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下半年翻五倍的标的查询只要觉得你的资源有价值,找我超长线翻倍股6个,299元想知识变现,点这里
广东线下聚会即将开始帮你配置仓位领五倍以上大牛不做制度的牺牲品
查看: 1124|回复: 0

“走出去”,推着人们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0-27 15:28 |

“走出去”,推着人们跑

来自:MACD论坛(bbs.macd.cn) 作者:ader 浏览:1124 回复:0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 “不是中国巨额外汇储备的压力使得中国企业要走出去,而是中国外汇储备的增加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创造了条件。” ]


  编者按:

  30年前,中国要快速发展,需要先进设备和技术。那时,出口是为了换汇,如今却要计划如何利用好超过2万亿美元的庞大的外汇储备。1976年,中国的对外承包劳务队伍第一次走向国际舞台,中国开始向外“劳务输出”,而如今,“走出去”已经发展为品牌战略的高度。在全球化的潮流中,中国商业的复兴必然体现为在全球生意中的崛起。

  六十年——甲子,对于中国和中国商业,只是再出发的启程;对于中国金融业,这是全新征程的开拔。

  第一财经与中国银行联袂推出“蓝海领航——中国企业‘走出去’”系列报道,以鉴往知来。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到日本访问时,坐上日本新干线列车,他说:“像风一样快。新干线推着人们跑,我们现在很需要跑。”

  这幅画面,多少年来在中国人心中挥之不去。改革与开放,使中国几十年来的发展坐上了高速列车,而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历程,虽然起步艰难,但是近十年来,也可谓“像风一样快”。全球经济的发展趋势,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都在“推着中国企业跑”。

  为了外汇

  对比能够激发动力。中国的快速发展需要引进国外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但手里没有外汇。1978年末,中国外汇储备只有区区1.67亿美元。

  “那时中国希望利用国际市场,购买国外的好东西,但需要外汇,也就是要出口,于是就出口中国的资源性产品、初级产品、纺织品等等。”对外经贸大学中国WTO研究院研究员屠新泉说,那时候出口是为了换汇,为了进口。

  1980年8月,湖北省组织商展团赴美国友好省州俄亥俄州首府哥伦布市举办了第一届出口商品展销会,展销会历时13天,展出10大类商品计1597种,参观及购物者达60万人次。这是中美于1979年1月建交后,中国在美方举办的第一次商展会。中国的一只脚跨出了门。

  1992年在中国经济史上的地位之特殊,历时越久,越发清晰。“1992年,中国对‘开放’这个词重新认识,意识到对外开放是一种生存方式,中国要融入到全球市场体系中去。”屠新泉说。

  屠新泉认为,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国优势逐步体现出来,最初,中国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生产能力这么大,慢慢地在国际贸易中转变为顺差,并非刻意而为;中国的比较优势,1992年以后逐步发挥出来,邓小平南巡讲话体现的改革开放姿态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

  从改革开放到1993年,除少数年份进出口贸易有小规模顺差外,多数年份均为逆差。从1994年起,中国进出口贸易均保持顺差,且规模不断扩大。2007年突破2000亿美元,达到2618亿美元。

  直到1989年,中国外汇储备都没有超过100亿美元,其中1980年外汇储备还出现负数。1990年,外汇储备达到110.93亿美元,1994年超过500亿美元。到了2009年已超过2万亿美元。

  中国现在的忧愁,变成了如何花好这全世界最庞大的外汇储备。不过,在这样气势磅礴的增长背景下,中国企业走出去,却并没有这般顺利。

  20多年摸索出来的战略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真正的转折点却要等到2000年,“走出去”政策的形成。

  “2000年以前,中国企业走出去基本都是零零散散的,国家没有一个大的政策,那个时候主要是以国企为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贸易研究室主任宋泓对CBN表示。

  最早走出去的是工人老大哥。1976年,中国的对外承包劳务队伍第一次走向国际舞台,到1980年共有29家企业从事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业务,主要市场集中在西亚和北非。

  但是劳务合作并不是早期中国企业走出去最主要的业务。宋泓说,那时企业走出去主要做两类事情,即资源与销售。很多国有企业在发达国家里有销售的网点,了解信息、销售产品,也有很多企业到资源多的国家参与当地矿藏开发。

  在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政策体系的基本指导思想仍然是限制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1992年~1996年,我国批准海外投资的企业数量呈下降趋势,平均年增长率为-20.58%。

  不过,1992~2000年期间,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尝试并没有停止,一批行业领先企业和优秀企业陆续到境外开办企业,尝试国际化经营战略。

  宝钢集团从1993年起,先后在世界11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14家控股、全资子公司,海尔集团的境外合资合作项目有20多个,合同外资额超过1亿美元,设立的海外企业有13家之多。

  “并且,有一批民营性质的企业集团,如小天鹅家电、TCL、天狮集团等,先后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化经营,从而国际化投资主体的结构发生了历史性的改变。”中国人民大学贸易系副主任王亚星说。

  这些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也是艰辛的。上世纪90年代中期有报告称,中国在海外的企业有70%是亏损的。宋泓说,这有很多方面的原因,“很多事情都是摸索阶段。投资过程中可能遇到工人罢工,咱们国内根本想象不到。很多经营管理的问题也没有搞清楚。”

  金融危机是一个好的契机

  2008年,由于金融危机,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下降20%以上,但是中国的“走出去”却保持了平稳强劲的发展势头。200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达521.5亿美元,同比增长96.7%,连续6年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

  “这次危机对于中国企业走出去是一次新的转折,从技术发展和网络建设方面来看都是很好的机遇。”宋泓说。危机中,我国的经济、金融状况相对来说比较好,国内经济还处在比较稳健的扩张之中,这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宋泓认为,建国以来和几十年对外开放积累,中国企业走出去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很多国外企业面临困境,销售人员找不到工作,这样就为走出去提供了更多机遇,包括矿产和资源的机遇。”宋泓说,以前中国要购买的矿产价格往往都很高,这次我们能不能通过投资的形式参与国外矿藏的开发?“从去年的情况来看,对外投资这块儿非常迅速。”

  但是,近几年中国大型国有企业赴海外收购,成功率并不高,今年以来各种保护主义更加盛行,中国企业走出去依然还面临着重重壁垒。

  “我觉得应该更宽的看待这个问题。”宋泓认为,在中国企业“走出去”早期,国外对国有企业走出去有很多非议,很多交易并未成功,但是从近期的调研来看,很多民营企业走出去都是来源于过去国有企业的积累、探索;很多曾经在国有企业搞销售、投资的人,自己留在国外开公司,如果没有这些积累,民营企业走出去肯定会受更大挫折。“虽然从国有企业经营的角度来看可能效率不高,有很多失败的地方,但这些前期的努力为后面更多企业的成功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2000年之后,中国企业又有了新一轮的探索。“TCL并购汤姆逊,联想并购IBM等,让中国企业发现了许多问题,但这也是个学习积累的过程,要迈过这个坎。”宋泓说。

  宋泓认为,经过几轮的积累,这次金融危机对中国企业确实是一个比较好的契机,是一个发展的新阶段,应该逐渐的会有更多企业,特别是更多的民营企业会走出去。

  当然,在新的机遇面前,中国企业走出去时也要审视自己的冲动,“有钱”并不能代表一切。“不是中国巨额外汇储备的压力使得中国企业要走出去,而是中国外汇储备的增加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创造了条件。”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武常岐在年中的一篇文中表示。
本站声明:1、本站所有广告均与MACD无关;2、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网友发布信息非MACD观点与意思表达,因网友发布的信息造成任何后果,均与MACD无关。
MACD俱乐部(1997-2019)官方域名:macd.cn   MACD网校(2006-2019)官方域名:macdwx.com
值班热线[9:00—17:30]:18292674919   24小时网站应急电话:18292674919
找回密码、投诉QQ:89918815 友情链接QQ:95008905 广告商务联系QQ:17017506 电话:18292674919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陕ICP19026207号—2  陕ICP备20004035号

举报|意见反馈|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MACD俱乐部 ( 陕ICP备20004035号 )

GMT+8, 2024-6-18 02:14 , Processed in 0.076289 second(s), 9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