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下半年翻五倍的标的查询只要觉得你的资源有价值,找我超长线翻倍股6个,299元想知识变现,点这里
广东线下聚会即将开始帮你配置仓位领五倍以上大牛不做制度的牺牲品
楼主: 大象73

2009年世界经济及股市十大猜想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7 23: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世界金融风暴史 11--新手死在山顶上,高手死在山腰上

世界金融风暴史 11--新手死在山顶上,高手死在山腰上

4.2 新手死在山顶上,高手死在山腰上
  
  “新手死在山顶上,高手死在山腰上”是股票投资的一句经验之谈。新股民什么也不懂,就知道追涨杀跌,往往在高位买进,然后在下跌的时候卖掉。这种新手被套在最高点,因此叫“新手死在山顶上”。而一些自以为很有经验的老股民,则能够逢高卖出,然后找机会在低点“抄底”。但如果大行情发生逆转,牛市变成了熊市,股市就会一跌再跌,“抄底”往往抄到了山腰上,虽然躲过了最高点,却仍然被套在下跌的半途中。因此叫“高手死在山腰上。”
  
  当黑色星期四过去之后,就有很多“高手”蠢蠢欲动,以为抄底的时候来了,现在正是买便宜股票的好时机。结果是,这些抄底的人的最终损失,比那些在周四的恐慌中卖出的人还要惨重。
  
  周四收盘以后,胡佛总统再一次发表稳定人心的公告说:“美国的基本经济活动,即商品的生产与分配,是建立在健全和繁荣的基础上的。”很多政治经济方面的头面人物也发表了类似的看法,他们中有的人确实认为经济十分健康,有的人却并非如此,只是为了维护市场稳定而已。
  
  星期五,股市开始反弹。星期六,又略有下跌,但走势仍然十分平稳。下跌的原因,是银行家们看到股市最恐慌的时候已经过去,就卖出了一部分在星期四买入了2000万元的股票。
  
  这种行为是非常正当的,这笔资金不是用来投资赚钱,而是为了制止恐慌。它的任务已经完成,当然需要退出。但这引起了意外的麻烦,在擅长传播各种谣言的华尔街,这件事被宣传的完全变了样:据说银行家们不仅要卖出2000万的股票,而且还要卖出他们自己和他们的银行所持有的所有股票。所谓的救市资金,不过是为了掩护他们自己出逃而已。
  
  1907年老摩根领导银行家拯救市场的时候,没有这种谣传,因为老摩根的道德力量深入人心,没有人会相信他会干这种龌龊的勾当。但现在,没有一位银行领袖具有这样的道德力量,于是,银行家的信誉破产得比股市还要快。尽管人们在周四收盘以后纷纷赞扬他们的善举,但当周末给了谣言充分的传播时间之后,他们立马又变成了居心险恶的魔鬼。
  
  除了谣言造成的恐慌,周末也给了很多人自己思考市场的时间,那些在周四没有卖出股票的人也觉得卖出股票比持有更加明智。
  
  在这个周末,经纪商终于有时间仔细审查保证金客户的资金情况了,他们发现许多负债累累的客户都必须继续追加保证金。然而当他们向客户提出追加保证金的要求时,大多数人的回答都是:“抛掉股票。”所以,周一的情况比上周四更糟糕,周四至少还平稳交易了一段时间,直到大笔抛单制造出恐慌。而在周一开市以前,经纪商手里就已经挤满了无数的抛盘,只等一开市就会争先恐后的出逃。
  
  1929年10月28日,星期一,史称“黑色星期一”,股市一开市就急剧下跌,毫无抵抗。这一天,道琼斯指数从300点下跌到260点,狂泻40点,日跌幅达13%,创造了美国股市历史上的最大跌幅。这个记录,要直到58年后的1987年才被打破。星期一的跌幅比星期四要大很多,但交易量只有925万股,少于星期四的1300万股。在收市时股票行情自动收录机再度延误了两个小时。
  
  由于星期一尾市没有出现反弹,这说明跌势肯定没有结束。如果说人们在上周三是惴惴不安的等着星期四的到来,在星期四又诚惶诚恐的等着星期五的到来,那么,在星期一的晚上,绝大多数人都是抱着彻底绝望的心态等着星期二的到来。
  
  10月29日,最黑暗的一天来到了,史称“黑色星期二”。这是纽约证券交易所成立以来最具灾难性的一天。这一天具备了以前所有的“黑暗星期X”具备的全部糟糕的特征:它的跌幅远远大于黑色星期四,它的交易量又远远大于黑色星期一,而造成的恐慌则超过了黑色星期四和黑色星期一。
  
  早上10点钟,纽约证券交易所刚刚开市,猛烈的抛单就铺天盖地席卷而来,这不仅是无数小股东,而且大公司也在抛售股票。人人都在不计价格地抛售,经纪人被团团围住,交易大厅一片混乱。有很多股票根本就只要卖盘而没有买盘。有很多贷款给保证金投机者的经纪商,他们原以为可以在客户保证金不足的时候只需要抛出股票就可以收回贷款,让投机者自己去承担所有损失。但这个时候他们发现自己完全错了,因为再低的价格也无法把股票卖出去!他们只能跟投机者一同破产。
  
  有一个纽约交易所的信使,看到这种情况,就突发奇想,对一支当时报价为60美元一股的股票,在1美元的价位挂上了一笔买单。结果由于卖家在不顾价格的抛售,而且从60美元到1美元的价位上根本没有买家出价,这笔交易居然成交了!
  
  道琼斯指数最低的时候到了212点,下跌了48点。尾盘的时候出现了反弹,最终收盘为230点,下跌了30个点,比星期一又下跌了12%。当天收市,股市创造了1641万股成交的历史最高纪录,是黑色星期四以前的最高交易量的三倍,是正常交易量的五倍。
  
  财富眨眼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千千万万把股市当作一生依托的股民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已经一无所有。一名交易员将这一天形容为纽约交易所112年以来“最糟糕的一天”,根据《纽约时报》的统计,50种主要股票的平均价格几乎下跌了40档。受此影响,在另一些市场——外国股票交易所、美国较小的交易所、谷物市场,价格惨跌也接近恐慌程度。
  
  经历了这次股价暴跌以后,交易所牌价才稍微稳定下来和开始了微弱的反弹,但却留下了一片废墟。跟 1929年9月3日的最高点386点相比总共下跌了156点,道琼斯指数狂泻了大约40%。乐观情绪高涨的投机者们终于彻底绝望,没有人再相信美国会经历无止境的繁荣。虽然政客、银行家和工业家也不厌其烦的去激发公众的投资热情,但是很多人都突然明白“黄金的20年代”彻底完蛋了,黄金的30年代是不会实现的。政府曾经宣传的“柯立芝繁荣之后是胡佛繁荣”成了一句笑话。亿万富翁洛克菲勒宣布,他准备大把大把的买进便宜的股票。也许他真的这样做了,也许他只是想鼓舞人心,但人们对此的评论是:“这个时候,除了他以外,谁还有钱买股票呢?”
  
  是啊,现在的股票虽然很便宜,但投资者都已经破产了,再便宜也买不起了。
  
  但灾难远远没有结束,股市崩溃只是经济崩溃的开始,此后,美国和全球都进入了长达10年的经济大萧条时期。
  
  如果有比在黑色星期四抄底的“高手”更高的高手,在黑色星期二买进了大量股票,那么他会发现,自己还是会“死在山腰上”。因为股市在以后的三年里还将不断的下跌,在1932年6月8日跌到41点,与1929年的最高点相比,跌幅高达89%。和黑色星期二的收盘价230点相比,又下跌了82%。这些高手的损失,比那些在386点买入,然后在230卖出的人多出整整一倍!如果洛克菲勒先生真的在星期二的时候美国钢铁股票,他的成本大概在160美元一股左右,而到了1932年,这支股票的价格将会跌破20美元。

http://xuxuezhi.blog.163.com/blog/#pn2

[ 本帖最后由 大象73 于 2008-12-27 23:26 编辑 ]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8-4-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7 23: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世界金融风暴史 12--欧洲的崩溃

世界金融风暴史 12--欧洲的崩溃

4.3 欧洲的崩溃
  
  由于时差的关系,有关股市崩盘的消息第二天才传到欧洲,所以欧洲各国的资本市场分别享受了黑色星期五、黑色星期二和黑色星期三,恐慌的程度与美国不相上下。
  
  更重要的是,欧洲各国由于战争的破坏、战争债务和通货膨胀,其经济更加脆弱。自从1927年在德国就已经出现了明显的疲劳现象,在1928年冬天,德国政府就已经不得不为200多万的失业者提供救济。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1921至1923年,德国经济已经崩溃过一次——
  
  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丧失了总人口的10%和将近七分之一的土地,以及每年1320亿金马克的赔款,相当于1921年德国商品出口总值的四分之一。德国拿不出这笔钱,法国就伙同比利时波兰,毫不客气地进占了德国经济命脉鲁尔工业区,是为“鲁尔危机”。手忙脚乱的德国政府采取了千古不变的饮鸩止渴老办法:增发纸币。   
  
  这些新发行的货币不能用来偿债——英法政府不可能接受这种毫无价值的纸片,它的主要作用是变相向国民征税。在1921年,一美元可以兑换64个德国马克。假设德国一年的国民生产总值是1000亿美元,社会上的货币——德国马克的数量也正好相当于1000亿美元,即6万4千亿马克。这个时候德国经济生产的产品正好等于货币量,经济运转正常。
  
  如果德国政府又多发行了6万4千亿马克,社会上的纸币数量增加一倍但商品数量不变,那么德国国内所有商品的平价价格就要上涨一倍,一个德国马克只能买到以前只需要半个马克就能买到的商品,这个时候,马克的购买力下降了50%。
  
  德国人民手里原来有的6万4千亿马克可以买到1000亿美元,现在只能买到500亿美元了。这减少了500亿美元到哪里去了呢?被政府新发行的6万4千亿马克抽走了,政府通过滥发纸币,从国民手里夺走了相当于500亿美元的财富。这种增加货币数量,引发通货膨胀,变相掠夺国民财富的方式,在经济学上被称为征收“通货膨胀税”。
  
  不过,当时的德国政府多发行的纸币,可远远不止一倍。随着印刷机疯狂开动,真正的灾难开始了。
  
  1921年1月31日,世界金融史上前所未有的恶性通货膨胀,如同张开翅膀的死神,扑向了已经奄奄一息的德国经济。美元与马克的比率从1921年1月的 1:64,到1923年11月已经崩溃为1:4,200,000,000,000。从1922年1月到1923年11月,通货膨胀率为1万亿倍!在最疯狂的时候,德国的商品价格每两天翻一倍。如此骇人的程度,即使到今天,也只有1949年的中国可以与之相提并论。
  
  ——顺便说一下,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是人类历史上最高通货膨胀率的世界记录保持者,从1945年到1949年,通货膨胀率是364万亿倍。有意思的是,中国的这次恶性通货膨胀是从德国学来的。当时的中国中央银行行长是四大家族的代表人物——孔祥熙,他于1937年到德国访问,学习德国人如何发展经济。德国人经历了1923 年的恶性通货膨胀,已经变聪明了,一边印钞票来变相收税,一边紧缩银根控制通货膨胀。但以孔祥熙的金融水平,没看懂什么叫收缩银根,光看懂了印钞票,大受启发,回国以后就跟着印。结果果然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成功打破了德国人保持36年的通货膨胀记录,也让国民党政府和它的金融体系一起完蛋。
  
  到了1923年,德国的经济完全崩溃,经济活动几乎停止。没有人愿意卖出手里的商品,因为换来的纸币很快就会一文不值,农产品和工业品生产都在急遽萎缩,市场上什么东西都缺,唯一不缺的就是钱。人们拎着大捆大捆的钱上街买菜,孩子们在街上大捆大捆地拿它们堆房子玩。1923年《每日快报》上刊登过一则轶事:一对老夫妇金婚之喜,市政府发来贺信,通知他们将按照普鲁士风俗得到一笔礼金。第二天,市长带着大批随从来到这对夫妇家中,庄严地以国家名义赠给他们1万亿马克——相当于0.24美元。
  
  对于德国的悲惨境地,一战中的战胜国们反应并不一致。老对头法国自然是盼着这个强邻兼宿敌越倒霉越好,在赔款问题上咬紧牙关毫不让步。但英国和美国绝不希望看到法国在欧洲大陆一家独大,在英美的积极协调下,德国的债务一部分被减免,一部被延期偿还。这样,从1924年到1929年,德国经济经历了一个相对平稳的增长时期。当然,其间法国还会时不时给它念念紧箍咒,比如1927年的衰退就是法国追债引起的。但总的来说,还没有出什么大事,直到1929年秋天美国股市崩盘,并将美国带入经济萧条。
  
  股市崩盘和经济萧条让美国的很多银行损失惨重,它们迫切需要大量的资金来保证自己不被破产清算。这样,许多在欧洲的投资和债权被收回。
  
  尽管战争已经结束了十年,德国政府还是根本无法偿还战争赔款和战争债务。1930年底,尽管扣除了一部分,但提供给德国债务人的短期贷款——也就是偿还期限在一年以内的贷款还是达到了约150亿马克。这些贷款大部分来自美国的金融机构,它们已经在股市崩溃中很受伤了,再也无法延长这些贷款的期限了,这也就突然产生了庞大的额外的资金需要量。来自纽约和伦敦的撤消贷款通知越来越频繁地到达德国。
  
  然而这并不只是德国的命运,为了确保自身的利益不被损害,各地的银行也都在抽回其在国外的贷款。各大银行之间互相借钱是常有的事情,A银行贷款给B银行,B银行又转手贷给C银行,C银行再把它贷给D银行。A银行向B银行讨债就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所有银行都在到处催讨贷款,又被别的银行要求还钱,终于,那些资金链条最薄弱的银行开始扛不住了。
  
  1930年底,巴黎的乌斯特里银行宣布破产。很多借钱给乌斯特里银行的巴黎的银行发现自己的贷款打了水漂,连忙撤回在伦敦银行的存款来填补这个黑洞。然后,伦敦的银行一看自己的钱被法国人取走了,就向柏林的银行发出了通知:对不起,没钱贷款给你们了。
  
  德国的银行体系在1931年特别脆弱,有两个原因:
  
  第一,由于德国资金严重缺乏,德国的银行大都是从外国借钱来放贷的。它们从国外银行借入短期贷款,然后作为长期贷款贷给工业或农业企业。他们的负债率太高,一旦无法借到新的短期贷款,或者外国银行抽回贷款,就会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第二,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大银行却迫于大股东的压力,大举买回了它们自己的股票,从而维护股价平稳,减少大股东们的损失。1931年夏天,达姆施塔特国民银行已经拥有了47%的股本。
  
  这是一种非常愚蠢的行为,回购股票让大股东赚了钱,却严重危害了银行的资金安全。因为,银行购回自己的股票必然会用掉一部分流动资金。流动资金外流会对银行——特别是在经济衰退的时期——造成沉重的打击。
  
  不过,最先出问题的大银行不是德国的银行,而是奥地利信贷银行。
  
  奥地利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从德国领土中强制分离出来的,因此它也算是战败国。只是由于它的战略意义很小,享受不到多少来自英国和美国的资金援助,因此它的情况比德国更糟糕。
  
  奥地利信贷银行的控制者,就是在《货币战争》一书中被吹得神乎其神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这个家族曾经显赫一时,但战争击垮了德国,这个依靠德国军国主义力量发家的金融集团也跟着垮掉。奥地利信贷银行在战胜国——主要是法国的压力下遭到了多次整顿,严重削弱了它的实力。
  
  1931年5月11日,奥地利信贷银行宣布:由于法国抽回投入的资本,自己已经丧失了清偿能力。这在人们中间引起的恐慌超过了任何一次股市崩溃——因为股市投资者至少知道炒股总是有亏有赚,但人们很难接受存在银行里的存款会突然之间消失得无影无踪。人们蜂拥到银行门口,希望取回自己的存款,但越是这样,奥地利的银行系统就崩溃得越快。
  
  5月底,奥地利的金融危机波及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波兰和德国等国,这些国家也出现了银行挤兑现象。
  
  由于历史和地理上的关系,德国和奥地利的金融结构联系密切,相互之间资金往来频繁,所以在奥地利信贷银行破产所引发的各家银行清算国外资产的高潮中,德国首当其冲,成为第一个牺牲品。
  
  德国马克变得非常脆弱,德意志银行在一周内失去了2亿马克的外汇储备,柏林银行也在6、7月间发生挤兑现象,被提出2亿马克的存款。但问题最严重的还是德国第二大私人银行——达姆施塔特国民银行,它在资金紧张的时候去回购自家股票的愚蠢行为受到了惩罚。那些为了自己的眼前利益而不顾银行利益的大股东们发现,股票下跌只是让他们的财富缩水,而回购股票则可能让他们的财富彻底消失——因为银行会因此倒闭。
  
  1931年7月初,这家银行大约30万名客户就已经意识到他们的银行有点不对头了。事实上外国储户当时正在撤回他们在德国各家银行的存款。1931年7月13日,柏林政府发布了一则公告,公告上写道:“尽管作了一切努力,德国第二大私人银行已无清偿能力!”
  
  随后,其他银行、储蓄银行和证券交易所休市3周。当银行重新打开营业窗口的时候,害怕失去存款的储户蜂拥而至,其他各种各样的金融机构也同样陷入了困境。
  
  金融体系的崩溃,以及跟它互为因果关系的经济大萧条,渗透到了德国所有的生活领域,自杀人数逐渐上升。1932年初,德国已有550万家庭在最低生活水平线上挣扎的失业者,这相当于全国成年人口的四分之一。雇人的单位少得可怜。苦难深重的人民要求摆脱他们的困境,千百万失业者要求工作机会。
  
  不久,经济危机就发展成为一场国家危机。人民对魏玛共和国政府极为不满,强烈要求建立一个拯救德意志民族、给社会带来安定,给人民带来幸福的新政府。
  
  这可给阿道夫.希特勒和他的纳粹党提供了绝好的机会。他们称经济危机是“政府无能”的一个佐证,是政府接受凡尔赛和约和战争赔款及奉行“社会主义”政策的结果,是共和国和历届政府毁灭了德国的一切。
  
  希特勒就是靠经济危机起家的,在1923年他曾经发动过一次政变,但那个时候他的力量还很小,政变失败,希特勒本人被投进了监狱。到了1929年的时候,他再一次借助经济危机壮大自己。希特勒一方面为国家社会主义展开更强大的宣传,对各阶层人民不断做出符合其愿望的慷慨许诺。一方面又通过纳粹党的宣传机器,宣称该党不是一个阶级政党,而是“大众党”,并重点向中下层的中产阶级发动讨好攻势,以争取得到他们的支持。这种宣传不能不打动处在绝望之中的德国人民,他们相信希特勒的诺言能够兑现,因而纷纷聚集在纳粹的旗帜下。1923年纳粹党人数是3万多人,到1929年只有10万人,六年增加了3倍。但危机发生以后,到了1932年,人数超过了100万,3年增加了10倍。
  
  从1930年开始,纳粹党在国会选举中不断获得胜利,1932年4月10日举行总统第二轮选举,希特勒竟然获得了36.8%的选票。1932年7月31日举行国会选举,纳粹党获得了37.3%的选票,获得230个议席,一跃成为国会中最大的党派。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终于登上了总理的宝座,然后又在1933年8月1日兴登堡总统去世以后成为国家元首和最高军事统帅。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影开始袭来,这场战争带来的灾难将远远超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经济的崩溃终于导致了整个人类近代文明体系的大崩溃。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8-4-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7 23: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世界金融风暴史 1--梦醒时分

世界金融风暴史 1--梦醒时分
梦醒时分
  
  2008年9月15日,这是自2001年“9.11”恐怖袭击以来纽约华尔街人度过的最黑暗的一天。
  
  这一天,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狂泻504.8点,收于一万一千点下方,较上一交易日下跌百分之四点四二。标准普尔五百指数下挫百分之四点七一,收于一千一百九十二点七。二者均创下了近七年来单日最大跌幅。纳斯达克指数则达到近半年来的新低,单日下跌八十一点三六,收于二千一百七十九点九一。
  
    这一天,华尔街两大金融巨头轰然倒下。背负六百多亿美元债务的美国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十五日凌晨发表声明,宣布将向法院递交破产保护申请。而在十四日晚间,同样负债累累的全球最大券商美林公司已宣布将以五百亿美元的价格“卖身”美国银行。这样,加上几个月之前倒下的贝尔斯登,号称“华尔街五大投资银行”的金融巨头已经倒下了三家,仅高盛和摩根斯坦利幸存。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惊呼:“这是一次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 雷曼拥有的债务已超过6130亿美元,成为美国开国以来规模最大的破产申请案例;雷曼兄弟诞生已有158年,连1929年那样的世界经济危机也没能击垮它,但是,今天,它终于倒下了。
  
  这一天,美国总统布什和财长保尔森罕见地接连面对新闻界,一再承诺民众存款无忧,美国经济仍有实力度过这道坎。布什和保尔森的讲话并没有对股市产生任何积极影响,三大股指在收盘前放量下泻,市场信心几近崩溃。
  
  恐慌的气氛袭击全球,9月16日,中国股市在从6000点坠落下来之后,再次一举跌破2000点心理关口,银行股几乎全线跌停,这是从6000点到2000所从未发生过的。世界各国主要股市,也纷纷以大幅下跌告收。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人类还从未面临过如此严重的金融危机。一场风暴即将袭来,无数的财富将注定化为须有,那些在经济繁荣中头脑发热的企业和个人将为自己的错误复出沉重的代价,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将会重新洗牌。人类必须从持续繁荣的美梦中醒来,重新面对这个残酷的世界了。1929-1932年的经济危机最终将人类带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中心的时代结束,美苏分割的新格局形成。也许到暴风雨过去之后,我们再来重新审视这个世界,将会发现它已经和过去完全不同了……

1. “货币战争”的真相
  
1.1 金融战争与“阴谋论”
  
  美国次贷危机、能源价格暴涨、粮食短缺再加上亚洲地区新一轮的股市泡沫的终结,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极有可能引发新一轮的经济大崩溃。当然,它也可能最后被证明只是有惊无险。但无论怎样,这种可怕的前景预期已经足以让很多人感到恐慌。
  
  一想到“崩溃”,人们似乎只会把它和经济停滞、大规模失业、生活水平下降、无数人的财富被洗劫一空等黯淡的前景联系起来。一个国家如果出现经济崩溃或者股市崩盘,那么它的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无疑将会遭到很大的打击。但很少有人会想到,一个经济崩溃的国家,完全可能利用自己的崩溃去洗劫其它国家的财富。这其间的奥妙,就在于一个国家金融市场的效率的高低。
  
  约翰.戈登在他那本不朽的著作《伟大的博弈》中这样评价美国历史上的几次大崩溃:
  
  “尽管资本主义经济周期中的衰退令人痛苦,但它自有益处。其中之一,就是那些等不及看到美国经济复苏的欧洲投资者开始大量抛售手中持有的美国证券。
  1873年到1879年(的经济崩溃中),欧洲人手中的美国证券资产总值下降了6亿美元,单单铁路证券一项就减少了2.51亿美元。这虽然进一步加剧了华尔街证券市场价格的下跌,但实际上增加了美国人的财富。当欧洲人出资修建美国铁路时,美国建成自己的交通大动脉,而欧洲人持有这些铁路的证券,他们本来可以获得这些证券的利息和其他收益。但在这些利息和收益兑现之前,欧洲人就在华尔街上把这些证券卖掉了,而美国人以比原来低得多的价格把这些证券有买到了手,结果,美国人即修成了铁路,又拥有了这些证券。
  
  可是当美国经济巨大的发动机重新运转起来的时候,欧洲投资者又会回来重新购买美国证券。”
  
  就这样,通过一轮又一轮自导自演的经济危机,美国人高价卖出他们的财产,然后又以极低的价格买回来。1929的那次历史上最著名的经济崩溃是最先从美国开始的,但最后却引发了欧洲各国的自相惨杀――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这场战争中,欧洲被彻底摧毁,丧失了近代以来世界经济中心的地位,美国人却大发战争横财,一举成为全球头号强国,至今依然。
  
  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经过数十年的高速成长,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号经济强国。过度自信的日本人以市场最高价购买了诸如洛克菲洛中心这样的美国标志性地产,以致美国人惊呼“日本人正在买下整个美国”。但在随后到来的经济崩溃中,日本人又不得不以极低的价格将这些财产卖给了美国人。
  
  除了这两次最著名的经济崩溃之外,还有诸如亚洲金融风暴、墨西哥金融危机、美国新经济泡沫破灭等等大大小小的经济危机。这些危机各有各的特点,有的是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有的是发生在发达国家,但最后的结果却完全一样: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崩盘,强者逾强,弱者逾弱。
  
  为了解释这种现象,各种“阴谋论”应运而生――最近销售火爆的《货币战争》便是这种理论的代表作。因为对大多数人而言,诸如“经济规律”或者“无形的市场之手”这些抽象的概念是难以理解的。但如果告诉他们,这是背后有一个阴谋集团在背后操纵一切,而且这个集团正是由书上或者电视上经常出现的有权有势的人物组成,再加上一些捕风捉影、骇人听闻的故事,大家就会对这样的解释表示满意――因为这不仅容易理解,还可以满足大家的猎奇心理。
  
  这种情况和我们周围很多人炒股票的心态类似。财务报表是很多人看不懂的,行业前景和宏观经济形势也是难以把握的,股票价格每天的波动看起来也是那么杂乱无章。所以,忽悠大家拿出自己的血汗钱来投身股市最好的办法就是告诉他们:股票的价格是背后有人在操纵,我们只要知道了这些“主力”或“庄家”的动向,就可以从股市里赚到很多的钱。当然,如果再加上一些人如何利用“主力动向”和“内幕消息”大发横财的美妙动人的故事,那就更加完美,足以动人心弦了。
  
  然而,最后的事实却是:那些相信这种黑幕理论的散户最后总是亏得最惨的,而那些被吹得神乎其神的超级主力,比如曾经的中经开和德隆集团,却一个接一个在市场的力量面前轰然倒塌。

[ 本帖最后由 大象73 于 2008-12-27 23:27 编辑 ]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8-4-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7 23:35 | 显示全部楼层

1.2 替罪羊之死

1.2 替罪羊之死
  
  替罪羊的来历源自犹太人的一个节日习俗:犹太人有一个重要节日叫赎罪日。这个节日犹太人不吃不喝,禁止一切娱乐活动,反省和忏悔自己的罪孽,并要举行隆重的赎罪祭仪式.这个节日中有这样一种礼仪:两只活公山羊,通过拈阄,一只宰了作祭,另一只要放到旷野,替人们担当一切罪孽。这只羊便是替罪羊。
  
  当股市崩溃的时候,人们的财富在一夜之间消失殆尽,人们也需要找到一个替罪羊。大家都在愤怒的问:是谁夺走了这一切?仅仅是市场规律或者经济规律这样抽象的字眼是不能令人满意的,他们更需要一个个幕后的黑手,这些人拥有富可敌国、权势惊人,而且心狠手辣,利用巨大的资金和内幕消息操纵股市、鱼肉百姓。当然实际情况是否真的如此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从别人的亏损中赚到了钱,这就足够说明问题了。而人民的愤怒也就可以找到发泄的对象。
  
  理查德.阿伦斯将石油推向100美元一桶,从而引起股市暴跌,但很少有人怪罪于他。因为通过媒体的报道,大家都知道他不过是个小角色,而且自己也没有从中渔利,反而还亏了600美元。但在1929年的时候情况就完全不一样,因为,有充分的依据说明是杰西.利物弗尔一手操纵了那次史无前例的大崩盘,他拼命打压股价,而且从中获利超过1亿美元!这些钱,全都是从蒙受巨大损失的人们手中夺去。
  
  杰西.利物弗尔,一个赤手空拳来华尔街闯荡的乡下穷小子。依靠自己对数字和股票的天才的直觉,迅速积累起巨大的财富。他的故事,本身就是华尔街传奇的一个缩影:从一无所有到家财万贯只用了很短的时间,然后又用更短的时间从新变得一无所有。
  
  他经历过很多次破产,但最后都挺过来了,并最终成为一个伟大的投机者。以至于有人这样评价他:“即使利物弗尔身上的每一块钱都被抢个精光,只要经纪商给他一点小小的贷款,把他关在房间里,给他报价资料和几部电话,经过几个月热络的市场波动后,他又会抱着一堆财富重新出现。”
  
  尽管利物弗尔本身为人低调,更不喜欢向人吹嘘自己的投机经历,但他每一次成功的投机都会被编造成各种耸人听闻的故事,在华尔街的人们中间不断流传,成为一个似乎可以操纵一切的神话人物。杰西.利物弗尔正在操纵或者计划操纵某支股票的传闻,足以成为这支股票疯狂上涨的理由。
  
  但跟历史上所有伟大的投机者一样,杰西.利物弗尔最擅长的其实并不是让股价上涨,而是从股价下跌中获利――因为下跌的速度总是比上升要快,所以从中挣钱的速度也更快,当然,亏得也快。无论在怎样的一种疯狂的繁荣之后,一定是更疯狂的崩溃。
  
  所以,杰西.利物弗尔最喜欢的不是买入,而是卖空――也就是卖出自己根本没有的股票,然后在一定时间之后把它们买回来,使得买卖相互抵消。
  
  这就好比一个你去买一辆汽车,但汽车经销商那里并没有你想要的款式和颜色的汽车,但他仍然收了你的钱,并保证三个月以后把汽车交给你。这个汽车经销商就在“卖空”这辆他没有的汽车,他必须在三个月内从汽车厂家买入这辆汽车,然后交出来。如果这三个月内,这款汽车的出厂价格下跌,那么他不仅可以赚取正常的利润,还可以赚到原来的价格和下跌以后的价格之间的差价。
  
  反之,如果汽车出厂价格上涨,那么经销商就会遭受损失。因此,卖空股票必然是希望股价下跌――也就是“看空”股价,然后自己可以用更低的价格把股票买回来,赚取这中间的差价。如果卖空以后股价上涨,那么卖空者就将不得不以比自己卖出价更高的价格买回股票,这就会遭受损失。
  
  更妙的是,这种卖空所需要的资金并不多。卖空者只需要缴纳一定比例的钱给股票经纪商,这笔钱叫做保证金,它只是将来需要买回来的股票价格的一小部分,这个比例在当时大概在10%到20%之间。比如杰西.利物弗尔想要卖空1万股某公司的股票,每股10美元,那么他只需要在经纪商账户上存1万美元的保证金就可以了。如果股票价格下跌到9美元,他就可以赚到1万美元。
  
  如果股票价格上涨到11美元,他的1万美元保证金就全部亏光了。这个时候,经纪商就会要求他增加保证金,以保证他能够弥补亏损。如果杰西.利物弗尔无法增加保证金,经纪商就会强行买回股票,冲销他卖空的1万股。这样,即使股票价格随后又跌到了9美元甚至更低,杰西.利物弗尔也一分钱也赚不到――因为交易在11美元的时候就被经纪商强行结束了。相反,他的1万美元保证金也会亏个精光。
  
  这个法则在买入股票的时候也同样适用。你可以只花1万美元的保证金,就买入价值10万美元的股票,这中间差的9万美元,经纪商可以贷款给你。如果股价下跌到9万美元,而你无力增加保证金,经纪商就会强制把你的股票卖掉,卖出股票所得的9万美元用于归还贷款。
  
  用保证金购买股票的好处是:如果你用1万美元购买价值1万美元的股票,股价上涨10%,你只能赚1000美元。但如果你用1万美元作为保证金买入价值 10美元的股票,股价下跌10%,你就可以赚到1万美元。赚钱的比例被放大了10倍!当然,在下跌的时候,亏损的比例也会被放大十倍。
       在1907年的那次股市崩盘中,杰西•利物弗尔就通过卖空狠狠的赚了一笔。有关他疯狂打压市场的也被夸大到了神奇的地步。
  
  1907年的股市崩盘和以前的几次没有什么不同,和后来的也差别不大:都是由于经济的增长和企业利润的增加,使得股票投资者赚了很多钱,于是人类贪婪的本性被大大的激发了――他们总是希望能赚更多的钱。投机行为越来越猖狂,大量的货币流入股市,银行也开始不顾风险的发放贷款。股票价格的上涨速度完全超过了企业利润的增长速度。终于有一天,社会上可以用来投机的钱都被用完了,再也没有钱可以用来推动股价上涨,于是,崩盘就不可避免了。
  
  杰西.利物弗尔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察觉到了暴风雨的来临。就在一年前,杰西.利物弗尔也曾经卖空一支股票,并一次性把他全部的钱都投了进去。他的判断没有错,那支股票后来确实下跌得很惨,但在下跌之前它又涨了一段时间,而利物弗尔无法缴纳更多的保证金,于是,他在股票的价格下跌之前就破产了。
  
  这一次,他吸取了教训,开始只是很少量的卖空一些明显涨不动的股票,当他发现每一次卖空之后都几乎没有遭到什么太大的抵抗之后,就进一步增加卖空的数量。
  
  每一次股价下跌,杰西.利物弗尔的钱就会增加。然后他就利用这些赚到钱再去卖空更多的股票,然后从下跌中赚到更多的钱,让它们象滚雪球一般的成倍增长。
  
  1907年10月24号,疯狂的投机者终于耗尽了他们能够动用的最后一分钱。资金调度站前面挤满了股票经纪人,每个人都希望借到他们公司紧急需要的资金。如果没有钱的话,他们就必须卖出用保证金融资买进的股票,不计价格的在市场上抛售。但资金调度站已经没有钱了,更可怕的是,所有地方都没有钱了,即使他们想要抛售股票,整个市场上也找到一个买主!
  
  股票价格立即象断了线的风筝一样下坠。杰西.利物弗尔这样形容他所看到的情形,这段文字也许是历史上对“大崩溃”做出的最生动的描写:
  
  “你听过学校里把老鼠放在玻璃罩里的实验吗?他们开始把空气从玻璃罩抽出来的时候,你可以看到可怜的老鼠呼吸愈来愈急促,两侧的肋骨像过度抽动的风箱一样起伏,要想从愈来愈少的空气供应中,吸到足够的氧气。你看着老鼠窒息,一直到眼睛几乎从眼眶里爆出来为止,老鼠不断的喘息,走向死亡。噢,我看到资金调度站那票人时,想到的就是这种景象!到处都没有钱,你卖不出股票,因为没有人想买。要是你问我的意见,我会说整个华尔街这一刻都破产了!”
  
  就在这一天,一年前还亏得倾家荡产的杰西.利物弗尔在股市上赚了超过100万美元。这在当时绝对是一个巨大的数目。
  
  也就在那一天,杰西.利物弗尔从事交易的营业部的一个营业员在公交车上遇到了一位银行家。这个营业员无疑是一位传播谣言的天才,他向银行家添油加醋的讲述了杰西.利物弗尔摧毁市场的过程,把利物弗尔卖空的数量增加了好几倍,把他操纵股价的技术描写得出神入化。完了,他还信誓旦旦的保证说,这不过是杰西.利物弗尔庞大计划的开始,他打算继续疯狂的打压股市,直到摧毁整个华尔街。
  
  这位银行家深知现在整个金融体系面临的困境,加上利物弗尔以前的威名,他相信了这个营业员的鬼话。当天晚上,他找到了这个营业员,表情严肃的说:“请你转告你的那位朋友,跟他说我们希望他不要再卖出任何股票。市场已经不能再承受多少压力。情形就是这样,要扭转毁灭性的恐慌,会变成极为困难的任务。请你向你的朋友的爱国心诉求。这是牺牲小我,完成大我的时候。”
  
  实际上,在从营业员那里得知那位银行家的请求之前,杰西.利物弗尔就已经开始逐步买入股票了。因为他明白在市场经历了如此巨大的跌幅之后,再打压的风险远远大于收益,而最保险的办法是买回自己在高位卖空的股票,保存已有的胜利成果。
  
  ――在市场陷入恐慌的时候,即使最了解金融系统运转的银行家,也会相信某人能够操纵整个市场的谣言,普通的投资者就更不用说了。当1929年那场空前的大灾难来临的时候,杰西.利物弗尔再次通过卖空一夜暴富――这一次他的盈利是惊人的1亿美元。在大崩溃中损失惨重的人们,理所当然的认为是利物弗尔在背后操纵了这一切。崩盘后不久,《纽约时报》甚至刊出一篇文章,标题是《据称,利物弗尔带领一群人狂卖高价证券……》。媒体把他称为“滥赌之徒、职业大熊、专事逆市掠夺的强盗”。无数人不断的辱骂他、诅咒他,希望他早点去死,还有人给他写信威胁要把他干掉。
  
  十一年之后,人们的诅咒变成了现实:杰西.利物弗尔死了。不过,他死亡的原因不是操纵市场所受到的惩罚,正好相反――是由于他无法操纵市场。
  
        在屡次从卖空中获取暴利以后,利物弗尔的信心大大的膨胀了,似乎连他自己也相信了他可以操纵市场。他没有象1907年那次那样见好就收,而是在1931 年到1933年之间,在股市已经从1929年的最高位下跌了超过60%的时候,仍然拼命卖空,希望继续从股市下跌中赚更多的钱。这个时候市场看起来是那样脆弱,而坐拥亿万资产的利物弗尔看起来又是那样强大,但是他最后还是败给了市场,不仅把赚到的钱亏得精光,还欠下了数百万美元的债务。
  
  终于,在1940年11月,他对自己彻底失去了信心,在一家小旅馆的房间里用一把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最后留下遗言:“我的人生是一场失败。”
  
  当他的操作顺应市场趋势的时候,市场可以把他从一个穷小子变成亿万富翁。当他违背市场趋势的时候,即使他手里的钱增加了上万倍,市场也可以轻而易举的把他毁灭。
  
  杰西.利物弗尔的自杀彻底终结了他可以操纵股市的神话。作为股市崩溃的替罪羊利物弗尔死了,在他死后,人们还会不断的寻找新的替罪羊,作为发泄愤怒的对象。这种做法在感情上是可以理解的,但却无助于我们取得进步。在经历了1929-1933的大崩溃之后,美国人对自己的金融市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不论是金融体制还是金融理论,都因此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他们做出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改革,这些反思和改革,使得他们在日后的全球经济竞争中,拥有了一件无坚不摧的武器,并用它不断的摧城拔寨,兵不血刃的从一个胜利走向又一个胜利。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8-4-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7 23:40 | 显示全部楼层

1.3 “阴谋论”的真相:金融市场的无形之手

1.3  “阴谋论”的真相:金融市场的无形之手
  
  世界经济和金融市场发展到今天,没有任何一个利益集团能够强大到可能操纵它的走势。实际上,也从来没有一条真正站得住脚的证据能够证明这些阴谋集团的存在。这些阴谋和操纵在很小的范围内确实存在,但只有它们符合市场大势的时候才可能取得成功,否则只能一败涂地。索罗斯曾经被指责为亚洲金融风暴的罪魁祸首――他确实从中赚了很多钱,但很快他又在俄罗斯经济崩溃中亏得灰头土脸。原因很简单:他在亚洲的操作符合了当时的经济大势,而在俄罗斯则完全相反。
  
  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能够在一次又一次的经济崩溃中击败新兴的挑战者,洗劫他国人民辛辛苦苦创造的财富,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拥有高效的金融市场,能够提前察觉到危机的来临,从而最先释放风险,在最高位卖出被高估的资产,也就最先转危为安。然后在趁着其他国家还在经济衰退的泥潭中苦苦挣扎,去“抄底”买入低价资产,等着下一次经济繁荣的时候卖掉。这样一轮一轮下来,别国的财富也就被他们买得差不多了。
  
  为了加强对这个概念的理解,我们以巴菲特为例来说明:一个人或者一个集团如果能够高效的利用金融市场来进行运作,将会具有怎样巨大的威力。
  
  沃伦.巴菲特,2007年世界首富,个人财富达到680亿美元。他并没有辛辛苦苦的去兴办实业,去制造什么质优价廉的产品来卖给别人,只是从1956年投入100美元不断的买卖股票,然后就把别人千辛万苦创业起家、又经历数十年竞争而屹立不倒的企业收入囊中――这其中包括可口可乐公司、华盛顿邮报公司、迪斯尼等世界著名的企业。
  
  关于巴菲特传奇的投资生涯,我们可以轻松的从书店或者网络上找到。简单来说,他于 1930年生于一个富有的美国家庭,父亲是股票经纪商。受父亲的影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把投资作为自己一生的事业。他从小就是一个聪明而且努力学习的孩子,高中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沃顿商学院(这也是我国现在著名的经济学家郎咸平教授毕业的学校),然后到芝加哥大学向“价值投资之父”格雷厄姆学习证券投资,并且取得了经济学硕士学位。
  
  1956年5月1日,巴菲特从亲戚朋友那里募集了10万美元成立一家投资公司,他自己只投入了100美元,但这家公司的投资决策由他一个人说了算,他从每年的盈利中提成25%。
  
  在他数十年的投资生涯中,巴菲特始终秉承从他的老师格雷厄姆那里学来的价值投资的原则,并且比他的老师做的更加彻底,那就是:大量买入那些具有稳定而长远的发展前景,同时价值又被严重低估的公司股票,然后长期持有,直到支撑这家公司发展的动力已经消失。
  
  巴菲特贯彻其投资原则的一个经典案例就是投资华盛顿邮报。他在1973年用了1062万美元买入华盛顿邮报公司的部分股票,然后一直持有超过30年!到了2003年,这些股票的市值达到13.87亿美元,盈利12.80美元,盈利率高达12800%。
  
  总之,就是运用这样一个简单的原则,巴菲特在其超过50年的投资生涯中,没有一年出现过亏损,平均年收益率达到26%,五十年盈利率超过 3000000%。他在90年代初期曾经问鼎过世界首富,不过在1994年被比尔.盖茨超过,但他凭借自己稳定得可怕的年增长率,终于在13年后又重新夺回了头把交椅。
  
  但是,据说,巴菲特的投资原则虽然很好,却不适合中国股市;
  
  这种论调当然有很多理论做支持,主要就是中国股市和美国股市有很大很大的差别。巴菲特一生都投资于美国股市,极少投资其它国家的股票,所以这样的论调似乎很难驳斥。但偏偏就有一个例外,那就是他在2003年花了5亿美元在香港购买了中国石油的H股股票。他当时的买入价格大约在1.5港元,然后在2007年以12 港元左右的价格全部卖出,赚了7倍,约35亿美元,四年盈利率高达700%。
  
  虽然那个时候中国石油的股票只是在香港上市,在内地 A股是买不到的。但A股有一支和中国石油非常接近的股票,那就是中国石化。这两家公司无论在所属行业、资本结构、盈利周期、估值水平方面都非常相似,它们的股票波动从长期来看也非常一致。巴菲特以1.6港元的价格买入中国石油的时候,A股的中国石化的价格也在2元左右徘徊了好几个月;当巴菲特2007年以 12港元卖出中国石油的时候,中国时候的价格也到达了16元,同样上涨了8倍,后来几个月最高超过了20元。
  
  而且,巴菲特买入和卖出中国石油的时候,都不是趁大家不注意偷偷摸摸的买卖,内地媒体都曾经大张旗鼓的进行过报道。如果一个内地投资者真的相信巴菲特,在看到这样的报道后对中国石化进行同样的操作,他的完全可以在A股市场取得和巴菲特一样的盈利率。而且,就在巴菲特卖出中国石油之后几个月,中国股市就经历了从6000点到 2000点的暴跌。学习巴菲特,不仅可以从中国石化上赚到大钱,还可以躲避这场中国股市空前的大跌。
  
  但是,似乎很少有人这么做,至少那些一边声称要进行价值投资,一边又认为中国股市不适合巴菲特的人没有这么做。
  
  理解了巴菲特之后,我们再来理解一个高效金融市场的威力就更加容易了。
  
  美国的金融市场是全球最高效的金融市场。它拥有最完善的监管体系,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内幕交易和市场操纵,从而使得各种证券价格能够最好的符合它所代表的资产的真实价值。它拥有最先进的交易平台和各种金融工具,使得各种经济信息能够迅速传导到证券价格上来。
  
  而最重要的是――它拥有最优秀的金融企业,这些企业用全世界最高的平均工资水平,将全世界最聪明的人才纳入麾下――以至于比尔.盖茨也抱怨说:微软最可怕的竞争对手不是IBM、雅虎、google这些同行业的公司,而是高盛和摩根斯坦利这些金融公司,前者只是和微软抢市场,而后者则是在和微软抢人才。
  
  所有这些因素加起来,美国金融系统就成了一个“大号的巴菲特”,在全球市场上买入那些被低估的优秀资产,卖出被高估的资产。巴菲特通过低买高卖在中国石油上把5亿美元变成了40亿美元,资产翻了8倍,这种操作只需要再做两次――如果不考虑政治和法律方面的限制,他就可以成为中国石油的控股股东。如果他又在高位的时候把它们全部卖出去,就可以造成市场的暴跌,毁掉我们辛苦创造的大量财富。实际上,正如我们即将在后面看到的,在1990年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和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中,美国金融系统――这个“大号巴菲特”确实就是这么做的。
  
  这一切,和“阴谋论”毫无关系,并没有一个人或者一个阴谋集团在背后操纵,这些金融资本家们并没有什么高尚的爱国情操,以帮助政府击败对手为己任――他们只是在追逐最大的利润。在美国南北战争的时候,在北方控制下的华尔街的黄金交易商们发现,如果北方政府战败,那么黄金的价格就会上升――因为政府的失败会让民众不信任政府发行的纸币,抢购黄金。反之民众则会放心的使用纸币而没有必要保存黄金,这样黄金价格就是下跌。于是,这些华尔街巨头们几乎无一例外的把赌注押在北方战败上。这让林肯领导的北方政府极其愤怒,把他们称为“李将军(南方军队统帅)在华尔街的左路军”,最后交易所也不得不关闭了黄金交易所。而亚洲金融风暴的导演美国人索罗斯在1992年攻击美国最忠实的盟友――英国的时候显得是那样冷酷无情。但在1997年美国最大战略对手――俄罗斯面临经济危机的时候,索罗斯却一再伸出援手,最后把自己也套了进去。
  
  金融战争本身是没有国界的,金融资本只是在追逐利润。至于国家的兴衰,不过是一个无关紧要的副产品。但是金融战争的结果是有国界的,因为,最后获胜的那些金融资本,都必然属于那些拥有高效金融市场的国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完全避免一时的股市崩盘和经济崩溃。如果要论股市崩盘和经济崩溃的次数,美国可能要算全球第一。但这不是问题的关键。问题的关键在于:繁荣的时候,强者和弱者可以分享收益,和平共处。只有在崩溃的时候,市场优胜劣汰的法则才会真正发挥作用,弱者将会被淘汰,而强者将会生存下来,并变得比以前更加强大――这,才是大崩溃的真实含义。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8-4-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8 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周小川:中国在扩大内需方面一直缺乏经验

2008-12-14 16:40:17   作者:  来源: 京华时报  


  【侨报网讯】12.13日,央行行长周小川在《财经》年会闭幕发言中表示,近代中国一直在过“穷日子”,政府过去关注更多的是如何扩大生产,因此
在扩大内需方面一直相对缺乏经验。

  在谈到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时,周小川认为,金融危机总是始于经济中某些环节出现泡沫后,相
关调整不足。这既包括宏观调控不足,也包括微观层面调整的缺失。宏观调控一般都是逆周期而动,但目前的微观机制中存在着一些顺周期因素。“因此,应该在微观机制中加入一些逆周期因素。”
记者 高晨)日前,央行行长周小川在《财经》年会闭幕发言中表示,近代中国一直在过“穷日子”,政府过去关注更多的是如何扩大生产,因此在扩大内需方面一直相对缺乏经验。
在谈到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时,周小川认为,金融危机总是始于经济中某些环节出现泡沫后,相关调整不足。这既包括宏观调控不足,也包括微观层面调整的缺失。宏观调控一般都是逆周期而动,但目前的微观机制中存在着一些顺周期因素。“因此,应该在微观机制中加入一些逆周期因素。”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日前表示,总结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应考虑在微观机制中加入更多逆周期因素。金融现代化不只是花样繁多的金融衍生产品,还要服务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金融业要更多为科技发展和自主创新服务。
在“《财经》年会2009:预测与战略”上,周小川表示,金融危机总是始于经济中某些环节过热出现泡沫后,没有足够警惕,相关调整不足。这既包括宏观调控不足,也包括微观层面调整的缺失。宏观调控一般都是逆周期而动,但目前微观机制中存在一些顺周期因素,在经济上升周期容易扩张,在经济下行周期容易收缩。因此,应在微观机制中加入一些逆周期因素,这包括在金融市场上、金融组织的激励机制上、金融产品结构上,注入更多逆周期因素,以避免产生过大震荡。
他说,金融体系应支持技术改造、产品和工艺升级换代,要从传统的金融走向现代化。周小川特别强调了能源领域升级换代的多重作用,其中二氧化碳减排是一个热点。他表示,金融市场能够为碳配额交易提供支持,并通过碳配额交易,使金融在引导减排投资方面起到媒介作用。金融市场可以为碳配额进行定价,也可以为减排的投资寻求出路。(中国证券报 任晓)

侯宁类似的尴尬很多,小川行长日前表示“扩大内需我们缺乏经验”真的是一语道破了天机。所以真正的考验在于,当外贸发动机熄火之时,当投资拉动过劲之时,我们必须扩大内需,但我们却“缺乏经验”!


我的理解 8%简直就是不可能的事情,除非胡来!或者运气好!就像今年下半年的通胀 突然大降,且过了头

[ 本帖最后由 大象73 于 2008-12-28 22:14 编辑 ]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8-4-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69 天

发表于 2008-12-28 22:0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462 大象73 的帖子

:) :) 过了头···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8-5-2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8 23:02 | 显示全部楼层

可能今年四季度的GDP增长率应是在4.1%左右

中国经济下滑速度超预期 扭转下滑趋势财政需拿3万亿2008年12月28日 13:21经济观察报【大 中 小】 【打印】经济观察报 屈宏斌 马晓萍/文 中国经济下滑的速度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从7月的15%,下降到9月的11.4%,再到10月的8.2%和11月的5.4%,下降速度之快近二三十年罕见。

按照工业增加值与GDP的历史数据的对应关系来估算四季度GDP增长率,即使12月的工业增加值不再继续下滑,跟11月5.4%的水平持平的话,今年四季度的GDP增长率应是在4.1%。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近二三十年以来中国的GDP增长率只出现过一次这样低的增长速度,就是在1989-1990年间。

更令人担忧的是,经济加速下滑的态势到目前为止并没有要停止的迹象。

过去几个月工业增加值的急速下滑主要反映了重工业正在进行剧烈的存货调整。因为出口负增长、房地产投资萎缩以及汽车销售下降等迫使国内企业意识到需求一直保持之前20%的高增长速度是不现实的。另一个导致企业进行剧烈存货调整的原因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暴跌。不少专家认为,这一存货调整的周期可能在明年一季度末结束,因而工业增加值增速会在之后开始反弹。

然而,在外部需求进一步下滑,而国内房地产和汽车销售难有起色的前提下,合理的存货水平比此前要低很多,这也就意味着存货调整的周期可能会比大多数人预期的要长。

更令人担忧的是,随着出口继续下滑、房地产投资进一步放缓,企业在完成了初始阶段的存货调整后将面临削减其过剩产能的压力。

众所周知,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源实际上是美国人过度借贷和过度消费的行为模式,但是谁为美国人提供了廉价的资金和消费品呢?是中国。现在美国人必须缩减开支增加储蓄改变其此前的行为方式。这一变化就意味着除非我们能在全球经济衰退的背景下找到新的最终消费需求作为替代,否则中国的生产商就需要相应地大幅度调整自己的产能。

总需求的三大部分之中,出口出现负增长、消费短期内难以提升、私人投资受预期影响而萎缩。在这样的情势之下,要保就业保增长,一方面要减税,更重要的是增加政府支出,因为只有政府能够反周期进行投资和消费。减税固然对于降低企业负担,提高实际收入水平有帮助,但能够在经济下行周期直接创造就业和需求的只有增加政府支出一条路。而且政府支出的力度一定要足够大才可能扭转经济加速下滑的态势,避免大的动荡发生。

政策层面上,应尽最大的努力,动用一切可能的工具和方法,务求能缩短衰退所持续的时间。实际上11月9日出台的四万亿财政刺激政策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但仔细推敲会发现四万亿的总数额虽然巨大,但落在实处的规模却远远不够。未来两年中央财政支出1.2万亿,其他的要地方政府以及社会资金来配套。而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也有顺周期调整的特点,经济下行期土地出让收入下降,目前也不允许地方政府通过发债进行融资,这就决定了扩大财政支出的资金来源最终还是要靠变相发债及银行资金来解决。与其如此,不如中央政府直接增加支出来投资创造需求。

目前中国国财政状况较好,具备扩大财政支出的实力。当前的财政状况是30年来最好的。98年政府的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11%,现在的比例是22%。政府过去有财政赤字,最近几年还有小小的盈余。

而且政府除账面上的盈余之外还有不少积累的财力。比如央行资产负债表上的政府存款,这是历年来财政支出和盈余的结果,从2000年3千亿左右以年均30%的速度增长,经过多年积累到今年10月底已经达2.9万亿,这也是一块在眼前这样的非常时期可以动用的资源。

这样说来,财政赤字的规模也不必然大幅扩大。根据我们的测算,今明两年中央财政每年需要有1.5万亿左右的财政赤字和特别国债发行才足以扭转总需求下滑的趋势。实际上发行长期建设国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也不会单纯造成政府状况的恶化。虽然发债会造成财政资产负债表中负债的增加,但这种支出的增加与行政开支的增加不同,行政开支的增加只是单纯的负债增加,而发行国债对铁路、学校、医院、保障性住房等增加投资在政府的资产负债表中增加负债的同时也在资产方表现为资产的增加。

需要强调的是,更大幅度地扩大财政支出对于保就业和保增长至关重要。目前的财政状况有财力也有能力在短期内创造需求刺激经济。鉴于目前经济已经出现衰退性硬着陆的迹象,政府有义务通过扩大财政支出保就业,以避免经济衰退引发大面积的社会不安定。

(作者屈宏斌为汇丰银行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马晓萍为宏观分析师)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8-4-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69 天

发表于 2008-12-28 23:0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464 大象73 的帖子

这么低····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8-5-2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9 22:34 | 显示全部楼层

钢铁产量可能至少需要四年才会恢复到2007年的水平。2011

钢铁产量可能至少需要四年才会恢复到2007年的水平。
钢铁业是受今年金融风暴打击最重的几个行业之一。自2008年中以来,许多钢铁集团的股价已下跌逾三分之二。

建筑、汽车和白色家电等行业的企业在今年9月和10月突然削减订单,受此打击,包括拉克希米·米塔尔(Lakshmi Mittal)的阿塞洛-米塔尔(ArcelorMittal)、俄罗斯的谢韦尔钢铁(Severstal)和印度塔塔钢铁(Tata Steel)旗下的哥鲁氏(Corus)在内的许多钢铁生产商都已大幅削减产量。

译者/汪洋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8-4-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69 天

发表于 2008-12-29 22: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阶段··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8-5-2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9 23:19 | 显示全部楼层

郎咸平:地产未来

我说媒体朋友,冬天都还没有来
我们中国地产商也好,上市公司也好,只有个人辛勤的奋斗历程,缺乏大萧条的洗礼,和四大天王相比就有一些特殊的差别。这四大天王 除了个人的辛勤经营之外,他们经历过很多
香港的四大天王,包括新鸿基、恒基兆业、长江实业、新世 界,这几个公司,四大天王,资本负债比例你们猜是多少,我们是100-300%,他们只有20%


我:中国会有一大批房地产企业倒闭,包括大企业,万科也会极其难受。万科的股价也会很低,因为它会出现危险,当然也是介入机会。

[ 本帖最后由 大象73 于 2008-12-29 23:21 编辑 ]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8-4-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30 22:11 | 显示全部楼层

李扬:股市不能救

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接受网易财经大型策划类栏目《100名经济学家会诊中国经济》对话时指出,中国改革开放过去三十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历史上罕见的,其中最大的进步是将“少数人制定计划,多数人去执行计划”的体制转变成“让多数人参与到经济运行中”的市场机制,集13亿人之智慧形成了今天的成果。

对于经济发展,李扬认为政府出台政策应该注重理顺市场机制,尤其是资本市场。李扬指出,“决策当局解决资本市场问题的根本措施就是要把‘市场’办成‘市场’”,绝不能把资本市场打造成服从于行政命令、行政意志的运行机制。李扬指出,未来三十年,中国仍然处在工业化城市化的中后期,保就业仍然是政策的首选目标,但是高投资的发展模式未来很难持续。

以下是访谈全文:

少数人参与变为多数人参与经济活动是30年来最大进步

网易财经:李扬所长您好,您是如何评价改革开放30年的?

李扬: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不只是中国历史上重大的事件,而且是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事件。三十年来中国解决了温饱、一部分人已经小康,这样一个历史成绩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上,在近代世界300年历史上都是很少的,所以改革开放30年的成就无论怎样评价都不过分。

如果说这30年内有什么特别印象深刻,,我觉得最主要的就是我们发展了市场经济,让13亿人想问题,让13亿人去生产。改革开放30年前,中国这么大的国家只有少数人想问题,少数人制定计划,多数人去执行计划。如果恰好这个计划制定得好,那就皆大欢喜,我们有幸,但多数情况下都是瞎指挥,所以造成了我们改革开放前30年经济波动非常大、国民经济甚至到了崩溃的边缘。这30年里发展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就是让大家的智慧都充分展示、让大家的能力都充分运用、大家的思想都充分自由、放开的经济,所以,集13亿人之智慧才形成了今天这样的成果,我觉得这是我们最大的收获。对于未来三十年,我们最要做的事情之一就是要有一套规划,要知道我们走向哪里,知道我们如何走向那里。

金融改革仍需进一步推进

网易财经:对于中国的金融改革,您怎么看?

李扬:中国金融用一句话来说就是“从无到有”。30年前我们只有一家中国人民银行,而且中国人民银行是刚刚从财政部中分出来的。传统体制下,金融部门是不重要的,它顶多只是政府的出纳。但现在从对资源配置来说,金融部门是引导资源配置最主要的机制,从宏观调控来说,是国家实行宏观调控最主要的部门之一,这个变化是天翻地覆的。金融的巨大发展体现在三个方面:建立了一个在架构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金融体系、有了大致上种类齐全的金融机构,也有了架构基本完整的宏观调控体系。

当然也会有问题,比如在金融机构方面,我们究竟应该发展哪类机构?比如在银行和金融市场上发挥配置的作用方面,究竟更应该依赖哪个机制?它们怎么配合?还有对金融的宏观调控,如何与时俱进,适应新的变化甚至新的危机?金融部门的调控如何能和财政部门的调控有机协调配合等等,这些问题实际上一直存在。下一步恐怕是总结我们的经验,借鉴这次美国危机的教训,进一步完善我们的金融组织体系、金融市场体系和金融调控体系。

资本市场要治根本 重在理顺体制

网易财经:中国资本市场如何解决自己结构失衡的问题吗?

李扬:中国资本市场本世纪以来经历了大涨大跌,股民们也大喜大悲。两个问题需要特别注意:一个问题就是,这个市场的机体本身有没有问题;再一个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应当采取什么政策。

老百姓有一句话“虚不受补”,如果人的身体很虚,你给他人参吃会把他搞死的。所以当大家都呼吁要采取措施时,要考虑这个市场是不是还有一些问题。如果这个问题存在,采取措施的话,有可能会掩盖问题甚至加重问题,为未来的增长造成障碍。现在宏观调控当局已经非常注意了这个问题,大概一年多来推出了很多措施,我希望投资者们关注这些措施,比如我们推出要求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的措施。当前投资者并没有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通过上市公司分红上来实现收入,为什么呢?是因为市场这套运行机制没有提供这样一个结果,现在要求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就是提供这个底,这是很大的制度建设。再比如发行制度的改革和会计制度都需要进行制度调整。

这里要强调,很多人说要对市场救市,都是基于一个很错误的理念,就是政府应当干预股市。这个错误的理念指导我们的市场运行了好多年,股市价格一涨,马上就下去措施,甚至不惜用党报发文章的方式让它下去,不惜用行政手段把它打下去。如果始终沿着这条路走,这个市场永远不会成为市场,永远是一个服从于行政命令、行政意志的运行机制,这不是我们要的东西,有这样的东西我们宁愿不要它。

所以决策当局解决资本市场问题的根本措施就是要把“市场”办成“市场”,当这个市场机制基本正常之后,调控措施下去就能起到效果,现在下去之后是很难见效果,原因就在这里。回到前面那个比喻,药方和病人的体质要一致,先固本,然后我才能补啊。

任何措施都不能立竿见影 发消费券不可取

网易财经:中国政府为应对当下经济下滑而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但是市场上的质疑声很多,您怎样看待?

李扬:无论是投资还是生产的恢复都要有一个过程,这有一个非常不可逾越的过程,就是存货的调整,这是一个很专业的问题,可能普通百姓不太了解,当生产从一种状况转向为另外一种状况时,通常先变动的是存货。现在我们的存货是什么状况呢?在物价比较高时大家都想买,买了囤在那里,以防它更高,但价格一跌了它就成负担了,比如矿砂。现在要恢复经济,首先要把这么大量的这种价格水平的矿砂先消耗掉,然后再买入比较低价格的矿砂来生产钢铁,这其中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两个季度、三个季度都是需要的,所以政策下去之后,可能两三个季度后才能产生我们见到的效果。这时候决策当局特别要冷静,看哪些是在合理调整过程之中的,它的效果要过一段时间才能显现,不能因为政策下去没有立刻见效,就加大政策力度,到时候累积起来都发挥效用的时候可能又过热了。所以对于政府的行动也应当有一些理解,不可能马上就怎么样。一切刺激经济的措施要经过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在技术上是要有缓冲和库存的,决定了不可能立即见效。

对于有人提出发消费券来刺激经济,我不认为它是一个我们应当采取的主要政策。因为发消费券这种手段只是济贫的手段,这一定要清楚,各种各样的工具都有它的使用范围。在如今的冬天,有些地方受灾,有些领域、有些产业受打击很大,在这种情况下采取一些安定人心的济贫手段是必要的、合理的,但一定要搞清楚这个手段用来作为刺激经济的手段是肯定不行的,把生活包下来,但对生产没有什么刺激作用。说到根本还是要有投资、有就业、有生产、有收入创造,形成良性循环,发食品券消费是不行的,只能是济贫。

经济增长未必能带来就业 应把保就业放在政策首位

网易财经:对于未来经济增长您如何看待?

李扬: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有所下滑,因此需要把经济拉回来。因为只有经济发展才能解决,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所到来的诸多问题比如住房问题、医疗问题、保障问题等。因此需要让经济增长尽快恢复到一个可以接受的水平,拉回到潜在增长所允许的范围之内,所谓的“又快又好”,“快”体现在经济增长需要一定的水平。

眼下经济下滑的态势如果不能得到扭转,实现9%到10%的增长是有一定问题的,所以我们要采取很多措施。比如4万亿、国十条、金九条还有房地产的刺激政策等,而且都倾向于投资。投资本身就是GDP,因为从需求角度来刻划GDP,就是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消费需求在稳步增长,出口需求有所下降,投资如果能够给予比较大力度的支持的话,投资需求会有所增长,这样的话,能使得经济增长率重回比较合适的水平。但接着有这样的问题,就是所谓产业链的问题,以及相关的就业问题。有一个概念要说清楚,增长未必能带来就业,或者说,未必能带来一个我们很愿意接受、很合适的我们满意的就业,这就是增长和就业有关联但是又不相同的一个经济学的基本道理。

这几年来,我们对增长给予关注,投资下去之后增长就能实现,但对于就业给予的重视不够,所以当下以及未来的调控措施恐怕更应该把就业放在优先的位置上,有就业就会有增长,但有增长未必有就业。这个顺序应该理顺。

此次经济增长下降固然令人担忧,但更令人担忧的实际上是失业的问题。中国下一步还会有一些投资,我觉得应当把更多重点放在就业上。如果放在就业上,那么对于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对于农村金融的问题,对于弱势群体的金融服务问题等等,就有了一个解决的路径。

未来高投资恐难持续

网易财经:未来会一直依靠投资来发展吗?

李扬:最大的问题是这样的,我们觉得中国现在需要高投资,同时也有高储蓄,这两个基本因素是相互对应的,因为这个对应关系保持得比较好,所以保证了中国过去30年的高储蓄、高投资、高增长,低物价,总体来说是这样一个增长格局。要说今后30年,最担心的问题是我们担心储蓄率在五到十年内会下降,到下降的时候我们就不能搞高投资了,因为在没有足够储蓄支撑的情况下,高投资绝对会通货膨胀,这几年我们其实是物价上涨,但不是通货膨胀,对这个问题我们觉得很头疼,即便现在开始采取措施,五到十年内能见效果都不一定,希望有关部门能引起重视,人口的问题、人口结构的问题,城市化步调的问题、方式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考虑。

[ 本帖最后由 大象73 于 2008-12-30 22:27 编辑 ]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8-4-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69 天

发表于 2008-12-30 22:1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468 大象73 的帖子

:*22*: :*22*: 冬天好久来··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8-5-2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 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何新

美元必然下跌这一基本趋势,将继续进行。美元最终会以较缓和形式作软着陆,还是会突然发生“黑色”灾难式的暴跌?

  一旦美元突然暴跌,则显然将是美国和世界经济的巨大灾难。如果外国投资者从美国大量抽走资金,就有可能引发美国股市的崩盘。美国股票市场剧烈动荡,则世界其他股票币物也将受到激烈冲击。世界性的股票价格猛跌,将会更深层地打击近年来复苏乏力的世界经济,打击企业界和消费者的信心,从而将世界经济推向前所未有的一个巨大变局。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8-4-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3 14: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点意思!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5-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4 17:35 | 显示全部楼层
错的太离谱了 :*29*: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3-10-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277 天

股指家园道亦有道特训营超短俱乐部飞飞浪王波浪研究家园

发表于 2009-1-4 19:13 | 显示全部楼层
09年 充满疑惑的意念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6-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69 天

发表于 2009-1-4 21:42 | 显示全部楼层
:*22*: :*22*: :*22*: 没有继续?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8-5-2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6 13: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会有一大批房地产企业倒闭,包括大企业,万科也会极其难受:*31*: :*31*: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5-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声明:1、本站所有广告均与MACD无关;2、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网友发布信息非MACD观点与意思表达,因网友发布的信息造成任何后果,均与MACD无关。
MACD俱乐部(1997-2019)官方域名:macd.cn   MACD网校(2006-2019)官方域名:macdwx.com
值班热线[9:00—17:30]:18292674919   24小时网站应急电话:18292674919
找回密码、投诉QQ:89918815 友情链接QQ:95008905 广告商务联系QQ:17017506 电话:18292674919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陕ICP19026207号—2  陕ICP备20004035号

举报|意见反馈|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MACD俱乐部 ( 陕ICP备20004035号 )

GMT+8, 2024-6-16 16:31 , Processed in 0.069627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