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9310|回复: 100

2004年10月9,10日(周末 )上市公司与经济政策消息专贴,欢迎添加,讨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0-9 00:58 | 显示全部楼层

[注意]人民币升值可能迅雷不及掩耳

来自:MACD论坛(bbs.macd.cn) 作者:sl 浏览:9310 回复:100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何帆称时机成熟 人民币升值可能迅雷不及掩耳

2004年10月08日12:39 金羊网-民营经济报  


  部分游资已开始撤出。当大家不再关心人民币升值的时候,反而会是升值的有利时机

  近期国际油价高涨,人民币升值对减低原油进口成本有利

  中国财政部部长金人庆、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上周应邀参加了七大工业国会议。人民币汇率问题再度成为全球焦点。




 


  与此同时,中国国内的宏观调控正处于关键时期,有关加息的悬念在节后将更受关注。而国际油价恰在昨天冲破52美元高位,高油价的压力使宏观调控面临新的变数。同时为了安抚在调控中受到冲击的民营工商界,国务院关于鼓励非公经济发展的“36条”也将于近期出台。

  纷繁复杂的时势将如何演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助理、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何帆近日在接受《民营经济报》专访时对近期的这一系列时事热点作了深入的分析。

  本报记者 何晓晴

  1 最近的投资回热说明什么?

  一个庞大的住房市场的启动,引发的投资内需是非常强劲的。宏观调控稍微松一下,它就会很快反弹

  民营经济报:我们留意到,国家统计局不久前公布的宏观数据显示,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在5月份探底之后,又连续3个月走高。8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幅为26.3%,虽然低于7月份的31.4%,但同5月份的18.3%、6月份的22.7%相比,回升的态势很明显。对于宏观调控之后出现的这一反弹,您是怎么看的?这些又说明了什么?

  何帆:这次宏观调控之后出现反弹,有它内在的原因。中国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的时候,经济增长低于其潜在水平,2003年之后开始出现一个周期性的回升,再加上美国经济复苏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中国经济的增长势头发展得很快。从2003年来看,房地产业对于投资的增长贡献最大。首先是1996年之后的房改使得居民必须从市场上购买住房,其次,银行开始对住房提供按揭,这样就一下子启动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庞大的住房市场。另外,随着户口制度等等限制人口流动的政策逐渐放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迁移到城市,还有很多小城市的居民也迁移到大城市里去。人口向大城市迁移也带来住宅投资的增长,住宅投资增长拉动了钢材、水泥以及电力等行业的增长。而钢铁业前几年一直都是限产压库,同样过去对电力的投资也是不足。在这种情况下,投资的内在需求就非常强劲。只要宏观调控政策稍微放松一下,它就很快会反弹。

  2 宏观调控为何民企最受伤?

  现在外资都开始进入钢铁业,国有资本也在扩张,只有民营企业进不去

  当前宏观调控比较多使用的是行政手段,回避风险机制的存在,使得官员在选择项目的时候对民营企业不利

  民营经济报:这次宏观调控,民营企业受到的冲击最大。钢铁、电解铝、水泥等投资过热的典型行业,民营资本进入这三大行业频频受阻,而一些大中型国有企业则借调控之机加快收购、大举扩张,形成“国进民退”的形势。对此,您怎么看?

  何帆:这次宏观调控,民营企业受到的打击是比较大的。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当前在宏观调控过程当中较多地运用了行政手段。由于官员所面对的内在的激励机制,他们在甄别不同的投资项目的时候,会出现一种所有制歧视。比如说当考虑要下一个项目的时候,那么他肯定会首先下民营企业的项目,如果说要下宝钢的项目,这些项目本身就是在政府的体制之内,是国有企业,如果宝钢的人失业了,担子还是得由政府来承担;另外一个就是,国有企业对于政策决策的影响力较强,如果决策失误的话,官员还可能会遇到一定的政治风险。但民营企业就不同了,项目下了就下了,官员不用为此承担责任。由于存在这种回避风险的激励机制,官员在进行选择的时候就会对民营企业不利。

  从经济增长来说,民营投资的增长是非常重要的。前几年一直发国债为了什么呢?还不就是为了启动民间投资。如今民间投资被启动了,如果措施不得当,又把民间投资打压下去的话,那么将来你再想重新启动民间投资就非常难了。比如说钢铁行业以前不允许民营企业进入的,现在这样一来,民营企业又不敢进去了,但从长期来看,钢铁行业肯定是盈利的。现在是外资都开始进入钢铁行业,国有资本也在扩张,只有民营企业进不去。

  3 保护民资积极性加息比审批好

  调控更多的要用市场化的而不是行政化的手段

  正是垄断带来了短缺,政策应当引导民营企业进入钢铁电力等瓶颈行业

  民营经济报:您认为,在宏观调控中怎样才能保护民间投资的积极性呢?

  何帆:从根本上来说,要保护民间资本的积极性,应该保持政策的一贯性和透明化。更多的要用市场化的而不是用行政化的手段。因为行政化的调控可能会带来利益的再分配。而市场化的手段,比如说加息、人民币升值等等,对所有企业影响都是一样的。因此,应更多地从宏观调控的工具上想办法。一般来说,要用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整经济周期,而用产业政策来调整产业的发展。从目前情形来看,是政策工具和目标之间的配置不得当。

  从产业政策来说,应该放松对民营企业的限制,然后通过引导鼓励民营企业进入那些关键行业和瓶颈行业。目前,钢铁和电力行业都是短缺的,如果政府认为因为短缺带来的价格上涨是不好的,于是通过干预使价格下降,这样看起来似乎可以抑制经济过热,但是不要忘记,钢材价格的下降会带来房地产利润的进一步提高,这一次虽然压下去,下一次房地产热又起来的时候,带来的投资增长会比这次更高。这样的话,调控不仅没有熨平投资的波动,反而会加剧投资的波动。

  比较合适的办法是,鼓励竞争、增加供给,但是要给予正确的引导。现在出现投资过热,一个原因是因为从银行贷款利率很低,银行的风险控制又做得不好,为了降低不良贷款比例,银行不是下力气减少不良贷款的规模,反而有盲目扩大贷款规模的倾向,即通过扩大分母稀释不良贷款的比例。因此,企业在投资的时候,不太会考虑风险。这是今后需要解决的一个矛盾。在正确引导的前提下一定要放开。交通、能源、电力都是国家垄断的行业,正是垄断才带来了短缺和低效率,正因为短缺价格才上涨。而下游的行业却不管是国有还是民营的,都基本上变成了竞争性行业。在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压力下,它们无法提高价格。这样下去的话,对下游行业是非常不利的。

  4 加息也可能是“点刹”

  比如房地产如果过热的话,政府可能会着重调整抵押贷款利率

  民营经济报:现在国内关于加不加息的争论非常多。如果央行真的是按“经济学常识”来行事的话,毫无疑问去年就该加息了。但是,就是这一应该是最早作出的调控举措,在本轮宏观调控中却成了中央最艰难的抉择,以至于去年宁可选择提高存款准备金法定比率,也不愿意提高利率。对此,您是怎么看的?

  何帆:目前,反对加息的理由主要是现在企业和居民对于利率的变动并不敏感,可能只会对房地产消费贷款利率比较敏感。对老百姓而言,即使是负利率还得存银行,因为他们缺少别的投资机会。企业对此也不敏感,而且贷款利率已经允许浮动,开始商业银行对此并没有积极的反应。同时,银行大量持有国债,而加息会影响到国债的价格,如果加息,银行的资产质量就会下降。加息也会打击股市。而之前央行不加息,是担心“热钱”会流入,现在美元开始加息了,这种顾虑会逐渐减少。而赞成加息的学者说,不加息的话,存款都是负利率了,这对老百姓来说是一种剥夺,同时对企业的投资行为也会带来扭曲的影响。另一方面,原来大家都批评用行政的手段比较多,现在越来越多的呼声是应该考虑到用宏观调控当中的市场化手段,利率政策就是一种备选。

  坦率地说,加息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并不会太大,但加息的可能性在增加,可能会倾向于一种比较温和的加息。这实际上是政府在释放一个信号,表明政府还是在进行宏观调控。另外,也不排除这种可能性,即政府将采取提高某种利率的方式。比如说,房地产现在仍然过热的话,政府可能会着重调整抵押贷款利率这一块。从长期来看,加息是完全有必要的。因为当前资金的价格太低,不利于资金要素的有效配置。因此,资金必须表现出来它在市场上应有的成本。

  5 人民币升值时机正在成熟

  当大家不再关心人民币升值的时候,反而会是升值的有利时机

  民营经济报:有报道说,现在国内已经有高达几百亿美元的游资在赌人民币升值。如果加息,会不会给人民币升值带来更大压力?

  何帆:应该说,现在对于人民币升值的预期正在减弱,因为美联储已经开始升息,而且预计它还会进一步升息。这对于减轻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有好处。事实上部分游资已经开始撤出。当大家不再关心人民币升值的时候,反而会是人民币升值的有利时机。如果在升值压力大的时候升值,那就等于是让别人来投机。而且,今年上半年还一度出现了贸易逆差,如果要等到积累了大量贸易顺差的时候来加息的话,那就很被动了。因此,我觉得,当前人民币升值的时机正在成熟。

  民营经济报:那么,您认为人民币合理的汇率应该在一个怎样的水平?

  何帆:不同的经济模型作出的结论不同,目前很难判断一个合理的汇率水平。大致来说,可能会升值10%左右,这种水平也是大家都能接受的。如果按照国外的购买力平价模型来计算,应该升值40%-50%。但这是不科学的。汇率的适当变化对中国出口、经济增长、FDI流入甚至物价水平等方面不会带来太大影响。对于贸易来说,一方面会影响到出口的竞争力,另外一方面也会增加进口的购买力。中国的出口55%以上是加工贸易,也许出口价格提高了,但相对而言,进口价格也会下降。特别是对石油而言,更是如此。中国在进口石油的时候,因为美元在贬值,而人民币又是盯着美元的,所以我们不得不付出巨大的代价。如果人民币相对于美元升值的话,买石油就会便宜了。

  为了实现人民币升值,有一点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要打掉所有对人民币投机的预期,不给投机者以可乘之机。因此,我想,中国政府一定会选择一个合适的时机,一种适当的方式,在能够有效地防止投机资本的情况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来解决。

  6 放宽汇率波幅增进企业避险意识

  企业学会套期保值回避风险,外汇市场才能真正走向市场化

  民营经济报:近日有外电说,中国拟放宽人民币汇率波动范围,对此,您怎么看?

  何帆:放宽人民币汇率波动范围并不为了让汇率调整到位。只是说给大家一个信号,说明汇率是有风险的。同时,这也为外汇市场的发育提供了一种动力。以前汇率盯住美元,大家不会考虑到汇率的风险,通过扩大汇率波动范围,企业可能会考虑通过套期保值等手段回避外汇风险,这样外汇市场才能够真正走向市场化。

  事实上,中国从没有承认人民币是盯住美元的,只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在当时为了稳定国际形势,我们承诺人民币汇率不变,但并不是说我们的汇率制度就是固定汇率制度。我们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我们现在所做的种种努力,比如说人民币适当地升值,盯住更多的国际货币,扩大人民币汇率波动的范围等等,都是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范围之内。

  当前汇率制度的弊端,最大一点就是损害了中国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因为盯住美元,你就必须在市场上买进美元,在买进美元的同时,等于是向市场投放了人民币,那么,货币供应量就得不到控制。由于投放了很多人民币,还必须做对冲,目前主要是通过发行央行票据。但发行央行票据是有成本的。现在央行票据发行越来越困难,流标的不少。为了保持汇率稳定,央行会担心热钱流入,所以就不敢轻易动利率。这样的话,中国的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就很难有自主性,就很被动。

  因此,应把国内的货币政策目标放在首位,把汇率的稳定放在第二位。首先应该让汇率波动起来,其次就是要推进外汇市场的改革。目前的外汇市场基本上是一个双边垄断的市场,应引进做市商制度,让一些有资格的企业和银行都来参加。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2-9-2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0-9 01: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波﹕中国年底加息  明年人民币与美元脱

 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董事兼亚洲区首席经济分析员陶冬表示,内地经济于9月起出现明显反弹,相信中央将于短期内推出第二轮宏观调控控制经济过热问题,包括从息率及汇率方面?手,预期中央年底时开始加息以及明年上半年人民币将与美元脱?。

明年人民币与美元脱?
 陶冬昨日于记者会上表示,内地收紧信贷,但却促成「黑市」借贷活动,该行预期过去两个月,约有1000亿元至1400亿元人民币存款流出银行体系至黑市市场,他相信,第四季的投资及经济活动会反弹。由于黑市市场并无监管,存在一定危险,中央亦不能「袖手旁观」。

 他说,首轮宏调已告一段落,但由于「内地经济尚未?陆,仍有一条腿放在油踏上」,经济过热问题尚未完全解决,故他预期第二轮宏调将出台,相信会从数量调控埋手,即利率及汇率调控。

 他表示,过去由于需要在政治方面取得平衡,迟迟未有加息,但基于资金续流出银行体系,他预期,中央或于今季内首度加息,幅度为0.25%至0.27%,未来12至18个月将合共加息200至300点子以阻止资金流出银行体系。加息或会对香港构成影响,但首次加息幅度轻微,影响亦不大。

改与一篮子货币挂?
 内地出口势头仍然强劲,及热钱流入的规模已减少,现时是人民币脱?的适当时机,以改为与一篮子货币挂?。他预期,明年上半年人民币可脱?,初期升值幅度只为3%至5%,预期初期将影响港汇市场以及银行同业拆息,但只为短期波动。他续指,港元与美元挂?则不会受到影响,因港元及人民币基础并不相同,运作模式亦不一样。他估计,港元或会在一篮子货币内,但最终仍需由中央决定。

 该行预期,内地今明两年经济预测为9%及6.9%,至于今年通胀则为6.5%至7%,随?中国经济放缓以及油价高企,环球经济明年仍会放慢。

 此外,陶冬表示,香港内部信心反弹强劲,预估CEPA第二阶段效应会加大,本港结构性转型情况不俗,负资产按揭宗数减少令本地信心恢复,他预期本港今明两年经济增长为7%及3.5%。不过,关注环球经济表现、利率走势、油价等因素以及本地薪酬增长,他指,油价对本港经济影响则不大,并预期本港明年加薪幅度约为2%至3%。至于美国明年底前加息幅度则为1.5至1.7厘。

经济短评:新一轮宏调将出台
2004-10-8







瑞士信贷一波昨日提出警告,直指内地经济将会反弹,固定投资提速,通胀压力加剧,有需要推行新一轮宏调政策,与前一轮措施不同,今次会采用市场化手段,即汇率与利率去防范经济过热,引致近日市场不时传出内地加息或扩大人民币汇率上下限波幅。昨日便有韩国报章报道指下周内地会透过扩大人民币汇价的上下限波幅,变相将人民币略为升值,以纾缓内地日渐上升的通胀率。

其实,目前内地正面对两难局面,要在经济保持稳定增长与避免通胀失控之间取得平衡。

据瑞士信贷一波所言,内地在今年七月份开始放宽对国企的信贷,而民企则透过黑市市场取得资金。在过去两个月从银行体系流出的存款高达1000亿至1400亿人民币,预期未来数个月内地投资会显著提速,经济活动再活跃起来。期铜与期铝价格昨日恰巧升至九年高位,其中一个因素是来自中国的需求持续甚殷,反映宏调未竟全功,经济不是「软着陆」或「硬着陆」,而是「不着陆」。

虽然内地有可能再次出现部分行业过热的情况,但油价不断上升的因素,正威胁全球经济,包括中国在内,国际货币基金便预测明年中国经济会由今年的9%,放缓至7.5%。内地推行新一轮宏调时,需要小心衡量经济「硬着陆」的风险,有经济分析家估计如明年中国GDP不幸降至7%以下,已是「硬着陆」了。

然而,如内地此时加息,又未必达到预期效果,可能吸引更多资金流入,催谷新投资,抵销宏调的效果,反而现时是扩大人民币汇率上下限波幅的适当时机,透过变相轻微升值,出口难免受压,但有助纾缓通胀压力,是两害取其轻的做法。

人民币升值料介乎 3%至5%




--------------------------------------------------------------------------------








    2004年10月08日  03:06    香港商报






【商报专讯】记者吴文尔报道:陶冬认为,现时是内地调整利率政策的良好时机,未来18个月将会加息2%至3%,不过,何时落实及具体方式应由中央政府决定;该行预期明年人民币将有很大机会与美元脱耻,改与一篮子货币挂耻,而人民币升值的幅度介乎3%至5%之间。



他指出,上半年原材料价格急速上升,对内地出口商利润率带来很大压力,相信放宽汇率政策,有助纾缓原材料价格影响,料人民币汇率有轻微升值空间,幅度将会介乎3%至5%。至于人民币升值对本港经济影响,他预期,本港银行同业拆息短息将出现波动,不过,由于人民币与港元两者货币基础不一,他认为本港联系汇率政策不会有所改变。



另外,为防止内地资金流出体系,及令利率达至正常化水平,陶冬认为,内地有需要于今年第四季加息。他预期,内地首次加息幅度不会太大,介乎25点子至27点子,而未来18个月将会加息2%至3%。他强调,中国一直有加息需要,不过,政府基于政治及经济两者中取得平衡,纔迟迟未能落实。同时,他相信美国加息周期未结束,现在至明年底仍有150至175点子的加息空间。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2-9-2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0-9 01: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经济季刊》:中国实行灵活汇率是时间问题

中国政府关心的首要课题是具备合理的汇率机制

    迄今为止,中国政府保持汇率不变是明智的。但到了一定阶段,汇率僵化的代价会超过益处,那时中国将实行更为灵活的货币政策。这一天不会太遥远

    10月1日,中国迈入了世界顶级经济俱乐部的大门--中国财政部长金人庆和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与七国集团(G7)的同行首次对话在美国财政部举行,这个被美国财长斯诺称作"迈出历史性步伐"的对话进行了将近两个小时。双方就全球经济重大问题,主要发达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等问题坦诚地交换了意见。

    这次引人瞩目的会晤,以中国汇率政策为目标的似是而非的评论再度引发。西方七国重申,汇率应该反映经济基本面情况,各国应继续密切关注汇率市场动态,并进行适当合作。其声明认为,汇率机制僵化的大国和重要地区在汇率方面应该更具灵活性,以推动国际金融制度在市场机制基础上进行健康和广泛的调整。

    汇率政策是中国经济管理中人们讨论得最多,但理解得最少的方面。七国集团邀请中国人民银行(PBoC)行长周小川和财政部长金人庆,有望为中国正式加入七国集团这一全球最重要的经济政策协调机制奠定基础。此举将是合乎情理的,因为中国正越来越重要:无论用什么尺度来衡量,中国都是全球最大的七个经济体之一,也是仅次于美国和德国的全球第三大贸易国。

    尽管许多外国分析师和游说集团聚焦于中国的汇率(他们大多声称人民币汇率太低),中国政府更为关心的却是具备合理的汇率机制。在确信正确的汇率机制已经到位之前,中国政府不太可能屈从于外国的威逼而轻易调整汇率。

    目前,中国实际上是将人民币汇率钉在1美元兑8.28元人民币的水平上。中国9年来一直维持这个汇率水平,并在1998至1999年经受住了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贬值压力,还在过去18个月中经受住了升值压力。

    在以上两种情形下,中国的坚定立场都被证明是正确的。通过观察"实际汇率"就可以看到这一点,即根据中国国内价格水平与其贸易伙伴国的差异,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相应调整。1997年,人民币实际汇率大幅上扬,促使外界呼吁中国政府让人民币贬值。但中国政府毫不动摇,到1999年底,实际汇率已回落至危机前的水平。

    同样,人民币实际汇率在2002至2003年间大幅下跌,促使外界呼吁让人民币升值。今年,(由于通货膨胀)人民币实际汇率已开始攀升,到明年年中可能会回升到2002年年初的水平。

    因此在中国政府看来,抱怨人民币低估或高估的国外批评人士,只是受了短期涨跌循环的迷惑,而明智的政策制定者会尽力忽视这些短期变动。

    对于政策制定者来说,关键问题在于汇率机制能否既促进经济增长,又不造成失衡现象,比如大量资本持续流入或流出,或者高通胀或通缩。

    总体而言,现行汇率政策达到了这一目标。当然,中国为保持固定汇率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为弥补1998至1999年间坚持高估货币造成的通缩影响,中国政府不得不通过赤字支出来实施大规模财政刺激手段,结果其内债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从1997年的7%升至去年的近25%。

    近期,人民币低估引发了大量资本流入浪潮,中国人民银行不得不采用大规模干预措施及严格的信贷控制加以遏止。

但这些代价总体而言还是相对较低的。假如中国在某个新水平上重新钉住人民币汇率,或转而采用浮动利率,代价可能还要高。正如实际汇率的证据所显示的,调整汇率钉住水平将是多余的(1998至1999年的通缩和今年的通胀都取得了相同的效果)。

    此外,频繁调整钉住水平不利于中国汇率政策的信誉,并加大投机性压力。另一方面,浮动利率会让中国面临资本大规模进出的风险;在固定利率和资本控制的框架下,资本流动的规模已经够庞大了。

    不过,到了一定阶段,汇率僵化的代价将开始超过益处。那时,中国预期会转而实行更为灵活的货币政策。

    因此,关键问题并不是"中国的货币低估了吗?"而是"在转向更为灵活的汇率制度之前,中国还能等多长时间?"粗略的估计是,中国完全能在现行汇率制度下再坚持三年,也许能达到四、五年。但终究不会拖太久。

    《中国经济季刊》简介:《中国经济季刊》是一份独立的新闻通讯,自1997年以来一直致力于分析中国的经济和商业环境。该刊物的编辑、资深财经记'者乔·斯塔威尔(Joe StudweU)和阿瑟·克劳博(Arthur Kroeber)积累了25年的新闻经验,刊物还登载专门研究中国问题的主要经济学家和记者的文章。乔·斯塔威尔是《中国热》(The China Dream)一书的作者。本专栏每双周一在《金融时报》独家刊登。

中国外汇管理体制沿革

    新中国成立以后,外汇非常宝贵。货币当局对于汇率和外汇的使用保持严格管制。为了激励国内部门获取外汇以及海外侨汇的积极性,人民币汇率根据国内物价积极调整,保证外汇收入在国内的实际购买力。外汇的使用则基本上保持配给制度,重点支持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进口需要。

    改革开放初期,外汇依然非常短缺,但是外汇供给与需求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国有企业成为外汇的主要供给与需求方。.为了在限制进口的同时鼓励国有企业创汇,货币当局引入了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双轨制",即在官方汇率之外还平行使用一个贸易内部结算汇率,其中,官方汇率较贵,主要是为了限制进口;贸易结算汇率则较便宜,主要是为了促进出口创汇。1985年以后,外汇管理制度实行了改革,政府允许企业创汇可以按比例留成,多余外汇可以到官办的外汇调剂市场交易,因而在官方公布的汇率之外,又产生了人民币调剂汇率。

    1994年,我国取消了汇率制度的双轨制,并确立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浮动的人民币汇率制度。以市场供求为基础,指的是根据银行间外汇交易市场上的外汇买卖行情来确定人民币汇率;单一指的是人民币实际上只钉住美元,而人民币与其他国际货币的汇率则是根据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以及国际市场上美元与其它货币之间的汇率套算得到;有管理的浮动是指货币当局并不承诺明确的汇率目标,而是酌情地进入外汇市场买卖外汇,其频率和幅度也无需事先界定。1998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几乎是保持在8.27:1的水平上。(社科院世经政所 张斌)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2-9-2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0-9 01:1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6-2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0-9 06:38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1-7-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0-9 08:13 | 显示全部楼层

转 “中国芯工程”取得群体突破  

中国芯工程”取得群体突破

hc360慧聪网IT行业频道 2004-10-08 10:24:37

  
    北京10月6日电 信息产业部实施的“中国芯工程”取得群体突破,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又占据一定市场份额的芯片制造企业不断涌现。

  据介绍,北京方舟科技公司研发的方舟一号、二号以及中国科学院研发的“龙芯”CPU产品已成功用于网络计算机、税控收款机等产品中,并开始走出国门;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研发的WCDMAA
SIC套片,集成了30多个系统专利和ASIC设计专利;四川南山之桥微电子有限公司开发的千兆以太网路由交换核心芯片“华夏网芯”,打破了国外企业对我国市场的垄断。



信息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2-12-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0-9 08:17 | 显示全部楼层
ding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5-2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0-9 08:24 | 显示全部楼层
18号文升级 中国芯片业再调查

hc360慧聪网IT行业频道 2004-09-20 14:23:59

  
    9月14日,《计算机世界》从权威渠道获悉,由发改委牵头制定的 “18号文”中关于鼓励芯片产业的新政策的具体内容已经制定完毕。国家将加大对芯片产业的扶持力度,通过财政拨款设立专项基金为主要方式来 鼓励国内芯片产业的发展。之前因为美国对中国集成电路增值税退税政策启动了世贸组织争端解决程序,7月14日,中美签署的谅解备忘录,取消18号文中芯片业“即征即退”的规定。

  9月1日,在上海举行的第二届中国国际集成电路产业展览会上,《计算机世界》得到的数据亦是一喜一忧:一方面,5年来,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增幅为全球之最,2003年产业规模占到了全球3%,市场规模占到了全球17.5%。但同时专家和证券分析师们一再提醒,我们的IC技术和制造工艺与国际水平依然相差2-3代,产业规模和竞争力偏小偏弱的格局并未有大的改观,作为“大制造”下游的整机利润下滑等问题将殃及芯片产业,“明后年市场有可能往下走”。

  中美“芯片退税”风波之后,中国芯片业何去何从成为众目关注之焦点。有观点认为,软件业和芯片业同为“18号文”的扶持产业,为何美国单单对芯片业的鼓励政策提起诉讼,这表明中国芯片业的快速发展已经引起美国的担心。中国芯片业是“大跃进”还是仍处于“襁褓阶段”?发展的瓶颈在哪里?离世界水平还有多远?《计算机世界》历时一两个月,采访了芯片业重镇上海、北京、江苏等各地的企业以及各位专家和官员,从制造、设计、封装等产业链条对芯片产业进行了全方位的摸底调查,相信这全景式的呈现能让读者对中国芯片业有更多的了解。

  制造:技术是道坎

  目前国内芯片制造虽不是制造、设计、封装三大板块中最大的,却是发展最快、投资力度最强的板块。但数量上的扩张并不意味着能力也在同步提升。芯片制造要不满足“只赚点可怜的加工费”,还必须往上游走。

  制造“大跃进”?

  “今年上半年芯片制造实现销售收入73.8亿元,同比增长182.4%,占国内集成电路产业的比重由17.2%猛增至31.2%。”信息产业部产品管理司司长张琪在9月1日的第二届中国国际集成电路产业展览暨研讨会高峰论坛上披露这一数据时特地加了一句话:“这个速度在全球芯片发展史上也属罕见”。

  同一天的同样的场合,中芯国际董事长兼执行长张汝京登台讲演的第一件事就是告诉大家:“昨天的第一批0.11um芯片还不怎么理想,但是我们很快就找到了问题点,明天会有更成功的第二批芯片出来,这个月会给大家报告12英寸的消息!”

  张汝京所指的是8月31日中芯国际在北京的12英寸工厂做出了第一批0.11um芯片。随着中芯国际第一条12英寸线投产,中国半导体工业开始被国际半导体组织SEMI列入单独统计计划,显示出“中国造”已成为国际半导体市场上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

  据第二届中国国际集成电路产业展览会提供的信息,国内芯片制造生产线为:8英寸有6条投产,5条在建,3条拟建;6英寸有6条投产,5条在建,2条拟建。另有一条12英寸投产,一条拟建。而且设备和工艺也有了较大的改善。

  从产能看,内地芯片制造去年首次突破100亿块,达134.1亿块,增长39.3%,今年1-6月累计达到94.19亿块,同比增长54.7%。这是今年2月召开的“2004中国半导体行业首脑峰会”上发布的去年芯片制造“大跃进”的相关数据。

  据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微电子学研究院院长王阳元回顾,国内芯片制造业真正大发展从2000年起,而且“投资主要是企业行为,国家并没有象909工程那样花那么多钱。”

  仅以中芯国际为例,这家企业4年来已经在上海投资了36亿美元。而人们在中芯国际年初登陆纳斯达克的招股书上读到,今明两年该公司还将利用上市筹集到的资金,分别投资19.5亿美元和13.7亿美元扩大生产能力。

  上市融资已成为芯片制造企业的集体选择。2002年以来,复旦微电子、中芯国际、杭州士兰微、华润上华科技等先后在中国内地或海外上市,南通富士通、华晶等公司则积极筹备上市。

  在连续密集投资的带动下,目前国内已形成长三角、京津环渤海湾、珠三角三大芯片产业群聚区,涌现出了中芯国际、上海宏力、天津摩托罗拉、上海华虹NEC、无锡华晶、上海贝岭等十几家芯片制造骨干企业。

  市场号令“诸候”

  集成电路产业链的几大板块中,芯片制造是“吞金产业”。中国半导体协会集成电路设计分会副理事长王志华介绍,投资一条8英寸的芯片生产线一般需要10亿美元,12英寸芯片生产线更高达15―20亿美元。而且还得周期性更新,因为芯片制造是“一代产品一代工艺,一代工艺一代设备”。但巨大的投资风险并没有挡住巨大的投资潮。英特尔、IBM、台积电、索尼、NEC等国际芯片制造商纷纷来此建厂或追加投资,全球半导体10大巨头均已在中国内地投资或寻找合作伙伴。

  “即使明知中国在诸如法律、知识产权保护、风险投资出口等方面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由于市场机会太大了,大家还是往中国跑,环境的风险被抵销了。”德意志银行亚洲区技术投资银行业务总裁Peter Tsao说。

  中国正在成为一个巨大且高速增长的芯片消费市场,已具有号令“诸候”的魅力。据统计,去年中国内地集成电路市场规模260亿美元,增长41.0%,远高于全球18.3%的增长率,另据权威机构的测算,1998年中国内地半导体市场还占不到全球的5%,2002年跃为12%,今年将达到22%,2010年将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半导体市场。

  大连连顺公司是台湾友顺(UTC)投资创建的芯片制造企业,连顺的销售工程师王保军说:“之所以要到大连,是因为我们的日、韩客户都在这边设厂,客户过来了,我们也必须过来”。

  和舰科技(苏州)一期投资超过12亿美元,总投资目标100亿美元。其副总经理曹效忠告诉《计算机世界》:有人说到内地来是为了降低成本,这是误解,“我们就完全不是,我们主要是看好这边巨大的市场,再就是人才。”

  “就像一群迁徙的鸟,头鸟过来了,后面的都会跟过来”,上海华虹NEC执行总裁方朋博士说。方朋两年前在美国硅谷工作时,每个月都要到台湾一趟,在那里会遇到很多硅谷的朋友,现在到了上海,却碰到了更多硅谷的朋友。他认为中国内地芯片产业的快速发展与当年的台湾情况有些相似,但比台湾更有优势,主要是市场大(终端市场甚至比日本还大),“这是最大的利益驱动”。方还透露:许多国外半导体用户到华虹NEC下单,目的是想通过我们来接触中国的系统集成运营商,以便把自己的产品打入中国市场。

  从“通用”到“代工”

  内地芯片制造业发展曲折,一段时间内几乎是“屡战屡败”,其中包括八十年代上马的908工程,“建成之时就是技术遭淘汰之日”,还有华虹NEC公司2001年的巨额亏损――8个月亏损了7亿元。

  “华虹NEC为什么会亏损?因为那时没有设计公司下单,国内设计公司太弱,境外公司又不到中国来。” 苏州国芯总经理华克路谈及这个话题时分析说。当时按需定制、高利润的东西没有,只好做通用DRAM,而做内存有如做期货,风险很大,1996年DRAM卖到16~29美元,2001年竟然降到了2~3美元!“现在华虹NEC的日子好过了,因为它转向了代工――按订单制造专用芯片。”

  和舰曹效忠介绍,芯片制造有两种模式,一种做通用的记忆体芯片,一种按订单定制专用芯片,后者即所谓芯片代工(Foundry)。与做记忆体芯片打通用市场的制造模式相比,做代工是有了订单才生产,受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小,可以保证利润,麻烦之处是要和需求不同的许多个用户打交道,产品批量小,“几十上百个客户才能满足产能要求”。曹还比喻做代工“好比做散客”,是一种相对安全的业务模式,由于是“客制化生产”,看天吃饭的风险小多了,且无须拴在一棵树上。

  从1986年“IC教父”张忠谋创立台积电算起,芯片代工历经近二十年,已成为一种主流制造模式。这种模式近年能在内地发展起来,主要得益于巨大的芯片消费市场和大制造所形成的产业聚集效应,吸引了很多用户到中国下单;再就是国内一批“无厂房”的独立芯片设计公司(Fabless)发展起来,形成专业化分工,专事芯片制造的代工企业可以从它们那里获得订单。曹效忠说,中国现在大部分厂商都想做Foundry。也有很多厂商既做代工也做通用芯片,脚踏两只船。

  技术差两三代

  “美国是高端、中国台湾是中端,中国内地是低端,这是肯定的”,连顺公司王保军说。制造板块发展很快,但在技术水平还很落后。目前境外大力发展的是12英寸生产线,我国主流生产线则是6英寸和8英寸;当前国际水平是0.09微米,我国加工的多为0.25-0.18微米,相差2-3代。所产芯片大多用于玩具、遥控器、家电等简单消费品,用于高端产品的芯片很少。

  安邦研究公司在今年7月的一篇报告中据此断言,国外最看重的仍然是中国半导体消费的市场潜力,而不是中国半导体产业对全球产业格局的影响有多大,仅与中国台湾比,中国内地的芯片业也落后10年以上。

  专家认为由于芯片技术特殊的敏感性,弥补芯片制造核心技术的差距主要得靠自己。据介绍,国际半导体巨头的投资一般是独资的,又多为技术含量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代工线,我们很难从中学到先进的半导体加工技术。美国总审计局2002年发表的对中国芯片技术出口管制的报告明确写道,美国的策略就是要让中国芯片产业水平与美国代表的全球先进水平相比始终落后两代!

  其次是芯片设计能力和IP核设计能力不足,严重影响到了代工业的发展,而没有设计的制造不过是“赚点可怜的的加工费”而已。

  东南大学电路与系统学科首席教授王志功说,一条芯片生产线通常需要20个设计公司来支撑,只有涌现众多家每月需求上千片的设计公司,代工企业才不愁无米下锅。

  从芯片“大制造”的角度看,IP核(一组拥有知识产权的电路设计的集合)的设计尤为重要,它是SoC 设计的关键,从而也是事关代工企业“衣食父母”(设计公司)下单能力的关键。华克路告诉《计算机世界》,内地的IP设计公司去年才发展起来,用户所能选择的IP模块还不丰富。而在和舰曹效忠看来,内地的问题恰恰是设计公司Fabless还不成熟:现在全球著名的IP供应商都在上海和苏州设有机构,因为他们看到中国有460多家Fabless,认为它们是自己的客户,但进来之后才发现这些Fabless太小,有的甚至根本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IP。

  设计业:遭遇“规模之痛”

  上海华岭集成电路公司总经理张志勇接受采访时认为,就目前态势看,内地芯片产业发展最快的虽然是制造板块,但最有希望冲在前列的却是设计板块。但“设计”板块的利好消息并不能掩盖“大多数企业不成规模”的事实。根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的统计,国内400多家设计公司去年的销售总额不超过50亿,其中有一定规模的20多家公司的销售总额20、30亿,剩下400多家的销售总额仅20多亿,企业规模很小,有的企业甚至没有销售额。

  万事俱备?

  “国内集成电路设计企业正面临群体突破”。国家863集成电路设计专家组组长严晓浪,东南大学电路与系统学科首席教授王志功,大唐微电子副总经理杨延辉等都持此看法。

  中国半导体协会提供的数字表明,中国内地芯片设计企业发展迅猛,2000年98家,2001年200家,2002年389家,2003年465家;今年上半年,设计板块的产值增长64.9%,预计全年销售额75.6亿元,2008年这一数字将高达288.0亿元。设计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

  张志勇以设计公司合作伙伴(华岭是一家为设计公司服务的测试公司)的身份告诉《计算机世界》,近年来内地设计的芯片有两个变化,一是产品一上手便是“高档次”,譬如苏州国芯,一起步就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被列入国家攻关项目的32位SoC(系统级芯片)。二是对测试封装质量的要求和认定很正规,“美国和中国台湾地区有什么要求,他们就有什么要求”。

  受访者普遍看好芯片设计,视其为最有希望率先实现“群体突破”的板块,并非因为它已经取得的进步,而是这个板块“实现突破的条件具备了”。

  第一个条件被认为是芯片产业链的形成。和舰(苏州)市场行销处国内业务部副经理熊修圆告诉《计算机世界》,设计企业要实现“群体突破”,首要条件便是与制造、封装、测试企业形成良性互动,而这样一个产业链在内地已基本成型。他说做芯片产品最重要的是“时效”,一个产品从设计到流片、测试、封装、产出,一般需要半年时间,“衔接得好,三个月就能产出,衔接不好可能拖八九个月甚至一年”。为争取时间,设计企业应当和制造封装测试企业“比邻而居”,以方便就近流片、就近测试、就近封装,否则时间会拖得很长。台湾芯片设计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与制造测试封装的“就地互动”――设计可以很快得到验证,一发现问题就改版,“一年可以改四五次”(去海外流片顶多改两三次),这样进步就很快,“人家没有出来我出来了,人家出来了我可以杀价”。

  熊修圆表示,现在形势已经看得很清楚――这边的芯片制造已经很有气候了。制造业一过来,设计与制造的互动就有了条件,所以这边的芯片设计企业一定会长大。中国台湾芯片设计业的发展就是这种情况。

  设计企业“群体突破”的第二个条件,被认为是资金门槛易于跨越。在芯片产业的链条中,设计是投资门槛相对较低的板块,适合中小企业介入。东南大学王志功分析,靠规模与管理取胜的Foundry芯片(代工)目前还不适合中国的中小企业,相比之下,Fabless(无生产线芯片设计)省却了工艺设备更新方面的巨额投入,风险相对小些,“100万元就可以建立一个中等设计公司,甚至2万元就可以建立一个‘设计之家’”。至于芯片设计制版费昂贵问题(目前0.18um芯片的制版费高达10万美元),可采用“多项目晶圆(MPW)”方式降低成本,即几十家乃至上百家采用同一种工艺设计的企业把各自设计的芯片放到同一套掩膜上,利用同一批晶圆制造芯片,把昂贵的制版费用摊薄。也可以设计被称为“Soft IP(Intelligence Property)”(具有知识产权的软芯核)的软产品,象卖书稿一样把版权卖给用户,由用户自己嵌入到系统中去制作芯片。

  第三个条件则是设计人才的发育和回流。近年来国内芯片设计人才的教育提高很快,加之海外留学人员掀起的回归潮,使得原本奇缺的芯片设计人才丰富了许多,大大缓解了设计企业发展的需求。据了解,新增加的设计公司中,相当多是“海归”创办的。

  规模之痛

  “设计”板块的利好消息和想象空间,并不能掩盖“大多数企业不成规模”这样的事实。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对300多家设计公司去年的销售进行了统计,总额不超过50亿,达到一定规模的只有20多家公司,销售额二三十亿,剩下的二十亿则是300多家企业的销售额,规模很小,有的企业甚至没有销售额。

  和舰科技(苏州)的代工订单大多来自台湾的设计公司,也有一些美国、日本、欧洲和韩国的订单,唯独没有内地的单子。“虽然内地有463家Fabless,但他们的单子我们没法接,因为量太小了,无法开工。”

  苏州国芯华克路坦诚地说,“目前我们仍处在摸石头过河阶段”。还拿SoC来说,因为要把系统做到芯片上,就得扣准整机需求“量身定义”,定义之后还得经过芯片试用,软件开发,整机开发,样机推出,小批量市场化等多个环节,“成功了利润高,不成功损失也大”。苏州国芯为做税控机芯片走访了几十家税控机企业,用户的要求参差不齐,“公要汤粥婆要面”,设计的东西照顾共性多了客户不买账,照顾差异多了又会抬高成本。而SoC是典型的规模经济,卖得多,知识产权的成本就会摊得很薄甚至忽略不计,卖得少,知识产权成本就把利润吃光了。

  相比之下,走兼容之路开发通用的底层芯片就没有这么多麻烦:不需要与整机客户沟通,不需要市场开发与建设,可以一步到位进入产品层次,前期投入也低得多。华克路说国内目前有一大批仿制兼容设计企业,走低成本、高质量和准时供货打市场的路子,有的也很成功。可见就业务模式而言,内地芯片设计业处在“摸石头”阶段。

  走向SoC?

  中国芯片设计产业的方向应该是什么?大唐微电子副总经理杨延辉给出的答案是SoC 。SoC即系统级芯片(System on Chip),它把微处理器、传感器、传动器、存储器、模拟数字接口乃至软件都集成到一块芯片上,是直接为整机用户设计的,某种程度上,SoC就是一部整机。“SoC紧扣应用,这正是我们的机会”。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彩电生产国、手机生产国、电信设备生产国,这个巨大的“系统市场”是台湾同行难望项背的。”杨延辉说。他认为,设计企业实现突破,只有客观条件是不够的,还得选准方向。以当前最热门的通信来说,台湾基本不做通信整机(只有工研院和电研所做一点,没有形成产业),因为它那里缺少与整机市场互动这个条件,做SoC没有太多胜出的机会。我们的情况刚好相反,大唐微电子去年围绕国内系统应用做文章,走高端设计之路做SoC,销售收入5个亿,利润高达1.5亿。“我们设计的手机SIM卡可以存储1000多个电话号码,里面有库,有搜索引擎,可以通过空中接口(短信)把信息备份到网络上”,去年一推出就占领了高端市场。

  中星微似乎比大唐微电子走得更顺。它的“星光系列”数字多媒体芯片在占据国内80%市场的基础上顺利走向海外,“星光五号”已因此成为计算机图像输入领域多媒体芯片的事实标准,被誉为世界的“PC Camera King”。中星微创始人、留美博士邓中翰就此评论说:美国已经成为CPU芯片的大国,韩国在存储芯片领域占有重要席位,中国芯片产业不能与这些国家正面冲突,需要另辟蹊径。事实证明中星微这条路走对了。

  定位于SoC设计的苏州国芯,主打产品税控机芯片还没上市,总经理华克路已经信心十足:现在我们的样机很受欢迎,很多税控机厂商都说还没看到过这么好的芯片。国家税务局44号文件要求:今后销售开发票都要使用税控机,税控机市场约有3000万台容量,保守估计也有1000万台。

  封装测试:“大”而不“强”

  被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会长徐小田形容为“给芯片穿上衣服”的封装测试是半导体产业链上的“后道”。这个板块是中国芯片业目前生产规模最大的一块。2003年所占比重高达70%,今年上半年因设计与制造板块发展太快,封装测试的比重降为58.7%,但占据了大半个江山的封装业多为低档终端芯片的封装。

  结构失衡

  “中国已是封装大国,但不是强国,封装测试集中于低端,主要是三级管、二级管以及各种各样的低档终端芯片的封装”,徐小田说。“我们的低档封装是世界一流的,量大,效率也高,缺的是高档封装,境内的外资企业也才刚刚起步”,上海华岭总经理张志勇的看法与徐小田接近。

  国内现有封装测试企业180余家,重点企业20家,以三资为主。全球最大的封装测试企业Amkor、日月光、矽品科技、金朋都已在中国落户,从事封装测试的外资及合资企业还有摩托罗拉(天津)、英特尔(上海)、三星(苏州)、超微(苏州)、日立(苏州)、赛意法(深圳)、富士通(南通)、阿法泰克(上海)、三菱四通(北京)等。本土企业则有江阴长电、天水永红、中国华晶(无锡)等。前十大企业的产值占该板块总产值的70%,产品面向海内外两个市场。

  今年上半年这一板块的扩张速度虽不及制造和设计,但仍然增长了24.8%,继续处在高速增长期。跨国公司来华设立封装测试工厂的热情不减,安森美、AMD、飞兆半导体等正在运作,英特尔继上海的封装测试工厂成功后又追加投资,在成都设厂,美国微芯也表示了设厂的意向。本土企业纷纷扩容,江阴长电与新加坡先进公司合资创建江阴长电先进封装公司,项目建成后年产凸块晶片能力将达24万片,倒装晶片10亿个。专家分析,封装在中国内地的发展得益于两个因素,一是大制造的拉动,众多封装测试跨国公司遵循“就近原则”来华设厂。二是上游板块的拉动,“设计与IC制造发展了,后道也一定会发展起来”。

  弱项主要在设计能力和工艺设备上。现有的工艺技术仍以直插式塑料封装(PDIP)为主,主要生产100pin以下的低端消费性产品,且产能已然过剩。而先进的“倒装芯片封装”等技术仅仅在少数几家外商独资封装厂中使用,多数封装厂还停留在研究开发阶段(SGNEC销售事业部付银)。

  一专家认为,封装测试板块这种强在低端,弱在高端的现状,与中国大制造目前的档次倒是基本吻合的,中国大制造往高端发展了,封装测试也会朝高端走。但这不应当是一个消极跟随的过程,中国大制造的高端化更需要芯片产业的高端化牵引,包括封装测试在内的半导体产业不应充当一个被动适应的角色。

  专业测试崛起

  近年国内封装测试板块涌现出了一支新军,这就是专业芯片测试企业,目前这类企业只有五家,长三角和华南各两家,北京一家。数量偏少的原因,主要是中国早期的集成电路走的是IDM的垂直集成体制,缺乏专业化分工,对公共测试的需求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才随着芯片代工和设计产业的发展显现出来。

  但也正因为测试业发展得最迟也最弱小,潜力才最大。“今后长三角绝对不会是两三家,而会出现一群专业测试企业。”上海华岭总经理张志勇告诉《计算机世界》。目前上海华岭和无锡泰思特等专业测试公司都是满负荷运转,“华岭创办三年,每年成长率300%”,扩产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安捷伦、恩浦、 Credence 、泰瑞达、爱德万等国际知名测试公司已开始在中国建立测试中心。

  “到2005年我国集成电路辅助测试(CAT)必须面对每年约500个集成电路新产品上市以及每年超过约100亿只集成电路成品的测试需求,这是产业快速发展对测试产业的严峻挑战,也是测试产业发展的良好机遇。”北京自动化测试技术研究所所长张东说。张还提示,台湾半导体测试业在1995年前也是附属于制造业或封装业,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才出现了专业测试公司,目前测试公司超过了30家。

  “芯片强国”始于封装?

  有人认为,中国大陆的集成电路产业也可能首先从封装上突破,拉出一道“封装强国”→“制造和设计强国” →“集成电路强国”的阳线。究其原由,一是境外半导体产业向中国内地转移本来就是从封装开始的,英特尔、摩托罗拉、三星、日立、AMD、东芝莫不如此;二是境外对封装测试技术控制不严,且这一板块的投入和技术难度相对较小。

  而且,中国台湾走过的路无意中提供了一个标本。六十年代中起步的台湾集成电路产业,前15年的主轴便是封装测试,从1966年美国通用仪器(GI)在高雄设厂开始,德州仪器、飞利浦建元电子等公司在台设立的都是封装测试企业。之后的15年才开始转向前道工序,陆续建立晶圆厂,九十年代初是6英寸工厂,1993~1995年间是8英寸厂。IC制造业起来后,IC设计及外围随之快速跟进,整个半导体业随之发展起来。与当初的台湾相比,目前中国内地的封装测试产业要大得多,市场也广阔得多,“这条上升线可以拉得更顺当”,拥有十多年半导体从业经历的台湾人熊修圆说。

  然而,不容忽视的是,这些企业都非常关注产业政策环境。如受访者抱怨最多的依然是那个人所共知的芯片“境外游”怪圈――明明是中国设计的芯片在中国卖,却要到境外下单,游一圈再回来,目的是骗取出口退税。和舰曹效忠抱怨,我们生产的芯片不能直接拿到隔壁的封装厂做,必须做完一个“出口与进口”的动作才能拿去做后道的封装测试,既浪费了时间又积压了资金,而半导体最重要的就是时效。这个问题不解决,“我就傍不住客户”,在这里设厂的意义就不大了。

  今年5月国家海关总署批准在苏州工业园区建立海关保税物流中心(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是第一个),这对相关企业虽然是个利好,“但具体运做起来还是有问题,希望进一步理顺关系”。张志勇说。

  “如果环境方面的这些个问题不解决,其他地方会取代你的”。和舰熊修圆还分析,境外厂商看好的是市场,如果你这里生产成本高,就算他不走,投资的速度也会慢下来。他反复向《计算机世界》强调,政策和环境对发展集成电路产业太重要了。


信息来源:计算机世界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2-12-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0-9 08:46 | 显示全部楼层
已阅,谢谢。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3-5-2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10-9 09:49 | 显示全部楼层

2004年10月9,10日(周末 )上市公司与经济政策消息专贴,欢迎添加,讨论!

:*30*: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3-1-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10-9 09:53 | 显示全部楼层
银行悄悄“私募资金” 年收益率最高可达4.55%



文/马燕 刘璞  



    最近,南京市民的投资渠道又多了一种选择——好几家股份制银行纷纷推出各自的“人民币理财产品”。但由于当事银行一般不太愿意“曝光”,这也给这种全新的投资方式披上一层神秘面纱。



    收益明显高过定期储蓄



    这类产品期限一般不超过3年;收益却要比定期存款收益高出不少;并且由银行承诺安全可靠。据记者了解,近期市面上起码有三款在销:A银行,分半年期和1年期,年收益率分别为2.4087%和2.8066%;B银行,1年期,年收益率可达4.2%;C银行,3年期,年收益率4.55%。



    相对于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不过1.98%的收益,这些产品的吸引力显然要大得多。尽管银行为此也设下了层层“门槛”。如A银行这一期只有5000万元的额度;B银行则规定必须以3:1进行资金配比;C银行也定下了2万元的“起步价”。



    消息灵通人士介绍,银行之所以能给出比定期存款高的收益,是因为这些产品募集来的钱都有专项投资渠道,比如高速公路、电力、银行间国债等项目。而这些都是较为安全可靠的项目,所以银行才敢跟客户拍胸脯打包票。



    目前为止看上去像双赢



    对于这类产品,购买者一般都较满意。打算投资B产品的董先生,昨日兴冲冲地跟记者说,他觉得除了币种不同,这种产品怎么看都挺像流行的“外汇理财产品”,反正现在定期存款收益已是“负利率”,股市他又不敢介入,拿家里的闲钱去找银行投资,总比券商私募资金安全吧?



    一位业内人士直言,确切地讲,这类产品应定性为“代这个项目的经营者私募资金”。举例说,有这么一个高速公路项目,明明是个优质放贷项目,但眼下,由于监管部门明确规定,每家银行的准备金必须充足到一定比例,也就是说,该银行未必拿得出足够多的钱来放贷,那就变通一下,我不直接放贷,我把客户的资金集合起来投向这个项目总可以吧——也正因此,现在做这些产品的,全是机制比较灵活的股份制银行,四大老字号银行尚未有涉足的。



    风险主要来自“监管层”



    一方面,宏观调控下银行几次被调高存款准备金,可用于放贷的资金大幅减少,银行有募集资金的需求;另一方面,现在储蓄利率确实太低,老百姓手里的资金同样迫切需要安全稳定的投资渠道。从这两方面看,银行推出自己经营的理财项目,有着积极意义。有业内人士客观分析说,目前来看,这些产品本身的风险应当是可控的,毕竟银行不可能拿自己的信誉去冒险,但风险还是存在的。他认为监管层对这样的“创新”到底持何种态度、会不会突然喊停,即为此类产品命运几何的最大变数。(扬子晚报)



   

  
发布时间:2004-10-9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3-1-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10-9 10: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从引资大国走向资本输出大国



美国汽车市场三大零部件生产供应商之一的美国舍勒公司没有想到,一家中国乡镇农民办的企业,后来竟然成为自己的东家。回想当年曾向这家中国企业提出独家代理垄断性要求的往事,舍勒公司的老板既觉得不可思议,又感到由衷佩服。



     这家中国企业,就是虽偏居浙江乡镇一隅、如今却在国际同业间拥有极高知名度的浙江万向集团,一个以生产汽车零部件为主业的中国民营企业。如今,这家企业已先后在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等欧美国家设立、并购、控股30家公司,拥有海外员工920多名,构建起涵盖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营销网络。



    中国是世界公认的吸引外资大国。2003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达535.05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二位。不过中国企业正在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世界对中国的看法――中国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引资大国,它的对外经济战略已开始由最初的单纯“引进来”为主转变为“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



    时下,在许多国家都可以见到中国的企业:电器生产企业海尔在全球建立了13家工厂,在美国和巴基斯坦建有工业园;TCL在越南建立年产50万台彩电的生产线以及年产30万台数码相机和电工产品生产线,总投资逾亿美元;格力在巴西生产空调;中兴在巴基斯坦建厂。以生产万向节著称的万向集团成功打入美国主流社会,成长为美国中西部最大的中资企业;无锡市光明集团在柬埔寨建立的金卡门制衣有限公司产量占集团近1/3,产品百分之百外销,每年带动国内原材料出口约750万美元;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的民营企业开始成批向海外投资……



    最近10年,中国企业投资海外的趋势呈现不断扩大之势。大约在12年前,中国在海外的投资总额,累计只有30亿美元。这个数字在4年后翻了5倍。而到去年底,中国在海外的累计投资额已达到332亿美元。来自中国商务部的数字显示,截至2003年底,中国企业在海外直接投资的企业累计近3500家,覆盖160余个国家和地区。



    数量扩张的同时,海外投资的规模和影响力也在不断提高。最近两年,有实力的中国企业在海外频频实施大规模并购,并引起世界瞩目。大型国有企业中海油先后购买印尼和澳大利亚油气田部分股份,三宗收购累计金额达到12.08亿美元;上市公司京东方收购韩国现代显示株式会社,金额高达3.8亿美元;安玻彩管收购位列世界500强的彩管业“老祖宗”美国道-康宁彩管分部;上海海欣集团、上海制皂和TCL分别收购美国格利奴、美国莫泰克和德国施耐德电子。



    据中国商务部统计,截至2003年底,经商务部批准的中国非金融类海外企业累计达到7470家,中方协议投资额114.27亿美元。其中2003年达到20.87亿美元,同比增长112.3%。单项投资规模越来越大:2002年当年,平均每家投资280.86万美元;2003年,平均投资额达到409.21万美元。其中亚洲是中国最大的海外投资目的地,其次是北美、非洲和南美、欧洲。



    许多中国企业开始为世界经济界所关注和瞩目,许多大宗消费品如冰箱、彩电等开始进入欧美国家的普通家庭。中国企业在世界各国正拥有越来越高的知名度。“如果说过去,我们的知名度来源于和通用、福特等跨国大公司的配套和合作。但今天,它却在更大程度上来源于我们自身的实力。”万向集团董事会主席鲁冠球说。在他的带领下,万向集团曾成功收购在纳斯达克上市的美国大企业--UAI公司,开创中国民营企业收购海外上市公司的先河。



    “中国企业正在大步走出去。”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经济学家张小蒂说,虽然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海外投资存量还很低,但这至少表明,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企业正积极主动地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之中。



    “一大批中国的跨国公司正迅速成长,并跻身全球化竞争。” 张小蒂说,“中国正在成为国际资本市场上不可忽视的力量。” (央视国际)



   

  
发布时间:2004-10-8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3-1-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10-9 10:07 | 显示全部楼层
外汇理财:警惕“阳光”下的四大“圈套”



文/李永华  



随着我国银行业的开放和银行改革的深入开展,银行竞争越来越激烈,金融创新产品也将层出不穷,然而,对普通投资者来说,金融产品因其专业性而难以作出准确的投资判断。为此,本报今后将不定期的陆续推出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综合分析报道,帮助投资者选择合适的产品进行投资



    日前本报收到一封肖姓投资者的投诉,他反映光大银行第八期阳光外汇理财A计划的广告宣传存在一定欺诈嫌疑,其宣传的收益率与实际收益率存在差距,并且宣传广告上也没有任何风险提示。就此质疑,本报记者对有关银行和专家进行了采访。



    预计最高收益率是2.65%还是3.3%?



    肖先生在信中说,“光大的宣传广告称该产品的“预计最高年收益率高达3.3%”。诱人的收益率让自己不禁怦然心动,当找到一个炒汇的朋友计算核实后,却惊出一身冷汗。按照宣传广告,该产品前半年收益率为2%,后半年收益率与美圆LIBOR利率挂钩,最高可达3.3%。可是通过计算,该产品的最高年收益率其实只有2.65%(2%/2+3.3%/2=2.65%),差距高达0.65%。”



    对于肖先生的质疑,光大银行私人业务部总经理刘凌解释说,“肖先生的算法并不正确,因为该产品是按季度付息的,所以不能进行简单平均得出年收益率,而应当加权平均来计算。而且,这只是投资的第三、四个季度的收益率并不是指全年的最高年收益率,而且只是预计的,投资者存在误解。”



    该产品的年收益率到底应该怎样计算?记者又采访了中南大学金融系陈教授。陈教授指出,要确切计算全年收益率,就必须将每个季度的收益换算成年底的终值,然后除以本金,计算方法不但专业而且麻烦。但是,不管采用哪种计算方法,光大的最高年收益率还是达不到3.3%的水平。



    为了进一步弄清事实,记者又走访了湖南省银监局股份制银行监管处的尹处长。尹处长表示他对这个问题还不是非常熟悉,需要进一步了解才能做出判断。



    风险提示提了些什么?



    至于肖先生反映的风险提示缺失的问题,光大银行方面则直接予以否认,并认为其宣传资料已经充分提醒相关风险,可是记者在光大银行的有关宣传资料上却只看到“收益率保守估计在2.0%-3.3%,较同期银行利率高出5倍以上”,“早投资早受益”,其中并没有哪一条明确提到风险。



    对于记者的质疑,刘凌解释说:“虽然宣传广告上面没有具体提到风险,但是在客户要签订的产品协议条款中则有明确提示。”根据刘凌的答复,记者查阅了该协议,找到一个风险提示栏目,条款内容是“本期产品本金百分之百返还,受各种市场波动因素影响,本协议中的外汇理财产品能涉及的市场风险。甲方(客户)充分认识叙做本产品的风险和收益,在充分了解协议和相关文件内容后,根据自身的判断自主参与交易”。在协议中,记者还是没有看到哪些条款明确指出投资者应该注意哪些具体的风险。



    刘凌同时表示以后推出的产品在宣传方面会做得更加谨慎和详细,加以改进。不过,记者在其推出的阳光理财第九期产品宣传广告中并没有看到这种变化,新增的“风险提示”条款内容如下:“本期理财方案一和方案二本金由中国光大银行100%保证,理财收益率为约定收益率。投资者无本金和收益的风险。”



    记者又查阅了有关法律,发现光大银行的有关做法与相关法律还是存在一定偏差。《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规定银行在从事任何一种业务时,都应如实对外宣传披露从事衍生产品交易的风险状况、损失状况、利润变化及异常情况。从外汇理财产品的整个市场来看,光大银行在宣传上突出高收益,淡化风险提示的做法并非个案。在其他投资市场万马齐喑之际,外汇理财产品自推出起就受到投资者的追捧,银行也加紧争夺客户,一时间群雄逐鹿,硝烟四起。可是,各银行推出的产品无论是收益率还是产品结构都大同小异,其实质都是外汇结构性存款。因此,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客户,银行在宣传方面自然也就不遗余力,对高收益自是摇旗呐喊,对产品潜在的风险则讳莫如深。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他们在设计自己的产品时,往往先收集市场上的同类产品信息,然后制定一个更优惠的条件来吸引投资者。



    关于光大银行是否存在虚假宣传问题,记者询问了长沙市工商局广告处的周处长,他表示工商局将对此事进行调查了解。



    警惕外汇理财的四大风险



    调查显示,相当一部分投资者仍把外汇理财和储蓄混淆,认为只要把钱交给银行就像存款一样安全,绝大多数的投资者对于外汇理财风险到底有多大不甚了解。那么,投资者在购买外汇理财产品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理财专家忠告投资者,规避风险比盘算收益更重要。具体来说,以下四点是绝对不容忽视的。



    利率和汇率波动的风险始终存在



    对任何一种外汇理财产品来说,利率和汇率风险都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主要风险所在。外汇理财产品的收益与汇率或利率挂钩,因而利率和汇率的波动无疑就会影响产品的收益。



    投资者在购买外汇理财产品的同时,也就将从交易日至支取日之间的资金处置权交给了银行。据记者了解,目前外汇理财市场上,虽然银行根据产品的不同,制定的协议条款也有所不同,但各家银行都规定客户不能提前终止协议,而银行则拥有提前终止权,客户资金在协议期内将被银行冻结。



    从中长期来看,因为客户没有提前终止权,资金难免就有被套牢之虞。如果利率和汇率上升,投资者要么因资金被冻结而无法解套,要么就付出高额的违约代价抽回资金。这就产生了一定的流动性风险和机会成本。



    据专家预测,今年美国已经将一年期存款利率从46年来的最低点1%上调至1.25%,年内还有加息的可能。对那些在加息前的投资者来说,他们所拥有的产品已经产生机会成本。因此,专家建议投资者最好购买短期浮动型产品,规避利率风险。



    咬文嚼字绝不吃亏



    “预计”不等于承诺。没有保证收益率的理财品种,银行一般会告诉购买者“预计”最高年利率多高多高,可是,预计收益率与储蓄存折上写的利率完全是两码事。然而,不少投资者两只眼睛只盯着最高收益率,却忘了“预计”两个字,将两者混为一谈,等到真正醒悟时,却又找不到银行的漏洞,只能哑巴吃黄连了。



    “累计”亦非固定。外汇理财产品从收益类型可以划分为固定收益型和收益递进型两种,或两者兼而有之。许多银行都推出收益递进型产品,如中信实业的与时俱进型,中国银行的上浮封顶型等。这种产品常常有“浮动收益,累计收益率25%”之类的条款,乍看之下,十分诱人。



    与固定收益型不同的是,在整个投资期内,收益递进型采取投资收益分段计息、分次支付的方式。对此,农业银行一位中层人士提示,“这种产品,银行有权决定是否取消该笔交易。因而,千万不要忽视‘累计’两个字,更应该了解你的风险可能是几年下来没有利息收入,只有本金成本。”累计收益率高并不代表每年平均下来的收益率也高。如某银行推出的“聚宝盆”,承诺第一个半年有6%的回报,以后则按特定算法逐年变化,直到总收益达到8%终止合同,投资者要拿到8%收益,存期就可能为1年、2年……甚至5年,如果是5年,8%的总收益并不高。



    审查银行的发行资格



    投资者在选择产品发售商时,要判断其是否具有合法的资格。2004年2月4日,银监会正式颁布了《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对衍生产品交易的准入和风险控制等进行了规范。该《办法》从2004年3月1日起生效,有6个月的缓冲期,到今年9月1日后,未经银监会批准,任何金融机构将不得从事衍生产品交易业务。作为金融衍生品之一的外汇理财产品也受该《办法》约束,如果银行没有获得该资格,那么该银行在9月1日以前发售的产品依然有效,但其后发售的产品则是无效的。如果投资者购买的是哪些不具备资格的银行发行的产品,收益就得不到保障。



    代销和发行不可混淆



    有些产品只是打着外汇理财旗号的产品来吸引投资者,因此判断该产品是银行代销还是银行自身发售的就非常重要。如果是银行代销的,很可能只是外汇信托产品,这样一来,风险就大大增加。一旦出了问题,银行概不负责,投资者就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了。据业内人士介绍,上海交通银行金新信托一案中,金新信托出了事,银行以自身只是代销为由拒不承担连带责任,投资者血本无归。因此,投资前一定要弄清楚自己的钱到底是交给谁打理了,担保方又是谁。(南方财经导报)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3-1-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0-9 10:13 | 显示全部楼层
宋楚瑜宣布立法设跨党派两岸和平协商特委会
2004年10月09日 09:11

  


凤凰卫视10月9日消息 据台湾媒体报道,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8日下午召开记者会,宣布推动两岸和平促进法,设立跨党派、依政党比例产生的两岸和平协商特别委员会,同时签定两岸和平协议等九项重大两岸协商工作。


宋楚瑜推动两岸协商工作,包括签定两岸和平协议、推动建立两岸非军事区、推动签定两岸三通协议、推动成立两岸高峰会议、推动台湾农产登陆,大陆旅客抵台、推动建立两岸自由贸易区、推动签定大陆台商保障协议、推动签定两岸金融交流与监督管理协议以及推动两岸两席,共同参与非政治性国际组织等。


宋楚瑜表示,亲民党提出「两岸和平法」,并不怕被「戴帽子」,因为对岸提出的是「统一法」;而亲民党的「和平法」可以说是「维持现状法」。目前的两岸关系以「维持现状」为最佳选择,但是在这段时间中,为了避免产生「擦枪走火」的情况,必须建立一套和平相处的方法。


宋楚瑜说,他选在今天公布亲民党的「两岸和平法」,就是希望在立委候选人登记参选的今天,提出一套能真正带给人民安乐和平愿景的法案,因为立法委员到了立法院是要比专业,而不是比口水或其它作秀动作。


至于宋楚瑜会不会担任「两岸和平大使」,以协商代表身分与大陆对谈?宋楚瑜则说,和平大使一定是推出各政党最优秀、最专业的代表,例如,农业、经济、军事等方面的专家。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8-2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10-9 10:13 | 显示全部楼层
参与评分
用户名: 真炮手 [退出登录]
作者: titanw
评分: 积分 2 点
标题: 2004年10月9,10日(周末 )上市公司与经济政策消息专贴,欢迎添加,讨论!

感谢兄带来的消息,奖励~~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3-1-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10-9 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加息议论及其他



    近一个时期以来,关于央行是不是会提高利率的议论,广大受众已经听得太多。这些议论也是五花八门。有相关专家逻辑严密的推测,有相关人员斩钉截铁的“个人意见”,更有一批新闻媒体“绝对可靠”的内幕消息——按照这些“绝对可靠”的报道,中国早不知已加了多少次利息。一时之间,加息议论满天飞,大有不谈加息,专家就不够档次之嫌;不报道加息,媒体就不够专业之势。以至于闹到央行相关官员不得不出面发表声明,否认相关报道并声称将有可能采取法律措施的地步。



    到目前为止的事实已经证明,所有这些议论当然都是无稽之谈。然而,如果我们回过头来再审视一下这些议论产生的动机、传播的过程及后果,就会发现,其中仍有许多耐人寻味之处。



    与以往比较起来,近一个时期的经济形势确有其鲜明的特点。一是价格走势有了明显的变化,一改以往徘徊不前甚至不断下滑的态势,出现了比较明显的上涨势头,目前通货膨胀率已超过存款利率,出现了储蓄负利率现象;二是经济运行中出现了局部过热现象,信贷资金投放一个时期高速增长,有好几个月的月投放量创造出了新的历史记录,显示出社会经济对信贷资金旺盛的需求;三是股票市场长期低迷,股票指数不断下滑,使得早就有“消息市”之称的中国股市对各类消息愈发敏感,稍有风吹草动,股市即以大波大澜加以呼应;四是国际社会某些势力对中国的汇率形成机制横加指责,推定人民币汇率严重低估,或明或暗地要求人民币升值,一时间在国际上形成了一股强烈的人民币升值预期。所有这些现象,都与人民币的利率水平有关,利率问题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也就在所难免。



    然而,即便如此,尚不足以形成加息舆论一边倒的形势。那么,那些关于加息的议论又是从何而来呢?



    经济学常识告诉我们,所有行为的背后,都有其利益驱动的根源。一旦加息的舆论炒作能够带来真金白银的收益,那些与此利益相干者,包括股市投机者、汇市投机者,以及国际间“热钱”运作者等,就不可能无动于衷。这些人以及为其所用的那些貌似公允的“专家学者”们,应该是加息议论的始作俑者。加息的议论也许不可能成为现实(成为现实岂不更好?),但通过炒作加息的相关舆论,造成加息的预期、市场的波动,同样也是一件有利可图的事情。



    再有就是那些所谓的“专业媒体”,也是一股不容小觑的加息舆论炒作力量。既然有人愿意炒作加息的舆论,既然社会公众关注加息的话题,更为重要的是,既然通过炒作加息的舆论,能够扩大本媒体的影响,增加发行量,为什么不趁势炒作一番呢?这个时候,什么新闻报道的原则,什么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与良心,在这些人看来,全都成了一文不值、无足轻重的东西。上述两股力量合在一起,加息的议论铺天盖地而来也就没有什么奇怪之处了。



    还有,就是利率政策的特殊性。央行的利率水平,是一项极为重要的经济政策,说这一政策“牵一发而动全身”应该一点儿也不为过。正因为有这种特殊性,央行利率水平的调整,不可能是一个完全透明的过程,更不可能为社会舆论所操纵。这在中国是如此,在世界上也是如此,中国并没有特殊之处。然而,这并不能说明,在这一方面,我们的工作已完全做到了家。比如说对这一政策特殊性的宣传就很不够,多数的中国大众并不了解这一政策的决策过程。正因为这一不了解,才给那些人的炒作留下了不小的空间。



    随着时间的流逝,近来中国的经济形势又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宏观调控之下,局部过热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物价趋稳,股市回暖,人民币升值预期也渐行渐弱。在这一形势之下,一度不绝于耳的人民币加息议论也逐渐走向平寂。时间当然能够证明一切,但有很多事情,我们却未必非得等待时间去证明。甚嚣尘上的加息之论随着时间的流逝也即将成为过去,然而,关于这一事件的思考,却不能就这么轻易地成为过去。(金融时报)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3-1-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0-9 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市场人士担心证监会《若干规定》存在四点疏漏

9月26日,证监会《关于加强社会公众股股东权益保护的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的出台,无疑让长期受损的中小投资者看到了管理层为落实“保护投资者利益”所做的努力。

  按照证监会征求意见稿的截止时限(10月15日),新政实施或为期不远。但市场也存在一些担忧,由于存在明显的疏漏,其一旦实施可能造成某些负面效果。

  疏漏一:忽视社会公众

  投资者的强弱分化

  《若干规定》开篇即坦言“股权分置”是造成诸多问题的根源,并通篇谈到加强社会公众股股东权益保护的具体落实措施,但要论及保护社会公众投资者,则不能忽视社会公众投资者的分化现实,应具体明确被保护的类别对象。

  社会公众投资者,除了中小投资者,也包括从民间游资到基金甚至到QFII。在“股权分置”的历史上,不同的投资者主体遭受不公正损失的程度,与在不公正侵害面前自我防护的能力显然不同。

  根据两家交易所的统计数据(见表1),截至2003年底,我国证券市场投资者总数7025万,其中,A股投资者6831万,B股投资者158万,机构投资者36万。从数量上看,A股投资者占总数的97.2%。而在全部的1.2万亿元A股流通市值中,机构投资者持有的股份,大约占25%,其他的75%由中小投资者——A股股民持有。可以说,无论从数量上,还是投资总额上,庞大的中小投资者构成了当前中国证券市场的基础。

  统计近年来投资者新增开户数的变化,可以发现,1998年到2001年新增投资者3638万,占14年累积投资者总数的52%,是中国股市投资者集中进场投资的四年,此时恰逢股市历史最高点位期(见表2)。

  而2004年9月中旬加权平均股价跌到6.11元/股,已低于1996年加权平均股价6.81元/股的水平。平均市盈率27倍也是创了1996年以来的最低纪录。可以说,绝大部分投资者(1996年以后入市的),除非中途退出股市,否则入市之后的任何追加买入都是日益被套牢的。更甚的是,2000-2001年间集中进场的2100万投资者(约占投资者总数的30%),当年高达14.15元的平均股价和60倍平均市盈率,使其在最高位被套牢。

  按照证监会的统计数据,历史上投资者总共投入股市1.5万亿元现金,换回来1.2万亿元的股票和500多亿元的分红,14年来平均亏损率20%。如果从投资者进场高峰的2001年6月算起,当时市值达到1.89万亿元,加上2001年以来新发和配股的增加流通市值0.3万亿元,若股市四年来不涨不跌,到今天流通市值应该是2.19万亿元的水平,可今天的实际流通市值在1.2万亿元间徘徊。这也就意味着从2001年6月到今天,中国A股投资者总的流通市值损失1万亿元,这4年来的平均亏损率45%。

  总的说来,这些数字都是在计算全体A股投资者的平均损失。事实上,任何一个实际参与中国股市发展的人士均能感觉到,普通中小投资者的实际损失要远大于这个20%-45%的亏损数据。原因在于,中小投资者与机构投资者,虽共同顶着“社会公众投资者”的帽子,生存于中国股市之中,但14年来的境遇截然不同。机构投资者,特别是民间机构投资者,已经发展成为势力庞大,足以左右证券市场气候的民间游资——类金融控股机构。

  这类资金的来源复杂、组织严密、没有监管,已具备混业金融控股平台的雏形,可以跨越银行、信托、证券公司、上市公司、民间企业调动资金。民间类金融控股机构呼啸而来,制造出上涨的行情趋势后,又借势呼啸而去,利用投机化的证券二级市场鲸吞中小投资者乃至基金的财富,甚或利用上市公司和信托公司直接套取中小投资者的财富。

  以“德隆”为例,其子孙公司多达177家,控制3家上市公司、2家信托公司、4家证券公司、2家金融租赁公司和多家地方商业银行,旗下资产规模450亿元,通过复杂的内部网络,互相提供担保和融资,仅其融得的银行贷款就超过200亿元,通过非银金融机构融得的私人资金也超过200亿元,如此庞大的资金统一行动,足以形成一支在证券市场上呼风唤雨的庞大资本力量。

  不幸的是,中国证券市场绝非只有一家“德隆”。“德隆”的规模和运作模式也非其独创,只是因为它的倒下,公众才得以窥视冰山一角。保守说来, 民间类金融控股机构控制的资产总规模至少数千亿元,而对他们的监管目前还是一片空白。

  因此,中小投资者的实际损失,还有一大块落入这些类金融控股机构的手中,成为其发展壮大的原始积累资金。因此,推进落实“国九条”,就必须进一步强化“分类”意识,重视社会公众投资者中机构投资者与中小投资者的分化现实。

  对此有观点认为,在社会公众投资者分化的现实基础上,一方面,缺乏监管的民间类金融控股机构投资者,已经获得了操纵二级投机市场与综合融资带来的既得利益,甚至和上市公司结为一体;另一方面,即使受到严格监管的基金机构投资者,面对利益的诱惑,也难免和上市公司达成城下之盟,临阵背叛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据此,《若干规定》应该将保护“中小投资者”——这个中国社会公众投资者的基础——作为重中之重,忽视这个前提,谈论保护“社会公众投资者”可谓事倍功半。

  疏漏二:

  互联网股东会议平台的虚设

  《若干规定》中最为市场乐道的是“完善社会公众股东对公司重大事项的表决制度”这一措施,而只有保证分布在全国各地的中小投资者都可以简单、方便地参与股东大会,行使投票权,这类措施才会生效。

  历史上,中小投资者因为其单人持有股份的价值无法支持其去实地参加股东大会,因此,上市公司利用这一经济成本困局,仅邀请立场与大股东一致的少数流通股股东参加会议,从而实际剥夺中小投资者的表决权,通过了大量的侵占中小投资者权益的决议。

  对此,《若干规定》创造了一个解决方案:“上市公司在召开股东大会时,除现场会议外,还应当充分利用现代通讯技术为股东提供互联网等网络形式的会议平台。”

  这条改革方案存在着两处漏洞。

  问题一:将股东大会网络形式指定为互联网,并要求上市公司自己提供网络会议平台,这一规定使上市公司既是裁判员也是运动员,可能给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提供了通过网络技术手段修改、剥夺中小投资者表决权的技术舞弊可能,这种方式也使不是网民的股东,由于技术障碍,根本无法参与股东大会。

  问题二:通过互联网实现的股东网络投票,如何甄别股东身份和确认投票权数量,也存在技术难题,如果通过股东开户账号、身份证号码、交易密码、持有股份数量鉴别股东身份及确定投票权数量,无疑还需要与交易所的交易数据库联网,单个的上市公司要制作如此复杂的网络会议平台,其技术投入恐怕不小,1300家上市公司各提供一套,不但浪费巨大,标准也必然混乱。

  实际上,中小投资者持股的分散性和流动性使单个中小投资者个体维护表决权的成本远高于机构投资者,网络投票只有简单、易懂、访问方便(甚至使用电话也可以参加投票),参加表决的中小投资者才可能达到阻止侵害投资者决议通过的有效数量要求。不解决这一问题,实质上是把异地赴会的经济成本障碍转化成了利用高科技的技术成本障碍,继续合法剥夺中小投资者的话语权。

  疏漏三:

  分类表决办法的科学依据

  《若干规定》中的类别表决规定:“上市公司再融资、重大资产重组、以股抵债、境外分拆上市等关系社会公众股股东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应当按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司章程规定,经全体股东大会表决通过,并经参加表决的社会公众股股东所持表决权的半数以上通过,方可实施或提出申请。”

  首先如前所述的社会公众股分化和技术成本障碍,使能够参加表决的社会公众股股东立场或许并不代表中小投资者,那么即使假设没有这一问题,全体社会公众股股东都可以自由参加会议,证监会认可的这个“分类表决过半数”是否科学呢? 以用友软件(600588)、光明乳业(600597)、宝钢股份(600019)、中国石化(600028)四家上市公司为例,通过表3列出的量化统计不难看出,不同的上市公司,由于股权分置发行过程中,A股投资者的超额付出幅度是不同的,因此,A股投资者的每票表决权相对于非流通股股东的每票表决权“含权值”也是不同的:用友软件1票社会公众股相当于6.33票非流通股,光明乳业1票社会公众股相当于2.7票非流通股,宝钢股份1票社会公众股相当于3票非流通股,中石化1票社会公众股相当于2.7票非流通股。

  《若干规定》规定“参加表决的社会公众股股东过半数同意通过”,实际上,如果用数学方法分析这一标准的执行效果,不难看出,即使考虑到“股权分置”的侵害,也并不能达到公众股股东过半数即否决的程度。

  保护中小投资者的科学态度,应该是建立在分析上市公司历史侵害中小投资者的数据基础上,将“A股表决权含权”量化释放后,所有股份统一在一个股东大会的同股同权的表决方式。

  疏漏四:

  积极利润分配导致新的不公

  证监会在《起草说明》中指出:“上市公司应实施积极的利润分配办法。”其中的四条分红规定并没有加以区别股东类别,毫无疑问,占当前总股本70%的非流通股股东,将拿走上市公司分红的大头。

  对比用友软件与金蝶国际两家上市公司,两者2002年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毛利率、净利润等财务指标基本相当,仅由于一个在上海上市,另一个选择了香港上市,融资额竟相差10倍(见表4)。“股权分置”发行使用友软件在发行过程中获取了不正常的暴利,明显对A股股东形成了不公。

  而用友软件(600588)出资7500万元的大股东,上市后第一年即分得红利4500万元,回报率高达60%,不到两年就收回了全部投资;而出资20个亿的社会公众股股东同期分得红利1500万元,回报率只有1.7%,需要133年才能收回投资:“同股同权”的积极分红造成了对A股股东的新的不公。

  可见,以用友的A股每股6.33倍于非流通股的权值计算,第一年分红的6000万元现金,应该有4074万元分到社会公众股东手中,才能体现真正的“同股同权”,而实际上,社会公众股东只拿到了1500万元,其余部分被大股东永远拿走了。

  这种情况更明显的是,同时发行A股和H股的上市公司,以中国石化(600028)为例,“股权分置”造成中国石化H股发行价只有1.61港元,而A股发行价4.22元人民币,考虑到发行当天即跳开于4.6元/股,1股A股的实际成本至少相当于2.7股H股,因此, H股和A股股东按照同样的分红比例进行利润分配明显对A股股东不公。

  因此,强调“积极利润分配”,也必须先考虑解决证券市场“股权分置”造成的“A股含权”历史遗留问题。

  因此,在看到《若干规定》向正确的改革方向努力的同时,我们同样不能忽视阻碍其间的“股权分置”这个中国特色的门槛。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6-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0-9 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证监会欲甩“包袱” 借机破解全流通难题

随着10月15日的逐渐临近,中国证监会《关于加强社会公众股股东合法权益保护的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若干规定》)的征求意见工作也接近尾声。

  为解决股权分置这一股市顽疾,市场各界人士曾设计了各种“全流通”方案,然而证监会一直未明确表态。但《若干规定》的发布,意味着证监会首次向股权分置问题开刀。对此,证监会的解释是:“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国九条’),完善社会公众股股东合法权益的保护机制。”

  但是有业内人士对此分析说,《若干规定》的出台主要是为了达到两个目的:一是完善了社会公众股股东对上市公司重大事项的表决制度;二是通过制度安排解决股权分置问题。

  借机破解全流通难题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股票市场中一直存在着“股权分置”的问题,即非流通股和流通股“同股不同权”现象。业内人士测算,为了获得同样的股权,流通股股东所付出的价格大约是非流通股股东的10倍左右。目前上市公司的非流通股约占三分之二的比重。长期以来,由于股权分置和“一股独大”,上市公司往往被非流通股股东控制,流通股股东在重大事项表决等方面“人微言轻”。股东大会最终演变成了大股东会。同时,非流通股比重过大也导致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乱担保、侵占公司资金等现象屡屡发生。

  因此,实现股份全流通一直被视为解决股权分置问题的必然选择,但是实行“全流通”就意味着股市的流通股本将增加两倍左右,面对国有股减持曾带给市场的冲击,管理层不得不慎重考虑。尽管此前曾有业内人士披露多个“全流通”方案,但管理层始终是三缄其口。

  “相比之下,管理层更倾向于在市场广泛认可的基础上通过某种‘全流通’方案,以免为此承担政策风险。”一位据称跟管理层有过实质接触的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说。

  事实上,《若干规定》的出台从某种程度上印证了这种说法。《若干规定》中指出:“对社会公众股股东利益有重大影响的其他事项时,需经全体股东大会表决通过,并经参加表决的社会公众股股东所持表决权的半数以上通过,方可实施或提出申请。”

  业内人士分析,这实际已经包括了“全流通”方案的表决,即在未来上市公司推出所谓的“全流通”方案时,必须经过包括社会公众股股东的表决通过。如此一来,不仅把“全流通”方案的最终决定权交给了社会公众股股东,而且管理层也可籍此避免沦为众矢之的尴尬处境。

  类别表决应对“一股独大”

  9月13日,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要求抓紧落实“国九条”,而“保护投资者特别是社会公众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则是“国九条”的重要内容之一。

  然而,在“全流通”方案尚无法在短期内出台的背景下,为了解决股权分置带来的问题,证监会只能求助于制度安排。《若干规定》中,要求上市公司就再融资、重大资产重组、以股抵债、境外分拆上市等关系社会公众股股东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表决时,应当按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司章程规定,经全体股东大会表决通过,并经参加表决的社会公众股股东所持表决权的半数以上通过方可实施或提出申请,即实行所谓的“类别表决机制”。

  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研究员刘俊海博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该制度有助于恢复股权平等原则的真意,提升在经济实力、持股比例、表决力和信息占有等方面处于弱势群体的社会公众股股东的地位。

  为了进一步制约大股东的行为,切实保护以中小股东为代表的社会公众股股东利益,《若干规定》中还指出,要充分发挥独立董事作用,维护社会公众股股东的合法权益;加强投资者关系管理,保障社会公众股股东的知情权;推动和鼓励上市公司实施积极的利润分配办法;加强社会公众股股东对上市公司和高级管理人员的监督等等。

  西南证券研发中心副总经理周到表示,从现实角度看,解决中国股市的股权分置问题并不能一蹴而就。他同时说,在现有的市场条件下,要更好地发挥股东大会的作用,使其成为中小股东自我保护的有力武器,合理的制度创新是必不可少的。社会公众股股东表决机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若干规定》仍属权宜之计

  在记者采访过程中,尽管大多数被访者对《若干规定》给予了肯定,但是也有业内人士对此并不以为然。

  “严格地讲,这些规定只是对股权分置带来的问题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而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某业内人士对此分析说。

  更有业内人士指出,《若干规定》一旦实施,还可能带来其他问题。

  一位分析人士指出,要警惕流通股股东中的机构投资者成为某些利益集团的代言人,还要当心某些主力机构利用赋于流通股股东的权力,加大炒作力度影响股价。例如当某机构持有的流通股达到相当比例时,它可能以此挟迫上市公司推出更优厚的分配方案,来配合其二级市场的炒作和出货。

  面对种种疑问,中国人民大学信托与基金研究所理事长王连洲的看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认为,如果一步到位地解决股权分置还较为困难的话,那么以一个个较小的突破逐步趋近总目标,也不失为较为稳妥、现实、为市场所能接受的办法。

  小资料

  所谓类别表决机制,是指一项涉及不同类别股东权益的议案,需由各个类别股东分别审议,并获得各自的绝对多数同意才能通过的机制。实施《若干规定》,证监会把重大事项的最终决定权交给了社会公众股股东,同时也可成功地把自己从“全流通”的泥淖中抽身而出。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6-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0-9 10:38 | 显示全部楼层
证监会欲甩包袱 全流通借道登台  
  作者:胡朝辉?编辑:汪华峰   
    随着10月15日的逐渐临近,中国证监会《关于加强社会公众股股东合法权益保护的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若干规定》)的征求意见工作也接近尾声。
  为解决股权分置这一股市顽疾,市场各界人士曾设计了各种“全流通”方案,然而证监会一直未明确表态。但《若干规定》的发布,意味着证监会首次向股权分置问题开刀。对此,证监会的解释是:“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国九条’),完善社会公众股股东合法权益的保护机制。”
  但是有业内人士对此分析说,《若干规定》的出台主要是为了达到两个目的:一是完善了社会公众股股东对上市公司重大事项的表决制度;二是通过制度安排解决股权分置问题。

借机破解全流通难题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股票市场中一直存在着“股权分置”的问题,即非流通股和流通股“同股不同权”现象。业内人士测算,为了获得同样的股权,流通股股东所付出的价格大约是非流通股股东的10倍左右。目前上市公司的非流通股约占三分之二的比重。长期以来,由于股权分置和“一股独大”,上市公司往往被非流通股股东控制,流通股股东在重大事项表决等方面“人微言轻”。股东大会最终演变成了大股东会。同时,非流通股比重过大也导致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乱担保、侵占公司资金等现象屡屡发生。
  因此,实现股份全流通一直被视为解决股权分置问题的必然选择,但是实行“全流通”就意味着股市的流通股本将增加两倍左右,面对国有股减持曾带给市场的冲击,管理层不得不慎重考虑。尽管此前曾有业内人士披露多个“全流通”方案,但管理层始终是三缄其口。
  “相比之下,管理层更倾向于在市场广泛认可的基础上通过某种‘全流通’方案,以免为此承担政策风险。”一位据称跟管理层有过实质接触的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说。
  事实上,《若干规定》的出台从某种程度上印证了这种说法。《若干规定》中指出:“对社会公众股股东利益有重大影响的其他事项时,需经全体股东大会表决通过,并经参加表决的社会公众股股东所持表决权的半数以上通过,方可实施或提出申请。”
  业内人士分析,这实际已经包括了“全流通”方案的表决,即在未来上市公司推出所谓的“全流通”方案时,必须经过包括社会公众股股东的表决通过。如此一来,不仅把“全流通”方案的最终决定权交给了社会公众股股东,而且管理层也可籍此避免沦为众矢之的尴尬处境。

类别表决应对“一股独大”

  9月13日,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要求抓紧落实“国九条”,而“保护投资者特别是社会公众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则是“国九条”的重要内容之一。
  然而,在“全流通”方案尚无法在短期内出台的背景下,为了解决股权分置带来的问题,证监会只能求助于制度安排。《若干规定》中,要求上市公司就再融资、重大资产重组、以股抵债、境外分拆上市等关系社会公众股股东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表决时,应当按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司章程规定,经全体股东大会表决通过,并经参加表决的社会公众股股东所持表决权的半数以上通过方可实施或提出申请,即实行所谓的“类别表决机制”。
  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研究员刘俊海博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该制度有助于恢复股权平等原则的真意,提升在经济实力、持股比例、表决力和信息占有等方面处于弱势群体的社会公众股股东的地位。
  为了进一步制约大股东的行为,切实保护以中小股东为代表的社会公众股股东利益,《若干规定》中还指出,要充分发挥独立董事作用,维护社会公众股股东的合法权益;加强投资者关系管理,保障社会公众股股东的知情权;推动和鼓励上市公司实施积极的利润分配办法;加强社会公众股股东对上市公司和高级管理人员的监督等等。
  西南证券研发中心副总经理周到表示,从现实角度看,解决中国股市的股权分置问题并不能一蹴而就。他同时说,在现有的市场条件下,要更好地发挥股东大会的作用,使其成为中小股东自我保护的有力武器,合理的制度创新是必不可少的。社会公众股股东表决机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若干规定》仍属权宜之计

  在记者采访过程中,尽管大多数被访者对《若干规定》给予了肯定,但是也有业内人士对此并不以为然。
  “严格地讲,这些规定只是对股权分置带来的问题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而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某业内人士对此分析说。
  更有业内人士指出,《若干规定》一旦实施,还可能带来其他问题。
  一位分析人士指出,要警惕流通股股东中的机构投资者成为某些利益集团的代言人,还要当心某些主力机构利用赋于流通股股东的权力,加大炒作力度影响股价。例如当某机构持有的流通股达到相当比例时,它可能以此挟迫上市公司推出更优厚的分配方案,来配合其二级市场的炒作和出货。
  面对种种疑问,中国人民大学信托与基金研究所理事长王连洲的看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认为,如果一步到位地解决股权分置还较为困难的话,那么以一个个较小的突破逐步趋近总目标,也不失为较为稳妥、现实、为市场所能接受的办法。

小资料

  所谓类别表决机制,是指一项涉及不同类别股东权益的议案,需由各个类别股东分别审议,并获得各自的绝对多数同意才能通过的机制。实施《若干规定》,证监会把重大事项的最终决定权交给了社会公众股股东,同时也可成功地把自己从“全流通”的泥淖中抽身而出。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8-2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0-9 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周末搏消息?诱多?八大机构看后市!

“9·14”行情从最初的激情燃烧,进入到如今的徘徊迂回,市场各方对行情的判断也趋于分歧。本周,我们收集了包括中信、华夏、银河、中金等券商在内的8家知名机构的策略报告,作为主文观点的补充,希望能从他们的字里行间找到更多的观市思路。
  天相投资 政策落实将使市场冲破1783点
  银河证券 实质性政策举措的出台拉开帷幕
  方正证券 未来扩容形势严峻
  天相投资和银河证券显然对于密集的利好轰炸非常乐观。在证监会发布《关于加强社会公众股股东权益保护的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之后,他们明确指出,这意味着实质性的政策举措即将拉开序幕,政策落实将使行情进入新的上升阶段。天相投资评论道,随着国九条的逐步落实,市场极有可能冲破前期1783点的高点。
  虽然利好不断,但也有机构注意到市场的潜在“利空”。方正证券指出,他们曾经将改变市场单一投资理念的期望寄托于黄奇帆担任证监会主席,但是目前看来此事仍存相当大的变数。另外已有传闻称建设银行将在11月上市,按照之前的计算,预测融资在500亿元左右。因此在市场的一片看好声中,作为在一线操作的投资者应时刻保持冷静。
  天同证券 又一个“6·24”
  中金公司上涨埋下了新的估值风险华夏证券最可能的上扬空间在1459点至1582点
  天同证券将本次反弹与“6·24”行情做了对比。在他们看来,两次行情的导火线都是政策面的信息。“6·24”中大机构借助政策利好大举减仓,而“9·14”行情中基金等机构也并不想吃筹码,也许已经偷偷减仓了。不扎实的底部和动量的快速消耗是本次行情与“6·24”非常相似的特点。鉴于以上种种,天同证券认为,本次市场虽不容易直接下挫,但上行的空间已经不大了。
  快速上涨带来的市场估值新变化,同样令中金公司的策略研究员感到不安。他们认为,政策救市不会很大地改变长期合理的估值水平。目前股市整体的估值水平仍偏高,如果救市带来的仅仅是股价的上升,则估值水平将随之提高,为今后埋下更大的估值风险。
  华夏证券相信,虽然在政策面的推动下个股大面积普涨,但在诸如加息与否、业绩增速等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的前提下,单从基本面上还难以作出反弹或反转的明确结论。但从技术面上看,大盘最可能的上扬空间应在1459点到1582点之间,也就是回调幅度0.382和0.618的位置。
  招商证券 坚决减持非蓝筹
  中信证券 仓位的结构性调整最重要
  天同证券 1500点以上应清仓甚至空仓
  分红政策的即将出台,却可以提升价值型公司的价值,因为可预期的分红将提升公司的派息率,机构新的盈利模式有望形成,尤其是未来保险资金的入市,价值型公司将成为他们的首选。
  招商证券与中信证券都建议投资者进行仓位的结构调整,增持价值型的公司。招商证券建议持有煤炭、水电、交通运输等资源“瓶颈”类行业的龙头公司,同时积极持有或增持处于扩张阶段的食品饮料、零售、医药、纺织服装等消费品行业中定价合理的龙头公司。中信证券尤其关注机构投资者的仓位控制。他们指出,流动性对于机构投资者最为重要。在目前上涨的过程中当然不需要考虑这个问题,一旦趋势扭转,流动性将成为大部分重仓机构的噩梦。相对于单纯提升持仓比例,中信证券更倾向于建议投资者进行仓位的结构性调整。如果投资者仓位中还有近期表现出色、估值偏高的股票,他们建议可以在未来的行情中减持;此外,在保留核心品种的同时,应把短期博弈头寸调整到三季度业绩增长达到甚至超过预期,估值水平偏低的价值型公司上。
  出于对行情类似“6·24”的判断,天同证券很自然地建议投资者以减仓为主导战略。他们认为,大盘反弹到1480点以上都应该考虑大力减仓。考虑个股之间差异,也可以根据自己手中股票不同,在冲高时减仓。在战术上可以采取在1400点附近部分加仓,等待冲高出局这种“边打边撤”的方法,但总体上应该以出为主,1500点以上应该轻仓甚至空仓。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4-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声明:1、本站所有广告均与MACD无关;2、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网友发布信息非MACD观点与意思表达,因网友发布的信息造成任何后果,均与MACD无关。
MACD俱乐部(1997-2019)官方域名:macd.cn   MACD网校(2006-2019)官方域名:macdwx.com
值班热线[9:00—17:30]:18292674919   24小时网站应急电话:18292674919
找回密码、投诉QQ:89918815 友情链接QQ:95008905 广告商务联系QQ:17017506 电话:18292674919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陕ICP19026207号—2  陕ICP备20004035号

举报|意见反馈|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MACD俱乐部 ( 陕ICP备20004035号 )

GMT+8, 2024-5-2 11:07 , Processed in 0.099592 second(s), 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