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潜规则 发表于 2007-7-3 13:55

专用车市场 国产品牌机遇与挑战并存







http://www.chinajsb.cn 2007-07-03 06:39:39字号 【大 中 小】【关闭窗口】




--------------------------------------------------------------------------------




  今年3月,“中国长春专用车产业基地”在吉林省长春市揭牌。该基地设在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目前区内拥有一汽专用车、一汽客车、恒力专用车等5个专用车整车生产企业,341个专用车品种。未来几年内,专用车产业园区将加大开发力度,最终实现年销售收入超过千亿元的目标。

  长春专用车产业基地的揭牌,标志着中国首家专用车产业园区的成立。同时也显示了国内工业界对专用车行业的良好预期。

  专用车产业迎来发展机遇

  国家发改委工业司副处长李钢,在2006年10月举行的第二届上海国际专用车展览会上发表讲话认为,中国的专用车产业正处于发展的最佳时期。他指出,发达国家目前正在进行专用车产业的转移。专用车产业的主要特征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发达国家和中国在这两种型式上各占一定优势。劳动密集型是中国专用车产业的优势,发达国家正好相反,技术密集型是其优势。如果要完成产业的发展,这两个优势均要发挥出来。而目前发达国家在技术密集型方面已经不能够再有所突破。对他们而言,要解决这一问题只有降低员工工资和裁员两种方式。显然,这两种方式他们都不可能做到。因此,专用车产业对发达国家来说难以再有大的发展,相反这对中国专用车产业而言又恰恰是一个发展的绝好机遇。

  尽管中国的专用车产业还不是一个技术密集型产业,并且技术仍然是该产业的弱项,但是随着中国专用车产业的发展,这个弱势将会逐渐转变。对中国专用车产业而言,在不久的将来,它将同时具备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两大优势。

  此外,发达国家的专用车产业正在转移,但它的市场没有转移。因此,中国的专用车在国际市场上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专用车领域,外国人对专用车的价值认同度很高,尽管中国的专用车在出口时提高了价格,但外国人仍然认为价格便宜。

  在国内,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专用车产业也有了长足发展。专用车对各行各业来说必不可少,如:搅拌车是将搅拌机放在轮子上,发电车是将发电机放在轮子上等。实际上,专用车是一个将固定的装置放在车轮上的改装车,其自身的鲜明特点,明确了专用车技术的研究方向。目前,中国专用车发展迅速,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巨大。

  技术创新问题亟待解决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会长蒋雷介绍,近几年,中国汽车工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国际汽车市场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中国在世界专用车领域处于落后地位。

  据了解,在我国现有的628家(其中新增56家)专用汽车生产企业中,70%%左右的企业产品雷同,基本上以自卸车、厢式车、半挂车、罐式车(粉罐、油罐)为主,产品附加值低。但一些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专用汽车产品由于企业的研发和市场开发能力有限,仍然摆脱不了进口的局面,如机场加油车、飞机牵引车、航空食品车等。

  另据江铃专用车辆厂副厂长龚爱民介绍,在国外的展览会上,专用车零部件和上装部分的展览规模比整车大。而国内正好相反,整车多,上装零部件少得可怜。事实上,专用车的关键技术和核心价值主要体现在上装部分。国外企业十分重视上装零部件的发展,重视掌握关键技术。而在国内,很难找到有名的上装产品生产企业,好的上装都是从国外进口。国内所谓的高档专用车,就是把国外的关键零部件装在底盘上,虽然整车的附加值比较高,但企业获得的利润却不高。国内企业不注重上装零部件的专业化分工,如果不掌握上装部分的关键技术,国内专用车的发展后劲和增值空间就非常有限。

  他认为目前国内的相关政策法规大大束缚了专用车企业发展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含量的上装零部件。企业能做出好产品,但是要把好产品变成好商品,门槛、关卡太多,成本太高,耗费时间太长,企业根本耗不起。抓专用车应该抓源头、抓根本,专用车的上装部分就是源头和根本。

  落后的不仅是技术

  在去年9月举行的第61届汉诺威国际商用车展上,来自国内专用车生产企业的很多参观者反映,这次展会上有很多好技术、好产品,但是拿到国内却用不上。原因不是技术太超前,而是国内的政策法规和车辆使用环境还不够完善,不利于这些好技术、好产品的推广使用。

  扬州中集通华专用车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叶俊被同行称为“欧洲通”,是汉诺威国际商用车展的老观众。在本届汉诺威车展上走一圈儿下来,她发现欧洲专用车安全、环保、轻量化的发展趋势更加明显,一些新技术、新产品非常值得国内企业借鉴。但是,她忧虑地说,早些年中集通华就已经看到专用车的这个发展趋势,引进相关技术进行消化吸收,提早做好了技术方面的准备,但是没想到生产出来的产品在国内销量有限或者根本没有市场,只能出口。究其原因,是国内的政策法规和车辆使用环境还不完善,好产品的优势根本显现不出来。

  目前汽车行业管理正处于转型期,现行的汽车产品管理制度不尽完善,国家发改委公告管理制度、国家认监委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环保部门环保目录制度、车辆上牌管理制度等等,虽然一方面对汽车产品市场加强了管理,但多头管理也给汽车生产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多制约,一个环节不到位就会影响企业的产品开发生产和销售。此外,标准法规的制修订跟不上产品开发的进度,且行业标准法规体系混乱,执行有很大的随意性,缺乏科学管理,企业不好执行和把握,严重制约了专用汽车行业的发展。

  专家指出,目前,国内标准法规的制修订还跟不上产品开发的进度,政策法规执行中的随意性、部门之间缺乏协调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专用汽车行业的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国的专用车要在技术和产品档次上有更大的突破,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政策法规环境和市场环境。闫青

股市潜规则 发表于 2007-7-3 13:56

扬州中集通华专用车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叶俊被同行称为“欧洲通”,是汉诺威国际商用车展的老观众。在本届汉诺威车展上走一圈儿下来,她发现欧洲专用车安全、环保、轻量化的发展趋势更加明显,一些新技术、新产品非常值得国内企业借鉴。但是,她忧虑地说,早些年中集通华就已经看到专用车的这个发展趋势,引进相关技术进行消化吸收,提早做好了技术方面的准备,但是没想到生产出来的产品在国内销量有限或者根本没有市场,只能出口。究其原因,是国内的政策法规和车辆使用环境还不完善,好产品的优势根本显现不出来。

meng-h 发表于 2007-7-3 15:04

中国有伟大的企业么

——新浪财经
 
 

作者:姜汝祥


  中国有四位企业家可以称为伟大
  一个企业做大做强,离不开优秀的企业家,特别是在中国目前的现实情况下,更是如此。企业家基本上就是企业的“第一推动”。
  中国有很多优秀的企业家,我对其中四位抱有崇高的敬意。
  第一位是万科王石,我们都知道就王石个人而言,是有“英雄主义性格”的,能够爬上世界第一高峰,不是做秀可以解释的。但王石在很多年前,就在万科倡导职业化,而且是在万科成功的时候倡导,这其实是他对自己的一种否定和超越。
  第二位是联想柳传志。柳传志在建立联想时,始终以HP,IBM等优秀公司为榜样,建立了一个不依赖于个人的运营管理体制,然后从容退下。当联想业绩出现滑坡,又坦然面对失败,勇于并购IBM的PC部分,将联想领入国际化轨道,的确不易
  第三位是TCL李东生。我们知道并购在国际上,成功的概率是非常小的,我想TCL不会不知道。但李东生带领TCL连续并购了德国施耐德与法国汤姆逊,他实际上是以壮士断腕的意志告诉中国企业,中国企业如果关起门来进行“突围”,其实胜算同样也很小,因为我们的敌人是我们自己,当我们与自己作战的时候,开放是最好的出路,这是李东生为什么总在强调以国际化视野看待问题的原因。
  第四位就是格兰仕梁庆德。我接触过格兰仕的两代梁总和不少格兰仕的员工,虽然我对格兰仕战略有不同的看法,但在奋斗的层面,我对格兰仕成长背后的朴素逻辑很是尊重。道理很简单,在中国目前这批所谓的优秀企业中,大部分是一边玩政治拿资源,一边玩市场拿利润的“市场政治家”,能够像格兰仕一样完全凭着“公平报酬”的市场规律起作用,通过整合产业链过程“勤劳致富”的,也就是那么一两家而已。
  在我看来,中国企业家的行为很少能与“伟大”联在一起,柳传志在建立企业成长机制之后的急流勇退,王石反对暴利、致力于职业化建设,李东生通过并购拥抱世界,梁庆德在经营企业时追求中国文化中那些朴素的做人道理,都可以称为伟大!
  中国没有一个企业可以称为伟大
  对中国企业如何持续,我一直有一个困惑:中国企业如何凝聚它的员工?我们知道,一个企业做大,表面上是销售额达到多少,但这些数字背后,其实是这个企业如何使它的员工团结在一起。因为从原则上讲,企业规模愈大,人就愈多,就愈难有凝聚力。
  一直以来,每当我们谈到目前存在的种种”怪现状”时,都会在一个直观的逻辑前获得认同:中国企业会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自然会过渡到制度化与职业化的建立。所以,我们一直有一种天真的安慰:只要大家的物质水平提高了,自然精神文明也就迎刃而解,西方不也有过“羊吃人”的阶段吗?
  这种似是而非的逻辑其实掩盖了一个基本的事实:中国古代商业也有过极度繁荣,从《清明上河图》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当时的景象,但为什么当时中国繁荣的物质文明没有自然地过渡到“工业革命”,反而让后来居上的西方列强横行世界?
  我们应当承认一点,所有世界级优秀公司之所以优秀,一定是它们对规律探索与遵从的结果。如果没有这一点,我们就无所谓努力。有了规律,才有规则,有了规则,才有真正的胜负。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简单的推理:那些最优秀的世界级企业可能更多反映了企业成长的真谛。放长一点视角,中国企业真正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主体,中国商人真正作为一支独立的利益群体,也就是最近二十多年的事。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真正意义上的工业革命,中国历史上也没有过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
  当我们懂得所谓现代企业经营,不过是新兴工业文明甚至是信息文明的一种反映时,我们就懂得中国企业成为世界级企业,最大的阻碍不是技术的落后,也不再是教育水平的低下,而是我们骨子里的做事方式:我们大部分人可能是在用农民的方式在做企业!
  所以,中国优秀企业与世界级公司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这是现实,它的真实性并不需要讨论。我们需要讨论的是,我们是不是真正意识到,我们与世界级公司真正的差距并不完全是技术,设备等等物质层面的,我们最大的差距存在于我们的脑子中:我们并不真正理解什么是支撑现代企业的制度与管理!
  当年我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学习,一谈到中国企业问题,我就常与指导教授发生争论。在他们看来,企业竞争只不过是要素竞争的结果,而在我看来,企业竞争中要素的流动只不过是表象,真正支撑要素流动的是我们的思维。如果我们中国企业没有在思想观念上的现代化,设备与技术的现代化是不可能造就伟大的企业的。
  只不过这一切需要时间。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学会了“发展中的问题要在发展中解决”,先赚钱,后启蒙。但问题终就是问题,特别是当中国加入WTO,中国经济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愈来愈重要的时候,有些问题可能是绕不过去了。
  在一片对中国制造欢呼的背后,我们要看到繁荣背后的脆弱与危机。我们都知道,制造业很象是武功中的“外家功夫”,凶猛有余而内力不足。
  在中国制造兴盛全球的背后,相当一部分制造企业总裁的脑子里,所思所想的不过是一个“加工做坊”的现代版,而在制度文明与管理文明上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建造,我相信这不是也不应当是中国的未来。
  或者说,中国的未来,是不可能通过这类外家功夫式的“中国制造”模式来支撑。真正的制造永远都是有文化支撑的,那就是对细节似乎痴迷的追求。世界最优秀的制造文化,比如德国式制造,日本(韩国)式制造,瑞士式制造,背后都有着一丝不苟的职业文化在支撑。
  所以,面对中国相当一批优秀的企业,象联想,象海尔,象方正等等所出现的增长停滞时,我们也许就要换个角度想,这一批优秀企业所面临的困境,可能并不仅仅是某个企业或某个人的困境,而是中国企业整体性的困境――中国企业从农业文化走向现代化,要迈过的“整体性差距”。
  所以,在今天的中国,有很多伟大的企业家,但却没有一家伟大的企业。那怕像万科,象联想这样的优秀企业,离持续百年还有很长一段路。致力于一个伟大的公司还是伟大的企业家,是一个分水岭。
  一次,方太的老总茅理翔问我,家族企业如何处理好接班问题?我的回答是,是不是把公司传给子女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反过来问自己:你留给接班人的是什么?如果是一份家业,那么留给谁这个企业都做不长,而如果留下来的是“经营之道”,是经营企业的原则与道理,那么,这家企业就具备了持续的“遗传基因”。
  我们看一下IBM的故事吧。IBM是由老沃森在1924年创立的,可沃森的儿子小沃森却自小缺乏自信,总怀疑自己有先天缺陷。他换了3 个学校,用了6年才念完高中。大学时期,他混迹于酒吧和舞厅,心善的校长尽力克制,才让不争气的沃森勉强从布朗大学毕业。在得知父亲要他加入并最终经营 IBM时,巨大的精神压力使他急出了眼泪,对父亲哭嚎着“我干不了。我不能为IBM工作。”
  然而,就是这个孩子最终继承了父业,甚至超过了父亲。是小沃森把IBM和整个世界带入了计算机时代,他意识到IBM的未来不是打卡机那样的19世纪技术,而是计算机。1952年就任IBM总裁后,他请电子专家和计算机开山鼻祖给公司的工程师和科学家讲课。他提拔“不安分的人”,逼他们超前思考,他实行“争论”制度,鼓励IBM的经理们相互挑战。
  一个不怎么出色的继承人,最后能够成为历史上最伟大的企业家,这之中的道理十分值得品味。如果没有老沃森留下的强大的IBM之道,小沃森又如何能够自救并带领IBM创造了信息社会的新纪元?
  吉姆.柯林斯,《基业长青》、《从优秀到卓越》的作者,是这样描述IBM的:
  “IBM的创始人沃森给自己定下的任务,是不但要使其事业步入正轨,而且还要创建一个伟大的公司,它的成功,以及它的价值观将使该公司成为一种典范。沃森对待‘企业文化’这个概念的做法,与美利坚合众国的开国者们,对待‘资本主义民主’这个概念的做法如出一辙——他创造它的现代化模式并在实践中证实它能运行。”
  这样的评语,在中国,有哪家企业有资格承受?而类似的公司之道,你却可以很容易在宝洁,在惠普,在可口可乐、诺基亚、摩托罗拉等等这批世界级公司中,不同程度地看到――只是表现形式有可能不同,但绝对没有本质内涵的不同。
  在看惯了太多公司昙花一现之后,我们异常渴望中国能够真正诞生一批有持续能力的公司,能够出现一批有牢固基础的超大型企业。但渴望归渴望,我们却不要被迷惑,我的建议是不要看那些表面的财务报表和吓人的规模,而是冷静地看看,报表和规模背后企业家的内心真正相信和真正固守的是什么?
  这就是为什么伟大的人很多,但伟大的公司却不多。一时一地成功的企业很多,但能够持续百年的企业却寥寥无几。原因就在于伟大的企业源于伟大的道理与机制,而对“伟大道理”的探索往往是需要付出血和泪的代价的。
  致力于成就企业家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英雄,还是致力于建设一个伟大的企业,我觉得这就是中国企业今天所面对的一个分水岭!我们要相信一个简单的逻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千百年来自然界演化的基本规律。除非你能够证明你完成了基因突变,否则我们决不要相信那些种豆得瓜,种瓜得豆的神话。

meng-h 发表于 2007-7-3 15:04

[转帖]十年一梦:一个操盘手的自白
[茅思] 于 2007-7-2 17:32:16 加贴在 笑谈股筋 ↑ 按此察看该网友的资料 按此编辑本帖 进入茅思的博客

十年一梦:一个操盘手的自白
2007年07月02日01:14:40 [财经新闻]

我毕业后就来到这家机构,沉浮了这么些年,心中感觉这十年如一场梦。但也留下了一些观感,看到现在市面上有很多名为机构投资者如何看市场的评论,总觉得陌生,还是说说我这样的机构投资者怎么看这个市场的吧。

  1、所谓机构盈利模式

  吴老先生说的没错,这就是一个赌场。我想这点大家都心知肚明,也不用太多费口舌。而市场一直在聒噪所谓的盈利模式,说白了就是怎么把人家的钱掏到自己口袋里。这里当冤大头的是谁?舆论一边倒地都说是散户,其实散户口袋里那三瓜俩枣怎么喂得饱。如果散户自己损失惨重,人家也是无心之失,不是存心要算计你的,现在看那么多人要上诉,索赔,真是有点啼笑皆非。

  中国改革20多年,就是一个国有资产不断流入私人腰包的过程,证券市场又怎么能例外。其实所谓的盈利模式,就是自己建好老鼠仓,用公家的钱往上打,简单得很。那一个个坚决的涨停,拉起来气势如虹,毫不哆嗦,是什么让里面的资金如此兴奋,难道是上市公司业绩良好、分配优厚、题材独特?这些都是给别人看的,真正让他们勇往直前的是想到自己的小金库正在跟着不断膨胀,香车豪宅指日可待。后来市场看到许多大盘股都有大机构入住,欢呼什么“蓝筹时代”。其实是因为几年的发展,老鼠仓规模已经太大,小盘股已经容纳不下了,改用大盘股做做波段,倒也有滋有味。


  那国家亏空了也不好交待啊,放心,国家不会亏的,只要把股价高高的顶在上面,账面上一堆浮赢。到年末做帐的时候,把筹码倒一遍,浮赢变实赢,当然是会计上的技术,然后明年接着顶,许多人都注意看年底拉尾盘,其实年底突然放量对倒才是主要的,不信去看看k 线。许多人看到一些大机构控盘度太高,还替人家担心怎么出货。不用担心,过两年,张老总高升了,李老总接任,张老总就算出货给李老总了,李老总好好干,只要不出篓子,会有机会出给王老总的,就是这么简单。

  但是去年以来,这种盈利模式不好做了,为什么?市场开始结构性调整引发价值重心下降当然是主因,但如果你够横一样可以继续做。直接的原因说出来大家都无法相信。就是因为一级市场取消,改为市值配售,没有一级市场收益了。管理层的这个措施最失败,想激活市场,没想到成了导致阴跌的导火索。其中的原因只有你深入了解机构的运作才能够理解。虽然可以用会计办法做出利润,但证券业务已经成了许多国企最主要的利润来源。每年等着这些钱发奖金呢。你必须给我一些现金。以前很好办啊,控盘拉高为自己挣钱同时做业绩,用一级市场的收益作为利润上交。许多基金不就是这么做的吗,重仓拉市值,一级市场的收益拿出来分红。现在没有一级市场了,到年底上哪里弄现金去啊,手中的股票控盘程度又那么高,没办法跳水吧,现在年底弄点现钱回来还真难。所以,管理层要激活这个市场其实很简单,要么回到以前打新股的年代,要么取消市值配售单个账户的上限。虽然这也只是权宜之计,但要比什么降印花税强百倍。许多人还夸管理层调控有度,从这件事情上看,他们也是不明其中之理。

  接着上面的话题再说几句。机构所采用的会计方法会极大地影响所操作个股的盘面。为什么这么说呢?每个机构每年都有一定的利润指标,在完成今年的利润指标的同时,必须为来年的利润做点储备。但是有些股票又必须在今年出掉一部分。这样兑现出来的利润岂不是让今年超额,而明年少了储备了吗?现实情况是,许多机构采用卖出后不计收益,直接冲减成本的办法。这样有的股票成本就被冲得很低,我们有一个股票的成本是0,外人确实很难理解。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市场惯用的技术分析手段根本派不上用场,你觉得好象所有的筹码都是套牢盘,但卖单还是源源不断,因为它的成本是0,不明内情的人你能想得到?。之所以现在可以公开的来谈论这个问题,是因为去年估计所有的机构都把老本吃光了,这种会计手法也没有用武之地了。呵呵。 话题越扯越多,看来以前老师教导的写文章要先拟提纲是很有必要的。写到这里发现自己有可能没有把主要的思想表述清楚,会将大家带入一些误区。这个市场上不是只有一类机构,最起码我们还应该来谈谈私募基金和基金。我在这里谈盈利模式,其实是在说这个市场的生态环境,大家在这里怎么混饭吃。吴老说这是个赌场,非常对,赌场里进行的是负和游戏。上面说过,冤大头是国家。我是不是太罗嗦了?但是有的人不明白这个道理,谁?就是这些所谓的私募基金。先看看所谓的私募基金是怎么出现的吧。有这么一些人,做股票挣了钱了,觉得自己很了不起。等等,如果言语冒犯了某些同志,请见谅。于是就开始为别人理财,想用杠杆多挣点,也许资金大了,觉得坐庄很容易,想自己做一把。看看,他们已经开始走入误区了。在这个赌场里,你要挣钱,就要找到那个输钱给你的人,这就是盈利模式。主流机构的盈利模式很稳定,就是赢国家的钱嘛。原来你跟着这些主流机构挖墙角,挣到了一些钱,你就误认为是自己厉害,要单干了,做私募了,你的灾难开始降临了。你也要找那个输钱给你的人,你以为他应该是那些散户。庄家吃散户,大家不都是这么说的吗?呵呵,全国散户就那么多,资金就那么大,好嘛,突然出现那么多庄家要吃他们,实在是有心无力,喂不饱啊。有些私募还是比较聪明的,继续跟着挖墙角,0048(中科创)之流。而那些想单干的,以为学到主流机构的操作手法了,吸筹、拉高,很顺利,该出货了,怎么好像不一样了,出给谁啊?每天只有自己的单子在对敲,散户呢?散户在哪里?所以去年灭了那么多私募,不知道他们痛定思痛之后,想明白没有,如果觉得是市场不好害了你,那下次你还要再被灭。你在开始单干的时候,就决定了你必将灭亡。

现在看到许多所谓的私募基金代言人,隔三差五的在那里写评论,说我们私募的动态如何,准备发动什么行情了,看来还是执迷不悟,还想吃散户?所以大家注意了,如果你想跟庄,首先要搞明白你在这个食物链中的环节,你是愿意做帮凶,一齐挖墙角,还是愿意做人家的食物。为什么有的散户挣钱,有的亏钱,主要的原因不是水平高低,是他们在这个赌场中不自觉地站到了不同的位置。 该谈谈基金了。大家都知道基金黑幕,黑幕的本质是什么?就是基金充当了赌场中冤大头的角色。这个角色本来是由国家充当的,但是当时封闭基金的性质决定了自身的命运,15、20年的封闭期,圈了钱相当于不用还,市场中的大鳄是不会放过这块肥肉的。当然基金当时的一些锁仓行为也做了不少好事,至少客观上也充当了一起挖墙角的角色。而且每年通过打新股的优势也分了不少红。但基金的这点钱和庞大的国家资源比起来还是太渺小,因此他无法获得源源不断的补充,这就决定了他净值提高到一定程度后就很难再动了。当时我对做基金的朋友开玩笑说,买基金其实很简单,他从仓位轻到重的过程就是净值不断提高的过程,你就挑个仓位轻的,没什么重仓股的买进去,等他仓位重了后再出来就行了。大家可以回忆一下,一开始的基金明星是“安字系”、“裕字系”,后来是“同字系”,再后来大家仓位都重了,也爆黑幕了,一个叫泰和的哥们因为没有黑幕仓位特别轻,结果他开始冒出来了,大手笔不断。解释一下,我所说的仓位不是一般的什么50%持仓,是指有没有重仓股。后来发开放式了,这绝对是中国基金业的里程碑,也可以算证券市场的一个小里程碑。因为开放式,基金公司的人开始认真做基金了。现在的开放式基金中存在着中国未来机构投资者的雏形,尽管希望还是很微小,但不能忽视。不知道大家感觉到没有,基金已经从大家很不屑的一个冤大头,逐渐转变为一个谁也无法忽视的角色。这次的反弹,主流板块大部分是基金在主导,而且他们的理念也得到了不少正在转型的机构的认同。我记得好像有一次某私募基金代言人撰稿大骂基金的手法耽误了行情的发展。这已经是什么样的一种心态,大家可以揣摩一下。

meng-h 发表于 2007-7-3 17:03

上市公司千余例交叉持股壮观场面将揭开面纱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03日 03:40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本报记者 陈建军

  按照沪深证券交易所对半年报披露的最新通知要求,上市公司千余例交叉持股的壮观场面即将首次展示在投资者面前。

  根据沪深交易所最新通知的要求,在7月7日开始披露的半年度报告摘要“其他重大事项及其影响和解决方案的分析说明”中,上市公司将分别披露公司持有其他上市公司发行的股票和证券投资的情况,以及参股非上市金融企业、拟上市公司的情况。由此,上市公司交叉持股的总体状况将得到首次展示。

  据长江
证券研究所不完全的统计,上市公司交叉持股为340例,上市公司参股上市及非上市银行361例,参股上市及非上市的保险公司68例,参股上市及非上市的综合类券商270例,参股经纪类券商8例,参股上市及非上市的信托公司68例,参股基金管理公司20例。这些程度不同的持有其他公司股权的上市公司家数,合计为 1135例。

  截至昨日,沪深两市全部上市公司数量为1454家。也就是说,1135例交叉持有其他公司股份的上市公司占整个上市公司家数的比例为78.06%。由于长江证券研究所未对上市公司参股期货公司等进行统计,因而还有为数不少潜在的交叉持股上市公司。比如说,中大股份直接参股和通过子公司持股浙江中大期货经纪有限公司,美尔雅控股美尔雅期货经纪公司……此外,还有一批像中科英华那样持有在海外上市公司股份的上市公司。由此可见,上市公司持有其他公司股权的案例将超过1135例。

  交叉持股对上市公司的业绩影响取决于上市公司对于相关股权投资的分类,如果确认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则公允价值的变动体现在净利润中;如果确认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体现在资本公积中。如果确认为长期股权投资,又可以分为成本法和权益法两种计量方式。权益法下,可以根据被投资企业的净利润相应确认投资收益,而在成本法下,则只能在被投资企业宣告分派利润时相应确认投资收益。

冬季风暴 发表于 2007-7-3 18:20

一个老帖子

[转帖]十年一梦:一个操盘手的自白

是个很老的帖子了.

心月天狐 发表于 2007-7-3 18:34

原帖由 meng-h 于 2007-7-3 15:04 发表 http://bbs.macd.cn/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中国有伟大的企业么

——新浪财经
 
 

作者:姜汝祥


  中国有四位企业家可以称为伟大
  一个企业做大做强,离不开优秀的企业家,特别是在中国目前的现实情况下,更是如此。企业家基本上就是 ...
说实话,看不起联想,如果没有政府扶持联想会怎么办?这点联想比中集、海尔差远了(中集海尔当然也有一定的扶持,但和某段时间政府下令国有部门买电脑只准买联想没法比)

[ 本帖最后由 心月天狐 于 2007-7-3 18:36 编辑 ]

大斗士 发表于 2007-7-3 22:43

TCL:连续亏损两年,真是伟大.

39的梦想 发表于 2007-7-4 01:06

联想和TCL是垃圾公司。
TCL的李东生口才不错,但公司管理不是一般的烂!
柳传志比农民企业家差远了。。。

meng-h 发表于 2007-7-4 01:48

央视财经《对话》精选

[ 本帖最后由 meng-h 于 2007-7-4 01:50 编辑 ]

股市潜规则 发表于 2007-7-4 11:15

交叉持股公司面临重估

2007年07月04日 05:07
  证券时报
--------------------------------------------------------------------------------

   
  长江证券
  根据新的会计准则,交叉持股的股权将出现在“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二个新的会计科目中。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按照规定必须以公允价值入账,这就意味着这些交叉持股公司面临价值重估的机遇。
  我们看好四类参股或交叉持股的公司:第一类是本币升值背景下持有金融公司的股权,比如持有储蓄金融、券商和保险股权的上市公司;第二类是持有资源重估机会公司的股权,比如稀有金属、石油、煤炭等等,这类公司具有比较强的议价能力,所以其股权可能在资产市场具有大幅的升值空间;第三类就是持有优质公司股权的公司;第四类是持有即将上市公司股权的上市公司。其中,保险公司是我们强烈看好的投资标的。
  在选择这些公司的时候,最重要的是看上市公司的会计政策里会计科目是如何处理的,总的原则即“控股股权成本计量,参股股权公允价值计量”。这样既可以保证控股股权获得长期资本增值和企业分红,也可以保证参股企业享受企业分红和二级市场价格上涨的双重收益。当然,不能脱离企业的基本面单独看股权投资,在选择投资标的的时候还是要在这个主题背景下,筛选基本面较好的企业。
  我们重点推荐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因为自身投资需要,所持股权多数为金融类股权,其本身又为储蓄类金融机构,因此受本币升值影响非常大。中国人寿投资的已上市公司股权截止到2006年12月31日,账面增值了112.15亿元,如果限售股权流通后其投资收益计入每股收益,则按发行后摊薄股本计算每股收益可增厚0.39元。中信证券的股权是中国人寿目前收益最大的投资项目,并且尚未兑现,而随着资本市场继续走牛,这部分股权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2006年下半年,中国人寿投资3.92亿元投资7000万股兴业银行,根据兴业银行最新收盘27.59元计算,中国人寿此笔投资也获利超过15亿元。执行新的会计准则后,中国人寿的这些股权若计入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一项,则可大大提升每股的内含价值,约折合每股提升0.32元,则其每股内含价值可达到9.2元。
  另一个看好的公司是雅戈尔,雅戈尔本身有非常好的基本面,无论是纺织服装,还是房地产业务都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雅戈尔的股权投资是我们非常看好的一块业务,尤其是其持有的中信证券股权,这块股权已被雅戈尔放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会计科目中,对其股东权益有非常大的影响。由于我们仍然看好中国证券市场以及中信证券的表现,所以预计这块股权投资未来还会有比较大的升值潜力。由于其所参股的宜科科技投产了汉麻项目,被市场中长期看好,所以我们预计这块股权今后也能大幅增值。另外,其投资的宁波商行也处在拟上市阶段,上市后也能给雅戈尔带来不错的收益。

股市潜规则 发表于 2007-7-4 11:44

对话——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系列之中集集团

北京国立民生经济研究所所长,华生先生
国务院体改办研究所研究员,高思纪先生
首都经贸大学公司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刘继鹏先生
国家经贸委企业改革司司长,邵宁先生
外经贸部研究院跨国公司研究中心主任,王志乐先生

主持人(陆一鸣):观众朋友们好,欢迎参与《对话》节目。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国际化和国际竞争力这些词在媒体和产业界频繁地出现,好像成为一个时尚一样。可是当我们这些频繁的词出现在我们的耳朵里的时候,我们的耳朵都被它们灌满的时候,我们的眼睛却很难扫描到现实当中活生生的令人信服的例子。但是我知道有一个人,他名气不大,可是他带领自己的企业用十五年的时间,把它从濒临倒闭做到了同行业的全球第一。而且在2001年中国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评比当中,这家公司仍然名列第一。他就是我们今天节目谈话的主嘉宾麦伯良先生。今天我们仍然请到了一些特别的嘉宾和我们一起参与,关于中国企业如何提高自己的国际竞争力,实现自己成功的国际化道路的这么一个话题,我们先一起通过大屏幕认识一下他。现在有请麦伯良先生出场。

麦:大家好!

主持人:您好麦先生。

麦:您好,您好。

主持人:我忽然发现麦先生今天的这件西装以及他的领带、衬衫,跟刚才这个大屏幕里您参加签字仪式的时候一样。

麦:有点不同,这条是新的,特意为今天上《对话》栏目买的。

主持人:谢谢您,谢谢您。我们了解到您的这个企业已经是连续六年世界第一了,那么很多人都关心说这个中集集团在刚开始发展的时候是什么样,您的起点在哪里?

麦:起点应该回到1985年,招商集团跟丹麦宝隆洋行合资失败了以后,就是等于这个公司要清盘了,差不多到最后大家好不容易争下来就留下59个人。中集发展有这么几个过程,第一个过程就是59个人活命;那我们要说争做世界第一是从1991年我们立下的战略目标。

主持人: 91年立下了争世界第一的目标,你们的信心来自哪里?

麦:当时我们很清楚地看到全球范围内集装箱的制造要往中国转移,而且在那个时候还没有,那个时候韩国是世界第一,他们在集装箱制造应该最高的时候占的份额,韩国应该超过60%,这个绝对第一。我很幸运地看到了没有一家大企业集团对集装箱产业转移到中国来这种趋势有明显的行动,而我们91年开始行动了。开始行动第三年,韩国就开始来了,但它比我晚了整整两年多时间,来不及了。

主持人:根据我们了解的情况,好像他们来了之后,最后的结局也是被你们兼并了,为什么要收购它们呢?

麦:我收购它一举两得,一、希望它能够退出这个行业;第二,我们马上可以很快取得冷藏箱本身这个箱类世界第一的地位。

主持人:当时是什么样的一种情况让韩国人心甘情愿地把他的企业卖给你?

麦:我想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因为集装箱已经转移到中国来了,他们在集装箱包括冷藏箱都在亏损,而我在赚钱,我有盈利。那他为什么还死死地撑下去呢?再加上亚洲金融风暴也来了帮了我一个忙,虽然韩国受到了很多的金融危机,他们必须要出售一些资产。

主持人:您在跟韩国的企业谈判的时候,是不是就是这样告诉人家的?

麦:那倒没有。

主持人:那您当时是什么说法?

麦:这样说吧,这个韩国企业最早刚开始开的价是非常高的,超过一亿美元。但是我最后的成交价我有公告,二千八百万美元。

主持人:您的砍价水平非常高。

麦:因为我们还是懂行的人,我知道这个企业值多少钱。

主持人:您怎么砍下来的这个价?

麦:我那个时候96年我已经是世界第一了,我98年年底跟他买过来的,那时候市场他也比不上我,所以它这些东西对我来说是不值钱的,可能对别人是不值钱的。

主持人:因为很多经验告诉我们,谈判的最后一关最难过,您怎么把这个价压下来的?当时具体的情节是怎么样的?让我们分享一下成功者的快乐。

麦:这样吧,最后一次谈价他们开价是五千多万美元。

主持人:最后一次还是五千多万美元。

麦:五千多万美元,我呢?还是坚持我的二千八百万美元。

主持人:您一开始出的价就是二千八百万吗?

麦:对。

主持人:到最后都没有改变过?

麦:没有改变过。我亲自带了一个队去韩国,我们是从讲故事、讲做人开始讲起来的,本来要撤了,大家没办法谈,差距太大,我也准备走了。最后吃晚饭之前他们给我来个电话,说这样吧,反正你都来了,晚上我们还是请你吃顿饭,你明天再走。我说好,晚上在吃饭的时候,我们就不谈这个生意了。就讲故事、讲人生,从这个人生里面讲到了这个生意,最后在饭桌上敲定了二千八百万美元。

主持人:要不这样吧,我提一个小小的建议,我毛遂自荐一下,冒充一下你的谈判对手。咱们两个假设现在就在吃饭,这就是一杯白酒。因为虽然我不会跟别人讨价还价,这个技术不太高,但是我跟别人谈起人生和诚实也挺会说的,咱们模拟一下好吗?我说麦总,我说实话,我这个企业最低最低只能低到四千八百万美元,你看我的员工们他们多苦呀,也没有饭吃了,你看我的老板整天骂我,我回家连老婆都欺负我。

麦:他这样说的那天,他先问我一个问题。

主持人:我学得还不像。

麦:他们不是这么开头的,就是说他问我,问我有没有女朋友。

主持人:问你有没有女朋友?

麦:我说我没有女朋友,我说你呢?他说我有不固定的女朋友,我说你太太知道吗?

主持人:他怎么说的?

麦:他说我太太不知道,不能让他知道的,知道我就麻烦了。我说那你不诚实,不诚实不行的,做生意最重要的是诚信,是不是。如果真想做,我开出来二千八百万是条条道理都在,每一笔数都是有依有据的,他的五千多万包含的这些东西他都有,他也有,我说这些东西行,我都不要。

主持人:那么这次并购对你的意义有多大?对中集的意义有多大?

麦:真正对中集,因为我们第一步目标是做产销量的世界第一,我刚刚没谈第二步目标,我们是要做真正的世界第一,所谓真正的世界第一。

主持人:这两者有什么区别?

麦:这两者的区别就是,一个你只是数量上的一个世界第一,一个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第一。在这个行业里面而真正意义上的世界第一简单地讲可以说你是比较全方位的,你可以主导这个行业的技术,主导这个行业的发展潮流的时候。你真正地成为这个行业的领导者的时候,你就是真正的世界第一。而我们96年的世界第一呢?很虚的,仅仅是一个销量的世界第一,而在产品的种类上、在产品的档次上、在整个技术发展的水平上还不能称是世界第一。在那时候我们冷藏箱刚刚投产,但今天我们可以说,我们去年就已经做到了真正的世界第一,目前中集是全球集装箱领域里面惟一的一家能够供应所有集装箱100多个品种的企业,唯一的一家而且我们是自主拥有百分之百的知识产权。

主持人:刚才通过中集的老总麦伯良先生给我们描述的这种中集的发展过程中的兼并、收购以及谈判过程中具体细节的这些问题,我想观众朋友们可能会对这些问题有自己的观点有自己的兴趣在里面,我们请现场的嘉宾给我们谈一谈。

华:麦总讲的就是中集的发展很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通过收购、兼并,这也是世界上的大企业比如像思科就是通过大规模的一连串的收购兼并成为世界上著名的跨国公司,那么在中国,这也是一个非常突出的一个问题。收购兼并收购不了,只有最烂的企业给你收购、兼并,那个企业还在盈利、还有微利,地方政府就不会让。所以我想这个地方,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集包括麦总也是比较幸运的,因为东南亚经济危机,因为集装箱生产有它一定的特殊性。

主持人:我们请问一下高先生。

高:我想问一下,就是在当你起步的时候,就跟你现在相比有三个指标就进行横向的比较,就是在85年刚起步的时候,那个时候咱们中集员工的劳动生产率跟国际第一相差是多大?第二,工资水平是相差多大,技术水平是相差多大?

麦:在十年之内,我们的生产效率增长了20倍。工资水平是这样,我们员工的收入90年的时候应该是不到一千块,现在的人均收入,2000年的数据是三千多,接近四千块一个月。但是我单箱的费用同那个时候比应该下降了40%几,而从现在来看的话,从你刚刚三个数据来说,第一我觉得现在我们集装箱的劳动生产效率绝对是世界第一的,就人均的产出量世界第一;第二,我们的收入水平,如果跟美国比我想应该是七分之一到八分之一之间,大概是这么一个水平。技术上中集现在已经是任何品种的集装箱都可以做了,而且知识产权是自主拥有的。

高:在追赶你的对手,目前他的市场份额有多大?那么是哪个国家?

麦:从2000年的数据来看,全球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加起来,跟我还差20%。

高:也就是属于绝对领先地位。

王志乐:我觉得中国公司在我调查过的外国公司和中国公司当中,我感觉中国公司普遍,不能说普遍,很多公司缺乏一种心态。什么心态呢?是积极地参与全球化,但是我觉得中集公司他们在跨国公司进入中国这样的机会来说,他们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全球化。开始可能也是被动的,但是你不能永远被动在这儿,不能消极防御、被动挨打,我要到一定程度,我要主动。

主持人:听听邵先生的意见。

邵:中国企业有没有已经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那么在中集,我们找到这样的一个企业。那么第二个是它的股权结构,因为我们这几年改制的企业已经很多了,但是很多企业并不能说是很成功。比如说很多国有独资公司,比如说我们有很多一股独大的这种多元化的公司,那么大家看到它的弊端很多。那么中集的股权结构跟这些企业都不一样,它是一种比较均衡的持股的这样的结构。所以在这种结构之下,不管是股东也好,还是它的经营者也好,都在这个股权结构中,在这个法人治理结构中受到制衡。谁都不能为所欲为,谁都不能想做什么做什么,所以这样,在这种制衡之下,决策比较容易科学化。

主持人:好,谢谢您邵先生,谢谢。刚才邵先生觉得您的这个企业里面由于治理结构比较合理,所以它的决策容易科学化。但是我们了解到另外一个情况,就是自从您担任了这个企业的总经理之后,董事长换了五任,总经理却一直是您一个人。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您觉得您企业里边的决策如何能够保证科学化呢?

麦:现在像我们的董事会组成,有四方代表,第一是中远,第二是招商,第三有独立董事,第四还有我跟我的一个同事,两个执行董事。总共十一个人组成这么一个董事会,那董事会的权力是在目前来说是相当相当大的。那董事会必须要通过经营者或者说通过我吧来实施董事会的决策,董事会不能干事,我可以干事。但是我又必须跟董事会去做,如果我违反董事会的决议,董事们肯定不高兴,他一定会把我换掉。但是如果我都干得好,他们都觉得挺好,他们又省心又不操很多心,又不担心什么东西,那我想他们就不会把我换了。

主持人:您在参与董事会讨论的时候,您的意见和其他董事的意见不一致?

麦:有啊。

主持人:这种情况多吗?

麦:这种情况还不太多,很少。

主持人:那么这个时候谁说话的分量会大一点呢?

麦:那大家讨论了,大家讨论完以后,如果大家还觉得这个问题不太清楚,还需要再继续研究,那我就按照董事会这个意见再继续研究,再重新拿方案,再重新拿议案。如果大家觉得这个事情还是不合适,大多数董事都觉得这个东西不合适做,我们也试过,我如果没记错的话,我曾经有两个提案被董事会否决过,我是坚决执行的。

主持人:因为您在这个总经理,现在是总裁这个位置上做的时间非常长,您了解的情况可能更具体、更全面,您的发言权可能这个权重更大。所以说当您的意见没有被其他人接受的时候,必须要跟别人讨论的时候,您有没有觉得这是一种时间上的浪费?

麦:我不觉得是这样。我觉得大的事情还是应该要坚持一个董事会决策的这么一种制度,因为它这个法律的建立,是有它的科学性在里面。什么事情都一个人决定,我觉得就是家族企业,你就是私营老板这种决策,也是很危险的。还是应该用一种机制去保证决策的科学性。

邵:因为我们总结过很多很好企业的经验,但是应该说大部分企业是经营者个人的因素在起作用,而不是一种体制的效应。比如说邯钢非常好,邯钢的效应是刘汉章的效应,他个人的效应。出色的经营者把这个企业带好,这个企业具体是什么制度实际上倒并不是特别地重要。就是说我们从改革的角度特别重视这种能够体现出制度效应的这种模式,那么我们在中集好像能够看出一点制度的效应,在中集客观上存在着一个可以罢免他的机制,就是说如果有一天如果麦总不在状态,或者说表现不是特别好的话,不再适应中集这个企业经营者的位置的时候,中集的董事会客观上是存在一个把他罢免的机制,而这一点我觉得比其它东西更重要。

主持人:好,麦先生您实际上担心过没有有一天会被董事会罢免,有没有出现过这种担心?

麦:说心里话没有。

主持人:为什么?

麦:因为我这个人是这样的,我这个人对自己有一个基本的要求,只要我在位置上,我一定会尽心尽力、尽责尽职把我的工作做好。如果我哪一天不想把这个工作做好的时候,我自动会提出辞职。

主持人:观众有没有愿意就这个问题跟我们麦先生做交流的,可以随时举手示意。好,有一位,我们把话筒交给那个。

观众:现在我就有一个问题,中国国有企业有一个59岁现象,我就想问你们,有什么机制就是说可以避免将来普通别的企业所可能带来的59岁现象,或者说你将来的69岁现象什么。

麦:我们在分配机制上是有一个理论,就叫国强民富、共同发展。因为我相信,中国的发展有一个强大的原动力,而这个原动力就是十几亿中国人都想过好日子,我相信进来中集的人他们也有他们的人生目标,或者人生价值实现的目标,有他们的事业心。那我们这个国强民富、共同发展的意思就是说,人身价值的实现跟我企业的目标一致起来。也就是说让他们在实现自己目标的同时,把企业发展起来了。而我们这个理念是贯穿到我们很多规章制度里面,当然重点包括我们的考核就实实在在地让我们的员工感受到随着中集的发展。他个人的人生目标、人生价值,包括他的经济上、物质上的、社会地位上的、成就感方面的都得到了实现。如果你问我的员工在中集干过五年以上,在中级职位上的,他们基本上已经不存在这个问题了,不存在物质上的需求了。他们有钱、有房子、有车子,都有了,剩下的他们就是怎么样子,小康早就过了。

主持人:这是中级的水平,是吧。

麦:对。

主持人:中级以上的,就是您这样的水平呢?这位观众特别关心您,他们是小康。

麦:我呢?这样吧,我举一个例子,我现在我有一个基本工资,我的收入结构应该说一个基本的工资再一个奖励,这个奖励这样说。我用2000年我的考核指标告诉大家,2000年如果我能够实现带领中集的人可实现股东可分利润4.6亿以内,奖励是零。但是我超过了4.6亿的可分利润,我可以拿到的份额是千分之一点六到千分之二点八之间,到底是1.6还是2.8要看很多辅助的指标,包括净资产回报率,有没有大的坏事发生等等这些辅助的指标,这是一个指标体系,这就是我的总收入。我有一个基本工资,一个月几万块钱吧,小几万,不是大几万。

主持人:好,刚才我们有一位现场的观众想问您一个问题。

观众:麦先生,想请问您这样一个问题。如您刚才所说,目前您的这个事业上,车子、房子各种成就都有了,而且中集又获得了这么大的成就。但是作为一个国有企业或者国有控股企业的这么一个领导,您有没有产生过一种急流勇退,或者是功成就见好就收,有没有这样的想法?

麦:坦率地讲,两年以前我是在斗争过思想,就是在退与不退之间做了一些斗争。我想了整整有半年时间,但是我后来还是想干下去。所以为什么呢?我刚才也讲了,就是为了这么两条原因,我觉得我才40来岁,不干对不起国家,实际上也对不起自己。我觉得我现在的条件,现在的基础,应该还可以干更多的事情。你说为国家也行,为人民也行,或者说是为我自己的虚荣心、成就感,我都不反对这么一个说法。但同时我是真的是舍不得离开我这个好的团队,我跟他们20年风雨同舟、荣辱与共走过来,我舍不得这个团队。我跟他们在一起开心、充实,就这么一个想法。所以我最后决定为中集设立一个新的目标,再给我15年,还你一个世界级企业,这就是我经历过半年多时间的深思熟虑以后确定的。

观众:假如说凭您现在的财力,凭您现在对国际市场做的这种经验,如果说麦先生假如您自己出来单挑搞一个比如说麦氏集装箱集团,也许会做得更好,有没有这样的想法?

麦:我从来没有过这个想法,如果要说有的话,应该是数回去应该是1988年吧我记得,曾经有一个国际上的财团要请我,那时候我就是大概一万块一年吧,差不多是基本工资,比现在低多了,1988年但是也算不错了,在那个时候万元户了,一年就万元户,不止,还不算奖金。他们请我开出来的底薪就是两百万,还不算奖金。但那个时候我就没去,我就感觉到中集单靠我一个麦伯良不行的,要有一个好的团队,而培育一个好的团队是需要时间的,而且这个时间也许相当长。我中集这个团队也是我们大家十几年来营造出这么一个团队来,这个团队才有战斗力。我一个人有什么战斗力呀?你说我把他们都拉出来,把中集毁了,这个我真的没有想过,我也不会去做这种缺德事,我想。

主持人:我们能够感受到麦先生身上的那种历史责任感。但这是您个人对自己的一种评价我们从理论上说,董事会仍然会担心出现这样的一种情况。根据中集发展的历程来看,很多大的客户都是麦先生您出面或者主要的工作把他们拉到中集来的,接了很多订单。董事会我自己觉得它永远会有一种担心,如果麦伯良有一天走了,我这个中集还怎么干,麦伯良倒是可以活得很好。

麦:你说中集没有麦伯良了?我想可能两种结果,第一、会更好,第二、可能会更差,肯定会有变化,肯定不一样。我不知道他们有没有担心过这个问题,真的没有跟我说过。但是我觉得一个企业绝对不能忽略人的作用,人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在路线和方针确定了以后人就是第一的决定因素。
华:刚才邵先生提到的我认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主持人:机制和人到底谁重要?

华:对,它是这样,我觉得这个关系非常有意义在什么地方呢?就是有了好的机制并不能够保证这
个企业,每一个企业都能够做好,跨国公司里面也有做得好的也有做得差的,所以这个人的因素是不可缺少的。那么这个机制是起一个什么作用呢?它一方面是说它不会把你这个企业家给你惯坏,就是到必要的时候可以免掉你,这个是我们很多国有企业也可以做的。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就是他不会无缘无故地免掉你,我觉得这个对于中国的企业更重要。你刚才讲了中集换了五个董事长,可以设想中国的企业一般换了第三个董事长的时候,总经理是一定要走人了。所以,实际上这个机制它是起这么样一个作用,包括我们刚才知道的他的报酬虽然在我们来看他的报酬实际上还是偏低了,跟国际同行相比是偏低了,而这个股东要有长期的回报,要对他的经理层,特别是主要领导人要有相应的报酬体制。但是应该说中集能够做到这样我们从它的股权结构上,从它这个机制上应该看出来,它具备了这样一个基础条件,具备了这个基础条件,没有好的企业家它一样失败。但是,没有这个基础条件,好的企业家产生不出来,产生了以后他也站不住。

主持人:我们就体制和人的这种辨证关系做进一步深入地讨论。

邵:中集这个企业确实仔细分析它非常有意义,因为第一它现在还是国有企业,这是一个重要的定义;第二,它又是一个上市公司,就国有企业来说,它现在是。

麦:它是一个中外合资企业。

邵:当然了,中外合资的股份小一点。但是之所以说它还是一个国有企业的界定,就是它两股制衡的招商局和中远,加起来的股份比例还不低,还在四、五十。

麦:四十几。

邵:四十几,那么这样一个两股制衡的国有企业,那么它比两个一股独大的国有企业这可能是它的一个实质,也就是说,一个良好的两股制衡的产权结构这是需要研究的。在未来的国有企业制度上,我们要探讨中集的生命力你的这朵鲜花能开多久。刚才提到了,华生提到说只有好的企业制度还不行。那么我现在也要提到,如果没有好的企业制度,即使你今天成功了,别人还为你捏一把汗。那么因此第二点来说,需要研究的就是你还有一个职业经理人的治理结构,你不是代表这两个大股东任何一方。我听来看来是这样的,你已经形成了一个职业的经理人的治理结构,那么这个职业经理人的结构能不能和两股制衡的国有控股的这样的制度并存,你的任命可能不是组织部或者企业工委任命的。

麦:不是。

邵:对,你还能当五朝元老。这个里边我想我们要从现象深入到本质,就非常有意思了。那么当然,从中集对中国的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的借鉴意义来说,今天这场对话非常有意义。因为我们的国有企业改革正面临一次非常重要的转折关头,人们对国企的脱困现在还在抱有疑惑的目光,到底是政策性脱困还是实质性的制度性脱困。那么对于中国的上市公司也有很大的困惑,你能够成为中国的上市公司,可以这么说可能是连续几年,基本上是第一股,而且前景仍然看好。但前提是你的帐肯定不是假帐,那么我想这就非常有意义了。

麦:一个好的制度,有两点很重要。第一点就是说它能够使跟这个企业有关联的人,主要是大股东,小股东,甚至是管理层、员工,这类人的人生目标都能够跟企业的目标一致起来,要有这么一种制度。而这种制度的建立就是我们在中集就用国强民富、共同发展这么一种理念把大家拉在一条道上,我说得庸俗一点,叫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第二个就是一种好的制度要有利于企业家,或者说是有利于职业经理人的健康成长,这个健康很重要。像刚刚大家谈到,我还想还要加一条,就是要对企业的经营者要有一个约束。这我很同意刚刚邵司长的那个话,就是我麦伯良在企业不能为所欲为的,我是几朝元老了。如果我干的事情董事会都不满意,都有意见,他们就可以理论上,不说理论上,实际上他们就可以把我免掉。但是如果董事会里边只有一、两个成员对我个人有看法,假设说我照顾他们不好,又不去接他们飞机,又不跟他们怎么样,他们想换掉我做不到,他做不到。因为我做的事情都是对股东好,对企业好,实际的业绩也摆在这里,他没理由换掉我。

主持人:我们听听高先生的意见。

高:从中集的成功我们可以总结出,其实我们国家的企业在很多产业当中,打造有国际竞争力企业的机会不见得都是会像中集在集装箱产业那样的具有绝对的领先地位,但是它可以就说是在全球市场上可能是有所作为。对我们仔细去分析这个产业,像集装箱这个产业可能就是一个边缘产业,因为按照你当时对中集的情况介绍,九十亿的产值,占了世界30%的市场份额。

主持人: 38%。

高: 38%。那就整个全球市场也就三百亿,也就是海尔的二分之一对吧,还有很多产业空间,应该说非常大的,应该说是为中国的企业家提供了一个展现它企业家才能的舞台。我想问一个问题不知道适当不适当,那么刚才谈到就是麦总你现在所处的这个行业也就是三百亿的市场空间,那么就是说,凭你自身的素质以及特别难能可贵的你带领的这一支队伍,包括高层的管理层,中层的管理以及你的员工,那么应该说你的舞台会更大。那么就是说,从你企业本身发展的角度来讲,你的这个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主持人:关于中集未来的发展战略的问题。

麦:我们其实两年以前已经确定了,就是叫一句话,就是为现代化运输提供装备和服务,这是中集未来的发展方向。那具体讲就是我们已经下一步我们今年马上就要推出一个叫Tralier的项目,Tralier现在可能译成一种叫就是在快速干道上的一种大型的挂车,如果去过美国或者北美,在北美、欧洲能够看到很多,在发达国家已经是一个比较成熟的、成功的一个运营体系。我们下一步就要干这么一件事情,把这个体系,这种先进的装备移植到中国来。而且利用中国的比较优势生产这个东西,设计这个东西,制造这个东西,再销往去发达国家,包括北美。从这个产业里面,中集也希望能够在这个项目里面会取得全球第一的地位,而这个项目市场的容量就比较大。2000年的数据,全球有一千二百亿的规模,人民币。

主持人:听麦总的说法,好像是麦总对这个集装箱制造业仍然有非常强的信心。可是也有很多人认为这个制造业正在走向夕阳化,所以很多制造业的企业曾经做过生物制药,做过网站,搞一些IT的投资等等,麦总做过这方面的决定吗?

麦:没有。我是有不同的看法,我觉得中国的制造业是非常有生命力的。我认为中国的制造业在全球,现在经济全球化的这么一个体制下,最有比较优势就是中国的制造业。大家可以到全世界去看一看,所有发达国家已经在很多货架上都看到很多产品,都是Made in China。现在国外那么多企业包括刚才王教授说的都到中国来投资,他们投资什么呢?大部分仍然是制造业。那就是说连外国人都看到了中国的这种比较优势,就是制造业。那制造业我认为不是一个夕阳产业,是一个未来中国增强国力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而且我对制造业未来的前景是充满信心的,就我刚刚说的这个挂车,我知道现在主要的生产在北美、在欧洲、在日本、在澳大利亚,都是在本土生产、本土使用。但是我判断,五年之后,整个格局会变化,中国很可能成为了全球挂车生产的制造中心,我希望中集能够在这里边扮演一个主要的角色。

主持人:虽然您对制造业的前景非常有信心,觉得中国成为一个制造业的大中心是一个很有前景的事情,中集的集装箱是Made in China的,它怎么让国际上的这些买家接受呢?

麦:我有这么一个故事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这个也是我印象比较深的。就是我们做日本本土的时候,我们就把集装箱输进了日本,有一次就是我们三个国家在做的,一个是日本本土在做,我们在做,韩国一家企业在做,三家各做五百个。做过去以后,我自己跟过去,因为说我们的产品有问题,我就跟过去看。到现场去看了一下,日本的产品是免检的,韩国的产品是抽检的,中国的产品是百分之百检查的。

主持人:每个都要检。

麦:每个都检。我问他为什么呢?我们日本的产品不会有问题的,韩国的产品也可以的,你们中国的产品那必须一个一个检,我们就是认为你的产品不行。我看完以后真的不服气,不服气怎么办呢?这时候我就跟日本的一些层次比较高的经济界的一些朋友吃饭的时候,我就跟他提了一个要求,我说你请日本的专家专门把这个出产地都蒙起来,去做一个评比,日本的专家来评比,他们接受了我这个建议,安排二十几个专家去做了一个测评。很多评比项目做下来,结果呢就是87分一家,86分一家,64分一家。没打开红布以前,谁都认为64肯定是中国的,但是一打开布的时候所有在场的人全傻了,中集的产品是86。从那件事以后,起码中集制造这个产品在日本这个行业的市场,就已经是完全改变格局了。跟着下来,日本就给我们50%的定单,日本还保留50%,韩国这个企业就不给它们做了。所以,我们从这件事开始,中集的品牌在日本就响起来了。

主持人:好,我们请我们现场的观众为麦先生长了咱们中国人的志气向他表示致敬。咱们现场的观众有没有这样的看法呢?就是觉得制造业的前途还有点说法愿意跟麦先生,跟我们现场的嘉宾讨论这些问题。

观众:我的想法是这样的。就是说一个社会在分工,整个全球在分工。如果说整个全球如果有个首脑,有个四肢的话,我觉得所有的发达国家他们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大脑,我们来设计,我们来组织,这样中国的制造业中心你是干定了。你也是成立了,等你做成了的时候,也是他的目标实现的时候。你这整个民族就是他们的一个四肢。

麦:我的经验告诉我就是说,我们在积累的过程中也就是我们发展的,掌握高科技的这么一个过程,如果你制造业也是实现在这么一个高科技发展的一个基地,或者说也是一个温床,或者说是一个基础。我刚刚谈过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跟发达国家是有相当多的差距,也就是说如果你小学都没有毕业,你现在就要去跟一个MBA去辩论,没得辩的。你必须要把自己有一个原始积累,自己先提高,先中学毕业,然后等到大学二年级,差不多这个水平你才能跟MBA去对对台吧,是不是?因为你相差太远了。这是我刚刚为什么讲,我们必须还得要埋头苦干,拼命追赶,向人家学习,我们是有很多东西需要学的。我觉得这个很重要,现在就想得太高了,我觉得不现实,我可能是个现实主义者。

主持人:好,我们听听嘉宾们的意见。

王志乐: 我觉得麦总讲得非常实际,所以从这里边又引
伸出中集集团的另外一个经验来。我觉得完全是从脚踏实地的,从实际出发的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因为比如刚才讲到的那个世界工厂也好,或者制造中心也好。确实国内、国外有一些不同意见,认为中国如果成为人家的世界工厂,那么将来就成为好像是给人家打工的。但是你如果不成为这个世界工厂,或者世界制造中心,你连打工的机会都没有。我在前不久做过一个这样的研究,外国人都说世界的工厂要往中国转移,我的第一个结论认为现在中国还不是世界的工厂还距离比较远,其中有一些根据,你比如日本被称为世界制造中心的时候,它的制造业占全世界10%左右。但是到1999年,我们中国的制造业占全世界的总值只占5.3%。你像日本、英国还有像美国成为世界中心的时候,它们都涌现了几十家甚至于上百家世界级的大公司,所以现在邵司长在这儿,邵司长他们有一个计划,就是要培育几十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大集团。我觉得中国人应该有信心,早晚中国会走向这一步。你比如中国现在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第七,但是制造业占世界第四,第一是美国,第二是日本,第三是德国,第四就是中国。中国和德国差得还不太远,如果按照中集这个方向走下去,向外国公司学习,跟它合作,最后我要跟你竞争、学习、合作、竞争,从被动到主动到主导,那么我认为中国的企业早晚会成为影响世界的一些企业。

主持人:这个问题我们应该请教一下邵先生。

邵:刚才谈到中国将会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问题,我觉得应该说这是一个趋势。我们可以分析出很多中国在制造业方面的优势,但这里边通过中集的发展,我觉得大家应该分析一下这种成为制造业中心过程之中的一些差别。比如说集装箱行业,中国肯定是有比较优势的,就是有没有中集,世界集装箱中心必然是在中国,这是肯定的。但是如果没有中集,那么集装箱的生产厂肯定是日本企业的子公司,或者韩国企业的子公司。所以有没有中集,这个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含义和意义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希望在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这个过程中,中国的企业要尽可能多地争取主导权,就希望能够更多地出现像中集这样的企业。比如说现在衬衫也是中国生产的,中国制造的,但是我们出口的衬衫有几家是中国的牌子?有几家真正它的创造的利润是留在中国内地的?可能跟集装箱完全不是一种情况。所以我觉得,在制造业中心这个转移的过程中谁为主导,这是有差距的。

主持人:好,谢谢。现在我们的节目的时间大概快要到了,您在回忆起自己15年领导企业的历程的时候,您最深的感触是什么?您能够用几句话对自己15年的路做一个评价吗?

麦:我觉得就是15年的路走过来确实有过很多艰辛跟挫折,我觉得一种情感,能够使我在中集这么走过来。每次在我最困难或者在我受到最大挫折的时候,我的同事们,我的股东老板们都非常地支持我,这个让我的感受很深,这也是我经过半年多的深思熟虑以后舍不得中集的一个根本的情结在里边。第二方面就是,我感受比较深的就是,世界走了很多地方,我觉得落后就必须挨打是吧,强盛是非常非常重要,所以我自己很希望为中国的强盛再奋斗15年。

主持人:今天很多嘉宾和观众都对中集的发展从而引发的企业的并购、企业内部的治理结构和管理机制以及对整个制造业的看法做出了一个充分地讨论,我想中集的启示可能在于一个有原则和有技巧的并购手段,一个科学合理的治理结构和管理制度,一个对本行业的清醒、客观的认识。实际上在中国还有很多像中集一样的企业和企业家们,他们走在路上,走在国际化的路上,我们愿意以更长的时间把目标聚集在这些企业和企业家的身上。因为在他们身上,凝聚着我们所有中国人的强企强国的梦想。感谢各位参与今天的《对话》讨论,再见。

meng-h 发表于 2007-7-4 11:57

与“股神”巴菲特进午餐拍出高价
        发布时间: 2007-07-03 16:07         字体:         放大         缩小         还原        
  美国两位投资者日前在拍卖网站eBay拍得了与美国“股神”沃伦·巴菲特共进午餐的机会,成交价为65.01万美元,从而创下这一机会上网拍卖以来的最高纪录。

  巴菲特从2000年起,每年都拍卖一次和他共享午餐的机会,把收入捐给格莱德基金会,用于帮助旧金山的穷人和无家可归者。去年拍得与巴菲特共进午餐机会的是中国投资者段永平。

  今年在eBay进行的“与巴菲特共进午餐”拍卖起价为2.5万美元,经过5天竞价后结束。来自加利福尼亚的投资人莫尼什·帕波莱和他朋友居伊·施皮尔成为最后赢家,前者将支付2/3的费用。两人将携带自己的妻儿到纽约市的“史密斯-沃伦斯凯”牛排餐厅与巴菲特共进午餐。

  现年43岁的帕波莱在加州经营一家投资基金公司,管理资产超过6亿美元。他准备在午餐时向巴菲特请教有关子女教育和慈善事业方面的问题。他说,自己的投资理念有很多来自巴菲特,不过他认为巴菲特最为可取之处不是投资,而是慈善事业和社会贡献。

meng-h 发表于 2007-7-4 12:02

15年已经过了5年。快50了吧。人生苦短。还有很多事要做。

meng-h 发表于 2007-7-4 12:41

前索罗斯基金操盘手:如何制造的亚洲金融危机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04日 02:40 第一财经日报

  前索罗斯基金操盘手琼斯:我们如何制造亚洲金融危机?

  禹刚

  作为索罗斯当年亚洲战营里最主要的操盘手之一,琼斯在谈及最终不得不从香港撤退的失败经历时,语调平静地说,“我们(当年)犯了错误”;而对于外界质疑港府干预市场之举,他反为其辩护,“如果港府再有迟疑,整个金融市场很可能全面崩溃。”

  1997年7月2日,依照罗德里·琼斯(Rodney Jones)和其他同事的侦查报告和作战计划,金融大鳄乔治·索罗斯的量子基金带领和其同样凶悍的其他对冲基金发起了对泰铢的猛烈冲击,泰铢兑美元汇率当天下跌20%,创下有史以来的最低纪录,亚洲金融危机序幕由此拉开。

  10年后的今天,罗德里·琼斯在向《第一财经日报》描述起当年情景时,仍然长吸了一口气,缓缓地说:“那十几个月,历历在目!”

  琼斯是索罗斯基金的高管之一,亚洲金融危机之前他以中国香港为中心,并深入到东南亚各国研究该地区经济发展的真实状况。基于他的第一手资料和数据,索罗斯开始注意到又一个令他心驰神往的攻击目标。琼斯随后还向索罗斯旗下量子基金冲击亚洲货币提供详细作战计划。

  作为索罗斯当年亚洲战营里最主要的操盘手之一,琼斯在谈及最终不得不从香港撤退的失败经历时,语调平静地说,“我们(当年)犯了错误”;而对于外界质疑港府干预市场之举,他反为其辩护,“如果港府再有迟疑,整个金融市场很可能全面崩溃。”

  琼斯日前在北京接受了《第一财经日报》的独家专访,细解当年如何为偷袭亚洲货币而提前准备,如何在汇市、股市和期市与香港特区政府展开攻防战的经历,并给出他对香港特区政府干预市场以及索罗斯撤离香港等事件的评价。

  1 提前6个月建泰铢沽空仓位

  1996年泰国股市依旧低迷,房地产市场则风生水起,不过这其中海外资金和国内的银行成为背后的推手。

  琼斯当时驻扎在香港,不过大部分时间是马不停蹄地造访周边的东南亚国家,为索罗斯基金的大举进攻寻找突破口和准备作战计划。“那一年我们在这一地区飞来飞去,我们直接与开发商见面,也与银行甚至当地记者交流。”他发现整个楼市泡沫已经很多,部分开发商支付利息都有困难,“但银行还是帮开发商找来很多美元贷款”。

  资产泡沫堆积、外资不断涌入、银行短期外债高筑、开发商勉力支撑但已开始摇摇欲坠,“这些信号综合起来后,我们花了很长一段时间仔细研究,到底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局势如何发展?”

  研究的结果是,这一局面难以维持,琼斯于是向索罗斯建议,沽空泰铢。“为了这一仗,我们提前6个月准备,逐步建立起沽空仓位”。他还补充道,“10年前亚洲地区的央行官员们还没有如今这样的开放态度,我们也跟他们有过交流,但他们并不以为然。”

  “我们是1997年初开始行动的。”1月份,索罗斯基金联合其他国际对冲基金开始对觊觎已久的东南亚金融市场发动攻击,一开始就是大肆抛售泰铢,泰铢
汇率直线下跌。在对冲基金气势汹汹进攻面前,泰国央行入市干预,动用约120亿美元吸纳泰铢,一方面禁止本地银行拆借泰铢给离岸投机者,另一方面大幅提高息率,三管齐下,泰铢汇率暂时保持稳定。

  “5月份的时候,资金大量流出泰国,泰国开始资本控制,”琼斯表示,“不过那时,我们已经感觉到泰铢挺不住了。”

  6月份,对冲基金再度向泰铢发起致命冲击,泰国央行只得退防,因为仅有的300亿美元外汇储备此时已经弹尽粮绝。6月30日,泰国总理在电视上向外界保证:“泰铢不会贬值,我们将让那些投机分子血本无归。”不过两天后,泰国央行被迫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当天泰铢重挫20%,随后泰国央行行长伦差·马拉甲宣布辞职。8月5日,泰央行决定关闭42家金融机构,至此泰铢陷入崩溃。

  在此期间,对冲基金还对菲律宾比索、马来西亚林吉特和印尼盾发起冲击,最后包括新加坡元在内的东南亚货币一一失守。

  “不过我们在印尼遭受了一些损失,”琼斯谈起第一波战役中唯一的“不完美”时仍有遗憾,“原因是我们高估了政府的承受力,我们的空仓建得有些保守。”

  2 “我们认定香港特区政府挺不过去”

  横扫东南亚后,索罗斯带领的国际炒家将目光投向了香港。“香港基本面当时没有泰国那么糟糕,但是房地产和股市泡沫也不少。”琼斯分析当时为何选定香港作为第二波冲击的主战场。

  在1998年香港金融危机前的几年中,香港的资产价格尤其是房地产价格隐现泡沫,加上长期实际利率为负,导致房地产投机盛行。1984至 1997年,主要物业价格上涨12倍,由此造成的经济过热又导致工资水平和股市飙升。恒指在1997年上半年由12000多点升至16800多点,而在7 月,恒指更是在一个月内,11次创历史新高,香港出现“全民皆股”的狂热。

  琼斯认为,“香港股市,房地产公司和银行的股票占到很重要地位,一旦这两方面泡沫破灭,股市随时会出现危险。”事实上,房地产泡沫还造成经济环境恶化,使得生产和销售成本上升,香港通胀压力逐步累积,依据购买力平价理论,港币在未来有贬值趋势。

  “而且我们当初认为维持住联系汇率制度的成本高昂,我们认定香港特区政府挺不过去,”琼斯指出当时决定出击港元时,不看好香港特区政府能坚持住联系汇率制度是主要原因之一。

  随后,对冲基金开始了对港币长达十几个月的持续进攻。是役,宏观对冲基金在汇市、股市、期市联动造市,全方位发动了对于港元的立体式袭击:首先大量沽空港元现汇换美元,同时卖空港元期货,然后在股市抛空港股现货,并于此前后在恒生指数期货市场大量沽售期指合约。

  1998年1月和6月,趁印尼盾和日元暴跌时,对冲基金又分别沽售港元,但在香港特区政府的抵抗下,三次进攻均未摧毁港元。

meng-h 发表于 2007-7-4 12:43

招商局国际:暂无回归A股计划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04日 03:24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招商局国际:暂无回归A股计划

  

傅育宁

    ⊙本报记者 索佩敏

  针对近日市场上关于招商局国际(0144.HK)可能回归A股的传言,招商局国际董事局主席傅育宁昨日表示,公司目前并没有考虑发行A股或者H股新股的计划。此外,招商局国际昨日召开股东大会,通过了向母公司出售所持招商局亚太股份的决议。

  此前曾有媒体报道,傅育宁表示,由于A股上市发行价具有吸引力,集团不排除回归A股上市的可能。由此,市场上传出招商局国际将回归A股的消息。对此傅育宁昨日表示,集团目前未有考虑发行A股或H股新股,但若未来有融资需要,则会按照两地市场效益而再作决定。

  招商局国际昨日还召开了股东大会,会上已通过出售旗下所持新加坡上市的招商局亚太。此前,招商局国际曾宣布,将以29.5亿港元向主要股东招商局集团出售其所持招商局亚太71.92%股权。对此,招商局国际副总经理黄倩如昨日指出,按去年底数据计算,此次出售将获得约1.8亿元收益,而招商局亚太上半年盈利,仍会并入招商局国际业绩中,交易亦为招商局国际套现逾29亿港元。傅育宁则表示,公司将由码头经营者逐步发展成为码头投资者,因此会继续争取增持旗下码头权益。

  傅育宁进一步指出,公司计划与天津港成立合营公司,发展东疆保税物流园区三期的集装箱码头项目,拟于30万平方米土地上建设仓库,估计今年会有部分仓库落成。此外,招商局国际对于投资深圳大铲湾三期及四期抱积极参与态度。不过目前才刚签署大铲湾二期合作谅解备忘录,具体条款仍在洽谈中,故投资大铲湾三期目前仍言之尚早。不过他指出,增持大铲湾项目权益有助招商局国际经营深圳西部码头,亦可产生协同效益。

meng-h 发表于 2007-7-4 13:08

解密美联储:私有背后的隐情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04日 02:40 第一财经日报

  徐以升

  一家私人机构拥有货币发行权,并且是仅有的拥有了货币发行权,这种垄断性质对金融市场乃至全球金融市场意味着什么?美联储与华尔街巨头之间是怎样的关系?有没有什么幕后不为人知的东西?

  格林斯潘,被认为是中央银行家的楷模;美联储,被认为是与市场实现了完美互动,并被奉为中央银行的“标杆”。然而在这光鲜的背后,美联储在本质上却是一家私有的机构。

  听闻美联储的私有性质,对笔者而言首先是一个认识上的冲击。私有的中央银行与央行本该有的独立性是否矛盾?私有的央行能否执行好一国的货币和金融市场监管?背后有没有拥有者的利益?

  毫无疑问,探闻美联储的本质对我们加深对美国货币制度的了解是有益处的。美联储的市场化调控是其他央行学习的楷模,而在学习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做的应该是“知己知彼”。

  讳莫如深的私有本质

  第一次听闻央行可以是私有,源自2006年关于
外汇储备管理体制改革的讨论。

  2006年,我国外储先是跃居世界第一位,关于储备管理体制改革的讨论也热烈起来。有学者建议中国采取类似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财政主导型储备管理,所有权归财政部,央行负责储备的管理。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是储备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探索者之一,他在一次演讲中称,中国没有必要去区分财政主导还是央行主导,因为我们调研发现,一些国家选择财政主导型,是因为有的国家中央银行在性质上是私有的,当然不能拥有国家的外汇储备。而我们不存在这个问题,中国
人民银行和财政部一样,都是政府机构,因此讨论财政主导或央行主导的区别不大。

  在接触到这个观点之后,笔者曾咨询了前美国总统顾问John Rutledge和前纽约联储研究员Raymond Stone。两位美国专家含糊地承认了美联储的股份是为私有机构拥有,不过两位也着重强调,通过对联储主席以及几位理事的提名和任命,“美国政府保持对联储的控制”。

  诺贝尔奖得主、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在他《货币的祸害》一书中探讨过这个问题。他坦言,关于联邦储备体系究竟是一家政府机构还是一家私人机构,存在非常多的困惑。

  他指出,困惑的出现是因为12家联邦储备银行是联邦特许股份公司,每家银行都有自己的股东、董事和总裁。每家银行的股东都是储备银行所在地区的成员银行,他们有权选举9名董事中的6名。每家成员银行都需要购买等同于其资产和净资产的3%的股票额。“因此,名义上,联邦储备银行由私人拥有。”

  但弗里德曼同时指出,由于联邦储备体系的理事会由7名成员组成,所有这7名成员都需经总统提名,并由参议院同意任命。他将美联储的性质总结为,“联邦储备体系实际上是一个政府体系,但在名义上却将自己笼罩在私人拥有的地区银行的烟幕中。”

  弗里德曼告诉了我们这样的事实,美联储是股份公司,而拥有股份的并不是美国政府,政府只是拥有美联储理事的提名和任命权。其次,我们应该说,“联邦储备体系实际上是一个私人体系,但在名义上却将自己笼罩在政府控制的烟幕中。”

  美联储渊源

  美国成立于1776年,但作为中央银行“楷模”的美联储只是成立于1913年。美国在美联储成立之前的137年间,难道没有中央银行吗?不是,可以说想成立中央银行的人在这137年间从未放弃努力。

  独立战争给美国经济带来了创伤,第一任财政部部长汉密尔顿提出了由国会成立中央银行,该银行为私人拥有,负责发行国家货币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向美国政府贷款并收取利息,这将为政府融资作出贡献。在巨大的债务压力之下,华盛顿总统于1792年签署了中央银行授权,有效期20年。

  这就是第一合众国银行,总股本1000万美元,私人拥有80%,美国政府拥有20%。在25人组成的董事会中20人由私人股东推举,5人由政府任命。1811年第一合众国银行到期,美国政府否决了授权延期的议案。

  此后,1812年爆发了美国与英国的战争,持续三年的战争增大了美国的财政压力。1816年,第二合众国银行成立,同样得到了20年的营业授权,总股本3500万美元,仍然是80%由私人占有,20%属于政府。1832年美国总统杰克逊否决了第二合众国银行延期的议案。

  作为1913年成立第三任中央银行,美联储显然有不同之处。首先它没有国家银行那样冠冕堂皇的名字;其次,它的总部设立在政治中心华盛顿,并且拥有12家地区分支机构,政府拥有主席和理事的提名和任命权。

  另外的两个不易观察的区别,一是政府已经不再拥有前两任央行那样20%的股份;二是美联储法案里根本没说授权期限问题,人们不再需要为了授权期限到期而再去争吵。

  我们有必要来描述一下谁拥有美联储的股份。当然在美联储的网站上查不到这个信息。

  尤斯塔斯(EustaceMullins)在他《美联储的秘密》一书中披露:美联储纽约银行在1914年5月19日向货币
审计署报备的文件上记录着股份发行总数为203053股,其中花旗银行的前身纽约城市国家银行拥有最多的股份30000股。花旗银行的另一个前身第一国家银行拥有15000股。1955年,这两家银行合并成花旗银行后,它拥有美联储纽约银行近四分之一的股份。此外,纽约国家商业银行拥有21000股;汉诺威银行拥有10200股;大通银行拥有6000股;汉华银行拥有6000股。这6家银行共持有40%的美联储纽约银行股份,纽约银行是美联储最重要的分支机构。

  这些股东的名字,都是我们熟知的华尔街巨头。也就是说,国际金融市场的巨头们,实则还是国际金融市场指挥棒美联储的拥有者。

  疑问美联储

  第一,前两个合众国银行存在的时间都极为短暂,缘何美国的中央银行时废时立?回答这个问题,涉及美国的货币发行权问题。

  根据美国宪法第一章第八节,“国会拥有货币的制造和价值规定的权力。”这就是说,美国货币的发行权在美国国会,但中央银行法案却将这一权力赋予了私有的中央银行。

  国会拥有货币发行权,但没有授权国会转让发币权给任何私人银行。这就成为讨论美国私有央行问题的核心。

  被市场称为“美元”的纸片,在本质上只是联邦储备券,它对应的是美国政府对美联储的债务,这是美国货币发行的本质。

  我们惊讶于以上的事实,并有如下诸多的疑问。

  第一,美国宪法规定国会拥有货币发行权,而由私有的美联储来执行货币发行权,是否在本质上符合美国宪法?这个问题的争论曾经导致第一、二合众国被关闭,这意味着这种讨论不是没有价值。

  第二,一家私人机构拥有货币发行权,并且是仅有的拥有了货币发行权,这种垄断性质对金融市场乃至全球金融市场意味着什么?美联储与华尔街巨头之间是怎样的关系?有没有什么幕后不为人知的东西?

  第三,在美元本位之下,美联储不仅是美国的央行,甚至还是全世界的央行,但没有任何国际机构对美联储的行为进行监管,私有本质对美联储在全球金融市场上发挥作用有没有影响?

  在这方面一个有说服力的例子,是美联储停止公布货币供应量M3数据。M3 是美国最广义的货币定义,它代表了美国所发放的所有美元,包括流向国际市场的美元,这个数据是对美联储如何迅速地创造新货币的最好描述。然而,美联储却不痛不痒地草率地停止了公布这个重要数据。

  坦白地说,关于美联储的私有性质,以及这种性质对金融市场的影响我们还知之甚少。但我们觉得有必要发起这样的讨论,抛砖引玉,让更多有识之士参与到讨论中来。

  当今正处于国际金融体系的调整期,我们相信,明确美联储的私有性质,明确美国货币发行的本质,将有助于我们认清国际金融市场的本质,以及参谋国际金融体系的前进方向。

股市潜规则 发表于 2007-7-4 15:02

梁山创新工业发展模式 三大突破拓开新天地


( 2007-07-04 08:36 )来源:新华网山东频道


   新华网山东频道7月4日电 近日,中国专用汽车焊割技术研讨会在山东梁山举行。本次中国专用汽车焊割技术研讨会,由梁山县人民政府主办,邀请了中国汽车协会等国内外汽车改装行业的专家和企业界人士500人参加,对汽车改装行业的发展趋势、工艺、工装的设计与专用焊接设备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探讨。这是梁山县依靠科技领先服务企业、推动全县工业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


   “我们公司共签约了4个项目,投资总额达到168.2万元,近期意向投资就有562万呐!”刚刚出席完签约仪式的山东水泊焊割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宪福,面对笔者采访,喜上眉梢。如今,像水泊焊割公司这样依靠科技创新谋发展、广泛涉足高端技术领域的企业,在梁山县越来越多,科技型、创新型企业真正挑起了梁山县工业的大梁。民营企业科技进步成为梁山县工业经济发展的一大特点。


    今年以来,梁山县积极探索工业经济发展新模式,依靠科技进步,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今年1—5月,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8.8亿元,同比增长20%,实现销售收入和利税分别增长21%和20.6%, 实现了主攻大产业、构筑大园区、培育大企业三大新突破,促进了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全县经济呈现出速度、结构、效益、后劲相统一的良好态势。


    强攻招商,大产业发展求突破


    梁山县不断创新招商手段,灵活运用集中招商、老乡招商、以商引商等形式,组织开展了“长三角”集中招商和专用汽车专题招商活动,形成了一大批招商线索。在杭州举行的济宁市“长三角”招商重点项目集中签约活动中,该县共签约了10个投资过亿元的项目,合同投资额14.7亿元,是全市签约项目较多、投资额较大、项目档次较高的县区之一。梁山县根据特色优势和产业特点,年初筛选的12项重点工程52个重点项目全面开工,其中专用汽车产量突破历史同期最高 水平,达到1.8万辆,增长68.9%,实现产值13.5亿元,销售收入12.4亿元,分别增长62.4%和75.7%。目前,全县拥有专用汽车制造、零部件生产及相关设备制造企业86家,13家企业计入国家汽车公告目录,形成了年产专用车10万辆、配件150万件的生产规模,成为全国最大的专用汽车产业集群。据了解,连续两届中国(梁山)专用汽车展销会的成功举办,使梁山挂车逐步向技能型、质量型、集约型转变,第三届中国(梁山)专用汽车博览会将于今年9月中旬在梁山县举办,目前,博览会的各项筹备工作正紧锣密鼓准备中。


    重抓载体,大园区建设求突破


    为了让水浒之乡这张“名片”更靓丽,梁山经济开发区、金三角工业园的基础设施建设达到“六通一平”标准,提高了园区对外来投资项目的承载力和吸引力,“金三角”工业区作为山东省8个专业特色园区之一申报国家发改委,新修了东马路,美化了三利路,初步成为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环境整洁的区域经济中心,吸纳工业项目近200个;韩资兴业园已经完成“二纵一横”道路硬化及电力、通信、供排水工程,成为梁山县又一个项目承载能力较强的工业园区。梁山发展基础日益稳固,济菏高速即将竣工通车;城市建设工程进展顺利,已全面完成了凤园路、交通路、文化路、迎宾路改造,完善了青年路、水泊东路、文化路、交通路照明系统,修建了“为民十件实事”之一的水泊中路过街天桥,城区面貌明显改观;三利路拓宽改造即将竣工,城区南环西环路、省道德商路已经基本完成拆迁,全县240余公里的县乡道路建设全面铺开。


    壮大龙头,大企业培植求突破


    梁山县大力推进民营经济腾飞工程、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十佳百强培植工程、民营企业创新工程“四大工程”,对有基础、有实力的骨干企业,从资金、技术、人才、项目、土地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突出抓好专用汽车、纺织、电子电器、出版印刷等重点产业和特色产业,坚持走区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集群化的路子,努力把民营经济做大做强。东岳公司在获得山东省名牌产品和全省著名商标的基础上,今年争创全国名牌产品和全国驰名商标;围绕做大做强专用车产业集群,争取东岳、通亚、华宇3家龙头企业进入“全国专用车企业十强”,办好9月中旬举办的中国(梁山)第三届专用汽车博览会,进一步巩固北方市场,拓展南方市场,打开国际市场,加快建设梁山汽车工业园,夯实“中国挂车(专用车)生产基地”地位。(李继保)

股市潜规则 发表于 2007-7-4 15:05

资讯快餐


--------------------------------------------------------------------------------

2007年07月04日



   

    中集首个跨国营运基地运营

    本报讯    记者杨阳腾报道:近日,记者从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获悉,中集集团与泰国三友机器制造集团、日本住友商事共同投资的泰国合资公司————中集三友车辆(泰国)有限公司日前在曼谷召开第一次董事会,这标志着中集集团东南亚地区首个跨国营运基地开始运营,中集集团的车辆业务在欧洲、美洲和亚洲三大全球主流市场又增添了新的力量。

    中集三友规划产能为3600台/年,将主要经营集平车、罐式车、厢式车及各类特种车的组装和销售业务,此基地将成为中集立足泰国市场、供应东南亚市场的重要专用车生产基地。

   
来源:经济日报

股市潜规则 发表于 2007-7-4 15:07

福田创造行业新纪录


--------------------------------------------------------------------------------

2007年07月04日



   本报讯    记者徐文营、实习生陈瑜报道:福田汽车经过近两年的战略调整,今年前5个月重卡累计产销41834辆。福田欧曼1—5月份以107.4%的增长率位居重卡行业增幅之首,连续3个月重卡产销过万辆。近日,福田第20万辆重卡也迎来了它的用户。

    据了解,进入2007年以来,商用车销售出现井喷现象,福田汽车中重卡产销一路飙升。福田汽车常务副总经理张夕勇表示,福田抓住了中重卡、商用车发展的市场机遇,注重品牌经营,并进行产品调整战略,以高质量低成本为目标,不断实现产品的更新换代,这才促使了福田中重卡的热销。2006年,欧曼ETX进军国际市场,在欧洲成功发布后,还成为首家被德国施拜尔交通科技博物馆收藏的中国重卡品牌。

    作为福田汽车的发展重点,欧曼重卡承载了福田汽车的品牌形象和福田人走向国际的重任。位于北京怀柔区的北京欧曼重型汽车厂是亚洲最现代化的商用车生产基地之一,具备生产中重卡的完整工艺:冲压、装焊、涂装、总装四大工艺。欧曼品牌坚持重卡、中重卡、中卡全目标市场营销。欧曼车身采用先进的机器人焊接工艺,焊接质量高,先进的阴极电泳涂装可确保车身10年不锈蚀。与此同时,福田还针对欧曼开展质量提升工程,其中对ETX产品进行了36项质量改进。到目前为止欧曼已经形成欧曼9系、欧曼6系、奇兵三大系列,欧曼、欧曼ETX、欧曼ETX洲际版三个不同档次的牵引车、自卸车、载货车、专用车全系列产品。



来源:经济日报
页: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查看完整版本: 中集集团(000039、200039)——相关资料 长期跟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