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g-h 发表于 2007-5-16 09:14

里昂证券刘炜:A股现见顶信号 QFII在减仓
        发布时间: 2007-05-15 09:21         字体:         放大         缩小         还原        

  里昂证券中国研究部主管刘炜表示,批QFII都在减仓。有人认为股指会一路上冲到5000点,但他认为没有任何可能。
  
  “5月份是个A股的大门槛。”里昂证券中国研究部主管刘炜坚信调整就在眼前。刘炜昨天在上海表示,目前A股散户持股比例已达65%-70%,高出成熟市场一倍,“这是一个再明白不过的见顶信号,股指将有20%-25%的下跌空间”,“包括我们在内,一批QFII都在减仓。”
  
  时值上证综指高位盘旋于4000点上方,外资投行几是一派集体唱空之势。在昨天起于上海召开的里昂证券中国投资论坛上,到处可听取到“空”声一片。
  
  调整前拒绝看好A股
  
  刘炜在这几天与国内券商的互动颇为频繁,让他发现了许多不符合“国际惯例”的东西。在某个券商最近发的106个研究报告中,有100个是买入推荐,6个是中性评价,“难道这是一个任何股票都不需要卖出的市场么,这样的乐观很不正常”。
  
  “我知道有人认为股指会一路上冲到5000点,但很遗憾,我认为没有任何可能,”刘炜昨天在接受早报记者专访时毫不掩饰他的看空观点,“在A股大幅调整之前,我不觉得目前有必要发表任何看好观点,长期看好也是调整之后的后话了”。
  
  大小非5月将密集解禁
  
  尽管刘炜对今年上市公司的盈利增长表示看好,但仍然认为目前的A股狂潮是“资金推动型”而非业绩推动型”。根据里昂证券的最新数据,从去年6月到今年4月,新发基金总额达4510亿元,而同期IPO规模仅为2730亿元,资金流动的不平衡导致了股指的单向上涨。
  
  但问题是,资金过剩的好日子似乎结束了。刘炜表示,在未来7个月,尽管新发基金可能达到3850亿元,但仅IPO规模就预计达到3860亿元,大小非解禁总额更将达到9290亿元,“即使考虑散户资金,资金净流入的态势也将不复存在”。
  
  甚至节节攀高的新开户数在刘炜看来都是个利空。刘炜表示,目前A股散户持股比例已达65%-70%,远高于香港的35%-40%,高居全球第一。“依历史经验来看,散户化比例过高是个再明显不过的市场见顶标志,是个强烈的卖出信号”,刘炜称。当前,中国存款余额与股票流通市值的比率高达近7倍,远高于其他主要资本市场,“储蓄搬家”成为了投资者信心来源之一。但刘炜认为,在大小非解禁陆续完成后,这一比率将大幅下降到2.5倍左右,甚至低于香港的的 2.8倍,A股将一举丧失所谓源源不断的“弹药供给”。
  
  刘炜强调,“储蓄搬家”其实可以通过很多形式进行,希冀单纯流入股市过于天真,“所谓证券化比例,包括了公司债和可转债等范畴”,债市在未来也势必将成为承接储蓄的重要渠道。
  
  根据里昂证券提供的最新数据,5月大小非解禁的规模将迎来1700亿的今年新高,“这使得5月成为调整到来的一个大门槛,2.27大跌的导火索正是大小非的疯狂抛售。”
  
  央行调控力度可能翻番
  
  但里昂证券眼中最大的调整风险仍然是来自宏观调控,刘炜昨天发出了一系列看似“危言耸听”的预测。他认为,二季度通常是调控高发期,政府很有可能加大调控力度。
  
  刘炜称,央行很可能是施出重手,将加息的幅度从27个基点提高到36至54基点,将存款准备金率的增加幅度从50个基点提高到100个基点。也就是说,央行的调控力度可能全部翻番。同时,加息时存款利息增加幅度可能超过贷款利息,这对一直依仗高利差生存的银行业几是致命打击。
  
  “我们绝不仅仅是唱空,我们也在做空”,刘炜透露,“目前里昂QFII的持仓比例已空出了一块,而据我所知,减仓的QFII大有人在”,国内机构投资者的仓位也在减少之中。(张明扬/东方早报)

meng-h 发表于 2007-5-16 10:02

福布斯公布全球税负痛苦指数 中国全球排名第三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15日 20:38 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香港五月十五日电 新加坡消息:此间《联合早报》十五日报道,根据《福布斯》最新出炉的“全球税负痛苦指数排行榜”,新加坡仍然是全球税务负担最轻的五大城市之一,在亚洲,新加坡的排名只落在香港之后。

  最新一期的《福布斯》发表的二OO七年最新数据显示,新加坡的税负痛苦指数是七十九点五,是全球税负最低地区的第五位。全球指数最低的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指数是十八、亚洲指数最低的香港是四十三点五。

  《福布斯》的税负痛苦指数是根据各地的公司税率、个人所得税率、富人税率、销售税率/增值税率,以及雇主和雇员的社会保障贡献等计算而得,指数越高意味痛苦程度越高。

  虽然新加坡的税负痛苦指数保持在低水平,但是新加坡将从今年七月起,把消费税率从百分之五调高到百分之七,并把雇主的公积金缴交率从百分之十三调高到百分之十四点五,因此今年的税收痛苦指数增加了三点五。

  除了新加坡之外,菲律宾是税负痛苦指数增加的唯一亚洲国家,指数增加两点。

  中国继续是亚洲经济体中税务最重的国家,全球排名第三,税负痛苦指数是一百五十二。第一和第二分别是法国和比利时,税负痛苦指数是一百六十六点八和一百五十六点四。

  不过《福布斯》在报告中指出,中国今年的表现有明显改善,它展开的税务改革计划,使税负痛苦指数下降了八点,在全球排名从第二位退到第三位,“而且各种迹象显示中国明年的排名还会再下调。”

  整体而言,欧盟十五个原成员国以及中国,是全球税负痛苦指数最高的国家。除中国以外的亚洲其他国家、中东、俄罗斯和美国,指数最低。

carolingian 发表于 2007-5-16 10:23

讨论一下中集车辆这几年成功的收购

我认为,中集这几年专用车领域的收购有好几个是非常成功的。

最成功的:美国van guard,收购价360万美元,相当于2000多万人民币,简直太便宜了。更重要的,通过这次收购,一举打入美国市场,成功布局北美市场。

比较成功:扬州通华。并入后的扬州通华不仅迅速给集团创造了利润,而且还建了营口基地。

将会成功:芜湖瑞江及洛阳宇通。这两个企业原本就是出色的专用车生产企业,有出色的观礼团队和技术,强强联手,肯定会成功的。

2006年中集车辆有6个基地:青岛、扬州、驻马店、张家港、深圳、山东。
2007年中集车辆新增了7个基地:洛阳、白银、营口、重庆(不大了解)、内蒙古、陕西、芜湖。
这是什么样的速度啊!而且,这样的兼并建产速度,只是用了原有的现金和银行贷款,没有像我们股东再融资,实在让我欣喜。

和平理财 发表于 2007-5-16 12:57

原帖由 carolingian 于 2007-5-16 10:23 发表 http://bbs.macd.cn/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认为,中集这几年专用车领域的收购有好几个是非常成功的。

最成功的:美国van guard,收购价360万美元,相当于2000多万人民币,简直太便宜了。更重要的,通过这次收购,一举打入美国市场,成功布局北美市场 ...


非常赞同!!!

冬季风暴 发表于 2007-5-16 19:26

路过西安中集特种车辆厂区

偶尔坐了一倘外线公交去西安买内存(现在是酷睿+3G内存,嘿嘿----),车子一路通过泾阳的西安中集特种车辆厂区,一阵激动,因为感觉很现代化.泾阳的地皮是关中位置最好的,离西安十几公里,而且交通发达,有泾河+渭河,也是中国大地原点所在地.
    陕西的科技力量在全国来讲是很强的,有大量国防厂+科研所,毕竟一个国家综合科技最强的是国防啊.
    啥时候中集造飞机哈,我就辞职然后去投奔,顺便帮大家打探内幕!
    呵呵,开个玩笑,祝39的朋友快乐!:*29*: :*29*: :*29*:

[ 本帖最后由 冬季风暴 于 2007-5-16 19:36 编辑 ]

考拉78 发表于 2007-5-16 19:59

收购的消息啥时才公告啊??欧洲办事效率也那么慢,急

股市潜规则 发表于 2007-5-16 20:14

越南将兴建全国首家集装箱工厂




http://www.eecce.com   2007-5-16 10:31:31  [中国机电企业网]


  据越南《经济时报》报道,越南造船工业集团(Vinashin)与台湾ToongGoen(TGC)公司合资成立Vinashin-TGC集装箱联营公司(VTC),并将在越南海阳(HaiDuong)造船工业区兴建越南首家集装箱工厂。

  报道称,上述工厂生产的集装箱将达到国际标准,一期工程年产标箱3万个,二期工程完工后,年产标箱6万个。该项目总投资额为2200万美元。

  (来源:商务部网站)

股市潜规则 发表于 2007-5-16 20:26

[向进]中集集团(000039):行业龙头 参股金融
中国证券报   2007-05-16 08:55:59 【字体:大 中 小】



  公司是全球第一个集装箱年产销量超过百万标准箱的企业,同时也是全球惟一能提供所有集装箱品种并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集装箱供应商,历年业绩成长性有目共睹。而且公司发起设立交通银行施罗德基金管理公司,持有9139万招商银行股权,持有2210万股招商证券股权,在牛市背景下,其股权增值和投资收益有望使公司业绩更上一层楼。特别是该股仅20多倍市盈率,是目前市场中较为稀缺的低市盈率绩优品种。

jwmei0039 发表于 2007-5-16 22:08

韩志国:直面中国股市可能遭遇的十大利空!

www.eastmoney.com   2007-05-16 16:23   韩志国   
【字体: 大 中 小】 【收藏】 【复制网址】 【打印】


    最近一个时期,中国股市波诡云谲:继中国国内的一些经济学家联袂唱空中国股市之后,一向秉承经济市场化的发展理念与金融自由化的市场信念并对中国股市以往的”政策市”大加挞伐的国际投行,如高盛、摩根士坦利、瑞士信贷、摩根大通与雷曼兄弟等在中国全面持有QFII、在市场最底部进入中国股市并抄了天底、获取巨额利润并大举出货以后,最近又一反常态地悉数登场,对中国股市大肆看空并且力劝政府出手对股市进行强力打压,从而在获取了中国股市的巨额“制度红利”以后,再套取一轮最容易捞取的“政策红利”。国际投行的这种“司马昭之心”真的是昭然若揭,这再一次在世人面前表明,金钱确实既能使鬼变成人,也能使人变成鬼。如果中国政府听信了国际投行的这种诱导,真的出手对股市进行强力干预,那就会上大当、铸大错,就会导致中国股市及其投资者再一次承受不应有的损失与风险,国际投行就会再一次赚得盆满钵满。中国股市正在对投资者进行风险教育,其实,在中国股市中,特别是在牛市的进行过程中,最大的风险恰恰来自于政策的不确定、不稳定与不可测。国际投行正是看准了中国股市的这个最大软肋,因而才不惜违背自身的价值观念与市场理念去诱导中国股市的“政策市”卷土重来。看一看国际投行最近的持仓情况,听一听那些“不调整就绝不再继续看好中国股市”、“中国股市在三个月内会跌破3000点”的持续鼓噪,就不难看出事情的蹊跷与端倪。







    居安思危才能趋利避害。国际投行难道真的就能一言九鼎、把中国股市玩弄于股掌之中?政府与管理层手中难道真的有什么“王牌”,能使中国股民在付出惨重代价和千辛万苦的努力才赢得的股市大好局面毁于一旦吗?就我自身的人生理念与市场信念来说,我始终认为政府不会、不能、不必也不该对股市施以重手,自毁长城地断送中国股市千载难逢的历史性发展机遇;我也不认为在中国经济与中国股市的市场化进程发展到今天的大背景下,政府与管理层真的具有能够让市场按照其主观意志运行的市场化手段。但即便如此,我还是对股市可能遭遇的各种利空做了全面研究与系统思考,梳理了中国股市可能遭遇的十大利空。

    第一个可能遭遇的利空是继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最主要作用是锁住商业银行的一部分资金。如果市场运行处于流动性紧缺的状态,那么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就会对股市造成挤压;但在流动性过剩特别是严重过剩的情况下,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对股市的作用就会微乎其微。还应该看到的是,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是有上线的,这个上线大致就是15%左右,再高就会对商业银行的运作造成伤害;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是要付出成本的,目前我国存款准备金的年利率虽然只有0.99%,但由于所涉及资金规模巨大,因此存款准备金率的每一次提高,都意味着国家财政支出的大幅增加。因此,存款准备金率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虽然可用但必须慎用。如果是为了调控股市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那就等于白用,根本就不会起到任何实质性作用。

    第二个可能遭遇的利空是继续加息。加息对社会经济运行的最主要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是加大整个社会的资金成本,二是降低整个社会的理论市盈率水平,从这样的角度来看,加息对股市运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中国现阶段正处于人民币升值的过程之中,加息的最直接结果是国际热钱以更大的规模和更快的速度继续流入中国,导致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进一步加大,进而形成恶性循环,最近的加息前后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出现暴涨就是明证。加息的制约因素还有两个方面:一是人民币与美元的息差过大降低了货币政策的运用空间;二是实体经济不能因利率的变动而受到损害,否则加息就会产生巨大的负面效应。中国面临的最大现实也是最难破解的课题是利率太低与人民币升值的两难选择,加息必然促使人民币的更大升值,这就会反过来促使整个中国的资产价格全面增值从而导致股市的更大上涨。因此,在中国经济现实的发展背景下,指望通过加息来调控股市,实在是南辕北辙。

    第三个可能遭遇的利空是清查违规资金。如果政策要调控股市,肯定是一面增加供给,一面减少需求,这就很可能运用过去打压股市时惯常使用的清查违规资金方式。如果说清查违规资金在过去的股市发展中曾经屡试不爽的话,那么,这一次就很可能失灵。这一轮牛市的最大特点,是银行储蓄向股市的大规模移动,在中国正在进入资本时代、银行储蓄只能保本而不能保值、储蓄转向投资才能分享整个国家的财富效应的发展阶段,这个过程还会无可避免地进行下去。合法资金是主体,合规操作是主流,合理预期是主导,中国股市的这轮牛市最为健康也最为正常。中国现今最需要的,是不为迷雾遮望眼,让理性的力量成为主流,采取更积极的股市政策,张扬股市运行中的积极因素,化解股市发展中的消极因素,使股市在良性循环中走向更高、更快、更强的发展阶段。

    第四个可能遭遇的利空是提高印花税。在我看来,提高印花税是当前政策运用中概率最大的选项。提高印花税会增加交易成本,但对坚持价值投资理念的长期投资者的影响却微乎其微。由于中国正在进入新市场发展的资本时代,因此应该尽可能地降低市场的交易成本而不是提高交易成本。在今年以来印花税大幅增长、数倍翻番的情况下,如果还选择提高印花税,那就是短视之举,除了增加财政收入的功能以外,实在看不到其他任何好处。

    第五个可能遭遇的利空是设立外汇投资管理公司与扩大QDII规模。由于外汇投资管理公司的资金只能向金融机构筹集而不可能向全社会募集,因而外汇投资管理公司的成立虽然会对股市有一些影响,但影响却不会太大也不会太久。至于QDII,这种模式到底会有怎样的市场成效,还有待于观察与检验。中国第一家QDII已经因投资亏损而清盘,在国内的A股与B股市场都持续向好的大背景下,指望一些由非市场人士操作的机构来为投资者实现最大利润,实在是既不现实也不可能。还应该看到的是,外汇投资管理公司与QDII的最大与最可能的投资选项就是香港股市的H股,由于A股与H股有着明显的联动效应,H股的大涨就不可能不带动A股的大涨。在国内股市资金极为充裕的情况下,指望通过设立外汇投资管理公司与扩大QDII规模来分流市场资金也将很难达到目的。

    第六个可能遭遇的利空是减持“大非”。如果中国石化这类的大盘股宣布大幅减持国有股,那肯定会造成市场的剧烈动荡。可惜的是,中国石化、工商银行、中国银行这些最大权重股的受限流通股都还远未到解禁期,再加上国务院与国资委对国有股的持股比例与控股比例有严格规定,因此通过减持“大非”来实现市场供需平衡的目标在现阶段实际上也很难实现。

    第七个可能遭遇的利空是推出股指期货。股指期货的技术准备还远没有完成,仓促推出弊多利少。由于在成熟的股市中,股指期货往往领涨领跌;在不成熟的市场上,股指期货往往助涨助跌,因此在中国股市的基本面全面向好的大背景下,指望股指期货的推出能对中国股市的运行产生方向性的改变,实在是过于幼稚。

    第八个可能遭遇的利空是加速市场扩容与促进H股与红筹股的市场复归。在我看来,加速扩容并尽可能地缩小市场需求与市场供给之间的差距以尽可能地缓解市场的供求矛盾,可能是管理层所有选项中最为有益的选项,也是对市场长远发展最为有利的选项。但即使扩容,也必须在充分保证市场质量的前提下进行,不能“萝卜快了不洗泥”,让一些垃圾股蒙混过关,使中国股市再次沦为“圈钱”的场所。

    第九个可能遭遇的利空是管理层发表谈话、文章或评论。这种方式,以往已经采用了两次,市场对此深恶痛绝,实践效果甚至可以用“恶劣”来形容。在中国已经加入国际贸易组织并且越来越遵循国际规则与国际惯例、市场的投资者结构已经向国际化与市场化的方向发生了重大改变、中国股市已经开始影响整个世界的大背景下,有强烈责任心与使命感的政府与管理层不会也不应该再采用如此笨拙的方式与如此过时的手段来调控股市进而打压市场。

    第十个可能遭遇的利空是征收资本利得税。如果征收资本利得税,那将对中国股市造成前所未有的致命打击,股市将会在短期内出现崩盘,市场也会一地鸡毛甚至遍野哀鸿,谢国忠等人所期待的“股市中的累累白骨都将是机构的尸骸”的目标就会实现。虽然这种打击会是迅猛的并且是巨大的,但在暴跌之后,新的抄底大军就会蜂拥而至,市场就会以更强烈的报复心态出现更猛烈的反弹,到那时,中国股市就将彻底失序与失控,不仅是投资者会输,输得更惨的将是政府与市场。台湾股市征收资本利得税导致股市从10000多点跌至3000多点,最后不得不取消就是前车之鉴。在我看来,征收资本利得税的条件根本就不具备也绝对不能征收,如果一意孤行地强行征收,就意味着中国的股市政策开始从积极转为消极,这就会给中国股市乃至整个中国带来灾难。到目前为止,中国股市的正面因素与积极因素才刚刚开始发酵,牛市的过程还远没有走完,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与管理层应该有足够的耐心、足够的信心与足够的理性与韧性,像1998年防洪时那样“再坚持一下”,并且坚持再坚持,在强化监管功能与监管机制的大前提下,放手让市场按自身的规律运行与发展。这是政府与管理层决策中所有选项的最佳选项甚至是唯一正确选项,市场与投资者期待着中国股市的市场化进程能够在牛市的进程中真正延续而不是发生中断。

    在我看来,上述十个方面的利空如果兑现,虽然都会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对股市的牛市进程发生影响,但所改变的也都只不过是牛市的运行节奏与进程,而不可能改变牛市的运行方向与趋势。市场真正的、最大的利空其实就来源于市场本身——什么时候市场真的涨过头了,暴跌的时刻就会来临;在这个时刻没有到来之前,牛市的进程就会不可遏制地进行下去。正所谓“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在昨天我与朋友聚会时,有人用玩笑的语言提出了“新三反运动”:06年“反动”——看好市场就要持股,反对进进出出的短线思维;07年“反恐”---不要市场一涨就患“恐高症”而大叫“泡沫”,有着基本面支持的中国股市的牛市进程应该走得更高也走得更远;08年“反贪”——股市不可能只涨不跌,切不能因为过度的“贪”而变成“贫”。这些话虽然不过是玩笑之语,但对我们把握市场走势却也不无启迪。面对市场的各种噪音,政府与管理层必须尽最大的努力维护市场的公平与公正,维护市场的理性与繁荣。在这方面,当务之急是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对国际投行先做空后唱空并且联袂出场的做法必须有清醒的认识,不能让这些超级主力“得了便宜又卖乖”,在中国股市中横行无忌并且先机占尽,进而成为中国股市中有形与无形的最大庄家。二是,市场的指数与指标失真甚至严重失真的状况必须尽快得到矫正,当务之急是取消沪深两市的综合指数与综合市盈率,把沪深300指数及其相应的市盈率作为中国股市的统计标的,进而给市场一片蓝天,给投资者一种公正,给社会一份公平。

股市潜规则 发表于 2007-5-16 22:34

半挂牵引车增长速度继续领跑所有车型。

随着时间的推移、行业的发展,半挂车领域会否出现集装箱领域完全相反的景象:
多数车头供应商向少数类似39车辆这样的半挂整车商供应牵引车的局面,再由少数整车商向多数应用客户提供半挂整车。
半挂车领域这种看似和集装箱相反的景象,却又有着和集装箱相似的地方,就是半挂车整车随着39的壮大,突然变成了行业瓶颈,这种发展前景无疑是可能的,也是另人期待和惊叹的。

okmeng 发表于 2007-5-16 22:48

加息不是利空,加息的幅度和时间才是利空

大头泵 发表于 2007-5-17 02:01

回复 #229 jwmei0039 的帖子

哈哈,与洒家厥词一个调:
2007-05-16 01:06:27 新浪网友 IP:58.253.153.*
一帮洋鬼子加几个土著“经济学家”叽叽歪歪想绑架中国股市?想把持话语权?想算计洒家兜里银两?你丫们还 嫩着点!!!

大头泵 发表于 2007-5-17 12:28

谋求铁盒子之外的增长点:中集进军工程机械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17日 10:13 21世纪经济报道


  上海报道 本报记者 刘翼 

  中集集团( 29.36,0.59,2.05%)(000039.SZ)正谋求进军工程机械领域。

  有传言称,近一段时间以来,中集集团董秘办工作人员正在和广西自治区政府有关部门洽谈,希望可以入股柳工( 25.22,0.51,2.06%)。

  中集集团内部人士告诉记者,“也曾经和厦门方面谈过,希望能够入股厦工股份( 11.21,0.26,2.37%),但进展不顺,很有可能放弃。”

  进军工程机械行业?

  柳工(000528.SZ)已经成为中集集团的目标。

  “中集集团进入工程机械行业的愿望非常强烈。”中集集团内部人士告诉记者。

  “已经做出了泵车、混凝土搅拌车的样车,中集集团确实有进军工程机械行业的尝试。”招商证券机械行业分析师刘荣告诉记者。

  据记者了解,今年春节过后,中集集团董秘办人士多次奔赴厦门、柳州,拜访当地政府官员。

  “在合作的问题上,非常谨慎,只是委婉地表达合作的愿望,并没有直接接触上市公司和大股东。”上述内部人士告诉记者。

  记者就上述中集集团有意入股一事致电柳工,其证券事务代表告诉记者,“没听说这回事。公司股票价格的上涨是业绩好估值偏低所致。”中集集团董秘办人士也告诉记者,没听说过这回事。

  以“铁盒子”集装箱起家并占据全球老大位置的中集集团或正开始计划在工程机械行业有所作为。

  “肯定不可能自己再建。路子只有一条,那就是收购。”上述中集集团内部人士说,“国内工程机械行业的格局已经很明朗,并没有其他的公司可以选择。”

  三一集团收购中联重科( 28.18,1.08,3.99%)、凯雷并购徐工,所剩下的也只有厦工与柳工了。

  “这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情。”刘荣认为,“如果是参股的话,还有可能。”

  “之前,包括卡特波乐,三一都有意收购柳工,但都没有成功,一般来说,这种跨地区的并购本身难度很大。”刘荣向记者解释说。

  成为战略投资者也不是不可以。据中集集团内部人士介绍,中集集团有意从大股东手中收购部分股份,做战略投资者。

  广西柳工集团有限公司作为柳工的单一大股东,持有上市公司总股本的44.37%股份,从持股比例上说,确有减持空间。

  “柳工的核心业务是装载机,对于中集集团来说,这完全是两个行业,不可能共用生产线,技术、客户销售网络也都不相通。”刘荣向记者表示。

  对于入股柳工的说法,唯一可以解释的是,“中集集团正努力在道路运输车辆方面有所作为,希望完善产品系列,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刘荣分析说。

  “铁盒子”之外的战略

  值得注意的是,过去的一年,是中集集团大举扩张的一年。

  据中集集团2006年报披露,公司耗资7.8亿多元用于13项股权收购,所收购公司业务均为集装箱、现代车辆业务。另外,8.4亿元用于新设或给子公司增资,也主要围绕集装箱、车辆业务展开。

  “这不是多元化。”中集集团内部人士向记者解释。

  显然,中集集团并不想全面出击,涉及过多行业,但对于中集集团来说,急需在集装箱业务之外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2006年,中集集团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31.68亿元、净利润27.72 亿元,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7.13%和3.84%,净资产收益率达到 24.29%。

  问题在于:“经常性收益带来的净利润为22.12亿元,同比下降12.36%。”原因是,“2005年下半年起,世界干货箱盈利能力急剧下降,干货箱毛利率从2004年和2005年上半年最高的20%左右,下降到2006年的7.5%左右,公司干货箱销量也同比下降。”中信建投分析师郑贤玲在报告中指出。

  显然,中集集团面临集装箱行业利润率下降,市场空间变小的处境。

  现代车辆正是中集倾力打造的利润增长点之一,中集集团目前的战略定位是:“为现代化交通运输提供装备和服务”,中集集团虽仍是集装箱行业的霸主,但中集的目标已经由“铁盒子”制造扩展到了整个现代交通运输。

  2002年启动的道路运输车辆业务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中集的第二大业务,车辆产销量位居全球第一。2006年,道路运输车辆业务实现销售收入7亿元。

  “道路运输车辆业务2006年的销售收入已超过2001年集团总体收入水平,相当于五年内再造了一个中集。”中集集团在2006年报中指出。

  2002年至今不到5年时间,中集已经在道路运输车辆取得领先地位,其实现方式主要是收购兼并。

  “产品和利润结构正趋多元化。”刘荣点评中集目前的经营特征。据上述中集内部人士透露,中集集团还在寻找给公司业绩带来增长的其他行业机会。 

  近日,交通银行实现A股回归上市,引人瞩目的是,中集集团获得了数目不小的网下配售额度。“这笔投资并不在短期投资会计科目下。”知情人士告诉记者说,“中集还持有民生银行( 13.62,-0.12,-0.87%)等多家银行、券商股权。”

  “铁盒子”之外,中集如何发展?投资者颇为关注。 

心月天狐 发表于 2007-5-17 13:21

原帖由 大头泵 于 2007-5-17 12:28 发表 http://bbs.macd.cn/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谋求铁盒子之外的增长点:中集进军工程机械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17日 10:13 21世纪经济报道


  上海报道 本报记者 刘翼 

  中集集团( 29.36,0.59,2.05%)(000039.SZ)正谋求进军工程机 ...
最后几句不明白,中集什么时候有民生的股份了?

[ 本帖最后由 心月天狐 于 2007-5-17 13:22 编辑 ]

carolingian 发表于 2007-5-17 13:59

感觉记者在瞎编!

中集进军工程机械?车辆业务都还没做好,而且工程机械和原有业务没有结合点,无法达到1+1〉2的效果,这种盲目进军完全没谱。

中集的目标是“交通运输设备提供商”,下一个方向应该是铁路集装箱。

股市潜规则 发表于 2007-5-17 15:38

机械行业:处于行业景气高峰 估值合理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17日 10:38 长城证券
  长城证券 欧阳俊

  要点:

  成长性 07年一季度机械行业重点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平均增幅创近年最高 26家机械行业重点上市公司在07年一季度的净利润平均增幅达到94%,为五年以来最高。值得关注的是同期上市公司的收入增幅却位于五年来的次低,仅比2005年高。

  盈利能力:净资产收益率和销售净利率不断走高 26家机械行业重点公司整体来看,代表盈利能力的净资产收益率和销售净利率两项指标近年不断走高,表明上市公司的费用控制很有成效;但与此同时销售毛利率却不断走低,显示行业竞争的激烈、上游原材料涨价等因素影响。

  规模:中集振华暂领风骚 目前中集集团( 29.22,0.45,1.56%)和振华港机( 18.12,0.40,2.26%)仍是机械行业上市公司中当之无愧的龙头老大。但随着07年以来中船集团、东方电气集团相继推出整体上市方案,未来机械行业上市公司的规模应有不断扩大趋势。

  市场表现:07年以来相对估值偏低及具资产注入预期的公司受追捧 07年以来市场表现居前的十家公司中具有资产注入预期的有四家,包括江南重工( 18.29,0.09,0.49%)、沪东重机( 93.45,2.45,2.69%)、风帆股份( 18.03,1.64,10.01%)和东方锅炉,经纬纺机( 10.95,0.33,3.11%)、上海机电( 21.63,1.22,5.98%)、威孚高科( 16.19,0.29,1.82%)和标准股份( 12.67,0.00,0.00%)则属于相对估值偏低品种。

  财务指标:偿债能力维持平稳,应收帐款周转率逐年改善,每股收益提高的同时每股经营性现金流却在降低

  估值:当前估值基本合理,维持对行业的中性评级 截止至5月14日,剔除估值超高的江南重工,25家重点公司的06PE平均57倍,07和08预测PE分别为34和27倍,按照06年末净资产计算的PB平均6.86倍。所以我们认为机械行业当前估值基本合理。我们对行业的投资评级维持中性。

  成长性分析:07年一季度机械行业重点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平均增幅创近年最高

  根据我们的统计,26家机械行业重点上市公司在07年一季度的净利润平均增幅达到94%,为五年以来最高。值得关注的是同期上市公司的收入增幅却位于五年来的次低,仅比2005年高。

  07年一季度净利润增长前十位,船舶制造业四家公司全部上榜;另有工程机械三家,电气设备三家。根据行业数据,船舶制造、工程机械和电气设备三个子行业目前确都处于景气高峰期。但具体到上市公司的利润增长,则还包括新会计准则影响、非经常性损益以及资产注入和重组搬迁等原因。06年净利润增长前十位的公司,工程机械占据四家,船舶制造和电气设备各二家,铁路设备和综合类公司各一家。

  盈利能力分析:净资产收益率和销售净利率不断走高

  26家机械行业重点公司整体来看,代表盈利能力的净资产收益率和销售净利率两项指标近年不断走高,表明上市公司的费用控制很有成效;但与此同时销售毛利率却不断走低,显示行业竞争的激烈、上游原材料涨价等因素影响。

  规模分析:中集振华暂领风骚

  从规模看,目前中集集团和振华港机仍是机械行业上市公司中当之无愧的龙头老大。但随着07年以来中船集团、东方电气集团相继推出整体上市方案,未来机械行业上市公司的规模应有不断扩大趋势。

  市场表现分析:07年以来相对估值偏低及具资产注入预期的公司受追捧

  07年以来市场表现居前的十家公司中具有资产注入预期的有四家,包括江南重工、沪东重机、风帆股份和东方锅炉,经纬纺机、上海机电、威孚高科和标准股份则属于相对估值偏低品种。

  06年涨幅居前的十家公司中工程机械占了五家,由于06年工程机械行业走出业绩低谷,所以股价上涨反映出市场上市公司基本面改善的追捧;船舶制造业两家,反映了市场对我国船舶工业未来良好发展前景和上市公司资产注入等方面的预期。

  财务指标分析:偿债能力维持平稳,应收帐款周转率逐年改善,每股收益提高的同时每股经营性现金流却在降低

股市潜规则 发表于 2007-5-17 15:54

集装箱航运业或将迎来复苏
作者:  Bruce Stanley 来源: 华尔街日报中文网时间:2007-5-17 10:17:18访问次数:27



  由于航运公司坚守跨太平洋航线的运价、来自欧洲的需求上升,货运价格在2006年大幅下跌后今年可能企稳。
  去年,由于运力过剩,运费出现了下跌。这导致包括市场领头羊A.P.穆勒-马士基有限公司(AP Moller-Maersk)在内的众多航运公司利润下降,还有一些公司出现了亏损。燃油成本的上涨更使这些公司雪上加霜。

  集装箱航运企业预计将摆脱低迷状况,目前它们正在同客户进行跨太平洋运费的谈判。它们正在努力保持甚至上调亚洲至北美的货运价格,这也是世界上最繁忙的集装箱航运线路。

  一些亚洲上市航运企业的股价今年以来大幅上涨,原因是投资者感到好时候已经到来。因此,尽管货运价格可能会上调,但鉴于这些股票已经提前作出了反应,股价进一步上涨的空间并不大。

  分析师指出,几方面的因素显示全球航运业可能出现复苏。其中的主要因素之一是船用燃油价格出现了回落,再就是在收入方面,欧洲对亚洲产品的需求明显增加。

  即便集装箱航运公司在跨太平洋航线上的要求没能得到满足,欧洲线路运输量和价格的上升也有可能抵消美国经济放缓和中美之间运力过剩的影响。

  标准普尔(Standard&Poor's)在3月份表示,鉴于对货运价格持稳和燃油成本下降的预期,集装箱航运业的前景已经趋于乐观。

  亚欧航线在全球集装箱贸易中的繁忙程度仅次于跨太平洋线路,而且正变得越来越拥挤,原因是欧洲企业正在学习美国公司,将许多生产业务外包给了中国。伦敦船运经纪机构Clarkson预计,亚欧之间的集装箱运量今年将增长15%,达到1,680万标准箱。预计2007年亚洲至北美的集装箱运量今年将增长11.5%,达到2,220万标准箱。

  中国与欧洲之间的货运价格随着需求的增加已经出现了上涨。瑞银(UBS)在2月份预计,今年的运价将上涨12%,并在2008年和2009年各上涨10%。

  这些因素对全球航运公司以及它们的客户都相当重要。从中国运输一集装箱服装或玩具到美国或欧洲的航运成本仅占总成本的3%-4%。但大型零售商和其他付货人都在努力削减运费,以尽可能地扩大它们的竞争优势。

  由于历史原因,跨太平洋航线的运费费率由各航运企业同其客户每年协商一次。目前,从香港到美国40英尺单位集装箱的运价为:至西海岸1,750美元,经巴拿马运河到东海岸为3,300美元,从西海岸港口经更快捷的陆上铁路运至东海岸的价格为4,100美元。从亚洲到欧洲的货运价格一般每三个月确定一次,因而调整也更为频繁。

  无论在哪种情况下,预测货运价格都不能根据对航运供需的简单分析。与铁矿石和其它大宗商品不同,集装箱货运没有现货市场。货运价格同商品期货价格一样主要取决于市场情绪。因此运费谈判就如同一场风险很高的牌局。

  香港付货人委员会(HongKong Shippers'Council)总干事何立基(SunnyHo)表示,航运公司正在努力坚守阵地,在下调运费方面不予让步。尽管该委员会没有参加跨太平洋协商,但一些与其会员有业务往来的公司参与了谈判,何立基一直在努力了解新的12个月费率协议的最新进展。

  此次密谈已经超过了通常4月30日的最后期限,但结果如何还难下定论。何立基预计,货运价格下调幅度不会超过5%,而至少有两家航运公司要求运价增幅达到一位数。

  与此同时,如果瑞银和其他分析师对亚欧航线费率的预期是正确的,那么在这条线路拥有大量业务的集装箱货运企业将会从中受益。

  麦格理证券(Macquarie Securities)称,香港上市企业东方海外(国际)有限公司(Orient Overseas(International)Ltd.,简称:东方海外)在该行业的复苏中处于有利位置。按运力计,东方海外是全球第十大航运企业。去年货运价格走软令东方海外的净利润下降了11%,但今年第一季度收入出现了回升,这主要应归功于亚欧业务的收入增长了42%。

  其中一些增长来自于中东欧的新市场。比如,东方海外发言人沈志澄(Stanley Shen)就表示,该公司将在6月底提供从中国到乌克兰港口敖德萨市的服务。

  今年3月份,麦格理证券将东方海外12个月的目标股价从56港元上调至75港元(9.60美元),评级为强于大盘。标准普尔在3月份对东方海外的首次评级为持有,12个月目标股价为70港元。周二,东方海外股价下跌0.80港元,收于65.10港元。中国远洋控股股份有限公司(ChinaCOSCOHoldingsCo.,简称:中国远洋)通过其全资公司中远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Coscon,简称:中远集运)去年将36%的集装箱运力投入到中国与欧洲的线路上,超过了跨太平洋线路的运力。中远集运分别在今年1月和4月将至欧洲的每标准箱运价提高了100美元。中远集运是全球第五大、中国最大的集装箱运输企业。

  中远集运今年计划将现有的40万个标准箱运量再增加4.6万个。中国远洋秘书Jeffrey Ng称,如果跨太平洋货运价格继续下滑,其中的许多新船将投入到欧洲业务中。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上月表示,中远集运在第一季度跨太平洋业务中的表现明显超过了同行。它对中国远洋H股的评级为持有,12个月目标股价为5.78港元。中国远洋周二上涨0.40港元,收于9.77港元,远高于2006年底时4.41港元的水平。

  今年4月26日,麦格理证券将中国远洋的12个月目标股价从3.55港元上调至6.86港元,但维持中性评级不变。因对集装箱业务2007年出现复苏持乐观态度,麦格理证券预计中国远洋旗下的中远集运子公司今年将上调运价1.4%,利润将增长2.5倍。

股市潜规则 发表于 2007-5-17 15:56

国际集装箱4月份市场各航线货量增势强劲
发布时间:2007-05-17 10:30

4月份随着航运市场逐步进入旺季,各航线货量都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加之赶在5月中国、日本黄金周长假前出货,4月中下旬部分航线出现了明显爆舱现象。

    太平洋航线

    4月份太平洋航线货量明显恢复,美西、美东航线舱位全线紧张,东行舱位利用率达90%以上。目前业内对运价的调涨幅度已基本达成共识,至美西基本港运价上涨约100美元/FEU,至美东基本港运价上涨200美元/FEU-300美元/FEU,至内陆点运价上涨约20%。

    巴拿马运河计划增收10%运费的方案在ICS、INTERTANKER等牵头的反对下,巴拿马运河当局(ACP)决定将实施新费率表推后两个月,将从7月1日起开始执行新的收费标准。

    4月份太平洋航线市场运力增加幅度较小,主要表现为新船交付上线的运力升级。Horizon Lines公司今年第一艘新船——2 824TEU型集装箱船日前投入运营,加入该公司连接美国大陆、关岛、西太平洋群岛和亚洲的TP1航线的服务。马士基的远东/墨西哥/巴尔博亚航线调整后由6艘8 000TEU型运力运营,并将对挂港进行调整。

    未来几个月太平洋航线还有部分运力升级。如以星和意大利海运公司继续联合在6月底之前完成美东线运力升级,8艘4 250 TEU型船替换9艘3 400 TEU型船等。

    亚欧航线

    4月份亚欧航线运输需求旺盛,逐步进入旺季,尤其5月份前出现货运高峰。相比较,远东/西北欧线船舶货量形势要略好于地中海航线。

    4月份亚欧航线新增运力仍然主要来自于今年陆续交付的超巴拿马型船舶:中海集运第7艘9 600TEU型“新北京”轮最近交船,投入远东-欧洲航线AEX1线运营。日邮2艘8 600TEU型船和赫伯罗特1艘8 750TEU型船交付,均投入大联营体的EU4航线运营。另外,部分船公司还将通过新辟航线等方式,增加亚欧航线运力投入。

    受货量推动,FEFC 4月1日实施的200美元/TEU的提价计划得到比较好的落实。华北和华东出口全部足额征收,华南、东南亚实际征收了100美元/TEU左右,日本征收了75美元/TEU,韩国实现了150美元/TEU-200美元/TEU。

    大西洋航线

    4月份大西洋航线市场运力规模没有什么大的变化,部分船公司对航线进行一些调整,如马士基从5月份起对大西洋航线挂港进行调整。

    4月份大西洋航线市场西北欧区域货量恢复较好,市场运价基本稳定。相对于西北欧而言,地中海区域货量恢复劲头相对较弱,市场运价继续下滑。

    泛大西洋公会协议组织宣布维持现有的燃油附加费(BAF)和货币调整附加费(CAF)不变。但是,5月1日开始增加巴拿马运河附加费,东、西行货运每箱为212美元。马士基班轮则将从2007年6月1日起调升地中海至美国和加拿大之间集装箱班轮运输的燃油附加费。

    次干航线及近洋线

    4月份澳洲航线市场货量已经恢复到春节前的8-9成左右,市场运价波动逐步稳定,市场主要船公司的运价政策都非常谨慎。波斯湾航线走出淡季,货量逐步上升,船舶舱位利用率较高。4月份的GRI提价计划得到较好实现。南美市场平稳趋好,西行舱位利用率达95%,GRI提价基本被接受。相比南美市场,南非市场略逊色些但货量稳定,4月份的GRI实现了约一半的涨幅。

    4月份东南亚市场恢复比较快,部分口岸出现爆舱,华北地区出口运价上涨基本成功,幅度在USD50/TEU水平。日本航线受惠于“五一”长假之前的集中出货,各主要口岸出口货量稳中有升,但市场运价起色不大。其中,青岛出口运价有所上升摆脱“负运价”,海运费升至60美元/TEU,而上海口岸出口运价依然较低,市场上仍然有负运价。(来源:中国国际海运网)

股市潜规则 发表于 2007-5-17 16:32

中国重汽 专业重卡厂商有望取得优先增长


  □中原证券 余兵            
  

  中国重汽(000951)是国内专业重卡生产厂商,具有技术、规模、品牌和销售网络优势。重卡行业增长速度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发展水平,计重收费是促进重卡行业增长的另一重要因素。公司收购集团桥箱公司51%股权、HOWO项目资产及其他土地资产后,产业链得以延伸,整体盈利能力提高,关联交易减少。

  计重收费利好行业发展

  去年下半年以来,受货币供应量增加、汽车出口、车辆更新、物流行业高速发展、计重收费等多重有利因素影响,重卡行业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目前对行业影响最大的因素是计重收费政策。随着该政策在全国范围内的实施,从根源上堵住了靠超载赚钱的路,从而改变了用户对运输车辆的需求,使多轴货车、牵引车成为热销车型。在高速公路及主要国道上,“高效、节油”重卡已经成为用户首选车型。

  而从较长时间段看,重卡行业表现出一定的周期性,即与我国五年计划有密切关系。在每个五年计划的初期,随着各级政府投资计划的下达实施和资金投入,重卡消费在五年计划第一年的下半年开始启动,之后表现为持续增长。到五年计划的末年,各投资项目基本完成,重卡行业趋于平淡。

  此外,随着2000年购置高峰采购车辆的陆续报废更换,2008年前后重卡行业将迎来新一轮更换高峰。

  在上述有利因素的支持下,我们预计重卡行业将延续较长景气周期。

  竞争优势明显

  公司通过学习消化世界重卡先进技术,自主设计开发一系列新产品。在整车开发的同时开发了具有世界水平的单级驱动桥、缓速器及重卡盘式制动器等重要总成,并在特种车、专用车、客车等方面不断实现新的突破,现拥有各类车型1200多个,成为国内驱动形式最全和吨位品种最多的重型汽车生产企业。

  同时,公司表示其发动机产品明年可能部分外销。公司是目前国内唯一可以大批量生产欧三产品的企业,可以保证30天内交货,而无时间和批量限制方面的要求。

  为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公司拟实施满足新一代重卡开发需要的总装配生产线改造、车架总装联合生产线改造、驾驶室工装模具开发等技术改造。

  此外,公司是目前汽车行业承担国家863项目的两家单位之一。公司计划以此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企业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其中股份公司产能有望从目前的月产7000辆左右提高到1万辆左右。预计该项目有望在三年内完成。

  进军国际市场

  重卡是资金、技术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中国汽车工业最有可能实现国际化的子行业之一。

  公司制定了国际化战略方针,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减少对国内市场的依赖,增强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2006年公司与伊朗汽车制造公司签署了价值3.5亿美元的汽车出口合同,在年度内向伊朗出售1万辆重型汽车,成为中国汽车企业迄今为止签署的单笔金额最大的出口合同。另外还与伊朗签署了长期合作协议。

  公司计划在“十一五”末期出口数量占到总销量的三分之一左右,即集团产销量在12.5万辆左右,出口3万辆左右。为此公司划分了四大出口区域,制定了相应的营销政策。

  对于以伊朗为代表的中东产油国,该地区原来以欧洲的VOLVO、BENZ等产品为主,中国重汽产品以价格优势进入该地区,对欧系产品产生明显的冲击效应,双方呈现此消彼长的替代趋势。

  在俄罗斯及西亚地区,公司产品以性价比优势进入,预计今年实现向该地区出口1000辆左右。在非洲,公司产品主要随着中石油、中石化开发油田项目进入。在东南亚地区,目前以日本车为主。由于该地区天然气资源丰富,公司专门开发了天然气发动机以适应市场需要。

  公司2006年出口4000辆左右,预计今年出口量将达到1万辆左右。

  公司近期变更了固定资产折旧年限,经测算,对税前利润的每年影响金额约1800万元。说明公司目前效益水平较高,有意加快折旧速度。一季度财务数据显示公司经营现金流减少,我们了解到,这主要是会计政策的改变,以往票据视为现金,而今年开始不作为现金处理,因此造成经营现金流的减少。另外,公司预计钢材价格可能上涨,在去年四季度和今年初增加了钢材的储备,也造成现金流的减少。

  在目前较多红筹公司回归A股的情况下,集团公司选择到香港上市,主要是考虑香港市场国际化程度高,希望依此提高集团公司的国际影响力。

  集团公司在资本市场上有明晰的战略部署,即第一步首先借壳实现部分资产的上市,第二步以红筹方式实现集团公司的上市。我们预计公司最终可能采取吸收合并等方式实现整体上市。

  风险方面,重卡作为生产资料易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

心月天狐 发表于 2007-5-17 18:35

原帖由 carolingian 于 2007-5-17 13:59 发表 http://bbs.macd.cn/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感觉记者在瞎编!

中集进军工程机械?车辆业务都还没做好,而且工程机械和原有业务没有结合点,无法达到1+1〉2的效果,这种盲目进军完全没谱。

中集的目标是“交通运输设备提供商”,下一个方向应该是铁路 ...
我认为是可能的,中集的某些特种车与工程机械类似,比如说那个什么泵车。而铁路集装箱每年需求很少,属特种箱的一种,中集不会花费精力去专门折腾的。只是最后几句:中集拥有民生股份,让我认为这是瞎编的,翻遍中集年报也没找到有民生的证据。
页: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查看完整版本: 中集集团(000039、200039)——相关资料 长期跟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