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楼主: govyvy

逗逼传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4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2 18:39 | 显示全部楼层

【小资金如何逆袭成大资产】
小资金若想逆袭成大资产,我认为就要将资金集中投资到一些小企业上,我十年前就是这么干的,七八成的资产压一只股票上,押到你很有信心这个企业能够赚几十倍百倍的潜力,既然是小资金想逆袭,就不要去搞什么稳健大市值公司,也不要太计短期的股价波动,波动越大的企业反而说明潜力大。
看准一个小公司,这个公司的管理人很有能力,应该说是天才级别的,公司有很大的抱负要么有很大的品牌,然后看准了就重仓搞,有可能买入后能折腾你三四年,类似大杨创世12年买入一直到15年还一度逼近成本价,但咬定青山不放松,看准了就要坚持到底,有时一年就能涨十倍。
我12年的重仓买了一个大杨创世,当时市值只有十来个亿,13年我去北京台做节目还展示了几个账户,其中一个账户第一重仓股就是大杨,后来仓位太重,赚一倍后,我自己换了不少锂电池股,但身边许多账户至今还重仓大杨,赚了七八倍了,别管过程多纠结,但说明我当初选的市值小奔着赚大钱的思路是对的。
专业投资人最缺的就是资金,但以我的经验,如果真看好一个品种,但不舍得从原来的股票里换股,那也得多少买点,资金就是水,挤挤总会有,我也持续有一些新的好公司,有时也没太多富裕资金把看好的都买上,没钱买时我就期待着它别涨,所以不想买的品种我才喜欢它涨,想买的希望跌。 我不太喜欢换来换去的操作方式,要么就买就坚定持有,要么卖了就不打算中短期内回来。
——马曼然
————————————————————————
巴菲特合伙人期间是只有30%,但是1)资金已经不小了;2)当时的老巴还是小伙子。
真的不开玩笑,如果是100万元资金,真的是可以达到50%收益率的,一点也不困难。现实生活中,我经常都有很多项目可以赚一两百万一年,但是我根本不感兴趣,因为我要把自己也投了进去。同样的道理,100万元资金在股市中赚50万元,与其说是收益率,不如说这是个人的知识、技能与辛劳所得。
巴菲特早期的收益率才是真材实料。后期的收益率多少受惠于超级通胀与浮存金的免费杠杆,但是收益率还是比不上早期。当然,后期资金量大了也沒法继续使用早期的办法了,而定性的难度也比定量困难多了。只是,当我们的资金量没有遇到巴菲特的容量问题前,跑去使用后期的老巴,不等于放弃小学生数学题考卷,而去做博士生数学题考巻吗?
巴菲特后期的投资回报率远远不如早期,说到底令他做出改变的是资金容量的问题。他自己也说了,如果他只有100万美元,他可以做到50%的复式回报率。
我信巴菲特可以做到!肯定的!如果今天我只有100万港元,我同样可以在港股做到50%的收益率,我非常肯定!
后期他大量购入的股票,他不但应用了自己的影响力去帮助公司发展,而且公司资金成本都会大降的,比如前几年的那个铁路公司。
很多人会误以为我看不起巴菲特后期的操作,其实刚刚相反,我是太敬重巴菲特了,而且越来越佩服他。他不但是真股神,还是一位具影响力的经营之神。
定性之难不在于看懂企业,在于看懂世界的竞争格局。60年的功力岂是黄毛丫头可以轻易攀擬的?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2-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4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3 15: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中国男仆和他创建的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

"其统治者的罪恶使得它在行进途中蹒跚踉跄、步履维艰。但现在看起来似乎应该是我们去更多地了解和关注住在东亚及其周边岛屿上的那大约七亿人们的时候了"

我想说 这是一个令人极度消极的环境 但我们不要只剩下更加的消极




一个中国男仆和他创建的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  




     110年前,在美国当仆人的中国劳工丁龙捐献了自己的全部积蓄1.2万美元,希望在美国一所著名大学设立汉学系,以传播中华文化。
他的主人卡本蒂埃为了实现丁龙的愿望,陆续捐款将近50万美元。这个汉学系,就是今天的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


    上个世纪末,考稽梳理西方汉学旧事的时候,我不经意间撩开了美国汉学尘封的一角,
查找出了一百年前一个卑微的赴美华工丁龙和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之间的因缘。此事时隔久远且缺乏正规记录,
我只能利用口述证言、一鳞半爪的史料、私人记录、信件和未经公开的校史文件、会议记录、美国郡县史及镇志考稽、电话、信访等,
尽量还原这段历史。这段历史,在当时的发生地只是一件人人知之但却语焉不详的飘渺往事,如果没有当时那段筚路蓝缕的挖掘和抢救还原历程
,它也许永远就只能流于传说了。
   
     穷苦华人劳工丁龙110年前捐钱兴办汉学系的事情在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学系是一个常识。
但是,如果哪天有人贸然问一声“为什么”,得到的很可能是令人绝望的无解。为此,我踏上了寻找答案的道路。
按理说,这事情发生不过一百余年,这么近的史实求证起来有何难呢?可惜的是,当时的丁龙默默无闻,
他的一生也许就做了这么一件大事,然后就云逸杳遁了。
   
     丁龙捐款以后到哪儿去了呢?查遍相关文献,翻遍当时的报纸和档案,查找了纽约市和周围几个州、县的人口登记和出生及死亡记录,
询问了纽约警察局一百年前的户籍记录,查找了美国和加拿大海关进出北美之中国旅客的所有登记,
甚至连当时丁龙曾经生活过的加州旧金山和奥克兰市的政府记录都曾查询过,但丁龙仍然隐藏在尘封的历史中。
最后,我查找到了一个多世纪前哥伦比亚大学两任校长和一个校董之间大约三年间的通信,丁龙的故事才神奇而朦胧地浮出水面。
   
     卑微华工的宏大心愿
   
     1901年春夏之交,在当时的哥伦比亚大学发生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大事,其中一件的主角是当时按照美国人的习惯被称为“猪仔”、
来自中国广东的华工丁龙。这位贫穷的华工为了宣扬彼时倍受屈辱的祖国的文明和文化,终生未婚,孜孜矻矻省吃俭用,
想将一生积蓄捐献给美国一所著名的大学,恳请它开设一个汉学研究系。
   
     哥伦比亚大学成立于1754年,由英国国王乔治二世所建,目的在于造就其殖民地的统治者,
没想到培养的却是自己的掘墓人——哥伦比亚大学前两届毕业生中的主要人物恰恰是美国独立战争的发起人和领导者,
从起草宪法者到后来当上总统、财政部长的,都是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生,这群人后来被称为美利坚合众国的“建国之父”。
哥大最早建在纽约华尔街附近,那个地方临近金融区和市政府,到今天仍然是纽约市政府所在。后来学校扩大,
它就向上城推移到了现在49街洛克菲勒中心附近;可是到了1897年,有远见的校长发现那个地方又快成了市中心,决定学校还要继续北迁。
   
     这样,哥伦比亚大学最终迁到了百老汇116街的今址。校区新建,百废待兴,那时的哥伦比亚大学像是一个大工地,
一派生机,热气腾腾。丁龙捐建汉学系的往事就发生在这个时期。
   
     有人捐钱,美国大学一般是乐于接受的,但这次却出现了意外。首先,这笔捐款是有条件的,它开宗明义地提出要建立一个汉学系。
其次,建汉学系要用多少钱,这个卑微的华工根本没有概念。他自己没有正式上过学,他一生的积蓄是1.2万美元,
这对当时一般的美国中产阶级家庭而言也是巨款,但对要在世界著名大学建立一个学术系科来说,差得太远。
第三个条件就更重要了:那时等级森严,名牌大学也并不是谁捐的钱都收的。
   
     为了用这笔捐款达成自己的心愿,丁龙历尽艰辛。幸运的是,当时他有一个敬重他和深深赏识他的主人卡本蒂埃(1824-1918)将军。
卡本蒂埃是哥伦比亚大学的优秀校友和大金主,是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和女校的校董。为了实现自己仆人的这个愿望,
卡本蒂埃多次同哥伦比亚大学的两任校长斡旋,自己又陆续捐款将近50万美元,甚至捐献出了自己在纽约的住房;
建成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之日,他本人也被拖累至濒临破产,只得搬回纽约上州乡村的老家度过余生。这场持续多年的捐献史无前例甚至堪称悲壮。
   
     事情还没有这样简单。即使有了富翁和杰出校友、校董的出面支持并追加补足了建系的全部花销,
当年哥伦比亚大学校方还是不愿意以丁龙这样一个无名之辈来命名和设立一个系科。他们曾经想用当时清朝总理大臣李鸿章的名义
(李当时刚刚访问过纽约,在纽约家喻户晓);也想过用当时清朝驻美大使伍廷芳的名义来命名这个系;
后来,慈禧太后得悉消息后,捐赠了《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等五千多卷善本书,学校又想用中国皇家的名义来命名。
令人钦佩的是,卡本蒂埃始终坚持用仆人丁龙来命名这个系科,否则他就撤资。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妥协了,于是,到今天为止,我们还能记着这位华工的名字。
   
     卡本蒂埃1850年前后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其先祖来自欧洲。他出身微寒但成绩优异,是律师和实业家,
在开发美国西部的淘金热中,他以一己之力打造了今天闻名西海岸的奥克兰市。他在当地修铁路、建海港、造大坝、
筹建军队和市政府,并自任市长。晚年,他把奥克兰市交还给了联邦政府后,退休回到纽约老家。
   
     卡本蒂埃的名字,是我在寻找有关丁龙的历史的艰难探索中偶然发现的。因为发现了他,丁龙捐款在哥伦比亚大学设立汉学系的全程就在我们面前渐渐展开了。
   
     主仆之间的承诺与情谊
   
     其实,我最早听到丁龙的故事是在童年时期,它像一个美丽传说,支离破碎、断断续续却颇为感人。
没想到,数十年后,在梳理美国汉学史时,我发现它就发生在我求学并任教的哥伦比亚大学。为了验证这段史实,
我采访过学校最早的华人汉学教授、102岁的王际真先生,也采访过荣休教授夏志清和其他前辈。可惜的是,
这件事虽然过去不过百年且人人皆知,但却几乎没有任何书面资料留存下来。在知道此事的一代人那里,它是口传历史,
而到了下一代人那里,它就只能流于民俗传说、罗曼史和无缘无据的稗官野史了。
   
     从前辈教授那里,我得知了有关丁龙的全部故事。但故事不是历史,我需要文件和笔录的材料证实。
于是,我到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试图查找文献和史料。很幸运,我查找到了早期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的一位前辈蒋彝的一份书面记录,
算是公开出版的一份资料,其中简单提到这件史实。蒋彝先生在东亚系任教时距此事发生尚不甚远,他大约接触过一些知情者,
他的记述应该是可信的。可惜,他的记述很简略,而且是文学性描写,很难服人。
   
     一个偶然的际遇,我因搜求其他资料,与东亚图书馆的一位东方学专家聊起此事。她建议我到校史档案处和校史博物馆去碰碰运气。
   
     档案馆没让我失望,我在那里查到了一些蛛丝马迹。在“丁龙”名下,只有两页纸的档案,一页的标示是“丁龙汉学讲座教授”,
这是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的最高荣誉,那时只有四位教授荣膺此位,此四人皆担任过系主任之职。
在这个条目下,一行简短介绍表明这一学衔部分由丁龙所捐,而整个教席却是在1901年由卡本蒂埃惠赠基金所建。
卡本蒂埃的这项捐助是为了纪念他的中国佣人丁龙而设的。另一页则是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市早年报道丁龙捐助一生积蓄感动其主故事的一份英文报纸的短文。
   
     这些发现给我提供了不少新的线索,特别是此事的另一个主角——卡本蒂埃浮出了水面。
我顺藤摸瓜调出了卡本蒂埃的文卷,哥伦比亚大学校史博物馆的副主任戴维·希尔先生热心地帮我捧来了关于卡本蒂埃的所有历史资料,
其中包括筹建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期间卡本蒂埃和校长的全部通信以及所有关于筹建此系的未为人知的史料。
我翻阅着这满载沉重历史的亲笔书信和文件,不禁心潮起伏。
   
     当时,最迫切的任务便是寻找有关卡本蒂埃的资料。历尽周折,我终于复原了卡本蒂埃的身世以及他建造美国铁路大干线时雇佣中国劳工并选择丁龙做他管家的往事。
那时,加州正疯狂地虐待华工,但卡本蒂埃在自己的企业和家中雇佣了一批华工。在同华人接触中,他发现了华人吃苦耐劳、忍辱负重、克己要强的优秀品质。
丁龙就是被雇佣的华工之一,他只受过一些起码的教育,略能读书写字,且谨遵孔夫子的教诲。大约在19世纪50年代,他开始跟随卡本蒂埃,成了他的私人管家,
为他做饭并打理日常事务。卡本蒂埃日理万机,繁忙不堪,有时难免发脾气。一次,由于为一些烦琐的小事烦恼,
他解雇了丁龙并让他立即离开。次日清晨,他才意识到了自己失控所犯的错误。失去了忠诚的仆人,他知道自己面临的将是什么麻烦。
但出乎意料的是,早晨开饭时,丁龙竟奇迹般地出现了,并一如既往给他准备了早餐。卡本蒂埃深感悔愧,并立誓不再犯同样的毛病。
丁龙平静地原谅了主人,因为他知道卡本蒂埃本质上是个好人,孔夫子的教导也使他深知忠诚的重要。丁龙的忠诚感动了卡本蒂埃,
使他知道了在世界的东方,两千多年前有个孔夫子。
   
     1889年,卡本蒂埃离开加州返回纽约,丁龙跟随他来到了纽约。卡本蒂埃向丁龙许愿,要为他做一件事,
这时候,就出现了上文提到的一幕——丁龙提出要在哥伦比亚建一个汉学系,并决定为此捐出自己全部1.2万美元的积蓄,
因为在他看来,美国人不了解中国和中华文明;他想以卑微之身为促进中美之间的互相了解做点事。
   
     丁龙并不是知识分子,其实他对孔夫子也所知甚少。而卑微如他,却做出了富贵如王公巨卿、博学如鸿儒太傅辈所难以望其项背的义举。
他只是以中国人的个体形象在海外挣扎,并以自己信奉的理想和道德标准去严格要求自己,却在无形中感化了别人,传播了中华文明。
   
诚心感动哥大校长
   
     1901年6月8日,深受感动的卡本蒂埃写信给当时的哥伦比亚大学校长。
   
     “50多年来,我是从喝威士忌和抽烟草的账单里一点一点地省出钱来。这笔钱随此信奉上。
我以诚悦之心情将此献予您去筹建一个中国语言、文学、宗教和法律的系;并愿您以丁龙汉学讲座教授为之命名。
这笔捐赠是无条件的,唯一的条件是不必提及我的名字。但是我还想保留今后再追加赠款的权利……”
   
     1901年6月28日,丁龙也写信捐出了自己的积蓄。他在写给校长的信中标明“谨此奉上一万二千美元现金支票作为对贵校中国学研究基金的捐款”,
并在署名中写上了“一个中国人”。(见右上图)
   
     说到丁龙的个人品格,卡本蒂埃这样写道:“不错,他是一个异教徒,正像苏格拉底、留克利希阿斯、艾皮克蒂塔也都是异教徒一样。
……这是一个罕有的表里一致、中庸有度、虑事周全、勇敢且仁慈的人;谨慎小心,克勤克俭。在天性和后天教育上,他是孔夫子的信徒;
在行为上,他像一个清教徒;在信仰上,他是一个佛教徒;但在性格上,他则像一个基督徒。”
   
     考虑到当时美国一般民众特别是居心险恶的政治家煽动反华仇华的时代背景,卡本蒂埃如此褒赞丁龙,确实难能可贵。
因为连哥伦比亚大学的校长对是否应该接受这个中国人的善款都有些忐忑,他曾经写信给卡本蒂埃质询丁龙的身份问题。
   
     这激起了这位正直将军的义愤,他回复道:“丁龙的身份没有任何问题。他不是一个神话,而是真人真事。我可以这样说,
在我有幸所遇之出身寒微却生性高贵具天生的绅士性格的人中,如果真有那种天性善良、从不伤害别人的人,他就是一个。”
   
     同样是在此信中,卡本蒂埃抨击了美国人蹂躏华人的暴行以及当时国会法案通过的迫害华人的条款:“我并不是中国人,也不是中国人的子孙,更不是在帮残酷和落后的中国辩护,其统治者的罪恶使得它在行进途中蹒跚踉跄、步履维艰。但现在看起来似乎应该是我们去更多地了解和关注住在东亚及其周边岛屿上的那大约七亿人们的时候了。”(1901年7月20日)
     
     经过努力,丁龙和卡本蒂埃在哥伦比亚大学建汉学系的诚心感动了校长和当权者,当年的学校毕业生典礼上,学校方面宣布了这一消息。
而这个汉学系,就是今天的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
   
     美国绝大多数大学的汉学研究或东亚研究系都是在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建立的。
不同于学殖深厚的欧洲汉学(滥觞于文艺复兴),它们大多偏重于实用目的。而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不但是美国最早的汉学系之一,
而且也是完全按照注重古典文化精神和人文传统的欧洲模式创建的。这不仅得益于哥伦比亚大学一以贯之的严谨办学作风以及尊重历史文化精神的优良传统,
还得益于哥伦比亚大学当局在创办东亚系时就得到了捐助人卡本蒂埃的慷慨捐助。正是因为“丁龙汉学讲座教授”的资金足以力敌欧洲任何大学的酬金,
使得它能够邀请到全世界最杰出的汉学家加盟。
   
     创系伊始,哥伦比亚大学就极为郑重其事,派出了哥伦比亚大学最优秀的教授去欧洲搜罗人选,
其中最直接参与其事的就是后来被奉为“当代文化人类学之父”的美国文化人类学巨匠弗兰兹·博厄斯(FranzBoas)教授。
哥大校长直接托付这位著名的思想家、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在慕尼黑为筹建汉学系遴选“丁龙汉学讲座教授”人选。
博厄斯和其他教授选中了世界汉学巨擘德国人夏德(此人后来为胡适的博士论文指导老师之一)。
此前,他们荐举了剑桥大学汉学教授吉尔斯来哥大做“中国与中国人”系列讲座,以启动汉学系建系进程。
系列讲座后来出版,代表了当时学界的最高水平。
   
     此后的一百年间,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秉承传统,一直是西方汉学研究的重镇。难能可贵的是,
系主任富路特教授后来关于系史的著作,正式记述了这段传奇的建系历程。
   
     那么,丁龙后来究竟归于何处?2004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庆祝建校250年的时候,我们又开始了新一轮寻找。
我们找到了卡本蒂埃在纽约上州高文镇度晚年的老家。我惊奇地查找到了那个小镇上有一条一百年前命名的“丁龙路”。
一百年来,小镇上的人们用这种别致的方式来铭记一位在美国做过贡献的东方人。
   
     卡本蒂埃也有出色的后续表现。认识了丁龙,也就认识了他在遥远东方的祖国,卡本蒂埃后来又捐款给丁龙家乡的岭南大学医学院,
在岭南大学的校史记录上,我们今天仍然能够看到早年捐款者卡本蒂埃的名字。
   
     丁龙的故事乍看上去有些不可能、不可信和不可知。像是神话,却是现实。一个人的力量或许渺小,但人的意志不死。
丁龙以卑微之身做成了彪炳史册的大事。中国曾经出过武训,我当年的调查报告曾经把丁龙比做“纽约的武训”。
眼下的中国已远不是一百年前的中国。中国有了经济能力,有了发言的权力,我们更要珍惜。不要怕自己渺小,不要怕自己能力不够,
更不要自我膨胀和盲目虚骄。瞄准高尚事业,有理想,敢于把理想诉诸实践并且始终不放弃,你就是丁龙。
   
     (作者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哥伦比亚学院讲师)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2-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4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3 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ovyvy 于 2016-10-13 19:41 编辑

只是个人分析,乱猜下

sdr的加入,造成资产配置紧张,也加速了人民币的国际化的速度,

但是政策限制资产的流向,

首先,限制炒房。

其次,债券的利率不到3%,回报率很低

所以资产会流向股市,对于二级市场是件利好,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人民币不能乱印,超发的货币会再次引发通货膨胀,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2-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4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3 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隔了一个长达7天的国庆假期,北京针对房地产的“930”新政出台后,其影响还在持续发酵。

近日,某大型房地产开发商的高管刘先生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国庆节后,很多楼盘都接到了购房者要求退款的申请。其所在的公司,仅一个楼盘就接到数十位已经交付定金或交完首付、签订了合同但尚未办理下来贷款客户的退款要求,涉及金额2亿-3亿元。而且据其了解,这样的情况并非个例,其他开发商也遇到了同样的情况。

据刘先生介绍,购房者要求退款,主要是因为新政提高了首付的比例,很多购房者无法再去筹资补交首付款。其次,新的限贷限购政策出台,购房者也预料到随着成交量的缩减,房价可能会企稳甚至下跌,因此购房意愿减弱,持观望态度。

比如,刘先生介绍,其一位朋友在北京已有一套房,9月下旬在北京五环边上刘先生公司开发的某高档楼盘准别购买了一套360平米左右的叠拼别墅,总价3000万左右。已缴纳了200万元的定金,按照此前的政策首付50%,共需要交1500万首付,但是新政后首付比例提高到70%,如果购买的话还需要补缴约700万的首付款。目前,他这位朋友已弃买,正在申请退款。

普通住房难觅,首付比例提高

9月30日,北京市出台了《关于促进本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也称“930新政”,或者“京八条”。其中,杀伤力最大的就是提高首付比例。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次新政中还区分了“普通自住房”和“非普通自住房”。首套普通自住房的首付款比例不低于35%,非普通自住房的首付款比例不低于40%(自住型商品住房、两限房等政策性住房除外)。而对于二套房,无论有无贷款记录,无论是否普通自住房,首付款比例均不低于50%;购买二套非普通自住房的,首付款比例不低于70%。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也了解到,某国有大行北京分行标准是,以购房人家庭为单位考察住房及贷款情况。北京无房,且无未结清住房贷款的购房算首套房。如果在京无房,但外地有一笔未结清住房贷款的,也可以认定为首套房。

如果购房人在北京有一套住房,已婚家庭因为改善性需求,可以再购买一套 ,但是无论贷款是否结清,都算二套房,如果有两笔以上未结清的住房贷款,则拒绝贷款。如果在北京有两套以上住房的,属于限贷限购对象,不予贷款。

而具体首套房和二套房的贷款比例,还要区分 “普通住宅”还是“非普通住宅”。刘先生也表示,根据此前普通住宅的认定标准,随着房价的上涨,目前在北京几乎没有普通住宅,几乎都是非普通住宅,就意味着首付比例普遍要提高到40%和70%。

而普通、非普的认定标准,包括前述国有大行在内的都是依据北京市住建委、地税局、财政局联合于2014年9月末出台的《关于调整本市享受税收优惠政策普通住房平均交易价格有关问题的通知》京建发[2014]382号(简称382号文)。

根据382号文,普通住房的首要条件就是满足“住宅小区建筑容积率在1.0(含)以上、单套建筑面积在140平方米(含)以下”,并参考其实际成交价格确定。成交价格方面,五环以内,单价不超过39600元每平米,总价不超过468万元。五环到六环,单价不超过31680元每平米,总价不超过374.4万元。六环以外,单价不超过23760元每平米,总价不超过280.8万元。而从近半年的成交价看,目前北京几乎没有价格低于这个的住宅。

至于贷款利率,该行表示,首套房最低可以享受八五折优惠,二套房贷款则要基准上浮1.1倍。在刘先生看来,“首付提高到70%的话,大多数改善性需求都会受到影响。”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2-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4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4 13:10 | 显示全部楼层
媒体:中化集团或与中国化工集团合并
  据彭博报道,不愿透露姓名知情人士称,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一部分,中国计划将中化集团与中国化工集团合并为一家集团。知情人士称,此事在正式宣布前也可能存在变数。

  近日,高层密集发出推进国企改革的信号。据新华社11日报道,中国国家主席、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称,推动国有企业深化改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把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

  10月10日,《人民日报》也整版刊登国资委研讨会发言摘要,指出要“做强做优做大国企”。

  去年年中以来,随着市场持续走弱,国企改革的话题沉寂了一段时间。但伴随着6月26日宝钢和武钢宣布战略重组、7月6日国有企业改革座谈会的召开,国企改革重回视野。三季度至今,国企改革呈现提速态势。

  国资委主任肖亚庆9日在国资委召开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专题研讨会上表示,做强做优做大中央企业,要在主动减量、盘活存量、做好增量上下功夫。在盘活存量方面,要加大集团层面的兼并重组,提升中央企业整体功能和运行效率;推动中央企业实施专业化重组,整合同质化业务,减少“大而全”“小而全”。(华尔街见闻张家伟 )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2-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4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4 14: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2-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4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4 19:24 | 显示全部楼层

  已持续震荡盘整一个多月的美股,遭受的看空声音越来越多。近日,汇丰银行的技术分析团队再度抛出美股拉响“红色警报”的报告,旨在提醒投资者紧急抛售股票。
  看空者并非只有汇丰,高盛、美银美林等机构也在近期纷纷抛出类似观点。而从当前美股各项数据对比历史指标来看,向上的概率越来越小,美股市场或迎来牛熊拐点。
  机构纷纷唱空
  在本周三公布的给客户的一份报告中,汇丰银行(HSBC)首席技术分析主管穆恩表示,基于过去的几周的表现,他已拉响“红色警报”,示意紧急抛售股票。
  穆恩使用一种叫艾略特波浪理论(Elliott Wave Principle)的技术分析。波浪是指股票价格的波动,如同大自然的潮汐,一浪接着一浪周而复始。波浪不仅具有相当程度的规律性,以一种"可识别的模式"前进和反转,且这些模式在形态上不断重复。穆恩正是根据此技术追踪股票市场出现的交替现象,以辨别投资者在市场中可能做出的下一步举动。


  穆恩于九月下旬指出,经数据显示,股市目前表现与1987年崩盘前出奇相似。无独有偶,发表此言论的并非穆恩一人,花旗银行全球外汇策略主管汤姆·费茨帕特里克亦在几日前发表同样观点,并提醒投资者注意近日市场波动。
  早在9月中旬,高盛的首席股票策略师大卫柯斯汀David Kostin就曾指出,标准普尔500指数已经略昂贵。大卫在报告中称,尽管标普500指数中的公司盈利越来越少,他们仍未受到来自投资者的质疑或撤资。 “净资产收益率(ROE)与市净率(Priceto Bookratio,PB ratio)之间的历史关系表明,投资者将给盈利能力下降的公司给予较低估值。”大卫在报告中表示,在过去的8个季度里,尽管标普500的股权回报率几乎以200基点匀速下跌至14.1%,股价净值比却上涨了2.8倍,并且一举超越了过去40年2.5倍的平均涨幅。
  净资产收益率用来衡量公司每1美元的股东权益产生了多少利润,因此,净资产收益率下降意味着公司正在减少每美元的股票价值。不同的是,市净率在衡量公司价值时,主要基于出售公司资产可获得的账面价值。大卫认为,从标普500现有的净资产收益率表现来看,完全有理由相信其中隐含着下跌信号。
  “从历史数据来看, 净资产收益率为14%时市净率为2.1倍左右,表明指数可能有大约25%的下跌。”大卫还补充称。
  其实早在9月30日,穆恩曾表示目前股市已拉响“橙色警报”,随着本周二道琼斯指数大跌200点,穆恩认为时机到了,于本周三正式拉响最终的“红色警报”。
  “市场在本月11日大举抛售美股也是我们拉响红色警报的原因”穆恩在报告中称,“同时,股市的下跌使交易员指数(TRIN)显示出巨大的销售压力,而作为市场情绪的晴雨表,被称为恐慌指数的波动率指数(VIX)从8月以来也出现一系列符合大跌的信号。”穆恩表示,当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跌破17992 点或标普500指数跌至2116点以下时,将出现大举抛售的现象。
  “只要守住这两个点位,多头仍然有微弱的希望。”穆恩称,“但如果跌破这两个点位,且更有甚者股市收阴于此两点位以下,则明确表示牛熊已经交替,牛市彻底结束,接下来都是“熊”的天下。”穆恩还补充,目前来看股市严重下跌的可能似乎更高。截至美国时间12日晚,两指数皆暂时撑住于水平线之上。道琼斯指数最低触及18082.09点,收阳于18144.2点,单日涨幅0.09%;标普500指数最低触及2132.77点,收阳于2139.18点,单日涨幅0.11%。
  无独有偶,除汇丰和花旗以外,美国美银美林银行(Bank of America Merrill Lynch)近日亦加入华尔街“唱空大军”。
  美银美林股票策略师苏博纳玛尼亚(Savita Subramanian)指出,对于囊括进标普500指数的公司,市盈率的中位数作为衡量这些公司股票是否估值合理有重要意义。她在本周二的报告中写道,标普500指数的市盈率中位数正处于2001年以来最高水平,这表明大部分股票在远高于真实市盈率的情况下被交易。
  数据支撑乏力
  据美银美林的数据,目前市盈率的中位数已经远高于历史平均水平,若仍然以基本的盈利为基础来合理考量公司价值,股票的现价实际已经过于昂贵。就历史数据来看,目前标普500的市盈率中位数处于历史最高点的约91%点位水平,据略高于互联网泡沫时期14%。值得注意的是,因为科技公司的估值远远高于其实际价值水平,在2000年初互联网科技大泡沫被戳破后,纳斯达克指数一度暴跌80%。
  苏博纳玛尼亚指出,大多数拉高市盈率的恰恰是中等市值的公司,超级大盘股或市值超过1000亿美元的公司在互联网泡沫时期反而是以低于市值的价格被交易,因此股市的整体估值水平得以有所控制。然而现在已经不仅仅是市盈率在发出危险信号,数个指标齐齐显示市场估值正高于其历史水平。
  据美银美林数据,标普500公司市值与GDP比值1.02,历史均值0.58,现值较均值高76%,此项比值在互联网泡沫时期为0.54;而以十年平均盈利计算的席勒市盈率(ShillerGAAP PE)目前为24.9,历史平均数为19.1,现值较历史均值高出31%,而互联网泡沫时期此均值仅为15.3。除此之外更有超过十项以上指标皆远高于历史平均水平及互联网泡沫时期市场平均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股票正被超溢价交易,苏博纳玛尼亚认为目前债券价格更昂贵。因为多个发达国家的国债利率下跌至接近或低于零,更多的投资者选择投资美国国债。需求的增加使美国国债价格飙升,同时降低了收益率。“相对于其他资产类别,股票与债券最引人注目的,风险溢价保持上升区间,标普500指数收益率与十年期国债收益率比值正处于近60年来最高水平。”其补充称。
  除去纳斯达克指数、道琼斯指数与标普500指数居高不下以外,还有几大因素刺激着市场的焦虑情绪。
  大约一年前,许多经济学家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萌芽”感到非常兴奋。经济年增长率维持在3% 以上水平,美联储也开始提高利率。然而好景不长,经济数字开始下降。到2016第一季度,经济年增长率已下滑至1.6%,2016七月增长率仅仅为1.2%。
  与此同时,欧洲经济增长似乎也止步不前。大多数欧洲国家的经济不景气且似乎并没有好转的迹象。欧洲地区的经济增长在过去5年里一直止步于0.5%左右水平,今年7月最新一组数据显示年化GDP增长率下降至0.3%。
  值得注意的是,这几年来尽管不断推出财政和货币刺激,经济状况仍然处于复苏无力但又未达衰退标准的“贫血式成长”(anemic growth)中。不难理解的是,当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欧洲不能摆脱经济低迷的状态时,美国公司也很难做到全速前进。如果将英国退欧的因素考虑在内,市场在未来几个季度的不确定性的更是大幅增加。
  虽然标准普尔500指数在2016年表现强劲,虽有年初遇暴跌且稍有反复,年初至今仍有4.66%正收益,远超2015年-7%的负收益,然而机构预测2017年将较为疲软。高盛美股投资团队认为,2016年至2017年,能源部门的业绩将继续拖累美国公司的盈利情况。
  新兴市场的股市在过去几个季度的表现尤其孱弱,包括一些著名的经济专家和投资大师,包括前雷曼高管杰拉德(Jared Dillian)在内的经济学家近月来呼吁,新兴市场需要一个喘息和翻身的机会,并预测美联储将在经济演说采取更强硬的立场。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2-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4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5 12:18 | 显示全部楼层
高瓴资本张磊:以全球视野 坚定重仓中国
2016年09月19日来源:人民网-金融频道

人民网北京9月19日电日前,高瓴资本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张磊成为耶鲁大学建校315年来首位来自中国的校董。这不禁让人想起“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第一位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的中国留学生,两人都承载着中国人留学史上“首位”的荣誉,也都投身于中国的公益教育事业中。
而张磊相比容闳幸运之处在于,所处的时代和环境能让他充分发挥自己的所学。怀抱着对中国发展的信心,张磊始终坚持“重仓中国”的理念,恪守价值投资原则,助力具有伟大格局观的优秀中国企业成为“行业领袖”。
保持信心 重仓中国
在高瓴的全球化投资版图中,从不缺少优秀的中国企业。从腾讯、京东、滴滴、美团,到蓝月亮、美的、格力,再到生物医药行业的百济神州,高瓴立足研究实体业态,专注TMT、健康、消费等领域,每一个投资案例都堪称业界经典。
2005年,高瓴资本的第一笔投资就瞄准了中国,标的物是市值尚不足20亿美元的腾讯。当时张磊看中的是中国潜在的庞大互联网用户。11年后,腾讯市值已经超过2000亿美元,成为亚洲市值最高的公司。2008年,正值全球经济危机,几乎无人愿意投入资本打造消费品高端品类。张磊深刻理解中国消费品的消费理念升级态势,迅速捕捉到市场的空白,坚定地投资蓝月亮开发洗衣液产品,在产品初期和扩张期的亏损阶段持续投资。3年后,蓝月亮在高端洗衣液市场中“打败”国际巨头宝洁和联合利华,成为中国洗衣液的行业老大,张磊的判断和坚持再次为市场所验证。
近两年来,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但是高瓴重仓中国的信心从未动摇。张磊相信,“中国消费崛起和移动互联网普及,对于真正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人是一个绝妙的时机”,他坚持看好正处于消费者需求转型阶段的中国市场。2015年1月,高瓴宣布将与连续多年被评为全美最佳医院的美国梅奥医疗集团成立合资公司。在张磊看来,“引入梅奥的目的是真正让中国的医护人员更加有尊严,中国的病人有更多选择并享受更好的服务,中国的医疗机构更加市场化,”从而“促进中国医院和医疗机构的提升”,惠及国内民众。
不忘初心 与中国企业共成长
“做企业超长期合伙人”,是高瓴资本核心的投资策略。张磊一直强调高瓴坚守长期价值投资,买入并长期持有公司股份,“要做正和游戏”,拒绝零和游戏,不以牟取短期利益为目标。在中国,“长期”并不简单。
2011年,市场频频唱衰京东的重资产模式,而高瓴坚信“自营商城+供应链”模式会成为京东独特的优势。正如张磊坦言,他希望继续加深京东的护城河,不断创造价值;宁可全世界投资者都说高瓴“人傻钱多”,也不愿为了盈利过早干扰和改变京东的战略和思路。投资并推动京东上市,生动地诠释了高瓴价值投资的理念。
在生物医疗健康领域,高瓴也同样有相似的长期价值投资实践。中国分子靶向与免疫抗肿瘤药物研发领域领导者百济神州,联合中美两地科学家在中国本土研发抗癌原研药,并率先获得美国FDA认证。成立仅4年,百济神州已经拥有10种原研药。通常,研发原研药需要15年左右的时间和数亿美元的大规模投入。但是,高瓴长期看好中国原研药的创新潜力与研发实力,从早期开始并持续投资百济神州,坚定推动其进行创新发展。2016年初美国股市股指波动,百济神州在资本寒冬下逆势发行,成功登陆美国纳斯达克,成为2016年第一家赴美IPO的中国公司,也是2016年美国IPO第一单。
在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张磊如是说,“投资大格局观的企业,找到具有伟大格局观的坚定实践者”。大格局观的企业,能够深刻把握行业发展规律与目标用户需求,努力创新产品与服务,即使牺牲短期收益也会执行商业模式战略布局,这与价值投资的理念不谋而合。
十一年来,高瓴基于这一价值观发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中国企业和企业家。在张磊的视野里,未来中国将有三座“森林”蓬勃生长,分别是中国优秀企业、中国优秀企业家和中国优秀创业者,高瓴将坚持长期价值投资的初心不变,与三座“森林”共沐未来中国的阳光。
坚定决心 助推中国企业全球化
在“一带一路”建设带动下,中国企业正在加快进军海外市场。具有国际视野并深谙全球资本市场发展趋势的张磊很早就注意到这一趋势,并下定决心帮助中国企业输出中国商业模式。
张磊认为,全球互联网创新在纵深发展基础上,正由原来的单极驱动向双极乃至多极驱动演进。今年6月,互联网女皇Mary Meeker(玛丽?米克尔)发布2016年互联网趋势报告,“中国已经成为互联网领袖”一章即出自高瓴的研究团队。报告显示,在当前全球排名前20的互联网市场领导者中,中国占据7席,腾讯、阿里巴巴、百度、滴滴、京东均列其中,大部分背后都有高瓴的投资。纽约时报中文网近日也撰文承认,“中国山寨美国的观念已经过时,现在轮到美国山寨中国了”。
张磊相信,“中国与新兴市场之间的社会经济概貌更为接近。我们有能力帮助腾迅这类公司走出国门,快速促进其它新兴市场的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其它新兴市场也可借以实现跨越式发展。这是双赢策略。”早在2013年,高瓴与腾讯成立合资公司,支持微信在印尼发展,并以此为桥头堡,迅速向泰国、越南等地拓展。此外,投资去哪儿后,高瓴也投资了海外在线旅游公司traveloka,并且“撮合”两家公司达成跨国战略合作。再如,高瓴投资东南亚出行共享应用GrabTaxi后,积极帮助滴滴出行与其实现合作,滴滴全球版图随之逐渐成型,成就了又一个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成功典范。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投资国内二手车交易平台优信拍与印度汽车信息网站CarDekho,孟加拉分类广告平台Saltside等,不断促成中外战略合作,助力中国企业出海。2015年9月,高瓴作为创始股东,与腾讯、京东等共同创立了全球性新能源汽车公司NextEV,在新兴战略产业积极布局,推动中国智能汽车行业发展,打造中国版“特斯拉”。
在2015年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张磊谈到“中国原生态的互联网创新正成为世界互联网创新的动力之一”。重仓中国已成为张磊投资的立足点,而如何推动中国企业国际化,张磊心中早有答案,“中国企业走出去,一定要放开思想,放下包袱,能够真正地融入到当地的企业和市场环境中去,和当地的环境结合,不要畏怕世界的巨头。高瓴和腾讯携手在印尼超越facebook就是一例,希望中国有更多的企业能够像这样走出去。”
(责编:李栋、李海霞)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2-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4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5 18:31 | 显示全部楼层
闲来一坐s话投资


  投资思考:投资重要的是“相马”                                  ——兼谈如何训练自己的商业感觉
                                               (2016年10月13)


    近日,与投资的几位朋友晤谈,其中有朋友谈到,对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的理念已经是坚定不移,甚至是深入到骨髓了,但是感觉到自己在分析企业方面能力不足、商业感觉欠缺。这倒确实是个问题(实际上是每个人面对的终极问题),因为投资最终比拚的还是一个人的商业洞察力。然而一个人的商业感觉、商业洞察力又从何而来呢?说起来,这又是一个很复杂的话题。
    有朋友认为,搞实业的人接触股市投资相对更容易,因为他们身处创业的第一线,更有着投资实业的直接经验。这话大抵是对的,因为像巴菲特、段永平这样的投资大师、投资名人,他们企业家、投资家两个身份兼备,所以其商业的洞察力是常人无所企及的。然而啥事也不能绝对,因为据我的观察,有些实业上很成功的人,一旦进入了股市却又常吃败仗,甚至成为输红眼的赌徒,将好不容易挣到的千万身家输得一败涂地,这种事儿在股市上也是经常发生的。搞实业有时更需要具有大胆创业的胆魄,甚至很多的企业家更具有冒险家的精神,特别是在他们开创事业的初期阶段,有时这种冒险精神(或者叛逆精神)更有利于开创事业;而股市投资恰恰相反,更需要磨练一种“隐忍”的性格与修养(当然关键时刻还要胆大),而不具备这一点,盲目地将搞实业的“冒险精神”引进来,反而失败更快、更惨。本人身边就有活生生的具体案例。
    最近在静逸投资微信公众号上,看到他们写的一篇很有趣的文章《马云vs巴菲特:关于“顿悟”与“渐悟”》,引起了我的思考。文章有一段很精彩的论述:
    “就我们普通人的榜样来说,更多人可以学习巴菲特、芒格,却无法学习马云、乔布斯,虽然‘渐悟’不如‘顿悟’的结果那么快速、那么巨大,但复利的效应同样非常可观。毫无疑问,受马云鼓舞创业的人大多会失败,而学到巴菲特投资精髓的人会走向自由之路。”
   “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英雄,也许并不止一个,但须知,有些英雄我们是学不来的。很多时候,我们过度强调了学不了的英雄,却把学得了的英雄定格为世界唯一”。
    以上这段话,是很值得玩味的。自己认为,单纯就难易程度来讲,如果让我们普罗大众效仿马云那样去创业,或许失败的人数不会是少数;相反,如果我们仿效巴菲特的方法进行股市投资,虽然不敢说“人人皆可成尧舜”,然而就实现自家的财富健康来讲,却当是很多人可以复制的方法。——其实,我们未必成为巴菲特那样的人,那是可不能的,只要能够改变自己的财富命运,让自己生活得更好一点就可以了。
    那么,还是回到开头的话题,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没有实业创业经验的股市投资者,又当如何培养自己的这种商业感觉、商业洞察力呢?
    依个人的一点经验,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的路径去努力:
    1、多学科广泛阅读。
    芒格说,投资要建立多学科模型,如此才能够避免那种“铁锤人”思维。而若做到这一点,自然就少不了广泛的阅读。确实,我们看那些投资大师们,看起来他们并不像个商人,倒更多的像个学者。芒格更说他们自己像“长着两条腿的图书馆”。其实就我所知,做价投的人,几乎没有一个不热爱广泛阅读的。一个人爱阅读不爱阅读,短时间内看不出来,然而两年三年过去,或者五年十年过去,其差距就相当大了。这一点,实际上已是让人们谈烂了的话题,是无需多言的。我说过,一个人长期投资的业绩,实则是他长期广泛智力活动和丰富人生阅历的副产品。谁个如真的热爱投资、痴爱投资,那就进行广泛的阅读吧,书中自有黄金屋!
    说到“书中自有黄金屋”,Louis Li先生在《穷查理宝典》的序言(题目即叫《书中自有黄金屋》)中有一段话,特别值得铭记与分享,而且这段话一直撞击着我的心扉:
    “查理(即是芒格先生)是一个完全凭智慧取得成功的人,这对于中国的读书人来讲无疑是一个令人振奋的例子。他的成功完全靠投资,而投资的成功又完全靠自我修养和学习,这与我们在当今社会上所看到的权钱交易、潜规则、商业欺诈、造假等毫无关系。作为一个正直善良的人,他用最干净的方法,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取得了这个商业社会中的巨大成功。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满怀士大夫情怀的中国读书人是否也可以通过学习与自身的修养的锻炼同样取得世俗社会的成功并实现自身的价值及帮助他人的理想呢?”
    这段话对于读书人来讲,是不是很励志呢?特别是对于那些没有机会或者没有能力去创业的读书人来讲,股市投资是不是也开辟了一个“世俗成功”的通道呢?“百无一用是书生”,当市场经济的大潮滚滚而来之时,不少读过书的人曾经作如此的感喟,然而,现实的“通道”就摆在你面前,关键还是看自己是否有缘得这种“道”了!
    二、多看企业家的传记
    一个人的经验无非是来自于两点:一是直接经验,二是间接经验。直接经验的取得是直接参与具体实践而得来的,然而人生有涯,人的一生大部分的经验还是来自于他人的间接经验。在一次投资分享会上,有一位搞投资的朋友说过,他要立志将国内外的著名的企业家传记全部阅读一遍,他的这一做法给予我很大启发。于是,自己也尽可能多地加大对这些企业家传记的学习与揣摩。如仅今年以来,自己便通读了电子书(有的是重读)比尔盖茨全传、IBM帝国缔造者小沃森自传、资本的秘密洛克菲勒自传、马云全传、乔布斯传神一样的传奇、任正非内部讲话、下一个倒下的是不是华为、褚时健传、松下幸之助全传、盛田昭夫传奇、稻盛和夫传奇、本田宗一郎传奇等书籍,通过阅读这些传记作品,进一步了解了这些中外著名的企业家们的艰辛创业历程,对他们企业的商业模式、哲学精髓、创业天赋,以及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度思考,都有了进一步清晰的认识。通过这种阅读与思考,自己认为对于分析企业是很有帮助的。特别是,我们今天处于一个十分幸运的网络时代,电子书籍阅读可“一键下单”,迅速买到手(降低了选择成本),且电子书的价钱还超低,阅读这种电子书性价比更高。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种电子书的阅读,一下子就将自己的阅读量提上去了。
    三、多研究企业案例
   早在上学之时,我的老师就曾有一个精彩的譬喻,即如果你想教给别人一桶水,那么你就需要具备八桶水的能力。诚哉斯言!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做什么事情,都有一个长期积累、厚积薄发的过程,股市投资也不例外。虽然,我们最后的投资标的仅仅是少数的几家企业,然而这种精选却是建立在大量研究企业基础之上的。
    比如,我们不仅要研究成功的企业案例,还要研究那些失败企业的案例;要研究所投资的企业,还要研究同行业内不同竞争对手的企业;要研究所投企业现有的经营状况,还要研究它过往的经营历史,弄明白所投企业的前世今生;要研究所投资企业在内的行业信息、行业背景,还要研究不同行业内的行业命相、发展规律。通过对这些行业、企业的不断研究,在自己的头脑中便形成一些不同的微观经济学意义上的多种企业模型,长此以往,那种水滴石穿、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便会慢慢显现出来,进而更容易提高自己对于一家企业的研判、分析能力。
    在这个方面有什么捷径吗?
   自己认为没有,特别对于吾等普普通通的个人投资者来讲,只有下笨功夫,比如,本人无论是在网上平台还是私下里,均喜欢作一些研究企业的资料卡片,如此积累多了,时间长了,自己认为在研究企业上那种“商业感觉”、“商业灵感”就会涌现出来。
    四、多用心观察生活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生活中不是缺少牛股,而是缺少我们智慧的眼睛。我常说,真理不远人,牛股同样不远人。其实股市中的牛股常常就在我们身边。我多次说过,作投资人,一定要常看中央电视台的广告,因为中国股市这么多年以来,中央电视台的广告就是长牛股的集中营,可以说中央电视台天天将这些长牛股“广而告之”,可是为什么自己就发现不了呢?其实我的这句话并不是笑谈。因为,通过认观看并仔细揣摩那些优秀企业的广告,是可以读出很多东西来的,比如,这家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定位是什么,它能够抓住、打动消费者心理的地方在哪里,甚至这家企业的文化都可以从它的广告语言或画面之中读出来的。今天我们更是处于各种新媒体的时代,这些新媒体也给我们提供了发现这些优秀企业的线索。除此之外,我们的生活圈、朋友圈、工作圈,以及友人小聚言谈话语之间均可以给我们提供这种线索。在这方面,自己很欣赏雪球上的一位朋友“静气”ID上的一句签名:“争做生活大师,不经意间或成就投资大师。”嗯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谁如果先做成了观察生活的大师,庶几离投资大师可能就不远了!
    五、多用笔记下感悟
    有清晰思考与逻辑的人未必能够用文字写下来,而能够写下来的人一定会是有着清晰思考与逻辑的人。当我们在研究某些投资的问题,或者研究具体企业的案例之时,或许感觉着已经弄懂弄通了,然而一旦写下来时,或许会发现原来自己并没有真的思考明白,或者思考还不算完整、不深入。写作的过程就是不断巩固、不断思考、不断完善、不断提升的过程。我们看到,很多的投资名家、投资高手,均是写作的名家或者高手,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本人一向倡导要将自己的所思所悟所想及时地用笔写下来,这种思维锻练时间久了,即使是达不到妙笔生花的境界,但是很显然考虑问题时的思维便顺畅得多,也渐渐深刻得多。在今天互联网时代,我们还可以及时地将自己的文字分享到博客或者雪球财经杂志这样的交流平台,间或在与同道之人(哪怕意见相左之人)的互动交流之中,有时自己思考的境界也容易升华,或者还能够弥补自己思考的短板与盲点。一个人的思维就是在这种互相碰撞、互相借鉴、互相启发之中开放出智慧的火花,何乐而不为呢?
    啰哩罗嗦地,也是老生常谈地行文到此,我突然想起了我国春秋时那个名叫孙阳,后来由于人们忘记了他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的人。关于他的故事,当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伯乐的“慧眼”之处就在于,他发现一匹看似普通的吃力的拉着盐车的马竟然是千里马,于是便买了下来送给楚王(那个卖马的人还以为伯乐是个蠢货呢,股市之中这事是不是也经常发生呢?呵呵),结果这匹千里马后来弛骋沙场,立下不少战功。为什么这种千里马普通的人识别不出来,而伯乐能够识别呢?原因就在于这种千里马在疆场上弛骋所向披靡,别的马比不过它,而用它来拉车,却不如普通的马。由此我想到,我们在股市上投资,是不是重要的是也要学会这种“相马术”呢?我想是的,因为我们做不成实业、创业领域里的“千里马”,那就要学会“识别”他们就可以了,而且我觉得这其间的难度,可能要比伯乐真的去寻找千里马要小得多、小得多了。退一步讲,我们即使做不成知名的“伯乐”,就是做小伯乐,学会些一些必要的“相马术”,也当是不难的,而且一旦找寻到那种千里马式的企业,长期持有它的感觉也是好好的。

    另附:
    唐代大文学家韩愈的著名文章《马说》中有言: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文中之意虽指识人,然于我们股市投资,也启示大焉!故,附记于此。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2-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4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6 17: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人简介和投资体系


《红周刊》: 您入市有多久了?这些年来收益如何?

陈晓虎:我关注股市从大学时候就开始了,但真正开始实盘买卖是在2009年之后,初期和散户没有区别,瞎交易乱买卖,好在我早早的就放弃了摸着石头过河,选择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学习修桥的方法,我非常喜欢越阅读,早期我更是读遍成功的投资大师们的书,这是形成自己投资体系的重要一环。总体收益还不错,年化收益率在30%以上,15年股灾时基本没有回撤,只是离场时间早了一点。今年在市场交投清淡的环境下,依靠年初重仓优质港股,取得了近20%的收益。

《红周刊》:给我们分享一下您过去几年比较成功的投资,特别是今年比较成功的港股投资吧。

陈晓虎:过去主要做A股,比较好的案例是:1)13年的国投电力,当年根据我的研究,国投的水电资产就值当时的市值,剩余的火电资产全部白送,反正就是典型的低估值高成长的优秀价值成长股,我赚了近4倍;2)诺普信,12年底13年初是标准的拐点 成长股,当时市场很冷公司股价萎靡,公司因一系列变故业绩糟糕,但公司出人意料的在低位回购 增持,A股本来就很少回购的,更别说是小盘股了,我研究后发现公司拐点很明显,于是也重仓买入,最终赚了6倍多在牛市的时候卖出去了。3)在12年时买了很多低估值高成长的创业板公司,比如机器人碧水源,当时最低我记得跌至过30倍PE左右,他们的业绩增速都在30-50%之间。(虽然我卖出过早,但在12-13年带来了不错超额收益)。

今年因为A股估值非常高,港股估值很低,我加大了港股的投入,几个成功的案例是:1是国药控股,看好的是国内医药流通行业的潜力(好生意),而国药是医药流通的龙头(好公司),我是15年底25港元买入,当时估值PE在20倍不到,公司业绩增长高达40%以上,显然是低估,当时港股市场情绪也很冷(好价格)。2是先健科技,年初买入的,当时价格在1.3左右,主营心脏病相关的医疗器材,公司研发投入非常高,技术在国内可以说最好,美敦力作为全球最大的医疗器械公司之一都寻求与其合作,足以说明先健的优秀。公司市值远低于他的在研产品未来的价值;3是中国飞机租赁,公司租赁飞机业务稳增长,旧飞机拆解业务前景光明,我5-6元之间买入,当时PE不到10倍,市场完全按照租赁公司的估值根本不考虑拆解业务的前景,非常低估。4是兴达国际,买入时他PB只有0.4倍,市场对它非常悲观,市值远低于清算价值(好价格),但兴达因为和外资品牌价格战导致业绩下滑,产品销量还是没问题,他依靠优秀的管理和低成本是绝对的行业龙头(市占率很高的好公司),短期行业出现短周期拐点(坏生意拐点到好生意)。我其他还买了一些医药股,如三生、绿叶,一些烟蒂股北控、云顶、华宝,但主要收益是上述4只。

注:以上个股均不作为任何推荐,个人账户目前已停止操作。

《红周刊》: 您的投资风格是价值投资、成长投资还是趋势投资?

陈晓虎:我并没有严格区分这三者,价值投资的定义就是任何一笔有价值的投资都是价值投资,低估值买入等待价值回归是价值投资,一般估值买入高成长公司也是价值投资。至于趋势投资,我的理解和大多数人不同,我认为真正的技术分析也好,趋势交易也好,都是贯穿于价值投资之中的,并不是单独生存的。

《红周刊》:可否详细解释一下?

陈晓虎:我们既要找到有价值的股票,也要把握市场的脉搏。很多价值投资者有误区,认为只要好公司的估值具有安全边际,就能无脑买入。其实不是这样的,估值的高低不意味着趋势的升降,估值低了可以更低,估值高了可以更高。价值投资大师格雷厄姆曾说过要尊重市场先生。如果你不考虑市场情绪,过早的买入价值低估的股票,作为私募可能会被清盘,作为个人投资者可能失去最佳买点。

《红周刊》:对价值投资来说,回撤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在您的体系中,是如何进行风控的?

陈晓虎:真正优秀的投资者应该有详细的交易策略、资金管理、风控模式。这里不谈大类资产配置的方面,就说个股的配置,我认为即便面对个股低于他的价值的时候,也要采用逐步买入的方式,而不是一次性重仓,因为你永远无法预测市场会有多么悲观或疯狂,并且你不能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即便你对这个公司很熟悉,确定性很高,你也要分仓,因为你永远无法知道黑天鹅什么时候会发生,我个人一直是10个左右标的分散,根据个股涨跌情况进行仓位再平衡。

至于个股止损、止盈线的设置主要根据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否发生了改变,例如当时买入兴达国际时,我估算了如果公司进行破产清算,设备价值、现金和应收账款总计30亿元,现在估值只有20亿元,说明安全边际很高,加仓止盈的话要等到市值涨到清算价值之上,或者是增速出现向下的拐点。而先健科技这种成长股,我看中的是未来增长潜力,如果研发有出现问题,或者美德利不再和他合作,就要止损了。

《红周刊》:说了那么多,能否简介一下您的投资体系?

陈晓虎: 成功的投资是不分派别的,那些投资大师们拥有宏观行业的分析能力、微观企业的剖析能力,对资金偏好的分析、对自我人性的控制、对市场情绪的理解。因此,投资的本质来来去去不过三个词:好生意、好公司、好价格。

二、好生意:宏观行业的理解

《红周刊》:什么样的生意是好生意?

陈晓虎: 好生意是基于对大行业的研究,总的来说,供给端不断收缩,而需求端不断扩张就是“最好的生意”。 例如美国最近50年来的医药、消费和TMT,涨幅靠前的90%股票都出自这三大行业。医药和消费让人们活下来,科技则让人活的更好,因此他们能够长青、长牛。科技行业有一点不同,就是不进则亡,历史上的科技巨头北电、思科、摩托罗拉、诺基亚均已破产或面临绝境,所以在投资科技股时还要抓住时代的潮流。

《红周刊》:在您看来目前中国的好生意包括什么?

陈晓虎:医药、消费、TMT这些行业的发展和美国的逻辑是一样的,其中包括老龄化相关的医药,消费升级相关的奢侈品,保健品、自助/在线旅游、教育、文化传媒、各种服务行业,尤其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中国出现了很多优秀的TMT公司。另外是新能源相关的行业。当然一些冷门行业也值得关注,因为冷门行业也会出现优秀的隐形冠军、沙漠之花企业。

《红周刊》: 看来冷门行业也有好生意呀!


陈晓虎:没错!冷门、夕阳、低增速行业或许也是一门“好生意”,所谓的只有夕阳行业,没有夕阳公司。原因在于,冷门或夕阳行业由于行业的增速很低,几乎没人愿意参与。其次,冷门或夕阳行业往往竞争激烈,行业内经营不善的弱者会一个接一个的被淘汰,而一些优秀的公司则可以凭借低成本、政策支持、天然壁垒等优势,不断占据市场份额,形成寡头垄断。很多人无法想象,上世纪80年代,美国地毯行业曾出现过一只100倍的股票,地毯行业是多么夕阳和冷门的行业啊,这家公司凭借良好的成本控制,不断收购和做大,最后成为行业中的龙头。

投资冷门、夕阳、低增速行业公司的关键点在于,首先需求端并不会因为行业的冷门而大幅萎缩,那些被历史淘汰的自行车、火柴行业就不会好生意,同样钢铁、水泥这些公司在现在的中国也不是好生意。其次需要非常优秀的管理层,能够在非常恶劣的环境里不断的优化管理,不断地降低成本,不断地淘汰同行业的其他公司,管理层在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最后也需要一点点运气。

三、好公司:微观企业的判断

《红周刊》:那就说说好公司怎么选吧,毕竟最后还是买个股才能有盈亏。

陈晓虎:核心指标在于判断一个公司创造价值的能力:ROIC(投资回报率)。此外还有能量化的指标:财务报表和非量化指标:管理层、企业文化、商誉。

《红周刊》: 财报和管理层能力好理解,为什么说投资回报率是核心指标,而不是ROE呢?

陈晓虎: ROE的高低并不能直接证明价值创造的能力,而高ROIC才真正体现价值。例如A公司去年赚了1万元,今年赚了10万;B公司去年赚了1亿,今年赚了2亿。哪一个更好?从资本市场看A公司好,但从实体经济看,B公司好。在资本市场因为人们总是很短视,只看增速。这就是ROIC的作用,它反应了一个公司的业绩到底是扎实成长还是昙花一现。

只有ROIC超出WACC(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的成长,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成长,除此以外的成长,大多是不值一提的伪成长(当然,对于一些小企业,有前景的业务目前可能暂时ROIC是不高的,对此我们应该更远视一些)。 比如市场中优秀的公司,网宿科技ROIC为40%,茅台剔除超额现金后也接近40%,远超5%的WACC水平。从ROIC-WACC的角度看,中国股市大部分股票正在进行价值毁灭。相当多的公司长期以来的ROIC值维持在6%以下,盈利跑不过基本利率,更别说通胀。这类公司利润基数低,就算是利润突增几倍,也没有意义。甚至根本不产生真正的利润,都是纸上富贵,或是依靠不断的圈钱,或是大幅度地使用了财务杠杆,表面的高收益对应的却是高风险的经营。

四、好价格:市场情绪的把握

《红周刊》:在选出好生意和好公司后,何时买入就不是价值投资能解决的了,您在其中融入了技术分析和趋势投资的“好价格”体系,简单介绍一下这个方法?

陈晓虎: 发现好价格的方法是对人性、市场、资金有深入的认知和分析能力。大部分投资者往往存在一个误区,即发现好公司之后,其买入价格会用估值模型来决定,这是极大的错误。因为,估值模型决定长期的安全边际,而股价短期的上涨和下跌根本不是基本面推动的,而仅仅是人类情绪和资金偏好的变化推动的估值的变化,ROE/ROIC、PE/PB这些指标更多的是评价企业的好坏而非价格的高低。

《红周刊》:对价格的判断往往和市场情绪、人性的变化有关,您有没有什么简单易操作的办法?

陈晓虎: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从量价关系判断,比如在底部巨量突破,关键横盘位置的巨量突破,可以理解为有新的资进入场,改变了其原有的横盘或下降的趋势,那么就要思考,是否资金只是短期行为,亦或是公司优秀的基本面被市场认知,或公司业绩出现拐点,如何完美契合“好生意、好公司”,则,这就是买入的信号。

《红周刊》:还有其他可以拿来用的办法么?

陈晓虎: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待好价格的问题,那就要从人性即市场行为学说起(这里可以推荐大家去看看索罗斯的书,还有关于市场行为学的书)。

我是学机械的,而学机械的同学们都知道,一个系统工作时间越长越趋于不稳定,特别是在报废前的阶段,不稳定性导致的波动率会越来越大。金融市场上也是类似的。反身性的典型表现形式是反馈环。反馈环可以是负面的或正面的。负反馈的过程是自我纠正的过程,没有外部的干预它最终能达到均衡。而相反的,正反馈是市场自我强化的过程(持续上涨或下跌),市场偏好不仅影响市场价格,甚至影响基本面,而基本面一般被视为市场价格的决定因素,这种递归关系使得价格的演化变得不确定,从而出现均衡价格的严重偏离。索罗斯正是不断的利用了市场的这种不稳定状态来获利,他有句名言:世界经济史是一部基于假象和谎言的连续剧。要获得财富,做法就是认清其假象,投入其中,然后在假象被公众认识之前退出游戏。意思就是要在市场平衡被打破正反馈开始的时候入场,然后在公众觉醒前、泡沫破裂前退出。

五、看年报、看研报、找“三好”

《红周刊》:“三好”策略适用于什么样的市场和什么样的模式?

陈晓虎:对我而言,投资是一场持续数十年数十万公里的垂直攀岩,不要在意错过某个小概率的事件、短时间输给百米冲刺选手、某阶段的踏空和追高。只要长期坚持正确的投资理念、坚持寻找“三好”股票,不断的学习和进步,那么,不论我们身处哪种资本市场,身处何种经济周期,面对哪些对手盘,我们最终必然会成功。

《红周刊》:为了寻找“三好”,您平肯定做了很多深入的研究。

陈晓虎:我平时会阅读大量券商报告、企业年报、招股书。作为初学者,我每天都会阅读几十份券商报告,企业的年报也几乎都会读一读,尤其在年报披露期,常常通宵看年报。在年报中,除了最重要的财务数据,也可以看到行业、公司的变化、管理层的能力等。我现在更喜欢读招股书,招股书能获取很多信息,如行业发展变化、成长空间、竞争格局、企业研发水平等。当然,现在已经做了很多减法,从最开始的全市场覆盖慢慢缩小到现在我主要关注的股票池为100支股票(不断更新和淘汰)。  当然这很花时间,这些年来,我大部分时间是每天工作和学习都超过12小时,早几年在16小时左右。没有游戏、电影、电视、娱乐、旅游、泡妞的时间……此外,我还有一个习惯,就是写作与记录,把观点的判断记录下来,过段时间再看,是否证实或证伪了,吸取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人总是健忘的,很容易忘记自己过去的失败。

《红周刊》:你股市上交过学费吗?


陈晓虎:刚入市时乱买没少交学费,炒做短线炒题材损失不少。最大损失的是曾经在券商营业部工作时听高层买入一只ST重组股,等了一年多没消息,我割肉离场后半年,他真的重组了……从此之后我不再想什么内幕消息,老老实实寻找三好股票远比这个靠谱,也是长期获胜之道。我另一个失败的地方就是太过保守,很多时候吃不到最后一段,牛市里总是过早离场,说明我对市场对人性认识还不够深刻。

《红周刊》:为什么在熊市很难赚钱的时候发产品?

陈晓虎:很多人也会问我这个问题,但牛市时发产品就对吗?我的角度可能和大多数私募公募人士不同,大多数人都喜欢牛市发产品,因为市场火热产品好发管理费好赚。而我站在客户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市场越不好,越对投资者有利,越可以足够低的价格买到好公司,真正有良心有节操的职业投资人,应该选择市场最冷的时候发产品。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2-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4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6 17:29 | 显示全部楼层
肉粽子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2-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4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7 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简单谈谈公司分析中的逻辑问题

很多人进行公司分析,往往会从各个方面着手。当然,这是在我们看清楚一家公司前需要做的功课,即尽量掌握更多更全面的资料。
公司分析就是要从这方方面面,找出好公司、坏公司和平庸的公司来。但真正决定一家公司是好公司、坏公司还是一家平庸的公司,并不需要很多的材料。
当年刘姝威论证蓝田是家冒牌货的文字只有区区几百字。
在分析公司时,首先是从各个方面,从一大堆材料中找到各个方面有用的资料,从这些资料总结看公司的各个方面。然后才是从细微到总体,找到对公司总体的判断。这是分析的过程,大致是这样的。
但在看公司时,可以先看财务数据,分析报表,也可以先看业务,分析业务。但是,公司的经营,在逻辑关系上是先业务后财务,财务是一个滞后于业务的对业务的反应。业务好的公司财务数据最终一定会好,业务不好的公司,最后的财务数据一定不好。
那么在做公司业务分析和财务分析时,要看清楚一家公司,最为关键地是找到公司好与不好的内在的逻辑。一家公司好,它的内在逻辑是什么?一家公司不好,它的内在逻辑是什么?
你找到这个内在的逻辑了,把它看透了,请清楚了,那么你分析一家公司就是成功的。否则就是不清晰的。公司分析时,逻辑是内在的骨架。做个明白人,是要你明白一家公司内在的逻辑,然后再分析另一家公司,明白另一家公司内在的逻辑是什么。有些公司之间,它们的内在逻辑是差不多的,但有些公司之间的内在逻辑则完全不一样。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我当年选择万科,它的内在逻辑很清楚:第一,房地产行业将进入高速成长。第二,万科专注于住宅建设,在房地产行业还没有高速发展时,已经是市场上的龙头。第三,万科有建筑研究院,持续进行研究投入,这是别的房地产公司所没有的,从长远来看,这里将形成它核心的竞争力。第四,财务稳健,没有大问题。因此,业务领先,具备长远的核心竞争力,财务稳健,行业将进入高成长。这个投资的逻辑就清晰了。
当然现在,我们不会再投资万科了。尽管这家公司不错,但总体来说,我们不会再投资于它。原因嘛,就不再罗嗦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2-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4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7 18:40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随着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转换,货币的实际“创造者”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从最初的外汇储备,到后来的土地银行。

现在,作为经济发展基准的“货币之锚”正经历新一轮的转换——从土地本位,转向以税收财政和市场化金融体系为依托的“信用本位”。

2016年9月30日至10月6日短短一周内,南京、厦门、深圳等16个城市先后发布楼市调控政策,加上此前已经先行调控的北京、上海两地,2015年至今房价涨幅最显著的18个城市全部重启限购限贷等调控政策。

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认为,相对于此轮创下“历史之最”的房价涨幅,本次房地产调控亦堪称“史上最严”,主要体现在限购城市范围扩大;首付比大幅提高和购房者门槛提高三个方面。而此轮房价上涨的“龙头”深圳,调控力度也最为严厉。

政策调控之外,此轮房价上涨背后的“货币效应”亦引来市场各方的高度关注:据国家信息中心的数据,在2011年至2015年5年间,住户部门贷款年均增长超过3.33万亿元,年均增速高达18.6%,远超实体企业同期贷款增速。央行数据显示,2015年人民币新增贷款11.72万亿元,同比增加1.8万亿元,创下历史最高水平。

海通证券宏观分析团队认为,此轮信贷规模剧增源自两个重要因素:金融监管的放松和持续降息,并指出房价持续上涨“神话”的背后其实是“彻头彻尾的货币现象”。同样基于这一判断,国家信息中心在其分析报告中指出,此轮房价上涨背后的根本原因在于“货币超发预期”,及由此引发的保值性投资需求,只有改变这种预期,才能让大规模投资性购房潮流真正终止。

但与此同时,亦有研究者指出“货币超发推动房价泡沫”观点所面临的悖论:在国家统计局调查的70个城市中,有42个工业产能或房地产库存过剩的城市在此轮上涨中房价增长不到5%,其中8个更是不涨或下跌。

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将这一“结构性上涨”的市场现象,视为经济区域性分化下的“城市化进程加速”。而在这一分化过程中,落后地区的劳动力和资金加速流向沿海发达地区——这恰恰是“总量调控”式的货币政策所无法控制的。

“货币超发论”难以解释的另一个现象则是:从2008年至今,央行的总资产仅从19.9万亿元增加到33.4万亿元,但广义货币M2却由47.5万亿元增加至2015年底的近140万亿元,增速远超央行资产增速。

所谓“货币超发”,一般理解就是指M2规模和增速超过同期GDP,由于过多的货币流动性会带来通胀和资产泡沫,因此传统货币理论认为央行应该通过控制基础货币(M0)来调控市场中的M2规模,使之与GDP增长相适应。

但在中国经济体系中,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平稳增长显示出其并未实行“货币扩张”。实际上早在2011年,时任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王国刚就撰文指出,不应将M2增速大于GDP增速的现象冠以“货币超发”的名称,而此后的多项研究亦显示出,中国经济体系中的信贷膨胀是一种与外贸、财政和土地等制度变革有着高度关联的货币金融现象。

南方周末记者为此梳理了近年的相关研究与统计数据,发现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随着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转换”,长期存在着M2增速高于GDP增速的“信贷膨胀”现象,亦经历了不同的“动能转换”。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2-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4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8 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文是橡树资本董事长、联合创始人霍华德•马克斯于2015年10月28日在上海做的一场演讲,分享他的投资经验与秘诀。





橡树资本参与无效市场,从事另类投资,长期业绩优秀,投资哲学自成一脉。







很高兴大家来这里听我讲我写的书,我的投资哲学,和我们如何管理金钱。


我想借这个机会,重申一下哪些东西是我在投资中坚定的相信他们是必须的,我今天还想与大家谈论的是在这本书背后的投资哲学是如何产生的,这些影响是从那里来的。







我今天想同你们谈一谈我是如何发展我的投资哲学的。








1.你必须理解世界是由不确定性构成的。







如果你对待世界,对待未来的方法是一定会发生什么,或者按照你假设的去采取行动应对这个世界,你一定会遇到麻烦。如果世界发生了一些你没有在你的假设中的事情,你的成绩单会非常的糟糕。美国作家马克吐温讲:“不是因为你不知道什么事情会给你带来麻烦,反而是那些你认定确信不移的一些事情会导致你的困境。”








2.太多的不确定性是我们这个世界危险的来源。







把投资建立在对未来的预测上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我的预测不必比其他人好到哪里,毕竟没有人对未来宏观能做出正确的预测。所以我们的投资组合一定要在各种宏观情况下都有不错的表现,以此控制风险。知道我们无知,才能接受未来的多种可能。








3.我理解的世界的发展往往是由随机性事件控制的。







即使你对一些事件发生的随机分布性有了理解,即使你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理解,你仍然不能预计未来发生什么。








4.留下安全空间应对不确定性。







我的职业生涯,可以说算得上成功的职业投资生涯,是基于理解了未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但又不在内心假定他们会发生。同时留下了一些安全空间应对不确定性和可变性,这样才算随时准备好去应对充满不确定性的生活和世界。








5.风险恰恰是大多数人认为不会发生的事。







什么是风险?一个非常好的解读是:“风险是那些事件,它可能发生但还没有真正发生。”(伦敦经济学院教授Edward.Dems指出的)。如果一个风险在当前市场上,大多数投资者都认为是要发生,那么这就不是风险;如果大多数投资者都认为某件事未来不会发生,那么这件事就是风险之所在。但是真相是我们永远不知道某一件事情会不会发生,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又必须努力去认知未来,去了解其可能性,但是永远不要假设我们已经完全搞清楚了。








6.没有特别糟糕的记录好过时好时坏。







好的投资方法是什么?稳健,没有特别糟糕的记录,这样好过时好时坏。持续这样10年,20年,30年,40年......,我们把这样的投资业绩称为成功。








7.你应该如何投资呢?







第一,你要考虑未来会出什么样的投资结果。构建一个投资组合时,这个投资组合至少要OK,即在其任何可能出现的场景下依然是可行的,在这个条件下才来投资。







第二,努力控制风险。这个风险是要在你能够考虑到的任何场景下不至于失控,这样你才不至于遭遇到糟糕的投资绩效。







第三,我们不会假设我们能够理解宏观经济,但是我们确实应该知道更多微观的东西。什么是微观呢?就是公司,行业还有证券。在这些具体,比较小的画面的任务清单上,如果你能非常努力的研究这些项目同时又有正确的技巧,你就可以做到比别人更深入理解这些公司。








8. 投资的圣杯:便宜货







我过去10年形成的投资信念,你投资一些高品质的公司可能会亏钱,买入好公司不一定是好投资,我们买入一些差的公司,反而赚了很多钱。所以,你可以因为好公司亏钱,而因为买入坏公司而赚钱。这意味着公司的质地并不是决定投资绩效的原因。







是什么决定了投资绩效呢?你支付的价格。从安全的角度讲,我的投资哲学,我所意识到的不是你买什么,而是你支付的价格是什么。买入好东西不是成功的关键,但是买入的价格才是敏感的事情。








9.聪明的人在开始的时候行事,而愚蠢的人在结束的时候动作。







最终来看,每一个投资的趋势都有过度低位的时候。投资A股的人,当市场在2000点时候,他们入场是做了对的事情,但后来,其他的人被成功上涨的A股所吸引,随着A股的上涨,人们不断的买入,他们变得越来越激动,他们也有了更多的盈余,有一些人就会在5000点买入,这就遇到问题了。这里的观点是当那些在2000点买入的人们是处于趋势的早期,他们选择的时间和价格都是正确的,在有充分安全边际的情况下获得了回报;而在趋势后期买入的人们,没有了时机和价格安全空间带来的确定性,他们就会遇到大问题。








10.永远不要忘记六英尺高的人可能淹死在平均五尺深的小河里。







把投资当做生命的人们,应该明白这个市场是不足够能让大家平均地生存下来,但是把投资当生命的人们,我们必须每天都生存。所以我们的投资组合要能够支持我们度过最困难的时光。我们投资组合要设计的有足够的专业,充分的风险考量,足够的保守这样我们就能够度过那些艰难的日子。








11.太早买入,与犯错没有区别。







我们可能希望自己行动的尽量早一点,如果太迟,可能会有麻烦。但是如果你入场的太早,你就不得不在市场呆的时间久一点。那些在早期入场的人们,在4000点的时候,他们可能会是说这看起来有风险了,我们还是出来吧。伙计们,我告诉你,从4000点到5000点,他们看错了,他们卖了,出来了,他们就要忍受股价上涨到5000点的过程中其他人在继续赚钱,而自己恨不得杀了自己。在4000点就卖出的人,他们是对的,但是仅仅是行动的太早了。我们总是很难准确的把握时间点。








12.资产管理人的任务是什么:







第一,控制风险。资产管理人的任务是什么?是赚很多钱?击败市场?是跑赢华尔街?这些我们都不同意。资产管理经理的第一工作是控制风险。我们橡树资产把风险控制放在最高级别来看待。







我们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另类的资产管理人。我们不投资主流的股票,主流的债券,我们发掘教少被关注的公司债,可转换证券,不良债券,可控投资(能源,基础建设),房地产,公开上市的股票(低估),新兴市场等,对应每一个类别,我们都有自己的投资策略。







第二,稳定性。我们的投资绩效不会今年排名第一,然后明年排最后。我们一般在中间,因为我们杰出的风险控制,我们会在艰难的时段会突颖而出。我们在过去30年达成了这个目标。







我们获得平均的收益,平均收益在好时光已经算是可以了,在好时光每个人都赚钱,这已经足够了,但是我们的客户想要我们在熊市的时候业绩超出平均水平。非常简单的概括就是:牛市我们获得平均收益,熊市我们获得超额收益。







如果我们能够一年又一年的,数十年的达成这个目标,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我们的业绩波动性会低于平均水平。整体高出平均收益的回报,就是因为我们在熊市杰出的表现让我们把这个目标做到了,这也确实是很有必要的,这样我们的客户就会感到开心。我认为这就是我们公司成长的秘密,我们经过20年达到千亿美元的规模,从2006的35亿到达今天1000亿,我们真正开始资产管理是2007,2008年这是危机的时段,我们至少在2007年接受了100亿资金,因为我们的业绩在熊市的时候会好过平均水平,我们能够为人们展示这个投资结果,大家就觉得我们橡树是值得信赖,我们有能力交付一个持续的稳定的投资成绩。我们就成长了!







第三,我们寻找的是无效市场那部分。我们认为人们能够理解的那部分市场,投资者要获得优势去赚钱,那是非常困难的;但是对于人们通常不能理解的那部分市场,你能够做到相对好一点。像债券,可转债券,个人抵押,基础实施建设,房地产,新兴市场......这些项目相对要容易一点获得投资的优势,但是这也不是容易的,只是相对于充分有效的市场上的产品相对容易一点。







最后,我们不是市场时间点的告知者。







我们不是收到了你的钱,当我们认为市场要上涨了,就把你们的钱投进去;然后我们认为市场要下跌了,就把你的钱退出来。如果你试图这样做,这样就太容易犯错了。







用打垒球的经验来看,避免了损失,利润自然会来。长期投资的成功,是建立了一个组合然后承受了比较少的亏损,较少地处于困难时光。如果你仅仅是把这些简单的事情出现做到了,你就会获得数十年好的投资记录。这也是我们的目标。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2-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4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9 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熬夜看球,等待欧洲杯赛两大冠军热门球队提早相遇战。深夜三点开波。等待中重温老巴文章。
核心问题在于:股票市场的资本回报率没有随着通货膨胀而上升,而似乎是停滞在了12%
股票在通货膨胀环境下像债券一样表现不佳,这已经不是个秘密。在过去10年里,我们一直处于这种通胀环境里。确实,这是一个股票遇到麻烦的时期。但是,在这段时间里造成股票市场难题的原因仍然没有被人们完全理解。
在通胀时期债券持有者所遇到的问题一点也不神秘。当美元月复一月地贬值,一种本金和收入都用美元支付的证券不会是个大赢家。你根本不需要一个博士学位就能搞懂这个问题。
一直以来,人们认为股票是不同的。多年来,传统智慧坚持认为股票是对通货膨胀的对冲。这个说法来源于一个事实,那就是股票不像债券一样是对美元的所有权,而是对有着生产设施的公司的所有权。因此,股票投资者们相信,无论政客们如何印钞票,股票投资者仍然能保持他们投资的实际价值。……(旁注:通胀对企业回报率的影响有普遍性,但需要大量有形资产支出来维持经营的企业往往会受通胀伤害较大;需要较少有形资产支出的企业受伤害程度较小;经济商誉高的企业受到的伤害也较小.靠有形资产的不断支出来推动企业的发展绝不是让人心仪的长期投资好公司,这样的公司,我不喜欢.譬如我持有的长安B,他要不断的更新生产线,他的原材料成本受制市场等等.....他会受通胀伤害很大.人们普遍认为股票可以对冲通胀风险......不管政府如何印钱,公司的生产设施将能保留其实际价值"这种说法近年来在投资界颇为流传,我总觉得是一种无道理的表象说法,且听巴老爷子如何探其实质) 但是为什么实际上不是这么回事?主要原因在于:我认为股票在经济实质上非常类似于债券。我知道我的主张对很多投资者来说显得古怪。他们马上就观察到债券的回报(利息)是固定的,而股票投资的回报(盈利)会每年变化极大。这确实是事实。但是,任何研究战后公司总体回报的人都会发现一个现象:资本回报率实际上并没有变化那么多.
停滞的息票
战后10年,一直到1955年,道琼斯工业指数里的公司的资本回报率是12.8%。战后的第二个10年,这个数字是10.1%。在第三个10年,是10.9%。财富500强(历史数据最早到50年代中期),这一个更大范围的数据显示了相似的结果:1955-1965年资本回报率11.2%,1965-1975资本回报率11.8%。这个数字在几个特殊年份里非常高(财富500强的最高值是1974年的14.1%)或者非常低(1958年和1970年是9.5%)。但是,过去这些年,总体上,净资产的回报率持续回到12%的水平。在通胀时期,这个数字没有显著超越这一水平。在价格稳定的时期净资产的回报率也没有超越这一水平。” 让我们先不把这些公司看成上市的股票,而是生产的企业。让我们假定企业的所有人按净资产价值购买了这些企业。如果是这样,这些企业的所有人自己的回报也是12%左右。由于回报如此固定,我们有理由把回报看成“股票的息票”。
当然,在现实世界里,股票投资者并不只是购买并持有。相反,很多人在股票市场上反复买卖,试图战胜其它投资者,以获得公司盈利里面自己那部分的最大化。这种争斗,从总体上来说是无效的,对股票及股票自身的盈利无影响,却减少投资者的收益。因为这些活动会造成很高的摩擦成本,比如咨询费和交易费等。一个活跃的期权市场的引入根本无法增加美国企业的生产率,只不过是产生了给这个赌场配置数以千计的人手的需求。而摩擦成本则进一步升高。
股票是永久的
实际上,在现实世界,股票投资者通常并不用净资产价格购买股票。有时他们能在净资产价格之下购买。但是大多数的情况下他们的购买价格要比净资产价格高。这种情况下,就进一步增加了12%的资本回报的压力。在后面的文章里我会进一步谈二者的关系。现在,让我们关注主要的一点:通货膨胀已经增加,但资本回报不变。本质上,买股票的人得到的是内在的固定收益 - 和买债券的人一样。(旁注:这个说法很受益.想获得超过市场平均收益,老巴希望以低于账面价值的价格购买股票.但在不低估的A股市场,如何变通呢?总是感觉A股不便宜,但又得买,怎办?我想,管它便宜不便宜,股价大跌了就去买,或许有点用)
当然,股票和债券有一些重要的不同。首先,债券最终会到期。债券可能需要等很长时间才到期,但是最终债券投资者能够重新谈判合同的条款。如果目前和未来的通货膨胀率上涨使债券投资人旧的息票率显得不够,他可以拒绝再买。除非目前的息票率提高,重新引起他的兴趣。这种情况在近些年一直在持续上演。
股票,与之相反,是永久的。股票具有无限的到期日。股票投资者只能接受美国企业的盈利,无论好坏。如果美国企业注定获得12%的资本回报,这就是股票投资人必须接受的水平。作为一个群体,股票投资者无法退出,也无法重新谈判。从总体上说,他们的投入是增加的。单个的公司可以被买卖或破产清算。公司可以回购股票。但是从总体来说,增发新股和未分配利润肯定会使锁定在公司系统里的资本增加。
所以,债券在这点上占了上风。债券最终会被重新谈判,股票的“息票”不会。确实,在很长时间里,12%的息票率看起来并不需要很多调整。。(旁注:美国企业的回报率注定是12%.是不是12%,老巴用30年的数据证明了,或许是一种内在逻缉.那么,中国企业的长期年回报率是多少?我想把时间拉长到30年,50年,或许也会趋向于12%,在我心中一直认为债券息票为12%,是一种比股票硧定性高多了好的投资,但在中国,除了非正式的债券,那有这样高息债券?我有一点这样的非正式债券,一直舍不得退出来,即使是在中国股市极度低迷期想加仓股票时)
债券投资者拿的是现金
这是另外一个债券与12%回报的“股权债券”的重要的区别。股票就好像是穿着股票证书华丽外衣参加华尔街化妆舞会的一种新的债券 - “股权债券”。通常情况下,债券投资者拿到现金息票。他可以自己决定这笔现金最好的投资方式。我们的股票投资者的“息票” - 盈利,则与之相反,一部分被公司留用并重新投资,而且投资回报率完全取决于公司。换句话说,公司的12%的年资本回报率一部分以现金方式发股息,剩下的重新投入盈取12%的回报。
美好的旧日时光
股票盈利的一部分重新再投入的特性,是好消息也是坏消息,这取决于那12%的回报到底有多诱人。在1950年代和60年代早期,这的确是好消息。当债券收益率只有百分之三或四的时候,能够有权自动把股票盈利的一部分再投入,取得12%的回报,具有极大的价值。注意,投资人无法把自己的资金投资其他的东西而取得那12%的回报。在这个时期,股票价格远超过净资产价格。由于价格高涨,无论公司内在的回报率是多少,投资者都无法直接从公司的收益中获得回报。这就好比年息12%的债券,如果你以远远超过票面价值的价格购买,是无法获得12%的回报的。
但是,投资者的存留收益可以获得12%的回报。实际上,在当时的经济环境下,存留收益让投资者以净资产价格购买价值远超出净资产价格的企业。
这种情况让现金股利与收益存留相比没有任何吸引力。确实,能有更多的盈利再投入赚取12%回报,投资者就更认为他们的投资有价值。他们就更愿意付更高的价格。在60年代早期,投资者对增长区域的电力公司股票付出了高价。因为他们知道这些成长型公司有能力再投入大量的盈利赚取更多回报。而由于运营环境的原因付出更多现金股利的电力公司则股价很低。
如果在这一时期,一个高等级,无法回购的年息12%的长期债券存在的话,也会卖的远远超过票面价值的。如果这样一个债券再有另外一个不寻常的特性 - 能够把利息收入的大部分再以票面价值投入到类似的债券中去,那它还会卖得更高。实际上成长型股票把大部分盈利存留下来再投入,就好像前面提到的债券。当资本再投入的回报是12%而银行利息只有4%左右时,投资者非常高兴。当然,他们也付出了高的价格
逃离
回首过去,股票投资者可以认为他们在1946到1956年间享受了丰盛的三重盛宴。第一,他们享受了远超过银行利息的公司回报。第二,这些回报的很大部分又重新被投入,获得了其他投资方式无法获得的高回报。第三,当前面两点好处被广泛认知时,他们从股票资产价格的不断上升中又进一步获得了好处。这第三重好处意味着在12%的公司资本回报率之上,他们获得了额外的奖金。道琼斯工业指数股票价格从1946年的相当于138%的净资产增长到1966年的相当于220%的净资产。在这一增长过程中,投资者短暂地获得了超越其所投资企业内在盈利能力的回报。
这一人间天堂式的情形在60年代中期被许多主要投资机构“发现”。但正当这些金融界的大象争先恐后进入股票市场时,我们进入了一个加速通货膨胀和高利率的时期。非常合乎逻辑的是,股票的上涨开始改头向下。升高的利息无情的减少了现存的固定收益投资的价值。当长期公司债券利息开始上升(最终达到了10%的附近),股票投资的12%的回报和再投入的优势都变得不一样了 股票被认为比债券更加具有风险。在一定时期内,股票的收益率虽然多多少少是固定的,但却每年上下浮动。投资者对未来的态度,很大程度上被每年的这种收益率浮动所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错误的。股票有更大的风险还因为股票是无限期的。(即使你的友好的股票经纪人有“安全”的100年的债券,他也不敢兜售给你。)由于这些额外的风险,投资者自然预期股票要有令人满意的高于债券的回报。而同样是公司发行的股票和债券,股票回报12%,债券回报10%,这两者的差异还够不上令人满意。当两者的差异缩小时,股票投资者开始寻找逃离的方式。
但是,作为一个群体,他们无法逃离。他们所能取得的只有很多的股票价格变动,显著的摩擦成本和新的、更低的估值水平。这一估值水平反映了在通货膨胀条件下,12%的股票收益率毫无吸引力。在过去10年,债券投资者受到了一系列的打击。他们在这一遭受打击的过程中发现,在任何债券利息水平,无论是6%,或8%,还是10%,都没有任何神奇的力量阻止债券价格的崩溃。股票投资者虽然总的来说没有意识到他们也有“息票”,但是他们还正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
提高盈利的五个方法
我们必须把12%的资本回报率看成是不变的吗?有没有一条法律规定:公司资本回报率不能自我调节,来应对长期的更高的平均通货膨胀率?
当然,并没有这样一条法律。恰恰相反,美国企业无法通过意愿或者命令增加盈利。为了提高资本回报率,企业需要至少下面的其中一项:
1)提高周转率,也就是销售额与总资产的比。
2)廉价的债务杠杆
3)更高的债务杠杆
4)更低的所得税
5)更高的运营利润率
这就是所有的方式。根本没有提高普通股资本回报率的其他方式。让我们看看我们如何利用这些方式。
我们先从周转率开始。为了分析周转率,我们必须考虑三个主要类型的资产:应收帐款、库存和固定资产,如厂房和机器。
应收帐款随销售额增加成比例增加。而以美元计的销售额增加是由销量增加或通货膨胀引起。在这里没有改善的空间。
库存的情况非常不简单。从长期看,计件的实体库存数量趋势跟随销量趋势。但是从短期看,实体库存的周转率会上下波动,原因可能是空间影响、成本预期、或者生产瓶颈。
在通胀时期,使用后进先出库存估值方法会提高报告的周转率。当由于通货膨胀引起销售额上升,使用后进先出方式的公司库存值要么会保持不变(如果销量不增加),要么会跟随销售额上升(如果销量上升)。无论哪种情况,以美元计的周转率都会提高。
在70年代早期,公司的一个显著趋势就是转向“后进先出”会计方式(这样做有降低公司报告的盈利和降低税的效果)。这一趋势目前似乎有所减缓。但是,很多“后进先出”公司的存在,加上很多其他公司也可能加入“后进先出”这一行列,会使未来报告的库存周转率提高。(旁注:我想,企业为了战胜高通胀,以使企业收益率看起来比债券更有吸引力,必须釆取过激的经营行为,这往往孕育风险,或许经济已过热了)
中等程度的改善
在固定资产方面,假定对所有产品的影响是相同的的情况下,任何通胀,在一开始会有改善周转率的效果。这是因为销售额会立即反映新的价格水平。但固定资产会逐渐反映价格的变化。当前的资产逐渐消耗掉,新的资产反映新的价格水平。很明显,一个公司的固定资产替换过程越慢,固定资产周转率上升的越多。但是当替换过程完成后,这一上升就停止了。假定通货膨胀率是固定的,那么销售额和固定资产将随通货膨胀率一起上升。
总结一下。通胀将引起周转率在一定程度的上升。由于“后进先出”会计方式,也会带来一些周转率的改善。如果通胀加速,由于销售额增速超过固定资产增速,也会改善周转率。但是,所有这些改善都是中等程度的,没有达到明显改善资本回报率的程度。从1965到1975这10年间,虽然通胀总体加速,企业广泛应用“后进先出”会计方式,财富500强企业的周转率只从1.81比1提高到了1.29比1。
便宜的债务杠杆呢?不太可能。高通胀通常导致借贷成本昂贵而不是便宜。快速增长的通胀创造了快速增长的资本需求。但是发放贷款的一方越来越不相信长期合同,变得更苛求。即使通货膨胀率不进一步上升,债务杠杆也会变得更加昂贵。因为目前公司帐面的借贷成本低于替换成新的贷款后的成本。而替换新的贷款需要等目前的贷款到期。总的来看,未来的债务杠杆成本的变化会轻度压缩资本回报率。
更多的杠杆呢?美国企业已经用了够多的债务杠杆了。财富500强的数据就是证明。在1975年之前的20年里,财富500强的股东权益占总资产的比例从63%降到了50%以下。换句话说,每一美金的资本已经比过去利用了更高的债务杠杆。
贷款发放者学到了什么
通胀引发了一个具有讽刺意味的财务要求:高度盈利的公司,一般有最好的信用,但只需要相对很少的债务。但是在盈利方面不佳的公司对债务的需求从来就没够。相对10年前,贷款发放者对此了解的更加透彻。所以,他们不愿意贷款给资本匮乏,盈利不佳的公司,让他们把债务杠杆抬高到天上去。
即便如此,在通胀条件下,将来很多企业看起来肯定会利用更高的债务杠杆来提高资本回报率。很多公司通常即使维持同等规模的实体商业运营,也需要巨额的资本。而减少股息或者增发新股在通胀条件下都不具备吸引力,这些公司的管理层因此会选择更高的债务杠杆。无论债务成本如何,这些公司都会债务堆积如山。他们的行为会像那些电力公司。那些公司在60年代曾经为八分之一个点的利息而与发放贷款者争执。而1974年,他们对能拿到12%的债务融资已经很感激了。
和60年代早期4%利息的债务相比,以现在的利息水平增加的债务对资本回报的促进有限。但另外的问题是高债务比率会降低信用评级,进而提高利息成本。
所以,除了我们讨论的其它因素,债务比率增加会提高利息成本,也会导致债务杠杆成本增加。更高的债务杠杆成本会抵消更高债务杠杆的各种好处。
除了这些之外,美国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上,与传统相比已经有了太多的债务。很多企业担负了大量的养老金义务。这些义务把养老金设置成当现在的工人退休时的实际支付水平。在低通胀的1955至1965年,由这些养老金义务引发的负债相当好预测。而今天,没人能够真正搞清楚公司的最终义务是多少。但是,如果未来通货膨胀率平均7%的话。一个今天25岁挣一万两千美金一年的雇员,未来的工资涨幅仅仅和通胀持平,在他65岁退休的时候也要挣十八万美金。(译者注:通用汽车就是这么死的。)
当然,每年有很多年报里有非常精确的缺少资金的养老金义务数字。如果那些数字可信,一个公司可以把这个养老金义务的数字加上当前的养老基金资产,把整个养老金交给一个保险公司。让保险公司承担养老金义务。实际上,找到一个愿意听一听这样一个交易的保险公司都不可能。
实际上,每个美国企业的司库都不敢有发行“生活成本”债券的想法。“生活成本”债券也就是一种无法召回而且息票和价格指数相联系的债务。但是,通过私人的养老金系统,美国企业实际上承担了大量相当于“生活成本”债券的债务。
对更多的债务杠杆,无论是传统的债务还是没有记录的与价格指数相关的养老金债务,股东都应该持怀疑态度。一个无债一身轻的企业的12%回报要远胜于一个负债累累的企业的同样的回报。这也意味着今天的12%的回报的价值要比20年前的12%回报低得多。
纽约更有趣
更低的企业所得税不太可能。美国的投资者已经只拥有D级的股票。A、B、C级股票的拥有者是对企业征所得税的联邦、州、市级政府。确实,那些“投资者”并不拥有企业的资产。但是,他们却获得企业盈利的主要一块。D级股票拥有者把盈利再投入来积累资本。增加的资本所创造的盈利却被政府收走。
A、B、C级股票的另一个诱人之处就在于股票持有者可以不经任何一方投票,就立刻,突然地提高对企业的盈利分成。比如A级股票(联邦一级)只要国会采取行动就行了。更有趣的是,这3个等级的其中一级有时投票决定增加企业过去盈利的分成。1975年在纽约运营的企业就发现自己处于这种可怕的境地。无论何时,只要A、B、C级股票拥有者自己投票决定增加盈利份额,剩下的部分 - 也就是留给D级普通股票投资者的部分,肯定减少。
展望未来,长期看A、B、C级股票拥有者投票决定减少自己份额的可能性不大。D级股票能保住自己那一份就不错了。
来自于联邦贸易委员会的坏消息
提高资本回报只有5个可能的来源,其中最后一个就是销售额之上更高的运营利润率。一些乐观主义者希望在这里能有重要的改善。没有证据表明他们的乐观是错误的。但是,一个美元的销售里面只有100个美分。在我们得到剩余的部分也就是税前利润之前还有很多东西要花钱。主要的东西有人力成本、原材料、能源和各种各样的非所得税。这些成本的比重在通胀时期不太可能降低。
最近的统计数据并不支持通胀时期利润率提高的想法。1965年之前的10年是一个通胀相对较低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制造厂商每季度向联邦贸易委员会报告的年平均税前利润率为8.6%。1965到1975年的10年是一个通胀相对较高的时期。而这一时期年平均税前利润率为8%。虽然通胀显著提高,利润率却降低了。
如果一个行业能够根据重置成本定价,那么在通胀时期利润率会提高。但是,一个简单的事实:大多数大型企业虽然有巨大的实力,却无法提高利润率。重置成本会计几乎总是显示企业盈利在过去10年显著下降。如果这些大型企业如石油、钢铁、铝业等确实有寡头垄断的实力却无法提价,我们只能得出结论:他们的定价权受到了明显的限制。
至此我们已经总结了所有因素:在我的分析之中,所有5个能够提高普通股票回报的因素都不可能在通胀时期带我们走的太远。你也许能得出比我更乐观的结论。但是,记住12%左右的回报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
投资者的公式
即使你同意12%的回报是不可改变的,你仍然希望在未来能取得好的业绩。这可以理解。毕竟有很多投资者长期业绩很好。但是,你未来的业绩取决于三个变量:股票净资产与股票市场价格的关系、税率和通货膨胀率。
让我们算算净资产和市场价格。当股票一直在净资产价格销售时,非常简单。100美元的净资产,平均市场价格100美元,12%的公司盈利就给投资者产生12%的回报。(还要减去摩擦成本,在此我们先忽略不计。)如果股息发放率为50%,我们的投资者将拿到6美元的股息,并获得另外6美元的净资产增加。这一净资产的增加会体现在投资者所持有的股票市场价格上。
如果股票价格是净资产的150%,情况就不一样了。投资者会受到同样的6美元股息。但是这只相当于他150美金成本的4%而已。公司的净资产也会增加6%(达到106美元)。而投资者的股票市场价值在净资产150%的基础上也会增加6%(达到159美元)。但是,投资者的总回报,也就是净资产增值加上股息,才只有10%而不是公司内在的12%盈利。
当投资者低于净资产买入,这个过程正好相反。比如,如果股票价格是净资产的80%,同样的盈利和股息发放率将产生7.5%的股息回报(6美元除以80美元)和6%的净资产增值回报。总回报为13.5%。换句话说,你最好买打折的而不是高价的,这和常识告诉我们的一样。
战后,道琼斯工业指数股票的市场价格最低达到净资产的84%(1974年),最高达到过净资产的232%(1965年)。大多数时候,股票市场价格远超过100%的净资产。(今年春天早些时候,股票价格大约是110%的净资产)让我们假定未来这一比率在100%左右。这意味着股票投资者会获得12%的回报。至少,他们在税和通胀之前可以获得那么多。
税后回报
由于中美税制不同,在此不再翻译。但是可以用中国的20%股息税和0%的资本利得税算算。假设盈利50%分红,则100美元净资产发6美金股息。按中国20%税率,剩下4.8美元。总回报为10.8%,比巴菲特时代的7%左右税后回报要好。
通货膨胀率 - 一个没人知道的数字
通货膨胀率到底会是多少?这是个重要的问题,但是没有人知道。政客不知道,经济学家不知道,权威评论家也不知道。这些人在几年前还觉得,只要这里那里轻微调节一下,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就会像训练过的海豹一样做出反应。
但是,很多迹象并不支持稳定的价格:事实上,通货膨胀现在是世界性的。我们社会的主要集团倾向于利用他们对竞选的影响,转移,而不是解决经济问题。如果可以推迟,即使是最关键的问题(比如能源和核扩散)他们也不愿解决。我们的政治系统鼓励短期行为。为了重新当选,立法者做出有利于短期,但却最终会带来长期痛苦的决定。
绝大多数政客都强烈反对通胀,但他们都坚定支持制造通胀的政策。(但是这种精神分裂还没有让他们远离现实。众议院已经确保他们的养老金与退休后生活成本变化挂钩。这与私人部门的一般做法可不一样。)
讨论未来通货膨胀率往往会触及货币和财政政策的敏感性。这两者是决定任何精确的通胀公式结果的重要变量。但是问题的根源在于:和平时期的通货膨胀是个政治问题而不是个经济问题。人的行为才是最关键的。货币不是关键。政客也是人,肯定会顾及自己的利益。选择短期利益确保下界继续当选,还是选择长远利益为下一代着想而失去竞选?他们通常会做出确保自己利益的选择。
这种泛泛而论无法得出精确的数字。但是,对我来说,将来通货膨胀率很有可能会在7%的平均水平。我希望我的预测是错的。这个预测确实可能是错的。对未来的预测通常告诉我们更多有关预测者的信息而不是未来。你可以自己选择把你自己的通货膨胀率代入投资者的公式。但是,如果你预测未来2%-3%的通货膨胀率,那你的视角肯定和我不同。
所以,我们的结论出来了:在扣除通胀及税之前股票有12%的回报;扣税但不扣除通胀,股票还有7%的回报;扣除税和通胀后股票可能为零回报。这可不像是一个令人激动人心的公式。
作为一个普通股票投资者,你将有更多钱。但是,你将不会有更多的购买力。这可不像富兰克林(“存的一分就是挣的一分”)和弗雷德里曼(“一个人可以消费,也可以投入他的资本。”)所说的。
寡妇们没有注意到的事情
算数可以很清楚的证明一个事实:通货膨胀是一种税。而且这种税比我们的立法者所制定的任何税种都更具毁灭性。通货膨胀税具有可怕的消耗资本的能力。对于一个依靠存折上5%利息收入的寡妇来说,零通胀时期100%的所得税和通胀时期5%的通货膨胀率是一样的。两种情况都让她没有任何实际收入。任何她所花的钱都直接来自于资本。她会对120%的所得税感到气愤。但她却不会注意到6%的通货膨胀率在经济上就相当于120%的所得税。
如果我对通胀的假设接近正确,不仅市场下跌时业绩会令人失望,市场上升时业绩也会令人失望。上个月早些时候,道琼斯指数是920点,比10年前上涨55点。但是,经过通货膨胀调整后,道指实际下降345点 - 从865到520。道琼斯指数里的公司还必须把属于股东的盈利的一半截流,然后再投资,才能取得这样的结果。
在下一个10年,只要股票有12%的资本回报率,40%的股息分红率和110%的市场价与净资产的比率,道琼斯指数会翻倍。但如果有7%的通货膨胀,10年后在1800点卖出的投资者付出资本利得税后的实际结果还远不如今天的水平。
我几乎都可以听到一些投资者对我悲观想法的反应。他们会认为无论新的投资时代带来何种困难,他们都能巧妙应对,为自己获得出色的结果。他们的成功未必有把握。而在总体上说肯定是不可能的。如果你感觉你可以在股票市场来回买卖来击败通货膨胀税。我愿意做你的股票经纪人,而不是合伙人。
即使那些所谓的免税的投资者,如养老基金和大学捐款基金,也不能逃避通货膨胀税。假设我的7%的通胀率是正确的,一个大学的司库应该把每年的前7%回报看作只是补充购买力。大学捐款基金在超越通胀前没有挣得任何东西。在7%的通胀水平,总体回报8%时,这些机构相信他们是免税的。但是,实际上他们付87.5%的“所得税”。
社会的公式
不幸的是,高通胀造成的问题不仅困扰投资者,而且影响整个社会。投资收入只占国民收入的一小部分。如果只是实际投资回报为零,而人均实际收入能以健康的速度增长,整个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也许会进一步发展。
市场经济给参与者不成比例的回报。嗓音、解剖结构、身体力量或者智力等天赋可以让人从未来国民产出中得到巨额的财富(股票、债券和其他资本)。投对了胎也能在一出生就拥有一生无尽的财富。如果通胀造成的投资零回报能劫富济贫。从这些有着巨额财富的幸运儿手中,把国民产出的更大一部分转给一样努力工作,但却没那么幸运的公民。那么,这对一个公平的世界不会有什么损害,上天也不会干预的。
但是,这种劫富济贫的效果并不明显。员工报酬已经是分红的28倍。而很多这些分红会流向养老基金、非盈利组织,比如大学和并不富裕的个人投资者。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把所有富裕的股东的分红都转移到员工报酬里。这种事情我们只能做一次。因为这是杀鸡取卵。这样的转移对实际工资的提高还比不上我们过去从一年的经济增长中获得的多。
俄国人也理解这一点
所以,通过通货膨胀对投资的影响来减少富人,这对穷人来说连短期的实际帮助都没有。穷人的经济状况随通胀对经济的总体影响而起伏。而通胀对经济的影响不可能是好的。
民众经济状况的大幅度改善需要资本的大幅实际增长,并将资本投入现代的生产设施中。如果不通过产业发展来持续创造并使用昂贵的,新的资本资产,即使有广泛的人力资源,巨大的消费需求和政府的许诺,也只能导致失败。这个公式俄国人和洛克菲勒都理解。这一公式在日本和西德已经被应用,并且产生了惊人的成功。高资本积累率让这些国家的生活水平快速提高。即便我们相对于他们有着能源的优势,但他们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远超过我们。
为了理解通胀对真实资本积累的影响,需要一点数学计算。让我们回到12%的资本回报率。这样的回报是除去了折旧之后的。也就是说假定可以补充现有的生产能力之后的回报。但前提是厂房和设备可以在未来通过与当初相似的价格购买来。
过去的方式
让我们假设盈利的一半用来分红,剩下的6%的资本投入未来的增长。假如通胀很低,为2%,那么增长的大部分将会是实际产出的真实增长。在这一条件下,必须额外投入2%在应收帐款、库存和固定资产上,明年的实际产出才会与今年持平。剩下的4%对资产的投资将带来更多的实际产出。这2%的虚幻增长反映的是通货膨胀,而剩下的4%则支持实际增长。如果人口增长1%,这4%的实际增长会转化为3%的人均收入真实增长。这虽然是非常错略的估算,但这就是我们经济过去增长的方式。
现在,让我们算一下7%的通胀率下,在满足了必须的通胀部分后,还有多少能剩下给真实增长。答案是,如果分红政策不变,债务杠杆也不变,没有任何东西能剩下支持真实增长。12%回报的一半分红,剩下的6%都要用来投入才能保持明年的实际产出与今年持平。
很多公司面临正常分红后,无真正的存留盈利来支持业务扩张的困境。他们只能临时想办法。怎么办呢?他们会问自己:我们怎么才能偷走,或者减少分红,但又不触怒股东呢?我有一个好消息给他们:有这样做法的现成的一组蓝图。
近些年,电力工业只有很少,或者没有能力分红。或者说,如果投资者同意买他们的股票,他们就有能力分红。1975年,电力公司分红33亿美金,却要投资者交回34亿美金。当然,他们把这些都混在一起,施展了拆东墙补西墙的办法,以免得到Con Ed那样的坏名声。Con Ed电力公司,如果你记得,在1974年非常不明智的对股东实话实说:公司没钱分红。这种坦诚带来的是市场的灾难。
更老于世故的公用事业公司保持,甚至是增加季度分红,然后要求股东(老股东或者新股东)把钱寄回去。换句话说,公司增发新股,让股东把钱送回去。这一过程把大量资本转给了税务局和投行。但是,所有人都很兴致勃勃(尤其是投行)。
AT&T有更多快乐
受到成功的鼓舞,一些公用事业公司设计出了进一步的捷径。公司宣布分红,股东交税,然后马上增发新股。虽然没有现金交易,但对股东的损害一如既往。
比如AT&T在1973年推出了一个分红再投资计划。这个公司一定被描述成非常为股东利益着想。采用这种计划,按照通常的财务做法,也一定被认为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计划的内容却好似来自于艾利斯漫游仙境中一样神奇。
1976年,AT&T给约290万普通股东支付了23亿美金的现金分红。在年底,64万8千股东(上一年是60万1千)再投资了4亿3千2百万美金(上一年是3亿2千7百万美金)购买公司直接增发的股份。
让我们假定所有的AT&T股东都最终加入这个计划。在这种情况下,不会有现金寄给股东。这就像Con Ed一样不付现金分红。但是,290万股东中的每个人都应该注意到,他应该为这种被改称做“分红”的存留盈利交所得税。假定“分红”总额为23亿美金,1976年股东平均交30%的税。由于这个伟大的计划,股东最后要交7亿3千万美金给税务局。如果公司董事们决定把分红增加一倍,想象一下在这种情况下,股东该有多欢乐。
政府将试着投资
随着公司在真实资本积累问题上的挣扎,我们将会看到更多伪装起来的减少分红的做法。但是从股东那里截流不会完全解决问题。7%的通胀率和12%的回报率加在一起,会减少公司赖以支持真实增长的资本。
所以,当传统的私人资本积累方式在通胀条件下失效,我们的政府将会更多的尝试影响资本向工业的流动。这样做可能像英格兰一样失败,也可能像日本一样成功。但是美国缺少日本式积极的政、商、劳工结合所必须的文化和历史基础。如果我们幸运,我们会避免重蹈英格兰的覆辙。在英格兰,所有的各方争夺自己的份额,而不是合力把蛋糕做大。
总的来讲,在未来一些年,我们会听到更多有关投资不足、滞胀和私人部门无法满足需求的失败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2-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4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0 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他很警惕那些各方面都是No.1的人,因为他觉得这种人可能并不是真的喜欢自己所做的事情,而只是习惯性地想要成功,这种人往往是危险的。


互联网几起大合并把一向低调的高瓴资本创始人张磊反复推到风口。从2015年年初的滴滴与快的,携程与去哪儿,美团和大众点评,美丽说和蘑菇街,直到前不久的滴滴收购Uber中国,背后都有高瓴的身影,“合并幕后推手”的论调被频繁抛出。

张磊却始终保持沉默。接近他的人士告诉《中国企业家》,张磊的态度是,这几起合并更多是企业的诉求,而且他认为做企业还是以创始人和管理层为主,所以没有必要对外发声。

正是他的习惯性沉默让外界对高瓴缺乏立体感知,甚至创投圈的人对他的投资风格也不甚了解。因为曾经在二级市场有所建树,有人至今误以为高瓴是一家对冲基金。这让张磊觉得,外界对高瓴的理解不准确、不到位。

短短10年内,张磊将一家纯粹的本土基金公司从零推到创投圈最核心的位置。腾讯、京东、滴滴、Uber、美团等巨头或明星公司都在他们的投资清单上。高瓴还有个特点,要么不投,但凡出手就有可能是上亿美金。

外界热议,他们是不是要把红杉、IDG等老牌公司挑落马下?只要有机会,张磊都不厌其烦地解释,“我们跟早期投资的红杉他们是不一样的,高瓴从设立第一天起就要做常青基金,主要做后期、集中式投资。”

真正奠定他们江湖地位的是对各方意义重大的腾讯投资京东一事。这起撬动了互联网行业格局变化的股权投资,几乎由张磊一手推动而成。因为看到了移动时代社交与电商结合的无限潜力,他把马化腾和刘强东拉到一起。

但是对于两家如此体量的公司而言,合作并非易事。他曾笑言,“以为当时腾讯电商负责人吴霄光会拿刀来见我。”结果此人却胸怀腾讯的全局利益。这场合作差不多是马化腾、刘强东、刘炽平和张磊四个人敲定的核心细节。可见两家公司对联姻的重视程度。甚至双方合作一年之后,腾讯两个最高领导人都会亲自过问与京东的相关事务。

就在不久前,腾讯斥资2亿美元增持京东股份达到21.25%,成为后者第一大股东。不论是腾讯为巩固双方合作关系,还是给京东提气,都说明两家公司捆绑之深。同时投资了两家公司的张磊是最适合的牵线人。

2005年,张磊职业生涯的第一个大赌注就押给了腾讯。当时腾讯估值还不到20亿美元,如今以2490亿美元成为中国市值最高的科技公司。现在,张磊依然手握腾讯股票。

如果你问,为什么他的投资回报如此令人嫉妒?他会强调,“因为高瓴是在做长期价值投资和寻找具有伟大格局观的企业家。”

2010年,刘强东找到高瓴时只想要7500万美元,张磊却说,“这个生意要不让我投3亿美元,要不我一分钱都不投”。理由是,不在物流和供应链系统烧足够的钱,看不出核心竞争力。直到移动出行融资大战启幕,京东拿到的3亿美元都是互联网公司单笔金额最大的一轮融资。

“当年我们一笔投那么多钱给京东不是人傻钱多,我们的想法是,让京东提前五年到十年把粮草备足,坚定不移地执行它的长期战略。我的理论是长期深入研究,寻找伟大格局观的坚定实践者。”张磊告诉《中国企业家》,后来投资滴滴以及滴滴快的合并,去哪儿与携程的合并,都有异曲同工之处——找到一个具备伟大格局观的创业者,给一笔大钱,不要让他们分心,让格局观能够实现。

与他这个投资主张相呼应的是退出机制。在他看来最好的投资是不需要退出的,如果被投公司足够优秀,给你带来的复合收益远远高于退出之后再找下一个。

张磊曾就读于耶鲁大学,据说,他在7岁时曾尝试把自己的连环画租给火车候车室的乘客。他很警惕那些各方面都是No.1的人,因为他觉得这种人可能并不是真的喜欢自己所做的事情,而只是习惯性地想要成功,这种人往往是危险的。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2-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4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1 14:51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是判断未来的唯一方法
2016-10-12 陈理 前沿稳健投资
——读杰里米J.西格尔的《股市长线法宝》有感
按:来源:一只花蛤

    1802年,三个美国人手里各有一美元,但是,他们各自做出了不同的投资决定:一个人害怕风险,买了黄金作为一种保障;一个人愿意冒一定风险,买了有风险但又不太大的债券;一个人敢于冒险,买了风险较大的股票,希望获得较高的收益。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2006年(即204年之后)三份原始票据和实物被发现,三位投资者的后裔成了这些财产的合法继承人。但是,收益结果却有天壤之别:


    1美元的黄金现在价值:32.84美元;1美元的债券现在价值:18,235美元;


    1美元的股票现在价值:1270万美元。


    这就是西格尔在《股市长线法宝》一书里,用一张金融资产名义总回报率指数图(1802-2006年12月)告诉你的关于一美元的神话故事。


    这个神话故事还可以用书中的实际总体回报率指数图(1802-2006年12月)演绎成另一个版本:


    扣除通货膨胀的影响后,1802年投资的1美元的黄金现在价值:1.95美元;1美元的债券现在价值:1083美元;1美元的股票现在价值:75,5163美元。


   笔者认为,这个神话故事背后还隐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悲惨故事:1802年美国一位富翁拥有10万美元,象王石一样他也是登山发烧友,在一次登山过程中发生雪崩被埋在雪山上,2006年被王石们发现并救活,但他再也不想活了,因为他的10万美元因为没来得及做投资,现在价值只有当初的6000美元。他这次长眠让他从富翁变成了工薪阶层。换言之,如果不做任何投资,1802年的1美元现金,到2006年的真实购买力只有0.06美元,贬值了99.4%。这是美国版的、长期版的悲剧:“宝马进去自行车出来;西服进去三点式出来;老板进去打工仔出来;博士进去痴呆傻出来;姚明进去潘长江出来;鳄鱼进去壁虎出来; 蟒蛇进去蚯蚓出来;牵狗进去被狗牵出来;站着进去,躺着出来;巴西足球队进去,中国足球队出来;总之,就是地球进去也是乒乓球出来! ”


    这个神话故事和悲惨故事告诉人们:在一个通货膨胀的世界里,我们必须投资,否则长此以往,就会“富翁进去,穷光蛋出来” (据钟兆民先生分享的东方港湾的研究结果:1978年1元人民币,到2008年的实际购买力只剩0.15元,30年贬值了85%);而股票显然是那些追求长期收益的投资者的最佳选择,股票投资是长期内积累财富的最佳方式。


   但是,对于这个结论,人们仍然存在不少疑问,例如,虽然股票长期回报率高,但是万一碰到战争、经济危机和不同的发展阶段回报还有那么高吗,股票还是最佳选择吗?这些根据美国的数据得出的结论如果用来衡量世界的情形的话会夸大股票的回报率吧?到底是什么创造了股票高回报的神话?等等。这些问题大部分都在西格尔的《股市长线法宝》里找到答案。


    先看第一个关于股票长期回报率的稳定性问题。


    长期来看,股票的回报率不仅大大超过了其他所有金融资产的回报率,而且当我们把通货膨胀考虑在内时,股票甚至比债券更安全,也更具有可预测性。
    1842-2006年,以复利计算的股票市场年均名义回报率为8.3%,这意味着如果你当初投资100万美元,经过200年的投资和再投资,到2006年底将会裂变为超乎人们想象的12.7万亿美元,这几乎是整个美国股票市场资本总额的75%,或者你将变成200多个巴菲特那么富有;剔除通货膨胀因素以后的以复利计算的股票实际年均回报率为6.8%,这意味着投资于股票市场的货币购买力平均每10年就能翻一番。尽管过去200年来经济、社会和政治环境发生了很大改变,但在所有主要年份里,股票的实际年均收益率保持在6.6%-7.0%之间,显示出惊人的稳定性, 甚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尽管美国经历了过去不曾有过的通货膨胀,股票的年均实际回报率仍然稳定在6.9%。这种显著的稳定性被称为“股票回报的均值回复(mean reversion)”,意思是股票回报率虽然可能在短期内发生剧烈波动,但是长期里却能够保持稳定。
    同期,以复利计算的固定收益资产的名义年均回报率为5.0%,剔除通货膨胀因素以后的实际年均回报率为3.5%,但在美国历史的三个阶段保持着明显的下跌趋势,从第一阶段(1802-1870年)的4.8%跌落到第二阶段(1871-1925)的3.7%,第三阶段(1926-2006年)仅为2.4%。这意味着如果未来回报率保持之前80年的水平,想让你的资产购买力翻倍,债券需要32年,国库券需要100年,而股票仅需要10年。
    过去两个世纪,黄金的价格走势与通货膨胀大体一致,长期而言可以起到保护投资者免受通货膨胀冲击的作用,但黄金的实际回报率仅为年均0.3%,回报之低也是超乎人们想象的,这个历史数据应该引起因为近期黄金大涨而对黄金抱有过高期望的发烧友们的足够重视。黄金还有一个致命的缺陷是,它是一只只会打鸣(警告通账)不会下蛋的“公鸡”(不是生息资产,持有期间没有现金流入,而且还要支付保管费),和股票、债券这两只“母鸡”长期“斗鸡”过程中,明显处于劣势,只有在意想不到的非常时期,才能赢上一两局。而股票这只“老母鸡”当仁不让地成为了“世纪鸡王”。


再看第二个关于根据美国的数据得出的结论的世界适用性问题。


    本书1994年第一次出版时,一些经济学家就对西格尔的结论提出了质疑,认为在过去200年里,美国从英国的殖民地转变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其股票回报率是独一无二的,而其他国家的股票历史回报率则较低。但是,三位英国经济学家验证了16个国家在过去1个世纪以来的股票和债券回报率,得出的结论却出人意料地支持西格尔的观点:16个国家的回报率虽然各不相同,比利时的股票回报率较低,仅为2.7%,瑞典、澳大利亚较高,达到8%左右。瑞典、澳大利亚、南非的股票回报率都超过了美国,世界平均实际回报率与美国的数据相差无己。特别是即使许多国家还经历了战争、严重通货膨胀和大萧条,所有16个国家的股票回报率在剔除通货膨胀因素后仍然为正,但是经历了战乱的德国、意大利、日本的固定收益资产回报率却都为负。可见美国股票市场的优秀业绩不是特例,无论哪个国家,股票相对于其他金融资产的优势都是显而易见的,西格尔的理论已经在各个国家都得到了验证。


    最后看看到底是什么创造了股票高回报的神话。


    虽然本书并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但答案很简单:是企业,是企业家、企业家精神。“企业的魔镜一旦被转动起来,任凭什么想象力也追不上它的轨迹。”


    因为股票的本质不是一张被人们炒得上下翻飞的纸,而是企业的所有权,是生意的一部分。股票持有者就是股东,股东价值的来源是未来现金流的贴现,而未来现金流的来源就是企业盈利。西格尔认为,公司可以通过几种途径利用盈利为股东创造价值:第一种也是历史上最重要的途径是支付现金股利。支付股利剩下的盈利叫做留存收益,留存收益可以通过清偿债务;投资于证券或其他资产或收购其他公司;股票回购;投资于资本项目,增加未来利润等方式来创造价值:


    在战争年代,军队决定国家的命运,战士是最可爱的人;在和平年代,企业决定国家的命运,企业家才是最可爱的人。 21世纪的国力竞争早已不再是强大的军队和先进武器的竞争,而是强大的企业力量和先进的制造能力的竞争。“我们的事业是企业。” 这是美国前总统柯立芝早在1923年总结出的美国精神。在美国,企业家被冠于“新美国英雄”而受到人们的崇拜,企业家一直都是美国梦的象征。正是因为拥有强大的企业,才造就了今天强大的美国。于是,一个诗人说:诗人将自己交给了诗歌,女人将自己交给了爱情,美国人将自己交给了企业。


    中国未来事业的支持也是企业。企业和企业家才是财富的创造者。所以,把自己的主要资产投资于股票,投资于企业,应该成为长期投资者的战略性选择,否则就会为了局部的、短期的、战术性利益而犯战略性错误,就像下围棋一样,为了贪吃几颗子而牺牲了大局。


    西格尔认为,尽管债券回报率低于股票,但是债券仍然不失为一种进行多样化投资、降低总体风险的投资选择,特别是当债券和股票回报率呈负相关关系时。他根据股票回报率出现均值回归的现象,提出了考虑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的同时必须考虑持有期限的资产组合理论。他推荐的组合方式随着持有年限的增加,股票所占的比例应该显著增加。如果投资年限超过30年,即使是极端保守主义也应该持有3/4的股票,因为“在较长时间内,以货币购买力衡量的股票要比债券安全得多。”;保守主义者也应该持有90%的股票,而风险中性的投资者和冒险主义投资者则可以持有100%的股票。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2-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4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2 15: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自从诞生以来,其政治和经济中心一直位于中原,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天子都是在中原号令天下,直到大宋皇帝被赶跑到了杭州,此时政治中心开始北移、经济中心开始南移,从此中国进入政治和经济的二元时代:南方发展经济,北方紧抓政治,直到现在。


    很多人搞不懂南方和北方究竟以什么为界限,这条线就是秦岭——淮河。它主要是依据历史人文和自然地理条件划分的,这条线很精确,中国的旱作水田分界线、亚热带与暖温带分界线、1月平均气温0°C等温线等几乎都跟它重合,虽然只有一线之隔,但是两地自然环境大不相同,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两岸的风俗和习惯迥异。   


    同样,秦岭以北是黄土高坡,秦岭以南却是森林和盆地,这都是最生动真实的写照。  


    有意思是:曾经有段时间江苏和河南两地的人差点打起来,为什么呢?因为淮河既流经河南也流过江苏,这两个省的地方政府都想创立一个景点:中国南北方分界线。


    因此中国的南北分界线,应该东起淮河入海口(江苏的滨海、阜宁),经过江苏的淮安、洪泽湖;安徽的蚌埠、淮南、寿县;河南的淮滨、罗山、桐柏;陕西的商洛;陕西、甘肃、四川境内的秦岭及其四川、甘肃境内的岷山;进入四川川西北和青海南部的青藏高原,再进入昆仑山,在喀喇昆仑山的中国西部顶端与巴基斯坦、阿富汗一带交界出境。


    下面我们进入正题,中国的南方人和北方人究竟有什么区别?


    蒙古灭宋朝时,一直攻打到现在的广东崖山,为什么还是回头把北京定位首都呢?因为他们是北方人,他们不敢把首都设立在南方啊,所以中国的政治势力一直盘踞在北方。后来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起义夺回了天下,把都城设在了南京,结果没出几十年,他的在北京的儿子(燕王)抢了在南京孙子的皇位,又把都城搬到了北京。从此北京这座城市稳居中国权力的最高点。


    政权所在地,一定要讲政治和立场。这也就成就了北方人的性格特点:喜欢搞关系、崇拜权力、迷恋政府,但在面对利益时往往也会顾全大局,也有原则和立场。


    而南方就不一样了,翻一下中国历史,凡是南方人和北方人发生的战争,往往都是北方取胜,而且中国每次动乱之后,基本都是北方势力灭掉南方势力,北方人最终统治了南方人。北方人身高力壮,喜欢用强大的武力征服一切。


    想当年孙中山在南京成立中华民国,袁世凯在北京坐镇北洋军阀。南北两派,一个是革命的新势力,一个是传统的旧势力。就在中国即将走向“共和”、实现“民主”的时候,孙中山还是妥协了,把大总统的位子让给了袁世凯,结果中国在北方旧势力之下复辟了。这段历史让中国的有志之士无不感叹!


    当然历史上也有南方人打败北方人的战斗,比如“卧薪尝胆”和“火烧赤壁”这样的经典战役,反而是北方人落荒而逃,但这只能说明智慧和毅力照样可以战胜强大的武力。而这正是南方人的长处。


    所以南方人的特点是什么呢?他们不善直接打仗、打架。他们喜欢过安稳的日子,经营自己的生活。所以他们更看重自己的那部分利益,至于社会是怎么样的,他们不会那么在乎。


    不过,大家发现没有,中国无论是革命、还是改革,都是从最南端开始。比如孙中山的辛亥革命,都是从广东开始的。


    中国的南方人确实比较容易接受新事物,思想比较开明,适合发展经济。


    司马迁在总结中国对称和冲突时,说过一段非常著名的话:“东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孰。夫作事者必於东、南,收功实者常於西、北。故禹兴於西羌,汤起於亳,周之王也以丰镐伐殷,秦之帝用雍州兴,汉之兴自蜀汉。”


    给大家翻译一下,意思就是说:历史上的统一皆以西北伐东南,只有项羽的反秦复楚和朱元璋的反蒙复汉是例外。项羽麾师北上,一把火把咸阳烧了,定都彭城(徐州),一心想的是衣锦还乡,不足成大事。刘邦兴于蜀汉,以长安为都城,才是明智之举。


    孙中山的起义、蒋介石的北伐都是从中国最东南的广州开始,均为真正成功。洪秀全、孙中山、蒋介石都曾把首都定在南京,但没有一位真正统一过北方。


    从北方取南方,是中国自古以来统一的路线图。周取天下、秦取天下、汉取天下,莫不如此!


    常任侠先生有诗:“东南王气沉幽冢,西北浮云隐玉关 ”。


    因此中国北方才是真正的王者之地。


    但是,中国自宋以来,经济中心不断朝南方转移,从南京、苏杭,再到上海,直到现在的深圳、广州、香港,这才是中国经济最有活力的地方。


    由此形成了南北互相平衡的格局。南方发展经济,北方紧抓政治。


    伪君子和真小人


    在北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链比较复杂,往往参杂了家族、血缘、利益、级别等等各种因素。每个人都会延伸出一根根关系链条,这些关系链条交织在一起,构筑成一张庞大的、坚不可破的社会关系网。每个人都在攀感情、托关系。渴望能拥有一张能令他人羡慕的关系网,期望能从自己的关系网中获得利益。


    在南方,人和人的关系会更加单纯,就是利益往来。有生意大家一起来做,因利而来,因利而去,但也免不了互相算计,唯利必争、微利必争。而且,这种过于机械的利益往来,使人的生活毫无情趣,每个人就像一台机器。


    北方人注重面子,他们所做的事未必是为了自己,也有可能是为了获得家族、邻居、外界的认可。


    南方人注重实效,他们所做事都有明确目的,很少会牵扯那么多社会关系,自己处理好自己的事就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北方人重感情,亲戚好友之间会不求回报互相帮忙,牵扯到利益时除外。


    南方人重利益,亲生兄妹之间借钱也需要明确利息,会就这样一如既往。


    北方真正经商的人不多,一旦谁做生意暴富了,就会显摆一下,所以北方的富豪的标配是豪车。


    南方经商的人实在太多,有钱人也太多,即便做生意捞了一笔,也没有什么好显摆的。喜欢闷头发财,比较低调。


    北方人相信“强权就是真理”;所以喜欢当官;


    南方人相信“钱能买到一切”;所以喜欢经商;


    北方人是“路见不平一声吼”,善用武力,女人也可以像男人一样动手打架。


    南方人是“君子动口不动手”,喜欢讲理,男人也可以像女人一样张嘴吵架。


    北方人喜欢把话说的很好听,然后答应你很多事情,而事后办不到。


    南方人往往不会说那么多大话,但是只要答应你了,一般会做的到。


    北方人渴望找到一份好工作;


    南方人希望经营好一份生意;


    北方人喜欢在酒桌上谈感情,然后看看怎么合伙,北方适合交朋友;


    南方人喜欢在茶馆里谈事业,然后聊聊怎么合作,南方适合找合伙人 ;


    北方人谈生意先做感情交流,双方称兄道弟,让感情撮合生意。但真正到了牵扯到利益关系的时候,往往都会发生争执,所以北方的很多朋友最后成了仇人。


    南方人谈生意先谈利益分成,签个君子协定,靠利益维持关系。无所顾忌的把什么都明确好,然后一起干,所以南方人做生意往往比较成功。


    有意思的说法是,北方人是伪君子,南方人是真小人。这样说有点过于露骨,但却一语道破天机。


    南北平衡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中国的首都要是不设立在北京,如今北方会怎么样?


    首先,北方除了北京之外,仅有的几个像样的城市:天津、青岛、大连。天津是国家政策生硬的扶植,结果一个曹妃甸到现在还没有缓过来气,大连则受到整个东北衰落的牵连,青岛这些年也不温不火,北方就不是适合发展经济的地方。


    但是越是这样,中国的首都越应该设在北方,这就好比一个天枰,南北两端总要持平。一个北京的房价和城市人口,足以震住整个北方了。


    另外,中国的人口大迁徙已经有30多年了,这样一个激荡的时代,不同的人群互相融合,南北方人的棱角正在磨平。


    而身为新新人类的90,都是在互联网无界限文化的熏陶之下成长起来的,更加没有了区域界限。


    并且,北方人和南方人也开始互相取长补短。北方人正在越来越务实、理性,感情都在淡化处理。而南方的富商们也开始寻找生活的真谛,跑到郊外居住,喜欢旅游,热爱生活。跟着时代一起思考。


    所以无论怎么样,我们都是中国人!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2-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4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3 12:59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实讲,我不知道什么人适合做投资。但我知道统计上大概80-90% 进入股市的人都是赔钱的。如果算上利息的话,赔钱的比例还要高些。许多人很想做投资的原因可能是认为投资的钱比较好赚,或来的比较快。作为既有经营企业又有投资经验的人来讲,我个人认为经营企业还是要比投资容易些。虽然这两者其实没有什么本质差别,但经营企业总是会在自己熟悉的领域,犯错的机会小,而投资却总是需要面临很多新的东西和不确定性,而且投资人会非常容易变成投机者,从而去冒不该冒的风险,而投机者要转化为真正的投资者则可能要长得多的时间。

  投资和投机其实是很不同的游戏,但看起来又非常像。就像在澳门,开赌场的就是投资者,而赌客就是投机者一样。赌场之所以总有源源不断的客源的原因,是因为总有赌客能赢钱,而赢钱的总是比较大声些。作为娱乐,赌点小钱无可非议,但赌身家就不对了。可我真是能见到好多在股场上赌身家的人啊。以我个人的观点,其实什么人都可以做投资,只要你明白自己买的是什么,价值在哪里。投机需要的技巧可能要高很多,这是我不太懂的领域,也不打算学了,有空还是多陪陪家人或打几场高尔夫吧。即使是号称很有企业经验的本人也是在经受很多挫折之后才觉得自己对投资的理解比较好了。我问过巴菲特在投资中不可以做的事情是什么,他告诉我说:不做空,不借钱,最重要的是不要做不懂的东西。这些年,我在投资里亏掉的美金数以亿计,每一笔都是违背老巴教导的情况下亏的,而赚到的大钱也都是在自己真正懂的地方赚的。作为刚出道的学生,书上的东西可能知道的很多,但融到骨子里还需要吃很多亏后才行。所以,如果你马上投入投资行业,最重要的是要保守啊,别因为一个错误就再也爬不起来了。这里唯一我可以保证的是,你肯定会犯错误的。

  投资最重要的东西

  我个人的理解是缺什么什么重要。投资最重要的是投在你真正懂的东西上。这句话的潜台词是投在你真正认为会赚钱的地方(公司)。我对所谓赚钱的定义是:回报比长期无风险债券高。一个人是否了解一个公司能否赚钱,和他的学历并没有必然的关系。虽然学历高的人一般学习的能力会强些,但学校并不教如何投资,因为真正懂投资的都很难在学校任教,不然投资大师就该是些教授了。不过在学校里可以学到很多最基本的东西,比如如何做财务分析等等,这些对了解投资目标会很有帮助。 无论学历高低,一个人总会懂些什么,而你懂的东西可能有一天会让你发现机会。我自己抓住的机会也好像和学历没什么必然的联系。 比如我们能在网易上赚到100多倍是因为我在做小霸王时就有了很多对游戏的理解,这种理解学校是不会教的,书上也没有,财报里也看不出来。我也曾试图告诉别人我的理解,结果发现好难。又比如我当时敢重手买GE,是因为作为企业经营者,我们跟踪GE的企业文化很多年,我从心底认为GE是家伟大的公司。 我说的“任何人都可以从事投资”的意思是我认为并没有一个“只有‘某种人’才可以投资”的定义。但适合投资的人的比例应该是很小的。可能是因为投资的原则太简单,而简单的东西往往是最难的吧。顺便说一句什么是“简单”的“投资”原则:当你在买一只股票时,你就是在买这家公司!简单吗?难吗?

  我想再简单地把我目前对投资的基本理解写一下:

  1、买股票就是买公司。所以同样价钱下买的公司是不是上市公司并没有区别,上市只是给了退出的方便而已。

  2、公司未来现金流的折现就是公司的内在价值。买股票应该在公司股价低于其内在价值时买。至于应该是40% 还是50%(安全边际)还是其他数字则完全由投资人自己的机会成本情况来决定。

  3、未来现金流的折现不是算法,是思维方式,不要企图拿计算器去算出来。当然,拿计算器算一下也没什么。

  4、不懂不做(能力圈)是一个人判断公司内在价值的必要前提(不是充分的)。

  5、“护城河”是用来判断公司内在价值的一个重要手段(不是唯一的)。

  6、企业文化是“护城河”的重要部分。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很强企业文化的企业可以有个很宽的“护城河”。

  “理性”地面对市场每天的波动,仔细地检查每一个自己的投资理由及其变化是非常重要的。好像我对投资的理解就是这么简单。但这个“简单”其实并不是太简单,事实上这个简单实际上非常难。 在这里有很多问题是关于估值的,所以简单谈谈自己的想法。我个人觉得如果需要计算器按半天才能算出来那么一点利润的投资还是不投的好。我认为估值就是个毛估估的东西,如果要用到计算器才能算出来的便宜就不够便宜了。 好像芒格也说过,从来没见巴菲特按着计算器去估值一家企业,我好像也没真正用过计算器做估值。我总是认为大致的估值主要用于判断下行的空间,定性的分析才是真正利润的来源,这也可能是价值投资里最难的东西。 一般而言,赚到几十倍甚至更多的股票绝不是靠估值估出来的,不然没道理投资人一开始不全盘压上(当时我要知道网易会涨160倍,我还不把他全买下来?)。 正是由于定性分析有很多不确定性,所以多数情况下人们往往即使看好也不敢下大注,或就算下大注也不敢全力以赴。当然,确实也有一些按按计算器就觉得很便宜的时候,比如巴菲特买的中石油,我买的万科。但这种情况往往是一些特例。

巴菲特确实说过伟大的公司和生意是不需要卖的,可他老人家到现在为止没卖过的公司也是极少的。另外,我觉得巴菲特说这话的潜台词是其实伟大的公司市场往往不会给一个疯狂的价钱,如果你仅仅是因为有一点点高估就卖出的话,可能会失去买回来的机会。而且,在美国,投资交的是利得税,不卖不算获利,一卖就可能要交很高的税,不合算。无论什么时候卖都不要和买的成本联系起来。该卖的理由可能有很多,唯一不该用的理由就是“我已经赚钱了”。不然的话,就很容易把好不容易找到的好公司在便宜的价钱就卖了(也会在亏钱时该卖的不卖。)买的时候也一样。买的理由可以有很多,但这只股票曾经到过什么价位最好不要作为你买的理由。 我的判断标准就是价值。这也是我能拿住网易8-9年的道理。我最早买网易大概平均价在1块左右(相当于现在0.25),大部分卖的价钱大约在30-35(现在价)左右。在持有的这8年到9年当中,我可能每天都会被卖价所诱惑,我就是用这个道理抵抗住诱惑的(其实中间也买卖过一些,但是很小一部分。)我卖的理由是需要换GE和Yahoo。我会一直保留一些网易的股票的。 巴菲特的东西每一个人都可以学,当然可能只有很少人能学会。事实上,我发现只有很少人会去真正认真地学,所以能学会的人很少就很容易理解了。巴菲特反对的和他做的衍生品是完全不同的东西。我自己用很多金融衍生品,和巴菲特的用法一样,所以比较理解他说得是什么。很难一句话解释清楚,但可以用个容易理解的例子来说明。很多人用衍生品就好像去赌场当赌客,希望能够快点赚钱。巴菲特用衍生品就好像在澳门开赌场,长期而言是稳赚的。不是每个人开赌场都能赚钱,但会开的人就行。也许赌场的例子不一定合适,但道理确实一样。

投机,我也不是没有过,但就是为好玩,just for fun,只是玩玩而已。人家要跟我讨论股票,我都要跟人说清楚,是讨论投机还是投资?是for fun还是for money?如果for fun没有什么可讨论的,买你喜欢的就好了,反正你也不会把房子卖了扛着钱去拉斯维加斯。我曾经在邮轮上用两百块钱玩了三个晚上,赚了两千块钱。如果你作为投资的故事来讲,三天翻了十倍,这叫什么故事?!但你敢拿几百万这么赌吗?不敢。所以投资是另外的讲法。 我从头到尾真正投资过的公司最多五六家,卖掉了一些,我持有的公司一般在三家左右。巴菲特的哈撒韦一千多亿美元市值,也才投十来家。我不怕集中,我不是一般的集中,我是绝对的集中。 一直说有机会在这里讲几个我自己的例子,但一直不知道该讲哪个好。 这些年我碰过的股票其实也不少了,有亏的有赚的,就是没有一个从一开始我就100%觉得自己一定能赚大钱的。不管买哪个,都觉得多少心里有些不踏实,想来想去,觉得GE可能比较有本人特色。 最早开始经营企业的时候,我最喜欢的可能是松下。后来慢慢对松下有些失望,尤其是去大阪拜访过松下总部以后,确实觉得松下有些问题,慢慢自己也就不太再提松下了。大概也就是那段时间(应该是去松下之前),我们开始越来越多地反思我们自己,希望能建立和加强我们自己的企业文化。那时我好像正在中欧读EMBA,同时还把中欧的一些课引进了公司内部。 在那段时间里给我印象最深的书就是GE的上一个CEO韦尔奇写的自传。在那本书里我看到了企业文化对建立好公司的强大作用,同时对GE强大的企业文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后来又读了韦尔奇后来写的书《赢》,更进一步了解到他们是怎么建立企业文化的。





  从那个时候起,我还花过不少时间去了解和思考GE。去想为什么GE会是家百年老店,为什么GE的董事会总是能选个好CEO出来,为什么世界500强里有170多个CEO来自于GE等等。当时我其实就注意过GE的股票,觉得GE当时的股价并不便宜(好像40左右),也就没再关心他的股价了。 从08年9月雷曼倒开始,金融危机的影响越来越大,整个市场风声鹤唳。到11月时我看到整个市场的恐慌情绪越来越厉害,当时就想,这大概就是巴菲特讲的人们的“恐惧”要来了,也就是轮到我该“贪婪”的时候了。 开始的时候我并没有特别明确的目标,只是觉得市场上到处都是便宜货,就是不知道哪个安全,好像每个都有很大问题,每个公司都可能要完蛋一样。我当时想的最多的就是如何把手里的所有资源调动起来去抓住这一生难遇一次的机会

到2月时,GE已经向下破了10块。那时雷曼,AIG,Citigroup等很多和次贷有关的公司都已经破产或到了破产边缘,关于GE的负面新闻也越来越多,华尔街上很多人都在说GE将会是下一个雷曼。 我知道GE过去好的时候每股能有两块多钱利润,就算以后差一点,危机过去后怎么也会有个1.5块/股以上吧。如果我给他个12-15倍的PE,怎么着这也应该是20块以上的股票。所以,当ge到10块左右时我已经开始着手买一些了,但还没有下大决心买。直到有一天当GE跌到9块左右时,我看到了Jeff Immelt的一个讲话。我忘了原话是怎么说的了,大致意思是,他认为GE的形象被破坏了,这都是他的错。GE将在未来几年调整其业务结构,让财务公司在整个公司中的比例降到30%一下。他还重申GE整体是安全健康的等等。 当时有问题的所有公司当中,好像我只见到GE出来承认错误并检讨对策,这大概就是企业文化不同的地方吧?GE是个巨大的公司,我也曾试图想看清楚GE到底都有哪些业务,也试图想分析清楚他所有的业务模式的优劣,但发现非常难。我能看到一些非常好的模式,同时也能看到一些不太好的模式。 最后让我下决心出重手的决定因素还是我对GE企业文化的理解。我认为金融危机并不会摧毁GE强大的企业文化,GE的问题只是过去的一些策略错误造成的,假以时日一定可以改正。伟大公司的错误往往就是千载难逢的投资机会。 想明白以后的事情就简单了,后面的一段时间我几乎每天都在忙着买GE,不停地想办法调集资源,从9块左右买到6块再买到10块出头,好像到12-3块后还买了些(有些钱是后来从别的股票调过来的)。直到GE股价比Yahoo高以后才停了。当时曾经还动过用margin的念头,后来觉得不对的事不做的原则不能破,就算了。 回头来看,去年我买的股票当中GE并不是涨幅最大的,但确实是我出手最重、获利最多的且担心最少的股票,其原因只能说是我对GE企业文化的了解最后帮助我做出了一个很重要的决定。也许就是个运气? 其实当年我买万科和创维好像也有类似的感觉。创维和我们算是同行了,他们这个公司到底怎么样我们多少还是了解的。由于体制的因素,我个人一直认为创维是中国彩电行业里最健康的企业了。虽然当时出了些事,但公司最基本的东西并没有因此改变。我们买创维时创维的市值好像还不到20亿(我不太记得了,也有说20出头的),我怎么想都觉得便宜,就买了。我们是买到差一万股到5%的时候停的,因为再买就要公告了,所以很想在公告前和黄宏生沟通一下,怕人家以为我要去抢人家那一亩三分地,呵呵。结果当时由于不太方便,最后我们就没有再买。一直到前两个礼拜才和黄老板通了个电话,道个谢,问个好啥的。 对创维而言,我并没有一个很清楚的到底值多少钱的概念,对他们现在的业务情况了解的也不细,所以涨上来以后就一直在陆陆续续减持,现在可能还剩不到最高持有量的20%了。我觉得现在买的人可能比我更清楚创维的价值,后面的钱应该是他们才能赚到的。 封仓10年是个很好的思路,选股时就该这么想。但我不知道我会不会持有苹果10年或以上。实际上我买股票时还真没有想过要拿多少年。我一般会给我买的股票定个大概的价钱,比如买GE时我就认为GE至少值20块,但我确实没想过要多少年才会到。


苹果所处的行业确实是个变化很快的行业。虽然我认为苹果在竞争中已经处于一个非常有利的位置,但我还是会很关切哪些变化有可能会改变苹果的地位。如果非要我给苹果定个价的话,我大概认为苹果也许某天会到600块。 理由是:以我的理解,苹果的盈利在两到三年内大概就可以达到每股40-50块/年(现在的盈利能力大概在每股25-6块/年),也就是说苹果的盈利能力会在两三年内接近double一下,再加上那时每股现金100多块(现在大概每股60多),给他个600的价钱应该不算太过分吧?当然,苹果也是有可能掉回到100多块的,反正到时大家就知道了。 今年的第一个投资的大决策就是在一月二十一号买进了苹果,把去年赚的钱都放进去了。从很久以前就开始或多或少地关心苹果,但就是没认真分析过,大概是因为自己老是满仓的缘故。1.21由于股权到期日,要释放了不少资金出来,在压力下突然想明白了。 买苹果的灵感其实是来自博友的提问。记得前段时间我在这用苹果举过一个什么股价叫便宜的例子:如果你觉得苹果值5000亿的话,那3000亿就是便宜,虽然他曾经只有50亿的市值。其实我个人认为,苹果有可能会是地球上第一家年利润过500亿美金利润的公司(过多少不敢说)。也许苹果会是第一家市值过万亿美金的公司(这个取决于市场会有多疯狂)。

  说说我喜欢苹果的一些理由。这不是论文,想到就说,没有重点和先后秩序。

  1.苹果的产品确实把用户体验或消费者导向做到极致了,对手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难以超越甚至接近(对喜欢的用户而言)。

  2.苹果的平台建立起来了,或者说生意模式或者说护城河已经形成了(光软件一年都几十亿的收入了)。

  3.苹果单一产品的模式实际上是我们这个行业里的最高境界,以前我大概只见到任天堂做到过(sony的游戏产品类似)。 单一产品的模式有非常多的好处: a.可以集中人力物力将产品做得更好。比较一下iphone系列和诺基亚系列(今年要推出40个品种)。苹果产品的 单位开发成本是非常低的,但单个产品的开发费却是最高的。 b.材料成本低且质量好, 大规模带来的效益。苹果的成本控制也是做到极致的,同样功能的硬件恐怕没人能达到苹果的成本。 c.渠道成本低。呵呵,不是同行的不一定能明白这话到底有什么分量(同行也未必明白),我是20年前从任天堂那里学会的。那时很多做游戏机的都喜欢做很多品种,最后下场都不太好。

  4.苹果的营销也是做到极致了,连广告费都比同行低很多,卖的价钱却往往很好。

  5.苹果的产品处在一个巨大并还有巨大成长的市场里。 a. 智能手机市场有多大?你懂的! b. pad市场有多大?你也会懂的。

  总而言之,我认为苹果现在其实还处在其成长的早期,应该还有很大的空间。扣掉现金的话,苹果的今年的未来pe只有12-13倍啊,明年可能要到10以下了。当然,以上我说的这些点中的任何一点的改变都可能或多或少地改变苹果,如果有苹果的股票的话,就要留心这些变化了。我想的只有一个东西,就是未来自由现金流(的折现)。不过,要认为苹果能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我自己也很遗憾为什么以前一直没花功夫去想一想。 我认为Jobs如果真请长假的话,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对苹果的业务不会有大影响。长期而言,没有jobs的苹果可能会慢慢变成和别的同行一样的公司。但苹果的平台已经搭好,就像当年3大战役已经打完一样,jobs在不在影响都不大了。 apple还有不少特别厉害的地方,比如:品种单一,所以效率高,质量一致性好,成本低,库存好管理等等。我从做小霸王是就追求品种单一,特别知道单一的好处和难度,这个行业里明白这一点并有意识去做的不多,我们现在也根本做不到这一点。比较一下诺基亚,你就马上能明白品种单一的好处和难度了。诺基亚需要用很多品种才能做到消费者导向,而苹果用一个品种就做到了,这里面功夫差很多啊。 做产品和市场,往往喜欢很多品种,好处用于不同细分市场,用于上下夹攻对手的品种。坏处搞一大堆库存,品质不好控制。单一品种需要很好的功力---把产品做到极致。难啊。因为难,大部分人喜欢多品种。就跟投资一样,价值投资简单,但很不容易。做波动,往往很吸引人。 苹果现在手里有600亿现金,去年4季度的盈利已经过60亿了。如果苹果达到500亿以上的年利润,5000亿以上的市值是非常合理的。一万亿只是一个说法,要看苹果后续的发展情况。 我决定买苹果以前主要想的是他们是不是还有可能成长,有多大的空间可以成长,威胁都可能来自什么地方,等等。我不去想他现在的股价和过去的股价,尽量用平常心去看这家企业。以我的观点看,苹果年利润有一天达到800亿或更多都是有可能的,所以觉得我买的价钱还很便宜。 苹果的上升空间当然远不如当年的网易,可当年的网易是可遇不可求的,而且现在就算碰上了,对我的帮助也不大。苹果这样的公司难道还要去公司看?那能看到什么?我只是somehow突然想起来要认真看看苹果,以前老觉得Jobs个人太厉害了,是个报时人,后来突然想明白其实现在他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至少在未来几年里。毕竟我们是同行,虽然差距还比较大,但有些东西容易搞懂一些。 巴菲特说过,他一生当中有很多次很集中,甚至达到100%。碰上一个是一个,反正赚钱也不需要有很多目标(巴菲特讲一年一个主意就够了)。有时候你感兴趣的目标会自己跳到眼前的。如果你只有一只股票,而且还是满仓的,如果你真正了解你投资的东西的话,那下跌就和你无关了 没目标时钱在手里好过乱投亏钱。如果一有钱就乱投的话,早晚都会碰上个亏大钱的目标的。有合适的股票就买,没有就闲着。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可以看得更好些。 其实我知道的东西少的可怜。我就知道巴菲特这条路很好,肯定可以到罗马,可老是有一堆朋友问我索罗斯那条怎么样,还不许我说我不知道。我是真的不知道。总的来讲,看准了出手就要狠。似懂非懂很难下手狠。耐心等待总是有机会的。 价格合理的股票不一定非买不可。我的观点是只有价格不太合理的时候才是机会啊。有时候可能会等得很难受,尤其是大牛市的时候。Buffett说过,最难的事是什么都不做。呵呵,他都觉得难,我们觉得难也就很正常了。 买股票当然要做定量分析,不然怎么搞?比如一个公司有净资产100亿,每年能赚10亿,这个公司大概值多少钱?大概就是你存X的钱能拿到10亿的利息(长期国债利息),再把x打6折。 如果买200亿长期国债的收入有10个亿/年,我会花200亿去买个年利10亿的公司吗?国债是risk free(无风险)的,所以买公司就要打折。越觉得没谱的打折要越厉害,和我们平时的生意没区别。这大概就是巴菲特讲的margin of safety的来源吧。 长期利率会变,我一般就固定用5%。

  企业价值是未来现金流折现

  企业价值是未来现金流折现。这未来的玩意有点模糊。通俗的讲,假设先不谈折现率。假设我确切的知道这个企业的未来。企业的价值=股东权益+未来20年净利润之和。然后再进行折现。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毛估估算下就行.这种算法其实把成长性也算在内了,如果你能看出其成长性的话(这部分有点难)。

  若买的公司PE是10,那即使退市,每年有10%的利润(没有计算公司的增长)。利润拿来分红也好,投资也好,比国债也高多了。这样分析对不对?问题是PE是历史数据。你如果相信他未来一定有10%就可以。巴菲特买的高盛以及GE的可转换债券就是10%加option,非常好的deal。 我在投资里用定性分析确实比较多,这也是我和华尔街分析家们的区别,不然我怎么有机会啊,不能简单的单纯看数字,除非账面净现金多过股价了。pe=10意味着要10年才能赚回股价,如果你想买的话,你必须认为10年内的平均年利润要达到或超过现在的年利润。在我眼里看来,盛大游戏好像有点强弩之末的感觉。 我一般的目标是买我认为价值被低估50%或以上,价值应该是现在的净值加上未来利润总和的折现。 老巴成功的秘诀是他知道自己买的是什么。归根到底,买股票就是买公司。无论你看懂的是长久还是变化,只要是真懂,便宜时就是好机会。我有时也这么说:投资很简单,不懂不做。但要能搞懂企业就算看一吨的书也不一定行,投资简单但不容易! 我非常同意DCF(生命周期的总现金流折现)是唯一合乎逻辑的估值方法的说法,其实这就是“买股票就是买公司”的意思,不过是量化了。对投资,我想来想去,总觉得只有一样东西最简单,就是当你买一个股票时,你一定是认为你在买这家公司,你可能拿在手里10年,20年,有这种想法后就容易判断很多。 不懂不做。我始终没完全搞懂银行的业务的风险到底在哪儿。美国的一些大银行隔个10年8年就来一次大动荡,还没明白是怎么回事。索罗斯的东西不好学,至少像我这样的一般人很难学会。老巴的东西好学,懂的马上就懂了,不懂的看看最上面那一句话。 巴菲特有很多保险和金融的投资,我基本没有,因为我还不懂,总觉得不踏实。我投了一些和internet相关的公司,巴菲特没投过,因为他不懂。他认为可口可乐是人们必喝的,我认为游戏是人们必玩的。航空公司还是不碰为好。航空公司的产品难以做到差异化,没办法赚到钱,长期来讲没投资价值。这是巴菲特教我的,省了我好多钱。 便宜就买了。如果连老巴都不信,你还能信谁?对自己觉得真正了解的公司,很少细看报表,但了解以前会看(至少是应该看)。我一般会先了解企业文化,如果觉得不信任这家公司,就连报表都不会看的。 我只是做我认为我能懂的东西(以为自己懂也不一定就真懂了),有些可能也许正好是大家说的所谓科技股吧。我分不清什么是科技股。任何人要买的话必须自己明白自己在干什么,不然你睡不好觉的。其实当我说一只股票有投资价值时,最希望有人来挑战而不是跟进。我希望看到不同的观点。我投资不限于某个市场,主要取决于我是否有机会能搞懂。 如果A股有便宜我又了解的股票的话,我也可以买。不过现在我不太了解A股。要是那时就明白巴菲特,你就已经发达了。如果你现在还不明白,你还会失去很多机会。买一只股票往往要很多理由。不买的理由往往就一两个就够了。价值投资者买股票时总是假设如果我有足够多的钱的话我是否会把整个公司买下来。 有人问过芒格,如果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他们的成功?他的回答是:“rationality”(理性),呵呵,有点像我们说的平常心。问题是不用闲钱对生活会造成负面影响啊。我从来都是用闲钱的。老巴其实也是。至少你要有用闲钱的态度才可能有平常心的,不然真会睡不着觉。 我觉得对所谓价值投资者而言,其实没有那么考验。他们也就是没有合适的东西就不买了,有合适的再买,就和一般人逛商场一样。我想每个人逛商场时一定不会把花光身上所有钱作为目标吧.我的建议就是慢慢来。慢就是快。 本分我的理解就是不本分的事不做。所谓本分,其实主要指的是价值观和能力范围。赚多少钱不是我决定的,是市场给的。呵呵,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呵呵,如果你赚的是本分钱,你会睡得好。身体好会活的长,最后还是会赚到很多钱的。最重要的是,不本分赚钱的人其实不快乐。 关于市场:呵呵,再说一遍,我认为抄底是投机的概念。眼睛是盯着别人的。价值投资者眼里只看投资标的,不应该看别人。不过,作为投资人,我认为对宏观经济还是要了解的好,至少要懂一般的经济现象。 我个人认为大多数基金都很难真正做到价值投资,主要是因为基金的结构造成的。由于基金往往是用年来衡量考核,投资人也往往是根据其上一年的业绩来决定是否投进去。所以我们经常看到的现象是往往在最应该买股票的时候,很多基金却会在市场上狂卖,因为股东们很恐慌,要赎回。而往往股价很高时却有很多基金在狂买,因为这个时候往往有很多股东愿意投钱进来。基金大部分是收年费的,有钱时总想干点啥,不然股东可能会有意见。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2-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4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4 15: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2-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声明:1、本站所有广告均与MACD无关;2、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网友发布信息非MACD观点与意思表达,因网友发布的信息造成任何后果,均与MACD无关。
MACD俱乐部(1997-2019)官方域名:macd.cn   MACD网校(2006-2019)官方域名:macdwx.com
值班热线[9:00—17:30]:18292674919   24小时网站应急电话:18292674919
找回密码、投诉QQ:89918815 友情链接QQ:95008905 广告商务联系QQ:17017506 电话:18292674919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陕ICP19026207号—2  陕ICP备20004035号

举报|意见反馈|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MACD俱乐部 ( 陕ICP备20004035号 )

GMT+8, 2024-5-4 11:53 , Processed in 0.087228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