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下半年翻五倍的标的查询只要觉得你的资源有价值,找我超长线翻倍股6个,299元想知识变现,点这里
广东线下聚会即将开始帮你配置仓位领五倍以上大牛不做制度的牺牲品
楼主: goodluck333888

中集的研究报告和分析文章(希望大家多多补充)

 关闭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2 天

发表于 2007-4-8 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个基金公司朋友的签名档说:大多数股民认为他们比大多数股民聪明。

有个券商朋友的签名档就更好了:市场生态:新基民,都是算净值的;老基民,都是算增率的;唱多的,都是上贼船的;唱空的,都是受过骗的;赔钱的,都是勤算帐的;盈利的,都是非常懒的。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9 00:47 | 显示全部楼层
盈利的,都是非常懒的vv
希望这句是真的。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1-12-1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9 08:15 | 显示全部楼层
!!!!!!!!!!!!!!!!!!!!!!!!!!!!!!!!!!!!!!!!!!!!!!!!!!!!!!!!!!!!!
三中,这个人没啥种!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3-8-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9 15:2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三中 于 2007-4-8 20:34 发表


中集造航母呀,好好期盼吧!


三中现在知道了吧,不期待中集造航母就要被骂没啥种 :*18*:

[ 本帖最后由 安tares 于 2007-4-9 15:29 编辑 ]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3-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9 15: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集陕汽重卡专用车——由全球集装箱行业领先企业中集集团和
陕汽集团共同投资6亿元建设的专用车项目,一期建成,达产后将年
产各类专用车3万辆,产值达60亿元。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9 15:49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家级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


2007-04-07

                  
                打造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战略目标地

  随着国际资本加速流动整合,国际先进制造业向国内转移,东部
制造业向中西部转移已成为新一轮产业转移的大势所趋。
  面对这一形势,如何在短期时间内迅速吸引一批技术含量高、环
境污染小、市场竞争力强、带动作用明显的国内外知名企业,并在此
基础上培育形成有助于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优势产业,是中西
部地区在“十一五”期间能够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的关键。
  西安经开区将紧紧把握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大势,始终把发展工业
作为立区之本,打造中国西部最具活力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和出口加工
基地,建设西安城市新中心,全力塑造开发区的核心竞争力,努力成
为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战略目标地和中国西部外向型经济示范区,并
为西安在全省乃至西部地区率先发展发挥支撑示范带动作用。

                        策略篇

  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是西安未来能够在全省乃至西部率先发展
的关键,是在经济领域践行国际化、市场化、人文化、生态发展理念,
建设人文西安、活力西安、和谐西安的生动实践。

  ■核心理念之一
  把项目带动战略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着力点,既注重外资,更注
重内资,以内资优势项目的成功引进拉动外资增长。
  加大区域及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的品牌包装及营销力度,内外资
并重,面向全球吸纳整合资源要素,通过项目载体,把承接国际国内
产业转移的比较优势转化为推动西安工业发展的现实生产力。
  深入洞察外商投资中西部地区的审慎心理和理性决策,重点吸引
和包装优势内资项目,积极促成国外相关知名企业与优势内资项目实
现强强联合,最大限度降低外商对项目投资的风险预期,在以内资吸
引拉动外资上实现全新突破。

  ■核心理念之二
  把培育优势产业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方向标,走差异化发展道路。
  在产业门类上,避免与东部沿海地区强势产业的正面竞争,避免
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同质化竞争;有重点地选择本地具有良好产业基
础,在技术、管理及资源支撑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市场前景广阔,发
展空间巨大,并能够形成独特竞争优势的产业,以优势产业为依托承
接转移,形成错位发展、特色发展的有利态势。

  ■核心理念之三
  以本地工业布局调整、产业资源整合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新契机,
推动区域产业优化升级。
  紧紧把握陕西省、西安市调整工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的有利时
机,立足优势产业,以专业化园区为载体,以本地相关优势企业整体
搬迁或新项目入驻为契机,在西安乃至全省范围内整合产业资源,积
极吸引相关产业国际国内知名企业以资本合作、技术合作或管理合作
等多种方式展开合作,使承接产业转移与推动区域产业优化升级有机
结合。

  ■核心理念之四
  以产业链培育和产业环境构建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内在支撑,以
市场化的综合服务体系为企业运营和产业发展提供强大支持。
  政府推动、政策引导是承接产业转移不可或缺的外部推动力。产
业链上下游密切关联、相关生产要素齐备、产业环境高效便捷是承接
产业转移、形成产业集群的内在动因。
  不断培育和延伸产业链,强化产业环境建设,从项目申报、登记、
注册各种事务的办理,到企业运营中金融、科技、信息、人才、中介
咨询等多方面需求的支撑,包括商务、物流、标准化厂房租售代建等
多种社会化服务的提供,使专业、高效、实用的综合性服务支撑体系,
渗透到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优化企业发展的微观环境,增强区域产
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实践篇

  综合运用多种手段,营造适宜企业发展的宏观和微观环境,以政
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以平台建设为依托,吸引
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

  ■以政府推动为核心,争取国家政策倾斜,营造良好政策环境
  2004年10月,与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西安市发改委、陕汽集团
联合举办“中国西部重型汽车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在经开区泾渭工
业园建设中国西部重型汽车研发生产基地的战略规划,成为政府界、
产业界、学术界一致共识,并被纳入省市政府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总体
规划;2006年4月,国家商务部正式授权委托西安经开区管委会负责
审核管理区内设立的相关服务贸易领域外商投资企业,成为陕西唯一
获此授权的开发区;2006年8月,受国家商务部产业司和西安市政府
委托,承办出口加工贸易向中西部梯度转移战略研讨会,就出口加工
贸易向中西部梯度转移在理论、政策、实践等多个层面的问题,在全
国商务、海关、出口加工区等管理部门及企业界、学术界进行广泛深
入研讨,为国家相关扶持政策出台提供参考和支持;2006年末,经国
务院批准,西安出口加工区在全国出口加工区首批进行保税物流功能
试点,成为中西部地区口岸功能最完善的经济区域之一。

  ■以市场机制为核心,加快产业链条延伸,培育优势产业集群
  以市场机制为核心,吸纳集聚整合配置相关产业资源,促进产业
做大做强。一方面,培育产业集群,形成商用汽车、机械电力、食品
饮料和新材料等四大产业。另一方面,促进产业链条的延伸,吸引与
主导产业相配套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强化主导产业的辐射和拉动作
用。
  商用汽车产业——国内最具竞争力的重型汽车生产基地
  陕汽商用车产业园一、二期投资19.8亿元,延炼集团、潍柴动力
战略投资20亿元,总投资逾40亿元;美国康明斯重型柴油发动机项目
投资5000万美元,第一台发动机已经下线;中集重卡专用车项目投资
6亿元,一期建成试生产。
  从整车制造到发动机、变速箱、车桥、车架、零部件及专用车等
环节在内的重型汽车产业链初步形成。2006年销售收入超过80亿元;
至2010年,销售收入可达400亿元。
  机械电力产业——本省世界500强投资企业最密集的产业
  西门子、日立、三菱、ABB、阿尔斯通等世界500强企业,以及西
电集团、永济电机等国内知名企业云集于此。ABB大功率换流器、西
门子二期扩建、阿尔斯通交流发电机、西电工业园等重点项目在建。
  食品饮料产业——产品齐备、产业链条完整,西北地区最重要的
食品饮料生产基地
  拥有可口可乐、顶益、顶津、乐百氏、维维、得利斯等众多国内
外知名企业,西北地区食品饮料企业最为集中,产品门类特别齐全的
区域;
  世界500强企业荷兰喜力参股的金威啤酒西安生产基地项目总投
资1亿美元,一期建成;
  顶新国际第四个项目——康师傅面系列产品西北生产基地项目投
资1.2亿美元,累计投资近2亿美元。
  新材料产业——国家级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
  西部钛业——亚洲最大的无缝钛管生产厂;西部金属——世界第
二大金属纤维生产基地和世界第二大稀有金属层状金属复合材料生产
基地;
  西部超导——国内唯一、国际领先的超导材料研发生产基地;
  海德鲁镁业———世界500强企业挪威海德鲁公司独资企业;
  碧辟佳阳——世界500强企业BP投资的太阳能新材料项目已经投
产;
  宝钛美特法力诺焊管——国内外四家特种焊管制造商联合投资,
每亩投资强度达100万美元;
  新材料研发生产成为经开区成长性最佳的产业之一。

  ■以服务平台为核心,促使产业环境建设向纵深推进
  为扶持、指导入区企业做大做强,经开区以实现资金、技术、人
才、信息等生产和投资要素的市场化配置为目标,不断完善金融服务、
咨询服务、科技服务和人才服务四大平台,强化社会保障中心、人才
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出口加工区、泾渭工业园、草滩生态产业园新建或在建的40万平
方米标准厂房,吸引了一大批中小配套企业纷纷入驻,形成了“大项
目突破,小项目聚集”的局面。在经发创新工业园正在进行标准工业
厂房租售代建,企业社区综合服务等新型产业服务模式的尝试。

                       项目篇

  先后引进阿尔斯通、BP、ABB、陕汽康明斯、香港万裕、中钢西
重、康师傅饮品、金威啤酒、中集专用车等一批投资强度高、辐射带
动作用明显的重大项目,成为西安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排头兵。
近三年来,经开区先后引进各类项目264个,总投资300亿元。2005、
2006年连续2年引进世界500强投资企业5家,使区内世界500强投资企
业增加到25家。

  中钢西重工业园——中央企业成功重组陕西地方企业第一例的
中钢西重工业园项目,总投资达24.8亿元,成为陕西装备制造领域投
资规模最大的工业项目。
  康师傅饮品生产基地——台资企业顶新集团控股的康师傅二期项
目投资1.2亿美元,累计在经开区投资接近2亿美元,成为近年来西安
市实际到位外资最大的项目。
  中集陕汽重卡专用车——由全球集装箱行业领先企业中集集团和
陕汽集团共同投资6亿元建设的专用车项目,一期建成,达产后将年
产各类专用车3万辆,产值达60亿元。
  金威啤酒西安基地——作为金威啤酒向全国扩张,在西北地区布
点的重要一步,西安金威啤酒项目总投资1亿美元,年产啤酒40万千
升。2006年3月开工建设,当年底即投产,在经开区创造了一个“深
圳速度”。
  西部钛业新材料工业园——由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与浙江发展化
工科技公司,遵义钛厂和贵州安大航空锻造公司联合投资。作为我国
最大的稀有金属新材料科研生产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西部钛业于20
06年10月建成投产,成为亚洲最大的无缝钛管生产厂。
  ABB电力电容器——2006年初开工的ABB电力电容器项目属于低投
入、高技术、高产出项目。达产后达到50000兆乏的生产能力,成为
全球最大的电力电容器制造工厂之一。
  碧辟普瑞、碧辟佳阳——世界500强BP公司与国内太阳能知名企
业合资成立的专业从事太阳能光伏组件生产的新型能源企业,计划到
2010年将达到年产10万千瓦的生产能力,将使西安成为“太阳能之都”

  宝钛美特——该项目由宝钛股份发起,与钛焊管领域世界领先企
业合资组建。项目投资1500万美元,预计年销售收入2亿多元,利税
约2千万元,而项目占地仅15亩,每亩投资强度高达100万美元。

                        目标篇

  “十一五”期间,西安经开区将抢抓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战略机遇,
加快支柱产业向产业集群跃升,产业开发区向城市新区跃升;
  依托专业化功能园区,发展优势产业集群,促使招商引资、项目
建设、产业发展、社会事业同步前进,积极打造最具吸引力的国际国
内产业转移战略目标地;
  确保区内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外贸出口、财政收入、固定资
产投资、实际引进资金等主要经济指标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递增,
到2010年实现“翻两番”的目标,生产总值达到400亿元,工业总产
值达到960亿元,为西安工业振兴做出应有贡献。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9 16:01 | 显示全部楼层
10年涨10倍或者曾经涨过10倍的股票在市场上太多了,但过程却全然不同。

以中集、招行为代表的一批公司是将这个10年10倍分摊到平常的每年、每月、每个交易日逐渐完成的,这样的话平均到每年的增长率大概也就是25%左右,再平均到月或者日的话,就更微不足道了。

而有些股票是10年中可能有8年甚至9年不涨,但其中只一年就涨了10倍,很显然,人们更喜欢追逐这样的股票,这个不是谁的心态好坏问题,其实是一种自然规律,和规律拧着来,显然要吃亏。

我自己认为,尽管买到1年涨10倍的股票的概率非常高(因为正如楼上说的,涨的高而快的多的是),我也很难买到那些一年能涨10倍的股票,即使侥幸能买到了,我也没有能力一直拿的住,我认为这个过程中也不是心态问题,仍然是自然规律问题。

其实,谁不想1年能赚10倍?我更想1年赚10000倍甚至更多,但仔细想想,那些1年涨N倍的股票的特点,大都是在这1年中的信息量巨大,我自己认为我没有能力去挖掘分析这些信息,说的更干脆点,我没有资源去干这个事情,所以老老实实的做自己能办的事情,或许还塌实点。

1年涨10倍的股票,很明显,这种上涨的速度是没办法持续的,或者说,这是个一次性的上涨。很显然,这种一次性的消费品,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是太奢侈了。
我想,还是找那些踏踏实实的,有点持续性的股票比较稳妥些。

这些稳妥的股票的特点也很明显,咱们不用套用大师们的陈词滥调,自己总结一下如下:
1、公司业务要处于完全竞争市场;
2、公司员工要象狼一样的有侵略性,有野心、有信心、有能力去攻占领别人的地盘;
3、公司的员工的这种狼性不是个人性格特点,而是进入到这个公司后经过一段时间可以培养起来的习惯,说的有文化点就是健康、愉快、高效的企业文化和超强的执行力;
4、公司的经理层能约束这些员工,公司的董事会能找到这样的经理层,公司的股东会能有效的约束这样的董事会和董事长,人家文化人管这个叫好的治理结构;
5、以上的这些特点被公司发展历史多次证明是真实的;
6、以上公司可以放心投资,并长期持有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9 16:14 | 显示全部楼层
哪天中集宣布要造船造飞机也不算奇迹吧。。。:*22*: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11-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9 16:22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3-1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9 16:24 | 显示全部楼层
顶,好股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3-1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9 16:42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好中集。最近一段时间一直在关注中集,前段时间买进了一些。

我的观点:
中集的集装箱业务就能产生大约0。80远的每股收益,这些是保本的。尽管集装箱产能释放,造成供过于求,但以中集行业第一的竞争力,应当能够把影响降到最低。

同时我非常看到中集的车辆业务,未来2-3年绝对能给中集带来巨大的利润!这是额外的收益!

而且中集已经在布局铁路集装箱业务,这是未来5年的希望!

因此我觉得只要中集的管理层不变,未来5年都是值得持有的好股票!

可惜俺的钱太少啊!:*31*: :*31*: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4-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9 17:14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好像都挺看好的。看来这个股票没希望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11-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9 17:22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都看好,但他没涨,这就要考大家的耐性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2-1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95 天

发表于 2007-4-9 23:02 | 显示全部楼层
耐心!!!!!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2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 天

发表于 2007-4-9 23:19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你的39还有成本的话,那就说明-还要耐心。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10 00:15 | 显示全部楼层
日本泡沫与中国泡沫

www.eastmoney.com   2007-04-09 08:14   萧遥   第一财经日报
【字体: 大 中 小】 【收藏】 【复制网址】 【打印】  


    诸多研究日本经济的学者在反思日本泡沫经济崩溃的历史时,认为日本政府同时采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与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是一种失误。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雷新军说:“这两个方向一致的政策工具,不仅导致货币供应过量,还将私人投资也引向了金融、地产领域,这是引发泡沫的根源,但当时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些。”   







  “我们都知道泡沫是不好的,但如何防范是一个难题。当时在日本,资产价格是否存在泡沫这一问题也是存在疑问的,”日本信用评级社主席、前日本大藏省国际事务次长内海诚说,“但是,格林斯潘先生不是也说过吗:它是否是一个泡沫,我们只能在事后判断。”   

  上世纪80年代后期,针对日元迅速升值、资产价格上涨等问题,日本政府采取了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这被诸多学者认为是泡沫经济的根源所在。本月7日,内海诚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表示,即使日本当时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工具,同样会对银行系统及经济造成影响,这是一个困境。   

  日中同题:资产价格上涨   

  日本经济产业研究所研究员小林庆一郎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表示,流动性过剩是影响上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经济的重要因素。“太多的流动资金都投向了房地产领域,甚至有些企业以土地来作抵押,拿到贷款后,再去购买土地,这从根本上造成了日本的土地被估价过高。”   

  流动性过剩导致资金不断向地产领域和股市流动,曾经成为日本泡沫经济时期特有的浮华景象。当时,民众中流传着地价、房价只会涨不会跌的神话,街头巷尾充斥着“炼金术”之类的大众读物,全民投资房产、股市的热潮逐渐兴起。   

  当时,日本政府为防止产生“日元升值萧条”现象,采取宽松货币政策,反而助长了泡沫膨胀。而中国目前同样面临着资产价格飞速上涨的局面,如何调控流动性,也成为一道中国式的难题。   

  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经济研究室主任张季风对本报记者表示,中国经济目前的情况和日本上世纪80年代末期有一些相似之处,而且更为复杂和脆弱。中国经济最大的问题是不平衡,对外需、对投资的依赖过大。   

  “房地产业和股市方面已经有一点类似日本经济泡沫破灭前的情形:房地产投资过大,资产价格上升,同时股市的增长远远超过企业正常经营效益的增长速度。有多少企业真正靠内在的增长支撑,我对此有一些怀疑。”张季风说。   

  来自央行的一组关于全国证券交易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2个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成交金额累计达28847.49亿元,深圳证券交易所成交金额累计也达4168.48亿元;两地成交量分别达到3790.79亿股与1874.20亿股。   

  本月7日,中国银行副行长朱民在“第三届东亚思想库网络金融会议”上发言时也指出,流动性过剩是目前中国乃至整个亚洲地区必须面对的特殊问题。   

  “每秒钟都可以获得新的现金”,“到处都是钱”,朱民这样形容目前的状况。但他认为,流动性并不能真正由央行掌握,而是由市场来控制,这就是风险的根源所在,“去年中国的股市就达到了峰值,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新的泡沫正在股市中形成。这种情况不仅在中国,在印度、菲律宾、马来西亚也都正在发生。”   

  “双扩张”政策之误   

  “在(上世纪)80年代,我们有一个神话,或者说错误的预期——东京不仅会成为亚洲最大的金融中心,也将成为世界金融中心。”小林庆一郎对本报记者表示。   

  “但是,问题在于这些预期也许实现得非常缓慢。如果资产价格飞速上涨,再反观这些乐观的想法,我就要说,你很可能就已经处在泡沫之中了。”谈到泡沫已经产生而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问题时,小林庆一郎认为,“在泡沫背后,人们的想法总是非理性的。”   

  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从曼哈顿的摩天大楼到苏格兰的高尔夫球场,从法国的酿酒厂到香港的证券中心,都涌动着日本投资者的身影。当时,日本的海外投资并未集中在制造业领域,而是大量涌向金融、保险与房地产业。   

  在那一轮泡沫经济热潮中,甚至连高尔夫俱乐部的会员证也成为一种投资工具。当时,日本很多并不打高尔夫的人也购买高尔夫俱乐部的会员证,然后投机倒卖,最昂贵的会员证每张的市场价曾达到过3.5亿日元。   

  与此同时,日元迅速升值成为资本外流的助推剂。1985年9月,五国财长会议(G5)向日本施压,要求其重新确定日元的价值,压缩其巨大的贸易顺差。日本被迫签订“城下之盟”——《广场协议》。协议签署时,美元兑日元汇率约为240:1,到了1987年底,汇率升至120.9:1,日元升值了近一倍。   

  但是,协议签署后,日本的贸易顺差并没有减少。相关数据显示,1985、1988和1992年,日本的贸易顺差分别达461.0亿、775.6亿和1066.3亿美元;同期的经常项目收支盈余分别为491.7亿、796.3亿和1175.5亿美元。   

  “日本政府为了防止日元升值带来经济萧条,提出了内需主导的政策,”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雷新军对本报记者表示,“当时的政策主要是央行降息和扩大财政支出。这些政策为泡沫经济埋下了隐患。”   

  日本央行的数据显示,1986年1月~1987年2月间,日本银行(央行)连续5次降息,将利率从5%降至2.5%,在当时为日本历史上最低。   

  与此同时,在美国认为纠正美元汇率过高的目标已经实现后,1987年2月,七国集团(G7)又缔结了旨在稳定七国间美元汇率的《卢浮宫协议》。此后,日本银行开始主动进入外汇市场进行干预,积极买进美元,这进一步导致日元流动性过剩。相关数据显示,1987~1990年间,日本货币供应量的年均增长率超过10%,远超出其名义GNP(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   

  1987年4月,日本国内产业组织联合要求日本政府采取刺激经济发展的政策。同年5月,日本政府即采取了一项6兆日元(相当于当时日本GNP的1.8%)的综合财政扩张计划。   

  诸多研究日本经济的学者在反思日本泡沫经济崩溃的历史时,认为日本政府同时采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与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是一种失误。雷新军说:“这两个方向一致的政策工具,不仅导致货币供应过量,还将私人投资也引向了金融、地产领域,这是引发泡沫的根源,但当时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些。”   

  货币政策的“囚徒困境”   

  事实上,在1987年G7首脑会议之前,当时的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也曾指定日本银行前行长前川东熊为首的私人智囊团起草了一份咨询报告,即《前川报告》。   

  “《前川报告》主张通过鼓励外国投资、实行农业改革、淘汰低效率的国内工业、进行结构性调整,来改变日本的产业结构,”雷新军说,“但是,日本的各种利益团体并不想忍受这种结构性调整带来的痛苦。政治压力之下,日本政府还是继续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小林庆一郎则认为,由于日本长期实行低利率政策,财政赤字的影响很难波及国民生活,因此,即使财政赤字不断增大,普通民众也没有任何感受,并没有强烈的意愿来支持改革。他表示,值得中国借鉴的一点是“首先要提高利率”。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陈建安也表示,目前我国面临的经济环境与上世纪80年代后期的日本颇有类似之处——本币升值的压力、国内资产价格上涨等问题都需要理性面对。但如何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整流动性,仍是一个“囚徒困境”。   

  央行的一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我国的货币供应继续保持宽松势头。2月底,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达到35.9万亿元,同比增长17.8%。   

  3月29日,央行宣布,从4月16日起再度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这是2007年以来,央行第三次调高存款准备金率。“在货币流通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如何调控宏观经济的确是个两难的困境,”陈建安说,“无论是加息还是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市场层面的影响都是十分有限的。”   

  陈建安说:“现在加息的空间很小,但不加息,热钱就会不断流入房地产市场和股市,造成资产价格上涨。采用任何一种货币政策工具,我们都必须密切关注资产价格走势,这是日本留给我们的教训。”   

  高盛公司日前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也指出,目前中国的宏观经济环境和上世纪80年代末的日本有一些相似之处。但当时日本股市的泡沫缘于一些独特的宏观、微观和结构性因素,而中国目前外汇管制较严格,企业治理不断改善,将能够防止重蹈日本的覆辙。对此,高盛提出建议:要及时、适当地收紧货币和金融政策,控制信贷过快增长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10-1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 天

发表于 2007-4-10 01:23 | 显示全部楼层
金融时报:央行可能再次小幅提高基准利率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9日 10:28 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讯  央行下属的《金融时报》(周一)头版发表的评论文章称,通过一段时间的检验,如果上次加息出现符合央行和市场认同的积极效应,央行或许今后会适时再次或多次小幅提高基准利率。

  这篇名为《关注货币政策与金融宏观调控新变数》的文章同时援引国外权威媒体的报道称,4月3日我国央行一位副行长在向东盟各国财长和央行官员发表讲话中表示:“我想升息可能是政策考虑范围内的选择之一, 因为升息意味着令过热的股市和房屋市场降温”,“而这可能有助于减少资本流入,这胜过仅仅将利率维持在较低水准的举措”。

    上述观点与央行的近期表态一致。上周五,中国
人民银行行长助理易纲在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在线访谈后继续书面解答了诸多热点问题。其中提到,将进一步推动利率市场化,增强利率等价格杠杆的调控作用,并将根据经济运行状况,发挥利率杠杆在平滑和抑制经济过热以及资产价格膨胀中的重要作用。

  文章认为,上周末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给予了市场更明确的货币信贷政策趋于紧缩的信号,而且可能预示着今后一个时期货币政策与金融
宏观调控机制将出现新的变数。

  文章认为,当前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和资产(
股票和地产)价格上涨的突出矛盾仍然在累积,经济不平衡运行和结构不合理未出现明显好转的“拐点”。央行和其他金融管理部门早已认识到这一点,而且正在酝酿着当量不等的“动作”。

  目前有机构预测,3月份CPI的当月涨幅将达到3%左右,因此未来紧缩政策的预期还是较强,结合对调控流动性的新思路,加息的可能性将增加。文章称,由于上次加息不到一个月,其对市场的效应应有一个时滞。通过一段时间的检验,如果出现符合央行和市场认同的积极效应,央行或许今后会适时再次或多次小幅提高基准利率。

  自去年7月5日以来,央行出台包括加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在内的多种调控措施,在一些人士看来好像对市场产生的影响并不大,如从股票和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现象似乎得到印证。

  但《金融时报》强调,如果不是央行出台这些调控措施,资产价格可能暴涨得更高,经济将更加过热,结构更加不合理。世界上事情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央行加强流动性管理的这些措施及今后还将推出的新措施,终将会引起“质变”,市场和投资者对此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 天

发表于 2007-4-10 01:30 | 显示全部楼层
杜拉克思想的三大标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9日 06:32 《中外管理》

  詹文明

  尽管涉及社会方方面面,杜拉克浩瀚的思想终究围绕着统一的核心,那就是:“自由的原则”、“动态系统的概念”、“重视创新”。

  GE公司有一特殊的控制单位——巡回稽查员。稽查员每年都会详细研究公司每个管理单位一次,但他们的研究报告却直接呈交该单位主管。只要偶尔与 GE公司的主管接触,都可以感受到GE内部所流露出的自信心与信任感。这种运用资讯来加强自我控制,而非加强上对下控制的作风,直接影响了公司的气氛。

  事实上,GE的秘诀就在于运用“自我控制”。同时,“自我控制”所体现出的“自由的原则”、“动态系统的概念”、“重视创新”,共同构成了杜拉克管理思想的三大特色。

  让经理人成为“自由人”

  目标要以工作为落实,但工作目标要能落实则需仰赖管理的素养,即以目标为导向的管理才可能实现。这就必须以“自我控制”为基础,因为只有通过自我控制才能取代上对下的统治,且“自我控制”意味着更强烈的工作动机。

  企业需要的原则是:能让个人充分发挥专长和责任,凝聚共同的愿景和一致的努力方向,建立团队合作;调和个人目标和共同福祉的原则。目标管理与自我控制是惟一能做到这点的管理原则,能让追求共同福祉成为经理人的目标,以更严格、更精确和更有效的内部控制取代外部控制,经理人的工作动机不再是因为别人命令他或说服他去做某件事情,而是因为经理人的任务本身必须达到这样的目标。他不再听命行事,而是自己决定必须这么做。换句话说,他以“自由人”的身份采取行动。

  由于目标管理与自我控制将企业客观的需求转变为个人的目标,因此能确保经营绩效。目标管理与自我控制也代表了真正的“自由”、“合法的自由”。体现在企业里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GE公司、海尔公司、麦肯锡顾问公司及日本众多的商社,成为企业界共同的典范。

  “目标管理与自我控制”是管理经理人的方法,强调个人必须从公司整体的绩效(外在责任)去定位自己的目标,并且上司应将绩效结果反馈给本人(内在责任),以利其自我改善、提升、控制之。对于员工,杜拉克亦主张培训、培养负责的员工,必须慎重的派任、高度的绩效水准要求、提供员工自我控制的资讯,以及培养他经营者的视野(见附表)。不论对经理人或员工,杜拉克主张个人必须具备对公司全体负责的态度,且主张自己做决策,以利自我控制——当然大胆假设每个人都喜爱绩效表现为前提——这正是杜拉克对人性有无比的洞察力的特色,更是他管理哲学思想三大特色之一:“自由的原则”,奠定了他成为永远的管理大师的基础。

  在动态中求平衡

  杜拉克管理哲学思想三大特色之二,“动态系统的概念”。杜拉克的管理哲学思想是从社会整体来思维的,视组织为一个存在于社会里的有机体,因此他总是把社会、组织和个人置于一个大的系统去研究,这也是他的著作之所以涉及到人文学科的多个领域的原因。他的管理思想是主张使命与功能的,先由超系统的目的界定管理的功能,或界定其使命。讨论组织设计时,也是先界定其功能。为此,他所谈的管理都从目标、使命、功能定义起,这种做法表示他是以“动态的系统观概念”为基础,这种系统观的概念正符合杜拉克治学的特色,也符合组织实际运营的需求。另外动态观更是由于外在环境的巨变,使得企业的复杂度愈来愈高,加上全球化的零时差,不得不以动态系统观概念来经营组织,以创造机会。

  自称为“社会生态学家”的杜拉克认为:“社会生态学是一门实务,就好像医学或法律,或是自然环境的生态学。它的目的一方面是要延续和保存,一方面是要变革和创新,并在两者之间求得平衡。它的目的是在动态的不平衡中,创建一个新社会。只有这种社会才能同时具备稳定性和凝聚力。”

  自由而系统的创新

  杜拉克管理哲学思想三大特色之三,“重视创新”。杜拉克以“创新与创业精神”专书探讨,完全依据实务的原则,列出了创新的七种机遇。创新乃是透过有目的、有条理、有系统的手段,不是局部的创新,而是集体的创新,如:变革、转型、企业文化、创新的管理、创新的企业,亦即对社会产生重大的变革或影响,让社会因而受益、造福。杜拉克对创新的概念实际包含了“动态系统观和自由的理念”,而创新之所以如此重要,乃是基于对后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观察,以有目的地主动创新为新世界(13.26,-0.04,-0.30%)的秩序原则,取代过去以固定架构下的进步之秩序原则。

  研究发现:杜拉克的系统观不仅是以系统的方式由超系统的目的界定子系统的功能,而更以“超系统目的”和“子系统目的”的相调和为前提,而将员工的成就感列为企业的使命之一。为此,自由和系统观是一体的。这是为何杜拉克管理思想特别强调人性、尊重个人的原因,这也就是杜拉克称“目标管理与自我控制”为管理哲学的真正原因。

  从知道自己的长处开始

  直到95岁高龄时,杜拉克关心的两大课题竟然仍是“自我管理”与“非营利的未来管理”。“自我管理”要从知道自己的长处和价值开始。大多数的知识工作者尤其必须这么做,他们必须让自己适才适所,做出最大的贡献,也必须学会自我发展。他们同时必须学会在可能长达50年的工作生涯中,保持年轻和活力,并且因应变迁而改变自己做事的内容、方式和时机——杜拉克语意中肯地倡导。

  首先要问自己的是“我的长处何在?”可以用反馈比较法找着,才能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然后专注于长处,一辈子仅做一件事,如:熊彼特、安迪·格鲁夫、杰克·韦尔奇、比尔·盖茨、张瑞敏、王永庆等人物。

  对知识工作者来讲,问自己“我的做事方式如何?”为什么愈有才华的人往往最为无效?除了他无法领悟才华并不等于成就,其中的盲点,即在于不知自己做事方式如何?因为要了解自己的做事方式,首先要知道自己属于阅读型或倾听型。其次,必须知道自己究竟是如何来学习?像杜拉克通过写作的方式来学习,斯隆先生是在倾听他人的意见中学习。有些人更要听自己说话来学习;有些人通过实务学习。

  为了做好自我管理,要问自己:“我的价值观是什么?”因为要能在组织中发挥效能,个人的价值观必须与组织的价值观相容。而愈早厘清愈有助于自己的未来发展,因为价值观应该是最终的检验标准。

  “我有哪些长处?长处究竟是什么?我的做事方式如何?我的价值观为何?”之后知识工作者必须判断自己适合做什么?才有更好的绩效、更大的贡献、更高的成就与更强的满足。

  (詹文明,资深的杜拉克管理研究实务专家,远流管理咨询公司大中华区首席顾问,亲获杜拉克先生指导。)

  责任编辑:焦 晶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10 11:5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346 meng-h 的帖子

无论怎样都是有成本的吧?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11-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10 12:19 | 显示全部楼层
黄益平:中国:大国崛起的风险
来源: 《财经》杂志  作者: 黄益平;沈明高 发布时间: 2007年04月10日 09:23  


   
    世界对中国经济快速扩张接受程度是中国未来出口增长的天花板,这应成为决策部门制定中长期经济发展战略一个重要假设

  在二战以后的现代经济发展史上,已经有很多的经济体成功地实现了起飞。较早的有德国、日本和前苏联经济战后的快速复苏与腾飞,稍晚的亚洲“四小龙”也紧追直上,而当下又有“金砖四国”摩拳擦掌欲一较高下。不同经济体充分把握各自的优势与机遇,奏响了一幕幕波澜壮阔的经济发展新篇章。
  与前几拨的经济快速发展不同,中国的崛起必将更加引人注目。这主要是因为中国是一个崛起中的大国。一方面,中国是人口大国;另一方面,中国经济的总量已经足以影响世界的几乎每一个角落。尽管按照名义汇率计算,2006年中国GDP占全球的比重仅为5.5%,但按照PPP(购买力平价)测算的中国GDP总量已接近全球的15%。
  中国经济崛起的速度之快也是其他国家不可同日而语的(见下图)。同样按照PPP估算,战后德国与前苏联的崛起主要带有恢复性质。1940年德国的GDP总量大约是美国的40%,但战后其总量从来没有超出过美国的30%。前苏联的情形也很类似,前苏联的GDP与美国GDP之比的峰值出现在上个世纪70年代,大约为45%,这与1940年的水平基本相当。在大约1820年前后,中国曾经是世界第一经济大国,但到1950年经济总量大跌至不到美国的20%。然而,中国GDP占美国的比重已经从改革开放初期的20%左右大幅跃升为2001年的接近60%。对整个世界而言,它面临的是一个全新的中国。

   主要经济大国与美国GDP的比较:1940-2001
   
      说明:按购买力平价估计
     资料来源:The World Economy: Historical Statistics, OECD Development Centre, Paris 2003。
   
  中国经济发展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对外需的过度依赖。日本经济的腾飞大大超过了战前的规模,在上世纪90年代达到美国的40%。但与中国的外向型经济相比,日本可以称为内向型经济。在日本经济快速发展的上世纪60和70年代,其出口占GDP的比重一直维持在10%左右,80年代最高时也没有超过15%。与此相比较,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日益依赖外需的过程,出口的快速成长让全世界感受到了中国经济的脉动。中国出口占GDP的比重从1978年的不到5%提升到2000年的20%,在中国加入WTO之后的短短五年之内,这一比重更迅速窜升至目前的35%以上。
  中国所具有的大国和外向型经济这两大特点,决定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外延取决于其他国家或经济的接受程度。中国借着经济全球化的东风向海外输出了廉价的商品和资金,为海外消费者和投资者送去了实惠。但经济全球化带给对每个地球公民的好处却大相径庭,特别是对在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就业的非熟练工人而言,全球化可能面临着不断加剧的竞争压力和失业危险。在不同的利益驱使下,反全球化和反自由贸易的力量开始抬头,并对一些国家的经济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一变化是结构性的,可能代表了一种趋势。
  美国政府最近宣布将会对中国企业适用美国反补贴法,正是反自由贸易力量的一次成功突破。长期以来,美国企业应对来自中国企业竞争的一个主要办法是引用反倾销法而不是反补贴法来制衡。这有两个原因:
  第一,美国一直视中国为非市场经济体,因而认为很难测算中国政府对企业的真实补贴水平,从而使反补贴法失去了依据。引用反倾销法的举证压力就小了很多,美国企业只需找到一个与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相若的另外一个市场经济体,用这个经济体的相关产品的成本作为依据,如该成本水平远高于中国同类出口产品的价格,就可以启动反倾销法程序。
  第二,美国法院基于“一罪不能两罚”的原则裁定反补贴法与反倾销法不能同时适用于中国企业,这一惯例一直沿用至今。
  美国商务部关于反补贴法适用中国企业的决定,有可能是美国政府在国会的压力下作出的。中国相关企业完全可以按惯例向美国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认定向中国企业征收反补贴税为违法。但是,如果这样的诉讼获胜,有可能迫使美国国会修改相关法律,使得美国企业可以合法地同时对中国竞争对手发动反倾销和反补贴诉讼。
  目前,美国政府只决定对中国出口中份额很小的铜版纸行业征收反补贴关税,但这个口子一开,很快就会有其他行业如电影和软件行业提出类似要求。如果这一行动继续扩大到其他行业,中美之间有可能从现在相对自由的贸易发展成为有管理的贸易。特别是,如果欧洲国家效仿美国采取类似的行动,这将对中国出口的增长产生很大的压力。
  从中美重要的政治与经济关系来看,中美之间爆发全面贸易战的可能性不大。首先,这是用新政策解决中国经济中的老问题,尽管中国还存在着对要素价格的扭曲,但随着要素的市场化,价格扭曲的程度大大下降了;其次,美国很难忽视日益成长中的中国市场的重要性;第三,美国需要在反恐和朝鲜等问题上与中国密切的政治合作;第四,美国发动的贸易摩擦很可能加速推动中国与其他贸易伙伴关于建立双边自由贸易区的谈判,从而部分化解与美国贸易的不确定性对中国经济的不利影响。
  一个重要的信号是,美国采取的反补贴行动表明,世界对中国快速经济扩张的接受程度可能将成为中国未来出口增长的天花板。在不远的将来,外需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这应该成为中国决策部门决定中长期经济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假设。否则,中国经济发展有可能面临由于外需环境激变而带来的激烈调整。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避免大国崛起风险、掌握对中国经济发展和政策主动权的惟一途径。在未来三至五年的时间里,中国政府需要采取切实的政策措施鼓励国内消费,使内需成长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发动机,从而减轻经济对外部市场的依赖。适度加快人民币的升值幅度,推动资本市场的发展,实现财富在国家和居民之间的再分配,以及加快城市化进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刺激内需的重要渠道。■

(作者分别为花旗集团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和中国区经济学家,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10-1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声明:1、本站所有广告均与MACD无关;2、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网友发布信息非MACD观点与意思表达,因网友发布的信息造成任何后果,均与MACD无关。
MACD俱乐部(1997-2019)官方域名:macd.cn   MACD网校(2006-2019)官方域名:macdwx.com
值班热线[9:00—17:30]:18292674919   24小时网站应急电话:18292674919
找回密码、投诉QQ:89918815 友情链接QQ:95008905 广告商务联系QQ:17017506 电话:18292674919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陕ICP19026207号—2  陕ICP备20004035号

举报|意见反馈|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MACD俱乐部 ( 陕ICP备20004035号 )

GMT+8, 2024-5-22 19:33 , Processed in 0.131892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