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7218|回复: 10

转:《老子》太极数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5-6 17:48 |

转:《老子》太极数列

来自:MACD论坛(bbs.macd.cn) 作者:zztn 浏览:7218 回复:10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老子》太极数列

                              ——节选自《太极波浪论》



《老子》曰:“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科学地阐明宇宙乃至宇宙中一切事物都是经过“无”和“有”的辩证发展的过程。无是有的必要前提和条件,有是无的必然结果。一切存在着的事物一方面在自我相对封闭的循环系统内进行着自我生命的生成与繁衍,另一方面又在开放的宇宙大循环系统中参与着宇宙大家族的整体循环,个体与整体、局部与全部,个体循环与整体循环、局部循环与全部循环相互依存、相互依赖、密不可分,从而构成宇宙大家族和谐而有序地动态平衡的进化链,一切事物都是在这一动态平衡链中井然有序、井井有条地生成与演化。一阴一阳于时空上往来不穷、生生不息地周流循环,时空的单向性和其数的内在规定性决定了一切事物的发展必然是“物壮则老”的过程,有始就必有终,有生就必有亡,阴阳极必变,极变通久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道,一是不可说、说不清的“道”。可道,则是可说、说得清的“道”。从道到可道,诠释了一切事物从无到有的质变过程,一切事物都是这一质变规律的必然演化。万物之生始于一,一者,“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的含阴而抱的太极;数始于一,一是数之体,从无形到有形是万物步入时空轨道、展开生命繁衍的飞跃,时空轨道决定了万物生命于数上循环的内涵。一者,事物之体,一者,事物从无到有的母基因,一切事物之生都始于一。“道生一”,一者,二气未分、含阴而抱阳的太极,无极生太极,太极由不可说、说不清的“道”生,故道生太极。

“太极,道之极也。”太极,是“道”运行到某一特定时空时所必然产生的物象,是“有物混成”,“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的含阴、含阳、含气,涵三者为一的一元之气。“一生二”是太极与二气五行相互交感达到一定程度时,“阴阳”“冲”气而分为阴阳元气,一阴一阳本于太极一气,阴阳一气而已。故《老子》的“一生二”就是《周易》所阐述的“太极生两仪”的概念,二者是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

太极含阴而抱阳,阴阳生于动静,“抱阳”“冲”气而出,故阳主动,阴主静,奇数为阳,偶数为阴。数始于一,一主阳、主创始,有奇无偶则道无以成行,道依奇偶二数而行,奇偶交错方能成就万物之数。一阴一阳之谓道,一阴一阳蕴含着道之数。

《老子》从宇宙生成论的角度阐述万物从无到有的辩证生成过程,万物于二气五行相感中化生与演化。“冲和”之气是阴阳交感以及万物化生所必需的介质,气,无形无状,然而气是生命生成所必须的先决条件,气代表生命的生机与活力。无气,则阴阳无法相感,无感不通则阴阳不能相合而化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冲是道之动,和是道之用,冲与和是道的自然演化过程,这是《老子》对宇宙生成论的高度概括和阐述,然而最值得人们震奋的是,现代宇宙科学一系列重大天文发现的论据证明,宇宙的确曾有过一个混沌粒子态的初始混沌阶段到天体出现的演化过程,而且宇宙粒子确有阴阳交感转化的属性,由气态演化为固体物质而形成天体。《老子》对宇宙生成本原于“道”的生成模式的阐述,与世界众多物理学家经过实验发现的“量子”、“粒子”和光子复合体都惊人的相似。这使得现代宇宙学家和物理学家都不能否认《老子》所揭示的生成论宇宙观及其思维方式的科学性。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物物各一太极,太极是时空演化进程的必然产物,太极与二气五行相感而化生万物。一曰水,水是万物生命之源。一曰五行之水,五行水为先,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太极本身在不断地与二气五行相感的运动中演化,五行是生命生成所必须具备的五种物质元素,五行之水是时气相感中的自然生成,水与太极相感相生,一生水,一曰水,水是为迎接太极所孕育的生命冲气而出的自然物质,水是一切生命的母基因。《老子》曰:“水几于道”,水接近道,水最象道,天下万物都生乎于理,理是道,一切存在着的事物的生成与演化过程都具有“水”的特性,水是一切事物所共同具有的基因模式。例如沪市交易所在九三年未开市交易之前,广大投资者都不清楚股市开市后会以怎样的方式运做或者会是以什么样的交易规则规范市场,然而还处于酝酿状态中的股市,一方面是管理层为上市而筹划政策,另一方面太极中的股市不会脱离社会而孤立地存在,它会以“信息”等方式与社会沟通,为股市开市创造必要的条件,这里的“信息”犹如“水”的功能,假若没有“水”,没有股市酝酿的信息,那么没有人参与的股市就会缺乏生存和发展下去的条件。股票金融市场是时空演化的必然产物,股票金融市场从无到有,从有到和谐而有序地繁衍,展现了万物在各系统内生成与演化的生命特性,和谐是保证万物在动态平衡中演化所体现出的共同特性。

“道生一”,一生于道。股票市场是人类经济运行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有产物,从无到有,中外股市的诞生都是适时而生,应时而行。时,是成就股票等金融市场的大环境。“道生一”,太极状态中的股票市场是“时”与“气”相感过程中生成与演化,太极状态中的股票市场不是空空无物,而是“有物浑成”,它蕴含着未开市前股市所必须具备的各种因素,此时对于广大有投资者而言也许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太极状态,只能凭感觉模糊地意识到将会有一个新生事物诞生。

“一生二”是太极运动的必然结果,当时与气相感的运动达到一个极限状态时,新生事物必然冲气而出。那么沪市在九三年开市的一瞬就已经预示着股市脱离了浑沌不清的太极状态,一阴一阳、一买一卖成为市场的基本因子,“二生三”,阴阳相合、买卖交错推动着市场股价飞伏演义向纵深演化,市场从此有了生机和活力,由此展开其波澜壮阔的生命之旅。

万物从无到有,由一生阴阳,一阴一阳分别蕴含着太极元气,阴阳元气必须相感相通才能为父母。“二生三”,三者,一方面是“冲气以为和”的冲和之“气”,另一方面,“三”又是阴阳相合所生之子。太极生两仪,阴阳相感相合才能化生万物,否则阴止阴,阳止阳,阴阳背道而驰则不能为其父母。二生三,三是阴阳元气的自然化生,三于五行属木,水生木,三是一水之子。奇数必然要有偶数相合才能成行,二生三则四合之,三、四相感为阴阳二气元气的释放过程,三、四交变而中和于五,中五于五行属土,中五是道之用。一二三四五是二气五行之气流行基因生成的过程,“在天为五星,在地为五行,在人为五常。”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五行相生为: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五行相克为: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一阴一阳自太极冲和之气而生后,阴阳二气于五行生克制化中交感而形成生命基因,二气五行化生万物,五行赖土而生而成,中五为土,是道之用,中五为太极,中五为太极。

万物生于地而祖于天,“天地万物之生皆祖于数”,“真天地自然之理,自然之数也。”(《皇帝经世观物外篇衍义》)在一至十个自然数中,一至五数为生数,也是生成万物的五行之数。六至十为成数,为生数之所终之数,而十数又等于一、二、三、四数之和,五与十为生成之数,两数相合尽天地之数始终,中五太极与十相合而统领万物之数。

中五为土,中五居中统率四方,为四方生数,水木金火赖土而生。一曰水与五土合成于六,土得水而柔,土中以水为众;二曰火与五土合成于七,土为火之子,土中藏火。一二水火为天地元气化生,三曰木,木为东方日出之处,木纳水之精而生火,水火既济与中五太极合成于八,八者,万物从太极“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而演化成一阴一阳后,一阴一阳得五行之气循环一周天的数就是八。八者,“三生万物”八成之,是事物“参伍以变,错综其数”,三与中五太极合成之于八,一阴一阳合八之谓道。

《道德经》和《易经》是交相辉映、殊途同归,二者都是对物质世界生成规律与演化规律的真实诠释与解读。规律是客观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着,中国文化只所以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其根本就是它源于客观规律,真实地反映了客观物质世界的变化规律,也只有重新再现中国文化原本就具有的数字内涵,才能真正展现出中国文化的科学价值。从《老子》的宇宙生成模式来看,《老子》谓“三”即可生成万物,这也正是对“有”生于“无”、有生有、“有”做为母基因的高度概括。从“道生一”至“一生二”的过程是万物从无到有、从无形到有形的辩证发展过程。道,是客观规律,是万物所以能够生成的理。一,是太极,是阴阳未分、有物浑成的太极状态。二,是一阴一阴,阴阳分别蕴含着太极元气,此时阴阳还未相感相通,还不能称做是父母,但是物质世界演化至阴阳元气时,完成了从无到有的辩证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万物于时空循环进程中自然而然地生成与演化,关键是分别蕴含着太极元气的一阴一阳在随之其后的运动过程中,阴阳是如何演化为能够生成万物的母基因,阴阳只有相合而形成具有自我繁、自我组织、自我调节的母基因系统,万物才能够在各自的母基因系统内生成与繁衍,那么阴阳母基因的形成就蕴含在“二生三,三生万物”之中。三,既寓意是阴阳必然地相合,又代表阴阳相合所生之子。三,五行为木,一水生三木、三木生二火,三木构架起水火相生链,在水火相激相荡的过程中会有过旺或过衰,水火既济必然要通过中五土来调控其平衡。中五五行属土居中,中五是道从无形到有形后的道之用,中五的功能是“和”,是代替“道生一”后的“太极”的和谐之气,中五的功能在《周易》中有明确地阐述,《周易·系辞》曰:“参伍以变,错综其数。”我认为正是指此。三与中五相合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基因,“参伍”基因是阴阳元气相合而形成的第一个基因,也是万物能够自我繁衍与自我组织的母基因,中五太极“和”的功能又赋予了万物能够无穷繁衍的最重要的一个基因因子,这就是万物能够自我调节和自我平衡的功能。

可以看出,中五是道之用,因为勿需再重复地提此道,《老子》将其简言概括之为“三生万物”。“参伍”是阴阳元气的基因,也是万物所以能生成的母基因,万物同道而异形,同类繁衍同类,万物在各自系统内传承着母基因因子展开无穷无尽地演化进程,正是《老子》指出的:“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从中可以看出,一阴一阳相合才能得道,阴阳得道才能成为万物的母基因,由此可以得出,“参伍”是一阴一阳相合的基因,“参伍”合之是“八”,“参伍合八”是一阴一阳之道,“参伍合八”的基因模式也是万物的母基因,八者,是“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的天地基因自然而然地生成过程,是“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的天地母基因自然而然、非人为编程的形成过程,“故水火不相逮,雷风不相悖,山泽通气,然后能变化,既成万物也。”《周易》通过用“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的”卦爻符号来弥纶天地母基因,诠释天地万物的生成过程,八卦,“天下之能事毕矣”,这是何等至高的境界!

《易》以一阴一阳之谓道,参伍合八之谓道,一阴一阳以“参伍”结构模式为其生成万物的母基因,这是从《老子》所阐述的道中得出的结论,其中中五起到了代替太极“和”的功能,我将它称之为“《老子》太极数列”。

“一阴一阳之谓道”基因模式的形成除了高度地概括在《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那么除此之外,《周易》中有没有对此给出相应的答案呢?如果这一数列在《周易》中也有论证,那么毫无疑问,中国文化应当是最早从宇宙生成论的至高视野阐述宇宙万物的生成规律,它应当是人类最早的探索生命起源的科学,中国文化也必将会为现代人类探索和谱写生命基因科学提供最为宝贵的思想财富,它也势必会为人们在现代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拓展开思维的广度和视野。事实证明,阴阳之道的“五三结构”基因模式就蕴含在《周易》的卦爻辞中,在下一章节中我将提炼出深植、并贯穿在《周易》整部巨著中最伟大、最能展示《周易》内涵科学性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基因模式。

下图是《老子》太极数列:

图3—1:




从图中可看出,《老子》太极数列是物质的五行生成数列。一曰水,二曰火,水中有火、火中有水,三曰木,木既是水之子又是火之父,木与中五太极相合成之于八,从而完成既济未济的周天循环,“参伍”合之八是“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基因模式,“参伍合八”的基因模式是生成万物的母基因,“既知其子,复守其母,”万物之数都具有母基因因子,故中五与八相加得十三,十三与八合又得二十一,二十一与十三合得三十四,三十四与二十一合得五十五,以致无穷地繁衍下去。可以看出,在这一数列中,前项加后项等于生成其后的数字,每相邻的两个数相加即得到后面的数,一阴一阳由数显道,中五太极起到了动态平衡的功能,万物在动态平衡中形成各自的进化链。

在这一数列中,当数字推演到五十五数时,正好是一至十个自然数完成其从生数到成数的一个完整的大循环。其中奇数为天数有:一、三、五、七、九共计五个,相加之和为二十五;偶数为地数有:二、四、六、八、十共计五个,相加之和为三十,天数五个,地数五个,天地之数五十五是生数与成数的完整大循环,正是《周易》系辞所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五十五是天地相生相成之数,万物以天地为父母,天地之数可以尽万物变化之道,孔子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在《老子》太极数列中,五十五数处与天地之数正好吻合,“得五十五之数归于太极,寂然无声,其一不动,万化冥会乎其中。”(《汉上易传·系辞上》)天地生成之数与《老子》太极数列绝不是简单的巧合,可以看出,《老子》太极数列结构是五行生成之数的推演,五行是物质世界生命所必须的五种基本原素,二气五行是万物生成与演化的必然过程,万物于二气五行相感相通的基因中生成与演化。“一阴一阳之谓道”,万物同道而异形,一阴一阳之母基因是万物在各自系统内展开生成与演化的总法则。

大自然法则的奇偶二数是自然之理,“道依数而行,神以数显道,”数主宰着万物的生成与演化,数是大自然法则最真实、最本质的内涵,一切事物都具有数的内在规定性,一切理论只有上升到数字的高度才能称之为科学。孔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周易》通过卦爻符号的周流变化、以一阴一阳奇偶二数的交错推移沟通起万物与大自然法则息息相应的幽深内涵,一阴一阳所蕴含的奇偶二数,展现了“鼓之舞之以尽神”的大自然法则的内在本质规律。

可以看出,《老子》太极数列是从宇宙的生成论来阐述万物的生成法则,是从宇宙生成的本质内涵中阐明万物生成与演化的法则,天道、地道、人道,万物同道而异形,天地人三才之道同归于一、同归于道的宇宙大准则。“曲精万物而不遗”,万物都服从于大自然法则,万物都受制于大自然法则,万物于大自然法则中生成与演化。“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神奇的大自然法则的变化之道被中国文化诠释的淋漓尽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观象设卦以尽情伪,《周易》的卦象符号模式体系正是诠释大自然法则变化之道的科学模式,《周易》是“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对客观规律揭示的最透彻的和最科学的理论模式。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宇宙世界是从“无”开始演化,“无”是一切事物生成与演化的必须过程。数始于一,一从“零”开始演绎,“零”不是空空如也的真空,而是“负阴而抱阳”“有物混成”的阴阳本于一气时的太极状态,太极是万物演化必须的和必然的过程。“一阴一阳谓之道”,一阴一阳贯穿于一切事物生成与发展过程的始终,五三结构的基因模式是万物演化的母基因,一阴一阳以数显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从宇宙的生成论阐述万物生成法则的《老子》太极数列,展现了大自然法则化育万物、万物于大自然法则的动态平衡进化链中生成与演化的和谐乐章,一阴一阳之谓道,一阴一阳是大道之源。

《老子》太极数列的数学表达式:

自然数      数列

1     (﹣1)+(1)=0  (0:道、无极。)

2       0+1=1          (道生一,一曰太极。)

3       1+1=2          (一生二,太极生阴阳两仪。)

4       1+2=3          (二生三,阴阳二气相感。)

5       2+3=5          (三生万物,参伍以变,错综其数,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

6       3+5=8          (五三合八之谓道,阴阳母基因。)

7      5+8=13

8      8+13=21

9      13+21=34

10     21+34=55      (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

数列数字依次为:0,1,2,3,5,8,13,21,34,55,89,144 ……  无穷无尽。

从宇宙的生成论阐述万物生成基因的《老子》太极数列蕴含着神奇的大自然法则无穷的奥秘。在上式数列中,任何一个数字都是由前两个数字相加的和构成;任何前一个数字与后一个数字的比率约等于0.618,数字在数列中越向后,比率就越接近于0.618(无理数);任何后一个数字与前一个数字比率都趋向于1.618,0.618和1.618又被誉为黄金比率,从行星轨道、人体结构、动植物、音乐、建筑、美学、艺术等等,它几乎贯穿存在于宇宙中的一切事物之中,堪称是神奇地大自然造物主鬼斧神工之笔地展现,这一切难到仅仅是巧合吗?绝对不是的。黄金比率备受世人推崇,人们对它的崇拜几乎到了神化的地位,在西方甚至被誉为“神赐分割”,可见黄金比率在人们心目中拥有着犹如“神”一般的地位。黄金比率代表着和谐,代表着最完美的平衡和以平衡给人的视觉上的冲击,可是,为什么这种平衡会贯穿在宇宙中的一切事物之中?为什么这种犹如大自然神工妙笔的平衡存在于一切的事和一切的物之中?若是单从个体事物来统计的话,既使遍数天下万物也不会得出所以然,唯有从宇宙的生成论高度才能一以贯之。不难看出,被世人推崇备至的黄金比率,实则就是道之用的太极,太极是保证万物动态平衡的进化链,太极的动态平衡链就是黄金比率,在后面的章节中我将单独阐述。

《周易·序卦》传曰:“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展现了天地万物相生相成的顺序。万物以天地为父母,天地是万物之父母,万物以天地为寄托,“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之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天地万物是息息相应、密不可分,天地阴阳母基因模式也是万物生成的基因模式,《老子》太极数列正是从宇宙生成、从天地基因模式中阐述万物生成与演化的生成级数数列。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比《老子》晚一千多年约十三世纪的意大利著名数学家费波纳茨(Leonardo Fibonacci)从“兔子繁殖数目”中偶然发现了这一数列,随即引起世人的注意,这就是被人们所熟之的“费波纳茨数列”。费波纳茨数列中的数字次序与《老子》太极数列一样,但是,仅仅依靠实物统计和归纳推理得出的“费波纳茨数列”,是无法从客观规律的内在本质中解释大自然法则的变化规律,也就无法解释为什么几乎宇宙中一切事物都传承着大自然法则神奇的印迹,对没有理论做为依托的“费波纳茨数列”,人们只能借助“神奇”一词来表达自己对变化莫测的大自然法则的困惑,继而用“神奇的数列”来反映无可奈何的心态了。然而人们对这一切的困惑都诠释在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之中,中国文化记载着中华民族探寻宇宙生成模式以及求索万物生命基因和生命起源的科学足迹,历史的误会并不能遮掩中国文化的科学性,象莱布尼茨发明他的二进制后,当他看到中国的太极图时大感惊讶,他认为中国的伏羲才是世界数学的始祖。太极图中蕴含着二进制的数字内涵,然而发明二进制的却不是中国人,想想这种遗憾也是必然,因为人们对《周易》等中国文化的研究更多地停留在辩证哲学的层次,没有把《周易》等中国文化转轨到科学的数字的高度上,既使莱布尼茨自己都认为太极图就是他的二进制的说法也没有让国人惊醒。那么,从宇宙的生成论阐述万物生成模式的《老子》太极数列,无论是从思想境界还是从思维模式,都要远远超乎“费波纳茨数列”,学术界若能够加以重视,并能够在充分论证《老子》太极数列在人类自然科学史上的科学价值的同时,理应给予《老子》、《周易》等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所应有的科学定位,若此,历史也有必要重新改写!

道有消长故有阴阳,一阴一阳由道而生。道是客观规律,道是万物从无到有的质变过程中孕育生成万物的母基因的辩证发展过程。《周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一阴一阳是万物生成的母基因,万物继之于一阴一阳、成性于一阴一阳,一阴一阳贯穿、并决定着一切事物的生成与发展过程的始终。

“一阴一阳之谓道”直观地阐明宇宙生成法则以及万物的生成法则,它浓缩着人类探索宇宙生成观的高度智慧,《周易》用至简的卦爻符号从宇宙生成、宇宙内在数的客观规律中建立起了宇宙自然科学、人类自然科学、生命自然科学等等天人合一的人类最经典的科学理论模式。《易》以一阴一阳之谓道,“一阴一阳”正是蕴含着天人同质、同构的基因模式,“一阴一阳”其本身就是建立在万物内在“数”的规定性中而提出来的科学理论,“一阴一阳”所蕴含的数字比例就是万物生成的基因模式,“一阴一阳”的基因模式与《老子》太极数列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中国文化独步千古,向世人展示出中华民族的高度智慧和探索神秘大自然的自强不息地民族气节。

       转载此文请注明版权出处:www.yyp358.com

签到天数: 2 天

发表于 2005-5-9 18:25 |

d

发表于 2005-5-9 21:42 |

太啰嗦了,这么多谁有心情看这呀,主要的就是一个数列嘛 ,搞这么复杂
0,1,2,3,5,8,13,21,34,55,89,144 ……  无穷无尽。
上式数列中,任何一个数字都是由前两个数字相加的和构成
任何前一个数字与后一个数字的比率约等于0.618
任何后一个数字与前一个数字比率都趋向于1.618,
0.618和1.618又被誉为黄金比率

发表于 2009-3-3 07:44 |
*d:1* *d:1* *d:1*

发表于 2009-3-3 07:44 |
*d:1* *d:1* *d:1*

发表于 2009-3-3 07:44 |
*d:1* *d:1* *d:1*

发表于 2012-1-29 16:41 |
冲气而非充气

签到天数: 216 天

发表于 2012-1-29 17:13 |

结构深研究真正的艾略特波浪群组

发表于 2012-1-30 07:01 |
是老架还是新架??72式还是54式,,对了。吴氏也很好。陈,杨。吴。孙

签到天数: 200 天

发表于 2012-1-30 19:52 |
为什么总是老外,在运用我们祖先人的东西,或者说在我们祖先人的思想里找到智慧的火花?人家老艾从道氏那里延续下来的东西,为啥总有人会在我们祖先人那里找到依据?脸红不?
有一个道理:万法归宗。是波浪就说波浪。不要搞得很“自我”

发表于 2012-2-1 10:13 |
#*)*#
本站声明:1、本站所有广告均与MACD无关;2、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网友发布信息非MACD观点与意思表达,因网友发布的信息造成任何后果,均与MACD无关。
MACD俱乐部(1997-2019)官方域名:macd.cn   MACD网校(2006-2019)官方域名:macdwx.com
值班热线[9:00—17:30]:18292674919   24小时网站应急电话:18292674919
找回密码、投诉QQ:89918815 友情链接QQ:95008905 广告商务联系QQ:17017506 电话:18292674919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陕ICP19026207号—2  陕ICP备20004035号

举报|意见反馈|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MACD俱乐部 ( 陕ICP备20004035号 )

GMT+8, 2024-5-3 11:35 , Processed in 0.070804 second(s), 1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