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4533|回复: 18

“价值投资”被严重误读及滥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5-12 10:06 | 显示全部楼层

“价值投资”被严重误读及滥用

来自:MACD论坛(bbs.macd.cn) 作者:百才 浏览:4533 回复:18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1、“价值投资”不是买入业绩好的公司

  大众对“价值投资”最大的误解,就是以为买入业绩优秀、发展良好的公司,甚至有人误以为就是买入大公司的股票。这种误读,最容易发生在股市下跌的时候,尤其是从牛市转变为熊市的阶段。

  此时,一些为大众做咨询的分析师、机构、媒体、公司等等,将被套的股票投资,不愿卖出继续持有,还美其名曰“价值投资”。与此对应,同样遭受被套的大众投资者,把这个环境营造的“价值投资”氛围,给自己以安慰。

  我们还是追本溯源。“价值投资”是在20世纪大萧条的30年代产生的,当时,市场处于极度的萎缩状态,造成了很多股票价格非常低廉。在这些低廉的股票中,尤其以业绩下滑或亏损的垃圾股,最为便宜。

  此时,格雷厄姆和多德看到了当时市场中的机遇,那就是,那些低廉的垃圾股其市场价格要低于其净资产。他们的方法是,大量买入这些低廉价格的垃圾股,然后通过股东权益对净资产进行折卖。这就是原始的“价值投资”,是以低于净资产的价格买入垃圾股票,然后将其净资产卖出,获得利润。

  这也叫作“烟蒂投资”,就是说,被人扔在地上的烟蒂,几乎不需要什么成本,但将烟蒂里的烟丝取出来,再卖烟丝或者包装成新的香烟,进行出售获利。这很好理解。我举个例子,有一台旧电脑,原价是8000元买的,现在用旧了主人打算1000元卖掉。此时,“价值投资”把它买了下来,然后,把显示器、主机、硬盘、主板等等,分开拆下来单独进行转售,或者将这些旧的零件重新组装成一台电脑,重新销售。

  因为当时在美国大萧条时期,格雷厄姆和多德的这个“价值投资”,非常容易找到很多低廉的垃圾股,进行套利操作,也正是在那个阶段,“价值投资”达到了最辉煌。

  但是,当时间推进到美国二战后,5、60年代的go-go年代股市大涨之时,那些垃圾股也涨起来了,不再是低廉的价格了,哪怕是“烟蒂”价格也高了。这个时候,按照传统的“价值投资”方法,已经找不到可以买入的股票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曾经辉煌无比的格雷厄姆的投资成绩,却并不理想。经常发生的情况是,他买入的股票,都是最差的股票一路下跌;而他卖出的股票,却是后来的大牛股一路上涨。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师从格雷厄姆的巴菲特先生,开始感觉到了传统“价值投资”已经不再适用新的市场了。所以,在这个时期,巴菲特先生完成了一个重要的转型,这个转型直接影响了他后来的巨大成功。这一点,后文将详细叙述。

2、“价值投资”也不是低价买进业绩好的股票

  另外一个对“价值投资”的误读,就是把在熊市,或者股市非正常性暴跌的时候,趁低价买进业绩好的股票。事实上,如果操作得好,这样的投资方法抛开名词的局限,是可以做得很成功的。虽然,按照严格的投资理念来说,这是典型的“成长型投资”。

  在这一部分,我所要表达的意思,就是大众将“成长型投资”误当作为“价值投资”。这容易走进误区。所谓“成长型投资”,简单地说,即指寻找那些在未来几年,主营收入能持续增长、市场份额逐步扩大、净利润持续增加的公司进行投资。其核心是“复合增长”,也即是,企业能够以一个稳定的比率每年复合地为股东创造利润。

  所以说,“成长型投资”的关键,除了在熊市或者是在股市非正常性暴跌时买入外,在选股上不能单看业绩好坏,更重要的是看企业复合增长的能力。

  对“成长型投资”的经典著作,即是费舍的《怎样选择成长股》。有趣的是,这部著作最初出版于1958年,当时正是go-go年代即将狂飚之际。费舍作为“成长型投资”大师的原因,就是他在50年代的时候,就清晰地看到传统“价值投资”因为市场变化已经失去效用,而投资更重要的是看企业的发展,不是现在的净资产,应注重动态的价值增长,而非静态的价值分析。

  费舍先生的“成长型投资”,其典型代表人物就是彼得.林奇。在彼得.林奇撰写的著作中,详细地列举了他选择成长型股票的方法,以及由于选股操作带来的数十年的成功投资。彼此.林奇将他对“成长型投资”的选股思路,具体分为6种类型:缓慢增长型、稳定增长型、快速增长型、周期型、隐蔽资产型以及困境反转型。关于如何在这6种不同的股票中,采用不同的成长型投资方法进行操作,以及如何进行资金的配置,他在书中都有详细的介绍。

  回到本小节的主题。也即是说,在熊市时期,或者在股市非正常性暴跌时,买入利润能够持续复合增长的公司,这样的投资方法,不是“价值投资”,而是“成长型投资”。在这样的投资操作时,关键就不是公司是否大、现在业绩是否好,而是企业是否能够给股东未来几年带来持续利润增长,以及可计算的稳定利润增长。

  所以,林园在熊市时期,大量买进贵州茅台,就是因为其在高额毛利率、无存货状态下,可以计算的年复合增长率。而中小板的大牛股苏宁电器,也是一只典型的成长型股票,在上市之后,其市场份额不断拓展,主营收入快速增长,当时就是典型的快速成长型股票。但是,在今天市场发生变化,它已经不在是快速成长阶段了,就已不是快速成功型股票了。

3、巴菲特的成功不是靠“价值投资”

  现在大众一说到“价值投资”,就把巴菲特举出来,并将他的成功完全归功于“价值投资”。这是完全错误的。大众对巴菲特先生存在了非常严重的误读,这种误读又被广泛传播,最后造成了大范围的错误指向。

  我们还是倒回头去,看看巴菲特先生一路是怎么走过来的。巴菲特先生早年在哥伦比亚大学以及毕业后的一段时间,师从格雷厄姆先生,这形成了他早年的投资理念“价值投资”。直到1970年巴菲特解散合伙公司之前,我估计其大部分的投资操作,大多数采用传统的“价值投资”方法,不过已经有所改变。

  这种方法投资的典型代表,从现在公司名字伯克希尔.哈撒韦就可以看到,它就是“价值投资”的产物。当时哈撒韦是家落后的纺织公司,随着当时国际劳工市场打开,美国纺织企业业绩大幅下滑,走在破产边缘。当时巴菲特以14.86美元每股买入哈撒韦的股份,而该公司营运资金(流动资产减去负债)价值19美元每股,还不包括固定资产价值(厂房和设备)。巴菲特卖入后,哈撒韦的纺织业绩继续下滑,最后他将资产逐渐变卖。

  如果巴菲特照传统的“价值投资”操作下去,他就会像格雷厄姆在1957年那样找不到可以买的股票,不得不解散公司和宣布退休,而我们也看不到世界首富的巴菲特了。正是在这个时候,有两个人对他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他们是写作《怎样选择成长股》的费舍和后来成为他搭档的查理斯.芒格。

  费舍关于“成长型投资”的思想,为巴菲特打开了新的投资思路,所以,他称自己是费舍的忠实读者。查理斯.芒格对巴菲特的影响,有类似费舍的地方,不同之处在于,芒格多了从思辩和哲学层面的影响。具体详细的转变过程,目前我没有看到有关书籍记录,这只是我在长期思考后的一个思路,暂时无法详细论证。

  在70年代之后,尤其是进入到80年代以后,巴菲特后来为世人称道的几乎所有成功投资案例,都是“成长型投资”的经典。比如,他投资可口可乐,就是脱离了传统“价值投资”的思路,他看重的是企业长期利润的稳定增长,是年复合利润。对吉列的投资,也是类似。

  至于在市场发生错误时买入的思路,则受芒格影响成分大,巴菲特也承认此点。比如,在所罗门债券危机事件时,巴菲特的力挽狂澜,比如在美国运通卡发生危机时,亲自到餐厅观察后继续买入股票等等。同样,在2007年次贷危机时,突然性的暴跌后买入金融银行资产,也是同样的理念。

4、巴菲特,其实根本不是“股神”

  我说巴菲特根本不是“股神”,其重点不是在“根本不是”上面,而是在“股神”上面。我为什么这样说?这源于大众对巴菲特另外一个严重误解,以为巴菲特数百亿美元的财富,就是靠炒股炒出来的。

  我们回到具体的案例上,比如巴菲特对可口可乐的投资,其实,巴菲特购买的是“可转换债券”而不是普通股。按照“可转换债券”的规则,如果他买入后股票价格没有上涨,那么,他可以获取稳定的债券收益;而如果股票价格上涨了,他则可以将持有的“可转换债券”换成普通股。也就是说,在这样的操作情况下,无论是股票上涨还是下跌,他都绝对赚钱。这就是巴菲特经常使用的“套利”,也就是他的“安全边际”的经典展现。

  另一个可以说明巴菲特不是“炒股”的经典案例,是对吉列的投资。在1989年7月,巴菲特购买了6亿美元的吉列“可转换优先股”,按照合约,他可以固定地收到每年8.75%的收益,而且这些优先股转换成普通股的价格能够达到50美元(当时股价为40美元)。在1年半后,吉列股价上涨到了73美元,他进行了优先股转换,获取了巨额的利润。

  通过巴菲特经典的对可口可乐和吉列的投资案例,我们可以明确地看到,他不但不是使用“价值投资”,而且也不是“炒股”,而是使用“无风险套利”。我记得林园的多次成功投资,也是这种“无风险套利”,在熊市时,他大胆地借钱买入可转换债券,或者可转换优先股。为什么,他敢于借钱买入?那是因为,那是稳赚不赔的呀。因为,可转换债券或可转换优先股本身就有固定收益,如果这个收益高于借款的利率,那不管买入后股价是涨是跌,都是无风险套利。

  除了从买入证券不同品种上,我们说明了巴菲特不是“炒股”获得财富之外,还有另外更重要的一点,可以证明他不是“股神”:资金管理实际上,在我看来,巴菲特先生除了上面讲到的“无风险套利”外,更令人对他崇敬的是他的资金管理。

  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除了证券资产外,重要的是还拥有全资控股的公司,以及几十家保险公司。他全资控股的公司,最经典的代表可以是内布拉斯加家具城和喜斯糖果。巴菲特收购这些公司,是因为它们能够贡献现金流,而不需要资金投入。在收购之后,他只要求管理者维持原有经营即可,但不能将利润投入研发和营销,而是抽出来归他掌管。至于巴菲特掌管的保险公司,就有几十家之多,尤其以再保险公司为主。

  为什么巴菲特要把控股公司的利润抽走,拿到自己手上而不让企业去研发、营销、拓展?为什么巴菲特要拥有那么多的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这两个问题,就问到了巴菲特真正作为世界大师的关键了:他将控股公司的现金、保险公司收取的现金,全部收集起来,用于再投资。

  从管理资金的层面上来讲,巴菲特应该被当作一个超级企业家来理解,而不是“股神”。他通过这种方法,汇聚起大量的低成本、甚至零成本的现金资本,然后用它们再去收购企业、股权投资。以保险公司为例,当年不需支付利息地收取现金,到几年、几十年后才赔付,但几十年的时间后他已经将最初的资本,大幅度地增长了。

  当阅读完这部分之后,你还认为巴菲特是一个“股神”吗?他认为他的数百亿的财富,就是靠炒股炒起来的吗?你还认为谁谁谁是中国版的巴菲特吗?放眼中国无数涉及巴菲特的书籍,我不得不说,它们大多数都是在误读,都是在误导投资者。巴菲特虽然不是一个“股神”,但他是一个套利投资的大师,是一个管理资金的大师,是一个超出普通意义的超级企业家。

5、结语:误读了的知识,盲目了的大众

  中国证券行业的周边市场上,充满了太多的误读、滥用了。当我们打开电视、翻开报纸、点开网页、翻开书本,无数的误读、滥用汹涌过来,充满了被咀嚼过的、被曲折过的、被误解了的知识。媒体以此生存、分析师以此生存、投资咨询公司以此生存,它们营造了一个整体“误读”的环境,这些环境将普通投资者包围,使他们变得盲目了。

  这篇《“价值投资”被严重误读及滥用》,仅仅是指出了大众对“价值投资”以及与其密切相关的“巴菲特”的误读,事实上,许许多多的误读,仍然围绕在我们身边。如果在这种被误读了的知识,以“求其下”方式去学习、受影响,其必败无疑。希望有更多聪明的投资者,能够穿透这些“误读”,认真学习真正的知识,只要我们“求其上”,最少我们能够“得其中”。
参与人数 1奖励 +30 时间 理由
瑞趣 + 30 2008-5-29 16:22 论坛有你更精彩!

查看全部评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9-1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7 天

发表于 2008-5-12 12:5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吗?
拜读了
谢谢:*19*: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3-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12 14:35 | 显示全部楼层
哦:*10*: 谢谢:*22*: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1-1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12 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不错。特别是对目前的一个普遍错误认识有了相当有力的纠正:价值投资根本不是买入并持有策略。
   但是我认为文章还是有几处值得商榷的对方,在这里讨论一下:1、巴菲特买可口可乐应该是直接买的股票,至少我看到的传记都是这样写的。2、把价值投资和成长策略之间的差别绝对化了。3、把炒股与投资之间的差别绝对化了。
     但我认为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有注意到思想和方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价值投资首先是一种思想。是对客观商业环境的基本认识。即认为任何商业资产都有其内在价值,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但最终受价值的约束,最后总能反应其价值。
      价值投资从方法上总的来说就是要测量内在价值,并利用价格围绕价值的波动来买进卖出。
     但是具体的对于如何测量内在价值,如何利用价格围绕价值的波动,不同的人的方法却是大相径庭的,为什么?这就是世界观和方法论之间的辩证关系了。人们持有的价值观对其做事的方法起基础约束作用。但是世界观是一种抽象的东西,现实世界要复杂的多,人们在实践其观点时,必须把观点在现实世界中还原,但现实世界之复杂又远远超过人们的处理能力。因此人们往往采取突出处理某一种或某几种 现实情况,这就是基本方法。在股票投资中,你就会发现无论人们对于股票持何种观点,在具体操作上,人们都会形成某种操作模型。为什么?因为人们需要对股票世界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做出相对较快的结论,因此人们必须简化一些现实情况。
     格雷厄姆提出了价值投资的思想。但在具体操作上,受制于当时的环境,格雷厄姆发展出了一种模式或者说方法。巴菲特时代环境变了,因此他的方法也变了。但是根本思想没变。
     这个事情再次说明了一个问题:思想要坚持,但方法要灵活。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3-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521 天

发表于 2008-5-12 16:51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6-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23 00:58 | 显示全部楼层
思想要坚持,但方法要灵活

^_^,想的真美,灵活就会变成曲线救国了。最后灵活的面目全非的。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2-2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0 天

发表于 2008-5-29 16:21 | 显示全部楼层

“成长型投资”

所以说,“成长型投资”的关键,除了在熊市或者是在股市非正常性暴跌时买入外,在选股上不能单看业绩好坏,更重要的是看企业复合增长的能力。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3-1-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29 23: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种是把复杂的看简单了,被误导了。

另一种是把简单的搞复杂了,被误导了。:*29*: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1-12-1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31 11:48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讲的很好,但是却没有真正理解巴菲特投资的含义,价值投资并不只是购买低价的垃圾股,你的格林厄姆的研究还相当浅薄,很多人喜欢去研究别人写的巴菲特,而不去研究格林厄姆自己实实在在写的证券分析呢?这才是很多产生误解的原因,格林厄姆不是倡导买垃圾股,而是一些价格低廉的,但觉得不是垃圾的股票,因为垃圾的股票是没有安全边际的,巴菲特几乎所有投资都是按照这个思想去做的,伯克希尔当时价格低廉,但是盈利不论从过去还是当时都是不错的,但是这个公司在接受竞争后没有护城河,所以在一点一点的没落。所谓成长投资什么的,其实就是为护城河多支付些资金,但是安全边际是相当重要的,我也不同意大家称巴菲特为股神,我估计他也不太喜欢这个称号。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8-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31 13:0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youmingizy 于 2008-5-31 11:48 发表
作者讲的很好,但是却没有真正理解巴菲特投资的含义,价值投资并不只是购买低价的垃圾股,你的格林厄姆的研究还相当浅薄,很多人喜欢去研究别人写的巴菲特,而不去研究格林厄姆自己实实在在写的证券分析呢?这才 ...

这是转载的文章,在某一网站上看到过。所以楼主是没法和你探讨的。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5-1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31 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22*: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8-5-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1 22:41 | 显示全部楼层
仰视!!!!刚开始学习价值投资.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3-4-2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 天

发表于 2008-6-2 18:4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价值投资”被严重误读及滥用》,仅仅是指出了大众对“价值投资”以及与其密切相关的“巴菲特”的误读,事实上,许许多多的误读,仍然围绕在我们身边。如果在这种被误读了的知识,以“求其下”方式去学习、受影响,其必败无疑。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12-2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2 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多谢: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5-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3 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说的很精彩 :*22*: :*22*: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8-6-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3 16:55 | 显示全部楼层
1、“价值投资”不是买入业绩好的公司

  大众对“价值投资”最大的误解,就是以为买入业绩优秀、发展良好的公司,甚至有人误以为就是买入大公司的股票。这种误读,最容易发生在股市下跌的时候,尤其是从牛市转变为熊市的阶段。

  此时,一些为大众做咨询的分析师、机构、媒体、公司等等,将被套的股票投资,不愿卖出继续持有,还美其名曰“价值投资”。与此对应,同样遭受被套的大众投资者,把这个环境营造的“价值投资”氛围,给自己以安慰。

  我们还是追本溯源。“价值投资”是在20世纪大萧条的30年代产生的,当时,市场处于极度的萎缩状态,造成了很多股票价格非常低廉。在这些低廉的股票中,尤其以业绩下滑或亏损的垃圾股,最为便宜。

  此时,格雷厄姆和多德看到了当时市场中的机遇,那就是,那些低廉的垃圾股其市场价格要低于其净资产。他们的方法是,大量买入这些低廉价格的垃圾股,然后通过股东权益对净资产进行折卖。这就是原始的“价值投资”,是以低于净资产的价格买入垃圾股票,然后将其净资产卖出,获得利润。

  这也叫作“烟蒂投资”,就是说,被人扔在地上的烟蒂,几乎不需要什么成本,但将烟蒂里的烟丝取出来,再卖烟丝或者包装成新的香烟,进行出售获利。这很好理解。我举个例子,有一台旧电脑,原价是8000元买的,现在用旧了主人打算1000元卖掉。此时,“价值投资”把它买了下来,然后,把显示器、主机、硬盘、主板等等,分开拆下来单独进行转售,或者将这些旧的零件重新组装成一台电脑,重新销售。

  因为当时在美国大萧条时期,格雷厄姆和多德的这个“价值投资”,非常容易找到很多低廉的垃圾股,进行套利操作,也正是在那个阶段,“价值投资”达到了最辉煌。

  但是,当时间推进到美国二战后,5、60年代的go-go年代股市大涨之时,那些垃圾股也涨起来了,不再是低廉的价格了,哪怕是“烟蒂”价格也高了。这个时候,按照传统的“价值投资”方法,已经找不到可以买入的股票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曾经辉煌无比的格雷厄姆的投资成绩,却并不理想。经常发生的情况是,他买入的股票,都是最差的股票一路下跌;而他卖出的股票,却是后来的大牛股一路上涨。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师从格雷厄姆的巴菲特先生,开始感觉到了传统“价值投资”已经不再适用新的市场了。所以,在这个时期,巴菲特先生完成了一个重要的转型,这个转型直接影响了他后来的巨大成功。这一点,后文将详细叙述。

2、“价值投资”也不是低价买进业绩好的股票

  另外一个对“价值投资”的误读,就是把在熊市,或者股市非正常性暴跌的时候,趁低价买进业绩好的股票。事实上,如果操作得好,这样的投资方法抛开名词的局限,是可以做得很成功的。虽然,按照严格的投资理念来说,这是典型的“成长型投资”。

  在这一部分,我所要表达的意思,就是大众将“成长型投资”误当作为“价值投资”。这容易走进误区。所谓“成长型投资”,简单地说,即指寻找那些在未来几年,主营收入能持续增长、市场份额逐步扩大、净利润持续增加的公司进行投资。其核心是“复合增长”,也即是,企业能够以一个稳定的比率每年复合地为股东创造利润。

  所以说,“成长型投资”的关键,除了在熊市或者是在股市非正常性暴跌时买入外,在选股上不能单看业绩好坏,更重要的是看企业复合增长的能力。

  对“成长型投资”的经典著作,即是费舍的《怎样选择成长股》。有趣的是,这部著作最初出版于1958年,当时正是go-go年代即将狂飚之际。费舍作为“成长型投资”大师的原因,就是他在50年代的时候,就清晰地看到传统“价值投资”因为市场变化已经失去效用,而投资更重要的是看企业的发展,不是现在的净资产,应注重动态的价值增长,而非静态的价值分析。

  费舍先生的“成长型投资”,其典型代表人物就是彼得.林奇。在彼得.林奇撰写的著作中,详细地列举了他选择成长型股票的方法,以及由于选股操作带来的数十年的成功投资。彼此.林奇将他对“成长型投资”的选股思路,具体分为6种类型:缓慢增长型、稳定增长型、快速增长型、周期型、隐蔽资产型以及困境反转型。关于如何在这6种不同的股票中,采用不同的成长型投资方法进行操作,以及如何进行资金的配置,他在书中都有详细的介绍。

  回到本小节的主题。也即是说,在熊市时期,或者在股市非正常性暴跌时,买入利润能够持续复合增长的公司,这样的投资方法,不是“价值投资”,而是“成长型投资”。在这样的投资操作时,关键就不是公司是否大、现在业绩是否好,而是企业是否能够给股东未来几年带来持续利润增长,以及可计算的稳定利润增长。

  所以,林园在熊市时期,大量买进贵州茅台,就是因为其在高额毛利率、无存货状态下,可以计算的年复合增长率。而中小板的大牛股苏宁电器,也是一只典型的成长型股票,在上市之后,其市场份额不断拓展,主营收入快速增长,当时就是典型的快速成长型股票。但是,在今天市场发生变化,它已经不在是快速成长阶段了,就已不是快速成功型股票了。

3、巴菲特的成功不是靠“价值投资”

  现在大众一说到“价值投资”,就把巴菲特举出来,并将他的成功完全归功于“价值投资”。这是完全错误的。大众对巴菲特先生存在了非常严重的误读,这种误读又被广泛传播,最后造成了大范围的错误指向。

  我们还是倒回头去,看看巴菲特先生一路是怎么走过来的。巴菲特先生早年在哥伦比亚大学以及毕业后的一段时间,师从格雷厄姆先生,这形成了他早年的投资理念“价值投资”。直到1970年巴菲特解散合伙公司之前,我估计其大部分的投资操作,大多数采用传统的“价值投资”方法,不过已经有所改变。

  这种方法投资的典型代表,从现在公司名字伯克希尔.哈撒韦就可以看到,它就是“价值投资”的产物。当时哈撒韦是家落后的纺织公司,随着当时国际劳工市场打开,美国纺织企业业绩大幅下滑,走在破产边缘。当时巴菲特以14.86美元每股买入哈撒韦的股份,而该公司营运资金(流动资产减去负债)价值19美元每股,还不包括固定资产价值(厂房和设备)。巴菲特卖入后,哈撒韦的纺织业绩继续下滑,最后他将资产逐渐变卖。

  如果巴菲特照传统的“价值投资”操作下去,他就会像格雷厄姆在1957年那样找不到可以买的股票,不得不解散公司和宣布退休,而我们也看不到世界首富的巴菲特了。正是在这个时候,有两个人对他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他们是写作《怎样选择成长股》的费舍和后来成为他搭档的查理斯.芒格。

  费舍关于“成长型投资”的思想,为巴菲特打开了新的投资思路,所以,他称自己是费舍的忠实读者。查理斯.芒格对巴菲特的影响,有类似费舍的地方,不同之处在于,芒格多了从思辩和哲学层面的影响。具体详细的转变过程,目前我没有看到有关书籍记录,这只是我在长期思考后的一个思路,暂时无法详细论证。

  在70年代之后,尤其是进入到80年代以后,巴菲特后来为世人称道的几乎所有成功投资案例,都是“成长型投资”的经典。比如,他投资可口可乐,就是脱离了传统“价值投资”的思路,他看重的是企业长期利润的稳定增长,是年复合利润。对吉列的投资,也是类似。

  至于在市场发生错误时买入的思路,则受芒格影响成分大,巴菲特也承认此点。比如,在所罗门债券危机事件时,巴菲特的力挽狂澜,比如在美国运通卡发生危机时,亲自到餐厅观察后继续买入股票等等。同样,在2007年次贷危机时,突然性的暴跌后买入金融银行资产,也是同样的理念。

4、巴菲特,其实根本不是“股神”

  我说巴菲特根本不是“股神”,其重点不是在“根本不是”上面,而是在“股神”上面。我为什么这样说?这源于大众对巴菲特另外一个严重误解,以为巴菲特数百亿美元的财富,就是靠炒股炒出来的。

  我们回到具体的案例上,比如巴菲特对可口可乐的投资,其实,巴菲特购买的是“可转换债券”而不是普通股。按照“可转换债券”的规则,如果他买入后股票价格没有上涨,那么,他可以获取稳定的债券收益;而如果股票价格上涨了,他则可以将持有的“可转换债券”换成普通股。也就是说,在这样的操作情况下,无论是股票上涨还是下跌,他都绝对赚钱。这就是巴菲特经常使用的“套利”,也就是他的“安全边际”的经典展现。

  另一个可以说明巴菲特不是“炒股”的经典案例,是对吉列的投资。在1989年7月,巴菲特购买了6亿美元的吉列“可转换优先股”,按照合约,他可以固定地收到每年8.75%的收益,而且这些优先股转换成普通股的价格能够达到50美元(当时股价为40美元)。在1年半后,吉列股价上涨到了73美元,他进行了优先股转换,获取了巨额的利润。

  通过巴菲特经典的对可口可乐和吉列的投资案例,我们可以明确地看到,他不但不是使用“价值投资”,而且也不是“炒股”,而是使用“无风险套利”。我记得林园的多次成功投资,也是这种“无风险套利”,在熊市时,他大胆地借钱买入可转换债券,或者可转换优先股。为什么,他敢于借钱买入?那是因为,那是稳赚不赔的呀。因为,可转换债券或可转换优先股本身就有固定收益,如果这个收益高于借款的利率,那不管买入后股价是涨是跌,都是无风险套利。

  除了从买入证券不同品种上,我们说明了巴菲特不是“炒股”获得财富之外,还有另外更重要的一点,可以证明他不是“股神”:资金管理。实际上,在我看来,巴菲特先生除了上面讲到的“无风险套利”外,更令人对他崇敬的是他的资金管理。

  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除了证券资产外,重要的是还拥有全资控股的公司,以及几十家保险公司。他全资控股的公司,最经典的代表可以是内布拉斯加家具城和喜斯糖果。巴菲特收购这些公司,是因为它们能够贡献现金流,而不需要资金投入。在收购之后,他只要求管理者维持原有经营即可,但不能将利润投入研发和营销,而是抽出来归他掌管。至于巴菲特掌管的保险公司,就有几十家之多,尤其以再保险公司为主。

  为什么巴菲特要把控股公司的利润抽走,拿到自己手上而不让企业去研发、营销、拓展?为什么巴菲特要拥有那么多的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这两个问题,就问到了巴菲特真正作为世界大师的关键了:他将控股公司的现金、保险公司收取的现金,全部收集起来,用于再投资。

  从管理资金的层面上来讲,巴菲特应该被当作一个超级企业家来理解,而不是“股神”。他通过这种方法,汇聚起大量的低成本、甚至零成本的现金资本,然后用它们再去收购企业、股权投资。以保险公司为例,当年不需支付利息地收取现金,到几年、几十年后才赔付,但几十年的时间后他已经将最初的资本,大幅度地增长了。

  当阅读完这部分之后,你还认为巴菲特是一个“股神”吗?他认为他的数百亿的财富,就是靠炒股炒起来的吗?你还认为谁谁谁是中国版的巴菲特吗?放眼中国无数涉及巴菲特的书籍,我不得不说,它们大多数都是在误读,都是在误导投资者。巴菲特虽然不是一个“股神”,但他是一个套利投资的大师,是一个管理资金的大师,是一个超出普通意义的超级企业家。

5、结语:误读了的知识,盲目了的大众

  中国证券行业的周边市场上,充满了太多的误读、滥用了。当我们打开电视、翻开报纸、点开网页、翻开书本,无数的误读、滥用汹涌过来,充满了被咀嚼过的、被曲折过的、被误解了的知识。媒体以此生存、分析师以此生存、投资咨询公司以此生存,它们营造了一个整体“误读”的环境,这些环境将普通投资者包围,使他们变得盲目了。

  这篇《“价值投资”被严重误读及滥用》,仅仅是指出了大众对“价值投资”以及与其密切相关的“巴菲特”的误读,事实上,许许多多的误读,仍然围绕在我们身边。如果在这种被误读了的知识,以“求其下”方式去学习、受影响,其必败无疑。希望有更多聪明的投资者,能够穿透这些“误读”,认真学习真正的知识,只要我们“求其上”,最少我们能够“得其中”。


相当精彩,谢谢:*19*: :*19*: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5-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3 20:5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百才 的帖子

依楼主说法,到底何是价值投资呢?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8-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3 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飞天之翼 于 2008-6-3 20:59 发表
依楼主说法,到底何是价值投资呢?


在楼主看来,根本就不存在价值投资。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5-1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3 22:0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8 股市轮回 的帖子

:*19*:
很赞同这类对投资理念思辨的文章,但结论似乎让读者更加迷茫,就不该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8-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声明:1、本站所有广告均与MACD无关;2、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网友发布信息非MACD观点与意思表达,因网友发布的信息造成任何后果,均与MACD无关。
MACD俱乐部(1997-2019)官方域名:macd.cn   MACD网校(2006-2019)官方域名:macdwx.com
值班热线[9:00—17:30]:18292674919   24小时网站应急电话:18292674919
找回密码、投诉QQ:89918815 友情链接QQ:95008905 广告商务联系QQ:17017506 电话:18292674919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陕ICP19026207号—2  陕ICP备20004035号

举报|意见反馈|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MACD俱乐部 ( 陕ICP备20004035号 )

GMT+8, 2024-5-6 11:10 , Processed in 0.078885 second(s), 1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