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楼主: govyvy

逗逼传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4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4 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张化桥

今天英国金融时报有篇趣文:巴菲特非常成功,世界上信徒万千。而且,他的诀窍世人皆知。可是为什么根本没有人真正按照他的理论去做呢?

作者说,有两个原因。一是制度,二是心理障碍。如果你是基金经理,你一辈子只准买卖股票20次。你天天寻找最好的投资机会,找到以后,重拳出击。问题来了:即使你的投资者允许,你的老板恐怕不干。而且,这个重拳出击如果错了,全盘皆输,你咋办?所以,大家分散风险,图个安心。

心理障碍:你忍得住诱惑吗?即使你的资金是永久性的,即使你管自己的钱,不买来卖去,你的心痒痒啊!

本人觉得还有个原因:大家太懒。寻找值得重拳出击的标的当然不容易!

巴菲特最近吹牛,"如果我的资金总额很小,我一定每年获得50%以上的回报率!"作者说,这跟他自己的"终生只买卖20次股票"的说法相矛盾。为什么?天底下哪里有年复一年上升50%的股票?所以,他只能反复买卖(炒波段)。其实,巴菲特在50年代-70年代时也是个频繁交易的人,而且用足了杠杆,和衍生工具。他有句著名的话,"衍生工具是摧毁世界的绝佳武器, 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但是他本人经常利用衍生工具。他只是认为你不会用,因此别用!他自己一边提倡"重拳出击好公司",一边叫大家买指数基金,因为,"反正你们也学不会我的游戏"。

张化桥认为,如果你没有能力找到值得"重拳出击"的股票,还不如买理财产品。我本人就是这样。我的回报率不惊人,但是很稳定,舒心。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2-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4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4 18:25 | 显示全部楼层
21世纪经济报道
10月22日,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参加了“2016奥迪创新实验室总决赛”,并分享了对于创业的看法。潘石屹认为,当前中国创业市场,政府给予的政策优惠和支持已经远远多于美国。但对于初创企业而言,如果项目不成功,政府一味的扶持保护反倒会失去原有的意义,应该在他们创业要失败的时候,让他们失败得越快越好,把支持给予更有前景的发展项目。

“小的是美好的”

对于小企业和大企业的关系,潘石屹认为,一个健康的社会就是三五年出一批企业家,这个周期变化得越快,这个社会就会发展得越快。社会进步发展的原动力在于年轻人,在于小的企业,且在于小的企业能否成长为大的企业。但大企业和小企业都要创新。他说:“我觉得成千上万创业的人往一条路、朝一个方向走的时候,你要多想想能不能朝别的方向走”。他还表示,大公司和小公司的关系特别重要,环境越多元化,行业越多,大公司、中公司、小公司都融在一起,就能形成一个好的创业环境。“任何一个单一的东西在一起,连互相启发你的人都没有”。

“在社会剧烈变化面前,让该死的死,该活的活”

在中国有种说法是,创业成功的概率高一点,存活的几率少。但其实大家更应该关注,是否能从失败中学到经验教训。当前中国创业市场,政府给予的政策优惠和支持已经远远多于美国。但对于初创企业而言,如果项目不成功,政府一味的扶持保护反倒会失去原有的意义,政府反而更应该在他们创业失败的时候,让他们失败得越快越好,把支持给予更有前景的发展项目。“我们需要的是在这个剧烈变化的社会面前,该死的死,该活的让它尽快活起来”。而这些失败的创业者也应该赶紧把自己的精力和时间花在了解客户和市场,这样才能提高创业存活率。”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一定是对的

谈及未来创新热点的时候,潘石屹认为,未来热点很多,关键是创业者应该具备一个怎样独特的思维。在发言中他提到,几个很有理想的年轻人曾告诉他,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把自己先做好,再按照这个顺序,一步步提升发展。然而,他认为,这句话在当下的互联网社会并不适用。无数的创业项目,应该要先从“天下”去考虑。在这个知识、智慧、信息、市场都共享的情况下,一开始的出发点就是要从全球化的角度去思考。他表示,当互联网给世界带来巨大变化的时候,我们思路的顺序也要发生变化,个人的能力高低不再那么重要,把个人的特长有意识的跟整个社会结合在一起,就会成功。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2-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4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5 11:30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最正确,只有最合适
2016-10-20 姚斌 pubanyaobin
题记:投资的策略无对错,没有最正确的策略,只有最合适自己的方法。当你准备集中投资或者最集中的投资时,你必须想清楚是否合适自己。
作者  姚斌
来源  微信公众号:pubanyaobin(一只花蛤的价值投资)

在投资领域,高度集中投资一家公司,似乎不是一件好事。因为人们可能会认为这是孤注一掷,还可能会认为这是绝对投机。但是,高度集中投资果真不可行吗?那么,请考虑以下三个证据。
证据一:查理·芒格的投资经验
查理·芒格,伯克希尔哈沙维公司副董事长,巴菲特的老搭档。他认为,完全没有必要担忧是否进行多元化投资。“在美国,一个人或一家机构只要将所有的财富长期投资在三家不错的本土公司上,就一定会变得有钱。”芒格说,“而且当大多数其他投资者在遭遇高低起落的时候,像这样的持有人又有什么可担心的呢?特别是当他和伯克希尔一样理智地相信由于持有成本较低,他的长期收益会非常丰厚,他就会特别看重长期效益,将注意力集中在最优先的那几个选择上。”
事实上,芒格甚至还建议投资者可以将所有财富的90%都投入在一家公司中,只要这家公司是一个正确的选择。“说真的,我希望芒格家的人能大致跟随这个方法。我注意到伍德拉夫基金会到目前为止都是这么做的,将90%的资金都集中在创始人所持有的可口可乐股票上,这种做法被证明为非常明智的。算一算美国所有的基金会如果从来都没有卖出创始人的股票,那么到现在会有多少收益,这件事一定非常有趣。我相信其中很多基金会会比现在有钱许多。”
证据二:伯纳·派顿的逻辑学
伯纳·派顿,美国莱斯大学著名教授,著有《身边的逻辑学:我们有大脑,却为什么不能清晰思考、理性生活?》一书。
如果集中投资是一种谬误,那么分散投资似乎显然就是正确的。因为投资建议总是说,分散投资可以使获利最大化,而损失最小化。但是派顿认为,这个问题实际上是逻辑学中的过度概括问题。也就是说,认为分散投资“可以使获利最大化,而损失最小化”的说法其实是犯了逻辑学中的过度概括的错误。
但是对于这样的问题如何证伪?派顿认为,我们既然知道以简单观念说明复杂主题很容易出错,那么我们就可以运用演绎逻辑将这个概括适用于这个特定处境上。既然投资是一个复杂的主题,那么分散投资这个简单建议就一定是错的,因为它将复杂问题过度简化,所以它不可能适用于所有处境与所有投资者。
对此我们只需找到有人因集中投资而获利,就足以证明其原则错误。有这样的两个案例。当比尔·盖茨集中投资一家公司即拥有微软的时候,他赚了数十亿美元;之后,他分散投资,结果赔了钱。1992年,乔治·索罗斯对英镑下了100亿美元的巨额赌注,结果赚了钱;之后,当他转而避险与分散投资时,反而输了钱。
所以,重点不是分散投资或者集中投资,而是在正确的时间做出正确的事情。分散或集中投资与获利并无关联。鉴于此,我们所要做的应该在研究个人投资上,观察他们怎样做法才是合理而符合期望的,而不是关注分散或集中投资的问题。如果是分散投资,则不应该就此相信自己的投资会安全无虞。同样的,如果是集中投资,也不应该假定自己就一定会获利。因为投资成功的原因其实很复杂。假如分散投资都是管用的话,那么投资将变得非常简单,凡是分散投资的人都会获利,而且不到几个月就能拥有全世界,而实际的情形并不这样的。同样的,假如集中投资都是管用的话,那么投资也将变得非常简单,凡是集中投资的人都会获利,而且不到几个月也能拥有全世界,而实际的情形同样不是这样的。
因此,分散投资与获利并无太大的关系。分散投资的观念不可能在所有时间、所有处境下都管用。分散投资这种观点不仅是过度概括,也是错误思考。作为一种过度概括,它可能导致我们脱离现实而犯错;而作为一种简化,它隐藏了投资的真谛并阻碍我们做出正确的行动。
证据三:彼得·蒂尔的幂次法则
彼得·蒂尔,PayPal公司创始人,被誉为硅谷天使,投资界的思想家,著有《从0到1:开启商业与未来的秘密》。在《从0到1:开启商业与未来的秘密》这本书中,彼得·蒂尔以幂次法则证明了集中投资成功的可行性。
彼得·蒂尔认为,垄断性企业公司都是独一无二的,其所捕获的价值比几百万大同小异的竞争性企业所捕获的还要多。然而只有一小部分的公司获得了呈指数级增长的价值。风险投资家的任务就是鉴定那些刚起步的前景光明的公司,投资这些公司并从中获利。如果他们判断无误,那么就会获得收益,通常是20%。风险投资基金通常要10年之后才能退出,因为成功的公司需要时间很长。而大部分风险投资基金都等不到那么长的时间,因此往往刚开始就失败了。
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时候这种指数级增长会出现,对于大多数风险投资基金来说,答案是永远都不会。其错误在于,他们期待风险投资的回报呈正态分布:没希望的公司会倒闭,中等公司会一直持平,好公司的回报会达到两倍或四倍。在假设了这个平淡无奇的模式后,投资者会构建多种投资组合,希望其中成功公司的回报可以抵消失败公司带来的亏损。但是,这种“撒网式投资,然后祈祷”的方法通常会满盘皆输。因为风险投资的回报并不遵循正态分布,而是遵循幂次法则:一小部分的公司完胜其他所有公司。撒大网的投资者因为没有把注意力放在仅仅几个日后价值势不可挡的公司上,这样就与稀有公司失之交臂。
因此,有经验的风险投资家总结出了两个很奇怪的规则:第一个规则,只投资给获利可达整个投资基金总值的有潜力的公司。如此就将大多数可能的投资消除了。由这个规则引出了第二个规则:因为第一条规则太严苛了,所以不需要其他规则。
如果打破第一个规则,会是什么情形呢?安德里森·霍洛维茨投资基金2010年在Instagram公司投资了25万美元。两年后Facebook以10亿美元买下该公司时,安德里森已经赚到了7800万美元,两年不到312倍的回报。问题是,安德里森的基金规模是15亿美元:如果只开出25万美元的支票,那么它得找到19个Instagram,才能收支平衡。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投资者总是对值得投资的公司投资得更多。
当然,没有人事先确切知道哪些公司会成功,因此即使是最好的风险投资公司也会有一个“投资组合”。一个好的投资组合,每家企业都必须真正具有取得极大成功的可能性。彼得·蒂尔的创始人基金大约只关注五到七家企业。因为这些企业具有独特的基本面,未来可能拥有数十亿美元的价值。彼得·蒂尔认为,如果一个投资者不关注事业本质,而是关注其是否适合多元化避险策略的财务问题,那么投资就像是在买彩票。
但是,对于怎样保证未来价值这个问题,最普遍的回答是多元化的投资组合,“别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每个人都被告知不要孤注一掷。投资组合源自民间智慧和金融惯例,其义为,所投资的公司越多,在不确定的未来,所承受的风险也越小不过。不过,那些懂得幂次法则的投资者所列的投资标的会很少,因为最具特殊的公司都是独一无二的,一个公司会胜过其他所有公司。
结论
在这三个证据里,查理·芒格以其丰富的投资经验建议投资者不要分散投资,而要集中投资,甚至高度集中投资至90%。伯纳·派顿以其逻辑学中过度概括的角度从反面论证了分散投资的谬误,指出分散投资或集中投资与能否获利都无关,重要的是在正确的时间做出正确的事情。彼得·蒂尔则以其幂次法则正面论证了集中投资的可行性,因为垄断性公司从来都是独一无二的,而且一家公司会胜过其他所有公司,因此高度集中投资的逻辑确立。
据此,高度集中投资一家公司显然并不存在某种谬误。如果存在某种谬误,恰恰是在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上。实际上,最为关键的问题是,就像一位投资者所说的,必须在相对正确的时间以大致正确的价格买入绝对正确的公司,那么集中投资或高度集中投资就是正确的。当然,高度集中投资并非适用于所有时间、所有处境和所有目标。
在具体的投资实践中,假如一家极具垄断性的公司在其基本面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出现了大致正确的价格,那么就可能适用。假如一家陷入困境的公司在其基本面出现了具有确定性改变的情况下,又出现了大致正确的价格,那么同样可能适用。但是,假如都没有出现上述的两种情况,那么还是请以分散投资为主。
分散投资或集中投资并无对错之分,与获利显然无关,但是与一个投资者的风格显然有关。通常情况下,分散投资不难,但是集中投资很难,高度集中投资则难上加难,个中原因在于对投资标的的把握程度。投资的策略无对错,没有最正确的策略,只有最合适自己的方法。当你准备集中投资或者最集中的投资时,你必须想清楚是否合适自己。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2-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4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6 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源 | 第一财经日报
  费雪精心总结的八大投资心得
  费雪经历半个世纪的投资,得出8点投资心得:
  1、投资目标应该是一家成长公司。公司应当有按部就班的计划使盈利长期大幅成长,且内在特质很难让新加入者分享其高成长。这是费雪投资哲学的重点。盈利的高速增长使得股票价格相对而言愈来愈便宜,假如股价不上升的话。由于股价最终反映业绩变化,因此买进成长股一般而言总是会获丰厚利润。
  2、集中全力购买那些失宠的公司。这是指因为市场走势或当时市场误判一家公司的真正价值,使得股票的价格远低于真正的价值,此时则应该断然买进。寻找到投资目标之后,买进时机亦很重要;或者说,有若干个可选的投资目标,则应该挑选那个股价相对于价值愈低的公司,这样投资风险降到最低。费雪有过教训,在股市高涨的年代,买到一家成长股,但是由于买进的价格高昂,业绩即使成长,但亦赚不了钱。
  3、抱牢股票直到公司的性质从根本发生改变,或者公司成长到某个地步后,成长率不再能够高于整体经济。除非有非常例外的情形,否则不因经济或股市走向的预测而卖出持股,因为这方面的变动太难预测。绝对不要因为短期原因,就卖出最具魁力的持股。但是随着公司的成长,不要忘了许多公司规模还小时,经营得相当有效率,却无法改变管理风格,以大公司所需的不同技能来经营公司。长期投资一家低成本买进、业绩高成长的公司,不应因为外部因素而卖出持股,应该以业绩预期为卖出依据。因为外部因素对公司的影响很难精确分析和预测,同时这些因素对股价的影响,亦不及业绩变动对股价的影响大。
  我们投资的是公司不是GDP,亦不是CPI或者定期存款利率。许多人信奉波段操作,但是至今没有一个靠波段操作成为投资大师的。波段操作企图提高赢利效率,所谓超底逃顶,这些乌托帮式的思维实际可望而不可及。
  4、追求资本大幅成长的投资人,应淡化股利的重要性。获利高但股利低或根本不发股利的公司中,最有可能找到十分理想的投资对象。分红比例占盈余百分率很高的公司,找到理想投资对象的机率小得多。成长型的公司,总是将大部分盈利投入到新的业务扩张中去。若大比例分红,则多数是因为公司的业务扩张有难度,所以才将盈利的大部分分红。不过,这是指现金分红,而以红股形式的分红则应该鼓励。
  5、为了赚到厚利而投资,犯下若干错误是无法避免的成本,重要的是尽快承认错误。一如经营管理最好和最赚钱的金融贷款机构,也无法避免一些呆帐损失,了解它们的成因,并学会避免重蹈覆辙。
  良好的投资管理态度,是愿意承受若干股票的小额损失,并让前途较为看好的股票利润愈增愈多。好的投资一有蝇头小利便获利了结,却听任坏的投资带来的损失愈滚愈大,是不良的投资习惯。绝对不要只为了实现获利就获利了结。无论是公司经营还是股票投资,重要的是止损和不止盈。此处的止损,是指当你发现持有的股票出现与当初判断公司基本面的情况有相当大的变化则卖出持股的做法。不止盈是即使持有的股票大幅上升,但公司盈利仍将高速增长,且目前股价相对偏低或者合理的情况下继续持股的做法。许多投资者往往是做反了,买进一只股票一旦获利,总是考虑卖出;相反,买进的股票套牢了便一直持有,让亏损持续扩大。
  6、真正出色的公司数量相当少,当其股价偏低时,应充分把握机会,让资金集中在最有利可图的股票上。那些介人创业资金和小型公司(如年营业额不到2500万美元)的人,可能需要较高程度的分散投资。至于规模较大的公司,如要适当分散投资,则必须投资经济特性各异的各种行业。对投资散户(可能和机构投资人以及若干基金类别不同)来说,持有20种以上的不同股票,是投资理财能力薄弱的迹象。通常10或12种是比较理想的数目。
  有些时候,基于资本利得税成本的考虑,可能值得花数年的时间,慢慢集中投资到少数几家公司。投资散户的持股在20种时,淘汰一些最没吸引力的公司,转而持有较具吸引力的公司,是理想的做法。
  务请记住:ERISA的意思是“徒劳无功:行动时思虑欠周”(Emasculated Results:Insufficient Sophisticated Action)。出色的公司在任何市场都只有5%左右,而找到其中股价格偏低的则更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应该重仓买进,甚至是全部资金买进。
  7、卓越的普通股管理,一个基本要素是能够不盲从当时的金融圈主流意见,也不会只为了反其道而行,便排斥当时盛行的看法。相反的,投资人应该拥有更多的知识,应用更好的判断力,彻底评估特定的情境,并有勇气在你的判断结果告诉你,你是对的时候,要学会坚持。
  8、投资普通股和人类其他大部分活动领域一样,想要成功,必须努力工作,勤奋不懈,诚信正直。
  费雪买入股票前的15问
  一、这家公司的产品或服务有没有充分的市场潜力──至少几年内营业额能大幅成长?
  二、管理阶层是否决心开发新产品或制程,在目前有吸引力的产品线成长潜力利用殆尽之际,进一步提升总销售潜力?
  三、和公司的规模相比,这家公司的研发努力,有多大的效果?
  四、公司有没有高人一等的销售组织?
  五、公司的利润率高不高?
  六、公司做了什么事,以维持或改善利润率?
  七、公司的劳资和人事关系好不好?
  八、公司的高阶主管关系很好吗?
  九、公司管理阶层深度够吗?
  十、公司的成本分析和会计纪录做得好吗?
  十一、是不是有其它的经营层面,尤其是本行业较为独特的地方,投资人能得到重要的线索,晓得一家公司相对于竞争同业可能有多突出?
  十二、公司有没有短期或长期的盈余展望?
  十三、在可预见的将来,这家公司是否会因为成长而必须发行股票,以取得足够资金,使得发行在外的股票增加,现有持股人的利益将预期的成长而大幅受损?
  十四、管理阶层是否报喜不报忧?
  十五、管理阶层的诚信正直态度是否无庸置疑?
  摘自《股市投资致富之道》第二章,(美)菲利普·A.费雪 著,刘寅龙 译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2-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4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6 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ETF异动!海外“聪明钱”在大换仓


时间:2016年10月26日 09:02:16 中财网


  近月以来,中国股市开始重拾升势。海外投资者再次进场,不过他们这次的投资布局却开始转变。

  外媒指出,受美联储加息、英国“脱欧”、加拿大贸易谈判濒临破裂及意大利即将举行修宪公投等不明朗因素影响,欧洲股票基金连续第34周出现资金流出,美股基金上周也流出47亿美元。

  相较之下,追踪A股、H股及红筹股的股票基金连续4周出现净流入,累计净流入13.14亿美元;追踪港股的基金更是连续12周吸纳从欧美等市场流出的资金。

  不过,两只贝莱德中国ETF基金却在近期出现异动。外媒数据显示,在过去12个月里,投资者购买了4.627亿美元安硕MSCI中国ETF (iShare MSCI China ETF, MCHI),为43只专注中国的在美上市ETF中吸金能力最强。但在同一时期,基金经理们从安硕中国大蓝筹ETF(iShares China Large-Cap ETF)中赎回19亿美元,为同类品种中“失血”最多。

两只贝莱德中国ETF基金在近期出现异动
  这种资金大移仓代表了什么?答案就藏在两种ETF的追踪标的里。

  彭博资料显示,安硕MSCI中国ETF 规模约24亿美元,其中互联网股票占比高达三分之一,为海外投资者提供了押注中国经济向服务和消费转型的好机会。与之对应的,39亿美元规模的中国大蓝筹ETF中,有超过一半是银行、能源和保险公司。

  最明显的例子是,这两只ETF均持有腾讯控股[0.78%],腾讯上个月成为中国市值最大企业,今年以来股价大涨46.7%。该股在MSCI中国ETF的占比为14%,在中国大盘股ETF中仅占9.3%。

  “这是电商和科技股与银行和能源股的对决,投资者希望抓住电子商务行业蓬勃发展的机会,” WallachBeth Capital LLC高级策略师Ilya Feygin表示。该机构是MSCI中国ETF的五大交易商之一。

  在过去一年里,中国科技股上涨28%,金融股却下跌6.5%。过去12个月,MSCI中国ETF下跌0.3%,中国大蓝筹ETF同期跌4.1%。

相较于中国大蓝筹ETF,市场对MSCI中国ETF表现出更大的兴趣
  “我们已经发现,相较于中国大蓝筹ETF,市场对MSCI中国ETF表现出更大的兴趣,除了两者的追踪标的不同,投资者对两只基金的使用方式也不同。”贝莱德发言人Melissa Garville表示。

  Melissa指出,投资者倾向于“买入并持有”市值相对较小的MSCI中国ETF,而中国大蓝筹ETF投资风格则倾向于“快进快出”。

  不仅如此,“聪明钱”之所以重新关注中国市场,也和目前的“深港通”不无关系。要知道,获得资金大量流入的MSCI中国ETF所涵盖的股票差不多都是在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股票。

  有外资投行人士表示,虽然目前只有一小部分资金在提前布局“深港通”,大部分海外投资者仍在观望,但预计在深港通正式开通后,他们会慢慢加入投资队伍中来。

  “虽然全球仍在担忧中国经济放缓,人们依旧希望想找到两位数增长的公司,” Krane Fund Advisors LLC首席投资官Brendan Ahern表示。“但在中国大蓝筹ETF篮子中,要找到这样的标的很难。”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2-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4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6 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2-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4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7 15:28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最正确,只有最合适
2016-10-20 姚斌 pubanyaobin
题记:投资的策略无对错,没有最正确的策略,只有最合适自己的方法。当你准备集中投资或者最集中的投资时,你必须想清楚是否合适自己。
作者  姚斌
来源  一只花蛤的价值投资

在投资领域,高度集中投资一家公司,似乎不是一件好事。因为人们可能会认为这是孤注一掷,还可能会认为这是绝对投机。但是,高度集中投资果真不可行吗?那么,请考虑以下三个证据。
证据一:查理·芒格的投资经验
查理·芒格,伯克希尔哈沙维公司副董事长,巴菲特的老搭档。他认为,完全没有必要担忧是否进行多元化投资。“在美国,一个人或一家机构只要将所有的财富长期投资在三家不错的本土公司上,就一定会变得有钱。”芒格说,“而且当大多数其他投资者在遭遇高低起落的时候,像这样的持有人又有什么可担心的呢?特别是当他和伯克希尔一样理智地相信由于持有成本较低,他的长期收益会非常丰厚,他就会特别看重长期效益,将注意力集中在最优先的那几个选择上。”
事实上,芒格甚至还建议投资者可以将所有财富的90%都投入在一家公司中,只要这家公司是一个正确的选择。“说真的,我希望芒格家的人能大致跟随这个方法。我注意到伍德拉夫基金会到目前为止都是这么做的,将90%的资金都集中在创始人所持有的可口可乐股票上,这种做法被证明为非常明智的。算一算美国所有的基金会如果从来都没有卖出创始人的股票,那么到现在会有多少收益,这件事一定非常有趣。我相信其中很多基金会会比现在有钱许多。”
证据二:伯纳·派顿的逻辑学
伯纳·派顿,美国莱斯大学著名教授,著有《身边的逻辑学:我们有大脑,却为什么不能清晰思考、理性生活?》一书。
如果集中投资是一种谬误,那么分散投资似乎显然就是正确的。因为投资建议总是说,分散投资可以使获利最大化,而损失最小化。但是派顿认为,这个问题实际上是逻辑学中的过度概括问题。也就是说,认为分散投资“可以使获利最大化,而损失最小化”的说法其实是犯了逻辑学中的过度概括的错误。
但是对于这样的问题如何证伪?派顿认为,我们既然知道以简单观念说明复杂主题很容易出错,那么我们就可以运用演绎逻辑将这个概括适用于这个特定处境上。既然投资是一个复杂的主题,那么分散投资这个简单建议就一定是错的,因为它将复杂问题过度简化,所以它不可能适用于所有处境与所有投资者。
对此我们只需找到有人因集中投资而获利,就足以证明其原则错误。有这样的两个案例。当比尔·盖茨集中投资一家公司即拥有微软的时候,他赚了数十亿美元;之后,他分散投资,结果赔了钱。1992年,乔治·索罗斯对英镑下了100亿美元的巨额赌注,结果赚了钱;之后,当他转而避险与分散投资时,反而输了钱。
所以,重点不是分散投资或者集中投资,而是在正确的时间做出正确的事情。分散或集中投资与获利并无关联。鉴于此,我们所要做的应该在研究个人投资上,观察他们怎样做法才是合理而符合期望的,而不是关注分散或集中投资的问题。如果是分散投资,则不应该就此相信自己的投资会安全无虞。同样的,如果是集中投资,也不应该假定自己就一定会获利。因为投资成功的原因其实很复杂。假如分散投资都是管用的话,那么投资将变得非常简单,凡是分散投资的人都会获利,而且不到几个月就能拥有全世界,而实际的情形并不这样的。同样的,假如集中投资都是管用的话,那么投资也将变得非常简单,凡是集中投资的人都会获利,而且不到几个月也能拥有全世界,而实际的情形同样不是这样的。
因此,分散投资与获利并无太大的关系。分散投资的观念不可能在所有时间、所有处境下都管用。分散投资这种观点不仅是过度概括,也是错误思考。作为一种过度概括,它可能导致我们脱离现实而犯错;而作为一种简化,它隐藏了投资的真谛并阻碍我们做出正确的行动。
证据三:彼得·蒂尔的幂次法则
彼得·蒂尔,PayPal公司创始人,被誉为硅谷天使,投资界的思想家,著有《从0到1:开启商业与未来的秘密》。在《从0到1:开启商业与未来的秘密》这本书中,彼得·蒂尔以幂次法则证明了集中投资成功的可行性。
彼得·蒂尔认为,垄断性企业公司都是独一无二的,其所捕获的价值比几百万大同小异的竞争性企业所捕获的还要多。然而只有一小部分的公司获得了呈指数级增长的价值。风险投资家的任务就是鉴定那些刚起步的前景光明的公司,投资这些公司并从中获利。如果他们判断无误,那么就会获得收益,通常是20%。风险投资基金通常要10年之后才能退出,因为成功的公司需要时间很长。而大部分风险投资基金都等不到那么长的时间,因此往往刚开始就失败了。
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时候这种指数级增长会出现,对于大多数风险投资基金来说,答案是永远都不会。其错误在于,他们期待风险投资的回报呈正态分布:没希望的公司会倒闭,中等公司会一直持平,好公司的回报会达到两倍或四倍。在假设了这个平淡无奇的模式后,投资者会构建多种投资组合,希望其中成功公司的回报可以抵消失败公司带来的亏损。但是,这种“撒网式投资,然后祈祷”的方法通常会满盘皆输。因为风险投资的回报并不遵循正态分布,而是遵循幂次法则:一小部分的公司完胜其他所有公司。撒大网的投资者因为没有把注意力放在仅仅几个日后价值势不可挡的公司上,这样就与稀有公司失之交臂。
因此,有经验的风险投资家总结出了两个很奇怪的规则:第一个规则,只投资给获利可达整个投资基金总值的有潜力的公司。如此就将大多数可能的投资消除了。由这个规则引出了第二个规则:因为第一条规则太严苛了,所以不需要其他规则。
如果打破第一个规则,会是什么情形呢?安德里森·霍洛维茨投资基金2010年在Instagram公司投资了25万美元。两年后Facebook以10亿美元买下该公司时,安德里森已经赚到了7800万美元,两年不到312倍的回报。问题是,安德里森的基金规模是15亿美元:如果只开出25万美元的支票,那么它得找到19个Instagram,才能收支平衡。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投资者总是对值得投资的公司投资得更多。
当然,没有人事先确切知道哪些公司会成功,因此即使是最好的风险投资公司也会有一个“投资组合”。一个好的投资组合,每家企业都必须真正具有取得极大成功的可能性。彼得·蒂尔的创始人基金大约只关注五到七家企业。因为这些企业具有独特的基本面,未来可能拥有数十亿美元的价值。彼得·蒂尔认为,如果一个投资者不关注事业本质,而是关注其是否适合多元化避险策略的财务问题,那么投资就像是在买彩票。
但是,对于怎样保证未来价值这个问题,最普遍的回答是多元化的投资组合,“别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每个人都被告知不要孤注一掷。投资组合源自民间智慧和金融惯例,其义为,所投资的公司越多,在不确定的未来,所承受的风险也越小不过。不过,那些懂得幂次法则的投资者所列的投资标的会很少,因为最具特殊的公司都是独一无二的,一个公司会胜过其他所有公司。
结论
在这三个证据里,查理·芒格以其丰富的投资经验建议投资者不要分散投资,而要集中投资,甚至高度集中投资至90%。伯纳·派顿以其逻辑学中过度概括的角度从反面论证了分散投资的谬误,指出分散投资或集中投资与能否获利都无关,重要的是在正确的时间做出正确的事情。彼得·蒂尔则以其幂次法则正面论证了集中投资的可行性,因为垄断性公司从来都是独一无二的,而且一家公司会胜过其他所有公司,因此高度集中投资的逻辑确立。
据此,高度集中投资一家公司显然并不存在某种谬误。如果存在某种谬误,恰恰是在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上。实际上,最为关键的问题是,就像一位投资者所说的,必须在相对正确的时间以大致正确的价格买入绝对正确的公司,那么集中投资或高度集中投资就是正确的。当然,高度集中投资并非适用于所有时间、所有处境和所有目标。
在具体的投资实践中,假如一家极具垄断性的公司在其基本面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出现了大致正确的价格,那么就可能适用。假如一家陷入困境的公司在其基本面出现了具有确定性改变的情况下,又出现了大致正确的价格,那么同样可能适用。但是,假如都没有出现上述的两种情况,那么还是请以分散投资为主。
分散投资或集中投资并无对错之分,与获利显然无关,但是与一个投资者的风格显然有关。通常情况下,分散投资不难,但是集中投资很难,高度集中投资则难上加难,个中原因在于对投资标的的把握程度。投资的策略无对错,没有最正确的策略,只有最合适自己的方法。当你准备集中投资或者最集中的投资时,你必须想清楚是否合适自己。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2-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4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8 15:27 | 显示全部楼层
低估逆向平均赢,排雷排千平常心”,这两句话几乎含括了我所有的投资之道,毫无保留。

如果大家要问我,当中最难做到的是什么?我可以肯定的说,“平均赢”与“平常心”是最难的。

“平均赢”是什么?是相信概率,让大概率站在自己的一边。

记得大概就在一年前,我与 @黄建平 说过,不管他如何努力,作为一个A股大盘股为主的基金组合,他大概率跑不赢每月折价1-2%的上证50期货,不如直接滾动买入期货。这就是大概率。

但是要让自己接受自己的眼光不如大概率的折价,很难。

@笨笨的投资者2 他的围棋够牛了吧?如果他要让我29子呢?大师也没把握!

@小兵oo9 转山夠牛了吧?要他让我三天两夜,达人也无可挽回。但是,他们不会服的。

在股票市场,我们可以经常找到大让赛的交易对手,强者的偏见往往是弱者的机会。这个市场里,牛人可能对行业判断正确却亏钱了,对行业半桶水的朋友,在大让赛下,判断失误却赚大钱了。这种事并不少见。

华尔街牛逼基金们养着一大批的名校毕业的研究人员,结果还是大概率跑输给大盘,原因值得深思。

“平常心”是什么?是对自我的弱化,充分理解自己的局限性,放弃主观的预判,尊重事实上的大概率而不强求。

还记得去年的折价分级AB合併套利吗?不少“价投”只做1-1.5%低折价的白酒AB与银行AB合并,美其名为追求确定性,而放弃3-4%折价的互联网AB、军工AB与创业板AB套利。 事实是只承担一天半市场波动的风险,哪来的确定性?別逗了。

赔率X概率,作为平均赢的追求者,明显后者更有投资价值。赌场老板不会因为轮盘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而只去做百家乐的,前者每局平均赢的概率更高一些。

我们要明白自己都是常人,不是去赌命的,赌命的傢伙才需要完美,而我们仅仅是追求大概率事件下的平均赢,并不用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作为常人、弱者,只要站在高概率的一边,平均分散下,即便犯错是常态,但犯错还有钱赚也是咱们的常态,可万一押对了呢? “低估、逆向、排雷、排千”,说的都是增加概率的法门。

“低估逆向平均赢,排雷排千平常心”,知易行难,送给有缘人。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2-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4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8 15:30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中国恒大(03333.HK)公布今年前三季度地产合约销售额,取代万科成为国内地产老大后,恒大集团旗下恒大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下称“恒大人寿”)在A股市场,同样狂飙突进。

10月26日晚间,栋梁新材(002082.SZ)发布三季报,其前十大股东席位出现恒大人寿两个身影,合计持股达4.95%,逼近举牌线。

这已非恒大人寿首次出现在A股上市公司三季报中。截至记者发稿,包括梅雁吉祥(600868.SH)、金洲管道(002443.SZ)等在内的19家上市公司前十大股东中,均有恒大人寿参与,而这些公司的特点为普遍股权分散,市值偏小。

对此,刚刚遭遇举牌的国民技术(300077.SZ)一位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此前公司从未与恒大人寿有过直接接触,未来发展亦无法推测。栋梁新材方面则认为,恒大人寿应该不会继续增持触及举牌红线。

值得注意的是,与恒大人寿在沪深两市的频频亮相不同,“恒大系”在新三板的布局则近乎相反。

10月26日,恒大文化(834899.OC)公告称,拟申请从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下称“全国股转系统”)终止挂牌,而这距其挂牌尚不足一年。此前,“恒大系”曾意图在新三板布局三到四家公司,但此后恐只剩恒大淘宝(834338.OC)。

接近中国恒大的一位相关业务人士对此回应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称,恒大人寿尽管作为险资新军,购买上市公司股票是为了进行资产管理,给予购买其产品的投资者回报,是财务投资行为,这也体现在目前增持的上市公司中未有触及举牌线的。而恒大文化的摘牌,公告中则称是配合集团经营发展需要。

恒大A股“扫货”具独特共性

自去年亚冠决赛首次亮相,成立时间不足一年的恒大人寿,已在A股市场扬名立万。

10月26晚间,栋梁新材按惯例发布了今年三季报,但相比于对其业绩的关注,投资者纷纷把目光投向其前十大股东榜中赫然出现的恒大人寿。该机构旗下传统组合A和传统组合B两只产品,分别持有栋梁新材693.9万股和484.19万股,合计占其总股本4.95%,逼近举牌线。

事实上,稍早几日,包括梅雁吉祥等多家公司的三季报,已将恒大人寿披露在前十大股东榜上。其中,恒大人寿分别持有梅雁吉祥、国民技术、金洲管道、中设集团(603018.SH)等4.95%、4.95%、4.96%和0.98%股份。

三季报尚未全部披露完毕之下,恒大人寿目前已共计持有20家上市公司股份。加上中国恒大持有的万科A等上市公司,“恒大系”在A股的资本版图更达22家。

看似平常的“财务投资”背后,恒大人寿持股公司普遍呈现的“股权分散”、“总股本与市值偏小”、“多家公司无实际控制人”等特点,让其持股意图难免耐人寻味。

以其三季度新进的5家公司为例,平均总股本6.86亿股,平均总市值96亿元。值得注意的是,5家公司中,恒大人寿持股比例有4家控制在4.95%附近,距举牌线一步之遥。尽管如此,恒大人寿依然成为两家公司的第一大股东,且5家公司中单一股东持股比例最高的栋梁新材,大股东也仅持9.44%股份。

业绩方面,上述5家公司尽管今年前三季度均盈利,但其中3家同比下滑。而梅雁吉祥,虽然今年前三季度盈利同比大增17倍,但相对于目前7.41元的股价,其每股收益不足4分钱。

一位硅谷天堂的业务人士谈及恒大系“扫货”时表示:“恒大人寿此次增持,尽管与此前中科招商抄底数十家上市公司的思路很像,都是选取一些股权分散,市值较低的标的,但恒大人寿目的可能不是想要注入资产”。

据该业内人士分析,恒大地产从港股回归借壳的目标已选定深深房A,同时也在清理快销等业务。“我们应该关注到在取得嘉凯城A控制权后,恒大又将其股权质押获得巨额融资,这也许能对恒大人寿的疯狂增持作出另外的解释。”

前述接近恒大的相关人士则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强调,恒大人寿增持A股“是纯粹的财务投资行为,这可以从两个方面看出:一是目前增持的上市公司没有一家是达到举牌的,二是选择的公司都是经营状况比较不错,业绩预喜的。”

该人士还表示,未来恒大人寿是否会突破举牌线,目前暂无打算,但不会主动采取行动去影响上市公司股价。

实际上,此前恒大人寿在回复上交所下发给梅雁吉祥的问询函时,已表示增持是基于市场价值判断,也暂无对上市公司管理层及主业作调整的计划。

但以堪称“市梦率”的梅雁吉祥来诠释其价值投资理念,的确不能不引起外界质疑。

即便如此,相关上市公司的态度也并无警惕之意。栋梁新材相关人士就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恒大人寿在第三季度买入了很多上市公司股份,同位于浙江湖州的金洲管道也被“扫货”。她因此判断,恒大人寿举牌公司的概率并不高,“就是个财务投资者吧”。

国民技术有关人士则表示,对恒大人寿增持的事给不了太多消息,理由则是公司前期从未直接与恒大人寿接触。对于未来是否会被恒大人寿继续增持一次达到举牌线,该人士表示目前无法判断,但会主动跟进。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2-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4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8 15: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2-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4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9 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觉时间过得很快哦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2-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4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6-10-30 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2-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4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6-10-30 15:28 | 显示全部楼层
救助东北经济不是第一次了,本世纪至少是第三次,世纪开年以西部大开发的名义,数十亿资金投向东北,始于2003年的上一轮振兴东北,也是上百亿资金,无非给钱给项目。这次最新一轮振兴东北,1.6万亿投入东北基础设施建设,一次又一次的救助,资金体量一次比一次大,一次又一次的铩羽而归,这是为什么,东北病根在哪里?
     东北病的根在基因在体制,不彻底颠覆以国企为主的经营大环境,东北振兴只能是防空炮和瞎折腾。东北从未有过良性的市场经济环境,振兴东北需要彻底抛开国企,耐心的从零打造市场化的经营环境,从零开始扶持民营企业,东北经济才可以置之死地而后生,放火烧荒后死去才能活来。
    改革开放40年来,东北从未建立起真正的市场经济的体制。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国企做为市场经济补充力量很容易萧规曹随,适应市场经济的规则,效仿民营企业建立起健康的运营体系,但是在东北三省,因为从未真正形成过有效的市场经济环境,所有企业从一出生基因就是不良的。东三省的民营企业也要依附于国企,这个大环境下,不可能形成民营企业为主的市场导向的良性的经济环境。在浙江,在广东,在苏南,国企可以经营得风生水起,企业可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可以聘用职业经理人,橘生淮北而为枳,在东北这一套就全部失灵。
     改革开放始于1978年的家庭联产承包制,农民脱贫后走向城市开始个体经营,带动了整个社会的转型。东北农村尤其是黑龙江以国营大团场为主,缺乏联产承包的物质基础,私营经济这棵苗最初在东北就没长成。改革开放的第二波,加入WTO,因为东北缺少出口外向企业,入世后出口外向型经济没有惠及东北。1997年朱镕基主导的国企改制,主要针对省级企业,东北大部分大块头央企,未动筋骨,以上种种原因,造成东北的体制落后内地数十年,这样的环境下,只要体制不变,无论多少资金救助,都将血本无归。浙江广东这些经济发达地区是靠民营企业家一点一滴干出来的,哪个也不是靠中央文件发展起来的。救助东北,应该重点救助僵尸企业员工,万万不可救助僵尸企业。本来东北的资金窟窿没那么大,错在15年前在国企做大做强的口号下一大批央企借尸还魂,这批央企毫无竞争能力,做大后反而以国有资本损失来要挟上层继续投钱续命,进一步吞噬更多资金。

   东北僵化的国企为主的体制,如同人体内的癌肿,只要肿瘤存在一天,就会吞噬所有的营养,无论进补人参、鱼翅还是虫草,总会被肿瘤优先吸收。治理东北病,必须对僵尸企业做物理切割,不彻底颠覆旧的不良基因,不放火烧荒,像过去那样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不良癌肿只能生生不尽。根治东北病,易得罪左派人士,政治风险很大,需要大领导顶住压力痛下决心,不然只能越救越难越救越烂。

为什么东北振兴是一句空话

    笔者为什么如此悲观呢,要从2009年吉林通钢改制说起,吉林通钢,一没有矿山,二不靠近市场,三不比邻铁矿石码头,是吉林省的一大包袱,当时以10亿元人民币的对价将控股权转让给民企浙江建龙钢铁,在钢铁业困难的今天回顾,10亿元是个天价。通钢虽然是省属国企,实际被内部人控制,时任董事长不同意改制,接到改制通知后摔杯为号,聚集了数千人集会反对改制,闹事的人群劫持了建龙钢铁派驻通钢的总经理陈国军最终将其殴打致死,致使改制流产。更为可悲的是,2015年,打人致死事件被追究刑责时,只有一人被追责并判无期。通钢改制的操盘者为当时省长王珉,王因为改制失败出走辽宁改任书记。虽然后来王珉因为贪腐被抓,通钢改制并无问题,王珉何许人也,主政苏州时,一年之内,铁腕完成苏州1000多家国企改制,算是一个能人强人,王珉尚败走东北,东北还有药可救么?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2-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4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6-10-30 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平安靠巨额现金击溃中国人寿搅局拿下深发展
  中国平安(601318.SH;2318.HK)对深发展(000001)的并购案即将瓜熟蒂落之际,恰恰也是国内保险巨头中国人寿(601628.SH;2628.HK)的失意之时。
  据深发展一位未具名人士透露,在平安与深发展即将达成协议的最后一刻,中国人寿也曾发过传真,表达参与深发展定向增发的意愿,但这份"缺乏细节"的方案,终究被赶在前面的中国平安的现金方案击溃。根据目前已达成的协议,中国平安以67亿元到107亿元之间的现金投向深发展。深发展将于今日复牌。
  现金方案所向披靡
  坐拥重金的中国人寿最终与深发展失之交臂。纽曼昨天婉转解释了为何放弃包括中国人寿在内的其他潜在投资者。"我们不时会从一些潜在投资者那里收到一些关于投资的意向,但这次(中国平安)不一样,它提出的承诺比其他投资者更加坚定、确实。"纽曼说。
  纽曼对中国平安现金收购方案的满意溢于言表。他说,中国平安提出的投资金额相当大,而且投资条件也非常值得股东考虑。
  新桥最少获益92亿
  在已达成的方案中,中国平安旗下平安人寿在参与深发展3.7亿股至5.85亿股股权的定向增发的同时,中国平安将以现金支付或新发H股支付的方式,协议认购美国新桥投资持有的16.76%的深发展股权。在此方案中,中国平安为新桥提供了114.49亿元现金的收购保底价。
  在中国平安总经理张子欣看来,新桥希望参与到未来平安的业务和价值提升过程中,继续参与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其言下之意为选股方案的可能性很大。
  中国平安H股此次停牌前的收盘价为59.05港元,以此为计,持股深发展总成本约22.3亿元的新桥,即便以收购方案中设定的未来最低收益计算,也可以净赚约92亿元,获得超过4倍的超值回报。而如果换股收购,以目前中国平安H股价格计算,新桥的账面收益更将超过133亿元。
  平安将获5个董事席位
  所有交易完成后,中国平安预计将持有深发展不超过30%的股票。据纽曼介绍,根据现在的协议,未来中国平安将在深发展18人的董事会中占据5个席位。而深发展的股份是否出售给中国平安,将取决于两周以后深发展股东大会的批准,与新桥的交易将取决于今年8月份平安股东大会的批准。
  张子欣昨天表示,中国平安认购深发展的资金来源于平安人寿的自有资金以及负债期限20年以上的保险资金,这是平安人寿投资组合中的一部分,其偿付能力不会因此受到影响。
  而平安银行行长理查德·杰克逊昨天称,从商业角度来看,中国平安已有的平安银行与深发展之间有着不同的市场定位,因而未来同业竞争的问题更易解决。 (北京晨报)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2-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4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6-10-31 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anmin0001
简单谈谈公司分析中的逻辑问题

很多人进行公司分析,往往会从各个方面着手。当然,这是在我们看清楚一家公司前需要做的功课,即尽量掌握更多更全面的资料。
公司分析就是要从这方方面面,找出好公司、坏公司和平庸的公司来。但真正决定一家公司是好公司、坏公司还是一家平庸的公司,并不需要很多的材料。
当年刘姝威论证蓝田是家冒牌货的文字只有区区几百字。
在分析公司时,首先是从各个方面,从一大堆材料中找到各个方面有用的资料,从这些资料总结看公司的各个方面。然后才是从细微到总体,找到对公司总体的判断。这是分析的过程,大致是这样的。
但在看公司时,可以先看财务数据,分析报表,也可以先看业务,分析业务。但是,公司的经营,在逻辑关系上是先业务后财务,财务是一个滞后于业务的对业务的反应。业务好的公司财务数据最终一定会好,业务不好的公司,最后的财务数据一定不好。
那么在做公司业务分析和财务分析时,要看清楚一家公司,最为关键地是找到公司好与不好的内在的逻辑。一家公司好,它的内在逻辑是什么?一家公司不好,它的内在逻辑是什么?
你找到这个内在的逻辑了,把它看透了,请清楚了,那么你分析一家公司就是成功的。否则就是不清晰的。公司分析时,逻辑是内在的骨架。做个明白人,是要你明白一家公司内在的逻辑,然后再分析另一家公司,明白另一家公司内在的逻辑是什么。有些公司之间,它们的内在逻辑是差不多的,但有些公司之间的内在逻辑则完全不一样。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我当年选择万科,它的内在逻辑很清楚:第一,房地产行业将进入高速成长。第二,万科专注于住宅建设,在房地产行业还没有高速发展时,已经是市场上的龙头。第三,万科有建筑研究院,持续进行研究投入,这是别的房地产公司所没有的,从长远来看,这里将形成它核心的竞争力。第四,财务稳健,没有大问题。因此,业务领先,具备长远的核心竞争力,财务稳健,行业将进入高成长。这个投资的逻辑就清晰了。
当然现在,我们不会再投资万科了。尽管这家公司不错,但总体来说,我们不会再投资于它。原因嘛,就不再罗嗦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2-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4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6-10-31 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Mauboussin本人是股票分析师出身,且在哥伦比亚商学院教授了24年《证券分析》,所以其更偏向于从股票投资者的角度,来描述伟大投资者的特征。即便如此,十个特征中关于面对人类“心理陷阱”和“心理弱点”的挑战、对持仓仓位比例控制和对组合的构建等方面的“描述”,对于任何类型的投资均有普遍意义。

  1、对数字敏感

  要成为成功的投资者必须要对数字敏感。虽然投资决策中很少涉及复杂的计算,但成功的投资者具有对数字和概率的“感觉”。

  对数字敏感的重要体现之一,是理解财务报表。会计是一种商业语言,伟大的投资者对报表驾轻就熟,因为报表向他们展示了一家公司在过去和未来的表现。

  熟稔财报的目标有两个,第一个是将财报的枯燥数字转换成体现公司价值精要的自由现金流(free cash flow)。计算自由现金流需要用公司的现金收益减去公司投资对现金的消耗,公司投资包括了流动资金投入、现金收购和资本开支等。自由现金流是扣除对未来发展投入的现金后,“剩余”的可向股东分配的现金量。

  虽然收益是衡量公司经营表现最常用的指标,但伟大的投资者非常清楚收益增长跟价值增长是两回事。如果公司对未来的投资不足,或投资未能产生“合适”的收益,公司可以在增加收益的同时毁灭价值。所以精明的投资者一般更关注未来自由现金流的现值所代表的公司价值,而非公司当期收益情况。

  熟稔财报的第二个目标是理解公司战略与价值创造间的联系。最简单的方法是对比同行业两家公司财报的每一条数据,从公司分配资源的方式推出其在行业竞争中所处的位置和所采取的竞争策略。

  更简便直接的方式是看公司的投资资本回报率(ROIC: Return On Invested Capital)。ROIC由两部份组成,盈利率(税后净营业利润/销售收入)和资本流速(销售收入/投资资本)。拥有较高盈利率和较低资本流速的公司采用的是差异化竞争策略;而拥有较低盈利率和较高资本流速的公司采取的是价格策略。因此,对公司赚钱能力的评估,本质上是对公司能维持现有竞争优势多长时间的评估。

  2. 理解价值(自由现金流的现值)

  过去三十年金融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回头看看投资领域什么变化了,什么没有变,最终会发现多数东西都变了。上市公司的半衰期大约是10年,从足够长的时间跨度来看,可投资的公司如走马灯般在切换。

  然而有一点是亘古不变的:未来现金流折现后的现值决定了资产的价值,不管是股票、债券还是房产莫不如是。当然评估现值对于股票投资者而言更为困难,因为价值中的三大要素:现金流、时间和风险在股票投资中都是由预期决定,而相较之下,债券投资中的现金流和时间因素都是由合约事先规定好的。

  伟大的基本面投资者关注并理解自由现金流的重要性,即其可持续性。具体而言,需要综合考虑公司所处的行业生命周期,公司在整个行业竞争中所处的位置,行业的进入门槛和公司管理层配置公司资源的能力等。

  所以伟大投资者都非常清楚表面指标,如市盈率和企业价值倍数等的局限性。这些指标并不直接代表公司价值,而只是评估价值过程中需要用到的中继工具而已。

  3. 正确评估公司战略(即公司如何赚钱)

  这一能力有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微观方面,伟大的投资者对公司如何赚钱有深层的理解,他们会细看整个公司的经营。举例来说,对于零售企业的分析需要细化到:建店的成本、购置商品库存的成本、开店后的营收、利润率等等。对于这些行业细节有所了解,才能真正理解整个公司的经营。伟大的投资者对于自己投资的公司如何赚钱可以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他们从来不投资自己不了解的公司。

  宏观方面,是对公司竞争优势可持续性的理解。只有有竞争优势的公司才可能赚钱,其竞争优势在财务上的体现就是,投资回报率高于其投入资金的机会成本。

  伟大的投资者理解所投资的公司在产业中的独特地位,被投资的公司最好具有能够防止竞争者持续进入的“防御性优势”,这种优势的可持续性是公司估值的重要考量。

  4. 知道真正该比较的是什么

  比较在投资世界中俯拾皆是:股票与债券比、主动投资与被动投资比、价值股与增长股比、一只股票与另一只股票比,投资者们每天都在做各种比较。

  但真正区分一般投资者和伟大投资者的,是会不会比较基本面和预期。公司的未来表现,销售增长、营收利润率和投资回报等方面反映了公司的基本面;而预期是市场目前对于公司未来表现的集体估计,直接体现在股价中。

  要在市场中赚钱,就必须能够识别出市场预期定价中的“错误”。多数投资者都不具备这个能力,因为多数人的投资行为是基本面向好追买,基本面变差杀跌。

  所以伟大投资者独特的能力在于,不仅理解基本面和预期是两回事,而且还能通过比较发现这两者之间的差距。

  但对于人类天生的认知能力而言,这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因为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人类并不擅长发现事物的绝对价值,但善于发现相对价值。但这在投资方面会造成很大“麻烦”,因为基于相对价值对比做出的投资决策并不是最有效的。例如,看到股价比之前高点下降了50%,就认为出手的时机已经到了,理由是之前这只股票上次也是在下跌50%后大幅反弹的。

  另一个巨大的人性障碍是我们原先“固化”的观点会影响客观判断,我们的内心被“熟悉的偏见”所俘虏。心理学家在上世纪70年代初做过一项很有意思的实验:问实验群体东德和西德间的相似度大还是尼泊尔与斯里兰卡间的相似度大,三分之二的人选东德和西德;然后针对同样的两对国家,换了一种问法:东德和西德间的差异度大还是尼泊尔与斯里兰卡间的差异度大。理性客观的结果应该是有三分之二选尼泊尔和斯里兰卡,另外三分之一选东西德。但结果是有三分之二的人选了东西德。

  最后一个“心理陷阱”是,人在建立因果关系关联性的时候,常常混淆表象联系和内在联系。拿鸟儿可以飞翔为例,拥有翅膀和羽毛可以飞翔是表象联系,但是鸟儿挥动翅膀通过空气原理生了拉升力,继而可以飞翔才是内在联系。所以伟大投资者在将现状与历史比较的时候,会去了解造成这段历史的内在机理,而不是仅仅是比较价格或其它表象。

  5. 用概率来思考

  投资是一门概率艺术。伟大投资者整个的思维框架是建立在概率上的,并在市场上寻找价格与概率错配所产生的投资机会。

  虽然投资结果很重要,但是伟大投资者的关注点更侧重于决策过程,因为好的结果不代表决策过程优异。因为概率的存在,好的决策有时也会带来坏的结果,而坏的决策也会带来好的结果。但长期来看,如果拥有正确的决策过程,即便时而出现坏的结果,投资的“总成绩”也会令人满意。

  因此,学会将主要精力放在投资决策过程中,并接受偶尔不好的投资结果至关重要。此外需要足够长的时间和投资决策数量来让概率发挥作用。

  伟大投资者的另一个伟大之处在于,他们清楚正确和错误的次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每次正确时能带来多少收益(减去错误造成的损失)。这又是反“人性”的,因为人性是厌恶错误和损失的,但伟大的投资者摒弃了“人性”,不关注对错,只关注手中投资组合终值。

  6. 更新自己的观点

  (观点是有待验证的假设,而非一成不变的原则)

  多数人喜欢一直保持自己的观点,即便事实已经开始证明这一观点可能已经“失效”。因为人与生俱来具备保护自己的观点的“偏见”。为了保护自己的观点,多数人倾向于寻找可以印证自己观点的事实(同时忽略不利的信息),或将中性事实向有利于自己观点的方向理解。这种保护观点的行为阻止了对事件的不断思考,并避免根据新的变化做出行为上的改变。

  但伟大的投资者与人性的偏见反其道而行之:他们主动寻找与自己观点向左的信息、观点和事实,并在有确凿证据证明自己观点错误时,果断更新自己的观点。看似容易的行为,实际上常人难以做到。

  有研究显示,这种主动寻找与自己观点相反“论据”的人,在在预测方面做得更加出色。这种主动违反人性的努力,可以对冲人内在的保护自己观点的“偏见”。

  最优秀的投资者理解周围的世界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我们的观点因此具有流动性。他们不断寻找不同的观点,并根据新信息更新自己的观点。更新观点的结果是行动:更改头寸方向或增减其在组合中的比重。

  7. 理解行为偏见的存在

  心理学教授Keith Stanovich喜欢将IQ和RQ区分开来看。IQ众所周知代表一个人的认知能力,而RQ(Rationality Quotient)是指一个人做决策的能力。教授认为,IQ和RQ间其实并没有太多重合。

  巴菲特曾经对着两种能力做过精辟的解释,他将IQ比作发动机马力(horsepower),RQ比作输出功率(output):

  “我认为IQ就像发动机的马力,实际输出功率取决于运用IQ的理性能力。许多人拥有400马力的发动机但是仅有100马力的实际输出,这还比不上200马力但有200马力输出的发动机。”

  心理学研究发现,多数人倾向于遵循经验法则来进行决策,因为经验性法则一般情况下是正确的,所以可以省下许多决策时间。但是经验法则决策法自身会造成偏离逻辑和概率的偏见。伟大投资者对于这些偏见的存在具有强烈的意识和深刻的理解,并有意采取各种措施来管理或减少这些偏见对于投资决策的影响。

  避开行为偏见的能力由三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天生的,一部分是后天的有意训练,最后一部分是从环境中习得的经验。伟大投资者对偏见的控制能力高于普罗大众,他们积极学习这些偏见并想方设法来管理它们,并在投资环境中不断磨练。

  8.区分信息与影响

  价格本身在金融市场中就是非常有用的信息,代表了对于未来公司表现的预期。然而投资活动本身并不是一门严格的科学,它本质上是一项社会活动,因此价格承担了信息和影响的双重职责。以历史上发生的互联网泡沫为例,随着科技股价格上升,相关投资者享受到了纸面财富。但这种现象会对还未购入科技股的投资人产生了影响,让其中的一些人“经不住诱惑”而跟买。这对股价会产生“良性循环”。所以当时科技股的飞速上涨并不是因为投资者对于公司前景的疯狂信心,而更多的是受众人怕错过赚钱机会心理的驱使。

  但伟大的投资者有抗拒这种影响的能力,这种能力在社交上体现为,不在乎别人怎么看你。这又是“反人性”的特征。很多优秀投资者确实展现出这种矛盾:投资决策非常优秀,但在生活社交层面却让人头疼。

  成功的投资者在制定策略时会综合考虑不同观点,然后最终形成一套合理但与众人共识不同策略。众人在多数时间里是对的,但一旦发生错误,要做出与众人“对赌”决定,需要极其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

  9. 深谙头寸大小的重要意义

  有一部电影讲述了一群MIT的数学高材生,找到了一套针对21点赌戏的算牌方法,然后在拉斯维加斯赌场所向披靡的故事。这个“成功的故事”背后其实是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最醒目的,即他们的算牌和计算概率的能力,小组成员们分头行动,并互相沟通哪桌的概率更好。但第二重要的部分经常被忽视:小组成员们知道该如何根据概率来分配手中的筹码。

  在投资领域其实也是一样:先找到投资机会,然后通过适当比例的建仓从中盈利。而几乎所有投资公司都会告诉客户自己的投资策略,但鲜有公司会透露策略的持仓情况。

  一般投资组合的建立要经过以下过程:首先明确策略执行方式(在一个固定阶段内一直持有直到实现最大盈利还是连本带利滚动下注),然后寻找投资机会组合(是一组短期机会还是一组长线机会,或兼而有之),最后再考虑组合所需要面对的各种约束(流动性、投资期内可能出现的现金支取和杠杆等)。只有完全回答完以上三个问题才能有效地分配头寸。

  长期盈利的投资者与一般投资者的区别就在于,前者理解合理分配头寸与识别投资机会对长期盈利而言同等重要。

  10. 阅读

 每年哥伦比亚商学院都会送学生到伯克希尔所在地奥马哈与校友巴菲特“聊一聊”。他们回来后我都会问一下他们的收获。几乎所有学生都有些难以置信似地说,伯克希尔的大佬们建议他们每天至少读500页的书。

  芒格说他最喜欢的是爱因斯坦的一句名言:“成功来自于好奇心、专注力、执着心和自省,而自省是指能够改变自己固有想法的能力。”阅读可以说凝聚了以上成功要素的精要。芒格接着说道:“在我认识的成功人士中,没有一个不是坚持阅读人。”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2-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4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 09:08 | 显示全部楼层
自6月底宣布宝、武将战略重组合并起,谁将成为这家钢铁巨无霸的掌舵人,就一直备受各界关注。10月31日上午,谜底终于揭晓:马国强被任命为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宝武钢铁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陈德荣任总经理兼党委副书记。

对于宝武合并后的整合方向,马国强在10月28日武钢股份股东大会上回应称,未来宝武钢铁集团在规划上将按照国家和市场要求,在行业规划的基础上,通过区域结构调整,在重点产品、区域规划等方面整合协同后,形成更有市场竞争力的主体。

宝武钢铁掌舵人确定

一家总资产超过7000亿元、年产能达到6000万吨、规模位列全球第二的钢铁“巨无霸”,到底由谁来掌舵?

10月31日,这个悬了4个月的谜题终于揭晓答案。经国务院批准,宝钢武钢合并重组而成的宝武钢铁集团在31日上午召开大会,并宣布了新公司领导任命。

马国强被任命为宝武钢铁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其武钢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职务自然免除;陈德荣则被任命为宝武钢铁集团总经理,其宝钢集团总经理职务自然免除。同时,陈德荣还兼任宝武钢铁集团董事、党委副书记。徐乐江的宝钢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职务自然免除。

这是继6月底宝钢武钢确认重组合并消息、10月28日股东大会高票通过合并方案之后,宝武合并的又一大进展。

在国内去产能及钢铁行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中国最大的钢企宝钢集团与新中国第一家钢铁企业武钢集团重组合并有着极其深刻的意义。

根据6月底公告中的重组合并方案,宝钢集团有限公司将更名为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作为两家公司重组后的母公司。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整体无偿划入该母公司,成为其全资子公司。上市公司层面,则是宝钢股份通过换股吸收合并武钢股份。其中,宝钢股份的换股价格确定为4.6元/股,武钢股份的换股价格确定为2.58元/股,由此,武钢股份和宝钢股份的换股比例为1:0.56。

10月28日,宝钢股份和武钢股份同天召开股东大会,对正在推进的重组方案及相关子议案进行审议。10月28日晚间,两家上市钢企公告显示,关于宝钢股份、武钢股份合并的相关方案,均获高票通过。

上述合并,也是近年来中国钢铁行业内最大规模的一次重组。经统计,重组后的宝武钢铁集团总资产将超过7000亿元,年产能将达到6000万吨,规模仅次于全球第一大钢企安赛乐米塔尔。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迟京东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宝武钢铁集团的成立,对国内钢铁产业、对全球钢铁市场而言都意义重大。“全国8亿吨钢铁产能,如果还是像以前那样分散、无序甚至恶性低价竞争,钢铁行业面对的去产能、脱困等行业难题将无法根本解决。”

迟京东还称,宝钢武钢的合并,也为行业内树立了一个很好的示范案例,第一梯队都可以高效整合提升竞争力,其他钢企没有理由不做转型或整合。“宝武合并只是钢铁行业这一轮兼并重组的一个开始,接下来,东北地区、河北地区、江苏地区等区域性整合即将拉开帷幕。”

在中钢协副会长、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新创看来,宝武钢铁集团的成立,也将大大增强中国钢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我的钢铁网分析师徐向春向21世纪经济报道分析,两家钢铁央企的整合任务艰巨,其中最为重要的工作就是对宝武钢铁集团的顶层设计。现在宝武钢铁集团的董事长和总经理人选已经确定,这也意味着公司顶层设计和业务对接即将启动。

10月28日公告还透露,宝钢集团与武钢集团已于近日收到国务院国资委《关于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换股吸收合并武汉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有关问题的批复》。国务院国资委原则同意宝钢股份换股吸收合并武钢股份的总体方案。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2-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4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 16:04 | 显示全部楼层
文/梁建章 携程CEO兼董事会主席
  黄文政 人口与未来网站联合创始人
  近日《中国统计年鉴2016》公布的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中国2015年的总和生育率仅为1.05。这个数据低于世界银行最新的2014年的所有其他199个国家和地区的生育率。换言之,如果1.05的生育率属实,那中国的生育水平就是全球最低,而不是最低之一。
  生育率是指每个女性平均生育的孩子数量。由于中国男女出生性别比一般国家要高出约10%,平均每个女性需要生育更多的孩子才能维持人口不衰减;从群体繁衍来看,中国1.05的生育率只相当于发达国的1.0的生育率。这体现在发达国家的生育率只要达到2.1就可以维持人口代际平衡,而中国生育率则需要达到2.2才能做到这点。

  近一二十年来,各种证据一再显示中国早已经陷入超低生育率陷阱。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2010到2014年的生育率分别为1.18、1.04、1.26、1.24、1.28,平均生育率仅1.2,即使取最高值也只有1.28。但2015年11月5日国家卫计委基层指导司司长杨文庄,依然声称实际生育率介于1.5到1.6。如果说生育率确实有这么高,那意味着2015年耗资不菲的人口小普查所得出的1.05的数据就漏算了1/3的婴儿;普查机构是不是应该为这么大的漏报比例承担责任?

  由于都是基于抽样,再加上各种宏观因素影响,各年生育率会有一定波动性,但不可能会相差1/3。问题并不是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的漏报,而是计划生育部门以漏报为理由一而再、再而三地大幅调高生育率数据,严重误导决策层和民众。上个月,湖北宜昌市卫计委等部门联合发出提倡生育二孩的公开信后,我们就关注过当地的生育数据。2015年8月宜昌进行了一项大规模的生育调查;结果显示,当地2015年总和生育率仅有0.81。宜昌的调查是基于30%的育龄妇女,抽样比例是一般生育率调查的30倍,应当非常准确。

  宜昌是一个地级市,包括5个县,其中还有少数民族地区,该地的城市化率还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考虑到这些因素,如果说宜昌的生育率仅有0.81,那全国1.05的生育率并不离奇。宜昌的数据也暗示,国家统计局根据人口普查和每年抽样调查所公布的数据,并不像计划生育部门一直宣称的那样严重高估了生育率;而后者对生育率的调整则是刻意的误导。而且,2015年的数据是来自抽样比例较高的小普查,按理应该比之前的几年更准确。

  为了进一步分析近年的生育率,我们将2010至2015年的总和生育率按孩次分解。如表1所示,2014年总和生育率高于2013年;这主要是因为二孩和三孩次生育率上升,与2014年实施单独二孩的政策变化相符。而2015年的一孩、二孩和三孩次生育率都比2014年下降,下降幅度最大的是一孩生育率。除了实际的超低生育率、抽样误区以及其他宏观波动因素之外,我们认为2015年如此之低的生育率还可能部分归因于生育率的进度效应。

所谓进度效应是指,育龄女性在某些年份普遍推迟生育,导致这些年份的总和生育率走低。假设这些女性只是推迟,而非放弃生育,那么总和生育率在开始年份的下降幅度会在实际生育年份得到补偿。我们注意到,2015年的平均生育年龄比2014年增加了将近1岁,说明进度效应可能确实存在。这背后的原因应该是进一步的城市化,以及大学扩招导致很多年轻女性推迟婚育。

  不过,由于女性生育多孩的意愿及怀孕几率都会随年龄下降,延缓生育所降低的生育率只有一部分会在未来得到补偿。 再考虑到2016年年初全面两孩开始实施等因素,综合判断,2016和2017年的生育率会显著反弹。特别是,随着堆积生育意愿的释放,2017年将出现生育小高峰。但在此之后,由于堆积效应弱化,尤其是未来十年育龄高峰期女性萎缩超过40%,出生人口将面临雪崩。
  对大部分人来说,生育率不过是一个数据,多高或多低都没有切身感受。特别是,过去高生育率时出生的人口依然在世,虽然每年出生人口已经显著少于1950年代初期,但总人口依然还在增长,使得极少有人会认识到未来人口衰减将多么触目惊心。上述国家统计2010年到2015年数据显示的总和生育率平均不到1.2。 即便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对这几年的生育率低估了15%,实际生育率也不到1.4;在2.2的更替水平下,这意味着每隔一代人,年出生人口将减少36.4%,两代人将减少超过60%。如果生育率一直稳定在1.4的水平,那总人口也将以每50年减少一半的速度萎缩。退一万步来说,就算生育率高达卫计委所宣称的1.6的水平,那也意味着每50年减少超过40%;这也完全是一种不可持续的生育状态。

  更重要的是,即使完全放开生育,生育率恢复并维持在更替水平也几乎不可能,因为未来影响生育率各种因素的可预期变化几乎都是负面的。首先,现代化过程中,生育率下降是普遍现象。在可预见的将来,中国经济社会将持续发展,这会进一步挤压生育率。这是因为,现代技术需要更高的劳动力质量,从而推高教育要求,增加养育孩子的实际成本;而女性就业的普及、父母教育水平和工作技能的提升以及生活的丰富,又增加养育孩子的机会成本。

  其次,“养儿防老”是以前多生的经济动因之一,但随着养老社会化的普及和社会观念的改变,这个动力已基本消失。即使那些愿意多生的父母,也极少指望今后靠孩子来养老。在经济上,养育孩子是一种以自己的艰辛付出来给社会提供公共产品的利他行为。

  再者,在长期的一胎化下,城市家庭已把一孩当成了默认的生育状态,需要强烈的理由才会生育二孩,这在人类文明史上绝无仅有的。过去农村较高的生育率尚可补偿城市的极低生育率,但很多农村年轻人已在城市工作和生活,面临着更大的生活压力,且脱离了之前的亲友氛围,生育观念在向城市靠拢。即便是在生育意愿较高的中国农村地区,生育意愿也不到1.9,比日本、韩国还要低。

  而且,中国是一个世俗化社会,没有像伊斯兰和基督教社会那些生育友善的宗教土壤。过去诸如“多子多福”,“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生育观念早已式微,而少生甚至不生孩子的观念盛行。早年父母是促进年轻人生育的因素,但现在独生子女一代的父母本身就接受了少生的观念,有些甚至反对子女多生孩子。

  在可预见的将来,很多压低生育率的因素会不断自我强化,形成恶性循环。比如:
  很多单独夫妻不想生育二孩是担心养育孩子的成本太高,而养育成其原因又恰恰是社会平均生得太少。如果家庭普遍生育两三个孩子,每个孩子的平均养育成本就不会这么高,“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也许就不会成为常态,想多生的夫妻也许就不会望而却步。反之,生育率越低,家庭平均孩子越少,每个孩子的平均养育成本越高,一般家庭越不敢多生孩子,反过来又导致更低生育率。

  其次,随着大量年轻人去城市工作加上生育率走低,农村的孩子越来越少,导致不少学校被迫关闭。过去十多年来,中国农村关闭了一半以上的学校。原来很多自然村设有小学,现在则要去乡镇甚至县城上学,大幅增加了很多学龄孩子上学的困难。这反过来又会进一步抑制农村家庭的生育意愿。宜昌的数据就显示,农村的生育率比城市还低。实际上各种生育率意愿调查已经印证了,中国农村的生育意愿低于超低生育率的日韩,那种农村生得很多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再者,由于生育率长期低于更替水平,中国的老龄化程度迅速恶化,社会和家庭的负担不断加重。这种负担不仅是经济上的,也有心理上的。随着独生子女父母一辈逐渐老去,中国城市育龄家庭的平均压力会大幅增加,这反过来又会抑制他们的生育意愿。

  既然扭转低生育率的危机如此艰难,那么,现在理应立即全面放开并鼓励生育。然而,现在人口政策仍然在严厉处罚多生。例如,近日推出的《辽宁省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对超生家庭征收5-10倍基数抚养费,超生两个子女以上的,将以5-10倍基数抚养费为标准,按照多生育子女数加倍征收社会抚养费。这种严厉惩罚多胎的措施是极其荒谬的,特别是在如此低迷的生育意愿下。

  由于总有部分人不婚不育,或只愿生育一两个孩子,少数家庭生育特别多孩子对维持民族繁衍至关重要。在一个正常社会中,不同家庭的生育意愿千差万别。假定意愿孩子数呈如下的分布:6、3、2、2、1、1、0,且所有家庭都能如愿,那一共7个家庭将生育15个孩子,生育率为2.14,勉强接近更替水平。而在这15个孩子中,来自三孩或六孩家庭的有9个,占总数的2/3;来自两孩家庭的孩子只有4个;而独生子女只有2个,不到总数的1/7。这也意味着,当来自三孩和三孩以上家庭的孩子非常普遍时,生育率才刚处于更替水平。

  这也说明,全面二孩政策远远不够。在该政策下,上述家庭的生育数量将分别变成2、2、2、2、1、1、0,即7个家庭总共生育10个孩子,生育率仅为1.43。即当人们感觉二孩家庭孩子非常普遍时,生育率已经远低于更替水平了。

  比较一下辽宁与韩国的生育政策,更能看出辽宁严惩三孩政策的荒谬。韩国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2015年人口约4900万,出生43.87万。辽宁面积约15万平方公里,2015年人口4382多万,但仅出生25.02万人。辽宁的面积是韩国的1.5倍,人口是韩国的89.4%,但新生儿却只有韩国的57.0%。

  韩国在大力鼓励生育,辽宁省却仍然在严格限制生育。事实上,过去韩国也曾实行过鼓励少生的政策。韩国生育率在1955~1960年高达6以上。在1962~1995年间推行小家庭鼓励少生后,韩国生育率从5.79降至1.63。从1996至2004年,韩国试图将生育率稳定至替代水平,但生育率依然从1.58降至1.15,并在2005年跌至历史最低的1.08。自2005年韩国开始推出各种政策鼓励生育,但生育率却依然徘徊在1.1至1.3之间。2010年9月,韩国总统李明博宣布,计划投资3.7万亿韩元用于鼓励生育。这一巨大的预算将用于扶助普通家庭的托儿和育儿教育,韩国70%的家庭将会从中受益,之前韩国就开始对生育第三孩的家庭提供奖金。但韩国生育率在2014年依然处在1.21的超低水平。

  韩国等东亚国家的经验以及我们上述分析都表明:降低生育率容易做到,但要提升生育率却难上加难。中国生育率低于更替水平已经超过25年,未来面临进一步下行的压力,即使立即全面放开,但只要不大力鼓励生育,出生人数在经历短暂的反弹后依然会一路下滑,人口的极度老化和急剧萎缩难以避免。扣除技术进步的因素,中国的经济规模将不断萎缩,规模效应持续弱化,最终丧失综合性的产业优势,人均收入下降,国力全面衰退。

  这些预言并不是危言耸听,更不是空穴来风,而是被一个又一个低生育国家和地区的经历已经可靠的经济学分析所印证的现象。前面提及的辽宁就是一个例子。辽宁的生育率长期处于全国最低水平之一,与人口控制论者宣扬的相反,少生不仅没有带来快富,反而致贫。从1980年到2015年,虽然辽宁的人口增长显著慢于全国,但辽宁的人均GDP增长速度反而却比全国还要低20%以上。而且,到2016年,经济发展水平还显著低于发达经济体的辽宁竟然破天荒地出现了经济负增长。

  虽然辽宁经济的低迷有起点较高、体制观念甚至核算方面的原因,但不可否认的是,长期低生育率是辽宁经济萎靡的根本性因素。在如此暗淡的人口前景下,不去大力鼓励生育,而是严禁三胎,并想靠进一步大规模投资来振兴辽宁无异于异想天开。从人口形势来看,辽宁只是比全国快了一二十年。除非能成功地在全国范围大幅度地提升生育率至可持续的水平,辽宁的今天将是中国的明天。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2-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4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 16:11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己都吃不饱,在养活一张嘴,

政府把个人生存压力叫创新,就像养蛊一样,自相蚕食,让其自生自灭。

这样的社会环境,人只想自身生存问题,哪有功夫想着下一代,

政府用这样的方法,叫做创新,拉动GDP,

有劲内斗,不乱才怪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2-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4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 18:21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民币要破7?

美元在闪跌,有点撑不住了,哈哈哈哈哈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2-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声明:1、本站所有广告均与MACD无关;2、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网友发布信息非MACD观点与意思表达,因网友发布的信息造成任何后果,均与MACD无关。
MACD俱乐部(1997-2019)官方域名:macd.cn   MACD网校(2006-2019)官方域名:macdwx.com
值班热线[9:00—17:30]:18292674919   24小时网站应急电话:18292674919
找回密码、投诉QQ:89918815 友情链接QQ:95008905 广告商务联系QQ:17017506 电话:18292674919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陕ICP19026207号—2  陕ICP备20004035号

举报|意见反馈|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MACD俱乐部 ( 陕ICP备20004035号 )

GMT+8, 2024-5-4 00:19 , Processed in 0.060468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