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下半年翻五倍的标的查询只要觉得你的资源有价值,找我超长线翻倍股6个,299元想知识变现,点这里
广东线下聚会即将开始帮你配置仓位领五倍以上大牛不做制度的牺牲品
楼主: 大象73

2009年世界经济及股市十大猜想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2-7 19:41 | 显示全部楼层

观点,我也不知道跌到多少点

1800点遍地有铜钱

1500点遍地有黄金


1200点遍地有钻石

1000点 你发大财了,这辈子不用愁了,因为你中了一等奖,百万分之一 概率,但需要你亲自去领!!!

[ 本帖最后由 大象73 于 2009-2-7 19:43 编辑 ]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8-4-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277 天

股指家园道亦有道特训营超短俱乐部飞飞浪王波浪研究家园

发表于 2009-2-7 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497 大象73 的帖子

:*19*: *d:1*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6-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8 08: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大宵

A股市场稳定的基础已经形成 2009-02-03 13:47
分类:默认分类 字号: 大大  中中  小小  



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国务院出台了国十条、金融30条等一系列重大政策,中国人民银行在前段时间也进行了十年来罕见的大幅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并适度下调了存款准备金率,开始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比较充裕的流动性会对证券市场产生影响,有利于提高A股的估值水平和市场稳定。目前,A股市场经过大幅调整后,内在价值慢慢显现,股东行为也渐渐出现的变化,市场内在稳定的基础也逐渐成熟。更加重要的是,这段时间以来,国家实行了一系列稳定市场的政策措施,促使市场稳定的政策氛围已经慢慢形成,A股市场稳定的基础已经形成。

l         本次金融危机的级别远低于1929年

1、当前金融危机和1929年时的大萧条不同。

们只需要对比一下历史,当时美国将1000多英亩的棉花毁在田间,将大量小麦当燃料烧,将所存牛奶倾入密西西比河中。加拿大让小麦烂在田里,阿根廷将猪肉坏在仓库中,巴西将咖啡投入炉中做燃料。当时,很多家庭自己种植粮食和蔬菜,缝制衣服,互相帮助,共度时艰——91岁的经历过1929年危机的路易斯·麦肯齐说,对比一下,我们现在的情况应该并非如此。现在只是美国为代表的家庭开始改变消费方式,增加储蓄率而已,和当年数目众多的人们陷入长时间的饥饿状态是完全不同的。现在美国的失业数字是7.2%,最坏的数据是预计是略超双位数,而当年的数据是25%。

2、各国政府的监管和救助力度空前最终会产生效果。

    1929年最糟糕的是各个国家进行贸易保护从而加剧了危机,而现在各个国家之间对于合作对抗金融危机取得了共识,重蹈覆辙的可能性并不大。1929年各国政府救助银行不力,大量的银行倒闭,导致民众对银行失去了信任,很多人把现金在藏在床下和墙中。而现在以美联储为代表的各国央行对待金融机构的态度是“你们需要钱么”,大规模的注资行动和国有化倾向使救助力度空前,前段时间G20还作出不再让任何一家大型金融机构倒下的承诺,使花旗银行等金融机构得以救助。而以此为标志,最恐慌的阶段应该已经发生。再看美国,先是动用了7500亿美元的救助计划,现在新总统又开始酝酿8000到10000亿美元的刺激经济计划,欧洲大约动用了20000亿欧元进行救助,而中国4万亿人民币的刺激经济计划更加积极。另外,各个国家接近零利率的极端应对也史无前例,大规模的救助及经济刺激计划最终将会产生积极的效果,全球经济缓慢恢复的概率相比继续恶化要更大。

l         股票估值水平已经处于历史低位区域有助市场形成稳定。

1、股票市场的价格水平已经处于低位区。

由于金融危机的作用,全球股票市场遭到重创,股票价格水平大幅下移到了一个非常极限的地步,特别欧洲市场,比如英国已经跌到7倍PE,这是一个非常低的水平了。再看象德国市场和日本市场在2008年11月已经整体破净,澳洲市场整体也接近净资产,这样证券市场存在的价值就受到严重的威胁。比如香港市场前段时间已经出现了鞍钢3港元以下的股价,也就是可以用三分之一的建设成本来买下鞍钢,这些现象在历史的长河中只能短暂的出现,所以从这个角度观察,全球主要股票市场也许低点已经出现了。而从国内A股市场本身的历史估值水平来看,到1664点时为止,A股市场的估值已大幅回落, PE已经到达12倍的水平。PB也回到2倍的次低位,A股市场已经从一个前所未有的泡沫状态回到目前的历史低位水平。在1664点附近以净资产或者略高的价格换取大量优质股票,总比6124时平均7倍的价钱来得划算。

2、利率水平的大幅度下移提升了股票吸引力。

从投资回报要求的角度分析,利率水平的大幅下降,使存款人在银行的存款收益大幅减少。而且宽松的货币政策也存在将来通胀的威胁,使现金持有者不得不面对收入贬值的危险,这种威胁随着大幅降息的渐渐到来变得越来越近。更加重要的问题是,降息并无到尽头的迹象和任何承诺,从这个角度来看,储蓄收入减少并受到将来通胀的威胁。至于债券,经过牛市后空间已经大为降低,极低的收益率水平表明债券并非首选。随着股票价格的大幅回落,股息率逐步增加,而当股票的股息率高于银行存款的情况出现时,配置股票就显得相对合理了。以30%的分红水平计算,1664点对应的息率水平是2.06%,这已经可以和降息之后的银行存款利率相比,这就是从6124点以来应该转为看好的重要原因。无风险利率水平的大幅降低而且有可能继续降低有助于提高A股估值水平,因此,大规模降息之前的1664点所对应的估值低点就有可能已经出现了。更加重要的因素是不断充裕的流动性有利于提高市场估值。

l         解禁股问题对市场的影响已经出现转机

1、大股东已经自发地从单方面减持转变为双向增减持有助于促使市场稳定。

大小非问题是困扰着市场的重要方面,而现在的情况是已经出现了一些变化,并不是完全不计成本的单方面减持了。我们观察到,由于股票内在投资价值的出现,已经出现132家大股东增持的迹象,其中不乏有资本雄厚的中石油在内28家央企;上市公司回购的例子频频出现;也有上市公司高管自发增持的情况;更加重要的是出现了二级市场收购的案例。这种新情况更值得重视,减持套现是快乐的,但被别人收购、失去控股地位之痛的案例增加后也许渐渐会有人警惕起来,任何藐视自己公司的股票价格的想法和行为最终会受到惩罚。证券市场变为全流通之后,由行政主导的并购会渐渐过渡到市场主导,资本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的功能就会大大增加,从这个意义来说,中国的股票市场就已经从单一的融资功能走出,这是市场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2、解禁股结束单边下跌走势表明市场的稳定基础形成。

从6124以来,A股市场谈解禁股色变,解禁股下跌成为惯例,不管在解禁前还是解禁后都是如此,更有心者开辟了大小非减持业务成为大小非减持专业户,以很低的折扣取得大小非的筹码后,在二级市场中倾泻造成市场弱势并恶性循环。但最近情况发生了改变,解禁股渐渐成为淘金之地的案例在不断增加,甚至上涨的幅度让人瞠目咋舌,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信号,可以有效地改变市场的预期。首先,大小非们就会慢慢惜售,减持专业户们慢慢不容易拿到低的折扣,进而在二级市场倾销的举动就会大幅收敛;而掏金者慢慢增多就形成了市场稳定的基础,解禁股的压力有望随着时间的推移进行化解。


3、全流通的市场格局渐渐形成促使市场稳定

全流通的市场肯定比股权分置时要合理,利益趋同的动力使往外掏的现象得到改观,如果没有制度上的变革,世界上从来不缺乏的是财务处理上的天才。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变革,我们不应该又回到分置的老路上,这是我们证券市场具备真正意义上的投资价值的基础,而之前只是一个融资的场所。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全流通进程渐渐推进,全流通的股票数量将渐渐增加。相对来说,全流通的股票对投资者的心理威胁要比非全流通小一些,市场稳定的力量也在逐步增加,从这个角度来看,时间就形成了化解矛盾的正面因素。全流通局面的渐渐出现,使真正意义上的收购兼并成为可能。这会有效激活市场,控制权毕竟是很多人一生的追求。

l         救市政策促使市场稳定

1、标志着主导市场的政策方向的指数基金已经重新发行。

从2007年四季度,市场接近6000点时,指数基金停止了发行,其实如果当时继续发行,由于新投资者的盲目和投资知识的匮乏,加上夸大宣传的片面性指数基金的膨胀会进一步推升市场的泡沫,这存在必然的逻辑关系。而从停止指数基金发行的举动,就是表明控制市场泡沫的重要信号已经出现。而从6124下跌以来,虽然数次降低印花税等多个措施,但作为推升市场的工具---指数基金这个武器一直没有被运用,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推升指数的时机并不成熟。而相隔一年后,市场经过大幅调整,市场泡沫已经充分被释放后,市场稳定又成为必要,从去年12月30日广发沪深300指数基金成立后,今年1月14日工银瑞信也宣布获得批准,政策方向信号已经出现。

2、具备高度的准确性和前瞻性的社保基金已经悄然进入。

社保基金是我们的养命钱,亏损并不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因为身份具备特殊性,故具备了超然的地位,投资的成功率高于其他机构是大概率事件。在6124点时,很多投资机构还在遥望万点的时候,社保基金如同有神助般悄然而退;而在1664后,社保基金又无声无息地进入,数目已超100亿。从其身份的特殊性、赢利大于亏损的历史记录、政策动向的超级把握能力来分析,把社保基金的进入作为市场转好的一个重要前瞻信号之一并不为过。

3、汇金公司及中投公司的出手是市场稳定的重要条件。

从汇金公司的投资记录来看,近年高额注资国有大型银行的行动,取得巨额的账面收益,汇金公司的辉煌投资记录可能相当一段时间内很难打破,所以我们并不需要怀疑其投资能力及操作水平。再从汇金公司出手在二级市场中增持三大银行的行动来分析,这是中国证券市场有史以来的首次举动,该行动有应该是得到非常高级别层面的决策才有可能作出。再从中投公司在香港市场承接境外拋盘的气概进行观察,这次维护市场稳定的决心是中国证券市场有史以来最为坚定。很多人非常期盼平准基金,其实成立平准基金是有额度的,但汇金公司和中投公司的资金并不存在额度限制。

l         市场低迷时投资胜率远高于高涨期

1、发行困难时投资胜率要超高涨期。

很多人喜欢在市场兴旺的时候投资,这个时候经济数据良好就业充分,IPO顺利投资信心膨胀,一切都是非常如意,只是这个时候的股票比较抢手因而价格较高,企业的融资成本就相对较低,一般这个时候是伴随着天量的融资,创多少年的新高的融资数字随处可见,但结果往往是股票的购买者之后成为窦娥。而股票低迷时的经济表现往往是不景气失业率高企,投资者信心不足IPO为零,但这个时候是往往是股票价格比较低廉的时候,没有这么多的坏消息,股票价格能够这样便宜么?价格高对股票发行者有利,而股票价格低则是对购买者有利,只是很多人的行动刚好相反,象48.6元之中石油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2、危机中投资从长期结果来看远大于高涨期。

从历史统计数据来看,在一个巨大下跌后的次年投资,以后获得正收益的概率很高。对投资者而言,无疑这是一个比较大级别的金融危机,可以说是这是非常长时间才出现一次的大危机,已经出现了巨大的投资损失。但事物都有两方面,因为金融风暴的原因导致全球金融资产价格也跌到一个比较极端的价格了,这是否也意味着一个非常长时间才拥有的投资机会已经悄然来到了我们的面前?下次就要相当长的时间才会遇到了同样的事情了,也许要十年、也许要二十年、也许要更加长的时间都难以见到的机会,可能已经摆在了具备勇气、胆识和投资策略的投资者面前。悲观者在危机中看到的是巨大的风险,而勇敢者在危机中看到的是众多的机会。

3、符合国家需要的投资胜率更高。

而从更加高的角度来看,在国家需要大力投资启动经济的时候,在国家需要刺激证券市场发挥融资功能来支持经济发展的时候,在国家需要投资者的时候,我们是袖手还是挺身而出这是各个投资人不同的选择。证券投资者在这个时候也许就具备了更加高的历史使命,同时也应该得到社会更加高的尊重和承认并好好保护之。从博弈的角度来看,6124需要淡泊,1664需要勇气。从历史的经验来看,紧跟政策导向投资无疑比反其道而行之要拥有更加高的正确率,每次响应政策的行动的最终会带来良好的回报,这次也许也不例外。虽然在2008年股票曾经给投资人带来巨大损失,但情况已经发生改变,也许2009年,股票会带来希望。笔者以为:融冰之路也许岖嶇,但已经启程。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 李大霄

[ 本帖最后由 大象73 于 2009-2-8 08:40 编辑 ]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8-4-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69 天

发表于 2009-2-8 15:20 | 显示全部楼层
:*22*: :*22*: :*22*: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8-5-2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8 22: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下一波是美元危机----------宋鸿兵

宋鸿兵双手分别拿着一张100美元钞票和一张100元人民币,正介绍地区货币出现的可能性。“在激烈的货币战争中,作为基轴货币美元的没落是必然的。今年第三、第四季度,前 所未有的巨大‘金融海啸’将涌向眼前,美元也将无法摆脱这个旋涡。”

  《货币战争》一书准确地预测了这次世界金融危机而备受高度关注,该书的作者宋鸿兵勾画的美元的未来并不光明。宋鸿兵曾在美国金融界作为衍生金融商品专家供职,他在2007 年出版的该书中就全球金融危机的原因和结果进行了分析,并还提出自19世纪周尔往复的经济危机背后有巨大的犹太人金融资本的“阴谋论”。由此,宋鸿兵一跃成为了国际金融 界关注的人物。《货币战争》一书出版后即成了畅销书,在中国销出160万册,在韩国销出10万册,还将在美国、日本等国出版发行。

  宋鸿兵现任中国政府的经济研究机构环球财经研究院院长。宋鸿兵13日在北京接受了记者采访。宋鸿兵预测的世界经济危机的发生过程比其他专家的预料得更加黯淡。

  宋鸿兵说:“(受急剧的经济下滑影响)今年下半年企业债中的垃圾债券问题更加严重,而这将引发世界主要国家商业银行的危机,世界经济也会迅速恶化。”

  他将这种状况叫做继去年下半年美国华尔街投资银行的没落引发“金融危机第一波”之后的“第二波”。他认为,商业银行的亏损问题会成为“第二波”的震中。即,世界经济会 呈现出,“第一轮经济危机、向实体经济转移、企业亏损、商业银行危机、第2轮经济危机”。

  “现在企业债中的垃圾债券比率即将迅速上升。去年引发金融危机的美国住宅贷款规模为13万亿美元,可企业债的规模却已超过25万亿美元。这就是令人更为震撼的原因。”

  宋鸿兵还警告说,全球约达62万亿美元的CDS(信用违约掉期)商品的风险度。他说:“三分之一以上的CDS是向亏损危险极大的‘垃圾债权’投资。虽说截止目前主要是投资银行的 CDS有问题,但如今商业银行的炸弹(投资CDS及CDS的对冲基金)也即将爆发。”

  宋鸿兵还预测说,这场金融危机不会在商业银行危机上止步,而将进一步升级为“美元危机”。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RB)只能大量印钞票,要购买国债、企业期票、房贷债券,以求债券市场的稳定。若美联储的财政出现恶化,美国政府将会出面救助,从而国家财政将进一 步恶化。由此,美国政府因严重的财政赤字将失去市场信誉,并由于货币供应过量,在经历严重通货膨胀的过程中美元将会没落。”

  他预估称,这个过程将在未来5至10年内成为现实。并且,在美元没落后的过渡时期,将会出现6到7种地区货币,以替代当前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他还说:“像现在这样某一个国家的货币作为基轴货币的时代必将告终。(经历地区货币时代后)最终如同金本位制那样,金或银作为本位币的世界货币(world money)将成为基 轴货币。”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8-4-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12 09:1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今天的救市能不能成功呢?我想可能也是不会成功的 张维迎

张维迎:谁预测到了经济危机? 2009-02-11 17:44
分类:默认分类 字号: 大大  中中  小小 按:以下是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张维迎教授在中国企业家论坛第九届亚布力年会上的演讲速记稿,稿件未经张教授本人审阅。张教授在演讲中表示,应将国有企业股票和外汇储备分给老百姓,以缩小当前正日益扩大的收入分配差距。

  

看一下这张图,这是在过去8年里中国企业家在中国宏观经济信心的指数,横着的线是经济学家对于中国经济的信心指数,可以说,在去年这个时候,当我们在这里聚会的时候,中国企业家对中国经济信心仍然处于高点,在8年里达到最高。但一年之后,当我们再来关注的时候,我想我们很多人可能并不那么乐观。中国经济学家的信心也类似。但是从这张图上我们可以看出一点,经济学家对中国经济信心的滑坡比中国企业家早了一个季度,经济学家比企业家可能稍微提前了。企业家的责任是什么?企业家就是看未来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但是信心指数使得我们预测非常艰难。这个图是中国经济过去12个月工业指数的变化,应该说,这个信号也反映了经济进入了,我们不叫衰退吧,至少是艰难时期的两个主要特征。

第一个特征就是下滑起来速度非常快。

第二个特征,我们看黄线是代表重工业,那条红线是代表轻工业。我们看,重工业,也就是在生产资料工业,它的波动要远远大于消费资料的波动,这也是世界上判断经济箫条的很重要的特征。

那么这个变化可能说明以前的企业家在过去一年里信心在下降,可能是有一定道理的。现在都在讨论中国经济什么时候能够走出来,业界都在讨论。经济呈现U型,现在在底部,多长时间才能往上走。也有人说是W型。这次我们要理解,为什么会发生这次世界性的全球金融危机,以及现在的经济危机。这个问题可能有很多答案,但是我想最简单要说的是,究竟这次危机是市场的失败还是政策的失败。或者可以说,那只看不见的手的问题,还是看得见的手出问题了。所以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不仅关系到我们采取什么样的政策选择,而且关系到我们未来走向什么样的经济体制。所以我想,有必要围绕这个问题做一些讨论。

我们知道,这次危机之后,有人说凯恩斯主义又开始大行其道,我们经济学界一般把经济信仰划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就是对市场经济经济没有任何信仰,不相信市场经济,这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第二个层次是怀疑主义摇摆不定,有时候信,有时候不信,这是凯恩斯主义的经济;

第三个层次是对市场经济非常信仰,但是也认为在重要的时候应该由政府介入予以干预。弗里德曼,他认为在经济箫条的时候正是应该让经济走出低谷,这个就是凯恩斯主义;

第四个层次是信仰坚定不移,完全信仰,这个叫做奥地利学派。

我本人倾向于第四个层次,就是奥地利形态,对市场经济坚定不移。

我们再来看一下这次危机究竟是怎么发生的。为什么我们要关注80年前发生的一次危机?1929年,1933年世界性的全球危机,那次危机和这次危机有很大的不同。因为我们知道,那时的中国是一个很小的经济,现在是很大的经济,这一点是我们理解今天的经济危机必须加进去的元素,不能够理解经济就无法解释这次危机的原因。我们说,1929年的危机有人能预测到吗?有,有两个人,而且只有两个人预测到了那次经济危机。一个人叫米塞斯,另一个人叫哈耶克,他们都是奥地利经济学派的领军人物。哈耶克曾获得过诺贝尔经济学奖。为什么他可以预测到1929年的经济危机?答案很简单,因为他们有一整套商业周期。他们根据20年代美国联邦储备银行货币的发行量来预测这次危机。因为当时美国联邦储备利率定得非常低,使得信贷扩张非常快,最后一定会导致大的危机,大的箫条。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当利率定得很低的时候就扭曲了一个资源背景的信号,很多企业家就开始投资一些原来本来不该投资的项目。好比说,特别是一些重工业,重工业,这些产业,还有房地产,他们对于利率非常敏感,就是资金密集型产业非常敏感。如果占到3%,那么我们就认为应该投。这样的话,这个行业的需求就会越来越大。但是最后,随着这些行业相应的材料的价格上涨,企业家的投资就会失算,原来认为这个可以投资,现在已经不能投资了。特别是政府会收缩银根。这时候,就使得所有的投资项目放了下来。没有过多的资金,这样大的箫条就发生了。

那么在他们看来,任何一个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为造成的经济膨胀一定会伴随一个大的衰退。这是同一个问题的两方面。那么凯恩斯主义是怎么解决的呢?简单的说,人们从前不花钱,所以东西卖不出去。在1929—1933年发生的大危机之后,这两派经济学家,奥地利派和凯恩斯主义派都是有可能成为主流经济的领军人物,但是奥地利学派被边缘化了,凯恩斯主义获得了主流地位,统治了经济世界几十年,一直到70年代才被人们所怀疑。为什么凯恩斯主义能够成为主流?道理很简单,凯恩斯主义为政府干预经济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依据,市场的失灵,市场一定会出现需求不足,所以这时需要政府去介入,增加需求,经济才能从箫条当中走出来。所以政府特别喜欢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也有很多喜欢凯恩斯主义的,有很多种原因,其中一种原因,如果凯恩斯主义是对的,政府就会为经济学家创造很多的就业机会。如果说奥地利学派是对的,经济学家很多机会都没有了。你说政府不要干预,它会自身进行调整,经济学家的饭碗就没有了。我想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不管怎么说,大危机造就了凯恩斯经济学,有了这个背景,我们看一下,格林斯潘的一段话。格林斯潘在1966年写的文章,叫做《黄金与经济自由》。他们说当商业活动发生轻度震荡时,可能有一点震荡,美联储印制更多的票据储备,以防任何可能出现的银行储备短缺问题。美联储虽然获得了胜利,美联储在这个过程中几乎摧毁了所有的世界经济,美联储在世界体制中所创造的不良信誉被股票市场吸收,从而刺激了投资行为,并产生了一次荒谬的繁荣,美联储曾试图吸收那些多余的储备,吸收能够成功的压制带来投资带来的影响,但是太迟了,投资所带来的不平衡极大的抑制了美联储的尝试,结果经济崩溃了。当然,几十年之后,格林斯潘的行为可能跟他批评的美联储的行为并没有很大的区别。这就是当一个人当政之后行为方式会发生很大的不同。

我们看这次危机,有没有人预测过这次危机?其实也有。一个人叫做Peter Schiff,他在2006年的时候,他就预测次贷危机,美国经济会进入崩溃,大箫条的这样一个阶段。另外,2004年之后,有位奥地利经济学家Krassmir Petrow写了一篇文章,预测2008年和2009年中国会出现大箫条,他预测所有的依据,一个是他没有来过中国,另外1929—1933年来进行对比,他认为中国会在2008和2009年发生大箫条。

这次危机的根源究竟在什么地方?我想和1929年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危急根源是美联储持续的低利率政策和信贷扩张,但是在2002年的时候实现了1%,利率低,信号就扭曲了,信号一扭曲,原来不买房子的人买房子了,原来不应该借钱的人借钱,原来不投资的人投资了,所以导致了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和股票市场的泡沫。

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贷款担保,这个非常重要,我们知道,房地美和房利美,中国已经买了几千亿的两房债券,钱借给他们了,为什么借给他们,原因很简单,因为这是两个政府担保的机构。如果政府不做担保,我想大家都不会把钱借给他。在美国市场上也是一样,你贷款,政府担保之后,信贷的人为什么会担心贷款人的资信好坏和还款能力呢?但贷款人知道被担保之后他为什么不去借钱呢?从这两个方面来看,有一只看不见的手,人为的压低利率导致信贷的过度膨胀,另一方面,提供的担保使得出现了,这次危机和中国有没有关系呢?如果不理解中国在世界中的地位,也就没有办法理解这次危机。

当然,我们也知道国际上有一些说法,这次危机是中国人导致的。因为中国人不花钱就促使美国人花钱。我们看一下中国的情况,贸易顺差比重可以说最后达到了7%—8%;我们看外汇储备,1996年达到了1000亿,2002年达到了2000亿;2008年达到了19500亿,大家想一下,国际经济体系当中,一个国家的外汇储备如果能够如此快速的大幅度上升,会给全球经济带来怎样的影响。假如这五年前,2003年,危机会像今天这么严重吗?我想不会,美国人要想多花钱也花不了那么多,因为没有人会提供。如果我们在四、五年前,汇率能够自由的浮动,人民币的升值就会给中国的企业敲响警钟,告诉你们要注意提升自己的质量,也不要只是一味的用廉价劳动者和廉价资源出口,我们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外贸顺差,也不会有那么多的外汇储备,世界经济危机也不会那么严重。

我想这次一个敏感的问题就是,我们听到国际上一些声音,不要轻易相信,我们要仔细分析一下有没有道理。我想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亚洲危机,可以骂放款的人,也可以骂借款的人,可以有两方面的说法,但是我们要客观分析的话,这两方面离开任何一方面也是不行的。中国的因素造成危机,如果中国的金融市场和外汇市场更自由化一点的话,这次全球的金融危机、经济危机也不会这么严重。反过来说,金融危机无论是美国金融太自由了,还是可能中国的金融太不自由了。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两方面的问题都是一样的,都是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搅和得太多了,有一本书叫做《闲不住的手》,无论是美国政府还是中国政府都是一只“闲不住的手”,老要捣鼓。如果大家认为我刚才讲的有道理的话。政府来救市,把经济箫条当中挽救出来,要让市场自由的调整。

1929年为什么危机拖了那么长时间?就是因为政府干预太多了,我们现在因为罗斯福1933年的新政挽救了美国的经济,其实罗斯福没有多少新政,罗斯福的政策在他的前任手里都早已开始实施了,现在有大量的证据证明,罗斯福不仅加大了投资,而且市场的调整,企业的工资幅度,在价格降低之前进行,所以导致了失败。政府的救市措施延缓了调整,使箫条持续了更长时间。我们今天的救市能不能成功呢?我想可能也是不会成功的,当出现问题时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市场自身做调整,政府救市的结果可能是延缓了市场的调整。我打一个比方,经济就像一个吸毒病人,医生给吸毒病人开的药方是咖啡,所以政府的药方最后的结果可能会使问题更严重。我们现在过度的投资,可能用不了多久,可能经济又会掉下来。

在座有不少房地产企业家,我同意政府应该对房地产提高交易成本政策全部取消掉,让市场更好的发挥作用,我不同意政府要去救市,政府只要制度自由了,掉到什么地方就是什么地方,但是升到什么地方也是什么地方。如果现在政府老想托市,本来一平米是5000块,如果我们非要维持在6000块的时候,可能看起来掉不下去,但是始终没有人买房。如果我们一下子让它掉到底,掉到5000甚至掉到3000,房地产就会活跃起来。这个不仅是房地产,在所有的行业都是一个道理,该掉就让它掉到底,掉到底了,它就慢慢的浮上来了。

现在无论是国内、国外的措施,都是凯恩斯主义的基础之上,怎样刺激需求,经济箫条了因为需求不足,所以政府要刺激需求,调配需求、投资需求然后是出口需求等等,其实我们要知道,推动经济增长的是生产,是供给,而不是需求。邓小平1992年南巡讲话并没有告诉我们怎样刺激需求,但是中国经济有了飞跃,因为邓小平给了他们自由,有的自由他们就提倡自由创业,所以经济开始增长。这个指导思想对于我们今天仍然是可用的。而箫条了,像我刚才讲的,政府过度的拓展信贷,扭曲股票信号导致了这种箫条。所以我们应该像奥地利那样,投资刺激消费,刺激储蓄,刺激生产可能是最好的选择。

中国人不要只赚钱不花钱。过去几十年里我们看看发生了什么,中国2005年,2006差不多,2007也差不多,中国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比1996年还要低,1996年占20%,到2000年只有15%,中国GDP的比重还要低于印度,中国的储蓄率力是世界最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企业储备高。企业储蓄高有一些是合理的,有一些是不合理的?又是投资又是储蓄,为什么投资?因为之前没有成本,赚了钱没有人要,不需要分红,不需要交给政府,干什么呢?拿出去花。如果说中国储蓄高了,就是无效的企业投资,我们没有钱给居民造福老百姓,说你不应该存款,应该消费。我们让居民消费的唯一办法就是收入增长,收入增长了,消费自然就会提高。

从我们的统计来看,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一个增长和消费占GDP的贡献,贡献率与GDP增加的关系。它出口贡献率与GDP的增长也是负相关。但不是说出口不重要,而是从统计上来看,不是说出口机遇多,顺差多的年份经济增长就好,不是这样的道理。只有一个指标是正相关。作为投资的贡献率,投资占GDP的比重越高,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就越高。那么我们应该做什么?

我想提三个建议:

第一、进一步实现市场化的改革,只有市场化的改革,老百姓才会使企业有能力生产,打破垄断,民营企业全面进入各个行业,与国有企业、外资企业进行自由、平等的竞争,过去36条我们知道,我们要刺激投资的话,主要应该刺激民营企业的投资。

第二、要进一步实现风险改革,特别是实行汇率的市场化改革,如果我们早几年实行汇率改革的话,危机可能不会那么严重。反过来说,如果不改,我们很难走出低谷。汇率的改革其实在1997年的时候已经开始,但是亚洲金融危机使我们不敢继续改革,一拖又是十几年,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使得我们只要储备好,每年我们拿在手里就会安全,但是对于个人,对于一个国家可能安全,但是对于整个世界不一定安全。

第三、劳动力市场的改革。劳动合同法损害的是工人阶级,经济学家判断一个政策的好坏不是看一个政策的目的好或者高尚不高尚,而是看这个政策能不能达到它的目的。我们说一个政策不好,就是这个政策结果与目标背道而驰,劳动合同法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还有一个对经济的伤害不仅仅是是成本,也是我们在企业中的文化,现在在企业的管人是越来越难管了。如果一个企业要变成过去的“干的不如捣乱的”,第一个建议就是进一步推进市场化的改革。第二,要实行减税,特别是增值税,英国已经降到15%了,中国也要降,我不主张那些优惠,因为只能导致腐败,要降就一起降,包括公司所得税,还有个人所得税,我想也应该予以保留。

第三个建议,就是国家财富向国民转让,经济是研究国民财富的,不是研究国家财富的。亚当斯密都说,国民财富national wealth,而不是state wealth我们国家现在有太多的财富集中在政府手里,而不是金融手里,利用这个危机我们要推动改革,国有上市公司的股票予以打包拿回一部分分给老百姓,现在中央控制的国有资产是15万亿,国家持有70%—80%,如果我们拿出40%就是6万亿,老百姓有了财富效应,我不是给老百姓一个鸡蛋,而是给他一个会下蛋的母鸡。所以财富效应非常重要。

第二个,国家外汇储备将近2万亿美元,能不能拿出一半来分给居民。当然,你现在政府持有美国债券,为什么政府持有美国债券而不是老百姓持有美国债券呢?如果政府持有美国债券给老百姓,让中国人都变成美国债券的持有者,这是一件好事,老百姓以后怎么处理是他自己的事,他有财富了。一万亿拿出来就是七万亿,6+7就是13万亿,这就相当于每人一万,这是一个很大的财富效应。根据收入水平来分配财富,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农村人给两份,城里人给一份;富人给一份,穷人给两份都可以,我的意思是说,现在经济到了这个时候,应该拿出国家所有的财富分给老百姓,不仅短期来讲可能引来财富效应,因为你不要消费吗,有财产才可以促进消费;长期来讲,可以减低国家的运行机制,从此收入分配的差距可以大大缩小,以上是我提的三个建议,但是这个建议我估计大部分是不会被采纳的,但是还是要说。

当然,企业自身也要进行调整,我觉得有几点,我刚才讲过,该死的死,该卖的卖,但是在这个时候企业要进行产业整合,坚定那些没落、破产的企业,这样的话,经历了这一轮危机之后,可以出现规模较大,盈利能力较强的企业,我相信,无论在哪个行业,这次危机都会使得中部产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

第二,还是那句老话,企业界要有自己的核心能力,没有这个核心能力,这次危机逃过去,下次还会出问题。我这里调查发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一些外部企业,OEM不是交给企业,而是交给台湾的企业,中国企业的信息化太差,我交给他的东西我都没有办法监控,如果我们中国的企业信心成功提高,人家就会更信任,很多单子就会交给我们去做。这是一个技术性的问题,但是关系到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还有一点,仍然是老话,自主品牌。你看这次危机当中凡是有自主品牌的企业遇到的困难就比没有品牌完成OEM的企业日子要好过得多,我想这也是一个教训。

最后,我想我们不要那么悲观,1929年大危机之后,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也许这一次大箫条,就是中国的机会,中国再过十年、二十年,哪怕五十年后会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次危机对于中国可能也是一个好的机会。所有大国崛起都是这样过来的,1929年的时候,美国借钱给英国,英国要维持他的大帝国没有办法就从美国借钱,今天中国是崛起的国家,美国是一个大国,美国人没钱,所以需要中国借钱给他们花,危机之后,希望1929年危机之后世界格局变化能够在2009年危机之后得到体现。谢谢大家! (稿件未经演讲者审阅)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8-4-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12 09:31 | 显示全部楼层

经济衰退欲复苏或需做更长远准备---袁剑

经济衰退欲复苏或需做更长远准备---袁剑 (2009-02-12 09:27:40) [编辑][删除]
标签:杂谈   

当下全球的衰退看上去更像是一种疑难杂症。也只有到了这一时刻,我们才能够深刻体认,人类的智识与人类的欲望之间究竟有多么大的落差。当然,也只有在这种知识困境的刺激下,我们的思想才能够不断成长。
  雷曼猝死之后,一句最流行的调侃是:现在,我们都是凯恩斯主义者。但是,这只说对了一半。因为,现在,我们也同时都是弗里德曼主义者。君不见,在全球近乎歇斯底里的拯救行动中,各国政府不仅手脚并用,而且无所不用其极。其中既有标准的货币主义措施(美国一口气将利率降到几乎为零),也有经典的凯恩斯主义的大规模政府投资(这方面以中国为最,投资规模占到GDP的大约15%)。

  货币主义与凯恩斯主义,虽然都是宏观经济管理的传统智慧,但就其意识形态源流而言,却多少是相互龃龉的。这一次,各国政府之所以能够迅速挣脱意识形态的束缚,主要是因为事情来的太极太猛。以至于情急之下,只要是可能有用的,都要拿来一用。就像一个人突然休克一样,医生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让病人活过来。然后再来细查病人究竟为何休克。然而,就其可重复试验的所谓科学性而言,经济学显然还大大落后于医学。以现代医学的水平,尚不能保证每位突然休克的人能够醒过来,经济学就更不用说了。换句话说,即便我们采取了一切我们认为可能有用的措施,我们也不能保证经济这一次能够马上醒过来。如若不信,1990年代的日本可以为证。在1990年代的泡沫崩溃之后,日本经济在不死不活的状态中,已经“虚度”了18年的光阴。虽然到目前为止,将美国(当然也包括全球)的经济前景与1990年之后的日本相比的人还为数甚少,但我猜测,这种类比很快就会成为一种学术时髦。因为,细查之下,今日的美国与当年日本的确有不少相似之处。

  按照野村综合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辜朝明先生提供的颠覆性解释,日本经济之所以在1990年代之后长期处于植物人状态,乃是因为,宏观管理当局完全开错了药方,就好像让一个的胃病患者服用伟哥一样荒谬。在最新出版的《大衰退》(中文版译名)一书中,辜朝明不仅挑战了传统宏观经济学,也为日本经济1990年代之后的长期低迷找到了“真相”。在辜朝明看来,日本经济的长期低迷,并不是因为银行敢放贷,而是企业根本不愿意贷款。换言之,不是资金的供给出了问题,而是根本没有资金需求。其内在原因则是,在泡沫崩溃之后,由于大量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受到重创,企业不仅不愿继续借款,反而不断偿还债务以缩小其负债规模。辜朝明认为,在这个时候,微观主体所追求的是负债最小化,而不是传统宏观经济学所假设的利润最大化。这个对每个企业看上去都相当理性的行为,在宏观上最终导致了日本经济不断收缩的合成谬误。也正是因为忽视了微观主体在行为动机上的这一重要嬗变,日本才会长期陷入流动性陷阱,从而引发了货币政策的完全失效。为此,辜朝明为日本1990年代的长期衰退发明了一个新名词:资产负债表衰退。以这个角度观察,今天的美国的确酷似当年的日本。虽然我们无法准确地了解美国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在本次金融海啸中受到损害的严重程度,但其性质与1990年代的日本恐怕并无二致。所不同的是,美国家庭的资产负债表比日本可能要脆弱得多。其修复时间也可能要漫长得多。我们看到最新数据是,2007年美国家庭的储蓄率已经是负数,在危机之后,负资产家庭更是达到1000多万户。毫无疑问,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美国家庭要不断储蓄以减少其负债水平。而其最后的结果,就是导致整体经济的进一步收缩。果真如此,我们可能就要对这一次危机做更长期的准备了。

  不过,今天的美国与当年的日本还是有显着不同,最为重要的不同可能是,在日本陷入长期衰退的过程中,全球经济一直在强劲增长,这为出口型的日本经济带来巨大的外部需求,也为当时“一枝独朽”的日本经济苟延残喘赢得了时间。但当下的情形则是,全球所有经济体几乎同时陷入衰退或者即将陷入衰退。如此情形,好像还是二战之后的第一次。也正是因为这一缘故,当下全球的衰退看上去更像是一种疑难杂症。换言之,我们完全不知道我们所面临的将是一种什么样的衰退,当然也就更谈不上知道如何治疗这种衰退了。于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想得起来的治疗方法都用一遍,也就情有可原了。但是不是管用,只有天晓得。也只有到了这一时刻,我们才能够深刻体认,人类的智识与人类的欲望之间究竟有多么大的落差。当然,也只有在这种知识困境的刺激下,我们的思想才能够不断成长。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8-4-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12 09:36 | 显示全部楼层

房价与保8%--牛刀

房价与保8%--牛刀 (2009-02-12 09:32:34) [编辑][删除]
标签:杂谈   

GDP的8%要不要保,回答应该是肯定的。如果关注这么一个数据,那是很有意思的,GDP保8%,意味着比2008年回落一个点,按照总量来算,大约为3千亿,这个数字恰恰是2007年房地产的销售收入总额的十分之一。其增长绝对值为2008年房地产销售总收入。
  理性的算,剔除社会保障性住宅的销售收入,2009年的房地产(包括商品住宅、商业地产和工业地产)如果维持现有价格不变,预期销售收入会跌落30%左右,也就是说相当减少9000亿的销售收入,而政府的大约9000亿的投入刚好能补充商品房的销售不足。因此,房地产销售收入的锐减,对GDP的保8%不构成影响。

  中央政府的这一着,应该是有先见之明而充满智慧的,为彻底解决房地产的转型问题预留了充足的时间。最近业界纷纷预测,中央政府的10大产业振兴计划,有没有可能列入房地产业,争论也十分激烈。现在来看,这是一个根本不用争论的问题,房地产业自身缺陷以及导致的社会问题,同时决定中央政府不太可能在2009年来振兴房地产业,市场也要求给房地产一个充分调整的过程,包括土地供应模式的调整、产品结构的调整、相应政策的调整,以及房价的调整。

  中央政府保8%的决心显而易见。钢铁行业、汽车行业调整振兴规划通过后,2月4日,国务院又通过了纺织工业、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规划。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由14%提至15%;要求加快装备制造业兼并重组步伐。接下来,有色、船舶等十大行业振兴规划中剩下的部分,按原计划,将在3月全国两会前陆续提交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去年底推出4万亿人民币刺激经济,用于振兴产业规划、科技创新,巩固社会保障体系,截至目前,中央财政去年12月1000亿元的投资从项目到资金已经完全到位。春节前第二批1300亿元的投资从项目到资金也已经完全到位。再者就是连续多次采取降息措施,同时大幅度减税,以此刺激投资,扶持企业。今年1月1日开始,实行增值税转型,减轻企业负担1200亿元。

  我们目前还不清楚货币政策有一个什么样的变化,现在降息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都有空间,将视经济运行的状态而定。如果CPI低位运行甚至出现负增长,那么,货币政策的出台频率将会加大;如果CPI接近3%那么货币政策将会有一个稳定的时期。市场的心理已经对货币政策要求稳定的特征,过频过密出台货币政策,会增加资本市场的观望,这是管理层不愿看见的。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果货币政策不出现重大变化,人民币汇率保持相对稳定,那么,房价下行的态势将会走出一条平稳的运行曲线,有可能会在2009年实现成功探底。

  在政策面保持不变的状态下,资金决定着房价的走向。现在,全国房地产业资金缺口为一万亿左右,要解决资金的问题,取决于存款准备金率的下调,下调一个点只能释放资金4000亿,用于房地产大约为1000亿,即使连续下调到12.5%,也只能解决3000亿,其他的资金主要是从销售收入上解决,也就是说,开发商必须增加销售7000亿,才有可能维持现金流。

  现在的情况来了,在宏观经济保8%的大背景下,要增加7000亿的销售,市场的态势将决定要有22%的降价幅度。总体22%的降价幅度是非常高的,依据区域市场的差别,有的城市全年降幅同比将超过40%,有的城市还会维持平稳运行。前期已经出现降幅较大的城市,比如深圳,完全取决于成交量的放大,对于开发商来讲,要拼死维持日均成交量260套以上,要维持这个成交量,深圳还有10%到15%的降幅。相比深圳,北京、上海将出现更大的降幅。

  深幅下挫的城市,是去年房价依然高位运行而成交量低迷的二线城市。只要GDP保8%的大背景不变,杭州、武汉、长沙、大连、成都、重庆等城市将出现同比40%左右的降幅。这些城市的购房人士完全不用着急,只要密切关注成交量的放大,成交量放不大,房价就会下降。地方政府的任何救市办法,都改变不了市场的意志。


评论:我认为保8不会成功,2009 2010 2011年都很危险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8-4-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23 21:32 | 显示全部楼层

宋鸿兵 金融海啸第二波已至

海啸第二波已至,中国还不具备率先复苏、拉动全球走出衰退的能力。

  由于投资者对美国经济前景及一些银行可能被国有化的担忧,导致金融股大幅走低。图为20日,交易员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工作。新华社

  因编着《货币战争》而闻名、并提前预警金融海啸的经济学者宋鸿兵近日在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各国救市政策并没有阻止金融危机蔓延,危机来得更快更猛烈了。如今金融海啸第二波已经拉开帷幕,而危机更可能在今年下半年或明年上半年提前深化进入下一阶段,引爆“利率火山”,令更大规模金融市场如“多米诺骨牌”一样崩盘。他悲观估计,美国经济五年内恐难走出衰退,而中国虽有可能率先复苏,但也难以带动全球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

  三大症状 现第二波迹象

  宋鸿兵对本报表示,“现在看来,第二波海啸比预期来的更快、更严重”。首先,已经公布的美国多项经济指标非常差。美国第四季国内生产总值(GDP)较对上一季下跌3.8%,创26年来最大跌幅;续领失业金人数跳增至478万人的纪录高位,12月新屋销售较上月大跌14.7%,为1963年1月开始纪录以来最低。

  其次,美国商业银行体系暴露的问题越来越严重。美国银行最近公布17年来首个业绩亏损季度报告,而其新收购的美林证券亏损仍不断加剧。而花旗集团受坏帐和不良资产的重创,近15个月以来已亏损285亿美元。“未来花旗集团、美国银行或许只有国有化一条路了。”宋鸿兵说。

  第三,企业债市场的恶化程度也要比宋鸿兵此前预测的更快。去年11月,宋鸿兵预测,“企业债和地方政府债券”将是第二波海啸的引爆点,尤其是企业债中的垃圾债。当时他预计,垃圾债券的违约率将在今年9月底从当时的2.68%急速爬升至12%-15%左右,急升500%。然而截至目前,美国垃圾债的整体违约率已高达4.5%,是三月前的1.68倍。“按照这个速度恶化下去,预计到9月份垃圾债违约率将突破15-20%,违约率上升的速度和幅度比预期的都要严重。”

  第二波标志—花旗或被国有化

  与第一波中的“两房”被政府接管、雷曼申请破产保护一样,在宋鸿兵看来,花旗银行被国有化或申请破产保护,将是第二波危机中的标杆性事件。“从恶化速度看,花旗在上半年就会出现大问题。因为随着垃圾债券、地方政府债券、信用卡贷款、汽车消费贷款等基础信贷资产的全面恶化,必然导致基础信贷资产之上的信用掉期、抵押债券等衍生产品的全面恶化,并相互作用于银行资产负债表,导致银行资不抵债。”

  美国5年内难走出衰退

  宋鸿兵指出,“美国经济在下半年反弹几乎不可能,2、3年内能反弹的预测也偏乐观,全球经济在未来一段时间都前景不妙。”现在美欧日三大经济体的经济数据基本都显示出现了二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足与1929年大萧条时代相提并论。而美国此次衰退的时间可能长达10-15年,“至少在5年内很难真正走出衰退”。

  中国难带动全球复苏

  他认为,“中国还不具备率先复苏、拉动全球走出衰退的能力。因为中国还不是世界经济的发动机。”有关中国经济会在下半年率先复苏的观点,前提是假设奥巴马救市政策奏效,带动欧美复苏,进而全球经济回暖,使得世界对中国商品的需求增加,从而带动中国经济复苏。但下半年美国经济继续恶化,令这种假设前提落空。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8-4-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7 天

发表于 2009-2-24 14:33 | 显示全部楼层
经常来学习
喘口气,继续潜水:*19*: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3-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2 15:26 | 显示全部楼层

日元走下坡路

表面上看,目前金融危机似乎已让位于其引发的经济危机。日本就是最好的例子。

一般来说,日本银行并未背负大量美国问题抵押贷款债务,但这场危机仍对该国造成了严重影响。在很容易举债交易的许多年来,“套利交易”(Carry Trade,低息借入日元并把现金投向别处)使日元汇率一直保持在低位。因此,一旦信贷市场逆转并对套利交易形成拖累,就会在很长时间内,让日元充当唯一的反向“避风港”的角色——从芝加哥期权交易所(CBOE) VIX指数的情况来衡量,只要市场波动性加大,日元就会升值。

似乎到大约去年11月下旬的时候,套利交易就已被排挤在金融体系之外——当时,VIX指数和日元不再联袂攀升。当日元于数周前见顶时,按贸易加权汇率计算,它在仅18个月的时间里升值48%。

近日来,即使波动性上升,日元依然走弱。这表明,经济基本面终于接替信贷泡沫带来的反向联动,成为主导日元走势的因素。经济基本面因素的健康,如今是日本和其它各国所面临的问题。就日本的贸易而言,金融危机产生了两个决定性的影响:由于日元升值,它导致日本的出口商品变得过于昂贵;它使得全球对这些出口商品的需求大幅降低。其结果是,最新数据表明,日本的出口遭遇了令人恐怖的下滑:上个月的出口额不足去年7月的一半,而且不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一般水平。

突然之间,日本就要应对巨额的贸易逆差。经济规律是无情的。即使这会让投资者感到紧张(他们的确感到紧张),但日元除下行之外别无选择。自见顶以来,日元兑美元汇率已下跌10.6%,或许还将进一步下行。

中国的经济何时超过日本,世界第二?:*29*: :*29*: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8-4-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2 16:43 | 显示全部楼层
:*22*: :*22*: :*22*: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8-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2 17:36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8-5-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11 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谁在误判经济形势?

时寒冰    2009-3-11 8:30:04
2008年9月之前,在次贷危机持续恶化、全球经济步入萧条状态的情况下,有关部门一直在延续控制流动性、抑制通货膨胀的政策,原因是没有分清楚中国经济中所谓的流动性过剩,仅仅存在于虚拟经济中,实体经济尤其民营经济中其实是资金严重紧缺的。紧缩政策强力推行的结果是,实体经济进一步萎缩,大量企业尤其民营企业次第倒下,以至于上半年公布了6.7万家企业倒闭的数据后,下半年这一数据再不敢公开。由于收益下降,生存难以为继,实体经济中的资金进一步向虚拟经济流动……

当次贷危机恶化,发达国家全面应对大萧条的时候,一些经济学家给政府的报告仍然是:次贷危机在给中国带来机会,中国经济可以率先复苏。这种乐观的态度,最终影响了决策层,进而提出了今年第三季度复苏的不切实际的目标。随着形势的发展,决策者慢慢清醒过来,这一目标渐渐淡化下去。

人们很难弄明白,有关部门及有关专家,为何屡屡误判经济趋势,但是,透过一些细节,还是能够看出一些端倪。

3月10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月度经济形势报告。报告披露,2月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下降1.6%,为2002年12月以来首次下降,并为自1999年6月以来的最大跌幅。同时,2月份PPI(生产者价格指数)同比下降4.5%,为连续第三个月下降,并为自1999年3月以来的最大跌幅。

统计局分析认为:“目前还不能判定出现了通货紧缩”。经济是不是通货紧缩,直接牵涉到相关政策的出台,这一判断关系重大。然而,有关部门得出了“目前还不能判定出现了通货紧缩”,那么,什么时候能做如此判断呢?

统计局专家的结论,源于两个依据:

其一:价格指数双降,且跌幅较大,与去年指数较高的因素相关。这是一个客观因素。2008年2月份,CPI同比上涨8.7%,创下1996年9月以来11年的新高。2008年2月,PPI同比上涨6.6%,都处于高位。由于价格指数的增长,要与去年同期的数据进行比较,很容易得出CPI与PPI同比大幅下降的结果。据统计局的测算,2008年CPI对2009年2月的滞后影响约为-2.5%,即使今年2月的价格水平保持不变,仅仅因为去年同月基数高的影响,2月CPI同比就将下降2.5%。也就是说,CPI与PPI的同比跌幅存在放大效应。

其二,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萨缪尔对通货紧缩的定义是:“价格和成本正在普遍下降即是通货紧缩。”简言之,通货紧缩就是产能过剩或需求不足导致物价、工资、利率、粮食、能源等各类价格持续下跌。经济学界认为,当CPI连续三个月下跌,即表示已经出现通货紧缩。目前,CPI才仅仅一个月下降,因此,国家统计局得出了“目前还不能判定出现了通货紧缩”的结论。

但是,偏偏以死知识去套动态走势的这种死搬教条的做法,必然误判形势的

尽管统计数据由于技术上的原因,存在一定的误差,但是,综合各方面的情况来看,中国经济其实早已进入通货紧缩周期,目前这一周期正在延续过程中。

要判断经济是否出现了紧缩,并不一定需要CPI持续三个月下降,甚至,哪怕CPI一个月都还没有下降,只要产能过剩与需求不足的条件具备,且外部缺少短期能够改变这两大条件的因素,即可视为经济将步入通货紧缩阶段,更何况,世界主要经济体都已经处于通货紧缩阶段。

只有用这种方式研究经济运行规律,才真正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意义,对决策也才有参考价值。

其一,先看导致通货紧缩的需求不足的条件。

与发达国家不同,中国缺少一个强大而坚实的中等收入者阶层(这个阶层是最稳定的消费者),贫富差距日益明显。世行2008年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贫富差距程度)已由改革开放前的0.16上升到目前的0.47,不仅超过了国际上0.4的警戒线,也超过了世界所有发达国家的水平。即使这个数据,也忽略了部分群体高福利与另一部分人数更多的群体保障不足的问题,如果加上这个因素,衡量贫富差距的指标,恐怕还要令人忧虑。

由于少数居民占有大量收入,而另一部分占大多数的居民,只占有少数资产或收入,使得我国的低收入者取代发达国家的中等收入者成为社会的主体,这是导致内需不振的根本原因——是民众实实在在缺乏消费能力啊!随着经济危机的爆发,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在社会保障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人们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预期变得更为悲观,更不敢消费。这意味着,导致通货紧缩的需求不足的条件已经具备。

其二,我国的许多产品尤其是低附加值产品是严重过剩的——国内纳入国家监控的650余种商品类别,产能长期过剩的就有620余种之多。这种状况由来已久。那么,为什么过去这个因素没有导致中国经济步入通货紧缩阶段呢?原因是,外部需求尤其是发达国家对中国产品的需求,消化了相当一部分过剩产品,而当发达国家因受次贷危机影响,消费下降的时候,我国产能过剩的问题就立即清晰的显现出来。

很显然,早在2008年下半年(尤其2008年底),我国就已经开始显露出通货紧缩的迹象,正是由于忽略了这些迹象,没有作出前瞻性判断,使得相关的货币政策继续在针对通货膨胀下猛药,最终,导致下半年更多企业不堪资金短缺之重而陷入困境,中国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通货紧缩阶段迈进。

我们对经济走势的判断,必须具有前瞻性,唯有此,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如果在经济已经显现出紧缩迹象时还在抑制通胀,在经济即将步入通胀周期时还在大力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就可能加剧经济调整的痛苦程度,延长调整的时间,付出更高的成本。

必须认识到,目前的消费低迷等现象,根本原因在于民穷,只有采取措施,促进民众财富的增长,加快中等收入群体的形成,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根源性问题才能解决,中国经济也才能走出通缩,走出低迷,实现复苏的目标。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8-4-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11 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万科致信百万股东:楼市底部无法预测

2009年03月11日 02:48浙江在线【大 中 小】 【打印】 已有评论9条每经记者 王砚丹

在中国房地产企业中,也许没有哪家公司能够像万科那样,一言一行都如此引人注目。特别是在2007年底,王石成功预言了房地产行业的拐点以后,这种关注度更是与日俱增。

在昨日万科发布的2008年年报中,王石和他的管理团队用一封4000多字的致万科100万名股东的信作为年报开篇,再度引起了市场的强烈关注。在这封信中,万科深入反思了房地产行业近两年来的兴衰,并对自己在2008年所表现出的不足进行了检讨。

【楼市前瞻】

楼市连续两月回暖 底部言之尚早

在2005年,万科就提出了“房价过快上涨无人受益,平稳发展才是行业之福”的观点。但即使对于万科,可能也直到2008年,才从事实中获得了最深刻的体验。

2008年楼市调整是必然

“2007年的繁荣盛景确实曾经发生,但就如构建在沙滩之上的七宝楼台,不可能长久存在。中国崛起及其对世界经济格局的改变还远未完成,中国住宅行业也依然有待成熟,因此这一情景未来并非不可能、只是不应该再出现了——它并非一个美丽的憧憬,而是一种值得警惕的情形。”对于2007年的繁荣,万科用非常含蓄的笔调,阐述了公司的态度。

对于2008年房地产市场的深幅调整,万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必要的过程:“它是必然的,甚至是必需的;这是让我们冷静下来进行反思和自我完善的机会。”而事实上,不断反思成了万科2008年年报的重要主题,几乎出现在年报的每一处细节之中。

底部无法预测 重在应变

由于在2007年四季度,当行业亢奋心态还颇为盛行的时候,万科提早预言了房地产行业的拐点。因此现在,又有一个问题摆在了万科面前:市场希望万科对于底部在哪里、何时出现做出一个预测。对于这一问题,万科坦诚地表示:“这是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

“在我们看来,市场的顶点和底部根本无法预测。最极端的买方行为决定了市场的顶点,而最极端的卖方行为决定着市场的底部。对不确定对象的极端行为做出准确预测,这本来就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对于企业来说,更重要的不是预测,而是应变。企业可以也应该做到的,是对行业长期的发展方向始终保持认识,对市场环境已经发生的改变及时做出判断,在此基础上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短期变动进行分析,并分别制订应对的预案,在相关变化逐渐明朗的同时迅速采取行动。”

销售回暖 仍有可能降价

正因为对于预测市场底部谨言慎行,万科将2009年新开工面积计划较2008年实际完成数下调23%至403万平方米。而即使在近两个月各地房地产销售数据出现回暖时,万科依然没有改变其谨慎态度。

今年2月,万科销售面积达51.7万平方米,比今年1月份增长80.8%,比去年同期增长163.4%;销售金额38.9亿元,环比增幅77.6%,同比增长147.7%。这已经是连续两个月公司销售数据出现同比增长。

万科证券事务代表梁洁对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万科并没有因为连续两个月市场回暖就认为行业底部已经到来,行业可能还没有从下行趋势中走出来。而至于公司是否还会继续加大降价幅度以度过寒冬,这就要看市场的走向,而不是靠主观预测。

【应对行动】

减少购地万科计提12亿楼盘跌价准备

万科在财务报表附注中,详细披露了年末已完工项目、在建项目和拟建项目的明细。

截至去年年底,万科存货账面余额合计871.40亿元,其中已完工开发产品、在建开发产品和拟开发产品金额分别为79.01亿元、444.71亿元和347.19亿元;扣除跌价准备12.41亿元以后,存货净额为858.99亿元。

11个项目系高价拿地

在2008年年报披露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9大城市13个项目中,有5个项目在去年三季报就已计提了跌价准备。其中,成都金色领域和南京金色城品两个项目尤为引人注目。

南京金色城品于2008年5月开工,预计竣工时间2010年12月,总投资7.46亿元。期末这一项目归集至“存货”科目的金额为3.88亿元,公司计提了8006万元减值准备,减值率为20.63%。

成都金色领域将于2010年3月开工,预计总投资19亿元,期末这一项目归集至“存货”科目金额为7.47亿元,公司计提了2.16亿元减值准备,减值率高达28.92%。

梁洁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计提存货跌价的13个项目中,有11个项目的拿地时间是在2007年,即地价最高峰期。

不过,万科计提减值的依据并不在于截至去年底地价下跌多少,而是根据2008年年底市场情况,测算如果这些项目全部建成并完成销售以后,公司单个项目是否会出现亏损。如果测算结果是会出现亏损,公司就对这些项目按单项计提减值准备。

万科07年购地少于06年

在年报中,万科也坦言,虽然此次计提存货减值准备是基于审慎的财务策略,但是也“部分反映了公司在该等项目的获取中,拿地成本偏高。”

但是为什么在已经感觉到行业将出现拐点的时候依然购置了一些高价土地呢?对于这一问题,万科在年报致股东的信中,做出了回答。

“2007年土地价格出现了远高于房价的大幅上涨,到下半年更达到了历史顶峰。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除非完全停止购地,否则购入的一定是高价土地。但完全停止购地,这是一个不容易作出的决定。”

“土地不同于其他的生产原料,难以从市场上随时购得;从2004年开始,万科每年底的土地储备量,都低于未来两年的开工量。对万科而言,完全停止购地,是一个非常极端的决定。”

“万科在2007年下半年的购地行为,被舆论高度关注。但万科放弃的地块有多少,恐怕并不为外界所知。而万科在2007年销售额增长超过一倍的情况下,购置土地面积反而低于2006年,这一事实则多少被忽略了。”

手握200亿现金公司未来价值看好

每经记者 王砚丹

由于2008年净利润同比下降了17%,昨日万科股价走势相对疲软,全天最大跌幅达4.44%,收盘时下跌1.01%至7.81元,全天成交1.21亿股,换手率达到1.28%。

自2001年以来,万科在公布年报当日的股价走势都相当平稳。除了去年和今年股价分别小幅下跌1.93%和1.01%外,2001~2007年,公布年报当日公司股价都出现了小幅上涨。

在万科发布2008年年报后的24小时内,有不少券商分析师发布了针对万科的最新观点。大部分研究员认为,万科2008年业绩符合预期,稳健的财务指标有利于提高今后业绩的确定性。

中金公司认为,总体看来,万科财务状况稳健:净负债率只有33%,年底有200亿元银行存款;经营活动现金流从2007年的-100亿元上升至-3400万元。不过由于2007年3500元/平方米的高成本地价项目在2009年以后会陆续进入市场,而在2009年计划新开工面积下降的背景下,公司存货周转率将因此从2.4年上升到3年;这些都是万科所面临的隐忧。

虽然公司估值并不便宜,但公司行业龙头地位明显,财务指标稳健,管理与经营策略见长,未来长期价值看好,因此仍然维持公司“推荐”的评级。

中信证券[21.83 -0.05%]也指出,2008年全年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净额首次接近于0,去存货化坚决。他们认为,目前公司权益土地储备1793万平方米,实际价格合理的土地近900万平方米,其中346万平方米已销售未竣工结算,因此除非市场严重恶化,否则公司最晚到2009年四季度将必须补充土地储备。

而安信证券指出,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虽然降低了公司2008年的业绩,但不会对2009年及以后的业绩造成影响,不影响公司长期价值。

考虑到公司在2008年末仍然有273.4亿元已销售资源未竣工结算,在调低2008年利润的情况下,会相应提高公司2009年业绩的确定性,有利于实现业绩的后续表现,不影响公司的长期价值,并维持对公司“增持-A”的投资评级。

【资金焦点】

万科带头开发商集体砍财务费用

每经记者 杨羚强

去年,房地产商普遍陷入资金紧张的局面,而银根紧缩和股市融资功能的丧失,让开发商不得不通过其他渠道进行高成本融资。

万科年报显示,公司去年财务费用高达6.57亿元,占全年净利润的16.43%,是自1991年以来的最高纪录。而从万科的公告和年报中可以看出,万科去年9月发行了59亿元公司债 (票面利率分别高达7%和5.5%),无疑增加了公司的资金成本,其需要按期计提的利息显然不是一笔小数目。

而公司年报也显示,其短期借款金额在去年末高达46亿元,较2007年末的11亿元有大幅增加,这也加重了公司的财务费用。

针对这些问题,万科在年报中表示,计划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融资费用。

财务费用大增的上市公司不只是万科。中华企业[9.15 -5.08%]2007年的财务费用不过9772.51平方米,而2008年激增至1.43亿元。2008年借壳ST幸福[8.69 -0.23%]上市的华远地产,去年末的财务费用也由三季度的1192.96万元,上升至2813.84万元。

上海一家上市房地产企业的财务经理昨日也向《每日经济新闻》介绍,一些贷款到期的开发商纷纷向银行申请转贷,谋求更低的贷款成本。去年底,由于央行连续降息,一年期的开发贷款利率已从原先的6%~7%,降至4%~5%左右。

除此之外,上海一些地产行业人士透露,目前针对房地产业的民间借贷利率已经从原先的18%,降低至12%~15%,但是通过民间借贷融资的开发商比去年要少一些。(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8-4-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17 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专家称金融海啸第二波如箭在弦 东欧成新源头

金融海啸第二波已如箭在弦

  现在看来,本轮金融海啸的长期性和严重性似乎怎样估计都不过分
如果整个金融海啸是一桌满汉全席的话,迄今我们所看到的可能还只是第一道菜。

  金融海啸爆发以来,世界各国以前所未有的合作态度纷纷投入到抗“啸”救灾的大潮之中。

  从G8到G20,各国首脑探讨的一个共同问题就是,如何在世界范围筑起一道防洪堤,对金融海啸进行有效阻击。为此,许多国家救援资金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其中,美国救市规模已经达到了近5万亿美元,中国政府也是一次性就出台了高达4万亿人民币投资计划。正当人们以为金融海啸在各国政府的重拳之下将逐渐消退的时候,新一波势头更猛烈的金融海啸却在不知不觉之中已然成形!

  作为金融海啸的发源地,美国开始进入虚拟经济危机与实体经济危机相互推动、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阶段

  金融危机起源于实体经济的房地产市场,但在金融海啸第一波的冲击下,首先倒下的却是一批金融机构:两房公司被政府接管了,雷曼兄弟倒闭了,五大投行消失了……为了防止出现金融机构倒闭的多米诺骨牌效应,美国政府在投入了大量资金增加市场流动性的同时,更是异乎寻常地大规模实施了带有资本主义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把大量问题机构进行国有化改革。2008年10月美国布什政府就宣布,作为7000亿美元救市计划的具体举措,美国政府将动用其中的2500亿美元直接购买金融机构的股权。两房公司和全美最顶尖的人寿保险机构AIG (GLOBAL INVESTMENT CORP.AIGGIC 就是在此背景下获取救援。奥巴马上台之后,这一政策得以持续。为了避免花旗破产,美国政府计划把政府所持的450亿美元优先股的一大部分转为普通股,这就意味着政府持有花旗银行的股份将高达四成左右,花旗银行实际上被间接地国有化了。

  在这种前所未有政府救市的背景下,再加上金融机构为了降低市场风险,自发地掀起了一轮“去杠杆化”运动,金融机构“火烧连营”式的危机传导机制大幅削弱。正当美国政府以为暂时可以喘口气的时候,实体经济开始进入了危机显现时期。主要受银行信贷大幅收缩影响,实体企业因缺少信贷支持和产品的社会购买力而纷纷陷入困境。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在现代汽车最重要的生产基地——底特律,美国的汽车巨头们无一例外地都濒临破产的边缘。从某种意义上讲,受金融紧缩影响而失血的实体经济的危机才刚刚开始。

  正是出于这种担心,美国股市的投资者在过去一段时期纷纷抛售制造业、能源、科技等板块的股票,导致股指大幅下挫。2月23日美国道琼斯指数和标准普尔指数跌至1997年来的最低水平,受此影响,欧洲三大股市随后均以下跌报收。亚太主要股市24日全线下跌,A股市场亦受拖累,上证综指重挫4.56%险守2200点关口。与此同时,黄金和美国国库券等避险资产则持续飙升,这表明大量的投资者正在对股市和企业债等金融市场“用脚进行投票”。股市上山雨欲来的气氛令每个投资者都忧心忡忡,“金融市场的大鳄”索罗斯更把目前的市场与前苏联的土崩瓦解相提并论。很显然,实体经济的危机并不仅仅会影响金融市场的走势,更主要的是会影响金融机构回收欠款,形成新一轮银行坏账,从而引爆金融市场的新一波海啸。

  目前,虽然银行同业拆借利率被美联储的低利率政策打压下去了,但公司债市场利率仍然高企,在银行惜贷现象严重的情况下,大量公司债将因为无法获得新的融资而无法偿还。仅在2月14日这一天就有三家公司,即美国第四大有线电视业者Charter Communications公司、制铝业Aleris International公司与游戏开发商Midway Games公司宣布申请破产保护或将申请破产保护。各种迹象表明,美国公司债违约问题已蔓延至众多产业。据信用评级机构标准普尔估计,在接受评级的企业中有近九成存在违约风险。其中,媒体、娱乐业、赌场饭店、汽车制造商及零售商等产业经营最为困难。违约企业的不断增多必然牵连到为它们担保的保险公司和其他金融投资银行,并直接冲击CDS?信用违约掉期 市场。CDS市场共有62万亿美元的合约,是目前金额最大的信贷类衍生工具市场,一旦崩溃,其爆炸力可想而知。届时可能涌现对冲基金和保险公司的倒闭潮,美国商业银行系统更会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如果政府不再次出手,更多的商业银行巨头将在新一波海啸中倒下。有专家预计,为了应对第二波金融危机,美国政府可能动用高达9.7万亿美元。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美国从立国到现在经历了15次大的支出,包括一战、二战等,总共的花费才8.1万亿美元。将来临的金融海啸第二波的冲击力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在金融海啸的发源地之外,东欧将成为引发第二波金融海啸的新起源

  在经历“去杠杆化”运动之后,美国金融市场危机对境外的传导能力已经大大削弱。如果没有新的风暴源诞生的话,第二波金融海啸的威力将大打折扣。但遗憾的是,天不从人愿。各种迹象表明,东欧地区正在成为新一波的金融海啸发源地。

  所谓世事难料。当年东欧10国加入欧盟时,欧盟上下欢欣鼓舞,举“盟”同庆。由于在地租、人力资源、税收政策以及地缘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东欧成为西欧银行及投资机构最为热衷的投资目的地。2007年东欧地区甚至取代亚洲成为吸引外资最多的新兴市场。当年,全球投资于新兴市场的资金总共为7800亿美元,其中就有3650亿美元流向了东欧。东欧新兴国家凭借西欧的投资,获得了经济腾飞的必然资本,而西欧投资者也在这些新兴经济体获利颇丰。

  然而,这应了中国的那句谚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虽然东欧地区的大多数金融机构并未受到美国信贷市场的直接影响,但是金融海啸引发的“去杠杆化”运动,导致西欧金融机构投向东欧的资金纷纷外逃。有关数据显示,西方银行2007年对新兴市场资金净流入规模为4100亿美元,2008年为1670亿美元。但是,今年形势将发生逆转,西方银行从新兴市场撤出的资金预计将达到610亿美元,其中东欧新兴国家撤出资金270亿美元。由于东欧国家银行业被西欧国家高度控制,尤其是意大利、奥地利、瑞典和比利时的银行对中东欧影响力最大,拥有这些国家银行份额的80%,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的银行系统几乎100%由外国银行控制。外资的大量撤离,必然在东欧国家导致系统性的金融危机。

  在前四年扮演欧洲经济增长新火车头之后,东欧地区几乎在一夜之间摇身一变,成了引发第二波金融危机的一个火药桶!

  前几年,东欧经济高速发展是建立在西欧大量资金流入和本地区负债快速增长的基础上。而且东欧的债务还有一个特点:政府和企业通常向欧洲商业银行发行以美元或欧元计值的债券,但它们的资产又通常以本币计值。现在,由于资金外逃,导致经济衰退和货币贬值,东欧各国还债能力在急剧下降,而债务数额却快速上升。东欧目前的外债总计约1.7万亿美元,超过了该地区2008年GDP。其中,多数借款将在短期内到期,今年东欧银行面临4000亿美元还款或再融资压力,相当于该地区GDP的三分之一。从外债/GDP的比率来看,东欧国家都拥有较高的外债/GDP比率,远高于其他的新兴市场国家。国际评级机构穆迪近日发布的报告指出,2008年每个东欧国家的外债/GDP比率都高于50%。其中,拉脱维亚为135%,居9国之首,保加利亚、匈牙利、爱沙尼亚等国也高于100%。这些数据表明,东欧的负债状况甚至比前几次爆发金融危机的国家还要糟糕。1994年,在债务危机爆发之前墨西哥的外债/GDP比率在20%左右;1997年引爆亚洲金融危机的泰国的外债/GDP比率为49%。

  从理论上讲,只有在国际环境健康、国家经济稳定增长、政府具有良好信誉的情况下,一个国家才有能力承担相对高的国际负债。很显然,对东欧国家而言,上述三个条件目前都不满足。事实也证明,由于外来资金大量撤离,东欧金融市场已经陷入混乱,股市急剧缩水,货币出现大幅贬值。今年以来,波兰和匈牙利对美元汇率的下跌幅度分别高达21%、20%和17%;而在去年下半年,上述3种货币对美元的贬值幅度则为28%、21%和20%。

  东欧金融市场具有较强的联动性,就象被铁钉连结在一起的船队,“一船起火,全队遭殃”。外债比率居高不下、外国直接投资锐减、汇率波动剧烈、GDP增速放缓、失业增加……这一系列只有在经济危机中常见的现象目前已经在东欧出现了,让人产生“山雨欲来城欲摧”的感觉。实际上,已经有专家警告说,东欧有可能发生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同等规模的经济动荡,外资突然撤走将使得东欧的经济产值在今年暴跌10%!

  西欧在金融海啸第一波中因与美国联系紧密而遭受损伤,在第二波中则将因为与东欧联系紧密而再次遭受打击

  西欧与美国经济关联性较高:其一,欧洲对美国的贸易依存度比较大,美国仍是欧盟的最大出口目的国;其二,欧洲对美贸易中一般贸易占主导,外部需求的大幅减少将严重不利于经济增长和就业;三是欧美金融市场关联度高,金融机构相互参股现象明显。在第一波金融海啸中,西欧已经直接遭受了损失。主要经济体毫无例外地进入了衰退。

  从目前的趋势看,西欧在“去杠杠化”运动之后遭受来自金融海啸“老”起源的传导影响将相对减小,但来自与东欧这一金融海啸“新”起源的传导影响将非常明显。

  首先,东欧几乎所有的外债都来自于西欧的银行业,近年包括瑞士信贷、法国兴业银行等多家西欧银行大举进军东欧,以入股等方式与东欧银行之间联成了千丝万缕的关系,奥地利、意大利、法国、德国等欧元区国家的银行估计对东欧地区拥有的债权金额达一点五万亿美元,相当于外国银行拥有东欧地区债权总额的九成。

  其次,东欧银行业被西欧国家所控制。以意大利、奥地利、瑞典和比利时的银行对中东欧影响力最大,拥有这些国家银行份额的80%。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的银行系统几乎100%由外国银行控制。

  最后,欧洲银行过去在新兴市场的借贷非常激进,奥地利银行向东欧地区的放贷量相当于本国国内生产总值的70%,而瑞士的银行向高风险国家借出900亿美元,相当于瑞士国内生产总值的近五分之一,庞大借出的贷款不可能安全回收,大量的贷款必然会因为东欧企业陷入困境而打了水漂。

  如果东欧真的成为第二波金融海啸的起源地的话,背后的黑手毫无疑问是西欧回收资金所导致。同样显然的一个结果就是,由于西欧金融界在东欧陷得太深,结果出现了环环相扣、一损俱损的困局。再加上,欧洲金融机构本来就面临着巨大筹资压力(标准普尔的数字显示,今年欧洲将有8010亿美元债券到期,其中金融债券达5700多亿美元;由此看来,未来二、三年欧洲尤其是德国的金融系统面对的融资压力最大,如果债券市场迟迟未能恢复秩序,欧洲金融机构和公司将被迫出售或削减更多资产),来自东欧的拖累就将成为压倒西欧金融机构的最后一根稻草。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最重要的西欧国家,德国和英国可能成为西欧最先倒下的国家。其中,德国是因为拥有今年到期的金融债券占西欧总额的八成五。而英国的情况看起来似乎尤为严重,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英镑相对美元急剧贬值,其幅度明显大于欧元;二是一些老牌银行包括北石银行和苏格兰皇家银行等在内,部分投资性业务都转为国有化,降低了竞争力,导致股价大跌。三是金融机构实力减弱。若以资产负债表计算的话,英国银行资产约值4万亿英镑,仅仅相当于该国2007年GDP的2.38倍。鉴于这种情况,根据欧洲央行的预测,2009年欧元区GDP增长率将为-1%,即GDP出现负增长;而经合组织的预测则更为悲观,包括欧元区在内的大欧洲,实际GDP增长率可能为-2%至-3%。

  总之,第二波海啸已出现多个火头,新的暴风眼就是近年经济飞速增长的新兴市场——东欧,欧洲将成为新的主战场。一旦第二波金融海啸正式爆发,多米诺骨牌相继倒下,美国、欧洲同时起火,其冲击力度必然更胜过第一波。以此推断,当金融海啸的第三、第四波来临的时候,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真是难以想象。不过,鉴于国内银行资质良好、外汇储备充足,内需增长潜力巨大,加上国家经济刺激措施实施得较为迅速,中国虽不能独善其身,但也不会伤筋动骨。相反,如果应对得当,“世界之危”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转化为“中国之机”。(作者系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发展战略处处长)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8-4-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3 天

发表于 2009-3-20 15:02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老美开始自己买自己,所以想找找有没有相关内容的讨论帖子,找到这里来了,呵呵...
如果没估计错的话,此次美国自己买自己,表面上看是使中国的巨额外汇储备受了损失,但是实际上,美国这次是自己走了一步死棋...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2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3 天

发表于 2009-3-20 15:03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中国处理得当,机遇就在眼前...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2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22 21:05 | 显示全部楼层
:) :) :)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9-3-1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22 23:47 | 显示全部楼层

何帆:欧盟正处生死攸关的关键点,美国中国最好

何帆:欧盟正处生死攸关的关键点,美国中国最好(2009-03-22 23:28:28)[编辑][删除]标签:财经   分类:财经股市
是“余震”还是新“地震”?
东欧地区出现金融动荡,韩国、巴基斯坦面临重重债务,金融危机第二波是否迎面袭来,金融市场波动,是否会引发新的连锁反应?
陈平:金融危机背后展现的是各国的真正实力
(《今日观察》评论员)
东欧曾经发生过比较严重的经济萧条,产生类似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现象,而在过去几年转型过程里,只是经济复苏。复苏的主要原因是大量外国投资涌入,而且大量借债以每美元形式。所以美国金融危机动荡,也使得东欧国家面临非常大的问题,西欧国家也在衰退,拯救他们比较困难。
亚洲国家分两类,一类是出口导向的国家,因为欧美同时进入衰退,所以这类国家的出口大幅下降。如果自身还有很大的债务或贸易逆差,对抗金融危机的能力就比较低;还有一类国家,比如南亚国家,它们的问题和东亚国家不一样,人口密度非常高,贫富差距比较大,基础设施也比较弱,这种情况底下,碰到国际经济环境动荡,要抵抗的风险能力就比东亚国家要更弱一些。
我认为这次金融真正展现各国的真正势力,包括体制的稳定和免疫能力,以前很多人认为欧洲的模式是比美国更好的模式。因为它有所谓的民主化,什么都是程序化。实际上这次金融危机以后,我认为世界上最能够稳住的国家,是中国和美国。
中国央行的行为非常果断,而美国央行和财政部的拯救措施,虽然没有恢复老百姓信心,实际这次金融危机变成经济危机,最后转化政治经济危机,就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了。这次金融危机发展情况底下,东欧和亚洲政治经济的格局都会有要重大的变化。现在美国非常清楚,美国实力在收缩,现在美国裁员核心垄断企业,如IBM、微软等今年看不到谷底,美国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的十倍以上。所以救银行的钱只是一滴水的概念,根本没有办法堵住漏洞。
现在匈牙利、捷克和波兰人口面积达很多,包括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等现在面临一个非常困难的选择。因为现在只有德国贸易顺差,有财政盈余,英国已经到破产边缘,法国意大利自顾不暇,所以欧洲动荡会加剧,然后东亚的四小龙,会有困难日子过。但是也许不会出现大规模的社会动荡。但对原来贫富差距比较大的南亚国家,可能带来的冲击,难以预料,我想它的影响会超过东南亚金融危机。
何帆:欧盟正处生死攸关的关键点
(《今日观察》评论员)
东欧国家出问题,非常像原来东亚国家发生金融危机:一开始经济过热,大量热钱流入,热钱流入,把房地产泡沫推得很高。现在基本面出现问题,又加上国际的炒家开始作空,所以现在东欧国家在破产的边缘。
在北欧很多国家包括西欧,很多国家大量向波罗的海贷款,接着德国银行,瑞典银行都会出现新的恐慌,因为金融市场现在传播的速度非常快。所以一旦远在波罗的海金融市场上会出现崩溃,可能很快会影响到比如说美国的纽约的市政债券也可能出现恐慌。
另外如果欧盟来通过财政的办法去救波罗的海三国的话,因为欧盟是很多国家联合体,所以财政政策很难完全一致。比如很难劝说英国的纳税人要拿出来钱救波罗的海国家,如果用货币政策,让他们加入欧元区,给他们发欧元,那样带来欧元的泛滥。欧元出现一个非常大的空,我们现在其实看到欧盟和欧元都处再一个生死存亡的关头。它的破坏性已经超过金融危机,真正社会危机,真正政治动荡都是在第二波危机的时候。

陈平:中国形势很乐观: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今日观察》评论员)
罗斯福走出大萧条10年时间,他采取的财政政策,并没有摆脱那个危机。然后这次美国和当时的大萧条比,最大的差别是大萧条以前美国是靠工业资本主义指导,所以美国生产能力全世界第一的,。但是这次美国金融资本主义取代工业资本主义,把工业做空,所以这次美国不敢让金融资本主义破产,恢复工业资本主义领导地位,美国经济走出低谷的可能性很渺茫。
最乐观估计,美国主流经济学家私下估计,起码在10年以上恢复,如果因为战后繁荣实际上美国是龙头,如果这个龙头自己陷入衰退,难以自拔的情况,对中国的影响就是中国向西方学习启蒙时代结束了,中国从今天开始,不能像50年代一样,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明天,也不能像80年,美国今天就是我们明天,中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所以我认为中国形势我非常乐观,我愿意送给观众一句话,叫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何帆:中国需选择寻找更好的航线
(《今日观察》评论员)
我们刚才讨论的韩国亚洲一些国家包括东欧等都是新兴市场,是金融体系的一些边缘的国家。但是我们不要忘了,在这次金融危机的策源地在美国,仍然余震不断,花旗股价已经跌到零,花旗已经处在破产边缘。这个金融危机窟窿有多大,我们不知道。
这次金融危机之后,美国经历比较长时间的调整,所谓“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没有几年时间很难调整过量。这个给中国经济敲响警钟。所以看一看外国发生的事情会给我们敲响警钟,就是怎么样才能更好选择中国未来要走的道路。
    我保持谨慎的乐观,因为我们看到中国经济的确位置比较好的。但是过去10年中国经济的繁荣,在一定程度上,是跟着美国一起走的。就是我们中国经济是美国经济在镜中一个反射。美国消费越来越多,中国出口越来越多,所以中国是贸易顺差。美国是贸易逆差现在金融危机之后,大家都要调整。我们需要寻找更好的航线,我们才能到达光辉的彼岸。

特约评论员:
左小蕾:中国要加强拉动内需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如果从全球金融市场的作用来看呢,也可以说是所谓第二波金融海啸,但是如果你从亚太地区,货币贬值,出口下降,经济下滑,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觉得这是全球金融危机的一个向亚太地区的蔓延,所以这个导致中国经济这一轮下滑的一个外部的大环境没有转变,我觉得我们一定要看到这么一个很清楚这么一个现实,那我们就更大的重点,或者是力度,都应该是放在拉动内需上,这个一定要不断加强这样一个意识。

龚方雄:中国目前还是全球金融海啸中的安全岛
(摩根大通亚洲区董事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
中国应该来讲还是目前全球金融海啸的一个安全岛,一个绿洲。那么从经济的角度来讲,经济在第四季度我们从环比计算,应该已经见底,现在正在一个微型的复苏当中,我们的复苏应该来讲,还是一个初步的复苏,而且非常脆弱的复苏,那么从这一点来看,我觉得挑战还是很大,关键在于我们国家能否成功避免通货紧缩预期对经济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陈平:风险并不可怕 也是机遇
(《今日观察》评论员)
风险并不可怕,因为不光是投资有风险,说实在学习有风险,然后中国在过去30年里面,最大的成功,中国学习能力非常强,所以本来中国和日本的差距,只剩下3年和5年。
中国是要在困难中继续保持马克思对我们的教导——经济发展的动力是科学技术才是先进生产力。不是凯恩斯讲的拉动内需,那只是对发达国家,缓和经济危机的临时的“强心针”,如果对发展中讲大家刺激消费,经济上去了,我认为这是天方夜谭。
中国经济学家有智慧,把中国成功的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金融危机最大的影响可能是对全球经济发展的成长率,中国产业在各个行业里面都可能升级,所以我希望中国要改一个误解,就是有的人建议产业升级,就是把劳动力密集的低端产业转移出去。
金融危机到来,高端的非必需品的打击反而更大。反而是必需品,比如美国人麦当劳还在赚钱。在中国四川,鞋的出口订单,衣服出口还在增加。
所以我认为产业升级的概念应该是什么,就是所有的行业,尤其基础行业,中国的企业都做大做强,做优。产能的扩大要谨慎,但是技术要上去,市场份额要上去。所以中国企业家可以也学习调整的机会,而且波浪式的前进,不要太在乎数字和总量,但是要在乎质量和真正竞争实力。

何帆:面对金融海啸中国企业必须有退有进
(《今日观察》评论员)
    我想对中国的企业提一点建议,面对金融海啸,实际上中国企业必须有退有进。对大部分出口的企业来说,现在可能是大撤退的时候,其实你能撤退回来,也是保存实力。因为尽管中国出口企业,竞争力在提高,往往只会生产,按订单生产,到国内市场,把国内市场精耕细作。另外必须还会要经营品牌,必须建立自己销售的网络,所以那才是对企业真正的一个挑战。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8-4-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声明:1、本站所有广告均与MACD无关;2、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网友发布信息非MACD观点与意思表达,因网友发布的信息造成任何后果,均与MACD无关。
MACD俱乐部(1997-2019)官方域名:macd.cn   MACD网校(2006-2019)官方域名:macdwx.com
值班热线[9:00—17:30]:18292674919   24小时网站应急电话:18292674919
找回密码、投诉QQ:89918815 友情链接QQ:95008905 广告商务联系QQ:17017506 电话:18292674919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陕ICP19026207号—2  陕ICP备20004035号

举报|意见反馈|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MACD俱乐部 ( 陕ICP备20004035号 )

GMT+8, 2024-6-16 19:38 , Processed in 0.089160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