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10557|回复: 24

《金刚经》与股市之2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0-6 01:24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刚经》与股市之2

来自:MACD论坛(bbs.macd.cn) 作者:江恩易学 浏览:10557 回复:24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原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译文]
  须菩提,对于下面我所提的问题,你是怎样理解的呢?假使有人用能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珍宝来布施,这个人所获得的福德,难道还不够多吗?
  须菩提恭敬地回答:非常非常地多啊,世尊。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呢?所说福德,是福德,又非福德,其实福德属生灭法。因此如来只是称其福德多而已。
  假使还有人,从这部无上智慧之经典中,认识它、学习它并践证见证它,广为宣说传诵,哪怕仅仅只是受持四句偈。这样所获得的福德和成就的功德,大大胜过用能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珍宝来布施所获得的福德。
  这样说是什么缘故呢?须菩提,一切所有的大彻大悟的觉悟者,及所有大彻大悟觉悟者证得的无上正等正觉之佛法,皆出自此经之如理。[注:佛法即觉悟之法]
  须菩提啊,所说佛法,其实根本没有所谓佛法的概念可言,只是假其“佛法”名而已。
  
  注:(一)所谓的福德,本无自性,无定性。皆因布施而获得。布施得多,其所获得的福德也多;布施得少,其所获得的福德也少。而且福德属生灭法,其因布施而“生”,受报完成后福德即“灭”。
  若成就了无量的功德,其因此而获得的福德也是无量的。若功德没有圆满,其福德随功德增减。
  (二)佛法之理即法,法即理,理法圆融,理法不二。如理即“道”,道即根本,根本即无为无不为;皆从此经出:即无不从此法界生,无不还归此法界。
  




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


  
  [原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译文]
  须菩提啊,又有问题要你思考了,对于下面我所提的问题,你的想法是怎么样的呢?
  须陀洹(初果罗汉)能否产生这样的念头,认为自己证得了须陀洹果呢?
  须菩提非常恭敬地回答:不可以啊,真的不可以产生这样的念头,世尊。
  这样说是什么缘故呢?须陀洹被称为“入流果”,入法性之流(开悟),其已经达到不入“色声香味触法”的境界。其实本无“法性”这样的概念可言,更无所谓法性之流,所以无处可入,只是称为入流果——须陀洹而已。从功夫层面来看,所谓入法性之流,就是已破了见惑,但是不等于是见惑已完全破除。
  须菩提,那么对于我下面提出的第二个问题,你又会怎样理解呢?
  斯陀含(二果罗汉)能否产生这样的念头,认为自己证得了斯陀含果呢?
  须菩提恭敬地回答:不可以啊,不可以产生证得斯陀含果这样的念头,世尊。
  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呢?斯陀含被称为“一往来果”(一还果),而实际上既没有往,也没有来,已经达到不往不来的境界,只是称为一往来果——斯陀含而已。二果罗汉从修行功夫层面来看,不仅只是破见惑,而且已经开始破思惑了。
  [注:所谓“一往来”的涵义,就是面对事物,来则应对,再依如理来放下。也就是生一念,消一念,达到念起觉消的境界。如此一往来。]
  须菩提啊,下面又有第三个问题要问你了,你的想法会是怎么样的呢?
  阿那含(三果罗汉)能否产生这样的念头,认为自己证得了阿那含果呢?
  须菩提非常恭敬地回答:不可以啊世尊。阿那含也不可以产生这样的念头。
  为什么说不可以产生这样的念头呢?阿那含被称为“不来果”(不还果),而实际上并无不来,已达到无来无不来的自由境界,只是称为不来果——阿那含而已。三果罗汉从修行功夫层面来看,是见惑、思惑皆破。
  [注:所谓“不来”的涵义,就是面对事物时,应对与放下是同时的而且是同一的,达到念起即觉的境界。此即谓不来。]
  须菩提,对于我所要提出的第四个问题,你又会有什么样的想法呢?
  阿罗汉(四果罗汉)能否产生这样的念头,认为自己证得了阿罗汉道——达到了“道”的境界呢?
  须菩提非常恭敬地回答:不可以啊,根本不能有证得阿罗汉道这样的念头,世尊。
  这样说是什么缘故呢?实际上已经达到不著一法,不执著于任何理和事,达到“空”的境界,这样才称为阿罗汉,其实也只是这样称呼,假其名而已。世尊,如果阿罗汉产生这样的念头,认为自己证得了阿罗汉道,达到大彻大悟,即著我的存在、人的存在、众生的存在、寿者的存在。四果罗汉的修行功夫,已经觉悟到无所谓见惑、思惑。
  [注:“阿罗汉道”,是达到不生不灭,自然无为——“道”的境界]
  世尊,如来评说我证得了无诤三昧——解空理、离烦恼,于一切无诤,人中(佛祖如来在座的这些学生中)修“空”境界第一,是放下一切欲望的、修“空”境界第一的阿罗汉。

  世尊,我不会产生这样的念头,认为我是放下了一切欲望的修行人,即离欲则“空”,是“空性”境界第一的阿罗汉。
  世尊,如果我产生了这样的念头——我证得了阿罗汉道,世尊就不会评说须菩提是安于净寂的修行人(行者)。因为须菩提实际上不住于修行的一切具体内容,不住于修行的一切概念、观点、念头及行为,所以只是称须菩提是安于净寂地修行而已。
  
  注:(一)罗汉,是只修正自身,还没有行愿的,获得一定成果的修行人。在家、出家皆可。罗汉功夫有四个层面,须陀洹(初果罗汉)、斯陀含(二果罗汉)、阿那含(三果罗汉)和阿罗汉(四果罗汉)。
  
  (二)见思惑——见惑和思惑
  见惑:五个方面——身见、边见、见取见、邪见、戒禁取见。见惑属于思想上、学问上、观念上的问题。
  思惑:五个方面——贪、瞋、痴、慢、疑。思惑属于人性之中本能的情趣,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

  


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


  
  [原文]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译文]
  注:自觉自性。
  
  佛祖如来问须菩提:对于下面我所讲的内容你会怎样理解呢?
  如来往昔在燃灯佛那里,先天自性发愿的一刹,证得任何觉悟之法了吗?
  没有啊世尊。如来在燃灯佛那里,先天自性发愿的一刹,确实没有获得任何觉悟之法,实际上什么东西都没有得到。
  须菩提啊,那么我又要向你提问了,你的想法会是什么样的呢?潜心修行大乘的人能不能认为,可以用自己修行所成就的功德来使佛土更加庄严呢?[注:佛土,即大彻大悟觉悟者之净土]
  不能这样认为啊,世尊。为什么会这样说呢?所谓的庄严佛土,本没有庄严的概念可言,也无法使其庄严,只是用“庄严”来比喻形容而已。
  因此啊须菩提,所有一心向道的修行人,应该像这样符合如理而生清净心。“心”不应该住于任何有形有象的事物上——不住于色,“心”不应该住于任何能听到(声)、闻到(香)、品到(味)、感觉到(触)、意识到(法)的事物上。
  应该没有任何执著,一切不住,一切无住,物来则应,过去不留——此即“庄严”;如此生其心——此清净心即净土、即道体、即如来。
  须菩提,打比方说,有这样一个人,身就好像须弥山王一样,你认为如何?其身是不是很大呢?
  须菩提回答说:非常非常大了,世尊。
  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如来所说身,本没有身的概念可言,所以只是称为“大身”而已。
  
  注:(一)以须弥山王身,比喻本心——庄严净土。以大身比喻形容本心之无边无际、无涯无始、不生不灭。
  (二)然(燃)灯佛所:“灯”即性体之光。“燃灯”即真心自性所发之愿力。“燃灯佛”即最初通过自照本心,明了自性——自觉本性,走向觉悟,并燃起智慧之光,自觉觉他,这样的觉悟者。燃灯佛是七大古佛之一。发愿之时即是觉悟之时(三元归一,当即觉悟),通过这样的方式走向觉悟的人,都可以称为燃灯佛。“燃灯佛所”即燃灯佛发愿、燃起智慧之光的本心,即燃灯佛所——庄严净土。




第十一品 无为福胜分


  
  [原文]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译文]
  注:自觉觉他。第十品与第十一品和说“如来境界”。
  
  须菩提,如果有像恒河所拥有的沙粒数那样多条的恒河……你注意了,现在就要有问题来问你了,对于下面我所提出的问题,你的想法是怎样的呢?像那样多条恒河所共有的沙粒数,你认为是不是已经非常多了呢?
  须菩提非常恭敬地回答:真的是非常非常地多啊世尊。仅仅像这样多条的恒河,其数量尚且巨大得常人无法计算,更何况其**有的沙粒,那真是难以计量其数量之大啊。
  须菩提,我现在将如理所示之实际的、本质的内容,明确地告诉你。
  如果有诚心修行的男人和诚心修行的女人,用奇珍异宝装满像上述所说沙量恒河所拥有的沙粒数那样多的三千大千世界,以此来布施,这样所获得的福德是不是很多呢?
  须菩提非常恭敬地回答道:这样布施所获得的福德真的是非常非常多啊世尊。
  佛祖如来庄严地告诉须菩提:如果诚心修行的男人和诚心修行的女人,对于此经哪怕仅仅只是四句偈,虔诚接受它、学习它并践证见证它,且广为众生传诵宣说,开示此经如理。那么这样所成就的智慧是无边无量、无涯无始、不生不灭的啊。因此而成就的功德和获得的福德,远远超过、远远胜过以难以计量的、巨大数量之珍宝来布施所获得的福德。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原文]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译文]
  进一步地说,须菩提啊,如果于所到之处遍讲此经,哪怕仅仅只是四句偈。应该知道这样所传到的地方,就好像如来呈现之道场,所有世间天人及人、阿修罗,都会恭敬地供养。何况有人能够全然地接受学习、奉持践行此经之如理。
  须菩提啊,你要知道这样的人,成就了此最上乘第一等稀有的觉悟之法。只要是这部经典根本之真义所传到的地方,即如来现前;只要能够谦卑诚信并践行此经之如理,则为佛的弟子。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原文]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译文]
  注:讲破相的方法。
  
  这时须菩提向如来请教:世尊,应当如何命名此经呢?我们这些修行人,应该怎样按照经名之根本涵义来尊奉、接受学习并践证此经之本义呢?
  佛祖如来告诉须菩提,这部经典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永恒的智慧即彼岸,你们可以依照这个经名之根本内涵来奉持、接受学习并践证此经本义。
  对此须要注意什么问题呢?须菩提啊,如来所说般若波罗蜜,是开发永恒智慧的如法,实际上没有所谓的般若波罗蜜这样的概念,只是称其为“般若波罗蜜”而已。
  须菩提,我要向你提问了,对于下面的问题你会怎样理解呢?如来有没有教授觉悟之法呢?
  须菩提尊敬地回答说:世尊,如来什么都没有教授。[注:全然否定,实际是以否定来肯定,肯定如来之如法。]
  须菩提,那么对于我所要提出的第二个问题,你的想法又是怎样的呢?三千大千世界所拥有的微尘,是不是很多了呢?
  须菩提回答说:真的是非常非常多啊,世尊。
  须菩提,这么多的微尘,如来说其本为客观存在,无任何概念可言,只是当主观反应它时,称其为“微尘”而已。如来所说世界,实际上也为客观存在,无任何概念可言,只是当主观反应它时,称其为“世界”罢了。
  须菩提,那对于这样的问题,你又会怎样认为呢?可不可以把见到三十二相,当作如来法身呈现呢?
  不可以的世尊,不可以把见到三十二相当作如来呈现。
  这样说是什么缘故呢?如来所说三十二相,“相”其实只是当主观反应客观存在时,所构成的主、客体关系,并由此形成的应象而已,本没有所谓相之概念可言,只是称其为“三十二相”罢了。
  须菩提啊,如果有诚心修行的男人和诚心修行的女人,用恒河沙那样多的无数世的身命来布施,(获得如此之大的福德)。如果又有人,对于此经哪怕仅仅只是四句偈,以如法践行受持,以如法为众生开示、宣说传诵,这样所成就的功德和获得的福德,远远胜过以无量身命布施所得之福德。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原文]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译文]
  此时此刻,须菩提受教于此经之如理如法,已经深刻地明了个中义理妙谛。于此情此景中涕泪悲泣,敬对如来说:最伟大、最稀有的世尊啊,如来您教授了这样使人获得解脱的高深玄妙如理之经典,自从往昔我获得慧眼以来,从未曾得以听到、看到、学习到如此无上智慧的究竟觉悟之经典。[注:“悲”,既是无上的欢喜,又是悲心的流露]
  世尊,如果再有这样的人,得以听到、看到、学习到此经之如理,挚诚笃信,一念清净,当下即生如来实相——“道”。应该知道像这样的人,成就了第一等无上稀有之功德。
  世尊,成就如来实相,其实并没有所谓如来实相的概念,也没有成就的概念可言,因此如来说只是称其为“实相——道”而已。
  世尊,现在我受教于这样能使人明了自性、走向觉悟之经典,挚诚笃信,深刻理解并如法践行,这样做并不难。如果到了后世,再过五百年,那时有众生,听到、见到、学习到这部经典,挚诚笃信,深刻理解并如法践行,这样的人即是第一等稀有之人才。
  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呢?这样的人已经没有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因此会产生什么样的问题须要认识呢?我相,其实并没有所谓这样的概念可言;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也没有所谓这样的概念可言。这又应该怎样来理解呢?不执著于一切相——一切思想、观念、观点,哪怕是一个念头,当下放下,无论是谁,即可成就,名圆满觉悟智慧之人——“佛”。
  佛祖如来郑重地对须菩提说:是这样的,就是这样的。如果又有人听到、见到、学习到这部经典,不惊乱、不恐慌、不畏惧,要知道像这样的人,是非常罕见稀有而珍贵的。
  这里有什么问题须要你注意呢?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无上智慧,实际上根本没有第一波罗蜜这样的概念,只是称为“第一波罗蜜”罢了。[注:第一波罗蜜即寂态、清净土]
  须菩提,忍辱智慧,如来说本没有忍辱智慧的概念可言,只是称为“忍辱智慧”而已。我们应该怎样来理解呢?
  须菩提,打比方说,如来我于往世被歌利王肢解割截身体,在那一刻便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为什么会这样说呢?我于那时遭到分肢截体的时候,如果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便会产生瞋怒怨恨了。
  须菩提,再回忆如来我于过去五百世中,曾号为“忍辱仙人”,修行忍辱功夫。在那时候,已经达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境界了。因此,须菩提。修行大乘的人,应该不执著于一切思想、观念、观点,哪怕是一个念头,而发大彻大悟觉悟之心。不应该生“住色”心——即不应该执著于一切有形有象的事物及现象和境界上,不应该生“住声香味触法”心——即不应该执著于一切所能听到(声)的、闻到(香)的、品到(味)的、感觉到(触)的、意识到(法)的事物及现象和境界上;应该生不停留、不执著这样的“无所住”心。
  如果“心”有所谓的境界可住、可停留、可著,即根本上是“住”无所住的。[注:住即非住,非住即住;离住,离不住,一切离也离]
  因此,如来说行大乘法的人,“心”不应该执著于有形有象的事物和境界,而要这样的行在当下放下。
  须菩提,修行大乘的人都要以众生获得解脱觉悟为本愿,以济他、觉他、度他作为“本心”。因为这个缘故,所以应该这样行于布施——不住于相,行在当下放下。
  如来所说一切相——一切的各种各样的概念、观点、念头,实际上本没有所谓的概念、观点、念头可言,也没有所谓“概念、观点、念头”的概念可言。又说一切众生,实际上根本没有“众生”的概念可言。
  须菩提,如来真实义之如法,是对自然而然、自自然然的事物的描述(真语),是对真理的客观认识的描述(实语),是不被任何存在所占有的这样的描述(如语),是没有虚假的、不欺骗的描述(不诳语),是对不与客观存在规律相违背、不与道相违背的描述(不异语)。五语者,皆“道语”者。
  须菩提,如来见证并教授的觉悟之法,此法无实无虚,非谛非妄。
  须菩提,如果行大乘法的人,其“心”执著于固有的固定的观念、观点、念头以及理论和方法来布施,就如同一个人置身于黑暗中,什么都看不见,什么都无法呈现。
  如果行大乘法的人,其“心”不执著于固有的固定的观念、观点、念头以及理论和方法来布施——当下放下。就如同人眼之视觉功能,于太阳光明朗照射下,可以映现出各种有形有象的事物、世间万象万缘。
  须菩提,等到了后世,如果有诚心修行的男人和诚心修行的女人,能够学习、践行并广为宣说传诵此经如理,便是如来呈现。以佛无上正等正觉之智慧,完全能知道有这样的人,也曾亲见并完全能预见,像这样的人皆得以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和智慧,达到圆满觉悟之境界。
第十五品 持经功德分

  
  [原文]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即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译文]
  须菩提,如果有诚心修行的男人和诚心修行的女人,于上午时分,用恒河沙那样多的诸世己身来布施;于中午时分,再用恒河沙那样多的诸世己身来布施;于下午时分,也用恒河沙那样多的诸世己身来布施。像这样无量无数劫世,皆以己身来布施,获得如此之大的福德。
  如果又有人听到、看到、学习到此经如理,产生诚挚信念和决心——谦卑而诚信,不诽谤、不动摇、不违背地践行。这样所成就的功德和获得的福德,远远胜于以无量无数劫世之己身布施所得福德。
  何况有人书写抄传、接受奉持、学习践行、广为宣说传诵并为众生开示此经之如理,其因成就此功德而获得的福德更是无以计量、无法比拟的啊。须菩提啊,从根本上来说,受持此经之如理有不可思议、不可限量、无边无际的功德。
  如来为发证道之心、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的人,而开示此经如理;为挚于开发最上上等无上智慧的人,而开示此经如理。
  如果有人能够接受奉持、学习践行、广为宣说传诵并为众生开示此经如理,如来之无上正等正觉智慧,完全能够知道有这样的人,也曾亲见并完全能预见,像这样的人皆得以成就不可限量、不可称量、无边无际、不可思议之无量功德和智慧,达到圆满觉悟的境界。
  像这样的一类人,就如同如来呈现,能够继承、担负如来开发般若智慧之责任,传承、发扬如来之如理妙谛,展现无上正等正觉之智慧,以普度众生。
  那么还须要注意什么呢?须菩提啊,贪迷于修行小法术的人,便执著于我、人、众生、寿者的见解见地,以此为障。对于这部无上智慧之经典,不能够听懂、学懂,不能够接受奉持践行、宣说传诵并为众生开示此经如理。
  须菩提啊,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有这部无上正等正觉智慧之经典,并传诵、开示此经如理,一切世间天人及人、阿修罗,一切众生,都会恭敬供养。
  要知道这样的地方,就是如来呈现之道场,众生都会自然而然地、谦卑恭敬地围绕诵持,进行顶礼膜拜,用鲜花和什物来供养。这些诚心修行的人所得之成果,也会像花香一样四处散布传扬。
  
  注:(一)“见”:我们平常所说的“见”,即自己所学习的、了解的、认识的文化知识、教育知识、人生经验、生存经验等等,由此产生、总结出的观念,而形成了参照事物的思维模式标准。“见地”,即我们所学到的、了解到的知识文化,与人的人生经验(包括社会经验和自然经验——反应客观存在的经验)相结合,通过自己行为行动的实践所证明、证实了的观念。原文中的“见”的涵义,既是平常所谓的见,又涵盖见地的内容和涵义。
  “我”、“我相”、“我见”都是因执著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这个“我”而反映(应)所产生的结果,还包括“我的存在”。
  (二)供养如来,即供养自性。所有进行供养的众生,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供养自己之自性。因为自性与如来本是同一的。



第十六品 能净业障分

  
  [原文]
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祗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译文]
  进一步地说,须菩提,假使有诚心修行的男人和诚心修行的女人,接受奉持、学习并践行此经如理,若因此被他人轻视污毁,那是因为这样的人于前世造有罪业,应该堕入恶道。以今世其因受持读诵此经,被他人轻视、污毁这样的缘故,前世所造罪业就因此会自然而然地消失灭除,则可以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得入正道。
  假使有人听闻、学习到此经之如理,而不能产生谦卑和诚信,那是因为这样的人前世累劫所造罪业深重,障碍了“真心自性”的呈现,应堕于恶道受报;所以一时难以接受这部大觉悟大智慧之经典,或不信轻视,或半信半疑。若其应随机缘,产生悔悟之念,能够发愿并全然受持此经如理;那么前世所造罪业,都会在其起念发愿之时得以消除。通过受持积累功德,则可脱离恶道轮回之苦,证得觉悟智慧,得入正道。
  须菩提,如来我回忆过去往世历过无量无边世劫,在跟随燃灯佛修行而开悟以前,缘遇过八百四千万亿之无数无量大彻大悟的觉悟者,都挚心供养尊奉,没有错过任何一位;生生世世全然受持,从来没有停止过修行。
  假使还有人,于后世末法时代,能够接受读诵、学习奉持并践行此经如理,这样所成就的功德,如来我当初供养受持于无数无量大彻大悟觉悟者的功德与其相比,不及他百分之一、千万亿分之一,甚至于无法以任何数字、数据衡量比喻与其功德差距之大。
  须菩提,如果有诚心修行的男人和诚心修行的女人,于后世末法时代,接受读诵、学习奉持并践行此经如理,这样所能成就的功德之大,远远超乎众生所能想像之极限,我如果确切详尽地描述出来,也许就会有人听到以至心里即生狂乱,而对此经开发大智慧大觉悟之如理如法产生深深怀疑,难以相信。
  须菩提,要知道此经如理之义不可限量,不可思议;读诵此经、受持此经如理所得的果报之殊胜,也是不可限量、不可思议的。
参与人数 2奖励 +31 热心 +5 时间 理由
3040 + 1 2009-10-23 12:33 此.刻.强.帖!!! 请重新编辑一下
8662755 + 30 + 5 2009-10-6 20:05 楼主是热心人,加分支持!

查看全部评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9-3-1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6 01:4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江恩易学 于 2009-10-6 01:24 发表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原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 ...

不可思议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8-10-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79 天

艾略特波浪看盘将上证指数拆解到底

发表于 2009-10-6 12: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切有为法,皆为梦幻泡影.

念经是查究自身思想的一种方式.是检验本我灵性智慧发展等级参照并借此检验开悟到何等程度.因此念文字之经不能开悟,如同煮沙不能成饭.要了解经典首先要找在世明师开悟,也唯有此才能真正了解经典予意所指.

遗憾的是,执着经典者众,找明师开悟求真法者万众难有其一.
金刚经很好.但是要了解必须要经历那个开悟的过程.没有此等过程.无从理解,无法理解.

经典存在的意义在于给后来的开悟者一个参照的等级.经典本身无法给人以开悟的力量.因为这个力量只有在世的明师才有.
参与人数 1奖励 +1 时间 理由
3040 + 1 2009-10-23 12:36 月亮不在手指上。。

查看全部评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3-5-1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6 15:13 | 显示全部楼层
各行各业的大法门,都是大智慧的人悟出来的。股市中的妙法,也需要悟。积累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在此基础上跳出一切现有方法的束缚,大胆创新,小心求证,不断改进,必定会有所得。久之,从小悟到大悟。
    古之圣者,远取诸物,近取诸身,以所见知所不见,何也?去诸欲,涵养灵灵明明之心性,几近与道。现代股民若能有此心性,必能彻悟股市中的大法门。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8-2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60 天

行云流水话投资超短俱乐部金融群英会市场推演

发表于 2009-10-6 18:1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金刚法门需谦卑

诸善奉行,诸恶勿作!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9-2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417 天

发表于 2009-10-6 18:16 | 显示全部楼层
啊,金刚经也和股票有关啊:*31*: :*31*: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6-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7 02:22 | 显示全部楼层
经典本身无法给人以开悟的力量.因为这个力量只有在世的明师才有.
佛祖慈悲,否则当年即可使用神通统渡云云众生。
金刚经云:所谓佛法即为非法,是名佛法。
开悟者,无话可说。因为语言的局限,无法描绘开悟的境界,说了就错。
悟透股市者,小悟。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9-9-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8 23:48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大的帖子一定要顶!:*22*:
我也看过一点点心经,不过基本晕菜了
大概能领悟到一点点意思
很多东西,不知道怎么说出来,真正到了高层的境界,也就没什么可说的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9-2-1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11 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看都晕菜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9-3-1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12 12:47 | 显示全部楼层
诸法维心,不必外求!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9-6-2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14 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人大受启发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4-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3 12:17 | 显示全部楼层
ddddddddddddddd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9-3-1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3 12:18 | 显示全部楼层
ddddddddddddddddd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9-3-1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6 13:12 | 显示全部楼层
ddddddddddddd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9-3-1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6 19:5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原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译文]
  须菩提,对于下面我所提的问题,你是怎样理解的呢?假使有人用能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珍宝来布施,这个人所获得的福德,难道还不够多吗?
  须菩提恭敬地回答:非常非常地多啊,世尊。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呢?所说福德,是福德,又非福德,其实福德属生灭法。因此如来只是称其福德多而已。
  假使还有人,从这部无上智慧之经典中,认识它、学习它并践证见证它,广为宣说传诵,哪怕仅仅只是受持四句偈。这样所获得的福德和成就的功德,大大胜过用能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珍宝来布施所获得的福德。
  这样说是什么缘故呢?须菩提,一切所有的大彻大悟的觉悟者,及所有大彻大悟觉悟者证得的无上正等正觉之佛法,皆出自此经之如理。[注:佛法即觉悟之法]
  须菩提啊,所说佛法,其实根本没有所谓佛法的概念可言,只是假其“佛法”名而已
  
  注:(一)所谓的福德,本无自性,无定性。皆因布施而获得。布施得多,其所获得的福德也多;布施得少,其所获得的福德也少。而且福德属生灭法,其因布施而“生”,受报完成后福德即“灭”。
  若成就了无量的功德,其因此而获得的福德也是无量的。若功德没有圆满,其福德随功德增减。
  (二)佛法之理即法,法即理,理法圆融,理法不二。如理即“道”,道即根本,根本即无为无不为;皆从此经出:即无不从此法界生,无不还归此法界。
    
  
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


  
  [原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译文]
  须菩提啊,又有问题要你思考了,对于下面我所提的问题,你的想法是怎么样的呢?
  须陀洹(初果罗汉)能否产生这样的念头,认为自己证得了须陀洹果呢?
  须菩提非常恭敬地回答:不可以啊,真的不可以产生这样的念头,世尊。
  这样说是什么缘故呢?须陀洹被称为“入流果”,入法性之流(开悟),其已经达到不入“色声香味触法”的境界。其实本无“法性”这样的概念可言,更无所谓法性之流,所以无处可入,只是称为入流果——须陀洹而已。从功夫层面来看,所谓入法性之流,就是已破了见惑,但是不等于是见惑已完全破除。
  须菩提,那么对于我下面提出的第二个问题,你又会怎样理解呢?
  斯陀含(二果罗汉)能否产生这样的念头,认为自己证得了斯陀含果呢?
  须菩提恭敬地回答:不可以啊,不可以产生证得斯陀含果这样的念头,世尊。
  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呢?斯陀含被称为“一往来果”(一还果),而实际上既没有往,也没有来,已经达到不往不来的境界,只是称为一往来果——斯陀含而已。二果罗汉从修行功夫层面来看,不仅只是破见惑,而且已经开始破思惑了。
  [注:所谓“一往来”的涵义,就是面对事物,来则应对,再依如理来放下。也就是生一念,消一念,达到念起觉消的境界。如此一往来。]
  须菩提啊,下面又有第三个问题要问你了,你的想法会是怎么样的呢?
  阿那含(三果罗汉)能否产生这样的念头,认为自己证得了阿那含果呢?
  须菩提非常恭敬地回答:不可以啊世尊。阿那含也不可以产生这样的念头。
  为什么说不可以产生这样的念头呢?阿那含被称为“不来果”(不还果),而实际上并无不来,已达到无来无不来的自由境界,只是称为不来果——阿那含而已。三果罗汉从修行功夫层面来看,是见惑、思惑皆破。
  [注:所谓“不来”的涵义,就是面对事物时,应对与放下是同时的而且是同一的,达到念起即觉的境界。此即谓不来。]
  须菩提,对于我所要提出的第四个问题,你又会有什么样的想法呢?
  阿罗汉(四果罗汉)能否产生这样的念头,认为自己证得了阿罗汉道——达到了“道”的境界呢?
  须菩提非常恭敬地回答:不可以啊,根本不能有证得阿罗汉道这样的念头,世尊。
  这样说是什么缘故呢?实际上已经达到不著一法,不执著于任何理和事,达到“空”的境界,这样才称为阿罗汉,其实也只是这样称呼,假其名而已。世尊,如果阿罗汉产生这样的念头,认为自己证得了阿罗汉道,达到大彻大悟,即著我的存在、人的存在、众生的存在、寿者的存在。四果罗汉的修行功夫,已经觉悟到无所谓见惑、思惑。
  [注:“阿罗汉道”,是达到不生不灭,自然无为——“道”的境界]
  世尊,如来评说我证得了无诤三昧——解空理、离烦恼,于一切无诤,人中(佛祖如来在座的这些学生中)修“空”境界第一,是放下一切欲望的、修“空”境界第一的阿罗汉。
  
  
  世尊,我不会产生这样的念头,认为我是放下了一切欲望的修行人,即离欲则“空”,是“空性”境界第一的阿罗汉。
  世尊,如果我产生了这样的念头——我证得了阿罗汉道,世尊就不会评说须菩提是安于净寂的修行人(行者)。因为须菩提实际上不住于修行的一切具体内容,不住于修行的一切概念、观点、念头及行为,所以只是称须菩提是安于净寂地修行而已。
  
  注:(一)罗汉,是只修正自身,还没有行愿的,获得一定成果的修行人。在家、出家皆可。罗汉功夫有四个层面,须陀洹(初果罗汉)、斯陀含(二果罗汉)、阿那含(三果罗汉)和阿罗汉(四果罗汉)。
  
  (二)见思惑——见惑和思惑
  见惑:五个方面——身见、边见、见取见、邪见、戒禁取见。见惑属于思想上、学问上、观念上的问题。
  思惑:五个方面——贪、瞋、痴、慢、疑。思惑属于人性之中本能的情趣,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

  

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

  
  [原文]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译文]
  注:自觉自性。
  
  佛祖如来问须菩提:对于下面我所讲的内容你会怎样理解呢?
  如来往昔在燃灯佛那里,先天自性发愿的一刹,证得任何觉悟之法了吗?
  没有啊世尊。如来在燃灯佛那里,先天自性发愿的一刹,确实没有获得任何觉悟之法,实际上什么东西都没有得到。
  须菩提啊,那么我又要向你提问了,你的想法会是什么样的呢?潜心修行大乘的人能不能认为,可以用自己修行所成就的功德来使佛土更加庄严呢?[注:佛土,即大彻大悟觉悟者之净土]
  不能这样认为啊,世尊。为什么会这样说呢?所谓的庄严佛土,本没有庄严的概念可言,也无法使其庄严,只是用“庄严”来比喻形容而已。
  因此啊须菩提,所有一心向道的修行人,应该像这样符合如理而生清净心。“心”不应该住于任何有形有象的事物上——不住于色,“心”不应该住于任何能听到(声)、闻到(香)、品到(味)、感觉到(触)、意识到(法)的事物上。
  应该没有任何执著,一切不住,一切无住,物来则应,过去不留——此即“庄严”;如此生其心——此清净心即净土、即道体、即如来。
  须菩提,打比方说,有这样一个人,身就好像须弥山王一样,你认为如何?其身是不是很大呢?
  须菩提回答说:非常非常大了,世尊。
  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如来所说身,本没有身的概念可言,所以只是称为“大身”而已。
  
  注:(一)以须弥山王身,比喻本心——庄严净土。以大身比喻形容本心之无边无际、无涯无始、不生不灭。
  (二)然(燃)灯佛所:“灯”即性体之光。“燃灯”即真心自性所发之愿力。“燃灯佛”即最初通过自照本心,明了自性——自觉本性,走向觉悟,并燃起智慧之光,自觉觉他,这样的觉悟者。燃灯佛是七大古佛之一。发愿之时即是觉悟之时(三元归一,当即觉悟),通过这样的方式走向觉悟的人,都可以称为燃灯佛。“燃灯佛所”即燃灯佛发愿、燃起智慧之光的本心,即燃灯佛所——庄严净土。



第十一品 无为福胜分

  
  [原文]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译文]
  注:自觉觉他。第十品与第十一品和说“如来境界”。
  
  须菩提,如果有像恒河所拥有的沙粒数那样多条的恒河……你注意了,现在就要有问题来问你了,对于下面我所提出的问题,你的想法是怎样的呢?像那样多条恒河所共有的沙粒数,你认为是不是已经非常多了呢?
  须菩提非常恭敬地回答:真的是非常非常地多啊世尊。仅仅像这样多条的恒河,其数量尚且巨大得常人无法计算,更何况其**有的沙粒,那真是难以计量其数量之大啊。
  须菩提,我现在将如理所示之实际的、本质的内容,明确地告诉你。
  如果有诚心修行的男人和诚心修行的女人,用奇珍异宝装满像上述所说沙量恒河所拥有的沙粒数那样多的三千大千世界,以此来布施,这样所获得的福德是不是很多呢?
  须菩提非常恭敬地回答道:这样布施所获得的福德真的是非常非常多啊世尊。
  佛祖如来庄严地告诉须菩提:如果诚心修行的男人和诚心修行的女人,对于此经哪怕仅仅只是四句偈,虔诚接受它、学习它并践证见证它,且广为众生传诵宣说,开示此经如理。那么这样所成就的智慧是无边无量、无涯无始、不生不灭的啊。因此而成就的功德和获得的福德,远远超过、远远胜过以难以计量的、巨大数量之珍宝来布施所获得的福德。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原文]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译文]
  进一步地说,须菩提啊,如果于所到之处遍讲此经,哪怕仅仅只是四句偈。应该知道这样所传到的地方,就好像如来呈现之道场,所有世间天人及人、阿修罗,都会恭敬地供养。何况有人能够全然地接受学习、奉持践行此经之如理。
  须菩提啊,你要知道这样的人,成就了此最上乘第一等稀有的觉悟之法。只要是这部经典根本之真义所传到的地方,即如来现前;只要能够谦卑诚信并践行此经之如理,则为佛的弟子。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原文]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译文]
  注:讲破相的方法。
  
  这时须菩提向如来请教:世尊,应当如何命名此经呢?我们这些修行人,应该怎样按照经名之根本涵义来尊奉、接受学习并践证此经之本义呢?
  佛祖如来告诉须菩提,这部经典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永恒的智慧即彼岸,你们可以依照这个经名之根本内涵来奉持、接受学习并践证此经本义。
  对此须要注意什么问题呢?须菩提啊,如来所说般若波罗蜜,是开发永恒智慧的如法,实际上没有所谓的般若波罗蜜这样的概念,只是称其为“般若波罗蜜”而已。
  须菩提,我要向你提问了,对于下面的问题你会怎样理解呢?如来有没有教授觉悟之法呢?
  须菩提尊敬地回答说:世尊,如来什么都没有教授。[注:全然否定,实际是以否定来肯定,肯定如来之如法。]
  须菩提,那么对于我所要提出的第二个问题,你的想法又是怎样的呢?三千大千世界所拥有的微尘,是不是很多了呢?
  须菩提回答说:真的是非常非常多啊,世尊。
  须菩提,这么多的微尘,如来说其本为客观存在,无任何概念可言,只是当主观反应它时,称其为“微尘”而已。如来所说世界,实际上也为客观存在,无任何概念可言,只是当主观反应它时,称其为“世界”罢了。
  须菩提,那对于这样的问题,你又会怎样认为呢?可不可以把见到三十二相,当作如来法身呈现呢?
  不可以的世尊,不可以把见到三十二相当作如来呈现。
  这样说是什么缘故呢?如来所说三十二相,“相”其实只是当主观反应客观存在时,所构成的主、客体关系,并由此形成的应象而已,本没有所谓相之概念可言,只是称其为“三十二相”罢了。
  须菩提啊,如果有诚心修行的男人和诚心修行的女人,用恒河沙那样多的无数世的身命来布施,(获得如此之大的福德)。如果又有人,对于此经哪怕仅仅只是四句偈,以如法践行受持,以如法为众生开示、宣说传诵,这样所成就的功德和获得的福德,远远胜过以无量身命布施所得之福德。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原文]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译文]
  此时此刻,须菩提受教于此经之如理如法,已经深刻地明了个中义理妙谛。于此情此景中涕泪悲泣,敬对如来说:最伟大、最稀有的世尊啊,如来您教授了这样使人获得解脱的高深玄妙如理之经典,自从往昔我获得慧眼以来,从未曾得以听到、看到、学习到如此无上智慧的究竟觉悟之经典。[注:“悲”,既是无上的欢喜,又是悲心的流露]
  世尊,如果再有这样的人,得以听到、看到、学习到此经之如理,挚诚笃信,一念清净,当下即生如来实相——“道”。应该知道像这样的人,成就了第一等无上稀有之功德。
  世尊,成就如来实相,其实并没有所谓如来实相的概念,也没有成就的概念可言,因此如来说只是称其为“实相——道”而已。
  世尊,现在我受教于这样能使人明了自性、走向觉悟之经典,挚诚笃信,深刻理解并如法践行,这样做并不难。如果到了后世,再过五百年,那时有众生,听到、见到、学习到这部经典,挚诚笃信,深刻理解并如法践行,这样的人即是第一等稀有之人才。
  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呢?这样的人已经没有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因此会产生什么样的问题须要认识呢?我相,其实并没有所谓这样的概念可言;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也没有所谓这样的概念可言。这又应该怎样来理解呢?不执著于一切相——一切思想、观念、观点,哪怕是一个念头,当下放下,无论是谁,即可成就,名圆满觉悟智慧之人——“佛”。
  佛祖如来郑重地对须菩提说:是这样的,就是这样的。如果又有人听到、见到、学习到这部经典,不惊乱、不恐慌、不畏惧,要知道像这样的人,是非常罕见稀有而珍贵的。
  这里有什么问题须要你注意呢?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无上智慧,实际上根本没有第一波罗蜜这样的概念,只是称为“第一波罗蜜”罢了。[注:第一波罗蜜即寂态、清净土]
  须菩提,忍辱智慧,如来说本没有忍辱智慧的概念可言,只是称为“忍辱智慧”而已。我们应该怎样来理解呢?
  须菩提,打比方说,如来我于往世被歌利王肢解割截身体,在那一刻便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为什么会这样说呢?我于那时遭到分肢截体的时候,如果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便会产生瞋怒怨恨了。
  须菩提,再回忆如来我于过去五百世中,曾号为“忍辱仙人”,修行忍辱功夫。在那时候,已经达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境界了。因此,须菩提。修行大乘的人,应该不执著于一切思想、观念、观点,哪怕是一个念头,而发大彻大悟觉悟之心。不应该生“住色”心——即不应该执著于一切有形有象的事物及现象和境界上,不应该生“住声香味触法”心——即不应该执著于一切所能听到(声)的、闻到(香)的、品到(味)的、感觉到(触)的、意识到(法)的事物及现象和境界上;应该生不停留、不执著这样的“无所住”心。
  如果“心”有所谓的境界可住、可停留、可著,即根本上是“住”无所住的。[注:住即非住,非住即住;离住,离不住,一切离也离]
  因此,如来说行大乘法的人,“心”不应该执著于有形有象的事物和境界,而要这样的行在当下放下。
  须菩提,修行大乘的人都要以众生获得解脱觉悟为本愿,以济他、觉他、度他作为“本心”。因为这个缘故,所以应该这样行于布施——不住于相,行在当下放下。
  如来所说一切相——一切的各种各样的概念、观点、念头,实际上本没有所谓的概念、观点、念头可言,也没有所谓“概念、观点、念头”的概念可言。又说一切众生,实际上根本没有“众生”的概念可言。
  须菩提,如来真实义之如法,是对自然而然、自自然然的事物的描述(真语),是对真理的客观认识的描述(实语),是不被任何存在所占有的这样的描述(如语),是没有虚假的、不欺骗的描述(不诳语),是对不与客观存在规律相违背、不与道相违背的描述(不异语)。五语者,皆“道语”者。
  须菩提,如来见证并教授的觉悟之法,此法无实无虚,非谛非妄。
  须菩提,如果行大乘法的人,其“心”执著于固有的固定的观念、观点、念头以及理论和方法来布施,就如同一个人置身于黑暗中,什么都看不见,什么都无法呈现。
  如果行大乘法的人,其“心”不执著于固有的固定的观念、观点、念头以及理论和方法来布施——当下放下。就如同人眼之视觉功能,于太阳光明朗照射下,可以映现出各种有形有象的事物、世间万象万缘。
  须菩提,等到了后世,如果有诚心修行的男人和诚心修行的女人,能够学习、践行并广为宣说传诵此经如理,便是如来呈现。以佛无上正等正觉之智慧,完全能知道有这样的人,也曾亲见并完全能预见,像这样的人皆得以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和智慧,达到圆满觉悟之境界。  

   
  
第十五品 持经功德分

  
  [原文]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即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译文]
  须菩提,如果有诚心修行的男人和诚心修行的女人,于上午时分,用恒河沙那样多的诸世己身来布施;于中午时分,再用恒河沙那样多的诸世己身来布施;于下午时分,也用恒河沙那样多的诸世己身来布施。像这样无量无数劫世,皆以己身来布施,获得如此之大的福德。
  如果又有人听到、看到、学习到此经如理,产生诚挚信念和决心——谦卑而诚信,不诽谤、不动摇、不违背地践行。这样所成就的功德和获得的福德,远远胜于以无量无数劫世之己身布施所得福德。
  何况有人书写抄传、接受奉持、学习践行、广为宣说传诵并为众生开示此经之如理,其因成就此功德而获得的福德更是无以计量、无法比拟的啊。须菩提啊,从根本上来说,受持此经之如理有不可思议、不可限量、无边无际的功德。
  如来为发证道之心、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的人,而开示此经如理;为挚于开发最上上等无上智慧的人,而开示此经如理。
  如果有人能够接受奉持、学习践行、广为宣说传诵并为众生开示此经如理,如来之无上正等正觉智慧,完全能够知道有这样的人,也曾亲见并完全能预见,像这样的人皆得以成就不可限量、不可称量、无边无际、不可思议之无量功德和智慧,达到圆满觉悟的境界。
  像这样的一类人,就如同如来呈现,能够继承、担负如来开发般若智慧之责任,传承、发扬如来之如理妙谛,展现无上正等正觉之智慧,以普度众生。
  那么还须要注意什么呢?须菩提啊,贪迷于修行小法术的人,便执著于我、人、众生、寿者的见解见地,以此为障。对于这部无上智慧之经典,不能够听懂、学懂,不能够接受奉持践行、宣说传诵并为众生开示此经如理。
  须菩提啊,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有这部无上正等正觉智慧之经典,并传诵、开示此经如理,一切世间天人及人、阿修罗,一切众生,都会恭敬供养。
  要知道这样的地方,就是如来呈现之道场,众生都会自然而然地、谦卑恭敬地围绕诵持,进行顶礼膜拜,用鲜花和什物来供养。这些诚心修行的人所得之成果,也会像花香一样四处散布传扬。
  
  注:(一)“见”:我们平常所说的“见”,即自己所学习的、了解的、认识的文化知识、教育知识、人生经验、生存经验等等,由此产生、总结出的观念,而形成了参照事物的思维模式标准。“见地”,即我们所学到的、了解到的知识文化,与人的人生经验(包括社会经验和自然经验——反应客观存在的经验)相结合,通过自己行为行动的实践所证明、证实了的观念。原文中的“见”的涵义,既是平常所谓的见,又涵盖见地的内容和涵义。
  “我”、“我相”、“我见”都是因执著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这个“我”而反映(应)所产生的结果,还包括“我的存在”。
  (二)供养如来,即供养自性。所有进行供养的众生,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供养自己之自性。因为自性与如来本是同一的。


第十六品 能净业障分
  
  [原文]
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祗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译文]
  进一步地说,须菩提,假使有诚心修行的男人和诚心修行的女人,接受奉持、学习并践行此经如理,若因此被他人轻视污毁,那是因为这样的人于前世造有罪业,应该堕入恶道。以今世其因受持读诵此经,被他人轻视、污毁这样的缘故,前世所造罪业就因此会自然而然地消失灭除,则可以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得入正道。
  假使有人听闻、学习到此经之如理,而不能产生谦卑和诚信,那是因为这样的人前世累劫所造罪业深重,障碍了“真心自性”的呈现,应堕于恶道受报;所以一时难以接受这部大觉悟大智慧之经典,或不信轻视,或半信半疑。若其应随机缘,产生悔悟之念,能够发愿并全然受持此经如理;那么前世所造罪业,都会在其起念发愿之时得以消除。通过受持积累功德,则可脱离恶道轮回之苦,证得觉悟智慧,得入正道。
  须菩提,如来我回忆过去往世历过无量无边世劫,在跟随燃灯佛修行而开悟以前,缘遇过八百四千万亿之无数无量大彻大悟的觉悟者,都挚心供养尊奉,没有错过任何一位;生生世世全然受持,从来没有停止过修行。
  假使还有人,于后世末法时代,能够接受读诵、学习奉持并践行此经如理,这样所成就的功德,如来我当初供养受持于无数无量大彻大悟觉悟者的功德与其相比,不及他百分之一、千万亿分之一,甚至于无法以任何数字、数据衡量比喻与其功德差距之大。
  须菩提,如果有诚心修行的男人和诚心修行的女人,于后世末法时代,接受读诵、学习奉持并践行此经如理,这样所能成就的功德之大,远远超乎众生所能想像之极限,我如果确切详尽地描述出来,也许就会有人听到以至心里即生狂乱,而对此经开发大智慧大觉悟之如理如法产生深深怀疑,难以相信。
  须菩提,要知道此经如理之义不可限量,不可思议;读诵此经、受持此经如理所得的果报之殊胜,也是不可限量、不可思议的。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9-10-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6 21:5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huang2000 于 2009-10-6 12:16 发表
一切有为法,皆为梦幻泡影.

念经是查究自身思想的一种方式.是检验本我灵性智慧发展等级参照并借此检验开悟到何等程度.因此念文字之经不能开悟,如同煮沙不能成饭.要了解经典首先要找在世明师开悟,也唯有此才能 ...

"经典存在的意义在于给后来的开悟者一个参照的等级.经典本身无法给人以开悟的力量.因为这个力量只有在世的明师才有."               

       错!!!!!!!!
参与人数 1奖励 +1 时间 理由
LETT + 1 2009-11-6 22:18 就算是路过,也要给你加分!

查看全部评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9-10-2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96 天

发表于 2009-11-7 22:04 | 显示全部楼层
试问能有几个真正看懂的——一切有为法,皆为梦幻泡影,包括江恩。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8-8-1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7 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善哉善哉

双手合十礼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9-9-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 天

发表于 2009-11-8 22:31 | 显示全部楼层
很不可思议,,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9-4-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 天

发表于 2009-11-11 09:06 | 显示全部楼层
无语~~~~~~~~~~~~~~~~~~~~~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5-1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声明:1、本站所有广告均与MACD无关;2、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网友发布信息非MACD观点与意思表达,因网友发布的信息造成任何后果,均与MACD无关。
MACD俱乐部(1997-2019)官方域名:macd.cn   MACD网校(2006-2019)官方域名:macdwx.com
值班热线[9:00—17:30]:18292674919   24小时网站应急电话:18292674919
找回密码、投诉QQ:89918815 友情链接QQ:95008905 广告商务联系QQ:17017506 电话:18292674919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陕ICP19026207号—2  陕ICP备20004035号

举报|意见反馈|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MACD俱乐部 ( 陕ICP备20004035号 )

GMT+8, 2024-4-27 00:06 , Processed in 0.073059 second(s), 10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