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7834|回复: 26

傲慢与偏见---对laoba1先生“长期仍将持续下跌的股票”一文的不同意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3-21 09:30 | 显示全部楼层

傲慢与偏见---对laoba1先生“长期仍将持续下跌的股票”一文的不同意见

来自:MACD论坛(bbs.macd.cn) 作者:pk_shhg 浏览:7834 回复:26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写在前面的话:本文仅仅对该作者该文投资观点的看法,不是对其本人投资能力的看法,其中投资分析,也仅是个人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laoba1是网上很有人气的价值投资者,他的博客我也经常浏览,最近看到他一篇“长期仍将持续下跌的股票”一文,我觉得他的结论似乎有些过于武断,其投资视角似乎也有些狭窄(呵呵,一家之言,在投资很多方面他还是很优秀的),我们学习巴菲特,并不是简单模仿他买消费类企业长期持有,而是学习他如何评估企业,从价值的眼光评价投资标的。
在这片文章中,他对证券,保险业和地产都不看好,认为他们长期仍将持续下跌的股票,只有象苏宁、茅台、张裕、东阿阿胶这些具有可持续发展核心竞争力的垄断型企业才能在远期的未来持续成长。如果在6000点说这话,我觉得还有些道理的话,现在3600点说,我觉得就有点是误导了。
芒格说其实投资就是比谁看的远,证券行业的确实是周期性的行业,在国外也给与比较低的PE和PB,(中金的分析)国际经验表明,证券公司业绩增速见顶回落可能导致其股价拐点先于股票市场拐点出现。通过分析日本、韩国证券公司历史股价走势,我们发现市场指数大幅上升、市场交易量的急速放大使证券公司的业绩大幅飙升,市场的乐观情绪推动证券公司股价和估值倍数双双上涨,涨幅明显超过指数。但是,一旦市场预期证券公司业绩爆发式增长期结束,收入增速见顶回落,其股价调整往往会先于市场的调整的出现,日本证券公司股价点甚至领先市场指数拐点两年出现,股价一度下跌到只有最高价的40%左右。这一观察表明了证券公司股价的高BETA 特征源于其盈利模式的周期性,而投资人对市场趋势的判断恰恰是决定证券公司股价乃至估值倍数升降的重要因素之一。

市场近期券商股的表现也证明了这一点,问题是离开价格谈价值没有意义。在现在的股价下,券商股还是抛弃的对象吗?中信已经下跌到只有最高价的40%左右,以中信4元的EPS,现价的PE不到15倍,看起来似乎不高,问题是股市从来是讲预期的,熊市的预期使大家认为成交量的降低使得经纪业务的收入大量减少,EPS不可持续,按彼得林奇的说法,现在是低市盈率,行业周期的顶峰,是卖的时候,真的是这样吗?

    问题是大家只看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不错,中国的券商还是经纪业务占比过重,有靠天吃饭的问题,问题是你有没有看到中国的资本市场的未来,以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如果有着合理的监管(这点大家估计还在存疑),中国的资本市场将成为未来全球前几大资本市场之一,这也是为何国外投行挤破头也要进来的原因,以中信为例,现在从长期来看,中信证券等在各项业务领域均处于行业第一集团且在自营业务领域投资风格相对保守、创新业务领域拥有先发优势的证券公司业绩拥有可持续性,其在经纪业务、投资银行业务和资产管理业务这些传统业务领域都处于第一集团。作为29 家创新类证券公司之一,中信证券将在直接投资、股指期货等创新业务领域建立竞争优势,分享创新业务带来的盈利机会。从今年2月股票市场下滑的情况看,中信的经纪业务的市场份额却在上升。而且未来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的推出将大大的为优质券商增加新的利润来源,有研究预测将股指期货的交易额是正股(沪深300 指数)交易额的2 倍,沪深300 指数的交易额大约相当于整个股票市场股票交易额的50%;也就是相当于双倍的的经纪业务收益。这还没考虑直投业务及其他业务的贡献,因此,对于券商股,不确定性很多(这是个网友的分析,个人觉得是有道理的。牛市结束后,
券商股就没戏了?过去的市场是单边市场,只有做多才能获利。未来的市场是双边的,可以通过做空而在股指期货中获利。所以本人预计,未来在熊市的成交量也不会萎缩到每天100亿以下的水平。随着全流通时代的来临,以及未来T+0制度的逐步落实,流通市值的倍增等因素的影响,券商的黄金时代正在演绎。中国的资本市场必将高速发展,而国家对新券商资格的控制,会对现有创新类券商维持垄断利润。它们的身价在升值,而不是贬值。国际资本进入中国资本市场的步伐在未来将随着人民币自由兑换的实施而出现急剧增长。所以说:牛市结束后,券商的日子也不会太凄惨,尤其是对中信这样的龙头券商而言,好日子才刚开始。目前刹车,是否过早?我们更看好券商的直投业务在未来的“钱”途),以
现在的价格武断的说券商是长期仍将持续下跌的股票,很难说客观。


如果说他对于券商股的分析还有其合理的一面的话,那他对保险股的分析真是套用一句现在时髦的话说很傻很天真(开个玩笑,呵呵),感觉对保险股缺乏一些深入细致的了解。他所崇拜的巴菲特为何长期持有盖可保险,近期又增持瑞士再保险,戴维斯王朝是怎样建立的,这些例子充分说明即使在国外,保险股也是长期投资的好对象。保险股长期来说,总投资收益率与利率周期高度正相关,与股市表现及股权类投资比例相关性不大;股价表现:长期来说,保险股价与利率周期正相关;短期来说,受股市表现影响大。

   看看香港的高手林森池先生怎么说:保险公司属于金融业,市场误把保险股当作银行股,以为中国宏观调控、加息及加银行准备金同样打击人寿保险业务。也有一说指内地加息对金融股不利,「其实这是对银行股不利而已,保险公司持有大量现金,加息令其银行存款收入上升。」保险公司不断有新保费收入,在加息的环境下,新购入的债券及新订的定期存款回报较高,直接提高整体盈利。
   近来外界有一个误解,认为内地A股跌,对保险股构成严重打击,但中国人寿及平安保险的持股量只占其整体资产不足20%,香港同类公司更高达30%。」绝大部分股票及基金被列为长期投资,盈价波动只影响权益中的储备金,只有少数的股票及基金投资被列作短期买卖,收益或亏损才直接拨入损益账。

(资料:中国的保险深度(不到3%)、密度($70)均比发达国家(10%/$2-3K)甚至国际平均水平(8%/$470)存在巨大差距。中国寿险行业处于快速增长的成长阶段:保费收入:成长空间巨大;投资渠道:不断扩大。注释:保险深度是指保费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保险密度是指一个国家的人均保费收入,它反映了一个国家保险的普及程度和保险业的发展水平)。
寿险保单通常期限漫长,寿险公司一般会在该保单签发的前几个年度产生亏损而在以后的年度实现盈利。这样,对于一个保费快速增长的寿险公司来说,大量的盈利要等到多年以后才能逐渐释放出来,短期的盈利状况不能真实反映公司未来能够实现的总利润,所以用市盈率法给快速增长的寿险公司估值,很可能会严重低估真实价值。寿险的估值方法目前以精算价值法最为常用,其核心理论的实质就是,将估算的寿险公司未来所能获得的盈利,按某个贴现率折算成当下值多少现金。
(林森池先生的分析)「十一.五」规划预期保险业资产将由2005年约一千五百亿元,上升至2010年的五万亿元,但据未证实的资料估计,去年保险业资产已达三万亿元,肯定会超标完成。「资产对保险公司非常重要其依赖客户的保金进行投资增值,没有资产则难以争取资产在增值过程中的收益。
   由于中国保险业正在萌芽,有源源不纪的保金可供保险公司用作投资。「中国保险公司有新单,退保人少,到期提款又少,因此不停累积资产,再作投资,所以资产膨胀快速。」反观加拿大宏利保险公司:宏利具一百多年历史,1999年上市后收购了美国第三大的保险公司John Hancock。收购后由2004年至今,整体资产膨胀速度举步维艰,反映了北美保险行业处于老化的赔付期,客户到期保单或寿险偿还可能超过新增保单,当然单看数据要考虑其它因素,如加元升值及投资成绩.(略)


中国人寿2003年香港上市,以按香港会计制度编制的报表计算(国内07年实行新会计制度,会计制度不连贯,以前年度的数据无法采用),中国人寿的总资产由03年的3287.20亿,发展到07年的1万亿(07报表未出,为估算值)。03-07共5年,总资产各年的增长率分别为31.93%、28.95%、36.69%、30.82%,平均32.10%,资产决定了利润。可以看看按平均长期收益率算算保险股的价值,这里为了避免误导,不进一步分析了(保险股的年报里有内含价值,你可以用市涵率估算,再加上新业务系数)。现阶段平安的再融资事件导致保险股股价大跌,恰恰给予价值投资者买入的时机,看看A—H溢价,保险股是最低的,说明了什么?

   谈到房产,从租售比的角度或是从与1年定期存款回报的角度来看,房价早就高估了,但为什么现在下不来,看看两会间政协委员的议案,房价30%--50%都在税中交掉了,还有政府出让土地赚的钱 (网上资料:据统计,房地产税收及土地相关收入,占上海财政收入的25%。上海的这个数字比较起来并不高,根据一项专业调研,在很多地方,土地收入已占到地方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其中土地直接税收及由此带来的间接税收,占地方预算内收入的40%,而出让金净收入,又占政府预算外收入的60%以上。盖因如此,中央此前的土地调控政策,很多时候都被消弭于无形,收效甚微。土地出让金因此也成了政令不通的“罪魁祸首”)可以说,谁是高房价的最大受益者?高房价绑架了银行和经济,现在是用老百姓的人口红利顶着,今年廉租房(网上资料:2007年,全国安排廉租住房资金77亿元,超过历年累计安排资金的总和;累计改善了68.1万户低保家庭的居住条件)今年中央用于廉租住房制度建设的资金68亿元,比去年增加17亿元;地方各级政府都要增加这方面的投入。”——政府工作报告)。我以地方配套2:l来算,210亿按每平米2000元,够便宜吧,也就1千万平米,按60平米一套,也就17.5万套,全国能解决多少人?加上经济适用房等政策住房,个人认为从全国的角度(部分地区可能由于去年的过度上涨,会回调)只能改变上涨幅度,不能改变上涨趋势。为啥万科房子一降价,房子仍然排队买,有刚性需求。现在通胀,房产商人工,成本都涨,百姓资产要保值,香港为什么近期房价狂涨?能抵御通胀的最好的投资品是什么?所以在城市化进程和人口红利没结束之前,以中国特殊的国情,每次地产股回调都是买入时机,你看不到这点,去和美国等成熟市场比,那是傻子。在万科上,我觉得似乎他有偏见,在原来一篇讨论万科的博文中,谈万科连复权都没做,被网友指出。这好像不是客观的态度。近期地产股为何逆势上涨,仅仅是超跌反弹吗?还是地产市场回暖后的的自然反应。

投资需要开放的心态,在大跌之后,证券,保险业和地产恰恰显示了其投资价值,下跌就是释放了风险,反观其推荐的茅台,虽然茅台由于其稀缺性和特殊的消费群体,的确具有成为大牛股的条件,但看看一则消息,信阳市发布午间公务禁酒令,导致当地一个效益很好的酒厂无法生存,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茅台的护城河并不是坚不可摧,在以前我的文章中谈到这一点,也许等由于某种原因茅台短期卖不出去时,才是价值投资者买入的时机,就像去年乔洪事件才是买入好时机,但现在近60-70倍的市盈率,无论从市盈率,市净率,市销率都是高位,股价还在山顶呢?从PEG的角度,你认为茅台能连续多年保持60-70%的增长吗?抱着个70倍PE的茅台还在叫买。市场能长期给茅台这么高的估值吗?其股价上升的空间还有多少?从这个角度看,这是价值投资者不会买的股票,脱离了价格谈价值,那根本没意义。我倒是觉得茅台股价下跌的可能性要远远大于证券,保险业和地产的股价继续下跌的可能性。从投资的角度看,保险股是长期持有的好标的,地产在中国的特殊情况下,也可以较长期的持有,证券业由于不确定因素的角度,分析困难,股价波动较大,可能阶段性的买入持有是较好的策略。


laoba1原文
长期仍将持续下跌的股票


一轮轰轰烈烈的牛市造就无数“牛股”,许多股票价格已经上了天,特别是地产、证券、造船、有色等热门行业,股价动辄五六十甚至上百。现在看起来它们业绩都还很好,而且行业红火了几年,仍然给人前景不错的错觉。然而回想当年钢铁、汽车疯狂炒作后过山车式的股价,就会清楚长期来看这些热门行业的大部分股票都难以逃脱屡创新低的宿命。


经过近半年的大跌后,万科、中信证券、中国船舶、保利地产、江西铜业等已经接近腰斩,按照近两年的业绩看起来似乎已经很便宜,对新股民更是有相当的吸引力。然而若以战略的眼光审视,就会发现这只是它们漫漫熊途的开始。未来尽管由于行业景气度高峰期不同而股价运行轨迹有所差异,会有反复,也会有阶段性的反弹,但最终都将指向同一个方向——牛市的起点。当然,并非说股价一定回到起点,而是百分之五十的跌幅并不会是它们下跌的极限,新低以后还会有新低,抄底很容易变成抄顶,数年后遍地十元以下股价的景象又会重现。


不要被惯性思维所蒙骗,而应该实实在在深入研究企业未来几年的盈利能力的变化。证券业的不可持续性最明显,牛市结束,业绩必将大跌。造船、地产或许还有一两年的好日子,但企业的价值不是短期业绩能决定的,两三年后的衰退会提前反应在股价上,特别是在高估值时代。保险业本身有实在业绩的支持,应该区别对待,但投资收益吹起的巨大泡沫也必然会破裂,股价最终回归保险主业所能支撑的价格区域。钢铁、汽车这些明显的周期性行业则不可避免地重复几年前的老路,部分有色将随着商品牛市的终结而江河日下,出口导向型企业将王小二过年—— 一年不如一年,一些没有核心竞争力的制造业也将步入长期衰退。


只有象苏宁、茅台、张裕、东阿阿胶这些具有可持续发展核心竞争力的垄断型企业才能在远期的未来持续成长。它们的股价虽然也可能出现大幅波动,但长期屡创新高将会是大概率事件。十年后回首,会发现这些波动也许只是珠穆朗玛峰旁的一个小山谷。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3-2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21 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自己学习自己投资。
如果只有这几家公司能投,那么它们肯定不是最好的选择。因为有太多的人观注。
我会去做他们不看好的,风险小的标的。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5-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21 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8-2-2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21 10:56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8-2-2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21 12:33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看刘建位的“贝菲特如何选择超级明星股”这本书,虽然已经看了多遍。诸位争论的很多问题可以在那里面找到答案。不过我还是愿意看巴菲特的原文英译本,可惜英语水平太差。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5-1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21 13:23 | 显示全部楼层
LZ太偏激了,欢迎探讨,关于证券行业,你的看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在我的文章里也讲了,证券行业的确实是周期性的行业,在国外也给与比较低的PE和PB,问题是国外的行业已经很成熟了,没有发展的空间了,中国的券商才刚起步,有很大的空间,国外的经纪业务占比6%左右,我们30-40%,我所说的,有研究预测将股指期货的交易额是正股(沪深300 指数)交易额的2 倍,沪深300 指数的交易额大约相当于整个股票市场股票交易额的50%;也就是相当于双倍的的经纪业务收益。也就说,如果开通股指期货等业务,即使熊市,经纪收入未必会下降。而未来中国券商的趋势也是降低经纪业务的比重,因此,对于券商股,不确定性很多,以现在的价格武断的说券商是长期仍将持续下跌的股票,很难说客观。从某个角度说,也许券商股是个放大收益与损失的股票,关键是价格,3倍的PB是相对合理的价格。,离开价格谈价值没有意义。你可以算一下 。其实国外给所有金融股的估值都不高,这是因为国外的金融行业很发达,已经进入成熟期,竞争激烈,风险很高,而中国的金融行业正在高速发展的阶段,看看今年汇丰的财报,在欧美市场是亏的,盈利主要靠亚太市场,所以不同的阶段,给予的估值是不同的,没有可比性。所以盲目的说长期下跌,没有根据,他是高β值的股票,把握的好,能有超额回报。

关于联通,我们知道港股相同股份都是对A股折价,唯联通例外,其实不然;很多网站,包括雅虎都有这样的误导,让人看上去好像A相对港股折价;记住每2.75股联通A股相当于一股香港的中国联通。你还需要业务学习,连基本的问题都没搞清楚。

至于房价,其实我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房价的高企在中国有特殊的原因,不能和国外简单比,给你看段万科的年报,这是行业大佬的判断:你如果觉得比行业专家都看的清楚,我也无话可说,情绪化是投资的天敌。

对中国住宅行业来说,2007必将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一年。这一年,包括万科在内的众多住宅企业、尤其是上市企业,普遍实现了前所罕有的高速增长,增长的幅度甚至超过了空前繁荣、行业一片乐观的2004年。然而正如三年前盛况之后随之而来的是2005年初行业调控、市场前景迷离,2007行至岁末,观望氛围再度笼罩行业上空。
市场情绪有如天气,起伏变幻本来难免。但如此剧烈的阴晴交替,却依然足以令人动容。在这一近乎悖论的巨大反差背后,行业前景的天平究竟将向何方倾斜?投身或投资于这一领域的我们,又该作出怎样的判断和选择?毫无疑问,这是万科必须直面的问题,万科也有责任与股东分享思考的所得。
然而,相对于市场气氛的剧烈变动,万科的回答可能会略显平淡。
因为在万科眼中,自2004年以来,尽管行业景气的表面现象时有跌宕,市场氛围也不断在乐观与悲观之间反复徘徊,但支撑住宅市场基本面的诸要素却并未发生任何根本性的改变,而行业内在的发展规律更是始终如一。在万科看来,要看清今天的行业,要判断明天的市场,其实答案早在数年前就已经揭晓。
行业今天面临的局面,与2005年二季度的情形颇有相似之处;回顾2004年到2005年曾经发生的变化,则市场氛围从2007年到2008年的转折也似曾相识。不同之处仅仅在于,2005年的忧虑是对政策调控的反应;而今天的寒意,则来自市场现象的变化。
万科在2004年年度报告中有这样的分析:
“消费者的有效需求才是一个市场存在的理由。政策是市场环境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它的出发点,只会是防范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而不可能是凭空创造或者消除一个自我演进的真实市场。住宅是人类生存必须的基本物资,也是社会成员改善生活品质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之一。决定住宅市场基本走势的,是经济的成长性、人口结构和居住形态的变迁。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在世界经济尤其进出口贸易中获得举足轻重的地位,并保持着全球最快的增长速度。未来十年中国人口仍将继续增长,并伴随家庭规模的不断小型化。而随着工商社会的全面成型,中国也正处于全球最快的城市化进程中。
“商品住宅市场在未来十年仍将是中国最具潜力和发展空间的行业之一。而从金融市场和消费者偏好两个角度来看,行业的集中化也是必然的趋势。
“行业发展的广阔前景和集中化的必然趋势,为包括万科在内的领先企业提供了近乎无限的遐想空间。”
这段话在2005年似乎并未获得太多的认同,而时至今日更恐怕早已被人遗忘。但从2005年到2007年,伴随宏观调控的逐步深入,行业内优势企业普遍的快速发展却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再度审视、比较这一成长历程,如果作为剧中人的我们,能从情节片段的纷乱中超脱出来,则不难发现,决定行业长期发展和短期波动的内在规律和深层因素,其实并未发生任何根本性的改变。
正是从这样的观察角度出发,万科在2005年的中期报告中再度重申了自己的看法:
“(万科)管理层认为,对于行业经营环境可以作出两点结论。首先,只有平稳的增长才是行业之福,短期内过于亢奋的市场盛况必然不能持久,更不可依赖。其次,无论一时有多少利空的消息,依靠真实需求支撑的市场也永远不会就此衰落或沉沦。”
我们对中国住宅行业的美好前景充满信心。但我们也看到,在市场从亢奋非理性上涨向理性增长回归的进程中,消费者的判断和预期需要一段时间来加以厘清。而这一过程影响着个人购房行为,并进而可能影响群体的信息传递和决策。很多时候,从表面上看是市场的变动导致了市场预期的变化,但深入探究,我们可能发现,其实是市场对短期预期的某种不确定而放大了市场的短期波动。
作为这个年轻行业的领跑者,尽管万科没有足够的能力主导市场的态势,但我们应当也必须直面市场的观望和疑问,并始终秉持拥有充分把握的立足之道。幸运的是,身为为数不多的见证这一行业自肇始以来全过程的企业之一,我们更深切的感受到来自市场运行本质的力量。由此而获得的宝贵经验,亦成为前瞻未来的基础。
如果对万科所沉淀的经验和信念做一个扼要,那就是坚持自己对长期趋势的判断,并对行业自身可能发生的情绪波动始终保持警惕,而这也正是万科当前的选择。
类似中国正在经历的高速现代化、城市化发展进程,在每个国家的历史上恐怕都只有一次机会。身处这一特定历史阶段,又与城市化紧密相关的中国住宅行业,其足迹注定无法平凡。类似的亢奋和接踵而来的回归,在未来仍可能再次甚至多次降临。作为这个领域的从业者,万科团队的成员将尽力守住一颗平常心。
撇去表面的喧哗,真实的购买力始终在悄然生长,而住宅业迈向成熟的步伐也从未停歇。作为一个自由准入的行业,所有资源和机会对每个参与者正日益变得公平。凭借一笔先得的资源就可以坐收利润的时代已经结束,未来只有那些真正创造价值的企业才能在这个充满竞争的行业中长存;只有那些转化资源效率最高、能以最低消耗创造最高性价比产品的企业才能最终赢得胜利者的桂冠。

[ 本帖最后由 pk_shhg 于 2008-3-21 13:30 编辑 ]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3-2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21 14:01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8-2-2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21 14:0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8-2-2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21 14:05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8-2-2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21 14:24 | 显示全部楼层
lz还是太感性,这样的讨论没意义,没什么有价值的东西。

即使如你所说,投资有一个定理:当所有的人意见一致的时候,市场就会走向他的反向。

也有说法叫,乐极生悲。

这个定理我们无数次的验证了。

当你认为不会再跌的时候,市场先生早已经开始把筹码都交给你了,或许市场先生太过暴躁,但是这就是市场。顺势而为。
那当大家都不看好证券,保险,地产的时候,你是否应该看好呢?

如果你那些数据定理依据什么的有用,那么我们的基金公司出海就不会出现净值出现腰斩的笑话。难道那些大基金,大机构,知识层面还不如我等么?

是屁股决定脑袋吗?
:*22*:


这更不值得一驳,基金是相对收益,只要他长期战胜业绩基准,短期的波动不能作为长期业绩的指标。他就可以说是成功的。不在乎他净值是否腰斩,如果市场跌了100%,他只跌50%,你说是成功还是失败呢?没有基准的业绩没法衡量,赵丹阳这两年业绩很差,他知识层面不如广大散户吗?

彼得林奇也没躲过87年的大跌,不妨碍他的成功。

比尔米勒连续15年跑赢标普 ,但这两年业绩也很差,在贝尔斯登上损失惨重,也不能说明其失败。

每个人都有局限性,你如果是博弈的思维,我无话可说,没什么交流的。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3-2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21 14:54 | 显示全部楼层
逆向投资可不是好玩的。别人认为不好肯定是有理由的。除非你能找出理由是错误的,否则逆向死的很惨。呵呵。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5-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21 14:56 | 显示全部楼层
言之有物,言之有理,不得不信服。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4-2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21 18:03 | 显示全部楼层
向楼主学习,没看过巨量的书和勤于学习思考是写不出这么有深度的文章的。
:*19*: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5-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21 19:16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说的,我觉得都很有意思。甚至很好玩也很没劲。争论这些有什么意义呢?我不是搞经济学研究的,我想这里的大多数朋友都不是的,我们的目的是挣钱,起码是保值。我现在崇尚的是价值投资,我在过去挣了点钱,都是这样来的。再早,也查过浪,总结过均线,了解过指标,不过最终都赔了。价值投资让我挣了点。我很乖了,所以崇尚价值投资。
价值投资就几个要点,1。合适的企业 2、关键的买点 3尽量耐心的持有。除开这些,其他都是白扯。证券,保险业和地产,苏宁、茅台、张裕、东阿阿胶都是一些具体的企业罢了,要具体对待。2005年,如果你4元买入中信证券,当然可以几乎永远拿着。2007年,你120元买入中信证券的话,很难说要用多少时光把预支的收益补上。这不很简单吗?
说句不好听的话,太多人愿意讨论环境了、政策了,体系了、宏观了,理论等等,认真分析企业的确实不多。是不是有些浮躁呢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2-2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21 20:43 | 显示全部楼层
前几年的四元有几个人买了,拿住了。 呵呵。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5-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21 21:02 | 显示全部楼层
知行合一,难!难在哪里?难在人的本心。再正确的思路进入纷杂的环境就扭曲变形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5-1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21 21:3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zzpju 于 2008-3-21 19:16 发表
大家说的,我觉得都很有意思。甚至很好玩也很没劲。争论这些有什么意义呢?我不是搞经济学研究的,我想这里的大多数朋友都不是的,我们的目的是挣钱,起码是保值。我现在崇尚的是价值投资,我在过去挣了点钱,都 ...



呵呵,你没仔细看文章,在文章里我谈到脱离了价格谈价值,那根本没意义。其实我自己对这几个股票有个价格标准,怕误导,因为我的水平也就是半瓶子醋,就不说了。

在A股市场上,只要足够便宜,任何股票都有价值,因为有壳资源。

所以要给企业估值,不估值你怎么知道是贵还是便宜呢?安全边际是怎么来的,就是估出来的,是一个范围。
其实投资股票就2个问题,一是买怎么样的一个企业,二是准备付多少钱。难在企业是变化的,你去买衣服,你肯定有个标准,贵了便宜了,而企业是看未来的,所以难。

你说“我现在崇尚的是价值投资,我在过去挣了点钱,都是这样来的。”你能肯定是你找到了投资的方法,还是这轮牛市趋势的结果呢?

我的看法:估值非常难了,要结合对企业基本面的深刻了解以及对其长期发展的预测,这绝对是艺术的范畴,还需要点运气。投资绝对是需要阅历的,我觉得大部分人在40岁之前都不会是个好的投资者,起码你要经历两轮牛熊市并且长期盈利你才能讲我有点经验了。

我看到很多博客上很多看的人都希望别人告诉他,这个股票多少钱买,问题是你自己不分析,即使别人告诉你,你也拿不住,觉得价值投资者,情绪稳定是第一位的,独立思考,理性的判断也是很重要的,这也是老巴找接班人的重要条件。我自己也是新人,也在不断的摸索中,必要的学费的付出是需要的,实践出真知,欢迎多交流。

[ 本帖最后由 pk_shhg 于 2008-3-21 21:40 编辑 ]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3-2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22 00:2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朋友冒犯了别生气,能讨论也很不容易。
可能没有仔细看您的文章吧,对不住。因为老巴说他不看宏观,受了影响,所以谈宏观的文章,总耐不住性子去认真看。
1.我觉得,是我自己觉得,找到投资的方法,就是上边所说。因为我持有的有股票、有基金。类型不同,所以不是凑巧。2.我挣钱的都是在04.05年购入的,虽然我不知道有没有人那时买入的中信现在还持有,不过,理论上有吧,因为凡事没有100%嘛,100%都卖了吗?好像不会。有几个人,概率咱不懂。不过,老巴只有一个。怎么算,概率不高。3.方法有了,结果怎样,还要看修行了。不知道您看不看武侠书?一派弟子人手一本本门秘诀,结果武艺高低不同,投资不外如实。4.本人修行很差,一边牢记老巴教导,一边在悄悄念叨,云铜我要是能98元再卖,多好呀。真美呀!嗯,本人证明,04左右年开始持有云铜,有多少,什么价钱卖的,太私人了不说了。不过不是98元,觉得老巴教导过,价格偏离价值太多,就卖了。嗯,其实后悔呀5.心中有魔鬼,狂想作波段,不断小试,有一段狂追依然老大,弄好多的图、数据、最后自己也看不明白了,觉得机构怎么这么烦呀,整天的增仓减仓的,搞得硬盘快放不下了,成绩小有收益,大跌斩仓,疼。不敢持有,价格太高了,一点都不安全。算是这轮牛市趋势的结果吧6.我敢说,老巴不估值,他的伙伴都说,没见过他算公司值多少钱的。忽悠人的。所以您说,所以要给企业估值,不估值你怎么知道是贵还是便宜呢?不对,您弄错了,尤其是估今年多少、明年多少,后年多少,然后一算,现价买入,后年很划算,好像也是忽悠人的,很想问一句,写这些东西的研究员们,自己信不信?7.胡说乱道习惯了,不会认真写东西,言词冲撞之处,您和好朋友们多包涵。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2-2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22 00:3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richwood

原帖由 richwood 于 2008-3-21 20:43 发表
前几年的四元有几个人买了,拿住了。 呵呵。

这个,我管不了。您能拿住就成。说实话,价值投资这个东西,没几个人信的,我公司里,股民不在少数,画线的,查浪的,估值的,趋势的都有。也有按股评来的。当然我唠叨的就是我的经验,价值投资,还有血淋淋的例子,我被迫持有的深发展和湖北兴化(可能新朋友都不知道它了),结果没有人当真的,都忙着盯盘呢。所以,价值投资,本身就不会有几个人效仿,可是拐回来,真是尝过甜头的,他会遵循的。那可是几倍以至十几倍的收益了。至于拿多久,见仁见智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2-2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22 15:27 | 显示全部楼层
pk_shhg的分析很有启发,谢谢。laoba1自己限制了自己的视野和“能力圈”,到底是执着还是固执,有待继续观察。

有句话是读死书,不如不读书,把这个“书”换成“巴菲特理论”,我认为同样适用。

[ 本帖最后由 toobad 于 2008-3-22 15:30 编辑 ]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9-2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声明:1、本站所有广告均与MACD无关;2、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网友发布信息非MACD观点与意思表达,因网友发布的信息造成任何后果,均与MACD无关。
MACD俱乐部(1997-2019)官方域名:macd.cn   MACD网校(2006-2019)官方域名:macdwx.com
值班热线[9:00—17:30]:18292674919   24小时网站应急电话:18292674919
找回密码、投诉QQ:89918815 友情链接QQ:95008905 广告商务联系QQ:17017506 电话:18292674919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陕ICP19026207号—2  陕ICP备20004035号

举报|意见反馈|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MACD俱乐部 ( 陕ICP备20004035号 )

GMT+8, 2024-5-6 10:30 , Processed in 0.078931 second(s), 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