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3197|回复: 2

黑电业的进阶之路(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7-19 11:19 | 显示全部楼层

黑电业的进阶之路(中)

来自:MACD论坛(bbs.macd.cn) 作者:舒颜 浏览:3197 回复:2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舒颜 于 2013-7-19 11:21 编辑

五、

先说说京东方的故事。

N年前,京东方上了一条5代线。不管是当时,还是二年前,这类业务都可以被比喻为“进口国外的设备,进口国外的原材料,生产出国内的产品”,基本是不受人待见的。京东方长期亏损,也几乎是必然的。你想,规模不大,就一条线,首先没有什么规模效应;也没有地位,原材料商都不正眼看你;产品做出来,大牌不会用,只能低价卖给杂牌或白牌的终端。而市场竞争的对手,却要面对的是韩日台已经成型的巨头,同时关税仅仅5%。所以,说起那苦日子,眼泪……

后来,在08年初京东方上了成都4.5代线。第一条线大致是给显示器或笔记本做产品的,新一条就是给手机服务了。4.5代线投资很小,三十亿就可以了,产值也很小。后来在2011年扩产了50%。这时,局面仍然没有改观,报表上经营现金流经常都是负的。

接着上了合肥6代线。六代线可以做电视机屏幕了。这条线在09年4月份开工,第二年9月份投产,2011年中基本爬坡满产。合肥项目其实是具备划时代意义的。因为之后不久,也就是当年下半年,TCL就开始谋划上8.5代线项目。京东方自己,也紧接着在北京筹建8.5代线。这二条线一上,基本上为显示产业确立了一个趋势:全产业链终于发现,新增产能还是放在中国,对大家都有利。

8.5代线和4.5代线有多少差距呢?这么说吧,深天马有很多条线,但是加起来只有华星光电的一半。所以,买卖的大小很明显。可以说,从合肥线开始,中国面板业终于开启了“大买卖”生意时代。(备注,是规模的差别。代线按玻璃基板的尺寸来划分。)

但是到了2012年中报前,京东方的报表仍然是很难看的。中报亏损8个亿,营业收入96亿,经营现金流金额才一个亿,年报盈利只是因为非经常性项目的功劳。从历年财报,和各条产线投产结合起来看做个分析,会有些概念。第一条线,由于价格不断下跌,在09年,产值是60亿。第二年,是80亿,加上了成都项目。2011年,由于合肥线的贡献,增长到127亿。2012年,北京八代线爬坡和成都项目扩产,营收是257亿。今年一季度营收是80亿,预计年末大致是350亿强。

那为什么盈利那么困难呢?核心之处,我想依然在于“相关与支持产业”。因为面板业也有上游,从玻璃基板、液晶,到滤光片、偏光片、增亮膜等等,这些全部需要进口。而且上述部分材料有些还是寡头垄断的。你所有的材料需要进口,成品的关税仅有3%~5%,所以,与韩国台湾企业相比,国产化的成本优势与成品内销售价优势都不明显。初创时期,各项费用是明显的,你要进入大品牌的供应体系,认证需要时间和金钱。同时在品质口碑没有建立前,价格方面还得有所优惠。而大量的资本开支、折旧也是亚历山大,不断扩张导致人工的费用就不提了。最后还有不得不说的是,与面板的供给周期,也有相当关系。


看一张图:

2.jpg

以上分析表明,市场或媒体对以前京东方“越投越亏”或“六年五亏”等等的传统看法,其实是只看到了表面。这里有一些是产业客观因素存在的,本身企业杀出一条血路也会有个过程。

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京东方的道路,是基于“公开市场、自由竞争”的,和一些纯政府示范性的、扶持项目或面子工程完全不一样。比如十年多前打造中国芯,试图用在电脑上,这种项目几乎没有市场意义。未来的中国芯,还不得靠展讯或海思这样的市场公司?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9-1-3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19 11:21 | 显示全部楼层
六、

那么现在又为何盈利了呢?

大致有这么几个因素。

1、自身因素。大量的积累以后,产销研体系发挥了作用,开始进入正轨。前面回顾了京东方的历年营收,从09年后开始快速上规模。

2、上游零部件企业陆续在国内布局,开始为京东方华星光电等配套。这是最最关键的因素,而且意义深远。当然,国内的部分零部件也可以自给,虽然很有局限,比如玻璃基板只能用在低世代,康得新只能提供相对简单的光学膜,但至少这对局面的逆转也起了很大的作用。这样,毛利率就逐渐可以出来了。

3、关税提高了,32寸以上,也上到5%。以前32寸以下是5%,以上是3%。现在国内也可以做大屏了,所以关税就相应提高。不过,我以为关税的作用,目前看对盈利还是次要的,关键是促使国际上的“相关与支持产业”进一步转移到中国。因为需要让他们意识到,未来还会提高到8%,甚至更高……

4、供需逆转。三国四地,就内地在危机期间,布局了面板线,所以从全球角度,供需比较合理。尤其在内地,由于品质得到认可,全部进入大牌体系,所以内地的自给率只有二三成,导致盈利能力得到体现。(以前进不了大牌体系,供给相当于零,算国内的自给率没有意义)

5、市场的良性循环。需求是受降价驱动的,国产化以后,平板价格下降很明显。7年前,32寸LCD国产品牌也需要8000,但3年前,国产品牌的LED,只需要不到3000。今年,直接变为1500元。相信接下来,全球人们将享受到中国面板的福利。现在小屏已经很便宜,未来大屏也会很便宜。55寸只要4千,需求会如何?

6、整体产业因素。比如智能手机和平板需求激增;比如现在中国的电视产量达到1.2亿台;比如国产品牌开始在国际市场崭露头角,无论智能手机还是电视等等。这些都对面板业产生了正面的作用,整体提升了品牌或价值。

……

所以,京东方的盈利,有多重因素,既有自身效能的好转,还有行业环境的改善。但不可否认的是,京东方已经不是几年前那个京东方了,体量已经或即将跃升十多倍(二年后京东方的营收,和09年比,规模将扩大15倍)。

刚刚京东方的业绩预告,重点提了中小屏。中小屏业务的好转,作用当然不能忽视,本来是不赚钱的或亏损的,现在改为盈利了,意义自然很大。京东方的业务构成,中小屏可以参考的是深天马,京东方规模大一倍多。电视屏,可以参考的是华星,大家都是一条线,京东方产量规模略为小一些。从盈利的比例看看,中小屏是有限的,电视屏才是重点。因为华星的盈利能力摆在那里,远远强于深天马。京东方这次大小逢源,规模助力,盈利是很自然的。

总之,无论从那个角度去看,京东方或华星光电的盈利能力,都不可能是该专家说的“末日辉煌”或“回光返照”。因为如上所说的各条因素,不会消失,有些只会加强。本身,这词就用的不当,小学语文没学好。一个产业,就快走向衰亡,死前荣光了一下,可以用这二个词汇。一个清晨的旭日,接下来只是要面对乌云考验,怎么会用这样的词汇呢?而且,断章取义也没有学好。为了支持上二个形容词,文章末尾对公告进行了解读,认为其主要靠小屏,大屏业务并不好。这样明显不符合现实嘛,京东方今年的营收将突破350亿,按他的结论是大部分面板产能是中小屏,那么该怎样排产呢?即使合肥的六代线全部产小屏也不够啊,除非北京八代线也大规模生产小屏幕。还有个问题是:中国的面板业做电视屏的,还有一个华星光电在。他又将如何打击华星?才能说服人们中国面板厂做不好电视屏,而盈利将昙花一现呢?

(我小学语文也没有学好,只想出个昙花一现,哈。)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9-1-3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19 11: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七、

当然,话题有些扯远了。回到主题:中国面板业,究竟应该怎样提高自己的实力呢?或者,中国的黑电产业怎样提升关键能力呢?

从我上面的一再强调看,显然,功夫应该花在“相关与支持产业”上。所以目标就是和前述的一句话反过来,即“国内的设备,国内的原材料,生产出国际化的产品”。要实现这个目标,会相当困难,需要全产业链长期的努力。

从中期看现实,设备国产化的可能性很小,国内的原材料配套只有一定希望,但生产出国际化品质的产品,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因为台湾也不生产半导体成套设备,但是可以有台积电等一大批生产型科技企业。)

对于平板显示产业链的上游,有一篇文字比较全面,《国内FPD上游产业链发展现状及市场分析》,http://www.fpdisplay.com/news/2013-04/info-158681-384.htm 。从中可以看到,中国目前在这方面仍然是非常薄弱的。虽然一直在努力,也略有突破,但包括玻璃基板、TAC、PVA、导光板材料PMMA、棱镜膜的市场其实已经具备一定寡头垄断的特征。

日信证券,在去年11月发布一篇研报,《探究LCD 产业链的发展逻辑》,对诸多问题,比如原材料、成套设备、工艺发展以及产业趋势等等,做了很多探讨。各位可以了解下,反正作为基础信息看看,是无害的。尤其是成套设备这一部分,是比较好的,其他研报很少涉及。

我目前观点是:

1、在多种原因下,高世代线的新建产能,未来基本上只会产生在中国。韩日台已有的产能,大致是往技术升级的方向改造,而不太会再继续扩产能,如果他们未来有想法,也会扩在中国。中国目前规划的产能,到二三年后,将有八条以上八代线(差不多自给率达到80%),其他地区已经没有意义再和大陆进行大屏的产能竞争了,应该考虑差异化竞争。三星LG把新的8.5代产线落实在了中国,夏普用技术和南京中电熊猫合作8.5代线,友达有实力的话,可以在上海开工,但目前看有违约的可能性。也就是说,从产能角度,大陆就是国际面板厂商的未来主要工厂。

2、内地高世代生产线大建设,是内地LCD 产业链发展的开始。上游材料的运输成本多数具备“随尺寸上升、产量增长而大幅增加”的倾向,比如康宁的玻璃基板,他必然要在国内设厂。华星在建设时,就和肖旭子谈判了配套。这是一种传导。因为终端产品电视机产业发展的还可以,所以面板业可以/需要国产化;因为面板业成了全球新中心,所以配套上游都会/也只能来中国。就好比中国引进国外汽车厂家来合资一样,虽然以市场没有换来直接的技术,但是毕竟帮你培养了无数的专业人员,整个配套产业也成型了。长城汽车(行情 消息 资金)的技术或人才难道都是自己搞掂的?肯定挖了大量的合资车企的高才,也肯定有很多的老外给他打工,更是离不开汽车行业过往二三十年整体能力的提升和积累。最终,对产业有决定性意义的也就是人。如今随着产业向内地转移,各地的人才,势必也会来到内地。一个显示专才,从发展的角度,留在夏普或友达,有啥奔头呢?

3、以京东方和华星为代表的面板企业,将在加大固定资产投资的同时,也会加大研发的投入。可能很多人不会想到,三年后,京东方的经营现金流净额会逼近150亿的级别,TCL也会超过百亿,他们都会长期盈利良好。所以,扣除还贷外,研发也必然会上一个台阶。在中国,目前研发最牛的制造企业可能是华为,去年的研发投入是299亿。未来,京东方和TCL也将是中国研发高开支的企业之一。中短期内,TCL研发的目标并不是攻克设备,或拿下核心的上游原材料,或搞出未来的显示技术,而是能:把高级生产要素中最关键的人力团队给建设好;把设备商和上游原材料商组织起来,把主流的技术和生产工艺摸透;把用户的需求和产品的方向把握好;把面板的硬件技术和电视的软件应用二方面结合好;为全球化经营服务;等等。简单说就是加大投入为了站稳脚跟和兵强马壮,还不是冲锋陷阵的时候。

总是有人说,京东方和tcl不可能成为未来的新蓝筹,因为没有创新力。难道,创新力是天下掉下来?是靠个别强人天才闭门造车出来的?它只是资本开支下的结果而已。投资固定资产是一种资本开支,投资研发也是一种资本开支。这二者是相互相成的。京东方或华星光电,唯有搭建有现在的产能舞台,方能展示长袖,需要长时间积累,这道理我不需要再多说了。

就像我前面问该专家:既然您认为OLED如此重要,那应该怎么投呢?平地起高楼?空中阁楼里唱大戏?不可能嘛。你首先得成为产业中的一份子,然后是中坚分子,最后才可能是领头羊,对吧?华为是怎么一步步过来的?

那为什么一定他们会加大研发呢?道理很简单,投资面板业是一条不归路,是单行道。投资面板业不是投高速公路,可以无限期收费,只要政策搞定。他是要逼着你不断与时俱进的。京东方就不说了。以TCL为例,搞了面板业,那就必须与以前的经营思维说拜拜了。这是现实,一开始我小结过,黑电业是低固定资产高杠杆快周转强渠道,很明显,面板业完全相反。所以,华星的第二条第三条线是必然上马的,研发也必须加大投入的,否则就变成打酱油了。所以,TCL集团从以前的只搞终端产品,必然要转型向中上游发展,具备真正的能掌控或整合全产业链的实力,会变成唯一战略。

说到这里,歇一歇,下面谈谈该专家每天挂在嘴边的OLED。这玩意儿究竟是啥?不搞清这一点,我前面说的三点就不靠谱,有威胁。一旦OLED降临,不论面板产能、上游配套,还有现在的研发,不都成摆设或打水漂了么?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9-1-3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声明:1、本站所有广告均与MACD无关;2、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网友发布信息非MACD观点与意思表达,因网友发布的信息造成任何后果,均与MACD无关。
MACD俱乐部(1997-2019)官方域名:macd.cn   MACD网校(2006-2019)官方域名:macdwx.com
值班热线[9:00—17:30]:18292674919   24小时网站应急电话:18292674919
找回密码、投诉QQ:89918815 友情链接QQ:95008905 广告商务联系QQ:17017506 电话:18292674919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陕ICP19026207号—2  陕ICP备20004035号

举报|意见反馈|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MACD俱乐部 ( 陕ICP备20004035号 )

GMT+8, 2024-5-2 05:52 , Processed in 0.084801 second(s), 1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