长期以来煤炭的能源格局安排中对未来的能源安全未雨绸缪。

  2006年11月,发改委展开了一次调研。该调研发现,部分地区规划煤化工园区和项目过多,煤化工建设重发展、轻结构调整,大型项目主要技术和装备还有待产业化,部分项目有圈占资源之嫌,技术开发进展缓慢,政府与企业间信息不对称,产业发展各行其是,缺乏正确引导等。

  但从保障国家石油供应安全、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出发,发展煤化工仍显得十分必要。调研组建议,要尽快出台煤化工产业政策,《通知》发布前办理的项目,手续齐全的在建项目允许其继续建设;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的项目,建议纳入中长期发展规划;对于违反国家有关规定的在建和已备案或核准项目应令其停止建设;对新申报项目按照《通知》和新的产业政策的要求执行。

  由此,《发展规划》的发布就成为国内煤化工产业能否上马的时间节点。

  虽然该规划迟迟未予面世,但仅2007年一年,就有威远生化、新疆广汇、兰太实业、柳化股份、湖北宜化、双环科技、太工天成、泸天化等化工公司公布公告,纷纷计划进军煤化工产业。

  同时,包括道达尔、美国禄恒集团、英美资源集团在内的国际能源机构也都积极抢先同国内企业合作开发煤化工。

  2007年12月末,中、法、英、美、日、德共同合作的采煤、炼焦、化工、发电一体化项目在郑州签约,从煤矿资源的获取入手,联手开发河南省煤化工产业,避免原材料的制约。

  驱动众多企业进军煤化工最为主要因素仍是高涨的石油价格。

  平安证券分析师陈亮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按照普遍认可的价格计算,作为一种替代性的技术,如果原油价格维持在40~45美元以上,那么发展煤化工就有利可图。

  以神华集团的“煤制油”工程为例,按照权威部门专家的估测,其每桶原油的生产成本在30~40美元之间,相较目前每桶在一百美元左右徘徊的油价,有着极为可观的生产利润。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煤化工研究分院院长徐振刚对记者表示,目前在设计规划中的煤化工项目,平均的项目回报率都预期在12%以上。从原料供给上看,仅每年节约下来的煤炭消耗量就足以满足发展煤化工产业之需。

  对于地方政府而言,由于煤化工产业的产业链更长,发展煤化工在税收、就业、拉动经济增长等多方面较煤炭直接销售都更有效益,因此,地方政府特别是产煤地区的地方政府,也希望通过发展煤化工来强化地区经济。

  要过环评这道关

  但并非所有地方都适合发展煤化工项目。水资源就是建设新型煤化工工程的最重要的基础条件。如每年150万吨油品的间接液化工厂日需原水供应量约为5.5万立方米;每年100万吨油品的直接液化工厂日需原水约2.3万立方米。因此,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应充分注重水资源的约束影响。

  目前在建的煤化工装置均靠近煤矿,我国产煤地除了西南地区外,大都严重缺水,并且由于长期开采煤矿,环境与生态结构已经很脆弱,能否消化新建的这些煤化工装置,能否提供生产所需的足够水源,都是决定着装置能否长期稳定运行的重要条件。

  另外,煤化工是一个高污染、高安全要求的行业,其运行周期长、工艺流程多且复杂,每个环节都会产生各种污染物,煤化工产业面临着当地环境承载力的问题,随着国家的环保执法日趋严格,企业发展需要时刻规避政策风险。

  徐振刚对记者表示,在国家的资源环境保护政策下,地方对煤化工的政策也有调整,防止企业打着发展煤化工的旗号抢占地方的煤矿资源。像内蒙古已经对煤化工企业出台了政策,要等煤化工项目投产后,才能按照其实际所需的煤炭量的两倍批准煤化工企业的资源使用指标。

  为获得资源控制权和多产品联产优势,电厂也在积极寻求煤电一体化的生产。近日,国电集团就入主了内蒙古平庄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并将在今后组建新的煤电化运一体化有限公司。

  电力系统一位专家对本报表示,由于每个新上的煤化工项目几乎都选择了一个新开发的煤矿作为支持,所以对现有的电煤供给压力影响有限,但电厂如果要拿到煤矿做煤电一体化项目还是比较困难。(汪时锋)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12-1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4 20:59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民币升值大跃进:危险的判断 错误的逻辑
  
信息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  者:      时间:2008-03-04 00:03     
  
  
 固定汇率制度下,一国出口产业生产力的快速增长,必将带动本国劳动力工资和其他要素价格快速上升,带动本国国民收入快速上升。相反,人为将本国货币汇率升值或采取浮动汇率,必将扰乱本国经济正常增长,消减本国劳动者工资或国民真实收入持续上升的权利
     以人民币汇率快速升值来遏制通货膨胀,已经成为某些论者心中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
     2月18日出版的一份财经类杂志,内有两篇主张人民币汇率快速升值的文章,观点极其鲜明。其一是“外忧内灾下的经济政策应对”(下称“政策”一文),其二是“当以升值抑通胀”(下称“升值”一文)。前者宣称“为防止经济增速大幅下滑,人民币汇率升值应当加快步伐”;后者认为“以抑制内需为主线的宏观调控政策将有望松动,人民币加速升值将可能成为抑制通胀的最重要政策手段”。前者的理论依据乃是“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后者的分析逻辑则是基于固定汇率下、本国货币政策失去独立性,皆有认真剖析之必要。
     通胀的本质和“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
     事情当然要从通货膨胀说起。毫无疑问,通胀预期持续攀升已成为我国货币政策面临的主要课题。然而,我们必须深入思考:起自2007年之通胀预期加剧,根源和本质究竟何在?比较一致的意见,似乎认为本轮通货膨胀的根源,乃是要素成本所推动。“政策”一文之分析基础,正是基于“要素成本推动之通货膨胀”。它说:“我们的实地考察和计量分析发现,中国目前的通货膨胀主要是要素成本推动型的。各种生产要素价格的趋势性上升,表明非贸易品价格涨幅将超过贸易品价格,因为前者是国内定价,直接受要素成本的影响,而后者是国际定价。这说明人民币实际汇率进入升值通道,即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开始显现。政府需要在通货膨胀和汇率升值之间作出平衡和选择。”该文还说:“近期通货膨胀高企,主要是源于供应不足,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扬,劳动力成本上升,国际粮价飙升推高粮食进口成本并传导至国内粮价。”
     上述论断,混淆了要素价格的相对变动和通货膨胀,误解了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的基本内涵。
     其一,要素价格上升本身不是通货膨胀,以汇率升值来遏制要素价格的相对变动,自然是错的逻辑。
     由于供给和需求力量的相对变化,导致某种商品或要素的价格相对其他商品或要素价格上涨,肯定不是通货膨胀。恰恰相反,此种相对价格之变动,正是市场机制正常发挥作用的基本特征。
     其二,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所揭示的,正是要素价格之相对变化。其最重要的结论是:固定汇率制度下,一国出口产业生产力的快速增长,必将带动本国劳动力工资和其他要素价格快速上升,带动本国国民收入快速上升。相反,人为将本国货币汇率升值或采取浮动汇率,必将扰乱本国经济正常增长,消减本国劳动者工资或国民真实收入持续上升的权利。
     某些学者根据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断言快速增长的国家(比如今日中国),货币必然要升值。此论点的片面和错误,约有二端:一是,各国生产力之差异主要体现为工资、物价、资产价格之差异,工资、商品服务市场之价格、实质资产(如地产)之价格调节,比汇率调节要稳健得多。二是,汇率一旦浮动,成为主要受预期左右的资产价格,其调节生产力差异之功能则完全丧失。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之汇率调节生产力机制,原本是基于购买力平价关系的,此时汇率是被动变量,受生产力和相对价格水平变动的影响。一旦汇率浮动并转变为资产价格,它就是主动变量,反过来左右一般价格水平和货币政策。
     其三,名义汇率既然不能作为调控宏观经济的主导变量,那么,任意改变名义汇率或让本国货币汇率升值,经济上的本质含义是什么呢?我多次指出:随意改变名义汇率或让名义汇率自由浮动,本质上是“人为”改变需求水平,它扰乱企业的正常决策和劳动者收入的正常增长。
     以今日中国为例。假若维持美元和人民币名义汇率不变,世界需求不断向中国转移、中国劳动生产力增长的结果,将主要表现为中国劳动力工资的迅速上升和其他要素价格的上扬。
     真正威胁中国经济金融稳定的,不是真实经济要素价格的上涨,而是资产价格的严重泡沫。准确衡量通货膨胀的危害,必须将资产价格暴涨纳入总体通货膨胀指标。
     资产价格泡沫导致真实经济通货膨胀的传导机制多种多样,举其大者约有三端:一是,资产价格暴涨的正财富效应,它会增加人们对一般消费品的需求,同时刺激投资者增加对价格急速暴涨的资产的投资和生产,房地产是显著例证。二是,价格暴涨的行业(譬如房地产)急速扩张,必然带动其他行业要素价格的上扬,从而可能引发整个经济体系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三是,所有资产尤其是股票、债券、房地产等适合证券化的资产,皆具有某种程度的一般购买力特性。它们价值的上涨本身,又可以反过来以抵押贷款等多种方式创造信贷(譬如个人和企业以价格上涨的房产为抵押获得更多贷款),从而导致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大幅度增加。依据经典的货币数量论,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必然反映为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通货膨胀)。
    加速升值怎能遏制通货膨胀?
     人民币的快速大幅度升值究竟怎样遏制通货膨胀呢?仔细阅读这两篇文章,他们以为汇率大幅度升值能够遏制通货膨胀,其背后机制无非如下三者:
     其一,汇率升值提高出口价格、降低进口价格,放缓出口增长、加速进口增长,减少乃至消除贸易顺差,从而降低或消除贸易顺差所带来的“货币输入”或“流动性输入”。
     其二,汇率升值通过压低进口价格,迫使国内商品相应降价或不能提价,自然有助于遏制通胀势头。
     其三,汇率升值或持续升值,诱使投资者增加本币需求,有利于缓解预期通胀压力。
     第一和第二个推论的理论基础是所谓的“贸易收支弹性方法”:即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有显著影响,汇率升值降低出口、增加进口,削减贸易顺差。历史事实究竟支不支持此学说呢?答案是:完全不支持。过去数十年,日元相对美元升值幅度超过200%,日本对美贸易顺差有增无减;德国亦如是;2005~2007年的中国,人民币相对美元升值接近10%,中国对美贸易顺差也是有增无减。道理其实很平常:长期而言,真实贸易格局的主要决定力量是国际产业分工格局,不是汇率,汇率大幅度调整即使短期内会略微改变贸易收支,长期而言对贸易收支影响并不显著。因为,国际产业分工格局主要决定于各国技术进步的速度。因此,“以汇率升值遏制预期通胀”的头两个推论站不住脚。
     有两个重要问题必须再次强调。首先,明确的固定汇率下,本国出口产业生产力迅速增长带来巨额贸易顺差,相应产生“货币输入”或“流动性输入”,反过来推动国内其他行业要素价格上升,乃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正常过程。其次,以贸易项目和资本项目为掩护进入国内市场的投机热钱,必须与真实贸易顺差和FDI严格区分开来。它们才是资产价格泡沫的推动力量。
     第三个推论看似非常有力,却忽视了一个最重要的环节:面对汇率升值预期,投资者绝对不会持有本币单纯等待升值,它们预期国内资产价格上涨,会立刻将本币投入到国内资产市场,从而大幅度推高国内资产价格。资产价格预期上涨条件下,利率平价等式并不成立,升值预期不仅不能遏制预期通胀,反而通过资产价格的暴涨加剧国内通货膨胀预期。
     所谓货币政策独立性
     “升值”一文立论的主要依据是所谓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该文宣称:“如果一国的货币钉住美元,那么该国就等于把其货币政策外包给美联储。”在论述了一系列中国货币政策所面临的挑战之后,该文说:“以上讨论的诸多挑战皆源于一个关键问题:人民币与美元联系太紧密,从而使中国的货币政策过多地受制于美国的货币政策。解决的办法,就是松动人民币与美元的联系。在实践中,就是要加快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速度。”
     此处不打算细述围绕货币政策独立性的诸多理论争议。我只想强调指出四点:第一,人民币快速大幅度升值,并不能解决“升值”一文作者所列举的中国货币政策四大难题,反而会加剧中国货币政策之困境;第二,理论逻辑和历史事实皆可以证明:一旦本币出现持续升值预期,本国央行的货币政策将完全失去效力;第三,汇率浮动恰好是丧失货币政策独立性的途径,最近30年国际货币体系演变的历史经验一再证明了这一点;第四,继续维持人民币与美元的固定汇率、彻底打消人民币持续升值之预期、采取坚决措施防止投机热钱进入国内市场,中国货币政策反而可以赢得某种程度的独立性。
     结论:停止人民币汇率升值、稳定汇率预期,乃是中国货币政策的当务之急。(作者为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向松祚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12-1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声明:1、本站所有广告均与MACD无关;2、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网友发布信息非MACD观点与意思表达,因网友发布的信息造成任何后果,均与MACD无关。
MACD俱乐部(1997-2019)官方域名:macd.cn   MACD网校(2006-2019)官方域名:macdwx.com
值班热线[9:00—17:30]:18292674919   24小时网站应急电话:18292674919
找回密码、投诉QQ:89918815 友情链接QQ:95008905 广告商务联系QQ:17017506 电话:18292674919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陕ICP19026207号—2  陕ICP备20004035号

举报|意见反馈|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MACD俱乐部 ( 陕ICP备20004035号 )

GMT+8, 2024-5-19 22:03 , Processed in 0.068555 second(s), 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