酣睡者 发表于 2008-1-17 10:48

B股有望春节后股改

大洋新闻
2007年01月11日
来源:羊城地铁报
作者:
  据中国经济时报报道,继A股成功股改之后,B股的出路问题就一直为市场所关注。近日,搁置多时的B股改革问题终于有了时间表。据接近证监会的知情人士向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透露,目前证监会市场部已经拿出了B股改革草案,正式方案将在1月20日以后召开的证监会监管工作会后确定,预计于2007年春节后实施。
  据透露,目前为
B股上市公司普遍认可且草案有可能采用的改革思路是:B股股改方案将参照A股成功股改的经验,在近乎统一的原则和法律框架下,各B股上市公司依据自身情况做出自己的股改方案,纯B股公司先开始。另一种方式是B股以一定比例直接转A股,境内投资者可以直接出售,境外投资者通过设立类似QFII的机构进行托管,在外汇管理方面,设立特别账户,出售股份所得进入该账户,然后再转境外。

  对于A+B股公司,按照A、B股价差大小大体上分为两类:第一类是A、B股价差不大、甚至B股高于A股的公司,这类公司的特点是境外股东持有比例大,最简单的解决方式是直接向原B股股东定向增发A股,回购B股注销;第二类是B股改革的难点:A、B股价差超过40%的公司。(第二类是市场喜好而产生的价差,对于公司股票的价值而言,AB股不应该有任何的差别.)

[ 本帖最后由 酣睡者 于 2008-1-17 10:51 编辑 ]

酣睡者 发表于 2008-1-17 11:01

在深圳,观察中国世界级企业的生长路径

(找到一篇好文章,其中有和振华类似的东西在里面.)

2007年11月30日 17:38:32

  这些企业绝对资产规模都不是很大,有的甚至可以被称为中型企业,但是它们在自己所经营的行业中都是资产规模最大的企业,也是市场占有率最高的企业。资源的高度集中是使中小企业发展成为世界级企业的重要途径之一
  最近,笔者深入了解了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大族激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广东东菱凯琴集团的成长历史、竞争地位与成功经验,在对这些企业家颇为感佩的同时,不禁又一次想到了中国如何发展"世界级企业"的课题。
  "世界级企业"概念的提出
  在国外,"世界级企业"(the World-class Enterprise)的概念最早见于1987年《电讯通讯》杂志上的一篇文章。在我国,首先使用"世界级企业"的则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威廉·纽曼教授(William H. Newman)。他上世纪50年代开始从事企业战略管理方面的研究和著述,1998年与彼德·杜拉克一起获得"美国管理学会终身服务奖"。1994年,这位著名学者在承德避暑山庄举办的"动态一体化战略研讨会"上第一次提出"中国需要在竞争性行业发展自己的世界级企业"。当时为他担任翻译的我对此提法印象深刻,感到这是时代赋予这一代人的历史责任,后来也一直希望能够推动这样的设想变成现实。
  我可以理解这位曾经十几次来华从教和旅游、非常喜欢中国的管理学者提出这样的想法,他相信中国的崛起取决于中国能否发展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我也明白为什么他希望出现世界级企业的领域是竞争性行业,因为即使中国在非竞争性行业发展出了世界级企业也不代表这些企业具有国际竞争力。但是,我一直不能够完全明白的是,为什么纽曼教授能够在1994年就如此大胆地提出中国有可能建立世界级企业,当时中国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不久,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才破茧而出。但是,上述三个企业,以及中国其他一些类似企业的成功终于让我找到了答案,找到了三条可能的路径,而且使原来比较分散的认识愈来愈系统了。
  利用"国家优势"
  第一,中国具有培育与发展世界级企业的特定优势,也就是迈克尔·波特所提出的所谓"国家优势"。
  上述三个企业所表现出的国际竞争力主要是来自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它们所处国家具有的非常突出的要素成本优势,令它们能够"拾起"西方企业难以赢利的产品,通过在中国制造这些产品而获得赢利,从而将西方大企业行业组合中的"瘦狗"变成了它们企业中的"新星"。
  其次是它们所处的国家具有市场规模的优势,使它们有可能利用中国巨大的市场,通过大规模采购与生产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和学习效益,从而获得低成本制造的能力。从理论上说,任何能够在这个要素成本优势明显的国家里进行大规模制造的企业,本身已经具有世界级的低成本优势。
  最后,是它们所处的国家具有市场结构上的优势,使它们能够从一开始就面对国际企业和国内企业非常激烈的竞争,从而在管理能力上得到迅速提高。由于中国绝大多数行业都云集了全世界最具竞争力的企业,如果中国企业能够像上述三个企业一样,在这样高度开放、动态和复杂的市场中获得绝对份额的市场占有率,那么它就应该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选择独特的战略
  第二,发展世界级企业必须选择独特的战略去建立公司特定优势。
  虽然中国具有培育与发展世界级企业的国家优势,但是,这些优势是所有中国企业以及在中国从事制造的外国企业都可以分享的优势。正像我们所看到的许多行业一样,由于竞争者多、市场集中度低,再多的国家优势也很难使其中的某一个企业将国家优势转化为国际竞争力,从而在国际市场获得高额赢利。因此中国企业要想将国家优势有效地转变成为国际竞争力,就必须建立公司特定优势,先做中国的行业第一,再争取成为世界级企业。仔细研究上述三个企业的发展历史与成长路径,我们就会发现它们在将自己发展成为世界级企业的过程中制定和实施了非常相似的战略,从而解决了许多中小企业面临的"悖论":
  (1)这些企业绝对资产规模都不是很大,有的甚至可以被称为中型企业,但是它们在自己所经营的行业中都是资产规模最大的企业,也是市场占有率最高的企业。这说明,它们都采用了高度集中于一个行业或者一个产品、持续追求全球市场领先的战略,而不是分散投资多个行业,盲目追求资产或者销售规模最大的战略。资源的高度集中是使中小企业发展成为世界级企业的重要途径之一。
  (2)为了能够大规模与低成本地制造,这些企业最初都是将资源集中在一两个产品上,先争取成为某个产品的中国第一和世界第一,然后再争取在更多产品上成为中国第一与世界第一。经营范围扩大的速度非常缓慢和保守。
  (3)虽然这些企业也是以利用本国要素、成本优势为出发点而发展起来的,但是这些企业没有放弃通过创新而达到世界质量标准的努力。事实上,它们之所以能够对西方企业形成威胁,更主要的是因为它们的产品具有与西方企业一样,甚至更高的性价比。
  (4)虽然这些企业的管理者的学历并不是很高,也没有出国留学的经历,但由于他们高度集中,持续关注和努力,他们在自己所处的行业中具有全球视野,在全球范围里熟知行业、对手、供应商和顾客的情况,利用各种资源,直接与全球化的竞争对手正面竞争。
  (5)这些企业的资源并不是很丰富,但是它们在自己核心专长的建立上的投资非常直接、大胆和及时。如"中集"利用上市融资的资金,连续进行8次的横向收购,从而在国内标准集装箱行业中最大限度地取得了采购、营销和制造上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建立了公司特定优势;在取得了标准集装箱全球份额第一以后,"中集"连续购买各种与集装箱有关的专利,牢固占据技术领先的地位。大族激光公司利用自主创新能力和风险资本实现了产品创新,然后再利用上市融资全面提升自己的研发、制造与营销能力,在产品更新换代中清理了其他对手。东菱凯琴集团先是连续十几年投资扩大制造设备,尤其是模具制造设备,从而在小家电制造方面形成了世界级的规模制造能力,然后又连续进行高额投资提高自己的产品开发,特别是工业设计能力。
  把握机遇
  第三,发展世界级企业必须把握机遇,一旦西方企业明白其中道理,发展中国世界级企业的难度就会极大地上升。
  虽然目前中国的世界级企业还不是很多,但是这些企业通过资源高度集中,依靠"成本-创新"优势,先做中国第一,再冲击国际市场的战略已经引起了西方学者的高度重视。在最近出版的一本名为《龙在敲门》的书中,哈佛学者就如何应对中国"世界级企业"的竞争向西方企业提出如下建议:
  (1)不应该将自己不能够赢利或者赢利很低的产品简单地放弃,特别是让中国企业收购。因为中国企业很快就可以利用自己要素优势或者巨大的国内市场,采用低成本、大规模的生产,而且可以获得可观的赢利。
  (2)面对中国企业大规模、低成本的进攻,西方企业不应该放弃,轻易地退缩到高技术、个性化和专用产品市场,以为自己可以在这些细分市场上依靠高价格、高差异得到自保。哈佛学者认为,在标准化或者大众市场上获得巨大成本优势的企业,正在利用外资企业培养的人才和留学回国人员,实施"成本-创新"战略,包括将高技术运用于大众产品,以低价格提供个性化产品以及专用产品的方式,进入所谓的高端市场。
  (3)西方企业应该通过自己建立或者与中国大企业合作的方式,尽快进入中国,通过分享中国的国家优势,与中国的"世界级企业"竞争或者防止中国出现更多的"世界级企业"。
  如果西方企业接受哈佛学者的建议,那么中国在发展"世界级企业"的道路上的机遇就会愈来愈少,面临的困难将会愈来愈大。当前,中国的有些行业已经不大可能创造出"世界级企业"了,因为全世界的大型企业都已经进入了中国,而且通过独资或合作的方式在中国国内形成了比国内企业更大的规模与成本优势。因此,有志于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的中国企业应该更坚决地向上述三个中国企业学习,收缩经营范围,将有限资源和精力用于创新;通过创新去进一步提升降低成本与创造差异能力;发挥优势去实施横向开拓或者横向兼并战略以提高市场占有率。(插图 苏益)

酣睡者 发表于 2008-1-17 11:05

今年首只QDII销售冷清 国际股灾或含抄底良机

2008年01月17日01:55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张伟霖

  截至1月16日,发行已近半月的工银瑞信目前销售仍远未过半。而基于目前市场的销售情况,工银瑞信相关人士对能否在发行截止日达到预定的销售规模表示不甚乐观。

  但工银瑞信QDII基金经理曹冠业同时认为,全球股市尤其是香港市场在经过从8月以来的调整以后,已经接近底部区域,对于主要投资H股或中国概念股的QDII而言,其抄底良机已然显现,因此工银瑞信QDII基金在募集资金完成后将采取激进性的建仓策略。

  冰火两重天的销售

  募集上限为220亿元的工银瑞信中国机会全球配置股票型基金,是于今年1月3日开始发行,到2月1日募集期限结束。

  然而截至1月16日,来自工银瑞信市场部的信息显示,工银瑞信的销售额仍未过半。而工银瑞信相关人士也对本报表示,对于最终能够募集资金的规模,公司已经不甚乐观。

  今年首只发行的QDII工银瑞信中国机会全球配置可谓生不逢时,受首批“出海”的基金QDII大面积亏损影响,在销售首日就表现颇为冷清,据悉当日该产品总共只卖出了约2.5亿。

  而截至1月14日,去年发行的四只QDII基金:南方全球精选、嘉实海外、上投摩根亚太优势和华夏全球精选最新单位净值分别为0.914元、0.846元、0.861元和0.869元,累计跌幅已经分别达到8.60%、15.40%、13.90%和13.10%。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就像大家预料的一样很不好卖。”该公司一位相关人士称。

  相比之下,国内多只开放式基金在纷纷进行分红和拆分后继续保持强势,而在这段时间内买入内地A股基金的投资者也都获得了更好的收益。据wind资讯统计,而华宝多策略增长在2008年1月8日拆分后目前的净值已经上涨到1.0826,涨幅达到8.26%。

  西南证券分析师周兴政认为,按照业界的普遍观点,购买QDII产品的出发点应该在于分散投资风险,而不应着眼于短期收益。这种说法虽然不无道理,但对投资者而言却难有太大的说服力,工银QDII基金发售的相对冷清可以为证。

  长期市场仍然看好

  1月16日,恒生指数下跌1387点,跌幅达到5.37%,收报24450点;国企指数跌983点,跌幅达到6.56%,报14016点,两指数均创下去年9月中旬以来的新低。

  而在本周,全球股票市场受花旗四季报巨亏影响普遍出现大幅调整,市场担忧全球的“牛市”是否能够持续下去,而QDII的收益预期也再度被摆上台面。

  工银瑞信QDII基金经理曹冠业对此则指出,从现在情况看,市场将持续波动。有信息显示,国际资本正从港股市场上陆续撤离。而全球股市在一季度末时有可能迎来一个坏消息集中释放的时间,这很可能导致全球股市的再度下探。

  但曹冠业同时认为,全球股市尤其是香港市场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以后,目前股市即使不是底部,也将是一个底部区域,目前估值优势明显。因此曹冠业表示,对于QDII而言已经是个抄底的良机。如果维持在目前点位上,工银瑞信QDII在募集资金完成后,不排除会进行激进性建仓的策略。

  招商证券则在近期的报告中也指出,虽然全球对美国经济衰退的担忧加大,全球股市普遍下跌,港股也在继续下挫。但随着2008年人民币持续升值、中国内地经济增长,香港经济基本面向好等综合因素影响,势必将成为H股市场持续上涨的动力。

  同时,西南证券分析师周兴政认为,H股相对于A股的折价正在持续拉大,使得H股再次被低估,未来港股仍将具有投资价值,主要投资H股市场的QDII收益可期。

  16日港股暴跌后,目前H股市场的折价率无疑将会进一步扩大,反映恒生H股A股折价程度的AH股溢价指数(HSAHP)本周将接近200大关,创下该指数从2006年1月推出以来的最高位。

  周兴政指出,未来人民币汇率上升的趋势将得以延续,这对于以港币标价的H股股价而言,应该是一种推动因素,而市场上却表现出与此相反的现象。未来这种状况有望得以修正,因为在目前的市场,A+H股份两种股价的联动性表现仍是非常明显,不可能出现H股抛弃A股而出现折价状况无限制上升的现象。

feihuangcm 发表于 2008-1-20 18:47

搂主辛苦了,持之以恒的精神可嘉。说句公道话,振华是一个好企业。祝福08年鸿运当头。

zhfu617 发表于 2008-1-20 19:51

en

掌握个股最新的主力持分布,查询个股多日的持仓趋势图,散户线、机构线一目了然,同时可利用持仓分布进行选股,一切牛股尽收眼前,完全免费查询:http://www./?u=zhfu617

酣睡者 发表于 2008-1-20 20:27

呵呵,谢谢。无论08,还是09,或是更晚收获,反正不动振华了。

酣睡者 发表于 2008-1-24 15:27

短视的基金,BS他们

2007年第四季度基金重仓股已经公布,我们据此比较证券投资基金2007年四季度和2007年三季度持有股票中,机械股的增减变化情况。

  分析:

  1.总体持仓稳定。2007年四季度,基金重仓持有机械板块个股总股数为5.61亿股,与三季度相比小幅下降1.07%;持仓市值为342.31亿元,与三季度相比下降4.30%;主要原因是占机械板块权重较大的中集集团(23.06,-0.16,-0.69%,吧)被剔除出基金重仓行列,且广船国际(65.20,0.70,1.09%,吧)、上海机电(32.17,1.42,4.62%,吧)和振华港机(21.59,0.02,0.09%,吧)等公司均被减持。四季度以来,由于股市出现了宽幅的震荡,在基金公司降低仓位的情况下,对应的机械板块持仓情况也出现了一些结构上的调整。

酣睡者 发表于 2008-1-27 22:01

振华港机在集装箱起重机市场占据绝对垄断地位,有较强的成本转嫁能力,在大幅升值和钢材成本上涨的情况下,公司集装箱毛利率仍稳定上升,上半年同比提高1.07%。中信建投研究员高晓春给予公司"增持"的投资评级(2007年)。
   目前公司手持订单35亿美元左右,其中7月份以来所接订单在15亿美元左右,订单中绝大部分是集装箱起重机。公司还持有手浮吊订单5台,分别是海油工程的7000T、伊朗的4400T、为海湾人桥配套的1700T、印度的1600T和自用的固定臂4000T浮吊。另外,公司在海上钻井平台结构件上已有储备,随着增发项目和小南通基地的建成,预计公司将在海上重型机械业务上有新的突破和较快增长。
    今年上半年公司散货机件实现收入7.57亿元,同比增长45.34%,占主营收入的8.18%,预计今年能完工交付散货机件50多台,明年在60-70台左右。公司最近签订的太仓武港码头合同价值6.06亿元,除了卸船机等10台散货机件外,还包括控制系统等,实现了设备制造到系统总成的转变,预计公司未来散货机件业务仍会保持较快的增速。

酣睡者 发表于 2008-1-27 22:08

德國《交通評論報》1月21日文章,原題:中國進軍航運 

市場調研公司傅盛諮詢公司稱,中國巨大的購買慾望很可能使其控制全球的海運路線。大規模購買港口可以確保中國直接獲得運輸資源的口岸。

中國公司已經控制了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集裝箱碼頭、巴拿馬航運公司(該公司運營著巴拿馬運河兩頭的克裏斯托巴爾港和巴爾博亞港)、曼薩尼約港的恩塞納達國際碼頭、墨西哥大西洋沿岸的韋拉克魯斯港和巴哈馬的兩個港口。

未來中國很可能控制世界的船舶製造業,搶佔南韓在該領域的份額。2007年第一季度,南韓造船業總值就達到81.8億歐元,佔全球海運市場40%的份額,而中國的份額只有15%,但它奮起直追的速度是很快的。

2007年第一季度,中國散貨船和小型油輪的訂單量已經佔到了全球的56.6%。2006年全球船隻維修及養護市場價值達到81.8億歐元,,還在以每年5%的速度在增長,到2010年將達到102.2億歐元。新加坡、香港和南韓已經成熟的口岸應該促進外國資本投資中國未來船舶維修設施。通過合資將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中國的設備優勢。(邵京輝譯)

月影花舞 发表于 2008-1-27 22:11

:loveliness: :loveliness: :loveliness: :*19*: :*19*: :*19*:

酣睡者 发表于 2008-1-31 10:41

2007中国年度人物提名奖
·中国交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周纪昌
·获奖理由:为把企业做强做大,中港集团和路桥集团合并重组,成立中交集团,成为中国最大的港口设计与建造公司,中国最大、全球第三的疏浚公司,全球最大的港口集装箱起重机制造商。

酣睡者 发表于 2008-1-31 15:41

振华港机去年订单35.5亿美元

--------------------------------------------------------------------------------

证券时报   2008-1-15   人气:10

 振华港机(600320)去年12月份的生产完成情况创下有史以来的最好成绩,当月完成进度产值23.01亿,这意味着公司有望全面完成210亿产值的年度目标,也为公司完成2008年250亿元产值的目标创造了条件。
  全年订单饱满
  2007年1-12月,振华港机新签合同35.5亿美元,其中岸桥321台,场桥467台,其它产品95台。从振华港机成立至今,已经累计销售了1410台岸桥、2199台场桥和405台轨道吊。
  据介绍,2007年12月份的生产完成情况创下振华港机有史以来的最好成绩,共完成95台机的总装和部装工作,发运了49台机。钢结构产量再创新高,共完成50150吨,各配套基地也全力配合完成了总装基地需要的配套件。
  振华港机2007年市场订单最大的特点是以各大码头集团的集中采购为主,这些订单共计151台岸桥和289台场桥,分别占今年岸桥和场桥总订单数量的54.32%和60.97%。在做好主营的集装箱起重机市场的同时,振华港机新型产品市场的开拓也卓见成效。散货机械市场稳中有升,公司与韩国现代钢铁公司签订了5台连续式卸船机项目,还与德国最大的重工企业克虏伯公司签订了5台散货机械合同,这是振华港机第一次与欧洲公司签订如此大型的散货设备采购合同。
  自主创新硕果累累
  振华港机一直保持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并在2007年先后开发出多项成果。公司研发的亚洲第一的4000吨全回转浮吊成功交付广州打救局使用,并于近日顺利打捞起“南海一号”沉船。新型全自动化码头也于近日取得突破性进展,在长兴岛建成“试验区”,得到专家学者的好评。
  由振华港机自主研发的双40'箱岸桥是公司的明星产品,其高效、高质的特性赢得了国内外码头用户的青睐。2007年公司签订的双40'箱岸桥订单为121台,占去年所有签订岸桥订单的37.7%,自该产品成功投入市场以来,累计销售达236台。继双40'箱岸桥后,振华港机又开发出一次吊三个40'箱岸桥。与双40'箱岸桥相比,其装卸效率至少可提高15-20%,目前该产品已经在深圳妈湾码头成功投产。
  2007年振华港机新开拓了9个国家的市场,分别是马达加斯加、土耳其、秘鲁、斯里兰卡、利比亚、乌克兰、厄瓜多尔、越南和坦桑尼亚,至此,振华港机产品已经销售到全球64个国家和地区。近三年来,振华港机累计实现出口收入29.27亿美元,成为我国机械装备行业中出口量最大、占市场份额最高的企业。
  在2008年,振华港机制定了250亿人民币产值的目标。在巩固集装箱机械市场占有率的同时,公司将继续发展海上重工市场。振华港机已经取得了包括美国著名的海工公司SOFEC大型内置式采油平台钢结构工程项目,以及中海油浅水铺管船等项目的合同,这些都标志着振华港机已经成功打开海上重工市场的大门。


(记者 李玉亭)

dy306 发表于 2008-2-2 23:27

价值投资!目前这个时候在现在这个行情中体现不是充分啊

shanmin 发表于 2008-2-5 00:51

振华港机长驱直入台湾港口

旭莲

      2007年岁末,拥有“中国制造大亨”之称的上海振华港机公司在平静的台湾港口市场以不凡的身手掀起了一波涟漪。12月25日,振华港机与台北港签下了总额高达两亿美元的订单,由此创下了海峡两岸经贸往来史上最大规模的港口机械采购纪录,此举令两岸港航业界为之惊羡。

      与年末岁尾获得两亿美元大单的震撼效应相映成辉的是,振华港机在2007年整个年度的表现可谓好戏连台,高潮迭起,从年初第一台自主创新的一次可吊三只40英尺箱的桥吊在深圳妈湾港成功投入使用后,国际大港向振华港机订购双40英尺箱岸桥的大单纷至沓来,除中国大陆港口外,亚洲如新加坡、韩国釜山、马来西亚PTP、North Port、沙特吉达港和 King Abdullah 码头等先后下单,欧美的汉堡港、阿姆斯特丹港、安特卫普港、费利克斯托、长滩等港口也不落伍。仅去年9月以来,振华港机接受的订单已手不掬捧,9月12日,世界第一大集装箱港----新加坡港务集团签下订单总额达3.7亿新币(合2.5亿美元或18.5亿人民币),共31台双40英尺箱岸桥;9月24日,深圳盐田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在2005年购买19台双40英尺箱桥吊的基础上,两次订购8台;9月28日,青岛前湾码头向振华港机订购12台双40英尺箱桥吊和16台轨道吊;紧接着,沙特 Pusdeer 码头也表示将向振华港机订购8~10台双40英尺箱桥吊。据振华港机统计数据显示,至2007年底,双40英尺箱岸桥吊的订单总数已超过230台。

      新的一轮全球港口热催生港机生产进入供不应求的高峰,但全球港机制造市场的竞争依然强手林立,振华港机以自主研发、质量高超、价格合理、终身保修等四大优势赢得了全球买家的高度认同,成为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港口机械制造商,其主产品----大型集装箱岸桥吊等已进入全球62个国家和地区,所占全球市场份额已超过70%。在此背景下,台湾港口订购振华港机产品已非首例。从2004年进入台湾后,振华港机的产品已先后在高雄港、基隆港使用并受到好评。据了解,此次由台北港货柜码头股份有限公司向上海振华港机(集团)公司下单订购的大型港口机械,共计53台,订单内容包括今年初台北港就该港一期建设,授标振华港机的7台岸边桥式集装箱起重机和20台自动化轨道式龙门起重机,以及近期授标振华港机用于二期码头的6台岸边桥式集装箱起重机和20台自动化轨道式龙门起重机,上述项目合同总额近两亿美元。

      位于台湾淡水河入海口西南岸,以观音山为屏障,濒临台湾海峡的台北港集装箱码头,计划于2008年底前完成两个泊位后即开始投入运营,全部7个泊位则将于2014年全面完工,届时将可同时供多艘一万标准箱以上的超巴拿马型集装箱船直接靠泊,预计年吞吐量达400万标准箱以上。作为签约方的台北港货柜码头股份有限公司,其投资方由台湾著名的三大海运集团组成:长荣海运集团、万海航运集团、阳明海运集团。

      台北港货柜码头公司总经理陈浩基认为,已经被广泛且普遍应用在全球各大港口的振华港机,不仅品质无虞,在业界也是颇受好评。同时振华公司拥有周到的售后服务,让我们也觉得非常放心,所以使用振华港机产品将让我们无后顾之忧。他认为,振华港机的产品不但弥补了现有全自动化码头投资成本高、效率不高的缺点,并且因为它不使用柴油引擎而彻底解决了使用柴油引擎产生污染与噪音的环保问题。

      对于振华港机快步进入台湾港口,振华港机集团总裁管彤贤表示,此次与台北港牵手,意义非同寻常,大陆方面不仅提供台北港公道的设备价格,而且首次承诺实现配套设备“终身保用”的服务。他期望大陆现代港口制造业的实力能在未来台北港的蓬勃发展中得以充分展现。

[ 本帖最后由 shanmin 于 2008-2-5 00:59 编辑 ]

酣睡者 发表于 2008-2-5 14:55

速买振华,享受超值未来,哈哈:)

[ 本帖最后由 酣睡者 于 2008-2-5 23:44 编辑 ]

酣睡者 发表于 2008-2-6 00:52

上海市科委领导莅临我公司听取我进军海上重工市场的汇报

上海市科委领导莅临我公司听取
我进军海上重工市场的汇报   (振华网站)
2008年1月31日,上海市府副秘书长、科委主任李逸平率上海市科委主要领导一行十人莅临公司听取我进军海上重工领域的专题汇报。
汇报结束后科委领导对ZPMC进军海上重工装备领域的举措给予肯定并作了重要指示。钮晓鸣总工、寿子琪副主任代表市科委表示继续支持振华港机在海上重工装备领域的科研攻关项目,引导开展海洋重工方面的课题研究,要作好“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要利用好上海乃至全国的科技技术优势,注意社会力量配合。最后李逸平副秘书长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肯定了我公司发展海上重工装备符合国家和上海市的海洋发展战略。
上海振华港机公司严云福副总裁、曹文发副总裁、符敦鉴总工程师、曹劼总经理等也参加了汇报会。上海市科委领导的莅临企业的工作作风,使我们深受鼓舞,我们坚信有上海市积极领导,特别是上海市科委的大力支持,振华港机将会在海上重工装备领域勇攻技术难关,再展身手,为发展中国的海洋重工事业做出贡献!

shanmin 发表于 2008-2-12 00:16

各位机友2008鼠年大吉

身体健康,平安顺利,万事如意!

命运践踏 发表于 2008-2-14 22:43

酣睡者 发表于 2008-2-15 22:38

嘿嘿

上面这位朋友为他人着想,很让人感动,谢谢.
我发自肺腑地感觉振华中集是垃圾,尽管我不得已买了不少.
我很想在上升时候再买,下降通道时抛出,可发觉自己太笨,
总是在上升后才发觉上去了,下降了才知道没卖....
唯一的办法就是选个绩优股,拿着不动了,哈哈哈
但凡有一种办法能让我准确预测未来走势,我也不干这傻事,
这不是没办法嘛,呵呵

[ 本帖最后由 酣睡者 于 2008-2-15 22:45 编辑 ]

一腔热情 发表于 2008-2-16 16:35

看了很长时间酣睡者的帖子以及其他朋友对320的分析,没理由不注册个名字来谢谢大家。自己没能力预测股市指数的涨与跌,也没有兴趣来预测。自己唯一能做的就是来找几家好的公司,然后是买入并持有,让时间来检验自己的眼光。时间的成本那更不用考虑,投资的只是闲钱。不懂技术分析,更不会波段,会的只是持有,只愿能守住自己投资方法的一方净土。自己愿做一名股市中的许三多,不停的踢着自己的正步.谢谢酣睡兄
页: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查看完整版本: 振华重工(600320,900947)长期跟踪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