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17035|回复: 13

[讨论] 人类曾在海里游回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4 20:46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类曾在海里游回来

来自:MACD论坛(bbs.macd.cn) 作者:不偷木瓜 浏览:17035 回复:16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好文辛苦选摘#*22*#
顶不顶你随便#loveliness#

  现代人,即是数万年前生存至今的人类,由于躯体各处存留了太多太多的水生特性,以至于敬爱的科学家们也无法熟视无睹。我们的近亲类人猿的五指之间,找不到皮蹼的残余,而偏偏我们拥有——我们的祖先天生一对鸭掌,适合水中遨游?至于下肢及脚掌,那更是“反进化”。所以,一直以来,都存在一种观点:“人类在进化历程中曾进入海洋再返回陆地”。
  
   这是一个创造力非凡的假设。我们甚至于幻想:并非所有“海猿”都乖乖回到陆地上,某些还继续呆在海洋里进化成“美人鱼”……天空海阔,驱鲸驭鲨,这确实是一幅幻美绝伦的场景。
  
   后来这个假设被现实无情地击破了。进化,无疑需要时间的沉淀,短短的三百万年,时间相当紧迫,你还有心思到海洋里逛一圈,再施施然游回陆地?
  
   一百年来,为了维护该学说,科学家们奉献了很大的努力、做出了太多的牺牲。当然这种努力是必须的,否定了“陆——海——陆”这样的进程,很多现象就无法解释,现代人花费了二百年时间辛苦搭建的“进化论”也丧失了存在的基础。于是有些科学家将人类由陆入海的时间提前,提前到南方古猿,甚至于始祖古猿的履历里。
  
   通过时间的前移,力求将人类进化史这一个“圆”合拢。但可惜的是,即使是始祖古猿,进化成现代人,满打满算也就是九百万年,这一丁点时间,真能满足人类跑到海洋里走一遭的愿望?答案无疑是否定的。
  
   生物进化中的逐变需要漫长的岁月,即使是“金字塔尖”的生物,在地球上已无天敌,能够静下心来完善自己,所需的时间量也是非常之庞大。高级哺乳动物暂且不论,就算低等如恐龙,看看霸王龙进化成型用了多长时间?数以亿年计。
  
   现在最先进的基因研究,不支持人类曾从海里游回来这一假说。提出该类假设的科学家也偃旗息鼓。他们明白,如果动摇了科学的根本,世人皆对科学嗤之以鼻,科学界将整体受损,“权威”则不复存在。虽然你我皆不满连科学都饱含了政治特质,但,这恰恰是时下现状。
  
   同样因为基因研究,得到了人类祖先数度离开非洲,远程大幅迁徙的结论。这结论让人吐血,但这确实是高精深的DNA体系里的成果。幸好个别开明的科学家,也试探性的提出:基因体系未必能作准,我们还是回到化石,回到纯考古上面吧?
  
   回到化石,这种想法看似放弃了高等科学,但在思路上,无疑是一种进步。但既然可以放下“尊严”,回到化石与考古,为什么不能加大步伐,一步到位,回到现存的人类身上?通过现存的现代人,来探究人类的起源,难道不是捷径?
  
   现在人类对于基因及遗传学的掌握,已达到新的高度。从《进化论》诞生开始,被数以千计的科学家反复推翻的“狼与狐狸”遗传假说,最终已得到结论。其结论是“世界上的狗,全部培育自中国南方的一种狼”。在未有基因研究探寻其源时,大家看见哈巴狗的样子与大灰狼相距甚远,一直不肯相信其祖先是狼,宁愿相信其起源于狐狸。这就是让学者们争论不休的“狼与狐狸”的故事。
  
   事实上我并不苟同这个所谓的结论。科学,特别是“实用科学”之外的“人文及自然科学”,逐步异化成一项生意,为了延长其保鲜期,不断推出悬念,不断自我救赎,仿如一部“悬疑剧”。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10-1-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4 20:47 | 显示全部楼层
基督教传言,达尔文临终忏悔放弃了进化论,无须考辩是否属实,但晚年的达尔文确确实实陷入了困惑——他无法自圆其说,将“进化论”融会贯通。
  
   当然,达尔文的伟大之处,在于其并不迷信由自己首创的学说。达尔文把《物种起源》称为“一部长篇争辩”。因此,《物种起源》与本文《人类,并非由地球生物进化而成》同样属于“一部长篇争辩”,同样是划时代的巨著。
  
   达尔文提出了针对“进化论”的三点质疑,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找不到一个合理的遗传机理来解释自然选择。在达尔文的时代,普遍迷信“融合遗传”:父方和母方的性状融合在一起遗传给子代。这是很明显的谬误,白人和黑人结婚,所生子女的肤色总是非黑即白。特例是个别热衷于与多位异性偷欢的女子,生下的双胞胎一黑一白,原来他们分属不同父亲。
  
   达尔文虽然从动植物研究与培养中得知优良的性状能够被保留,但该论点在人类身上就行不通。例如一个白人到非洲黑人土著部落结婚生子,几代以后他的后代就会完全变成土著。《物种起源》宛如一部将人类排除在外的著作。后期达尔文被迫做出让步,承认“用进废退”这样的见解是成立的,可以用来补充自然选择学说。
  
   事实上,在达尔文逝世前后,生物学界普遍接受“用进废退”的拉马克主义,而怀疑自然选择学说。有位仁兄名叫孟德尔,他认为:生物遗传并不融合,而是以基因为单位分离地传递,随机地组合。因此,只要群体足够大,优良的基因不会消失,并逐渐扩散到整个群体。
  
   这个理论纵然牵强,但被后世视为达尔文理论的补充,称之为“伟大的融合”。
  
   然而,用该理论,我们或者可以解释低等生物,至于人类,我们自己,则发现是无法解释。人类有特立独行的进化倾向,他偏偏不遵照科学家设想下的条条框框行事,无奈,达尔文晚年宁愿相信是上帝创造了人。
  
   回过头再度审视《物种起源》,在研究之初,达尔文的切入点是“人工选择”。有史以来,人类的一项伟大成就是创造了大量的驯化动物,例如将狼和狐狸培养成千奇百怪的狗,“人工选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是进化历程的“揠苗助长”,威力庞大无伦。
  
   达尔文搜集了一百五十种鸽子(研究之余还可以研究一下红烧乳鸽),发现它们之间虽差异甚大,但都起源于一种,即野生的岩鸽;同时他还研究家鸡(鸽子吃多了也会腻),发现虽然鸡的品种繁多,但都来源于共同的祖先,即野生的原鸡。
  
   那么,各式各样的品种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原来那是因为人类的喜好,为宠物们选择了“变异轨迹”。不喜欢的,就剥夺其交配权,最终通过遗传以及变异累积,形成了定向发展,培养出形态各异的宠物。
  
   达尔文成功定义了“人工选择”学说,同时它也严重妨碍了我们的思维。千奇百怪的狗,谁能分辨得出它们的祖先是狼或狐狸?“人工选择”可以变异得飞快,依此推断:古猿用三百万年进化成现代人,那是完全可以想象的,时间也是充裕的。恩格思等先贤就认为:自然进化就象人工选择一样简单,完全忽视了人工选择,其实是拥有一个具备无上权威的外力,如同“上帝之手”。而在现实里,没有“上帝”为人类的演变指明方向。
  
   人类的进化历程,比较客观的事实是:根本连三百万年的“变身”时间都不存在,那只是我们一厢情愿的估算。三百万年,完全是一个被夸大的数字。现代人,这是一种瞬息之间,一跃而上成为万物主宰的动物,是超越了自然规律的个体。因此在这里,谨慎地提出一个疑问:人,真是进化的成果?
  
   假设一个场景:我和你是来自外太空兼拥有高等智慧的生物,不远亿万里来到地球,骤眼看绝大多数生物都合情合理,但一旦看到人类,就会惊诧莫明。这种吃惊不是基于人类的某个部位,而是全方位的。人类的身体的每部分,都存在难以解释的疑点。但凡这类困惑,相信也会偶尔存在于某个人的脑海。“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或者,我们缺乏一个机会:置身世外来审视我们自己。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10-1-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4 20:47 | 显示全部楼层
谁捏起了人类的鼻子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10-1-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4 20:48 | 显示全部楼层
地球上举行“哺乳动物游泳大赛”,分为“鱼型组”与“非鱼型组”进行角逐。“鱼型组”的各类海豚与须鲸斗得不亦乐乎,必须运用“电子眼”设备方能分出胜负。“非鱼型组”也不遑多让,以下实况是“人类”与“海狮”的角逐。
  
   在外星智慧生物眼中,海狮和人类的外型类似,尾巴退化,头面部布满硬毛而少绒毛。海狮的四肢适合于潜泳,而人类的四肢适合于海面竞速,最终,人类因为鼻子挺拔,比海狮抢先一步用鼻尖撞线。
  
   失败了的海狮相当不服,确实,作为陆生的人类,竟然拥有一个比海狮还先进,更适合在海里遨游的鼻子!造物主是否公平?究竟有没有猫腻存在?
  
   我们人类自己,对鼻子没有太大的好感,特别在青少年时代。鼻尖总显得油油的,富有汗腺和皮脂腺,易生疖——也就是容易产生粉刺、黑头之类,除了有碍观瞻之外,还对我们吸引异性有极大的影响!按生物进化、自然淘汰的角度看,这很不应该。我们假设人类真由古猿直接演变,并一直生存在陆地,那么首当其冲的鼻子的生理构造就大有问题!从鼻尖和鼻翼布满油脂这一项来说,既不符合“自然选择”,也不符合“用进废退”,完全不可理喻。
  
   然而,换一个角度,假如人是一种“半水栖”的生物时,富有油脂的鼻尖就不难解释了。此外,人类的鼻形构造也不合理。查看近代医学、解剖学书籍,对于由鼻骨、鼻软骨和软组织等构成的“外鼻”,最经典的描述是:外鼻突出于面部,容易受到外伤。
  
   凭什么人类的鼻子要弄得那么尖、那么挺、那么出类拔萃,以至容易受伤?是谁捏起我们的鼻子?
  
   看到这里,你或许也会觉得无奈,为什么要进化出一个“极其容易受外伤”的鼻子?特别是笔直而显得脆弱的鼻骨,对陆生动物而言完全是吃力不讨好的设计。但不妨回想一下,当你半潜泳状态时,你的鼻子就如同前置分水器,基于“流体动力学”,你会感到,这是一个相当优化的生物艺术。一个圆乎乎的脑袋,产生的阻力无疑更大。如果说,船舰的前端,是参考我们的鼻子设计的,你可能不同意,但不能否认两者的相似。
  
   有一点必须着重提出:虽然我们鼻子极易受伤,但无须太过沮丧。人类鼻子的修复能力甚强。进化系统证明了对鼻骨、锁骨等的极端偏袒与重视,在灵长目中绝无仅有。
  
   再说鼻毛,众所周知,鼻绒毛确实必须,它能过滤空气粉尘,但这里说的鼻毛,不单指鼻绒毛。那么除了绒毛以外,鼻腔拥有更为粗壮发达的硬毛,这些硬毛有何特殊意义呢?阻挡飞虫进入?这样的几率太小,但如果是阻挡水流中的浮游生物,这样的意义就极大了。
  
   人类的外鼻构造是鼻孔向下,一开始解剖学家就指出这是一个失败。鼻孔朝向下方,更容易吸进地面腾起的粉尘,一些猿猴通过鼻骨退化,鼻孔上仰,现成了更适合陆生的“朝天鼻”,相互比较,人类的鼻子坚持着“反进化”。
  
   或者你会说:高挺的鼻子具有审美的需求,但别诬陷古猿也喜欢高挺的鼻子,进化当中的古猿不是“金字塔尖”的生物,当然是扁平的鼻子更保险,这样被野兽攻击的概率更低,更适合生存的实际环境。
  
   猫科动物是一类成功的陆生动物,可参看它们的鼻子。众所周知,猫科动物的鼻子比人类进化得更成功,它们的嗅觉更灵敏,然而,它们为了利益平衡,也不肯将鼻子进化得更英挺一些。
  
   我们人类呢?凭啥?
  
   客观而言,人确实是陆生动物里游泳与潜泳的高手,人的鼻子具有其独特之处——鼻腔构造不易呛水,兼有“打喷嚏”这样高级的防御性反射动作,这些均是人类的先天优势,但问题是,在我们进化的历程里,为何要强化这样的优势?
  
   现代解剖学分析,人类的鼻子确实已在退化,按照肌肉组织、神经构成,原本人的鼻翼是可以闭合的。其实,你尝试用自主神经去控制鼻翼张合,仍会感觉鼻翼在轻微抽动,由此看来,我们的祖先是能够控制鼻翼闭合,究竟是什么样的环境,需要如此的生物设计?大自然选择给了我们这样一个鼻子,相信绝不会只为了开个玩笑。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10-1-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4 20:48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地间唯我独尊的双眸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10-1-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4 20:49 | 显示全部楼层
按流行说法,现代人类归于“人属”,人属是灵长目人科中的一个属。今天生活在世界上的现代人是唯一幸存的一个种。近代的动物分类学说,很繁复也很混乱,研究起来相当痛苦,这里一笔带过。唯一需要提醒的是:我们人类属于狭鼻猴这个总科(或称“子目”,是“目”与“科”中间的分级)。
  
   科学家用鼻形是“窄”还是“阔”来定位,划分灵长目的两大类;假如用眼睛色泽来给猿猴们定位,会得出怎么样的情形呢?我们现代人,大部分属于“黑目猴总科”,包括了黄种人、黑种人与绝大部分猿猴;至于部分北欧白种人,则单独属于“色目猴总科”。从此,我们地球上的人种,分属两个子目。
  
   是否觉得不可思议?事实上虹膜颜色不同,并不象科学家说得那么轻描淡写,这种变异,需要对基因系统大动干戈。由于我们的科学还一直“在路上”,所以,动物分类学说存在难于圆满解释的矛盾,不能仅仅从某个“点”出发,为了顾全大局,唯有牺牲“色目猴总科”这种划时代的分类方法。假如换一个角度,从双眼的整体构造与功能,来作为分类的依据呢?得出的结论是:现代人和一种鸟类,同属于一个总目,我为这个总目,命名为“猫头鹰总目”。
  
   猫头鹰就是我们熟悉那种深夜出动、目光如炬、视鼠如仇的猎杀型飞鸟。它拥有和人类眼睛完全一致的视界,兼拥有与人类同样的视距变焦功能。此外,还有一个伟大的共同点,猫头鹰是唯一能够分辨蓝色的鸟类,而我们同样以能分辨蓝色而自豪。
  
   在色彩系统里,蓝色不同于其它颜色。一般动物,可以通过色光的深浅来辨认颜色,但这种“辨色”方法,却无法分辨蓝色。过惯了夜生活的猫头鹰,“漠视”各种色泽,它是选择性的“色盲”。说到“色盲”,现代人也保留了同样的“强势遗传”,隐性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男性更易“中奖”。这类朋友与猫头鹰一样,对其它颜色熟视无睹,但对蓝色相当敏感。蓝色在他们的眼中,呈现的是一片光亮与圣洁。
  
   蓝色,那是属于大海的颜色。
  
   所谓“强势遗传”,特指生命系统认为“可能有必要”的变异,例如人类为免受疟疾侵袭而形成的“蚕豆病”。该症状的基因保存于四亿以上群体中,强势得不能再强势。俗话说:“得到其一则失去其一”。为了使人类避免遭受烈性传染病疟疾攻击以至覆灭,“蚕豆病”应运而生;“色盲”是相类似的遗传,它究竟能为我们带来什么?
  
   一般认为:人类能够分辨七色,那是动物里极其高超的,然而按这推论,蜜蜂比人类先进。生物讲究的是“实用价值”,能够分辨色彩并不代表眼睛的“实效”提高,恰恰相反,避免了“色彩”的分心,可能使捕猎定位更为精准,例如成功的捕猎者犬科动物的眼睛只区分黑白,猎物是什么颜色对它来说绝无价值。这无疑是一个相当矛盾的结论,却在自然界被充分验证。更进一步展开想象:某种环境里的人类,由于光线的不足,分辨颜色已对他们毫无意义,宛如夜色里的猫头鹰。
  
   着眼于尊严考虑,不敢想象人类是昼伏夜出的鼠辈,我宁愿将“某种环境”假设为海洋。人类是否基于在海洋里捕猎,而拥有如猫头鹰一般的视界构造和遗传基因?不禁回想起多年前的一次经历。
  
   那还是少年时代,我第一次潜入大海,当其时是紧紧闭上眼睛,一直不敢睁开,想法很简单,是“害怕眼睛进水”。我的一位女同学自小生于海边,她鼓励我潜泳时睁开双眼。起初半信半疑,后经实践后发现:在海底睁开双眼,原来决无不适感。由此爱上潜水。可惜潜得越深,视线逐渐迷糊,无法分辨珊瑚鱼的绚丽色彩。女友经常潜入海底为我打捞贝类,我一直奇怪:为什么她就能看见?只是因为她是渔民的后代?
  
   女友回答使我更心生疑惑:“我的视力不怎么好的,有些颜色分辨不清楚,不过在海底,我能看见。”难道她是色盲?这个假设,后来在学校的体检里得到证实。
  
   这段经历使我逐渐形成一种对待事物的态度:不去否定一切,但也不轻易做出“非此即彼”的判断。
  
   人类拥有一双凌驾于诸多动物之上、综合指数极高的眼睛,这不知是否应感谢大自然的恩赐。我们并没有快速捕猎的需要,归罪于直立行走使我们丧失了必要的追捕速度;进化历程也没有潜入深海的履历,凭何得来水陆两栖的精品双眸?
  
   前文提到蜜蜂眼睛比人类先进,只是特指蜜蜂能分清“紫外线”这一特长,而从构造上看,蜜蜂的“复眼”比较人类的“摄像头”眼睛,那是远远不如的。这一对“摄像头”,还拥有“交互成像、动静对焦、全感应、瞬间智能……”等诸多优点。即便是达尔文。也无法相信眼睛是从“自然选择”中慢慢演变而来,人类的骄傲,成就了他的痛苦。不想再对我们凌驾万物的双眸再加褒词,否则本文无法收束,最后就说一说人眼与近亲猿猴的区别。
  
   首先,人类的眼睛是一双“水眼”。眼睛的表面,需要长时间供水,泪液膜随着眨眼不断刷新,而眨眼功能由中枢神经与植物神经双重控制,保障它始终在“眨”,平均每五秒就眨一次,一生里至少眨眼五亿次。此外,在眼球的内部,充盈着一种稀薄透明液体,称为“房水”,它就在眼内流动循环。这一双“水眼”构造,使人不禁产生联想:这究竟是不是一双水兽的眼睛?
  
   人类眼睛构造趋于完美,但作为水兽的眼睛,无奈也兼有其弱点。最典型的是以下两项:“散光”与“青光眼”,均是难以解释的医学现象,前者象是为了适应不断潜水和露出水面,而形成了一种“进化歧路”,结果进化未完成,变成屈光不正。后者仿佛是为了应付潜泳造成的眼睛内压变化,演变过程出差错而遭遇变故。
  
   某些器质性疾病的形成,源于进化道路上的尝试失败。这足以反证我们的“水眼”来源。研究眼科的科学家是相当支持人类从海洋里返回这一假说的,否则,他们连眼泪的成分都无从解释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10-1-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4 20: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缕秀发千万年追思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10-1-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4 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前文提到人类应属于“猫头鹰总目”,导致大量的科学家们哑巴吃黄连,无法组织有效的辩驳。基于人道主义精神,我决定不再坚持,而提出一个崭新的分类假说:现代人类均属于哺乳纲之下的“有头发亚纲”,除此之外的其它哺乳动物,一概属于“无头发亚纲”。
  
   “亚纲”等同于“总目”,是“纲”与“目”中间的分类级别。人类如此伟大,是因为他头顶生有头发,这一缕长发,使我们啸傲动物界!勿论何种动物,都无法和人类比拟!
  
   凭什么人类是万物之灵?曾经诸多生物提出异议。在它们眼中,人类仅仅是凭借了外力,借助了“工具”,并不是以一己之力获得统治地位。人类直立行走?别提这个,这原本是进化倒退;人类拥有脑部?什么动物不拥有脑部?人类这个罪恶的脑袋,思考的全是以“破坏自然、毁灭地球”等极端方式而获得统治权,还好意思再提?
  
   人类不由得反思,芸芸众生中能够独树一帜的是哪个部位呢?他想起来了,是的,就是头发!
  
   我们俯瞰天下众生,傲然发问:你们哪一个有头发?有头发的请出列,我与你分享“万物之灵”的荣誉!众生哑然,天地间一片静默。原来人类高高在上的原因,是因为他的脑袋拥有头发,十万根秀发追随终生,这在动物界是仅此孤例,绝无仅有。
  
   漫长的一生当中,人类的头发始终伴随着生长,不离不弃。我们近亲类人猿缺乏此基因,扩大到整个生物界都找不到类似的个案。如果用“进化论”配合DNA体系来审视人类头发,会得出一个震惊世界的结论:在三亿九千万年前的泥盆纪,水生动物爬上陆地,其中一支进化成庞大的陆生动物;另外一支则躲在地球某一角落努力进化,在距今三百万年前旅行至非洲,变身成为人类始祖。
  
   以上推断不合情理,但符合科学的“法理”。进一步探寻人类头发的高深之处,首先需要解释一下“雌雄异像”。需要注意“雌雄异像”不同于“雌雄两态”。雌袋鼠拥有育儿袋这类只是低级的“雌雄两态”,我们将视线转向更为高级的猫科动物。
  
   猫科是一类成功的陆生猎食者。猫科的面型,是陆生动物的完美范本,除了耳朵之外,猫科动物也是面部轮廓最接近人类的物种。猫科动物的视野,也与人类最相近(唯一不及猫头鹰)。正正因为长得象,所以,猫科动物也一直得到人类的宠爱。
  
   人类喜欢研究狮子与老虎孰强孰弱。狮虎同属猫科中的佼佼者,是陆地上的顶尖生物。骤眼一看,老虎稍强,体形完美兼肌肉组织合理,单打独斗决不可能输给狮子。但问题是狮子愿意和你单挑吗?狮子是猫科里最领先的动物,它是有组织地群居,有组织地猎杀(有组织犯罪),而且,狮子还拥有一项领先的特征:雌雄异像。
  
   雄狮颈部密生漂亮的鬃毛,而雌性狮子则没有。请别小看这种分别,这是一个物种在进化历程中是否领先的标记!看到这里,联想到人类的雌雄异像,或者有朋友以为接下去将说人类的胡须吧,错了,我说的还是头发。
  
   人类作为万物之灵,假如是男人有异像而女人没有,这无疑是低估了人类。我们的女同胞,事实也拥有了凌驾于男性的基因,这一点在动物界是独一无二的。
  
   我们知道头发的寿命是二至四年,每日生长约0.3毫米,那么正常来说,长到40厘米左右,头发也就寿终正寝了。这样作出结论,女同胞们绝对不予认同。长头发是女性一种特例,长达几米的秀发比比皆是。而且女同胞偏爱于折磨头发,烫、染等手段无不用其极,换成男同胞?你不怕秃顶即管去尝试。深入研究发现,头发既不是由活细胞组成,也并非死细胞,那是一种在睡眠状态下的干枯细胞。为什么女性的头发强悍,头发的功用究竟是什么呢?
  
   科学家们自以为是的解释是:头发除了使人增加美感之外,夏天可防烈日,冬天可御寒冷。细软蓬松的头发具有弹性,可以抵挡较轻的碰撞。可惜这样的解释相当苍白。增加美感这一“所谓”功能完全可以忽略不计,防晒的功能对生活在丛林的人类祖先意义不大,防寒功能则不如绒毛更有效。最后一项抵挡轻微的碰撞,更使人啼笑皆非。
  
   反驳得这样彻底,部分支持“海洋返回”学说的科学家不同意了。他们提出:人类在海洋里哪有大树可遮荫?头发防晒功能重中之重!而且坚韧的头发还可以分散水流冲击力,是完美的导力体,避免了水流对赤裸头顶的直接冲击,不要小看这种海浪冲击,那是会对脑部造成轻微脑震荡的,没有头发的保护,日积月累,人就会变成白痴!
  
   原来头发那么重要,我终于醒悟过来。依此而论:神秘莫测的发旋,也得到了合理的解释。
  
   发旋,又称“头漩”,位于头顶中部。由于头发并非与表皮呈垂直生长,具有四五十度的倾斜角度,而且不同部位的头发倾斜方向也依照几何定式,从而形成脑袋顶部的“头漩”。按照以上观点推断,“头漩”是根据流体动力学而诞生的生物设计,它使海洋中的人类更从容对抗波浪冲击。
  
   “雌雄异像”到这里也可以迎刃而解了。在狮群的系统里,谁负责捕猎?答案是雌狮。我们也不妨认定,人类始祖也由雌性负责觅食,所以雌性头发拥有比雄性更强大的基因。
  
   人类确实相当偏袒,为头发提供了以蛋白质为基础的优质材料,头发具有复杂的物理结构与化学组成,具有“亲水”与“防水”的双重特性。几百万年来,进化最快的人类器官就是头发,基于它是“反进化”的产物,因此它在不断寻求改变以适应陆生氛围。同时头发细胞始终处于睡眠状态,为什么它选择“长睡不醒”,是因为现时所处的环境已没有“苏醒”的必要?
  
   现代人,特别是女性,都十分爱护他的十万根发丝,这是一个根深蒂固的审美传统。“审美”源于性选择——为了繁衍优质后代。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对头发这“废品”依然心存绮念?或者这就是深藏思维深处、横亘千万年、对曾经岁月的追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10-1-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4 20:55 | 显示全部楼层
走进歧途的一双耳朵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10-1-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4 20:56
自从本文将猫头鹰和人类划入“猫头鹰总目”之后,遭到动物界的竞相抨击。反应最激烈的是体形庞大的哺乳类——大象。它们认为:象类与人类在“进化树”拥有类似地位,两只耳朵也是分居头部两侧;耳朵既然在生物位次中高于眼睛,应以耳朵为分类基准;但凡那些耳朵竖在头顶上的虎、狼、马、鹿等,是属于“竖耳朵总目”;而大象与人类,耳朵一左一右,应该属于“分耳朵总目”。
  
   人类苦笑之余,对象朵仔细审视,发现它大如葵扇,左右分置,兼顾着平衡庞大躯体的妙用。动物界最高等的耳朵无疑属于马,它的耳朵尖小挺立如“削竹”。葵扇与削竹,为何有如此大的差异?耳朵是“感知危险”的第一器官,马儿无时无刻需警戒四周的天敌;而在自然环境中,大象是“金字塔尖”生物,它完全没有天敌——这是它们耳朵的差异化根源。那么人类呢?人类始祖在进化历程中已无畏虎豹豺狼?答案无疑是否定的。耳朵又再给了我们一道“反进化”的谜题。
  
   众所周知,人类属于灵长目。从此但凡提到灵长目,很多人会产生错觉,认为这是一类最高等的生物。但事实并非如此。灵长类是真兽类中的一个非常古老的类群,其起源可以追溯到真兽类诞生后的最早分支。而灵长目并非高度特化的类型,保留较多的一般性的真兽特征。灵长目在进化树的“品阶”,与兔子、大象类似。稍高于兔子,但低于大象。
  
   假定进化系统是一棵树,最高级的无疑应是最顶端的枝叶,但人类就象是从树身中段斜斜杀出的一条横枝,突然间越长越快,抛离了大象,甚至超越了树顶,成为万物主宰。
  
   地球上“进化树”的主干,包括了食肉类和有蹄类——虎、狼、马、鹿等等,它们霸占了山脉、草原、荒漠等地球大部分地区。灵长目的祖先避其锋芒,选择了离地三尺的树栖生活,千辛万苦寻觅到这处空间继续进化。早期的猴类非常谨慎地踏足这个世界,由于天生视力不占优势,所以它们强化耳朵和听力,力求在黄昏与黑夜里均保持高度灵敏;其后为了捕捉飞蛾等昆虫,它们的耳朵演变成能够接收超声波,成为动物里数一数二的群体。“聪明”二字,至少占据了一个“聪”字。
  
   何谓超声波?那是指超过了人耳能接收的声波频段的声音。超声波与次声波,顾名思义,这两种声波对现代人的耳朵均属奢侈品,我们无福消受。参看各种典籍,对于人类耳朵功能简介基本雷同:现代人的听觉范围是有限的,频率范围为20~20000赫兹,这个范围比许多低等动物都要小得多。我们的耳朵为什么要选择退步?难道在进化历程中,人类始祖突然不惧环伺的天敌,反而将最重要的感知能力削弱了?
  
   “视死如归”背离了进化精神。在时刻准备逃命的环境里,耳朵当然比眼睛重要,听力覆盖的范围无疑远超于视力。究竟出现了什么样的变故,使人类逃离了自然规律,出现反进化?
  
   审视人体构造,出现了更难以理解的情形。人的耳朵,分列于脑袋两边,位于眼睛侧后方,凸出表面的部位称为“耳廓”,或俗称“耳壳”。现代人一般对耳朵不甚重视,现在请你立刻去对镜细看自己的耳壳,你会惊呼,这是具备聚集与反射声波双重功效的精巧设计!仿生学为何对人耳熟视无睹?科学家的答复是:根本就无须那样复杂,我们能听见的频段有限,随随便便就可以了。道理说得通,但更深的疑惑随之涌现:既然毫无必要,大自然为何要创作这样一副精品耳壳?
  
   大自然更大的玩笑在后面,这一对耳壳虽属精品,偏偏却不能转动,在辨别声音方向以及收集音波等方面,远远落后于其它哺乳动物。别的动物能够转动耳壳“辨向集声”,我们就不可以。假设人类始终是陆生动物,“自然选择”在这里变得不堪一击。更为无奈的是:部分人的耳肌未完全退化,耳朵仍可以稍微活动,证明我们的祖先是拥有该项功能的,究竟是什么因素使我们放弃了优势,而使自己成为高级生物中的另类?
  
   俗话说:“得到其一必失去其一。”在我们的进化历程里,肯定有某种重要因素,在“忠孝不能两全”的情况下,使我们放弃了对听力的追求。人类的耳朵兼有一项独特性能,过去通常不受重视,那就是“辅助平衡”功能。人耳内的平衡装置精巧绝伦,包括椭圆囊、球囊和三个半规管。首先要提到的是“半规管”。
  
   人耳有三个互垂直的半规管。当人体失衡时,半规管便产生平衡脉冲,通过平衡中枢激发相应的反射动作,使人体恢复平衡。至于为什么半规管不是两个或四个,而恰巧是三个?兼且又互相垂直呢?一般的推论认为:因为人是生活在三度空间之内,可以有前后、左右和上下三种互相垂直的运动方向,故必须有三个互相垂直的半规管才能全面监控。少于三个不够用,多于三个不需要。
  
   部分科学家不认同这样的推论,他们的理由是:人类既然不是在天空里自由飞翔,就绝对不可能出现“前+左+下”这样复杂的运动方向。“下”是什么?那是大地,难道史前人类拥有“瞬间穿地术”?而且参照空中飞行的鸟类,它们也不需要这样“怪异”的设置;我们祖先在陆地上更为简单的行为,真有必要采用这般高科技的配置?
  
   对于生命系统而言,拥有超高威力与实用价值是两回事,就象用“血盘大口”去捕捉苍蝇一样,只会吃力不讨好,适得其反。现代人在陆地上的平衡能力,在动物界居于中下水平,但他却拥有首屈一指的高端装置。不但如此,还因此该装置过于“拔尖”,使人类原本应拥有的平衡能力,堕落到不如猿猴。“怀才不遇”的苦衷,你能体会吗?
  
   数年前,有一次偶然的事故发生在死海。死海由于拥有大量盐分而浮力超强,一般人都可以轻易浮在上面看杂志。或许是看杂志太专注而疏于照顾,一条狗和一个婴儿不慎掉进海中。结果是不幸中的大幸,狗被淹死了,婴儿安然无恙——小家伙浮在了海面上。科学们大感兴趣,分别用猴子和狗再做试验,结果发现无论是猴子和狗都是倾斜着在水中挣扎翻滚,无法保持平衡,都有被淹死的危险;与之相反,即使是一个完全不会游泳的成人,甚至是婴儿,掉进海中都能保持相应的平衡。
  
   科学家们由衷感叹:人类的平衡能力是多么厉害啊!我们耳朵内的精妙装置被再度热捧,后来的争论延伸至“人类是大海的宠儿”终于偃旗息鼓。因为众所周知的苦衷,各方均对“人耳为海洋而设计”这一推论忌讳莫深。但事实证明了,在进化成现代人的路途上,我们放弃了耳朵的部分功能,而赋予了它更庄严的使命。这一双“误入歧途”的耳朵,使我们在水中获得超凡的平衡能力,成就了一项“鸡肋”般傲视同侪的荣誉。
  
   前文提及:人耳平衡装置除了半规管外,还有椭圆囊与球囊。假如承认人类与大海的渊源,椭圆囊与球囊这“双囊”难题也就迎刃而解。“双囊”的功用是依据地心引力,提示头部方位倾斜度的相关信息。在什么环境需要动用地心引力兼且出现“不断倾斜”的情况?答案不言而喻。“双囊”还兼顾“斜头俯身加速”这种陆上罕有的情形,这是什么一种姿态?你或者已经猜到了,那就是人类在游泳中的常规姿态:头部向左或右倾斜,俯卧着前进。
  
   人类这一对海兽耳朵对“水流声”的敏感度超乎凡响。很多人备受“耳鸣”的困扰,那是因为相对安静的环境中,我们会对例如自来水管等微弱的水流声产生响应。按人耳的频段,原本是听不见该类声波的,但偏偏对水声有超常发挥。人耳有一个奇妙的通道连接鼻咽部,一般称为咽鼓管或欧氏管,主要功能是引导空气进入耳内鼓室,保证鼓膜的正常振动。无疑在陆地上这样的设计有点画蛇添足,它最大的功用是能保证我们洗头的时候,水不能灌进耳朵深处——因为我们的内耳是可以选择性封闭的,兼且另有通道用于透气。
  
   由于人类身体的疑点确实太多,我们可以满怀信心地假设:一种水栖或半水栖的高等智慧生物,与陆生的猿猴,通过某种办法,繁衍出“智人”这原创物种。而我们听力的减退、拥有精致但固定的耳廓、“鸡肋”式的水中平衡力……凡此种种,皆源于此。
  
   面对先贤留给我们的这一双耳朵,我们选择欣然接受。至于人耳限制所能接受的声波频段,也并非一无是处。假如将“危险迫近、猎物出现……”诸如此类的声波,划定为有价值的声波,海洋里的“有价声波”不似陆地复杂,几乎与人类能感知的频段类似,但海洋里毫无价值的各种声音却是汹涌滂湃。这个时候,或者就该庆幸,我们不是马。陆地上将耳朵与听力进化得接近完美的就是马,它通过耳廓转动就能感知声波来源,一般动物无法察觉的次声波,它也能接收。尝试拉一匹马到海边,此时大海纵然是风平浪静,马也会显得烦躁与痛苦,那是归结于旋涡、风浪等杂七杂八的声波困扰着它。而我们人类,则拥有其它动物不具备的优势,在大海旁边,我们听到应该听到的,放弃不应听到的,海风吹拂,海天一色,轻松愉悦,悠哉尤哉。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10-1-7

 楼主| 发表于 2010-1-14 21:00
自从本文将猫头鹰和人类划入“猫头鹰总目”之后,遭到动物界的竞相抨击。反应最激烈的是体形庞大的哺乳类——大象。它们认为:象类与人类在“进化树”拥有类似地位,两只耳朵也是分居头部两侧;耳朵既然在生物位次中高于眼睛,应以耳朵为分类基准;但凡那些耳朵竖在头顶上的虎、狼、马、鹿等,是属于“竖耳朵总目”;而大象与人类,耳朵一左一右,应该属于“分耳朵总目”。
  
   人类苦笑之余,对象朵仔细审视,发现它大如葵扇,左右分置,兼顾着平衡庞大躯体的妙用。动物界最高等的耳朵无疑属于马,它的耳朵尖小挺立如“削竹”。葵扇与削竹,为何有如此大的差异?耳朵是“感知危险”的第一器官,马儿无时无刻需警戒四周的天敌;而在自然环境中,大象是“金字塔尖”生物,它完全没有天敌——这是它们耳朵的差异化根源。那么人类呢?人类始祖在进化历程中已无畏虎豹豺狼?答案无疑是否定的。耳朵又再给了我们一道“反进化”的谜题。
  
   众所周知,人类属于灵长目。从此但凡提到灵长目,很多人会产生错觉,认为这是一类最高等的生物。但事实并非如此。灵长类是真兽类中的一个非常古老的类群,其起源可以追溯到真兽类诞生后的最早分支。而灵长目并非高度特化的类型,保留较多的一般性的真兽特征。灵长目在进化树的“品阶”,与兔子、大象类似。稍高于兔子,但低于大象。
  
   假定进化系统是一棵树,最高级的无疑应是最顶端的枝叶,但人类就象是从树身中段斜斜杀出的一条横枝,突然间越长越快,抛离了大象,甚至超越了树顶,成为万物主宰。
  
   地球上“进化树”的主干,包括了食肉类和有蹄类——虎、狼、马、鹿等等,它们霸占了山脉、草原、荒漠等地球大部分地区。灵长目的祖先避其锋芒,选择了离地三尺的树栖生活,千辛万苦寻觅到这处空间继续进化。早期的猴类非常谨慎地踏足这个世界,由于天生视力不占优势,所以它们强化耳朵和听力,力求在黄昏与黑夜里均保持高度灵敏;其后为了捕捉飞蛾等昆虫,它们的耳朵演变成能够接收超声波,成为动物里数一数二的群体。“聪明”二字,至少占据了一个“聪”字。
  
   何谓超声波?那是指超过了人耳能接收的声波频段的声音。超声波与次声波,顾名思义,这两种声波对现代人的耳朵均属奢侈品,我们无福消受。参看各种典籍,对于人类耳朵功能简介基本雷同:现代人的听觉范围是有限的,频率范围为20~20000赫兹,这个范围比许多低等动物都要小得多。我们的耳朵为什么要选择退步?难道在进化历程中,人类始祖突然不惧环伺的天敌,反而将最重要的感知能力削弱了?
  
   “视死如归”背离了进化精神。在时刻准备逃命的环境里,耳朵当然比眼睛重要,听力覆盖的范围无疑远超于视力。究竟出现了什么样的变故,使人类逃离了自然规律,出现反进化?
  
   审视人体构造,出现了更难以理解的情形。人的耳朵,分列于脑袋两边,位于眼睛侧后方,凸出表面的部位称为“耳廓”,或俗称“耳壳”。现代人一般对耳朵不甚重视,现在请你立刻去对镜细看自己的耳壳,你会惊呼,这是具备聚集与反射声波双重功效的精巧设计!仿生学为何对人耳熟视无睹?科学家的答复是:根本就无须那样复杂,我们能听见的频段有限,随随便便就可以了。道理说得通,但更深的疑惑随之涌现:既然毫无必要,大自然为何要创作这样一副精品耳壳?
  
   大自然更大的玩笑在后面,这一对耳壳虽属精品,偏偏却不能转动,在辨别声音方向以及收集音波等方面,远远落后于其它哺乳动物。别的动物能够转动耳壳“辨向集声”,我们就不可以。假设人类始终是陆生动物,“自然选择”在这里变得不堪一击。更为无奈的是:部分人的耳肌未完全退化,耳朵仍可以稍微活动,证明我们的祖先是拥有该项功能的,究竟是什么因素使我们放弃了优势,而使自己成为高级生物中的另类?
  
   俗话说:“得到其一必失去其一。”在我们的进化历程里,肯定有某种重要因素,在“忠孝不能两全”的情况下,使我们放弃了对听力的追求。人类的耳朵兼有一项独特性能,过去通常不受重视,那就是“辅助平衡”功能。人耳内的平衡装置精巧绝伦,包括椭圆囊、球囊和三个半规管。首先要提到的是“半规管”。
  
   人耳有三个互垂直的半规管。当人体失衡时,半规管便产生平衡脉冲,通过平衡中枢激发相应的反射动作,使人体恢复平衡。至于为什么半规管不是两个或四个,而恰巧是三个?兼且又互相垂直呢?一般的推论认为:因为人是生活在三度空间之内,可以有前后、左右和上下三种互相垂直的运动方向,故必须有三个互相垂直的半规管才能全面监控。少于三个不够用,多于三个不需要。
  
   部分科学家不认同这样的推论,他们的理由是:人类既然不是在天空里自由飞翔,就绝对不可能出现“前+左+下”这样复杂的运动方向。“下”是什么?那是大地,难道史前人类拥有“瞬间穿地术”?而且参照空中飞行的鸟类,它们也不需要这样“怪异”的设置;我们祖先在陆地上更为简单的行为,真有必要采用这般高科技的配置?
  
   对于生命系统而言,拥有超高威力与实用价值是两回事,就象用“血盘大口”去捕捉苍蝇一样,只会吃力不讨好,适得其反。现代人在陆地上的平衡能力,在动物界居于中下水平,但他却拥有首屈一指的高端装置。不但如此,还因此该装置过于“拔尖”,使人类原本应拥有的平衡能力,堕落到不如猿猴。“怀才不遇”的苦衷,你能体会吗?
  
   数年前,有一次偶然的事故发生在死海。死海由于拥有大量盐分而浮力超强,一般人都可以轻易浮在上面看杂志。或许是看杂志太专注而疏于照顾,一条狗和一个婴儿不慎掉进海中。结果是不幸中的大幸,狗被淹死了,婴儿安然无恙——小家伙浮在了海面上。科学们大感兴趣,分别用猴子和狗再做试验,结果发现无论是猴子和狗都是倾斜着在水中挣扎翻滚,无法保持平衡,都有被淹死的危险;与之相反,即使是一个完全不会游泳的成人,甚至是婴儿,掉进海中都能保持相应的平衡。
  
   科学家们由衷感叹:人类的平衡能力是多么厉害啊!我们耳朵内的精妙装置被再度热捧,后来的争论延伸至“人类是大海的宠儿”终于偃旗息鼓。因为众所周知的苦衷,各方均对“人耳为海洋而设计”这一推论忌讳莫深。但事实证明了,在进化成现代人的路途上,我们放弃了耳朵的部分功能,而赋予了它更庄严的使命。这一双“误入歧途”的耳朵,使我们在水中获得超凡的平衡能力,成就了一项“鸡肋”般傲视同侪的荣誉。
  
   前文提及:人耳平衡装置除了半规管外,还有椭圆囊与球囊。假如承认人类与大海的渊源,椭圆囊与球囊这“双囊”难题也就迎刃而解。“双囊”的功用是依据地心引力,提示头部方位倾斜度的相关信息。在什么环境需要动用地心引力兼且出现“不断倾斜”的情况?答案不言而喻。“双囊”还兼顾“斜头俯身加速”这种陆上罕有的情形,这是什么一种姿态?你或者已经猜到了,那就是人类在游泳中的常规姿态:头部向左或右倾斜,俯卧着前进。
  
   人类这一对海兽耳朵对“水流声”的敏感度超乎凡响。很多人备受“耳鸣”的困扰,那是因为相对安静的环境中,我们会对例如自来水管等微弱的水流声产生响应。按人耳的频段,原本是听不见该类声波的,但偏偏对水声有超常发挥。人耳有一个奇妙的通道连接鼻咽部,一般称为咽鼓管或欧氏管,主要功能是引导空气进入耳内鼓室,保证鼓膜的正常振动。无疑在陆地上这样的设计有点画蛇添足,它最大的功用是能保证我们洗头的时候,水不能灌进耳朵深处——因为我们的内耳是可以选择性封闭的,兼且另有通道用于透气。
  
   由于人类身体的疑点确实太多,我们可以满怀信心地假设:一种水栖或半水栖的高等智慧生物,与陆生的猿猴,通过某种办法,繁衍出“智人”这原创物种。而我们听力的减退、拥有精致但固定的耳廓、“鸡肋”式的水中平衡力……凡此种种,皆源于此。
  
   面对先贤留给我们的这一双耳朵,我们选择欣然接受。至于人耳限制所能接受的声波频段,也并非一无是处。假如将“危险迫近、猎物出现……”诸如此类的声波,划定为有价值的声波,海洋里的“有价声波”不似陆地复杂,几乎与人类能感知的频段类似,但海洋里毫无价值的各种声音却是汹涌滂湃。这个时候,或者就该庆幸,我们不是马。陆地上将耳朵与听力进化得接近完美的就是马,它通过耳廓转动就能感知声波来源,一般动物无法察觉的次声波,它也能接收。尝试拉一匹马到海边,此时大海纵然是风平浪静,马也会显得烦躁与痛苦,那是归结于旋涡、风浪等杂七杂八的声波困扰着它。而我们人类,则拥有其它动物不具备的优势,在大海旁边,我们听到应该听到的,放弃不应听到的,海风吹拂,海天一色,轻松愉悦,悠哉尤哉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10-1-7

签到天数: 2 天

发表于 2010-1-14 21:10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在论坛混,见帖就要顶。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8-8-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8 天

发表于 2010-1-14 21:26 | 显示全部楼层
天涯的#*31*#   #*22*# #*22*#   我好像看过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8-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4 21:35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审核我了,发不出字来
是的,天涯的#*22*#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10-1-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4 21:37
自从本文将猫头鹰和人类划入“猫头鹰总目”之后,遭到动物界的竞相抨击。反应最激烈的是体形庞大的哺乳类——大象。它们认为:象类与人类在“进化树”拥有类似地位,两只耳朵也是分居头部两侧;耳朵既然在生物位次中高于眼睛,应以耳朵为分类基准;但凡那些耳朵竖在头顶上的虎、狼、马、鹿等,是属于“竖耳朵总目”;而大象与人类,耳朵一左一右,应该属于“分耳朵总目”。
  
   人类苦笑之余,对象朵仔细审视,发现它大如葵扇,左右分置,兼顾着平衡庞大躯体的妙用。动物界最高等的耳朵无疑属于马,它的耳朵尖小挺立如“削竹”。葵扇与削竹,为何有如此大的差异?耳朵是“感知危险”的第一器官,马儿无时无刻需警戒四周的天敌;而在自然环境中,大象是“金字塔尖”生物,它完全没有天敌——这是它们耳朵的差异化根源。那么人类呢?人类始祖在进化历程中已无畏虎豹豺狼?答案无疑是否定的。耳朵又再给了我们一道“反进化”的谜题。
  
   众所周知,人类属于灵长目。从此但凡提到灵长目,很多人会产生错觉,认为这是一类最高等的生物。但事实并非如此。灵长类是真兽类中的一个非常古老的类群,其起源可以追溯到真兽类诞生后的最早分支。而灵长目并非高度特化的类型,保留较多的一般性的真兽特征。灵长目在进化树的“品阶”,与兔子、大象类似。稍高于兔子,但低于大象。
  
   假定进化系统是一棵树,最高级的无疑应是最顶端的枝叶,但人类就象是从树身中段斜斜杀出的一条横枝,突然间越长越快,抛离了大象,甚至超越了树顶,成为万物主宰。
  
   地球上“进化树”的主干,包括了食肉类和有蹄类——虎、狼、马、鹿等等,它们霸占了山脉、草原、荒漠等地球大部分地区。灵长目的祖先避其锋芒,选择了离地三尺的树栖生活,千辛万苦寻觅到这处空间继续进化。早期的猴类非常谨慎地踏足这个世界,由于天生视力不占优势,所以它们强化耳朵和听力,力求在黄昏与黑夜里均保持高度灵敏;其后为了捕捉飞蛾等昆虫,它们的耳朵演变成能够接收超声波,成为动物里数一数二的群体。“聪明”二字,至少占据了一个“聪”字。
  
   何谓超声波?那是指超过了人耳能接收的声波频段的声音。超声波与次声波,顾名思义,这两种声波对现代人的耳朵均属奢侈品,我们无福消受。参看各种典籍,对于人类耳朵功能简介基本雷同:现代人的听觉范围是有限的,频率范围为20~20000赫兹,这个范围比许多低等动物都要小得多。我们的耳朵为什么要选择退步?难道在进化历程中,人类始祖突然不惧环伺的天敌,反而将最重要的感知能力削弱了?
  
   “视死如归”背离了进化精神。在时刻准备逃命的环境里,耳朵当然比眼睛重要,听力覆盖的范围无疑远超于视力。究竟出现了什么样的变故,使人类逃离了自然规律,出现反进化?
  
   审视人体构造,出现了更难以理解的情形。人的耳朵,分列于脑袋两边,位于眼睛侧后方,凸出表面的部位称为“耳廓”,或俗称“耳壳”。现代人一般对耳朵不甚重视,现在请你立刻去对镜细看自己的耳壳,你会惊呼,这是具备聚集与反射声波双重功效的精巧设计!仿生学为何对人耳熟视无睹?科学家的答复是:根本就无须那样复杂,我们能听见的频段有限,随随便便就可以了。道理说得通,但更深的疑惑随之涌现:既然毫无必要,大自然为何要创作这样一副精品耳壳?
  
   大自然更大的玩笑在后面,这一对耳壳虽属精品,偏偏却不能转动,在辨别声音方向以及收集音波等方面,远远落后于其它哺乳动物。别的动物能够转动耳壳“辨向集声”,我们就不可以。假设人类始终是陆生动物,“自然选择”在这里变得不堪一击。更为无奈的是:部分人的耳肌未完全退化,耳朵仍可以稍微活动,证明我们的祖先是拥有该项功能的,究竟是什么因素使我们放弃了优势,而使自己成为高级生物中的另类?
  
   俗话说:“得到其一必失去其一。”在我们的进化历程里,肯定有某种重要因素,在“忠孝不能两全”的情况下,使我们放弃了对听力的追求。人类的耳朵兼有一项独特性能,过去通常不受重视,那就是“辅助平衡”功能。人耳内的平衡装置精巧绝伦,包括椭圆囊、球囊和三个半规管。首先要提到的是“半规管”。
  
   人耳有三个互垂直的半规管。当人体失衡时,半规管便产生平衡脉冲,通过平衡中枢激发相应的反射动作,使人体恢复平衡。至于为什么半规管不是两个或四个,而恰巧是三个?兼且又互相垂直呢?一般的推论认为:因为人是生活在三度空间之内,可以有前后、左右和上下三种互相垂直的运动方向,故必须有三个互相垂直的半规管才能全面监控。少于三个不够用,多于三个不需要。
  
   部分科学家不认同这样的推论,他们的理由是:人类既然不是在天空里自由飞翔,就绝对不可能出现“前+左+下”这样复杂的运动方向。“下”是什么?那是大地,难道史前人类拥有“瞬间穿地术”?而且参照空中飞行的鸟类,它们也不需要这样“怪异”的设置;我们祖先在陆地上更为简单的行为,真有必要采用这般高科技的配置?
  
   对于生命系统而言,拥有超高威力与实用价值是两回事,就象用“血盘大口”去捕捉苍蝇一样,只会吃力不讨好,适得其反。现代人在陆地上的平衡能力,在动物界居于中下水平,但他却拥有首屈一指的高端装置。不但如此,还因此该装置过于“拔尖”,使人类原本应拥有的平衡能力,堕落到不如猿猴。“怀才不遇”的苦衷,你能体会吗?
  
   数年前,有一次偶然的事故发生在死海。死海由于拥有大量盐分而浮力超强,一般人都可以轻易浮在上面看杂志。或许是看杂志太专注而疏于照顾,一条狗和一个婴儿不慎掉进海中。结果是不幸中的大幸,狗被淹死了,婴儿安然无恙——小家伙浮在了海面上。科学们大感兴趣,分别用猴子和狗再做试验,结果发现无论是猴子和狗都是倾斜着在水中挣扎翻滚,无法保持平衡,都有被淹死的危险;与之相反,即使是一个完全不会游泳的成人,甚至是婴儿,掉进海中都能保持相应的平衡。
  
   科学家们由衷感叹:人类的平衡能力是多么厉害啊!我们耳朵内的精妙装置被再度热捧,后来的争论延伸至“人类是大海的宠儿”终于偃旗息鼓。因为众所周知的苦衷,各方均对“人耳为海洋而设计”这一推论忌讳莫深。但事实证明了,在进化成现代人的路途上,我们放弃了耳朵的部分功能,而赋予了它更庄严的使命。这一双“误入歧途”的耳朵,使我们在水中获得超凡的平衡能力,成就了一项“鸡肋”般傲视同侪的荣誉。
  
   前文提及:人耳平衡装置除了半规管外,还有椭圆囊与球囊。假如承认人类与大海的渊源,椭圆囊与球囊这“双囊”难题也就迎刃而解。“双囊”的功用是依据地心引力,提示头部方位倾斜度的相关信息。在什么环境需要动用地心引力兼且出现“不断倾斜”的情况?答案不言而喻。“双囊”还兼顾“斜头俯身加速”这种陆上罕有的情形,这是什么一种姿态?你或者已经猜到了,那就是人类在游泳中的常规姿态:头部向左或右倾斜,俯卧着前进。
  
   人类这一对海兽耳朵对“水流声”的敏感度超乎凡响。很多人备受“耳鸣”的困扰,那是因为相对安静的环境中,我们会对例如自来水管等微弱的水流声产生响应。按人耳的频段,原本是听不见该类声波的,但偏偏对水声有超常发挥。人耳有一个奇妙的通道连接鼻咽部,一般称为咽鼓管或欧氏管,主要功能是引导空气进入耳内鼓室,保证鼓膜的正常振动。无疑在陆地上这样的设计有点画蛇添足,它最大的功用是能保证我们洗头的时候,水不能灌进耳朵深处——因为我们的内耳是可以选择性封闭的,兼且另有通道用于透气。
  
   由于人类身体的疑点确实太多,我们可以满怀信心地假设:一种水栖或半水栖的高等智慧生物,与陆生的猿猴,通过某种办法,繁衍出“智人”这原创物种。而我们听力的减退、拥有精致但固定的耳廓、“鸡肋”式的水中平衡力……凡此种种,皆源于此。
  
   面对先贤留给我们的这一双耳朵,我们选择欣然接受。至于人耳限制所能接受的声波频段,也并非一无是处。假如将“危险迫近、猎物出现……”诸如此类的声波,划定为有价值的声波,海洋里的“有价声波”不似陆地复杂,几乎与人类能感知的频段类似,但海洋里毫无价值的各种声音却是汹涌滂湃。这个时候,或者就该庆幸,我们不是马。陆地上将耳朵与听力进化得接近完美的就是马,它通过耳廓转动就能感知声波来源,一般动物无法察觉的次声波,它也能接收。尝试拉一匹马到海边,此时大海纵然是风平浪静,马也会显得烦躁与痛苦,那是归结于旋涡、风浪等杂七杂八的声波困扰着它。而我们人类,则拥有其它动物不具备的优势,在大海旁边,我们听到应该听到的,放弃不应听到的,海风吹拂,海天一色,轻松愉悦,悠哉尤哉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10-1-7

 楼主| 发表于 2010-1-14 21:42 | 显示全部楼层
明白版主在搞什么名堂了,
超过几百字的就不准你发

GAME OVER

有兴趣的同学去天涯搜
名字叫
『煮酒论史』 [野史乱弹]人类,并非由地球生物进化而成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10-1-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6 天

发表于 2010-1-14 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11*#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声明:1、本站所有广告均与MACD无关;2、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网友发布信息非MACD观点与意思表达,因网友发布的信息造成任何后果,均与MACD无关。
MACD俱乐部(1997-2019)官方域名:macd.cn   MACD网校(2006-2019)官方域名:macdwx.com
值班热线[9:00—17:30]:18292674919   24小时网站应急电话:18292674919
找回密码、投诉QQ:89918815 友情链接QQ:95008905 广告商务联系QQ:17017506 电话:18292674919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陕ICP19026207号—2  陕ICP备20004035号

举报|意见反馈|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MACD俱乐部 ( 陕ICP备20004035号 )

GMT+8, 2024-4-28 19:06 , Processed in 0.081629 second(s), 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