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下半年翻五倍的标的查询只要觉得你的资源有价值,找我超长线翻倍股6个,299元想知识变现,点这里
广东线下聚会即将开始帮你配置仓位领五倍以上大牛不做制度的牺牲品
楼主: 长白游人

每日说敖东--个人投资日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6-6 22: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邮彭旭回应:突发事件不影响公司价值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05日 09:30  中国经营报

  张景宇
  参与投资的大龙地产(9.98,0.91,10.03%)、中山公用(16.92,-0.46,-2.65%)先后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也将中邮创业基金放到了聚光灯下。为此,《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了中邮创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投资总监彭旭。
  《中国经营报》:今年一季度末,中邮系基金持有中山公用19.5%的流通股,6月2日该公司股价因为牵涉当地市长李启红被调查而暴跌,你们现在在这家公司上的持股情况如何?
  彭旭:那是他们自己的事儿,这一点(指高持仓)我们是不否认的,而且广发证券(35.28,1.43,4.22%)复牌后我们已经抛了很多,现在手上的中山公用不是很多。
  这种事件性影响都是小概率事件,上市公司本身的价值并没有受到影响。
  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网上对负面的东西特别感兴趣。我们确实在大龙地产、中山公用上有投资,但从持股市值占中邮管理资产的比例上看,其实是很低的。我们也买了很多好股票啊,比如哈药股份我们赚了十几个亿,但是没有人关注。另外,在大龙地产上我们也是赚钱出来的。
  从基金经理的角度上讲,他会关注标的公司本身的价值,但是对于人的因素是很难把握的。谁会想到大龙地产会搞出乌龙事件、中山公用高管被调查呢,哪个研究报告能预测出这种事情?
  另外,突发事件并不会影响公司本身的价值。大龙地产出了“乌龙事件”后,我们也研究了它的资料,发现这家公司在宣武区等地有很多土地储备,都是几年前买下的,随便卖出一块就足以抵消“乌龙事件”造成的损失。
  再比如伊利,当年三聚氢胺事件出来后,股价一度跌到6块钱,相信很多投资者在这个价位走掉了,但你回过头来再看看它现在的股价,又回到28块钱了。
  《中国经营报》:我做了一下统计,从2008年底到今年一季度,你们在很多个股上的持股占流通盘的比例都比较高,比如上海机电(9.49,-0.06,-0.63%)在2008年底的时候持仓占流通股本的28.87%,这样会否造成流动性障碍?
  彭旭:我们并没有刻意在单只个股上谋求所谓的“控盘”,一般来说如果看好一家上市公司,那么我们会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的买进,直到达到上限(一家基金公司所有基金在一家上市公司持股不能超过总股本的10%)。如果这只股票流通股占总股本比例低,那么我们的持股即使不到它总股本的10%,从流通股角度来看,占比也会很高。这是投资风格的问题。
  至于流动性,我们集中买进的股票,一般都是中等市值的股票,不会买盘子特别小的公司,这样流动性不会有太大问题,关键是市场对你选的股票认可不认可。
  《中国经营报》:你们选择投资标的有什么依据?为什么选择中山公用?
  彭旭:去年年底时,我们看好券商概念,中山公用相当于一个广发的配置(持有广发证券总股本的13.7%)。当时我们看好券商的中间业务,觉得股指期货、创业板推出后,券商中间业务的机会越来越大。这些股票我们都买得很早,不仅仅是中山公用,还包括吉林敖东(30.98,0.63,2.08%)、广发证券、辽宁成大(28.27,0.42,1.51%)、海通证券(10.59,0.25,2.42%),当时我们都拿了很多。但是广发证券复牌之后我们觉得市场不太好,在券商股上的减持量还是比较大的,中山公用、吉林敖东我们都已经减持,只留了辽宁成大。
  在中山公用上之所以还留了一部分,主要原因是看好他的公用事业(1937.135,3.64,0.19%)业务。
  《中国经营报》:我看到在你们的重仓股中,有些被减持的个股涨幅反而要比增持个股的涨幅要高,这是怎么回事?今年你们主要看好哪些板块?
  彭旭:我们今年的判断上是有点问题。我骨子里面不喜欢估值过高的股票,但今年炒作的高PE、成长性股票比较多。说句老实话,我在市场里做了这么久,还是不适应高PE投资,这确实有点问题。

[ 本帖最后由 长白游人 于 2010-6-6 22:32 编辑 ]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10-5-2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6 22:41 | 显示全部楼层
国资“大老鼠”或系中山中汇集团一手操办
时间:2010年06月05日 03:00:41 中财网  




  中山公用内幕交易窝案更多内情正在揭开。本报昨日刊发的《国资公司疑为中山公用案"大老鼠"》报道引起各方强烈反响,暴赚7600万元的振业投资成为"众矢之的",振业投资法定代表人跟中山公用有着怎样的渊源?谭庆中、郑旭龄以及被中纪委带走的中山市长李启红与它又有着怎样的关系?《每日经济新闻》对此继续展开调查。
  记者从中山工商局查阅的登记注册资料显示,振业投资是中山实业绝对控股的,而中山实业又是由"公有资产管理委员会"100%控股的一家国有独资企业。
  由于中山公用曾经的大股东公用集团,以及随后专门为重组专门成立的中汇集团,都是中山市国资委绝对控股的企业,按常理分析中山公用(000685,收盘价16.92元)的控股股东中汇集团跟振业投资大股东中山实业的关系是类似"兄弟"单位。
  中山实业属中汇集团代管
  兄弟单位子公司在重组前后精准买卖大赚特赚,本已十分可疑。
  记者进一步调查发现,中山实业跟中汇集团绝非兄弟单位的关系如此简单,振业投资大赚特赚或是重组方中山公用大股东--中汇集团一手导演的。
  有知情人士向记者曝料称,中山实业集团实际上是由中汇集团代管的企业。
  对于此说法,记者从中汇集团网站得到证实,在其网站首页左边一个名为"其他企业编"栏目中,明确注明中山实业是中汇集团代管的企业。
  在公用集团 (中汇集团前身)发展历程介绍中,甚至有振业投资成立的信息,在"2006年大事记"中,有这样一条记录,"9月19日,经国资委批复成立中山市振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从振业投资工商注册情况来看,它似乎跟公用集团似乎完全没有关系,为何在发展历程中会有关于振业投资成立的记录?联系前述的代管关系,难道振业投资从"出生"开始,到随后的融资、二级市场购买、获利抛售动作都是中山公用大股东--中汇集团一手"操办"?
  此外,还有一项证据更能说明问题,振业投资工商资料显示,其法定代表人为张来明,经过记者进一步调查,张来明目前正在中山公用任职。
  张来明最近一次公开露面是今年4月26日,他接受中山市当地媒体采访,其身份为"中山公用集团物业开发事业部经理"。张来明与中山公用的关系,从公开资料来看,最早可追溯到2007年,在中汇集团的网站上,有一篇名为《成功召开中山公用事业集团2007年度工作会议》的文章,这篇文章作者正是张来明,此会议召开时间为2007年3月。
  此事脉络似乎变更加清晰,中山公用大股东中汇集团代管中山实业,中山实业又成立振业投资,振业投资随后又精准踩稳中山公用重组的节奏,大赚7600万元,这岂不是赤裸裸的内幕交易?其中,中山公用大股东中汇集团董事长--谭庆中,正是关键人物。
  李启红、谭庆中系内幕知情人
  资料显示,谭庆中曾担任银河证券中山营业部总经理,2003年4月9日又被任命为银河基金管理公司副总经理,代行总经理职权。直至2005年底,谭庆中始终没能被扶正;随后,谭被派往香港学习,银河基金总经理一职由陈江浩代行。
  谭庆中并未在香港待太长时间。2006年5月7日,一纸任命将谭庆中推到中山市公用集团党委书记兼董事长的位置上。有意思的是,谭庆中一直以资本高手的形象示人并没有经营实业的经验,此次担任大型国企一把手的任命颇为神秘。
  "其实当时中山公用已经开始考虑重组,谭庆中就是被点将操盘此事,而当时主抓重组的领导正是李启红。"一位中山当地资深人士向记者透露。
  李启红履历显示,2006年12月,其出任中山市代市长,随后在2007年1月转正,重组中山公用正是其上任后在资本市场上烧的第一把火,整个重组过程自然由其掌控。
  在中汇集团网站首页的 "集团动态"一栏,一篇名为"市领导到公用集团(注:即中汇集团)调研"的新闻报道引起记者的注意,这篇发布时间为2007年2月3日的文章显示,当年2月1日,时任市委副书记、市长的李启红,和时任国资委主任黄国庆等人到公用集团调研。在调研会上,时任公用集团董事长的谭庆中就提出了"推进产权结构改革;理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利用资本运营手段实施资产重组"。
  李启红当时对谭庆中提出的产权结构改革给予充分肯定,并明确表示,"公用集团提出的水务整体上市、投资天然气项目、重组旅游产业、收购证券公司、拓展新兴产业等都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按先易后难,成熟一个推进一个的原则推进实施。市委市政府拟成立利益协调机制,对资源与规划集中收权,对公共财政和公共事业逐步放权。公用集团可以就如何调整财务结构、产权结构改革、股份制改造等提出详细的方案上报政府。"
  "中山公用是在2007年7月份停牌宣布重组,随后8月份披露具体方案拟收购公用集团拥有的水务资产和广发证券15%股权,这与李启红讲话里的内容不谋而合。"深圳一位资深私募人士分析称,上面这段讲话无疑说明中山公用集团很早就有整体上市的计划,而李启红和谭庆中就是第一手内幕知情人。
  颇具戏剧性的是,2007年3月6日,中山公用还发布公告称,"经向公司经营层、控股股东征询,本公司经营活动正常,没有应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信息。"(每日经济新闻 朱秀伟 马宇飞)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国内统一刊号 CN51-0127 全国邮发代号 61-149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10-5-2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6 22:5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山公用重组前戏:“谭庆中帮”提前做局2010年06月05日 00:33经济观察报【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3条陈双庆

中山公用 (SZ:000685)最新价:16.92  0.46 2.65%行情走势 公司新闻 最新公告大单追踪 资金流向 持仓成本股票预警 优股预测 龙虎榜中山市最大的市政道路兴中道上,与中山市中级法院比邻的财兴大厦虽不显眼,但门口的保安谨慎地把控入口、对来访的陌生人详细地盘问,透出些许不寻常气氛。

中山公用[16.92 -2.65%]事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山公用”)就位于这座大厦三楼。日前,中山市市长李启红因涉嫌严重经济违纪问题被中纪委带走,中山公用董事长谭庆中和总经理郑旭龄疑因内幕交易被卷入这一风暴当中。

5月31日,中山公用在紧急停牌后公告称,谭庆中和郑旭龄因暂时无法履行职务,授权公司董事郑钟强代行两者职务。

中山公用证券法律部总经理梁穆春称,公司对内并没有通报两名高管为何目前不能履行职责的原因,也不知他们的去向。“我们从来没有说过两名高管和内幕交易有任何关系。”

不过,记者调查发现,种种迹象表明,谭庆中等核心人物早在2006年中就已明确了中山公用通过公用科技整体打包上市的路径,谭庆中本人也多次在私下场合推荐公用科技。银河证券一知情人士更是透露:谭庆中曾召集旧部提前一年吸筹。

得意与彷徨

时间回到2006年5月9日。

对于谭庆中来说,这是全新的一天。他自此成为中山公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08年8月6日更名为”中山公用事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新一任董事长,而此前不久他从银河基金管理公司离职。

在任职仪式之后与市领导的宴会上,谭庆中举杯保证,绝对有信心带领公司成为中山市的标杆企业。

“当时大家都拍手称好,领导们对他寄望颇重。”一位参加了当天宴会的中山市国资委知情人士回忆称。

银河证券一内部人士透露,中山公用作为中山市最大的一家公用事业集团,成为董事长对谭庆中来说意味颇多。“在谭庆中彷徨时中山市领导热情接纳了他,他能不竭尽所能吗?”

其所指的“彷徨”是指谭庆中在银河基金的工作经历。

此前,谭庆中大部分时间是在中山市发展。早年其先后担任中国工商银行[4.22 0.00%]中山分行工业信贷科副科长、广东省工商银行信托投资公司中山分公司总经理、中国华[0.20 -2.46%]融信托投资公司中山营业部总经理和中国华融信托投资公司广东证券分部总经理,之后又调到当时与工行同一系统的银河证券中山营业部担任总经理一职。

中山营业部成为其职业生涯的新起点。另一位与谭共职多年的中山营业部管理人员表示,谭做事雷厉风行,对下属则善听意见、重视沟通。谭担任总经理期间,该营业部成长为银河证券系统内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无论是经纪业务还是基金销售业务都在银河证券内部名列前茅,例如2004年初银河银泰基金募集规模达到60.1427亿,该营业部就贡献6亿以上。

也正因此,谭庆中之后成为银河证券资产管理总部副总经理;2003年4月9日,其又成为银河基金管理公司副总经理,“代行总经理职权”。

不过,与其他券商主导型的基金公司一样,银河证券在银河基金中占据强势话语权,当时基金公司董事长由银河证券副总裁刘澎湃担任,但在公司管理层任命上,银河证券内部一直没有形成统一意见。因此在2003年-2005年长达三年时间里,谭一直没被扶正,上述营业部管理人员透露,谭对身边人提及的原因是 “银河内部复杂的人事关系”。

直到2005年底,《银河银联系列证券投资基金招募说明》中才确认了谭庆中为银河基金董事、总经理的身份。“但当时谭已萌生去意,因此中山市需要他回归时一拍即合。”该人士称。

中山公用成为谭庆中立志再施展拳脚的地方。虽然没有实业经验,但长期在中山市从事金融行业、具有丰富的资本运作经验使谭庆中成为中山公用整合的不二人选。

重组前传

令上述国资委人士印象颇深的,是谭庆中 “多次推荐领导们关注当时的上市公司公用科技”。其透露,在就职当天的宴会上,谭庆中反复强调“公用科技必将超越中炬高新[8.87 1.72%]”。

中炬高新是当时最受瞩目的中山市的上市公司。从2006年3月8日开始到4月20日,中炬高新一举从最低2.64元/股上涨至最高5.76元/股,短短23个交易日内涨幅超过110%,其间中炬高新披露进行股权分置改革。

而当时,中山公用拥有公用科技26.08%股权,同时还持有广发证券[35.28 4.22%]15%的股权;而谭庆中上任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对中山公用进行整合。因此“谭对公用科技的推崇肯定是有理由的,中山公用的整合路径也有了很大想象空间。”该国资委人士表示。

而多种迹象也似乎显示,谭庆中等核心人物早在2006年就明晰了对中山公用的重组路径。

2006年6月9日,公用科技获得连任的董事长郑钟强强调,将在剥离不良资产后注入更多的优质资产,而新的董事会中也增加了资本运作方面的专业人才。所指人才包括曾任中国证监会副主席、银河基金第二届董事会董事的傅丰祥,还有曾任职于银河证券与银河基金、后来成为中山公用总经理的郑旭龄。

而后,有关中山公用整体上市的传闻便已传开,传言还包括中山公用有意将15%广发证券股份注入中山公用。公用科技于2006年8月8日发布澄清公告,否认了上述说法。

不过另一方面,中山公用方面多次在内部对资产重组进行强调。在2007年1月份中山公用与中山市国资委的内部新春联谊晚会上,谭庆中在讲话中提到,公用集团将推进产权结构改革,同时利用资本运营手段实施资产重组。

2007年3月份,于2007年1月上任的中山市市长李启红更是明确表示:“公用集团的水务整体上市、投资天然气项目、重组旅游产业、收购证券公司、拓展新兴产业等都将按先易后难,成熟一个推进一个的原则推进实施。”

“之后看来,谭等核心人物早从2006年开始就规划中山公用通过公用科技整体上市。”上述国资委人士称。

提前一年吸筹

上述国资委人士还透露,谭与一些关系密切的领导交流时表示,会“召集以前在银河证券的旧部来操作”,而操作的对象就是公用科技;谭说这些话时始于其上任不久后的2006年6月份。

前述银河证券内部人士也告诉本报,“公用科技由银河坐庄”这在小圈子内不是秘密。“以谭和郑对重组进程的把握,对公用科技以后的发展肯定是了如指掌。”他表示,所谓的操作不会以银河证券公司层面进行,据他了解,“是以个人名义开设账户进行投资,并且不仅在一个证券公司开有账户;系不同账户由同一帮人操作。”

记者调阅了交易所公布信息里涉及中山公用历年异常波动交易的席位,似乎也对上述说法有所印证。数据表明,在异动席位上频频出现、操作出奇一致、在同一天同进同出的证券营业部包括谭庆中曾任总经理的银河证券中山证券营业部和广发证券中山市中山四路证券营业部。2006年7月31日,前者买入公用科技264万元,后者卖出67万元。

而此后,两家营业部在异动席位上的亮相,均为同一天同向操作。2006年8月4日,二者合计卖出255万元;10月24日,二者共买入361万元。此后直到2007年3月5日,银河证券中山证券营业部才再次出现在异动席位上,共计卖出332万元。

上述银河人士透露,主力的吸筹时间始于2006年6月,到2007年2月基本建仓完毕。“从公布的异动情况看,主力采取多次小额度吸筹,并未引起市场过多注意,十分有经验。”此间,公用科技股价从2006年7月份的最低3.08元涨到2007年3月超过8元。

从2007年3月左右开始,市场主流研究报告和分析指出,公用科技的大股东整合预期强烈,预计该股当年将超过15元。

2007年7月4日,公用科技宣布停牌,8月20日复牌公布了吸收合并大股东中山公用集团及定向增发收购五家区镇供水资产为主的重组方案。随之而来的,是该股连续14个“一”字形态的无量涨停,加上停牌前的两个涨停,公用科技一举从6月底的7.76元暴涨至31.1元,涨幅超过300%。一举成为当年最受瞩目的上市公司之一。

而银河证券中山证券营业部也再次于2007年9月3日出现在异动席位,卖出金额为88万元。9月10日,公用科技第16个涨停日,当日成交额达15.13亿元,是涨停前平均成交额的7倍以上,市场普遍认为是主力在出货。当天卖出榜的前三位均为中山本地营业部,累计卖出近1.4亿元。其中银河证券中山营业部共计卖出7066.44万元,广发证券中山市中山四路营业部卖出2745万元。

而如果这些筹码是在2007年2月之前吸纳,仅根据公开的交易数据推算,这两家营业部在公用科技上的获利达到600%。

对于银河证券中山营业部频频登上公用科技异动席位、其中是否有客户为谭庆中旧部一事,该营业部交易部门的刘经理称,并不了解操作客户的真实身份。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10-5-2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7 07:45 | 显示全部楼层
600点下跌背后:193亿资金疯狂撤离
2010年06月07日01:41 来源: 字号:    复制标题链接  

 自4月15日上证指数开跌以来,截至日前,指数累计跌幅已高达611点。大跌611点的背后,累计有193.58亿元资金净流出。

  银行继续充当下跌行情的“发动机”。

  大智慧SuperView大资金流向数据显示,4月15日以来,银行板块资金累计净流出56.93亿元,净流出量超过排名前五的其他4个权重板块的总和。

推荐阅读
农行周三上会 发行规模缩水·A股影响几何?
二次探底能否成功?
  在纳入统计的1760只A股中,共有136只个股上涨、1602只个股下跌。除停牌2年多后复牌连续14个涨停板的*ST威达外,德赛电池(000049,股吧)、路翔股份(002192,股吧)和登海种业(002041,股吧)是涨幅最高,同时也是涨幅超过30%的仅有的3只个股。

  *ST罗顿是股价跌幅最深的个股。自4月15日以来,*ST罗顿跌幅已高达46%。*ST关铝、中山公用(000685,股吧)等8只个股累计跌幅也超过40%。此外,还有累计225只个股跌幅达三成或以上,其中123只个股是上证所上市股票。

  资金净流量最大的银行板块中,宁波银行(002142,股吧)和中信银行(601998,股吧)跌幅最深,其间累计下跌均达29%。中国银行(601988,股吧)、工商银行(601398,股吧)、建设银行(601939,股吧)跌幅最小,跌幅都不超过15%。

  对此,杭州一券商自营人士表示,市场对于房地产政策的恐惧是此轮下跌的主因。但因担心房地产市场走熊而影响到银行未来业绩,从而抛售银行股的观点多少有些站不住脚。未来虽然农行、光大银行上市会对机构在银行股的配置上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总体而言,银行股已经超跌。虽然现在说见底尚早,但过度看空已经不合适。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10-5-2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7 08:27 | 显示全部楼层
券商萧条惊起佣金激战:光大证券自营离奇亏1.83亿
时间:2010年06月07日 07:36:51 中财网  







  业内分析师认为,光大证券(601788)一季度的自营业务亏损1.83亿令人诧异,亏损异常
  券商股的萧条时分。
  大盘4、5月一泻如注,6月开场低位徘徊,注定了券商股的命运。
  "我觉得这个板块现在基本没戏。我对所有的券商股都给了中性的评价。熊来的时候,什么基本面、估值洼地分析都不管用。"一位总部在深圳的知名券商分析师直言不讳地表示。
  多位业内分析师也纷纷对券商股表示看淡,对券商股的评级也毫不客气地一降再降。据巨灵资讯统计,近一个月来,上市券商公司共获得257份评级研报,其中,中性评级155份,占比60.4%,增持评级88份,占比34.2%,买入评级仅14份,占比5.4%。
  中信证券(600030.SH)、国元证券(000728.SZ)和广发证券(000776.SZ)最受青睐。中信凭借难以撼动的优势,获2份买入、23份增持评级报告,遥遥领先。而此前一直被备受关注的招商证券(600999)和国金证券(600109)惨遭滑铁卢,招商证券除了获得一份增持评级外,其余20份均为中性评级。国金证券(600109.SH)的19份评级全为中性评级,比肩太平洋证券(601099.SH),成为最落寞的上市券商。
  佣金战之殇
  券商股的萧条一幕,从史无前例的经纪业务佣金价格战掀开。
  据西南证券(600369)统计,2009年的平均净佣金水平为0.1161%,今年1季度为0.095%,比去年平均水平下滑18.15%,佣金下滑幅度进一步加大。国信证券分析师邵子钦认为,佣金率仍处于下降通道中,全年佣金率或将下降17%。
  其中,华泰系一季度佣金降幅最大,高达23.55%,其次是国元,降幅为21.8%。此外,中信、国金降幅也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相比之下,小券商下调幅度相对缓和,如宏源证券(000562)一季度仅降6.09%。
  "上次我们去华泰联合调研,他们老总就坚定地认为,佣金率还没有跌到低,还是坚持激进的佣金价格战做法。"上述深圳分析师认为佣金战还将越打越烈。
  "现在市场全面硝烟滚滚,佣金率还会下降,这对区域性的券商影响最大,比如东北证券(000686.SZ)和国元证券。以前这些地方性的券商还可以偏安一隅,现在好日子过去了。"一位上海知名券商分析师认为。
  佣金战的打响也引发了市场占有率的抢夺。据Wind资讯统计,今年1到4月,经纪业务市占率增幅最大的是西南证券,同比增长14.47%;国金市占率增幅为14.36%;长江证券(000783)市占率增幅也有9.9%。而太平洋、光大和招商证券(600999.SH)市占率则呈下滑趋势,下滑幅度为别为0.32%、4.9%和5.09%。
  佣金的持续下滑直接给券商的盈利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国信证券分析师邵子钦预测,利润对佣金率敏感度最高的是国金、华泰、光大,敏感度最小的是中信、招商、海通。
  7券商一季净利下滑
  佣金率下滑势不可挡,股指连连下挫,注定了券商的业绩难有惊喜。"今年经纪与自营业务的增长面临较大的困难,甚至是小概率事件。"西南证券分析师王大力谨慎判断。
  此时,距2009年的好大业绩不过寥寥数月。2009年,券商板块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为704.29亿和349.74亿,同比增长分别增长47.93%和67.93%。
  2009年,只有两家券商的营收和净利出现下滑,分别是国金证券和太平洋证券,营业收入下滑幅度分别为5.92%和315.78%;净利润下滑幅度分别为31.72%和162.82%。
  但短短三个月后,大盘变脸,券商业绩亦黯然。
  一季报显示,13家上市券商中,4家券商营业收入出现下滑,7家券商净利润出现下滑,占比53.8%。其中,营业收入下滑的券商包括国金证券、太平洋、西南证券和光大证券;净利润下滑的券商包括中信证券、东北证券、广发证券(000776.SZ)、国金证券、太平洋、西南证券和光大证券。其中,以光大证券下滑幅度最大,分别为27.23%和42.55%。
  一季报还显示,券商的自营投资风格开始转向谨慎。西南证券分析师王大力认为,华泰、光大、国元、国金偏向谨慎,而宏源证券与东北证券则属于激进风格。
  然而,恰恰被视为"自营风格偏向谨慎"的光大证券一季度在自营业务上败走麦城。
  光大自营离奇亏损1.83亿
  光大证券(601788.SH)1季报显示,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为3.43亿,同比下降42.55%,成为一季度券商板块表现最差的公司。而这主要是由自营业务在一季度亏损1.83亿所致。
  "确实挺奇怪的,还没来得及问。在13家上市券商中,除了光大证券外,其余所有券商的自营业务都是盈利的,连最差的太平洋证券自营业务利润贡献率都有1.8%,但光大证券利润贡献率却是负10.5%。"上述中西部分析师对光大自营业务的亏损表示困惑。
  中投证券分析师陈剑涛也表示:"光大证券一季度的自营业务亏损令人诧异,在上市券商中并不寻常,亏损异常。"
  "主要是光大之前搞错了。市场不好,但股票仓位又比较满,选股也选得不好,现在的仓位应减下来了。"上海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名券商分析师透露。
  事实上,糟糕的自营表现已经让光大自营风格转向了保守。一季度,光大自营资产规模50.66亿,比2009年底的80.5亿,下降29.84亿,降幅37.07%,自营资产/净资产的占比也由2009年底的35.85%,下降至22.22%。
  数据显示,在所有上市券商中,光大自营收入占比波动性最大。"光大的自营风格历来较为激进,2009年年报显示自营盘中权益投资占比73%,并且92%的证券投资划入交易性金融资产,加大了利润表的波动性。"宏源证券分析师黄立军如此分析光大自营业务波动大原因。
  "这样自营风险太大,在熊市问题就更加放大了。"上述上海分析师对光大的自营模式持谨慎担忧态度。(.理.财.周.报)
□ .丁.青.云  中财网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10-5-2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8 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吴敬琏担忧中国陷日韩式危机 祷告上苍保佑中国
2010年06月08日 09:46:09  来源: 新华网综合 【字号 留言打印关闭



吴敬琏(资料图)
  与中国经济改革同行三十余年之后,80高龄的吴敬琏仍然在为此而担忧。
  他担忧中国像日、韩等国那样陷入资产负债表危机;他担忧权贵资本经济在中国抬头的威胁;他担忧中国制造业因为升级速度不够快而陷入危机。
  “所有用这个政策(出口导向政策)的人都错了,2006年我就说过,我希望祷告上苍,(保佑)中国是个例外。”在最近一期中欧国际工商学院MBA课堂上,站在讲台上的吴敬琏如此回答本报关于中国经济转型与改革方向的提问。
  但他依然坚持对推进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心:“作为一个教员,作为一个研究工作者,我所能做的,正如我的老朋友江平教授写的一本书的书名那样,我所能做的是呐喊。”
  这位中国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依然未改勇于批判时代弊病的本色。他指出,虽然转型困难重重,但只要做好经济转型尤其是体制改革,希望还是有的。“体制改革涉及既得利益问题,会有很大障碍。但政府要有政治远见,为了长治久安,要牺牲关联队伍中的某些既得利益。公民要去推动改革、去监督政府。”吴敬琏说。
  经济模式二十年之痒
  《21世纪》:中国有计划的市场经济,是否能够更有效地调配资源?
  吴敬琏:有一个中央国企领导人文章你们要看,招商局董事长秦晓。他的文章主要分析政府强力控制经济的模式并不是好模式,现在已经很有问题。他作为招商局这个大国企领导,在这个位置上看这个问题更清楚。
  我很同意他的观点,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里面就存在很大一个政府寻租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到政府对资源、企业和交易的控制,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越过某个界限,就不是市场经济了。所谓市场经济,是一种自主自由交换的经济,如果所有者之上还有一个更高的权威来支配这个交换关系,就不是市场经济了。
  《21世纪》:告别出口导向型经济之后,中国是否能够保持高速增长?
  吴敬琏: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又叫做新重商主义政策。在大量人口需要就业、资源没有达到瓶颈、环境也还可以维持这三个前提下,出口导向政策对于发展中国家非常有利。
  但日、韩等国在持续出口导向型经济政策二十年之后,都出现了问题,造成货币超发、流动性泛滥、泡沫生成等现象。
  当一个国家成功执行出口导向政策,而资源限制越来越重、积累过量货币的时候,就要考虑转变出口导向政策。但这不是说减少出口,而是减少净出口,净出口在特殊条件下有利于发展中国家,但实际上是对进口国的补贴。
  《21世纪》:在大部分出口产品利润率仅有5%的情况下,中国是否会重估汇率?
  吴敬琏:当你的知识和技术含量不够,你又把外汇政策上的优惠取消掉,出口企业就出不去,就会发生严重问题。所以调整出口导向模式的同时,你必须转变增长模式,提高附加值,不再依靠给外国人补贴求他买你的东西,而是因为自己的产品有竞争力。
  重估与否是一个静态的分析,事情是动态发展的,关键要看你的附加值提高到什么程度,是否能够提高利润率,抵消升值造成的利润下降。
 《21世纪》:中国的金融市场的发展一直倾向于服务大型企业,怎样才能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吴敬琏:在改革过程中可以用四个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一是建立股份制银行,或者将一些城市的信用合作社改造成为城市商业银行。比如台州几个由信用合作社改制成的小商业银行,他们做中小企业贷款做得就比较好。
  第二,可以在某些地区建立私人银行,一些经济学家已经在呼吁,但管理当局对此一直有顾虑。小银行应对风险能力差,一旦出现挤兑就没法应付。虽然经济学家也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相应解决方案,但管理当局对这方面(的限制)一直没有放松。
  第三,像孟加拉国那样建立小额贷款公司,中国20年来在民间已经有很多发展,比如说经济学家茅于轼和汤敏这十多年来就一直在农村发展小额贷款,做得很不错。
  但现在这方面的法律框架还很不清晰,我国有一个罪名叫“非法融资”,但非法融资的界限却不清楚,要呼吁立法机关尽快制定法律,划清界限。
  第四,就是为风险资本(VC)和私人资本(PE)准备条件。中国VC和PE行业的大体框架已经建立,但现在仍然运行得不是很正常。由于监管存在一些问题,相当一部分PE和VC走向短期化,不是进行长期投资而是希望几个月就能通过上市撤出投资赚到钱。
  《21世纪》:为什么去年中国银行业信贷宽松的情况下,中小企业仍在抱怨贷款难?什么样的制度安排才能让银行愿意为这些企业提供贷款?
  吴敬琏:去年银行根据管理当局的要求发放海量贷款,规模在9.6万亿到12万亿之间,贷款增加了39%。但是对中小企业却发生了挤出效应。
  因为这些海量贷款是按照管理当局的要求发放的,商业银行出于自己的安全考虑,选择向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国有企业发放贷款。这是个理性的考虑,因为这个贷款数量太大了,今后在经济走向下行段的时候,就会出现坏账。
  商业银行的各级人员考虑到将来出现坏账会追究他们的责任,就优先向那些有国家项目的国企发放贷款。如果出现坏账,就可以推卸责任说我是贷给国家项目的。所以去年虽然有大量贷款的发放,但中小企业仍然融资难。
  要解决这个问题,大概只能从两个方面进行。一个是宏观经济政策要稳一点。不要大量的注入贷款。另外还是要强调银行的独立、自主决策,而不能由管理机关要求他们发放贷款。
  好的制度不能靠政策
  《21世纪》:你一直说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关键是体制改革,那体制改革最大的阻力是什么?在短期内这种阻力会不会有削减?
  吴敬琏:体制改革进展缓慢的原因可以分成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阻力不行,一方面是动力不行。从阻力来说,最主要的阻力就是所谓特殊利益集团,就是在现有体制下获得利益的人不愿意改革。就经济利益来说,现存体制中政府配置资源权力过大,政府干预经济过大,这就是双轨制,在双轨制的体制下寻租的机会就非常多。
  另外一方面是动力,从政府方面来说,它需要有政治上的远见,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要克服阻力,要牺牲我们关联队伍中的某些既得利益。从我们公民来说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考虑长远问题考虑得比较少,虽然我们中产阶级的人数在增加,但是坦白说,我们中等收入阶层对于自己的根本利益认识不足,就是自觉性不足,觉得我有好房子、好车子就足够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公民意识不高,光是考虑到是一个家庭的成员,而没有考虑到我是一个公民,我是这个国家的主人,我要去推动改革、我要去监督政府。
  《21世纪》:你提到,中国早在二十多年前就提出要进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但至今进展缓慢,问题出在哪里?
  吴敬琏:总的来说两个方面:一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体制性障碍,症结就是政府的资本权力太大了。利用权力支配资源,能够使GDP最快增长。如果不改变体制,要改变这两条是根本不可能。
  另外,从积极方面说,我们创新、创业的环境不太好。现在技术进步非常快,如果你不能把一种技术迅速产业化,几个月或者一年两年之后,这种技术就变得人人皆知。因为新技术有很大外部性,不管有多少专利保护,其实挡不住别人获得这种技术。所以我们虽然有很好的技术和发明,因为不能够产业化,过一段时间就死在摇篮里,非常可惜。
  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消除那些体制性障碍,要建立一个能够鼓励创新、鼓励创业的摇篮。所谓创新、创业的摇篮,我们说就是要改革,这个改革其实最核心的一条还是市场化,因为创新主体是企业,政府需要做的就是给企业创造一个环境。(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李关云 感谢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对本次采访的帮助)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10-5-2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8 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吴敬琏也80了!改革已经30年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10-5-2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8 13:22 | 显示全部楼层
Slow Start as Bidding Begins for Buffett Lunch
Published: Monday, 7 Jun 2010 | 12:25 PM ET Text Size By: Alex Crippen
Executive Producer
DiggBuzz FacebookTwitter More Share

No bids yet in this year's charity auction of a Power Lunch for 8 with Warren Buffett.

Just over 12 hours into the 5-day EBay auction, no one has made the starting minimum bid of $25,000.  

It's just a matter of time, despite Buffett's recent bad press.

Last year's auction was won by Canada's Salida Capital with a bid of $1,680,300.  The year before it took $2.1 million to win lunch with Warren.

This year's auction ends this coming Friday evening at exactly 10:30:35 ET.  Only pre-qualified buyers may take part.



The entire purchase price goes to San Francisco's Glide Foundation, a nonprofit with a mission to "break the cycles of multi-generational dependency, poverty, and low self-worth by providing a spiritual home of unconditional love."

Buffett will host the lunch for eight at New York's Smith & Wollensky restaurant, answering almost any and all questions posed to him.  

His guests, however, will need to pay for their own travel and accommodations.




Current Berkshire stock prices:

Class B: [BRK.B  70.04    -0.15  (-0.21%)   ]

Class A: [BRK.A  105120.0    170.00  (+0.16%)   ]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10-5-2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8 17:51 | 显示全部楼层
证监会将扩大融资融券试点规模 适当降低准入门槛
时间:2010年06月08日 17:10:41 中财网  
  证监会8日就扩大融资融券试点工作作出安排。证监会相关负责人透露,上海和深圳两个交易所正在就融资融券标的证券的扩充展开研究。
  在总结分析前一阶段融资融券试点进展情况的基础上,证监会就下一步扩大试点工作作出了3项安排。
  一、核准了申银万国证券、东方证券、招商证券、华泰证券和银河证券这5家证券公司开展融资融券业务试点的申请。
  二、适当降低试点准入门槛。证监会决定按照"最近一次证券公司分类评价为B类以上,最近6个月净资本均在30亿元以上"的条件和标准,再增加一批证券公司开展试点准备工作。
  据了解,截至4月底,国元证券、齐鲁证券、长江证券、安信证券、中信建投证券、方正证券、中金公司、中投证券、长城证券、国都证券、宏源证券、平安证券、兴业证券、西南证券、红塔证券共15家证券公司符合上述条件。
  证监会将根据先A类再B类的顺序,结合净资本规模大小、技术系统全网测试情况和业务试点实施方案专业评价结果,综合其他客观因素,以公开透明的方式分期分批核准试点证券公司。
  三、抓紧研究转融通业务方案。证监会将按照既定工作方案,对转融通业务所涉及的相关问题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论证,适时推出与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相配套的转融通业务。
  据介绍,3月31日融资融券业务试点实质启动以来,融资融券业务试点起步平稳,运行正常,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为扩大试点奠定了较好基础。截至5月31日,沪、深两市融资融券交易累计成交金额30.5亿元,其中,融资交易金额28.28亿元,融券交易金额2.22亿元。
□ .周.锐  .中.新.网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10-5-2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8 19: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经济12个两难 控房价还是保支柱
时间:2010年06月08日 07:50:57 中财网  
[第01页] [第02页] [第03页]  >>下一页
  中国经济在极为复杂的2010年面对诸多"两难"问题。那么中国经济的"两难"问题难在哪?
  "两难问题增多"成为决策层的共识。今年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两难问题增多"。5月13日至14日,温家宝在天津调研时再次指出,当前国民经济继续回升向好,但国内外形势仍然极其复杂,宏观调控面临的两难问题不少,必须冷静观察、沉着应对,深入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切实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由此可见,"两难问题"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体现。"两难"的矛盾症结在哪?如何破解?
  矛盾一
  控房价与保"支柱"
  在高房价就像"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时候,房地产作为我国经济重要支柱产业的位置却从未动摇过。
  近期,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表示,虽然房价高涨带来了社会对于房地产泡沫的担忧,但房地产作为我国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一点也不能动摇,不但不能动摇,还要进一步发展。
  此观点即出,房地产的 "泡沫论"与"支柱论"的纷争,再起硝烟。
  "房价高企可以刺激投资,但同时增加了老百姓的负担,造成收入分配严重失衡,更为严重的是,这也给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行带来破坏。但是如果房价降低了,老百姓是买得起了,相应的就会削弱或减少房地产业发展的能力,这对国家来说是个两难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研究员袁钢明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针对姚景源提出的房地产是我国的支柱产业,袁钢明认为, "在热点产业不多的情况下,房地产成为一个庞大的市场需求,不但填充不了,还供不应求,所以,房地产成为了中国经济强有力的经济增长点。"
  中国人民大学土地管理系副教授曲卫东也认为,中国目前处于城市化进程的高峰期,房价上涨一定程度上是由供需来决定的。房地产成为我国支柱产业已是不争的事实。
  曲卫东认为房地产作为国家支柱产业对国家的好处多多,因为只有高房价才能有高地价。现在地方财政50%以上的税收都交给了中央,如地方财政没钱,就可以通过土地出让获取出让金,这成为地方政府获取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所以,高房价虽然对老百姓很不利,但却是解决政府财政困难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
  但是上述表述还是得到专家的反驳。
  袁钢明认为,要解决"高房价和房地产支柱产业"这个两难问题,关键在政府,政府要毫不犹豫地压低和控制房价过高,开征物业税无疑是一个好办法,"开征物业税就能抑制投资人的投资需求,那些人就不会去买房了,买房的需求一旦下降,房价很快就下来了。"
  矛盾二
  保增长与控通胀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4月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增长2.8%,距离今年的通胀管理目标3% 仅一步之遥。这个数字让当局者踌躇:货币政策如何在管理通胀预期的情况下兼顾经济增长。这个"两难"问题首当其冲的表现是:全年设定3%的通胀管理目标存在争议。
  3月20日,姚景源在2010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 CPI上涨控制在3%左右是一个难度比较大的指标。但他也表示,在宏观调控作用下,最终能够完成和实现这个指标。
  袁钢明的表达则更为直接,他告诉《中国经济周刊》,"3%这个指标定得太严格,同时给政府调控也增加了难题。因为CPI一旦超过3%,按政府的目标就会紧缩货币,而一旦紧缩货币,企业就会倒闭,随之失业率就会增高,农民收入也会下降。"
  但相关资料显示,近期国家发改委先后在5月14日、19日、24日三次谈到了物价问题,认为3%的目标可以实现。
  而要保增长与控通胀并行,却是个难题。
  "现在主要问题还不是防止通胀,保增长的需要优先于控通胀。现在政策的着力点还不是要下大力防通胀,而是要调结构使得经济增长保持一定的速度。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调整结构,必然会有一定幅度的通胀,但通胀幅度不会太大。"首都经贸大学财政税务学院焦建国教授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
  矛盾三
  保增长与调结构
  温家宝总理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强调,要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处理好保增长和调结构的关系,把握好结构调整的力度、节奏和方式。
  调结构的寓意就是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苗圩日前也在公开场合表示,经济结构调整包括第一、二、三产业的调整,区域结构的优化及收入分配结构、社会保障制度的优化等,范畴很大。他说,"结构调整好了能更好地增长,结构不调整不优化,想达到增长目的也难。"
  然而,结构如何调整也是众说纷纭,从何处首先着手,力度和方式如何选择更是难以拿捏。
  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韩康认为当前经济结构失调主要原因是重化工业增长过猛,项目摊子铺得过大,供求关系失衡。可以说,重化工业增长过猛是当前结构矛盾之源。
  韩康认为,重化工业增长过猛,是投资对消费增长产生挤压的主要因素。而投资与消费结构不合理,是当前国民经济结构的一个核心问题。相关资料表明,在2003年―2008年,我国投资率从41%上升到43.5%,居民消费率却从56.8%下降到48.6%,2007年仅为35.4%,比1985年下降了17个百分点。
  袁钢明认为下一步调结构的方式,可在短期内把钱投到农业中去。"如果在短期内把钱投到农业中,相对来说,工业或者某些城市方面的资金就相应地减少,这种情况下,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可能就相对减少。但是由于我国农业太薄弱,只有加强了农业,提高农业收入,才更有利于经济增长。"
  矛盾四
  提高居民收入与
  增加国家、企业收入
  5月24日、25日,《人民日报》连续发表署名文章谈收入分配问题。国家发改委相关人士称:"收入分配改革方案仍在制定当中。"
  据悉,这份文件发轫于2004年,在2007年至2009年间举行了6次征求意见讨论会,始终未能与公众见面。多次参与收入新政征求意见的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收入分配改革牵涉到各种利益的博弈,这是其迟迟未出台的最大原因。
  "收入分配改革方案"迟迟未出台,在袁钢明看来,主要存在两个两难矛盾:一是"提高劳动者收入和国家财政收入减少"的矛盾,二是"提高劳动者收入和企业收入减少"的矛盾。
  国家提出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但是又担心国家的财政收入减少。因为国民收入就两大部分:一是居民收入,二是国家和企业非居民收入。居民收入提高了,就意味着非居民收入会减少,这是一个两难问题。袁钢明分析说,"解决这个矛盾很简单,就是改变观念,站在劳动者的角度,以提高劳动者收入为解决当前矛盾的主要出发点。如果以这个为目标,就不是两难了。"
  矛盾五
  扩大赤字与增加税负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0年中国拟安排财政赤字10500亿元。这一规模较去年的9500亿元赤字又扩增了1000亿元,刷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高年度赤字纪录。
  在全球经济复苏仍面临一些不确定性因素的背景下,中国赤字规模首次突破万亿元关口,意味着积极的财政政策力度仍然强劲。
  毫无疑问,巨大的财政赤字可以扩大投资、改善公民的社会保障。据业内人士分析,在当前中国经济增长没有明显升高或者财政收入没有明显增加的情况下,扩大财政开支必须要用赤字的办法,如果不用赤字,就要扩大税收。
  但是如果增加税收,难免把国家给予民生的好处被税负抵消了,目前国家积极倡导减税的政策也会成为"纸上谈兵"。
  "赤字会造成财政的压力增大,总是要转移到税收上,要增加各种各样的新税种,还有可能提高税率。即便不减税,也会把还有一些空间和灵活度的税收加以强化,实际上造成老百姓的税收负担加重。还有一种可能是,这个增加了的赤字,让未来或者下一代还这个钱。"袁钢明说。
  矛盾六
  货币的收紧与宽松
  现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也出现了两难境地:信贷的大量投放,一方面造成市场流动性充足,股市、楼市过热,泡沫出现,金融风险显现。而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和农业生产资金仍然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收紧货币,必然直接收紧到缺资金的中小企业和农业上,使其雪上加霜。如果继续实行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必然造成股市楼市资产价格膨胀,最终酿成金融风险。
  中国货币政策进入了一个非常艰难的抉择、把控时期。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尹中卿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为拉动我国经济回升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同时也给通货膨胀预期提供了货币基础。
  尹中卿认为,大幅度投放基础货币和天量贷款所产生的流动性对物价的影响,不仅表现在被CPI和PPI所覆盖的普通商品价格上,也表现在以股票价格和房地产价格为主的资产价格飙升上。他强调要抑制资产价格过度膨胀。通过适度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增加股票保证金交易限制、提高非保障性住房抵押贷款条件、实行差别化利率调整等政策工具,对2010年可能出现的资产价格暴涨进行制约。
  中国改革研究基金会秘书长、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专家委员樊纲则表示,"中国容易产生泡沫,很大的原因是由于一些体制不健全。"
  樊纲建议,首先要增强预见性,及早作出调整,不要等到泡沫形成再调整。目前,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些调控政策,在此基础上,还需要从供需两方面,借助控制按揭贷款、杠杆率等金融政策和工具,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从而更好地应对挑战。

  中国经济的12个"两难"
  本刊通过走访多位专家学者,在当下困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众多热点难点问题中,梳理出以下12个突出的"两难"问题。
  人民币升值与不升值的冲突
  国内的共识是,一旦人民币升值过大,会对中国庞大的出口导向型产业产生影响,如果小幅度的方式,必将带来更多资本进入中国,炒作人民币汇率。而在外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要求中国人民币升值声音越来越激烈,并有情绪化和政治化的倾向,这种压力也在朝向常态化发展。
  信贷投放规模收与放的冲突
  如果对信贷规模实行数量性紧缩,将可能导致之前投资的中长期项目出现烂尾工程,而如果不加以控制,或将对通胀产生影响。一旦实行价格性紧缩,比如加息,又将可能引发热钱的进入。
  财政赤字与税负改革的冲突
  赤字问题也将成为中国经济所付出的代价之一,如果继续减税则财政赤字更难承受,如果加税,则与扩大内需和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中国经济转型长期目标相悖。
  房价调控经济导向与民生导向冲突
  一方面房价的大幅度上涨,已经成为财富分配的重要途径,防止更大幅度的暴涨成为政府维稳的必然选择。但考虑房地产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重要产业支柱的现实,房价上涨是中国现行各种制度、各种冲突在市场中的集中反映,这使得政府在控制房价的政策选择过程中,空间并不是很大。
  扩大出口与重塑经济增长的冲突
  扩大内需实现经济增长模式转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出口依然是中国经济短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动力来源。但是,在新兴的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背景下,这一模式正持续受到冲击和来自发达国家强大压力。
  投资拉动与扩大就业的冲突
  危机之下,国家在传统的"铁、公、基"等领域的投资虽然拉动了经济的快速复苏,但是,这些领域并没有创造太多的就业,这与当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对扩大就业的要求并非完全符合。从长远来看,在保增长和调结构的双重目标下,扩大就业和投资方向的选择依然需要艰难的权衡。
  地方债务化解中的进与退的冲突
  决策部门在对地方投融资平台的债务进行规范的过程中,考虑到这些地方投融资平台已经展开的相当多的长周期投资项目的可持续问题,对于支持资金的是否继续投放的决策正面临进退失据的尴尬局面。地方债务问题有可能倒逼新一轮的财权事权划分甚至分税制改革。
  资源价格改革与管理通胀的冲突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要素反映其稀缺性,反映其市场价值。能源价格改革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经济含义。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之所以提出CPI涨幅3%左右,为资源环境税费和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留有一定空间。所以,能源资源价格改革所面临的宏观经济背景,不是简单了,而是变得更加复杂了。
  短期决策与长期规划的冲突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一项长期的政府主导的战略性工程,这就必然导致一些短期的宏观经济政策与长期的战略规划之间发生冲突。这实际上也是很多"两难"问题出现的重要背景。
  节能减排与重化工业发展的冲突
  考虑到重化工业在中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现实,一方面,中国经济复苏的重点在于重化工业领域的投资和发展,这与长期我国产业调整的方向并不一致。另一方面,在重化工业和节能环保之间的冲突或将长期存在。在实现节能减排的两种路径(技术减排和结构减排)中,都需要一定的时间,这与当下现实的压力存在冲突。
  土地商业化与保护耕地的冲突
  地方政府希望在土地价格快速上涨中大量投入土地,使地方土地出让金和相关房地产收入大幅度增长;而中央政府却希望城市化进程不能过度减少农用耕地,平衡房地产发展与农业之间的关系,由此产生在调控土地市场上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冲突。
  宽松货币政策与防范资产泡沫冲突
  出于对实体经济的刺激需求,必须继续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而流动性大量涌向资本市场和房市,导致资产价格暴涨和房价泡沫风险加大。(叶建国 刘永刚 王红茹)

.中.国.经.济.周.刊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10-5-2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8 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巴:3个未来难补的行业!

巴菲特在今年给股东的信中开篇谈到:
Charlie and I avoid businesses whose futures we can’t evaluate, no matter how exciting their
products may be. In the past, it required no brilliance for people to foresee the fabulous growth
that awaited such industries as autos (in 1910), aircraft (in 1930) and television sets (in 1950). But
the future then also included competitive dynamics that would decimate almost all of the
companies entering those industries. Even the survivors tended to come away bleeding.
The major problem for Berkshire last year was NetJets, an aviation operation that offers fractional
ownership of jets. Over the years, it has been enormously successful in establishing itself as the premier company
in its industry, with the value of its fleet far exceeding that of its three major competitors combined. Overall, our
dominance in the field remains unchallenged.

而在其分述4个行业的段落里有下面的描述:
NetJets’ business operation, however, has been another story. In the eleven years that we have owned
the company, it has recorded an aggregate pre-tax loss of $157 million. Moreover, the company’s debt has soared
from $102 million at the time of purchase to $1.9 billion in April of last year. Without Berkshire’s guarantee of
this debt, NetJets would have been out of business. It’s clear that I failed you in letting NetJets descend into this
condition.

纵观巴菲特买下NetJets的11年,估计是老巴最为赔本的买卖,这也反面证明industries as autos (in 1910), aircraft (in 1930) and television sets (in 1950)这3个行业是消灭资本的行业,老巴当初认为NetJet是aircraft 行业的一个特例,看来期望特例是很渺茫的!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10-5-2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8 20:49 | 显示全部楼层
byd是否aoto的一个特例,仍需10年的观察才能下结论,尽管老巴目前账面byd有8倍的浮赢。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10-5-2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9 07:31 | 显示全部楼层

远离市场、远离噪音!

09年下半年至2010年5月份,我的投资成绩为我05年投资以来表现最糟,原因是自己思维混乱:极度关注股价,短线操作过甚------而原来一直追求价值投资的我为何如此呢,概因这段时间我有了qq号并加入了多个股票群,虽然我并不轻信他人言,只是在群里聊天,但是由于聊天挤占了大量思考时间,而信息噪音却影响了我的正常思维,两方面互为加强,致使自己判断失误、或者无暇思考,或者常常犯错。

昨晚偶然看一眼cctv2的一基金经理访谈,其谈到看一个基金经理,主要应该看其不做什么,因为做什么大家基本相同;而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不做什么是更重要的,一定要滤掉信息噪音。信之!所以我自己重新思考了我近一年的变化。当然我自5月中旬已基本把qq停了,读书和思考多了,而对股票的价格也已经不甚敏感了。

远离市场、远离噪音!所以我目前发布此帖更主要的目的是记录自己的思想和读书笔记,而与大家讨论的成分不多,因为我的帖子对于多数人,同样是噪音,诸君慎重。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10-5-2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9 08:20 | 显示全部楼层
诉讼敢死队分公司等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10-5-2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9 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几个注定投资长期成功的因素---转载,与长白老兄共勉

2005年初与有位网友聊到股票,她家里是经营煤矿的,自己有一个小煤矿,因为当时整顿和关闭小煤矿,所以索性结束了煤矿生意,一心想寻找其他投资机会。



    还记得当时跟她在qq上聊到中集集团,我认为这个公司在当年的漫长熊市中表现抢眼,走势非常独立,2003年-05年股价逆市大涨了5倍(瞧,人都是往后视镜看的)。而且的确认为这个公司非常优秀,所以神侃了一通中集的“投资价值”云云。



    她并不是那种很懂股票的人,于是默不作声,回头自己去翻了不少中集的资料,然后也感到中集的确是个值得投资的公司。于是2005年初股价跌破年线后就开始买入,后面陆陆续续又买了一些,她自己说大概买了接近300万左右的股票。



    不料,大盘跌破1000点后强劲反弹,后面慢慢的往上攀升,中集的股价却一股脑向下跌,而且大盘越涨,中集越跌。短短半年多,股价跌了40%左右,我估计她的市值蒸发了30%多,也就是接近100万。我以为人家会很惊慌失措,痛苦不堪。哪知道聊天时,她根本没有提及股票,我问她知道中集现在跌到多少了吗?她只是说:没事,出口总会好起来的,中集我看不错,业绩总会好起来的。似乎言谈之间,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浮亏了100万。



    当时的中集被基金抛弃,认为2005年出口将不可避免下滑,中集的业绩高成长时期已经结束了。如果我没记错的话,2005年中集PE最低跌至5倍多一些。我打破脑袋也想不出为什么就一年的业绩增速下滑,就将估值从几十倍降至5-6倍左右。但行内老手告诉我:周期性行业不能光看PE,低PE反而应该出售而不是买入。



    于是我也把这些观点善意的转告她,她却丝毫未在意,反而宽慰我不要急。



    后面的故事都知道,中集业绩迅速回升了,机构又开始唱多了,并且股价在06-07年翻身涨了8倍多(尽管算是涨幅较小的了)。反正我知道这位对股票很不精通的女士,最终这批中集股票是接近900万左右出售的。



这件事情让我明白了几个道理:

1、财不入急门

2、越有钱,越对钱的波动看淡,反而越能在投资上赚钱,这就是所谓的强者恒强。

3、大家都看好(例如03年-05年初的大牛股中集集团)的未必后面一定走好,都不看好的(05年初-05年底的大衰股中集集团),未必一衰到底。很多观点短期看是正确的,长期看却是错误的。

4、即便是走势最差的股票,有时候也能有巨大的收获。

5、投资的最终结果,并不取决于你判断正确多少次,而在于你在每一次判断正确的投资中,投入了多少资金。

6、好的投资,并不在于你一开始有没有抓住正确的趋势,而是在于你能在正确的判断下坚持多久?



    所以,总的说来有几个注定投资长期成功的因素:

1、能否长期在较稳定的投资理念原则系统下,寻找到一些成功投资机会?

2、能否正确在这些成功投资机会到来时投入较大的资金(或持续投入)?

3、能否坚持自己的判断,保持耐心?

4、能否避开未来可能出现的一两次致命的陷阱(可能导致永久性的巨额亏损)?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10-5-3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9 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王一阵子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10-5-3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9 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与长白兄共勉

2005年初与有位网友聊到股票,她家里是经营煤矿的,自己有一个小煤矿,因为当时整顿和关闭小煤矿,所以索性结束了煤矿生意,一心想寻找其他投资机会。



    还记得当时跟她在qq上聊到中集集团,我认为这个公司在当年的漫长熊市中表现抢眼,走势非常独立,2003年-05年股价逆市大涨了5倍(瞧,人都是往后视镜看的)。而且的确认为这个公司非常优秀,所以神侃了一通中集的“投资价值”云云。



    她并不是那种很懂股票的人,于是默不作声,回头自己去翻了不少中集的资料,然后也感到中集的确是个值得投资的公司。于是2005年初股价跌破年线后就开始买入,后面陆陆续续又买了一些,她自己说大概买了接近300万左右的股票。



    不料,大盘跌破1000点后强劲反弹,后面慢慢的往上攀升,中集的股价却一股脑向下跌,而且大盘越涨,中集越跌。短短半年多,股价跌了40%左右,我估计她的市值蒸发了30%多,也就是接近100万。我以为人家会很惊慌失措,痛苦不堪。哪知道聊天时,她根本没有提及股票,我问她知道中集现在跌到多少了吗?她只是说:没事,出口总会好起来的,中集我看不错,业绩总会好起来的。似乎言谈之间,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浮亏了100万。



    当时的中集被基金抛弃,认为2005年出口将不可避免下滑,中集的业绩高成长时期已经结束了。如果我没记错的话,2005年中集PE最低跌至5倍多一些。我打破脑袋也想不出为什么就一年的业绩增速下滑,就将估值从几十倍降至5-6倍左右。但行内老手告诉我:周期性行业不能光看PE,低PE反而应该出售而不是买入。



    于是我也把这些观点善意的转告她,她却丝毫未在意,反而宽慰我不要急。



    后面的故事都知道,中集业绩迅速回升了,机构又开始唱多了,并且股价在06-07年翻身涨了8倍多(尽管算是涨幅较小的了)。反正我知道这位对股票很不精通的女士,最终这批中集股票是接近900万左右出售的。



这件事情让我明白了几个道理:

1、财不入急门

2、越有钱,越对钱的波动看淡,反而越能在投资上赚钱,这就是所谓的强者恒强。

3、大家都看好(例如03年-05年初的大牛股中集集团)的未必后面一定走好,都不看好的(05年初-05年底的大衰股中集集团),未必一衰到底。很多观点短期看是正确的,长期看却是错误的。

4、即便是走势最差的股票,有时候也能有巨大的收获。

5、投资的最终结果,并不取决于你判断正确多少次,而在于你在每一次判断正确的投资中,投入了多少资金。

6、好的投资,并不在于你一开始有没有抓住正确的趋势,而是在于你能在正确的判断下坚持多久?



    所以,总的说来有几个注定投资长期成功的因素:

1、能否长期在较稳定的投资理念原则系统下,寻找到一些成功投资机会?

2、能否正确在这些成功投资机会到来时投入较大的资金(或持续投入)?

3、能否坚持自己的判断,保持耐心?

4、能否避开未来可能出现的一两次致命的陷阱(可能导致永久性的巨额亏损)?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10-5-3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9 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常来坐坐

http://blog.eastmoney.com/s25floor/bloglist_0_1.html,我是长线套牢者,常联系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10-5-3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9 11:2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兄台,定会光顾。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10-5-2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9 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见,macd

首先感谢macd给了我10天比较愉快和有收获的日子
其次macd美中不足的是斑竹时常审帖,在自己想记笔记的时候却无法发帖,耽误了不少光阴和精力,所以誓将去汝(勿食我黍)
另外自己的发言多是噪音,虽然我自己仍然坚持写投资笔记,但不打算公开了,还是自己闭门造车比较环保和高效。

再次感谢macd和诸多同道的支持。

同时我也会不时回来看看,望同志们继续,都能快乐投资






我原来比较喜欢微软的个人空间,那里没有过滤没有审贴,只是讨论的人也少,而这正好符合我目前写投资笔记的需要,所以将在那里新建一搏客,如果不怕我的笔记噪音的可以到那里发表评论:

http://changbaiyouren.spaces.liv ... logview&_c=BlogPart

[ 本帖最后由 长白游人 于 2010-6-9 11:41 编辑 ]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10-5-2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声明:1、本站所有广告均与MACD无关;2、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网友发布信息非MACD观点与意思表达,因网友发布的信息造成任何后果,均与MACD无关。
MACD俱乐部(1997-2019)官方域名:macd.cn   MACD网校(2006-2019)官方域名:macdwx.com
值班热线[9:00—17:30]:18292674919   24小时网站应急电话:18292674919
找回密码、投诉QQ:89918815 友情链接QQ:95008905 广告商务联系QQ:17017506 电话:18292674919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陕ICP19026207号—2  陕ICP备20004035号

举报|意见反馈|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MACD俱乐部 ( 陕ICP备20004035号 )

GMT+8, 2024-5-21 13:44 , Processed in 0.077420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