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楼主: richwood

企业价值分析(投资者必修课)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7 09: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股市的平均市盈率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准.谁会是洗盘子的呢?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5-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8 22: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信建投 罗樨

  生物制药产业处在快速发展和上升通道

  2004年到2006年生物医药子行业的销售额增速是医药行业整体增速的2倍以上,占医药行业整体的比例也由2003年的8.3%上升到2006年的11.4%。生物医药未来的发展仍将保持高速,2005年到2010年全球生物技术产品的销售额将保持15%左右的复合年增长率。生物技术药物以其安全性高,疗效好和研发风险小的特点成为未来医药行业的发展方向,众多世界排名前列的药企纷纷并购有生物技术药物开发优势的生物技术公司。但生物技术药物的发展仍然面临着监管更加严格的现实和非专利药物的挑战。

  医改试行拉动市场内需行业秩序趋于规范

  我国现有的医疗消费结构中政府出资不到20%,看病贵的问题非常明显,居民对医药的消费需求受到抑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的公布表达了政府将我国的医保体制公益化的意向,对医药市场的繁荣有深远的影响。《意见》中要求,2007年在有条件的省份选择2至3个城市启动试点,2008年扩大试点,争取2009年试点城市达到80%以上,2010年在全国全面推开,逐步覆盖全体城镇非从业居民。新农村医疗合作制度和城镇居民医保制度的推行将提高政府在医疗费用中所占的比例,减少居民的经济负担,受压抑的医疗需求将得到释放,整个医药市场容量增大。从06年开始国家在药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等环节出台了一些产业政策整顿和规范医药市场,由这些政策造成的不利影响已被行业利润的增长逐步消化,而且市场变得更加规范有助于良性竞争。

  国内生物技术产业处于快速成长和上升期

  截至2006年底,我国的生物制药企业已经发展到503家。2006年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销售收入为390亿元,占我国全部医药制造业销售收入的8.2%,低于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在医药产业中11.4%的比例,说明我国的生物医药产业还刚刚起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从2003年到2006年我国生物医药子行业的销售收入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总资产从2000年的206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525亿元,增加了154.85%。存在的问题在于行业集中度分散,无序竞争现象拉低行业整体利润;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小,产品以跟踪型研发为主,在国际市场缺乏竞争力。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主要分为重组蛋白和激素类药物,血液制品和疫苗,诊断试剂和仪器等几部分。

  投资评价和建议

  生物制药行业处在成长的快速通道,国内的需求也在逐步扩大,给予“增持”评级。在投资策略上,请关注具有规模优势和自主创新实力的公司:天坛生物(48.32,1.85,3.98%)、双鹭药业(40.10,-0.35,-0.87%)和通化东宝(13.32,-0.06,-0.45%)。

  1.生物医药的克隆时代来临

  1.1生物医药产业概述

  从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鉴定出DNA双螺旋结构开始,生物医药产业克隆时代的序幕便被揭开。60年代,遗传密码被破译,70年代DNA重组技术产生;半个世纪以来,生物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60%的生物技术被应用于医药领域,生物技术与医药领域的完美结合造就了生物医药产业。

  从第一个上市的基因工程药物的年份来看,中国的生物医药产业与全球领先国家的差距不大,但欧美一直是生物医药的主要研发力量和产品市场,而国内的生物医药一直以跟踪型研发为主,所以了解全球尤其是美国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是掌握国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脉络的前提。

  1.1.1行业集中度高

  美国和欧洲一直是生物技术药物的主要生产和消费地区。美国以不到全球5%的人口消费了全球大约75%的生物技术药物。

  同时这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也集中了最强大的研发优势,2005年全球在研的所有生物技术药物中,美国就占了63%,美国,欧洲和日本共占94%,而其他所有国家的在研生物技术药物总数才占6%。

  生物医药的行业集中度很高,以2006年全球排名前十位的生物医药经销商为例,排名前两位的公司就占了全球市场的43.5%的份额,排名前10名的公司占了全球市场份额的82%。

  1.1.2高成长来自高投入

  众所周知,生物制药是高投入的行业,而研发投入是前期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生物制药公司的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比重一般在20%以上,对于纯粹的生物技术公司,研发投入比重更大。美国的生物制药在全球发展最迅速,其研发投入和占比均为世界领先,2005年美国的生物技术产业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高达33.4%,而同期亚太地区的研发投入占比只有10.4%,其中还包括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

  高投入带来高成长,研发的成功能丰富公司的新产品储备,而新药的上市有时能书写挽救整个企业的神话。

  如今的美国生物药寡头安进公司于1981年开始运作,连续8年没有产品上市而依然投入巨资进行新产品的研发,公司的经营陷入低谷;1989年6月,安进第一个产品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获得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引起的贫血和HIV感染治疗的贫血。EPO上市当年销售收入就超过千万美元,2006年单品销售收入更是超过了40亿美元。安进公司2006年的研发投入高达33.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45%。

  因此,全球著名的生物制药公司均视产品管线为生命线,不但拥有一个或几个成功的上市产品,还拥有层次分明的产品梯队。排名领先的安进和基因泰克公司的产品管线如表2所示。

  1.1.3生物医药产业结构

  按照产品的生产手段和用途生物医药产业目前可被分为重组蛋白类药物、单克隆抗体、基因治疗、血液制品和疫苗、体外诊断试剂和仪器等几个细分子行业。

  1.2全球生物医药处于快速发展和上升通道

  1.2.1生物药销售额高速增长

  根据美国药品制造和研究协会的统计数据,2004年到2006年生物医药子行业的销售额增速是医药行业整体增速的2倍以上,占医药行业整体的比例也由2003年的8.3%上升到2006年的11.4%。

  而且生物医药未来的发展仍将保持高速,2005年到2010年全球生物技术产品的销售额将保持15%左右的复合年增长率,到2010年全球生物技术产品的销售额将达到1284亿美元。

  2006年安进公司治疗贫血的药物Aranesp和安进与惠氏公司治疗关节炎的药物Enbrel单品销售额双双超过了40亿美元,跻身全球药物单品销售额前十名,而且销售额增速明显高于排名前十的其他药品,生物药的销售开始显现“明星相”。

  1.2.2重组蛋白正当时单克隆抗体初长成

  2006年全球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的所谓“重磅炸弹”的生物技术药物共有12种,现有产品按治疗领域分主要集中在血液系统疾病,癌症,糖尿病和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等领域,按产品类型分重要为重组蛋白和激素类药物和单克隆抗体类药物。

  虽然EPO的销售额排名第一,但其增长率在12种“重磅炸弹”中却最低,仅为6.7%,而抗肿瘤单抗和抗TNFR单抗的销售额增长率是这12个品种中最高的,分别为57%和46%。抗TNFR单抗的单品Enbrel销售额超过40亿美元,成为“重磅炸弹”中的新星。

  由于生物药物对治疗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有着传统化学药物难以企及的功效,加上这些领域又是出“重磅炸弹”的重点领域,所以目前在研的生物药物都聚焦于此。以美国的在研药物为例,治疗癌症的药物占研发总数的一半左右,其次是抗感染药物,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抗爱滋病药物紧随其后。从产品类型来看,继重组蛋白类药物之后,疫苗、单克隆抗体和基因治疗将成为今后研发的热点。在刚刚过去的2007年上半年中,FDA共批准了5个生物类的新产品,其中2个是首次获批的疫苗,分别为抗H5N1的禽流感疫苗和抗HbV的乙肝疫苗。

  1.3机遇与挑战并存

  1.3.1研发难度加大监管更加严格

  据美国药物研究和制造协会统计,从1996年到2005年该协会所有会员的研发投入由200亿美元上升到400亿美元,而同期新药批准的数量不增反降,从1996年的52个减少到2005年的12个。2001年到2005年,美国生物技术药品生产商用于新药研发的费用由110亿提高到了160亿美元,增幅大于45%,但新药产生的速度却远远赶不上研发费用的增幅,在刚刚过去的2006 年中生物新药仅有5 个。

  这些数据一方面反映了药品研发难度正不断增加。从历年的产品销售情况来看,“重磅炸弹”一般出在普通药物难以治疗并容易复发的疑难杂症领域,因此这些领域是研发的热点,导致新药开发难度加大。以阿斯利康公司为例,仅2006年就被迫中止了3种用于治疗糖尿病及中风药物的开发。百时美施贵宝公司的发言人也表示,由于公司目前将研发重点放在癌症、艾滋病和老年痴呆症等复杂疾病上,新药研发的失败概率较高。另一方面新药上市数目的减少也反映了药品批准正面临着更加严格的审批和安全监管体系。审批的严格直接导致了上市新药数量的减少,此外对已上市药品,各国药品监督部门也实行了更严格的安全监管制度,2005年FDA要求从市场上撤回了Biogen公司的Bextra、默克公司的万络(VIOXX)。这样的撤回对于平均投入800万美元、历时8-10年完成一个新药的研发的企业来说是很大的经济打击。

  1.3.2非专利药的挑战暂时虚惊一场各国政府近年来为了缩减医疗保健开支而鼓励医生和民众采用质优价廉的非专利药物,这种政策导向一方面推动了非专利药行业的发展,另外一方面也加剧了品牌药制药企业间的竞争,竞争的手段之一就是药品降价。

  例如美国礼来公司的抗抑郁药物Prozac在2000年的销售额高达25.73亿美元,而当2001年专利保护到期,此后其销售额逐年缩水——当年减少23%,2002年减少71%,2003年减少75%。由于高额的研发投入和巨大的研发风险,生物技术药物一直以来都受到各国的政策保护,有很高的政策壁垒。但是欧盟药监局已于2004年开始接受生物技术仿制药的申请,美国FDA也在完善相关法规,酝酿制定关于生物技术仿制药的法规。

  2006年5月FDA批准山德士公司的Omnitrope上市,尽管在表达上FDA并没有称其为“生物技术仿制药”只称其为“后继生物药”,但这种重组人生长激素仍被很多人认为是美国批准的首个生物技术仿制药。除了Omnitrope以外,另外一些和山德士公司几乎同时递交ANDA申请的制药公司也在等待FDA的最终放行。如Nastech制药公司治疗骨质疏松症的降钙素鼻腔喷雾剂,将成为诺华公司的品牌药Miacalcin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加拿大公司Cangene及其ApotexGroup正在开发一系列的“后继生物药”,公司根据美国《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案》递交了重组人生长激素(Accretropin)的ANDA申请,FDA已经在2006年7月正式受理。FDA在2007年3月中旬已发出确认函,并且仅仅是要求增加药物生产中的相关细节,而没有要求进行更多的临床试验。

  如果同意非专利生物技术药物上市,对高投入的生物药研发将产生消极影响,创新的积极性将遭受重创。

  2007年9月24日,美国参众两院通过了近10年以来关于FDA最大的改革议案。生物制药仿制药的审批由于生物药品复杂的安全问题没有出现在议案中,意味着在美国仍不能像化学药那样在专利失效之后生产仿制药,这是基因泰克和安进等生物制药巨头的重大胜利,一时间闹得人心惶惶的非专利药物的挑战暂时告以段落。

  1.3.3合并重组活动活跃

  近年来全球生物技术产业内的合并重组活动活跃,其中最重要的趋势是大型制药企业对生物技术公司的青睐。从长远看他们看重的是生物技术药物的发展潜能,从中短期效果看,他们看重的是被收购公司已经具有的研发能力和产品管线。如诺华以51亿美元的价格买下了疫苗生产商Chiron的58%股份,拓宽了其在疫苗、血液检测产品和生物制药产品领域的业务范围。

  全球范围内生物技术行业的并购和重组热潮为各大企业建立了全球性的生产与销售网络,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成本,尤其是研发成本,直接获取了新药知识产权或是直接掌握了垄断技术,为这些跨国公司扩大市场份额、垄断研发和生产技术、扩大话语权,获取更大利润提供了可能。

  2国内生物医药产业处于成长初期

  2.1潜在市场迅速扩增

  2.1.1中国成为新兴医药市场

  2006年整个医药行业经历着地区性市场的各种变化。在全球市场以6-7%的速度增长时,药物市场的地区性平衡继续从美国转移到新兴市场。IMS预计,未来5年全球医药市场年复合增长率维持在5-8%的范围,其中北美和欧洲市场增速为5-8%,亚太地区和非洲市场增速为9-12%,拉美市场为7-10%,日本市场相对较慢,为3-6%。

  由于经济的增长和医疗的普及,中国作为规模最大的新兴市场预计在2007年将继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到201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七大药品市场。

  2.1.2医改春风拉动内需

  目前我国的卫生费用构成中,政府和社会所占的比例还不到50%。而在我国居民的医疗保障方式中,居民自费的比例高达70.3%。而且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发覆盖率很低,到2006年底,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仅覆盖了1.3亿名城镇职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只覆盖了约40%左右的农民,而且在职工群体之外的其它城镇居民——城镇个体工商户、无业人员、职工家属、农民工、在校学生等成了医保制度的“真空带”。

  虽然我国的经济近年来发展迅速,但是我国居民的人均医疗费不但绝对值处于世界范围内的低水平,而且占GDP的比例也不高,不但和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去甚远,与同是发展中国家的巴西相比也有差距。

  从1998和2003年我国居民的两周患病率和两周就诊率可以看出,虽然居民的两周患病率的水平维持相似水平,但两周就诊率却在下降,这反映了我国居民普遍面临着“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求医问诊的基本需求被高昂的医疗费用所压抑。

  为了构建和谐社会,解决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2002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明确提出要逐步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6年卫生部制定了《卫生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纲要》目标是到2010年:

  初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框架,使我国进入实施全民基本卫生保健国家行列。

  普遍建立比较规范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初步解决农村公共卫生和农民看病就医问题。

  在全国城市初步建立比较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为城市居民提供安全、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

  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证群众基本用药,有效降低药品价格。

  基本建立比较规范的公立医院管理制度,坚持公益性质,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

  这些目标落实到具体的工作,其中跟生物医药产业相关的有:

  防治爱滋病..强化计划免疫..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卫生服务等。

  加强医疗机构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完成这些重点工作,国家计划出台一些配套的保障政策和措施,其中包括..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增加政府卫生投入,落实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强化各级政府经费保障责任,逐步提高政府卫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改变居民医药费用个人支付比例过高的状况。

  建立稳定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筹资机制,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力度。

  落实和完善公立医疗机构的政府补助政策。

  2006年的中央财政支出社会保障和公共卫生倾斜,安排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和就业再就业支出1859.82亿元,比上年增加236.23亿元,增长14.5%。这些钱的主要流向之一就是加大支持公共卫生体系建设。07年中央财政安排在医疗卫生行业的资金已由上年的167.4亿增加到312.76亿元,增长86%。农民的参合率也由2005年的75.7%增加到了2006年的80.7%。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7月份公布了《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意见》中要求,2007年在有条件的省份选择2至3个城市启动试点,2008年扩大试点,争取2009年试点城市达到80%以上,2010年在全国全面推开,逐步覆盖全体城镇非从业居民。新农村医疗合作制度和城镇居民医保制度的推行将提高政府在医疗费用中所占的比例,减少居民的经济负担,受压抑的医疗需求将得到释放,整个医药市场容量增大。

  2.2产业政策震荡产业格局市场规范有利行业龙头

  2006年国家发布了一系列的产业政策对药品注册、生产、流通等领域进行了整顿,虽然这些政策对2006年的医药行业整体业绩有一些负面影响,但从长远看,这些政策使得医药市场整体环境得到了净化,减少了恶性竞争和暗箱操作,促销推广模式也由带金销售转为学术推广,这些都有利于整个行业的长期发展。

  药品注册

  新《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已于2007年7月出台,并将于10月1日开始实施。新《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缩小了新药的范围,只有真正意义上的新药才能领取新药证书,而改剂型、改变给药途径、增加新适应症的药品只能按新药申请的程序办理,但不按新药程序办证(靶向制剂、缓释、控制制剂等特殊性型除外)。其次,新药证书和新药生产批件两者分离,研发机构在产品研发成功后可以通过技术合作和搞技术转让得到回报,也可以自己生产,调动了研发机构的积极性。除了鼓励创新,还有“两个提高”,一是提高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径的技术含量和水平。二是提高仿制药的水平。这样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控制申报数量的增加,提高改剂型和仿药的门槛,提高药品注册标准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

  新《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从源头上限止了国内医药市场的恶性竞争和低水平重复现状,更准确地定义了新药,鼓励创新,让真正具有研发实力的创新型药企成为市场领头羊,医药市场将从源头上变得干净起来。新药品注册法将会使得整个医药行业步入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

  药品生产

  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将是医改的四项基本制度之一。国家药监局已经按照安全、有效、必需、价廉的原则,制定了第一批基本药物目录,并于2006年公布。2007年2月国家SFDA公布了第一批城市社区、农村基本用药定点生产企业名单,其中涉及了第一批基本用药目录的27个品种中的18个品种。政府将组织国家基本药物的生产、采购和配送,降低药品费用,保障百姓用上最常用的廉价药品。

  此次公布的生产企业中上市公司有双鹤药业(24.81,0.00,0.00%)、华北制药(7.94,0.10,1.28%)、西南药业(13.92,0.32,2.35%)三家,中新药业(10.80,-0.02,-0.18%)、美罗药业、东盛科技(19.84,-1.07,-5.12%)、国药股份(44.41,-0.33,-0.74%)是子公司入选,上实医药的控股孙公司入选。

  药品流通

  过去的药价虚高很大一部分高在药品流通领域,所以基本药物制度的一部分就是要整顿药品生产流通秩序,积极促进药品生产流通的规模化和现代化,改变目前企业规模小、数量多、监管难的状况。

  目前市场销售的药品数量大约1.2万种,在这当中由政府实行政府指导价或政府定价的品种大约有2400种。

  政府管理价格的药品分为两类,一类是列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药品目录的药品,大约有2100种,主要实行的是政府指导价,由政府规定最高限价,生产经营企业在不突破最高限价前提下,自主确定实际购销价格。另一类是少数垄断性的、特殊性的药品,如麻醉药品、一类精神药品、计划免疫药品等,这些是直接实行政府定价。对于实行政府指导价的药品,部分省市已经展开了药品挂网招标。挂网招标指药品生产企业通过网上采购信息平台,在采购办指定的限价范围之内进行报价,高价者淘汰,低价者按照从低至高的价格确定入围药品品种,再由生产企业通过信息平台与医院签定供货合同。挂网招标减少了流通次数,加上公开透明的投标竞价,药品的价格得到了控制。

  今年5月1日起施行的《处方管理办法》规定,处方必须开具药品通用名而不是商品名。此规定在一定程度上会刺激医药分家。在医药分家之前,医院是药品消费的主要场所,大概占所有药品消费的80%,药费成为医院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虽然药费占医疗费用的比例在逐年下降,但2006年门诊病人的药费仍占50%左右,住院病人的药费占42.7%。

  实行《处方管理办法》和药品招标采购制度之后,一些实力不强、操作不规范的企业将失去市场,而有实力和品牌效应的大药企将分得更大的市场份额,产业格局将发生震荡。

  2.3产业处于快速成长和上升期

  1989年中国第一家生物制药企业深圳科兴成立,截至2006年底,我国的生物制药企业已经发展到503家。

  2006年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销售收入为390亿元,只相当于国外一种畅销的生物药单品的年销售额,占我国全部医药制造业销售收入的8.2%,低于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在医药产业中11.4%的比例,说明我国的生物医药产业还刚刚起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从2003年到2006年我国生物医药子行业的销售收入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总资产从2000年的206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525亿元,增加了154.85%。

  历年来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都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但2006年,国家对药品行业的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进行了严格的监管和整顿之后,生物医药行业的利润总额的增长率下降到14%,不仅低于2005年26%的增长率,且低于25.5%的销售收入增长率。

  生物生化制品占医药行业整体销售收入的比例由1999年的5.58%上升到2006年的8.24%。

  生物医药产业出口值逐年增加,占医药行业的出口交货值比例由2001年的不足2%上升到2006年的10%左右。但2006年增长幅度明显减少的部分原因是国家在2006年减少或者取消了一些生物制品的出口退税。

  但同医药行业其他子行业相比,生物医药行业、中药饮片和医药制造业所受各项产业政策的影响相对较小,保持了较高的收入增长率和利润增长率。

  从2007年上半年我国生物医药经济运行情况分析表明,生物医药上半年销售收入同比增加了19.43%,利润总额增加了25.96%,超过了销售收入的增长。生物医药产业在经过整顿以后已经逐步回暖。

  自1986年实施“863”计划以来,生物医药的研究和产业化飞速发展:

  1986年,我国第一个基因工程药物——人干扰素α-1b诞生,1993年该药开始试生产1997年,我国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工程药物——注射用重组链激酶诞生1999年,我国第一个单克隆抗体药物——鼠源性抗人T淋巴细胞CD3抗原单克隆抗体上市

  2003年,我国第一个基因治疗产品——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取得新药证书和生产批文,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获准上市的基因治疗产品。

  2003年,我国研发的“注射用重组葡激酶”获得新药证书,2004年获生产批件。此产品为全球首家批准上市。

  2005年,我国研发的“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获得新药证书和生产批件,此产品为全球首家批准上市。

  2005年,生物医药被列入国务院“十一五”规划。在我国的《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生物医药成为生物产业的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其中发展新型疫苗、诊断试剂、创新药物和医学工程成为重中之重。

  2.4现有问题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虽然发展较快,但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首先是是研发投入不够。以创新研发作为企业发展动力的大跨国制药公司的研发投入比例一般为年销售收入的15%-20%以上,即使是以仿制非专利药为主的印度制药公司,研发投入的比例也达到年接近销售收入的10%。

  而我国制药企业的研发投入普遍偏低,医药研发投入平均占企业销售额的1-3%,目前国内基因工程药物大多数是仿制而来,国外研制一个新药需要5—8年的时间,平均花费3亿美元,而我国仿制一个新药只需几百万元人民币,5年左右时间。所有企业每年研发投入加起来还不到60亿元,而辉瑞制药公司去年一年的研发投入将近76亿美元。研发投入不足导致产品创新少,去年我国新注册的6500多种新药中,真正属于我国自主创新的只有19种,有16种是中药,3种是生物制药,而注册的西药中没有一种是自主创新的。

  其次是技术壁垒低,导致项目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产业规模小,市场集中度不高。2006年全国销售收入百强的医药企业中前10名销售收入总共才528.3亿元,占全国医药企业销售总收入的11%左右。生物医药行业的市场集中度更低,比如干扰素的生产企业有20多家,EPO有10多家,白介素10家左右。基因工程药物临床使用剂量一般都很小(微克级),通常2-3个厂家满负荷生产就能满足全国市场需要。因此,过多厂家生产同一种基因工程药品势必造成市场过度竞争,使生产企业的定价能力下降,甚至生产线开工不足,成本增加,这些都使企业不能获得合理利润,无法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甚至迫使有些企业严重亏损和破产。截至2006年底,我国共有生物制药企业503家,其中102家亏损,亏损面达20%。

  3.我国生物医药细分行业及市场分析

  3.1基因工程重组蛋白和激素类药物

  3.1.1发展概况和研发趋势

  基因工程重组蛋白和激素类药物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的蛋白、激素和细胞因子及其类似物,包括重组酶、重组细胞因子和重组肽类激素等。重组蛋白类药物有着辉煌的过去和现在,全世界第一个生物技术药是重组人胰岛素;2006年全球销量第一的生物技术药物是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当年全球销售额高达119亿美元,占全球生物技术药物市场的18.65%。在2006年全球销量超过10亿美元的12种生物技术药“重磅炸弹”当中重组蛋白占了9个席位,销售额占全球生物技术药物市场份额的81.2%。在2006年全美制药制造和研究协会会员企业的生物技术药物研发线中,重组蛋白和激素类药物的在研产品数目总共为85种,研发的重点不是新先导化合物的发现,而主要在生产载体的改良、基因工程改造和翻译后修饰以及用药途径的优化。

  生产载体的革新

  大肠杆菌(E.coli)、酵母和哺乳动物细胞是上市重组药物最主要的生产载体。E.coli用于表达分子量小且不需要翻译后修饰的重组药物,如胰岛素、生长激素、β-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等;而糖蛋白等分子量大结构复杂的重组药物则全部在真核表达系统中表达。常用的真核表达系统有酵母和哺乳动物细胞。酵母细胞虽然能够糖基化,但是与人的糖基化有很大差别,为高度木糖醇型,表达的重组药物在体内半衰期很短并有潜在的免疫反应。该领域最可能取得的突破是“人源化”P.pastoris酵母,能生产均一、与人糖基化相同的糖蛋白,靶蛋白的产量可达到15g/L,是哺乳细胞的3-10倍,对哺乳动物细胞表达体系形成有力挑战。

  现有药物的修饰

  高度纯化的重组蛋白与人内源蛋白相同或高度相似,能避免出现免疫反应。为了优化靶蛋白的药代动力学又不弱化其生物功能及产生新的抗原性,需要对重组药物进行基因工程改造或翻译后修饰。

  利用基因突变能改变靶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从而改变靶蛋白结构的稳定性。翻译后修饰包括脂化、PEG化和糖基化。脂化是指将脂肪酸共价定点连接在蛋白上,从而增加药物与血清白蛋白的亲和力,延长在血清中的循环时间,发挥长效作用。PEG化分为单一PEG化和多点PEG化,通过降低血浆清除率、降低降解和受体介导的摄入,也能达到长效的目的,同时屏蔽抗原表位提高药物的安全性。全球销量第一的生物技术药物单品Aranesp就是在第一代EPO Epogen的基础上进行了高糖基化修饰的第二代产品。

  新的给药途径和新剂型

  重组蛋白药物的另一个研发方向是新的给药途径和新剂型。绝大多数重组药物是注射给药或静脉途径,但有些疾病如糖尿病、肾衰性贫血等都需要长期使用药物,注射或静脉途径的方式非常不便利,而且会给病人造成很大的痛苦,因此研究人员在新的给药途径上进行了大量的尝试。2006年辉瑞和安迈特的肺吸入型胰岛素Exubera获得批准在美国和欧洲上市。

  目前我国能生产的重组蛋白类药物主要有重组人干扰素、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重组人白细胞介素、重组人生长激素等,多数为仿创药。

  3.1.2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EPO的适应症是肾性贫血和肿瘤治疗和化疗后贫血等其他类型贫血。输血曾经是减轻这类贫血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但输血本身对骨髓的造血功能有抑制作用,而且输血次数过多容易产生输血反应等副作用。EPO的治疗安全、有效,适合长期治疗,也能避免血源紧张。在2006年的全球生物技术药市场上,EPO类的重组药物圈走了119亿美元,有巨大的市场容量。

  我国慢性肾炎的年发病率约为0.25%,其中相当一部分患者最终会转为肾衰,每年的肾性贫血患者约50 -60万。根据保守的用药量估算,如果按当前的价格30-40元/支,加上癌症相关性贫血等其他病人的用药,国内市场容量约12-16亿元甚至更大(病人平均体重按50Kg计算)。SFDA的数据显示,2001年EPO的国内医院销售额达4.74亿元,2002年达4.95亿元,2003年上半年达2.86亿元。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EPO已进入我国重点城市医院畅销药品行列,2003年在全国重点城市样本医院用药金额6213万元,排名第56位。2004年,全国重点城市样本医院购药金额增长到8049万元,同比增长了30%。

  1997年以前我国的EPO全部依赖进口,1997年第一批国产EPO上市,之后国产品迅速以价格优势占领市场,从而形成了以国产EPO为主流的市场格局。沈阳三生制药的“益比奥”是国产品牌中的佼佼者,在医院终端用量较大,占据EPO市场大约40-50%的份额;上海麒麟鲲鹏(中国)生物药业的“利血宝”占据了1/3的市场;排在第3位及第4位的分别是华北制药金坦生物技术公司的“济脉欣”、山西威奇达的“宁红欣”,分别占有10.7%及3.73%的市场份额。

  EPO被列为国家医保目录乙类药,已经成为比较成熟的临床贫血用药。但是,目前国内的EPO产品都是没有专利的仿制药,国内生产EPO的企业已经超过了16家,任何一家企业的产能都超过了市场需求,产能严重过剩,企业的定价能力低。在1996年国内市场被进口EPO垄断时,2000IU/支的EPO售价约400元;国有产品开始生产之后同规格的EPO约为进口产品售价的一半;从1998年开始,国家发改委对EPO实行最高限价,除了麒麟鲲鹏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和罗氏公司等原研企业拥有单独定价权外,其他公司出产的EPO都不得超过国家最高限价的15%。而在近期的一些招标采购会上,某些品牌的批发价格已经降到接近10元,还不到麒麟鲲鹏公司同规格产品的1/10。

  目前国内已经有部分企业在开发长效EPO,如宁夏拓维,长春博泰,但都处于临床前研究,暂时对EPO市场不造成冲击。

  3.1.3胰岛素及其类似物

  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的特效药。第一代胰岛素是动物源的,从猪和牛等动物胰脏提取。由于异源性过敏反应,该类产品疗效较差,在发达国家已被淘汰,目前该品在我国也仅出现在低端市场,为医保甲类药品。第二代产品为基因工程重组产品,为医保乙类药品。第三代产品为胰岛素类似物,通过对人的胰岛素基因进行改构获得,起效更快,作用更持久,可以完全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模式,第三代胰岛素类似物将是未来数十年内胰岛素市场的主流产品。

  2006年重组人胰岛素及其类似物的销售额为89.7亿美元,而甘精胰岛素是目前世界上临床用量最大的胰岛素类似物,2006年单品Lantus的全球销售额为21.88亿美元。目前,全球胰岛素市场基本由丹麦诺和诺德公司的(Novorpid)、美国礼来公司的(Humalog、Humulin)和德法合资的赛诺菲-安万特公司的(Lantus)所垄断。由于病人对胰岛素的依赖性,他们需要长期服用胰岛素。但是传统的注射给药途径给病人带来巨大的痛苦,因此对胰岛素药物的研发除了发现新的类似物之外,国内外研发的重点还在于新型给药途径的开发,如肺部给药、口腔给药和无针头注射给药。

  我国是世界上糖尿病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有着巨大的潜在市场。卫生部2005年发布的信息显示,我国糖尿病平均发病率达到4.6%,大城市已上升到8.4%。在60岁以上的人群中,II型糖尿病患病率高达11.3%。

  专家预计,我国糖尿病患者群将会不断扩大,2010年将达到6000万人。I型糖尿病人终身需要依赖胰岛素,而II型糖尿病人中有大约35%需要接受胰岛素注射治疗。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的关键用药,从2004年-2006年在我国医院糖尿病用药市场份额排行中一直名列第1位,一直保持在30%左右,2006年的销售额较2005年增长了25.79%(其中包括动物源胰岛素)。

  重组人胰岛素不仅技术壁垒高,而且资金壁垒也较高,迄今为止国内只有通化东宝、深圳科兴和江苏万邦等为数不多的几家企业有生产能力。2006年中国重组人胰岛素的市场容量已达23亿元人民币,但主要被诺和诺德和礼来公司占据。在2006年国内重组胰岛素销售市场中,诺和诺德实现销售额19亿元,市场份额高达82.6%;礼来公司的销售额达到3亿多元,市场占有率达13%以上;赛诺菲-安万特公司占有1.3%的市场份额。国内生产企业只占4%左右的市场份额。

  通化东宝是我国重组胰岛素产业的龙头企业,其产品甘舒霖是我国第一支重组人胰岛素,申请了国际专利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企业拥有原研药品的单独定价权。继甘舒霖之后,速秀霖和长秀霖相继问世,其生产企业甘李药业是通化东宝的控股子公司。目前全世界拥有生产甘精胰岛素的企业只有通化东宝的控股子公司甘李药业和德法合资的赛诺菲-安万特公司。

  2006年通化东宝的重组人胰岛素的销售收入比2005年翻了一倍,销售额过亿。2007年上半年的销售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5.91%,呈良好的增长态势。

  由于看好我国的重组人胰岛素的广阔前景,国内企业纷纷投入到重组人胰岛素的研发和生产当中。2002年深圳科兴公司的重组人胰岛素开发成功,商品名为苏泌啉和苏泌啉恩。2003年,江苏万邦公司重组人胰岛素也获得生产批文,商品名为万邦林。目前国家发改委对胰岛素价格的调控主要集中在低附加值的动物胰岛素上,国内企业的竞争环境良好。

  3.1.4重组集落刺激因子(G-CSF/ GM-CSF)

  集落刺激因子属于免疫增强剂,可以刺激不同的造血干细胞形成细胞集落,根据他们的作用范围可分为G-CSF,M-CSF,GM-CSF,SCF等,前面提到的EPO也是广义集落刺激因子的一种,临床多用于癌症放疗或化疗后升高血液中的白细胞。2006年全球重组集落刺激因子类药物的销售收入达到43.6亿美元。其中的明星产品是安进公司生产的Neulasta,2006年单品销售额为27.1亿美元。

  免疫增强剂在我国抗肿瘤用药金额中排名第一,而且用药金额和占比呈逐年上升趋势

  常用的重组人集落刺激因子主要有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根据其来源和结构不同分为5个不同的品种,其适应症相似。

  中国药学会统计数据显示,2003年国内重点城市样本医院用药中,非格司亭和来格司亭均在前200种畅销药品之列,其中非格司亭排名第15位,用药金额为1.38亿元,比上一年增长了88.99%,来格司亭列第120位,用药金额为0.31亿元。非格司亭于2004年上半年上升到第14位,在样本医院的用药金额与上年同期增长了29.46%,用药金额已达0.83亿元。

  国内市场上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品牌较多,主要有华北制药生产的“吉赛新”、长春金赛的“金磊赛强”、北京双鹭的“立生素”、山东齐鲁制药的“瑞白”、苏州中凯药业的“洁欣”、广西北海方舟药业的“促粒素”、上海三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赛格力”等。

  2006年全球生物药“重磅炸弹”Neulasta是PEG化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与第一代G-CSF Neupogen相比,Neulasta的半衰期延长且清除延缓,故可有效减少给药次数,而毒性和副反应则没有提高。从历年的销售趋势图可以看出,它有逐步取代第一代G-CSF Neupogen的趋势。

  虽然国内目前还没有PEG化的第二代产品上市,但GM-CSF与G-CSF适应症雷同,市场份额受到一定挤压。

  GM-CSF

  根据全国医药经济信息网的相关统计数据,虽然从2004年到2006年前3季度,GM-CSF在医院终端的销售数量呈波动式上升,但受药品降价政策的影响,这期间的销售额一直保持平稳,甚至略有下降。

  GM-CSF的市场相对比较集中,主要生产厂家长春金赛占了将近一半的市场份额,长春金赛是长春高新的控股子公司。

  自1996年杭州九源基因公司的G-CSF“吉粒芬”取得生产批文后,我国陆续已有20余家企业获得SFDA颁发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药品注册证书,而生产GM-CSF的还有17家,市场竞争激烈。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同为国家医保目录乙类药,国家的价格调控政策对这两种药的影响很大,企业的定价能力低。1999年规格为75μg/支的G-CSF最高零售价限价为290元,到2000年下降到276元,2000年以后主要是各地方政府的价格调控。产品规模大、有品牌效应的大企业定价能力相对较高,如2002年甘肃省的政府招标价格中,华北金坦的中标价为188元,而江苏中凯的中标价只有115元,相差幅度达60%以上。总体来说,重组集落刺激因子市场高度分散,无序竞争严重,市场扩张受阻。

  3.1.5白介素(IL)

  白介素最初是指由白细胞产生又在白细胞间发挥作用的细胞因子,后来发现也可由其它细胞产生并作用于其它细胞,目前报道的已有20余种,国内已经开发成产品上市的主要有IL-2和IL-11。

  IL-2IL-2可使细胞毒性T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和淋巴因子活化的杀伤细胞增殖,并使其杀伤活性增强,还可以促进淋巴细胞分泌抗体和干扰素,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抗肿瘤治疗后的升高白细胞计数。

  从2003年国内重点城市样本医院用药统计数据看,本品用药金额为5140万元,在畅销药品中排名第72位,已是临床应用较为成熟的放疗、化疗后的升白药品。

  国内IL-2市场主要由国产仿创药所占领。目前国内约有20多家生产厂家,竞争激烈。北京双鹭药业,山东泉港和辽宁卫星能够生产突变的IL-2(125Ser/Ala),其余的十几家生产的都是原型IL-2,新型IL-2比原型具有比活性高,热稳定性好,体内半衰期长的优点。北京双鹭药业的欣吉尔、山东泉港的泉奇、北京四环制药的德路生、北京瑞德合通药业的欧耐特、辽宁卫星的赛迪恩、沈阳三生的英路因、上海华新高科的辛洛尔等产品占据了主要份额。根据2002年14个重点城市典型医院用药数据情况来看,前五位生产厂家占据了84%的市场份额,市场份额比较集中。

  而且一些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中药、化学药物都有可能成为IL-2的替代产品,在今后较长时间内很可能形成多种药物共存的局面。2002 IL-2在年我国医院抗肿瘤免疫增强剂中排名第5,占比6.7%;2006年排名保持不变,但占比略有萎缩,只有6.65%。

  IL-2为医保乙类药,企业定价能力低,受政府价格政策调控影响大。1997年当市场上只有北京四环生物工程制品厂和上海华新生物高技术有限公司两家企业生产IL-2时,10万IU /支的注射剂最高限价为131.6元,2000年同规格产品最高限价为75元,而2006年的最高限价只有26.3元,降幅达65%左右。该类产品未来发展形势较为严峻。

  IL-11在2003年以前我国抗肿瘤辅助用药中,对于升高白细胞计数方面,市场上已经有了G-CSF、GM-CSF和IL-2,对于升高红细胞计数,已经有了EPO,但还没有一种升血小板的药,北京双鹭药业的二类新药迈格尔(IL-11)

  填补了这项空白。

  我国每年癌症发病人数大约有160万人,目前癌症患者约460万人,放疗和化疗的人数大约占1/2,而放、化疗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在40%以上,按17万(18%)有条件用药的患者计算,平均每疗程为7天,注射量3mg/人/天(50ug/kg/天,平均体重以60kg计),治疗期为3个疗程;国内每年就至少需要700万支(1.5mg/支)。

  以IL-11目前的批发价为93.51(1.5mg/支),市场容量约为6.5亿。若考虑美国正在临床试验阶段的一些新适应症,如Crohn’s病、癌症的支持治疗、牛皮癣等,该产品应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目前国内只有两家生产IL-11的企业,除双鹭之外只有齐鲁制药厂,竞争环境良好。在2003年河北省的招标中,IL-11的最高限价为450元。

  目前IL-11只有有一个替代品,沈阳三生的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rhTPO,“特比澳”),该药已获得新药证书和生产批件,即将进行规模化生产。由于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与IL-11相比用药剂量小,半衰期长且副作用小,因此它的上市会对IL-11的市场份额造成一定冲击。

  3.1.6干扰素(IFN)

  干扰素是最早发现的细胞因子,根据其来源和结构可分为IFN-α,IFN-β和IFN-γ等,它们分别由白细胞,成纤细胞和活化的T细胞产生,有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的作用。干扰素作为抗病毒因子已被公认为是一种临床治疗病毒性疾病和肿瘤的有效生物反应调节剂,干扰素通过诱生多种抗病毒蛋白来抑制病毒在细胞内的复制,增强免疫调节作用。2006年全球各种干扰素的销量为66.6亿美元。

  重组α-1b干扰素是采用中国人基因克隆和表达的基因工程产品,为一类新药。目前我国共有四种基因工程干扰素批准上市,包括重组人干扰素α-1b、α-2a和α-2b和γ;另外,基因工程重组人β干扰素和ω干扰素也已经研究完成。

  由于干扰素是广谱抗病毒药,因此市场潜力很大。根据流行病学统计数据,我国的白血病发病率约为3/10万,患者有一半是儿童。丙肝抗体阳性患者4000万人之多,这些人中的80%会患上慢性丙肝,如果这些人中有1/10有经济能力用干扰素治疗,将会有大约250亿的潜在市场。

  在2002年的我国医院抗肿瘤用免疫增强剂中还没有干扰素的身影,在2006年的排名中前10名就有三种是干扰素,共占医院抗肿瘤免疫增强剂用药金额的9.8%左右。

  在国内临床使用的各种干扰素生产厂家达到30家左右,根据2004年重点城市样本医院用药数据情况来看,前5位品牌占据整个干扰素医院市场的74.3%的市场份额,市场集中度比较高。其中北京三元基因的运德素位居第一,占32.2%的市场份额,其它四个品牌分别为深圳科兴的赛若金、上海罗氏的派罗欣、天津华立达的安福隆、上海先灵葆雅的甘乐能。

  3.1.7重组人内皮抑制素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通过基因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可以有效阻止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防止肿瘤扩散,并切断为肿瘤提供养分的血液供应,使肿瘤因得不到提供养分的血液供应而萎缩以至消失。其治疗靶向明确,专门作用于肿瘤赖以生存的新生血管,不影响正常细胞生长。与传统的癌症治疗手段相比,这种药物不产生耐药性,毒副作用极小。

  “恩度”是我国第一个血管抑制剂类抗癌一类新药,由山东麦得津生物工程公司研发,2005年正式获得注册证书和注册批件,2006年4月获得GMP证书。06年先声药业斥资2亿元人民币控股烟台麦得津80%股份,把恩度纳入囊中,如今先声药业已在美国上市。

  恩度的市场价单支为1066元,一个周期需要注射14支,每个病人需要治疗2-4个周期,单人用药总金额就达3万-6万元人民币。该产品产业化初期曾遭遇产能不足和工艺不稳定的瓶颈,目前成品的合格率已经由以前的不足80%提高到96%,产量由每年不足10万支,提高到现在每年50—70万支。截至2006年12月,恩度上市仅半年,销售收入就突破5000万元,上市一年后销售额即达到1.5亿元。由于“恩度”同时拥有中国和美国专利,其目标不单是国内市场还瞄准了广阔的海外市场。

3.2血液制品和疫苗

  血液制品是从输血医学起源及发展起来,目前其涵盖范围还延伸到了基因工程产品。由于血液制品为高风险行业,世界各国都有严格的监控手段和相对较高的行业准入门槛。世界血浆蛋白治疗协会PPTA属下MRB机构的数据表明,全球血液制品行业原有102家企业,由于各国政府加强了监管,加上企业的兼并重组行动升级,目前全球血液制品行业企业数目大幅减少,百特和拜耳两家的产品就占全球血液制品市场份额的75%-80%,行业集中度非常明显。

  全球血液制品行业的发展不容乐观。根据IMS的调查,2004年6月至2005年6月全球血液市场规模只有103.2亿美元,与2004年同比还略有下降。血液制品是传统药物,有深厚的市场基础,但连续数年其增长率一直低于整体医药行业增长率,主要是安全性问题使各国政府对血液制品产业的发展采取了谨慎的态度。另外,血浆的原料供应也出现瓶颈,尽管微生物发酵和组织培养甚至转基因动物和植物等基因工程手段在血液制品行业也有一些应用,但目前从血浆中提取蛋白仍然是主要手段。在基因工程技术和生物反应器产业化的瓶颈突破之前血液制品产业的发展难以有明显转折点。

  3.2.1产业政策催生行业龙头

  由于有国家行政禁令,除人血白蛋白和基因重组VIII因子等产品外所有血制品均为国内企业生产,而且对于生产血液制品的企业有行政壁垒,因此我国的血液制品行业集中度比较高,排名前六名的上生所、成都蓉生、上海莱士、远大蜀阳、天坛生物(48.32,1.85,3.98%)和华兰生物(54.00,-0.35,-0.64%)控制了60%-70%的市场份额。国内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共33家,市场总容量40亿元左右,2000-2005年在全国16个城市医院血液系统的用药金额的复合增长率为19%,高于医院整体用药金额增长速度。

  血液制品生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表现在规模、技术和管理上。现阶段血液制品的生产规模与投浆量成正相关关系。根据国际经验数值,1000-1500吨的投浆量是最具规模效应的。2004年全国投浆量在300万吨以上的只有华兰生物、上海莱士、成都蓉生药业有限公司、四川远大蜀阳药业有限公司、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占全国投浆总量的比例分别为18%、10%、13%、10%、13%,而其他30余家企业投浆量共占36%左右。

  为了严格控制血制品的安全性和质量,2006年卫生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单采血浆站转制的工作方案》。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将与单采血浆站脱钩,不再设置单采血浆站;原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设置的单采血浆站转制为由血液制品生产企业设置。单采血浆站作为血液制品生产企业生产原料的专门供应机构,其设置及管理在符合《单采血浆站基本标准》相关规定的基础上,还须符合《单采血浆站质量管理规范(GMP)》的有关要求。通过转制,单采血浆站应由血液制品生产企业设置和管理。单采血浆站与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建立“一对一”供浆关系。

  2007年3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印发了《血液制品疫苗生产整顿实施方案》,政府采取向血液制品生产企业派驻厂监督员、把血液制品逐项纳入批签发、建立原料血浆投料前的“检疫期”制度等措施,进一步对血液制品加强安全监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5月1日起将丙种球蛋白类制品纳入批签发管理,其他的血液制品也将逐步纳入到批签发管理制度中。至2008年1月1日,将对其他所有上市销售的血液制品实施批签发。

  2007年8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发布了《全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方案》,其中指出要开展注射剂品种生产工艺核查,逐步扩大向高风险品种生产企业派驻监督员,这次整治将进一步肃清血液制品和疫苗市场。

  自2004年5月底国家四部委开展单采血浆站整顿以来,全国156家单采血浆站已关停36家。而与此同时,全国所有血液制品生产企业中已有6家企业因无血浆供应彻底停产,另有10家企业处于基本停产状态,采血量大为减少。国内原料血浆供应2004年约为4300吨,2005年以后已减少50%以上。生产不足已波及到全国所有大型医院的血液制品供应。原料血浆是血制品企业生产的源泉,如果血浆供应不足,血制品生产就成了无源之水。因此这次单采血浆站转制实际上成为一次行业洗牌的契机,一些规模大、资金充足的企业趁此机会收购并改造血站,在一场血源大战中保卫自己的原料供给。而对单采血浆站管理能力欠缺和资金链短缺的的小企业将受巨大冲击。

  随着血浆采集,存储和运输环节管理规格的提高,血浆供应量将成为制约企业扩张的重要因素之一,能否掌握单采血浆站资源并对其科学管理将决定企业未来在行业中的地位。在单采血浆站转制完成之后,血浆的供应将趋于平稳,而这次洗牌势必将一些小企业清除出整个市场,使行业的集中度提高,龙头企业将分得更大的市场蛋糕。

  3.2.2国内血制品产品结构合理化尚需时日

  血液制品生产企业的规模和技术能力还体现在品种类上,投浆量越大、开工越足、证明单品成本就越低;品类越丰富,能源综合利用率就越高,单品摊薄的成本也就越低。所以优化产品结构,开发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加大高附加值产品的产量是降低成本另一途径。另一方面,扩大规模也是为在竞争中获得主动权的主要手段,资源越多,话语权越大。

  从血液中制备的产品主要有人血白蛋白、免疫丙种球蛋白、特异性免疫丙种球蛋白、凝血因子类、特殊因子类,生物胶和黏合剂等,国外的生产企业能生产20多种,而我国技术最先进的企业也只能生产其中的9种

  虽然白蛋白的产量高,但是由于其价格低廉,在发达国家的血制品企业的销售结构中所占比例比较低,而高附加值的凝血因子类产品虽然产量非常低,但对销售的贡献非常大。在2005年全球主要血制品企业销售结构比例中人血白蛋白占15%的市场份额,而免疫丙种球蛋白和凝血因子各占30%。2005年美国市场上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的比例高达51%,人血白蛋白只占20%。

  我国血液制品行业的综合产能不小,但主要产品是技术含量低的人血白蛋白。而且由于用药理念和结构与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技术含量最低的人血白蛋白占据了大约60%的市场份额,而凝血因子类产品所占的比例还不到8%。

  根据2000-2005年我国样本医院的白蛋白市场份额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人血白蛋白的市场份额正在下降,这意味着其他小制品的份额在增加,我国血液制品的使用结构将发生变化,但结构的合理化尚需时日。

  虽然血制品行业在经历了降价风波和单采血浆站转制等不利影响之后开始向好的方向发展,但是仍不排除未来还会有一些政策调控,如原料的区域化供应,更加严格的监管和检测措施,另外突发的安全事件也可能给血制品行业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3.2.3主要血制品市场分析

  人血白蛋白(ALB)

  人血白蛋白属于成熟产品,技术门槛低,产品同质化程度高,行业集中度相对较低,目前国内排名前6名的分别是成都蓉生,上海莱士,华兰生物,远大蜀阳,拜耳和上生所,共占据58%的市场份额。

  目前由于我国医生的用药习惯,人血白蛋白在血液系统用药一直排名第一的局面暂时不会被打破。而且目前人血白蛋白几乎没有替代品,所以其需求有较强的刚性,而且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量仅为城市居民人均消费量的1/40,有很大的市场潜力。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医疗卫生体系的完善,开拓农村市场将是我国血制品行业未来发展的方向之一。近期由于原料短缺导致人血白蛋白供不应求和价格高涨,国家和地方政府曾多次提高其最高限价,同时向主要生产企业紧急调配原料血浆。这种供求关系极度不平衡导致的价格高涨局面在原料供应相对平稳之后将逐渐改变。

  免疫丙种球蛋白(IVIG)

  免疫丙种球蛋白含有健康人群血清所具有的各种抗体,因而有增强机体抵抗力以预防感染的作用。主要用于免疫缺陷病以及传染性肝炎、麻疹、水痘、腮腺炎、带状胞疹等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的防治,也可用于哮喘、过敏性鼻炎、湿疹等内源性过敏性疾病。2006年国内静脉用丙种球蛋白市场约为10.25吨(不含出口量),四川蓉生、上海莱士、远大蜀阳、上海生物所及华兰生物占有大部分市场份额。

  免疫丙种球蛋白市场还有巨大的增长潜力。首先,静丙在国内应用的历史比较短,在适应症的选择上相对保守,潜在的空白领域还很多;另外由于患者的支付能力有限,临床应用时普遍治疗有效剂量偏小,若患者支付能力的增强或者医保条件改善,治疗有效剂量将向国际先进医疗标准看齐。

  免疫丙种球蛋白市场短期供应将偏紧,价格会有所上扬,但这些都属于监管加强后出现的产品退市及小厂缺供的填补性紧张,血浆站收购结束及血浆供应秩序理顺后应该很快恢复常态。

  特异性免疫球蛋白

  我国上市的特异性免疫球蛋白有乙肝免疫丙种球蛋白(乙免,HBIG)、破伤风免疫球蛋白(HTIG)、狂犬病免疫球蛋白(HRIG)和组胺人免疫球蛋白。

  国内乙肝免疫球蛋白容量刚超过了4.6亿IU(不含出口量),华兰、蜀阳、蓉生、上海生物所是市场主要的占有者。乙免上市的主要目的是预防乙型肝炎感染以及针对意外感染后的应急处理,包括乙肝相关器官终末期疾病移植术后预防等。中国是乙肝大国,HBsAg阳性及患病者有约1.2亿人,由于大规格或静脉剂型乙免主要用于乙肝相关疾病移植后的HBV复发,而目前器官移植供体来源渠道不畅,影响了器官移植手术的开展,因此短期内影响着乙免产品的市场扩容,但是随着乙免应用领域的扩展,根据国际趋势预测,乙免应该有更广阔的市场。

  2006年中国HTIG市场容量约为7.5亿IU,蓉生、华兰和蜀阳是主要的市场占有者。2006年是狂犬病高发年份,共发病3279人、死亡3215人,HRIG的市场容量随狂犬病的发病率升高而走高。但HRIG市场容量能否持续增长要看政府对养狗证管理的执行态度和对流浪狗管理的力度。制约各厂家产能的主要因素是特免血浆的采集,尤其是最近特免血浆单次采集市场价格的上扬,制约着厂家的供应能力。另外,因狂犬病疫苗标准的提高致使狂犬疫苗的供应不足,加之狂犬疫苗主动免疫接种后14天抗体滴度才上升至有预防效水准,而HRIG注射后数十分钟到几个小时血中抗体滴度迅速上升到保护浓度,对意外咬伤的急救有效,因此对HTIG的市场谨慎看好。

  凝血因子类凝血因子市场的主要产品为凝血酶原复合物PCC、凝血酶和Ⅷ因子,容量分别为0.5亿IU和0.46亿IU(不含出口量)。上海莱士、上海莱士和华兰生物几乎垄断了全部凝血酶原复合物市场。而目前国内生产凝血酶和凝血酶Ⅷ因子的企业只有华兰生物和上海莱士。由于全国凝血VIII因子告急,SFDA加速了对进口基因重组凝血酶Ⅷ因子的审批,进口产品即将占领一部分市场份额。

  3.2.4主要疫苗产品市场分析

  3.2.4.1国内外疫苗产业发展概况

  人类使用疫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000年前,当时的人们用从轻症天花病人中分离出的病毒株给正常人接种以预防天花。经过了一千年左右,疫苗从传统的减毒活疫苗、灭毒活疫苗和亚单位疫苗发展到了用基因工程手段产生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基因工程载体疫苗、核酸疫苗、蛋白质工程疫苗、合成肽疫苗等新型预防性疫苗。疫苗的产生最初是为了预防恶性传染病,如天花,白喉,麻疹等,目前已经发展出了治疗性疫苗。

  全球疫苗行业正在快速增长,1999年全球疫苗的销售额是36亿美元,到2005年达到105亿美元左右,增长了将近300%。近年来非典型肺炎和禽流感在全球范围内的爆发和流感、甲肝等在局部地区的爆发都促进了疫苗行业的飞速发展。

  疫苗和血制品一样属于高风险行业,各国政府的准入门槛高而且监管严格,因此行业集中度也高。2004年全球前4大疫苗生产企业占了全球近60%的市场份额。

  虽然很多恶性传染病在我国都已经被消灭,但是每年都有传染病疫情的爆发,根据国家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的统计数据,我国2006年传染病的发病率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46%,死亡率增加了7.23%,其中流感等丙类传染病的发病率同比增长了20.96%,死亡率增长了31.67%,因此卫生防疫仍然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1978年以来我国实行的是计划免疫,计划免疫中的疫苗分第一类疫苗和第二类疫苗两类。第二类疫苗是指在国家免疫计划中,但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另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一些以预防为主要手段的疾病疫苗虽然不在国家的免疫范围之内,却占据了越来越多的市场,这些疫苗和二类疫苗都由公民自费,统称有价疫苗。

  22种疫苗已成为国家基本药物,拿到生产批件的新药(含进口)有53种,其中有价疫苗有近40个品种。

  一类疫苗以国家卫生部所属六大生物制品研究所为主,占一类疫苗市场的97%以上。全国每年可生产预防用疫苗制品近10亿人份。

  自20世纪90年代有价疫苗市场开拓以来,10年间疫苗市场规模增长了4倍,到2002年,全国人用疫苗销售额增加到21亿元左右,到2003年已超过24亿元,2005年超过30亿元,年增长率约15%,不仅高于药品市场增长率,而且还高于全球疫苗市场的增长率。

  但是我国人用疫苗尤其是有价疫苗生产企业规模小,重复建设现象突出。现有的疫苗生产企业有28家,生产流行性感冒疫苗的企业有15家(进口5家),生产重组(CHO)乙肝疫苗的企业有7家。由于同质化竞争激烈,市场集中度低,目前单品销售超过亿元的产品很少,与国际疫苗巨头有显著差距。

  我国过去疫苗的销售采取统购统销的方式,省级疾控中心拥有绝对话语权。卫生部2005年6月1日起实施了《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有价疫苗的生产企业可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疫苗批发企业销售本企业的疫苗产品。疫苗批发企业也可以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其他疫苗批发企业销售此类疫苗,省级疾控机构垄断疫苗供应的体制逐渐打破。目前由于有价疫苗的利润较高且营销模式发生了变化,一些国际疫苗巨头,如葛兰素史克、巴斯德、默沙东及诺华,纷纷进入到中国有价疫苗市场分一杯羹。一些民营企业也跃跃欲试,积极涉足抢滩疫苗领域。

  3.2.4.2疫苗产业的发展契机

  计划疫苗市场的增长有三方面契机,一是新生儿数量的增长所导致的市场需求量增长;二是国家免疫规划的扩容导致政府买单的疫苗种类增加;三是国家对老疫苗的升级换代引起的产品毛利增加。

  中国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据卫生部统计我国新生儿在2007年预计达到2300-2500万,按照卫生部的统计数据,我国为每名儿童投入的计划免疫成本是244.37元,其中一半以上都是购买疫苗的成本,据此计算,07年我国计划免疫市场比去年增长7亿元以上。

  过去国家计划免疫的疫苗种类只有4种,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和麻疹疫苗,直到2002年乙肝疫苗才对新生儿免费,随后乙脑和流脑疫苗开始在部分省市免费。随着国家对免疫工作的重视,免疫规划的扩容也被提上了日程,目前成人型白喉类毒素疫苗,流脑A群疫苗等15种被列入部分省级单位的免疫规划名单,由政府采购买单为适龄儿童免费接种。

  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后,这些疫苗的需求量将大大增加,中央财政将增加支出25亿元用于疫苗和注射器的购买。以麻风腮联合疫苗为例,扩容后的需求量约为每年3100万支,而2006年的供应量只有900万支,其中国产600万支、进口300万支,缺口很大。

  另外,由于一些原有的疫苗规格和剂型过于陈旧,国家正计划用新型的疫苗取代传统疫苗,以前国内疫苗多是病毒灭活疫苗,虽然其致病性已经消除,但由于对灭活能力的控制问题,人体使用有一定风险。这种血液疫苗已经属于国家逐渐淘汰的品种。如目前生产量最大的乙肝疫苗已经从原来的血液疫苗过渡到基因疫苗,而目前计划免疫中风疹、麻疯、糖丸等疫苗中还有相当部分是血液疫苗,这部分产品的更新换代对国内疫苗生产企业而言是个大好商业机会。

  3.2.4.3重要产品市场分析

  预防性乙肝疫苗由于国产的疫苗与进口疫苗效果相同,因此占据了80%以上国内市场。目前,基因重组乙肝疫苗已全部替代了血源疫苗,占据了全国疫苗市场的1/3。品种主要有重组(CHO)乙肝疫苗和重组(酵母)乙肝疫苗,重组(CHO)乙肝疫苗在免疫原性、稳定性、免疫持久性等方面均比重组(酵母)乙肝疫苗有明显优势。目前我国生产的重组乙肝疫苗在阻断母婴传播病毒,以及提高儿童免疫能力方面,已与进口疫苗效果相同,经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所鉴定认为,均已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质量标准。

  重组(CHO)乙肝疫苗由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联合长春生物技术研究所等单位研制成功。目前华北金坦、北京华尔盾、长春生物技术研究所、兰州生物技术研究所、武汉生物技术研究所和成都生物技术研究所等7家企业持有10个药品注册证。华北金坦是开发乙肝疫苗的主要企业,生产技术水平处于领先地位,至2003年底止,实际供应市场量为700万人份,华北制药拥有其18%的股权。

  重组(酵母)乙肝疫苗是目前国内外应用的骨干品种,主要以美国默克和GSK为代表,国内生产重组酵母乙肝疫苗技术主要由默克公司引进,具有工艺成熟、成本低、产量高的特点。目前主要由北京天坛生物和深圳康泰生物两条生产线,上实医药拥有深圳康泰生物28%的股权。

  2004年3月,国家SFDA批准了大连高新生物制药生产重组(汉逊酵母)乙肝疫苗,采用重组(汉逊酵母)

  表达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经纯化后在特定条件下吸附后制成,在同类产品中生产工艺先进,具有保护抗体阳转阴率高、抗体滴度高和母婴传播阻断率高的特点。由于其免疫原性较啤酒酵母表达的疫苗高,差价也比啤酒酵母表达的疫苗大,因此受到各防疫站的青睐,抢占了一部分市场份额,并引发了乙肝疫苗领域的降价风潮。

  国内市场的进口制品是GSK的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原液产品,由上海生物技术研究所分装,其它国外乙肝疫苗制品极少,因此进口制品对国内市场压力不大,此外GSK公司的甲、乙型肝炎联合疫苗在中国也获得了注册。

  目前国内的预防性乙肝疫苗市场存在产能过剩的情况,国内市场容量大约是4000-5000万人份,而仅深圳康泰就有4800万人份的产能。

  流感疫苗

  2005年全球流感疫苗销售额约20亿美元。根据美林证券的预期,在未来5年内流感疫苗的复合增长率达到16%,市场规模将翻一番。根据Aventis的研究报告,流感疫苗是过去10年中疫苗市场增长的主要推动者,也是未来10年疫苗市场增长的主要品种之一。

  去年我国流感发病5,7557人,死亡4人,发病率比去年提高了25.28%,接种疫苗仍是现阶段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SARS疫情激发了我国流感疫苗需求,2002年时我国流感疫苗消费量不超过500万人份,2003年时估计达到1500万人份,2004年销售量大约为1200万-1400万人份。2005年国内流感疫苗销售了大约2000万-2200万人份。

  2005年欧美发达国家的流感疫苗接种率高达20%,由于经济水平和健康理念的差别,我国的流感疫苗接种率远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以2005年的接种人数计算还不到2%,如果没有大的流感疫情刺激市场,市场需求乐观估计也只有2200-2600万人份。

  我国流感疫苗的进口产品基本上都来自赛诺菲-安万特、诺华(凯龙)、葛兰素史克3巨头。虽然国家对国内疫苗企业一直采用保护政策,但国产疫苗因技术、工艺等原因,稳定性、抗体滴度等指标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市场占有率低。

  2005年进口疫苗约780万人份进口裂解疫苗出厂价约49元/人份;国产流感疫苗约1200万-1400万人份,裂解疫苗的出厂价约28元/人份。根据厂家的出厂价计算,2005年流感疫苗的销售额大约为7亿-8亿元。按销量计算,进口产品占了将近40%的市场份额,由于进口疫苗价格贵,按销售额计算,进口产品占了超过50%的市场份额。

  目前我国市场上的流感疫苗主要有全病毒灭活疫苗、病毒裂解疫苗和亚单位疫苗三种灭活疫苗。全病毒灭活流感疫苗的副作用较大,在国外已经不再使用,国内也正逐渐被取代,生产全病毒灭活流感疫苗的企业主要为中生集团下属的天坛生物和兰州所。目前市场上裂解疫苗占主导地位,主要生产企业是长春长生和几家外企,华兰生物的裂解疫苗还处于临床阶段。而目前有上市亚单位疫苗产品的只有海王英特龙公司,天士力控股子公司天士力金纳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亚单位流感疫苗目前已拿到临床批件。市面上现有的流感疫苗都是通过鸡胚培养系统生产出来的,这种生产方式存在生产能力不足、生产过程较长、灵活性较差、反应能力有限等缺陷,从而大大制约了鸡胚培养流感疫苗在流感大流行控制过程中的效率。由于禽流感的暴发时间、严重程度以及现有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常常是难以预测的,因此西方发达国家在制定预防禽流感大流行紧急预案时,通常会将那些具有快速生产能力及较强反应能力的细胞培养流感疫苗作为主要应对手段,而这种政策导向的改变无疑将对未来流感疫苗市场的发展产生有效的引导作用。辽宁成大正在开发用Vero细胞培养的流感疫苗,但仍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医保体系的完善和流感疫苗价格的下降,未来的流感疫苗接种率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我国2005年接种率约为1.7%,全球目前的接种率大约为4.6%,我国的接种率低于全球水平,有巨大的增长空间。2006年国内的流感疫苗生产商有10家,进口商5家,还有9家还在新药审批阶段。目前国内流感疫苗产能过剩,加上在建的生产线,国内产能将远大于3000万人份。从短期看,国内流感疫苗的产能将出现过剩的情形,流感疫苗的出厂价将因此出现较大的下调,后进入流感疫苗领域的企业获利空间将较小,尤其会给规模较小的企业带来较大的困难。长远看,流感疫苗价格的下降将会进一步扩大流感疫苗销售量,但盈利能力可能会下降。因此短期内海王生物、天士力及华兰生物的流感疫苗在国内销售预期不会很大。

  狂犬疫苗

  2006年我国狂犬病发病人数为3297人,死亡人数为3215人,发病率比上年增长了28.48%。历年发病人数呈上升趋势。

  国内生产的狂犬疫苗主要分地鼠肾细胞和Vero细胞两种,其中Vero细胞狂犬疫苗有效期较长且优于地鼠肾培养的产品。国内原有狂犬疫苗生产企业十多家,但是由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规定从2006年1月1日起,对所有预防用疫苗类制品实施批签发,人用狂犬病疫苗也纳入批签发管理的范围;另外2005年8月,我国取消有佐剂疫苗生产,开始全面推广无佐剂疫苗,原有的一批生产企业停产,进行技术、工艺改进,重新报批。

  因此目前全国仅有六七家企业的产品投入市场。由于2006年上半年拿到新药证书的狂犬疫苗生产商的狂犬疫苗不能及时进入市场,造成了06年狂犬疫苗市场的供不应求。

  国内生产狂犬疫苗的企业主要有辽宁成大(63.96,1.98,3.19%)和中生集团下的长春所,兰州所和武汉所。其中辽宁成大成为国内第一家拿到批签发许可证的企业,在其他生产商无法进入市场的良机中,辽宁成大的狂犬疫苗销售出现爆发式增长,2006年的狂犬疫苗销售额达1.9亿元。

  但是一批在2006年度获得新药证书的产品将在2006年底进入市场。如长春高新发通过百克药业控股迈丰药业80%的股权,而迈丰药业于2006年11月22日获得SFDA颁发的人用狂犬病疫苗新药证书和药品注册批件并争取在2007年内通过GMP认证并完成上市准备,2008年产品投放市场。2007年将会有超过10家的企业供应狂犬疫苗,而且原有生产商也将会陆续获得生产批文,预计2008年后,狂犬疫苗市场将会逐渐恢复到原有的多家生产商混战的局面。

  艾滋疫苗

  艾滋疫苗是目前疫苗研究的热点之一。目前我国还没有艾滋疫苗上市,已经拿到临床批件的只有长春高新控股子公司百克药业的艾滋疫苗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共同研制的DNA-天坛痘苗复合型艾滋病疫苗,都处在I期临床。

  疗性疫苗

  现代疫苗的概念已经突破了传统的防病范畴而被应用于治疗疾病的领域,美国默克公司的Gardsil是第一例批准上市的治疗性疫苗。

  我国第一例治疗性疫苗是岳阳长兴的控股子公司重庆康卫与第三军医大联合研制的口服重组幽门螺杆菌疫苗。该药已经完成了III期临床,正准备申请生产批件。该药是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新药的保护期为5年,在这5年当中不得有同类药品申请注册。我国感染幽门螺旋杆菌的人群数目巨大,接种对象为新生儿、学龄儿童和感染人群,该药的潜在市场量预计可达10亿元。

  在国外,幽门螺旋杆菌疫苗主要由Acambis及Antex两个公司开发。Acambis与aventis合作开发的产品是使用尿素酶作为抗原,但在做完Ⅰ期研究后终止了改项目的研究。Antex开发的疫苗是灭活多价全细胞疫苗,该项目2001年做完Ⅰ期临床后,到目前5年已过,仍未见有进行Ⅱ期临床研究的报道,估计该公司已经放弃该品种。有评论说,全细胞疫苗主要是副作用较大。同时有研究显示,幽门螺旋杆菌反复感染率很高,这将会使得该疫苗的价值打折。

  重庆啤酒(32.09,-2.42,-7.01%)研发的治疗用(合成肽)乙型肝炎疫苗已经于2003年进入临床研究,目前此疫苗已经进入Ⅲ期临床试验。我国是肝炎大国,肝炎病毒携带者达1.2亿,肝炎治疗用药市场规模在200亿元左右。另外国家一类新药治疗性双质粒HBV DNA疫苗也由广州拜迪医药有限公司研发成功,06年9取得了临床批件,目前正在进行I期临床试验。

  与预防性疫苗所不同的是,治疗性乙肝疫苗不仅可以针对新生儿和适龄儿童以及高危人群,还针对已经发病的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我国每年在治疗病毒性肝炎方面的医疗支出在300亿元至500亿元之间。目前,我国有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近1.3亿人,2006年乙肝的发病人数为110万人,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2.25%。在庞大的患病人群中只有19%的患者在接受以抗病毒治疗为主的正确治疗方法,高达73%的患者采用的是保肝降酶药物治疗。因此如果治疗性乙肝疫苗上市,它面临的将是高达数百亿的潜在市场。

  3.3治疗性单克隆抗体

  3.3.1概况

  靶向药物有三个层次,单克隆抗体属于分子靶向药物。

  单克隆抗体具有三种独特的作用机制,分别为靶向效应、阻断效应和信号传导效应。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单克隆抗体经历了几个主要的发展阶段:鼠源单抗、鼠/人嵌合单抗、人源化单抗、和完全人源化单抗,使鼠源性蛋白的成分从100%下降为33%乃至0%。单克隆抗体药物主要用来治疗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尤其是在癌症治疗方面的疗效突出。

  由于单抗的靶点无法受专利保护,而针对靶点又可研发出多种不同的抗体,因此在2006年全美制药制造和研究协会会员企业的生物技术药物研发线中,单克隆抗体的在研产品数目高达160种,占了整个研发线的38%以上。2006年生物技术药物的单品销售冠军就是抗TNFR的单克隆抗体Enbrel,单克隆抗体有希望成为未来“重磅炸弹”产生的重点领域。

  单克隆抗体是生物医药行业增长最快的领域。1997年第一个嵌合性单抗药物利妥昔单抗(Rituxan)上市,1999年全球抗体的销售额仅12亿美元,2006年飙升到220亿美元,居所有生物医药产品之首,约占到全球生物技术药物市场的34.5%。01年到07年之间单抗类药物是复合增长率最高的药物。

  美国FDA已经批准23种治疗性单抗药物,按治疗领域分主要集中在癌症和肿瘤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感染类疾病。部分药物情况见下表:

  3.3.2国内现状

  国内方面,SFDA到目前为止共批准了11个单克隆抗体药物上市,其中5个是国外进口产品,6个是我国研发的,其中3个是国家生物制品I类新药。

  从2005年重点城市样本医院的用药数据来看,市场主要分布在癌症和肿瘤治疗、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和关节炎这三种领域,癌症治疗药物利妥昔的用药金额几乎为所有单抗药物的一半,利妥昔和帕尼珠共占71%,其次是治疗关节炎的依那西普和抗CD3,约占17%,其余为器官移植用药巴利昔单抗,约占13%。

  目前我国的单抗市场基本由进口产品垄断,在2005年重点城市样本医院的用药数据中,利妥昔单抗由上海罗氏、Hoffman Roche AG和基因公司三家垄断,上海罗氏占了79.42%的份额。由于单抗药物价格昂贵,单支的零售价一般为两万元人民币,因此市场以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为主,如在2005年样本医院的统计中治疗乳腺癌的药物赫赛汀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天津和武汉这5个大城市。

  抗体药物的门槛很高,我国抗体药物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中下游技术。目前国内形成了北京、上海、西安等抗体药物的中试及产业化基地。北京基地以北京百泰生物技术公司为主;上海基地以上海中信国健药业有限公司等为主;西安基地由第四军医大学和成都华神集团合作形成。以上海中信国健的益赛普为例,2005年6月获得国家药监局生产批文,2006年该产品销售约6000万元, 2007年销售有望达到1.2-1.5亿元。该公司目前已经建立4条750L的动物细胞培养生产线,规模在国内属于一流水平。

  3.4基因治疗的产业化初具规模

  基因治疗是将具有治疗意义的基因重组进真核表达体系,直接转移至人体细胞,表达出具有治疗作用的堕胎和蛋白质,从而达到治疗目的。一次性植入基因可以长期有效,也属于分子靶向治疗的一种。

  2003年10月,深圳市赛百诺基因技术有限公司自主研制开发的基因治疗产品“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今又生)取得了SFDA颁发的新药证书和生产批文,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获准上市的基因治疗产品。上海三维生物的溶瘤性重组腺病毒注射液(商品名安柯瑞)是治疗头颈部癌的基因治疗药物,目前其他适应症也正处在临床前或者I期和II期临床试验阶段。除了安柯瑞,公司还有其他以腺病毒表达载体为基础的后续产品已经取得了临床批件。在H100系列产品的研发过程中,公司共完成了相关的12个发明专利申请,包括中国专利、国际专利(PCT)和美国专利,其中与H101相关的1个中国专利申请已经获得授权。三维生物日前与美国Onyx公司签订了使用ONYX-015相关专利的专利许可协议书,其中包括Onyx公司的6项与重组腺病毒有关的美国专利及其相应的国外专利。

  4.行业投资策略:关注行业龙头和有创新能力的企业

  4.1行业投资策略

  鉴于生物医药行业正处于成长初期,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和无限的想象空间,故给予“增持”评级。政府对医药行业的整体调控对生物医药行业会有一定影响,但整顿过后市场将更加规范,竞争更加有序,行业龙头将拥有更大的生存空间。对药品的降价在压缩企业利润的同时也增加了市场需求。有创新能力的企业能通过生产新药而拥有原研药品的定价权;或通过改进生产技术和工艺或者内部挖潜而提高产品质量,在“优质优价”的定价原则下争取单独定价权。

  4.2重点生物医药上市公司分析

  4.2.1华兰生物(002007):进军疫苗行业的血制品行业巨头

  无论从投浆量还是产品管线的丰富程度,华兰生物都是我国血制品行业的巨头。2006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5亿,比上年同期下降2.3%,完成净利润0.79亿元,同比增长50%。公司净利润增长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全国单采血浆站转制,原料血浆供应紧张,人血白蛋白在市场供不应求,导致价格上涨,同时由于产品供不应求,市场开发的费用减少导致营业费下降。而人血白蛋白占了主营收入的72.92%,是公司的主导产品;另外公司通过开发新产品,丰富了产品管线,血浆综合利用率提高,主营业务成本比去年同期下降13.95%。

  短期来看,单采血浆站转制和血制品行业批签发制度减少了血浆的供应和提高了原料血浆成本,一度成为制约血制品生产企业生产和发展的瓶颈。但长远看来,这些举措从源头肃清了血制品行业,提高了血液制品使用的安全性。在这次转制过程中,公司凭借雄厚的资本共收购了都安华兰单采血浆有限公司等9个单采血浆站,如果原料血浆的供应恢复增长,公司未来的产能将得到逐步释放。

  通过公司的主营产品的结构可以看出,虽然目前人血白蛋白仍然是公司利润的主要贡献者,但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正在从2004年的88%,2005年的79%下降到2006年的72%,意味着其他小制品的比例正逐步上升。冻干人凝血酶的上市使公司拥有的产品达到9种,成为业内产品结构最丰富的生产企业,提高了血浆的综合利用率,降低了生产成本,抵御了血浆供应不足的风险。但目前由于国内经济水平和医生用药习惯的限制,小制品的市场推广遇到了困难。高附加值的小制品毛利率只有26%,远低于技术含量低、但拥有成熟市场的人血白蛋白的毛利率43%。公司正计划加强营销队伍和营销网络的建设,随着新产品逐步占领市场,现在获利不明显的小制品将成为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

  除生产和经营血制品之外,公司通过成立华兰生物疫苗有限公司和华兰生物工程(苏州)有限公司等子公司向诊断试剂、疫苗和基因工程领域进军。公司的流行性感冒病毒裂解疫苗已经进入试生产阶段,预计今年将开始为公司贡献利润。重组(汉逊酵母)乙肝疫苗已经取得新药证书,公司是国内除大连高新之外唯一一家生产重组(汉逊酵母)乙肝疫苗的企业,一旦取得生产批件便可以正式投产并预计在今年为公司贡献利润。在已上市和准备上市的产品之外,公司还有后备产品梯队,ACW135Y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大流行流感裂解疫苗(人用禽流感疫苗)和吸附破伤风疫苗等也取得了临床批件。

  华兰生物作为血制品行业的巨头在整个血制品行业格局震荡的逆境中不但经受住了考验而且把握时机进入了利润丰厚的疫苗行业,有可能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但新药的研发和市场推广都存在不确定性,效果有待观望。

  4.2.2天坛生物(600161):疫苗和血制品双轮驱动

  持有天坛生物56.27%股份的中生集团是中国血制品行业名副其实的寡头。为增强产业竞争力,中生集团于2007年4月28日提出将在未来三年内将同业竞争的业务及相关资产注入天坛生物,从而彻底消除同业竞争。7月27日公司原第一大股东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所持的18315万国有限售流通股无偿划转至公司实际控制人中国生物技术集团公司的股权过户手续办理完毕,中生集团正式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成为公司直接控股股东后,集团公司可能采用上市公司定向增发方式以集团内资产认购上市公司股份,并利用天坛生物作为上市公司提供的资本运作平台,逐步整合集团系统内部业务、优化资源配置,进一步转化集团内部目前运营机制、提高资产运营效率,培育集团公司的综合竞争力,更好地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目标;同时,通过股权划转及后续的整合工作增强上市公司的研发能力、增加其资源储备、拓展其业务规模、增强其持续盈利能力,提升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

  2006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14亿,比上年同期增加20.51%,完成净利润1.01亿元,同比增长46.44%。公司业绩增长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产品结构合理,疫苗和血液制品分别占主营业务收入的80.1%和19%。疫苗制品的毛利率从04年的58.06%快速提高到05年的63.44%和06年的70.67%,2007年上半年公司75%以上的收入和利润来源于疫苗制品。公司传统产品重组酵母基因工程乙肝疫苗,在深圳康泰的冲击下市场份额位居全国第二。

  但公司新产品不断上市,销售毛利率保持上升,产品线日渐丰富。现在,公司更倾向于发展高毛利率的新品种---如麻风二联疫苗、麻风三联疫苗、Vero细胞乙脑疫苗和精制白百破疫苗等毛利率较高的新疫苗。预计国家计划免疫扩容后疫苗制品会出现爆发性增长。

  4.2.3 双鹭药业(40.10,-0.35,-0.87%)(002038): 成长性良好

  2006年公司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4亿元,同比增长21.41%,完成净利润5千万,2007年上半年公司完成营业总收入0.9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1.81%,实现利润总额5,495.82万元,同比增长127.85%,净利润实现5,254.25万元,同比增长153.93%,呈现了高速增长态势。

  公司的产品围绕抗肿瘤辅助用药,抗病毒药和心血管药形成了有特色的产品管线。公司主营的生物药品为重组蛋白,如迈格尔、扶济复和立生素,其中迈格尔为国家II类新药,并被列入医保乙类目录。立生素在保持平稳增长的基础上又增加了预充式注射剂新包装,力图提高高端市场的占有率。虽然SFDA放慢了新药的审批速度,提高了新药审批的门槛,公司基因工程产品注射用重组假丝酵母尿酸氧化酶仍于07年6月拿到了SFDA的临床试验批件,准备于近期开展I期临床。尿酸氧化酶是高尿酸血症特效治疗药物,用于癌症化疗等原因引起的高尿酸血症的治疗,尿酸氧化酶I期临床的开展丰富了公司的产品梯队。2007年上半年生物药毛利率为91.69%,比上年同期增加2.31个百分点。

  生化药毛利率为49.81%,比上年同期增加6.71个百分点。2007年上半年公司主打的生化产品贝科能、欧宁、雷宁等销量大幅增长,而欣尔金、欣顺尔、欣瑞金等新产品销售情况良好。

  4.2.4通化东宝(13.32,-0.06,-0.45%)(600867):胰岛素行业龙头

  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的首选药物,而且其使用具有终生依赖的特点。近年来全球重组人胰岛素用药量正以年均20%左右的速度增长,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07年上半年公司在国内的胰岛素销售额为7000万元,虽然是国企中的龙头,但仅占国内市场规模3%左右的份额,尚有巨大的增长空间。由于公司的产品与诺和诺德及礼来的同类产品没有质的差别,而且价格便宜12元(国外产品72元/支,东宝为60元/支),因此公司胰岛素的国内销售的高速增长持续具有可持续性。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5-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18 23:2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19*: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10-1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8 23:33 | 显示全部楼层
简单看一下企业主营收入,成本,毛利的稳定.
双鹭基本和恒瑞不是一个水平线上.
双鹭主营收入.gif
恒瑞主营收入.gif
双鹭主营成本.gif
恒瑞主营成本.gif
双鹭主营毛利率.gif
恒瑞主营毛利率.gif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5-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8 23: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几个季度,恒瑞保持快速稳定增长.双鹭则是爆发性增长
双鹭主营收益季度情况.gif
恒瑞主营收益季度情况.gif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5-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21 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开卷有益啊,,谢谢了,谁能帮忙分析一下江中药业,被套好长时间了,:*27*: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10-1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1 22:47 | 显示全部楼层
建议兄弟观注几个问题!自己找到答案,决定是再买抛还是持有
1 江中制药主营销售收入增长乏利(净利润,通过减少原材料成本和压缩期间费用提高毛利实现)
  问?在原料药普遍涨价的情况下,江中使用的是什么原材料,降价多少?
2 在主业增长乏利的情况下,公司进行向外的收购扩张.
   收购高风险药品研发公司,这一点要特别谨慎,首先药品研发周期太长.三期临床还要审批生产.基本不用看也是肉包子打狗.
   中报公司说有些新品种推出,主要观注新品种的销售增长情况决定买入公司股票比较好
   目前公司财务状况,净现金流有些问题,应收帐款一直保持较高比例风险逐步加大.
   这家公司的上述问题!要重点观注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5-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3 18:44 | 显示全部楼层
双鹭三季报以出业绩喜人.
0.737元每股.4000多万净利润
2007年的年度预测相比去年增长120-200%
去年0.61元
公司还有可交易性金融投资获利2000多万
PE值保守区间
收益预测
0.72---1.2
给予50倍PE  36-----60
公司主要产品有持续超预期的可能,热点是新药的研究进展和审批情况.
取得1.2以上的业绩可能性很高.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5-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 天

发表于 2007-10-23 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陆续阅读,大概用了2个小时....受益菲潜....真的非常好的理念和材料,斑竹回学习也开个类似的贴吧...
我还需要反刍...:*22*:继续学习...:*19*: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2-2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23 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今日第一次读此帖,一气读完,顶一个先!好帖子!尤其是前面几帖基础性的论述,堪称精辟。学习ing。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10-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5 11:14 | 显示全部楼层
对市场的认识深度,对于投资心态的磨练.
正是价值投资深层次的问题.也是学好价值投资最难的地方之一.
大家都知道,谁也不愿意吃这苦受这累.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5-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 天

发表于 2007-10-25 13:5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richwood 于 2007-10-25 11:14 发表
对市场的认识深度,对于投资心态的磨练.
正是价值投资深层次的问题.也是学好价值投资最难的地方之一.
大家都知道,谁也不愿意吃这苦受这累.

确实.........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2-2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8 10:04 | 显示全部楼层
怎样选择成长股.经久不衰,投资的真谛.
尽乎偏执的企业分析,一般的智慧,不一般的情商.
稳定的情绪.
理性的认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5-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8 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richwood 于 2007-10-21 22:47 发表
建议兄弟观注几个问题!自己找到答案,决定是再买抛还是持有
1 江中制药主营销售收入增长乏利(净利润,通过减少原材料成本和压缩期间费用提高毛利实现)
  问?在原料药普遍涨价的情况下,江中使用的是什么原材料,降 ...

江中发布澄清公告.
公司销售遇到困难,需要转型.目前销售接近0增长.
主要产品毛利率较高,再目前销售情况不好的前提下,提价!毛利率会上升到接近80%的水平.还是卖不出去,如何体现业绩呢?
跟踪观察,好好看看年报的表现吧.
该股基本面有变,谨慎.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5-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 天

发表于 2007-10-28 18:57 | 显示全部楼层
002030的基本资料:

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 是以分子诊断技术为主导的,集临床检验试剂和仪器的研发、生产、销售以及全国连锁医学独立实验室临床检验服务为一体的生物医药高科技企业。公司在分子生物学技术方面,尤其是基因诊断技术及其试剂产品的研制、开发和应用上始终处于领先地位。


整体经营目标
  为实施公司发展战略,到2010年使公司的试剂盒产品年销售规模达到2,000万份试剂盒,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包括试剂盒销售与技术服务收入、医疗诊断收入)及盈利能力将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公司整体竞争能力将在现有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

     1、发展目标
  
  两到三年内,发展成为技术水平国际领先、生产规模国内最大、研究开发能力强、具有一定国际知名度的基因诊断试剂盒生产企业,并建成国内最大的基因检测产品开发生产基地。
  2、发展战略
  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中心,坚持人性化的管理原则,充分利用人才、产品和技术等优势,使公司稳定、持续、快速发展,实行大服务战略,保持和扩大在国内外同行业中的领先地位,继续引领中国基因诊断产业发展方向。
  3、发展重点
  突出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研究和应用这一主业,把主业做深、做透;在做好做强现有产品和业务基础上,继续研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使产品向多元化、配套化、系列化方向发展。

[ 本帖最后由 confidence0207 于 2007-10-28 19:10 编辑 ]

vU3y5f7O.pdf

467.93 KB, 下载次数: 46

vU3y5f7O.pdf

467.93 KB, 下载次数: 33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2-2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 天

发表于 2007-10-28 19: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最新动态:
 【2007-10-27】,澄清公告
 达安基因澄清公告:公司就近日,部分公共传媒上出现了所谓“公司临检中心将大
举扩张”的传闻进行澄清。公司已在广州、上海两地建设了独立实验室,目前还没有
在其他城市建设独立实验室的具体实施计划。公司在引进高新投后,会根据市场的实
际情况逐步在全国大中城市建设独立实验室,但独立实验室网络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而
艰难的过程,对公司近期的业绩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


剧此信息市场周末反映强烈,周五开盘一小时,几乎以跌停报收....
但个人认为该消息对基本面影响不大,因为公司的规模不大,产业扩张过快给公司也许是个负面影响,对未来业绩也有一定的影响,循序渐进是个好主张...在我不算利空..
从周末的盘面看,换手不足1%,有主力作盘迹象...
该股基本面优秀,成长性良好...未来业绩增长可观..

a2007928134707.pdf

223.82 KB, 下载次数: 39

参与人数 1奖励 +5 时间 理由
长期持有 + 5 2007-10-29 11:12 论坛有你更精彩!

查看全部评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2-2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8 23:02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完两篇报告.我的看法是成长初期观望为好.成熟初期(业绩大增)再投不晚.
单就诊断试剂看,科华更为看好.
市场占有率的70%,未来广阔的市场预期,较高的毛利率.
第一个问题,如果有如此多好处,达安的竞争对手,会不会一拥而上.
预测的市场空间1至三个亿,好就算是三个亿,70%毛利率.以目前市场份额算(不考虑竞争减少)1.47亿.
今年的收入是3000万左右.机乎要上涨5倍.(不确定因素)
第二个问题,公司拿什么来扩大医学独立试验室.以公司的计划三年建的大大小小大概需要7个多亿.巨大的固定成本支出,人员管理如何解决?(不确定因素)
第三个问题,这家公司的独立试验室确实很吸引人,远远比基因诊断吸引我.但是抢医院的化验诊断真的是互惠互利的合作吗,中国如此复杂的医药市场和国家投入很少的公共卫生支出,使医院的压力很大.(不确定因素)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5-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8 23:22 | 显示全部楼层
屁股决定立场.国信的分析要看,看的报价就算了.
国信-中行-国信"金理财&q|    141.09|  1.99 A股|  公司  |      新进
uot;经典组合基金集合资产管理|          |          |        |         
计划                        |         

公司财务显示,公司每股现金流为负.资产负债率提高.公司对于资金的需求相当大.
公司市盈率70倍显著高于生物医药行业估值.
这家公司可能未来会很好,但我不能确定.而且它给我的可能犯错的空间太大了.
试验室连销很好观察的.不如等着观察要好的多.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5-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 天

发表于 2007-10-29 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richwood 于 2007-10-28 23:02 发表
看完两篇报告.我的看法是成长初期观望为好.成熟初期(业绩大增)再投不晚.
单就诊断试剂看,科华更为看好.
市场占有率的70%,未来广阔的市场预期,较高的毛利率.
第一个问题,如果有如此多好处,达安的竞争对手,会不 ...


谢谢指点.....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2-2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29 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约看了一下这个帖子,我觉得LZ选得方向是错误的,没错,美国投资医药行业回报率很高,但美国的制药企业的研发水准和中国的完全不在一个水准上,我自己本科就是学制药的,我们学校的化学制药在国内数一数二,现在我的很多同学还在这个行业,我简单讲讲差距,美国的企业研发的新药,那是真正意义上的新药,在中国叫一类新药,全新的化学结构或生物分子结构,从开始到成功要几年或数十年的时间,要从上百万个化合物中筛选,还要避开竞争对手的专利保护,研发成本大约一个新药在十到十五亿美金之间,这还是成功的情况下,制药企业之所以肯下这么大的血本,是因为这样的新药有大约二十年的专利保护期,其他企业无法染指,因此在这个阶段,利润是非常丰厚的,投资回报也很高,但这是以巨大的研发风险为代价的。

而我们中国基本上不存在这样能力的企业,那我们所吃的药,其实都是仿制的,也就是说,其实,没有经过真正开发企业的授权,是侵犯了人家的知识产权的产品,药品企业,有两种,一种是原料药厂,一种是制剂厂,我们所谓的新药实际上是把同样的原料药做成不同的制剂,叫不同的名字,譬如西安制药厂的利君沙,成份就是乙酰红霉素琥珀酸酯,很多厂都在生产,但是只能它叫利君沙,就是靠这一个药物,它扭亏为盈,走出了困境,但其实只是广告的作用与品牌的效应,其实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国外药厂的那种专利壁垒,也就是说,你能做利君沙,我可以叫利我沙,利他沙,这样其实大家都是一个产品,但在中国这都算新药了,而国外则不是,我研究了一个新药,假设商品名叫雷尼替丁,治胃溃疡的,全球就只要我能用雷尼替丁这个名字,这个化学结构以及他的衍生的化学结构都是被保护的,你生产就是违法,这是它超额利润的来源,在中国,到目前为止,根本没有这样的企业,所以其实是靠广告和回扣来占领市场长的,根本没有特许经营权,所谓的超额利润是相当于省了交高额专利的费用。所以,你拿美国的制药公司来套中国的企业,那是刻舟求剑,其实是完全不同的情况。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3-2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声明:1、本站所有广告均与MACD无关;2、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网友发布信息非MACD观点与意思表达,因网友发布的信息造成任何后果,均与MACD无关。
MACD俱乐部(1997-2019)官方域名:macd.cn   MACD网校(2006-2019)官方域名:macdwx.com
值班热线[9:00—17:30]:18292674919   24小时网站应急电话:18292674919
找回密码、投诉QQ:89918815 友情链接QQ:95008905 广告商务联系QQ:17017506 电话:18292674919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陕ICP19026207号—2  陕ICP备20004035号

举报|意见反馈|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MACD俱乐部 ( 陕ICP备20004035号 )

GMT+8, 2024-4-30 18:06 , Processed in 0.078975 second(s), 9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