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下半年翻五倍的标的查询只要觉得你的资源有价值,找我超长线翻倍股6个,299元想知识变现,点这里
广东线下聚会即将开始帮你配置仓位领五倍以上大牛不做制度的牺牲品
楼主: 苏北人

梁老师好,听明朝老师说,你来MACD教我技术来了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9 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姜克隽:低碳经济将纳入十二五规划
2009年12月19日 9点33分
12月18日,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庄心一在“第八届中国公司治理论坛”上表示,证监会正围绕企业如何利用资本市场进行并购重组和规范其重组行为研究相关方案。他指出证监会将会统筹平衡IPO(首次公开募集)的上市标准和程序。而证监会上市公司监管部副主任蔡建春在同一场合亦表示,鼓励上市公司以吸收合并方式来减少股价波动。

  庄心一在发言中指出,未来并购重组的目标和方向是提高并购重组活动的市场化程度。具体表现在,简化审批环节、提高市场效率,逐步形成标准化、公开化,增强全过程的透明度。“统筹平衡IPO上市的标准、程序,进一步完善机制,依法查处违法行为,提升公司治理水平。”

  庄心一透露,证监会正围绕如何有效发挥资本市场功能,支持并购重组,更好服务于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如何完善监管工作,规范并购重组工作,扬长补短,趋利避害,更好适应市场需求这两个课题认真研究相关的方案。

  而证监会上市公司监管部副主任蔡建春表示,下一步证监会要积极推进上市公司内幕信息知情人登记制度的制定,明确相关各方在重组事项策划、决策过程中的信息公平披露、信息保密、信息成型等义务;并要坚持分阶段披露原则,在重大决策每一个关键点上都要向市场进行披露。同时,他表示鼓励企业用吸收合并方式来实施行业整合和产业整合,“因吸收合并带来股价变动是比较少的。”证监会还将进一步丰富并购重组创新手段,推进上市公司吸收合并规则的制定工作,为鼓励企业并购重组提供制度手段和支付手段。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9-4-1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9 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纽约股市中国概念股一周综述  
2009年12月19日 13:59:29  来源:新华网  


【字号 大 中 小】 【留言】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


    新华网纽约12月18日电(记者杨蕾)美股本周先扬后抑,迪拜获得100亿美元援助以及能源行业巨额并购等消息提振了市场,不过美联储货币政策会议后美元走强、批发物价指数高于预期、首次申请失业救济人数意外上升等基本面数据均令股市承压,道琼斯指数和标准普尔指数本周收低,只有纳斯达克指数受科技企业利好财报推动而上扬。

    中国概念股走势受大盘拖累,纳斯达克中国指数18日报收178.51点,比上周(179.78点)小幅下跌0.7%。

    本周美元对欧元汇率创下三个月以来的新高,原油等商品期货价格走低,能源、原材料板块下挫,中国概念股中中海油(CEO)、中石油(PTR)以及无锡尚德(STP)、英利新能源(YGE)等传统和新能源企业股价本周均告下跌。

    随着乐语中国(FunTalk,代码FTLK)17日成功在纳斯达克转板,截至目前今年共有31家中国公司登陆纳斯达克。其中,畅游(CYOU)是今年纳斯达克首只IPO,而盛大游戏(GAME)IPO融资规模在今年美国市场上排名第三。

    公司消息方面,空中网(KONG)15日宣布将全资并购国内互联网游戏公司大承网络,收购对价上限为8000万美元。侨兴移动(QXM)14日宣布将收购北京久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40%的股权。

    此前宣布出售侨兴移动、拆分旗下电话、手机业务的侨兴环球(XING)18日正式更名为侨兴资源,公司业务重心转移至矿业资源。该公司上半年净营收为11.151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8%;上半年净亏损1.841亿元人民币,去年同期为净盈利5390万元人民币。18日收盘时,侨兴资源股票上涨0.9%,报于每股2.13美元。

    财报方面,华友世纪(HRAY)第三季度总营收为690万美元,同比减少660万美元,净亏损510万美元。

    个股方面,高盛集团分析师本周将搜狐(SOHU)股票评级维持在“持有”,并将目标股价定位于60美元。高盛分析师预计搜狐今年第四季度收入将符合预期,实现同比增长4%、环比增长3%至7%,同时还看好搜狐明年广告收入增长。搜狐股价18日上涨1.1%,报每股54.56美元。

    独立研究公司Zacks本周将携程网(CTRP)评级定为“买入”,认为虽然近期其股价回落,但由于第三季度业绩超过预期、并上调本年度和下一年度业绩预期,其长期走势仍然看涨。携程网股价18日下跌0.9%,报每股74.45美元。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9-4-1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9 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主席:《哥本哈根协议》草案未获通过  
2009年12月19日 15:21:43  来源:新华网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9-4-1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9 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潘基文说哥本哈根会议朝着正确方向迈出了一步  
2009年12月19日 21:05:22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哥本哈根12月19日电(记者尚军 陈文仙)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19日说,在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朝着正确的方向迈出了一步。

    潘基文在出席气候变化大会间隙举行新闻发布会说,超过130位国家和国际组织领导人出席气候变化大会,这在联合国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所有这些领导人都承诺应对气候变化,所有国家都表现出了要采取行动的意愿。

    潘基文说,他对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所取得的进展感到满意,本次会议是朝着正确的方向迈出了一步。

    但潘基文也承认,过去13天的谈判相当复杂,进展也相当艰难。虽然本次会议没有达成一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但他将尽力推动在2010年实现这一点。

    经过各方彻夜谈判,自7日开始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19日有望落下帷幕,较原计划拖延了一天。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9-4-1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9 21:59 | 显示全部楼层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通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强化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导向,加大依法实施节能管理的力度,加快节能技术开发、示范和推广,充分发挥以市场为基础的节能新机制,提高全社会的节能意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努力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到2010年,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05年降低20%左右,相应减缓二氧化碳排放。

    ——通过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积极推进核电建设,加快煤层气开发利用等措施,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到2010年,力争使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总量(包括大水电)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提高到10%左右,煤层气抽采量达到100亿立方米。

    ——通过强化冶金、建材、化工等产业政策,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氧化亚氮排放治理等措施,控制工业生产过程的温室气体排放。到2010年,力争使工业生产过程的氧化亚氮排放稳定在2005年的水平。

    ——通过继续推广低排放的高产水稻品种和半旱式栽培技术,采用科学灌溉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研究开发优良反刍动物品种技术和规模化饲养管理技术等措施,加强对动物粪便、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的管理,加大沼气利用力度,努力控制甲烷排放。

    ——通过继续实施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资源保护、农田基本建设等重点工程和政策措施,到2010年,力争森林覆盖率达到20%,实现年碳汇数量比2005年增加约0.5亿吨二氧化碳。

    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通过完善多灾种的监测预警应急机制、多部门参与的决策协调机制、全社会广泛参与的行动机制,加强极端气象灾害监测预报能力建设。到2010年,建成一批对经济社会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关键性作用的气象灾害防御工程,提高应对极端气象灾害的综合监测预警能力、抵御能力和减灾能力。

    ——通过加强农田基本建设、调整种植制度、选育抗逆品种、开发生物技术等适应性措施,到2010年,力争新增改良草地2400万公顷,治理退化、沙化和碱化草地5200万公顷,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

    ——通过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的监管,继续开展生态保护重点工程建设,建立重要生态功能区,促进自然生态恢复等措施,到2010年,力争实现90%左右的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和国家重点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比重达到16%左右,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万平方公里,实施生态修复面积30万平方公里,治理荒漠化土地面积2200万公顷。

    ——通过合理开发和优化配置水资源、完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新机制、强化节水和加强水文监测等措施,到2010年,力争减少水资源系统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节水型社会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基本建成大江大河综合防洪除涝减灾体系,全面提高农田抗旱标准。

    ——通过加强对海平面变化趋势的科学监测以及对海洋和海岸带生态系统的监管,合理利用海岸线,保护滨海湿地,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不断加强红树林保护和恢复等措施,到2010年,力争实现全面恢复红树林区,提高沿海地区抵御海洋灾害的能力。

     加强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

    ——通过加强气候变化领域的基础研究,进一步开发和完善研究分析方法,加强对相关专业与管理人才的培养等措施,到2010年,力争使气候变化研究部分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有效制定应对气候变化战略和政策,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加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推进国际合作与技术转让等措施,到2010年,力争在能源开发、节能和清洁能源技术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加快先进技术产业化步伐,提高农业、水利、林业等部门适应气候变化的技术水平,为有效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9-4-1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9 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减缓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

    中国积极推进减缓气候变化的政策和行动,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大力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能源结构,植树造林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中国政府注重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产业政策和专项规划,将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作为产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努力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经济发展方式。

    ——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2007年发布《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比2005年提高3个百分点,明确了支持服务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新兴行业发展的政策。旅游、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

    ——做强做大高技术产业。2007年发布高技术产业、电子商务和信息产业等领域的“十一五”(2006—2010年)规划,提出到2010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比2005年提高5个百分点。完善促进数字电视、软件和集成电路、生物产业等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培育符合节能减排要求的新兴产业。信息、生物、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海洋等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振兴装备制造业成效显著,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建设取得长足进展。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2007年发布13个行业“十一五”淘汰落后产能分地区、分年度计划。2007年关停小火电机组1438万千瓦,淘汰落后炼铁产能4659万吨、落后炼钢产能3747万吨、落后水泥5200万吨,关闭了2000多家不符合产业政策、污染严重的造纸企业和一批污染严重的化工、印染企业,累计关闭各类小煤矿1.12万处。

    ——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出台新开工项目管理的相关政策规定,相继制定发布了高耗能行业市场准入标准,提高节能环保准入门槛,采取调整出口退税、关税等措施,抑制“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排放、资源型)产品出口。高耗能行业增速呈逐步回落趋势。

    大力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能源节约问题,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长期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节约优先的方针。中国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2010年)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提出到2010年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20%左右,并作为重要的约束性指标。

    ——把节能减排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国务院成立了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全面部署节能减排工作。

    ——建立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国务院印发了《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方案和办法》,明确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重点企业能耗及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实行严格的问责制。

    ——加快实施重点节能工程。2006年国家利用国债和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节能重点项目111个,形成1010万吨标准煤的节能能力。2007年国家利用国债和中央预算内投资以及中央财政资金,支持重点节能工程项目681个,形成2550万吨标准煤的节能能力;各级地方政府引导的企业节能技术改造形成6000多万吨标准煤的节能能力。2006—2010年,通过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可形成约2.4亿吨标准煤的节能能力。采用财政补贴推广使用节能灯5000万只的任务已在各地组织实施,近三年将推广使用节能灯1.5亿只以上。

    ——推动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开展千家企业节能行动,推动企业开展能源审计、编制节能规划,公告企业能源利用状况,启动重点耗能企业能效水平对标活动。积极推广节能省地环保型建筑和绿色建筑,新建建筑严格执行强制性节能标准,加快既有建筑节能改造,1.5亿平方米供热计量和节能改造任务分解到了各地区,在24个省市启动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试点工作。继续完善和严格执行机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中央国家机关开展了空调、照明、锅炉系统节能诊断和改造,完成了办公区所有非节能灯具的改造。

    ——提高能源开发转换效率。电力、煤炭领域推广使用高效节能设备,加快淘汰小火电、小煤矿。2007年,6000千瓦及以上火电机组供电煤耗由1980年的每千瓦时448克标准煤下降到370克标准煤;单位原煤产量能耗比上年下降5.9%,电耗下降了5.1%。

    ——实施有利于节能的经济政策。调整部分矿产品资源税,适时调整成品油、天然气价格,实行节能发电调度的政策,下调小火电上网电价,加大差别电价实施的力度,出台支持企业节能技术改造、高效照明产品推广、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等资金管理办法。出台鼓励节能环保小排量汽车、限制塑料购物袋等政策。建立政府强制采购节能产品制度。

    ——加强法制建设。修订《节约能源法》。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严格执行公共建筑空调温度控制标准的通知》。2007年来,发布火电、烧碱等22项高耗能产品能耗限额强制性国家标准。安排电动机、节能灯等16类终端用能产品的监督抽查。各地节能主管部门和节能监察机构依法开展节能行政执法。

    经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2006年和2007年全国单位GDP能耗分别下降1.79%和3.66%。2007年电力、钢铁、建材、化工等行业年耗能1万吨标准煤以上重点企业35种主要产品单位综合能耗指标中,下降的有33项,上升的只有2项,节能3830万吨标准煤。2006年和2007年累计节能1.47亿吨标准煤。

    发展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结构

    2005年颁布《可再生能源法》,制定可再生能源优先上电网、全额收购、价格优惠及社会分摊的政策,建立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支持资源评价与调查、技术研发、试点示范工程建设和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截至2007年底,中国水电装机容量达到1.45亿千瓦,年发电量4829亿千瓦时,电力装机和发电量均居世界第一位,其中2006年、2007年两年平均新增装机2600万千瓦,年均增长12%。风电规模成倍增长,装机容量超过600万千瓦,居世界第五位,其中2006年、2007年新增装机305万千瓦,年均增长148%。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积达到1.1亿平方米,多年位居世界第一。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约为300万千瓦,生物燃料乙醇年生产能力超过120万吨。核电装机906万千瓦,比2006年增长30.5%。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由1980年的72.2%下降到2007年的69.4%,水电、风电和核电的比重由4%提高到7.2%。可再生能源总利用量约为2.2亿吨标准煤(包括大水电)。

    根据国家《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和《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国将继续积极推进水电流域梯级综合开发,在做好环境保护和移民安置工作的前提下,加快大型水电建设,因地制宜开发中小型水电。加快风电发展速度,以规模化带动产业化,提高风电设备研发和制造能力,努力建设若干百万千瓦级的风电场和千万千瓦级的风电基地。以生物质发电、沼气、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和液体燃料为重点,大力推进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积极发展太阳能发电和太阳能热利用,加强新能源和替代能源的研发与应用。不断加强对煤层气和矿井瓦斯的利用,发展以煤层气为燃料的小型分散电源。中国积极发展核电,推进核电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努力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核电发展机制;加强核电设备研发和制造能力,提高引进消化吸收及再创新能力;加强核电运行与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加快人才培训;实施促进核电发展的税收优惠和投资优惠政策;完善核电安全保障体系,加快法律法规建设。中国还将进一步推进煤炭清洁利用,发展大型联合循环机组和多联产等高效、洁净发电技术,研究二氧化碳捕获与封存技术。

    发展循环经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资源利用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从源头和生产过程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近年来,循环经济从理念变为行动,在全国范围内得到迅速发展。国家制定《清洁生产促进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循环经济促进法》、《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思路、近期目标、基本途径和政策措施,并发布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废弃电子电器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即将颁布。

    迄今已实施了两批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初步探索形成企业、企业间或园区、社会三个层面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废旧家电回收处理和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取得积极进展。完善废弃物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大国债和中央预算内投资对发展循环经济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特别是开发、示范和推广了一批对行业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共性和关键技术。纯低温余热发电、干法熄焦、高炉炉顶压差发电、电石渣干法制水泥、高炉和回转窑消纳社会废物等一批适用技术得到广泛应用。2005年,中国钢、有色金属、纸浆等产品近三分之一左右的原料来自再生资源,水泥原料的20%、墙体材料的40%来自于工业固体废物。半导体制造、封装过程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也取得明显成效,电子信息产品制造过程温室气体排放处于较低水平。

    制定促进填埋气体回收利用的激励政策,发布《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以及《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等行业标准,推动垃圾填埋气体的收集利用,减少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排放。研究推广先进的垃圾焚烧、垃圾填埋气体回收利用技术,发布相关技术规范,完善垃圾收运体系,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提高垃圾的资源综合利用率,推动垃圾处理产业化发展,加强垃圾处理企业运行监管,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由1990年的2.3%提高到2006年的52%。

    减少农业、农村温室气体排放

    近年来,中国在减少农业和农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取得积极进展。迄今已在全国1200个县开展了测土配方施肥行动,引导农民科学施肥,减少农田氧化亚氮排放;推广以秸秆覆盖、免耕等为主要内容的保护性耕作,发展秸秆养畜、过腹还田,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建立了草原生态补偿机制,落实草畜平衡、禁牧休牧轮牧制度,控制草原载畜量,避免草场退化。同时,大力发展农村沼气,推广太阳能、省柴节煤炉灶等农村可再生能源技术。截至2007年底,全国户用沼气达到2650多万户,每年可以替代近1600万吨标准煤,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4400万吨。全国已建养殖场沼气工程2.66万处,推广农村太阳能热水器4286万平方米、太阳房1468万平方米、太阳灶112万台、小型风力发电机20多万台,建成一批秸秆气化、固化示范点,累计推广省柴节煤炉灶1.51亿户、节能炉3471万户。

    推动植树造林,增强碳汇能力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通过持续不断地加大投资,平均每年植树造林400万公顷。同时,国家还积极动员适龄公民参加全民义务植树。截至2007年底,全国共有109.8亿人次参加义务植树,植树515.4亿株。近几年,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措施,调动了广大农民参与植树造林、保护森林的积极性。目前,全国人工林面积达到了0.54亿公顷,蓄积量15.05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12%提高到目前的18.21%。2006年中国城市园林绿地面积达到132万公顷,绿化覆盖率为35.1%。据估算,1980—2005年中国造林活动累计净吸收约30.6亿吨二氧化碳,森林管理累计净吸收16.2亿吨二氧化碳,减少毁林排放4.3亿吨二氧化碳,有效增强了温室气体吸收汇的能力。

    加大研发力度,科学应对气候变化

    ——将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科学发展规划之中。2006年颁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把能源和环境确定为科学技术发展的重点领域,把全球环境变化监测与对策明确列为环境领域的优先主题之一。2007年制定《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工作在“十一五”期间的阶段性目标和到2020年的远期目标,对气候变化的科学问题、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研发、适应气候变化的技术和措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战略与政策等方面进行了重点部署。

    ——加强人才与基地建设。经过近20年的努力,中国在气候变化领域初步形成了一支跨领域、跨学科的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专家团队,取得一批开创性的研究成果,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建成一批国家级科研基地,基本建成国家气候监测网等大型观测网络体系。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先进技术的研发和示范,产学研结合加快了先进技术产业化步伐。

    ——不断加大对气候变化相关科技工作的资金投入。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政府资金渠道,并多渠道筹措资金,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气候变化的科技研发领域。“十五”(2001—2005年)期间,中国通过攻关计划、863计划和973计划等国家科技计划投入应对气候变化科技经费逾25亿元。截至2007年底,“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2006—2010年)已安排节能减排和气候变化科技经费逾70亿元。此外,还通过其他渠道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气候变化的科技研发。

    ——科技研发重点领域。中国已确定将重点研究的减缓温室气体排放技术包括:节能和提高能效技术,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主要行业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控制与处置利用技术,生物与工程固碳技术,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清洁、高效开发和利用技术,先进煤电、核电等重大能源装备制造技术,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农业和土地利用方式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技术等。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9-4-1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9 22:04 | 显示全部楼层
五、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

    中国在农业、森林与其他自然生态系统、水资源等领域,以及海岸带及沿海地区等脆弱区,积极实施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和行动,取得了积极成效。

    农业

    国家制定并实施《农业法》、《草原法》、《渔业法》、《土地管理法》、《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草原防火条例》等法律法规,努力建立和完善农业领域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法规体系。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扩大农业灌溉面积、提高灌溉效率和农田整体排灌能力,推广旱作节水技术,增强农业防灾抗灾减灾和综合生产能力。实施“种子工程”,培育产量高、品质优良的抗旱、抗涝、抗高温、抗病虫害等抗逆品种。

    中国将进一步加大优良品种推广力度,提高良种覆盖度。强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建立和完善动物防疫体系,加强动物疫病监测预警,提高动物疫病的预防和控制能力。开展草原退牧还草,草场围栏,人工草场建设,加强草原防火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和改善草原生态环境。开展水生生物养护行动,保护水生生物资源和水生生态环境。

    森林等自然生态系统

    多年来,中国通过制定并实施《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水土保持法》、《防沙治沙法》和《退耕还林条例》、《森林防火条例》、《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努力保护森林和其他自然生态系统。国家正在积极制定自然保护区、湿地、天然林保护等相关法律法规,推动全面实施全国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规划。

    中国将进一步加强林地、林木、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管理,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工程,推进森林可持续经营和管理,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建立健全国家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综合监测体系。完善和强化森林火灾、病虫害评估体系和应急预案以及专业队伍建设,实施全国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中长期规划,提高森林火灾、病虫害的预防和控制能力。改善、恢复和扩大物种种群和栖息地,加强对濒危物种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保护。加强生态脆弱区域、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与重建。

    水资源

    中国制定并实施《水法》、《防洪法》、《河道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编制完成了全国重要江河流域的防洪规划等水利规划,初步建立起适合国情的水利政策法规体系和水利规划体系,初步建成了大江大河流域防洪减灾体系、水资源合理配置体系和水资源保护体系。同时,大力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截至2007年底,全国累计初步治理水土面积约100万平方公里,有效保护水土资源,改善了生态环境。

    中国将加快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流域综合规划等规划的编制工作,制订主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加快实施南水北调等跨流域调水工程,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提高特殊干旱情况下应急供水保障能力。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和统一调度,建立国家初始水权分配制度、水权转让制度以及水资源节约和保护制度。加强大江大河防洪工程建设和山洪灾害防治体系建设,基本建成以水库、河道、堤防、蓄滞洪区为主的大江大河防洪减灾工程体系和以管理措施为主的山洪灾害防治体系,进一步完善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立洪水风险管理制度,提高抵御洪涝灾害的能力。对于生态严重恶化的流域,实施地下水限采,努力控制地下水超采,采取积极措施予以修复和保护。进一步加强气候变化对中国水资源的影响研究,加强大气水、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的转化机制和优化配置技术研究,加强污水再生利用技术、海水淡化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推广。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9-4-1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9 22: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前    言

    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全球性问题。气候变化既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但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气候公约》)指出,历史上和目前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最大部分源自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排放仍相对较低,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排放中所占的份额将会增加,以满足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气候公约》明确提出,各缔约方应在公平的基础上,根据他们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的能力,为人类当代和后代的利益保护气候系统,发达国家缔约方应率先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及其不利影响。《气候公约》同时也要求所有缔约方制定、执行、公布并经常更新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

    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对气候变化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成立了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机构,并根据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政策和措施,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作为履行《气候公约》的一项重要义务,中国政府特制定《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本方案明确了到2010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目标、基本原则、重点领域及其政策措施。中国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落实《国家方案》中提出的各项任务,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为保护全球气候继续做出贡献。

    《气候公约》第四条第7款规定:“发展中国家缔约方能在多大程度上有效履行其在本公约下的承诺,将取决于发达国家缔约方对其在本公约下所承担的有关资金和技术转让承诺的有效履行,并将充分考虑到经济和社会发展及消除贫困是发展中国家缔约方的首要和压倒一切的优先事项”。中国愿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与国际社会和有关国家积极开展有效务实的合作,努力实施本方案。

    第一部分 中国气候变化的现状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

    近百年来,许多观测资料表明,地球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中国的气候变化趋势与全球的总趋势基本一致。为应对气候变化,促进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通过实施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开发利用水电和其他可再生能源、加强生态建设以及实行计划生育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为减缓气候变化做出了显著的贡献。

    一、中国气候变化的观测事实与趋势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指出,近50年的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大量排放的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增温效应造成的。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中国近百年的气候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有关中国气候变化的主要观测事实包括:一是近百年来,中国年平均气温升高了0.5~0.8℃,略高于同期全球增温平均值,近50年变暖尤其明显。从地域分布看,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气候变暖明显,长江以南地区变暖趋势不显著;从季节分布看,冬季增温最明显。从1986年到2005年,中国连续出现了20个全国性暖冬。二是近百年来,中国年均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显著,但区域降水变化波动较大。中国年平均降水量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开始逐渐减少,平均每10年减少2.9毫米,但1991年到2000年略有增加。从地域分布看,华北大部分地区、西北东部和东北地区降水量明显减少,平均每10年减少20~40毫米,其中华北地区最为明显;华南与西南地区降水明显增加,平均每10年增加20~60毫米。三是近50年来,中国主要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出现了明显变化。华北和东北地区干旱趋重,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南地区洪涝加重。1990年以来,多数年份全国年降水量高于常年,出现南涝北旱的雨型,干旱和洪水灾害频繁发生。四是近50年来,中国沿海海平面年平均上升速率为2.5毫米,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五是中国山地冰川快速退缩,并有加速趋势。

    中国未来的气候变暖趋势将进一步加剧。中国科学家的预测结果表明:一是与2000年相比,2020年中国年平均气温将升高1.3~2.1℃,2050年将升高2.3~3.3℃。全国温度升高的幅度由南向北递增,西北和东北地区温度上升明显。预测到2030年,西北地区气温可能上升1.9~2.3℃,西南可能上升1.6~2.0℃,青藏高原可能上升2.2~2.6℃。二是未来50年中国年平均降水量将呈增加趋势,预计到2020年,全国年平均降水量将增加2%~3%,到2050年可能增加5%~7%。其中东南沿海增幅最大。三是未来100年中国境内的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可能性增大,将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产生很大影响。四是中国干旱区范围可能扩大、荒漠化可能性加重。五是中国沿海海平面仍将继续上升。六是青藏高原和天山冰川将加速退缩,一些小型冰川将消失。

    二、中国温室气体排放现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初始国家信息通报》,1994年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40.6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扣除碳汇后的净排放量为36.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中二氧化碳排放量为30.7亿吨,甲烷为7.3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氧化亚氮为2.6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据中国有关专家初步估算,2004年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约为61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扣除碳汇后的净排放量约为56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中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50.7亿吨,甲烷约为7.2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氧化亚氮约为3.3亿吨二氧化碳当量。从1994年到2004年,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年均增长率约为4%,二氧化碳排放量在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中所占的比重由1994年的76%上升到2004年的83%。

    中国温室气体历史排放量很低,且人均排放一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根据世界资源研究所的研究结果,1950年中国化石燃料燃烧二氧化碳排放量为7900万吨,仅占当时世界总排放量的1.31%;1950~2002年间中国化石燃料燃烧二氧化碳累计排放量占世界同期的9.33%,人均累计二氧化碳排放量61.7吨,居世界第92位。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的统计,2004年中国化石燃料燃烧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为3.65吨,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87%、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33%。

    在经济社会稳步发展的同时,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总体呈下降趋势。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的统计数据,1990年中国单位GDP化石燃料燃烧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为5.47kgCO2/美元(2000年价),2004年下降为2.76kgCO2/美元,下降了49.5%,而同期世界平均水平只下降了12.6%,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下降了16.1%。

    三、中国减缓气候变化的努力与成就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自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后,中国政府率先组织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并从国情出发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第一,调整经济结构,推进技术进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政府更加注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将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推进清洁生产、防治工业污染作为中国产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施一系列产业政策,加快第三产业发展,调整第二产业内部结构,使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1990年中国三次产业的产值构成为26.9:41.3:31.8,2005年为12.6:47.5:39.9,第一产业的比重持续下降,第三产业有了很大发展,尤其是电信、旅游、金融等行业,尽管第二产业的比重有所上升,但产业内部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机械、信息、电子等行业的迅速发展提高了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这种产业结构的变化带来了较大的节能效益。1991-2005年中国以年均5.6%的能源消费增长速度支持了国民经济年均10.2%的增长速度,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约为0.55。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制定了“开发与节约并重、近期把节约放在优先地位”的方针,确立了节能在能源发展中的战略地位。通过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及相关法规,制定节能专项规划,制定和实施鼓励节能的技术、经济、财税和管理政策,制定和实施能源效率标准与标识,鼓励节能技术的研究、开发、示范与推广,引进和吸收先进节能技术,建立和推行节能新机制,加强节能重点工程建设等政策和措施,有效地促进了节能工作的开展。中国万元GDP能耗由1990年的2.68吨标准煤下降到2005年的1.43吨标准煤(以2000年可比价计算),年均降低4.1%;工业部门中高耗能产品的单位能耗也有了明显的下降:2004年与1990年相比,6000千瓦及以上火电机组供电煤耗由每千瓦时427克标准煤下降到376克标准煤,重点企业吨钢可比能耗由997千克标准煤下降到702千克标准煤,大中型企业的水泥综合能耗由每吨201千克标准煤下降到157千克标准煤。按环比法计算,1991~2005年的15年间,通过经济结构调整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中国累计节约和少用能源约8亿吨标准煤。如按照中国1994年每吨标准煤排放二氧化碳2.277吨计算,相当于减少约18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

    第二,发展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改善能源结构。通过国家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加强了水能、核能、石油、天然气和煤层气的开发和利用,支持在农村、边远地区和条件适宜地区开发利用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风能等新型可再生能源,使优质清洁能源比重有所提高。在中国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所占的比重由1990年的76.2%下降到2005年的68.9%,而石油、天然气、水电所占的比重分别由1990年的16.6%、2.1%和5.1%,上升到2005年的21.0%、2.9%和7.2%。

    到2005年底,中国的水电装机容量已经达到1.17亿千瓦,占全国发电装机容量的23%,年发电量为4010亿千瓦时,占总发电量的16.2%;户用沼气池已达到1700多万口,年产沼气约65亿立方米,建成大中型沼气工程1500多处,年产沼气约15亿立方米;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约为200万千瓦,其中蔗渣发电约170万千瓦、垃圾发电约20万千瓦;以粮食为原料的生物燃料乙醇年生产能力约102万吨;已建成并网风电场60多个,总装机容量为126万千瓦,在偏远地区还有约20万台、总容量约4万千瓦的小型独立运行风力发电机;光伏发电的总容量约为7万千瓦,主要为偏远地区居民供电;在用太阳能热水器的总集热面积达8500万平方米。2005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利用量已经达到1.66亿吨标准煤(包括大水电),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5%左右,相当于减排3.8亿吨二氧化碳。

    第三,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重点林业生态工程的实施,植树造林取得了巨大成绩,据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中国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达到0.54亿公顷,蓄积量15.05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居世界第一。全国森林面积达到1749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13.92%增加到2005年的18.21%。除植树造林以外,中国还积极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草原建设和管理、自然保护区建设等生态建设与保护政策,进一步增强了林业作为温室气体吸收汇的能力。与此同时,中国城市绿化工作也得到了较快发展,2005年中国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达到106万公顷,绿化覆盖率为33%,城市人均公共绿地7.9平方米,这部分绿地对吸收大气二氧化碳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据专家估算,1980~2005年中国造林活动累计净吸收约30.6亿吨二氧化碳,森林管理累计净吸收16.2亿吨二氧化碳,减少毁林排放4.3亿吨二氧化碳。

    第四,实施计划生育,有效控制人口增长。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一直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使人口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根据联合国的资料,中国的生育率不仅明显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05年中国人口出生率为12.40‰,自然增长率为5.89‰,分别比1990年低了8.66和8.50个千分点,进入世界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中国在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用较短的时间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走完了一些发达国家数十年乃至上百年才走完的路。通过计划生育,到2005年中国累计少出生3亿多人口,按照国际能源机构统计的全球人均排放水平估算,仅2005年一年就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3亿吨,这是中国对缓解世界人口增长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做出的重大贡献。

    第五,加强了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的制定。针对近几年出现的新问题,中国政府提出了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进一步强化了一系列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政策措施。2004年国务院通过了《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04-2020)》(草案)。2004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了中国第一个《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2005年2月,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明确了政府、企业和用户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中的责任和义务,提出了包括总量目标制度、发电并网制度、价格管理制度、费用分摊制度、专项资金制度、税收优惠制度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2005年8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2005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发布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决定》和《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2006年8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这些政策性文件为进一步增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提供了政策和法律保障。

    第六,进一步完善了相关体制和机构建设。中国政府成立了共有17个部门组成的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机构,在研究、制定和协调有关气候变化的政策等领域开展了多方面的工作,为中央政府各部门和地方政府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提供了指导。为切实履行中国政府对《气候公约》的承诺,从2001年开始,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机构组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初始国家信息通报》的编写工作,并于2004年底向《气候公约》第十次缔约方大会正式提交了该报告。近年来中国政府还不断加强了与应对气候变化紧密相关的能源综合管理,成立了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进一步强化了对能源工作的领导。为规范和推动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在中国的有序开展,2005年10月中国政府有关部门颁布了经修订后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

    第七,高度重视气候变化研究及能力建设。中国政府重视并不断提高气候变化相关科研支撑能力,组织实施了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全球气候变化预测、影响和对策研究”、“全球气候变化与环境政策研究”等,开展了国家攀登计划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中国重大气候和天气灾害形成机理与预测理论研究”、“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其驱动机制研究”等研究工作,完成了“中国陆地和近海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等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开展了“中国气候与海平面变化及其趋势和影响的研究”等重大项目研究,并组织编写了《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为国家制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政策和参加《气候公约》谈判提供了科学依据。中国政府有关部门还开展了一些有关清洁发展机制能力建设的国际合作项目。

    第八,加大气候变化教育与宣传力度。中国政府一直重视环境与气候变化领域的教育、宣传与公众意识的提高。在《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中明确提出:积极发展各级各类教育,提高全民可持续发展意识;强化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文化素质。近年来,中国加大了气候变化问题的宣传和教育力度,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有关气候变化的知识讲座和报告会,举办了多期中央及省级决策者气候变化培训班,召开了“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等大型研讨会,开通了全方位提供气候变化信息的中英文双语政府网站《中国气候变化信息网》等,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9-4-1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9 22:0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部分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政策和措施

    按照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应对气候变化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结合起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地区规划;一方面抓减缓温室气体排放,一方面抓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中国将采取一系列法律、经济、行政及技术等手段,大力节约能源,优化能源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提高适应能力,加强科技开发和研究能力,提高公众的气候变化意识,完善气候变化管理机制,努力实现本方案提出的目标与任务。

    一、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重点领域

    (一)能源生产和转换。

    1. 制定和实施相关法律法规。

    大力加强能源立法工作,建立健全能源法律体系,促进中国能源发展战略的实施,确立能源中长期规划的法律地位,促进能源结构的优化,减缓由能源生产和转换过程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

    ── 加快制定和修改有利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相关法规。根据中国今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构筑稳定、经济、清洁、安全能源供应与服务体系的要求,尽快制定和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并根据该法的原则和精神,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等法律法规进行相应修订,进一步强化清洁、低碳能源开发和利用的鼓励政策。

    ── 加强能源战略规划研究与制定。研究提出国家中长期能源战略,并尽快制定和完善中国能源的总体规划以及煤炭、电力、油气、核电、可再生能源、石油储备等专项规划,提高中国能源的可持续供应能力。

    ── 全面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制定相关配套法规和政策,制定国家和地方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将可再生能源发展作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考核指标,并通过法律等途径引导和激励国内外各类经济主体参与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促进能源的清洁发展。

    2.加强制度创新和机制建设。

    ── 加快推进中国能源体制改革。着力推进能源管理体制改革,依靠市场机制和政府推动,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积极稳妥地推进能源价格改革,逐步形成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市场供求关系和污染治理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建立有助于实现能源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价格体系;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革,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形成有利于促进能源结构优质化和清洁化的进出口结构。

    ── 进一步推动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机制建设。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和市场推动相结合的原则,建立稳定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通过政府投资、政府特许等措施,培育持续稳定增长的可再生能源市场;改善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市场环境,国家电网和石油销售企业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的要求收购可再生能源产品。

    3.强化能源供应行业的相关政策措施。

    ── 在保护生态基础上有序开发水电。把发展水电作为促进中国能源结构向清洁低碳化方向发展的重要措施。在做好环境保护和移民安置工作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和利用丰富的水力资源,加快水电开发步伐,重点加快西部水电建设,因地制宜开发小水电资源。通过上述措施,预计2010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5亿吨。

    ── 积极推进核电建设。把核能作为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提高核电在中国一次能源供应总量中的比重,加快经济发达、电力负荷集中的沿海地区的核电建设;坚持以我为主、中外合作、引进技术、推进自主化的核电建设方针,统一技术路线,采用先进技术,实现大型核电机组建设的自主化和本地化,提高核电产业的整体能力。通过上述措施,预计2010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0.5亿吨。

    ── 加快火力发电的技术进步。优化火电结构,加快淘汰落后的小火电机组,适当发展以天然气、煤层气为燃料的小型分散电源;大力发展单机60万千瓦及以上超(超)临界机组、大型联合循环机组等高效、洁净发电技术;发展热电联产、热电冷联产和热电煤气多联供技术;加强电网建设,采用先进的输、变、配电技术和设备,降低输、变、配电损耗。通过上述措施,预计2010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1亿吨。

    ── 大力发展煤层气产业。将煤层气勘探、开发和矿井瓦斯利用作为加快煤炭工业调整结构、减少安全生产事故、提高资源利用率、防止环境污染的重要手段,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浪费和甲烷排放。主要鼓励政策包括:对地面抽采项目实行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减免政策,对煤矿瓦斯抽采利用及其他综合利用项目实行税收优惠政策,煤矿瓦斯发电项目享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规定的鼓励政策,工业、民用瓦斯销售价格不低于等热值天然气价格,鼓励在煤矿瓦斯利用领域开展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合作等。通过上述措施,预计2010年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约2亿吨二氧化碳当量。

    ── 推进生物质能源的发展。以生物质发电、沼气、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和液体燃料为重点,大力推进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在粮食主产区等生物质能源资源较丰富地区,建设和改造以秸秆为燃料的发电厂和中小型锅炉。在经济发达、土地资源稀缺地区建设垃圾焚烧发电厂。在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场等建设沼气工程,合理配套安装沼气发电设施。大力推广沼气和农林废弃物气化技术,提高农村地区生活用能的燃气比例,把生物质气化技术作为解决农村和工业生产废弃物环境问题的重要措施。努力发展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和液体燃料,制定有利于以生物燃料乙醇为代表的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的经济政策和激励措施,促进生物质能源的规模化生产和使用。通过上述措施,预计2010年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约0.3亿吨二氧化碳当量。

    ── 积极扶持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等的开发和利用。通过大规模的风电开发和建设,促进风电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实现风电设备国产化,大幅降低成本,尽快使风电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积极发展太阳能发电和太阳能热利用,在偏远地区推广户用光伏发电系统或建设小型光伏电站,在城市推广普及太阳能一体化建筑、太阳能集中供热水工程,建设太阳能采暖和制冷示范工程,在农村和小城镇推广户用太阳能热水器、太阳房和太阳灶;积极推进地热能和海洋能的开发利用,推广满足环境和水资源保护要求的地热供暖、供热水和地源热泵技术,研究开发深层地热发电技术;在浙江、福建和广东等地发展潮汐发电,研究利用波浪能等其他海洋能发电技术。通过上述措施,预计2010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0.6亿吨。

    4.加大先进适用技术开发和推广力度。

    大力提高常规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和利用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促进能源工业可持续发展,增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 煤的清洁高效开发和利用技术。重点研究开发煤炭高效开采技术及配套装备、重型燃气轮机、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高参数超(超)临界机组、超临界大型循环流化床等高效发电技术与装备,开发和应用液化及多联产技术,大力开发煤液化以及煤气化、煤化工等转化技术、以煤气化为基础的多联产系统技术、二氧化碳捕获及利用、封存技术等。

    ── 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利用技术。重点开发复杂断块与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技术,低品位油气资源高效开发技术,提高采收率技术,深层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技术,重点研究开发深海油气藏勘探技术和稠油油藏提高采收率综合技术。

    ── 核电技术。研究并掌握快堆设计及核心技术,相关核燃料和结构材料技术,突破钠循环等关键技术,积极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的建设和研究。

    ── 可再生能源技术。重点研究低成本规模化开发利用技术,开发大型风力发电设备,高性价比太阳光伏电池及利用技术,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技术,生物质能和地热能等开发利用技术。

    ── 输配电和电网安全技术。重点研究开发大容量远距离直流输电技术和特高压交流输电技术与装备,间歇式电源并网及输配技术,电能质量监测与控制技术,大规模互联电网的安全保障技术,西电东送工程中的重大关键技术,电网调度自动化技术,高效配电和供电管理信息技术和系统。

    (二)提高能源效率与节约能源。

    1.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

    ── 健全节能法规和标准。修订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建立严格的节能管理制度,完善各行为主体责任,强化政策激励,明确执法主体,加大惩戒力度;抓紧制定和修订《节约用电管理办法》、《节约石油管理办法》、《建筑节能管理条例》等配套法规;制定和完善主要工业耗能设备、家用电器、照明器具、机动车等能效标准,修订和完善主要耗能行业节能设计规范、建筑节能标准,加快制定建筑物制冷、采暖温度控制标准等。

    ── 加强节能监督检查。健全强制淘汰高耗能、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的制度,依法淘汰落后的耗能过高的用能产品、设备;完善重点耗能产品和新建建筑的市场准入制度,对达不到最低能效标准的产品,禁止生产、进口和销售,对不符合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建筑,不准销售和使用;依法加强对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的监督检查,加强对高耗能行业及政府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等公共设施用能情况的监督;加强对产品能效标准、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和行业设计规范执行情况的检查。

    2.加强制度创新和机制建设。

    ── 建立节能目标责任和评价考核制度。实施GDP能耗公报制度,完善节能信息发布制度,利用现代信息传播技术,及时发布各类能耗信息,引导地方和企业加强节能工作。

    ── 推行综合资源规划和电力需求侧管理,将节约量作为资源纳入总体规划,引导资源合理配置,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终端用电效率、优化用电方式,节约电力。

    ── 大力推动节能产品认证和能效标识管理制度的实施,运用市场机制,鼓励和引导用户和消费者购买节能型产品。

    ── 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克服节能新技术推广的市场障碍,促进节能产业化,为企业实施节能改造提供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管理一条龙服务。

    ── 建立节能投资担保机制,促进节能技术服务体系的发展。

    ── 推行节能自愿协议,最大限度地调动企业和行业协会的节能积极性。

    3.强化相关政策措施。

    ── 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和区域合理布局。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把区域经济发展与能源节约、环境保护、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有机结合起来,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按照主体功能区划要求,确定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促进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

    ── 严格执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规模,降低高耗能、高污染产业比重,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优先发展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的低能耗的信息产业,制定并实施钢铁、有色、水泥等高耗能行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提高行业准入标准,制定并完善国内紧缺资源及高耗能产品出口的政策。

    ── 制定节能产品优惠政策。重点是终端用能设备,包括高效电动机、风机、水泵、变压器、家用电器、照明产品及建筑节能产品等,对生产或使用目录所列节能产品实行鼓励政策,并将节能产品纳入政府采购目录,对一些重大节能工程项目和重大节能技术开发、示范项目给予投资和资金补助或贷款贴息支持,研究制定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和绿色建筑的经济激励政策。

    ── 研究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和加快淘汰高油耗车辆的财政税收政策。择机实施燃油税改革方案,制定鼓励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发展的产业政策,制定鼓励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消费的政策措施,取消针对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的各种限制,引导公众树立节约型汽车消费理念,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提高轨道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比例,研究鼓励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的生产和消费政策。

    4.强化重点行业的节能技术开发和推广。

    ── 钢铁工业。焦炉同步配套干熄焦装置,新建高炉同步配套余压发电装置,积极采用精料入炉、富氧喷煤、铁水预处理、大型高炉、转炉和超高功率电炉、炉外精炼、连铸、连轧、控轧、控冷等先进工艺技术和装备。

    ── 有色金属工业。矿山重点采用大型、高效节能设备,铜熔炼采用先进的富氧闪速及富氧熔池熔炼工艺,电解铝采用大型预焙电解槽,铅熔炼采用氧气底吹炼铅新工艺及其他氧气直接炼铅技术,锌冶炼发展新型湿法工艺。

    ── 石油化工工业。油气开采应用采油系统优化配置、稠油热采配套节能、注水系统优化运行、二氧化碳回注、油气密闭集输综合节能和放空天然气回收利用等技术,优化乙烯生产原料结构,采用先进技术改造乙烯裂解炉,大型合成氨装置采用先进节能工艺、新型催化剂和高效节能设备,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合成氨推广一段炉烟气余热回收技术,以石油为原料的合成氨加快以天然气替代原料油的改造,中小型合成氨采用节能设备和变压吸附回收技术,采用水煤浆或先进粉煤气化技术替代传统的固定床造气技术,逐步淘汰烧碱生产石墨阳极隔膜法烧碱,提高离子膜法烧碱比重等措施。

    ── 建材工业。水泥行业发展新型干法窑外分解技术,积极推广节能粉磨设备和水泥窑余热发电技术,对现有大中型回转窑、磨机、烘干机进行节能改造,逐步淘汰机立窑、湿法窑、干法中空窑及其他落后的水泥生产工艺。利用可燃废弃物替代矿物燃料,综合利用工业废渣和尾矿。玻璃行业发展先进的浮法工艺,淘汰落后的垂直引上和平拉工艺,推广炉窑全保温技术、富氧和全氧燃烧技术等。建筑陶瓷行业淘汰倒焰窑、推板窑、多孔窑等落后窑型,推广辊道窑技术。卫生陶瓷生产改变燃料结构,采用洁净气体燃料无匣钵烧成工艺。积极推广应用新型墙体材料以及优质环保节能的绝热隔音材料、防水材料和密封材料,提高高性能混凝土的应用比重,延长建筑物的寿命。

    ── 交通运输。加速淘汰高耗能的老旧汽车,加快发展柴油车、大吨位车和专业车,推广厢式货车,发展集装箱等专业运输车辆;推动《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国家标准的实施,从源头控制高耗油汽车的发展;加快发展电气化铁路,开发交—直—交高效电力机车,推广电气化铁路牵引功率因数补偿技术和其他节电措施,发展机车向客车供电技术,推广使用客车电源,逐步减少和取消柴油发电车;采用节油机型,提高载运率、客座率和运输周转能力,提高燃油效率,降低油耗;通过制定船舶技术标准,加速淘汰老旧船舶;采用新船型和先进动力系统。

    ── 农业机械。淘汰落后农业机械;采用先进柴油机节油技术,降低柴油机燃油消耗;推广少耕免耕法、联合作业等先进的机械化农艺技术;在固定作业场地更多的使用电动机;开发水能、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农业机械上的应用。通过淘汰落后渔船,提高利用效率,降低渔业油耗。

    ── 建筑节能。重点研究开发绿色建筑设计技术,建筑节能技术与设备,供热系统和空调系统节能技术和设备,可再生能源装置与建筑一体化应用技术,精致建造和绿色建筑施工技术与装备,节能建材与绿色建材,建筑节能技术标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技术和标准。

    ── 商业和民用节能。推广高效节能电冰箱、空调器、电视机、洗衣机、电脑等家用及办公电器,降低待机能耗,实施能效标准和标识,规范节能产品市场。推广稀土节能灯等高效荧光灯类产品、高强度气体放电灯及电子镇流器,减少普通白炽灯使用比例,逐步淘汰高压汞灯,实施照明产品能效标准,提高高效节能荧光灯使用比例。

    5. 进一步落实《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提出的十大重点节能工程。

    积极推进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区域热电联产、余热余压利用、节约和替代石油、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建筑节能、绿色照明、政府机构节能、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等十大重点节能工程的实施,确保工程实施的进度和效果,尽快形成稳定的节能能力。通过实施上述十大重点节能工程,预计“十一五”期间可实现节能2.4亿吨标准煤,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约5.5亿吨。

    (三)工业生产过程。

    ──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进一步促进工业领域的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发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满足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对工业产品基本需求的同时,尽可能减少水泥、石灰、钢铁、电石等产品的使用量,最大限度地减少这些产品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

    ── 强化钢材节约,限制钢铁产品出口。进一步贯彻落实《钢铁产业发展政策》,鼓励用可再生材料替代钢材和废钢材回收,减少钢材使用数量;鼓励采用以废钢为原料的短流程工艺;组织修订和完善建筑钢材使用设计规范和标准,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降低钢材使用系数;鼓励研究、开发和使用高性能、低成本、低消耗的新型材料,以替代钢材;鼓励钢铁企业生产高强度钢材和耐腐蚀钢材,提高钢材强度和使用寿命;取消或降低铁合金、生铁、废钢、钢坯(锭)、钢材等钢铁产品的出口退税,限制这些产品的出口。

    ── 进一步推广散装水泥、鼓励水泥掺废渣。继续执行“限制袋装、鼓励和发展散装”的方针,完善对生产企业销售袋装水泥和使用袋装水泥的单位征收散装水泥专项资金的政策,继续执行对掺废渣水泥产品实行减免税优惠待遇等政策,进一步推广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等措施,保持中国散装水泥高速发展的势头。

    ── 大力开展建筑材料节约。进一步推广包括节约建筑材料的“四节”(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建筑,积极推进新型建筑体系,推广应用高性能、低材耗、可再生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大力推广应用高强钢和高性能混凝土;积极开展建筑垃圾与废品的回收和利用;充分利用秸秆等产品制作植物纤维板;落实严格设计、施工等材料消耗核算制度的要求,修订相关工程消耗量标准,引导企业推进节材技术进步。

    ── 进一步推动己二酸等生产企业开展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等国际合作,积极寻求控制氧化亚氮及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和六氟化硫 (SF6)等温室气体排放所需的资金和技术援助,提高排放控制水平,以减少各种温室气体的排放。

    (四)农业。

    ── 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逐步建立健全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若干法律为基础的、各种行政法规相配合的、能够改善农业生产力和增加农业生态系统碳储量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快制定农田、草原保护建设规划,严格控制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开垦土地,不允许以任何借口毁坏草地和浪费土地。

    ── 强化高集约化程度地区的生态农业建设。通过实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推广化肥、农药合理使用技术,大力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实施新一轮沃土工程,科学施用化肥,引导增施有机肥,全面提升地力,减少农田氧化亚氮排放。

    ── 进一步加大技术开发和推广利用力度。选育低排放的高产水稻品种,推广水稻半旱式栽培技术,采用科学灌溉技术,研究和发展微生物技术等,有效降低稻田甲烷排放强度;研究开发优良反刍动物品种技术,规模化饲养管理技术,降低畜产品的甲烷排放强度;进一步推广秸秆处理技术,促进户用沼气技术的发展;开发推广环保型肥料关键技术,减少农田氧化亚氮排放;大力推广秸秆还田和少(免)耕技术,增加农田土壤碳贮存。

    (五)林业。

    ── 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加快林业法律法规的制定、修订和清理工作。制定天然林保护条例、林木和林地使用权流转条例等专项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完善执法体制,加强执法检查,扩大社会监督,建立执法动态监督机制。

    ── 改革和完善现有产业政策。继续完善各级政府造林绿化目标管理责任制和部门绿化责任制,进一步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全民义务植树的多种形式,制定相关政策推动义务植树和部门绿化工作的深入发展。通过相关产业政策的调整,推动植树造林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增加森林资源和林业碳汇。

    ── 抓好林业重点生态建设工程。继续推进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防护林体系、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等林业重点生态建设工程,抓好生物质能源林基地建设,通过有效实施上述重点工程,进一步保护现有森林碳贮存,增加陆地碳贮存和吸收汇。

    (六)城市废弃物。

    ── 强化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切实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使管理的重点由目前的末端管理过渡到全过程管理,即垃圾的源头削减、回收利用和最终的无害化处理,最大限度地规范垃圾产生者和处理者的行为,并把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 进一步完善行业标准。根据新形势要求,制定强制性垃圾分类和回收标准,提高垃圾的资源综合利用率,从源头上减少垃圾产生量。严格执行并进一步修订现行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及其评价标准》、《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生活垃圾填埋无害化评价标准》等行业标准,提高对填埋场产生的可燃气体的收集利用水平,减少垃圾填埋场的甲烷排放量。

    ── 加大技术开发和利用的力度。大力研究开发和推广利用先进的垃圾焚烧技术,提高国产化水平,有效降低成本,促进垃圾焚烧技术产业化发展。研究开发适合中国国情、规模适宜的垃圾填埋气回收利用技术和堆肥技术,为中小城市和农村提供亟需的垃圾处理技术。加大对技术研发、示范和推广利用的支持力度,加快垃圾处理和综合利用技术的发展步伐。

    ── 发挥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通过实施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推行环卫行业服务性收费、经济承包责任制和生产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等措施,促进垃圾处理体制改革,改善目前分散式的垃圾收集利用方式,推动垃圾处理的产业化发展。

    ── 制定促进填埋气体回收利用的激励政策。制定激励政策,鼓励企业建设和使用填埋气体收集利用系统。提高征收垃圾处置费的标准,对垃圾填埋气体发电和垃圾焚烧发电的上网电价给予优惠,对填埋气体收集利用项目实行优惠的增值税税率,并在一定时间内减免所得税。

    二、适应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

    (一)农业。

    ── 继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以节水改造为中心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着力搞好田间工程建设,更新改造老化机电设备,完善灌排体系。继续推进节水灌溉示范,在粮食主产区进行规模化建设试点,干旱缺水地区积极发展节水旱作农业,继续建设旱作农业示范区。狠抓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建设田间灌排工程、小型灌区、非灌区抗旱水源工程。加大粮食主产区中低产田盐碱和渍害治理力度,加快丘陵山区和其他干旱缺水地区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建设。

    ── 推进农业结构和种植制度调整。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促进优势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形成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扩大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的种植,促进种植业结构向粮食作物、饲料作物和经济作物三元结构的转变。调整种植制度,发展多熟制,提高复种指数。

    ── 选育抗逆品种。培育产量潜力高、品质优良、综合抗性突出和适应性广的优良动植物新品种。改进作物和品种布局,有计划地培育和选用抗旱、抗涝、抗高温、抗病虫害等抗逆品种。

    ── 遏制草地荒漠化加重趋势。建设人工草场,控制草原的载畜量,恢复草原植被,增加草原覆盖度,防止荒漠化进一步蔓延。加强农区畜牧业发展,增强畜牧业生产能力。

    ── 加强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发展包括生物技术在内的新技术,力争在光合作用、生物固氮、生物技术、病虫害防治、抗御逆境、设施农业和精准农业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继续实施“种子工程”、“畜禽水产良种工程”,搞好大宗农作物、畜禽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和扩繁推广。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提高农业应用新技术的能力。

    (二)森林和其他自然生态系统。

    ── 制定和实施与适应气候变化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快《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修订,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法》,制定湿地保护条例等,并在有关法津法规中增加和强化与适应气候变化相关的条款,为提高森林和其他自然生态系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提供法制化保障。

    ── 强化对现有森林资源和其他自然生态系统的有效保护。对天然林禁伐区实施严格保护,使天然林生态系统由逆向退化向顺向演替转变。实施湿地保护工程,有效减少人为干扰和破坏,遏制湿地面积下滑趋势。扩大自然保护区面积,提高自然保护区质量,建立保护区走廊。加强森林防火,建立完善的森林火灾预测预报、监测、扑救助、林火阻隔及火灾评估体系。积极整合现有林业监测资源,建立健全国家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综合监测体系。加强森林病虫害控制,进一步建立健全森林病虫害监测预警、检疫御灾及防灾减灾体系,加强综合防治,扩大生物防治。

    ── 加大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力度。研究与开发森林病虫害防治和森林防火技术,研究选育耐寒、耐旱、抗病虫害能力强的树种,提高森林植物在气候适应和迁移过程中的竞争和适应能力。开发和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恢复技术,特别是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修复、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保护等相关技术,降低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加强森林资源和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与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包括森林环境、荒漠化、野生动植物、湿地、林火和森林病虫害等监测技术,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和体系,提高预警和应急能力。

    (三)水资源。

    ── 强化水资源管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治水思路,在加强堤防和控制性工程建设的同时,积极退田还湖(河)、平垸行洪、疏浚河湖,对于生态严重恶化的河流,采取积极措施予以修复和保护。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以流域为单元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调度。注重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优化配置,改变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错误观念,从传统的“以需定供”转为“以供定需”。建立国家初始水权分配制度和水权转让制度。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水利工程投融资体制和水利工程管理体制。

    ──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加快建设南水北调工程,通过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联通,逐步形成“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格局。加强水资源控制工程(水库等)建设、灌区建设与改造,继续实施并开工建设一些区域性调水和蓄水工程。

    ── 加大水资源配置、综合节水和海水利用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力度。重点研究开发大气水、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的转化机制和优化配置技术,污水、雨洪资源化利用技术,人工增雨技术等。研究开发工业用水循环利用技术,开发灌溉节水、旱作节水与生物节水综合配套技术,重点突破精量灌溉技术、智能化农业用水管理技术及设备,加强生活节水技术及器具开发。加强海水淡化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推广。

    (四)海岸带及沿海地区。

    ──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结合沿海各地区的特点,制定区域管理条例或实施细则。建立合理的海岸带综合管理制度、综合决策机制以及行之有效的协调机制,及时处理海岸带开发和保护行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建立综合管理示范区。

    ── 加大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力度。加强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技术研发,主要包括沿海红树林的栽培、移种和恢复技术,近海珊瑚礁生态系统以及沿海湿地的保护和恢复技术,降低海岸带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加快建设已经选划的珊瑚礁、红树林等海洋自然保护区,提高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能力。

    ── 加强海洋环境的监测和预警能力。增设沿海和岛屿的观测网点,建设现代化观测系统,提高对海洋环境的航空遥感、遥测能力,提高应对海平面变化的监视监测能力。建立沿海潮灾预警和应急系统,加强预警基础保障能力,加强业务化预警系统能力和加强预警产品的制作与分发能力,提高海洋灾害预警能力。

    ── 强化应对海平面升高的适应性对策。采取护坡与护滩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提高设计坡高标准,加高加固海堤工程,强化沿海地区应对海平面上升的防护对策。控制沿海地区地下水超采和地面沉降,对已出现地下水漏斗和地面沉降区进行人工回灌。采取陆地河流与水库调水、以淡压咸等措施,应对河口海水倒灌和咸潮上溯。提高沿海城市和重大工程设施的防护标准,提高港口码头设计标高,调整排水口的底高。大力营造沿海防护林,建立一个多林种、多层次、多功能的防护林工程体系。

    三、气候变化相关科技工作

    ── 加强气候变化相关科技工作的宏观管理与协调。深化对气候变化相关科技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努力贯彻落实“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指导方针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对气候变化相关科技工作提出的要求,加强气候变化领域科技工作的宏观管理和政策引导,健全气候变化相关科技工作的领导和协调机制,完善气候变化相关科技工作在各地区和各部门的整体布局,进一步强化对气候变化相关科技工作的支持力度,加强气候变化科技资源的整合,鼓励和支持气候变化科技领域的创新,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应对和解决气候变化方面的基础和支撑作用。

    ── 推进中国气候变化重点领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工作。加强气候变化的科学事实与不确定性、气候变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应对气候变化的经济社会成本效益分析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选择与效果评价等重大问题的研究。加强中国气候观测系统建设,开发全球气候变化监测技术、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和气候变化适应技术等,提高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和履行国际公约的能力。重点研究开发大尺度气候变化准确监测技术、提高能效和清洁能源技术、主要行业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控制与处置利用技术、生物固碳技术及固碳工程技术等。

    ── 加强气候变化科技领域的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气候变化科技领域的人才培养,建立人才激励与竞争的有效机制,创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学术环境和氛围,特别重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能够引领学科发展的学术带头人和尖子人才,鼓励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加强气候变化的学科建设,加大人才队伍的建设和整合力度,在气候变化领域科研机构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充分利用多种渠道和方式提高中国科学家的研究水平和中国主要研究机构的自主创新能力,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气候变化科技管理队伍和研发队伍,并鼓励和推荐中国科学家参与气候变化领域国际科研计划和在相关国际研究机构中担任职务。

    ── 加大对气候变化相关科技工作的资金投入。加大政府对气候变化相关科技工作的资金支持力度,建立相对稳定的政府资金渠道,确保资金落实到位、使用高效,发挥政府作为投入主渠道的作用。多渠道筹措资金,吸引社会各界资金投入气候变化的科技研发工作,将科技风险投资引入气候变化领域。充分发挥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作用,引导中国企业加大对气候变化领域技术研发的投入。积极利用外国政府、国际组织等双边和多边基金,支持中国开展气候变化领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

    四、气候变化公众意识

    ── 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各级政府要把提高公众意识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好。要进一步提高各级政府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决策者的气候变化意识,逐步建立一支具有较高全球气候变化意识的干部队伍;利用社会各界力量,宣传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各项方针政策,提高公众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

    ── 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利用图书、报刊、音像等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各阶层公众进行气候变化方面的宣传活动,鼓励和倡导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倡导节约用电、用水,增长垃圾循环利用和垃圾分类的自觉意识等;在基础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中纳入气候变化普及与教育的内容,使气候变化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举办各种专题培训班,就有关气候变化的各种问题,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开展专题培训活动,组织有关气候变化的科普学术研讨会;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一步充实现有气候变化信息网站的内容及功能,使其真正成为获取信息、交流沟通的一个快速而有效的平台。

    ── 鼓励公众参与。建立公众和企业界参与的激励机制,发挥企业参与和公众监督的作用。完善气候变化信息发布的渠道和制度,拓宽公众参与和监督渠道,充分发挥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和导向作用。增加有关气候变化决策的透明度,促进气候变化领域管理的科学化和民主化。积极发挥民间社会团体和非政府组织的作用,促进广大公众和社会各界参与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行动。

    ──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国际合作,促进气候变化公众意识方面的合作与交流,积极借鉴国际上好的做法,完善国内相关工作。积极开展与世界各国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出版物、影视和音像作品的交流和交换,建立资料信息库,为国内有关单位、研究机构、高等学校等查询、了解气候变化相关信息提供服务。

    五、机构和体制建设

    ── 加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工作的领导。应对气候变化涉及经济社会、内政外交,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温家宝总理担任组长,曾培炎副总理、唐家璇国务委员担任副组长。领导小组将研究确定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战略、方针和对策,协调解决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办事机构设在发展改革委。国务院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应对气候变化的合力。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本地区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组织领导,抓紧制定本地区应对气候变化的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

    ── 建立地方应对气候变化的管理体系。建立地方应对气候变化管理机构,贯彻落实《国家方案》的相关内容,组织协调本地区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协调本地区各方面的行动。建立地方气候变化专家队伍,根据各地区在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政策措施。同时加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协调,促进相关政策措施的顺利实施。

    ── 有效利用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根据《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中的有关规定,中国政府对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收取一定比例的“温室气体减排量转让额”,用于建立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并通过基金管理中心支持气候变化领域的相关活动。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的建立,对于加强气候变化基础研究工作,提高适应与减缓气候变化的能力,保障《国家方案》的有效实施,缓解气候变化领域的资金需求压力,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9-4-1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9 22: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游设备供应商是未来牛股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9-4-1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9 22:34 | 显示全部楼层
房价高企的动力分析


论坛成员 高善文   房价反弹的驱动力

  此轮房价上升主要并不是刚性需求的释放,而是其他力量推动的资产价格泡沫化过程。

  记者:和06-07年相比,今年房价上涨的驱动力是什么?刚性需求和投资需求如何影响房价?

  高善文:今年房市的局面可以说是上一轮繁荣的“下半场”,和06、07年的泡沫有着逻辑上的紧密联系,但是驱动力不完全一样。06、07年的“上半场”期间,资产价格的资金驱动力主要来自贸易盈余,而今年以来的“下半场”中,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信用的大量供应。

  今年5月份之后,投机性需求开始上升,高档楼盘成交变得非常活跃,价格也开始上升。这显示此轮房价上升主要并不是刚性需求的释放,而是其它力量推动的资产价格泡沫化过程。

  此轮资产价格泡沫有两方面背景:一是实体经济产能过剩。这在05年已经开始出现,06、07年从总量上进行解决,放法是将大量的过剩产能转化成出口,形成严重的国际收支失衡。随着出口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产能过剩的老问题又凸显出来。二是出口行业在经历系统性的调整。出口企业的倒闭风潮在今年年初已基本结束,但是出口行业回归正常增长还未实现,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这两方面因素使得制造企业不愿扩大产能和投资,从而资金不太容易回流到实体经济。

  与此同时,为了刺激经济,银行为企业提供了大量新增贷款,企业的现金流十分充裕。由于产能过剩的消化仍需时日,资金不愿进入实体经济,来源又很充沛,所以很自然地就流入了资产市场,导致房价和股价在资金推动下不断上升,并引发许多投机性活动。

  陶冬:流动性泛滥是房市急速进入繁荣最重要的原因。尽管受到了全球金融危机的打击,但中国的银行体系仍很健康,资本金并没有受到重创。中国的银行借贷意愿强烈,宽松货币政策所产生的乘数效应远比欧美国家高。

  同时,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优惠政策,使开发商和消费者受益。在房市紧缩时期受到压抑的刚性需求,在今年初得到一次性释放。中国消费者的借贷杠杆并不高,当房市转暖时,民间的高储蓄开始流入房地产领域。

  人们对于通货膨胀预期也为已经过热的房地产市场火上浇油。泡沫永远是自我繁殖的,在资产升值预期下,越来越多的资金追逐超额利润。

  政策转向与止续

  房市刺激政策要区别对待、有收有放、渐进淡出。

  记者:日前,部分银行收紧二套房贷优惠政策,此后,政策层进一步提出遏制房价的过快上涨。在经济企稳回升的过程中,如何把握房市刺激政策的止续?

  高善文:房市现在火烧的很旺,一下子灭了不行,要慢慢去火,并严格控制风险。这其中有几个方面值得注意:一是银行的杠杆和对房地产的风险暴露,例如对贷款人首付的要求和偿付能力的控制,严格的风险拨备等。二是住户的杠杆和偿付能力。在住户杠杆上升过程中,要区别对待。我国总体上个人消费信贷不发达,随着金融体系服务的改善,自然的会有一个增杠杆的过程。信用好、资产雄厚的人,可以提高杠杆率,反之则不然。三是对房地产市场供应的管理,既要适当鼓励增加供应,支持经济恢复,又要积极进行需求管理,防止形成未来的严重供应过剩。

  房市刺激政策要区别对待、有收有放、渐进淡出。豪宅市场需要积极进行需求管理,把配置性需求引导到股票市场等更具有建设性的领域;两限房要进行积极的供应干预,既拉动内需,也缓解社会矛盾;对由中产阶级组成的“夹心层”,要继续坚持市场化取向,在供求两方面同时干预,既要抑制投机性需求,又要鼓励自助和改善性需求,还要通过土地供应和改善基础设施配套等政策干预供应。

  记者:如何评判高房价的泡沫风险?房价过快上涨会对经济复苏产生怎样的影响?

  任志强:住房价格反映的只是城市,而非农村。所以不能用全国的人均GDP来衡量中国的住房价格。北京西城区的人均GDP三万美元,但其房价仅相当于其它同等收入国家的1/10,但若把西城区和全北京市包括郊区加总平均,就等于高房价平均到低人均GDP的地区,从而产生了房价过高的误解。所以,房价只能按中位数或同地区的房价指数计算,绝不能用市场平均价计算。

  高房价对普通百姓没有太大影响。我国的个人按揭比例不到20%,这说明80%的人都是一次性购房。低档房以按揭为主,高档房几乎都是一次性购买,高房价对于普通收入阶层的影响较为有限。

  高善文: 当前的资产泡沫化过程有它合理的经济功能。产能过剩换言之就是需求不足,这就需要刺激消费和投资。资产价格上升之后,会刺激消费上升,也会刺激房地产投资增加,市场估值水平抬升还可以促进实体经济产能的整合,有利于经济的恢复。

  但是,资产价格上升会导致银行的信贷风险。房地产泡沫一旦破裂,金融体系可能被严重拖累,从而危害经济全局,在这方面日本和美国的房地产泡沫可谓殷鉴不远。

  另外,房价快速上升使得正常需求被迫提前释放,形成对未来购买力的严重透支,不利于市场的长期稳定;还会造成住房供应的高速增长,等到泡沫破裂后,带来供应过剩,其清除过程是比较困难的。

  约束因素与房价走向

  土地供应价格太高,势必推高房价。

  记者:土地供给对于房市未来的供需格局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陶冬:尽管我国的耕地面积有限,但是潜在可供应的住宅用地,在今后的供给空间是广阔的。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住宅用地可以被开发出来。因此,土地供应并不是一个无法逾越的障碍。中国房地产的根本问题不是土地供应少,而是土地供应价格太高,这势必推高房价。而地方政府的利益又与地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超出了经济学的供需和价格分析的范围。想要真正把房价拉下来,必须想办法在土地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和经济利益之间建一道“防火墙”。这一点做不到的话,中长期来看,房价将会进一步上升,也许有一天会升到所有人都买不起的地步。

  任志强:很多人说要保18亿亩红线,但其实粮食供应和土地面积没有关系。中国的18亿亩红线只有13-14亿亩,最高年份不超过16亿亩在种粮食。现在农村有16万平方公里土地,相当于城市土地面积的4.6倍,却只居住了7亿人。这样的土地政策是有问题的。以色列是一个土地稀有的国家,却是一个农业出口国,足见粮食供应主要依靠提高亩产,而非土地供给。

  地方政府土地收入增加,就有更多的钱改善城市环境,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老百姓就拥护。这个示范效应使得所有地方政府都希望土地收益越高越好。

  同时,户籍制度的背后,包含着福利保障的城乡差别,这也是农民工在农村拥有宅基地,又想要在城市买房的根本动因。只有改革户籍制度,土地和住房的供需失衡才能解决。

  记者:随着经济的逐步恢复,支撑高房价的因素会发生怎样的转变?房价在短期和长期的走向将如何?

  高善文:房地产泡沫化的过程要发生逆转,需具备三个条件中的至少一个。

  一是产能过剩基本消除。当产能过剩变为产能短缺,企业显然会积极扩大实业投资,资金将主要流入实体经济,泡沫化过程就会中断。中国在02至04年就出现这样的情况,煤、电、油、运全面紧张,实体经济回报率极高,那个时候没有人炒豪宅。但目前来看,产能过剩在明年不会消失,2011-2012年可能是一个转折点。

  二是经济的恢复过程突然断裂,并掉头向下。这时企业的订单消失、盈利迅速下降,银行的贷款也逐步枯竭。这时企业的现金流消失,房价上涨的过程也会中断。08年三、四季度就是这样的情况,企业的生存受到了威胁,自然不能进行资产配置。但明年出现这样情况的概率不大。

  三是货币政策收紧。货币政策收紧后,信贷受控,企业现金流断裂,生产经营活动的资金跟不上,赚的钱都表现为应收帐款,做不了资产配置。07年10月到08年二季度,股市和房市就是这样的情况,而明年却不大可能发生。

  目前来看,这三方面条件可能暂时都不会出现,泡沫化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但未来总有一天,至少其中的一项条件将会发生,到那时“下半场”就基本结束了。

(曹理达、周慧兰采访整理,任志强发言未经本人审核)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9-4-1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9 22:45 | 显示全部楼层
政府害怕了,因为存量消化太快,新开工没跟上来,在危机没恢复正常的情况下,房地产加速上涨,确实太危险....适度打压股市也有次目的....

廉价廉租房大量上市,政策限制,浅套股市资金,这是组合拳,效果不错..

如果居民把钱都消费房地产了,其它行业怎么办呢??????????

高房价如果影响了城市化进程,不修理你就奇怪了...

股市稳定第一,大方向不错............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9-4-1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9 22:48 | 显示全部楼层
哥本哈根协议》草案未获通过  

国家的战略方向不会因
哥本哈根协议》草案未获通过  而放弃..........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9-4-1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0 12:34 | 显示全部楼层
气候变化大会达成《哥本哈根协议》 不具法律约束力2009年12月20日 00:41新华网【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0条新华网哥本哈根12月19日电(记者尚军 刘晓燕) 经过马拉松式的艰难谈判,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当地时间19日下午在达成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后闭幕。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说,他对此次气候变化大会取得的进展感到满意,本次会议朝着正确的方向迈出了一步,但他也承认,过去13天的谈判进程相当复杂,进展非常艰难。

潘基文说,虽然本次会议没有达成一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但他将尽力推动在2010年实现这一点。

《哥本哈根协议》维护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就发达国家实行强制减排和发展中国家采取自主减缓行动作出了安排,并就全球长期目标、资金和技术支持、透明度等焦点问题达成广泛共识。

自7日开始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原定18日结束,旨在为《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2012年到期后的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努力达成安排。100多个国家的领导人和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等国际组织负责人出席了大会领导人会议。但是,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减排责任、资金支持和监督机制等议题上分歧严重,会议被迫拖延了一天。

会上,发展中国家普遍主张,当前的气候变化谈判必须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必须坚持双轨制,发达国家应正视并承担起自己的历史责任,加大减排力度,并为发展中国家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提供足够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9-4-1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0 12:39 | 显示全部楼层
明年的主线是信贷

巴曙松表示,每一年股市的主线只有一个,只要抓住了市场的主线,投资就会比较成功。2006年,股市的主线是“股权分置”;2007年,股市的主线是“人民币升值”,在这一年,只要回避人民币升值受损的股票,就会有很大收获;2008年,股市的投资主线是“全流通”。而今年,投资的主线则是“信贷”。 “如果一个投资者,能够在信贷资金规模的最低点买入,而在信贷资金规模的最高点卖出,就是大赢家。 ”

明年的投资主线是什么?巴曙松认为,首先将取决于宏观政策的正常化路径,其中第一个指标还是“信贷”。宏观政策的正常化,意味着今年以来所推出的诸多刺激经济发展的宏观政策,将可能逐渐退出。但退出方式有三种可能性:一是退早了;二是退晚了;三是逐渐退出。三种不同的退出方式,将会在资本市场引起极大的差异。

从第一种情况来看,如果退出太早,股市就有可能再创新低,但目前这种退出方式不可能出现;如出现第二种情况,即宏观政策退出太晚,在经济强劲复苏、已有通胀压力的情况下,还在持续刺激经济,则有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再一次出现宏观政策180度的大转弯,而投资者一定要在政策拐点到来之前赶紧撤出股市。第三种情况则是宏观刺激政策逐渐退出,股市也将呈现出“颠簸型”走势。“而我个人倾向于第三种,即刺激经济发展的宏观政策渐进式退出,但出现第二种情况也有可能。 ”

政策微调是预演

巴曙松认为,今年第三季度出现的对宏观政策的微调,就是一次预演。其特征是:在经济强劲复苏的态势下,管理层出于担心,对信贷政策进行了“动态微调”,但这种微调在各部门政策效应的叠加下,出现了8月份的一次“大调”,信贷规模从7月份的1.53万亿骤降至3500多亿。而近来对于房地产政策的调整,也是同样在经济复苏之下,管理层对一直担忧的房地产行业进行的一次“敲打”。 (何敏、陈国志)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9-4-1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0 12:44 | 显示全部楼层
募集完成后在建仓中的基金统计
代码 基金简称 基金类型 基金成立日 募集规模
股票型基金
233006 大摩领先优势股票 股票型 2009-9-22 704,329,969.2
570005 诺德成长优势股票 股票型 2009-9-22 514,662,125.8
660004 农银策略价值股票 股票型 2009-9-29 7,788,527,651
160211 国泰中小盘成长股票(LOF) 股票型 2009-10-19 4,514,369,288
260112 景顺长城能源基建股票 股票型 2009-10-20 934,032,709.6
360011 光大配置 股票型 2009-10-28 733,193,496.6
080005 长盛量化红利策略股票 股票型 2009-11-25 1,251,832,666
610004 信达澳银中小盘股票 股票型 2009-12-1 1,869,357,182
519115 浦银安盛红利精选股票 股票型 2009-12-3 370,233,661.1
162212 泰达荷银红利股票 股票型 2009-12-3 1,396,164,951
000061 华夏盛世精选股票 股票型 2009-12-11 18,710,203,946.42
股票型基金募集规模小计 387.869亿元
指数型基金
160119 南方500(LOF) 指数型 2009-9-25 3,223,217,819
240014 华宝兴业中证100指数 指数型 2009-9-29 2,008,751,628
161627 瑞和沪深300 指数型 2009-10-14 1,479,367,342
161207 国投瑞银瑞和沪深300指数 指数型 2009-10-14 257,188,523
161811 银华沪深300指数(LOF) 指数型 2009-10-14 670,189,105.3
162711 广发中证500指数(LOF) 指数型 2009-11-26 8,635,797,224
320010 诺安中证100指数 指数型 2009-10-27 2,109,735,627
162307 海富通中证100指数(LOF) 指数型 2009-10-30 2,087,148,875
165309 建信沪深300指数(LOF) 指数型 2009-11-5 5,326,413,370
100038 富国沪深300增强 指数型 2009-12-11 尚未披露
指数型基金募集规模小计 257.978亿元
ETF及其联接基金
510010 交银治理ETF ETF 2009-9-25 1,009,284,164
519686 交银治理 联接基金 2009-9-29 7,090,257,767
040180 华安上证180ETF联接 联接基金 2009-9-29 1,124,533,979
110019 易方达深证100ETF联接 联接基金 2009-12-1 18,924,975,988
159903 南方深成ETF ETF 2009-12-4 4,127,538,537
202017 南方深成联接 联接基金 2009-12-9 3,272,356,687.8
ETF及其联接基金募集规模小计 355.489亿元
混合型基金
590003 中邮核心优势混合 混合型 2009-10-28 3,942,346,068
630005 华商动态阿尔法混合 混合型 2009-11-24 2,298,710,916
混合型基金募集规模小计 62.411亿元
总计 1031.024亿元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9-4-1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0 12:46 | 显示全部楼层
目前正在发行中的基金
代码 基金简称 基金类型 发行起始日 发行截止日
股票型基金
580006 东吴新经济 股票型 2009-11-12 2009-12-25
420005 天弘周期策略股票 股票型 2009-11-16 2009-12-15
470008 汇添富策略回报股票 股票型 2009-11-18 2009-12-18
217013 招商中小盘精选股票 股票型 2009-11-24 2009-12-22
166006 中欧中小盘股票(LOF) 股票型(LOF) 2009-12-01 2009-12-31
217013 招商中小盘精选股票 股票型 2009-11-24 2009-12-22
指数型基金
519671 银河沪深300指数 指数型 2009-11-16 2009-12-18
510023 博时超大盘ETF ETF 2009-12-07 2009-12-23
050013 博时超大盘ETF联接 链接基金 2009-12-07 2009-12-25
160716 嘉实基本面50指数(LOF) 指数型(LOF) 2009-12-10 2009-12-24
混合型基金
040015 华安动态灵活配置混合 混合型 2009-11-23 2009-12-18
债券型基金
233005 大摩强收益债券 债券型 2009-11-17 2009-12-18
QDII基金
118001 易方达亚洲精选股票(QDII) QDII 2009-12-07 2010-1-15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9-4-1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0 12:51 | 显示全部楼层
美银行倒闭潮猛又挂掉7家 年内共140家宣布关门
时间:2009年12月20日 08:45:08  
 美国金融主管机关上周五又关闭7家银行,使得美国今年以来累计共有140家银行宣布关门。此外,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预估,明年可能有更多银行将被迫停业。
  据台湾《工商时报》引述外电报道,FDIC于声明中表示,上周五在美国6个州被勒令停业的7家银行,总资产达144亿美元。美国商业房地产价值大幅缩水,使得银行蒙受巨额损失,据穆迪投资人服务公司估计,商业房地产价格由2007年10月的高峰,迄今重跌43%。
  这7家倒闭的银行,分别为位于加州的第一联邦银行(First Federal)和帝国资本银行(Imperial Capital)、设于佛罗里达的人民第一银行(Peoples First)、阿拉巴马州的新南联邦银行(New South Federal)、伊利诺州的独立银行家银行(Independent Bankers')、亚特兰大的RockBrideg商业银行,和密西根州的市民州立银行(Citizens State)。
  上述银行中,以第一联邦银行规模最大,拥有61亿美元资产,和45亿美元存款,帝国资本银行次之,资产达40亿美元,并有28亿美元存款。这两家银行分别遭加州OneWest银行和洛杉矶的国家城市银行(City National)收购。
  FDIC预期明年可能有更多银行倒闭,上周稍早将2010年预算调高56%,由26亿美元增至40亿美元,以处理更多银行倒闭案件,其中有25亿美元将用为接管倒闭银行所需资金。此外,FDIC也将增聘人力,将由今年的7,000人增加至明年的8,653人。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9-4-1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0 12:53 | 显示全部楼层
李荣融:国资委直接持股明年实施
时间:2009年12月20日 03:20:24   他表示,明年借助资本市场加快推进央企重组,争取将央企整合到100家以内
  第八届中国公司治理论坛昨天在上海举行,国务院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在会上表示,要借助资本市场加快推进中央企业的调整、重组,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争取明年将央企整合到100家以内。
  此外,李荣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经过三年的研究,国资委直接持有上市公司股权已经没有法律障碍,明年将会实施。
  李荣融表示,目前,国有上市公司已经成为国有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企业80%的优良资产都集中在上市公司。截至2008年底,全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已经有900家,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实现利润分别占全部国有企业的29.2%、40.9%和54.4%。纳入中央企业决算范围的上市公司一共293家,他们的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实现利润分别占全部中央企业的48.2%、53.4%、73.8%。下一步要继续推进中央企业的改制上市,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央企业尽快实现主营业务整体上市或集团整体上市。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优化资源配置,完善企业价值链,提升综合治理能力,努力培养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国际竞争能力企业,提高参与全球资源配置和产业整合能力。
  李荣融指出,党的十六大确立了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初步解决了长期存在的国有资产出资人不到位,多头管理和政企不分、政治不分的问题,这是我国政治经济改革的重大突破,为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供了体制保障。国资委代表国务院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的职责,要层层落实出资人的职责就必须建立规范的董事会,在企业的层面上使出资人到位,从制度上解决决策层和经理层高度重合、一把手说了算的问题,健全公司治理结构。
  关于近期引起讨论的"国进民退"问题,李荣融表示,应该尊重规律,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他说,未来民企肯定会收购兼并国企,"但要考虑国家、企业、投资者、企业职工的利益,稳定为重。"
□ .王.璐  .上.证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9-4-1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0 12:55 | 显示全部楼层
并购重组中的内幕交易将成监管重点
时间:2009年12月19日 08:09:16


  昨天(12月18日),第八届中国公司治理论坛在上海召开,国务院国资委主任李荣融、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庄心一、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屠光绍、上交所理事长耿亮等200多位代表参加了本次论坛。
  李荣融在论坛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未来将进一步推动中央企业并购重组,促进市场发展。而证监会相关人士也在论坛上表示,并购重组中的内幕交易会对审核造成很大影响,未来将采取众多措施重点监管并购重组中的内幕交易。
  推进并购重组促市场发展
  李荣融指出,完善公司治理是国有企业体制改革过程中的核心问题,也是最难的问题,但经过长期的努力,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董事会建设取得了很大进步。
  李荣融表示,国有企业在资本市场占有重要地位,国资委将继续推进中央企业的改制上市,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央企业尽快实现主营业务整体上市或集团整体上市,借助资本市场加快推进中央企业的调整、重组,优化资源配置,完善企业价值链和产业链,提升综合竞争能力。
  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庄心一表示,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的规范化程度基本适应了资本市场的需求和市场经济的需要,今后中国证监会将继续采取措施,推进公司并购重组,促进中国控制权市场的发展。
  而对于国际板的建设,上交所理事长耿亮表示,目前正积极推进上交所国际板的建设。"明年我们将根据国家的统一部署,积极完善国际板的相关规则,做好技术、人员、投资者教育等方面的准备,加快速度、加大力度建设好国际板市场。"
  内幕交易对审核工作影响大
  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监管部并购处处长毛寒松在发言中表示,有内幕交易的情况会对并购重组的审核工作造成很大的影响,打击内幕交易将是一项长期工作。
  他表示,在我国,因为决策链条比较长,所以涉及的人员也比较多。每一个并购重组可能要涉及上百人甚至上千人。另外,人们对内幕交易的认识还没有到一定的程度,在市场或者在社会上大家觉得知道点消息不是大事,而实际上知道这个消息并利用这个消息进行交易的时候已经走进了违法甚至犯罪的门槛。他表示,"利用内幕消息获利巨大的例子非常多,如高盛陶瓷也涉及很多的领导,这些例子说明我们面临的问题比较多。"
  实际上,内幕交易也对并购重组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毛寒松表示,在日常的审核工作中,经常会出现上市公司在停牌之前股价出现了很大的异动,有的可能超过了20%。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在审核中他们就会重点关注,首先就是要提交到有关的市场监察部门进行调查,看看有没有存在内幕交易的问题。
  他表示:"我们现在除了20%以上的异动,只要是做并购工作,材料报过来之后,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把这个名单转给相关的部门,由相关部门核查相关的是否有内幕交易的情况,一旦有内幕交易的情况就会对并购重组的审核工作造成很大的影响。"
  完善监管措施
  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监管部副主任蔡建春在论坛上表示,未来证监会要加强监管,进一步健全完善相关监管工作,规范引导并购重组活动。
  蔡建春指出,内幕交易等违法违规行为是资本市场的毒瘤,资本市场的并购重组中出现的内幕交易为各界高度关注,这些问题也一直是证券监管的重点,将持之以恒地以有效防范内幕交易为目标,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相应的监管措施。
  他指出,首先,要积极推进上市公司内幕信息知情人登记制度的制定,明确相关各方在重组事项策划、决策过程中的信息披露、信息保密、信息澄清,完善内部交易体制。所有接触内幕信息的人,不管是什么人都要实施登记。
  其次,要实施分阶段聘用的原则,在重大关节点都要向市场披露。
  第三,要进一步完善和健全监管联动工作机制,建立健全互动机制,进一步健全信息披露监管,二级市场监察,快速稽查立案等机制,严厉打击内幕交易行为。
  第四,以中介机构为依托,进一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继续积极推进建立财务顾问对并购重组事前把关、事后持续督导的责任制,重点强化对财务顾问、会计师、评估师在明责、问责方面的监管,增强并购活动的透明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引导规范作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9-4-1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声明:1、本站所有广告均与MACD无关;2、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网友发布信息非MACD观点与意思表达,因网友发布的信息造成任何后果,均与MACD无关。
MACD俱乐部(1997-2019)官方域名:macd.cn   MACD网校(2006-2019)官方域名:macdwx.com
值班热线[9:00—17:30]:18292674919   24小时网站应急电话:18292674919
找回密码、投诉QQ:89918815 友情链接QQ:95008905 广告商务联系QQ:17017506 电话:18292674919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陕ICP19026207号—2  陕ICP备20004035号

举报|意见反馈|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MACD俱乐部 ( 陕ICP备20004035号 )

GMT+8, 2024-5-19 22:05 , Processed in 0.083618 second(s), 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