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mwzj 发表于 2007-6-7 18:12

:mad: :mad: :mad:

meng-h 发表于 2007-6-7 19:11

绝对金额的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思路,以及能否持之以恒的实践。到死的时候你有1y和1000y的区别有多大?反正都得留给别人。挣钱只是一种乐趣而已,我觉得在这的哥们,没几个是舍得取钱拿出来炫耀的,至少我舍不得。但是如果一开始的方向就错了,你越努力,那么离目标的距离就越远。

[ 本帖最后由 meng-h 于 2007-6-7 19:19 编辑 ]

meng-h 发表于 2007-6-7 19:32

愿赌服输,风险自负 [原创 2007-06-07 16:35:01 ] 发表者: xlwang   

市场给所有人上了一堂生动的风险教育课。风险教育不是嘴上说说,发发传单,记者写点评论员文章,让客户在风险揭示书上签个字那么简单,要真金白银地亏损,要万亿市值的蒸发!!才算有一点点效果。



钱不是那么容易挣的。永远不是,从来也不是。



尽管已经有了多次股灾的经验,看到硝烟,闻到血腥,仍然感觉这个杀人于无形的市场,真的有点可怕!煞气太重!!



再次印证香港的俗语,这个市场,岂止是风险,那叫凶险!!!

而这样的洗劫,还远没有结束。今后我们还会一而再,再而三地看到同样悲剧的上演。



6月4日那天,有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给我电话,说她的20万本金已经亏损到了11万,问我怎么办?说了她的几个股票,都是差不多19—20元价格买的,现在10元左右。我深感困惑。现在斩仓吗?市场随时可能反弹。不斩仓吗?或许会继续跌。而反弹起来,她的股票虽有超跌反弹,但空间多少?持续多久?之后会如何?这真是难回答的问题。



关键是,她还有另外一个更难回答的问题,拜托我推荐一个可以长线抱着的股票,买了不卖,希望借此扭回她的亏损,。。。。。。



天啊,怎么会有这样的问题??比是否斩仓更难回答啊!!



虽然我们认为有少数公司具备了基业长青的基因,有可能长期发展和繁荣;但是商场如战场,企业随时面临挑战和危机;多少风光的企业倒下了,多少即将成功的企业家功亏一篑!97年以来、2000年以来,多少牛股都随风吹雨打去啦!



而更重要的,股价瞬息万变,再好的公司,估值离谱了,一样是毒药。这个世界上,怎可能有这样容易的事情?我们倘若点石成金,估计如来佛也要跟咱们急吧?



可见,在很多人眼里,投资并不是个技术活,不是个高风险的场所。随便哪个人说一个股票,一个代码,就可以用半辈子积蓄扑进去。即使是深圳的收入高,但消费也高啊,积攒几十万也不容易哪!



在很多人的灵魂深处,也认为,股票市场是有政府兜底的,亏损了从不埋怨自己的风险意识差,不认为自己看错了公司,买错了股票。



亏损了,首先怪政府,其次怪上市公司(例如造假,例如有很多人表示从来不信上市公司报表,我真纳闷,既然所有报表都是假的,那你来这里干嘛?学雷锋?当白求恩?既然每一粒大米都是有毒的,我敢担保没人敢再吃米饭!!!);再就是怪基金公司(揪住老鼠仓痛打!!);还有一个最容易打的板子就自然落到投资咨询公司身上啦,他们忽悠呗!!罪该万死啊;实在没得怪了,那就是隔壁二大爷他表侄女的姐夫的连襟的大表姐的儿子,靠!那个混小子,卖了股票居然不通告大家一声!!



没有人想到要自己为自己的荷包负责任。



曾听同行评论说,资产注入跟掏空上市公司是一回事。此言善哉!!上市公司大股东以优惠价格注入好资产,和用卑劣手段掏空企业,完全是两码事嘛!何来此言??



在我看来,此两举,不管是哪一种,都以极端的方式表明大股东和小股东完全是风险、收益、立场、原则不对称的两个利益群体。正如大款对小密,今天的甜言蜜语,明天就可能翻脸不认。本身就不是平等、合法的夫妻嘛。(再说一句,即使是合法夫妻,如果不是平等相待,相互之间宽容、讲道理,这关系也难和谐。)



想起早年看过的《简·爱》,那段著名的台词:“你以为我贫穷、低微、不美、瘦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错了!因为在上帝面前,我们是平等的!”几十年过去了,现在读来,仍然震撼!!



平等,自爱,自尊,自重,这些废话有点文绉绉,用痞一点的话说就是愿赌服输嘛。只不过这话没人爱听。

标签: 投资心得

meng-h 发表于 2007-6-7 20:18

红筹公司回归试点条件轮廓初定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07日 01:21 《财经》杂志网络版
               
                                                                                  股票已在香港证交所上市交易一年以上;股票市值不低于200亿港元;最近三个会计年度累计净利润不低于20亿港元;50%以上的经营性资产在境内,或者50%以上的利润来源于境内业务
  回归境内上市的红筹公司,其公司设立、股本设置、注册资本的缴纳和组织机构的设置仍将执行公司登记注册地的有关法律规定,而无须根据境内《公司法》予以调整
  【网络版专稿/《财经》杂志记者 范军利】一份中国证监会近期下发部分券商讨论的文件显示,监管层对境外红筹企业回归A股市场已有腹案,从市值、三年累计净利润等方面为首批回归的红筹企业设计了门槛。
  这份文件名为《境外中资控股上市公司在境内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试点办法(草案)》(下称《试点办法》)。《试点办法》规定,红筹公司申请在境内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应满足四个条件:股票已在香港证交所上市交易一年以上;股票市值不低于200亿港元;最近三个会计年度累计净利润不低于20亿港元;50%以上的经营性资产在境内,或者50%以上的利润来源于境内业务。
  “目前,允许红筹公司在境内直接发行股票的时机已经成熟,无重大障碍且具备可行性。”《试点办法》的起草说明中如此表示。
  据《试点办法》,回归境内上市的红筹公司,其公司设立、股本设置、注册资本的缴纳和组织机构的设置仍将执行公司登记注册地的有关法律规定,而无须根据境内《公司法》予以调整。
  香港交易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5月31日,89家在港上市的红筹股公司中,有22家市值超过200亿港元。《试点办法》的起草说明则称,三年累计净利润达到20亿港元的香港红筹公司共有21家,且符合市值要求的公司基本都符合净利润要求。排名第一的中国移动(香港交易所代码:0941)2006年净利润为660亿元人民币。
  就试点范围确定于香港上市的红筹公司,有关方面解释称,美国和新加坡等地上市的中资控股公司多为高科技和互联网为主的民营企业,总市值偏小(仅323.4亿美元);而香港与内地在证券监管合作方面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已有A+H公司发行的成功先例。
  对于业务和利润来源方面的限制,有关方面认为这是试点阶段性的要求,同时考虑到部分国有大型红筹公司已开拓国际业务,因此将比例放宽到“50%以上”。
  在发行程序方面,《试点办法》要求发行人必须聘请具有境内资格的保荐机构、律师和注册会计师以承担相应中介业务,而国内保荐机构可以聘请境外投行、律师和会计师等专业机构协助其进行尽职调查。
  “我们正在积极争取与这些潜在客户接触。”一家大型券商高管近日对《财经》记者表示,由于此次试点门槛较高,上述20家符合条件的红筹公司已成各券商投行部门争夺的焦点。
市值200亿港元以上的22家香港红筹股公司(截至5月31日)
公司代码 公司名称 上市时间 市价总值(港元) 00941中国移动有限公司 1997/10/23 1,459,706,307,34900883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 2001/02/28 320,198,004,06902388中银香港(控股)有限公司 2002/07/25 196,442,257,34200762中国联通股份有限公司 2000/06/22 146,470,749,17600906中国网通集团(香港)有限公司 2004/11/17 132,362,748,56000144招商局国际有限公司 1992/07/15 81,054,625,43000688中国海外发展有限公司 1992/08/20 76,190,138,09100267中信泰富有限公司 1986/02/26 71,670,727,70000291华润创业有限公司 - 67,975,165,33800836华润电力控股有限公司 2003/11/12 58,961,900,16001199中远太平洋有限公司 1994/12/19 45,902,273,60900183中信国际金融控股有限公司 1980/07/17 35,817,905,01101109华润置地有限公司 1996/11/08 34,153,317,71000992联想集团有限公司 1994/02/14 33,224,267,78600297中化化肥控股有限公司 1996/09/30 29,272,067,13300270粤海投资有限公司 - 27,657,444,24200203骏威汽车有限公司 1993/02/22 25,709,366,18600165中国光大控股有限公司 1973/02/26 23,991,087,56200606中国粮油控股有限公司 2007/03/21 22,821,305,36100363上海实业控股有限公司 1996/05/30 22,277,064,00001205中信资源控股有限公司 1997/09/08 21,451,132,30700308香港中旅国际投资有限公司 1992/11/11 21,414,536,774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sncokina 发表于 2007-6-7 20:46

好帖,持续关注~~~~

39的梦想 发表于 2007-6-7 21:19

我用2039的分红买了安莉芳

和平理财 发表于 2007-6-7 22:03

哈哈,讲得非常到位!

亏损了,首先怪政府,其次怪上市公司(例如造假,例如有很多人表示从来不信上市公司报表,我真纳闷,既然所有报表都是假的,那你来这里干嘛?学雷锋?当白求恩?既然每一粒大米都是有毒的,我敢担保没人敢再吃米饭!!!);再就是怪基金公司(揪住老鼠仓痛打!!);还有一个最容易打的板子就自然落到投资咨询公司身上啦,他们忽悠呗!!罪该万死啊;实在没得怪了,那就是隔壁二大爷他表侄女的姐夫的连襟的大表姐的儿子,靠!那个混小子,卖了股票居然不通告大家一声!!

meng-h 发表于 2007-6-7 22:03

现在买内衣也得用港币了?

39的梦想 发表于 2007-6-8 00:32

回复 #469 meng-h 的帖子

呵呵,我又不是夜总会的老板,批发了回来当作员工福利发放。:*29*:
1388,价格有吸引力。

meng-h 发表于 2007-6-8 01:22

在北京感受投资文化
作者: 但斌
时间: [ 2007-06-06 17:07 ]

  在北京几天,无论遇到的是同学、朋友,商业上的伙伴,还是其他什么人,谈起事情来,都是以认识某某人、有某某关系作为谈事的逻辑。也曾拜会过北京的一些做私募基金的朋友,曾有人总结他们的核心竞争优势是——与各大部委的关系,包括与证监会的关系等等。我希望这是我的误解,也希望有更多的北京圈里的朋友站出来说:事实不是如此!
  我希望情形确实不是如此,或者只是一小部分人,否则,如果我们的商业文明或投资文化是基于此的话,那就非常另人不安了。记得2001年底在大鹏证券资产管理部当投资经理的时候,我的直接领导曾总结投资失败的其中一个理由就是——离北京太远了,离决策部门太远了。在中国这样一个人情社会里,我无法当面表达意见,只能在心理想——即便你搬到证监会里面办公,该输还是输,而且可能死得更悲惨......
  庆幸,深圳大多数脱颖而出的企业,如万科、华为、中兴通讯、腾迅、招商银行、平安保险、中集等等,从小到成长成有影响力的大企业,这之中虽有政治文明的作用,但更多的是商业文明与契约精神的作用,否则,按照权力部门的影响力,这些企业更应该出在北京或上海这样的地方。东方港湾在三年的成长经历中,没有和政府权力部门打过一次交道,有的只是听取我们的意见——怎样更好的让政府出台法规为新生的资产管理业务(私募基金)服务,而我们自己只需在业务上,本着公平的原则展开竞争,我们只需找市场而不是找市长。
  我们的文化中有“无商不奸”的经典总结,当然,那些靠某某关系赚钱的公司也就是活在这样的阴影里,但这样的公司多了,我们可能就无法培育出中国现代的商业文明与契约文明。商业可以改变世界,但我们必须面临一个价值的选择问题:如果你是一个有思想的资金管理人,我希望我们一起抛弃在中国土壤上生长出来的一些不好的商业文化和价值观,接受符合人类共性的普世价值——如公平与自由,这样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进步并融入现代世界的商业文明之中。

             但斌2007年6月7日于北京友谊宾馆

股市潜规则 发表于 2007-6-8 09:00

大摩唱空导致欧洲股市下挫

2007年06月08日 05:36 中国证券报
  




□本报记者 黄继汇

  摩根士丹利欧洲股票策略主管特恩·德累斯玛(Teun Draaisma)日前表示,目前欧洲股市已亮起卖出信号,加上投资者对欧洲宣布加息和美国降息前景渺茫作出了相应反应,欧洲股市周三重挫,欧洲三大股市主要股指全线走低。

  昨日,道琼斯欧洲斯托克600指数跌1%,至392.48点,汽车类股跌幅最大,大众汽车(Volkswagen)股价跌2.3%,雷诺公司股价(Renault)跌3.1%。德国DAX Xetra 30指数跌1.6%至7794.80点;英国富时100指数跌1%;法国CAC-40指数跌0.9%,至6020.69点。

  摩根士丹利的研究报告中指出,目前欧洲股市已亮起3个卖出信号:包括股票估值偏贵、经济增长及通货膨胀出现风险,报告直言这是自网络泡沫爆破后,首次全面亮起这三大信号,并建议其客户开始大幅减少投资股票。

  德累斯玛表示,这三大信号对于预测股市未来走势是比较准确的。自1980年开始,此三大讯号曾5次同时出现,这三大信号同时出现时,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MSCI)欧洲及英国指数平均在6个月内跌15.2%。

  德累斯玛指出,利率水平正在上升,并已达到关键水平。而欧洲股票的市盈率也达到了20倍的历史高位,这意味着市场中期升浪即将结束。他还认为,日本央行加息或信贷利差拉大,都可能是触发调整的导火线。不过,德累斯玛同时认为,因为债券息率会随全球经济状况而调整,相信经济不会出现衰退。

  欧洲央行昨日决定加息25个基点,尽管欧洲央行加息至4%的决定符合市场普遍预期,但投资者对美国和欧元区未来加息预期的升温令股市承压。欧洲央行在声明中称利率水平具有“适应性”,这意味着未来可能进一步加息。欧洲市场对全球利率水平的担忧导致汽车类股领跌。

  分析师还指出,最近几周,随着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美国经济存在反弹势头,债券收益率大幅飙升。债券市场的走势削弱了股市之前的看涨人气,因为投资者担心,利率成本的提升最终将会降低企业利润,拖累经济增长,抑制并购活动,并且会降低股票在收益率方面相对于债券的吸引力。

  雷曼兄弟全球策略主管伊恩·斯科特表示,虽然近来随着债券收益率的上升,股票市场也在节节攀升,但基准的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逼近5%,可能对投资者产生了“心理影响”。他表示:“历史经验表明,5%可能是个转折点。”而自3月中旬以来,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已经上升了50个基点至4.97%,至距5%仅一线之遥。

股市潜规则 发表于 2007-6-8 09:46

冷藏箱是不是干这个去了?

前4月农产品贸易逆差达1亿美元
2007年06月08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新华社电
  

  中国商务部外贸司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07年1至4月份中国农产品出口114.8亿美元,同比增长23.9%;进口115.8亿美元,同比增长10.4%。前4月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为1亿美元。

  前4月中国农产品出口特点如下:

  园艺产品出口高速增长,水海产品增速放缓,畜禽产品增长低迷。前4月园艺产品出口35.9亿美元,水海产品出口28.8亿美元,谷物累计出口8.7亿美元,畜禽产品累计出口10.8亿美元。

  对欧盟、韩国、美国、东盟出口高速增长,对日本、香港出口增长较缓。对欧盟(27国)出口16.4亿美元,对韩国出口13.7亿美元,对美国出口13.9亿美元,对东盟出口11.7亿美元。

  主要出口省市中,山东、广东、浙江增长平稳,福建、辽宁、北京等高速增长。山东出口27.3亿美元,广东出口12.6亿美元,福建出口10.0亿美元,辽宁出口9.9亿美元,浙江出口9.6亿美元,北京出口6.6亿美元。

  民营企业出口高速增长,外资企业、国有企业增速平稳。民营企业出口36.7亿美元,外资企业出口46.8亿美元,国有企业出口26.7亿美元。

benyaki 发表于 2007-6-8 10:23

融洽会举行2006年中国十大并购人物颁奖盛典
http://www.enorth.com.cn  2007-06-06 11:28
 人物·言论  热点推荐
马凯:“中国环境威胁论”缺乏事实根据
>>> 详细内容

· 杭州新希望等八家机构推荐关注八只黑马股
· 信泰天津:股票基金每日操作策略(6月7日)
· 中国企业国际融资洽谈会在天津滨海新区开幕
· 近期跌幅较大的半年报业绩预增股个股一览



中国企业国际融资洽谈会 2007年6月中国天津



  北方网消息(记者张晋 摄影马成):本次融洽会的一项重要内容——“2007年中国并购年会”6月6日上午在天津滨海国际会展中心开幕。会上举行了“2006年中国十大并购人物”颁奖典礼。海南航空集团董事长陈峰、中石化集团董事长陈同海、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郭树清、中集集团总裁麦伯良、华为集团总裁任正非、中国银泰董事长沈国军、沙钢集团董事长沈文荣、无锡尚德董事长施正荣、苏泊尔董事长苏显泽、三一集团执行总裁向文波成为新一年度的中国十大并购人物。

  2006年中国十大并购人物简介:

  陈峰 海南航空集团董事长

  2006年6月,海南航空集团成功收购香港港联航空45%的股权。在一系列收购后,陈峰将旗下多家航空公司重新整合成“大新华航空”的宏图初步形成。

  陈同海 中石化集团董事长

  2006年,在陈同海带领下,中石化以24亿美元竞购成功两个区块的安哥拉海上油田,又与俄罗斯国有石油公司联手以近35亿美元竞得一家英国石油公司。在大举进军海外的同时,中石化还以33亿收购东方石化,以143亿现金拟要约收购四家A股上市子公司,全面启动了对旗下A股子公司的整合。

  郭树清 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

  2006年,在郭树清领导下建行成功实施了中国银行业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海外并购:以97.1亿港元收购了美国银行(亚洲)股份有限公司100%的股权。

  麦伯良 中集集团总裁

  2006年7月,中集集团并购荷兰博格遭遇“欧盟对华反垄断第一案”, 12月,中集审时度势再次出手,设立合资公司,以4800万欧元间接控股收购剥离了标准罐业务的荷兰博格。此次收购也将中集集团继集装箱、车辆业务之后的第三大产业——罐式储运设备产业的发展和全球化营运布局更上层楼。

  任正非 华为集团总裁

  2006年,任正非领导下的华为集团以17亿元人民币收购港湾网络,结束长达数年的“父子之战”,成为本年度的新闻事件。11月,华为又以8.82亿美元的价格出售在了“华为3Com”合资公司中49%的股权给3Com公司。

  沈国军 中国银泰董事长

  2006年,沈国军所掌控的“银泰系”在二级市场发起激烈并购争夺战,频频举牌G武商和百大集团,一度成为这两家上市公司的名义第一大股东。两宗股权竞购战成为2006年中国证券市场股权分置改革过程中的市场亮点。

  沈文荣 沙钢集团董事长

  沈文荣率领江苏沙钢集团以约20亿人民币收购省内另一家民营钢铁企业淮钢集团60%左右的股权。这也是2006年中国民营钢铁企业之间最大的一起并购。

  施正荣 无锡尚德董事长

  2006年8月,无锡尚德电力全资收购日本MSK公司是目前为止最大一次收购日本企业的案例。在该宗收购案中无锡尚德以现金和股票交易方式,分两步全资收购日本MSK公司,整个交易将耗资1.6—3亿美元。借此无锡尚德将产品打入日本电池市场,在国际化道路上也迈出了重要一步。

  苏显泽 苏泊尔董事长

  2006年8月,苏显泽领导下的炊具行业首家上市公司苏泊尔和法国的SEB集团签订协议,可能出让苏泊尔61%的股份。本次并购受到多家同行业企业的联合抵制,成为被列入反垄断审查听证程序的首宗案例。

  向文波 三一集团执行总裁

  2006年推动三一重工与凯雷竞购徐工机械的重要参与者。从6月开始,身为徐工并购案出局者三一重工执行总裁的向文波在其博客上,接连发表二十几篇文章,从收购价格、徐工的行业地位,乃至凯雷收购徐工交易的合法与否等,由此引发社会各界对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的热切关注。

carolingian 发表于 2007-6-8 10:25

持有中集

我今年3月才买入中集的,分两次买的。
第一次17元,第二次17.8。

我属于新股民,不过关注股市有几年了。
因为前几年所有钱都用来买房还贷,又买了辆小车,一直没有闲钱。
今年盘点家庭资产,发现金融资产几乎为0,因此决定买一些股票。但我是一个对风险非常排斥的投资者。大学的时候看别人炒股,觉得炒来炒去不都是股民的钱相互转移,因此一直没看过股票。后来买房子的时候喜欢上了万科,曾想买一些万科的股票,不过还是错过了。
进入股市之前,看过《穷八八富爸爸》、《战胜华尔街》,觉得他们的投资理念和内心的价值观念很吻合,也学会了很多投资方法。其他股市类书籍就没看过,技术流派的根本就不想看。
买中集之前,尝试从身边了解的公司开始,不过看看报表,都估值过高了,就连一直喜欢的万科也太贵了。
偶然之前随意搜了一下市盈率较低的股票,整个市场居然只有中集市盈率低于20,b股更是只有十几倍。
但是对于市盈率我还是不太放心的,也许这家公司成长性很差呢。网络上搜索了一下,发现中集过去10年的表现非常之好,而且对管理层的评价非常之好。于是就很喜欢这家公司了。
就如同买房一样,我买股票的原则是如果喜欢上一只股票,那么应当在一段时间内尽量寻找它的缺点。于是我开始在网上搜索,我找到了中集的一些缺点:集装箱市场近几年产能过剩;中集不是房地产、银行、证券等热门行业;中集把2005年的盈利摊到2006年以避免收益波动过大。专业投资者对中集的看法是中集处在一个周期性行业,目前正处于低谷。
找了很久,我发现这些缺点对我来说都不是问题:产能严重过剩,但中集还能盈利,说明竞争力强。不是热门行业,正是彼德林奇推荐的选股方法。盈利平均一下,算不上管理层不诚信,到说明管理层对形势很了解。最重要的,中集2002年布局的专用车产业即将开花结果。这是一支很难得被低估的股票,可以长期持有的股票。

第一次买入后,我还是一如既往的关心中集的消息,这时候我找到了这个帖子。我发现只有这个帖子有我想了解的消息,其他各大论坛的帖子全部充斥着大而空的股价预测。每天我总会打开这个帖子,看看有什么新消息。看了一段时间,对中集越来越有信心,攒了一些钱,有投到中集上了。

嗬嗬!这是一个新股民投资中集的故事。炒股炒成股东,正是中集的股东希望的!

中集的股东们,都来说说你们的故事啊!

carolingian 发表于 2007-6-8 10:40

回复 #475 carolingian 的帖子

其实当时中集还有一个官司,如果输了要赔3亿,不过我觉得这对收益不会有很大的影响。

meng-h 发表于 2007-6-8 11:40

中远:用好境内境外两个市场
        发布时间: 2007-06-08 09:28         字体:         放大         缩小         还原        

    

  “中远要充分利用境内境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来迅速扩展中远在全球的业务。”2004年底,中远集团总裁魏家福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曾如此描述中远集团的战略。当时,中远集团正在计划将其集装箱、码头及其相关业务打包上市。随后于2005年6月,中国远洋(1919.HK)这支航运业航母成功登陆香港主板。而就在本周一,中国远洋A股首发获审核通过。至此,中远集团顺利实现了魏家福所说的利用境内境外两个市场的愿望。

  据中远集团介绍,虽然中国远洋是2005年赴港上市,但中远集团对于国际资本市场早已有所接触。自1993年在新加坡成立第一家上市公司 —————中远投资以来,中远已先后在境内外控股、参股多家上市公司。中国远洋旗下的码头企业中远太平洋(1199.HK)也早在1994年就在香港联交所上市。

  在尝到境外资本市场的甜头后,中远集团又开始筹划将其核心业务———集装箱及其相关业务也推向香港市场。2005年6月30日,中国远洋在港上市,主要业务包括集装箱航运、码头投资、集装箱租赁和物流业务。该人士透露,通过上市中国远洋一次性筹集了约100亿港元资金,同时通过与境外市场接轨,也进一步提升了公司治理水平。“以独立董事制度为例,香港上市公司对于独立董事的职责和权利都有详细的规定,对于公司的监管和治理都起到了很大作用。”

  在港上市两年来,中国远洋的股价已由当时的发行价4.25港元涨至昨日收盘价9.73港元。“这证明了国际市场对于中国远洋这种综合航运服务商的认可。”中远集团人士如此评价。

  在股价逐步上升的同时,中国远洋的内部治理也得到了香港资本市场的认可。2006年11月,公司董事会因其在企业管治方面的出色表现被香港董事学会授予上市公司非恒生指数成分股组别的“2006年度杰出董事奖”,成为首家获得该奖项的H股上市公司。

  而随着内地市场股改的完成,相当一批大型国企也启动了“海归”之路。周一,中国远洋A股首发获通过。中国远洋A股招股说明书申报稿中指出,本次中国远洋募集资金将用于4个项目,其中,约16.8亿元用于收购中远总公司持有的中远物流51%的股权,约60亿元通过中远集运支付12艘在建船舶所需的资本开支,约2.2亿元通过中远集运投资堆场建设项目,约4.01亿元通过中远物流投资物流项目。

  对此,中远集团人士认为,中国远洋回归A股,一方面募集资金可以进一步发展公司业务,从更深远的意义上来说,海外上市的大型央企回归,对于提升内地上市公司质量有促进作用,有利于内地上市公司提升治理水平。

  对于此次中国远洋回归A股,投行也表示看好。摩根士丹利日前将中国远洋的目标价由5.78港元调高至10.6港元,重申其“持有”投资评级。该行预计,中国远洋将于2007年下半年迎来集装箱船运业多年的好转期,亦预期基于近期其他中国公司的情况,中国远洋的A股首次公开发行价格估计达8.5 元,高于原先预期。

meng-h 发表于 2007-6-8 11:52

任志刚预计人民币有望成国际货币
        发布时间: 2007-06-08 07:43         字体:         放大         缩小         还原        
  可将人民币资金融通至香港股市

  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任志刚昨日表示,人民币已逐渐成为举足轻重的货币;待时机成熟时,有可能成为国际货币,甚至成为在亚洲区或其它地区的储备货币。
  他亦表示,香港已做好准备提升金融体系处理人民币业务的能力,并具条件将人民币资金融通活动发展至股票市场。

  任志刚指出,虽然人民币目前仍未完全自由兑换,但其汇率与美元及亚洲某些货币的汇率已逐渐展现相连的关系,这可能是亚洲某些央行进行汇率管理,或者是利用其它亚洲货币来炒作人民币升值使然。鉴于中国内地已是全球第四大经济体,人民币未来在亚洲以至国际金融舞台担当的角色将备受关注。

  他认为,事实上,人民币在华南地区已经是边境贸易常用的结算货币;内地有关部门明言奉行循序渐进式实现人民币完全自由兑换的政策,显示人民币待时机成熟时有可能成为国际货币,甚至成为在亚洲区或其它地区的储备货币。

  任志刚说,“时机成熟”并不一定意味着这是个漫长的过程,而他也无法预告会在什么时候实现。不过他强调,姑且不论人民币何时达到这一步,香港金管局已积极做好准备,以提升香港金融体系处理人民币作为货币单位的金融交易的能力。

  据介绍,目前香港的人民币、美元、欧元及港元实时支付结算系统已全部联网,可为亚洲时区的金融交易提供实时同步交割服务;而利用香港银行体系作有限度的人民币资金融通,迄今推行已有两年;随着首批人民币债券即将在香港发行,利用债市融通人民币资金的渠道也将会打开;此外,日后若有足够需求,香港亦具备条件配合将人民币的资金融通活动拓展至香港股票市场。

  任志刚还表示,中国经济规模庞大,同时开放与外向程度相对较低,因此与亚洲邻国相比,增加汇率弹性对其本身经济、货币与金融稳定造成的风险反而较少;即使将来内地由新兴市场逐渐转化为成熟型的经济体系,这个情况相信仍会维持;但考虑到内地金融体系的结构等因素,改革汇率形成机制仍需审慎进行,要强调主动性、渐进性和可控性。

meng-h 发表于 2007-6-8 11:54

中国利率上行空间已然打开
        发布时间: 2007-06-08 08:45         字体:         放大         缩小         还原        
  从2005年7月份人民币汇率实行浮动管理制度以来,人民币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之间的联动性问题成了市场机构讨论关注的焦点。

  “2007年中国市场利率水平将保持在低位运行,中央银行缺乏加息空间”的结论要依托于两个前提:1、利用中美利差来化解人民币升值压力是可行的,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思路是被中央银行所认可的;2、美联储会如市场预期般在2007年步入新的降息周期。

  客观而言,从当初形势来看,当初的判断是具有相当参考价值的。但是2007年即将过半,市场预期的基础却在发生着某种“颠覆性”的变化,动摇着市场先前的“乐观”预期。

  “保持中美利差”的必要性受到质疑

  在金融工具(广义上说是资产种类)更趋多样化的今天,所谓投机人民币升值的“热钱寄居体”早已不再仅限于人民币的固定收益资产。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的强势上涨局面打开了“热钱”的想象空间,相比于汇率方面的投机,资产价格的膨胀似乎更多地成为市场成员的追逐焦点。近两年的市场实践证明了保持中美利差的必要性,正在越来越多地受到市场乃至管理当局的质疑。

  进行上述推理中,可能读者会存在一个疑问:“既然保持中美利差的必要性受到质疑,那么为什么中央银行要长时期的将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而并不放任其自由波动呢?”

  我们认为,中央银行对于公开市场票据发行利率的控制以及维持也许存在保持利差方面的考虑,但这可能已经不是关键性的原因。相对于票据发行高成本的回笼流动性,以低成本的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方式来达到同样的效果可能更受中央银行青睐。但是这种回笼方式也仅仅是权宜之计,并不能有效的化解基础货币增长之困,而预期中的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的运作将可能切断外汇储备与基础货币增长的联系,成为货币流动性调节的重要利器。

  美元利率走向恐颠覆市场乐观预期

  对于市场寄予最大希望的“美联储进入降息周期”的预期也在2007年中发生着较为微妙的变化,这可能直接影响了对于上述前提2的判断。

  首先,联邦利率期货显示市场对于美联储降息预期越发淡漠。在美国市场中,衡量联储利率走向预期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美国联邦利率期货。以2007年7月份合约走势为例,进入2007年后,该利率指标急剧修正了2006年以来的乐观预期,从4.75%起步,直线上行,截至目前稳定于5.25%附近,该期限合约利率的变化充分反映出国际金融市场已经渐渐的打消了美联储的降息预期。从目前各期限的联邦基金利率期货价格来看,在相当时期内,市场对于美联储的降息预期已经非常薄弱,甚至跨越期限最长的2009年5月份合约也没有完全反映出美联储存在降息的可能。

  其次,以10年期为代表的美国国债利率不断上涨的走势反映出市场正在强化美联储继续加息的预期。

  第三,美联储利率决策依据依然向抑制通胀方向倾斜。“经济增长率保持相对稳定,通货膨胀率依然高位运行”是现阶段美国经济的基本特点,这一特点也决定着美联储在相当时期内没有必要进行减息操作,反而针对通胀问题存在继续升息的可能。

  中国经济目前正面临着内部过热以及外部存在升值压力的双重考验,即便央行真的顾及国际利差因素,美国减息无望、升息可能的现实也将为中国市场的利率上行打开空间。更何况在现实情况下,保持利差的必要性受到质疑,中国货币利率决策的独立性将更加显著,利率政策的运用空间要比2005年至2006年更为广阔。

  国际与国内双重因素令市场有理由相信,中国利率市场正处于一个上行通道中,而2007年以来的利率上行可能仅仅是这一趋势的起步阶段。(董德志/上海证券报)

meng-h 发表于 2007-6-8 12:03

环球企业家杂志:中兴印度破冰记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08日 09:37环球企业家

  2007年最具全球竞争力中国公司:印度通行证。在全球增长空间最大的电信市场,中兴如何从老对手华为那里扳回一局?

  本刊记者 周惟菁

  2001年9月的印度,以40多度的高温和横行街上的牛群来欢迎来自中国的王小兰和她的同事们。一切从零开始。这个初来乍到的小小团队只有六七个人,却是中兴通讯进入印度市场的先头部队。开始的几天,他们暂住在德里的酒店里,筹划着在这个城市里租房,以及如何面对一天中长达四五个小时的断电和不便的交通。而王小兰的任务还多了一项:寻觅一个合适的印度厨师,手把手地教他做中国菜,以便照顾好同事们的胃。

  这个市场之大让王小兰们跃跃欲试。印度的电信普及率不到5%,固定电话用户不多,更不必奢谈移动通讯用户;有能力安装宽带上网的只有企业,私人一般多用电话线拨号上网。这是个充满机会的地方,王给自己的目标十分宏大:让中兴成为第一个将中国高科技产品带入印度的公司。

  事实上,王小兰不是第一位被派往印度的中兴员工。在她之前,中兴曾经派出一名员工在1999年进行探路——那时的中兴国际业务部派驻海外的销售人员总共不过十几个人,收获寥寥,不久便离开。

  所以,中兴给王小兰定的目标并不高,“只希望有突破”,也就是,“几百万的单子也算,产品卖进去也可,没有规模销售的直接压力。”王回忆说。

  令人意外的是,仅在3个月后,中兴便以价格优势拿到了掷地有声的第一份订单,总价值达4000万美元,超过当时整个南亚区的年度销售目标。消息传到中兴深圳总部,上下为之一振,中兴特地将此定为“里程碑性质的一单”,这不仅是中兴在印度的第一单,也是中兴传输设备在海外最大的一单,亦是中国公司在印度拿到的最大一单,甫入印度即有此斩获,至今仍让王小兰骄傲不已。

  战果在扩大。如今,中兴在印度市场的地位已变得举足轻重:其已成为印度所有CDMA运营商Reliance、Tata电信和BSNL的主流供应商,新增市场份额超越了所有竞争对手。2006年,
中兴通讯印度公司销售收入陡增至6亿美元,而在2004年,这一数字才刚刚越过1亿。

  破冰

  事实上,这个看似潜力无限的新兴市场并不易与。除了看得见的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阻碍以外,对外国投资者来说,印度还有诸多看不见的刺。过去3年里,印度每年的经济增长率都在8%以上,但对任何一家外国投资者来说,印度市场仍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孟买金融咨询机构Zoom Cortex总裁约翰?班德(John Band)说,去印度创办合资企业的人应该预先做好失败的打算。糟糕的是,事实果真如其所说:麦肯锡在2005年所作的一项调查显示,1993年至 2003年期间在印度成立的25家主要合资企业中,只有3家生存了下来。2005年,当华为希望扩大在印度的投资时,它的计划也受到了莫明其妙的干扰和阻挠。

  起初而言,中兴在印度也并没有品牌优势。不过,中兴在进入印度市场前做了大量的分析。一方面国有运营商拥有固网,一般投资额比较大,国际投标机会多;另一方面则是私营运营商刚刚兴起,虽不成大气候,却多被西方厂商瓜分,且有些签有限制性协议甚至独家协议。于是中兴把国有运营商定为主要客户对象。

  除了开拓客户的艰辛外,在订单执行过程中,也并非一帆风顺。拿下第一单后不久,中兴在2002年便经受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测试,原本一个季度可以集中完成的测试不断遭遇波折,一度让中兴团队放弃希望。“测试本身每个阶段也就1个多月,但是总断断续续,停了,总不给你开始,对你总持有怀疑态度。”王小兰说。而只要有一个不合格的结论,这个里程碑式的项目就将化为乌有。

  印度团队承受了相当大的压力,时日渐长,印度媒体也开始指责中兴的设备质量不合格,材料低劣等等。客户也开始怀疑,一度把测试转移到戒备森严的军用设备实验室来做,而且不让中兴的人员进入。这让王紧张万分,她特别担心当地不当的操作会扰乱测试结果。看起来,这几乎是一场没有胜算的竞赛。

  麻烦还在继续,又有印度媒体开始提出安全问题,其背后是竞争对手的游说团体在试图施加影响,让有关官员相信将骨干网交给中兴这样的中国企业将对印度的电信安全造成威胁。

  中兴初入印度之际,印度的保护意识还未如此敏感,西方厂家也未将中兴当成真正的对手。与爱立信、西门子等市场先入者相比,当时的中兴只是一个正在加速的起跑者。如今,中兴在印度的员工已从个位数发展到了600多人,印度本地员工的比例达到了80%。

  如果你走进中兴印度公司工程部(IEC)在班加罗尔的办公室,你可能会觉得有点“孤立”。在这里,你几乎见不到中方员工的面孔,但恰恰是这个非常“不中国”的团队,在负责着中兴在整个印度的工程施工,同时还为南亚地区其他国家提供工程支持。这一部门目前有员工350人左右,本地化率达90%。

  2003年初,当IEC接手某项目的时候,整个团队只有区区10来人,当时公司刚刚进入印度市场,中方员工和印度本地员工之间的文化融合也处在非常初级的阶段。在这种情况下,IEC大胆启用印度本地员工,使其在项目的客户服务支持和后期管理上发挥了相当作用。

  但班加罗尔高科技企业林立,往往会出现一个人同时拿几个公司职位邀请信的事情,而且员工跳槽率很高,这使得任何一家外国公司在聘用本地员工方面所花费的人力资源成本都不低。为了更加巩固本地员工队伍的稳定性,IEC在本地员工队伍建设上设立了部门自己的“三条跑道”,分别是技术线、本地员工管理线、项目管理线,每条线上都储备了一定数量的本地员工后备,虽然印度人才竞争很激烈、很残酷,但中兴现在也绝不怕某些本地员工的离职。

  与中方员工不同的是,印度员工不管在任何场合都爱提问题和意见,有些便演变成抱怨。王小兰的方法是:耐心的解释和倾听。在沟通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也使得中兴坚定了本地化管理的决心。2006年10月,来自西门子的印度人Ghosh出任中兴通讯印度公司总经理,使中兴通讯印度真正成为一支由本地人带领的队伍。Ghosh在印度通讯业界有长达38年的从业史,他将和中兴通讯印度公司CEO黄达斌一起领导印度公司的团队。

  “只有印度人才知道印度人的特点,才能更好地管理他们”。现在,王小兰的接力棒已交到新的中兴通讯印度团队手中。负责德里代表处的总代表刘韧说,他现在10%的精力都花在招聘和培养值得授权的印度员工上。

meng-h 发表于 2007-6-8 15:13

转贴:半求《铁血万科》
作者: 王石
时间: [ 2007-06-08 01:57 ]

■万科的铁血征程

【2000带头破关,连建筑公司都不愿奉陪】

2000年,其时的万科经过战线颇长之后的主动收缩,内部机制也并不完善;其时的深圳,房
地产局限在特区之内,关外无人问津,深圳的主流发展商没有一家走出特区。就是那个时
候,万科取得四季花城地块,喊出深圳第一声“居住郊区化”的判断,行业内几乎都在等待
万科的笑话。

其实那个时候,连建筑队都不愿意接关外的四季花城,因为担心烂尾,万科几乎是把建筑公
司绑架到了坂田,深圳关外的春天,来了!众多开发商开始蜂拥而至。

不过随后,万科遭遇四季花城客户专车事件,王石亲自上阵才得以解决。深圳自此再没有出
现过类似的业主纠纷。

【2001进军人迹罕至的东部:遭遇“滑铁卢”质疑】

那个时候,不但关外无人问津,东部更是视为开发畏途,主流开发商都往西。2001年,万科
作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决定:进军东部。

2001年7月20日,盐田区成立以来最大面积的地块出让,占地26.8万平米的J402-0066地块由
万科以超出底价(2.36亿)1.7亿的4.059亿夺得,裸地价1515元/平米、楼面地价1925元/
平米,这就是东海岸1~3期的地块,创造了盐田当时的历史记录,“万科滑铁卢”的质疑铺
天盖地,万科是否将大败成为当时的热点问题,因为那个时候,没有人会把家安在罗湖以
东。

香地咨询&半求工作室www.BANQ.cn监测的资料表明,自2001年开始,万科已经将其自身历史
上定位最高端的项目几乎全部放在东部沿海,如果以地价和获取土地的各项成本计算,万科
已经将2007-5-21之前的投资资本的70%投放到东部,其坚决东进的决心之大绝无仅有。

现在的东部也已成为深圳增值最大、居住成员档次最高的区域。引起行业的普遍关注。

【2002艰难的金色家园花园事件】

2002年,万科金色家园出现所谓规划事件,一时间满城风云、满楼标语,万科从集团到地区
公司全部动员,最终圆满解决问题,环缓解了疑问,品牌形象反而更上一层楼。

各家企业从中学到规划、客户纠纷处理等众多经验。

【2005地价疑云笼罩】

2003年,万科取得更加荒无人烟的现今17英里的地块,这是一个没有可以借鉴案例的全新产
品。还不止此,2005年8月,《17英里地价疑云》震撼全国,万科遭受成立史上最大的舆论
危机。

2005年10月1日国庆日,17英里再次发生危机,由于实行一贯的“客户差别待遇”销售策
略,没有交纳诚意金的非忠诚客户和非会员客户打砸售楼处,17英里封盘停止销售。

【2007强胜摩根斯坦利】

2007年3月21日上午10:00,浙江产权交易所交易大厅,18号竞买人万科以10.05亿元、在深
圳富春东方(集团)有限公司股权包拍卖会上,经1个多小时、118轮的较量挫败77号竞买
人、举世闻名的“摩根斯坦利”,取得东方尊峪、天琴湾两个东部项目。

■结束语

看完上述简单的事实铺陈,大家应该可以作出判断:各个时期,万科都是深圳房地产行业中
最新矛盾的第一个承受者。万科一路披荆斩棘,历尽艰辛,甚至经历了生死的考验,现在进
入了全面的收获阶段,2006年在深圳一地销售收入近30亿,全国212亿,成为当之无愧的龙
头老大。2007年销售收入将达370亿左右。

正因为万科的超前实验,其它房地产企业才有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教训,减少了整个行业的
试错成本、并直接提高了深圳房地产企业的整体竞争力。万科的很多成本,实质上是整个行
业的成本,区别就是万科一家承担了。

深圳房地产业有万科,是一种幸运、是领先全国的资本。至今,万科还在收购兼并、产业
化、国际化等方面进行着“铁血”的探索。
页: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查看完整版本: 中集集团(000039、200039)——相关资料 长期跟踪