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下半年翻五倍的标的查询只要觉得你的资源有价值,找我超长线翻倍股6个,299元想知识变现,点这里
广东线下聚会即将开始帮你配置仓位领五倍以上大牛不做制度的牺牲品
楼主: 北米男人

[大盘交流] 富人的世界 被打回原型的经济学大师们——2011奥斯卡最佳纪录片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3-28 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ddddddddddddddddddddd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11-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29 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富人的世界 被打回原型的经济学大师们——2011奥斯卡最佳纪录片


米什金、哈勃等在记者的逼问中步步后退,最后甚至恼羞成怒,看得我又悲又喜又幸灾乐祸。喜的是终于看到他们了,集合式的看到了这些在我心中闪烁着无比光芒的经济届大师们;悲的是大师在现实中被打回了贪婪的原型;幸灾乐祸的是,你们有什么好牛的,牛校牛教授你们不给我offer又如何,自己不是被别人骂得狗血淋头!?
    让我略微惊讶的是academic conflict of interest,没想到这些顶级学者也会为了钱牺牲学术贞操……sigh……
  
  2011-03-05 03:13:50 phoenie  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你以为人家会在乎挨你两句骂?那是人家不爱理你。
《inside job》<监守自盗>11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完全打消了我对美国的热情和期望。金融问题是世界性的问题,特别是在金钱至上的美国,在去掉了好莱坞华丽包装之后 ,在经历金融重创仍一蹶不振之后,这部纪录片可能会给我一些答案和警示。当然,本朝某些人深知肚明这些内幕也和他们如一丘之貉般龌龊。这个世界是富人掌控的世界,平民只是被玩弄于股掌间的毫不起眼的棋子。当真相大白的时候,他们依然可以堂而皇之的退掉一切罪过,让平民为他们的所谓的“过失”买单。
    仇富不是没有道理的一种情绪,只是无力反抗的一种发泄。我终于明白了。
    有些事情还是不知道的好,不知道就不会觉得丑陋和黑暗,也不会觉得无力和失望。
    纪录片果然是最给力的证据让我慢慢看清楚这个世界。 监守自盗 Inside Job (2010)
  
  导演: 查尔斯·弗格森
  编剧: Chad Beck / Adam Bolt
  主演: 马特·达蒙
  类型: 纪录片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片长: 120分钟
  上映日期: 2010-10-08(美国)
  官方网站: www.sonyclassics.com/insidejob
  又名: 内幕工作
  IMDb链接: tt1645089
  影片探讨了2008年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影片巧妙地通过一个混混职位高升进而破坏规章政策的故事展开。这是第一部调查这场前所未有危机发生原理的影片。影片试图揭露金融危机的本质。这场危机造成全球股市大跌、大银行倒闭和接踵而至的社会影响。电影业倒没受什么影响:金融危机使人们迫切需要娱乐和消遣,以致于影院爆满。
  http://www.56.com/u81/v_NTg3MzI1OTA.html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11-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30 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山东卫视 新书天天荐《巴菲特阴谋》
http://v.iqilu.com/content/index/364436
 


    巴菲特就一忽悠,他讲:日本地震震出投资机会
       3月21日,巴菲特在韩国大邱市出席TaeguTec Ltd. 大邱市新厂房的开幕典礼时发表讲话,TaeguTec是他所执掌的基金公司Berkshire Hathaway Inc。通过旗下以色列机械制造商Iscar Metalworking Cos。投资的企业。
       股神巴菲特表示,重建需要花费时日,但地震不会改变日本经济未来;“如果我持有日本公司股票,我肯定不会抛售。”他说,巨大的自然灾害不会妨碍日本经济的未来,并且是新一轮的购买机会。 他认为日本的经济前景与十天前没有甚么不同,不寻常事件提供购买机会。
       巴菲特实际是为了什么?
       全球最大的再保险公司——慕尼黑再保险(Munich Re)由于日本地震可能蒙受21 亿美元损失,而在新西兰地震及澳洲台风中损失达15 亿美元,上述三项天灾总计给公司带来36 亿美元的损失。
       2011年,慕尼黑再保险盈利目标为24 亿欧元,但由于天灾带来的高赔付将使这一目标变得渺茫,公司公开称:“2011 年盈利目标24 亿欧元不可能达标。
       巴菲特是慕尼黑再保险第一大股东,持有公司10%股份。去年以来,巴菲特持续增持了该公司的股份,从超过7%的份额直至目前的10%。另外,其还持有全球排名第二的瑞士再保险公司3%的股份。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11-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30 11:57 | 显示全部楼层
批判性思维
2011-03-27 02:04:32   来自: miguelmac
Inside Job / 监守自盗的评论    4

  我正在准备GMAT,看了这个电影犹如当头一棒。
  
  这怎么搞,除了天下乌鸦一般黑,可能美国的还更黑。哪里还有公平,正义,民主?!哪里还有美国梦?!想想自己好像无论如何也混不进华尔街,那还去美国干嘛?跟美国老百姓一起给华尔街的爷们打工赚钱吗?
  
  如果中国和美国差不多,那何苦削尖了脑袋一定要去呢!说不定混的更惨,要去住帐篷了。
  
  看豆瓣影评,大多数人都拍手称快,只有一篇觉得电影有点偏激,对电影所描述的事实持怀疑态度。这篇影评引发辩论的同时遭到了很多人的攻击。
  
  那么事实是怎样的?
  
  这个世界是灰色的,很少有事情非黑即白。当然,这不是想表达我国的中庸思想,但在事情不是绝对的是非对错的时候,批判性思维就很重要。
  
  很久以来人们一直对于什么是真理,以及真理到底掌握在多数人手里还是少数人争论不休。真理是否需要辩论,是否越辩越明。特别在我们这个毫无普世价值,对任何事物在不同时代有不同解读,甚至相同时代,也有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解释国家里,对问题的看法就更加难以盖棺定论。
  
  首先,这是一部电影,是一部纪录片,受众是社会大众,说白了,给老百姓看的。
  
  美国电影的套路是英雄出身草根,坏人都是科学家。到电影院看的人拍手称快,证明百姓痛恨高学历的人,认为问题都是这帮子知识分子搞出来的。
  
  这部电影很好的迎合了这一点,有理有据,逻辑严谨,引人入胜得的证明了一点:
  
  真相只有一个,就是他们干的,华尔街加美国政府就是罪魁祸首,他们贪婪造成的恶果让全社会买单。而且这种情况还在继续。
  
  观众除了拍手称快,一解心中怨气的同时也感到后怕,毕竟华尔街太有实力了。他们掌控了美国,相当于掌控了全世界。
  
  等等,那我们怎么办?华尔街外的人怎么办。
  
  其实美国的老百姓也好,中国的老百姓也好,对我们普通人来说,自己生活过的好不好是最重要的。这点与欧洲,以及加拿大等高福利国家不同。高福利国家是百姓生活水平相近,人们在基本的物质生活被满足之后,更倾向于关注精神层面东西。例如,环境,人权,贫困等等全球大事。美国社会虽然中产阶级是主力,但贫富差距比欧洲要大,社会福利比欧洲差;而且美国社会从本质鼓励创新,鼓励通过奋斗获取更多的财富,认为这是社会发展的真正推动力。中国的情况是人均资源严重不足,国家掌握大量资源,两极分化严重,人们在有限的范围内竞争激烈,所有大部分人为了生存而奔波。
  
  这样的情况下造就了老百姓更加关注自己的利益,相对来说也就更自私。于是当自己利益受到侵害的时候,首当其冲地就会先怪政府。因为百姓自身很少认为自己有错,特别是当周围的人也遭遇到同样的情形的时候。而这时,美国政府把这件事归罪于华尔街,华尔街的高管们由于拿了巨额的薪水,也只能是有口难言,越辩越黑。
  
  当然,华尔街以及美国政府的确难逃干系,或者说是主要责任人。片中叙述的也是事实。但这并不代表事情就会这样继续下去,甚至更加恶化。
  
  美国是一个精英社会,老百姓不是经济学家,他们只是想知道自己为什么就没工作了,买不起房了,甚至上不起学了,这是不对的。至于为什么这样他们不会做过多的分析,认为这时政府以及学者们应该解决的事情。他们认为美国的企业会为美国社会带来财富,他们选出来的政府,也会保护好他们选民的利益。普通百姓不需要做过多的思考,生活就会比较安逸。
  
  但经济是波动的,经济规律决定了价格有回归价值的趋向,虽然大部分时间他们相隔甚远。这点在中国更为突出。但任何人,无论是华尔街也好,政府也好,都不能长期的违背经济规律。美国的老百姓并没有意识到,与他们做着相同工作的人,在中国,在印度,只拿着他们十分之一的工钱并且他们买不起房,买不起车,更不能从银行借到钱来消费。而在美国只要有一份比较正式的工作,就可以借钱来消费。当然,通过商家和金融机构相互配合,政府降低利率来鼓励消费,让百姓更加肆无忌惮。当然,你可以说消费者在这当中是无辜的,但美国是一个由消费构成的经济体,你很难批评企业,金融机构和政府这样做是不对的。毕竟在过去的日子里这促成了美国经济的高增长。
  
  但这并不是可持续的,因为经济需要再平衡,传统行业的财富会转移到新兴经济体。而除信息产业之外,美国的生物以及能源产业并没有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只能依靠金融业,而金融业也的确给美国创造了财富,但同时也创造了泡沫。
  
  虽然有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但美国的本质并没有变。美国的精英份子从全球掠夺人才和资源,透过股票,让全体美国社会分享。这当中的确有既得利益者,但其制度还是决定了老百姓不会被压榨,只是抱怨分享的好处还不够多。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11-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30 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精英玩火,大众烧伤
2011-03-20 13:39:17   来自: 自由体 (一路向南)
Inside Job / 监守自盗的评论    5

  印象最深是下半段与几位名校的经济学教授的有关的内容。专业、国家、市场,本来各有各的场域和王牌(布迪厄语),专业领域的王牌是文化资本——知识(就算没有绝对的真理,也是有对真理的追求),国家领域的王牌是组织资本——权力(按照布迪厄对国家形成的分析,也可以理解为各种资本的集中),市场领域的王牌是经济资本——金钱。但落到实处,这些领域并不是相互独立的,王牌也是可以互换的。当经济学家写不符合事实的论文,为银行家做顾问,关键时刻还要出庭作证为其辩护,然后以高额的酬金作为回报;当银行家财大气粗,花大价钱用于议员的游说,好让国家的政策成为自己的保护伞。这些领域已经模糊不清,各自的游戏规则也开始偷换。事情终于败露的时候,赚得盘满钵满的银行家全身而退;总统支持率下降得再多也可以过轻松愉快的后总统生活,下一任总统照样可以喊着“change we need”登台唱大戏;经济学家可以退回到他的商学院继续“搞研究”,面对镜头的质疑只需一句“无可奉告”。为灾难买单的还是老百姓,是组成失业率上升10%的那些人,是发展中国家曾经坐在流水线上然后寄钱回家糊口的人,是因为不认识英文被骗去买“坏房子”的人,总之用片中一句话说:“损失最大的还是最穷的人。”
  不是精英玩游戏,大众只有看戏的份儿;而是精英玩火,大众烧伤的事儿。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11-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30 12: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了个人利益的欺骗,是这个世界上最不能原谅的事.
  -------
  看了<监守自盗>,看到那个讲法语的姑娘的讲述,她们甚至不会英文,就这样被骗着签掉合同。
  我想起了几年前发生在一个小乡村的故事,一对70岁左右的老伴侣,老奶奶很勤劳,养了许多鸡,她积攒了许多鸡蛋,习惯过一段时间到街上去卖掉,手上有点钱总会让人更有安全感,特别是对老人们. 某一天,几个小青年骑着摩托车经过门口,问到说有没有土鸡蛋,老奶奶拿出积攒了许久的鸡蛋,30多块,小青年拿出100块,拿了鸡蛋跟找的钱绝尘而去. 后来的某一天,老太太拿着钱急用,被告知这是张假钱。100块对靠着自己生活的老人家来说,算得上巨款了,可是他们就这样被欺骗。 老人是我外婆,我听到她平静的讲述时,内心充满绝望,我不知道那些连老人都敢欺骗的人,现在生活在哪里,过着怎样的生活,他们或许早已经忘记有这么件事,而我,却一次次想起。
  电视里有人说,无论如何,到最后受伤害最深的,总是那些在最底层的,最穷的人。 那些有权势的,钻了空子的人,即使少数几个被into jail,他们却可以过着别人无法企及的生活。 我不用违心的说同情他们没有灵魂追求物质之类的话,只是,我们相信的制度,为什么会反过来把我们打倒。 是谁说,哀莫大于心死,不信任恐怕是最严厉的惩罚。
  这部片子信息量太大,中间需要不断停顿思考,想起先前上过的经济学原理课程,还有财务管理会计学里面衍生性产品这个我永远搞不懂的词。 或许我还是纯粹的理科生头脑,那些给人家编织一个美好的梦然后从中获利的人,梦碎之后,却没有任何惩罚。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11-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30 12:03 | 显示全部楼层
只要你允许,任何政府和金融界都可以监守自盗。
2011-03-25 01:52:26   来自: Michelle (擁有的都是僥幸,失去的都是人生)
Inside Job / 监守自盗的评论    5
提示: 有关键情节透露

  总的来说,我很支持这部电影。但我的观点与导演有所不同,我认为全把责任计算在政府和金融界未必有用。在这个片子里面丝毫没有提到所有贷款购买房屋的民众,试图对这些所谓的投资银行及房产经纪人提供的贷款合同及条款进行详细了解,并理性考虑未来自己承受的经济压力。在某种程度上,诈骗能够得逞,也是因为民众没有真正用理性来消费,所以这个后果,其实消费者也有责任去承担。
  
  整个美国的媒体和舆论都被政府和经济学界操纵,营造了形势一片大好的种种迹象。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奥巴马的竞选演说谈到华尔街的错误,还谈到要change,还提出了一系列整改的措施和政策,这一切都很完美,民众又一次相信了来自白宫的最大诈骗集团的把戏。结果奥巴马上任后,第一件事还是重新任命与这次金融危机的制定者和参与者为国家财政官员,而且逐渐走向了延缓金融界整改计划,甚至搁置整个计划。这些事实摆在眼前,美国的民众做出了什么回应呢?
  
  不要指望政府会为民众负责,也不要指望投资银行会不贪婪,因为只要是人治都会出问题,美国早就是个法制社会,但真正出问题的时候捍卫法制的人在哪里?当媒体和民众都在叫嚣政府监管不力的时候,谁敢站出来监管政府?这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民众过度信任某个总统选举的更替就能给美国带来新的希望,完全是太天真!在民众不对政府及金融界相关责任人提出具体要求,并放弃任何卓有成效的抗议和声明的情况下,所有政府都一定会继续与金融界狼狈为奸,没有什么可信的,这世界本来就是虚假的,包括你看到的国家、政府与金融界巨头,他们只代表个人利益。
  
  如果回想一下片名“INSIDE JOB”被翻译成《监守自盗》很合适。正是因为政府和金融界都努力争取一个自我监督、以我防守的生存环境,从而达成自我偷盗的目的。这个过程中,司法系统是无能的,民众是懵懂的,IMF的专业人士也是软弱的,所以被骗也是必然的。
  
  想要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我们每个人都只能指望自己,要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遇到情况时也能正确应对时局和危机,该出手时也要出手,该说话时也要说话。只是在那里唯唯诺诺地控诉,你们监管不力,你们不负责任,是没有任何用处的。
  
  其实,只要你允许,任何政府和金融界都可以监守自盗。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11-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30 12:04 | 显示全部楼层
体面的骗子而已
2011-03-22 02:06:04   来自: 小脾 (你审核个毛啊啊啊啊)
Inside Job / 监守自盗的评论    5

  纪录片的前三部分阐述了金融危机的前因后果。
  投行的交易不过是一场华丽的传销,不同于我们所见到的失业人员组成的传销组织,这场传销是政府认可的,精英策划的,迷惑性更强的。投行和大的金融机构是传销金字塔的顶端,而来自全世界的投资者们组成了金字塔的巨大底盘。我们就像那些传统传销的底层一样,被幻想的美好前景洗脑了,既是因为自身的贪婪,也是因为对金融产品的不了解,导致被投行的任意摆布。
  金融界从不缺金融技术人才,因为比起靠产品make money,他们更愿意靠忽悠赚钱,产品更像是为他们行骗合理化的壳子,同时他们更愿意招募aggressive的人,组成的那个他们自以为当然别人也以为是精英的圈子,他们相信aggressive的人更persuasive,就像传销一样,他们enjoy在这个圈子里生活。The very top management招妓、吸毒,this group is totally out of control and they enjoy all of this.
  在这场全球性欺骗中,没有组织站在道德的立场,维护债权人利益的评级机构给了CDO tripleA的评分,维护股权人或潜在投资者的会计师事务所在几年的审计中没有发过一个非标准审计报告,证劵分析师看好的科技公司最后变成垃圾股。。当你的圈子中的人都为金钱而奔波忙碌,当每个人的血液里都沸腾着对短期利益赤裸裸的欲望时,你的superego再也压制不了,或是你本能地不想压制你的本我时,所有的监管都会失效。
  我相信如果温州炒房团或是国内资深传销人士一定会比华尔街做得更好,因为整个金融危机不过是骗子的骗钱运动而已,不过是再设立多重屏障将骗局rationize之后,你已经看不出这只是个骗局罢了。
  更可怕的是世界级的投行们没有因为fraud而饱受争议,每年仍然有众多的毕业生趋之如骛,笑贫不笑娼的社会中,人们只在乎表面是否光鲜亮丽,没有人在乎根里是不是已经腐烂发臭。
  纪录片细致描述了金融危机的前因后果以及各个利益相关者的行为,尤其最后两部分对高校的教授们的采访以及对政府现状的拍摄,令人瞠目结舌,原来资本主义世界和天朝竟是如此相似,不同的体制,却有着如此相似的问题,贫富差距,不合理的税制,改革的困难。。
  Why should a financial engineer be paid four times to 100 times more than a real engineer? A real engineer builds bridges.A financial engineer builds dreams.When those dreams turned out to be nightmares,other people pay for it.
  纪录片的最后部分将金融高管的个人行为上升到整个金融行业,金融行业背叛了社会,change is not easy,but some things are worth fighting for.
  没有后两部分的纪录片只能算金融危机的教材视频,加上后两部分的采访,留给人们更多的深思。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11-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30 12:06 | 显示全部楼层
也许片子的初衷是想让公众了解金融危机的原由,可看到最后感觉是在调查案情,个人觉得导演过多的带入了自己的观点,如果想呈现一个因果关系就没必要用那么犀利的剪辑手法了,当然我想他更多的是在说出他的观点,但问题是,他这样的表达,那又和片**行发行垃圾证券的初衷又有何差别呢?(我只是说在表达这个东西或者这个观点的程度上)
  
  片子拍的很过瘾,金融界和政界的名人大腕儿一应聚齐,全都牵连与其中,好吧,把他们统统查办,还世界一片安宁!很遗憾,答案是否定的,的确,他们在金融革新中出现了问题,但不能以找肇事者的观点来叙述吧?毕竟在当时的环境下,大众也确实从中得到了利益,只能说这个方法并不完善,缺乏监管力度从而导致后来的危机。因为这样,我觉得才应该要继续去做这件事情。举个例子,最近日本的海啸把它的核电站搞垮了,辐射跑遍大半个地球,那我们是不是因为这样就放弃核能开发和利用了呢?
  
  再回到影片中,看完之后,觉得那些所谓的什么高级教授,学家都是为钱和利益工作的!!!好吧,要真是这样的话,那导演和投行们就是一个角色了,因为他说的,我们会深信不疑,坚定的买帐!我想导演也许会说,这只是我的一个opinion。。。。。换个角度想,被采访的人也不是傻瓜,他们应该很清楚编剧和导演的来意,但是能坐在那里被采访,就已经是很不错的了。
  
  改革本身就是个里外不是人的活儿,把他们全抓了,谁来干呢?估计米国经济更给倒退至南北战争时代。金融业本身就不是慈善事业,高管们和雇员的高额奖金也不是这10内就这么高的,虽然图表一路走高,可是结合当年的GDP,是属于正常范围啊,90年代拿10块,21世纪拿100块,这两个的区别也仅限于文字和图表,因为现在钱贬值了。
  
  唯一赞同的观点是加强监管力度,让这个体系更加完善。类似找肇事者的苗头还是免了吧,查办一个人=主动让这个金融体系倒退。没办法,是个悖论。出了问题就查办,那恐怕没人愿意在去创新和改革了,不倒退就新鲜了。
  
  金钱本身就是利益的代名词,片子中感觉索罗斯被定义成了学者风范,尤其是那个油轮的例子,先不说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他早年成功狙击英镑并迫使其退出欧元区,老家伙是十足的投机客啊!不过就像他在博鳌论坛上所说,这只是个游戏,只不过他玩的比较好!而那些可爱的商学院教授和要员们就没这么好的待遇了,除了帐目问题,连fbi的资产调查表都登出来了,很是一个没面子。对于片子后期采访国内广东工厂内员工及其评论,我还是持保留态度。。。(因为感觉像是因为华尔街的众人而导致我国大量农民工返乡和失业,太牵强了吧)
  
  当然,片子中所透露出的官僚主义也是很深刻的,一级护一级,偏执到底,这个好像是所有西方人的特点,在未知情况下就只坚持自己的想法,即使拿出无数的报表数据来佐证,一句话,你能100%保证不出问题吗?估计谁都不会说出个肯定的答案来。
  
  总体来说,拍的绝对可以满足视觉冲击,给世界人民一个发泄的基础,倒过来说,能把这么多人的谈话内容播出,而且刊登这些高管们的个人报表数据,这样的透明度估计也就仅限于米国吧。。。。。。欣赏片中问题的直接,回答的模糊;不喜欢片子强加于人的那种纠错感以及导演的观点。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11-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30 12:09 | 显示全部楼层
学经济伊始就告诉你利益最大化,最大化的程度是可以踩破道德的底线,因为最大化嘛,那些人能赚得飞起来,一个是没有监管,一个是把能搞核能的头脑投奔于金融市场去压榨底层阶级的骗术,一个是本身就有权有财有条件让这个体系得以运作。
  没有付出劳动力的“价值”创造势必是加剧泡沫的构成。杠杆系数的大小反映了利益最大化的“大”的体现,贪的体现。
  彼国政府毫不监管,权钱相勾,将一个国家治理得当并不贪婪可能是每一个当政者儿时的梦想,几乎很少人在金钱面前不为所动,特别是当你被告知前有古人后有来者,只有顺从。
  微观地讲就是自制力,公德心,因为贪婪无尽,即便死了都用不完,一个屁股只占得了一个坐垫,还是要有金山银山,几座豪宅、飞机、游艇。
  不管是精神还是物质的满足,都要有钱,把智慧运用在勾勒骗局去欺诈智商不及自己的愚民,整个过程没有劳动价值的产生,经济自不会有实际曾长,但凭借泡沫就能获得利益。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11-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30 12:1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让立志要学金融的情何以堪 = =
2011-03-21 00:38:59   来自: iMo (岁月催人老)
Inside Job / 监守自盗的评论    5

   我承认,看完以后,我有些不淡定...恩
   事实上,很多的书籍中已经对08年金融危机进行过剖析了。大家异口同声的认为都是Derivatives惹的祸。才疏学浅,看过最明白的一本书应该是《f.i.a.s.c.o》了。以摩根史丹利银行为例揭露了很多心寒的事实。
   然后第二次心寒就是这个电影了,前两天奥斯卡颁奖的时候根本没注意,后来下载下来观赏后简直无语。看完只能用该片儿中的一句台词儿形容,holy cow(我勒个去)....
   Harvard,Columbia甚至LBS等大学中的砖家,那可都是最值得尊敬的学者教授了啊混蛋,居然写出糊弄人的论文然后还在摄影机前狂装孙子!还有AIG,KPMG,LP摩根等等等等,多少人宁愿不自慰也梦想着进去的地方啊,居然猥琐的将一堆垃圾给个AAA然后拿出去骗钱啊!还有尼玛那个wallstreet啊!!世界第一金融中心居然没有道德的容身之地啊有没有!这么看来那部money never sleep还真是太SB了啊,即使是第一部也太有道德了,还Greed is good呐?这句话已经不足以再用来形容《inside job》里面的Wallstreet了~
   我只是发泄一下而已.....
   关键是,手里看得津津有味的Econometrics和Financial Managerment究竟能干些神马啊尤其前者啊混蛋!!!是用来撒谎还是用来拆穿谎言?!用来帮LBS的导师一同写fraud article还是用来给他们点炮儿?!这么多个金融模型,是TM蒙人去还是熬着吃啊。还有那一堆堆在微薄上自以为是的高调的宣扬自己进了世界级著名金融企业的砖家们和愤青们啊,你们游走于中低层也就算了,但你们呀若已经处在一个较高的位置上了,那你们是真不懂还是装糊涂啊??!难道合着你们也跟着一起骗我们感情呢啊?!
   我TM今年毕了业就有可能去学金融了啊!我TM以后也要变成一个无耻的骗子了么?!早知道还不如就当个2B程序员完了啊!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11-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30 12:11 | 显示全部楼层
钱 钱 钱 就是这样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11-3-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30 12:1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部电影很牛X。牛X的地方第一点是思路很清晰,虽然各位编导明显是选定了边站定了位,只是“论述自己的观点”的干活,但是人物采访数据分析,从华尔街,到政府,到经济学家,时不时地用胳膊肘捅观众一下,不太明显不是很故意,但效果毕竟是达到了。牛X的第二点是出场人物都很大牌,涉及美国高级行政人员,顶级银行家,金融分析师,大学教授,甚至新加坡,中国,法国的政府官员等等。从记录片,甚至可以说从discovery的角度,这都是一部很好的电影。对于有意研究金融的同学,有意研究危机的同学,有意研究金融危机的同学,甚至只是有意想要投资股市投资房产以抵抗通膨的同学,这都是一部深入浅出,信息丰富,分析明晰,概念清楚的资料/教学片。
    
    说起美国这个国家,是个很神奇的国度,被很多人向往着,我则从来觉得“还好”,大约在经济发展之类的问题上我是个很保守又不思进取的人吧。但是常常有同学在我一番保守又不思进取的发言后面评论说“你看看人家美国”,言下之意美国是个绝好的榜样,只要我们在各方面照足美国那样做,十年之后不说赶英超美吧,把美国学到八九成像还是不成问题的。当然在这些同学的美好想像中,一旦我们变成美国的完整山寨版,他们必然不会是那些在底层社区挣扎温饱的 losers,统统都是在高级住宅区里牵着名贵小狗听着ipod享受阳光绿萌新鲜空气的成功人士。
    
    暂且不去讨论谁在这些同学当中的脑海中扮演着那些loser的角色,但是这些同学美好的野望活生生的解释了一句话——greedy is good!当年《华尔街》当中的名台词鼓励无数美国的,中国的,法国的,日本的,天知道还有哪些国家的既不保守又很思进取的青年们学习金融经济最后投身于 “投资”行业,朝着“美国梦”或者“美国那样的梦”一步步迈进着。
    
    我第一次见Luc的时候,他指着我的cv问“你有管理学的***为什么最后没有选择经管方面的工作”——这是多么的显而易见啊!我们做it业的民工而已,每天靠着点脑力赚血汗钱,怎么比得上经管行业,左手钱来右手钱去,转眼间兴许就发达了,你看看华尔街那些泡名模开名车住豪宅的。况且我是女生,编程神马的,跟一群穿老头衫夹脚拖鞋的宅男关在一个办公室里,连穿个名牌化个时髦妆容卖弄青春资本的机会都没有,划不来啊很划不来。因为太显而易见了,我都不晓得怎么回答这个问题。
    
    once upon a time,我只身去远方旅行,家长拜托当地的友人照顾一下。友人很负责地百忙之中抽空领我四下游玩。当然生意人么,时间就是金钱,所以游玩间隙得到机会还是要百忙一下。于是在经过市中心的时候我们顺便进入当地最大的医院,直接找到该医院最牛X科系的主任。友人与主任一旁切切私语。我虽未成年,却不 innocent,诸如什么美国还没有通过临床检验期的抗xx病特效药,成本价多少,进价多少,开方价多少,给医生的回扣多少,等等等等,即使不是故意偷听也知道一二,自然晓得他们在聊什么。待友人谈毕了事情,主任送我们出来,拍着我的肩说“好好念书,只要你能进医学院,毕业了进xx医院肯定没问题”云云。只见候诊室里坐着千里迢迢不知从哪个乡下赶来看病的黑瘦农民,主楼门外停着医生们闪闪发亮的bmw。
    
    后来我没进医学院,却报名了经管的双学位。我想知道,为什么有些人劳碌一生背朝天脚踏地提供人类最基本最需要的东西,末了搭上一生的积蓄却连一盒药都买不起,而有些人仗着好运或者好命就能在几个小时一桌饭上挥霍掉别人一年的生活费。虽然毕业之后我选择当民工——大部分时间跟代码纠缠是很痛苦的但在某些时候还会觉得“至少我是个创造者,一个小小的程序至少能改变一些人的生活”,不过这段过程还是挺有用的——至少想起来了自己还会记个账,也不至于被什么投资顾问坑骗。知识这个时候不仅是力量,也是金钱,我总觉得金融学之类的课程,在一个真正有道德的国家是应该免费的开放给所有国民,上山下乡,像大选宣传候选人那样硬塞也要塞给每个公民人的。
    
    但是现实世界的国家,全都分成既得利益者和未得利益者。既得利益者制定掌握控制了游戏规则,以防止自己的利益被未得利益者窃取,未得利益者削尖了脑袋钻营这些游戏规则以求谋取别人的利益,而一旦他们得到了利益,他们就变成新的规则守护者。变的只是玩游戏双方的关系,游戏的规则从来未曾改变过。 greedy是人类的天性,人人都以为“只要我这样这样,那样那样,我也就可以变得和xxx一样一样”。于是掌握了规则的人,都不希望别人窥探到规则当中的奥秘,更不希望有人来打破这个规则。直到这个游戏崩坏为止,所以金融学校永远是最贵的学校。
    
    问题是,永远没机会成为得利者的人问——什么会时候崩坏?既得利或者有可能得利者问——如果我们不想它崩坏,想继续这样玩下去,有没有阻止的办法?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几次金融危机好像大震前警告,预示着一场以美国这个掌握了全球最多资源的金融帝国为核心的大灾难的到来,于是所有处在这个金融圈里,利益间有瓜葛的都开始自危,都开始思考。这部电影应该跟Cleveland vs. Wall Street一起看,看两种文化两种经济制度两种社会体系——自我设定角色为“有可能得利者”和“永远没机会得利者”——的思考后结果。
    
    本片以社会主义式的经济制度被破坏的结果入手,片中采访的几位国外官员,其中有象征着第三方崛起力量的中国,亚洲四小龙的新加坡,而充当欧洲发言人的并非好朋友英国,而是其历任(不包括现任)总统都被美国指为“对美国不友好,喜欢**”的法国的财政部长。这三个国家的发展路线,社会制度,司法体系各有不同,透露出本片编导对于国家干预经济,结束美国人向来标榜的“绝对自由市场”,这个路线的倾向性。
    
    而另一厢边,在面对美国的钱力时,法国人恰恰也在想着改变自七八十年代开始搞起来的国家社会主义形式。
    
    在这场追逐钱的游戏中,根据能量守恒,永远只能是一部分人压榨另一部分人的结果,每个个体所在乎的只是自己究竟处在被压榨一方还是压榨者一方。美国的社会结构以中产阶级为中坚力量,银行家和政客们也都不傻,不会太伸手去压榨这个主流社会,而主流社会想的也不过就是老婆孩子热炕头,这些都有保障之余,现行的社会体制还能给他们个“一朝致富爬入上流”的美国梦发发,那些低收入户是死是活有何相干。只要这一部分人的利益没有受到威胁,只要这一部分人还乐于盯着眼前的胡萝卜前进。那么这场游戏必将以现行的规则玩下去,直到崩盘的那一天。温水煮青蛙,向来如此。
    
    电影这个载体,当不是以娱乐的姿态,而是以这种“我要摇醒你们”的形态出现在大众面前时,其威力究竟是否能达到艺术家们所期望的力量,也只能拭目以待了。毕竟greedy is good,如果眼前就有一块肥肉,谁能禁得住诱惑不立刻咬上去呢?我们真心所希望的,也只是——这块肥肉千万不要是从自己身上割出去的才好
    
    PS:通货膨胀,房价飞涨,两极分化,教育昂贵,政经一体,权钱交融……大家觉得此情此景此等描述熟悉吗?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11-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30 12:14 | 显示全部楼层
 %2011-03-06 19:31:13   来自: LYJ (LYJSB了吧)
  Inside Job / 监守自盗的评论 1
  提示: 有关键情节透露
  
    正如影片所说,影片确实请到了很多重量级的人物进行大量采访。但是,影片的剪辑将大半人所说的进行了重新组织,又删去了很多采访内容。影片就像CCAV台邀请几个人谈论国际形势一样,美帝野心勃勃留了下来,不同意这种说法的人,采访内容被一删再删,留下些被主持人问话问得答不上来的情形。许多人不接受采访是明智的,这样的采访接受了只会让自己羞辱,而且无法表达出自己的观点看法。 若是本片将采访的全部内容都公开来,应该是能让人受益很多的,但是NO NO NO 文艺们怎么能拍这样的片子,文艺应该有立场,文艺应该揭露华尔街的贪婪,应该揭露华尔街控制美国政府,应该揭露那些经济自由化的学者
    
    谈点看法
    首先还是从房地产市场谈起,对于美国房市来说,最重要的一个事件发生在大萧条时期,罗斯福政府成立房利美(Fannie Mae)作为其新政的一部分,为低收入家庭提供住房抵押贷款。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 美国政府通过房利美,以及后来成立的房地美间接的影响着房地产市场。威廉斯(W. E. Williams)教授曾写道:从1977年的“社区重建法案”开始,国会就开始威胁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要他们向高风险的住房买家和企业发放更多贷款,这些贷款就称为次级贷款。这些银行和金融机构得到的甜头是,“政府资助企业”Fannie Mae和Freddie Mac将会购买这些高风险的债券。任何脑子重量超过一盎司的人都能明白,这是酿造灾难的配方,可国会却齐声否认。在房利美成立70年后,房利美和房地美成为了美国两大住房抵押贷款公司,持有全美近3100万个家庭的住房贷款,总额约为5.4万亿美元,约占美国住房抵押贷款的一半。在大萧条之后的70年,美国房地产市场除了小范围房地产价格有出现过回落,总体上房市一路高唱凯歌,没有下跌过,但反观世界上其他国家,在这一时期西欧各国都有出现过过房地产市场周期现象,都有出现过房地产市场不景气,下跌的情况;亚洲国家,日本在90年代就有出现过地产泡沫破裂,房地产市场不景气,香港更是几起几伏,调整幅度有时甚至高达30%以上,中国大陆开放三十年,也出现过地产价格大幅下挫的情况,深圳楼市跌幅超过60%,多数为九十年代初内地房产繁荣时所建,深圳地产公司司40%以下的利润不做,朱镕基抓经济后,地产泡沫就此破裂。房地产市场起起伏伏,升升降降是正常的,因为市场总是不断的寻找“均衡”,有时供不应求,有时供大于求,通过市场机制来调节供给需求,有些年房屋供给过多,房价下跌,有些年住房需求增加,房价上升,但是像美国政府这样,通过这些抵押贷款公司介入房市,要求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提供高风险的贷款,这样那些原本属于高风险的住房买家可以买房了,房贷市场也变得十分宽松。这样等于是政府通过两房间接的向房地产市场不断注入大量的资金,促成房地产市场的超级大牛市。这样的房地产市场繁荣是不可持续而且是脆弱的,假如没有利率政策的收紧,布什政府经济政策的失误,它还会因为其他原因而破裂。美国房市到了21世纪,由于长期的政府干预行为,实际上已经是积重难返。
    
    其次再说金融衍生品市场。此次出现问题的大多出现在住房抵押贷款证券(RMBS),很大一部分来自房利美 房地美所发放的,这些证券在次贷危机前,大多得到了像标准普尔等大型评级机构的AAA评级。被认为是“安全”住房抵押证券连同其他抵押证券一起被放入一个证券组合中,形成抵押担保债券(CMO)然后这个证券组合又和其他抵押贷款(如助学贷款等)组合在一起,形成新的组合债务抵押债券CDO。CDO和CDO组合起来,又可以组合成CDO2。像AIG这样的保险公司,卷入金融危机,其主要的原因是卷入保 债务凭证(CDO) AIG从其提供的向超高级风险产品作担保中获得相对较少的一部分利润——承保的每一美元每年的收益仅0.02美分。但如果0.02美分乘以数十亿倍,就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收入来源,特别是如果不需要准备金来覆盖风险的话。这些证券组合十分复杂,而计算他们的价值和风险更为困难,最初创立CDO的摩根大通团队整合模型时,既需要繁荣时期的数据也需要衰退时期的数据,但是他们却寻找不到房地产市场衰退的数据,这些数据十分重要,想要估算CDO中证券之间的相关性,及其风险,就必须依靠这些数据。如果这些证券是没有相关性的,则相对来说是安全的,如果这些证券高度相关,结果将是灾难性的。这使摩根大通团队最终止步于更大规模的交易。而另一些金融机构却认为看到了商机,积极的参与到这个交易中来,其实他们同样没有找到足够的数据,没有能够预测到潜在的风险。市场上交易者的行为并不一定对,但是市场这种机制,能够惩罚做错的这些人。正如弗里德曼所说,市场是一个不要求认错但会惩罚错失的地方。当金融市场的参与者犯错时,华尔街的交易员们对CDO等金融衍生品的估价是错误的,有毒资产的持有者必须为自己的错误判断付出代价。美国政府对有毒资产的救助,越毒的资产越能得到政府的资助,等于是做的越错的人越能得到补偿。
    金融衍生品市场的错误是建立在房地产市场扭曲的基础上。如果没有房地产市场的扭曲,被打包的债券等不会变成有毒资产。剔除了这些债券,或许金融衍生品定价也会有偏差,但是不会出现如此严重的后果。我认为金融市场之后所出现的恐慌来自于政府政策的不确定性。在08年初的时候,政府救助了贝尔斯登集团,所依据是太大而不能倒闭的原则,可是太大而不能倒闭原则并没有清楚的界定什么样的金融企业是太大而不能倒闭的,什么样规模的是可以倒闭的,在拯救了美国第六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后,保尔森却宣布不拯救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更要命的是,美国政府并未解释为什么拯救了贝尔斯登而不拯救雷曼兄弟,这种规则上的不确定性导致金融市场的恐慌,人们并不清楚下一个会倒闭的是谁,政府会救谁或是放弃谁。或许不公布拯救方案,会让保尔森有更大的空间操作,但是这个举动给以金融市场人人自危,竭力自保。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这件事的重要性,就是在前面提及的雷曼兄弟倒闭后,一直不大关注美国金融市场的国内媒体开始大幅报导金融危机,似乎金融危机一夜之间突然爆发的。政府干预市场一定会出问题,只是这些问题会以什么方式表现出来,或者是在什么时候表现出来。或许是长期的资源浪费,或许是金融海啸。
    片中认为的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是 “监管不力” 但只要翻一翻过去 几乎所有的经济危机都有许多人归将其归因为 “监管不力” 但有一个问题是 什么才是监管得力? 胡佛总统曾经被认为是让经济过于放任自由 而导致三十年代金融危机 但罗斯巴德指出 胡佛非但不是自由主义者 而是同其继任罗斯福一样 热衷于政府对经济的管理 胡佛极其讨厌卖空 积极打击美国股市做空。后来经济危机爆发,胡佛下台,罗斯福所推行的一系列政策均为主张政府管理,但罗斯福新政成功了么? 没有,大萧条至少持续到了二战时期。 罗斯福的新政对美国产生了一系列影响,在金融业的影响就是拆分,罗斯福将银行的投资部门分出来,禁止银行从事投资银行业务,即为鼎鼎大名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当时JP摩根和摩根史丹利本就是这样被分开的。这项法案影响深远,投资银行确实也长时期“老老实实”做业务。有空再讲故事了。
    
    PS 回答 房市泡沫式政府促成的 金融衍生品是扩大作用。有些人认为金融衍生品完全没有用,例如片中提到的资产证券化。假设银行贷款100万出去,然后把这个贷款拆分成100万份出售,每份一元,购买的人获得贷款所带来的收益,而银行获得流动性,如果都没有人想要银行贷款收益,怎么会有人去买?这是资产证券化的益处,有人喜好流动性,有人喜好固定收益。另一面是,购买的人要承担贷款的风险,银行如果卖出去自然是受益,但并不是所有的都能卖出去,还有贷款的收益会证券化出售高些。金融衍生品现在似乎成为众矢之的,欲处之而后快,但着手金融衍生品监管还不如着手准备金制度与太大而不能倒闭准则的改革,这样才能除去银行风险收益的不对称。
      不是说政府救市不利 而是救市规则模糊 这么重要的规则 没有明确规模 而是由几个重要头头进行决定 让市场面临政策上的巨大不确定性
      高管的薪金包括两个部分 一部分工资 更重要的是奖金 奖金相当于绩效 如果今年干的好 就能得到多少 但是不能立即拿到手上 离职的时候能够拿到 当然董事会设置的这样制度确有不合理的地方 (不止金融业 其他各行的高管奖金也是如此) 因为不论公司最后如何 高管在离职的时候几乎都能拿到丰厚的奖金。 当然现在看这些高管倒闭离职后还能拿那么多钱非常不合理,但那些钱可以说是之前其在任期间未支付的薪水,只是人走了以后,把钱放进了兜里。我没有赞美这种制度,我也认为这种制度不合理,不单是金融行业,其他行业高管的薪资制度也是类似,我也认为这种薪资制度需要大幅改进。 但同时我认为,如果不是政府出资援助或是参股的企业,政府不应去制定该企业的薪资高低,薪资的制定权应是属于股东,股东才是企业的所有者 。
     投资银行不是金融危机的赢家 恰恰相反 最大的输家就是投资银行
    美国5大投资银行
    1高盛 (目前美国5大投资银行中唯一仍盈利的公司)
    2摩根士丹利 (股价下跌)
    3美林公司(已被美国银行收购)
    4雷曼兄弟公司(已破产)
    5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收购)
     片中所指的双方交易的就是高盛 其中SEC诉讼是因为高盛在出售那些卖的抵押证券同时,没有披露另一家客户冲基金经理约翰•保尔森 (John Paulson)正押注于这些证券将崩盘。看出其中的问题了么,两笔对立的交易,事后诸葛亮当然可以说这是不可容忍的,但是事前华尔街几乎一致看好这些产品,而且华尔街的各种对冲买卖一直是持续存在的,投资银行的接连破产贱卖也是事前没有预料到风险。高盛比其他投行所作的唯一区别在于,他买的保险更多,也就是片中AIG所卖的CDS,0.02美分保一美元,不需持有CDO,也可以购买CDS防范风险,高盛的首席风险官并不像许多公司形同虚设,而是有一定实权的。大部分人看到繁荣,少部分人看到风险,还有人既看到风险还对此进行保险。对于高盛的道德拷问可以不断进行下去,但是却很难告倒,大陆几乎所有的基金,都是做多才能盈利,证券公司在向你推销基金产品,这些基金产品要股市涨了才能盈利,而另一方面,证券公司的自营业务是可以在股指期货上做空的。这样一家证券公司卖基金给你,而它的公司自营业务又在进行做空,你就能告它欺诈了么?
      金融高管确实有错 市场判断错误 公司风险过高 高管的薪资也不合理 甚至道德有问题(好莱坞这帮吊乱的人绝对不比这些高管性行为 吸毒好到哪去)但是 对金融高管 监管不利 高管太贪婪 确实不是主要原因
    监管从来不利 因为两个人交易 第三人监管 他怎么也不可能完全了解双方各种情况 如果他能清楚 完全能够监管者安排交易 计划体制就不会失败。 高管贪婪 高管像来贪婪 从有高管开始就是如此 而且不仅是高管 其他许许多多人也都贪婪。
     我有提到盎司么?
     GS阴谋论郎咸平也在说,我没有什么可说的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11-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30 12:16 | 显示全部楼层
片子梳理了二十多年来的金融解规(deregulation)历程以及华尔街、美国政府以及经济学金融学学术界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对于学经济学金融学的人来说,最有趣,也最让人失望的是这里还有很多大明星们的八卦。
    Ben Bernanke, Martin Feldstein (Harvard), Frederic Mishkin (Columbia), Glenn Hubbard (Columbia), Laura Tyson (Berkeley), Lawrence Summers (Harvard)这些人都是学术大明星,他们产出了无数牛逼的论文,他们也在收钱写枪手文,帮助打造一个华尔街政府,最终酿成了这个全球性的危机。
    国内也有很多经济学家在外面做consulting,像美国一样,他们赚很多钱,说昧着良心的话。而且这还不犯法,因为有言论自由。就像评级机构们给所有的破产公司和次级债AAA评级一样,这只是他们的观点。为什么我们选择相信他们呢?
    最搞笑的是Frederic Mishkin,也就是大家学习货币金融学的教材作者米什金。2006年他收了十多万给冰岛商务部写软文《冰岛金融的稳定性》。没多久冰岛就崩溃了,政府都破产了什么的。他就在CV里改成了《冰岛金融的不稳定性》。这个电影的制作者们非常眼尖,发现了这一点,问他怎么改了。米老爷子咕~~(╯﹏╰)b了一会,哈哈两声,打错了打错了。我查了一下他的简历,现在又改成了《冰岛金融的稳定性》。
    总之电影试图告诉我们,对美国政府绝望吧,对经济学金融学绝望吧,对这个世界绝望吧。Evil people are still in power.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11-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30 12:17 | 显示全部楼层
  开篇先上了道冰岛做前餐:可怜的冰岛“已经在历史发展的终极/稳定阶段”,却在2000年起开始放松管制、宽松经济政策,“引发的灾难,首先是环境,然后是经济体系” —— 银行大胆举债、一手主导的过度膨胀使经济体系变得极其脆弱,金融监管机构无所作为,甚至有1/3的人投靠去了门前停满SUV的富得流油的银行。But this is a universal problem, right?
    
    于是时代感强烈的炫目片头把故事拉回了纽约,回顾危机爆发一刻全球的反应时CCTV2还漏了一脸,中国和法国一样成为片子里美国以外的主要取材对象。片子的主体分了4章来讲述:
    
    1. How We Got Here
    讲华尔街投资银行从早期的partner模式来到Deregulation的时代 —— 去管制,放虎出笼 —— 这中间的种种人和事:揭Alan Greenspan曾拿钱帮商业欺诈犯给regulator写“专家意见”的老底儿揭的毫不含糊 —— 这就是定了个基调,后面精彩的还多着呢,Robert Robin,Larry Summers也都带着背景逐一亮相。
    
    讲90年代末几大投行巨头格局已定,“先进”的金融衍生物如何焕发生机 —— 中国银监会的一位主管(查了一下,叫沈联涛)还在这儿发言讲起美国高学历的博士们开始纷纷投身金融的掌故。
    
    讲在这期间要求、呼吁管制的人如何被踢出了局,于是Deregulation的狂欢继续进行。互联网泡沫,哪怕是安然事件,这帮银行如何总是罚钱了事而不是被调查和管制(还包括Fannie Mae和Freddie Mac俩只),顺带带出一些这些银行参与的洗钱啊投资伊朗核武器啊之类的破事儿。
    最终五大投行,两大商业银行,三大抵押保险,三大评级机构,开始组成新的房贷产业链,次贷开始生产。。。
    
    2. 泡沫(2001-2007)
    房价在飙升,银行业的去管制化还接着深入,事情如何走向不可思议的疯狂。。。投行的高管们纸醉金迷着,色情、毒品都成为商业开销。。。而所有人都还伪装一切很好,尽管很多正面的采访者表示:他们知道这有多风险,但是真正的掌权者中没人愿意听真话,愿意行动。疯狂发展到了投行甚至开始在AIG买保险来赌这些房贷什么时候崩溃。。。
    
    事后听证会上辩解当时行为的一个个嘴脸那叫一个精彩!!!
    
    3. 危机
    描述危机的发生总是非常有戏剧张力的,甚至是刺激的段落。各种各样的忠告如何一次次的被忽略后,终于有那么一天,out of cash。。。几天之中各种逃跑的姿态。。。法国金融部长被问到你是什么时候得到雷曼要倒闭的消息:“事后”。。。几天前还信誓旦旦的Henry Paulson难看的脸色无言的表情(这段有张非常经典的照片拍他和Timothy Geithner跟Ben Bernancky站在一起,三人表情各异,都很有看头),对AIG的紧急保护。。。然后就是并不那么有趣的危机扩散,失去房子,失业,波及到中国、世界。。。
    
    4. 责任追溯 Accountability
    这是最尖锐的一章,金融产业链条上每种机构的每个宣称无辜的面孔和他们的百万甚至千万美元的收入数字亲密的出现在同一画面上。学术界的先生们更subtle一些,他们没有听证会上的支支吾吾,却有论文来衬托他们的咨询费用单(居然把他们的税单都找了出来,这个太牛了。。。),这些人在采访里的表现也是无比精彩。。。
    
    片子里还更进一步把讨论视角投向金融体系外的整个社会,美国已经面临着一面工业凋零(转去海外)一面大学学费上涨严重的不均衡现状,而对富人减着税,社会贫富分化加剧(Top 1%占有的社会财富从1982年的10%到2006年的23%)的过程中,中产阶级和穷人被一步步推向贷款。。。
    
    更令人心寒的是,即使奥巴马在自己的总统竞选中谴责过以上的现状,但在他上台后,在现在的政府里,一切都没有什么改变,没有一个人、一个公司被起诉或捕。。。甚至就是那些曾经的insider,大部分还是继续在位,继续学术,继续他们的“insider” job,投行高管们继续他们的高额收入。。。
    
    预告片里那段把银行跟银行抢匪相比的“We are sorry, we didn't mean it, we wouldn't do it again, trust me”实在太经典了。。。
    
    上面提到的那位中国银监会主管的评论也非常经典:金融工程师比工程师挣得多百倍,工程师们造桥梁,金融工程师们造梦,当梦变成噩梦时,别人来付款。
    
    片子以这样一段话结尾:“他们会告诉我们,我们需要他们,但是他们在做的事情太复杂我们弄不明白,他们保证这不会再发生了,他们会花数百万元拯救局势。。。这不会很容易,但是有些事情,worth fighting for。”
    
    
    顺便说一下,这部电影距离我的期望有距离,不是拍得不好,而是我的期望本就不现实 —— 我以为这会是一部以一种以严谨的数据分析为主、丰富的理论和评价为辅对次贷危机做抽丝剥茧的理性分析的片子,也就是一篇经济学论文的标准。其实这个期望既不现实也无意义,还需要什么具体的数学推导来更进一步证实这场危机的发生根源和过程吗?我想知道雷曼公司到底卖了多少次贷,这里面赚到的每一块钱都进了什么人的腰包,哪个投资人损失了多少钱,多少人的房屋被收回时他们到底已经付了多少利息和机会成本。。。但不表示人人都有兴趣知道,而一部纪录片,应该尽其最大所能以“有效”的内容吸引他们的目标观众来传播他们想要说的、想要警示、想要谴责的话 —— 从这一点来讲,本片非常的好。
    ****************
    
    总体上我看片子到最后时有种泄了“公愤”的感觉。
    
    人性本贪和资本社会容易无度膨胀的痼疾这些我们都不是第一天知道,但里面从投行高管到政府官员到学术精英们的标准的“道貌岸然”的表现,以及只能透过数字猜测的银行们(资本们)的种种大胆行径,还是很惊悚的。
    
    令我我最想撞墙的一幕是剪切了听证会中各种评级机构强调说给那些次贷的3A、2A评级只是一种“opionion”,然后黑屏,字幕说:这些机构不愿与我们分享他们的opionion,他们全部拒绝了本片的采访。。。
    
    这些人,他们到底是否知道自己在做什么?那些我们以为掌握着复杂难懂的金融规律、拿着百万年薪的人,他们究竟是无知呢还是无知呢,是愚蠢呢还是愚蠢呢?他们的脑子里究竟在想什么呢?这个造梦的华尔街,至今还在吸引着无数商学院内外的子弟们挤破脑袋的地方,究竟有没有不是纯粹骗子的家伙,可以告诉我,他们是否真的有价值??!!那些高唱着free市场经济的学者,是一厢情愿还是统统都被收买或等着被收买?!!
    
    我看到豆瓣上有篇insider的影评,一个圈内人在哀叹(好像是哀叹偶像的破灭?应该不会是哀叹自己的前途无望吧,时至今日金融依然热门啊。。。),真是看的人哭笑不得 —— 受到损害的公众只能看着这样的片子、看看那些既得利益者瞬间的尴尬来泄愤,而从业者们,居然还敢来哭诉!!!
    
    由此联想到国内的经济学界,我最愤慨的就是,常常能看到自诩学经济/金融的人,要么长篇大论的兜圈子要么一句话“太复杂说不清楚”或“公众缺乏经济常识”,而实际上那些问题几句话明明就可以说清楚!!!!!!没有比经济学家更喜欢故弄玄虚、更会拐弯抹角的学术者了,没有比统计学家更大的谎言者了!!!
    
    sorry,稍微激动了一下。。。
    
    其实片子虽然基调很乐呵,但是细想来是相当悲观的,虽然很有准头的一开始就把问题定位在了Deregulation上(冰岛的案例),看似放松管制是一切之源,那么是不是紧缩就可以更安全呢?答案在片名上,inside job,为什么会有放松管制?为什么这些有投行背景的人会上台,进入财政部、美联储、货管局、证交所、总统经济顾问班底,片子没有很明确的指出但略过一嘴,关于这些投行每年会花多少钱在竞选募捐和游说集团上。。。学术界也是一样,一位教授被问到“你不觉得拿钱写文章这种行为中有应被规避的利益冲突么?”时恼羞成怒。。。那么最后就只剩下一个问题了,这些insider不被收买的可能究竟有多大?下次他们说要放松管制的时候我们怎么确认他们是真的相信这样会对经济有利还是又一次的inside job?
    
    美国人相信制度保障,相信法律,似乎是先进之处。但是法律总是滞后于现实发展,尤其当遭遇金融这样复杂善于伪装的行为时 —— 我很怀疑美国人能否推出更完善的法律来抵御金融欺诈,我还能相信和期待什么?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11-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30 12: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初看到中文标题《监守自盗》就想看下英文原文是如何表达的,很简单两个词Inside Job,中译的不错。
     最后中国的那个人说了句话不错,大概就是”真正的工程师造桥,金融工程师造梦,一旦变成恶梦,其他人帮他买单“。自己读工科出身,课程里面专门有一门课是讲工程师于社会之责任义务。尽管大家都觉得这课无聊,但至少可以看出这一行业还是十分注重自身职业操守的。
     我是十分不满于金融行业的高回报的,他们的付出不见得比真正之工程师企业家多多少。而后两者一旦出问题,前者依情况可能会被判刑,后者倾家荡产。而金融行业已经是too big to fail了,最后只能由纳税人买单。可能是出身理工科的缘故,一直坚信世界进步之动力、财富创造之根源乃是科技进步的结果。如果没有科技的进步,拿钱生钱的行业无非是把钱从大多数人手中集中到少部分人手中的游戏。真正承载这个世界的绝对不是那些东窗事发就拍屁股走人的人,而是那些兢兢业业敢于承担责任之人。
     既然是监守自盗,监者自然有不可推卸之责任。跟同房的美国小伙子聊过几次,他对美国的现状也很无奈:社会阶级渐渐固化,有钱人掌控国家,谁是总统并不重要。美国乃当今世界之霸主,文化上虽然是个年轻的国家,立国不过二百余年,但整套政府机构却也已经延续了两个多世纪,恐怕仅比英国年轻一点吧;相比之下,尽管其它国家历史悠久,但现代政府之设立,却是很近的事情。从这一点上看,老牌国家在体制上改革的难度要大过新兴的现代国家。大英帝国最鼎盛之时也不过百年,美国借两次世界大战的机会称雄世界,到现在也有大半个世纪了。No king rules forever. 即便如此,瘦死的骆驼也比马大,以美国之物阜民丰,将来仍不失为一大国,只是霸主身份会面临挑战。
  
  
  被打回原型的大师们
  
  Inside Job / 监守自盗的评论 5
  
    多好的纪录片啊,清晰通俗。
    制片者固然已经在政治上站好队了,但整部片子全都是以详细的事实来说明问题,可以作为金融危机的科普片儿~
    米什金、哈勃等在记者的逼问中步步后退,最后甚至恼羞成怒,看得我又悲又喜又幸灾乐祸。喜的是终于看到他们了,集合式的看到了这些在我心中闪烁着无比光芒的经济届大师们;悲的是大师在现实中被打回了贪婪的原型;幸灾乐祸的是,你们有什么好牛的,牛校牛教授你们不给我offer又如何,自己不是被别人骂得狗血淋头!?
    让我略微惊讶的是academic conflict of interest,没想到这些顶级学者也会为了钱牺牲学术贞操……sigh……
  
  2011-03-05 03:13:50 phoenie  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你以为人家会在乎挨你两句骂?那是人家不爱理你。
  
  富人的世界
  2011-03-07 14:09:42   来自: 果树子 (花落花开年复年。)
  Inside Job / 监守自盗的评论 5
  
    《inside job》<监守自盗>11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完全打消了我对美国的热情和期望。金融问题是世界性的问题,特别是在金钱至上的美国,在去掉了好莱坞华丽包装之后 ,在经历金融重创仍一蹶不振之后,这部纪录片可能会给我一些答案和警示。当然,本朝某些人深知肚明这些内幕也和他们如一丘之貉般龌龊。这个世界是富人掌控的世界,平民只是被玩弄于股掌间的毫不起眼的棋子。当真相大白的时候,他们依然可以堂而皇之的退掉一切罪过,让平民为他们的所谓的“过失”买单。
    仇富不是没有道理的一种情绪,只是无力反抗的一种发泄。我终于明白了。
    有些事情还是不知道的好,不知道就不会觉得丑陋和黑暗,也不会觉得无力和失望。
    纪录片果然是最给力的证据让我慢慢看清楚这个世界。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11-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30 12:22 | 显示全部楼层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开始对纪录片有点兴趣,虽然涉猎不多,但我想好的纪录片应当像一篇规整的文章一样思路清晰条理清楚。自然科学方面,BBC的片子就如同说明文范文,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社会科学的话,本片绝对可以作为议论文范文入选教材。理由如下:
    
    首先,论点清晰,干脆直接。甫一开始就提出deregulation的祸根说,从冰岛引述开始直到最后很主流的落点到自由女神像,不偏题不跑题,中心思想贯穿始终。
    
    其次,论据翔实,旁征博引。片中众多政经界重量级人物的第一手采访资料相当给力,再加上丰富的史料陈述和数据统计,特别是那些陈年旧月的报纸、税单全部翻出来,相当的考据范儿。
    
    最后,论证充分,有理有据。全片以采访加旁白的基调为主,摆事实讲道理,五个部分结构缜密逻辑分明,来龙去脉分析的头头是道,配以统计图表,彰显严谨的学术范儿。
    
    所以在奥斯卡学院派的评委眼中,本片绝对是SCI优秀论文一枚,获奖在所难免。而对于普通观众来说,这论文虽然严肃却不枯燥,这要归功于出色的配乐和剪辑,引片结束后的那首big time和片尾曲congratulations都很赞。另外,在波澜不惊的叙述之外片中还偶尔穿插一些良心拷问式的撩拨,以淡定的画外音应对急了眼的受访者,那些不肯接受采访的字幕打出来更是无声胜有声,一招连消带打直击要害,迅速占领道德高地,观众看得义愤填膺,达到不证自明的论证最高境界。于是我也能充分理解那位给盗版碟做翻译的老兄,一定是看得怒发冲冠,忘了仔细听采访中说的各种数据,急于向广大祖国群众揭露华尔街的贪婪无耻,不自觉下笔就如水银泻地,愤怒之情跃然纸上,对白大意离题万里。。
    
    PS:片中那个Andrew Sheng说:“A real engineer builds bridges,a financial engineer builds dreams”,当时憋了一眼他的title是中国银监会首席顾问,心想我党还有这等人才,接受这样的采访还能说出这么有才的话?回头百度了下,原来是香港证监会原主席,马来西亚人。。


一边厌恶,一边安慰自己不值得。
    即便破产,各前高层的上亿钱财不仅分毫不少甚至还能继续做官,表面卖学问实则卖良心的名校校长教授返校继续教课,为此买单的永远是且只能是最底层。
    就算能够看到他们面对尖锐提问时斯文扫地的那一秒尴尬又如何呢?他们根本不会受此困扰,别忘了还有更多的人根本不愿接受采访。
    
    It's all a LIE.
  
  jasoooon  下层人类永远生活在上层人士的谎言中,直到GM的那一天到来
  
  “as long as Jews exist there always will be financial problems...........every fifty years, mark my words.”
     以上是我在豆瓣看到的一句评论,如惊雷般击醒了我。特别制作这个列表:
    
    Inside.Job.监守自盗中关键"罪犯" 宗教背景一览.
    
    资料全部来自维基百科.后面数字是他们在职期间收入.名单只收录到电影一半的时候.
    Donald Regan United States Secretary of the Treasury Irish Catholic
    Charles Keating banker *Catholic
    Alan Greenspan Chairman of the Federal Reserve Jew
    Robert Rubin United States Secretary of the Treasury Jew 12600,0000
    Lawrence Summers Director of the White House National Economic Council for Obama jew 2000,0000
    Franklin Raines ceo of Fannie Mae black 5200,0000
    Arthur Levitt SEC Chairman jew
    Phil" Gramm economist and politician vice-chairman of ubs
    Richard Severin "Dick" Fuld ceo of Lehman Brothers jew 48500,0000 7架飞机和一架直升机
    Henry Merritt "Hank" Paulson United States Treasury Secretary/ceo of Goldman Sachs Christian 48500,0000
    ben bernanke jew
    tim geithner half German half WASP
    Lloyd Blankfein ceo Goldman Sachs jew
    John Paulson founder and president of Paulson & Co. jew
    
    加一个:
    George Soros Jew 亚洲金融危机制造者  


这是一个谎言,欺骗和利益至上的时代
    
    这是一个真理在少数人手中的时代!
    
    好好看看你的周围哪里不是虚伪,谎言与欺骗?
    
    
    
    这是一个唯利是图的时代!
    
    哪管你是真情,还是正义。
    
    
    
    这是一个愚蠢遍地的时代!
    
    在谎言与欺骗中还能自得其乐。
    
    
    
    这是一个善恶不分的时代!
    
    只要有利,只要与已无关,存在就是直理。
    
    
    
    这是一个是非不分的时代!
    
    只要是本能与现实,就是一切的标准。
    
    
    
    这是自私高于一切的时代!
    
    利已,只要利已,无所谓损人与否。
    
    
    
    这是一个本能至尚的时代!
    
    只要我想,只要我需要,即使那是兽性本能的驱使也会不顾死活地去拼。
    
    
    
    这是一个良心反招恶报的时代!
    
    只要自己唯利需要,哪管自己与别人的良心。
    
    
    
    这是一个假爱流行的时代!
    
    明明是喜欢,是本能的吸引,却打着爱的名义去追,去抢,去夺。
    
    
    
    这是一个丧失了荣与辱的时代!
    
    只要有利,利己,可以满足自己的欲望,那管什么人格,人品,人性,尊严与荣辱。
    
    
    
    这是一个是非对错不分的时代!
    
    唯我即是,唯利即对,反之则错,反之则非。
    
    
    
    这是一个美丑不分的时代!
    
    明明是丑的一面,只要能得到关注,得到利益,哪管别人的心理厌恶,自己也感觉很美。
    
    
    
    这是一个恶人当道的时代!
    
    无论是与非,对与错,美与丑,善与恶,正与邪,真与假,只要他有钱,一切搞定!
    
    
    
    这是一个以无知为荣的时代!
    
    即使我无知,只要我有钱,有权,够狠,够恶,我就是老大,我就很光荣。
    
    
    
    这是一个无善无良的时代!
    
    有善,你只有吃亏,无人为你主持公道,善良早已一钱不值。
    
    
    
    这是一个人与兽不分的时代!
    
    本能高于一切,感情无关紧要,唯利是图,尊严荡然无存。
    
    
    
    这是一个恶人当道的时代!
    
    无论是与非,对与错,美与丑,善与恶,正与邪,真与假,只要他有钱,一切搞定!
    
    
    
    这是利益至上,需求第一的时代!
    
    一切权力,一切资源,所有的一切,都成了谋利的手段,谈何精神,谈何文化?
    
    
    
    这是一个对已不亲待人不义的时代!
    
    明明国土辽阔,荒原无数,却硬将人塞往一处,控制人口,以丧仁,丧义之举,遮无能无力之才。
    
    
    
    这是一个忘祖背新的时代!
    
    民族何来不知,恩典于后尽忘,只知今生,只知今死,何国家之有?何民族之壮?领袖之才大唉!
    
    
    
    这是一个血不亲,友无情,官不仁,法无义的时代!
    
    民无情无义,官不公不正,国之破,民之恶,权位之人,罪无赦!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11-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30 12:55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11-3-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30 17:24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ing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11-3-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声明:1、本站所有广告均与MACD无关;2、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网友发布信息非MACD观点与意思表达,因网友发布的信息造成任何后果,均与MACD无关。
MACD俱乐部(1997-2019)官方域名:macd.cn   MACD网校(2006-2019)官方域名:macdwx.com
值班热线[9:00—17:30]:18292674919   24小时网站应急电话:18292674919
找回密码、投诉QQ:89918815 友情链接QQ:95008905 广告商务联系QQ:17017506 电话:18292674919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陕ICP19026207号—2  陕ICP备20004035号

举报|意见反馈|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MACD俱乐部 ( 陕ICP备20004035号 )

GMT+8, 2024-5-19 15:58 , Processed in 0.066747 second(s), 9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